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常用的创新思维十篇常用的创新思维十篇

常用的创新思维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7:48

常用的创新思维篇1

关键词:档案;管理;创新

1档案管理创新的意义

1.1档案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要求

档案工作是企业发展工作的组成部分,它与企业建立起共存、互助协调的关系,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已不适应企业的发展,实现档案管理的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1.2档案管理创新是加强档案资源建设的需要

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单调、贫乏的存档案室已经无法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档案资源结构,已是当务之急。通过实现档案管理的创新,加强档案资源的建设,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利用服务。

2档案管理创新中的思维障碍

2.1创新思维障碍定义

所谓思维障碍,是指客观事物是纷繁复杂的,而人的大脑思维却相对简单,其特点就是一旦长时间沿着一定方向、按照一定次序进行思考后,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习惯或惯性,这种情况叫“思维惯性”。如果对于自己长期从事的事情或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物产生了思维惯性,并多次以这种惯性来对待客观事物,这形成了非常固定的思维模式,即人们常说的:“思维定势”。思维惯性和思维定势合起来,就称为“思维障碍”。

所谓创新思维是指,在客观需要的推动下,以获得的新信息和已储存的知识为基础,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创造出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新形象,从而使知识和实践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思维活动。

创新的前提是突破常规,超越思维的惯常定势,在日常生活中,许多惯常定势成为想问题,办事情的条条框框,束缚着人们的思想,不打破条条框框,就不可能有创新思维。

显然,思维障碍阻碍了我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对于创新是

非常不利的,所以我们要进行创新,首先必须突破由“思维惯性”和“思维定势”而形成的思维障碍。

2.2档案管理工作上的思维障碍

2.2.1观念固定,创新思维缺乏变通

当某种观念为人们普遍接受以后,会在人们的心脑中相对固定下来,成为一种固定的观念。人们常说的传统观念就是固定观念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目前,档案工作者的思想观念跟不上形势发展,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许多思维定势,成为了档案工作的思想障碍和框框套套。

企业档案工作与经济工作脱离。档案工作者在继承和创新关系上犹豫彷徨,有的片面强调原则,习惯照既定的框框办事,有的片面强调继承,缺乏辩证的观点,对过去的做法一味照搬照套,这些在不同程度上都影响着档案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企业档案工作中现有的标准制度与实际情况不适应。档案管理仍然还在沿用过去制定的一些法规、规章、标准,部分已不适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特别是最近几年企业改革的步伐很大,档案工作还按照过去的方法进行,存在依据标准和实际工作的不和谐。

企业档案工作与企业的发展不同步。随着企业的深化改革,特别是处于资产和产权重组的企业,企业档案没有纳入企业的改革规划中,企业档案处置工作跟不上,导致档案流失严重,档案得不到安全保护。

2.2.2意识狭隘,创新思维缺乏动力

意识狭隘是很常见的创新思维障碍。档案管理意识不强,管理模式较陈旧,检索效率不高,档案利用率低。长期以来,许多企业对室存档案重“藏”轻“用”,对档案利用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缺乏广泛的宣传,因此企业员工对档案利用效益知之甚少。由于对档案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不足,造成档案利用率不高。档案的服务手段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大部分的检索方式还处于传统的手工检索,尽管各档案部门在手工检索的途径上做了大量的工作,编制了多种形式的检索工具,但在编制检索工具中出现了求“多”不求“精”的现象,误认为编制的检索工具越多,档案工作服务质量越高。

2.2.3知识匮乏,创新思维缺乏能力

知识匮乏是创新思维的绊脚石,要创新,就必须具有创新能力。由于档案工作的单一性,乏味性,令大部分的档案工作者知识结构断层、老化、单一,思维的惰性,墨守陈规,被传统的条条框框和管理模式所束缚,缺乏创新的能力。

3突破思维障碍,实现档案管理的创新

3.1树立超越意识,实现管理意识的创新

创新思维的实质是对原有思维模式的超越,是对创新主体头脑中原有知识、经验、观念、方法等进行新的组合,新的组合必然突破原有知识、经验、观念、方法内部及互相间的组合方式。而旧的组合方式就会本能阻扰这种突破,成为思维创新的障碍。不突破这些障碍,既无法进行创新思维,更无法提高创新能力。因此,要实现档案管理的创新,首先要实现管理意识的创新,这要求档案工作者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树立超越自我意识,随着企业的发展,档案工作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和重新定位,档案工作者在埋头苦干、默默奉献的同时,不妨多一些胆魄与果断,多一些敏捷和睿智,善于超前性地发现问题,独到性地思考问题,创造性地回答问题,敢于否定自我,敢于弃旧迎新,不断变革档案工作职能和方法,实现档案管理制度、管理方式、服务手段创新,改变传统的以藏为主、重藏轻用、被动服务的局面。

3.2扩展思维视觉,实现档案思维的创新

要突破思维障碍,就需要自觉地转换看问题的角度,扩展思维视角。要实现档案思维的创新,就要求档案工作者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及时了解所涉及工作领域的现状及发展动态,学会运用创新思维的原理和方法,解决新形势下档案工作出现的新问题,运用档案的新理论、新技术来指导和改进档案工作,实现由单一专业型向多样复合型转变,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共享档案信息资源,提供远程服务,使档案利用服务手段多层次、多样化,服务范围由“窄”变“宽”,服务层次由“浅”变“深”。

3.3练就过硬本领,实现管理技术的创新

常用的创新思维篇2

论文摘要:通过对档案管理创新的意义,创新中出现的思维障碍的分析,提出了企业如何突破思维障碍,实现档案管理的创新。

论文关键词:档案;管理;创新

1档案管理创新的意义

1.1档案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要求

档案工作是企业发展工作的组成部分,它与企业建立起共存、互助协调的关系,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已不适应企业的发展,实现档案管理的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1.2档案管理创新是加强档案资源建设的需要

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单调、贫乏的存档案室已经无法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档案资源结构,已是当务之急。通过实现档案管理的创新,加强档案资源的建设,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利用服务。

2档案管理创新中的思维障碍

2.1创新思维障碍定义

所谓思维障碍,是指客观事物是纷繁复杂的,而人的大脑思维却相对简单,其特点就是一旦长时间沿着一定方向、按照一定次序进行思考后,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习惯或惯性,这种情况叫“思维惯性”。如果对于自己长期从事的事情或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物产生了思维惯性,并多次以这种惯性来对待客观事物,这形成了非常固定的思维模式,即人们常说的:“思维定势”。思维惯性和思维定势合起来,就称为“思维障碍”。

所谓创新思维是指,在客观需要的推动下,以获得的新信息和已储存的知识为基础,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创造出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新形象,从而使知识和实践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思维活动。

创新的前提是突破常规,超越思维的惯常定势,在日常生活中,许多惯常定势成为想问题,办事情的条条框框,束缚着人们的思想,不打破条条框框,就不可能有创新思维。

显然,思维障碍阻碍了我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对于创新是

非常不利的,所以我们要进行创新,首先必须突破由“思维惯性”和“思维定势”而形成的思维障碍。

2.2档案管理工作上的思维障碍

2.2.1观念固定,创新思维缺乏变通

当某种观念为人们普遍接受以后,会在人们的心脑中相对固定下来,成为一种固定的观念。人们常说的传统观念就是固定观念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目前,档案工作者的思想观念跟不上形势发展,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许多思维定势,成为了档案工作的思想障碍和框框套套。

企业档案工作与经济工作脱离。档案工作者在继承和创新关系上犹豫彷徨,有的片面强调原则,习惯照既定的框框办事,有的片面强调继承,缺乏辩证的观点,对过去的做法一味照搬照套,这些在不同程度上都影响着档案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企业档案工作中现有的标准制度与实际情况不适应。档案管理仍然还在沿用过去制定的一些法规、规章、标准,部分已不适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特别是最近几年企业改革的步伐很大,档案工作还按照过去的方法进行,存在依据标准和实际工作的不和谐。

企业档案工作与企业的发展不同步。随着企业的深化改革,特别是处于资产和产权重组的企业,企业档案没有纳入企业的改革规划中,企业档案处置工作跟不上,导致档案流失严重,档案得不到安全保护。

2.2.2意识狭隘,创新思维缺乏动力

意识狭隘是很常见的创新思维障碍。档案管理意识不强,管理模式较陈旧,检索效率不高,档案利用率低。长期以来,许多企业对室存档案重“藏”轻“用”,对档案利用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缺乏广泛的宣传,因此企业员工对档案利用效益知之甚少。由于对档案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不足,造成档案利用率不高。档案的服务手段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大部分的检索方式还处于传统的手工检索,尽管各档案部门在手工检索的途径上做了大量的工作,编制了多种形式的检索工具,但在编制检索工具中出现了求“多”不求“精”的现象,误认为编制的检索工具越多,档案工作服务质量越高。

2.2.3知识匮乏,创新思维缺乏能力

知识匮乏是创新思维的绊脚石,要创新,就必须具有创新能力。由于档案工作的单一性,乏味性,令大部分的档案工作者知识结构断层、老化、单一,思维的惰性,墨守陈规,被传统的条条框框和管理模式所束缚,缺乏创新的能力。

3突破思维障碍,实现档案管理的创新

3.1树立超越意识,实现管理意识的创新

创新思维的实质是对原有思维模式的超越,是对创新主体头脑中原有知识、经验、观念、方法等进行新的组合,新的组合必然突破原有知识、经验、观念、方法内部及互相间的组合方式。而旧的组合方式就会本能阻扰这种突破,成为思维创新的障碍。不突破这些障碍,既无法进行创新思维,更无法提高创新能力。因此,要实现档案管理的创新,首先要实现管理意识的创新,这要求档案工作者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树立超越自我意识,随着企业的发展,档案工作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和重新定位,档案工作者在埋头苦干、默默奉献的同时,不妨多一些胆魄与果断,多一些敏捷和睿智,善于超前性地发现问题,独到性地思考问题,创造性地回答问题,敢于否定自我,敢于弃旧迎新,不断变革档案工作职能和方法,实现档案管理制度、管理方式、服务手段创新,改变传统的以藏为主、重藏轻用、被动服务的局面。

3.2扩展思维视觉,实现档案思维的创新

要突破思维障碍,就需要自觉地转换看问题的角度,扩展思维视角。要实现档案思维的创新,就要求档案工作者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及时了解所涉及工作领域的现状及发展动态,学会运用创新思维的原理和方法,解决新形势下档案工作出现的新问题,运用档案的新理论、新技术来指导和改进档案工作,实现由单一专业型向多样复合型转变,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共享档案信息资源,提供远程服务,使档案利用服务手段多层次、多样化,服务范围由“窄”变“宽”,服务层次由“浅”变“深”。

3.3练就过硬本领,实现管理技术的创新

常用的创新思维篇3

【关键词】阅读教学高中英语创新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需要依靠教育,而教育需要教师来完成,因此教师肩负的责任非常重大。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时时刻刻关注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发展。在英语教学中,尤其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就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笔者在这几年的英语阅读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下面就如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谈谈笔者的一些做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

转变教学观念,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在英语阅读教学中,传统的教学就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英语课文为蓝本、逐句翻译、遇到语法内容则逐一详细讲解,没有提出让学生思考的问题,也没有留出让学生思考的时间,往往是教师一讲到底,“一言堂”、“满堂灌”成了教师授课的唯一方法,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即使有交流,也是少数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简单的一问一答,老师提问学生时,学生常常处于紧张、惶恐的心理状态,对老师的提问通常茫然不知所措,在这种状态下,学生无法积极思维,当然更谈不上创新。因此在英语课文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英语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从传统的英语教学束缚中彻底摆脱出来,变以教师讲为主的英语课文教学模式为在教师主导下以学生学为主的课文学习模式。在课堂上我们必须构建和营造一种师生间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只有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才能得到激活,也才会出现打破思维常规、突破思维定势的创举,智慧的火花才会得以呈现,创造性的思维才会得以发展。

二、优化教学设计,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

新课标英语教材中,题材广泛,素材丰富,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何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优化教学设计,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如在阅读时,我们常常会遇到作者在文章中未将态度、意图直接说出来,学生要根据字面意思,通过语篇逻辑关系,研究细节的暗示,推敲作者的态度、意图,理解文章的寓义。这就是人们经常所说的深层理解。深层理解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因此,在英语课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习环境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出能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充分发展的问题。故而在英语教学中笔者常常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

阅读短文之前,先让学生预测短文内容:

whatisthispassageabout?

短文阅读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思考和讨论:

thebesttitleforthispassagewouldbe_____.

whatcanbeinferredfromthepassage?

短文读完后,让学生考虑如何用自己的话复述或续写文章:

pleaseretellthepassageinyourownwords.

三、增加教学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保障

英语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只有通过参与到语言实践中来,做到语言的活学活用,才能形成语言技能从而达到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若能长期坚持,可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探索创新精神的建立和养成,特别是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形成及创新思维能力的逐步提高。立足于学用结合,力求学生做到学有所获,学以致用,既学得活,又学得透。强调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要求学生充分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把掌握知识的重点放在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掘和培养上,依据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特点,通过各种渠道把知识结构铺垫成学生思维的方式,通过提问、探究和点拨,引导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不断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潜能,这样才能实现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还要教学生“会学”。如果阅读教学教会学生“会学”,学生就能主动使用各种学习资源自主学习,就能运用各种阅读策略进行自主阅读,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也就会随之增加、创新思维也才会随之得到发展。因此,只有不断增加语言实践活动,丰富语言实践内容,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才有保障。

四、结束语

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必须取决于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优化,教学方式的转变,即在教学中不断让学生通过使用积极尝试、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和主动实践等开展学习活动。除此之外,还取决于教师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活化教学内容,增加语言实践,丰富语言活动。

常用的创新思维篇4

关键词:小学教育;创新思维;培养

创新思维是人类的一项高级的心理活动,它是以一般思维的发展为基础的,除了遗传的作用外,后天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思考也是需要每天进行练习的,那么创新思维有什么重要意义?在小学教育当中如何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呢?

一、创新思维的概念

创新思维指的是运用新颖独特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这种思维是不同于常人的,是突破常规的,甚至是反常规的方法来思考问题,进而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最终产生独到的、新颖的、具有重要影响的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可以说,一个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潜力是无穷的。

二、创新思维的常见形式

创新思维载人的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创新思维有哪些方式呢?概括起来,创新思维的常见方式主要有几下几种:

(一)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指的是对现有理论或者是事物从其相反的教育来进行的创新思维方式,它在创新思维中属于最基本、最主要的方式。也就是说在生活中要有问题意识,古人曾经说过“大疑大进,小疑小进”,如果没有问题,生活便会变得平淡无趣。如果一个人在自己的生活、工作、学习中不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那么他的工作、学习便会变得一团糟。

(二)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指的是在对问题或者事物的研究过程中,保持开放状态和思维活跃的思维方式,它是创新的基石,是一种典型的、一束花的思维。它不仅在科技发明与科学研究中经常被运用,而且也是企业经营或者是社会发展所必须的重要的思维方式。

(三)联想思维。联想思维指的是给原本不相关联的事物搭建一座使他们认识的桥梁,将看似不关联的事物联系起来,从而能够进行创新思维。联想思维,可以让我们拓宽思路、把握规律,进而升华认识。

(四)纵向思维。纵向思维就是按照既定的目标以及方向,在现有的基础之上,这纵深领域挖掘或者深化的一种创新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法,不仅对进行发明创造有重要的帮助,而且对一个人品德修养、人格塑造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三、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

教育本身其实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改变过去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目标,无论是在教学方法上,还是在能力培养上,都要大胆突破,进行创新性的教学。

(一)与教材进行有机结合。作为一名小学教师,面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善于将与时展相适应的新问题、新知识引入课堂之中,与教材进行有机地结合,然后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进而帮助他们培养其自己的创新思维。

在小学的所有学课程,其实都蕴含这非常丰富的创新思维培养的内容,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例如在进行晏子使楚一课的教学时,在学生讨论完课文内容时,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楚王再用别的方法来侮辱晏子,晏子又该如何进行解决呢?这个问题是课文中不曾出现的,学生对这个问题表现出了较高的兴趣,马上热烈地讨论起来。最终的结果是,有的小组列举出了超过了10条以上的应对策略。

(二)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在创造活动中最为有利的一般条件就是个体心理的安全和自由。”这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曾经提出的。这就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要想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探求知识,进而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就必须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给学生保留自己的空间,对学生的爱好、人格以及个性都要宽容、友善,和学生一种朋友的关系进行互动。

(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独立思考、大胆探索,让孩子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发现与创造的乐趣。课堂是师生情感交往的场所,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各种讨论、质疑,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其实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思维比较活跃,对于事物的看法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例如在数学课堂上,孩子们往往会有同其他同学不一样的结题思路,这个思路或许不是最好的,但是绝对是与众不同的。每当这个时候,作为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护学生这种创新的想法,要及时给予鼓励,然后再和他一起分析这种方法的优缺点。

结语:创新教育注重的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构建理想课堂教学新模式。因此教师要在平常的教学中应用这种新理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引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朱孟香,刘承焜.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研究[J].成才之路.2013(04)

[2]余卿.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的方略[J].知识窗(教师版).2013(06)

[3]程卫国.天高任鸟飞——谈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3(06)

常用的创新思维篇5

开放性问题数学教学创新思维数学学科是提高学生逻辑思维的学科,而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有着某些方面的贯通性,因此数学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方面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而数学这门学科可以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最适宜的载体,特别是解题方式的多样化有利于锻炼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一、创新思维和开放性问题的定义

创新思维的含义有两种,一种是广义的,另一种是狭义的。广义上的创新思维指的是人们的一切思维活动,这些思维活动帮助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并产生创新的成果;狭义的创新思维是指人们在创新活动中突发的灵感和直觉,这些非逻辑的思维直接产生创新成果。首先,创新思维突破常规和惯性思维的束缚,采用非常规的思路和超乎寻常的思维方式;其次,它是突破过去普通平常的思维方式和形式,能够做到与时俱进,随着情况的不断变化而做到思维的及时变化,做到随机应变,灵活运用。再次,创新思维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灵活多变,其思维方式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质。

开放性问题教学不同于具体的探究教学模式和讨论模式,而是通过问题的创设,来达到调动学生思考的作用,发挥学生在课堂的探究思考。这种理念可以渗透于任何教学模式当中,它的目的是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实现将“授人以鱼”的传统教学效果向掌握学习的方法转变,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实现从传统的讲授型向启发型教学模式的过渡,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己的探究和思考得出答案。

二、运用开放性数学教学遵循的原则

(一)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坐在同一个教室里的学生,由于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看问题的角度不尽相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方面,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来设计问题,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既要满足大多数学生的要求,又要考虑到学困生的实际能力,既不能把开放性问题的数学教学要求定得太高,导致基础较差的同学产生自卑感,也不能定得太低,让基础好的学生失去了探究的动力,如果一直在同一思维内部反复回绕,则无法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创新化的培养。另一方面,选取教材也要注重因材施教,教材的深度要把握得当。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悟性是不一样的,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这种客观规律,而不能拔苗助长,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能力。

(二)充分诱发学生的灵感和思维的发散性原则。高中学生处于创新思维的发挥阶段,正需要大量创新发散思维来激活其大脑内部的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也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如果通过个人直觉及洞察力对事物进行直观判断,这便属于发散式思维,这种思考模式与直觉存在重要联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灵感及思维的发散性一般伴随着突破与创新,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灵感,经常采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以及类比的方法进行开放性思维的培养与激发。

三、运用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设计开放性问题。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读书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种思考应该贯穿于读书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思考达到对知识精髓的掌握和对方法的运用,从而做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思考应该是由提出问题和产生质疑两方面构成,思考首先从问题产生开始,通过产生质疑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产生疑问和发现问题,才能不断激发学生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启他们的创新性思维。作为数学教师要恰当、科学地引导学生进行读、思、疑。

(二)提高聚合和发散的思维。通俗地讲,聚合思维就是把所有已知信息都聚拢在一起,来得出答案的一个思考过程及方式方法。这种思维方式属于收敛性思维,它具有着有条理、有方向、有范围这三个显著的特点。而发散思维则是没有限定,无角度的广泛探求结果的非限定式思维模式,它具有范围广,无局限的特点。创新思维包括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这两种思维之间只有各自发挥应有的作用,相互补充才能发挥创新思维的最大效果。数学具有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的双重特点,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也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注重学生基础数学知识以及理论方法的掌握与规范;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在思考解答问题时的发散性思维,这样既体现了数学逻辑的严谨性,同时也不缺乏灵活性,使得学生在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中可以共同发展。

(三)通过情境设计和归纳类比推动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也经常推广情景设计的模式引导学生,这个也是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模式。通过情景设计提高学生的专注度,激发学生的抽象思维,使之与逻辑思维相结合。依据两个数学对象间已经知道的相似性,把一个已知数学对象的特征迁移到另一个数学对象上去,从而获得另一个数学对象的知识的推理方法叫类比法。类比法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思维方法,更有利于学生通过创新思维把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化。

四、结语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的引导作用十分重要,建议老师多采用开放性数学教学模式教学,可以使得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蕴.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科技信息,2010,(19).

常用的创新思维篇6

关键词:高职化学教学创新思维培养方法

引言

化学是高职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有助于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和创新能力的发展[1]。创新思维是一个产生新观点、新设想的过程,指的是在强烈的创新意识下,认识主体以脑中信息为材料,通过思维、想象、联想,逐渐加工组合脑中信息。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创新能力是人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综合能力,以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为基础。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创新能力已成为新时代人才的必备素质,只有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人才能在社会中生存发展[2]。因此,在高职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其创新能力,为其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1.激发学生想象力

激发学生想象力,有助于在高职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想象是创新的起点和必经过程,通过有意识地想象,学生创造出不存在的事物,这就是创新。创新通过三段式递进实现,即“想象―假设―实践”,其中,想象力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具有积极作用。激发学生想象力可使学生学会联想,从而积极主动地探索和获取新知识。因此,高职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思维环境,设计有吸引力、开放性的化学问题,激发其想象力。例如,教师在讲解糖类时,可通过单糖的分类、结构、性质和常见单糖,引导学生联想二糖或多糖的分类、结构、性质和常见种类;教师在讲解单糖生物功能的过程中,可联想到二糖或多糖的生物功能,以及对人体有哪些益处。可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引导学生联想,可激发其想象力,为培养创新思维创造有利条件。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使学生思维时刻处于积极状态,同时遵循接近原则、相似原则、对比原则,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鼓励学生探索创新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探索创新,可有效培养其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一种创新思维形式,指的是从多方面对问题进行推理、假设和构想,进而寻求问题答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忽视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以致学生针对一个目标集中学习,不能在保证学习效率和质量的基础上分散思维,给创新思维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因此,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则应用多种方式问同一问题,或者引导学生用多个方法解决同一问题,使学生学会通过不同角度解决问题,进而使其思路拓宽,达到培养创新思维的目的。例如,教师讲解缓冲溶液pH的计算时,可设计一道计算分析题,即“0.30moldm吡啶和0.10moldmHCl等体积混合,溶液的pH是多少?”。这道题从缓冲溶液原理、缓冲溶液pH计算等方面,考查学生化学知识掌握情况,可通过“一题多问、一题多解”的不断训练,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具体提问方式有“等体积混合的0.30moldm吡啶和0.10moldmHCl是否为缓冲溶液?”、“能否计算该溶液的pH?”。通过上述提问,学生不断发挥求异思维,从而得出吡啶Kb=1.7×10,和HCL作用可生成吡啶盐酸盐,Ka=5.9×10,那么0.10moldm吡啶和0.050moldm吡啶盐酸盐为浓度较大的混合液,该溶液是缓冲溶液,pH是5.53。

3.唤起学生创新欲望

化学课程资源非常丰富,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又融合数学、物理等学科,教师教学时可根据学生的共性和差异,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宜学生学习的教学素材,确定教学内容,尽可能唤起学生的创新欲望,使其利用所学知识及自身思维,综合分析、解决化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3]。唤起创新欲望,可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思维活动通常从“问题”开始,并不断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发展,也可以说,学生学习化学的过程是不断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教师化学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并遵循一定认知规律,不断引导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使其产生探索欲望,积极思维,从而抓住学习重难点、关键,有效培养创新思维。例如,教师讲解含氧有机化合物时,可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含氧的有机化合物有哪些?醛和酮的性质?甲醛的应用和危害?之后从多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小组讨论、视频播放等,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其创新思维得到充分培养,在探索过程中不断获得新知识,从而有效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4.保持学生好奇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保持学生好奇心理,使其对化学产生兴趣,可激发其创新潜能即探求真理的欲望[4]。作为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前提,创新过程需靠兴趣维持,也就是说,必须保持学生好奇心理,才能驱动学生高效学习化学。学习化学时,学生通常有较强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应创造适宜机会,保持其好奇心和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其所长,产生学习成功感,激发积极探索化学知识的欲望,从而有效培养创新思维。例如,教师在化学实验课堂教学中,可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刺激学生视觉,进而激发其兴趣和求知欲。教师结合化学实验教材内容,合理开展缓冲溶液的配制、螯合滴定等实验,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学生的好奇心。由于这类好奇心理不稳定,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可让学生适时操作,使学生的好奇心理持久、稳定。此外,教师创设学习情境,结合理论和实际,讲述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及利用化学取得的成就,如结晶牛胰岛素合成、侯德榜制碱法等,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使其形成合理的化学知识结构。

结语

社会的发展提高了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只有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才能在新时代中生存发展,所以高职课堂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其创新能力,以顺应社会发展需求。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广,高职化学教学逐步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在化学教学中,教师激发学生想象力,鼓励学生探索创新,唤起学生创新欲望,保持学生好奇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效培养创新思维,并在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海燕.在高职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思考[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4(02):194-196.

常用的创新思维篇7

要: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别强调的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 构建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能力为核心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是实现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关系到素质教育实施的战略问题.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高中数学

从当今社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角度来看,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发生了变化,现代化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渊博的人才,还需要具有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精神的综合素质人才. 创新教育是跨世纪素质教育的灵魂、目标,更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 创新教育的主战场、主渠道是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教育内容,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是最容易创造的科学,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教育的主要内容. 数学创新能力是数学的一般能力,包括对数学问题的质疑能力、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即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对数学问题猜测的能力等,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特别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每一个学生都养成独立分析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和延伸问题的习惯. 本文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入手,谈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利用高中数学课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数学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对社会和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不断地追求新知,独立思考,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 创新意识是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对日常生活中的某些数学现象进行研究的前提. 在此过程中能够充分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的能力,让学生形成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及运用数学语言相互交流的能力. 下面就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给出几点建议:

1. 优化创新心理,让学生在良好的心态中培养创新意识

学生的创新过程并非纯粹的智力过程,还需要以良好的创新情感为动力,如远大的抱负、坚强的信念、强烈的激情以及创新的热情. 除此之外,学生的个性在创新活动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个性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对创新成就有着一定的影响,而学生个性的差异既存在主观因素,又与学生内在的心理状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是关键,教师不仅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建立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还要经常与学生沟通,积极创造一个轻松、和谐、平等、民主、互信互爱、欢快的课堂学习氛围,优化学生心理.

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好奇中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兴趣是学生的一种力图接近、探究、了解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不仅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还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努力地去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成为创新的动力因素. 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上来,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自己的创新潜能. 例如在讲到《数学归纳法》时,教师可以有意设计一些能够引起学生注意力的问题,如:前天下雨,昨天下雨,今天下雨,那么明天肯定下雨.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四边形的内角和为2×180°,五边形的内角和3×180°……,显然n边形的内角和为(n-2)×180°等等. 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是促进学生进行自我探究、思考,形成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

■利用高中数学课堂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就是一种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的思维,是与众不同的思考. 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主体自身的一种新颖独到的思维活动. 创造性思维是一个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可以表现出强烈的独特性、求异性以及批判性. 数学学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学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打破用常规方法思考问题.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作为数学教学的核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思维意识

素质教育明确指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数学的学习是每个学生在属于自己的数学世界里进行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学生在数学学习的活动中占主体地位. 因此,每一位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人人平等,不歧视任何学生,从而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长期教学实践表明,当学生受到了教师的尊重或看重,不仅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还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此外,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好引导,创设给学生发挥才干、显示能力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需求,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 也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放开思路,勤于思考, 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容易使学生疲惫、生厌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2. 创设问题新解,引导学生思考

从不同于常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发现答案,以打破常规的解题方法,另辟蹊径是创新的一种表现形式. 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用常规方法解出了问题之后,要经常鼓励学生提出新的解题方法,进行快速解答,这样有时会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等比数列解答为例:{an}为等比数列,a8=8,a10=16,求a20. 此类题型的常规解法是求出a1,q,然后算出等比数列的an的通项公式,最后求解a20,这样常规的算法往往费时费力. 教师在讲解完常规方法后可以引导学生找出新的求解方法:由a8=a1q7=8,a10=a1q9=16,得q2=2,a20=a1q9q10=16(q2)5=512. 在学生掌握了一般算法的基础上,创设问题的新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也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开发的表现. 在解题中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独立思考、大胆猜想、敢于质疑、放开思路、充分想象、探究一个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案,这些都是积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体现.

常用的创新思维篇8

论文摘要:21世纪,知识创新及其创造性的应用将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而其中,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核心。本文就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思索。

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基础教育,学科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地理教师要不断探索教育规律,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传授知识,适应地理教学的需要。

一、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内在动力。在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创新的重要意义。创新是时代的呼唤,创新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创新也是个人自我发展的必备素质和未来竞争的前提。一个国家拥有创新人才的多少,将决定经济发展的快慢和科技进步的大小。当学生明白了创新的意义后,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创造动机和责任意识,自觉地为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和美好的人生去创造。

应让学生充分地参与,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自己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确定探究课题,自主探究,自主得出结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探究学习的目的。不论是学生探究的能力,还是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创新精神,都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逐步形成。

二、在搜集思考中求最佳

中学生已经养成一个问题连续思考并产生多种想法的好习惯。针对这一特点,教师拟定一个问题供大家讨论,集思广益,待大家充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方法后,教师从中选择出共识,得出一个最佳方案,这种思考方法与学习方法的作用在于,学生讨论选择中都会提出有创见性的独特见解,以及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在热烈的讨论中迸发出创新的思想火花。这些设想与建议是地理课本中找不到的,是学生自己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创新意识思索出来的,也体现了学生集体的智慧。

三、将相关学科知识运用到地理教学中

作为自然学科,在地理学习中还要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熟悉相关学科知识并恰当运用到地理教学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路,促使学生创造能力和多方面思维能力的增强。学科之间的联系是对教材的补充和延伸,教师要有的放矢,恰如其分地运用到地理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四、打破常规求创新

现在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把课堂上的知识转化成现实中的问题,以提问的方式讲授知识。这类问题的提出会使学生不拘泥于固有的思维定势,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从而摆脱了固定思路的束缚,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并有创造性地认识地理现象,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独创热情。教材中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是已知的、现成的,常常是一个答案。仅对教材中已有的标准答案进行记忆,思维会在定式化了的、封闭狭窄的、受到各种限制的单轨思路上发展而导致思维的刻板僵化形成,消极的思维定势,这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十分不利。教师要注意搜集克服思维定势的信息并设计独具匠心、激发学生探究心理、打破思维定势倾向的问题,启发学生从新的角度、相反方向、不同途径去思索和探讨。

五、培养综合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并不是一种独立的思维类型,而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创新活动本身是一种探究活动,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中,包含着许多曲折反复的因素,因而需要有多种思维方式的参与。只有突破刻板思维的约束,综合灵活地运用多种创造性思维方法,才会有非同寻常的创造。思维过程中少不了分析综合。没有分析,认识不能深入,没有综合,认识不能提高,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紧密结合的。

为此,地理教学中应严格遵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规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对各种地理现象的分层剖析,将各个组成部分的特征辨析清楚,再加以综合概括,这样既能获得完整的知识,又能激发和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

六、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开拓学生视野,提高思辨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就必须开展地理课外活动,让学生将所学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和社会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地理课外活动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而且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它是更广阔、更生动、更富有吸引力的大课堂。

综上所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相信,在高中地理中不断深化创新教学,一定会为学生开辟出一片创新教育天地,为21世纪培养出更多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涌2006高中地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学教育;

[2]秦彩军2004浅谈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教育实践与研究;

常用的创新思维篇9

关键词:广播;电视;创新;培养;特征;因素

中图分类号:J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9-0134-01

一、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在广播电视中的重要意义

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思维的有无关系着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成功与失败,因此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思维在广播电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广播电视编导来讲,明白创新思维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中的重要意义是十分关键的。广播电视编导在创作过程中,创新也不是一反生活常态,创造一些广大群众难以接受的作品,那样就得不偿失了。在编辑实践过程中,只有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立体思维等思维方式统一起来进行创作,才能够让观众时时感受到陌生化与间离化的审美体验。

二、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在广播电视中的表现特征

广播电视制作在今天所采用的传统制作方法,一层不变的创作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广大观众的娱乐需求。在21世纪,广播电视制作,必须要体现出新颖性、时代性和开放性的电视编导创新思维的表现特征。创新并不是单存意义上的改变广播电视作品的内容和创作模式,而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能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创造出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全新物质或是精神产品。其中创新性是广播电视编导创新的标志,观点的新、理念的新、表现手法的新能够使作品脱颖而出,这种“新”是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而不是单存意义上的一反常态的创作模式。因此,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是要创作出在创作主题上有所开掘、形式上有新招、风格上有新意等的艺术作品。

三、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在广播电视中的影响因素

由于广播电视创新思维的培养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学习;二是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扎实的知识是基础,创造性思维则是关键。因此,在广播电视作品创作中,影响创新思维发挥的也无外乎这两个因素。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思维在创作过程中,一般是群体创作,群体创作既对成员产生促进作用又能产生促退作用,所以导致出现基础知识不扎实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广播电视节目缺乏创新还有体制和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原因,而且由于只是在意创作的目的,一味的追求收视率和吸引观众。

1、找准节目定位,在生活中收集相关类型的创新素材,树立编辑意识对于培养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思维,首先需要对于广播电视栏目进行定位。栏目的定位,对于如何对于栏目进行创新具有指导性意义,是获取作品生命力的基础,定位越准,对于创新的程度就越容易把握。其次要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寻找最佳的创新素材,它是一个知识储量丰富的大课堂。在创作过程中,不是为创新而创新,使得作品游离和脱轨。于此同时,在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培养过程中,要加强实践的训练,在实践过程中,注意走出线性思维的定式,注意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立体思维等思维方式的培养。

2、注重每一个细节,将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相结合进行创作。

在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中必须紧扣时代的脉搏,体现时代的精神,满足时代的要求,然后在这一基础进行合理的创新创作。由于思维的习惯性是人们在长期的认识活动中逐渐养成的、经常使用的思考问题的方式。通常,习惯性的思维都是单向的,思路狭窄,方向或者角度单一,这种习惯性对思维的产生消极的影响,也可能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关键就在于能否与创造性的思维相结合。

3、经验理论与直觉灵感相结合,激发创新动机,运用新型的编辑方法一切艺术的创作过程都是经验理性与直接灵感的有效结合。其中与非顺向性思维直接相关的直觉与灵感,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环节。要实现电视节目创新,直觉与灵感不可或缺,直觉是对于新出现的现象或规律,未经过严密的逻辑程序,直接地认识到其内在本质或规律的一种思维创新活动,是一种认识过程的飞跃、升华或突变。然而灵感是人通过大脑的潜意识对经过显意识收集的信息再加工而得到的结果。

四、总结

广播电视编导在日常工作中,如果将各种创新性的思维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时刻注意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提高适应于创造性思维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善于构建具有创新能力的知识结构,以此为基础有效地促进和发展自己的直觉思维与灵感思维,相信能够创作出大量的更富有创意的广播电视作品来,而且还会被广大的观众所接受,取得艺术上的真正飞跃和成功。

常用的创新思维篇10

【关键词】莫比乌斯圈创新思维培养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6 -00069-01

有个谜语,常常有人猜不出来:将一纸条的一端扭转180°之后与另一端粘接在一起形成一个纸圈,问这个纸圈有几个面?人们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2个面。错,只有一个面。将此纸圈沿中线剪开问它形成几个圈:一分为二,应该是2个圈吧!错,是一个两倍大的圈。再继续将纸圈沿中线剪开,将形成几个圈?上次一分不为二,而是一个大圈,那这次也应该是个大大圈喽。错,是两个相互缠绕的圈。奇怪,按常理一分为二不对,按规律第二次分割与上一次得到一个圈也不对,为啥这么简单的纸圈就猜错了三次呢?其实,这纸圈及时拓扑学中常常引用的“莫比乌斯圈”。人们之所以一次又一次答错,就是因为总是按常规来分析问题,所以一次又一次掉进“思维定势”的泥潭。还有《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司马懿抱定“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的观念,以为诸葛亮大开城门是诱敌之计,而不知其失街亭之后兵力空虚,结果一座空城吓跑了拥有千军万马的司马大将军。

大量事实表明,思维定势,可能让思维作茧自缚。“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没有创新,阿姆斯特朗不会踏上月球;没有创新,乔布斯就不会创造出“苹果”;没有创新,就更不会有伊恩的“多利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创作型人才,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意识

“创新”是指能够新异地、独特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对在同群体中的学生来说,面对同一个问题,某人所发现所发现新颖的、鲜见的、与众不同的新思路,给出合理的解法,这就是一种创新。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只有具备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培育出高水平创新精神的学生。职业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与教学方法,寻找创新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合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优化学生心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从学生求知发展的整体目标和体系来看,学生的品德、文化、身体、审美、劳动、心理乃至创新等方面的素质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心理素质是其他素质发展的中介和基础。因此,优化学生的心理意思,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尤其是创新素质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高职学生相对于本科学生,其基础较差,英语几乎成了他们头疼的课程。在《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中,笔者首先通过实际操作常用的计算机工具软件,让学生体会到《计算机专业英语》的重要性,然后分析计算机英语的特点、难点,让他们体会到《计算机专业英语》并不是想象的那么难,克服其消极的心理因素。学完两三课以后,又适时给出较为简单的计算机屏幕英语,比如CmoS的设置,让学生逐一解释。这样一来,他们渐渐转变了怕英语的想法,而且有所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兴趣。

有了良好的心态和学习的兴趣,就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探索和开拓创新的动力,从而开发其个性潜能,激发其创新欲望,培养其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与创新中体验成功的愉悦和价值。

三、培养创新思维,激发创新能力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是思维的独特性、求异性、发散性、灵活性和简约性。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积极采用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采用问答、对比、分解、讨论、讲解等方法,“易里藏机关,难中寓巧妙”,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比传统的“灌输”、“填鸭”,死记硬背,不求甚解要灵活得多,从而让学生主动思考,开创他们思维的独特性、求异性、发散性。

(二)运用转化思维组合新关系,拓展新思维。

“创新”的根源是“联想”的不断丰富和完善。根据原有知识的联系展开联想,进行新的组合,产生新的思路或见解就是一种创新。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诸如“生与熟”、“顺与逆”的转化。但是无论用顺向思维还是逆向思维,一旦无法找到切入点或无法找到解题思路时,都应当及时向对方转换,进行尝试。如此一来,形成双向思维的习惯了,遇到问题发现新关系的机会就会增多。

(三)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鼓励求异和创新。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人与人的性格和兴趣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型教学活动,使课堂气氛和谐融洽,如此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活泼的学习,独立的摸索,总结出适合他们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达到“学会”和“会学”的目的。例如《机械制图》,本身是一门标准化的、比较死板的课程,笔者利用创新思维的多向性、多变性和多样性,在零件基本表达方法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的零件,鼓励学生思考多种表达方案,对比、取舍,最终形成最好的方案。这样促使学生发散思维,不仅使学生融汇贯通地掌握了基本表达方法,而且无形中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勇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