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家政服务业的前景十篇家政服务业的前景十篇

家政服务业的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4:28

家政服务业的前景篇1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正式以市政府名义向社会传达出了推动石景山向服务经济深刻转型的强烈信号,藉此引导全社会聚焦石景山。

市政府用正式文件的形式,首次向全社会肯定了石景山从传统工业向绿色生态转型发展的战略思路;首次肯定了石景山发展文化创意、高新技术、现代金融、商务服务、旅游休闲五大主导服务业的产业定位;首次在现阶段提出了政企分工合作的新思路,明确了针对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石景山政府在规划政策制定、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环境优化中的主导作用,以及首钢的自主转型、合作开发、招商选资三种开发建设模式;首次给予了石景山发展服务业的投融资、财政转移支付、载体建设、人才引进等七条具体政策;首次肯定了试点区提出的国家保险产业园、铁矿石交易中心、西山处文化景区、天泰山旅游休闲区、苹果园交通枢纽、地铁六号线西延等16个重大项目建设。

石景山发改委副主任房之炜认为,“五个首次”对石景山产业重新实心化、重新嵌合首都功能链、承担世界城市分工、提升区域地位、实现功能转换等,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契机。

“正如市委书记郭金龙所言,石景山已经走出了转型低谷,正在步入深化转型的快车道。”石景山区委区政府研究室主任赵恩国向记者表示。

因何试点石景山?

石景山是北京市唯一的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相比全市服务业在经济总量近八成的占比,2013年上半年石景山服务经济仅占地区经济63%的比重,不难看出,选其作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更多的还是出于促进区域经济转型的考虑。

“对于服务经济占比较高的区县而言,成为试点的作用仅限于‘锦上添花’,无非就是使服务业发展的更好,而对于转型攻坚阶段的石景山而言,则是‘雪中送炭’,不仅可以促进服务业在首都实现均衡发展,而且有利于首都服务经济内部结构的调整升级。”房之炜说。

其实,之所以将试点看作是对石景山“雪中送炭”,是因为类似石景山这样的区域,从传统工业转型到服务经济,诸多发展的困局有待试点破题。

首先在政策方面,曾长期围绕首钢发展的石景山,此前制定的经济政策主要服务于工业发展,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严重缺失。自2005年之后,石景山才陆续出台了30多项促进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这一方面表明了石景山转型服务业的态度坚决,另一方面也说明石景山此前促进服务业发展方面的政策极其“贫血”。

其次是城市环境方面,多年以首钢为核心的石景山,已经形成了工业化为特点的城市结构和面貌,基础设施配套极不完善,服务业发展的载体严重匮乏,与服务业发展要求的环境极不匹配。

再者是资金投入方面,石景山区域面积较小,财政实力有限,自身财力根本无法支撑大面积的开发建设,只有成为部级试点,才有可能让国家、市、区等财政资金形成发展的合力。

最后是对外形象方面,一提到石景山,人们自然就会联想到首钢,潜台词便是环境的严重污染,而转型服务经济,亟待石景山重塑对外形象,引进具有重大带动辐射作用的服务性项目,形成发展服务业的吸引力。

四大亟待解决的服务业发展障碍,更加突显了石景山成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的重要性。

也正是因此,在争创国家试点之时,作为转型区域的石景山凭借其提出的成为试点后的三大战略意义而一举夺魁:一是试点区建设可为国家现阶段在中心城市调整搬迁大型企业提供“示范”效应;二是试点区建设将对提升首都城市功能和促进首都全面协调发展具有“助推”作用;三是试点区建设将对加快石景山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区域经济转型起到有效的“突破”意义。

试点三年“万事俱备”

实际上,此次《意见》的出台,距离2010年石景山成为国务院认定的首批37个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之一,已经过去了三年时间。

在这段时间内,市政府的相关支持细则在谨慎酝酿,石景山也在加快推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的服务业发展。赵恩国告诉记者,2006年石景山的服务业占石景山的经济比重还不足31%,2010年为57%,2013年上半年已经达到了63%,而且发展势头依然强劲,“今年7月份全市的经济统计数据显示,石景山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速度排名全市第一,社会零售品消费总额在城六区中排名第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城六区中排名第三。”

而对比近几年的发展数据后不难发现,服务经济其实已经弥补了首钢搬迁后的经济总量,目前首钢对石景山的财政贡献约为8%,搬迁调整之前长期占据半壁江山的历史正式划上了句号。

更为重要的是,石景山的服务业发展质量得到了不断提升。房之炜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石景山文化创意产业实现收入147亿元,同比增长22.5%;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收入372亿元,同比增长29%;现代金融产业实现增加值15.2亿元,同比增长12%;旅游休闲产业实现收入16.8亿元,同比增长9.2%。而与之相对应的万元GDp能耗却同比下降约6.9%,提前超额完成北京市下达的万元GDp能耗下降指标。

“在成为试点的三年间,不仅社会舆论关注热切,石景山内部的积极推动也力度空前。”房之炜向记者详数了七大“具体行动”。

第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全力推动试点区建设。试点区获批后,石景山区迅速成立了由书记、区长任组长,全区38家委办局为成员单位的试点区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推进服务业发展和试点区建设的统筹协调工作。推动了市政府《关于加快西部地区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扶持政策相继出台,争取到各项支持资金近14亿;并研究制定了《石景山区“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出台了《石景山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实施办法》等近30项扶持政策,为区内企业安排了4.5亿扶持资金,全力构建促进试点区建设的政策和资金支撑体系。

第二是确定主导产业,明确试点区发展方向。在充分借鉴其他地区转型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石景山区立足区域实际,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全力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并确立了文化创意、高新技术、现代金融、商务服务、旅游休闲等五大主导产业,加快试点区建设,服务区域转型升级。

第三是加强招商引资,支撑试点区加快建设。以“招大引强”的招商思路,石景山建立了以经济贡献配置经济资源的机制,招商引资工作不断向高端化、优质化发展。2011年-2012年新引进企业3512家,累计注册资金177亿元;今年上半年,新引进企业643家,其中注册资本金亿元以上企业8家,千万元以上企业64家,总注册资金达75亿元。拓展招商引资平台,成立招商办专职工作机构,进一步完善招商网络,与15个省市驻京商会建立合作招商机制,推进连锁招商、政企合作招商。通过京港洽谈会等平台加大宣传推介力度,中国农业发展基金公司、光大银行信用卡中心等企业入驻石景山,扩大了区域发展影响力。

第四是强化服务意识,全力打造“石景山服务”品牌。通过制定出台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系列政策,创新推出了石景山服务“118”行动计划,进一步完善服务企业的政策体系。近年来,石景山连续召开经济发展推进大会,共制定了30余项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有效促进全区经济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商业项目的合作开发。组织31家“绿色通道”服务体系成员单位为驻区重点企业提供“审批一条龙、服务一站式”的服务,出台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具体措施,为驻区企业创造了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石景山服务”品牌。

第五是推进载体建设,拓宽试点区发展空间。石景山始终强化项目的带动作用,成功举办了第一届“首钢光影文化季”活动,推进了西山汇新媒体产业基地、京西会展商务区、西山处文化景区等一批重大项目,产业集聚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目前,中关村石景山园已成为区域转型发展的龙头引擎,金融产业集聚度和“长安金轴”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银河综合商务区、台湾文化创意商务区等重点功能区建设正有序推进。

第六是加快区域建设,逐步优化试点区环境。近年来,石景山不断加强城市主次干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内部交通网络。顺利推进了西北热电中心建设,有序实施了老旧供热管网改造工程,全力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服务业发展。通过加强城市运行管理,深入推进“智慧石景山”建设和应用,实现3G全覆盖,大幅提高城市信息化、标准化水平。

第七是加强宣传推介,提升试点区品牌影响力。石景山专门召开了服务业试点区推进大会,并在第十六届京港洽谈会上对试点区进行了推介,强化试点区品牌影响力。通过举办京西消费节、台湾美食文化街等重大活动,依托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不断加强宣传推介力度。国家发改委也面向全国宣传介绍了石景山区的工作经验。

三年的积极准备,让石景山正直奔高品质、高速度的服务业发展目标而去,随着市政府《意见》的正式出台,石景山距这一目标已越来越近。

年注资3亿“切中要害”

其实,在《意见》出台的同时,市政府也释放了另一个重要信号,地域狭小的石景山大建设、大发展的时代即将开启。

为配合这一时机的到来,《意见》在具体的政策支持中也颇具针对性,最为抢眼的是,《意见》提出,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优先安排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建设资金,以资本金注入等方式,每年3亿元,连续5年支持试点区投融资平台建设,加快试点区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重点产业园区及重大产业项目建设。

而作为石景山唯一的政府对外投融资平台,石景山国资公司自身的整改工作其实在更早前已经开始,也为市政府资本金的注入创造了有利条件。自2009年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以后,国资公司便一直致力于规范发展。

2012年,通过股权划转、资产整合、将政府公益性和经营性项目授权平台管理等措施,石景山国资公司正式建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三会议事规则,实行了公司治理结构,资产负债率从整改前的71%下降到42%,持续经营能力得到显著改善。

目前,北京银行贷款抵押担保整改工作已经完成,并寻找到了实力较强的担保公司替换原政府信用担保为开行贷款提供担保,国资公司的资产总量已达78.64亿元,净资产达43.18亿元,三年平均净利润为2.15亿元,具有了稳定的现金流和有效回报,也就是说平台的整改工作基本完成,具备了再融资的能力,可以为石景山接下来的大发展、大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其实,在成为国家试点之后,石景山的融资需求已日趋迫切。据石景山国资公司副总经理罗智慧提供的数据显示,2013年,石景山的重点建设项目有20个,项目全部由国资公司进行立项、建设和管理,投资总额为116.25亿元,2013年当年的投资额就达36.46亿元,相比石景山年20亿左右的财政收入,融资需求巨大。

而对于此次《意见》中提到将向国资公司注入3亿元资本金,罗智慧坦言作用重大,“国资公司现在的注册资本金仅为2.08亿,注入3亿元之后,将极大地增强公司实力,有效发挥资金杠杆作用,彻底改变此前最高年度融资17亿元的历史,大大提升平台融资能力。”

最重要的还是融资手段的创新,罗智慧告诉记者,为改变公司此前仅向银行贷款的单一融资模式,整改完成之后,国资公司已于2013年申请发行额度为10亿元的企业债券,用于固定资产项目建设。而根据2012年末国资公司的净资产规模,公司可发行中票的上限为10亿元,该项工作也正在申请之中。

此外,公司还可发行短期融资券10亿元。还可用出租的房地产作为抵押向银行贷款,根据抵押房地产的评估值最终确定贷款额度,保守估计可获得银行贷款5-6亿元。

而这些都是依据国资公司当前43亿的净资产而做出的估算,若根据石景山区政府进一步做强国资公司的推进力度,年底前国资公司净资产规模将增至60亿元,再加上市政府3亿元资本金注入后的杠杆撬动作用,罗智慧表示,国资公司的融资能力还将在此基础上提升一倍以上,大致可获得总额80亿元以上的资金。

家政服务业的前景篇2

区域转型,五大新产业扎根,招商引资成为石景山区这两年推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招商引资六年,石景山区筑巢引凤,迎来8000多家企业。每年引进企业数量从681家上升为2012年的1804家,增长了三倍;每年引进企业形成的税收贡献和区财政贡献由2007年的0.34亿元和0.14亿元上升为2012年的30亿元和10亿元,增长了100倍;区四套班子领导、全区各单位和专业招商部门共接待来访企业10万余人次。招商引资共新引进企业8243家,注册资本金1000万元以上企业累计753家,注册资金亿元以上企业70家。六年来,石景山区招商引资企业共为石景山区实现税收89亿元,区级财政贡献29亿元。

如今,不仅填补了首钢搬迁调整带来的产业空心化,石景山区还取得了新的发展,这些企业与石景山区一起,战胜产业空心化的严峻挑战,扛过主导产业培育初期背水一战的风险,使该区成功走出产业转型带来的发展困境,为区域经济的转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企业的稳固发展,带来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一切得益于石景山区一直致力于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提供高品质的服务。

石景山区将“石景山服务”品牌作为一项战略任务进行部署,实施“一个服务载体”(石景山服务大楼)+“一个服务枢纽”(石景山服务促进中心)+“工程”构成的石景山服务“118”计划,围绕企业发展中遇到的人才、资金、技术转化、市场拓展等方面的瓶颈问题,融合各级政府部门、中介服务机构的丰富服务资源,通过一系列专项服务、定制服务,形成政府内部服务资源和社会服务资源互动协作的企业服务体系,营造最好的服务环境,使企业获得“经营成本更低、办事效率更高、信息获取更快、人才服务更优、市场拓展更强、产业配套更好”的服务体验,树立“石景山服务”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服务成为石景山区递给企业的一张新名片,成为招商、安商、富商的硬实力。

六年来,石景山每年召开经济发展推进大会,全面部署招商引资工作,共出台了60项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一项项强力举措正与现实交汇,把石景山变成了北京市乃至全国的创业福地和发展宝地,吸引了中国华录、搜狐畅游、中煤地质工程总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入驻,趣游集团、蓝港在线、暴风影音等一大批年轻企业在这里生根发芽、发展壮大。石景山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秉承服务型政府理念,把服务变成了石景山的金字招牌。区领导定期联系走访企业,带队上门为企业解决困难。区里还为300多家重点企业办理了CRD绿卡,持卡享受各委办局的绿色通道服务。政府各委办局形成合力,采用提前介入、全程协助、优先审批等方式,加强跨层级、跨部门的资源整合,让行政审批由“多处”变“一处”,政府服务由“坐等”变“上门”,政策落地由“串联”变“并联”。

“人脑加电脑”的创业模式,是新兴产业,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特色,石景山看准人才优势,在鼓励和吸引高端人才上下足了功夫。游戏谷Ceo张福茂深有感触:“我们从3万元起家,到今天已经形成了资产上亿的游戏企业,石景山区在创业初期给予我们的帮助,是在哪儿也享受不到的”。张福茂在美国硅谷工作了7年后回北京创业,和合伙人拿着3万块创业资金,却找不到合适的“庙门”落地。而石景山区不仅没有回绝这几个年轻人的创业热情,降低门槛让他们注册,更在创业初期给予他们注册手续、人才引进等诸多帮助,细致周到的服务,使几个年轻人专心创业,不到两年的时间,企业就发展成为了业内的佼佼者。

针对高端人才,石景山区还专门成立了常青藤高端人才集聚区,只要有好项目,拎着包来就能把公司开起来,政府提供一切服务。“找办公场所、完善营销体系、为公司联系了1000万元的风险投资,创业园为企业的初创发展帮了大忙。”此外,创业人才可以在两年内获得房租补贴、贷款、公寓等。聚集区采用天使资金主导的运营模式,通过“百万服务”“项目融资”“社会网络”“网络营销体系”“创业导师辅导”等管家式服务内容,为企业的成长提供一切可能的要素,帮助这些高端领军人才在石景山顺利创业发展。营造了“石景山欢迎人才,石景山成就人才”的良好氛围。截至目前,全区人才总量已突破10万人。

“石景山区为企业解决了9个进京指标,同时帮我们联系员工宿舍,申请公租房,为员工解决了后顾之忧。”趣游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首席顾问官张磊说。自2010年落户石景山后,因为享受到了优厚的人才引进政策,企业吸引了众多优秀从业者。“现在,已从最初120人的小公司,发展为员工超过1500人,用户遍布全世界的公司。今年公司年收入将突破10亿元。”

2012年,石景山区为满足高科技人才的生活需求,将衙门口“景秀园”208套限价房房源调整为人才公租房,供重点企业人才居住。同时,选择条件好、教学质量高的幼儿园、小学、中学作为引进人才子女的定向安置学校,解决了高端人才子女的上学问题。

去年,石景山区与华海基业有限公司合作,在美国硅谷办起了国内首个海外创业基地,将政府招商引资、服务企业的手臂伸展到了国外,为海外的高端人才到国内投资和创业提供前沿的服务。

央企之一中国华录集团就是看中了石景山良好的发展环境,先后将自己的多家子公司落户在这里。2007年,华录认准首钢搬迁调整后,京西的巨大潜力,将下属的华录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和北京易华录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注册到了石景山。在入驻过程中,石景山区降低门槛,为企业提供税收、购房等各种优惠,并为企业解决了员工就餐、停车位、职工住房等实实在在的问题。优质的服务和良好的发展环境,让华录集团十分满意,他们又先后将集团旗下新设立的华录电子音像出版有限公司和北京尚易德科技有限公司注册到石景山区。

央企有央企的需求,小企业有小企业的难处。去年,石景山区发行了我国首家文化创意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三家文创企业联合冠名,政府出资260万元为他们提供担保,撬动了4800万元的社会资本投入。通过发行集合票据融资,丽贝亚大厦建成了,吸引国内外著名的文化创意企业入驻。两年内,其产值增长了4个亿。

家政服务业的前景篇3

近年来,随着全球旅游业升温,我国旅游产业也得到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热爱旅游、崇尚旅游。在景区为游客提供义务服务的志愿者也越来越多,其社会影响也愈来愈大。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景区安全意外事故时有发生,游客和志愿者之间也常因此产生了矛盾和纠纷。因此,深入剖析景区志愿者服务过程中存在问题,不断完善景区志愿服务安全管理对策,成为推行我国旅游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景区志愿者的相关概念及服务范围

(一)景区志愿者的涵义

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体现。常见志愿组织主要有三类:一是由政府部门发起并推广的;二是由社会团体等准政府部门发起并推广的;三是则从民间自发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目前来看,我国景区志愿服务主要以民间自发组织为主,官方组织和参与不是很多。一般是民间志愿者为了保护景区发展景区而进行的自发、自觉、自愿的义务性志愿服务活动。活动行为是纯粹无偿的,基本都是个人行为,不是以获得利益和金钱为目的,不是劳动与报酬等价交换关系。

(二)基本服务范围

随着景区志愿活动的不断发展,志愿者队伍逐渐庞大,服务范围不断扩大,活动形式逐渐多样。但基本服务范围还主要是景区介绍、旅游咨询、信息提供、资料赠送、游道指引、义务导游、生态保护以及应急救援、投诉协助等。在这些环节中,最容易出现安全意外的是义务野外导游、景区生态保护和游客应急救援这三块。

二、景区志愿服务过程中常见问题及原因

(一)常见问题:

1、志愿者开展服务活动缺乏严密组织

有严密的组织性是志愿行动成功应具备的重要条件。景区志愿者要为游客提供优质高效的志愿服务,其志愿活动必须有严密的组织,特别是在应急救援更应如此。遗憾的是绝大部分景区志愿活动都缺乏严密的组织性。客观上,景区从事志愿活动需要志愿者具备必要的知识、技能。若没有相应的专业训练,他们只会越帮越忙,最后帮了倒忙甚至可能危及自身安全。例如年仅21岁的景区环保志愿者冯勇就在绿色江河志愿活动中不幸遇难。

2、志愿者自身权益难以得到法律保障

根据笔者调研,目前国内对志愿服务尚无立法,景区志愿活动开展面临无法律可依无政策参照的困境。一旦景区志愿活动有意外发生,常出现不利于志愿者本身的判决和处置。因为工伤的认定的前提是双方必须签订了劳动合同。而景区志愿服务活动常是义务自发性质的,根本就没有什么劳动合同,所以志愿者进行志愿服务时受伤就不能认定为工伤。例如新疆某山友救援队志愿者李卫东解救一儿童景区遇险时意外受伤,由于未与救援队确定劳动关系,两万元的医疗费只能由他个人承担。

3、志愿者普遍缺乏良好的景区服务技能

志愿者是志愿服务中最核心、最重要的组成要素,志愿者拥有良好的服务技能和心理素质是保证志愿服务活动有效开展的关键所在。而事实上,很多景区志愿者基本没有进行景区相关的系统培训,基本都是属于业余性质,凭着一腔热情各行其是或盲目摸索。所以,虽然有志愿服务的热情,但却缺乏胜任的能力,以致在活动实践中一是良莠不齐,二是服务效果不理想,甚至还常为景区惹上不必要的麻烦和纠纷。

(二)存在原因

1、宣传教育不够,社会对志愿活动认同尚不广泛

国外发达国家志愿服务发展较早,志愿服务活动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给予很高的评价。而在我国,由于起步较晚,加上媒体宣传报道不够,推广力度不大,导致志愿服务这种社会公益性活动难以深入人心。正由于宣传的不到位,人们对志愿服务还存在不少误解,往往把志愿服务简单地等同于“学雷锋做好事”,没有意识到这是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对志愿服务包括景区志愿活动不感兴趣,有的甚至对志愿者发生安全意外时进行讽刺挖苦,称志愿活动是“假积极”,是“傻冒”,发生安全意外是“活该”,社会缺乏普遍的认同和理解。

2、法律政策缺失,志愿者积极性容易受挫

目前,当地政府和景区对景区内的志愿者活动基本上都没有明确的相关法律条文,也没有相应政策做后盾。甚至就是思想上也不很重视和支持这项活动,存在组织不够,引导不够,管理不够的现象,导致志愿者在奉献自己的爱心时,其合法权益却很难得到保障。一旦在志愿服务中出现安全意外,志愿者的权益往往受到侵害,或有不同程度的身体伤害,或有不同程度的精神伤害,志愿者的积极性容易受挫。

3、资源保障缺乏,当地政府和景区投入不够

景区志愿服务活动大多是民间志愿人士自发组织进行的,活动开展时常常缺乏资源保障。这体现在:一是信息资源保障不足。志愿服务活动没能与政府、景区的监测网点实现有效的信息共享,无法真正了解景区实际情况。二是志愿者物资与装备保障不足,缺乏必要的专业装备,很难满足实际工作需求。三是资金保障不足。志愿活动基本靠会员自筹或社会募捐,缺乏足够的活动资金保障,当地政府和景区管理部门投入不够,更谈不上机制化正规化的资金保障体系。

4、队伍建设不够,志愿者缺乏必要专业培训

景区志愿服务需要稳定的队伍做保障。我国愿意从事景区志愿工作的人不少,但景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并不稳定,虽有一定量的中老年人参与,但绝大多数是青年学生,素质较高的在职人员为数不多,无法形成一支具有良好专业素质的稳定队伍。加上政府和景区管理部门没有及时组织景区志愿者进行必要的实地培训和专业技能学习,使志愿者开展活动时一是无法准确了解游客真正需求,二是也很难与官方进行有效协调,导致很多景区志愿服务活动陷入无序状态,服务水平普遍不高。

三、景区志愿服务活动安全管理对策

1、突出政府引导管理职能,提高组织水平

当地政府和景区管理部门是景区管理和突出事件处置的主导力量,也应是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最为重要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当地政府和景区管理部门要成立专门的志愿活动协调机构,积极发挥引导和组织的作用,将志愿活动有效整合进景区现有的游客服务体系中。通过适当的干预,实现民间自发组织的景区志愿服务力量与政府(景区)官方服务力量之间的协同和联动,将分散于民间的志愿者资源形成景区服务整体合力,建立起涵盖景区乃至整个当地行政辖区层面的组织有序运行良好的志愿者服务体系。

2、强调政府为主景区配合筹资,加强资金保障

志愿服务虽是一种不计报酬,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公益,但志愿服务本身需要基本条件保障,其具体活动包括组织机构日常工作等也需要资金的支持。事实证明,建立一个政府主导多渠道参与的资金筹措机制显得尤其重要。只有以当地政府为主,景区配合为辅的志愿活动筹资才是可靠最切实有效的,只有政府认可或出面推动筹资并参与管理、调配,方能建立长期、有效的筹资机制和渠道,从而为景区志愿活动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3、志愿服务强调统一行为标准,规范服务活动

景区志愿服务,必须标准统一管理规范,游客方能接受和认同。所以,志愿者组织机构应根据景区实际,建立健全服务标准,实行规范化服务。笔者认为,一是统一志愿者标志。在突出景区自身特点和宣传主题的基础上,佩戴统一的LoGo标志。二是统一志愿者服务口号和服务理念,真正让志愿者工作深入到景区的日常管理与服务之中。三是统一志愿者工作着装,展示景区形象。四是志愿服务点建设要统一模式和标准,做到各类志愿服务台外观相同样式一致。五是统一志愿服务承诺,整个景区的志愿服务质量要稳定,确保服务水平都处在同一水平线上。六是统一志愿者通讯联络呼叫平台,统一使用景区专用频道的对讲机。

4、景区及时组织开展系统培训,提高专业水平

景区管理部门应及时组织志愿者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加强志愿者本身的素质培养和技能学习系列培训以及景区实地演练。一是志愿者组织机构在吸取新志愿者时就要把好第一步关,对新申请志愿者的加入动机和服务态度以及基本素质能力加以考核;二是志愿者组织机构要根据志愿者个人的体能、心理、技能等特点和专业擅长以及景区实际需求进行任务设计和必要分工,并制订服务预案。三是要经常性开展针对景区实际的合理培训和实地演练。让越来越多的志愿者迅速提高志愿服务水平,摆脱有心无力的困境,在进行志愿服务的过程中要充分能够自我保护并能保护或帮助他人。

5、建立科学的激励评价机制,提升服务绩效

当地政府应与当地志愿组织机构进行紧密合作,积极建立以政府为主的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志愿者活动激励机制。一是可以根据志愿者服务时间、绩效的不同,量体裁衣,加大物质奖励的投入。二是从政策上给予志愿者某些“特权”和荣誉,将志愿服务与公民切身利益结合起来,例如在社会服务与福利、就学与就业、职务提升上给予优先考虑,让志愿活动成为个人社会地位的象征和个人价值的体现。通过这种方式,让志愿者活动得到全社会广泛承认和普遍尊重。

6、强化立法保护志愿者权益,加大媒体宣传

家政服务业的前景篇4

引言

旅游产业信息化已成为当今旅游业热点话题。国内外对旅游产业信息化的理论研究研究早期主要集中在旅游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以及网络旅游信息搜寻方面,形成完整的旅游电子商务理论体系、旅游网站构建以及网络营销和旅游信息搜索决策模型,而后经过不断地研究深入,提出旅游产业与信息产业融合发展。中国在《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而针对旅游产业而言,正是在这种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中的转型与变革则被称为旅游产业信息化。2015年国家旅游局在发展旅游的“515战略”中提出“积极主动融入互联网时代,用信息化武装中国旅游业和社会管理”,随后《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旅游业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导推进各层级、各领域的旅游信息化。”由此可见,旅游产业信息化是推动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旅游产业现代化不可逆转的趋势和强大的技术支撑。

一、旅游产业信息化的内涵

旅游产业信息化是指基于现代通信科技、互联网技术、数据库技术等方式或手段,对旅游产业核心要素、信息要素以及其他实体要素进行深层加工和功能重组,以此来辅助决策、加强传播并促进消费,提升旅游产业生产效率,推动产业升级,为现代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后盾。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旅游需求爆发式增长且日趋多样化和个性化,不仅促使旅游产业传统六大核心要素食、住、行、游、购、娱在产业内部不断融合,也推动旅游产i向农业、工业、文化、体育等领域不断渗透融合,向全域旅游和旅游综合体发展。因此,旅游产业信息化不仅包括旅游景区、酒店、旅行社等传统旅游企业的信息化,同时还包括通讯系统、交通运输部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其他与旅游相关的行业、部门、企业等的信息化建设。

二、信阳市旅游产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一)信阳市旅游产业发展概况

1.旅游产业发展环境

信阳市位于河南省最南端,东邻安徽南接湖北,下辖八县两区(其中固始县由省直管),六个管理区、开发区,总面积为18915平方公里。截止2015年末,总人口869.77万,城镇化率42.77%。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多样。

2015年信阳市全年生产总值1877.75亿元,同比增长8.9%。全年人均生产总值29321元,比上年增长1.1%。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42元,同比增长10.8%。

目前信阳市旅游产业正处于潜导产业向主导产业过渡阶段,市政府为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将其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支撑产业来推动,建立完善旅游市场各项管理制度,制定一系列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政策落地实施。

2.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信阳市2015年全年旅游2326.3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7%;旅游总收入135.03亿元,增长16.2%,占全市生产总值的7.19%。年末共有a级旅游景区22处,其中4a级以上景区5处。全市共有星级饭店24家(其中四星级饭店5家,三星级饭店18家,二星级饭店1家),共拥有客房3372间(套)、床位6155张,从业人员2776人。国际和国内旅行社38家。旅游产业直接或间接从业人员将近20万,旅游服务水平逐年提升。

(二)信阳市旅游产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1.旅游行政管理层面

信阳市政府在推进旅游产业信息化方面制定相关政策并大力提倡,建立信阳市旅游局政务网(http:///)以及信阳旅游网(http:///可能由于网站维护原因,目前只能通过网址搜索),构建旅游行政管理、形象宣传、信息资讯以及交流互动等各个功能模块子系统,开通信阳旅游局官方微博及官方微信。在政务网系统主要展示政务政策、法规、安全、招商等行政管理信息。

2.旅游产业核心要素相关方面

目前信阳市共有国际和国内旅行社44家,在互联网建立网页的只有21家,有独立域名的不到10家。在信阳旅游网页虽然创建旅行社信息模块,但并没有对旅行社企业的介绍或者相关的链接。旅行社与相关单位之间业务往来渠道基本依靠互联网和业务管理软件或系统,实现基本的信息化管理手段,但对于面向旅游消费者群体,由于受制于部分旅游消费者对信息化手段的接受能力问题,信息化建设程度低,方式基础,依旧偏向传统化。

景区是旅游产业的核心,景区信息化是实现景区基础设施升级的必经之路。信阳市现有a级及以上的22处旅游景区基本都还处在传统的景区管理模式之中,信息化手段运用较少或者没有,部分景区实现了wiFi覆盖,当前流行的电子导游、导览、线上电子门票以及基于景区周边或沿途的景点、酒店、餐馆、娱乐、车站或购物商店等的推送信息没有实施,目前只能依靠专业的导航软件或者团购网站来获取,这样以来,景区仅仅停留在传统游览观光或体验功能阶段,没有起到或者弱化了带动旅游其他要素发展的主体地位作用。

由于饭店自身经营管理需求,信息化手段在其日常营运过程中的作用非常明显,且应用广泛。信阳市目前有34家星级宾馆,在内部管理及对客服务方面基本都实现信息化,从无线网络覆盖、到客房管理、员工管理、客户管理、物品调拨、订餐、订房等基本实现全方位的信息化。在网页建设方面,信阳市34家星级酒店虽然只有9家建立了独立域名的网站,但是其他25家在互联网都建立网页以展示形象,进行营销宣传,都能够实现在线订房。

交通是旅游活动实现的必要前提,现代交通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命脉。信阳市交通区位优越,区间交通的网络化和高度信息化为信阳市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无可比拟的有利条件。在市内各车站均有通往信阳热点旅游景区的班车或公交线路,但是在信阳旅游网和信阳市旅游局政务网上并没有对信阳市内公共交通线路做出介绍。市内各个车站也没有关于信阳市旅游公共交通的查询系统或者导视系统。

信阳市康体娱乐及餐饮行业信息化建设水平能够满足其现有的经营规模。康体娱乐及餐饮企业80%以上都实现wiFi覆盖,在内部管理方面,基本都采用了适应各自规模和服务方式的软件系统;50%以上和康体娱乐企业和80%的餐饮企业通过利用团购网、微博、微信站进行产品或服务的推广和销售,并实现手机支付功能;10%左右的餐饮企业建立顾客自助点餐系统或网站,实现ipaD或手机终端点餐支付一体化。

3.旅游关联产业信息化建设状况

大众旅游时代,旅游需求的多样化促进了旅游产业不断向其他产业领域渗透,信阳市目前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初有成效的首先是农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城市工作生活竞争与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向往体验返璞归真的乡村生活,由此引发乡村旅游热点。据统计,2016年十一黄金周期间,信阳市全市30多个主要乡村旅游景点和传统古村落日平均接待游客2000人次以上,以参观信阳毛尖茶采摘制作的茶乡风情游也非常火爆。由于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以及农产品本身的一些特性等的限制,信阳市农业产业信息化水平较低,对信息化手段的利用较少,部分农村甚至没有宽带,移动网络也只有3G。全域旅游发展趋势下,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产业的信息化建设必然影响到信阳市旅游产业链整合的速度与质量,其他行业信息化的进程也影响着信阳市旅游产业信息化的水平。

三、信阳市旅游产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产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

信阳市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交通等旅游产业核心要素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处于低水平阶段。旅游景区网站建设滞后,部分已建立的网站缺乏创新,网站维护不到位,没有及时更新有效信息。无论是在经营管理还是对客服务方面信阳市景区、旅行社及交通等信息化建设情况以及对现代信息化技术利用相对较少。另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其他产业信息化建设水平同样偏低。

(二)对现有信息技术设施应用不充分且信息共享性差

信阳市政府建立信阳旅游网(http:///),从网站的布局和内容方面来看,笔者认为这是对信阳市旅游产业来说是一个比较完善的网站,但是目前对该网站的推广力度明显不够,在百度输入“信阳旅游网”目前是无法找到该网站,该网站目前也无法通过手机端搜索到。在网站内容方面,缺少了针对一些通过公共交通自由行游客的交通线路的介绍等针对多样化的服务项目。另外网站管理系统与旅游企业如饭店、旅行社、旅游商店、景区等信息共享程度低,只有简单的图片介绍,虽然建设了论坛,但是互动为零,没有实现应有的功用。

(三)对旅游产业信息化认识不足,缺乏专业的信息化建设人才队伍

智慧旅游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必然势,而旅游产业信息化则是智慧旅游发展的必经阶段。信阳市旅游企业及旅游管理人员对产业信息化的认识仍停留在开设网站或者在网上销售产品阶段,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所能带来的经营管理效率的提升、信息共享的便利以及更好的满足现代旅游消费者需求等方面的优势。另外,缺乏专业人才引领信阳市旅游产业信息化发展的理念并统筹规划旅游产业信息化布局。

四、促进信阳市旅游产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首先,信阳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明确作为管理主体的责任,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旅游产业信息化的建设及智慧旅游发展理念的相关政策,科学统筹,大力推动信阳市旅游产业信息化建设。第一,优化完善信阳旅游网信息化管理系统功能,一方面要与省级或国家旅游产业相关数据系统相连接,及时获取产业最新信息,另一方面积极引导信阳市旅游企业、景区等充分利用该系统与行业最新信息动态实现对接,提高旅游信息共享性。第二、大力推广信阳旅游网的使用,开发相应的手机版网页或app,充分利用手机短信、微信、微博等渠道推广宣传,提高受众的范围以及时效性。第三,要充分利用LBS等位置服务信息系统,及时推送信阳旅游服务信息,使游客落地信阳就能便捷的得到需求的服务。第四,要及时构建信息化的旅游应急管理或预警系统,以便在旅游旺季时为旅游者提供更为周到和多样化的服务。

其次,提升旅游企业、景区以及与旅游产业相关的其他产业对信息化理念的认识,加强旅游企业、景区等的信息化设施建设。旅游企业可根据自身规模和经营需求建设及内部管理和对游客服务一体化的管理系统,提升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景区可充分利用wiFi网络和手机终端或者二维码技术,实行集景区讲解、导航、导览、导购等服务于一体的信息化的智能服务。

家政服务业的前景篇5

值得关注的是,为引导服务产业高端化、集聚化、特色化和差异化发展,石景山在53项领域中又优选出了18个具有发展规模和良好前景的优势领域优先发展。

“这是基于石景山20219家企业相关数据的分析研究,对照了重庆渝中、深圳前海等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地区产业发展引导目录,并经过6次专题研讨会修改完善和精简调整的结果。”石景山发改委副主任房之炜对记者说。

一度因首钢搬迁丧失经济支柱的石景山终于迎来了服务业的重生。自2013年成为北京惟一一个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之后,今年1月9日,石景山专门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明确石景山到2015年建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基本建成服务北京、辐射京津冀的区域业中心。

很显然,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石景山寄望以服务业重回首都经济重镇。

“金色”产业加速度

顺利度过转型初期的阵痛,石景山能否重回北京经济发展的第一阵营,关键在于服务业要从何处复兴,这一次石景山将目光聚焦于现代金融产业。

如果以时间周期来衡量,石景山的经济转型几乎是指数加速度,钢铁重工取代传统农业花了几十年时间,数字娱乐用了近5年才成为主流产业,而现代金融只用两年就成为了全市焦点。

2013年堪称石景山区现代金融产业发展的“里程碑”之年:这一年金融产业强势发展,全年实现收入377亿元,同比增长近9倍,成为新的增长点;这一年,承载现代金融产业发展的载体陆续涌现,盛景国际、北方中惠等高品质楼宇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长安金轴”的集聚效应进一步凸显;这一年重大项目引入卓有成效,成功引入国家保险产业园项目,在全市率先出台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办法,建立全国第一个互联网金融产业基地,抢占了发展先机;这一年重点企业蓬勃发展,光大银行信用卡中心、中国保险信息技术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基金等重点企业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光大银行信用卡中心成为石景山税收贡献最大的企业……

在很多人眼里石景山已是北京快速崛起的现代金融产业新秀,并且这样的趋势仍在延续。今年以来,石景山引进了北京华道征信有限公司等互联金融企业5家,截止目前,石景山区互联网金融企业已达30余家,成功跻身于当下最为火热的互联网金融高地行列。

通常情况下,外界谈及某一区域的金融产业发展,机构数量和资产规模是衡量产业竞争力的直接体现,但现在一切都变了,在互联网金融等引领传统金融创新升级的当下,谁能争取到引领产业链发展的金融创新项目落地才是核心所在。

而对于石景山来说,尽管金融机构的总量已达117家,注册资金达到137.2亿元,今年一季度收入预计将突破60亿元,但北京保险产业园的建设却有可能开创一个全新的石景山“金色”未来。今年3月,中国保监会、北京市人民政府专门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动北京保险产业园创新发展的意见》(保监发[2014]20号),为石景山区建设保险产业园建立了政策保障。

北京保险产业园是我国首家服务于保险创新发展的主题产业园区,中国保监会与北京市联手,以政策的形式确立了保险产业园作为我国保险业全面深化改革试验田的战略定位,多项重大政策创新与试点在全国范围内尚属首次突破,势必将引领全国的保险业深化改革。

“现代金融产业已经成为引领石景山向服务经济转型的核心产业。”房之炜说,通过对石景山现代金融产业的梳理发现,这些项目都属于高端服务业范畴,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产业带动力、高开放度、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四高两低”的特征,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属于“金色”产业,将促进石景山服务业向高端化、融合化、特色化、国际化发展。

服务经济开启复兴之门

作为改革的试验田,中国经济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大背景让外界对石景山抱有诸多期待。当前,国家层面对深化各项改革进行了顶层设计,并且提出了时间表和路线图,服务业综合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必将释放出更多创新的活力。在很多人看来,石景山作为试点区,有望率先在金融、财税、土地、产业等各个方面创新突破。

而北京市政府于2013年专门为石景山的服务业综合改革下发文件,已经充分表明了石景山的发展在市委市政府战略格局中占有的重要位置。不仅如此,北京市将国家保险产业园、中关村国家互联网金融产业基地、世界旅游城市总部基地、新型战略性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等等项目纷纷布局石景山,进一步充实了石景山服务经济的内涵。

在各界热捧之后,石景山自身具备的复兴条件也是核心问题。石景山区委书记牛青山在去年底的区委全会上称,从空间上讲,与首都中心城区相比,石景山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是宝贵的资源优势。同时,从地理位置上看,石景山区处于北京市沿长安街发展轴和西部发展带的重要节点上,是支撑首都未来改革发展的重要区域。

事实上,北京市已经越来越重视长安街西段的发展,因为北部有未来科技城,东部有通州首都副中心,南部有高端制造业基地和北京新机场,惟缺西部大的功能布局。“对石景山来讲,这就是推进新阶段转型发展的重大机遇,石景山应该自觉承担起打造首都新的战略增长极的历史重任。”牛青山在区委全会上如此表示。

诸多机遇的风云际会,促进了服务业的快速集聚,形成了石景山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平台,构成了“一轴一核一园多支点”的空间发展格局。

据石景山发改委提供的数据显示,2013年,石景山率先建立了全国首家互联网金融产业基地,国家保险产业园成功落户,“长安金轴”集聚效应不断增强,现代金融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文化和科技产业加快融合,文化创意产业支柱地位得到巩固,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和中关村石景山园的高端资源要素加速聚集。商务服务业创新发展,石景山成为全市惟一的“商业保理”试点区,银河综合商务区获得北京市首批商务服务业集聚区称号。旅游休闲产业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总部基地体验中心一期完工,“首钢工业文化旅游区”获批市3a级旅游景区,兴起了银河商务区、京西商务服务区、国际雕塑园商务旅游休闲区、苹果园交通枢纽商务区等多个“支点”功能区。

转型驶入“深水区”

在区委全会的报告中,石景山将一个地区的发展视作以好的规划设计建造一所好房子,必须解决和回答好“我们在哪里”、“要往哪里去”、“要走什么样的路径”等问题。在石景山领导看来,石景山已成功走出了因首钢搬迁调整带来的发展低谷,步入了全面转型的新阶段。

从以农业为主到首钢时期的以工业为主导,再随着首钢搬迁调整而形成的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现代经济体系,城市发展水平随之不断提高,牛青山认为,当前的石景山城市发展,迫切需要把握好首都定位与自身发展的关系,实现再城市化,改变以往由产业主宰城市的发展路径,把城市发展作为目的和主线来引导产业层次提升和结构调整,走深度开发、内涵式发展和智能化、生态化生活之路,并以人性化、精细化管理和新型治理方式达成城市的高效运行。

对于实现深度转型所需的发展层级和质量提升,区委全会形成的共识是,首先是在产业上进一步升级优化,实现第四次“华丽转身”,进一步构建以高端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实现高端化、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其次要进一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一体化发展,深挖根源,突破体制机制桎梏,解决好1000余公顷的集体土地利用问题;再次是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大力治理“城市病”,实现由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深层次转变。

家政服务业的前景篇6

这里召开全市旅游行业工作会暨旅游协会年会,今天。主要是总结2010年全市旅游工作,安排2011年工作任务,惩办先进,交流经验;并通过这次会议再添措施、再鼓干劲,奋力推进全市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为构建和谐、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乡村作出积极贡献。后面,市委常委、副市长华国同志还将作重要讲话,这里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2010年全市旅游工作简要回顾

全市旅游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2010年。市县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全市旅游行业的共同努力,旅游产业继续健康发展,取得显著效果。全年共接待旅游者695.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8.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7%和37.2%相当于全市GDp7.6%。其中:旅游饭店营业收入22300万元,同比增长27.8%;旅行社营业收入6062.1万元,同比增长25.1%;旅游景区(点)门票收入4160.2万元,同比增长23.2%旅游饭店、景区、旅行社共纳税2442.8万元,实现利润11137.9万元。

专门出台文件明确了旅游发展思路,旅游发展形成了新思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提出了实施旅游产业跨越发展的12461工程。即打造一江(江流域生态文化旅游区)建好两城(两座优秀旅游乡村,不时提升旅游服务功能)推出四线(古城游、将帅故里游、三国文化游、江风光游)建成六大重点旅游景区(古城·第一江山、诗画田园·第一桑梓、天蚕部落·千年绸都第一坊、地貌奇观·第一曲流、故居·琳琅山景区、三国文化源·西山风景区)2010年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100亿元,力争3-5年把建设成享誉国内的知名旅游目的地。

强力推进江流域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和精品景区建设。古城积极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景区建设打造了新精品。市委、市政府分别在蓬安县和高坪区召开了旅游景区开发建设现场会。完善旅游功能,提升服务质量,形成了融山水城为一体的精品旅游景区;蓬安第一桑梓旅游区完成了主题形象雕塑、广场、停车场、码头等项目建设;高坪凌云山旅游区完善了景区交通、绿化和旅游厕所等功能,并对游人正式开放;故居—琳琅山景区完成了丁氏庄园民俗展览馆建设,补植绿化600亩;绸都第一坊、南部禹迹山、营山太蓬山、西充张澜故居等景区都加快了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目前,全市已建成旅游景区50余处,其中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1个。

开展了多形式、有针对性的宣传促销活动。先后组团赴韩国、西安、杭州、青岛、广州、深圳等境外和省内外大城市进行宣传推介;区、高坪区、西充县、营山县和西山风景区分别举办了桃花节、梨花节、旅游文化节、三国文化节、登山节等节庆活动;城南高速公路、市内重要路口制作了大型旅游形象广告,宣传促销拓展了新市场。依照“立足成渝、辐射全国、拓展海外”思路。编制出版了旅游画册》台湾中天电视台赴古城拍摄“千年古县”宣传片,台湾脚逛大陆》栏目中播出。通过一系列整体推介和宣传促销,提升了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增强了旅游的影响力。

积极贯彻落实相关法规和行业标准,行业管理达到新水平。各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切实加强旅游行业管理。促进了景区建设和创a旅游饭店评星升星、旅行社开展合法经营等工作。古城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顺利通过国家旅游局验收;宇豪酒店评四星、大酒店和东江大酒店评三星顺利通过验收;新发展国内旅行社3家。依照全省统一部署,认真开展“零团费”专项整治,削价竞争得到有效遏制;组织开展了诚信经营”和“天府好导游”评选活动,企业形象得到提升;加强平安监管和检查工作,确保了全市无重大投诉和平安事故发生,为游客营造了一个安全、舒适的旅游环境。同时,市旅游局始终把旅游人才培训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先后举办了创立a级景区规范培训班、全市旅游工作者业务培训班、旅游与文化”项目研修班,共培训各类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300余人次,极大提高了全市旅游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切实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协会工作取得了新进展。自去年2月市旅游协会正式成立以来。积极开展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一是配合市旅游局编制完成了地方志·旅游卷》和《旅游志·卷》二是组织会员参与了省旅游协会举办的绿色旅游饭店”和“特色旅游商品购物点评定标准”培训班;组织参与了旅游商品设计大赛”特色旅游产品”评选活动,六合”牌丝绸旅游产品、保宁”醋等9个产品获奖。三是加强行业自律,维护旅游市场经营秩序。四是努力为企业排忧解难,尤其是十七大召开前,妥善解决了成都夕阳红旅行社和山川旅行社组织老年团队赴京旅游延期相关事宜,基本达到党政、企业和旅游者“三满意”

全市旅游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效果,2010年。旅游产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深深体会到

党政重视是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去年1月,第一。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创优”总结惩办暨第二届旅游发展大会。尔后,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南委发〔2010〕17号和南府发〔2010〕31号两个文件,两次召开旅游工作现场会,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专题研究旅游工作和现场办公解决具体问题,对促进全市旅游产业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对旅游发展高度重视,、蓬安、高坪、仪陇等县(市、区)均成立了旅游产业发展领导机构,安排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建立四大班子领导统筹重点旅游发展项目责任制,强力推动了当地旅游经济快速发展。

招商引资是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根本途径。市旅游产业处于发展的培育、起步阶段,第二。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市场开拓等方面还没有形成规模和优势,市场份额小,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良好的投入机制。近年来,市积极引导社会和民间资金投入旅游项目建设已超过16亿元。2010年,区胜利引进海南一品金实业有限公司和坤隆公司投入1亿元开发建设太和白鹭旅游区,引进深圳德飞公司投资1亿元建设温泉休闲度假酒店。高坪区凌云山风景区引进资金2300多万元进行景区打造。通过招商引资,一大批重点旅游项目胜利开发。

宣传造势是提高旅游产业效益的有效手段。景区(点)上规模、上档次靠打造,第三。提高知名度和效益必需要靠大手笔宣传造势。一分资源、二分筹划、三分打造、四分促销,可见宣传促销的重要性。近年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和充分利用新闻媒体进行推介促销,宣传造势,收到良好的效果,每年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分别以20%和30%的幅度增长,尤其是古城、故居-琳琅山、西山、高坪凌云山等旅游景区更是发展喜人。

增强企业活力是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旅游企业是旅游产业发展的主体,第四。各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坚持为企业服务,努力为企业发展做好政策宣传和业务指导,切实为企业协调解决实际困难,充分调动企业参与旅游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形成了行业发展合力。如今,全市已发展国内旅行社30家,旅游星级饭店24家,旅游汽车公司、服务公司4家,旅游投资开发公司4家,全市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1.2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近8万人。

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和旅游行业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效果,2010年。但发展中存在缺乏和问题仍不可忽视。一是景区建设投入资金缺乏,精品景区建设滞后,效益低;二是旅游企业弱小,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不高,缺乏人才和现代管理手段,主动宣传促销不够,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个别旅游企业法规意识不强,行业管理意识淡薄,不积极参与旅游行政部门和协会举办的有关活动,超范围经营,削价竞争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些问题必需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

二、2011年全市旅游工作的主要任务

全市旅游行业要认真实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项目发展战略,2011年。抓住全省新五大旅游区建设和三国文化旅游线路开发的大好机遇,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原则,以加快江流域(段)生态文化旅游区开发为中心,以推进旅游景区上档升级为突破口,以特色旅游线路为纽带,整合“古城、将帅故里、三国文化、江风光”等优势旅游资源,加大旅游整体宣传促销力度,打造旅游特色品牌。力争全年接待旅游者87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和38%左右。

(一)积极打造精品景区。以及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旅游产业跨越发展“12461战略目标,围绕江生态文化旅游区和三国文化旅游线路开发,以创a为载体,创特色、出精品、上水平,加快旅游景区上档升级。把旅游景区的打造,作为项目来抓,放在各项工作之首。今年高坪凌云山要胜利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南部禹迹山、顺庆罗瑞卿纪念馆、北湖公园要胜利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营山西月湖景区要胜利创建国家2a级旅游景区。启动蓬安第一桑梓、绸都第一坊、凤垭山、高坪金城山、营山太蓬山等一批旅游景区的创a工作。各景区在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以文化彰显特色,将独具特色的丝绸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科举文化、宗教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得到展示和体现。同时,挖掘景区文化内涵时注意独特性和统一性,真正使旅游景区成为一景一品的精品景区。

(二)加快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产业互动、城乡共融”有力途径,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缩小城乡差异,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拓展农业功能与领域,促进农民致富增收的有效手段。90年代初期,成都郫县爱友乡农科村利用花卉苗木基地开始发展乡村旅游,突出“农”字特色,看农家景,干农家活,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目前,全国乡村旅游景区(点)年接待游客超越3亿人次,旅游总收入已超过400亿元。市乡村旅游始于90年代末,从西山风景区周边农民和区木老乡桃花节开始,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据最新统计,全市已有农家乐1100家,吸纳就业人数3700余人,当地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3580元;2010年接待旅游者126万余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03亿元,纳税474.8万元。但总体来看,存在农户分散、档次低、卫生条件不够好、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2006年底,市上编制了市千户农家乐工程策划方案》今年市上决定启动实施“千户农家乐”工程,以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一是开展全市“农家乐”经营发展现状调研,召开全市乡村旅游发展现场会。二是因地制宜制定当地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服务功能。三是举办特色农业旅游节、民俗文化节等节庆活动,增强当地乡村旅游的影响力。四是指导农户建设经营时,要注意拓展休闲农业的功能,提升档次;经营场地要人畜分离,定期培训经营户和服务人员,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各县(市、区)旅游局要因地制宜制定“农家乐”等级评定规范,提升“农家乐”整体服务质量。五是要制定激励政策,鼓励企业以合作、参股、租赁的形式,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

(三)突出整体宣传促销。千年绸都城”为旅游形象宣传主题,建立市县两级政府与旅游企业联合促销机制,创新促销手段和方式,增强实效。主流媒体做旅游形象宣传广告,上海、北京、西安、重庆等大城市集中统一开展宣传促销活动。旅游企事业单位要积极参与市上组织的大型宣传促销活动,主动推介外地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旅游。要依托地缘、文化、经济联系,加强与成都、重庆、陕西、汉中、广元、巴中、广安等地合作联盟,形成优势互补、资源互享、市场共建、客源互送、共同发展的格局。同时,要充分发挥旅游网站宣传作用,提高旅游信息更新频率,开展网络宣传营销活动。各县(市、区)旅游局和旅游企事业单位要确定专人负责旅游信息工作,确保及时采集上报信息,为游客提供咨询服务。

(四)加大教育整治力度。一手抓规范管理”工作思路,建立健全行业管理制度,构建长效管理机制。将把教育培训作为提升行业管理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今年市上将集中举办旅游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班和旅游景区讲解人员培训班,培训人数200人次以上;市上统筹师资力量,以县为单位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培训,计划培训1000人次以上,从业人员持证上岗比例需达到85%以上,各单位要积极支持配合。行业管理上,旅游行政部门一方面要树立服务思想,切实协助排忧解难,行业发展、景区建设、市场开发、人才培养以及提高管理水平、服务质量等方面给予指导;另一方面要加强行业管理力度,建立有序的旅游竞争环境。要围绕“提升中国优秀旅游乡村内涵和形象”工作要求,开展“抓行风、树形象、讲诚信、促发展”为主题的旅游行风建设和“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启动旅游绿色饭店评定工作,鼓励打造一批主题文化酒店;开展导游、景区讲解员职业技能竞赛,提高导游、景区讲解员整体队伍业务水平。要切实抓好旅游市场整治工作,重点整治旅行社超范围经营、租用“黑车”零负团费、导游薪酬等问题;抓好旅游饭店服务质量和食品平安专项整治,对服务质量明显下降者,要限期整改、降级或取消星级饭店资格;旅游景区重点抓好脏、乱、差环境治理,以及欺客宰客、强买强卖、尾随兜售等损害游客利益和破坏经营秩序的行为;严厉查处导游人员私自承揽业务、索要小费、胁迫消费等行为;切实抓好旅游平安工作,建立健全诚信监督机制和诚信公示制度,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家政服务业的前景篇7

(一)新模式的内涵

所谓风景名胜区休闲农业的“休闲行为”与“非休闲行为”一体化发展的区域协同模式,即定位于风景名胜区中的休闲产品服务与非休闲产品服务(即休闲产品生产、加工及其流通)协同于休闲产业链和产业体系之中,其中,非休闲产品服务行为完全服务和服从于休闲产品服务需要,相互支撑,形成有机联系。一般来说,风景名胜区是休闲农业发展的资源禀赋地区,这些地区气候宜人,文化深厚,自然独特,特色农产品生存环境优良;既适合传统意义上的休闲如度假行为,又适合现代意义上的休闲如乐活行为;休闲消费旺季人们可以从事休闲产品服务,休闲消费淡季人们可以从事非休闲产品服务即休闲产品生产、加工及其流通,为休闲消费旺季需求作好充分的准备和储备。这种新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既具有国际休闲农场的行为方式即融农场休闲服务与农场农产品生产于一体,但又优于国际休闲农场的行为方式即协同区域休闲产品服务与休闲产品生产于一体,形成区域休闲产业链和产业体系,并具有区域差异的典型特征,休闲消费者可以在休闲协同区域做出更多的最优消费选择,休闲供给者可以在休闲协同区域做出更多的最优生产选择。这种运作模式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市场力量,通过新型休闲企业的示范行为,协同“休闲行为”与“非休闲行为”一体化发展;另一方面这种运作模式更有利于政府有效行为的发挥,例如,通过公共设施投入、新型休闲企业培植、区域休闲行为规范、区域休闲品牌建设、区域休闲产业规划、区域休闲产业协调等方式引导既具有国际化休闲农业特征,又具有本土化现代农业特色的区域休闲农业发展,从而在根本上解决我国风景名胜区休闲农业发展中的“休闲”与“非休闲”间的矛盾问题,真正实现我国休闲农业的加速发展和全面提质。

(二)新模式的运行方式

我国风景名胜区休闲农业发展的创新模式既然定位为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相结合的互动模式,理所当然既需要公共财政支持的公共休闲产业建设,更需要市场引致的非公共休闲产业发展。公共休闲产业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休闲项目建设和名胜风景区休闲农业发展的公共支持保障体系建设,非公共休闲产业包括风景名胜区休闲企业、农庄和农家乐的休闲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服务等全产业链系列产品及其服务。公共休闲产业和非公共即市场型休闲产业的协同运行构成了我国风景名胜区休闲农业发展创新模式的运行方式。

二、风景名胜区休闲农业发展的典型分析———以江西武功山为例

(一)武功山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1.武功山休闲发展的现状概述

萍乡武功山风景名胜区内现已规划面积160平方公里,规划景点200余处,整个风景区分为金顶观光休闲区、羊狮幕观光游览区、九龙山宗教文化区、发云界游憩娱乐区、大王庙原始生态区五个核心景区。近年来为了加快开发建设步伐,投资达3亿元的芦万武旅游公路即将全线通车,投资6亿元的武功山西海温泉度假村一期(含五星级酒店)也即将投入运营,高标准的客运索道、文化园、摄影观景平台、地质博物馆、寺庙、宾馆、电力、通讯等公共设施也正在改造建设之中;加强资源保护与挖掘力度,并新发现了高山瀑布、原始次森林和巨型活体灵芝等宝贵资源;组建并实质运作了江西武功山实业有限公司;先后申请并获得了部级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遗产、国家地质公园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等荣誉和称号。武功山风景名胜区休闲农家乐以自然家庭为组织,以传统经营为模式,主要服务于旅游客群,基本上以提供食宿服务为内容。旅游旺季消费需求旺盛,旅游淡季消费供给过剩,总体功能能满足旅游顾客的基本生活需求。

2.武功山休闲发展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问题从现实来看,武功山的休闲农业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从历史来看,武功山休闲农业的功能主要还是被动服务于资源禀赋型的旅游业,没有从现代农业的内涵理解认识休闲农业发展的问题;没有树立休闲农业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的观念,认为休闲农业仅仅只是吃喝玩乐;也没有树立休闲农业是农业产业的延伸,是集聚型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观念,单纯认为休闲农业就是乡村旅游业;更没有树立休闲农业是小康社会的福利事业,需要政府行为的观念。

(2)土地流转问题目前,武功山风景名胜区尚未建立休闲农业发展的土地流转机制和管理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现代意义上的休闲农业必然需要一定规模的区域空间,这就需要将目前分散承包经营的土地实行特定模式的流转与集中,因此,土地流转模式问题、房屋拆迁补偿问题、土地纠纷法律问题等将成为现实难以回避而必须解决的问题。此外,业主在租用大片土地发展休闲农业后,建设加工、住宿、餐饮等配套设施需要一定的建设用地指标,这就意味着一定的农业用地将转为建设用地,因而又存在如何进行相关支持政策的设计问题。

(3)人力资源问题加快推进武功山休闲农业发展必须改变目前传统的经营方式,走现代休闲农业发展的创新道路,因此,需要大力引进和培养具有现代休闲农业理念和行为能力的专门人才或企业家。“大力引进”主要是根据武功山休闲农业发展的资源禀赋特征和发展规划,通过政策和公共投资建设等因素激励吸引海内外先进的休闲农业经营者或投资者从事具有示范性和引领性发展的现代休闲农业项目;“大力培养”主要是根据武功山休闲农业发展的需要,动员包括政府的、社会的、企业的等力量培养具有现代休闲农业技术的专业工作者或企业家。

(4)公共投资问题现代休闲农业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现代公共休闲农业即非盈利性休闲农业,二是现代非公共休闲农业即市场型休闲农业。市场型休闲农业投资问题可以通过市场运作加以解决,现代公共休闲农业投资问题主要通过公共财政投资解决。武功山风景区作为以对接旅游、实现“山上山下一体化”发展的现代休闲农业区域更应重视休闲农业的公共投资建设问题。从现实来看,武功山风景名胜区公共休闲农业项目投资需求大,如公共休闲实施、公共休闲公园等,这都需要大量的公共财政投入,仅仅依靠现有的财政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二)武功山休闲农业的创新理念和规划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城市转型为契机,以国际休闲农业发展经验为借鉴,以区域自然条件为基础,以及政府引导、科学规划、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创新机制、市场运作的发展方针,以对接和服务旅游业为导向,以大力引进和培养现代休闲产业企业为抓手,大胆探索新型发展模式,积极发展区域休闲产业,通过休闲农业发展的新模式推动武功山原生态的传统农业到现代的休闲农业和服务协同发展的转型和山上山下互动,来实现建设农村、提升农业、富裕农民的总目标。

1.创新理念

充分认识现代休闲农业是现代农业多功能发展的新型业态,是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完美结合。发展武功山休闲农业必须以景区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掘农业的生态功能、文化功能和服务功能,必须以禀赋资源的特色开发和高效利用为原则,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构建具有武功山特色的原始性、生态性、开放性、多元性、先进性的休闲农业及其体系,实现武功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提出的“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的慢生活休闲养生乐园”建设目标。

2.突出特色

以武功山风景名胜区为依托,结合区域自然与人文特点,以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为手段,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强化产业基础,改善休闲农业发展条件,积极发展农业观光采摘园、动物养殖观赏园、名山药材养生园、红豆度假浪漫园、商务休闲农场农庄、农耕文化乐活园、沿路风光欣赏带等休闲农业产业形态,在诗画山水、古风民俗、产业风情、运动休闲、生态养生、认识学习、文化创意中不断丰富武功山现代休闲农业的内涵,满足消费者休闲乐活和猎奇体验的需要。

3.促进发展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需求为动力,以政府为推力,构建政府与市场良性互动的发展方式。不断创新休闲农业经营管理模式、产业组织模式和市场服务模式,以第一产业为发展基础,不断促进休闲产业的内外联合与协同,大力发展综合型休闲农业,鼓励发展规模型休闲农业,加快推进休闲产业体系中的第一、二、三次产业的深度融合,特别是促进休闲农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具有武功山区域特色的现代休闲产业链和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萍乡市的转型发展。

4.提升品牌

加大对武功山特色农业科研的投入,特别是武功山特色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的研发,构建以现代农业科技为支撑,以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纽带,以现代综合农业企业为龙头的休闲农业体系。通过机制创新,不断提高武功山休闲农业的自我发展能力,着力培育和引进一批基础好、素质高、规模大、效益好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重点农户、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提升武功山休闲农业发展的规模、层次和水平,创建海内外知名的武功山休闲农业品牌。

三、促进我国风景名胜区休闲农业发展新模式建设的对策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由观光型旅游向体验型旅游进行战略转型之际,我国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破解“三农”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业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强城乡统筹,发展休闲农业是很好的新模式。

(一)完善风景名胜区休闲农业的综合

风景名胜区的休闲农业其获利来源不止是农产品销售,最主要的还是在于提供各种餐旅、住宿、参观等服务业的收入。这一新模式是由旅游业、运输业、住宿业、餐饮业、娱乐业以及各种休闲产业的中介性组织所组成的一个大系统。风景名胜区休闲农业的发展不光要保持发展旅游业,还要注重关联产业的综合性发展。要保障基础设施条件和农村道路、水电、环境卫生等方面的建设。

(二)丰富风景名胜区休闲农业的多样性内涵

风景名胜区发展休闲农业的目的在于延长旅游者的停留时间,增加重游率,提高旅游区的经济效益。休闲农业区需要设计多种多样的观光休闲项目,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心理需求的游客的需要。因此,在突出观光旅游主题特色的同时,还应因地制宜地规划设计出一系列动态和静态的项目,使旅游者能在同一观光休闲农业旅游地除单纯的风景欣赏之外还能接二连三看到多种观光休闲农业景观,体验和参与多种观光休闲农业项目,以达到给旅游者以最多最美的享受,使其高兴而来,满载而归的目的。

(三)提高风景名胜区休闲农业的整体性效能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开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特别是在风景名胜区,需要在保护原生环境的基础上整体布局。需把邻近村镇的休闲农业连成片,开发为一条旅游专线或一片旅游专带,将邻近村镇的休闲农业项目纳入到区域旅游发展布局的系统工程中去,使各地之间资源和产品优势互补,平衡休闲农业淡旺季,共享市场,形成竞争力强,综合效益高的休闲农业系统。

(四)培植风景名胜区休闲农业的示范性典型

对于景区范围内以及周边具有发展潜力和区域比较优势的地区,应当培养休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增加市场竞争力。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在其他不同类型地域建立观光农业开发示范基地,对周围地区产生形成扩散和带动作用。如建设休闲农业示范基地、培育休闲农业行业协会,进而促进这一新型休闲农业模式的发展。

(五)强化风景名胜区休闲农业的公共性职能

休闲农业是一个跨农业、旅游业的交叉产业,风景名胜区的休闲农业在其固有的旅游功能上更是强调了对周边“三农”发展的关注。它的发展涉及农业、旅游业、交通运输业、商业、乡镇企业和环保等多个行业和部门,需要政府等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政策扶持及宏观指导和调控。同时,政府还应尽快制定相关政策与法规,为风景区休闲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区域政策环境,增加对休闲农业的资金投入和人才投入,鼓励不同的利益群体投资休闲农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加入。同时,风景名胜区新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面临着诸如信息需求服务、技术推广服务、市场开拓服务、品牌宣传服务、消费者投诉服务等诸多问题或业务发展需求,需要具有综合服务能力的区域专门组织或机构进行集中处理。因此,必须以公共财政支撑的运作方式建立区域统一、行为规范、品质优良、效率高上的综合服务机构及其体系。一是为行业发展提供最前沿的信息,二是为企业提供所需要的服务,三是满足消费者消费投诉需要,四是代表园区整体形象提供其他公共服务。

(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家政服务业的前景篇8

内容摘要:河北省各高校面临着毕业生就业难的考验,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的重要决策,课题组展开了本次调研活动,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家及我省出台的一系列政策落实情况,准确把握我省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阶段性特征和主要矛盾,找准影响和制约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和高校学生最关心的突出问题,提出科学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就业环境就业统计

“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大学生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最具增值潜力的人力资源,他们能否顺利就业是关系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大学生就业难,己成为广受关注的社会问题。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699万人,今后几年还将呈持续上升趋势,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仍很严峻,河北省同样面临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考验。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的重要决策,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家及我省出台的一系列政策落实情况,准确把握我省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阶段性特征和主要矛盾,提出科学合理化建议,在河北省各高校的大力配合下,课题组展开了本次调研活动。

一、调研数据分析

(一)对从事就业指导及服务工作人员的调查问卷分析

1.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

在调研对象的选取上,课题组精心选择了与高校大学生就业密切相关人群,包括就业部门,相关职能部门、院系领导、辅导员和一般教师,共计540人。通过对这些对象的问卷调研,能较客观地反映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

2.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因素的调研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分为内因、外因两部分,内因即为大学生本身的素质和能力等,外因为政府、学校及社会其他因素。课题组通过大学生求职困难主要原因及大学生顺利就业关键因素两个题目进行了调研。在造成学生求职困难的原因上,选择由于大学生个人因素即缺乏工作经验和个人能力不足的,分别为277人次和199人次,选择由于就业信息不足、社会关系缺乏、用人单位选拔不公等外界因素的,依次为138人次、106人次、66人次,选项较为平均,而认为学校指导不够的只有43人次。但就业毕竟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仅靠提升大学生本身的素质还远不能解决。因此,作为就业指导服务人员,还应从加强政府支持和提升学校就业服务水平出发,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提供更好的就业环境和就业导向。

3.影响大学生创业因素的调研分析在大学生创业教育方面,认为应加强并普及的有386人,占71.48%。在大学生创业支持上,选择优惠政策的有148人,占27.41%,选择资金支持的有139人,占25.74%,选择项目支持的有120人,占22.22%,选择咨询指导的有125人,占23.15%,选择其他的有8人。

通过以上结果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需要加大大学生创业教育力度,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指导,制定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和措施,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支持和帮助,以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就业。

(二)对大学生进行就业问题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1、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共对包括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内的762人发放了大学生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730份。在调研对象中,专科生10.53%,本科生89.06%,研究生0.41%。对象选取较符合我省高校毕业生的比例。调研得出的结果具有较强的真实性。在调研对象中,家庭经济状况较好和需助学贷款的分别为33人和135人,分别占4.52%和18.49%。调研可以反映河北省大多数高校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问题。

2、大学生对就业政策的评价,是从大学生支援服务西部计划及到村任职计划态度、各项就业政策的了解程度、就业政策措施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三个方面来展开的。在到基层服务的选择上,选择愿意去的513人,选择不愿去的207人,分别占70.27%和28.36%。在对就业政策的了解上,一半以上人的调研对象选择了“比较了解”,选择不了解的只有3.56%。在促进就业政策与大学生的实际状况和需求“是否吻合”方面,认为比较吻合的456人,认为存在较大或很大差距的有203人,比率分别为62.47%和27.81%。

通过调查结果分析,一是国家鼓励去基层工作的措施深受大学生的普遍欢迎。大学生宁愿在大城市做一份临时性的、低薪的工作也不愿意去基层工作的就业心态已经发生转变,其就业态度正走向成熟和务实。二是大学生对国家的就业政策较为关注和了解,但学校仍需要加大这一方面的宣传力度,使更多的大学生了解就业政策。三是多数大学生认为目前国家的就业政策与大学生的实际状况和需求是比较吻合的,反映了国家就业政策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3、大学生对就业困难的认识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就业前景,如何分析就业困难的成因,又将选择通过何种途径解决这一困难?我们通过以下调研项目进行;一是对所学专业前景预测,二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三是顺利找到工作的关键。有价信息分析结果显示:在对所学专业前景预测上。认为自己所学专业就业前景非常乐观的有65人,占8.90%,认为就业前景比较乐观的有422人,占57.81%,认为就业前景一般的有193人,占26.44%,认为就业前景不乐观的有50人,占6.85%。在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上,440人认为大学生供大于求,262人认为是自身能力知识储备不够造成的,分别占60.27%和35.89%。在顺利找到工作的关键因素上(多项选择),认为应全面提高自身能力和修养的有498人次,认为学校和社会提供更好的指导与服务的有158人次,认为应调整个人心态、降低择业标准的有184人次,认为政府应加强相关政策支持的有68人次。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可知,一是大多数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前景报有乐观的态度。这一方面反映了大学生对就业前景的积极心态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在就业形势整体堪忧的情况下,多数大学生能对就业前景充满信心,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对我国就业形势的改善具有深远意义。二是在就业难原因的分析上,一半以上的大学生认为是由于人才供大于求造成的,说明他们只从高校毕业生绝对数增加,而没有从高校毕业生在总就业人口中的相对数来分析问题。在我国,大学生仍属受过良好教育的少数群体。占中国总人口的比例不足10%。或者说是因为大学生仍将就业视角盯在大城市,因为在我国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对大学生的需要是非常大的。三是从自身素质提升改变就业前景基本成为大学生的共识。在顺利找到工作的关键因素上,多数的大学生选择了全面提高自身能力和修养。懂得从自身而不是从外界寻找解决就业问题,表明大学生就业观不断走向理性和成熟。

二、对策及建议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必将影响到和谐社会构建、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影响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因此,需要构建分工合作、稳定有效的就业服务体系,全面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就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而言,建议从以下方面改进;

(一)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改革大学生教育教学模式毕业生就业状况是反映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是高校专业调整的重要依据。要探索建立专业设置与招生规模的预测预警机制,动态把握社会对不同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主动贴近社会需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探索按专业类或岗位群招生方式.实践“厚基础、宽专业、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好的学科专业,停止招生或限制其招生规模。将毕业生就业情况作为高校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审核、省级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评选创建和高职、高专师范学校、示范型专业遴选的重要考核内容。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办学质量,鼓励办出特色,增强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强化实践教学,加大对学生的实习实训力度。加强与相关部门、行业、企业等共建与合作,建立稳定的、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的实习实训基地和就业实习基地。建立高校,用人单位和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积极推进高职院校学生“双证书”和“订单式”培养。

(二)创新工作举措,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质量。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设,着力在全程化、专业化、信息化等方面创新举措,进一步提高就业指导与服务水平。一是适应新形势需要,大力开展有效的、科学的、着眼于大学生一生发展的职业生涯指导,将大学生职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程列入教学计划。二是加快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升级改造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平台,完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联盟。改进毕业生就业管理方式,启用远程网络办公系统,最大限度减少毕业生就业成本.三是推进就业指导教师和就业工作队伍建设加快实现就业指导工作全员化、专家化。四是建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就业工作评价机制和人才培养调控机制,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评估体系,努力形成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的长效机制。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社会性、全局性问题,不是某一个社会子系统所能完全承担起的社会职能。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作为其中一个重要子系统,其作用的发挥取决于社会就业体系和整体环境的改善。在大学生就业职能系统中,各级政府作为民生的维护者和社会利益的衡量者,理应成为主导性力量,承担主导性责任,鼓励和引导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健康发展。同时,通过制定出台鼓励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各类扶持性政策、积极调控和监管就业市场、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等措施,为大学生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就业服务和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沈杨.以人为本的理念解决就业问题[J].经营管理者.2009(16),179.

[2]张文海,牧小霞.河北省大学生就业状况与趋向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3).

[3]解决全球性难题四种途径促进大学生就业[n].楚天都市报,2011-11-14.

[4]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Z].冀政[2011]111号.

[5](美)elchananCohn,terry.G.Geske.教育经济学[m].范元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2009.9

[6](美)wayneK.Hoy,CecilG.miskel.educationaladministration:theory,Research,andpractice(Seventhedition)[m]范国睿.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

家政服务业的前景篇9

聪明的城市对任何区域都充满了诱惑,不同的城市为了同一个方向奔跑前进,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竞技场。石景山就是这一竞技场上的运动员,其粉墨登场之后的耀眼亮相便技惊四座,近期于全市率先了推进智慧石景山建设的实施意见。

和北京的其他区县相比较,石景山的城市规模、经济发展等并非属一属二,但由于每个区县的底子不同,也许信息化的运转速度、轨迹会有所有同,但目标却会一致。从这个意义上讲,建设智慧石景山,理应受到瞩目,因为我们深入石景山,探究的是一种旧的城市模型向新的城市模型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一定有多典型,但却有强烈的前瞻意义和实验性质。

顶层设计

一个城市认定了一个方向,只有依靠制度才能保证确定的行动轨迹不偏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北京市开始着手制定《智慧北京发展纲要(2011―2015年)》,谋求将智慧城市的建设方向用政府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

《关于推进智慧石景山建设的实施意见》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着手酝酿,并于近日由石景山区委、区政府正式对外,这也因此成为了全市第一个区县级政府制定的关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

智慧石景山从现实世界脱胎换骨而来,自然也与现实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石景山区经信委主任李元涛指出,“智慧石景山”,其实是“数字石景山”的延续和高级发展,是未来十年石景山信息化发展的主题。

根据《关于推进智慧石景山建设的实施意见》的设想,石景山希望到2015年,初步建成泛在、融合、智能、可信的信息基础设施,形成比较完善的信息化发展环境,智能应用全面普及,信息化整体发展达到世界主要城市的一流水平,从“数字石景山”向“智慧石景山”全面跃升。

石景山也是全市第一个把系列智慧指标量化的区县,区政府提出2015年的石景山,城市安全运行、环境生态、节能减排、公共服务的智能应用覆盖率分别达到100%、90%、75%、60%;80%的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关键业务信息化,超过一半的规模以上企业使用电子商务;产业提升取得重要进展,建成物联网产业园和智能交通产业园,形成一批高端产业群和新兴服务产业,培育出一批重点产业,物联网相关产业规模超过200亿元,带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规模突破400亿元;建成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家庭用户网络固定接入速率能力达到100兆,社区和商务楼宇网络固定接人速率能力达到1000兆,高清交互数字电视接入率达到90%以上,3G、wLan无线宽带网络100%覆盖。

“这是一个智慧石景山建设发展的顶层设计,指导着今后五年石景山深化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全面融合的方方面面,决定着石景山能否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机遇。”李元涛指出,因为有了一个这样的大框架,推动今后五年的智慧城市构建,才会找到工作的着力点。

关于近年来在多个论坛上频繁出现的“顶层设计”一词,一位专家曾经有过这样的评语:顶层设计处于竹子的上端,如果目标和任务设计得好,能够做到顺利实施,未来的一切将势如破竹。

这一评语同样适用于智慧石景山建设,外界也相信因为有了《关于推进智慧石景山建设的实施意见》的政策保障,石景山势如破竹的一天终会到来,但李元涛很清楚这一天不会很快到来,智慧石景山还需要慢慢打磨。“智慧石景山不是一蹴而就的,起码需要三五年才会有明显的改变。”

李元涛将今后五年的打磨过程归结为实施三大重点工程任务,即城市运行与管理智能化工程、产业提升工程、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根据这些重点任务,建设智慧石景山需要遵循“创新引领、融合渗透、统筹集约、安全可信”的原则,主要围绕智慧应用体系的推进、智慧产业基地和智慧基础设施的建设、智慧发展环境的创新等方面进行开展。

未来的基础设施

从经济角度考虑,智慧石景山是为未来创造一个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而对于社会发展的体现,则主要是通过政府服务效率的提升,更加便利民生。

如果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其实加快推进智慧石景山建设的时机已经到来。

包括整个石景山区在内的京西地区,目前正处于一个转型的关键阶段。对于石景山而言,首钢搬迁调整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巨大,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都面临着转型,除了去首钢之后的新兴主导产业的选择确立,由此而产生的社会发展也面临诸多矛盾。

可以说,本届石景山政府在开局之年就一直在谋划石景山的转型发展问题,这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体现的尤为明显。近年来,石景山从经济上下大力度招商引资,着力发展文化创意和数字娱乐产业,石景山也因此争取到了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特色区等等改革发展试点,几年下来,现代服务业在石景山的迅速崛起,正在逐步弥补因首钢关停带来的经济损失,石景山的转型已经到了一个良性发展的时期。

在转型期中,如何加强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对首钢腾出的8平方多公里的空间,和1060万平米的建筑体量,以及整个石景山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推进智慧石景山也被看作是未来几年重中之重。“石景山的转型不同于其他一些地区的产业提升,而是产业的重新转换,转型并非传统工业与信息化的两化融合,现在主要是基于互联网的娱乐数字、文化创意、高新技术、软件产业等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而加强信息化的基础建设,就等于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李元涛说。

在工业时代,石景山因首钢而成为首都经济重镇;在信息时代,同样因为重工业企业首钢的存在,石景山的发展略显迟滞;而在未来的智慧时代,“能否在未来的经济发展和城市竞争中抢到先发,政府创造的智慧环境至关重要。”李元涛认为,智慧石景山其实是一个区域未来发展的基础设施,谁动作早一些,快一些,谁就能在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的竞争中抢得先机。

对于这个未来的基础设施,有人曾用“三化”加以概括,即物联化、互联化和智能化。而在李元涛看来,近年来,联通、移动、歌华等运营商在石景山逐年加大投资,使得石景山有线、无线的网络基础具备了良好的环境,未来的智慧石景山仍将依托这些网络与互联网的互联互通。

其实,在专业网络的建设上,石景山也已经先人一步,目前已构建了两大专业网络,一个是基于无线数据传输的数据专网,一个是基于视频传输的歌华有线网络。

如今,无线数据专网已于2010年

下半年建成,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在北京市能够做到这一步的目前还只有石景山一家。在便民方面,歌华有线对全区14万户居民有线电视的数字改造,除了首钢部分社区受制于双向改造无法实现之外,其余10万户均拥有了高清机顶盒,这一覆盖率也在全市各区县中首屈一指。

不经意间,智慧石景山的骨架已经悄无声息地快速生长延伸。

智慧应用的切入点

虽然石景山量化了系列的“智慧”指标,但市民们不会去理会硬指标,他们只会感受身边的小事是否让人舒服。让人舒服就是“智慧”的体现。交通出行是否更加智能?城市区域是否精细管理……

什么是“智慧城市”?多年居住于石景山的一位居民对于记者口中所说的“智慧石景山”显然没有感觉,但对于城市环境卫生的改善却大加赞赏,“环卫车辆不再像以前那样呼啸而过,清扫车开始注重每一个细微之处,洒水车也尽可能地做到全路面覆盖,垃圾清洁站严格地实行分类垃圾管理……尽管这些问题从整个城市建设角度来看都是不起眼的小事,但是这些‘小事’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和舒心,更重要的是这些‘小事’也给人们的居住品质带来了提升。”

居民们并不清楚石景山的环卫工作如何实现的转变,其实这是石景山区别于国内诸多区域以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而是以物联网应用为切入点,促进智慧应用服务城市运行管理而迈出的第一步。

2010年,石景山区经信委和环卫中心共同出资近200万元,购买了GpS定位导航设施,建立了环卫数字化指挥调度管理系统。

尽管现在看起来资金不算太多,但这一项目从调研到实施却是一波三折。从2001年,石景山便开始启动对这一项目可行性的调研,但当时因为3G网络不健全,GpS定位系统的造价又非常高,整个预算下来接近1000多万元,这一当时信息化建设领域庞大的数字也将这个项目打回了原地。2006年,相关部门又做了一次方案设计,虽然应用成本降下了一大部分,但预算仍有600多万,这一项目被再次搁置。2010年,由于该项目所需硬件设备大多实现了国产化,不足200万的预算终于让石景山区下定了决心。

环卫中心通过指挥平台,运用指挥调度管理系统,将车辆定位、实时监控、油料监控、考勤管理、作业质量、应急响应等功能汇集在网络上运行,指挥中心相当于人体的大脑,指挥整个系统的运作;操作人员相当于五官,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收集信息;GpS和3G网络相当于躯干,承担着连接各方的桥梁作用;而各种环节车辆相当于臂膀和手指,负责处理问题。

实现智能化管理的石景山环卫中心,智能技术使其以往管理中的漏洞得到了有效堵塞。据说,此前环卫中心有个别作业车辆,曾经在工作时间根本不上马路,作业车从单位出门径直开回家睡觉,等估摸着路面的作业时间差不多了,再把作业车开回单位,由于中心对车辆及人员不可能实现全程监控,即便这种问题真的存在,环卫中心也无法实现有效惩罚。

应用了物联网,也就杜绝了此类现象发生的可能性,指挥中心可以对所有的作业车辆进行适时监控,对每辆车都会有行驶路线、油料损耗、行驶里程等的详细记录,并可以随时通过作业车辆配备的摄像头进行画面拍摄回传指挥中心,可以说指挥中心动动手,就可以对每一辆作业车的位置、运行状况、作业质量等等了如指掌,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实现环卫工作的精细化管理,还可降低雇佣大量监督员对环卫质量监督的成本,而且还将增强环卫一线职工服务的自觉性,主动去改善城市环境。

这就是智慧应用对城市管理传统痼疾的切除和革命。

其实,智慧的城市背后,需要的是一个智慧的政府。以物联网为例,其主要的作用是服务于政府的行政决策和效率,使其能更透彻地获得来自民众、来自城市每个角落的信息,并运用综合信息形成智能的洞察力和决策,以便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整个城市的运行及应急管理。

从这个意义上看,环卫中心200万元的投入,让石景山的城市运行管理有了智慧的感觉,同时也开启了智慧的梦想。李元涛告诉记者,下一阶段石景山的智慧应用,还将以物联网为切入点,逐步将管理的触角延伸至水、电、气、环境监测等领域,未来还会在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街道、应急管理等方面广泛探索。

产业由市场说了算

智慧产业包括多少细分领域,恐怕没人能够说的清楚,因此这个产业到底有多大的市场空间,更不会有人给出确切答案。

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个前景无限广阔的新兴产业。套用一句广告词就是,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因此但凡在智慧产业某一领域有点知名度的企业,都会成为诸多区域努力招商的对象。

由于在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中,石景山始终保持领先,李元涛因此也结识了众多的智慧企业。接触时间一长,李元涛发现了一个特点,因为智慧产业包罗万象,产业链非常长,几乎每家企业做的产品都不一样,有做方案策划的、有专门提供研发服务的、有设施制造厂商、有应用产品推广的、也有传统的仪器仪表制造行业的,但即便几家企业做同一种产品,做出来的东西也特色各异。

李元涛意识到,由于智慧城市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出于竞争的考虑,各个企业都在闷头做自己的应用开发,很多东西不希望与别人分享,行业内彼此间的交流几乎没有,其实这对于整个智慧产业的标准制定和规范管理都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大家都在做各自的加密和接口,最后做出来的东西,可能彼此之间无法进行运算处理和传输,这将制约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将来这个产业的发展必定是个十字发展的格局,一个是横向的产业集聚发展,通过园区的形式将相关企业聚到一起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另一个是纵向的产业链纵伸发展,因为这个产业合作大于竞争,面产业细分的内容又相当之多,企业相互之间的合作有较大的空间。”李元涛指出,作为政府,一方面要推动这种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还要有序地引导,否则最终可能确实做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却没有一个衡量考核产业发展层次的标准。

一家从事导航技术研发的企业负责人也告诉记者,其实当前与智慧产业相关的企业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企业很清楚一家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而且从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任何一家企业全面铺开地发展也不太现实,这需要政府的引导,把各家企业的优势产品整合起来,最终形成一个个针对性强的专业产品或解决方案,现在做出来的产品,可能只是石景山的试点,但将来很有可能向全国其他城市去推广。

政府应该如何引导?“一个产业的集聚,未必只通过政策的引导,关键还是要有集聚的载体,要规划出足够的空间能够让企业自主选择去那里发展。”基于这样的逻辑,李元涛特意强调,在《关于推进智慧石景山建设的实施意见》中,石景山专门提出将以中关村石景山园、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为核心,建设物联网产业园和智能交通产业园,以此实现对相关产业的集聚与整合。

家政服务业的前景篇10

关键词:家政;服务人才;培训;策略;后续措施

引言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社会对家政服务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大,并且对于家政服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使得家政服务行业出现了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想要在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好、持久的发展,那么就必须培养出优秀的家政服务人才。

1开展家政服务人才项目培训的社会背景

(1)政府大力支持

榱斯娣都艺服务市场和大力扶持家政服务业,政府及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发挥在发展家政服务业中的主导作用,把加强对家政服务行业的管理,推动家政服务业规范发展作为加快我市第三产业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增加就业岗位的一项重要举措。让家政服务业在发展地方经济、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社会需求扩大

城镇化发展速度不断推进,常驻居民的数量不断增加,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对家政服务的专业化程度、全能型人才要求越来越高,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3)供需关系失衡

一方面,形式多样的高质量家政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家政服务人员素质普遍低下、能力水平不足,特别是有专业技能、高素质的家政服务人员极其稀缺。面对上述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也为家政服务人才的培养和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成功范例。

2家政服务人才项目培训策略

(1)零存整取,逐步推进

高校开始推出涉及家政服务人才培养的有关项目,从起初的单个项目,逐步增加与家政服务需求相适应的培训项目,在原有母婴护理和养老护理培训项目的基础上增加了家政保洁、家电维修、家宴厨师、家庭园艺绿化等;由原先的单一项目培训,发展到可按需选择、起点灵活、叠加提升的综合培训,从而使家政服务人才培养的项目既有子项目的独立性,又有总项目的包容性与扩展性。经过多年的积累,家政服务人才培养相关的子项目得到了不断的完善,总项目得到了不断的充实,从零散单一的课程培训逐步向专业群建设推进。为打造社区教育品牌项目奠定了基础。

(2)合理发展定位,积极改善家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结构

高校要紧密围绕家政服务业发展的现实需要,遵循家政学专业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根据家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研究型与教学型、管理型与服务型、实用型与技能型等人才培养标准和结构上做出理性选择,如高职高专院校家政学专业可定位于培养家庭服务技能型人才,学校定位于培养家政管理与家政师资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不断丰富家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结构。要树立“大家政”观念,构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实训课和专题专修课的“四板块、一专题”教学体系和多证书的人才培养结构,坚持家政服务人才需求与家政人才培养的“无缝链接”,形成“大家政、多证书”的就业优势,实现家政服务人才需求与家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结构全方位、全过程、零距离的对接。

(三)创新教育模式,不断提升家政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要以“厚基础、宽领域、强能力、高素质”为人才培养目标,帮助学生科学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注重把理论教学内容与学生实践结合起来,加大实操实训教学比重,指导学生搭建适合自身职业发展的知识结构,加强学生必备基本知识、职业素养、工作技能培养,通过整合、交叉、渗透等方式,使课程建设成果迅速转化为家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果实。要广泛联络上下游产业资源,建立完善家政学专业人才培养与家政服务行业合作育人的长效机制,制定对家政服务企业优先、优惠政策,找准选好校企合作的结合点,坚持“引企入校”“办校进企”“产教一体”模式,把高校家政学实验室搬进家政公司服务第一线,把公司培训基地搬到学校,使校企合作的技术链、资金链、服务链“环环相扣”,促进家政学专业产学研资源融合,为学生职业技能提升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和空间,全面提高家政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3家政服务人才项目培训成效及社会影响

(1)品牌引领,全面发展

通过家政服务人才培养品牌建设,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在培训过程中的信息、学员信息登记、学分记录管理、师资聘任、档案管理、就业推介等方面积累了一套规范程序,为学校其他各级各类培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通过品牌建设,学校与街道工会、妇联、劳保、计生以及县级有关部门的联系更加密切,与相关学校、企业的合作更加深入,学员对学校的满意度以及社区居民对成人学校、社区教育的知晓率等有了明显的提高。

(2)人才培养,创业增效

通过对家政市场调研、分析,不断增加培训项目,完善家政服务人才培养培训专业群落,先后拓展了家政保洁员、家电维修工、家宴厨师、家庭园艺绿化等培训专业项目。参加培训的人员绝大多数是城镇失业人员、农村失地农民以及外来务工人员中还没有找到稳定工作的求职人员,还有一部分是已经在家政服务岗位有提升需求培训的人员。为保障学员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学校积极与辖区内家政服务企业、医疗机构、早教机构联系,推介优秀学员就业。

4家政人才服务项目培训后续措施与思考

(1)加大宣传力度

一方面积极争取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利用官方的报刊、网络宣传好家政服务行业的市场前景、行业优势等,消除社会对家政服务人员的偏见;另一方面,在学校的自身方面做好宣传,通过各类途径宣传好有关培训活动的情况、受训人员创业就业或转移就业的成功案例、市场需求情况及岗位服务回报等,可以利用已经结业的受训人员建立一支与品牌建设有关的志愿者队伍,通过不定期的志愿服务,提高社会各界对学校家政服务人员培养品牌的知晓率,吸引更多的城乡失业失地人员以及新居民求职人员加入到家政服务行业。

(2)拓展专业群落

根据市场调查,家政服务业急需家务劳动、家庭护理、维修服务、物业管理、养老服务等20多个门类200多项服务项目,特别是能够熟练掌握家政行业的市场策划、运作和预测,具备科学指导和传授家庭生活知识的高端人才更是“奇缺”。作为一家从事家政服务人才培养的全曰制教育院校,要不断地拓展专业群,做强每个专业群的主打专业,完善专业群落中的相关专业。在拓展完善专业群的同时,相关的配套工作也要随之跟进。

(3)强化服务追踪

经过多年的实践,家政服务人才培养项目从单一到多样、从盲目到成熟,如今已经初具品牌特色。但作为品牌建设,有必要对这些学员就业情况加以追踪调查,以了解这些学员工作去向。并通过数据分析对比,对家政服务人才培养的重点专业方向进行适时的战略调整,确保人才培养方向的正确性、技能的可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