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保护视力教学反思十篇保护视力教学反思十篇

保护视力教学反思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1:41

保护视力教学反思篇1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生活实际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6.125

现在全国上下普遍掀起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即把学生当成课程建设的主体,并以学生为中心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现阶段,由于各级部门考核制度本质未变,所以各学校仍然全力以赴抓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德育教育。农村大部分留守学生缺少家庭教育,在学校里教师对学生又只能进行说服感化教育,一定程度上学生很难形成健全的人格。

作为思想品德教师的一员,笔者深深担忧德育欠缺的学生将来怎样在社会立足。在平时思想品德教学中,怎样既能落实思想品德课规定掌握的知识与能力要求,又能注重教育学的过程与方法,重点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加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笔者就此一直在思索。

1课堂教学设计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思想品德课本身理论性强,是陶冶学生道德品质的主阵地,教学中可采用“源于生活――学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步骤,引入生活事件,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场景,营造逼真的教学环境,变狭小的课堂为广阔的交际空间,使思想品德教学不是孤立的死记硬背,而是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教师可以开展故事、游戏、辩论等活动,使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原型、感兴趣的问题入手,学习研究学科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体会、辩论反思、概括提升的场所。在陕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第12课《我是中国小公民》第2目《国家呵护我成长》教学过程中,课前让学生收集社会上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事例在课中交流,从而引出“未成年人为什么需要保护?”“靠谁来保护?”“怎样保护?”等问题。了解了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保护内容后,引导学生运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相关规定,分析上述事例中的行为人履行或者违反了哪些法律义务,或侵犯了未成年人哪些法律权利?适时指导学生掌握维权的途径和方法。最后,强调除了国家对未成年人的社会保护、家庭保护、学校保护和司法保护外,最重要的是每个未成年人要学会自我保护。随后让学生重新审视上课前收集的事例,如果你是当事人或当事人的亲友,你会怎样维权?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懂得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法律特殊保护,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

2课后作业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有些教师不够重视课后作业的布置和讲解,以致学生在课堂上似乎收获了不少知识,过后又知之甚少。这是由于初中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还不高,缺乏课后复习巩固的意识,而教师并没有安排课后相应的任务加以巩固。因此,教师在课后给学生布置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练习加以巩固提高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的作业情况总结课堂的得失,以便及时查缺补漏。落实课程标准,塑造学生良好的品行,思想品德作业更应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在落实“孝敬父母”这个课标,引导学生“理性对待父母言论”这一目标教学时,笔者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搜集父母说的最多的十句话,并解释父母话中“源于爱”的初衷。通过活动,让学生体会父母的艰辛,培养分担父母辛苦的孝心与责任心,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让学生懂得不管自己的父母有怎样的语言,他们都是以自己的方式在爱我们。从而学会接纳父母独特的父爱或母爱,并且学会感谢、理解与体谅;学会关心父母,给父母希望;学会责任担当。

3测评试题材料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每次学生素质测评,既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是对学生品行培养的阵地。试题要反映时代精神,体现与时俱进,有针对性地反映现代社会所要面对和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

在“同心共筑中国梦”这个主题里,笔者设计了“中国梦的具体内涵是什么?中国梦与共同理想的关系是怎样的?”“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圆了哪些梦?这些梦得以实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实现中国梦,国家应怎么做?我们中学生能做些什么?”“你的梦想是什么?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通过这些问题,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起到一定的作用。

思想品德教学联系学生实际生活,是立足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思想;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学生生活联系,是力求教学目标、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认知规律,使思想品德课成为学生喜欢、有效的课,又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

参考文献:

保护视力教学反思篇2

(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摘要:影视作品是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传播优秀文化传统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面对当今世界生态日益恶化的严峻现状,高校必须积极采取措施,利用生态文明影视作品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保护意识。将影视作品作为生态文明传播的主要载体来增强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这无疑是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生态文明;影视作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Doi:10.16083/j.cnki.-1296/G4.2015.02.015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2—0033—02

收稿日期:2014—09—01

作者简介:马爽(1991—),女,辽宁营口人。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

一、利用生态文明影视作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影视作品作为传播信息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生态问题越来越突出的今天,要想重新建立适应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观,就必须大力推广生态文明观念,使人统治自然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利用自然,使其造福于人类。

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让人们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将生态文明观念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使大学生形成生态保护意识,并通过实际行动将生态文明保护意识传递下去,加强整个社会对生态文明保护的重视程度,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要想增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保护意识,就必须将生态文明观的教育作为主要的传播渠道,积极地开展实践活动。因此,高校要切实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实际功能,将生态文明题材的影视作品引入到课堂中,通过生态文明影视作品中所宣传的生态文明保护意识和行为去感染和规范大学生的行为,使其学会主动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全新理念,意识到保护生态文明是自己的责任,进而将其意志和力量凝聚到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的宏伟目标上去,这是高校在思想政治课中引用生态文明影视作品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初衷。

二、生态文明影视作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态文明影片以其新颖的形式、丰富的内容、美好的寓意在无形之中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并通过高校思想政治课的途径来广泛地宣扬生态文明保护意识。生态文明影视作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导向功能: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生态问题,使其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生态文明影视作品作为影视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大自然美好风景的展示和对破坏生态平衡后果的描述充分反映了生态保护问题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大学生在观看生态文明影视作品时会受到精神上的启迪,这样不仅加强了对社会主义优秀意识形态的宣传,同时,也对建设全面发展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影视文化根据大众的心理需求创作一些反映社会正确价值观的作品来对观看者进行视觉和心理的刺激,从而激发其内心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种影视文化的机制对于形成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在天安门广场上播放的宣传片——《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是对祖国现阶段所面临的空气质量问题以及环境保护相关问题所提出的最新战略部署,突出了大力弘扬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像这样通过对以生态文明保护为题材的宣传片的播放,将其中的正面价值观日渐融入大学生的民族气质里,使每位大学生在观看此类影片后都能对生态问题产生正确的认识,并体会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意义。

(二)激励功能:激发大学生的生态保护责任意识,使其形成生态道德观

生态文明影视作品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形成,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生态文明影视作品中所展示的生态观来激发学生对生态文明保护的责任意识,从而使其形成正确的生态道德观。例如:影片《鄱湖浪》描述的关于鄱阳湖退田还湖以及建设生态经济开发区的曲折过程,讲述了潘阳湖近半个世纪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故事,展示了人们对生态文明保护观念的认同与保护生态文明的努力实践。

(三)实践指导功能: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层面、价值观层面的教育。运用生态文明影视作品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从而指导学生的实际行为活动并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对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例如:纪录片《守望》就充分地体现了生态文明影视作品对社会实践的指导作用。该片细致地描述了福建人怎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保护大自然的平衡发展以及与大自然和平相守的感人故事,也提出了今后我国环境将面临的生态难题,以此来警示众人。

通过此类生态文明影视作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最终目的就是要使受教育的大学生将其所接受的思想认识、道德内容自觉地转化为自身稳定的心理素质和人格品质,继而将这种优秀的品质转化为现实行动和行为习惯。

三、生态文明影视作品的发展方向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影视作品的制作方必须积极配合高校做好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宣传活动,充分利用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平台,将影视作品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去,这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增强生态文明影视作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现实需要。

(一)倡导主旋律,弘扬社会主义生态价值观

大学生是当今社会弘扬生态价值观的主要力量,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来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对于将我国建设成为美丽、文明、和谐、无污染的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高校作为培养现代人才的摇篮,应该将弘扬社会主义生态价值观这一主题贯穿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生态价值观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一味地采用传统的、单一的书本式教学,非但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反而会导致大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因此,在创作影视作品时,要想达到完美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倡导生态文明的主旋律,积极弘扬社会主义生态价值观念,促使学生主动关心生态问题,主动参与生态文明活动,充分发挥影视作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二)弘扬传统生态文化,培养生态文明行为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关于生态文化的论述,例如:儒家所提倡的“天人合一”、道家提倡的“道法自然”以及佛家所提倡的不杀生等都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充分体现了古代先人对生态文明的极大重视。这些优秀的思想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资源。因此,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是千千万万个中华儿女的梦想与心愿。

作为具有社会教化作用的大众传媒,在建设文明和谐的美丽中国的前提下,应充分利用生态文明影视作品来弘扬我国传统的生态文化思想,使大学生在受到生态文明的教育之后,能够自觉地抵制和反对任何破坏生态文明的行为,并努力将生态文明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孟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态观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沙莎.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

[3]朱大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社会责任[J].天中学刊,2002(5).

保护视力教学反思篇3

关键词:外科;护理;教学;微格教学;实践

一、资料及方法

(一)一般资料

用随机数字法分组讨论40名护理实习生,每组各20例。对照组:3例男性,17例女性,年龄(20.3±1.1)岁;研究组:2例男性,18例女性,年龄(20.2±1.1)岁。两组研讨对象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二)方法

对照组接受传统教学方式,则一听、二看、三练习。

研究组接受微格教学法,具体为:

1.课前准备

按照绷带包扎和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依据微格教学特征编写操作流程和实训教案,分解绷带包扎方式等项目,形成独立项目,如返形包扎法、螺旋反折包扎法、螺旋包扎法、蛇形包扎法、环形包扎法、8字包扎法、回反形包扎法等,各子项目操作时间需控制在5min内,确保学生易于掌握和接受。

结合教案,课前教师需用多功能实训室录音机、录像机等设备,拍摄绷带包扎项目操作步骤和流程,同一录制操作视频,确保操作流程规范性。并针对各步骤制定相应评价标准和操作目标,并在克强把评价标准和操作流程发放给学生。课前教师需向学生讲解微格教学法的教学过程和特点,让学生明确各环节。

2.课堂实施

首选需组织各学生观摩课前绷带包扎视频,反复重播易错和难点重点步骤,并可暂停,进行突出性讲解,加强其直观记忆,对学生领悟操作示范存在有利作用。学生分组训练视频内容,教师给予巡视性指导,学生掌握各基本步骤后,用智能手机,给予互拍和自拍,并回放视频,互相讨论和观看,并和标准性视频对比,明确问题并给予纠正,反复练习薄弱环节,难点内容可请教老师。尽量做到过程流畅、细节精准、动作规范。

(三)指标判定

以学生为主题行教学技能、教学效果、实践技能评价。实践技能:用客观性方式,实施教考分离考核,依据实践考核标准考核技能综合成绩。自主设计教师教学考核表,由学生进行评价,包含语言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

(四)统计学方法

研究所得计量资料(t)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版本)分析,表示方式为(±s),若p

二、结果

对比教学整体感受、团队合作能力、思维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考核状况,研究组得分均高度与对照组,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

三、讨论

我国将微格教学称为微观教学、小型教学等[1-3],将现代化教育背景及教育理念作为基础,分解简化复杂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有效性,传统教学方式和微格教学方式在教学应用中存在加大差异性,微格教学方式具有灵活性和多变性,可调动学生感官,提高思维认知,确保教学高效性,现微格教学已在我国教学中得到广泛性应用,但此方式在护理外科教学中仍然较为少见,因此,存在进一步加强的意义。微格教学应用到外科护理教学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激发性作用,微格教学改变了以往护理模式,将现代教学教具和设备作为教学方式,加大学生感官认知,巩固整体教学,弥补传统教学所存在的缺陷。综上,可将微格教学应用到外科护理实践教学中,可激发各护理实习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赵会杰,王力红,张京利等.思维导图联合微格教学在穿脱防护用品技能培训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6,15(7):738-741.

保护视力教学反思篇4

关键词:画中画;微课;反思

国内微课的最早提出者――胡铁生教授认为,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本文以画中画式微课的制作为切入点,重点阐述在制作过程中的收获和反思。

画中画式微课是一种综合了录像和计算机录屏两种方式的微课形式。画中画式微课在视频的处理过程中以ppt和操作录像为主要元素,后期采用会声会影软件进行编辑合成。本微课制作的选题为《基础护理学》教材中《静脉采血法》一节。微课制作分为12页的整体化ppt设计和5段视频,视频由我院护理系师生在本地医院实景拍摄而成。

一、ppt制作

1.软件。在ppt制作过程中,采用ofice2010版进行编辑。该版本整体的视觉冲击效果较为突出,如切换幻灯片时,通过改变不同的动作路径可展现出类似动画的效果,这样就省去了后期编辑的时间。

2.颜色。ppt色调保持协调统一,主调色选用适合年轻人审美观的蒂芙尼蓝色,并把单页ppt的颜色搭配控制在3种以内,避免增加学生的视觉负荷。

3.行间距。字体行间距控制在1.25~1.5倍之间,内容是以渐进的方式来呈现,让学生感到知识点是从无到有逐步充满于整个屏幕。在知识的陈述过程中,只显示授课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而不是把所有讲解的内容全部置于ppt的页面中。

4.字号。字号的最佳选择标准为20号,以确保最后排的学生也能清晰地看到。对于不同重点和难点的内容可以使用不同的字体、字号和颜色加以区分,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

二、操作录像

在拍摄录像的过程中,参与人员的眼神、声音、动作三方面的表现直接影响视频拍摄的效果。

1.眼神。在录制过程中,人与机器的交互感尤为重要,因为摄像机可以非常清晰地捕捉到人脸部的每一个细节,并把它放大到屏幕上。参录人员的眼神要与摄像机保持水平状态,不可忽上忽下,且眨眼的次数也要有所控制。教师要反复练习拍摄,建立镜头感,让学生观看视频的时候能够感受到教师的风采。

2.声音。至于声音的拍摄方法,一是要控制音量,使其保持在相对恒定的状态,避免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反复调节音量致使注意力转移。二是要控制语速。在视频拍摄过程中可以适当调快语速,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围绕着教师的讲解。学生观看视频的过程是人与机器之间的一种交互,如果用传统课堂的正常语速,会让听者感觉语速较慢,容易引起倦怠。

3.动作。在录制视频的过程中,教师可适当增加一些肢体动作,使视频呈现的时候画面更为生动。教师在讲授的同时配合肢体动作,可以缓解因首次录制可能出现的紧张情绪。

三、软件合成

软件合成是微课制作最后的阶段。本微课采用会声会影X8进行编辑,除了构成视频的ppt和录像两种主体要素外,还将背景音乐、系统自带小动画合成于微课之中,最终生成了以录屏为主,配合教师视频讲解的画中画形式的微课。

四、反思

在画中画式微课制作完成之后,笔者对其选题、结构设计、制作和评价方面进行了梳理反思。教师在讲解知识过程中配有动态图像,让学生在潜意识里形成了“一对一”的授课模式,这对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有一定的帮助。但画中画式微课也暴露出一定的问题,如教师头像所占屏幕比例较大,使单页ppt展现的文字内容减少。因此,在以后的设计中如果再遇到类似的问题,一定要考虑好教师头像的比例、出现位置和频率。此外,作为教师,在选择微课呈现形式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

微课的出现给教育改革带来了重要机遇,它一方面促进了教育资源的转移,使教育资源从教师主导的课堂部分转向网络;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使学生脱离面对面的课堂教学,在任何网络终端实现在线学习成为可能。另外,在重视线上教育的同时,并不能忽略传统课堂教学在当前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如何更好地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将是我们下一步重点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2-63.

保护视力教学反思篇5

情境教学主要指在进行教学时,教师有目标地建立或是引入具备一定情绪色彩与以形象作为主体以及生动详细的情境,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给学生相应的态度体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教材。同时让学生的心理机能可以获得充分发展的新型教学方式。在儿科护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建立疾病情景,不仅可以活跃教学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充分挖掘学生大脑潜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拓展学生思索问题的空间,并且对教学课堂结构进行了优化。情境反思学习方法可以突出重点,利于学生解决难点,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课堂容量,提升课堂效率,使原本枯燥无味的教学变得丰富与活跃起来,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情感具备驱动与催化作用。学生在快乐的情感环境下,心智会更为敏捷与更有成效。在儿科护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各式各样的教学媒体,对儿童正常发育期间的特点实行再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在充满乐趣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不再将学习作为一种负担,而是将其作为一种乐趣体验。另外,视频能够展现儿童的抬头与挺胸以及翻身和坐立等相关动作的发育过程,而学生在观看儿童可爱的动作时感觉非常有趣,这样学生能够在愉快的情境下总结出儿童成长的规律。

2情境反思学习法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2.1建立疾病情境,增强理解能力儿科护理学概念比较抽象,使学生难以对疾病症状有正确理解。运用传统教学方式,导致理论与实践完全脱节,培养出的人才总是高分低能。建立症状情境,可以再现疾病使学生记得更加深刻理解更为透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多媒体课件能够左边运用文字表述,右边插入疾病相关症状的图片或是疾病录像。比如说X型腿与Y型腿以及鸡胸和漏斗胸等相关视频录像;还有异食癖患儿与蹲踞以及红臀的表现和处理等相关视频录像,可以使学生一看就能明白与了解,同时还能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印象,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建立相对逼真的疾病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仿佛身临其境的平台,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学内容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将儿科护理学中深奥与抽象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多媒体中,可以有效地展现胎儿血液循环相关途径与先天性心脏病具体结构,可以让学生更为直观的了解理论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论知识的印象。

2.2建立实验情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将书本与临床情境相结合,并且在生动情境中,让学生学会对儿童进行健康评估的能力。

(1)模拟病房练习,在教室进行讲解之后,学生要进行儿科常用护理技术操作分组训练,教师一边巡视一边示范。在结束前要让学生进行教学反思,而教师要对所有的学生进行评价与总结。在护理技术操作训练期间,一定要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比如要求学生动作轻柔与关爱小儿。

(2)角色扮演与练习,在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扮演病儿家属与护士角色。主要扮演病儿家属成员陈述病儿的主要痛苦和症状,而扮演护士人员要运用沟通与交流技巧,选择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护士以及患者进行交流,一定要教会病儿与家属对相关疾病的健康认知。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创新,以儿科护理学理论知识作为基础进行大胆想象,想象实际生活中可能发生的情况,语言表达方式越贴近生活越好,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想象潜力,加强学生体验,力争做到寓教于乐和寓乐于教,提升学生的综合护理能力以及知识表达能力。比如说在进行小儿肺炎护理教学过程中,因为小儿肺炎是儿童最为常见的一种呼吸道疾病,在每个季节都会发生,其表现的症状为发热与咳嗽以及呼吸困难等。学生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在模拟病儿家属的过程中,可以深刻体会病儿的痛苦与家属的焦虑。而护士更应该关爱病人,最大程度上减轻病儿的痛苦与减小家属负担,要做生命的保护神与守护神,还要让学生扮演护士角色,使其充分体会到护士职业具备的角色内涵,从而在浓厚的兴趣中完成学生儿科护理学理论教学。

3结语

保护视力教学反思篇6

[摘 要]环境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不要忽视了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其次立足教材,让学生感受环保的必要性;最后让学生在生活中自觉践行环保理念。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环保意识;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27-0026-01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是保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一个重要前提,为此,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牢固树立环保意识。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上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是大势所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挖掘教材中和环保意识息息相关的内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一、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

初中生由于自身知识水平的限制和兴趣使然,普遍对我国的国情缺乏一个正确的、全面的认识。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首先需要让学生对我国的国情和生态环境的现状有一个了解,这样他们才能意识到保护环境、绿色发展的重要性。而立足于国情基础上的环保意识,才是有意义的,也是能够付诸实践的。

例如,在学习《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提前通过书籍或者互联网等途径,了解我国的人口问题、资源分布和使用情况等,让学生对我国的国情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了解情况,运用文字资料、统计数据、相关视频图片等,让学生进一步系统认识我国国情,加深对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的了解。人口方面,我国是一个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快且人口总量多、增长率快的国家。资源方面,目前我国资源缺乏现象比较严重,虽然在总量上相对可观,但人均占有率比较低。另外,我国资源的分布严重不均,导致对某些资源的利用效率偏低,比如水能、风能等。环境方面,生态环境破坏比较严重,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和食品污染屡见不鲜,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我国开展环境治理工作的紧迫性。法制方面,虽然我国出台了许多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是执行力度不够,有的甚至形同虚设。

二、立足教材,让学生感受环保的必要性

初中生正处在价值观逐渐形成的阶段,因此有必须加强对初中生的引导,帮助初中生平稳地度过青春期,成为一个健康向上的青年。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就在其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还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教导学生做一个对社会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其中,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就是重要的表现。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关于环保意识的内容主要有环境保护和科学发展观这两个方面,其向学生灌输这样一个思路:用环保的观念发展经济,才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流方向,才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并且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环境保护,好的生态环境会反过来促进经济发展。

教师在教学相关内容时,应让学生对国家的发展观和环境政策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从而在生活中自觉遵守这些政策。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教材内容,选择一些相关的案例、图片或者是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给环境给人类所带来的不可弥补的伤害。这样的教学能给学生以感官冲击,从而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系统学习,在生活中自觉践行环保理念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在生活中自觉践行保护环境的理念。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学生的环保意识对国家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学习,了解环境保护的现状、造成环境破坏的原因,找出环境保护的措施。

保护视力教学反思篇7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儿科护理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R72,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179-02

培养高质量儿科护理人才是儿科护理教育的核心和目标。随着新课程改革,教师必须对儿科护理课堂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一方面要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护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另一方面要对教学内容作积极的处理,调整教学思路。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性地反思。反思性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能够有效地将教师的“学会教学”和护生的“学会学习”结合起来[1]。本文对反思性教学在儿科护理教学中课前反思、课堂反思以及课后反思三个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1.课前反思

1.1反思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师行动的指南[2]。反思教学理念,打破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培养护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

1.2反思教学设计

了解护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护生的学习状态,根据每次教学具体内容及以前教学的经验,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如何导入新课激发护生的学习热情,例如绪论学习时,讲解儿科护理的发展现状与和就业前景,护士执业资格证书必考的科目之一,激发护生学习的动力。此外,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护生可以对周围的亲戚邻居等宣传儿童保健知识;当护生为人父母时,知道如何科学地养育自己的子女,联系现实生活,激发学习兴趣。如何选择性的复习基础知识引导出疾病的病因和临床表现,如何以问题的形式引出儿科疾病护理知识的层次,如何把握知识难易度,怎样进行人文知识的交叉引用和护患纠纷防范意识的渗透等课程准备,形成良好的授课设计。

1.3反思教师的知识储备

上好课必须以雄厚的知识作为后盾,所以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广泛阅读和积累与本教材相关的各种新兴学科资料,了解本学科专业发展的最新动向,对教材有关内容作出必要的补充和合理的调整。比如讲到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时联系目前已被社会广泛关注的婴幼儿早期教育进行育儿理念和知识的渗透,从而使护生感到有新意,而不是单纯的书本上使护生感到乏味的抽象概念。

2.课堂反思

2.1教学模式的反思

反思是否实施以护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重视学习方法的引导和学习策略的培养。教师的课堂内容进行是否生动活泼,充分吸引护生的注意力。在教学活动中密切注视护生的反应,努力调动护生的学习积极性。

2.2教学方法的反思

2.2.1讲授教学法

在课堂上,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和恰当的引用俗语、顺口溜,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小儿的运动发育的内容非常烦琐,引用“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的顺口溜来概括小儿大运动的发育,简单明了,便于护生记忆,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

2.2.2启发式教学法

小儿不是成人的缩影[3],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与成人不同的特点。护生在学习儿科护理前已经完成基础医学和桥梁医学的学习,教师须以基础知识为突破口,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纵向知识的联系,引导护生对新旧知识的迁移。例如,在学习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的护理时,先布置护生课前复习生理学和生化学中的维生素D和钙的来源、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以及生理作用,通过复习相关的知识点,引导护生推导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由此引出本病的临床表现、治疗原则、护理诊断、护理措施,使护生犹如蚕丝剥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易于接受和掌握新知识。

2.2.3合理的多媒体教学法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如果在课件中把所有抽象思维、文字语言的理解都用多媒体形象展现出来,实际上是扼杀了护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4],所以要有选择的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例如学习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护理时,复习基础知识时可以利用板书由同学们画出人的血液循环途径,再使用多媒体动画展示胎儿血液循环从而引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心脏畸形,使静态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难懂的内容易于理解,激发了护生的学习兴趣。

2.2.4角色扮演法

设置恰当的教学情景,不同的角色扮演让护生亲身体验来调动护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习肺炎患儿的护理时,由护生分别扮演患儿、患儿家属、护士,设置场景,护生对肺炎患儿进行护理评估、护理操作(指导有效的咳嗽、胸部叩击、雾化吸入、引流)、健康指导等进行表演,其他护生当观众,对角色扮演的效果给予评价,最后教师总结,对不足之处给予矫正,表现好的予以表扬和肯定。

2.2.5pBL教学法

该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提倡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5]。在pBL课堂教学中,需要不断地对病例的设计进行反思,如何利用病例让护生在讨论中发现自身知识不足,提出问题;如何提出假设引导护生合理推理,训练护生形成良好的分析和推理习惯。例如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小儿常见病,选择典型病例提出问题,通过上网、查阅课本、医学书籍等相关资料,分小组讨论、解决上述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全班讨论,护生先进行概括总结,再由教师对讨论内容进行整理、总结、分析。对难度较大的问题广泛联系相关学科知识和理论知识来解决。

2.3课堂气氛的反思

赏识教育就是通过教师对学生优点、长处、进步等方面的肯定,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性、主体性的教育行为[6]。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赏识教育意识,应该鼓励护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鼓励护生对问题质疑,让其在自主探索中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教师对护生的鼓励可使护生树立信心,积极愉快的心情能激活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使护生的认知活动过程处于最佳状态,提高学习效率。

3.课后反思

3.1反思教学的成功之处

在教学中如何成功运用了某种教学法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如何完美的解决了教学中的突发事件。把这些教学中的闪光点及时记录下来并进行反思,指导今后的教学。

3.2反思教学的失误之处

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对于每堂课的教学失误应正视它、总结它,引以为戒,失败的教训可以转化为成功的经验。反思教学失误,大到知识性错误,小到语言表达的精准。

3.3反思护生学习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教学中会经常出现护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护生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有哪些没有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等,教师对这些问题在课后及时进行反思,有利于日后抓住共性问题对症下药。

总之,反思是自我发展、自我评价的过程[7]。反思性教学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学生,并且更好地理解教学过程。教师应不断完善和提高教育的反思能力,将反思潜移默化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率。反思与不断学习是教师适应时展和职业发展的保证。

参考文献:

[1]郭颖梅.刍议反思性教学在参与式教学方法中的运用[J].经济师,2012(3):115-116

[2]杨昌蓉.反思性教学:提高高职英语教师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9,11(3):43-45

[3]赵红,唐云梅.小儿外科术前准备及术后护理的特殊性[J].医学信息,2008,21(7):1199

[4]杨会容.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与不足[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Z1):78-79

[5]许丽璇.pBL教学法在儿科临床护理实习教学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研究,2011,3(6):324-325

保护视力教学反思篇8

随着我校中职护理专业的扩招,中职学生去医院见习的机会日益减少,原本应去见习的实训课只能在校内实训室完成。结合目前实训课学时及校内的实训条件,我们选择新生儿护理、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3个章节的实训课开展综合实训。综合实训的目的在于改变以往单一的操作练习或病例讨论模式,搭建融教、学、练、做为一体的教学平台,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训练临床思维的教学目标。同时,为满足学生课余参加妇幼保健员考试及“3+2”考试的需要,我们一直设想在儿科护理实训课中增加一些教材中没有但考试需要的内容,以便学生在考试时得心应手。在此背景下,我教研室通过集体备课,完成了新课的开发和应用。

2集体备课的实施

2.1集体讨论定方案

教学方案及流程的开发首先取决于集体智慧。通过讨论,首先制订出每次综合实训的大致内容和流程:(1)教师示教本章节的常用操作(含仪器使用介绍)及与本章节内容相关的补充性操作(满足学生考证需要的操作);(2)学生分组操作练习;(3)学生完成任务并展示。确定综合实训的大致内容和流程后,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提炼出教师认为应重点教会学生的操作技能。以新生儿护理章节为例,示教内容有温箱与蓝光箱的操作示范、奶瓶清洁与消毒、配奶过程3项,其中第一项只是教师展示,不要求学生练习;后两项是必练项目。练习结束后的任务则以病情观察和健康教育为主要训练内容,主要针对中职学生的薄弱环节予以训练。当大方向设定后,把任务分配给教研室3位年轻教师,分别完成3个章节实训课的细节设计,包括教案书写和材料准备,准备的材料包括病例、图片和视频等。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激发年轻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其个人才智和能力,也避免了在第二轮集体备课时“一言堂”或“集体模仿”的弊端,每位设计教师都要向其他教师介绍自己的设计。由于年轻教师经验不足,在具体设计时,可以安排教研室中的骨干教师先完成一份其他章节实训课的细节设计,供年轻教师参照,以完成分配给其的设计内容。这种以老带新的模式保证了集体备课的统一性原则。

2.2集体备课定细节

在规定时间内初步完成3份教学设计后,教研室内开展第二轮集体备课:由每位设计教师向其他教师介绍自己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通过集体讨论进一步修改完善,重点确定每一步的时间控制、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病例中的任务设置等,以保证每位教师在每个班的授课具有同步性。例如,同样是示教环节,新生儿护理实训由于示教内容多,所以占实训用时比例大,但在消化系统实训时,由于示教内容仅为臀红护理,所以占实训用时比例较小。再比如婴儿被动操和头罩吸气这两项操作,由于有相关的视频资料,可以通过视频集中示教,臀红护理和配奶等操作需要教师边讲解边操作,故以教师亲自示范为佳。教师通过临床进修都会有很大的收获,对实训内容进行集体备课,教师也可以分享临床上更新的知识和技能,讨论如何在实训课中向学生介绍临床的新进展,保证了学校教学与临床工作的密切联系。在本环节中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规范、统一操作手法,特别是一些在不同医院有不同要求的操作,我们以大纲为蓝本,以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为标准,统一操作手法。通过集体备课完成的教案和讲稿,凝聚了教师集体的智慧和劳动,是一种集体成果,可以在组内共享,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人力。

2.3集体听课定改进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尽管有了细节的设计,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由于每位教师的教学经验、临床经验、教学特点及学生反应不同,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执行仍存在差异,且不同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和气氛调节能力也不相同。此外,新设计的实训课是否可行、预计的时间是否够用、教学方法是否能被学生所接受,这一切还有待于在教学实践中考证。由于我校护理专业班级数多,教研室内的每位教师都有机会在不同班级的这3章实训课中担任主讲教师。为了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我们要求教研室的每位教师都必须听其他教师的主讲课,以弥补自身的不足。集体听课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解差距,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教学反思习惯。在听课结束后及时开展课评,进行组内交流,对教学进行反思,肯定他人值得学习的方面,并提出可能存在的不足,为今后继续开展相同内容的综合实训课积累经验。同时,授课者个人也要进行自我反思,回顾本次课遇到的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等。

3体会

(1)集体备课有利于开发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推广学校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缩短年轻教师的成长周期。老教师的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手段多样,而年轻教师擅长课件制作和资源收集,精力充沛,工作热情高。集体备课可以综合双方的优势,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在思想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教学反思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着重要意义,它比增加上课次数更能促进年轻教师的成长。我们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尤其重视这一环节,让年轻教师形成从教学准备到教学反思的全程教学思维,这对他们成长的意义不言而喻。

(2)集体备课营造了交流、合作的学术气氛,激发了全员参与科研的兴趣。集体备课能增进教师间的交流,为教学改革和创新创造了环境和机会,每位教师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思路、方法,也有机会学习他人,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大大提高了教师参与备课的积极性,也促进了教研室的和谐发展。在智慧碰撞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新思路和新方法,为教师今后的科研拓展了思路,也调动了教师开展科研的主观能动性。

保护视力教学反思篇9

一、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必须准确地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

在对《狐假虎威》一文进行总结时,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百兽是被狐狸吓跑的还是被老虎的威风吓跑的?”同学们都说:“百兽是被老虎的威风吓跑的,不是被狐狸吓跑的。”我又问:“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哪些启迪?还想说些什么?”有个同学说:“狐狸真聪明,居然把老虎给骗了。”很显然这种理解违背了课文的文本价值取向,会对学生的思想造成混乱。于是我又启发大家:“狐狸的这种欺骗手法是正当的吗?值不值得我们学习?”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进一步认清了狐狸狡猾的本质,增强了大家的识别能力。可见,尊重个性差异,是建立在一定的标准和共识的基础上的。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以及思维能力的局限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带有个性化的理解和感情不可能都是正确的合理的,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帮助,否则会造成学生认识上的偏差、判断上的失误乃至人格的扭曲。因此,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教师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课文内涵,把握正确的文本取向,练就“火眼金睛”,才能对学生的“节外生枝”进行正确的引导,如果一味简单地肯定与否定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珍视。

二、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必须保护学生突破性思维的火花

在教学《牛郎织女》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评价王母娘娘的人物形象,一些学生认为:王母娘娘不徇私情,秉公执法,铁面无私,织女触犯了天规,王母娘娘惩罚她是按法办事,是公正合理的,也是无奈的,不然王母娘娘怎么能管好其他的人(神)呢?很显然,这种认识与文本蕴含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取向是相违背的,但这些学生能从另一角度进行思考,提出问题,也有其合理成分―――违反纪律、规定应受到处罚,因此我没有简单地否定他们的答案,而是先肯定他们能独立思考,提出的问题有合理性的一面,同时,又进一步引导大家认识:“天规”是维护反动统治阶级利益的,王母娘娘心狠手辣,不讲亲情,剥夺织女的这种民主自由权利,违背了人性。这样,既使学生深入感悟了课文,又保护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中淘出“金子”―――突破性思维的火花,即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评价人物的思维方式与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的学习精神,从而对学生细心呵护,以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三、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必须激活全体学生的思维,形成深刻的个性化体验

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以呵护个别或少数学生的独特见解为满足,而应以此作为燎原火种,激活大多乃至全体学生的思维,形成合理、清晰的个性化体验,获得积极思维的兴趣。如前所述,在《牛郎织女》的阅读教学中,对学生提出的意外观点,我没有当作个别现象,个别对待,而是巧妙地把一个与文本价值取向有密切关系而使学生产生分歧的焦点问题―――“王母娘娘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带着这个问题反复研读课文,深入感悟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加准确到位,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样做,发挥了集体学习的功能,为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四、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必须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保护视力教学反思篇10

一、家庭教育中应具备的法治观念

家长缺乏法治观念的表F在家庭教育中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类是溺爱孩子。无限度满足孩子,将导致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社会发展能力欠缺,不仅限制了孩子的发展权益,最关键的是,容易导致孩子辨别是非、理解事物的能力与实际年龄不相符,易出现偏激行为。

第二类是家庭教育缺失。具体表现为父母不履行监护职责,自身有严重不良行为、遗弃孩子、常年外出对孩子缺少教育关注、家庭结构破裂导致教育中断等。

第三类是暴力教育。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对2008年―2013年这六年间媒体公开报道的未成年人遭受家庭暴力案件的调研发现,家长错误的管教观念导致对孩子施暴的,占到11.05%,居未成年人遭受家庭暴力原因的第二位。从2010年全国妇联针对中国妇女地位的调查报告显示,有52.9%的男童和33.5%的女童在过去一年内曾遭受过父母的体罚。这些数据表明,暴力教育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

因此,在针对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中,家长的法治观念至关重要。我认为,作为家长,应当具备的法治观念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家长要具有作为一般公民的法治观念。其中包含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家长需要具备法律意识,会用法律的思维来思考如何教育孩子、保护孩子。第二个方面是家长要信仰法律,抵制自身的不良行为,给孩子做更好的榜样。《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此也有相关规定,要以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行和适当的方法教育和影响未成年人,自己需要以身作则,因为家长只有信法,才有可能用法。第三个方面是会运用法律,当孩子出现了不良行为时,家长需要从法律的角度去看孩子的问题和自己的教育,不要用违法的方式,比如家暴、遗弃、忽视等方式去解决教育问题。

第二,家长要具有监护人法律责任意识。作为法定监护人,家长需要认识到依法抚养、教育的义务责无旁贷,不能用其他手段代替自己的养育,更不能生而不养,养而不教。

第三,家长要具有儿童权利保护的观念。现在有很多家长缺乏儿童权利观念,没有把孩子看成平等主体,当孩子的权利和自己的监护、教育职责产生冲突时,家长无法平衡这对关系。为了达到教育效果,部分家长往往在产生冲突时,强化自己的监护、教育权利,而忽视孩子的权利。还有,由于家长法治观念薄弱,没有儿童权利的观念,在发生家庭矛盾、家庭关系不和谐时,往往出现拿弱小的孩子当撒气筒去泄愤的现象。这种情况在未成年人遭受家庭暴力的原因中占25.82%的比例,是未成年人遭受家庭暴力的最主要原因,这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在家长的法治观念中,儿童权利的观念不可缺少。

二、家庭教育中要注意区分暴力与管教的误区

2015年4月,一组南京“养父母虐待男童”的照片在网络上曝光后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照片中,被虐待男童的前胸、后背、双腿等部位全是被鞭打的痕迹。照片曝光后,随着媒体的报道和司法机关的介入,案件事实逐步浮出水面:被虐待的男孩为南京浦口某小学学生,养父母竟都是“高知”分子,一个是记者,一个是律师。从2014年开始,老师发现孩子身上的伤痕。照片曝光前,老师发现孩子耳朵出血,双脚脚面都是肿的。老师给孩子做身体检查的时候,震惊地发现孩子背后全是被抽打过的血痕,从后背一直延伸到双腿和双臂。男童也出现了畏惧人群等心理行为。学校老师透露,养母对孩子要求极严,平日除了学校作业外,还布置了很多作业。这次被打,是孩子回答不上妈妈的提问,妈妈就用跳绳打他的背,用水管打他的脚,致使男童的双手、双脚、背部大面积出现红肿痕迹。案发后,南京警方以涉嫌故意伤害将“受虐儿童”养母李某某刑事拘留。2015年9月南京浦口虐童案宣判,被告人李某某犯故意伤害罪,被南京浦口法院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11月,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驳回被告人李某某上诉,维持原判。轰动一时的南京“虐童案”暂时划上了句号,但是该案给被害儿童以及其家庭带来的伤害却远远未能消除,引发的关于家庭教

育的讨论也值得每一位家长深思。

“望子成龙”是每一位父母对子女的美好期望,但是如何让文明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管教方式来“助子成龙”,却并非每位家长都能够掌握。南京虐童案就是一起典型的暴力管教案件。但是该类案件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专门对2008年1月至2013年底媒体报道的697件未成年人遭受家庭暴力的案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结果显示:在统计的697个案件中,84.79%的案件是由父母施暴;实施家庭暴力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因错误的管教观念从而导致对孩子施暴的案件占到案件总数的11.05%。暴力管教子女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孩子不听话、撒谎、顶撞父母或督促孩子的学习成绩而进行暴力管教或管教失手。这些案件中,施暴父母多数表示出“打自己的孩子,别人管不着”“打他也是为教育他”的错误观念。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都认为孩子是自己的、自己有权利打骂,不把打骂都当成暴力,认为打骂、体罚等暴力如果没有造成严重伤害则属于正常管教不算是违法。

这些固守“不打不成材”“棍棒之下出孝子”等传统教育理念的父母,并不了解拳脚相向的暴力教育带给孩子的终生危害。遭受暴力行为会导致儿童的大脑过度且反复出现应激反应,致使大脑释放有害化学成分,破坏大脑细胞的生长,并扰乱健康神经元回路的形成。这种毒性压力可能破坏大脑对压力的应对机制,并导致身体机能过早老化。一些案件造成孩子死亡也是父母始料未及的。例如,2014年5月20日杭州一女孩因抄作业被生父“管教”致死;2014年3月18日南京秦淮区一位13岁女孩逃学被父亲“管教”致死;2014年7月广州一女孩被怀疑偷东西被母亲绑在树上“管教”致死等等,这些悲剧都是发生在父母日常的管教之中。暴力带来的不仅仅是受伤和死亡,身体上的伤痛通过治疗可以治愈,但是在心理上留下的伤疤可能是永久性的,这种危害还会影响其以后的生活、行为和思维方式。《针对儿童暴力发生率和后果》东亚及太平洋报告指出,所有形式的针对儿童暴力都会造成受害儿童的心理问题和抑郁,包括自我伤害、自杀倾向、试图自杀、过早开始吸烟、酗酒和吸毒;施暴者的行为很多是因为其儿童时期经受虐待或忽视的结果。有过暴力受害经历的青少年,所受到的身心伤害会显著地增加其行为不端或犯罪行为的危险,犯罪青少年曾经遭遇家庭暴力的比例明显高出一般青少年的比例,他们遭受家庭暴力之后的身体受害情形、心理创伤情形与以负面行为回应受暴的情形,均较为严重。

因此,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要理智区分管教和暴力,认识上的误区可能就会带来悲剧。暴力有身体暴力、情感暴力、性暴力和忽视,以管教的名义责打孩子和体罚属于对孩子的暴力行为,是违法甚至会造成犯罪的行为,不是正确的管教。2015年1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针对家庭中暴力管教现象,专门规定国家禁止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而且特别指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应当以文明的方式进行家庭教育,依法履行监护和教育职责,不得实施家庭暴力。暴力管教的现象正式进入立法的视野,这对于预防和制止管教中的暴力行为,倡导文明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管教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儿童权利应当成为家庭教育的首要考虑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是宣传和保护儿童权利方面最全面的人权条约及法律文书,也是首个明确将儿童视为社会能动成员及自身权利的积极主体的国际文书,它规定了儿童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四大基本权利。公约中的儿童与我国法律规定的未成年人的年龄基本一致。我国是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缔约国。1991年,在我国批准加入《儿童权利公约》的同一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该法经过2006年修订,于2007年6月重新开始施行。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吸纳了《儿童权利公约》中的有关规定,明确了“儿童优先”和“儿童最大利益”原则,确认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和受教育权等基本权利。

生存权是指每一个儿童都享有生存的权利,享有其固有的生命权、健康唷⒁搅票=『突竦没本生活保障的权利。生存权是人生而具有的权利,是基本的人权,儿童是人群中的弱者,他们的生存权容易受到侵害。因此,《儿童权利公约》和《未成年人保护法》把保护儿童的生存权放在首位。生存权具体包括儿童享有生命权,儿童有获得姓名、国籍的权利,儿童有权享有食物、居所等生活保障和医疗保健服务的权利,儿童有知道谁是其父母并受其父母照料的权利。

受保护权是指保护儿童受适当照料与保护,免受歧视、剥削、酷刑、虐待、遗弃或疏忽照料的权利。儿童的受保护权具体包括保护儿童免受一切形式的歧视;保护儿童的一切人身权利,如保护儿童与家庭团聚的权利,保护儿童隐私权,保护儿童免受虐待、遗弃、照料不周、犯、剥夺自由等任何形式的身心摧残,禁止诱拐、买卖和贩运儿童;禁止雇用童工并保证儿童免受经济剥削;保护儿童不被非法使用物和精神药物或被利用贩运药物;确保儿童不直接参加敌对行动;当儿童有需要时,保护儿童有权随时获得适当的照顾及服务。

发展权是指保障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充分发展其全部体能和智能的权利。儿童的发展权具体包括儿童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儿童享有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获得有利于其身心健康的信息的权利;儿童享有娱乐、休闲和游戏的权利;儿童享有自由参加文化生活和艺术活动的权利;儿童享有思想、信仰、宗教自由的权利;儿童有结交朋友、参与社会活动,以利于性格发展的权利;儿童享有获得充足的有营养的食物,以保证身体健康发展的权利。

参与权指儿童享有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权利。儿童不应被简单地视为一个弱小群体而仅仅需要特殊的照顾,他们应当作为一个有权利的群体而被所有人尊重。儿童的参与权具体包括儿童享有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享有对影响到其本人的一切事物及程序自由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对儿童的意见应按照其年龄和成熟程度给以适当的看待。

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是对未成年人享有的受教育权等具体权利的总的概括。具体来说,除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我国《民法通则》《婚姻法》等其他法律中也涉及到未成年人的权利,例如姓名权、肖像权、隐私权、名誉权、生命健康权等人格权和获得监护与照顾的权利等身份权以及财产权利。未成年人享有的权利,具体来说还有很多,但多数是其自身无法实现的,需要通过父母等监护人的帮助才能得以实现。为了帮助家长了解儿童的需求,理解儿童的权利,下面介绍几项未成年人在家庭生活中最主要的权利。

出生登记权,即儿童出生后有权获得登记,并且监护人应当向户籍管理部门为其申报户籍登记的权利。

获得监护的权利,未成年人由于不具备完全行为能力,法律规定了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如果父母死亡或失去监护能力,法律还规定了相关人员和单位的监护责任。如果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严重侵害未成年人权益行为的,法律法规对此规定了严格的处罚责任,轻则对父母进行批评教育,重则追究其刑事责任和撤销其监护人资格。实践中,有的孩子有父母,但父母并未尽到监护职责,监护形同虚设,这样的父母同样要被追究责任。2014年最高人民法院等四部门联合《关于处理监护人侵害未成年人权益行为若干问题的意见》,强化父母的监护职责和法律责任。

生活获得照顾的权利,是指未成年人在衣、食、住、行以及心理、医疗、卫生等方面有获得监护人指导、帮助、照顾的权利。法律规定监护人的监护职责包括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和安全、照顾被监护人的生活,为了更好地使未成年人获得父母的照顾,法律还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让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监护单独居住。

身体生命不受侵害的权利,是指生命得以维持及身体与心理健康不受非法侵犯的权利,有权免受虐待、遗弃、体罚、变相体罚、害等侵害。

受教育权,未成年人得以接受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权利。受教育权是未成年人最基本的权利之一,家庭、学校和国家应当保障未成年人接受教育。家庭必须使适龄未成年人按照规定接受义务教育,不得使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

获得良好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权利,是指未成年人有权获得能够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权利。近年来家庭教育、家庭环境的影响成为未成年人养成不良行为乃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一个主要原因。《未成年人保护法》专门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应当以健康的思想、品行教育未成年人,引导未成年人进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因此,父母对孩子既要重养也要重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