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投资理财行业报告十篇投资理财行业报告十篇

投资理财行业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9:23

投资理财行业报告篇1

一、产权保护理论:财务报告信息投资者保护的意义

(一)产权保护视角下投资者保护的必要性产权是指由产权制度规定的资产的使用权利的组合,产权制度则是保证产权得以实现的具体制度。产权意识很早就在西方社会中产生,西方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个人利益的扩大才会对个体行为起到激励作用,产权制度的执行可以保证行为人在公平、公正的条件下参与市场竞争,实现利益最大化。并且产权制度越具体、行为规范越清晰,行为人的利益就越能得到充分的保障,市场竞争也就越激烈。因此,产权制度不仅能激励行为个体,还能促进市场竞争和维护市场秩序。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普遍分离,这种情况对于公众公司而言表现得尤为突出,公司控制权普遍由职业经理人掌握。虽然职业经理人在管理能力和管理经验方面相比企业所有者而言有很大的优势,但企业所有者也即投资者将权力让渡给管理层后,管理层的个人目标可能与投资者的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相矛盾,这样就产生了信息不对称和委托问题。由于管理层处在企业信息的优势地位,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就可能威胁到投资者的个人利益,投资者的权利就会遭受损害,这与当初将企业控制权交给管理层的初衷相违背。作为企业所有者,如果投资者的利益无法保障,那么产权保护就无从谈起,企业就有可能被掏空,导致资本市场也无法实现有效性。

(二)财务报告信息对投资者保护的作用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行关键在于信息的传递。为了减轻投资者和管理层的信息不对称,使外部投资者及时获取企业内部信息、了解企业运行情况,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必须在制度上规定管理层的行为规范,由此就产生了交易费用,如披露费用、审计费用等。交易费用代表着投资者为了清晰地了解企业管理情况、发展态势所做出的利益牺牲,交易费用的存在势必会对企业价值产生损害,进而减少投资者的个人利益。交易费用的目标是为了让外部投资者详细了解企业信息,使得资本市场能对企业正确定价,减少二级市场的扭曲定价,最终减少委托成本。在众多信息中,最重要的是财务信息。财务报告全面反映着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以及财务报表附注和财务状况说明书。财务报告详细地披露了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资产管理能力和发展能力,为资本市场定价和投资者预测提供了最新的资料。但必须要注意,财务报告的质量也存在高低之分,财务报告的产生需要经历许多过程,从政府制定准则、企业执行准则到最后监督执行,每一过程的效果都将对最终的财务报告质量产生显著影响。管理层在财务报告中对企业运行做出的主观判断会大大降低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信息含量,高质量的财务报告才能真正传递公司信息,将管理层掌握的内部信息转化为投资者进行决策所依赖的外部信息,减少投资者和管理层的信息不对称,帮助投资者做出正确决策,使资本市场定价功能得以正常进行,投资者利益得到最终保护。

二、财务报告质量提升的目标导向与特征分析

(一)财务报告质量提升的目标导向我国2006年颁布的会计准则中指出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传递企业的相关财务信息,帮助企业投资者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这表明我国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双重目标,即在保证受托责任的前提下兼顾决策有用。但由于金融危机的发生以及长期以来的财务报告质量问题使得外部投资者的利益不断受到侵害,投资者产权没有得到保障,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证交易委员会提出了保护外部投资者的财务报告目标,认为财务报告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向外部投资者传递企业管理层信息,缓解信息不对称,帮助企业投资者进行正确决策使其相关利益不受内部管理层侵害。外部投资者包括股权投资者和债权投资者,在两者之中股权投资者又居于首要地位,因此保护外部投资者也就意味着保护股权投资者。故财务报告质量提升需要通过增大财务报告的信息含量,公开、公正地反映企业的运行状况,使权益投资者的利益不受侵害。

(二)财务报告质量提升的特征分析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保证会计目标实现的重要前提,也是会计理论的重要内容。在决策有用观的会计目标下,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包括相关性、可比性、可靠性、实质重于形式等,为了帮助外部投资者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财务报告需要采用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的计量形式,以提供更多的信息,但这给企业管理层留下了很大的主观判断空间,他们往往通过采用盈余管理的方法扭曲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为了实现个人激励而损害外部投资者的利益。决策有用虽然考虑了财务报告的编制但忽视了财务报告披露的质量,向资本市场传递信息的路径遭受阻碍,无法真正实现决策有用的最终目标。相比决策有用,保护投资者这一目标则主要关注财务报告是否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需要同时考虑财务报告的编制与披露。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FaSB提出投资者保护观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需要包括透明度、清晰性、一致性、完整性等。笔者在综合学术界和实务界的观点后认为,投资者保护观下的会计信息质量的核心特征就是透明,并构建了相应的特征体系(如图1所示)。透明意味着企业需要通过财务报告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真实面貌,使外部投资者能透过财务报告这一表象看到企业经济情况的本质。实现财务信息的透明必须要做到对企业财务如实反映和用适当的计量方式公允披露两项要求,也就是说财务报告中的信息不仅应该是真实的而且还要求用最有效的方式表述,使投资者获得可以验证、采纳的决策信息,帮助其在资本市场做出判断,缓解其信息劣势,保障自己的权益。

三、投资者保护导向的财务报告质量保障

(一)投资者保护导向的公平与效率财务报告的产生需要经历多个环节(如图2),包括会计准则的制定、会计准则的执行、监管机构的监督,这三个环节中任何一个的执行效果都会对最终的财务报告质量产生极大的影响。会计准则是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进行具体操作的行为规范和具体指南,它对财务报告的质量起到决定性作用,管理层的披露和监管机构的监督都会受到准则的影响。会计准则的执行是具体工作人员与管理层对会计准则的遵守和采取的主观判断程度,只有充分遵守准则才能可靠真实地反映企业运行情况,向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高质量信息。监管机构的监督此处主要是指审计机构对管理层出具的财务报告进行独立的第三方证明,以保证财务报告具有高度的可信度。因此要想实现投资者保护的最终目标,应该密切关注所有环节,并使各个环节始终以投资者保护为目标,相互协调配合。

保护外部投资者,最重要的是要让投资者在公平的环境下参与竞争。公平意味着公正、不偏不倚,指所有投资者的各项权利平等,这是保障投资者利益、参与投资的基础。对此,要求企业对经济业务进行计量、编报财务报告时,不偏不倚地按照现行会计准则的规定,任何一笔经济业务都不能疏忽,使外部投资者能够全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只有保障投资者的竞争公平,才能实现保护投资者的最终目标。其次还必须保证所有投资者的投资效率,也就是说投资者能根据公开获得的财务信息做出自己理性的决策。因此企业不仅应向外部投资者提供全面的信息,而且还要向外部投资者提供有效性好、可供决策的信息;此外,还要不断改善企业的治理状况、优化外部监督。但要注意的是,投资者的投资效率是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直接挂钩的,因此在保证投资者效率的同时还必须控制被投资企业的成本。

(二)公平与效率对保障财务报告质量的启示在我国目前宏观环境下,财务报告的信息传递作用对投资者保护有着决定性地位。为了最终实现保护投资者的目标,必须使公平和效率原则全面贯穿于财务报告的产生和披露的全过程。首先,在财务报告生成方面应遵循规则公平、程序公平和机会公平的原则。(1)规则公平要求生产财务报告的会计准则对所有外部投资者是平等一致的,不能使一部分人有不当得利,也不能使一部分人利益遭受无端侵犯。会计准则对最终的财务报告内容起到了约束,凡是与企业财务有关的经济业务都应该全部记录,因而对财务报告的质量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进而影响了投资者的信息需求满足度。要对外部投资者的利益进行保护,就必须确立公正合理的会计准则,对财务报告进行制度约束。而目前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仍然存在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对会计准则的执行效果有一定影响,财务报告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2)程序公平即过程公平要求在会计准则实施过程中,规则的执行与实施程序是公正平等的。过程公平具体到财务报告的生成是指企业管理层对会计准则的遵循程度和执行力。遵循程度高、执行力好,与制定会计准则的目标相一致,财务报告的质量就会相应较高。但企业管理层和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都会使得会计准则执行可能与准则的设计目标有很大的不同。(3)机会公平是指各利益相关者拥有公平的表达权、参与权和选择权,这是由规则公平、过程公平确定的。具体到财务报告,是指外部投资者拥有同等的机会和权利获取财务报告的信息内容,决不能让一部分内部人员提前利用企业信息进行内部交易,侵害其他投资者的利益。这就要求财务报告披露时必须做到合规、公正,防止信息提前泄露。其次,在财务报告的生成方面应遵循效率原则。财务报告应能够帮助投资者做出理性的决策,使其获得一定收益。但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不是有效的,出现了很多不公正的现象,直接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因此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一方面,政府应该积极建立、修订市场制度体系,保证企业向外部投资者提供可供决策的信息;另一方面企业也要不断改善企业的治理状况、优化管理和成本控制,增强市场投资者的信心。

四、投资者保护导向的财务报告质量提升

(一)改进会计准则的制定在我国由于经济环境的特殊性,会计准则的制定和监管主要由政府执行,财政部在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财政部会计司则具体负责准则的制定事项,这是显型的政府导向型模式。会计准则的具体制定是由会计准则的目标决定的,而会计准则的目标由受托责任、决策有用发展到投资者保护都是由市场的内在发展决定的,更明确地说是由满足保护投资者相关利益这一需求决定的,因此会计准则的变迁也应该是一个自发过程。但政府作为投资者,会使政府导向型模式不可避免地在准则制定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因此需要改善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

(1)保障准则制定机构的独立性。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要具备独立性,这是会计准则制定具备公正性的前提条件。目前我国会计准则是由财政部制定的,财政部一方面作为国家部门,行使国家权力,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另一方面财政部又是国有资产的管理部门,在准则制定时难免会受到一些国有企业的影响。这两者会左右会计准则的制定,使财政部在制定准则时丧失一定的独立性。因此,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应逐步削弱政府的作用,如适当放权于证监会,让证监会积极参与制定会计准则。

(2)扩大准则制定的参与度。首先,鼓励企业代表尤其是上市公司企业代表为准则制定提供建议,因为他们是会计准则的具体执行者,了解会计准则在执行时所遇到的问题,同时又与资本市场联系紧密,其意见不仅会影响会计准则的执行效果而且会造成资本市场的反应。其次,调动社会各界,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积极参与准则制定,并为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提供技术性保障。只有让各方利益相关者充分参与、博弈,才能提高财务报告的最终质量。

(3)改善会计准则实施效果。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独立和参与度的提高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企业对会计准则的执行效果,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但这远远不够,在会计准则制定后,还需要注意对企业和社会公众加以引导,使投资者和企业加强对会计准则的学习,了解会计准则的变化和影响,提高会计准则的社会效应,切实体现投资者保护的立法导向,以免因规则不一致而降低会计准则制定效率。

(二)保障会计准则的执行会计准则的执行受到企业外部监管和内部监管环境的共同影响。外部监管环境是指会计准则执行的宏观环境,包括法律制度、经济政策,它决定着会计准则执行的基本环境和违规成本。内部监管环境是指企业内部控制,包括内部治理、监事会等。对减少财务舞弊和盈余操纵有重要作用。在目前我国法制建设不完善及企业内部控制问题不断凸显的情况下,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会计准则执行的监管。

(1)随时调整监管方向与重点。在我国,公众公司通过关联交易、并购重组转移公司资产的情况一直存在,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权益而且严重破坏了社会公平。面对这种状况,监管人员必须对这些复杂业务有着充分的了解,并且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和怀疑。虽然监管人员一直对这些可能产生资金转移的交易保持密切的关注,但企业管理层为了谋求自身的利益,利用会计准则的漏洞不断采用新的手段侵吞公司资产,损害公司价值。面对这种情况,监管人员应随时调整监管方向和重点,审视公司可疑的经纪业务,并追究违规人员责任,保障会计准则的执行效果。

(2)完善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会计准则是在不断变化的实施环境中执行的,环境的变化会对财务报告的质量产生影响。为了适应不同的环境,保证财务报告能够公正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就必须加强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贯穿于整个企业的每一环节,对会计准则的执行起到了内部限制,如董事会代表投资者对管理层出具的财务报告进行内部审计以确认管理层公正合理地提供了企业财务信息,监事会则对管理层是否有违规行为进行监督。但目前许多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缺失,管理层权力过大,董事会和监事会根本无法限制管理层的一些机会主义行为,致使公司价值受到损害。因此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防止财务舞弊和盈余操纵等违背会计准则的情况发生。

(三)规范财务报告的披露财务报告必须及时公平地向资本市场予以披露,目前许多上市公司对重大事项不及时公布,一部分内部人员提前利用企业信息进行内部交易,侵害其他投资者的利益。为了防止利用财务报告进行内幕交易,上市公司必须不断完善财务报告披露过程,做到合规、公正。

(1)控制选择性披露。上市公司应根据会计准则和证市场管理条例确定哪些事项是需要披露的,该披露的必须披露,不能有所隐瞒。如果管理层对根据规定应予披露的事项加以隐瞒,就应该依据法律法规加以处罚,防止投资者的利益遭受侵害,保证投资者信心,规范证券市场。

(2)明确披露时间。上市公司应按规定的时间公布财务报告,财务报告内容在其公布之前是属于内幕信息,只有企业管理层等内部人员才可能知道,如果相关内部人员不按时披露财务报告,就可能利用财务报告披露的时间差进行市场交易,获得不当利益,这就侵害了其他投资者的利益,违反了证券市场的规定,因此上市公司必须明确财务信息披露时间。

(3)持续监管披露过程。企业内部监管人员和外部监管人员应该对企业财务报告披露的整个过程保持持续关注,对于临时报告和季度报告尤其需要这样。一旦发现有任何违规行为,监管人员必须指出,情节严重的还要加以惩罚。

(4)完善惩罚制度。惩罚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财务报告的披露效果,防止内幕交易等情况的发生。但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的一些规定不够完善,而且惩罚措施相对较轻,造成企业管理层的违规成本低,一些与财务报告披露有关的事件经常发生。因此政府、证监会需要对违反财务报告披露规定的行为进行更严厉的惩罚,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

参考文献:

[1]黄世忠:《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面临的挑战与思考》,《会计研究》2001年第10期。

[2]蔡传里:《会计信息披露透明度的投资者保护观》,《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3]葛家澍、刘峰:《会计理论:关于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投资理财行业报告篇2

财务报告的目标是概念框架的基础,概念框架的其他方面—报告主体、信息质量特征、财务报表要素、确认、计量、列报与披露—都要以财务报告的目标为基础,在逻辑上服从并服务于财务报告的目标,财务报告的目标决定了主体向报告使用者所提供信息的含量,所以概念框架的设计和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都要紧紧围绕着财务报告的目标而展开,财务报告的目标在概念框架和会计准则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财务报表的编制和列报框架》的到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2010年《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的,其间经过了21年,这21年间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创新金融产品不断涌现,原有的会计理论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对于主体信息的需求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财务报告的目标必然也要做出改变。为了实现以原则为导向的国际准则的趋同,iaSB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2004年联合发起的概念框架的修订工作,在2006年7月和2008年5月了两个重要的讨论稿和征求意稿后(iaSB.Discussionpaper-preliminaryViewsonanimprovedConceptualFrameworkforFinancialReporting,July2006;iaSB.exposureDraftofanimprovedConceptualFrameworkforFinancialReporting,may2008),iaSB与FaSB于2010年联合了最新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如下界定的:财务报告的目标提供关于报告主体的财务信息,这些财务信息对于现有和潜在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授信人在做出向主体提供资源的决策时是有用的。这些决策包括买入、卖出或持有权益和负债工具,和提供或偿还贷款以及其他形式的信用。

在1989年iaSC的《财务报表的编制和列报框架》中,财务报表的目标是如下界定的:财务报表的目标是提供关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变动方面的信息,这种信息对于很大一批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是有用的,财务报表还反映了管理当局对交付给它的资源的保管责任或受托责任的实施成果。

不难发现,2010年的概念框架和1989年的框架中关于财务报告目标的表述出现很多新的变化,这种变化包括用“财务报告的目标”取代了“财务报表的目标”、财务报告使用者由“很大一批使用者”演变为“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授信人”以及进一步突出了“决策有用性”。那么这些新的变化是否更加合理?此外,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关于是否将“维护金融稳定”列为财务报告目标的争论从未停止,那么“维护金融稳定”是否该成为财务报告的目标?财务报告目标的最新变化与争议对界定我国未来的财务报告目标有哪些启示?本文试图通过规范性的分析找到上述问题的答案。

一、iaSB概念框架中财务报告目标的最新变化

iaSB2010年的概念框架对财务报告的目标重新进行了界定,最新的财务报告目标与iaSC1989年的《框架》中所界定的财务报表的目标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这种新的变化源于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报告使用者信息需求的变化。

(一)“财务报告的目标”取代了“财务报表的目标”

iaSB2010年的概念框架与iaSC1989年框架一个最直观的区别是明确使用了“财务报告”替代了“财务报表”。1989年的框架指出,一套完整的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财务状况变动表(现金流量表或资金流量表)、附注、其他报表和解释材料。iaSB2010年的概念框架中指出,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而iaSC1989年的框架关注的仅仅是财务报表,可以看出iaSB2010年的概念框架的范围更大了。

但遗憾的是iaSB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财务报告的定义及其边界,并且在其接下来的修订工作中关注的重点仍然是财务报表,比如财务报表的要素、确认、计量、列报与披露等。同时在“财务报告”概念的基础上重新抽象出一个最新的概念—“通用目的财务报告”。iaSB指出,关于财务报告与财务报表界限、通用目的财务报告与特殊目的财务报告界限的讨论将会在概念框架项目的以后阶段进行。所以在2010年的概念框架中并没有明确财务报告的界限,而是直接使用术语“通用目的财务报告”,明确指出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目标是概念框架的基础。

由于报告使用者的类别众多,不同使用者有着不同的信息需求,从理论上讲,报告主体应该针对每一类型使用者的特定需求提供特定目的财务报告,但从实务而言,这种方法显然是不可取的,抛开繁杂沉重的编制工作不谈,另一个重要的难题是报告主体无法准确获知报告使用者的决策方法或程序,以及会计信息(或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在其决策过程中扮演何种角色。因此,“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概念便应运而生,因为大量的报告使用者需要相似的信息,通用目的财务报告可以满足大部分报告使用者可能的信息需求。

通用目的财务报告并不能提供报告使用者所需要的所有信息,比如宏观经济状况及预测、政治事件和行业未来展望等,但通用目的财务报告是为了满足大部分报告使用者的一般信息需求而编报的,那些具有特殊信息需求的报告使用者并不是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服务对象,比如公司管理层、政府监管部门、税收征管部门等,但并不排除通用目的财务报告对于特殊的信息需求者在客观上也是有用的。

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最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外部使用者,比如投资者、债权人等。这些外部使用者不能直接要求报告主体向他们提供信息,但又必须依赖这些信息来做出决策或评价。与通用目的财务报告所对应的特殊目的财务报告并不属于概念框架的讨论范围,在不能满足所有报告使用者信息需求的情况下(理论上也不存在其他形式的报告能够满足所有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我们只能追求使用通用目的财务报告来满足大部分外部使用者(投资者、债权人)的信息需求,因为这样可以保护大部分报告使用者的利益,所以概念框架和本文讨论的财务报告仅限于通用目的财务报告(以下简称“财务报告”)。

(二)财务报告主要使用者由“投资者导向”转向“投资者与债权人导向”

关于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在iaSC于1989年的《财务报表编制和列报框架》中,有“一大批使用者”的表述,同时明确了这一大批使用者包括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雇员、贷款人、供应商和其他商业债权人、顾客、政府及其机构与公众。虽然上述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不可能完全由财务报表来满足,但是仍然存在着对所有使用者来说是共同的需求。投资者是企业风险资本的提供者,因此,为了满足他们的需要而提供的财务报表,也可以满足财务报表能够满足的其他使用者的大部分需要。所以,1989年框架中财务报表的目标是“投资者导向”,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是财务报表的主要使用者。

而iaSB2010年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的第一章中明确指出,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授信人是财务报告的主要使用者,并且明确管理层、监管机构和公众等其他报告使用者不是财务报告的主要使用者,即使财务报告对他们来说有时也是有用的。所以,iaSB2010年概念框架中财务报告的目标是“投资者与债权人导向”。

从iaSB概念框架(包括1989年的框架)中关于财务报告(表)主要使用者的论述中可以看出,财务报告的主要使用者经历了从“投资者”到“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授信人”的转变,这种转变的背后实际上是一种视角与理念的转变,即从“所有者视角”到“实体视角”的转变。将投资者列为财务报告的主要使用者是一种“所有者视角”,而将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授信人列为财务报告的主要使用者是一种“实体视角”。在所有者视角,财务报告关注的是投资者或股东的利益,最大程度地满足他们的信息需求,这在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以及经理人制度不健全的经济环境下是可行且合理的,在那样的经济环境下,投资者自行管理自己的企业,投资者往往对企业承担无限责任债务,这些因素是“投资者导向”产生的根源,也是将投资者列为财务报告主要使用者的重要原因。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有权与经营权逐渐分离,企业所有者不再亲自管理企业而是雇佣经理替他们经营企业,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和资本需求的增长,新的商业形式也不断出现,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是负债经营,现在大部分的企业都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资本提供者也只承担有限的债务并且职业经理人与资本提供者(投资者、债权人)是相互独立的,这样,“实体视角”理论便应运而生,在这种视角下,财务报告不再仅仅关注投资者的利益,不能仅仅满足投资者的信息需求,还要关注债权人和其他授信人的信息需求,因为从实体的角度看,他们也是企业的资本提供者,他们的信息需求同样应该得到满足。这种理念的转变实际上是在最大限度地保护大多数人的利益,“实体视角”下的财务报告目标包括了“所有者视角”下的财务报告目标,二者并非相互排斥的关系,而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三)最新的财务报告目标进一步突出了“决策有用观”

iaSC1989年的《财务报表的编制和列报框架》认为财务报表的目标是为使用者提供对经济决策有用的财务信息,同时反映管理层对交付给它的资源的受托管理责任。

受托责任存在的前提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即存在明确的委托、受托关系。如果受托与委托双方中,任何一方的模糊与缺位,都将影响受托责任的履行,基于这样的经济环境,受托关系是通过委托、受托双方直接往来所形成的,而不是通过资本市场形成的,因为在资本市场中,资源的委托、受托关系变的模糊。笔者认为,在资本市场不发达的情况下,“受托责任观”较为切合实际,它使得企业的会计行为与其经济行为相一致;而在资本市场发育成熟的情况下,投资者或债权人等报告使用者对其决策的实施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他们更需要的是对其决策有用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决策有用观”更切合实际。

从它们所提供信息的内容上来看,受托责任与决策有用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它们某种程度上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财务报告的主体应该是受托人(即管理层),委托人要依赖于受托人提供的信息对受托人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进行评价,从而决定是继续维持受托关系还是更换受托人,这对于委托人来说本质上也是一种“决策有用观”。

iaSB同样认为,“决策有用观”包含了“受托责任观”,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是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的授信人,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决定买入、售出或者持有一项权益或债务工具取决于他们期望因此而获得的回报,比如股利和市价上涨等。现有和潜在的债权人和其他授信人决定提供贷款或其他形式的信用取决于他们期望获得的本金、利息和其他形式的回报。而他们对这些回报的预期取决于他们对企业未来净现金流的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的评价与判断,所以他们就需要有用的信息来帮助他们评价和判断企业未来净现金流,这些有用的信息包括企业的资源、对企业的要求权以及资源和要求权的变动和企业的管理层是否有效地履行受托责任。对受托责任的评价包括受托人在不利经济因素影响下是否有效地保护了企业的资源、企业是否遵守了法律、规章和合同条款等。因为受托人对于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会影响到企业获得净现金流的能力,从而影响到报告使用者对所获得回报的预期以及资源分配的决策(买入、售出、持有、提供贷款等),所以报告使用者评价受托责任的最终目的仍然是为了做出合理的经济决策,所以,iaSB认为“决策有用观”包含了“受托责任观”。

iaSB与FaSB同时还指出,在概念框架中没有明确使用术语“受托责任”,但仍然对“受托责任”的涵义进行了相关的阐述,对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有用的信息对于委托人评价受托人的受托责任也是有用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受托责任(stewardship)”翻译成其他语言可能会产生理解差异,从而可能造成对财务报告目标的误解。既然“决策有用观”包含了“受托责任观”,那么使用“决策有用性”作为财务报告目标的关键词则更为合理。

二、与财务报告目标有关的争议

(一)“维护金融稳定”是否该成为财务报告的目标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学术界对于会计计量方法提出了很多质疑,尤其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有人认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夸大了资产的内在价值,是金融危机的诱因之一,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本质上符合“决策有用观”的财务报告目标,因此有人提出来应该将“维护金融稳定”作为财务报告的目标,维护金融稳定是监管者和财政政策制定者的责任,财务报告也应该关注他们的信息需求。

对此,iaSB与FaSB给出了这样的解释:财务报告应该如实反映经济实质,并尽可能地与经济实质出现最少的偏差。也就是说财务报告只需如实列报即可,这种如实列报没有必要迎合金融稳定的目标,即没有必要考虑这种如实列报是否能够实现维护金融稳定的目标。

此外,如果将金融稳定作为财务报告的目标,可能会产生一些无法解决的矛盾,比如有些人认为维护金融稳定最好的方法是要求主体不报告或推迟报告主体资产或负债价值的变化,这种要求显然会剥夺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授信人的知情权,这显然与iaSB或FaSB的使命(为资本市场参与者服务)是不一致的。虽然维护金融稳定不是财务报告的主要目标,但提供了相关可靠信息的财务报告对于维护金融稳定也是有利的。

总之,维护金融稳定是监管者的责任,而财务报告只需要做到如实反映即可。例如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下,一项资产的公允价值是1元,那么财务报告的目标就是如实反映出该项资产的价值是1元,如果该项资产的价值因为某种原因下降到0.1元,那么财务报告仍应该如实反映出该项资产的价值是0.1元,哪怕金融系统会因为该项资产价值下降到0.1元而变得动荡,所以金融系统的动荡不能归因于财务报告,财务报告只是做到了如实反映,不该成为金融不稳定的替罪羔羊,所以“维护金融稳定”不能作为财务报告的目标。

(二)“业绩评价”是否该成为财务报告的目标

财务报告最早开始出现时就是为了对管理层进行业绩评价,从而解脱管理层的受托责任。业绩评价包括评价过去的经营业绩和预测未来的现金流量,本质上是评价管理层的受托责任,实施业绩评价的主体往往是投资者,管理层有时候也会对自己的业绩进行自我评价,但管理层不是财务报告的主要使用者,财务报告是为了满足外部使用者(投资者、债权人)的信息需求,而管理层可以从企业内部直接获得与主体有关的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投资者通过评价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来做出经济决策,从而决定是继续持有投资、还是增加投资或者退出投资。业绩评价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业绩评价的最终目的仍然是做出经济决策,业绩评价的本质仍然是“受托责任观”,而“受托责任观”已被“决策有用观”所包含,所以,笔者认为“业绩评价”与“决策有用观”是不矛盾的,它已经被包含在决策有用观的财务报告目标之中。

(三)投资者与债权人的信息需求是否一致

投资者与债权人都是主体的资本提供者,投资者提供的是股权资本,债权人提供的是债权资本,从表面上看他们的信息需求是不一致的。投资者要求的往往是资本增值、股利收入等,所以他们需要评价主体未来净现金流的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债权人要求的往往是按时收回本金和利息,所以他们也需要评价主体未来净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从这个角度来看,投资者和债权人的信息需求是一致的。但仔细分析,投资者和债权人各自对主体未来净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则是不相同的。投资者对于未来可获得的净现金流量有着较高的心理预期(必要报酬率),这种预期往往高于债权人对未来净现金流量的预期(即股权资本成本大于债权成本)。此外,主体资本中的长期资本往往来自于投资者,而短期资本往往来自于债权人,所以,投资者对主体未来净现金流量时间要求大于债权人,投资者要求主体能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具备令其满意的现金流,而债权人往往只要求主体在债权存续期间内具备相应的偿还能力即可,并且投资者所能承受的主体未来净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也要大于债权人。

由此可见,投资者与债权人的信息需求在本质上是不一致的,所以最新的财务报告目标由“投资者导向”转向“投资者债权人导向”,即财务报告不仅要满足投资者的信息需求还要满足债权人的信息需求。

三、来自iaSB概念框架的启示

(一)财务报告目标是概念框架的基础

无论是iaSC1989年的框架,还是iaSB2010年的概念框架,都将财务报告的目标摆首要的位置。财务报告的目标是概念框架的基础,同时也是财务报告的基础,概念框架的其他方面—报告主体、信息质量特征、财务报表要素、确认、计量、列报与披露以及具体准则的制定都要源于财务报告的目标并以其为导向。

(二)应明确财务报表和财务报告的界限

iaSB2010年的概念框架与1989年框架最大的一个不同之处在于用“财务报告”取代了“财务报表”,但最终的概念框架实际上重点关注的仍然是“财务报表”,虽然已经明确了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没有明确划分两者的界限,iaSB也并没有其他形式的财务报告。

财务报表与财务报告的界限应该尽快进行权威的划分,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财务状况变动表(现金流量表或资金流量表)、附注、其他报表和解释材料。财务报告所包含的内容显然要比财务报表多,可以将管理层讨论分析、补充材料等正式列入财务报告的组成部分。公司年度报告可以成为财务报告的参考形式。

(三)“实体视角”下的财务报告目标是必然选择

“所有者视角”下的财务报告目标是投资者导向,主要满足投资者的信息需求,这在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较多的经济环境是合理的,而在现代经济环境中,所有权与经营权相互分离,企业的资本需求也不断增加,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授信人都是企业的资本提供者,“实体视角”下的财务报告目标应该是投资者和债权人(包括其他授信人)导向。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授信人应该成为财务报告的主要使用者,满足这些人信息需求就可以满足其他使用者大部分的信息需求。

四、对界定我国财务报告目标的启示

我国于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对财务报告的目标进行了如下界定:企业应当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又称财务报告,下同)。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

我国的财务报告目标与iaSC1989年的财务报表目标在表述上高度趋同,“受托责任”与“决策有用”并重,随着我国经济形势和报告使用者信息需求的不断变化,我国的会计准则在未来必然做出很多修订,我们可以从iaSB概念框架中财务报告目标的最新变化中得到一些启发,以便重新界定我国的财务报告目标。

(一)我国的财务报告目标不能忽略“受托责任”

“决策有用性”是iaSB概念框架中财务报告目标的关键词,这里的“决策有用性”包含了“受托责任”,在国外的经济环境中,财务报告的主要使用者是投资者和债权人(包括其他授信人),他们评价管理层是否履行受托责任的最终目的仍然是为了做出经济决策。但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政府和社会公众也是财务报告的主要使用者,他们(尤其是公众)有时候评价管理层的受托责任不是(或不仅是)为了做出经济决策,而是单纯地监督国有资产的使用情况,我国的社会公众本质上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但国有资产的受托人往往是政府有关机构或部门,公众可以接受受托人没有做到国有资产的增值,但绝不可以接受受托人对国有资产的浪费和不当处置。由于政府和社会公众在我国也是财务报告的主要使用者,所以我国的财务报告目标仍然应该明确要反映管理层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这样才能让政府和公众更好地监督国有资产。

(二)财务报告的边界要有所扩大

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规定:财务会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报表。这样的表述与iaSC1989年框架中的财务报表的概念存在较大的差异。我国的财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附注和其他应该披露的信息与资料。这实际上是iaSC1989年框架中财务报表的概念,在iaSC1989年的框架中已经明确指出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财务状况变动表(现金流量表或资金流量表)、附注、其他报表和解释材料。iaSB在2010年的框架中指出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的组成部分,虽然没有明确定义财务报告的概念,但很显然,iaSB财务报告所包括的内容要多于财务报表(包括附注),而我国仅仅将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和其他信息资料定义为财务报告,这仅仅是狭义的财务报告,其本质仍然只是iaSB概念框架中的财务报表。

在未来与iaSB实现准则趋同的过程中,我国应该进一步扩大财务报告的范围,可以参考上市公司年度报告形式进一步丰富财务报告的内容。

(三)我国在进行准则趋同过程中财务报告的主要使用者不宜改变

我国的财务报告目标中明确指出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虽然未明确使用“主要使用者”的字眼,但不难得知上述四类使用者就是我国财务报告的主要使用者。由于经济环境的特殊性,我国的政府和社会公众往往比国外的政府和社会公众对财务报告有更强烈的需求。我国的政府同时扮演着投资者和监管者的角色,而大部分的国有企业支撑着国民经济的命脉,由于我国特殊的社会制度,国有企业本质上属人民所有,从而使我国的社会公众对财务报告有着更强烈的需求,社会公众有着监督国有资源的愿望,而财务报告是公众监督国有企业资源最直接的工具,所以在我国,除了投资者和债权人外,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也是财务报告的主要使用者。

投资理财行业报告篇3

一、财务报告及其作用

(一)财务报告的定义新会计准则中对财务会计报告的定义是包括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报表。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主要包括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企业的财务结构、企业的变现能力、偿债能力和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利润表是指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经营成果主要包括企业的获利能力、成本费用的高低与控制情况等。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会计报表。现金流量主要包括企业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等所产生的现金流量。附注是指对在会计报表中列示项目所作的进一步说明,以及对未能在这些报表中列示项目的说明。有助于使用者进一步理解和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其现金流量。

(二)财务报告的作用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就是产权分离,使股东与企业管理者之间出现委托与受托的关系。股东把资金资本投入企业,委托管理人员进行生产、经营管理。为了确保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保证其投入资本不断增值,股东就需要了解管理当局对受托经济资源的经营管理情况。为此就需要通过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来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生产经营状况和现金流量等企业情况,监督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以达到利益最大化。

财务报告为企业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外部单位和部门提供会计信息,有助于投资者、债权人和潜在投资者对不同企业的财务状况、生产经营情况、现金流量等进行比较分析,降低投资风险,有利于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持续地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筹资、融资、投资活动日益频繁,在企业外部就形成了投资者、债权人组成的与企业有着经济利益关系的集团,投资者和债权人可以通过对企业财务报告的分析,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生产经营情况和现金流量,分析企业的偿债、盈利能力,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作为进行投资、信贷、融资等方面决策的依据。

财务报告是国家进行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依据。通过对财务报告的逐级汇总,便于国家掌握和了解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是国家管理部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和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通过对企业的财务报告提供的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国家有关部门可以考核国民经济总体的运行情况,从中发现国民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对宏观经济的运行做出准确的决策,通过各种经济杠杆和政策倾斜,发挥市场经济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财务报告也可以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编制和提供有用的财务报告,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借助于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披露,促进资本市场和国民经济的结构调整与升级,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现行财务报告的缺陷

(一)重法律形式而轻经济实质根据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相关定义,实质重于形式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其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所以当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和法律实质发生矛盾时,会计核算应该根据经济实质进行会计处理。但一直以来会计界就很难判定到底是实质重于形式还是形式重于实质,现行的财务报告往往是“法律形式”取代了“经济实质”,并以此进行会计核算。如按照现行财务报告模式的财务会计资产这一概念表述:资产是企业未来的经济利益,是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但会计人员核算时不是真正按照现值而是按照历史成本属性去计量资产;负债是企业过去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会导致企业经济利益流出的现时义务,但会计人员核算时只能反映企业过去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并不能确切反映企业现值,按照历史成本计量负债势必造成会计核算会以法律实质进行会计处理;当产品销售有销售退款时,会计人员往往在交易发生时就已经将其确认为收入,但经济事实却是与该产品相并存的风险并不能忽略也不可能完全转移。

(二)现行财务报告内容披露欠缺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投资理财行业报告篇4

关键词:财务报告投资效率

在公司发展过程中对财务报告有严格的要求,报告设定的内容需要符合融资体系的要求。实践证明,财务报告质量在缓解融资约束中有重要的作用,公司的资产抵押能力越高则说明能筹集更多的外部资金。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对公司现有投资项目的边际价值有一定的要求,要掌握信息间的关系,根据投资风险,减少融资摩擦,进而缓解融资公司当前存在的问题。基于资产和信息不对称关系的特殊要求,在信息利用阶段,要进一步探析财务报告的抵押状况,对投资效率和投资不足等现象进行分析。

一、财务报告质量和公司投资效率的假设关系

公司投资效率和融资能力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首先对资金体系进行融合,在市场因素的影响下,内外部融资机制出现变动。针对现有融资机制的具体变化,要做好假定设计工作,按照设计比例进行操作,避免出现设计失误的现象。以下将对财务报告质量和公司投资效率的假设关系进行分析。

(一)非效率投资成因

公司投资效率主要取决于融资能力和意愿,考虑到投资机会的具体要求,需要对项目比例进行分析,按照边际价值的要求进行分析。由于外部资金提供者和信息管理者之间存在信息差错的现象,针对其特殊性,为了避免出现融资错误或者融资约束的现象,要按照投资形式要求对其进行分析,满足融资机制的整体要求。如果得不到足够的资金,则必然会导致投资不足,进而降低投资效率。此外公司投资是否有效率取决于投资意愿,针对道德风险的特殊性,在控制阶段,必须对公司实际控制人进行有效的管理。

(二)财务报告质量对投资效率的影响

有效的财务报告对企业整体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首先考虑到已有财务体系的特殊要求,为了降低投资者的决策失误率,需要掌握相关性联系,按照具体选择要求进行设定。为了避免出现投资不足的现象,投资者要对公司股票价格进行分析,确定价格后,适当降低成本,从整体上提升融资能力。考虑到项目具体管理属性的变化,为了对投资意愿进行对比,必须以最大化目标为基础,及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落实,按照具体契约要求实践。价格反馈对管理形式的落实有重要的作用,需要提高管理者的管理能力,优化投资决策,进而获得更多的收益。

(三)财务报告管理现状

财务报告质量比较高的公司表现出比较高的投资效率,基于财务管理的特殊性,在实践阶段必须对投资不足或者抑制现状进行分析,针对上述问题,需要提出假设,财务报告质量比较高的公司投资能力不足,财务报告质量在不同资产抵押能力的公司中对投资效率的影响。根据提出的假设问题对具体报告进行审核,我国资本市场会存在信息特征不对称的现象,如果外部资本提供者在管理阶段出现信息不到位,回报率会比较低。公司如果因为融资能力不足,出现资金短缺或者投资不足的情况,资产抵押可以作为一种保障付诸实践。资产抵押本身作为有效的保证机制,能减少融资摩擦,提升公司的融资能力,缓解当前工作现状。在整个管理阶段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由于抵押能力和融资能力存在联系,如果公司不能在短时间内进行债务融资,则必然会出现权益融资的现象。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必须了解企业的融资约束能力,对资产抵押和应用现状进行分析,掌握公司透明度的要求。在高质量的财务报告要求下,为了缓解融资约束不足的现象,要按照投资比例对其进行分析。

二、相关变量分析

财务报告质量和公司投资效率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可以从现状入手,按照要求对其进行设定。以下将对相关变量进行分析。

(一)投资效率

投资效率在整个审核阶段有重要的作用,主要是用来特定公司的投资效率,基于其特殊性,要通过构建模型的方式建立投资模型,结合投资规模以及估计残差对其进行设定。考虑到特定变量的属性变化,为了避免投资过度的现象,需要对投资利用率进行比对,按照总资产要求进行评估。

(二)财务报告质量

财务报告的目标是提供有助于决策者的可靠信息,财务报告所纰漏的信息对投资者来说有重要的影响。会计盈余不仅是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工具,同时也是管理者薪酬契约的基础所在。需要对盈余质量、盈余平滑度和稳健性等进行分析。按照指数要求对其进行设定,缓解单个指标存在的误差或者极端值影响。

1、应计质量

应计管理制度的优势比较明显,在线性分析过程中需要对利润进行计算,评估出最大经济值。考虑到利润值的属性变化,公司需要对现金流量进行比较,计算出利润后,按照公司发展前景要求,拟定合理的财务报告。

2、盈余平滑度

盈余平滑度指的是公司财务报告披露的会计盈余和真实收益间的差异,其具体指标直接对项目变化以及系数产生影响,考虑到平滑度的指标要求,掌握会计盈余的波动情况。考虑到财务信息可靠度和相关性的变化要求,可以通过建立模型的方式计算出盈余平滑度。

3、会计稳健性

会计稳健性指的是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具体要求,在实践阶段要对收益值进行确定,降低利润值。为了避免信息过度披露的现象,可以采用建立模型的方式进行设定,按照操纵性利润度以及会计稳健性要求进行落实。

4、财务报告系数

为了对各种度量的财务报告系数进行分析,要研究样本信息最大化。在实践阶段可以构建平均综合系数的财务报告,通过百分数赋予的形式对财务报告指数进行评估。通常来说,不同财务指标存在差异,可以按照百分位数值变化对财务报告进行审核。

(三)资产抵押能力

公司的业务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固定资产和存货资产的配置关系,资产抵押能力决定固定资产和存货可变价值。基于财务报告变化值的具体要求,需要对潜在内生性问题进行分析,财务报告质量和控制采用的是滞后性分析形式,要构建有效的检验模型,发挥模型设计的最大化作用。

三、财务报告质量对不同抵押能力公司的影响

考虑到财务报告质量以及资产抵押能力的属性变化,在交互作用的影响下,要构建合理的模型,提前设定总样本,取中间值。公司资产抵押能力越低,财务报告质量对投资不足的影响则越大,按照融资约束力的变化,在实践过程中要对抵押能力进行评估。为了最大程度减少摩擦,必须为其提供资金支持,减少工资投资不足。对于投资样本而言,如果内部资源比较多,资产抵押能力的高低和投资过度存在一定的联系,可以发挥抵押机制的最大化作用,突出其整体优势。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越高,则说明公司投资不足或者存在投资过度的现象。考虑到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特殊要求,需要做好信息的传递工作,减少投资者和公司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考虑到投资者的具体要求,为了提升投资者对公司管理者的激励和监督能力,可以通过资金反馈的形式,最大程度减少冲突,避免出现投资不合理的现象。在抑制阶段,应计质量越高,说明企业存在投资过度的现象,反之亦然。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在不同资产抵押能力的公司中对投资效率影响存在差异,大体上来说,财务报告质量在资产抵押能力比较低的公司中对投资效率的影响较大,考虑到外部保障机制的属性变化,财务报告质量在资产抵押价值能力较低的公司中对投资不足的影响作用更明显,必须对其进行有效评估。

四、结束语

公司管理者在对投资项目进行分析和评估的阶段,生成自动财务报告体系,考虑到资产体系的属性变化,要提升具体管理透明度,降低投资者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投资风险。对于重资产的管理指标而言,降低投资者对公司股票进行定价是关键所在,能强化公司股票流动性,减少资本市场的融资成本。

参考文献:

[1]李青原,罗婉.财务报表重述与公司非效率投资行为[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4,05(12):48-58

[2]宇文晶,王振山,李丽.财务报告质量、债务期限结构与过度投资分析――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6,01(01):46-54

[3]周松.财务报告质量能够提高企业投资效率吗?――来自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n].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16,04(12):76-87

投资理财行业报告篇5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差异财务分析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给企业财务分析提出了新的挑战,理解并掌握新旧准则差异及其对财务分析的影响,对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新旧会计准则在财务会计报告规范方面的比较

财务报表是对企业所有经济活动的综合反映,作为财务会计报告的核心部分,其提供了企业管理层决策所需要的信息。而财务分析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财务分析者以企业有关会计资料为依据,采用专门的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进行分析研究的一项管理活动或行为。新会计准则体系对财务会计报告体系进一步改革,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规定之后,单列财务会计报告一章,对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做了原则性的规定。其主要差异如下:

1.名称:旧的基本准则的名称为财务报告;新的基本准则的名称为财务会计报告。

2.内容:旧的基本准则财务报告的内容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书面文件,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或者现金流量表)、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新的基本准则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财务会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报表。

3.目标:旧的基本准则将会计的目标表述为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4.使用者:旧的基本准则没有明确指出使用者。相关性原则中提到:国家宏观管理部门、企业内部管理者和有关各方;新的基本准则使用者明确提出为: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

二、新会计准则对报表使用者和编制者的影响

对于现行财务会计报告的核心部分――财务报表而言,新会计准则有关财务会计报告的变化,有些对报表使用者有利,有些对报表编制者有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报表使用者与报表编制者是博弈的双方。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1.对报表使用者有利而对报表编制者不利的影响

母公司个别报表中,对子公司的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与权益法相比其影响如下:当子公司盈利时,母公司资产负债表投资额少确认(不追加投资账面值);利润表投资收益少确认(除非动用留存收益分配股利),从而净化了利润表。但是,如果企业发展前景较好,希望掩盖当期利润,便于今后“以丰补歉”,这一影响又属不利影响。在子公司亏损的情况下,母公司资产负债表投资额多确认(不冲减投资账面值),利润表投资损失不确认或少确认(在动用留存收益分配股利情况下)。

2.对报表编制者有利而对报表使用者不利的影响

首先,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恢复使用公允价值,虽然需要判断交易是否具有商业实质,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判断的客观性较弱,为报表编制者提供了利用公允价值制造虚假利润的机会。其次,债务重组恢复“重组收益”进入利润表的资格,又给利润表带来“虚假繁荣”的机会。再次,投资性房地产计量引入公允价值计价模式(期末根据公允价值变化调整账面价值,差额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在公允价值不公允的情况下,为企业调节利润留下了空间。

三、进一步完善财务报表的建议

1.关于利润表直接列报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的问题

新会计准则简化了利润表单列项目,规定直接列报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而不再区分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笔者认为,虽然当前企业经营呈多元化特点,但这种简化列报不能满足报表使用者的需求而且可能掩盖某些企业的利润操纵行为,间接粉饰企业的经营业绩,最终误导投资者的决策。因此,建议将企业的经营业务和其他业务在报表附注中详细披露,或者以附表的形式披露,具体可以包括经营业务和其他业务的种类、金额、各自占利润总额的比例以及上期同比情况。

2.关于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改进前提的问题

在对现代企业财务会计报告进行改进之前,有必要认清改进的前提。首先,要辨明主要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其次必须坚持现行财务会计报告模式下的核心部分――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可将其分为核心信息和非核心信息,而不是全盘的否定。笔者认为,企业有选择地披露信息可避免暴露商业秘密,而对于加大了财务会计报告成本的问题,也是可以避免的,因为财务会计报告应是企业会计人员与企业其他有关人员合作的成果,其中许多内容是非会计性质的。因此,通过应用企业内部其他部门的工作结果来提高信息披露的相关性,财务会计报告的成本并不会有太大变动。

3.关于我国财务分析准则框架的问题

财务分析准则框架可由财务分析基本准则、财务分析具体准则和财务分析实务指南三个层次构成。财务分析具体准则按分析主体可分为管理者财务分析准则、投资者财务分析准则、债权人财务分析准则;按内外分析者可分为内部财务分析准则、外部财务分析准则;按分析者的独立性可分为管理者财务分析准则、财务分析师分析准则。我国现行上市公司年度报告披露的分析性信息就是站在管理者为投资者服务的角度,但财务分析师的独立分析报告并未在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反映。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完善现行公司信息披露的分析性信息,制定管理者财务分析准则,研究财务分析师的财务分析具体准则,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财务会计制度。

参考文献:

投资理财行业报告篇6

关键词:高质量财务报告;会计准则;理念

近些年来,国际国内财务舞弊案时有发生而且形势愈演愈烈,一方面使经济发展遭受重大损失,另一方面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其中利用虚假财务报告与财务报告粉饰手段造假是财务舞弊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1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对于企业财务报告的修订

1.1新企业会计准则对财务报告的目标进行了修改

原准则对财务报告目标的规定是“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新准则指出,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新会计准则对于财务报告目标的修订能够更好的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外部投资者和债权人等评价企业的经营管理责任和资源使用的有效性。

1.2新企业会计准则对财务报告的体系进行了调整

原准则中的财务报告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或现金流量表、附表及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新准则在保留了原准则财务报告中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附注的基础上,作了如下修改:(1)将“附表”改为“其它财务报告”,使其包含的内容更多,比如在原来利润分配表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股东权益变动表,并规定企业可根据需要增加相关报表,形成了一个开放性的动态体系。(2)取消了财务情况说明书,因为财务情况说明书涉及企业生产经营基本情况等内容,不同企业存在各不相同的生产经营情况,不宜通过会计准则作统一规范。

1.3新企业会计准则改变了财务报告的计量基础

旧准则中会计确认和计量属性是历史成本,以此为基础编制的财务报告不论物价如何变动总是按照业务发生时的成本计量,降低了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质量。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比较重视公允价值的使用,我国新会计准则结合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于继续采用历史成本计量的同时,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各项会计准则中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改变了财务报告单一的计量属性,使财务报告计量基础更科学、合理。

2现行企业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

2.1企业财务报告职能过分强调为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服务

财务会计报告是会计核算的最终结果,是国家实行财政、税收和物价政策等的主要手段和重要依据之一,这就要求会计信息应当为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服务。我国现行的财务会计采用的核算原则是权责发生制,因此报告内容也体现了权责发生制、历史成本等计量属性,报告模式产生于计划经济,在计划经济时期是适应的。但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情况下,企业已经成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自主管理的经济实体,并且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企业的投资主体逐渐呈现多元化的格局。

2.2不能客观地反映知识经济时代的新业务

知识经济时代所出现的一些新的资产形式、经营方式、前瞻性信息、不确定性信息以及潜力巨大的无形资产等无法在现行财务报告中得到反映,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预测的需要,也势必会使投资者转而寻求其他的信息来源,从而增加了信息搜寻成本和信息风险,进而影响到社会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现行的财务报告模式仅将重心放在硬性资产上,对一些前瞻性、不确定性的信息,因为不符合历史成本原则、实现原则和可靠性原则等而无法包括在财务报告内。而在知识经济时代,这类信息却是非常重要的信息。信息技术的发展,联机实时报告系统的应用,企业的网络化使会计不再是个封闭的子系统,它除了提供历史的财务信息外,还可以提供非财务信息、经营管理信息、分析性和预测性信息。

2.3财务报告信息披露不够及时

信息的最大特点在于时效性。随着竞争的加剧,科技的进步和金融工具的日新月异,经济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企业的经营类型和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会随时转换。会计信息使用者要求会计能够提供“实时”信息。为了向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管理者提供企业的经营情况,现行财务报告采取了定期报告的制度。然而,现行财务报告的披露无法达到会计信息质量的及时性要求,披露的周期、时限过长,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过时的信息往往无助于决策甚至有害于决策。

2.4侧重企业历史经济活动而忽略未来可能的经济活动

现行财务报告所提供的历史交易信息与使用者经济决策的相关性正在日益减少,有些甚至毫无用处。而现在人们完全可以而且很容易从电脑数据库中获得越来越多的着眼于提供预测数据的信息。现行财务报告模式下的财务报表基本上是一张历史会计数据的汇总表。会计要素的定义应该包含现在和未来这两个时间点的交易和事项,事实却并非如此。在经济环境变化不显著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反映企业过去经营结果财务报告及其因果联系去推测企业的未来,但在经济环境剧烈变化的条件下,不可能直接用过去的财务报告去及时推测企业未来,这就导致财务报告的相关性大大降低。

3完善企业财务报告的一种新理念:高质量财务报告

3.1高质量财务报告理念提出的背景

高质量财务报告理念是宝罗b.w米勒与宝罗r.班森两位教授提出的,此理念的提出并不是要替代现有的财务报告体系,而是对现有财务报告体系的完善。我国目前的财务报告是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报出的,这种最低报告标准一方面无法满足广大信息使用者尤其是投资者与债权人的要求,另一方面为许多造假者利用现有财务报告不完善之处蒙蔽欺骗广大信息使用者提供了有利之机,使许多投资者与债权人遭受了损失。高质量财务报告理念是一场变革,它鼓励企业抛弃对投资者和债权人旧有的态度,通过高质量的全面的财务报告与他们建立一种密切的、公开的、真诚的以及彼此信任的新型关系。它的核心思想是:企业只有提供资本市场需要的信息,才能够获得经济效率。相反,如果企业提供的是投资者和债权人不需要的信息,那么他们就无法获得经济效率。

3.2高质量财务报告理念对于传统财务报告的完善

(1)补充披露,补充披露为突破传统财务报告的限制提供了最大的机会。这种突破必须是在反映事实的条件下才能够进行,企业需要揭示使用者认为重要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提供给使用者,以减少报表使用者的猜测和从间接渠道获得的估计信息的依赖,而这些信息往往会增加不确定性和风险。企业在现行财务报告的基础上,应该:①增加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揭示。②增加物价变动信息披露。③增加对研究与开发信息的披露。发达国家经验表明,企业在研究、开发方面的大量投入是推动当今技术进步与经验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④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⑤前瞻性信息。企业应披露未来价值趋势信息,应在表外尽可能详尽地披露与企业未来价值相关的一些信息。⑥背景信息。作为一个企业,其所处的地域、行业、经营的业务范围、技术水平以及技术改造、市场上的经营氛围、远期近期发展目标、公司的资产结构、过去的盈利水平、主要竞争对手等状况,都应在财务报告中反映。⑦简明信息。编制简明信息,便是对那些为绝大多数信息使用者共同关心的重要信息进行简明扼要的阐述,这样更能扩大财务报表的效用。

(2)报告的频率,当前,企业面临的现实是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衍生工具不断涌现,经营活动的不确定性日益显著,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期大大缩短。而现行企业财务报告在时效上不能很好地满足报表使用者的需要。因此,首先必须建立一套能提供实时信息的财务报告制度。一方面,定期报告仍要存在,作为财务成果分配的依据;另一方面,编制实时报告作为有效决策的依据。为保证财务报告信息的及时性,我国中期财务报告可借鉴西方国家的一些做法,在时间上采用季报编制形式,在内容上要重点突出,避免“小而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会计数据能通过计算机进行实时的处理与反映,会计人员账务处理一完成,计算机就可以自动生成报表。这就大大缩短了报告输出的时间间隔。其次,必须建立和完善实时财务报告系统。通过互联网企业会计信息已经成为企业与用户沟通的重要手段。网络会计使会计信息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得到了大大拓宽,减少了会计信息产生、传播与利用的时间间隔。

(3)独立的审计,在高质量财务报告理念下,独立的审计很重要,因为审计师就是通过减少投资者的不确定性来创造价值,如果没有审计师,那么市场对于财务报告的信任会很低,不确定性非常高,后果就是公司在资本市场上融资成本的升高。有了有效的审计,不确定性仍然存在,但是总体水平会下降很多,所以建议企业任用审计师作为独立的第三方来提高财务报表的价值,在高质量财务报告体制下,审计师将以“财务报表对决策有没有用”和“我们还能做些什么使披露的信息更有用”做为审计的目标,试想这样的审计报告对于决策者会是多么的不同啊。高质量财务报告理念告诉审计师他们是唯一通过第三方的证明来创造可信性从而增加财务报表价值的人,只有他们维护自身的独立性,不跟客户妥协,这样才能使他们增加的价值最大化。

当企业意识到现存财务报告的不足和高质量财务报告的优点,相信他们将会以三种方式改变他们的行为。第一种方式,他们会在会计准则的标准下将财务报告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使报告不仅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最低标准,而且更加有用。这种方式只需要改变管理层的态度就行了。第二种方式是编制高质量财务报告的企业经过长期的努力来产生有用的信息披露,以满足目前对更多数据和信息的需求。第三种方式就是更快更广泛的公开财务报表。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投资理财行业报告篇7

一、新旧会计准则在财务会计报告规范方面的比较

财务报表是对企业所有经济活动的综合反映,作为财务会计报告的核心部分,其提供了企业管理层决策所需要的信息。而财务分析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财务分析者以企业有关会计资料为依据,采用专门的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进行分析研究的一项管理活动或行为。新会计准则体系对财务会计报告体系进一步改革,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规定之后,单列财务会计报告一章,对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做了原则性的规定。其主要差异如下:

1.名称:旧的基本准则的名称为财务报告;新的基本准则的名称为财务会计报告。

2.内容:旧的基本准则财务报告的内容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书面文件,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或者现金流量表)、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新的基本准则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财务会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报表。

3.目标:旧的基本准则将会计的目标表述为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www.133229.Com

4.使用者:旧的基本准则没有明确指出使用者。相关性原则中提到:国家宏观管理部门、企业内部管理者和有关各方;新的基本准则使用者明确提出为: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

二、新会计准则对报表使用者和编制者的影响

对于现行财务会计报告的核心部分——财务报表而言,新会计准则有关财务会计报告的变化,有些对报表使用者有利,有些对报表编制者有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报表使用者与报表编制者是博弈的双方。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1.对报表使用者有利而对报表编制者不利的影响

母公司个别报表中,对子公司的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与权益法相比其影响如下:当子公司盈利时,母公司资产负债表投资额少确认(不追加投资账面值);利润表投资收益少确认(除非动用留存收益分配股利),从而净化了利润表。但是,如果企业发展前景较好,希望掩盖当期利润,便于今后“以丰补歉”,这一影响又属不利影响。在子公司亏损的情况下,母公司资产负债表投资额多确认(不冲减投资账面值),利润表投资损失不确认或少确认(在动用留存收益分配股利情况下)。

2.对报表编制者有利而对报表使用者不利的影响

首先,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恢复使用公允价值,虽然需要判断交易是否具有商业实质,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判断的客观性较弱,为报表编制者提供了利用公允价值制造虚假利润的机会。其次,债务重组恢复“重组收益”进入利润表的资格,又给利润表带来“虚假繁荣”的机会。再次,投资性房地产计量引入公允价值计价模式(期末根据公允价值变化调整账面价值,差额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在公允价值不公允的情况下,为企业调节利润留下了空间。

三、进一步完善财务报表的建议

1.关于利润表直接列报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的问题

新会计准则简化了利润表单列项目,规定直接列报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而不再区分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笔者认为,虽然当前企业经营呈多元化特点,但这种简化列报不能满足报表使用者的需求而且可能掩盖某些企业的利润操纵行为,间接粉饰企业的经营业绩,最终误导投资者的决策。因此,建议将企业的经营业务和其他业务在报表附注中详细披露,或者以附表的形式披露,具体可以包括经营业务和其他业务的种类、金额、各自占利润总额的比例以及上期同比情况。

2.关于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改进前提的问题

在对现代企业财务会计报告进行改进之前,有必要认清改进的前提。首先,要辨明主要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其次必须坚持现行财务会计报告模式下的核心部分——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可将其分为核心信息和非核心信息,而不是全盘的否定。笔者认为,企业有选择地披露信息可避免暴露商业秘密,而对于加大了财务会计报告成本的问题,也是可以避免的,因为财务会计报告应是企业会计人员与企业其他有关人员合作的成果,其中许多内容是非会计性质的。因此,通过应用企业内部其他部门的工作结果来提高信息披露的相关性,财务会计报告的成本并不会有太大变动。

投资理财行业报告篇8

一、新旧会计准则在财务会计报告规范方面的比较

财务报表是对企业所有经济活动的综合反映,作为财务会计报告的核心部分,其提供了企业管理层决策所需要的信息。而财务分析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财务分析者以企业有关会计资料为依据,采用专门的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进行分析研究的一项管理活动或行为。新会计准则体系对财务会计报告体系进一步改革,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规定之后,单列财务会计报告一章,对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做了原则性的规定。其主要差异如下:

1.名称:旧的基本准则的名称为财务报告;新的基本准则的名称为财务会计报告。

2.内容:旧的基本准则财务报告的内容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书面文件,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或者现金流量表)、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新的基本准则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财务会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报表。

3.目标:旧的基本准则将会计的目标表述为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4.使用者:旧的基本准则没有明确指出使用者。相关性原则中提到:国家宏观管理部门、企业内部管理者和有关各方;新的基本准则使用者明确提出为: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

二、新会计准则对报表使用者和编制者的影响

对于现行财务会计报告的核心部分——财务报表而言,新会计准则有关财务会计报告的变化,有些对报表使用者有利,有些对报表编制者有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报表使用者与报表编制者是博弈的双方。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1.对报表使用者有利而对报表编制者不利的影响

母公司个别报表中,对子公司的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与权益法相比其影响如下:当子公司盈利时,母公司资产负债表投资额少确认(不追加投资账面值);利润表投资收益少确认(除非动用留存收益分配股利),从而净化了利润表。但是,如果企业发展前景较好,希望掩盖当期利润,便于今后“以丰补歉”,这一影响又属不利影响。在子公司亏损的情况下,母公司资产负债表投资额多确认(不冲减投资账面值),利润表投资损失不确认或少确认(在动用留存收益分配股利情况下)。

2.对报表编制者有利而对报表使用者不利的影响

首先,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恢复使用公允价值,虽然需要判断交易是否具有商业实质,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判断的客观性较弱,为报表编制者提供了利用公允价值制造虚假利润的机会。其次,债务重组恢复“重组收益”进入利润表的资格,又给利润表带来“虚假繁荣”的机会。再次,投资性房地产计量引入公允价值计价模式(期末根据公允价值变化调整账面价值,差额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在公允价值不公允的情况下,为企业调节利润留下了空间。

三、进一步完善财务报表的建议

1.关于利润表直接列报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的问题

新会计准则简化了利润表单列项目,规定直接列报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而不再区分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笔者认为,虽然当前企业经营呈多元化特点,但这种简化列报不能满足报表使用者的需求而且可能掩盖某些企业的利润操纵行为,间接粉饰企业的经营业绩,最终误导投资者的决策。因此,建议将企业的经营业务和其他业务在报表附注中详细披露,或者以附表的形式披露,具体可以包括经营业务和其他业务的种类、金额、各自占利润总额的比例以及上期同比情况。

2.关于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改进前提的问题

在对现代企业财务会计报告进行改进之前,有必要认清改进的前提。首先,要辨明主要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其次必须坚持现行财务会计报告模式下的核心部分——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可将其分为核心信息和非核心信息,而不是全盘的否定。笔者认为,企业有选择地披露信息可避免暴露商业秘密,而对于加大了财务会计报告成本的问题,也是可以避免的,因为财务会计报告应是企业会计人员与企业其他有关人员合作的成果,其中许多内容是非会计性质的。因此,通过应用企业内部其他部门的工作结果来提高信息披露的相关性,财务会计报告的成本并不会有太大变动。

投资理财行业报告篇9

关键词:财务报告;对策

财务报告是根据企业自身生产经营情况编制,并对外提供的一种书面报告文件,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财务报告的基本目标就是向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以及政府监管机构等各类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真实性、完整性是财务报告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要求。然而部分企业为了获取某些不当的经济利益,经常会对财务报告进行粉饰,造成财务报告的失真。

一、企业粉饰财务报告的动机

1.为了减少或者延迟纳税。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需要缴纳营业所、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各项税费,税费缴纳的基数主要是当期取得收入、支出以及形成的会计利润。部分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对相关的会计信息或者会计报表进行修改,从而达到偷税、漏税或是延期纳税的目的。

2.为了获取外部资金支持。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企业要保持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必须有充足的资金。为了获取资金,企业往往需要依靠信贷资金,或者发行债券、股票等进行融资。企业财务报告是金融机构、债券人、投资者了解企业经营情况,并做出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部分企业为了获得外部资金或者降低融资成本,往往在进行融资前对财务报告,造成财务报告失真。

3.为了获得好考核结果。财务指标通常是评价企业管理者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因此在对企业管理人员的考核中,往往均会采用销售收入、利润总额、经济增加值、资本保值增值率等财务指标。部分企业管理人员为了达到既定的考核目标,取得好的考核结果,对财务报告进行调整,从而造成财务报告失真。

4.为了隐瞒存在问题。在生产经营中,企业管理者的部分决策可能达不到既定目标,并有可能造成较大的损失,比如对外投资项目经营恶化、对外担保可能承担连带责任、金融衍生合同出现较大浮亏。为了规避管理责任,企业管理者往往对财务报告有关内容进行修改,掩饰或者隐瞒存在的重大问题,造成财务报告失真。

二、常见的财务报告粉饰方法

1.虚构经济业务。部分企业通过捏造虚假的经济业务,调整财务报告,比如某上市公司通过与隐瞒的关联方签订假的销售合同,大幅虚增收入,提高其盈利水平;部分企业通过签订虚假的合同,虚增成本支出,减少当期利润,以便偷漏税款。

2.滥用会计确认和会计估计。部分企业未严格执行权责发生制,通过调整业务的确认期间,在不同的会计年度间进行调整,比如通过调整固定资产入账时间,调整当期固定资产折旧;通过调整收入确认年度,调整当期利润;通过调整原材料领用数量,调整当期利润。部分企业将不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项目作为资产,通过虚盈实亏的方法增加利润;部分企业频繁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政策、资产减值准备政策等,调整企业利润等。

3.利用资产重估。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或者进行企业改制时,往往会对资产进行重新评估。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企业在采用固定资产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股权投资时,对于评估增值、减值部分计入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部分企业在进行股权投资时,采用非货币性资产出资,并通过评估增减值来调整企业的盈利和资产结构。

4.隐瞒应披露的信息。会计报表附注是财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对会计报表中需要说明的事项,作出真实、完整、清晰的说明。部分企业编制的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内容过于简单,对重要的会计信息不披露或者进行粉饰,隐瞒存在的问题,误导财务报告使用者。

三、改变财务报告失真的对策

1.建立和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一是充分发挥监事会的作用,配备有丰富工作经验的监事人员,确保企业依法经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二是成立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负责审核企业财务报告,监督内、外部审计机构,以及审查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和重大关联交易等工作,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完整。三是通过信息化手段固化内部控制流程,减少财务报告中人为的操纵可能,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独立性。

2.提高企业管理者的法律意识和会计从业人员水平。《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有关法律法规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然而,部分企业管理者依法经营的意识淡薄,为了自身的利益,往往会授意修改会计信息,部分会计从业人员水平较低,无法提出专业意见,或者不能坚持原则,最终造成财务报告的失真。因此必须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和会计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企业管理者法律意识和会计从业人员水平,并适应不断发展的会计工作要求。

3.加大外部监督和惩处力度。一是加大对财务报告失真企业和责任者的处罚。部分企业及管理人员之所以敢于出具严重失真的财务报告,主要原因是获得的利益远远高于为此付出的成本,只有进一步加大对财务报告失真企业和责任者的处罚力度,才能从根本上减少财务报告失真情况。二是加大对外部审计机构的监管。外部审计机构是财务报告合法、公允的重要保证,加大对外部审计机构的监管力度,对参与财务造假的外部审计机构和负责人员加大处罚力度,有利于提高外部审计机构的从业水平,提高财务报告质量。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4号——财务报告

[2]葛家澍反映经济真实是会计的基本职能──学习《会计法》的一点体会会计研究,1999(12)

投资理财行业报告篇10

【关键词】税务筹划;财务报告;博弈

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是国家凭借其政治权力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方式。对于企业而言,在其设立、开始生产经营直至清算解散的任何阶段,都处于税收的影响之下,税费的支付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因而合理利用国家的政策法规进行税务筹划,有利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

一、税务筹划的主要路径

税务筹划是指企业在法律法规许可范围内,根据政府的政策导向,通过对筹资、投资、经营和分配等一系列财务活动的事先筹划和安排,充分利用税法提供的优惠政策,使企业税负得以减少或延缓,以获得最大税后收益为目的的一种经济活动。税务筹划的主要方法有:通过资本弱化来进行税务筹划,充分利用会计政策的选择实现税务筹划,此外充分利用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也能起到良好的节税作用。

(一)资本弱化进行合理避税

资本弱化是企业进行税务筹划,合理避税时常用的方法。企业资产就其来源有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两个部分。权益资本是所有者投入的资本,包括投资者投入的资本金、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债务资本是从资本市场、银行、关联企业筹集的长期负债及日常经营过程中形成的短期负债等。企业通过负债筹集的债务资本需支付利息,记入财务费用后,可在纳税前抵扣,导致企业利润减少,企业承担的所得税降低,具有抵税作用。权益筹资后支付的股利却不具有抵税作用,完全由企业承担。在企业生产经营所用资金中,通过负债筹集资金,有利于企业合理避税。

(二)会计政策选择实现合理避税

由于企业经济业务的复杂性和多样化,某些经济业务在符合会计原则和计量基础的要求下,可以有多种会计处理方法,即存在多种可供选择的会计政策。不同会计方法和政策的选择,当期确认的收入和产生的费用不尽相同,带来了不同的报告利润,产生了不同的税收负担。企业可以根据经济业务的特点和税收法律法规的具体要求,合理地选择会计方法和政策,使企业既依法纳税,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

(三)充分利用国家税收优惠政策

充分利用国家税收优惠政策也能起到良好的节税作用。例如,税法规定创业投资企业从事国家需要重点扶持和鼓励的创业投资,可按投资额的一定比例抵扣应纳税所得额。企业可充分把握创业投资企业的认定条件,及时进行相关调整,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税法规定企业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投资额,可以进行税额的抵免。企业应把握专用设备的认定及留存证明,以便享受税额抵免的优惠。税法对于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15%的所得税优惠,并扩大到全国范围,企业应充分利用这些优惠政策,制定出合理的税务筹划方案,实现企业最大的节税效益。

二、税务筹划与财务报告的冲突

税务筹划要实现企业最大的节税效益,首先要从实现税收利益开始。其具体表现一般都是报告较低水平的应税收入,确认较高水平的应税费用,形成较低的报告利润,缴纳较低额度的税款。但企业对外报告的财务报告,尤其是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都希望向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报告出较高水平的会计收入,优化相关财务比率,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达到融资的目的。因此在企业税务筹划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税务筹划与财务报告之间的冲突。

(一)税务筹划与财务报告冲突的原因

1.企业内部管理者的影响

现代企业理论下,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出现了委托关系,职业经理人也应运而生。企业投资者更关注企业的价值,倾向于通过税务筹划减轻企业的负担,达到节税的目的;而在委托关系下,企业管理者及职业经理人的报酬通常与其为企业创造的利润即财务报告利润有关,税务筹划可能带来报告利润的降低。因此,企业内部管理者在与投资者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可能采取放弃纳税筹划的机会,以更好地体现自身的经营业绩。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造成了管理者与所有者之间的意向差异,也造成了税务筹划与财务报告之间的冲突。

2.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会与许多利益相关者发生经济利益关系。企业外部的利益相关者通常是根据企业的财务报告来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企业有报告高质量财务信息的压力,例如消费者关心企业能否提供持续的售后服务,企业需要有良好经营业绩的财务报告以传达可持续发展的信息。企业债权人对财务报告中的偿债能力指标非常关心,借助其信息来评估自己债权的保障程度。企业上级主管部门也关心企业财务报告数据,判断企业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这些都可能导致企业管理者在外部利益相关者影响下,放弃税务筹划机会,更好地体现企业经营业绩。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影响,也造成了企业税务筹划与财务报告的冲突。

(二)税务筹划与财务报告冲突的体现

1.资本弱化影响了资产负债表

企业通过负债筹集资金有利于合理避税。企业负债资本与权益资本比率的大小,反映了企业资本结构的状况。企业负债资本与权益资本的比例合理,企业可以获得财务上的良性效应,即资本结构的优化。若企业的债务资本超过权益资本过多,比例失调,就会造成资本弱化。根据经济合作组织的解释,企业权益资本与债务资本的比例应为1:1,当权益资本小于债务资本时,即为资本弱化。

企业若以负债筹资来实现税务筹划,资产负债表中负债的份额就会增加,报表使用者在分析财务报表时就会更加关注企业的偿债能力以及资金风险,潜在投资者对于将要进行的投资也会更加谨慎。此时,企业通过资本弱化进行的税务筹划就影响到了财务报告中的资产负债表报出的财务信息。

2.会计政策选择影响了利润表

企业在进行税务筹划时,除了在筹资过程中增大负债筹资外,还可以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来降低会计收益,增加成本费用,特别是不会带来现金流出的成本费用,如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发出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等。这些会计政策的选择在降低应纳税所得额的同时,也会导致财务报告中的财务成果降低,这会与财务报告使用者期望较高的会计收益目标相冲突。

三、相关文献回顾

税务筹划能使企业在税收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通过节税或延缓税款支付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但企业在进行税务筹划的过程中通常也会带来较低的财务报告指标,造成税务筹划与财务报告目标的冲突。

Scholes-wolfson(1992)对企业税收筹划进行研究后提出,有效的税务筹划要求筹划者在进行投资和融资决策时,不仅要考虑显性税收(直接支付给税务当局的税收),还要考虑隐性税收(享受税收优惠的投资以取得较低税前收益率的形式间接支付给税务当局的税收);同时筹划者要认识到,税收仅仅是企业众多经营成本中的一种,在筹划过程中必须考虑所有成本,包括成本、非税成本等。Dhaliwal,Frankelandtrezevant(1994)发现税收和财务报告目标都会影响到企业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同时Frankelandtrezevant(1994)发现税收状况会影响到企业年底采购行为,而财务报告目标则不会。Hunt,moyerandShevlin(1996)并没有发现税收会影响企业存货决策,但研究发现,若公司准备通过存货会计政策变更来操纵利润,则税收的重要性就远远低于财务报告目标,员工薪酬是另一项同时受税收和财务报告动机影响的经营成本。一方面员工薪酬在税前抵减可以带来税收收益,另一方面降低利润可能带来财务报告成本。matsunaga,ShevlinandShores(1992)检验了雇主在税收收益和财务报告成本之间的权衡问题,发现员工薪酬变化方向与税法规定的税收优惠方向的变化一致。Scholesetal.(1996)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公司更愿意推迟确认收入来节约税收,而且还发现,财务杠杆(替代财务报告成本)较高的公司不愿意降低报告利润。

四、税务筹划的博弈分析

企业税务筹划能带来税收收益,但通常会带来较低的财务报告指标。企业很多重要的财务契约都是以会计数据为基础的,这使得企业管理层不愿意降低报告利润。这些契约包括与债权人、借款人、客户、供应商、管理人员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签订的各种契约。因此,在一些会计、融资、市场营销、生产及其他经营决策中,企业必须权衡降低应纳税所得的税务动机与提高企业会计利润的报告动机。

在企业税务筹划中,管理层以及所有者等利益相关方形成了博弈关系,现将其决策过程简化为管理层和所有者两方通过博弈理论进行简化分析。

(一)基本假设

1.博弈的当事人有两个:企业管理者、以所有者为代表的利益相关者;

2.企业内部管理者和所有者都是理性经济人,都能充分考虑所面临的局势,为追求自身利益作出战略性选择;

3.税务筹划带来的应纳税所得额减少与报告利润减少一致;

4.管理者报酬与财务报告利润成正比,税务筹划能带来税收收益,但同时引起报告利润的减少。

假设企业管理者只有两种选择{税务筹划,不进行税务筹划(简称为不筹划)},所有者只有两种选择{监督,不监督}。企业进行税务筹划带来的纳税收益为a元,企业的所得税率为25%,管理者报酬是报告利润的?酌(0

(二)博弈分析

管理者和所有者的博弈模型可以用表1表示。

如表1所示,第一个数字代表管理者的收益,第二个数字代表所有者的收益。进行税务筹划,会带来纳税收益a元,报告利润减少a元,企业减少纳税支出0.25a元,但管理者的报酬减少a?酌元。对所有者而言带来了税收收益0.25a元,但若所有者需要进行监督,确保管理者会进行有利于所有者的纳税筹划,会发生监督成本C元。从表1可以看出,若C>0.25a,则所有者监督成本大于纳税筹划所能带来的收益,这时所有者一定会选择不监督,而管理者会选择不筹划,均衡战略为{不筹划,不监督}。C

所有者期望收益e1为:

管理者期望收益e2为:

所有者预期收益函数关于β求导,并令其一阶导数为0;同样管理者预期收益函数对α求导,令其一阶导数为0。这样得到该博弈混合策略纳什均衡。

由以上分析可知,当管理者税务筹划的概率α■时,所有者的最佳选择是不监督。当所有者监督的概率β>■时,管理者的最佳选择是进行税务筹划;当所有者监督的概率β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企业管理者及以所有者为代表的利益相关者的博弈分析,可以看到在税务筹划与财务报告目标冲突的情况下,税收会影响企业财务决策。企业有税务筹划节约资金的动力,但企业同时会受到财务报告目标实现的影响。企业需要综合考虑税务筹划对财务报告的影响、对管理者报酬的影响以及资本约束,以此作出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参考文献】

[1]S.p.Kothariet.当代会计研究:综述与评论[m].2009:287-291.

[2]李群.会计政策选择下企业所得税税务筹划[J].财会通讯,2010(9).

[3]李团团.税务筹划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财会通讯,2010(11).

[4]于君俊,邵俊岗.企业财务舞弊以逃税的博弈分析[J].财会通讯,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