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电气自动化专业评估十篇电气自动化专业评估十篇

电气自动化专业评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7:52

电气自动化专业评估篇1

[关键词]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船舶电子员电子电气员英语英语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袁健(1966-),男,江苏南通人,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轮机工程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轮机工程技术、高职教育与管理;靳辰浩(1971-),男,江苏徐州人,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轮机工程系,助教,研究方向为船舶电气、高职教育与管理。(江苏南通226010)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5-0162-02

一、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产生的背景

国际海事组织(imo)于2007年召开船员培训和值班标准分委会(Stw)第38次会议,德国、印度等国家及国际海船管理人协会、国际自由工会联合会(iCFtU)等组织分别在各自提案中提到需要增加电子电气船员或简称为电子船员(electronicofficer)的建议。2010年1月在伦敦召开的Stw第41届会议上制定的《1978年StCw公约2010年修正案(草案》第3章明确了对海船电子员(eto)和电子技工(etR)的强制要求。

2010年6月25日在菲律宾马尼拉召开的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缔约国外交大会上通过了《1978年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简称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并于2012年1月1日起生效,过渡期5年。该修正案与之前的《StCw78/95公约》相比较,其主要差别体现在船舶增设电子电气员的相关规定上。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在第1章“总则”中提出了“电子员”的定义,强调了现代化船舶设立电子电气员的必要性。“电子员”指符合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规则第3章第6条规定的高级船员。电子员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电机员或电报员,它的业务范围既包括原来的船舶电气部分,同时又包括船舶报务员和驾驶台上部分电气设备。

二、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对海船电子员英语适任能力的要求

(一)对海船电子员的英语沟通和交流能力提出新要求

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强调了船舶电子员的英语沟通和交流能力:海船电子员需具备在不同工作中能用英语进行良好的、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如“eCDiS”和“个人安全和社会责任”等方面。StCw公约修正案要求船员语言沟通能力要达到:具备足够的英语知识履行船员职责,能使用海图和其他航海出版物,了解有关船舶安全和操纵的信息,具备各职务必需的业务函电等写作能力。

(二)对公司在配备船舶电子员的职责上提出新的要求

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对公司在选派船舶电子员方面增加了规定,第1章第14条“公司的责任”中增加“在任何时候都应按《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中第5章第14条第3款的规定进行有效的口头沟通”,要求船舶电子员使用英语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

三、国家海事局关于海船电子电气员英语评估及适岗考试内容的修订

(一)海船电子员英语评估及适岗考试的新要求

自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颁布和实施以来,国家海事局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和评估大纲》,具体规定了船舶电子电气员适任考试的笔试和实操内容,命题内容以测试船舶电子电气员的专业知识为主,同时兼顾国际海事组织提出的一些最新法规和最新要求,英语适岗考试更加重视海上航行安全、海上救生、海上消防及医护,更加强调海上防污,强调对于应急情况的应变处理,对大型船舶操纵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要求更好地掌握船上机电知识和近年来更加严格的港口国检查等内容。

(二)电子员英语考试评价标准

根据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新增电子电气员的要求,国家海事局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和发证规则》实施办法,具体规定了船舶电子电气员岗位适任培训的最低时间要求为12个月,其中关于英语应用及能力提高的考试科目有电子电气英语,满分100分,70分及格,评估科目有船舶电子电气员英语听力与会话,评估通过的标准为合格。

(三)电子员英语评估内容

船舶电子电气员共有5个评估科目,英语听力与会话是评估科目之一。该评估包含听力与会话两部分,内容上包括船舶日常生活用语,对外业务联系用语,法律法规及国际公约方面标准用语,船舶电子电气设备日常管理及维修保养用语以及相关工作的物料备件、工具、仪表、维护修理及故障描述等。英语评估仅适用于无限航区电子员。

(四)新的评估考试标准对电子电气专业英语教师的挑战

海船电子员英语适岗统考考试内容要求电子员既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要有熟练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因此英语听力与会话适任评估和统考内容考查的是船舶电子员综合运用英语知识解决船舶电气专业问题的能力。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使电子电气专业英语教学面临着一个新的课题,即教学过程中如何将电子电气专业基础知识运用于电子员英语教学中。为了履行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关于电子电气员英语评估和统考的新要求,一方面,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英语基础,还要熟练掌握船舶电子电气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有所创新,要以培养能力为目标,以教学项目为载体实施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提高教学效果。

四、船舶电子电气员专业英语的界定

“船舶电子员专业英语”是培养船舶电子电气专业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一门实践课程,是船舶电子电气员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该课程内容包括:船舶管理、船舶电气、通信与导航设备、自动化控制技术、计算机网络五个方面的技术资料泛读和船舶电子电气函电书写。该课程仅限于无限航区电子电气员。该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使学生在理论上和实践技术上均达到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中所规定的船舶电子电气员应具备的英语水平,巩固和扩大学生的专业英语基础,培养学生阅读和翻译有关技术资料和简明船舶英语出版物的能力以及书写与本专业有关的简短文书的能力,使学生实现能用英语进行业务沟通和交流的目标。

五、改进船舶电子员专业英语教学的建议

(一)教学方案的改革

在内容上,电子电气英语涵盖了船电专业英语的内容,同时还包括计算机局域网、通信与导航、电力推进系统等内容。这就要求在制订专业教学方案时综合考虑。船舶电子电气英语教学应本着“听说领先,读写跟上,写作补充”的原则,针对船舶电子电气员的岗位职责,听说课应按照“船舶电子电气员英语听力与会话评估”相关规定中的电子员各种工作情景设置内容;阅读课可增加船舶管理、船舶电气通信与导航、自动化控制、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内容;根据高职院校船舶类专业英语的学习时间,可将写作课纳为选修课。

(二)专业英语师资配备的改革

英语专业教师在英语专业知识上具有很大优势,但海船电子电气专业知识缺乏;而电子电气专业教师在专业知识上优势很明显,但英语专业知识不足。因此,一方面,可以挑选从国外进修学习回国的专业教师承担专业英语课教学工作。另一方面,采取配备英语专业教师和电子电气专业教师相结合的形式。从英语专业教师中挑选具有较高专业知识水平的教师进行电子电气专业知识培训,从电子电气专业教师中挑选英语基础较好的教师进行英语强化培训,由他们共同组建电子电气员专业英语教学团队,提高海船电子电气员专业英语教学效果。同时,为了保证教师有充足的精力和时间去研究改进教学方法、研究电子电气专业的发展变化和知识更新,英语专业教师最好不承担或尽量少承担基础英语的教学任务。

(三)教学模式的改革

1.电子电气员专业英语阅读课采用双语教学。在电子电气员专业英语阅读课授课过程中,建议采用以英语为主、英语结合母语的双语教学方式。采用双语教学,会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使那些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也敢于开口说英语,使他们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

2.电子员英语听力与会话课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船舶电子员英语听力与会话课应该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取代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其中,情景教学法和合作教学法都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设立一段情景,导入教学以引起学生思考,或者让学生模拟一段情景。情景教学法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语言的创造能力。为了创造尽可能真实的交际环境,教师在课前要结合课文内容广泛地搜集资料,确保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交际活动。教师通过认真钻研教材,在课堂上设置如设备维修、设备故障的诊断探讨、与船上相关部门业务的交流、与验船师交流等交际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交际。教师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上述的工作场景安排学生分角色演示。只有通过大量的情景练习,才能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合作学习法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避免学生出现听不懂、羞于开口的尴尬局面。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由四名学生组成,包括一名尖子生,两名中等生和一名差生,以确保尖子生带动中等生和差生。教师应紧紧围绕上课所学的知识布置内容,安排学生先分组讨论,讨论的过程中人人都要出谋划策,然后分角色将相关内容表演出来,每个小组的各个成员在课堂上都有表达的机会。各小组成员之间通过合作学习,可以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四)考核方式的改革

船舶电子电气英语的考核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和评价,可将考核分为平时考核、阶段性考核和期末考试三项,建议各项考核所占分值设为30%、20%和50%,三项考核综合得出学生的总评考核结果。此外,依据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关于船员阅读与英语理解使用能力的要求,期末考试应适当增加主观题,减少目前海事局统考中单一的单选题形式,改变学生依靠背题库通过考试的局面,切实考查学生的实际英语运用水平,真正提高海船电子员专业英语运用能力,以符合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沈江,吕志军.航海英语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J].航海教育研究,2007(4).

[2]东防,赵殿礼.“电子船员”概念的提出及思考[J].航海教育研究,2007(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1978年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马尼拉修正案[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10.

[4]李恩洪.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解读[J].世界海运,2011(1).

[5]朱建洲.加强船员教育培训提高船员素质[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6]王滢.船舶专业英语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1(1).

电气自动化专业评估篇2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电气工程;学生评估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6-0040-02

为了构建工程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和工程教育与工程界的联系机制,实现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提升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1]教育部于2006年3月正式启动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作为四个试点认证专业之一,电气工程专业的认证筹备会议于2006年4月5日在北京召开,着手起草相关文件和认证标准等,随后的会议又进一步修改与完善了相关文件等。[2]

电气工程专业认证的关键问题是判断培养目标、学生指导、学生评估、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等是否符合专业认证通用标准[3]和补充标准[4]。为此,长沙理工大学校、院两级行政主体制定并落实了针对上述标准的全过程学习状态评估与评价措施。学生评估内容分为综合素质和知识与能力两大部分,评估要素包括;各门理论课程的考试(或考查)成绩、各实践环节的考核结果、第二课堂学分评定结果、综合测评、各类知识技能竞赛活动获奖成果等。所开展的学生评估工作为顺利通过专业认证[5]奠定了基础。

一、学生学习状态评估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学校和学院重视学生学习状态监控,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学业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多方位帮扶。

1.建立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团

校、院两级督导组专家随机到课堂听课,进行教学检查,检查学生到课率、课堂纪律和教学效果,了解学生对课程和学习状况的反映,了解学风,并及时根据《长沙理工大学教学督导工作条例》采取针对性措施。

2.期中教学检查常态化

学校每学期组织开学、期中两次集中教学检查,了解全校课堂教学状况、学生学习情况。学院则定期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各班级学习委员交流会、各班级班会等,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以及对教学活动的建议。

3.成立学院学风督导队

由学生党员组成的学风督导队负责检查各个班上课到课率、晚自习率,登记在册,每周公布一次;教学信息员平时收集学生关于学习的要求、对授课老师的意见,及时向辅导员和学院教学办反映。

4.开展综合素质评估

依据《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学生综合测评实施办法》,学院每学年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测评工作。测评内容包括德育、智育和体育。测评的分项成绩和总成绩实行学年累计排序,作为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优秀团员和优秀毕业生以及评审优秀学生奖学金、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等工作的主要依据。

5.毕业资格审查和重点学生学业预警

学院定期进行学分清理,对于每学期挂科达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同学及时进行学业预警,发学业警示通知,通过集中开会、个别谈心、学生骨干辅导等多种形式,提出促进学习的具体措施,有效预防“短板”学生的学业滑坡;对于毕业生,学院依照《长沙理工大学学籍管理规定》中有关条款严格进行毕业生毕业资格审查,一般在第8学期开学初就进行毕业资格预审,审核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条件。

二、课程考核评估

长沙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根据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制定了培养计划,依据培养目标达成设计了“人文及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工程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集中实践环节及第二课堂活动”的课程体系,并按照《长沙理工大学课程考核与学生成绩管理办法》进行考核与评估。

1.理论课程考核

《长沙理工大学学籍管理规定》第十六条规定学生必须参加所修读课程规定的考核,合格即可取得规定的学分和该课程相应的成绩绩点。每16学时左右计1学分,实践课程每周计1学分。以修读并获得课程的学分数和平均学分绩点数来衡量学生学习的量和质。学生学习成绩评定方式为:必修课一般采用考试,选修课可以考试也可以考查。根据学校和学院要求,对于必修课,课程结束时考试成绩占课程学习成绩的80%,余下的20%为学生的平时成绩,包括到课情况、作业完成情况、测验成绩、课堂回答问题表现等;对于选修课,考查方式可以是写读书报告,也可以根据平时表现、期末闭卷或开卷考试综合给定成绩。

2.实践环节的考核

依据《长沙理工大学实践教学工作管理规定》,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可根据学生表现及提交的报告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进行评分。此外,毕业设计(论文)须完成开题、中期检查、答辩等环节。“继电保护实验”课程考核时,根据实验的类型,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基础与综合性实验采取“平时+操作”的考核方式,重点监测、评价和保证学生对“应知应会”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设计性实验采取“目标+环节+报告+答辩”的考核方式,统筹兼顾设计过程、设计结果、设计报告;创新性实验采取“目标+环节+报告+答辩+论文”的考核方式,多方面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和学院每年对本专业相关课程设计、实习报告、毕业设计(论文)、实验报告的抽查结果表明:本专业的实践教学考核结果与毕业要求一致。

3.第二课堂活动考核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第一课堂有机结合,扩充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和素质养成的渠道,学校制定了《长沙理工大学第二课堂学分认定暂行办法》;并据此实施了“第二课堂活动学分制”,学生必须按照学校要求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并至少获得8学分方可毕业,第二课堂学分不含在毕业总学分之中。第二课堂活动主要包括:各级各类竞赛,论文和科技成果,科研活动,各类过级考试和职业技能考核,社会实践活动、公益劳动等,“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或“阳光艺术团”组织的各类培训班,学生会、学生社团联合会组织的活动,各学院根据自身特点确定的活动或项目。第二课堂活动由学院学工办负责进行每学期的评分。

三、保证课程考试成绩与毕业要求保持一致的措施

为了保证课程考试成绩与毕业要求保持一致,本专业依据《长沙理工大学本科教学工作规范》要求,严格把关以下环节:

1.培养方案的制定

首先根据专业认证标准制定培养方案和设计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中的每一门课程和实践环节,都要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在大纲中明确课程的性质、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及能力要求等。教学大纲由课程负责人组织起草,经系主任审核和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后报教务处。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还需要经过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同行审核。

2.教师的资格审查

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后实现能力提高均与教师的学术能力、讲课效果和责任心密切相关,因此,本专业严格按照《长沙理工大学本科教学工作规范》的要求,对授课和实践环节的所有指导教师的资格和能力进行审查,并依据《长沙理工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基本规范》,采用学校、学院听课制度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跟踪调查。

3.课程教学组织与考核

院教学指导委员会、系主任和课程责任人共同讨论,按照课程性质、目标和与之对应的毕业能力要求,确定每门课程的评价机制和考核形式。对于课程教学,教师必须按照教学大纲(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执行。对于考试课程,根据《长沙理工大学课程考试试卷命题、制卷、阅卷及试卷保存细则》,任课教师按照教学要求,同时出三套试卷(a/B/C卷),并经系主任审查后报学院教学办,由学院选择其中一套考试。考试结束后,任课教师要提交课程小结和考试情况分析。试卷分析的内容包括考试人数、各个分数段分布人数、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期望值、标准偏差、难度系数等有效数据。分析结果可作为下一年试卷命题的参考依据,教师也可以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改进课程考试及教学工作的建议和设想,以逐步完善考试成绩与毕业要求一致。各科考试命题要求以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工程要求为导向,来确认考试成绩与毕业要求保持一致。

4.规范考试与改革

考试过程中,监考教师认真巡视考场;阅卷过程中,严格按照评分标准阅卷;总评成绩评定结合平时的课堂表现及作业、实验等情况,做到公正、客观、全面。针对现有考核方式存在的不足,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结果的考核,本专业的部分专业课采取了课程考核改革,如“电力系统稳态分析”“发电厂电气主系统”等课程考核采用“平时+形成性考核+期终闭卷考试”三部分,其中形成性考核包括课堂讨论、小设计、大作业、课程论文等。学院督导专家和学校督导团不定期抽查试卷,对试卷难易程度、覆盖知识点、是否符合课程要求、是否达到课程目标进行判断。学校和学院每年对本专业试卷抽查的结果表明:本专业的考试成绩与毕业要求一致。

5.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

通过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机制对教学过程进行跟踪与评估,学校和学院每学期组织专家对上学期考试试卷、标准答案进行抽查。依照《长沙理工大学课程考试试卷评价表》,主要检查试卷命题是否紧扣教学大纲、达到教学要求;试题及参考答案是否准确,评分标准是否合理;学生成绩分布的合理性,以及卷面批改及成绩计算的规范性与准确性。

四、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估

学生能够顺利毕业并获得学位是培养目标实现的一个标志。本专业实行学分制管理,学生修满培养计划规定课程并取得相应的学分,参加必要的课外活动并获得自主个性化学分,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成绩合格,据此毕业且获得学位,上述标志衡量着是否达到培养目标。为了检验培养目标的完成度,本专业还以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就业率、出国率辅助衡量是否达到培养目标。

1.毕业率和学位授予率评估

每年6月份由院教务办对学生毕业资格和学位资格进行审核,并将每届毕业生的毕业情况和学位授予率进行统计,学院依照《长沙理工大学学士学位授予工作规定》,召开学位委员会审核通过后,报送教务处和学校学位办。

2.就业率及就业质量评估

每年7月份由学校招生就业处和学院学工办对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对学生的一次就业率及就业质量等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同时提出进一步做好下一年就业工作的对策。

3.考研率与考取学校分布评价

每年9月份由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分析当年考研率和考取学校分布情况,结合学生在校情况比较考研率、录取学校分布与学生成绩间的关系,了解各接收高校对研究生的评价,发现培养过程存在的问题。

4.毕业生跟踪调查

学院建立了以用人单位人力资源主管、技术部门主管等社会成员参与的毕业生评价机构,学院领导和专业负责人经常深入用人单位调研,通过与学生就业单位人力资源部门座谈、发放调查问卷、电子邮件、校友活动等多种形式坚持对毕业生服务社会的能力进行跟踪调查。2001年-2013年间不定期进行了调查活动,2006年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毕业生质量调查,2011年抽取了部分毕业生名单开展跟踪调查,2013年采取整班抽样的方式对毕业5~10年学生的工作岗位、职称等就业和发展状况进行调查,以对培养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衡量和评估。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自办学以来,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根据学校及学院内部评估及用人单位跟踪调研情况,本专业的毕业生达到培养目标要求,学生专业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大部分学生在电力行业内的电网公司、发电企业、电力设计院以及电力装备生产、检测和工程安装企业等从事相关领域工作,毕业后整体反映良好,用人单位评价高,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表1是近三年本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状况,一次就业率在96%以上。

表1近3年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年份毕业生总数毕业率(%)获学位率(%)一次就业率(%)分类就业情况

读研(%)部队(%)政府事业(%)国有企业(%)出国(%)其它企业(%)

2011年19499.4897.4297.939.336.74073.061.557.25

2012年17297.6797.6798.218.936.551.1977.960.62.98

2013年23197.8496.5496.5112.2300.8774.243.495.68

五、结束语

本文主要介绍了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教育认证为导向的学生评估,涉及学生学习状态评估、课程考核评估、保证课程考试成绩与毕业要求保持一致的措施、以及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估等内容。上述认识和体会希望能为兄弟高校顺利通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教育认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倪凯,金尚忠,孙彩霞,等.发达国家高等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及其启示[J].高等理科教育,2011,(5):51-55.

[2]程明.电气工程本科专业认证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120-122.

[3]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通用标准[eB/oL].http:///column.php?cid=17.

电气自动化专业评估篇3

【关键词】五年制;电气自动化;探究式教学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各企业实现经济转型、推动企业创新的重要环节,采用先进适用技术、通过技术革新改造传统生产方式已经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路径,培养大批高端电气自动化技能人才是广大中小企业推动转型升级、增强创新能力的迫切需要。五年制高职教育完成了中高职教育的形式统一,大大丰富了我国的高职教育的办学形式。本文结合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5年一贯制高职教育试点,围绕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五年制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进行一些研究和探索。

一、五年制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构建

以“核心技术一体化”的思想为指导,在对湖州地区各类相关企业深入调研和预测分析的基础上,校企共同确定pLC应用技术为主线,准确定位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实现了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的有机衔接。

学生在中职阶段前3年主要培养基本的职业素质和职场素养,掌握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在生产、服务、管理一线从事电气自动化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的中级电气技能人才。

学生在高职阶段后2年的主要培养电气技术、电气设备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具备各类电气设备、电气控制及自动化系统的电气识图和制图、安装、调试、维护、技术改造和技术管理能力的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从以上两个阶段的培养定位对比可以明确的知道,中职阶段的培养目标是中级维修电工技能型人才,强化了实践动手能力,高职阶段定位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侧重技术改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中职的基础上一定层度上提高了技能操作的水平,但更强调的是综合职业素质。

二、统编专业教学计划,完成中高职课程的衔接

在确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根据电气自动化领域相关职业资格的标准,树立职业素质本位的课程观,建立以pLC应用技术体系为主的课程体系。中职定位在高中毕业文化程度及中级维修电工技能水平;高职阶段重点培养学生对pLC的应用、整合及维护能力,以达到2级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师技能水平为目标。课程的划分可由下图表示。

1段主要培养学生的文化和专业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具备初级维修电工的综合职业素质;2段主要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如:继电控制、简单pLC控制等知能要求重点训练,参照中级维修电工标准培养,学生达到中级工的水平;3段侧重学生的pLC简单应用和电机控制的训练,达到三级pLC系统设计师的能力;4段是专业的提升阶段,强化学生的pLC综合应用能力、组态能力,通过项目训练,达到2级pLC系统设计师水平。4个阶段的核心课程主要为:1段核心课程为数学、语文、英语、物理、电子、电工基础,掌握必须的文化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2段核心课程为:电机拖动、机床排障与读图、pLC与传感器基础、完成中级维修电工的职业资格鉴定;3段核心课程为:电气CaD应用、pLC与控制技术、变频器应用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达到3级pLC系统设计师水平;4段核心课程为:pLC组态技术、触摸屏技术、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完成二级pLC系统设计师的职业资格鉴定。

三、建立以核心技能抽测为重点的质量监督体系

要做好中高职课程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衔接专业,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经过我校的探索,目前形成了在跟相关合作中职学校调研的基础上,共同制定了在实操层面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标准,然后在中职和我校实行分层标准培养,同时跟各合作学校商定在第3、4、5学期实行技能抽测联考,加强了中高职衔接的教学质量监控。以电气自动化专业为例,我们在第1学期由分管教学的副院长牵头跟各合作学校的教务处长就课程、教学模式、职业资格与能力、教学模式进行协商,专业负责人进班级对学生进行专业始业教育,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同时强调适当的淘汰机制,让学生保持持续的学习动力。在第2学期跟合作学校班主任与学生处联合研讨学生管理问题。在第3学期开始对合作学校确定对学生初级维修电工技能进行技能抽测评估,第4学期对学生中级维修电工技能进行抽测评估,第5学生对学生的pLC基础应用能力进行技能抽测评估,第6学期对学生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进行摸底测评,这样持续介入中职学校的教学过程,有效的实现了质量监控。

实行能力为本位的评估体系,在教学考核中,根据不同的要求,开展理论知识评价、实践操作评价和作品综合评价的三结合考核,实行一文凭、多证书的评价标准。专业技能考核参照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要求进行,在教学计划中明确需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等级,实行双证融合的考核体系。

四、实施“1+X”探究式项目教学

在所有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推行“基本项目+拓展项目”课程训练模式。采用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推进工学结合,项目教学按照“接受任务制订方案绘制电气图、列元件清单安装、调试文件交付、总结”的流程组织和实施。在安装、维护、维修和改造等实际工作中“学学、想想、讲讲、做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岗位创新能力。

如《pLC与控制技术》课程,按照“系统电气识图典型线路设计小型系统设计装调”教学路线,开展了“1+X”探究式项目教学。分别以基于继电器控制的行车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基于pLC的X62w型万能铣床电气控制电路的设计、安装、调试、基于pLC的简单水塔液位控制系统为3个基本项目为载体教学,要求学生实现1、行车控制系统系统的pLC改造;2、基于pLC控制的自动往返运料小车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3、基于继电器控制的自动往返运料小车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4、基于继电器控制的X62w万能铣床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5、基于继电器控制的水塔液位控制系统;6、基于变频+pLC控制的水塔液位控制系统;7、基于pLC的恒压供水系统设计等多个探究式项目的学习和设计。

五、结语

电气自动化5年制中高职教育衔接涉及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衔接、招生制度、合作形式等各个方面,每一个方面都涉及许多具体问题,都值得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而本文主要介绍了我校5年制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实践案例,他仅仅是一个开始,探索适应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5年制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是我们继续努力的方向。

作者简介:

吴国强(1978-),男,汉族,湖南常宁人,学士,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分院副院长,讲师,主要从事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电气自动化专业评估篇4

1.1建筑布局(1)总平面布置:应在实现建筑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冬季日照并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利用夏季凉爽时段的自然通风,以利于冬夏两季的节能。同时,总平面布置时亦应考虑建筑群内的环境影响,如垃圾转运站的臭气、锅炉房的燃烧烟气、地下车库的尾气、变压站的电磁辐射以及周边交通的噪声等因素,合理布置公辅设施,将区内外污染影响降至最低。(2)朝向:建筑的主要朝向宜选择本地区最佳朝向,主要衡量因素为冬季能保持有适量的阳光射入室内,夏季则尽量减少太阳直射。就上海地区而言,必须减少东西向阳光对建筑物的照射。各地区最佳朝向略有差异,上海为正南至南偏东15°,北京为正南至南偏东30°以内,而在广州则为南偏东15°至南偏西5°。(3)通风:建筑布局对建筑群内的整体自然通风有着很大的影响,一般而言,错列式、斜列式以及自由式建筑群体布局形式要比行列式,周边式好,建筑相互挡风较小。建筑单体的自然通风则与外窗位置及开启面积有着重要关系,夏季能引主导风入室,冬季则避免冷风直吹室内。对于某些特定的项目,能评时可以采用专业风环境模拟软件对冬季、夏季和过渡季节分别进行模拟,以符合生态节能的要求。(4)采光:采光除受窗户开启面积与位置因素影响外,还存在区内高大建筑的遮挡,建筑群内单体高度设置时宜采用北高南低的格局,以确保可获得冬至日1h以上的满窗日照。1.2体形系数体形系数对于建筑能耗有着显著的影响,就夏热冬冷地区统计数据,如体型系数由0.4降至0.3,围护结构传热损失可降低25%,全年采暖空调能耗可减少13%左右[2]。能评时应根据相应建筑的特点建议在不影响建筑物服务功能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外墙面大的凹进凸出,尽可能地控制体形系数,其数值符合国家及地方公共建筑或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的强规要求。1.3建筑围护结构我国建筑热工设计分为严寒、寒冷、夏热冬冷、夏热冬暖、温和五个地区,不同地区的围护结构节能潜力不同,外窗、外墙、屋顶等围护结构的节能贡献能力亦有较大差异,因此,围护结构节能评估时应抓住重点。例如夏热冬暖区的围护结构节能贡献率为外窗>外墙>屋顶,节能设计重点首先考虑外窗遮阳;夏热冬冷地区则为外墙>外窗>屋顶,节能设计重点首先体现在外墙保温。能评报告中应清楚说明窗墙面积比、窗的热工性能、活动外遮阳的设置、屋顶绿化的设置等内容,明确各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做法、材料的热工性能及相应的围护结构节能技术措施,同时,还应对设计文本中的热工计算公式及结果的合理性与准确性进行评估,此外,对于材料的防火等安全性能也应重点考虑。针对方案设计阶段文本中已提出的热工设计指标应按该地区相应公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进行校核,如存在建筑设计的部分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无法完全满足现行节能标准中规定性指标的情况,则需要按照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计算软件进行权衡判断;而对于方案文本中可能出现的热工设计指标缺失的情况,能评时则应提出明确的符合性要求。

2主要建筑用能设备系统能评要点分析

民用建筑用能设备系统的节能设计是实现建筑物低能耗运行的重要内容,目前的能评报告中对于暖通空调、电气系统等主要建筑物耗能设备的评估内容相对较少,主要还停留在与方案设计文本一致的描述内容,且很少见有明确的设备能效指标和定量的能耗指标估算结果,这也就无法为今后的建筑物分项能耗监测提供参照。2.1暖通空调系统暖通空调系统是建筑物内的耗能大户,各类民用建筑中暖通空调设备的负荷约占43%~52%[3],而据对上海市大型公建分项能耗的监测统计结果,暖通空调能耗约占建筑总能耗的40%~60%[4],由此易见,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设计至关重要。2.1.1评估要点暖通空调系统的主要评估内容应包括室内外设计参数、冷热源系统、输配系统、空调末端设备等。能评时应明确室内外设计参数与所在地区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符合性;分析空调形式与建筑性质的适用性;分析冷热源选择及容量配置的合理性,是否可以利用所在区域的余热余能资源,主要冷热源设备能效指标包括冷水机组、空调机的eeR、Cop、锅炉热效率等;分析输送系统与建筑特点的符合性,明确或建议水系统输送能效比、耗电输热比、风机单位风量耗功率等能效指标,水管、风管的保温措施等;分析空调末端设备选择的适用性,送风温度的合理性,以及送、回风方式的可行性等。2.1.2空调系统的能耗估算方法空调系统的能耗估算通常可采用负荷指标法、经验数据法和设备功率法三种方法。负荷指标法主要利用单位空调面积冷、热负荷指标及制冷设备的能效指标(Cop、ipLV)进行估算;经验数据法则是依据所在地区近年来公开的建筑空调系统各单元耗电监测统计数据来逐项估算累加;设备功率法则是在设备选型已定、功率明确的情况下结合需要系数和负荷系数进行估算。从实际建筑物运行监测的结果印证来看,前两者估算结果精度要优于后者,而从能评的时段而言,很多项目尚处于方案设计阶段,设备选型并不明确,因此,建议在能评时采用负荷指标法与经验估算法相结合,从而尽量保证估算结果的准确性与可信度。某大型公共建筑夏季空调能耗估算示例如下:某建筑为某国际企业驻沪总部大楼,办公区域空调系统采用冷水机组+冷却塔的集中中央空调系统。夏季空调系统能耗主要包括空调主机(冷源设备)、输送系统设备(风、水)和末端设备(风机盘管、新风机等)的能耗。冷源采用2台螺杆式冷水机组,Cop值不低于5.1w/w。该建筑办公区域单位面积冷负荷按120w/m2计,办公区域面积21784.01m2,空调平均负荷系数按0.6~0.75(该项目取0.7)计,上海地区夏季制冷运行天数120d,日平均使用时间8h。空调主机能耗e=0.7×120×21784.01/5.1×120×8×10-7=34.44万kw·h采用《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08)》中的经验系数法估算整个系统耗电。K:夏季空调系统设备总耗电与制冷机组耗电的比值,约1.8~2.0,数据源自多项实际工程实测值。该项目e办公夏季=K·e主机(该项目K取1.8)=1.8×34.44=61.99万kw·h2.2电气系统电气系统的能评重点为供配电系统节能设计的合理性,能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分析。2.2.1变配电所位置设置的合理性变压器应设置在负荷中心,以减少低压侧线路长度,降低线路损耗,此外,变配电所设置时还应考虑其噪声、电磁辐射对周边环境的影响。2.2.2负荷计算的准确性验证通常方案文本中少有明确的电力负荷计算全过程,因此,能评时应对方案文本中的负荷数据加以校核,在选择合理的单位负荷指标计算的基础上,采用最佳负载系数法确定变压器容量,以确保系统安全、可靠,并可在经济运行方式下运行。2.2.3变压器选择的合理性能评时应建议优先选用高效低耗低噪型变压器,力求变压器的实际负荷接近设计的最佳负荷,提高变压器的技术经济效益,减少变压器能耗。2.2.4输变电电能损耗估算输变电损耗是电气系统节能评估的重要内容,也是构成建筑电能消耗不可缺失的部分,输变电损耗包括变损与线损两部分,通常建筑项目中的变损估算可采用简化公式,但若沿用《电力设计手册》中传统的简化公式(Δp=0.02Sjs,ΔQ=0.1Sjs),实际结果往往比运用正式公式结果高很多。在结合国家发改委节能评估培训教材的基础上,建议对于高效、节能型变压器,其有功、无功损耗确定可按以下经数学运算校核后的简化公式进行计算[5]:有功损耗Δp=0.01Sjs;无功损耗ΔQ=0.07Sjs。由于线路损耗与电缆长度、截面等选型有关,而在方案阶段往往难以确定,故能评阶段可按“线损≈1.0~1.2变损”来做近似估算,两者之和即为系统的输变电总电能损耗,对此结果亦可按GB/t16664《企业供配电系统节能监测方法》、GB/t3485《评价企业合理用电技术导则》“输变电损耗一次变压<3.5%”的要求进行校核。2.2.5照明系统的节能评估民用建筑的照明电耗约占建筑总能耗的25%~35%左右[6],公共建筑及居住建筑中公共区域照明往往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能源浪费现象,因此,从建筑节能角度而言,照明有着一定的节能潜力。照明系统能耗主要受照明设备功率及设备使用时间的影响,照明系统能评时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照明功率密度值设计的合理性,以确保满足建筑照明设计标准中的规定性节能指标;(2)照明控制系统设计的合理性,通过实现控制方式的自动化、智能化,降低公共区域的照明浪费;(3)照明光源与灯具选择的合理性,在保证照明质量的前提下,应尽量采用高效节能型照明产品,不仅可降低照明系统能耗,而且也可以减少空调系统的能耗。

3能源消费量估算要点分析

能源消费总量的估算结果是建筑节能设计的量化体现,也是项目所在地区域能耗总量控制的基础,能评报告中所称的建筑能耗,是指狭义的建筑能耗,即建筑物投入使用后的设备运行年能耗。民用建筑的能耗类别相对简单,主要包括电、水和燃气,对于使用集中供热、集中供冷以及利用余热资源的建筑物,能耗估算时还应考虑输入的热及冷量。3.1电建筑物耗电量通常可采用单位指标法或单位面积功率法进行估算。单位指标法适用于具有不同功能性质的建筑(群)或同一建筑物(群)内的不同功能单元,如商办大楼、混合型住宅小区等。单位用电指标的单位通常为w/户、w/单元、w/m2等,如办公建筑可按30~70w/m2计,商业建筑可按60~120w/m2计[3];再如,上海市新建居民住宅按户型建筑面积分析,用电指标可分别取8kw/户、12kw/户,超大户型和别墅则可分别按80w/m2和100w/m2[7]。单位面积功率法则是对建筑物内的不同用电负荷进行分类估算,逐项累加,如照明、插座、电梯、给排水、通风、空调设备等,相应的负荷指标可参照《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节能专篇——电气》、《建筑照明设计标准》等规范合理取值。单位指标法与单位面积功率法可单独使用,也可结合使用,前者更适用于方案设计阶段,尤其是仅有建筑方案而公辅设备专业方案不完整的建筑项目,估算结果相对准确;而后者则更适用于某一类建筑中一类负荷设备的用电量估算,耗电量估算时在具体设备使用时间上更为精确,该方法符合建筑物能耗分项计量的原则,而且其结果可以在今后的建筑物能耗分项监测中得以验证。电耗的估算公式如下:wy=aav·pc·tn(1)式中:wy为年电能消耗量,万kw·h;aav为年平均有功负荷系数,一般取值0.7~0.75;pc为有功功率,kw;tn为年实际工作小时。此外,建筑物总耗电量估算时还应包括供电系统中的电能损耗,即变压器损耗与供电线路损耗。3.2水有关建筑物耗水量通常在方案设计文本中有所体现,但能评时应对其结果进行校核使用,对于建筑项目的用水类别应予以补充完善,除常规的建筑物内生活用水外,还应包括绿化、道路洒水、地下车库冲洗水及空调补充水等,同时,建议采用GB50555—2010《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中的节水定额指标进行用水量的估算。3.3燃气民用建筑中使用燃气的单元主要为厨房、食堂及锅炉房,目前,我国所用燃气大多为城市天然气、人工煤气或液化石油气。就住宅建筑而言,居民用气通常为单户的燃气灶具及燃气热水器,用气额定流量通常为2.5m3/h,居民用气量估算可按家庭每日实际使用时间计,亦可采用项目所在地统计年鉴中的居民用气指标。如:据《上海市统计年鉴2012》中“表5.4-主要年份平均每人生活用能源”[8],2011年上海市人均年生活用气指标为:天然气37.12m3/人·a,煤气23.14m3/人·a,根据天然气及人工煤气热值可统一折算出上海市居民人均耗热量指标约为43.03×104kal/人·a。对于大型公共建筑,锅炉房通常用作中央空调系统及生活热水系统的热源,估算锅炉房耗气量时,则需先估算出全年空调的耗热量及生活热水系统的耗热量,再根据管网热损失率、锅炉热效率及燃气热值反向推算锅炉房全年用气量;而对于大型公建中设置的营业性餐厅用气,则可通过调查同地区类似建筑的商业用气数据进行类比分析估算。

4建筑综合能效水平对标分析

建筑综合能效水平是衡量建筑节能设计的标杆,由于建筑项目能评基本属于方案设计阶段,相应的方案存在着一定的变化因素,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也并不明确,因此,有关设计建筑与参照建筑的权衡计算难以执行,建筑设计节能率这一能效指标也无法明确。鉴于此,能评时所称的建筑能效指标通常为单位建筑面积综合能耗(kgce/m2)、单位建筑面积电耗(kw·h/m2)、单位建筑面积水耗(m3/m2),以及单位建筑面积的分项能耗(kw·h/m2,空调、动力、照明等)等定量指标。尽管能评文件分类时电力折算系数采用的是当量值,但目前我国统计部门在统计地区能源消费总量时均采用等价值,因此,能评报告里出于对标基准平台一致性的考虑,建筑能效指标应采用等价值数据,同样分析项目能耗对地区能耗增量影响时亦应按等价值执行。民用建筑项目能效水平对标分析时,首先应按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两大类区分,如截至2010年末,上海市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分别为49.24kgce/m2和13.94kgce/m2[9]。在实际的能评中,不同类型的公共建筑能耗水平相差很大,居住建筑中的高档社区与普通住宅也有不小差异,且评估项目中往往是多种功能类型集于一体,因此,建筑能效水平对标时不宜笼统进行,而应按办公、商业、学校、医疗、宾馆等不同类型建筑或区域独立分析,相应的对标值可以从当地的统计调查数据或文献资料中获取。

5结论

电气自动化专业评估篇5

【关键词】收听率;指数;指标;评估;广播;频率

从上个世纪30年代尼尔森公司成立和BBC对听众进行每日调查开始,关于广播传播效果的分析与描述就越来越被“数字”所替代。按麦克卢汉的洞见,“统计学”一开始就是“作为一种说服手段”①而兴起的。“用数字说话”几乎成为每个广播人不得不面对的选择。

但是,“如何用数字说话”或“用数字说什么话”却是业界倍感困惑的一大难题。刘燕南博士所指的“缺乏对收视率数据进行再分析的能力,也就是说不善于‘剖析’数据,只能被动地、表面化地接受调查机构给予他们的原始数据或简单结论。有的在尝试数据的深度分析时,还出现一些错误”②,可谓抓住了症结。实际状况的确是:“两头有待加强,中间尤其欠缺”。“两头”指委托专业公司定期地开展收听率调查(前端)和实际应用于各种广播业务(后端),“中间”指在对原始数据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完整的、为大多数从业者所接受的、有显见意义的、有本土特色的广播评估体系(前后端的链接)。这种链接是对资料的整理,“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过程中的悟性阶段”。③2001年4月在厦门召开的有8家单位参加的首次全国性“广播节目评估研讨会”,④应该算作该领域学术攻坚的发轫。但“路漫漫其修远兮”,这决不是一两次会议能够解决的问题。

目前,收听率(基本上是“原始形态”)已经成为广播对内对外、对人对节目经营管理的基本“坐标”,显现出越来越多的“货币”的味道。主要被用于这么几个方面:

1.广播节目的评估标准,也就是质量好坏的认知,据此编排节目。

2.编播人员的考核依据,也就是报酬多少的区别,据此奖“优”惩“劣”。

3.引进节目的评价尺度,也就是标价高低的定夺,据此购销“精品”。

4.听众构成的分析数据,也就是市场定位的研判,据此寻找“目标群”。

5.时段等级的划分界限,也就是广告贵贱的确定,据此“招商引资”。

6.频率实力的综合比较,也就是整体竞争的砝码,据此统领上述节目、市场、广告等诸方面的综合“战役”。

由此看来,频率整体的收听率状况的研究似乎是基础和出发点,也是归宿。尽管“既具备媒体知识背景又熟悉收听率分析策划的专业人士”⑤不愿看到这样的情景,但它还是在实际运作中屡见不鲜:不同的频率几乎在同时不同的收听率报告,都公然称自己是“第一”,且相互讥嘲对方“信口开河”(频率成为管理者偏颇的战利品);商家在广告投资前进行的调查往往问出的第一句话是“哪个电台(指的是频率)收听率高”或“你们听得最多的是哪家电台”(频率成为商家无知的牺牲品)……与其让瞎子摸象,不如直接说出“象”是什么。古代有一句话叫“大象无形”,是说至高至大的意象是难以描述的。频率整体的收听率状况恐怕不在此列,应该是可以描述和必须描述的。迅速建立一套具备“4a”原则(准确性、可接受性、可信性、可操作性)的频率综合评估体系,是实际的需要,也是整个广播节目评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基础部分。曾有研究者提出“综合考评一个台”,⑥但没有把收听率的数据作为考评的依托,而局限于模糊的“意见”。上海电视台建立的所谓“电视综合评估指数(包括频道指数、电视台指数和节目评估指数”),⑦应该算是传媒在此方面的先行实践者,尽管它还有若干可商榷之处。

本文试图构建的“广播频率综合评估指数和指标”,是衡量广播频率整体收听走势、收听规模及专业属性的综合数群体系,它包括“频率指数、人气指标和专业指标”等三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部分。所谓“指标”是综合反映收听率情况的绝对数、相对数或平均数。“指数”是反映收听率“变动”的指标。这一数群体系的确立,有助于对一套频率的发展前景、成长性及波动轨迹、市场定位及份额等,在宏观层面上予以把握,使决策者、商家和从业人员在应用收听率时有相对准确的坐标轴。

一、当期指数

当期指数,是反映同一频率不同时期收听率变动的相对指标。把当期单位时间收听率的平均数,与基期单位时间收听率的平均数作比较,并将两者的比值乘以基期的指数值,即为该频率的当期指数。当期,指本次报告期;基期,指过去某次报告期;单位时间,一般为15分钟;单位时间收听率的平均数,也就是把频率开机状态所涵盖的所有单位时间的收听率相加,再除以单位时间的个数。

公式为:

当期指数=当期单位时间收听率的平均数÷基期单位时间收听率的平均数×100

当期单位时间收听率的平均数=(D1+D2+D3+…Dn)÷n

基期单位时间收听率的平均数=(J1+J2+J3+…Jn)÷n

例如:把南京人民广播电台音乐频率(以下简称“Fm105.8”)2001年7月调查的每15分钟收听率相加,再除以96个单位时间(音乐台开机时长是24小时,也就是96个15分钟),得出单位时间(每15分钟)收听率的平均数为1.20。同理,可算出1998年10月的单位时间(每15分钟)收听率的平均数为1.1。如果我们把1998年10月的报告期作为基期,把2001年7月的报告期作为当期,那么2001年7月的当期指数则是:1.20÷1.1×100≈109.09。

要注意的是:

1.基期一旦确定是不应轻易改变的。如被西方新闻媒介引用最多的股票指数——道琼斯股票,以1928年10月1日为基期,未闻有改。而当期通常指的是最近(新)的一次,也可特指某一次(但必须加时间为定语)。

2.当期指数可反映该频率不同时期总的收听状况,可作纵向的历史比较;但不能把不同频率的当期指数横向地来比,因为不同的频率有各自不同的基期,即便报告期相同比较起来也是毫无意义的。

3.指数可作为单个节目的参照,但不是每个节目都与指数呈同向、同比率波动。“一个市场指数,要它符合所有商品,是不可能的。”⑧

4.公式中的n为什么是全部开机时间所涵盖的单位时间(一刻钟)的个数,而不是一部分?因为只有这样,当期指数才具有普遍操作的一致性。上海电视台选取40个节目,对它自己是可运作的,但对其他电视频道就不一定可行,有的电视频道恐怕还没有40个节目。广播更是如此。股票中的指标股不是个数的问题,而是“盘子”的大小问题。⑨

图1是Fm105.8以1998年10月作为基期而统计出的1999年3月、1999年7月、1999年12月、2000年4月、2000年7月、2000的10月、2001年1月、2001年4月、2001年7月共9次当期指数的比较曲线图。图2是南京人民广播电台娱乐频率(以下简称“Fm104.3”)以2000年4月作为基期而统计出的2000年7月、2000年10月、2001年1月、2001年4月、2001年7月共5次当期指数的比较曲线图。

根据两套频率不同的历史当期指数比较曲线图,进一步甚至可画出各自不同的均线或回归线或上升/下降通道等。单就图1和图2,我们对两套频率的波动幅度和运行轨迹已经一目了然了。

二、人气指标

传播学界在解释“黄金时段”的概念时,一直默认了所谓的“方便是金”的观点,即“这一时段对于绝大多数观众的方便性”。⑩笔者认为,事实上一套频率的高收听点总是分布在该频率的黄金时段或次黄金时段;反过来说,只有高收听点的时段才称得上是黄金时段。不同的频率具有各自不同的黄金时段,因而也就具有不同的开发内容和打造策略。从历次调查的结果来看,Fm105.8的首选黄金时段是中午,而Fm104.3的首选黄金时段是早间。一套频率的“口碑”来自于占据着该频率黄金时段的品牌节目和新开发的高收听点的节目。描述这些时段和节目,也就是在描述一套频率的基本面和主导面。有了这些基本面和主导面,频率之间的进一步比较就大体可以进行了。

人气指标,是描述同一时期不同频率主导收听率或称黄金收听率差异的绝对累计数。把当期或某报告期位居前列的48个单位时间的收听率累加,得出这48个时段的总收听率,也就是所谓的毛评点(GRp),即为该频率的人气指标。

公式为:人气指标=p1+p2+p3+…p48

例如:Fm1058在2001年4月的报告期中,位于前48位的单位时间收听率分别是12:00-12:17(7.01)、12:15-12:30(6.78)、12:30-12:45(6.07)、12:45-13:00(5.09)、07:00-07:15(4.94)、06:45-07:00(4.00)……累加后的值为11856,该报告期的人气指标即为11856。同理可算出Fm1043同期的人气指数是108.43。而Fm105.8在2001年7月的报告期中人气指数是99.57;Fm1043同期的人气指数是111.07。据此,便有了一个较客观的比较图形(图3):

要注意的是:

1.单位时间的个数(样本数)至少是48,因为它正好占一个24小时播音的频率的50%开机时间,也就是单位时间总个数96的一半。香港股票市场最具权威性和代表性的股票价格指数——香港恒生指数,选取33种股票价格,是因为它们的总值占全部在港上市股票总值的65%以上。样本数太少,不具备普遍的代表性,甚至有鼓励只注重个别“人气节目”而忽略频率整体水准之嫌;样本数太多,则无法准确地反映名牌节目对一套频率的人气带动的实际状况。所以,“一半”似乎是一个合适的数字。

2.人气指标既然主要用来比较不同频率的收听状况,那么参与比较的频率除了必须选取完全相同的单位时间个数作为被除数以外,还特别要注意必须处于相同或大致相同的报告期。拿Fm1058今年某期的人气指标与Fm104.3去年某期的人气指标作比较,是没有意义的。

3.为什么不简单地用开机时间的平均收听率来作为“横向类比标准”,是因为各频率开机时间长度有异。即便开机时长相同,开发的时段也不同。况且广播频率的收听率在2:00-5:00基本可忽略不计,机械地计算开机的单位时间个数是不对的。

4.当然,人气指标也可辅地用于一套频率自身来比较历史的、纵向的收听状况,但这不是设计者的初衷,因为当期指数用于此类比较更全面。

[page_break]

三、专业指标

专业指标,是检测频率专业属性强弱、好坏及偏差度的相对差数。把体现被测频率专业属性且收听率居前的若干个节目的一刻钟平均收听率相加,除以样本节目的个数,再减去整个频率一刻钟收听率的平均数,即为该频率的专业指标。“若干个节目”,相对于不同的频率数目可能不一样,但必须至少涵盖48个一刻钟。

公式为:

专业指标=(Y1+Y2+Y3+…+Yn)÷n-D

例如:Fm104.3和Fm105.8在2001年7月的报告期中,最能体现娱乐频率和音乐频率的专业属性,且收听率居前的若干个节目的一刻钟收听率均值如下表:Fm104.3取了12个节目,Fm105.8取了14个节目,但所取的样本节目所涵盖的一刻钟的个数是相同的,都是48个。把上表左栏Fm104.3的12个节目的一刻钟均值相加后除以12,得出0.27,用0.27再减去当期整个频率的一刻钟平均收听率1.35,即算出当期频率的指标为-1.08。同理可算上表右栏Fm1058的当期专业指数:14个节目的一刻钟均值相加后除以14,得出0.97,用0.97再减去当期整个频率的一刻钟平均收听率1.20,专业指标为-0.23。

Fm104.3Fm105.8

节目中含一刻钟个数专业节目名称一刻钟收听率均值节目中含一刻钟个数专业节目名称一刻钟收听率均值

4拉风八点档2.664华人音乐世界2.16

8冲动无限2.004环球音乐航班1.99

2就在mtV(下午)1.504欧美金曲榜1.84

4非常年轻1.482民歌新世纪1.49

4尖峰时刻1.112音乐前线1.22

4凤凰制造1.034新碟试听间1.07

4整鼓二人转0.694金曲大比拼0.98

2狗仔报道0.594流行旁边0.81

6石瑾乐园0.584今夜星光灿烂0.62

4篇篇情0.552东方不老歌0.49

2就在mtV(上午)0.554新乐天书0.45

4冲动无限0.244钻石经典0.40

4流行经典0.04

220世纪流行经典0.02

48累计一刻钟均值0.2748累计一刻钟均值0.97

要注意的是:

1.专业指标的预警界限值为0,正数值越大,说明该频率的专业化程度越强;反之,负数值越大,说明该频率的专业化程度越弱。一旦出现负数,即可认定该频率的专业定位出现偏离。由频率专业指标的计算方法,可同样算出其他非该频率专业的类型节目(如新闻、综艺娱乐、交通服务、经济等)的综合指标。

2.专业指标既可用来历史地衡量一个频率专业化程度是在加强还是在减弱(只需简单地比较不同报告期专业指标数值的大小即可),也可横向地比较不同频率的专业水平的高低(但报告期的时间必须相同或大致相同)。

3.不同频率之间,构成其专业指标的样本类型(也就是节目类型)当然不同;但同一个频率,构成各报告期的各专业指标的样本类型(也就是节目类型)却应该是完全相同的。Fm104.3永远以娱乐类节目为其专业指标的样本,Fm105.8则永远以音乐类节目为其专业指标的样本,除非它们改变呼号。

4.不同报告期的样本会发生变化。当节目改版以后或收听率位居前列的节目发生变动以后,这种情况就会发生。但这不影响专业指标横向、纵向的比较。

5.样本的确定需要科学的分析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公开”是保证这两方面得以实现的前提。

由上述当期指数和人气指标、专业指标构成的频率综合评估体系,为节目评估体系、广告评估体系和听众市场评估体系提供了框架和思路,也必将成为其不可或缺的参照系。它是广播收听效果反馈从调查到应用的中间环节的首要部分,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会在不断完善的基础上逐渐显现出来。(文中所有原始数据均来源于央视调查咨询中心。)

注释:

①[加]麦克卢汉:《麦克卢汉精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19页。

②⑤刘燕南:《电视收视率解析》,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19页、第20页。

③姜秀珍:《新闻统计学》,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59页。

④周步恒等:《建立科学规范的节目评估体系》,《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1年第6期。

⑥宋友全主编:《中国广播受众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版,第251页。

⑦⑨孙泽敏等:《电视综合评估指数原理及运用》,《收视率透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第63页。

电气自动化专业评估篇6

关键词:企业;参与;主动性;高职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吴江贤(1973-),男,江苏江阴人,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实验师。(江苏?江阴?214405)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重点资助课题“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机制研究”(项目编号:ZZKt0933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7-0056-02

高职人才培养必须立足长远,确立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参与机制,让企业不断更新现代观念,不断转变工作作风,面向就业市场,树立服务意识。充分调动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内部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市场化的人才需求推动企业参与高职人才培养,明确企业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的战略地位,寻求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利益共同点,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推动高职人才培养持续健康发展。

一、企业全程参与办学,增强主动服务意识

科学分析企业的发展战略及职业教育需求,寻求企业的利益切入点,通过企业全程参与高职教育,将高职院校发展纳入企业发展规划全过程。增强企业主动服务意识,在制订企业发展规划过程中,将企业发展规划与高职学院发展战略的总体规划紧密结合,充分考虑企业长期经济利益的需要,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方法和措施。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同步发展,达到双赢,使企业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真正依托,推动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依托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企业专家参与融入高职学院内部治理,共同研究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培养方案。企业委派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为学生授课,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教学方面发挥企业专家的指导作用,使毕业的学生适应就业需要,实现零距离上岗,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开展实践教学,降低学院办学成本。

江阴新基电子设备有限公司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办学成功案例,根据生产基地自身对外承接业务需求,对内培养方案全部依照企业技术要求和岗位特点进行。参照基地现场科研设备设置电气控制等课程的职业技能训练模块和机电技能调试训练模块,教学模式依据企业现场环境构建,编写企业现场电气控制实训项目教材组织教学。一方面,企业主动参与到学院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使学院的专业建设与企业和社会需求同步发展。企业不断向学校提供与时更新的教学设备,不断缩短课堂教学和企业生产一线距离,实现企业化的岗位培养途径。另一方面,企业参与学院教学大纲修订和培养方案的制订,结合企业实际主动探索工学结合途径,根据企业需求将相关课程进行整合和拓展。

通过企业直接参与高职教育办学,依靠企业的资源优势,将企业职业岗位特点融入专业和课程建设,增强企业参与高职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培养直接为企业所用的高质量技能型人才。

二、企业参与项目教学,利用平台获得效益

依托企业参与办学的优势,充分利用企业技术、装备、人才等优质资源,将相应企业技术人员的开发成果和企业大量的技术资料(特别是企业的重大科研项目)充实到教学内容,形成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效益,促进高职教育的健康良性发展。

企业参与项目教学是指依据企业具体的科研或生产项目,以项目为教学合作基础调整相关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制订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性教学体系。具体项目内容由校企双方商定,通过项目合作过程来完成和实现人才培养工作,其优点在于:校企双方根据项目需要,互派人员交叉到对方任教或培训,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及项目所需的物质条件,学校为企业培训学员,企业为学生就业提供方便,形成一种互惠互利的机制,以项目为载体和纽带,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企业利用高职院校的软硬件资源平台,将学校作为企业新技术的研发地,建立开放性、多功能的区域性技术服务平台,为区域内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为企业提供专业技术,提供各类在职培训及人力资源保障。教学过程中将企业的前沿技术、新工艺写入教案引进课堂,将课堂设置在生产现场,教学内容利用企业现场实例,形成“专业+项目”、“专业+车间”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途径,展现独特人才培养优势。

企业充分利用高职院校预就业平台,让企业获得间接经济效益。预就业是指用人单位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及人才培养规划,选拔二年级优秀学生作为自己的人才储备与培养对象。通过与学生签订预备就业协议,明确学生毕业时应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力和综合素质,由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实施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毕业前,根据岗位需求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顶岗实践期间企业付给学生适当的劳动报酬。

三、企业参与教学评估,培养企业特征人才

电气自动化专业评估篇7

网络动力作为网络系统的心脏、网络持续稳定运行的生命线,在为网络提供动力保障的同时,也暗藏着可能造成网络中断的隐患。我们不知道这一次次的大范围系统故障是否由网络动力故障引起的,但是作为网络系统的心脏,网络动力故障必然引起系统故障。在我国几大通信运营商中,每年都会发生数次因动力系统故障引起的较大范围通信中断。基站、小区级的通信中断更是几乎天天有。因为动力设备起火而烧毁机房所有设备的恶性事件也时有发生。

一招不慎危全局―网络动力风险应防患未然

网络动力系统与环境包括高低压配电系统、电力变换设备、不间断稳压电源、交流直流后备系统、环境控制设备、机房接地与防护系统、设备与环境监控管理系统等等。动力设备技术涉及电力、电子、计算机、机械、化工、热能等广泛专业,以硬件系统为基础,很难由单一的设备制造商生产与维护。在一个数据中心或网络中心,动力系统是由大量不同设备按照一定的设计标准与匹配原则形成的庞杂组合。这种组合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共生大系统,使得后期的维护、维修、改造、扩充等工作的复杂程度与设备数量成指数级增加。系统复合的结果会使任何一个设备或设备之间的连接关系产生问题,甚至会有导致整个系统崩溃的危险,例如:

不规范的电缆布防会导致电气火灾;

单体电池短路会发生爆炸与起火、设备酸腐蚀;

某一个电气开关失效会导致负载断电,网络中断;

接地与防雷系统不良会导致电磁干扰和雷电防护失效;

交流不间断电源故障的直接后果是关键负载供电中断;

……

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各种与电力相关的网络事故发生频率越来越高。面对这种严峻形势,只有主动预防,才能未雨绸缪;只有积极评估,才能运筹帷幄。

未雨绸缪危机预案――将故障概率降到最低

预防维护工作是消除故障隐患的必要措施。任何动力设备和系统都需要合理、正确的维护,只有有效的维护可以确保其尽可能地正常工作。

维护工作既包括了系统的日常维护工作,也包括了预防性维护工作。预防性维护工作包括了定期的保养、专项的检查和专业的检测。预防工作不是一次性的,需要严格按照规定的周期进行。预防工作不是可有可无的,虽然偶尔的一两次预防工作不到位不会立即产生严重后果,但长期疏忽必然导致事故的发生。正因为预防工作的非显性现象,导致了对预防工作的忽略和不重视,从而埋下祸根。

预警是消灭故障的有效手段。每个事故、系统瘫痪之前,都有一定程度的异常现象出现。如果及时发现这种现象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预警,那么可以将事故消灭在初起阶段,从而降低损失。

预案是事故发生后的最后的救命稻草。既然事故已经发生了,那么采取合适的处理方式可以控制事故的范围、减少事故的损失和影响。预案就是事先策划好的处理方案。对于不同的事故,设计有针对性的预案。没有预案,“临阵磨枪,不快也光”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在突发事故面前,如果没有预案,就只有慌不择路、仓皇决策、不计成本地进行补救了。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主动评估不留死角

重大事故的发生,既有外部不可抗力的因素,又有小环境的因素、系统的因素和维护的因素。如果不主动进行评估,就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这些因素对系统的影响。

小环境指机房环境,包括了机房和系统的接地和防护、电磁干扰和辐射、电网质量和谐波、空气质量、温湿度和热分布等。机房环境的变化或不满足,是导致系统发生重大事故的常见原因。比如:接地和防护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当发生雷电袭击时,防护装置和接地网将强大的雷击电流迅速导入大地,从而减轻对设备的损坏。如果接地和防护系统不好,则残留的雷电压和电流之大,足以损坏任何设备和系统。因此需要定期检测评估接地电阻是否足够小,接地连接是否完好,接地网络是否合理,防雷器件是否完好并有效。

系统本身也是不可忽略的。系统设计不合理、安装不规范、元器件老化等,都有可能导致系统故障和重大事故。系统不是静止的,本身一直处在变化中,多年的建设、扩容、改造和使用的结果使得系统变得非常复杂,甚至面目全非。如果不能定期地对系统的合理性、稳定性进行评估,如果相应的应急措施和预案不能及时跟上,那么系统扩容之后,处处皆是隐患。

预防维护工作不到位所致系统故障或瘫痪也是很常见的。千里堤防,毁于蚁穴。在日常维护中,这样的蚁穴还真不少,如:维护人员人手不足,维护人员未经专业培训、不按要求和规程操作,缺乏完善的维护制度,未能定期保养,无法提前预警,缺乏处理预案或者预案不可行等等。对于以上的问题缺乏评估,没有提前的预案和部署,就相当于给系统瘫痪埋下了隐患。

评估既可以组织自行进行,也可以聘用外部资源进行,但后者更多见,因为评估工作不仅需要充分的人力、物力来支持,而且需要足够的知识、经验、技术来保证,更需要从公正、客观的角度来判断。

量身定制专业服务―艾默生网络能源推“动力前线”服务产品

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是网络能源系统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全球供应商,同时也为客户提供一体化服务解决方案。其推出的“动力前线”服务品牌,不仅为客户提供各个层次的动力系统和环境的预防维护服务,也提供多种形式的动力系统和环境的测试评估服务,并且首次使服务成为产品。这种服务具备了产品的一些基本特征:首先是服务进行了分类和细分,每类产品有数百项服务,可以满足客户不同层次的需求;其次,服务内容进行了清晰的定义,不再是含糊其辞;再次,各项服务定义了服务和交付标准,让服务不再是捉摸不定、雾里看花;最后,各项服务规定了工作指导和标准工时,让服务减少了随意性,成为统一标准的产品。

预防维护和预警服务,是“动力前线”中的重要服务内容。从定期巡检到定期保养,从人员的培训到维护制度的制定,从预警管理到预案管理,从预案演习到应急支援,艾默生都可以根据客户需求量身定制专业的服务。

动力系统和环境测试评估服务,是“动力前线”服务综合应用的体现。它提供设备和系统的测试评估服务,包括对设备和系统关键性能指标的测试评估,用假负载测试评估设备系统的额定负载能力,测试评估设备和系统在极限情况的表现,用红外成像设备查找系统的不良发热点,综合评估系统的设计、配置、安装、使用和安全性等。它也提供了机房环境的测试评估服务,包括机房接地和保护系统测试评估,机房电磁干扰和辐射测试评估,空气质量、温湿度和热分布测试评估,电气连接和布线合理性测试评估,电网质量和谐波的测试评估。它更提供了软环境的评估服务,包括了系统单线图的核对和更新、机房设计和布局评估、应急措施和预案评估、监控系统应用评估、代维业务评估、维护人员能力和技术评估、维护规章制定和流程评估等。

“动力前线”服务的推出,受到了广大客户的欢迎和青睐,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通过对某省45个局站的测试评估,动力系统和环境测试评估服务发现200多个严重的问题,其中当场进行了整改,防止了严重事故的发生,如电池端子螺栓断裂。有些问题提醒客户立即整改,如3个局的atS无法切换,一旦停电,即使发电机正常工作也不能给负载供电,必将导致重大事故的发生。

着眼长远―将网络动力列入战略范畴

动力系统与环境测试评估服务的效果,既取决于服务者的能力和水平,也取决于客户的理解和配合。测试评估中提出的问题和建议,需要客户重视和解决,这是测试评估的根本目的。

被测试评估的系统和设备,在测试评估中有一定的风险,需要客户理解和配合。这种风险有时并不是由测试评估带来或产生的,而是系统本身存在的,测试评估就是评估这种风险的大小。一些客户为了降低风险,回避了这些测试,从而不能有效、全面地发现系统问题,达不到测试评估的预期效果。比如:UpS系统的转旁路测试,有切换中断的风险;如果不测试,就不知道这个系统能否正常切换,万一UpS逆变发生故障,系统不能切换到旁路,就会发生负载全部断电的重大事故。

电气自动化专业评估篇8

[关键词]运行电气设备设备运行状态维修策略

中图分类号:S97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4-0082-01

1.传统的定期维修制度

设备定期维修是多年来供用电企业采用的基本设备管理方法,其最大特点是以单纯的时间周期为基础,依据规程、规范和制度等要求编制计划,安排设备的维修。这种维修方式不管设备的实际状况如何,只要“到期”就“必修”。这种做法不考虑设备客观上存在着状态差异,由此产生了维修过剩,浪费资源和影响设备运行可靠性等一系列问题。

1.1电气设备的“健康”状况存在差异

电气设备的“健康”状况存在差异首先是设备的先天条件不一样,进口设备和国产设备的技术状况不一样;同样是国产设备,不同厂商因技术与管理水平不一样,使其产品质量也不一样;即使是同一厂商,因技术、管理上的进步,不同时期、不同批次的产品,其质量也会不一样。因此应当承认设备投运的初始状态是千差万别的。其次,设备的使用环境不一样,不同的环境将对设备运行状况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种环境主要有两种:一是设备所处的外部自然环境不一样,尤其是供电设备,一大部份在室内的设备,环境较好,但存在通风效果差,环境温度高的差异,另一部分户外设施,如户外变台、架空线路等暴露在室外自然环境中,因温度、湿度、污染、紫外线、日照等有较大差异,对设备的影响也存在较大不同;二是设备在电力系统的位置不同,所承受系统运行电压、短路电流和热稳定时间等不尽相同,尤其是故障时系统短路容量差异较大。此外,新技术、新材料的使用,使得设备的技术水平、技术状况有了较大的改善,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电力设备制造引进不少国外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管理,设备的改型换代较快,整体技术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因此电力系统的装备水平得到较大的改善。

1.2定期维修制度所存在的问题

由于电气设备的初始状况和现场设备的运行状况有很大差异,即现场设备的“健康”状况好坏相差甚大,而定期维修制度几乎无视这些状况的差异,而采用统一的、一刀切的定期维修方式,其最主要的表现在维修结果上,要么维修过剩,要么维修不足。工程的实际情况大多是出现维修过剩,经常出现“小病大治”、“无病亦治”的盲目维修的现象,这种维修过剩的结果,必将出现如下维修的弊端:

(1)一些状态良好的设备,因盲目维修而出现故障或潜在故障,维修达不到恢复设备原有的可靠性的作用,而是增加了设备的故障隐患和故障率。

(2)降低了设备的可用性,许多维修迫使设备停机。中断对用户的不间断供电,这是增加停机维修的次数的必然结果。而提高供电可靠性是供电企业非常重要的基本考核指标。目前,定期维修是电气设备停运的主要原因,往往占全部停运时间的70%以上。

(3)增大设备运行管理成本,使企业在市场和发展竞争中不堪重负。电气设备的大修费用是企业管理中主要的支出费用,该费用在电力企业经济活动中所占比例不小,这就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必须对企业设备现行所执行的定期维修制度进行改革,以经济效益的观点和要求来指导维修策略的分析选择。

其次,各个设备在电力系统中的地位和影响不同,每个设备中部件对设备功能的影响也不相同。能否或有没有必要对所有设备进行状态监测、故障诊断、状态维修呢?即能否用状态维修完全替代定期维修呢?事实上,对所有设备及其部件进行状态监测和状态诊断在技术上有困难,而且对所有设备及其部件进行状态监测在费用上难以承受。所以,未来的运行状态维修不可能完全代替定期维修,而是根据运行状态维修和定期维修共同存在的局面。

2.运行状态维修中状态监测特征量的选取

随着传感器技术的发展,电气设备可被监测的状态量越来越多,几种重要电气设备的主要状态监测特征量如下:

(1)变压器:主要有油浸电力变压器,其次是环氧树脂浇注绝缘的变压器。主要的监测特征量有:油中溶解气体(单一或多种)含量、局部放电、绕组变形、铁芯接地电流、高压套管的介损、油中微水质量分数等。

(2)电容型设备:包括电流互感器、电容式电压互感器、电容器、电缆等。主要的监测特征量有:介损、泄漏电流、等值电容(也可监测局部放电)等。

(3)氧化锌避雷器:主要监测阻性电流,也有的监测总泄漏电流。

(4)高压断路器:包括SF6断路器(含GiS内的断路器)、真空断路器。

目前可监测的特征量有:合、分闸线卷电流,操作机构的行程、速度和机械振动,动态回路电阻等。电气设备所处的某个状态常由若干个状态特征量反映,而一个状态特征量又可能源于设备的多种状态,故状态特征量的选取及提取是状态评估中难点问题之一。在识别运行中电气设备的故障状态和正常状态时,常因状态特征量选取不恰当而出现误诊或漏诊,误诊的主要原因就是正常状态和故障状态的特征参量存在交叠区域,即状态特征量存在着模糊性。所以需要选取有代表性、有效的状态特征参量。

所以,传感器采集到的状态监测信号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其目的在于抑制干扰和提取信号特征,在错综复杂的信号中提出有用的信息量,精炼设备运行时的特征信息,以提高设备诊断的灵敏度。

3.基于变权综合的电气设备状态评估及维修决策

电气设备状态评估的方法有多种,其中主要分为传统的加权评分法和新兴的人工智能评估法。

加权评分法对事先选定的影响设备状态的因素集中的各个因素进行分项评分,再对各评分值进行加权综合,得出对设备状态的评估结果。这些因素既可以广泛地包含预试、在线监测、家族质量缺陷和设备自身质量等等;也可以狭义地侧重于对设备的状态监测,提取反映设备状态的各特征参数构成因素集。评分手段可以是专家打分,也可以通过经验公式、数学函数拟合计算得到。评分结果根据实际需求可进一步做模糊化处理,用于模糊综合评判。

人工智能评估法以神经网络为典型代表,通常以状态监测得到的反映设备状态的特征参数为评估要素。神经网络将电气设备的状态和状态特征参数之间的关系视为非线性映射关系,并通过对以设备状态特征参数为网络输入,以设备状态为网络输出的样本的学习过程建立这种复杂的映射关系。神经网络评估法需要大量的训练数据进行训练,且通常用作定性评估。设备状态评估的关键在于:

(1)评估因素的确定,即确定能正确反映设备所处状态的因素集,如预试、状态监测、家族质量缺陷等;

(2)评估手段的选取,常用的评估手段有专家评分、数学经验公式、人工神经网络等;

电气自动化专业评估篇9

论文摘要:目前电力系统中电气设备大多采用的定期维修体制存在着严重缺陷,如维修不足、维修过剩或盲目维修等。本文研究了怎样合理安排电气设备的维修,节省维修费用,同时保证系统有较高的可靠性。

1.传统的定期维修制度

设备定期维修是多年来广大电力企业采用的基本设备管理方法,其最大特点是以单纯的时间周期为基础,依据规程、规范和制度等要求编制计划,安排设备的维修。这种维修方式不管设备的实际状况如何,只要“到期”就“必修”。这种做法不考虑设备客观上存在着状态差异,由此产生了维修过剩,浪费资源和影响设备运行可靠性等一系列问题。

1.1电气设备的“健康”状况存在差异

电气设备的“健康”状况存在差异首先是设备的先天条件不一样,进口设备和国产设备的技术状况不一样;同样是国产设备,不同厂商因技术与管理水平不一样,使其产品质量也不一样;即使是同一厂商,因技术、管理上的进步,不同时期、不同批次的产品,其质量也会不一样。因此应当承认设备投运的初始状态是千差万别的。其次,设备的使用环境不一样,不同的环境将对设备运行状况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种环境主要有两种:一是设备所处的外部自然环境不一样,尤其是供电设备,大部分暴露在室外自然环境中,因温度、湿度、污染、紫外线、日照等有较大差异,对设备的影响有较大不同;二是设备在电力系统的位置不同,所承受系统运行电压、短路电流和热稳定时间等不尽相同,尤其是故障时系统短路容量差异较大。此外,新技术、新材料的使用,使得设备的技术水平、技术状况有了较大的改善,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电力设备制造引进不少国外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管理,设备的改型换代较快,整体技术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因此电力系统的装备水平得到较大的改善。

1.2定期维修制度所存在的问题

由于电气设备的初始状况和现场设备的运行状况有很大差异,即现场设备的“健康”状况好坏相差甚大,而定期维修制度几乎无视这些状况的差异,而采用统一的、一刀切的定期维修方式,其最主要的表现在维修结果上,要么维修过剩,要么维修不足。工程的实际情况大多是出现维修过剩,经常出现“小病大治”、“无病亦治”的盲目维修的现象,这种维修过剩的结果,必将出现如下维修的弊端:

(1)一些状态良好的设备,因盲目维修而出现故障或潜在故障,维修达不到恢复设备原有的可靠性的作用,而是增加了设备的故障隐患和故障率。

(2)降低了设备的可用性,许多维修迫使设备停机。中断对用户的不间断供电,这是增加停机维修的次数的必然结果。而提高供电可靠性是供电企业非常重要的基本考核指标。目前,定期维修是电气设备停运的主要原因,往往占全部停运时间的60%以上。

(3)增大设备运行管理成本,使企业在市场和发展竞争中不堪重负。电气设备的大修费用是企业管理中主要的支出费用,该费用在电力企业经济活动中所占比例不小,这就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必须对企业设备现行所执行的定期维修制度进行改革,以经济效益的观点和要求来指导维修策略的分析选择。

其次,各个设备在电力系统中的地位和影响不同,每个设备中部件对设备功能的影响也不相同。能否或有没有必要对所有设备进行状态监测、故障诊断、状态维修呢?即能否用状态维修完全替代定期维修呢?事实上,对所有设备及其部件进行状态监测和状态诊断在技术上有困难,而且对所有设备及其部件进行状态监测在费用上难以承受。所以,未来的状态维修不可能完全代替定期维修,而是状态维修和定期维修共同存在的局面。

2.状态维修中状态监测特征量的选取

随着传感器技术的发展,电气设备可被监测的状态量越来越多,几种重要电气设备的主要状态监测特征量如下:

(1)变压器:主要有充油电力变压器,其次是SF6气体绝缘和环氧树脂浇注绝缘的变压器。主要的监测特征量有:油中溶解气体(单一或多种)含量、局部放电、绕组变形、铁芯接地电流、高压套管的介损、油中微水质量分数等。

(2)电容型设备:包括电流互感器、电容式电压互感器、电容器、电缆等。主要的监测特征量有:介损、泄漏电流、等值电容(也可监测局部放电)等。

(3)氧化锌避雷器:主要监测阻性电流,也有的监测总泄漏电流。

(4)高压断路器:包括油断路器、SF6断路器(含GiS内的断路器)、真空断路器。

目前可监测的特征量有:合、分闸线卷电流,操作机构的行程、速度和机械振动,动态回路电阻等。电气设备所处的某个状态常由若干个状态特征量反映,而一个状态特征量又可能源于设备的多种状态,故状态特征量的选取及提取是状态评估中难点问题之一。在识别运行中电气设备的故障状态和正常状态时,常因状态特征量选取不恰当而出现误诊或漏诊,误诊的主要原因就是正常状态和故障状态的特征参量存在交叠区域,即状态特征量存在着模糊性。所以需要选取有代表性、有效的状态特征参量。

所以,传感器采集到的状态监测信号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其目的在于抑制干扰和提取信号特征,在错综复杂的信号中提出有用的信息量,精炼设备运行时的特征信息,以提高设备诊断的灵敏度。

3.基于变权综合的电气设备状态评估及维修决策

电气设备状态评估的方法有多种,其中主要分为传统的加权评分法和新兴的人工智能评估法。

加权评分法对事先选定的影响设备状态的因素集中的各个因素进行分项评分,再对各评分值进行加权综合,得出对设备状态的评估结果。这些因素既可以广泛地包含预试、在线监测、家族质量缺陷和设备自身质量等等;也可以狭义地侧重于对设备的状态监测,提取反映设备状态的各特征参数构成因素集。评分手段可以是专家打分,也可以通过经验公式、数学函数拟合计算得到。评分结果根据实际需求可进一步做模糊化处理,用于模糊综合评判。

人工智能评估法以神经网络为典型代表,通常以状态监测得到的反映设备状态的特征参数为评估要素。神经网络将电气设备的状态和状态特征参数之间的关系视为非线性映射关系,并通过对以设备状态特征参数为网络输入,以设备状态为网络输出的样本的学习过程建立这种复杂的映射关系。神经网络评估法需要大量的训练数据进行训练,且通常用作定性评估。设备状态评估的关键在于:(1)评估因素的确定,即确定能正确反映设备所处状态的因素集,如预试、状态监测、家族质量缺陷等;(2)评估手段的选取,常用的评估手段有专家评分、数学经验公式、人工神经网络等;(3)综合评判的方法及评估结果的确定,通常采用分层加权综合评判。

电气自动化专业评估篇10

一、发展思路及目标

明确发展公共气象服务、切实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工作发展,的三个目标,包括完善、拓展和提升三个方面:

一是全面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不断完善以预警信号为先导的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防灾机制。要通过大力推进“共建共享、共研共用、联动联防”,不断完善“统一预报、分区预警、重点提示、对点广播”,着力提高科技含量,增强防灾应急能力,有效解决观测手段、预报方法、信息传输、灾害风险预评估等方面的不足和问题,切实推动公共气象服务发展。

二是积极做好气候变化应对工作,拓展公共服务的新领域。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具有更广泛、更深远、更持久的特点,关系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个环节,关系生态、环境、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多个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个人生活方式的转变。要通过大力宣传气候变化影响,采取多种必要的气候应对措施,使参与第四次规划修编并已列入规划修编的建议措施得到落实,尤其在市民关心、领导关注的城市灰霾、热岛及风能太阳能利用上取得突破,扩大气象社会影响力,有效发挥公共气象服务作用。

三是积极做好2011年大运会气象保障服务工作,全面提升公共气象服务水平。要在积极做好气候变化应对和防灾应急的基础上,围绕2011年*大运会的气象保障服务需求,以“*”发展规划为契机,继续加大气象现代化建设力度。认真学习借鉴奥运气象保障服务的一些好的思路、做法和经验,吸收和引进北京奥运会、青岛奥帆赛的气象科技服务成果,以奥运气象服务的标准全面提升我市公共气象服务水平。

二、*年重点工作

针对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要求和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重点围绕预警预报和公共服务的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气候观测系统

抓住当前气象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利时机,以共建共享为手段,利用*项目和大运会气象保障的契机,针对当前综合探测系统存在的盲区和难点,特别是积涝、地质灾害、交通和海洋等,从防灾减灾预报关键和公共服务需求出发,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气候观测系统。主动与其它部门联合,建设海洋、交通、水文、地质、生态等气象监测专网。

1、根据现有的全市积涝点分布图,建立基于我局监测业务平台的易涝区降水信息对比提示子系统,在暴雨过程中提供洪涝等实况信息和提示短信。

2、结合物流业主要港口和主要交通干线合理调整现有能见度仪的布点。在现有5个2Km能见度布点中计划将左炮台、竹子林和背仔角升级为20Km,替换下的3个2Km能见度仪立即返厂做技术升级,力争明年春季前返回安装在沿海/高速路/轻轨附近开展交通能见度监测。并以3号地铁为突破口,探索在重点交通干线共建共享气象监测网,根据对方要求,重点考虑能见度和风的探测。

3、与国土局专家深入探讨如何发挥土壤含水量为地质灾害预警的发挥作用,了解需求,研究下一步相关设备布设计划。加快地质灾害视频监控专线布设力度,将现有无线传输的视频监控升级为专线传输,增强视频清晰度和可控性,便于预报和服务人员增强现场视频监控能力。

4、加强与中海油的合作,探索建立第二个石油平台气象站;加快细丫岛海洋气象探测建设速度,先立足于有,争取航道局支持,先布设自动气象探测设备;与海事局紧密合作,探索建立船舶移动气象站,在海事船上设立船载自动站。

5、加快气象监测信息LeD显示屏项目测试进度,结合调研,联合南山区森防、水务部门,探索租用企业屏幕或改造政府部门屏幕方式,联合共建站点信息显示屏,除了发送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外,还可以发送防灾提示信息,以拓宽共建共享单位气象信息传播渠道。

(二)突破气象信息传输瓶颈,提升信息网络的传输能力和信息覆盖面,确保灾时网络传输最大化

从整合网络资源入手,以核心网络升级切换工作为契机,把信息网络系统整合成具有较高抗风险能力,稳定高效和可管理、可扩充的现代化业务系统;通过建立数据库分级开放应用、借助政府机关外网以及社会网络媒体资源,确保灾时网络传输最大化;确保监测数据采集传输及时准确和完整;通过整合信息系统形成综合平台,提高业务效率和工作效率,扩大信息的有效覆盖面。

1、完成具有万兆交换能力的双核心网络系统的升级切换工作,届时双核心交换机和主干网之间的交换能力将提升到万兆,核心网段和核心系统的交换能力达千兆,办公桌面为百兆交换,可最大限度的保障现代业务系统高效稳定运行。

2、建设数据库分级开放方案,通过数据库的硬件设备、软件系统升级,提高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满足不停增长的数据存储及应用需求,同时解决访问公网的瓶颈问题。

3、加快主机托管实现公众网千兆访问的进度,并利用社会资源扩大覆盖面,逐步在*新闻网、*热线、腾讯等著名主流网络媒体建立121镜像网站,扩大网络覆盖面积。加快对气象信息公众服务网、决策服务岗和社区服务网的技术改造,解决技术瓶颈,确保重大气象灾害期间预警信息及时。

4、整合气象灾害应急预警信息综合系统。加强对现有气象灾害分区预警小区广播、手机短信通报、传真分发、12121电话语音服务、网络信息服务、电台、影视等信息通报资源的整合力度,尝试建立多部门共享的、权威、畅通、有效的灾害和应急预警信息渠道,及时将灾害预警信息主动告知基层各部门各单位防灾责任人和广大市民,有效减少气象灾害损失。

(三)大力发展应对气候变化业务,开展灾害风险和气候变化影响评估

气候变化对社会公共安全、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包括交通、卫生、环境、能源、城市规划、建设、旅游、商业、农业等各行业都有重大影响,要切实提高气候变暖背景下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预测预估能力,围绕市政府和相关部门及行业协会等的需求,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决策服务工作。

1、提高气候变暖背景下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预测预估能力,进一步分析查清气象灾害风险隐患,建立灾害风险数据库,编制灾害风险区划,启动灾害综合风险评价试点和损失评估,研发分区域、分灾种的历史气候灾害图集,根据不同历史阶段资料的完善程度,对应不同级别的气象灾害,完善现有的气候灾害风险图。

2、围绕市政府和相关部门及行业协会等的需求,重点在清洁能源利用、城市规划和重大工程论证会等方面形成决策建议,争取在城乡规划、重大工程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方面实现有所突破。

3、通过开展气候变化分析,针对过去50年及更长时间和未来气候变化的趋势,提供气候预测分析和气候变化对各行业领域的影响,设立气候变化论坛,起到公布气候变化事实、推动气候变化工作的积极作用。

4、开展*城市热岛效应的科学定义和测算等工作,从确定城市热岛基准点的选择入手,结合卫星遥感资料,实现较为精细化的*城市热岛测算,并以此为切入点,发挥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决策参谋作用。

5、推动气候和气候变化业务发展,介入到各部门和行业领域中去,挖掘敏感行业和敏感区域与气候变化的联系,成立跨行业部门的应对气候变化专家库,并建立有效的定期会商机制和调研互访机制,探讨气候与气候变化方面进行共研共用的可行性。

(四)以大运服务保障为目标,建立精细化预报服务体系,提高预报预警服务水平

借鉴北京奥运会气象服务的需求,加强与大运执行局和体育局的沟通,梳理大运会保障服务的需求,加强业务技术总结分析,建立预报业务流程,丰富和细化预报服务产品,提高预报服务产品的针对性、准确性、多样性和有效性,为政府组织防灾减灾和大运会精细化保障提供确实有效的服务。完善与应急防灾部门的跨部门会商机制,深化和细化决策服务,建立和完善在不同灾害天气影响下不同区域、不同人群、不同时段的不同需要的服务系统,充实和加强公众服务,建立为水、电、气、教育、交通、旅游等十大气象高危敏感行业为重点的行业气象服务。

1、尽快落实《大运会气象信息服务系统项目》纳入大运执行局《大运会信息网络系统》进行统一申报问题。尽快完成大运气象保障的组织框架、人员配备、运作等系列问题的筹备,早日落实服务计划方案。进一步加强局科技攻关组的科研攻关实力,加强对大运气象保障服务的组织领导,统筹安排好非汛期业务值班和业务岗位上岗见习事宜,加大对新进人员的轮岗业务培训力度,并尽快形成方案。

2、进一步完善“统一预报、分区预警、重点提示、对点广播”,推进部门和行业的防灾联动。加强对观测资料的综合应用,分析评估*年各次天气过程中统一预报、分区预警、重点提示等对防灾的有效性,改进建议,为2009年进一步完善分区预警做准备。

3、加强基于雷达、卫星、自动站、风廓线等高时空密度观测事实的预警预报工程技术开发。建立初步的质量控制体系,争取立项引进北京奥运会临近天气预报业务系统(BJ-anC)和*中心气象台的“雨燕”系统,建立雷暴边界相关、交叉相关等多方法、多尺度、多时次、连续客观动态评分的综合最优化外推和降雨定量估测预报技术,进一步加强中尺度数值预报动力和统计释用。开发第二代气象灾害分区预警系统,形成以雷暴自动识别和追踪技术(“追踪者”tRaCeR)为基础的自动智能分区预警(重点提示)和人工决策相结合的气象灾害分区预警能力。

4、借鉴和引进北京奥运场馆精细预报交互平台(oFiS),开发数值预报释用技术,立项开发适合大运场馆精细化预报平台,力争在2010年建成并投入演练。

5、开发多尺度耦合的精细预报系统。争取立项引进北京3km分辨率3h快速循环同化(wRF-RUC)等系统,利用卫星、雷达、地面自动站等资料开发快速资料同化系统,为预报提供加密时空尺度的各类气象要素分析场和预报场,结合数值预报、统计动力和实况经验的释用,建立短时预报(未来3-12小时)盲区的预报方法,实现七天预报的无缝隙。

6、开发移动气象应急服务系统,加强重大活动现场气象保障服务。在现有通讯技术的条件下,通过对定点、定时和定量预报产品的分析制作、产品优化压缩、资料传输、基于weB的显示,实现以现场决策支持服务为主要功能的移动气象应急服务系统。

7、完善短时临近业务运行机制,建立逐时段评估业务流程。在灾害天气过程中进行逐时段跟踪预评估,提高灾前与灾中预评估水平,对已发生的天气和即将发生的灾害天气有效防灾建议措施。进一步加强公共气象服务产品的开发,挖掘和开发具有气象防灾减灾价值的精细化的气象观测实况分析产品、分区预警预报产品、预评估产品,为气象防灾减灾发挥决策参谋作用。

8、加强灾害天气气候规律研究,开展*不同小气候区风温湿及舒适度差异研究。利用自动站多年观测资料对城市、丘陵、海岸、山地和海洋等不同区域开展小气候分析,研究高影响天气、典型天气条件下各小气候区的风、温、湿和舒适度的差异,为精细化预报预警提供基础。

9、以海洋天气预报为探索,建立精细化预报业务流程,建立气象数值模式与海浪模式相耦合的精细化海洋气象预报系统,开发交互式的操作平台,选择大运会海上运动基地等沿海重点服务代表点,实现客观预报与经验订正相结合,24小时内预报产品间隔3小时、预报时效达7天的精细预报系统业务化。同时在探索海洋精细预报系统的基础上,根据大运场馆气象探测建设的进度,逐步开展大运场馆定点精细预报方法研制。

10、开展定点预警预报服务业务。在精细化预报基础上,建立高度计算机集成的、可任意复制的定点预警预报专项服务系统,补充基于分区预警系统的对点关注,如在东部华侨城、大鹏LnG的定点开展预警预报专项服务。

11、在完成“建筑施工扬尘污染预警”的前期的基础上,对新建的土壤湿度观测资料进行实时跟踪分析,探讨对建筑施工扬尘污染预警的作用。重点分析灰霾预警的各次过程的影响天气形势、空气污染状况等,继续完善灰霾分级预报预警。

12、在现在业务基础上,围绕十大敏感行业,加强专业产品的开发,提高专业服务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专业化水平,整合各个分散的专业服务系统与工作流程,如空气质量污染预报服务、疾病与天气影响预报服务、高速公路气象服务、电力负荷与调度气象预报服务等。

(五)加强预评估的具体工作方法研究,提高气象灾害预评估能力,完善预评估体系

预评估是各种服务方式的难点,也是加强公共服务的重点,只有了解需求、研究需求才能有效的满足需求,对不同灾害不同对象在各种天气条件下不同需求的充分了解和分析是满足需求,做好公共气象服务的基础。

1、完成灾害评估(预评估)的体系设计,包括预评估方法标准设计、流程设计、并行化设计、主业务系统向UniX操作系统下的移值计划、信息库建设计划(地理、人口、城市功能区划、气象灾害时空分布统计数据、城市承灾能力等)。

2、在五十年灾情收集和《*市*年以来气象灾害及风险分析评估报告》的基础上,通过收集分析各种历史灾情资料,按照不同季节、不同灾种、不同地域,选取最具代表性的致灾案例,作为灾情联系点。

3、重大气象灾害来临时,在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后,要及时对致灾严重的区域和行业进行灾情调查,关键要做好分时段天气与灾情对应情况的收集分析工作。要研究建立和完善致灾区域的灾情信息员和志愿者队伍。

4、在取得点上突破的基础上,逐步整体推进,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尤其要注重与不同时段的天气状况相对应,将增强致灾敏感度与细化业务流程结合起来,逐步建立精细化的灾情收集分析的业务体系。

5、通过各种途径措施建立跨行业和跨部门的专家库,对重大灾害性天气进行逐时段的跨行业、跨部门的天气形式会商和致灾影响预评估,建立多样化的专家会商形式,包括灾中会商、灾后评估、服务总结、技术总结、与部门联动情况。

(六)继续深入做好气象服务下基层工作,实现气象服务普惠制和均等化,切实提高基层防灾能力和水平

1、在全面培训街道各级防灾应急责任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培训范围,联合有关部门深入社区、企业、学校、渔村、城中村等薄弱环节,对居民尤其是弱势群体全面普及气象灾害自救互救知识。以“小手拉大手”的形式,将老师、学生列为重点培训对象,提高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率。

2、简化《气象防灾指引》手册,结合应急指挥中心编制的《公众应急常识》,提供简单易懂的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挂图和手册,利用社区、小区宣传栏张贴宣传,向辖区居民宣传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和防御知识,提高基层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3、收集国内外灾害风险评估资料,结合*实际,制定风险评估标准和工作流程。联合市三防办组织开展社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并将评估结果融合近期拟出台的三防责任追究机制中,切实提高基层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七)以人才为核心竞争力建立和健全科技创新机制,完善气象发展保障体系

公共气象能否得到有效发展,最终取决于科技开发与人才培养。破解气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非常规难题,根本出路在于体制机制创新,关键是人才。

1、树立动态人才观,加强高级人才的引进,鼓励在职培训和学历教育,鼓励参与各种学术交流,借助国际上、社会上各个行业各个层次的人才,提高专业水平,把他们的才智吸收到建设现代业务体系中来。

2、按照市里相关政策及借助社会管理平台解决专家库招聘问题,争取相关经费支持。专家库的活动形式应具多样性,包括灾中会商、灾后评估、季度分析、年度评价、课题研究、社会论坛等。

3、激发人才潜力,进一步整合科技攻关,创新全局的二级科研机制。注重在实践中提升人才的素质,着重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大环境,建立人才正常流动和轮换机制,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建立科技项目的绩效评价、人才评价机制和淘汰机制,建立有利人才成长和发展的舞台。

4、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形成以项目带动建立人才梯队、骨干人才勇挑重担、激励年轻同志脱颖而出为主要原则的人才建设方案,创新专家带徒弟式的人才培养方式。

(八)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气象事业发展创造和谐环境

1、重点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健全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制,选配和完善中层领导班子,带好队伍,促进和谐。

2、建立健全教育监督并重的预防惩治腐败机制。严格按照与处室(单位)负责人签订廉政责任书的要求,落实党廉责任;严格执行重大事项议事规则、继续实行财务开支“大额上会、定额照支、小额分批”;做好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和资产管理;做好业务项目绩效评估;事业单位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落实定点接待、国库集中支付等规定;定期对本局和下属单位财务进行审计,分析问题,及时整改。

3、按照上级业务部门的业务技术规范,结合我局业务发展的重点和特色,将中国气象局和广东省气象局的目标考核任务和责任分解到处室,处室分解到岗位,积极组织参加中国气象局目标考核和广东省气象局的业务比武、技能比赛。按规定给获奖人员兑现有关奖励措施。

4、建立和完善责任追究机制。以进一步强化以提高执行力为重点,完善月季考核,形成平时和年度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制度,以平时业绩考核为重点,对年终考核低分人员进行诫勉谈话,对工作态度和工作质量差的人员进行末位淘汰。

5、建立和完善局务公开机制。严格按照上级有关规定,做好公开公示工作。在今年做好信息公开工作的基础上,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进一步推进局务公开,党务分开,增加决策的透明度,接受监督部门、市民和单位群众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