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十篇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十篇

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4:49

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篇1

关键词世界银行;淮河;平原洼地;信息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F426;tV88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1)22-0351-02

applicationofinformationmanagementSysteminmanagementandDrainageimprovementprojectof

HuaiRiverBasinFlood

JiaYan

(waterConservancyandQuotedForeigninvestmentofficeinanhuiprovince,Hefeianhui230022)

abstractUsinganddesigningofinformationmanagementsystemisacharacteristicofworldBankloanproject.Byusinginformationmanagementsystem,theinformationofprojectandfinancecanbelearnedtimely.thedesignofinformationmanagementsystemisscientificandrational,sothatwecancollectmorerealandreliableinformationbyusinginformationmanagementsystemtomakeafavorabledecisionfortheprotectionproject,whichraisesthelevelofprojectmanagementtosomeextent.thefunctionandbenifitsofinformationmanagementsystemwereintroduced.theprospectsandsignificancesofinformationmanagementsystemwasdiscussed.

KeywordsworldBank;HuaiRiverbasin;lownplain;informationmanagementsystem

1项目概况

1.1项目建设内容

安徽省地处淮河中游,淮河干流上起洪河口,下至洪山头,全长431km,流域面积6.7万km2,耕地280.7万hm2,人口3900万人,涉及阜阳、淮南、蚌埠等10个市30个县及县级市。淮河北岸为广阔的淮北平原,面积3.7万km2,耕地207.3万hm2;淮河南岸西南部为大别山区和江淮丘陵区,沿淮为一连串的湖泊洼地,面积3.0万km2,耕地73.3万hm2。

安徽省淮河流域洪涝灾害频繁,常出现“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状况,洪涝灾害交替发生,严重影响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1]。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近60年淮河骨干工程的治理,淮河防洪能力逐步加强,但是除涝能力依然薄弱[2]。多年洪涝灾害灾情统计结果表明,淮河涝灾成为当前成灾致灾的主要原因[3]。为改善淮河低洼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该地区除涝能力,经国家发改委批准,利用世行贷款开展淮河重点平原洼地治理项目建设。

世行贷款安徽省淮河重点平原洼地治理项目的范围主要包括八里湖、焦岗湖、正南洼、西淝河下游、架河、高塘湖、北淝河下游、高邮湖洼地、河、沱河和天河洼地,治理面积3361km2。涉及阜阳市颍上县、颍东区,淮南市毛集区、凤台、潘集区,六安市寿县,亳州市利辛县,蚌埠市淮上区、禹会区、怀远、固镇、五河县,淮北市濉溪县,宿州市的桥区、泗县、灵壁,滁州天长市、定远县,合肥长丰县等9个市19个县(区)。该项目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新建和加固堤防;疏浚河道;开挖、疏浚排涝干沟、撇洪沟;新建、拆除重建和加固涵闸;新建、拆除重建灌排泵站以及洪涝灾情巡测基地及水文站的建设等。工程批复总投资164012万元,其中,中央的预算内定额补助64900万元,利用世行贷款7500万美元。

1.2项目建设组织构架

为保障项目建设管理能够顺利实施,根据世界银行的要求,各级项目主管单位分别成立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本级范围内项目的建设管理。安徽省依据要求分别成立省级项目管理办公室和市级项目管理办公室(图1)。

省级项目办负责全省事宜对世界银行和中央项目办的沟通联系,协调省内部建设管理工作。各市项目办具体负责全市境内项目的实施。通过组织机构的构建明确责任主体,通过职责分工明确各级项目办权力和责任。系统明确的组织机构为信息畅通传达提供保障,提高执行力和管理效率。

2项目管理中的信息化需求

水利工程一般投资和规模都较大,涉及征地、移民、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等诸多环节。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难度大,问题多[4]。水利管理信息化可以提高信息采集、传输的时效性和自动化水平,是水利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标志。因此,大力推进水利信息化进程,建立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自动化势在必行[5]。当前水利工程管理的信息化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资源共享的需求

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涉及项目投资计划、合同、财务等诸多专业,要想共享这些资源,进行适当的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方便查找利用,就需要构建一个高效的工程建设信息管理系统。

2.2管理决策时效性的需求

系统能够即时记录、跟踪工程建设管理过程发生的合同履行情况、财务支出情况等信息,工程管理人员能够根据这些信息迅速作出反应,及时进行决策,对资源、进度、质量安全措施等进行调整,提高工程管理效率,有利于工程质量、进度、投资三大控制指标的实现。

2.3管理决策科学性的需求

科学的决策建立在有效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对工程各方面信息资源的准确搜集、加工、整理,把握工程全局,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计划和采取措施,科学地作出决策确保建设目标的实现,实现由传统的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过渡。因此,信息系统是实现现代化管理的基础和重要的手段。

3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功能

为了便于在项目管理过程中投资计划、投资进度以及财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按照世界银行的要求,省项目办委托咨询公司设计开发了管理信息系统。根据项目管理的需要,管理信息系统共设置项目管理和财务管理2个子系统(图2)。

3.1项目管理子系统

项目管理子系统包括投资计划管理、合同管理以及投资进度报表三大功能。①投资计划管理。此管理模块包括项目的投资概算和年度投资计划2个部分。在系统初始设计时,将经批复的项目概算总投资固化在系统中,可用于与项目投资计划安排情况、投资完成情况的参照和对比分析。同时,项目管理单位可依据项目投资计划下达情况编辑和录入年度投资计划。②合同管理。此管理模块是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部分。通过此模块,可以将项目招标情况、合同签订情况以及合同履行情况全面记录下来。同时,此模块也是联系项目管理子系统和财务管理子系统的桥梁。在工程开工起始阶段只有项目管理人员将合同签订情况录入系统后,财务管理人员才能依据合同支付有关资金。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通过建设管理人员和监理人员签发的工程量清单等信息,财务人员方能通过财务支付系统拨付工程款。在此过程中,通过合同管理模块与财务管理模块联合的使用,实现工程实物与项目资金的对应。③投资进度报表。系统依据合同管理模块以及财务管理模块录入的基础信息,自动汇总生成投资计划和工程量等进度报表,以供项目管理单位决策使用。

3.2财务管理子系统

财务管理子系统主要包括账务管理、账簿查询、辅助核算三大功能。①账务管理。主要包括会计凭证录入、凭证查询、凭证审核、凭证记账、月末结账等功能。②账簿查询。主要包括日记账、明细账、总账及会计报表的查询和打印功能。③辅助核算:主要包括往来单位核算和项目核算。

4应用分析

4.1信息管理系统的优点

目前,水利工程信息收集的渠道主要有投资计划和财务2个部分,分别归口在计划管理和财务管理部门。投资计划统计主要包括投资计划下达和完成情况以及工程实物量完成情况统计,数据来源主要是由基层项目管理单位统计人员依据项目建设进展情况逐级上报。财务报表或报告主要反映工程资金财务支出情况。信息管理系统则是将投资计划管理和财务管理融合到一个管理系统中。与前者比较,信息管理系统有以下几个优点:①实现工程项目投资计划和财务信息的统一。由于现有管理体制下计划和财务分别由不同的部门管理。因此,同一个工程项目的计划完成情况和财务支出情况被分割开来。信息管理系统将工程和财务纳入同一个系统后,实现同一个项目和各类信息的共享,更有利于项目管理参考决策。②能够更为真实地反映工程实际。信息管理系统项目管理数据录入是建立在合同基础之上的,工程款支付要依据工程实物量清单,经监理、工程管理人员审核把关并录入相关数据后,才能由财务管理人员履行财务支付手续。同时,因需要工程管理人员负责数据的录入,这些人员既是工程建设管理的具体操作者也是信息管理系统的具体使用者,对工程实际更为了解和熟悉。所以,信息管理系统生成的工程进度完成情况更为真实可靠。③有利于节约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在系统的使用过程中,工程的基础信息在合同管理中一次性录入后,工程和财务管理人员可以共同分享和使用。在工程的进展过程中,经项目管理人员录入工程实物信息的同时要录入相应的合同金额,这也是财务人员履行支付手续的基础和前提。这样,避免同一个工程信息需由不同管理人员重复、反复记录的现象,节约了人力和物力,必然会提高工作效率。

4.2信息管理系统运用的前景和意义

信息管理系统作为项目管理的工具和手段,实现项目管理信息同步化。将工程和财务有机结合起来,实现项目管理信息的统一化。由工程实施人员具体负责信息管理,实现项目管理信息的专业化。实践表明,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的较为科学合理,收集的信息更为真实可靠,为项目决策提供有利的保障,通过信息管理系统进行项目管理,一定程度上将进一步促进水利工程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

5参考文献

[1]姜辉,陈昌才,朱青.淮河治理规划中河湖洼地利用的思考[J].江淮水利科技,2008(3):5-6,8.

[2]张杰.淮河流域平原洼地治理问题分析[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07(3):5-6,8.

[3]徐迎春,吴永生.安徽省淮河流域洪涝致灾原因分析[J].治淮,2007(4):11.

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篇2

从所属管理部门的角度分为离退休职工管理处管理和北京办事处管理,离退休职工管理处管理的职工又分为东营校区和青岛校区两部分,有的职工虽然从属于某一管理区域,但是本人长期居住外地,与部门的信息沟通不是很及时,这部分职工的信息要单独标出,发放福利、体检等都要特殊对待,同时,所有职工并不是固定在某一住处不变,在地域上也存在一定的流动性;离休干部、退休干部、退休工人从政治面貌上分中共党员、派、群众等等。可见,离退休职工信息管理工作数据处理量庞大,单纯地用excel等较单一的工具储存、查阅、统计数据已经满足不了工作需要,极大地影响了工作效率。建立一套速度快、精度高、查询方便、能够实现动态管理的离退休职工信息管理平台,显得越来越必要。

2离退休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原则

由于离退休职工群体的特殊性和离退休管理工作的特殊性,在开发建立信息管理平台时,要基于下述设计原则。

2.1全局性和整体性原则

从离退休职工管理工作的全局考虑系统的建设,把整个数据库建设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管理与决策的核心工具,实现信息资源(网络和数据)的共享。

2.2实用性和稳定性原则

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应从实用原则出发,以管理部门的需求为基础,开发与应用相接合,使系统的使用特性符合管理部门日常工作性质、内容及习惯等方面的需要,便于各种基础信息的查询、使用、更新及输出,确保建立的系统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2.3人机界面友好原则

在设计上要充分考虑界面、菜单的布局以及布局内容,以鼠标为主要操作工具,使人机界面友好、简单易学、操作方便。

2.4先进性和成熟性原则

采用当前最新和最通用的软硬件平台,采用先进的数据库技术、软件开发技术,在保证系统的稳定性、成熟性的同时,有一定的先进性,以保证建成的数据库能为信息管理提供坚实的保障。

2.5开放性与兼容性原则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普及和推广,越来越多的部门开发了自己的信息系统,与离退休工作关系密切的党务管理系统,需要及时更新各管理区的党员名单,系统的分析、设计、实现和测试要严格按照软件工程标准和规范,力求系统数据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以保证系统的兼容性和开放性。

2.6可理解性和易使用性原则

系统提供的信息应直观、清晰、准确、易懂,并且机关单位办公所配备的通用计算机就能安装应用。

3离退休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

离退休职工信息管理系统用于按不同条件统计报表、福利品发放、基本信息查找等。

(1)离休干部、退休干部、退休职工、家属党员的信息管理,人员添加、信息变动、所属地区的调整等;

(2)离世人员的信息管理,人员增加;

(3)军人信息的管理,人员添加、信息修改、所属地区的调整,报给军人信息统计部门;

(4)属于北京办事处管理的离退休职工信息的管理,属于离退休职工管理处管理的离退休职工信息的管理;

(5)各管理区全体人员或党员信息的查询及输出,报给党员信息管理部门;

(6)根据日常管理工作需要,能够接收重要文件、资料的存储、查阅;

(7)提供局域网查询功能,设置管理权限:学校领导及离退休工作部门可对全体离退休职工情况进行查询,离退休工作部门有查询及修改权,其他用户仅可查询信息,无权进行修改。系统作为一个网络miS系统,主要模块有:用户验证、用户管理、离退休人员信息管理、离退休类型管理、政治面貌类型管理、退休前部门信息管理、地区信息管理、管理部门信息管理、管理区信息管理、军人信息管理。系统能够提供离退休职工各类信息及相关电子文档的添加、查询、修改、人数汇总统计、网络、下载等功能。

4离退休信息管理系统应具有的特点

4.1拥有高精度的信息数据库

可及时将掌握的人员信息添加入库,防止信息遗漏或丢失;

4.2数据的输出应带有很大的灵活性

允许用户对查询条件进行动态组合,系统通过用户权限管理等手段,满足学校领导、离退休管理部门等不同层次用户的应用需求。

4.3现势性

在属性信息的存储中,实现数据的随时间变更的增量存储,并在使用中能随时反映现势信息和历史变更信息;

4.4安全性

提供局域网查询功能,设置管理权限:只有一个超级用户——离退休管理部门的管理员有修改权,学校领导及其他人员等一般用户可对全校离退休职工情况进行查询,无权进行修改;

4.5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管理员可以根据发生的变动,在系统中进行相应的修改,充分考虑软硬件平台的可扩展性及软硬件的负载平衡机制。

5结语

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篇3

关键词:教学内容;地理信息系统原理;研讨式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9-0116-02

一、《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实施研讨式教学的必要性

(一)信息化条件下大学本科教学模式的需求

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被动的接收信息与知识、靠记忆获取知识已经不符合时代潮流,不能满足信息化时代对大学生提出的要求。从教与学各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以教促学是信息化时代本科教学的需要。大学本科生毕业之后,帮你解决问题的是你思维,不是你记住多少,记住什么,而是你怎么想的,怎么解决问题。信息时代的教学模式在文化继承的同时更注重培养人的创造性,实现对文化的不断超越,这是信息时代对每一个社会成员素质的基本要求。

(二)“数字湖南”人才建设的需求

“四个湖南”即绿色湖南、创新型湖南、数字湖南和法治湖南,其中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数字化是重要支撑。建设数字湖南,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是“四个湖南”建设的基础和支撑,是加快建设“两型社会”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地理信息科学(GiS)专业学生是“数字湖南”建设的潜在与贮备人才,是“数字湖南”建设的生力军。

(三)贯彻实施国家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需求

21世纪,知识经济化、经济全球化和高度信息化,对新世纪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强国的战略把教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素质教育纳入到整个教育质量体系之中。《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全面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成为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重点。

二、《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研讨式教学内容

(一)《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测绘工程、土地资源管理等专业的主干课程。地理信息系统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地球表层空间中的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分析和显示的技术系统,处理和管理的对象是地理空间实体数据及其关系。课程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空间数据的存贮、管理和组织方式和空间分析的方法,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学科的基本特征,了解国内外大型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空间数据结构组织,并掌握常用GiS软件的操作。根据《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特点和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重点为空间数据获取方式与空间数据质量、空间数据模型、两种常用空间数据结构和编码方式、空间数据库的组织方式、空间分析的原理与方法。本课程的教学难点为空间数据模型、两种常用空间数据结构、空间分析的原理。

(二)《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研讨式问题的设计

依据《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结合数字城市建设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在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和测绘工程专业设置4―6个研讨式的问题,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与讨论问题,教师引导式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教学。在研讨式教学过程中,研讨式的问题的设置是关键,设置的问题需要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又能结合信息化时代对地理信息科学的相关要求。以长沙市公交线路的空间分布、空间数据建模、空间数据编码与路径分析为例,设置5个研讨式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分小组讨论问题,并总结小组答案,组长描述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最终解决问题的方式。

三、《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研式教学方式

(一)小班模式

针对30人以下的小班教学,研究GiS本科专业必修课程课堂教学时学生参与方式,确保即能完成教学任务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30人以下的小班,以5人为一个小组,6个小组,每个小组通过课前收集资料,课堂讨论与组长汇报解决方案,课后整理总结。《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共设置5个研讨式问题,3个问题在理论课堂解决,2个问题在实验课堂解决。

(二)大班模式

针对30人以上的大班教学,依据学生个体差异,分2个大组进行研讨式问题的设计,提供2组研讨式问题。每组研讨式问题列出5个研讨式问题,每个小组通过课前收集资料,课堂讨论与组长汇报解决方案,课后整理总结。3个问题在实验课堂解决,2个问题在理论课堂解决。

四、《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研讨式教学的效果

在2011级和2012级地理信息系统和测绘工程专业的《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实行研讨式教学,课程总课时为32理论,16实验,其中地理信息系统专业采用小班教学模式,在3次理论和2次实验课堂中采用研讨式教学。测绘工程专业采用大班教学模式,在2次理论和3次实验课堂中采用研讨式教学。

从表1可以看出,采用研讨式教学模式,学生参与度明显提高,能够体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研讨式教学时教学进度比较慢,《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共48课时,教学内容比较多,受到课时的限制,研讨式教学的内容和研讨式教学的问题不应设置的太多,因此,研讨式问题的设置一定是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研讨式教学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难点内容。

参考文献:

[1]陈志刚,张紫屏.课程改革的难题:凯洛夫教学模式的遗留[J].2013,311(6):25-38.

[2]袁维新.科学探究教学模式的反思与批判[J].教育学报,2006,2(4):13-17.

theDiscussiononteachingContentandmodeof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

ZHaoChun-yan,CHURong

(CollegeofScience,CentralSouthUniversityofForestry&technology,Changsha,Hunan410004,China)

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篇4

1945年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关于一般系统论》一文的发表标志着系统论这一新学科的诞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系统论已日臻完善,并在其他各学科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不仅为人们研究事物提供了新的科学方法论,而且还引起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巨大变化。系统论的基本原理为:

1.系统整体性原理。整体性是指系统诸要素集合起来的整体性能,要素一旦构成系统,系统作为有机联系的整体就获得了各个组成要素所没有的新的特性和功能,这种新的特性和功能是要素、系统整体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原理揭示了一定环境下系统整体与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对整体与部分关系的深化。因此,改善和提高系统的整体功能,不仅要注重发挥每个要素的功能,更重要的是调整要素之间的组织形式,建立合理的结构,从而使系统整体功能优化。

2.动态相关性原理。任何一个系统都是一个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动态系统,系统的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都具有有机关联性。正是由于这种复杂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构成了系统发展变化的根据和条件。因此,一定要在系统和环境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认识和改善系统。

二、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的系统论分析

1.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系统的构成。上市公司财务信息对证券的市场价格及其稳定具有决定性作用,证券市场效率的强弱关键在于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信息质量状况。从系统论角度看,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它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单纯从某一方面去探讨,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低劣、财务信息失真的问题。因此,笔者依据系统论的方法和原理建立了一个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系统,如下图所示:

原始财务数据是指还没有经过上市公司财务信息处理器加工处理的数据,它不是企业各相关利益主体关心的财务信息;各相关利益主体对财务信息的需求是不同的;财务信息处理器(又称财务信息的生成)是指通过一系列专门的途径和方法,把原始财务数据按照确认、录入、加工的程序转换为最终向外界披露的规范的财务信息,它包括各种账务处理程序、财务方法的选择和关键政策的运用;财务信息的披露是指财务信息生成以后通过相关渠道,全面、准确、及时地向外界公开信息的过程。

2.利用系统论的原理分析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问题。首先,根据系统整体性原理,要素一旦构成系统,要素、系统整体和外部环境相结合,就获得了各个组成要素原来所没有的新的特性和功能。原始财务数据、各相关利益主体对财务信息的需求、财务信息的生成、财务信息的披露四大要素共同构成财务信息质量系统,这四大要素与财务信息质量系统整体和财务信息监管制度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的状况。其次,根据系统相关性原理,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的变化是由构成财务信息质量系统的四大要素、四大要素与财务信息质量系统整体之间以及该系统与财务信息监管制度这一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结果。具体来讲,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系统整体与各要素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表现为:原始财务数据信息是对外披露财务信息的“原材料”,它的全面性、真实性、及时性直接影响到财务信息的质量以及企业各相关利益主体;各相关利益主体也都会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关注企业的财务信息,对财务信息提出不同的需求从而影响财务信息的质量;在财务信息的生成中,尽管上市公司是在既定的财务政策下选定财务处理方法和程序,但是,财务信息的处理难免受到处理者的影响,企业可以根据其经济环境变化和经营状况的变动更改财务方法,甚至可能从自身利益出发隐藏信息或提供虚假信息来进行盈余管理,从而直接影响到财务信息质量;财务信息披露同样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上市公司可以直接操纵、控制信息披露的广度、深度、真实性、及时性和可比性,而这些特性将直接关系到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

三、完善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的系统论对策

由以上分析可知,要提高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系统输出信息的质量水平,只有运用系统论的观点,从系统的各构成要素、环境入手,从整体上提高系统的运作水平。

1.确保上市公司原始财务数据质量。企业财务信息的形成过程就是财务部门对原始资料进行账务处理的过程。因此,要想保证原始数据的真实可靠,这就必须加强企业财务基础工作的建设,在执行过程别要注意原始资料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2.注意培育各相关利益主体对财务信息的需求意识。信息需求者从自身利益出发,必然对改善财务信息质量提出要求,监督信息供给方的信息生成过程和披露行为,从而有利于对信息提供者违规行为的发现和调查,促使其改善信息质量。对作为主要投资者的国家来说,加快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是解决由所有者缺位所引起的一系列相关问题的根本出路;对于社会投资者,要增强投资分析和决策能力,并且大力支持中介投资机构和中介投资者的发展。

3.提高财务信息生成中的技术水平。在财务信息生成中,财务信息系统本身的技术性对财务信息的生成和披露具有很大的影响,必须加快技术系统的建设。首先,加快制定科学配套的财务数据处理标准体系,借以限定报表提供者采用标准的途径和方法对财务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从而避免在数据加工过程中出现不同信息的结果;其次,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财务信息处理和披露,借以减少数据处理过程中的时滞性、主观随意性和人为操纵性等。由此,有必要借助计算机网络来收集、处理、传递财务信息,实现“金数工程”。

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篇5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数字地籍;土地分类系统

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城乡与城乡之间的差距已在逐渐缩短,以往的地籍管理信息体系不能对城乡的管理、数据等方面做到统一,这样地籍一体化的管理面临更严谨的挑战。随着土地分类系统的不断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会开发出更加适用于土地分类的系统,并且能够进行一体化的管理。在此程度上对应当加强对地籍管理系统的不断创新,为我国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1系统设计目标

1.1管理地籍信息的需要

由于该系统的建立,能够对县市级中的相关信息系统进行恰当的解决;同时,因为使用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引起先进的工作形式,并且会对目前的职位做到适当的调整,这样就会让配置越来越完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工作效率。

1.2提高决策水平加快决策速度

经济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级领导通过采取宏观的形式作出行政决策,普遍都是使用到丰富的资源,然而地籍资料是组成的一部分。由于对城乡一体化中对地籍管理信息体系建设过程中,必定会在今后的发展中为国土资源做出更进一步的发展,打造良好的数据基础。

1.3实现快速动态监测

相关部门实行土地动态监测,是为了加大土地管理力度。通过以往的技术形式与措施来对变更数据进行恰当的处理,实行起来较难。建设地基管理信息系统,不但能够给地籍管理提供方便,而且还能够让土地动态监测达到准确的效果。相关人员在第一时间对信息进行采集时,应当利用系统对土地开发的情况进行时刻的跟踪,并且能够对出让合同的落实情况做好恰当的检查,从而能够对出现的情况进行解决,这样做能够贯彻土地政策有着深远的含义。

1.4面向社会的应用

倘若地籍管理信息体系完成以后,慢慢的会与社会各界相互接轨,并且能够给不同领域提供房地产等相关的消息。系统信息采集范围在日益加快,也让领域逐渐变得很广泛,这样会推动经济脚步的加快,前景也是很明朗的。

2系统总体设计思想与设计原则

2.1总体设计思想

将地籍信息化管理作为核心内容,相关部门对新型技术、合理的模型、准确的信息来源等不同的原则,相关部门在对系统进行建设时,应当以科学的理念为主。

2.2总体设计原则

对地籍管理信息体系开展建设包含多种项目,不但工程庞大,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相关部门应当全面的考虑不同方面所产生的因素,对规范与灵活进行妥善的处理,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

2.2.1规范性原则。系统中应当将国土资源中已经存在的技术规程作为主要内容,并且在工程中应当符合相关标准;不管是输出还是输入,都应当满足行业的发展要求;相关部门在对软件工程或者是数据库进行建立时,应当满足行业基本要求。

2.2.2实用性原则。可以达到无纸办公的效果;满足相关人员办公的基本要求;操作起来很便捷,同时系统虽然具有繁琐性,但是功能涉及面却很广。

2.2.3先进性原则。包括硬件设备、软件和技术方法的先进性。

2.2.4安全性原则。系统中应当具备保密性,并且可以使用以下两种形式来进行合理控制:一种是权限控制;另一种是网络控制。确保系统中不会出现非法访问情况的发生。

2.2.5可靠性原则。系统主要应包含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数据应当具有可靠性;另一方面是系统运作的可靠性。

2.2.6可扩展性与开放性原则。系统应具有良好的接口、设计优化的系统结构及灵活的数据库系统,使各功能模块在相互关联的基础上尽可能独立操作运行,使系统能方便地实现各个级别地形图、地籍图等数据库的维护和拼接;系统在输入、输出方面应具有较强的兼容性,能进行各种不同数据格式的转换。

3系统总体设计

3.1系统结构设计

考虑到县市级国土资源局的办公特点及与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之间网络联接的要求,系统采用B/S为主,C/S为辅的网络模式的系统框架,市局内部各职能科室通过局域网用B/S模式访问信息中心,信息中心以C/S模式管理数据;市局与外网采用物理隔开,通过internet网相连,并设有防火墙,以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各国土分局、国土所用户可以通过B/S模式访问市局国土资源信息中心。

3.2地籍数据库设计

本项目采用集中数据管理方式,系统数据库实现以下要求:(1)系统应能方便地实现各部门数据向本系统的转移;(2)采用对象关系数据库管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确保空间和非空间数据的一体化集成,实现空间数据的“无缝”组织;(3)有效解决历史数据的生成、存储和管理;(4)确保数据资源的安全平稳转出和有条件的共享。地籍数据库包括基础地形图库、地籍图库、属性数据库三部分,为地籍数据库空间数据结构。

3.3系统功能设计

系统主要包括流程控制、系统建库、查询、信息统计、数据输出、图形管理、系统日常维护、信息等一共十个功能模块。

3.4系统功能描述

3.4.1流程控制模块。流程控制模块主要进行土地登记业务,可以分为如下业务类型初始登记、变更登记、他项权利(出租、抵押)登记、注销登记、查封登记、商品房发证。

3.4.2系统建库模块。系统提供直接建库功能,包括:扫描矢量化成图;外业测量数据直接转入生成宗地图;属性数据资料的单个及成批录入;其他系统生成的数据源转换进入本系统;航片、卫片的扫描输入、纠正处理、匹配处理、定位处理等。本系统提供子功能模块有:初始数据采集与系统建库;变更数据采集与建库;地籍外业处理模块;属性录入;批量录入。

3.4.3查询模块。该模块提供如下功能:①历史查询功能:历史数据查询包括单宗地历史查询和历史时期查询两种方式。单宗地历史可以实现图形和属性的无级查询,既可以显示单宗地的历史变迁,还可以多个时期历史同时显示比较。②流程查询功能:可以查询任一案卷的办理情况。③一般查询功能。④宗地三维浏览查询:系统提供对宗地空间信息进行模拟三维显示、飞行描述,使各种地理信息的表示更加直观,同时支持在三维浏览时支持宗地属性信息查询。

结束语

通过以上内容的整体论述,可以看出“数字地籍”对“数字国土”起到必不可少的作用。相关部门通过对建立地籍管理信息体系,能够将城市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做好恰当的解决,并且促进了“数字地籍”的不断发展。在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应当对地籍信息系统做好全面的考虑,并且使用创新的技术和手段,从而建立一个完善的地籍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吴长彬,孙在宏.农村土地变更调查信息系统的构建与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

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篇6

[关键词]DmBia信息构建信息系统开发信息构建师

一、引言

信息构建(informationarchitecture简称ia),是美国建筑师沃尔曼(RichardSaulwurman)在1975年首次提出的。在将信息的收集、组织和表示与建造建筑物的相应过程进行比较之后,其认为在满足使用者需求这一点上,构筑信息建筑物与构筑物理建筑物有异曲同工之处,都可以看成是一种服务于特定目标的建筑设计工作,由此创造性的提出了ia这样一个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将其应用到各个领域中。

信息构建在国外的研究已30多年,近十年的发展最为突出,从2000年开始,美国情报科学技术学会(aSiSt)已经连续六年举办了以ia为主题的峰会,而在中国,则开始于2001年在湖北襄樊召开的新世纪情报学学科建设、发展与应用研讨会。而其在中国的真正研究与推广则可以视2001年在湖北襄樊召开的新世纪情报学学科建设、发展与应用研讨会为起点。ia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信息载体及其所依托环境的不断变化,特别是因特网的迅速普及和推广,使得企业面临很大的信息爆炸,信息生态环境日渐复杂、冗余,如何从复杂繁多的信息中把握提取对企业有用的信息成为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而ia理论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解决或者说是缓解这一问题,它的出发点在于关注用户的感受,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努力改善信息浏览、信息检索和数据交换等各方面的信息处理和展示,以用户可理解为最终目标,构建信息。

信息构建的发展近年来越发迅速,在某些领域中也有重大突破,但归纳而言其主要的应用领域较多体现在网站设计、网络信息管理等方面,在其他领域的涉及相对而言比较的少。而本文借此欲创造性地尝试把信息构建的理论应用到信息系统开发中去,分析传统信息系统开发的不足,换角度思考信息系统开发,并提出相对更为有效合理的基于ia的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并希望为以后信息构建理论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作铺垫。

二、信息构建与信息系统开发

信息系统开发方法通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到达一个成熟阶段,形成了几种比较成熟也较为常用的方法,本文称之为传统开发方法,如生命周期法、原型法以及面向对象法。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新的开发方法也不断涌现,大多是基于某种软件技术的,如基于UmL技术、基于web、基于internet交互技术的等。信息系统的开发作为一项耗资大、开发周期长、技术复杂、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如果没有相应的开发方式来实现,就无法达到预先设定的目标。但在综合这一系列信息系统开发方法之后,发现目前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例如miS的重复建设,企业的各个部门往往会出现多个职能域的miS,而各个miS之间又普遍存在“孤岛效应”,重复建设很难避免;miS建设缺乏全局性、战略层面的意识,造成物流、资金流、事务流、信息流在部门内、各部门间以及本单位与外部单位之间流通的不顺畅;信息可理解不突出,这也是目前就突出的问题所在,即使是系统最终能够发挥出其有效性以及可用性,而在其实施阶段,使用者不得不花费较长的时间去学习以及适应这一系统,通常情况下很难完全掌握系统的操作,也就无法发挥其最大的效用,eRp在我国发展的“早死”现象就是最好的例证。

而信息构建理论关注的焦点正是如何解决这类问题,突出核心思想为“以用户为中心,使用户可理解”,国外一些学者已经在很多领域作了尝试,并取得一定成果,如elaineG.toms的信息交互模型、Sarahbidigare的Shoppingcart模型、LouisRosenfeld的企业信息构建模型(eaiRoadmap)等。也是基于这样的思想,本文将信息构建的方法论和思维应用到信息系统开发中去,在弥补传统开发方式不足的同时,也希望使最终开发的信息系统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并保证系统的易用性和有用性。

三、基于ia的信息系统开发模型

在充分理解信息构建理论以及信息系统开发的概念、内涵、方法、现有模型或方法的基础,建立基于信息构建的信息系统开发模型(theDevelopmentmodelBasedoninformationarchitecture,简称DmBia),根据图1可以了解其具体包括六个流程:信息概念设计信息内容组织信息结构设计信息界面设计信息系统实现信息系统评估。

1.DmBia的基本流程

(1)信息概念设计

该阶段主要是以理解信息系统开发用户为宗旨,了解企业现状,确定用户需求,包括信息系统需求企业用户的整体环境,企业优弱势,系统目标以及系统可行性等等。现状了解主要采用市场调查,同时与其他方式相结合的方法。整个市场调查分析的核心在于信息系统开发人员或者说是信息构建师怎样去理解用户信息。以网站信息系统为例,包括理解网站系统建立的短期和长期目标是什么?谁是潜在的观众?人们为何使用你的网站?如何按照重要性程度为每个目标排序?用户在网站上的行为特征?竞争对手的现状?网站的特性和标准,比如下载时间、网页大小、版面、外观和感觉等等?在确定所有以上问题的答案后,再次征求意见,最终得到客户认可的网站目标。

(2)信息内容组织

该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根据掌握的信息,通过合理的方法,组织信息内容,形成定义信息结构的文档。作为模型的核心内容之一,信息内容组织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后期流程的成效。其目的在于能够合理地对现有的用户信息进行归类、区分,尽可能实现所有系统使用者的需求,以便后续的结构设计、定向检索等。信息组织一直是传统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其方式有很多种,常见的是分类方式以及主体方式。目前,国内外信息构建师较为关注的是沃尔曼先生提出了“LatCH组织模式”、LouisRosenfeld和petermorville提出的精确组织方法[8]和模糊组织方法以及孟广均先生提出的信息组织体系。

(3)信息结构设计

该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搭建用户的整体信息结构。用户可以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和经验,去了解信息,理解信息。但当一个信息系统没有提供背景知识时,就必须要有一个逻辑清晰的结构,来形成背景知识以便让观众循着这个结构联想或学习,了解信息的内容,进而找到所需信息的所在地。因此关键点集中在寻找一种结构,一个能最简便表达主题的、正确的、特有的组织格式,能够使读者忽略无关信息,最快发现感兴趣的东西;一个能够容纳信息,以及决定所要显示内容的结构。在信息结构设计时,同样必须完全把握贯穿模型始终的核心思想即需理解用户信息,掌握用户需求。为保证最终的设计结构满足系统目的,信息构建师应从不同的环境中选择需要的信息,并将这些零碎的内容片段的各种元素设计成为一个结构完美、和谐、统一、有机的整体。

(4)信息界面设计

信息界面设计也可以认为是外观设计、视觉设计,以用户理解为主。信息界面设计的效果体现在能够使那些对信息系统不熟悉的用户通过一定的简单了解或操作就能够直接使用信息系统,并获得所需的信息。信息构建与界面设计之间有非常紧密的关系,在设计潜在系统结构的早期阶段,就需要界面设计人员的参与,因为潜在的信息构架必定会影响其在用户界面水平上所做的工作。界面是一个桥梁,许多的对话和交互都是从它开始的,它也是商业目标和用户体验的交叉点。好的界面设计能从表达潜在目的的背景中生成一个有效的、引人注意的视觉体验。信息界面设计主要内容体现两个方面。一个是界面的美观性,用户的可接受性,另一个则是要体现足够的系统导航性。(5)信息系统实现

该阶段将软环境的设计向硬环境的设计转变,整个信息系统实现流程按照笔者模型的设计,主要内容包括系统软件选择,硬件购置,网络布局,系统调试等几个方面。这里主要涉及的是各种计算机网络技术,因此信息构建师需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也和与其他相关人员配合进行。该阶段很好地体现了信息构建是基于各个学科知识理论之上这一特点。

(6)信息系统评估

该阶段是对系统实现效果的评估,主要是指与用户需要的符合性以及与预先目标的一致性。评估的方面主要包括信息内容组织、信息结构设计和信息界面设计的合理性,以及信息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的可靠性。在这里根据信息构建的原理,提出基于用户的信息构建评估,即系统必须体现可用性、信息使用户可理解。以网站设计为例,其主要涉及到内容组织评估,包括内容与用户需求的一致性、内容登机划分是否标准等;信息结构评估,是指内容的组合连接,也就是信息片断是否符合用户所需;信息导航评估,是指导航要数是否清晰,冗余是否多,标识是否明显;信息检索评估,是指检索反映速度是否较快,检索结果是否达到用户满意,检索结果信息展示是否用户可理解等;界面美观评估,是指其信息网站界面基调是否一致、是否体现企业文化内涵等。

2.DmBia的基本原理

在模型具体应用中,各个阶段的最终目的都在于最终系统的用户可理解,保证在企业对信息需求和利用日益扩大的今天,通过信息构建,可以更好的了解信息,掌握信息,利用信息,创造价值。因而各个阶段始终体现以信息可理解为目的。信息的变化按照周晓英博士的理论,一般可以划分为信息片断、信息集合、信息结构、信息空间四个信息状态,见图2。

模型的构造遵循信息构建的原理,在综合国内外学者对信息构建理解和使用方法的基础上,并考虑信息系统开发的适应性,模型开发原理主要按照信息状态变化过程的四个方面展开,即:

信息片断的集成原理,是指信息构建过程是从信息片段的采集开始,对采集的信息,通过一定的集成准则,集合所采集的信息,简单而言,把采集到的用户未知的信息转换为用户可知的信息,主要涉及到三大方面,集成各种信息资源、综合合理应用不同的媒介和工具、信息最佳有效集成。

信息集合有序原理,是指信息构建过程中对信息集合中信息内容的组织和信息形式的表达形成有序、逻辑、主题鲜明的信息结构体系。

信息结构展示原理,是指信息构建师为序化后的信息设计一个协调一致的、功能化的信息构架,简单的说就是设计一个信息展示界面,一方面有效地展示信息系统构建用户所需表达的信息,另一方面使信息系统使用户能感知信息结构中所存在的信息,可以方便地、心情愉悦地从中获得信息,满足自己的信息需求和实现自己的目标。

信息空间优化原理,是指信息构建过程通过一系列手段和措施,在复杂的庞大的信息空间中帮助人们缓解信息环境造成的心理上的迷惑或行动上的困境,减轻人们认知负担,加强人们信息感知和信息捕捉能力,促进信息接受和利用。

3.DmBia的基本原则

在模型的实际应用中,信息构建师除了必须在理解信息构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同时必循遵循信息构建的一些基本原则。在信息构建其他学者所制定的原则之上,结合信息系统开发领域的自身规律,得出以下几点模型应用的原则:

以用户为中心原则,是指信息构建时要以用户为中心,从用户的理解、用户的兴趣、用户的习惯、用户的期望、用户的评价方面开始设计和运作。

整体性最优原则,是指必须从整体和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来考察事物,从整体目标和功能出发,正确处理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就是把复杂问题化成若干相对简单的子问题以方便求解。

突出设计原则,是指重视对信息结构、信息界面或信息内容的外观和展示形式进行设计。

美观与功能平衡原则,是指信息构建时要考虑构建结果应当具有的目的和效用,为目的服务而不是为外在的东西服务。

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篇7

关键词:修辞信息控制原理机制探索

一、序言

“修辞立其程”是“修辞立其诚”的仿词。“修辞立其诚”语出《易・乾》,本为孔子读《易》解经之语,指君子要注重文化修养,做到立身诚实,后多指写文章应表现出作者的真实意图,不可作虚饰浮文,并成为语言学界经典的术语。在多数中国现代修辞学的观念中,修辞是“最有效地运用语言,使言语很好地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技巧”。由于这样的一种定位,大多有关修辞的研究与争论便只涉及对言语活动进行分析,限于对表层的解读,而较少对其理论前提作出反思性的批判。由此,修辞研究一直摇摆在技巧之“术”与理论之“学”的暧昧处境之中。我认为,“修辞立其诚”属于应用程序的范畴,是通过人为干预而达到对人的满足需求的行为,究其根源,是因为依托了一个能够提供其正常运行的平台,即系统程序,这个系统程序就是内在的原理与机制――修辞立其程。所谓“程”就是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原理,以及信息控制、信息反馈、信息解码机制。

二、“修辞立其程”的“三论”原理

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当修辞信息确定后,修辞生成者时刻就会受到语境、语体诸如音律配合、词语调配、句式选择、辞格运用、语体风格和逻辑等方面的约束,约束即控制,而控制则建立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原理之上。

(一)系统论原理。系统是若干个互相联系和作用、互相制约和依赖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存在于一定环境之中的有机集合体,具有形式和内容的多样性。信息论原理把修辞信息的生成、传递、接收看成一个系统,而构思阶段、遣词阶段、造句阶段、谋篇阶段、表述等阶段则是这个系统的子系统,通过对子系统的运作,最终达到修辞既定控制目标。

(二)信息论原理。信息论是研究信息的获取、编制、传递、变换、整理、存储的科学。从修辞的流程及结果看,信息是由一方(传播者)围绕命题即既定控制目标,通过语言符号传递给另一方(接受者)以前不曾了解的关于某事或某物的实际状况或结果,以及某个方面知识或道理的载体。对修辞而言,信息是语言编码及其程序的依据,可以反映修辞过程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状况和变化程度;信息是修辞各子系统要素之间互相联系的特殊形式,对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起控制作用。

(三)控制论原理。控制论是研究各种控制系统的共同控制规律、控制原理和控制方法的理论,即研究系统如何按照预定的命题即既定目标值去运作,以满足既定目标值的要求,实现系统的最优化、信息的最优化。把控制论的原理运用于修辞研究,就是把命题最佳表达效果作为信息传播的目标值,再把信息传播进程中的实际效果与最佳效果进行比较,发现并找出目标值的偏离情况,进而采取有效的调整、校正措施加以控制,使目标值不被偏离,或在偏离目标值已不可避免的情况下,通过干预使偏离幅度尽可能地降低。

三、“修辞立其程”的控制机制

修辞是言语选择、生成、表达的过程,是一种信息由散至聚、由模糊至精确、由低级至高级的流动,信息流动的各个环节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系统按照预定命题并通过信息控制、信息反馈与信息解码实现既定目标值。

(一)系统的信息控制。当代西方修辞学将人定义为“使用符号的动物”,表明修辞学应关注使用语言符号的人,因为作为符号使用者的人,运用符号所传递的信息并不直接与现实相连,而是取决于使用符号的人的有意识的选择。取决于人有意识地选择的修辞行为,意义在于确定传播的信息,提高信息传播过程中传递和处理信息的效益,目的就是将“己所欲施于人”,即用自己的意图、主张影响他人,正所谓“修辞立其诚”。这就是说,修辞必定要通过“修饰言辞”和“经营内容”两个过程才能生成并确立一个信息核心,而这个信息核心无疑又决定着语言信息的传递方式和处理结果。“修饰言辞”和“经营内容”的内涵,就是围绕命题目标值按一定的结构进行信息的编制排列,就是使用符号的人的有意识的选择。修辞信息传递至接收者时,接收者必然会受到信息生成者意向的影响,所作出的反应也必定与信息生成者意向所限制或规定的一致。不难看出,作为人类相互行为的修辞具有控制机能,信息的接收和处理也同样具有受既定控制并生成反馈的特点。简单地说,修辞信息生成即系统控制开始,信息处理者随即进入被控制状态,并随即进行与信息生成者意图相应的信息读解码。修辞信息的生成与修辞信息的接收,其实就是人际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的过程,就是信息控制与被信息控制即反馈的过程。必须指出的是,修辞的这种信息控制过程,必须建立在掌握共同语言的双方的基础上,与此同时,双方的控制机制也须绝对一致。

在语言实践中,信息的生成、传递和处理往往不是那么顺利,交际过程的每一层次的综合分析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误差。这种误差,正是影响语言交际效果的重要因素。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原理揭示了避免和消除这些因素的内在机制。任何信息的传递都是一个系统,都有一个核心。在语言的信息交流过程中,特定的语言环境及其相应的规律是信息赖以生存的条件。在一定的条件下,信息核心和信息外层同步,信息接收者很容易理解并接受信息生成者传递过来的信息,并作出相应的反应。然而,纷繁复杂的世界需要纷繁复杂的思维,纷繁复杂的思维又将述诸复杂精密的语言。复杂多层次的事物事理,信息核心和信息外层难以也无法同步,仅靠的信息核心的表达显然无济于事。在这种情况下,信息处理者对信息理解和被控制的程度,取决于信息生成者对于信息的选择和编排的优劣程度。信息编码的过程,应该是在围绕信息核心,依据扩大、限制、修整、补充和校正、调整原则,正确而又合适地覆盖信息外层的过程。这一信息的变换过程,绝对地融入了修辞运用者的逻辑施控意念。施控者的逻辑施控意念在信息外层多层次构成的系统中得以精确化、具体化,受控者也在由信息外层逐步向信息核心的深化过程中,对修辞运用者的意念进行领会和消化,并在接收信息后迅速将核心信息转化为行为,表示对全部信息的接受和理解。

(二)系统的信息反馈。如前文所述,在一定条件下有信息核心与信息外层同步的情形,即信息的内涵和外延大小一致,表示的概念单一。这种情形的修辞信息一般都直接表明控制意向,一般都能顺利实现控制并取得积极效果。这种修辞信息的编排和选择,鲜于附加外层信息,信息核心往往是单一明了的,施控及受控往往也是一次性的,可称之为一次性的理想控制。问题在于,语言的修辞控制并非都是一次性的理想型,更多的却是属于由于施控者在传递信息时围绕信息核心附加了更多的外层信息,或对语言环境的干扰没有充分的估计,或生成的语言信息本身就存在偏颇,以及受控者接收和处理信息时就有差错或不当的一类。这种非理想型的控制,由于受控者接收和处理信息时需要“层层剥笋”,稍有偏差就不能使修辞顺利进入控制状态,收不到理想的控制效果,说到底就是不能顺利完成语言交际任务。

语言交际的终极环节在于被理解、被接受,修辞的目的就在于解决和消除语言交际过程中出现的不利因素,通过系统的信息编码使信息的结构完善并顺利地实现交际目的。这样的完善需要经过以下一系列的过程:信息生成者(即施控者)必须根据信息处理者(即受控者)接收信息后发回的反馈信息,重新校正或继续调整语言信息即进行信息变换,使控制意念进一步明确,然后将校正和调整后的信息再次传递给信息处理者(话语听读者)。这样的变换过程会由于各种原因反复出现并臻于完善,但有一点,它不可能无尽循环往复,若在往复过程中遇对方听不懂即有大量负反馈,虽经努力仍然无济,控制过程就会中断或无果而终。这正是控制论原理中的“反馈型控制”,即修辞控制中的“二次性修辞”。对于反馈的信息,施控者应极为重视,它是重新校正或继续调整控制信息的讯号。反馈型控制目的的实现是渐显的,每一次的反馈和校正调整,大都是信息核心外层信息的变化,而这种数量上的变化每次又都带有质量上明显的变化。当这种外层信息的变化、转换达到最佳程度,也就是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辞格运用等消极修辞、积极修辞手段运用到了恰到好处的阶段时,施控者和受控者的意念趋于同步,受控者发出的反馈信息就表现为施控者意念的物化,同时宣告反馈控制就此完毕,表明语言交际取得最佳效果。

语言交际中信息生成者即施控者根据反馈的信息重新校正和调整固然至关重要,但更为重要的前提是信息处理者即施控者能否及时而又适度地作出信息反馈。在信息反馈系统中,信息反馈是信息调整和再次传递的重要依据和环节。在修辞控制的整个过程中,信息反馈是修辞渐臻完善的阶梯。

(三)系统的信息解码。真正好的修辞,最终要体现在被理解之中。再好的修辞,对一窍不通的人而言也是没有意义的。绚丽的色彩,在色盲者的眼里也是灰色的。这就是说,修辞学所研究的远不止语言的生成和表达,它同时还将研究特定传播系统中对信息的理解。在修辞控制机制中,施控者(即信息编码者)生成和表达信息,表示信息控制开始;受控者(即信息解码者)接受信息,标志着对语言的理解并接受控制。施控者与受控者在整个信息控制系统中所表现出来的对语言信息的识别、处理和自我适应控制,表明修辞控制有望顺利实现。

事实上,真正听懂别人的话要比自己讲一番话难得多。语言理解的实质就是运用交际双方传递出的语言编码信息作材料进行思维,然后作出与语言信息相应的信息解码。语言是由相互作用的语言单位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这一整体绝不是那些语言单位的简单相加和重复,而是语法和修辞的产儿,需要交际双方的共同构建。显而易见,语言的运用与理解是需要具备语言的理论知识和语言感受能力的,否则就难以或无法形成完美的修辞,就难以或无法产生完美的效果。所谓美妙的音乐需要音乐家的谱写,也需要能够欣赏音乐的耳朵。因此,围绕修辞的目标值顺利实现修辞控制,不仅需要信息编码者的努力,而且需要信息解码者与信息编码者同心同德,协助、配合信息编码者完成修辞信息的多次编码,并通过双向的正反馈减小信息层次间的误差或损耗,使交流趋于平衡与和谐。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指出: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不应是仅仅语辞的修饰、更不应是离开情意的修饰。修辞的生成是一个系统工程,无法摆脱内在机制的控制。内在机制犹如提供应用程序运转的系统程序,既是具体运用的平台,也是具体运用的后台。探究修辞控制的内在机制与原理,有助于我们对修辞学科乃至语言现象的综合分析与理解,把握其实质,有助于我们对语言的学习和运用。

参考文献:

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篇8

关键词:综合统计管理信息系统新经济设计与实现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普及,企业的管理模式已经由以人工为主转变成以计算机、网络和管理为核心,实现技术和管理的结合已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管理者要综合运用先进的管理知识、自身的管理经验以及信息系统的辅助来把握市场和行业的动向,明确消费者的需求,实现采购、生产和销售的相互协调和配合,提高企业的利润和供应链的效率。在新的形势和要求下,要想实现信息系统和实际操作的协调一致性,就必须重视在企业决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综合统计管理工作。

一、当前综合统计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综合统计管理信息系统已不再适应现在的新经济形势,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管理理念的不断演进,其中存在的问题已逐渐地凸显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统计系统较为分散和独立。分散和独立的统计系统不利于客户的使用、用户的体验以及数据的加工和共享,同时也使得对系统的管理变得较为困难。

(2)数据校验手段不够完善。目前的数据校验功能还比较弱,尚不能实现跨单位、跨板块和跨时间之间的校验。

(3)数据查询功能和数据分析功能都不够灵活。

(4)欠缺完整的系统功能。系统功能的欠缺主要表现在新增报表定义使用困难、数据上报的提醒功能短缺以及制度报表的更新和分发存在缺陷等。

二、新经济形势下综合统计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原则和要求

(一)需求分析

对统计系统的需求分析主要包括功能性需求分析和非功能性需求分析,其中,功能性需求包括系统管理、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查询和数据分析,非功能性需求包括对系统的性能、安全性、可靠性以及灵活性等的分析。在功能性需求中,系统管理是对系统基础模块的管理,以实现整个系统高效可靠地运行;数据采集是对相关数据的采集和验证,是整个工作中的基础性工作;数据处理是指对采集后的数据进行包括汇总计算、公式计算以及报表生成等在内的相关处理;数据查询是指使用人员根据一定的指标在其使用权限内对数据和报表的查询;数据分析是指对获取的数据生成相应地图表、文字和ppt等分析报告。在非功能性需求中,系统性能是指能够实现和满足系统基本功能和综合目标的具体要求;系统的安全性是指系统安全、数据安全、传输安全和集成安全等;系统的可靠性是指系统中存放的数据不被破坏;最后,系统的灵活性是指系统要具备高度的易用性以应对部门和人员的变动。

(二)设计原则

在综合统计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要遵循标准化原则、先进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开发性原则、安全性原则和可靠性原则。对以上原则的具体介绍如下:

(1)标准化原则。标准化原则是指在开发和设计系统的时候要遵循相应的行业标准,同时要注意编码和规范的要求。

(2)先进性原则。先进性原则是指在设计和开发系统的时候要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设计思路和开发工具,以适应企业和系统的长期发展。

(3)实用性原则。实用性原则要求系统的操作简单、界面友好,便于资料的收集、数据的查询和报表的汇总等。

(4)开发性原则。所谓的开发性原则是指系统要能不断满足企业发展和业务的需要。

(5)安全性原则。安全性原则要求系统建立完善的权限设定、资料备份以及系统恢复机制。

(6)可靠性原则。可靠性原则即要求系统能够为用户提供持续服务。

三、新经济形势下综合统计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

(一)关键技术

在对综合统计管理系统进行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关键技术包括报表模型、关键模型、扩展维度和动态维度等。报表模型的设计主要包括报表分析(包括对表头、脚注、主栏、宾栏、数据等五个区域的分析)、报表定义(包括对报表总览、维度指标、维度成员、报表样式等的定义)、报表样式、数据存储、填报数据加载以及统计数据加载等;公式模型的设计主要包括公式匹配(包括指标公式成员匹配、维度公式成员匹配、维度公式匹配等)、公式计算和数据模型(包括指标公式成员、指标计算公式、维度公式计算);扩展维度则主要考虑维度扩展模型、本期同期上期的影响、本月和本月止的累计、量价额、子母项、占比和权重等;动态维度则主要考虑动态维度固定目录和非固定目录的影响以及定制动态维度成员子集。

(二)系统实现

综合统计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即指各模块功能的是实现,包括用户界面设计、基础管理模块、指标体系模块、报表模板管理模块、数据采集模块、数据查询模块和数据分析模块,与需求分析中的功能性需求相对应。其中,用户界面设计主要包括动态表单界面的设计和普通表单界面的设计,可采用纯web的交互方式实现;基础管理则主要包括对角色管理、组织机构管理和字典管理的设置和功能进行相应的权限划分;指标体系管理主要维护指标体系中的基本配置信息;报表模板管理主要包括对报表模板、工具面板、指标定制以及维度成员定制的设计;最后,数据采集、查询和分析模块主要实现对数据的存储和处理功能,方便决策者进行决策。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普及和管理的创新,现有的综合统计管理信息系统已不再适应新经济时代下的要求,如果再不对当前的信息系统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将会严重影响领导的决策和企业的发展。本文分析了当前的综合统计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并同时根据进行系统设计的要求和原则,提出了进行综合统计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关键技术和实现目标,为综合统计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提供相应的指导和意见,以便于改善领导的决策和促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学谦.天津港综合统计系统设计与实施研究[D].南开大学,2011

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篇9

【关键词】医院社区卫生信息系统资源共享

随着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大部分省市、自治区逐步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合理分工的医疗服务新体系。社区卫生服务组织主要从事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和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的慢性病治疗和康复;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主要从事疾病诊治,其中大型医院主要从事急危重症、疑难病症的诊疗,并结合临床开展教育、科研工作。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和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双向转诊制度的不断建立与完善,也进一步明确了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和综合医院及专科医院存在着密切的双向转诊、指导培训、信息反馈等关系[1]。这就需要医院信息系统与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之间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以尽快满足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的转变及实现医疗卫生管理信息化的需要。

1研究背景及存在问题

HiS是由计算机和一系列通信设备组成的,支持对医疗信息和管理信息的采集、存储、处理和交换,并满足各授权用户功能需求的医院局域网络。信息科学的发展,使医院信息系统的开发逐步向产业化方向发展。20世纪60年代,美国、西欧及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相继将计算机引入到医院管理方面。其中有代表性的有美国的分布式医院计算机程序、日本北里大学附属医院综合信息医院等。发达国家已广泛应用医院信息系统。这些医院信息系统多数是在20世纪80年代开发的,大多以大型机或微小型机为主机,采用集中形式处理。医院计算机网络设施齐全,通讯方便,同时,还可与院外局域网、广域网互联,主要应用于医院信息系统,支持医疗信息的实时处理[2]。

我国的医院信息系统开发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侧重于事物处理和经济管理方面。目前,在各医院已建立的医院信息系统中主要包括的功能子系统有:门急诊挂号系统、门急诊计价收费系统、住院病人(入、出、转)管理系统、病房医嘱处理系统、药品管理系统、财务核算系统、人事工资管理系统[3]。目前,我国正在建立的医院信息系统基本上涵盖了医院大部分的事务性的管理,但是,它目前只是以医院的管理信息为中心,还需在功能上不断地完美和扩充,并逐步过渡到以病人信息为中心的临床诊疗信息系统,如可加入医学影像系统(paCS)、电子病历功能、计算机辅助诊断功能、科研管理子系统及多媒体辅助教学功能等,并为社区、医疗保险等其他卫生服务信息系统提供标准规范的接口功能。

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包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六位一体的服务管理信息,可概括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评价和决策支持四大信息系统,适用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医院及有关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管理。我国社区卫生信息系统的开发正处于起步阶段,表现为地域性强,条块分割,多头开发严重,各系统缺乏统一的信息分类标准和数据元素标准。

分析以上两大信息系统,笔者认为主要存在的问题是:(1)社区卫生信息系统与医院信息系统在总体设计时没有考虑共网设计,造成目前各自为政百花齐放的格局,不利于信息资源共享;(2)两大系统的标准化建设程度不够,系统的数据格式大都采用自己的格式,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协议;(3)两大信息系统的网络结构各异,运行平台和数据库不统一,而且系统之间也没有为对方提供规范化、标准化的数据接口,无法直接互联实现信息共享。现有系统不适应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变。因此,研究双向转诊系统中信息资源的利用,探讨如何实现医院信息系统和社区卫生信息系统之间的资源共享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2资源共享系统的建设原则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管理系统功能不断完善,一般管理信息系统具有如下特点:可识别性、可传输性、可存储性、经济性和信息可共享性。信息可共享性是指信息在输出的过程中,只能使输入一方的信息量增加,不会使输出一方的信息量减少,从而实现“信息共享”。信息的共享性主要表现在不同的管理领域和管理层次都可共同使用同一信息。所以,医院信息系统和社区卫生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性程序对管理信息系统的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医院信息和社区卫生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应该具有目的性、整体性、相关性和环境适应性等一般系统的特征,并应遵循以下原则[4]。

2.1面向用户原则这是系统目的性的体现。医院信息系统和社区卫生信息系统是为医疗卫生服务与医疗卫生管理工作服务的,建成的系统要由管理人员(用户)来使用。系统开发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是否符合用户的需要,满足用户的要求是开发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用户是否满意是衡量系统开发质量的首要标准。因此,在系统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应该始终与用户保持密切的联系,不断地、及时地了解用户的要求和意见,这是系统建设工作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

2.2整体性原则系统的整体性,主要体现在功能目标的一致性和系统结构的有机化。为此,首先要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规范,严格按阶段分步实施的原则,采用先确定逻辑模型,再设计物理模型的开发思路;其次,要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强调管理集成、信息集成和系统集成。

2.3相关性原则医院信息系统和社区卫生信息系统是由多个子系统(功能)组成的,整个系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整个系统的功能并不是各子系统的简单加总,而是1+1>2。组成管理信息系统的各子系统各有其独立功能,同时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通过信息流把它们的功能联系起来。如果它们之中的一个子系统发生变化,其他子系统也要相应地改变和调整。因此,不能不考虑其他子系统而设计某个子系统。整个系统为层次结构,可分解为多个子系统;子系统同样又可分解为更细一级的子系统。系统、子系统均有自身的目标、界限、输入、输出和处理内容,但它们不应该被孤立地看待和处理。

2.4动态适应性原则医院和社区自身条件及其外界环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卫生管理信息系统中的这两大系统必须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易维护性。能够经常与外界环境保持最佳适应状态的系统,才是理想的系统。开发信息系统必须具有开放性、超前性的眼光,应立足当前,充分利用现有设备、人员和工作基础,兼顾卫生信息化长远发展的需要,使系统具备较强的动态适应性。

2.5工程化、标准化原则系统的建设管理必须采用工程化和标准化的管理,即科学划分工作阶段,制定阶段性考核标准,分步组织实施。所有文档和工作成果要按标准存档,以便修改、升级、维护和重用。

2.6系统数据库的统一性为了使两个系统具有良好的资源共享性,必须对两个系统中的共同部分制定统一的数据结构和存储格式,以便使两个系统通过最为简单的数据通信接口,便可实现系统间的数据共享。

3资源共享系统的组成与实现

资源共享系统的组成主要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硬件系统由高性能的中心计算机或服务器、大容量的存储装置、遍布医院和社区卫生机构各部门的用户终端设备以及数据通信线路等组成信息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网络。软件系统采用具有面向多用户和多种功能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包括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和软件开发工具以及各种医院信息和社区卫生信息数据库与数据库管理系统。

资源共享系统采用客户机/服务器(C/S)模式和组件程序设计。C/S结构是构成分布式应用系统的良好方式。这种结构和运行方式将应用分工,客户机执行前台功能,服务器执行后台功能,有效地发挥了客户机的处理功能和作用,从而减少了服务器的压力,形成了多CpU分工处理的环境,提高了速度和效率。数据库采用oRaCLe,操作平台则采取跨平台方式,能够在多种平台上(如windows,Unix,Linux)运行,支持微机系统、小型机系统等多个硬件平台,采用光缆、10/100mb网络线路、pStn、DDn等多种通讯手段,以形成高速交换带宽,达到快捷的网络速度,建立以城域网为骨干的资源共享系统网络结构,客户端分布在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的各个机构部门。通讯协议采用tCp/ip网络通讯协议,能与各种开放网络良好衔接。

软件开发必须依照医疗行业规范,从实际出发,密切结合当前医院管理体制和社区卫生服务体制的改革趋势,严格遵循软件工程规范。各子系统互相连接、交织成网,应充分考虑整个系统的模块化和可拆卸性,模块接口简单清晰,充分考虑和医疗保险系统的统一规范,提供与医疗保险系统的收费结算系统的良好接口,便于医院医疗服务和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采用诱导式编码输入法,并提供编码查询功能,具有完备字典功能。采用的标准及规范严格执行国家现行的医院管理制度、卫生部《医院信息系统(HiS)软件基本功能规范》、国家标准《计算机软件工程规范》及国家、行业及系统级的信息分类与代码。

4资源共享系统的内容构架与基本功能

随着社会化、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医院信息系统建设速度也在迅速提高。我国各级医院都在不同程度地建设具有各自特色的管理信息系统,但由于医院规模、地理位置、管理部门等差别,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仍然千差万别。较完整的和先进的系统较少,大多数仍处于部分网络化,部分手工化的低水平、小规模层次,还仅限于信息的输入、统计阶段。虽然国内有众多家it厂商参与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但是仍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医院在实施医院信息系统时还具有一定难度。

医院信息系统是管理系统(miS)在医院环境的具体应用,因此,具有一些其他miS系统共有的特性,比如它们均是以数据库为核心,以网络为技术支撑环境,具有一定规模的计算机化的系统;都是以经营业务为主线,以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和辅助决策为主要目的,可以提高综合管理水平;在系统内部按一定原则划分为若干子系统等。但是医院信息系统的推出又有许多不同于一般miS系统的独有特点,信息系统在医院的实现又具有其特殊的功能要求。例如要有一个大规模、高效率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支持;要有很强的联机事务处理支持能力;具有易学易用的友善人机界面;具有可剪裁性和可伸缩性,能适应不同医院的发展计划需求;具有开放性与可移植性,能适应不同硬软件平台;采用模块化结构,具有可扩充性等。参照卫生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中的要求[5],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由以下5个部分组成,从而构成完整的医院信息系统,见图1。

图1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内容构成

临床诊疗部分主要以患者信息为核心,将整个患者诊疗过程作为主线,医院中所有科室将沿此线展开工作;药品管理部分主要包括药品的管理与临床使用;经济管理部分属于医院信息系统中的最基本部分,它与医院中所有发生费用的部门有关,处理的是整个医院中各有关部门产生的费用数据,并将这些数据整理、汇总、传输到各自的相关部门,供各级部门分析、使用并为医院的财务与经济收支情况服务;综合管理与统计分析部分主要包括病案的统计分析、管理,并将医院中的所有数据汇总、分析、综合处理,供领导决策使用;外部接口部分包括医疗保险接口、社区卫生服务接口和远程医疗咨询系统接口。

社区卫生作为三级预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求社区卫生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也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是相辅相成的。为此,我们参照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来建设社区卫生管理系统。我国的社区卫生信息系统最基本的内容是居民个人、家庭及社区健康档案管理,提供针对居民需求的包括生物、心理、社会3个层次的综合性医疗卫生服务,与主要针对疾病的医院服务有明显的差异。社区卫生信息系统主要包括社区卫生服务基础管理、医疗管理、预防保健和综合管理四大功能子系统,见图2。其主要特点是把医疗同社区卫生服务紧密结合,把费用使用同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把行政管理同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从而使该系统能够为管理机构提供决策支持,能够为科研机构获取包括卫生经济学等方面的信息[6,7]。

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篇10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政府决策;作用;意义

abstract:the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canprovidethegovernmentofficeautomation,decisionprovidesspacedatasupport,arewidelyusedinthegovernmentatalllevelsofdecisionmaking.electronicmap,specialdatabase,coordinatedinformationsystem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sinthegovernmentofficeinthespecificapplication,andwillhelptoimprovethegovernmentdecision-makingmorescientificandreasonable.

Keyword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s;thegovernmentdecision;action;significance

中图分类号:p2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地理信息系统能够通过图形将空间物体、现象分布反映出来,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信息能够充当其他信息的载体,广泛应用于社会多个领域。以空间信息处理为基础的地理信息系统,在政府决策领域中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

世界上最早建立地理信息系统的国家是加拿大,其将地理信息系统用于调查资源。随后,西方发达国家逐渐开始建设、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美国对地理信息系统的投入最多,居世界之首,84%的政府部门在办公时应用地理信息系统。例如,美国的林业局、土地局等政府部门都根据自身部门的特点建立了相应的地理信息系统。欧洲一些国家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较晚,但是发展很快。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都建立了专门的地理信息系统。例如,英国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交通运输、地方政府运作服务、设施规划与管理、环境、紧急事务等。

近年来,我国也加大了地理信息系统投资建设的力度,建成了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其主要由全国Dtm数据库、大地数据库、重力数据库、地名数据库、地形要素数据库组成,在政府决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GiS在政府管理决策中的作用及特征分析

1.1政府GiS的作用

地理模拟、数据综合、空间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优势,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将空间数据的获取、分析、处理、管理、建模等融为一体。在政府办公自动化中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增加政府办公信息,为政府办公自动化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首先,空间数据支持。地理信息系统包括了大量的地理信息数据,例如湖泊、河流、居民地、铁路、公路、境界等;包括了专题地理信息数据,例如工农业规划、降雨分布范围、资源分布等。这些数据是许多和空间位置密切相连的信息的载体,丰富了政府办公自动化信息,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次,地理信息系统功能支持。地理信息系统功能支持主要包括输出模拟地图、提供成果展示、检索查询、业务管理系统、对分析决策的支持等。地理信息系统将非空间数据和空间数据有效地整合,发挥空间分析功能,为政府决策提供重要支持。

1.2政府GiS的特征分析

首先,政府地理信息系统是面向各级政府机关的综合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是其他一些和空间有关信息的载体,是连接各种信息的纽带。地理信息系统有着明确的应用目标和使用对象。用户第一原则是系统目标确定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其次,政府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实用性,具有地理信息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相融合的特点,对数据源的选用和系统软硬件的配置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地理信息系统不但要有运行可靠的软硬件环境,还要具备升级换代的可操作性;既要多样性的数据源,还要确保数据源能够实时更新。第三,政府地理信息系统是社会性工程,离不开其他相关产业部门的支持。制定、完善信息共享机制,是地理信息系统运行的基本保障。第四,政府地理信息系统是协调式、分布式的空间型信息系统,其对数据转换格式、指标体系、数据模型、数据结构等有着统一的要求,规范化、标准化程度较高。第五,建设、完善政府地理信息系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建设地理信息系统应当遵循分阶段建设、逐步到位、由浅入深、由简至繁的方针,有目的有计划地分布实施。

2我国政府GiS的应用

2.1GiS与政府办公自动化一体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与政府办公自动化一体系统的目的,是有机地整合地理信息和政府政务信息,为政府决策者提供综合的、直观的信息,成为各级政府管理者办公、决策的重要辅助工具。逐步升级、不断完善地理信息系统与政府办公自动化一体系统,使之成为政府办公自动化的良好信息平台。该软件系统以电子地图检索、显示为主,能够以各个行政区域为单位,多主题、多层次、多要素的检索、显示和输出。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地理信息系统与政府办公自动化一体系统也在原来的基础上做了较大的调整,成为了能够服务于各级政府文秘人员工作的应用软件工具。该系统软件的主要设计思想是:满足政府办公自动化的专业多、层次多、范围大的要求;满足系统效率高、响应快的要求;满足系统数据处理类型较多的要求;满足数据动态加载的要求;简洁的用户界面,便于用户掌握、操作;具有可扩充性;满足各级政府不同人员的使用需求。

2.2系统的具体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在各级政府的具体应用包括:电子地图应用、专题数据库应用、协调式信息系统应用等。

首先,电子地图应用。电子地图应用是政府办公自动化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初步结合,是地理系统系统应用的起步阶段,地理信息系统提供分省地图和综合政务信息。分省地图的基础是国土基础数据,各省测绘局均参与到了数据裁切、投影变换、地名数据更新、综合取舍等系统完善工作。

其次,专题数据库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在一些省份陆续建立了专题数据库。其中包括河北省的重点工程、对外贸易、旅游专题库;福建的基本省情、重点工程信息系统;新疆的矿产、口岸专题库;陕西的防汛、交通、旅游等信息系统。这些专题数据库都是国民经济建设方面的重要内容。

第三,协调式信息系统的应用。国家科委遥感中心、中国气象局、水利部、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国家测绘局等部门联合研发了协调式地理信息系统,用于防汛抗旱,为相关部门领导提供决策依据。其专业信息包括:副热带气压、台风、降雨量预报、降雨量实况、气象云图等气象信息;水文站、水库等汛情信息;洪涝卫星遥感信息等。该系统将各种专业信息放在一个空间数据基础上,以便于用户检索、分析、使用。用户可以按照不同的主体进行快速检索。实时数据全部采取分布式加载,确保系统的实效性。在系统建设中,重点解决了以下问题:按部门职能提供数据、统一的数据平台与软件平台、分层数据处理、以地理数据为基础等。

3结语

在政府办公自动化中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实践中,获得了以下经验。首先,地理信息系统在系统功能和信息资源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应当广泛用于政府办公自动化中,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其次,政府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是一项耗资费时的复杂工作。建设地理信息系统应当遵循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的原则,由小到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建库。建设地理信息系统应当将实用性放在首位,确保系统建设稳健发展。第三,建设协调服务信息系统涉及到多个政府职能部门,能够为各级政府实现数据共享创造条件,有利于我国信息产业的建设、发展。第四,典型试点和原型法是积累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经验的重要方法。最后,数据资源建设是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系统能否投入日常业务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系统的数据信息。借鉴国外一些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经验发现,数据得不到更新,是导致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失败的最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初晓炜,伦绍玲.面向政府决策支持的统计地理信息系统设计[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0(20).

[2]蓝荣钦,李淑霞,刘阳,等.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J].地理空间信息,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