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广播电视编导的认识和看法十篇广播电视编导的认识和看法十篇

广播电视编导的认识和看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9:32

广播电视编导的认识和看法篇1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管理

【分类号】X321

1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习要突破旧的模式

目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主要来源于艺术学和新闻学两大学科的交叉和渗透。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该专业从电视编辑专业逐渐发展。在电视行业中,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举足轻重,不过,由于我国媒体发展及其迅速,竞争非常激烈,很多问题也随之显现。例如在实际学习当中,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目的性较差,对设备的技术性使用、综合性使用有所欠缺,教学环节松弛,对实践课程安排的时间不够,课程内容衔接脱节。进行综合性操作中,有的同学懵懵懂懂,有的熟练度不够,布置的作业不全面,检查作业不到位,练习作业乏味无生机。

在我们身边的朋友无论从事任何工作,都需要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多元化一味都是一些用人单位对能力的要求倾向,而局限于广播编导专业的毕业生容易受到冷落。对于刚刚学会的专业技能尚不熟练,专业优势远不明显,怎样运用所学,站稳脚跟,发挥自己的特长呢?这就需要学习者卯足劲头,勇往直前,学好扎实的基础知识,练就过人的组织和策划能力,具备创新的眼光,拥有向上的精神,保持乐观的心态,临事不乱,处理问题有条不紊,事事显出过人的胸襟韬略,在迅猛发展的广播电视行业中如鱼得水。

2可以用新的眼光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问题

媒体行业的发展日益壮观,可以号称一日千里,同时我们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也同样是水涨船高。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自从确立以来,形成了自有的体系,在动态发展中形成了多元化的学科格局,我们要以新的眼光透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对其科学定位。定位的方向包括很多,比如课程的设置,人才培养的新方法,对教学旧框大胆改革,尝试、借鉴新的教学方法,重新审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创新发展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模式。艺术是相通的,本专业也可以借鉴其他艺术学科中的表现手法、学习方法,使之交叉互利,增加技能的练习,增加能力课程,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可以肯定地说,随着媒体行业的发展,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细化,以及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对社会的影响力的增强,以新的眼光透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进行新的定位必然是大势所趋。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还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省去了写板书的时间,可以专心的进行教学;学生可以集中精力听课、做笔记的时候也可以快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节约的时间还可以用来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如此一来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质量和效果得到大幅的提升;突破了视觉的限制,可以多角度地观察对象,并能够突出要点,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学生有更多的参与,学习更为主动,并通过创造反思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3管理缺陷

体制在这里主要是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各种管理模式。体制的缺陷首先是人才培养方案问题众多,作为新兴专业很多地方院校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方案缺乏锤炼,在课程设置上问题较多。比如有的学校把概论课在第三学期开设,而作品分析则在第四学期,而史的部分则放在第五甚至第六学期,这种安排显然有违常理,而涉及到专业内涵问题就更多了。其次是管理模式,很多学校衡量一个老师的优秀与否不是看你的教学效果如何,而是看你发表的文章怎样。教学能力再强,没有科研或者说没有高水平的文章,在学校看来也是无用的。在此情况下,老师们重科研轻教学也不足为怪,因为高水平文章看起来比培养优秀的学生更重要。再次,各种机器设备数量严重不足。扩招却不扩容,无论是教室、实验室、指导老师、各种设备,还是实践经费都远远不能满足基本教学需求,往往是10个甚至更多的人一台机器,而实践经费更是无法满足需求。这方面的问题还有很多,这些问题的解决较之学风的解决恐怕更为困难。因为有些问题不只是意识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和机制问题。

4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习方法

增加学习的范围,电视业的发展瞬息万变,知识的更新必须亦步亦趋,局限于传统教材,必然难以满足实际需要。所以,要增加学习的内容,扩大学习的范围,要从创新的方面进行选择,比如实用性、趣味性以及时效性。涵盖的内容要范围广,符合时代的潮流和创新要求,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教材的选用要使得学习者走在媒体行业的最前沿。

(一)重视实践,全力适应媒体行业的发展

提倡创新,就是为了学有所用,就是为了能在工作中一枝独秀,实践、创新唇齿相依,只有更多的实践,才有创新的可能。目前中国的教育制度属于是“应试教育”,在面对考试时,大部分学生都抱着一种合格的心理。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教师要加大对学习者动手实践的能力,达到实践与理论共考核的办法。学校方面可以结合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进行统一实践。比如,学校可以先通过校园的话剧社、广播社、影视剧社组织比赛活动,筛选出优秀的作品,然后联系当地或外地的广播电视等节目组,将这些优秀作品的作者推荐给他们。进行学习实践,不仅能丰富他们的社会知识,还能提供本专业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一定要鼓励学习者的创作性。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新要求,对于学生来说创新更为重要,用自己的兴趣爱好创作自己的作品,其乐无穷。教师可以把学生创作纳入到教学过程中,激励学生创造,激发创新灵感,活跃创新思维。

广播电视编导的认识和看法篇2

一、加强政治学习,思想理论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

年,我们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全年工作,坚决和中央、市委保持高度一致,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会议、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市委八届三次、四次全会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崭新的面貌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各项工作;认真学习贯彻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部署以及《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中办发[]号)文件精神。每次中央和市委重要会议后,我们都及时组织了不同形式的传达学习活动,特别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指导学习活动,并把每周二下午定为例行的干部集体学习时间,几乎全年没有间断过。在学习中,我们采取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定时学习与不定时学习相结合、专题研讨与广泛研讨相结合,局党组成员率先学、带头学,做学习的榜样。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取得实际效果,力求在学习中提高思想认识,研究现实问题。通过学习,广大干部职工进一步统一了思想,达成了共识,坚定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明确了我市广播影视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增强了加快广播影视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思想水平和政治素质都有了新的提高;明确了广播影视业逐步推开管办分开、政事政企分开的重要性和实现广播影视业跨越发展的紧迫性;明确了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以大局为重,特别是在某省广电行业已开始的改革中,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握规律,尊重客观,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逐步开创工作新局面;明确了要正确把握广电局的职责和地位,转变观念,强化管理,努力推进某省广电行业的快速发展。

二、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工作方向。围绕进一步加快广播电视业发展这个课题,深入蓟县、宝坻、宁河、汉沽、塘沽、开发区等区县广播电视局进行调查研究,同时,利用开会机会,先后到某省、某省、某省、某省、某省、某省等省、市考察,交流情况,分析问题,研究工作。在工作中,我们特别重视广播影视行业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和研究,力争在第一时间内了解掌握广电行业的相关政策、理论方向和工作动态,编辑了《各地信息选编》,及时发送到局领导和有关处室及各区县广电局;局主要负责同志每月至少召集一次工作研讨会,总结分析当前工作,部署下一阶段工作。我们还配合国家广电总局、某省广播学院圆满成完成了某省市广播影视体制调研问卷调查工作,并在局主要负责同志牵头下,撰写了一万余字的《关于我国广播电视发展改革的思考》理论文章。通过广泛地实际调研和深刻地理性思考,我们一方面更好地了解了广电行业的实际情况和改革发展趋势,为新体制下的广电行业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高效积累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另一方面形成了今后我局今后工作的基本思路,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讲政治,顾大局,求发展;正确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深入研究新课题、新态势、新思路;继续抓好自身机构、队伍、制度建设,全面加强宣传管理、技术管理、社会管理工作,不断提高依法管理和依法行政水平,确保广播影视管理工作健康、持续发展。

三、转变职能,内部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年,是我市改革广播影视体制,实行管办分开的第一年,我们根据市委《关于调整某省市广播电视电影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的通知》(津党[]号)的要求,深入研究了与集团分开后局的职能细化、机构设置、队伍建设、法规建设、机关办公条件与保障工作等方面的问题,形成了较成熟的意见并取得了一定进展,重新研究细化了我局新的职责,并报送市委宣传部;根据市编委批准的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我们对局机关各部门职责进行了重新划分,明确了各个岗位的职责,对干部进行了认真调配,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过精心挑选、细致考察,初步拟定了各部门负责同志,基本建立了新管理的框架;为适应职能转变要求,努力把我局建设成为精简、高效、统一的行政部门,我们在全局开展了“学习法规知识,强化法律意识”活动,制定了学习计划,定期组织学习法律、法规知识,并根据市里部署,组织完成了全局处以下(含处级)公务员的依法行政培训考试,进一步提高了全体工作人员的行业指导、管理、监督、服务水平;根据广电总局要求,参照兄弟单位做法,就建立广播电视稽查大队和广播电视节目收听收看中心,进行了深入研究,再三推敲,完成了大量地基础性工作,制定了详细地方案。

四、坚持“两手抓、两不误”,圆满实现了“双胜利”。非典疫情出现后,我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关于防治非典的指示精神,先后召开多次会议,传达中央和市委的有关会议精神,积极组织学书记和立昌、相龙、胜玉、怀远等同志关于防治非典工作的重要讲话,并结合自身实际,认真研究部署局机关和市广电系统防治非典工作,及时将国务院、广电总局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农村防治非典的精神和宣传要求传达给广电集团和区县广电局,要求各区县局按照中央和市委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在当地党委和政府领导下,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科学防护意识,为在全市范围内迅速掀起防治非典高潮创造了较好的舆论环境。同时,努力做好自身防治非典工作,制定了应急预案和条防范措施,划拨局工会储备会费为一线单位和全体职工购置防非典消毒用品和保健品,深入基层单位,慰问一线职工,并向单位所在社区新兴街捐赠了元的防护用品。在抗击非典斗争中,我们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身先士卒,恪尽职守,表现出了很高的思想境界和敬业精神。经过多方共同努力,我市广电系统无一人患病,既保证了广大职工的身体健康,又保证了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取得了防控非典和业务工作的双胜利,我局被所在社区评为防控非典先进单位,两名干部分别荣获市宣传系统优秀党员和某省市抗击非典先进个人称号。

五、加强宣传管理,舆论导向正确。根据党和国家关于广播电视宣传和广播电影电视艺术的方针、政策,抓好全市广播电视宣传管理,确保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我局的重要职责。为此,我们一方面及时向全市广播电视播出机构传达、国家广电总局和市委、市政府有关宣传报道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以及指示和要求,积极检查贯彻落实情况;另一方面,认真做好对全市广播电视播出机构所播出的广播电视节目的监听监看工作,在工作中,我们努力克服工作人员紧张、办公场所简陋、监听监看设备短缺等困难,对所监听监看的内容按照舆论导向是否正确;播出内容是否健康;专业频道中专业内容比例、广告播出比例、引进节目比例、直播节目等是否符合国家广电总局的规定等几方面做好监听监看工作日志,并根据监听监看结果对违反相关规定的单位进行了及时处理,分别查处了有违规行为的河西区有线电视中心和东丽区广播电视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我们还组织开展了荧屏净化活动,专项检查了某省电视台和各区县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广告和黄金时段播出电视剧的播出情况,对违规引进播出的栏目提出了停播和整改要求;组织完成了全市广电系统广播电视节目新闻类、文艺类评审工作;审看了部共集电视连续剧,提出了审查修改意见,并及时核发了准播证书。此外,我局还积极与某省局协调沟通,保证了某省卫视节目在某省落地,并根据广大观众的要求,在频道资源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调配现有资源,恢复了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播出,转播了中央电视台外语频道节目和某省卫视节目,及时满足了广大观众的收视需要。

六、加强技术管理,圆满完成了安全播出任务。

七、加强社会管理,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提高。职能转变后,在社会管理方面,我们以依法行政为核心,进一步加大了广播影视法制建设和行业管理工作的力度。我们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的统一部署,及时完成了对全市家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单位年检工作,认定家为年检合格单位,对不符合规定的一家节版权所有!目制作经营单位报请国家广电总局取消了其节目制作经营资格。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境外卫星电视转播秩序专项整治工作,及时遏止了塘沽区违规接收境外卫星电视节目,并在公安、国家安全局的协助下,查处了某省一家在我市非法承揽境外卫星电视安装业务的公司,当场没收了该公司用于接收某省卫星电视节目的接收机、卫星接收天线和密码卡,同时将该公司有关情况及时向某省广电局反映,建议对其立案查处。在全市范围开展了确保有线电视网络安全播出大检查,重新审核登记了全市家企业、院校有线电视站;及时查处了。对全市家持有《某省市有线电视工程安装设计许可证》的单位进行了的治理整顿,根据有关规定取消了家有线电视安装工程单位的持证资格,并对其余家单位进行了重新审核登记,换发了新的许可证,确保了我市有线电视设计安装健康有序地发展。

八、做好培训工作,加大了对广播影视从业人员的管理力度。按照国家广电总局的部署,认真组织完成了全市广播电视采编人员资格培训、考试工作和全市播音员、主持人持证上岗考试及换证工作。特别是全市广播电视采编人员资格培训工作,由于培训涉及面广,参加培训人员超过人,且正值非典肆虐期,为了确保“两不误”,我们坚持把培训和防控非典工作相结合的工作要求,在组织培训中搞好防控非典,在防控非典中抓好培训,在征得国家广电总局同意的情况下,我们及时调整了培训计划,取消了集中培训,同时,积极协调有关单位,购买了教材和教学光盘,使广大培训人员在以自学为主的同时,通过上局域网、看录像等途径接受教学,从而既保证了培训人员充分接受教学,又避免了人员集中带来非典传染的可能性,有效地解决了集中培训与防控非典的矛盾。

九、圆满、及时、高质量地完成了两会建议提案办理工作和市领导交办任务。

年,我局共承办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共件,市长电子邮件近件。其中,人大建议件,政协提案件。其中,市领导督办议案一件。

我局对提案办复工作非常重视,从局领导到各单位负责人、从局办室经办人到部门经办人都非常重视,高度负责。胡兴华局长亲自主抓提案工作,对提案的办理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对每一件提案进行认真审阅。

在市提案办公室的指导下,经过努力,我局所承办的件建议、提案,全部在市政府规定时限内完成,并实现三个%,即:提案、建议征询率达%,代表、委员满意率达到%,基本解决率为%。

十、主要体会。

市委、市政府和市委宣传部的正确领导,市领导同志的重视和支持是我们胜利完成任务的前提。

坚决贯彻正确把握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各项工作方针部署,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是我们取得突破的保证。

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正确的思路,真抓实干的作风,是我们各项事业不断前进的动力。

强烈的团队精神,争创一流的工作作风,拼搏奉献的良好风貌,是我们善打硬仗屡创佳绩的基础。

十二、明年工作初步打算。

认真学习,努力提高领导班子和职工队伍的思想素质与业务水平。深入学习和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市委八届四次会议精神,根据市委《通知》要求,制定学习计划,组织理论讲座,积极抓好全局党员、干部学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思想新高潮;开展“学习法规知识,强化法律意识”活动,强化全员法制意识和行政管理能力,不断提高广播电视队伍依法管理、依法行政的水平。

深入开展调研活动,进一步增强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围绕我市广播电视改革与发展、行业管理、区县职能转变等专题,立足实际,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对策、方案和建议,更好地为广播影视发展服务。

细化职责,逐步健全广播影视管理机构。根据市委、市政府文件精神和“管办分开”要求,进一步细化我局职责,上报市委、市政府审批;健全机关各处、室,同时,根据广电总局要求,建立广播电视稽查大队、监测中心和广播电视节目收听收看中心,尽快落实职责、人员、设备和经费。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加大行业管理力度。积极贯彻党和国家关于广播电视宣传和广播电视电影艺术、技术等方针、政策,依法开展宣传管理、技术管理、社会管理工作,并依据有关法规、文件和我市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关于广播影视宣传管理和社会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不断提高对行业的指导、管理、监督、服务水平;贯彻落实《关于开展境外卫星电视转播秩序专向整治工作的意见》([]号)和《广播电视广告播放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广电总局第号令)。

加强指导,努力推进广播影视事业发展。根据国家广电总局部署,做好我市有线数字电视试点工作,实现我市广播电视由模拟向数字的平稳过渡;积极指导我市电视收费频道建设;协调解决某省卫视频道转发器调整工作。

广播电视编导的认识和看法篇3

【关键词】广电;广电产业;法律视角??

广播电视(简称“广电”)作为现代传媒的主要载体,人们关注较多的是其新闻宣传的“喉舌”功能,从产业角度讨论广电媒体问题曾被认为“不合适宜”[1],而站在法律的层面讨论广电产业化问题更是“自不量力”。但在依法治国的策略和法治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尝试从法律的视角讨论广播电视产业化问题显得十分有现实意义。本文从广播电视的法律属性入手,在分析广电产业特性的基础上对广电产业的法律问题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

一、广播电视的法律释义

什么是广播电视?不同的视角会有不同的结果。传播学者认为“广播电视是通过电磁波传导方式向特定范围播送音像节目的大众传播媒体。”[2]从字义上讲“广播电视”应属于传播学或广播电视学上的概念,想从法律角度来说明“什么是广播电视”,确实有点困难。一个传播学概念如何成为一个法律概念呢?这本身在法理上就值得探讨。如同“垄断”一词有不少人认为是经济概念而不是法律概念一样,同样有个疑问:“广播电视”能不能从法律角度进行界定呢??

笔者认为是可以的。所谓的法律概念无非是指“在法律上对各种事实进行抽象,概括出它们的共同特征而形成的权威性范畴”[3]。一个概念只要具备了“法律上的规定”以及“权威性的范畴”两个要素就应当具有法律概念的形式特征。因为法律概念本身并不能将一定的事实状态和法律后果联系起来,只是适用法律规则和原则的前提,其功能是“将杂乱无章的具体事项进行重新整理归类的基础”[4],把某主客体、某事、某行为归入某一概念所指称的范围,界定法律的适用而已。而法律概念的实质特征就是“概念”本身,这个特征本来就需要从法律外进行抽象概括。因而,对广播电视法律概念的理解,应先看看“在法律上”有没有“假定”,是不是“权威性范畴”?再从概括的内容角度审视其法律概念的实质特征。现在就从“法律”的“权威性范畴”中来考察广播电视法律概念。?

1.法律中的广播电视概念?

对于很多问题我们喜欢借鉴,现不妨先从国外调整广播电视关系的法律规范中寻找广播电视的法律概念,探讨一下各国立法是如何对广播电视进行“假定”的(下定义)。《加拿大1991年广播法》对广播的定义为“利用无线或者其他通信手段为公众提供通过广播接收设备接收的加密或者不加密的节目,但不包括专门为演示而传输的节目。”《统一德国的广播电视国家条约》总则第2条就是对“广播和电视”的释义:“指为社会组织的、用电频而不用导线、或用导线,以文字、声音、图像的形式播出的各类节目。它还包括以密码播出,付费后可接收的节目以及图文电视。”[5]《美国联邦通信法》第3条第6款把广播理解为“为了公众接收,直接或通过转播,进行广播电视传播”。可见,很多国家在法律中都明确地规定了什么是“广播电视”,给“广播电视”披上法律的外衣。但遗憾的是在我国不仅没有《广播电视法》,连行政法规和部委规章中也难以找到对“广播电视”的假定。因而,对我们而言“广播电视”在某种程度上还仅仅是停留在法律之外的一个概念,也正为如此,导致了广播电视与其他概念在法律范畴上的模棱两可、权限不清(如与电信的关系),这也是从法律角度理解广播电视的意义所在。?

2.广播电视的法律属性?

之所以一直想把广播电视当作一个法律概念来探讨,原因就在于广播电视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概念或传播学俗语,它的内涵本身就具有诸多法律属性,或者说有法律概念的实质特征。首先,在“媒体即权力”的视野中,作为最主要的媒体,广播电视一直是权力的象征,是“第四种权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在三权分立与制衡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这种功能就属于法律的范畴;其次,广播电视已由单纯的“工具客体”向“责任主体”转变,人们曾经一直从一种“工具论”或“功能论”的角度来认识广播电视的本质,广播电视也同一双筷子、一台机床一样,“尽其所能、听我之命、为我所用”,但社会发展到今天,广播电视已从“工具客体”的本质中挣脱出来了,变成了一个具有独立行为能力的“责任主体”,是享有权利并能独立承担义务的“法律主体”;第三,广播电视作为“准公共产品”的特性和“公益性”的要求,人们总是要用法律的理念和原则来规范广播电视的行为,如公共信条、公正原则、合法传播等等。可见,广播电视这个概念就是法律内涵的体现,也离不开法律的视线。?

3.法律角度探讨的意义?

为何要在法律范畴中讨论广播电视的概念呢?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是想把广播电视当作法律的调整对象,不再让它一直游离于法律之外,甚至居于法律之上。这也是从法律层面认识广播电视的前提,只有有了法律上的界定和界限,广电产业化才合法以及合法地产业化。??

二、广电产业及其特性问题分析

要全面正确地认识广播电视产业化的法律问题,从产业的角度分析广电产业及其特性是前提条件,只有认清了“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掌握其有别于他物的本质所在,才能懂得如何用法律手段对广电产业进行规范。?

1.产业与广电产业?

什么是产业?人们的认识水平总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对于产业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过程。“产业”一词最早由重农学派提出,特指农业。在人类迈入资本主义大生产时代后,产业主要是指工业,在英文中,产业与工业的表示方式都是industry。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曾将产业表述为从事物质性产品生产的行业,并被人们长期普遍接受为惟一的定义,也正是因为“物质性生产行业”的定位,广电媒体始终没有被赋予产业的属性,而一直尊居“事业的宝座”。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服务业和各种非生产性产业的迅速发展,产业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不再专指物质产品生产部门而是指“生产同类产品(或服务)及其可替代品(或服务)的企业群在同一市场上的相互关系的集合”。[6]人们也开始对广电媒体进行重新定位,把它当作一个产业进行经营,经营的内容包括“广告经营、节目经营、信息经营、技术经营、劳务经营、混合经营”。[7]因而,可以从产业的角度给广电产业下个定义:即生产、制作、经营、播放以广播电视节目(信息)或提供广电文化服务为主的企业组织及其在市场上的相互关系的集合。同时,“‘产业’是一个居于微观经济的细胞(企业)和宏观经济的整体(国民经济)之间的一个‘集合概念’,它既是同一属性的企业的集合,也是根据某一标准对国民经济进行划分的一部分。”[8]根据现行产业的划分标准,广电业属于第三产业。?

2.产业化与广电产业化?

“产业化是指社会生产劳动的基本组织结构体系与社会生产活动的现代化过程。”[9]“对照国际上通行的说法,一切有投入有产出、按照企业运行规则进行经营活动的事业都可称之为‘产业’,都可以推入市场。所以产业化问题,是就资源的配置手段而言的。从微观的角度看,同时也是‘企业化’的问题;从宏观的角度看,也即是‘市场化’的问题。”?[10]从人们对产业化的认识,可知所谓广电产业化,指的是“意识形态的广电媒体”向“产业经营的广电媒体”过渡的过程,也就是广电媒体的资源配置及生产方式的分工化、市场化、企业化、集团化,“从单纯的文化、精神生产事业的媒介单位沿着经营合理性的轨迹向企业状态过渡的一种现象过程。”[11]

3.我国广电产业化问题的争论?

在我国广电媒体一直强调其政治属性,对于其经济属性的“产业化问题”好像成了个“观念”,十分敏感,人们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回避这种提法。在传播学界,甚至有人否认广电媒体产业化观点,也有人提出“广电媒体是产业但不应产业化”,而最新的观点是“既是事业,又是产业”[12]双重角色。而实际上,广播电视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是个“稀缺资源”,本身就具有产业的属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还原其本来面目,按经济规律办媒体也应是“政治家办报”的内涵所在,现在最大的政治就是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不应把经济规律与政治理念完全对立起来,更不能人为地扼杀广电媒体的产业属性而否认广电媒体产业化。但承认广电媒体是产业而反对产业化的观点也值得商榷,这种观点看起来是用辩证的观点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却有不合逻辑不顾实际的嫌疑。从逻辑上讲,如果广电媒体是产业了,当然不存在产业化的问题,提出“产业化”是因为我国广电媒体还不是定位在产业角色的现实困惑,要还其“产业”的面目,就得讲“产业化”。“双重角色”的定位是对转轨过程中的一种无奈的选择,更是人们对现实的一种理想的期盼,同样是徘徊于政治话语的迷魂阵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听使行政的使唤,背着产业规律而行,最终会使广电媒体步国有企业的后尘,陷入老化、冗员、低效的泥潭。对以上几个观点的分析实际上回答了广电媒体要不要产业化的问题。?

4.广电产业的特性?

不同的产业都有自身不同的产业属性。与一般的从事物质产品生产的工农业和其他服务性的第三产业相比,广电产业是特殊的产业,其产业特性应是广电媒体属性与产业属性相结合所决定的。因而,对其属性的认识,想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从产业角度分析广电媒体的产业属性,二是从广电媒体属性角度分析广电产业的特性。?

(1)广电媒体的产业属性。主要体现为信息组织属性、利益组织属性以及控制对象属性。信息组织属性是广电媒体所具有的收集、加工并传播信息的基本功能决定的,它是最本质的属性,使广电媒体相区别于其他社会系统,决定了广电媒体具备成为“产业”的必要条件;利益组织属性是广电媒体作为整个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首先必须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生存,在此基础上,广电媒体产生了获取经济利益的动机、行为以及追求经济过程中形成的运营机制。利益组织属性使广电媒体必须按照其他产业基本的生存方式生存,是广电媒体具备成为“产业”的充分条件;控制对象属性是指广电媒体必然生存于一定社会环境中并且以信息传播为功能,成为国家、政府、意识形态的控制对象而被制约和监控,决定了广电产业的特性。用“‘利益—控制’平衡”模式分析广电媒体的产业属性问题会发现:在这一模式中,利益和控制二者力量的对抗和平衡,造成了广电媒体的三种形态:利益力量强则形成广电产业;控制力量强则形成意识形态广电媒体;二者在某种条件下达到平衡时,则形成信息、利益、控制三种属性上都有鲜明体现的产业化的广电媒体,我国广电媒体正朝力量平衡的产业化趋势发展。?

(2)广电产业的特性。a.文化性与商品性。广电产业首要的属性是其文化性,生产特定的“文化产品”。“广播电视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必然植根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中,既然如此,广播电视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与文化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广电业的发展也折射出文化母体遗传因子所赋予的种种规定性。”[13]这种规定性正是广电业在发展中所应遵循的规律。当文化与技术和市场融为一体的时候,文化作为一种产业也在市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的融合又将广电媒体推向了市场,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凝聚着社会必要的“劳动时间”,同样具有商品的属性,有“使用价值”和“价值”。文化性与商品性两者并不是广电业的“矛盾所在”,正是有“文化性”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才使广电媒体有商品性的属性。b.公益性与盈利性。作为“准公共产品”,广电媒体应信奉“公共信条”,创造社会效益。“思想文化教育卫生部门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惟一准则,它们所属的企业也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14]这个论述说明了广播电视业有别于其他行业。但这也只是广电产业的一个方面,广电产业更为突出的应是其盈利性,能够创造经济效益,广电产业被人称为“最后一个的暴利行业”。[15]在认识公益性与盈利性中,人们习惯把两者对立起来,总以为经济效益的利润最大化必然违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运行准则,而实际上,经济效益最大化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只是广电业不同社会定位中的两个不同层次,两者在不同层次中要求不同,在同一层面两者的要求是一致的,没有社会效益自然就没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为更好地发挥社会效益作用。c.意识形态性与相对产业性。从上文的控制对象组织属性可知,广播电视具有很强的政治属性,是“权力的人”[16],总体现意识形态要求。因此,广播电视虽然具有产业属性,应按市场规律办事,但同样也有政治属性的内在要求和意识形态的运行准则,不可能完全按照市场经济中的规律运行,因而其产业化有很浓厚的意识形态的“烙印”,不可能完全产业化,至少现在是不可能的,只能是相对的产业化。但市场具有神奇的力量,意识形态性并不能阻止广电媒体向产业的方向迈进。

三、广电产业的法律视角

对广播电视的法律释义和广电产业特性的分析之后,现在再从法律的视野来看广电产业的特性,实际上也是从广电产业的特性角度来讨论法律问题。一方面要讨论广电产业与法律规范问题,另一方面要研究广电产业的法律适用问题。前者实际是探讨产业化的规范问题,后者讲的是如何在规范中进行产业化。?

1.广电产业与法治?

以法治业是广电产业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法对广电产业的产权关系、市场关系、利益关系、经营规则进行规范,保证了广电产业的健康发展,健全的法制还为广电产业发展创造健康、公正的外部环境,法制越健全越有利于广电产业的发展。没有有效的法律体系和执法体系,不可能保障广电产业的正常发展的。以美国为例,当代广播电视业的发展就是继承了美国法治的传统,以法治业“从一定意义上,又保证了美国的电子传播产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能居世界的领先地位。”[17]另一方面,法治是一种理性的办事原则。“法治”一词又经常被理解为依法办事。广播电视产业的运行必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媒体权利与广电产业权利?

“权利为由法律上之力保证实现的自由。”[18]媒体为争取自由,“历经被告到原告的历程”?[19]。1789年法国的《人权宣言》、1881年的《出版自由法》、美国1775年的《独立宣言》、1789的《宪法》都对媒体权利进行了规定。现在国际公约和各国都以法律的形式保障了媒体权利,确认信息自由原则。1948年的《世界人权宣言》第19条对此做出了明确表述:“人人有权享有主张和发表意见的自由;此项权利包括……通过任何媒体和不论国界寻求、接受和传递信息和思想的自由,”[20]是有关传媒的国际法进行分析、解释的基础和标准。在美国,媒体权利的法律渊源是宪法第一条修正案:“国会不得制定法律……剥夺人民的言论和出版自由……”[21]这条法律被媒体广泛运用而成为一把有效的保护伞,是媒体权利最集中的体现。但权利总与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正如英国法哲学家J·边沁(JeremyBentham)和德国法学家R·耶林(RudolfJhering)所主张的“权利的本质就是法律保护的利益”。“权利的本质可定位于正当利益,或追求正当利益行为的合理依据。”[22]媒体既是“社会公共器”也是“创利大户”,随着以信息技术不断革新并广泛应用于广电媒体,信息成为受法律保护的财产,媒体权利在产业化过程自然表现为一种产业权利,要求法律保护其产业利益,赋予法律权利,当然也承担了相应的义务。?

3.广电产业与产权?

广电产业的发展最核心的问题是“谁拥有广播电视”,即产权问题。什么是产权?我国法学界对产权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如认为产权是所有权;产权是物权;产权是经营权;产权是有关财产的一切权利,包括所有权各项权能、现代经营权以及知识产权等。[23]“产权是具有明确归属的财产在运用中形成的一系列权利,它可以按效益最优原则进行不同安排,而这种安排将影响处于其中的不同主体的行为方式,因此产权是现代社会资源运用的规则。”[24]因而,产权问题是广电产业法律制度的基础,不同的产权制度产生不同的广电产业管理体制,也决定了各国广电产业发展的差异。在广电产业化过程,各国都以产权改革来促进产业化,也是用产权制度来保障产业化的成果。?

4.广电产业特性与适用法律问题?

由于广电产业不同于其他产业,其产业特性决定了法律调整的方式方法与其他产业应有所不同。法虽然是“抽象的、普通的”,但不同的法律调整对象自然应适合不同的法律规范。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广电产业如何适用法律?这个问题实际包括了三个子问题,一是现行调整产业的法律规范广电产业能不能适用呢?正如上所分析的,广电产业有其特性,当然需要特别法或专项法律进行调整。但也不能排除一些法律对广电产业某一领域的适用,或者说对其个别业务的调整;二是要考虑如何适用法律问题。法的适用具有普遍性,虽然广电产业的特性对法律有特别的要求,但现行的法律却没有特别的规定,“既定法律原则”会使广电媒体产业化过程中出现了诸多法律障碍;第三,实际上还得考虑法律局限性问题。在讨论产业法治时,人们常常认为法律是万能的,以法律手段代替了经济、行政及其他手段,这实际上是很危险的,也违背了法治的原则。?

5.广电产业法律构建问题?

这是讨论广电产业法律问题的归属点和最终目的,产业特性的法律适用问题及其他法律问题最终是要通过构建广电产业法律体系来解决的。问题的对策就是立法,构建法律或重造法律。而广电产业法律体系除了上面所讨论的产权制度外,至少应包含这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广播电视媒体属性的法律界定;二是广电媒体的管理体制;三是广电产业的政府管制问题;四是广电产业的市场运行规则;五是广电产业与相关产业的法律协调问题;六是广电产业发展外部法律问题。?

注释:?

[1]黄升民、丁俊杰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媒体集团化研究》,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年,第1页。?

[2]刘爱清、王锋主编:《广播电视概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第5页。?

[3]孙国华、朱景文等主编:《法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74页。?

[4]参见《牛津法律大辞典》(中译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第533页。?

[5]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法规司编:《广播电影电视法规汇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第668页。?

[6]国家体改委等编:《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1997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页。?

[7]刘爱清、王锋主编:《广播电视概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第330-334页。?

[8]王先庆著:《产业扩张》,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年,第2页。?

[9]李晓枫、柯柏龄主编:《电视传播管理实务》,新华出版社,2001年,第70页。?

[10]吴文虎主编:《新闻事业经营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23页。?

[11]黄升民、丁俊杰主编:《媒体经营与产业化研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

[12]刘宏著:《中国传媒的市场对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第1页。?

[13]黄匡宇主编:《广播电视学概论》,暨南出版社,2000年,第122-123页。?

[14]参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45页。?

[15]新华社新闻研究所中外媒体发展战略研究中心:《财经媒体的市场空间》,载江蓝生、谢绳武主编:《2001~2002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141页。?

[16][美]JosephStrausbhaar,RobertLaRose著,涂瑞华译:《传播媒体与资讯社会》,亚太图书出版社,1996年,第34页。?

[17]胡正荣著:《媒体管理研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第279页。?

[18]王利明主编:《民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45页。?

[19]张国良主编:《新闻媒体与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11页。?

[20][法]洛特非·马赫兹著,师淑云等译:《世界传播概览》,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9年,第306页。?

[21][美]t·巴顿、卡特等著,黄列译:《大众传播法概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4页。?

[22]张俊浩主编:《民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67页。?

广播电视编导的认识和看法篇4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是审美活动中,人对审美对象的能动反映。即广义的美感。包括审美的感知、感受、趣味、理想、标准等各个方面,是审美心理活动进入思维阶段后的意识活动,人们常通过艺术来研究人的审美意识。在广播电视编导中的审美意识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叙述。

一、艺术鉴赏力

(一)注重视听审美体验

审美与艺术之间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艺术是审美中最具有魅力的一部分,是审美的主要方面。艺术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与审美有直接的联系,并且对审美有一个引导的作用。审美还应该结合视听方面来培养,从而发掘出背后的更加深远的意义。在视听审美体验中,人们可以更加真实的做自己。所以,人们要注重审美体验,注重审美与视听的结合,发现艺术的美和内涵,这样对于培养艺术鉴赏力是很重要的。

(二)审美的“看”

我们眼中的看一般来说是从整体到局部、从主观到客观的看,但是在不同的人眼里还会有不同方面的看。比如画家,从他们画作看到的是不同的构图方法所展现出来的视觉效果。不同的效果给人不同的感受,或者深远或者悠然。所以我们在看的时候可以从多方面来入手,来得到更多的感觉。并且利用审美的眼光来看,这样就会得到更多精彩的视觉盛宴。因此通过审美看待来增加自己的艺术鉴赏力。

(三)辩证的“思”

在古代诗词中,不同的诗句体现出来作者不同的心情与想法。通过比喻或者对比手法,来抒发自己内心的强烈的抱负;通过不同景物来表达不同的感觉和心情。显而易见,艺术鉴赏力的培养需要从大量的诗词等来体现,通过各种情怀来培养。通过诗词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不断发现美,对以后的编创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文案创作力的培养

(一)文案创作的形式美

文案对于广播电视编导来说是很基础的东西。有了文案才可以展现不同的审美,创造很多新鲜有趣的东西。文案创作力的培养自然而然就是很重要的,因为它是一种对整体结构的把握。形式结构是最外层的东西,最先被我们发现,而且形式美就是需要用心去做的结构,所以有感觉有韵味且巧妙的形式将会体现出形式美。

(二)形式美在剧本创作中的应用

剧本的事件会起到不同的作用。有一位著名的叙事学家认为,如果在叙事中添加了催化作用情节,将会体现出不同的情感。催化作用可以让事件更加具体,让故事更加具有收缩感,可以更加阐述事件的中心,表达作者的意图。形式美在剧本创作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文案创作过程,添加不同形式,产生不同美感。

三、产品制作能力的实践

(一)审美意识应成为短片制作的文化底色

产品制作能力的实践是审美意识的技术应用。审美要从各种实践中学习,审美意识也要从实践中培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有固定的教学任务,固定的理论与思路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在某个程度上缺乏了审美的内涵的学习。短片制作的成片只是一个部分,是不完整的,需要更多的审美意识培养,两者结合可以影响产品的推动力。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来说,一个作品的产生同样需要精神方面的需求。在精神方面也需要审美意识的运用。

(二)审美意识应细化为项目孵化的评价指标

现如今,项目孵化包含短片制作已经是一个潮流。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中,这个潮流是很重要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一部分。这也就表明,短片制作可以在一定的限制条件内,通过实验室平台向有需求的人提供项目。培养审美意识,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也要加强创新。而且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不能为了生产产品而生产,而是要注重美的表面与内涵结合。

四、结语

现如今的社会,媒介给艺术创作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挑战。媒体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好处,它缩小了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事之间的距离,还让人们交往的方式多彩多样,让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在这些好处下,人们更喜欢生活在这些之中。这些给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践教学带来了挑战,所以也就需要不断提升来适应这些挑战。这个专业作为媒介的传播,应该得到我们更多的重视。相关的老师应该加强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加强这方面的教学,提高文化内涵,培养有审美意识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吴莉霞.活动理论框架下的基于项目学习(pBL)的研究与设计[D].华中师范大学,2006.

[2]阿克曼.感觉的自然史[m].花城出版社,2006.

广播电视编导的认识和看法篇5

一、把握宣传导向,提高舆论引导水平

宣传工作是广播影视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传播正能量,不断改进和加强广播电视宣传工作,进一步增强广播电视的舆论引导能力和影响力,积极推进广播电视精品栏目建设,努力满足广大受众多层次、个性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1.认真抓好重大宣传报道。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提早谋划,加强统筹,高质量完成全年宣传报道任务。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区委四届五次全会暨全区三级干部会议精神为主线,以全区中心工作为重心,精心策划一批重大主题宣传和典型宣传,及时宣传各级各部门的新思路新做法新成效。围绕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开展宣传,激发爱国心、增强凝聚力。继续抓好“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宣传。

2.加大对外宣传工作力度。努力拓宽对外宣传渠道,创新对外宣传形式。加强与市级以上媒体的合作,进一步提升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围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万”活动、“三进五访”活动、城乡统筹发展、群众工作“四心”工程、先进人物典型等,策划推出一批重大报道,力争在中央电视台、省台等大台用稿上有新成果。今年计划在中央台用稿5条,省电视台用稿30条(其中《新闻》10条),市以上广播电台用稿200条,三峡电视台用稿300条,三峡网及市以上网站用稿300条。

3.推进广播电视节目和新闻网站宣传创新。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推进节目创新创优。开办三档新节目,即电视专题《好人》、《美从民间来》和广播专题《快乐田园》。《好人》节目展播我区第二届“好人”典型事迹;《美从民间来》宣传和记录全区优秀民间文化;《快乐田园》是对农村广播节目,借助覆盖各乡镇的编码调频广播,传递党的方针政策、报道农村趣闻趣事、宣传农村致富能人、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服务“农业、农村、农民”。与三峡台合作,完成电视纪录片《薅草锣鼓》的后期拍摄制作。开通两个新媒体,即开通官方宣传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加快中国网新闻频道平台建设,着力促进台网互融,积极探索视听内容的一次采集、多次分发、全媒体传播模式。

4.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水平。牢固树立高度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找准宣传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坚持“三贴近”,深化“走转改”,镜头下移,加强基层好典型宣传报道。多用群众语言,讲群众听得懂的话,打造接地气、有人气的好报道和好节目。

5.严格执行新闻宣传流程和纪律。完善新闻稿件编审流程、重要新闻稿件审核把关制度、新闻阅评制度,强化新闻全程调控,做到事前引导、事中协调、事后阅评。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恪守新闻真实性原则,发挥对社会舆论的正面引导作用,规范对网络信息的使用,坚决防止和遏制网上虚假不实信息的渗透。要继续深入开展抵制低俗之风的清理整顿,通过聘请监听监看员、组织群众评议、自评自纠等形式,做好节目的视听评议工作。

二、夯实广电基础,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构建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广播影视公共服务水平,以农村应急智能广播建设和农村公益电影放映为重点,加强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增强公共服务的效果。

1.继续推进“村村响”工程建设。今年完成镇、镇、乡、街道、镇、镇、开发区、试验区等8个乡镇农村应急智能广播建设任务,争取省里补助资金建成全区农村应急智能广播网播控平台和监控平台,形成区、乡、村三级广播网的互联互通,实现全区农村广播全覆盖。

2.启动“户户通”工程建设。对全区有线电视未通达用户,安装国家定点生产的双模“户户通”卫星接收设备,着力解决边远山区农户收看不到中央、省卫星电视节目和台电视节目的难题。今年先选择1至2个乡镇开展“户户通”工程建设试点,通过试点制订符合我区实际的《“户户通”工程建设实施方案》。争取区财政投入,力争完成省局下达的户的安装任务。

3.加强农村电影公共服务。继续加大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管理,加强放映工作任务的考核。在巩固“一村一月一场电影”成果基础上,探索增强公益服务实效的新方法,探索解决农民看电影的体制机制。全年完成农村电影放映任务2112场。

4.推进电影事业发展。平湖礼堂(影城)要做好会务接待和电影营销工作,要创新发展模式。抓好贺岁档和暑期档,合理安排放映场次,搞好服务工作,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加大广电设施设备投入。制订设备更新计划,添置一批采访、编辑制作高清设备。维修改造上洋广播电视转播台。加快广播电视“采编播管存”全台网建设,努力构建现代广播影视传播新体系。

三、加强全员培训,提高广电整体素质

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全面提高队伍素质,为广播影视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的整改落实、“三万”和“三进五访”等重大活动,进一步增强推动事业、产业发展的紧迫感和危机感,着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领导班子、学习型机关,更好地把中央精神、上级部署与本单位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2.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制定全年的业务教育培训计划。加大外派优秀记者、编辑、播音主持人到省电视台、中国传媒大学培训学习力度。开展广电系统业务培训,重点培训新闻采编、策划制作、技术维护、新媒体运用等方面的业务知识与技能。

3.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继续开展文明单位、满意机关和平安单位创建活动,不断增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深入开展治庸问责工作,切实促进单位作风转变,不断提升广播影视整体形象。加强纪检监察工作,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和“两个责任”。

四、创新管理机制,提高内部运行效能

广播电视编导的认识和看法篇6

1广播电视专业理论课课堂存在的问题

1.1大多数学生对理论课认知错误,使课堂效果大打折扣

为数不少的大学生认为现在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讲求务实,而理论是务虚的,市场经济需要的是专门人才,能掌握过硬技术就行了,理论枯燥死板,没什么用处。广播电视专业的学生更是认为,会拍会剪,懂技术就行了,不需要什么理论基础。所以上课时很多学生都热衷于扛着机器到处去抢新闻、去拍新闻。事实上,广播电视专业及广播电视新闻学是研究广播、电视及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新闻信息传播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的新闻学应用专业,广播电视专业的培养要求中就提到“学生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新闻学、广播电视学、以及与广播电视有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编导、播音、节目主持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广播电视节目策划、编辑、采访、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可见广播电视专业对学生的要求是理论与实践并行,用广电、新闻学的基本理论打基础,树立专业意识和素养,是掌握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否则就是“根基不牢,地动山摇”。大多数的学生都意识到了广电实用技能的重要性,但是对理论却不重视。上课不听,认为理论毫无用处,与实践无关,割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从而使课堂效果大打折扣。

1.2学习的性质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学习是一种紧张调动身心的活动,在这过程中,学生会感觉到累、紧张及不适,这是学习的固有属性,这就使得学生更倾向于休闲娱乐,而很少主动学习,而课堂学习又进一步加剧了一些被动性,使学生更难进入学习状态。这时候,就应该发挥教师以及教学方式的优势,但是,现今还有许多教师坚持传统教学方法,比如上广播电视新闻概论时,他们还是以书本和自己的教案为基础,死扣书本、教案,案例枯燥老旧,形式沉闷,感染不了学生,在广电这个与媒体有关的专业,很少或甚至不用新媒体呈现,有些教师最多只安排了ppt,这样的教学方式打破不了学习的消极性质,无法令学生提起兴趣,更别提提高课堂效果,这时候,就难免会有学生会开小差了。

1.3学生缺少课堂学习自,主体地位被忽视

许多课堂和教师都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自。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人,而不是被灌输者,有些教师在上广电新闻概论的时候,总是自己“独霸”课堂,无论是理论还是案例,都使学生像是一个旁观者和被迫接受者,这样学生当然找不到在课堂上的存在感,从而对课堂失去兴趣,消极对待。理论课与实践课最大的区别在于,实践中,学生可以自己动手,他们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质,能激发自己的兴趣,而理论课则不然,全是概念和硬知识,使学生很难找到学习的,这时,教师如果不注重学生的学习自,不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效果将会越来越消沉,最后甚至发展到学生对老师产生看法的地步。

2影响广电专业学生课堂积极性的因素

从上面存在的几个问题,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若干影响广电专业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的因素,其中主要有以下三点。

2.1广电理论课本身的性质

上文也提到过理论课的特殊性。但广电专业相对偏于实践,所以很多学生的兴奋点在于实践,加之广电理论课自身的相关知识都能在实践中或多或少进行学习,这些因素使得广电理论课更加形同“鸡肋”。

2.2教师的自身因素及课堂影响力

这一因素是最重要的。常言道“没有笨学生,只有笨老师”,老师对学习、尤其对课堂的影响至关重要。老师对课堂的态度,老师的性格及课堂策略都至关重要。广电专业理论课作为人文社科类课程,要更加凸显人情味,老师在强调新闻的人情味和社会责任时,如果能用自身独特的方式和形式,就会极大提高课堂影响力,从而提升课堂效果。

2.3社会学环境的影响

当然,课堂效果出问题,不只是课业本身、老师甚至是学生的问题,更主要的是社会大环境的熏陶。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整体忽视理论,有些人只有在实践中碰壁后,才意识到理论的重要性。当前社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人们越来越现实,越来越不注重学习理论,甚至轻视理论,这大大地影响了理论课堂的学习效果,因为,毒已入心。

3提高广电专业理论课课堂学生积极性的方法

3.1利用多种手段构建丰富有趣的高效课堂

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首先要在课堂教学方法上下功夫,避免传统理论课教学的枯燥、沉闷,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方法的固定模式,创建丰富有趣的高效课堂。对于广电专业来说,更需要利用多种手段,多种媒体形式,使课堂内容更丰富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兴趣。“高效课堂”这个词,在中学阶段就已经提出来,意在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取得更好的课堂效果。在大学广电专业理论课中,甚至是所有大学课业中,“高效课堂”也弥足重要,它能够很好地调动各方面课堂资源,尽可能大地影响和调动学生积极性,感染学生,这在传统课堂中是没有的。学生在丰富有趣的高效课堂上,能够接触到理论的另一面,同时教师利用自己的功力和人格魅力,使得理论焕发新生。构建丰富有趣的高效课堂,关键是利用多种手段,用多种手段来表现理论课的魅力,吸引学生,这不仅仅限于用个多媒体,用个ppt就行了,这只是表面的教学工作,最主要的是广电专业老师,要会利用新闻、电影视频,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来表现。如在上广播电视新闻概论的时候,授课老师可以播放与内容相关的影片和音乐,当讲到各种电视类型及发展史的时候,教师可以播放CCtV、BBC等著名媒体所制作的相关纪录片,在讲到中国电视的发展史的时候,教师可以播放在历史上很重要的作品片段,在讲广电制作的理论课时,可以利用对比影片的方法来解释画幅、镜头等相关知识,讲到电台相关知识的时候也是一样,可以用几个典型的国内外电台节目,如《美国之音》和《央广之声》来说明电台节目相关的理论知识,在讲到新闻理论及新闻关的时候,可以利用一些名家讲座和专题报道来提高学生注意力,可以利用主旋律音乐来烘托气氛。教师在上课前和上课间隙,也可以播放一些时下流行的歌曲和娱乐视频来调节气氛,提高学生积极性。在上到一些与广电历史和时代性有关的理论课时,教师甚至可以找出自己以前收藏或保存的相关物品,比如磁带、老式收音机等,展示给学生观看,让学生对这段知识和历史更感兴趣。广电专业理论课虽然是理论,但与实践有极大关系,教师可利用相关案例,关注和表现时下热点问题,并结合语言的组织,幽默感的把控,讲课形式的设计,来使课堂更加丰富有趣,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而不厌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2积极与学生互动,提高课堂的自主性

前文提到学生的自以及学生的课堂地位对学生课堂积极性的影响。每一个人都渴望被重视,都希望在一个特定的场合中体现自己的存在感,如果在有可能或应该产生存在感的时候,没有被重视和发现,整个人就会陷入到一种消极、无生机的状态中,从而对当时环境里的任何事都不感兴趣。所以,我们要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地位,让他们做“课堂的主人”。要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关键就是积极与学生互动,我们在上广播电视专业理论课的时候,要会就概念和案例跟学生交流互动,走下讲台,倾听学生的话,倾听学生对这个媒体和与这个媒体相关问题的看法,让学生都重视课堂这一段时间所讨论的问题知识,让学生对这个知识发表见解。课堂讨论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它能让自完全抓在学生的手里。通过知识和案例的小组讨论,学生能融入课堂,找到存在感,激发学习的兴趣。广电教师还可以进行随堂小训练,提高学生们的注意力和参与度。比如讲到广电编辑时,可以让大家随堂写东西;讲广电的特点时,可以让同学谈谈自己与广电的小故事等。互动和课堂讨论,是提高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3.3引导学生对理论产生重视和理解

理论是枯燥的、无味的,但这只是它表面性质的表现之一,实际上,理论在人类发展史上起着重要作用。理论推动实践,有多少大事都是在优秀理论的指导下才能成功的,就以广电专业理论来说,从事广电事业,只懂技术,不懂得广电的发展脉络、基本原理、理论体系以及现状,是很难在实践中取得成就的,只懂技术不懂理论,在广电体系里难以生存,因为广电的基本工作,比如摄影、剪辑都有一套严密的理论嵌套。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认清现实,注重理论的重要性,引导他们多看一些专业类书籍,同时引导他们关注时事,关注与广电专业相关的现实事件,让他们将事实与理论相结合,更好地理解理论,体会理论的现实意义和重要性,让他们理解理论,不讨厌理论,从而提高他们在理论课堂上的积极性。

4总结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良好的课堂效果是教学成功的一半,课堂效果提升的关键在于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在现代这个教育环境、社会环境复杂因素日益增多的情况下,更要注重调动广电专业学生课堂积极性,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自己在课堂这个教学的主阵地上乐于、勇于打好属于自己的硬仗。

作者:李杰锋单位: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刘进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理论课的教学思考[J].电影评介,2014(18).

[2]张英瑛,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探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

广播电视编导的认识和看法篇7

一、总结经验,形成共识,进一步增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和发展举措,以强化新闻宣传为中心,积极打造精品栏目,以事业建设为手段,重点推进城乡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以经营创收为保障,强化行业管理的职能作用,全面提升队伍整体素质,广播电视各项工作实现了跨跃式发展,所做工作受到了上级领导的一致认可,为构建和谐怀来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

1、新闻宣传工作卓有成效。在外宣工作中,加强了对新闻线索的储备和指导策划工作,确保了外宣稿件的上稿率。我局围绕县委和县人民政府的工作重点,围绕中心,服务全县工作大局。做到月月有宣传计划,每周有宣传重点,按照广泛搜集,认真筛选,精心组织策划,集中采访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法,主动出击,深入采访,使一大批能反映我县重点工作动态的新闻稿件在电视上有图像,在广播上有声音,为我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1-11月,我局电视台共采、编、播电视新闻条,采、制、播各类栏目期,被市台采用播出条;电台共采、编、播新闻条,被市台采用播出条。采、制、播各类栏目个、直播节目个。

2、服务城乡,加强有线电视网络信息维护。目前我县城乡有线电视用户已发展到2.3万户的规模,为了保证广大用户能收看到稳定、高质量的电视信号,我局严格落实服务承诺制,对报装用户5日内完成,对报修一般故障的当日修复,灾害性大面积故障由台抢修,保证48小时内修复。同时根据维修电话记录和维修单、用户签名,分别采取抽查、电话回访等方式,对有线电视工程技术保员的服务态度、技术水平、维修时间、维修质量进行详细的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及时向局领导进行反馈,对调查中发现的属于我局工程人员工作态度不好或维修不彻底,造成重复维修,用户不满意或投诉的问题,及时进行核实,对确属我局工作人员责任的,除对当事人进行谈话、通报批评、公开做检讨外,还要进行一定数额的经济处罚,切实维护了有线电视用户的正当权益,维护了单位的良好声誉。

3、加大行风工作力度,树立部门良好形象。一是为加强对民主评议行风工作的领导,充实了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领导格局。结合工作实际,按照《民主评议工作实施意见》,不定期组织召开行风评议征求意见会,征求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二是利用党员和干部职工大会进行广泛宣传,提高了对民主评议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激发了党员和干部职工参与民主评议工作的积极性,全局上下形成了齐抓共管、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三是在广告业务中,我局严格执行《广告法》,对的广告内容进行严格把关,严格审查,坚决杜绝虚假和不良广告的,切实维护了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四是加大执法力度,规范卫星电视传播秩序。今年,我局继续加大“打击非法销售安装卫星地面接收设施”专项整治工作,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专项治理工作,先后依法查处和没收非法境外卫星接收设施300多套。

二、查找问题,分析根源,以科学发展观全面审视广播电视各项工作

在学习调研基础上,对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审视广播电视各项工作,我们感到,怀来广播电视还存在许多与科学发展观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经过认真分析和梳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解放思想上,还存在创新性、实效性、针对性不强的问题。一是虽然充分认识到解放思想是个永恒的课题,必须不断与时俱进,但真正有效推进的措施还不够多,在“务虚”与“务实”的结合上做得还不够好,不善于向解放思想要活力、要动力、要竞争力。二是对解放思想会议讲的多,文件发的多,要求群众多,但真正管用的政策措施还不够,表现为一遇到具体问题的解决和处置,就按照“老套路”来办事。“走出去”学习还不够,解放思想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解放思想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破解难题推动发展,但在这方面,还显得眼界不够广、思路不够宽、办法不够多,习惯于自己有什么就思考什么,别人怎么干就怎么做,率先领先、攻坚克难、创新发展的亮点不够多。

2、在指导工作上,还存在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入性、全面性、自觉性不够的问题。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衡量,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集中表现在:一是坚持科学发展的意识很强,但迫于广播电视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压力,对眼前的“快”和“好”强调的多一些,对今后“创新”和“发展”的要求标准还不够高。

3、从自身条件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是急需购置高性能的采编播配套设备,为广播电视更快更好发展提供动力。由于广播电视设备的更新换代比较快,近年来,我们的采编设备都是陆续购买的,采编播设备性能和型号不配套,难以更好地发挥整体功能,急需更新高性能的采编播配套设备。三是积累资金,为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缺少后续资金提供保障。虽然经过了几年努力,已偿还一部分欠款,但是资金不足仍然是制约我局事业发展的“瓶颈”。同时,由于我县地处山区、半山区的特点,有线电视网络建设和维护处于战线长、投入高、收效低的状况,事业发展的后续资金不足,广播电视缺少可持续发展的强大经济动力。

通过分析检查,综合起来看,上述问题的形成,一是既有客观局限性,但更多是在主观方面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和研究还不够系统,内涵领悟还不够深刻,精神实质的把握还不够深入,重业务的习惯性思维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二是既有当前全国广播电视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但更多是在应对现实挑战、解决突出问题上,我们的思路还不够开阔、办法还不够多,特别是统筹协调的办法用得还不够好。三是既有在指导思想和方法上统筹协调做的不够的问题,也有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到位,在解决特殊矛盾上创新意识不强的问题,自身创造性工作做的还不够,创新的氛围还不够浓,思维方式、工作方法还有局限,特别是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灵活性、有效性还不强推动工作的思路、方法还不够多、运用的还不够好;四是既有理论学习和工作方法上的深入性、创新性不够的问题,也有在推进工作的指导思想上求稳的问题,在下一步的学习实践活动中,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三、理清思路,明确方向,推动广播电视事业更快更好地科学发展

理清发展思路、解决突出问题,是学习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要把检查分析作为推动又好又快发展新的起点,进一步树牢科学发展的新理念,明确发展思路和举措。

今后一个时期,我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创建广电强县”为目标,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强化安全优质播出,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大力发展广播电视事业,进一步提升怀来广播电视综合实力。

1、实施人才战略。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高办台水平,在管理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改革。一方面调动现有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吸引高素质人才加入到采编播队伍当中,提高节目质量。

2、加快事业建设。未来几年,广播电视工作要从改善与提高广播电视覆盖上下足功夫,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的努力。一是突出网络建设,增强事业竞争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广播电视数字网建设,推进有线数字电视的整体平移;提高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率,形成立体覆盖网。

广播电视编导的认识和看法篇8

【关键词】高校广播电视编导教学模式

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目前,广播电视业所需要的传媒人才在结构和观念上都有很大程度的改变。比如以注重专业技术型队伍向创新型、专业交叉型、学科综合型人才队伍转变;以注重传统宣传队伍向既懂宣传业务又懂传媒经营、管理的知识复合型人才队伍转变。从这些专业人才的需求结构和基本素养可以看出,作为准传媒人才之一的广播电视编导来说,综合型知识结构、人文素养、理论基础、专业技能都是培养的主要方面,缺一不可。尹鸿教授曾说“理想的传媒教育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应当是一种传媒素质、素养和专业理念的教育,而不仅是一种传播技能、方法和应用知识的教育。”①所以,简单地概括起来,我们编导专业的教育就是要培养“知识广、素养高、基础厚,技能强”的创造型复合人才。

事实上,目前高校编导专业的教育中存在一些问题加大了这种人才培养的难度,尤其是地方院校,一些问题更为突出。

首先是浮躁。这个“浮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本身。近两年各地方高校开始大量开设、并扩招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而忽略了自身实际能够承受的教学能力。如实验设备仓促上马,很多都是边教学边进行充实完备,难免有捉襟见肘之嫌;教师师资力量在这个专业来说都相对薄弱,而且很多教师的理论和技能并不能统一协调起来。有些院校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是聘请地方媒介的人员来教授的,但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这些人动手实践可以,但理论又上不去,这些状况都直接影响着编导专业的教学质量。二是来自学生方面的浮躁。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属于艺术类招生,艺术类的学生性格普遍趋向个性化、思想活跃、颇具浪漫色彩,但是组织纪律性较差,随意性强,缺乏踏实、钻研的精神。而且大多数学生奉行技能至上主义,从而忽视基础理论课的学习。理论根基不厚实,这样容易导致毕业生上手快,但后劲不足的问题。

其次是文化基础薄弱,分析思考问题缺乏深度,也缺乏宏观把握事物的能力。这在我们二类地方院校中更为突出,艺术类高考成绩是较低的,许多学生又都是别的高校挑剩下的,使得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不高。这给整个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基础理论课程,难以照顾到所有学生的需求。如“传播学”这门课,学生们学习起来就较为吃力。总之,这些问题都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由于广播电视事业本身是在飞速发展的,那么广播电视编导的教学也在不断地处于“适应―摸索―改革―再适应―再摸索―再改革”的这样一个循环状态和过程之中。根据这种状况以及刚才提到的问题,结合我院这几年的办学实际,我们对地方高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育教学模式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在招生原则中凸显重视文化基础的理念

地方高校录取学生时一般很无奈,通常是别人“剩下的”。目前各高校的录取原则大多不同,各种录取原则互有长短。要录取优秀的学生,就必须认清现状,其中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是专业成绩和高考成绩,哪一个更重要?根据当前传媒界需求人才的趋势,结合地方高校生源的实际,我们认为编导专业的高考文化成绩应比专业成绩更为重要。所以,我院编导专业的招生原则是100%文化课成绩+50%专业课成绩,然后由高分到低分录取。从根本上保证了学生整体的文化水平,比其它艺术专业的学生文化水平较好。事实证明,这些学生到校后,课堂学习和自

学能力、求知欲都较强。

二、课程设置目标明确,循序渐进,又照顾到学生兴趣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艺术类专业,学生大多喜欢技能操作,而不愿踏实地学习基础理论。但由于广播电视的媒体性质,它具有跨新闻学、传播学等学科的特点,所以广播电视编导应具备宽广的知识面和较强的动手能力,这在课程的设置上就需要既照顾到学生的兴趣,又注重理论的建构,需要理解和处理好两个关系。

首先是要处理好“厚基础”与“上手快”的关系。有学者认为“厚基础,不等于上多少基础理论课,而在于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和消化理论的能力;上手快,不意味着掌握实际操作的皮毛,更应注重培养洞察力、感受力、创造力和整体把握能力。”②这是培养学生的核心所在。

其次就是处理好通识教育、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和任意选修课之间的关系,在保证课程学习连续性的前提下要求学生最大限度地学习选修课程,以扩大眼界,增加知识储备。

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将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穿插在较早的学期开设,以增加学生兴趣的培养。如将电视摄像、视听语言、节目编辑制作、影视作品评析等实践性课程分别放在第二和第三学期开始开设,后续课程都具有连续性,从而确保其作为专业内涵的集中体现。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学生普遍反映较好,认为课程设置较为合理。

三、充分运用校内外资源,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

校内方面,除了加大本系实验室建设,对现有实验室实行开放式管理,尽量延长实验室的开放使用时间,让同学们能多实践、多练手。另外,我们还专门成立了一个新闻系电视台,每半月出一期新闻节目和一期专题节目,从策划、拍摄到制作都是学生自己操作,成为学生真正练兵的好阵地。老师们也可以从每期节目中直观地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效果显著。如我们从中发现学生存在较大的一个问题是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性知识,有条块分割之嫌,缺少融会贯通的整合与疏通。也就是局部的技巧掌握了,但完整驾驭一个节目、作品的能力相对较弱,当然就缺乏创新意识和整体策划能力。例如:做一个专题,从策划、采访、写作到解说词、同期声、背景资料的穿插、画面之间如何剪辑连接等都不是很流畅和到位,就更不用说“深度”了。电视是一个整体合作的工作,编导的职责更重要,如何使各部分有机统一起来,达到一种“部分之和大于整体”的效果,在这一方面我们的学生确实有所欠缺。但我们毕竟可以通过这种实践方式清晰地看到编导教育的结果,也便于及时地对他们进行指导,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校外方面,除与地方媒体联合做试验基地供学生实习、实践以外,还安排组织学生外出采风,这不仅能够扩大学生的眼界,增加联系社会的机会,同时采风时录制的一些片段可以作为资料保存,也可以供学生编辑制作成专题、纪录片等节目,效果十分显著。

四、鼓励式教育理念可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激起创作的积极性

鼓励式教育法也称赏识教育,是一种在宽松、和谐、愉快的气氛中,使学生以自信、自强、进取的态度去完成学习任务的教育方法。看似这种教育法适合在小学、中学适用,其实大学仍然适用,尤其是针对编导等艺术类专业的孩子,他们往往比较感性、也很脆弱,多采用鼓励式教育是符合学生“渴望被肯定”的心理特点的,很容易被学生接受。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用独特的眼光去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善于从平凡中找出不平凡。对学生的每一个好的表现和细微的进步,都要及时的捕捉到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另外还可以围绕专业学习举行一些比赛活动,有利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学生在自己所擅长的项目上获得成绩,得到锻炼,自信心自然得到提高。所以,经常性地进行学生学习成果或作品的展示、展播,激发学生把知识变成成果,学生们会在这些成果的展示中,使自信心、荣誉感得到加强,同时也会激发专业学习的热情和创作的积极性。

五、对考核方式作出改革

先进的教学方法,最终还要体现在考核方式和内容上。在考核体系中常规考核方式一般包括:理论课程考核、实验课程考核、专业实习考核、毕业论文考核等。在这些常规考核中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绝大部分考核属于分数衡量技能与记忆力的考核。地方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如果继续陷入这种考核评价体系之中,不但专业难以夯实,方向也较难突出,所培养学生的质量也很难保障。编导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我们既要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还要顾及职业技能的考核。因此,将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根据不同的课时和要求推出许多新的考核方式。平时作业、创造性的作品、创作心得、理论闭卷的考试等,按相应的百分比合理安排,这些指标的制定目前还需要时间去验证它的科学性。

总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很多方面还在不断的探寻和摸索之中。地方高校由于受地域及生源的制约,对这个专业学生的培养更应通过广泛调研国内相关院校教育教学的状况和传媒人才市场需求的实际,充分吸收其他院校办学的先进经验,完善补充本专业学生培养的目标、模式和课程设置方案,为地方高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探索出一条创新之路。

【此文为河南省周口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广播电视编导艺术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方法探索》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①尹鸿,《我国院校传媒教育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今传媒》,2005(7)

②魏素清,《广播电视艺术教学改革初探》,《现代传播》,2000(3)

广播电视编导的认识和看法篇9

【关键词】职业化;反职业化;当代艺术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139(2014)02-0162-4

一、直面现实:市场竞争的加剧

从2000年至今,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中国高等教育的版图中获得到了巨大的生命力。由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派生出来的影视传媒学科、艺术学学科成了各大院校竞争上位(硕士点、博士点)的主要突破口。轰轰烈烈的文化产业浪潮催生了影视传媒产业的火爆,也刺激了影视教育的巨大发展。但是今天,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已近演化为考生入学的捷径,专业设置缺乏对于学生明确的知识考核和技能要求,专业建设乏陈可辛,学科属性异常模糊,知识涵盖无所不包。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却极少留在行业中――改行,成为大量学生的首选。很多三本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有三分之一的继续从事本行业就已经显得很不错了。时至今日,用人单位、用工方式和传统电视行业相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目标指向为广播电视行业的编导专业毕业生很难从事广播电视行业,而广播电视行业一直以来缺人的呼唤却不绝于耳,这成为了中国高等教育和行业实际发展对位之间一个巨大的鸿沟。

客观的说,近十年来的广播电视行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无论是在节目制作水平、节目制作观念还是在数字化水平,管理水平和用人要求上,广播电视行业都进入了一个高配置、高标准、高要求、高水平的新时代。广播电视所独有的意识形态属性和独特的政治话语权力决定了广播电视行业的用人充满了竞争。也正是如此,学历限制、专业限制成为了各大电视台卡人的标准,现在几乎所有的省级电视台、省级报社、省级新闻单位都明文要求需进211工程大学以上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相比省级电视台,城市电视台和县级电视台还有一些容纳就业的空间,但是每年的毕业生成千上万,而电视台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和实习岗位却是凤毛麟角,两相对比,在中国“熟人社会”的谱系下,最终顺利在电视台行业就业的大都是拼爹的胜利。

更大的就业机会在市场一一广大的节目制作公司、影视广告公司、影视文化传播公司,这些公司在“制播分离”的浪潮下,或多或少的和电视台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凸显着影视产业作为内容产业的根本。这些公司大多处于小散滥阶段,专业化水平不高、制作水平不高、专业人才奇缺,人才需求强烈。对编导专业的同学来说,进入这样的公司才是获取就业最主要的路径。但是,也恰恰是因为人员需求岗位旺盛,导致人员流动非常频繁,普通学生进入单位后往往呆不长久,半年离职率非常之高。

好的单位因为学历限制和专业限制进不去,小公司又因为自身原因呆不长久,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就业之路到底应该怎么样?市场竞争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麦克思的统计数据告诉我们的是这样一个事实,雇主对一个普通学生招聘的第一理由是“基本能力和知识结构合理”,基本能力是不分职业的通用能力,知识结构是更是一种综合的东西。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雇主,他们更看重的还是综合素质。那么,这个综合素质到底是哪些素质呢?麦克思认为“积极主动、责任心、团队精神、执行力、沟通能力、专业学习能力”这6项能力成为了企业最为看重学生综合素质,而这些素质,和所学的专业无关,更和编导无关。

二、与时俱进:强调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

无论是985、211本科院校、地方型一般本科院校、三本院校还是高职高专学校,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来说,只有学校的差异,没有专业的差异,换句话说,尽管各个学校的培养目标有所偏差(比如本科院校要偏理论,高职高专偏应用),但是基于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应该是一样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归根到底是培训学生基于广播电视认识基础之上的策划能力、创作能力和制作能力。这些核心能力的培养最终要形成一个有关“微电影”式的艺术创作,并且通过这样的艺术创作传达出学生对于艺术的感觉。

对当下的教育而言,一直存在一个误区:认为研究型本科大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功底而淡化了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有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的全部博士点,“但是在本科教育阶段一直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核心创作能力,而且这种培养更是高强度、全方位的培养一一不光是基于广播电视的节目创作,更是基于类型电影的节目创作。

事实上,很多地方型本科大学也认识到了这样的问题,职业教育不光是在理论上,更是在实践上贯穿了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打造应用型、科技型大学不光是教育部的试点,更是很多本科大学应对职业教育新挑战的主动作为。职业教育的本科化是大量地方型院校服务社会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正是如此,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核心技能是不变的,岗位需求能力是不变的,节目制作的水平是不变的,拿作品说话、靠技能吃饭成了越来越多的具体考核指标,大到一个省级电视台小到一个民营的节目制作公司,节目策划能力和节目制作能力成为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最主要的核心技能。

那么我们的教育应该思考的是,针对具体的核心的岗位能力,我们应该怎样构建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案和教育课程呢?笔者认为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育理念写的最漂亮、最精彩的话语应该是彭立教授提出的观念“以‘大教育・大传媒’为立学宗旨,遵循‘为人生而传播’传媒理念,注重学生‘传播意识・艺术感觉・人文情怀’融合培养,讲究‘技/道’相携并进,执着‘学,业’协同拓展,促教师‘理论/应用’同步,重学生‘知识/技能’兼备,以提升学生‘多媒介艺术传播能力’为教学之要,按‘传播的艺术・艺术地传播’学科定位,沿‘知-行-智-用’学阶路径,采‘多媒介・整合型・对应式・节目化’教学方式,以实现为社会和传媒业培养所需‘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创新型’专门人才的教育教学目标,致力于成为中国西部一所“高质量、创新型、具特色、有影响”的传媒艺术型学院。这样漂亮的语言,工整的对仗,全媒介、对应型的培养无疑是具有极好的理想价值。这样的教学目标事实上也是一种教学理念的上的“当代艺术”,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它富含了中文、新闻、传播、艺术。

但是,如何把这样精彩的教育理念、庞大的学科体系落实化为全媒体时代具体的岗位能力和课程设置仍然是一个还需付出努力的课题,仍然是处在一个不断探索和优化的过程之中。如何脚踏实地的培养学生的策划能力、节目制作能力、节目创作创新能力仍然是一个需要探索的过程。在我看来,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学校,只要它的培养方案是围绕这三大能力设计课程就是因地制宜的教育,就是面向职业岗位需求的教育,就是成功的教育。而在这三大能力之外的电影史、艺术史、艺术批评、当代艺术都只是作为这个能力岗位所附加的选修课程。从近十年来的教学来看,各个大学总体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强调适应电视节目形态变化的教学,在一年级开设相关的基础课程,比如摄影摄像,影视作品分析、编导基础等,在二、三年级像电视台部门轮岗一样开设新闻节目理论与实践、纪实节目理论与实践、文艺节目理论与实践,导播理论与实践,包装节目与实践,这些课程贴近电视实践和行业岗位能力需求,贴近电视岗位上的技能学习,充分的把电视行业的实践需求和学习过程阶段要求充分的组合调动,在三、四年级阶段,充分开设围绕广播电视电影传媒艺术的大量选修课,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这种教学模式无论是在综合性大学还是在地方性院校几乎达成共识,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三、分类培养:职业化与反职业化

但是,时至今日,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在新媒体时代和全民编导的时代暴露出了极大的问题,技术的进步和人人都是艺术家的观念让编导专业和岗位能力显得被肢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甚至显得不再成为一个专业”。传统教学模式具象于电影与电视为传播媒介,固定于电视节目板块进行教学,缺乏对学生的分层培养和个性指导,如果说电影需要分类型,电视需要分节目形态,市场需要细分,那么当前的编导专业教学也应该把学生细分一一创作型学生培养,市场营销型学生培养,考研学术型人才培养等。只有这样的细分,才能够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中获取新的生命力,实现编导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延续从拼设备到拼技能只能是编导专业在初创时期的第一步骤,而现在的行业发展则必须要求到拼人文功底、拼艺术修为、拼更高技术的新阶段。换句话说,以前我们是用一个固定的教学模式培养所有的学生,企图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个掌握了熟练技术的标准件,现在则不一样,对于学生来说,可以有多种选择的机会,熟练技术的岗位能力只是人才培养方式的一种,还可以有精于文案策划、微电影创作、广告创意的编导;精于后电影开发,市场谈判与营销的编导;精于后期制作、动画制作的编导;精于图片摄影、新媒体传播的编导;精于活动策划、公关文秘的编导。这样分类的培养模式是编导专业在当代艺术语境下不断被肢解时应对时代最主要的生存方式,也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找准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点,力争培养好每一个学生。

广播电视编导的认识和看法篇10

一、上半年主要工作情况

(一)强化力度,紧贴中心,新闻宣传成效明显。

年初以来,我局进一步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按照全县宣传工作会议的部署,紧贴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扎实开展宣传报道工作,为我县改革、发展和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1、加强新闻报道工作。新闻宣传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坚持新闻宣传“三贴近”原则,重点加大了我县工程项目、重大会议、林改、民生问题等的宣传报道力度。《*新闻》通过开设的《党建之窗》、《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等专栏,不仅丰富了新闻节目内容,也提高了广播电视新闻及相关专题节目的制作播出质量。同时,进一步加大了对我县干部职工深入学习*精神,全力为百姓办好事、办实事的报道力度。

2、健全制度,严格考评。确立了“团队合作、量化管理”的工作思路,把工作任务落实到每位采编人员、记者的头上,目标量化考评与工作成绩挂钩,奖勤罚懒。同时,坚持和完善了报道准则、节目审查制度,进一步提高了全体采、编、播人员的素质。

3、提高宣传效果和质量。半年来,将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宣传与具体落实相结合,深入各部门各单位和农村基层采访,对在新农村建设中一些为民办实事和惠民措施等进行了广度的宣传,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调整宣传方案,优化报道人员,正确把握内宣和外宣侧重点,使报道质量稳步提高。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新闻》播出各类稿件(含专题节目)509条,其中,电视新闻上市电视台85条,上省电视台3条。

(二)力筹资金,加大投入,事业建设扎实推进。

1、及时检修采、编、播设备。在局经费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挤出一部分资金及时检修了采、编、播设备,既为新闻采访提供了便捷,又极大地提高了《*新闻》的采、编、播质量。

2、积极推进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一是对50户以上自然村已建好的40座“村村通”工程进行维护和维修,目前机器设备运行正常,9座光纤有线联网均能收看到中央、省、市、县共30套电视节目,16座中频分配均能收看到29套电视节目,10座小片网均能收看到8套电视节目和中央一套、省一套广播节目,5座开路发射均能收看到4套电视节目和中央一套、省一套广播节目。二是进一步抓紧落实全县113个20户以上已通电而未通广播电视的自然村的通广播电视任务,切实解决农村人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现已制定了实施方案,上报县政府审批并配套实施。三是积极申报新一轮“兴边富民”工程项目。20*-2010年计划边境沿线村寨新建3座无线发射台和将对原建116座广播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站进行技术改造,计划总投资798万元。

3、完成无线覆盖工程建设任务。按上级要求,在局办公楼楼顶新建了一座300w农村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发射台,现工程已竣工,并于6月20日开始试播,目前机器设备运转正常。通过此项工程的建成,可直接覆盖县城城区3439户12938人及勐烈镇22个村民小组1039户4021人,进一步提高广播电视的覆盖率,更好地实现“十一五”规划中的“村村通”工程,也将为我局今后发展广播电视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4、加快城乡有线电视网络发展步伐。我局坚持广电事业建设无线、有线并举的原则,与广电网络*支公司密切协作,共同抓好城乡有线电视联网工作。在城区网稳步发展的同时,3月份完成宝藏乡广播电视与县城联网的任务,实现联网入户493户。目前,全县有线电视用户达5000多户,其中新增500多户。

(三)深化改革,健全制度,内部管理得以加强。

1、强化内部管理。进一步完善了值班、财务、安全保卫等项制度,适时修订了《干部职工岗位目标量化考评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了《考勤制度》、《工作制度》、《学习制度》、《会议制度》、《安全播出制度》等规章制度,做到以制度管人、以制度规范各项工作。

2、加强播出管理。机房实行24小时值班,全天候监控,确保了安全播出万无一失。做到有情况快速反映,及时出动,及时处理。同时,对播出系统适时进行安全检查,确保千家万户正常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严格播出纪律,坚持先审后播原则,确保了舆论导向正确。

3、加强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的管理。一是及时宣传《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管理规定》、《卫星地面接收设施接收外国卫星传送电视节目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加大广播电视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二是针对部分群众擅自购买安装卫星电视广播地面站的情况,加大了清查力度。根据上级指示精神,5-6月我局会同县610办、公安局、工商局、民宗局等部门认真开展了清理整治行动,对部分群众擅自接收境外电视节目的行为进行了宣传、教育和处理。

(四)狠抓教育,改进作风,队伍整体素质提高明显。

1、认真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我局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在局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按照县委的统一部署和县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安排,结合全市广电系统作风建设整顿教育活动,精心组织,使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是干部职工素质有了明显提高,思想意识和纪律观念得到了明显的增强;二是全体职工普遍受到了一次较为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进一步增强了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中央决策的自觉性,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有了明显增强。

2、抓好基础建设,树立广电新形象。今年上半年,我局采取抓学习、促提高,换观念、有创新等方式强化基础建设,使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一是狠抓了领导班子的思想作风建设,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增强,在干部职工的威信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二是加强了对干部职工政治理论教育力度,引导大家树立大局的观念,树立管理就是更好地服务的意识,拓宽思维,把广电工作同支持改革开放、支持县域经济建设联系起来。三是加强了业务学习和岗位培训。加强与上级的联系,适时选派人员外出学习培训,并要求每个干部职工做好读书笔记,使大家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实现学习和工作的良性互动,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五)其他方面的工作。

1、继续抽调2名职工支持林改和恢复重建工作,认真做好林改和恢复重建后续工作的宣传报道。

2、筹措6万元资金,顺利完成了县里下达的恢复重建点通广播电视工作。

3、发挥成员单位作用,配合各部门各单位竭力做好各项工作。

二、存在的不足

(一)新闻宣传质量有待提高。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和广播电视节目的发展进步,群众对广播电视节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广电局目前新闻采编人员不足或能力水平不强、节目内容不够丰富、新闻广度深度发掘不够、舆论监督功能没有充分发挥等等,这些因素都影响了新闻宣传质量。

(二)事业技术力量有待加强。随着广电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我局事业技术人员出现缺员的现象越来越明显,现有技术人员想要完成上级指定事业建设任务的负担过重,这样一来,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事业的建设和发展。

(三)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通过开展各种教育活动,队伍的整体素质虽有明显提高,但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一是政治理论水平与肩负的重大责任不相适应。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学习还不够,理解还不深,对深化改革的思想准备还不足,凭经验做工作。二是部分职工集体观念不强,搞个人化、个性化,不能正确处理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关系,统一不到共同战线上来。三是工作作风、工作方法与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适应。求真务实的思想树得不牢,有的作风漂浮,精神不振奋,工作不深入;有的整天忙于其他事务,不能以主要精力想工作、干实事。四是自身形象与群众的期望不相适应。有的职工观念淡漠,不注意群众的情绪、群众的愿望、群众的意见要求,不注意解决实际问题。

(四)各项制度有待完善及落实。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一些新问题、新情况也不断的出现,通过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并加以落实,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下工作的需求,促进广电事业的发展。

五、下半年工作打算

总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及省市县各种会议精神,以完成预定工作目标为努力方向,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按照市广电局和县委宣传部的工作部署和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以人为本,强化措施,加强管理,齐心协力,加快广电事业的大发展,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一)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方针,确保舆论导向正确,使新闻内宣更活、外宣更广,上市台、省台的电视新闻有更大进步。

(二)坚持事业发展和社会效益双丰收,落实及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113个20户以上已通电未通广播电视自然村),推动事业建设再上台阶。

(三)坚持以科技为支撑、科技兴广电的理念,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着力解决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

(四)加强内部管理,强化服务宗旨,使局风、行风有较大的转变,着力提高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