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纺织品市场研究十篇纺织品市场研究十篇

纺织品市场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44:08

纺织品市场研究篇1

BasedonChina’stextileandgarmentexportmarketduringtheperiodfrom2005to2009,thisarticleanalyzedthediversificationofthreelevelsofexportmarketanditscharacteristics,whichgivessomesuggestionsonfurtherdiversificationdevelopmentofexportmarketunderthepost-FinancialCrisisera.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出现连续数月的负增长,直至2009年12月才开始恢复性增长。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市场集中度较高,2009年对欧盟、美国、日本和香港地区传统四大市场出口占出口总额的58.53%,集中度过高导致出口贸易不稳定。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应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兴出口市场,通过出口市场多元化规避市场集中度过高带来的风险,以确保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平稳增长。

一、出口市场格局分析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提出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成为我国外贸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在我国出口市场格局中,既要巩固和深度开发传统市场,又要积极开拓新兴市场,通过均衡的市场布局,规避风险,提高抗风险能力。

1.亚洲、欧洲和北美洲是中国纺织品服装传统出口市场

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按大洲统计,对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出口占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88%左右(图1),而对拉丁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的出口仅占总额的12%左右(图2)。

如图1、图2所示,2005―2007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分散程度逐年提高,对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出口比重下降,同期对拉丁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出口占总额比重提高。金融危机爆发后,除北美洲外,2009年对亚洲、欧洲、拉丁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纺织品服装出口均为负增长。2008年和2009年我国对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出口占总额比重上升,同期对拉丁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出口所占比重分别下降。

2.对欧盟、美国、日本和香港地区传统市场出口集中度高

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05―2008年在传统市场中,除香港外,对欧盟、美国、日本均保持稳定增长;2009年对欧盟和香港地区的出口下降。四大市场出口占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比重如图3所示,显示市场集中度较高,表明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对传统市场依存度高,且各出口目标市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波动风险。

二、出口市场多元化格局及出口分散度分析

1.出口市场多元化格局

目前我国纺织服装业出口市场多元化层次分明。第1层次是指占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10%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多元化第2层次是指占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的5%~10%的国家和地区(2006年为空);多元化第3层次是指占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1%~5%的国家和地区,指除前2个层次以外的较为重要的贸易伙伴。2005―2009年3个层次的国家和地区布局变化见表1。

(1)对第1层次出口规模大、市场集中度高

如图4所示,2005―2008年第1层次出口市场集中度在下降,但2009年出现回升,因此出口集中度仍较高。

在第1层次出口市场中,2006年对欧盟出口跃居第1位,这与2004年和2007年欧盟成员国从15国增加到27国有关,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对欧盟出口出现小幅下滑。自2008年以来,大陆对香港地区出口所占比重不断下降,不足10%,香港地区已从第1层次出口市场降到第2层次,出口额同比降幅较大。从出口额年增长率走势看(图5),对美国和日本出口一直保持增长,较为稳定。

(2)东盟已成为第2层次出口市场,对俄罗斯出口波动较大

除2006年第2层次出口市场为空外,其他各年第2层次出口市场占总额比重增长较快(图6)。

2007年以来,东盟已成为我国第2层次出口市场,这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实施相关。近年来,我国对东盟纺织品服装的出口保持增长,但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出现小幅下滑;同期对俄罗斯的出口额波动较大,2008年和2009年均为负增长(表2),占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比重持续下降(表1),反映出俄罗斯市场的不稳定性。

(3)第3层次出口市场较为敏感和脆弱

由表1显示,第3层次出口市场数量在10~11个左右,占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比重波动较大(图7),表明我国第3层次出口市场较为敏感和脆弱。

2.我国纺织服装业出口分散度分析

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目标就是通过将出口市场分散化,使总出口额的波动程度降低。衡量出口市场多元化程度的一个较好的指标是出口分散度指数(eDi),当所有出口都集中在一个国家时,出口分散度指数为0,而当出口平均分布到各个国家时,出口分散度指数最大。因此,出口分散度指数越大,表明出口市场越分散,多元化程度越高。

根据2005―2009年我国对欧盟、美国、日本和香港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图3),计算同期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分散度指数(图8),结果表明,2005―2008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分散度指数为逐年下降,到2009年没有明显改变。因此,从整体上讲,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仍主要集中在欧盟、美国、日本和香港四大市场,出口分散度较低,出口市场多元化程度仍然较低。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市场多元化发展的建议

1.巩固传统四大市场

巩固传统四大市场的意义表现为:欧盟、美国、日本和香港地区是我国现汇的主要来源地,四大市场出口的持续增长对我国贸易顺差和国际收支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在四大市场中(香港地区以转口为主),欧盟、美国和日本进口规模较大,市场成熟、出口渠道稳定,有利于巩固我国纺织品服装在传统市场上的竞争地位,拉动国内的就业和出口贸易增长。

但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保持对传统市场出口规模增长的同时,减少对上述市场的依存度,可规避出口市场集中度高所带来的风险。

2.出口市场多元化以开拓新兴市场为主

由表1可见,从我国第2层次和第3层次出口市场国别和地区构成看,主要集中在亚洲和独联体国家。其中,亚洲国家和地区有:东盟、韩国、阿联酋、印度、沙特阿拉伯和孟加拉国。独联体国家中有: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

积极开拓上述新兴市场的意义为:纺织品服装出口市场多元化,符合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多元化和多层次的特点。由表3显示,2008年我国对日本、欧盟和美国发达国家和地区以服装出口为主;对独联体成员和亚洲新兴发达市场,如韩国和阿联酋,以服装出口为主;对亚洲新兴发展中市场,如孟加拉国、印度和东盟以纺织品出口为主。因为近年来随着亚洲新兴发展中国家大力发展服装加工业,对纺织纱线和面料需求旺盛,从中国进口大量纺织品。

因此,对上述新兴市场的开拓,既可以扩大我国服装出口,也能带动纺织品出口,有利于我国纺织服装产业整体发展,全面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与第1层次市场之间形成差异化分工格局。

3.出口市场多元化还表现为从国家层面上升至区域层面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中,出口市场多元化还表现为:从国家层面上升至区域层面,原有的国别和地区市场已经向经济一体化区域市场的拓展。中国纺织服装业出口市场多元化格局也是如此,从以美国、日本和香港地区市场的多元化,向以欧盟(27国)和东盟(10国)区域一体化市场和美国、日本市场并重的多元化转变。

由图3和表2可见,我国对欧盟和东盟一体化市场的纺织品服装出口所占比重逐年提高。特别是2009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双边95%以上的商品进口为零关税,将进一步拉动我国对东盟成员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应有效地发挥区域市场的规模效应,积极扩大对欧盟和东盟的出口,在更大的范围内、更深入地参与国际贸易,形成互补性分工格局。

参考文献

[1]李诗,杨琦.中国对外贸易概论[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8.[2]2005―2009年中国海关统计数据[Z].

[3]许统生,张小伟,饶晓辉.出口市场多元化的经济增长长、短期效应――基于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的实证分析[J].当代财经,2008(11):107-111.

纺织品市场研究篇2

随着绿色浪潮的兴起,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历史上演了一场又一场的生态纺织品标准战争,这种战争的结果是得标准者得天下。故建立一套国际领先的生态纺织品检测标准成为抢占纺织服装市场制高点一把利器。为了推动我国生态纺织品标准体系的健全与完善,本文分析了我国生态纺织品标准体系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生态纺织品;标准;绿色壁垒

纺织品是我国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在国民生产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近些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制定一系列环保标准,对进口服装实施安全检测,限制非生态纺织品的市场流通和消费,千方百计对我国的服装纺织业出口贸易构筑技术壁垒,这严重制约了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发展。所有这一切都归结于一个核心,那就是标准。更具体来说是生态纺织品标准。

生态纺织品是指对人体健康无害的纺织产品。纺织品的生态性包含三方面的内容,纺织生产生态性、纺织消费生态性、纺织处理生态性。为了规范纺织品生态性能,世界各国制定了各种生态纺织品标准,但影响最为深远、使用最为广泛、最具权威性的纺织品生态标准是oeke-texStandard100。该标准于1991年由奥地利纺织研究院设计,由国际环保纺织协会(oeko-texassociation)颁布。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在这些标准制定和实施的背后,都牵涉到巨大的经济利益。受阻于标准,因不符合环保要求,我国每年有74亿多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到影响。而国外进口的纺织产品中不乏劣质产品和不合格产品,但由于我国技术法规和强制性标准欠缺,不能有效监督进口产品的质量,致使国外产品以标准的烙印堂而皇之纷纷涌入,扰乱正常市场经济秩序。

其实作为全球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大国,我国理应在纺织标准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而不是仅仅被动地接受各种生态纺织品的洗礼。我国纺织检测技术的研究单位和仪器生产企业要转变观念,不能停留在仅靠标准要求规范之中进行研发和生产,应积极创新根据最终产品使用中提出的各种要求和目标以及对纺织品、纱线、纤维及其半成品等提出的考核要求,研究检测原理、新的检测方法。

一、标准的重要性

标准是在经大量实践证明,严格地以某种方式(无论是配方、检测手段还是其他)进行操作后,所得产品即可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然后以立法的形式将其固定,作为该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必需环节。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标准已成为高新技术领域中企业竞争的新宠儿,成为专利技术追求的最高体现形式。俗话说,三流企业卖苦力、二流企业卖产品、一流企业卖专利、超一流企业卖标准,这句话很有道理。这其实也是生态纺织领域发展的趋势,超一流的纺织服装企业制定或参与制定国际生态纺织品测试标准和参与制定生态纺织品的产品标准,―流纺织企业能创造出生态纺织测试方法的专利,二流企业只能执行标准开展生产,三流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低,只好卖资源。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知识产权和标准的作用紧密联系,而经济效益更多地取决于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千方百计地控制国际标准化工作,都力求将先进知识产权转变为执行标准,并通过标准建立贸易技术壁垒,以获取最大经济利益。可以这么说,标准化已经成了专利技术的至高追求。谁的技术成为标准,谁就掌控着市场的主动权,可谓“得标准者得天下”。例如美国高通公司,依托着在CDma领域开创的1400多项专利,并把其相关的技术标准化成移动通信的国际标准,如今这家企业如日中天、独步江湖。

标准是生态纺织品产品认证的依据。标准是“供共同使用和反复使用”的准则、指南,是产品获取认证的唯一准绳。林林总总的“生态纺织标准”催生了形形的“绿色认证”。组成服装产品的每一个部件(包括纽扣、拉链)都要通过有关的检测和认证,这些认证都是依据国际环保组织制定的《欧盟生态纺织品标准》。认证既是标准制定者权利的一种象征,又是标准执行者获取“市场通行证”的必要途径。据统计,在美国海关,每月被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扣留的各类进口商品平均高达3500批左右。因此认证是迈入市场的一道必需程序。

标准的重要性体现在标准是产品市场的准入点。一个企业、行业的产品,达不到某个行业标准或者市场准入标准,就进不了市场。据美国商会的市场调查报告显示,标准对贸易的影响率达到80%。仅1996年,欧盟国家禁止进口的非绿色产品价值就达220亿美元。占据世界市场份额近70%,年产5亿多只的温州打火机,到标准面前也只有面临着退出欧洲市场的危险。与此相反,谁争取了标准的制定权,谁就掌握了市场竞争的制高点,谁就赢得了市场。在关税大幅降低、传统壁垒措施大大削减的情况下,越来越细、越来越苛刻、越来越先进的生态纺织品环保标准已经成为我国出口产品防不胜防的隐形障碍,像VoLVo车在欧洲的某些中高档产品的内部装饰材料全部采用获得oeko-texstandard100认证的产品;瑞士国防部最新的军装订单则明确要求产品必须获得生态纺织品认证,否则不予考虑购买。因此,我国纺织企业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有些纺织品企业不得不放弃欧美这块肥肉,把自己的市场缩减到亚洲和南美洲,甚至延伸至非洲战场,面对欧洲这个巨大的市场只能是“水中的月亮――可望而不可即”。面对生态纺织标准这道绿色壁垒,我国要想从纺织大国走向纺织强国,必须要迈过这道坎,必须占据标准化发展制高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得标准者行天下,一点也不为过。

标准是纺织产业技术革新的原动力。标准不仅是丈量产品质量的一杆标尺,而且已经成为推动行业技术革新的重要力量之一。在标准的推动下,国际上很多纺织服装制造商投入相当大的技术和资金支持,促使产业不断升级。欧洲的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的服装产品提出种种近乎苛刻的条件,然而这也是一种发展机遇。以前,国内纺织服装企业竞争是谁的价格低、谁的广告多,谁就能赚钱,今后将变成谁的科技含量高、谁能获取权威标准,谁才能雄踞市场。在这种形势下,我国的纺织服装企业采用国际先进标准组织生产,增强企业环保意识,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结构升级,通过各类措施解决生产中的设备、技术、原料、染料、人才、后整理等一系列问题。

标准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然而出于惯性,许多人对标准常常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往往是机械地以标准论标准。其实标准永远落后于科研、生产实践,在适者生存的法则下主动适应标准的同时,要与时俱进制定符合新情况的标准,而不是一味地跟从标准的牵引。面对新出现的高科技产品,不只是考核其是否符合惯用标准的指标,而应当考虑该标准产生的背景及适用的条件。

二、我国现行生态纺织品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我国在生态纺织品标准体系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精力并制定各式各样的检测标准,但是还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对纺织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及控制技术和检测方法远远滞后于经济发达国家。我国依然存在一些项目检测上没有统一执行测试标准。另外,原料的生产流程、纺织品的生产工艺、环境与人体健康基础理论上缺乏科技支持,许多检测技术均沿袭其他国家的检测方法,真正的检测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我国现行生态纺织品标准体系存在的弊端具体表现在:

1.标准落后。近年来,我国纺织品标准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迈向国际标准化方面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特别是生态纺织品标准体系的建设远远跟不上发达国家的要求和变化。与oeko-tex-Standard100标准相比,oeko-tex-Standard100标准自从1992年诞生以来,根据相关国家和国际有关法规,集中最新科研成果不断修订,目前已经实行的是2009年4月1日推出的版本。而我国的生态纺织品认证标准《生态纺织品技术要求》还停留在旧版本上。虽然我国现行纺织品标准正在逐步与国际领先的标准对接,但尚未形成国际化运作模式,譬如我国参与制定的纺织品国际标准屈指可数,多数标准没有发行外文版,即使买家愿意采纳中国国家标准,也无法在国际贸易中顺利推广。

2.环保观念意识淡薄。面对愈演愈烈的绿色浪潮,我国纺织服装业缺少足够的敏锐。我国有超过80%的企业还不是很了解相关生态纺织品技术信息。对生态标准和生态纺织品的概念尚处于被动接受执行状态,还未真正意识到环保问题的急切性和紧迫性。绝大部分是按照国标生产出非生态纺织产品。符合环保要求的纺织服装材料不具规模性,而有害染料的应用则更为普遍,已不能适应国际市场潮流。

3.检测能力有限。国内对纺织品服装环保污染检测、毒性评价及性能评价的研究起步较晚,总体技术水平滞后。许多企业或者质检中心只能进行传统项目检测,还不能进行高精度指标检测,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完善的试验装备。而国际通行的生态纺织品检测,一些大型精密仪器分析手段迅速得到推广和普及,如色谱技术、原子光谱技术和分子光谱技术在其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目前,我国尚无一家检测机构能够完全按照“oeko-tex100”标准进行全项目检测,对几个复杂检测项目也只能用文件审核代替具体检测。

4.标准缺乏前瞻性。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对国际标准的平均采标率约为44%,而纺织标准的采标率达80%以上。纺织服装行业这种“人云亦云”,紧紧跟随策略注定了我们国家的标准始终落后于国际标准。导致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为了出口便宜,只好被动执行生态纺织品标准,甚至钻标准的空子。由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原因,我国纺织品标准的制定与相关技术的研究严重脱节,尤其是在高新技术领域,如功能纺织品领域,缺乏相应的功能性评价方法和标准、标识,所制定规则不能及时反映市场及技术快速变化和发展的需要。

三、浅析应如何建立全新的生态纺织品标准体系

在日益严峻的环保要求形势下,在“得标准者得天下”的生存法则下,单靠翻版国外的标准在我国有时也根本行不通,采用这样的方法,不仅会使成本无法承受,而且很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根本无法提供足够的合格原料来源。因此制定自己的标准,或者参与国际标准制定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力的体现。

在“三流公司卖产品,二流公司卖技术,一流公司卖品牌,超一流公司卖标准”共识前提下,我们必须开发自己的产品标准和检测标准。我们没必要总是跟在别人后面制定生态纺织品标准,依托中国强大的纺织工业体系,依托于中国的纺织科技人员和标准工作者,我们完全有能力制定出一套先进的生态纺织品标准。

以下是建立全新的生态纺织品标准体系的几点建议:

第一,注重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加强与欧洲纺织品研究机构,特别是奥地利纺织研究院、德国霍恩斯坦纺织研究院等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以促进信息渠道的畅通,使我们能及时把握国际上生态纺织研究的前沿,从而建立和完善信息库群。同时,在吸收消化国外标准的同时,加快我国生态纺织品标准的完善和版本升级步伐,逐步摆脱被动接受国外标准的局面。

第二,由于我国目前的检验市场并未开放,政府机构设立的多数纺织品检验机构和专业检测中心未被国际市场所认可。许多纺织品企业对原、辅材料的验收依据都是依据第二方的检验报告。在我国还缺少独立、公正、权威的第三方检测机构。现有国家标准和检测体系受到与国际接轨的挑战。因此,我国应该准确掌握现行国际国外生态纺织品标准标签以及技术法规。从而对生态纺织品的发展趋势作出准确的判断以制定符合国际市场的标准,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

第三,开展生态纺织品评价方法的前瞻性研究,尽快建设和完善生态纺织品检测技术标准,注重尚未成熟项目的检测方法和尚无具体检测方法的项目研究,提升我国在生态纺织品评价领域的综合实力。在充分发挥常规项目检验优势同时,需集中科研力量,重点攻关,从一两个项目的检测技术创新突破,在检测方法上注重结合现代科学仪器,注重前沿科技的应用,注重高效、快速和高灵敏度的检测方法的开发。例如在纺织品异味检测上,我们可以尝试开发顶空-气相色谱和电子鼻等技术,在羊绒纤维检测技术中,可以利用拉曼光谱技术建立一种快速简便、非破坏性的分析检测标准,还可以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如遗传标记进行Dna生物芯片分析等对毛纺质量检测,这些前沿性的检测方法不仅可以解决现有的检测技术存在的问题和局限,也完全有可能形成领先的国际标准。

生态纺织品标准是一种游戏规则,我国纺织企业应该力争充当游戏规则制定者,更多地参与国家行业标准乃至国际标准的制定,使自己的利益反映在标准里,并运用标准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占领产业竞争的制高点。生态纺织品标准体系建设是一项持久性系统工程,也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只有切实加强生态纺织品标准化管理工作,提高我国纺织品生态质量水平,使我国的纺织产业发展和科技水平赶上国际领先地位,不断推动我国由纺织大国转变成纺织强国。这也是《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所期待的。

参考文献:

[1]张文娜,李亚滨.浅谈生态纺织品的标准与检测[J].上海毛麻科技,2008,2:39-42.

[2]池海涛,张小莉,周晓晶.我国生态纺织品检测技术进展[J].毛纺科技.2008,9:61-63.

[3]张长欢,陈丽华.生态纺织品及其标准的发展[J].中国个体防护装备,2009,1:27-32.

[4]王显方.生态纺织品的国际标准[J].中国纺织,2008,3:104-106.

[5]陈荣圻.oeko-tex标准100的2009年修订版解读[J].染料与染色,2009,46(1):22-23.

[6]王建平,郑宇,英吴岚.中国生态纺织品检测技术标准化的最新进展(一)[J].印染,2007,10:42-47.

[7]杨学坤,马杰一.绿色贸易壁垒与我国纺织品出口对策[J].北华大学学报,2003,4(2):61-63.

[8]JinY.technologyruleoftextileandinternationaltrade.Beijing:Chinatextilepress(靳颖.纺织品技术规则与国际贸易.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9]oeko-texStandard100-2008[S].

纺织品市场研究篇3

[关键词]技术壁垒;纺织服装;出口;对策

[中图分类号]F74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024(2007)10-0090-03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国外技术壁垒对江西进出口的影响和对策研究”(批准号:06YJ57)

[作者简介]张红燕,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国际商务系副教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国际经贸与法律;(江西南昌330099)

王含笑,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经济学硕士生,研究方向为政治经济学;(江西南昌330022)

陈志国,江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江西南昌330002)

纺织服装是目前江西省最大的出口产品。自2002年以来,全省纺织服装出口量逐年增长(受特保措施影响,2005年除外),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多,纺织服装行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伴随着世界纺织品贸易一体化进程,出于各种经济和政治目的,一些国家正在不断利用各种技术壁垒,阻碍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江西省纺织服装的出口也深受影响。如何应对国外技术壁垒,保持江西纺织服装出口稳定增长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江西省纺织服装出口发展现状及成因

从江西省对外经贸主管部门获悉,从2002-2006年8月份,除2005年呈小幅下滑以外,江西省纺织服装出口总额在持续增长。国有企业出口量相对下降,但仍然是江西省的出口主力。“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出口增幅明显,尤其是私营企业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2003、2004和2005年的1-8月,出口额分别比上年同比增长524%、543%和127%。全省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的设立如雨后春笋,从2003年-2006年8月,国有企业的数量从83家减少到51家,“三资”企业的数量从86家增加到136家,私营企业从22家增加到146家(见下表)。2006年全年纺织服装出口额达9.7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3.1%,占全省出口总额的26.1%。纺织服装出口企业总数也从2003年的198家发展到2006年的341家。

江西省纺织服装出口迅速发展有以下几点原因:

1.得益于atC协议所确立的纺织品贸易一体化进程,使发达国家按照协议规定的进度表逐步减少受进口配额限制的纺织品种类,从而促进了纺织服装出口量的增长。

2.江西省纺织服装产品拥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增强了全省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有些地方纺织女工的月工资在1000元以下,仅为沿海省市的一半。水电资源较丰富,成本较低,一些县市电费每度不到0.3元,大大低于沿海地区。

3.得益于各级政府大力开展的招商引资工作。2006年外商在制造业实际投资17亿美元,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业,实际使用外资占全省比重16.4%,金额为2.79亿美元。另外,由于资源瓶颈和产业结构调整,东部沿海地区的纺织服装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明显提速。全省规模以上服装企业大部分是沿海地区转移过来的加工型企业。

4.产业集群效应明显。省内已形成了较完整的纺织服装产业链,南昌、九江及赣南等纺织基地,涉及棉纺、化纤、针织和服装几大领域,其中针织业在我国中部地区具有较明显优势。南昌市青山湖区聚集了约500家针织服装厂,规模以上企业达93户,已经形成了从针织布、印染后整理到针织服装加工的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产品90%以上出口。九江共青城及其周边德安县聚集了70多家羽绒服装生产企业及江西欣宁制衣等近20户引资企业,主要生产羽绒服装及加工出口服装,并形成了“鸭鸭”、“回圆”等十多个羽绒服装品牌。此外,赣州纺织服装企业主要聚集在龙南、南康、大余和全南一带,生产服装数量占全省的12.2%。

二、江西省纺织服装出口贸易遭遇的技术壁垒

纺织品服装是各国设置技术壁垒最多的商品之一。技术壁垒涉及产品性能、质量标准及生产、加工、运输、穿着使用及穿着后处理的全过程,对纺织服装的质量要求也从实用性、美观性、耐用性趋向安全性、环保性、卫生性和舒适性。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政府或非政府机构纷纷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严格法律法规、标准以及纺织品生态标志。许多外商已将纺织品内在质量指标列入了信用条款,在合同中对影响使用性能的质量指标提出特殊要求。

1.技术法规。迄今为止,一些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纺织品的技术法规,如欧盟2002/61/eC关于禁用22种偶氮染料的法令;2003/3/eC关于禁止使用和销售“蓝色素”的指令;2007年6月1日起执行的《化学品注册、评估、授权与限制制度》(简称ReaCH法规),欧盟将根据化学品的生产与进口量以及危险程度等因素,对化学品采取注册、评优、授权等形式的市场准入管理和控制程序。此外,欧盟pFoS禁令规定欧盟市场上全氟辛烷磺酰基化合物(pFoS)的含量每千克制成品不能超过50毫克。pFoS物质是广泛运用于纺织品防污处理剂的主要活性成分。

美国对纺织服装制定的技术法规也达10多个,如羊毛制品标签法案、毛制品标签法案、纺织纤维制品鉴别法案、羽绒产品加工指南、危险物品法规等。

2.技术标准。主要有欧委会2002/371/eC关于纺织品生态标签(eco-la-bel)标准、2003年国际纺织品生态研究和检验协会颁布的生态纺织品认证oeko-tex-100标准和oeko-tex-200标准等。2007年最新版本的oeko-tex标准对涉及致癌和致敏染料,禁用芳香胺、邻苯二甲酸盐等多种有害物质的技术参数作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3.生态标签制度。国际上通行纺织品生态标志有10种之多,如德国的“蓝色天使”、“toxproof”和“eco-label”,美国的绿色标志、纺织纤维制品标签、纺织服装及某些布匹的护理标签,日本的“生态标签制度”,荷兰的“milieukeur”等。2005年南非制定了新的标签制度,强制要求对每件产品均标明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比重,只有符合该规定的纺织品服装方可获准进口,并在南非国内市场销售。

总之,采取技术壁垒来限制进口的国家越来越多,技术标准与法规越来越严格。对江西省出口商品带来的影响主要是:限制了出口量,提高了出口商品的成本。

尽管江西纺织服装出口发展较快,但其纺织服装企业仍处于传统的粗放式经营管理中,在经济规模、技术和产品研发创新能力等方面,均与国内纺织服装业发达省份和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传统的纺织工艺不仅消耗大量的资源,产生大量的废液污染环境,甚至有些纺织产品上还残留很多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内在质量与发达国家的标准存在一定差距,容易遭受国外技术壁垒的影响。

三、江西省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应对国外技术壁垒的对策

为了应对国外贸易壁垒,江西省纺织服装企业应苦练内功,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升级,增强核心竞争力,调整出口战略,突破国外贸易壁垒。

1.加强对主要进口国纺织服装技术壁垒的动态研究。出口企业应关注国外技术壁垒的发展动态,收集、整理、研究和掌握最新的技术法规和标准,对比研究新老法规、标准之间的差别,及时调整生产经营战略,将技术壁垒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2.加大技术投入和研发。服装纺织行业要实现产业升级,要用高新技术改造行业的产业结构、组织结构、产品结构。把技术进步重点放在新型印染后整理设备及工艺技术方面。有能力的纺织印染后整理企业,应加快陈旧设备改造工作,使传统设备技术早日更新换代。加大力度开发技术含量高、高附加值的差别化产品,建立健全新产品科研开发机制,激发研发人员的工作热情。企业可以通过制定专利、专有技术及科技成果应用奖励办法、差别化产品效益考核奖励办法,有效调动开发、生产差别化产品的积极性。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mpR(产、销、研相协调)产品开发运行机制。一方面使研究、生产、营销人员共同组成的产品开发链得以强化;另一方面企业重点产品开发方向得以明确,有效促进新产品开发的进度,形成研究、生产、市场开拓一体化的新产品开发模式。

3.控制企业适度发展规模。投资的迅速扩张,一方面可能导致省内纺织服装业生产能力和规模过剩,消耗大量的社会资源;另一方面省内大多数纺织服装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和销售终端,产能的扩张,很大一部分是低水平扩张。由于纺织品服装国际市场需求增长缓慢,世界范围内纺织品服装生产过剩,行业利润空间狭小,一味盲目扩大产能,很容易授人以柄,遭到包括反倾销、特别保障措施和其他技术壁垒等手段在内的限制,从而失去发展的大好机遇,也使纺织服装企业在后配额时代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因此,我们应高度关注纺织服装业的投资过热现象,控制企业适度发展规模。

具体来说,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控制银行贷款,把贷款投放与企业技术创新、清洁生产相结合,引导贷款投向技术创新能力强、重视环保的企业。通过企业联合、兼并、收购、破产、承包、租赁等形式进行企业组织再造,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更好地发挥原料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同时,注意培育和构筑新的比较优势,尤其要挖掘生产要素的综合优势,提升整个纺织服装产业链的质量,包括从生产设备、原材料、面料、设计到生产的各个环节,而不仅仅是在现有水平基础上将规模简单地扩大。企业要充分利用配额取消的有利时机,看清形势,转变增长模式,以质取胜,适度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投资质量,提升产业层次,稳健开拓国际市场,持续提升纺织服装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品牌档次,合理利用生产资源,注重环境保护,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4.推进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化。推进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化,应在提升原有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并开拓一些新型的产业集群。(1)改进管理方式。改变个体、家庭小作坊式生产管理方式,通过集群内企业兼并、重组,或吸收集群外优势资源,使生产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并建立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制度,实行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提高集群内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效率。(2)培养骨干企业。培养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一大批中小企业,形成相互协作、优势互补的集群运作模式,实现共同发展。(3)细分市场。进行市场细分,使集群内各企业能发挥各自优势,集中精力将产品做强、做精。同时,细分市场更有利于促进企业间分工协作,形成系列化产品。(4)改变低价竞争策略。改变低价竞争策略,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引进先进设备、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吸收、培养熟练技术工人,提高专业化层次。(5)构建支撑体系。构建完善的集群内支撑体系,设立相关的配套服务机构,如金融担保机构、律师事务所、特色产业技术的专业学校、企业协会、同业公会等机构。(6)发挥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由政府来组织企业共同商讨未来战略和市场开拓、解决共性技术的活动;建立公共网站,向企业提供市场信息,宣传相关的国家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制定宏观调控政策,间接干预集群内经济,使集群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5.重视生态认证,发展“绿色产品”。所谓绿色、生态、环保,对于纺织品服装而言,是指在纺织品服装的生产、消费者使用和使用后处理这三个环节中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也不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毒性。人们把这一类产品叫“绿色产品”。(1)端正认识。纺织服装企业应充分认识到绿色、生态、环保的积极意义,而不仅仅将它看成是发达国家限制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一种非关税壁垒。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正确处理扩大出口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将环境保护、维护人类健康安全作为提高出口竞争力的重要手段。(2)采用国际标准。对于以出口为经营目标的纺织服装企业来说,在生产过程中应以国际质量标准为准。有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所实行的国内标准往往高于国际标准,省内纺织服装企业也应尽量采用进口国的相关质量标准。这样做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会加大企业的生产成本,但从长远来看,这些国家的消费者环境保护意识较强,而且愿意支付因环境因素而提高的那部分价格。所以,因环境因素所导致的成本上升,不仅不会削弱产品的竞争力,相反还会使产品赢得更大的市场。(3)重视生态认证。纺织服装企业应重视生态认证,尽快获得相关的国际认证。目前,国际上影响较大的涉及纺织品服装的“绿色”认证主要有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体系认证、iSo9000系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国际纺织品生态研究和检验协会的oeko-texStandard100和200产品认证,等等。一旦企业获得这些认证,就如同获得了出口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绿色”通行证。

综上所述,随着纺织品配额的取消,国内外市场形势的变化,将会给江西省纺织服装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会使纺织服装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江西纺织服装业必须积极推进技术进步,促进传统纺织品的深精加工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努力开拓国际市场,迅速发展新品、精品参与国际竞争,开发绿色生态产品,全面提高出口附加值和竞争力,以应对国外技术壁垒,适应开放后的市场需要。

参考文献:

[1]陈荣圻,王建平.禁用染料及其代用[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6.

[2]李爱娟.出口服装质量与检验[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8.

[3]王其中.新时期纺织品绿色壁垒的思考[J].对外经贸实务,2003,(7).

纺织品市场研究篇4

[关键词]纺织产业;产业集群;竞争力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波特认为,产业在地理上的集聚,能够对产业的竞争优势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而且存在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产业集群(区域)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四种范围的竞争力。而集群竞争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一个产业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化竞争中的地位。

产业的发展,需要从战略上看清形势,把握发展方向。随着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绍兴纺织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制约集中显现、矛盾日益突出,绍兴的纺织业现在面对的是一个重大转型的问题,需要我们作深入的研究。

一、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情况

纺织产业是绍兴的传统优势产业,占了绍兴经济的“半壁江山”,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由化纤、织造、印染、服装行业组成的完整产业链,同时出现了纺机、印染助剂、技术服务、纺织软件等辅助性行业,形成了较为完整、配套协作的产业体系。绍兴纺织产业已取得生产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市场销量最大和设备最先进四项全国之最,成为绍兴的主导产业。纺织业的兴衰影响着绍兴经济的发展。

1.产业规模优势明显。近年来绍兴纺织业发展迅速,无论企业数还是产销量都取得显著成果。据绍兴市经贸委统计,截至2007年年底,全市共有大小纺织企业6.2万家,从业人员64.2万人,全年完成销售收入2812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大纺织(含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企业2060家,从业人员42.24万人,经营资金1800亿元,分别占全市的43.4%、51%和43.5%。全市纺织业完成的产值分别占全国的7.8%、全省的30.6%,实现利润分别占全国的7.3%、全省的29.3%,自营出口分别占全国的5.3%、全省的25.4%。

2.块状经济特色显著。绍兴纺织产业已经形成由各区块特色纺织产业组成的庞大的产业群体拥有三个纺织品专业生产基地:绍兴纺织产业集群、诸暨市袜业产业集群和嵊州领带产业集群;若干个纺织品生产集聚地:如绍兴县杨汛桥经编、夏履无纺布、枫桥服装、诸暨贡缎、上虞劳保用品等。

3.产业链比较完整。纺织产业有化纤、棉纺、毛纺、麻纺、丝纺等多个门类,各门类又有纺丝(纺纱)、织造、印染、服装、家纺等多个环节。绍兴纺织业从化纤织起步,通过产业的横向拓展及前后道的纵向延伸,至今已形成了上游的pta、聚酯、化纤,中游的织造、染整,下游的服装服饰组成的完整产业链。同时,为化纤纺织产业提供装备的纺织机械、绣花机及提供印染原料的染料产业也发展壮大,以轻纺城、钱清轻纺原料市场、嵊州领带城、大唐袜业城为代表的专业市场,以浙江纺织科学研究院、中纺院江南分院、大唐袜业研究所为代表的专业服务机构相配套,形成了完善、配套协作的纺织产业链体系。

二、绍兴纺织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从绍兴纺织业整体横向比较来看,发展形势不错,然而,近年来绍兴纺织产业的发展也难以突破成长的“天花板”。在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的新形势下,绍兴纺织业面临的生产要素的瓶颈制约集中显现,结构性、素质性矛盾也日益突出,这无疑为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和升级带来巨大的阻碍。

1.产业的国际分工地位低。绍兴的纺织业基本上是以生产链的形式嵌入到全球价值链的。与美、日、欧洲等发达国家相比,绍兴纺织产业主要集中于纺织成品的生产过程,处于产业价值链中的最底层。其他环节相对较弱,如化纤原料、纺织机械等主要依赖进口,时装设计、品牌运作能力又比较弱。这直接制约了绍兴纺织产业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及所处的国际分工地位。同时,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使纺织产业的原有竞争优势不断丧失。

2.集群的集体效率低。绍兴纺织产业多年来以产业集群的形式得以发展,无论是产业规模、产品市场占有率、新品种的开发等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但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集体效率仍然很低。集群内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远大于合作。纺织企业对于新产品开发的积极性逐渐下降,产品市场周期缩短。整个产业集群逐渐僵化、失去弹性、对外界动荡的反应变得迟钝,从而影响集群竞争力水平的提高。

3.忽视品质管理和品牌建设。绝大多数绍兴纺织企业只注重短期利益,即使有先进设备,也不愿在人力资源上多花成本,更不愿意研发创新,从而导致企业的品质管理水平不高,严重存在“一流设备、二流产品、三流价格”状况。同时“急功近利”的经营心态,以及长期以量制胜的同质化、粗放式发展,造成了绍兴纺织品牌的缺失。

4.专业市场地位下降。专业市场曾经在绍兴纺织产业的发展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柯桥轻纺城、嵊州领带城、大唐袜业城形成了著名的绍兴“块状经济”。近年大量上规模的企业为避免被模仿以及恶性竞争而撤出专业市场,网上电子商务和各类综合商贸城的开展分流了很大一部分客流,导致了专业市场的地位下降,甚至出现有“场”无“市”的“空壳市场”,或者是“半空壳市场”。

5.行业协会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目前,绍兴市有镇(乡)以上的各种纺织行业协会17个。如绍兴县印染协会、服装协会、纺织协会;诸暨市的袜业协会、衬衫协会;嵊州的领带协会、服装协会、针织服装协会,等等。从数量上较为可观,但由于缺乏健全的行业规范和管理,如行业准入、价格自律、行业损害调查,贸易纠纷处理等,不能提供相应的服务,实际上真正发挥作用的较少。

三、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发展潜力分析

历史经验表明,区域经济的格局变化和调整反映了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中心转移和各地区经济政策是否符合当地实际。当前,纺织产业向经济较为落后的国家和地区转移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绍兴作为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发展纺织业是否还存在发展潜力值得分析研究。从绍兴目前产业发展的情况看,纺织业的优势是绍兴其他产业所无法比拟的。笔者通过实地调研,认为绍兴发展纺织还有着巨大潜力和空间,可以继续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产业加以引导扶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大的产业集群优势。完整的产业链为纺织业发展构筑了纺织业发展平台基础,绍兴拥有中国轻纺城、钱清化纤原料市场、大唐袜业市场、嵊州领带城等专业市场,不同的产业集群正通过分工明确的专业市场网络形成更大区域范围内的产业链。企业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成本具有相对优势。

2.市场网络信息优势。绍兴地处长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作为国际、国内经济信息集中地,又是我国纺织服装信息中心,信息优势十分明显。同时,绍兴纺织发展时间较长,国内外客户网络群体完善,围绕专业市场已形成了销售网络,逐渐形成国内外轻纺产品的集散中心、物流中心、信息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

3.具有完备的基础设施,污水处理能力强。政府着重抓排污公共工程的投入,企业也重视环保设施建设,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污水处理基础设施,为纺织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积累了丰富产业的发展经验,具有资金、人才和经营经验优势。绍兴纺织企业具有资金优势。经过30多年的发展,绍兴纺织企业积累了巨大的产业资本,实体经济强大,有着很好的融资平台。从人才优势看,绍兴集聚了从生产工人到专家教授等各类人才,纺织业从业人员达60多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近1/7。绍兴纺织企业还通过科技入股、科研开发等形式,与200多家高等院校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5.纺织产品的需求在增长。研究资料表明,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上时,纺织纤维消费会出现较快增长。2002年,我国的人均gdp就超过1000美元,成衣率也大幅提高,目前纺织产品的需求在增长,内需市场潜力巨大。而且,纺织品新技术的运用、新材料的开发新领域的开拓都大大刺激了纺织品的消费需求。

6.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纺织业是绍兴的重大支柱产业,绍兴市各级政府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加快提升发展纺织产业作为全市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积极抢占全国纺织科技制高点。

绍兴纺织产业当前的任务是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做新、做优、做强,提升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强大的竞争优势。在传统价格、成本的比较优势消失以后,要扬弃“粗放型”发展模式,摆脱对“低端道路”和“低成本战略”的路径依赖,实现差别化发展,进一步向“高端道路”的转型和升级。

四、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的对策措施

尽管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发展历史较长,产业链和相关的产业配套服务体系比较完善,但由于面临国际上美国次贷危机、人民币升值、出口设限影响,国内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多重压力,绍兴纺织产业集群转型与升级迫在眉睫。深入分析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的影响因素,为绍兴纺织产业的转型和发展升级提供一些对策建议。

(一)加强政府在产业发展方面的引导作用。绍兴纺织产业的发展,政府的引导十分关键。在新形势下,政府应当认清形势,继续完善产业政策体系,为绍兴纺织产业的发展塑造良好的产业政策环境。

在现有基础上,优先发展一批优势企业、龙头企业,鼓励并购重组,帮助他们做大做强,引导他们向国际化、高新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扶持一批在产业中有一定影响的中小企业,引导他们加大技改;坚决淘汰与转移一批污染严重、能耗大、技术层次低的企业,逐步将产业集群中初加工、低档次的环节向其他地区(如中西部)转移,形成梯形产品结构,避免低水平竞争,形成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二)大力培育纺织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又称“制造服务者”(producerservice),是指为生产、商务活动而非直接向个体消费者提供的服务,作为中间投入服务,用于商品和服务的进一步生产。要大力培育纺织生产性服务业。

要加快发展与纺织有关的会展、法律、咨询、评估、策划、经纪等商务服务业。扩大与上海、杭州等地相关行业的合作,引进和培育一批高资质的事务所、会展公司及中介机构等,增强商务服务功能,发展会展经济。继续大力培育和规范发展劳务中介、市场中介及科技、法律、设计、会计、审计、评估等中介机构。加大开放力度,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商务服务机构,提高商务服务业发展水平。

(三)打造纺织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政府要以全球纺织产业中的龙头企业为对象,以纺织博览会、对外招商会以及各类产业主题节会为载体,综合利用电视广告、新闻媒体等整合营销手段,进一步加大区域和产业的对外推广力度。同时,政府还需要加大对各种损害区域品牌形象行为的监督与处理力度,为绍兴轻纺集群的区域品牌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树立品牌意识,创建企业品牌文化。

(四)提升企业的研发能力。在区域内部鼓励先进纺织技术的研发与成果转化,鼓励中小纺织科技服务企业的创新与创业,在集群内部形成向科技要市场,向科技要利润的良性竞争。

增加对自主研发的投资,是从根本上提高企业技术能力的前提条件。对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的投资同样要具有国际化的视野,通过收购或者共建海外研发中心来强化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五)加快外部市场的建立和升级建设。通过提升市场集群化水平,创新市场功能,推进业态创新,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洽谈订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化交易方式,完善网上轻纺城,实现有形市场与数字化无形市场的有机结合。以纺博会为突破口,提升轻纺城国际影响力,按照“交易模式公司化、运营方式国际化、交易主体全球化、交易时间全天化”的全新理念,全力把国际贸易区打造成以网上交易和跨洋交易为主的全球化纺织贸易大平台。

面对着从紧货币政策下的融资难题,要加快引导纺织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加快开拓企业上市途径,引导企业循序渐进上市,重点支持企业在国内证券市场主板和中小板及未来创业板上市,增加上市企业的质量和数量。同时,鼓励企业在进入新加坡等亚洲资本市场后,再逐渐进入欧美市场上市。利用资本市场,创新管理机制,与国际市场接轨,促进绍兴支柱产业的升级和快速发展。

通过政府协助集群内企业加大纺织服装人才的引进力度,依托上海和长三角地区的人才优势,引进高水平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重点引进能够进行品牌运作的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复合型营销人才、与国际接轨的服装设计师、熟悉国际市场规则的外贸人才以及高级样板师、工艺师、机械师,优化绍兴纺织服装人才结构,为纺织产业集群的升级打下良好的人才基础。

(六)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要提升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竞争力,行业协会任务首先在于加强与纺织企业的沟通,减少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协调解决产能、市场和原料等方面的矛盾。其次,积极开展与各国纺织工业组织间的交流对话。增进相互了解,消除分歧,化解摩擦,扩大互补合作,促进协同发展。此外,协助国内纺织企业产业升级、开展与国际零售业合作及行业自律等。

五、小结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目前整个产业规模明显,块状经济特色显著,产业链比较完整。但由于面临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的双重压力,迫切需要转型。通过对绍兴纺织业的潜力分析,笔者认为政府要加强产业发展的引导和政策扶持;企业需要加大投入,提升品质管理和品牌建设,充分利用外部专业市场、资本市场、人力资源市场;同时,正确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以真正提升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竞争力,促进产业集群的转型与升级。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3]刘恒江,等.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10).

[4]krugman.development,geographyandeconomictheory[m].cambridge:themitpress,1995.

[5]nelson.nationalinnovationsystems:acomparativeanalysis[m].newyorkand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8.

纺织品市场研究篇5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李陵申、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院长庄小雄、化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赵强、泉州市政府副秘书长王克思、晋江市副市长庄天怀,来自泉州和晋江的发改、经信、科技、教育等部门领导,以及来自院校、研究院所、企业代表共计200余人参会。

“纺城有家・先锋力量”对接会暨“2017中国面料之星”启动仪式在柯桥举行

近日,“纺城有家・先锋力量”对接会暨“2017中国面料之星”启动仪式在柯桥举行。此次活动由中共中国轻纺城市场委员会主办,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流通分会、中国轻纺城建设管理委员会、中国服装新锐品牌商业联盟、《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承办,网上轻纺城、全球纺织网、国家纺织面料馆支持。

本次活动吸引了来自辽宁西柳服装市场、沈阳服装服饰行业协会、广州白马服装市场等8个专业市场集群,天虹、日月新、九鲲鹏等70余家国内知名服装品牌,近三百家优质面料供应商参加。“中国面料之星”活动自2011年首届举办以来,以其权威性、专业性及精准性得到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热情参与。作为目前行业内最具影响力的面料调查活动,去年,“中国面料之星”首次走进中国轻纺城,与柯桥经营户展开贸易对接,备受市场好评。此外,本次活动成立“纺城有家・红基金”,这个基金由市场广大党员自发成立,重点用于敬老助幼等公益活动上,帮助社会上那些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

纳川展示2017秋冬新品及最新空间形象

6月16日,以“看不一样的我”为主题的贝纳川2017秋冬新品及最新空间形象会在常熟举行,展示了贝纳川对时尚生活的理解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构想,呈现了一个全新的贝纳川。

本次贝纳川2017秋冬时尚会以“怪异梦境”为主题,探索未来科技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畅想未来人类的生活如何被科技影响,同时科技如何跟传统艺术相结合,未来和过去怎样融合共存,迎合当下个性化与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本次会贝纳川还首次了女装,成为企业全新突破。同时,贝纳川6代空间新形象“续”横空出世,该作品出自日本空间设计师伊藤胜之手,“续”呈现了不规则的美感,成为传统服饰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的典范。

贝纳川所属江苏百成汇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志刚表示,贝纳川新零售的重要路径就是供应链,从商品研发到生产,再到终端销售,大大加速了商品的产销体系。同时利用自己生产线的优势,设立快反线,实现快速反应,满足店铺的需求,从而打造出一个适合贝纳川的柔性供应链。

纺织品市场研究篇6

是全国著名的纺织之乡、纺织服装出口基地,纺织服装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雄厚的产业基础,拥有较强的生产规模优势和区域产业集群优势。经过多年发展,我市纺织服装行业已形成了化纤、棉纺织(色织)、印染、毛纺织、针织、服装、茧丝绸、家纺等门类较为齐全的纺织服装产业体系。全市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纺织服装业规模企业数1684家,企业数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34.4%。从业人员26.3万人,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职工总数的32.3%。作为最具特色的传统产业、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纺织服装业在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吸纳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期间,全市纺织服装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税592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23.8%,其中缴纳税金218.8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25.4%。年,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实现出口创汇53亿美元,同比增长24.5%,是期末的2.15倍,占全市出口总额的37.6%,为我市第二大类出口产品,出口市场遍及日本、欧美及亚非拉158个国家和地区。因此,改造提升传统纺织产业,加快打造现代纺织强市,对的工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进一步明确加快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品牌创建和高附加值产品为切入点,强化化纤、纺纱、织造、染色、印花和后整理、服饰、家纺产品一条龙的产业链,全力实施以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以贴牌加工向品牌生产转型、以低端加工向高端制造转型为主要内容的“五大产业门类”转型工程,形成专业化分工程度高、社会化配套能力强、区域间产业链相互协调配套的良好格局,实现由纺织服装大市向纺织服装强市的根本转变。

(二)工作目标。到2015年实现以下目标:

1.行业规模: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700亿元,年均增长13%。

2.产品档次: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大中型纺织企业“三无一精”(无卷花、无接头纱、无梭布、精梳纱)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3.品牌创建:争创中国驰名商标2个,著名商标5个,名牌产品14个。

4.产业集中度:服装、家用纺织品等终端产品销售收入占纺织服装行业比重提升10个百分点,培育4家超30亿元企业。

三、大力实施加快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重点工程

我市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要瞄准国际纺织服装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我市纺织服装业的现有优势,强化集聚化、集群化布局,紧紧围绕“强、大、专、精、特”的目标,以特色产业、优势产业为重点,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实施棉纺织业、家用纺织品业、服装服饰业、茧丝绸业、化纤业“五大产业门类”转型升级工程,推动纺织服装产业发展。

(一)以提升装备水平为重点,做强棉纺织业。

加快大生工业园区和冠达纺织市场建设,稳步推动纺织企业退城进郊。以大生集团、联发集团、永安纺织、华强纺织等一批骨干企业为支撑,着眼于“强化上下游、完善产业链、产业集聚化、提高附加值”,为本地最终产品提供优质原料。引导产业链从原料半成品向成品、从成品向高端商品、名牌产品转型。积极拓展联发集团、东丽织染、东邦纺织等棉纺织、化纤面料企业的产品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区域优势,鼓励服装家纺企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高档次产品发展。充分发挥先锋镇“中国色织名镇”、观音山镇“省色织名镇”的品牌效应和集群优势,推进观音山-先锋色织生态产业园建设,加快实施市区城西印染企业搬迁改造。借助省面料研究中心的科研优势,加强合作,形成有影响力的研发平台,开发高附加值面料替代进口,尽快打破长期困扰我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印染后整理环节相对薄弱的状况,推动全市棉纺织业的发展,成为全国色织产品研发先导区。

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加快实施以提高无卷花、无接头纱、无梭布、精梳纱比重为主要内容的“三无一精”技术改造,大中型棉纺织企业应用清梳联合机、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精梳机等设备的比重提高到90%以上,达到或超过中等发达国家先进水平。发展紧密纺、气流纺、涡流纺等新型纺纱技术和推广粗细联、细络联等先进纺织自动化工艺流程,快速提升高支精梳纱、高档防羽布、高档抗皱免烫面料等系列产品的生产技术水平,开发高档混纺纱、多种纤维混纺面料、交织面料、提花面料、装饰用面料和功能性整理面料等高附加值产品。注重软技术的配套引进,积极采用抗皱防缩、防霉、抗静电、阻燃、仿真、多种纤维复合染整等特种印染后整理新技术,提高天然纤维后整理、化纤仿真、纯棉超柔软、舒适性针织物以及多种纤维复合染整、功能性后整理工艺水平,促进我市棉纺织业向优质、高产、自动化、连续化方向发展。

(二)以彰显基地特色为重点,做大家用纺织品业。

把家纺产业定位为时尚产业,打造“家纺城”,做靓“家纺”城市名片。做好家用纺织品产业集群地的发展规划,充分发挥中国叠石桥国际家纺市场、家纺城的品牌和规模优势,以罗莱家纺公司、凯盛家纺公司、紫罗兰家纺公司、金太阳公司等骨干企业为支撑,拓展叠石桥家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作用,积极开展与国内外知名家居、家饰品牌合作,研究家纺产业发展潮流,开发高档、特色产品,形成梯次发展格局,延伸家纺产业链,做大家用纺织品业。

充分发挥“家纺指数”全球家纺“风向标”作用,进一步提升家用纺织品的设计水平和能力,构建家用纺织品研发平台,开发生产具有鲜明个性和丰富文化底蕴的高品质配套化家纺产品,打造新文化思维、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于一体的名牌产品和特色产品。

(三)以打造自主品牌为重点,做专服装服饰业。

以培育大企业、大产业为导向,以集团、等一批骨干企业为支撑,进一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加快技术改造,采用新原料、新技术发展服装新产品。着力加大内外销市场拓展,广泛开展品牌创建活动,放大专业女装特色,开发系列高档产品,扩大配套辅料产销空间。基本实现由出口加工型向“内外销并举、自主品牌为主型”的产业发展模式转变,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总量继续保持全国和全省领先。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品牌经济比重。鼓励企业组建纺织服装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开发与推广中心,引导企业采用服装面料自动监测评价系统、自动裁剪机、电脑平缝机、服装虚拟图形系统、电脑控制多种形式的悬挂传输系统、立体整烫机、产品自动立体仓储系统等自动化、智能化服装加工设备和技术。激励企业引进和培育技术开发、专业设计等中高端人才,提高服装加工、设计、开发水平。推动企业扩大新型高档品牌服装生产比重,加大出口比例,打造国际知名品牌。

(四)以创新产品功能为重点,做精茧丝绸业。

以集团为龙头,与大学、中国农科院蚕研所、科技大学、省农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充分发挥国家桑蚕茧丝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茧丝绸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科技创新平台作用。围绕茧丝绸产业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着眼国际前沿,研究开发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引领中国茧丝绸产业创新发展。继续保持全省第一、全国领先的发展格局。

以高档丝绸制成品为龙头,以面料开发为突破口,加大高档真丝、新型共混纺产品开发力度,提高丝绸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形成高档真丝、仿真两大系列产品。大力发展改性真丝、膨体弹力真丝和新型复合丝,实现含丝原料的系列化和功能化,开发具有抗菌、抗霉、除臭功能的共混纺丝、绢丝混纺丝和花色丝等产品。开拓非丝纤维在丝绸产品上的应用,发展棉、毛、化纤与真丝交络、交织、复合、包缠、混纺的新型高档丝绸面料。提高和优化桑、蚕品种,稳定桑蚕生产和茧丝市场,形成蚕种繁育、蚕茧加工、桑蚕生丝、捻线丝、绢丝、丝绸面料、服装服饰、真丝家纺产品、桑蚕生物制品的生产加工,以及丝绸产品国际国内贸易和科研开发一条龙产业化经营模式,建设配套完整的产业体系。

(五)以产业拓展延伸为重点,做特化纤业。

鼓励企业开展超仿真、功能性、差别化纤维、高性能纤维的产业化研发,引导企业引进国家重点推广的ptt纤维、竹浆纤维、麻纤维等新型纤维加工技术和新型国产化化纤生产技术和装备,降低投资成本,减少物料和能源消耗,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以文凤化纤、金雪集团、东丽纤维为骨干企业,发展高性能、功能性、差别化纺织新材料,为提高家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比重奠定基础。鼓励企业迅速将科技项目、先进技术产业化,向大型化、柔性化、精密化、节能减排方向全面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

重点将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国内最大的纤维织物制造基地。放大海安锦纶长丝生产基础优势,打造化纤特色板块。将如口港、海洋经济开发区化工新材料工业园打造为重要的新型化纤基地。

四、采取有效措施强力推动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

坚持市场引导和政府推动相结合,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动、突出优势、培育重点、淘汰落后”的基本思路,在强化产业协调、强化产业升级、强化产业支撑上下功夫,在资源整合、平台搭建、基地打造、要素配置、布局优化等方面加强政策引导,加快推进企业升级、产业转型,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

(一)强化产业协调。提高认识,科学规划,集聚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合理分工、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产业分工的格局。一是组织保障。进一步加大对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领导,成立由市领导挂帅的纺织服装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一协调,部门联动。研究产业发展方向,制定扶持激励措施,协调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二是优化布局。加快叠石桥国际家纺市场、家纺城两个市场的建设进程,进一步整合资源,提升影响力和知名度。科学规划-先锋色织特色产业基地建设,鼓励区外色织印染企业退城进园,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制定优惠政策,把好产业门槛,正确处理“腾笼换鸟”与产业“空心化”之间的矛盾,鼓励区外的大中型色织印染企业搬迁入园,鼓励企业采用新原料、新技术,提高服装面料的质量和档次。三是引导集聚。以培育大企业、大产业为导向,以集团、家纺、大生集团、联发等重点企业为骨干,修改完善市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规划,引导企业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攻克国家重点扶持、推广的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打造全国行业领军企业。在川姜镇与观音山之间规划布局市纺织服装产业园区,把园区建成功能齐全、分工合理、配套完善、效率一流、研产销一条龙的部级特色基地,为市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新的发展空间。四是资源整合。进一步完善全市中小企业担保体系,简化信贷流程,放宽信贷风险容忍程度,结合纺织服装的生产工艺流程,大力创新中小企业贸易融资和信贷产品,进一步提高对纺织服装中小企业的有效信贷覆盖率。

纺织品市场研究篇7

瑞士通用公证行亚太区消费品部(纺织品)技术总监博士

毕业于东华大学染整工程专业,上海市徐汇区拔尖人才,长期从事纺织及化学材料的分析测试技术研究、有机合成、化学纤维工艺和性能研究、纺织标准化研究、生态纺织品及其检测技术研究等,对纺织品染整后加工和新型纺织材料的结构和性能有深度的研究,是我国知名的生态纺织品、化学纤维及检测技术专家。

曾在全国各省市举行了500多场纺织专题讲座,为上百家国际大买家及国内企业做过专门内训及技术咨询服务,并应邀赴日本、美国、英国、越南等地讲学,反响热烈。

现为美国aatCC指定全球培训师、SDC颜色管理培训课程培训师、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会员、美国aatCC技术委员会成员、英国SDC技术委员会成员、全国第一届纺织环境委员会委员、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检查机构认可评审员、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实验室认可评审员、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第23届标准测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iSo14000主任审核员。

张玉莲广州市纤维产品检测院技术部部长

张玉莲,现任国家纺织品服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州)技术负责人,广州市纤维产品检测院技术部部长,高级工程师,全国质量监管重点产品检验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74)委员,广东省质监系统科技专家,广东省纺织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广州市标准化专家。

多年从事纺织品、服装的产品开发、质量检验和标准化工作,主持了国家检验检疫总局《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实施规范(纺织品)》的编写与修订,参与了《消费品使用说明纺织品和服装使用说明》、《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等强制性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的修订与审定,参与了国家质检总局科技计划项目“4-氨基偶氮苯的检测方法研究”等项目研究,并有多篇科研论文获奖,是在国内纺织品服装产品检测同行中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检测技术及标准化专家。

王明葵

福建省纤维检验局局长高级工程师

王明葵,中国共产党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福建省纤维检验局局长、党支部书记,主持全面工作;兼任全国服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福建省纺织行业协会常务理事,福建省纺织工程学会副会长,福建省质量检验协会副秘书长,闽江学院客座教授。本科学历,学士学位,1997年11月被评为高级工程师,从事高级工程师专业技术职务11年。

发表专业论文十余篇,先后制定《纺织品和服装标识标注》等省地方标准4份,《水洗整理服装》国家标准1份,编写数万字省级培训教材等,并能运用扎实的纺织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生产技术管理实践经验,主动在技术上帮助企业解决产品质量问题,组织全省纺织企业标准宣贯等技术培训,为企业攻关解难,挽回了经济损失,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赵刚优联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技术主任

纺织品市场研究篇8

abstract:textileindustryisalivelihood,pillarandinternationalcompetitiveadvantageindustry,"textileindustryadjustmentandRevitalizationplan"providedafavorableopportunityfortherevivaloftextileindustry.thispaperanalyzedtheissuesofwooltextileindustryinnorthernShaanxiandproposedideasandcountermeasurestooptimizetheindustrialstructure,accelerateindustrialupgradingandrevitalizethewooltextileindustryinnorthernShaanxi.

关键词:陕北;毛纺织;服装;产业复兴;结构调整

Keywords:northernShaanxi;wooltextile;clothing;industrialrevitalization;restructuring

中图分类号:F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1-0083-02

0引言

纺织工业是我国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在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吸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陕北地区是我国主要的羊毛防寒服生产基地,其毛纺织服装产业在推动全省纺织产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些年,由于能源产业的“挤出效应”,毛纺产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如何抓住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纺织产业西移的机遇,结合国家实施纺织工业振兴计划,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毛纺织服装行业的全面升级,打造全国最大的羊毛防寒服研发和生产基地[2],建设世界一流的毛纺织工业基地、部级研发中心,以实现陕北毛纺的全面振兴,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1陕北毛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现状

1.1取得的成就“十一五”期间,产业政策调整,陕北轻纺工业出现发展新机遇,毛绒加工及纺织业开始了缓慢复苏。2009年轻纺工业完成产值18.71亿元,同比增长62.4%。其中毛绒加工及纺织业实现总产值3000万左右,占轻工业总产值的1.6%。产业复苏还带动了上游养殖业发展,2009年,羊子存栏520.06万只,毛纺织加工及纺织500万规模以上企业两家,企业引进较为先进的毛绒加工及纺织设备,生产效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3]。产权结构调整初见成效,民营企业发展迅速。榆林市第一、二毛绒厂,毛绒分梳厂通过重组获得新的发展机遇,万民纺织集团、羊老大、七只羊等民营企业的崛起加速了陕北地区毛纺织服装产业的复苏。榆林市高新区纺织工业园集聚了羊老大、七只羊、兰花花等羊毛防寒服生产企业,加之米脂、横山县一大批防寒服生产企业,成为陕西省服装产业的一大特色,产品远销新疆、内蒙、东北等地,产生一定的集聚效应。另外,榆林市作为陕北地区最重要的毛纺织服装基地,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加快了城镇化进程。

1.2存在的问题

1.2.1对毛纺织工业的地位认识不足,政府扶持政策不够完善[4]“十一五”期间,随着榆林市能源化工行业的迅速崛起,投资者片面地追求短期收益,更倾向于选择回报率高,回报周期短的行业进行投资,而对毛纺织服装的产业地位及行业本质认识不足。同时各级政府对毛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的投资严重不足,制定“大煤田、大煤电、大油气、大化工、大载能”的产业发展战略,从外部环境对毛纺织服装产业形成挤出效应,使其逐渐边缘化,导致了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化。

1.2.2行业发展规模小,缺乏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上世纪末,受各种因素影响,毛纺织服装产业全面滑坡,企业全面停破产。本世纪初,其产值仅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0.6%左右。近年来略有回升,2008年占0.9%,2009年占1.3%左右,行业发展规模小,速度缓慢。同时,由于近些年国企全面停破产,导致原有传统知名品牌逐渐退出市场,丧失品牌优势;民营企业由于各方面的条件限制,市场开拓和品牌宣传力度不够,市场占有率低,企业无法迅速成长壮大,缺乏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

1.2.3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差,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一方面研发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企业新产品开发能力;另一方面,未能充分利用纺织工艺及技术优势,“产、学、研”环节脱钩,科技成果转化难度高,无法形成实际生产力,产品结构单一,产品设计缺乏特色,难以应对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竞争力不足。榆林市至今没有专门的纺织服装行业协会,对企业发展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监督,行业内没有统一的产品质量及技术标准,行业发展混乱,动力不足。

1.2.4产业集中度低,产业链不完善,园区发展出现障碍榆林市高新区虽已建成西沙纺织工业园区,但园区内企业较少且缺乏合作与沟通,没有配套齐全的公用设施和服务体系,现代化程度较低。该园区规划面积较小,限制了部分企业的发展,已经无法适应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要求,急需扩建或增设新的园区。下游产业中羊毛防寒服和西服等的生产能力不足,而且与上游产业基本脱节。上游产品绝大多数销往外省,下游产业所需原料主要从外省购进,没有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产业链急需进一步完善。

1.2.5体制矛盾依旧存在,民营企业发展步履维艰榆林市90%的毛纺织服装企业是计划经济下成长起来的“老字号”厂家。受体制影响,发展过分依赖政府,管理体制和机制不灵活,职工缺乏压力和危机感,企业无活力,生产与市场脱轨,缺乏市场适应能力,体制矛盾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民营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起点低,规模小。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的上升导致民营企业经营成本高;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不完善,融资渠道狭窄,融资难度大;企业人才引进及培养体制不完善,管理理念落后;政府对民营企业扶持力度不够,企业发展缓慢。

2振兴陕北毛纺织服装产业的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稳定增长、优化结构、完善渠道、强化创新、开创品牌”发展思路,以振兴陕北地区毛纺织服装产业。具体建议如下:

2.1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优化行业及产品结构首先,要积极进行业结构调整,优化行业结构。加大固定资产投入,完善产业链,大力发展下游产业,提高防寒服、西服产量,实现其对整个毛纺产业的拉动作用;鼓励发展中游产业,提高面料、呢绒等生产能力;巩固上游产业的传统优势,提高毛绒加工、羊毛洗梳等技术水平。其次,优化产品结构。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为目的,完善对市场信息的快速反应机制,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加大新产品研发投入,沿着适销对路、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特色明显、生态环保的方向,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

2.2推进企业体制创新,优化产权结构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鼓励企业实施兼并重组。以制度创新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改革改组和结构调整力度,实现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优势企业参股、重组、改制本地国有企业,培育一批名牌企业。同时,改善民营纺织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环境,扶持民营纺织企业的发展,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纺织企业改制,包括跨地区、跨所有制的联合重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联合组建纺织企业集团。引导民营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使民营纺织企业户数和工业总产值比例逐年提高,最终使非国有经济成为毛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2.3促进纺织工业信息化,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要加快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管理方式的网络化、决策支持的智能化和商务运营的电子化开发和应用,进行包括CimS、eRp在内的电子信息化建设。加强纺织网站建设,强化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加快行业公共技术创新及服务平台建设,整合纺织科研资源,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积极寻求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研究院(所)开展长期合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

2.4提高毛纺服装品牌贡献率,开创自主品牌要提高自主品牌毛纺、服装企业综合实力,引导企业树立自主品牌意识,制定企业自主品牌发展规划,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提升加工制造水平和产品品种质量,加大研发设计投入,着力培养设计师队伍,提升创意水平,培育毛纺、服装品牌文化;通过管理、营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提高自主品牌管理、营销及宣传策划水平和市场快速反应能力;明确品牌定位,推进“自主品牌进名店”活动,鼓励“自主品牌创名店”,提升品牌形象和知名度。

2.5完善生产营销渠道,培育龙头企业支持企业大力开拓采购、生产及销售渠道,建立完善的渠道体系,有效节约经营成本,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发展自主品牌连锁店、专卖店、电子商务等符合现代流通发展趋势的新型流通销售模式,建立多层次的自主品牌销售渠道,提高企业自主程度和市场占有率。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培育发展行业龙头企业。加强与国内外优势企业,特别是拥有终端纺织品知名品牌或掌控市场网络的跨国公司合作,提升技术水平,增强资本实力,扩大产业规模。

2.6提高纺织产业集群能力,实现园区化发展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积极引导毛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健康发展,支持承载产业集群的纺织园区建设,继续发展榆林市西沙轻纺产业园,开辟榆横工业园,实现园区化发展。联合东部园区企业共同推动园区建设,打造毛纺织服装品牌园区,使之成为区域性的贸易、品牌展示、潮流中心,使产业集群成为纺织行业发展的主导模式。

2.7着力改善投资环境,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抓住我国纺织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机遇,转变思想观念,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地开展招商引资洽谈活动,使陕北地区成为东部纺织产业转移最具吸引力的承接地。重点引进填补本地产业空白或完善产业链关键环节的项目与优势企业,如高档面料、新型产业用纺织品研发生产项目与企业,具有纺织服装品牌优势和完善营销网络的企业。鼓励引进具有知名品牌企业与本地骨干企业的联手合作,共同打造知名品牌。

2.8有效整合信息资源,加快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纺织重点行业和企业跟踪制度,整合现有数据资源,建立共享信息平台以及政府、银行和企业间的信息快速通道,会同有关部门及时动态信息,加强产业引导和预警。搞好区域信息服务支持平台及网站建设,如创建西部防寒服科技信息中心和服装跨国采购信息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快捷、准确、便利的信息服务。

3政策措施

3.1加大对毛纺织服装企业的财税支持力度确定万民纺织集团、羊老大、七只羊、兰花花等为重点毛纺企业,加强监测,扶优扶强。一是增加对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贴息资金力度;二是设立纺织工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纺织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三是制定促进自主品牌建设的鼓励政策,对毛纺服装企业举办专业展会、新产品等给予必要支持。对纺织重大研发和产业化项目,优先列入省市重点科技攻关和产业化计划。落实纺织产品出口退税、增值税转型等国家有关财税优惠政策,确保及时足额退税、减免税。研究制订对产业集聚区内新建纺织服装企业的增值税和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奖励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

3.2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切实解决融资难的问题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纺织企业技术改造资金和生产流动资金贷款的支持,扩大信贷资金投放,简化审批手续,开辟信贷“绿色通道”。积极创新金融产品,提供灵活多样的服务,为毛纺织服装企业和重点项目提供信贷支持。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鼓励担保机构为中小纺织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和融资服务提供担保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纺织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扩大直接融资能力。

3.3实施轻纺工业园区示范项目,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加大对产业园区在资金、土地及税收等有关政策上的支持力度,一是政府有关部门返还纺织服装工业规划园区内土地出让金、新增用地有偿使用费上缴部分,并专项用于产业园区发展。二是各级政府要加大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投入,按照起点高、配套齐、服务支撑体系完善、承载能力强的基本要求,由市、县政府组织实施,做好环境保护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将西沙轻纺工业园区升格为省级纺织工业园区,增强陕北毛纺的规模优势。

3.4建立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建立榆林市纺织工业协会,引导行业发展。行业协会要认真履行职责,努力为企业提供规划指导、行业标准、数据统计、信息咨询、教育培训、技术交流等全方位服务;协会要成为企业与政府的桥梁,及时反映协调解决行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落实各项政策,为行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分析预测内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建立经济运行监测机制、风险预警机制和贸易纠纷法律援助机制,帮助企业化解风险,确保企业健康发展。

3.5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推动产业加快转移支持新产品开发、科技成果转化和品牌推广,并加大对企业的资金资助力度;支持建立省级产业用毛纺织品重点实验室或工程研究中心,并在此基础上申请建立部级实验室或工程中心。制定促进纺织产业转移的支持政策,鼓励采取异地投资、税收分享,异地托管、合作共建等方式,促进省外产业转移。结合产业集聚区规划布局,在土地、财税、金融、环保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提高产业转移承接能力。支持毛纺织服装专业园区建设,产品检测、研发、物流、职工培训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集群式产业转移。

参考文献:

[1]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2]陕西省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意见.

[3]榆林市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意见.

[4]董继先,朱文莉,陈巧玲等.发展新轻工――走富民强市之路.榆林市轻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报告[R].榆林市科技局.2007,11.

纺织品市场研究篇9

2013年中国纺织学术大奖

中国人民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施楣梧:

要引导技术服务于市场

纺织行业现在要做的就是要创造出新的需求来,创造出新的市场来。所以,现在纺织行业技术人员不要过分地提倡研发高新技术,而是要把更多的技术服务于市场,并创造出新的市场。

比如,在马车时代,汽车是当之无愧的高新技术,但那个时候汽车是没办法用的,因为那个时候没有马路,没有加油站,没有任何配套。所以,高新技术不可能立即带来效益,新的科技转化成实际效益,需要很多年。

也就是说,发展高新技术固然重要,但是不能过分去依赖高新技术。因此,在当前形势下,行业的发展一定是要把现有技术进行组装、集成创新,并开拓新的市场,只有这样行业才能走得更远。

2013年中国纺织技术带头人

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庆:

做强做大应是最终目标

现在很多企业都强调要做大,没有把做强作为最大目标。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往往就是飞速做大,随之而来的就是产能过剩。因此,纺织企业的目标要改变,不是要做大做强,而是要做强做大。企业只有做强了,基础才会扎实,效益才会持续。

虽然今年形势不好,但有些企业今年做得非常好。例如吴江一家生产印花面料的企业,他们应用的技术在行业内来说并不属于新技术,但是他们的经营却一直很好,而这和他们的企业定位有很大关系。这家企业规模并不大,但是做得很专一。所以,对任何一家企业来说,重要的是做强,而不是做大,在这一点上,我认为很多企业需要转变观念。

当前纺织行业为什么能够蓬勃发展,最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纺织行业基本是以民营企业为主,国营企业为辅。在行业形势不乐观的情况下,纺织行业总是能做出不错的成绩来,归根到底就是占绝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在低迷形势下想尽办法自己救自己,从而带动了整个行业的前行。

纺织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目前国家对纺织行业科研的资金支持力度还不太大,希望国家能在资金上给予更多的支持,共同促进纺织强国的建设。

山东康平纳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琳:

横向发展也是创新

现在很多纺织企业都规划向纵深发展,我个人认为纺织企业应该要横向发展。所谓横向发展就是利用新技术来集成创新。比如我们应该要利用好化工、机械、电子等领域的新型技术,把跨行业的技术应用到整个纺织行业来。

康平纳以前只是一个普通的纺织企业,而现在已经发展成了一个集智能化、信息化、创新型于一体的国内先进的纺机企业,而这一切靠的就是利用高新技术,进行横向发展。比如我们现在准备使用机器人进行生产,其实机器人在其他行业的应用已经比较广泛,将其他行业成熟的技术引入纺织行业可以把成本降下来。

这种集成创新应该是纺织行业需要大量采用的方式。横向发展除了利用现有技术进行集成创新外,还应该组成横向发展联盟。如,我们目前现在与机械研究院、中科院等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利用我们自身的工艺优势,引进行业外优势资源,将机械行业的先进理念和先进技术应用于传统纺织行业,真正做到产品工艺与设备工艺、纺织工艺与智能装备的有机结合,成功研制出的筒子纱数字化自动染色成套设备等新一代染整设备,不仅推动了企业的发展,同时对行业装备的技术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川省纺织科学研究院院长蒲宗耀:

产品有特色才有市场

纺织品市场研究篇10

关键词: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模式动力机制南通纺织业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产业集群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经济中颇具特色的经济组织形式,集群内企业通过互动的合作与交流,发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产生强大的溢出效应,从而带动某一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产业集群作为经济发展的一种战略方式,具有提升产业竞争优势、推动地方经济增长、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等多方面的功能。

产业集群一般发展模式

波特在《区位、竞争和经济发展:全球经济中的地方集群》一文中对产业集群进行定义,他认为产业集群(industrialCluster)是在既竞争又合作的特定区域内,彼此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货商、服务供应商和相关产业的企业以及政府和其他相关机构(例如大学、规划制定机构、智囊团、职业培训机构以及行业协会等)组成的地理集聚体。从形成机制的角度讲,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在理论上一般可分为三种:市场发展模式,又称诱致性自发形成集群,即因某些因素诱导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自发的形成;政府发展模式,又称强制性培育形成集群,即通过政府有目的规划与培育而形成;混合发展模式,即引导性培育形成集群,政府在产业集群的早期能识别出并加以有效地培育而形成。

国外传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分析

(一)印度提若普尔针织产业区模式

印度南部的提若普尔镇在20世纪中叶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地区,但目前己成为印度针织品加工和出口中心,产品占据了印度棉织品市场的85%,实现了出口产品的多样化和生产技术的世界领先水平。该镇针织品企业数占所有注册企业数的大约一半,并雇佣了超过1/3的劳动力。82%的针织品企业是10-50人的小企业,交织在一起的出口和非出口的生产企业采取网络状的生产组织形式,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产业有机体。纱线直接从纺纱厂进入这一生产综合体中,纱线被送到“织部”加工成布后再返回到针织品或服装加工公司进行裁剪、缝合、检验、熨烫和加工成最后的服装成品。服装产品分不同渠道走向市场。各部门通过分工合作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很多批的产品生产与中心针织品企业的服装生产很好地协调在一起。

(二)意大利服装纺织产业集群模式

意大利中部与东北部一带以中小型家族企业组织为主的小规模结构,其工业发展模式以自发性、小规模、灵活的生产方式、积极拓展行销市场为其特征。2006年,意大利纺织服装行业营业额为528.35亿欧元(其中出口占52.2%),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6.6%,其中仅纺织品占3.6%;58688家企业共有337922名员工,就业人数占整个制造行业就业人数11.4%。该地形成了产业深化程度很高的纺织产业集群,有些还涵盖最终产品(如服装)、相关的专业生产设备(如皮革加工机械、纺织机)、上游供应元件(如合成纤维)及售后与支援服务(如知名设计师的商品设计)等。

(三)成功因素总结

构成产业集群的基本元素主要是核心层和辅助层。核心层包括供应商(内部生产要素的供应者)、需求商(产品或中间产品的需求者)、竞争性厂商(产品竞争或互补厂商)和相关企业(资源、生产要素、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关联企业);辅助层有硬件基础设施(道路、港口、管道、通讯等设施)、中介机构(行业协会、会计事务所等)、公共服务机构(研发中心、大学、实验室、人力资源培训机构等)、政府机关机构和外部市场(外部资源供应商、产品需求商、终端客户等)。

主导产业内部的精细分工大多依据产业生产过程与步骤而进行,生产过程中的每一环节由不同的企业承担,它们各攻其专,而且紧紧联系在一起,不断交流、合作和创新。同时,加工过程有着严格的技术可分性使分工更加合理与精密。由于产业内部的专业分工,最终形成产业链条的横纵延伸,使得集群规模不断扩大,内部合作与竞争相得益彰。成功的关键在于不断挖掘生产过程的每一细小环节,开发多样化的产品空间,加强集群内部的凝聚力,增强集群的整体功能。

集群内的厂商们在空间上相对集中,业主和员工的生活空间基本上在一个地域内,因而产业和生活共同构成地域社区。地域集群内的各个角色可以时刻以各种方式进行技术和市场信息交流。各个企业之间在业务上分工合作,彼此建立一个高度信任的关系,特别是在专门技术和其他资讯的交流过程中共同构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

由于外部市场的压力,集群内的企业竞争激烈,但最终的竞争是创造各自的市场行销特色,寻求差异性。这使得整个集群具有高度多样化的产品供应能力,提高整个产业集群内企业参与外部竞争的能力。而中间企业的竞争是建立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大部分是上下游关系,它们在竞争中协调,又在协调中竞争,推动了中间企业发展自己独特的技术,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多样化。

政府对当地小企业发展起着全面的作用,如保护小企业发展所需要的特殊商品,规定小企业所需的厂房和机器投资数量并提供一定的资金,促进信贷方面的改革,并与银行的信贷合作共同资助服装工业中间产品的生产等,对中间产品的扩张和企业的衍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实例分析

本文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分析了传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模式选择问题,以期对存在类似问题的区域进行决策提供帮助。

(一)南通家用纺织业集群现状

家用纺织工业是南通最具特色的支柱产业,有着很强的产业集聚度。目前,南通市已形成了两个闻名中外的家用纺织品专业市场:中国最大的家用纺织面料市场—江苏川港志浩绣品面料市场和中国最大的家用纺织成品市场—江苏叠石桥绣品市场。在这两大市场的周边百余平方公里范围内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集群:有2500余家与之相配套的家纺经营企业,800余户家庭经营户,1300余家服装型企业,生产企业数以千计,从业人员30余万。两个市场年成交额达250亿元人民币,高居全国家纺行业之首。

(二)南通家用纺织业集群演进与动力因素转变

产业集群的发展起点具有历史的偶然性。南通是近代轻纺工业的发源之地。光绪年间,出自海门县的清末状元张謇辞官后在故乡兴办实业,开垦沿海滩涂,种植棉花,开办女工传习所,传授现代纺织技术,引进西方先进设备,先后开办大生棉纺一厂、二厂、三厂,奠定了现代纺织业的基础。同时,纺纱织布进入家庭。因此,南通具有纺织业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从1980年至今,南通家纺业集群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主导性动力因素。

第一阶段,专业市场兴起带动了地方纺织业的集聚过程。基于南通良好的纺织业生产和销售传统,加上地处长三角地区和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兴起了大型纺织类交易市场,对南通个体私营家纺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首先,纺织类专业市场把区内企业与国内及至国际市场有效地联系起来,为区内企业的原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纺织类专业市场流通网络的扩展扩大了区内纺织业企业的市场规模,快速推动着专业化分工的深化。第三,纺织类专业市场成为区内企业及时掌握技术进步信息的窗口,推动了区内企业的技术进步。反过来,大量生产企业的出现也加速了专业市场的繁荣。

第二阶段,产业集群效益显现,驱动大量企业进入。随着纺织业规模的初步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开始显现。主要表现为由专业化和社会分工带来成本节约和效率增加;区域品牌逐渐形成,一大批熟练且廉价的劳动力及专业技术、管理和营销人才成长起来。同时,由于纺织工艺技术简单,机械设备的成本相对较低,在位企业的平均规模较小,因此行业的进入壁垒较低;另外,20世纪90年代,国内、国际市场需求量不断扩张,行业平均利润率较高。在显著的集群效应、较低的进入壁垒和高成长的市场需求等因素的驱动下,当地大量的民营资本和部分外地纺织业企业进入,进一步扩大了集群规模,增强了集群效应。

第三阶段,群集内外竞争加剧,企业加大创新技术、提高质量和打造品牌力度。随着集群规模的扩大,集群内的同类企业之间主要基于成本的竞争日益激烈。同时,其它地区,如苏州、无锡等地区的纺织业在成本管理、产品质量等方面有一定的竞争力。另外,南通家纺产品大都作为中低档产品出售,缺乏自主性优秀品牌,获得的附加值较低。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趋动一些实力增强的本地企业更加重视并加大力度改造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调整产品结构和打造优秀品牌。这标志着南通家纺业集群产业链向品牌销售高附加值环节拓展,产业集群进入提升的关键阶段。

(三)南通家用纺织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对策

家用纺织业为南通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但与周边城市相比,南通家用纺织业出现了发展速度不够快、规模及档次不够高等问题,不利于南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抓住世界制造业尤其是纺织业结构调整的良好机遇,在学习借鉴外国纺织业产业集群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产业集群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产业集聚功能,对于进一步发展南通家用纺织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进行科学论证规划,在现有两大家纺市场的基础上,建设一个起到引领南通家纺发展的研发(设计)基地,集聚长三角在研究、开发、设计、生产家纺等方面的能力,加大南通家用纺织业的产业链。通过研发设计基地的建立加大创牌创优力度,创建南通家纺企业的产品名牌。

改变过去光以研究开发单一功能的观念,拓宽研究中心的功能,使其包含产品研发(设计)、产品检测、样品制作、产品销售、产品会展以及信息、人才培训、商务办公等,重点建设商品交易中心、产业服务中心、国际会展中心、商务配套中心。通过以上专业化运作,整合资金、技术、机构、人才等产业要素,从设计、制作、流通等各环节提升产品附加值,形成一个集“信息和咨询、设计和展示、研究和推广、物流和服务、贸易和洽谈、标准和检测、培训与服务”为一体的高起点、高立意、高标准、高品位、高档次的多功能家纺研发基地,促进本地区家用纺织业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研发(设计)中心要坚持通过市场化运作,选择有远见、有实力者投资,充分运用现代经营服务理念,管理好后期的基地运营。对研发(设计)中心要进行精心规划。政府对进驻中心的生产企业应给予如生产税收上的优惠、技术改造上的贴息等支持,以增强研发(设计)中心的对外吸引力。

参考文献

1.俞锦祥.中国家纺航母从南通启航[n].南通广播电视报,2005-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