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护士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十篇护士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十篇

护士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5:30

护士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篇1

关键词:iCU护士核心能力培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062-03

iCU是危重症病人集中监护和治疗的重要场所,病人的病情复杂变化快、医疗设备多进口医疗设备集中、工作强度大、压力大,因此对iCU监护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iCU监护人员能力的高低对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病人的转归[1]、科室的发展有直接影响。因此iCU监护人员的能力培养是iCU护理管理的重点工作,其中又以iCU护士核心能力培养为重中之重。本文主要对我国iCU护士核心能力培养的概念、现状进行综述,思考iCU护士核心能力的培养方式。

1iCU护士核心能力的概念和内涵

护士的核心能力是个人、职业、专业能力结构中最为重要的能力,是核心竞争力,是护理教育者应着重培养的、护理专业人员所需具备的最主要的能力[2]。护士的核心能力又可称为核心胜任力[3],是指iCU护士所具备的能够胜任iCU工作岗位要求的一系列知识、技术、能力和心理特质[4]。乔安花等经过文献回顾、理论分析和半结构式访谈,初步构建了iCU护士胜任力结构理论框架,iCU护士核心胜任力构成要素包括四个方面:专业知识(包括监护理论知识和专业相关知识)、专业技术(专科护理技术和医疗仪器使用)、专业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管理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心理特质(责任心、情绪稳定、慎独精神、服务意识和压力应对)[3]。

2国内对iCU护士核心能力培养的方式的现状

目前,国内对iCU护士核心能力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评价体系,培养模式也没有一定的标准,现阶段对iCU护士的核心能力培养主要有以下方式:

2.1以临床带教的方式培养。对于iCU护士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上主要的模式还是以“师带徒”式的临床带教方式。这种方式培养的临床护士可暂时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但只能停留在临床实践的表层,无法对iCU护士所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把握,这种方式所培养的护士也受带教老师自身能力的影响较大。

2.2通过的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制度对护士进行培养。2005年,卫生部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至2010年,分步骤在重点临床专科护理领域,包括重症监护、急诊急救等专科护理领域开展专业护士培训,培养一批临床专业化护理骨干,建立和完善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护士队伍专业技术水平”。我国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湖南等省市已经实施了iCU专科护士的资格认证制度。实行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的一般模式为:具备2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的护士才有资格申请iCU专科护士培训和资格认证,参与培训的学员必须修满规定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一般为一个月的理论授课加两个月临床实践)并通过严格综合考评(考评内容包括理论考核、临床技能考核和论文书写三部分)方可获得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但当前的认证培训对象主要为在岗的iCU护士,对于新入的iCU护士并无认证资格要求,部分新护士甚至无临床工作经历,这与国外的认证岗前要求差距较大。虽然部分省市实施了认证培训,但由于国内对专科护士的概念界定不清,导致其要求和培训不尽相同[5]。

2.3通过各级别的培训和进修。iCU护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和生存质量,需要高素质的护士,应培养全面的、综合的、应变能力强的全能护士。由于我国的医学高等教育还未设置iCU专科人才的培养课程,iCU护士的培养都是在岗培养。我国临床上不断增加的病人需求使得iCU护理人力资源医乏,一段时间内边实践边学习的培训模式是切合实际的,被国内大多iCU管理者所采用[6]。在岗培训的内容包括护理安全、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专业理论和技能、仪器的使用,iCU感染的控制等[7,8],在岗教育的形式有院内轮训、科室培训、院外进修、学术讲座。

3对iCU核心能力培养的思考

3.1加大培训力度。成守珍等通过对我国16家三甲医院的iCU护士专业需求的调查中发现所调查的护士中曾经接受过iCU系统培训的仅占37.6%,其中以科室带教为主的培训为主,只有一小部分护士参加过省市级或部级较大型的培训班[9],说明相当一部分护士进入iCU后没有接受系统的规范化的培训,在以后的培训中应重视系统化、规范化的培训,根据各地和各个医院的实际情况尽量让iCU护士在接受科室培训的同时能参加省市级和部级的一些较大型的培训班,使其能够接触到一些国内外先进的技术技能和学科理念以提高其核心能力。不同学历、年资、职称的护士的基础、专业水平、学习能力和培训需求都不一样,在培养方式上要根据不同的培训需求制订不同的培训课程,分层培养。还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工具如网络、光碟、多媒体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3.2在临床带教中需采用灵活教学模式培养护士评判性思维。哈佛大学有句名言:“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差异,不是知识也不是经验,是思维能力。”重视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医学教育工作通过各种形式,提高医学专业人员的临床综合能力。因此,iCU专科护士临床思维能力是推进护理专科化发展的关键环节,是护理专业化教育的紧迫任务,是临床教师探索的永恒主题,也是培养护士核心能力最重要的方面。要想促进iCU专科护士临床思维能力的发展,就应在iCU临床带教中加强学员的临床思维能力训练。在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临床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挖掘教学素材,去设计思维的发散点。比如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临床实践中遇到问题引导护士进行思考和文献查阅,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训练,让学员学会从不同方向、不同侧面去思考问题,产生多角度和多层次的思维活动,培养学员应用多种途径和方法探求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既可使学员提高自学能力,还可激发她们的思维灵感,对今后的临床工作将大有裨益。因此,思维训练必须是有设计的、有内容要求的、有机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中的训练,把模仿再现性学习转为有意识的让学员主动领悟的思维方式,使学、思有效地结合[10]。

3.3规范iCU专科认证。实行iCU护士专科认证制度是培养iCU护士核心能力的重要途径。我国虽然部分省市实施了认证培训,但是各地的培训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没有统一的教材和考核的指标,培养的iCU护士的能力水平也存在差异。现状当务之急是采用大样本调查和专家论证方法获取我国iCU护士人岗匹配的本底资料,分析不同等级医院对专科护士的需求特点、素质要求和使用范围,确定合理的专科护士编制比例、使用方法和执业标准。借鉴国外经验,设置培训课程,确定理论与实践的学分比例,出版规范化的统编教材,对师资和培养基地进行资格认定,建立专科护士资格认证考核题库,研制常用监护技术多媒体操作模块,确定理论与实践的考核评分标准[11]。

3.4加强对iCU护士教学能力的培养。iCU护士尤其是教学医院和培训基地的iCU护士,充当者临床带教老师角色,对各类实习护生、进修护士的临床教学任务较多,但多数iCU护士没有接受过有关健康教育课程的系统规范的训练,也缺乏护理临床教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的指导。这是教学能力薄弱的主要原因。应当适当安排教学理论培训,综合考虑受教育者的不同背景,在多次的讲课、示范等教学实践中逐步提高教学技能、表达能力[12]。

3.5培养iCU护士的科研能力和英文能力。张会芝等的调查研究发现iCU科研设计和论文写作能力成为iCU护士最为需要的综合能力培训项目[13]科研能力已经成为影响护士个人发展的能力之一,同时护士的科研能力也可促进护理事业的发展。医院护理管理者可适当安排科研能力的培养课程,同时iCU护士也可在临床护理专家(clinicnursespecialists)CnS的指导下进行科研工作,促进科研能力的提升。

3.6采用分层管理的方法提高iCU护士核心能力。分层管理是现阶段所倡导的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将人员按照能力分为不同的层次,形成能级管理的梯队。焦丹丹等报道根据iCU护理人员的职称、学历和工作能力将护理人员分为护士长、组长、责任护士,建立护士长-组长-责任护士管理模式,比较分析分层管理后的效果,发现实施分层管理后,充分调动了护士的积极性,提高了团队协作效率、护士的管理能力、个人的素质,说明分层管理模式极大培养了iCU护士的核心能力。因此在iCU护士的管理中可考虑引入分层管理来加强对护士能力的培养[14]。

3.7培养iCU临床护理专家带动护理团队的发展。CnS属于高级执业护士,是在护理的某一专科或专病领域,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有丰富临床经验,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高级护理人才。其主要职能是:①临床护理服务职能,为病人进行健康评估,针对患者存在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做出护理诊断,制订护理措施,预测护理效果。②教育职能,主要承担监护技术的培训和教学工作,对专科护士进行带教和指导,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③顾问职能,为iCU医疗小组成员和其他专业人员提供监护信息和建议。④研究职能,针对iCU护理中的疑难问题和有倾向性的问题确立科研课题,并通过研究手段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护理效率。⑤管理职能,直接参与iCU管理委员会的监护管理工作,考核评价护理质量,尤其注意对护理结果管理的评价和社会效益的评估等[11]。培养CnS可带动科室的护理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展,可加强对护士的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培养,可增强护理队伍的科研能力。护士在CnS榜样的作用下有意识的培养自身的能力,因而能促进其核心能力的发展。

3.8重视全方位的培养。21世纪医疗教育改革的趋势是培养具有科学脑、人文心、大健康观念和具有全球视野的医学生[15]。我们说的培养iCU护士的核心能力和这个大观念是吻合的。iCU护士的培养也不能局限在岗位技能的培养上,而是要注重iCU护士的各种能力的培养。可借鉴澳门镜湖护理学院“全人护理”的培养理念,培养“品格与才能并重、关怀与护理同行”的iCU护理专业人才,增强护士的职业自豪感和奉献精神[16]。针对iCU护士面对的病人病情复杂多变、工作强度大和作息时间不规律而心理压力大的问题,让iCU护士能参加一些心理减压活动和讲座,提高护士应对心理压力的能力,以饱满、稳定的情绪投身工作,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工作。

iCU病房的特殊性质决定了iCU护士必须具备核心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工作的需要。护理管理者应该关注iCU护士的核心能力培养,采用多种培养方式提高iCU护士的核心能力,促进iCU护理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Kendall-Gallagher,D.andm.a.Blegen,Competenceandcertificationofregisterednursesandsafetyofpatientsinintensivecareunits.amJCritCare,2009.18(2):p.106-13;quiz114

[2]蒋海兰.护理本科毕业生核心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2007,中南大学

[3]陈燕华,唐瑞,王英.我国护理核心能力与核心胜任力的概念、内涵指标及框架评价分析.护理研究,2011.25(13):第1214-1216页

[4]乔安花,席淑华.iCU护士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7):第13-17页

[5]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思路与实践.护理研究,2005.19(23):第2069-2070页

[6]虞献敏,廖燕,田永明.iCU护士在岗培训效果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5):第67-68页

[7]钟爱民.iCU护士分层培训的方法及效果.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4):第20-22页

[8]iCU护士的规范化培训对护理质量的影响.中华护理学会全国第6届重症监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2009.中国新疆乌鲁木齐

[9]成守珍等.16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iCU护士专业培训需求及影响因素.护理学报,2008.15(9):第21-23页

[10]王欣然,李淑迦,韩斌如.重症监护病房专科护士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护理研究,2006.20(20):第1790-1791页

[11]黄津芳.iCU高级护理入才培养与发展思路.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4.11(4):第25-27页

[12]张艳等.北京地区部分iCU护士专业能力现状调查分析.护士进修杂志,2006.21(12):第1077-1079页

[13]张会芝,史艳菊,吴雪.iCU护士专业培训需求的调查研究.护理研究,2009.23(3):第193-195页

[14]焦丹丹等.分层管理在提高iCU护士核心能力中的应用.当代医学,2011.17(26):第115-116页

护士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篇2

【关键词】 护师 指导 护士 工作

        1 帮助新护士克服心理障碍,树立专业价值观

        1.1

        排除为难情绪,转变新护士角色新护士刚到医院,一切都是比较陌生的,见到许多学校未曾见过的事物,遇到很多课堂上未曾遇到过的问题,在校面对的是老师及课本,现在面对的是患者,一下子会很不习惯,加之周围不熟悉的环境和患者对自己不信任的目光,都会使新护士不知所措,甚至会忙中出错,新护士会产生为难情绪。这时带领护师不宜过多的指责,而应给予适当关爱和体贴,用自己的言行去感动新护士,让新护士体会到带领护师是他们知识和精神的坚强后盾,此时应该引导新护士从思想到行动上转换角色。从一个知识受益者转换到用自己的知识服务于患者的护士。使他们克服掉为难情绪,尽快进人护士角色,成功的迈入临床第一步。

        1.2

        在临床实践中培养新护士专业价值观和专业信念在没步入临床工作之前,新护士们所听到课堂上老师讲护理专业的伟大与崇高,往往会理想的认为一个伟大而崇高的事业一定是惊天动地,伟大而生动的。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却是一些琐碎平凡的小事,似乎掩盖了它的无穷魅力,有的新护士产生消极情绪。带领护师要用自己对患者的情感行为和对护理工作的执着、热情去感染新护士,让新护士在自己亲自护理

下痊愈出院患者幸福的微笑里,找到护理工作平凡而伟大的内涵,加深新护士对护理专业价值观的理解,确立专业思想和信念,热爱护理工作,珍爱患者生命,培养新护士职业的责任感和社会价值观,起一个认知与情感互动、技能与态度互动的效果。

        2 在实践中培养新护士思维潜能的发挥

        2.1

        锻炼新护士独立思考能力,确立自己的主见新护士在步入临床前多为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接受知识,养成了定式性习惯。在临床实践中,带教老师应帮助新护士。

克服这种缺陷,培养新护士独立分析、思维、审视问题的能力,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有机的与临床实际相结合,带领护师在实践工作中,应注意指导新护士对自己所获得的患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判断,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要完全代替新护士去做,培养新护士的独立思考、确立自己主见的能力,逐步成为一名合格的护士。

       2.2

        在实践中培养新护士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精神勤学好问、积极思维、勇于探索是新护士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关键,带教老护师在做每一次处置前后均应向新护士提出为什么?例如:下胃管前闯为什么也需要严格消毒,胃管的长度、下胃管的方法步骤,以及下胃管的意义目的。下胃管后提示新护士思考有否更先进、更简洁又能达到同样目的的方法。在规定的时间内笔答或口述。只要新护士去思考了,不管提出的设想有否意义均应给予鼓励。力求通过启发、设问,唤起新护士的求知欲望,激发新护士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兴趣。

        3 在实践中培养新护士慎独精神,善于反省和自我纠正

        在临床工作中新护士首先面对的是患者的生命,由于护士的疏忽大意和不慎,不但会给患者带来痛苦,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新护士进入临床的第一天起,带领护师就应注意新护士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和一丝不苟做事的精神,不凭主观意向去办事,在向患者解释疑问,交代注意事项时,说话要简洁、通俗、确切。告戒新护士应经常反省自己,不断自我纠正和完善,培养慎独精神,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4 结语

        总之,新护士在步入临床开始,带领护师就应以自己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她们,俗话说,身教胜于言教,学生能否把课堂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机相结合,新护士本人是关键,带领护师的帮助也是不可忽略的。培养新护士严谨的作风、勤学好问的习惯、独立思维的能力、勇于探索的精神,是每个带领护师的责任和义务。每个带领护师都应认真思考,勇于承担为培养适应临床护理工作需要,适应于未来护理事业发展需要的新型护理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起到桥梁和杠杆作用。

参 考 文 献

[1]付新锐,周广华,高波.护士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教育,2010(02):83-84.

护士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篇3

【关键词】精神科新护士评判性思维教学

培养新护士评判性思维,不能按常规的带教方法进行传授,而要让护士亲自参与实验,在日常工作中反复练习和使用[1],而临床精神护理案例学习是训练新护士在真实的案例情境中全方位,多角度思维,引导她们在原有知识基础上进行假设、质疑、反复讨论,达到探究病人病情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及对策目的。本文采用系统性提问对新护士开展精神护理案例学习,培养临床推理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并与传统教学法进行回顾性对比,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1.1.1带教老师的选择:具有大专以上学历,8年以上工作经验,5年以上精神专科临床经验,思维活跃,擅长启发诱导教学,经过培训。

1.1.22007年-2009年每年入医院新护士

1.2方法

1.2.12008年以前来我院工作的新护士带教采用传统的护理教学方法,即整个带教过程中,带教者只重教即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或护士做老师看。

1.2.22009年医院改革临床带教的方法,将原来“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中心”,利用循证护理,系统性提问培养临床推理评判性思维能力,时间为12个月,具体方法:临床精神科个案分析法、疑难护理病例讨论会、护理查房,对如下问题采用系统性提问,识别临床推理的评判性思维技能,提高解决问题能力:①识别精神病患者相关和无关信息。②识别健康问题和其他可能的问题。③明确做出决定尚需补充的资料,决策建立在哪些支持性证据之上,为什么这些证据与决策相关?证据是否充分?还需哪些资料?④选择最好方法并给出根据。⑤做出解决方案及其备选方案,分析每个方案的利弊,需解决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排列问题优先顺序的标准是什么?⑥识别问题解决的阻碍因素,如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有哪些?如果发生,应该怎么做?为什么?

1.2.3提供典型病例

例1.应用系统性提问举例

带教老师:告诉我你护理病人情况。

新护士:张某,男,40岁,因出现幻觉、行为紊乱、易激惹、冲动伤人入院三天,现用电休克治疗第2次。

带教老师:张某现在可能的护理诊断或护理问题是什么?

新护士:有外伤的危险。

带教老师:你做出假设推理的支持性证据是什么?

新护士:他行电休克术后3分钟未完全清醒,在完全清醒前可能有兴奋躁动。

带教老师:电休克治疗与病人意识不清有什么关系?

护士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篇4

1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我校的教学团队、导师团队与临床实践基地的护理专家组成了一支应用型、复合型的师资队伍。这支队伍不仅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知本领域的前沿进展,更具有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能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通过科学研究的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队伍的复合型主要表现在来源的多元化,有来源于中医和西医护理教育工作岗位、中医和西医临床护理工作岗位及中医和西医临床医学工作岗位的;有来源于中医和西医护理教育背景、中医和西医临床医学教育背景,及其他不同学科专业学术背景的专家、学者。这种复合型的人才队伍保证了护理硕士专业学位师资队伍中既有理论造诣,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各取所长,相互补充,为建设成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提供了保障。我校专职护理教师21名,17名有护士执业资格证书,4名有医师执业资格证书;10名教师(47.6%)具有高级职称;18名教师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占85.7%),其中8名具有博士学位,4名正在就读博士,攻读方向有护理学、临床医学、循证医学、信息学、基础医学。专职教师中9名(49%)具有中医教育背景,其中3名为中医医疗背景,6名为中医护理背景。为了解决教学与临床脱节的现象,规定工作5年内的青年教师必须有2年的临床工作时间,工作5年后平均每年完成100h以上的临床工作。除专职教师外,在我校3所附属医院及中日友好医院聘请护理专家作为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兼职导师。为了保证专家的实践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聘请的兼职导师均具有高级职称,有10年以上的临床工作经验,且目前全部在临床一线工作,涵盖了内、外、妇、儿、急救、重症监护、社区保健等各个领域,中医、西医兼具,以保证护理硕士研究生根据自己的专科领域选择合适的兼职导师。

2课程设置突出中医特色,教学模式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点

高等中医药院校培养的护理专业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区别于西医院校培养的研究生,最重要也是最具自身优势的就是中医特色。我校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均设置了中西医结合课程,包括中西医结合的护理实践基础和高级护理实践能力培养的部分学时,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药、方剂和中医高级护理实践技术。由于学时有限,对于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的教学模式,我校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上进行改革。在教学观念上,将研究生课堂学习与临床实际应用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相融合,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模式,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探索性学习;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采用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前沿的专题导向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授课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使研究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和灵活运用知识,既强调经典理论的知识继承,又兼顾知识的获取方法和创新;在考核方式方面,除了传统的考勤、作业以及书面考试成绩3大部分之外,对学生自主研究所得的学术交流报告和学术论文水平做适当的评价,鼓励学生在交流报告时提出有创新性和启发性的问题。

3以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为重,课程体系符合护理职业岗位需求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区别于科学型硕士研究生最主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前者是以培养临床护理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在整个护理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我校都推行“以专业知识为背景,以专科技术为重点,以实践理论相结合为基本方法”的课程建设模式。根据护理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要求,围绕职业技能开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开设了高级健康评估、高级护理实践能力培养等与就业相关的培养实际运用能力的专业课程。同时,要求学生在与研究方向有关的科室轮转,时间不少于24个月,每轮转完一个科室要进行出科考核。此外,学校要组织阶段性考核,对临床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进行全面衡量,考查学生独立处理临床专科领域中常见护理问题的能力。转科考核成绩不合格者适当延长转科时间,并进行补考;阶段性考核不合格者不能安排学位论文答辩。力争做到课程体系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注重学校与临床实践基地的配合,强化学生临床能力的训练,重点加强专业技能课程和护理实践性教学环节,使之尽可能地符合护理职业岗位需求。

4引入循证思维,提高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护士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篇5

1存在的问题

护理继续教育是围绕着专科和临床进行的在职教育。虽然各医院都有教育组织,但继续教育管理标准低,临床落实不到位,突出问题是注重教学任务完成,不重视教学效果,床旁实际教学明显不足,护士专业素质提高不明显,学习积极性不强。理论培训内容不能很好地和临床病例及实际工作相结合。护理继续教育管理没有和护士评优、评先、晋职挂钩,没有调动护士的积极性,不能体现护理专业“以人为本”的特点。护理继续教育中培养护士职业责任感、解决临床护理问题能力以及人际沟通交流能力的内容甚少[3]。

2本院护理继续教育的做法

2.1建立院继续教育领导小组

健全规章制度继续教育小组包括护理部主任、科室护士长、高级护师,根据培养目标制定具体培训内容。护理部负责继续教育管理工作,严格学分管理,对院内科内举办的护理业务学习、自学等进行监督检查并按相关规定授予相应的学分,全年学分不低于25分。建立护士技术档案,对外派学习、进修等,严格把关,严格审核,继续教育工作纳入科室护理管理考核体系中,科室护士长负责安排检查本科室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通过两级管理,层层负责,层层把关,确保护理继续教育质量。

2.2落实院科两级继续教育计划

护理部每年年初结合工作实际,针对临床需求和护士学习能力,制定院护理继续教育计划,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层级制定继续教育内容和评价考核方法。科室根据院继续教育计划制定本科继续教育内容,注重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同时,了解国内外护理发展新动态,不断更新学习内容,不断进步。

2.3教育形式多样化

护理继续教育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如组织院内、科内的护理业务学习、专业进修,参加学术会议、学习班、学术讲座、远程继续教育,阅读学术期刊、撰写学术论文、参与护理科研等;根据护理工作的特点,护理继续教育以业余、短期、自学为主。

2.4临床继续教育方法与教学内容改革

2.4.1教学效果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体现在临床实践教学和护士实践能力的提高。在护士实践能力改革中,要注重教育方法不断优化,本院将临床病例式教学引入到教学中,采取播放式教学、提问式教学,在教学中告诉护士看什么、听什么、注意什么,并随机进行提问,了解护士学习效果和掌握知识情况,必要时进行重复教育。通过转变教育方式提高护士综合能力,培养和训练护士独立思考、观察、判断及运用护理程序工作的能力,为有效地培养合格护理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增进护理带教水平,改变以往带教的随意性,使带教老师掌握护士动态发展;明确自己带教目标和计划,充分了解每一位护士具体情况,帮助护士提高业务素质,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导,避免走弯路,达到提高临床实践能力的效果。护士普遍反映教学方法好,大家掌握知识牢固,能和临床实际病例结合,在教育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教育的效果,形成良性循环。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护理满意度测评由原来的94%提高至98.5%,护理技术操作合格率、患者健康教育实施率与知晓率、护士主动服务意识等提高得尤为明显。

2.4.2教学方法主要采取标准化患者教学、案例式教学、临床实践教学。在临床学习和训练过程中,请低年资护士扮演某一疾病的模拟患者,配合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并表现出某一疾病的心理社会特点。以此案例为教学材料,结合教学主题进行教学,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效提高护士的理解能力。通过案例分析、组织讨论等方式,训练护士临床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4.3教学内容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临床教学不单要注重疾病,更要重视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化各方面的发展。为提高护士综合能力,开展护士心理护理培训、心理护理经验交流、法律知识培训、沟通能力培训、护理礼仪培训、文明用语培训;注重护士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提升护士沟通能力,提高护士专业知识水平,使护理工作更贴近临床,促进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紧密结合。通过培训提升教学效果,拓宽教育内容,不单单停留在专业知识上。

2.4.4培养全员的角色意识

护士是思维敏捷、情感丰富、可塑性大的群体,在教育中从以“护士长为中心”向以“护士为中心”转变,充分体现护士的教育主体作用,让更多护士走向讲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本院开展小教员知识竞赛活动,科室选拔优秀的小教员参与竞赛,对竞赛情况进行评比,调动护士的热情,并与护士年度评优评先结合。教育中增加护士授课的比例,除传统的讲授以外还积极推行情景教育、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床旁授课、口头报告等,提高护士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继续教育的教学水平。

2.5继续教育评价与考核

2.5.1护理部检查考核每月科室护士长联查,总护士长专项查,护理部对科室教学培训完成情况进行阶段性讲评,年底对科室教学完成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科室对讲评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落实整改,杜绝科室完成任务的思想,将工作落到实处。考核中存在的问题、整改落实不到位的,将考核结果纳入科室绩效,护理部年终进行总评。通过讲评与考核量化技能考评指标,使护理工作处于受控状态,便于全面了解护士,使护理继续教育工作更加程序化、科学化、规范化,不断完善护理继续教育管理机制。

2.5.2院科两级开展评教评学活动

2.5.2.1院级的督促院里定期组织教学评比及科室间互教互学,对科室的学术活动、教学查房、专题讲座、病例讨论进行打分及评教,提出科室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开展科室间床旁教学及交接班的教学交流活动,结合床旁教学与交接班量化表打分,对于评分高、教学组织好的科室给予表扬,鼓励科室间互学互帮互带。

2.5.2.2科室教学评教护士长要对本科评教评学完成情况进行总结。评教内容体现在教学组织完成情况、参加教学的人数、教学内容准备情况、学员发言情况、参加教学的人员精神面貌、教学达到的效果、存在的问题等。针对教学存在的问题,指出改进措施。

3小结

护士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篇6

关键词: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评价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护理功能的拓展以及素质教育的推广,核心能力在护理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而提高护士的核心能力必须从护理专业学生着手[1]。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了护理硕士专业学位,随着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普及,如何对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进行有效培养和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对国内外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我国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以及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依据。

1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的相关知识

1.1护理硕士专业学位

(masterofnursingspecial-ist,mnS)硕士研究生教育分为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科学学位侧重于理论和学术研究;专业学位是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为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一种学位类型[2]。1924年美国设置护理硕士研究生,包括护理科学硕士(masterofscienceinnursing,mSn)和护理硕士(masterofnursing,mn);1992年我国开始了护理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2008年北京大学护理学院、复旦大学护理学院率先开始了临床型护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3];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护理硕士专业学位;2011年我国护理学升级为一级学科。mnS作为专业学位的一种,以强调实践能力为主,注重临床思维和技能的训练,具有实践性、职业性和综合性3个基本属性[4-5]。

1.2核心能力

能力又称为胜任力,分为基本能力和核心能力[6]。核心能力是在20世纪90年代由pra-halad和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中首先提出并应用于企业管理,指一个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的学识,它来自多种知识和技能的综合[7],本身具有综合性、独特性、价值性、可评价性、动态性、长期性等特征[8]。核心能力在不同专业领域有不同的诠释。核心能力于2000年在我国护理领域首次提出,2003年在教育部颁发的相关指南中正式提出[9]。綦盛楠等[10]将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定义为护理硕士研究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态度、知识、技能以及人际交往等的能力综合。谭静等[11]将mnS的核心能力定义为在护理研究生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渐积累并形成的知识、技能和个人特质的综合体,是护理教育者应着重培养的、学生将来从事高级护理实践活动、提供高质量护理服务所必须拥有的最基本、最主要的能力。

2国外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研究现状

2.1培养目标

在美国,学生本科毕业后一般工作约2年~3年后,根据临床发展和爱好选择专业化硕士课程,课程内容与本科课程不重复[12]。其专业型研究生旨在培养具有各专科临床护理实践专长的高级实践护士(advancedpracticenurse,apn)[13],毕业后可成为护理专家、担任临床护理指导,保证和监督临床护理质量、评价护理措施、担任护理教师[12]。apn包括高级全科护士(nursepractitioners,np)、临床护理专家(clinicalnursespecialist,CnS)、高级助产护士(certi-fiednursemidwives,Cnm)、高级麻醉护士(certifiednurseanesthetist,Cna)、高级个案管理护士(ad-vancedpracticenursecasemanager,apnCm)等专门人才[14],其中CnS是发展最快、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类[15]。

2.2课程设置

美国护理研究生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其课程设置的范畴和主要内容有所不同,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发展方向上紧密结合,形成概念化模型,课程分为硕士学位核心课程、高级护理实践核心课程、专科课程3大模块,学制一般1.5年~2年[16]。英国与澳大利亚的课程设置相似,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研修科目,主要包括核心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涉及循证医学和健康照护研究等[3,17]。日本的护理硕士教育以研究能力培养为主,课程属于学年学分制,学制2年,课程包括专业课程、共同科目以及其他专业研究领域课程[18]。总的来说,国外护理硕士教育方式灵活、实用,课程设置强调护理专业特色。

2.3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1999年,美国护理学院协会(americanassociationofCollegesofnursing,aaCn)就已经提出apn必须具备6种核心能力:满足临床护理实践所需要的能力、建立和维护专业关系的能力、承担教育/辅导任务所需能力、促进专业发展的能力、管理与协调医疗健康服务机构的能力、监督及保证专业服务质量的能力[19]。Hamric等[20]于2005年提出apn应具备直接提供临床护理能力、领导与管理能力、伦理决策能力、专家指导能力、临床科研能力、提供咨询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能力7种核心能力。英国护理硕士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专科护理能力、科研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领导管理和团队合作能力[21]。加拿大主要培养学生的高级实践技能、分析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领导与管理能力[22]。

3国内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研究现状

3.1培养目标

2010年国务院明确mnS的总体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独立解决本学科领域内的常见护理问题,并具有较强的研究和教学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科型护理专门人才[2]。

3.2课程设置

现试行的mnS指导性培养方案中提出了mnS的课程设置,包括:①公共课(政治、外语等);②专业基础课(病理生理学、医学统计学等);③专业课(高级护理实践能力培养);④学术活动[23]。而我国部分院校的课程直接套用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护理专业课程开设过少或者基本没有,难以体现与培养目标的一致性[24]。与国外课程相比,我国课程设置专业性不强、尚未形成自身特色。阮小丽等[25]针对护理研究生的各个核心能力提出了提高核心能力所需要开设的课程。综上所述,护理研究生教育应该增设相关的临床护理专科课程[13];课程设置应体现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核心能力为指引的教育原则[26]。

3.3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我国学者大多是在文献回顾和专家讨论基础上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对各指标进行筛选,经过两轮咨询后建立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谭静等[11]建立了6项一级维度23项二级条目;陈语等[27]建立了8个一级指标,24个二级指标。孙宁等[28]建立了7个一级指标、26个二级指标的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能力指标体系,所含的能力维度基本一致。另外,刘冬玲等[29]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构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具备的核心能力。

3.4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综合国内学者研究[1,11,28,30],护理临床实践能力所占权重较高,是研究生必须具备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核心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所占权重仅次于临床实践能力,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临床护理服务的质量,并与沟通协作、专业发展能力被视为研究生应具备的能力;而护理教育、护理科研、护理管理能力所占权重较低,是应努力去培养的核心能力。

3.5影响因素

综合国内报道,对护理专业的态度、是否参加护理报告会和研讨、导师的指导时间和力度、婚姻状况、入学成绩和学校性质[31]以及医院与学校培养脱节、专科方向不明确和交叉学科边缘不明确[3]是影响护理专业研究生核心能力的因素。

4启示

“培养什么样的护理人才”以及“如何培养护理人才”已经成为当前必须研究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一方面,借鉴国外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的培养模式,开展我国研究生核心能力培训课程并规范教材;另一方面,借鉴国外的相关研究,确立核心能力标准的量化评价指标以及评价体系等,建立科学规范的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核心能力。

参考文献:

[1]薛美琴,曹洁,张玲娟,等.我国护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6):45-48.

[2]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学信息网.硕士专业学位全解读[eB/oL].[2012-04-25].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gjjl/.

[3]杨巾夏,陈翠萍.国内外护理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现状与进展[J].上海护理,2014,14(6):71-75.

[4]苏博,刘鉴汶.高等医学教育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226-240.

[5]邹碧金,陈子辰.我国专业学位的产生与发展:兼论专业学位的基本属性[J].高等教育研究,2000,21(5):49-52.

[6]赵戎蓉,吴瑛.护士核心胜任力界定工具的编制和评价研究核心能力[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6):485-488.

[7]王辉,闫德平.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J].商场现代化,2006(6):68.

[8]沈若玲,朱海利,任小红,等.国内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5):545-547.

[9]沈宁.护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1-12.

[10]綦盛楠,于兰贞.护理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4):40-42.

[11]谭静,朱京慈.构建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能力指标体系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1,25(11C):3196-3199.

护士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篇7

[关键词]低年资护士;核心能力;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0(c)-051-01

Lenbure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护士核心能力包括评估和干预能力、交流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管理能力、领导才能、教育能力和知识综合能力[1]。为了探讨低年资护士核心能力培养的最佳办法,2001年我院针对临床护理工作特点,对25%中专以上学历、年资在5年以内的低年资护士制订了核心能力培养计划并组织实施,获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培养方法

运用核心能力培养理论从专业思想、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方面制订培训计划,选择护师以上职称的优秀护理人员,采用一对一带教,定期考核的方法,进行规范化培训。

2培养内容

2.1护士职业素质的培养

2.1.1专业思想教育在新护士岗前培训中组织专题讲座,激发爱岗热情,同时明确护士执业道德的具体要求,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开展“我是患者的亲人”、“我为患者想到的”征文活动,帮助新护士建立以人为本的关爱之心,引导新护士关爱患者,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2.1.2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组织阅读学习伦理学、医学心理学、人际关系和交流技巧的书籍。发现工作中有关交流和沟通技巧成功的典型事例,供大家借鉴。培养护士沟通能力,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1.3培养现代执业意识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护士,只有具备形象意识、服务意识、品牌意识、危急意识、进取意识、信息意识,才能保持积极的学习和工作态度。[2]在培训计划中,低年资护士必须参加医德医风教育、护士行为规范、沟通技巧、礼仪服务、礼貌用语、医院感染、法律法规知识等学习,按护理流程操作,系统地学习和有效地鞭策,培养现代执业意识。

2.1.4培养学习习惯,建立终身学习观念病区内每月组织业务学习与护理查房各1次,护理部每季度组织“三基”理论考试与技能培训考核,成绩记入技术档案,鼓励参加继续学历教育,要求5年内获得更高一级的文凭。

2.2培养对常见病、多发病病情和用药反应的观察能力

对病情和用药反应的观察是护士必备的重要的核心能力之一,要求具有广泛的医学知识和训练有素的观察能力,有目的地使用各种感觉器官将患者的症状、体征、精神和心理结合专业知识,以敏捷的思维和预见性的想象力,预测病情的发展动向[3]。为了培养低年资护士观察病情和用药反应的能力,采用床边查房、典型病例分析讨论、特殊患者现场示教等方法,让低年资护士多看、多想、多辨别,在实际工作中培养职业性的眼力,提高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培养对急危重症病人进行应急处理和配合抢救的能力

进行急救知识培训,提高护士抢救常识和抢救水平,应熟练掌握科室抢救设备的使用,故障的排除,急救药品、设备的位置,交接、保管、维修方法,心肺复苏的临床应用,各种应急措施,临床急救的处理程序,本科常见的急重症病人及处理方法等。

2.4严格训练考核基础护理操作

以《“三基”训练护理手册》[4]及《护理技术》[5]为蓝本,采取自学和集中示范模拟培训方式,引入竞争机制,用定岗定薪、量化考核、绩效管理等方法,将16项操作进行考核,每个月考核1~2项。单项考核不合格者,进入下一轮补考,补考不合格者,推迟转正定级时间,在5年培训中,23名护士合格,2人补考合格后转正定级。

2.5规范专科技术操作

在强化基础护理操作的基础上,各科护士长负责考核专科操作。对侵入性的操作必须经模拟训练后,经护士长考核合格者,方能在患者身上进行,一次不成功者,由带教老师接手完成,并指出失败的原因,吸取经验教训。

3体会

经过5年的规范化培训,进入临床工作的低年资护士对护理工作有了全面认识,对岗位的责任心,对工作的热情、工作能力上有了长足进步,养成了耐心、眼勤、口勤、手勤、嘴勤的工作作风,培养了一批爱岗敬业的优秀护士,稳定了护理队伍。

经过培训的护士,其独立工作能力、健康教育能力、沟通能力、教育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均有明显提高。发生差错数明显下降,患者的满意度明显提高。目前,这些护士能适应各病区各专科护理和操作,成为临床护理工作的骨干。所以,规范化培训不失为低年资护士核心能力培养的良好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enburgC.theframework,conceptsandmethodsofthecompetencyoutcomesandperformanceassessment(Copa)model[J].onlineJissuesnursing,1999,30(9):2.

[2]黄蝶卿,刘晓聪,蒙秀玲.儿科新护士的业务技能培训与管理[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10(24):138.

[3]陈丽羚,郭桂红.浅谈急诊护士的岗位培训[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3B):71.

[4]吴钟琪,姜冬九,蒋冬梅.医学临床“三基”训练护士分册[m].第3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00-215.

护士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篇8

【关键词】护理;实践;批判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2)10-0067-02随着现代护理学发展,护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已初步确立,现代护理观和整体护理实践都要求护理人员在临床实践中独立判断,独立决策,独立执行,这就决定了护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护理实践中,护士需要一种较以往传统护理模式更有效、更全面、更体现整体性的方法去形成护理决策。护士必须掌握批判性思维,以适应当今病人的健康需求、护理技术及护理程序变化的要求,在对病人提供最适宜的护理时做出正确的决策,因此批判性思维以成为护理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1批判性思维的概念

1.1批判性思维的定义:批判性思维是本世纪30年代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创立的一种批判理论,所提倡和主张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它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用批判、挑剔的眼光来看事物,他含有“批判”和“思维”两词的复合意思。“批判”一词要求有仔细的判断;“思维”即有见解、思考、记忆、计划、想象、推理,它要求个体能动、全面地分析事物各方面因素,并在分析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思路,以期达到对该事物的一种正确的理解或做出合理的决定。美国批判性思维教学协会把批判性思维定义为:通过观察、体验、思考、交流收集和产生的信息,经过积极的分析、综合、评价和应用的智力活动。Kataoka-yakiro等认为,护理学科中的批判性思维是对护理问题解决方法的思维和推理过程,其中包括护理提供者的态度、专业知识、技能、经验及标准等五个部分。

1.2批判性思维的组成:一般认为,批判性思维包括两部分内容:认知技巧和情感态度。认知技巧,也就是指思维活动的技术,包括阐述、分析、评价、推理、说明、自我调整六部分。情感态度则是指在批判性思维过程中个体所应具备的人格特征,包括:探索、自信、公正、灵活、诚实、勤奋及理性。两者相互渗透,缺乏任何一方都会导致对批判性思维的不完全掌握,甚至得出不正确的结论。此外,护理学科的价值观和它所要求的人格特征是批判性思维不可缺的组成部分。Brookfield把批判性思维分为四个组成部分,即:识别假设和对假设质疑;意识到创建意义、背景的重要性;构思和探索可供选择的方法;养成思考和怀疑的态度。

1.3批判性思维的特点:批判性思维即遇事提“为什么”和“怎么样”等问题,抱着疑问的态度,逻辑性强,并非凭个人喜好,而是理性的,深思熟虑的,在收集资料基础上,根据专业知识,分析具体问题后做出决策。它是独立自主的,不会被动接受别人意见,有自己的想法,不盲从,不会被周围人引导。批判性思维的态度是公平、不具成见、谦虚、勇敢、公正思维,不带个人偏见和爱好,它最终目标是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是有目的有理性的判断。批判性思维包括创造性思维,通过能动地思考问题、观察现象而创造出新的观点,并在实践中验证。此外,它还包括发现问题、整和知识、实施策略及产生影响的能力。

2护理实践批判性思维的发展现状

由于长期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传统的护理模式中,护士更多的是“照顾者”和“医生助手”的角色,对护士主动发现问题、处理问题要求不高。许多护理人员长期养成了过分依赖医嘱的习惯,在工作中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较差。社会上也存在着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护士只是技工,端端盘子、打打针,对护士业务水平高低的评价仍取决于护理技艺操作熟练程度上的差异。这种观念的滞后导致护士缺乏批判性思维的主动性,因此在临床实践中护士唯书、唯医嘱现象较为多见。从教育体制来看,学生对老师所讲内容大多是盲目被动接受,很少质疑,而课程设置并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导致学生进入临床后,缺乏思考的独立性和对问题的合理质疑,暴露出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不足,独立处理问题较差。高等护理教育起步较晚,整个护理队伍素质偏低,对一些较低学历的护士而言,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注重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课程,如整体护理、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等,以致对新事物的批判性接受能力较低。目前特别在我国,护理人员缺乏,临床工作任务繁重,更多采用功能制护理,使她们没有时间对日常所见、所经历的问题过多思考、探索,这也阻碍了护理实践中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3培养护理实践中批判性思维的必要性

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的不断重视,护理人员将承担更多的责任,由从前单一的生活照顾者逐渐转向集护理、科研、管理、教育等于一体的现代护士。一个护士除了经验和理性外,不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则缺乏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能力,难以准确解决问题,更难以承担如此多的角色。另外,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的形成与发展,更明确了个案的复杂性与特殊性。书本知识的典型性、稳定性与实际应用时知识的多样性、复杂性、综合性、多变性间存在很大差距。为解决这一矛盾,达到人性化护理,只能借助批判性思维。21世纪是知识飞速增长的时代,知识更新快,就要求我们用批判的眼光接受,寻找有价值的信息,并用于实践。新世纪护士将成为医生及其他保健人员的平等合作者,肩负着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协助健康、减轻痛苦的重任[11],护理实践中,必须具备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批判性思维,把身心护理与健康教育运用于整个护理过程中,才能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护理。

4如何培养护理实践中的批判性思维

4.1培养目标:着重培养一批能动的、非顺从的、非保守的精神状态的个体,即具有批判性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个体,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作为一种工具与手段去改造现存护理社会实践及现存自我的新型人才。

4.2培养环境: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需要领导对所需的人、财、物给予全方位的支持和重视,包括学校中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合作、参与和控制。批判性思维不只是一种理论,更重要的是实践者自身改变其思维方式,即护士对批判性思维的接受态度。因此应通过广泛宣传,明确批判性思维对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现代护理工作对批判性思维的迫切需要,让护士真正在心目中明白医生与护士的关系为合作伙伴关系,而不是依附关系,并进一步明确没有批判性思维能力是不可能较好地去实施整体护理的,从而改变传统的观念。培养批判性思维,应使护理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如:交流经验、宣泄、缓解焦虑、增强自信心,从而提高适应和自我调控能力,并具备某些人格特征:勤奋、公正、持之以恒、自信等,这些是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人格特征。

4.3培养方法: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没有固定模式,主要内容包括:专门理论基础、经验、能力、态度和标准五方面,随着时间、场合、对象的不同,方法各异,但应把握以下几点:

4.3.1首先,批判性思维要求护士掌握扎实的基础医学、基础护理学、专科疾病护理知识及通过学习护理以外的知识,培养综合分析的能力,以适应多变的情况和观点。如增设医学软科学课程,它将人与社会因素的关系,社会与自然因素对生命状态的影响作为研究核心,实质是以人为中心。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优化了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开拓她们的思维范围,使护理人员在面对复杂多变的临床情况时,更有能力和自信,从而能动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3.2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增强学生主体意识。护理教育必须以形成学生合理的认知结构,促进其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为目标,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知识传递者角色,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过程主体,师生之间更应倾向于一种朋友关系,提倡双向沟通,及时达到相互观点的交流。批判性思维往往导致各种不同观点、意见,有时还会有模糊、不正确的态度,教师不应否认,而应鼓励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其对不同思想观念的理解与尊重。教师作为示范者必须具备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在教学方式上,改变灌输式,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唤起学生的批判性意识和参与欲,促进学生积极发现问题提出质疑。

4.3.3在临床中培养批判性思维,临床经验是影响护理人员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实力基础。

4.3.3.1反思日记法: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将自己的亲身经历、观察到的事物、处理的问题及体会记录下来,管理者定期予以评估反馈。这种方法是护理人员在临床实践中运用分析、综合、评价等批判性思维技巧,适应于各种复杂情况,也能通过自我反思的写作展现自己的认知,通过思维活动过程审视自己所采用的思维技巧和价值取向,促进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4.3.3.2实践反思讨论法:组织护理人员实践后进行回顾讨论,大家可以总结实践经验,分享体会,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及经验阐述、支持自己的观点。这种方法可充分调动实践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积极性,培养对护理现象和问题的观察和思考。以上两种方法对临床实习生较适用。

4.3.3.3在日常工作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在护理程序的事实过程中,在收集病人心身、社会、家庭资料时具备质疑精神和独立性,运用护理程序知识对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评估,提出现存的护理诊断,当遇到不清楚的问题和现象时,提出质疑、假设和推理,以求正确结论,并通过计划、实施、评价获得反馈信息。根据反馈信息对尚未解决的问题重复收集资料,进行周密思考,提出质疑,再调查,综合分析,久而久之,就能把批判性思维运用于护理程序之中。

4.3.3.4开展个案病例讨论:针对某个临床案例,每位参与者运用批判性思维的模式和护理程序知识,对个案进行综合分析、推理、质疑和假设。护士长引导大家发掘个体的特殊性,尤其在解决问题的应对措施方面,要培养护士学会创造性的思维方法,结合个体情况,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4.3.3.5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大家对一个问题各抒己见,在思考的同时,表明为什么有这样的假设,怎样证明其合理。而真正的临床护理问题往往没有现成的答案,必须依靠自己的思考才能找到解决办法。

5结语

有关医务人员及医学生思维过程的研究已经发展得很充分,然而与之相关的教育措施、实践训练还没与基础研究同步。在我国,随着护理教育的发展,大家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批判性思维的作用,并在实践过程中予以实施,取得一定效果。批判性思维在使用中必须让护士亲自参与实践,临床实践是培养护士批判性思维的摇篮。除了必要的理论学习外,重点改变护士对护理工作的观念,加强自信心锻炼,重视护士在整体护理实践中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为在校学生开设关于批判性思维的课程,实习或见习时加强这方面训练,在工作中提倡批判性思维,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使护理人员既有批判性思维的意识又具备一定的能力,从而使护理工作质量和病人满意率直线上升。参考文献

[1]朱秀丽.护理教育中的批判性思维.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10,19(10):463-465.

[2]王红红.批判性思维与护理本科教学.当代护士,2010,2(7):20-21.

[3]曾小耘,骆郁林,周斌.展望21世纪的护理教育.山西护理杂志,2010,14(3):103-105.

[4]李丽,叶志霞.整体护理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护士进修杂志,2002,17(5):354-355.

护士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篇9

1.导师负责制下护理研究生导师团队的构建

2.中美护理研究生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

3.护理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护理研究生在读期间压力的质性研究 

5.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初探 

6.护理研究生学术道德与负责任研究行为的培养 

7.造口专业护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专家调查研究 

8.国内外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 

9.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择业效能感地区差异研究 

10.护理研究生对老年人及老年护理知识和态度的调查

11.对我国护理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缺陷与对策的思考

12.临床护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现状调查 

13.我国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在校护理研究生择业意向调查 

14.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择业效能感年龄差异研究 

15.护理研究生实践过程的管理探讨 

16.案例教学法在护理研究生课堂中的应用效果

17.我国护理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现状

18.护理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非智力影响因素分析 

19.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择业效能感年级差异研究

20.基于研究生学位论文分析我国护理心理学研究的发展

21.护理研究生导师实践角色自评量表的编制与信效度检验

22.护理研究生双语教学方式及影响因素分析

23.面向21世纪护理研究生教育发展策略探讨

24.加拿大护理研究生教育体系及特点 

25.护理硕士研究生共情和沟通能力的相关性研究

26.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27.护理硕士研究生循证护理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8.护理研究生科研训练中的指导要点

29.护理研究生团队导师制建设 

30.美国护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发展 

31.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2.国内外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现状 

33.护理研究生在临床科研中的角色和作用 

34.成人学习理论在护理研究生专业课程学习中的应用

35.基于临床核心能力专业型护理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初步探索

36.试论我国护理研究生社区实践的必要性

37.晋京两地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择业效能感自我概念水平和自我评价水平研究

38.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其研究状况的文献分析

39.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认知的比较

40.重视护理研究生培养狠抓实践过程管理

41.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现象学研究

42.加强国际合作,培养高质量护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学博士生培养的经验介绍

43.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44.泰国玛希隆大学护理研究生教育的启示

45.“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理论在护理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46.韩国忠南大学护理研究生教育特点及其借鉴

47.护理研究生科研活动与自我效能的相关性分析

48.基于核心能力的高等中医院校护理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初步研究

49.培养高素质护理研究生的探索与实践

50.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核心知识体系的研究 

51.护理学研究生教育设置专业学位的调查研究

52.中韩护理学研究生教育比较 

53.天津市护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择业效能感研究 

54.我国护理学博士研究生教育现状分析

55.交互性教学模式在护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实践研究

56.男性护理研究生学习动机的质性研究 

57.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向调查

58.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设置方向的分析

59.护理硕士研究生的护士核心能力调查分析

60.探讨高等护理教育体制与护理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61.美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现状及启示

62.护理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63.发展以角色为基础的护理研究生教育

64.专业学位护理研究生培养期望与需求研究

65.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职业期望与就业体验的质性研究

66.护理研究生职业期望与职业倦怠的调查分析

67.人文素质教育在护理研究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68.论艺术教育与护理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相关性

69.我国专业学位护理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设置分析

70.护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认同的质性研究

71.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胜任力评价体系的系统评价与meta整合

72.导师指导与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相关问题的分析

73.澳大利亚护理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衔接关系的介绍 

74.中美护理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的对比分析

75.护理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76.以临床核心能力为中心的护理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探讨

77.护理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及信效度评价

78.护理研究生临床带教方式探讨

79.护理硕士研究生职业期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80.晋京两地护理学硕士研究生职业信息收集能力研究

81.目标设置理论在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82.我国护理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分析 

83.临床能力考核对于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启示

84.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核心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85.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与评判性思维的关系研究

86.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就读体验与应对的质性研究

87.我国专业学位护理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的现状与思路

88.护理研究生导师队伍现状及aGiL模式指导下的建设研究

89.中医院校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90.国内外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比较研究

91.中美护理研究生课程比较

92.中美护理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比较研究

93.两年制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研究 

94.我国护理教育方向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分析

95.导师组制模式培养护理研究生的实践 

96.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97.国内外护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讨

98.我国护理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99.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提升方案的实施及效果评价

100.护理研究生参加临床实践的探讨 

101.晋京两地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学绩水平和设定目标能力研究

102.我国护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发展

103.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循证护理能力培养的实践与反思

104.我国护理学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探索性研究

105.提高培养质量,加强护理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管理 

106.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评价的研究进展 

107.护理研究生实习中所面临的各种人际关系及伦理决策 

108.护理硕士研究生职业期望的定性研究 

109.护理研究生iCU临床实习模式的探讨

110.临床型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质性研究 

111.德尔菲法构建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112.知-信-行认知理论在护理学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113.在实践中培养护理研究生的临床教学能力

114.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对硕士教育现状的评价研究

115.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对临床实践指导老师期望调查 

116.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17.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参与专业课程资源共享体系的学习体验

118.Delphi法构建护理学研究生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的研究

119.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招生情况分析与建议

120.护理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121.专业学位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其展望 

122.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关键要素的构建 

123.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策略研究进展

124.对护理学学术型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实证研究 

125.专业学位护理研究生培养的Swot分析

126.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调查分析 

127.就业双方对护理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的认知

128.护理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护士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篇10

【关键词】临床实习;护生;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194-01

护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其实践教学应该是成为培养护生的重要内容,各种护理操作技能和专科护理的学习,培养和提升护生判断性思维等综合能力,促进和提高护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分析能力、系统化能力、求知欲、认识成度的提高。

1.现状分析

1.1临床查房

目前在实习中的大、中专护生,整个实习期间以老师讲解为主,带教老师选取适宜病例,带领学生进行问诊、体格检查后分析病例,提出护理问题,制定出相应的护理措施,学生参与讨论后带教老师总结,导致了护生分析能力、系统化能力、认识成熟度较差。

1.2专科理论知识

目前是采取一月一次多媒体教学的方法,内容主要是本科室专科护理的要点,而后进行理论考试,导致了护生对专科知识的学习有限。

2.教学方法改革

2.1临床查房模式的设计

改革临床查房的方法,带教老师选取适宜病例,由学生独自进行问诊、体格检查后,以共同讨论的形式分析病例,提出护理问题,制定出护理措施。然后由一名学生向带教老师简要汇报护理病例,其他同学补充,带教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总结,对护生的正确观点加以肯定,对与临床护理计划由偏差的则提出问题,举一反三,引导护生积极思考,而不是一味的接受老师的观点。

2.2授课内容

把专科的理论知识与临床中的问题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讲授,贯穿实习的始终,使其更容易理解,定期讲授专科疾病的护理知识并进行考核。提高护生的分析能力和求知欲。

3.体会

护理学专业临床实习是学生将课堂知识应用于实践,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关键性教学环节。临床护理人员有责任、有义务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不断总结经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临床带教质量,为培养新时期合格的护理人才而不懈地努力。通过对护生实习期间带教模式的改变,提高了护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掌握临床知识及评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叶玉珍,在临床实习中培养护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J】,现代临床护理,2006,5(2):53-54

[2]彭美慈,批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的信效度测试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3,3(9)64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