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美术的知识与技能十篇美术的知识与技能十篇

美术的知识与技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9:11

美术的知识与技能篇1

一、小学美术学科教学中的知识方面。

(一)美术知识分析。

基础知识的学习是每一个学科的基本任务,但是对于美术教学来说,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美术学科需要给学生传授哪些知识,哪些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可以受益终身的。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过分注重技能的教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仅仅掌握了相当于空壳子的理论,一来,对学生对教师都是时间和精力上的浪费,二来,学生并不能够通过学科的学习获得真正的知识。所以,教师需要改变教学观念。深入的分析在小学美术学科教学中讲解的重点。

一般来说,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教师在知识传授方面应该将重点放在“美术语言”方面,帮助学生真正的了解美术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更好的掌握终身受用的必备美术知识。美术语言大抵分为两类,一类是视觉元素,也叫美术元素,具体包括线条,明暗,形体,色彩等等方面的内容,另一类就是设计的原则,包括均衡,比例,节奏等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都是美术学科中十分基础但是又很必要的知识,可以说,这些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受益终生。

(二)美术知识讲解策略。

教师在进行美术知识的讲解时,要注重对学生知识的渗透,要让学生深入的了解相关的知识,由于这部分内容可能在讲解的时候稍显枯燥,所以,教师就要善于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1.适当借助多媒体设备。

多媒体设备可以将抽象的文字和理论知识转化为直观的视觉冲击,尤其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想象能力有限,理解能力也有限,所以,教师在进行部分知识的讲解时,学生可能在理解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这时候,教师就可以适当的利用多媒体设备,例如在讲解色彩的具体情况时,教师就可以找一些具体的图片,或者是小动画,给学生进行演示色彩之间的变化,让学生从直观的角度进行观察理解。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给学生带来直接的视觉冲击,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另一方面,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爱好特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适当的进行提问。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为了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教师就可以适当的开展课堂提问,讲解前和讲解后都可以进行适当的提问。讲解前进行提问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讲结构的提问,也是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具体检验。

二、小学美术学科教学中的技能方面。

(一)技能方面分析。

对于美术的技能具体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技”,具体包括学生对于美术学习中的一些技能,另一个就是“能”,具体包括当今时展对于学生能力的要求。教师要通过美术学科的教学,帮助学生提高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技能培养策略。

1.开展合作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适当的开展合作讨论活动,一方面,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关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视野。例如,教师在讲解关于达芬奇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达芬奇的名作进行欣赏学习,然后让学生们带着自己的所感所悟在小组内与同学进行交流,学习名作的杰出之处。

2.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感悟生活。

美术的知识与技能篇2

一、“由技入道”:强化基础技法,突出人本教育

高等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美术教育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科研水平,具有美术教育专业能力,能适应社会美术事业发展需要的美术教育工作者。”[1]2据此目标,来审视当前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无疑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其原因是:强调了美术专业技能的培养,把绘画基础技法等作为最主干的课程,居于专业课程中最主要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由重视学科知识本位走向学生发展本位。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由素描、色彩、国画、油画、版画转变为素描技法与表现、色彩技法与表现、国画技法与表现、油画技法与表现、版画技法与表现,目的是要强化基础技法与个性表现,由过去专业技能深度训练转化为基础技能方法训练,体验与创造个性表现相结合。在教学中,教师重在演示,学生重在创新与个性的形成;教师既是主持者又是倡导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自我表现、凸显个性,在宽松的文化环境中形成艺术个性。但是,这些基本技能方法的训练仍然没有达到美术教育“由技入道”的最高境界,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技能和方法、实现了自我表现后,还缺失“道”的境界,缺乏人文语境与审美境界,缺乏自我个性表现后的哲学思考及艺术创新能力。毋庸置疑,这种缺憾与专业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有密切的关系。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应只是狭义的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实现,而应与人的目标结合起来,在考虑本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考虑它对人的目标的实现所承担的责任。教师要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要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因此,应该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扩大文化视野,发展个性,完善人格。高师美术教育也应该重视专业美术与生活美术的融合,向自然回归,向生活回归,向社会回归,向人自身回归。因此,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应该充分体现这一重要方面,不能将“技”与“道”孤立地分开。

二、“由理入道”:扩展美术学科知识的内涵和外延

除了“由技入道”之外,“由理入道”也是目前美术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学科之间进一步交叉融合,走向“综合性”。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教育与教学应在“综合性”上做文章,这种“综合性”并不是简单的、杂乱无序的学科知识堆积,而是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方面要加强学科专业知识(包括技能和美术理论知识)的学习,并在此基础上拓宽专业知识的广阔度,注重学科知识间相互交叉、渗透,以适应将来从事的基础教学工作或其它艺术工作。在课程设置上把相关的学科和社会知识包容进来,体现出知识的纵向性和关联性,体现新课程背景下对学科知识外延的扩展。《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2]1教育功能也由单纯的美术教育向多种教育功能转变,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课程要体现出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教育的功能。此外,还必须承担道德教育、管理教育的功能。许多院校的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设置偏重美术技能课程,而对与中学美术教育相关的理论课程,如艺术教育学、艺术心理学、美术欣赏、技法理论、中学美术教学法等课程却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明显存在着重技能技巧训练,轻艺术理论、艺术素质及教学法的现象,与中学美术教育需要差距较大。相比之下,“国外的许多国家对美术师资的培养都相当重视理论与艺术理论课程。如德国的杜瑟堡艺术大学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在课程设置上,10%是美术教育学,20%是美术史论,10%是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3]这些对学生审美能力及艺术素质培养的课程占了总课时量的40%。因此,我国的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把重点放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上,结合中学实际,适当压缩技能训练课时量,增加美术史、美术理论、美术欣赏、技法理论及教学法等内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应根据需要拓宽专业面。目前,高师美术专业课程设置依然受到专业美术院校的强大影响,这与当前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不相适应,这样的课程设置无疑显现出一定的弊端。因此,通过课程建设,有效完成学科目标是当今高师美术教育改革的重点。此外,还要通过哲学、美学、博物馆学、综合艺术等课程的设置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加强学生的美术基础知识和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在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去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

三、“技道合一”:兼顾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课程设置

实现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之一是课程体系的合理建构。在课程的改革中,要突出师范性,同时要考虑适应社会的多种需求,要围绕培养目标,深入挖掘本地的人文和自然资源,努力构建有地域特色的课程体系。课程的设置与教学,要以学生就业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为重点。要树立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服务的意识,这样,课程体系的建构才有针对性,专业的发展才有保证,地方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前景才能充满生机。当前,我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总体设想应该是:以人文引领,重建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理念;强调课程设置内容的多学科性、交叉性、应用性、人文性,合理配置课程资源。

(一)关于“综合艺术”方向课程的设置

根据党和国家对新时期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提出的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美术教育人才的要求,在对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现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将综合课程设置理念引入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的观点。艺术种类是在艺术产生和发展中逐渐形成并逐步分化出来的。而已经获得独立的艺术门类又在不断地加强相互间的联系,甚至是与艺术门类之外的其他人文、科学领域的联系,它们相互作用、互相融合,从而产生新的艺术样式和品种。但是,“在20世纪的美术教育中,比较注重艺术分离的趋势,却忽视了美术与其他艺术门类以及人文、科学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互相融合的趋势。”[4]316根据美术教育发展的这一趋势,结合我校美术教育专业的情况,考虑设置“综合艺术”方向课程。“综合艺术”方向课程主要包括:古代美术与博物馆、现当代美术与美术馆、艺术品投资与收藏等实用美术的课程内容,使博物馆、美术馆和艺术品收藏等重要美术机构与我校美术专业的美术教育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加强美术学科的横向联系。同时,也有利于扩大学生的就业面和职业选择,而不是仅仅从事美术教育。

(二)关于专业选修课的课程设置

课程结构散乱、缺乏针对性,脱离了新形势下中小学美术新课程的实际,是当前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问题。因此,课程调整的第一步是整合美术专业课的结构和教学内容,把课程整合为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四大类,坚持加强专业基础课,重视专业理论课,调整专业必修课,增加专业选修课的原则,对专业的学习要减少纵向的“深度”,增加横向的“宽度”。同时,美术学科要冲破专业分科界限,增加选修课,走出过分专业化,尤其是专门技艺化的狭小范围。在这一思路指导下,考虑设置一些实用性的专业选修课。分两个方面来谈:一是综合性的选修课,如插画、漆画、陶艺、版画、平面设计、艺术品投资与收藏等。这种综合性的选修课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基础专业课程素描、色彩、国画、油画等课程的同时,掌握一门实用性较强的课程,以利于职业选择。二是发掘新的课程资源,开设地方特色鲜明的选修课,如苏州园林艺术、常熟花边艺术、常熟红木艺术、苏州艺术家群体研究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美术研究课程,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服务。当然,根据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和发展定位,上面所说的专业选修课也可以根据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列入必修课中。地方性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应该是我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要重点考虑的一个方向。通过这些特色选修课的设置,可以“把美术学习拓展成文化学习,把单一的绘画知识和能力拓展成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展能力。培养具有较高思想、文化、艺术素质,具有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创造能力和多方面艺术修养的复合型美术人才。”[5]77

(三)关于特色实践课程的设置

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应更多考虑市场的要求和需要。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和我校应用型教学的定位,特色实践课程的设置也是我校美术教育专业发展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1.毕业创作课程的设置

“毕业创作”课程是高等美术专业学生在毕业前夕,综合运用四年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总结、创作和展示的重要实践课程。它一方面集中体现了学生掌握及运用专业知识的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反映出专业的培养宗旨和教学状况。因此,毕业创作综合体现了美术专业四年的教学成果。正如尹少淳所说:“必须通晓绘画、雕塑、建筑、工艺以及书法、摄影等特点,以此作为形式和手段,向青少年进行全面的审美教育。”[6]122毕业创作展示是学生通过展览的设计安排,向参观者全面展示自己学识与能力,以便人们对本专业的教与学做出客观的评价。这种评价能全面地考查美术专业学生在美术创作、美术教学上的各种能力,因此,毕业创作课程应隶属于专业基础课程之中。

2.美术调研课程的设置

深入挖掘本地的人文和自然资源,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体系,是地方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发展的方向之一。美术教师要利用丰富的地方文物资源和自然环境资源,例如宗教建筑、名宅、碑刻、园林以及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开发新的教学课程,开展教学活动。此外,参观艺术家工作室和传统艺术作坊,可以加强学生深入理解艺术创作的过程,以及蕴涵在其中的深沉的历史人文背景。通过挖掘、学习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显示地域色彩,张扬地域个性,使校外美术课程资源成为美术课程发展的必要补充。美术调研课程的设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课堂理论学习联系到自己所熟悉的艺术资源,增强艺术的理论直观性和艺术感知能力。

3.博物馆学与博物馆、美术馆工作实践课程的设置

我校美术教育专业要加强与地方博物馆、美术馆和展览馆的联系,积极争取学生在博物馆和美术馆等艺术机构参加实习或做义工的机会。这门课程的设置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鲜活、生动、直观的美术实践,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提前介入实际的美术工作,增加工作经验,以利于将来的就业。通过上述特色实践课程的设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我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单一、脱离美术工作实际的教育状况,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四年内掌握本专业所需要的较为全面的美术教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艺术鉴赏能力和教学能力,真正体现师范性的特点”[7]116。

(四)关于人文基础课程设置

重建和完善一批具有人文精神的、广义上的基础性学科,尤其是加大传统文化的教学比重,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与人文修养,能较为全面的了解美术与人类、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政治、美术与历史的联系,综合后的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教学将给学生展示的是一种大文化、大艺术的观念。高师美术教育专业人文课程的设置是一个迫切的任务,应遵循人文课程内容与美术专业相关联的原则、基础性与工具性原则。建议设置中外美术史、美术鉴赏与写作、中国民间美术、中外历史、中国古代文化名著选读、西方文艺名著选读、文学名作选读等必修或指定选修课。在美术教育专业中设置人文基础课程,可以打破以单纯学科知识体系设定课程的思路和方法,对现有课程结构进行整合,构建相对独立的新课程体系。

美术的知识与技能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艺术教育整合

一、引言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信息技术成为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生存技能之一。如今,信息技术已渗透到了各个行业和领域,对我们的学习、生话、工作、思维等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是一种工具式的可在其它学科得以充分应用,与其它学科完全结合的一门跨学科的课程科目,这种结合衍生出了许多新兴的技术和职业。如电子美工、动漫设计,电脑谱曲等。教育应面向未来,面向社会实际需求,培养真正有用,有实用技能的人才,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宗旨,有基于此,我们应该在信息技术教育的启蒙、基础阶段让学生了解信息信息技术的社会性应用,认识到其与其它学科交融一体,让学生形成这种意识,培养其适应未来需要,社会就业需求的整合式信息技术技能,有基于此,笔者力图改观过去单一的,单纯化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和内容,根据初中课程学习和社会应用实际,探讨信息技术与艺术整合的方式和内容。

二、整合的科目类别和初步设想

信息技术与美术的整合。二者整合主要基于现今电脑美术的广泛应用和盛行,及由此产生的对电脑美术人才的需求,包括电子美工,动漫设计,游戏场景制作和影视视觉电脑加工等。由此整合的内容体现于四个方面,电脑美术背景知识和应用领域介绍,电脑美术作品颀赏,信息技术与美术的嫁接和常用电脑美术工具软件的学习使用。其中,前三者为基础内容部分,重在将学生带入电脑美术的世界,让学生形成对电脑美术的基本认识,引发其兴趣,最后者为基本技术也为整合学习的重点,将培养学生电脑美术制作的基本技能、技术,为以后的专业电脑美术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其作为一种启蒙,就如画画对画笔的使用一样,主要包括电脑平面美工、三维制作基本工具软件的认识,主要包括photoshops、3Dmax等主要电子美工工具软件的认识和使用。

信息技术与音乐艺术的整合。初中信息技术与音乐艺术的教育整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电脑音乐背景知识传授、音乐颀赏、音乐信息传播工具和音乐信息制作工具认识与感受。其中,音乐颀赏包括传统音乐能过信息技术的演绎表达和信息手段制作的音乐的颀赏;音乐信息传播工具主要介绍一些常用的代表性音视频播放工具,介绍其使用背景和效果,同时介绍音频文件的格式构成知识等,对于音乐信息制作工具的认识与感受,可通过对制作歌曲的软件认识和操作予以实现,如国产软件作曲大师V6.0将中国人常用的简谱、五线谱进行同时处理,实现音乐电脑化。可实例介绍作曲大师V6.0歌谱制作过程和效果。

三、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

我国初中信息技术教育陷入了“教者无心,听者无奈”的困境之中。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积极性不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缺乏。在这种情形下,将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既能增强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丰富性和吸引力,又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造就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将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是十分必要的。

2.可能性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素质教育进一步发展。在初中教育的低年级(包括初中一年级和初中二年级上半学年),学生们的学习负担和压力并不算很大,可以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因而说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在教学时间安排上是可行的。

同时,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可以为部分学生初中毕业后进入中专、职高进行相关专业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例如,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率不是十分理想。另一方面,社会对从事电子美工的专业人员的需求大增,导致了电子美工的人员异常缺乏(齐鲁晚报等诸多报刊杂志都曾大篇幅报道),不少企业虽高薪求才,却无才可用的。在我国,电子美工人员的培养数量有限,国内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也大幅低于国外,症结在于电子美工需要双向复合型技术(美术和计算机作图相关知识),而我国在双向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培养上存在诸多问题。为了使进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电子美工的知识,可以在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的课程里面加入相关的美术知识,提升日后学习电子美工专业的效率。由此可见,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在促进初中生今后的发展方面是可行的。

四、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的途径

1.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现在的信息技术课不同于以往的计算机课,不单讲计算机知识,练习计算机相关操作,现在的信息技术课比以往的计算机课更正规化了。信息技术在中学阶段要以计算机技术为主,但绝不是以计算机科学知识为主,而是以应用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为主。所以,要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信息技术教师除了要掌握满足教学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和知识,还要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思想和模式,结合学科特点,具备教学组织、教学设计能力以及灵活的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教师自身能将两者整合好,具备新的素质教育理念和较高的教学水平,才能在教学中自觉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有机整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2.精心设计,拓展思维

信息技术课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微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为了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我们应当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进行拓宽知识面的教学。例如,将网络曲库应用于音乐课中,达到音乐鉴赏的目的;将美术教学的相关内容融汇与信息技术课程之中,使学生在电脑上完成绘画要求,教师将一些常用的绘图软件的使用方法传授给学生,这样既能兼顾美术教学的要求,又能增强吸学生们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从而实现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完美整合。

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不仅能巩固学生们所学知识,还能促进学生们各种基本操作及适应能力的发展,将所学的知识与生话和社会更加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动手操作能力,为学生以后进入社会,从事相关的职业打下了坚实的技能基础。

五、结语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融合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笔者在此只是进行了简单的探索,希望能对大家产生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成贵.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探究[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4(2):22.

美术的知识与技能篇4

关键词:知识产权保护;自主创新:政策困境

中图分类号:DF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7)02-0028-06

收稿日期:2006-10-10

“建立创新型国家”是我们时代主题的最强音,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提高我国的技术能力。在这一背景下,适度知识产权保护不仅要激励自主创新,又要促进国外技术扩散,增强对国际先进技术的准人。根据不同产业的发展水平设定不同的知识产权保护,使发展中国家的知识产权制度与其具体经济和社会状况相适应,将能够更好地为其国家利益服务。但是目前多边性、地区性、双边性知识产权协议和标准形成的复杂国际架构,以及中国作为一个不均质后发大国的具体国情,为中国适度知识产权制度的选择和运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限制。

中国是一个大国,完全依赖国外技术的引进和模仿,没有掌握核心技术是无法实现技术和经济赶超的,因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自主创新实属必要。但同时中国与发达国家在技术上存在巨大差距,是一个技术后发大国,技术引进和模仿也是技术进步的重要方式。并且中国各区域技术水平、要素禀赋和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中国也是一个不均质后发大国,对于发展不平衡的各区域来说,都进行自主创新是不现实的,技术扩散和技术模仿也是落后区域技术进步的主要方式。因此中国作为不均质后发大国,知识产权保护政策面临多重权衡:其一,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为维护知识产权利益,要求中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会提高中国产品价格,削弱其优势,并且我国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很多企业靠仿造赖以生存,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无疑沉重打击这些企业,并提高产品价格,减少国内消费者福利;其二,为获得更多技术溢出,需要为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提供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以吸引更多FDi和国际技术转移,但较强知识产权保护同时会抑制对国际技术吸收与模仿;其三,由于区域技术能力的不平衡,根据国家总体技术水平确定的适度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并不一定能促进各个区域技术进步,技术水平低的区域要求较松的知识产权保护以促进模仿和技术扩散,而技术水平较高的区域要求较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以促进自主创新。因此,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政策面临多重困境。

一、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与中美贸易冲突

发展中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是国际社会争论不休的问题,在多哈回合中签署的tRipS协议把仅仅适合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制度强加给全世界,要求发展中国家实现统一的知识产权标准,使得大量收入从发展中国家转移到美国(mcCalman,2002)。由于后发国家与领先国在技术上存在巨大差距,并且后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与领先国也相差甚远。因此以较弱的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对国外技术的吸收与模仿被认为是后发国实现技术和经济赶超的必要措施。而且国际经验也表明,技术后发国家在赶超领先国时,开始都采用较弱的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对国外技术的模仿,以提高技术能力。无论是当年的美国,还是后来居上的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都无一例外。但技术领先国为保护研发成果和维护新技术的市场垄断,通过多边性、地区性、双边性知识产权协议不断迫使后发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随着中国作为贸易大国的崛起,这一矛盾在中国显得尤为突出。联合国发展项目(UnDp)2001年人类发展报告中指出,中国是一个技术采用和模仿的国家,如西药、精细化工产品95%以上依靠仿制,这与《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所定规则存在严重冲突。中国的比较优势仍然在于劳动要素的丰裕及劳动力价格的低廉,但中国出口的主要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因此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不断增大。日本、美国、欧盟采取各种措施在知识产权领域对我国施加压力。如日本在华企业也成立了名为ipG的知识产权联盟,其目的就是联合起来,以知识产权战略抑制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欧盟商会也在其2004年建议书别指出了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要求中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美国作为技术领先国代表,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特别301条款”威胁中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由于中国加入wto,承诺履行tRipS条款,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尽管如此,美国将重点转移到监控中国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特别是在软件和版权方面。根据“特别301条款”,由于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执法不严,使美国遭受了巨额的贸易损失(见表1)。因此,在iipa2006年的知识产权“特别301评估报告”中,中国被再度列为“重点观察国”。

美国迫使中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原因来源于对中国的巨额贸易赤字,通过加强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以改变中国在知识产权敏感性产品的比较优势是改善中美贸易赤字的重要手段。通过分析中美在知识产权敏感性产品的双边贸易,可以发现这一措施的有力证据。表2给出了2000年中美在版权保护产品、专利保护产品和商标保护产品的双边贸易及其显示性比较优势。根据表2,美国在大多数专利产品上有比较优势,如酒、苯酚、聚乙烯产品、机器设备、金属制品机器、电子医疗设备、电子微电路、测量、绘图和煤气控制设备等。尽管美国在这些产品上有很强的比较优势,但中国从美国的进口却不多,中国较弱的知识产权保护导致了大量的仿制品替代了从美国的进口,因此,美国积极阻止中国对专利产品的仿制。同样,虽然美国在版权产品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但中美贸易量却很小,中国大量的盗版替代了从美国的进口。

但美国却严重依赖从中国进口的有比较优势的商标产品。尽管中国在商标产品行业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但这些行业的知识产权大多属于国外企业。中国对国外商标的较弱知识产权保护是中国在这些行业有比较优势的重要原因。因此,美国对中国施加压力,要求加强在商标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由于中国并没有大量进口美国有比较优势的专利产品,相反美国却大量从中国进口商标产品,美中贸易赤字不断膨胀,2005年美国对中国贸易赤字为2016亿美元(中方统计1147亿美元),大约占美国贸易赤字的30%,特别是中国知识产权敏感性产品大量出口,如高技术产品(包含机械、电子产品)占中国出口的28%,是中美贸易赤字的重要原因。为减少贸易赤字,美国政府要求中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改善在知识产权敏感性产品的贸易条件。

中国虽然大量出口知识产权密集性产品,但自

主知识产权却很少,贴牌生产、交专利费用和仿制成为我国知识产权密集性产品出口贸易的主要形式.因此中外知识产权纠纷日益增多。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不断迫使中国这一贸易伙伴大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中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无疑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削弱中国产品出口的竞争优势,甚至使大量企业倒闭。诸多知识产权纠纷案例都说明了这一点,例如,我国DVD生产企业现在每生产一台DVD就向DVD技术专利开发商(6C联盟)交纳大约13美元的专利费,大幅度地提高了DVD的制造成本,使中国DVD生产企业无利可图,以致使我国DVD生产企业大量倒闭。类似地,我国的彩电、it等行业也需要向国外交纳大量的专利费。不难预见,随着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的提高,我国知识产权密集性产品的出口不可避免地受到较大影响,恶化贸易条件。因此,在要求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压力下,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处于两难境地。

二、自主创新、技术扩散与不均质大国知识产权保护困境

当然,中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也是中国自身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并非仅来自国外压力。中国经济长期依赖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廉价劳动力的粗放性增长方式难以持续。由“肢体经济”转向“头脑经济”势所必然,而制定中国知识产权战略,鼓励自主创新,将有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但问题的关键是:开放条件下,后发国知识产权保护应当在鼓励自主创新和促进国际技术扩散的两难中权衡,这一权衡的基础应是经济、技术发展水平。

全球研发高度集中在几个少数发达国家,以美国、日本和德国为首的前十个国家占有全世界的84%的研发资源,94%的专利和91%的专利许可费用。无论从研发投入还是从研发能力上,中国与技术领先国都存在巨大的差距,R&D经费所占GDp的比例、每万劳动力中R&D人员、每万劳动力中R&D科学家和工程师等指标都远远低于技术领先国水平。对外部技术的引进、模仿也是我国技术进步的重要来源,这一点即使对于发达国家而言也是如此。纵然,鼓励自主创新是加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理由。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不论从研发投入,还是研发产出,都可以说明这一点。例如我国发明专利申请数量虽然较大,但人均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尚存较大差距。并且大部分的申请来自国外,企业申请的发明专利量较少。如从1985年4月至2006年6月我国发明专利申请数量中62.9%来自国外。还应当注意的是,中国99%的企业没有自己的专利,拥有商标的企业也仅有40%,很多企业“有制造没创造,有知识没产权”。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目前,中国企业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仅有2000多家,仅占企业总数的万分之三。在这样的条件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就决定了在短期内对自主创新的促进效应将不会太理想,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对国外技术的引进、模仿仍将是我国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因此,具有技术后发优势的中国在制定适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时应在鼓励自主创新和对国外技术的模仿的两难中做出权衡,将有限资源在自主创新与技术模仿吸收之间进行配置是推进技术进步过程中的必须考虑的问题。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能促进国内的自主创新,但知识产权保护强化了创新企业的市场垄断力量,从而也提高了国内消费价格,并需要支付大量专利费给国外专利所有者。不仅如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可能付出额外代价。例如,我国对国外书本的盗版是iipa2006年对“中国特别省份知识产权保护调查”中问题反应严重的领域,各个省份很多大学校园内对国外书本盗版猖獗。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不仅需向国外支付大量的版税,还提高书本价格,书本价格的提高无疑增加了学生受教育的成本,从而不利于人力资本的积累。并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将减少中国大量存在的模仿性研发,进而减少知识积累。因此,以鼓励自主创新为目的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可能损害国内福利。

更重要的是,中同还是一个不均质大国,各区域经济发展和技术水平很不平衡,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不仅在其劳动、资本(含人力资本)、技术等要素状况相差甚远,而且其市场体制与市场体系的发育及完善程度也不可同日而语。这就决定了中国这个不均质大国各区域的技术水平差距较大,比如我国各个区域的研发投入和研发产出差别很大(如表3),各地区对外来技术的吸收模仿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有明显的差异。即使在同一产业内,中国技术进步也呈现出“多元化和多层次”的显著特征。为促进区域技术进步为目标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要求根据各区域内产业的技术发展水平来制定。

由于区域经济、技术水平的不平衡,根据国家总体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确定的适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并不一定能促进各个区域技术进步,技术水平低的区域要求较松的知识产权保护以促进模仿和技术扩散,而技术水平较高的区域要求较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以促进自主创新。经济、技术发展水平高的东部沿海区域比中西部区域要求更高的知识产权保护,因为由于技术水平较低的中西部区域较多使用模仿产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需要支付技术许可费、消费者也需要支付更高的产品价格,这一租金转移效应可能大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自主创新的促进效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的选择与运行又一困境。

三、FDi流入、国际技术溢出与后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两难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可以吸引更多FDi,并鼓励跨国公司将先进技术转移到中国,这是加强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又一个重要原因。随着我国开放度的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越来越融入世界经济,成为吸引FDi最多的国家,2005年我国利用外资达到1890.7亿美元。FDi的大量流入不仅为我国带来大量的资本和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外商提供好的投资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能够吸引更多FDi,而FDi是产生技术溢出的重要渠道,因此后发国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吸引FDi,提高对国际先进技术的准入性,这一观点成为支持加强后发国知识产权保护一个普遍被接受的理由。

但问题是,如果FDi的大量进入对后发国长期且根本性的影响是其技术的外溢效应,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来吸引FDi.并不一定是有效的政策,因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可以吸引FDi,但降低了跨国公司对后发国的技术溢出的效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能吸引更多FDi,并提高引进的FDi的技术含量。但同时,技术溢出对FDi的引进有抑制效应。而知识产权保护是影响技术溢出的重要决定因素。那么知识产权保护在吸引FDi方面存在这样的两难困境:一方面为获得FDi带来的技术溢出,需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来引进FDi,但另一方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却减少了技术溢出。Glass对这一政策

困境的进行理论探讨,认为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来吸引FDi,并期望从中获得收益的做法是一种次优选择,其核心命题是:后发国应尽可能地降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并且,跨国公司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更多利润,偏向进入技术差距更小、技术外溢效应更弱、吸收能力更弱的行业。而这些产业的FDi对后发国的技术溢出效果较弱,因此,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即使吸引了更多的FDi,但从中获得技术溢出效果却不明显。FDi进入的逆向选择决定了通过加强知识产权来吸引FDi的措施收效甚微。更重要的是,后发国存在不同的产业,各产业的技术差距、技术模仿能力、自主研发效率和研发投入等都不同,所要求的适度知识产权保护也不一致,技术水平较高的产业要求更强的知识产权保护,而知识产权保护本身只能对任何产业都是统一的。较弱的知识产权保护将吸引FDi到给后发国企业带来较小技术溢出的产业,增强知识产权保护将吸引FDi进入对后发国技术溢出效应较强的产业,FDi的进入将改善新产业的收益。但这样却以牺牲原来已经有了FDi产业的福利为代价,因此,增强知识产权保护可能恶化后发围的总体利益。根据各行业的技术水平特征选择相应的最优知识产权保护才能使总体福利最大化,但这与tRipS协议中要求的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标准相冲突。FDi被认为是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FDi所带来的技术外溢更是吸收FDi的关键。较弱的知识产权保护能增强FDi带来的技术溢出,而这一技术溢出可提高创新能力和增加研发投资。因此,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也面临着吸引FDi和促进国际技术溢出的两难困境。

四、结论

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一种既能促进也能延滞国家产业发展的制度,它能鼓励自主创新、吸引FDi和促进国际技术转移,但也抑制了国际技术扩散、提高了产品价格、导致市场垄断、使国内收入转移到国外并损害国内消费者福利。开放条件下,后发大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的选择应与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但这与tRipS协议中要求的知识产权标准相冲突。并且各区域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不同也要求不同的知识产权保护标准,这为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选择和运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限制。中国目前正在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着力促进技术转移和提高技术开发能力,能否有效利用知识制度将是决定中国发展至关重要的一环,应当慎重利用这一“双刃”制度。一方面,出于我们自身促进和保障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国要遵行国际规范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但另一方面,我们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在向国际规范靠拢时,也要注意防止因过分保护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而给本国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障碍。要积极参与知识产权国际规范的制定与修改,并运用合理与适当的法律对策对付西方跨国公司不适当利用知识产权而对我国进行的市场和技术垄断行为。同时,也应积极探索利用其他研发政策(如补贴创新和补贴技术扩散)、税收政策(包括关税政策)、竞争政策等配合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的运用,使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更有效的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

美术的知识与技能篇5

【关键词】翻转课堂;多线教学;中学美术;模式构建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课程改革的深入,现代中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更倾向于直接的形象思维,他们接受知识传播的渠道变得越来越宽。因此,如何正确的帮助中学生认知世界,认识自已并提高美术综合学习能力,就成为当前我们美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现实中,中学生美术学习能力的发展与其心理发展阶段是相对应的,任何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都能在他们的身心发展和美术学习中表现出各种新的特征,需要我们根据具体实际加以引导。

探究我们当前的中学美术教材,不难发现,其中许多的教学内容仍然存在美术专业性和技能性要求过强、难度偏高、分类较细,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中学生的自身水平和生活实际,使中学美术变成了单一的以技术训练为主体的单线教学模式,完全不能满足现代中学生的审美需求与现代社会个体素养提升的需要。因此,如何把学生已有的各种知识、技能整合起来,翻转中学美术课堂,构建更为开放的多线教学模式就成为我们噬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这里所说的中学美术多线教学模式是指针对中学生已有的美术学科知识水平、经验与技能、需要与动机和心理发展等各种课程要素,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找出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贯穿于美术综合活动课程中,在学生参与和感悟下,融合学生已有知识、技能、经验等,拓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得到良性发展,培养学生的思维广度,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情趣,促进中学美术课堂的高效、有序发展。

一、探寻构建美术多线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我国唐朝大画家张b认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意指画家应以大自然为师,再结合内心的感悟,然后才可创作出好的作品。宋代文学大家苏轼也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说明古人就已经发现美术的存在不是独立的,它是立体的,多线型知识的外露。每个人在学习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时候,不能被动地、单线的接受,而需要多渠道、多角度的学习并揉进自身的感悟与理解。作为现代学校教育课程之一的美术课程,我们明白,学生是学习中的主体,脱离了学生自身的教育,是无本之木,美术的教育功能体现的就是通过多方面贯穿、综合、融合感悟的成果。从另一角度来说,人的发展也不是孤立的,是多方面综合发展的结果。作为美术教育中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更需要多方面知识、经验、技能贯穿融合其中,才能拓展学生的能力,实现审美教育功能的提升。基于这样的道理,常锐伦先生在《美术学科教育学》中阐述道:“美术学科欲满足个人发展和社会对未来人才的需要,就应该突出本学科独具的教育功能和优势教育功能并能综合其他功能作为价值取向,构建体现以人全面发展为本的美术学科教育目标。”

上个世纪,美国的心理学家、教育家罗杰斯提出了以“自我实现”为根本宗旨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倡导“有意义的经验学习”、“自发学习”和“自由学习”。他这样描述:“……能灵活和理智地适应新的问题情境的人;在自由地和创造性地运用所有有关经验时,融会贯穿某种灵活处理问题方式的人;能在种种活动中有效地与他人合作的人……”所以从现代的教育理论中我们也得知:只有多线型教学模式才能更好的适应现代的中学美术教学需要。同时,美术学科知识的发展也不是相互隔离、彼此封闭的,而是相互作用、彼此关联的。尽管后来采取了分学科的单线教学模式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学科的分化未必意味学科的隔离与封闭,美术学科知识健康发展所需要的是持续的交往,这意味着不同学科间要相互开放、相互作用、彼此关联。多线型的教学模式正是体现了美术学科知识间相互作用、彼此关联的一种发展需求。

当然,就社会学现实角度而言,学生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只有从根本上满足学生的需要,才能让他们的能力得到发展。当学生的发展缺少与当代社会生活的有机联系,必然会导致学生对学习的不满、冷淡,必然导致学生学习的失败。多线教学模式能鼓励中学生在自身能力水平与新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中贯穿融合,以拓展中学生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新发展,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升审美能力,培养积极的人生观。

二、构建翻转美术课堂多线教学模式的原则

在我们中学美术教学中,不仅在知识的设置上要考虑到中学生已有的水平,还要启发中学生在遇到新的问题与学习任务时,能运用已有的知识或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外在的助力,一一解决。所以在翻转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时,我们教师除了要创设有利于启发中学生知识联系的教学内容和情境,还要为中学生建设新的知识获得渠道构建平台。因此,在构建翻转美术课堂多线教学模式中,我们需要遵循这些原则。

1.多元整合原则是基础

虽然《美术课程标准》将美术课教材分为四大领域,但美术学科任何一个领域都不是单一发展的,还会融合其它门类的知识,呈现多元性特征。因此在美术多线教学模式中,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能只看到一个领域对学生的影响,而是应把美术知识放大到更大的文化范围中去。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并创设有趣的、活泼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理解美术知识,贯通美术知识,融合美术知识,在美术学习中拓展学生的多种能力。

2.贯通融合原则是方向

中学的美术学习活动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包括有计划的调查、讨论、制作、总结汇报等一系列的具体活动以及情感体验、价值判断等等。因此,在我们的学习活动中需要体现贯通融合的原则,从多个层面、多个切口、多种方式上,帮助学生建立起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与激励机制,让他们能找准方向,抓住本质。

3.拓展创新原则是需要

多线型美术教学不同于传统的美术课程中的以掌握单纯的美术知识为主要目的的学习活动。它富有创造性的将美术拓展创新教学作为鼓励学生进行多向思维、全面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其综合性较强,有别于一般的传统学科知识、技能、情感体系教学,而是以实践为载体,着眼于学生的立体学习,终身发展,构建以掌握美术综合技能和综合知识、形成高尚情操为教学目标的美术多线教学,对实现学生真正理解美术文化,运用美术知识,发展实践能力,提升审美情感都有很大的现实作用。

三、实现翻转美术课堂多线教学模式的方法

现代美术观念和方法日趋丰富多样,美术种类、技能继续分化细致,而美术各门类之间同时又日趋综合化、融合化。如:传统的绘画偏重于写实技法技能、内容片面单一。而绘画的种类又分为中国画、油画、水粉画、水彩画、版画等等,各类的绘画教学内容专业性都非常强,各自有各自的不同工具、材料、技能和方法。采用多线教学模式,则克服了过去教师会什么,就教学生学什么局限,鼓励学生向课堂外学习,利用网络或专家视频资源包,从中学生的兴趣出发,采取多种途径学习美术。现行的《美术课程标准》将美术课程分为欣赏・评述、造型・表现、综合・探索、设计・应用四大领域。当然,四个学习领域的划分是相对的,每一学习领域既各有侧重,又互相交融,紧密相关,形成一个具有开放性、互动性的美术新课程结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采取多线型美术教学模式,融合学生新旧知识,拓展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宽度、深度和密度,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与求知探索的精神,并使这种兴趣与精神转化为持久的情感与学习态度。针对各学习领域,我们可以采用这些方法。

1.从生活入手,让造型・表现教学变得更写实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造型・表现,也就是所谓的绘画学习,一直占据主要地位。不过,如果还停留在以往的照着图片画或静物写生,也许在小学生中还比较受欢迎,但对于中学生,他们则更喜欢不一样的课堂,最好能获得更多的体验。基于这样的实际,笔者也认为,我们可以探究多种方法,从生活入手进行教学。如在学习《情感的记录》一课中,笔者首先让学生在欢快的音乐中,互相介绍各自收集的昆虫或图片,观察昆虫的特征。接着欣赏科幻电影中一些虫的形象,启发他们的思维,鼓励学生大胆想像,并进行方法与技能示范与指导,引导学生运用不同材料想象,多角度的思维方式拓展联想,并创造出全新的昆虫平面或立体造型。当他们看到自己创造出的新的昆虫形象时,高兴劲儿难以言表,欢呼雀跃。这样,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他们体验了美术的独特魅力,提升了审美情趣,发展创造、表现能力。

2.从长处入手,让工艺・设计教学变得更轻松

针对中学生的情况,结合设计教学的特点,从激发学生艺术创作灵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出发,可以将中学生比较擅长的造型・表现技能融合到工艺・设计教学中,以满足学生的成功欲。如学习《布艺设计》,可以先让学生去家纺市场调研,通过摄影或绘画将一些有特点的布艺拍摄、描绘下来;然后再上网查阅,了解它们的美术特性、制作方法;最后,让学生用卡纸剪出一个个或圆或方的图形,制作自己喜欢的布艺作品;完成作品后,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互相欣赏、评价,还可以让他们到学校网络或其他网站或微信圈、QQ群中交流。这样,既把中学生一直掌握的绘画技能运用到了新的工艺学习中,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发展了实践能力,培养了创新能力,更可以解放教师。

3.从已知入手,让欣赏・评述教学变得更感性

中学生的学习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过程,而是一个情意活动与实践活动相伴而生的特殊认识过程,这对学习起催化、启动和调节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京剧脸谱》时,笔者让学生通过课件欣赏不同变化的脸并说说这些脸的与众不同之处,运用已掌握的美术知识观察总结各种脸谱的纹样特点,如夸张、变形、对称等;再结合学生已有的人像写生技能,示范曹操、张飞脸谱,引导学生先画脸形后定五官并拓展新的表现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也当一回化妆师的愿望。通过练习,不仅强化了学生对画脸谱纹样的认识和理解,还巩固了学生已有的人物脸部绘画技法,掌握了脸谱的表现手法,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多渠道认知,整合了旧技能、新手绘及脸谱创作表现方法,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更从美术视角充分感受了京剧文化中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迷人的艺术魅力。

4.从活动入手,让综合・探索教学变得更知性

随着课程研究的深入,培养中学生的人文精神已成为美术教育的实质和价值追求,而技能与技巧则是实现这一价值的一种手段。让中学生通过美术学习,认识到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和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积极创造、实现新的价值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所以,在去年教学《端午节》一课时,由于授课时间正好临近端午节,因此笔者特意打听,端午节时南通市区都有那些相关活动,最后从濠河风景区管委会知晓,他们将举办全市赛龙舟活动,因我校确巧在濠河边上,就着现成的条件,笔者特意将美术课调到活动开始的时间点,早早的布置好了学习任务,组织学生观摩南通端午赛龙舟活动,最后,学生很知性的认识了端午的来历、端午的风俗及其中所蕴涵的美术元素,多线型的教学模式,让他们收获了许多课堂上靠图片欣赏与说教所达不到的教学效果。

总之,翻转中学美术课堂的多线教学模式体现的并不是美术学习中美术教师与中学生1―1的关系,而是学生在除了美术教师之外1―2或1―3……的多边学习关系,这里后一位数字包括同学、家长、民间艺人、专家或其他学科教师等多种人群及社会、自然等多个渠道。其着眼于在中学生已有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让他们的需要与动机在各种平台的连接与沟通中进行不断整合与创新,形成综合学习能力。它不仅要让每一位中学生在美术教育教学中得到全面的发展,更是为了让不同艺术潜质的学生有机会得到新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常锐伦著.《美术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p:266页

[2]王爱春著.《美术教学操作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p:136页

美术的知识与技能篇6

关键词:美术专业信息化教学专业整合美术知识技能教学质量

中职学校学前教育美术专业主要是培养掌握美术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美术绘画技能技法,能在幼教中从事美术教学,组织美术课外活动和竞赛工作的教师。信息化教学的介入使美术专业的主干课程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也是学生掌握大量实际技能的有效途径,更是培养未来潜在美术专业人才的发展方向。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其在当今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可以扩展学生视野,使美术教学更生动形象,易于理解记忆,便于学生更直观的学习知识、理论及训练技能技巧,有利于激发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支持个性学习。因此中职学校美术与信息化教学的融合,已经逐步形成美术教育领域的新趋势。

一、激发学习兴趣,组织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学习美术基本原理和绘画规律

中职学校美术专业教学,对美术原理的讲授是教师比较头痛的问题,有些理论原理抽象难懂,学生接受难。电脑美术软件的介入有效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应该说信息技术的渗透和传统美术教学并不是对立的,它们之间有所沟通并相互补充。信息课作为一种先进工具,帮助学生直观理解了美术基本原理,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讲解绘画基本原理“造型的基本元素”一课中,教师先将素材准备好,然后利用flas软件根据需要将静物间或静物各部分的大小、长短、高低、多少、宽窄、厚薄、面积等不同比例关系制成变形动画并向学生演示,学习和体验不同比例关系形成的不同美感。在“光影原理”讲座和训练中通过绘图板或photoshop软件,利用曲线、明度等工具使学生将光影调子、黑白灰关系等理解到位,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photoshop等绘图软件的操作又能主动的学习美术原理。再如,讲解“立方体的平行和成角透视”这节课,比较难理解,教师通过CaD和三维动画软件结合制作的动态演示课件,使得透视教学更为直观。这种整合化教学既减轻教师的授课难度,而且能促进课堂气氛的活跃度,教学效果十分明显。通过这种学习,使学生轻松方便地掌握美术规律及绘画原理,从而更好促进课堂教学。

二、引导学生利用电脑信息技术学习美术基础知识

(一)通过网络信息引导学生自学美术知识

学生对网络的求知欲和对美术知识的求知欲一样强烈,因此我在教学中,将二者合二为一,先给学生布置美术任务,然后再到电脑上查询相关知识,最后展示成果。学生在整个过程中自然的学习了美术知识。如讲“雕塑”一课,要求学生在网上分别找自己喜欢的浮雕、圆雕作品若干,不直接讲浮雕、圆雕概念,但学生在查找过程中自然明白了其中含义。有的学生甚至要求多展示一些以表示自己的网上学习能力强。

(二)利用信息技术,加强直观教学完善教学评价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知识

例如,以往的手工教学主要靠教师的讲解示范,学生的模仿操作反复实践,形成技能。教师在讲解基础知识时学生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兼顾性不高。我用动画课件结合信息技术室的实物投影仪等一下子把学生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上来,既巩固了美术基础知识又为下一步技能训练打下良好基础。

讲解“剪纸”一课中阴刻、阳刻知识时,教师先制作一组变形动画让学生引发兴趣,直观理解。然后引导学生参与,将自己认为的阴刻或阳刻作品放到投影仪上,并加入事先准备好的动画模板中放映。教师要给予及时鼓励并总结,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了知识,在技能训练中自然能完成任务。

(三)引导学生利用电脑绘图软件学习美术知识

例如,“色彩知识”教学:我们生活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天空、草地、海洋、漫无边际的薰衣草都有它们各自的色彩。你、我、他也有自己的色彩,代表个人特色的衣着、家装、装饰物的色彩,可以充分反映人的性格、爱好、品位。不同的色彩搭配组合会给人的视觉和心理上形成诸如温暖、寒冷、华丽、朴素、强烈、柔弱、明亮、阴暗等不同的环境气氛,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感情效果。在色彩原理教学中,传统的教学直观性价差,学生在实践中,很难把色彩知识自觉地应用于创作中,出现了理论不联系实际的情况。

教师在教学中先用CorelDRaw、photoshop等简便易学、操控强的软件作为教学软件,将色彩教学通过交互电视进行形象直观地讲解,学生通过真实的色彩表现,轻松学习色彩知识掌握色彩搭配规律,课堂练习上,学生可反复练习既环保又实效。

例如,可以利用CorelDRaw、photoshop等学习色彩的三要素等知识,尤其是色彩三原色的教学直观准确,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各种色相。教师又利用flash软件制作的动画表现红、黄、蓝三原色调配出间色、复色等任何色彩的动态过程。在色彩明度与纯度的练习中,教师指导学生用photoshop里的亮度和饱和度工具直观地理解色彩的明度和纯度,使学生易于理解掌握。如进行蓝色的色彩纯度和明度渐变练习,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颜色的属性的变化,便于深刻科学地认识色彩。教师又通过服装色彩搭配动画交互软件让学生亲自参与到色彩各要素的变化、组合应用训练中,学生在玩中对色彩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使学生肯学、乐学、易学。

三、整合学习方式,启发学生利用电脑软件学习美术绘画技能技法

美术活动离不开实践,美术绘画技能是学生应具有的专门的技术能力,它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只有具备一定的技能,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幼教美术老师。这部分我同样借助信息技术来完善教学,但需注意的是电脑技术的介入教学虽然具有一定优势,但也不能够完全代替传统的美术绘画练习,是相互补充的关系。

在“自画像”一课里,我先安排个别学生事先画好自己的不同风格自画像:胖的、瘦的、不同发饰的、高兴的、生气的等。然后用flas制作成动画片在课堂上播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想而知,也纷纷想制作自己的动画名片,这样学生不但完成美术技能训练又学会了“美图”、photoshop等软件的使用。

在构成练习中,我指导学生利用CorelDRaw等绘图软件的粘贴复制、拉伸、镜像等工具把不同基本形在不同的骨架内进行排列,使其愉快的完成了构成的基本训练并创作出大量的丰富的构成画面。学生可以反复在电脑上进行练习,既有效率又节省纸张、颜料等绘画工具。

可以说只有美术教学和信息化教学技术有机整合才能达到理想与艺术的完美相融,才能使两种教学顺畅、高效。中职学校美术专业信息化教学,在实践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探索、去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中职教师平时认真思考,积累经验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美术的知识与技能篇7

就教育教学而言,许多时候,教学观念指导教学行为习惯,教学行为反过来印证教育观念。所以,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在理解现代教育观念的基础上,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多考虑学生需要,灵活设置一些教学目标,多为学生创造机会,使他们在鲜活教学活动中掌握更多美术知识与技能。

(一)多一些提升学习兴趣的机会

学习兴趣是持久学习的基础。初中美术学习需要保持一定的兴趣。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立场出发,与生活实际、自身经验、科技发展相结合,设置趣味性课程主题及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活动参与欲。另外,教师还要因地制宜地开发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自然景物、石膏静物等实物,实施趣味性教学。

(二)多一些欣赏感悟评述的机会

书籍、网络、美术馆、社区等资源是初中美术学习的课程资源,可以让学生最直观地了解民间艺术及美术不同流派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如果通过角色扮演、创意临摹等方式学习美术知识,不仅能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感悟能力,还能在观察、体验、鉴别中开展探究、讨论和交流,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判断能力。

(三)多一些探究技能创新的机会

美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不仅能使初中生思维超越定势的羁绊,还能呈现灵活、主动、发散的状态,激发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初中生喜欢走进自然,观察蕴含审美法则的物象并展开丰富联想,这样容易催生各种奇思妙想。所以我们要开展创造性活动,让他们的观察、想象、创新和表达能力得到培养与发展,最终促进其心理成长、美感成长和创造性成长。

(四)多一些升华精神人格的机会

树人立德是教育的最高法则。初中美术教学只有将有效教学、高效课堂与审美教育有机融合,通过美术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在观察生活中体验和创造性地表现生活中的美,通过丰富的视觉艺术形象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自觉认识美、热心追求美的学习习惯,才能获得高洁的精神享受、平和的心态延续、博大的胸怀追求,成长为具有文化意识、责任担当和合作意识的新时代公民。

时展告诉我们,每个时代都有核心价值观,全民核心

价值观的形成需要具象的核心知识与准确的价值取向填充。初中生与小学生不一样,已经开始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个时期非常重要,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我们的核心知识与价值取向一定要足够准确,符合社会的主流认知,传播正能量。

(一)以发展审美判断能力和评述能力为目标

中外美术史上有许多杰出美术家,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他们的思想、情感与艺术创新之举和艺术开拓精神,多角度、多层面地欣赏、认识、分析、解读经典。这对初中学生学习美术有很大好处,无论是从作品表现语言还是艺术家的感知角度、美术史的认知角度、艺术流派的演变及美术文化现象等方面,都可以让学生在初中美术学习中提升审美判断能力和评述能力。

(二)以掌握造型表现能力和美术体验为目标

在初中美术学习中,最基本技能培养是造型表现能力,通过美术活动、绘画示范等教学手段迅速让学生掌握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等最基本的造型表现方法。初中生在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与实验中,很容易产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在关注学生美术作业的同时,更要重视学习过程,使他们的艺术感知力、想象力和造型能力得到提升。

(三)以提升综合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目标

美术与生活密切相连,了解并掌握美术创意设计的基础知识和设计原理显得尤其重要。如学习美术绘制草图时,不仅强调学生的动手参与和体验,还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精神的培育,至于制作中根据设计意图选择媒材,选择合理的工具和制作方法及对各种材料的感受,则能进一步提升初中学生学习美术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以培养综合解决问题和联想能力为目标

美术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自然环境、音乐戏剧等知识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要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打破学科知识壁垒,将美术与各学习领域知识进行糅合,在民主、合作的氛围中尊重个性发展,允许多尝试、多体验、多探究,开阔视野,培养综合学习能力,在保持想象力和创造力上升的同时提高综合思维水平,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实现人的知识体系和情感道德系统的整体建构。

(五)以健全知觉经验和审美敏悟能力为目标

美术的知识与技能篇8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小学美术教育专业是以培养高素质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的综合型专业。其专业特征一是职业导向明显,二是带有很大的综合性。[1]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培养,一方面要合理把握美术专业内涵和美术课程结构,另一方面要充分兼顾到学科类课程和小学美术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特点。

一、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知识结构

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综合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和熟练掌握本专业技能的艺术教育人才。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教育科学方面的理论知识;(2)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3)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围绕这三个方面从以下几点来思考,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结构的培养。

(一)良好的人文素养

无论是美术专业知识还是美术专业技能都只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是以人文素养为基础的。人文素养是指个体掌握的历史、哲学、文学、宗教、艺术、审美等学科知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人类生存充满深情关怀的意识,人文素养就其核心来说,主要是指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以及人文科学中体现出来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人文学科知识和人文精神。良好的人文素养是由历史文化和传统精神熏陶而成的修养和气质,是融进了自已理解和悟性的认知结构,是对人格心理及人生定位有着巨大影响的“遗传基因”。[2]

人文知识不等于人文素养,人文知识是指史学、哲学、文学、法学等人文类学科的知识。

(二)较强的创新思维

知识经济的灵魂是创新,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我国教育的现状,还是偏重知识传授而轻过程分析的应试教育,教学方法多是科学主义的理性分析法,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还没有得到较好的开发和培养。

艺术教育具有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培养创造性人格的价值,培养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形成其创造性人格,这与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相一致的。

创新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教学方法的运用,它要求教育者在教学中注重创新教育观,即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己任的教育观,它是人本教育观、素质教育观和健全的人格教育观。它不仅要求教育者倡导民主的教学作风,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不轻易否定受教育者的思维结果,而且还要注重在校园范围内营造有利于师生催生创新灵感、激发创新潜能、保持创新活力、涵养创新素质、取得创新成果的文化环境,以及注重激发受教育者的思维为关键,注意激发、培养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尤其是批判性思维。

(三)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社会的新理论和新战略。创新教育的结果是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而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又有利于促进创新,有利于可持续发展。[3]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为基础,以科学技术的知识生产、分配、传播和使用为支柱,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的经济形态。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还要与人文素养和自身能力诸方面和谐发展,才能确保其主体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并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价值。

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的教育是以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核心的教育,旨在使每个受教育者形成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念、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广泛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将会逐步提高教育质量,把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推进到新的历史阶段。(四)丰富的现代教育知识与技术

面对信息社会的挑战,教育改革速度加快以及新型的教学方式,要求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适应新的教学环境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技术素质。现代教育技术,一个支点是教育,一个支点是现代技术,它是先进教育思想与先进科学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并且现代教育技术随着科学技术和教育思想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丰富新的内容,增加新的内涵。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由于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给人强烈的活动感、立体感等特点,所以能极大地引起受教育者探求知识的热情和兴趣,减少教学过程中的枯燥无味感,充分调动受教育者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综合参与,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能力结构

根据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特点,学生的能力结构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审美教育能力;(2)组织教学能力;(3)专业活动能力;(4)美术科研能力;(5)获取信息能力。根据以上五个方面,教师培养他们的能力结构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审美教育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

席勒说:“若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惟一的路径是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4]面对小学美术教育的预备军,要想他们将来成为审美教育的工作者,必须先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对学生审美教育能力培养的基本任务是:1.敏锐的审美感受能力;2.全面的审美鉴赏能力;3.初步的审美创造能力。而这三种能力的培养是在相应知识建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审美知识的传授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上。

(二)组织教学能力和专业活动能力的培养是关键

组织教学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培养,而且还要把儿童心理和生理与儿童美术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如何科学地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综合提高儿童素质上下功夫。

专业活动能力是组织教学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它包含两个方面:1.了解小学美术教学大纲,研究小学美术知识和技能,具备给儿童传授知识和指导学习方法的活动能力;2.具备美术专业创造能力。这要求教师在美术必修课、选修课、教育实践环节中,融入专业活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全面的科学教育知识和广泛的各科基础知识,具备丰富的美术知识和基本表现技能,并培养学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

(三)美术科研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是发展的要求

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是将来推动素质教育和时代进步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它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符合时代的要求。由此,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必须培养具有时代开拓精神和一定科研能力的高素质的小学美术师资。

对学生的美术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注意两点:1.对小学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科研能力的培养,推动学生将来深化教学各方面的改革;2.对美术学科的科研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艺术创造和艺术思维的提高。

对学生能力结构的培养,也是学生将来从事小学美术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合理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

总之,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培养应以培养高素质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以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较强的创新思维、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和丰富的现代教育知识与技术,以及熟练掌握本专业技能和科研活动能力为任务,使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能更快更好地适应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惠中.高等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2).

[2]胡根发.浅议中学教师的人文素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11).

美术的知识与技能篇9

基本情况分析

一、学生现状分析:

初三学生已经对教材中的绘画、雕刻、建筑艺术和工艺美术等美术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在学习上有一定的认识,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在美术的审美鉴赏能力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对学好本册教材打好了一定的基础。但初三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不够,参与获得的主动性较差。对美术知识的系统不够明确,知识结构层次不是很健全。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学期拟定十六课时的课程。立足于面向全体学生,以素质教育为基本点出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设计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强化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在继承美术传统的基础上,充分体现社会的近步与发展以及多元文化,突出时代感和地方特色。在结构上,以美术形式语言集中划分单元,淡化不同课业之间的区别,在传授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始终贯穿审美性和情意性的教学要求,兼顾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知识技能的习得两方面的需求。

三、教材中重点、难点:

重点内容涉及到绘画创作和设计的内容,绘画包括版画和抽象艺术的创作等绘画创作知识。设计主要是以设计的分类和环境艺术设计以及平面设计和立体构成等方面的设计知识。

工作目标

1、通过欣赏、感受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产生的不同类型的美术术作品,认识、评书处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美术作品相同于不同的呈现方式。通过欣赏、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术家对艺术本质的不同认识以及在艺术作品的创作语言、表现方式方面的不同特点,认识、评书处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术家在类似内容的表现方面呈现的不同文化特色和艺术语言。

2、了解物质材料在平面、半立体和立体造型艺术创作中所起的作用,认识各种常用材料的质感、特性和在参与艺术造型种不同的效果,体验用自己双手所创作的美与生命。羊城善于发现美、创造美、留心身边各种美的因素并利用其进行美的创作的习惯和意识。

3、了解环境设计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社区环境美化的基本原则、设计规划、包括的内容以及美化的方法。初步学会以易得的材料设计制作沙盘模型学会调查

研究、搜索获取资料的途径和方法,感受自主探究学习对自己成长的意义,体验成长的快乐。认识社区环境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树立环境意识及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培养热爱家乡,投身家乡发展的态度和情感。

4、了解本地美术文化的种类、特点及与当地社会发展的联系,初步掌握当地代表性的美术作品种的艺术特征、表现手法等,并尝试进行继承和发展的创意设计。通过收集、调查等方式对当地美术文化进行考察,体验美术学习的考察方法和手段,提高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当地美术文化的分析与认识,及进一步开发利用,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意识。通过对当地美术文化的考察和继承发展的设计活动,增进对自己的家乡的认识和热爱,形成同学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尊重、共同工作的合作意识。

5、通过欣赏不同类型的现代工业设计作品,认识现代工业设计的范围和特点,体会现代工业设计的实用性和美感。

主要工作及措施

1、根据对初三学生的情况分析再加上初三学生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开始新知识的学习。

2、在课堂上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尽心的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学到一定的基础知识,掌握美术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同时也要学会判断美和创造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在教学中,我以促进人格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以公民必备的美术知识与技能为基础,注意贴近学生的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力图做到富有情趣和启发性。

4、学生了解了有关美术的基本情况后,紧紧把握住教材重点、难点,面向全体学生抓好教学管理,全面开展教学活动。

初三美术教师工作计划2一、学生现状分析:

初三学生已经对教材中的绘画、雕刻、建筑艺术和工艺美术等美术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在学习上有一定的认识,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在美术的审美鉴赏能力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对学好本册教材打好了一定的基础。但初三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不够,参与获得的主动性较差。对美术知识的系统不够明确,知识结构层次不是很健全。

二、教学内容分析:

立足于面向全体学生,以素质教育为基本点出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设计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强化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在继承美术传统的基础上,充分体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以及多元文化,突出时代感和地方特色。在结构上,以美术形式语言集中划分单元,淡化不同课业之间的区别,在传授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始终贯穿审美性和情意性的教学要求,兼顾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知识技能的习得两方面的需求。

三、教材中重点、难点:

重点内容涉及到绘画创作和设计的内容,绘画包括版画和抽象艺术的创作等绘画创作知识。设计主要是以设计的分类和环境艺术设计以及平面设计和立体构成等方面的设计知识。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欣赏、评述能初步了解外国美术发展的历史面貌及其回环成就,初步认识了解外国美术的艺术性和艺术魅力,初步了解他们的社会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

2、通过欣赏讨论与读书相关的社会活动及其创造的美术作品,感受其文化内涵,使个人素质得到提升及长远发展。

3、通过赏析生活中各种富有文化品位的用品和环境,体会认识生活格调。确立对高雅生活品位的向往和高雅的生活情调,学会自己美化生活和充实调节精神世界。

4、让学生们了解相关的造型艺术知识,认识造型艺术的不同表现语言、不同表现形式。

5、通过欣赏中国,民间美术作品,认识中国民间美术独特的美感和表现特点,感受民间美术作品和谐的艺术与实用价值,体会各民族劳动人民在美的创造上的智慧。

五、教法及措施

1、根据对初三学生的情况分析再加上初三学生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开始新知识的学习。

2、在课堂上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尽心的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学到一定的基础知识,掌握美术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同时也要学会判断美和创造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学生了解了有关美术的基本情况后,紧紧把握住教材重点、难点,面向全体学生抓好教学管理,全面开展教学活动。

六、教学进度

美术的知识与技能篇10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1)12-0000-01

摘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美术教学已成为新课程背景下美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相结合不但可以有效改进美术教学方法,还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信息技术将美术教学内容用多媒体形式展现出来可以使美术教学过程化繁杂为简易,使美术教学变得内容丰富,形象生动。因而,如何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整合美术课堂教学是当前中学美术老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整合美术教学

一、信息技术整合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由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等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给美术教学提出了挑战的同时,带来了机遇。一方面,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教师的权威受到挑战;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资源调动,教学环节衔接,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又大受裨益。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美术课堂教学,多角度真实地表现美术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可塑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背景下,学生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具有了不同程度的开放性,学生的认知领域大为拓展,获取知识的途径由单一变为多元,美术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有单调变得丰富。因此,美术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创新美术教育理念和课堂教学设计,学习掌握新型的多媒体教学技能,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对美术的热爱,真正实现信息技术对美术教育革命性的推动作用。

二、信息技术整合应该突出美术学科特点

美术是视觉及造型艺术,具有可视的形象特点,把学术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进行科学的整合,使美术教学资源和手段向多元化发展。如实物展示、投影运用、多媒体音像的引进,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也适应学生认识的发展和身心发展的需要。从而使美术教学可以运用新型、交互、愉悦的学习方式,满足学生个体自我发展的需要,实现美术教育的目标。

1.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要促进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的美术学习活动。“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十分强调自由表现和大胆创造。在低年级尤其注重感受、体验和游戏等灵活的教学形式。教学时,收集有关的美术课题的信息资源,制作教学软件,开展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运用现代多媒体组合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学习。高年级要求运用形、色、肌理、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主体造型的手法、选择适合自己的工具和材料,表现所见、所闻、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造能力。同样,借助信息技术的有利因素,为学生创设有利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也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与实验,发展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2.利用信息技术要培养学生设计意识,使学生学会按美的规律去设计生活。这一学习领域主要是让学生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美化生活及环境。再用摄录投影等方法表现设计制作过程,也可展示一些有创意的作品,使学生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

在学习图案、纹样、封面设计等内容时,则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从设计初稿、骨格、设色到完成作品,设计制成教学课件。分层次地展示不同的变化的骨格形式,不同的色彩配置、引导比较与分析。还有,在电脑绘画软件里设置各种特效处理功能,如对图象进行各种变形、复制、缩变、旋转、镜像合并、及色调调整等。进一步扩展学生的视野,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也使教学过程加强趣味性。

3.利用信息技术要培养学生美术欣赏的最基本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利用网络可以收集到大量有关的图片、文字资料,丰富课堂内容。例如,在上《与米罗游戏》这节课时,先收集米罗的作品、生平及艺术风格的资料。课堂上,让学生了解后现代主义的风格特点,和他绘画风格的发展过程,然后再欣赏他的作品。反复感受、认识和理解。对米罗和他的作品有个全面地认识和感受,然后再对某个作品作出自己评价。真正达到培养欣赏与评述能力的目的。

三、信息技术整合应选用合适的手段和工具: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看似简单,实际上包含了太多东西,它要求你既有良好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还得有创新意识。美术教师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一方面扎实的美术功底和独特的审美眼光,让美术教师在课件制作、图片处理、网页设计上如鱼得水,如果在电脑操作技能方面加以钻研,就会如虎添翼。在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目标,能否把自己的教育思想华表现出来并付诸实践,首先要有教学设想、二是要调动教学资源,三是要会使用教学工具。一般学校为了便于美术教师在不同场地和时间对学生进行指导,学校在美术室、多媒体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电脑,电脑上都分别装上了动画制作、图形绘制和处理的美术教学软件如:powerpoint、potoshop、3DmaX、Flash等。美术老师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习环境的创设要求,熟练掌握以上多媒体教学工具,才能驾熟就轻,实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美术教学的目标。

四、信息技术整合应考虑“课堂效益”

与传统教学技术相比,通过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的整合,教师可以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集图像、声音、文字与一体,同时向学生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使知识更生动、立体,也增加了知识获取的数量,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更为直观、具体,真正实现了教学上的因材施教。但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成本较高。因此必须综合考虑“整合”所需的各项成本,尽可能采用综合成本相对较低,综合“产出”相对较高的信息技术应用方案。在设计信息技术应用方案时,应尽量整合校内外各种信息技术资源,体现效益原则。在努力提高信息技术条件的同时,应尽量发挥校内已有的设备(包括录音机、幻灯机、电视机等)的潜力,比如欣赏课上,现有的光碟,幻灯片,都可以充分利用。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工具与其他较传统的教学工具、数字化教学资源和非数字化教学资源之间的互补性,综合运用,发挥整体效益。应充分发掘和利用网上免费课程资源,避免投入过多时间和精力开发一次性的低水平重复的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