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十篇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十篇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4:49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篇1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文体活动引导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254-0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到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是一项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民主建设、生态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全面推进的综合工程。党的新农村战略自布署实施以来,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广大农村已经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二十字方针的要求,稳步扎实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中“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也为乡镇文化站开展农村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大力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素,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要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十七届人大报告又从保障人民权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出发,提出了要努力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要求。可以说,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实现农村社会和谐进而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因素。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农村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文化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我区的农村文化建设也出现了一些亮点:比如农村的体育健身设施得到一定的普及;农家书屋也相继在各个行政村建立;自发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也比以前有所增加。应当说,良好的开端,为新农村文体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一些农村群众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文化素质又相对不平衡,就我区新农村文化建设而言,其中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没有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我区虽然在十六个行政村分别建立了农家书屋和文体活动室,但是这此设施的利用率却不尽人意,比如有的农村篮球场地被用作了晒谷场,有的被挪作他用。有的农家书屋要么门可罗鹊,要么成了打牌聊天的会所。一方面原因是,农村群众看书学习的意识普遍较弱,因此在农家书屋看书的群众屈指可数;另一方面是有的群众还未能从传统的地方性的娱乐方式中转变过来,因此出现了坐在牌桌前的群众远远超过坐在书桌前的群众。这些因素从根本上导致了一些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品味不高。

二是文艺人才的严重缺失。农村文体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民众中间的文艺能人密切相关。由于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输出,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的输出,导致大量可以从事农村文化建设的本土人才流失,同时也导致了有一技之长的文艺人才被经济大潮冲散。一些文艺骨干的外流直接影响了村民自发组织的文化群体的失散。

三是民间文艺组织的管理极待规范。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农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他们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农民群众自发参与文化活动和体育锻炼的热情变高了。目前我区已形成夕阳红合唱团、彩霞艺术团、中老年秧歌队等一些民间文体组织。

这些问题是当前我区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解决此类问题迫在眉睫。下面就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文体活动的引导与推进粗略地谈几点看法:

一是要加强学习。提高文化管理者的素质。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群众的文化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为了适应工作需要,文化管理者要加强多方面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首先要把握正确的舆论方向,积极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了解当前农村工作的形势与任务,紧跟时代脉搏;其次要积极参加上级部门举办的业务培训班,并对照工作实际消化理解,化知识为力量。文化管理人员必须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文艺专长不求样样精通,但求熟悉了解,只有自身素质过硬,才能使群众信服,在群众中树立威信,从而行之有效地开展农村文化工作。

二是要积极引导。群众文化是根植于乡土的,它是人民群众以自身活动为主体,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的文化。群众文化一方面是群众的自觉行为,另一方面还需要文化管理者的引导与促进。对工作中出现的农村群众读书意识薄弱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经常开展“读书周”活动来制造文化氛围。让群众知晓读书的好处、体会读书的乐趣,并在活动中适时向他们推荐一些农村实用种养植技术等优秀图书,鼓励他们边学边干,以此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篇2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特征;指导要点

[中图分类号]G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3)10—0067—02

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有的基层领导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本质掌握不够,组织领导上抓不住要点。为此,要认真研究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特征,掌握本质规律,明确新农村文化建设在指导上需要把握的要点,提高组织领导水平。党的十对我国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理论、新观点,贯彻十精神,开展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把握四个要点。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紧密相连,必须把新农村文化建设与新农村经济建设共同部署、同步推进

新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新农村文化建设水映着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主要表现为思想观念、道德风尚、价值体系、行为方式等,是建立在经济之上、并反映一定经济发展水平的社会的意识形态。一个局部地域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该地域农村文化的建设水准,尽管有时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并不完全同步,但总体上两者是相互影响、同步推进的。新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紧密相连,新农村文化建设不可能脱离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实际状态而独立形成、发展。二是新农村经济发展为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物质保证。文化建设需要经费投入和物质条件保障,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文化建设的水平。当前不少农村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文化基础设施简陋、文化场所工具落后、文化活动缺少充足经费,影响着文化建设的开展。农村的经济实力要为文化建设提供充足的物质支持。三是新农村文化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支持。十报告指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同样,也是农村富强、振兴的重要标志。新农村的形象不仅是经济富裕、而且是精神高尚。广大农民不仅需要富裕的经济条件,满足物质生活的追求,而且需要健康丰富的文化,满足精神生活的需求。作为精神成果的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反作用。先进的文化能推进农村经济发展,落后的文化能阻碍农村经济发展。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引领风尚、教育农民、服务社会、推动全面发展的作用。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与经济建设有着密切联系的综合工程,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者,在工作指导上必须增强三种意识,一是战略意识。充分认识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切实把文化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摆在重要战略位置,纳入农村建设整体布局之中,使农村文化建设在领导决策层面占有一席之地,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以先进文化建设为统领,使两者互相促进、共同进步。二是责任意识。当前,不少地方农村建设组织领导者热衷于抓经济建设,重视农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没有把文化建设列入职责范围,为此,要增强责任意识,把文化建设作为自己的工作职责,列入议事日程,与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统筹谋划、科学安排、合理布局,防止文化建设“挂空档”。三是投入意识。文化生活是一种消费,文化建设需要充足的经费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者要协调好经济建设投入与文化建设投入的关系,以经济发展形成的物质成果支持文化建设,舍得在文化建设上投入精力、人力、物力,努力解决当前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场所简陋、文化经费缺乏的状况,为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突出主旋律与包容特性紧密相连,必须在突出主旋律的前提下包容特性,不能倒置

突出主旋律就是突出新农村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党的十在论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时,提出四项任务,其中第一条就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灵魂,只有牢牢把握这一主旋律,新农村文化建设才能坚持正确的方向。当前,不少地方农村还残存着非社会主义的文化因素,落后的封建迷信文化依然存在,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仍有市场,宗法观念、买卖婚姻、斗殴时有表现,冲击着农村的文化秩序。同时,农村广大群众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不同、成长发展环境不同、所受教育影响不同、年龄阅历不同,造成他们在思想文化、秉好、价值追求目标等基本素质不同,导致文化特性品质积淀和张扬特色也不尽相同,形成不同的文化特性群体。

上述现实要求,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者在工作指导上要把握好三点。一是始终突出主旋律。文化是自然的人化,是一种超个体的群体现象。要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的主导地位,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摆在领率和主导地位,用其统领和引导农村思想文化建设发展方向,努力培养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意识,努力用社会主义先进思想道德战胜腐朽落后的道德风尚,切实把广大农民群众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成为社会主义新人。二是尊重特性,开展特色各异的文化建设活动。文化建设的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其主旨是促进人的心灵和思想的解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要按照尊重特性、理解特性、发展特性的原则,以丰富多彩的方式,开展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以满足农村不同文化特性群体的需求。采取有的放矢的措施,释放不同群体蕴含的文化表现力,为多姿多彩的群众性文化建设增砖添瓦。三是把握好突出主旋律与包容特性的结合点。两者是紧密相连的,没有主旋律,新农村文化建设就没有方向和灵魂,没有包容特性,新农村文化建设就失去根基和效果。正视差异和特性的存在,突出主旋律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总原则、总要求,具有指导和引领作用。要把主旋律的主流作用体现在具体文化建设活动中,变成能被各个不同文化特性的群体所接受的内容和形式,通过其对各特性群体不断发生影响,使特性群体顺应新农村大环境对其提出的要求,用先进文化淘汰落后文化,而不能以特性群体的文化要求取代主旋律文化精神。

三、历史传承与时代创新紧密相连,必须在立足民族历史传承的基础上,开展新农村文化创新

党的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民族血脉”的提法,揭示了文化的民族性、历史性和传承性特征。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历史积淀的结果,是人类社会在长期发展进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这种历史基础对文化建设具有强烈的影响力和制约力。同时,任何文化都依附各自的时代,是时代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进步发展是时代的根本属性,它要求文化也要坚持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反映时代精神、服务时展,这是文化的价值所在。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者,在处理传承与创新关系时,在工作指导上要兼顾好两个方面。一方面,要立足传承农村优秀的传统文化。相对于城市而言,我国农村文化封闭性更强一些,传统文化世代相传、历史悠久,以风俗习惯或其他抽象的隐形,存在于农民的精神深处,渗透在日常生活之中,成为广大农民办事处世、评价是非、支配言行的规范。农村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优秀成分,比如勤俭持家、讲究廉耻、崇尚知识、邻里互助、精忠报国等。要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吸收传统文化精华,摈弃其糟粕,使新农村文化扎根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汲取民族精神的营养,适应广大农民的心理承受力,得到农民群众在伦理和情感上的认可。另一方面,要推进文化创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运行,使文化建设呈现出新时代特色,促使人们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勇于创新突破、讲究公平效益、追求民利、提倡拼搏竞争、注重协同合作等新观念冲击着农村传统观念。同时,新一代农民对文化的需求带有新时代特征,传统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已不能满足新一代农民的文化生活需求,而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传播成新一代农民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新一代农民盼望适应新时代特点的文化生活。新农村文化建设要把握时展趋势、顺应文化发展潮流,把发扬当地农村文化优秀传统与汲取与时俱进时代精神养分结合起来,确立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新观念、新道德、新规范,增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四、培养新农民与建设新农村紧密相连,必须在建设新农村中培养新农民,用新农民建设新农村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有两项,一是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因为我国的一切建设,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要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促进广大农民的全面发展。二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使农村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达到富裕、民主、文明程度。两个目标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要通过培养新农民为建设新农村提供优质人力资源保障;通过建设新农村实践活动,使新农民得到锻炼提高,并为新农民的成长提供优质的物质和精神保障。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者必须准确把握文化建设两层内容的相互关系,在工作指导上做到:第一,把教育人、解放人、发展人、培养人放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首位,通过文化建设,全面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培养知廉耻、讲奉献、有文化、守纪律、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重视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激发广大农民对祖国的热爱,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坚定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理想信念。开展科学文化教育,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学科学、学知识、学技术、学管理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的文化层次和科学技术素养,适应新农村建设需求。开展科学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教育,引导广大农民移风易俗、改变落后的生活方式,培养科学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交往方式、言行举止、婚恋观念等。第二,注重文化建设的人文理念和行为。文化建设是解放人的工作,要以人为本,体现对农民群众的人文关怀,把引导、感染、影响、熏陶作为主要方式,不搞行政命令,特别是当今社会,思想多元化、需求多样化,生活竞争激烈,农民群众中心理问题增多,在文化建设中,要充分体现关心、关怀、关爱,培养农民健康理性、积极向上的心态,引导农民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第三,把文化建设与农村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引导农民在新农村全面建设的实践中接受先进文化的影响,保持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和健康主基调,发挥先进文化的能动作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2012-11-8.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篇3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意义;任务;改革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概念,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促进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同时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而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如何适应和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求,我作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结合实际,作了一些思考。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使农民持续增收最有效的途径,是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严格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所谓现代农业,就是以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标志的农业。所谓市场经济规律,首先是产生的产品要适合市场的需要。第二,市场经济有两个显著特点,即具有契约经济和法律经济的特点。第三,市场经济有严格的市场运行规则。所有这些,对刚刚由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且从总体上看文化水平还不高的广大农民来说,的确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这时,农村文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是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不断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还要与时俱进地推动农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努力培育文明向上的社会风尚,努力培养与建设新农村相适应的新农民。从目前农村的一些地方和农民来看,集体主义思想,团结互助精神有些淡化,法律意识淡薄,诚信度不高,发展意识、竞争意识不浓,文明意识、健康意识不强,一些传统陋习,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新风尚、建设乡风文明要求格格不入。必须通过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传授知识、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推动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顺利进行。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不断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目标之一

农民不仅要富,农民还要有乐。从农村的实际情况看,虽然我们党和政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农村文化建设还是相对滞后,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要。因此,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就成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任务艰巨

从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环境和条件来看,任务繁重而艰巨。

(一)文化人才匮乏

不论是专业人才、管理人才,还是经营人才,都严重不足。乡村文艺人才更是缺乏,人员是进不来出不去。这些状况不改变,农村文化建设的重任就难以顺利完成。

(二)文化产品严重不足

据调查,现阶段农民对文化的需求,重点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农业科学技术,二是有关农村的法律法规,三是文学书籍,四是文化娱乐。从现有的文化产品来看,是严重的供给不足。

(三)农民的文化消费能力低

目前广大农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明显改善后,对精神文化生活十分渴求。但从他们生活消费支出的安排来看,首先是盖房子、看病、保子女读书及日常的生活开支,基本没有剩余的钱。农民不是不需要文化而是没有钱去享受。

三、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建议

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是根本,文化建设是关键,没有文化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即使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质量未必就高,社会状况未必美好。因此,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重点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领导要充分重视农村文化建设。要认真落实中央有关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文件精神,深刻认识基层文化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议事日程,把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镇发展总体规划。要围绕强基固本,构建公益文化体系。要进一步增加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盘活行政村文化资源,学校布局调整后的闲置资源,利用校舍、村部作为村民文体活动室,拓展农民文化生活空间,逐步改变农民休闲娱乐空间狭小、文化生活单调的现状。

2、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农村文化干部队伍是农村文化的主力军、先锋队,文化人才的稳定是文化事业持续发展的前提和重要条件。应依靠强有力的政策保证,采取有效途径吸引专业人才充实到基层文化站、文化服务中心,着力帮助解决基层文化干部实际困难,让他们思想稳定,安心工作,积极投身文化建设当中,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路线。通过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大力传播先进文化,努力营造健康、向上、和谐、乡土气息浓郁的当代农村文化新氛围。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篇4

关键词:伦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考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

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全局来看,要真正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无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拉开的序幕,因为其建设目标既注重发展农村生产力,又注重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既注重经济建设,又注重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和谐社会建设;既注重推进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又注重推进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现代化(周波等,2006)。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推进将深深触动现有伦理范畴中不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部分,提升、发扬其有积极作用的部分,大力推进伦理建设向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向转变,带动伦理建设内涵的全面提升。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决定》用20个字给予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丰富的理论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最简要的概括描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尹焕三(2006)认为,这20个字五句话描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五个方面的目标特征,也是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层面给予农村建设的新定位。这五个方面既有彼此互相促进、互相影响的内在的联系,又有先后顺序的逻辑关系。其中,生产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和基础,是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的经济基础,而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不仅是生产发展的根本落脚点,还反转过来促进生产的发展,保证农村经济的科学发展。由此可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包含着生产伦理、发展伦理和行政伦理等多方面的伦理内容。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

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看出,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不仅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在实现《决定》给予的终极目标时,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这样的目标体系,可以有效地引导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平衡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发展(郭杰忠,2005)。所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本质是“三个文明”建设齐头并进的举措,首先要全面提升农村生活水平,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通过物质条件的改善来有效地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但是精神文明建设不会自发地与物质文明的建设同步前进,物质条件改善带来的新的意识形态问题还将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阻碍,必须全面认识现有农村伦理价值取向中不合时宜的成分,借助新农村建设的动力来提升伦理底线,实现新农村建设和“三个文明”建设的双重目标。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伦理价值取向

借助农村现状以及社会发展的共性分析来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伦理价值取向所包含的生产伦理、发展伦理和自治伦理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1、生产伦理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以实现农村生活宽裕的目标,效率当仁不让地成为农业生产追求的第一目标。效率的实现是以改变现实生产过程中落后的生产关系为切入点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实施有效地激励了农户通过劳动力、化肥、农药甚至良种的投入来提高产量,但需求弹性小于1的农产品高产出并不一定能带来收入的增加,如何解决特色、规模、成本、收益等相互之间的矛盾,以及由此引发的人与自然的矛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也随之演化为生产伦理的重大问题。发展生产,仅仅是围绕提高产量而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高质量、具有特色且安全的农产品成为经济全球化对农业供给的基本要求,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要求农业生产需要在规模和特色之间做出合理选择,农产品的初级供应状态必须改变,深加工甚至精加工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然路径,由此引发的农业产业链如何延伸和延伸主体的确定问题也成为生产伦理思考的重要内容。

2、发展伦理

发展伦理学的视角来看,任何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以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条件,以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潜力发挥为动力,这才是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发展,否则,就是对人没有意义的发展,是没有价值的不可取的发展(龙先琼,2006)。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是符合发展伦理要求的适合农民全面发展的伟大举措,表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必须是也只能是广大的农民群众。但受到教育程度的限制、思想境界的制约,仅仅依靠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间很长,也将走不少弯路。必须在政府的引导下,建立科学的培训体系,在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的同时,还要为他们的发展提供不断学习的机会,通过有组织地受教育,修正思想中不适合新农村建设的成分,激发潜能,为新农村建设贡献更多智慧,实现新农村建设进程推进与农民全面发展的和谐目标。

3、自治伦理

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逐渐成为市场主体的一员,并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塑造出他们的主体意识、自主意识、平等意识、自由意识和竞争意识,他们越来越本能地排斥行政干预,主张通过自主、平等、独立的方式解决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吴业苗,2002),随着自主意识的增强,强化了农村社会的自主性品德,自治成为农村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是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必然选择,管理民主是村民自治的重要体现。新农村建设的终极目标是构建一个人与人、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社会环境,村民自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实现村民自治,才可以实现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地位,将其自主意识、平等意识、自由意识和竞争意识贯穿到生产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农民也才可以由此真正成为社会人。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然提升底线伦理范畴

伦理文化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而萌生发展。“伦”是指人与人的关系,“理”是道理和规则。“伦理”就是处理人们相互关系应遵守的道理和规则,也就是道德规范(李海涛,2006)。伦理可以弥补制度的许多不足,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提高社会协调与工作的能力,促进信任,减少内耗和不必要的交易成本(吴永生等,2004)。伦理建设是新农村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1、底线伦理的现实理解

韩国的新村运动很大程度是依靠在农民中提倡勤勉、诚信、节俭、自助、平等、合作等伦理思想来实现的(于恒魁,2006),而现阶段我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的正直诚实、公正守法、尊老爱幼、互尊互助、勤劳节俭、自主与合作等美德,在市场经济向农村渗透的过程中有一部分逐渐丧失或正在磨灭,比如勤劳节俭在一部分农民心中正在消失,原因是其身边的一部分人获得成功不是依靠勤劳节俭,自主合作,而是由于社会机会出现的概率不一,或者这些人能抓住机会,只看结果不重过程的思考方式使得投机取巧、寻找捷径、甚至采用非法手段致富成为一部分农民追寻的方向,这将严重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甚至将诱导新农村建设走进误区。必须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抵制市场经济带来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克服传统思想中愚昧落后的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通过广泛开展教育培训,灌输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将“底线伦理”编书著说,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向农民宣讲,不仅要坚持底线伦理,更要借助新农村建设的契机提升底线伦理的层次,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伦理新范畴

(1)推动契约伦理的普及。市场经济推崇契约伦理,在传统的血缘、地缘、业缘连接基础上,必须建立以诚信守法为基础的契约伦理体系,契约伦理的支撑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条件,而契约伦理是以诚信守法作为执行基础的。在新的伦理范畴与传统的伦理范畴之间如何有效融合将是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重要话题,必须通过政府宣传、媒体舆论引导,逐渐改变农民习惯的传统小农阶段的经营模式,引入高效的社会化经营模式。

(2)提高和谐伦理的认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延伸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实现路径,在追求生产发展的同时,必须高度认识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新环境下的一个尝试,没有特定的模式借鉴,必须谨慎推动,因地制宜,切忌将样板工程照抄照搬。各地经济基础不一,决定了新农村建设的模式多样化,必须长远考虑生活改善、土地配置、人民安居乐业等影响农民选择农村生活的多个因素和水土保持、人文景观等自然生态因素的有机协调,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一定要保护好已有的自然生态,维持一个可以永续居住的生态环境。

(3)实现宗族伦理与村民自治的有机结合。宗族势力一直是农村社会起着重要作用的力量。许华义认为宗族势力的存在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但它奉行的是一套落后的与民主相违背的社会体系,宗族势力的大行其道,与近年来农村基层组织经济、社会、文化功能的弱化有很大关系。村民自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村民自治必须与宗旨治理有机融合,借助宗族治理的有效性,融入体现平等、自由、自主等以人为本精神的治理模式,将是目前最为紧迫的事情。必须发掘宗族治理中适用的成分,通过合理引导构建村民自治的有效模式,只有充分处理好宗族伦理与村民自治的关系,新农村建设才会步入有序和高效的轨道。

四、结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伦理思想的方方面面,成旧的、过时的伦理思想必须加以废弃,代之以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伦理思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引入契约伦理、和谐伦理的内容,处理好宗族伦理与村民自治的关系。注重伦理建设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丰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体系的重要形式。

作者单位:南昌航空工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郭杰忠.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路子[J].老区建设,2005,7:56-58.

[2]李海涛.论构建和谐社会伦理文化的三大背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9:26-28.

[3]龙先琼.试论农村扶贫开发的伦理意义[J].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12-14.

[4]吴业苗.转型期农村社会的解构及市民社会的构建[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2,3:45-47.

[5]吴永生,张胜军.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SaRD)的伦理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04,3:49-51.

[6]许华义.宗族观照下村民自治建设新探[J].闽江学院学报,2006,1:2-5.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篇5

【关键词】新农村;群众文化;发展对策

党的十提出了关于文化建设的观点与思路,也不断强调文化事业对我国经济发展与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而文化事业的发展,必然要从最薄弱的环节开始。当前阶段,我国的城镇化率还不高,农村地区居民人口占总人口数量的比例还较大,而农村地区的文化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大的起色,我国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国策对发展农村地区的群众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新农村建设中加强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群众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必然需求

在我国新农村建设基本国策中,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一个重点内容,社会主义新农村必然会改变我国农村以往贫穷落后的面貌,使农村地区的居民总体收入与可支配收入有着大幅的提高。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必然会导致农村居民对新的文化的需求,这就要求相应的文化建设必然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二)群众文化的发展可以为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提供长久的动力。

在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中新农村建设是必然要我们必然要面临的问题。新农村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共同发展,而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又相互影响,形成复杂的反作用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能为群众文化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力量,但是经济的发展离开文化的支持,则会陷入盲目式发展状态,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会反过来阻碍经济的发展。而随着群众文化的不断提升,经济的发展也必将进入健康的轨道。

二当前阶段我国新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我国现阶段农村群众文化中最基层文化活动较少,过度娱乐化

当前阶段我国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举办主要还是由政府部门组织,由于文化活动在政府的活动中并不占有主体地位,因此很少会政府部门愿意花费时间与经历在组织大量的群众文化活动。另一方面,当前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中,大部分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都是以娱乐活动为主,而对一些提高农民素质的群众文化活动则很少开展。

(二)群众文化活动的资金缺乏,得不到有效保障

当前阶段,农村地区的文化活动大都是依靠当地居民的自主自愿投入,政府部门在大多数情况下仅仅会充当活动的组织者,而并非资金的提供者,同时在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水平的限制以及农民意识的不足,群众文化活动很难筹集到资金,更缺乏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计。另一方面,由于文化活动很难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对群众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力度都不足,这种现象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都普遍存在,我国大部分乡镇都没有设立较好的文化活动场所,农村地区的文化广场更是鲜见,而村一级的群众文化场地则各地都几乎没有设立。

(三)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专业文艺骨干缺乏

在当前县一级中政府部门中,大部分都建立了专业的文化活动部门,但是大部门的文艺工作者以及文化活动队伍,都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同时往往也身兼数职,在日常工作中往往还担任着其他工作,仅仅是在活动开展事情临时担任活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平时也没有时间与机会学习系统的文化活动专业知识。以上种种因素导致了我国现阶段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专业文艺骨干数量较少、业务能力较低等问题,这对当前阶段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群众文化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三促进新农村建设中群众文化发展的策略

(一)大力推进新农村文化改革建设,加大最基层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推广力度

社会主义新新农村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要从农村文化的本质出发,根据农村地区居民的愿望以及各个地区的不同情况,组织多种有益于农村居民身心健康的群众文化活动。在加强农村最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时需要注意不能一味的以娱乐为目的,在娱乐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对农民文化素质得培养,举办一些与农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群众文化活动,例如可以组建农家书屋,引进一些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书籍,这不仅能帮助农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对提高农业产业的生产效率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完善农村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群众文化发展的先决条件,也是农村地区科学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完善农村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对新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农村地区地方政府应将群众文化纳入到自己的管辖范围内,不仅需要定期组织各种文化活动,还要为群众文化的发展提供场所,建立专业化的群众文化队伍。

(三)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

当前阶段政府部门需要将群众文化发展的重点逐步从城市地区向农村地区转移,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地区群众文化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由于农村地区群众文化活动资金获取困难,农村地方政府应该预留一定的财政预算,为群众文化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从硬件与软件等多个方面不断促进农村地区群众文化的开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必要的文化支持。

(四)建立专业化的文艺宣传队

农村群众文化活动需要专业化的文艺宣传队伍,针对当前阶段我国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中文艺工作者过度业余化的现象,建立专业化的文艺宣传队伍势在必行,当前阶段我们可以通过建立专业化的文艺宣传队伍,通过文化传播的手段,推广相关科普知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结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村群众文化大发展的良好契机,是农村群众文化重要支撑点。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是培育新型农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需求,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的途径。

作者简介:赵峻,女,汉族,1969-1,工作单位:云南省玉溪市元江县咪哩乡文化事务中心,大学本科学历,职称馆员。

参考文献

[1]张文佳.浅谈群众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改革与开放,2010,06:195.

[2]林敏.新农村群众文化建设面临的难点及解决方法[J].神州民俗(学术版),2012,06:61-64.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篇6

关键词:村级;文化建设;现状与措施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520(2013)-12-0141-01

十多年前,赣州市在全国率先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业已取得巨大成果,地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项事业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赣州市也被评为了近十年来我国发展速度最快的十强城市之一。面对成绩,我们感到欣喜,但作为一名基层群文工作者,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仍感到不尽人意。虽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曾遗漏文化建设这块内容,可在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仍力度不足,广大农民朋友并未真正体味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巨大成果所带来的喜悦。

一、村级文化建设对新农村发展意义深重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村生产效率,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诚然,要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现代农业,缺乏科学文化知识的农民是无法实现的。所以,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不断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还要与时俱进地推动农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努力培育文明向上的社会风尚,努力培养与建设新农村相适应的新农民。从目前农村的一些地方和农民来看,集体主义思想,团结互助精神不浓,法律意识淡薄,诚信度不高,发展意识和竞争意识不足,文明意识和健康意识不强,要求我们对广大农民朋友的思想道德水平进行大力提升。所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动力和保障。

农民不仅要富,农民还要有乐。从农村的实际情况看,虽然我们党和政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农村文化建设还是相对滞后,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要。因此,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目标。

二、村级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任繁道远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十多年的建设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在过去的建设热潮中,笔者切身感到了周边农村的大变化:一座座楼房盖起来了,一条条水泥路修起来了,一个个文化站(室)建起来了,一期期农民进修班开起来了……光明普照大地,好像希望马上就要实现。然而:

(一)有了文化站(室),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从南康市三级文化设施来看,虽然市区建了文化馆、图书馆,但标准不高,事业经费也很少;乡镇文化站大多缺乏活动场所,电影院、人民礼堂、图书阅览室等,要么年久失修,要么干脆拆除,要么根本就没有;村级文化设施,一缺场所,二缺设备,三缺管理。这样一个现状,何谈现代农民文化。

(二)出了几个名人,但文化人才培养机制未健全。不论是专业人才、管理人才,还是经营人才,相对市场需求都严重不足,乡村文艺人才更是奇缺。由于文化人才匮乏,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开展遭遇阻碍,农民生活娱乐程度自然大打折扣。

(三)获了几个“五一”工程奖,但文化产品严重不足。据调查,现阶段农民对文化的需求,重点在农业科学技术;有关农村的法律法规;文学书籍和文化娱乐四方面。由于文化创作数量少,且作品内容单一,严重不能满足群众文化多元化发展。目前为止,南康市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立项仅有3项,“三下乡”活动也日渐趋于形式,文艺节目总是老三篇。

(四)农民增收了,生活改善了,但纯文化消费几近于零。虽然广大农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明显提高后,对精神文化十分渴求,由于盖房子、看病、子女读书及日常的生活开支巨大,基本没有剩余的钱去进行文化消费。

三、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应除弊立新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现代工业起步较晚,加上七成人口生活在农村,要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实困难重重。但十多年的建设,我们有了经验,有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和措施,只要我们能把握住机遇,定能推陈出新,将广大农村建设的更加美好,让新农村文化建设也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新农村文化建设按规划、有步骤的顺利进行。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新农村文化建设当作重要职责来抓,提高重要性认识,切忌经济任务硬抓,文化任务软抓或不抓;要贯彻落实“五纳入”,即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要出台与中央配套的农村文化建设优惠政策,使农民真正享受到文化上的实惠。

(二)加大投入,不断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充分发挥基础设施的功能作用。村级文化设施的配备要及时给予更新,要顺应时展的需要增添一些文化基础设施并充分发挥这些设施的功能作用。在国家规定文化馆、图书馆免费对外开放政策下,村级文化站(室)、图书室及其他文化设施也能及时打开大门,积极宣传先进的文化知识。

(三)整合资源,进一步完善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从现阶段来讲,一是要整合一切用于农村、服务农民的各项文化资源,统筹规划,综合利用;二是要建设好县(市)、乡镇和村级三个层次的文化阵地;三是要实施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2131”、农民图书、农民健身、民间艺术发掘利用这六大工程;四是要持续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文化扶贫活动,积极探索活动的长效机制,变送为“种”。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篇7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基本问题;理性审视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7-0001-05

乡风文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是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落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明确了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奋斗目标,乡风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运动中占据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当前,乡风文明建设在我国各地蓬勃开展,在取得可喜的成绩的同时也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有这样那样的原因,但是,人们对乡风文明建设一些基本问题缺乏准确的认识和深刻把握正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对乡风文明建设中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理性审视,充分把握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内涵、时代背景和战略意义,明确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根本任务和基本原则,惟其如此,乡风文明建设才不致迷失方向,农村才能实现真正的“文明乡风”。

一、乡风文明建设的内涵、背景及其意义

1.乡风文明建设的内涵

乡风文明,就是指在农村经济发展,生产力提高、社会进步的同时,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强农村教育,繁荣农村文化,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促进农民养成崇尚科学、诚信守法、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勤劳致富、帮贫救困的社会风气。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风文明建设,就是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总体要求,以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积极主动充分地利用现代文明发展的成果,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素质,形成良好的乡村社会风貌,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相匹配的乡风文明。具体来说,乡风文明的建设的内涵主要包括:

一是农村先进文化建设。先进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也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风文明建设,既注重对中华民族古朴乡风、优秀传统的传承,也讲求对当今世界现代文明、科学进步的兼容并蓄,是一种放眼于世界、紧跟时代潮流,立足于中国乡村本土的文化创新,是一种新时代的先进文化建设。《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8年10月12日)指出要“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农村党员、教育农民群众,引导农民牢固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只有在广大农村加强先进文化建设,才能抵制各种各样的腐朽落后文化。

二是农村公共服务建设。乡风文明建设必须以扎实的公共服务建设为物质基础,只有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建设,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充分的物质保障,乡风文明建设才能顺利开展。《十一五规划》指出:要“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扩大广播电视和电影覆盖面。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若干意见》指出:要“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逐步解决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相对缺乏的问题,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尽快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扶持农村题材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开展农民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建立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长效机制,支持农民兴办演出团体和其他文化团体,引导城市文化机构到农村拓展服务。”

三是乡村公民道德建设。乡村公民道德是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内在构成。《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5)指出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农村形势和政策教育,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引导农民牢固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集市、文明户、志愿服务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农民崇尚科学、诚信守法、抵制迷信、移风易俗,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乡村公民道德建设就是要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教育和引导使广大农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遵循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四是农村社会风貌建设。良好的社会风貌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乡风文明建设,要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总体要求,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对农村中那些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消极、不适社会发展要求的恶习旧俗加以改造和剔除,促进乡风的发展,在农村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勤劳致富、扶贫济困、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相匹配的新时代文明乡风。

五是新型农民培育建设。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8年10月12日)指出要“发展农村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乡风文明建设的实质和核心就是推动农民的知识化、文明化、现代化。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培育新型的现代化农民,就是推动和引导广大农民树立崭新的思想观念和文明意识,养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从而推动农村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全面进步与繁荣。

2.乡风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

由于受到列强的侵略压迫和自身的原因,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近代工业发展得非常缓慢,社会结构的变迁非常缓慢。到1978年为止,中国的农民在总人口中仍占82.1%,基本上还是个农业国家的社会结构,中国社会仍然是一个“乡土社会”。作为一个“乡土”为主体的社会,农村是其文明的重要承载者,也是其文化之根基。在乡土社会,道德伦理、、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等事物自成体系,成为农民生活与生产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也正是基于这些资源,形成了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社会风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了发展快车道,中国进入了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与现代化转型的加速期,经济实力得到了迅速提升,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以后,实行严格限制农民进城的户籍制度,把公民分成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以后又以这种户籍为依据,对在城镇居住的非农业户籍的居民实行一种政策,对在农村居住的农业户口的农民实行另一种社会政策,逐渐形成了“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格局,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1978年,安徽省风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掀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开端的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席卷全国农村地区,成为中国改革的突破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刺激了光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在80年代的初期及中期,农村经济社会得到迅速发展,但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国家追求效率优先、城市优先、沿海地区优先、优先发展工业的发展战略,政策、资源都向城市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的城市倾斜,都向工业倾斜,农村地区的发展得不到应有的支持和重视,在经历了80年代短暂的快速发展后,农村又陷入了发展的低潮,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问题越来越突出,城乡差距越来越大。资料显示,1978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是2.57∶1,1985年缩小为1.8∶1,1986年以后,城乡差距开始反弹,1995年扩大为2.72∶1,2000年为2.79∶1,2001年为2.91∶1,2002年为3.11∶1,2003年为3.23∶1,2004年为3.21∶1。2006年为3.28:1,2007年为3.33∶1。随着城乡差距的逐步扩大,中国呈现出城乡发展极不均衡的怪异现象:沿海地区欣欣向荣的繁华城市与广大内陆破败凋敝的农村形成鲜明的对照。在市场机制与政府绩效双重动力的作用下,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在城市集聚,而农村由于缺乏应有的资源,其发展受到严重的阻滞,甚至由于城市的漩涡效应,大量农村的资源流失。农村在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了这种畸形发展的严重危机,发出了“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的警告。

而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村传统社会中充满乡土气息的乡村文明由于整个农村发展的裹足不前,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显示其腐朽落后的气息。在市场化浪潮、全球化浪潮向农村袭来时,在城市文明与西方文明如洪水般汹涌而至时,农村原本已经摇摇欲坠的乡土文明在瞬间崩溃。传统伦理道德宗、教信仰、行为规范、乡规民约、风俗习惯被冲得支离破碎的同时,新的规范体系却难以短时间建立,而作为现代社会的法律规范体系却又由于其与农村社会的乡土本性、熟人社会的不相容而难以发挥实质性的功效,农村顿时陷入一种“失范”状态。封建残余、奢靡之风、功利主义等各种不良现象在农村层出不穷,农村风气遭到严重的污染破坏。与此相对应的是乡村健康文化娱乐活动的贫瘠、农民精神文化的空白与贫困。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相伴随的是农村精神文明的严重缺位,乡风文明建设迫在眉睫。

“三农”问题也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自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央一号文件以来,近几年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离不开“三农”问题。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明确提出“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为解决“三农”指明出了方向。乡风文明建设也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构成部分,被提上了历史日程。2006年《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指出:“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进一步明确了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08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是整个文件中六大部分之一,文件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必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乡风文明建设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3.乡风文明建设的战略意义

第一,乡风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协调统筹发展的小康。在消除贫困、实现全面小康的过程中,也要建设精神文明,帮助农村居民进行精神扶贫。乡风文明的建设和发展,可以较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我们必须客观全面地认识乡风文明的建设。乡风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建设中的特例--农村文化建设。开展农村乡风文明的建设正是在促进小康社会的发展。

健康积极的精神文化氛围是实现社会和谐有序的必要条件。构建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是根本,文化建设是关键。没有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协调发展,即使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质量未必就高,社会状况未必就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是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必须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与快速发展的知识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和发展较为滞后,难以适应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和谐的目标也不相适应。加强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既是实现我国当前农业、农村和农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二,乡风文明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途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按照20字方针,包括“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五个大的部分,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部分,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然途径。从本质上讲,乡风文明建设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它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建设成就的外在体现,更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精神层面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乡风文明建设。乡风文明建设将直接关系到农村物质文明、生态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城乡社会文明协调发展的步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物质贫困的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但是,贫困不只是经济上的贫困,精神空虚、思想不健全、科技文化素质不高、人格有缺陷等在现代社会中也属于贫困。这种精神上的贫困或者说文化贫困在农村地区日益凸显。在广大农村地区,封建迷信、重男轻女的问题还广泛存在;打牌成为农村最流行的娱乐活动;不讲诚信、坑蒙拐骗、违法犯罪的现象日趋严重;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的思想还比较严重。农村处于一种文化失范的精神贫困、文化贫困状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难以获得一个较好的文化氛围,缺乏强劲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在上世纪30年代就有人提出,中国的出路在农村,拯救农村的首要是文化扶贫。梁漱溟提出:“乡村建设除了消极的救济乡村之外,更要紧的还是积极的创造新文化”。而在当代,也有人提出:“从”乡村建设“入手,改造乡村文化,推进乡村的发展和现代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中,我们也发现新农村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当地农民的精神状态和文化素质,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建设文明的乡风,满足农民的精神需要,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精神动力,而且有利于创造和谐的公共空间,可以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的协调作用。”可以说,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途径,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和关键。

第三,乡风文明建设是提高农民素质,推进农村发展的现实需要。

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依靠千千万万的现代化农民来建设,农民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要顺利完成这一重大战略任务实现农村的现代化转型,必须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其关键就是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使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化公民。唯其如此,广大农民才能承担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者的重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开辟更广阔的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人。人是生产要素中最关键最具有活力和决定性的要素,尤其在信息化时代的二十一世纪,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一种最重要的资源。作为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农民,其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甚至决定着农村当前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决定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事实上,当前中国农村的落后,根本上还是人的落后。我国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还偏低、科学素养还比较缺乏、现代职业技术和能力还远远没有掌握,落后腐朽的思想观念在许多农民的心中还是根深蒂固,这些都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现代化的新型农民这一要求不相符合。必须以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化新型农民为核心,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乡风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广大农民建设文明乡风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推动农村科学发展。

二、乡风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与原则

1.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

一是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体是广大农民群众,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乡风文明建设的核心目标就是培育新型农民,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丰富优秀的人力资源,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推动农村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全面进步与繁荣。

二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精神保证,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取之不尽的精神动力。在广大农村地区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农村党员、教育农民群众,引导农民牢固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先进文化是乡风文明建设的目标之二。

三是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文明乡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氛围。乡风文明建设,要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总体要求,引导农民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在农村形成改革创新、团结友爱、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文明乡风是乡风文明建设的目标之三。

2.乡风文明建设的基本任务

第一,加大投入,增强基础设施。乡风文明建设必须以物质基础为前提,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是培育乡风文明的重要载体。目前,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还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精神文化的需求,不能适应培育文明乡风的需要,还是培育文明乡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软肋“。因此,乡风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大政府投入,增强基础设施建设。要着力加强农民最急需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安居工程、人畜饮水工程、沼气池建设工程;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继续推进农村村村通工程;要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强化面向农村的广播电视电信等信息服务;要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尽快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第二,发展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的根本途径就是教育,只有通过系统的学校教育和体系的职业教育,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才能提高,才能掌握现代社会必需的职业技能。尽管我国的教育事业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政府的教育投入还远远不足以满足教育的发展需求,农村教育还远远落后于城市教育,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和成人教育还刚刚起步。因此,必须增加政府的教育投入,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完善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通过继续教育,远程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等各种形式发展农村教育。健全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广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第三,加快步伐,健全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系统,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能够为乡风文明减少阻力,提供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当前重点一是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建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向农民提供安全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二是贯彻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原则,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要求,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力度,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完善农村受灾群众救助制度。通过建立和完善农村保障体系,让广大农民群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免除后顾之忧。

第四,积极引导,活跃乡村文化。乡风文明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建设与社会主义农村新文化,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我国农村文化却陷入了破败萧条的低谷时期,因此,必须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搞活农村文化。一是各级财政要增加对农村文化发展的投入,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二是要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三是要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四是要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五是要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引导乡村文化的健康发展,抵制腐朽落后文化。

第五,移风易俗,形成良好风貌。

良好的社会风貌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好的氛围,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而当前农村还存在着大量不良的风俗习惯,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思想严重、封建迷信残渣泛起、打牌、奢靡之风盛行等等,乡风文明建设必须改革旧习,树立新风,在农村形成良好的社会风貌。必须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农村形势和政策教育,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必须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

3.乡风文明建设的根本原则

第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产生的理论,是对亿万人民群众参加的社会实践的科学总结,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理论,是经实践检验证明的科学真理,是新时期我国各项工作的思想指南。乡风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只有如此,乡风文明建设才不会迷失方向,才能拥有前进的动力,各项工作才能顺利开展。

第二,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主体格局。

乡风文明建设必须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性质决定了政府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社会生活中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从解放前的乡村建设探索到十六大以来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充分说明政府在乡风文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主导作用。乡风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乡风文明建设的核心目标是培育新型农民,乡风文明的建设必须依靠千千万万的农民群众,只有真正体现农民作为实践者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乡风文明建设才能得到实质性的成果。乡风文明建设还必须整合社会力量,鼓励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在中国的民间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和能量。乡风文明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仅仅依靠政府投入的单一渠道无论如何是难以完全奏效的,广泛动员、积极引导,整合社会力量将有利于乡风文明建设的顺利推进。

第三,坚持与其他文明建设整体推进的发展步调。

乡风文明建设不是孤立推行可以成功的,它需要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新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组织建设。经济建设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乡风文明建设也必须紧紧围绕发展农村经济,推动农村生产的大局。政治建设是前提,没有良好的政治环境就难以有乡风文明建设的成功,晏阳初、梁漱溟的乡村建设,中国建国初期的实践证明,乡风文明建设必须有良好的政治环境。社会建设是保障,没有农民群众收入的稳步增长、社会保障的建立和完善,乡风文明建设就难以有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组织建设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核心的组织领导力量,是乡风文明建设的组织支撑。乡风文明建设必须与农村的各项建设协调发展步调,整体推进。

第四,坚持因地制宜、贴近实际的行动策略。

我国幅员辽阔,农村发展又不均衡,各地农村的情况千差万别,农民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呈现复杂性、多样性等特征。因此,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务必做到因地制宜,紧密联系实际,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必须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因此乡风文明建设必须贴近农民生活实际,贴近农民生活习俗和当地风土人情,挖掘和整合资源,创造出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要结合各地实际,加大对农村优秀民间艺术团体和文娱活动的支持力度,培育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精品,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通过各种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乡风文明建设,激发农民的兴趣和积极性,动员广大农民群众积极踊跃地投入乡风文明建设农村新文化运动中来。

参考文献:

1.陆学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更加重视调整社会结构[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

2.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一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610-611.

3.辛秋水.改造乡村文化,推进乡村发展[J].福建论坛,2000(11)

4.贺雪峰.乡村的前途--新农村建设与中国道路[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134-141,317-333.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篇8

(一)从哲学、经济学等学科角度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进行解读

尹栾玉从农村文化产品的公共属性、农村文化产品的供给现状、政府在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中的角色、民间文化———非正式制度形成的源头等方面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制度经济学分析。“农村文化产品消费的整体性和非排他性,决定了政府提供这些产品的必然性;农村文化产品消费所具有的强大的正外部性效用,决定了政府提供这种产品的必要性。”[4]政府应制定和完善各种保障农村文化建设的法规政策,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并加强制度的监管和落实,以保证农村文化建设的常态化,同时要通过直接的公共财政投入和间接的出台优惠激励政策鼓励民间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确保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要以政府提供的法规、政策等正式性制度为主体,同时还需要包含习俗、道德规范,观念、意识形态等内容的非正式制度的支撑,而民间文化则是非正式制度形成的源头,“发展农村文化,必须培养和激励‘乡土艺术家’,激发农民自身的积极性,变‘送’文化为‘种’文化。”

(二)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内涵、特征、功能的解析

目前学术界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尚没有统一的界定。苏益南等学者把新农村文化界定为:“基于乡村区域共同体的长期传承积累而形成、融入现代文明气息并为特定区域的农民群众共同享有的价值观、生产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风俗习惯等的总和。”[5]根据这一定义,并参考组织文化的层次划分,将新农村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新农村物质文化主要通过文化基础设施、文化活动等体现出来,反映了农民群众对文化的理解和需求,为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制度文化主要体现为与农村文化发展相关的各种规章制度,能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创造一个稳定、和谐的环境。精神文化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的理论经验和思想升华,为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吴迪认为“新农村文化指的是一种既有别于城市文化又有别于以往的传统农村文化的一种全新型的农村文化,是一种与时俱进、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宗旨在于推进亿万农民的知识化、文明化和现代化,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6]张硕认为新农村文化建设主要包括农民思想道德建设、农村文化产品创作、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文化生态环境建设、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农村法制建设、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八个方面的内容。[7]王家新等学者认为新农村文化包含五大基本要素:作为文化参与者和承载者的农民群体;作为文化共同体的农村聚落内的文化设施、设备和场所;农村社区与外界的物质和信息交换渠道;与农村文化活动相配套的组织和制度;面向农村的文化产品和服务。[8]徐学庆在博士论文中概括了新农村文化的八项特征:继承性、民族性、时代性、地域性、内聚性、多样性、群众性、实用性,并认为农村文化具有十大功能:继承、导向、娱乐、认识、教育、沟通、规范、服务、媒介、经济。[9]“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我国乡村经济的发展,我国乡村文化又呈现出时代性、开放性、群众性等新的特征。目前,乡村文化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乡村、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的和谐共存。在对待人与人的关系上,乡村文化强调一种公共性和人伦性;在处理人与物的关系上,乡村文化则强调人与外界的顺应性、和谐性。我国乡村这种天人合一的文化生态,蕴涵着自然、淳朴、厚道的文化品格。”

(三)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必要性、意义的剖析

学者们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必要性、意义的阐述大同小异,取得了以下的共识:1.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社会构建“农村文化建设不仅可以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可以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整合价值取向、提升思想境界、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和各种文化活动的开展,粘合各种心理裂痕,化解各种思想疙瘩和矛盾,架起沟通彼此心灵的桥梁,逐步形成以和为美、以和为贵的共识,从而增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融合。”[11]桂玉认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是根本,文化建设是关键,农村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重要条件和基础性工作,为和谐农村构建提供思想和精神资源。[12]2.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文化建设是小康社会的重要特征和基本任务。从我国目前发展情况来看,与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的成果相比,农村文化建设显得较为薄弱。我国广大农村由于信息、交通比较闭塞,传统落后文化根深蒂固,农民思想观念比较陈旧,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滞后,从这个角度讲,农村是制约我国社会实行全面小康的关键所在。远翠平认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13]3.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灵魂,搞好新农村文化建设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助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有助于解决农村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王海通认为,加强文化建设能够提高农民的思想认识,转变生产观念,为生产发展提供知识支撑。生活富裕不仅是拥有良好的物质生活,还要有精神上的追求。乡风文明、村容整洁,需要用文化建设来转变人们陈旧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习惯,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尚和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管理民主,更需要用先进文化的建设来改变封建专制独断的管理方式,用民主法治的手段确保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高效化。[14]4.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现代化建设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就必须发展现代化的农业、培养高素质的农民、建设富庶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村,而农业的深层次发展、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现代化农村的建设,都必须依托农村文化建设。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发挥文化在人才培养、信息传递、科技普及、市场开拓、脱贫致富等方面的作用,为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舆论环境、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桂玉用“助推器”“导航灯”“粘合剂”来形象地比喻在整个社会主义农村现代化建设中文化对经济、政治、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二、实践总结

很多学者对本省、本市、本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作了实地调查,总结了不少当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普遍认为,新农村建设开始后,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农村文化事业取得了一定进步,但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相协调,农村文化事业发展还存在滞后现象。

(一)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成绩

各地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不断推进。目前,大部分农村基本实现了县县有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和文化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设目标。农村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各地纷纷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送书下乡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流动舞台车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极大地丰富了农村的业余生活。群众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在各级文化专业队伍的指导与培训下,农村涌现出一批业余文艺骨干,形成了一大批活跃在广大农村的民间花会、民间艺术表演团队和民间工艺家队伍,民间文艺形式得到恢复与发展。

(二)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不足

大多数学者认为当前农村文化工作中还普遍存在基础文化设施建设滞后、基层文化队伍匮乏、村民的文化生活单调、迷信现象普遍存在、传统文化形式日渐衰退的问题。黄欣认为农村文化生活发展滞后的主要表现:一是文化生活消费偏低,二是文化生活方式单一,三是文化生活品味不高。[15]唐金培认为农村文化建设在不同程度上还存在以下的问题或偏差:重“硬”轻“软”,以中心代替全局;重“点”轻“面”,以个别代替整体;重“建”轻“管”,以形式代替内容;重“乐”轻“教”,以利益代替责任;重“送”轻“种”,以城市文化代替乡土文化。[11]陈运贵则认为农村文化建设存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供给与需求之间、硬指标与软任务之间三大矛盾的现实困境。[16]也有学者从政府的角度,总结了政府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提供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政府在农村供给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衰退;当前政府提供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与农民的需求错位;政府多头行政造成重复建设、有限资源浪费;政府资金投入不足。[17]还有学者从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视角分析了不足:文化产业发展相对落后,整体实力不够强;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有创意的文化名家及领军人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力;文化消费总量偏低。

(三)农村文化发展滞后的原因

很多学者认为农村文化建设滞后主要是由思想上重视不够、经济上投入不足以及农村文化体制还不健全造成的。梁捍东、王晓瑞认为,基层部门认识不到位是新农村文化建设弱化的思想原因;社会转型和对农村文化建设规律研究不够是弱化的社会原因;市场经济的冲击及其负面效应是农村文化建设弱化的经济原因;一些落后文化影响仍在加深,一些封建文化在农村仍然很有市场,是农村文化建设弱化的自身原因;改革滞后不适应新形势是农村文化建设弱化的动力原因;文化生产与消费脱节,难以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是农村文化建设弱化的市场原因。

三、对策建议

学者们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各种研究思考,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破解新农村文化建设难题、探寻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和方案。

(一)强化思想认识

学者们一致认为,必须充分认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深入宣传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切实改变新农村文化建设“说起重要、做起次要、忙起不要”的局面,改变农村文化工作“热在县市、重在乡镇、冷在村庄”的状况,树立“大文化”建设的观念。做到“四个纳入”,即把文化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各级政府的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通过这“四个纳入”使农村文化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使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

(二)加强组织领导

徐学庆提出要明确新农村文化建设领导与管理主体的职责。加强党委部门的导向监督作用,保证新农村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加强政府部门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管理,促进新农村文化整体发展。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组织、宣传、发动和示范功能,推动农村文化的健康发展。发挥群众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牢固的群众基础。

(三)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资金运行机制

吴迪认为,首先,中央和省级财政应加大对农村的专项扶贫投入、专项补贴的力度。地方政府可以要求村级政府提供相应的配套资金用于营利性的文化基础设施。其次,扩大公益性筹资。可利用福利、党费基金、社会捐赠、村社集资等多方渠道筹资。再次,多种方式并举,走多业助文的道路。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各种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文化经营活动,使农民群众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支持农民群众自筹资金、自己组织、自负盈亏、自我管理,兴办农民书社、个体放映队等,大力扶持民间职业剧团和农村业余剧团的发展。

(四)加强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要提高现有文化队伍的水平,加强对农村文化干部的培训。其次,在农村吸收“文化精英”充实文化队伍。可以通过国家公共财政引导的方式,奖励和补贴农村基层文化带头人,建立一支乡土化、农民化和本土化的农村文化精英队伍。积极培养农民文化骨干,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另外,国家还要制定引进各类人才到农村的优惠政策,吸引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扎根创业,为农村文化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19]要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五)加强载体建设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篇9

根据凋查.除了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外,教育是农民目前最迫切的需要,也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问题,因为教育是“新农民”的实现手段。所谓“新农民”就是通过发展农村的文化教育事业,提高农民整体素质而培养出来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从根本上说。就是要给农民一个平等的自我发展空间。而目前对新农村建设产生严重影响的农村教育问题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没有意识到农村教育是事关新农村建设的成败,从而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只强调物质层面建设而忽略发展教育;第二个问题是客观存在的落后、薄弱的农村教育基础。

第一个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人为的主观因素,即对新农村建设理论的片面性的理解.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新村建设”。建几个农村小区就算完成任务了。而没有真正理解到它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的综合概念.违背了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初衷。从各地的实践看,目前新农村建设有两种形态:一种是由一些民间组织推动的方式,他们从培训农民和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开展农民文化娱乐活动等着手.引导农民搞合作,利用当地资源共同求发展.最终取得一定的社会效果。这种形式的新农村建设是无力发展农村教育的。另外一种形态就是各地政府在开展的新农村建设时,其主要是着眼于物质层面,主要内容是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改变农民生产方式,美化生活环境。由于有资金和政策优势,后一种形态成为主流。但是同前这种主流形态出现的问题有:在新农村建设中,违背农民意愿.以行政命令方式强行推进,没有建立农民参与机制而被某些政府官员当作“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导致新农村建设被当作一种短期行为。丽教育这项长期事业就被忽略掉了。

第二个问题就是客观存在的落后的农村文化教育现状直接对建设新农村产生阻碍作用。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受社会发展条件的制约。我国城市教育和农村教育呈现出较明显的二元化特性。据统计,全国2004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约6:1。而城乡之问在教育上的差距更大:农村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仅占39.1%,远低于城市的65.4%的水平。社会发展的差距加大了教育的差距,教育的差距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大了社会发展的差距,如何跳出这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是决策部门尤其是直接为农村服务的农村教育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二、发展农村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1发展农村教育是培育“新农民”的主要手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而“三农”问题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农民问题,所以新农村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即以农民为本。以农民为本从哲学的角度看就是充分提高农民的主体性发展。人的主体性是人在实践中对一定对象所具有的主动态势、能动作用和支配地位.它贯穿于人的认识、实践和审美过程.表现为人的自觉、自主和自控能力。农民的主体性发展指的是农民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有主动参与发展的愿望和能力、有主动参与的机会;在发展中解放思想.突破传统农业、计翊经济的思维定势,进行恩维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刨新。所有这些都是通过对农民进行教育才能达到。通过教育.提高农民自身的文化索质,培养农民自发、自助、协同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提高自主发展能力.从而激发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和热情.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和自主性参与.这是决定新农村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

2.从农村教育与整个农村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来看。教育是实现农村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和谐社会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只有实现人与人之问关系的和谐才能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可以说。离开了以培养人、塑造人为根本宗旨丽存在的教育,和谐社会就失去了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根本保证。因为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全民的参与.没有文明的、高素质的公民,和谐社会的建设将成为一句空话,而全民素质的提高。教育是先导、是基础。只有强调整个社会崇尚教育、崇尚知识、崇尚人才.使社会公众真正对共同的社会规范具有深刻的理解和普遍的认同。社会才能长治久安。才能充满活力。更进一步,和谐社会是一个多种社会因素协调、平衡发展的社会,和谐社会的关键不在于“无差别”,而在于公平与正义.这是和谐社会的理性基础。如果失去了公平与正义就会导致社会成员、社会群体、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冲突;而如何面对社会现实。妥善地处理、化解和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与矛盾就显得十分重要。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有关的政策、法律.还需要整个社会通过教育使人们真正树立“公平和正义”的理念,通过教育改变弱势群体的各种生活状况,促进公平和正义社会的建立。建设新农村的目标就是要构建一个和谐的公平和正义的农村社会,需要高素质的农民参与才能实现。而高素质的新型农民的产生就要依靠农村教育的发展。

3.从新农村建设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个方面内容看,无一不和教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第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生产发展为首要,打牢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具体的内容就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循环农业的发展.拓宽农民增牧渠道,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稳定和完善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加强扶贫开发下作;等等。这是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关键点和着力点,也是检验新农村建设成果的重要标志。现代农业的建设需要高素质的现代新型农民的参与。造成农村经济落后的诸多原因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村教育落后而导致的农民文化素质的低下。农民是否具有正确选择科技成果的知识,能否掌握和应用新式生产工具和先进生产方法,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关键;没有掌握现代科技文化的农民,也就谈不上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而且,农民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意识直接关系到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另外。观念的落后对于现代农业的发展显然也是一个不利的因素。无论是从改变农业经营方式或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来说,都需要破除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发展与市场经济相联系的现代化农业的新思想。思想观念的改变与文化素质有关,解决农民的思想认识问题。用先进的思想武装农民头脑,也是建设新农村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条件。总之,现代农业要求农民亟需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提高农民素质.改变传统观念,克服小农意识。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创造条件改变我国农村教育的落后状况,积极发展农村的教育事业。

第二。“乡风文明”指的是加快农村先进文化的发展.在农村形成健康文明的精神风貌。加强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各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镇的创建活动,等等。建设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使农村从愚昧走向文明.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精神文明是实现小康目标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因为种种原因还存在着许多和新农村建设格格不入的落后的社会现象,比如非法宗教活动和封建迷信活动大肆兴起.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泛滥,宗族势力抬头,一些农村“村霸、乡霸、水霸、电霸”横行乡里,由此而引发的社会治安问题形势严峻;部分农民存在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及经济活动中偷税漏税、不讲信用的现象。因此。从农村的这些现状看,改造落后文化.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仅非常迫切,而且任务艰巨。因为文化活动具有娱乐身心、移风易俗、沟通人际关系和提高人的文明素养的特殊功能.这是经济类项目所不能代替的,“富了口袋。穷了脑袋”的农民不是新农民,也无法实现“乡风文明”的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因此建设新农村更加需要注重文化工作的意识形态为国家政治和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我们的社会主义文艺……努力用礼会主义思想教育人民,给他们以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的精神”。131所以建设精神文明,就是要在农村积极宣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开展“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创建活动。大力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破除迷信,移风易俗,要通过各种方式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最重要的手段就是教育,因为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就是教育人的问题,体现在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是人以及人的素质的提高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是非要通过教育不可的。

第三,“村容整沽”就是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加侠农村能源建设达到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和村容村貌。如在适宜地区推行沼气、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发生.等等。和谐社会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村容整洁”的闷标和要求的根本内涌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一直是我国人民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科学的发展观也提出了“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关系.改善生态环境,美化生活环境,改善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q而目前在我国很多农村地区存在着大量的毁坏农田山林、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现象,比如肓目开发利用资源,建设短期的”三高”企业,“高产出”虽然给某些人或某些企业带来了利益.但是“高耗能”、“高污染”却严重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和不可再生的资源;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农药、除草剂等,污染了水源和土质.破坏了生态平衡;另外,现在有些地方把新农村建设搞成了“新村建设”,为建设农民小区。在农村中统一规划,到处铺设水泥路,大肆乱砍滥伐。这些行为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规律和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不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宗旨。因此,除了运用法律手段保护环境,还必须要通过教育,使农民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自觉树立关爱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理念。

第四,“管理民主”实质上是加强和完善农村民主与法制建设。具体就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健令农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大力进行普法活动。增强农民法律意识,等等。农民的村民自治的程度如何,事关中目的民主化进程,这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方面。鉴于中国农村问题的复杂性,农村长期落后的现实以及农村人口众多的现象,农村的民主建设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过程中,要尊重农民的“话语权”,培养其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意识,使他们对新农村建设有一种主人翁意识和归属感。另外要搞好村民自治,农民必须具有科学的民主意识,同时还必须善于利用民主手段,因此就必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改变传统的农民管理方式.通过民主选举、民主议事、民主决策来实觋科学的管理民主化。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通过发展生产力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同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由此可知,民主法制不仅是和谐社会应有义,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之道就是法治与德治的密切结合。从一定意义上讲.和谐社会是个法制社会,而要实现法制社会,取决于公民法制意识的觉醒,取决于社会法制教育开展状况。所以离开了教育,即使有法制也难以达到“法治”的根本目的。

三、发展农村教育的对策

最重要的是一定要确立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综合概念,克服偏重物质建设轻视文化教育建设的错误观念。真正树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理念。要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无论在内容或途径方面,都有很多问题需要认真解决。就内容方面说.要办好农村教育。除了九年制义务教育。还应包括成人教育.扫除现有的文盲和半文盲,并防止产生新的文盲。就途径方面,各级政府特别是当地政府要重视农村教育事业。要加大投入.保证经费充足,改善农村办学条件。

为发展农村教育多办实事。与此同时,还要发挥农民个人和集体的积极性,以及动员社会力量捐资助学,搞好“希望工程”等。为了搞好广西的新农村建设,针对目前广西农村教育现状。广西自治区教育厅作出了关于在建设新农村中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的规划,主要有以下的内容:

1.认真调查研究,科学制定规划。目前已制定了关于开展新农村建设教育试点的实施方案.把武鸡县和原邕宁县辖区作为新农村教育试点项目建设,主要是投入资金完善县级职业学校和乡镇化技术学校设施等。这主要是要提高农村职业教育为农民及农民子女服务水平。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具体的规划有:实施“500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千万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工程”.“百万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工程”,开展资助贫困家庭子女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工作等。

2.继续全面推进“两基”教育,提高全民族人口素质。要做好”普九”的巩固和提高-工=作.做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以及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长效机制的工作。

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程,加快高中阶段教育发展。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篇10

关键词:农村广播影视事业;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G2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0-0194-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更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使命和历史责任。对此,新闻广播电影电视部门在此方面要加快实施对于农村广播电影电视的村村通工程,响应中央的决策和部署,积极为繁荣农村广播影视事业服务,从而为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1加大新闻广播电影电视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度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调整城乡关系从战略思路到战略措施的具体化过程。从实践上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实现城乡统筹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问题,新闻广播电影电视部门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才能确保当前我们国家的新农村建设能够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从而使之真正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的系统工程和民心工程。也正是基于此,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才连续七年中央一号文件,目的就在于对农民实行“多予、少取、放活”和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促进农业、农村、农民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是转变农村发展方式的重大调整。当前农村税费改革重点解决的是“少取”甚至“不取”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重点解决的是“多予”的问题。

对此,新闻广播电影电视部门要在这方面多功夫,如实认真地宣传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的内容,本着党管媒体的原则,真心实意地去宣传,让更多的老百姓知道我们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从而更好地参与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中来。

2本着服务“三农”问题的原则搞好农村广播影视事业的发展和建设

做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经济工作和重中之重,新闻广播电视部门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需要政府部门服务的很多,而农村文化建设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而农村广播影视事业建设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处于首要位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05年11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大而现实的意义,为进一步加强农村广播影视事业建设确定了目标。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广播影视工作,要求不断提高广播电视村村通水平,做好农村电影放映工作,占领农村宣传文化活动阵地,建立起覆盖全社会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农村文化建设的内容很多,而“村村通”是首要任务,因此新闻广播电视部门要把加强农村广播影视工作作为广电为“三农”服务的重中之重。加强农村广播影视事业建设,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

近年来,我市通过实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广播影视得到了长足发展,并且在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当中、农民脱贫致富发挥了积极作用。广播影视已成为农村最为普及、最为便捷的信息载体和文化娱乐工具。目前,全市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已经全部建成了乡村广播电视站,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了100%,这就通过新闻广电部门把党和国家的声音传入了农村千家万户。

3目前我市新闻工作服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近几年广大新闻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全市的新闻广电事业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与发达的城市相比,我市农村幅员辽阔,农民人口占80%,农村文化、广播影视等事业基础差、底子薄,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文化需求更加紧迫,农村精神文化、舆论宣传阵地建设、设施建设相对薄弱。与先进地区相比,我市农村广播电视覆盖任务还很重,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广大农民对看电影、看电视和听广播的需求还没得到充分满足。

4今后我市新闻广电部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新闻广电部门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有着不可或缺的替代任用,对此我们要加强领导,强化服务,不断为全党工作的大局服务,为本地的经济发展服务,为和谐社会提供有利支撑。

4.1继续加大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力度

进一步巩固已经建设的行政村广播电视站室覆盖范围,抓好管理和队伍建设,落实维护经费,健全规章制度,建立长通久通机制。

4.2进一步加强农村广播影视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总体部署,在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进程中,结合“村村通”工程,加大农村广播影视基础设施投入,加强技术改造,改变我市农村广播影视发射、传输、收看、放映等设施设备陈旧老化的局面。

4.3进一步加快推进网络改造步伐

网络化和数字化是广播影视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必须对市、县、乡现有广播电视网络进行改造。在管理体制上,积极推动市、县、乡广播电视垂直管理,逐步实现广电网络的全程、全网统一管理,建立利益共享的经营管理体制。

4.4不断建立和完善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

建立由政府主导的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明确政府各有关部门职责,为构建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提供可靠的资金经费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