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建筑工业化的特征十篇建筑工业化的特征十篇

建筑工业化的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1:15

建筑工业化的特征篇1

关键词 建筑艺术 工业设计 审美特征

建筑艺术是一门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但建筑艺术只是为我们创造一个美的空间形象。它真正的“价值”来源于欣赏主体和建筑形象相互作用的体验与鉴赏活动。它是欣赏主体在审美过程中体验到的一种主观心里意绪。所以,人要是自己居住的环境空间更加艺术化,就必须能够发现、感受建筑艺术的美,能通过自己的鉴赏活动去充分领略它的魅力。而这里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就十分的重要了,它对人在欣赏建筑艺术的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建筑艺术是一种实用艺术,它是实用与审美的统一

它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段,根据物质材料的性能和规律,并按照一定的美学原则去造型,创造出一个既适宜居住和活动,又具有一定观赏性的空间环境的实用艺术。它一方面具有实用功能,是一种技术活动,在适合物质材料的性质和规律的情况下,改变物质材料的面貌,使它适合人类物质生活需要。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审美功能,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它在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过程中,积淀着人类的审美感受。物化着人类的精神体验。建筑艺术的实用性。一方面表现在建筑的内部空间适用于主体的活动需要。另一方面还表现在建筑的外部形式适应于材料的结构功能。建筑艺术直观的形式美,往往都是形式与功能、艺术与技术的统一。

其次,建筑艺术是一种空间创造艺术,它的审美特性常常直接表现在它自身所具有的造型美以及和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

建筑艺术虽然始终是适用于审美、形式与功能的统一,但如果建筑造型缺乏形式美和表现力,建筑也就不可能成为一门艺术。所以,建筑艺术通过综合运用空间、形体、比例、尺度、质地、色彩、装饰等建筑语言,根据对比、同一、均衡、节奏韵律等造型规律,创造出可视的三维空间艺术形象。总之,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首先集中体现在建筑的造型上。而不同的建筑形式。又会给人不同的审美感受,或是形式美的愉悦,或是精神的震撼,或崇高、或优美、或独特、或怪诞。但建筑作为一种空间造型艺术,它的审美特征出了与它自身的空间形式有关外。还体现在它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中。建筑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固定的工程形态。它一旦建成,就不可避免地成为整个环境集体的一个部件,因而处理好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是构成它的审美属性的重要条件。如果建筑能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建筑与环境相得益彰,就会拓展建筑的意境,增强它的审美特性。

第三,建筑艺术还是“凝固的音乐”

建筑与音乐的确存在相类似和关联的地方,建筑物质材料合乎规律的组合,能给人以类似音乐的节奏和韵律的美感。同时,建筑艺术与音乐的关联还表现在二者都运用数比率。所以我们说,建筑具有音乐的某些审美特性。

第四,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

由于建筑既是一种物质生产,又是一种艺术创作。它所选用的物质材料、结构方式、建筑造型和艺术风格,不仅直接体现着一定社会、时代的物质技术水平和政治、经济情况,而且也凝聚着一定的阶级、民族、时代的心理情绪、精神风貌和审美理想。积淀着社会历史文化的记忆。因此,人们把建筑称作用“石头写成的历史”。欣赏建筑艺术。就像是阅读用石头写成的史书。

第五,建筑艺术具有反映生活的抽象性和象征性的特点

建筑艺术与其它艺术形式一样,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是对一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反映,但它不是一种直接的、具体的描摹、再现客观生活,它通过抽象的线、面、体的表现手法去隐喻、象征的表现精神观念和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真实。总的说来,抽象性、象征性是建筑艺术的重要特征,象征、隐喻的运用使建筑艺术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和精神功能。但这种象征应该自然的从建筑本身中流露出来,而不是刻意的加以修饰的表达和摆弄,可以说,建筑的象征愈抽象,它的魅力就愈永恒。

总之,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在人们欣赏建筑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人们充分地掌握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才能充分的感受建筑的魅力。另外,无论我们身处室外还是走在大街上,始终不能摆脱那些分割的建筑空间与巨大触目的建筑形象,这也要求我们必须学会对建筑艺术进行鉴赏和审美。

那么建筑艺术与工业设计相结合,工业设计的审美特征又是什么呢?

工业设计发展的历史形象地反映了人类文明的演进,综合的体现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特征。工业设计是在人类社会文明高度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大工业生产的技术、艺术和经济相结合的产物。工业设计从威廉・莫里斯发起的“工艺美术运动”算起,经过包豪斯的设计革命到现在。已经有一百余年的历史了。世界各先进工业国家,由于普遍的重视工业设计,极大地推动了工业和经济的发展与生产水平的提高。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工业设计已远远超过工业生产活动的范围。形成为一种文化形式。它不仅在市场竞争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对人类的生活的各方面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工业设计还反映着人类社会现实与未来的问题,引导着人类健康的工作和生活。

建筑工业化的特征篇2

改革创新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建安业税收管理新途径

*县地方税务局

随着经济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建筑安装业营业税成为地方税收的一个重要部分。近年来,我局把征管建筑安装业营业税做为一项突出的工作来抓,采取“两严格、三坚持、四强化、五到位”的管理模式,收到了好的效果。20__年1—9月份共征收建筑安装业营业税__万元,绝对额增加13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个百分点,此项税款收入占全部税种收入比重明显增加,全县税收管理秩序明显改善。

一、瞄准着力点,“两严格”是建筑安装业税收管理的重要保障。

1、严格税务登记制度

凡在我县从事建筑安装业的纳税人,都必须在县级地税机关进行税务登记。税务登记的内容包括:工程名称、施工单位名称、负责人、工程预算、结算方式等,以备税务机关跟踪检查。为了把登记管理工作做得更深入、更细密,我们对登记工作进一步延伸,对所有建筑公司的下属施工队实行“户籍式”管理。即对每一个建筑公司建立了一个户籍簿,对其下属分公司、挂靠企业、建筑施工队等统一纳入该公司的户籍簿里进行管理。这样在税务机关与纳税人及其施工队之间就建立起了一种经常的联系。目前全县三个建筑施工企业中共有34个施工队和挂靠企业被列入“户籍簿”管理,增加注册外地施工单位5户,全部纳入地税部门的管理视线。

2、严格双重申报制度

我们从严从细改变以往单纯由建筑单位申报的做法,实行双重申报制度。一项工程完工后,其应纳的税款由建设单位和承揽单位同时向税务机关申报,承建单位申报内容主要是工程收入、应纳税款、建设单位申报内容主要是工程决算及资金支付情况,这样双管齐下,及时堵住施工单位的申报不实问题。国营5429厂厂房扩建项目在进行工程决算时,双方申报数字不符,经核实,建设单位将一部分自购材料单独记帐,施工单位没有申报,从而漏申报营业税9.7万元,经过对双方的政策疏导和有关数字核实,承建单位重新进行了申报,挽回国家税收9.7万元。

二、主攻薄弱点,“三坚持”是建筑安装业税收管理的重要环节。

1、坚持大小税收一起抓

建筑安装业税收遍布全县各地,我们在日常管理中,不仅要看到大的基本建设项目,更要看到小的工程项目,而且小项目大多是管理混乱、流动性强,少则两、三人,多则十几人,有活就干,无活就散,他们即无施工许可证、工商执照,又不办理税务登记证,流动性大、隐蔽性强,往往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工程规模小,工期短,进场快、撤场也快,大多进行现金结算,又不需要开具发票,当税务人员闻讯赶到,早已清场撤退,是征管工作的难点,因此税务机关不应把这一块税收作为无足轻重的零散税收来轻视,而应把其作为地税收入的增长点来认识和管理,树立地税无小税思想,确立税源有大小,征收无大小的观念,从一分一角收起,尽量减少建筑安装业税收的跑、冒、滴、漏现象,真正实现大小税收一起抓的征管氛围。一年来,我们共查处各类小型施工队逃税、漏税12起,补征税款5.9万元,这样以来既规范了征纳行为,又改善了征管环境。

2、坚持城乡并重齐管理

建筑安装业不仅在城市,而且在广大农村也十分活跃,农村建筑安装业这个层面存在以下特点:1、分散经营,流动性大,隐蔽性强,形成难以控管的局面。2、农民维权意识和纳税意识差,为施工单位和个人偷、漏税提供了方便。3、建筑安装队纳税意识低,计税依据难以确定,形成税款流失的大漏斗。因此,在对待农村税收管理中,我们一是强化税收宣传,增强建筑队主动申报纳税的积极性;二是加强农村建筑市场的征管力量,加大税收处罚力度;三是充分发挥职能部门合力协调的作用,取得土地、房管等部门的积极配合,确保国家税收收入的足额入库。20__年1—9月我县乡村的建筑安装业营业税收入达7.8万元,建筑安装业营业税管理在农村得到贯彻执行,成为新的税收增长点。

3、坚持本地、外地同等对待

《营业税条例》规定:建筑安装业营业税纳税地点在其施工所在地,在施工地没有缴纳的,由其管理所在地税务机关征收。由于建筑安装业存在着流动性大,季节性强,部分建筑安装工程相对隐蔽,加之工期较短等原因,极易形成税收管理的盲区,尤其是一些跨市、县工程,由总机构税款,使施工地税务机关难以及时、准确地掌握工程预算、决算及结算情况,给施工地税务机关税收管理带来不便。我们对外地施工队的管理同当地施工队管理同样对待,认真负责,决不厚此薄彼,凡来我县的施工企业必须到主管税务机关登记,按正常户管理。20__年我县共管理外来施工企业5户,管理工作全面到位,1—9月份,他们主动缴纳营业税25万余元,成为建筑安装业税收的一项重要税源。

三、培育增长点,“四强化”是建筑安装业税收管理的关键措施。

1、强化以票控税

以票管税,是减少税收流失,控制税源的有利手段。建筑业专用发票的使用为建筑业税收实现以票管税,减少税收流失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为此我们对建筑业发票实行严格管理,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不对外发售发票,而由征收大厅为纳税人代开,这样有利于杜绝纳税人乱开,代开建筑业发票的违法行为的发生,今年我局共开具发票264份。对建筑单位,加强宣传、告知其接受白条支款的严重后果,一旦发现严厉处罚,给其心理上造成压力,变被动征收为主动征收,杜绝了建筑安装业税款的流失。

2、强化税款预征

针对工程竣工长期不结算,税款后移现象,我们对施工企业实行按预付款征收税款制度,只要施工企业预支工程款,就要到工程所在地税务机关开据发票,预缴税款,建设单位凭建筑业发票付款,否则,对建设单位进行补缴税款并进行处罚,竣工结算时,进行应纳税款的汇算。今年1—9月份,我们通过预征的办法共征收建筑安装业营业税达30余万元,成为建筑业税款征收的主要途径。

3、强化税务稽查

由于建筑安装业涉及的税款额大,社会影响广,必须在进行税务登记,双重申报的基础上加大税务稽查力度。一方面要采取多种稽查方式,严厉打击长期有税不缴和有意隐瞒工程决算行为。特别是农村无证施工的个体业户,通过认真检查使之走上正规化的道路。20__年我们共对全县建筑业实施大小检查30余户(次),补办税务登记4户,查补税款12万元。另一方面要严格执行双向追究制度,杜绝“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现象,对造成税款流失的税务人员要严格追究,强化其责任意识。今年,我门对疏于管理、征管不利的2名税务专管员给予了通报批评,对全面管好建筑安装业税收起到了警示作用。

4、强化清欠力度

建筑行业拖欠工程款现象比较严重,同时拖欠税款现象也比较突出,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在日管中一是加强管户的正常管理,特别是对企业的基本情况的全面了解,及时掌握企业的开户、经营情况、各项资产的基本情况等;二是在税收保全措施执行前周密安排部署,不给被采取措施的企业留有采取对策的时间和空间;三是对一些涉税案件采取措施前,同司法机关密切配合,减少因措施不到位而导致税款流失,由于各种措施及时到位,本年度我局共清理历年欠税20余万元,最大程度地实现清欠目标。

四、创优闪光点,“五到位”是建筑安装业税收管理的有效机制。

1、税法宣传及时到位

加大税法宣传的针对性,逐步形成依法诚信纳税的氛围。一是注重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税法宣传,并主动向他们汇报有关税收工作情况,取得他们的支持和理解;二是对施工单位会计人员进行培训式税法宣传,对未按规定开具和取得发票的,严格按照《发票管理办法》和《征管法》的有关条款进行处罚;三是重视对施工单位,特别是工程项目承包人的税法宣传,把宣传资料送到建筑工地,把宣传工作重点放到征管第一线。今年以来,我们共发放宣传材料1000余份,组织专题培训2次,让这些承包人知法、懂法、守法,从而减少偷逃税行为。

2、职能部门协调到位

为了保障征管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同工商、土地、公安、计划、建筑管理部门要经常联系,召开联席会议,通达有关情况,协调解决有关征纳双方的意见和分歧。今年以来我局同工商部门核对管户情况3次,同土地部门了解土地的批准使用情况4次,同建筑管理部门了解各工程的施工情况6次,在公安部门的配合下及时解决一些争端1次,确保征收管理工作畅通无阻。

3、协税护税网络到位

一是与建筑管理部门取得联系,要求他们在发放施工准建证时要求施工单位出示税务登记证,通过控制施工单位到地税部门办理有关注册登记,地税部门可以及时了解施工情况,及时组织税款入库;二是发挥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的作用,建立完善的协税护税网络,积极发挥他们的优势。地税部门及时了解店面出租、装潢等情况,较为准确地建立征管底册,有效地开展税收征管工作;三是对居住小区管理比较规范的地方,要及时与该物业管理公司联系,减少家居装潢税收的流失。20__年2月,我们接到东关村居民委员会报告,河南某施工队要在其村承建*县志信小区的住宅楼工程项目,我们及时介入,按期办理了有关手续,为后续营业税的管理提前作好了准备。

4、税收征管执法到位

我们定期组织税务干部逐路逐街进行拉网式检查,建立比较详细的户管档案,及时了解税源变化情况,实行税收信息化管理。检查中,注重宣传和处罚并举,对一些通知到地税部门办理注册登记而不及时办理的要进行处罚,对检查处理情况要及时通过新闻媒体曝光。本年度我们共对未按期办理注册登记的5户企业进行了处罚,通过新闻媒体公布了欠缴税款额度较大的2户企业,起到了良好的效果,营造了依法纳税光荣,偷税逃税可耻的良好氛围。

5、管理服务到位

建筑工业化的特征篇3

论文摘要:在工业化大发展、经济增长日益明显的社会背景下,建筑企业获取了极大的发展机遇和空间。此种状况下,完善建筑企业税收管理工作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现有问题,寻找相应对策,成为建筑企业税收管理当务之急。

一、建筑业的基本特点及其对税收管理的影响

(一)建筑业的基本特点

1.开发和生产项目的特殊性

建筑行业开发和生产项目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开发和生产项目的单件性、流动性和长期性。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一样.建筑业同样具有周期性,且从投入到产出的运行周期往往较长。

2.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性

建筑业与国民经济其他多个行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比如水泥、钢铁、玻璃、木材、家电、塑料等各种行业或产业,均在建筑业生产经营中扮演相应角色。正因为此,建筑业也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较大贡献。

3.对国家政策的敏感性

国家和政府出台新的政策极易给建筑业带来明显影响,比如国家各项税费在影响建筑业成本核算基础上,使企业利润回报率出现变动.再如政府在建筑业投资规模的大小也直接影响到建筑业规模的变化。

(二)建筑业行业特点对税收管理产生的影响

1.税源变动不易把握

由于建筑业很容易受到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其税收收入计划、预测等难以保证准确无误,使得建筑企业决策和税收征管把握难度较大。

2.所得税管理难度较大

建筑业常出现开发项目实施时间持续一年以上的情况。对建筑企业征收企业所得税,如果按照正常的以会计年度为单位,则很难对收入、配比结转成本等进行准确计算。加上有效开发项目具的流动性.给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和管理造成更大不便。

3.税务稽查工作复杂

建筑业牵涉其他多个行业,这给某些建筑企业在成本费用上造假提供机会。此外,由于全国各地执行税收政策并非完全一致,则一些建筑企业到税负较低的地区申请代开发票,甚至使用假发票。建筑业材料票使用增值税发票,在上述情况下,地方地税部门稽查难度明显增加。

二、建筑企业税收征管中常见问题

(一)会计核算不规范

目前。建筑业企业账面核算不实、明亏实盈、逃避税务机关监管、偷逃企业所得税等现象严重。一则营业收入申报不真实,其主要原因在于建筑企业挂靠单位多、财务制度不健全、诚信度偏低、账证不规范等问题普遍存在.比如将工程款结算收入或者合同外工程收入、工程差价收入等挂“其他应收款”,再如处理涉私建筑项目时,将私人合伙建房的部分收入以略低于税务机关所确定的最低申报价格入账甚至不入账,私自帐外经营,故意偷漏税款。二则企业列支成本费用随意性较大、成本费用较高.尤其是虚列各种名目开支.如人工费、广告费、业务招待费、借款利息等费用。

(二)个人所得税监管不到位

在建筑业税收收入构成中。营业税占据较大比例.个人所得税所占比重甚小,税务机关对个人所得税监管不到位,导致出现较多问题:代扣代缴义务时间滞后、收入难以把握、分包工程常被遗漏、逃税避税现象严重。比如企业承接分包工程所得收入应计人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扣缴的计税金额,但在人账时往往被遗漏,再如个人承包人或挂靠人开具材料发票抵账,用以逃避工薪所得的个人所得税

(三)营业税计税金额申报不足

据《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相关内容,纳税人从事建筑、装饰、修缮工程作业时,不管其与对方采取何种方式结算.纳税人营业额均应将工程所用原材料及其他物资和动力价款包含在内。在施工过程中,建筑企业需要与其他多种行业产生联系.但相当一部分建筑企业自行采购原材料,只向施工单位支付施工费用则申报缴纳营业税时,施工单位纳税人也只依照所得旋工费进行申报。对于常发生的绿化、木门、水泥路、路灯、电梯等配套及零星工程,均以各种建筑材料、设备等发票形式直接计入且有账目,以减少计税金额。纳税人申报纳税只以施工费为依据,则漏掉了建筑施工过程中自购原材料费用及其他动力价款应缴纳的营业税。

(四)营业税征收难度大

目前.我国建筑企业营业税相关税收政策规定不够合理和明确,客观上助推了纳税人税款申报延时、税款交付拖欠等不良现象的产生.十分不利于营业税征管工作的开展。首先,税收政策中关于建筑营业税纳税义务发生的时间规定过多、过细,在实际操作中遭遇较多难题,尤其是按照建筑营业税纳税人工程价款结算方式的不同,现行政策规定了不同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使得纳税人巧用规定故意延缓税款缴纳期限,税务机关在未能全面掌握工程价款结算方式的情况下.很难确定建筑施工单位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其次.税收政策关于建筑营业税纳税地点规定的多样性也成为税收征管难度的诱因,《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对营业税纳税地点做出分散性规定,导致多数建筑企业不按时缴纳税金或者税金分毫不缴,由于时间、空间、人力成本的限制.主管税务部门无法准确掌握工程进度、成本核算、企业劳务、企业收入等具体情况,进而造成施工企业拖欠、少缴税款。

三、加强建筑业税收管理的主要对策

(一)完善税源监控机制

做好税源监控应从管理流程和管理内容两个角度人手。

1.规范管理流程

规范管理流程,应实行有序的项目登记,包括项目开工登记即在办理开工许可手续前,建设单位须与施工单位一同到税务机关办理建筑业税收项目登记手续;项目变更登记,即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停缓建等较大变动时,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须到地税部门办理项目变更登记手续:项目注销登记,即建设单位须在建筑项目竣工验收后.主动到主管地税机关办理项目注销登记手续,进行结清税款、交回《委托税款证书》、代扣税款凭证等一系列税收事宜。

2.细化管理内容

细化管理内容应实施双向申报方式,即建筑单位和建筑企业需在建筑项目被纳入正常的税收管理轨道后,分别向项目所在地税收征收分局、机构所在地税收征收分局申报纳税。其中建筑单位应定期明细申报,对工程进度、付款情况、税款、工程材料供给等详情进行分项目申报,并建立健全税款台账,按月解报税款。建筑企业则首先根据法定要求,办理相关纳税申报手续,并据工程进度将《建筑业税收明细申报表》报送至机构所在地税收征收分局处.以将税源监控延伸至具体的建筑项目,提高纳税申报准确性。

(二)有机协调工作局面

1.明确机构定位和职责

在建筑企业税收征管过程中。对建筑项目所在地税收征收分局、建筑企业机构所在地税收收分局、建筑业税收管理员的地位、职责应予以定位和明确。建筑项目所在地税收征收分局同时监督建设单位税款申报、解缴、税款及时足额入库,以及施工、贷款结算、开工与竣工验收等各个不同过程,并将税收信息传递给机构所在地税收征收分局。建筑企业机构所在地税收征收分局既要负责对纳税人据项目预算和工程进度实施纳税申报情况的监督.又要对财务核算、税款缴纳等内容予以监管,以向项目所在地税收征收分局传递及时性信息,做好定期分析对比工作。

2.实现动态控制和相互制约

建筑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和动态控制要求,税务机关专人、专职、专责地对建筑项目施以跟踪管理方式,其目的在于监管建设单位代扣税款是否合法、建设项目施工进度如何、涉税动态信息是否可靠,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税款从开工到项目竣工验收均能够及时足额入库。建筑业内部机构应相互协调、彼此制约,比如施工单位机构所在地税收征收机构、建筑项目所在地税收征收机构共同、定期对比析纳税申报详情,及时查找漏项工作、申报不及时等问题。

3.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

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翻新,建筑业信息化水平目益提高,其信息化管理诉求也日渐提高。比如借助于平台信息集成功能,对建筑企业内外信息资源有效整合;再如以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比对预警功能,实现税源智能化管理;或者以平台多元化查询功能,提升税收管理效能,此点最利于建筑行业企业各个职能部门与税收管理员的沟通,以全面及时地监控和了解税源情况。

(三)拓展税收管理范围

1.扩充税源信息渠道

加强建筑业税收管理,须解决税源信息不对称问题,构建信息共享、管控有效的综合治税体系和综合治税网络,积极扩充税源信息渠道。具体来讲,建立健全和相关部门进行信息交换与联系的制度.保证重点建设项目信息的定期获取,并对工程项目计划投资、招投标以及投资完成进度等及时、全面掌握,充分挖掘潜在税源信息.实现现有税源信息准确、真实、可靠。

建筑工业化的特征篇4

关键词:建筑企业 税收管理 问题 对策

一、建筑业的基本特点及其对税收管理的影响

(一)建筑业的基本特点

1.开发和生产项目的特殊性

建筑行业开发和生产项目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开发和生产项目的单件性、流动性和长期性。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一样.建筑业同样具有周期性,且从投入到产出的运行周期往往较长。

2.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性

建筑业与国民经济其他多个行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比如水泥、钢铁、玻璃、木材、家电、塑料等各种行业或产业,均在建筑业生产经营中扮演相应角色。正因为此,建筑业也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较大贡献。

3.对国家政策的敏感性

国家和政府出台新的政策极易给建筑业带来明显影响,比如国家各项税费在影响建筑业成本核算基础上,使企业利润回报率出现变动.再如政府在建筑业投资规模的大小也直接影响到建筑业规模的变化。

(二)建筑业行业特点对税收管理产生的影响

1.税源变动不易把握

由于建筑业很容易受到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其税收收入计划、预测等难以保证准确无误,使得建筑企业决策和税收征管把握难度较大。

2.所得税管理难度较大

建筑业常出现开发项目实施时间持续一年以上的情况。对建筑企业征收企业所得税,如果按照正常的以会计年度为单位,则很难对收入、配比结转成本等进行准确计算。加上有效开发项目具的流动性.给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和管理造成更大不便。

3.税务稽查工作复杂

建筑业牵涉其他多个行业,这给某些建筑企业在成本费用上造假提供机会。此外,由于全国各地执行税收政策并非完全一致,则一些建筑企业到税负较低的地区申请代开发票,甚至使用假发票。建筑业材料票使用增值税发票,在上述情况下,地方地税部门稽查难度明显增加。

二、建筑企业税收征管中常见问题

(一)会计核算不规范

目前。建筑业企业账面核算不实、明亏实盈、逃避税务机关监管、偷逃企业所得税等现象严重。一则营业收入申报不真实,其主要原因在于建筑企业挂靠单位多、财务制度不健全、诚信度偏低、账证不规范等问题普遍存在.比如将工程款结算收入或者合同外工程收入、工程差价收入等挂“其他应收款”,再如处理涉私建筑项目时,将私人合伙建房的部分收入以略低于税务机关所确定的最低申报价格入账甚至不入账,私自帐外经营,故意偷漏税款。二则企业列支成本费用随意性较大、成本费用较高.尤其是虚列各种名目开支.如人工费、广告费、业务招待费、借款利息等费用。

(二)个人所得税监管不到位

在建筑业税收收入构成中。营业税占据较大比例.个人所得税所占比重甚小,税务机关对个人所得税监管不到位,导致出现较多问题:代扣代缴义务时间滞后、收入难以把握、分包工程常被遗漏、逃税避税现象严重。比如企业承接分包工程所得收入应计人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扣缴的计税金额,但在人账时往往被遗漏,再如个人承包人或挂靠人开具材料发票抵账,用以逃避工薪所得的个人所得税

(三)营业税计税金额申报不足

据《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相关内容,纳税人从事建筑、装饰、修缮工程作业时,不管其与对方采取何种方式结算.纳税人营业额均应将工程所用原材料及其他物资和动力价款包含在内。在施工过程中,建筑企业需要与其他多种行业产生联系.但相当一部分建筑企业自行采购原材料,只向施工单位支付施工费用则申报缴纳营业税时,施工单位纳税人也只依照所得旋工费进行申报。对于常发生的绿化、木门、水泥路、路灯、电梯等配套及零星工程,均以各种建筑材料、设备等发票形式直接计入且有账目,以减少计税金额。纳税人申报纳税只以施工费为依据,则漏掉了建筑施工过程中自购原材料费用及其他动力价款应缴纳的营业税。

(四)营业税征收难度大

目前.我国建筑企业营业税相关税收政策规定不够合理和明确,客观上助推了纳税人税款申报延时、税款交付拖欠等不良现象的产生.十分不利于营业税征管工作的开展。首先,税收政策中关于建筑营业税纳税义务发生的时间规定过多、过细,在实际操作中遭遇较多难题,尤其是按照建筑营业税纳税人工程价款结算方式的不同,现行政策规定了不同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使得纳税人巧用规定故意延缓税款缴纳期限,税务机关在未能全面掌握工程价款结算方式的情况下.很难确定建筑施工单位纳税义务发生

时间。其次.税收政策关于建筑营业税纳税地点规定的多样性也成为税收征管难度的诱因,《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对营业税纳税地点做出分散性规定,导致多数建筑企业不按时缴纳税金或者税金分毫不缴,由于时间、空间、人力成本的限制.主管税务部门无法准确掌握工程进度、成本核算、企业劳务、企业收入等具体情况,进而造成施工企业拖欠、少缴税款。

三、加强建筑业税收管理的主要对策

(一)完善税源监控机制

做好税源监控应从管理流程和管理内容两个角度人手。

1.规范管理流程

规范管理流程,应实行有序的项目登记,包括项目开工登记即在办理开工许可手续前,建设单位须与施工单位一同到税务机关办理建筑业税收项目登记手续;项目变更登记,即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停缓建等较大变动时,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须到地税部门办理项目变更登记手续:项目注销登记,即建设单位须在建筑项目竣工验收后.主动到主管地税机关办理项目注销登记手续,进行结清税款、交回《委托税款证书》、代扣税款凭证等一系列税收事宜。

2.细化管理内容

细化管理内容应实施双向申报方式,即建筑单位和建筑企业需在建筑项目被纳入正常的税收管理轨道后,分别向项目所在地税收征收分局、机构所在地税收征收分局申报纳税。其中建筑单位应定期明细申报,对工程进度、付款情况、税款、工程材料供给等详情进行分项目申报,并建立健全税款台账,按月解报税款。建筑企业则首先根据法定要求,办理相关纳税申报手续,并据工程进度将《建筑业税收明细申报表》报送至机构所在地税收征收分局处.以将税源监控延伸至具体的建筑项目,提高纳税申报准确性。

(二)有机协调工作局面

1.明确机构定位和职责

在建筑企业税收征管过程中。对建筑项目所在地税收征收分局、建筑企业机构所在地税收收分局、建筑业税收管理员的地位、职责应予以定位和明确。建筑项目所在地税收征收分局同时监督建设单位税款申报、解缴、税款及时足额入库,以及施工、贷款结算、开工与竣工验收等各个不同过程,并将税收信息传递给机构所在地税收征收分局。建筑企业机构所在地税收征收分局既要负责对纳税人据项目预算和工程进度实施纳税申报情况的监督.又要对财务核算、税款缴纳等内容予以监管,以向项目所在地税收征收分局传递及时性信息,做好定期分析对比工作。

2.实现动态控制和相互制约

建筑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和动态控制要求,税务机关专人、专职、专责地对建筑项目施以跟踪管理方式,其目的在于监管建设单位代扣税款是否合法、建设项目施工进度如何、涉税动态信息是否可靠,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税款从开工到项目竣工验收均能够及时足额入库。建筑业内部机构应相互协调、彼此制约,比如施工单位机构所在地税收征收机构、建筑项目所在地税收征收机构共同、定期对比析纳税申报详情,及时查找漏项工作、申报不及时等问题。

3.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

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翻新,建筑业信息化水平目益提高,其信息化管理诉求也日渐提高。比如借助于平台信息集成功能,对建筑企业内外信息资源有效整合;再如以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比对预警功能,实现税源智能化管理;或者以平台多元化查询功能,提升税收管理效能,此点最利于建筑行业企业各个职能部门与税收管理员的沟通,以全面及时地监控和了解税源情况。

(三)拓展税收管理范围

1.扩充税源信息渠道

加强建筑业税收管理,须解决税源信息不对称问题,构建信息共享、管控有效的综合治税体系和综合治税网络,积极扩充税源信息渠道。具体来讲,建立健全和相关部门进行信息交换与联系的制度.保证重点建设项目信息的定期获取,并对工程项目计划投资、招投标以及投资完成进度等及时、全面掌握,充分挖掘潜在税源信息.实现现有税源信息准确、真实、可靠。

2.前置税源监控部位

建筑工业化的特征篇5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精细化管理

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分工逐渐的加强,专业化程度也在不断的提高,现在的建筑行业越来越重视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精细化管理,以此来提高自己在行业的综合竞争力,实现自我的超越。现在的行业间的竞争不仅是每个企业独特的专业技术,更重要的是表现在细节上的竞争,细节是一个企业产品质量、专业水平以及企业内在素质的整体表现。现在建筑行业竞争十分的激烈,所以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要不断的追求精细化管理。

一、项目精细化管理的相关概念

项目的精细化管理注重的是精细化,在管理的和过程中关键注重的就是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这是实现精细化管理的基础。项目的精细化管理是一种企业文化,是一种科学的管理理念,它追求完美,追求精益求精在组织的管理过程中。项目的精细化管理是按照组织的规则开展的,它的所有活动都是必须遵守企业的科学规范,不可以僭越组织的规则,所以项目的精细化管理也具有严格的规则性。精细化管理的开始都是从一个组织的基础开始的,是逐渐提升的,精细化管理的主要对象就是企业,使企业的管理更加的规范化,使企业的资源可以得到最优的配制利用,维护企业的综合利益。项目的精细化管理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通过组织的自上而下的不断变革而实现的。

二、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精细化管理的基本特征

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精细化管理在精细化管理的注重细节、立足专业以及科学量化三个原则的基础上一共具有四个特征,它们分别是专业化、系统化、数据化以及信息化。

(一)专业化特征

现在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水平的追求也是越来越高,专业化是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重要前提。专业化可以很好的使企业的有限资源得到最大化,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精细化管理严格要求专业化是具有非常强的现实必然性的。首先一个企业的生存的目的就是为了争取最高的利润,现在市场竞争非常的激烈,分工更加的专业化,企业的利润额度就相对的会被压缩,所以为了提高利润就必须提高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在企业的产品附加值上开展有效的竞争,以此来提高企业的总利润。然后就是现在社会发展的速度非常快,人们的要求也在发生飞速的变化,对产品的要求不断的提高,而管理的专业化就体现了这一发展的趋势。最后就是要做到以消费者为工作的中心,为了赢得更多的顾客,企业就要不断的进行管理的专业化,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利润。现在我国的建筑行业在资金、技术以及人才方面没有非常突出的优势,所以建筑企业就要不断的发展自己的专业化,提高自身管理的专业化水平,以此来提高自己的总体竞争优势,逐渐的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

(二)系统化特征

建立一个高效的、运行良好的系统是现在众多企业管理者最重要的任务,在一个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多多少少会遇到一些问题,甚至会遇到一些严重的危机,例如财务危机等,而解决好这些问题就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系统,只有通过这个系统工程,才可以有效的解决企业所遇到的发展问题。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管理也是如此,它的精细化管理就必须具有完善的系统特征。建筑工程往往在施工的过程中会遇到众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工程的巨大性和复杂性所造成的,例如安全问题等,在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不可以单方面的实施针对政策,要具有一个完善的运行系统,运用这个系统来解决问题。

(三)数据化特征

数据化管理是现在社会发展的趋势,在现在大数据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实施数据化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建筑工程施工项目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影响因素非常的多,所以在实施重大的项目施工决策的时候,重要的决策依据就是数据,数据化是建筑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前提。产品的生产标准,工艺的保证标准,建筑施工的作业率、合格率、效果的最后评定等都是需要有准确的数据化。

(四)信息化特征

现在我国的信息化水平在世界的大潮流下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信息化的发展基础就是计算机技术,我国的计算机技术在经济发展的支持下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信息化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高速运转、海量储存以及精确执行是计算机技术的三大特点,也是建筑工程施工项目施工的三大要求。

三、建筑工程施工精细化管理体系的建立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精细化管理体系的建立是现在建筑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完善的体系系统是建筑项目施工精细化工作开展的重要保证。职能管理体、安全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等都是项目精细化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都需要管理者依靠众多的数据和现实情况进行详细的规划制定,最后不断的完善精细化管理。

四、总结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也在如日中天的发展,建筑行业的产品众多都是国民发展的基础设施,所以它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对于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现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精细化管理体系在我国的建筑行业依然存在的众多的问题,发展的前途是非常广阔的,这也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探索,不断的去解决项目精细化管理中的众多问题,提高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精细化管理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林允锦,杨富民.对新时期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精细化管理探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6).

建筑工业化的特征篇6

摘要:如今,各地都在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发展房地产行业,致使建筑业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占据较高的国民生产总值,为我国经济腾飞做出重要的贡献。笔者将在本文通过对建筑业企业所得税的核定与征收进行分析并提出当前核算征收方式产生的弊端,并提出了如何加强建筑业所得税核算与征收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建筑业企业;所得税;核算与征收

引言

税指政府为了维持其运转或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对个人或法人强制和无偿征收实物或货币的总称。企业所得税是对我国内资企业和经营单位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种税。国内对于建筑业的主要税收便是企业所得税,税收的合理规范不仅仅对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对完善社会运转和公共事业也有不可低估重要的作用。因此完善建筑业企业所得税的核算与征收、提高企业所得税的建设,能促进建筑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对建筑行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影响建筑企业所得税的核算因素

1.规模较大建筑企业的一般实行项目责任承包制,该企业一般设有多个下属企业,实行多级的审计和管理。总企业是主要对下级企业进行管理,并且统一负责对外接收工程类的项目业务,然后分发给下级子企业进行具体实施。然后下级企业按照业务具体工程量的一定比例给总企业上缴一部分资金。税款也由总企业汇总核定进行缴纳,但是企业往往因为自身的利润而重点着眼于承接业务数量以获取这部分金额,忽视对具体工程的成本造价、质量、所获利润的审计管理,导致企业账目报表往往呈现薄利或亏损状态。

2.大多数建筑项目工程实行的是项目挂靠经营制,即挂靠到具有建筑资质的企业的名下进行施工经营。按照一般建筑工程的流程,首先项目工程资金会先汇入建筑企业的账下,按照一定的比率或数字扣除了事先约定的费用,然后由项目负责人提供的建筑材料、员工费用等票据来提走对应的现金。建筑公司以相关账单或发票上的金额为重点来进行项目的结算,接下来扣除相关的费用后作为项目结算的会计账务。因此采用这种核算方式的企业数字显示的利润就是建筑企业收取的相关费用扣除自身经营支出剩下的数字。最终导致企业利润微薄或经营亏损。

3.还有部分企业虽然采用挂靠经营制,但与其不同之处在于会计账务做的更为简单。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建筑企业的账面上显示不到项目工程负责人的相关收入,没有进行任何相关项目成本、资金流动和资金核算。按照这种方式经营的企业管理者往往容易受利益驱使,使用各种手段压榨工程相关支出费用和逃避税金的缴纳,从而造成企业所得税核算的复杂和监管的难度。

二、核定征收方式的弊端

1.税务部门并不是依据每个企业真实的盈利状况而征收企业所得税,而是施行按照行业平均利润率基础上核定应税所得率缴纳税额的办法,这种办法让效益高的企业减轻了负担,但与此同时,却也加重了效益相对比较弱的企业的负担,从而使得其发展更加受到限制。2.现在存在建筑企业列支费用凭证不规范,大量的白账等现象,这都是因为税务部门减少了对建筑企业项目的税前金额扣除的监管。这就使得该企业或上级企业容易发生公款贪污、徇私舞弊的现象,从而在交纳个人所得税和增值税的时候,故意漏缴,产生偷税漏税的问题。

3.通常,建筑材料的供应厂商是增值税纳税人。为了可以偷逃相当金额的税金,一些建筑企业会将与核定企业交易后所剩的发票对外出售,从中谋取一部分额外资金。虽然税务部门对建筑企业实行核定征收所得税,可以加强征收局部企业所得税的目的,但从整体税收和税收环境来看,反而是因小失大,造成了更严重的税务流失。笔者认为企业应当提高自己的会计核算水平,才能从根本上对税收环境进行综合整治。

三、对于建筑业所得税核定与征收弊端的解决策略1.对建筑业所得税实行评估预收。税务部门应该改变原先的被动征收的习惯,变为主动征收。建筑行业一般具有建筑工程和资金回笼周期长、组织结构的独特性以及核算方式的复杂多样化特点,针对该行业所得税进行评估后进行预收,从而杜绝了建筑企业的所得税征收的不全面,税款流失的状况。税务局对于缴纳预收税款、账目清楚能准确地核算出的建筑企业,可以采用鼓励性的评纳税标兵企业。税务部门在核定企业应缴的所得税的时候,可以进行核算方法的宣传。或者也可以引导企业完善核算方法,提高核算准确性,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而对于规模大小和盈利多少相当的企业,实行查账征收方式和核定征收方式的不同,会造成后者的税负率高于前者。

2.加强建筑工程所得税的核定与征收。建筑工程项目的经营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采取挂靠,一种是承包经营。税务部门应重点关注工程承包者的个人所得税征收方面,应要求建筑企业将相关合同以及会计核算方式按工程项目报主管税务机关进行备案,属于工程承包者的则依法按照建筑公司个人所得税进行扣缴,按照工程评估收益或项目进度及时扣缴个人所得税。

3.完善对建筑业所得税缴纳的审查。建筑业的工程都具有工程周期长、施工范围大、工程资金支付渠道复杂等特点。这些因素阻碍了税务稽查工作,也为工程项目在具体实施时增加了困难。为了弥补税收漏洞规范税收秩序的最后一道关口,税务部门需要加强检查并争取会计师事务所财务审计和税务师事务所审核签证的相互合作,促使建筑企业建立并完善其会计核算制度,规范化其销售经营。对采取各种手段偷逃税收的企业要严格查处,并进行严厉处罚。

4.禁止乱挂靠在有资质的建筑企业。应严令禁止企业随意挂靠在有建筑行业资质的企业,这样会从根源上减少进入急于进入建筑行业的企业,并且减少了扰乱建筑市场秩序。还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格式化的规定,并定期检测企业,做好相应记录,存档在案,以此来实施对建筑行业的整顿完善。而针对那些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出借资质的企业,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罚,适当情况下应当从严以起到警示作用,从而在源头上堵住出借企业资质的不良现象。

四、总结

近些年来,我国社会的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建筑产业获得的发展也是空前巨大,其占据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越来越大,通过股市的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到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建筑业,随之建筑业企业已逐步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传统支柱产业。所以,建筑业企业所得税的核定与征收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必须要全面的建设、完善核定征收体系,从而使建筑业能够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邹其端.规范建筑业税收征管的探讨.税务研究,1997,(03).

[2]刘惠兰,夏广莉.对建筑业税收征管的思考.山西财税,2005,(06).

建筑工业化的特征篇7

【关键词】整合;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创新

我国会计信息系统建设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末,至今已发展了近30年。经众多学者和实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实践层面,已经由部门内集成的财务软件发展为企业内集成的管理软件;在理论层面,会计信息系统学科也逐步成形。会计信息化事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我国信息化事业发展的“引擎”,为推动我国信息化事业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

但是,在信息化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大趋势的背景下,会计信息系统学科建设也逐渐暴露出一些与信息化环境不相适应的问题,其中某种程度上的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特色淡化问题已引起有关专家和学者的密切关注。

一、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特色淡化的若干现象

(一)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体系结构长期以来难以趋同

某一学科领域的知识体系是否稳定,很大程度上会在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上体现出来。我国会计类课程群中,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在内容和结构上相当不稳定,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大同大异”的特征,相同之处高度趋同,相异之处又有很大差异。限于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的影响,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在内容上出现一定程度上的不稳定现象是很正常的。这种现象在一些涉及计算机技术的其他相关课程中也有表现,如管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但是与这些课程相比,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不仅在内容上稳定性不强,甚至在结构上也缺乏相对稳定性。基本上是在侧重开发、侧重应用、侧重复合三条线上摇来摆去,长期以来有关各方各执己见,难以趋同,课程结构难以定型,再加上相关内容必须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做与时俱进的调整,某种程度上难免给人造成课程体系较为混乱的印象。

(二)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中复合性内容的比重不高

会计信息系统融会计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多个学科知识为一身,边缘性和复合性突出。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接受教育者达到既懂会计又懂计算机的水平。对于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这一教学目标,有关各方是高度认同的,在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建设方面也形成了复合派这一流派。但是分析众多复合派的教材内容结构,发现基本上是对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工程、网络技术与应用等知识进行结构化合并,与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等相关技术基础课程的内容重复较多,真正能够体现出会计与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等相关技术课程“整合”特征的内容相对较少,所占比重不高,使得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一体化程度不高,交叉特色不明显。

(三)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相对独立性日益受到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冲击

管理信息系统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冲击由来已久,早在2002年,某从事会计信息系统研究的学者在一个会计信息系统的教师座谈会上,向几位同行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aiS能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一些同行提出,现在aiS已经快要被eRp代替了!以后很快就没有aiS这门课了。至今,众多从事会计信息系统教学的教师对此仍有颇深感受。

笔者认为,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对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冲击源于实践层面。通过观察不难发现,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与诺兰阶段模型非常吻合。即率先在各种组织的财务部门开始初装,随后开始在其他部门蔓延。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深入开展,会计信息孤岛现象逐渐显现出来。为解决这一现实问题,催生了具有财务业务一体化特征的所谓企业级会计软件,并很快升格为集成程度更高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eRp),这种趋势迅速蔓延并普及。许多国内会计软件厂商,如新中大、用友、金蝶、浪潮国强等知名厂商等,因此纷纷转型为管理软件公司,并不再推出单纯的财务软件。这迫使教学单位使用财务业务一体化的eRp软件开展配套的aiS实验教学。eRp软件所蕴涵的理念已超越出传统的会计观念,需要综合运用生产管理、销售管理、采购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等知识与技能,才能使软件流程运行下去。目前已经形成了会计学、财务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等众多专业的师生共同在一个平台上进行所谓的“沙盘大赛”的局面,其必然会对传统的aiS形成冲击。

伴随着会计信息孤岛的消逝,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相对独立地位也在动摇,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出现边缘化倾向。

(四)部分会计信息系统人才的复合特征不明显

目标中的会计信息系统人才应该是复合性人才,即所谓的既懂计算机又懂会计的双通人才。通过我们的观察,真正达到这种水平的人才是非常短缺的。

在教师层面,与其他会计类教师相比,从事会计信息系统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在知识结构和个人素质方面差异非常大,基本上可划分为强计算机强会计,强计算机弱会计、弱计算机强会计、弱计算机弱会计(如部分由管理信息系统转型的教师)的分布格局。除第一类教师外,其他三类教师的知识结构的复合特征弱化,难以适应信息化日益深化的要求,部分教师纷纷离开了原来的会计信息系统教学岗位,放弃了原来的研究方向。

在学生层面,部分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和会计类专业学生,在会计信息系统化方面的复合能力不强,处理会计信息化实际问题的技能有限。在人才市场上被评价为不精通会计信息系统,甚至有些学生被戏称为“既不懂会计又不懂计算机”,这类型的学生在人才市场上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本来应该属于他们的会计信息化岗位,经常被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替代,目前这已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这类学生的就业前景非常不理想。

二、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的交叉性知识是表现学科特色的关键构成

如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中核心知识的交叉成份不浓厚,个性特征不强。与相关学科知识相比,就没有显著的区别。这将导致学科特色淡化,这也许就是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特色淡化的根本原因。

笔者认为,会计信息系统知识体系的核心知识应是会计学科相关知识与计算机等支撑性技术学科相关知识经过“内生性”融合,能够充分体现出“整合”特色的知识。应具备如下特点:

一是相对独立性。会计信息系统知识应在复合性基础上,对会计知识及计算机等相关技术支撑知识进行适度的创新发展,与源知识既要有联系,更要有区别,如果能达到“我中有你,你中无我”的程度,就非常理想了。

二是整合性。会计信息系统知识应具有会计信息系统个体属性,其有关概念应具有特定的内涵与外延。套用面向对象方法的概念比喻,会计信息系统应该既不是“会计类”,也不是“计算机类”,而应是经过系统整合后的新类,即“会计信息系统类”。

三是基于会计信息系统知识形成的专业能力难以被替代。基于会计信息系统知识形成的专业能力,既难以被单纯的计算机专业能力替代,也应难以被单纯的会计专业能力替代。计算机专业人员在进行会计信息系统实施时需依赖这些知识和相关人才,财务部门在进行会计信息系统实施时也需依赖这些知识和相关人才。

三、模拟建筑学和工业设计学科建设思路,创新会计信息系统知识体系

会计信息系统核心知识建设,应坚持牢固树立“整合”观念、强化交叉性知识的研究和积累、突出会计信息系统知识集成性的原则,才能凸显出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的特色,维持会计信息系统的独立学科地位,避免被边缘化。

在众多学科专业领域中,有许多和会计信息系统同样具有边缘性、复合性突出特征的学科专业,如工程管理、技术经济与管理、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建筑学、工业设计等专业。通过观察分析,我们发现建筑学与工业设计的学科建设思路值得移植和借鉴。

(一)建筑学与工业设计专业复合特征分析

建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理工与人文、科学与艺术广泛的知识背景,“建筑、城市、园林”三位一体的专业知识结构,能在设计、科研、管理部门及高等院校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室内设计、风景园林设计、文物建筑保护、建筑技术设计、科学研究、管理及建筑教育等方面工作的建筑学科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工业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部门、科研单位从事工业产品造型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和教学、科研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上述专业的复合特征分析:

1.建筑学专业主要从事建筑物的外观设计,要求既懂土木工程基础,又精通建筑艺术。其形成的专业能力形成两个依赖关系,一是土木工程师要依赖注册建筑师,土木工程师虽然也具备建筑学基础知识,但是其建筑物设计水平难以超越建筑师;二是房地产开发商也依赖建筑师,虽然房地产开发商可聘请艺术家帮助其设计建筑物产品,但是由于普通的艺术家不懂工程结构,设计出来的建筑物可能会成为“空中楼阁”,根本无法建造出来。基于建筑学专业知识形成的既懂建筑工程又懂艺术的复合专业能力,很难被工程师或者艺术家的专业能力替代,其工程与艺术整合的特征突出。

2.工业设计专业主要从事工业产品的造型设计,专业能力的特征本质上与建筑学专业类似,只不过领域不同。例如汽车造型与功能的设计工作,汽车工程师和艺术家很难替代汽车设计师的专业能力。

3.上述两个专业具备一些共性特征。一是专业价值主要体现在目标产品(如住宅或汽车)的“做什么”和“怎么做”阶段,基本上不涉及“具体做”方面,产品的实现依赖相应专业的工程师来完成;二是非结构化思维与结构化思维的有机融合。技术知识具有非常明显的结构化特征,艺术知识具有非常明显的非结构化特征,两方面的知识所依赖的思维方式及技巧差异较大,将二者整合起来比较困难。正因为如此,一旦通过专业培养,形成以复合知识为支撑的具有整合特征的专业能力,就具有非常强的难以替代性;三是知识结构具有强艺术含量和较强工程技术含量的复合属性。

(二)会计信息系统专业能力的复合特征与上述专业的比较分析

会计信息系统总体上可以看作是基于会计专业需求的软件工程,需要会计专业知识和计算机等相关支撑技术专业知识的高度融合。会计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艺术性,非结构化特征明显;计算机等相关支撑技术知识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结构化特征明显;二者的整合也是具有较大难度的。

软件工程从根源上说,是移植了建筑工程的原理,模拟建筑工程分为勘察、设计、实施三大阶段的思路,将软件开发分为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施三大阶段。即按照依次解决系统“做什么”、“怎么做”、“具体做”问题的先后顺序,逐步搭建软件系统,避免返工,降低风险,最终实现系统目标。

对于会计信息系统这一软件工程来说,会计专业知识在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阶段,尤其是在系统分析阶段,作用明显,价值凸现。但是会计专业知识的应用适应计算机等相关技术知识的要求;而计算机等相关技术知识在系统实施阶段的价值体现非常明显。

综上,会计信息系统专业能力的复合特征与建筑学和工业设计学科建设思路类似,专业能力价值主要表现在产品的“做什么”与“怎样做”阶段,科学与艺术整合特征突出。

(三)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创新的初步设想

1.会计信息系统学科专业能力的目标定位。会计信息系统专业能力的目标,通俗地讲,就应该是既懂会计又懂计算机。要求不仅要精通会计理论与方法,正确处理会计业务。而且要掌握软件工程的方法,结合会计业务需求,分析和设计会计信息系统。能够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并具备一定的会计信息系统实施能力。会计信息系统专业知识主要应用于系统分析和系统实施阶段,形成强会计较强计算机的能力强度分布特征。会计信息系统专业能力的作用应主要体现在会计信息系统软件的分析和设计环节,至于软件的实施(编程),应交给软件工程师来完成。

2.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创新的基本原则与初步设想。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的核心构成,应该是会计信息系统系统分析知识和系统设计知识。除传统的软件工程知识并结合会计业务与相关管理业务加以整合外,为提高整合效果,还应该模拟建筑学和工业设计专业的思路,增加软件设计美学、软件设计心理学、软件安全工程、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等相关支撑知识。所有核心知识均应体现出突出的“整合”特色。

在具体的构建路线上,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专业层次,可以考虑设立“会计信息系统设计”专业。以本科专业设计为例,在专业基础课程模块适当增加计算机类课程;专业课程分成会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审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三大模块,丰富并强化会计专业知识与相关技术支撑知识的整合性内容;毕业环节以毕业设计为主,毕业论文为辅;职业定位应是会计软件系统分析员。二是课程层次,应对会计专业的会计信息系统课程进行改革,改革所遵循的原则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强化整合性内容,弱化合并性内容;强化系统分析能力、系统设计能力、系统应用方案设计与管理方案设计能力,弱化系统实施(编程)能力;显化会计信息系统知识,淡化管理信息系统知识。

综上,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的创新,应在会计专业知识与相关技术支撑知识的结合处狠下功夫,强调会计知识与相关技术支撑知识的“整合”,形成难以被替代的会计信息系统复合性知识,突出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特色,维护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的独立性。

【参考文献】

建筑工业化的特征篇8

关键词:改造利用 旧建筑 室内设计

 

第一章旧建筑改造利用的现状简介 

二十余年的经济飞速发展,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当我们面对着高大的混凝土森林和高架桥,发现许多曾经的记忆永远消失了:首都的四合院成片的被拆掉,只有故宫博物院守着那条古老的中轴线;更多的城市在经济大潮中“旧貌换新颜”,千城一面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城市沉淀的历史魅力一天天丧失,在各种利益的驱动下,甚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现的,不到正常使用年限仍然具有使用价值的工业建筑也被大量拆毁,导致了在经济和文化上的巨大损失。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旧工业建筑改造在西方形成了一股热潮:当时改造的对象多为工业革命时代大量兴建的轻工业建筑及少量重工业厂房,例如将瑞士苏黎世面粉厂、德国鲁尔工业区煤气罐改造为文化艺术中心等案例。当时西方的一些城市职能开始发生变化,金融、贸易、科技、信息、交通运输与文化等方面的功能日趋成为大城市的主要职能,过去在制造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出现不同程度的衰落,其遗留下的工业建筑的功能、结构、形态需要得到更新以适应城市新职能新工作、生活方式的需求。 

当然,我国与西方国家由于国情的不同,在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在动力机制、技术手段、观念及政策等具体实施运作方法方面都有区别,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学习国外先进的方法与经验,并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第二章旧工业建筑改造的典型方法和设计手段 

往往建筑本身的属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改造的方法。我们按照工业建筑原有的外部特征以及建筑原有形象的美学、文化价值,把工业革命至今所出现的工业建筑分为以下三类:

1、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的旧工业建筑

这类旧工业建筑历史相对较远,建于20世纪初或者更早,对于这类旧建筑,其外部形象的处理采用比较谨慎的态度,保留大部分原有建筑的外部特征,并对其进行必要的维护整修或更换局部构件。 

2、有城市地标特征的旧工业建筑 

许多工业构筑物如水塔、烟囱,由于其外观特征成为当地的地标建筑,对这类旧建筑的更新,如果通过保留、美化原为人们所熟悉的建筑特征,进行符合逻辑的更新,可以很大程度地在保留城市记忆的基础上,给人们带来新的建筑体验。 

3、普通工业建筑 

对于大多数现存的旧工业建筑来说,并没有上述那么多的文化价值,也不具有特别明显的历史、美学价值和特征,一般说来,这类旧建筑历史价值相对不高,但大都结构坚固,内部空间宽阔,使用性较为灵活,而且数量肯定是最多的。我们的改建方式也可以更加自由,多样化。 

接下来让我们分析一下在改造过程中常见的几种方法: 

1、保护(preservation) 

如果旧建筑的结构没有大的损坏,现状与原貌的差别只是因为时间所留下的痕迹:如建筑的表皮材质因为风化、降水等原因变旧,色调发生改变;室内构件如金属制扶手等器具因为长期磨损出现光滑的现象等,应采取保护的措施,尽量不做大的改动。这些不妨碍建筑功能的局部变旧——建筑会因为这种“旧”显示出一种沧桑感,保护的方式应选择保持现状;当然,为避免可能出现的进一步毁坏,应加大保护和维修的费用。 

2、修复(Restoration) 

即通常所说的“修旧如旧”,指的是在原物部分残损的情况下,按照原来的结构用材等特点进行修复,使其能够最大程度地和原来的风貌相同。使用当时所使用的材料和技术,尽量使旧建筑恢复到原有的状态。损坏严重,材料、结构使用寿命已到,可按保护内容部分或全部复建,须遵循“原真性”原则,确保地址、尺度、式样、材料、工艺等的一致,尽可能利用原构件、装饰。

3、更新与重塑(Remodeling) 

更新建筑,使之更好的适应现代生活,可以增加适应目前生活状态的室内系统,甚至对原建筑的功能和形式会有一定变化;关于“重塑”,有人称之为“适应性再利用”,即赋予现有建筑全新的功能,或者运用文化和材料的內在价值加诸于旧的建筑外壳上,使得“新”与“旧”产生联系。许多成功的经典案例都是在更新和重塑方面展开实践,但这两种分类不是互相排斥,有可能在不同的部位采取不同的方法。既可以完全抛开旧建筑的原始特征,采用现代的技术、材料和装饰风格对建筑外形重新设计,也可以保留局部的旧建筑原貌,或者是某些能体现原始状态的细部,改造部分则采取完全现代的手法,使新旧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达到对原有风貌的重塑。 

以上的三种改造方法,不是生搬硬套的标尺,需要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旧工业建筑的改造设计不是片面的废旧立新,也不一定绝对的修旧如旧,而是结合具体项目的属性在新旧之间作出一种平衡、一种选择。尊重历史、继承精华,从深层的角度来解决最根本的问题,在我们面对一栋旧建筑时需要去了解它的背景、历史、环境、特点、乃至它的文脉,以及“新主人”是否需要赋予它新的灵魂与使命。简而言之,就需要做到“对症下药”,才能起到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深圳新世纪出版社1995. 

[2]《空间的形式实验》沈慷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 

[3]《论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优势转换战略》沈镭中国矿业出版社1998. 

[4]《色彩与室内设计的关系》罗晓容2007. 

[5]《中国环境艺术设计》鲍诗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6]《旧建筑的改造性再利用—种再生的设计开发模式》张艳锋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 

[7]《旧建筑再利用设计中文化因素的探讨》于立波,周立军低温建筑技术2007. 

建筑工业化的特征篇9

【摘要】近年来,建筑业税收在整个税收收入中的比重呈稳步上升趋势。然而,现行建筑业税收征管中仍存在部分问题,文章从征管现状出发,结合行业自身经营特点,思考如何进一步完善建筑业税收征管。

【关键词】建筑业;税收征管;工程项目

一、建筑行业的经营特点

一是建筑业涉及面广,生产周期长短不一。建筑业就是生产建筑产品过程中涉及的各类活动的集合。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gb/t4745-2002),建筑业主要包括房屋和土木工程业、建筑安装业、建筑装饰业及其他建筑业。根据营业税暂行条例规定,建筑业包括建筑、安装、修缮、装饰及其他工程作业。由此可见,建筑业涉及面较广。由于各个分行业间经营内容区别较大,进而导致生产特点差异较大,生产周期长短不一。如房屋和土木工程作业工期长,或跨年度,或时断时续跨越数年;而建筑安装工程作业工期则较短,短则数天即可完成。

二是建筑企业数量庞大,从业人员多,以建筑业尤为突出。根据国家统计局投资司的相关统计报告:到2004年末,我国建筑行业拥有建筑业企业、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建筑户近70万个,从业人员3,270万人,营业收入32,426亿元。建筑行业中的主要力量是建筑业企业,全国近13万家建筑业企业从业人员达2,791万人,拥有资产超过31,600亿元,当年完成施工产值约31,000亿元,实现利税1,830亿元。

三是建筑行业经营规模大小不一,经营地点流动性强。根据国家统计局投资司的相关统计报告:到2004年末,从事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活动的建筑业企业占44%,就业人数占84%,完成建筑业产值占83.8%。从上述数据可见,房屋和土木工程业企业规模相对较大。相应地,从事安装、修缮、装饰及其他工程作业的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完成产值少。此外,建筑业的经营地点就是提供建筑业劳务的地点,其经营内容决定了建筑业经营地点的流动性较强,这些都给日常税收征管工作带来了挑战。

四是建筑行业经营方式多元化。目前,建筑行业竞争激烈,纳税人为规避风险,纷纷采取分包、转包、承包经营等方式。一些资质低的建筑企业或无资质的工程队,甚至通过向有资质的大公司缴纳一定数额管理费后挂靠大公司,以大公司的名义进行投标和签订合同以经营、独立核算。经营方式的多元化,容易混淆建筑业的纳税主体,给税收征管带来一定困难。

二、现行建筑业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建筑行业涉及的营业税及其与增值税征税界限不清。建筑行业涉及面广,较多经营业务与服务业及增值税征税范围划分不清,给基层税收征管造成了一定困难。如根据《营业税税目注释》规定:建筑业——修缮是指对建筑物、构筑物进行修补、加固、养护、改善,使之恢复原来的使用价值或延长其使用期限的工程作业;服务业是指利用设备、工具、场所、信息或技能为社会提供服务的业务。可实际情况中,消防设施、电梯、管道设施、通风设施、空调及智能化系统的维修保养是鉴定为营业税——建筑业、营业税—服务业还是增值税就很难把握。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为增值税的纳税义务人。其中,修理修配是指受托对损伤和丧失功能的货物进行修复,使其恢复原状和功能的业务。笔者认为:凡属于房产税征收范围内的资产的维修保养应该按照营业税——建筑业——修缮进行纳税鉴定。

二是建筑业营业税应税收入确认难度大。出于建筑行业生产周期长短不一等原因,国税发[1994]159号文件已就建筑业营业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进行了四条规定,其结果就是无论采取何种结算办法,其营业税纳税义务的发生时间均为收到工程结算价款或与发包方进行工程价款结算的当人。但在具体实施中,工程款的结算有多种方式,以上四种规定不能全部涵盖,而大部分都属于规定之外的结算类型,即虽划分形象进度,但采用其他结算方式——不定期结算。这就给营业税应税收入的确认、进而企业所得税应税所得的确认带来困难。

三是经营方式异变强化企业所得税征管难点。如挂靠提供建筑业劳务的情况,税务部门实行以票控税只能监督其交纳流转税,所得税的上缴缺乏监督,不能保证及时入库,年终汇算清缴时,大公司账上不反映挂靠单位的收入和成木,造成该项所得税税款的流失。

四是税收政策制定层次低,扩大了税负不公平。一般情况下,总局制定框架性税收政策法规,省局进一步细化,各地再根据总局和省局的制定具体的执行办法。由于建筑行业生产经营地点流动性强,这就给政策执行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如,根据国税函[1997]524号文件规定:对异地从事建筑安装业而取得所得的纳税人,原则上在工程作业所在地办理个人所得税事宜。大框架既定后,各省局又纷纷出台相应管理办法,部分省市允许异地从事建筑安装业的纳税人回机构所在地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部分省市对按工程价款的一定比例附征个人所得税,附征的比例又可能各不相同;此外,若附征税款回机构所在地无法抵扣,重复征税现象随即产生。可见,这种地方政策

本身的不统一直接造成纳税户之间的税负不公,影响了部分纳税户的纳税积极性。

三、完善建筑业税收征管的举措

一是建议以工程项目为主线,实现营业税信息征管。由于建筑业实行属地管理和属人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某个具体税务机关的管辖范围包括:本地企业在本地承接的建筑(下转第43页)(上接第30页)工程项目、外地企业在本地承接的建筑工程项目以及本地企业在外地承接的建筑工程项目。因此,完整的营业税管辖范围应包括上述三块。对于本地项目,具体建筑项目又存在下述对应关系:

一个建筑项目一个建设单位

一个及以上总包工程一个及以上总包单位

零个以上分包工程零个以上分包单位

工程项目作为建筑行业的基本衡量单位,以其为主线,按照本地工程项目和外地工程项目,本地再按照一个建筑项目对应一个及以上总包工程对应零个以上分包工程的关系,实现建筑业营业税信息征管,将大大提高税收征管工作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建议以建设单位为源头,优化代扣代缴制度。从上图也可看出,建设单位与工程项目具有惟一对应性,其数量少于总包。同时,建设单位既是工程项目的起始源头,也是工程资金的源头。因此,若改为以建设单位为主体推行代扣代缴制度,一方面可以大大减少税务机关需要面对的纳税人数量,降低税务征管难度,强化税收监管力度;另一方面可以极大地强化源头管理力度,减少税款流失。

三是建议以项目信息化管理为基础,强化企业所得税管理。通过项目信息化管理,尤其是本地企业承接异地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税务机关在实现对管户收入完整管理的同时,就顺利实现了企业所得税管理。

四是建议提高税收政策制定层次。提升税收政策制定层次,可以较好地解决建筑行业经营地点流动性强所带来的税收政策执行难度大、重复征税等问题。由总局统一制定,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弱化该问题;由某一区域统一制定,可以在该区域弱化该问题;由省局统一制定,则可以在全省范围内弱化该问题。

【参考文献】

[1]陆伟,程瑞林.实行户籍式管理对强化建筑业税收管理有积极作用[j].经济研究参考,2003.

建筑工业化的特征篇10

关键词:营改增;建筑业;结构性减税

中图分类号:F426.92;F275;F81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1

一、引言

营增改是我国现存的规模较大的结构性减税模式,营增改的宗旨就是减轻企业的税收压力,完善我国的税制结构。建筑业的特点就是中间环节较多,涉及面广,复杂性以及多样性突出,将其纳入增值税的扩围之中对行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是通过统计分析来对建筑业中德营增改前后的税收变化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建模和统计分析,对建筑业“营改增”前后的税负变化和影响进行研究。

二、营改增对建筑业税负的影响

建筑业不同于其他产业的显著特征就是中间环节多,涉及面广。这样的产业关系不仅对上游的产业产生影响还会对下游产业产生影响。如果根据我国国情对建筑业实行增值税的扩围,其营增改前后的税收变化会直接影响着建筑业的发展。一般的纳税人,根据相关的文件规定增值以及营业税的税率为11%,根据适应增值税的一般方法进行征税。如果税负能明显降低,那就能能达到对增值税以及业务税的结构性减税的目标以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完善,促进经济的发展。如果赋税增加,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胡严重制约产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张,严重的是一些企业为了不变或者减小税负,进行企业的分割或者减小产业规模,从而对就业造成负面影响。赋税的增加还会是建筑产品的种类明显减少,这样产生的影响一方面是对上游产业的使用遭到限制,同时还会减少下游产业的产品供应,进而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影响,这样就和最初营增改的宗旨相违背。因此对建筑业的增值税以及业务税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增值税“扩围”前后建筑业税负分析如下:

1.前提假设。(1)对建筑业进行增值税的扩围,那么计税的方法就会发生改变,计税方法的改变必定会对整个的计税基础发生影响,比如企业所得税的改变等。(2)在建筑企业中有主营业务收入,还有其他的业务收入,但是在实际的结算过程中只是涉及到了工程的结算成本,对其他的业务并没有获得。按照我国的增值税的相关条例规定,购进的货源要和应税劳务税相抵消,因此在进行工程结算时要和其他的业务收入的总和算为计税基础。(3)如果所有企业都作为一般纳税人,那么提供应税劳务应该是主营业务成本的30%,购进货物应该是主营业务成本的40%。如果购进的货物取得了正规的扣税凭证,应税劳务的提供不能舍得正规凭证。

2.统计数据。建筑业和其他的行业不同,一方面是提供建筑安装工程,另一方面还要提供建筑劳务。所以在营业收入中要包括工程结算收入,还有有其他的业务收入。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工程结算收入算作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只要是成本。在对建筑业的营业税征收时,是按照营业额的全部3%征收,在营业环节中涉及到的增值税不能抵扣,在增值税改后只是对其增值额进行征税,在有正规凭证的进项税额可以抵扣。因为其他的成本不容易获得,所以在建筑业营增改税负变化进行测算时要将营业收入和主营业务数据都算作依据。

3.税负变化模型。目前,我国的建筑业营业额税率执行的是3%,增值税扩围后的税率为11%,征税之后的纳税增值税比起改正前,纳税的营业税要明显增多,导致企业的赋税压力过大,没有实现结构性减税的目标。

三、建筑业“营改增”后抵扣成本范围与税率测算

在建筑业税改前后的税负变化模型看出,进项税额的抵扣程度是企业税负增加的关键。假设在工程结算中以30%进税额可以抵扣,税率小于或者等于8.1%,建筑业的税负就能和税改前持平或者有所减低。如果大于8.1%,那么建筑业的税负就会明显增加。因此在一定的条件下,在建筑业的税率小于8.1%时,或者抵扣范围如果超过工程结算的40.65%时,其企业税负持平或者能够有所减低,如果达不到此比例税负就会增加。

四、合理化建议

我们通过对建筑业的增值税以及业务税的税负的变化进行分析,本文主要通过对政府以及建筑行业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1.在政府方面,在对建筑业的增值税进行改征时,考虑到抵扣的波及范围较大,为了保障对增值税改革的顺利进行。首先要对建筑行业中上下游中关系比较密切的,并且链条也相对较长的行业要率先进行增值税的改革。目前我国在交通运输业以及租赁服务中已经实施了企业的营增改,为改征增值税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外部条件。对砂石的管理要规范,为取得增值税的发票要提供必要的保障。

2.在企业方面,要改变企业的发展模式,在企业的施工设备以及技术上要加强更新频率,努力的提高机械的的作业效率,有效的优化资产结构。影响企业的税负高低的直接影响因素是企业中人工的比例,在施工过程中努力的提高机械的使用,适当减少人工操作。对建筑企业的生产成本要做好管理工作,但是在我国现行的营业税征收方式下,不存在抵扣,在改征后生产成本以及应税税额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五、总结

所以在我国的建筑液中实施营增改,要对抵扣的范围进行适当的扩大,在结合我国的建筑行业的特点以及在企业中的实际投入,要适当的对税率进行下调,按照实际的发展情况对税负进行测算,制定合适的税率;对纳税的时间进行细化,对纳税时间进行合理的设置,使得税收的有关部门的纳税时间和企业保持一致,从而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将人工成本放入税收的抵扣范围,此外还要根据建筑行业的特点,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以及优惠措施,比如财政补贴以及加速折旧等,从而在根本上实现结构性减税的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