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老年病人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十篇老年病人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十篇

老年病人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2:59

老年病人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篇1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的到来,老年人增多,老年性疾病患者亦相继增多。不少中青年人因工作负担过重或缺乏医护知识,对老人的料理难以完善患病无医或护理无人等。由于现代护理概念和模式的转变,心身疾病,心理治疗也作为医学的一种新的分枝,普遍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心理护理已成为新的医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老年人,因其特殊的生理、心理特征而有着比其他年龄段的病人更多的护理问题。

现就我院内二科2003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的224例老年病人的心理特征分析及心理护理介绍如下。

资料与方法

年龄组的划分:按60~65岁、66~70岁、70岁以上分3个年龄组,其分布情况见表1。

常见心理特征发生率见表2。

老年病人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篇2

[关键词]老年综合征;心理干预;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3)03(b)-0129-03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保健的需求日益增长,疾病谱的变化以及人口的老龄化,给社区卫生工作带来了新要求、新思路[1]。特别是老年综合征患者,随着躯体及精神功能的不断老化,将会产生一系列特有的症状。如痴呆、谵妄、跌倒、失禁、嗜眠、压疮、脱水、营养不良、医源性疾病等,病因十分复杂[2]。老年综合征治疗的目的,不再单纯是为了治愈疾病和延长寿命,而是保护器官,提高生存质量,增加生活信心和尊严[3]。本文旨在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探讨心理护理对老年综合征患者的影响,找寻一种促进身心康复,提升生命质量治疗老年综合征患者工作新模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为2010年3月~20011年3月在本社区康复医院进行治疗的24例老年综合征患者,年龄60~85岁,平均75岁,其中男9例,女15例。所有患者均入院2周以上。总体情况:精神状态差,有焦虑和抑郁症状,躯体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多种慢性疾病,又因慢性疾病反复发作和年龄不断增加,害怕死亡,对死有恐惧心理,疾病康复信心不足。将24例老年综合征患者在入院时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4]对情绪状态进行测评后,随机分配到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12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治疗和护理,试验组由研究者实施心理干预,心理干预1周2次,每次时间半小时或以上,平时操作中护理人员也注重心理护理。具体如下:

1.2.1信息疗法社区医院的医疗水平整体不如大医院的事实,常会误导患者以为在社区医院不能得到很好的治疗,增加了对身体康复的担心,同时对医生技术怀疑,更加重了对自己身体能不能康复的担心和焦虑。试验组患者入院时除常规进行信息的介绍外,医护人员还向患者详细介绍本院医生、护士的资历、技术水平、工作态度,病房的环境和设备,特别是上级医院一月一次的督导制度,上级医院的会诊制度和医护人员对患者的关心程度。并用实例让患者感受到,社区医院住院患者数量相对于大医院少,医护人员有更多时间巡房,更好地服务患者。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关心、重视和体贴比大医院到位,工作细心,服务周到,护理水准较高。

1.2.2倾听、共情、关注疗法患者由于年老体弱,患病时间较长,病情较重,久治不愈,病情反反复复,饱受疾病的折磨,还有的患者生活不能自理,靠家人照料,因此产生悲观情绪,认为自己的病无药可救。而病情相对较轻的患者也由于患病时间长,产生抑郁心理。试验组12例患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悲观抑郁心理,研究者应用倾听、共情、关注疗法进行心理干预。一般老年人突出的心理特点是希望被重视,研究者应用倾听技术,感同身受的语言,使患者觉得自己被理解了,愿意向你倾诉心里的烦恼、担心、焦虑,精神状态能够得到改善。

1.2.3认知疗法恐惧症发作时,除精神极度紧张外,还伴有明显的植物性神经系统症状,如心悸、气促、尿意频频、四肢颤抖、汗流不止等,恐怖往往与焦虑等症状混合在一起。试验组中有7例表现为心悸、气促等植物神经症状;3例除植物神经症状外,泛化为对氧气的依赖和声音、色彩等敏感性增高。存在无论病情需不需要,都要持续吸氧,一旦停止吸氧,就会出现心跳加速、胸闷、心悸等症状,病房中的电视不能看,电视里的色彩和声音会引起躯体化症状;还有2例表现不明显。为此,医护人员采用认知疗法,从医学发展到自身临床症状的减轻、情绪与自我感觉的关系、医护人员的技术与工作责任性等方面对患者进行宣讲,逐渐消除患者的顾虑,增加其康复的信心。

1.2.4放松疗法老年患者都看重自己的身体,每天都细心体会着身体病情的变化,害怕病情恶化,整日胡思乱想,大脑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容易使病情加重。在相信医学的基础上,在专人的指导下进行全身放松,通过固定的程序,使患者全身发生条件反射性松弛反应。其原理是降低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水平,减低骨骼肌的紧张及减轻焦虑紧张的主观状态。先从呼吸开始,慢慢吐气再深深吸气,几遍后从头到脚肌肉放松,再进入到愉快情景冥想。每次时间一般半小时左右。

1.3临床观察指标

记录住院过程的生物学指标,住院2周后再次用SaS、SDS测评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情绪状态,并对两组患者的住院天数进行比较。

1.4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对患者精神状态进行量化评价,SaS一般是粗分乘以1.25取整数部分,就得到标准分,分界值50分,50~59分轻度焦虑,60~69分中度焦虑,69分以上重度焦虑。SDS一般是粗分乘以1.25取整数部分,就得到标准分,分界值53分,53~62分轻度抑郁,63~72分中度抑郁,72分以上重度抑郁。

1.5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SpSS11.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试验组平均住院20d,对照组平均住院36d。入院时两组患者的SaS、SDS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2周后两组的SaS、SDS的平均分值均有所降低,且试验组的SaS、SDS的平均分值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过程中,试验组比对照组对疾病康复的乐观性、精神状态、生命体征、睡眠、临床症状改善方面明显进步。见表1。

3讨论

据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老年综合征协会提供的统计数字,目前全世界有1800万老年人患有该病,预计到2020年,全球老年综合征人数将超过3400万人。危害老年健康的主要疾病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老年综合征等,而老年综合征是其中最常见的病种[5]。

社区医院住院病患病种单一,对医生的医疗技术要求不高;患者相对少,护理人员有更多时间与患者在一起;医护人员与社区居民相对熟悉,容易营造良好的医患关系;老年综合征病患多,老年人的孤独、焦虑、抑郁等心理,为细化心理护理服务内容、心理护理的操作创造了可能性。有研究证明,心理护理越早,精神状态向正向改变的可能性越大,越早能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6]。良好的医患关系和精神状态,是病患产生安全感和对医护的信任感,及对疾病康复信心的基础。老年综合征患者因为长期反复病魔的折磨,情绪容易起伏,心理护理能使患者情绪平稳,愿意配合治疗,及时疾病治疗及康复信息的反馈,进一步促进疾病的稳定和康复。通过本研究结果,笔者认为对于老年综合征患者的护理需注意以下几方面:

3.1对死亡的恐惧

随着年龄的增大,许多老年人各种慢性疾病缠身,同时身边不断传来同龄人离世的负面消息。对生的渴望和对身体的过度担心焦虑,产生紧张害怕感,对身体上的微小变化特别敏感,稍有心跳加快,就以为快不行,唯有氧气可解救。故对氧气产生依赖性。24h持续吸氧。一旦离开吸氧,就担惊受怕。而心理护理的干预对此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特别是当患者认识到自身发生的情绪与症状的关系、当今医学发展的事实、各项化验检查结果、以及身体感觉有好转迹像的反复强化等,都有助于老年综合征患者走出对死亡的恐惧阴影。

3.2各种疾病影响情绪

随着年龄增大,许多老年人身体状况一年不如一年,他们认为卧床不动是最佳配合治疗的方法,以至不敢去厕所,不敢下床做适当的运动,再加上睡眠不佳,多思多虑,加重躯体上临床症状的感觉,以为身体越来越差,对身体缺乏自信,产生对生命能否存在的担心[7]。因此,适当地进行运动,可以转移注意力,也有利于各种机体功能的恢复,强化心理护理的作用,改善精神状态,促进睡眠。同时心理护理又进一步让身体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疾病的缓解,形成良性循环。

3.3心结要及时解开

倾听、共情、关注是打开心结的钥匙。在长期的疾病缠身过程中,老年综合征患者有时会有一些心结隐藏在心底,心结如果没有及时解开,就会闷闷不乐,担心、害怕、焦虑等等会困扰他们,也是加重疾病的心理因素。因此,需要通过心理护理,把困惑烦恼倾诉出来,解除心理负担。

3.4医护人员要注意语言用词

“医疗技术不如大医院”之类的不自信言语,会误导患者以为在社区医院不能得到很好的治疗,对身体康复更加担心[8]。而对医生技术的怀疑,更加重了对自己身体能不能康复的担心和焦虑。因此,医护人员在实事就是的基础上要让患者感受到在大医院没有的优势,让患者安心和放心。

3.5平时要多倾听患者的心声

多注意细节,特别是经药物治疗后不能得到缓解的症状要多关注;对莫名产生的情绪要及时进行心理干预,有些老年人性格内向,一向喜欢安静的生活环境,住院后因为治疗的需要和环境的特殊性,清静的生活习惯受到了干扰,影响了睡眠,从而引起身体不适。因此,医护人员要及时觉察,及时处理,使患者能够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左玉华,张伟.积极实践社区健康管理新模式探索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新路[J].实用全科医学,2008,6(1):71-72.

[2]蔡学联.护理实务风险管理[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0:176.

[3]李翔.老年病和老年综合症[J].中国现代医生,2004,3(5):600.

[4]郑日昌.心理测量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67.

[5]池金风.临床护理应急预案与程序[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9:47.

[6]娄福英.浅谈护患关系沟通工作的重要性[J].中外健康文摘,2007,11(11):86.

[7]卢蔚芳.老年病的防治及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10,22(10):2564.

老年病人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篇3

急腹症是急诊常见病和多发病,其起病急,进展快。而老年人由于病理生理的特殊性[1],容易使急诊护士在预检分诊工作中造成分诊失误,而延误患者的病情。笔者根据多年的急诊工作经验,现将老年急腹症患者就诊特点及护理对策总结如下。

1就诊特点

1.1临床表现不典型老年人一方面由于机体反应能力低下,反应迟钝,对疼痛刺激反应不敏感,腹肌萎缩,皮下脂肪相对较厚,因而即使腹腔内有大量的脓液形成,腹膜炎体征也不明显,腹部压痛、反跳痛、肌紧张也不典型,症状、体征及全身反应均不明显,通常只表现为乏力,而腹痛、恶心、呕吐、发热、血象增高均不明显;另一方面由于多种疾病可以相互掩盖症状所致。尤其发病初期症状往往不典型。例如心肌梗死时较少有剧烈心绞痛或疼痛部位不典型,可表现为牙痛、腹痛、腰背痛、肩部痛等,往往通过心电图检查才能发现[2]。

1.2患病后病情易急剧加重由于老年人体内调节能力差,应激、防御、代谢功能减弱,不少老年急腹症从发病到形成腹膜炎的时间短,且体征不明显;又因老年患者往往同时患有2种或2种以上疾病,急腹症的表现往往被其他疾病掩盖,看起来是一种疾病,实际上其他几种疾病已经开始出现问题,有可能发展为多脏器衰竭,病情迅速出现不能控制的危象,乃至发生猝死[3]。

1.3容易引起水、电解质紊乱由于老年人口渴中枢敏感性降低,多脏器功能减退,饮水减少。患病时很容易引起水、电解质紊乱。

2护理对策

2.1预检分诊正确接诊老年患者时,不能只听患者的主诉,应详细询问病情,特别是对既往史、治疗史、发病前后用药情况要详细询问,并进行必要的体检,对病情做出全面的评估,提高分诊准确率,使患者得到准确及时的救治。

2.2敏锐的观察力急诊护士必须掌握老年患者患病特点及心理特点,思路要敏捷,接诊时要注意测量生命体征及体格检查,及时发现患者患病体征,为病情诊断提供依据。同时作为急诊护士应有敏锐的观察力,要有对病情危重信息的敏感性,准确判断病情,为疾病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2.3严密观察给患者安置合适的,诊查操作时动作要轻柔,尽量减轻患者痛苦。密切观察腹痛性质、程度、部位及持续时间;是否伴有呕吐,呕吐物的量、色;随时进行腹部检查,注意有无腹胀、肠型及腹部包块,腹肌紧张及腹部压痛,有无移动性浊音和肠呜音的变化。认真倾听患者的主诉,仔细观察患者的表情和姿势。稳定患者情绪,告知患者及家属有很多疾病可导致急腹症,在未明确诊断前,不能随便应用止痛剂。

2.4心理护理老年急腹症患者身体素质较差,社会交往少,多患有心脑血管等其他老年病,患者常表现为心理素质差,焦虑、恐惧,有的患者悲观绝望,拒绝治疗等现象。针对老年患者的心理特征,心理护理从就诊开始,微笑相迎,服务热情周到,护理操作要熟练、轻巧、稳健,使患者心情舒畅,感受到护士的亲切关怀,内心充满信任感,引导患者以正确、积极的态度对待疾病。要特别注意讲话的方式和态度,说话要温和有礼貌,语言要通俗易懂,以免造成患者不理解,致使沟通无效。重视老年患者珍惜生命的心理,作为护理人员,要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生活信心,主动配合治疗,以最大的热情拥抱生命。2.5及时做好术前准备老年急腹症发展迅速,易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治疗上在纠正全身状态的同时,常须尽早手术,以避免穿孔、坏死、败血症的出现。因此,护士要及时建立静脉通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根据医嘱禁食、禁水及胃肠减压,减轻腹胀,缓解疼痛。保持胃肠减压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并详细记录。观察排便、排气情况及大便的性状、色、量。同时做好备皮、备血、有关常规实验室检查或器官功能检查等,以备急诊手术的需要。还要向患者及家属讲明手术的必要性,建立对手术的信心,解除不必要的思想负担。

3讨论

急诊护士在预检分诊过程中,要运用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做到快速、正确分诊。特别针对老年急腹症患者的就诊特点,正确分诊,并及时采取了相应的护理措施,使老年患者自就诊到住院整个过程中处于最佳的治疗效果和心理状态,以达到早日康复出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洪英,叶欣,周秀花,老年外科急腹症297例临床特点分析与护理.齐鲁护理杂志,2008年第14卷第4期.

老年病人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篇4

[摘要]心血管疾病是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而慢性心力衰竭(CHF)又是多种老年人心脏病变发展到终末阶段几乎不可避免的综合征。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和肺心病是老年人CHF最常见的病因。由于原发性疾病的影响和老年人机体应激、调节功能的减退,老年人CHF的临床症状多不典型,对原发性疾病和并发症治疗或防护不当又成为老年人CHF常见的诱发因素。因此,结合临床特点有针对性的做好老年人CHF的治疗和护理就成为防治的重点。

[关键词]心力衰竭;护理要点;老年人

1老年人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特点

老年人CHF多继发于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糖尿病心脏病变等。多合并脑血管病变或微血管病变,临床表现不典型,部分病人甚已处于中度心衰仍可无任何症状,或仅表现为头晕、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疲乏无力、下肢轻度浮肿及消化道症状食少腹胀等,易于漏诊误诊,一旦受到某种因素诱发,即可发展为重度心衰,危及生命。不仅仅表现为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有些老年人甚至可表现为白天阵发性呼吸困难,尤其是餐后或体力活动后。老年人发生急性左心衰时,由于心脏血输出量下降,造成脑供血不足,出现脑缺血症状,如意识障碍、失眠等,易与脑血管疾病混淆。消化道症状加重,可表现为恶心、呕吐等。易合并心律失常,互为因果,心律失常以房颤多见,其次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室性早搏。心衰时易合并肾功能障碍、代谢性酸中毒、低氧血症和电解质紊乱等。

2老年人心力衰竭(CHF)的征兆

尿量减少,体重明显增加。血压较平时升高,特别是舒张压持续过高,如还合并体胖超重,特别容易发生左心衰。如舒张压高,突然感到胸闷、气促,咳出大量白色泡沫痰,应提防左心衰竭的可能。白天走路稍快或做轻微劳作后即感到心慌、胸闷、气促。休息时脉搏较平时增加20次/min以上,或呼吸增快4次/min~5次/min以上。白天站立或坐着时不咳,平卧或夜间卧床后干咳;夜间睡觉时垫高枕头,呼吸方觉舒适,否则即感胸闷、气促;睡眠中常因胸闷、气促而惊醒,坐起或起立后方可逐渐好转。不寻常的大汗淋漓,常表现为头面颈部。双下肢水肿,尤其是足背浮肿,有时可伴有紫绀。较常见的消化道症状,食少、腹胀、消化不良等。早期心衰由于患者能自由活动,坚持工作,极易被人们忽视,因此凡患有支气管哮喘或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人,还有体重超重者,都应保持适当的警惕。发现征兆,立即做心脏功能方面的检测。CopD的老年患者可因左心衰出现胸闷、气促、咳嗽而误诊,如未做心电图检查,就可能会造成不良后果。

3老年人CHF的护理要点

心力衰竭目前仍没有完全控制或治愈的手段,只能通过综合治疗护理措施控制病情,缓解临床症状。其中综合护理措施包括早期预防、心理护理、基础护理、生活护理、饮食调节、健康知识宣教等多方面内容[1]。

由于老年人CHF多无典型心悸、气短等症状,要仔细观察病情,并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与慢性老年病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向患者及家属传授简便有效的预防知识,尤其是预防气候变化导致的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它是诱发老年人CHF的最重要因素,曾有文献报道[2],诱发老年人CHF的因素中呼吸道感染占48.8%。因此,合理预防也是控制老年人CHF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做好生命体征的监测,重视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基本生命体征的变化。注意观察有无心律失常。对高血压患者,应注意血压变化,严格控制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应力争将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帮助和说服患者及时完善相关的检查和监测,如心电图、心肾功能检查等。

做好心理护理,适时进行健康教育,掌握患者情绪变化,消除紧张情绪,帮助患者增强信心,配合治疗。

做好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关心体贴患者,保持患者皮肤清洁,预防褥疮,定期翻身、叩背,促进排痰。加强病房管理,预防院内感染,加强康复指导。

指导患者进行适时适当的运动,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量力而行,严格避免因运动过量而导致病情加重。运动宜采用室内或床上运动等方式,重度心衰者应绝对卧床休息。

心衰发生后,应做好并加强饮食护理及氧疗护理。指导患者进食易消化的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选择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食品和适量的纤维素食品摄入,预防便秘。限制总热量的摄入,少量多餐,晚餐宜量少提前,控制水钠摄入量。对有胃肠道症状者,不宜食用刺激性食物。坚持持续性低流量吸氧。

做好药物治疗护理。严格控制静脉点滴液体量,输液速度宜慢,控制在20滴/min~40滴/min之间,并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使用洋地黄类强心药物,必须数脉率,严格掌握适应证、禁忌证,坚持小剂量化,注意观察用药后的病情变化和毒性反应的发生;应用利尿剂时,认真记录出入量;应用血管扩张剂,应注意性低血压的发生,防止患者站立时摔倒。

参考文献:

老年病人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篇5

【关键词】CCU;急性心肌梗死;老年人;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临床上可见胸骨后持久剧烈疼痛,心肌酶增高、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本病男性多于女性,北方多于南方,死亡率居心血管疾病之首,我国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针对病情凶险,病变迅速,病死率高的特点,在积极有效的治疗基础上,加强护理,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病人康复具有重要意义。现就本病的护理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CCU收住的老年患者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72±4)岁,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15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12例,右室梗死3例。

1.2研究方法根据老年患者及CCU的特点,入院后立即建立静脉通道,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循环稳定,仔细观察病情及疼痛时的主要表现、部位,准确评估、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有效供氧,做好心理护理和基础护理。

1.3结果选择CCU收住的老年患者30例,经仔细观察、严密监测、治疗及时,精心护理,无一例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17例病情平稳后行心脏血管支架植入术,9例病情平稳后出院药物治疗,4例病情平稳后转入心脏外科行冠状动脉搭桥术。

2临床特点

2.1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特点老年人病情变化快,临床症状表现不典型,常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脑梗死等疾病,病情复杂、并发症多,而且老年病人通常反应迟钝,主诉不清,一旦发病往往病情危重,猝死率高。因此,在CCU里,有专人护理,护士能够随时仔细观察病情,做到早发现、早抢救,使病人转危为安。

2.2CCU(冠心病加强监护病房)的特点CCU(冠心病加强监护病房)是一个具有十万级层流净化的病房,集优秀医护人员和先进仪器设备为一体,运用现代医疗护理技术对危重病人的生理功能进行连续性监测和积极治疗,提高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的护理单元。是危重病人集中、设备、技术先进、监测治疗及时,针对性强的专科护理单元。要求无陪护,护士随时准备抢救,专科技术强,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较强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做到早发现、早抢救,及时报告,使病人转危为安。

3护理措施

3.1仔细观察,准确评估对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入住CCU后,首先护士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如神志、精神、性格、心理、皮肤等状况进行准确评估。连接心电监护,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吸氧,建立护理病历,随时注意观察心绞痛、低血压、心力衰竭等各种临床症状,对于心力衰竭患者观察心力衰竭的症状,为患者选择适当的体位,减轻心脏的前、后负荷,当心前区疼痛剧烈时,密切观察患者胃肠道症状。

3.2严密监测,早发现问题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心情紧张,可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加,极易诱发心律失常,24h内可以并发各种心律失常,应严密监测心电监护、血压、心律、心率的变化。根据心肌梗死部位不同,也可能发生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下、后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警惕缓慢型心律失常的发生,尤其夜间睡眠时,防止因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所致的心率减慢,应备好临时起搏器等一切抢救物品[1],前、侧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警惕快速心律失常的发生。

3.3建立静脉通道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后,应立即给予静脉留置针穿刺建立静脉通道,随时进行静脉给药,对于血压过低或循环差者,可行深静脉穿刺。输液过程中应特别注意预防空气栓塞,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如特殊药物可给予微量泵注射,保证剂量的准确性。

3.4氧气吸入吸氧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是必不可少的,通过间断或持续吸氧可以提高动脉血氧分压,改善因左心衰竭所致的低氧血症,减轻疼痛,有助于梗死周围的缺血心肌的供养,避免梗死面积进一步扩大[2]。一般使用鼻导管吸氧法,氧流量可根据病情调节,入住CCU的患者在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期时,氧流量3~6L/min,如合并左心衰竭,可采用酒精湿化加压给氧,必要时进行机械通气。鼻导管及湿化瓶每天更换、消毒。

3.5疼痛的护理疼痛是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表现,可为胸痛、牙痛、腹痛、咽喉痛等,疼痛可使缺血进一步加重,梗死面积扩大,应遵医嘱及时给予止痛剂,如吗啡、度冷丁,吗啡可抑制呼吸,老年人慎用,各种止痛剂用量要小剂量开始用,密切观察药效。

3.6绝对卧床休息入住CCU后,必须绝对卧床休息,护士及护理员协助完成生活护理,包括进食、洗漱、翻身、大小便等生活护理,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以降低心肌耗氧量。待病情稳定,可逐步进行床上肢体活动、床边活动,活动时以不出现不适感为宜。

3.7饮食及便秘的护理护士要做好患者的健康宣教,向患者讲解如何健康饮食,少量多餐,饮食以低盐、低糖、低脂、低胆固醇、清淡易消化的为主。多食含粗纤维的蔬菜,多食新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指导病人床上排便,排便时不能用力,以免加重心脏负担,甚至引起心脏骤停,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对排便困难者可使用开塞露或口服缓泻剂。

3.8心理护理老年人普遍具有固执、自尊心强、害怕孤独、畏惧死亡的心理特征,加之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家庭经济状况不同,其心理状态亦不同。心理因素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急性心肌梗死由于发病急,病情复杂,患者入住CCU后,又无儿女及家属陪伴,看着陌生的仪器,常易出现紧张恐惧、忧虑烦躁、悲观等心理状态,因此我们应针对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因人而异做好宣教,特别讲解CCU的环境、监护仪的作用,告知病人他(她)们的亲人都在外面,都非常关心他(她),愿早日康复,我们通过乐观的语言、态度、表情来解除病人的紧张、恐惧、激动等心理状态,取得老年人的信任,增强病人治愈疾病的信心。使疾病得到最快最好的恢复。

4讨论

老年患者病情变化快,不易被察觉,是因为老年患者的心肺功能减退,各种感觉欠灵敏、反应慢,不易表现出来。因此,护理工作应做到细致、认真,观察病情的动态变化,做好每一项指标的记录。同时注重老年患者的心理,在紧张的抢救阶段过后,患者有可能因年纪大的关系,产生各种害怕死亡或放弃治疗的念头,所以做好心理辅导,介绍目前心血管疾病先进的治疗方法以及成功的病例,安慰患者,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多数老年患者脾气较暴躁,有的患者患病时间较长,已经有一些心脏病预后方面的知识,但这只是一知半解,在患者感到恐惧、焦虑的时候,只有通过我们关心体贴、细心开导、耐心解释、及时解除痛苦,做好舒适的护理,给患者一个安全的感觉,才能使患者配合治疗,促使病情迅速好转。

参考文献

老年病人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篇6

【关键词】老年性患者;心绞痛;临床特点;护理措施

伴随我国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逐渐步入老龄社会,老年性多发的心脑血管疾病得到了人们的重视。老年性心绞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老年性疾病,为更好的进行治疗及预防,现对我院收治的老年患者120例的临床特点及护理体会进行统计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老年心绞痛患者120例,其中男性患者72例,女性患者48例,年龄60~82岁,平均年龄(61.5±5.5)岁,诊断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心绞痛的命名及诊断标准[1]。120例患者均为心绞痛患者,其中自发性心绞痛51例,劳累型心绞痛50例,混合型心绞痛19例。

1.2临床症状120例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为: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心前区疼痛、胸闷、上腹疼痛、肩胛骨及肩部疼痛、上消化道烧灼感、牙齿疼痛、或是表现为无症状性发病。主要诱发心绞痛的原因是过度劳累、情绪较大的波动、着凉及暴饮暴食后、便秘用力排便,或是无明显诱因导致发病。

1.3临床治疗120例老年性心绞痛患者依据病情发展和临床症状,主要采用的治疗方法是:在心绞痛急性发作时应立即停止体力活动,立即进行舌下含服0.3~0.6mg硝酸甘油,口服2.5~5mg硝酸异山梨酯,10~20mg硝苯地平片口服,如临床疗效不佳的患者,则采用硝酸甘油5~30mg,溶入5%或10%的葡萄糖注射液中,进行静脉滴注,

1.4临床护理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主要是常规性护理措施、针对性护理措施、生活护理措施等。

1.4.1一般护理严格要求限制活动,患者进行卧床休息,解开患者衣物,调整以患者的舒适为主,安慰患者,解除患者紧张、烦躁的情绪,对患者使用镇静剂安定及苯妥英钠,尽量减少度对患者的搬动和检查。

1.4.2针对护理措施首先,给予患者吸氧、连接监护仪,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监控,立即建立畅通的静脉通道,如硝酸甘油舌下含服不能缓解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则应采用静脉滴注进行冠状动脉扩张性治疗,改善心肌供血,增加心肌供血能力,降低心脏的前后负荷及心肌耗氧量,因而缓解患者的心绞痛。在进行治疗的同时应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的监护,如发生异常及时告知医生,同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对患者病情要进行严格的评估,注意对患者药物剂量的计算及药物使用速度的控制,避免发生药物使用过量或是速度过快造成低血压发生。

1.4.3生活护理对患者的生活进行护理性干预,对患者的饮食进行干预,注意低盐、低脂、清淡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及刺激性食物。戒除患者烟酒等,不良嗜好,注意休息避免孤独劳累,禁止饮用浓茶、咖啡等,保持充足的睡眠及合理的休息时间。

1.5统计学方法统计学分析选用SaS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

2结果

老年性心绞痛的临床特点常表现为不典型的心绞痛,进行早期、及时临床治疗获得了较好的临床和资料效果,主要护理措施是针对生活护理、临床护理及心理护理措施。结果显示显效102例患者,有效1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5.83%。

3讨论

老年患者为特殊的患者群体,伴随年龄不断的增加,身体组织及各部分脏器均开始衰竭,导致老年患者对疾病的刺激及反应症状,不能及时准确的进行表现,老年患者常伴有多种急慢性疾病的合并发生,常会因此导致误诊及漏诊的发生。老年患者发生心绞痛时常会伴有其他组织及脏器的牵涉性疼痛,或是表现为其他组织脏器的疼痛,给临床诊断及治疗造成困扰[1,2]。

本文针对我院收治的老年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其主要特点常呈现不典型的临床症状发病,早期诊断困难,常发生误诊,导致治疗效果较差,延误最佳治疗时间。

本文中对患者采取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主要是针对患者发病时的处理,缓解患者心绞痛的症状及体征,对患者治疗期间的针对性护理,避免发生严重不良后果,对患者的饮食及生活规律进行护理干预,以减少心绞痛的发病诱因,降低其复发率,进行有效的预防[3]。

老年性心绞痛有其特殊表现形式,可表现为一侧或双侧的头痛、一侧或双侧的牙痛、下颌关节痛、颈部痛、咽喉痛、耳痛、面颊部疼痛、肩痛、左肩及左上壁内侧阵发性酸痛以及上腹部疼痛等,对老人的护理及病情观察一定要多加小心,注意问及是否伴有精神紧张、心情烦躁和心前区不适,多观察血压及心电图变化[4]。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内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281-2941.

[2]黄振文,崔天祥.实用心脏病学手册.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239-245.

老年病人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篇7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糖尿病;老年患者;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6)18-0097-02

doi:10.14033/ki.cfmr.2016.18.054

伴随我国人口平均年龄的增长,2型糖尿病(t2Dm)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发生率也在逐年上升,并且临床调查显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2型糖尿病的老年患者呈上升趋势[1]。糖代谢紊乱的患者心血管疾病预后不良,本研究对老年aCS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积极的护理干预,以改善aCS合并糖尿病老年患者的预后,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5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8例aCS老年患者,aCS诊断符合2000年aCC/aHa制定的aCS指南中的诊断标准,其中38例合并t2Dm,t2Dm诊断符合

2010年wHo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患者入选后按是否合并有糖尿病,分成两组:研究组38例为合并有t2Dm患者,其中男20例,女18例,平均年龄(75.2±7.6)岁;对照组40例为无t2Dm患者,其中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龄(73.3±9.4)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措施

1.2.1aCS一般护理患者入院后绝对卧床休息,活动量要严格控制,禁止患者下床活动。要注意保持患者病房环境安静、整洁,防止环境因素刺激;按医嘱给予低流量持续吸氧,禁烟、禁酒;饮食上要以清淡、高蛋白、高热量、低盐低脂食物为主,要注意不宜过饱和食油腻食物,宜少食多餐。保持大便通畅,防治便秘发生等以防诱发心衰竭和猝死。要加强监测心率、血压、呼吸、持续心电监护,及时发现危及生命的恶性心率失常。aCS患者多伴有内心紧张、焦虑、恐惧、甚至有濒死感,心理状态多不稳定,变化多,故需要耐心的解释,回答患者反复询问的问题,以减轻患者的恐惧心理,要耐心给予安慰及情感上的支持。对于过度紧张、疼痛剧烈患者必要时按医嘱给予适当的安定、吗啡,镇静、镇痛治疗,消除患者思想上的恐惧和顾虑。对于实施急诊溶栓的aCS患者,需要充分了解出血、过敏反应、低血压、休克、再灌注心肌损害等溶栓并发症,尤其要注意出血的可能性[2]。因此在静脉输液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有无颅内、消化道、泌尿道、皮肤黏膜等出血迹象。要持续性床边心电监护观察有无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

1.2.2糖尿病护理研究组患者在一般护理基础上给予糖尿病护理,加强对患者的糖尿病教育,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因aCS可导致应激性血糖升高,血糖过高甚至可以导致一系列代谢紊乱乃至酮症昏迷,故需要监测血糖,每2小时检测血糖1次,必要时使用胰岛素正规治疗,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3.4~6.1mmol/L,降低糖代谢紊乱诱发心血管意外的风险。使用胰岛素时也需要防止低血糖昏迷,故需要密切监测血糖,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精神状态,一旦发现异常立刻报告医生,及时按医嘱处理。

1.2.3出院指导嘱托患者不得进行剧烈运动,在运动过程中要注意控制血压和心率。病情稳定后,可逐渐增加运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为原则。同时按医嘱服降糖、抗血小板、降压、调脂药等药物,注意定期随访,监测血糖、血压变化。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前血糖、收缩压水平及治疗后心血管意外事件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分析采用SaS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血糖及收缩压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收缩压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心血管意外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规律随访,随访期间两组心肌梗死及猝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自身就存在高凝状态,同时由于慢性持续高血糖致血管收缩,胰岛素抵抗又可以诱导内皮细胞凋亡,促进血栓形成,因此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合并aCS的发生率要比非2型糖尿病患者高,且易发生猝死[3]。故对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aCS时应高度关注,加强护理干预措施,以期改善症状,降低死亡率。本研究中以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有aC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住院期间加强各项护理措施。通过降低患者的运动量、保持大便通畅、减少外界的刺激、吸氧及禁烟禁酒等护理措施,可以降低患者的心肌耗氧量,减少猝死的发生率[4]。在住院期间加强对患者糖尿病教育、血糖控制,注意预防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治疗过程中应用正规胰岛素治疗,因而血糖管理尤其重要,护理上以定时检测并记录血糖值,防止血糖波动过大而加重心肌缺血程度。aCS患者多有负性情绪反应,对稳定病情不利,故临床护理中,更应注意患者的心理情绪护理工作,并且尽量消除糖尿病带来的负性情绪。通过加强对患者进行糖尿病教育使患者加深对糖尿病的认识,缓解紧张情绪,同时提高患者糖尿病治疗的依从性[5]。

从研究结果分析来看,老年t2Dm合并有aCS患者的各项生化指标,如:空腹血糖、Hba1c、血压水平等入院时明显高于对照组,此类患者临床发生心血管意外事件的风险较高[6]。在通过一系列的护理措施改善后,患者治疗及随访期间发生心肌梗死及心源性猝死等心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率与单纯不合并有t2Dm的aCS患者没有差别,特别是猝死率两组患者接近,这表明经过加强护理及及时的治疗,老年t2Dm合并aCS患者的临床结局能明显改善,对于预后有明显的正性作用,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郑刚,张善春,张德铭,等.糖尿病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对比分析[J].中华糖尿病杂志,2004,12(2):91-93.

[2]黄春艳,买苏木.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2型糖尿病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34):8374-8375.

[3]朱蕾,王少媛.血糖水平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近期预后的影响[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6,14(1):23-25.

[4]陈韵岱,宋现涛,吕树铮,等.糖尿病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注册资料分析[J].中华糖尿病杂志,2004,12(2):86-90.

[5]徐凤莲.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并糖尿病患者的循证护理干预效果[J].中国乡村医药,2013,20(15):69-70.

老年病人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篇8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平均寿命普遍延长,人口老化日益明显,人口老龄化与老龄问题是当今世界上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随着老年人年龄增大,躯体方面都逐渐退化,新陈代谢缓慢,功能活动下降,器官结构老化,脑组织也发生衰老,应付复杂变化的应激能力、承受心理负担和压力的能力都有所降低,遇到各种事件和挫折时所产生的生理、情绪反应及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更为明显。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老年性疾病与老年人的精神、情绪等心理因素有着密切关系,他们的心理因素具有致病和治病的双重性[1]。因此,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广大医护工作者关注,对老年人的心理进行护理指导,以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使老年人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度过晚年,已成为当今老年人心理护理的重要内容。

1住院老年患者常见心理精神问题

1.1脑衰弱综合征

1.1.1脑衰弱综合征临床表现疲乏、整日精疲力竭,脑力和体力活动均极易疲劳,头晕、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睡眠不稳、不易入睡、多梦易醒、早醒、醒后不解乏。有时出现晨起头痛、眩晕感。情绪不稳、易激惹、焦虑。

1.1.2引起脑衰弱综合征的常见原因长期烦恼、焦虑;离退休后,生活太闲,居住环境太静,与周围人群交往甚少,信息不灵。自觉筋疲力尽,睡意频频;脑动脉硬化、脑损伤后遗症、慢性酒精中毒及各种疾病引起的脑缺氧等。

1.2焦虑及恐惧心理

1.2.1此类患者的临床表现内心紧张、心烦意乱、坐卧不安、睡眠不稳、口干、心悸、脉搏加快、多汗、血压升高、潮热感、呼吸加快、大小便意增加。严重时,可以阵发性出现气喘、胸闷,有一种濒死感。

1.2.2造成老年人此类心理的原因体弱多病,行动不便,力不从心;担心医疗费用及对子女带来的影响;对自身疾病的转归和预后过分担心,对病情估计较为悲观,对死亡产生恐惧感。研究发现,老年人最大的恐惧是面对死亡的恐惧[2]。

1.3孤独感及失落感老年患者常因高龄,病情迁延反复,希望有更多亲人陪伴在身边,如缺少亲人的照顾,在心理上易产生老而无用的孤独失落感,深感给家人和社会带来麻烦,自认为被社会抛弃,被子女冷落。住院老年病人由于病房生活单调乏味,周围都是陌生人,与医护人员交谈机会较少,病房内病人形形色色,病情千变万化,易使病人产生不安全感和孤独感。住院后孤独感是造成老年患者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3]。

此类患者常表现为孤独、空虚、沉默、不爱说话、失落、寂寞、伤感、精神萎靡、常偷偷哭泣,顾影自怜。

1.4抑郁老年抑郁是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造成老年人生活质量下降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及时识别和干预治疗对老年抑郁病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4]。老年抑郁常与躯体疾病相伴随,多数患有慢性病,病情重,病程长,并发症多,治疗效果不佳,往往对治疗丧失信心,对健康失望。以持久的抑郁心境为主要特征。其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沉默寡言、迟滞和躯体不适等,且不能等同于躯体疾病和脑器质性病变,有的甚至有自杀倾向。

产生的原因有:有的因生活单调或失去配偶,家庭不和,内心空虚;有的由于退休后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交往减少,缺少归属感,造成心情抑郁,悲观失望。有的由于社会经济状况不佳易产生绝望感。

1.5离退休综合征离退休综合征是指职工在离退休以后出现的适应性障碍。离退休后由于职业生活和个人兴趣发生较大改变。加之离退休后社交范围缩小,人际关系发生很大改变,使一些老年人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并且出现一些偏离常态的行为,甚至引起其他疾病发生或发作。其自认为是长辈,经历丰富,需要周围人都尊重他,自尊心强。

主要表现为坐卧不安,行为反复,犹豫不决,不知所措;由于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做错事,由于情绪的改变而易急躁和发脾气,易回忆或叙述以往的经历。

2护理对策

2.1指导老年人树立正确生死观,克服老年人对死亡的恐惧衰老常与死亡相邻,人们常忌讳谈衰老。老年人进入晚年并不意味着等待人生的结束,而是重构新生活的始端。只有确立正确的衰老及生死观,认识到死亡是生命必然规律,才能正确面对生活,找到生活的意义和乐趣。

2.2创造条件,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老年人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及兴趣爱好多参加一些文体活动,如阅读、写作、绘画、园艺、看电视、棋类、太极、音乐等。这样既有利于老年人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丰富老年人生活,减少孤独、空虚和消沉之感,又有利于通过大脑来锻炼思维逻辑及想象功能,有利于促进大脑健康。

2.3培养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良好的饮食及生活习惯对老人心理健康至关重要。老年人应做到生活闲适而有规律,起居有常,劳逸有度,按时休息,饮食要均衡合理,避免不良嗜好,鼓励戒烟,少饮浓茶,限制饮酒,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的修饰外貌,改善形象。保持病室内环境卫生、优雅、空气新鲜。优美舒适的环境对人的心理能产生良好的影响,使人心情舒畅、精力充沛,从而增进健康[5]。

2.4教育老年人正确认识离退休问题,树立老有所为,老有所用的新观念要使老年人充分认识到离退休是一种自然的,不可避免的,新老交替的过程。因此要教育老年人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必须认识与适应离退休后的社会角色改变,才能生活轻松愉快。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及客观条件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用的理想,使老人得到心理上的安慰,产生一种幸福感和满足感,有利心理健康。

2.5尊重关心老年人,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护士应主动关心老年患者,热情交流,耐心倾听患者询问,及时解答患者疑惑,做好心理护理。精心照顾老年人,做好生活护理,使老人感到家一样的温暖。同时可根据老年人职业特点适当称呼,如“杨老师,孙教授”等,避免直称其姓名及床号,应使用尊称,使老年人产生被尊重感。应积极调动社会关系,鼓励家属及朋友多来探望,也可书信、电话交往,避免老年人产生孤独感及被遗弃感。

3结论

住院老年患者常因机体衰老,易患各种疾病,产生一系列的心理精神问题。其心理状态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密切的关系,良好的心理状态无疑会促进疾病的康复[6]。因此,护理人员因根据每位老年患者不同心理精神问题及个性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措施,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释放内心压抑、紧张的情绪,充实自我,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发生,提高老年患者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使其度过一个平安精彩的晚年。

参考文献

1曹海成,任春梅.掌握心理护理知识提高社区人群健康水平.护理研究,2005,19(5):252-253.

2刘玉荣.关于老年人心理问题分析与护理对策.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8,201:55-57.

3吴振云,许淑莲,李娟.老年人心理健康问卷的编制.中国临床心理杂志,2002,10(1):1-3.

4贾守梅,冯正仪,胡雁,等.老年抑郁症的干预研究进展.护理研究,2004,18(4):575-576.

老年病人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篇9

[关键词]多器官功能衰竭;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0(b)-048-01

老年多器官功能衰竭(moF)是指老年人(≥60岁)2个或2个以上器官呈累加或连锁形式的功能衰竭。由于老年人器官退化,多数患者存在2个器官以上的慢性疾病,因某种诱因可在短时间内发生多器官功能相继或同时衰竭,往往抢救预后差,死亡率高。因此,加强老年moF的预防及护理是现代医疗护理的重要措施。

1熟悉老年器官功能失常的生理学和病理学特点

治疗和护理老年moF,首先要熟悉老年器官功能失常的生理学和病理学特点。因老年患者器官老化的掩盖,使老年多器官功能失常及衰竭的诊断变得更加困难,许多老年患者住院期间多因原发慢性疾病恶化而使其他器官相继出现功能障碍,影响临床预后和增加死亡危险性。对于老年moF患者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呈自然退变,生理储备明显降低,使得老年moF的表现与青壮年患者不完全一样,一方面不易及早确诊,另一方面可能延误治疗及抢救时机。

2积极治疗原发病

老年患者的临床预后及死亡危险性往往是多因素导致。老年人往往罹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如冠心病、慢性肺部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慢性肾脏病等。老年moF多以肺部感染和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急性发作为诱因,其衰竭器官发生顺序与所患基础疾病有明显关系,且与衰竭器官的数目相关,衰竭器官越多死亡率越高,一般3个以上器官功能障碍患者病死率高于2个器官者2~3倍。因此积极治疗原发病是关键。

3预防和治疗呼吸系统感染

预防和治疗呼吸系统感染是防止老年人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重要环节。老年患者处于慢性免疫抑制状态,对外界致病微生物的抵抗能力有所降低,易发生呼吸道、消化道以及泌尿道感染,尤其以呼吸道感染对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影响较为显著。如果老年患者有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可能时,必须及早控制感染,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老年患者早期确定感染源并不容易,应尽早进行细菌培养、血流动力学检测、X线检查等,有时还要进行清创、引流、切除坏死组织等外科手术。

4维持生命脏器的支持疗法

由于老年患者处于慢性免疫抑制状态,在其他器官病史提供不十分清楚、各项辅检查未能即刻实施的情况下,需要稳定患者的生命指征,及时评价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结合各项监测指标来计算或间接预测临床可能出现的预后。此时,维持患者的体内平衡就特别重要。对严重虚弱的老年患者,应及早提供肠道或者静脉高营养支持。同时,在保证氧供需平衡过程中,还需根据具体情况,对个别器官做重点支持。

5实施综合性护理

在护理重症老年患者时,护士不仅面对科学和智慧的挑战,在护理过程中,护士要对每位患者做到熟悉病情,提高责任感和警觉性,进行预见性护理,及时为医生提供准确可靠的病情信息,以便做出正确的诊断和冶疗。同时还面对着生死观、道德观和信仰的挑战。护理这些患者不仅时间长、困难大,而且面对患者及家属最难回答的问题,如治疗是否有效,以及有关死亡的种种问题,这些问题必须正面回答,既涉及多学科的业务知识,还必须对伦理学有充分的理解和考虑。因此,在治疗老年moF时,就需要实施综合性护理,以改善患者的症状,延缓病情的发展,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5.1监测生命体征

moF早期常无特殊表现,待症状出现时病情常已难以逆转。因此,早期评价各脏器功能,对识别moF有重要意义。

5.2监测内环境

注意胶体或晶体渗透压,水电解质,凝血和抗凝血系统的平衡,氧合、通气指标,血酸碱度,肠道菌群平衡等。

5.3保护支持各脏器功能

注意观察血压、心率、心律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监测尿量,及时纠正休克。

[参考文献]

[1]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多脏器功能衰竭综合征的诊断与发病机制探讨[J].中华医学杂志,1988,68(4):226-232.

[2]江荣林,徐凤平,钮善福.机械通气患者多器官功能衰竭预后及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6,16(2):103.

老年病人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篇10

关键词:老年人群;急性脑出血;Ct特征;干预措施;

急性脑出血常发生于老年人群体,因各种因素的影响,造成血管破裂,进而出现脑部出血性损伤的症状。同时该病具有起病急、临床致死致残率高等特点,严重威胁老年人群体的生命安全。为此,本文选取我院神经外科从2009年11月至2012年12月间收治的40例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从2009年11月至2012年12月间收治的40例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男25例,女15例,男女比例为5:3;年龄集中在61~82岁,平均年龄为(68.7±2.4)岁。

1.2Ct诊断的方法

老年患者在住进医院24小时之内,医生必须对其进行病理上的诊断与Ct检查。在Ct检查中,本院选用的日本东芝全身双排螺旋Ct机,要求患者平躺在扫描台上,扫描厚度设定为5~10mm,层距离5~10mm,再按照说明书规定的步骤进行。[1]

1.3干预护理措施

1.3.1严密监护

对患者进行全天候的心电监护,采用美国DmS公司的HoLteR7.0GoLD,电图仪所携带式的光卡记录盒导联为24小时动态心电幽系统,记录12各通道的24h~小时的电信号。时刻监测患者的心率、心率及st段、t波的变化。

每半小时对患者检测一次血压,术后4小时之后改为每2小时检测一次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在150~17o/90~110mmHg(1mmHg=0.133kpa)范围内。[2]静脉药降压的时候,血压出现波动,应当在短时间内告知医生,及时调整降压药的速度。

1.3.2健康教育

护士应当依据患者的病情制定合适的营养方案:术后24小时之内,应当多食用易消化的流质食物,做到少食多餐,并且要戒烟戒烟,合理饮食;当患者身体恢复可以自主饮食之后,为患者提供营养丰富、样式多元化、适合患者胃口的饮食。

1.3.3功能锻炼

患者在恢复期时,护士应当指导患者实施瘫痪肢体功能恢复,最先进行按摩与被动运动,一天3次,每次进行15min,此后增加患者的活动量。在患者活动区域内,应当加用一些保护性的措施,移开障碍物,夜间加床栏,避免出现坠床。[3]患者外出时,护士要陪伴;如果患者的病情有加大程度的好转,可以鼓励患者散步、打太极拳等适宜的体育锻炼。

1.3.4出院指导

患者出院之后,护士应当通过电话定期询问患者的病情或者患者定期来医院复查,遵照医生的嘱咐服药,定期到医院进行心电图检查,当出现异常现象,应当立即到医院检查。[4]

2结果

出血情况:26例为基底节区,4例脑叶,3例小脑,2例丘脑,2例脑干,3例为多部位;出血量>30ml的患者有24例,

血肿形态:25例脑实质内出血规则,占总数的62.5%;大多表现为圆形、肾形及椭圆形,大多是包囊型的存在水肿带,并且密度均匀,边缘比较整齐。15例为出血不规则,占总数的37.5%;大多表现为足状突起及毛刺状,并且密度不均匀,也没有水肿带。

以上患者在得到我院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治愈24例,好转10例,未愈5例,死亡1例。

讨论

急性脑出血为老年人群体常见的疾病,临床表现大多为恶心呕吐、四肢乏力及头疼发昏等,部分患者表现脉搏微弱、血压升高等现象。临床上对其采取Ct检查,可以对其确诊,该影像技术的优点为成像快、时间短等,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检查中。

本文结果显示,在采取Ct检查之后,明确患者的出血情况、血肿形态之后,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正对性的干预护理措施,其中治愈24例,好转10例,未愈5例,死亡1例,效果显著。在对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护理过程中,还应当针对老年患者的心理状况,采取心理护理。由于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年龄大,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5]为此,护士要有针对性地对患者采取心理辅导,与患者建立紧密的信任关系,教导患者纠正不良的心理认知,逐渐缓解患者的的心理焦躁的情绪。对于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护士一方面要尽力辅助治疗,更需要为患者建立治疗疾病的信心。

综上所述,中线结构移位和脑出血量可以作为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的Ct特征,这应当引起临床医学界的重点关注。针对老年急性出血患者的身体特征,应当为其采取有效地护理措施。

参考文献:

[1]杨建昆;Ct诊断应用于急性脑出血的临床价值[J].中外医疗.2009,13(30):203--204

[2]杨海彬,杨秀丽;Ct对于脑动静脉畸形的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5(27):213--214

[3]tanakaY,,marumot,ShibutaH,etal.SerumS100B,brainedema,andhematomaformationinaratmodelofcolla-genase-inducedhemorrhagicstroke.BrainResearchBulletin.2009,14(07):193--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