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体育课授课计划十篇体育课授课计划十篇

体育课授课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9:14

体育课授课计划篇1

一、中职体育课课前准备是前提

(一)确定中职体育课的任务

清楚课的计划是授好课的必要条件,打造上课计划时,要尽力达到“详细、清晰、简明、实际”。就像复习跳远时,假若策划的目标是“温习蹲踞式跳远,提升跳跃水平”,便很难检验授课成效,变为“温习蹲踞式跳远,完善起跳动作”,这便简明清晰了。

(二)中职体育课的组织措施

中职体育课老师要明确好每节课学生要做的项目,计划好上课方式与上课步骤,有效利用班干部的领导能力,让课堂组织紧密,训练和训练、环节和环节之间灵活地交流起来,以便有助于中职体育课授课,有助于课的成功开展。

(三)确定好运动负荷

训练量的多少跟课的目标、中职生的年纪情况与真实的、季节气候的作用有联系,中职体育课老师须参考以上条件计划训练时的力度和频率,策划出合适的上课设置与安排。

(四)场地器材

中职体育课教师授课前必须得挑选好适合的地点,把体育工具预备好。地点与器材等的设置要足够关注到学生们体育环节的合理安排,须关注到安全与有效发挥,还须关注到温度与风向情况。

(五)做好中职体育课课时计划

设计出有水平且切合实际的教学计划,能让中职体育课老师工作时井井有条、对症下药,顺利地达到中职体育课授课目标。

二、中职体育课课堂合理组织是关键

(一)有效组织中职体育课教学。

组织教学应出现在课的全程,体育课上,同学们不该松松散散,一定要加强同学们的纪律意识,中职体育课老师要认真要求,训练与学习时要井井有条,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的最初,老是要让同学们聚集在一块,使他们有规律地站好位置。这时,中职体育课老师可向同学们说明授课内容与上课要求,讲课时,不但要简明,还要形象、有活力,以提升中职生上课的积极性。增强纪律意识是上完体育课基础内容的必要举措。

(二)坚持教学原则,合理运用教法

在中职体育课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始终贯彻形象性原则、主观能动性原则、条理性原则、切合实际原则、加强性原则、少说多做原则、体质多角度训练原则。科学地采用行动讲演法、整体分解法、防范与纠错法、训练法等授课方式。“授课有法、科学用法、重在得法”。只有联系中职学校学生的身心特点,不停地完善授课方式,才能真正地提升授课水平。

(三)简明的讲解、正确的示范

中职体育课的上课时需要的是老师与同学们的双向交流,此类交流是可观且形象的,因此,在教授知识技术时,该生动化。示范是上课时的关键部分。老师的示范要准确,富有推动力,要考虑时间、方向与地点。示范要结合讲解,老师的解释要简洁明确,不要太反复,时间不要太长。

(四)合理安排中职体育课的密度和运动量

中职体育课老师上课时要关注学生,并依据同学们的年纪情况与生理情况适当安排好训练量与频率,让体育活动科学合理。同学们做了练习强度较高的运动后能够再布置些强度较低的运动。像长跑后,可让同学们跳绳、打球等。当前,学生的体育技能不高,中职生年纪较小,体质水平较低,应让同学们的活动频率处在适宜的强度为宜。

三、中职体育课教学具体措施

(一)以中职学生为主体

旧的体育上课思想是教师有针对性、有计划的对学生施加作用,使其完成教师计划目标的活动。而新时代中职上体育课时,老师要具备“要注重同学们的主体身份,把运动的主动权交给同学们,他们的主体作用才能被释放”的理念。中职体育课老师应快速归纳授课经验,让同学们了解运动的目标,并策划适合同学们各自特征的学习方式,鼓舞同学们主动战胜阻碍,自觉加入活动,于锻炼里找到自身的长处并且取得提升,进而激起练习与提升的内在爆发点,让学生确切地成为上课时的主体。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中职体育授课环节的设置要参考同学们专业的特征,开展有目的的运动技能练习;进而展示中职体育授课的实践性、专业性,为提升同学们的就业实力打基础。所以,体育老师要结合专业课,探讨、研究、明确专业或工作职位群的职业行动特征和职位对身体素质水平的要求,从生理学、运动解剖学和相关运动理论学的高度将体质的发展因素作为参考依据,设置锻炼方法,挑选有关教科书与竞技运动体育课本,订制授课目标,让不一样专业的同学均要把握各自专业的专门练习方式。

(三)激发中职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学们对所学的课程有强烈的爱好,才能出现巨大的学习渴望,接着,学生在练习活动中就会主动、自觉、积极地去练习,进而做到举一反三的成效。可以通过运用运动游戏激起学习热情,运动游戏是一类娱乐项目,亦是一类有计划的体育活动。它是大家训练身体,加强体质的好方式之一,游戏竞技能够有效激发中职学校同学的运动兴趣,提升同学们的练习成效。利用游戏授课能养成学生的创造精神、竞争观点、集体合作、热爱班级与遵守纪律等优秀素质。

体育课授课计划篇2

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完善

近年来,在教育部的要求下,各高校逐步开设了职业规划课程,但在开课的内容、教学时数、选修与必修等问题上,还缺乏共识。虽然有些高校已经认识到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性,把职业规划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但还没有把职业规划教育作为正规教学计划的系统工作来抓,缺乏―个完整的职业规划课程体系。同时大多数职业规划课程仅仅为毕业生设置,未能从整个大学阶段着眼统筹规划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这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学校教育中从中小学就设有“职业设计辅导”这一课程的情况更是相距甚远。

2、课程内容设计单一

这是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建设中最容易出现的误区,其表现形式多为将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与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混同一谈。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是高校针对毕业生进行的就业思想教育、社会形势分析、面试技巧传授等一系列以端正毕业生择业观念、培训就业技巧、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目的而制定的教育内容。而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内容体系应该涵盖职业心理辅导、职业定位、创业设计与就业指导等多个方面,应根据学生在学校每个阶段的学习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课程内容设计上既要做到可操作性强,也要满足学生与社会的需要。虽然部分高校已经提出要建立针对全校学生的职业规划课程体系,但在具体实施上往往落人以就业指导为重点的窠臼,只注重教学生一些应聘技巧等表层的东西,对于非毕业生未来的职业生涯设计很少触及。以至于许多学生在毕业时拥有很多证书,但对自己的未来发展却非常茫然。

3、授课形式僵化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职业规划课的教学质量一直差强人意,教学效果不容乐观。探究其原因,职业规划课僵化的授课形式是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授课时无法突破以大班授课,以灌输为主,缺乏互动等教学模式的限制,往往出现注重传授而缺少反馈,注重大面而忽视个体的现象。课程的设置由于受到时间与环境的影响,大多局限于教师的单向讲授,生硬单一。在教学中如何走出教师的“自我中心”,关注不同学生对职业规划的特殊需求,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思想,将他们的兴趣和未来的职业理想结合,找到共同的契合点,创造比较完满的人生,一直是―个难题。

4、教研机构缺乏

从目前各高校的职能划分上看,就业工作多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负责,职业规划指导机构一般都挂靠在就业指导中心里,但就业指导中心在职能上不是教学系统部门的一部分,它的主要工作是承担联系实习单位、提供招聘信息、举办毕业生招聘会等,与职业规划的本质属性有一定距离。职业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分析学生性格,培养爱好,启发兴趣和研究社会就业政策、行业发展走势等信息。而现在部分高校在追求教育成果方面表现太过功利,经常以就业率等一些量化指标作为最终结果,对学生内心的理想关注不够。同时,相比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我国的职业规划教育在研究上存在理论研究不深入,实践研究缺乏系统性、可操作性,测评理论与工具没有和国情特征相结合等不足,导致长期缺乏体现我国专业和地域特点的大学生职业规划辅导教材。因此,尽快成立职业规划课程体系中重要的一个载体――正式的教研机构就成为当前工作中的紧迫要求。

5、师资专业化程度低

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教师需要熟悉学生所学专业特点,掌握相关专业领域政策法规,还要具备与职业规划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目前,大多数高校职业规划辅导任务主要是由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和辅导员担任,而这些辅导者往往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形成职业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专业指导人员的缺乏在客观上给指导学生的职业规划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进程。

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构建的途径

1、坚持全程化为指导的课程设置

人的职业兴趣、能力发展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如果不对其职业取向做早期的分析和指导,学生很可能整个大学阶段甚至毕业后都会陷入茫然的状态。因此运用科学的方法设置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已迫在眉睫。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知识资源,将大学生职业规划课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学校正常的教学计划,设为各专业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建立起―个目标明确的、逐步提升的、针对性较强的而又完整的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帮助广大学生们构建合理的职业知识结构。从学生一入学就开始分阶段、分重点地为学生提供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创业设计、就业信息指导、求职技巧训练等各方面的指导,形成从入学到毕业全程化的职业规划教育与指导,使他们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从而掌握职业规划的方法和技能,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

2、坚持授课与辅导相结合的课程内容设计

按照全程化教育与指导的思路,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的侧重点应该不同,要根据他们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心理成熟度,有计划、分层次并各有侧重地进行指导。以本科生为例,每个学年的具体课程内容可作如下安排:对一年级学生可在本学年下学期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内容涵盖自我认知、职业认知、社会环境分析、职业生涯设计等内容。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职业兴趣测定、介绍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以及职业性质对学生的素质要求等方式,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初步设计职业发展方向,进行职业生涯设计,进而明确大学四年的学习任务,并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对二年级学生可以开设《创业设计》《创造力开发》与《职业素质培养》等公共选修课,主要进行创造力、经营管理、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的教育,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职业规划的模式和学习目标,并培养和发展同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优势。对三年级学生可以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内容涵盖分析就业形势、介绍就业政策、准备求职材料、采集职业信息、自我包装、面试技巧和调试心理等内容。引导学生主动走向社会寻找锻炼机会,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企业、了解工作常识,在思想上、能力上为毕业后走上

职业岗位作充分准备。对四年级学生就要以辅导为主。学校要引导学生首先检验自己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前三年的准备是否充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积极探讨工作选择和职业发展,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以便更快地适应社会。同时强化学生的求职技巧,进行模拟面试等训练。

3、以学生为主体的多样化授课形式

目前职业规划课的授课形式主要还是依赖于教师的课堂讲授,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单一授课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进来互相讨论,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还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强化学生的职业体验。如开展一些职业规划设计大赛和创业设计大赛,使学生在丰富的校园文化中汲取自己需要的养料,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竞争水平。同时,高校要切实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根据专业教学安排和学生职业规划的要求,与社会不同类型的单位建立社会实践基地,让学生进行未来职业生涯的体验,缩短学生的社会适应期,进而加速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4、成立专门的职业规划指导机构和职业规划教研室

高校应建立专门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机构,负责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该机构可集教育、管理、服务及心理咨询于一体,倡导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解答大学生在职业规划过程中的疑惑,并定期举办职业培训。该机构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比如职业兴趣测试、社会实习、培训、举办讲座等,来让学生从了解自我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通过各种工作实习机会,积累宝贵的工作经验。同时在职业规划指导服务机构中设立大学生职业规划教研室,一方面承担职业规划教育教学任务,整合全校专业师资力量,成为学校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充分吸收国外职业规划理论精髓,把握学科研究方向,同我国教育实践相结合,加大对生涯理论和实施方案的研究力度,争取建立一套具有系统性、连续性、科学性、针对性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理论体系。

体育课授课计划篇3

【关键词】函授教育混合式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7-0001-03

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是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决策。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了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成人教育同样面临着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变革,目前成人教育办学形式呈现出远程教育、业余函授教育、自学考试等多种办学模式并存的态势。但成人教育的面授学习与网络学习、自主学习未能有机结合、缺少交互,网络学习缺乏教师的深度参与,函授教育网络化改革还未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对于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尝试从混合式学习的角度来思考和探索基于远程网络技术函授教育混合式学习模式教学改革,构建基于远程网络技术函授教育混合式学习模式管理平台并加以应用实践,促进函授教育科学、健康地可持续发展。

一混合式学习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的问题,混合式学习模式正是适应当前教育信息化的科学理论和方法。混合式学习是指综合运用不同的学习理论、不同的技术手段和不同的应用方式来实施教学的一种策略,它通过有机地整合面对面的课堂学习和数字化学习这两种教学形式而成为当前教育信息化应用的主要趋势,其目的在于融合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优势,综合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集体教学形式、基于合作理念的小组教学形式和以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形式。也就是说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二基于远程网络技术的函授教育混合式学习模式

随着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发展,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和便捷的信息技术已改变了当代人的学习环境,成人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函授教育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基本思想是在线学习与面授教学的混合。其更深层次包含了基于不同教学理论(如建构主义、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教学模式的混合、教师主导活动和学生主体参与的混合、面授学习和自主在线学习的混合、个人学习与协作学习的混合等。运用好混合式学习模式的理论和方法是推进成人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函授

教育混合式学习模式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到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学习资源的深度整合。教师不仅是引导者,更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教学过程设计者和监督者,学生不仅是学习者、还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创造者,也是教学内容选择者和教学效果的评价者,更是协作学习的主力军。本文提出以下“网络自主学习——集中面授——网络协作学习”的函授教育混合式学习模式,见图1所示。三基于远程网络技术函授教育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实施

传统函授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是我国成人教育的两个重要分支,它们各具特点,为适应不同学习者的需要发挥了各自的作用。但是,这两种教育模式在发展中都遇到了各自的困境与发展瓶颈。一方面,由于优质师资紧缺、函授教育教师派出率不足和学员工学矛盾突出、学生课堂出勤率持续低下导致函授教育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下降;另一方面,目前远程教育虽然解决了学生学习资源和时间利用等方面的问题,但由于缺乏集中面授和指导,过于强调自主学习而缺乏学习的系统性和全面性,教学效果也不理想。混合式学习模式正符合函授教育教学改革和远程教育发展的需要。基于现代远程网络教育技术的混合式学习模式通过“教师引导、设计——网络自主学习——课堂面授——网络协作学习”来实现成人业余、函授教学全过程的实施和管理。包括教学计划的设计、课程进度的安排、学习活动的组织、课程学习、辅导、答疑,课程的考核与评价等。本文基于web构建了成人业余、函授教育远程教学管理平台,建立了网络课程资源库、习题库、试卷库,推动成人教育教学信息化改革,提高成人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在教学网络管理平台和网络课程的建设和完善过程中,始终坚持混合式学习理论的运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成人教育研究会2011年成人高等教育研究课题重点项目(编号:1721420001)

用,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效果。

1.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根据成人学习的特点和要求制订指导性规划,决定着教学内容的总方向和总结构,它规定了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构的方式,也规定了不同课程在管理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同时对教学活动作出全面安排。混合式学习理论根据成人教育教学要求,坚持系统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学期制与学分制相结合,强调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坚持必要的必修课程,扩大选修课程,学制和进度可因人而异。在坚持学科课程系统性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函授混合式学习模式的教学计划和安排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学分制与学期制相结合。注重学习进度的统一性,同时兼顾学生自主学习的特殊性,各教学环节明确学习时段、进度要求、学时要求、考核要求以及学分分值大小。第二,课程学习方式的混合。强调面授辅导、网络课程学习、自学进度安排、辅导答疑和小组讨论协作学习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设定一定的学时比例范围,学习方式选择和混合方案在教师集中面授指导下由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程度和状况自主完成。第三,建立函授教学远程管理网络平台。对函授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实时、动态管理,全面实行函授教育教学信息化、网络化、远程化,使得函授混合式学习过程管理纳入信息化轨道。

2.函授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实践

函授混合式教学坚持集中面授、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相结合,每门课程都配有主讲教师和辅导教师,教学平台一方面建立多媒体网络课件的课程资源库,通过平台选课后纳入每个学生的学习计划,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学习。另一方面坚持组织线下的面授辅导,并通过在线布置作业、定期答疑等方式,达到协助学生学习的目的。

第一,课前准备。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在老师的引导下实现课程预览的学习和测试。教师在课前预习阶段主要扮演引导者和决策者的角色,一方面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适当的引导,另一方面通过对学生在线测试的监控和与学生交流等方式来确定学生的预备知识的水平,为进行因材施教提供依据。平台还提供精品课程网站给学生网络学习以个性化支持。

第二,面授辅导。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反馈情况进行教学设计,通过课堂对学生开展有效的面授。依据教学目标和大纲要求以及课程的专业特性,充分利用教材、自学指导材料、网络课程及资源实施混合式教学,设计由课堂集中面授引导、自学进度安排、分组专题探讨、网络在线互动等活动组成的混合式教学方案,学生既是接受者,也是参与者,教师应从讲授者逐渐过渡到指导者、监控者,着力引导学生如何选择和应用多种媒体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以牢以牢固掌握所学知识第三,协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在教学网络平台上建立网络学习社区,以利于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教师设计任务情境,在学习社区给定主题设计开放性任务,并通过定期推送提示信息来为学生搭建必要的平台,引导学生顺利完成任务;学生通过学习社区围绕既定的主题开展探究式学习,学生之间通过互动平台进行交流和同伴互助,就自己对某个知识点或事件的理解与同伴分享,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四,课程考核。学生通过平台自测系统地了解学习程度,并根据个人情况申请进入考试环节,考试成绩作为课程总成绩的一部分,与平时作业、考勤、实验等成绩进行汇总后得出总成绩。考核评定标准为互动式的设定,可以为每一门课程设定考核比例标准。

第五,实践环节与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设计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函授学生由于分布各地,短期集中难以完成,教学平台采取远程虚拟实践、远程指导与现场辅导相结合的方式,逐步解决这一难题,在毕业设计指导和评审中,我们采取电子邮件书面指导、评审与远程视频答辩的方式,取得了良好效果。四结论

在混合式学习理念指导下,应用远程网络技术手段实施函授教育教学改革,既强调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又注重学生“学”的主体地位,真正体现双主体教学原则。不仅如此,函授混合式学习模式改革实践还从根本上解决了教师资源紧缺问题,同时,学生通过混合式学习模式也解决诸如工学矛盾、面授答疑不充分、教材参考资料不丰富带来的不便。在函授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过程管理中将现代远程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进混合式学习模式,为函授学习营造一种理想教学环境,实现能支持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等方面要求的新型学习方式,从而提高函授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Blending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4)

[2]李恬.论网络环境下“混合式学习”课程设计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3]张伟.web2.0及其教育应用展望[J].中国电化教育,2006(1)

[4]黄荣怀、周跃良、王迎.混合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体育课授课计划篇4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师范类专业;学分制教学计划

收稿日期:2006―04―06

作者简介:黄旭广(1969-),男,汉族,广西兴业人,广西师范学院成人教育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教师继续教育研究。

龙晓虹(1974-),女,汉族,广西南宁人,广西师范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助理馆员,主要从事:教师继续教育继续研究。

一、学分制教学计划的特点

(一)新理念:尊重学员

1.选课。实行学分制管理为学员提供选课的机会,充分体现了教学管理的灵活性,有利于学员发展个性。为保证学员选课成功,教学计划应至少满足以下条件: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超市”中有学员需要的“商品”――课程;学员有条件(时间、设备)进入“课程超市”――可选;学员在一定时间内“买”得到商品――选上并顺利修读。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学习形式(函授、业余、脱产)的同一专业教学计划也应有所区别。因此,在成人高等教育中实施学分制管理还必须考虑不同学习形式的特点,不宜一刀切。

2.弹性学制。弹性学制即是指学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学习期限。目前,成人学员大多数指望能够尽快完成学业。实施学分制从制度上提供了这种可能性。从我区成人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看,弹性学制为那些因病休学或因经费问题休学的学员提供了保证接受教育的机会。弹性学制为学员选择学习进程提供了可能。同时,实施弹性学制对安排课程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指导性:促进教学

教学计划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对学员的成长具有指导作用。这主要体现在对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的规定上,体现在课程结构的建构上。教学计划通过设置不同的课程结构及其课程,通过合理安排课程的教学进程,引导学员不断学习、成长。同样,教学计划也能够促进教师全盘考虑自己的教学行为。另外,指导性还体现在:尽管教学计划一方面表明了计划制定者的主观愿望和要求,另一方面也为学生选择、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参考。

(三)计划性:规定性和灵活性

教学计划为学员的学习提供了总体安排,规定了各专业层次的共性要求,对各门课程的学习进程提出建设性安排,也为学员提供了个性发展空间。也就是说,教学计划提供了统一的“规定计划”,也为学员的个人选择提供了“参考计划”。学分制教学计划体现了办学者的基本要求,更多的需要学员在指导写去“计划”自己的发展道路。

二、编制学分制指导性教学计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指导思想

根据成人教育“开放性、多样化、职业化”的特点,结合我区师范院校举办成人高等教育的实际,笔者认为,编制学分制指导性教学计划的指导思想是:转变观念,主动适应我区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社会成员的新要求,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公民为根本目标,夯实学员的现代教育理论,加强专业理论基础,提高学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强化专业能力,增强学员的社会适应性,实现知识、素质、能力全面、协调发展。

(二)原则

1.协调性原则。这里的协调性主要是指五个层面的衔接:一是注意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在相同专业之间的衔接,这是不同性质高等教育之间的协调;二是高升专和专升本之间的衔接,这主要是考虑同一专业不同层次之间的协调;三是各种学习形式之间的协调,这是在制定同一专业不同学习形式的教学计划时必须考虑的问题;四是同一专业教学计划中课程之间的衔接问题,即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的协调;五是培养目标和规格与课程体系、结构之间的协调,以保证课程体系能够充分反映培养目标和规格,并通过对课程的学习能够实现培养目标。

2.实用性原则。《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要本着学用结合,按需施教的原则,重视从业人员的知识更新,提高广大从业人员的思想文化和职业技能。”这就要求在制定学分制教学计划时必须为学员着想,充分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有的放矢,使他们能够在未来就业过程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因此,在编制教学计划时,必须以“学以致用”为指导,以满足学员的需要为前提,以提高他们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为最终目标。

3.特色性原则。我区成人高等教育学员大多是中小学在职或者已经有明确就业倾向的,这些人和普通高等教育应届毕业生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编制学分制教学计划必须从成人教育的实际出发,按照成人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编制教学计划,不能简单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计划,使之在不降低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具有“成人”特色和专业特色。

4.优化性原则。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必须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程结构优化和课程群的优化。其中,首先应合理规划课程结构这一影响全局的核心要素。在此基础上,合理设置各类课程,发挥课程群的合力,而不仅仅关注单门课程。单门课程的优化应服从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为此,在研制成人高等教育学分制教学计划时,应特别注重学科内容的重组和整合,提高课程综合化程度,鼓励采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加大课堂教学信息量。

三、编制学分制指导性教学计划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一)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

成人高等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两个重要组成方面。发展成人高等教育是普通高等院校发展的重要任务。虽然,成人教育在教育体制、办学水平、教学方式和教师、学生方面都有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地方。但是,成人高等教育可以借鉴普通高等教育专业建设的成果,依据成人教育的特点来规定培养目标和设置专业教学内容及教学形式,绝不能把成人高等教育作为普通高等教育的“复制品”。

(二)专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

成人及成人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成人高等教育必须以专业教育为侧重点。目前,成人教育的学习形式主要以函授为主,学员接受面授的时间较短,不可能像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生一样,有时间学习更多的课程。因此,成人高等教育应以专业教育为重点,着重提高学员的职业能力。同时,加强普通教育中的重点课程教学,进一步拓宽学员的知识视野和理论水平。

(三)统一要求与个性选择的关系

鉴于当前我区成人教育以函授为主要学习形式的情况,在编制学分制教学计划时,应合理考虑统一要求和个性选择之间的关系。即在保证达到学历层次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进一步扩大学员自主选择发展方向的权利,妥善解决共性要求和个性发展的关系。如在课程、学时、学分的安排上,精简必修课的课程数量,适当加大选修课的比例,以适应社会及其成员发展的多元化需求。

(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据调查,学员参加成人高等教育的动机和目的是“学以致用”。即期望通过学习尽可能少的课程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毕业,拿到文凭。这也是符合成人高等教育实际的。编制教学计划不能脱离这一事实基础。因此,必须在充分考虑这一事实的基础上,以更新他们的教育观念,以提高他们的教学实践能力为重点,实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齐头并进,互相促进。不能简单地以“宽口径、厚基础”来要求这些成人学员。

(五)面授教学与自学指导的关系

在以函授为主要学习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中,课程教学以学员自学为主,课堂教学为辅。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安排课程教学进程时,有必要区分轻重缓急,根据不同类型的课程特点和要求,向核心专业课程倾斜,相应减少那些相对易于自学的课程的面授学时,以保证核心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必须加强对自学指导的监督和管理,使学员的自学与课堂授课、自学指导有机结合起来,以保证课程的学习质量。

以上关于学分制教学计划编制的四项原则及五对关系,是我们在成人高等教育中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的一些初步认识。尽管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我院已初步总结了学分制教学管理的若干特点,研制了初步的学分制教学计划。但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思考、实践。比如如何进一步加强成人学员的实践环节,如何提高成人学员的学习质量等。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学习,努力完善学分制教学计划,为广大学员提供更科学的专业发展指导。

参考文献:

〔1〕李子华.学分制指导性教学计划制定的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5,(7)67-69.

〔2〕陈明昆.师范类“专升本”函授教学计划的建构性分析〔J〕.成人教育.2004,(7)48-49.

体育课授课计划篇5

1调查的现实意义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和结构层次,是培养新世纪医学人才的必要条件[1]。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农村、城镇社区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出业绩”的从事综合服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优秀高端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专门人才。但是,临床医学教育课程设置老化,普遍存在内容陈旧、实践课和医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薄弱、忽略学生自学能力培养,造成医学生实践能力差、知识结构不合理、缺少创新性思维、欠缺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差等问题[2]。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仍采以“学科范型”为主的课程模式设计教学方案、实施教学,教学管理形式化、教学方法传统化、学习活动课堂化、教学评价试卷化,既存在医学教育的普遍问题,也存在高职教育的普遍问题。高职教育改革顺应时代并逐步深入,教职成【2011】6号文件指出突出重点,在行业指导下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五个对接:即专业——产业、企业、岗位及课程标准——职业标准、教学过程——生产过程、学历证书——职业证书、职业教育——终身学习等五方面对接。本课题组开展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班学生对教学计划、课程需求、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调查,本文由收集整理目的是了解当前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在学生眼中的含金量,收集第一手资料,为后续开展“以职业竞争力为导向”的基于工作过程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开发提供参考。

2研究方法

本调查以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分院2009级毕业班164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实习结束返校、毕业考试之前,以班为单位发放自设调查问卷,下发164份,收回160份,有效回收率97.56%。课题组成员对调查问卷进行认真核实、分类、归纳。

3调查结果与分析

3.1有关专业教学计划方面

3.1.1对专业教学计划的合理性评价2009级毕业班学生中有5.21%的学生认为教学计划非常合理,29.17%的学生认为教学计划合理,54.17%的学生认为教学计划较为合理,11.46%的学生认为教学计划不合理;且有有45.26%的学生认为一学期开设6门以下课程较为合适,44.21%的学生认为一学期开设7~8门课程较为合适,5.26%的学生认为一学期开设9~10门课程较为合适,5.26%的学生认为一学期开设10门以上课程较为合适。可见毕业生对本专业的教学计划的认可度比较低,认为开设课程较多,负担过重;同时认为需要增加医学伦理学、卫生法规、精神病学、影像学、检验学等课程,也认为解剖学、诊断学、内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外科学等课程需增加学时。由于学制短、课程多和学生的基础与学习能力较差,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学时安排已不受学生青睐。国际医学教育委员会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指出:“医学毕业生必须具备坚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并且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医疗实际问题;医学生必须懂得医疗决定和行动的各种原则,并且能够因时、因事而宜地做出必要的反映等”。因此,教学计划必须从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学生的基础和本专业就业及所对应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和重构课程体系,合理安排课程顺序和分配学时,重视实践环节,加强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

3.1.2对各课程授课计划的合理性评价2009级毕业班学生中有10.42%的学生认为授课计划非常合理,

34.38%的学生认为授课计划合理,40.63%的学生认为授课计划较为合理,14.58%的学生认为授课计划不合理。毕业班对课程授课计划的认可度比较低,说明以知识为目标、以教师为主体、以逻辑为载体、以应试为基础的授课计划没有唤起学生的兴趣。授课计划是一门课程教学的整体规划,是专业教学计划的具体实施,必须体现课程特点和整体性、顺序性、连续性、相关性、操作性、互动性、实践性、时间性,其制定应该考虑学生的学习现状与职业教育的任务和特色,教学目的瞄准人才培养目标,重点难点符合职业能力需求,课时分配不能平均而要突出实践教学,教学方法宜切合学习内容、学生特点和职教特色,评价方式应多维多元。

转贴于

3.1.3对理论与实践比例的合理性评价2009级毕业班学生中有6.25%的学生认为比例非常合理,38.54%的学生认为比例合理,33.33%的学生认为比例较为合理,

21.88%的学生认为比例不合理。毕业班认为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分配非常合理和合理的人数均未过半,“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现状既不能被学生赞赏,也不符合高职教育特色和医学的学科特点。医学是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上的实践性学科,院校融通、工学结合、突出实践是高职教育的特色,只有在教学的各环节重视和突出实践教学,通过各阶段、各类型的实践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以临床基本技能为核心的临床职业能力,以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3.2课程设置需求方面从表1可以看出,毕业班普遍赞赏的一线课程为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急救医学,二线课程为组织胚胎学、微生物及免疫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医学心理学、中医学、传染病学、预防医学。这一结果与现有教学计划基本吻合。然而,现有的课程设置仍受“学科本位”观念的桎梏,但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主的教育,人才培养要突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满足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需要[3]。因此,应以能力为本位来设置课程,重点培养医学生本文由收集整理的采集病史和书写病历能力、系统规范的查体能力、运用辅助检查的能力、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初步诊断和处理能力、临床思维和表达能力、临床基本操作能力、一般急症的诊断处理能力、选择临床技术诊断和治疗的能力、对临床问题的查证用证能力、社区卫生服务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卫生宣教能力、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

3.3教学效果方面

3.3.1对实践教学的收获2009级毕业班学生中有30.85%的学生认为很有收获,55.32%的学生认为有一些收获,13.83%的学生认为没多少收获。对实践教学的满意度显然不高,说明实践教学存在诸多问题。造成学生实践教学收获甚微的可能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单纯性验证实验过多,综合性、分析性实验偏少使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减少;二是实验设备落后、教学方法单一,使教师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学习单调乏味。积极开发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创新使用智能模拟人、大力开展动物实验和学生间互动操作、院校合作实施临床见习和实习、师生互动交流等有益探索对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是大有裨益的。

3.3.2对教师授课内容的掌握程度2009级毕业班学生中有11.58%的学生认为完全能掌握,62.11%的学生认为能掌握大部分,24.21%的学生认为掌握很少,2.10%的学生认为根本没有收获;学生普遍感到焦虑的课程有:

35.19%的学生对内科学感到焦虑,16.67%的学生对外科学感到焦虑,11.11%的学生对解剖学和妇产科学感到焦虑,7.41%的学生对病理学和药理学感到焦虑,5.56%的学生对组织胚胎学、微生物免疫学、儿科学感到焦虑。这一结果提示,教师应该随时通过多种途径如实了解教学效果并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而不能单凭一本教材、一支粉笔、几张幻灯片和一张考试卷纸上谈兵。

3.3.3对课程教材的评价2009级毕业班学生中有

5.26%的学生认为教材难度太大,36.84%的学生认为内容广而不精,24.34%的学生认为基本满足学习需要,5.93%的学生认为内容不新。结果显示,内容广而不精、内容不新等问题与学生基础欠佳、学制短、职业标准高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课程教材的选用和编写显得至关重要。

3.3.4对教学方法的评价2009级毕业班学生中只有16.67%的学生赞赏传统教学,而19.44%的学生赞赏校内实训、29.17%的学生赞赏临床见习、13.54%的学生赞赏情境教学、14.93%的学生赞赏顶岗实习,6.25%的学生赞赏网络教育。这就说明目前实践教学依然薄弱,学生呼唤与工作过程无缝对接的临床见习、校内实训、情境教学、顶岗实习,这也是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3.3.5对教学效果决定因素的评价2009级毕业班学生中对决定课程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认识:11.66%认为是稳定的教师队伍,11.92%认为是教师的积极性,14.25%认为是学生的积极性,11.92%认为是教师的知识领域,

体育课授课计划篇6

[关键词]高校学分学时

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化,客观上要求加快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强调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结构,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全面发展学生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普通高校推进教学改革、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尤其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第八条明确规定要“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各类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学时)”。教育部等教思政〔2012〕1号文(《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各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不少于25%。因此,加强实践教学改革,确保实践教学的学分就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一项重要任务。随着实践教学地位的上升,实践教学的比重引起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学分、学时关系也引起了高等教育管理人员的关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果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对学分的认识模糊,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分、学时换算关系存在误解,将会对课程改革产生消极影响。

真正领会学分、学时、学习量的内涵,明确学分、学时与学习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分、学时换算的影响因素,有助于高校科学合理、可操作性的制定教学计划,切实提高实践教学的地位。

一、何为学分、学时?

(一)学分及其功能

1991年出版的《教育大辞典》的解释是,学分(credit,credithour,unit),衡量学生学习量的一种单位。19世纪70年代后,美国高等学校广泛实行选修制,中学的课程设置亦有很大的差别。学生间所学的课程和学习进度不一。为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审查入学、转系、转学、毕业等事项,需建立一个衡量学生学习状况并可供比较、判断的统一标准。这一标准的单位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被定为“学分”,并逐渐为其他一些国家所采用(名称有的不同)。①选修课的盛行打破了以刚性统一的教学计划为核心的学年制教学管理制度,呼唤以弹性的教学计划为核心的新的教学管理制度。为适应这种管理制度,用学分计量学生学习量和学习进度的计量方法应运而生。

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人才规格的多样化导致了教学计划的多样性,高校的教学计划中课程体系不同,学生学习量和学习进度各不相同,学分的出现,为教学计划的执行提供了便利。学分是学习的结果和所获得的能力的衡量尺度,在高校的课程设置上有必修课和选修课,以学分来计量学生完成的学习量,学生只有修完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学习量,并且学习所获得的学习成果得到了合格的评价以后才能获得学分。

学分作为测量手段或方法的职能得到进一步拓展,它为衡量不同学生的学习进度、区分学生成绩的优劣、促进校内跨专业选修、加速校际之间课程共享和教育国际化提供了可能。与此同时,学分是学生课程成绩的反映,又是毕业的门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学分的功能也在逐渐扩大,它的作用和功能已经渗透到教学过程几乎各个领域,高校在制订或调整人才培养计划之时,均以构建新的教学体系为切人点,合理分配不同教学层面、不同类型课程间的学分比例。

(二)学时及其功能

学时(classhour),亦称“课时”,教学的时间计量单位,1学时指1节课的时间,在高等学校一般为50分钟。②1998年出版的《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的解释为,学时(classhour,period),亦称“课时”、“教时”,教学时间单位。随年级不同,一学时可分别规定为30分钟-50分钟。每个学年内的授课时数,称学科总学时,均由学校教学计划具体规定。③

从上述两种定义可以看出,高等教育中的“学时”,即“课时”,是计算教学时间的单位,就是一堂课所占用的时间,一节课的时间称一学时。

课程学时的设定,必须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改革结合,必须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有机结合,并非简单的加加减减。

二、学分与学时的关系

学分是衡量学生学习量的一种单位,学时是计量教师教学或授课时间的单位,教与学是相互联系、对立统一的,那么,学分与学时之间关系如何?这需要从学分的内涵来分析。根据《教育大辞典》,讲授、讨论类课程每周授课1学时(50分钟),课外作业约需2小时者,满1学期者为1学分课程。实验、实习类课程每周上课2-3小时,满1学期者为1学分。学位论文、社会调查等,其学分数由课程开设单位参照上述办学决定,无通用计算方法。④

可以看出,高等教育中的学分、学时是相互联系并且具有换算关系的,各课程的学分,计算方法是按全日制普通高校相应课程的授课时数,以及所需课外作业时数和各该课程在考试计划中的地位来确定的。凡一学期每周授课1学时,并需课外作业约2学时的课程定为1学分,也就是17或18授课学时(一学期按17-18周计算)为1学分,所需课外作业时数少于2学时的,学分数适当减少。在此基础上,再视课在考试计划中的地位,对学分数作酌量增减。简言之,学分原则上以课程重要性和学习成本来计算的。

学分的增减必然引起学时的增减。在高校里,某一课程的学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课程体系也在不断调整,课程设置、课时等,都会随之发生变化。课程改革中,常用变动学分来进行课程调整,调整的基本形式是调整不同课程在规定的学分总量中的比重,并重新按新的课程结构调配资源。如,某高校将理科专业高数由12学分减少为10学分,或将12学分调整为10学分的必修课加上2学分的选修课等。某一课程学分的调整,学时亦随之发生变化,学分增加,学时必然随之增加,学分减少,学时必然随之减少。

只是,必须指出的是,学分的增减,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体系的调整,其本质是改变学生某一课程的学习量。虽然学时是教学时间的测量单位,是计量教师教学量的单位,某一课程学时的增减,直接导致该课程任课教师工作量的增减,但是学时的调整受制于学分。因此,学时的调整,亦受制于人才培养计划,受制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对课程体系的调整。归根结底,学时调整的出发点是对学生某一课程的学习量的调整,而非是对教师工作量的调整。

学分与学时的调整能够合理分配不同教学层面、不同类型课程间的学分比例,如合理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科学分配各类课程的比重,调整理论课程与应用课程的学时比例,将教学内容按培养要求搭建若干模块和层面。学分与学时在高校构建多模块、多层次、多形式的课程结构体系中起着重要的“杠杆”作用,对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正确理解学时调整的出发点和意义,有助于高校科学合理、可操作性的制定教学计划,避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困难和矛盾,规范学校教学行为,统筹做好教学组织工作。

三、影响学分与学时换算的因素分析

有人可能就会问,既然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被提到了同等地位,那么,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学分、学时换算比例能不能相等呢?下面我们就这个问题展开深入分析。

学分是学生学习量的测量单位,学生的学习量根据中等水平学生掌握相应学习内容所需要的时间来确定。学习量不是指单纯的上课时间,预习、自习、考查、考试、课后作业如论文等,都是学生的学习时间,均应算作学生的学习量。对不同的课程类型而言,学生的学习量的构成是不同的。比如,理论教学课程,学生的学习量不仅仅包括课堂教学部分,还包括课前预习与课外作业包括练习题与小论文等,因此,高校对理论教学的考核,不仅仅依据学生的卷面成绩,还包括学生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等,在计算该课程的考试分数时,将学生的平时作业等也纳入学生分数计算,如期末考试成绩占60%,平时作业或练习等占40%。相比较而言,实践教学是以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创新精神、训练实践能力为教学目的,重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没有课外作业等,学生学习量的计算主要是在于教师教学的时间,对实践教学的考察也不包括平时作业完成情况等。

因此,学分的内涵中,对不同类型的课程有着不同的学分/学时换算规定。比如,根据前面学分的定义,同样是1学分,讲授、讨论类课程每周授课1学时即可,而实验、实习类课程却每周上课2-3小时;讲授、讨论类课程每周课外作业约需2小时者,而对实验、实习类课程并无此规定。换句话说,同样是1学分,不同类型的课程,其学时是不同的。这是因为,学分是计量学时学习量的单位,虽然讲授、讨论类课程(即理论教学)每周授课1学时,但加上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时间,学生每周的学习量至少为3学时,不低于实验、实习类课程(即实践教学)。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学习量是影响学分、学时换算关系的核心因素,学生的学习量除了教师授课时间之外,还包括课前预习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时间,而后者正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分、学时换算的不同之处。从这个角度上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分、学时换算关系不会相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即使课时数相同,其学分也不可能相等。理论教学的学分/学时换算比例始终是高于实践教学,但是,这并不代表理论课程的地位低于实践课程,而是学分的本质使然,与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地位无关。明确这一点,对于高校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分、学时换算的实践

至于理论教学学分、学时换算,虽然没有全国统一规定,但是一般为1学分/16-18学时。比如,根据常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2008级培养方案,理论教学总学时为2472,总学分为156.5,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平均一个学分代表16学时;根据三江学院2011级人才培养方案,理论教学,平均一个学分代表16学时;根据南通大学2011级生物科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学分、学时分配表,理论教学总学时为3079,总学分为169,平均一个学分代表18学时。高校对理论教学的学分、学时换算比例较为一致。

与理论教学相比,实践教学的学时、学时换算没有一定的标准,学时、学分换算比例也大不相同。如,根据南通大学2011级生物科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学分、学时分配表,实践教学总学时为875,学分为35,平均一个学分代表25学时。淮海工学院2011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规定,实验教学如大学物理实验(一)、大学物理实验(二)等课程学分学时分配比例为1学分/28学时,体育a(一)为1学分/28学时,体育a(二)、体育a(三)、体育a(四)均为1学分/32学时。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面对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挑战及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高级专门人才所应具有特征提出的新要求。开展实践性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大学生综合素质,是高等教育努力的方向。能否培养出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又具良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就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指导思想、综合实力和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既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需要,同时也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需要,是高校自身改革与发展的需要。鉴于此,在人才培养计划修订中,精简教学内容,缩减课内必修课总学时,增加实践环节,精心设计知识与技能结构的经验,使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进一步符合打好基础、加强实践、提高能力的要求,确保各类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仍然是众多高校强调的重要内容,成为高校课程体系调整的任务之一。

这不仅涉及知识总量和教学总时数的问题,还涉及课内和课外时间的分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时间的分配等问题。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居于同等重要地位的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教学环节,因此,不应该也不能够存在主次之分。然而,如果认为提高实践教学的地位,就是提高实践教学学分、学时换算比例,使其与理论教学学分、学时换算比例持平,借此来提高实践教学的地位、确保实践教学的学分,是不科学的。高校对毕业学分总数皆有规定,如若简单地提高实践教学学分、学时换算比例,如将1学分/24学时提高至1学分/16学时,此举能够提高实践教学的总学分,表面看起来似乎提高了实践教学的地位,但实践教学学分的“虚假”膨胀,直接导致学生接受实践教学的学时反而会减少。如此一来,实践教学非但没有得到加强,反倒是削弱了,这与确保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提高实践教学地位的初衷相悖。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具有自身的特点和教学规律,实践教学的特点是学生必须亲自动手,通过分析、比较得出结论,才能完成基本教学要求。明确实践教学的特点,掌握学分、学时的内涵及内在联系,合理确定实践教学的学分、学时换算值,探索更加合理的计分方法,有助于高校建立先进的教学体系,切实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注释:

①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教育大辞典(m)(第3卷上),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20.

②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教育大辞典(m)(第3卷上),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19-20.

③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m)(下),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810.

体育课授课计划篇7

abstract:thisarticlemakesacomparativeanalysistodepartmentofp.e,specialtynamdiscipline,curriculumestablishment,personneltraininggoalandcompetitivesportsdevelopmentetcofsportstrainingspecialitybetweenChinaandamerica.Fromthis,wecanprofitfromtheadvancedexperienceofamericasportstrainingspeciality,andprovidebasisforthereformationanddevelopmentofteachingplanofundergraduateofsportstrainingofourcountry.

关键词:中美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教学计划

Keywords:Chinaandamericasportsinstitutions;sportstraining;teachingplanofundergraduate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5-0192-02

1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及逻辑分析法对中、美两国部分较具代表性的体育院校运动训练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状况进行比较研究。

2结果与分析

2.1中美两国课程设置状况的对比分析

2.1.1中国部分普通高校运动训练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状况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1]课程设置既要考虑社会需要、学科发展需要;又要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因此课程设置在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分析我国6所普通高校的课程设置可知,各高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课程,尽管课程设置的内容不大相同,但可大致归纳为三大类,即必修课(公共必修课程与专业必修课程)、选修课(限制选修课程和任意选课程)和实践课(见表1),专业课程具体科目的设置(见表2)。根据不同的学校,学生毕业一般需要修满161-175学分的课程,可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2.1.2美国部分普通高校运动训练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状况美国运动训练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中,学生需学习的课程包括: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课程(可包括学校、学院或系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和相关领域学习课程等。而授证类或辅修类专业的课程由于学生是在修完其他专业所需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后学习的,因此,一般均属于专业课程,同时也有必修与选修之分(见表3),专业课程具体科目的设置(见表4)。学生毕业一般需要修满120-128学分的课程,平均等级分(Gpa)达到2.2-2.5,可授予科学学士学位,并在毕业时获得相关政府或组织认可的教练员执教资格证书。

由表1与表3的对比可知,虽然我国在学分要求方面比美国高,但在更重要的指标Gpa方面不如美国要求高,另外,美国通识教育课程的学分要求也较高,说明当前的美国高等教育非常重视通识教育,西弗吉尼亚大学和伊利诺斯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占总学分的33%和42%;甚有在实习方面,学分竟高达12分,而目前我国各大体育院校普遍在4-6分;伊利诺斯大学授证课程的学分占到总学分的30%,可见他们对教练员培训的重视程度与科学性,并且这些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可获得相关政府或组织认可的教练员执教资格证书,这点是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的。

由表2与表4的对比可知,当前体育院校运动训练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基础性,而职业化、个性化教育等特质体现相对较少,总的课程设置多为体育教育专业的重复和修补。现有课程很难使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具备教练岗位所需的较强职业综合能力。反观美国,课程设置紧紧围绕运动和练习进行讲授,实用性很强。训练理论方面的内容,覆盖的领域更为广泛,它一般还包括运动中的道德规范、竞赛管理、器材设备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康乃狄克大学和西弗吉尼亚大学在专业课程中都设置了“急救与心肺复苏术(CpR)”,设置授证专业的大学,也要求学生在选择该专业时,必须提供急救与心肺复苏术方面的证书,这与美国大部分州都要求体育教师和教练员拥有这些证书是密切相关的,这对降低学生或运动员在运动时的猝死发生率有着积极的意义。这点尤其值得我国学习与借鉴。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在运动训练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我国偏重于术科教育,而美国注重于通识教育。

3.1.2在我国,学生毕业一般需要修满161-175学分的课程,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而在美国,学生毕业一般需要修满120-128学分的课程,平均等级分(Gpa)达到2.2-2.5,授予科学学士学位,并在毕业时获得相关政府或组织认可的教练员执教资格证书。

3.2建议

3.2.1在我国,实行学历教育与资格认证相结合的教学制度,将有效地提高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及提升该专业人才质量的培养。

3.2.2为进一步加强我国的通识教育,体育院校可通过加强与附近综合性大学的校际合作,以跨校选课或辅修的形式进行学习。

参考文献:

[1]张现峰,张庆文.浅论新形势下高等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改革[J].贵州体育科技,2007,(1):66-67.

[2]阎孝英,邹炜.中美两国体育院校课程设置与专业方向的比较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03,22(2):263-265.

[3]陈少坚.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的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11):10-13.

[4]周洪生.中、美高等体育专业教育现状对比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6(1):129-131.

体育课授课计划篇8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课程体系;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5)20-0047-03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别、多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办学体系,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人高等教育在培养社会急需的各类人才,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加速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其生存状况和长远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成人高等教育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教学质量低下、教学管理不规范、教学模式滞后等问题相继出现。在这种背景下,分析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究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对策措施,对于促进成人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一、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计划缺乏科学性

长期以来,成人高等教育依附于普通高等教育,难以形成自身特色。尤其是人才培养计划,忽视了成人教育的成人性和实践性,基本上是全盘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有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制订的培养计划没有经过充分研讨;对于专科、专升本等不同模式,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方面雷同;实践环节在整个培养计划中的比例较弱,部分学校在实际操作中甚至将实践环节略掉或者只是象征性地予以保留;有的学校根据生源情况盲目开设新的专业,而相应的培养计划制订往往很滞后,从而造成课程开设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

(二)课程体系“普教化”

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存在严重的“普教化”现象,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成人高等教育的特色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成人高等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最显著的特点是,学生已经置身于真实的工作岗位之中,这就要求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必须摆脱以专业为中心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岗位性特点。

(三)职业技能教育严重匮乏

无论是从人才培养计划还是从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都可以发现,成人高等教育重视理论讲解和知识传授,轻视技能培养和实践训练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部分学校把成人高等教育简单地办成了普通高等教育的翻版,职业技能教育严重匮乏。有的学校虽然在教学计划中明确了职业技能教育的有关要求,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在相应的理论指导下开展,培养目标中列出的诸多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在所开设的课程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这就造成了成人高等教育同社会实际需求的脱节。

(四)教学过程缺乏规范管理

成人高等教育对象大多是在职者,学生的工学矛盾比较突出,因此出勤率比较低,课堂纪律比较差,作业不能保质保量完成,考试作弊现象屡有发生。学生的基础素质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有的学生所学习专业与所从事的岗位不对应,大部分学生对学习过程缺乏正确的认识,混文凭现象比较突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这给教学过程管理造成了很大困难,由于在出勤、作业、考试等方面缺乏规范的管理,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五)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成人高等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现象比较突出。由于专职教师匮乏,不少学校采取聘用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教师作兼职除了要承担普通高等教育学生的日常教学以外,还要开展成人学生的教学,教学任务比较繁重,这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同时,在成人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他们大多是沿袭普通高等教育,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提升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重构课程体系

针对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将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环节四大模块。公共基础课模块,课程设置要坚持“适度和够用”的原则;专业基础课模块,要重点突出专业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专业课模块,要注重将专业前沿领域职业前沿技术纳入,充分体现出“宽”和“新”的特点;实践环节模块,要逐步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将理论教学与岗位实际需求紧密结合,系统地训练成人学生的实践技能。通过实践环节模块,使成人学生掌握专业基本规范,对自身工作岗位有更加清晰的认识。通过重构的四大模块课程体系,增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以及成人学生的课程适应性。

(二)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实践教学环节紧密相关。通过特定的职业活动和职业情境,促使学生将知识、技能、态度三者类化迁移,并发展整合成为职业能力,是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任务。要突出实践教学,强化生产实习、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技能训练、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岗位工作、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环节,把各阶段实践性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构建起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要充分利用先进的实验实训基地,并且注重吸引和利用社会和企业的资源,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方式,来进一步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强化,使成人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螺旋式上升,从而满足成人教育“重实践、强技能”的要求。

(三)强化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开展一项系统设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一是要做好毕业设计(论文)课题选择。好的课题选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还能很好地激发成人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对于个性培养和岗位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毕业设计选题,要立足本岗,以解决本岗工作难题为重点,为单位创新做贡献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思想,使得学习、本职工作、科技创新三者有机地结合到一起,从而达到提高岗位能力、促进全面发展的培养目的。二是建立有效的毕业设计(论文)检查评估机制,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管理。出台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对于选聘指导教师、课题选题、填写任务书、毕业设计(论文)格式、图纸要求、评审答辩等毕业设计的全过程都要做出明确的规定,并由校本部开展巡查。

(四)加强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

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工作经验,大部分对职业岗位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他们不但希望课堂讲授的知识能够在工作中得到应用,而且希望所讲授的技术能够更好地与工作实践相结合。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掌握宽广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掌握各专业技术最新的发展前沿。这就要求在提高专任教师业务水平的基础上,还要努力建设一支实践能力强的兼职教师队伍,来有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就要不断改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培养和造就一支老中青相结合、以中青年为主体的德才兼备、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成人高等教育学校所在省市学生的教学工作由校本部教师担任,各函授站的教学工作采取校本部教师与聘任当地教师相结合的办法。函授站设立成人教育教师人才库,以校本部教师为主、聘请当地高校教师为辅,承担函授站教学任务。实训教师由函授站选聘,要求实践经验丰富,具有技师以上职业资格。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加强教师实践能力:一是鼓励教师参加所在专业领域前沿技术研讨班,加强与相关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委派学校双师型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以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二是通过聘请企业的能工巧匠和高级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来承担专业课教学和实践教学任务。

(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要努力营造有利于成人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环境,通过开展“树立身边的学习榜样”等多种活动提倡优良学风,将学风建设同成人学生的素质教育联系起来。要健全学生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出勤、自学、作业、实践、考试等环节的管理,促进良好的教学秩序和学习风气形成。要探索有效的助学导学机制,授课教师在课前进行导学,讲解课程的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讲述提高学习效率和自学的方法,解决成人学生的工学矛盾。每班配备班主任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困难,随时解答学生学习中的问题。要与学生所在单位保持联系,经常沟通,调解学生与单位之间的工学矛盾,争取单位在时间和经费等方面对学生给予支持。在一些适合的专业推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制度,使学生不但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更能增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定期评选优秀学生并给予奖励,并将表彰决定发到学生所在单位,以便更好地激励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加强函授教学辅导站建设

要实现校本部的教学意图,函授教学辅导站起着关键作用。要重视函授教学辅导站建设,对函授教学辅导站严格执行审批手续,强化过程管理。在设站、建站审批等各个环节都要有严格的规定、程序和手续。在外省市设立的函授教学辅导站,应通过当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并设在教学条件较好的学校。函授站由一名学校副校长兼任站长,根据函授站学生规模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并聘请一批兼职教师协助管理,负责做好教学辅导及管理工作。校本部不定期到函授站检查指导工作,每年组织召开成人函授教育工作会议,总结函授教育工作,交流各站工作经验,不断加强函授站建设,提高函授教学管理水平。

总之,要牢固树立教育质量是成人高等教育生命线的意识,不断规范和完善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积极探索提高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以便更好地促进成人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明华.刍议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对策[J].成人教育,2011(1):70-71.

[2]施国盘.新形势下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之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0(13):23-24.

[3]兰子霞.探析提高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途径[J].继续教育研究,2009(10):48-50.

[4]张忠伟,陈君.简论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J].中国成人教育,2007(2):142-143.

[5]强萍.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育,2014(1):78-80.

[6]楼一峰.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和运行[J].成人教育,2007(11):43-45.

体育课授课计划篇9

关键词:电气;卓越;CaD;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张志艳(1975-),女,河南卫辉人,郑州轻工业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讲师;赵剑锷(1979-),女,河南郑州人,郑州科技学院电气工程学院,讲师。(河南郑州450064)

基金项目:本文系郑州轻工业学院第九批重点教改项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及实践”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0-0112-02

autoCaD是一个专业绘图软件,有着较为丰富的绘图和编辑功能,尤其是图层工具的应用,使得该绘图软件呈现出较强的灵活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应用于各种工程设计领域,如土木建筑设计、机械设计、电气设计、航空航天、服装设计等。[1-3]教学策略和教学艺术的应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辅以图画是其教学中的常用手段,也是关键策略,这将有利于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电气类专业引入autoCaD绘图工具,将对其相关课程的讲授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因此,autoCaD是电气类相关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绘图工具。autoCaD软件在自动控制专业中的应用形成了控制CaD课程,而autoCaD与电气类专业的结合便形成了电气CaD课程,电气CaD课程的开设是电气专业培养工程背景的一个平台。电气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是与电相关的所有行业,其中读图、识图、作图、按图进行布线、施工、依图进行检修等基本涵盖了毕业生今后所要从事工作的所有内容。因此,电气CaD课程在电气专业人才培养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提出旨在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2009年教育部在部分高校实施了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1年底,郑州轻工业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经教育部批准成为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的电气专业与普通电气专业相比,重在培养一批立志从事技术创新和工程实践的优秀学生,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计划以及课程的开设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与之相对应,相同的课程在卓越教育培养计划下的电气专业与普通电气专业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有很大的区别。基于此,本文探讨了新形式下电气CaD课程的开设应注意的问题及其在卓越教育培养计划电气专业中所起的作用。

一、注重讲授技巧,提高授课效果

电气CaD课程在很多高校被设定为选修,但由于其讲授内容在实践教学和今后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使得电气CaD课程的选修人数常常爆满。电气CaD课程以autoCaD为软件平台,在掌握其基本设置、绘图方法、编辑方法的基础上把电气符号的绘制、典型电气图形的绘制方法和绘制技巧作为其主要的授课内容,[4-5]同时延伸到电气制图的理论、方法和规范。电气CaD在卓越工程师班的开设主要是为校内的实践教学奠定基础。由于“3+1”模式的引入,课程的开设学时数严重受限,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必须采用好的教学方法。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以下讲授技巧的使用:

1.讲、演、练一体化模式

借助于多媒体教室,教师教的同时,学生实时操作,实现讲、演、练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能动性,使学生快速掌握讲授内容,增强其实际操作能力。

2.基础知识与专业绘图内容的讲授交互进行

绘图基本知识的讲授与电气符号、典型电气图绘制内容的讲授非标准的先后顺序,即不能先把所有的绘图基础知识全部授完之后再讲授典型电气图形的绘制。两个主题的讲授内容相互交融,相互促进,贵在基础,重在应用。

3.充分发挥启发式教学在电气CaD课程中的作用,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讲授典型电气图形和电气符号绘制时,先展现给学生所绘制图形的全貌,以提问为先导,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分析如何绘制所要求的图形,提出多种方案,通过讨论、比较和试绘制等方法,确定最佳绘图方案,锻炼和提高学生对绘图技巧的运用能力,达到用最少的步骤和最简单的方法绘制电气图形的目的。

4.充分利用目标驱动方法进行教学

对电气专业卓越工程师班而言,学习电气CaD的目标非常明确,主要是为大型的综合实验、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服务,因大型综合实验在前,故在教学中便以综合实验为核心进行目标驱动教学的设计。教学初期给出实验目标和实验预期结果,让学生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初步实验方案的设计,学生在求知欲的强烈刺激下会主动探索电气CaD中设计图纸的标准画法,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

二、实践教学的支撑作用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强调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将原四年大学培养过程转变为“3+1”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鉴于此,在卓越班教学计划中开设了30个学时的4门大型综合实验课程。大型综合实验课程设置的目的重在以实际需求为目的,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努力使学生成为卓越工程师。大型综合实验课程是一个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践项目,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载体。大型综合实验课程无论是围绕pLC的电气实验项目还是以变电站设计为主题的设计项目,主要实现步骤如图1所示。专业设计在大型综合实验中固然重要,不过最终还是要依照设计图纸进行电路布线,观测实验结果,因此要想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最准确的绘图依赖于电气CaD学习的效果。

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是另外两个校内实践教学环节。电力系统分析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电力工程基础、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等课程的后续课程,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网监控及调度自动化等相关课程开设的前提。在电力工程基础、电力系统的课程设计以及该专业毕业设计中,变电站设计、配电网设计和工厂供电设计等课题占有很大的比重。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的成果常以高低压主接线方案、剖面图和断面图的形式呈现,对学生而言实现绘图功能的软件并不是价格昂贵的专业特有软件,而是通用的绘图软件工具,最好的莫过于各种版本的autoCaD软件。

根据电力系统分析、发电厂电气部分、电力工程基础等课程相关内容,首先,分析并确定主接线设计方案,进行短路电流的计算,继而对相关电气设备进行选择和校验,最后以图纸的形式将设计结果展现给大家。变电站设计课题中因有较多的相同设备,比如变压器、断路器、隔离开关、进出线单元等,因此在学习绘图时应注意复制、镜像、阵列等工具的正确使用,以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以最快的速度准确地绘制所设计的图形。

三、专业课教学的辅助作用

电机类课程是电气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卓越工程师班的学生层次虽然高于普通班,但从第一届的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并没有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对卓越工程师班的学生而言仍是最不易掌握和理解的课程,尤其是电机内部电磁场的分析和计算等相关内容较为抽象,求助于图形工具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向更深层次的理性认识过渡,将会使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因此仿真软件的引入对电机类课程的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有限元仿真软件ansoft在工程电磁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包含静电场、交变电场、静磁场、涡流场、瞬态场等不同类型的分析模块,具有强大的后处理功能,并充分考虑到求解模型的非线性等,其不足之处在于绘制模型功能不够强大,软件的菜单和帮助均为英文书写,但它能够导入其他工具绘制的图形。用电气CaD绘制电机结构主体,将其导入仿真软件ansoft,施加激励条件,对电机内部的电磁场进行仿真分析,是电机类课程开设的最好辅助授课手段。

电气CaD绘制的电机模型经面域命令进行封闭性检查后以一定的格式输出图形,然后将输出的图形导入到仿真软件ansoft中,经仿真得到电机内部单独由永磁体作用产生的磁力线如图2所示。当学生看到图2的仿真结果时将会豁然开朗,原来电机内部的电磁场是如此走向的,各部分磁场的强弱也一目了然,激发了学生对内部电磁场神秘性渊源的探索,增强了学生对电机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适合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下少学时的教学安排。

四、结束语

在信息化的今天,电气CaD课程的开设能够提高授课内容的新颖性,增加授课内容的信息量,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工程背景,因此,电气CaD课程是电气专业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该课程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操作性和实践性,是该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是学生完成实践教学环节的工具;是该专业教师必须掌握的绘图软件,是教师讲授专业课的支柱,是教师修改学生实践教学环节所绘图纸的工具。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新生事物,在新的形势下如何以较少的学时使电气CaD课程的教学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和实际运用效果,在实践教学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将是另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参与文献:

[1]马威.高职电力类CaD教学方法初探[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9(3):145-150.

[2]阎光伟.电力公司职工CaD电气制图培训[J].中国电力教育,

2008,(14):28-29.

[3]张晓峰,王宗刚.CaD技术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115-116.

体育课授课计划篇10

【关键词】卓越计划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工程素养以学为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026-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振兴工程教育,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实施“卓越计划”主要目标在于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主动满足社会需求,从而培养一大批优秀的后备工程师。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是卓越计划实施的重要内容与基础,因此,探索卓越计划下的课程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对于完善专业培养方案、引领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新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重庆交通大学是一所公路、水运交通特色鲜明,具有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以工为主,工、管、理、经、文、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2011年被列为第二批“卓越计划”高校,交通运输专业被列为试点专业。交通运输专业作为国内最早创办的4个同类专业之一,其前身是1982年、1984年创办的“交通运输管理”和“汽车运用工程”两个原交通部重点本科专业,1997年整合为交通运输专业。近年来,交通运输专业在已有成绩上取得了更大发展,2008年被评为重庆市特色专业建设点,2009年建成“汽车新能源与节能技术”部级精品课程,2010年被批准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并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3年成为国家“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卓越计划”的实施具有企业深度参与学生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三个显著特点,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直接关系到教育理念与培养目标的实现。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确定了围绕“工程素养”的培养主线,迫切需要新的课程教学模式与之相适应,从而将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具体落实细化到交通运输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各个环节。而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研究“卓越计划”如何在课程教学模式中体现、实施、创新。

一、基于“卓越计划”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现状

1.“卓越计划”的改革实施进展评述

“卓越计划”属于我国工程教育领域改革的主要推手,而国际上对工程教育模式的研究与探索一直持续不断。2005年10月德国大陆集团推进的“全球工程教育卓越计划”国际研究项目,得出了卓越工程师应当具备工程师职业的核心素质、拓展素质和时代素质的结论。国内在“卓越计划”宏观层面研究上,清华大学林健教授阐述了“卓越计划”的通用标准制订原则和基本思路。天津大学校长龚克教授分析了“卓越计划”带来的教育观念转变。吴文辉分析了卓越工程师的工程精神和工程意识。在“卓越计划”微观层面,合肥学院储忠等研究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教学模块构成要素,进行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卢均治等结合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际状态探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的实践教学。盛朝强等借鉴重庆大学自动化专业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高层次自动化人才的成功模式,探讨如何在工科基础教育阶段培养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的思考。重庆理工大学李军等阐述了培养具有环境友好意识的绿色化学化工类卓越工程师的具体途径。

2.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情况

德国高校全面启动了学制、学位改革,德国高校广泛开展了模块化教学改革,较好地解决了课程设置的体系化问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衔接问题、素质教育与专业教学的关系问题以及自学能力的培养问题。清华大学高虹介绍了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论述了通过教学模式如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能力。武汉大学尚涛等阐述了对工程图学课程教学模式、相应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中如何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等的建议。黄丽雯等提出了基于课程特征的目标教学法,阐述了立体化教学环境的建立原则和作用。重庆工商大学夏莉等介绍了了分层教学、学生任选教师教学、分层+任选教师的教学模式,并评价总结了不同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

3.传统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已有“卓越计划”的研究与实践更多的侧重于宏观、中观层面的培养理念、思路、体系、方案,尚未发展细化到专业课程教学模式这个微观环节,而现有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缺少结合“卓越计划”的培养需求。因此,传统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为:

(1)教学内容封闭。传统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中心,过分强调内容的理论性、系统性,与前沿的工程实际应用技术相脱节。

(2)授课形式单一。以一个教师灌输式授课为主,课程气氛普遍较为沉闷;学生被动式接受,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学习兴趣、积极性不高。

(3)考核方式僵化。传统考核方式完全以试卷考核为依据,重知识记忆考核,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考试内容以学生书本知识的掌握为重点,而对学生的团队精神、表达能力、自主学习等综合能力的考核没有涉及。

二、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