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新闻评论的传播特点十篇新闻评论的传播特点十篇

新闻评论的传播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4:47

新闻评论的传播特点篇1

关键词:新闻评论语言特点

一、新闻评论的语言特点

1.电视新闻评论的语言特点

电视新闻评论,是电视传媒对当前重大新闻事件或重要问题发表意见、做出分析判断或评述的一种节目形式。由于它具有新闻性、政策性、现实性3个方面的特性,所以在报道新闻时呈现出具有反应快、政策性强、直面社会现实等特点。而且新闻评论还需要弘扬正气、针砭时弊,在严肃之中融入幽默,在说理、分析之间穿插情感,在教化、训导的同时体现出一种宽容的气度。

语言特点有:

(1)精准确切。要对事实进行准确评论,做到正确引导,新闻才具有可信度及说服力,从而可以提高媒体的权威性。

(2)大众化。在电视新闻评论中,恰当运用大众化的语言,会使整个评论显得明亮活泼,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3)幽默诙谐。新闻评论的幽默含义绝不是庸俗戏谑,当然也不是低级趣味或是哗众取宠,而是高雅地体现人的高尚情操和智慧。用委婉含蓄的幽默语言,给人以意味深长的韵味。

2.广播新闻评论的语言特点

广播新闻评论的语言必须是:精炼、准确、客观、通俗易懂的;要具有人情味和责任感,对社会存在的丑恶现象要有正义感,对弱者要使用温性词汇。广播新闻的语言没有画面的对照,全靠听觉来接受和获取信息。广播的语言总有温暖人心的效果,并能给人以情感关怀。广播新闻评论着重强调反映“事实发生、发展与新闻报道之间的时间差”,评论语言通俗易懂,能够充分调动声音、音响的表现功能,让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语言特点有:

(1)短小精悍。简短有力地点评出事件的内容事实,具体精悍。

(2)简明扼要。关键点突出,评论语言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3)形象具体。从多方面讲述事件背景及内容表现新闻事实。

3.报纸新闻评论的语言特点

(1)多样性。随着社会关注点的增多,报纸评论专栏的议题涉及经济、文化、政治、体育、生活各个方面,显得丰富多彩、百花齐放。

(2)多元化。由于大众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多元化的社会评论可供读者探讨和选择。因此,对于同一事件的评论,各家媒体都各有千秋地发表或深或浅、或褒或贬的看法,从而使得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和价值认可进行判断和选择。

(3)时效性。对新近发生的事实进行及时地报道,新闻的评论具有时代性,扣紧时代脉搏,与时俱进。在当今传媒发展越来越迅速的时代,哪家媒体第一时间提出真知灼见,哪家必将赢得大众的眼球。

二、新闻评论要运用大众话语、多元表达,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无论是哪一种媒体,笔者认为新闻评论语言都要大众话语,用最贴近生活的语言表述观点、发表评论,才可以更好地在评论要素与视听元素结合中发挥新闻舆论的引导作用。新闻报道以传播事实性信息为主,新闻评论则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在事实性信息的基础上,加上意见性信息的传播,多元表达、完美结合,即可充分发挥好新闻评论舆论导向的传播功能。

新闻评论是在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相结合中传递意见性信息,在评论要素与视听元素相结合中发挥其政论性,并在这两个结合点上构建起一个新闻舆论场。新闻舆论场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现实社会中还存在着人际传播的口头舆论场和网络传播的网络舆论场。作为媒体应该做到汇集、引导、影响意见的提出,才能加大主流新闻的传播力,保持对舆论导向的影响力。

三、新闻评论的能力培养

1.新闻评论语言的能力要求:

一名称职的新闻评论工作者,首先需要具备三种能力:

(1)良好的认知能力。认知能力即新闻工作者把握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现象与本质的能力。

(2)敏锐的判断能力。判断能力是指新闻工作者从一定的价值观出发对事物的是非善恶、利弊得失进行判别的能力。

(3)精湛的传播技能。传播能力则是新闻工作者把自己对客体事物的认知与判断进行充分而巧妙地表达。

2.学习新闻评论语言特点的重要性:

(1)是由新闻评论在媒体上的地位所决定的。

(2)是由当前社会发展和新闻传播的急迫需要所决定的。

新闻评论的传播特点篇2

1.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唐代的进奏院与进奏院状;宋代的邸报与小报;元明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清代初期和中期的新闻传播活动。

2.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

外报在华的出现及其扩展状况;国人办报的主张与构想;国人办报的开端。

3.维新运动中的国人办报热潮

维新派的第一批报刊;《时务报》——梁启超、汪康年的合作与争论;国人第一次办报热潮;梁启超的报刊活动与报刊思想。

4.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的兴起;戊戌后的改良派报刊;《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和革命派报刊的大发展;清政府加强对报业的控制;辛亥革命时期报刊宣传的特点和业务改进。

5.民国初期的新闻事业

民国初期新闻事业的短期繁荣;北洋军阀统治下的新闻事业。

6.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前后新闻事业的发展;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

五四时期新闻事业的重大改革。

7.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报刊;国共合作到北伐战争中的革命报刊;北洋军阀统治地区的新闻事业。

8.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事业

统治区的新闻事业;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事业;抗日救亡运动中的新闻事业。

9.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抗日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事业;统治区的新闻事业。

10.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新闻统制的重建与国统区新闻界的抗争;解放区人民新闻事业的发展与新闻工作中两条战线的斗争;中国新闻事业的划时代巨变。

11.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事业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创建与初步发展;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与新闻业务的探索与改进;1956年的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改革。

1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事业

整风运动和反斗争中的新闻事业;“”与“反右倾”中的新闻事业;新闻事业的发展与新闻工作的调整与改进;围绕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斗争。

13.“”时期的新闻事业

1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新闻事业

拨乱反正中的新闻事业;改革开放中的新闻工作;全面深化改革中的新闻事业。

二.新闻学概论

1.新闻的定义及其要素

新闻的基本特点;新闻的定义;新闻本源;新闻要素;新闻类别。

2.新闻与信息

新闻是一种信息;信息的特点;信息量;信息与新闻工作;信息与客观性报道。

3.新闻与宣传

宣传的基本特点;决定宣传效益的要素;事、理、情——宣传三元素。

4.新闻与舆论

舆论的定义和特点;舆论的社会功能;新闻媒介与舆论导向;良好舆论环境的营造。

5.新闻事业的产生

中国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工具;西方报纸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产物;报纸、广播、电视的产生。

6.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

政治、经济体制决定新闻体制;生产力水平决定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传播工具的物理性能决定传播工具的特点;读者的需要促使报纸多样化;反映现实生活的需要决定新闻体裁的多样化;新闻教育适应新闻事业而产生、发展。

7.新闻事业的性质

新闻媒介的共性、特性、个性;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新闻媒介产品的商品性;新闻事业的阶级性;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和特点。

8.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

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新闻媒介的正效应与负效应;新闻媒介的功能定位;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我国新闻事业的作用和任务。

9.新闻媒介的受众

受众是新闻媒介的积极参与者;受众的特点;受众的细分;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

10.中国新闻事业的工作原则

新闻真实性;新闻指导性;新闻事业的群众性;新闻事业的战斗性;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

11.新闻选择

新闻选择的标准;新闻选择的具体运用。

12.新闻媒介的管理与经营

新闻法规;新闻媒介的内部管理和运行;新闻媒介的经营。

13.新闻工作者的修养和职业道德

中国新闻事业对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要求;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14.大众传媒与社会系统

媒介生态系统;媒介在社会系统中的作用;当代社会媒介生态环境的特征。

15.大众传媒与政治

现代政治对大众传媒的影响;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媒介发展与民主进程。

16.大众传媒与经济

现代新闻对传媒的决定性影响;大众传媒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中国大众传媒走向市场之路。

三.新闻采访与写作

1.新闻采访概论

新闻采访学的任务、对象、方法与研究沿革;新闻采访学史略;新闻采访活动的本质属性;新闻采访活动的特征;新闻采访的路线;采访主体的职能与修养。

2.采访方法论

新闻事实的识别与方法;新闻采访选题的确定以及方法;新闻采访的工作程序及其方法;新闻访问活动及其方法;新闻观察。

3.采访分类论

专业采访报道;新闻采访内容的形态特征;新闻采访主体的行为方式;新闻采访的中介工具。

4.新闻写作的基础方法

新闻为何要用事实说话;新闻写作对真实性的要求;通过再现场景说话;运用背景材料说话;借助“直接引语”说话;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

5.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受到限制的写作;时效性:新鲜、快速、简短;可读性:具体、生动、通俗;针对性:信息、知识、思想。

6.新闻角度

一个关系成败的切入点;寻找最佳新闻角度;选择新闻角度的几种方法;新闻跳笔。

7.新闻语言

新闻写作对新闻语言的要求;如何使用白描语言。

8.消息是新闻报道的主要体裁

消息体裁的特点;消息体裁的优势;导语的写作;消息主体与结尾的写作;消息新闻背景的写作;常见的几种消息形式的写作。

9.通讯的基本特征

什么是通讯;通讯是一种新闻体裁;通讯与消息文体特征的区别;通讯与消息功能的区别;通讯写作的基本环节;几种常见的通讯的写作;专访;新闻特写。

10.网络新闻写作

网络媒体的传播特点;网络新闻的种类;网络新闻的写作技巧;网络新闻写作需注意的问题。

当代报纸编辑工作;报纸编辑的人才;报纸编辑学研究。

2.报纸设计

报纸的特点与结构;报纸的设计思想;报纸的设计程序。

3.新闻稿的选择

选择新闻稿的意义;社会评价;新闻评价;充分利用稿件。

4.新闻稿的修改

事实的订正;思想政治差错的校正;辞章的修正(校正、压缩、增补、改写);修改的方式和程序;修改稿件要注意的问题。

5.新闻标题

新闻标题的功能;新闻标题的特点;新闻标题的类型和结构;新闻标题的制作;标题、提要题与大标题。

6.新闻稿件的配置

稿件配置的意义和特定;稿件的组织;稿件的配合。

版面的功能;版面的编排思想;版面空间;版面的编排手段;版面的布局结构;版面的美化;版式;版面的设计。

8.报纸的策划和组织

报道策划与组织的意义;策划对象的分类;报道策划的实施。

图片的种类及其在现代报纸上的地位;照片的选择与编辑;漫画、图示、图饰编辑。

专副刊的发展史与界说;专副刊的特性;专副刊的功能与类型;专副刊的内容设计与形式选择;专副刊的个性;专副刊的作者与组稿。

五.新闻评论学

1.新闻评论学基本原理

新闻评论的特点和作用;新闻评论的选题和立论;新闻评论的标题;新闻评论的结构;新闻评论的说理论述;新闻评论的语言与文风;新闻评论工作者的素质和修养;新闻评论的回顾与发展。

2.各种新闻评论体裁及其应用

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语;专栏评论;新闻述评;杂文(杂感、随笔);广播新闻评论;电视新闻评论。

六.广播电视新闻学

1.广播、电视的产生与发展

广播、电视的概念;广播、电视的产生与发展;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港澳台地区的广播、电视事业。

2.广播、电视的传播方式与传播特性

广播、电视的传输网络与制式;广播、电视的传播方式和传播特点;广播、电视的语言及其基本要求;广播、电视的协调发展。

3.我国广播电视的性质与根本任务

广播、电视的性质(一般性质与社会主义性质);广播、电视的职能和任务;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的素养。

4.广播、电视新闻采访

广播录音采访;电视摄像采访。

5.广播、电视新闻的体裁

广播消息的特点、种类以及写作要求;电视新闻的特点、形式与采制要求;广播新闻专稿与广播通讯的类型与写作要求;(广播讲话、录音访问、特写与速写、现场实况广播与录音剪辑);电视新闻专题的特点、类型和采制;广播新闻评论特点、种类以及写作要求;电视新闻评论特点、种类以及写作要求。

新闻评论的传播特点篇3

关键词:时事评论;节目;传播

1引言

随着媒体的不断发展以及传播力度的扩大,各个国家地区都推出了众多时事评论节目频道,专门通过电视或者广播对最新的时政、经济、社会、文化、体育等新闻信息进行介绍以及点评,是现代公众了解国家大事,理解政治时事、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的时事评论节目多为新闻类点评节目,1980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正式推出第一款新闻事实点评节目“观察与思考”,从此打开了我国点评类节目的大门。经过近10年的发展,1993年,中央电视台又推出了“焦点访谈”系列节目,至今都具备很深的群众基础以及传播影响力。2008年起,央视又推出了“新闻1+1”节目,与之前的新闻评论节目不同,“新闻1+1”节目采用现场直播的形式进行拍摄,专门针对最新的时事政治话题,由一个主持人与一个评论员进行互动访谈,为公众展示最新的新闻解读信息,这对主持人以及评论人员的专业知识能力要求很高。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中国对内的时事评论类节目产生了巨大的转变,传统的节目具有很强的政治性,而如今的节目更加关注社会,更加重视现实生活,贴近公众的视觉,更能够激发观众的共鸣,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对外传播中,随着国力的增加,话语权的需要,这些年各个外语媒体亦加强了时事评论节目的构建,并力图与国际一流媒体接壤,加强对于国际新闻时事的多元化解读。

2时事评论节目现状

2.1时事评论节目类型

2.1.1评述结合型节目

电视新闻节目常见的播出形式是评述结合,评论意见信息与新闻内容各自占据50%左右的比例,在播放的过程中,两种类型的内容穿插播放,从而达到边播放新闻边进行点评的效果,如“焦点访谈”系列节目,就是以专门的镜头来播放现实新闻,而以另外的镜头来播放邀请的专家点评的内容,实现评述结合,让电视机前的观众能够更好的理解新闻的内涵。

2.1.2主评论型节目

除了将评论与新闻以1:1的形式进行展示,更多的节目选择以评论为主进行展示。用言简意赅的表达将时事新闻进行概括,保证所有的重点信息都囊括在内,再进行评论性的发言,一般而言,以评论为主的新闻节目两者内容比例约为4:1到5:1。新闻评论信息往往以新闻事实为基础。如央视推出的“新闻1+1”栏目,由节目方对重点新闻进行介绍后,主持人与评论人员进入问答环节,且问答环节占据80%的时间。

2.1.3两种类型节目对比

评述结合类型的时事点评是新闻类节目在媒体传播中的探索成果,但是目前主流的时事评论节目仍然更偏好主评论类型。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与速度都有了重大的飞跃,很容易在各种社交平台以及新闻app中@得最新的时事新闻内容,但是却缺少获取优质评论的平台,难以透过新闻事实观察理解其背后的深意。而主评论形式的时事评论节目则为公众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体现出电视时事评论类节目的真正魅力所在。

2.2国外经典时事评论节目介绍

2.2.1KeiserReport节目

KeiserReport是一档著名的经济评论电视节目,它的主持人具有深刻的经济评论功底,并且由于其对于银行家的暴躁脾气而闻名于世。KeiserReport节目的目的是为公众提供全球各种经济类新闻热点背后的丑闻现象并加以言简意赅的分析,帮助公众更好的了解所处的经济社会环境。该节目每周仅播出3次,每次持续的时间为30分钟,节目主要由两个环节组成。第一个环节由主持人进行主持,偶尔也会邀请行业大咖加入,对近日最流行的经济财经类时事问题进行讨论,收集各大媒体的新闻报道并进行简单的点评。第二个环节中,主持人会邀请特邀嘉宾参与到讨论中来,针对第一环节提供的信息展开评论,除了揭露出一些丑闻现象,常常也会涉及到流行的互联网等话题。为了增加节目人气,KeiserReport节目有时也会邀请其他行业的人员加入,如曾经邀请英国喜剧演员RussellBrand对虚拟货币话题发表看法。这一举动能够让节目更接地气,受到观众的热烈追捧。

2.2.2theBigpicture节目

theBigpicture节目属于杂志类型的新闻评论节目,推出以来一直维持着较高的人气追捧,播出频率很高,每天持续播放1小时。目前是Rt的王牌节目之一。theBigpicture节目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的新闻,将内容区分为不同的版块,在这里,观众不仅可以了解经济政治话题,也能够对科技、环保等新闻有所了解,theBigpicture节目以丰富的表现方式将新闻及其解说变得多样化,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在“Rumble”板块中,节目方会邀请保守派人员与自由派人员进行讨论;而“needtoKnow”板块则是专门的政治话题讨论时间;“Screwed”版块仅涉及到最新的经济财经类时事及其点评。theBigpicture节目拥有上10种不同的版块,但有意思的是,版块的播放是没有规律的,节目方会根据当天的新闻决定应该以何种版块进行播放,观众永远不知道下一期节目会播出什么。

2.2.3《20/20》节目

20/20节目是美国上线很久的新闻点评类节目,由aBC进行独家播出。该节目的内容来源涵盖面十分广,不仅有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热点问题,还有健康问题、儿童问题等其他平台鲜少涉及的话题。每周仅在周一播出一次,每次播放会将所有的内容区分为2-4个不同的小专题。每当一段专题的内容播放完毕后,不仅评论员会发表自己的看法,节目方还会邀请记者来到现场,谈论自己对于该新闻的看法以及最新进展情况。节目方拥有强大的实力,早期的主持人是芭芭拉・沃尔斯特和休・唐斯,都是新闻播放、采访界的翘楚。20/20节目拥有很高的人气,并且发展至今都未曾遇到过真正的对手。

从国外几档不同类型的时事评论类节目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时事评论节目往往与一个民族的性格和思维方式息息相关,更为直接的表达,幽默调侃的语言,批判性思维的对话方式贯穿在整个节目架构中,而中国受儒家文明的影响,在评论的叙事风格和观点表述方面,更加温,中庸,留有余地。

3我国时事评论节目问题分析

尽管我国的时事评论类节目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不错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3.1语态僵化现象

著名新闻工作者孙玉胜曾经在节目中提到,我国传统的时事评论类节目在播出的时候,一致面临程度不一的语态僵化现象,在我国新闻人士的传统理念中,在播放新闻的时候,只有以正式的语气进行播放以及解读才能够为公众带来权威感,同时他指出,我国的时事评论类节目急需要一种新的叙述方式,而这种的新的叙述方式应该从改变语态开始,电视台应该思考如何通过现有的语言吸引观众[1]。

3.2栏目同质化倾向

除此之外,我国的许多地方电视台也相继推出了时事评论节目,但是大多数节目缺乏创新,而是一味的模仿其他地区的做法,导致我国许多时事评论类节目具有同质化的趋势。如曾经“焦点访谈”栏目十分火爆,以其独特的见解吸引了一大批观众,于是许多地方电视台立马推出的“小焦点访谈”系列节目,尽管各地都采取了访谈与新闻结合的形式,但是在新闻素材的选取以及评论见解上都不能保证质量。“实话实说”节目的火爆,让许多地方电视台都成立了演播直播间,但是缺少高专业水平的新闻主持人以及点评人士,节目的质量参差不齐,缺乏自己的特色与生命力。

3.3传播方式局限性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习惯用手机看新闻时事,但是传统的时事点评类节目需要借助电视或者广播渠道进行播放,渠道的限制使得新闻节目失去了部分观众。尽管某些经典的新闻时事节目访谈片段会在微博以及朋友圈被公众疯狂转发,许多人仅通过短短的几分钟视频,并不能很好的了解整件事情的砹去脉,反而会让人陷入思考困境。近年来,随着CCtV等平台相继推出了自己的app,观众也可以通过手机来收看直播,但是采取该方式的人数还是比较少,没有取得预期的火爆效果。

4制约我国时事评论节目因素分析

影响到我国新闻时事评论节目传播效果的因素很多,如商业因素,电视台内部人员因素等等。

4.1商业因素影响

商业利益的制约是影响我国实施评论节目传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商业模式是现代媒体无法躲避的问题,特别是在财经、民生类新闻的报道中。有人提出,某些“现实的社会世界”其实是媒体为了广告商的巨额利润,按照他们的意图来进行偏激评论,或者是为了满足公众需求而降低新闻内容质量,选择有趣而价值低的内容进行播报,从而使得许多观众受到影响,间接影响了观众的价值观,一旦更换节目的内容,试图做出改进,也容易导致节目的观看率下降,失去大部分观众[2]。

4.2内部机制制约

电视台内部机制的制约也会影响到时事评论类节目的传播。新闻评论节目很重视时事新闻的时效性,每制作一期节目,都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从前期的新闻素材收集,记者采访,到新闻点评以及节目拍摄,往往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但是目前我国许多电视台尚且缺乏有效的内部机制,无法进行人员与资源的协调来保证时事评论节目的质量,除此之外,也缺少专业程度高,视角独特,了解新闻传播机制的优秀主持人以及策划人,使得大部分时事评论节目制作效果差强人意。

4.3画面表现力局限

电视时事评论类节目需要同时借助电视画面以及评论声音来进行展示,但是对于新闻事实进行思考点评的部分必须通过声音来进行传递。而某些地方的电视台为了增加新闻的感染力度,截取的图片与视频往往是某些渲染力度很强的、甚至是带有夸张色彩的资料片段,与现实现状有所偏差,不能传递给观众真实的情景,但是仍然许多观众会被这些图片与视频吸引,将注意力放在“出席人物”等图片视频上,忽视了新闻背后的点评,不利于有价值的思想传播过程[3]。

5提高时事评论类节目传播效果对策分析

为了帮助我国各个电视台提高新闻时事访谈类节目的收视率以及节目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5.1重视评论性的提高

时事评论类节目的生命力在于评论的质量。因此,对于任何电视台来说,为了保障访谈节目的质量,都必须对新闻时事的点评进行严格的审核,将评论的质量放在首位,改变传统上评价事实的做法,逐渐向理论论述转变,用自己独特的观点建议来说话。在事实访谈类节目的播出过程中,不仅需要概括展示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也要展示该事件背后的原因与推动力量,从而得出相应的启示以及未来的应对方案等。“新闻1+1”节目之所以受到观众的追捧,其重要原因之一是能够邀请专业的点评人员提供具有特色的见解。但是在国际频道对外传播的过程中,由于嘉宾语言的限制,评论的专业水准也会大大受到限制。

5.2关注重大时事热点

电视媒体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起到舆论监督的效果,但是电视节目在选择素材的时候,不应该将全部的重心都放在重点舆论导向的事件上,而应该全面的关注社会各个方面的新闻。很多年前的“焦点访谈”节目就成功的做到了这一点,在选题上会涉及不同的新闻类型,瞄准了社会热点的同时,为解决社会难题提供了想法与对策。时事访谈类节目要想获得观众的关注,除了需要精湛到位的点评之外,还需要选择优秀的素材,不能一味迎合观众的口味,在素材选择过程中,需要选择与社会发展模切相关的重点事件,让新闻更加具有传播的价值与意义[4]。

5.3关注新媒体渠道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渠道是新闻评论节目应当关注的重点渠道。尽管目前许多经典的电视访谈节目片段会被热心的观众上传到微博以微信等社交平台,得到众多的转发量,促进其传播,但是却远远不够。新闻时事节目可以考虑与各大网络媒体以及电台进行合作,推出专栏产品,定期推送有价值的精选栏目,精准定位观众人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节目的知名度与收视率。

6结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公众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接触到新闻的渠道。电视时事评论节目不仅能够为公众提供最新的新闻介绍,还能够邀请到权威专业人员对新闻内涵进行解说点评,极大扩展了人们的视野。我国相继出现了“焦点访谈”,“新闻1+1”等著名的时事评论节目,然而,我国的时事评论节目还面临诸多问题,如语态僵化现象明显,各地方节目的同质化趋势增加,节目的传播方式有所限制等等,这主要是由于涉及社会的商业利益以及电视台的内部机制等因素导致的。为了提高我国时事评论节目的质量与收视率,应当通过提高评论价值、选择重点新闻以及开阔传播渠道等方式进行改进,促进时事评论节目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梦苏.浅析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语言风格研究的意义[J].新闻传播,2015(8).

[2]卢和光.谈话类新闻评论的节目特色分析――以《锵锵三人行》为例[J].东南传播,2015(2):117-119.

[3]宫晓雷.电视媒体新闻评论节目研究[J].新闻传播,2016(7).

新闻评论的传播特点篇4

【论文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新闻评论也伴随着网络新闻的发展而显出勃勃生机。本文分析了网络新闻评论相较传统新闻评论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新闻评论,指的是针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发议论、讲道理,做出分析和解释的评论性意见。新闻评论是媒体的旗帜和灵魂,历来被传媒高度重视,报纸、电视、广播都曾不遗余力地开设新闻评论栏目。而网络新闻评论是指在网络上就当前的新闻事件或事态发表的评论性意见,是意见表达较为自由的媒介评论。

根据网络新闻评论主体的不同,网络新闻评论大致可以分为网站评论、专家评论、网民新闻评论这几类。网站评论,即代表网站立场的评论,它通常由网站或网站所依附的传统媒体的编辑和记者,或网站的特约评论员来撰写;专家评论,指由网站特邀的专家对某个事件发表的评论;网民评论,则是指任何方式的网民意见的自由表达,主要包括论坛中的帖子和新闻事件后面的留言。①网络新闻评论除具有传统新闻评论所具有的理论性、思想性、有益性等特性以外,还具有传统新闻评论所不具备许多优势,主要有:

首先,网络评论具有连续动态性的特点。所谓连续动态性,是相对于传统新闻传播的静态而言,传统的新闻评论由于技术、覆盖范围等限制,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一定的间隔,网络新闻评论突破了技术等限制,消除了网络新闻评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间隔。网民制作、传播、接受和反馈新闻评论的过程几乎同时同步进行,这使新闻评论在宏观上呈现连续、动态的特性。对于传统新闻评论而言,时效性是重要特性之一,即当新闻事件发生以后,新闻评论的写作者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新闻评论的写作并能够在最快的时间里传播出去。较传统媒体而言,网络媒体在时效性上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更便利的技术条件。在此基础上将这种时效性发展成为即时性,逐渐形成连续动态性。“全天候的滚动新闻是网络媒体独有的新闻形式,在网络上,新闻文本的时间已经细化到了几分几秒”,而新闻后面往往会有“我要发言”等为受众提供新闻评论的空间,只要受众有表达的意愿,即可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之内尽情发表意见和观点。同时,网民写作的新闻评论越来越跳出传统的新闻评论写作模式,观点愈发自由和多样化。论点、论据、论证等都不再是必须的要素,一句话、一组词、甚至是一个表情,只要可以表达此刻的观点或情绪,都可以写作、发表并形成网民的新闻评论,省去措辞的推敲和斟酌以及论点的推理论证过程,节省大量时间。评论完成后,只要点击相应按钮,便即刻上传和,过程简单、对专业技术要求不高。这些微观的快捷操作最终形成了网络新闻评论连续动态的效果。

其次,网络新闻评论具有多元化特性。网络新闻评论的多元性主要体现在写作主体多元化、文本形式多元化、选题多元化、发表渠道多元化、编辑组织形式多元化等几个方面。写作主体多元化,传统新闻评论的写作主体以本媒体的记者、编辑为主,结合少量的特约评论员评论和专家评论,而网络新闻评论不仅包括记者、编辑、特约评论员以及专家评论,还包括数量庞大的网民评论。数以万计的网民有着不同的来源,独特的人生经历及各异的学历、年龄、社会地位等利于形成独立的新闻人格、新闻认识、新闻情感和新闻角色,形成多元的新闻评论写作主体;文本形式多元化,传统的新闻评论根据自身的媒体特色和局限分别以文字、声音、图像为主要文本形式,网络新闻评论根据自身的技术优势可以综合运用这些载体进行整合传播。同时,网络新闻评论还突破了传统新闻评论的文本标准和规范,网友甚至可以利用单纯的表情、符号、声音等发表评论,文本形式高度自由;选题多元化,新闻评论就是新闻评论所要描述的事物、现象或是要评述的问题,它规定着评论的对象与范围,也是写作过程中的首要环节②。由于版面和时段的限制,传统新闻评论选题多数集中于社会公众广泛关注的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大多选题严肃、评论严谨。网络新闻评论从根本上突破容量的限制,为评论选题的多元化提供保证,用户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关注点和兴趣点而对不同的事件、问题发表评论,使评论选题更丰富、视野更广阔;渠道多元化,网络新闻评论的发表渠道主要有网络新闻评论专栏评论、网络论坛评论、网民即时评论三种。网络新闻评论专栏主要发表媒体自身以及网民的评论性文章,独立成篇、新闻评论要素较齐全,基本延续了传统新闻评论的形式和特点。网络论坛评论主要是指网民根据各自兴趣自发形成的就某个或某类话题表达意见并相互交流反馈。网民即时评论通常是指网民在阅读相关新闻之后迅速跟帖作出的评论;编辑组织形式多元化,相对于传统的新闻评论编辑组织方式,网络新闻评论的编辑组织方式出现了创新,如利用网络的超大容量功能,进行评论汇编,就某热点讨论制作专题,为网友制作评论文集,建立评论数据库。③

转贴于

第三,网络新闻评论具有交互性的特点。所谓交互性,是指“后来的信息在顺序上与前面的信息的相互关联程度,尤其是后来的信息对早先信息关系叙述的程度”④。网络是双向交流的媒介,受众能在阅读评论的同时参与评论,任何人都是网络空间信息的一个结点,既接受铺天盖地而来的网络信息,又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同时新的信息,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而这些操作对于能够使用网络的用户来说几乎没有任何技术壁垒。当下几乎所有网站的新闻页面都附有“评论”选项,读者可以随时发表评论。在这样一个网络信息的集散地上,读者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信息的传播和反馈,相互交流和互动。技术的便利为网民的互动提供了宽广的平台和坚强的后盾,而网络的匿名性则为网民的畅所欲言提供了可能。网民在网络空间均呈匿名状态,现实生活相对应的身份和责任在网络世界均隐退,网民发表意见和言论可以规避“祸从口出”的风险,不必为说过的话负责任、不受社会规范的约束、对于当下具有倾诉欲的人而言具有无法抵抗的吸引力,网民可以完全根据个人兴趣参与不同的讨论群,出入自由、交流平等,全然没有后顾之忧,吸引和激发了网民的参与热情,网民的参与又进一步推动网络信息传播的交互性。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讲网络新闻评论看成是“互动式评论”。传统新闻评论虽然也在不遗余力地开展与读者之间的互动,例如报纸有读者来信,广播和电视有听众电话甚至邀请受众进演播厅,但事实是,任何传统媒体在交互性上都无法和网络媒体媲美,网络媒体互动的广度和深度是传统媒体的读者来信和电话参与不能望其项背的。

第四,网络新闻评论的大众化和个性化特色也是其吸引受众的重要魅力。首先是话语权向大众的回归。传统媒体格局之下,发表言论的权利属于社会稀缺资源。虽然广播、报纸、电视都致力于发展与受众之间的良好互动,但是由于版面和时间的限制,公众意见往往无法得到自由流畅地抒发。而网络技术提供的可能性,使任何可以接触网络终端设备的组织和个人可以在网络空间里占有一席之地,并可以根据个人意愿平等而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不受版面、时间的限制。话语权的回归使网络新闻评论真正实现了“观点的自由市场”,真正成为有着广大受众参与的交互式评论。其次,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使得网民有可能使用网络技术为公众提供的话语权。经济的发展使网络终端对于寻常百姓而言不再遥不可及,网民几乎可以在第一时间接触新闻事实,发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相关言论。这种互动式的评论,改变了传统媒体以传播者为中心的传播模式,技术的突破和竞争的要求逐渐形成了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模式。广泛参与的受众从自身环境出发,选择与自己实际生活相关或是受到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发表意见,使网络新闻评论从根源上具有平民化和鲜明的个人化印记,具体表现为个人化的选题、个人化的视角、个人化的判断和个人化的语言。大众化和个人化不仅是网络新闻评论的重要特性,也反映了当下关注个体、关注民生的时代精神。

第五,网络新闻评论具有鲜明的批判性。批判是网络新闻评论发挥作用的重要方式,前提是在法律法规及政策的框架内,对某种思想、观点或者行文进行合逻辑的分析,其分析的结果是对该思想、观点或者行为的否定。⑤话语权由过去的被媒体精英或知识精英垄断的格局转变为人人都能参与讨论发表意见的去中心局面,同时网络的匿名性使人们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地发表个人意见,这些都决定了网络新闻评论的批判性。伴随着网络新闻评论的产生和发展,这种批判精神更是被网民发挥到极致。庞大数量的参与主体,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和利益团体,代表着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立场,他们几乎是在同一时刻对某个新闻事件或事态予以关注并进行思考和发表评论。他们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和人生经历去关注和分析新闻事件,形成观点和看法。在网络这个“自由的意见市场”上,各种声音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相互之间平等民主,这些都使网络新闻评论具有强烈的批判性。综上所述,网络新闻评论具有连续动态性、交互性、多元性、大众化和个性化、批判性等优势特性,这使网络新闻评论相较于传统新闻评论而言对受众更有吸引力,虽然这些特性的存在不能掩盖网络新闻媒体权威性不足等缺陷,但是网络新闻媒体可以扬长避短,根据自身优势,为网络新闻评论拓展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参考文献

①彭兰:《网络新闻学原理与应用》,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②郑艳,《网络新闻评论的特色》,《新闻爱好者》,2008年12月(下半月)

③田秋生,《网络新闻评论的突破和创新浅析》,《新闻传播》,2006年第9期

新闻评论的传播特点篇5

【关键词】媒体职责;新闻评论;网络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4-188-01

一、绪论(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网络的发展给新闻行业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网络言论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特色。在网络传播中,相比于其他新闻报道,网络中的新闻评论由于在传播方式上更为便捷迅速,在产生上门槛更低,更容易对舆论造成影响。通过结合具体案例,讨论在网络中,新闻媒体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职责。

(二)研究对象和范围

研究对象为网络传播中的新闻媒体,文本主要是新闻评论文本,范围主要是中国大陆网络传播中的媒体。

二、网络传播中新闻媒体的职责

本文中所讨论的新闻媒体,是指在传播过程中以新闻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大众媒体,不包括微博等自媒体。本文选取关于复旦黄洋中毒事件的新闻评论作为研究样本,接下来本文将以此为依据,从三方面分析在网络中新闻媒体的职责。

(一)在新闻评论中要尊重客观事实

新闻媒体,无论任何时候都应该首先坚持客观报道这一点。新闻评论既然是发议论讲道理,其所依据的新闻也就必须是真实客观的,而非歪曲虚构的报道。在对复旦黄洋中毒事件发生后,在案情本身不明朗、公安机关未公布更多案情具体细节的情况下,新闻媒体的信息源并不官方权威,信息是否真实仍旧有待核实的情况下,多家媒体的评论中对很多作案动机、案发后的情节言之凿凿。我们都想要一个真相,但并不能要道听途说、一面之词的真相;我们需要媒体给我们还原现场,但并不需要添油加醋、有偏向的现场。在网络信息繁杂、可信度难以辨认的情况下,处于这个环境中的新闻媒体更应该担负起“社会公器”和“把关人”的职责。

(二)网络新闻评论要避免影响司法公正

在网络中,信息的传递和复制都十分迅速。传播者的意见能十分迅速方便地被扩散,从而可能会形成一定的网络舆论。在新闻网站关于黄洋事件的评论中,就将犯罪嫌疑人林某作为一个罪犯一样对待。舆论对司法的影响并不仅仅是在这一案件中才体现的。三年前的药家鑫案,当时的媒体在报道时主观意见强烈,几乎一边倒的要求将药家鑫判处死刑,这种舆论引导和舆论压力最终取得了“胜利”。广州许霆案中,一审无期,在舆论的影响下,二审判刑有期徒刑五年。这种前后的反差,正说明了司法的尊严被媒体所损害。不管是媒体也好司法也好,所追寻的都是公平与正义这一目标。新闻媒体应该队识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是公平,而并不是对司法的干涉。网络中言论传播的迅捷性和交互性等特点就使得评论者的观点内容能够被迅速、快捷、广泛的传播,在对司法类新闻的报道、评论和传播中,由此所产生或引导、影响的舆论会对司法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在网络中新闻媒体要避免在追寻正义的过程中避免对司法公正产生不好的影响。在对法律新闻进行评论时要注意避免按照自己所了解的信息进行媒体审判,在事件本身不明朗的情况下媒体要去找寻真相,在评论过程中应尽量做到客观公正,避免自己的评论对舆论产生激化受众的情绪而使得受众反而忽视了真相,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减少对司法产生不良影响。

(三)网络新闻评论应避免媒体审判和舆论暴力

在网络传播中,信息的产生和传播都十分迅速。在这样一个传播过程中,网民的神经很可能被某个敏感词戳中,由此而不加思索的关注某个话题。在对复旦黄洋中毒事件的评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多家媒体在评论时都将犯罪嫌疑人林某塑造成一个“阴郁的”、“双面性格”的“杀人恶魔”,如凤凰网、腾讯网等门户网站和新华网、人民网等新闻网站在对此事件的新闻评论中也多使用了“相煎何太急”、“琐事杀人”、“心理阴暗”、“双面性格”、“杀人恶魔”等字眼。作为新闻媒体,必须要意识到自己的评论可能带来的影响。媒体的评论除了概念层面上的对司法产生的影响,在评论中所涉及的个体也可能会受到新闻媒体的影响。新闻媒体在报道过程中和在发表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的时候要尊重公民的人权,要避免媒体审判,即在案情还没有侦破的时候就对有审判预设。即便是报道真正的罪犯,也要尊重他人的个人隐私和人格尊严,不要让媒体成为伤害公民的凶手。

三、结语

在网络环境中,虚假消息泛滥。新闻媒体要做的最重要的也就是客观真实报道新闻,新闻评论是对新闻事实进行议论说理,其所依据的新闻事实也必须要是客观真实的新闻。新闻媒体在发表评论时必然会有自己的观点意见,但要注意避免使其对司法公正产生不良影响,避免对事件当事人造成伤害。普通的传播者可以不顾及事实的真相带有感彩的意见,也可能凭借着道听途说的消息就言之凿凿,但是新闻媒体必须要做到依据客观真实的新闻,要注意避免自己的言论在网络中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

总之,网咯舆论的传播环境和状况有待通过适当的监管进行改善,但是新闻媒体可以通过自己的工作,客观真实报道新闻,公正理性的评论新闻。新闻媒体履行自己尊重事实、尊重司法、尊重公民的职责,才能对营造较好的网络环境起积极作用,才能对网络舆论起到较好的引导作用。

参考资料:

新闻评论的传播特点篇6

关键词:新闻评论;新媒体;付费机制

中图分类号:G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7-0045-02

新闻评论是传者借用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问题、现象直接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论说形式[1]。新闻评论在传递信息、引导舆论、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受众需求的变化,传统媒体时代的新闻评论已经不再适应新时展的需要,新闻评论必须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谋求新的发展方向。

一、新闻评论分类

从不同的目的和标准出发,不同的学者将新闻评论分成不同的种类,总和各家之长,笔者认为可以把新闻评论分成四大类,不同的类别又包含不同的小类。

一是报纸新闻评论,主要有:社论、本报评论员、短评、编者按、编后。《新京报》的评论版块是中国报纸新闻评论做得较好的报纸之一。

二是广播新闻评论,主要包括:本台评论、本台评论员、本台短评、编后话、记者述评、署名短评。

三是电视新闻评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为电视新闻配发的编前、编后话以及节目主持人、记者的即兴点评,主要以口播形式出现。这在《新闻联播》中也有所体现;另一类是电视专题评论,也称电视评论片,将活动图像(同期声)、背景资料、字幕与夹叙夹议的评论报道词有机组合在一起。例如央视的《焦点访谈》《新闻1+1》等栏目。

四是网络新闻评论,就是通过网络媒体的,就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评析或提出意见的文体或节目。可以分为媒介网络新闻评论和专家网络新闻评论以及网民新闻评论。如人民网的“人民网评”。

二、传统媒体时代新闻评论的现状

传统媒体时代的新闻评论主要是指报纸、广播和电视新闻评论。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三大新闻评论样式除了具有新闻性、政治性、群众参与性、社会责任担当性、反应社会舆论性等共性之外,又有各自的个性。

(一)报纸新闻评论

报纸新闻评论是一种以文字见长的新闻评论形式,它的文字篇幅一般较长,思想深度较广,范围大多涉及国内外重大时事,加上它发展时期较早,至今已具有一定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深受读者的喜欢。在传统媒体时代,报纸新闻评论主要承担了引导社会主流价值观、社会舆论的责任,虽然一些报纸评论版块也设立了读者来信、读者评论的栏目,但整体来说,还存在互动性不高、评论风格严肃呆板、选题范围有限、时效性不强等不足之处,报纸新闻评论始终给人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势。

(二)广播新闻评论

广播新闻评论是一种以声音见长的新闻评论形式,它具有传播速度快、声音感染力强的特点,此外,声音与文字相比,不受文化水平的限制,因此它还具有覆盖范围广、公众基础强的优点。另一方面它也存在稍纵即逝、不能保存的弱点,正是如此,对于主持人和嘉宾来说,除了有内容外,他们的个性在整个评论的过程中也显得尤为重要。

(三)电视新闻评论

与报纸、广播新闻评论相比,电视新闻评论可谓是“形象化评论”。它可以运用主持人、嘉宾、评论员的声音、同期声、字幕、照片、图像等多种传播符号,图像具有可视性,形象感人,增加了评论效果的说服力。而且电视直观性强,信息代码少,受众不受年龄和文化程度的限制,拓宽了电视新闻评论的受众面。因为广播新闻评论和电视新闻评论都以声音为传播符号,随着受众对新闻评论喜爱度的增加,谈话类评论节目也逐渐增多,二者难免出现一些相同的问题:第一,同质化问题突出,模仿《实话实说》《钟山说事》等谈话类节目遍地开花,模仿抄袭严重,创新不够,缺少精品;第二,真实感有所丢失,原本应以声音、图像真实性为本的节目,往往因照顾节目的“可视性”、“可听性”故意削弱;第三,无效沟通开始盛行,现场观众和嘉宾因为节目效果,有时言不由衷,受制于人。

三、新闻媒体时代下新闻评论的发展趋势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评论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的特点

1.高互动性

新媒体最为显著的特征便是用户间的即时互动,新闻评论也一样。以微博、微信为例,就单条微博而言,评论既可以是粉丝对博主内容的回馈,也可以是粉丝之间的互动。就微信而言,除了朋友圈中的互动,还可以和微信公众号的内容进行互动。这与传统媒体中单调的受众反馈机制有明显的区别。

2.强直观性

直观性主要体现在评论内容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传统媒体时代的新闻评论大多以单纯的文字、声音、图像为主,少数情况下会配以简单的插图,但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可以采取视频、图表、Flash,甚至是一个表情、一个符号、一句话等方式来完成。最近几年面对突发事件的新闻评论报道,例如东方之星沉船事故,除了单纯的配以文字、现场图像、同期声以外,还采用Flash还原现场,受众可以更为直观地对新闻内容产生深刻的印象,进而浏览评论信息、发表评论信息。

3.便捷的转载性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的转载性,即原本在特定平台上的评论拥有更多机会被转载到其他网络平台上,现在许多平台都会标注“源于XXX网”。这种形式和量子力学中的“跃迁性”有异曲同工之处,一般包括从高能态到低能态和从低能态到高能态两种模式。以新浪微博为例,高能态到低能态即:微博上某条权威官网或意见领袖的评论被转发,普通用户见状立马转发到自己的主页上,如此循环,评论内容的涉及范围会越来越广,传播效果也越来越强。低能态到高能态即:普通用户的评论被意见领袖或权威官网看见,兴起随即转发。借助意见领袖和权威官网的影响力迅速扩散,有时甚至形成话题,但第二种模式对评论的质量要求较高。

(二)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的新趋势

1.个性化评论成为主流

在新媒体环境下,随着用户知识水平的提高、评论对象的无界化的发展,用户已经对同质化的新闻评论逐渐失去兴趣,针对不同的用户订制个性化的评论逐渐成为趋势。个性化评论包括两个方面:主持人个性化和内容个性化。

主持人个性化是指通过主持人的智慧、风格、修养突出评论节目的个性化[2]。主持人作为新闻评论的主体,是新闻评论的灵魂,无论是在直播间还是新闻现场,主持人都是新闻事件的引出者,其表现对节目的形象至关重要[3]。广播新闻评论节目和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核心在于意见的传达和主持人观点的表述。主持人不仅需要学习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技艺,还要具备敏锐的社会洞察力、高度的政治觉悟和扎实的实践基础。2011年湖南经视开始打造的民生新闻评论节目《钟山说事》,虽然创办时间不久,但主持人钟山以其尖锐犀利幽默的风格,使这个节目在评论圈迅速崛起,还拿下“中国十佳电视新闻栏目”、“湖南广电最佳栏目奖”、“2011电视民生类年度增长潜力节目”等众多奖项,广受好评,观众对此类节目的喜欢也说明了对主持人个人魅力的肯定。

内容个性化是指针对不同的用户制定不同的内容。国家如何长治久安、社会如何安定团结、经济如何稳定发展,这些大问题一直过于被各个媒体争论不休,如今用户的关注对象已从政治命题扩大为社会命题、生活命题,涉及贫与富、弱与强等二元对立的事件更容易得到关注。对于新闻评论的受众来说,年轻人一直都是一个盲区,“90后”、“00后”更是特立独行的一代,他们的关注点更多的是时尚、动漫等个性化、娱乐化的内容。在新的形势下,新闻评论的内容要充分结合新媒体的技术、渠道、平台等优势创作出个性、优质的内容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2.推出付费评论机制

2013年4月8日,《福布斯》网站撰稿人海德・肖奈希(HaydnShaughnessy)发表文章称“Facebook周一在英国和其他一些地区推出了短消息(私信)收费服务,允许用户向名人或朋友圈之外的其他人发送短消息。这是一个伟大的举动,我相信,这将成为Facebook生活的一部分,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4]”联系实际生活,随着近年来爱奇艺、腾讯等各大视频网站推出的Vip付费看电影模式,由此可见媒体付费使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用户内容的门槛相对较低,加上用户从单一接受者到制作者、者、传播者角色的改变,必然会出现信息冗余的状态,不利于信息的流通传播。另一方面,由于新媒体的高互动性、强直观性和便捷的转载性特点,加上网络自身具有匿名性,普通用户盲目性、情绪化的本性会得到放大,容易出现“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等现象,不利于社会舆论的引导。由此可以推断出,在新媒体彻底普及之际,用户数量之大、冗余信息之多、质量之参差不齐,出于运营、营利、影响力的考虑,运营商势必会推出付费评论的机制,来保证评论的质量、引导舆论的发展。

新闻评论能否借助新媒体的优势冲破束缚,重焕生机,还需拭目以待。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在传统媒体时代,还是在新媒体时代,新闻评论在其发展过程中,新闻评论的核心业务即内容不能抛弃,因为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品牌优势和公信力才是最具竞争力的资本。新闻评论的发展之路还将继续探索前行。

参考文献:

[1]赵振宇.论新闻评论的根本特性[J].新闻大学,2006(1).

[2]廖声武.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评论传播[J].新闻前哨,2012(9).

新闻评论的传播特点篇7

一、新闻评论的“导火索”

评论是对社会事件、公众事态发表的看法和意见,新闻评论是社会各界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所发表的言论的总称。而电视新闻评论是新闻评论与电视媒介相结合的产物,体裁和样式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与广播评论相仿的口播评论,基本上采用播音员或主持人口播的方式播出,也可引摘自某些报刊杂志进行播出;另一类是视听结合的评论,分为谈话体评论、主持人评论和电视述评(也称新闻专题评论)三种。那么,如何做好电视新闻评论呢?首先,就要确定单一的评论主题,要切口小,切入点准,逻辑严密,切忌过度发散,观众只是想知道事件的来龙去脉,因此不要铺设“大网”;其次,要充分运用电视画面捕捉迅速的功效,及时快捷地传递语言无法传递的信息,这样才能更具说服力,减少了过于冗长华丽的词藻;第三,要用新闻事件说服和升华论点,否则评论的意义就灰飞烟灭。这也就必须做到第一点,首尾呼应,新闻评论的贴切真实性才能跃然于电视机前的观众。

二、语言传播的双向性

纵使传播学和新闻学有着千差万别的不同,两者在“传受”上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传播的三要素:信息、传播者和受众。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语言就是其中的纽带和桥梁,因此语言学这门受众陌生的学问也有了一定的功劳。它是人类社会共有的信息和社会现象,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交际和思维的工具。

传播的基本特点大体如下:它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就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同时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因此,传播的载体语言尤为重要。这种语言就是评论的表达。新闻评论的平台就是建立在语言传播的双向互动上的,通过这种评论的传播,新闻的时效性才得以显现。诚然,传播的角色定位是新闻评论的契机。

新闻评论的传播特点篇8

关键词网络新闻;评估;作用;方法

中图分类号G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3)95-0013-02

多媒体信息日新月异、信息传播速度的逐渐加快,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网络新闻应运而生。“网络新闻”突破了传统新闻的概念,给受众带来一种全新的体验。受众从此以后不仅不需要受到传统新闻的束缚,而且还可以自己的新闻,让新闻成为人们互相交流的平台,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新闻的传播效果以及传播速度在社会中产生了很大的反响。所以,我们有必要对网络新闻传播效果的评估作用以及方法进行深入的探讨。

1网络新闻传播效果的内涵

针对网络新闻传播的效果而言,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其一,网络新闻报道对受众的影响,也就是指新闻在报道时,在观众中所受到的关注程度是否与新闻播报的预期目标相吻合。如果达到了预期目标,或者超过了预计目标,那就说明新闻传播的效果很好。新闻的传播效果不仅仅是对新闻工作者业务水平高低的体现,与此同时,它也能反映出现阶段网络新闻传播方式是否适合当前情况;其二,网络新闻在社会中产生的影响。在社会中,网络新闻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积极向上的正面影响,有时也会带来消极的负面影响,所以,在对它产生的效果进行评估时,就要全面的审视网络新闻在受众当中以及社会当中产生的影响力。

2对网络新闻传播效果进行评估的作用

2.1从网络新闻传播效果当中了解受众情况

网络新闻的传播最终所产生的效果,不仅与新闻传播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好坏有关,还与受众的自身需求有关系。对新闻的效果进行评估,可以在一定层面上分析出受众的需求,根据受众的不同需求来调整新闻传播的方向以及新闻传播的内容。

2.2依据网络新闻的传播效果来转变传播方式

作为网络传播,网站要时刻掌握新闻传播的效果,要清楚什么样的新闻会得到受众的关注,什么样的新闻引发的社会影响大。并且,要对不同新闻所产生的不同效果进行深入的分析,找到影响传播效果的根源,及时的调整传播策略,转变网络新闻的传播方式。

2.3从网络新闻传播效果上掌握民意

网络新闻无论是对受众还是社会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影响。它的传播效果可以从某一方面来反映出社会动态以及受众的价值取向,所以,对于网络新闻传播所产生的效果进行评估,可以从中很好的分析出社会中的人情冷暖,甚至有时会帮助一些困难人群来解决他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3网络新闻传播效果评估的具体方法

3.1通过网民的点击量来评估新闻传播效果

对于网络新闻来说,新闻的点击量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一条新闻正文被阅读的次数。网络新闻所呈现出来的文本格式,具有非常鲜明的层次,正文是整条新闻当中最重要的部分,所以,要想知道新闻是否被受众所关注,那么,就要看新闻正文的阅读率,阅读率越高则说明这条新闻越受关注。新闻点击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新闻是否有价值。新闻的价值不仅仅包含了其本身的阅读价值,还包含了它的宣传以及舆论价值等。往往网民会通过一条新闻的标题来判断新闻的内容是否值得关注,虽然这种判断对新闻本身来说是不公平的、而且是非常片面的,但是,这恰恰是网络新闻的一个特点。受众是否对新闻产生阅读兴趣,都只是在一瞬间的判断;第二,新闻的表现形式是否吸引网民。由于网络新闻的特殊性,网民对新闻价值的判读通常都只是通过标题,标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受众对新闻阅读的选择,新闻标题在字体,颜色,大小上的处理,都有可能会影响受众的阅读兴趣。

3.2从新闻的排行榜上来评估新闻的传播效果

对新闻的排行主要是根据新闻的点击量,把受关注的前几名新闻排列出来,并且随时更新,定期公布。新闻排行榜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受众的阅读取向,同时它自身也会产生一种“正反馈”的效应。点击量越高、在排行榜中越靠前的新闻,就会越受到网民的关注,而与之相反的是,点击量越低的就会越被人忽视。因此,新闻排行榜在某一层面上来讲,它是网民阅读趋势的一个风向标,可以引导网民的阅读取向。但是又不能将它简单的与阅读取向划等号,所以,对于新闻排行榜所产生的新闻传播效果要辩证的去分析它的影响力。

3.3从网站的访问流量上来评估网络新闻的传播效果

网站新闻网页所显示出来的访问流量也可以作为衡量新闻传播效果的一个标准。流量的统计主要分为:分时段的流量统计分析、分地域的流量统计分析、分类别的流量统计分析以及典型时刻的流量统计分析。通过这四种模式的流量分析统计,基本上可以判断出网络新闻在受众当中所产生的效果。

3.4通过对网民评论的分析来评估网络新闻的传播效果

3.4.1评论量是新闻事件社会影响力的反映

如果受众在阅读新闻的同时还积极参与了对新闻内容的讨论,那么,就说明新闻对受众产生了影响。所以,受众对新闻的评论量是衡量网络新闻传播效果的一个标准。同样的一条新闻,可能会在很多新闻页面重复报道,这样一来,受众评论也可能会有些分散,这就需要网络新闻工作者把对同一个新闻内容的评论集中收集到一起,再累积计算出总的评论量,进一步评估新闻的传播效果。

3.4.2网民的评论体现了社会意见

网民对新闻的评论在一定程度上会对社会意见产生影响,尤其是在一些社会问题上,它往往会主导社会意见走向。有些时候,网民的评论是形成网络舆论的先决条件,所以,对评论数量以及评论内容的监测,是对新闻传播效果评估的重要手段。

3.5观察媒体的反应,评估网络新闻传播效果

针对新闻媒体的转发量进行分析,进而对网络新闻传播效果进行评估。在评估新闻传播效果的方法中,除了网民对新闻的转发量以外,其它新闻网站对本网站新闻的转发数量,也可以作为衡量网络新闻传播效果的一个重要标准。它的评估方法和网民对新闻转发量的评估方法是一样的。同时,媒体对新闻的跟进报道也可以反映出网络新闻的传播效果。有的时候会有一些具有很大价值的新闻报道,这些报道往往都会引起网民围观,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力。虽然这个报道可能最初只是来自某一个网站,但是,因为它的影响力得到其它媒体的认同,所以就很有可能被其它媒体进行跟进报道。由网络新闻报道而引发的跟进报道,这个跟进报道的强度以及规模,都可以从侧面反映出网络新闻的传播效果,我们也可以根据这个现象来对它进行具体的评估。

4结论

网络新闻为信息传播以及思想宣传做出了重要贡献,它是网络信息时代的新兴产物,自身具有很强的舆论导向性并且符合了时代的发展趋势。深入的分析网络新闻的传播效果以及对它产生的效果进行评估,让新闻工作者能够进一步探索网络新闻传播的特点,进而提高新闻传播质量、提高新闻的正面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新闻评论的传播特点篇9

但相对于报刊、电视,广播评论的发展仍然落后。由于对新闻节目配发评论的认识不一致,加之节目播出时间往往不固定,导致广播评论地位薄弱;许多电台编辑记者仍在按照报刊手法写作评论,形式上缺乏生气,内容上偏向轻、软,广播评论整体质量参差不齐。

由此可见,广播评论的创新还有很大空间,而广播评论的相对弱势,并不是说广播评论缺乏可听性、思想性,究其原因主要是广播评论的潜力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而要做好这一点,就必须按照广播规律来创新广播评论。

今年两会期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全国新闻联播”和“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推出了全新评论栏目―“两会时评”。这个节目新闻时效性强,内容紧贴两会热点,观点鲜明集中,更重要的是其形式新颖,结合广播媒体传播特质与评论语言、评论方式等因素所进行的探索,对于广播评论节目创新有启示意义。

“快、高、深”,抢占舆论制高点

广播的一大优势便是传播迅速,新闻快评更是一种适合广播特点的体裁。当今媒体竞争日益激烈,广播媒体要取得一席之地,谋求长远发展,就不能在“显示媒体话语权”的评论上懈怠或失声,广播评论节目要发挥媒体优势,快言快语,显示实力和影响力。

在第一时间,充分利用广播媒体的快捷之便,先声夺人,成了“两会时评”创新的发力点。很多情况下新闻刚刚发生甚至正在进行当中,相关时评就已经在策划和组织中了。如3月6日,时任外交部部长李肇星的新闻会在下午5点10分左右结束,当晚6点30分开始的“全国新闻联播”节目中,“两会时评”就以“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外交旗帜”为题对会进行点评。这样的时评,做到了短、平、快,新闻时效性和现实针对性都很强,是深具广播特色的作品。

“全国新闻联播”与“新闻和报纸摘要”是中央台的名牌栏目,“两会时评”这种新节目先借助于成熟平台,借势而发,到定型形成品牌效应,再到相互借力生辉,大大缩短了评论节目的成长路径;再加上“两会时评”邀请的都是首都各大媒体的资深评论员,他们的观点透彻、到位,权威性强,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评论的质量。3月10日的“两会时评:以‘三项意识’清新政风”,便是凭借《人民日报》评论员较高的政策把握力,对“总书记告诫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三项意识”这条时政新闻,做出了快捷、权威、准确的反应,占据了舆论的制高点。随后,“三项意识”成为各大媒体的议论焦点。

评论是对事件的深刻解剖,是对问题的深入解析。一度有研究者认为,单从媒体特性看,以听觉为主的广播,搞评论难度较大,效果有限。这一观点的依据之一是:广播有声语言稍纵即逝,受众接受的方式主要是伴随性理解,不具备反复收听和停下来思考的可能。但无数实践都已证明:广播评论节目只要和媒体的本身特点结合起来,扬长避短,完全能发挥良好的影响和效果。

借助于一个“深”字,“两会时评”完成了报道与评论间的相互搭配,即观点源于事件,又高于事件。在内容编排上,“两会时评”往往紧接在同一事件新闻之后。这种新闻与评论的关联,解决了听众印象不深和报道内容不深的问题。

说清事实,判明是非,解释政策,这是一般评论的特征。“两会时评”的“深”还体现在敢于触及听众瞩目的重大问题,其论题是两会进程中的热点,从住房、环境到耕地保护,往往事关改革、发展的大局,事关群众的生产生活。“两会时评”以权威的声音,为听众释疑解惑,这样不但增强了评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也有助于提高节目在听众心目中的地位。

“两会时评”以“快、高、深”的特点充分地发挥了广播快捷、便利的媒体优势,突出了广播时评短小精悍、内容扎实、精准锐利的尖兵风格,同时又通过对事件内容的分析“加深”,评论“增厚”,弥补了声音语言稍纵即逝等不利因素。节目轻装上阵,指向明确、先声夺人,迅捷抢占了舆论高点,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脱颖而出。

口语化、音响化,突出广播传播特点

长期以来,广播评论基本上是报纸评论的声音版,这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写作与播音工作是由不同专业人员承担的。于是一种尴尬的局面由此产生:要么时评以浅显明白为长,但深度挖掘不够;要么文章语言书面化,或者是播音员在二次创作时,对断句、重音处理等口头表达上与作者的意愿不符,导致收听效果欠佳。而“两会时评”的一大革新就是突破了写和读“两张皮”的现象,评论主体部分,由作者亲自说出,从而实现了写作者与播音者的两者合一。在这个过程中,作者有意无意间强化了评说的感觉,而且不同的人因为语言风格不同,还形成了各具特点的表达风格,不论激昂还是沉稳,都迥异于播音腔,更像生活中的朋友或师长,在发表观点,娓娓而谈,进而突出了广播口语化的特点,可听性更强。

另外,“两会时评”还有着新时期适合广播传播特点的节目形态,每一期节目都包括统一的栏目曲,固定的节目结构以及相近的节目风格,更为重要是其中的声音元素相对丰富,如大气的栏目曲、带有背景音响的引言部分(女声),各色口音的主体评论(男声),这摆脱了以往广播评论播音员声音一气到底的单一、纯粹声音语言的单调,节目整体性、品牌感更加突出,形式更加灵活,手段更加广播化,收听效果也更加突出。

以开放的理念打造大广播

在广播业内,以往那种“单打独斗”的办节目风格被称作是“关起门来办广播”,这其中存在着节目与社会和现实相脱离的风险。节目脱离现实,闭门造车,造成了内容的空泛;节目脱离社会,则容易陷入“力所不及”的窘境。因此本着资源共享,互利互惠的原则,“敞开大门,走出去,全方位合办广播”成了新创节目的一个重要理念,社会化也为节目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和生机。

“两会时评”首先在解放思想、开拓评论题材上做出了有益的尝试,论题都是针对听众关心、关注的时事热点,题材涉及面广,宏观大论与微观细说兼而有之。这样的时评更加贴近现实,满足了听众需求。再者,“两会时评”在“开门办广播”上迈出了突破性的一步,其评论员全部来自电台以外,都是各方面的专家,因此在观点的把握上、内容的权威性上优势明显。这从某种意义上说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顺应了时展趋势,正在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开放的思维,加强与社会的合作,互相借重,在合作中求发展,而“两会时评”正是这种“大广播”理念下应运而生的产物。

新闻评论的传播特点篇10

1.1新媒体的快速普及倒逼传统新闻评论做出深刻变革

新媒体时代,热点事件通常会迅速成为社会舆论焦点,新闻评论也必须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卢新宁认为,新媒体对传统主流媒体新闻评论带来了两大影响:一是“推”,二是“挤”。“推”是因为热点生成的速度快,要求评论必须及时跟上,而反应太快又会容易“踏空”;“挤”是因为新媒体环境下几乎毎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言论,好声音与坏声音并存,各种言论对评论形成了挤压,占领舆论制高点实属不易,倒逼传麵闻评论寻求深刻变革。

1.2依旧具有权威性如今新媒体时代来临,无论是信息传播速度还是传播平台都有了很大发展,但这也为不良及不实信息的散播提供了更大的机会。此时,报刊评论就显示出其良好且重要的引导作用,尤其是党报、机关报等重要报刊的新闻评论更是具有不可撼动的权威性。

1.3呈现出不同于传统媒体时代的多元化趋势

由于新媒体的广泛传播和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大众毎天可以获得比以往更多的资讯和信息。而且,由于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闻议题也在逐渐丰富。新闻评论与时俱进,体现出多元化趋势。

1.4积极尝试与受众互动和多媒体融合

很多报刊媒体人逐渐意识到受众更愿意用零散时间在手机或电脑上浏览新闻评论,而不是花时间阅读纸质材料。因此,传统的新闻评论正在积极地增加与受众的互动,增强趣味性和传播性,扩展传播方式,形成独特的传播渠道,使评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进而提升媒体自身的新闻评论权威性和品牌性。

1.5受众范围减少,原有读者大量流失

传统媒体时代,受众习惯于使用传统媒体来获取信息。而今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原有的传统媒体受众在了解信息时,通常会选择快捷方便的新媒体,特别是年轻人,导致传统媒体的受众日益减少。

2.部分报刊媒体在新媒体环境下做出的有效变革

2.1新京报

《新京报》在报网互动方面做得十分出色,已经建立起较为成熟的报网互动模式。《新京报》于2014年3月3曰新开通了一个新评论板块,这个板块对国际新闻的评论幅度有所增加。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新闻视角。

2.2南方都市报

《南方都市报》在中国都市报中属于佼佼者。在受到新媒体的冲击之后,《南方都市报》大大增强了新闻评论的时效性,而且《南方都市报》约一半以上的时评版有漫画,一般放在版面的中心略偏位置。每当读者翻开报纸,视线立刻被漫画吸引,从而起到心理唤醒作用,达到吸引读者阅读整个版的目的。

3.新媒体背蛋下新闻评论的发展策略

  3.1丰富报刊评论语体,改变刻板单一过于严肃的印象,增强趣味性

紧跟时代潮流的报刊语言,时时会给人惊喜。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外交流的日益繁荣,人民的生活欣欣向荣,人们的心态也更加开放。报刊评论语体也需要不断地创新,各自都努力采用各种形式,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办出自己的个性和风格11]。但要根据不同语境加以引用,在新闻性、事务性、政论性语境中不宜多用网络语言。针对不同的新闻事件内容,所开展的新闻评论也可以多样化,不必刻板地强调统一的模式。

3.2增强深度性

深度性的高低应该算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一个重要区别。新媒体由于其受众和传播平台的特点,具有的深度性有所欠缺。所以,新闻评论一定要扩展自身的视角,提出有深度、全面和独特的新闻评论视角,避免新闻评论的同质化。通过扎实的新闻评论内容,去吸引受众的认可,提升媒体的埤位。

3.3增强互动性

报刊媒体可以与新媒体进行融合来增加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一方面,受众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与媒体进行沟通;另一方面,可以从中了解受众情况和舆论情况。互动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受众的表达需要,将话语权交给了受众一方,从而拉近了受众与媒体之间的距离。同时,互动性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3.4增强与新媒体的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