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教室文化设计十篇初中教室文化设计十篇

初中教室文化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2:04

初中教室文化设计篇1

学校项目建设请示一省发改委:

我厅所属的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是经省政府批准成立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校。近年来,在贵委的关心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得到较快发展,尤其是学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明显加强,教学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极大地调动了学院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教学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我省法律职业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在此,我厅表示衷心感谢!

当前,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校园占地面积184.37亩,建筑面积达58806.86万平方米,有教职员工516人,在校学生7千余人。而现有的图书馆是在1987年建成的,建筑面积却只有1883平方米,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学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学习需求。为解决这一问题,学院在20xx年经驻地建设规划管理部门批准,修订了校园建设规划,并按照教育部门对图书馆建设的有关规定要求(生均建筑面积1.77平方),结合自身发展需要,拟规划建设一个建筑面积12300平方米、集文化交流、信息交流、学术交流为一体的多功能图书馆。规划建设的新图书馆预算每平方米工程造价1200元,总投资1476万元,所需资金由学院自筹解决。为此,特恳请贵委对江西司法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规划建设图书馆予以立项为盼。

当否,请示。

学校项目建设请示二报来《关于请求批复南昌市南岗学校中学教学楼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请示》(湖教体政文【20xx】42号)收悉,经研究,现批复如下:

一、为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南钢学校中学教室紧张的问题,确保学生正常上学,原则同意南钢学校中学楼建设项目。

二、建设地点:南钢学校校园内(东靠学校围墙,南靠花圃及排球馆,西临校内道路,北靠学校围墙)。

三、建设规模及内容:工程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7620平方米,建筑物总高28.5米。本次建设内容为:48个普通教室,1个学术报告厅,1个图书馆,2个阅览室,4个多媒体教室,理化生实验室各3个,语音室4个,信息技术教室4个,音体美功能教室各3个,舞蹈房2个,教师办公室16个,共计100个。每层设男女厕所和洗手间,地基架空设停车场。另附学校校园内主干道及其管线铺设等项目。

四、总投资及资金来源:项目总投资约2500万元;资金来源:上级拨款及区财政配套。

五、接文后,请严格按照有关法规和文件精神,抓紧落实项目各项建设条件,认真组织好项目的实施,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学校项目建设请示三西宁市教育局:

你局《关于西宁市第十中学标准化学校项目初步设计审查的请示》(宁教计〔20xx〕4号)收悉。根据西宁市发改委《关于西宁市十中标准化学校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宁发改社会〔20xx〕244号),20xx年3月我厅会同省、西宁市有关部门及工程技术专家,对青海岩土工程勘察咨询公司提交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及深圳同济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编制的初步设计进行了审查。会后,下发了《关于下发西宁市第十中学标准化学校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审查意见的通知》,工程勘察设计单位根据初步设计审查意见,对本工程初步设计进行修改和完善,经审核,原则同意补充修改后的初步设计。现批复如下:

一、建设规模及内容

在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韵家口路与付家寨路交汇处新建西宁市第十中学标准化学校项目,工程用地南临付家寨路、东、北侧设规划路。工程总用地面积33831平方米,新建建筑总建筑面积40507平方米。其中:风雨操场总建筑面积1086平方米(地上一层,型钢混凝土结构),综合教学楼总建筑面积29974平方米,框架结构(其中:地下车库总建筑面积2307平方米,地下一层;科技楼总建筑面积4056平方米,地上六层地下一层;科学实验楼总建筑面积5650平方米,地上五层;教学及辅助用房总建筑面积12971平方米,地上五层;图书馆总建筑面积3935平方米,地上四层;架空层总建筑面积765平方米;屋顶楼梯、水泵房总建筑面积290平方米);锅炉房建筑面积335平方米(地上一层地下一层,框架结构);食堂及学生宿舍。总建筑面积5861平方米(地上五层地下一层,框架结构);教工宿舍总建筑面积3251平方米(地上五层,框架结构)。

本项目主要建设室内篮球场兼电教室、初中普通教室、高中普通教室、合班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心理辅导室、教师办公室、初中舞蹈教室、高中舞蹈教室、书库、教室阅览室、期刊阅读室、初中电子阅览室、高中电子阅览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生物标本室、物理实验室、物理探究室、综合实验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医务室、广播室、录播室、社团活动室、行政办公室、主任办公室、会议室、档案室、接待室、消防控制室、学生宿舍、无障碍宿舍、教工宿舍、公共活动室、开水间、学生餐厅、教师餐厅、主食库、副食库、操作间、洗碗间、厨房加工间、男更衣室、女更衣室、清真操作间、冷库、清真主食库、清真副食库、卫生间、生活水泵房、锅炉房、燃气间、弱电机房、高压配电室、消防水泵房、低压配电室、排烟机房、柴油发电机房、储油间、地下车库(34个停车位)、热交换站、250米标准运动场等其他附属配套设施和室外总图工程。

二、工程概算

经初步审核,本工程总概算为22352万元,最终以西宁市发改委与我厅会签的概算批复为准。

三、建设工期

本工程建设工期为二年。

四、主要技术措施

(一)设计单位在施工图设计阶段要根据《青海省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青海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青海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进一步细化完善绿色建筑设计相关内容,达到绿色建筑设计阶段星级评价标识一星级要求。

(二)初中教学楼距城市次干道的距离不足25米,应采取相应隔声措施。

(三)楼(屋)面活荷载取值应根据不同房间的使用功能和现行相关规范进行补充细化。

(四)施工图设计阶段进一步优化基坑支护措施及基础降排水措施。

五、其它

(一)请通知设计单位按照西宁市总体规划及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规程要求,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和初步设计审查意见,抓紧开展施工图设计工作。初步设计一经批准,不得随意变更;如需重大变更,应报我厅重新审核。

(二)对建筑节能、建筑材料选用、供水、供电、雨污水减排及综合利用、土地资源利用均要本着高效、节能、环保和经济适用的原则进行设计和建设。

初中教室文化设计篇2

关键词:室内环境艺术教育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从发生本源上来说是人们对美好家居生活的营建,逐步拓展到工作环境、休闲环境、交往空间等更大的社会领域。这种发展正是人们经济生活不断扩展的结果,也是物质发展与精神需求提升的必然规律。因此室内设计作为人类对所处环境物质改造的集中艺术反映,记载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当代室内环境艺术及教育沿革

中国的环境艺术教育体系是在上世纪80年代,源自日本的室内艺术设计研究方向的基础上,并根据中国改革开放的迫切需要应运而生的。环境艺术最初的定位,完全是依附在室内设计范畴之上,确切地说是中国特色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

现代中国室内环境艺术,其开端是处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经济、社会的逐步开放与物质的相对匮乏,要求通过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塑造出能够代表中国实力和潜力的环境面貌。因此,最初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也是基于这种社会需求而着重强调市政办公、涉外宾馆等公共建筑室内空间的装修与装潢。注重的是室内环境的艺术装饰和面貌展示。这种以公共建筑为开端的室内设计是现代中国该学科发展的特有模式。这也造成了早期的室内环境艺术教育片面局限于装饰、装修以及艺术的单纯堆砌之上,关注的焦点是公共建筑内部空间的形象展示,而非真正的人文关怀设计。133229.Com在这一时期,环境艺术教育内容多由其他艺术学科衍生而来。

随着经济的发展,室内设计逐步走向大众,业内人士意识到室内设计并非简单的艺术堆砌。该时期的室内设计教育开始强化对建筑的理解和认识,在艺术教育的同时开始注重技术层面的问题。不同建筑形式与建筑功能对室内设计起到了应有的导向作用。在此基础上环境艺术教育经过了初期的摸索逐步开始体现出作为综合学科与交叉学科教育的特性。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日渐关注功能空间与人文因素的特性,这一时期对于设计师的培养是环境艺术教育的重点,并且推动了中国室内设计的发展。室内设计开始从政府行为逐渐归属到公众生活空间的设计。

其后,因为服务对象的扩大化,室内设计的多样化、风格化、功能化、人文化更为突出。环境艺术的教育开始导向于以人为本的艺术设计模式,同时,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逐步强调出功能与技术、生态与绿色的现代室内设计要求。该时期室内环境艺术教育,面向的是设计师极度匮乏的市场需求,因此教育仍然旨在培养设计师,属于精英教育层面。但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和人们对该行业细化的不断期许,人才需求呈现出多层面的发展,室内环境艺术教育从传统艺术教育的上层化、贵族化开始有所转变。

中国的环境艺术教育一直是随着社会需求的变更而不断调整的,并且教育的模式是针对设计师社会效应的反馈而不断更新的。因此环境艺术的发展在我国虽起步较晚,但因为学院派始终引领着行业导向并不断根据社会变化而调整着自身的教育步伐,所以在短短二三十年有着建筑行业无法比拟的发展优势(建筑行业发展主要受商业模式的设计院所影响,学院成果的社会转换实施较慢,因此近年来设计思想的发展速度远不及室内设计)。

二、室内环境艺术教育现状

各行业的发展都需要有厚重的培养土壤,尤其是服务大众的与技术相关的学科。其发展的后劲更是来源于社会的普遍关注与认同。公众的理解与认同将极大地影响行业的发展。室内环境艺术教育需要人才培养的多层面化,而且提高公众素质与公众认可度是该行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行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需要教育规模的扩大。

同时专业发展与从业人员的增长必然导致社会分工的细化,也派生出不同的研究方向与领域。并且这种发展也融合了建筑学、城市规划、园林等相关学科内容。环境艺术设计逐渐分化为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两个主体专业研究方向。环境艺术教育的体系也随之演化。在这一时期室内环境艺术日趋发展成熟,其教育不再仅仅单层面关注功能、以人为本、生态,而是融合了各学科特长,开始寻求艺术教育的本源和学科总体发展的定位。

三、室内环境艺术教育的本源和定位

从中国教育体系的根基来看,室内环境艺术教育是源于外来文化的教育模式。该模式在中国土壤的传播和发展,在行业发展初期是适应于社会需要的,满足了阶段性民众对生存环境品质提升的迫切需求。但在经历了数十年追逐西方物质文明的发展热潮之后,人们逐渐冷静,民族精神逐渐苏醒。我们需要的是一个能够突出民族个性、民族审美意识的环境空间,需要重新拾回东方文明的国际地位。因此在此时期需要室内环境艺术教育适应于发展需求,调整教育导向,促进该行业国际地位的确立。

事实上,中国的环境观是早于西方世界的,这种环境观与中国传统文化血脉相承,并且从今天来看,仍然具有先进的现实意义。在《大学》中,孔子写道:“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也就是说,对于外部环境的改造应先究其内因,如果放弃我们对自身的关怀,不能完善自身的感知、知识、美德、健康和人性,我们将缺乏克服和转变外在条件的能力。相应的,作为艺术教育,我们应先回归到人本身的素养修正之上。预施以技,先立其身。室内环境艺术教育应着重强化传统文化、国学及美学素养的培养,应加强学生对生活审美的感知,提升学生对人文关怀、自然关怀的认同。如果我们不理解中国美学元素与符号语言的相通性,又怎能理解中国环境文化的精髓?如果我们不理解传统建筑空间伦理格致的哲学思想,又怎能拥有华夏民族一脉相承的民族精神呢?因此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教育思想正是当代室内环境艺术教育的本源。我们所要继承的,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知识,而是传统文化思想,不是要求所有的设计都仿古,而是要求所有的设计都能够体现民族思想的意识渗透。

西安美院“大美术、大美院、大写意”的办学理念,为室内环境艺术教育发展提供了深厚的传统美学基础教育背景,同时大美术中对于环境美学意识以及应用美学的发展已有了明确的界定,“从一切为了美术到美术为了一切”的哲学理念也正是国际上美学发展的先进思想。

美国文学家梭罗曾说过,“诚然,绘一幅画、塑一座像或者创造几件美的东西,这样的才干实为可贵,但通过我们的眼和手去描绘、塑造周遭的氛围、环境,那要伟大得多。去改善生活的质量,这是最高明的艺术。”审美的环境正是每个人生活的介质,是环境的艺术、人类生活的艺术。显而易见环境艺术的教育应是深入浅出的,是耳濡目染的,是身体力行的。实践教学的意义正在于此。设计不应仅仅停留于图纸,设计应是整个构思到实施的过程。教育应贯穿于其中的每一个环节,是方法流程的学习,是框架体系的搭建,是知识点的不断填充与梳理。教授的应是思考问题的方法而绝非简单的答案,更何况作为艺术设计教育原本只是有规律可循,而无一定之规可依。实践正是一种要求学生依据规律自我探寻的教育方式。这也是应用美学教育的特色定位。

西安美院的室内环境设计教育正是在建筑环境艺术系的确立之后逐渐充实并确立特色导向的。对于当今的行业发展与社会需求,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也需要不断地探索与更新。身处西北,我们有责任挖掘、保存和发扬这块土地的精神,因此室内环境艺术教育应立足陕西地域文化特点,创建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现代室内设计教育体系。深研本土文化的丰沛资源,强调传统文化的古为今用,确立具有民族美学精神的现代室内设计教育根基,同时以生产、教学、科研相结合,作为室内设计教育办学的基本依据。以理论——实践——理论为基本模式,进行知识强化、应用与提升。强调理论联系实践,通过学生参与学院实际生产科研项目,大力拓展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同时多学科交叉性与知识教授系统性应是室内设计教学设置的基本依据。现代室内设计涉及到艺术、社会、科学、工程技术、人文心理等众多学科,是多学科的交叉领域。其教学设置就需要兼容并蓄,同时要具备知识搭建的连贯性与体系化。使学生能够在室内设计庞杂的知识学习中,脉络清晰地打下坚实的框架基础,以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对应掌握及扩充学习。今天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不再是过去一二十人的小班,而是一二百人的庞大课堂,多层面的因材施教,培养不同层面人才,能够适应当今社会生产的需要和当代教育的需要。但另一方面,教育的侧重点也不应仅仅停留在个体人才教育上,还应兼顾强化群体优势。既要体现个体教育所不能完成之事(例如整个古城的调研、考察、绘制和规划),还应体现在对学生的沟通、协作与设计组织能力的培养上。

初中教室文化设计篇3

(一)室内设计基础课程的构建过程

放眼现代艺术设计学科,素描是设计的最基础部分。何为素描呢?就是用单色来描绘事物,其中主要是借助于单色线条的组合来表现事物的造型、色调和明暗。同时进行的基础课程就是色彩训练。何为色彩训练呢?就是将学生的思维从单色素描带入多种颜色共同塑造形体与空间的训练时期。接下来就是设计基础课程的训练,平面、立体、色彩三大构成的训练,让学生从抽象的点线面中,与不同材质的接触和如何搭建色彩秩序中学到设计的要领,为以后的专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室内设计理念的构建过程

室内是建筑的灵魂,人与环境的联系,而设计理念则是人与物质文明的结合,用一种设计思维去引导风格的促成。何为室内设计理念?主要是中外传统文化与现代室内设计相融合的设计理念,根据本国或者当地的地域特色形成的设计理念。要构建室内设计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需要对中外传统艺术、传统美学、传统文学、传统习俗等进行多方面的研究,要延承并改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信仰的群体的文化传统,并与现代室内设计相结合,形成自己的设计理念。

二、现代室内设计教学出现的问题

(一)从历史的角度分析

从历史的角度看,我国早期设计教育的最初形成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起源于清末民初的新式美术教育;二是直接师承手工艺作坊的师徒制传授教育;三是早期设计教育为主的国外混合教育体系的移植。这样,直至今日的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多局限在美术类与手工艺类的基础之上,而进行的专业技能训练,在很长的发展中,是被定位在以技艺传授为主的教学体系之上,从根本上忽视了人与社会、设计与人文、设计与科技、乃至与多学科的联系。

(二)从现实的角度分析

从现实角度看,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上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工艺美术专业受到两次大的发展机遇所带来的影响不可小觑。一次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热潮,在艺术院校,师范院校和工科院校中迅速发展起一批工艺美术本专科院校,呈现出加速培养工艺美术设计人才的发展态势。再一次就是在1999年,伴随着我国高校的全面扩招,艺术设计本科专业呈现超速发展之势,不仅专业设置数较上世纪80年代初有成百倍的增长,而且院校也扩大到理科院校、农林院校、经济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然而,在这两次较大的急速发展的过程中,许多的教育问题,又因诸多的现实原因,不但没有得到及时地解决和改正,反而重叠了许多新的问题,各种问题变得异常复杂和尖锐。二是上世纪90年代末,在进行专业目录调整后,由于推行和转变过程的时间过短,以及诸多的历史与现实问题相互缠绕,导致课程结构的调整与改革未能跟上步调,这种缺位在其后也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改进。

(三)从体制的角度分析

从体制角度看,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艺术设计本科专业单一,按部就班没有创新的因素。所以出现了单一对口的专业课程结构和相应僵化的计划体制,不利于高校为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培养多种才能和智慧的人才。而且市场化的经济利益思想作祟,出现了许多急功近利的课程观。导致最大化的功利性教学目标的出现,这一观念的传播速度异常蔓延。由于各方利益未能得到特有的平衡,出现了许多教育的过度竞争,反映出教育效益功能而不是以人为本,盲目攀比和单一的发展,急功近利的教育观由此产生,直接影响着我国当前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的教育质量。

三、现代室内设计课程改良的途径

初中教室文化设计篇4

为进一步促进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根据有关教育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黑龙江省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标准》。

一、办学条件

(一)学校规模

为保证学校教育质量、管理效率和办学效益,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办学的原则,义务教育学校必须具备一定的办学规模。

1、班级数

(1)小学5年制学校,一般不少于5个学年教学班,最高不能超过30个教学班;小学6年制学校,一般不少于6个学年教学班,最高不能超过36个教学班。农村每个乡镇设立1所中心学校和若干分校(教学点),教学点一般不少于3个以上学年教学班。

(2)农村初中一般应达到12个教学班以上,最高不能超过24个教学班;城镇初中一般应达到18个教学班以上,最高不能超过32个教学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校区的学校,每校区不能多于18个教学班)。

(3)九年一贯制学校,最少不少于9个教学班,最多不能超过36个教学班。

(4)完全中学初中部,三年制初中,最少不少于6个教学班,最多不能超过12个教学班。四年制初中,最少不少于8个教学班,最多不能超过16个教学班。

2、班额。小学每班学生人数最低不少于15人,最高不超过45人。初中每班学生人数不少于35人(农村初中不少于25人),最高不超过50人。农村小学教学点一般每班学生人数最低不少于10人。

城镇一些学校存在的大班额现象,应尽快消除。有条件的学校要积极探索小班化教育实验。

(二)学校设置

1、学校设置要依据当地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中小学网点布局规划,以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方便学生就学为原则。学校服务半径要根据人口规划、学校规模、交通环境和学校住宿条件等因素确定。学生上学路线不应跨越无立交设施的铁路干线、高速公路及车流量大的城市交通主干线。要合理设置并调整学校网点布局,使学校适应现代教学特点,具有适度规模和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2、学校选址和建设要避开污染源处、地震断裂带、山丘滑坡带段、泥石流地区及水坝泄洪区等不安全地带。高压线缆、易燃易爆市政管线及市政道路等不能穿过校区。位于交通要道、过境公路旁的学校,应设立交通安全标识。

3、学校周边环境应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的设置应避开化工厂、烟花爆竹厂、气源调压站、高压变电所、加油站、公共娱乐场所、集贸市场、医院传染病房、太平间、及公安看守所等场所。校园周边200米范围内不得有游戏机室、歌舞厅、台球室、网吧等经营性场所。教学区的环境噪声应符合《民用隔声设计规范》。

4、学校校园建设总体规划依据规模和需要按着教学区、体育运动区、生活区等不同功能要求合理布局,做到分区明确、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校舍建筑按照建筑设计、抗震、防灾、防火、施工等规范进行设计和施工,确保建筑工程质量。

按照上述要求存在明显问题的,要尽快解决。对学校布局不合理,校园用地不足的应结合城镇改造建设、资源整合,适时进行网点调整。

(三)用地面积

学校用地包括建筑用地、体育用地、绿化用地、劳动实践用地等,用地面积应满足教育教学和开展课外活动的需要。

1、校园面积。小学生均占地面积9—28平方米;初中生均占地面积10—26平方米。

2、体育用地。学校要有满足学生体育活动的场所,生均体育运动场地不少于4平方米。小学、初中田径场及球类场地设置标准:小学12班以下设置100米直道田径场一个,12班以上设置200米环形跑道田径场一个。城区小学确无条件的设置60米直道田径场一个。初中12班、18班、24班分别设置200米、250米、300米环形跑道田径场一个,初中24班以上设300-400米环形田径场一个。中小学校园内至少有标准硬化的篮球场、排球场各一个;有符合标准的单杠、双杠、沙坑(城区视情况)等体育活动场地和设施。

3、学校劳动实践场所用地。农村中学50亩以上,小学30亩以上(用地包括耕地、荒地、山林、果园、水塘、牧场等)。

(四)校舍面积

1、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小学4.1—10平方米,初中5.6—11.4平方米。中心城市小学生均校舍面积不少于5.2平方米;初中生均校舍面积不少于6.4平方米。

2、教学及辅助用房。(1)普通教室每班设置1间。小学每班教室使用面积52—61平方米,初中每班教室使用面积56—67平方米(农村学校可根据实际的需要,适当缩小教室的使用面积)。(2)小学应设有科学实验室、计算机教室、语言学习室、多功能电教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体育教室、综合实践活动室、教师阅览室和学生阅览室(以上各室每间使用面积不少于52—86平方米,学生阅览室使用面积可根据需要确定)、图书室、仪器室和准备室(科学实验)、心理咨询室、档案室、体育器材室(以上各室每间使用面积不少于18—38平方米)等专用教室。(3)初中应设有理、化、生实验室、计算机室、语言实验室(24个以上教学班的学校应增设理、化、生实验室和计算机室以及语言实验室各1间)、技术室、多功能电教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体育教室、综合实践活动室、教师阅览室和学生阅览室、图书室(以上各室每间使用面积不少于56—96平方米,学生阅览室使用面积可根据需要确定)、仪器室和准备室(理、化、生)、化学药品室、生物模型标本室、心理咨询室、档案室、体育器材室(以上各室每间使用面积不少于23—36平方米)等专用教室。

3、生活用房。学校有卫生、文明、安全和满足需要的厕所,有符合卫生要求的饮水设施。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符合安全、卫生标准的食堂、学生宿舍、单身教工宿舍和浴室等。

(五)设备设施

1、学校有围墙、校门、校牌、国旗旗杆和升旗台、领操台、固定墙报或宣传栏。

2、学生人人有符合要求的课桌椅。班班有标准的黑板和讲桌。其他各类辅助教学用房,应根据不同的要求配齐桌、椅、柜、架。

3、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校规模,配备学科专用教学设备。小学、初中按照《黑龙江省教育技术装备暂行标准》规定的二类标准以上配备。体育器材设施按照我省《中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和《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配备。音乐器材按照《黑龙江省中小学音乐教学(活动)器材配备标准》配备。美术器材按照、《黑龙江省中小学美术教学(活动)器材配备标准》配备。中小学卫生器材按照国家《中、小学卫生室器械与设备配备目录》中Ⅱ档标准以上配备;配备计算机;卫生保健室要有能够反映本校卫生工作现状的揭示板。心理辅导室设备设施按照《黑龙江省中小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导意见》配备。

城区中小学全部建成校园网并与互联网联通,农村中小学校按省定标准配置远程教育设备,有条件的学校应逐步建立校园网。

4、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所需要的教学器材的种类(陶艺和木工、种植和养殖、手工、电子制作、金工、家具维修、服装设计与缝纫、烹饪等)和数量,可根据学校所在地的生产、生活实际和规模等因素配备。

5、学校最低藏书量小学生均15册以上,初中生均25册以上。适度增加电子阅览资料和教学软件。

二、队伍建设

(一)领导班子

1、小学领导班子成员应具有专科以上学历,初中应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持证上岗。

2、校长选拔聘任符合国家规定的选拔聘任职条件。具有教师资格;有较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和良好品行;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一般在学校从事过中层管理工作;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五年以上;乡镇以下农村小学校长人选应具有中师及以上学历和小学二级及以上教师职务;乡镇中心小学、城区小学及以上中学校长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和小学高级或一级及以上教师职务;高级中学、完全中学校长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和中学高级教师职务;初任职年龄原则上小学不超过45周岁,中学不超过50周岁;获得《任职资格培训合格证书》。

3、班子成员分工明确合理,相互尊重,团结合作。有民主平等的交流氛围和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形成合力。在师生中有较高的威望,群众满意率80%以上。

4、按要求配齐内设机构和领导班子。中学内设机构设教导处(室)、总务处(室),重点中学和24个班以上的学校可增设1-2个机构。完全小学内设机构设教导处(室)、总务处(室)。其中12个班以下的小学只设岗位管理不设内设机构,可配备教导主任和总务主任1人。

普通中学规模在12个班以下的配备校级领导1-2人;13-23个班的配备校级领导2-3人;24-36个班的配备校级领导3人。完全小学规模在12个班以下的,配备校级领导1-2人;13-23个班的配备校级领导2-3人;24-36个班的,配备校级领导3人。普通中学和完全小学规模在36个班以上的,可酌情增加校级领导1-2人。农村初级小学(1-3年级)或分校、教学点指定1名教师负责学校工作。乡镇中心学校可增加校级领导1人,负责本乡镇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教师队伍

1、按照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配备教职工,优化编制使用结构,提高编制使用效率,向一线教师倾斜。各学科专任教师配备齐全,教师具备国家规定的教师资格。

2、教师学历、职务结构符合要求。教师学历: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95%以上,其中:大专学历占80%以上;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95%以上,其中:本科学历占70%以上;小学高级以上职务占教师比例40%以上;初中中级以上职务占教师比例45%以上;教师职务的学科分布要合理。

3、建立教师岗位责任制,实行教师聘任制,有教师考核制度,做到平时考核和年度考核有机结合。年度考核合格率达到90%以上。建立健全教职工的晋职晋级、奖惩制度,并能有效执行。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的校长、同事、学生、家长及有关专家共同参与的教师发展性评价机制。建立教职工业务档案制度,科学、及时和属实记录好教师成长发展的全过程,并管理利用好。

4、按照要求建立教师定期培训制度,并组织教师如期参加规定的培训,提供必要的保障经费。

5、学校依据法律法规政策落实教师待遇,维护教师合法权利。

6、教师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充分发展;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不歧视学生,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和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

三、教育教学

(一)办学方向

1、学校在教育教学中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差异,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2、学校有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校园干净、整洁、美观、有序;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

3、坚持依法治教,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健全,符合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能依法维护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无严重违法违纪现象。

4、学校按有关规定和要求,建立督导评估制度,做到全员参加、全面自评、全过程评估,并定期向教育督导部门上报自评报告。

(二)德育工作

1、落实德育首要地位,有健全的组织机构、规章制度和工作队伍,有计划,有总结。

2、德育工作以学校为主阵地,课堂为主渠道。落实德育必修课,深入开展生命教育,加强德育学科渗透。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广泛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民族精神等教育,经常性开展德育实践活动。重视并加强学生德育考评,把德育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组织好班团队和学生会活动,开展优秀班级和优秀学生的评选活动。

3、有德育教育活动基地;按要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救助、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公益劳动和适当的生产劳动。学生行为规范合格率95%以上。

4、健全家校联系制度,班主任每学年对每个学生家庭走访不少于1次。

(三)教学工作

1、能按照“新课程方案”要求,更新教育观念,加强教学管理,遵守教学常规,编制课程计划,落实课程标准,开全开足开好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互动的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学校积极开发好校内、社区、信息网络、家庭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实验室、实践基地的育人功能,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实现校内教育资源与社区、家庭的共享。

3、教师注意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方法,合理整合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交流合作、自主开放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质疑、发现、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探究过程,最后学会学习;重视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

5、重视教学研究。各学科教研组、备课组有活动计划,并严格执行。教研课题立足本校教学实际,针对教学问题开展校本教研,提出具体解决方案,讲求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6、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多样的体育艺术、科技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以上的体育活动时间,每年举办1-2次全校性综合文体活动。关心学生健康,每年给学生体检一次。落实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学生体质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

(四)评价考核

1、学校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小学生毕业、初中生毕业标准的重要依据之一。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真实反映学生的成长轨迹,以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学习态度与能力、交流与合作、体育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方面作为评价目标。采取切实有效的评价技术,注重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的积累和总结,对于学生在校学习阶段综合素质各项目标的达成度,既有量化的等级评价,又有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性描述,突出学生的特点和发展潜能,并将评语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书》,为学生健康成长指明方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以学生成长经历为依据,具有有效性、可行性、真实性、公正性。真正发挥综合素质评价在诊断、反馈、激励过程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在关注学生的学业评价同时,关注和发现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不断提高。

3、学校根据学生学习和生活规律均衡安排周课程和作息时间。小学一、二年级学生每天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学生书面家庭作业每天控制在1小时以内。除初中非毕业年级学生外,每天书面家庭作业不超过1.5个小时。不用增加作业量的方式惩罚学生。小学生学业成绩评定实行等级制,取消百分制。不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活动。小学语文、数学、外语课程每学期进行一次期末考试,其他课程只作为考查,不得考试。初中期中、期末各举行一次统一考试。学生考试成绩不排名次,不作为评价学生的教师的唯一标准。

(五)义务教育普及程度。积极招收适龄儿童、少年按时入学。学生实行免试入学,不组织任何考试。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以上,辍学率控制在1%以内;小学生五年保留率达到99%以上,升学率达到99%以上;初中阶段入学率98%以上,辍学率城市控制在2%以内,农村控制在3%以内,初中生三年(或四年)巩固率达到97%以上。

四、学校管理

(一)学校具备法人条件,取得法人资格,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实行校长负责制,实行教师聘任制;依法治校,依法办学,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二)学校严格执行财务制度,财务管理规范,财会账目健全,会计核算准确,教育经费使用合理,资金使用讲求效益。没有挤占挪用资金行为,没有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乡镇(含乡镇)以上中小学校设专门财会人员岗位,配备专业财会人员负责本校和所属村小学校财会工作,村级小学设专或兼职报账员。

(三)学校严格管理房地产及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文体器材、生活设施、卫生设施和安全设施等学校资产,明确有人负责管理,账目齐全,帐物相符,教育资源合理配置,使用效率高。

(四)学校建立健全校内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应急机制,实行安全工作校长负责制,1000人以上的学校配备专职保卫干部负责安全工作;开展安全知识教育,培养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加强校园治安巡逻,安排人员值班护校;定期组织安全检查,及时消除隐患,保障师生安全。

(五)学校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按划定的服务区域招生。义务教育阶段对外学区流入学生,不得收取任何费用。实行常态编班,不分设重点班。

初中教室文化设计篇5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5)21-0071-05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教育信息化政策。近几年,教育部启动和开展了一系列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云南省历经“校校通”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三通两平台”、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等。这些工程的实施,大大推动了云南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发展,改善了中小学校信息化环境,提高了中小学教师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截至2014年7月,云南省完成“校校通”宽带接入的义务教育学校8743所,占义务教育学校总数的47%;建成多媒体教室73442间,占教室总数的41.46%;全省共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4078个,非一师一校点2722个,占67%,一师一校点1356个,占33%[1]。教育信息化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弥补了贫困、边远、山区学校信息闭塞、资源短缺、交通不畅的短板。网络和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手段在中小学课堂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了可能,为建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奠定了物质基础。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已经基本度过起步阶段,进入初步应用整合阶段,这个阶段主要任务还是深化应用[2]。因此,信息化硬件、资源的大量投入,发挥效益成了关键。如何结合教学目标、内容和对象,充分用好设备、资源,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成了亟需解决的问题。以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均在云南省129个县中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的江川县作为研究区,对于把握云南省县域内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探索中小学校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的对策措施,提高教学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调研设计

报告以2012~2014年江川县教育事业统计数据为数据源,结合问卷、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在综合分析了李帅军(2007)[3]、张豪锋/张水潮等(2008)[4]、蔡亲鹏/增毅/马生全(2008)[5]等学者提出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云南实际,课题组确定从五个维度设计问卷:即信息网络基础设施、资源建设、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应用、教师培养与技能。问卷范围涉及5所学校,其中农村小学、镇区小学各1所,乡镇初中、镇区初中各1所,高中1所。问卷对象包括校领导、一线教师、3~6年级小学生、1~3年级初中生和1~3年级高中生。问卷过程同时对县级教研员、校领导和一线教师进行访谈。共发放校领导问卷25份,回收有效问卷24份,回收率为96%;发放教师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4份,回收率为96%;发放学生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300份,回收率为100%。从问卷对象来看,校领导以男性居多,占70.83%;年龄集中于35~50岁之间,占75%;以本科和大专学历为主,其中本科学历校领导占75%,大专学历占20.83%;所有参加问卷的校领导都承担了教学任务。而一线教师中女性偏多,占65.7%;各年龄段分布较为分散,从25岁以下到50岁以上都有,其中25岁以下教师占8.4%,25~45岁之间教师占57.3%,45~50岁之间教师占25.2%;大部分教龄较长,教龄15年以上的占53.1%,10-15年的占25.2%;学历都在大专以上,其中大学本科学历占65.3%;参加问卷的教师承担了各个学科的教学任务,其中小学教师来自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美术、信息技术等9个学科,中学教师来自语文、数学、英语、历史、生物等12个学科。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

1.成就与进展

经过近几年发展,江川县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取得了一定成就。

一是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不断改善。表现在三个方面:(1)学校联网率高。截至2014年12月,全县96.3%的小学、93.3%的初中和所有高中通过拨号、aDSL、光纤、无线等方式,已实现互联网接入。(2)2012~2014年间硬件设备数量不断增大。全县中学生机比从2012年的17.08:1提高至2014年的12.78:1,拥有的电子白板数从2012年的157块增加到2014年的238块;小学生机比从2012年的25.75:1提高至2014年的21.26:1,拥有的电子白板总数从2012年的52块增加至2014年的156块。(3)交互式电子白板、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的使用频率较高。问卷结果显示,选择“使用频率较低”的教师比例不到11.6%。使用频率最高的是交互式电子白板,认为“使用频率较高”的教师占75.9%;其次是计算机教室,选择“使用频率较高”的教师占61.2%;使用频率相对最低的是多媒体教室,选择“使用频率较高”的教师占46.6%。

二是信息技术应用相关培训力度逐渐增强。江川县接受过信息技术相关培训的专任教师从2012年的1195人次上升到2014年的1375人次。同时,学校管理者和一线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应用相关培训的比例较高。2011年以来,71.5%的教师和62.5%的校领导每年平均至少参加1次信息技术应用相关培训。中小学校领导的培训以州市级为主,占45.8%;其次是校本培训,占20.8%;一线教师的培训则以县级为主,占36.8%(表1)。

三是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断提高。截至2014年底,全县80%以上的小学教师、90%以上的初中教师基本能应用信息技术设备进行常规教学。问卷结果显示,能够熟练使用电子白板、电脑、网络、聊天工具等进行办公或开展教学的教师占59.6%,虽不熟练但能使用信息技术设备开展教学的教师占29.2%。这点也从学生问卷中得到证实。92.3%的学生认为“老师上课时经常使用电子白板、课件或多媒体设备”,94.7%的学生认为“老师能够熟练操作电子白板、课件或多媒体设备”。同时70%的校领导认同“大部分校领导能够熟练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办公、网络交流或查找资源”的观点。在实际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比例最高,达92.4%;其次是备课环节,占76.4%,接下来依次是教研、考试、作业批改环节(图1)。64.58%的教师乐意使用电子白板、多媒体设备等来备课、上课。73%的学生喜欢老师使用电子白板、课件或多媒体设备进行上课。

四是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培养。至2014年底,全县高中、初中和中心小学已全面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完小和校点也都能同步利用远程教育资源。2014年,全县小学3~6年级每周的信息技术课程课时数基本保持在61节左右;初一、二年级的信息技术课平均每周29节,初三平均每周17节;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集中安排在高一,每周4节,而高二、高三均没有信息技术课程。问卷显示,97%的学生在计算机教室上过课,54.3%的学生拥有自己的电脑。每天使用计算机在0~1小时的学生占36.7%,1小时以上的学生占27.3%。65.9%的学生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上网查找资料或进行网络交流。

五是大部分学校制订了教育信息化规划和相关的管理规范,并应用信息管理系统软件进行日常管理。问卷结果表明,5所学校都不同程度对教育信息化相关工作制订管理规范。在日常管理中,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和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率最高,5所学校都在使用;其次是财务和设备资产管理系统,4所学校在使用;3所学校使用了人事管理信息系统。有4所学校制订了教育信息化规划。

2.问题与不足

取得成绩同时,全县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工作也存在不足之处,如校园网建设滞后、可共享的本地优质教学资源少、现有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需进一步提升、专业师资力量缺乏、学校之间信息化硬件设施不均衡等。

(1)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园网建设滞后

截至2014年底,虽然全县95.8%的中小学已接通互联网,但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已建设校园网的学校仅有1所,占义务教育学校数的1.45%。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校园网建设水平远远低于玉溪市和云南省平均水平:小学建网学校比例比玉溪市全市小学平均水平低了12.1个百分点,比全省小学平均水平低了10.4个百分点;初中没有一所学校建设校园网,而玉溪市初中建网学校比例平均水平为34.4%,云南省初中建网学校比例平均水平为38.2%(图2)。

(2)学校之间网络多媒体教室数量不均衡

学校之间网络多媒体教室的平均覆盖率差距较大,初中好于小学,中心小学好于村完小,初中、小学均远低于玉溪市、云南省平均水平。从图3可以发现:①无论乡村、镇区还是全县网络多媒体教室的平均覆盖率,初中均高于小学。全县小学网络多媒体教室的平均覆盖率比初中低18.9个百分点。乡村中小学之间的差距更明显:乡村小学网络多媒体教室的覆盖率比乡村初中低了35.7个百分点。②镇区、乡村学校之间的网络多媒体教室覆盖率也不均衡,镇区小学高出乡村小学11.4个百分点,镇区初中则比乡村初中低19.1个百分点。③小学、初中的网络多媒体教室平均覆盖率,均低于玉溪市全市、云南省全省平均水平。小学比玉溪全市小学平均水平低15.9个百分点,比云南全省小学平均水平低11.2个百分点;初中比玉溪全市初中平均水平低27.7个百分点,比云南全省初中平均水平低21.5个百分点。

(3)信息化设备不足

现有网络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中的一部分是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配备,已使用近十年,设备老旧,大部分已不能正常运转。第一轮“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项目实施配备的交互式电子白板等设备,由于数量不足,有些地方将设备配置向初中尤其是农村初中倾斜,有的村完小甚至没有一套设备。此外,由于资金不足,第一轮“薄改计划”招标的有些电子白板设备价格比较低,导致质量不高,售后技术服务跟不上,使用一段时间后就因各种问题而不能运转。座谈、访谈时教师普遍反映,有的交互式电子白板使用一年不到就出现操作反应不灵敏、黑屏、投影机不聚焦、影像模糊、灯泡损坏等现象,联系公司售后服务技术人员,要么拖延不维修,要么干脆不接电话,造成设备长期无法使用。问卷显示,25.9%的教师认为已安装的电子白板等设备质量差,35.7%的教师认为硬件设备售后服务跟不上。超过一半的教师认同“多数教师上课时经常担心电子白板、计算机等设备突然出现故障”的观点。

(4)适合本地的教学资源短缺

适合本地教材和课堂教学的教学资源不多,大部分教师需要花大量的精力上网搜索、整合,花费时间多。问卷显示,77.8%的教师使用的教学资源是自己从网络搜索下载后修改的,44.4%的教师自己制作开发,36.1%使用了学校购买的资源。没有形成教育教学资源平台,个别好的本地教学资源难以共享。“农远工程”提供的教学资源,因教材版本不同、信息化工作人员缺少未及时整理登记、学科教师不会用或不愿意用等原因不能有效应用。部分学校购买的发达地区优质资源,因缺乏必要的加工处理和优化组合,难以“落地生根”,不能生成优质校本资源。问卷表明,53.1%的教师认为缺乏足够的本地好用教学资源。教师目前常用的教学资源以文本资源为主,其中电子教案(含ppt课件)占84.7%,教学设计文档占56.9%,试题试卷库占36.8%,授课与说课视频占29.2%。教师最需要的免费教学资源从最急需至最不急需依次是电子教案(含ppt课件)占77.1%,授课与说课视频占47.9%,微课视频和教学设计文档各占36.8%,非ppt类教学课件占20.8%,其他占0.7%。

(5)教师自身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仍需进一步提升

教师们在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理念、方法、水平方面还需进一步提升,大部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仍处于学习、明白或熟悉阶段。尤其是年龄在45岁以上教师,很难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的深度融合。部分老师还是停留在“黑板+粉笔+教材+嘴”的传统教学模式,“农远工程”和“薄改计划”提供的资源和设备未能有效应用。问卷显示,对于教学应用信息技术,78.5%的教师处于学习、明白或熟悉阶段,处于创新应用阶段的仅占6.9%。教师常用的教育工具或软件以office办公软件为主,仅有20.8%的教师应用了Flash软件,6.9%的教师应用了学科专用软件。

教师们认为,对于影响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因素,排第一位的是“缺乏足够的技术培训支持”和“硬件设备不足”,均占60.1%,硬件设备不足,导致一线教师因没有设备练习、使用而放弃信息技术应用。排第二位的是“教师计算机使用技能不足”,占58%。接下来依次是“缺乏足够的本地好用教学资源”、“缺少足够的设计制作和准备时间”、“缺乏足够的指导性支持”(图4)。信息技术应用效果不好,反过来挫伤了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降低了应用信息技术的热情。

(6)信息技术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分析2012~2014年教育事业统计数据,高中平均每所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人员数为5人,初中为1.83人,小学最少,仅为0.77人。而且从2012~2014年信息化工作人数变化趋势来看,小学每所学校平均拥有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人员数还在逐年减少:2012年平均每校0.87人,至2014年平均每校仅为0.57人,年平均降幅为19.06%。初中于2014年也呈现出下降趋势:从2013年的1.88人,减少为2014年的1.80人。同时,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与信息技术专任教师的比例在不断扩大。2012~2014年,小学生与信息技术专任教师的比例在成倍扩大,初中的这个比例在2014年也出现增大趋势(图5)。

四、对策建议

1.政策、设备、资金适当向乡村学校、小学倾斜

根据国家总体部署,2014~2018年实施新一轮的“薄改计划”,云南省将从计算机教室、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教师备课室和数字教育资源共四个方面加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信息化环境的建设,使学校能够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利用优质教育资源进行多媒体教学和实现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基于此背景,建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将政策、设备、资金向小学尤其是乡村小学倾斜,更加关注农村学校、小学的硬件建设,坚持按需建设的原则,提高互联互通水平,提升网络多媒体教室的覆盖率。在项目招标过程中,加大公司售后服务指标的权重,以保证配备的硬件设备质量,提高公司对硬件、使用培训的售后服务水平。

2.加大资源建设力度,整合各种有效资源

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为契机,整合国内优质教育资源,借助玉溪市信息化建设规划,利用玉溪市建设的玉溪教育云平台,要求全县教师注册该平台,建立考评机制,鼓励教师积极上传教学资源,从而收集本地教师上传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视频案例等资源,建设本地特色教学资源库,突破县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技术力量、资金等瓶颈,同时实现校校间、师师间的资源共享。

3.加强培训的针对性,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加强全体县级教研员的信息技术应用指导能力培训,提高县级教研员的信息技术应用指导水平,使县级教研员在深入一线课堂,指导一线教师过程中,及时发现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能给予指导;能够指出哪些知识点适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哪些知识点不宜使用,从而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加大校长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力度。一要提高校长的信息意识,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积极争取各方条件;二要提高校长制定信息技术应用规范和评价办法的水平,促进教师从被动逐步发展到主动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三要提高校长的信息化管理能力,带动学校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做好顶层设计,教研、师训、仪器装备室形成合力,邀请部分教师参与,共同制订一年内本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方案,形成通识培训和专项培训。通识培训指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学科教学设计的理念培训;专项培训指针对学科特色开展特色培训,以信息技术解决本学科教学中的重难点为核心,体现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为特色的培训。并使培训更有系统性。

4.重视教育信息化专业队伍建设

制订相关政策,增设学校的信息化公共服务人员岗位,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人员的职称评聘、考核奖励、流动交流等管理制度,建设一支胜任信息化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开发、管理和维护的专业技术队伍。

开展本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比赛活动。每两年全学科或按学科年轮流举办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说课、现场授课等比赛活动,评价指标中增大信息技术手段应用的权重值,既达到交流、分享目的,又可以积累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优秀案例。

教育的信息化建设要有长久的发展,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必须做到“建、管、用”并重,三者相辅相成。硬件建设是前提条件,没有一定的硬件环境,教育信息化就缺少必要的条件;设备管理是基础,管好设备,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体现设备的价值;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应用,不应用就失去了教育信息化的意义和作用。有效运用是最终的目的,只有真正使用起来,才能确保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和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建颖.深化认识狠抓落实切实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工作――在云南省教育信息化工作现场观摩培训会上的讲话[DB/oL].http:///chn201004051544082/article.jsp?articleid=151830221.2014-07.

[2]杨宗凯.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创新―认识与实践[DB/oL].http:///news/n2/n20141028_19097.shtml,2014-10-28.

[3]李帅军.教育信息化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12.

初中教室文化设计篇6

〔论文关键词〕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研究;淮安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1.调查对象

本次研究随机抽取市、县、区教育主管部门、教学研究部门及淮安市直初中及清河区、清浦区、开发区、淮阴区、楚州区、涟水县、洪泽县、金湖县、盱眙县等县区初中学校。发放问卷167份,回收有效问卷16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7%,问卷涵盖市直学校3所,县区直属学校20所,农村学校141所;学校管理者42人,教师122人。访谈学校10所,其中市直学校2所,县区直属学校3所,农村学校5所;访谈人员15人,其中,市、县、区教育主管部门领导3人,教学研究部门教研员2人,学校管理者4人,教师6人。

2.研究工具

(1)运用了自编的《淮安市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情况调查问卷》对全市167所初中进行调查。本问卷共设计封闭式问题28道,填空题4道,选择题24道,包括学校基本情况、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工作开展情况、心理咨询室建设情况等。

(2)运用了自编的《淮安市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情况访谈提纲》,与市、县、区教育主管部门领导,教学研究部门教研员,学校管理者,教师进行访谈。本访谈提纲包括4道开放式问题,包括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目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困难及如何应对、对此项工作有何计划与设想等。

二、问题与讨论

1.认识模糊不清,工作方法简单,缺乏科学规划

一些学校的校长、教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模糊不清,不到位,认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针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只要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配备了心理咨询室、购买了心理测试软件、开展了心理咨询活动即可,至于如何开展这项工作,那是心理教师、政治教师、德育处老师的事,与自己的专业、工作无关。一些教师只注重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某些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只是迎接检查时的摆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得不实,流于形式,表面化。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一般只在各校初一年级开设,约占调查学校的62%,有极少数的学校将其作为必修课,更多的学校将其作为选修课或校本活动课程,并且课时很难保证。这势必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连续性、实效性。在新一轮的课改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归属问题的认识仍然模糊不清,使这一问题更加严重。

通过访谈了解到,目前淮安市还没有制订一个“中长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绝大多数学校对开展心理健康工作没有具体、可行的计划,工作缺乏系统性、连续性,他们所思考的还是一些零星的、琐碎的工作。主要有: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与校长的工作业绩挂钩。②组织学校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公开课的评选活动。③组织优秀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有计划地到各学校交流、支教。④逐步对区域内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合格验收等。

在问卷调查中,大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主要是由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主设计和进行的,约占46%,随意性强,缺乏规划性、系统性。学校在经费和人手方面的支持不够,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的难度,很多工作常常有头无尾,不了了之,最后搁置或者放弃。

2.发展不够平衡,城乡差距大,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目前淮安市已有近90%的初中学校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然从表面上看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但从横向上比较,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依然表现十分突出:市直初中优于县区直属初中,县区直属初中优于农村初中。城乡差距大,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开展方面,市直初中积极主动,能够正常开课,取得了一定成效。县区直属初中多为兼职心理教师,工作断断续续,不能保证正常开设课程。农村初中学校情况更差,师资缺乏,在调查问卷的统计中,没有开课的34所学校全部为农村初中学校,有的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几乎为空白。

在心理咨询室建设方面,市直属初中、县区直属初中等城区学校,由于配备了专兼职心理教师,学校都设有心理咨询室,基本上都购买了专业的心理测量工具,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每周一次或每月一两次向学生开放,学生也能主动找心理教师或到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在设有心理咨询室的学校中,85%以上的学校有完善的工作制度。多数农村初中学校心理咨询室利用率很低,心理咨询室只是摆设或应付上级检查,甚或根本没有。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固然与学校领导的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程度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有关。因此,加强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改变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重点,是推进淮安市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体发展的关键。

3.师资队伍问题:体现为人员缺乏,业务能力不强

从问卷调查中得知,淮安市专、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共113名,其中专职教师18人,兼职教师95人。可见,专职心理教师很少,且部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又被安排做其他工作,不能发挥其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全市平均每2800名学生有1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理想状态(500-800名学生/1名心理教师)相差甚远,农村初中尤为突出。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毕业或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培训的教师不到心理教师的1/6,人员素质远远没有达到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学校在开展班、团队活动时,常常将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狭隘化;在开展学科教育时不注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时,没有为接受心理咨询的学生建立心理档案等。这些问题常常出现,也说明其科学化、专业化水平不高。

在心理教师的专业培训方面,淮安市主要方法是全员培训,包括领导培训(学校分管德育校长、县区教育局分管德育工作领导)、专兼职心理教师培训、新教师岗位培训和各学科骨干教师培训、班主任和班团队辅导员培训,通过专题讲座方式对全体教职员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等,但培训多为专题培训和研讨会形式,缺乏系统性、连续性、专业性。全市虽有近千人参加市级培训,但是,这些教师回到工作岗位很难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不规范:突显投入不足,心理咨询室利用率低

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得知,除部分学校的心理咨询室能正常使用外,大部分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多为摆设,不能利用起来。甚至还有学校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用其他办公室代替。心理咨询室硬件设施比较完善的初中占10%左右,一般的占60%,缺乏的占30%。教师拥有心理咨询师资质的比例很低,很多教师为政治教师、学校德育主任等,他们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仅凭兴趣、爱好、热情,绝大多数心理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心理咨询室的直接管理者为学校领导、中层干部及其他人员的占80%,专职心理教师仅占20%。开放情况差别也较大,每周一次的占10%,每月一两次占18%,不定期开放的占50%,不开放的占22%。多半以上的学校没有专业的心理测量工具;有专业心理测量工具的学校,又缺乏专业的心理测量人员,现有的心理测量工作也是由未经过严格培训的人员操作的,盲目性、误导性很强。为全体学生建立心理档案的学校很少,仅占5%,为部分班级学生建立心理档案的学校占23%,为咨询学生个体建立心理档案的学校占51%,没有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学校占21%。多数学校没有心理咨询室的专项经费,即使有,也仅能达到可支持机构正常运作的1/10左右。由于经费投入过低,心理咨询室缺少系统的软件和相关的图书资料及必需的一些设备,档案资料管理混乱。由此可见,缺乏规范的心理辅导室也是制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直接障碍。

三、加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策

1.重视薄弱初中,确保平衡发展

(1)应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和岗位编制。建议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薄弱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和心理教师岗位编制上能有相应的硬性规定和保障政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重视薄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和师资编制,并把它作为评估、考核学校业绩的一项重要标准。学校的环境建设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切实解决目前部分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设施不完备、经费投入有限、教师工作量无法计量、缺少相关的图书及资料等现实问题。

学校要确立心理健康教育应有的地位。在制定工作目标、工作计划的同时,校领导要亲自过问、专门负责,并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学校常规课程管理之中。要设立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划拨经费,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创设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保证其课程时间,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2)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推进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初中校应进一步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渗透到家庭、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学校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到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学校要通过各种活动,破除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好的旧观念,创设家长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要关注社区的环境,净化社区的环境,充分利用社区一些有益资源和场所,营造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氛围。

(3)寻求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突破口。淮安的初中学校有相当一部分位于农村,因此,寻求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突破口,是解决薄弱初中,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平衡发展的关键。淮安市教育局、淮安市教研室要在人员培训、硬件投入、经费划拨等方面向农村学校倾斜。暂不具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同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主动协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学校开展帮扶和支教活动。市、县、区可以组织优秀心理教师成立心理健康教育讲师团,经常性地深入农村学校,为学生、为家长、为教师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此外,还可以借鉴其他行业流动服务的形式,将心理咨询室装备到面包车上,组织优秀的、有国家资质的心理教师深入农村学校,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

2.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实施水平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持续、健康地发展,需要有一支专业的、权威的心理专家、学者团队作坚强后盾。建议教育行政部门能将这方面的培训计划,纳入正规的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的计划之中。

在开展继续教育培训,特别是校长培训时,要增加和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内容,提高校长及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多掌握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咨询技巧,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心理教师的流动性大、专业教师少、兼职教师业务不熟练及培训机会少等现实问题。对心理教师的要求是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教师。同时要注意加强对专职心理教师的交流、学习与再培训工作,努力将其培养成为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中坚骨干。

3.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与评估体系,加强督察和指导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评估和指导,包括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队伍的建设情况,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情况,各学科课程的渗透情况,科研情况,实际效果等。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细则、评估办法,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教育教学研究机构要就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出现的一些问题,给予及时的解决,帮助各校确定发展方向、制定工作实施计划,明确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方法以及对象。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行政层面上若不建立符合心理健康教育规律的教育督导和评估措施(体系),不加强督察和指导,就很难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可以借鉴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的一些做法,建立相关规章制度,保障师资、资金、场地等到位,并提出具体的措施、细则和考核标准,有章可依,有章必依,定期考评,必要时实行一票否决制。

初中教室文化设计篇7

一、指导思想

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为目标,按照“硬件达标、软件规范、满足需要、适度超前、彰显特色”的原则,千方百计完成省级教育强县的各项指标要求,坚持“两手抓”,一手抓硬件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一手抓学校规范化管理,使学校管理工作科学、规范、高效。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努力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工作目标任务

1、成立创建省级教育强县工作领导小组。

2、搞好部室建设工作,争取在原有部室的基础上再增加语音、科技等部室。各部室要建好自己的各类档案。

3、规范远程教育设备的管理和使用,建立规范的使用档案。

4、添置图书。按照生均40册的标准基本达标。

5、加强教师的岗位学历进修。专任教师学历达标,本科学历占教师总数80%以上,近三年新任教师学历达本科以上。

6、规范建立“创强”档案,认真落实控辍保学工作。初中入学率达100%,辍学率控制在1%以内,15周岁人口初等义务教育完成率达99%,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义务教育完成率达95%以上。

7、健全各类教育教学档案、教改档案、教学常规档案、素质教育档案、德育工作档案、安全工作档案、学籍档案、行政文书档案、部室的册表档案、财务档案。

8、规范学籍管理制度。健全文字资料,档案数字准确,逐步建立学籍电子档案,随时记载学生的变动情况。

9、认真开展新课程改革。认真落实新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

10、做好素质教育成果的展示。

11、更换校园内橱窗,规范教室的布置、部室的标牌,布置学生宿舍的文化设施,教师办公室的文化设施,更换学生宿舍的取暖设施,补充部室的文化设施,印制宣传标语。

12、搞好校园的“四化”建设(绿化、美化、硬化、净化),提升校园环境育人功能。

13、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严禁体罚学生,严禁乱收费,严禁不守单位纪律,严禁违法犯罪。

14、进一步建设好劳动实践基地和德育教育基地。

三、实施步骤及任务分解

1、阶段划分

第一段阶从2010年10月1日至10月30日为组织实施阶段。

第二段阶从2010年11月1日至11月20日迎接市政府初验阶段。

第三阶段从2010年12月1日至12月30日迎接省政府正式验收阶段。

2、责任分解

(1)成立创建省级教育强县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边步安

副组长:郑飞

组员:李树荣王振峰乔于蓉

领导小组全面安排负责“创强”的实施工作。

四、主要措施

1、认真宣传,广泛动员。召开各种层次的动员会,使全体师生充分认识实施“创强”的重要意义,明确实施工作中我们的主要任务,全员齐动员,人人都参与,做到“创强”工作,任务具体,责任到人。

初中教室文化设计篇8

我乡“两基”、“普实”工作分别从1997年和20__年通过省人民政府验收以来,继续加大“两基”“普实”合力攻坚力度,切实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多年来,经过全乡各级干部、全体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学生家长的通力合作,我乡“两基”“普实”巩固提高工作扎实推进,取得了较好成绩,现简要汇报如下:一、基本情况

永兴傣族乡位于永仁县北部,是楚雄州的北大门,属于全省506个,全州42个扶贫攻坚乡,也是全州四个民族乡之一,距永仁县城128千米,离攀枝花市50千米,东与四川省攀枝花市接壤,南与永仁县的维的乡接壤,西与永仁县中和镇相连,北与丽江地区华坪县隔江相望,省界线长达97千米,最高海拔2796米,最低海拔1010米,海拔落差大,箐深坡陡,立体气候明显,自然环境恶劣。我乡是一个傣、彝、回、汉等多民族大杂居的民族乡,少数民族比例占百分之七十以上。20__年,通过撤乡并镇后,全乡辖12个村民委员会,12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3663人,农村经济纯收入1867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139元,全乡财政总收入276万元,其中自收收入34.9万元,教育事业费支出241.1万元,比上年增长30.9万元。

我乡有初级中学一所,从附设初中班至今36年,为各条战线输送2734名初中生,今年有7个教学班,在校生294人,教职工30人,其中专任教师25人,校舍等教学设施符合普九标准。小学设中心小学,下有1个中心完小,8所村完小,办有10个学生食堂,65个教学班,9个小学教学点,学生1033人(含学前班121人),其中管理人员1人,后勤人员2人,专任教师76人。全乡从学前教育到成人教育的体系已经形成,使傣乡的“两基”工作得到了巩固和提高。

二、“两基”工作

(一)义务教育普及程度

1、“普六”情况

入学率:7-12周岁适龄儿童总数909人,实际入学908人,入学率99.9,适龄儿童少年中残疾儿童4人,已经入学4人,入学率100;辍学率:上学年初在校生750人(其中学前班120人),本学年初在校生1033人(其中学前班121人),辍学2人,入学率99.99,辍学率0.48;毕业率:全乡有15周岁人口177人,读完小学以上的177人,毕业率100,15周岁人口文盲率0。

2、“普九”情况

入学率:本年度13-15周岁适龄儿童总数500人,初中阶段入学499人(含借出),入学率99.8;辍学率:初一至初三年级上学年初在校学生348人,本学年在校学生294人,辍学2人,辍学率0.57。完学率:17周岁人口238人,受完初等教育237人,初级中等完成率98.6。13——15周岁残疾儿童1人,未入学率0人,在初中1人,初中阶段残疾儿童入学率100。

(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落实情况。

1、中学

(1)、公用经费及预算外20__年8月至20__年8月总拨入32017元。

(2)、农村义务教育保障经费:20__年8月至20__年8月总拨入28396.80元。

(3)、初中生学生各种补助经费:20__年8月至20__年8月总拨入102788.90元。

2、小学

(1)、公用经费及预算外20__年8月至20__年8月总拨入128864元。

(2)、农村义务教育保障经费:20__年8月至20__年8月总拨入96023.26元。

(3)、小学生寄宿制经费:20__年8月至20__年8月总拨入280340元。

(4)、贫困学生补助:总收入113899.60元。

(三)、成人初等教育及科技培训情况。

1、扫盲程度

(1)我乡有青壮年人口10094人,在青壮年人口中非文盲人口10076人,非文盲率99.8,文盲人口中丧失学习能力的18人,15——24周岁人口中文盲率为0。

(2)近三年脱盲23人,全部进入巩固提高班学习,经过参加自检考试15人,参考率65,及格率100,复盲0人,复盲率0。

(3)上年度15周岁人口177人,无全半文盲,文盲率0。

(四)、新《义务教育法》的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情况。

自新的《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以后,我乡中、小学校均通过不同的手段,多渠道、全方位地组织各校教职员工认真学习了新的《义务教育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且进行了分组讨论。中、小学共召开专题学习会20余场次,出专题黑板报26期。

三、“普实”巩固提高情况

1、实验用房

(1)中学有物理、化学实验室各一间,合计141平方米,有物理、化学、生物保管室各一间,合计65平方米,实验室,保管室合计使用面积206平方米。

(2)永兴完小,小庄完小,立溪冬完小各有一间实验室,保管室和准备室合并使用一格,那软完小,灰坝完小三室合并使用。全乡实验室,保管室,准备室合计使用面积160平方米。

(3)中小学三室使用面积根据学校规模和班额三室符合普实标准。

2、室内设施

(1)中学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各有实验桌26套,演示台各一张,永兴完小有实验桌20套,各村完小都有10至15套。

(2)仪器均按教学仪器的配备全部入柜,小学合计19个,中学合计20个。

(3)演示台均按时配备。

(4)水电设施供到室内。

(5)安全设施虽无灭火器,但备有水桶,沙袋都能达到灭火要求。

3、教学仪器设备

中小学按省定基本配备标准,中学物理,化学,生物的演示仪器,药品按二类标准配齐,小学中心完小按二类标准配齐,其余四个村完小,按三类标准配齐。中小学现有实验器材药品基本能满足实验教学需要。

4、实验室人员

(1)中学配有物理,化学,生物兼职实验员和实验室管理人员共4人。

(2)小学8个完小都配有实验管理人员共8人。

(3)我乡中小学实验人员做到相对稳定,学历合格,都具有初级职称,大部分参加过培训,能熟悉实验,能较好的掌握实验业务。

5、实验室管理

(1)中小学都[此篇范文为大/秘/书/网作者呕心呖血之作()-未经过文秘站网站同意转载此文均为抄袭后果自负]由校长主管实验室工作,教导主任办理实验室业务,村完小有校长抓实验室工作,教研组长具体办理实验室业务。中心小学校班子成员还经常到各村完小检查和指导实验室工作。

(2)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仪器保管规则》,《实验人员岗位职责》,和《学生实验规则》张挂墙上。

(3)中小学都有教学仪器设备总帐,教学仪器数量帐和教学仪器档案卡,帐物相符。

(4)实验室环境整洁,张贴实验规则、名人名言及画像,育人气氛浓。

6、实验教学

(1)中小学各年级都有实验教学计划,也有实验教学记录。

(2)演示实验有记录表,而且开出率90%以上。

(3)学生分组实验平均开出率达90%以上,都有实验计划,通知,记录,统计。

(4)各校积极开展实验教学研究活动,今年中学上示范课6节,小学5节,各实验教师自制教具投入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补充了实验器具的不足。

四、教育目标管理工作

每学年县教育局都要与全乡中小学校签定《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一年以来我乡教育教学工作井然有序地开展着,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目标责任管理任务,基本实现了各校在学年初确定的总目标,在教育目标管理工作中主要做到了:

1、加强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明确办学指导思想

2、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增强学校管理工作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各种规章制度

4、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5、加强后勤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6、重视安全工作,强化安全意识

7、加强校风校貌建设,创建特色学校

五、州级“文明学校”的创建、管理情况

永兴中学在上级主管部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自20__年被楚雄州教育局评定为“文明学校”以来,全校师生员工勤奋工作,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一定成绩,根据《云南省文明学校评选、命名、管理办法》的“八有十无”要求,结合学校实际,三年来永兴中学在巩固州级“文明学校”中取得的主要工作经验是:

1、学校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班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强调全体教职工都要做好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坚持德育放首位,向管理要质量,切实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的档案管理,把质量的优劣与个人奖惩评优等挂钩,激发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以教学为中心,实行“三个倾斜”的办法,突出重点,保证质量。

3、学校根据本地实际,特别是在生源文化基础较差的情况下,在反复的对比中,把学生的素质教育放在重要地位,注意尖子生、特长生的培养,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加强质量的监督。

4、校园建设注意总体规划,布局搭配较为合理,因地制宜,优美雅致,突出育人功能。

5、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每年订有《人民日报》、《云南日报》、《楚雄日报》、《党建》、《求是》,积极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并每周要求每班出一期黑板报,每天上晚自习前都必须唱一首歌,将其列入评比内容,学校还有娱乐室、图书室、电脑教室、多媒体教室等。

6、每学年对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经费投入均在2500元以上。

7、根据乡党委、政府工作安排,乡级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都积极参与并取得了好的成绩。

8、积极响应各级党委、政府的号召,发动教职工捐资助学,努力为贫困学生排忧解难,做好“两基”巩固工作。

9、不断建立健全校内政治学习、考勤奖励、岗位职责、财务管理、卫生检查等制度,并由相关部门督促检查评比。

10、学校文化技术主要由团总支、工会宣传委员负责,要求各班级按照“班级刊书黑板报的要求”办法实施。

11、环境卫生要求每周一大扫,每天一小扫制执行,努力做到校园整洁、干净、卫生、美观,教室均张贴有名人名言录。

12、严格执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多年来师生中无违法违纪行为出现。

13、学校一直坚持周一、六升、降国旗、唱国歌仪式,并作为制度坚持不懈。

14、按照学校工作计划,每年开展一次团队组织的“五四”青年联欢活动,工会组织的“五一”歌咏比赛,党支部组织的国庆征文比赛等丰富师生的文化生活。

15、全校各班均有一块学习园地专栏,开展情况由学生会文艺宣传部进行检查评比,校园内有永久性的标语、校训激发师生勤奋工作和学习。

16、各班每周都保证一次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的时间,活跃学生的学习气氛,陶冶他们的情趣。

六、学校安全工作

学校安全涉及千家万户,关系社会稳定。长期以来,我们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牢固树立“学校安全无小事,责任重于泰山”做到学校安全工作的安全意识,做到学校安全工作警钟长鸣,常抓不懈,保证了校园平安,多年来在学校中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在强化学校安全工作中,我们主要做到了:

1、高度重视,认真落实各种安全规章制度,全方位设防

学校领导对安全工作高度重视,在学校每周一次例会上,“安全工作”基本上已成为了一项永恒的主题。全乡各学校均成立了校长挂帅的“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自“4.02”特大交通事故发生以来,学校领导组织全体师生员工再次重温了“永兴乡学校安全工作管理制度”、“永兴乡学校班级安全工作责任制”、“永兴乡学校学生宿舍管理规定”、“永兴乡学校摩托车驾驶管理暂行规定”等一系列安全工作制度。

2、狠抓落实,不留漏洞,确保安全万无一失。

为了把学校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做到不留漏洞,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注重检查,从严要求。二是树立安全第一思想,不断改进安全工作。当安全工作与学校其它工作有冲突时无条件地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三是努力拓宽宣传的空间和渠道,认真作好安全工作的教育、宣传。

3、积极开展学生安全教育活动。

安全工作的宣传教育重点是:(1)、开展“五个一”森林放火宣传教育,教育学生不玩火、不放火;(2)、加强交通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教育学生节假日往返途中注意乘车安全,不乘坐无证驾驶车辆,不乘坐车况不好的车辆,不乘坐不准载客的车辆,不乘坐超载的车辆,宣讲对车辆的识别知识;(3)、开展食品卫生安全教育,正面引导学生不食用无证、不卫生的食品、食物等;(4)、进行防溺水教育,教育学生不私自到校外游泳、洗澡;(5)、开展防疾病宣传教育,教育学生讲究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严防疾病感染;(6)、开展师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师生珍爱生命、关爱他人、和睦相处,严防恶性纠纷事件的发生。

初中教室文化设计篇9

关键词:高等医科院校实验室开放管理模式

实验教学是医科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环节,推行实验室开放、促进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目前各高校教学改革的共同趋势。

近年来,由于扩招,许多医科院校的实验教学条件已经不能满足教学要求,若仍采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在总学时有限的情况下,让学生多做一些创新性、综合性实验,难度非常大。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培养实用性、面向21世纪高素质创新人才,如何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思维,如何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为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实验教学基地,有力地推动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实验室开放的意义

实验室是高等院校开展实验教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的重要基地。高等医学院校实验室的建设一直存在着因学科需要而组建教学实验室、实验室归属于学科教研室管理的状况,这种建设模式往往会带来投入大、规模小、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后果,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适应院校发展和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需要,积极探索新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值得我们研究与探索。

二、实验室开放管理现状的调查

在现行实验室管理模式下,教学实验室归属于各教研室,各教研室对实验室的建设都追求“小而全”,往往形成分散、封闭、规模小、效率低的格局。由于实验室重复建设,资源无法共享,一是增大了对场地、设备和管理人员的需求,二是“吃不饱”现象比较普遍,致使仪器设备使用率低、更新缓慢,实验教学设备陈旧,教学实验室建设无法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从而制约了实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另外,医学实验教学内容与现代医学发展相比已显落后,但现行实验室管理模式却不利于医学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发展。近几年,我们对医学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和探索,例如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实验等,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三、新形势下医科院校实验室开放管理有效模式研究

实验室管理改革的初步成效为适应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需要,我们有目的、有计划地以医学实验学技术分类为依据,逐步对各类医学基础实验室进行优化重组,建立了形态学、机能学、病原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专业基础教学实验室。近几年的实践表明,实验室管理改革已初见成效。

1.优化了实验室结构。我校将原隶属于生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组织胚胎学、人体解剖学。微生物学、生物学、寄生虫学,细胞生物学、生理生化、免疫学等教研室的教学实验室,根据实验技术归类、学科群分类和功能设置进行整合重组,成立形态学、机能学、病原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四个专业基础教学实验室,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实验室的集约化程度,优化了实验室结构。

2.提高了设备使用效益。调整后的实验室可以承担多学科专业的同类实验教学任务,各部、系均可使用,使实验室场地与设备的使用率明显提高,实验室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专业基础教学实验室将同类实验设备集中,如显微镜集中在形态学实验室、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实行专管共用,最大限度地避免设备闲置,提高了设备的使用效益。

3.提高了实验室档次。我们建立专业基础教学实验室后,统一规划,重点投资,少而精地购置目前比较先进的仪器设备,使实验室建设经费充分发挥作用,逐步建设高档次的教学实验室,实现了实验室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化,形态学科实验显微录像化、机能学科实验微机化。以机能学实验室为例,我们配备医用计算机(54台/室)和计算机功能描记软件系统装置,完成血压、呼吸、心率、心电和各类生物电信号的测定;同时配备了血液黏度计、血氧分析仪、电解质分析仪和分光光度计等生物理化检测设备,以便完成人体功能研究的实验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吕兆丰,李建民.医学院校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实验技术与管理,1999,(1):27-28.

初中教室文化设计篇10

一、重视教学研究及学科集备工作,加强教学常规管理 

加强学校教学常规管理是促进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保障之一。教学常规管理加强了,教学秩序就能走上正常化、规范化轨道,教学质量的提高就成为可能。教科研室牢固树立管理意识,期初、期中、期末分别组织召开学科教研组长工作会议,强调加强教学管理的重要性,要求各组扎扎实实做好教学管理工作,如开足开齐校级公开课,规范教学常规管理、教案及作业检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同时,教科研室重视教学研究工作,校行政人员与年段长深入课堂进行“推门听课”,及时了解教学现状及教学管理情况,对具体教师加以具体指导,对教学管理不到位的环节加以督促。各年段召开年段教工会议、开展学科讲座活动,学生会议等。一年来,校行政领导及年段长听课节数达到了100节以上,各年段的教学常规管理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二、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开展各类教研活动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教科室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活动为载体,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开展学科听课、评课、优质课展示、教学设计、活动课案例等评比汇编活动。这些活动通过宣传,在各学科集体备课,预听及组内评议推荐的基础上参加校级公开课的展示,大大激发了广大教师学习教学理论的热情,增强教学改革的意识,提高了广大教师的教学水平。 

2、加强学科专题研究,组织开展各学科研讨课活动。教科研室以教科研为先导,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主阵地,有计划有目的地加强各学科专题研究小组的指导,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的教法与学法的研究,充分发挥集体智慧,进一步提高广大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具体有:(校级公开课总表附后)本学期共计校级公开课达14节。这些校级公开课的展示,大大活跃了我校课堂教学研究的氛围,使课堂教学改革深入人心,促进了各学科整体的教科研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积极开展教学论文评比及汇编活动。为使广大教师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以理论高度总结教法学法的研究与实践,教科研室在去年十月份组织了全校各学科教学论文评比及《教苑集4》汇编活动,并选送部分论文及案例到区级以上评奖或发表。一年来,我校教师在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有   篇,共有  篇论文在市级以上评比中获奖。 

4、规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加强课程的指导与管理。今年11月18日我校根据市教育学院“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综合实践活动”总结结合福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点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的要求成功举办现场会,有八节子课题展示课,其中子课题《感受外来工子女求学状况》能结合晋安区的德育工作的思路以及学校实际情况,保质保量地完成了课题的研究,展示课获得良好的效果,受到晋安区中小学分管德育的听课领导一致好评。                 

三、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开展学科竞赛活动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展各项技能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半年来,我们组织了系列学科竞赛活动:如:初一英语书写比赛、初一英语单词竞赛;初一作文竞赛、初一语文基础知识竞赛;初三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以及迎元旦文娱汇演校体艺节等等。同时积极参加区、市级以上的比赛活动,并取得较好成绩:获区28届运动会田径比赛初中组团体第一名市第二届田径锦标赛初中组团体第八名,并有陈晓丽同学因比赛成绩优秀,已接受福州三中体育组长面试准备入三中高中就读。 

四、加强教学研究,强化质量意识   

九月份开学初及半期考前学校各年段分别召开了全年段教师教学工作座谈会,会上各位班主任及任课教师作了教学现状汇报和典型经验介绍,并对下一步如何进一步深化教育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方面提出了设想。年段长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各班的现状与教学质量,并提出了切合各个年段实际的建议性对策。11月23日初一、初二召开了家长会议,在初一年段家长会上初一年段长刘用炳老师作了“营造和谐段风  提高教学质量”重要讲话,并介绍了下一阶段初一年段的工作思路。另外本学期由教务处、教研室组织全体教研组长集备组长工作例会共四场教务处主任洪祥春教师先后在会上推出《校本培训教师工作量化表》、《校本培训教研组长工作量化表》、《秀山中学教学常规管理条例》、《秀山中学行政领导听课管理条例》等。 共3页,当前第1页1

五、重视教师业务素质的培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素质始终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我们通过各种途径抓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以点带面,以老带新,努力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1、为了增强广大教师的课堂效益意识和教改意识,探索优化课堂教学方法的新路子,充分发挥我校骨干教师的带头和示范作用,在12月19日下午由连校长牵头我校举行了全校教师教学基本功大比武活动,通过现场说课、教学片断等考核,进一步促进我校骨干教师深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方式,也给全校的年轻教师提供了一次学习的机会。 

2、利用“请进来”的办法,一个学期以来,我校先后邀请了教育学院林景和主任、晋安区进修学校林诗主任以及福州第七中学王一平老师等来校作教育教学以及学术讲座活动,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到各兄弟学校进行听课学习,拓宽了广大教师的视野,得益匪浅。 

3、为加强广大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内容,积极探索考法,我们开展了初中各学科

中考命题活动以及试题的研究活动,本学期半期考试卷我们以各集备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命题的方式进行,这样大大提高了广大一线教师的业务水平。 

这个学期,我校教师在省、市各项比赛中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如:石腾芳老师在晋安区书法比赛中获二等奖。 

总而言之,一个学期以来,经过教研室成员的努力,本学期共汇编材料12盒,刻录光盘35盘,其中教学光盘15盘,《秀中课改信息》共一期,我校教研室工作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教改力度不够大,专题实验效果不明显,对学校教学质量缺乏有效的监督与指导,教学质量提高不快等。今后我们将继续广泛宣传素质教育的基本教学理念,不断强化教学“中心、质量、效益、创新”四个意识,树立教科研“服务、实效、规范、精品”四个意识,坚持“教、学、考”三法改革,扎扎实实做好教科研工作,为加快推进我区教育现代化而努力。 

  

  

  

                                                                                 福州秀山中学教科室 

                                        XX年元月 

  

  

  

福 州 秀 山 中 学 

05-06学年第一学期校级公开课情况 

  

1、各学科开课情况(内容:教学设计、听课人员登记表、评课表) 

2、各学科组内评议 

  

附表:                 开课目录 

  

时间 

 地点 

 开课教师 

 开课课题 

 备注 

  

12月21日 

 六楼多媒体教室 

 纪勇泉 

 《乡愁》 

 均有教学光盘在教研室备份 

  

12月27日 

 六楼多媒体教室 

 王世钦 

 《生物入侵者》 

  

12月28日 

 六楼多媒体教室 

 朱晨琼 

 《皇帝的新装》 

  

12月2日 

 六楼多媒体教室 

 张璇 

 《从梯子的倾斜程度谈起》 

  

12月30日 

 六楼多媒体教室 

 张丽 

 《因式分解》 

  

12月23日 

 六楼多媒体教室 

 李志刚 

 《全面调查》 

  

12月15日 

 六楼多媒体教室 

 李英 

 《can you……》 

  

12月5日 

 六楼多媒体教室 

 高云 

 《unit3》 

  

11月28日 

 六楼多媒体教室 

 方荣保 

 《when ……  》 

  

12月14日 

 六楼多媒体教室 

 王文华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12月14日 

 六楼多媒体教室 共3页,当前第2页2

 王银珍 

 《电流的磁场》 

  

12月12日 

 六楼多媒体教室 

 潘邦善 

 《中国的土地资源》 

  

12月14日 

 六楼多媒体教室 

 许燕 

 《变形美术字的设计》 

  

12月2日 

 六楼多媒体教室 

 何李红 

 《自我新期待之自我新形象》 

  

  

  

  

                                                秀山中学教科室 

                                        XX元月 

  

六、加强教科研过程管理和研究的指导工作 

我区教研室和教科室是两套机构一套班子,教研员兼任教科员,我们在认真搞好教研工作的同时,进一步深化教科研课题的规范化管理和研究指导工作。 

一是健全了全区教科研机构网络,初步形成了教科研工作的运行机制。各学校都设立了教科研室(处),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亲自领导,并由专人负责教科研工作。期初召开了全区学校教科研负责人工作会议,明确学校教科研工作的方向和要求。期中又组织召开了教科研课题过程管理工作会议,做好了教科研工作过程指导和阶段性总结工作。 

二是实行全程管理,提高了教育科研的研究效益。严格把好“四关”。一是把好课题立项关,从课题的选题、申报表的填写及课题研究计划方案的撰写都经过教科员认真的研究与论证,确定各级各类课题。今年全区教科研立项课题共计79项,其中省基础教育立项课题2项,市级课题24项(包括“双百工程”课题、名师名校长课题、电教实验课题),区级课题53项。二是把好课题实施关。一年来,我们对已立项的课题定期进行了指导与督促,全面了解课题的进展情况,及时帮助解决疑难问题,以确保课题的顺利完成;三是把好结题关,我室教科员能积极指导和协助课题单位收集整理材料,撰写课题结题报告,并组织有关人员对区级课题进行结题鉴定和评审。在“九五”期间省人民政府教育科研重大成果评比中,温二十中“教科研兴校的实践与研究” 荣获三等奖,XX年度我区送审的省市级课题成果获奖共10项,获奖6项,其中市二等奖1项,市三等奖5项。今年4月份我们组织有关人员对区级课题成果进行评审,结题27项,评出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9项。四是做好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关,重视教科研成果的推广作用。同时,我们要求全区各级各类学校认真做好中小学过渡衔接工作,开展了中小学相互听课、座谈活动。 

三是办好期刊,加强教育信息交流。每年我室出刊了四期《龙湾教科研》杂志,及时报道了有关的教育教学信息,刊登了学校教师的优秀论文和课题成果,给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学习理论、发表见解、交流经验的园地,同时也加强了教科研工作的宣传力度。 

七、加强自身建设,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服务 

教研室要真正成为教师学习的窗口,必须不断地提高教研室成员的理论和业务水平。为此,我们非常重视教研室的自身建设,狠抓各成员素质的提高。 

    1、建立定期的学习制度。本学期我们基本上每周集中一次组织学习上级有关文件和教育教学理论,以提高全室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进一步树立为学校、教师服务的意识。各教研员也做到了自觉学习学科专业理论知识,把握教改的前沿信息,做好学习摘记,广泛宣传素质教育的基本教学理念。 

2、鼓励教研员进修学习。一年来,全室教研员都参加了计算机培训学习,基本掌握计算机的应用操作。同时,还选派了教研员到华东师大培训学习。 

3、重视教学研究工作。在暑期,全体教研员写出一份全区学科教学现况的调查报告,同时认真分析了XX年高、中考试题的特点及对教学的启示,做好各科试卷及成绩抽样分析,撰写了小学五年级教学质量检测、XX年中考质量分析报告,开好各学科教学质量分析会,使学校领导和教师明确教学改革方向,矫正教学管理和教学行为方面存在的不足,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