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十篇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十篇

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2:58

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篇1

1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含义

对战略管理会计概念的界定,国内外学者的认识尚不统一,然而都反映出战略管理会计的一些基本特征,即重视外部环境和市场、注重整体等。战略管理会计是指为企业战略管理服务的会计信息系统,即服务于战略比较、选择和战略决策的一种新型会计,它是管理会计向战略管理领域的延伸和渗透。与传统管理会计相比,战略管理会计有以下一些特征:

1.1战略管理会计提供更多的非财务信息战略管理会计克服了传统管理会计的缺点,大量提供诸如质量、需求量、市场占有份额等非财务信息,这为企业洞察先机、改善经营和竞争能力、保持和发展长期的竞争优势创造有利条件。这样既能适应企业战略管理和决策的需要,也改变了传统会计比较单一的计量手段模式,因此,有人提出“战略管理会计已不是会计”的观点。

1.2运用新的业绩评价方法传统管理会计绩效评价指标只重“结果”而不重“过程”,其业绩评价指标一般采用投资报酬率指标,忽视了相对竞争指标在业绩评价中的作用。战略性绩效评价是指将评价指标与企业所实施的战略相结合,根据不同的战略采取不同的评价指标。而且战略管理会计的业绩评价贯穿于战略管理应用过程的每一步中,强调业绩评价必须满足管理者的信息需求。

1.3战略管理会计运用的方法更灵活多样战略管理会计不仅联系竞争对手进行“相对成本动态分析”、“顾客盈利性动态分析”和“产品盈利性动态分析”,而且采取了一些新的方法,如产品生命周期法、经验曲线、产品组合矩阵以及价值链分析方法等。

2战略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构建

2.1企业外部环境分析环境对于企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企业发展提供机遇,另一方面又制约企业的经营活动,甚至可能会带来风险。企业必须充分适应环境变化。在高新技术迅速发展、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企业对环境变化的敏感程度和反应能力以及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前景。与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相关的会计信息,不仅包括企业内部信息,而且应该包括与外部环境相关的信息。战略管理会计对与企业外部环境因素相关的信息进行搜集、整理的目的在于使企业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修改原有发展战略,制定新的发展战略,使企业战略能够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之上。战略管理会计必须根据企业特点及其所在的行业特点,关注宏观环境的变化,研究与判断宏观环境变化可能带来的机会与威胁,提供相关信息,并对可供采取的管理措施提出建议,使企业战略建立在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分析的基础之上。2.2企业价值链分析企业产品的生产过程是价值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费用发生过程和产品成本形成过程。企业将产品移交给顾客时,也就是将产品的价值转移给顾客。价值是一次移交的,但产品的价值却是在企业内部逐步形成、逐渐累积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有序进行构成了相互联系的生产活动链,生产经营活动链也就是企业的价值链”.企业的价值活动可以分为两大类: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活动涉及物质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中的各种活动。基本活动可以划分为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销售、服务。内部后勤是与接受、存储和分配相关联的各种活动,生产作业是与将投入转化为最终产品相关的各种活动,外部后勤是与存储和将产品发送给买方有关的各种活动,市场销售是与提供一种顾客购买产品的方式和引导他们进行购买有关的各种活动,服务是与提供服务以增加或保持产品价值有关的各种活动。价值活动是构筑竞争优势的基石,对价值链的分析不仅要分析构成价值链的单个价值活动,而且,重要的是,要从价值活动的相互关系中分析各项活动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价值链分析的任务就是要确定企业的价值链,明确各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效率,增加企业降低成本的可能性,为企业取得成本优势和竞争优势提供条件。

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篇2

关键词:循环经济 理论体系 框架 逻辑

一、引言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世界各国的会计界对于环境管理会计广泛关注,各大会计研究机构都在积极地探讨和研究环境管理会计的指南或准则,如英国特许会计师协会(aCCa)、加拿大管理会计师协会(CmaCanada)、澳大利亚注册会计师协会(Cpaaustralia)、菲律宾注册会计师协会(piC-pa)和日本公认会计师协会(JiCpa)等。为了交流与协调各国对环境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许多国际机构和企业均出版不少关于环境管理会计的指导性文件(如USepa,1995;UnDp,2001;aGe,2001;Gem,2003;envirowise,2003;iFaC,2005),还有与之相关的如财务会计报告与环境成本核算指南(eC,2001;UnCtD,2004),同时有统计核算与报告方面的指南(eurostal,2001;eC,2003)。这些报告和指南对环境管理会计的理论构建和实务推广起到了极大地推进作用。同时,我们认为,随着,循环经济不断深从心,环境管理会计的发展与应用显得非常必要。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普遍提高,环境立法制度的逐步完善,会计理论界开始对环境问题进行广泛的讨论与研究。环境会计在理论界得到普遍重视,为环境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由于环境成本的巨额增长及环境决策的需要,实务界也开始关注环境问题对企业成本、产品价格和利润的影响,最终成为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这为环境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实际运用提供了现实基础。环保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提供很大的空间,环境管理会计作为企业的决策支持系统,在企业制定与实施竞争战略尤其是环境战略中将大有用武之地。由此可见,引入环境管理会计既是国际会计界普遍关心的热门话题,也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与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摆在我国环境管理理论界与实务界面前的―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环境管理会计研究现状综述、评价与启示

(一)环境管理会计研究现状综述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在推进工业化的初期,人类还没有深切体会到自然资源供给和环境容量的有限性。随着人口的持续增加,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生产模式带来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迫使人类进行深刻的反思。20世纪60年代以来,循环经济思想成为国际社会发展趋势。循环经济是基于生态经济原理和系统集成战略的减物质化经济模式,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重视环境问题,特别是1987年联合国环境发展委员会《我们的共同未来》的发表和1992年联合国环境保护和发展大会的召开,更使环境问题的研究得到全球各界的广泛关注。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已经开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开展涉及环境问题的会汁信息披露的研究和尝试。欧洲德国环境局等致力于“环境成本价格及其手册”等的研究。亚洲日本环境厅等于1999年开始展开了关于“环境会计系统”的研究,并于2000年了正式的环境会计指南。这些国家的企业还自己进行了对外环境报告的编报。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及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的国际合作研究也在进行着,1998年曾在华盛顿召开了第一届有关环境会计的国际会议,有15个国家参加。此外,北美等地的学者还展开了关于环境会计问题的经验研究(KimbromadLi,2000),并已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环境管理会计作为环境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受到重视。在国际会计理论界上,早在1997年就已成立国际环境管理会计研究及资讯中心(emaRiC),对环管理会计理论进行深刻研究和探讨。在亚太地区,会计理论学者也就环境理会计在亚太地区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前沿探索,并与2001年建立了亚太环境管理会协会(eman-ap)。北美美国环保署、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等都在进行环境管理会计、环境支出、环境负债与环境业绩报告等方面的研究。目前企业各界、学术界与有关国家政府、国际组织关于环境会计特别是环境管理会计的研究正在热烈进行中。我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矛盾日益尖锐。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书》白皮书,在1994年也将可持续发展确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然而我国现有的环境会计理论和实践活动,不能系统反映监督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不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近年来我国也开始关注环境会计问题,但由于起步较晚,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务方面,我国的环境会计特别是环境管理会计还都很不成熟,与国际上许多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距离。更具体的讲,目前国内外对环境管理会计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了研究:(i)环境管理会计的定义。将环境管理会计定义为鉴定、收集、分析与环境内部决策相关的实物、货币两类信息的会汁。这两类信息是:能源、水和材料(含废弃物)流动、被使用及最终处理的实物信息;与环境相关的成本、收益等货币信息。为了正确评估成本,部分学者认为在收集货币信息的基础上,还应收集材料使用、人工小时及其它成本动因等非财务数据,其重点是与材料、能源、水相关的环境成本方面。(2)环境管理会计实施的意义与障碍。大部分研究者一致认为,传统管理会计不能提供环境管理的足够信息,致使企业严重低估了环境管理所带来的利益。环境管理会计的潜在用途和利益十分广阔,可在合规效益、生态效率和战略定位三个领域发挥重大作用,尤其是它不仅能使企业评估和计算污染成本,而且可通过环境管理的预防控制降低污染成本,并且提高原材料使用效率、降低环境增量成本。并指出当前企业实施环境管理会计的主要障碍包括:会计部门和其他部门间的沟通、联系存在问题,致使会计人员不知道企业所面l临的环境问题和资源的流动,难以对内对外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环境相关成本埋没在管理账户中,没有直接分配给制造过程或产品,造成成本分配不合理;材料流动成本信息得不到充分追踪,现有产品计划系统无法反映材料的实际使用和流动;现有会计记录难以充分反映环境有关成本信息(井上寿枝、西山久美子、清水彩子,2004)。(3)环境管理会计的实物计算。按企业的物质平衡原理,从输入与输出两环节计量资源消耗,反映投入产出转化及各类产出物等实物量数据,这是近几年环境管理会计方法最有突破性的研究。StefanSchahegger在《contemporarvenvironmentalaccounting》中认为:―个企业组织中的全部材料、水、能源等物质输入与输出是平衡的,因此企业应努力跟踪这

些物质的输入、输出流量及存量情况,并按科学的物质标准分类,确保收集到环境管理决策所需的实物信息。这是用于企业环境成本核算、建立环境业绩指标(epiS)的基础。(4)环境管理会计的货币核算。iFaC2005exposureDraftinternationalGuidelinesonenvironmentalmanagementaceounting中认为,在环境管理中,最重要的货币信息就是环境相关成本信息。尽管不同国家、会计组织乃至企业对环境相关成本的分类各不相同,但好的环境成本分类应以环境业绩、环保经济效益为导向,尽可能与国际惯例保持一致,以此协调各国之间的差距。

(二)环境管理会计研究评价与启示 上述研究,对环境管理会计的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和意义。消除了环境管理会汁的混乱,使人们认识了环境管理会计的作用及部分应用问题,有助于会计师和审计师审计财务报告及其他报告中与环境有关的信息。而且,其确定的环境管理会计总体框架及相关定义、有关内容与现有的、被广泛使用的环境会计框架相一致,有助于在已有的环境会计体系下开展和实施环境管理会计。但仍然有以下方面需要我们去加以思考与研究:(1)环境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研究尚未完成。环境管理会计理论框架设计揭示了环境影响各因素的有机联系。科学研究经验告诉我们:在环境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与各项工作实践的后面,必然有一定的“哲理”在指导它、影响它、支持它;否则环境管理会计是站不住脚的。如何把环境管理会计实务中内含的各种哲理加以归纳、提炼、升华,形成―个完整的体系,我认为这就是环境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研究环境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目的在于建立一套严密的科学的环境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用来指导和发展环境管理会计的实践。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西方国家(包括我国部分学者)一般都把环境管理会计理解为是各种专门技术的应用。因此,从目前来看,环境管理会计缺乏一整套源于实践又能指导实践的理论体系。任何一门学科是否具有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是能否独立存在并不断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能否在实践中得到推广应用的关键。(2)内容体系不规范。环境管理会计究竟应包括哪些内容,采用哪些专门方法,环境管理会计学体系应该如何设计,国内外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是。这不仅不利于学习和掌握,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该学科的深入研究和推广运用。近年来随着可循环经济思想的深入人心,管理科学的不断创新,反映企业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环境会计、环境管理会计、社会责任会计、宏观增值管理会计等管理会计新领域也有人著述。这使环境管理会计内容不断扩展,呈现出极大的不确定性。这些新领域是否应归属于环境管理会计,仍处于争议、探讨、尝试之中。远远缺乏为各国会计界所能广为接受的理论与实务模式,离实践应用还相距甚远。若笼笼统统将其纳入环境管理会计内容,无疑会造成环境管理会计体系的混乱,加剧人们认识上的偏差。(3)典型性、实用性和示范性案例研究较少。对环境管理会计的案例进行研究,并上升至规范层次,是目前环境管理会计研究的一个缺陷。如何采用特色研究方法将目前各国对环境管理会计的实践案例划分层次,并针对其它状况划分相应的环境管理会计适用范围,并分别辅以案例详细说明。与此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强调会计部门与环保、生产及其他部门的沟通联系,要求突出实物信息的披露,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环境管理会计理论框架体系

(一)环境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的特征及其研究逻辑起点的分析

如前所述,环境管理会计理论框架是指环境管理会计理论各组成部分以及这些部分之间的排列关系,而这些部分要素应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形成的有机整体。因此,笔者认为,环境管理会计理论框架应有如下显著特点:一是整体性。环境管理会计理论框架应是―个整体,应完整地从理论上解释环境管理会计领域中所有问题,或至少是所有主要问题。二是联系性。构成环境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各种理论要素之间不是分散的、孤立的、毫无联系的,更不是杂乱无章的、无序的堆砌或简单的顺序罗列,而是互相关联协调、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关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并有主次地位和作用之别,构成有系统、有层次的,且不可分的统一整体。三是逻辑性。理论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系统化的特点是前后一贯。美国会计学家亨德里克森在《会计理论》中认为,会计理论最重要的目的在于提供用以评价和开拓完善会计实务的通用观点所构成的―套前后一贯的、合理的原则。科学的理论体系,必须要达到浑然―体、首尾一贯,由前提、假设到结论的全部推理过程,必须严格遵循逻辑方法的基本原则。因此,环境管理会计概念之间具有可推导性和严密的逻辑关系。四是层次性。环境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是一个层次分明、功能明确的系统。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划分。如有的学者就将会计理论体系分为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个层次;有的学者将会计理论体系分为会汁研究方法、会计基础理论和会计应用理论三个层次;还有的学者将会计理论体系分为会计研究方法、会计基础理论、财务会计概念结构、会计应用理论四个层次等。每―个层次内又包含许多具体会计概念。不论怎么划分,会计理论体系具有层次l生是不可否认的。五是动态性。由于环境管理会计处于―个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特征的复杂社会经济环境中,这就使环境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不可能是绝对的、不变的,而是发展的、动态的。随着人们对环境管理会计实践活动的认识及其所处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环境管理会汁理论体系的内容也必须发生相应的变化。环境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正是在不断发展之中逐步完善的。环境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动态性,并不是指环境管理会计理论的内容可以意的,变动,它要受到社历史条件的限制,并且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在明确了环境管理会计理论框架这些特征的基础上,我们再分析环境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研究的逻辑起点是什么?这一问题是构成环境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的出发点,也是环境管理会计理论框架赖以推理论证的最本源性的抽象范畴,其不仅是构成理i仑体系的组成部分,而且亦是对环境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的建立具有决定作用的前提理论。我们认为,应以环境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研究的逻辑起点应以环境管理会计产生和发展环境为其研究起点。其理由如下:会汁环境对会计系统的重要性,任何人都无法否定,会计之所以能从“结绳记事”发展成为国际商业语言,正是应会计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自我变革的结果。环境决定―切,存在决定一切,世界上的事物都由时间、地点等环境决定;环境管理会计内环境决定了环境管理会计的本质,进而决定了环境管理会计职能,进一步决定着环境管理会计程序与方法;环境管理会计外环境决定环境管理会计目标,从而决定了环境管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进一步影响着环境管理会计程序和方法。而环境管理会计假设则受内外环境的综合影响。环境管理会计本质、对象、假设、目标,最终统一在人类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统一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环境管理会计环境。因此,环境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结构为:环境管理会计环境――环境管理会计本质――环境管理会计目标、假设、对象――环境管理会计准则――环境管理会计具体准则――环境管理会计实务。由环境管理会计环境为

出发点揭示环境管理会计的发展规律,把环境管理会计理论建立在客观环境的基础上,环境管理会计理论便有了物质基础。因此,我们认为,把环境管理会计产生和发展的环境作为出发点,符合环境管理会计理论体系逻辑起点的全部条件。以此为起点,有利于建立首尾一贯、逻辑严密的环境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所以,将环境管理会计产生和发展的环境确定为环境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的起点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二)环境管理会计理论框架要素的构成分析在明确了环境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的特征与研究的切入点后,要对环境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的组成要素进行分析研究。要分析环境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的组成要素是什么?要回答这一问题就要弄清楚什么是环境管理会计理论。为了阐明这个问题根据逻辑推理首先得弄清什么是“会计理论”?关于什么是会计理论,西方通常有两种不同的说法:首先,“会汁理论是―套以原则为形式的逻辑推理,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能用来评价、开拓和完善会汁实务的通用观点所构成的―套前后一致的合理的原则”。根据这种说法必然认为对会计原则的研究就是对会计理论的研究。其次,“会计理论是一套由前后一致的会计假设、会计概念,会计原则所组成的概念框架”,(Robertw.ingrain,1997)用来解释会计实务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或者为什么可以用其它办法的理由。这些理由就构成了会计理论。根据这种说法可以看出会计理论是个多层次的结构。笔者倾向于第二种说法,但认为会计理论的概念框架似乎还应加上会计概念、会计对象、会计职能、会计目标以及会计内容。会计理论是人们在理性的高度上对会计实务的规律性的认识;它一旦形成,必然又会反过来指导和影响会计实务。这就充分证明了:西方的会计原则既是会汁实务应遵循的规范和标准,也是会计理论中的―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人说根据―个国家对会计原则研究的深度就可以对该国会计理论研究的水平进行评价,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这并不等于说会计理论的内涵只包括会计原则。另外,还必须指出,以上所述的会计理论实质上都是指的财务会计的理论;那么,作为现代会计的另―领域的管理会计,它的基本理论又将如何表述呢・艾哈默德・贝尔考依(ahamadBelkaoui)教授在其《管理会计基础》(1980)专著中,曾对管理会计理论作如下的描述:“管理会计理论可定义为运用来自不同的相关学科的―套基本假设和原则的观点来评价管理会计的技术”。这个定义强调了“运用来自不同的相关学科的―套基本假设和原则的观点”,突出了管理会计是一门边缘学科;但易使人误解管理会计本身并没有一套前后一致、首尾相贯、浑然一体的会计理论体系;同时对其理论的目的只提“用来评价管理会计的技术”,似乎也不够全面。李天民教授认为管理会计理论可定义为“是―套由前后一致的管理会计对象、管理会计职能、管理会计目标、管理会计基本概念、管理会计基本假设、管理会计原则所组成的概念框架,用来解释、评价、指导、开拓和完善管理会计实务。”这一定义基本上涵盖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而且指出这些理论应该是“前后一致”的“概念框架”。但在阐述上给人一种似乎杂乱之感,好像管理会计理论无先后顺序与内在的逻辑。而笔者结合前面对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研究起点的研究认为,环境管理会计理论的定义应该是:“环境管理会计理论是一套适应经济环境的前后一致的环境管理会计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两个层组成的;它是以环境管理会计目的为起点,由环境管理会计的本质、环境管理会计职能、环境管理会汁对象、环境管理会计的基本程序和方法组成的基础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的环境管理会计目标、环境管理会计原则以及环境管理会计确认、记录与报告所组成的概念框架,”根据以上的定义,我们可以将环境管理会计理论框架及其要素设计如下:

现对(图2)作以下说明:(1)我们主张将环境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划分为两个层次,即环境管理会计基础理论与环境管理会计应用理论。理由为:前者是关于环境管理会计活动最一般,最本质的理论概括,后者由前者延伸而来,是直接用来解释、评价和指导环境管理会计实务的理论范畴。二者的区别在于:一是环境管理会计基础理论的目的在于帮助人的正确认识环境管理会计,体现环境管理会计活动的一般规律;而环境管理会计应用理论的目的则是说明如何做好环境管理会计工作,直接指导环境管理会计实践。二是环境管理会计基础理论受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不大,内容较为稳定;而环境管理会计应用理论则与社会经济环境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发展较快。(2)环境管理会计的基础理论应包括环境理会计的目的,环境管理会计本质、环境管理会计职能、环境管理会计对象和环境管理会计程序与方法。有关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是:环境管理会计的目的决定了环境管理会汁的本质与职能(如前所述),而环境管理会计的职能作用于环境管理会计对象,而对环境管理会计对象进行反映与监控就应采用环境管理会计的基本程序和方法进行如(图2)所示,环境管理会计应用理论,是在环境管理会计基础理论上由此引申而来,环境管理会计的目的、本质、职能决定了环境管理会计目标,由环境管理会计目标决定环境管理会计假设。环境管理会计假设因环境管理会计目标存在而存在,随着环境管理会计目标发展而发展。

作者简介:

颉茂华(1962-),男,内蒙古四子王旗人,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篇3

「关键词管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局限性;必然性

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科学技术快速进步,国际竞争日益激烈,顾客需求不断变化,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企业运营环境的巨大变化和战略管理理论与实践的蓬勃发展为我们重新审视管理会计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传统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的脱节问题驱使我们加强对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上的研究,建立符合管理会计发展规律的理论方法体系,以便很好的指导实践。战略管理会计是“为企业战略管理服务”[1]的会计。它不是管理会计的一个分支,而是传统管理会计在新的市场环境和企业管理环境下的发展。它从战略高度,围绕本企业顾客和竞争对手组成的“战略三角”[2],既提供顾客和竞争对手具有战略相关性的外向型信息,也对本企业的内部信息进行战略审视,帮助企业的领导者知己知彼,进行高屋建瓴式的战略思考,体现了现代管理会计新的发展方向。从管理会计时展到战略管理会计时代,既有理论和规律上的“应然”,更有企业现实运营中的“实然”。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概念的界定及其特征

对战略管理会计概念的界定,国内外学者的认识尚不统一,然而都反映出战略管理会计的一些基本特征,即重视外部环境和市场、注重整体等。笔者认为,战略管理会计是指为企业战略管理服务的会计信息系统,即服务于战略比较、选择和战略决策的一种新型会计,它是管理会计向战略管理领域的延伸和渗透。具体说,它是指会计人员运用专门的方法为企业提供自身和外部市场以及竞争者的信息,通过分析、比较和选择,帮助企业管理层制定、实施战略计划以取得竞争优势的手段。战略管理会计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对传统管理会计的否定和取代,而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对传统会计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战略管理会计的宗旨立足于企业的长远目标,以企业的全局为对象,将视角更多的投向影响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与传统管理会计相比,战略管理会计有以下一些特征:

1、战略管理会计提供更多的非财务信息

战略管理会计克服了传统管理会计的缺点,大量提供诸如质量、需求量、市场占有份额等非财务信息,这为企业洞察先机、改善经营和竞争能力、保持和发展长期的竞争优势创造有利条件。这样既能适应企业战略管理和决策的需要,也改变了传统会计比较单一的计量手段模式,因此,有人提出“战略管理会计已不是会计”[3]的观点。

2、运用新的业绩评价方法

传统管理会计绩效评价指标只重“结果”而不重“过程”,其业绩评价指标一般采用投资报酬率指标,忽视了相对竞争指标在业绩评价中的作用。战略性绩效评价是指将评价指标与企业所实施的战略相结合,根据不同的战略采取不同的评价指标。而且战略管理会计的业绩评价贯穿于战略管理应用过程的每一步中,强调业绩评价必须满足管理者的信息需求。

3、战略管理会计运用的方法更灵活多样

战略管理会计不仅联系竞争对手进行“相对成本动态分析”、“顾客盈利性动态分析”和“产品盈利性动态分析”,而且采取了一些新的方法,如产品生命周期法、经验曲线、产品组合矩阵以及价值链分析方法等。

二、战略管理会计兴起的必然性

时代的变革导致企业经营环境变化,经营环境的变化推动管理科学的发展。顺应这一发展趋势,战略管理应运而生。战略管理一经产生,即以强调外部环境对企业管理的影响、重视内外协调和面向未来等为特点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4].企业管理观念和管理技术上的变化,对传统的管理会计产生巨大冲击。以战略管理思想为指导,对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加以完善和改进,将其推进到“战略管理会计”的新阶段,是逻辑和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1、基于理论角度的战略管理会计产生的逻辑必然性

(1)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发展和管理决策理论与技术密不可分,把战略因素引入管理会计分析体系,发展战略管理会计是现行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的一个非常值得同时又是非常自然和符合逻辑的扩展。20世纪40年代盛行的成本会计未能把20世纪50年代已经开始流行的决策分析框架纳入其体系中,因而缺乏决策相关性。这导致管理会计取代成本会计成为一种新的决策框架。战略管理这一新的决策分析范例的蓬勃发展,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现行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并普遍认为其缺乏战略性。传统的管理会计不能提供诸如企业所处的相对竞争地位的信息,提供有利于企业竞争战略调整的会计资料,达到预警目的。事实上,“传统的管理会计只从短期的观点出发,依据投资报酬率和其他财务数据进行管理”[5].因此,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将战略的因素引入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中,从而将其逐步推向战略管理会计的新阶段。管理理论中出现的战略管理理论、全面质量管理、柔性管理思想,经济学中的委托理论,行为学派的行为理论和权变理论等,特别是管理会计方法的发展为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2)“信息技术的进步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2].战略管理会计提供的战略管理信息是多维的。从时间区间上讲,它跨越历史、现在和未来;就会计主体而论,它涉及会计主体及其竞争对手的内外部会计信息;依会计信息的形式来分,它提供的既有财务信息也有非财务信息。传统管理会计把工作的重心放在企业内部管理与运作,在成本控制方面主要是采取降低成本措施来实现成本控制的目的,力求在工作现场不浪费资源、节能降耗、防止事故,以招标方式采购设备和原料,这些都属于降低成本的初级形态。在预测与决策内容上,传统管理会计把模型应用和结果计算放在首位,忽视模型应用的前提分析和取数过程,以致影响了支持预测、决策信息的准确性。在业绩报告内容方面,传统会计所提供的信息更多的是财务信息,忽略了非财务信息对企业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管理会计有可能以较低的成本及时提供战略管理所需要的上述信息。另外,成本更低、使用更方便的信息技术将会越来越多的用于解决管理会计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管理会计人员就可以将更多的精力用于解决战略水平上的问题。从这种意义上讲,信息技术把管理会计推向了战略管理会计新阶段。

(3)研究战略管理会计也是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目前管理会计研究主要集中在介绍引进国外的最新研究成果上,西方国家管理会计的研究与发展具有高度发达的经济背景,我国管理会计的研究与发展应当立足于自身的经济条件,建立在自身的经济、社会环境的基础之上。管理会计的一些方法是在实践中得来的,是经验的总结,而有的方法、概念和模式是借鉴经济学和统计学得来的,如回归分析、边际成本、经济批量、经济成本等。引入这些方法是管理会计的进步,但实际运用这些方法有一定的难度。在管理会计中导入战略管理的思想,实现管理会计功能上的扩张,是管理会计发展的必然结果。事实上,企业中的各项决策和计划以及为实现其战略目标所采取的一些措施,不仅与现代管理会计所确定的控制内容与目标密切相关,而且它们的实现也都离不开管理会计功能作用的发挥。再者,现代管理会计的重要历史使命也在于服从企业战略经营和战略管理的需要,其工作重点也应放在配合企业的战略管理措施的实行方面。

2、基于企业经营环境角度的战略管理会计的现实必然性

(1)企业的内外部环境是管理会计进行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企业环境复杂多变需要战略管理会计。会计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决定了战略会计的形成和发展。会计是在其各种环境下孕育成长起来的,当会计环境变化时,会计必然作出相应变革。“不同发展阶段的会计有着不同的客观条件,如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还包括会计内在本身的条件,即会计理论水平和会计人员素质”[6].这些因素中,经济环境对会计模式起着主导的作用。从单式簿记到复式簿记,从自由放任的会计核算到会计准则的出现,从各国会计自成一体到会计国际化的趋势,都无不体现了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的要求。当战略管理深入企业管理之后,借鉴战略管理的思想,提出战略管理会计这一范畴进行研究无疑是非常必要的。它将有利于进一步深入考察企业环境对管理会计的影响和作用,从而使管理会计的眼界更加宽广,以至于适应企业战略管理的要求。

(2)研究战略管理会计也是我国企业管理的需要。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使得企业间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的经营管理环境也由封闭走向开放,由死板走向灵活,企业的战略管理日益重要,而战略管理需要信息系统的支持,现行的管理会计是不能实现这一目标的。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使人们认识到传统管理会计不能适应制造和竞争环境的变化,如不能考虑新环境中成本形态的变化,在实务中“从属于”财务会计,扭曲了产品和劳务的真实成本;不能反映质量、可靠性、生产的弹性、顾客的满意程度等一系列与企业战略目标密切相关的指标;缺少重视外部环境的战略观念,不能提供成本、价格、业务量、市场份额、现金流量等方面相对水平和变化趋势的会计信息。而战略管理会计则可以弥补传统管理会计的缺陷,可以为企业从战略的角度审视企业的组织机构设置、市场营销、资源配置。从整体上全方位的迎接管理会计面临的挑战。

三、构建战略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思考

战略管理会计在国外是个新兴研究领域,其完整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尚未建立,国内研究亦刚刚起步。笔者认为,从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过程和特点看,战略管理会计体系是围绕战略管理展开的,应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

1、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环境对于企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企业发展提供机遇,另一方面又制约企业的经营活动,甚至可能会带来风险。企业必须充分适应环境变化。在高新技术迅速发展、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企业对环境变化的敏感程度和反应能力以及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前景。与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相关的会计信息,不仅包括企业内部信息,而且应该包括与外部环境相关的信息。战略管理会计对与企业外部环境因素相关的信息进行搜集、整理的目的在于使企业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修改原有发展战略,制定新的发展战略,使企业战略能够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之上。如战略管理会计通过分析、判断经济周期的变化情况来确定最近的投资,又如技术进步既可以创造新市场,产生大量新型的和改进型的产品,也使得现有的产品与服务过时。不论属于哪一种情况,技术环境因素的变化会改变企业在产业中的相对地位及其竞争优势。因此,战略管理会计必须根据企业特点及其所在的行业特点,关注宏观环境的变化,研究与判断宏观环境变化可能带来的机会与威胁,提供相关信息,并对可供采取的管理措施提出建议,使企业战略建立在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分析的基础之上。

2、企业价值链分析

企业产品的生产过程是价值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费用发生过程和产品成本形成过程。企业将产品移交给顾客时,也就是将产品的价值转移给顾客。价值是一次移交的,但产品的价值却是在企业内部逐步形成、逐渐累积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有序进行构成了相互联系的生产活动链,生产经营活动链也就是企业的价值链”[7].企业的价值活动可以分为两大类: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活动涉及物质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中的各种活动。基本活动可以划分为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销售、服务。内部后勤是与接受、存储和分配相关联的各种活动,生产作业是与将投入转化为最终产品相关的各种活动,外部后勤是与存储和将产品发送给买方有关的各种活动,市场销售是与提供一种顾客购买产品的方式和引导他们进行购买有关的各种活动,服务是与提供服务以增加或保持产品价值有关的各种活动。价值活动是构筑竞争优势的基石,对价值链的分析不仅要分析构成价值链的单个价值活动,而且,重要的是,要从价值活动的相互关系中分析各项活动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价值链分析的任务就是要确定企业的价值链,明确各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效率,增加企业降低成本的可能性,为企业取得成本优势和竞争优势提供条件。

3、企业成本动因分析

成本动因即是引起成本发生变化的原因,多个成本动因结合起来决定一项既定活动的成本,一项价值活动的相对成本地位取决于它相对于重要成本动因的地位。对成本动因的细致划分难以穷尽,但从战略高度看,影响成本发生深刻变化的是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更具有战略意义的成本动因,如规模经济、生产能力利用模式、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及其相互关系、时机选择、企业政策、地理位置等,这些成本动因对企业的成本发生持久的影响。企业特点不同,具有战略意义的成本动因也会有所不同。这些成本动因或多或少能够置于企业的控制之下。识别每种价值活动的成本动因能够明确相对成本地位形成和变化的原因,为改善价值活动和强化成本控制提供有效的途径。由于企业的特点、条件不同,在进行成本动因分析时,除了要认识一般的成本动因外,还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分析对企业影响重大的成本动因。

4、企业业绩综合评价

从战略角度看,企业竞争能力受到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和竞争态势的强烈影响。竞争使企业经营的不稳定因素越来越多,市场增长、顾客需求、产品生命周期、技术更新等的变化速度大大提高,如何以最直接、最简便的方式满足顾客需求,如何构造企业组织体系以便能够对环境变化作出灵敏反应,如何在激烈竞争中获得优势是管理当局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传统的业绩财务计量方法受到挑战,需要在业绩的财务计量基础上,对业绩进行综合评价,以便从更高层次上对企业的业绩进行更为全面的评价。业绩的综合评价包括业绩的财务计量和非财务计量两个方面。“业绩的财务计量在传统上占主导地位”[8].然而,当竞争环境越来越需要经理们重视和进行经营决策时,像市场占有率、革新、顾客满意、服务质量、业务流程、产品质量、市场战略、人力资源等非财务计量指标便被更多地用于衡量企业的业绩,在企业业绩计量方面起着更大的作用。业绩的非财务指标必须结合公司的行业特点、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加以确定。不同行业的企业和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其目标、使命和战略各不相同,其业绩衡量指标也不尽相同。

「参考文献

[1]余绪缨管理会计[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9:112

[2]余海宗战略管理会计述论[j]成都大学学报(自科版),2001,(2)

[3]shankandvgovindarajanstrategiccostmanagement[m]thefreepress,1993:76

[4]王德中企业战略管理[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52

[5]孙茂竹管理会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43

[6]中国会计学会管理会计与应用专题(1999)[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40

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篇4

(一)内部控制体系与管理会计具有相同的产生基础

管理会计源于现代管理学,是会计学与管理学两大学科的有机结合,是管理学理论在企业的经营实践中的应用,主要以服务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为自身目的。而内部控制则是源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经营者和所有者分离的现状,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自身发展,就必须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建立起合理的自我审查、制约、调整机制,以防止企业内部滋生出营私舞弊的现象,影响企业发展。从内部控制体系与管理会计的产生基础和目的上来看,两者都源自于企业对于内部管理的需求,具有相同的产生基础。

(二)内部控制与管理会计具有一致的目标

内部控制与管理会计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虽然管理会计是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管理、分析与评价,即以将企业的运营价值化管理,侧重点是为企业提供有用的财务管理信息;内部控制是企业的内部制衡机制,旨在帮助企业资产、信息等方面的安全,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但实际上内部控制与管理会计的目标都是为了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从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两者的目标具有一致性。

(三)内部控制和管理会计在内容和方法上具有相通性

内部控制和管理会计都是以企业的经营活动为依据,以提升企业效益为根本目标。其中内部控制包含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财产保护控制、授权审批控制、绩效考评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运营分析控制、预算控制等,管理会计的内容忽然方法包括考核、预测、控制等,虽然两者侧重点不尽相同,但是管理会计和内部控制在许多方面都相互渗透,因而两者在内容和方法上具有相通性。

二、在内部控制体系中运用管理会计的必要性

现代经济体制的变革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企业在会计制度和管理制度上的不断变革,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交叉、联系越来越紧密,只有各部门相互配合,才能促进企业更好发展。在现代企业经营模式中,会计与管理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由于管理会计不仅仅是对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核算,还要对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管理,为企业经营做出预测、评价等。因而,管理会计工作的顺利展开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因而管理会计工作的进行需要内部控制体系的支持,如果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不到位,就会导致管理会计数据获得比较困难,从而影响管理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只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完善,才能保证管理会计工作顺利进行,才能使企业管理效率得到提升。同时,企业内部控制的顺利进行也需要管理会计的支撑,将管理会计的方法运用于内部控制的实践当中,能使得内部控制机制更加完善,工作效率更加高效。虽然,近年来我国大多数企业都十分重视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但是大多数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都还在制度建立阶段,管理会计是一种能有效提升内部控制效力的重要手段。管理会计和内部控制体系的相互融合能够进一步完善企业的管理机制,将管理会计运用于企业的内部控制能将企业内部控制切实落实到企业的运营实践中,使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更加完善,两者的结合不仅有利于企业内部完善的控制机制的构建,更有利于企业管理目标的实现,能够切实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综合管理水平。

三、内部控制体系下管理会计的应用建议

(一)将成本性态分析应用于成本控制

成本性态分析是管理会计的重要分析方法,在成本性态分析中将成本分为混合成本、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它是通过研究业务量与成本之间的关系来对业务量变动对成本变动的影响加以把握。将成本性态分析应用于企业的内部控制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成本控制,能够有效帮助企业从数量上掌握业务量和成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能够更好的发挥企业潜能,使企业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有效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二)将CVp分析应用于全面预算和成本控制

CVp分析作为管理会计中的一种重要的分析方法,实质上是一种研究企业业务量、成本及利润之间的变量关系的一种数学方法。它通过揭示销售量、固定成本、单价、变动成本、利润、销售额等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来为企业提供决策、规划、预测等所需要的财务信息。在企业的内部控制中可以利用CVp分析进行盈亏临界点预测、利润预算编制、目标利润规划,对保证目标利润实现所需要的目标销售量和目标销售额进行预测,从而为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制定出合理的计划,从而控制目标成本,提高企业效益。

(三)将经济批量模型和aBC分类法应用于资产管理控制

所谓经济批量是指使企业的存货相关成本最低的每批次生产数量或者购进数量。将经济批量模型应用于企业存货控制的成本控制当中,通过对缺货成本、寻获取的成本和仓库管理成本等相关成本的分析计算,用经济批量模型的方法来决定进货的批次,从而有效降低成本。aBC分类法即按照相关标准将企业存货按照aBC进行等级分类,从而对存货进行重点管理。这样有利于企业在存货较多的情况下分清主次,对存货进行合理高效管理。

(四)将责任会计运用于企业内部控制

责任会计的主要内容包括编制责任预算、设立责任中心、进行业绩考评等,是管理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目前,多数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主要建立在管理阶层,这容易导致企业无法有效的对非重大风险进行合理预防、无法有效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等弊端。在内部控制体系中运用责任会计制度,能够使工作人员权责明确、统一,有效提升员工积极性,从而使企业效益得到提升。

(五)将货币时间价值应用于对外投资控制

货币时间价值理论是管理会计的重要理论,在货币时间价值理论中,资金在不同时间点上具有不同的价值。因而,价值比较必须将不同时间的资金折合为同一的时间点的价值。货币的时间价值是企业管理者在决策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因素。将货币时间价值引入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中,有利于企业在做出对外投资决策时充分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对投资的影响,从而更好地进行企业投资评估,降低对外投资风险。

四、结束语

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篇5

【论文摘要】文章主要分析了管理会计的方法体系和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以期对管理会计的发展进行理论上的指导。

一、管理会计的方法体系

1、模型模拟方法在管理会计研究中的广泛应用

模型的作用就在于利用它可以加深对事物本质的了解。模型化实际上是一种实验方法,由于管理会计研究对象,尤其是社会系统具有的复杂性以及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使得管理会计研究注重模型模拟方法,即运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对被研究的对象进行比较精确的定量描述,对有关资料进行加工、改造,找出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以提高预测的科学性,为最优化决策提供依据。常用的模型主要有存货控制模型、利用线性规划进行最优决策的模型、量—本—利分析模型等。这些模型把复杂多变的现实单纯化、抽象化,从而有助于对对象的认识。但是,它存在一定的缺陷。模型的构建离不开一定的假设,而这些假设和实际情况经常是不相符的,其次,为了兼顾各种决策变量,模型日渐复杂化,难以为决策者理解和掌握,从而也就脱离了实际。

2、注重实证研究

管理会计的务实性决定了管理会计研究需要进行大量深入细致的调查、考察、访问与科学的实验设计,需要获得反映管理实务的信息资料并加以科学的分析,实证研究相比规范研究而言,在管理会计领域更有用武之地。但是,这种研究也有其局限性。因为以经济学为基础的实证研究主要是以计量经济学为主要技术手段,且计量经济学方法基本上属于“线性分析”的范畴,而实际中对一些管理会计系统变量关系的“线性假设”缺乏客观依据。再加上这种研究方法忽视了管理会计系统中社会人文因素对研究变量的影响,使得管理会计信息和管理决策之间的相关性降低。为了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和现实需要,更好地解决现代管理会计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许多专家学者提倡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实地研究”和“案例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方法是研究人员通过对一些成功企业经营管理的有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写出详细的研究报告和有关分析结果,并以此指导管理会计实践和管理会计教学的一种研究方法。

3、注重跨学科研究

管理会计的本质是把会计信息运用到管理中,其目的是提高企业内部管理决策水平,因此它必然与管理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等学科关系密切。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方法结构被引入管理会计,产生了管理会计中诸如“经济人”、“相关成本”、“机会成本”、“边际成本”、“边际收入”、“增量现金流量”等许多十分重要的概念,奠定了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基础。在这些理论概念和方法基础上,管理会计的研究向着精密的数量化技术方法的方向发展。高等数学、运筹学和数理统计学的许多数量方法被引入和应用于管理会计决策与控制模型的构建和使用之中。经济学的人说应用于管理会计研究,就产生了“委托—”模型,通过该模型可以确定最佳激励方式和业绩考核方案。科学管理理论运用于管理会计,创造了盈亏平衡分析、量本利分析等科学方法,西蒙的决策理论提出了“令人满意的”准则取代最优化的决策准则。组织行为理论认为人是有感情、思想、需求、好恶的“社会人”,在管理会计决策、计划与责任会计中都具体反映了组织行为理论的应用。

二、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的讨论

我国管理会计研究应立足于我国企业实践,超越“就会计论会计”的局限,应用多种理论和多种研究方法,研究和解决企业实践需要解决的问题,总结企业管理会计实践经验口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是推广与发展管理会计的根本途径。

1、中国管理会计的定位——以效益为中心的成本动态管理

西方国家管理会计己经发展到一个较高的水平,这与其经济发展水平、企业管理水平是相一致的。我国的管理会计应定位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密切结合中国企业实际情况,便于广大会计人员、管理人员操作运用这一水平上。如前所述,在中国管理会计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成本管理是运用最多,最有群众基础的。因此,以成本及其管理为基础,努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符合我国目前企业界对管理会计的普遍认识的,管理会计并不完全是泊来的,而是在我国受到广泛重视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本管理。企业要想在市场中获得更大的利润,就必须树立成本确定市场的观念,充分发挥成本决策功能,这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成本管理还应与企业的整体效益联系起来,以动态成本效益观念看待成本及其控制问题,从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分析来看待投入的必要性、合理性,无论是成本的降低还是成本的提高,只要能够使企业的效益提高就是一种好办法,企业要从效益的角度去决定成本的升降,以效益为中心进行成本的动态管理。

2、传统管理会计的相关性依然存在

现代管理会计新的领域在我国还处于介绍探索阶段,新领域在我国很少得到应用。以决策会计为主的基础管理会计,由于相关性在我国并没有消失,我国目前是处于多层次的生产力和多层次的生产关系并存的状态,总体上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以决策会计为主的基础性管理会计内容在我国还没有过时,如应用得好,它必当促进我国企业管理水平。一方面,我们对于传统管理会计技术与方法应大力推广;另一方面,对符合条件的相对发达的企业,鼓励其尝试使用创新的管理会计技术方法并逐步实现自我创新。

3、中国管理会计的设计与应用,应加大政府指导力度

我国管理会计理沦和实践与西方存在很大差距,其重要原因是我国缺乏专门的管理会计机构,可建议把中国会计学会的管理会计委员会和中国成本研究会两个组织合并成一个独立的管理会计团体或组织机构;如果成立有困难,也可以在中国会计学会下建立一个管理会计二级分会,来组织、协调、指导我国管理会计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制订和颁布指导性的管理会计原则和规范。管理会计主要服务于企业内部,其信息的输出是基于管理上的不同需要而采取不同的形式,这一特性决定了管理会计受到法律的约束程度不会也没必要像财务会计那样严格,更没有必要制订统一的管理会计制度规范管理会计信息,但是,考虑到我国会计工作乐于应用法律规范的惯例,制订指导性的制度来引导企业管理会计的运行是十分必要的,至少我们应规定管理会计的原则,这对于管理会计的推广及创新是具有重要的意义的。此外,应尽快开展和组织注册管理会计师考试,为培养和造就我国管理会计专门人才、促进管理会计实务向纵深发展起应有的推动作用。

4、中国管理会计研究方法及其创新

中国式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很薄弱,对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仍局限于对国外理论的翻译介绍。如前所述,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也有管理会计的实践,但很少有人去认真加以总结,并把它上升到理论高度。进入80年代以后,我们主要是研究西方的管理会计动向,而忽略了对整个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研究,只有引进,而未对管理会计理论产生的社会经济环境联系我国的实际进行中国式研究,中国管理会计研究成果要走向国际,必须在管理会计研究方法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的研究方法应该是:深入企业实地,将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以实证分析检验规范研究的有效性,以规范研究对实证研究的结果加以解释和升华,即经验—规范—经验模式。它弥补了我国传统的规范研究方法因缺乏经验检验而实践性差的缺陷,也弥补了目前西方受实用主义影响重经验研究而不重规范研究而导致的案例研究难以推广的不足,综合了规范研究与经验研究各自的长处。经验研究充分发挥其科学性、客观性的特点,规范研究充分发挥其抽象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思维的特征,两种方法有机结合,既有利于企业生产经营的高效运行,也有利于管理会计的进一步发展口管理会计的中国特色不仅是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重大课题,也应当引起管理会计实务工作者的重视。本文从历史、文化、社会等层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考察和粗浅的思考,但是,管理会计的中国特色及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其内容及表现将会更加丰富,有待我们不断地研究和总结。

【参考文献】

[1]杨艳:会计管理方法在企业中的应用[j].现代商业,2008(23).

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篇6

市场竞争的全球化、以及买方市场的形成,给经营者产生了空前的压力。业务员在前方拼杀搏得一单,却又担心价格太低而赔本攒吆喝,全因当前成本心中没底;市场的生产资料

与成品的价格波动剧烈,由于销售订货或报价已经确定,不知道生产出来是否还有盈利。

面对如此市场环境,企业急需及时掌握自己生产过程中每个加工单的日成本情况,及时把握销售订单的边际贡献,以动态地对经营风险进行控制。但是传统的成本会计无法进行很好的支持,因为传统成本计只能按月获得历史成本,当前市场即时成本很难获取,标准成本与成本定额制度的建立也多以会计期为调整时点,没有相应的机制来保证动态即时成本的获取。作业成本制度的构建则是解决成本项目结构中,特别是制造费用相关项目,分配方法的合理性问题,是部分的改进,而且还是建立在历史成本核算与会计分期为前提的。

二、动态成本体系构建的诉求

销售的控制,无论是按单生产还是现货销售,在订单洽谈过程中,到底该订单是否盈利,订单的盈利能力如何,不是看历史成本,而是看当前市场价立即采购材料进行生产加工该产品是否盈利。对于按单设计的订单,还需要根据实际的bom结构进行成本构成分析。

生产的监控,对于备货生产,在成品的价格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要充分监控生产计划执行过程中,各种生产资料价格变动对制造单成本构成的影响。

目前实施动态成本管理的企业已不再鲜见,如青岛钢铁控股集团的“五个日”全控联动管理思想与管理模式、天津利丰源达日成本核算管理、江西铜业集团的成本要素行情分析、东方希望集团饲料类公司的销售订单贡献毛益分析与禁止无边际贡献销售。

以前的成本管理,都建立在会计分期的基础之上,进行研究与应用。突破会计分期的束缚,突出强调成本对于决策的时效性,即时获取成本构成资料,这就是动态成本。

三、如何实施动态成本

动态成本区别于历史成本,严格意义上讲动态成本应该是一种即时重置成本,也就是按当前市场的材料实际价格与当前的工费成本核定的,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动态变化的。在实际成本项目变化不大的情况下,特别是按单定制的需求下,也可以按标准成本进行动态核算分析。

其构成应该以成本构成要素的行情变化登记为基础,以动态成本核算为核心,支持是否接单的决策与生产过程的成本监控。

图1:动态成本的体系结构

四、成本管理进入第四阶段

成本管理从传统的历史成本核算阶段,发展的以成本预测、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等完整程序所构成,强调标准成本与定额成本管理的阶段,再发展到为精确期间费用核算为核心的作业成本阶段。但现代企业管理对成本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更精确地指导管理。

图2:成本管理的发展阶段

为更好地支持管理,提高成本管理对管理支持的时效性,作为成本管理的下一个阶段,必将是以动态成本管理为主题的发展阶段。

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篇7

关键词:现代企业制度;企业财务会计管理;重构

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为了生存与发展,内部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与重构,这样才能够跟得上时代的脚步,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会计管理体系作为企业制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其重构显得更加迫切,并且财务会计管理制度的构建必须要符合企业整体管理的大方向,做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财务会计管理体系重构在现代企业中的重要性

1.在企业进行经济活动的过程中,会计工作者要将活动的经济性作为重要的内容,从企业经营决策中获取有效的财务信息,并为下一步企业经济活动制定科学化的会计策略,然后企业财务会计人员要构建自主经营,稳步发展得到企业财务管理体系,而在这个体系中要充分体现出财务会计人员的主体地位,要明确保障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降低产品资本投入,这样才能够凸显企业优势,在这环节中会计与财务的参与是不可被忽视的。

2.财务会计人员是构成企业管理体系的要素,企业需要明确岗位职责,将工作体系中不同的环节与任务落实到位,保障财务会计岗位运行的稳定,这样久而久之财务会计人员自己的专业素养也会提升,进而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动力与支持,完善创新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体系的好处之一就是提高财务会计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企业发展。

3.财务会计管理体系的重构不仅仅能够有效提升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同时也会极大的促进企业管理工作的开展,正是因为会计人员在企业财务中所占据的位置非常关键,因此其素质也必然与企业发展相互联系,目前我国企业需要的是复合型财务会计人才,企业越是发展,对于这种人才的需求量就越大,所以积极开展财务会计管理体系的重构,对于企业财务会计整体队伍的建设也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4.财务会计管理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重中之重,因此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前提下,不断完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是符合市场法律规律,规避财务风险的重要举措,在财务会计管理制度重构的过程中,企业应对外部挑战的实力也会提升,企业预测风险的能力也会提升,这是新时期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体系的构建

在了解认识到现代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之间的重要性之后,能够体会到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继续改革的迫切性,为了能够更加符合时展的规律,促进企业的发展,积极进行财务会计管理体系重构是非常必要的。

1.财务会计管理与管理制度之间的关系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体系重构,首先需要明确的就是企业现代管理制度与财务会计管理之间的关系,具体进行如下分析:

首先,企业内部管理与企业风险管理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其企业风险与财务会计管理不可分割,企业内部管理不当,必然会导致企业风险加剧,造成经济损失。

其次,企业内部包括企业风险、经营效率以及经营效果等方面,所以说企业内部的影响范围广,作用大,内部财务风险的控制基本依赖于企业内部。

最后,一旦企业出现财务问题,必然会导致企业盈利能力降低,资金不足,资产负债率提高等众多问题。

综上所述的种种问题都直接影响这企业内部管理的开展,企业财务风险与企业内部管理是相互联系的关系,同为企业服务,财务风险是目的,企业内部是手段,财务风险的规避离不开企业内部。

2.具体措施分析

(1)赏罚分明,提高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的有效性。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制定必然与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相适应,而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制度的重构首先明确的一点就是管理上的有效性,只有确定了这一点才能够保障管理人员的行为是符合企业管理大方向的。而赏罚分明实际上最为直接的作用就是帮助那些管理意识落后,素质不高的工作人员认识到自身的缺点,并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而对于那些表现突出的员工给予鼓励与奖励,是对他们能力上的肯定,也是激励他们继续努力的策略。

(2)健全会计各项法律法规,保障企业的财务管理职能有效发挥。许多的企业会计在企业财务管理中扮演着偷盗者的角色,他们不断膨胀的对金钱的欲望使企业的财务监管形同虚设。所以建立健全相关的财务监管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同时立法部门和政府的有关部门还应该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从而保障财务管理更好的进行。笔者在此有如下的几点建议仅供参考:其一,制定规范时候要以当事人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以考量,对于其犯下的错误针对性的进行惩罚,而不是一锤定音。其二:有关执法监管部门要加强执法意识,认真执法,公平、公开、公正,执法人员要严格要求自己,坚决打击违规操象,严厉惩处违法人员。同时执法人员的自身素质也亟待提高,这样才能避免出现串通一气,共同牟取不法利益的行为。

(3)加强内部管理,降低财务风险。加大企业内部各项会计法规的贯彻执行力度,是提高会计人员行为约束力的有效手段,会计人员的行为得以约束和管理,才能够保障会计信息的质量,实现会计信息的优化配置。众所周知不正确的会计信息必然会增加市场风险,阻碍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而作为市场主体之一的企业,企业财务风险与市场风险紧密相连,首先稳定外部市场环境,能够有效促进内部财务风险的降低,而会计制度作为一种行为约束的准则,能够有效规范会计人员的行为,保障会计信息质量,对于财务风险的防范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4)增强审计监督,进一步完善会计控制制度。在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过程中,审计监督力度的不断强化,也是促进会计及制度控制的重要方面,具体来说,企业中会计工作组织结构必须要进一步明确,理清会计业务中相应权限工作岗位的职能,建立一个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制定体系,从而有效控制一些违法行为的出现。然后,针对企业财产实物以及价值进行整合管理,会计部门不仅要将监督反映企业经营价值作为自己工作的重心,而且也要通过与其他业务部门的实物管理相结合,及时准确的对两者差异进行分析调查,将不利差异或错误扼杀在摇篮中。外部审计与内投标也为企业节省了较多的资金。

三、结束语

不管市场经济如何发展,企业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都是不可动摇的,只不过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应该对财务管理进行适当的调节和改变,从而使其能够更加符合市场发展的需求,并配合企业制度的各项要求,共同为企业的发展服务。通过大量的实践分析能够发现,我国近些年来在财务会计管理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构建高素质的财务会计管理队伍,提升财务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是企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内在动力,必须要坚持贯彻,认真落实。(作者单位:抚顺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页岩炼油厂)

参考文献:

[1]李雅瑾.也论现代企业会计管理体系的完善[J].民营科技.2010(10)

[2]张源.探索国企会计管理体系的创新方案[J].经营管理者.2013(26)

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篇8

现阶段,我国处在高速经济发展阶段。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同步化发展,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正逐步取缔传统模式。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主体,在瞬息万变、激烈竞争的市场中,应该建立现代化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管理会计理论体系进行完善与创新。针对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中的人员、管理、监察制度进行逐一调整与优化,确保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全面性、公正性与高效性,为我国企业的发展壮大再助东风。

2、现阶段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存在的问题分析

2.1、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缺乏优化性

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在我国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存在诸多的问题与不足性,需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剖析研究。首先,人们对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存在相对片面化认识,认为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就是简单的财务会计流程,并未认识到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实质性与意义性,对其理论体系的确立形成造成较大困难与阻碍。其次,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实际运用与理论探究缺乏有效的结合。该现象影响了数理统计方法与财务管理的实际应用的有效结合,对整体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发展与稳定造成较大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站在战略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将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时效性与作用性充分发挥出来,这样才更有利于整体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2.2、会计人员综合素质较低造成理论体系发展局限性

首先,会计人员是管理会计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有其相对的重要性与影响性。由于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形成较为滞后,部分会计人员综合素质较低,对其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实质含义并不清楚,在思想观念方面依然停留在传统阶段,进而导致了整体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形成发展局限性的产生,这种局限性制约着我国现代化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形成。其次,部分财务会计人员专业技能水平较低也极大妨碍了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发展。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离不开实际的财务会计运作,只有提升实际财务会计运作水平与技能才能更有力地促进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发展。因此,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低下对整体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发展形成起到决定性的影响作用[1]。

3、针对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优化对策

3.1、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养

企业的现代化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形成离不开人的因素。会计人员是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建设的基础保障。首先,树立以人为本、创新进取的理论体系理念尤为重要。因此,相关机构应该举办财务管理理论知识与岗位实践体验学习。将传统的会计管理与实际岗位实践相机结合,即会计电算化管理体系。其次,应该从多方面、多角度提升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与业务水平,使会计人员认识到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关键性与实质性。同时,应该打造会计人员在实际财务岗位管理工作中的独立性,做到秉公办理、实事求是。最后,通过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将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时效性与实际性充分发挥出来,进而对促进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2]

3.2、加大管理层的执行力度

现阶段,加强对企业单位会计电算化的统一管理势在必行。将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发展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结合,形成完善的现代化会计管理体系,即会计电算化理论体系,这也是我国现代化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发展的必然性与需求性。其次,应该增强相关机构对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重视程度。根据案例企业的实际现状与发展需求及时对管理会计理论体系进行创新与改革,使高层决策者能够充分认识到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重要性。最后,相关领导应该加大对审计部的支持力度,使审计部门具有相对的监察与督导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为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积极作用,运用理论学习与实践工作相结合的方式对审计人员进行综合培训,理论学习方面可以通过业务培训与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2]。

3.3、加强基础财务管理工作

首先,应该建立完善的会计财务管理制度。按照国家财务管理规范要求,结合自身案例单位实际情况,切合实际的将会计财务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其次,在网络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案例单位应该完善基础性电算化体系的建设,并通过财务软件将会计工作实现电算化与网络化结合,并对原始数据与更新数据进行细化整理与统筹共享,对数据的准确性与时效性进行认真鉴别,这也是对现代化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发展的重要保障与基础。最后,应该以基础财务管理工作为核心基点,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拓宽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发展途径与突破渠道,进而形成现代化、科学化、数字化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3]。

3.4、完善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现阶段,我国基本已经实现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设。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是当下较为先进的财务管理体系,也是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延伸,该体系注重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与组织合作,体系的基本概念是目标一致、合作开展、相辅相成。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落实也是促进财务与业务有效衔接的重要推动力。首先,决策者应该充分认识到全面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必须将体系建立以系统化、合理化、协同化与现实化的形式呈现出来,不能只是涂于表面的形式化。其次,针对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应该组建全面预算管理机构,并加强完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控制作用。其次,在相关财务风险处理方面,一定要切实履行财务风险管理相关规定,认真、从容、理性、科学的面对风险的来临,用实际行动实现风险降低最小化。

3.5、强化管理会计的界定

首先,要对管理会计进行合理性界定。界定的目的是为其更好地对管理会计理论体系进行研究,现阶段,我国企业存在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两种学科分类,部分人员对二者之间的区别与关系很难分清,而通过强化管理会计界定,可以更为清晰明了地掌握管理会计的实质内涵与意义[4]。因此,管理会计理论发展必须突破必要瓶颈,不能只局限于固定学科研究分析领域,对日后企业的实质发展需求与内部管理工作等诸多方面都应该进行具体研究,将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发展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基石与参考,进而为实现企业现代化财务管理与综合发展奠定坚实保障基础。

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篇9

会计监管理论结构的构建原则对其构建意义非凡,正确的构建原则,不仅有利于理论结构的构建,并且也是评价理论结构优劣与否的标准。会计监管理论结构的构建原则包括逻辑一致性原则、继承原则和前瞻性原则。建立会计监管理论结构的目的不仅在于解释过去,更重要的是预测未来会计监管理论的发展方向,指导会计监管实践的顺利进行。

一、会计监管理论来源于会计监管实践

从认识的一般规律来看,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又回到实践中接受检验。会计监管的理论研究同样如此,它是在近些年来资本市场会计欺诈失实现象泛滥的背景下产生的,也是在总结资本市场会计监管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因此,会计监管理论的研究启始于会计监管实践,同时也将推动会计监管实践的发展,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尽管目前一些会计监管理论研究成果在借鉴其他理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但是,这些研究成果同样也要与会计监管实践相结合,否则,这些理论毫无意义。

二、会计监管理论的会计主体构成

会计监管理论结构应该包括三部分内容:会计监管理论的研究方法、基础理论及应用理论。

1、会计监管理论的研究方法

会计监管理论的研究方法是会计监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会计监管理论体系中列为最高层次。因为,会计监管科学与其他科学一样,它的研究方法比起该门科学的原理和所得出的科学结论,在空间上更广阔,在时间上更为久远,是一种更为本质的东西。会计监管理论是一门交叉的学科理论,它融会了会计学、管制经济学、行为学等学科,在研究方法上,也将吸取这些学科所采用的诸如实证、博弈等方法。目前,学术界对会计监管问题的研究,基础理论侧重于规范和演绎等方法;应用理论则更多的采用博弈、实证等方法。

2、会计监管理论的基础理论

基础理论构成了会计监管理论研究的基石,包括了会计监管的定义、性质、动因、目标、会计监管的历史方位和理论方位等问题。会计监管的定义和性质界定了会计监管理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会计监管的动因分析了主张会计监管和反对会计监管等不同学派的理由;会计监管目标提供了会计监管理论的发展方向;会计监管的历史方位解决了会计监管发展演变的历史、国别考察及其发展规律;会计监管的理论方位解决了会计监管理论与其他诸如会计学、行为学、管理学等学科之间的关系问题。可以说,这些理论研究的成果不但是进行会计监管理论研究的基础,而且也是会计监管学学科建立的理论基石。

3、会计监管理论的应用理论

应用理论直接作用于会计监管的实践,包括了会计监管体系及会计监管的效果检验等内容。会计监管体系应该包括会计监管主体、客体、手段、原则等内容。这些会计监管体系的内容直接关系到其运行是否有效。会计监管主体的关键点在于设置何种监管主体及各个监管主体之间权利的分配;会计监管客体的关键点在于把监管的重点放在什么地方;会计监管手段的关键点在于采用何种有效的会计监管手段;会计监管的原则的关键点在于即会计监管过程中应遵循的准则等等。

会计监管效果检验从属于会计监管应用理论,同时也是连接会计监管体系与会计监管实践的一个桥梁,包括了检验方法和检验内容。目前,采用的检验方法主要是定性化的分析方法,定量化的分析有待加强;检验内容也主要集中于对会计准则颁布效果的检验,相信以后将逐步转向对会计监管主体变更和会计监管内容重新界定的检验。因此,就目前来看,会计监管效果的检验并不是有效的。人们往往在资本市场的会计出了问题之后,才采取措施,完善会计监管体系,加强监管,而不能事前采用有效的检验手段,找出会计监管的漏洞,以采取有利的措施。可见,会计监管的效果检验是非常必要且必须的,它能帮助我们找出目前会计监管体系存在的漏洞,做到事前预警,从而减少会计市场失败的损失。

三、建立循环的会计监管系统

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篇10

关键词:管理会计理论发展问题及对策

一、管理会计

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是管理会计的主要目的,它将一系列方法进行综合并加以运用,通过企业内部的财务会计资料和其他资料的整理和加工,给企业的管理工作提供参考数据,以便进行各项经济活动的规划和控制,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做出科学的决策。企业的财务管理中,管理会计的作用十分巨大,管理会计的核心内容是为企业创造价值,并且维护企业的价值。当企业同时出现业务和财务问题,就需要对这两个方面进行有机结合利用管理会计的相关知识,进行有效的解决,从而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一)建设不完善

对于管理会计的研究,我国学者只注重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积累管理会计实践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利用实践经验对理论进行验证;另一方面,则是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管理会计经验和理论体系,用以指导自身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进而指导企业具体的管理会计实践。在外国管理会计理论的引入中,主要是一些外国文献翻译或一些介绍类的文本,关于管理会计怎样形成理论框架的相关资料没有引进。虽然对国外的管理会计实践有一定的研究,但却局限于案例和特定行业,对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却不考虑,忽视其促进和完善作用,由于学习和借鉴存在局限,所以我国企业的管理会计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二)规范不统一

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中,对于财务会计的重视程度大,相关的会计准则和制度都比较完善,财务会计的账目核算以及会计的报告都有严格的格式规范,能够对不同时期和主体进行财务会计结果的对比。此外,针对上市公司,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新会计准则,财务会计理论和实践得到规范和约束,企业的财务会计理论研究得到促进。但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不同,管理会计具有很强的边缘线,没有财务会计受到企业的重视,企业对其没有统一的认识,对于管理会计的作用认识不到位,认为其工作仅是提供信息给决策人员,所以没有关注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规范的体系得不到形成,这是制约我国企业管理会计理论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理论实践脱节

由于我国企业对于管理会计的不重视,所以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建设中有很多的问题,理论的缺陷导致实践不能够进行有效开展,理论和实践脱节。如果仅是引入外国先进的管理会计理论,而没有联系我国企业管理会计的具体情况,管理会计理论的可操作性就会比较差。此外,通过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会计成功经验来看,企业利用管理会计工具工作,可以提升企业管理会计的价值,但我国的企业并没有对这些管理会计工具进行大规模的应用。

三、发展对策

(一)结合国情,构建体系

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管理会计起步比较晚,加上经济背景、所处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等的不同,管理会计工作的具体实践也会有所不同,所以我国企业的管理会计工作,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企业自身的情况。一方面要对管理会计的相关理论进行研究,然后利用理论进行典型案例的深入研究。根据我国企业的具体情况,科学地引入管理会计理论,并对西方管理会计理论体系进行相应的改造,加强其在我国企业中的可操作性,并且在企业的管理会计实践工作中发挥指导作用,促进企业的管理会计体系完善。

(二)构建统一规范

管理会计是将管理和会计这两个主题融合在一起的一门学科。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日常高频、标准化的财务核算工作将逐步被人工智能取代。普通核算型的工作中,人工成分将会越来越少,管理会计担当的监督和经营决策职能受到重视。随着管理会计重视程度提高和需求增加,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和规范化要求相应提高,虽然管理会计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企业的内部使用者,但这并不代表不需要完善的规范体系,构建规范体系,主要目的是使管理会计有更完善的体系,以便更好地开展管理会计工作。因此,企业要根据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成果进行完善体系的构建,大力规范企业管理会计的应用流程,以便企业实施的管理会计工作更加标准化。企业的管理会计实施,需要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因而需要规范和统一管理会计的准则,将行业内部实施的标准规范进行统一,构建一个规范的管理会计体系。此外还需要统一和协调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者的会计准则,以保证管理会计能够在实践中顺利实施。

(三)实践检验理论

上文已经提到,管理会计的实施,主要目的在于促使企业经济效益得到提高,促进其更好地发展。首先,对企业流程进行科学的设计和评估必不可少,这样才能强化企业内部的监管,预测企业的经营成果,帮助管理人员进行科学决策。除了大力完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外还需要开展实践活动,总结经验,分析市场,及时调整,积极适应,提升应用效果。管理会计理论的应用,需要扩宽应用范围和增强执行力度,对于种类繁多的管理会计工作,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采用最科学合理的管理会计工具来开展工作。

(四)系统整合

对科研院校的资源进行整合,有利于促进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开展,通过管理会计联盟的构建,做到学研结合,研究要积极合作与创新,以便研究成果能够快速地成为指导实践的理论工作。为了保证理论研究工作的开展,增加成本是必要的,为研究机构建立研究基地,开展理论研究活动,促进理论和案例的结合。此外,科研成果的评价方法也需要改进和完善,积极发挥团队作用,宣传研究成果,结合我国企业特色构建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提升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四、结束语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管理会计理论发展和完善经历了几十年,但许多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在未来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中,除了相关学者要对管理会计理论进行深入研究,企业管理会计的相关人员也要认真学习管理会计知识,进而提升自身的管理会计水平。同时,在企业管理会计工作的开展中,要结合企业具体情况,引入科学合适的管理会计理论及方法,这样才能发挥管理会计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岚,王章雪.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分析[J].中国市场.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