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班级文化建设的反思十篇班级文化建设的反思十篇

班级文化建设的反思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1:15

班级文化建设的反思篇1

关键词班级文化概念内容建设

班级文化是一个班集体在几年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步形成并为全班同学所共同遵守和奉行的价值观念、精神因素和行为准则及作风。它能够体现班级的形象特征,成员的精神面貌和发展运行态势,它渗透并影响到班级学生思想、行为、活动的各个方面,构成班级独特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

一、班级文化的概念

要想开展班级文化建设,我们必须先理解清楚什么是班级文化。那么,什么是班级文化呢?结合班级管理的实际,我认为班级文化可以概括为:班级文化是指在班级管理中,把一个班级的全体同学团结在一起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和总和。这种文化是在班级的共同生活和学习中逐渐形成的,有好的班级文化和不好的班级文化之分,也可以说有积极的班级文化和消极的班级文化之分。积极良好的班级文化可以让一个班级的同学感到心情愉快,积极向上,产生战斗力;而消极落后的班级文化却可能让人感到悲观,而失去信心,长期下去,一个班级的状况也就可想而知。良好的班级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班主任以及全体同学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实践的检验而最终形成。

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班主任所处的特殊位置,以及同学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班主任对班级文化的建设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此,要想建立良好的班级文化,需要班主任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学生实际、班级状况、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提出适合自己班级特点的班级文化。只有这样,班级文化才会真正起到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的作用,才会是有效的班级文化。如果提出的班级文化空洞、不切实际,不但起不到实际的作用,还可能由于高不可攀或者没有具体指导意义而让学生失去信心,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起到反面消极的作用。

二、班级文化的内容:

班级文化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全班学生为主体,以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为主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审美能力和身体心理素质为目标,由全班师生在教育、教学、生活与各种活动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创造的以班级物质环境、规章制度以及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班级精神、心理倾向为主要特征的班集体文化。

三、班级文化建设要点

1、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学生的思想状况如何,对班级管理的好坏是有决定性作用的。为此,班级文化建设必须得到学生的认可,才会有好的群众基础,班级文化的实施才有了可靠的思想保障。为此,我反复给学生做思想工作,通过主题班会、课余活动,与各宿舍同学交谈,与个别同学交谈等方式与同学们交流思想,并给大家说明加强管理只是我们班级管理的一种手段,而真正的目的是希望同学们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和良好的个人品质。当有同学违反纪律之时,我也总能给予及时的处理和教育,让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及时改正。为了让大家体会到集体的温暖,每当有同学过生日之时,我们都为他过集体生日,在校广播站为该同学点歌祝贺。在自己的耐心工作下,全班同学统一了思想,树立了为班级争光,争创优秀班集体的想法。这为班级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取得了有力的思想保证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2、加强教室的环境建设。教室环境是班级形象的标志之一。美化教室环境,既建设了良好的班级形象,也可以用优美的环境陶冶人。心理学研究表明,环境对人的心理产生巨大影响。优美的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和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更重要的是,优美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的情感,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1)教室的净化。教室卫生是班级的窗口,是文明的标志。保持干净的教室环境,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制订严格的卫生制度,人人参与,加强检查和监督,保持教室的清洁和美观。

(2)教室的绿化。绿色象征生命和活力,代表着希望。在教室的前面和后面摆放一些绿色的植物,如盆景、花草等,让教室充满绿色,充满青春的气息。

(3)教室的美化。发动学生精心设计,巧妙布置,力求教室和谐、高雅。教室布置包括:班级发展目标,班级文化宣传内容,如板报,班训,名人名言,学习园地等。

3、建设班级精神文化。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主要指在实践过程中被班级大多数成员认可的共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信念等意识形态。它是一个班级的本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并具体表现在班风、学风、班集体舆论和班级人际关系等方面。抓住班级精神文化,就是抓住了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矛盾。建设班级精神文化,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一般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心理关系,是在一定群体中,在人们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而又持久的关系。班级人际关系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密切交流和合作,有助于更好地发挥班级整体效应。构建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保护学生的正当权益,尊重学生的意愿和情感,培养学生的交往技能。

班级文化建设的反思篇2

【关键词】独立学院班级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8-0056-01

“90后”大学生在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潮流中产生了与之前大学生不同的思想和性格特征,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思维活跃,获取各种信息的渠道更多,信息量更大,自我意识更强。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具备以上特征的同时,有一些更为突出的特征和问题。例如政治观念模糊,价值观念偏向自我;学习基础不扎实,学习动力不足,方法不当,自觉性差;约束力差,集体观念薄弱;生活自理能力差;团队精神欠缺等等。因此,全面深入贯彻落实《意见》,切实有效地构建和谐、进取、向上的班级文化,能促进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再上新的台阶。

一班级文化建设主题

大学班级文化建设主要分为四个方面:(1)如何让班级在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起到激励和引导作用;(2)通过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能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建立健全机制促进安全稳定;(4)加强对基层学生干部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充分挖掘他们自身的潜能,在处理学生突发事件上从基层就做好快速反应,加强信息沟通,能让辅导员在第一时间掌握第一手材料。

二班级文化建设前期出现的问题

刚刚踏入大学的殿堂,大一新生不仅存在上述的各种问题和特征,而且外部环境的变化――自由宽松的大学氛围,致使新生们大多目标不明确,对自己的大学生活茫然若失和对未来的发展目标不明确,模糊的集体观念,甚至是对自己生活的班集体也无动于衷。长此以往,对班集体的凝聚力、班级成员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对班集体的稳定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

独立学院的学生特点表现在三多:城市家庭多、独生子女多、家庭条件优越多。群体优势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创新能力强,知识更新快。(2)爱好广泛,综合素质较高。(3)生活要求高,学习机会比较多,善于利用社会资源。班级整体特点:(1)凝聚型班级,主要特征是班级学生大多活跃好动,热心参加班级活动;(2)中庸型班级,此特点的班级所占比例最高,班中学生对班级活动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3)落后型班级,存在一两个这样的班级,班级学生整体懒散,不关心任何事情。

通过以上原因分析,了解学生特点,充分发挥、挖掘群体优势,树立典型班级,以优秀带后进。因势利导,通过各种渠道形成班级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四采取措施和指导方法

第一,班级整体带动学生个体,鼓励各班集体深入学习,互帮互助,用班集体的温暖感化本班学生,尤其是不关心班级活动和平时缺乏与人交流的学生。第二,典型班级带动一般班级,树立典型的代表班级,引导其他班级进行学习。第三,整理零散,形成独特文化。虽然独立学院的班级中有个别突出的典型班级,但是这些班级还存在班级文化零散、班级文化不规范、班级文化模糊等特点。

五班级文化建设实例和效果评估

开展主题系列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形成鲜明的班级文化,有利于加强班级的凝聚力,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提出“全民动员,积极参与”的宣传口号,学生全员参与,举行班级文化设计展,各班自行设计班级logo、班训、班呼和班歌并进行比赛。以真诚和恰当的激励,有效地调动学生们实践和学习的兴趣,更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增强班级凝聚力,共同塑造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

班级文化建设活动的开展与以往学工办主办、学生会承办、学生自主报名的方式不同,学工办和辅导员老师只是作为宏观指导和协调,具体的组织由各个班级的班委协商开展活动,这样活动的开展更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高。同时,班级的整体也能在文化展竞赛中确立自我的组织文化和组织纪律,这种潜移默化的班集体观念对以后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以及班级内部的和谐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六班级文化建设推进过程的总结与反思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经常的表现是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好的班级越来越好,差的班级通过衡量比较反而更差,觉得参与活动就是凑数,导致班级文化建设的范围越来越小。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不能一味地搞活动,应该开动脑筋、开拓思路,对班级文化建设要常抓不懈,巩固成果,发挥班级文化建设的深远影响。

通过班级文化建设,使学生学会沟通协调,树立团队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具备学习能力。

班级文化建设的反思篇3

[关键词]:班级文化建设班风班貌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是什么?以整个社会风气来比喻,比如老人走上一辆公交车,如果公交车上的大多数人都有给老人让坐的风气,那么整辆车中的乘客都会被好风气感染,他们愿意自发的为老年人让座;反之如果绝大多数的乘客都不愿意让坐,即使有那么一两个人愿意为老年人让座,其它的乘客还要笑让座的人很傻。如果一个社会形成一个好风气,人们自然而然的就愿意做好事,反之更多的人就不愿意做好事。

要做好班级文化建设也是一样的,一个班级就像一个小社会,班级里的学生就是社会的成员。只是与社会有所不同的是学生的三观通常还未完全形成,他们拥有社会人所没有的“单纯”,如果班主任能给学生正面的引导,那么学生普遍受到正面风气的感染,就容易形成很好的班风班貌;如果教师不能对学生有效的影响,学生就会受各种不良的影响,把坏习惯带到班级中来,使整个班级的氛围变得一团糟。因此开成班风班貌会对学生的成长有重要的影响。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1,问题

1.()班主任实施德育教育遇到的问题

1.家庭的干预

班级中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有些家庭对孩子很溺爱,他们只让别的孩子做事,不让自己的孩子做事;只准自己的孩子占便宜,不准别的孩子占他们的便宜,他们常常对老师的教育进行干涉。

2.社会的影响

我的国社会结构正在转型,人们的价值观多种多样,目前我们的社会中甚至有不正确的价值观成为主流价值观的现象,学生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也变得没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3.学生的排斥

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学生有时会觉得教师的教育令他们不开心,他们内心就会排斥对教师的教育,学生内心不接受老师的引导,教师就无法对学生进行教育。

1.()师生共建班级文化中遭到的挫折

1.与学生沟通的挫折

教师在引导学生同建班风班貌时,有些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不接受老师的引导,教师无法与学生沟通、无法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此时建立班级文化就受到挫折。

3.被外部干预的挫折

教师在引导学生同建班风班貌时,常常会受到各种外部的干扰。比如有些家长觉得教师对学生管得太严,对老师建立班级文化进行干扰;学校怕教师建立班风班貌做出影响学校发展的事情,也建议教师息事宁人,尽量不要教育多管闲事。

2,措施

1.()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创新

1.思想创新

过去教师建立班风班貌,是由于教师师设想一个好的班级文化,学生负责完成教师的构想。然而教师可以改变思路,可以由于学生自己构思,他们想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由学生自己建立他们想要的班级文化。

2.过程创新

对于班风班貌的建立,教师不再处于主导地位,仅仅只处在辅导的地位,教师引导学生去实现他们心中的班级文化。比如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建立班级文化要考虑大多数人的意见,他们可以通过举手表决,也可以通过不计名投票表决,学生通过找到公正的决策办法,就能建立自己想要的班风班貌。

3.结果创新

学生通过自己思考要建立怎样的班级文化,并通过共同动手实践,从此学生改变被动完成班级文化建立的态度,转而愿意主动去建立班级文化。学生们为了更好的管理班级体,他们开始轮流写班级日志、建立民主的决策规则、建立人性的管理方式,从此学生自发的建立起民主的班级文化。

1.()班主任教育思想的与时俱进

1.不包办

班主任建立班级文化时,要意识到自己的精力有限,自己不可能操心所有学生的事情;学生也不是教师的提线木偶,不是教师让学生动一下,学生才会动一下。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班级文化时,要让他们自己去思索怎样做建成他们想要的环境。

2.不多事

有些教师常常担心学生的能力不够,总觉得学生年龄还太小,即使他们有好的想法,可是没有这份实践能力怎么办?于是忍不住想替学生想更好的完成办法。此时教师要意识到,建立班级文化是让学生成长的好机会,学生通过自己思索、自己实践,能使综合能力得到锻炼,如果教师去替学生操太多心,学生就失去接受锻炼的机会。

3.不偏私

有些教师在完成班级文化建设中,有时会倚重班干部,却忽略普通班级成员的力量。此时教师要意识到,建立班级文化是每个学生共同的事情,学生只有携手共建班级文化,班级文化才有实现的可能。如果教师过于倚重班干部,其它学生就会失去共建的动力,觉得共建班级文化有没有自己都一样。因此,教师要让班干部和班级成员自己解决他们的建设问题,自己不要由于主观原因出现偏私的想法。

三、反思

以班级中有个学生没有完成值日任务为例。有个学生第二天有值日的任务,可是他家里有急事儿,他打电话给熟悉的同学让同学代值,对方没有同意,他第二天就没有做值日。依照班级的规定,如果没有做值日的学生是要罚作十天值日。对该学生来说,这份处罚十分太重,他并不是主观的不愿意完成值日任务,他也有努力去处理值日的事情,只是由于自己不擅与班上的同学进行沟通,所以能联系的同学十分狭窄,班长因故也不能完成值日工作,他的值日工作就被耽误了。此时学生按照班级的习惯,请求学生们在课后留下来,听自己的倾诉。学生用真诚的语言说明自己不能值日的原因,又证明自己确实有联系过班长代值,却始终不能完成。学生认为从规则上说,自己应该接受十天的处罚,然而希望大家了解他以前由于不懂人际交往才造成今天的错误,他今天与大家沟通,就是希望大家了解他正在改变,他希望也希望大家能给他一个减轻处罚的机会,以后下不为例。这名学生说得非常真诚,大家通过商讨并集体表决,最终同意这次只罚做三天的值日,此后下不为例。

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班级文化,可能会遇到很多挫折,此师教师可以换一种思路去思考:我让学生照我的方式建立班级文化,学生不愿意;那么如果让学生建立自己的班级文化,他们会不会愿意呢?通过转换思路,班级文化的建立可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四、结语

班主任引导学生建立班级文化可能会遇到一些挫折,此时教师可以思索,是否自己建立的思路存在错误?自己有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用怎样的方法才能让学生接受自己的引导?教师以新的思路进行班级文化建设,可能就会有截然不同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张君.营造和谐班级环境,提升班级文化品位[J].班主任之友(中学版),2010(7).

班级文化建设的反思篇4

一、高校班级文化的内涵

所谓班级文化。就是被班级成员所共同认可并遵守和建立起来的准则、态度和价值观念。并直接指导班集体成员达成班级目标的行为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高校班级文化的内涵有三个层面:表层的物质行为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深层的精神文化。班集体物质行为文化是特色班级文化的基础,精神文化是特色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而班集体制度文化则是班级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保障。

班级制度文化,是指围绕班级建设目标,要求全体班级成员共同认同并自觉遵守的行为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组合而成的文化形态。它是支撑班集体发展的相对稳定的行为准则、制度安排和道德规范。班集体制度文化集中体现为班级的例会制度、班干部竞争上岗制度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什么样的制度就会塑造出什么样的人。班级规章制度直接影响到班级成员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塑造。

班级物质文化体现为:班级教室内部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张贴布置:班级成员自发组织的班级演讲比赛、创业竞赛等各类文化活动;人性化的警示语、内涵丰富的宣传栏;班级博客、班级QQ群、班刊班报等各类班级成员交流平台。它们是班级文化的体现与展示。是班级成员自我的个人才能和创造力的反映,应当有利于创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学习氛围、文化氛围、创业氛围、竞赛氛围。班集体行为文化体现为班级成员在生活、学习、竞赛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方式的养成和呈现。班级成员行为文化是班级文化特色的反映。

班集体的精神文化集中体现在被班级成员所共同认可的班级目标、班级氛围、班风等意识形态上,它是班集体成员追求的价值观念、作风和精神面貌的浓缩和反映。

二、高校班级文化的特征分析

高校班级文化体现了对班级成员的规范和引导作用,具有约束规范性、主体性、生成性、引导和激励性等特征。

1 约束规范性。班级文化是大多数班级成员价值取向和行为目标的共同反映,因而对班级成员具有一定的调节和约束作用,并且能够成为评价班级成员自己及他人言行的标准和内在尺度,从而使得班级成员在班级文化准则下自觉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言行,朝着符合班级集体目标的方向发展。 2 主体性。高校班级文化的构建主体。是指在高校班级文化构建中占据主导地位、发挥重要作用的参与者。既包括每一个班级成员的个体,又包括由班级成员个体所构成的群体、组织等。班级成员的主体性决定了其在高校班级文化构建中的重要主置。每一位班级成员都是特色班级文化的建设“主体”。都有利于形成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模式。

3 生成性。高校班级文化是动态生成的。班级文化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特征,在一定的舆论环境下会形成特定的班级文化。如在抗震救灾时期。则容易形成献爱心、讲奉献的班级文化,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容易生成弘扬奥运精神、树立文明新风的班级奋斗目标和班级文化。外部环境是特色班级文化生成的驱动力。

4 引导和激励性。良好的班级文化有利于激励班级成员充分展示个性风采,全面提高综合素质。鼓励班级成员争做勤奋好学、创新创业、全面发展、成才成长的典范。

三、高校特色班级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的影响

和谐的高校特色班级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后盾,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积极的心理暗示,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为班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教育的沃土。

营造和谐、富有特色的高校特色班级文化。将班级建设成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层组织,将有利于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层保障机制。高校特色班级文化是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的有力探索,是落实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突破口。

缔造积极的特色班级文化。培育健康的班风,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要搞好班级文化建设,按照教育育人、管理育人、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根据高校学生的特点。有计划地利用各种法定节日、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等重要时机,精心设计并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实践活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一定要重视班级文化建设,努力形成具有学校特色和区域特色、内涵丰富的班级特色文化。

四、高校特色班级文化的功能及构建措施

高校特色班级文化是班级的“窗口”和“名片”,能充分展示一个班级的价值取向、班风班貌,能给班级带来良好声誉,具有较强的教育功能和广泛的宣传效果。特色班级文化对于创建优良班风、营造浓厚学习氛围、形成融洽师生关系具有巨大的推动力。

1 特色班级文化的功能

(1)培养优秀的学生骨干队伍。通过值日班长制度、班干部竞争上岗制度。既使更多的班级成员能够参与班级管理,也使学生干部有了更大的锻炼舞台。一方面有利于增强班级成员对自己班级的认同感、自豪感,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班级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组织优势。

(2)搭建各种素质拓展的平台。通过举办英语学习讨论会、四六级复习互帮互督、班级社会实践团队、班级演讲竞赛,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等活动,有效搭建班级成员全方位锻炼和培养的素质拓展平台。

(3)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通过各种兴趣小组、文体活动、板报等形式寓德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形成班级物质行为文化、班级精神文化和班级奋斗口号。

(4)展现班级优势,营造氛围,激励引导。通过创建和谐班级文化。能逐步改善班风、学风、考风和教风,加强班级成员的团队意识、集体观念、责任意识,提高班级成员参与班级建设的热情,让高校特色班级文化在无形当中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成为催人奋进的激励力量。

2 特色班级文化的构建措施

(1)抓内涵,创特色,确立特色班级文化创建目标。目标是行动的指南,要结合班级实际,打造不同类型、特色鲜明的班级文化。要依据班级成员的个性特征、班级凝聚力等方面的不同特征,形成班级文化鲜明的个性化特色。如学院新闻学专业结合专业特色,创建“行走的新闻”特色班级文化。每年暑假,新闻专业的学生分赴宁波市村庄和社区,进行新闻调研写作活动,创建深入社会、了解民情的班级文化。

(2)增强班级成员班级归属感,建立值日班长和轮流“执政”的班干部制度。值日班长制,就是按学号人人轮流当班长,每天由值日班长写班级日记。完成记载班史的班级日记,有利于班级集体意识的养成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轮流“执政”的班干部制度,就足由班委干部采取自愿报名形式,通过竞选产生,班长、班委每学期更换一次,不能连任。此外,要形成班级例会制度。每月认真组织两次班级常规例会,每次例会一个相应的主题,让班级例会成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和行为养成教育的重要阵地。班级也是师生员工成长的家园。要重视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让师生共同自主参与到特色班级文化的构建中来。

(3)实施班级成果公示分享制度,激励班级成员。制定班级成员获奖情况通报制度,每个学期结束时将班级的各种获奖情况通报给班级成员及家员,每学年召开年度表彰大会,积极开展各种评优工作,以此提升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果。既表彰先进、树立典型,也激励全体班级成员。以评优促良为主旨,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和学习氛围。

(4)建特色班级物质行为文化,创班级温馨家园。例如学院的求是实验文科班、求是实验理科班对班级墙饰进行了精心的布置,张贴名人画像、名言警句、班级获得的荣誉、学生作品,创办班报班刊,组建班级新闻中心,明确班级工作寅传队伍和班报班刊的撰写人员职责,形成了团结进步、求是进取的班级氛围。

班级文化建设的反思篇5

一、班级文化的内涵

班级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在班主任引导下,朝着班级目标迈进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师生通过教育与教学活动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它具有无形的教育功能、激励功能、制约功能,这些功能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就会加速班级的健康、快速发展。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已成为我们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和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可以说班级文化是班级充满活力的源泉,是班级的灵魂所在,是班级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和班级建设成功的关键。

二、高中阶段班级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1班级文化建设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

从教育学的角度看,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现象,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产生而发展的。教育的目的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它反映了社会对培养人的基本要求。从我国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在教育观上经过了几个转变:最初是注重考分,强调记忆的应试教育;随后认识到知识比考分重要,于是向注重知识转变,强调感知的知识教育;接着认识到智慧比知识更重要,于是提出“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加强基础,发展特长”等口号,进入了强调思维的智能教育;最近又提出了“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观的逐步转变,使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完美的个性或人格要比智慧和能力更重要,智慧和能力只有与良好的人格相结合,才会成为一个“完美”的人,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但是在今天的班级管理中,尤其在普通高中,对社会认可的价值观存在一定的偏差,导致学校很大程度上只注重文化知识的教育,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我们在转变课程观、教师观和学生观的同时,必须探讨如何构建符合新课改精神的、能够实现新课改培养目标的新型的班级文化,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功能,以期待每个学生通过班级学习生活的经历与感受,提升非智力因素,从而使他们成为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社会中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高素质公民。

2班级文化建设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在的,但它却实实在在的、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作用。文化,是人自身力量的外化,是人在自然界中的对象性存在的验证,是自然的文化。文化的作用就是文化在外化时对人的反作用,这种文化作用对人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新的动力和源泉。学校文化是以师生价值观为核心,是承载这些价值观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它包括教育目标、校园环境、校风学风以及校园文化生活、教育设施、学校制度规范和学校传统习惯等。而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所产生的一些不良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现象,也正在无形之中影响着未成年人,这在某种程度上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难题:一方面,学校苦苦育人,重视德育;另一方面,学生却不愿接受,或者活在“自我”的世界中,诸如自私,冷漠,缺乏爱心、上进心、责任心等表现总是成为班级德育的难题。如果能够化说理教育为文化教育,那么对学生的教育也就会如“随风潜入夜”的细雨一样,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它理所当然地又反作用于学生,影响着他们学习和生活的方式。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益补充。每个班的班级文化搞好了,校园文化的建设也就有效多了,这样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才会更加坚实。

3班级文化建设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班级是学校的细胞,是目前开展的素质教育活动的最基本、最稳定的基层组织,也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基层集体,班集体有着极大的教育引导功能,是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班级文化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力量,表现出一个班级独特的风貌和精神,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所在,具有凝聚、约束、鼓舞、同化的作用。表现在:它有助于学生形成集体归属感、班级凝聚力;它有助于改进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它有助于推动班级发展,提高班级整体水平,提升班级竞争力。有特色的、切合班级特点的、全体班级成员认同的班级文化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塑造出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和人生态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对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发挥着重要的影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高中阶段班级文化建设的途径

1构建思想文化,引领正确导向

学校的首要任务是教书育人,培养符合现代社会要求、道德品质好、思想境界高的专业人才。班级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生活时间最长的集体,所以,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班级成立之时,我特别注重班级文化建设。构建班级价值观与班级精神,明确自己的班级追求。我首先依据班级实际情况提出“细致、高效、敦品励学,合作、竞争、志存高远”的班训,制定了班级公约及管理细则,后由班委会学生组织全班学生讨论,制定出本班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并制定出具体的实施细则。如本学期刚刚开学以后,我对学生提出了要建立一个“学风浓厚、团结和谐、举止文明、环境优雅”的班集体,在班委会学生的号召和组织下,确定了本班的近期目标是:每月“文明班级积分”保持在前三名,两次以上“优秀班集体”,力争夺得一次以上“五星级集体”;远期目标是三年后人人力争考上理想的大学,如果不成功,但求人人成才。这样班集体有了共同的心理意识、文化习性会激发成员对班级目标、规则的认同感及作为成员的归宿感、使命感、自豪感,从而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而这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时时提醒自己;“这是我的班级,我是这个班级的成员。”

2创新学习文化,增强学习动力

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学风对学生的学习影响十分巨大,一般说来,学习风气与德育工作是分不开的,良好的学风会促进班级的德育工作。它不仅制约着学生个体行为的方式和习惯,而且能够左右着学生的思想发展方向,从而对学生的品德形成和言行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认为只有平时正确的引导学生学习,培养“惜时、自主、进取、创优”的学风,才能促进班级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如:开学之初,我利用自习时间给他们讲解高中阶段学习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计划性,变一年备考为三年备考,自主安排好学生每天的读书时间、做作业时间、复习巩固时间,使学生每天有章可循,充实而快乐;细化各项要求,先后制定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作业、复习巩固、考试规范的一系列标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优秀学生介绍学习方法,应用现代技术手段每周给他们播放王金战学习方法的视频和俞敏洪的励志演讲等方式来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树立同学们的学习信心,保持学习的恒心;同时我特别注意学生对自己学习行为的反思,制定了每月学习行为反思录,经常不断总结完善自我;我还特别致力于创建学习基础差距较大同学之间的学习互助模式、设置学习基础差距较小同学之间的学习竞争模式等,使学生在友好、和谐的氛围中竞争,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最终使班级形成“勤学、会学、乐学、善用”的优良学风。

3拓展活动文化,展示个性特长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非常重视引导和指导学生开展各类课外活动,通过课外活动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和成功的舞台。在这些课外活动中,学生发展了自己的个性,培养了动手能力,增强了活力,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从而也促进了学习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在这些课外活动中,我有意识地引进激励和竞争机制,充分激发学生的竞争活力,重视每位学生的心理素质的锻炼,抓住学生的每一个进步,适时表扬、鼓励,体贴后进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感受到平等、民主的气氛。如开学不久,我将企业拓展文化培训灵活地应用于班级活动,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本着锻炼、超越自我的精神,充分挖掘班级每一成员的潜力,调动全班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拼搏精神。在学校班级篮球运动会中,我提出“不求第一,但求做得最好”的口号,要求尽展我班的团结互助精神,我及时的利用这次运动会,引导他们要相信自己,要敢于超越自己,相信自己能行。通过这次运动会的洗礼,同学们对参与各类课外活动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重在参与精神,达到不断超越提高自我,同时为班级争取荣誉。这些活动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为班级凝聚力建设搭建了桥梁,又使学生心情愉悦,对班级产生了自豪感、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4巧设环境文化,提升人文素养

班级文化建设的反思篇6

关键词: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德育;环境布置;以人为本;学生为本

学校文化是一条流淌的长河,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办学理念,即学校共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价值取向;学校文化是一项持续的工程,需要坚持理念与实践,共性与个性,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学校文化是一股不竭的动力,学校应当在加强硬件、软件建设的同时,重视学校文化建设这一无形资产的建设。其实,班级文化也是如此。班级的文化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学校生活的感受和参与程度,影响到学生社会化和个性发展水平,影响到学校教育的成果和质量。班级文化不仅能为学生的素质发展创建良好的氛围,还能为形成一个勤奋向上充满活力的班集体起到桥梁纽带作用。班级文化对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推进学校和谐发展,提升班级品位,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美好的班级环境布置,提高班级凝聚力

从班级文化建设入手,是探索建设和谐班级,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策略。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班级必然面临许多问题改革,重建班级文化,有利于改变班级中某些落后的文化,有利于使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种具有精神感召力、创新活力的班级文化。搞好班级文化建设可以提升班级品位。

班级品位是指班级教育体系的品质与层次。班级品位反映的是班级中人的品位,人的生活方式,人的行为方式,以及班级作为一种组织内在的性质、功能及其运作方式,其核心是班级文化。有品位的班级基本标准包括:(1)班级中人的生活方式以及行为方式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和行为态度的合理性;(2)班级组织的性质表现与制度化组织与日常生活组织、学习组织的有机统整,人的地位、人格、权利、能力得到合理的尊重与发展;(3)具有优化的教育活动体系,具体表现为一整套先进的理念,一整套具有活力的教育行为方式,一整套具有创新意义的班级制度,一整套具有精神感染力的班级文化。班级品位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经营的,班级文化的提升有利于促进学校的系统变革。

二、多维的文化阵地,承载不同的文化内涵

良好的班级文化建设需要多维度的阵地来承载不同的文化内涵,并使之成为学生每天都能耳熏目染的学习场所。班级的空间有限,我们要从有限的空间里挖掘适合的阵地,并发挥其功效。例如:黑板报、图书角、植物角、红领巾角、墙报等等,都是教室里可以发挥作用的阵地。我们在设置这些阵地的同时,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阵地建设中来,要发挥集体、个人甚至家长各方面的积极性,大件由学校负责,自己能办的由师生自己动手完成,如:优秀习作展示、学生美术作品、个性成果展示、环境卫生等。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创造一个优美的班级环境。

三、班级文化应以人为本,体现“童心、童真、童趣”

班级文化建设基本出发点应“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班级文化的根本指导思想。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人生历程的发展需求,尊重作为人的人格和尊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需要,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构建班级文化。另一方面要突出教师的作用,用教师的发展引导学生感悟“人生”。以人为本的班级文化在小学教育中应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儿童文化,小学教育活动体系的设计与实施、小学教育环境的设计都应关注儿童的生活背景和生活需要,体现“童心”、“童真”、“童趣”;第二是教师文化,要能引领学生感悟“教育人生”的意义。让班级成为学生的摇篮,教师成为优秀的摇篮人,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和成长。

四、班级文化应以学生为本,凸显学生文化

班级文化建设应凸显学生文化,学生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原点。班级文化应在“学生观”和“教育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反映教师和学生的人格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在班级中地位等方面观念上和行为上的倾向性。要以学生为本,首先要确立全新的学生观。班级文化建设中要清醒地认识到:学生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生命的火种,全面理解学生。

班级文化建设的反思篇7

 ——中学班级文化建设经验交流

 我们都知道:“田野中的农田不被庄稼所覆盖那必然野草丛生,一片荒芜!”其实人的思想也是如此。不是被先进的文化知识所占领就是被歪风邪气所侵染,行为不端。学生作为思想不成熟的人,更是如此!于是只有从现在抓起,加强班级文化的建设,引导他们学习先进的思想文化,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高雅的志趣和良好的生活习惯,让他们自觉抵制不良思想行为的影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们的思想问题,杜绝违纪的行为,使他们成为高素养的学生。

我校从2011年开始进行了班级文化建设。其主要宗旨就是要各班级内部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现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班级环境文化建设,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以及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谈谈我校班级文化建设是如何开展的。

第一:对班级环境文化进行建设。

环境对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客观现实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用环境,用学生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环境文化具有潜在的教育作用能使学生受到陶冶和感染,提升文化品位。因此,营造朴实和谐的、充溢着人文色彩的环境文化氛围,能给学生增添生活和学习的乐趣,让有限的教室展现无穷的教育魅力。

一个教育专家说过:“要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会说话,让教室成为一个能够耕出春天的村庄。”因此我校对教室做了以下布置。

1、教室布置:对全校教室墙壁重新粉刷净化,门窗换新,地面重铺,更换前后老旧黑板。

2、墙面布置:

前后墙壁。各安装一块黑板。前黑板上方张贴警句“厚德乐学 勤思创新”和国旗,国旗置于警句中间;左右两边不张贴任何东西。后黑板上方留出张贴奖状。前后黑板上用红色纸带制作“小组周情况通报栏”及“小组每天得分通报栏”。

左右墙壁。左墙壁前部安装班务栏,上面划定区域张贴班务计划、作息时间表、课程表、卫生安排表等内容;后部安装一块展出哲理故事的展板。右墙壁前部安装风采栏,张贴本班优秀学生照片、感悟、学生语录、班主任留言等内容。后部悬挂一副名人名言条幅。

外墙。前门左边墙上,悬挂班牌。班牌内容是集体照片、班名、班训、班主任寄语。

3、墙角布置。教室后部右边墙角布置一个“卫生角”,统一摆放卫生工具。

  4、走廊布置:

  教学楼每一层,各安装两块展板。一块展出固定内容《弟子规》;一块是活动展板,展出师生作品。

第二、对班级制度文化进行建设。

制度是用来管人的,这是制度的强制性。但制度也是用来帮助人、教育人和引导人的,这是制度的教育性。虽然制度的教育性是构筑在制度的强制性基础上的,并通过制度的强制性起作用,但不能因此忽视制度的教育性,甚至否认制度的教育性。有什么样的班级规章制度,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就有什么样的道德观、价值观。“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必须加强制度的文化建设。深化制度的文化内涵,张显制度的人文关怀。具体而言要做好民主和平等。只有在此基础上建立制度然后执行制度才会没有障碍。我校在民主和平等的理念下制定了的班级管理制度。大致有以下几种制度。

1、制定了详细的小组评价细则。每个学期初,小组建设方案和评价细则一并发放到班级,集中学习讨论。由班主任和学生协商,按照方案进行人员分组,确定组长副组长及每位组员的职责、制定组规。组内每个成员认真学习并熟记评价细则、遵照执行。

2、班级考核。每天每班的班级管理情况都做好统计,出现问题当天公示当天矫正并落实到人。每周一考评一通报,一月一大评并在班主任会议上通报。目的是促老师促学生发现和反思问题,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3、建立详细的个人得分统计制度。我校对每一位在籍学生的表现,都建立了数据库,用分值的形式进行衡量,精确到每一周、每一月、每一学期。并且在一个学期之初,张榜公示上一个学期每一位学生的个人得分及其在全班的排名。让每个学生都能很直观的了解自己一个学期的表现,反思并确定在新学期里的该怎么表现自己。

由于有以上制度形成和落实,每个班主任能及时的发现情况,处理班级中存在的问题。而每个学生也能及时的发现差距,弥补不足。争取进步。

三、对班级精神文化进行建设。

班级精神文化属于观念形态层,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班级精神、班级凝聚力、团队意识、班级文化活动等内容。这些内容反映价值观、人生观深层次的文化。于是我校也对班级精神进行了以下建设。

1.班级精神的培养。一个班级要有班魂,也就是班级精神。这种精神在班级成立之初有意识地培养,逐步让学生理解接受,根植在全体学生的心里。例如,每个班级在建班之初,学生就自己制定班训,以此作为三年的精神滋养和修炼目标。小组成立之后也有自己小组训言和组规。

 2.学校开展各种活动。班级凝聚力是在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其中,最能调动一个班级学生情感的,最能体现班级凝聚力的莫过于开展各种活动。如我校学校每年有乒乓球运动会、篮球运动会、广播体操比赛、国庆汇演、迎新年大型晚会等。在开展活动期间,学校尽可能地动员每一位学生参加运动会,同时把没机会参加运动会的学生组成宣传组、后勤服务组、卫生清洁组、安全保卫组,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去,让他们懂得每一个人都应为班集体出一份力。每次运动会,我校的各项活动都能在紧张而又有序的气氛下运行,往往是既取得了良好的运动成绩,又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收获非常大。同时在班级内部开展活动,如班会、辩论会、演讲会、兴趣小组等。这些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能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建立固定的德育基地。现在的学生几乎没有机会体验社会生活。而学生终究是要融入社会生活的,我们不能关起门来搞教育,学校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学生建立立体的社会观。故此,我校积极联系,争取校外支持,签订合同,先后建立了三处德育基地:酒铺村陈兆森烈士陵园,***镇敬老院,桃源县利创鞋厂。定期到三处基地开展活动,进行体验和情感熏陶。

 

总之,我校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营造出了民主、和谐,充满着生机活力的班集体,让学生在读书中得到成长,更能得到快乐。

班级文化建设的反思篇8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塑高校班级凝聚力

abstract:Universitiesneedtoreftectontheconstructionofclasscohesioninthenewera.Cohesioncomesfromtheprocessofselfcategorization.Butclasscohesionfromspecificcategorieshassideeffectsofrejectionnow.ShapingcollegeclasscohesionwithSocialistCoreValuesisbetterthatwithtraditionalcategories.ShapinguniversityclasscohesionwithSocialistCoreValuesshouldpayattentiontocoaching,practicingandreftecting.

Keywords:ClassCohesion;Forming;SocialistCoreValues

21世纪是渴望合作的世纪。合作需要凝聚人心、积聚力量。高校班级作为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生学会合作的重要阵地。然而,高校班级的凝聚力现状却不尽人意。例如,“哥们义气”和“窝里斗”。这些现象要求高校班级凝聚力进行新时代的顶层设计与建构。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班级凝聚力传统凝聚路径的超越

高校班级凝聚力是如何形成的?谢里夫(Sherif,1961)以组织夏令营为名对群体行为进行了实验。研究将互不认识的儿童分为“响尾蛇”与“老鹰”两组。刚开始时只是从事像“爬山”之类的组内活动,此时小组间很平静;可是,当两组从事竞争性活动时,两组成员的冲突与对立就展现出来。当面临紧缺资源竞争时,两组成员更是相互敌对,组员对自己小组表现出高度的认同与向心力,而对另一组的成员表现出仇视的态度与行为。特纳(turner,1983)等人的实验进一步明确,凝聚力是自我归类的社会认同的结果,并非源于人际吸引和社会依赖。[1]凝聚力的生成只是群体认同的一种结果。换句话说,高校班级凝聚力的生成源于学生的群体认同。

特纳等人的实验证明了“人以群分”的中国概念,可以说,自我归类的社会认同过程是高校班级凝聚力建设的关键词。但是,用什么样的群体观来形塑高校班级凝聚力?答案并非显而易见。事实上,高校班级凝聚力的形塑通常在“加强团结合作”一遍又一遍的呼吁之后,学生之间的凝聚往往又复归于传统的文化行为。学生学习与生活中起凝聚作用的还是家族意识和同乡意识等传统文化的脸谱。

当前的高校班级凝聚力折射着家族意识和同乡意识。大部分同姓、同乡学生之间互相支持、风雨同舟,合作行为体现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正面看,传统家族意识和同乡意识在校园里也能传播正能量。他们一起组织社团活动,一起推进班级事务,经济上相互接济,发展上相互支持。反面看,家族意识和同乡意识在高校班级中并非尽善尽美,有时甚至是班级矛盾的导火线。以地域作为学生分类的民间标准,意味着来自中国32个省市区的学生将形成形形的亚群体,不同地区的文化将不断在天使和魔鬼的角色间艰难扮演。极端民族主义提醒着高校班级凝聚力建设亟须顶层设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开启了高校班级凝聚力建设顶层设计的大门。中共十八报告首次提出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塑高校班级凝聚力,是对传统凝聚思维的超越。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克服了传统归类的具体性误置谬误。用某一具体类别来形塑高校班级凝聚力,犯了具体性误置的错误。如果选择本省人,外省人就遭到排斥;如果选择经济背景优势者,弱势者就遭到排斥。不管选择任何具体类别,总有一方受到伤害。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超越任何一种具体类别的划分。其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塑高校班级凝聚力,可谓形散而神不散。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和而不同。基于核心价值观的班级与学校,不会简单禁止老乡会,而是用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在多元差异中百花齐放。再次,高校班级凝聚力建设需要价值统一战线,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才更有可能同向,行动上才更有可能同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能凝聚人心、积聚力量。内化核心价值观的班级才有可能避免毫无理性的“窝里斗”。

二、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校班级凝聚力建设进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具体类别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因此,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价值共同体是高校班级凝聚力形塑的必然选择。当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既是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估和创造的认知过程,也是接受、反应、评价、组织和个性化的情感过程。理想地说,一个真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校班级,是一个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从某种意义上讲,班级就是代言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一个群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何以可能?应该强调,“几条标语、几堂讲座”等一阵风式的价值观教育方式需要反思,“说在口头上,写在试卷上”的效果评价思维需要追问。乔依斯(Joyce,2002)等学者的研究表明,理论讲授向实践迁移的效应量为“0”,实践迁移效应量最大的是“理论+示范+实践+反馈+指导”。[3]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紧紧扣住“践行、反思和指导”等关键词,扎实推进高校学生的价值认知、践行和反思。可以说,没有反思就没有理解,没有信仰就没有价值观,没有价值观认同就没有真正的文化凝聚力。

(一)价值指导

学术课程的课堂教学是价值观培养的重要载体,但对班主任或辅导员来说,价值观教育的阵地是班级生活与学习等事务的交互活动。学生指导是班级“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特性的要求,其内涵涵括了对话意识和教练式的角色定位,同时暗含着对价值灌输的拒绝。灌输不是价值认同的方法,其合法性饱受诟病。如果使用灌输,就等于打着自由的旗号灌输自由。

什么样的指导能够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班级认同呢?根据宇田川和荒木等学者的道德研究与实践,[4]借鉴道德教学思想,有效的价值观学习指导有如下特点: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是让学生理解新事实世界;素材是能够感动学生心灵的现实和发现;保障学生自由地思考和发言;指导不仅仅是“教价值观和规范意识”;因材施导,注意价值观认知的冲突经验;创设角色认同的机会;发挥自主性,保障判断的开放性。由上可知,干巴巴的价值观说教之所以低效或无效,原因就是它不符合指导的任何一个特征。

(二)价值践行

“道德的真谛在于实践,一步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5]马克思、杜威等思想家都强调道德的实践性,从他们的思想中,我们尝试归纳出价值实践的特点:价值实践是与客观世界、他人及自我相互作用的过程;价值实践是行动与承受相互交织的过程;价值实践是价值经验与体验不到改组与重建的过程;价值观的发展过程是经验和思想、感性与理性、直观与反思统一的过程。诚如古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价值观的根在实践,纸上的价值观或者死记硬背的机械价值观都不是真正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将是精神的艰难求索与探险。

其实,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不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的机会,我们缺的是师生的行动研究。例如,学生资助中的国家助学金分配就是践行公正的机会,什么是公正?公正是不是平均分配?诸如此类的问题可以在班级的对话与反思性实践中不断探索。对于变动不居的价值实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广大师生具有研究的精神、反思的意识、改革的勇气和坚韧的毅力。

(三)价值反思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了各种关系处理的理想规范,但现实不等于理想。缩小价值实践现实与理想的差距离不开反思。价值反思是指批判性地思考价值行动及其情境的过程,包括对实践反思、实践中反思和为实践反思。价值反思不仅能促进价值理解,而且能透视价值观践行的错误、差距和可能性。价值反思是自我完成的意识运动,谁也代替不了谁的反思。高校班主任或辅导员最容易扮演成“奶妈”角色,常常用自己的思考代替学生的思考,结果是学生染上思考依赖症。价值反思需要促进学生自主判断能力的提高。

用什么打开价值反思的闸门呢?道德研究与实践表明,价值反思的动力是远离平衡态,即主体认识到某些地方出错了、不起作用了或产生了令人惊奇的结果,抑或主体提出了新问题。由此看来,价值混乱并不可怕,相反,它可以成为价值反思的重要契机。道德两难故事法常常用来测量或研究学生的道德判断,实际上它是价值反思的绝佳范例。现在以“安乐死困境”为例,[6]分析价值认知的反思过程。

一个妇女得了癌症,没有任何治愈的可能。她疼痛得非常虚弱,以致一剂大量的止痛药就可以置她于死地。当她稍微有点力气时,她恳求医生给她足够多的可以致命的止痛药。她说她再也忍受不了病痛的折磨,无论如何都会死的。于是医生就满足了她的要求。

“安乐死困境”是反思自由与法治等价值观的案例,反思的关键是促进学生价值认知图式的转变。价值反思可以按以下步骤展开:第一步,提出问题:医生的做法对不对?该不该满足病人的安乐死请求?第二步,探讨两难故事:学生阐述自己的立场和理由;第三步,多元对话:探寻生命自由、自决和医生道德义务等多种矛盾的张力,做出价值判断,促进价值认知与情感图式的转变;第四步,考虑不同决策的可能后果,提出适当的可供选择的行动方向。究其实质,价值反思就是一个发现问题、探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塑高校班级凝聚力,需要更多本土化的新举措,以不断促进价值观认知与行动的反思,从而形成价值共同体。

参考文献:

[1]J.C.特纳等著,杨宜音等译.自我归类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10-120.

[2].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9(04).

[3]JoyceB.,ShowersB..Studentachievementthroughstaffdevelopment(3rdedition)[m].alexandria:aSCD,2002.74-78.

[4]韩国海.荒木纪幸道德两难教学理论述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9):91-93.

班级文化建设的反思篇9

关键词: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实践;思考

作者简介:林凯(1982-),男,广东饶平人,嘉应学院组织部,讲师。(广东?梅州?514015)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高校党建研究会立项资助课题(课题编号:2010BKa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0-0122-02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旗帜鲜明地提出“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形成拒腐防变教育的长效机制”。高校作为文化和知识的发源地、传播地,肩负着建设、创新、弘扬和传承廉政文化的历史重任,理应成为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当代大学生代表着祖国的未来,加强大学生的廉政文化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一些高校对于廉政文化教育的对象认识片面,总是错误地认为高校廉政文化教育的重点对象是学校的党政干部和教师,没有把大学生作为廉政文化教育的重要群体来对待。因为思想上不够重视,大学生廉政文化建设比较薄弱,高校中全员重视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的氛围还没有形成。

2.大学生的廉政意识有待加强

受社会上个别、、买卖选票、投机取巧等不良现象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上出现偏差,廉政意识不强,对腐败现象的认识不够客观和全面,对反腐败斗争能否取得成功信心不足;高校中出现部分学生考试作弊、学术论文抄袭、自荐材料作假、入党动机不纯、学生干部选举中拉票等不良现象。

3.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的系统性有待加强

由于对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重视不够,当前很多高校对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对大学生廉政教育会上强调的多,会后落实的少;没有计划、突击性开展的工作较多,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的工作较少;临时性开展的工作较多,长期抓、抓长期的工作较少;实施大学廉政文化教育的内容不够全面、形式单一,缺少系统性。

4.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的方式有待改进

大学生是思维活跃、创造性强的群体,要让大学生接受一个新事物,必须从大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入手。如果只是单方面地照本宣科、用老旧的方式宣传廉洁的重要性,想必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很多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廉政文化教育时,不注重方式方法的改进和创新,没有针对现在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开展教育,往往只停留在说教阶段,使廉政教育流于形式,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二、嘉应学院“党政班”开展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自2003年以来,嘉应学院与梅州市委联合创建梅州市“党政战略后备人才”培养对象培训班(以下简称“党政班”),每年从全日制本科三年级学生中选拔60名学生并组建班级,在此基础上对学员进行系统地理论培训,培训后录取30名左右的学生作为“选调生”派往基层任职。“党政战略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学校重要的办学特色,并已获得第六届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的荣誉。目前,这一批人中被提拔为副科级以上的干部共有90多名,其中正处级干部1名、副处级干部3名,正科级干部11名、副科级干部80多名。多年来,“党政班”在人才培养、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党建工作、廉政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其中,“党政班”廉政文化教育作为该校开展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的一项有益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以课程创新为手段,丰富廉政文化教育内容

为使廉政文化教育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党政班”积极创新课程设置,以丰富廉政文化教育内容。在为学员制定的两年系统培训课程安排中,每个学期都包含了廉政文化教育的课程。专门邀请市纪委领导为学员做党风廉政教育专题讲座,邀请学校知名教授为学员做从政道德的几个问题、依法行政等专题讲座,以提高学员的廉政意识;注重在理论课程中体现廉政教育的内容,比如在“十七大报告专题辅导”、“‘两会’专题辅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课程中突出廉政教育内容;同时,通过开设如何当好镇委书记、如何当好村支部书记等讲座,邀请梅州各级优秀干部畅谈自己廉洁从政的经历和拒腐防变的经验等,使学员们受益匪浅。

2.以实践活动为导向,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党政班”鼓励学员通过实践活动来加强廉政教育,通过组织学员寒暑假到基层挂职锻炼,让学员到实际岗位上感受廉洁从政的要求;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来提高自己的廉政水平,如举办以廉政建设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辩论赛、知识竞赛、无领导小组讨论等活动,使学员们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提高了学习的效果;通过邀请“党政班”毕业学员回校交流,畅谈工作和廉洁修身的体会,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和典型,提高了学员们对廉洁从政重要性的认识。

3.以作风建设为抓手,全面加强组织纪律建设

“党政班”十分注重作风建设,首先挑选学校师德高尚的教学名师和梅州各级优秀的领导干部担任“党政班”培训课程的主讲教师,选派工作踏实、作风正派的教师担任班级辅导员,注重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学员们树立良好的作风。加强学风建设,加强组织纪律建设;建立严格的考勤制度和考核末位淘汰制度;通过公开演讲和民主投票的方式选举党团班机构干部,严禁学员的拉票现象;对存在违反学校规定的学员进行淘汰。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使学员们成为作风正派、学习勤奋、工作踏实、创先争优的先进标兵。

4.以班级文化建设为载体,优化廉政文化教育的环境

“党政班”十分注重班级文化的建设,建立了自己的培训基地,创建了班级网站,学员们建立了QQ交流群、出版了自己的班级刊物《梅岭之春》,创作了自己的班歌,学员们有自己的班服。通过班级文化的建设,形成了团结协助、积极上进、扎根山区、服务梅州的班级精神。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注重廉洁文化的建设,如在培训基地悬挂廉政警句、在班级网站链接廉政专题文章、在班刊中刊登模范党员的先进事迹等。通过班级文化的建设,全面优化廉政文化教育的环境,为廉政文化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5.以理想教育和职业教育为依托,增强廉政文化教育的有效性

针对“党政班”学员未来的就业方向是从事党政工作的实际,“党政班”把学员廉政文化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工作的重点,围绕学员们的职业素质要求,加强学员们的廉政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定期举行集中的政治理论学习、批评与自我批评、讨论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党员的廉洁自律意识和思想素质;通过引导学员们学习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典型人物的事迹,坚定学员们扎根基层、干净做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从政信念。

三、加强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的几点思考

嘉应学院“党政班”廉政文化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对我们加强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有以下几点启示作用。

1.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要注重课程的创新

高校应该注重课程的创新,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把廉政文化教育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特别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形势政策课”、“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生业余党校的课程体系中,把廉政文化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课。[1]各高校根据自身的优势,结合廉政文化研究成果,出版优秀的廉政文化教育书籍,开设具有鲜明特色的廉政文化教育选修课,建设廉政文化教育精品课程,以全面提升廉政文化教育的水平。

2.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要注重形式的创新

为使大学生廉政教育取得较好效果,必须结合实际,面向社会,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去了解社会、感受廉政,将廉政教育与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要选派学生到社区、街道、机关、企业进行实践锻炼,让大学生深入社会去了解廉洁从政的形势和要求。要结合大学生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强的特点,注重教育形式的创新,通过开展以廉政教育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辩论赛等参与性强的活动,激发学生接受廉政教育的兴趣,增强廉政教育的效果。

3.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要注重加强作风建设

大学生廉政教育要与高校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整体推进,互为作用。要注重师德师风建设,加强廉政示范教育,要求教职工公平待人、以廉示人,注重通过教师们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学生。要注重学风建设,严格学生管理制度,对学生中出现的考试作弊、论文抄袭、随意旷课等不良行为给予严惩,并举一反三,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通过作风建设,营造重操守、讲诚信、有秩序的和谐校园环境和氛围。

4.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要注重校园廉政文化的建设

大学生廉政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采取在学校张贴以廉政警句、格言为内容的醒目标语;在网站、广播台、电视台、校报开辟廉政教育专栏,宣传古今廉政人物事迹、重要的格言警句、生动廉政故事;利用宣传橱窗举办反腐倡廉书画展、图片展;组织学生观看反腐倡廉电影片、电视片,并开展征文比赛、撰写心得体会等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来有效的构建廉政文化氛围。

5.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要注重与理想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

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要紧跟人才培养的主线路,坚持以育人为终极目标,通过廉政教育和理想教育的有机结合,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信仰和价值取向。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和研究生,要重点进行以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为重点的廉洁教育,特别对经济、财会、金融、行政管理等相关专业学生,考虑到他们未来工作就业的方向多为政府、金融部门的实际,更应该重点加强教育。[2]

参考文献:

[1]宋富军.开展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的几点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

班级文化建设的反思篇10

关键词:中职院校;班级文化;文化建设

班级是学生校园生活的“家”,是学生成长和了解社会的基础基地。班级文化是在学习中形成的,是一种文化传统、行为方式,是班集体在长时间通过一起学习、生活所形成的一种风尚。班级文化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前者指的是精神文化,后者是通过长期的生活和学习中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合。优秀的班级文化不仅能够提高整个班级的凝聚力,对学生的个人行为习惯、道德修养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对于中职院校来说,是大多数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站,班级文化对学生出入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目前中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所存在的问题

1.中职院校的班级意识不强在一些班级中,相对于中学的班级意识,现在的班级意识不断地被削弱,他们对班级的集体荣誉、归属感等没有多在意。其文化底蕴和文化氛围相对于其他高校不是很浓厚,学生的文化素质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中职院校的学生年龄在18岁左右,因此学生在自我约束和管理方面比较薄弱。学生不在乎缺课、逃课、挂科等情况,忽视学校的规章制度。学生对班级的活动参与性不强,对班级的文化建设做出贡献的较少。2.中职院校学生缺乏精神文化内涵中职院校目前缺乏的是强大的内心世界,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重要的部分,不仅是班级的灵魂,还是班级的核心。优秀的校园文化对师生的思想和文化建设有巨大的作用,能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天地,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有积极的作用。在目前中职教育中,一些老师对文化的建设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对文化的认识不深入,对班级文化的建设不是很重视。久而久之,班级的问题越来越大,班级文化的建设力度较弱。3.班级活动太少相对于其他高校来说,高职院校的活动显得十分缺乏。活动作为引导、组织学生工作的载体,健康有益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陶冶学生的情操,给班级文化增添一定的韵味。一些中职院校的班级活动开展得不多,虽然有学生自发的组织一些活动,但是由于学校担心安全问题,导致很多活动受到限制,久而久之,学生对组织班级活动降低了兴趣。

二、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的一些方法

1.班级环境建设环境是对人产生客观认识的主要影响,学生所处于的主要环境是班级,班级支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班级环境的建设主要包括教师的布置以及育人设施的建设,班级环境是班级文化直接的表现形式,是一个班级面貌的具体表现。良好的教师环境能够给外人一种暗示和感染,给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带来积极的作用,给学生带来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例如,在开学时,老师组织学生动手设计对教室的包装,建立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和谐家园”,让教室的每一个角落有意义,有氛围。学生可以在讲台上摆放一些植物,如多肉植物、吊篮等。老师安排学生对该植物进行照看,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老师可以规定学生在公告栏中张贴一些规章制度和通知;班级小角开设一个图书角,让学生把自己喜爱的书贡献出来。2.班级文化建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老师要建设适当的制度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这是维护班级优良秩序的关键所在。作为建设班级文化的一部分,制定班规就是实施、监督、制衡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和自觉遵纪守法的习惯。班级应该围绕一些规章制度,以学习、纪律、卫生等为内容建立一定的标准,制定考核量化,要突出班级的民主、科学。老师应该遵守该制度,代领班干部进行遵守,使全班学生遵守制度。3.班级精神建设精神文化是班级的主要象征,不仅反映一个班级的学风、班风,还反映了一个班级的精神面貌。班级精神文化的建设应该从班风入手,培养学生重视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使班级形成一股无形的正能量。该正能量能够发挥激励、教育和制约学生的作用。增强班级班干部的凝聚力,班干部严格遵守制度,给班上同学带好头,适当地提高班干部的威信,使班干部能够发挥带头作用,促进班级精神文化的建设。

三、总结

班级文化建设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是一种正能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思想、作风、行为上,需要老师进行良好的班级建设。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核心,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榜样。

参考文献:

[1]钱进春.职业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

[2]慕晓洁.浅谈中职学校班级的自主管理[J].价值工程,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