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物技术技术服务十篇生物技术技术服务十篇

生物技术技术服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2:10

生物技术技术服务篇1

关键词高中生物;信息技术;Flash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9-0121-02

1前言

传统的教学过程以教师的口传为主,教材成为学习过程中重要甚至唯一的依据和参考资料,教学方式基本局限于封闭式的填鸭式教学。这样的教学过程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当今信息化时代对教学的需要。此时,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产生和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笔者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引入并且实践于自己的课堂教学,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信息技术服务功能

教学情境的创设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在恰当的教学情境中才能进行自主的学习和思索,并且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融入所要学习的内容中来。那么,如何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教师要结合每一节课的相关内容来进行。

如在教学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这一内容时,有关“生命的起源”内容在教材中并没有引入,而这一部分内容又与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是紧密联系的,对于这一部分的疑问,学生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在教学过程中,从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课堂的可操作性出发,教师应该考虑构建学生知识的完整框架,对这一部分课本空缺的内容进行补充。

如何将这一部分内容在短时间内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单纯靠教师简单的语言表达是不可能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的,于是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借助网络视频剪辑,引入“历史场景”的模拟:在地球最原始的时候,是一个非常空旷的地方,出现了各种自然现象,如不能预料的电闪雷鸣、剧烈的火山爆发、彭湃的海洋,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原始生命开始了艰难而顽强的抗争。借助3D影像手段,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在这种看似真实的模拟状态下,学习兴趣瞬间被激发起来。教师可以在这个时候顺势提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学生很自然地就进入了学习的过程中来。

教学重难点的化解高中生物学中,很多的知识点都很抽象,对于一些基础比较薄弱、思维能力稍微差一些的学生来讲,单纯靠教师的表述是远远不能够化解这些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对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需要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如Flash从微观到宏观、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展示,在展示过程中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如在教学高一生物“生命的物质基础”这一部分内容时,其中涉及糖类、蛋白质、核酸等内容,很多是跟化学学科交叉出现的,学生理解时存在很大的难度。对此,笔者在引导学生理解“蛋白质以氨基酸为基本单位构成,肽链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构成蛋白质”的时候,借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准备过程中收集大量的照片,其中有肌肉发达的运动员的照片,有生物元素相关的一些照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先导入几张形象生动的照片,就是对这个运动员的整体身体结构,身体肌肉,构成肌肉的肌纤维、肌动蛋白以及链状空间结构进行系列展示,通过这一展示过程,提醒学生按照这一变化来研究用水解蛋白质的方法,认识其结构组成。这一教学过程,教师需要准备大量的图片、动画,并且要对此进行系列加工。在这种信息技术的服务下,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细胞的结构、染色质、染色体等内容时就简单多了。

又如“植物的光合作用”是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理解:为什么光反应中靠色素吸收光能使H2oo2+[H],使aDp+piatp?为此,教师可以上网下载相关的Flash课件,并且对这一课件进行加工后在课堂上演示:鼠标点击叶绿体基粒囊膜上的色素分子,在它吸收传递光能给中心色素分子后,这时就会让中心色素分子激发出电子,释放的电能就会使aDp+piatp;中心色素分子激发出电子之后,形成电子空穴,又从周围的水中夺取电子,完成H2oo2+[H]的转化过程。如此的展示,学生很容易理解原本不能够理解的教学难点[1]。

课堂容量的增加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区别于初中生物课堂的一个特点就是课堂容量大,尤其是在学期复习课时间紧张、复习任务繁重的情况之下,利用有限的时间给学生展示足够多的知识点。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无法达到这个目的,因此在复习课开展过程中,教师同样需要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要让学生将一章、一节或者一个系统的知识点串成知识链,教师就可以在课前整理本章节或本知识点的内容,构建成幻灯片展示的知识树或者是知识图表。在课堂上,教师展示之前,可以将知识树或者知识图表上面的重要内容做成空白,让学生在填空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回顾和识记。这是学生在短时间内实现知识回忆和总结的过程,能够锻炼他们的短时记忆和扎实复习功底,比较适合应用于复习课的教学。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服务于教师的教学过程,能够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在扎实、有趣的教学情境中实现对重难点的突破和对知识点的掌握。高中生物课中研究的知识点较多,往往都是抽象的,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信息技术手段的优越性越发凸显。当然,在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教师也应该注意把握“度”。

1)选择适合高中学生特点的信息技术手段。高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他们对事物的认知不仅停留在表面上,一些声音、光电对他们的刺激会引起他们对事物深层次的思考。因此,在选择信息技术手段过程中,教师必须心里有这一方面的考虑,以此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根据所学内容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信息技术手段是为了辅助教师在课堂上解决不能单纯用语言表达的问题,并非必需的一种教学手段。对此,教师所选择的手段一定要适合所教授的内容,而不能一味地为了信息技术手段而使用它。

3)根据所讲授的课型来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能够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将琐碎的知识点变成系统化的课型,需要选择信息技术手段;能够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将抽象的知识点具体化,便于学生学习的课型,需要选择信息技术手段;能够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的课型,需要选择信息技术手段。

3结语

总之,高中生物课中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要着眼于教学内容的基础,着力于从学生更好地学习出发,恰到好处地运用信息技术的诸多功能,真正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生物技术技术服务篇2

【关键词】信息通信技术服务业技术发展

一、信息通信技术对服务业增长的贡献

1..1iCt提高了第三产业的效率

现在是信息化时代,对许多企业意味着企业家可以利用相关技术降低各式各样产品的生产成本,最重要的是企业的运作效率可以被提高。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客户的需求而且可以促使企业的技术发展手段的革新。例如对作为第三产业中的保险业而言,它的业务的发展与拓展也主要是依赖于信息通信技术,在先进的通信技术支持下,保险业的相关工作人员才能为客户提供保质保量的服务,了解市场上相关领域与行业的最新的动态,并及时作出相应对策。

1.2Cit促进各行业间的合作

由于信息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行业之间的联系也更间紧密。许多传统的服务业模式被打破,新的服务业模式也在慢慢建立。具体变现在现代的服务业对企业员工提出更高的技术要求与服务质量要求。如现在的服务部门拥有了各式各样的自助服务,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中的工作人员工作量减轻。相反,工作人员需要满怀热情了解通讯技术的基本知识并且为顾客提供他们需要的服务。如我们去联通、移动营业厅或者是银行办理业务时,明显可以感觉到与从前的人工服务效率相比,自助服务提高了人工服务操作设备的时间。

1.3通信技术促进第三产业的就业

信息通信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技术领域,自然为人们的就业提供了相应的岗位,特别是相对学习信息通信技术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为他们提供了大工作量岗位而且对缓解就业压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信息通信技术更多的被运用在第三产业即服务行业领域,所以在第三产业从事相关房地产、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交通运输行业等相关服务人员,他们在信息通讯技术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需要学习新的技术支持以便能够适应新的岗位的需求。

二、信息通信技术对服务业发展的影响

2.1iCt在物流业的应用

物流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是将运输、储存、配送等几大功能结合的产业形式。特别是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以及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电子物流成为物流业发展的主流。现代的信息通信技术作为物流在网络信息平台的基础,物流业务才能达到健康快速的发展。我们在淘宝上购物后,如果想了解自己所买的商品现在被运输到哪里了,只需要在网上输入物品的订单号以及相关的信息就能马上掌握自己物品物流的位置。值得一提的是,在这种信息通信技术的支持下,全世界的物流业工作效率不仅得到明显的提高,而且在物品发生损坏时可以在第一时间找到损坏的时间地点以及相关负责人,总之物流业在通信技术的大力支持下提高了工作效率与服务水平。

2.2iCt在金融业领域的应用

由于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也明显加快。全世界的企业家都可以足不出户而能够顺利跟客户做生意,从而促进金融业的发展。我国就信息通信技术的优势资源运用到金融行业的发展的提议在08年已经提出,特别是近几年更是被运用到了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的地区。与此同时,信息通信技术与金融业的融合也成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的重要任务。

2.3iCt在旅游业的应用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部分人更加注重生活的质量从而选择出外旅游放松自己。与此同时,信息通信技术被广泛的运用与旅游业的各个环节,使得人们出国都变成一件比较轻松的事情。因为在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的基础上,更多人会在互联网上将旅游的车次、景点的门票、住宿的酒店等等先预定好。在想去旅游之前,也可以通过网上旅游信息的服务平台了解游玩的景点以及相关注意事项。

三、总结

生物技术技术服务篇3

社会化服务体系也是支撑体系,是保证农村商品生产赖以进行的系统和网络。它是由分属于不同部门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如:财金、社会保险、生产资料供应、产品收购、加工、销售以及技术等联系起来形成了这样一个体系。目前常常把具有多项服务功能的机构、实体或组织叫社会化全程服务体系。事实上任何一个功能齐全的组织也无法集整个农村商品生产的服务于一身,因而称为社会化服务组织更恰当些。有的服务组织和机构过去就有,但那是在自然半自然经济形态下产生的,其宗旨、功能、服务手段和范围与当前农村发展商品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需要改革和完善。面对整个农村的服务体系来说还需要重新构筑、健全、完善和进一步发展。

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一个大系统,下面包括许多小的系统,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或科技支撑体系即是它的小系统或子系统。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即是以科技为手段支持和促进农村产业发展的机构和组织所形成的系统。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其支柱之一。把社会化服务体系作为一个集,科技服务体系就是集中的子集。把农业科技站或科技先导型企业说成是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也是不够准确的,这些仅是科技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在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推后,个体民在自愿互利条件下重新联合的经济组织。它与社会化服务和科技服务有一定渊源,多数这类组织是在农民技术协会研究会等基础上,既进行自我服务(以科技服务为核心)又集资人股兴办经济实体,成为合作经济组织.因此以科技为支柱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也是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一种形式。

我国农村处于开始发展商品经济阶段,社会化服务落后于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制约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商品生产是社会化生产,需要商品市场来导向;商品生产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迫切需要依靠科技进步;为取得尽可能高的效益应有适度的经营规模;生产过程和产前产后需要各种服务。因此在商品经济发达,市场发育健全的国家发展商品经济也需要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服务和组织合作经济组织。我国农村商品生产刚起步,商品、技术及金融市场发育不健全,更迫切需要社会化全程服务。我国农村人口中文盲半文盲比例较大,劳动力的文化技术和劳动素质低;由于交通、通信不发达,农村人口素质低,农村信息闭塞;农村生产小规模分散进行,对采用先进技术既无力又无很高的积极性,无法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很难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社会、经济、环境效益。这些情况的存在严重地制约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开展社会化服务则是解决这些制约因素的重要途径。

我国农村经济比较落后,需要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最终还是要科学技术解决问题农村的社会化服务也必须以科技为支柱。

农村需要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的适川先进技术,需要良种、饲料、化肥、农林水利机具、农副产品加工设备等物化技术和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但在小规模分散经营条件选农民无力无积极性采用先进技术,难于接受技术服务。科学技术能否转化为生产力,关键在于把先进适用技术送到亿万农民手中通过社会化服务组织、合作经济组织作为接力,这种传递便可以较顺利地得到实现。社会化服务中科学技术的服务贯穿于个过程和全方位,除上述产中服务外,市场信息分析提供,生产的筹划,产品品种产量的预测;加工后产品的贮、运、销,甚至资金使用,物资供应无一不需科学技术的指导和论证全程服务体系的形成也是科技长人农村的过程。科技的支柱作用使服务体系具有凝聚力和吸引力.促进服务体系的发展;服务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为科技长人农村,农村采用先进技术与技术服务创造了适宜的环境和条件许许多多的实践都充分证明了这一事实。

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农村改革大潮中涌现出来,显示了它的生命力。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仟制,家庭仍是农村生产独立细胞的情况下,通过服务组织的粘结和联合将分散的经营和生产变为联合群体;社会化服务做为农民独立进行商品生产的自主性与社会需求的统一性的结合部,使农民个体的积极性和生产群体的功能(大于个体功能之和)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对促进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农户与服务组织联结或农民自身组成合作经济组织,叮使资金、技术、劳动下具、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实现优化组合;技术、物资配套和技术系列化;实现适度规模的集约化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生产率及利用率,降低能耗物耗,提高质量,提高整体效益。

2.通过组织技术引进、开发、交流、培训示范和推广,使技术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3.通过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接受技术服务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技术和技能。

4.技术服务充分地发挥科技对生产的促进作用,提高技术和技术人员的价值,既可稳定农村的科技队伍,又可形成一定的吸引力,为科技人员流动到农村创造条件。

5.克服因部门分离而造成的产供销层次、环节多,节奏、效率低,流通不畅、摩擦损失等问题,提高流通环节效率减少损失。

6.各种有效的服务(也包括信息、保险等),使农民改变既是生产者又是经营者的状况,无后顾之忧地进行专业化商品化生产。有助于生产水平、专业化程度的提高。

7.社会化服务组织对外还可维护其成员单位或个人的合法权益;对内通过协调各方利益对生产者采取保护价等办法保护农民的利益。

8.通过组织商品化生产,技术培训,传递信息,开发技术提高人们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走社会主义道路共同致富意识,以及科学致富意识,改变传统观念和旧的习惯与封建意识,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现阶段社会化服务体系正在建立和健全,多元化多层次的存在是很自然的,不宜过旱的用行政手段推行和限制某些形式模式的发展。应因势利导,在实践中检验,逐步求得“统”到几种形式下来。现在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大体上有下面几种类型。

1.龙头企业服务型。以产业的关键企业为龙头,联合相关企业组成公司或集团,联合专业户,组成生产技术联合体,实行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发展区域性支柱产业。技术部门参加联合体作为技术后盾。联合体或集团对专业户农民提供技术、资金和物资服务,收购农民产品进行加工销售。还有的龙头企业组成集团,为集团各企业进行技术开发,市场信息、产品销售服务;对原料产地的农民通过合同进行资金、物资、良种以及某些初加工等技术服务,再由企业加工销售产品。这样做使企业有原料基地;农业生产有稳定销路,对支柱或骨干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星火计划实施过程中,在形成一批支柱性产业的同时也形成了一批龙头企业型的社会化服务组织。

2.科技服务型。属于这种形式的有原农村科技机构通过科技体制改革,实行政技分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兴办实体,扩大服务范围,实行有偿技术服务。民办科技机构,以农村乡土能人,退休科技人员为主体组成,通过有偿技术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移,带动农民发展生产。科技机构为主的联合体,利用其成果和科技手段为农村服务。这类的服务组织以有偿科技服务为主也进行物化技术和一些与技术相联系的配套物资服务。他们需要加强与农民的结合。

3.自我服务型。种养业的专业户自愿联合起来,组成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保护。通过交流经验、引进技术、一沟通信息,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产业发展。有的还通过人股集资办起实体,这实际是合作经济组织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应寻找可靠的技术依托单位,吸引招聘技术人才和培训自己的技术力量,强化技术服务功能。

4.技术经济承包集团服务型由科技主管部门和供销部门牵头,联合其他行政部门科研单位组成的技物结合全程服务的承包集团对种养业进行大面积,大规模技术承包。通过合同明确责任义务,收取承包费用。为稳定承包的集团,有些地方成立了稳定的承包公司。

建立健全和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离不开各级党政和业务部门的支持。农村的供销部门可以发挥其重要作用。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四个方面的支柱:科技、物资、财金和销售,而物资与销售的主渠道在供销部门。科技与供销部门结合,可以实现技物配套服务,解决产品的销售渠道。使科技服务和产供销服务以最佳效果转化为生产力。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合作经济组织都需要善经营、会管理、懂科技开发的实业家来组织领导,还要完善和健全内部的管理体制,保证会员的民主权力的有效行使,实现民主化与规范化管理。

生物技术技术服务篇4

【关键词】信息孤岛;技术棚架;信息服务110

一、开封县粮食生产综述

(1)明显的区位优势。开封县地处豫东平原腹地,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但交通四通八达,独具优势,为开封县粮食及加工品外运外销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2)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开封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土壤肥沃,光照充足,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耕地面积大,全县耕地面积125万亩,复种指数199%,通过粮食生产核心区规划建设,促使开封县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土壤肥力相对较高,开封县耕层深厚,土壤肥沃,粮食单产水平较高。(3)发展粮食生产的潜力较大。中低产田增产潜力大,通过实施“沃土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增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秋粮潜力大。开封县通过优化品种结构,改变了重夏轻秋现象,提高单产,挖掘了增产潜力,科技支撑潜力大。开封县通过提升农民素质,深入推广新农技,为粮食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农业信息技术服务实现4次跨越

(1)发放信息宣传单服务时期。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开封县农业局在农作物管理关键时期,将《麦田管理》、《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棉花苗期管理意见》、《秋作物播种管理技术要点》等资料印成技术明白纸张,张贴到村,或直接发放给农民,用以指导农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的农业技术需求问题。(2)以技术培训为主的服务时期。90年代中后期,开封县农业局积极组织专业技术骨干奔赴乡村集会,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农民技术培训。至2008年累计培训农民70多场,培训群众36000多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0万余份。(3)以电视讲座为主的服务时期。一方面随着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农业生产技术下降,乡镇改革取消农业8大站,使基层农技服务人员基本断层,搞技术培训的难度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广大农民对农业技术服务又有很迫切的要求,于是农业局与县电视台合作,利用电视机普及这一优势创办电视技术讲座。每到农作物管理的关键时期就将管理信息送到千家万户,使农民一目了然。仅2008年就录制了16期,累积播出64次,深受农民欢迎。(4)以手机短信为主的服务时期。2006年元月份,开封县农业局为了积极应对灾害性天气对温室蔬菜产生的影响,将温室大棚科技示范户手机号码纳入移动信息平台,将管理技术要点编辑成手机短信,传授给示范户,由其带动周围农户,初步实现了技术直接入户。后来,农业局利用移动公司给农业局安装的网络服务器,按农民种植的作物分类进行统计,每到农作物管理的关键时期,就向科技示范户和其他农户发送技术管理短信,缩短了技术人员与种植户之间的距离。2008年在冻害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全县没有出现榻棚及毁苗现象。(5)利用多媒体技术服务时期。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农业信息化服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目前,开封县农业局先期投入2.6万元,在四个乡(镇)和两个温室大棚蔬菜村,张挂使用LeD户外显示屏6个,指导群众科学地生产和管理。并将以点带面有计划地把这一现代模式逐步推向全县各乡村。

生物技术技术服务篇5

做好农技信息服务实现发展新跨越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的基础地位显得越来越突出。目前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技术信息服务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不少地方存在着“信息孤岛”和“技术棚架”现象。开封县农业局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服务平台,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使农业信息技术服务实现了新跨越。近日,记者对开封县农业局领导进行了采访,该局局长李清来对搞好农业技术信息服务、实现新跨越充满了信心。

在开封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开封县农业局狠抓农业信息技术服务,确保了该县农业连续五年持续增长,粮食平均商品率达65%以上,每年为国家提供优质商品粮3.9亿公斤。开封县成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规划区,2004年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发展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

具体来讲,该县农业局在农业信息技术服务方面主要实现了五次跨越。

1.发放信息宣传单的服务时期。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县农业局在农作物管理关键时期,将《麦田春季管理》、《小麦中后期病虫害防治技术》、《麦收后的棉花苗期管理意见》、《秋作物播种管理技术要点》等资料印成技术明白纸张,张贴到村,或直接发放到农民手中,用以指导农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的农业技术需求问题。

2.以技术培训为主的服务时期。90年代中后期,县农业局积极组织专业技术骨干,或奔赴乡村,或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农民技术培训。截至2008年底,累计培训农民70多期,培训农民群众3.6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0万余份。

3.以电视讲座为主的服务时期。进入21世纪,一方面随着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加,处在农村生产一线的农民所掌握的农业技术下降。乡镇改革取消农业8大站,使基层农技服务人员基本断层。另一方面由于广大农民对农业技术的认识有了较大的提高,对农业技术服务有了很迫切的要求。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问题,李清来局长深切地感受到要适应现阶段农业发展的需要,就要不断创新农业技术服务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在新的情况下满足农民的技术服务需求,才能切实解决乡镇和农民之间的技术棚架问题。为此,他们与县电视台合作,创办电视技术讲座。每到农作物管理的关键时刻,就播放田间管理技术讲座,每周4次,直观地将田间管理技术送到千家万户,使农民一目了然。

4.以手机短信为主的服务时期。2006年元月份,该县农业局为了积极应对灾害性天气对温室蔬菜产生的影响,将温室大棚集中区域的科技示范户手机号码统计起来,纳入移动信息平台,通过短信群发的方式,及时地把关键技术传授给示范户,由示范户辐射带动周围农户,初步实现了技术直接入户。扩大了农业技术服务范围,缩短了技术人员与种植户之间的距离。尤其是2008年在冻害比较严重的情况下,由于温室大棚户及时掌握了应对灾害天气的关键性管理技术,全县没有出现塌棚及毁苗现象。自2008年元月份以来,共发送短信40余期,惠及农户6000户次,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

5.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服务时期。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农业信息化服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县农业局先人一步,应用计算机把图、文、声、像综合集成,利用农业实用技术光盘和LeD显示屏的生动性、可视性、直观性等特点,进行技术管理和推广,加强了农业实用技术传播,指导群众进行科学生产和管理。

展望未来,李李清来局长谈了县农业局的长远打算。

一是,多项技术并用,加快开封县农业信息化进程。在开封县农村应用多媒体数据库技术和inteRnet技术方面,建立利用全国农业技术成果的可视化远程技术推广体系,加速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完善和建立开封县多媒体农业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和农业信息管理应用系统,使全县逐步实现数字化农业信息服务,达到信息共享,使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及时准确有效的信息服务成为现实。

二是,加强农业网络平台建设,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为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县农业局将建设各类农业信息网络和服务平台,构建县、乡、村三级农业信息数据库,建立数字化生产核心示范基地。

生物技术技术服务篇6

关键词:服务接触;服务质量;物理服务;电子服务;技术

中图分类号:F71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3)12-0036-05

各企业若想在服务经济中占据优势,必须对服务涉及的重要问题进行思考,服务接触与服务质量是其中的核心。对于顾客而言,服务接触是体验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对于公司而言,服务接触是展示服务质量的“关键时刻”。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早期的服务具有生产与消费不可分离的特征,服务人员与顾客必须同时出现在物理现场,此类服务被称为“物理服务”。

进入21世纪,信息通信技术(iCt)对服务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电子服务开始取代物理服务并占据主导地位。在电子服务中,服务接触由面对面的交流转变为基于iCt的沟通,顾客在评价服务质量时关注的维度、指标较物理服务相比也有所改变,最终导致服务接触对服务质量的作用机理发生变化。立足这一背景,本文以技术介入服务为线索,分析了物理服务、电子服务背景下的服务接触、服务质量及二者的关系,阐明了技术对服务接触与服务质量产生的影响,挖掘了后续的研究机会,旨在为学术界开展学术研究、企业界开展实践活动提供参考。

一、物理服务背景下的服务接触与服务质量

1.人际交互型服务接触

从狭义的角度讲,物理服务背景下的服务接触指顾客与服务人员之间的人际交互。早在1983年,Grove和Fisk即通过“服务剧场理论”将服务接触诠释为服务人员与顾客的互动。与之类似,Solomon等认为服务接触是顾客与服务人员面对面的交流,双方通过角色扮演实现各自的“角色绩效”,该绩效对服务质量具有重要影响。沿此思路,Bitner等(1990)、mohr和Bitner(1995)、price等(1995)也对服务接触进行了阐述,他们的见解与上述观点一致。也有少数学者从广义视角对服务接触进行了解释,如Shostack(1985)认为在服务接触中与顾客互动的因素不但包含企业员工,还包括服务环境中的其他因素,如服务设备、其他顾客等。我国学者范秀成(1999)指出,顾客、企业员工、服务系统、实体环境之间存在着两两互动,同时顾客之间也有交流,这些交互一同构成服务接触。综上所述,顾客与服务人员的交互促成了物理服务传递,可将他们视为服务接触的核心因素。由于本文重点关注技术对于服务的影响,所以仅对服务环境中的技术加以考虑。至此,可以将物理服务背景下的服务接触界定为“发生在顾客和服务人员之间、以技术为辅助或促进手段的人际交互”,共包含三类:不含技术的人际交互型服务接触(如法律咨询)、以技术为辅助的人际交互型服务接触(如医生利用设备为病人诊疗)、以技术为促进的人际交互型服务接触(如教师和学生同时利用多媒体系统进行教学),具体见图1。

2.物理服务质量

物理服务质量的研究集中在形成机制和测评方法两个方面。1984年,Gronroos提出了“顾客感知服务质量模型”(见图2),该模型认为服务预期与服务经历的差距构成顾客感知服务质量,其中服务预期受营销沟通、口碑、顾客需求等影响,企业的功能质量和技术质量经企业形象决定了顾客的服务经历[1]。1985年,parasuraman等提出“服务质量差距模型”(简称“pZB模型”,见图3),该模型认为源于服务提供商内部的管理者理解差距(差距1)、质量标准差距(差距2)、服务传递差距(差距3)、服务沟通差距(差距4)导致了顾客期望服务与感知服务的差距(差距5),差距5就是服务质量[2]。

基于pZB模型,parasuraman等开发了服务质量量表(简称“SeRVQUaL”),包含5个维度:可靠性、响应性、可信性、移情性和有形性[3]。SeRVQUaL提出后有学者对其提出质疑,如Cronin和taylor(1992)认为SeRVQUaL过于复杂,因此他们利用服务绩效作为单一指标度量顾客感知服务质量;Brown等(1993)指出SeRVQUaL会导致顾客将以前的服务经历代入服务期望之中,从而削弱差距法的说服力,所以他们提出一种直接测量顾客期望与顾客感知契合度的方法。这些质疑未对SeRVQUaL的主导地位产生实质性影响,目前绝大多数服务质量评价仍采用SeRVQUaL。此外,还有少数学者利用模糊推理、决策实验等方法测评服务质量,但均未被广泛推广。

3.人际交互型服务接触与物理服务质量的关系

研究服务接触与服务质量的关系实质上要回答两个问题,问题一:服务接触对服务质量是否有影响?问题二:服务接触对服务质量如何产生影响?

在顾客感知服务质量模型中(见图2),功能质量、技术质量经企业形象、顾客的服务经历最终作用于服务质量。Gronroos(1984)认为,功能质量与服务过程有关,技术质量与服务结果有关。人际交互是服务接触的核心,服务接触对功能质量具有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此外服务是一个过程,服务产出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服务过程中的人际交互逐渐累积而成的,所以服务接触对技术质量也有影响。据此,可对问题一做出肯定的回答。在pZB模型(见图3)中,“服务传递”、“与顾客的外部交流”是两个重要的节点,它们会对感知的服务或期望的服务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服务质量。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两个节点又是差距3、差距4的形成要素,这些差距均是服务质量的函数。同时,服务接触又是企业进行“服务传递”以及“与顾客的外部交流”的重要手段,所以pZB模型意味着服务接触对服务质量具有影响。至此,问题一得到解决。

服务接触涉及服务人员、顾客和技术,通过分析这些因素对服务质量的影响可解决问题二。大量研究表明:服务人员通过服务传递实现服务承诺,影响可靠性;对顾客的需求及时做出反应与响应性有关;可信性依赖于服务人员是否有能力激发顾客的信心;移情性取决于服务人员能否与顾客产生共鸣;服务人员的外表、言谈是有形性的重要决定因素。服务的不可分离性要求服务传递必须通过顾客与服务人员的合作才能完成,顾客是否积极参与共同生产对于他们感知服务质量具有影响。技术在人际互动中属于辅助型或促进型因素,能够为服务接触提供便利条件,对服务质量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综上,在人际交互型服务接触中,服务人员和顾客是核心因素,他们的交互对服务质量有显著影响;技术是非核心因素,在某些情形下存在并与核心因素发生交互,对服务质量有一定的影响。

二、技术深度介入服务与电子服务的产生

近年来,iCt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广泛应用于服务经济,此时电子服务应运而生。从本质上讲,技术深度介入服务促使了电子服务产生,电子服务的“电子”特性体现为顾客与技术通过人机交互完成服务传递,服务人员是辅助因素。技术与服务人员角色的更迭导致了电子服务形式的多样化。如图5所示,电子服务的形式由两个维度决定,分别为服务内容和交互界面。服务内容可区分为独立服务和支撑服务,前者意味着电子服务传递与顾客收益同时实现,后者则是对传统服务提供支撑,某些环节需要在线下完成;交互界面是技术的表现形式,包括互联网和其他类型的界面。电子服务的独有特征要求学术界必须对服务接触与服务质量进行重新思考。

三、电子服务背景下的服务接触与服务质量

1.人机交互型服务接触

早在1996年,parasuraman就察觉到技术对服务营销产生的巨大影响,他对Kotler(1994)提出的服务营销“三角模型”(见图6)进行了完善,提出了以技术为核心的“金字塔模型”(见图7)。三角模型关注以物理服务为核心的传统服务市场,它将顾客、公司以及公司的服务人员视作市场成员,各成员间通过互动形成了三种营销方式。外部营销与“4ps”有关;内部营销涉及服务人员的培训与激励;交互营销是顾客与服务人员发生服务接触的重要场所。当技术渗透到服务市场时,三角模型的解释力逐渐下降,以电子服务市场为关注对象的金字塔模型开始被学者们所接受。金字塔模型强调技术在服务市场中的核心地位,就服务接触而言,顾客与服务人员之间很少发生人际互动,而是以技术为桥梁进行跨时空交流。在多数情况下,技术可以完全取代服务人员。

综合以上分析,可将电子服务背景下的服务接触界定为“发生在顾客和技术之间、以服务人员为辅助手段的人机交互”,同时将其分为两类:以技术为媒介的人机交互型服务接触(如10086的人工服务)和以技术为终端的人机交互型服务接触(如自动取款机),具体如图8所示。

2.电子服务质量

学者们对电子服务质量形成机制的研究较少,据作者所知仅有Zeithaml等进行过系统研究[4],他们认为pZB模型的整体架构对电子服务质量仍适用,但从微观上讲,其内部各要素的表现形式有所变化:在与顾客相关的要素中,口碑主要依靠互联网传播,顾客的需求集中于系统的易用性、有用性等,过去的经历往往是顾客的技术体验;与服务提供商相关的要素中,管理层利用技术化的手段(如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网络调查等)了解顾客的需求,并将这些需求转化为相关的技术标准,同时还需要维持交互界面的运营,由此将电子服务传递给顾客。此外,服务提供商往往利用网络营销等手段与顾客进行外部交流。

进入21世纪后,电子服务质量的维度与测量被大量学者所关注。Liu等[5]、Yang等[6]采用定性方法展开了研究,所得结论虽然具有启发性,但是缺乏理论支撑,未被广泛应用。为克服这些弊端,信息系统领域的学者以“技术采纳模型”为基础,将其中的核心概念作为电子服务质量的维度,开发了量表。同期,Zeithaml等以“手段-目标链”为依据展开了研究,他们认为顾客对技术的外在特征做出反映后形成信念,这些信念构成了顾客感知电子服务质量的维度。他们还发现,通常情况下顾客只与交互界面进行互动,只有遇到问题时才考虑联系服务人员,因此电子服务质量分为两部分,一是核心服务质量,包含系统效率、系统可用性、私密性、服务实现4个维度;二是恢复服务质量,包括响应性、补偿性、可触及性3个维度。这一研究成果于2005年公开发表[7],从引用次数上看,这是迄今为止最权威的电子服务质量测评研究。随后,Collier等依据“物流服务质量模型”,从过程质量、结果质量及恢复服务质量3个维度研究了电子服务质量[8]。Bauer等依据环境心理理论和流理论构建了一个以过程为导向的电子服务质量量表,该量表包括页面功能、趣味性、服务过程、可靠性和服务响应5个维度[9]。综合现有研究可以看出,电子服务质量包含的部分维度在物理服务质量中未曾出现,如系统效率、系统可用性、页面功能、易用性、有用性、私密性等,这些维度与技术息息相关。

3.人机交互型服务接触与电子服务质量的关系

与物理服务背景下的研究类似,本节仍探讨两个问题,问题一:人机交互型服务接触对电子服务质量是否有影响?问题二:人机交互型服务接触对电子服务质量如何产生影响?

由前文可知,在pZB模型中以服务接触为主要手段的服务传递对顾客感知服务质量具有影响,此外Zeithaml等(2002)的研究表明pZB模型的整体架构对于电子服务质量仍旧适用,因此对于问题一可做出肯定的回答。需要指出的是,电子服务背景下的服务传递主要通过顾客与技术的人机互动完成,服务人员的作用已十分有限。

顾客、技术和服务人员是人机交互型服务接触中的三种因素,可以通过分析他们的特征对顾客感知电子服务质量有何影响解决问题二。顾客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包括顾客的年龄、学历、职业等,这些信息虽然十分常见且容易获得,但鲜有学者采用严格的实证方法探究其与电子服务质量的关系,在后续研究中应加以关注。顾客的心理学特征包含顾客的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心理舒适感、情绪等多种因素,涉及面较广且抽象,加大了研究的难度。为解决这一问题,parasuraman提出了“技术准备度”(technologyreadiness,tR)这一概念[10],认为tR是人们主动采纳并利用新技术去实现生活或工作目标的一种倾向。parasuraman等研究了tR与电子服务质量的关系,得出了两者正相关的结论[11]。以Zeithaml等为代表的少数学者研究了技术特征对电子服务质量的影响,他们认为技术特征体现为交互界面中可被直接触及的线索,如界面布局、搜索引擎、一键订货等,这些线索会影响顾客如何评价电子服务质量。服务人员在人机交互型服务接触中的作用有限,只有当顾客遇到麻烦时,他们才会通过技术向服务人员求助,因此服务人员的行为对“恢复服务质量”具有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在人机交互型服务接触中顾客和技术是核心因素,他们的特征和行为对电子服务质量有显著影响;服务人员是非核心因素,在某些情形下会以技术为媒介与顾客发生跨时空交流,并对顾客感知电子服务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图9为人机交互型服务接触与电子服务质量关系的示意图。较物理服务质量相比,电子服务质量的维度尚不统一,图9采用被引用最多的parasuraman等的观点。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技术介入服务为主线,依次对物理服务与电子服务背景下服务接触与服务质量的内部机理进行了分析,并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得出以下结论,这些结论对后续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

第一,顾客、服务人员和技术是服务接触的构成因素,在不同的服务背景下他们的重要性有所差别。在物理服务中,顾客与服务人员的人际交互构成了服务接触的主体,技术仅为辅助或促进因素;在电子服务中,顾客与技术的人机交互成为了服务接触的核心,服务人员仅在顾客遇到问题时才以技术为媒介与顾客进行跨时空交流。目前学者们将研究目光集中于服务接触的核心因素,对于非核心因素关注不够。从当今服务业的现状来看,多数服务传递过程体现出一定的趋同型,服务提供者已很难从服务接触的核心因素中挖掘出更多的附加值,因此必须对非核心因素加以关注。

第二,技术介入服务并未改变服务质量的形成机制,顾客始终是服务质量的评价主体,pZB模型的整体架构对于物理服务质量与电子服务质量均适用。可靠性、响应性、可信性、移情性和有形性是物理服务质量5个公认的维度,但是电子服务质量的维度尚存在分歧,就引用次数看,parasuraman等将电子服务质量划分为核心服务质量与恢复服务质量两部分,再将各部分划分为若干维度的观点较为权威。多数学者将以互联网为交互界面的电子服务作为研究对象,后续研究可关注其他的电子服务类型。

第三,无论服务背景如何,顾客的特征和行为始终影响着他们对服务质量的感知。服务提供者应为顾客提供学习机会,进行适度的心理授权,引导他们参与共同生产,与其他因素协同完成服务传递,此点在以顾客自助为主的电子服务中尤为重要。

第四,已有学者研究了顾客特征、技术特征对电子服务质量的影响,还未见学者研究二者的匹配程度如何影响电子服务质量。20世纪90年代,Goodhue与合作伙伴提出了任务技术匹配理论,该理论认为当个人使用某项技术时,技术特征、个人特征、任务特征会对“任务-技术匹配”的程度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个人对技术所持的信念,这些信念最终决定了个人的采纳行为。依据parasuraman等的观点,顾客对于电子服务质量的感知就是他们对技术所持信念的集合,电子服务质量的不同维度对应了不同的信念。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框架(见图10),其中任务特征与任务结构、复杂程度有关,技术特征与交互界面的内容、导航等有关,顾客感知电子服务价值体现了顾客在电子服务中获得的绩效。读者们可探讨此框架中所显示的直接关系,还可以分析任务特征与技术特征、顾客特征与技术特征的交互对任务-技术匹配与电子服务质量有何影响,从而系统地探讨人机交互型服务接触与电子服务质量、电子服务价值的关系。

参考文献:

[1]GronroosC.ServiceQualitymodelanditsmarketingimplications[J].europeanJournalofmarketing,1984,18(4):36-44.

[2]parasuramana,ZeithamlVa,BerryLL.aConceptualmodelofServiceQualityanditsimplicationsforFutureResearch[J].Journalofmarketing,1985,49(Fall):41-50.

[3]parasuramana,ZeithamlVa,BerryLL.SeRVoUaL:amultiple-itemScaleformeasuringConsumerperceptionsofServiceQuality[J].JournalofRetailing,1988,64(Spring):12-37.

[4]ZeithamlVa,parasuramana,malhotraa.ServiceQualityDeliverythroughwebSites:aCriticalReviewofextantKnowledge[J].JournaloftheacademyofmarketingScience,2002,30(4):362-375.

[5]LiuC,arnettKp.exploringtheFactorsassociatedwithwebSiteSuccessintheContextofelectronicCommerce[J].informationandmanagement,2000,38(1):23-34.

[6]YangZ,petersonRt,HuangL.takingthepulseofinternetpharmacies[J].marketingHealthServices,2001,Summer:5-10.

[7]parasuramana,ZeithamlVa,malhotraa.e-S-QUaL:amultiple-itemScaleforassessingelectronicServiceQuality[J].JournalofServiceResearch,2005,7(3):213-233.

[8]CollierJe,BienstockCC.measuringServiceQualityine-retailing[J].JournalofServiceResearch,2006,8(3):260-275.

[9]BauerHH,Falkt,Hammerschmidtm.etransqual:atransactionprocess-basedapproachforCapturingServiceQualityinonlineShopping[J].JournalofBusinessResearch,2006,59(7):866-875.

生物技术技术服务篇7

论文摘要介绍了许昌市烟草农业生产管理机制创新的先进经验,探讨了进一步完善“公司+农户”烟叶产业化发展模式和充分发掘“公司”与“农户”两个市场主体间各生产要素的潜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机制创新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河南省许昌市从2004年开始,对烟草农业生产组织管理方式进行创新,探索推行了烟叶生产户籍化服务模式。3年来,经过不断的完善提高,这种新型管理模式在技术推广、信息管理、物资服务、资源调控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对调控烟叶总量、调整烟叶生产布局、增加烟叶生产科技含量、提高烟叶收购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许昌烟草农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推行烟叶生产户籍化服务的背景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我国烟叶生产的发展和市场化进程的逐渐深入,烟叶供求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卖方市场演变为买方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竞争的焦点集中在烟叶质量上。为适应新的形势,许昌烟区开始由“规模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化,“九五”期间认真实施了“科教兴烟”战略,烟叶生产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市场份额连年减少的事实表明,烟叶质量与工业需求仍有差距,主要是传统的“浓香型”特色不突出、上部叶可用性差、高氯低钾问题没能得到根本解决。因此,烟叶质量已经成为制约许昌烟叶生产发展的瓶颈。有效提高烟叶质量成为我市烟叶生产发展面临的新课题。烟农是烟叶生产的直接操作者,是烟叶产业化经营的战略资源,没有烟农的高素质便没有烟叶生产的高质量。在当前农村土地绝大部分归农民集体所有、并由农民承包使用的前提下,在烟农种烟规模小而散、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的情况下,“公司”+“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如何进一步完善,如何充分激活该体制中的各生产要素,提高要素生产效率,关键在于烟草企业必须把烟农视为客户,突出对烟农的服务职能,解决技术框架问题,切实提高烟叶生产操作者的技术水平。因此,必须进行机制创新,一方面要提高烟草行业职工技术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烟农学技术、用技术的积极性。为此,我们进行了积极探索,尝试开展对烟农进行户籍化服务,对内部职工推行烟叶生产技术承包责任管理。

2烟叶生产户籍化管理的主要做法

2.1建立完备的组织结构

建立以市公司为主导,县公司、烟站为主体,烟技员和烟农为主力的3级组织体系。市公司及县公司有关职能部门、烟站站长分别负责全市、全县、全站烟叶生产年度及阶段性工作计划的制订,负责户籍化服务工作的组织、管理、考核。3级组织体系的建立,确保了烟叶生产收购户籍化服务工作的领导到位,推动了户籍化服务工作的组织、实施和正常开展。

2.2健全高效的运行机制

2.2.1运行机制。烟叶生产户籍化服务的运行机制是“分类划片,户籍服务;量化指标,强化责任;全程管理,服务到户”。具体为:①分类划片,户籍服务。根据种植模式、种烟面积和技术水平将烟农划分为a、B、C3类,按照“工作量均衡”的原则,以烟站为单位对烟农进行划片,由烟站职工全员参与分包片区,并对每户烟农建立户籍化档案,用iC卡记录劳力、地力、前茬、种烟面积、品种、技术状况等基本信息,输入烟叶生产信息管理软件系统,以便针对性地开展管理与服务。②量化指标,硬化责任。烟技员负责所承包区域烟农的种烟面积核实、合同签订、技术指导、物资服务、政策宣传、关系协调、信息反馈、档案建立和督促合同履行等工作,具体指标在生产和收购环节量化为2个“五率”:生产“五率”,即技能合格率、技术服务入户率、技术落实到位率、物资服务到位率、烟农满意率;收购“五率”,即技能合格率、技术服务入户率、产购合同履约率、上等烟交售履约率、中等烟交售履约率。对2个“五率”指标分别设定分值,实行百分考核,以2个“五率”完成情况来衡量包户职工的工作成效,并实行工效挂钩,以硬化工作职责,确保管理与服务工作的落实到位。

③全程管理,服务到户。从烟田预留、整地、育苗、移栽、大田管理、采收烘烤到分级预验、烟叶交售等生产收购的全部环节,烟技员均要按要求对所承包的每一户烟农进行及时有效的技术、信息、物资服务,并实施生产收购全过程的质量控制。通过质量控制关口的前移和控制环节的增加,用上一环节工作的高质量来确保下一环节工作的开展,最终保证烟叶的产量与质量。

2.2.2管理机制。烟叶生产户籍化服务的管理机制是“分层培训,系统教育;三级督查,三级建档;工效挂钩,全面受控”。具体为:①分层培训、系统教育的培训机制。分层培训,就是市公司按照烟叶生产环节对县公司烟技员、烟站站长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县公司分环节对烟站烟技员进行实用技术培训;烟站分环节对烟技员及全体烟农进行技术培训。系统教育,就是利用冬末春初农闲季节,按照分层培训的范围,市公司、县公司、烟站3级对烟农分别进行系统的理论和实用技术培训。②3级督查、3级建档的考核机制。3级督查,就是在烟站、县公司、市公司分别设立督查机构,在烟站对烟技员开展经常性的督查考核的基础上,市县2级公司按环节对下级单位的户籍化管理工作进行督查考核,及时通报进展情况。3级建档,就是本着“有考核必有记录”、“考核为工效挂钩提供依据”的原则,在烟站、县公司、市公司分别建立户籍化工作考核电子档案,全面真实记录工作开展情况及考核结果。③工效挂钩、全面受控的奖惩机制。工效挂钩,就是按照生产、收购2个“五率”考核结果,市公司分季度和年度对县公司的一把手、主管领导兑现奖惩;县公司在烟站职工工资总额控制的前提下,同比例确定各烟站的挂钩工资发放总额;烟站按工资总额对烟技员的挂钩工资进行二次分配。全面受控,就是通过指标量化、3级督查和工效挂钩做到把烟区的所有烟农纳入服务管理网络,使烟叶生产收购的全过程受控,使参与烟叶生产收购的烟技员全员受控。

3烟叶生产户籍化服务的优点

(1)育人用人的互补性。户籍化管理体制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首先着眼于烟技员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持续提高,再寻求工作成效的整体提升,纠正了多年来强调用人忽视育人的倾向,解决了烟站职工在技术上“不会干”的问题,构建了一个对基层烟站职工技术培训的平台。

(2)考核奖惩的关联性。通过2个“五率”来衡量烟站职工、烟站、县公司的工作成效,把业务链上相关人员的责任目标与其利益联结在一起,形成一个具有共同目标的有机整体,以利于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内部管理和外部服务整体推进,扭转了对烟技员工作指标量化不够、考核无据的局面,解决了烟技员在思想上“不愿干”的问题,建立了一个对烟技员的内部管理平台。

(3)服务管理的有效性。本着“烟农至上,服务为先”的理念,把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物资服务贯穿于生产、收购全过程,一方面为烟农及时提供技术、物资、信息服务,拆除服务框架,凸现服务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以服务促管理,化管理为服务,密切企业与烟农的关系,提高产购合同履约率和服务回报率,促进企业与烟农的双赢,搭建了一个对烟农的外部服务平台

(4)质量控制的全面性。在烟叶生产中导入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由烟技员对烟叶生产收购工作实行全员承包,分环节、全过程跟踪服务,及时有效落实育苗、移栽、田管、采烤、分级等各环节的技术措施,以既定技术路线的落实确保既定烟叶生产质量目标的实现,构筑了一个提升烟叶质量的质量管理平台。

4烟叶生产户籍化服务的成效

目前,许昌市47个烟站,433名烟技员,人均承包20hm2烟田、60户烟农。

烟叶生产户籍化服务在运行中,按照环节制订工作计划,分期逐项落实步骤开展工作,做到了有计划、有落实、有考核、有奖惩,基本实现了户籍化服务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充分发挥了技术推广、信息传递、物流服务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完善了“公司+农户”的烟叶生产体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体现在:

(1)有利于提高技术到位率。围绕烟叶生产技术试验示范项目开发,认真推广关键配套技术,依据不同植烟地块制定出具体的技术方案,由烟技员负责指导落实,促使烟技员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责任意识,真正做到了技术培训到人、物资供应到田、烘烤指导到炕、验级把关到包、信誉评价到户。

(2)有利于充分发挥烟站的基本功能。基层站点作为烟叶生产管理的最基层单位,是烟草公司联系烟农的纽带。国家的有关政策、实用技术的推广、烟用物资的供应等都要靠烟站去宣传、落实。通过开展户籍化服务,建立了以烟农为中心的服务体系,使烟站应有的“规模控制、技术服务、物资管理、信息传递”4项基本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

(3)有利于对烟技员的绩效考核。由于实行责任到人,责任到户,通过考核指标量化计分,实行了一种全新的制约机制和收入分配方式,充分调动了烟技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户籍化管理工作的开展,端正了基层职工的学风,挖掘出职工的工作潜力,增强了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保证了烟叶市场信息、生产投入政策宣传到位,有效地稳定了烟叶种植规模,使烟农种植技术和整体生产水平得到提高。

(4)有利于适应烟叶市场竞争的需要。我国烟叶生产千家万户分散种植,制约了烟叶种植的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使我们的烟叶质量年份间、地区间、农户间差异明显,不利于市场竞争。通过实施户籍化管理,提高烟叶生产组织管理水平,分类择优种烟,进一步规范植烟农户的种植技术,提高烟叶生产整体水平。

(5)有利于保证烟用物资的利用效率。由于户籍化服务实行的是烟技员与烟农“一对一”的工作模式,烟技员负责所承包种烟农户的烟用物资供应,烟农根据合同约定的种烟面积,按照公司制定的补贴标准,凭iC卡领取种子、肥料、地膜、农药等各类物资补贴,既保证了生产资料和扶持物资的及时足额到位,又防止出现截留挪用现象,提高了物资供应到位率,有效地维护了烟农切身利益。

(6)有利于生产全程控制。通过户籍化管理的信息化,使管理措施和考核办法可操作性增强,使生产过程、技术服务量化、细化,加强了生产过程的监督,真实反映了收购过程中数据的动态变化,便于收购过程控制和质量管理。同时,由于技术指导和物资服务到位率高,使烟农对烟草公司的满意度大大提高,密切了职工与烟农的关系,稳定了烟农队伍,烟农种烟的积极性明显提高,由“要我种”变成了“我要种”,自觉主动地配合烟技员的工作,对稳定种烟规模有重要作用。

5参考文献

[1]倪益瑾.转折中的中国烟草[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2]黄元炯.试论我国烟草农业生产的第三次转变[J].中国烟草,2000(22):25-27.

生物技术技术服务篇8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科技关系

现代服务业是指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依靠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经营方式及组织形式发展起来的,主要为生产者提供中间投入的知识、技术、信息相对密集的服务业,以及一部分由传统服务业通过技术改造升级和经营模式更新而形成的现代服务业。科学技术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具有紧密的耦合关系。两者的融合发展,有利于双方各自的发展和完善。本文就此问题从企业层面、产业层面、技术层面加以分析。

企业层面

为了获取竞争优势,服务企业可以采纳两种竞争战略,即成本领先战略和差异化战略,而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在两种战略的应用过程中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

(一)成本领先战略

随着顾客对质量价格比的日益关注,低成本成为服务竞争的有力武器。成本领先战略也成为最直白、最具攻击性的竞争战略。科学技术在以下方面支撑企业的成本领先战略。

促进标准化。企业可用简单重复的劳动产生经验曲线效应,从而大大降低了成本。如目前的电信服务业,通过程控交换技术几乎做到了完成流水线生产,服务过程不仅没有专业人员,而且几乎无须服务人员参与。

降低服务人力成本。人力资源成本是可变成本,只有固定成本才能随着销售扩大实现摊薄,因此服务企业可以将资本用于购买先进设备以提高效率。例如atm机、自动售货机,可以为客户提供便捷的服务,减少了服务过程中客户与服务人员之间的接触,从而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

降低物流成本。在我国,物流费用占了货品总成本的30%,运输成本比西方发达国家高出3倍。企业采用信息系统一方面可使各种物流作业或业务处理能准确、迅速的进行;另一方面通过信息系统的数据汇总,进行预测分析,可控制物流成本发生的可能性。例如eos系统能够帮助企业对库存和订货进行有效的监控,从而降低不合理库存、减少库存占用的流动资金、仓储费用和由此产生的机会成本。

使服务营运非现场化。许多服务具有现场性特点,例如乘客运输只有客户在场的情况下,才能完成这一服务,但对有些服务客户可以不必在场,而是通过网络技术,服务就可以完成,例如远程医疗、网上订票等,如此一来就可以扩大经营规模,显著降低成本。

(二)差异化战略

差异化战略又称别具一格战略,是将公司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差异化,形成一些在全产业范围中具有独特性的东西。产品差异化带来较高的收益,可以用来对付供方压力;同时可以缓解买方压力,当客户缺乏选择余地时其价格敏感性也就不高。最后,采取差异化战略而赢得顾客忠诚的公司,在面对替代品威胁时,其所处地位比其他竞争对手也更为有利。科学技术在以下两方面支撑企业的差异化战略:

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在美国最新预测的“改变未来的十大科技”中,“大量定制”被排在首位,这个判断是来自于市场的变化趋势。首先,消费者的分化推动了市场细分。其次,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和价值判断出现差别,这两个因素导致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的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需求出现了差异,差异就是个性。在此背景下,企业要获取竞争优势,必须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而信息技术、在线分析技术可以帮助企业了解顾客的需求,进而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例如商业企业可以通过商业智能系统挖掘数据仓库,发现消费趋势、本门店的消费特点,企业据此为客户提供有针对性的商品,顾客就能够感知商品的丰富性和不断的变化,从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并刺激顾客的消费欲。

差异化的促销。促销是企业扩大市场份额的有利手段,但究竟某个品类或者特定商品的促销频率、促销时间、促销力度如何掌握,离开了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几乎等同于盲人摸象,所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从历史数据中发现促销成功的关键要素,从而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可以衡量效果的促销。而数据挖掘技术就能为企业的促销提供信息支持。

产业层面

科学技术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从以下几个方面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

(一)有利于产业的国际转移

世界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已经并将更多地通过产业的国际转移实现。而科学技术与现代服务业的不断融合,促进了产业的国际转移。例如,伴随全球新一轮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发展,美国、日本和欧洲发达国家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并将其应用型技术大量转向发展中国家。目前,大量国外高技术和先进制造业技术研发中心向我国转移。另一方面,一国服务业的现代化水平也影响其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能力。比如我国天津经济开发区引进摩托罗拉,在服务水平上无法完成其相关环节(比如物流)的主动承接,影响了摩托罗拉的引进速度,最后的结果是相关服务企业的整体引进。因此,我国要进一步加强高新技术向现代服务业的渗透,其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才有可能被进一步纳入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体系之中,进而提高我国生产力。

(二)有利于产业的集聚发展

产业集聚是指特定领域内关联企业、专业化供给企业、服务供应者、关联机构集中于特定的地理区域,相互间既竞争又协作的一种状态。产业集聚被公认为现代企业集约生产以提高生产效率的基本方式。当前,以地域性为背景所形成的集群式产业聚集发展迅速。对于某个地区而言,实现高新技术与现代服务业的不断融合,有利于创造吸引企业聚集的软环境。可以增强现代服务业所发挥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传送器”的功能。例如,辖区内生产业与高新技术的耦合程度的提高,意味着在外生的资源禀赋优势之外,源自生产服务业的比较优势在增强。由于生产服务具有无形性、跨地区流动难的特征,上述内生优势将成为该地区吸引企业集聚的重要因素。

(三)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

理论和实践表明,产业结构变动是影响生产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为未来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而实现经济集约化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改变中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重要内容。

现代服务业与科学技术融合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例如信息技术应用于现代服务业,原有的地域和时空的界限在某种意义上都已经不存在了,因此,需求与供给两个方面因素都将发生重大变化。从理论上说,企业面对的是全球的顾客,市场是无限增大的,竞争也将加剧;顾客面对是全球的供应厂商,选择是无限的,也是复杂的。需求和供给的这种变化,导致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生产个性化、全球化和越来越密切的客户联系。这种全新的需求和供给将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四)有利于产业的融合发展

高新技术与现代服务业的耦合,尤其是信息技术在现代服务业中的应用,还将使不同服务行业间原先泾渭分明的界限日趋模糊,产生所谓的产业融合现象。产业融合是指由于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融合,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特性和市场需求,导致同产业的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产业边界显得模糊化甚至重划产业边界。产业融合现象的出现将给服务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例如,数字化技术使原来不同的信息比如文字、声音、图像都可以转化为统一格式,在信息产品数字化的基础上,技术融合降低了文化产业内部各产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差异性,文化产品的供给方式趋同弱化了文化产业与其它产业业务的边界,同时也使文化产业内部各行业的边界逐渐淡化,文化产业内外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互补性加强,而替代性产品和服务也在逐渐出现。技术层面

科学技术向服务业渗透不仅有利于服务业的发展壮大,而且服务业的发展也有利于技术自身的发展与完善。

(一)现代服务业是科技的主要使用者

现代服务业主要是利用科学技术进行更为精细的专业化分工,把传统上由企业内部组织进行的服务活动外包出来,由拥有专门人才和专业技术的服务企业或机构应用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为客户提供某一领域的专业服务,从而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并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所以服务业并不是技术的消极采纳者,而是扮演着积极的角色,它对某些技术(如信息技术)的运用甚至超过了制造业。例如基于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位技术、条形码技术、射频标签以及移动通讯技术,这些技术能够为现代服务业提供一系列的服务,在各行各业中都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在物流业,通过一个集成化、系统化的调度台把存储货物和运送过程统一在一起,并通过智能交通系统服务收集信息,以便随时向调度台提供最新的订货、车辆和交通状况等数据,定位技术和无限通讯技术的结合,可以实现对货物的全程跟踪;在美国,it设备的投资占现代服务行业设备总投资的75%以上,信息技术已成为“服务型经济”快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支撑与先导力量;另外,现代服务业还是先进科学技术的主要推广者。这是由于现代服务业相对于其它产业来说,其具有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二)服务业支持科技创新

技术创新包括研究开发、中间试验、商品化、产业化等多个阶段的复杂环节,在此过程中,离不开现代服务业的介入。一方面技术创新的研发过程需要服务业的介入。随着服务外包方式的兴起,许多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研发活动都外包给研发企业来承担。而研发企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研发产业发展速度令人瞩目。1996-2005年,oecd国家研发支出占本国gdp的比例从1%左右上升到3%左右。另一方面技术创新的资本融资过程也需要服务业的介入。由于技术创新具有高投入性、高风险性和高收益性的特点,从而为金融支持和介入提供了可行性的依据和空间。金融服务企业能够迅速地集聚金融资本并将其集中投入到技术创新中,促使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社会财富,并在其中实现自身的获利增值。

(三)服务业引导新技术的发展方向

首先,服务企业自己进行技术的开发,即服务企业自己“生产”技术。例如当前移动运营商积极投入人力和财力于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其次,作为特定技术的用户和推动者,服务企业对技术供应商的技术发展也有相当大的影响,例如数据管理系统就是在金融部门的需要和影响下出现并得到发展的。而有线电视台的公共电视频道想转换为不同频道按次计费的服务方式,也引致多功能芯片的开发与利用。另外,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也促进了多项技术之间的融合与发展。航空公司和飞机制造之间存在明显的整合关系,两者共同进行新式喷气飞机的开发,并因此对相关技术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很大影响。而运输和仓储业就直接融合了运输工具、仓储管理和信息技术多个领域。

参考文献:

1.夏杰长.高新技术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生物技术技术服务篇9

关键词医疗服务;技术劳务;价值;价格

长期以来,医疗服务的技术劳务价值是什么,不仅争议很大,而且学界的研究也很不够。本文从理论上探讨医疗服务技术劳务价值的内涵,分析医疗服务技术劳务价格,并就制定医疗服务价格政策的价值取向提出建议。

1医疗服务的技术劳务价值

由于医疗服务是一种特殊商品,其价值也具有特殊性,要从供给价值、需求价值、市场价值的角度对医疗服务的技术劳务价值进行探索。

1.1医疗服务技术劳务的供给价值

从医学的本质看,医疗服务的价值在于帮助病人恢复身心功能和身心健康,或进一步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1]。医疗服务价值是医疗服务供方为提供医疗服务活动而付出的劳动凝结,由医务人员的劳务价值、设备价值和药物价值等因素组成[1]。供方之所以提供医疗服务,首先是医疗服务本身具有价值,即医疗服务的供给价值。一般商品的供给价值就是被评价物本身的价值,供给价值的大小是通过制造该物品的代价来衡量的[2]。医疗服务的供给价值是医疗服务本身的价值,医疗服务的供给价值包括物的价值和技术劳务价值两部分。长期以来,医疗服务的供给价值的研究较少或其研究成果难以应用,根本原因就在于技术劳务价值难以度量。物的价值是在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所消耗的相关物品的价值,它会简单地让渡到医疗服务中,物的价值比较容易度量。例如,消耗掉的药品、医疗器械等,它们的价值会简单地让渡在医疗服务之中。而医疗服务技术劳务是医务人员基于技术而提供的服务,这种服务不能简单地用“付出”来衡量,因为一方面技术劳务本身就很难用数量去度量,另一方面医务人员在“付出”的同时可能有更多的“得到”(例如医疗水平的提高)。虽然医疗服务的技术劳务价值难以度量,但是与一般商品和服务相比,医疗服务的技术劳务价值具有培训成本高、知识更新速度快、脑力消耗大、技术风险高等特点[3]。

1.2医疗服务技术劳务的需求价值

一般认为,商品或服务进入使用或消费过程后为消费者带来的价值就是需求价值或消费价值[4]。医疗服务技术劳务的供给价值是潜在价值,而医疗服务技术劳务的需求价值是现实价值。医疗服务技术劳务的价值必须在需求中才能获得真正的实现。医疗服务技术劳务的需求价值通常由患者的感知价值来体现。患者就医感知价值就是患者在就医过程中所感知到的治疗效果、服务、环境等和其为获得医疗服务所付出的时间、金钱、风险等成本进行权衡后对医疗技术和服务效果的整体评价[5]。由于个体的差异,患者感知价值会有很大的差异,同一医疗服务技术劳务的需求价值也存在差别。同时,患者的感知价值还有显性价值与隐性价值之分[4]。显性价值容易被患者觉察和感知,在现实中容易得出看病贵与不贵的结论。隐性价值则相反,患者难以表达和感知,这个价值往往容易被忽略,现实中提高医疗收费价格容易被投诉就是这个道理。患者接受的医疗服务技术劳务价值是个复杂的系统,通常包括功能价值、情感价值和社会价值[6]。功能价值是核心价值,是患者选择医疗服务的首要因素,在现实中,名医受欢迎或者再贵也要选择名医的现象就是功能价值的体现。但是,如果花了钱并没有达到患者所期望的疗效,患者就容易产生上当的感觉,因为疾病祛除的康复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实现,情感价值通常是患者个性化价值的体现,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过程中,是否受到尊重、是否有平等感和安全感等,如果医务人员居高临下、不尊重患者、诊断治疗时间短暂等都会使患者在情感上产生“不值”的感觉。社会价值体现为通过医疗活动将疾病和失能等造成生活不幸福的主要因素排除掉,使患者恢复对生活的信心,重新正常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开始新的生活。

1.3医疗服务技术劳务的市场价值

市场价值是供给价值和需求价值的统一,是供需双方共同决定的价值。市场价值也叫最终价值,是物或服务(供给者)本身价值和人(消费者)的需要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供给价值对市场价值具有理论上的决定作用,需求价值对市场价值具有现实的决定作用,市场价值是供给价值和需求价值的共同价值。医疗服务技术劳务的市场价值体现为:供给价值是“理论”价值,是供方(医务人员)一开始就认定存在的价值,是能够满足消费者(病人)某种需要的属性,也是消费者(病人)购买医疗服务的原始动力;需求价值是“现实”价值,是消费者(病人)实现“理论”价值的关键,即只有病人消费这种服务时医疗服务技术劳务的价值才能真正得到实现。

2基于效用与费用视角的医疗服务技术劳务价格

2.1效用是医疗服务技术劳务收费的依据

效用价值理论认为,商品能够销售、能够卖多少钱是由商品的效用决定的[1]。效用通常又是由商品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决定的。消费者的需要首先表现为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其次是能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效用在医疗服务中,体现为消费医疗服务必须能使消费者保持健康或变得健康,即使医疗服务没有达到健康的目的(因为医学的复杂性决定了这个目的不总是能够实现),消费者对医疗服务的过程感到满意就是有效用或者有好的效用;相反,医疗服务使消费者的健康变得恶化,或者医疗过程令其不满意,就是没有效用。有效用,消费者就愿意消费,愿意付费;没有效用,消费者就不愿意消费,不愿意付费。

2.2费用是医疗服务技术劳务价格的体现

医疗服务的技术劳务价格体现为医疗服务收费。由于医疗服务的特殊性,医疗服务的效用如果仅从消费者的主观感受或心理满足去界定,显然是不科学的,应该引进第三方评价。评价指标必须客观,这些指标包括工作业务能力、规范诊治能力、工作态度等。其中工作业务能力指标包含诊断符合率、申请单合格率、处方合格率、治愈好转率等;规范诊治能力指标包括规范诊治执行力、病历书写合格率;工作态度指标包括工作态度、工作责任感等[7]。要对这些指标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用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来表示。政府制定收费的基本价格,这个基本价格是被评为合格等级的医疗服务的收费标准,而被评为优秀、良好、不合格等级的医疗服务技术收费,则由市场决定其上浮或下降幅度。

3制定医疗服务技术劳务价格政策的价值取向

3.1医疗服务技术劳务价格必须与供给价值、需求价值、市场价值相匹配

3.1.1供给价值是基础。医疗服务是一种典型的技术,消费者购买医疗服务的本质是购买医疗技术,一切依附于技术的相关服务都只是附加服务。医疗服务的技术劳务价格必须以自身的技术劳务价值为基础,价值高则技术劳务价格高、价值低则技术劳务价格就低。3.1.2需求价值是依据。卫生服务的技术价格必须以需求价值为依据。消费者的需求价值跟主观感受、主观理解、购买力、消费行为、消费愿望等因素有关。如果消费者觉得有必要,就愿意消费,就愿意付出与需求价值一致的费用,供给价值得到完全实现;如果消费者觉得没有必要或物非所值,就不会消费,供给价值也就无法完全实现。3.1.3市场价值是结果。只有供给价值或只有需求价值都不能形成最终的价格,卫生服务的技术劳务价格必须是供给方与需求方博弈的结果。这种博弈虽然是不充分的,因为供方更主动、需方相对被动,但最终必定是供方愿意提供、需方愿意接受的价格,即市场价格。因此,卫生服务的技术劳务价格最终是市场价值的结果。

3.2构建与多因素相联系的价格调整机制

3.2.1与医疗服务的种类相联系。医疗服务可以分为公共卫生服务类、基本医疗服务类、特需医疗服务类3类,要根据不同种类的医疗服务制定不同的医疗服务技术劳务价格政策。公共卫生服务必须由政府定价,基本医疗服务由政府制定指导价,特需医疗服务完全由市场定价[8]。3.2.2与通货膨胀水平相联系。通货膨胀率可以较准确地反映相关物价的变动情况。卫生服务行业虽然是一种特殊的行业,卫生服务价格弹性不明显,但与卫生服务行业相关的许多物品都是按市场价格获得的,因此,卫生服务的技术劳务价格不可能不与通货膨胀率发生联系。社会总体物价水平上涨,卫生服务的技术劳务价格也要上涨;社会总体物价水平下降,卫生服务的技术劳务价格也要下降。上涨或下降的幅度要依据通货膨胀率做出适当调整。3.3.3与公众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相联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反映公众消费水平的重要标志。正常情况下,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医疗技术劳务的价格应该与公众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相联系,随着公众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化而作出调整,调整的幅度可以灵活掌握。

3.3建立充分体现技术劳务价值的医务人员薪酬制度

3.3.1医务人员的薪酬应充分体现技术劳务价值。医务人员的薪酬很大的一部分是由医疗服务的技术劳务价格来体现的,而医疗服务的技术劳务价格必须要充分体现技术劳务价值。医疗服务技术劳务价格要考虑人工成本、复杂劳动程度、风险程度等因素。人工成本要考虑医务人员的培养成本、医疗服务的投入成本、医疗服务的管理成本、医务人员的指导性工资水平等。医疗服务是复杂劳动,它花费了医务人员很多的体力和脑力劳动,是简单劳动的数倍付出;医疗活动是高风险活动,这些风险有些是不可知的、有些是不可控的,医务人员总是在紧张的状态下开展工作,其技术劳务价值理应得到充分体现。3.3.2医务人员薪酬水平应当高于社会平均薪酬水平。盲目地说医务人员的薪酬水平高或低都不科学,与社会平均薪酬水平作比较是一个较好的方法。医务人员的薪酬水平不仅要与社会平均薪酬的总量相联系,而且要与增减幅度相联系。虽然国内外都没有一个医务人员的平均薪酬水平应该是社会平均薪酬多少倍的规定,但国外医务人员平均薪酬高于社会平均薪酬2倍以上却是普遍现象。美国国家统计局网站2015年3月的数据显示,美国医务人员(所有与医疗相关人员)的薪酬是社会平均工资的2-3倍。英国统计局2013年4月5日报告的数据显示,英国医务人员的收入基本为社会平均工资的2-4倍。香港统计局2015年12月28日公布的《工资及薪金总额按季统计报告》(2015年第3季度)显示,香港医务人员的工资为香港社会平均工资的5-8倍。而《中国统计年鉴2014》显示,2013年我国医生收入为社会平均工资的1.31倍。可见,我国医生收入是偏低的。3.3.3医务人员内部必须体现比价合理的薪酬特点。在医疗行业本身,必须坚持比价合理的原则制定薪酬制度。名医与普通医生收费,疑难杂症与常见病、普通病的收费要有区别;不同级别医院的收费要有区别;不同岗位的医生收入要有区别。例如,国内调查数据显示,2012-2013年度,三级甲等医院医生的平均年收入最高为76183元,而其他三级乙等医院医生平均年收入为68294元;二级医院和一级医院医生平均年收入分别为56318元和49347元[9]。2016年6月21日广东省人社厅网站的广东省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及行业人工成本信息显示,2015年广东省医护人员月收入中,外科医师名列第一,为26246元;麻醉科医师和皮肤科医师分别以23664元和23085元位列第二名和第三名。

参考文献

[1]呼倩茹.基于消费者视角下的商品价值理论探究[J].经济师,2014(12):11-12.

[2]周子君.价值诊疗:引领医疗服务发展[J].医院管理论坛,2015,32(7):3.

[3]王静,时涛,王爱敏.我国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值评估研究[J].价值理论与实践,2013(11):92-93.

[4]许成安,杨青.论价值范畴的内涵与商品价值量的现实决定[J].江汉论坛,2006(8):14-17.

[5]朱蔚.试论医疗技术劳务价值的定价标准及医用耗材价格的科学归类[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5,26(2):93-95.

[6]陈海啸,贺铭珠,钱辉,等.患者就医感知价值及其应用策略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0,30(9):733-735.

[7]封展旗,段兴民.服务消费的满意度、感知价值与消费忠诚[J].经济管理,2008(21):170-176.

[8]徐耘.我国公立医院财政投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医学与社会,2016,29(11):50-52.

生物技术技术服务篇10

二是强化新型经营主体培养。加强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培育,进一步促进农业生产、农资经营、农产品营销等主体全面发展。重中之重是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发展,抓紧抓好合作社带头人建设、运行机制建设、服务规范化建设,发挥合作社在组织生产、销售产品、统一服务和品牌塑造中的作用;推进专业种养大户通过工商注册登记获得法人资格,拓展经营领域和经营规模,不断走向职业化。三是强化经营主体合作。重点是引导同行业各主体、产业上下游各主体以及工商企业、科研机构和农民之间,通过土地、资金、技术、品牌等入股,或采用合同制、订单制、委托制、制等方式,开展生产和服务合作,形成紧密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

二、推进新型市场体系建设

一是完善农产品市场。加强产地批发市场、销地专业市场建设和升级改造,加快营销经纪人培养,完善绿色通道政策,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切实改进营销方式和流通设施,大力发展产供直销、专业配送和电子商务,缩减农产品销售环节、交易成本。确立现代营销的理念,强化宣传推介,扩大农产品市场知名度。二是完善服务市场。做强做大现代农业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促进农业生产与服务逐步分离,大力发展农机作业及维修、病虫害防治和动物防疫、农产品采收等服务项目。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向服务领域拓展,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服务,引导农民群众开展合作服务。大力开展公共服务,强化农技推广、农民科技培训和农业政策性保险服务,改善农业经营环境。三是完善要素市场。重点培育农业人才市场,吸引二三产业经营能人流向农业,吸引优秀大学生从事农业,吸引科技人才服务农业,推行大型基地管理的职业经理人制度,实行产权人与经营管理人相分离;培育农业资本市场,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稳步发展村镇银行,鼓励专业合作社开展资金互助合作,引进社会各层面投资农业,解决农业经营资金短缺问题;培育农村土地市场,通过转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经营权,创造要素集聚和规模经营条件。推进新型科技体系建设围绕转变经营方式,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先进适用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经营科技含量。一是进一步健全科技创新机制。加强专业性研发机构建设,更多地在企业和产业层面开展技术创新。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推进大型农业龙头企业科技研发机构建设,促进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企业流动,增强企业创新实力。完善农业院校与地方、企业协作机制,引导产学研深度合作,引导科技人员参与产业化经营,促进科技与产业联动,增强技术创新针对性。二是进一步健全农技推广机制。结合经营体系的转换,妥善调整农技推广机构设置,完善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加强推广手段和条件建设,建成一些围绕产业的区域性农技推广中心,提升农技推广实效。加强产业技术团队、科技示范户、示范基地建设,广泛开展先进适用技术试验示范,加快技术熟化和成熟技术应用。引导社会力量尤其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开展技术推广,推进农资经营技物结合,强化产品质量安全要求与生产技术要求同步到位,以产品质量倒逼技术推广。三是进一步健全技术应用机制。坚持技术与产业和主体技能紧密对接、恰当运用,防止超越或脱离现状造成浪费,使技术更有效地被主体接受、被生产应用。坚持技术应用集成配套,科学合理搭配品种、栽培(饲养)、农产品质量控制、加工和废弃物处理等技术,提高综合运用效果。提升经营层次,发展农业现代化,关键在于工程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和广泛应用。加大政策扶持和投入力度,加强农机化、智能化设施、生物制种、生物农药(肥料)、物联网、电子商务等技术研发和推广,有序推进农业设施化、生物化、信息化。

三、推进新型制度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