首页范文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十篇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十篇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45:47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篇1

大力推进服务社会化

农业支柱产业开发走生产规模化、布局集中化、产品品牌化、运作专业化、经营组织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道路,就必需销产供相衔接、产学研相结合、贸工农相匹配、政企农相联手的,涵盖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

最大限度地整合各方力量。所有涉农的行政事业单位、科研院校、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组织及其它社会力量都应该被吸引在相关的专业“产业链”和“工作链”上,在其最具优势的环节上发挥作用,形成最大合力。作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既不能停留在抱怨体制障碍、在一些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无所作为,也不能“闭门造车”,搞“小而全”、“大而全”。要突破体制束缚,“跳出部门抓农业发展”,引导和集聚各方力量共同合作,由“包打天下”向“领打天下”转变。我省不少地区抓住烟水配套工程需要轮作的机遇,主动对接,茬口有机组合,“借‘基’生蛋”,作出了很好的示范。

最大限度地整合涉农资金。中央早就提出各类涉农资金可“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相对集中、重点使用、各记其功”。省财政厅“以支农资金整合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以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带动支农资金整合”思路的提出,更使这一原则的落实具有了可操作性。实践证明,用项目和产业争取资金和主动整合资金,是可行的。在茶产业发展中,省农业厅即以3000万专项资金为引导,整合了省直有关部门、7个市(州、地)、56个县(市、区、特区)及中央财政共约3.11亿元资金专项用于茶产业发展。

大力培育“龙头”和“抓手”。龙头企业、合作经营组织和农村经纪人可以在引领产业发展、领军技术进步、引导培训农民等方面发挥政府部门难以发挥的作用,也可以作为“二传手”,有效地放大部门的服务。如贵阳市开阳县2002年引进台农公司良种猪场项目,引导了全县范围的“养猪技术革命”,养猪规模和技术水平上了一个大的台阶。因此,各级农业部门应当将引进及培育龙头企业、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大力配合地方党委政府招商引资。在龙头企业培育问题上,要更加注重小企业和农村经纪人的发展。

积极探索农业服务外包的有效形式。政府职能服务外包是美国小企业服务社会化的一大特点。SBa扶持服务小企业、培训企业家、培训老百姓就业创业的项目,多数采取外包的形式。国务院也提出“采取委托、招标等形式,引导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社会力量承担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项目”。我省农业项目服务外包中,国家信用制度和体系缺失、信用信息不对称,我们难以掌握、也没有逐步建立起较规范、较系统的相关企业的信用信息数据库,企业弄虚作假、失信成本太低。因此当前,我们应先从重点企业着手采集和整理信用信息,逐步建立全省农业系统统一的涉农企业及服务机构征信系统数据库,并在系统内先实行信息共享。同时,建立相关信用监督和惩戒制度,对不守诚信甚至违法乱纪的企业坚决列入“黑名单”,以严厉惩戒倒逼诚信的建立。

大力推进服务手段信息化

加强农业信息化的软件建设。近年来,贵州有线无线信息网络硬件建设已具一定水平,“远程教育”等信息化工程已取得一定成效。在这两大状态并存的情况下,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三农”服务、提高服务水平,毫无疑问是一个穷省实现“四两拨千斤”最为费省效宏的有效途径,理当摆在相当重要的位置。贵州农业信息化的“短板”和突破口是软件建设。涉农网站有十来个,打开后大多是领导、部门活动信息、各类简报文件等。服务对象需要的、具体的、实用的、个性化的服务项目极少。因此,应当将贵州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点由硬件建设转移到软件建设上来,认真研究梳理现有硬软件现状、“短板”及其“填平补齐”的措施,以有效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

创新和完善信息化服务机制。农民收入和文化水平不高及单家独户劳作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必须为他们提供简单明了、适时实用、操作性强的农科知识及其他信息,这是贵州农村信息化的生命力之所在。

当前,一要抓紧“造车”。围绕支柱产业,花相当的人力、资金和时间抓紧开发相关软件和编辑适应信息化传递方式的技术、市场及其他相关信息。同时推上农业信息网、贵州信息港等大众通道,实行信息资源共享。二要建设队伍。建设多层次、多专业、多成分、大批量、广覆盖的信息化专业技术和法规政策服务人才队伍,专门从事网站软件开发以及市场信息、专业技术、经营管理和法规政策等电子信息资料的研究、收集、整理和信息化服务。以“用钱养事”的思路,在条件允许和自愿的前提下启用相关退休专家以及开发利用在职技术人员的业余时间。三要加强宣传和培训。各种提供服务的信息化渠道都要广而告之,同时要加强农民、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村干部信息技术培训(可先培养一大批农村信息化带头人)。四要打造平台。痛下决心盘活存量、因地制宜,打造或改造几个真正对农户和企业有用的网站及融互联网、手机、电视台、广播电台等于一体的综合立体平台,多形式、多渠道提供信息化服务。

大力推进管理规范化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行政管理方式已经从单纯的运用行政手段,转变为运用法律的、经济的和行政的综合手段,农业行政执法已成为农业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省在全国较早推出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和开设集中受理行政许可的政务大厅两项改革,向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由于长期以来农业部门定位于抓生产、开展技术推广等,农业行政执法和农业行政许可工作长期不甚规范。改革已进入“深水区”,非进即退,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

一方面,要深化改革,以人民群众满意、发展环境优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政务大厅的功能,实行完全集中行政许可;进一步深化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改革,真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违法要追究。同时,大力推进电子审批,扩大网上办公范围,实行电子监察;减少行政执法层次,适当下移执法重心;腾出大量人手来抓发展、抓示范、抓培训、抓信息、抓服务;建设“法治部门、责任部门、服务部门、效率部门”。

另一方面,以规范行政行为、规范服务行为、规范政策行为、规范办事行为为目标,加强制度建设。围绕“权、钱、物、人”关键部位,建立健全用制度管人、管事、用权的行风建设长效机制和相关制度,并全面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以防止不廉洁行为。

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化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篇2

一、加快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指在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以农村社区为基础,地域间行政、技术和物资部门通过实物或活劳动形式为农业生产者提供种种便利条件,从而促进生产发展的经济社会活动,它包括国有经济各部门的服务、合作经济组织的自我服务,农户之间的相互服务,以及省、地、市、县、乡各级层次的系列化服务。

当前强调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原因有:

1、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解决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的呼唤。户营为主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的农业生产形式,它作为一种“小生产”方式,其固有的局限性使农业生产不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特别是这种小生产方式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克服这种局限性,客观上要求加快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步伐。

首先,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生产是一个包含众多生产环节的复杂过程,许多环节不适合分户经营,如灌溉、良种制作,如果单家独户进行,既浪费人力,也浪费物力、财力。有些虽然也可以分户经营的环节由于受资金、技术、精力等因素的限制,如果由农户各家去包揽,则会严重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其次,一家一户经营既缺乏获得市场信息的有效渠道,又缺乏对信息的分析判断能力。市场经济中的农业生产需要现代化技术和可靠灵便的信息做保证,而中国多数农村地区还比较闭塞,农民缺文化、缺技术、缺信息还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大多数农民跟着别人走,人家种养什么我也种养什么,一些地方的农民说,“市场经济,全是运气,碰着了就哈哈笑,碰不着就上吊”,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再次,由于中国目前多数农村的经济还不发达,农民的再生产能力很弱,靠单家独户的力量很难形成规模生产和规模效益,尤其是一遇自然灾害,往往无能为力,这就更需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出面聚集分散在农户手中的闲散资金以作为农业发展的可靠保证。

最后,从管理的角度看,由于每家每户作为一个生产单位,都必须考虑产、供、销的问题,考虑投入产出的效益核算问题,而目前的实际状况表明,大量的农户不具备这个素质。这种普遍性的管理问题当然需要通过培训教育的途径来提高生产经营者的素质,而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当前更需要一种专门性的组织来实施经常性的统一指导。

2、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减小农民承受市场风险的需要。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和农业商品生产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把一些每家每户共同的重复性的生产环节分离出来,从事某些专业性社会服务工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由某一家包销农副产品的做法,已经适应不了生产发展的需要,过去由国家统购的几十种农产品已经放开,产多产少都由农民自己找出路,因而农业生产服务就应包括产前、产中、产后这种贯穿生产、流通、消费的全程服务,服务的范围和领域都扩大了。同时,产品由包销定价、国家统管,变为随行就市、价格上下波动,这对商品生产者来说,风险越来越大,客观上也需要有一种社会组织来承担这部分分工。

3、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推广科学技术的要求。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容纳不了先进的技术手段,无力购置贵重的机具。机动喷雾器的功效比背负式喷雾器高10多倍,但是很多农民买不起,即使买后利用率也不高。工厂化育秧比传统的露地育秧优越,但是靠分散的单个家庭却难以做到。家庭经营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经常出现矛盾,而且,农业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产业结构调整、产品开发、市场开发以及整个农业向深度和广度进军,都要求建立健全以技术服务为主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4、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解决家庭小规模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矛盾的产物。从全国总体上说,家庭经营适合中国现阶段农村生产力水平的要求,但从生产力水平更高程度发展的需要看,社会化大生产是一种历史趋势。要把家庭经营纳入到社会化大生产的轨道上来,在保持家庭经营的优点的同时积极组织社会化大生产,这就需要在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过程中建立起能够沟通家庭经营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联系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另一方面,社会化大生产客观上要求把工业和农业结合起来。我国现阶段,大工业的社会化大生产和农业的小规模经营同时并存,工业和农业的结合,也只能通过强化服务体系这条途径来进行。

总之,农民家庭经营这种规模相对狭小的现实在短期内很难发生根本变化,农户家庭经营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依赖也将长期存在,而且,随着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和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农业生产对社会化服务的依赖程度会越来越高。即使是在农户家庭经营规模发生较大变化之后,也仍将有大量的单个经营单位办不到或办起来不经济的事情,因此,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仅是使农业生产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一环,而且成为农业生产专业化和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我国当前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1、集体经济组织瘫痪,不能有效地承担起服务的职能。集体范围内的统一服务是整个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基础,在服务体系中占有突出地位。这层服务离不开必要的组织保障,但有些地方的村级组织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这是村级统一服务水平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2、集体经济实力薄弱,无力开展必要服务。集体统一服务,可从提留和收取直接服务费中获得部分资金,但仅靠这部分资金,难以形成有效的服务手段和一定的服务范围。目前有一部分村在经济上属“空壳村”,集体没有一定的生产积累,这也使村级统一服务的水平得不到提高。

3、部门分割使农技服务得不到有效开展。农技服务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农技部门开展技术推广缺乏必要手段。特别是农用生产资料实行农村供销社专营,使农技部门在技术推广中技物结合的能力受到极大削弱,推广工作得不到落实。

4、基层组织不健全,影响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农业技术服务部门基层单位组织不健全,编制不精干,经费严重不足,技术人员缺乏,使得先进农业实用技术不能普及到农民中间去,农业生产的科学水平得不到提高。

5、国家对各种服务组织兴办经济实体和开展相应的经营活动还缺乏必要的保障政策。农业服务组织为农业生产提供各种服务,当前困难在于既得不到足够的财政支持,又不能通过调整实际收费标准获取应有的收益,因而需要通过兴办经济实体和开展经营活动,克服资金严重不足的困难,实现自我发展。但大多数地区的农业服务组织兴办经济实体和开展经营活动遇到了资金、税收、经营权限等多种政策性障碍。

6、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现状从总体上还不能与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相适应。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经过若干年的发展,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基础,但总的看来还处于其自身发展的初级阶段,因而带有一些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1)服务的非商品性。国家经济技术部门的服务,集体经济组织的内部服务,或是民间的各种合作性质的服务,很少是视同商品实行等价交换的,大都是作为扶持性或自助性服务以无偿的形式提供给每个农民。这种非商品性的产生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农村商品经济不发达,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处于较低水平,农业生产还带有较强的自给性,这就限制了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商品化进程;二是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巨大的价格剪刀差使农民经营农业只能获得微薄的收益,这也制约了农民支付社会化服务所需费用的能力。正由于现阶段的农业社会化服务还带有很强的非商品性色彩,尤其是来自国家经济技术部门的服务大多是扶持性的,而且国家农技、物资、供销部门分割严重,要摆脱部门利益的束缚,实现各种资源的合理组合,都必须依靠行政力量的协调。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篇3

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由服务和管理两个系统构成,是科教兴农和依法治农的重要载体。突出公益性技术服务和农业综合执法,重点强化队伍建设和能力提升,围绕构建多形式、多样化、多层次和公正、规范、高效的体系目标,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摘自农业“七大体系”建设规划

能力,在强化与创新中提升

最近,适应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业部推出了农业“七大体系”建设系列规划,《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建设规划(2004-2010年)》是其组成部分之一。这份规划以构建和完善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系统体系为蓝图,明确了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和基本思路,提出了改革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农业行政执法体制、体系建设投入机制等几项具体的保障措施。

转变现状,积极应战,直面wto竞争规则

我国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有了一定基础。早在1991年,国务院就下发过《关于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作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在计划经济时期就已初步形成。近几年,农业执法服务建设也取得很大进展,国家已出台了29部农业法律和行政法规,在农业经济活动的主要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显而易见,社会化服务与管理,这两个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轮子,已经并行运转了多年。然而,这两个目前已基本成型的轮子,在运转中并不是很顺畅,达不到应有的效果。问题的症结在于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还很薄弱,与农村改革发展需要比,与发达国家水平比,还存在差距;体系本身还存在着定位不准确、结构不合理、功能不完善的现象。从农业技术服务看,公益和经营混淆,政府提供公益的机制没有形成,公益的职能没有落到实处。全国80%左右的乡镇农业“五站”缺乏工作所需的仪器设备、试验示范基地和培训场所,我国目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30%-40%,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不足20%,远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从执法管理看,行政审批与监督处罚不分,监督处罚与检疫检验不分,削弱了执法效力;执法主体分散,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执法效能不高。实践证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的迫切要求,需要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以及转变政府的扶持方式。而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建设,形成扶持载体,便于更好地实施“绿箱政策”,是政府支持保护农业的重要渠道,有利于增强农业的整体竞争力和提升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水平。可以说,建设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是我国农业在wto时代的必然选择。从这种意义上说,《规划》正是承担了这一功能。

改善服务,创新机制,迈过“最后一道坎”

随着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政府机构改革、部门职能转变不断向前发展。改革与转变的着眼点既有“硬件”,也有“软件”,主要是提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在农业部门所提供的各项服务中,最为关键也最为出彩的一个环节,就是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国家农技推广体系在动植物新品种和重大技术推广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推进了农产品产量与品质的大幅度提高,增加了粮食、禽蛋、肉类、鱼类等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基本形成了以专业为主的事业型推广网络,完善了适合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推广方式。到2003年底,全国种植业、畜牧兽医、水产、农机化、经营管理五个系统,县、乡两级共有推广机构15.1万个,其中县级约2.37万个,乡级约12.73万个;县、乡两级推广机构共有农机推广人员100.8万。骄人的业绩,见证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曾有过的辉煌。然而,这一体系日显疲态。由于服务网络断层、服务功能不全、服务设施落后、经费保障不力、人员素质不高、法制建设滞后等问题,致使农技推广体系的服务功能弱化、服务方式落后、服务水平不高,严重影响了推广功能的发挥。为了改变这一状况,给体系注入新鲜血液,《规划》采用创新农技推广体制与机制、明确农技机构职能、科学设置农技推广机构、优化农技推广队伍、保证必需的财政供给等多方面措施,营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网络,打造为农民服务的平台。同时,明确提出政府农技推广机构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确保公益性职能的履行。通过政策扶持,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民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开展为农服务营造良好的环境,逐步形成政府与市场互动发展、互为补充的农技推广新格局。12月13日,回良玉副总理在中国农业大学调研时强调,要深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建立农业科研、开发、推广一体化的新机制,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解决好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和技术扩散“最后一道坎”的问题,努力提高生产能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生产力。《规划》针对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不健全的问题,突出了政府在公益性技术服务方面的主导作用,全面建设高效的推广服务网络。《规划》的实施,必将再次焕发出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活力。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篇4

>>我国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探讨与研究浅谈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行与思湖北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策略浅谈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关于推进河南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江西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现状综述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问题研究兵团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助推我省农业快速发展浅析沼气服务站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建设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铜梁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对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应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结合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促进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4]海南省工商联(总商会).海南永青集团先进事迹材料[eB/oL]..

[5]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广西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建设取得实效[eB/oL]..

[7]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12年中国农业科技推广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年11月.

[8]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海南农业企业品牌建设的建议[eB/oL].http:///code/V3/tian/zxta.show.php?id=5371.

[9]刘霄,袁紫嫣.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42-47.

[10]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网.全国热带农业科技协作网首届理事会正式成立[eB/oL].http:///jygk.aspx?id=233.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篇5

关键词:旌德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3)13-08-03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的客观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旌德县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就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作如下阐述。

1旌德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1.1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一是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服务网络比较健全。在几次乡镇机构改革中,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坚持了“条块结合,双重管理,以条为主”的管理模式;人事部门核定人员编制,定岗定职;财政部门落实经费预算,人员工资纳入县级财政;农业部门加强管理,对人员工作情况进行严格考核,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得到稳定和发展。目前县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有农技推广中心、农机局、畜牧兽医局、水产站等,乡镇有农业站、兽医站等,村有动物防疫员、植保员、蚕桑辅导员、农机手、农民技术员等,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全县现有农业专业技术人员156人,其中硕士研究生2人,大学本科24人,大专87人,中专43人;高级职称18人(含研究员3人),中级职称56人,初级职称82人。二是培养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全县现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5家,其中省级8家。三是组织成立了一批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中介组织。2006年开始成立专业合作社,目前全县有190家专业合作社,其中市级示范社29家,省级示范社2家,部级示范社1家(旌德县飞鸿大雁养殖专业合作社),还先后成立了茶叶、蔬菜、农机等20余家专业协会,建家庭农场9家。四是涌现了一大批农民经纪人。全县约有2000余名经纪人,他们都是各乡镇的“能人”,主要从事野生竹笋、茶叶、食用菌等土特产的营销活动。五是建立了农资、金融等服务机构。在农资供应方面,以基层农技站、供销社原有的农资经营网络为依托,构筑了城乡批零一体化的营销服务网络。从事种子、肥料、农药等农资经营的单位(户)共有120余家,基本上能满足农民群众对农资的需求。在农村金融服务方面,主要是通过农村商业银行,开展农户小额信贷等业务,有效地缓解了农业生产资金紧张的问题。

1.2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不断扩大、延伸一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由产中服务不断向产前、产后服务延伸。利用电视、网络、农业科技宣传栏、乡村的政务宣传栏等,为广大农户和生产经营单位提供农产品供求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帮助辉煌粮油有限公司、华隆米业有限公司、三益酱制品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生产订单。二是农技推广服务由面上推广不断向田间地头、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延伸。目前全县培育3.33hm2以上的种植大户200余户,肉猪存栏30头以上、能繁母猪5头以上养猪大户100余户,种禽3000只以上生产大户5户,肉鸡养殖5万只以上大户11户,水产养殖0.67hm2以上大户100多户,较好地发挥了专业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三是主动为龙头企业产品品牌提升做好服务。全县“三品”认证农产品达20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5个、绿色食品4个、有机食品10个,累计认证面积1.022万hm2,全县拥有省级名牌产品、名牌农产品9个。

1.3农业社会化服务形式多种多样一是依靠健全的农技推广网络强化为农服务。通过项目带动,整合资源,基本建立了“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位”的服务方式,全县选聘了126名农业技术指导员,每人联系10个科技示范户,全县培育1260个科技示范户,全年下乡工作时间不少于150d。通过技术指导员对科技示范户的技术培训和服务指导,使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能较快地转化为生产力,提高农业科技的贡献率。二是开展农业信息110服务。2001年创办农技110信息服务中心以来,开通农技110电话咨询热线,实行专家座堂咨询,每年接受农民电话咨询1.2万余人次,来访咨询4000余人次,现场指导1000余人次。目前建立了县、乡、村3级信息服务网络,开展农业部“三电合一”农业信息试点项目建设,利用旌德农业信息网及电话热线农业信息,利用电视可视化预报农作物病虫情报信息,及时为农民提供科技、市场、信息等全方位服务,把农业现代科技经营管理知识和市场信息广泛传播到千家万户。三是认真抓好新型农民培训。自2007年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以来,全县参加各类技术培训农民达1万余人次,培育了一大批觉悟高、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农民学习应用农业实用技术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一部分农民成为种养大户、科技致富带头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等农村实用人才。四是做好机耕、机防、机收服务。全县目前有机防专业队26个,其中基层组织创办型10个,种粮大户型6个,植保专业户型9个,农药经营户型1个。2012年全县机动喷雾器拥有量256台,全县病虫害防治面积1.72万hm2次,其中统防统治面积0.4万hm2。最大程度地降低了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的危害损失,挽回粮食损失13390.46t;油菜病虫害发生面积0.1万hm2次,防治面积0.1万hm2次,挽回油料损失166.00t。全县农机户5500余户,农机总动力达63792kw。机耕服务队90余个,机收服务队7个。2012年累计共有4600台(套)次农业机械投入生产,机耕总面积0.97万hm2(含复耕面积),机耕水平超过82%。水稻插秧机达20台,育秧面积2.33hm2,机插面积173.33hm2;联合收割机58台套,机收面积0.53万hm2。投入550台拖拉机及油菜开沟机开展秋种,油菜机开沟覆盖免耕直播0.32万hm2,占油菜种植面积的85%;油菜机械化收获及秸秆还田233.33hm2,占收获面积的15%。

1.4农业社会化服务成效明显一是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率、覆盖率,一些重点实用技术得到广泛实施和应用。2012年全县推广水稻标准化栽培0.4万hm2,水稻轻简节本栽培0.63万hm2;测土配方施肥2.67万hm2;病虫害综合防治1万hm2;“五早农业”保护地栽培800hm2;推广标准化蔬菜丰产栽培技术0.23万hm2,其中大棚蔬菜丰产栽培33.33hm2,茭白丰产栽培166.67hm2,无公害小籽花生栽培200hm2,灵芝、食用菌丰产栽培33.33hm2等等,有效地实现了农业实用技术的转化。二是农民组织化、集约化经营程度提高,促进了我县农业结构调整和特色农业的发展。2012年烟叶种植267.67hm2,产值1600万元,税收280万元。养殖水蛭、蟾蜍等中药材面积达173.33hm2,发展食用百合66.67hm2,小籽花生133.33hm2。三是农业效益显著提高,农民收入增加。2012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19.7亿元,比2011年增长11.3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7413元,比2011年增长16.8个百分点。

2存在问题

2.1农技推广体系的机制不活,知识老化,经费不足一是农技推广队伍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县农业技术人员有187名,非专业人员占20%,专业技术人员年龄和专业知识老化,人才队伍青黄不接。由于受编制限制,新进人员少,目前全县35岁以下农技人员55人,占29.4%。虽然每年组织农技人员参加各种形式的能力提升培训,因时间较短,不能进行系统的知识更新培训学习。这与新形势下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二是农技推广经费不足。由于旌德县是皖南山区的小县,县政府财力有限,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所需车旅费、补助费等均靠推广单位自行解决,县财政支持的不多。基层农业站没有建立自已的农业试验示范推广基地,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与推广。

2.2农业合作服务组织发展滞后,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近年来,旌德县先后成立的农民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在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上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大多数存在着资金困难、规模小,信息来源单一,自我发展能力不强等问题,带动产业和农户的关系不够紧密,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实力雄厚、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不多,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还没有与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关系,对农户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大。

2.3社会化服务的内容有待进一步扩大目前,旌德县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服务的内容侧重于农资供应、技术推广和指导、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为农业生产提供信息服务等方面找不到有效抓手,农民往往只能根据以往的经验和滞后的市场需求信息来安排生产,导致农产品产销关系不顺畅。此外,由于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培育滞后,导致农业社会化服务缺乏配套性和前瞻性,缺乏开展从信息、种苗供应、中耕生产(如水稻代为耕作、育秧、施肥、插秧、除草、收割、晒干等)到加工销售等系列的配套服务。

3加强旌德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3.1切实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发展农业,要建立一支稳定的农技推广队伍。建议政府出台相关保障激励政策,根据新时期农业工作任务,保障农技人员的编制,通过采取公开考试招聘的形式引进农业专业人才,落实农技人员工资待遇。依托全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农技推广体系条件建设等项目,增加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经费、培训经费和试验示范基地建设科技经费,提高科技人员工作积极性,稳定和发展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提升科技人员整体素质,加快农业高新技术的引进推广,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篇6

1.建设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的意义和模式

1.1建设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的意义

农机社会化服务是集中资源优势、降低成本、提高农业效益的有效途径。为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要做到合理调整农机化发展的区域布局,因地制宜,突出地方优势,形成区域发展特色。区域农机化服务中心是针对当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本着以优势农产品的发展提供服务的目的而建立的,所以在当地有广泛的农机作业市场,使机手作业有保障,效益高。同时,可以有效地避免农民对农机的盲目投入、重复建设等造成的浪费。

1.2建设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的模式

区域农机服务中心的建设,可以采取国家投入为辅,农机联合体和农机大户等其他经济实体广泛加入的形式。在组织形态、经营模式、组织规模等方面通过市场运作,优化资金、技术、设备和组织结构。利用现代企业制度改造现有的农机作业,使农机服务组织形态在结构调整中发生深刻的、本质的变化。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产权清晰、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股份合作制农机作业合作组织。实行对农机具的统一管理和指挥,统一作业质量和验收标准,统一作业收费和结算,统一保养,统一油料供应等。

2.积极鼓励和扶持农机作业服务队的发展

2.1农机作业服务队的现状目前,个体的、功能单一的农机户较多,而有规模、上档次的农机大户或服务组织较少。

2.2农机作业服务队的发展可行性如今农民种植粮食作物往往需要联系多个机手,耗时耗工,耽误农时。同时,机手频繁地在作业区间转移增加了作业成本。如果有这样一个队伍,拥有足够的拖拉机和配套农机具,可以一次性完成旋耕播种或机械收获秸秆机械化还田(秸秆粉碎)播种等作业,相信可以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和认可,因此发展农机作业服务队的前景十分可观。

2.3农机作业服务队的发展模式各级农机部门要加大对农机大户的扶持和引导力度,引导他们采取规模化生产的模式,成立专业服务组织,同时为其提供信息服务和相关技术支持,对于他们的作业质量予以监督,创建出一些品牌农机作业服务队,从而实现农机资源的流动和优化配置,减少机具的重复购置,节省投资,并逐步把一家一户的单一经营模式转变为集团化、规模化生产,形成耕、耙、播、收一条龙的机械化生产模式。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农机具的使用利用率,增加农机手的收入,而且可以降低作业成本,使得收费较为合理,从而降低了广大农民生产成本。更为重要的是,使大多数无力投资大型农业机械的农民也能享受现代化农业生产工具带来的便利,完成农业生产,把农民从土地劳作中解放出来。

3.拓展和调整农机服务范围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篇7

关键词: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都市农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中图分类号:F303.3文献标识码:a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9.016

abstract:inrecentyears,theurbanfarmoftianjinentersinanewhistoricalperiod.itwasurgenttobuildanewsocializedagriculturalservicesystemoffull-covering,comprehensive,convenientandefficient.thepapercomprehensivelysummeduptheadvantagesoftianjinagriculturalsocialservicedevelopmentandproblem,providingproposalonsettingupthecountermeasuresofnewagriculturalsocialservicesystemtoconformedthecharacteristicoftianjincityagricultureandmeetthedemandoffarmer.

Keywords:newsocializedagriculturalservicesystem;urbanagriculture;newagriculturalbusinesssubject

1天津市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背景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和经营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1]。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大力培育发展多元服务主体”,从强化农业公益体系、培育农业经营组织、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三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并强调服务模式和供给模式的创新。

当前,天津都市农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农业的设施化、集约化、专业化、科技化、组织化和标准化程度大幅提高,都市农业的社会、文化功能也在不断拓展。但与此同时,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中面临一系列困境,农村劳动力的乡城流动带来了农业从业者老龄化、低质化、妇女化、兼业化以及传统家庭承包经营带来的土地碎片化等问题。近年来,伴随着土地流转规模的扩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村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涌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等问题,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农业科技、资金、人才、信息缺失和机械化、组织化、市场化程度有待提升等问题,亟待通过建立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以解决。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能够更好地满足天津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社会化服务多样化、高端化的需求;同时能满足小规模家庭经营在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生产环节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有效化解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矛盾,不断提升都市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成为推动都市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手。

2天津市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现状

2.1天津市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取得的成就

2.1.1天津市农机服务水平大幅提高统计显示,2012年中央和天津市两级财政安排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规模高达1.2亿元,补贴销售各类农业机械2.4万台套,补贴农户和农机服务组织8039户,带动农户投资1.95亿元。全市农机具中的大中型拖拉机、复式作业机械、设施农业机械、畜牧水产养殖机械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农机装备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天津市的农机化水平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并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中的一大亮点。统计显示,截至2012年底,天津市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了81%,远高于全国57%的平均水平。

天津市农机社会化服务和农业机械化水平同呈快速发展趋势,突出表现就是农机大户尤其是农机合作社的蓬勃发展。2009―2013年间,天津农机合作社以年均新建20家的速度快速增加。截止2013年,天津市农机合作社达到了130家,分布在主要农业区县的70个乡镇,共吸纳社员3400多人,合作社服务农户达25.3万户,年累计开展农机作业32.7万hm2,占全市农机作业总量的30%,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农机合作社的快速发展,极大提升了农机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和市场化水平,解决了农户与农机主之间供需不匹配等问题。

2.1.2天津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农业科技推广具有明显的公共产品属性,属于公益性农业社会化服务,应由政府主导推进。2010年底,天津市完成了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改革,明确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公益性职能,基本理顺了管理体制,合理设置了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财政保障得到了加强,稳定了人才队伍,增强了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服务能力,政府主导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初步形成并发挥作用。统计显示,全市共形成农业、畜牧、水产、兽医、农技和林业5个专业三级推广服务网络,共设市、区县和乡镇三级推广机构575个,服务能力和辐射范围明显增强。与此同时,农业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和涉农企业等多元主体广泛参与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已现端倪,并形成了多元化的创新服务模式,如农业科技特派员、农业专家大院、科技下乡、科技入户、农业科技110形式[4]。

2.1.3农业金融创新服务日渐增多近年来,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天津现代都市农业对资金的需求不断增长,而金融服务一直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软肋,因此融资问题成为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瓶颈,必须予以重点关注和扶持。目前,服务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金融体系已初步形成,即以天津农商行为代表的合作性金融机构,以农业银行为代表的商业性金融机构,以农发行等为代表的政策性金融机构等为主体的多层次农村金融服务体系[4]。2010年,天津市农委、金融办联合下发了《关于推动天津市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的意见》,为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提供了政策保障。通过培育和发展村镇银行、村级金融服务站、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开发出多种农村信贷产品,如“信用共同体贷款”、“联贷联保贷款”、对农户的“微小信贷产品”等[4],同时不断完善农业投融资担保体系,成立了市级农业投融资担保平台,为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开展融资担保,有效满足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等对资金的需求。近年来天津市大力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实施力度,不断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有力提高了农业风险保障能力。

2.1.4推进农产品流通服务模式创新2010年,作为全国首批“农校对接”试点城市,天津市成功启动“农校对接”;2011年,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意见》要求,开始推动“农超对接”、“农批对接”等形式的产销衔接,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降低“农超对接”门槛、搭建“农超对接”平台等方式积极推进农产品流通服务组织模式创新。2012年下半年开始,天津市农委根据市委、市政府要求,进一步组织推动农产品直供直销工作,即放心蔬菜直供直销进社区,实现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直接对接。2013年市财政共安排资金860多万元,对20家合作社所购置的直供直销车和蔬菜加工整理车间给予补助,截至目前,天津市已经建立180个社区蔬菜直销点(店),2014年底将发展到300个以上。放心蔬菜直接对接城市社区的直销模式,是天津市首创的农产品流通服务模式,它大大减少了流通中的中间环节,降低了流通成本,使直销的蔬菜售价比其他零售市场便宜了20%以上,让农户和城市居民共同受益。直销模式还增加了城市社区的销售网点,畅通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起到了平抑蔬菜价格、方便市民生活的作用。

2.1.5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的社会化服务日臻完善伴随着农村土地流转的加速推进,近年来天津市农业的组织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程度也在不断提升,突出表现为天津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2007年天津市合作社仅为236家,到2013迅猛增加到4855家,6年间增长了19.57倍,合作社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其服务能力和带动能力也在不断增强,目前大多数合作社已逐步拥有了从农产品生产、加工到销售的综合服务功能,且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内容不断创新。调研显示,2011年天津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户销售各类农产品共计46亿元,为农户购入农业投入品18亿元,合作社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与此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在组织农民开展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的过程中,为农户提供农业生产技术指导等服务,有效保障了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此外,天津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社员间组织开展资金互助服务,投资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会,以互助会为平台调剂社员间的资金余缺[5],为社员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

2.2天津市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天津市在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方面开展了积极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来看,天津市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形成,突出表现在公益性社会服务体系相对薄弱,经营组织培育尚不成熟。调研中了解到,天津市农户对农业科技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信息等公益满意度相对较低,这一方面反映了公共服务机构提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质量偏低,在政府财政投入逐年增加的背景下也凸显了公共服务机构在提供社会化服务中效率低下,如对于农户急需的农业科技服务,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及基层农技推广组织等供给主体普遍存在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对农户科技培训和指导服务开展不足等问题[5];政府在探讨供给模式创新方面相对滞后,如以政府采购的方式购买经营性组织提供的公益,以提高供给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经营组织如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专业服务公司、农业专业技术协会、涉农企业等供给主体还不能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从农民培训、农技推广、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到信贷担保、农产品收购、加工销售等全程的服务,且获取服务的成本较高、可及性差。调研中了解到,农户尤其是规模化经营主体对金融服务、政策性农业保险有着迫切的需求,对农产品流通等农业产后环节的社会化服务需求强烈,但现有的社会化服务还不能满足其需求。此外,经营组织的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相对单一,尚缺乏符合天津都市农业产业发展规律、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元化需要的社会服务体系,其参与公益的广度、深度和模式有待提升和创新。

3构建天津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对策研究

农业现代化国家的发展实践证明,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弥补市场失灵、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加速推进的历史时期,必须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即以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需求为导向,以实现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为服务重点,以解决天津都市农业发展瓶颈和应对发展挑战为服务任务,打造“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供给模式多样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使之成为破解“谁来种地”、“如何种地”问题和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手。

3.1积极培育多元化服务主体

天津市委、市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在抓好基层公益机构建设同时,还要大力发展经营性、农民互助组织,积极培育多元化服务主体,形成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以合作组织为基础、以龙头企业和专业服务公司为骨干、其他社会组织为补充的多元服务主体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的格局。天津市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农产品质量监管部门、动植物疫病防控部门等公共服务机构应进一步健全组织管理体系、明确服务职能、完善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数量迅猛增长的同时还应注重提升质量,通过政策扶持等使更多合作社发展为综合性的合作社,即由单纯的生产联合向产前、产后延伸,使之能够为社员提供全程的社会化服务;龙头企业也要不断拓展产业链条,打造更多产加销一体化的部级龙头企业,为进入产业化经营的农户提供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农机服务、农资供应等专业服务公司在坚持市场化运作的过程中,要致力于为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低成本、多样化的优质服务,真正实现供需的匹配。

3.2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供给模式

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主体要求多元化的供给模式与之相对应。选择适宜的供给模式既可以降低服务成本,也可以提高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农业经营主体需求。当前,天津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主要供给模式为政府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6],前者主要提供公益,由政府投资完成,后者主要提供经营,服务方式为有偿。近年来,随着组织化、产业化程度的提高,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也带动了天津市自助式组织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供给模式的创新,龙头企业带动了“农户+基地+龙头企业”产加销一体化服务模式的发展,他们以能够提供针对性强的服务内容、组织形式灵活多样等优势赢得了农户的信赖。天津市应在已有供给模式的基础上,根据都市农业的产业特点和经营者实际需求,不断创新供给模式,继续完善自组织主导的供给模式,同时探讨托管式服务模式、订单式服务模式、连锁服务模式等的创新,使供给模式更加多元、更为专业。

3.3拓展服务内容

农业社会化服务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生产环节,服务内容也十分宽泛,包括农资供应、农民培训、农业信息、金融服务、保险服务、科技服务、农机服务、动植物疫病防控、气象服务、抗旱防洪服务、农产品安全监管服务,以及农产品的包装、运输、加工、贮藏、销售等各个方面[3]。

调研中了解到,当前天津市农户对农资供应、农机服务、动植物疫病防控、气象服务等方面满意度较高,对农业科技服务、农业信息、金融服务、政策性农业保险、农产品流通服务等方面需求较为迫切。调研还了解到,从事规模化种养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业科技、金融等服务的需求呈现高端化趋势,且对综合配套服务需求越来越多;与此同时,随着农业设施化、科技化、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农业从业者素质偏低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各类经营主体对农民培训的需求与日俱增。综上,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都应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依据经营主体的实际需求,不断拓展服务的内容,以实现为农业生产经营全程提供便捷、优质服务为主要宗旨,同时实现自身的健康持续发展。

3.4发挥政府的保障作用

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一个涉及农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系统工程,在天津市尚处于起步阶段,其中许多服务内容具有公共产品属性,且服务对象主要为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因此,政府需要发挥保障作用,通过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其健康发展和良性运转。首先,要增加财政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投入力度,在确保公益由政府提供或经营主体提供政府购买的同时,还要对经营主体给予财政支持,满足其发展初期对资金的迫切需求。其次,要对经营主体实行税收优惠政策[7],这样可以减轻经营主体的税收负担,使其能有更多财力和更大的积极性致力于拓展服务内容、优化服务方式。最后,提供金融信贷服务。农业机械化、设施化等现代装备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农业生产各个领域,组织化、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也使农业经营主体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更加多样化、高端化,这些导致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对资金需求越来越大。因此,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单纯依靠自有资金和财政的扶持还远远不够,这就要求政府为其提供更为宽松的金融信贷政策,如对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各经营主体予以信贷担保,同时对贷款资金实行低息或财政贴息,降低其融资成本。

参考文献:

[1]十七届三中全会报告[eB/oL].[2008-10-13].http:///show.aspid=375.

[2]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eB/oL].[2014-1-20].http:///Showarticle.asparticleiD=237121.

[3]孔祥智,楼栋,何安华.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必要性、模式选择和对策建议[J].教学与研究,2012(1):39-46.

[4]毛科军,于战平,曲福玲.中国农村资源资产市场化资本化研究[m].山西经济出版社,2013.

[5]潘春霖,王晓蓉,李凤菊,等.天津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现状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3,19(8):51-53.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篇8

>>建立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调研与思考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新时期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改革的探讨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几点思考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行与思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思考与建议关于开展配方肥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建立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新型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完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江苏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安徽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对策思考浅谈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河南省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望江县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与思考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探讨与研究我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调查与思考政府对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扶持与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应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3]佚名.“经济人”假设理论[eB/oL].(2014-03-14)[2014-05-26]http:///view/61950.htm.[4]杨少文,熊启泉,陈伟.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的经济学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3,(9).

[5]彭玮,王金华.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251-284.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篇9

摘要:本文根据笔者实践工作经验,从土地托管看农业社会化服务问题进行了简要探讨分析。

关键词:土地托管农业社会化服务

引言

近年来,各地农村土地托管风起云涌、蓬勃发展,在不改变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通过为农民提供从种到收或“全程式”或“点单式”服务,既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了多方共赢,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突出亮点。

1、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模式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农业社会化服务可分为很多模式。如按照农业生产的时间序列则可以分为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服务;产前服务主要指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在生产前为农户提供优良品种及化肥、农药等专用生产资料的供给服务,产中服务主要指提供农户在生产过程中所需的种植管理技术等活动,产后服务指对农户提供收获、运输、销售及加工等服务。

1.1统一服务模式。统一服务是指农业生产各环节的服务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提供。实行承包制经营前,农业社会化服务完全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提供,但是承包制实行后,因为制度、本身实力等因素约束,大多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只能提供少量、不完整的服务,有的甚至不能提供任何服务。农户与市场的关系是单对多的关系,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组织结构和层次单一,仍然依赖于“双层经营体制”中的集体层次,但是这种组织早已名存实亡了。

1.2单一服务模式。农业社会化服务中的单一服务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在农业生产的某一环节提供某一种服务,可能是产前、产中,也可能是产后。在实践中表现为各种单个服务主体为农户提供农药、化肥、种子服务,提供融资服务,提供咨询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与农户的市场地位平等,通过各自的市场契约完成交易,交易是一次性完成的,但交易频率很高。各类服务组织各自从自身出发,独立提供服务,相互之间很少有连接沟通。

1.3延伸服务模式。农业社会化服务中的延伸服务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在农业生产链的某一环节中提供服务并向其他服务环节延伸。在实践中表现为各种单个市场服务主体,原来是为农户提供农药、化肥、种子的,逐步延伸到为农户提供育苗服务、病虫害防治、水浆管理等,也有可能是原先拥有农机的为农户提供作物收获服务现在延伸到农作物播种等。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与农户之间通过协议来确定相互之间的合作关系,交易契约的时期延长。要素契约逐渐替代商品契约,交易的频率下降。整个市场的社会化服务需求增加,进一步拉动社会化服务的供给,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服务也不断向着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个环节延伸渗透;为了使自身的服务更能得到农户的承认。服务组织扩大自身的服务效益,组织之间开始出现横向联系,加强沟通。

1.4一体化服务模式。农业社会化服务中的一体化服务是指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有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户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服务需求和供给形式多样化,只要农户有需求,就有服务供给,而且服务机制灵活;农户参与到多种社会化服务组织中,因为有需求而由其他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服务,也会因为有服务供给满足其他农户的需求。服务组织之间在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趋向联合与合作,当然也有规模不断扩大的家族企业。

2、从土地托管看农业社会化服务

土地托管能得以大范围推广,除了适应农村劳动力加快转移的经济社会背景外,还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为土地托管提供了组织载体。大批农机合作社、植保合作社应运而生,通过合作社成员之间的互助合作,在人员、资源等方面形成了提供土地托管系列化服务的规模优势。二是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有效激励了农民购买农机的积极性,强化了农业经营服务的物资装备。三是所服务的产业具有区域规模优势,有利于降低成本,实现规模效益。从各地来看,土地托管目前主要集中在粮食作物,既便于机械化作业,又容易形成规模优势,产生规模利润,保证了托管服务组织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

作为一种经营性服务模式,土地托管的有益经验,或许能给当前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带来启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坚持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方向,充分发挥公共服务机构作用,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际上,多年来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呼声不止,但迟迟没有破题,思想认识不到位是很重要的原因。而从土地托管的发育成长来看,政府适当的引导扶持,推动了农机、植保等服务组织发展壮大,进而通过托管服务,带来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显然,政府在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不仅责无旁贷,而且大有可为。借鉴土地托管的有益经验,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可在培育壮大服务主体、支持服务平台建设、引导扩大服务规模方面下功夫。

培育壮大服务主体,加快完善服务体系。在强化农技推广、动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村经营管理等公益性服务组织建设的同时,下大力气培育经营性服务组织,以满足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日益多样化的需求。采取市场准入、资金支持、项目建设、税收优惠等手段,鼓励供销社、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向农业服务领域延伸,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创办专业服务组织,创建多种形式的农业服务组织,大力发展农资供应、农机作业、统防统治、加工营销、冷链物流等农业服务业。

支持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服务领域拓展。当前,各地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多数集中在农资、农机、农技等产前产中环节,而产后的粮食烘干、储藏加工、冷链物流等环节则比较欠缺,农业保险、信贷担保更是滞后,原因是这些服务产品投资高、风险大,服务主体要么动力不足,要么实力不够,难以有效提供服务。应借鉴已有的成功经验,以产业或区域为单位,以关键领域为主攻点,加大扶持引导力度,强化政策激励,采取平台搭建、项目补助、风险补偿等方式,支持各类服务主体加强服务设施、改进服务手段、扩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模式,帮助其降低经营成本和运营风险,推动粮食烘干、储藏加工、农业保险、农村信贷等服务取得突破。引导服务规模扩大,促进健康良性发展。农业服务利润空间较小,只有形成规模化服务才能取得稳定可观的经济效益,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晨.农民合作社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大有可为[J].科技致富向导,2014,31:10-11.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篇10

全市农村工作会议刚刚结束,我们又召开这次全市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试点现场会议,主要目的就是由点到面,以试点示范推动全市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工作的全面开展。会议专门安排大家现场学习参观了区镇农网综合服务平台的运行情况。刚才,区政府、供销集团公司、镇村分别作了专题发言,会议还印发了农行等几个单位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交流材料。希望大家对现场参观、专题交流的一些典型经验认真学习领会。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

开展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是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千家万户农民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主要渠道,是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有力支撑。2010年11月,我市被确定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于2011年3月份下发了《关于开展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对全市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进行了总体安排部署。为了抢抓这一大好机遇,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要求,在市发改委的积极争取、市供销社的协调指导下,区以供销集团公司被国家发改委列为现代农业服务试点企业为契机,以农网综合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为依托,在区镇建成了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中心,开展了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试点工作。这一服务体系主要的定位就是,建立面向农业、农村、农民的多功能服务平台,涵盖融资担保、电信服务、保险业务、信息、生产生活资料配送、电子商务网络、农产品产销对接、农村医药及健康服务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科技培训等内容,为广大农民提供综合,打造农村通向社会化大市场的有效渠道。当然,大家也要看到,这一服务平台通过发展,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将来在为农服务上会有更加广阔的空间。

大家都知道,我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服务功能还比较薄弱,服务水平与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愿望需求还有很大差距,很多服务单位为农服务没有真正延伸到农户,涉农企业服务资源分散,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服务功能单一,特别是科技、信息、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缺乏平台。为此,加快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拓展为农服务功能,就必然地成为我们进一步提高为农服务水平、拓展为农服务渠道的一项重大工作任务。通过今天的现场参观学习和会议经验交流,我想大家应该深刻认识到,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网络建设,对于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多层次需求,整合农业服务资源,促进农村各类生产要素流动,既有现实效果,又有长远效应。农网综合服务中心的建成,为全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树立了典型和样板,标志着我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站在推进为“三农”服务工作上水平、上台阶的高度,切实增强对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从各自的实际出发,尽快把这项工作抓在手上,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制定明确的工作目标,拿出强有力的措施办法,提出严格的责任要求,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认真学习领悟试点经验的实质内涵

今天,我们召开这次现场会,目的就是要总结推广区农网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的经验,使我市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从今天的现场参观和经验交流来看,我认为大家要学习借鉴的经验至少有以下四点:

一是连接产销需求,实现了从田间到市场的双向流通。实现农民生产生活资料配送与农产品购销的双向流通,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基本内容。综合服务中心采取生产资料实行配送制、农产品销售实行订单制、信息技术服务实行上门制等做法,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网点、龙头企业和厂商连接,把农业生产资料和生活消费品从厂家直接采购,直销配送。同时,把农民生产的各类农产品统一收购进入市场、进入工厂、进入超市,这样,真正实现了从田间到市场的双向流通与服务。据介绍,服务中心下一步还要与农技部门合作,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等工作,这将有利于促进农民提高农业生产的精细化水平,为做精第一产业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农技部门要大力支持,搞好服务。

二是整合服务资源,满足了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需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整合社会各方面的服务资源,构建为农服务综合平台。在试点工作中,农网科贸公司广泛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金融、电信、农产品加工和农资生产经销厂家,以及为农服务单位联合合作,开展了农户小额贷款和惠农一卡通服务,形成了“龙头企业+银行+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四位一体的融资服务新模式,广泛开展信息网络服务、农村保险服务、农资日用品直销配送服务、订单种植和农超对接服务、农民科技与技能培训等服务,满足了广大农民群众多元化的服务需求。

三是发展电子商务,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有了很好的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是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农网科贸公司利用现代信息化软件技术,应用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建成了集金融、农资、农产品、农业科技、电子商务为一体的数据交换、信息交流、资金结算的五大服务平台,形成了农超网、农商网、农业网、农银网、农科网、农友网的六大现代农业服务网络体系,极大地充实了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功能,凸显了电子商务平台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对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效能是一个重大突破,也是一次质的飞跃。

四是依托合作组织,为农民群众走向市场打开了一条通道。区立足供销合作社优势和资源,以规范化为手段,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建设为重点,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供销合作社流通网络为纽带,形成了三级合作组织联通互动,区上组建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乡上成立了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村上发展了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将农民生产的产品和所需要的服务集聚起来,与综合服务配送中心对接,以规模化的方式进入流通,搭建起了家庭经营与市场经济的桥梁,有效解决了政府“统”不了,部门“包”不了,单家独户“干”不了的难题,弥补了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不到位的缺陷。目前,区通过试点,已在15个乡镇、55个行政村建立了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户达到2万多户,农业产业化、集约化水平明显提高。

三、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