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企业投资策略分析十篇企业投资策略分析十篇

企业投资策略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9:12

企业投资策略分析篇1

【论文关键词】企业投资现状问题原因分析对策

【论文摘要】在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中,随着生产要素的多元化,投资的内涵变得越来越丰富,无论是投资的主体、对象,还是投资的工具、方式等都有了极大的变化。由于投资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影响,投资已经成为每一个企业力图做大做强,扩大规模、增强效益、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企业投资的现状

在企业不断运转过程中,投资和再投资是企业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所必须经历的阶段。在企业经过一系列筹资活动后,可能积累了不少资金,如何使用这些资金来获得最大限度的投资收益呢?要达到上述企业经营理财的目标(即最大限度的投资收益)就必须用全面的整体的眼光来看待投资活动。

投资是指为了获取将来某些不确定的价值而放弃目前一定价值的决策活动,其目的是为了获取一定数量的未来价值。

我国大多企业现状是有了资金想发展,却不善于、不敢于进行投资。社会经济生活越来越复杂,投资风险越来越大,不少企业难以对投资机会做出理性判断,不敢将资金轻易投出,害怕血本无归。这种现象在中小型民营企业中尤为突出。在商品供应充足甚至过剩的经济背景下,激烈的竞争,残酷的优胜劣汰,使这些企业不敢越“雷池”半步,只能死死把握住手中的资金,维持自己的主营业务,只求能维持现状就万事大吉。而在国有企业也存在着相同的现状,这固然取决于决策者学识水平、素质胆识和责任心使命感,但更大程度决定于现存社会经济的环境压力、干部考核体制以及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等。

二、企业投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投资无疑是企业变革求生的重要手段之一,如果还是像以往那样循规蹈矩,无所作为,其结果必然是走投无路,山穷水尽。除在现状中提出的一些问题,目前,许多企业还存在如下问题,以下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逐一分析并找出其解决对策。

1、管理方式不当,损失严重

企业投资方式陈旧,融资渠道单一,管理方式落后,监督措施不力,很难发现投资中出现的问题,即使勉强发现也不能及时处理,造成投资失误、投资重复、投资浪费、投资亏损。

原因:不科学的投资管理模式。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投资管理不仅先天不足,而且后天失调。投资的体制和机制不顺,管理的制度和办法滞后,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忽视科学投资战略规划和精确的预算控制,没有严格的风险控制分析和市场应急措施,缺乏必要的激励约束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等等。

对策:实施一种先进的投资管理方法。管理要依法而行,管理要建章健制,形成一套真正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投资管理方法,按照投资建议、可行性论证、投资决策、投出资产处置和销售等环节对投资实施全程控制和监督。健全投资管理机构,完善投资决策机制、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制定严格的投资管理制度。界定关键区域的责权利,既要防止权力重叠,又要避免权力真空。实施必要的责任追究机制和合理奖惩办法,形成齐抓共管之势,产生管理协同效应。力争每一项投资都能做到高起点设计、高标准运行、高效能管理、事前论证民主科学、事中监督及时有效、事后考核评价准确。

2、缺乏市场调研意识

市场调研是系统地收集、分析和报告信息的过程,它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市场调研包括市场调查和营销分析,不仅要有可靠的实地调查数据,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已有的真实材料进行分析。调查显示,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重视市场调研,缺乏对供需关系的研究,产品设计和制造不能完全针对市场。

原因:有些企业往往没有掌握充足的可靠的信息,因此专门研究规避风险问题,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不做市场调查,或市场调查的方法不当,缺乏科学依据,搜集数据失真,从而导致错误理论,误导企业选项,最终导致决策失误。

对策:企业应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掌握足够的信息。进行市场调查的方法有许多,比如座谈会、街头访问、入户调查、跟踪测试、商店研究、企业研究、二手资料收集等等,每个企业应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决定采用的方法。

3、投资风险大

投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任何一个企业进行投资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企业的经营者对该企业如何经营而承担的风险,包括对内投资风险和对外投资风险。对内投资风险与其本身经营密切相关,对内投资一旦形成后,其投资风险就包括企业自身可以控制的企业特别风险和自身不可控制的市场风险。而对外风险和本企业的经营没有直接关系,它包括被投资企业的特别风险和市场风险,而这两种风险对投资企业来说都是不可控制的。

原因:一些企业由于人员素质整体不高,管理水平偏低,缺乏驾驭风险和规避风险的能力,尤其是一些私营中小企业,主要管理人员没有树立风险意识,投资随意性大,导致其投资项目风险更高。

对策:努力降低投资风险。加强对新产品试制的投资、对技术设备更新改造的投资、对人力资源的投资。人是企业管理的基本因素,加强人力资源的投资,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另外分散资金投向,降低投资风险,也会起到减少投资损失的作用。

4、投资决策缺乏创新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教授说过:“管理的核心问题是经营,经营的核心问题是决策,决策的核心问题是创新。”国外许多企业由于投资善于创新,拥有自己独特的技术或核心竞争力,使比自己大的企业想吃吃不掉。我国的很多企业投资创新意识不够,往往追随比自己大的企业或同行相近企业的投资模式以及投资做法,缺乏创新,不能通过投资培植自己独特的技术或核心竞争力。

原因:决策带有盲目性。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过程中的一系列变革,实际导致了企业生存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企业领导不从本企业所处环境角度研究改革政策措施的性质及其影响,并对可能出现的变化做出及时的反应,重大投资决策便不可避免地带有明显的盲目性。

对策:树立投资决策的创新意识。企业应该在自己的领域内不断推陈出新,以不间断的自我积累、产品开发与升级、技术创新,更贴近消费者需求来实现企业的发展。而不是去抢占看来会盈利的非自己经营领域的市场。不知简单的盲从只会使整个市场空间越来越小,面对如潮的外国企业,诺大的市场只能拱手相让。我国的企业也应该吸取国外企业成功的经验,培植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紧紧围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做文章。

5、投资决策者素质低,决策水平不高

在资金不足的困扰下,如何进行投资并能取得良好的收益,对每一个企业投资决策者来说都是一个难题,其因在于投资决策者和财务人员的素质普遍偏低。许多投资者缺乏基本的财务管理知识,有的甚至连财务报表都看不懂,何谈进行投资决策与获取投资决策信息的能力。由于有的企业在人、财、物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弱势,影响了其获取投资决策信息的能力和渠道;不注意财务会计信息的分析处理,许多企业会计核算不够健全,因而,很少深入地分析处理财务报表中存在的问题。

原因:在经济发达国家,由于市场经济程度较高,存在比较熟悉的职业经理市场,对于管理素质的界定、划分和测评都有比较成熟的体系标准,管理者的知识、能力结构相对合理。相比之下我国的职业经理市场刚刚启动,现有的管理者也大多与行政级别挂钩,缺乏相应的市场经济知识,加上管理者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动力和压力较小,造成管理者群体整体素质偏低的现象,无论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不能完全适应改善企业投资管理和提高投资效益的需要。

对策:一支优秀的投资管理队伍。随着投资领域向深度和广度拓展,越来越需要一支协同有效的管理者队伍。要有一个好的人力资源战略,培养一批具有新思维,掌握科学方法,既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又有投资管理经验和有关财务、金融、审计、税务、法律、管理等专业知识的各方面人才。

6、投资决策程序混乱

投资完全取决于决策者——不管是国有企业的高管和董事会特别是董事长、总经理还是中小民营企业老板的个人偏好、经验和知识,缺乏长远发展战略考虑,不经民主决策程序,没有必要的投资论证,盲目投资、意气投资、感情投资、政治投资等现象层出不穷。

原因:不民主的投资决策程序。对于国有企业造成目前这种不民主决策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法人治理结构中一元制下董事会监督权、经营权与决策权混同。

对策:采用一种科学的投资决策程序。建立科学民主的投资决策程序,改变决策者仅仅靠经验、主观判断进行决策的观念和做法,拓展决策者的思维空间,强调企业自主投资过程中决策程序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延伸决策者智力和视野,从而使决策者将原先模糊的管理经验和决策程序进行规范化、定量化,最大限度地消除决策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保证决策的合理化、管理的现代化。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在得到投资信息之后,应避免一言堂的误区,采用多种方法来进行科学决策。

三、企业投资的进一步思考

企业要想永远生存下去并得到发展壮大,除了要认识到在其投资中的现状、问题及采取必要的措施之外,还要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应特别重视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企业进入市场以来,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内部的情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各种风险客观存在。因此企业领导,需根据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快速科学的做出投资决策。尤其是有些行业,由于投资额大、回收期长、固定资产的专用性强,决策一旦失误,损失巨大,因此投资决策前的可行性研究显得尤其重要。

2、企业投资风险及其控制

由于客观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所以风险也是客观存在的,每一项投资都有一定的风险。如果投资决策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比较小,可以忽略它们的影响;如果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较大,且足以影响方案的选择,那么就必须对它进行测量并在决策中加以考虑。否则一旦决策失误,其损失将是长远而巨大的。因此企业在投资时必须要经过预测、决策,并对投资项目实施严格的审核与管理,以防范和降低风险所造成的损失,提高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

3、建立投资退出战略

企业投资策略分析篇2

关键词:电网企业投资风险预防与管控

中图分类号:F83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034-01

随着国资委在中央企业推行全面风险管理,电网经营企业作为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千家万户的重要的国有企业,对企业风险的管理十分重要。电网企业为资金密集型企业,电网投资规模大、投资周期长、涉及面广,更要重视投资风险的管控。

一、电网企业的投资风险分析

电网企业的投资风险来源于两个方面,即实体投资和虚拟产品的投资。实体投资主要是电网建设、设备购置、技术投入等资产的投资,其特点是投资时间长、投资数额大、影响投资效果的因素多。此外,随着电网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发展,公司对金融产业的投资逐步启动,由此带来虚拟产品的投资风险。目前电网企业投资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投资决策未能及时适应宏观经济政策。电力工业是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电网建设运营的特殊性,电力建设须适当超前经济建设,电网企业的投资决策经常与宏观经济政策出现偏差,如经济过热时国家压缩各类投资,电网企业也同样严格控制电网建设,几年后电网滞后经济发展,出现拉闸限电情况,这时再建设电网往往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此外,电网企业的投资受财税、金融政策影响巨大,如增值税的转型、利率政策的调整都将给电网企业带来较大的风险。

2.企业投资项目实施过程管理不够到位。电网企业在投资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重视中间、轻视两头的现象,即重视项目具体组织实施,相对轻视项目可行性论证和项目竣工后的后评价,这给项目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带来较大的风险。而可行性论证(包括方案确定和初步设计)基本上决定90%的投资金额;缺乏项目的后评价往往使电网企业无从论证投资的合理性,无法收集投资决算是否存在问题、投资项目实施资金控制是否有问题等相关信息,难以为下一步其他项目的实施提供借鉴。

3.企业投资风险控制机制不够完善。目前电网企业在投资风险控制机制存在两方面的风险:一是对投资项目审计监督相对滞后。往往对工程的审计监督是在工程竣工结算后执行,但均属事后纠正效果有限,许多错误已无法弥补。二是未能建立企业投资风险预警系统。企业在投资和经营中,往往对项目过于乐观,没有建立风险预警系统,没有风险处理预案。

4.企业投资决策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执行不到位。目前,电网企业在投资决策机制上已经逐步引入可行性论证、集体决策等措施,但仍存在一些需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如重点项目未引入专家论证;项目的论证仅局限于投资计划相关部门,缺乏财务、审计、法律以及外部高级专家的参与;对非主业的投资决策仍比较草率等等。同时,电网企业在投资决策责任追究机制方面也需进一步完善,对投资出现失误的项目,缺乏后评价机制,未能及时、充分分析投资失误原因;对项目责任人员的责任追究仍不够到位。

5.对金融产业的投资应缺乏风险防范的准备。近年来,为多方筹集电网资金、提高资金运作效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电网企业加大了对金融产业(如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的投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在投资金融产业时仍应注意以下风险:一是电网企业缺乏金融产业运营经验和高级人才;二是电网企业所投资的金融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在面对已高度市场化的金融市场竞争存在较大的竞争困难;三是对部分金融产品尤其是金融衍生业务的投资滥用或运用不当则会放大风险,甚至造成灾难性后果,如中航油、中信泰富等企业从事金融衍生业务产生巨额浮亏,严重危及企业持续经营,教训惨痛。

二、电网企业投资风险的应对策略

针对以上对电网企业面临的投资风险的分析,笔者建议考虑以下应对策略。

1.树立宏观经济意识,主动适应国家宏观政策。企业是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一分子,生存和发展必然受到宏观环境的制约和影响。电网企业的决策者或者管理者应当时刻关注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财税、金融政策的变化,要时常分析国内国际走向和趋势,提高对风险的预测能力,适时调节企业投资项目,取得管理风险的主动权,尽量避免或减少风险的发生。电网企业在确定投资时应重点把握:符合电力产业政策,符合主业方向,符合企业投资,切实规范企业投资行为,优化投资结构,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

2.加强投资项目的全过程管理。电网企业投资管理工作涉及内容很多,既包括项目决策前的调研论证,也包括决策过程的风险评估;既包括项目实施中的过程控制,也包括竣工后的后评价。建议强化三个环节的管理,第一是项目决策前的调研论证。电网企业在对某项目进行投资时,要深入搜集相关资料,掌握准确信息,并对重点及比较大的项目进行必要的技术可行性和合理性的科学论证,从而减少或避免因投资决策失误所带来的投资风险。第二是项目实施的过程控制。企业应当集中财力、物力保证投资项目的建设和实施,确保投资项目按时、有效的实施,保证投资项目的顺利、及时投产投运并产生应有的效益。第三是项目实施结束后,应在一定期限内对项目的实施情况、运营状况、盈利数据进行后评价,进一步论证项目的风险因素,确保投资的全过程管理。

3.建立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监督制度。企业要组织有关机构按照提前介入、全程把关、重点突出的审计思路,根据不同的建设阶段,确定不同的审计工作重点,将审计工作贯穿于立项、设计、施工、决算等全过程。实现对建设项目实施过程的合法性、真实性、规范性进行审计监督和管理。

4.构建电网企业投资风险预警系统。构建电网企业投资风险预警系统,使企业投资预警系统通过对相关信息采集,分析可能导致投资项目出现风险的根源性因素,运用定性与定量的方法发现企业投资活动中的潜在风险,并发出警示。实现对企业投资活动的风险预控,以降低企业投资风险的发生几率。

5.完善企业投资决策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电网企业对重大投资项目尤其是非主业的投资项目必须进一步完善投资决策机制,对投资项目应多角度深入研究论证、吸引多层次人员参与投资分析,项目决策应集体研究,并充分吸收董事会投资决策委员会(或企业投资咨询委员会)的意见,对于特别重大决策应考虑提交国资委、发改委等相关部门,以便进一步完善决策机制。要进一步完善责任追究机制,完善后评价机制,强化后评价的效力,对投资失误项目要充分分析投资失误的原因、是否有弥补方式,对其他项目是否有警示作用等,并按有关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6.审慎开展金融产业投资业务。对电网企业而言,应积极审慎开展金融产业投资业务。一是引进相关专业高级技术人才,建立合理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提高金融产业的竞争力。二是结合电网企业的优势,先内部后外部,金融产业在做好为主业服务的基础上逐步拓展市场。三是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切实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积极防范风险。四是有效整合金融业务,通过对银行(财务公司)、证券、保险、信托的有效整合形成合力。五是尽量减少对金融衍生业务的投资,以规避灾难性的风险。

企业投资策略分析篇3

   论文摘要伴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已经成为企业投资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活动。虽然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对企业影响大,时间久,但随着经济形势好转,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后人力资本投资问题就成为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站在金融危机后这一视角,把企业作为研究主体,从人力资本特征出发,试分析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内涵、形式、特征、风险,并对投资风险提出应对策略。这些分析,不仅有利于完善新经济形势下企业人力资本的投资理论,而且对新经济形势下实现企业人力资本存量的保值增值、提高人力资本的质量、促进人力资本流动的合理有序都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前言 

   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企业正逐步恢复正常运作,甚至快速发展。分析研究表明,变化不断的市场环境,会引导企业产生相应变化。而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促使企业极大加深对于人力资本管理和开发的重视,他们认为对人力资本投资才可以确保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人力来正确分析客户的真正需要,并在如何采取行动满足这些需要上找到正确的方法。本文试图站在金融危机后这一全新的视角上,把企业作为研究主体,从人力资本出发,详细分析新形势下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并提出应对策略。 

   二、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及风险 

   (一)概念界定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定义为:通过以企业为投资主体,员工为投资对象,通过一定量的投入,增加企业所需人力资本,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一种投资活动。包括外部招聘引进、职工在职培训、企业制度设置、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本文认为,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是指企业在人力资本各类投资中由于对人力资本属性认识不够,利用和引导不到位,加之各种难以或无法预料、控制的外界环境变动因素的作用而导致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或投资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表现为实际收益低于预期收益的可能性;投资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则表现为实际收益低于投资成本的可能性。前者的风险程度较轻,后者的风险程度较重。 

   (二)企业人力资本的特征分析 

   1、投资主体与收益主体不完全一致性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是以企业为主体,以人力为载体的投资活动。当企业对员工进行投资时,企业承担了全部投入成本和风险,但投资的收益并非由企业独占,而是由企业与员工共同分享。另一种极端情况是,随着员工的流失,投资企业甚至无法分享投资收益。这种特性带来了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 

   2、投资回收期长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具有连续性,即后期的投资必须在前期投资的基础上完成。例如,当一个人要进行大学教育投资时,他就必须首先在初级和中级教育上投资。可见,人力资本的形成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完成。与其他投资相比,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收期较长,投资收益不能立竿见影,只有通过员工在企业的长期工作,才能回收投资成本并获得收益。 

   3、投资收益难评估 

   人力资本投资结果表现为知识、技能、能力和工作态度等无形的东西,产生一些列的个体差异,现有的资产评估方法很难对这些结果进行评估。而且,这些投资结果是增加企业的人力资本存量,并不是直接导致企业效益的提高,无法直接判。 

   三、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分类 

   本文认为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可分散风险,二是不可分散风险。可分散风险是指由于企业由于定位不当、经营不善等特定状况下造成,并可通过相应策略防范、应对的风险。不可分散风险是指超出企业的控制范围,并影响到市场所有企业,且只能凭借企业管理层经验,通过提高预测才能应对的风险。 

   (一)可分散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人身安全风险。人力资本是建立在其所有者之上,如果在工作场所发生安全事故或引发职业病,出现员工因工负伤、残废或死亡的情况,人力资本就会贬值,甚至消亡。企业对员工的所有投入都不可能得到回报,还会因此有一大笔医药等开支。 

   2、人职匹配风险。人职匹配风险是企业普遍面临的一种风险,特别是在经济形势好转的情况下更加突出。一旦出现人职不匹配的现象,则意味企业在招聘、薪酬、培训、社保、福利等各方面的投资都宣告失败。如果企业继续任用不称职的员工,将影响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工作;如果企业将员工调离该岗位或予以辞退,则还须承担转岗培训或经济补偿等费用。 

   3、人才流失风险。人才流失是企业面临的最大投资风险,尤其是目前国内的劳动力市场机制和个人信用体系不完善,人才流失的现象则更加突出。具体表现在一是人员的离职,致使企业的人力资本激励无法收回,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二是许多企业员工将在原企业获得的技术、信息、经验直接带到新企业或自己组建的企业中,为自己的竞争对手培养人才或者直接培养了未来的竞争对手,给原企业带来间接损失。 

   4、职业道德风险。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理性经济人并不存在。在监督和约束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员工偷懒卸责、工作效率低下、损公肥私、出卖企业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等行为,对原公司的业务造成严重打击。 

   (二)不可分散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宏观政策风险。宏观政策风险包括宏观政治、经济形势变化和法律、法规、政策调整所致风险。如2009年年初,国务院陆续出台十大重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就直接导致行业地位的变化。地位下降的行业和企业效益必然下滑,其人力资本投资经济效益也将随企业经济效益的下降而下降,从而产生投资风险。 

   2、生命周期风险。人是一个生物体,生老病死是客观规律,年龄的增长会导致体能的衰退、健康状况恶化、学习和创新能力减弱、服务时间缩短,因此在员工鼎盛年龄之后,随着年龄进一步增长,人力资本投入产出率会下降。此外,人在生命周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灾难。如地震、战争、灾害等突发事故,这些灾害必然使人力资本投资期突然终结或使用收益期突然停止,从而带来损失。特别是企业关键人物的死亡或伤残带给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更大。 

   四、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应对策略 

   通过上述分析,能够得知企业可以通过改善自身的投资规划、投资决策、管理机制等方法来减少可分散风险,通过提高预测分析能力规避不可分散风险。金融危机即将过去,企业需要适应金融危机带来的新的运营环境,构建新的人力资本管理框架,制定新的人力资本管理策略,采用新的人力资本管理方法来应对新形势下的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可采取如下具体措施。

   (一)做好投资规划和可行性分析,保证投资收益率 

   人力资本投资是一项长期、持续的投资行为,在投资过程中会面临宏观环境、技术、市场、人员等多方面的变化,因此需要对企业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结合企业战略进行中长期投资规划。在制定人力资本投资规划前,对外要分析市场环境、竞争格局、行业走向、技术发展、宏观政策;对内要分析人员的年龄、知识结构,做好人力资源规划。危机过后,企业内外形势好转,人力资本投资项目应该合理安排,准确评估,以避免由于过于乐观而造成重大投资风险。 

   (二)对现有人力资本优化配置 

   在对人力资源管理做出适当调整的同时,企业必须在现实运营成本压力与保留人力资本以及保证企业持续竞争能力优势方面取得平衡。鉴于后金融时代其形势渐好的特点,众多企业选择加薪和扩招,但这极有可能为企业带来过多的用工风险。企业首先应对现有人力资本投资进行优化配置。比如,企业可以安排内部招聘,从内部选拔人才,既容易满足职位需要,做出好成绩,又能减少投资资本支出;企业可以增加销售岗位的培训,把一些生产和管理人员推向销售第一线,这可以为企业挖掘新的需求和积累潜在需求。经济转好之季,企业应该转变传统对外招聘员工的模式,着重对现有人力资源进行集中培训,优化配置,只有熟悉企业环境的员工,才能在环境等各方因素转好下发挥其最大效益,为企业带来最大化的投资收益。 

   (三)设计人力资本弹性薪酬体系 

   在金融危机后,企业也可以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增加员工薪酬,提升工作水平。具体措施有:(1)调整有效工作时间。金融危机时,企业由于外部因素导致运转缓慢,员工积极性不高,有效工作时间较低。后金融危机下,企业调整运营机制,加强员工工作监督,提高工作效率,由低谷转向高峰。另外,由于业务激增等工作需求导致的超时作业,企业应合理支付费用,提高员工积极性。(2)调整薪酬支付策略。企业可以调整工资结构,加大绩效工资比例,其中绩效工资部分可以与工作时间、成果相结合,达到人力成本投资高效化。(3)适度增加员工福利。企业职工福利是企业对员工人文关怀的体现。适当增加员工福利,能够在提升员工生活质量的同时,增强员工对于企业忠诚度,易于传播企业文化。 

企业投资策略分析篇4

【关键词】价值链;投资决策;核心集聚

一、研究综述

20世纪中后期,投资决策方法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很大的发展,以美、英、法等国为例,50年代普遍利用投资回收期及投资利润率等静态评价方法,60年代相继出现了各种形式的贴现法如净现值(npV)法,动态投资回收期法及内部收益率(iRR)法等动态评价方法,这种动态评价方法在反映投资盈利能力等方面具有显著优点。随后markowitz(1959)提出了投资组合理论(portfoliotheory),在此基础上Sharpe(1964)、Lintner(1965)提出了期望收益和风险之间关系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投资组合理论和Capm的问世将证券的定价建立在风险和报酬的基础上,为企业进行证券投资决策提供定价数学模型,极大地改变了企业的资产选择和投资策略,被广泛应用于公司的投资决策实践。在这个时期投资决策理论几乎都是基于在确定性的条件下,利用财务数据和决策数学模型对企业投资项目进行具体分析决策。一方面缺乏决策的弹性思维,即要么选择,要么不选择;另一方面完全依赖财务信息进行决策,忽视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容易产生与外部环境大相径庭的错误决策。20世纪70年代中期,布莱克(F.Black)等人创立了期权定价模型(opm);罗斯提出了套利理论,为投资决策理论提供了新的决策思维。随着模糊数学、博弈论等数学理论在经济学中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以及对投资决策理论与方法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极大丰富了投资决策方法的内容。另外“Black-scholes模型”、“期权的理性定价理论”、离散时间的二叉树定价模型这些从实务期权的方法也对投资决策进行了研究。但是,无论是投资还是生产,都涉及到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企业创造的价值产生于一系列的活动之中,如设计、采购、生产、销售、服务以及产品开发等等,形成了企业的价值链。企业是各种相关价值活动的集合体,同样的价值活动不同的组合形成不同的价值链。价值链分析是企业创造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基本途径。

目前国内外对投资决策方法和价值链理论的研究比较丰富,但都是基于各自领域的研究,基于价值链的投资决策方法尚非常罕见。一般来说,企业投资的目的是为了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因此,企业在投资决策前应该了解企业各个环节,既企业的价值链过程,发现企业投资价值中的优劣势,从而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因此,基于价值链的分析方法内生耦合于企业投资决策目标。价值链方法引入到企业投资决策,有利于企业的价值最大化,也有利于企业投资决策目标的实现。

二、运用价值链进行投资决策的必要性

(一)价值链分析的理念内生耦合与企业投资决策目标

价值链是在企业中从基本原材料到交给最终客户产品的整个经营过程中各种价值创造活动的联结。企业创造的价值产生于一系列的活动之中,如设计、采购、生产、销售、服务以及产品开发等等。价值创造是通过企业具体的价值创造活动来逐步实现的,价值创造分散在企业的各个价值创造活动之中。随着交通、通讯、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得价值链的边界变得模糊,使得企业价值创造可以分割为不同的环节,每个环节可以由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环节进行经营。企业投资的目标就是使“企业价值”最大化,在进行投资决策之前就必须了解企业价值的形成过程,寻找企业在企业价值过程中的优势和劣势,优化企业价值链,以使投资能够满足“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投资目标。因此,价值链分析的理念与企业投资决策的目标是内在耦合的,把价值链分析方法引入到企业的投资决策中,会有利于企业投资目标的实现。

(二)对传统投资决策方法的改进

价值链分析法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传统投资决策方法的不足。传统投资决策方法都是以项目本身为分析对象,以企业整体为投资主体,两者关系不够直观。只针对项目本身的可行性,而并没有将项目的执行与企业的资源及资源配置问题相联系。而实际上,项目执行后的资源配置问题是应该与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一并考虑才能确保该项目投资后的有效执行。价值链投资决策模型将分析对象转换至企业价值链的各链环,以整体价值链为主体,利用数理的方法,使得项目投资与企业主体有了更直观的联系。因此,传统投资决策方法仅仅论证单个项目是否可行,而价值链分析方法涉及到整个企业的运营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价值链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核心聚集投资战略

为了将资源转化成为能力,企业必须将所能支配的一切资源进行整合,以促进其核心竞争能力的形成。根据价值链分析,企业为建立竞争优势,需要去除非核心环节业务,并购核心环节业务,实施核心聚集投资战略。这一投资战略能够直接提高规模经济,实现专业化生产,实现竞争优势。

(一)核心价值链的识别与财务投资对策

核心竞争力是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竞争力,是将技能资产和运作机制有机融合的企业自组织能力,是企业推行内部管理性战略和外部交易性战略的结果。不仅表现为关键技术和设备、技术及人才,还包括核心竞争要素的整合能力。随着企业组织形式的不断变化,垂直的管理模式不断让位于扁平化的组织形式,企业越来越专注于自身的核心竞争环节。

按照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战略目标,对企业核心价值链环节识别主要根据各个单元对企业价值的贡献及产生的现金流,再加上根据企业各环节的经营状况,判断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力。判断的指标有经济增加值(eVa)和市场增加值(mVa)等方法。eVa主要适用于企业整体价值的评估,对企业各环节的评估适宜采用市场增加值方法。运用mVa衡量经营环节业绩的基本思路为:只有当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能够带来价值增值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才是成功、有效的。mVa可用来判断某一业务单元的经营状况,为管理者采取相应的措施提供依据。mVa财务战略矩阵是以业务单元是否能创造价值,其产生的现金流量是否能支持其自身的发展为基础而建立的。它以mVa、自我维持增长率R和销售额增长率R1为指标,对每一个业务单元进行考察,识别每一个业务单元的经营状况,判断应对其采取何种相应措施。

(二)核心聚集投资战略的实现方式

核心聚集投资战略可以通过外包非核心业务和并购与核心竞争力相关的外部资源两种方式实现。

1.外包战略。企业为实现价值最大化,降低自身的运营成本,提高效率,更加专注于自身核心价值提升的方式。基于价值链的企业财务战略注重的是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强调根据企业的自身特点,把有限的内部资源配置到其最有竞争优势的核心价值链环节上,专门从事某一领域、某一专门业务,在核心环节上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而把其他功能借助于外包,利用外部最优秀的资源予以实现。这样,企业内部最具竞争力的资源和外部最优秀资源的结合,能产生巨大的协同效应,使企业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有资源的效率,获得竞争优势,在日趋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的外包策略主要包括:临时型外包服务、与竞争者合作、除核心竞争力之外的完全业务外包和外包部分非核心业务。企业要充分发挥核心竞争力、优化资源配置,必须在全球范围内寻求业务外包。随着通讯、交通的现代化和便捷化,在全球范围内对业务进行整合成为跨国公司的必然选择,这样可以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从而形成最优竞争态势。2.并购战略。从价值链角度来说,首先,价值链基本活动中包括了企业基础设施,而企业基础设施这部分内容就包括了符合企业目标的财务、会计和管理等活动。可见,并购活动应该属于这部分内容,包括在企业价值链中。其次,采购和服务这两种价值链活动是企业的上下游关键因素,而并购可以通过上下游的整合,发挥企业优势,达到企业的一系列目标。最后,按波特的竞争价值链观点,竞争价值链属于外部物流的一部分,通过对竞争者的兼并整合,可以使企业充分占领市场,发挥其竞争优势。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制定企业的并购战略。按照并购双方的产业特征,可划分横向并购、纵向并购、混合并购三种并购战略。基于价值链的企业并购流程包括:

(1)目标企业的选择分析。企业应根据发展战略并结合企业价值链分析制定并购战略,而企业发展战略为企业的并购明确了方向,企业欲实施该并购战略,则首先要明确并购目标要素,即具体对哪一部门、哪一产品实施并购重组;其次要对目标企业进行调查与资料收集,然后进行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对目标企业进行评估可以为并购价格确定合理的区间,避免由于多付溢价而对并购价值效应造成损害。一般对目标公司估价方法有:资产价值基础法、市盈率法、贴现现金流量法等几种。并购企业主要根据并购的动机确定对不同方法的选用,并且在实践中可将各种方法交叉使用,从多角度评估目标企业的价值,以降低评估风险,从中选择产生价值增值最大的企业作为并购对象。

(2)并购的整合分析。企业并购整合是否成功取决于并购对企业价值链的完善和扩展程度,而该程度受两企业间战略性能力转移的影响。根据企业间战略性能力互相依赖的高低和组织独立性需求的高低,并购整合战略包括:保留型整合战略、共生型整合战略、吸收型整合战略。在战略整合中,企业应将目标企业纳入其发展战略之中,使目标企业的各种资源服从并购方的整体战略,从而取得战略上的协同效应,在战略整合基础之上进行业务整合。企业的业务流程又决定着企业的组织结构,组织结构进一步决定着人员构成和资产需求,而对目标企业的文化整合贯穿于企业整合的始末。

企业投资策略分析篇5

一、投机型证券投资组合权重调整策略的有效性分析

1.1有效性研究的样本和时期选择

本研究样本以香港恒生指数和花旗集团全球国债指数为主要目标,这种早期指数的分析,更有利于现代证券市场的发展,同时准确的数据分析,也更加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对证券投资组合权重调整策略的评价和比较,得到了换算结果,提供的数据显示,证券市场在构建证券投资组合权重调整策略时,必须要结合资本市场的开市情况,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具有保障的得到策略方案,企业和个人也可以更加便利的操作市场。在数据研究的阶段,资本市场的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很多金融产品的重要性也在改变,在这个分析的过程中,我国资本市场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趋势[1]。

1.2研究的方法

笔者采取达里亚纳尼提出的实验方法,利用60%的股票和40%的债权投资组合为基础,确定了有机型证券投资组合权重调整策略。这种研究方法的运用,可以更加实用混合型证券投资组合权重调整形式,也可以加大对策执行的稳定性,对样本的研究和分析,会体现出周期性的结果。企业需要结合周期性表现出的经济特征,及时对对策进行调整[2]。

二、投机型证券投资组合权重调整策略有效性研究结果的检验

2.1实证检验

根据上文的分析,已经明确了投机型证券投资组合权重调整策略有效性结果研究的重要性,所以也要对结果进行检测,首先,要对证券投资组合权重调整策略运行的情况进行分析。根据对风险收益率的分析和对比,可以更好的掌握风险存在的环节,也可以对风险进行有效的处理,在每项收益率管理的基础上,可以更加快速的减少风险存在的几率。在投机型证券投资组合权重调整策略有效性研究的过程中,相对收益率越大就说明策略执行的优秀效果,企业可以抓住这个机遇,加大经济投资。只有在实证检验中,才能检测出证券运行的情况和经济利益,这对于企业来说非常重要[3]。

2.2案例检验

企业投资策略分析篇6

当前,市场上的竞争愈发激烈,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以及科技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竞争的内容也由原先的产品质量竞争、价格竞争上升到了企业品牌的竞争以及企业的战略规划竞争上。对企业来说,要推动企业的长久发展,就需要能够加强创新力度,在保持现有的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的基础上,做好企业的投融资战略规划,从资金入手,来提高企业的经济实力,加强对市场变化因素的分析,提高财务风险的规避能力,不断扩大企业的发展规模,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能够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获得成功。

一、企业投融资战略的战略模式

(一)快速扩张战略

所谓的快速扩张投融资战略指的是企业在作出投资、融资的战略决策时,都是以扩张资产的规模为主要目的。快速?U张的投融资战略是企业要实现多元化、一体化发展下的一种重要手段。企业在进行快速扩张的投融资战略的时候,往往需要留存很大一部分的利润,甚至是全部的利润用于投资战略上,就有可能会造成企业的内外部资金紧张。而在资金紧张的时候,企业就需要通过有效的融资手段,来获取外部的资金,弥补投资战略下的资金缺口。企业的外部筹资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分别是债券融资与股权融资。在大规模战略扩张中,大部分的融资资金来源是债券融资,往往这种融资方式会增加企业的负债,形成企业的高负债率,就有可能会影响到企业资本结构的稳定性。

(二)稳健发展战略

所谓的稳健发展战略指的是企业作出投融资战略决策的时候,关注的焦点在于企业效益的稳定增长。在企业经营效益逐年增长的同时,企业的资产规模也在逐渐扩大。在作出投融资战略规划的时候,既考虑到企业发展的可能性,又会重视企业面临的风险。企业实施稳健型的投融资发展规划,会从企业资产角度出发,优化现有的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的核心业务能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避免出现闲散的资金浪费,从而来提升企业的效益,当获得的利润积累到一定时期后,在进行适当的扩张,实现利润的再增长。在企业实施稳健型的投融资战略过程中,会体现出适当负债、适当的分配以及重视收益情况等特征。

(三)防御收缩型战略

一般来说,防御收缩型投融资战略属于防御型的战略决策,当企业面临着不良经济环境的时候,往往会采取这种战略,来保护企业经营的安全,促进企业能够平稳的发展。防御收缩型的战略,是对企业生存的市场作出分析后,要预防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或者是财务危机的基础上,维护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就适度的进行投融资决策。在防御收缩型的投融资战略决策中,企业把促进资金的流入、减少资金的支出当作是主要的目的,借助于精简机构,减少企业的日常开支减轻库存量、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等方式,提高企业的管理力度,最大化的发挥出人力、物力的作用,提升企业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提高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从而进一步实现企业资金的回流。在防御型的投融资战略模式中,体现出低负债、低收益以及高分配的特点,与稳健型的投融资战略决策以及快速扩张型的投融资战略决策有着明显的不同。

二、企业投融资的现状分析

(一)企业的财务管理分析

在20世纪时候,我国的企业管理学家第一次提出要将企业的财务管理理论的内容扩展到财务战略范围上,推动企业的财务管理与战略之间的相互结合。作为财务战略决策,指的是在保证企业现金流平稳运行的背景下,实现企业的战略规划,来提升企业在财务竞争上的优势,企业需要树立全面发展的意识,结合财务管理的数据,能够对企业的资金进行长期的规划,进而来保证企业能够正常的运行。其中,投融资战略的合理运用,有助于维护企业现金流的平稳运行,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进而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当前,我国企业的整体融资状况却不容乐观,企业在开展投融资战略决策的时候,容易受到市场的影响,比如说融资途径不畅、金融体系不完善,使得企业与银行之间的金融信息是不对称的等问题,就会影响企业投融资战略决策的有效性与科学性,进而就可能会影响到企业财务管理的开展。

(二)投融资战略分析

企业在开展投融资战略决策的时候,资金的筹集与投放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也可以说在企业财务战略决策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投融资战略决策,投融资战略实施的效果如何,对企业之后的经营有着重大的影响。但是从实际中来看,我国企业在投融资战略分析方面的力度不够,存在着不全面的问题。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一些企业容易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上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不能够跟上市场经济的变化趋势,在分析企业的投融资战略规划的时候,就无法从市场的变化出发,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就会影响投融资战略决策的实施效果。

三、企业投融资战略的发展规划分析

(一)完善企业的投融资渠道及结构

当前,我国企业的投融资的战略规划以及模式选择会因为企业之间发展规模、经营实力的区别而存在一定的差异,大多数的企业是有着自身成熟的投融资战略规划与风险控制措施,一般来说,企业在开展投融资战略的时候,比较重视风险控制体系,一般而言其投融资战略的开展安全系数较高,相对获取的收益就会较少。但是,市场上还存在着大量的中小型企业,由于自身的发展规模不大,资金力量较为薄弱,在资金管理上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指导,使得自身在开展投融资战略的时候,面临着巨大的风险,投融资的渠道较少,使得企业的劣势更加突出,影响着企业的长久发展。为此,企业的领导者与管理者就需要意识到这方面存在的不足,能够提高对市场敏感度的分析,在进行投融资战略规划的时候,先充分的调查现有的市场条件,在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慎重的选择企业的投融资方案,对未来做出可行性的规划。比如说,当前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企业要完善企业的投融资战略结构,就可以选择一些资质较好、信用等级高的网络金融服务平台,在该平台上有选择性的拓展企业的经营业务,借助于网络贷款的优势,以及在互联网下大数据资源共享的基础上,提高对市场的分析力度,不断完善企业的风险防范体系,促进投融资战略的顺利开展。

(二)与时俱进,顺应市场发展的潮流

企业要完善自身的投融资战略规划,弥补财务管理上存在滞后性的不足,就需要有关的管理者能够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在开展投融资战略决策的时候,能够与时俱进,适应市场发展的变化与潮流,进而来促进企业的顺利发展。比如说,当前市场经济蓬勃发展,推动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金融逐渐兴起。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背景下,企业的投融资战略规划也需要有所改变,通过利用互联网金融发展带来的资源与各种便利的条件下,从互联网的投融资平台切入,借助于可靠的互联网运行体系,来实现自身的筹集资金与管理资金的目标,提高资金运转的速度,进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抢占先机,比其他企业更进一步的实现筹集资金、扩大业务、提升运营能力的目的。但是,企业借助于互联网金融开展投融资战略决策还是会面临着监管的危机,甚至是坏账的消息,这就需要企业能够提高自身的风险防范能力,在选择互联网筹资平台的时候,能够分析平台的信誉、发展历程、综合实力、投融资的能力等方面,形成一个详细的分析报告,再进行最优的选择,从而维护企业现金流的平稳运行,优化资金的配置效率。

企业投资策略分析篇7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策略分析

伴随社会经济的稳定运行及创新发展,我国中小企业呈现出迅速发展的状态,在统计中可以发现,现阶段社会背景下,中小企业的数量占据全国工商业注册企业数量的99%,这些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对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在{查研究中可以发现,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中小企业不断增加,我国的进出口总额达到了60%以上,通过这些数据的分可以发现,中小企业成为我国维持企业稳定运行的基本保障,为我国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稳定支持。但是,在现阶段一些企业运行的过程中,企业运行中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在这种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为了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需要优化企业财务管理机制,通过对企业财务战略目标的分析,调整企业的基本结构,实现企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一、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所谓财务管理目标主要是指企业进行财务活动中所达到的最终目的,是企业理财活动实现的最终结果,同时也是企业理财活动评价中的基本标准。在现阶段企业财务理财目标研究的过程中,通过有效的指导可以完善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在财务管理项目的科学化设计中,可以为理财行为目标的优化设计提供稳定支持。通常情况下,在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分析中,其基本的观点可以分为以下几点:第一,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对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经济目标而言,其作为经济学中的核心观点,是企业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这种利益最大化的需求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对企业发展具有较为重要的促进作用。第二,企业价值最大化。所谓的企业价值最大化主要是企业运行中,通过合理经营所选择的最优财务政策,在这种背景下,需要充分考虑到时间价值以及风险问题,通过对企业稳定发展需求的分析,使企业获得总体价值的最大化。总而言之,在利润最大化的背景下,企业可以通过降低产品成本,减少费用的支出,以便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但是,在这种背景下,没有认识到企业自身的时间性、投资额大小等风险因素,而且也没有认识到企业经营机构经营规模以及市场的变化需求,这就为企业财务目标构建带来一定的制约。而在企业价值最大化问题分析的过程中,会通过企业财务的合理经营,充分的考虑到资金时间价值以及风险报酬之间的关系,并充分保证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为企业总价值的提升提供支持,但是,在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背景下,这一目标的实践不能单纯的依靠股票市场进行判断,主要是由于股票价值不能被企业所控制,其价格的波动会对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造成制约。因此,在企业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其目标的设计需要充分满足利润最大化以及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基本需求,为企业管理财务战略目标的发展提供支持。

二、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及战略分析的现状

1.财务管理观念相对落后

在企业运行的过程中,企业管理者的的自身管理能力以及管理素质相对不高,而且其管理意识相对较弱,导致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设计失去原有机制。其观念落后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管理者由于自身原因的限制,不愿意将财务管理纳入到企业管理之中,导致现代化的财务管理理念不能得到充分性的满足,而且,财务管理企业在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存在严重缺乏的现象。第二,在中小企企业运行的背景下,财务目标不明确的现象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设计会受到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导致企业的战略目标失去最终设计意义。另一方面在企业运行的过程中,企业管理者会在最大程度上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降低了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这种现象的出现为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控制造成制约。例如,在企业运行的过程中,其资金的时间价值、风险投资测算及评估等机制不完善,导致企业在运行中过分追求利润价值,使企业在长期运行中缺乏短期的目标,为企业财务战略目标的优化带来影响。

2.企业财务机构设置不健全

企业运行的过程中,财务结构设计不健全也是制约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主要因素,其具体的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一些企业运行的过程中,部分中小型企业没有设计专门性的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第二,企业虽然设计了财务管理部门,也聘请了专业性的财务管理人员,但是,却存在着企业财务管理者身兼数职的问题,导致企业财务部门的战略目标无法实现。第三,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相对较低。首先,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实践能力相对较弱,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财务管理着缺乏专业性的财务培训知识,在工作的过程中没有及时掌握社会的发展变化,为其专业能力的提升造成制约。其次,企业中的管理人员为了减少经费支出,没有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财务人员责任的划分,导致工作项目的设计缺乏科学性。最后,企业中的财务管理人员缺少责任心,对本职工作的关注力度相对较弱。

3.财务控制能力相对较弱

在企业运行的过程中,财务控制薄弱问题的出现使制约企业运行的关键问题,其控制能力弱的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缺乏有效的现金管理工作,很多企业存在着资金闲置或是运用不足的问题,而且,在财务支出的过程中,缺少专业性的资金规划机制,导致企业发生应急事件时其财务困境得到了一定的展现。第二,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其财务应收账款使用周期相对较长,导致企业难以实现资金的快速回收。第三,在存货控制机制分析的过程中,很多企业在生产活动经营机制构建的过程中,很多中小生产经营活动没有得到深入性的调查,导致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失去最终目的。第四,企业在运行中知识注重现金流,没有对成本以及利润问题进行分析,导致企业财务控制能力相对较弱。

三、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及企业财务战略的分析

1.财务管理目标对资金筹集的战略选择

在企业运行的过程中,通过对企业现状以及企业环境的分析,资金总量经常会出现一定的限制。由于资金的有限性,在企业活动设计的过程中,其资金需要通过供给问题的分析,对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保证。同时,企业在不同项目活动分析的过程中,需要在资金分配以及使用的基础上,进行资金项目的稳定配合,并在资金筹集战略目标选择的过程中做大以下几点内容:第一,筹资目标的战略问题。在该种环境下,企业需要制定资金筹集的战略管理机制,通过对战略目标的分析,构建筹资战略目标,明确职业Y金筹措的核心发展方向,保证企业财务筹资工作的稳定设计。而且,在利润项目优化处理的过程中,需要制定资金筹资战略性的发展目标,保证企业正常活动的稳定维持,使企业在发展中更好的面对资金筹集的目标,并在利润最大化的背景下,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减少费用支出,降低企业资金管理中所面临的风险。第二,优化企业资金来源结构。对于企业来源结构战略目标的选择而言,主要是财务管理目标需要企业的基本需求,通过资金管理结构的优化,完善财务管理目标的管理机制,保证企业资金结构目标的优化创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思想需要对企业资金结构进行优化处理,降低企业的风险控制机制,并使企业通过对自身环境因素的分析,进行资金结构的科学选择,保证企业资金结构的优化设计。第三,筹资方式的战略性分析,在筹资方式分析的过程中,需要将其内容分为内部型筹资战略、金融性筹资战略以及证券筹资战略等。通过对闲置资金的充分利用,可以减少企业资金的占用量,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

2.财务管理目标对资金投资的战略选择

第一,投资规模的战略化选择。在企业运行及发展的过程中,投资项目的设计需要保证资金项目设计的战略性、扩张性、锁紧性的投资项目。通过稳定投资战略目标的位置,可以扩大投资战略项目的基本目标,稳定投资的战略资源。在利润最大化目标分析中,需要将利润最大化作为基础,通过对投资风险的项目分析,提升现有资金的运营及使用条件,为企业利润最大化的项目调节提供稳定支持。第二,投资投向的战略标准。在投资项目战略化分析的过程中,其专业化的投资战略及多元化的投资战略需要对企业资金管理进行稳定支持。企业在财务目标以及企业战略目标的分析,提升多元化的战略运行理念,改变投资结构以及市场结构,保证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利益分析。第三,投资资金密度的战略分析。在投资密度战略分析,需要实现密集投资战略、技术密集型战略以及劳动密集投资战略的科学优化,保证项目投资方向的明确性及稳定性。在技术密集型战略分析中,需要在企业长期运行中,实现大量技术的稳定融入,将投资项目的重点放在技术开发之中,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的稳定提升。

3.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对收益分配的战略选择

在收益分配战略目标分析的过程中,企业需要对盈利进行科学分配及留存,然后在通过对企业投资项目的分析,进行战略性问题的规划,实现适合企业选择股利政策的合理分析。而且,企业在制定股权政策分析中,需要将企业为了发展作为核心,通过对资金需求以及股东本期收益要求的分析,进行股利政策内容的分析。通常情况下,股利政策分为四种,第一,剩余股权政策;第二,稳定股权政策;第三,固定股权支付;第四,低正常鼓励加额政策。通过这种多利润最大化目标项目的分析,可以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提供支持,完善收益的政策体系,为企业资金的项目完善及标准优化提供支持。而且,在目标发展背景下,为了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需要认识到财务风险的基本因素,通过对不同年度股权分配制度的调整,提升企业的投资信息。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现阶段企业运行及发展的过程中,财务管理工作构建的核心目的是实现企业、地区的经济性发展,所以,在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确定以及企业财务战略分析中,需要强化企业管理者的核心意识,通过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分析使企业的发展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价值。因此,在现阶段企业运行的过程中,需要将企业财务管理作为重点,并在实际出发,认识到企业发展的基本需求,通过财务目标以及财务战略问题的分析,营造良好的企业运行环境,改善企业原有的运营机制,针对企业的发展特点,进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构建,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同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鹤.企业柔性财务管理战略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2,11:91-96.

[2]巫洪艳.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研究[J].企业研究,2012,24:87-88.

[3]蒋卫平.企业财务战略管理:一个企业能力理论视角[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1,06:67-70.

[4]邢浩.探讨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战略[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125-126.

企业投资策略分析篇8

一、不同企业的投资策略

按投资策略的规模特征分类,可分为稳定性投资策略、扩张性投资策略、紧缩性投资策略和混合性投资策略。

(一)稳定性投资策略

该投资策略是一种维持现有投资水平的策略。现有投资水平可以是指现有投资规模,在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变化不大时,企业通常会采取这种投资策略。在这种投资策略条件下企业应重视研究如何最有效率地利用现有的资金和条件,继续保持现有市场维持现有投资水平,不断降低成本,尽可能多地获取现有产品和利润,积聚资金为将来发展做准备。

(二)扩张性投资策略

该投资策略是一种不断扩大现有投资水平的策略。企业通过扩大投资规模,可以不断扩大生产经营,增加生产和经营产品的数量和种类,提高市场占有率。

(三)紧缩性投资策略

该投资策略是一种收缩现有投资规模的策略。企业从竞争领域退出,从现有经营领域抽出资金,缩小经营范围。也即企业收缩市场,撤出某些经营领域、减少生产经营的产品种类,这种策略又可分为完全紧缩性投资策略和部分紧缩性投资策略。

(四)混合性投资策略

该投资策略是指企业在一个时期内,同时采取稳定、扩张、紧缩性几种策略,三管齐下,全面出击。它要求在不同阶段或不同经营领域,采用不同的投资策略。

对于国有大型企业而言,在供给侧改革之下扩张性投资策略有很好的优越性。国有大型企业财务状况良好,资金充裕,企业管理能力出色,技术积累深厚,因而可以通过走出去扩大自己在国际上的市场份额,也可以通过多元化成长策略扩大自己在国内的营业收入,还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此外。大型国有企业也需要在产品研发上进行大力投资,不断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对于一般国有企业而言,因为其财务状况较差,负担较重,再加上营收和利润下滑,适合采用紧缩性投资策略,加强现金流管理,保持资金链安全。

对于一些经营状况良好、现金流充裕的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上市企业,适合采取扩张性投资策略。这类企业应该瞄准行业前沿,在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上加大研发投入,以便企业取得先发优势。此外,有条件的企业要探索跨领域发展,利用多种渠道获取资金进行跨领域投资和并购。

对于发展比较稳健的企业,稳定性投资策略是首选。这类企业要加强资金管理,紧紧围绕核心业务降低成本、提升利润。

二、CFo如何在供给侧改革下的企业投资中发挥职能

(一)积极参与企业投资决策

CFo作为企业财务的掌舵者,对整个企业的财务状况最为了解,对投资项目的财务预测无人能及。CFo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为企业投资提供专业的财务分析和风险分析,同时,要积极主动制订投资方案,分析比较不同方案的优劣。

(二)加强学习研究

(1)现金流管理研究。现金为王,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减缓,企业面临的现金管理难度越来越大。所以CFo一定要加强现金流管理学习研究,要学习世界先进企业的现金管理方法和策略,也学习新的现金流管理理论和方法。

(2)风险管理研究。供给侧改革下,风险管理的急迫性与日俱增。CFo应该重视风险管理,建立健全企业风险管理机制,创新风险管理方式。

(3)跟踪研究ppp进展。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内容,大量ppp项目为企业投资带来难得的机遇。CFo一定要重视ppp项目研究评估,并制订适合的策略进行ppp投资。尽管ppp模式在国外发达国家比较成熟,但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内容需要探索。但ppp的研究需要很强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CFo丰富的财务知识和管理经验有利于开展ppp研究。

(4)加强混合所有制改革研究。混合所有制改革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它为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参股、并购等提供了难得机遇,也为民营企业进入垄断行业提供了窗口。民营企业要充分把握这次历史机遇,CFo要带领财务团队广泛开展研究,就合作的方式、合作的途径、合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风险的识别和规避等进行探索,提供相关资料供决策者参考。

本栏目参考文献:

[1]林毅夫.中国仍是世界经济引擎至少具4方面投资良机[oL].中国新闻网,2016-6-22.

企业投资策略分析篇9

论文摘要:针对人力资本组合投资模式仅定性分析职员和企业对人力资本投资行为的特点,应用博弈论进行了相应的定量分析,将贝克尔投资模式与组合投资模式相结合,建立了确定企业投资比率的计算公式,为企业进行人力资本培训投资提供了定量的决策依据。

贝克尔将在职培训分为一般培训和特殊培训两种类型。一般培训是指接受培训的职工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对提高各种企业劳动生产率均有用。受训者的劳动技能提高,会提高其在各种就业机会中的工资,所以培训成本应当由受训者自巴承担。特殊培训是指接受培训的职员得到特殊知识和技能,能够极大地提高提供培训的企业的生产效率,对于提供培训以外的企业的生产效率影响不大或没有影响。特殊培训的费用较一般培训高得多,但也会给企业带来相当可观的效益,其培训成本应由企业承担。由此形成了贝克尔投资模式理论。

作为贝克尔投资模式的补充,有学者提出了一种企业和职员对人力资本共同投资的组合投资模型。该模式按照“人力资本的价值”和“人力资本的独特性”将人力资本分为四种类型:①高价值高独特性人力资本,②高价值低独特性人力资本,③低价值高独特性人力资本,④低价值低独特性人力资本。并认为①、④两种人力资本遵循贝克尔投资模式,而②、③两种人力资本则由企业和职员共同投资。组合投资模式仅在对职员和企业人力资本培训投资行为特性的分析中得出定性结论,但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要求有定量的投资分析与决策依据。因此,本文在投资组合模式的基础上应用博弈论分析人力资本培训投资行为,找到合理且定量的组合投资分析与决策依据。

2人力资本的分类

本文仍采用人力资本培训组合投资模式中的人力资本分类方式。人力资本作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并不是对企业都具有同样的重要性。

组织中的人力资本可以根据“人力资本的价值”和“人力资本的独特性”来进行划分。“人力资本的价值”是指“相对于人力资本的雇佣成本,人力资本通过其技能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大的与顾客价值相关的战略利益的属性”。若职员能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或创造具有更多客户价值的产品,那他就具有高价值;反之,只有低价值。“人力资本的独特性”是指其技能的不可复制和不可模仿性。人力资本的独特性将影响到交易成本,并直接影响该人力资本能否成为企业竞争的优势源泉。由于独特技能更多地是一种适用于某一特定环境的技能,企业不可能在开放的劳动力市场上获得,对这些人力资本实行外部化将是不可行的或者将导致更多的成本,所以独特的人力资本需要进行内部开发。相反,适用于广大企业的普通技能,很容易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依赖于外部劳动力市场将是获得低独特性人力资本的较好选择。

按照上述两种人力资本的属性可以将企业内的人力资本分为四类:第一类人力资本具有高价值并且是独特的,即这些职员拥有特定于企业的技能,这些技能在劳动力市场上难以获得,并且职员为企业带来的战略性利益远远超过雇佣和开发他们的管理成本。也就是说,该类人力资本拥有企业竞争优势所必需的核心技能。第二类人力资本具有较高的价值,但职员拥有的技能可以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也就是说,其拥有的技能是低独特性的。第三类人力资本在某种程度上是独一无二的,但他们对创造客户价值并不具有直接作用。也就是说,其创造价值的能力较低或者不直接产生价值。第四类人力资本拥有普通的技能,具有有限的战略价值。以上四种人力资本类型与引言中提及的四种人力资本类型按顺序一一对应。

2人力资本培训投资选择的博弈分析

博弈论是一门研究在利益相互影响的情况下局中人(即博弈的参与者)采取何种策略才能获得最大效用的理论。博弈论在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的应用解决了许多令经典理论无从人手的问题。博弈论最主要的特点是研究相对具体决策情况而言的最优决策,即寻找相对最满意策略而非最优策略企业和职员的人力资本培训投资选择的过程存在的正是一个博弈问题。

根据投资组合模型的思想,企业与职员在人力资本的投资,实际上是培训投资过程中的博弈,可以用如图1的博弈树来描述。假设企业承担培训投资成本的比率为,选择投资策略的概率为q;职员选择投资策略的概率为p。通过培训投资,企业因人力资本增加而经营效率提高所得到的利益为,职员因人力资本增加而职业生涯改善或薪酬、福利增加所获得的利益为r。为增加人力资本而进行培训投资的成本为c。按照组合投资模式的思想,企业承担的成:本为cx;职员承担的成本为c (1一)。显然,r一c>>r一c>0,1>p、q、>0。

根据子博弈均衡的逆归纳方法,只能找到一个均衡点:企业不承担培训投资成本,职员承担全部的培训投资成本。但是,如果职员是非理性的局中人,那么在企业选择不承担培训投资时,职员可能也选择不承担培训投资成本,最终使企业和职员都不获得利益。即在企业选择不投资策略时,职员可能也选择不投资策略来对企业进行威胁。由于企业选择投资策略时,职员选择不投资策略存在不承担任何培训投资成本的可能性,并且企业在利益驱动下也会对职员的威胁妥协,所以职员的这种潜在的威胁是有效的。就此而论,职员进行培训投资的概率也就是职员是否为理性的局中人的概率。如果职员是理性的,那么在获得升职、加薪或更佳的职业发展等利益的驱动下,职员将会积极地对自身的人力资本进行投资;反之,则不然。不难发现,企业投资、职员不投资与企业不投资、职员投资两种策略组合的结局,前者的结局对应贝克尔提出的特殊培训,后者的结局则对应一般培训。这与实际情况是相符的。现实情况下,企业倾向于投资具有独特性和高价值的人力资本,而职员倾向于投资具有一般性和高价值的人力资本。在企业和职员了解培训属于何种类型的情况下,他们的投资将以各自的利益为出发点,即遵循贝克尔提出的投资模式,企业承担特殊培训的全部成本,职员承担一般培训的全部成本。

然而,在不了解对方类型的情况下(包括难以归于特殊培训或一般培训的情况),培训投资的博弈过程将如图1所示。根据图1中的博弈树可以得到:

(7)式给出了企业承担培训投资成本的比率的取值范围。显而易见,由于n与m的大小关系是不确定的,且只有当m>n时,(7)式才成立,所以在实际情况下企业要首先确定m与n的大小才能决定投资比率。由于企业和职员投资倾向的存在,所以可以推断p与q具有一定的关联关系,且是递减关联的。也就是说,当p(或q)增大时,q (或p)会随之减少。但是,由于企业与职员的投资决策过程相对独立,他们对投资类型的判断并不完全被对方了解,故他们的投资概率并不遵循严格的函数关系。

这就使得判断n和m的大小关系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即nn成立。

那么,在满足(7)式的前提下,当p很大、q很小时。即职员倾向于投资、企业倾向于不投资时,m趋近于0,n将小于0,的取值也接近于0。这说明在这种投资情况下,企业在组合投资中承担的投资成本很少,接近于不投资。同样,当p很小、q很大时,即职员倾向于不投资、企业倾向于投资时,m趋近于无穷,n趋近于i,的取值接近于1。这说明在种投资情况下,企业在组合投资种承担的投资成本很多,接近于全部。由此可见,通过(7)式可将贝克尔投资模式和组合投资模式结合起来。

3结论

在培训投资的组合模式思想基础上,运用博弈论分析培训投资成本的组合方式,得出了关于确定企业投资比率取值范围的计算式,并将投资组合模式与贝克尔模式结合起来。因此,(7)式为企业在人力资本培训投资过程中确定投资策略和投资比率提供了决策依据。同时该式也体现了职员策略对投资比率的影响,反映出并非企业投资越多就越好。

企业投资策略分析篇10

【关键词】投资战略;投资组合;实物期权

企业的生存靠发展,企业的发展却要依赖于投资。这里的投资是广义的概念,不仅包括企业在新领域的拓展,同时也包括企业原有领域内的创新。固然,企业要进入一个新的领域,需要依托于某个项目,并投入大量的资源。但是,企业在自身业务范围内的创新,无论是产品线的延伸还是现有产品的改良,都会面临来自技术、市场方面的风险,并耗费大量的资源,这就具备了投资项目最基本的特征。因此,项目投资是企业发展的重大决策,这种选择和决策,无论是扩大再生产或是开拓新市场都将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投资战略的制订

企业投资战略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是和整体发展战略相适应的,相应于企业的创新发展和稳定发展两种基本战略,投资战略也有两种基本战略,即创新型投资战略和稳定型投资战略。企业选择创新发展还是稳定发展,取决于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取决于对市场前景和企业态势的把握。而选择投资战略方向(产品-市场选择)与确定投资战略态势(竞争分析)构成了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它们构成了企业投资战略选择的前提。在明确了企业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投资战略的选择包括投资战略类型、投资时机选择和投资项目的优化组合。

二、投资项目的选择

企业投资项目的选择决不是漫无目的的搜寻,而是应该根据企业既定的投资战略,以企业自身投资能力为基础,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项目选择。没有方向性的项目选择不但浪费大量的财力、物力,而且往往无法发现真正适合企业的项目,错失良好的投机时机。

1、基于企业投资战略的项目选择

企业的投资战略为项目的选择指明了方向,稳定型投资战略要求企业的投资围绕企业现有业务领域、现有市场进行核心多元化或者至少是相关多元化投资。因此,企业在选择投资项目时,必然会围绕现有产品进行纵向或横向的信息搜寻。所谓纵向是指向现有产品的上游或下游延伸,横向是指丰富产品类型以覆盖更多的细分市场。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都要求企业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内搜寻项目信息;与此相对应,创新型投资战略要求企业跳出现有的业务框架,开发全新的产品或拓展新的市场,甚至是在完全陌生的领域进行投资。但这种投资并不意味着四处开花,毫无方向,它必须以企业的投资能力为基础,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心,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延伸。

2、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项目选择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同时也决定了企业拓展的能力边界。企业必须明确的知道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品牌影响力、管理能力、人才储备、技术水平,抑或是规模实力。无论是稳定型投资战略下的纵向、横向扩张,还是创新性投资战略下的完全多元化都不应该脱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控制范围。例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品牌影响力,那么企业就应该在原有行业领域内,而不应该和原有业务脱离过大,否则品牌影响力就无法得到有效的延伸;如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人才储备,则需要进一步明确人才结构,技术人才充足的企业显然适合投资于产品的研发,而销售人才充足的企业则适合新市场的开拓。由此可见,在企业投资战略为项目选择提供了基本的方向后,企业核心竞争力再次确立了信息搜寻的范围及中心。

3、基于企业投资能力的项目选择

企业投资能力是由企业资金实力、现金流状况、筹资能力等因素共同决定的,投资能力决定了企业的投资规模,包括单个投资项目的规模和企业总体投资规模。投资项目规模的确定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投资能力决定了投资规模的可能性,就总体投资规模而言,企业投资能力决定了它的边界,超越自身能力的投资规模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对于单个项目的投资规模,它必然是在总体投资规模内的,另外从分散风险的角度,企业不可能将所有的资源投资于某一个项目,这种项目风险将会是致命性的,一旦项目失败将威胁到企业的存亡。因此,企业对单个项目投资规模的确定必须在投资能力的基础上考虑风险分散的要求;其次,客观条件决定了投资规模的可行性,这里的客观条件包括物质技术条件、市场规模以及经济效益等。物质技术条件决定了投资项目的性质,资本密集性、技术密集性和管理密集性行业所要求的投资规模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市场规模决定着项目发展的空间,进而决定了投资规模的边界。经济效益通过项目不同规模下的边际收益率和企业资金成本间的比较,准确地界定了项目投资规模的临界点。企业总体投资规模及单个项目投资规模的确定再次缩小了投资项目选择的范围,这不仅有助于企业提高项目选择的效率,而且大大的节约了企业资源的耗费。

三、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是整个项目投资的核心部分,是项目决策的主要依据。因此,可行性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直接关系着企业投资的成败。一份良好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应该做到对项目的前景和项目未来的运行轨迹作出精确的估算,从而保证项目决策的成功率。

可行性研究有三种类型: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和技术科技可行性研究。机会研究的主要任务是为项目投资方向提出建议,即在一个确定的地区和行业内,以市场调查为基础,选择项目,寻找最有利的投资机会;初步可行性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机会研究认为可行的项目进行进一步论证,并据此作出是否投资的初步决定,是否进行下一步的技术经济可行性研究。

机会研究和初步可行性研究更多的是对项目的风险、技术方案、经济效益等要素给出粗略的评价,往往限于数据选择的补充分,评价局限于定性的层次,无法精确的描述项目前景。而技术经济可行性研究才是整个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核心部分,它必须在收集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对项目的各项要素给出完整的定量分析,用准确的数据对项目进行评价,它是项目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手段,是项目或方案抉择的主要依据之一。

技术经济可行性研究包括项目前景预测、技术方案评价、财务评价、社会和环境评价等重要内容,每个部分都拥有许多成熟的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和工具,本文不欲对此做简单的罗列,而将重点对企业实际操作过程中容易忽视的环节进行讨论。

1、项目风险评价

一般而言,项目风险评价包括自然风险、政策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管理风险等诸多方面。在进行风险评价时,我们往往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组合分析。这种分析方法可完整的给出各类风险对项目的影响,但往往忽略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从而影响了评价的准确性。首先,我们在利用单因素风险分析中所确定的相关性以及根据各风险因素的重要性所确定的权重进行多因素组合分析时,忽略了各风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影响了整体风险评价的准确性。

其次,我们在风险评价时只局限于项目本身的风险分析,而忽视了企业同时投资的多项目之间,甚至是项目和企业自身所从事的业务之间的相关性。这关系到企业整体运行的稳定性和企业风险分散的有效性。

因此,我们在进行项目风险评价时,必须要对各项目风险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合理的估算,以准确的分析项目风险的影响程度。同时,要对各项目之间以及与企业已有业务之间的风险相关性,从整体上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2、项目能力分析

项目能力分析同样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它包括技术、管理、资金等各方面的因素。企业实际可行性研究中关注最多的往往是技术和资金能力的分析,因为这两个方面是最为直观,同时也是无法逾越的,但其它方面的因素同样是不容忽视的。

管理能力在项目可行性研究中容易被忽视,一方面是因为管理能力本身就无法准确的度量。另一方面,项目本身对企业管理能力的要求更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评价上的难度使得企业往往忽视这方面的考量,或者倾向于过度自信地评价自身的管理能力。这必须引起企业的足够重视,对某些项目而言,管理能力往往比技术能力更为重要。这是因为管理也是生产力,管理决定着技术成果能否成功的实现商品化。

我们在进行资金能力分析时,注重的是企业的资金实力和筹资能力,这决定着企业能够向项目投入的资金量。但正如我们前面所提及的,在能够提供项目所需资金量的同时还需考虑风险分散的要求。同时,企业自身不同的状况也制约着项目资金的使用能力。对于自身业务现金流不充分的企业,如果新增投资项目有着同样的状况必然会进一步恶化企业现金流动性。而对于负债率过高的企业,不适合投资建设期长、资金回收慢的项目。

3、经济效益评价

项目经济分析是可行性研究的核心,这方面有着大量成熟的方法和工具。在现行的方法中,一般采用的是静态和动态相结合,以动态分析为主的分析方法,采用了能够反映项目整个计算期内经济效益的内部收益率、净现值等指标,并用这些指标作为判别项目取舍的依据。

净现值法的特点是强调对投资运转期间货币的时间价值和现金流量风险的考虑。其最常用同时也最完善的做法莫过于利用经过风险调整的现金流量和资金成本率计算净现值。然而,在实际中,一项投资的实施除了能带来一定的净现金流量外,还会带来其他无形的收益(资产)。因此,作为对传统方法的补充和纠正,实物期权法在项目可行性研究中被越来越广泛的采用。这种方法要求企业将项目的每一步投资看作一个期权,项目给企业带来的除了直接的经济收益外还包括对进一步投资或在新的领域发展的期权。例如,对一项新技术的投资,目前来看经济效益不佳,但如果不投资,企业或许就永远失去了在这一技术路线上的发展机会,因此这一项目的投资意味着企业购买了一份未来继续投资的机会和权利。

四、投资项目的决策

投资项目的决策包括对单个项目的取舍和多个项目投资额度的确定和优先次序的选择。

对于单个项目,企业需要考察的是项目内部收益率是否能够达到要求,相对于企业筹资成本,能否取得正的净现金值,项目投资所带来的期权价值以及项目投资所带来的项目风险和系统性风险。

对于多个项目的决策,企业往往会根据投资项目的经济评价指标对项目进行排序,以此确定项目的投资次序。这种决策方法的问题在于忽略了项目之间风险的相关性,无法实现收益和风险的最佳均衡。因此,我们在多项目决策,即决定资源如何在项目间分配时,不仅仅需要考虑项目本身的经济效益和风险特征,还需要衡量各个项目以及新项目和企业现有业务之间风险的相关性,在确保投资效益的同时实现投资风险最小化。

鉴于项目投资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企业在进行投资项目的选择和决策时一定要遵循科学的程序和方法,坚决杜绝决策程序的随意化和形式化,要深入的考察和权衡项目的方方面面,并将项目纳入到企业整体中加以系统的考量。这样才能确保企业投资项目的成功率,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本文对项目投资的选择和决策做了简要的思考,并对企业实际操作中容易忽视的环节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对企业的实际工作有所帮助。

【备注】

【1】许世刚,茅宁.不确定环境下项目投资决策的实物期权方法[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4.1:65-69

【2】陈海芳,宋平.管理期权在项目投资决策中的应用[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8-20

【3】郭百钢,韩玉启.基于实物期权的项目投资决策方法科学管理研究.2004.2:73-76

【4】李向红.内含报酬率法在项目投资决策中的不足与完善[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2: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