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村工作面临的问题十篇农村工作面临的问题十篇

农村工作面临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9:25

农村工作面临的问题篇1

“一手软、一手硬”的现象依然存在。有的领导干部只看见经济工作的显性效益,看不到思想政治工作的隐性效应。经济工作硬指标,思想政治工作软任务;经济工作考评“吹糠见米”,层层量化,措施加码;思想政治工作检查“跑马观花”,“好差书记一张嘴,成败秘书一支笔”。

政工队伍“流失”严重。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背景下,抓经济工作的干部容易出政绩,“披红挂花、频频提拔”;而搞政工的干部给人们的印象是,只会“说说套话”,到头来“提拔无望,要啥无啥”。这一反差导致基层政工队伍军心不稳,难以专心工作。

教育载体萎缩、渠道不畅。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由于化解村级债务,农村的集体资产基本分卖殆尽,仅存几间“大队部”,既是“会议室”,又是“会客室”,党建室内无党建,活动室里无活动。许多地方村级组织很难开起群众大会,上面“会海”,下边“会荒”,党的方针政策难以进村入户。现在农村使用频率最高的宣传工具是各村的高音喇叭,它的主要作用是播送通知,“喇叭一响,不喊书记,就喊村长”。原来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明显萎缩,农村文化资源日渐衰减。

教育方法简单粗放。新时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照“老黄历算命”显然行不通,用计划经济土壤中孕生的旧方法注定要碰壁,因此有人求助于“赵公元帅”,习惯用经济手段调节人们的行为,好则奖、差则罚,导致道德评价体系失衡、是非荣辱观念扭曲、社会责任感下降、公德心衰退。不少群众一切向“钱”看,对社会活动漠然视之,“开会不到,奖状不要,两眼只盯着钞票”,经济刺激成了农村工作的“千斤顶”。更有少数地方,行事简单,“大喇叭哄一哄,小分队攻一攻,不管接受不接受,不问思想通不通”。这种做法使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出现尖锐的心理对立,思想政治工作很难找到共振点。

不良文化的侵蚀产生负效应。一是“暴料文学”和虚假新闻的不良炒作,诱生了人们不健康的心态。一些群众总是用逆向思维看世界,对先进典型不信、不学,对正面宣传将信将疑。二是不良影视的误导。一些凶杀、色情、黑帮打斗等影视片,以、猎奇为诱饵,追逐票房价值,却忽视了影视宣传的社会效益。三是“黄灾”向农村转移。一些低级趣味的黄色录像以及“地摊文学”,从街头巷尾流入广大农村,且有蔓延之势。受其影响,一些思想空虚的农村青年盲目效法,结帮械斗,昼伏夜出,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社会治安,农民失却的安全感也抵消了正面宣传的积极效应。

针对这些情况,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采取相应对策,予以矫治: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升综合素质。在新的发展阶段,农村政工干部要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必须认真学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觉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特别是要抓住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有利契机,自觉用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武装自己、教育群众、指导工作,引导广大群众走出信仰危机和信任危机。积极营造情感互动、心灵共振的教育氛围,不断提升受教育者对正面宣传的认同度。

二、抓好队伍建设,形成共管格局。贴紧农村工作实际,加快构建党组织抓总、群团组织参与、健康群体协作的联建格局;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管理责任体系和效果评价体系,形成共管合力,实现同频共振。切实加强政工干部队伍建设,主动为他们开展工作搭设舞台。整合社会力量,发挥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用好农村中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因势利导地做好工作,解开一个“疙瘩”,松动一片“网”,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夯实社会基础。

三、重视基础建设,净化社会氛围。切实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使村级服务中心真正成为传播精神文明、提升农民素质的教育阵地。有效配置农村的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积极陶冶农民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组织开展健康有益、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思想教育活动,特别要注意把那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宣传活动组织好,寓教于乐,寓乐于教。按照“一手抓整治、一手抓建设”的要求,在出重拳打击非法出版物、切断农村“污染源”的同时。组织“先进文化进万家”,建好“农家书屋”、“文化中心”、“农民学校”等阵地,开展送文化下乡等活动,引导广大农民从健康的书刊中获取人生哲理、致富经验和生活乐趣。增强抵制腐朽颓废文化侵蚀的能力。

农村工作面临的问题篇2

关键词:检察职能;服务新农村;保障农民权益;社会综合治理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央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决策。检察机关作为社会管理部门之一,不仅要立足检察职能,保障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同时也要改革工作机制,积极参与社会管理,服务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

一、以“服务大局”为方向,确立检察机关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立足点

1、新农村建设的大局意义。随着社会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起落,体制的改革和变异,法治的深化和失范,农村不可避免的面临秩序的重建。而目前开展的新农村建设正以一种由上而下的变革,希望帮助农村和农民顺利度过这个转型的阶段。为明确改革的方向和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此表明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视和决心。

2、检察机关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立足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要求政法机关必须有服务大局的观念,这也决定了检察机关必须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检察机关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在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建设中有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检察机关必须牢牢把握发展这一时代主题,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发展大局。①

二、检察机关服务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中央推进新农村建设以来,各地检察院都积极参与其中,希望能凭借自身优势助力新农村发展。就笔者所在的湖州市吴兴区检察院而言,近三年来共派驻十三名年轻干部驻村挂职锻炼,一方面锻炼年轻干部在基层参与社会管理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也使检察机关得到更多基层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自身工作方式更好地服务基层。同时各县级党委政府纷纷组织科局级领导干部结对农村、驻村蹲点调研等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环境的提升,同时也宣传了检察职能,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由于检察机关参与新农村建设开始不久,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很多方面还在摸索,因此还存在一些问题。

1、服务新农村的切入点不明晰。检察机关是执法部门,主要以办理案件的形式进行法律监督,而新农村建设是行政部门主导开展的,如何将法律监督转化为对依法行政的监督,如何既立足检察职能进行法律监督,确保法律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得到正确实施,又能不越位辅助基层组织应对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问题,这是检察机关参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

2、服务新农村的机制不系统。目前,检察机关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形式比较单一,除了上面提到的将年轻干部下派基层挂职锻炼,党组成员与当地乡村结对共建,或是每年协助乡村进行若干次的环境整治,常常是固定思维、应对模式,这不仅使参与新农村建设事倍功半,也不能对症下药,解决农村和农民真正的需求。具体来说一是在政策的解读和执行上检察机关可能只注重解决农民反映的实际问题,而忽视从源头寻找解决办法;二是检察机关在查处和预防职务犯罪过程中往往是着重人,而没有在建议制度改革方面给予同等的重视;三是查处经济犯罪和关注农民失地后的价值重建、文化提升不能协调共进。

3、社会综合治理的重视度不够。“社会综合治理”笔者认为并不仅仅是简单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环境优美,关注的还应有更深层次的民众诉求、自我认同、乡村文化。当然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提升。那么检察机关在服务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是否已在坚实的基础上向更深层推进,却仍然是疑问。在这一点上检察机关往往存在化解社会矛盾的层次不深、打击涉农犯罪力度不够、构建乡村文化价值空缺等问题。

三、立足检察职能,创新服务新农村的工作机制

1、监督依法行政,促进基层组织管理方式改革。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必须依托于基层组织的管理,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与城市的融合,新环境下的农村对基层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农村传统下的自治因为牢固的利益模式又缺乏制度的约束而渐显弊端,检察机关就要在此过程中做好监督者的角色。

(1)监督基层组织以制度管理。管理效果的偏失往往是偏离了制度的轨道造成的,因此检察机关在争取乡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应致力于促进基层组织在重大事项上的制度决断,以保证制度的变革适应经济的发展。如可以辅助基层组织建立科学的民主决策制度,依法确定应由村两委委员、村民理财小组和全体村民决定的具体事项范围。

(2)监督基层组织权力的公开运行。权力运行的公开程度是评价是否依法行政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确保权力服务于人民而非凌驾于人民的关键。检察机关在结对共建过程中应重视村一级组织在财务、村务上的公开是否落实到位,将涉及村民利益和群众关心的重要事项公之于众,达到真正让村民能够监督的目的。

(3)确保农民诉求的渠道畅通。解决民众的诉求是基层组织管理中必要的组成部分,而对于经济发展中利益矛盾凸显的农村和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农民,做到有诉必应,有疑必答尤为重要。可以通过检察室或预防部门检察人员对基层组织工作者的培训,改变传统观念,明确堵而不疏只会升级民众与政府之间的不信任,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要深入乡村,及时发现关系农民利益的违法犯罪问题,减少申诉难的情况发生。

2、监督新农村建设,确保农民切实享受改革成果。新农村建设是中央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而提出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而笔者认为,农村和农民为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从这一角度讲,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的就是让农民融入社会,真正享受到改革的成果。

首先要引导新农村建设政策的执行方向。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是否能得到正确执行,直接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秩序的正常运行。检察机关作为社会稳定的维护者应引导基层组织把握建设新农村的政策和方向,使目标化为实效,使期望变为成果,使形式深入实质。乡村检察室可协助检察长与当地村委开展政策探讨和执行的讨论活动,以检察人员较高的政治和全局观念引导村委对政策的理解。新农村的建设不单单是改变农民的居住环境,更是价值与文化的建设。检察机关在向村委解读政策的同时,在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村俗民风的传承上更要提出高屋建瓴的建议,使农民在社会的变革中享受到物质的提升,更感受到社会认同的增强。

其次要加大职务犯罪惩防力度,切实保障农民权益。检察机关必须严厉打击基层组织人员在农村集体土地批租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收受贿赂的行为,深挖村干部勾结国土、建设等部门公务人员的渎职侵权类案件。

还要会同其他部门形成合力,如协同医疗、教育、金融部门落实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待遇,既要监督资金、政策的落实,更要防止此过程中职务犯罪的发生;跟踪重点工程的建设,重大项目的开展,与开发、主管单位建立联系制度,提供法律咨询、排解纠纷矛盾,及时发现可能涉及刑事犯罪的线索,予以铲除或追究。

3、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检察机关除了利用好司法机关传统的强制手段之外,还要增加对社会综合治理的关注。过分依赖权力之强制,不能创造和维持长期稳定的社会秩序。通过柔性的社会治理,借助于法律之治,当可收到更好的效果。②

(1)结合农村特点化解社会矛盾。由于农村仍然沿袭着传统的乡土社会,农民的生活劳作有着紧密型、熟识性、团体性的特点,因此,检察阶段在办理案件时应着重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涉及乡霸村霸的要联合公安、法院形成强压阵线,严厉打击、绝不手软;涉及邻里纠纷和家庭矛盾的,则在法律规定范围内调解矛盾,以相对不诉处理;因拆迁补偿过程中出现问题而发生的群体性上访事件,应分析原因,处罚借机滋事着,对有真正诉求者一般不以犯罪处理。

(2)加强农村的法制宣传和教育,提升农民法律素养。由于历史和物质条件的因素,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往往较低,法律的普及程度则更是微乎其微,这也是农村刑事案件频发的原因之一。检察机关在打击犯罪的同时应加强对农民的法制宣传,以农民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形式宣传法律知识,引导农村的干部群众增强法制意识、维权意思,促进干部自身监督、群众主动监督。

(3)发挥检察资源,提升农村的价值文化。改革的推进必然给农民带来传统与现实的冲突,需要精神文明的引导。检察机关作为党政机关的一部分,可以利用其资源优势,联系高等教育院校、科教文卫部门、艺术团体将文化、科技、艺术、卫生等送到农民身边,强化对新农村建设思想、政策的宣传,让农民了解新农村建设,强化对新时代农民价值、地位的宣扬,让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

注释:

农村工作面临的问题篇3

一、前言

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的改建,许多工业也逐渐搬向农村,这也就加大了农村用电的压力。目前我国农村最为严重的就是临时用电问题,许多农民根本就没有安全用电的意识。虽然农村电力设施都已经投产使用,但是农民对于农作物灌溉或者一些大型机械临时用电还是没有提高重视,只是采用传统的用电方式,其中最为普遍的就是挂钩用电方式,这种用电方式本身安全系数极低,对用电人员和周围农民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性。近些年我国供电企业开始逐步加大在农村用电管理上的改革制度,采取了多项解决措施,进一步确保农村临时用电的安全性。

二、农村临时用电存在的问题

(一)在我国农村由于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导致很多农村都没有接受过文化教育,这也就造成了许多农村没有一个安全用电的思想认识。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作物生产需要灌溉用电,据统计由于我国农村灌溉问题导致的用电伤亡概率居高不下,尤其是这个概率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随之改变。在灌溉期和排涝期尤其严重。

(二)随着农村乱接乱挂现象的日益严重,很多农村都觉得窃电是一件极其平常的事情。首先临时用电要去电力部门办理相关手续比较复杂,其次等待农电工来进行接电时间过长就会耽误农业生产,这就导致了很多农民都选择了挂钩窃电的方式来应付临时用电,这不仅会对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造成影响,而且挂钩窃电等方式极其不安全,不仅对农村自身安全造成威胁,还容易造成大规模的电网线路短路瘫痪。

三、造成农村临时用电不规范的原因

(一)没有明确农村临时用电规定

在传统用电规定中将t接点作为产权分界点,通过这种方式来明确电力设施责任问题。但是在“两改一同价”和“四到户”政策实行后,供电部门对于农村电网进行了改造,现在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电表,这样就不存在了责任问题,每家都不愿意承担电表数据意外的电力费用。

(二)农民规范用电意识淡薄

在农村临时用电过程中虽然电力部门作出了相关规定,农民要先向电力部分申报,然后由电力部门进行审批,安排专业人员进行接电,在这个临时用电过程中显然很多农村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只是临时用电,即使采用窃电的方式也不会被人发现,即使被人发现也只不过是补偿所窃电费,没有严厉的相关管理制度,这样就不能给不法分子沉痛的教训。

(三)季节性临时用电管理难度较大

对于电力企业发展过快,人员配置明显不足的状况也逐渐显露出来,在农村季节性抗洪抗旱来临时,各地电力部门的工作人员都应接不暇,对于农村临时用电无可奈何,既要满足农村的抗洪抗旱的要求,也要严格监督农村规范安全用电。往往很多农民为了缓解一时压力都会选择挂钩用电,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安全性,但是却是解了燃眉之急。由于窃电现象普遍这也就对电力企业工作人员的用电统计造成了极大干扰,很多电费都成为死账,无从算起。

四、加强农村临时用电的规范化管理措施

(一)健全电网的三级保护措施

首先在农村临时用电高峰期来临之前电力企业要安排专业的电力人员对于台区内的所有电力设备进行全面的检查,要对电网运行参数做出比较,看是否存在明显变化,同时还要对电网安装过敏装置,这样在电流过大时就会自动跳闸,电力人员也可以从中进行检查;其次电力部门要注重用电计量装置的灵敏性检查,如果在通电前没有发生异常,那么各台区农电工要密切关注计量装置的数值,在波动较大时要选择将隔离开关关断,然后寻求专业电力人员的修理;最后在对临时用电装置进行选购时要尽量从正规厂家采购,对临时用电装置的型号、质量要进行严格检查,杜绝残次品的流入,在临时用电前要对临时用电装置进行机敏测试,确保没事后才能投入使用。

(二)做好产权和责任的划分

无论是电力企业选购临时用电装置还是农民自己选购临时用电装置,电力人员在安装前都要对临时用电装置进行仔细检查,在检查合格后如果临时用电装置以后出现质量问题那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对于临时用电装置的安装要严格遵守国家标准安全距离,不能私自做出任何变动;同时电力人员要对该台区内的所有临时用电装置进行统一编号检查,做好运行前各项数据的准备工作;在临时用电装置运行后如果有地区发生故障,电力人员要保证在24小时内出勤;对于农民临时用电的申报要严格审查,出现不合格的要及时处理,不得虚报瞒报;在临时用电高峰期电力部门要组建巡逻小队对其所管台区进行检查,发现非法窃电问题或者乱接乱拉等问题要严肃处理。

(三)加强农电工的安全管理工作

1.加强农村安全用电的宣传工作

对于农村临时用电,电力部门要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安全用电宣传工作,要对农电工做好安全用电培训工作,鼓励农电工深入群众,做好安全用电的带头作用,宣传临时用电的相关知识,从思想意识上让农民群众提高临时用电的重视。

2.明确责任,分类消缺

对于电力企业和台区电工之间要明确责任,签订安全用电保证书,确保农电工的高度责任感。对于电力工作人员要及时对电网线路进行检查,发现危险因素要及时上报并处理,在发生紧急电力事故时可以采用先行紧急处理,事后再补办手续的政策,要从多方面确保农村临时用电的规范化管理。

参考文献

[1]《农电安全文件汇编(二)》,安徽省电力公司出版,2002.

农村工作面临的问题篇4

>>农村金融发展现实问题的探讨中国3G面临的现实问题电子商务面临的现实问题尊严的现实问题谈房屋赠与公证的审查与面临的现实问题高校学生工作者面临的现实问题:角色观的建构我国财政信息公开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大学生网络创业面临的现实问题及其发展趋势高校党校廉政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及其对策非公企业工会经审工作面临的现实问题及对策初中体育教学面临的现实问题与解决之道论新时期群众路线面临的现实问题及对策刍议水利档案管理面临的现实问题与变革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及相关对策伤残军人面临的困境及现实问题网络信息安全面临的现实问题及其应对策略我国农村养老方式的选择问题探讨大学生创业面临三大现实问题资助帮扶贫困家庭学生的现实问题及其对策思考浅析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问题及对策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10〕国家统计局.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

〔11〕国家统计局.2012年国家统计年鉴〔R〕.

〔12〕周星.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困境及对策〔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0,(12).

〔13〕郭金丰,和丕禅.城市化对农村养老保障的影响分析〔J〕.商业研究,2004,(02).

〔14〕鄢木秀.农村空巢家庭的养老危机及其化解〔J〕.凯里学院学报,2008,(02).

〔15〕马淑青,谭洋.老龄化趋势下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问题〔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08).

〔16〕李华红.转型期欠发达地区农村家庭养老问题研究——基于人口流动的视角〔J〕.经济与管理,2008,(10).

农村工作面临的问题篇5

2007年8月17日至8月23日,《贫困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以云南临沧市为个案》课题组针对贫困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深入临沧市临翔区章驮乡、邦买乡、南美乡,耿马县贺派乡、四排山乡、允捧乡和沧源县勐来乡、勐角乡、勐董镇等地进行了实地调查,采用与当地教育行政领导座谈、教师集体座谈、深度访谈、查阅相关原始资料、文献资料及问卷调查等方式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其中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09份,问卷有效率为86.3%。

一、贫困农村地区教师流动现状

教师流动按性质和影响可分为合理流动和不合理流动,合理流动应该是双向流动。近年来贫困地区农村教师的大量流出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遇到的突出问题之一,这种不合理流动直接影响了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

1.教师流动数量大

近年来,临沧市专任教师的总体数量在不断增加。2005年临沧市专任教师数为19417人,2007年增加到19921人。①然而,随着教师人数的不断增加,教师队伍不稳定的状况也日渐突出。近五年来,临沧市教师流动人数总计3998人,其中村向村(2183人)、村向乡(787人)、乡向县(681人)流动人次较多;各级各类学校中,小学阶段教师流动人数最多(3305人)。②

2.教师流动存在地域差异

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所在学校,教师流动基本属于合理双向流动。“流出”与“流入”教师数量大致相当,教师队伍基本稳定。甚至有的地区或学校教师“流入”多,“流出”少,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近五年来,临翔区“流入”教师151人,“流出”教师仅有23人。

山区或半坝区所在学校,教师流动属于不合理单向流动。教师“流出”多,“流入”少,教师数量不足且质量不高。近五年耿马县四排山乡中心校“流出”教师80人,“流入”教师只有40人。教师不合理的单向流动导致了农村学校骨干教师大量流失,而“流入”教师多为年龄大、知识结构老化的教师。如2007年,沧源县勐来乡中心校“流出”教师3人,“流入”教师17人,其中16位教师年龄均在46岁以上。

贫困地区农村教师逐渐形成这样一条流动路线:山头校点山区半坝区坝区城区。这种不合理的单向流动,不仅加剧了农村教师数量不足的困境,更阻碍了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

3.教师流动方式多样化

(1)竞聘。2005年,临沧市开始了新一轮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推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在临沧市范围内每学年进行一次公开考试,所有在岗教师均可参加,在校期间教学成绩突出且考核结果优秀的教师将调往经济条件比较发达的城区或坝区。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通过竞聘进行调动的农村教师数量可观。如耿马县四排山乡中心校,2005年到2006年共有47名教师通过竞聘流向了城区和坝区。可见,竞聘已经成为临沧市农村教师流动的主要途径。

(2)考公务员。相比较竞聘而言,公务员考试名额有限且难度较大,因此,通过公务员考试流动的教师数量,远远少于通过竞聘流出的教师数量。如勐董镇近两年来共有20名教师通过考公务员这一途径离开了教师队伍。

(3)申请调走。访谈中有教师谈到:“临沧市乡镇政府不引进人才,各个部门都调动教师,造成大量农村教师改行。”2005年到2007年勐董镇有11名教师调到事业单位;南美乡有2人调到市、区事业单位。申请调到县、市一级的事业单位任职是农村教师流动的又一方式。

二、贫困农村地区教师不合理流动的原因探析

1.农村教师工资低、福利差

问卷调查显示,临沧市88.99%的农村教师的月工资水平在1000至2000元之间。目前,临沧市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是按时发放的。根据临沧市教育局提供的《临沧市教师队伍基本情况统计表》显示,2007年临沧市教师的月平均工资为1842元,无其他福利待遇。③在访谈中,很多农村教师也反映:“农村教师只有基本工资,没有任何福利和津贴。”城区教师的各种补贴、福利等工资以外的收入往往高于其工资水平,总体收入是农村教师的几倍,因此,城乡收入的差异是农村教师参加竞聘、公务员考试或申请调走以实现向上流动的直接原因。

2.农村教师工作压力大

问卷调查显示,86.1%的农村教师认为现在的工作压力很大或较大。

(1)岗位竞聘导致教师压力与日递增。学校每学年都要进行的教师岗位竞聘是农村教师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在访谈中笔者获悉:对于教师岗位竞聘,多数教师认为其有利有弊,利的方面是能够促进教师自身业务的提高,弊的方面是由于农村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提高教学质量,致使教师压力过大,没有安全感。

(2)农村教师工作负担过重。近年来随着部分校点的撤并,农村教师不仅要承担每周的教学工作,还要照顾学生的起居饮食。如南京凹小学有位教师反映:“教师要管(学生的)学习、生活。从早到晚上课,每星期课时数在25节以上,还不包括早、晚自习,还要负责学生的吃、住、安全,承担着学生的‘医食住学’,教师比较辛苦。”

3.农村教育环境不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及其子女的发展

农村教师工作地点多在半坝区或山区,工作环境差,办学条件艰苦,信息较为闭塞。学校不具备教师专业发展的硬件配备,无法满足教师的自身发展。问卷调查显示,各个学校拥有的教育类杂志数量不等,74.4%的学校拥有教育类杂志的种类在三种以下;教师提出进修和学习的机会时,只有23%的教师能够获得支持。在访谈中,有教师提到:“当地居民都不愿意待在本地,千方百计想到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教师群体中这种现象更为严重。”另外,农村教师同时也是家长,他们也想为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而农村地区并不具备这样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

4.农村教师居住环境恶劣

住房问题是农村教师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之一。在调研中我们看到,有的农村学校根本没有教师宿舍,有的教师宿舍是由危房改造而成的,有的教师宿舍是由当地的粮管所改造而成的,教师居住环境十分恶劣。有的学校由于缺乏教师宿舍,学校只好安排两至三位教师住在不足十平方米的宿舍里。访谈中有的教师抱怨道:“城区教师可以在城里买房,而农村教师却连学校宿舍都没有。”可见,没有住房或住房太小也是导致农村教师流动的主要因素。

三、关于贫困农村地区教师流动的对策

1.各级政府加大投入

当前,尽管很多农村地区不断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但是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矛盾突出,对贫困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严重不足,这成为制约贫困农村地区教育发展的瓶颈。

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和农村学校的资金投入,建立和规范中央及省级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的转移支付制度,实行中央、省、县三级政府分担办学经费的经费投入体制,对于贫困农村地区而言,应由中央和省级政府分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

各级政府应着力解决农村教师的住房问题和看病难问题,使教师能够安居乐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28条第2款规定:“县、乡两级人民政府应当为农村中小学教师解决住房提供方便。”政府部门应当改革学校的住房制度、教师保障制度,解决好农村教师的就医、保险和养老等问题。

2.各级行政部门适当倾斜政策

教育公平的首要特征是起点公平,政府和各级行政部门要保证所有城乡学校具有一定数量的优秀教师、硬件设施、工资水平等。针对农村教师而言,工资水平应在同一范围内有所区别,依次形成这样的工资水平:边远山区或校点――较边远山区――半坝区或公路沿线学校――乡镇中心校――城郊学校――城区学校,特别要对边远山区和校点教师的工资进行适当倾斜。各级行政部门要制定相应政策,对农村教师给予一定的补贴和福利;提高农村教师晋级、评优的人数比例等,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倾斜,解决农村教师不合理的单向流动的困境。

3.完善教师流动制度

目前,各地实行教师聘任制。临沧地区自综合改革以来一直实行岗位竞聘制,这些制度不仅没有改变农村教师不稳定的现状,甚至还加剧了农村地区骨干教师的流失。因此,政府和各级行政部门在制定教师调动政策时,应既尊重教师的个人选择和市场化的现实,也应利于农村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制定合理的教师流动制度,使农村教师流动有法可依,促进农村教师合理的双向流动。

在教师流动制度的建设上,可以借鉴日本“定期交流制”的经验。日本公立基础教育学校教师“定期流动制”始于二战后初期,全国公立基础教育学校教师平均每六年流动一次,多数县的中小学校长每三至五年就要换一所学校。日本中小学教师定期流动制度已实行40多年,这为提高教师素质和工作热情、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均衡学校之间的发展水平等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为日本实现基础教育的公平性,稳定教育质量,提高教师素质,以及改善事实上存在的薄弱校状况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

4.适当增加教师编制

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农村学校数量多、规模小、校点分散,尽管集中办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教师数量不足的困境,但是住校生的增加也加大了农村教师的工作量。因此,农村教师的配置标准应该高于城市,这样更能符合实际需要。政府应适当增加农村教师的编制,不仅可以进一步解决农村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的问题,也可以减轻农村教师的工作压力,使他们有时间和精力去实现个人发展。[2]

注释:

①②③数据来源于临沧市教育局提供的《临沧市教师队伍基本情况统计表》(2007年8月17日)。

参考文献:

[1]李士安.实现区域城乡中小学教师双向流动的困难与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6).

农村工作面临的问题篇6

关键词:农村经济;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9-0122-01

多年来,在党和国家及各级组织高度重视关怀下,在各级审计工作者恪尽职守、不断探索、辛勤努力下,农村审计工作得到了不断发展。审计手段不断创新,审计方法不断改变,审计格局不断提升,为全面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维护农村经济秩序,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但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面对快速发展的农村新形式,农村审计工作面临着新环境、新问题、新格局。如何破解审计新课题,探索新途径,解决新问题,把新时期农村审计工作推向一个新高度是我们农经审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就如何解决具体问题,结合我县实际进行探讨和浅析。

1目前农村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淡薄,缺乏创新理念。农村税费改革后,特别是实行村财乡管、“三资”制度以后,部分审计工作者认为,形势变了,管理制度落实了,农村审计工作可以放松了,甚至认为可有可无了;

(2)方法陈旧,缺乏创新模式。面对新形势新特点,人们在审计方法上仍然停留在老问题、老方法、老模式上,工作方式陈旧,工作方法简单,审计工作抓不到重点,使审计流于形式;

(3)因循守旧,缺乏突破意识。部分地方在新的条件下,对复杂的农经形势和农村工作,因循守旧,畏难情绪上升,对热点难点问题缺乏应有认识和审计对策,审计工作打不开新局面;

(4)视野狭窄,缺乏创新手段。在农村重大惠农政策不断出台,各种重大涉农政策不断推出之后,审计工作面临新局面,部分同志视野狭窄,观念陈旧,对新形势、新特点,拿不出新办法,新手段,使审计工作严重滞后;

(5)队伍老化,缺乏创新活力。由于多种客观原因,农经队伍特别审计队伍出现了人才断档、比例失调、队伍老化问题,农村审计队伍缺乏应有活力。

2解决农村审计问题的几个途径

结合东丰县实际,就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我个人认为应重点抓住如下五个途径:

(1)抓起点,常态工作不放松。县级农经工作必须始终把农村审计工作列为重点,纳入日程,周密规划,狠抓落实。东丰县资产局多年来始终针对东丰实际坚持严格的制度审计,规范流程,严把关口,坚持从源头抓起,把住收支关,堵死账外洞,管住“当家人”,健全责任制,乡镇财务全面纳入了法制化轨道。14个乡镇229个行政村,全面实现了“三资”崭新工作模式,为创新农村审计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2)抓重点,关键问题不放过。把农村现有集体资产、资源、资金看住、管好,让农民群众满意放心,这是农村审计工作的出发点,更是落脚点,东丰县抓住这一核心问题不放松,凡是涉农工作一步不差,凡是涉农利益一步不让,凡是惠农大事一个不丢。对高速占地,涉农拆迁、征地补偿、惠农奖补等重点领域,即时展开重点审计、跟踪审计、全面审计。2012年先后对10个乡镇160个村进行了重点审计和专项审计,处理不合理支出,纠正违规项目,依法处理了责任人。

(3)抓难点,坚守阵地不退缩。村级转移支付资金,“三资”各种惠农资金能否按时足额到位,一直是农村工作中广大干部群众高度关注的热点和难点。东丰县始终把审计锋芒定在这个热点难点上,多年来对全县14个乡镇229个村定期进行拉网式审计,落实政策,查处问题,保驾护航收到了良好效果,使审计工作模式取得了全新突破。

(4)抓焦点,在创新中求实效。农村中干部换届选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普九”化债,农业种植业保险涉农问题是农民群众最关心关注的焦点问题,审计工作能否在观念上有新突破,手段上有新创新,模式上有新举措,把这些焦点问题查实理清,让群众放心,让村民满意,这是个焦点中的焦点问题。几年来,东丰县始终迎难而上,抓焦点、破难点、审重点,先后对全县进行专项审计、离任审计,使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全县得到及时、准确到位实施。

农村工作面临的问题篇7

1.强化组织领导,科学组织新农村建设

全市上下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全市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成立了组织领导机构,制定了领导包村制度,每名副县级以上领导包保一个乡镇(街),每名乡局级以上干部包保一个村,落实了70个帮扶部门,抽调了得力干部任驻村指导员,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在帮扶部门的支持下,特别是全省“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实施以来,临江市又重新制定了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村镇布局及产业规划、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出台了更加优惠的政策。五年来,市委、市政府采取措施在公共设施、交通、安全饮水、医疗卫生和教育等方面重点向农村倾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创历史最高。全市新农村建设累计投入资金26.8亿元,本级财政投入和向上争取协调了近5亿元资金,全市新农村建设公路建设累计投资1.8亿元,总里程208公里;累计投资4200元,彻底解决了全市农村安全饮用水问题,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群众行路难、就医难、饮水难、文体生活匮乏等民生问题。

2.统筹城乡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全面改善

临江市把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作为工作的落脚点,优先从农民最迫切需要的各类小型农田设施、道路、电力、给排水、改厕、燃料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入手,通过整合领导力量、社会资源、社会投入,拓宽了各种要素流向农村的渠道。

农村泥草房改造安居工程启动实施以来,临江市比照朝鲜边境村的特点,在省军区等帮扶部门的支持下,争取了边境泥草房两年4246户的特殊政策,即一般户补助标准1.2万元,困难户补助标准1.8万元。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首先按照一村一个特点进行了重新规划布局,对沿边境线的25个村屯住房实施整村推进,其中,四道沟镇四道沟村集中新建200户,苇沙河镇苇沙河村集中新建100户。其次,将规模较小、交通不便、没有发展前景的屯并入中心镇和村新建,发挥中心村镇的带动作用,在地址的选择上,优先考虑地质结构合理,交通便捷,土壤肥沃,适合农民生产发展的区域,同时,科学规划水、电、路、文化广场等配套设施,新建的房屋全部设室内卫生间,安装太阳能热水器。除改造旧房、危房、泥草房外,对一些外表不美观、不节能的房屋采取统一着面、统一换瓦,并将危房、厕所、圈舍等统一进行改造,老百姓形象的比喻为“新建的房屋戴上帽,改造的房屋套上套”。通过四年的改造,全市共改造泥草房8686户,其中边境可视范围内改造4330户,占边境农户的半数以上,通过实施泥草房改造这一民生工程,彻底改变了农村人居环境,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

在实施泥草房改造的同时,临江市始终做到环境整治与基础设施建设同步,乡风文明与物质文明同步,以沿公路、沿江、沿旅游线的村为重点带动其他村屯全面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解决农村卫生脏、乱、差问题。五年来,共栽植绿化树12万株,种花种草面积24万平方米,修建排水边沟共计7.5万延长米,村内硬覆盖25万平方米,建标准厕所1400个,标准玉米仓700个,清理垃圾5.5万立方米,新设垃圾箱540个。边境沿线所有村屯都建设了休闲文化广场,设置了具有当地民俗特点的村标。为彻底改变农村面貌,临江市建立了日常管理和维护的长效机制,加强了农村专业卫生队伍建设,并结合村规民约,建立健全了村屯环境管理和维护制度,从公益性岗位上拿出位置,确保重点村至少有一名保洁员,解决了农村保洁员队伍长期以来无着落的问题,并通过长效机制的建立,确保了扫得净、看得住、管得好、有成效、不反弹。通过几年的努力,全市农村环境明显改善,基本达到了干净、村绿、路畅、有序的目标。

3.立足山区特点,全面开展产业结构调整

临江市位于东部山区,虽然耕地面积少,但沿鸭绿江特殊的气候区提供了十分丰富的可开发利用资源。围绕农民增收这一主题,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开发有效资源,培育主导产业,兴办龙头企业,在有效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农民人均收入的同时,也加快了现代农业建设和城镇化步伐。在具体的组织实施中,一是推进山区农民从传统型的种、养结构,加快向效益型的种、养结构转变;二是采取相应措施,做好整体规划,推进由零星种养,分散经营,加快向沟系一品、区域一业的转变;三是既抓好种植、养殖,又抓好加工、转化,推进由原料输出为主,加快向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转变;四是进一步改变领导方式,构建利益机制,推进由行政组织、硬性要求,加快向收益驱动、系列服务的转变。

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注重发展适合临江市地域特点的特色产业,重点发展参、蛙、菌、药、菜、林下经济、木材加工业、长白山特种牧业、鸭绿江渔业养殖及休闲观光农业,引导山区农民摆脱“唯粮是农”的思想束缚,实现单一经营向多元经营转变。进一步把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全面谋划了种植业调整的产业带,沿江重点打造以葡萄、五味子、黄烟等为主的绿色产业长廊,同时扩大以桦树、六道沟等乡镇高寒山区人参、高山红景天等中药材的种植面积;扩大以花山、闹枝、蚂蚁河等乡镇为主的半高寒山区甜玉米、绿色食品的种植面积;扩大以桦树、蚂蚁河等乡镇为主的特色养殖业发展规模;扩大以城郊为主的蔬菜种植面积。生产基地是主导产业的基础,又是龙头企业的依托,树起一个龙头,就会带起一片基地,形成一个产业,激活一片经济,富裕一方百姓。截止到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77户,从业人员超过2.5万人。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22户,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9户,白山市级龙头企业8户,涉及中药材、木材、葡萄、玉米、畜产品加工等行业。这些龙头企业已成为临江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生力军,积极发挥着主体示范带动作用,共解决了全市1.2万人的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8000余万元。同时通过加大扶持力度,优化发展环境,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培育开发知名品牌,狠抓绿色食品开发,建立标准化基地,发展特色养殖等方式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使绝大多数农村富余劳动力在本市就地安置,切实增加了农民收入,为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强力支撑作用。

4.培育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临江市重点开展了“五大教育”:一是巩固农村义务教育。全市累计投资1.53亿元,新建、改造校舍13.1万平方米,改善了农村办学条件,提高了教育质量;二是加大农村劳动力技能教育。实施“阳光工程”,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抓实,全市累计培训1.8万人,并建设了高标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三是开展文化教育。全市共建设了5个乡镇文化站、60个农家书屋和15个农村文化大院,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四是开展法律教育。引导农民学习法律、运用法律,使农民真正成为学法、知法、懂法、遵纪守法的新型农民;五是开展好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激发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热情,教育农民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引导广大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到目前,全市共有7个科技示范乡镇,55个科技示范村,463个科技示范户,1350名农民技术员。通过开展“五大教育”和“清洁示范户”、“感动临江魅力人物”、“文明家庭”、“文明守法户”等一系列乡风文明活动,提高了全市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能力,营造出“人人讲礼仪,处处见文明”的社会环境。

农村工作面临的问题篇8

关键词:和谐社会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策略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关爱留守儿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人们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和谐社会的话题之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问题,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问题。

一、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从本质上说,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必须能够促进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积极解决人民群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巨大,多达2000多万人,并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促进社会和谐,必须抓住农村稳定这个大局,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农民安居乐业,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1]因此,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已经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

解决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一项长期任务。作为党和政府重视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的直接体现,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已经被列入政府工作目标。[2]留守儿童是农民的希望,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亿万农民工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农村的稳定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关系到能否顺利实现我党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多数留守儿童父母为了增加家庭收入,储备子女学费,使孩子能够享受到较好的学校教育而外出务工,忽视了对孩子的关爱、指导和教育,使孩子在学校、社会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下,思想、道德、心理、学习等诸多方面出现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1.农村留守的儿童政治思想观念模糊不清。

由于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多数农村留守儿童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政治思想观念淡薄,对人生价值、奋斗目标没有清楚的认识。由于受父母对金钱过分追求的影响,他们的思想观念功利化、庸俗化,注重金钱的价值,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过多地追求物质享受和个人愿望的满足。

2.农村留守儿童道德素质不高。

农村留守儿童属于未成年人,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容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经不起外界不良事物的诱惑,道德素质和品德修养缺乏正确的引导。留守儿童意志薄弱,在受人欺负或歧视时,往往会退缩或攻击,打架斗殴的事情时有发生,容易导致冲动行为,严重时会形成犯罪。湖南团省委对湖南省未成年人犯罪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18岁以下未成年罪犯中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占40%,而在16岁以下的未成年罪犯中,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高达50%。[3]

3.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的缺失,导致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多数留守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缺乏安全感,沉默寡言,情绪不稳定,容易引起焦虑和紧张,形成孤僻、自卑的心理,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交流的主动性,在学校较少与同学交往,在教师面前拘谨不安,不愿意沟通,在社会上更是不愿意与陌生人接触。此外,留守儿童普遍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喜欢背道而驰,对监护人和教师的教育容易产生对抗情绪。他们对许多美好的事物产生怀疑,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充满不信任,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加剧了他们的逆反行为。

4.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状况令人担忧。

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带来的后果之一是适龄儿童的在校率降低,学习成绩不理想。四川省妇联调查表明,2005年四川省初中阶段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在初中辍学学生中,留守学生所占比例较高。成绩中等偏下和较差的占60.4%(眉山市),91%(遂宁市),成绩优良的只有6%(遂宁市)。[4]农村留守儿童大多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部分老人文化水平不高,有的甚至根本不认识字,无法给予留守儿童学习上的帮助,难以承担起学习方面的监护责任。一些监护人认为孩子的学习是学校的责任,对孩子学习关心较少,把儿童的教育责任完全推给学校,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的联系断裂,致使部分留守儿童成绩偏低。

三、和谐社会视野下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策略

大量的农民外出务工为城市各行业提供了充足而廉价的劳动力,促进了城市建设和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巨大贡献。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问题,切实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对于提高全民素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意义重大。

1.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留守儿童的住宿和学习条件。

由于农村学校财力不足,教师编制、专业和年龄结构等的限制,大量留守儿童在家或校外住宿,带来教育、学习、生活、安全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增设学校生活教师的编制,改善农村学校的学习和住宿条件。现阶段,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一种良好的探索模式。在政府的财政扶持下,农村学校应努力改善学生寄宿条件,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为留守儿童提供比较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以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

2.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减少外出务工人员数量。

大量农村留守儿童出现问题的根源在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生活贫困。全国政协常委、四川省政协副主席吴正德建议,政府要将农村劳动力就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改善小城镇的投资环境。因地制宜地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现代农业园区,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村就业机会,使部分农民能在本乡或本县打工,缩短务工农民回家周期。加强农村吸引外资力度,从政策上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尽量减少留守儿童。[5]因此,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培养农村人才,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是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主要途径。

3.消除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制度格局,减少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壁垒。

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使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难以享受与城市儿童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给农民工子女在打工地入学带来多重障碍,因此,改革户籍制度,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有序流动,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所在。[6]一方面鼓励城市学校接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另一方面应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在农民工集中地建造民工子弟学校,以帮助进城务工人员解决其子女接受教育的问题。

4.倡导农村家庭教育,创造温馨的家庭环境。

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转变思想观念,不仅从思想上更要从行动上切实担负起对孩子的监护责任,增强教育意识,改善关爱方式,给孩子更多的亲情,从心理、生活和教育等方面给予其更多的关爱;注重培养孩子自我教育的能力,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等方面,[7]使其逐步形成独立学习和生活的能力;合理选择临时监护人并明确临时监护人的责任,尽可能选择文化素质较高、家庭结构完整的家庭,为孩子选择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使其得到更多的家庭温暖。

5.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多方关爱留守儿童。

社会各界要整合农村所有教育资源,广泛发动各种力量,营造有利于留守儿童教育的社会氛围,形成关爱留守儿童的强大网络。各级党委、政府应当成立以共青团、妇联、关工委、公安等部门为主要成员单位的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有关部门的工作;农村学校要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职责,建设优雅的校园和学校周边环境,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弘扬教师的高尚师德,更多地关注留守儿童,尊重和信任他们,及时解决他们学习和生活上的难题;建立社区专门服务机构,动员社会力量,组建关爱留守儿童队伍,全面了解和掌握每一位留守儿童的详细情况,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关爱活动;创办农村留守儿童指导服务机构,通过各种渠道,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对临时监护人进行指导和培训。据中国妇女报报道,由于河南省妇联在全省的大力推动,到2007年1月河南全省已创办农村“四老”(即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家长学校2930多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中心570多个,提高了临时监护人的文化素质和教育能力。此外,发动社会上的“五老”人员(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参加关心下代工作,因为他们重视关心下一代工作,对整个社会有特殊的号召力,对青少年有较强的说服力和吸引力。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和谐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从法律上、制度上把留守儿童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大幅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减少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数量;依靠国家和政府、学校和教师、儿童父母和亲属,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08.10.13.

[2]汪明.如何让农民工子女就学路更畅通?[n].中国教育报,2007.4.7.

[3]徐献红.和谐新农村建设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探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12).

[4]高培文.和谐社会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12).

[5]翟帆,赵秀红.让农村孩子也拥有花样年华[n].中国教育报,2007.3.12.

农村工作面临的问题篇9

我省作为农业大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不言而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始后,全省各部门在省委和省政府的领导下,帮助基层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和生产生活实际问题,形成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合力,且初步建立起符合时展和实际需要的新的村镇规划体系,为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从农村本身来看,还存在着许多制约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社会因素,它所带来和面临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如不及时有效地解决,新农村建设和发展将受到严重的干扰和影响。

一、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

1,农村快速发展的要求与公共事业举步维艰的矛盾。公共产品的供给是衡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实现程度的主要标志。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行,当前我省农村村级公益事业存在的突出问题也逐渐显现。如农田水利设施老化严重,经久失修,不能满足当前农业生产的需要。又如农村教育、卫生等问题因村级经济薄弱,很难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对五保户、贫困户、伤残军人的几项开支来源无法保障。另外,有些地方像修路、架桥和植树造林以及学校维护等基础设施也由于没有经费而陷入停滞状态。农村公共产品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其有效供给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如果不妥善解决好这个问题,必然会严重制约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2,新型农村政府体制要求与基层政权管理效能弱化的矛盾。全面取消农业税,客观上提出了按照现代国家建设的要求,在农村基层构建适合市场经济,特别是现代社会要求的行政管理体制,即建立公共服务型的现代农村政府。这必然使现有的乡镇管理体制、乡镇工作方式、乡镇发展方式和乡镇工作重心等都面临着转型的严峻挑战。转型以后,乡镇政府主要应承担四项职能:承担发展公益事业,控制人口增长的职能;承担为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服务的若干职能;承担辖区内行政治安管理、维护社会秩序的职能;承担有限的交通、通讯、教育、文体、社保等服务职能。但实际情况是,免税以后,尽管确定了今后乡镇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但以乡镇政府为中心的基层政府行为工作缺位、错位和越位的现象依然比较突出。这种“迷失”现状对全省新农村建设极为不利。

3,基层管理职能的变化与乡镇干部职能转化滞后的矛盾。过去我们的乡村干部的工作方式是以管理为主,主要的精力用于收取农业税等等,而今农业税全部免征,乡村两级的行政管理职能明显发生变化,尤其是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不断深化,农村工作格局进行了很大的调整。作为直接面向农民的一级政府,其工作的职责和方式也要由管理向服务转变,即干部的主要精力应该投入到服务型方面去。过去乡镇对农民是管理,强调为民作主,现在强调以民为本,干部要为农民服务。过去干部对农民居高临下,现在强调相互平等。但现在一些乡镇干部的职能转换却相对滞后,无法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尽快使乡镇干部树立丰富农民的工作理念已成当务之急。

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与以土地为基础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矛盾。从我们的调查来看,当前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广大农村依然存在着社会保障的层次低、范围小,社会保障的基金基数小,使用的范围也比较有限、覆盖面窄的问题。第二,农村的社会保障主要以养老、医疗为重点,农村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功能还相对弱化,农村基层低保工作力量薄弱,难以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第三,管理分散。如对现有农村的养老政策落实不到位,农民对合作医疗制度缺乏深入的了解,定点机构管理不严,报销机制不合理等等。第四,社会保障的立法滞后,使广大农村社会保障缺乏有力的法律法规支撑,极易形成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局面。

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路径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既包括经济全面发展,又包括农民收入较快增加;既包括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又包括公共事业不断进步等等。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应该从眼下问题着手解决:

1,积极稳步推进乡村新政建设。加快推进以乡镇机构改革为主的行政体制改革,是建设新农村的组织机构保障。转变农村基层政府职能,真正实现政府的服务性特征,要引导乡镇干部适应改革需要,逐步调整工作态度和方法,由“权利型”向“服务型”转变,从根本上促进乡政府职能由“官本位”向“民本位”转化,使基层政权的工作重点逐步转到行政管理和发展农村公益事业上来。要不断完善政府的绩效评估体制,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上级评估与百姓评估相结合。还要逐步发展农村的各类民间组织,如专业经济协会、志愿者服务组织和文化活动协会等,旨在通过这些组织帮助政府承担一部分职能,以减少政府开支,促进乡镇政府逐步提高工作效率。

2,重构农村公益事业供给机制。农村公共产品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其有效供给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要努力实现多元化投资机制,辅之于市场化的手段,实现政府、民营组织、个人等多元合作的供给网络,广泛吸引企业和民营资本进入农村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逐步拓宽筹资渠道,鼓励社会力量在提供农村公共物品方面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要加快农村政治体制创新步伐,切实实施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建立公共产品的需求表达机制和决策监督机制,增加农村公共资源使用的透明度。要鼓励各村级组织加强对外联系,积极争取友好单位的帮助与支持,进行公益事业建设。对范围较大的农村公共物品的供应要建立专家咨询制度。

农村工作面临的问题篇10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困境原因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2-100-02

1995年,江苏省率先开始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截至2008年2月底,全国共有28个省市区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其中17个省市区启动了村村有大学生村官计划。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等部门又提出了“十万大学生村官计划”,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五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自2008年3月全面启动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以来,共有130多万名高校毕业生自愿报名应聘,各地共选聘15.9万名大学生“村官”,加上2008年以前部分省区市自行选聘的,目前共有20万名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一线干事创业。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基层工作以后,充分利用自己的所学和特长,积极为建设农村、服务农民、发展农业作出贡献,同时自身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据统计,目前大学生“村官”进入村“两委”班子的占24.1%,其中担任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负责人的占12.3%;有创业项目的19527人,其中独立创业的5916人,合作创业的13611人。

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至今,在推动农村建设和发展方面做出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大学生村官也遇到了许多困难,一些地方出现了大学生村官流失,有的省份在村(社区)工作大学生流失率就高达70%以上。本文就大学生村官面临的困境及其解决进行粗浅的探讨,以期对正在推行的大学生村官计划有所裨益。

一、大学生村官面临的几大困境

大学生村官是指近年来由政府部门正式发文、筛选的专科以上学历应届或往届毕业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或其他“两委”职务的工作者。受各方面的因素的制约,大学生村官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困境:

一是大学生村官面临的角色困境。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规定了村民委员会的产生方式和候选人范围,“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驻在农村的机关、团体、部队、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的人员不参加村民委员会组织,不属于村办的集体所有制单位的人员可以不参加村民委员会组织。”因此,从法律角度看,大学生担任的并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村官,充其量只能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或村委会主任助理等职务。大学生村官在法律上处于“非官、非农”的尴尬处境,加上现有的户籍限制,直接导致了大学生村官身份的两难:大学生村官既不属于事业人员编制,大多又不是村委会成员。这种身份上的两难,非常不利于大学生村官作用的发挥,也有违党和政府推行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初衷。这种模糊的角色困境,是当前制约大学生村官计划推行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二是大学生村官面临的工作困境。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是党和政府为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才不足的一个重要举措。村官的特殊性不仅要求大学生具有专业知识,更需要大学生在发展经济带领村民致富、处理农村复杂事物、加强农村公共事务管理、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等方面发挥其重要作用。而事实上,尽管选择到村里担任村官的大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但由于一直在学校读书,一些大学生缺乏对农村工作的了解和知识储备,对农村基层工作的情况不是很熟悉,不能很快进入村官角色。另外,村民是否认可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村官们能否顺利开展工作。由于大学生村官是由地方政府选拔、任命的,其群众基础先天营养不足;部分大学生村官缺少主动联系群众的积极性,群众基础后天弥补不力;加上部分农村传统的宗族观念和排外思想的影响,使大学生无法融入村民当中,不能很快开展工作,施展其才华。

三是大学生村官面临的前途困境。正如前面指出的,大学生村官既不属于事业人员编制,又不是村委会成员。这种身份上的两难,使得大学生村官面临着的是今后的“职业瓶颈”:由于不是村委会成员,很难进入村委会,即使主观上愿意想长期扎根农村的大学生村官失去了发挥才能的更为广阔的舞台;而由于”大学生村官”们又不属于事业人员,当然就很难进入事业单位,未来职业前景不能确定。尽管各地在大学生村官的发展问题上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例如在报考公务员时同等条件下可以优先录取,但这些“承诺”的兑现,既以大学生村官们自己的考试成绩为前提,更受各地实际情况的限制。这样,大学生村官们在任职期满后就有可能面临着就业渠道不畅、农村工作经验对未来城市职业发展不利等诸多问题。一旦选择回城就业,则使得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成长空间狭窄,对未来的职业发展也没有保障。大学生村官的这种不确定的“就业预期”必然会引发大学生村官工作的低效性,也不利于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有效推行。

二、大学生村官面临困境的原因

大学生村官面临困境有着十分复杂的原因。从政策层面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大学生村官选拔方面的原因。在选拔大学生村官往往偏重于对大学生政治素质的考查,缺乏专业方面的考虑,使有些大学生感到“学非所用”,很难适应农村工作。“学的用不上”的矛盾在基层日渐突出,懂得农业实用技术的高校毕业生较少,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专业不对口、无法很好地施展专业所长。由于专业不对口、才能难施展,造成大学生当村官的资源浪费。在大学生村官使用方面,缺乏一个明确计划。不少地方不顾当地的实际情况,盲目跟风推行村官计划。在选拔时缺少与基层的沟通,不了解用人单位的真正需求,致使下派的大学生感觉“无用武之地”,用人单位也热情不高。

其次是对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培养力度不够。大学生下派后,组织部门也疏于对这一特殊群体的跟踪管理,如对大学生的教育培训、科学考核、社会保障、工作支持、生活关心等,致使大学生扎根农村的热情受到影响。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村官并未真正接触村级管理的核心事务,更多的是从事一些档案整理、材料撰写、迎来送往的工作。虽然这些工作是农村工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村官的基础工作,但大学生村官应该在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城乡统筹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现在恰恰是这方面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除此之外,有关部门缺乏对大学生进行诸如种植、农业管理等现代农业科技知识以及农村法律政策的培训,大学生对于农业知识掌握不够,束缚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导致大学生村官缺乏农村工作的基本技能。

最后是配套政策不完善。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开始实行,其政策是单一的,没有对政策实行后的新情况及其连带的其他政策变动作出相应的整改措施。从大学生村官的考核管理的角度来看,考核管理机制上存在漏洞。很多地方没有出台相应的大多数大学生村官考核管理办法,大学生村官的考核标准、考核程序都没有明确的规定,不能很好地利用考核管理这一办法来刺激大学生的工作积极性,也不能为让大学生村官对工作标准、职业前景等方面形成“良好预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一些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尤其是那些想利用这一平台有所作为的大学生村官的积极性。从大学生村官的安置方面来看,大学生村官的后期管理或挂职期满以后的安置方面的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从目前情况来看,可以说,大学生“当村官”还象是一项权宜性安排,而不是一种建制性设置。各地对大学生村官任职大都是以3年为期,期满后只要是离开农村,都可享受很多“优惠”待遇,考研可加分,“提干”可以作为一项参考,报考公务员同等条件下可以优先录取,等等。这些表明我们的政策还只是把这一工作当作一项临时性的工作,并没有长远制度性打算。让人们认为这项计划的期限是3年,3年期满“即可走人”,这是不利于这项计划的推行的。

三、解决大学生村官面临的困境的几个建议

针对大学生村官面临的困境,关键在于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具体地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1.完善大学生村官录用制度。有关部门应该明确给予大学生村官的定位,明确大学生村官服务于农村的政府聘用制公务人员的定位,由国家购买服务来形成。要明确大学生村官工作绝非是权宜之举,而是一项长期的制度性建设,要构建大学生村官管理的长效制度,打造一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以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部门,应该根据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制订完善周密的村官使用计划,并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明确村官能力素质要求,使大学生村官计划更合理和有序。在考录招任时,应尽量适用属地原则,使之能到熟悉的环境中工作,能更好的发挥作用;增强选拔过程的透明度,向民众公开选拔流程、经过及结果,把大学生村官的选择权、决定权交给群众,充分尊重民意民愿。

2.建立完善的大学生村官培训管理制度,通过教育培训,切实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能力。应充分利用国家现有的教育培训资源,成立专门的教育培训机构和学校,对大学生村官进行系统化的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使他们具备相关的基础知识和能力,为他们开展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建立分类培养制度,根据大学生村官的专业知识、个人特长以及村情,落实牵头领导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培养;对环境保护、调解、土地征用、拆迁补偿、村务公开、劳动用工等当前农村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业务指导。从锻炼大学生村干部应对事务的能力出发,引导他们认识农村实际,学会处理农村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增长他们服务农民的本领。建立创新培训机制,可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外出参观学习、村官之间交流和网上培训等形式不断拓宽他们的视野,从而提高其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

3.建立大学生村官的帮扶引导制度。针对大学生村官的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不足的现实,应建立起包括“村干部、乡镇领导、县直局委”在内的帮扶制度,帮助大学生们尽快熟悉所在村域的农村社会环境,掌握农村工作的基本规律,提升政策法治观念,提高组织领导能力,以帮助大学生们尽快进入村官角色,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大力引导大学生村官充分利用自己知识,充当农村急需的政策辅导员、信息解读员、技术“放样”员、资金融通员等,对口服务那些缺少技术、缺少信息的农户,为老百姓提供政策法规、信息技术咨询等服务,让大学生村官充分把“才智”释放出来。重视对大学生村官创建项目的帮扶,政府部门在政策上要给予优惠,金融部门在信贷资金上要给予扶持,帮助他们尽早成为农村经济建设的能人。

4.把大学生村官纳入干部管理范围,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制度。建立分级分批管理制度,针对每一届大学生村官和应聘在村、社区的大学生村官思想、工作等方面的不同特点,实行不同的管理办法,进行分级分批管理。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考核细则,通过建立定期汇报、定期工作例会、每月调研、工作纪实、严格考勤、工作日坐班、动态考评以及“星级化”考核等制度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全面考核。建立项目申报制度,创设大学生村官申报项目的具体内容,由大学生村官根据工作实际情况自我申报,村两委初核后报镇组织办审核确定,年终对各申报项目进行评奖、加分、表彰。建立大学生村官的“分类晋档、勤绩联酬”的奖惩体系,对工作表现突出的大学生村官,及时给予奖励,对工作业绩较差、工作能力不胜任、村民不认可的大学生村官,经严格考察确认后,予以辞退。建立基础工资、考核工资、奖励工资及包括相关补贴在内的结构工资制。把工作业绩与工资报酬挂钩,把综合评价与职务晋升挂钩;按时按标准落实待遇,吸引村官,重用村官,留住村官,实现贡献份额最大化。

5.建立大学生村官分流导向制度。应当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予以修改,给予经过党委政府选聘的大学生村官和愿意回村干事创业的大学生在本村以合法的选民资格,能够参与村委会主任、副主任或支书兼主任的竞争。对任期内表现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可以续聘。.鼓励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政府应该推出优惠政策,鼓励企业、金融机构、科研机构及其他有关方面,建立科技、法律、投资等方面的数据库、设立大学生工作村官创业基金、举办农村建设论坛等等,实现资金、信息、技术的顺畅流通,支持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为大学生村官在社会主义农村建设中建功立业拓展渠道。同时,充分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保证长期稳定吸引和留住真正热爱农村、有能力的大学生扎根建设农村。

此外,政府应该鼓励新闻媒体对大学生村官给予广泛关注,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让全社会了解和支持这项工作,引导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去,服务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李妮.大学生村官面临的问题及建议.山东社会科学,2009(1)

2.朱哲,周慧,李冰梅.选聘大学生村官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学术交流,2010(10)

3.袁祖浩.广西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及政策建议.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2)

4.田晓超.论大学生村官政策面临的问题与解决对策.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4)

5.安勇.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误区及其对策.农村经济,2007(6)

6.李包庚,黄斌,魏娜.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与思考――以浙江省慈溪市为例.青年探索,2007(6)

7.章曙东,景仁勤.对选聘大学生村官工作的调查与思考.人才开发,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