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量子力学的发展史十篇量子力学的发展史十篇

量子力学的发展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5:36

量子力学的发展史篇1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量子物理;物理学史

量子力学是反映微观粒子(分子、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等)运动规律的理论。它是20世纪初在大量实验事实和旧量子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人们认识和理解微观世界的基础。量子物理和相对论的成就使得物理学从经典物理学发展到现代物理学,奠定了现代自然科学的主要基础。量子力学的发现引发了一系列划时代的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通过量子物理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素质、科学思维方法和科研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科学思维能力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另外,量子物理是处于发展中的理论,怎样将量子论和广义相对论(引力作用)统一起来仍是困扰人们的问题。“弦理论”的提出使人们看到了希望,通过这部分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横、纵向思维和不断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因此,在大学物理的教学中应适当增加量子物理的教学内容。由于量子物理里好多概念、思想和宏观世界里的完全不同,叫人无法理解,以致量子论的奠基人之一玻尔(nielsBohr)都要说:“如果谁不为量子论而感到困惑,那他就是没有理解量子论。”那么怎样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学好量子物理呢?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物理学史有利于学生掌握其核心,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实现启发式教学,而非纯粹的概念和公式的教学。下面主要从几个方面阐述物理学史在大学生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一、非物理专业大学生学习量子物理的需要

即使是物理专业的学生,多数人在学习量子物理时一直如在云里雾里,虽然知道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也知道不确定原理,了解原子的轨道理论,但是却不知道为什么这样。这一方面是由于量子物理里好多概念、思想和宏观世界里的完全不同。另一方面,学生没有掌握量子物理的核心,没有从整体上把握量子物理的基石。一些教材对这部分的介绍也较少。如果在教学中能够引入量子物理的发展史,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学生理解量子物理的概念和思想,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场史诗般壮丽的革命,深刻体会量子论的伟大,有利于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的形成。而非物理专业的学生与物理专业的学生相比,在学习量子物理时难度更大。这是由于物理专业的学生开设了许多物理专业课,如原子分子物理、物理学史等课程,为量子物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而非物理专业的学生没有前期的知识铺垫,对知识的掌握难度增大。如果能适当加入量子发展史的介绍,不仅降低了学生学习难度,还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这就更突显出物理学史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从整体上介绍量子物理的发展史可以使学生掌握量子物理的核心,从整体上把握量子物理的基石,即波恩的概率解释、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和玻尔的互补原理。[2]这三大核心原理中,前两者摧毁了经典世界的因果性理论,互补原理和不确定原理又合力捣毁了世界的客观性和客观实在性理论。一些实验和理论斗争的介绍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19世纪末20世纪初,好多物理学家认为物理学大厦已经基本建成,后辈的工作只是做些细枝末节的修补和完善。但当时物理学天空漂浮着两朵小乌云,一朵是“以太的绝对参考系”,另一朵是“黑体辐射的紫外线灾难”。前者导致了相对论的建立,后者导致了量子物理的建立。

对量子物理三大基石的掌握,即波恩的概率解释、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和玻尔的“互补原理”是量子物理的三大支柱。大学所学的量子物理学是基于这三个支柱的。这就像数学中的公理一样,对于大学生而言不能去讨论为什么,只能是是什么。

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

大学物理的量子部分教学不同于物理专业学生的量子物理教学。大学物理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辩证唯物主义观等素质教育,重在方法而非纯理论教学。因此,大学物理的教学目的与任务是使学生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在大学物理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中,都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科研探索精神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量子物理发展史的介绍和讲解有助于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1.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培养

在大学物理的教学过程中融入物理学史的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如关于光的本性的争论持续了300年,光的波动理论和微粒理论艰苦卓绝地斗争了300年。量子论就是在这种斗争中逐渐建立起来的。托马斯·杨的双缝干涉实验、菲涅尔的圆盘衍射等实验形象的描述可使学生体会到光的波动性;而光电效应实验、康普顿的X射线散射实验等实验的介绍可使学生深刻体会光的粒子性;德布罗意电子波及实物粒子波理论的介绍及戴维逊和革末关于电子的实验,电子通过镍块时展现了X射线衍射图案,证明了电子具有波动性,由此人们认识到了光及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这部分的教学可使学生领悟到看似毫不相干的量实际上存在着深刻的联系,波动性和粒子性原来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就像漫画中教皇善与恶的两面,虽然在每个确定的时刻只有一面能够体现出来,但它们确实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从中学生们可以深刻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人们要辩证地看待问题。这部分历史的简单介绍还可以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一个艰苦长期的斗争过程。对光的波粒二象性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大学物理的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一些实验的描述或利用多媒体等手段演示实验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对康普顿实验的讲解分析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康普顿的分析过程,而非纯理论上的推导分析。康普顿在研究X射线被自由电子散射的时候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散射出来的X射线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和原来的入射射线波长相同,而另一部分却比原来的射线波长要长,具体的大小和散射角存在着函数关系。如果运用通常的波动理论,散射应该不会改变入射光的波长才对。但是怎么解释多出来的那一部分波长变长的射线呢?康普顿苦苦思索,试图从经典理论中寻找答案,却撞得头破血流。终于有一天,他作了一个破釜沉舟的决定,引入光量子的假设,把X射线看作能量为hν的光子束的集合。这个假定马上让他看到了曙光,眼前豁然开朗:那一部分波长变长的射线是因为光子和电子碰撞所引起的。光子像普通的小球那样,不仅带有能量,还具有动量。当它和电子相撞,便将自己的能量交换一部分给电子。这样一来,光子的能量下降,根据公式e=hν,e下降导致ν下降,频率变小,便是波长变大。这样,X射线被自由电子散射的问题得到完美的解决。然后再进行理论推导,根据动量和能量守恒解决该问题,这样不仅使学生印象深刻,还锻炼了物理思维能力。

3.求实精神的培养

通过大学物理量子史部分的教学,介绍科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勇气、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作风。

4.科学观察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融入量子发展史的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观察和思维能力。如玻尔的互补原理的提出过程。当海森堡完成“不确定原理”后向玻尔请教,两人就“不确定原理”是从粒子性而来还是波动性而来展开了论战,从而提出了互补原理:波和粒子在同一时刻是互斥的,但它们却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统一在一起,作为电子的两面性被纳入一个整体概念中。这就是玻尔的“互补原理”。它连同波恩的概率解释、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共同构成了量子论“哥本哈根解释”的核心,至今仍然深刻地影响人们对于整个宇宙的终极认识。讲解过程中应形象生动地描述海森堡和玻尔的讨论过程及他的思维过程,使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培养科学观察和思维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适当介绍思维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科学分析能力。如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的提出过程就借助了思维实验及1935年爱因斯坦提出epR思维实验等。

5.创新意识的培养

通过学习大学物理学的研究方法、量子物理的发展史以及物理学家的成长经历等,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探索精神、创新欲望以及敢于向旧观念挑战的精神。如普朗克能量子假设的提出体现了敢于向旧观念、权威学家挑战的精神。而创新意识对一个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的。

6.科学美感的培养

以麦克斯韦方程组为例,描述麦氏方程所表现出的深刻、对称、优美,使得每一个科学家都陶醉在其中,玻尔兹曼情不自禁地引用歌德的诗句“难道是上帝写的这些吗?”描述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美。一直到今天,麦氏方程组仍然被公认为科学美的典范。许多伟大的科学家都为它的魅力折服,并受它深深的影响,有着对于科学美的坚定信仰,甚至认为:对于一个科学理论来说,简洁优美要比实验数据的准确来得更为重要。依此引导学生认识物理学所具有的明快简洁、均衡对称、奇异相对、和谐统一等美学特征,培养学生的科学审美观,使学生学会用美学的观点欣赏和发掘科学的内在规律,逐步增强认识和掌握自然科学规律的能力。

7.科学探索精神的培养

物理学在追求着大统一。许多科学家献身于这项伟大的事业,比如弦理论的提出。讲述其发展过程可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三、科学发展的需要

量子力学的发展史篇2

[关键词]物理学史物理学美价值

中学物理教育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物理知识的教育,还应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物理学的发展史集中体现了人类探索和认识客观世界的现象、特性、规律和本质的历程。物理学史告诉人们,每一个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都是汇集着许多人艰辛的努力,常常需要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努力,才能迈出有意义的几步。物理学美不仅体现在物理知识的形式上、内容上、结构上、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上,而且体现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体现在物理学家们的非凡的想象力,探索精神和高尚的思想品德上;通过物理学史展示物理学家求真、求美的过程,让学生感受科学家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感受他们尊重自然、尊重客观意志的“真”,体会他们推动发展的动机的“善”,不屈不饶的科学精神,高尚的人格,坚强的毅力等,达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引导学生自己去追求和创造物理美,并将美的认识转化为追求美的自觉行动。

一、通过物理学史,感受经典实验的美妙,体会科学方法美

科学方法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正确思维和行动方式。物理学史证明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必然伴随着新的科学方法的诞生。在物理学史上有很多精美的物理实验,不但在实验设计上极具创造性,而且实验装置设计上非常具有新颖性和实验技术上具有艺术性,经过艰辛的过程,通过长时间的努力,克服无数困难,才做出物理学上的重大发现或技术上的伟大发明。在教学中充分展示这些精湛优美的实验可以使学生发现和体验物理实验的精彩和美妙。例如:引力常数的测量,在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一百年后,卡文笛许设计出扭秤实验,通过三次巧妙放大,将力的测量变换为力矩的测量;又将力矩的测量转变为石英丝转动角度的测量;再将转动角度的测量转变为光点移动距离的测量。这一精妙设计终于获得了历史性的突破,测出了这一微小的引力常量。著名的伽利略“斜面圆球滚动实验”,就给人一种简洁的美,它的美体现在对实物形态实验的超越,使实验条件、实验过程在思维中以理想化的方式表现出来,通过猜想、设计、推理,由有限个实验归纳出一般的结论,没有考证所有可能的情况。讲述这段物理学史,使学生了解到伽利略开创了把物理实验与科学思维相结合的物理学研究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伽里略在物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后世誉为“近代科学之父”,这不仅与他在科学上的伟大成就有关、而且与他在科学方法上的革命性转变分不开。正是由于他在科学方法上的创新、引导自然科学走上了正确的道路。

二、通过物理学史,感受科学家的精神美、人格美、毅力美

在物理教材中涉及到许多中外著名物理学家。他们生平大量动人的事迹,尤其是不怕挫折的拼搏精神、爱国奉献的敬业精神和相互协作的精神都是—部绝好的美育教才,能激起学生心灵的震动。教学过程中,若能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家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以苦为乐,顽强拼搏的不屈精神;只图贡献,不求索取的奉献精神;坚持真理,并为捍卫真理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等。这无疑是最理想、最成功的情感教育。

物理学史表明,物理学大厦并不都是成功者创造的,它是成功者与失败者共同创造的。焦耳为准确测得各种情况下热功当量值,历经40年,进行了400多次实验。法拉第“磁生电”经过十年的研究;居里夫人为了从沥青铀矿中提炼出纯净的镭,经过近一千三百五十个日日夜夜的奋战,从8吨铀沥青矿渣中提炼出0.12克纯氯化镭,开普勒在困境中还是坚持对行星运动的研究,从大量的观测数据中,花了近十年的时间,计算出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等等;爱迪生为了寻找一种合适的灯丝,试用了一千六百多种材料。所以爱迪生说:“失败也有我需要的……”。还有许许多多的物理学家,他们坚持不懈地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献身科学、捍卫真理的感人事迹,光辉的言行和高尚的品格,为人处世和爱国主义的热情,无不显示了物理学家的精神美。因此在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的实例,通过讲述这些物理学史来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锐意进取、百折不挠、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激励学生以科学家在创造伟大业绩所表现的人格力量为楷模,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确立为科学真理而献身的崇高品质。

三、通过物理学史,激发学生科学审美情趣和提高对科学美的审美能力

自然界本身是一个简单、和谐、统一的整体,作为描述和揭示自然现象和规律的物理科学也应是简单、和谐和统一的。“多样统一”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整个物理学史,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物理学大师们为建立统一的物理理论的奋斗史,也是物理学家追求美的历史。牛顿为追求天体运动和地面物体运动的完美统一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焦耳为追求热与功的完美统一测出了热功当量;法拉第为追求电和磁的完美统一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爱因斯坦为追求时间与空间的完美统一发现了相对论、为追求质量与能量的完美统一发现了质能方程等等。作为支撑经典物理大厦的牛顿运动定律,在宏观低速领域,实实在在地展现其简洁和完美;而作为现代物理大厦支柱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又从更广阔领域描绘了一幅极其简洁的物质组构和运动的生动图像。科学的美,还体现在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上,海王星与冥王星的发现、人造卫星的升空、原子弹的制造等等,这些无不叫人惊叹科学的伟大。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科学家追求科学完美的典型事例能促进学生对科学美的认识转化为对科学美的追求。

四、利用物理学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物理学史是一部科学文明的发展史,在物理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介绍我国古代在物理学方面对世界的卓越贡献和我国现代物理学相关技术的飞速发展及成就,这既能使学生了解祖国灿烂辉煌的文化,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又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激发学生爱祖国爱民族的热情;介绍物理学的前沿知识,了解当前我国现代物理学相关技术与世界科技发展存在的差距,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开阔眼界,领略了知识的巨大力量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还能使学生感受物理学美和人类智慧美。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起学生的时代责任感与使命感,有勇气肩负祖国赋予的使命,树立为提高我国科技水平而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献身科学的信念。

例如,我们讲述“声波”时,就要讲讲北京天坛绝妙建筑;在学习“原子和原子核”时,就应提到在现代物理前沿领域所作的巨大成就的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等科学家;在讲“超导”时,应介绍我国在超导材料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我们在讲述“天体运动”时,不能不介绍“神五”、“神六”、“神七”“嫦娥一号”的发射,介绍我国航天技术的现状和发展,介绍平均年龄只有三十岁的航天人。学生会为自己的祖国感到自豪,为这样一群年轻人而感到自豪。这不但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民族自豪感、使命感和责任感,还能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报国之心。

五、通过物理学史,渗透概念形成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挖掘美育因素

在物理学史上,每一个科学上的新发现,都为后继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迪。中学物理中一些概念、定律和理论建立的过程凝练、升华了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方法,也包含了丰富的育人因素,展示这些科学过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全面正确的理解和建构,让学生得到前辈科学家科学思维和研究方法滋养,认识到物理学每前进一小步,都伴随深刻的物理思想和观念的变革。使学生受到生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和感染,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培养。例如: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就经历了一个发现、认识、否认、再认识过程。j·j·汤姆生发现电子后,曾提出关于原子的“枣糕式模型”。1910年,卢瑟福建议用a粒子轰击金箔片。实验表明a粒子能穿透很薄的金箔片。这一实验事实使汤姆生枣糕模型遇到了无法解决的矛盾。因a粒子是失去两个电子的氦原子,犹如一块掉落两颗枣子的小枣糕,小枣糕打在大枣糕上,氦原子无论速度多么大,也很难想像它能穿透出去。但是1908年卢瑟福用a粒子轰击原子时,有大约八千分之一的几率被反射回来。这一事实使卢瑟福惊奇,他说:“这是我一生中最不可想像的事,真如用一枚重型炮弹轰击一张卷烟纸,而炮弹竟然被卷烟纸弹回来又打中了我自己一样的不可思议。”。卢瑟福用不同金属箔片进行了多次实验,并经过三个多星期的认真思考,指出汤姆生的原子模型不会使a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卢瑟福以丰富的想象力提出,原子是一个很“空”的,中间是一个很小但质量很大的硬核。卢瑟福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严谨的推理,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在物理教学中应该反映这种高潮迭起波澜壮阔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得到启迪,让学生从知识的完善和演变中认识它的条件性和局限性,使凝固的物理知识变得生动,学习仿佛是一次与科学创造者的对话;适当分析科学家的成功和失误,体会科学探索者的困惑、沉思、试探和创新智慧之光,让学生用发展的观点,辩证地看问题,认识到物理学知识的相对性,有效地消除学生对物理学知识来源的神秘感,消除对已有知识的僵化认识,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树立信心。

参考文献:

[1]李艳平,申先平.物理学史教程[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3.103.

[2]邹纪常.物理学的美学价值[j],广西物理2000.3.

量子力学的发展史篇3

关键词:大学生;量子物理;物理学史

作者简介:丁艳丽(1979-),女,回族,辽宁辽阳人,沈阳化工大学数理系,讲师;母继荣(1964-),女,河北乐亭人,沈阳化工大学数理系,副教授。(辽宁 沈阳 110142)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5-0067-02

量子力学是反映微观粒子(分子、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等)运动规律的理论。[1]它是20世纪初在大量实验事实和旧量子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人们认识和理解微观世界的基础。量子物理和相对论的成就使得物理学从经典物理学发展到现代物理学,奠定了现代自然科学的主要基础。量子力学的发现引发了一系列划时代的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通过量子物理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素质、科学思维方法和科研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科学思维能力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另外,量子物理是处于发展中的理论,怎样将量子论和广义相对论(引力作用)统一起来仍是困扰人们的问题。“弦理论”的提出使人们看到了希望,通过这部分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横、纵向思维和不断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因此,在大学物理的教学中应适当增加量子物理的教学内容。由于量子物理里好多概念、思想和宏观世界里的完全不同,叫人无法理解,以致量子论的奠基人之一玻尔(nielsBohr)都要说:“如果谁不为量子论而感到困惑,那他就是没有理解量子论。”[2]那么怎样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学好量子物理呢?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物理学史有利于学生掌握其核心,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实现启发式教学,而非纯粹的概念和公式的教学。下面主要从几个方面阐述物理学史在大学生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一、非物理专业大学生学习量子物理的需要

即使是物理专业的学生,多数人在学习量子物理时一直如在云里雾里,虽然知道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也知道不确定原理,了解原子的轨道理论,但是却不知道为什么这样。这一方面是由于量子物理里好多概念、思想和宏观世界里的完全不同。另一方面,学生没有掌握量子物理的核心,没有从整体上把握量子物理的基石。一些教材对这部分的介绍也较少。如果在教学中能够引入量子物理的发展史,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学生理解量子物理的概念和思想,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场史诗般壮丽的革命,深刻体会量子论的伟大,有利于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的形成。而非物理专业的学生与物理专业的学生相比,在学习量子物理时难度更大。这是由于物理专业的学生开设了许多物理专业课,如原子分子物理、物理学史等课程,为量子物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而非物理专业的学生没有前期的知识铺垫,对知识的掌握难度增大。如果能适当加入量子发展史的介绍,不仅降低了学生学习难度,还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这就更突显出物理学史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从整体上介绍量子物理的发展史可以使学生掌握量子物理的核心,从整体上把握量子物理的基石,即波恩的概率解释、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和玻尔的互补原理。[2]这三大核心原理中,前两者摧毁了经典世界的因果性理论,互补原理和不确定原理又合力捣毁了世界的客观性和客观实在性理论。一些实验和理论斗争的介绍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19世纪末20世纪初,好多物理学家认为物理学大厦已经基本建成,后辈的工作只是做些细枝末节的修补和完善。但当时物理学天空漂浮着两朵小乌云,一朵是“以太的绝对参考系”,另一朵是“黑体辐射的紫外线灾难”。前者导致了相对论的建立,后者导致了量子物理的建立。

对量子物理三大基石的掌握,即波恩的概率解释、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和玻尔的“互补原理”是量子物理的三大支柱。大学所学的量子物理学是基于这三个支柱的。这就像数学中的公理一样,对于大学生而言不能去讨论为什么,只能是是什么。

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

大学物理的量子部分教学不同于物理专业学生的量子物理教学。大学物理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辩证唯物主义观等素质教育,重在方法而非纯理论教学。因此,大学物理的教学目的与任务是使学生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在大学物理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中,都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科研探索精神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量子物理发展史的介绍和讲解有助于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1.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培养

在大学物理的教学过程中融入物理学史的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如关于光的本性的争论持续了300年,光的波动理论和微粒理论艰苦卓绝地斗争了300年。量子论就是在这种斗争中逐渐建立起来的。托马斯·杨的双缝干涉实验、菲涅尔的圆盘衍射等实验形象的描述可使学生体会到光的波动性;而光电效应实验、康普顿的X射线散射实验等实验的介绍可使学生深刻体会光的粒子性;德布罗意电子波及实物粒子波理论的介绍及戴维逊和革末关于电子的实验,电子通过镍块时展现了X射线衍射图案,证明了电子具有波动性,由此人们认识到了光及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这部分的教学可使学生领悟到看似毫不相干的量实际上存在着深刻的联系,波动性和粒子性原来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就像漫画中教皇善与恶的两面,虽然在每个确定的时刻只有一面能够体现出来,但它们确实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从中学生们可以深刻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人们要辩证地看待问题。这部分历史的简单介绍还可以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一个艰苦长期的斗争过程。对光的波粒二象性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大学物理的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一些实验的描述或利用多媒体等手段演示实验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对康普顿实验的讲解分析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康普顿的分析过程,而非纯理论上的推导分析。康普顿在研究X射线被自由电子散射的时候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散射出来的X射线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和原来的入射射线波长相同,而另一部分却比原来的射线波长要长,具体的大小和散射角存在着函数关系。如果运用通常的波动理论,散射应该不会改变入射光的波长才对。但是怎么解释多出来的那一部分波长变长的射线呢?康普顿苦苦思索,试图从经典理论中寻找答案,却撞得头破血流。终于有一天,他作了一个破釜沉舟的决定,引入光量子的假设,把X射线看作能量为hν的光子束的集合。这个假定马上让他看到了曙光,眼前豁然开朗:那一部分波长变长的射线是因为光子和电子碰撞所引起的。光子像普通的小球那样,不仅带有能量,还具有动量。当它和电子相撞,便将自己的能量交换一部分给电子。这样一来,光子的能量下降,根据公式e=hν,e下降导致ν下降,频率变小,便是波长变大。这样,X射线被自由电子散射的问题得到完美的解决。然后再进行理论推导,根据动量和能量守恒解决该问题,这样不仅使学生印象深刻,还锻炼了物理思维能力。

3.求实精神的培养

通过大学物理量子史部分的教学,介绍科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勇气、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作风。

4.科学观察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融入量子发展史的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观察和思维能力。如玻尔的互补原理的提出过程。当海森堡完成“不确定原理”后向玻尔请教,两人就“不确定原理”是从粒子性而来还是波动性而来展开了论战,从而提出了互补原理:波和粒子在同一时刻是互斥的,但它们却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统一在一起,作为电子的两面性被纳入一个整体概念中。这就是玻尔的“互补原理”。它连同波恩的概率解释、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共同构成了量子论“哥本哈根解释”的核心,至今仍然深刻地影响人们对于整个宇宙的终极认识。讲解过程中应形象生动地描述海森堡和玻尔的讨论过程及他的思维过程,使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培养科学观察和思维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适当介绍思维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科学分析能力。如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的提出过程就借助了思维实验及1935年爱因斯坦提出epR思维实验等。[3]

5.创新意识的培养

通过学学物理学的研究方法、量子物理的发展史以及物理学家的成长经历等,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探索精神、创新欲望以及敢于向旧观念挑战的精神。如普朗克能量子假设的提出体现了敢于向旧观念、权威学家挑战的精神。而创新意识对一个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的。

6.科学美感的培养

以麦克斯韦方程组为例,描述麦氏方程所表现出的深刻、对称、优美,使得每一个科学家都陶醉在其中,玻尔兹曼情不自禁地引用歌德的诗句“难道是上帝写的这些吗?”描述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美。[2]一直到今天,麦氏方程组仍然被公认为科学美的典范。许多伟大的科学家都为它的魅力折服,并受它深深的影响,有着对于科学美的坚定信仰,甚至认为:对于一个科学理论来说,简洁优美要比实验数据的准确来得更为重要。依此引导学生认识物理学所具有的明快简洁、均衡对称、奇异相对、和谐统一等美学特征,培养学生的科学审美观,使学生学会用美学的观点欣赏和发掘科学的内在规律,逐步增强认识和掌握自然科学规律的能力。

7.科学探索精神的培养

物理学在追求着大统一。许多科学家献身于这项伟大的事业,比如弦理论的提出。讲述其发展过程可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三、科学发展的需要

科学发展到今天,是建立在前人取得成就的基础上的。牛顿都说:“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以史为鉴,才能少走弯路。物理学发展到今天只剩下了最后一个分歧,但也很可能是最难以调和和统一的分歧,即量子物理和引力理论。只有了解和掌握了前辈所创造的财富,才能找到解决物理大统一的有效道路,才能实现物理学的梦想。这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可能需要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有可能实现。很多人正在为之不断努力,这也是人们不断追求的科学理想。

大学生量子物理的学习需要适当引入物理学史,这既有利于学生学好大学物理,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分析问题和解决解决问题的能力、求实精神、科学观察和思维的能力、创新意识及科学探索精神,又有助于启发式教学。

参考文献:

[1]周世勋.量子力学教程[m].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曹天元.上帝掷骰子么:量子物理史话[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量子力学的发展史篇4

大约三年前,我在浏览网页时,一本叫《上帝掷骰子吗:量子力学史话》,不只书名引起了我的兴趣,量子力学发展的本身就极具传奇色彩。再一查看内容简介,还蛮有意思的:物理学史最伟大时代莫过于17世纪末以牛顿为代表的近代经典力学正式创立和20世纪初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量子理论创立这两个时期,后者是对前者的反动,重建了整个物理学体系。这个过程是物理学史上如史诗般的壮丽篇章,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物理学体系在狂风暴雨下轰然坍塌,却又在熊熊烈焰中涅重生。

无法名状的厚重感

网友认为这本书用日常语言讲明白了量子物理的发展过程、各个学派的主要观点。虽说数学才是唯一能准确描述物理规律的,但对非专业人员来说,能够借助日常语言大致了解这个奇妙的世界,真是挺庆幸的。比如薛定谔的猫,这个著名的例子看过很多介绍都没明白,看了这书终于是“懂”了。

非物理专业的不少学者在阅读这本书后,也给了不错的的评价。例如,用时尚的网络语言兼武侠小说的写法,带领读者进入神奇的量子世界,进行量子之旅的探险:上溯牛顿经典力学、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直至量子电动力学、量子色动力学和量子引力理论之超弦理论,跨越时空,展现了一幅幅量子物理恢宏精彩的历史画卷;量子世界像骰子一样难以预测,迄今还没有谁敢说真正理解了它,任何科学探险都不如量子之旅惊险和神奇;一本罕见的、精彩的、由非科学家谈论科学的作品。科学对于公众来说,经过努力也是可以亲近的;这部很特别的量子物理学史话,可谓献给国际物理年不可多得的礼物。它比起各地许多纪念性的仪式化的表演,要实在的多……此书功德无量等等。

于是毫不犹豫地下单,坐等快递上门。三天后收到这本书,便爱不释手地翻看起来。当这本书在我面前缓缓合上时,心里多了些无法名状的厚重感。这本书以时间为轴,从赫兹电磁感应实验开始拉开了序幕,经典物理学大厦轰然倒塌,量子学说横空出世,普朗克的量子假设点燃了新革命的星星之火,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又赋予了它充实的力量,玻尔的原子理论则借助它开创出一片崭新的天地,爱因斯坦、玻尔、卢瑟福、德布罗意、玻色、海森堡、玻恩、狄拉克、薛定谔、朗之万、泡利……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不时出现在读者面前,围绕微粒说与波动说争论不止,却又殊途同归,演绎了一出精彩绝伦的大戏,把物理学革命推向了一个又一个的高潮。直至今天,物理学的大一统理论似乎伸手可及,却又乱花迷眼。

来自“失败”实验的创新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会经常建议同学们在学习每一门课程前和总结复习前认真读一下绪论,同时多读一些科学史方面的文章。通过绪论可以全面了解课程的内容,梳理知识点,串联成系统的知识体系;通过阅读科学史可以了解一门学科的发现与发明过程,通过追随前人的脚步,开拓自己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上帝掷骰子吗:量子力学史话》就是一本很好的以史为基础的开阔思路的科普读物,许多故事给我们带了很多的思考,这儿摘取一个片段与同学们共享。

量子力学的诞生和发展是近代物理学的标志性成果,伴随着许多重大创新。纵观这些创新过程,尽管花样繁多,但至少有两点是共通的,一是对已有知识的融会贯通,二是对已有知识的批判与反动。已有知识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学习掌握已有知识是创新的基础,然而,许多伟大的创新却来自“失败”的实验,这些“失败”的实验带来了科学的革命。

在量子力学的发展史上,最为著名的莫过于迈克尔逊-莫雷实验了。这个实验本意是探测以太对于地球的漂移速度,在人们当时的观念里,以太代表了一个绝对静止的参考系,而地球穿过以太在空间中运动,以太风会对地球的运动带来影响,即地球以每秒30公里的速度绕太阳运动,就必须会遇到每秒30公里的“以太风”迎面吹来,同时,它也必须对光的传播产生影响。如果存在以太,则当地球穿过以太绕太阳公转时,在地球通过以太运动的方向测量的光速(当我们对光源运动时)应该大于在与运动垂直方向测量的光速(当我们不对光源运动时)。然而多次的实验结果无情地宣示,以太对穿越其中的光线不存在任何影响。这个结果是如此地令人震惊,以至于它的实验者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不敢相信自己结果的正确性,但正是这个否定的证据最终导致了相对论的诞生。

洛仑兹提出了著名的洛仑兹变换,用于解释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结果。通过以太的运动物体,纵向线度发生收缩(平行运动方向),其收缩的比例恰好使以太流的影响被抵消。收缩长度与原来长度之间的关系具有形式。这一假说称为收缩假说。根据这个假说,观察者相对于以太以一定速度运动时,长度在运动方向上发生收缩,抵消了不同方向上由于以太所造成的光速差异,这样洛仑兹就在不抛弃以太概念的前提下解释了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结果。

爱因斯坦在抛弃以太、以光速不变原理基础上建立了狭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认为空间和时间并不相互独立,而是一个统一的四维时空整体。在狭义相对论中,整个时空仍然是平直的、各向同性的和各点同性的。结合狭义相对性原理和上述时空的性质,也可以推导出洛仑兹变换。

科学史上另一个著名的“失败”实验是放射性的发现,更确切地说是“意外”。实验者是贝克勒尔(antoineHenriBecquerel),当时X射线刚发现不久,有人认为太阳照射荧光物质能够产生X射线,于是贝克勒尔拿两张厚黑纸,把感光底片包起来放在太阳底下晒一天,也不会使底片感光。然后,他把铀盐放在黑纸包好的底片上,又让太阳晒几小时,就大不一样,底片显示了黑影。为了证实是射线在起作用,他特意在黑纸包和铀盐间夹一层玻璃,再放到太阳下晒。如果是由于某种化学作用或热效应,隔一层玻璃就应该排除,可是仍然出现了黑影。

于是贝克勒尔在法国科学院的例会上报告了实验结果,肯定了阳光照射荧光物质的确能产生X射线。但是正当他准备进一步实验时,意外发生了,乌云一连几天遮蔽了太阳,贝克勒尔只好把所有器材包括包好的底片和铀盐都搁在同一抽屉里,到了第五天贝克勒尔忍不住了,他把底片冲洗出来,铀盐曾受了一点微光照射,应该能够在底片上留下一些模糊的痕迹。

量子力学的发展史篇5

首批推出的五本新书分别为:国历图书总监绿茶主编的《私信@他们》,邀请二十多位文化名人,写给心目中远去的大师们的私信。跨越时空的思想交流,情真意切;王恩山主编的《散落的历史》,从海量的信息中,梳理出这些历史故事的耐人寻味之处,引发我们通过这些细节,描画历史人物的鲜明个性、探寻历史事件的真实侧面;《文史参考》编辑上林的《电影狙击历史》,借经典史诗电影所展现的真实历史故事,深入电影背后的历史解读,让电影和史实在文本间形成光影的交错;学者谢志浩的《那些有伤的读书人》,对中国百年学术史上的几代学人做了深入的观察和剖析,描绘出一幅传承脉络清晰的中国学术地图;150多年过去了,关于圆明园保存和重建,依然争议不断,《争议圆明园》,带我们面对争议,全景展示这个园子300年的前世今生。

揭幕仪式后,与会嘉宾参与了两场“国历沙龙”:首场主题为“历史写作如何提高影响力”,著名学者马勇、丁东、十年砍柴等嘉宾交流了彼此的历史写作心得和对未来历史写作的期望,并就如何提高历史写作对当下的影响力方面发表了各自的高见。第二场沙龙主题为“数字阅读与传统出版的出路”,学者谢玺璋、媒体人孙月沐和编剧史航等嘉宾参与讨论,就当下数字潮流对传统出版业的冲击展开了深入讨论。

(杨萌)

通过汽车百年发展史看人类社会进程金城社出版《汽车百年》

本刊讯汽车的发明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大成就,是人类工业文明的一个标志。在汽车发明一百年之后,著名纪录片导演周兵携手故宫团队首次以汽车发展历史为脉络用摄像机带我们走进汽车工业的百年发展史。此纪录片同步书籍《汽车百年》由金城出版社于7月出版发行。本书是一部厚重的人类社会进化史诗,也是汽车引领人类进入变革时代的全方位纪录。

《汽车百年》图书收入了纪录片最真实、最有价值的镜头,囊括了大量珍贵素材,包括所有名车、老爷车甚至是概念车的图片,极大地增强了该书的审美和历史价值。全书的脉络追寻着汽车的发展足迹,由汽车的诞生、成长到全盛时代,展示了由技术驱动带来的巨大社会变革。详细讲述了多个著名汽车品牌的诞生故事,并由内而外解读了这些品牌所特有的文化内涵。此外,该书着墨于公路的建设发展史,刻画了城市在汽车时代的变迁。

(李晓靖)

《纽约时报》畅销书《听见颜色的女孩》中文版上市

本刊讯2012年8月,经接力出版社引进,在美国获16项大奖、一出版就登上台湾诚品儿童馆销售冠军的《纽约时报》畅销书——《听见颜色的女孩》在内地出版了。作为美国著名畅销书作家莎朗·德蕾珀的最新作品,自出版以来,美国著名媒体纷纷对其给予了高度评价,感动了美国无数读者,该书讲述了“一个激昂而坦诚、令人无法抗拒的故事”。

本书故事主人公11岁的美乐笛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她是整个学校最聪明的学生——但没有人知道这一点。老师、医生都认为她没有学习能力,这令小女孩绝望得几乎失控。就在她绝望到近乎失控的时候,她发现了可以让自己发出声音的方法。但一切都在意料之外,美乐笛即将面对的是更大的挑战……如果没有养育特殊儿童的经历,莎朗·德蕾珀不会将美乐笛的故事写得如此人木三分。而今,随着该书的出版,莎朗’德蕾珀也将应美国大使馆邀请来中国演讲。作为对“所有正在努力挣扎的、家有残障儿童的父母、对所有不被理解的孩子、对所有曾真心帮助过他们的人的礼赞”,希望所有读过本书的人都能从中读到力量、韧性!

(盖云飞)

智谋百科全书:《战国纵横:鬼谷子的局》走红

本刊讯近日,一本名为(《战国纵横:鬼谷子的局》的畅销书攀升至各大图书排行榜,该书以小说的形式,讲述谋略家、兵法家、纵横家、阴阳家、道家共同的祖师爷——鬼谷子布局天下的辉煌传奇。

量子力学的发展史篇6

一、历史知识生成与历史思维、情感态度的培养

许多历史知识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为解决问题而创造出来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例如西周时期嫡长子继承制度的确立,就是为了避免统治者内部争权夺利现象的出现;纸的发明是为了解决信息记载和传播问题,并对原有的书写材料进行了突破性发展的产物。教材由于篇幅和编写方式的局限,不可能事无巨细地展示历史知识的生成过程,大多只呈现历史发展的结果,从而掩盖了知识形成与发展的生成过程。再加上一些教师教育理念陈旧,采用“知识讲解与作业练习”的授课模式,历史学习充斥着记忆、背诵和做题。历史教育中最吸引人、最富价值的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培养被不自觉地了,这令人无比痛惜!如果我们能引领学生充分关注历史知识的生成过程,就可以充分激活他们的思维,从而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条件。事实上,历史知识生成的过程,是一个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学生在学习陌生的历史知识时,也要经历类似的过程,如果能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体验历史知识的生成过程,引领他们探究历史,这必然能使历史教育重新焕发魅力。当然,我们不可能让学生经历历史知识生成的整个过程,这既无可能,也无必要。当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吴加澍认为:“当然,把教学过程完全还原为研究过程,让学生独立摸索,那是荒谬的;但如果在教学中一味地走捷径,传授现成知识,那也是错误的。正确的做法,是以人们的认识过程为主线,将科学家的原发现过程,从教育、教学的角度,进行必要的剪辑和编制,减少岔道,精简时间,使整个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主动参与的再发现过程,再研究过程。”

关注历史知识生成的过程有哪些教育价值呢?一是可以使学生对历史知识记得更牢。教育思想家吴加澍特别重视知识的个性化,他说:“知识,如果没有学习者的亲身体验与感悟,它们充其量只是些无活力的概念的堆砌,用不上也忘得快。只有经过学习者充分的内化活动,使之转化为个性化知识,即成为学生个体的经验、智慧和方法后,课本知识才能被激活,从而具有新的生命和价值。”二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面对一个历史上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时,学生必须调动所有学过的知识和科学方法来进行探究,因此,关注历史知识的生成过程能为学生思维的充分展开提供条件。例如,学生面临“周王老了,选择什么样的继承人才能更好地维护王朝的长治久安”这样的问题情境时,学生首先会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充分激发历史想象,对可能存在的解决方法进行多方搜集,发散思维能力;然后进行比较权衡,找到一个他们认为更为妥当的方法,这需要比较思维能力和集中思维能力的参与才能成功;最后要对这些方法的可行性和优缺点进行综合考虑,这实际上又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评价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三是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须以学生对历史知识充分的情感体验为前提,思维充分展开的过程,也是学生深入体验历史的过程。西周时期嫡长子继承制度最终确立,嫡长子作为正妻的长子在诸子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由他来继承王位,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争权夺利的现象。这表明在王朝统治的稳定性和发展性上,西周王室更重视前者,他们力求避免出现争权夺利现象而不惜选择一个可能无德无才的人继承王位。该项制度的确立充分反映了古人的制度创新意识和政治智慧,同时也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分封制在王位继承问题上所存在的根本性问题:重视出身而非才能,嫡长子制度看似能解决眼前的争权夺利现象,但是并不利于王朝的长治久安,从而加深学生对分封制和宗法制弊端的认识。在知识建构和能力培养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自然无痕地形成了。

二、典型案例

【案例】嫡长子继承制

师:权力继承是周天子最费脑筋的事情,因为历史上父子兄弟争夺权力引起的惨剧经常上演。权力争夺,不仅使亲情分崩离析,而且可能削弱统治,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怎么才能有效地避免权力争夺呢?你能不能想出好的办法?

生1:比才能,看谁最有能力?

师:一个人有很多才能,才能这一概念比较抽象,衡量才能大小的标准很难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而且周天子子嗣较多,年龄不一,衡量才能来确定权力继承者不具可操作性。

生2:比年龄,年龄大者为王。

师:这个建议有操作性。但是周天子有正妻一人,其他的夫人政治地位相对较低。如果正妻的儿子年龄不是最大,就会落选,那么她可能心生怨恨而采取报复措施,最终也会导致内讧。

生3:让正妻的大儿子继承权力。

师:这个建议很好,正妻的大儿子具有唯一性,可以避免内讧,但是正妻的大儿子治国才能不一定最强。

学生面面相觑。

量子力学的发展史篇7

总书记曾给广大青年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近些年来,网上不时就会出现了讨论“刘胡兰”“狼牙山五壮士”“邱少云”“王伟”等革命英雄事迹真伪的事件。很多网民纷纷发言力挺英雄,为英雄“点赞”,同时也有少数人怀疑英雄,以致网上各种评论沸沸扬扬。那些造谣者为什么能够有听众、有“市场”?归根结底是有部分人特别是部分年轻人对党史、国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史实了解不够造成的。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党员,我认为更应该认真学习。下面是我在学史中的几点感想。

一、学习党史、国史,人民教师应走在前列。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孩子成长路上的主要引领者。学习党史国史,准确把握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本质和主流,不但是提升自身素质和党性修养的主要途径,也是寻根溯源、以理服人加强对学生党的理论教育,强化学生的理想信念和补足精神之“钙”的必由之路,做时代的“逆行者”。

二、学习党史、国史,学校教育须大力加强。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孩子党史、国史直接关系到做人立国的根本。学生的求学期,也是思想观念形成的关键期。在学校教育中,增加党史、国史在德育教育中的课程量,加强相关课程打磨和安排部分专家型教师讲授这一课程,对加强学生三观培育,特别是理想信念培育具有重要作用。

三、学习党史、国史,方法手段需与时俱进。

应积极创新教育模式,丰富教育形式,大力利用网络资源、游戏动漫、儿童读物、仪式庆典、讨论交流等教育载体或教育形式,促进相关教育更加生动、更有时代感,更具吸引力,从根本上解决人们没兴趣、不想学等问题,使红色基因得到更好传承与弘扬。

党员教师学习“四史”心得体会

近日,在区党委、校党支部号召下,我开始认真系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通过研读“四史”深入了解我党走过的峥嵘岁月,体会我党在革命和奋斗中的艰难历程,从而坚定教育初心理想信念,在平凡的工作中不断实践创新,脚踏实地尝试创造不平凡的成就。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党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读“四史”,我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团结带领人民历经抗美援朝、和平解放等艰苦时期,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敢于面对曲折,勇于修正错误,攻克无数难关,创造了无数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量子力学的发展史篇8

[关键词]《英雄》;说剑;天下

近日来,随着《宫》《步步惊心》等“穿越”剧的热播,人们对历史剧的关注也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但凡懂得一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些以某一特定历史时代为背景,以某一历史事件为主线的“伪历史剧”,除了其娱乐价值吸引人的眼球来增强收视率之外,对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成长着实存在一种误导。笔者认为,在当今这个“历史剧”泛滥的时代,重新审视张艺谋的恢宏之作――《英雄》,别有一番意味。

不同于《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和《山楂树之恋》,《英雄》追求唯美但不止于唯美;不同于《十面埋伏》和《满城尽带黄金甲》,《英雄》是一部历史剧又不止于历史剧,只是以历史事件作为内涵的载体和主线,其自始至终围绕“刺秦”讲述了有关复仇、爱情的故事,但影片在叙述一个故事的同时,在刺秦的外壳、复仇的表象、爱情的幌子之下描述了一个超人的境界,而对这个境界的领悟则需要具备哲学、文化、历史常识,因此,不具备一定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只能看到这部影片的外壳,看不到美轮美奂的画面意境当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一、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完美结合――从美学角度看《英雄》

在艺术殿堂中,同时拥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种艺术创造风格的艺术家非常罕见,张艺谋就是其中一位。他既有《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等现实主义力作,又拍出了《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带有浪漫梦幻色彩的作品。用英国的染料染红内蒙古胡杨树林的每一片树叶――这样一种带有夸张色彩的诗情画意,使人们的视觉感受达到了唯美的境地。

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它们互相依赖,互相制约,各以对方为自身存在的条件;内容决定形式,没有内容,形式就无法存在;而形式为内容服务,张艺谋深谙此道。在《英雄》中影片拍摄得美轮美奂,视听效果塑造得蔚为壮观:大漠风烟、秦王军阵,九寨风光、平湖出侠,几重画面便有几重色彩,一种叙述又是一种气势。通俗得不能再通俗的故事用一种带有后现代主义的色彩和方式来叙述,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张艺谋无意用《英雄》说历史,他仅仅是借助历史表达后现代主义电影的风格艺术。而只有在如此的类型与风格样式当中,人物的所言所行,剧情的结构方式,情绪的渲染波动等,才显得和谐得体。

在《英雄》里,色彩被张艺谋引入叙事,二者浑然天成,将电影元素用到了极致。整个影片充分展示了红、白、蓝、绿、黑五种色彩,将主人公心中所想象的世界的颜色呈现在观众面前,同时也展示了五种不同色彩所代表的不同英雄的人物性格特点,给观众以充分的想象空间。《看电影》是这样评判《英雄》的色彩运用的:“白色象征最美丽的死亡,蓝色象征最崇高的较量,红色象征最炽热的生命,绿色象征最宁静的回忆,黑色象征最博大的胸怀。”与此同时,色彩的静和武术的动和舞蹈的美融合在一起,画面的唯美感使人赏心悦目,武和舞相结合的动感美使人浮想联翩。第一种色彩――“红英雄”,红色给人很强烈的视觉冲击,红色的基调反映出人物心中的矛盾和躁动,包含了忌妒、怒火、痛苦,这一段在飞雪将如月斩杀后满天黄叶变成红色达到极致。第二种色彩――“蓝英雄”,蓝色隶属于冷色调,本身代表着冷静、客观、理性的思考,蓝色的故事中包含了平静、爱情、牺牲,影片在无名和残剑水上的激斗后残剑守护在飞雪身边时将这种蓝色的灵境上升到顶点。第三种色彩――“绿英雄”,绿色代表着超脱、浪漫、博爱,在残剑的心态返璞归真之时,柔和的绿色也为其增添了祥和,最终在残剑放弃刺杀秦王,秦宫无尽的绿纱缓缓落下时达到了绝美。第四种色彩――“白英雄”,白色表示一切都已经尘埃落定、定格,让观众在哀转忧伤的音乐中体会一种牺牲的伟大;第五种色彩――“黑英雄”,《英雄》的整个基调是黑色的,黑色贯穿于影片的全过程,身穿黑色的无名代表了坚韧、刚毅和博大的胸怀,他身担残剑、飞雪性命的嘱托,却也担负着“天下”苍生百姓的历史使命,在神圣与伟大面前,他最终选择了“天下”。

二、从“说剑”到“天下”――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看《英雄》

张艺谋在短短的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内高效展示了中国的文化,将最能够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琴棋书画尽皆融入影片的情节进展和人物行为当中,使影片从头至尾充盈着中国文化的氛围:琴棋书画,国学哲学,老子庄子,武侠武术,历史厚重,秦朝宫殿,千军万马,山水风景。

影片在唯美的视觉画面下向世人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底蕴:战马、秦士、黄沙、黄叶、山水、戈壁、大漠、宫殿、书馆……这些阐释《英雄》生存环境的道具,直接作为艺术形象被加以展示,使影片从头至尾充盈着中国文化的氛围,从而将英雄大义之境直接上升到艺术境界、哲学境界和英雄境界。

《庄子•杂篇》中有《说剑》《天下》两篇。“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下,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1]庄子扮作剑客前往与大王“说剑”,号称自己的剑法“十步杀一人,千里无阻挡”。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1]即剑有三种:天子剑,诸侯剑,百姓剑。“天子之剑,以燕溪石城为锋,齐岱为锷,晋魏为脊,周宋为镡,韩魏为夹;包以四夷,裹以四时,绕以渤海,带以常山;制以五行,论以刑德;开以阴阳,持以春秋,行以秋冬。此剑,直之无前,举之无上,案之无下,运之无旁,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此天子之剑也。”[1]这其中的深刻内涵恰恰与影片最后秦王悟到的三重境界是一样的:“手中有剑,人剑合一,随意一片叶,也是利器;手中无剑,心中却有,剑气伤人;手中无剑,心中也无剑,用一颗包容的心看待世界。”亦即天子剑中讲的:和平,不杀。《英雄》显然就是将庄子的这个故事移植过来,通过几位剑客在“刺秦”过程中的转变,用现代电影手段演绎了庄子的“自然”“无为”的哲学理念。

三、从“英雄造时势”到“时势造英雄”――从社会历史观角度看《英雄》

《英雄》中“剑”作为主要的道具贯穿影片的始终,姑且不说“剑字有十九种写法”是否符合事实,但就其中残剑反复书写的“天下”二字已经明确地告诉人们,“天下”乃天下苍生,杀秦始皇是为了燕国、赵国的“小利”,而不杀秦始皇则是为了天下苍生之“大义”。所以,这是一个“英雄舍小义行大仁”的故事,恰恰道出了中国传统武侠文化所固有的精神内涵。

张艺谋在影片中导入了“和平”的概念:天下。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历史的统一是必然趋势,列国分治,战火不断,老百姓流离失所,只有统一,实现和平,百姓的生存才能改变;但在历史统一的大潮中,必然会有一小部分人或群体受到伤害,比如作为刺客的无名、残剑、飞雪、长空等,他们刺秦的目的只是因为在统一过程中自身利益受到了损害,但通过一系列的思想纠葛,最终从庶人剑上升到天子剑的境界,秦不能杀,因为他是统一各国的英雄,代表着历史的发展趋势,秦的背后是天下苍生的群体利益。

那么,到底谁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英雄》自始至终围绕着“刺秦”这一线索进行,而最终所有的刺客都放弃了计划,其反复出现的“天下”旨在何处呢?一直以来,在哲学史上就存在着唯物史观(群众史观)和唯心史观(英雄史观)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鲍威尔兄弟认为,历史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英雄”的精神,而人民群众是历史中的惰性因素,即“英雄造时势”;马克思恩格斯则针锋相对地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的是“行动着的群众”,即“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最终决定力量”。

唯物史观主张,“全部历史本来由个人活动构成,而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解释这些活动”。人是现实的社会中的人,要全面、具体、历史地考察和分析人们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并说明历史创造者问题。《英雄》这个名字起得一语多关,它既指影片中的几个主要人物是英雄,同时在“天下”的隐喻下也阐明了这几个人物只是英雄的代表,而真正的英雄则是在他们背后的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人民群众。

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人类社会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社会历史发展过程虽然离不开个体的人的活动,但整体的社会历史并非个体的历史的简单堆砌。“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就每一个人而言,他在一定意义上“创造”了自己的“历史”,即通过自己的人生谱写了自身个体的“历史”。但这并不能与创造社会历史画等号。社会历史就其整体而言,是一定的群体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及其产物的演进过程,是以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形成和演进过程。但是,唯物史观并没有停留在一般地承认“人”创造历史的这一点上,而是更深入地考察群体与历史、个体与历史的关系,区分了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力量与非决定力量。

毫无疑问,杰出人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是一定历史任务的发起者和倡导者;是历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者。但杰出人物的作用只是加速或延缓了历史的发展,而真正对社会历史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相一致的。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过程中,人民群众是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力量,是具有变革旧的生产关系的愿望的社会力量,是主张变革旧的社会制度和旧的思想观念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既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所以,影片中从“刺秦”到放弃,从“说剑”到“天下”,恰恰体现了历史观的发展演变过程:从“英雄造时势”的唯心史观到“时势造英雄”的唯物史观。

四、结语

《英雄》一改传统的“荆轲刺秦”的路线,以事件说内涵,以色彩讲英雄,以表面的英雄诉说英雄背后的英雄,其艺术神韵在影片整体中无处不在,其深厚的哲学内涵却又藏而不露。张艺谋说自己“拍了一部商业片”,但事实证明这不仅仅是一部商业片,从《红高粱》的大俗大雅开始,《英雄》像《红高粱》,但却在理论层次上和哲学内涵上远远高过《红高粱》,是一个辩证否定的发展过程,充分展示了后现代主义影片的深厚底蕴。

[参考文献]

[1]方永,译注.庄子――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量子力学的发展史篇9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影视剧中时空观念应用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时空错位;影视历史常识;影视产业

我国影视产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快速发展,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水平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在我国影视剧作品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其中时空观念淡薄造成了时空错位,进而影响整个影视剧的质量水平。时空观念错误造成的影视剧质量下降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影视剧产业的健康发展,成为我国电影电视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阻碍。

一、我国影视剧作品时空观念应用现状

利用时空观念来提高影视剧作品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是影视剧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优秀的导演可以充分利用时空错位以及时空转换进行必要的艺术加工,进而使得整个影视剧作品的欣赏性提高。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影视剧作品整体水平以及导演素质不高,再加之我国影视剧产业的监管力度较弱,造成了我国影视剧作品中的时空观念盲目使用和错误使用的问题较为严重,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影视剧产业的发展。

(一)无视时空观念,随意颠倒时空

我国目前的一部分影视剧作品无视基本的时空观念,随意的颠倒时空观念,刻意破坏时空原则。我国影视剧产业中一部分导演为了刻意创造影视剧中的亮点而颠倒时空,造成整个影视剧作品时空的严重错位。例如在古装剧中,明明是在明朝,却出现了汉朝的人物。这些现象也许是无意,也许是有意,但都反映出导演处于利益驱使而无视时空观念的严重现象。

(二)混淆时空观念,造成观众时空概念混淆

由于我国影视剧作品的监管机制不够健全,各类影视剧作品的质量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我国影视剧产业的信誉度。处于利益驱使,部分影视剧制作人员混淆时空观念,拼凑影视剧作品以达到获得自身利益的目的,这给观众,尤其是少年儿童造成了很大的误导,严重影响我国人民对于历史知识的了解。

(三)可以扭曲时空观念,吸引观众眼球

我国部分影视剧作品中,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提高收视率,制作者不顾自身的历史责任和社会责任,可以扭曲时空观念,胡乱编造历史故事,进而造成观众对于整个历史的扭曲评价和扭曲认识,影响影视剧作品的内涵质量。

二、我国影视剧作品时空错乱问题产生的原因

我国影视剧作品中时空观念错乱的问题产生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是我国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各种力量作用的结果。他不仅反映出我国影视剧作品中质量问题的严重性,同时也反映出我国社会思潮的一些问题。

(一)时空的概念

如果宇宙是静止的,那么天体物质不会收缩膨胀、不会有物理、化学反应、光也不会射到地球上来,因为它还没有产生,生命也不会存在。所以世界只能是绝对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构建时空,宇宙中的时与空是没有间的,间是人为的划分,人把地球绕太阳转一圈划分为一年,地球自转一圈划分为一日,太阳系绕银河系的时就没有划间了,因为没用;有间才有用,无间不可用。按物质的运动区域划空为间,比如太阳系、银河系,而实际上所有星系的空间都是不断移动变化的,所以空间和时间一样都是不断流动变化的,所以宇宙中的绝对定位是不可能的,因为一切都在变化。没有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有物才有空,无物无空,物动时自成,物质有不同的成分,通过物理运动形成不同的组合产生不同的化学反应,不同化学反应产生不同的生命,生命产生思维,思维根据自身利益需求分割时空,就叫做时间与空间。

(二)时空理论

Relativity(相对论):爱因斯坦发表的相对论中,假设“光速绝对不变”,即使你的速率逼近光速,你所观测到的光依然以光速进行,你绝对追不上它,因为你的长度变短了,你本身的时间也变慢了。因此,进行光速宇宙穿越会是永不回头的时间穿越,就像电影《人猿行星》(planetoftheapes,1968,最近有重拍版)一般,太空人光速穿越了一段日子,地球却已过了数千年。

theBigCrunch(大崩坠):宇宙自大霹雳创生之后,不断膨胀,如果宇宙是封闭的(密度大于临界密度),根据广义相对论,膨胀将停止,并开始收缩,时空逆转,于是一切发生过的事都会像倒带一般重来一遍?答案是不可能,因为“时间之箭”虽然回头,但一切条件均已不同。BlackHole(黑洞):根据相对论,宇宙中应有一种天体,连最高速的光线也无法从它的重力场逃脱。黑洞的超高重力导致了空间扭曲,它的出口可能是“白洞”,之间以“虫洞”(wormhole)连系,而出口之外可能是宇宙的另一处,也可能是另一个“子宇宙”。小说“接触”(Contact,1985,电影《接触未来》,1997)便是利用虫洞进行宇宙穿越。如果黑洞中时间也扭曲了呢?于是,以黑洞进行时间穿越也不无可能。

Quantumtheory(量子理论)∶理论中,粒子有可能在有限机率下发生“穿隧效应”(tunneleffect)或称“量子跳跃”(Quantumleap),因而穿透不可渗透的障碍物。利用这个理论,美国电视影集QuantumLeap(1989~1993,不输不知道怎么翻译)让主角身体的粒子“穿隧”的机率增加,终于发生了时间穿越。

Relativetime(相对时间)ortheUniversaltimeFactor(宇宙时间系数)∶时间单位是人类划定分割的,对宇宙而言并没意义。当你命令时间机器“回去五月八日上午十一时正”,它会搞不懂,除非你要它倒数“回去一万五千八百六十七秒”以前如果你需要一部能够分隔“时间”(这里指一个空间向度)的超级电脑,否则就只好眼睁睁看它运算过热而烧毁。如果要去未来呢?“前往六千秒后!”很好,当电脑带你去到那个未来,你会发觉你的手表也正好走了六千秒。

(三)时空穿越的可能性

时空穿越的本质还是让穿越主体和周围物质产生时间维上的相对运动。普通的穿越则是空间上的相对运动。我们通常所谓的时间穿越都是要倒转时间,相伴而生的就是超光速。相对于一个时间上稍微落后的平行宇宙,放慢速度等他从相对运动的角度来说,正是它没动而我退。其实只要物体间有相互作用,就有时间穿越,而超光速不是绝对的条件。对撞机可以把粒子加速到产生明显的时间变慢的速度,此时已经开始了时间穿越,而粒子的运动仍然在我们所在的空间中,没有跳到另一个平行宇宙中。除非上帝规定比我们快一“点”的平行宇宙中的同一个粒子跳转到我们的宇宙中来填补这一空白,快两“点”的填快一“点”的。这违反了平行宇宙自由发展的设想初衷。既然如此,平行宇宙应该根本不存在,时间穿越也应该以一个更简单的方式运行,比如在同空间中制造出“子弹时间”而不能违反熵增而时间倒流弑母。

三、纠正影视剧中时空观念错乱的建议

纠正影视剧中时空观念错乱,不仅仅是影视剧产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纠正这一错误将有利于我国影视剧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是对于社会责任的进一步强化。

(一)建立健全影视剧作品的监管

建立健全我国影视剧作品的监管主要通过制度监管和体制监管两方面入手。

制度监管指的是建立相应的影视剧检查分级制度,分门别类建立相应的标准来进行必要的制度监督。建立影视剧检查分级制度不仅仅要分出年龄适宜级别,同时也要分出影视剧的质量合格级别,形成必要的合格底线,从而促进影视剧整体质量的提升和进步。制度建设的根本在于制定标准,在于建设评价体系,完善的评价体系将有利于监管体系的完善和监管部门的执法。

体制监管指的是建立必要的监管机制,建立专业的影视剧监督部门,设立专业检测机构,完善检测步骤和流程,建立完备的影视剧国家审核体系。我国目前的硬数据审查体系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影视剧产业的发展,建立新的监管体系已经成为影视剧发展和国家对于影视剧要求的必然要求。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建立新的符合现代影视剧发展要求和国家对于影视剧作用要求的监管体系是保证我国影视剧产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对于我国影视剧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这为我国影视剧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同时也成为我国影视剧产业监管的重要依据。

(二)加强影视剧产业的职业道德建设

加强影视剧产业的职业道德建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建立健全影视剧产业职业道德规范,建立必要的职业道德标准。成立专业的影视剧产业联合机构,制定相应的职业道德规范,从专业的角度来审视和把控影视剧产业中的问题,通过得到的约束来制约影视剧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时空错乱问题。进而树立良好的榜样,建立良好的行业风气。

其次,树立影视剧产业职业道德榜样,利用其影响力来宣传职业道德,进而使其深入影视剧产业。利用榜样的力量来引导影视剧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树立影视剧产业榜样。选择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影视剧产业从业人员作为榜样,利用宣传机构的力量大力宣传其事迹,进而影响整个影视剧产业的从业人员,树立强大的社会舆论氛围。

第三,开展各种影视剧产业职业道德宣传活动,大力宣传影视剧产业职业道德水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大规模宣传,积极推进影视剧产业职业道德的宣传,促进影视剧产业职业道德的深入推动,进而影响整个影视剧产业的发展和道德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影视剧产业素质低下的问题。

(三)加强历史知识宣传,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加强对于历史知识的宣传,在影视剧产业内部进行历史知识的普及活动,将有利于纠正目前存在的影视剧中时空观念错位的现象。历史知识缺乏,历史观念淡薄,造成了其对于历史的不了解和不理解,进而推动了其对于时空观念的扭曲和错误。加强对于历史知识的宣传将有利于促进其纠正这些观念,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首先,在影视剧产业从业人员中间开展必要的历史知识宣传。加强历史知识的教育和普及,首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增强历史知识的宣传,形成必要的社会风气对于影视剧从业人员将起到重要的影响。其次,加强对于影视剧人员日常历史知识的普及。影视剧从业人员往往在进行影视剧制作时才恶补历史知识,殊不知这样的做法不仅不能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反而会扭曲其历史观,要从日常中学习历史知识才能真正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第三,加强对于历史知识的研究,特别是影视剧产业从业人员内部对于历史的研究,可以帮助其了解历史的真相,把握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而在影视剧制作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四、结语

时空穿越的不可能性决定了影视剧中时空观念的不合理性,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念,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纠正在我国影视剧产业中存在的时空错位问题,将有利于我国影视剧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量子力学的发展史篇10

历史学习是以基本的历史知识为基础,由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学组成的活动。历史教师应该尊重学生,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教学环境,激发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学习能力,力求每个学生在个性方面都有所发展。一切教学效果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被其接受才有价值,依据新课改理念,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活动能否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下面,着重谈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一、树立新型学生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不论是什么教育,学生的发展都是首位的。目前学校教育的最大弊端是过分重视卷面成绩,在平时历史教学中也有不少不重视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现象,特别是重考试成绩,轻个性发展,其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了学生的早日成才。教师们常常感觉到自己已付出了大量劳动,但在学生身上常常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有的学生课上听得懂,课后作业也做得出,就是考试时考不出来,只得采取反复练习的方法,从而陷入题海战术的误区,不但学生感到身心疲惫,老师也觉得课堂教学效率低。不关心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教学,只能是“满堂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无从谈起。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学生现在是学习的主体,将来是生活的主人。学生的发展潜能是巨大的,我们应对每个学生的发展有信心。为此,我们首先要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思想,确立学校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创造和谐、宽松的教育氛围,为学生的发展留下一定的自由空间。其次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经验,教师要对所有学生的发展都要有所期望,帮助绝大部分学生而不是个别优生获得成功或成功的体验。要让每一个学生皆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努力学习,成为综合素质高、能力高的合格人才。

二、创设教学情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应创设合适的教育环境,吸引孩子们主动学习。现在新教材的教学内容比较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广大教师必须有创新的教学设计。我在讲授《向人性扼杀者宣战》时,进行了分组讨论。我们以“文艺复兴不是复古而是创新”为题讨论,大部分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分析辩论,加深了对文艺复兴实质的理解。

三、培养阅读理解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课改的着眼点是学生,这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真正关注学生,交给学生学好历史的“金钥匙”。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引导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要首先尊重历史教学规律,依据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自学能力提升的前提是要有良好的阅读能力。以北师版初中历史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应依据教材体系引导学生阅读。先读目录,因为目录不仅是全书的缩影也是全书的提纲,抓住它就能了解全书的大概内容和知识体系。再读每个单元的前言,前言概括总结本单元的内容,可以帮助你从总体上来理解和把握单元的学习内容。再读每课的导言,它虽然很短,但提出了一个或几个问题,概述了课文的基本内容。再读课本正文,课本正文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的载体,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课文内的重要历史名词和概念、历史时间。再读资料、插图,新历史教材中有大量的资料和插图,课文和地图、资料有机结合起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再次,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多读一些与课本内容相关的课外资料。

四、充分使用媒体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