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文化素养文学常识十篇文化素养文学常识十篇

文化素养文学常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5:34

文化素养文学常识篇1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人文素养培养

在对“中职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重要性”此大命题论述之先,我想先浅谈一下有关于中职语文教学的范畴和人文素养培养的两个大方面。谈及中职语文教学,其与普通高中的语文教学是有区别的,其涉及的是一个大的范畴,不仅仅是“单一化”的语文知识教学,另一方面要做的就是对社会语文基本知识的教学培养。因为中职教育所培养的学生的“就业向度”大多也是从事社会企业中的相关工作,因此,其语文的教学工作应该要考虑到“多维化”,更多的要和社会实践相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对社会语文基础常识的掌握,更好的武装自己。其次,谈及人文素养的培养,这是整个社会中学生所需要加强的非常重大方面,绝对不是单一的一个部分,当然也不仅仅是中职院校。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大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培养锻炼,使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得以提高,使得他们素质得到更好的锻炼,做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年轻人。以下,我将对以上两方面的内容做一个结合,进行浅议中职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一、语文教学于中职阶段学生基本文化常识的培养

培养学生基本文化常识是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基础,只要有一个良好的基本文化常识,才可以谈及到素养的部分,才可以从形而下的层次上升到形而上的层次,这是基础。谈及中职语文教学如何做好对学生基本文化常识的培养,此需要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老师讲解的重点环节,也是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有效“时空”,需要好好把握。在课堂上,老师在讲授语文课时,最重要应该以一个良好的方法进行教学,以“有趣”的教学方式来讲授知识。学生也应该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好对课堂知识的有效掌握,对课堂的基本文化常识的理解、学习。基本的文化常识是人文素养的一个基础,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任务就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文化常识。之前也谈到过,学习基本的文化常识最紧要的也要需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做到实事求是。学生只有学好基本的文化常识,不仅仅可以在学习成绩上有一个大的提高与进步,同时也可以在社会的工作学习中有更好的判断力和见识。因此,语文教学于中职阶段学生基本文化常识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基石。

二、语文教学于中职阶段学生德育的培养

语文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基本语文知识的讲授,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在为人处事上应该如何做,在德行方面进行良好的培育。同理,学生在学习基本语文知识的时候也应该注意到一些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背后所体现的一种人文精神,一种品德、素质。也就是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过程中不仅仅让学生学到基本的课堂知识,也要让学生知道做人的道理,理解如何更好做人。这是学生德育培养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和方法。无论是课堂还是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教师都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台上台下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的德育的培养学习产生非常深远影响,所以无论是中职教师也好还是普通高中的教师也好,在做好教学这一环节的同时,也都应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为学生树立榜样,为学生德育的培养做一面良好的“镜子”。这便要求每一位教师要树立为人师表的荣誉感,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要保持较强的勤奋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总之,语文教学于中职阶段学生德育的培养是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一个核心,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做好对学生德育的培养,加强学生自身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不断培养自身的诚信意识,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语文教学于中职阶段学生思维的成熟度的培养

所谓的思维成熟度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的思维,对所学知识的思考与认识,另一方面就是学生在课下的为人处事方面的进步。谈及学生的学习思维,语文教学可以通过课堂老师的教学来有针对性的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进行选择性纠正,包括对一些有争议问题的看待,不仅仅要恪守旧式的“偶像”学说,更应该要养成自己对问题独立的思考方式和认识角度,这便是学习思维的一大进步。谈及课下的为人处事方面,语文教学可通过课堂讲授一些先进人物的典例来进行教学培养,告知学生于社会中应该如何更好的适应,更好的学习做人的道理和知识。当然,思维成熟度的培养需要一个漫长的一个过程,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中职教学阶段,语文教学对学生思维成熟度的培养也是非常关键的环节。思维的成熟度培养是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重要的补充与完善,同样也需要不断的进步和不断提升。终上所述,本文分别从基本文化常识培养、德育培养和学生思维成熟度的培养三个方面来论述中职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当然,其中一定有不足之处,也仅仅是自己的一家之见,还需要不断的批评和指正,同样需要时间的不断检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郝双敏.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思考及尝试[J].教育艺术.2008(01)

文化素养文学常识篇2

关键词:社会文化校园文化学生人文素养影响互动因素

一、对社会文化、校园文化和人文素养的概念界定

所谓社会文化,“广义上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共同创造享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狭义上指人类文化的象征物,如文化遗迹、文物、各种艺术形式等。”[2]笔者认为,社会文化是具有社会普遍性的文化,它的特征在于文化的社会属性,是文化在人类共同社会生活中的体现,包括哲学、宗教、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社会成员积累的习惯。

对于校园文化的定义,学术上有很大的争议。有学者认为“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范围,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内部的环境和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群体文化。”[3]但另有学者认为,“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物质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和集体舆论等。”[[4]笔者认为,后者所定义的包括学校传统、校风等一系列在学校自身发展过程中由所有教师和学生创造沉淀的办学思想、校风、行为规范等应属学校文化。而校园文化应当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校、团体的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包括学生的文化观念以及学生特有的积极思维方式和行为特征,还包括学生在课余生活中开展的各种社团、群体活动。

而人文素养,并不仅仅是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科学知识和掌握的人文学科知识,只有将人文知识上升到自身的品格,才形成了一种素养。所以,人文素养是通过人文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或环境的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而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

二、社会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任何校园都客观地存在于某一社会环境,校园文化也存在于相应的社会文化大环境中,同时无时无刻不受社会文化的影响。由哲学、宗教、艺术、道德风俗等内容构成的社会文化,以各种形式和不同方面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发展。

(一)社会文化对校园文化影响的特点

1.广泛性。在社会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中,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文化内容繁多,涉及哲学、宗教、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社会成员积累而成的习惯。另一方面,校园文化的内容也极为广泛,包括学生思维方式、行为特征以及开展的各种群体活动。因此,社会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在内容上具有广泛性。

2.双面性。社会文化的内容繁多,不仅有优秀的文化,也有低俗的、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文化。因此,社会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具有双面性。良好的社会文化可以促进校园文化更好的发展,而社会文化中的不良因素将导致校园文化的低俗化,甚至危害校园文化的正常建设。

3.民族性。作为社会文化组成部分之一的民族文化,其某些特色必然影响其校园文化,并且反映在校园文化中,形成不同校园文化的民族特色。例如我国四川黄龙溪古镇的学校创建校园火龙灯舞文化,不仅是对火龙灯舞这种民间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便于学校教育的实施和校园文化建设。[5]又如德国校园文化受德意志民族文化的影响,形成“为国为民,服务国家之精神为己责”的民族特色。

(二)社会文化对校园文化影响的表现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存在于社会中,其产生、发展、性质与功能等不同程度地受到作为大环境的社会文化的制约和影响。校园文化受社会文化影响的内容如下:

1.社会文化影响着校园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首先,校园文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校园的产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才能产生的。校园文化依赖于社会文化这片土壤而产生。其次,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发展基本上是同步发展的。校园文化依赖社会文化而产生,但在发展过程中却与社会文化发展同步。如社会经济结构转轨引起社会文化变化,从而波及到校园文化,出现“第二职业”、“竞选”、“双代会”等现象。

2.社会文化影响校园文化教育的目的。校园文化具有与社会文化不同的教育性,因为校园文化自产生那天起,便担负着教育校园主体的职能。而培养符合什么标准的人才,校园文化需要反映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需求和社会文化的导向与制约,其教育性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文化的影响。因此,社会文化不仅影响着校园文化培养什么性质的人才,还影响着培养何种水平、多少数量的人才。

3.社会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更多的表现在对校园文化功能的影响。首先,校园是传播精神文明的场所,其文化层次比其他场所都要高,校园文化势必要将这种高层次的文化进行传播。而作为大环境的社会文化并不是被动地接受校园文化的辐射,对不符合社会文化发展要求的辐射内容,社会文化会进行抵制、与之相冲突、甚至封杀。因此,社会文化影响和制约着校园文化辐射的内容和形式。其次,校园文化具有一定的创造功能,校园文化是在对历史的和现实社会文化的扬弃后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的文化。

三、社会文化对学生人文素养形成的影响

社会文化包括哲学、宗教、道德、社会常识和传统文化等,而人文素养是科学常识、人文知识升华成的一种内在品格。所以,社会文化中对人文素养影响较大的应为社会常识和传统文化。陈丹青先生在《常识与记忆》一文中提出近年来全国大谈人文并不是件好事情,“正相反,它说明人文状况出现了大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以我的看法,先别奢谈所谓的人文,我们要紧的是先恢复常识和记忆”。可见作为社会文化组成部分的社会常识和传统文化对人文素养形成影响之普遍与基本。

首先,作为社会文化组成部分的社会常识和人文学科知识,同时也是人文素养的构成基础。而只有掌握了充足的人文学科知识,并将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才能上升为人文素养。

其次,我国社会文化中极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是根植于中华大地的、以儒家思想为主干的中国文化精粹,正确引导大学生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才能提高其人文素养,养成其高尚的精神品格。第一,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有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社会责任感。从爱国诗人屈原、陆游到精忠报国的岳飞、文天祥,这种信念经过一代代人的充实提高。到了后代则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名言对之做了精辟总结。表达了中华儿女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豪情壮志和浩然正气。第二,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真诚、宽恕的良好品质。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忠孝仁义这种价值取向对大学生摆脱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消极思想,缓和日益淡漠的人际关系,树立集体主义精神、高扬奉献精神大有裨益。

因此,加强人文学科知识和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即使对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更加强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四、社会文化、校园文化、学生人文素养的互动因素分析

(一)社会文化环境越好,市场对校园文化、学生人文素养的要求越高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文化环境也不断的发展成熟。在逐步完善的社会文化环境下,对校园文化和学生人文素养的要求也不断提升。校园文化虽依赖于社会文化产生,但在发展上却具有同步性。而学生人文素养在发展过程中也无时无刻不吸收着社会文化的养分。所以社会文化环境越好,必然对校园文化和学生人文素养的要求越高,同时也能更加促进其发展。

(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是提升校园文化层次的重要切入点

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的各项团体活动,只有提高学生自身人文素养才能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的层次。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人文科学知识,并在课外通过艺术节、辩论赛、技能竞赛、文学欣赏等形式,来超越狭隘的课堂接受的知识,主动构建具有较宽基础的更加合理的知识结构,学会思考、学会欣赏真善美,从而提高了自身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又将人文素养注入到了校园文化中,从而提升校园文化的层次。

(三)学生人文素养是在校园文化的影响下培养出来的,是社会进步、社会文化提高的表现

学生人文素养很大程度上受校园文化的影响,在学校组织的各种形式的文化艺术节、辩论赛等活动中形成,同时又以各种团体活动表现出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无疑可以提高校园文化的品味,因而也提高社会文化的表现层次,从而进一步促进社会进步。

综上所述,学生人文素养在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中产生发展,校园文化受社会文化和学生人文素养影响同时又是学生人文素养和社会文化程度的表现,社会文化是学生人文素养和校园文化产生发展的肥沃土壤,同时又是学生人文素养和校园文化的最终成果。因此,学生人文素养、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三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着共同发展。

注释及参考文献

[1]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五”立项课题(xjk08cjb001)“当代社会文化对校园文化及学生人文素养影响研究”成果之一

[2]中国百科大辞典编委会编;袁世全,冯涛主编.中国百科大辞典.北京:华厦出版社.1990.第271页

[3]臧动.文化与学校文化[n].中国教育报,2005年

文化素养文学常识篇3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服务专业,服务就业”的教学理念随之产生。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实施模块化教学,可以将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与专业性融为一体,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养。大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力,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将模块化教学引入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有效提升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充分发挥出模块化教学的优势,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高职;大学语文;模块化教学;语文教育

一、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面临巨大的挑战,有的高职院校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选择将大学语文课程删去,也有的院校将大学语文与其他课程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导致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陷入困境。因此,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充分发挥出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既要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又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既要坚持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有针对性的语文教学,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1.过分重视语文教育的工具性

我国从引入西方先进的教育制度开始,就不断改进现有的教育制度,重视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但却忽略了语文教育的人文价值,导致语文教育方向逐渐迷失。而在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将专业化的人才培养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目的,这就致使语文教育发展处于劣势,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效率低下

大学语文教学缺乏准确的课程定位,教育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模式单一,没有系统性的研究。在现阶段的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旧采用旧的讲授法,即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而且大学语文教学缺乏一些实训性的教学手段,导致大学语文教学效率低下。比如,启发式教学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但在实际的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则变成了提问式教学,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并没有体现出来。

三、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模块化教学的应用策略

1.重视语文基础知识教学

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基础知识模块教学是整个语文教育的基础,也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生入学时选用短时、高效的语文基础知识强化训练,注重语文基础字词的训练,增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力。在相关的心理学研究中显示,个体的机械性记忆力会在27岁之后逐渐下降,而个体的逻辑性记忆力会随之增强。高职教育阶段是学生机械记忆力培养的关键期,因此,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开展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模块,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机械记忆能力,提高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2.培养语文阅读、分析能力

阅读教学模块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语文阅读教学得以实现,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在开展语文阅读模块教学活动时,要不断丰富阅读教学的形式,多给学生提供阅读材料,让学生在课堂进行讨论,分析阅读材料,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在阅读材料选择上,要广泛取材,丰富阅读材料的内容,选用多样化的文学体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对学生提出的阅读问题,要及时进行解答,启发学生深思。

3.丰富学生的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模块也是教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语文文学常识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训练学生的文学写作能力。在文学常识模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先对文学常识进行分类,可以将文学常识分为文体常识、作者常识、文学名著常识等多个方面,方便学生学习和掌握,有效培养学生的多维度思维。此外,文学常识模块教学是分模块进行教学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阶段教学也是可以的。在文学模块教学的初期,要注重文学常识基础内容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文学常识大纲,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加强对文学常识的普及,提升文学素养。

4.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文学鉴赏模块教学是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思。在实际的文学鉴赏模块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保障文学作品鉴赏的深度,在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写作时代背景、作者的个人信息以及作品中所要传达出的内在含义都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和掌握,这样学生在实际的文学作品鉴赏过程中,才能多维度地进行鉴赏,提高学生文学作品鉴赏能力。文学作品鉴赏要有一定的广度,要涉猎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此外,文学作品鉴赏教学,也可以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文学作品鉴赏模块教学的效率。

5.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口语表达模块教学是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模块教学。学生的表达能力一般是借助语文写作呈现出来的,在口语交际方面是少之又少。高职教育是为社会发展培养专业的高素质人才,需要进行实际的职场沟通交流,有利于拓展学生的交际圈。在实际的口语表达模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开展相应的辩论赛、主题演讲等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6.提升教师的整体素养

教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是教学环节的“硬件”和“软件”,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时展的需求,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提升整体素养。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技能,进行自我突破,完善自身的知识储备,提升自己的实践教学能力。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结合起来,让语文教育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焕发出语文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不断提升高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是教育的一种手段,大学语文教学还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内容,而模块化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王桂英单位: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文化素养文学常识篇4

关键词:语文教学;核心素养;有效措施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师重点思考的教学内容,也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通过核心素养的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与人交流的水平都会有长足的发展,从而将知识活学活用、学以致用,真正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本文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着手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语文核心素养概述

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分为六个层次,分别是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语言技能、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厚的文化素养和高雅的言谈举止。这六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囊括了初中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第一,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通过初中语文的教学,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第二,具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小学语文学习往往是初级阶段,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这就需要一个更好的积累过程,通过阅读高质量的课文和阅读材料,让学生积累足够的语言知识,提高其语言能力。第三,培养熟练的语言技能。语文是一门学科,而语言则是一种素养,一项技能。通过初中语文教学,教师要培养学生优秀的语文素养和熟练的语言技能。第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第五,积淀深厚的文化素养。文化是我国长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础,优秀的历史文化给我国带来了很多益处,而初中语文教学正是根植于我国文化。所以,在语文的核心素养中,积淀文化,学习文化,体会文化是非常重要的。第六,形成高雅的言谈举止。学习语文,不仅仅是学习写作方面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水平。沟通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能力。培养学生形成高雅的言谈举止是初中语文教学核心素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另一方面,也是最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语文既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项能力,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措施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学以致用

在我国教育教学体系中,语文以背诵和记忆的内容为主,但是,对于理解和应用也是十分关注的。去年,《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选手积累了大量的诗词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明白在什么地方能够运用什么样的诗词,取得什么样的效果,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理论和实践是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两个重要方面,教师要着力将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只有将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更好地与他人交流,达到培养上述六种素养的目的。所以,学与用同样重要,教师要理论与实践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最终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2.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快乐学习

语文的学习看似是一个枯燥的过程,但实际上,只要教师教学得当,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就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快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美。教师要积极地开展引导工作,让学生通过语文课堂,培养敢于表达的性格,从而慢慢地改善与人交流的能力,也就达到了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最终目的。

3.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态度

现在的学生在学习上普遍存在畏难心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教育,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教师应结合学科知识的发展,适当增添新内容,使语文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同时,“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也应具有一定的语文素养,具有广博的课外知识,能够通过多种渠道发掘有用信息。教师应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学习困难,引导他们主动克服困难,养成热爱学习、敢于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学习信心。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非常关键的,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有效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莹莹.从“语文素养”看“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及特征[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6(11):173-176.

[2]王超群,韦冬余.初中写作教学的问题及其对策――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理论的分析[J].教育探索,2016(3):60-62.

文化素养文学常识篇5

一、语文核心素养概述

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分为六个层次,分别是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语言技能、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厚的文化素养和高雅的言谈举止。这六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囊括了初中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第一,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通过初中语文的教学,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第二,具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小学语文学习往往是初级阶段,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这就需要一个更好的积累过程,通过阅读高质量的课文和阅读材料,让学生积累足够的语言知识,提高其语言能力。第三,培养熟练的语言技能。语文是一门学科,而语言则是一种素养,一项技能。通过初中语文教学,教师要培养学生优秀的语文素养和熟练的语言技能。第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第五,积淀深厚的文化素养。文化是我国长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础,优秀的历史文化给我国带来了很多益处,而初中语文教学正是根植于我国文化。所以,在语文的核心素养中,积淀文化,学习文化,体会文化是非常重要的。第六,形成高雅的言谈举止。学习语文,不仅仅是学习写作方面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水平。沟通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能力。培养学生形成高雅的言谈举止是初中语文教学核心素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另一方面,也是最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语文既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项能力,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措施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学以致用

在我国教育教学体系中,语文以背诵和记忆的内容为主,但是,对于理解和应用也是十分关注的。去年,《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选手积累了大量的诗词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明白在什么地方能够运用什么样的诗词,取得什么样的效果,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理论和实践是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两个重要方面,教师要着力将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只有将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更好地与他人交流,达到培养上述六种素养的目的。所以,学与用同样重要,教师要理论与实践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最终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2.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快乐学习

语文的学习看似是一个枯燥的过程,但实际上,只要教师教学得当,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就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快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美。教师要积极地开展引导工作,让学生通过语文课堂,培养敢于表达的性格,从而慢慢地改善与人交流的能力,也就达到了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最终目的。

3.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态度

文化素养文学常识篇6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文化素养培育策略

文化素养指的是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中学生的文化素养,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定义:(1)广博的知识并能将之活学活用的能力,主要涉及科技文化领域;(2)个体内心的精神和修养,主要涉及人文文化领域。文化素养在一个人的一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而中学生正处于培养自身文化素养的黄金时期,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中培养农村中学生的文化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1现阶段农村中学生文化素养的现状

在目前城镇化和现代化加速推进的社会环境之下,剧烈的社会变革强烈冲击着新世纪下成长起来的这一代农村中学生,各种社会因素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他们的文化价值观念,在他们身上不可避免地凸显出许多亟待解决的文化素养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优秀传统文化观念的普遍缺失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认同甚至漠视

中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是我们的精神故乡。子孙后代对对传统文化的认可、接受与传播,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要立足新时期教育特点,在引导学生全面学习近现代文明的基础上,从小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逐步培育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使青少年学生成长为具有传统根基和现代视野,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我国传统文化观念主要集中对人的问题的探讨,包括对人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论述,同时又兼有怎样为人、怎样实现个人价值的观点与看法。随着时代进步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观念受到市场经济下的大众流行文化的侵蚀,更多人将目光集中于个人能力的培养,努力追求的也是个人自身的发展与自身利益的实现,这也就造成了大众流行文化价值观与传统文化价值观产生了巨大落差。对于正处在文化观念萌芽和初步形成阶段的中学生来说,他们生活在这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深受市场经济的商品化大潮、流行文化的冲击,外界各种不良诱惑充斥其身边,心智尚未成熟的他们更容易产生迷茫、失落等情绪。再加上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数量和范围小,文化视野不够开阔;学校的文化艺术教育不到位;他们的接触人群(同学、家庭成员和较近范围人际交往圈的社会成员)往往缺乏昂扬向上的人生信仰和基本的公民道德观,也缺少相应的文化素养,对其没有积极向上的正面影响。同时,由于现阶段学校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不足,中学生往往没有健康的兴趣爱好指引生活方向,造成他们普遍缺乏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在一项关于学习目的调查中,有80%左右的农村中学生“认为是为自己将来的生活工作和家庭而学习的”,“为祖国的富强和社会的发展而学习”的只占20%左右”。在这一代中学生身上体现的国家意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民族归属感不强,传统优秀文化观念淡薄,部分学生明显缺乏对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1.2深受多种非主流文化的文化冲击

在现阶段,除了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价值观之外,我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受到到许多非主流文化强烈冲击。流行文化、网络文化和外来文化等多种非主流文化中的不良文化因素对中学生的社会自我意识和责任感产生了很大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到了各种不良文化观念的冲击,非常不利于青少年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形成。如网络和影视作品中充斥的色情、暴力、凶杀、、盲目的偶像崇拜、过度娱乐化和“三俗文化”等因素,部分无良媒体中宣扬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及与道德相悖的各种不良价值观,强烈影响着农村中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削弱甚至动摇其主流道德判断力,不利于其文化心理的正常发展。

1.3社会主义道德观念的偏差

道德观念是文化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价值观是主体根据自己道德需要对各种社会现象是否具有道德价值作出判断时所持有的内在尺度,是个体坚信不疑的各种道德规范所构成的道德信念的总和”,作为一种评判尺度而存在的道德价值观实际上是相应的道德规范内化的结果,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在我执教十余年的的这所乡镇中学,切身体会到部分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一些突出问题,比如价值观念混乱,人生目标不明;个人利益至上,集体观念淡薄;道德素质低下,行为习惯较差;意志毅力不坚,心理防线脆弱、缺乏感恩之心、漠视社会责任等。

因此,在教学中弘扬学生的主体,发展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保持和加强生命的力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使有限的生命有无限的生命力,是增强学生文化意识和素养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弘扬学生主体,在道德价值观上培养其文化意识。在当前社会急剧转型、各种道德观念相互激荡的时代背景下,部分农村中学生道德观念发生理想信仰缺失、价值观缺位、个人主义盛行等不良倾向,造成其精神世界的失衡和道德观念的缺失等一系列问题。

1.4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曲解

在我国现阶段,农村基础教育更多地体现为对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从而来适应目前应试教育体制。这种教育模式导致很多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认识认为实用至上,青少年的成长中逐渐排斥人文知识与关怀,将科学文化知识进行自我物化,农村学校这种现象更甚。在现阶段的农村社会环境下,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011年我国流动人口达到2.6亿,80后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力却占流动人口近一半,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这就造成中学生的家庭教育缺失,造成很多学生对科学价值观的曲解。随着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视,农村中学生并不愁没学上,但还是有更多的农村学生在初中毕业之后就选择进城务工。在这种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和物质享受主义的观念下,农村中学生知识价值观念在世俗化和功利化中迷失,学到的也只是有用的知识、能赚钱的技能,而关于人成长中所需要的理想、价值、道德、信仰等几乎被排斥在外,他们不断成为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工具”而已。

1.5主流审美文化的普遍缺失

随着现代学习资源的丰富,教育和文化环境的改善,电视、手机、互联网的普及给中学生带来了新的审美资源。青少年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青少年的灵活性、创造性、批判性都获得了很大的提高;同时,由于青少年所处人生阶段的特殊性,在进行审美活动中,他们的审美特征也逐渐偏于审美泛化、感性化、快餐化、娱乐化。这些审美倾向不断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不利于其主流审美意识的构建。我们应在整体的文化构建中实施相应地对策,引导其学习和接收适应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价值观。

2现阶段农村中学生文化素养存在问题的具体原因

农村中学生在文化价值观方面主要出现忽视传统价值观、吸收不良的非主流文化观念的影响、缺乏道德感和公德心、对科学价值观自我物化等特点。这些问题学生的文化价值观更加倾向于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物质享受主义,沉沦于拜金主义、拜权主义、拜名主义等误区,由此不利于学生的健康而全面的发展,更有可能影响社会的正常秩序。究其根源,不仅有社会外在环境的不良影响,更有学校教育的因素,比如:我国现阶段的学校教育主要是针对知识文化的传授,这一点在农村的学习教育中尤为突出。一个人没有知识不行,但只有知识没有其他方面的文化修养也不行。古代的秦桧,现代的“”都是有知识的人,但成了历史的罪人。国家、社会、学校和家长都希望让孩子成为有文化素养的人。除此之外,还有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中学生自身忽视和放任自我修养的原因,可以说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样也就意味着我们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多管齐下,有的放矢,形成合力来共同解决。

3培育农村中学生文化素养的策略

农村中学生在文化价值观方面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不利于中学生健康而全面的发展,更有可能进一步影响正常的社会秩序。所以必须针对这些特点,提出切实可行的教育政策,引导他们构建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加强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全面发展战略的实行,努力做到“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采取对策:

3.1社会方面

农村中学生文化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他们生存的社会环境,所以作为社会价值体系一部分的文化价值观也必然会受到社会上各种环境和观念的影响,如人才观、就业观、文化观等。目前,在我国部分农村文化现状是:看书读报的村民不多,和迷信盛行,看电视、打牌娱乐是村民们主要的休闲;部分农民单纯追求经济利益,只注重挣钱,忽视参与积极的文化活动,很多村庄建立起来的农家书屋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显示出应有的作用;寿辰、婚丧嫁娶等传统的乡村文化,存在攀比之风,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影响家庭经济发展的问题十分突出;很多村民对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热情不高,造成乡村没办法组织开展健康有趣的文化活动。再加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缓慢,广大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指导,农民文化素质水平明显偏低,直接影响对农村中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在我国我们要努力争取采用多种途径,合力促进社会价值体系合理化,加强正确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的渗透力度。文化价值观在社会上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人们随着社会的发展日渐追逐着实用、能力、功利与效益,这无形中使农村中学生及家长的观念变得更为复杂或者对学历盲目追求,或者是坚持“知识无用论”、挣钱才重要,对学生教育造成不良影响。这就要求必须改变社会观念,削弱其对社会环境的效用价值,才能使教育的真正价值在学生中得以发展和实现。同时,在努力建构良好的社会环境的同时也要进行有效的教育体制改革并行。一方面应该促进素质教育的有效运行,完善素质教育体系,另一方面也要转变教育理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3.2教师方面

在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中,教师是核心。教师担负着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合格人才的繁重任务,因而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孔子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优秀教师崇高的师德,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与人为善的处事原则,对人生观、价值观正在确立过程之中的中学生来说,会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对学生的人生发展会起重要作用。中学生的文化素养深受教师各方面的影响,而由于目前农村教师师资相对缺乏,特别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鼓励优秀教师和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提高农村中学教师文化素质,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想对农村中学教师队伍进行彻底更换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走培训这条道路。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培训的经费投入,加强指导中学展开校本培训,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提高广大农村教师的文化素养,进而通过潜移默化地的影响和有形无形的教育来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中学生。

3.3家长方面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之中,家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提高中学生的文化素养,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努力:

(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引导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人的文化素质发展受到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学是儿童向成人过渡的阶段,是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农村家长大部分由于知识欠缺和一些错误价值观的引导,使他们忽视孩子文化素养问题。因此,家长必须树立正确的文化教育观点,积极引导孩子构建良好的文化素养。

(2)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随着社会对人才需要的标准越来越高,开始注重选拔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以能力高低来评定人才已经成为一种共识。素质教育推进的时期,家庭教育首先要注重的是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引导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而综合的发展。农村家长由于为生计奔波,很难做到时时陪在孩子的身边,更何况要注重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父母应该至少有一人能就近工作,对孩子及时关注,积极鼓励,根据孩子的兴趣来培养孩子的爱好特长,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3.4学生方面

谈及文化素养,看似空洞和抽象,高高在上,其实它与中学生的精神思想有重要的联系,中学生的思想同时也受文化素养的影响。农村中学生要培养健全、丰富、活泼的文化素养,自身的学习非常重要。但是,我们的思想还是由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决定。良好的文化素养可以使学生变得文明、健康,学生的思想得以净化。同时,我们的思想言行都会使周围人产生一定的想法,这就会影响到其他人。平时的各种学习,使我们学到很多的文化素养的知识,自身的素养与修养是通过文化素养来提高的,我们的素质水平怎样,通过学习是可以提高的。在文化素养的熏陶下,自身修养水平也会提高,我们在大众面前体现出自身的良好素质。随着我们文化的学习,文化素养就会逐步体现出来。也可以说,文化素养来自我们的学习过程,当我们的知识日渐增多时,我们所做的一些事情会对人产生一个积极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综上所述,可以说,文化素养是来自对文化的学习,他人行为的影响与自身思想的完善。在现阶段我国广大农村中学生正处在一个变革与发展的时期,部分农村中学生更是受到市场经济、城镇化的强烈冲击而精神匮乏,无理想或理想无法实现,越来越消沉与麻木。由于“能够影响人的行动的逻辑一是信仰,二是利益,三是感情”,所以我们要努力实现信仰、利益和感情的平衡,不能推进“唯利主义”,应坚持社会主义主核心价值观的导向标杆作用,理性认识大众流行文化,拒绝“三俗文化”,高扬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旗帜,传递社会正能量,从教育的各个方面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培养具有良好文化素养的中学生,进而助力实现广大农村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区文伟.浅谈文化[m].花城出版社,2015.

[2]爱默生.处世之道[m].

文化素养文学常识篇7

一、高中语文素养教育的现状

首先,学生的语文基础薄弱,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的语文学习重知识而轻基础,普遍存在书写不工整、错别字、病句等问题。其次,学生的语文知识面狭窄,受到课业繁重、自由时间少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中生大多致力于对教材知识的学习而很少进行课外阅读,视野不开阔、知识积累不足使得其语言文字匮乏,阻碍了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发展。最后,学生的表达能力较低,交际圈的狭小使得高中生无法得到良好的语言表达锻炼,大多数高中生都存在口头表达能力、书写表达能力低下的现象。

二、新课标下强化高中语文素养教育的策略

1.采用诵读教学

文章的诵读是促使学生了解作者思想并产生共鸣的有效途径,在作品的反复诵读中学生的情感会得到良好的激发,更好地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与文字魅力。教师在诵读时可通过语调的变化来带给学生韵律感与节奏感。例如,在讲解人教版高一语文的《琵琶行〈并序〉》时,教师可以根据作者描绘音乐的低沉、昂扬等抑扬顿挫地诵读“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等,使学生在享受美的过程中实现语文素养的提高。

2.讲解文学常识

文化常识的讲解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含义并获得丰富的文化底蕴,让学生在启迪中实现道德情操、语文修养的升华。例如,在讲解人教版高一语文《鸿门宴》一文时,学生对作者详细介绍每个人的座位感到困惑,此时教师便可以向学生讲解固定身份的尊卑与座次之间的关系,在深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积累。

3.发挥引导作用

文化素养文学常识篇8

[关键词]视觉文化师范教育视觉素养

[中图分类号]G6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5)01-0022-03

人类传递信息的方式经历了图画—文字—图像的发展过程。人类在早期的图画交流中诞生了文字,而如今文字信息越来越多地被转化为电视、电影、动画、摄影等视觉信息进行传播,特别是多媒体和互联网出现以后,通过图像进行传播、依赖于视觉获取信息已经发展到了空前的规模。人们的交流方式正在全面地由文字向图像转变,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交流文化——视觉文化。视觉文化不但标志着人类文化形态的转换,更重要的是意味着人类认识方式、思维方式乃至意识形态的转变。当前,从小学到大学,学习资源的可视化程度在不断提高,知识能力的获取对视觉感官的依赖越来越强,视觉的表达方式正在渗透到现代生活方式的各个方面,视觉化思维日益成为现代人把握信息的重要途径。显然,人类已经从“阅读时代”进入“读图时代”。面对这样一个认知信息方式的变化,直观地思考所呈献图像的能力已成为现代人的关键性技能之一,由此而形成的对图像综合解读的能力,即视觉素养则变成一个人整体素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综合国内外专家对视觉素养的研究,可将视觉素养的构成分为4个能力层次:即视觉感知能力、视觉理解能力、视觉交流能力和视觉创造能力。视觉能力是一个具有正常视觉功能的人与生俱来的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正常人都具有正确感知、理解、交流和创造图像的视觉信息的能力。因为,这种视觉信息的能力是后天形成和逐步发展的,也正是视觉素养的培养过程。在印刷时代,文字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读与写的素养则是当时最重要的素养。而在视觉文化时代,视觉素养则与印刷时代的读写素养一样,是现代人最重要的素养构成。我们每天面对着各种各样的视觉资讯,如果缺乏视觉认知能力,将成为现代“视觉信息文盲”;如果没有敏锐的视觉批判认知能力,就难于解构包含在这些信息中的深层次含义,更难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由于视觉素养的发展依赖于成长过程中视觉信息的刺激、教育和训练,如果缺少这种教育和训练,必然会影响到视觉素养的发展,进而影响到一个人在“读图时代”对信息的学习、表达、解读、创造与传播能力。

一、国内外视觉素养培养的现状

(一)国外视觉素养培养现状

可以说,美国是视觉素养概念及视觉素养教育运动的发源地。从20世纪20年代的“视觉教育运动”到2011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颁布的《高等教育视觉素养能力标准》,美国一直引领着视觉教育的发展,不断促使人们重视图像在教育中的作用以及视觉素养的培养。特别是20个世纪60年代后,美国掀起了以“荧屏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视觉素养运动”,在政府资金和社会力量的支持下,视觉教育逐渐进入从小学到大学的课堂。1980年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视觉教育资源陆续被开发和应用,并成立了众多的视觉素养教育组织,这些标志着视觉素养教育运动进入蓬勃发展时期。美国的视觉素养教育过程从培训教师开始,首先提升教师本身的视觉素养,让各级教师在提升自身视觉素养的同时,掌握科学的培训方法,逐步使视觉教育成为从小学到大学的正式教学科目。视觉培训模式包括探索、记录、表达、激发、交流和想象6种模式。经过这些模式的培训,能更具体、更明确地要求学习者正确理解图形、图像、图表、图标和视频等视觉现象背后的含义,且能够解释视觉材料的制作者如何使用这些视觉工具来表达思想。加拿大视觉素养教育与美国类似,但其主要通过学习资源的视觉化来提高学生的视觉素养。英国视素养觉教育在高等院校广泛开展,其培养模式或作为一个科目开设,或与其他课程整合开设。最值得借鉴的是英国,它在大多数师范教育中,都将视觉素养作为一门新的课程开设或嵌入其他课程中,同时有大量的视频学习资料和网络信息。澳大利亚被认为是最重视视觉素养和媒介素养的国家之一。从小学生开始培养,其培养模式与英国类似,分科学习或整合进其他科目中。此外,其还非常重视将视觉素养教育融入生活中,通过书籍、电视、网络等媒介制作大量内容生动的视觉教材,学生在课堂之外也拥有很好地发展视觉素养的途径。

(二)我国视觉素养培养现状

我国视觉素养教育整体起步较晚,徐亚男等对香港、台湾及大陆视觉素养教育作了较为全面的比较。香港地区早在1973年就出版了系列媒介素养教育普及读本,并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从青少年到成人的培训网站、视觉资料及课程,几乎在所有高等院校均设有与视觉文化相关的硕士和博士专业。台湾地区不仅政府重视视觉素养教育,非政府组织也积极参与视觉素养教育的普及。1998年,在政府的倡导下,他们将原独立设置的艺术类科目整合成“艺术与人文”科,在这种整合中融入了视觉素养的教育内容,并在学者“视觉素养大众化”的呼吁下,从幼儿教育到成年人的培训,设立了系统的视觉素养教育活动,建立了内容丰富的视觉素养学习网站,为培养大众视觉素养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笔者曾参观过台湾多所高校,已感受到学生视觉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普及情况。在大陆,视觉素养教育明显滞后,虽然已有一些学者撰文呼吁,一些研究机构针对中学生视觉素养设计开发了视觉素养训练软件,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已写入“通过对美术知识的学习,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但在实际教学中,特别是西部偏远地区,从教师到管理部门均未给予视觉素养教育应有的重视,其他科目的教学活动更没有形成视觉素养教育的自觉行为。

二、视觉素养在师范教育中的现状及意义

阿尔文·托夫勒在其早期的未来学著作《第三次浪潮》中就曾指出:“人类社会正在孕育三种文盲:文字文化文盲、计算机文化文盲和视觉文化文盲。”而扫除视觉文化文盲的根本途径就是使国民具备视觉素养。师范教育肩负着培养未来教师的重任,在视觉文化时代,其培养对象视觉素养水平不仅直接影响到自身的职业发展,而且关系到全民的视觉素养水平。当前我们对未来教师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包括三个方面,即通识知识、专业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在查阅目前大陆许多高等师范院校所施行的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后,我们发现无论是在哪类知识或培养方案中均难觅对视觉素养教育的具体要求,绝大多数师范院校没有开设有关视觉文化或视觉素养教育的课程。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包括色彩、图形、图像及其编辑处理技术等有关视觉素养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软件操作,这对学生视觉素养的培养无疑起到积极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常常是本科目知识传授中的副产品。可以说,对学生视觉素养的培养尚未成为高等师范院校各科教学活动中的自觉行为。

视觉素养的基础来源于艺术教育,特别是美术教育。在我国大陆,美术教育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开设。美术教育发展经历了从实用技能、审美教育到现在把美术教育作为人文学科,强调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等发展阶段。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国家标准》中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来说,学习活动包括“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等,这为师范生视觉素养的培养奠定了基础。但在视觉文化时代,仅依靠九年义务教育的美术基础来应对读图时代的各种信息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更何况目前中小学教师视觉素养尚处于懵懂阶段。对高等师范院校学生视觉素养的调查显示,除对视觉信息表达能力表现良好外,其视觉信息认识能力、视觉信息解读能力及视觉信息的评价能力均表现较弱。笔者接触一些教育技术专业的师范生,发现他们对色彩、图形的一些基本含义缺乏理解,很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其完成的多媒体图像或视频作品在意义表征和界面构图设计美化方面远不如文科学生。

学生素养的缺乏往往是源自于教育和训练的缺失,师范生对视觉信息的解读和运用能力同样也需要经过培养训练和文化熏陶才能有效提高。因此,在师范教育中,纳入系统、完整的、自觉的视觉素养教育是当务之急。

三、师范教育中加强视觉素养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认识,重视视觉素养教育

首先,正确的思想认识是指导行动的前提。开展视觉素养教育不仅关系到师范教育的质量,同时也关系到未来国民的整体素质。要想跟上时展和国际上视觉教育发展的步伐,提高未来教师的视觉素养,必须让教育主管部门、高校管理者和教师从思想上认识到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认识到新的时代对学生素质的新要求,从政策和管理层面给予倡导、引导和支持。其次是培训教师。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教师的视觉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视觉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应对教师开展相关的培训或将视觉素养教育纳入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使教师有自我提升视觉素养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同时,敦促有基础、有能力的教师开设视觉文化类校性选修课程,逐步将选修课程发展为教师通识教育中的必修课程,并使之成为师范生知识体系的组成部分;在教育技术、艺术类等专业将视觉文化类课程设为专业必修课。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师范生视觉素养教育的氛围和体系,并将视觉素养教育写入师范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中。

(二)编写系列教材,专设视觉素养教育课程

有关在高等院校开设视觉文化或视觉素养类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被阐明和呼吁多年,但实际情况很不乐观。目前,仅个别院校形成视觉素养的教学和研究团队,开设了相关课程并在校园里推广和普及了视觉素养教育,而绝大多数院校没有相应地课程或培训,这是令人焦虑的。究其原因,除从管理者到教师自身认识不到位外,直接原因是师资缺乏。视觉文化或视觉素养教育课程是一个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综合性的课程,涉及视觉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艺术学、新闻传播学、广告学、文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及对网络文化的敏感,不经过系统学习和长期积累,很难胜任。因此,要实现在高校普遍开设视觉素养课程,教育管理部门要计划、有步骤地培训教师,组织该领域的专家、学者编写教材,根据国外的经验和已有的研究成果,确定教材的基本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以引导和助推视觉素养教育的普及。

(三)将视觉素养教育融入各科教学中

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和媒体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当前在高等院校的教学中,投影、多媒体、各种视觉资源的运用,已呈现出读图时代的教学特征,这给视觉素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为视觉素养的培养渗透到师范教育各门课程的教学中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目前的问题是多数教师尚处于视觉素养教育的无意识阶段,若加以引导和培训,不仅能提高教师自身的视觉素养、强化培养学生视觉素养的意识,而且可成为高校视觉素养教育的主力军。

在实际授课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兴趣,借助于计算机等媒介精心制作课件,合理添加图片、视频、Flash以及特效,灵活使用概念图、关系图、流程图、树状图等。理科教学对一些变量关系数据的呈现,根据需要正确使用折线图、柱状图或饼图等。这样做不仅能充分展现现代教学手段的魅力,使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和有趣味,而且可大大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提升教学效果。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让学生懂得如此运用图形、图像来传递信息和表达的意图,以培养学生视觉认知能力和解读能力。

在学生方面,要给予学生视觉表达的训练机会。对能以图形、图片、图像表达的内容则尽量少用文字。如植物生物学教学中,对细胞的内膜系统在发育上和功能上的联系、碳三和碳四植物叶结构和光合效率上的差异等内容,教材中已有部分文字描述,布置作业则要求学生以图形的形式表示;对一些实验步骤的描述、实验方案的设计则要求学生以流程图的方式呈现。这样要求,学生不仅有兴趣,而且通过画图可让学生理清思路,把原来感到模糊的各要素间复杂的关系理解清楚,帮助学生简化学习信息,深刻领会和记忆知识点。在此过程中,可促进学生语言符号与视觉符号的相互转换,有效地培养学生视觉信息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只有这样,视觉素养的培养才能真正深入课堂,使学生的视觉素养在日常的学习中不断积累和提升。

[参考文献]

[1]张舒予.视觉文化概论(第2版)[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2]雷要曾,袁冬梅.美国中学生视觉素养教育的特色及启示[J].素质教育大参考,2011(7a).

[3]聂黎生.读图时代的视觉素养概念及其视觉素养教育[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dylw.net专业提供写作毕业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DYlw.net]

[4]王帆,张舒予.读图时代的大众素养:媒介素养或视觉素养[J].中国电化教育,2008(2).

[5]BernardCesarone.VisualLiteracy[J].Childhoodeducation,2005(82).

[6]elkins,J.VisualLiteracy[m].newYork:Routledge,2007.

[7]peterFelten,VisualLiteracy[J].Change:themagazineofHigherLearning,2008(40).

[8]张舒予.视觉素养、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J].中国教师,2010(9).

[9]王志强.视觉素养对现代戏媒体艺术教学的新要求[J].视觉杂谈,2009(2).

[10] 罗双兰.解读美国《高等教育视觉素养能力标准》[J].电化教育研究,2012(10).

[11]蒋海琳.英国高校视觉素养培养特色及其启示[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2).

[12] 黄宁宁.澳大利亚中学视觉素养教育的特色分析与启示[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10).

[13] 徐亚男,蔡冠群.两岸三地中学视觉素养教育比较[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8(4).

文化素养文学常识篇9

关键词医务人员;信息素养;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R19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12)06-0044-03

informationLiteracyofmedicalpersonnelunderinformationizationenvironments//ZhaoYanhong

abstractthepaperdepictstheconceptofinformationliteracy.Basedontheanalysisofcurrentinformationliteracyamongmedicalpersonnel,itproposesthefundamentalliteracyformedicalpersonnelfrominformationconsciousness,informationretrievalability,informationevaluationandeffectiveutilization,andinformationmorality.italsopointsoutmethodsincultivatingandpromotinginformationliteracy.

Keywordsmedicalpersonnel;informationliteracy;informationconstruction

author’saddressFirstaffiliatedHospitalofmedicalCollege,Xi’anJiaotongUniversity,Xi’an,China710061

一个重要的新概念正在被引入进入21世纪的包括中国在内的整个世界,亦即信息素养正在成为应对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寻找知识的知识变得比掌握知识本身更加重要。正如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李天顺副司长指出: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已经成为新世纪的基本能力。信息素养是当前信息社会中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化社会及终身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对提高人们在信息化社会中的生存发展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从个人角度来看,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从社会角度来看,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的本质要求[1]。在信息社会,医务人员只有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才能紧跟医学研究前沿,并将医学信息技术、新知识应用于医疗、科研、医学教育等工作中。如何提高医务人员的信息素养已成为医学领域在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要求,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1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又称信息素质。最早提出信息素养这一概念的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Zurkowski将其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即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答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素养作为一个概念已经从最初的获取、处理、信息,逐渐上升为一个含义广泛的综合性概念。信息素养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获取、识别、加工、处理、传递和创造信息的能力,还包括以独立自主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以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进行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信息能力,即:一是能够高效地获取信息;二是能够成功地、批判地评价信息;三是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我国多数专家认为信息素养的内涵包括4个方面:信息理论道德修养、信息意识情感、信息科学技术常识、具有一定的信息能力。信息素养包含对信息价值的认识、具有较高的信息意识、对信息基本知识的掌握和有效应用的综合能力[2]。

2国内医务人员信息素养的现状

有资料显示,我国医务人员仅有21.6%的人经常利用互联网资源,其中能使用网上全文医学期刊的人仅占43.0%[3];仍有部分医务人员至今对情报检索、科技查新一无所知。我国医务人员在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方面、在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

1)缺乏敏锐的信息意识,不善于充分正确地表达自己的信息需求,对各种形式的信息反应迟钝,无法及时了解掌握本专业领域最新信息动态、跟踪国际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

2)信息检索和信息获取能力差,缺乏医学文献检索知识,不熟悉检索系统和检索语言,不善于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检索、处理及交流所需的信息。

3)我国医务人员的外语程度普遍不高,在利用国际医学情报信息中存在一定的语言障碍,不能很好利用国外文献资源[4]。

3医务人员的信息素养

信息工作贯穿于医院的医、教、研的全过程。是否具备医学信息素养不仅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医院的进一步发展,也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学科的发展。因此,医院医务人员不仅要掌握全面的医学知识,而且应拥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1)信息意识:信息时代信息是一种重要资源,对信息的获得和利用程度是决定个人发展速度的重要因素。

2)信息检索能力:主要是上网和利用电子信息资源来检索并获取新知识的技巧。

3)信息评价和有效利用:选择正确的信息资源通道、识别检索到的文献价值以及利用这些信息解决特定问题;

4)信息道德:在信息传递、交流、开发利用等方面遵守法律和行为规范,例如反对学术造假和保护知识产权等。

4培养和提高医务人员信息素养的途径

医学专业人员处于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的前沿,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利用能力,才能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提高临床实践和医学研究能力,促进医学发展[5]。培养和提高医务人员信息素养的途径有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文献检索和信息利用的能力、提高外语水平、加强信息道德意识4个方面。

4.1进行信息技术培训

信息技术培训内容包括计算机系统知识与操作、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多媒体教材制作、办公自动化系统的使用、HiS系统的使用和常见问题的处理等内容。通过培训,会安装和使用常用的计算机软件;有自己的电子邮箱,会发送和接受邮件;使医务人员能够使用word等办公系统制作教案,处理、编辑各种信息,编排文档版面,正确进行打印设置;有效地搜集、存储和发送信息;较好地管理自己搜集到的或自己生成的信息,能分门别类地管理好各种信息,以方便检索和利用;能熟练运用powerpoint工具制作演示文稿;会制作简单的多媒体教材,掌握投影仪的使用方法;掌握用互联网和下载网上图文资料的一般方法;掌握用计算机截取和处理图像的基本方法[6];习惯并规范地使用办公自动化系统处理日常工作;熟练使用HiS系统的常规操作等。

4.2提高文献检索和信息利用的能力

21世纪的医学科技人员面临3种挑战:一是无限的文献量对有限的阅读时间的挑战;二是急涌而至的文献对人们接受能力的挑战;三是大量新知识的出现对人们理解能力的挑战。要迎接挑战,首先必须转变观念,加强对信息的认识;同时要学会和掌握新的文献检索的技能,实现在短时间内查找所需文献,并对知识信息进行筛选和浓缩,提高对知识信息吸收能力。也就是从整体上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要更广泛更全面地了解医学领域的最新成果,医务人员务必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能借助图书馆、互联网、各类医学文献数据库等索取文献资料,从而进行查阅、学习、分析。因此,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做到不重复科研,以确保科研成果的先进性、独创性、唯一性。尤其在选题上,医学科研人员要具备利用检索系统、检索语言及检索策略,事先对意向性的研究方向进行检索、查新,在国内外医学信息海洋中,及时找到所需要的信息,敲定对学科建设发展有前瞻性、导向性的选题,避免低层次重复性研究,让有限的人力物力及科研资源得到最大效益发挥。还能使用网络、数据库等平台了解当下国内外的医学前沿技术和最新成果,获取、评价临床技能信息知识、理论。

常用的信息检索主要包括本学校订购的数据库的信息检索技能与技巧,如布尔逻辑组配检索,高级检索的检索条件、字段限定检索,二次检索、截词检索等;检索途径可以包括作者、关键词、主题词、刊物、分类、机构等;各类搜索引擎检索;网上免费期刊数据库的检索;等等[7]。真正的检索具有5层含义:1)如何有效查找到所需文献(选择合适的数据库,Select);2)如何查全、查精所需文献(快速精确查找文献,Search);3)如何整理、归纳文献(文献的筛选与归类,Sort);4)如何储存和管理使用所需文献(文献管理软件的使用,Systematize);5)如何从文献中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发现新概念,Strategy)。

4.3提高外语水平

医学是一个大学科,学科发展很快。全球70%以上的文献又大多用英语发表。因特网上的信息业主要集中在美国、加拿大、西欧各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80%的网上节点都在英语国家,其中美国利用信息的数据量最大。因此没有一定的英语水平,要及时获取信息是十分困难的[8]。我国70%的医生外语程度不高,在利用有用的情报信息中存在严重的语言障碍,不能很好利用国家花大量外汇从国外引进的外文期刊。

4.4加强信息道德意识

信息道德意识包括有关信息活动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常识,正确处理信息创造、信息传播、信息使用之间的关系等;有关知识产权方面的知识,培养医务人员尊重他人知识产权,合理合法地利用信息;遵循学术引用规范与相关标准。目前医学界信息道德问题十分普遍和严重,在广大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中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论文抄袭等不良现象也常常发生[9]。网络的开放性使社会共享其成果,同时也遭受无序和一些不安定成分的困扰,如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暴露他人隐私等[10]。因此,要加强检索网络信息知识道德修养,提高医务人员在正确索取网络信息知识时的法制观念及道德观念,避免发生侵权行为[11]。

信息素质教育是医务人员的终生教育。培养医务人员信息素质,掌握信息手段、增强信息意识、提升信息能力,能及时了解、掌握、跟踪医学领域前沿动态,使他们能够充分利用专业信息资源,促进学习和临床实践,实现医学学科发展的目的。因此,培养医务人员信息素养,是医务人员适应当今信息社会所面临的一项长期且紧迫的课题。达到信息素质提高的目标仍然任重而道远,应该引起管理层和医务从业者的广泛重视。

参考文献

[1]顾骏,徐世妍.信息素养在医学创新及询证医学实践中的作用[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0,12(31):65-67.

[2]王秀平,韩玲革,姚太武.开展多层次信息教育,提高医学人员的信息素养[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7,1(16):17-19.

[3]张慧湘.论现代医务人员的信息素养及作用[J].医疗保健器具,2007(7):31-33.

[4]凌毅德,肖南,祁海霞.论网络时代医务人员的信息素养[J].临床合理用药,2009,19(2):111-112.

[5]张仲男,韩斌孝,石昕,等.培养信息素养促进医学发展[J].医学信息学杂志,2008(10):81-84.

[6]罗辉.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及其培养途径[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5,19(1):15-18.

[7]王静.信息时代医学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0,31(2):85-87.

[8]郑萍,罗书练,,等.培养医务人员信息素养的途径[J].医学情报工作,2005(5):317-318.

[9]刑春国,顾铮.在医学生中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必要性[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0,31(4):78-80.

文化素养文学常识篇10

(一)文化理解力《培养标准》中(2)对文化理解力的阐释为:候选人(candidates)理解目标语文化观、文化实践与文化产物(1)之间的关系。同时,能够将外语学习目标中的文化知识框架整合到教学之中。文化理解力内涵具体包括:第一,候选人应获得从目标语文化实践和文化产物中所反映出的文化观知识。文化观是通过对文化知识和文本的学习、电影以及其它媒介、直接体验目标语文化而直接获得。这些知识和体验使候选人能够识别文化原型,并将文化知识与体验融合到教学之中;第二,呈现对文化观、文化实践以及文化产物之间关系的理解力。文化观、文化实践和文化产物是外语学习目标语中文化知识框架的三个构成因素。文化知识的范围包括日常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地理、历史、宗教和政治体制、文学、艺术、媒体以及各种文化产物。候选人具备对目标语以及自身母语文化差异和共性的理解力,并能在教学中恰当地使用地道的文化素材;第三,鉴于没有任何人能够掌握过去和现在的所有关于文化的概念,候选人能够对动态的文化进行了解并提出假说。候选人追求新的文化观,并通过分析新的文化信息拓展和完善自身的文化知识。新的文化信息来自文献和社会制度框架等;第四,候选人能够识别文化原型以及它们对学生文化概念的影响,并认同将文化看作是一个动态体系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帮助学生进行文化比较,包括:识别、分析、评价与目标语文化产物和实践相关的主题、观点和文化观。候选人能将目标语文化观、文化产物和文化实践信息呈现给听众;第五,候选人不仅将文化观、文化实践和文化产物作为自身的文化习得,还应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文化,并将文化教学融入课程教学以及评价内容之中。

(二)文学修养《培养标准》中(2)对文学修养的阐释为,候选人识别文学作品和文化文本的价值与作用,并使用它们阐释和呈现目标语文化观。文学修养的内涵具体包括:第一,候选人广泛地理解和欣赏目标语传统。候选人能够识别主要文学作品作者、思想家、艺术家以及各种文化形象、文化角色和文化参照物。文学作品包括儿童文学和各种成人当代文学。候选人熟悉并能够在不同话语中诠释文学作品和文化文本。这些作品和文本通常代表了目标语文化的传统和时代的变化;第二,分析、诠释和整合性阅读。使用文学传统知识诠释文化的时代变化。候选人能够将目标语文化中的文学传统与其它文学传统相比较。另一方面,候选人能够选择和调整文学作品和文化文本资源以鼓励学生参与为提高自身目标语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的活动之中。候选人通过独立和持续的文学作品和文化文本阅读提高自身的语言水平和拓展文化知识。

(三)文化教学评价《培养标准》中(5)对文化教学评价的阐释为,候选人认定评价是持续的过程。同时,他们具备通过实施有效措施,根据学生年龄和语言水平,采用多种方法给予学生恰当评价的能力。文化教学评价的内涵具体包括:第一,尽管一般性测试可以达到评价的目的,但是外语交际和文化能力的评价需要独立的过程和评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方式均可使用。候选人应该理解正确评价学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同时有意识地识别和使用上述两种评价方式。候选人还应该熟悉并正确陈述各种语言教学的能力标准指南,例如:《全美外语教学协会K-12学习者能力标准指南》(aCt-FLperformanceGuidelinesforK-12Learners1998)、《全美外语教学协会能力标准指南———口语》(aCt-FLproficiencyGuidelines-Speaking1999)、《全美外语教学协会能力标准指南———写作》(aCtFLprofi-ciencyGuidelines-writing2001);第二,候选人能评价学生习得的目标语文化观、文化实践、文化产物以及与自身文化的比较。寻求机会评价学生如何在课堂之外的文化语境中正确地使用语言。候选人也能将评价方式融入到常规课堂教学,并理解形成性评价常常包括在学生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多个领域。

二、对我国高等教育职前英语教师语言文化素养培养的启示

美国的《培养标准》从文化理解力、文学修养、文化教学以及文化教学评估四个方面对于职前外语教师语言文化素养的培养给出了较为完整的内容阐述和衡量标准。职前外语教师文化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过程,即,基于文化知识的了解和积累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候选人文化分析能力、鉴别能力、比较能力和实践能力等,继而将这些能力与教学整合用以指导文化教学,并掌握多样的方法对学生的文化知识和能力实施恰当的评价。《培养标准》对美国职前高质量外语教师的语言文化素养培养提供了基于标准的指导。同时,对我国高等教育职前英语教师语言文化素养的培养也给予了一定的启示。在针对四川省中小学优秀英语教师跨文化意识现状的一项调查中[3],笔者发现目前在职的中小学英语教师的语言文化素养现状不容乐观,存在如文化知识不足、缺乏系统性等问题;英语教学中对文化教学有所认识,但是尚未有系统的教学理论来指导具体教学实践;英语教师缺乏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环境和有效渠道。上述问题除了可以通过教师自身加强学习和参与职业发展培训得以逐步解决外,职前英语教师的语言文化素养培养则是问题得以根本解决的突破口。第一,制定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师培养标准细则,明确英语教师语言文化素养培养的标准和内容。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言和文化是密切相关的。英语教学应有利于学生理解外国文化,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理解,进而拓展文化视野,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初步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4]英语教师作为英语教学的实施者,在英语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和语用中的文化因素、了解文化差异、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刘润清教授认为,外语教师培训应该包括两个方面:“教什么”和“如何教”。“教什么”是对外语本身的培训;“如何教”涉及外语教学和相关学科的知识。[5]《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的培养目标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大纲》将英语专业课程分为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三种类型。英语专业技能类课程和英语专业知识类课程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其它相关专业知识类课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怎么教”的问题,但并未给出细化的分类指导。2011年出台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虽然对于“如何教”,在教育类课程上给予了指导,但是并未有针对不同的学科教师教育课程的细化标准。显然,结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制定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师培养标准细则,明确英语教师语言文化素养培养的标准和内容,对于职前英语教师培养的教学实行更细化的分类指导,将有利于我国职前英语教师的培养在今后能有全面和更健康的发展。第二,逐步培养职前英语教师的思辨能力。2001年anderson和Krathwohl对美国教育心理学家Bloom早期思辨能力的分类进行了修正和升级,形成了由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组成的改良版思辨能力类级模型。[7]根据此分类,笔者认为职前英语教师语言文化素养中思辨能力的培养即是在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文化理解能力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其能用正确的价值观和立场来评价、分析和比较文化,批判地认识和接受各种文化观,从而能够客观地看待文化并接受文化本来的样子,继而尊重和欣赏多元文化,在保持自身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文化意识。例如:大量文学作品、文化读本的阅读与赏析、结合各门课程中所出现的文化现象,组织课堂讨论以及增加文化时事评论等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化现象的敏感度、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文化意识等。第三,拓展文化视野、增加文化体验。语言是社会文化现象,社会又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因此文化也是动态系统。职前英语教师语言文化素养的培养除了依托文化知识类课程之外,应该将文化教学拓展到其它课程的教学之中。例如,结合课程中出现的文化点,通过英文报刊和杂志的拓展阅读来增加对文化现象的了解。同时,突破文化教育和体验主要限于文本与教学之中的现状,举办各种类型的文化交流类讲座,邀请外教或有海外留学或教学经历的英语教师分享英语文化和经历等;同时,积极开发与英语国家高校校际间交流合作项目,包括文化交流、海外教学实习项目等,增加职前英语教师对目标语文化的切身体验和教学实践经验。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