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数学思维练习十篇小学数学思维练习十篇

小学数学思维练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5:07

小学数学思维练习篇1

关键词:小学;课堂;数学思维

课堂练习是数学教学中每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学生在形成新知基础上的巩固过程;同时,课堂练习也是促进学生拓宽知识面、发展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不少教师认为练习就是让学生“做题”,只要达到“熟练、正确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拓展,顾名思义就是开拓、扩展的意思。拓展数学课堂练习就是要把握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设计较为宽泛的练习题目,以开拓学生思路,形成学习方法,提升思维品质,从而达到“通过练习,掌握所学知识,训练思维的目的”。

一、拓展练习具备以下特征

1.内容具有综合性

拓展练习并不是简单地重复学习内容,而需要体现教学的重点、难点,进行综合设计。

2.形式具有多样性

练习题型、内容都应多样化。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练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思维具有开放性

练习内容应该有开放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敏捷性,提升思维品质。

二、拓展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方式

1.变式练习

变式练习就是把“常见的练习形式”变一变样。由于学生对常见的数学题型印象深刻,能熟练地解决,但稍变化,学生就无从入手了。所以,教师要多设计一些变式练习,增强学生的辨别能力,从而掌握数学的规律。

2.合理整合“知识点”

通过“组合”,让学生明白知识之间是怎样“连”起来的,认识到“难题”是怎样产生的,并明白如何解决“难题”,即把它分解成一道一道的“简单题”。

3.题目适当开放

开放,不仅要允许数学答案的多样,更希望得到数学思考方法和与解决问题手段多样,同时开放要适当与适度。

4.适度学习教材中的“选学内容”

教材中的选学内容,教师不应该轻易忽视,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进行适当的补充。如新课标教材第十册不要求掌握“分解质因数”这一内容,但这一知识对学生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大有帮助,所以在练习中出现并要求学生掌握。正如笔者所料,在学习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时,明显感觉到后进生非常乐意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来求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

总之,作为数学教师,要以拓展练习为突破口,改进数学练习设计,提高练习的综合性,保证练习质量,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思维练习篇2

一、关注起点,让学习更有效

在一次校内研究课上,一位老师上《倍的认识》一课。在课堂练习环节中出示了这样一题:把12本书放在书架上,要使下一层的书是上一层的3倍,可以怎样放?你是怎样想的?

老师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再回答,学生热热闹闹地在小组里讨论起来。等小组讨论结束以后老师组织回答时,学生的说法各不相同,回答不尽如人意。虽然有个别学生说出了正确答案,但并没有得到其他大多数学生的积极响应。

在上面这道练习题的教学过程中,老师采取了小组讨论的方法,但并没有取得积极的教学效果。这让我们认识到小组讨论是学习的重要方式,但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课堂练习应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学生接受能力,练习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特征及认知水平。也就是说我们的课堂练习在追求题型新颖、题目思维含量的同时,一定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降低练习起始阶段的难度,让练习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

上面那道练习题,不但用到了这节课学习的倍的知识,还把它和加法结合在一起,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对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是有一定思维难度的。丁海东先生认为:因为儿童自觉的理性意识以及抽象概括能力不发达或不成熟,相应的,感觉投入、动作参与、身体的直接体验则是他联结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基本方式。二年级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应该通过操作引导学生经历操作感知的过程,凭借形象思维支撑解决实际问题。

经过修改,我们可以这样开始练习:把12本书放在书架上,要使下一层的书是上一层的倍数,你准备怎样放?用课前准备好的小纸片代替书,先动手摆一摆,再在小组里说出自己的想法。

动手操作让思维有了凭借,小组交流让思维在碰撞中受到启迪。绝大多数学生在尝试操作中,一定会发现1+11=12、2+10=12、3+9=12、4+8=12、6+6=12,每组中的两个加数都是倍数关系。

二、走向开放,让思维更灵活

有同事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课堂上有这样一题:袋子里有10个黑球和7个白球,要使拿到每种球的可能性相等,应在袋子中放入( )个( )球。我建议改成:要使拿到每种球的可能性相等,应在袋子中( )3个( )球。这样一改,学生既可以填放入3个白球,也可以填取出3个黑球,由单向思维变成了双向思维。题目的开放带来了思维的灵活。

由此想到平常的课堂练习也存在这样问题。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我们经常会出类似28×3+28×7这样的题目让学生练习。这题最大的缺点就在于它太完美了,是老师特意编出来的,参加运算的数完全符合乘法分配律的要求,把一切都为学生想到了,学生只要照着做就行。在数学课堂上,总出这样的练习,学生就只会机械地运用乘法分配律解题,形成思维的惰性。

我们在设计课堂练习时,不妨为学生出点半成品。在练习乘法分配律时可以出示这样一题:25×3+25×(),()里填几可以使计算简便?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会想到,这里可以填4、8、7、1、97、5、41、37……我在上这一课时出示了这道练习,有学生说可以填13,还有学生说可以填0,思路一下就打开了。

练习的开放,可以打破定势,激活思维,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课堂练习由封闭走向开放,会给学生带来更多思考的空间。

三、回归数学,让理解更全面

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这是新课改所提倡的。有时我们在联系生活经验进行课堂练习时会出点小意外。例如教学《可能性》一课时,老师常会出这样的课堂练习:

在括号里填上“可能”“不可能”或“一定”。

①三天后(

)会下雨。

②世界上(

)每天都有婴儿出生。

第一题预设的答案是填可能,可在上课的时候有学生说填不可能,因为他看天气预报说这一周都是晴天;第二题预设的答案是填一定,可有不少学生填的是可能,仔细思考,学生这样想也很正常,因为在日常生活中生小孩对小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常见的事。这就告诉我们:在联系生活设计课堂练习时要用儿童的视角,要符合儿童的生活经验。

当然,设计课堂练习时如果只联系生活,会导致学生的片面理解。事实上数学之用有小、中、大三个层面,日常生活之用只是数学的小用,数学还有应用数学之用和纯数学之用两个更高层次。只重视生活之用,不符合数学学科的本质,课堂练习应迈向更高的层次。例如可能性的大小还可以应用在其他数学知识上。可以出示这样的练习:

在括号里填上“可能”、“不可能”或“一定”。

①4+4的和()是两位数。

5+4的和()是两位数。

5+5的和()是两位数。

②单数+单数的和()是单数。

③四位数()大于三位数。

④一个数除以4()有余数。

小学数学思维练习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8-0168-149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8.102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即思维活动的教学,也就是在数学教学中,在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但要教学生如何去学习,如何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还要对他们的思维进行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经过多种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方法和创造思维能力。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要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各个学段不断发展,尤其是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发展十分有益,要使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会学习与思考、学会运用于创造,就要对学生不间断地进行“思维体操”的训练,形成符合科学规律的思维方法、思维习惯,促使小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是每位数学教师要重视的问题。

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材料。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的灵活性。

自然界中客观事物是发展变化的,生活中的事物也在变,这就要求教师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去认识和解决问题。数学思维灵活性的突出表现是善于发现新的因素,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进行分析思考。在思维受阻时能及时改变思考问题的策略,及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途径,善于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常识和基础,探索从自身出发,学生的思路开阔、方法多样、解法灵活,就是思维灵活的表现。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的敏捷性

数学思维的敏捷性表现在学生遇到数学问题时,能够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减少思考、运算环节以及推理过程,善于快速地概括数、式、形以及数量关系中的特征,减少不必要的“弯路”,抓出问题要点,熟练变换练习方式,巧妙地设问引用,巧妙地练习,删繁就简。因此,在计算教学过程中采取如下的办法进行训练。

1.速度训练――口算练习,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应着重抓好学生计算的正确率的同时,狠抓口算速率训练,小学的口算要有时间限定,是否达标要用时间说话,也就是会算题还不够,主要还是要提速,例如,在“凑十法”的学习掌握基础上,借鉴珠算的长处,教给学生“互补法”使学生知道2和8,1和9,3和7,4和6等互为补数。如计算9+2时,因为9和1互为补数,就能见9想10,得11。通过反复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思维的训练得以提升。久而久之使学生得到一个反应敏锐的大脑。

2.图形变换――面积训练,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训练,引导学生举一反三,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教给学生解题基本思路,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尝试解决问题,创造性地参与探究。

四、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性

小学数学思维练习篇4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308-01

基础教育新的课程改革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而长期以来,传统教育下小学数学以集中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课本上的题目和材料的呈现过程大都成为一个固定模式,学生习惯于按照书上写的和教师教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用符合常规的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是必要的,但对于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激发、智力的发展,显然是有些勉强,这样教条似的教学也就很难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由此可见,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启迪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思维能力是一切能力的驱动,它是通过对事物的感知、表象进行分析、概括、归纳而获得事物本质的能力。一个人的发散思维能力高低,不仅与知识理论的深浅、年龄有关,而且与思维方式有关,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呢?笔者在新课程理念的导引下,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主要从如下方面入手进行探索。

1.转换思考角度,有效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方式,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学生个体的思维方式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例如,四则运算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加与乘之间则是转换的关系;当加数相同时,加法转换成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转换成加法;加减、乘除、加乘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如28-7可以连续减多少个7等于0?应要求学生变换角度思考,从减与除的关系去考虑。这道题可以看作28里包含几个7,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训练,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静止看问题,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掌握,从中进一步理解与掌握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进行了求异性思维训练。在教学中,我们还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顺向思维,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在应用题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时,一方面可以从问题入手,推导出解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入手,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十分注意在题目的设置上进行正逆向的变式训练。如:二年级数学中又这样一题训练:(1)牛16只,羊比牛多8只,羊几只?(2)牛16只,羊24只,羊比牛多多少只?这两道题目有相似的地方,但意思是完全不同的,经过多次实践,我领悟到:从低年级开始就重视正逆向思维的对比训练,将有利于学生突破已有的思维方式。

2.激发求知欲望,有效训练思维的积极性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因此,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例如:在小学低段学习"乘法初步认识"内容中,教师可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义已经掌握,虽然是二年级小学生,仍能较顺畅地完成了上述练习。而后,教师又出示4+4+4+4+2,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学生列出了4+4+4+4+2=4×5-2=4×4+2=2×9……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在数学教学中还经常利用"障碍性引入"、"冲突性引入"、"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3.借助一题多解,有效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例如:"甲绳长6.8米,乙绳长5.6米,两绳平均长多少米?在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学生可以给出多种不同解法。例如:

a.(6.8+5.6)÷2;

B.(6.8-5.6)÷2+5.6;

C.6.8-(6.8-5.6)÷2;

D.6.8÷2+5.6÷2

通过比较,学生不仅知道哪种法最优,还加深了对平均问题的认识。让学生进行多种解题思路的讨论,能使学生解题思路敏捷,既达到一题多解的效果,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在应用题解题中,从多角度进行迁移深化,由此及彼,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

4.运用转化思想,有效训练思维的联想性

联想思维是一种表现想象力的思维,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联想思维的过程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通过广阔思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广度,而通过联想思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深度。例如有些题目,从叙述的事情上看,不是工程问题,但题目特点确与工程问题相同,因此可用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去分析、解答。让学生进行多种解题思路的讨论时,有的解法需要学生用数学转化思想,才能使解题思路简捷,既达到一题多解的效果,又训练了思路转化的思想。"转化思想"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应用题解题中,用转化方法,迁移深化,由此及彼,有利于学生联想思维的训练。

总之,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多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不仅要让学生多掌握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解题思维,从而既提高教学质量,又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思维练习篇5

一、以教材为主阵地

教材是新理念的基本载体和文本形式,要进行富有实效的练习设计,教师要立足教材,与教材对话,领会编者的意图;学生对知识的领会、掌握和运用,按照“懂、会、熟”的顺序向前发展的,安排练习也要与之对应,注重基础性、针对性、层次性。

1、注重基础性;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它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因此,新课程强调“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力求把握基础,使练习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对基本技能的形成及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巩固。

如:“角的认识”一课,在认识了角的特征后设计: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并说出理由;下面的图形中有几个角;感知到角的大小后设计,你能够拉出大小不同的角、折出大小不同的角吗?画出比指定角大或小的角。这样的练习设计关注学生的基础,学生的现有能力,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后继学习打好基础。

2、注重针对性;

根据不同的内容特点、学生的现实状况,紧扣教学目标。教学练习的设计要围绕知识的重点、难点,针对学生认知过程中的错误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帮助学生领会知识的实质,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学到最必须的数学。

3、注重层次性;

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也是以人为本教育观念的体现之一,我们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设计练习时,不能“一刀切”!而应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基本练习到变式练习、开放练习、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二、以生活为主战场

要切实开展有效学习,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产生对知识的渴望。我们不能强迫学生坐在教室里,硬性的把一个个知识点灌输给他们,只有当学生迫切需要学习的时候,他们才能真正的投入到学习中来。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是促使学生开展有效练习的有力手段。我们要把社会中心的“用”,学科中心的“序”和儿童中心的“趣”很好的结合起来。也就是:练习情境的取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数学的应用性,突出数学的应用价值。因此,课堂中的练习设计应以学生的生活为主战场,注重趣味性和应用性。

1、注重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教学远离学生的生活,无疑是导致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的根本原因。新课程倡导数学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尽可能和孩子的生活已有水平相接近。让学生积极投入其中,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生才能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成功,获得发展。

2、注重应用性;

数学从生活中提炼,又为生活服务。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新课程也提倡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学生活中的数学。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性和应用性。

三、以思维为主练战线

数学教育不仅是教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素质方面所显示出的综合教育功能。数学教育的核心是数学思维教育。数学思维按思维活动的指向可以分为数学收敛思维和数学发散思维。有效的数学练习,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概括性和发散性,让数学练习真正拥有思维的脊梁。

1、注重概括性;

收敛思维着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概括性,是从多到一的思维,它要求学生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收敛起来,得到一个正确答案,或者从形式上不同的现象和问题中发现共同因素。数学课堂中通过练习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抽象意识,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在数学思维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寻求、发现事物间的联系,抛弃与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无关的因素,抽象出本质因素,并且对一定范围内的事物概括其特征或对一定阶段的事物变化寻找规律。

2、注重开放性;

发散思维着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主要指不严格的非逻辑思维,是由一到多的思维,它往往是从一个问题、一个条件、一个已知事项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寻求不同的答案。学生的心智活动畅通无阻的情况下,能形成丰富的联想,并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产生新的观念、新的想法,从而从新的方向、新的观点中去观察分析问题,提出独到的见解。数学课堂中可通过一题多解、一法多用、一题多变等多向思想解决问题。通过练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时间。给每个学生自我发现、自主创新、体验成功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小学数学思维练习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与品质;有效培养;实践与探讨

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尤其是良好思维品质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任务,也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战略培养目标。笔者从教学实践中总结认为,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学习思维的能力与品质,对促进其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影响深远。心理学研究和实验表明:人的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而且必须从小开始培养。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呢?

一、要把培养数学思维能力作为小数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种科学论定,既符合数学课程的基本特点,又立足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角度。小数课程内容虽然比较简单,而且没有相对严格的推理论证,然而它始终离不开思维的判断与推理,这就为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温床和平台。再者,小学生的年龄正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形式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所以,小学时代正是有效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黄金期前奏。还有,逻辑思维与创造思维互为因果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前提与基础,而后者则是前者的发展与简缩。但就普遍而言,假如不曾有过逻辑思维的良好训练,就想对小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那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所以说,如何针对小学生现状,行之有效地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性问题。当然,小学数学除了以逻辑思维能力为主之外,还要注重对学生适当进行形象思维、创造思维和辩证思维等多种能力与品质的积极培养。比如在解答“从左向右数小明排在第4个,从右向左数小明排在第6个,问一共有几个小朋友?”时,经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小学生们提出了很多解法:4+6-1,4-1+6,3+1+5,4+(6-1)等。由此可见,小学生的数学思维逐步发散了,其思维的灵活性由此可见一斑。

二、要把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充分体现在教学全过程之中

关于现代教育艺术的代表性论述,当属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提出的著名“艺术论”,他说:“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这与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教学”确有同工异曲之妙。从小学数学教学的角度来说,培养小学生的基础知识、训练其基本技能与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本来就应当是目标一致和同步进行的。这种说法原因有两点:一方面就是学生们在学习进程中,必须持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判断概括、综合推理等能力;另一方面,必须为思维方法和形式的综合运用提供一定的具体性内容。有鉴于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注重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把对学习思维能力的有意识培养努力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一是要明确各年级担负的培养任务,并将其贯穿于各自的数学教学之中。比如说,小学生在进行“大小、长短和多少的认识”的学习中,就有着初步比较的思维能力训练;小学生在运用“10以内数进行加减计算”的学习中,也有着初步抽象和概括的思维能力培养;而他们在“数的组成”的学习中,则包含着初步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等。二是复习旧知、教学新知和组织练习时,都要把培养思维能力贯穿于各个环节之中。比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除了让学生能够“知其然”,还要让他们说出“所以然”。三是穿插在概念、法则、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或者在测量、画图等操作技能的训练过程之中,都要注重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性培养。如在教学“锐角、钝角”等图形概念时,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其相应的实物,引导他们能够找出这些实物的边和角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这样的图形,再对图形特征作一般性地概括。这样既使学生加深了印象,又对学生进行了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

三、要把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努力贯穿于习题训练之中

陆游曾经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就是说,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如同学习计算方式和掌握解题方式一样,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不断训练和实践应用的过程。实践充分证明,解题练习是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方法。因此,对于执教者来说,设计好练习题是有效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的非常重要的一环。当然,教材中的每一课内容都安排了适当数量的练习题,这些练习题不仅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的内容,而且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某种限制性因素,教材中的训练习题并非都能够满足教学活动的全部需要,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在对练习题进行有效设计和训练过程中,我们应当因时因势地作出必要的补充或者适当的调整。不过,在此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对数学练习题进行有效设计之时,既要始终遵照课程教学的培养目标,又要强调注重一定的针对性和较强的适应性。诸如教师为了能够了解学生对某些数学概念的掌握情况,并且有效培养小学生的概念运用与判断能力,完全有必要精心设计出有关判断正误或者选择之类的数学练习题,以此来积极有效地训练小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思维练习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下面谈谈我多年的教学经验。

一、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小学数学教学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在小学高年级,有些数学内容如质数、合数等概念的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或教具演示,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学生的形象思维也会继续得到发展。又例如,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不能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教学与旧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知识时,在解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时,如果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起到促进作用。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加以重视。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的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怎样体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

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

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还是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算式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三)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

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

三、设计好练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

(一)设计练习题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设计。例如,为了了解学生对数学概念是否清楚,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能力,可以出一些判断对错或选择正确答案的练习题。

(二)设计多种练习形式。通过多种练习形式,不仅有助于加深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例如,讲过乘法分配律,除了像课本中的练习题,给出两个数相加再乘以一个数,要求学生应用运算定律写出与它相等的式子以外,还可以给出一些等式,其中有的不符合乘法分配律,让学生判断哪个是错误的;或者用3种图形代替具体的数,写成两个式子。这些练习都有助于培养学生演绎推理的能力。

(三)设计一些有不同解法和有多个答案的练习题,对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有很大益处。但是,做有不同解法的练习题时,不宜让学生片面追求解法的数量,而要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思路或运用不同的知识去解决,并且要找出简便的解法。

四、培养思维能力要同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密切联系起来

人们的思维与语言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心理学认为,借助语言人们把获得的感觉、知觉、表象加以概括,形成概念、判断,进行推理。通过语言表达还有助于调节自己的思维活动,使之逐步完善。在数学教学中,要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就要引导学生去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而教师要了解学生这些思维活动的情况,也需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出来,然后对学生思维的过程给予肯定或纠正。

小学数学思维练习篇8

摘要: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小学数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准确、迅速、灵活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数学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计算教学,在培养学生计算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计算的技能,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思维训练

一、严格教学要求

教学大纲在计算教学上要求达到三个层次,具体地说,就是根据每一部分所占的地位、作用区别对待,对一位数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等最重要的口算要求达到熟练;对于除此以外的基本口算,万以内的加减法和用一两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要求达到比较熟练;对于三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只要求会算。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中低年级,是计算教学的重要阶段,必须过好计算关。首要的是保证计算的正确,这是核心。如果计算错了,其它就没有意义了。但如果只讲正确,不要求合理、灵活,同样影响到计算能力的提高。学了运算定律和速算方法后,如果不会运用,即使计算正确,也达不到教学要求。因此,严格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教学,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

二、讲清算理

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既要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学生懂为什么要这样算。通过反复训练,就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法则。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学生掌握并理解算法算理,是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有不少教师有重算法,轻算理的习惯,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练习巩固更是以机械式计算为主。新课程下的教学模式为:情境导入、呈现算法、观察比较、明确算理、巩固算法。其中算理比较抽象,老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帮助学生探索算法、算理,让学生体验从直观到抽象的逐步演变过程,从而促使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注重思维训练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要教学生学会,并促进会学,就“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计算教学同样要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重视并加强思维训练。

1.指导思维方法。

过去计算教学以“算”为主,学生没有“说”的机会。现在稍为重视“说”的训练,但缺乏说的指导。因此必须给学生提供思路,教给思维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2.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思维是在直观的基础上形成表象,概念,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在操作时要让学生看懂,并把操作和语言表述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配合直观操作,突出计算规律的教学,让学生体会思维过程,边动手,边思考,用操作帮助思维,用思维指挥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在学生掌握基本算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探求合理、灵活的算法。尽快找到计算捷径,形成灵活多变的计算技能。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重视估算,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并鼓励算法的多样化。结合日常运用,努力培养学生的口算、估算的意识和兴趣;课前准备3分钟左右的口算、估算练习;进行针对性练习;注意类似的学生易混淆、易错的口算题的训练。在估算教学中,要认真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进行准确判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要学生用估算的方法有没有错误,首先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从而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四、加强运算练习

计算能力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长期训练逐步形成的。训练时要注意:

1.突出重点。如万以内的加减法,练习的重点是进位和退位。要牢记加进位数和减退位数,难点是连续进位和退位;两三位数的乘法要练习第二、第三部分积的对位;小数的计算则注意小数点位置的处理,加、减、除法强调小数点对齐,注意用“0”占位;简便运算则重点练习运用定律、性质和凑整。因此,在组织训练时必须明确为什么练,练什么,要求达到什么程度,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掌握简便运算的方法。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口算。简算的基础是运算性质和运算定律,因此,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是很重要的。在小学四则运算中,几种常用的简算方法学生必须掌握,从而达到提高计算速度的要求。

3.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训练形式要多样化,游戏、竞赛等更能激发学生训练的热情,维持训练的持久性,收到良好的效果。

五、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坚韧不拔、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那么要培养哪些习惯呢?

1.书写规范。要求学生认真按格式书写阿拉伯数字和运算符号,字迹要端正,这样能有效地避免“看错”毛病的发生。教师要率先垂范,对学生有明确要求,作业设计要精心,避免学生产生应付的心理。

2.注意审题。这是计算正确的首要条件,审题要审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还要审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能简便就简便,做题前要做到心中有数。

3.认真校对。要求学生凡是抄下来的都校对。学生作完题后,再一次校对计算过程的准确性,做到不漏不错。

4.仔细验算。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要把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计算完一道题后,或采取笔算验算,至少也要采取口算、估算验算。教师对验算要有明确和有力的措施,消除学生计算后再去验算感觉厌烦和抵触的情绪。

总之,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同时,计算教学又是困难的,在教学时,教师要把握好每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练习为主线、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为主攻目标的教学原则,时刻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审视计算教学,以学生的眼光看待计算,努力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率、速度、积极性、主动性及数学思维能力,真正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马萍.浅谈小学计算教学[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18).

小学数学思维练习篇9

我认为人的智能是由知识和能力组成的。数学能力有与记忆有关的再现能力,与思维有关的创造能力,我们说数学思维能力强的学生通常表现为:有好奇心,求知欲强,“学,思,锲而不舍”;才思敏捷,接受能力强,反应快,能清楚了解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的来龙去脉,能独立思考,能机智地寻求一题多解;记忆力强,对数学知识,结构,解题思路,推理证明的模式都能牢记,经久不忘,有很强的分析、概括、综合、判断、推理、应用能力,能把繁杂的问题简化出来,把“书越看越薄”的本领加以发展。

怎样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训练呢?

从脑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的发展证实,智力开发的前景十分广阔。据研究,在对学生进行有目标思维训练后,智力和创造品质都有明显的提高,因此必须重视思维训练,在教学中有目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我认为,数学思维训练可以分为:敏捷训练;周密训练;深刻训练;逆向训练;逻辑训练;相似训练。在教学中训练的方法还有:

思维速度的训练。精编构思巧妙、概念性强、覆盖面广、灵活性大的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进行专项训练,提高快速答题的能力,辅导学生掌握心算的窍诀,勤学苦练,久而生巧;训练学生提高决策、简化问题的能力。

分类归纳能力的训练。综合题的审题训练,要求学生把综合题分解为几个基本题,分析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提高解剖综合题的能力;开展题术的分类归纳练习。

分析能力的培养。探究数学知识时要注意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思路,“授人以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组织学生展开解题思路的讨论,剖析各种题解方法的特点,发扬简捷、有创造性的解题思路,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思维时尽可能考虑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

想象力的训练。把想象寓于生活之中,如9+2=1l,让学生用小棍去摆,想一想计算的方法是什么?利用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把9+2=11,看成10+2=12,12-l=11,还有把2分成1和l,9+l=10,10+1=11.等……,在教学中大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复习阶段,提出具体要求,命题原则,可由学生分组讨论,动手命题,在从中筛选出部分命题。

逆向思维的训练。启发学生思维与已知过程相反的过程,培养学生倒过来想问题的习惯,开拓思路。平时练习中也要注意有意识把互逆的命题组合在一起交替使用。

思维广阔性和深刻性的训练。选择多层次思维深刻的综合题,引导学生周密、准确,全面考虑问题,使他们自己发现并找到解题的规律。并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上发表交流,来展示自己。教师充分把握教材,采用多种方法,发展活跃学生的思维,再通过异同点的比较,可以使学生了解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以加深对他们的认识,活跃了思维。如:在学习小数加减法时,我使用了生动的玩具画面,让学生由自然数加减法迁移到了小数加减法,从而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再通过对比、练习使学生懂得他们的算理是一样的,数学来源于生活。

学生的思维被激发后,如果老师不因势利导,他们思维的火花就会熄灭,学习的动机就会消失。学习是艰苦的脑力劳动,学生一旦通过艰苦的思考,找到问题的答案时,会产生成功的喜悦,同时更加激发对进一步学习的渴望。引导、启发学生通过思考,自己得出结论,不断给予学生成功的机会,享受成功的喜悦,借以使学生的兴趣能够自始至终地保持住。

如:在《100以内数的顺序》这一刻,在学生掌握了100以内数的顺序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游戏,在风和日丽的一天,一些数字朋友(23、37、45、54、66、76、81、92、100),他们在草地上排好队准备做游戏,忽然一阵大风吹过来,把他们全吹乱了,这下数字们都急坏了,因为他们都忘了自己排在哪儿了,排不好队就没法做游戏了。

聪明的同学们,你们能帮助这些数字朋友重新排好队吗?

小学数学思维练习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逻辑思维小学数学教学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下面试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式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三、设计好练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