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作物病害防治十篇农作物病害防治十篇

农作物病害防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3:13

农作物病害防治篇1

一、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的意义重大

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是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由具有一定植保专业技能的人员组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服务组织,利用先进的设备和手段,对病虫防控实施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这一新的服务方式是适应农村经济形势新变化、满足农民群众新期待应运而生的,是建立农村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发展势在必行的紧迫任务。

(一)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是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病虫害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灾害,减轻病虫害损失,增加产量的潜力很大。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耕作制度的变化,农作物病虫害呈多发、重发的态势。特别是水稻“两迁”害虫、小麦条锈病、蝗虫、草地螟和玉米螟等重大病虫,具有发生范围广、暴发性强、传播快、危害重的特点,对防治时效性和防治技术要求高。通过专业化防治队伍实施统防统治,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控制病虫危害,实现“虫口夺粮”,这是防灾减灾、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途径。

(二)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纵观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都是通过健全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的。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大量向二三产业和城市转移,农业生产者老龄化和女性化的问题日见突出,对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高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力不从心,难以做到科学安全、经济有效地控制病虫害。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采用先进、高效的植保机械,不仅可以降低劳动强度、提高防治效果,更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三)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和农业生产者安全的有效手段。病虫防治的技术要求高,多数农民缺乏相关的植保知识,导致盲目、过量用药,不仅破坏农田生态环境,而且容易造成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和施药者安全事故。通过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可以实现安全、科学、合理用药,有利于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可追溯制度,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利于农药废弃包装物的回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减少施药人员中毒几率,保护施药者人身安全。

二、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和“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植保理念,以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依托植保公共服务机构,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强化服务、规范管理,大力发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服务组织,努力提高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和病虫害统防统治水平。

(二)主要原则

政府扶持:整合资源,拓宽渠道,加大对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的投入,大力扶持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提高服务水平。

群众自愿: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加强宣传引导,引导农民自觉加入专业化防治。

因地制宜:要根据各地生产实际、病虫发生特点,积极稳妥地发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

循序渐进:可先在粮棉油等大宗作物重大病虫上开展试点,通过示范带动,逐步将专业化防治推广到其他农作物有害生物防控上。

(三)目标任务

按照建设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目标和要求,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的目标和任务,到2009年,全国粮棉油高产创建示范片全部实现病虫专业化防治;到2010年,粮食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的覆盖率由目前的5%提高到10%;到2020年,粮食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的覆盖率提高到50%。

三、大力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的措施

(一)加强对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工作的领导。各级农业行政部门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把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作为服务“三农”、满足农民群众需要的大事,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加强领导,重点支持,积极推进。要制定适合本地区特点的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发展规划,明确目标,制定促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的具体措施。要主动向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及社会媒体进行汇报宣传,争取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与配合,确保推进专业化防治工作各项措施的落实。

(二)加大对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的投入。各级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争取政策,拓宽资金渠道,加大对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的支持力度。要积极争取地方财政支持,设立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专项补贴,主要对专业化防治组织及相关组织管理进行补贴,扶持专业化防治组织的发展。要充分利用各项病虫防治经费补贴,努力提高重大病虫专业化防治的覆盖面。要制订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领域,探索企业共建、联建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服务组织的模式,促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组织服务组织的快速发展。

(三)引导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组织有序发展。目前,各地探索形成了农作物专业化防治组织的多种组织形式,包括专业合作型、企业带动型、大户主导型、村级组织型等。要认真总结经验,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本地区的发展模式,通过政策引导、部门组织、市场拉动、企业带动等途径,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组织。对具有一定规模和良好运行机制、实行规范化管理的专业化防治组织进行重点扶持,通过建立示范区,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方法,促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组织健康稳定发展。

农作物病害防治篇2

农用无人机的发展最先有日本、美国、韩国、巴西等国家研发应用,其中,日本是世界上应用植保无人机最早和进行农业作业最为广泛的国家。截至2014年,日本共有2000多架农用无人直升机应用于农业作业,“飞手”14000人多。韩国自2003年,农用无人机作业面积日趋增加。美国在世界上农业航空技术上遥遥领先,无人机植保作业更加精准高效、智能环保。由此可见,农用无人机是国外发达国家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农业生产的贡献巨大。我国农用无人机起步较晚。直到2004年,科技部、农业部等开始研究和推广农用无人机;2010年,我国首架农用无人机试飞成功;至2013年底,全国各地积极进行农用无人机的展示试用,机型也更加多样化。副总理曾经5次视察河南某公司农用无人机的发展情况,对农用无人机的发展和应用进行了鼓励与认可。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纷纷涉足农用无人机领域,推动了农用无人机的发展,加快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二、林州市农用无人机发展的必要性

随着林州市市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加快,土地流转已成为林州市发展现代化农业的重要举措。在现代农业生产管理过程中,土地翻耕、收获均取得了机械化作业,但唯独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还是采取传统的人工作业方式。林州是“建筑之乡”,农村青壮年大部分都进城务工,田间作物的管理越来越缺少劳力,严重地影响了林州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势在必行。传统的人工背负式手动或机动植保作业方式,已经严重制约着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急需一种智能化、高效率、低成本的植保机械和施药技术。由于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特点为速度快,危害面积大,每年因病虫害无法及时有效地防治而导致减产10%~30%。面对大面积突然暴发病虫害疫情时,在短时间很难找到大批施药人员,病虫害防治成了农民难以解决的头等大事。发展现代化农业,推广应用现代化植保机械、植保新技术已经刻不容缓。林州市地处山区,各家各户自成一统,地块小而分散,加上大部分地方水利设施不足,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差,普通大型农业机械难以进行植保工作,劳动成本高,防治效率低,不利于大面积专业化防治工作的开展。农用无人机能更好适应林州复杂地况的起降,对田间施药,不伤苗、不毁苗、方便快捷、防治病虫害效率高。

三、农用无人机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优点

(一)操作简单无人机不需要专门跑道和起降机场,田间地头就能垂直起落。从几米到几十米施药防治病虫害,根据情况控制飞行喷洒效果,飞行参数可预先设定,智能化喷防,作业高度低,漂移小,非常适用于各类复杂地形农田和不同种类高度的农作物与树林,相邻农田种植不同农作物情况下也可精准的喷洒。无人机整体轻巧灵活,容易操作,普通农民通过20d培训,就能掌握飞行要领并实施喷洒作业。喷洒前,提前采集农作物的GpS信息,规划好航线,飞机基本可实现自动喷施,成为容易操作的“傻瓜机”。无人机作业,既可喷洒农药,也可喷施叶面肥;既适用于小麦、大豆、水稻等低秆作物,也适用于玉米、棉花、高粱等高秆作物和林果带;同时还适用丘陵山区作业。无人机体积较小,利用面包车就可以实现跨区、跨省作业。(二)环保效果好,喷洒农药用量少农业部提出的“到2020年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对科学使用农药提出更高要求。农用无人机喷洒技术至少可以节约50%的农药使用量,节约90%的用水量,减少对环境农作物的污染。喷洒作业人员远距离操作,避免农药中毒,大大提高了喷洒作业的安全性。(三)效率高,成本低,效益大农用无人机飞行速度快,每小时可防治6.67~8hm2,其效率比常规喷洒至少高出100倍,是人工作业的12.5倍以上,大大地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尤其应对突发、暴发性病虫害,无人机防控效果非常好。2016年,陕西局部地区玉米地黏虫暴发,农用无人机大展身手,对重发田块及时进行统防统治,有效控制了虫情危害。(四)农药喷施质量高现在人们日趋重视粮食,大多数人更喜欢“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农产品。人工喷药随意性大,不能精准喷药,容易造成某些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降低农产品质量。农用无人机能更精确控制药剂喷洒量,从而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粮食作物农药残留,生产出更优质的农产品。

四、2016年林州市无人机防治农作物情况

目前,林州市共有10架无人机,全部由晓宁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购买。在林州农用无人飞机作业的作物种类主要是果树(苹果树、梨树、杏树)、小麦、玉米。2016年主要在林州市合涧镇、原康镇、临淇镇和姚村镇作业,这10架农用无人机机型全部为QF80,无人机作业时要求作业区内不能有信号塔和高压线,距离信号塔和高压线至少100m以上。无人机作业效率为0.1hm2/min,使用无人机作业效率高,对人体不产生要害,其中,果树作业成本15元/667m2,小麦作业成本18元/667m2,玉米作业成本35元/667m2,全部由农民自付,政府暂无作业扶持措施。除在本地作业外,晓宁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无人机还去外省作业。

五、林州市农用无人机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存在的问题

农作物病害防治篇3

[关键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4-0052-01

众所周知,农作物是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与生产利益的大事,其生长的质量与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入问题。所以,在当前国家重视“三农”问题的同时,也应该对农作物的生长引起足够的关注与重视。

近年来,农作的病虫害势头一直在不断攀升,已成为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并且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而仅仅是依靠化学农药进行防治,不仅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而且还会污染自然环境,甚至防治的不当还会反增加病虫害的繁殖。针对这种情况,如何才能有效地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已成为值得人们深思的重要的问题。

个人认为,对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应该采用农业技术和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手段,并且适时地加以化学农药,发挥其辅助作用,这样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真正做好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一、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所存在的问题

1.病虫害的种类多,繁殖快

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产生病虫害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比如农作物自身的生长性质、农作物的耕作制度、农作物的生长环境等等。但是,在目前环境污染相对严重的情况下,病虫害的种类开始增多,而且其繁殖周期也很快,特别是对于那些不合理的化学农药防治来说,甚至可以饭促进病虫害的繁殖。所以在此基础上,也增加了人们防治工作的成本与难度。

2.对病虫害的防治意识很低

目前在对农作的生长情况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很多人还是依靠传统的化学农药方式来防治,认为病虫害的危害并没有那么厉害,所以导致他们病虫害的防治意识较低。同时,一些农民对现在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先进科学技术还一无所知,更别谈合理地的运用了。另外,在传统的化学农药措施中,还存在着化学农药的不合理使用的情况,比如药剂的分量、使用的周期、使用的方法等等。对化学农药的不科学运用,会对农作物产生很大的危害。

3.对病虫害的防治不及时

我们知道,对一种事物的有效防治,最好是掌握病虫防治适期,但是目前,很多农民在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时,不能很好地掌握时机,通常都是在病虫害已经大量产生之后再去防治,这样不仅会给防治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而且其效果也是很低下的。所以在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时候,应该把握好时机,主动出击,防患于未然,防止其大面积的蔓延。

4.对病虫害的防治技术的欠缺

现在大多数农民在防止农作物的病虫害时,都是在一种比较盲目的情况下而进行的,他们并没有对农作物的生长状况作出一定的研究,也没具体分析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在就是,本身的知识水平不高,也对防治的科学技术不了解,所以往往也不会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仅仅是通过传统的化学农药的形式来解决问题。这样不能对农作物的生长规律作出研究,并采用先进的防治技术进行对症下药是很难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二、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认识

目前,大多数农民在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存在问题,是因为他们对全面、综合防治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导致他们不能充分理解防治工作的重要性,从而不能有效地做好防治工作。

大多数农民对全面、综合防治的认识是比较狭义的,仅仅是认为采用多种的防治技术与手段就行了。但是现在对全面、综合防治的定义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农作的生长规律、农作物的耕作制度、农作物的生长环境等等,从而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进行全面而有效地防治工作,以达到保护农作物安全生长,实现农民增收的效果。

所以,在进行全面、综合的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时候,必须要从农作物生长情况的全局出发,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同时还要注意各种措施与手段之间的协调,确保各自的有效性。当然我们所说的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并不是要求杀掉所有的病虫害,使他们灭绝,这样是有背自然发展规律的,我们要做到的是把病虫害的危害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使它们不会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太大的影响,确保农作物的健康生长。

三、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有效措施

对农作物病虫害的有效防治,并不能仅仅是依靠化学农药的作用,而是应该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把各种潜在的危害都考虑进去,再对症下药,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1.做好病虫害防治的认识工作

要突破旧有的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从全局来思考问题,把狭隘的思想逐步扩展开来,从而全面、综合地来对待农作去病虫害的防治。首先要从认识农作物本身的生长规律做起,只有了解了农作物本身,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其防治工作。其次要认识到防治工作的及时性,在病虫害发生之前或者是初期就做好相应的预防工作。再次要认识到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各种先进技术,不能只停留在化学农药上,必须全面去了解防治病虫害的先进科学技术。

2.采用先进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在认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先进技术之后,还必须学会使用先进的防治技术,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水平。比如,在病虫害的生长繁殖方面,不能等到它们大面积的繁衍再去防治,所以要做好对它们的监测工作,采用先进的监测仪器或者设备,来对病虫害的生长情况作出分析,不断提升监测水平,把病虫害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3.不断完善农药产品市场

我们所说的不能仅仅使用化学农药来防治病虫害,但是在具体的防治过程中,还是必要发挥化学农药的辅助作用。当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化学农药使用不规范,不合理,不仅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反而还会起到副作用。所以,在规范使用化学农药的基础上,必须要保证农药产品市场的正规,做好农药产品的监管工作,让农民们能够放心使用农药产品。当然,还应该做好新农药产品的推广工作,让农民能够了解更多有效的农药产品,以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4.做好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作用

鉴于大部分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相对比较落后,可能他们不会及时地了解哪些综合防治的技术,所以,这就要做好其技术的推广工作。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应该进行必要的引进与示范工作,把实实在在的成果展示给农民看,让他们能够放心地使用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同时,在使用这些综合防治技术上,必须教会农民正确的使用方法,确保其实施的质量与效果。

四、结语

对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它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不能仅仅将它看做是简单的采用多种技术来防治,必须从多方面来思考问题,把各种潜在影响农作物生长的因素综合考虑进去,再结合实际的情况对症下药,并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做到全面而有效地防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好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保证农作物的健康生长,从而促进农作物的增收,提高农民们的收入。

参考文献

[1]杨志勇.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几点思考[J].大科技,2012(18).

[2]单霞.八月份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J].农家之友,2012(7).

[3]赵建军.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直补的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4).

[4]左志平唐少先.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知识库构建探讨[J].湖南农业科学,2012(5).

农作物病害防治篇4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是保证农民增收、农作物增产,保护农作物资源的重要保证,对农业生态坏境的改善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一、综合防治的基本特点

近几年来植物保护工作的发展,不仅表现在防治技术的改进,更主要的是通过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终于更深刻地认识了植保工作的方向,改变了病虫害防治的基本概念,从而更好地解决植保问题创造了条件。人们曾想寻找一种防治手段,企图利用这种单一手段来达到控制或消灭害虫的目的。综合防治是通过有机地协调应用各种防治手段,使之相辅相成,将病虫害压低到经济危害水平以下,以收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将所使用的手段对农业生态系内外的不良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新的综合防治概念,应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错综复杂的动植物、农作物的耕种管理和周围环境构成一个生态体系。在生态体系中,任何一个组成部分的变支,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或轻或重地影响整体体系的稳定,在关键因素上,甚至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影响病虫害种群的消长。所以说病虫害防治是一个生态学问题。

2、综合防治的目的是控制种群的数量,使害虫密度保持在经济危害水平以下。所以不要求进行不必要的防治工作,通常情况下不是使害虫绝灭,有时为了使天敌能够继续生活繁殖,在今后抵制虫害中发挥作用。本文由收集整理在防治时还要有计划地留下一部分害虫。

3、各种防治手段化学防治、天敌利用、抗虫品种、农业技术措施或昆虫绝育,都是它们的各自特点和限制,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万能的。采用多种防治手段,把它们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互相协调,彼此补充,能够收到最大的防治效果。必须全面考虑,使防治措施对生态系内外的有害副作用减少到最低程度。不仅要注意它们对防治对象、作物和人畜的影响,还必须考虑与其它害虫、天敌、益虫和其它生物的关系,注意环境保护问题。

二、综合防治技术在控害减灾中的作用

我国农业生物灾害的研究与防治工作已跨上一个新的台阶,从单一病虫为研究与防治对象,发展为以作物及其全生育期的多病虫为研究与防治对象,从农田生态系统的整体观念出发,开展综合防治关键技术与应用基础的系统研究,组建适合各主要生态区的农作物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分别在各示范区贯彻实施。在病虫害大发生的条件下,这些综防体系和配套防治技术经受住了严峻考验,示范区显示出典型的科技主导作用。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是实现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益以及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对于实现农业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和增产指标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山东省曹县农作物害虫的防治工作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由于农作物种植重茬、迎茬较多,病虫害发生程度呈逐年加重趋势。曹县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麦、花生、棉花等,多年来,由于农作物种植种类单一长期重茬、迎茬种植的情况较多,近几年来病虫害发生程度及发生面积逐年加重。

2、农民盲目用药、滥用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对农作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意识还有待提高。近年来由于病虫害的逐年加重,据调查,农民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在对农作物防治过程中,化学防治面积达到90%以上。一些农民在施药过程中不能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用药量随意加大,这样就造成一些病虫害对农药产生了抗药性,也增加了用药的成本,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加重了农作物中的农药残留。

3、农业生态系统脆弱,病虫灾害此起彼伏

(1)小种分化与变异。新发现小麦白粉病毒力较强的8个新小种,潜在威胁更大;稻飞虱生物型以ⅰ型为主,转变为生物型ⅱ为主,并发现了致害力很强的孟加拉型;稻瘟病小种变异也很频繁。这些病虫新种型的出现,将引起大面积种植的品种丧失抗性,危害加重。

(2)主要病虫再猖獗、次要病虫上升。随着耕作制度的改变和农药品种的更换,导致过去已长期控制的小麦吸浆虫、二化螟、三化螟、东亚飞蝗、稻蝗等多种病虫又回升造成灾害,一些次要的或局部性病虫害,如稻瘿蚊、水稻细菌条斑病、水稻恶菌病、麦蜘蛛、麦叶蜂、玉米病毒病等亦常成灾。。

(3)危险性病虫害传入。近年来,一些国际上成灾频率极高的危险性病虫害如稻水象甲、美国白蛾、美洲斑潜蝇、马铃薯象甲等先后传入我国主要粮棉产区和林区;美国白蛾已沿主要铁路干线分布至全国大部分地区;美洲斑潜蝇的传播更快、危害更大,迄今已在南北十多个省(区、市)发现其严重危害蔬菜、花卉、烟草、油料和棉花等经济作物,形势相当严峻。

4、关键防治技术落后

(1)农药使用技术落后。如农药的施用至今仍沿用50年代的大容量淋浇喷雾法,农药的有效利用率仅20%左右,施药器械十几年乃至几十年“一贯制”,与发达国家相比,民用飞机施药发展缓慢,机动施药器械拥有量小,使用范围有限,目前防治病虫害主要是手动器械施药。在病虫害大发生时,还得靠人海战术,尤其是除草的问题愈加突出,全国年耗除草用工约250~260亿个劳动日,几乎占农业用工的一半。有关农药的药效测定、残留动态监测、病虫抗药性的评估及治理亦严重滞后,盲目用药现象十分严重。无公害生物农药的研究虽有一定基础,但与产业化的目标差距很大。此外,我国化学农药创制和研究能力落后,主要依赖于仿制的格局依然如故。

(2)抗病虫作物品种选育急待加强。对棉铃虫、棉蚜、黄萎病、赤霉病、锈病、白粉病、稻瘟病、玉米大小斑病、玉米病毒病等主要病虫害,尚没有研究出高效的可稳定控制其危害的农作物品种,生物技术在抗病虫品质创新与选育的应用上也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3)病虫抗药性日趋严重。化学

药剂防治仍是我国当前农业生产的主要减灾手段之一,随着病虫害问题日益严重,农药施用量越来越大,抗药性问题日益突出。威胁我国农作物生产的主要病虫害有200多种,其中27种防治对象已产生严重抗药性,如水稻螟虫、棉铃虫、棉蚜、红蜘蛛、菜青虫、褐飞虱、水稻白叶枯病、小麦赤霉病、蔬菜霜霉病、小菜蛾、温室白粉虱等,尤以棉蚜、棉铃虫、白粉虱、小菜蛾、蔬菜霜霉病的抗药性突出,成为生产面临的重大难题。

(4)生物防治技术呼唤新的本文由收集整理突破。我国是生物防治研究与应用最早的国家之一,近40年来生物防治技术研究取得很大成果,就总体而言已步入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但近年来在应用基础研究(技术贮备)、生物技术应用、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应用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拉大的趋势,投入市场新的生防制剂和保护利用天敌的实用技术越来越少。生物防治技术有待新的重大突破。

5、灾害预警能力差

长期以来,受研究经费和条件限制,我国对小麦白粉病、小麦锈病、小麦吸浆虫、棉铃虫、玉米螟、棉蚜、草地螟、稻瘟病、黄萎病、小麦赤霉病等重大病虫害爆发成因和灾变规律的研究相当薄弱,因而对大区域流行暴发的重大病虫灾害的整体预警能力差,目前仍难以完全摆脱被动应付的局面。

四、持续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的措施

1、加强对病虫害研究的投资力度

我国农业一直是低投入的弱质产业,农业科研的投入更是如此。在农业科研中,一谈及加强投入,人们首先考虑良种培育、科学施肥、兴修水利、区域治理等,植物保护总是被放在从属地位。植保科研单位由于经费不足,设备、仪器严重老化、陈旧。研究手段和技术的落后,导致相关基础研究滞后,无法开展重大病虫害的灾变规律研究,因而对灾害的预警能力差,生产上顾此失彼,已造成了严重后果,亟待加强投资力度。

2、粮棉作物重大病虫害灾变规律研究

以严重危害水稻、小麦、玉米、棉花等主要农作物的迁移性害虫和流行性病害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开展以下研究:

(1)迁移性害虫大批量、长距离、大范围迁飞或扩散的行为特征、生理生态机制及其灾变规律;流行性病害大区域蔓延、远距离传播的特征、生态条件及其成灾规律。

(2)重大病虫害与其寄主作物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在不同的作物布局、栽培制度及气候等条件下的消长规律与成灾趋势,分析引起暴发灾变的关键因素。

(3)害虫生物型分化和病原菌致病性变异的趋势、遗传规律及其与病虫暴发或流行成灾的关系。

3、加强粮棉油作物病虫害预测及综合控制技术研究

以严重危害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及油料等主要

农作物的重大病虫害及农田草、鼠害为主要对象,开展以下研究工作:

(1)重大病虫害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的动态消长规律;主要致灾种类的发生发展趋势;准确的中、长期发生预报,数量化的灾害性风险预测技术。

(2)改进农业生物灾害的关键治理技术,对生态调控技术的创新与示范、控害生物的扩繁与利用、高效低毒非残留药剂的筛选与应用、病虫抗药性治理、抗病虫作物的选育与应用、耕作栽培措施的持续控害等技术措施着重加强研究;开发适应不同作物生态区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控害减灾配套技术体系。

农作物病害防治篇5

近几年植物保护工作的发展状况,不但体现在防治技术的改进,更重要的是通过不断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从而深刻认识了植保工作的方向。在农业生产中如何控制农药污染、提高农产品的品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农业工作者需要认真面对的重要课题。

针对环境的日趋恶化,人们对有害生物的认识逐渐发生了转变,植物保护的策略从对有害生物的“斩尽杀绝”转变为“适度容忍”,在防治过程中通过对害虫天敌的研究、引进、释放和保护,发挥天敌的控制作用,应用生态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方法治理有害生物,综合利用各种措施,将其危害控制在经济损失允许的合理水平之下,才能取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生物防治法是经实践证明了的,顺应时代潮流的,最安全有效的控制病虫害的方法,通过生物防治法来防治病虫害不污染环境,病虫害也不容易产生抗性,而且还具有经常、持续控制病虫害的优点,这种防治方法非常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是一项值得提倡并有很大发展前途的防治措施,是病虫害综合防治最重要的一环。

应该说化学农药的长期持续使用,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本身及环境带来许多严重问题,主要表现为防效降低、农药残留超标、自然控制力减弱及严重的环境污染。为了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在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中,应以农业防治措施为基础,创造一个适合作物生长、不利于病虫发生危害的生态环境;优先采用生物防治技术,加强农用抗生素、微生物杀虫杀菌剂的开发利用,保护利用各种天敌昆虫,充分发挥其它防治措施,科学、安全地使用农药,防止农药对农产品及环境造成污染。

而改变病虫害防治的基本概念,则为更好地解决植保问题创造了条件。人们曾想寻找一种单一手段以达到控制和消灭害虫的目的。自从50多年前有机氯农药发明后,以它空前的杀虫效力,有人就盲目认为彻底解决害虫问题已为时不远。多年来有机氯农药的连续大量施用,固然在生产上起了很大作用,但害虫问题并未得到解决,有些害虫反而更加严重。越防范越多,越多越加药量,可越加药量,病虫害的抗药性就越强,成为一种恶性循环。农药引起的副作用也更显突出。单靠一项技术措施如利用天敌防治,也无法令人满意。所以在今天综合防治的概念已经更加丰富了。

综合防治是通过有机地协调应用各种防治措施,相辅相成,把病虫压低到经济危害水平下,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将对农业生态系内外的不良影响降至最低限度。所以说病虫害防治是一个生态学问题。

笔者认为综合防治的新概念,它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错综复杂的动植物、农作物的耕种和周边环境构成一个生态体系。这里面任何一个组成部分的变支,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整体体系的稳定,在关键因素上甚至可一发而动全身,进而影响病虫害种群的消长。

2、综合防治的目的是控制种群数量,使害虫密度保持在经济危害水平以下。所以不要求进行不必要的防治工作。通常不是使害虫绝灭,有时为使天敌能继续生活繁殖,在今后抑制虫害中发挥作用,在防治时还要有计划留下一部分害虫。

3、各种防治手段如化学防治、天敌利用、抗虫品种、农技措施或昆虫绝育,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限制,任何方法都不是万能的。采用多种防治手段,将其有机联系,互相协调补充,才能起到最好的防治效果。所以必须全面考虑,使其对于生态系内外的副作用减至最低。不但要注意它们对防治对象,作物和人畜的影响,还必须考虑到和其它害虫、天敌、益虫和其它生物的关系,同时还要注意环境保护问题。

综合防治的配套技术是:根据综合防治的原则和当地生态的特点,以作物及新的防治技术进行组装和协调运用。其内容包括:

1、保护利用有益生物,结合农事操作为天敌提供栖息场所,注意合理用药,减少天敌杀伤,发挥自然天敌的控害作用。

2、以农业防治为主的预防系统,如有利控制的高产耕种、轮作制度,种植抗(耐)性强的优良品种及其合理的品种布局;培育无病虫的种苗,针对性的种子消毒、土壤处理。

农作物病害防治篇6

关键词:农作物;灾害;综合防治;措施

农作物病虫害是农业生产上的重要生物灾害,是制约高产、优质、高效益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由于全球性气候反常,以及耕作制度变更等原因,我国进入新一轮自然灾害频发期,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高峰期。农作物病虫害的成灾频率明显加快,致灾强度逐年加剧,我国农业生产正面临日益严峻的生物灾害威胁。

一、综合防治技术在控害减灾中的作用

我国农业生物灾害的研究与防治工作已跨上一个新的台阶,从单一病虫为研究与防治对象,发展为以作物及其全生育期的多病虫为研究与防治对象,从农田生态系统的整体观念出发,开展综合防治关键技术与应用基础的系统研究,组建适合各主要生态区的农作物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分别在各示范区贯彻实施。在病虫害大发生的条件下,这些综防体系和配套防治技术经受住了严峻考验,示范区显示出典型的科技主导作用。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是实现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益以及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对于实现农业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和增产指标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所面临的新挑战

1、农业生态系统脆弱,病虫灾害此起彼伏

(1)小种分化与变异。新发现小麦白粉病毒力较强的8个新小种,潜在威胁更大;稻飞虱生物型以Ⅰ型为主,转变为生物型Ⅱ为主,并发现了致害力很强的孟加拉型;稻瘟病小种变异也很频繁。这些病虫新种型的出现,将引起大面积种植的品种丧失抗性,危害加重。

(2)主要病虫再猖獗、次要病虫上升。随着耕作制度的改变和农药品种的更换,导致过去已长期控制的小麦吸浆虫、二化螟、三化螟、东亚飞蝗、稻蝗等多种病虫又回升造成灾害,一些次要的或局部性病虫害,如稻瘿蚊、水稻细菌条斑病、水稻恶菌病、麦蜘蛛、麦叶蜂、玉米病毒病等亦常成灾。。

(3)危险性病虫害传入。近年来,一些国际上成灾频率极高的危险性病虫害如稻水象甲、美国白蛾、美洲斑潜蝇、马铃薯象甲等先后传入我国主要粮棉产区和林区;美国白蛾已沿主要铁路干线分布至全国大部分地区;美洲斑潜蝇的传播更快、危害更大,迄今已在南北十多个省(区、市)发现其严重危害蔬菜、花卉、烟草、油料和棉花等经济作物,形势相当严峻。

2、关键防治技术落后

(1)农药使用技术落后。如农药的施用至今仍沿用50年代的大容量淋浇喷雾法,农药的有效利用率仅20%左右,施药器械十几年乃至几十年“一贯制”,与发达国家相比,民用飞机施药发展缓慢,机动施药器械拥有量小,使用范围有限,目前防治病虫害主要是手动器械施药。在病虫害大发生时,还得靠人海战术,尤其是除草的问题愈加突出,全国年耗除草用工约250~260亿个劳动日,几乎占农业用工的一半。有关农药的药效测定、残留动态监测、病虫抗药性的评估及治理亦严重滞后,盲目用药现象十分严重。无公害生物农药的研究虽有一定基础,但与产业化的目标差距很大。此外,我国化学农药创制和研究能力落后,主要依赖于仿制的格局依然如故。

(2)抗病虫作物品种选育急待加强。对棉铃虫、棉蚜、黄萎病、赤霉病、锈病、白粉病、稻瘟病、玉米大小斑病、玉米病毒病等主要病虫害,尚没有研究出高效的可稳定控制其危害的农作物品种,生物技术在抗病虫品质创新与选育的应用上也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以棉花抗病虫害育种为例,我国虽已通过抗病育种基本解决了称为棉花癌症的枯萎病,但对另一癌症黄萎病目前生产上种植的所谓抗病品种只达到高耐还称不上抗病水平。国外近年利用生物技术选育高抗虫性的Bt棉、Bt+Cpti双毒抗虫棉,以及抗黄萎病和除草剂的转基因工程棉,抗性水平较高,农艺性状优良,已开始进入田间试种阶段。我国已获得Bt棉株系,高耐黄萎病育种也有一些进展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3)病虫抗药性日趋严重。化学药剂防治仍是我国当前农业生产的主要减灾手段之一,随着病虫害问题日益严重,农药施用量越来越大,抗药性问题日益突出。威胁我国农作物生产的主要病虫害有200多种,其中27种防治对象已产生严重抗药性,如水稻螟虫、棉铃虫、棉蚜、红蜘蛛、菜青虫、褐飞虱、水稻白叶枯病、小麦赤霉病、蔬菜霜霉病、小菜蛾、温室白粉虱等,尤以棉蚜、棉铃虫、白粉虱、小菜蛾、蔬菜霜霉病的抗药性突出,成为生产面临的重大难题。

(4)生物防治技术呼唤新的突破。我国是生物防治研究与应用最早的国家之一,近40年来生物防治技术研究取得很大成果,就总体而言已步入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但近年来在应用基础研究(技术贮备)、生物技术应用、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应用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拉大的趋势,投入市场新的生防制剂和保护利用天敌的实用技术越来越少。生物防治技术有待新的重大突破。

3、灾害预警能力差

长期以来,受研究经费和条件限制,我国对小麦白粉病、小麦锈病、小麦吸浆虫、棉铃虫、玉米螟、棉蚜、草地螟、稻瘟病、黄萎病、小麦赤霉病等重大病虫害爆发成因和灾变规律的研究相当薄弱,因而对大区域流行暴发的重大病虫灾害的整体预警能力差,目前仍难以完全摆脱被动应付的局面。

4基础研究薄弱

随着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分子遗传学、现代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电子技术、航天技术和遥感技术的发展及其相关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有害生物与寄主互作关系的研究已逐步深入到分子生物学水平;应用系统工程的原理与方法于有害生物防治研究,提高了重大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系统性、综合性和宏观性;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应用于植物保护学科已成为当前研究领域中最活跃和热门部分,并展示了极其诱人的应用前景,可能导致一场新的产业技术革命。目前,基础研究的薄弱已经限制了关键技术开发的后劲。

三、持续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的措施

1、加强对病虫害研究的投资力度

我国农业一直是低投入的弱质产业,农业科研的投入更是如此。在农业科研中,一谈及加强投入,人们首先考虑良种培育、科学施肥、兴修水利、区域治理等,植物保护总是被放在从属地位。植保科研单位由于经费不足,设备、仪器严重老化、陈旧。研究手段和技术的落后,导致相关基础研究滞后,无法开展重大病虫害的灾变规律研究,因而对灾害的预警能力差,生产上顾此失彼,已造成了严重后果,亟待加强投资力度。

2、粮棉作物重大病虫害灾变规律研究

以严重危害水稻、小麦、玉米、棉花等主要农作物的迁移性害虫和流行性病害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开展以下研究:

(1)迁移性害虫大批量、长距离、大范围迁飞或扩散的行为特征、生理生态机制及其灾变规律;流行性病害大区域蔓延、远距离传播的特征、生态条件及其成灾规律。

(2)重大病虫害与其寄主作物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在不同的作物布局、栽培制度及气候等条件下的消长规律与成灾趋势,分析引起暴发灾变的关键因素。

(3)害虫生物型分化和病原菌致病性变异的趋势、遗传规律及其与病虫暴发或流行成灾的关系。

3、加强粮棉油作物病虫害预测及综合控制技术研究

以严重危害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及油料等主要农作物的重大病虫害及农田草、鼠害为主要对象,开展以下研究工作:

(1)重大病虫害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的动态消长规律;主要致灾种类的发生发展趋势;准确的中、长期发生预报,数量化的灾害性风险预测技术。

(2)改进农业生物灾害的关键治理技术,对生态调控技术的创新与示范、控害生物的扩繁与利用、高效低毒非残留药剂的筛选与应用、病虫抗药性治理、抗病虫作物的选育与应用、耕作栽培措施的持续控害等技术措施着重加强研究;开发适应不同作物生态区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控害减灾配套技术体系。

农作物病害防治篇7

[关键词]农作物常见病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4)07-0067-01

一、水稻白叶枯病

这种病症的主要表现就是黄白色波纹状的病斑,出现的部分是病叶边缘。从既往农业生产的经验来看,这种病状经常出现在温度25~30℃之时,一些情况会使病害更容易发生,具体如下:其一,多雨和日照不充裕;其二,大水浸灌、串灌;其二,氮肥的施用不及时等。针对上述的状况,可以采取如下防治对策:其一,选择抗病品种;其二,培育无病秧,采取有效的措施对菌源进行控制;其三,防止种子传病,要达到这个目的,可以采取浸种的方式,选用80%抗菌剂“402”2000倍液;其四,化学药剂防治,实际的药剂使用包括多种,不但可以选用20%叶枯宁、25%叶枯灵,还可以选用20%龙克菌、10%叶枯净,药剂的使用方式为稀释喷雾。

二、水稻稻曲病

这种病症和温度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稻曲病菌发育比较适合的温度在24~32℃,其中最理想的温度为26~28℃,如果温度超过了其生长所需的温度,在34℃以上的话,就会抑制其生长。此外,我们还需要看到,稻曲病的出现和水稻的品种也有一定的联系,晚熟的水稻品种是比较容易发病的。这种水稻虽然具有穗大、秆矮、叶片宽等特点,但是一般采取密植的方式,耐肥抗倒伏,也正是因为这样,其存在较高的稻曲病发生几率。针对如上的状况,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品种是最为关键的防治措施,也可以栽培抗病性良好的水稻品种,在这方面有优势的种子有特优175,中浙优1号等。

三、玉米黑粉病

瘤状黑粉苞是这种病症的主要表现,在发病初期和后期存在两种不同的症状,分别为白色、黑色粉末。这种病症发生,多在低温、干旱、少雨的情况下。为了对这种病害予以防治,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其一,种植抗病品种;其二,加强栽培管理,要减少耕作机械的损伤,对水稻进行合理密植,在氮肥的施用上要适量;其三,减少菌源,为种子杀菌;其四,化学药剂防治,总的来说,药剂防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出苗前、动苗时、出瘤前分别喷洒50%克菌丹200倍液、750~1000倍液喷雾、15%的三唑酮。

四、水稻稻瘟病

灰至褐色的病斑是这种病的主要症状,其分别生长于不同的生育期,形状上主要包括两种,一种为圆形,另一种为梭形。在诸多部位都可能发生这些正装,不但包括苗瘟、节瘟、谷粒瘟,还包括叶瘟、穗茎瘟等。这种病害的出现的原因包括诸多方面,不但包括气候高温高湿、追肥过晚,还包括氮肥施用过多、磷肥缺乏等。针对如上的状况,可以采取如下防治措施:其一,选用抗病品种;其二,减少初侵染来源;其三,加强肥水管理,提高施肥浇水的科学性;其四,运用化学药剂防治,可以选用的药剂分为多种,不但可以选用75%三环唑、50%异稻瘟净,还包括4%富士一号、40%克瘟散。

五、水稻纹枯病

在水稻整个发育期,纹枯病都存在发生的可能,其中两个时期的危害最为严重,一个时期是分蘖期,另一个时期是抽穗期。最容易发病的主要包括两个部位,一个部位是叶鞘,另一个部位是叶片。从当前的情况来看,这种病害典型症状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菌核,另一种是云纹状病斑。在叶鞘发病初期,小斑点会出现在与水面接近部位,颜色为暗绿色,并不存在清晰的边缘,且呈现出水渍状,随着病害的蔓延与发展,逐渐变为椭圆形或者云纹状。对于这种病害,主要可以采取如下两种防治措施:其一,选用抗病品种,当前比较好的种子有Ⅱ优084、红莲优6号、丰两优香1号等;其二,及时打捞菌核,烧毁或者深埋土中,减少当年菌源,减少和降低纹枯病的发生。

六、玉米大斑病

在玉米的整个生长期,这种病害都会出现,其中中后期是最为常见的阶段。这种病害的主要侵害部位是叶片,叶鞘和苞叶也有可能被伤害。这种病害的发生部分一般先是植株底部叶片,之后再蔓延至上部,当然植株中上部叶片也有可能成为发病的初始部位。大型梭状的病斑,是这种病害的主要特征,主要作用于叶片,一般长5~10cm,宽1cm。长15~20cm,宽2~3cm的情况也能够达到,随着病害的发展,病斑的颜色也会发生,由青灰色变成黄褐色,然而碍于品种抗病性的差异,病斑在诸多方面存在不同,这不但包括病斑的大小、颜色,还包括病斑的形状等。药剂防治是比较常用的手段,防治要及时,经常用到的药剂有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福美双等。

七、玉米弯孢叶斑病

圆形或者椭圆形病斑,是这种病害的主要病症,一般来说病斑可以达到2mm,出现褐色边缘。总的来看,这种病害发生存在一些条件,不但包括高温、低洼积水,还包括高湿、连作地等。针对如上的病状,我们可以采取如下几种措施:其一,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其二,是建立无病留种田;其三,加强栽培管理;其四,化学药剂防治,比较常用的有75%百菌清等。

八、总结

本文主要分析了六大农作物常见病害,在对其现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希望对农业种植发展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陈利,刘鹏,徐根娣,蔡妙珍.黄瓜主要病害的识别和综合防治[J].安徽农业科学,2007(01).

[2]曹静,夏秀红.月季常见病害的发生及其防治技术[J].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09(03).

农作物病害防治篇8

2磷肥。①棉花嫩头上的腺毛分泌的草酸对棉铃虫蛾具有引诱作用,在棉铃虫成虫发生期,用1~2%过磷酸钙浸出液作叶面喷肥,可使草酸变为草酸钙而失去对棉铃虫的引诱力。这样,可使棉田落卵量下降33.3%~73.4%,平均为55%,每次喷磷的持效期一般为2~3天。②番茄脐腐病是植株缺钙引起的一种生理病害,从番茄初花期开始,用1%过磷酸钙浸出液每隔半月喷一次,连喷2~3次,防病效果比较明显。

3钾肥。钾能增强作物的抗逆性,增施钾肥对多种作物病虫害具有抑制作用。据报道,在740种真菌病害和68种细菌病害中,因钾而减轻为害的分别占71%和75%;在230种害虫(螨)中,有减轻为害效果的占59%。生产上,直接用于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最多的钾肥是草木灰。草木灰是一种优质钾肥,同时还含有磷、钙、镁、硫以及硼、锰、铜、锌、钼等多种营养元素;用草木灰10千克,对水50千克,浸泡24小时后过滤,取滤液喷雾,可以有效地杀灭作物上的蚜虫;在棉花幼苗期,每亩用草木灰20~25千克,顺垄撒施,可以提高地温,减轻棉花立枯病、炭疽病、红腐病等的发生;在葱、蒜或韭菜开沟种植前,每亩用草木灰20千克,施于沟底,或在葱、蒜、韭等蔬菜幼苗期,每亩撒施草木灰15千克,并接着划锄覆土,可使根蛆为害明显减轻,并使蔬菜增产15%~20%;在小麦纹枯病初发生时,每亩用草木灰30~40千克,趁上午露水未干时顺垄撒在麦株基部,对控制病害蔓延有一定效果;对发生根腐病的果树,先挖开根部土壤,刮去发病根皮,稍晾,然后每株埋入草木灰2.5~5千克,经1~2个月,病树即可发出新根。

4硅钙肥。作物施用硅钙肥后,大部分硅素都积聚在作物的表皮细胞中,形成非常坚硬的表皮层,从而增强其抗御病菌及害虫侵害的能力。有资料表明,玉米、大豆等作物,每亩施用30~40千克硅钙肥,可使玉米螟、豆荚螟的为害明显减轻;水稻施用硅钙肥,可提高表皮细胞的硅质化程度,因而抗病虫能力明显增强,粒重增加,增产10%~50%,稻瘟病发病率降低0.3%~19%,发病指数降低0.5%~13.9%;在双季稻区,利用含硅量高的早稻稻草1/3~1/2还田,可使穗颈瘟病减少2.63%~7.23%,同时稻纵卷叶螟也明显减少。

5锌肥。在甜椒定植缓苗后和结果期,用0.05%~0.1%硫酸锌溶液各喷一次,可以减少病毒病发生,并使坐果率、单果重明显提高,增产15%~37%。

农作物病害防治篇9

【关键词】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法;意义

0.前言

针对农作物病虫害问题,相关专业部门应用有效的防治方法、测报技术及其管理手段对大面积农作物片区实施的统一性、综合性、科学性防治就是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该手段实施的目的是促进农业的增收,保证农作物健康正常的生长。并且这也是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规模化和优质化发展的广大需求,更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关键任务。

1.综合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意义

我国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就是农业。但是在过去,针对与生物灾害的防治和研究主要局限于单一的病虫害,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由单一的防治过渡到多样性防治和综合性防治,并且在防治的规模上也在不断的扩增,将综合防治技术的优势极大的凸显,对我国农作物的增产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现农业经济的良性、健康、持续性发展。由此可见,农业科研工作者目前责任和任务重大,为了确保我国农业的生产安全,重视并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当前农作物病虫害中主要问题

2.1防治的专业型人才匮乏

基于目前开展综合防治的时间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对较短,这样就使得在专业型技术人才上严重匮乏,并且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从业者在业务素质和能力上严重不足,并且也不能及时的引进和更新相关技术知识,再加上落后的服务手段,使得广大农民的需求无法真正得到满足。

2.2防治方法落后

受经济等相关因素的影响,使得当前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水平不高,主要表现为不能够把握防治的最佳时期,并且在药物的选择和配型上不具有科学性,仅凭经验操作。再者就是不能够对病虫害防治标准及其发生病虫害的规律很好把握,在防治手段上具有单一性,也不能加强病虫害预防,使得防治的成效和质量不佳。并且在进行防治的过程中,所选择的工具也不具有先进性,多为手动喷雾器,在应用的过程中滴漏现象较为严重,这样就使得防治效果无法达到要求。

2.3防治病虫害的意识不足

在防治病虫害方面,部分地区依旧采用的是化学防治方法,这样就使得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并且部分农户对于先进的防治手段不接受和不理解,使得传统的防治方法一直在延续。并且在用药的时候,还存在用药错误、针对性不强和农药配制剂量偏差等情况,使得防治最佳时期错过,所取得的防治效果不佳,并且还增加了防治成本。

2.4病虫害加剧

目前随着市场上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药品种类的增多,耕作制度变更及其气候差异等相关因素的影响,使得病虫害正呈现高发趋势,而具体的表现则为虫害类型增多、范围扩大、时间延长、虫害抗药性增强及其危害程度增加等,使得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难度和成本大大提升。

3.综合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方法

3.1将针对性的病虫害防治方案制定

也就是对病虫害发生的主要种类、时间等进行具体的统计,针对农作物病虫害的种类将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制定。具体的方法是在开展该项工作的过程中,各级必须明确自身的责任,将防治方针在会议上统一制定,并逐级向各个防治小组和部门下发工作任务,并分区走访农民和农田,进而对病虫害情况有一个全面详细的了解,保证制定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全面性、并在此基础上,对所有防治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的操作培训,如机器和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等,并且加强对广大农民的教育宣传,保证农民和农业的实际问题能够通过防治措施得以快速解决。

3.2对农药市场加强管理

一是对经营行为予以规范,并且重视和加强岗前培训,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农药经营市场规范化运营,并且还要加强对农药经营单位的审查培训,使其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及其职业操守。并且对于市场上的新药也要加强培训,使其了解药物的用法、用量及其适用的情况等,进而指导明敏合理科学的用药,避免农民滥用药和误用药现象的发生。二是对农药的监管力度要加强,目前市面上流通的一些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药物中不乏一些禁药和假药,因此,必须加强市场的管理监督,才能够避免禁药和假药出现在市场上,这样才能确保药物的有效性。

3.3重视和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教育宣传

农民通常在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时候,多是经验性操作,并不具备专业的知识,因此最终的防治效果不明显,因此,对农民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教育宣传具有重要性、必要性、并且在宣传方式的选择上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如借助宣传车辆在基层地区进行宣传,或者是针对人流量较大的地区进行统一的教育宣讲,或广播介绍、或者是先对基层地区的乡镇干部进行培训,再由干部将相关的防治知识向广大农民教育宣传,还可以将相关知识以宣传手册的方式制定,并向农户发放,使其自行阅读学习,以此来实现农民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能和知识水平的提升。对于较发达的农业地区,可以以网络为平台向广大农民进行教育,亦或是与地方媒体加强合作,将相关知识在电视上播放。

4.结语

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事关农民的收获产量、农业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加强综合防治至关重要,因此必须加强针对性防治措施的制定、农药市场的管理和教育宣传,促进农民防治技能和知识水平的提升,确保农作物的健康生长。[科]

【参考文献】

[1]王友如.刍议综合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方法和意义[J].科技风,2013,21:257.

农作物病害防治篇10

摘要简要分析了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的意义及其存在的问题,并为其今后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意义;存在问题;建议

农作物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就是通过成立市场化的专业防治组织,在农业部门的科学指导和管理下,采用先进的测报技术、防治器械和防治方法,对较大面积的农作物实行统一防治的方式。其不仅是解决一家一户治虫防病难等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发展规模化、优质化、现代化农业的需要[1]。

1农作物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的意义

发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植保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趋势和方向。一是病虫专业化防治是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利于解决现阶段农村一家一户防治病虫难的问题,而且还能把发展规模化经营、农村经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进城务工后老弱劳力从事农业生产的后顾之忧,是当前植保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趋势和方向。二是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有利于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提高防治效果和防治效率,降低了农民防治费用、增加了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也有利于维护农业生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对于保障农业生产安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户分散经营与病虫害统防统治。目前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一家一户基础上的相对分散经营,零散种植农作物的多,集中连片的少,这无疑给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二是病虫害防控主体力量薄弱。近年来,由于农村大量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农村留守人员大多为老人、妇女,由于这部分人中文盲、半文盲比例很大,不仅致使作物种植水平下降,而且农田管理上常造成盲目喷药、无效喷药。三是基层植保体系不健全。不少县级基层植保站中经验丰富的植保员在机构改革中被下岗分流,专业人才大量流失,植保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由于植保工作比较艰苦,大学毕业生不愿从事植保工作,即便有也是身兼数职,难以做到专人专职。四是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缺乏防治效果评定、服务费用收取的标准;服务方式不够规范,服务内容比较单一,服务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同时存在缺乏高效施药机械、后勤保障跟不上以及解决纠纷的方法不完善等问题[2]。五是缺少政策、资金、技术支持。专业化防治工作是“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重要体现,尤其在起步阶段,需要政府积极的政策引导和财政的大力支持,设立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专项补贴资金,为病虫害的专业化防控工作提供经费保障。

3建议

一是探索适合该地发展的专业化防治组织模式。专业化防治的组织模式可以借鉴黑龙江农垦总局各农场植保工作的管理模式,探索企业共建、联建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服务组织的模式[3]。招聘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培训,农药定点销售和配送,把病虫害防治技术、专业人才、植保机械整合在一起,发挥综合优势。二是健全基层植保体系,为专业化防治提供有力支撑。加大对基层植保体系的投入,特别是县级植保机构,改善植保机构的硬件设施设备,加强植保队伍建设,充实植保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加大对测报员工作的补贴,尽可能解决其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保证病虫害监测信息准确、信息传递迅捷、专业化防治更到位。改革乡镇农业站,增加从事专业技术人员的编制,建立乡镇的“农业局”,解决由于借调、混岗而导致“无人干活”的现象,使其职能更专一、更好地为农业服务。建立村级植保组织,是克服当前植保工作人员不足,经费短缺,保证植保工作基本正常运行,努力减轻有害生物造成损失的有效手段,也是解决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有效方法[4]。三是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大对专业化防治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处于起步阶段的组织,给予一定资金、政策、技术得支持。设立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专项补贴,对专业化防治组织及相关组织管理进行补贴,扶持专业化防治组织的发展。四是健全专业化防治的管理机制。制订适合该地区的专业化防治的管理办法,对专业化防治组织的组建或撤销、服务方式、收费标准、用药规范、机械配置和使用保管、防效保障等环节进行规范。制订病虫害防治效果认定标准及防治效果纠纷的解决办法。五是加强培训。植保部门要加大对专业化防治组织人员在病虫害识别、用药安全、防治技术、药械维修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专业化防治队伍的综合素质。及时向专业化防治组织病虫情报及防治要点,指导专业化防治组织及时开展病虫害防治。

4参考文献

[1]陈会柱.求真务实稳步推进重大病虫害专业化防治[J].中国植保导刊,2009(3):43-45.

[2]陈振天,孙丰年,宋婷婷,等.吉林市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现状及发展思路[J].吉林农业,2010(6):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