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绿色生活的意义十篇绿色生活的意义十篇

绿色生活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5:27

绿色生活的意义篇1

关键词:绿色文化内涵汉英对比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a)-0220-01

1“绿”在汉语中的文化涵义

(1)“青春、活力”之意。汉语中我们用“绿”、“青”这两个字来表示绿颜色,如“青青河边草”指河边的绿草;“青春”指像绿意盎然的春天一般的年轻时期。

(2)“出身卑贱、落魄”之意。自古代起,汉语中绿色就有低贱、落魄、不贞和坏名声等意义。如古代品级低的官服都是绿色;绿色服装甚至是娼妓的职业装。虽然现代中国文化中穿绿衣服不再有这些特殊含义,但仍残存了一些相关词语,如“绿帽子”指“妻子有不贞行为的男人”,而非绿色的帽子;还有“青楼”指娼妓或妓院,而非绿色的楼宇。

(3)代指“中国人民”。我们把中国人民称为“绿色长城”,因为军服是绿色的,于是就有了一些和中国人民有关的颜色,如国防绿、军绿色等等。

(4)“安全、承诺”之意。和其他许多国家一样,在中国绿色意味着安全、希望、和平。邮箱和邮局的外观用绿色,邮递员制服也用绿色;交通信号灯中的绿灯表示可以安全通过,由此衍生出“开绿灯”一词,意为“给与批准或提供方便”;“绿色通道”则指为了方便残疾人通行而设置的无障碍通道。

(5)代指“办事简单、缺乏经验”的人。汉语中绿色还经常用来指缺乏训练和经验、知识浅薄的人。比如“楞头儿青”,就是指做事莽撞、没有经验的人。

(6)“环保、健康”之意。随着污染的加剧,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于是绿色也经常用以表示环保之意。如“绿色革命”,一开始指的是为提高农作物产量而改进耕种方法的行为,所以在“自然、农业”这一意义基础上,词义引申为了“环保行动”。还有,把健康的有机食品称为“绿色食品”;“绿色和平组织”或“绿色政党”是指赞成环保的党派或团体;“绿色消费”也是指一种环保的消费方式。

2“green”在英语中的文化涵义

(1)“青春、活力”之意。英语中绿色也代表了青春与活力,如agreenoldage译为“老当益壮”;toremaingreenforever是指永葆生机与活力。

(2)“金钱、财富”之意。英语中绿色是最受欢迎的颜色之一,生活中随处可见用绿色装点的事物,甚至如美元钞票也是绿色的,因此这一颜色词往往与金钱、财富有关。如美国政坛中选举获胜的候选人通常都是因为有“greenpower(财团)”支持着他,由此还衍生出诸如greenback(美钞),greenpower(财团),greensheet(政府预算表),greenstamp(美国救济补助票,因为绿色印刷而得名)。

(3)“嫉妒”之意。英语green-eyed,greenwithenvy,green-eyedmonsters都是嫉妒的意思。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奥赛罗》就把green-eyedmonsters(绿眼妖魔)用作“妒忌”的同义词。

(4)“无经验”之意。如果说“you’reexpectingtoomuchofhim.Heisstillgreentohisjob.”意思是“你对他期望过高了,他对这份工作还经验不足”。agreenhorn表示没经验、容易上当受骗的人;“Doyouseeanythinggreeninmyeye?”其实是说“你别以为看我还不成熟就好欺骗”。

(5)与“绿色植物”有关。绿色还可以象征园中的果蔬或园林技艺。英国英语中agreengrocery指的是果蔬生意。还有像greenhouse(温室)最初指培养植物的密闭暖房;greenfinger则指有善于侍弄花草的人园林技艺出众。

(6)“批准”之意。“greenlight(绿灯)”在英语和汉语中都可用于指权威机构对某事物或项目准予肯定或通过。很明显,这个词来自于交通信号灯。

此外,英语中还有一些green构成的词既不指颜色也无文化内涵。如greenroom为演员休息室;greenwound指未痊愈的伤口;GreenChristmas是指温暖晴好天气下的圣诞节;greenSunday则指复活节过后的第二个周日。

3汉英语言中颜色词“绿”文化涵义的异同点比较

通过以上对汉英语言中绿色内含意义的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结论。

(1)绿色在汉英语言中有着许多相似的文化内涵。如都可用以表示农业、环境、和平、批准、生命、不成熟、无经验,等等。如英语中greenstuff、greenparty,和汉语的“绿草”、“绿色革命”都与人们居住空间与事物有关。因为相对于黄色而言,植物呈绿色使其最佳生长时期,因此被赋予了“青年”、“希望”这种文化内涵,如英语的greenyears和汉语的“青春”。又因为生命中的最佳时期意味着没有流血与死亡,故而“绿”的反义词就是“红”。同时“greenolive(绿色橄榄枝)”所表达的平安之意也成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力量的象征。

(2)无论英语中还是汉语,绿色由于其各自国情不同而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文化含义。汉语中“绿帽子”和“青楼”都是随历史变迁遗留下来的某种负面含义。而英语国家的人对绿色最直观的认识就是那些绿颜色的有生命的物体,因此成就了其文化内涵。

(3)汉英两种文化内涵下的颜色词“绿”都各自存在正负两面的对立意义。正面意义如汉英语中都表达生命、希望、和平、安全。负面意义则各不相同:英语中绿色往往表示“无经验、不成熟”;还有表示嫉妒之意的词,如green-eyed;表示欺骗的greenmail;表示生病的lookgreen,等等。而汉语中没这么多含义,最为突出的负面含义就是表示地位较低,或者表示妻子对丈夫不忠的“绿帽子”。

总体而言,中西方文化语言中对绿色有大量相同的理解。但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发展使得汉语中绿色所代表的负面含义极为少见。

参考文献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2]刘云泉.语言的色彩美[J].安徽教育,1990,4.

[3]张培基.英语声色词与翻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绿色生活的意义篇2

历经30年的发展,90年代西方的绿色环境运动在内容上和理念上都发生了不少新变化,产生出一些新趋势,也引伸出一些新问题。

一、90年代西方环境运动的新趋势

与70、80年代相比,西方环境运动在90年代产生了四大发展趋势:实践层面,从以群众运动为主体发展到以政党政治为主体;政治层面,从“红-绿结合”发展到泛绿;思想上,从深绿发展到浅绿;文化价值上,出现了后物质主义,一种后现代主义的价值观。

第一, 在实践上,从绿色运动的层面进入以绿色政党活动为主的层面

为了认识 90年代绿色环境运动的这一特点,可以简单地回顾绿色运动的前史。

60年代是绿色意识的精英启蒙阶段,主要事件是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森发表了她的名著《寂静的春天》。她以大量的事实论证了工业污染对地球上的生命形式包括人类自身的损害,陈述了工业技术革命的生态破坏后果,第一次就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向全世界敲响了警钟。肯尼迪读后倡议次年为联合国自然保护年。卡森的这部书拉开了“生态学时代”的序幕。

70年代是公众绿色意识的动员和形成阶段,主要事件是罗马俱乐部的活动和各国政府和联合国的回应。1972年,罗马俱乐部提交了它的第一个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对正处于高增长、高消费的“黄金时代”的西方世界发出了关于“人类困境”的天才预言。罗马俱乐部关于“只有一个地球”口号成为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重要背景材 料,后成为人类共识。在70年代初,发达工业国家各国政府纷纷建立环境管理机构。

80年代是群众性广泛的绿色抗议运动阶段,主要事件是7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工业污染事件引发的环境抗议运动和矛头指向冷战双方的、与反战反核和平运动相结合的大规模群众性绿色抗议运动。80年代也是发达国家绿党活动最活跃的阶段;80年代还是全球绿色意识形态的群众性普及阶段。学界、媒体全面介入绿色话题,绿色生态环境问题从60、70年代鲜为人知到80年代成为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的常识,绿色意识形态也成为当代意识形态的绿色一翼。

90年代以后,绿色环境事业走向全面政治化阶段。与前20多年相比,90年代的绿色运动呈现两大特点:国际政治行为,政党政治。1992年全球环境峰会――里约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标志着人类已进入维护共同家园的全球时代。环境与发展问题已成为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一个重要方面。此外,特别重要的是,90年代中期欧洲中左政府执政出现的“红-绿联盟”政治现象,即社会民主党人与绿党共同组阁现象,使绿色运动的主题转向了以往绿色运动最为拒绝的政党政治。

绿色运动向绿色政治的转向,形成了90年代环境运动总特点,即从以群众运动为主体发展到以政党政治为主体。在欧洲各国绿党通过与社会民主党人的联合执政成为体制内的执政党之后,绿色运动表现为普及性、组织性上升,民间性、社会性降低。近年来,尽管媒体时有关于“绿色和平组织”在海上拦截日本捕鲸船、多瑙河全程污染、生态死亡等抗议活动的报道,但是90年代鲜有70、80年代那样的大规模群众抗议运动。即使在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美军和北约使用贫铀炸弹的情况下,整个西方也没有出现群众性的环境抗议运动。

第二,在政治上,从“红-绿结合”到泛绿化

整个80年代乃至90年代中期之前,绿色环境运动的“红-绿”结合倾向一直居主流地位。尽管主流绿党主观上强调自身的中性色彩,但是,作为一种本质上反体制、反主流的社会运动,其矛头主要对准工业社会的既成秩序、反对资本主义官僚体制。因此,绿色环境运动天然具有社会主义倾向。在这个意义上,“从红到绿”、“红绿交融”的生态社会主义的兴起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而90年代中期红绿联盟执政的实现,是红绿结合的生态社会主义事业在政治上的发展顶峰。从社会民主党的角度看,红绿联盟是社会民主党长期战略的胜利;但是从绿色运动和绿党本身的发展线索看,红绿联盟既扩展了自身内部红绿结合的生态社会主义一脉,也标志着绿党活动向泛绿化方向的延伸。也就是说,主流绿党不仅在政治上谋求与社会民主党组织中左政府,实现红绿联盟,而且它的存在和上升也“绿化”了西方各大主要政治意识形态,迫使整个政治景观出现泛绿化,客观上推进了政党政治的“绿化”进程。事实上,欧美国家90年代的竞选政治中,无论左中右阵营,现已无党派不打“绿色牌”。在各党派的竞选宣言和纲领中,绿色条款都赫然在目。泛绿化是90年代欧美政治“中性化”的主要原因。所谓“两头靠中间”,左右向中看齐,实际上是向“绿”看齐。至于各大政治意识形态本身的绿化,已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例如,传统的保守主义和革命的社会主义都接受主流绿党的激进生态观,而市场自由主义、福利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都主张改良主义的生态观。它们对待资本主义的根本态度不同,但是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绿色意识形态的影响。

第三,在思想上,从“深绿”到“浅绿”

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和哲学理念,绿色环境运动的主流指导思想是“深绿”色的,生态主义者也将之归结为“深生态学”。研究者所说的生态基要主义(生态原旨主义)、生态中心主义(简称生态主义),都属于“深绿”范畴。原旨的生态主义者也即主流绿党,批判资本主义工业化对自然界的掠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进而反对人类中心主义,集中批判技术中心主义。其极端的形式即所谓“动物权利”、“生物权利”理论。90年代以来,生态社会主义者反对一般地拒绝人类中心主义,在对技术中心主义的批判中反对走极端,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口号下重返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在反对生态环境危机的同时不应放弃“人类尺度”。这种从认识上和哲学理念上对工业文明、科学技术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既拒绝狂妄的、以技术中心主义为特征的早期粗糙的人类中心主义,也远离极端的生物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标志着绿色意识形态的淡化即浅绿化。绿色时尚从深绿到浅绿的转化,意味着人类绿色意识的一个历史性的飞跃。非技术中心的人类中心主义现已成为绿色思想的主流和共识。

第四,在文化价值取向上,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产生了后物质主义价值观

在文化观念上,绿色环境运动及其思想都属于后现代主义的范畴。在绿色思想各派别中,除了那些受传统的保守主义、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影响的流派仍重视理性主义、进步主义的价值之外,新兴的主流绿党、绿色无政府主义和生态女权主义基本上都属于后现代主义范畴。尤其是90年代以来,西方新一代青年中出现了一种后现代的文化价值取向――“后物质主义”。

作为新兴的、流行的价值取向,后物质主义是当代西方以雅皮士(YUp,城市青年专业人员、公司白领)为代表的新中间阶级的价值倾向。其主要内容是强调“生活质量”、“自我实现”和“公民自由”。其中,对“生活质量”以及与人的内在和外在的生活质量相关的生态环境的重视,是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显著特征。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与绿色运动、绿色思想的渊源决定了它对“生活质量”的重点关注。从物质主义向后物质主义的转折,体现了价值观念的代际转换。在发达国家的特定时期,都存在着从二战后的高度富裕中得益的年轻一代与经历过一战、大萧条和二战痛苦的老一代人之间的价值观分化。饱受战争痛苦和经济萧条的老一代人的群体价值取向是物质主义的,他们最关心与衣食住行相关的物质需要和安全保障。战后“婴儿潮”一代人(1946-1965年出生)在经济发展的繁荣期长大,关注的重点不在食物、住所等直接物质需要,其价值追求与上一代以人身保障和安全为目标的物质主义价值观有差别。当他们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成为选民时,开始出现一定的后物质主义倾向。但是,这一代人仍重视物质财富和政治上的成功,在价值观念的总体上仍是物质主义的。由于西方社会持续的繁荣,后来数代人表现出越来越突出的后物质主义价值取向。作为“婴儿潮”一代人后代的“X一代”(1965-1981年出生)不再在乎财富和成功,行为更为自主,也更加远离物质主义价值目标,能够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诸如环境保护等社会问题。其后,战后生育高峰期的回生代人,即现在被称为“G一代”(全球化一代)或“e一代”(电子网络一代)(大约生于1977-1994年)又向我们走来。他们比“婴儿潮 ”那一想主义者更务实,比“X一代”更有信心,更有个体自觉,并更具有全球环境关怀。他们崇尚“生活质量”和个人自由,是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天然的基础。真正具有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一代人,是绿色环境运动和绿色环境意识的深厚社会土壤和政治上的支持者。

二、90年代绿色意识形态的新发展

关于绿色意识形态的新发展,主要是指90年代绿色理念在三个方面的新变化:一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看作为一种全球主义意识的绿色理念的发展;二是在欧美风行的“第三条道路”的政治实践中,看绿色理念的新意、特色和影响;三是从绿色意识形态与当代新自由义主流思潮的冲突中,看其政治哲学基础的新变化。从总体上看,90年代绿色意识形态地位上升,尽管在欧洲和美国反差较大,情况不同。

1,绿色意识形态与全球化

90年代的全球化从正负两方面促进了绿色意识形态的发展。

首先,由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绿色意识形态的地位空前上升。随着90年代全球化的迅猛推进,民族国家能力下降,国家边界软化,原有的以民族国家体系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框架已不能完全适应现实发展需要。欧盟和欧元区的建立,是欧洲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对新的发展现实的应对措施与战略努力。科索沃战争中联合国的消极作为则从反面证实了这一现实的客观存在。在这一背景下,凸现出全球治理的客观要求。

全球化背景下出现的负面全球问题包括:核武器扩散及核安全问题、全球环境危机、全球生态毁灭、国际毒品交易、国际恐怖主义、国际金融危机,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是近30年来出现的新问题,并在90年代迅速加剧。它们共同构成了当代全球问题的主体。其中每一项的恶性发展都可能引发全球性危机,威胁全人类的安全。而全球环境危机则成为全球治理的中心问题之一。水(蓝色)危机、粮食(绿色)危机、人口危机、荒漠化、物种危机、生态死亡、臭氧层危机、大气污染、极地污染、核污染、生化污染、基因炸弹(人种危机)、全球变暖,等等。解决这些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中的任何一项,都是单一民族国家力所不及的。危机当前,具有全人类共同命运感的绿色环境意识比任何时候都更显示出其重要性。在地球生态毁灭的威胁下,在人类为自己人种存在而奋斗的关头,绿色意识形态天然蕴含的全球主义意识的优越性自不待言。

其次,从正面看,由于全球化的客观进程引发了全球主义的进一步普及,绿色意识形态成为全球化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否认,全球化意识形态的主流思想是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霸权地位在短期内不可能消除;同样不可否认,当代全球主义理念深深打着新自由主义的烙印。但是,当代全球主义毕竟具有区别于新自由主义逻辑的进步方面,有积极的正面效应。90年代的全球主义毕竟具有以往世界历史上的全球化所没有带来的新质。绿色意识形态在90年代的发展显然属于全球主义具有新质的内容之一。

当代全球化由于其广度和深度,具有推动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同时也使人类今天生存在一个相互依存程度极高的世界上。经济安全、金融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军事安全、国家安全、核安全等,都已不仅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事务,而是与全人类的生存和利益息息相关。这一全球利益和安全的高度相关性,表现为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和共同意识日益增长,使带有超地域、超民族、超国家意识的全球主义观念空前普及。绿色意识形态关注高于单一国家安全的全人类安全。90年代人类的生态关怀、绿色环境意识、绿色和平要求都打上了全球时代的烙印,具有“后现代”的新质内容。全球主义的普及是当代人类在文化理念上的进步,体现了人类对传统的民族国家观念的反思,表达了人类对自身命运和未来的深切关怀。而全球绿色生态环境意识作为具有新质的社会共识,集中体现了90年代全球主义理念的发展特点,表现出对以往传统全球主义的更新与超越。人类的全球观已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具备现实基础。

2、绿色意识形态与“第三条道路”

绿色意识形态体现了社会民主党“第三条道路”的“新政治”的主要内容和特征。“第三条道路”的提出,是因为传统的政治选择以及它们所赖以存在的价值观已不足以适应今天这个不断变化的社会。“第三条道路”根据西方社会结构的改变和深受绿色意识形态理念浸染的青年一代的价值观的变化,提出了“新政治”。

所谓“新政治”,并非“第三条道路”的发明,是欧美70年代以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政治现象。“新政治”是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典型产物。以绿党为代表的新政治党的基本特征和深刻基础,就在于其成员拥护后物质主义的价值理念。二战后西方经历了长达几十年的经济繁荣期,人们生活安定,普遍富裕。由于教育普及和消费发展这两大因素的影响,新中间层和高学历层大量增加,社会结构和价值体系产生剧烈变化。特别是由于西方1968年学生造反运动的冲击,人们开始重新思考生活的意义,检讨自身生活方式的合理性,质疑传统的政治体制和政治行为。由于具有后物质主义倾向的这一代人的出现和存在,大大影响了西方社会的文化、生活和意识形态,表现为左右界限模糊,政党忠诚下降;阶级利益淡漠,阶级识别相应弱化。在阶级认同降低的同时,围绕诸如种族特性、移民、性别、民权、环境和核能利用等吸引公众注意力的重大政治问题,正在形成新的政治认同。

90年代以来,“第三条道路”的“新政治”依据现实的变化,提出了不同于传统的以左右划分的政党政治、阶级认同和价值观念的新的政治治理方式。“新政治”以所谓不同于自由主义和传统的社会民主主义的“第三种模式”实行“社群主义”的“新治理”,核心内容是强调“辅助性原则”,即公民是第一责任人,国家是辅助者,强调个人的自救,变“社会福利国家”为“社会投资国家”,建立政治力量与“市民社会”之间良性的互动关系。“新政治”的基础理念是“没有责任就没有权利”。这一理念背离社会民主主义传统的社会公正与平等的原则,转而置根于绿色意识形态的基本概念――“个人即政治”。绿色意识形态的个人责任原则、自主原则、自治原则、基层民主原则等理念深刻影响了“第三条道路”的政策,构成了“新政治”的理论背景。

3,绿色意识形态与新自由主义主流意识形态

绿色意识的政治哲学背景是无政府主义。这一基本政治特征决定了绿色意识形态与全球化的主流意识形态新自由主义之间的根本对抗姿态。

自里根、撒切尔主政以来,西方经济历经20年不衰的新自由主义浪潮。以解除管制、私有化和金融自由化为中心的自由主义经济改革,启动了自由市场的活力,结束了凯恩斯主义失灵后西方经济“十年滞胀”的困境,并推动了信息产业革命和新经济的发展。冷战的结束和近年来势头强劲的全球化浪潮,更是进一步扫清市场壁垒,在全球空前扩张了自由市场的疆界。新自由主义主导下的全球化推动了世界经济、尤其是西方经济的发展,也使许多第三世界国家进一步边缘化,外在于全球化进程,陷入贫困的深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还试图凭借新自由主义霸权,建立21世纪的新自由主义世界秩序。

绿色运动标榜政治中立性,但是它本质上是反制度主义的运动,不认同任何政治体制,矛头指向一切形式的权力结构。绿色意识形态就其本质而言是以无政府主义为政治底色的。主流绿党和生态女权主义等典型的属于后现代范畴的组织,从不讳言他们的无政府主义主流倾向。无政府主义对新自由主义秩序的消解和对公正和谐均衡发展的世界新秩序的美好期盼,恰恰是绿色意识的两个不可分割的客观要求。因此,绿色运动反对官僚体制下资本的压迫,也反对新自由主义构筑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在当前的全球化背景下,无政府主义思潮再度复兴,正在成为一种时尚。(参见约瑟夫·卡恩:《全球化使无政府主义死灰复燃》,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2000年8月17日。)尽管无政府主义派别林立,但是90年代无政府主义的死灰复燃明显带有后现代特征,与绿色意识形态多年的广泛传播密切相关。无政府主义者反对加强国际资本主义制度,要求维护城镇权力,由地方进行决策;他们反对公司跨越国界大举扩大投资规模,认为这使大公司得以践踏劳工法和环境法;他们抨击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这些机构取代了各国政府。极端的生态无政府主义者将激进的环保主义同极端的反技术倾向融为一体。约翰·泽尔赞认为,一切科学技术都是束缚人们的手段。他认为计算机和因特网肢解了社会,创造了新的劳动分工,要求更高的效率,并占用了更多的闲暇时间。为了解决技术驱动的社会中不断增长的压力,成百万孤立无援的人求助于毒品。他要求控制资本,也控制技术,不但反对发展工业,也反对发展农业,要求社会回归石器时代。美国老牌的绿色理论家、社会理论学家默里·布克金在60年代就将环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合二为一,提出了关于国家和资本主义如何同自然相抵触的理论。但是他目前批评极端无政府主义的过分夸大生态内容,认为不能忽视作为无政府主义核心的人道主义思想,发展成为反人类的虚无主义者。(以上参见同上文。)总之,全球化时代的无政府主义不同于马克思当年所批判的巴枯宁主义,它与后现代的、以绿色生态运动为中心的新社会运动密切结合,其批判对象也转变为今天的跨国资本主义。很显然,当前西方无政府主义的重新兴起是与对抗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社会氛围相联系的。

三、趋势与问题

绿色环境运动性质上属于后现代的社会运动。其生命力在于其社会基础――新中间阶层的后现代价值取向,在于新一代青年对现代工业社会官僚体制的不满、拒绝和抵制。随着新的信息产业革命和全球化的演进,西方社会还会持续地发生社会分化,其社会结构仍在嬗变的过程中,这将使绿色环境运动的社会基础进一步扩大。作为20世纪后30年新产生的社会运动,作为90年代以来势头已压倒传统工人运动的群众运动,绿色生态环境运动将成为21世纪西方社会动员面最广泛的运动,因此具有广阔的前景。尽管西方主流新闻媒体经常斥责这类无政府主义的抗议运动愚不可及、杂乱无章、有勇无谋、群龙无首、目标模糊,但这恰恰是绿色运动的一个特点。绿色运动的群众性、广泛性、动员面和潜能始终是一种反制度主义的对抗力量。绿色运动与社会主义的结合即生态社会主义的发展,则显示出有可能把体制外的反对派、一种停留在“造反”层面的群众运动,转化为有组织的反制主义、一种作为替代性制度选择的、未来社会的基础成分。社会主义有可能将前景广阔却目标不清的绿色运动引向未来,纳入改造资本主义社会的革命方案之中。

问题在于,绿色运动自身的潜在矛盾也在全球化背景下发展和激化。在外部,全球化促使绿色环境运动与新自由主义秩序化现实之间的冲突加剧。绿色价值批判理念与制度化的社会经济政治现实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冲突,它无法认同现代工业社会和资本积累的逻辑,而全球化必然使自由市场逻辑横行全球,加剧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在内部,其价值理想与其政党政治化的现实倾向产生日益尖锐的矛盾。绿色生态环境运动是向上延伸,继续走90年代政党政治的路子,从反制度主义逐步向制度化现实妥协;还是向下发展,回归70、80年代大规模群众运动、街头抗议的传统,担当现行制度不可忽略的民间抗衡力量?这将是绿色环境运动不得不面对的两难选择。向上发展,融入现行政治体制,有违其无政府主义本质和后现代特点;向下发展,脱离制度化政治的框架,会使其社会批判缺乏挑战资本主义的组织力量,并停留在文化抗议层面,不可能涉及与真正的生存保障问题有关的经济政策、社会福利政策和劳动市场政策,更无法形成对经济政治制度的根本威胁。

绿色生活的意义篇3

关键词:绿色,绿色软件,绿十字,绿党

 

作为语言中最易受时代与社会感染的基本要素,词汇自它产生的那一刻起,便包含着深刻而又丰富的文化信息,古今中外,从内容到形式,从系统到个体等莫不如此,并因随时与社会语境发生谐振而成为语言中最活跃,文化承载量最大的成分。就分布而言,它的这些信息量无不融合,渗透进词的各个方面:声音,字形,意义,语法和语用等等,而其最集中的体现,毫无疑问,应当在各个词的文化义里。[1]23

中世纪时绿色代表邪魔(包括龙),有时又表示爱。这些象征意义现代已不明显。在西方股票市场,绿色代表股票上升;在中国股票市场则相反。(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喜欢红色又代表共产党所以把红色设为上涨按照规定,下跌要使用上涨的反色所以中国的下跌时绿的。但西方传统中绿色代表安全,红色代表警戒,所以是绿涨红跌)。在中国的五行学说中,绿色是木的一种象征。绿色是植物的颜色,在中国文化中有生命的含义,也是春季的象征。“绿”作为绝大多数植物生命上升阶段的本色,它是大自然各种生命色彩旋律中的主调,宁静、和谐而鲜活,医学研究证明:生活在绿色环境中,人体的基本温度可以下降1---2度,随之而来的是:脉搏减缓,心脏压力减轻,呼吸趋向均匀。

于是,从绿色中,诗人歌德读出了“宁静与稳定”的意蕴,画家康定斯基进而将它描绘成了“人间的、自我满足的宁静,这种宁静具有一种庄重的、超自然的无穷奥妙。”大概很少有人会断然拒绝“绿”所展示的这种生命的魅力。在中国,朱自清写过赞美绿的散文,艾青写过颂扬绿的诗篇。在他们的笔下,“绿”是那样的魅力与可爱:[2]

例【1】:到哪儿去找这么多绿;

墨绿,浅绿绿十字,嫩绿,

翠绿,淡绿,粉绿……

绿得发黑,绿得出奇;

在这些“绿”中,有些事客观存在,确实“绿得出奇”,像“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也有些是诗人的幻觉,带有很强的主观情感色彩,例【1】中第二小节的渲染与夸张就是很好的说明。

尽管我国文学家对“绿色”早就有了职业的亲切与敏感,然而,在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里,“绿”就属于间色,与正色相对,顺理成章,上古人很自然也把它打入了贱色的冷宫。[3]比如:

例【6】:夏朝尊黑,殷代尚白,周朝敬赤,没有它的份儿;

例【7】:与五行(金,木,水,火,土)和五方(东,西,南,北,中)相对应的五色(背,赤,黄,黑,白)当然更轮不上它。

足见“绿色”在当时的地位确实不高。

汉代时,绿色开始被用于冠帻服色之制,《汉书,东方朔传》中就有宫廷厨师戴绿帽以明其卑贱身份的记载。唐代以后,“绿”虽然有幸进入了官阶,那也仅仅是下层官吏六品(深绿)与七品(浅绿)的标志与象征,白居易“分手各抛沧海畔,折腰俱老绿衫中”(《忆微之》)的诗句很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卑微的叹息。元,明之际,更是每况愈下,不光绿袍将而成为八九品的服色,甚至还有了“娼家男子戴绿头巾”的规定,这大概便是当今民间说辞“绿帽子”的直接渊源了吧。到了清代,“绿旗”是汉营地方军的标志,其地位与正黄,正白等八旗兵有着天壤之别。

进入现代社会,这种色彩偏见与歧视本来已经趋向淡化和消隐,可在那场史无前例的“文革”中,由于对革命“红色”的崇拜和迷惘,红绿灯中的“绿色”险些被颠倒为表示“不准通行”,而成为一种阻挡前进的颜色。

平心而论,在斑斓的色彩世界里,“绿色”未必一定是人们审美的首选之色。据记载:

1997年初,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千千岩英彰曾以“你最喜欢的颜色”为题对世界25个国家和地区的大约5500名年轻人进行调查,排在前四位的是:蓝,红,黑,白。

可见,当下词汇的这种“绿色的选择”,实在是人们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之后的一种理智的选择。[4]

其实,作为源头,在西方文化中,“green”原本还有许多超色彩的文化义项蕴涵。比如:

例【9】:年轻,幼稚,不成熟。

agreenhand(或greenhorn)生手

Greenpaper绿皮书(提出建议或意见以备讨论的政府文件,常印在绿纸上,以区别于代表固定政策的白皮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绿色这个词逐渐和环保联系起来,其中有绿色革命(狭义和广义)。狭义的绿色革命是指发生在印度的绿色革命。1967---1968年,印度开始了靠先进技术提高粮食产量的绿色革命的第一次试验,结果粮食总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使印度农业发生了巨变。广义的绿色革命是指在生态学与环境科学基本理论的指导下,人类适用环境,与环境协同发展,与谐共进所创造的一切文化与活动。绿色设计是指设计出的产品可以拆卸,分解,零部件可以翻新,重复使用绿十字,这样既保护了环境,也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减少垃圾数量。

绿色投资是指用于防止环境污染与治理被污染环境的投资。[5]

绿色文化,从狭义来讲,绿色文化是人类适应环境而创造出的一切以绿色植物为标志的文化。包括采集----狩猎文化,农业,林业,城市绿化,以及所有的植物学科等。以广义而言,绿色文化是人类与自然环境协同发展,与谐共进,并能使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它包括持续农业,生态工程,绿色企业,也包括了有绿色象征意义的生态意识,生态哲学,环境美学,生态艺术,生态旅游,以及生态伦理学,生态教育等诸多方面。

在商业设计中,绿色所传达的清爽,理想,希望,生长的意象,符合了服务业,卫生保健业的诉求,在工厂中为了避免*作时眼睛疲劳,许多工作的机械也是采用绿色,一般的医疗机构场所,也常采用绿色来作空间色彩规划即标示医疗用品。

此论文探讨了绿色这个词从古至今的发展和词义演变,绿色不仅仅代表颜色的意思,它还可以和人的心情,喜好联系起来。古代的一些诗人也写过赞美绿的文章,在他们的笔下,绿色代表上升的意思。而相反的是,绿在古代是表示贱色之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绿字有关的词语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像绿色奥运;绿色环保;绿色产品等等。通过对绿色这个词义扩展的变化和演变,可以看出社会的演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敏,1978,《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词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赵艳芳,2000,《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沈家煊,1999,《不对称与标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

[4]张辉,2003,《术语及其理解的认知语义学研究》,北京军事宜文出版社

[5]周一农,2007,《词汇的文化蕴含》,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绿色生活的意义篇4

一、活动主题

绿色满xx·助力世中运

二、活动时间

2017年11月1日—30日

三、活动安排

(一)召开2017年“全民动员,绿化xx”推进月活动动员会

1.会议时间:2017年11月6日

2.会议对象:

(1)街道机关全体人员;

(2)各社区一名主干,分管两委;

3.会议内容:

(1)街道办事处汇报2017年度造林绿化工作安排;

(2)街道办事处领导讲话。

(二)积极参加“五彩色带”乡村景观林营造活动

1.活动时间:2017年11月-2018年4月

2.活动内容:组织一个社区参加市绿化委开展的“五彩色带”乡村景观林营造活动,由绿化办提供苗木,社区打造乡村景观通道示范段,建设成具有xx特色的乡村景观通道。

3.主办单位:绿化委

4.承办单位:农业服务中心、相关社区

(三)山体林分修复行动

1.活动时间:2017年11月-2018年6月

2.活动内容:对xx街道内山体林分、矿山、石窟等地带采取生态复绿、花化彩化措施,形成整体协调、自然的景观观赏面,进而逐步恢复山体区域良好的生态系统。

3.主办单位:绿化委

4.承办单位:农业服务中心、相关社区

(四)“绿意xx”全民动手系列活动

1.活动时间:2017年11月

2.活动内容:为提高民众参与率,组织发动社会各界群体参与“全民动员,绿化xx”活动,营造浓厚的绿化氛围。组织开展“校园‘双微创’”、“手绘绿色xx”、“书香换花香手有余香”、“校园绿色环保袋DiY”、“压花制作”等一系列活动(详见附件1)。

3.主办单位:xx街道办事处

4.承办单位:农业服务中心、相关社区

(五)各社区组织全民义务植树活动

1.活动时间:2017年11月

2.活动内容:各社区依照2017年“全民动员,绿化xx”推进月系列活动要求,紧抓小阳春造林有利时节,适地适树,真抓实干,一鼓作气,进一步推进开展义务植树活动,推动全民参与义务植树活动热情,推进月活动期间,各社区要组织2场以上群众性义务植树活动,并将活动方案和现场植树照片报送绿化办备案,实现2017年“全民动员,绿化xx”活动推进月工作目标及意义,保证此次推进月活动圆满完成。

3.主办单位:xx街道办事处

4.承办单位:农业服务中心、相关社区

四、工作要求

(一)广泛宣传,提高认识。各社区要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增强全民关注生态的忧患意识、改善生态的责任意识、保护生态的法律意识,要深入宣传全民义务植树的公益性、义务性和法定性,助力我市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国际化创新型品质城市建设。要充分发挥传统媒体、新媒体、自媒体、信息门户网等宣传渠道的作用,广泛采用市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丰富宣传内容,提高宣传效果,进一步提升全市植树造林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程度,积极动员和引导全社会力量投身植树造林活动,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补齐生态文明建设短板。

(二)落实责任,加强领导。为加强对全市造林绿化“全民动员,绿化xx”活动推进工作的领导,有效推进“绿意xx”全民参与系列活动、“五彩色带”乡村景观林营造活动、山体林分修复行动的开展,各社区要紧扣上级部署要求,落实相关活动责任单位,保质保量完成既定活动方案,从而积极引导广大市民树立“植绿爱绿护绿,从我做起”的观念,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绿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全市造林绿化和义务植树活动蓬勃健康发展。

绿色生活的意义篇5

先前已有研究论及“绿”颜色词的新义及其认知机制,①但均是描写性的,没有基于实际使用的语料。Geeraerts(2010:285-286)②指出,认知语义研究如果不以实际的语言使用数据为基础,那么其声称的基于语言使用的本质特征就不存在,他还预测词汇语义研究未来的趋势应是基于语料库的认知语义学。有鉴于此,本研究将以两个不同时期的汉语语料库为数据来源,试图追踪“绿”颜色词的语义变化,并尝试解释其背后隐藏的认知机制。

1语料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100万词次的兰卡斯特大学汉语语料库LCmC和现代汉语语料库torch2009。两个语料库各包含15个语体,分别代表20世纪90年代初期及2009年左右汉语的整体使用面貌。两者在建库标准等方面完全一致,具有很好的可比性,可用于考察现代汉语近20年的动态发展。本文数据检索和统计使用的是一款免费实用的文本分析软件antConc,能够实现词项检索等基本语料分析功能。

首先使用antConc分别从两个汉语语料库中提取含有“绿”的词项,并对提取的结果进行初步分析,去掉与本研究无关的“绿林好汉”“鸭绿江”等词项,最后LCmC中检索出265例“绿”,torch2009中261例“绿”。所有的词项均通过检索行逐一详细分析,并根据是否蕴含新义进行分类。

2结果与讨论

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绿”词项在两个语料库中的整体使用频率非常接近,也说明其使用频率的稳定性。然而20年间“绿”的语义发生了重大变化。上世纪90年代初期,汉语中的“绿”几乎全是本义,即色彩意义。2009年,大量蕴含新义的“绿”词项已在汉语中广泛使用,约占使用总频数的五分之一。下文将分别分析两个语料库中“绿”的语义使用情况。

表1“绿”在两个语料库中的语义使用差异

2.1“绿”在LCmC中的语义

如上文所述,在LCmC中出现的265例含有“绿”的词项中,除了仅有的1个词例,其它全部使用了其原本的色彩意义。我们发现“绿”表示色彩意义时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除了最基本的“绿色”一词,还有一些词项表示绿的程度,如嫩绿,浅绿,翠绿,青绿,深绿,墨绿。一些具体物体呈现的绿色,如苹果绿,橄榄绿,草绿,湖绿。“绿+名词”可构成很多普通名词,如绿树,绿草,绿豆,绿灯,绿宝石。

下面例1展示的是LCmC中仅有的使用“绿”新义的句子,由语境可以得知,此句中“绿色”一词表示符合环保要求的,无污染的。值得注意的是,此处“绿色”使用了双引号,用以强调特殊含义,这说明当时“绿”的这一新义极少使用。

(1)“绿色”消费者运动有助于销售对环境危害最小的商品和工艺。

2.2“绿”在torch2009中的语义

torch2009中大约五分之一的“绿”词项含有新义,主要包括两类新义,即“环保,无污染的”和“快捷,无障碍的”。

首先讨论一下使用最为普遍的“环保,无污染的”新义。“绿”(通常是“绿色”)的这一新义几乎已经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一领域:绿色发展,绿色经济,绿色投资,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环保,绿色环境,绿色旅游,绿色文明,绿(下转第111页)(上接第78页)色世博,绿色新政,绿色能源,绿色技术,绿色数码,绿色食品,绿色美容,等等。下面是torch2009语料库中的几个例句,有的句子甚至多次使用“绿色”一词(例2),有的甚至用在广告语中(例3),表明其使用之普遍。

(2)2007年以来,中国环境保护部与有关部门合作,积极开展环境税费、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排放交易、生态补偿、绿色贸易政策等各项环境经济政策的研究。

(3)好了,尽情享受你的绿色数码生活吧!

此外,“绿”还包含“快捷,无障碍的”这一语义,如绿色通道、绿卡。绿色通道指的是简化条例和手续,使某一政策的落实畅通无阻,比如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入学的“绿色通道”,企业审批的“绿色通道”。绿卡指的是用于证明外国人在该国境内拥有永久居民身份的一种身份证,即享有该国公民权利和福利、自由出入该国的“无障碍”卡片。例4和例5分别是torch2009中使用绿色通道和绿卡的例句。

(4)同时开辟绿色通道,简化审批手续,对网吧业主的申请实行联合办公,快速发证。

(5)不仅是当时,直到现在,对于外国留学生而言,获得美国绿卡,留在美国大公司工作,都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心愿。

2.3“绿”新义产生背后的认知机制

由上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绿”词项的语义已经发生了泛化。这个过程和隐喻密不可分。隐喻指的是一个概念域的经验来理解另一个概念域,要求源域和目标域之间有相似性。颜色隐喻是由颜色引起的心理意向与颜色词所修饰的事物产生的心理意向的相似度。③颜色隐喻使人们对周围事物的认识更加直观生动。

绿色是植被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已成为公认的环境保护标志色,因此也就不难理解“绿”词项“环保,无污染的”隐喻义。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希望相关部门提供更快捷的服务,开通“绿色通道”,这一隐喻可能与日常交通中的绿灯有关,即绿灯亮,道路畅通。“绿卡”起源于美国,因最早的美国永久居住许可证是绿色的卡片,后来其他国家沿用美国的说法,也将本国的永久居留许可证称为绿卡,尽管许可证不一定为绿色。这一隐喻与最初人们对该事物的认识有关。

3结束语

本研究基于真实语料,研究了“绿”颜色词近20年间的语义变化,发现大量蕴含新义的“绿”词项已在近几年的汉语中广泛使用,尤其是“环保,无污染的”和“快捷,无障碍的”这两项新义。本文还尝试解释了“绿”新义产生背后隐藏的认知机制。本研究使用的语料库库容较小,在以后的研究中可考虑使用大规模的动态监控语料库,更好地追踪语言的语义变化。

注释

绿色生活的意义篇6

关键词:绿色广告;内涵;特点;3m模式

中图分类号:F71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4-0265-02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能源及粮食危机、温室气体效应等随之而来的问题影响了人类生存与发展。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宗旨的绿色科技、能源、设计、制造、产品、包装、消费正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从而掀起了一股波澜壮阔的绿色浪潮。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先后爆发了以“绿色食品”为主导的绿色革命。在绿色食品的影响和带动下,其它绿色产品如绿色冰箱、绿色服装、绿色汽车和绿色建筑等相继问世,伴随着绿色营销活动的开展,绿色广告应运而生。绿色广告是市场营销学和广告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绿色广告的发展对于正确引导和规范广告市场,促进广告行业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迎合消费者注重树立企业形象,在宣传推广产品时强调产品和企业环境保护特性的同时,还传播着绿色消费和环保的观念。所以无论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处着眼,还是从企业和消费者的自身利益来考虑,绿色广告的发展都有其益处,为广告行业塑造一个健康的运行环境。

一、绿色广告的内涵

通过对文献中绿色广告定义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国外对于绿色广告的界定相对微观具体,基本都是根据广告信息中生态保护、消费者健康保护、动物保护等企业与周围环境所发生的关系要素来进行识别的。国内对于绿色广告的界定相对全面系统,综合国内外观点并根据绿色广告最新发展趋势,绿色广告是企业真实客观地披露其在生态环保、消费者健康保护、社会公益等方面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信息的广告。其判断标准如下:(1)广告主是企业或商业组织;(2)广告一般不是纯粹的公益广告,而是以促进产品销售和提升企业形象为主要目的;(3)广告中所的信息与企业有着的联系;(4)广告信息包括企业在绿色产品制造、物资回收利用、能源有效利用、保护物种生存环境、关爱消费者健康、履行企业公民义务、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等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具体做法或理念认识;(5)广告信息必须客观真实、合法合规,没有对公众进行误导和虚假宣传;(6)广告具有良好的正面社会影响,所宣传的价值理念符合主流的社会价值观,能够带动其他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推动建立健康积极的社会消费伦理文化。

二、绿色广告的特点

(一)绿色广告与商业广告的相同点

绿色广告和商业广告一样具有广告的基本要素,即广告主、广告媒体、广告目标、广告信息和广告受众,要利用适当的表现手法,合适地安排表现元素,设计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绿色广告的最终目的与商业广告相同都是为了获得最大的利益,绿色广告可以说是商业广告的一种特殊手段,所以在制作绿色广告与商业广告一样。

(二)绿色广告与商业广告的区别

绿色广告要在广告活动的全过程和全方位贯彻绿色理念,如果某一环节或某一方面不符合绿色原则,就会影响到广告的整体运行,最终对绿色产品和企业的绿色形象产生负面影响。

1.绿色广告的隐喻思维

绿色广告隐喻自然化的特点就是采用动植物的特征与广告产品的某些特征建立某种隐性关系。所谓隐喻自然化(metaphoricalnatumlization)就是产品的自然化效果通过隐喻来获取。首先要确定绿色广告的目标,然后应突出宣传产品某一具体的绿色特征,绿色特征越是具体,其说服力就越强,广告的促销效果就越好。为了达到隐喻自然化效果,广告策划者通常把动植物或自然景观作为吸引人们注意力的切人点。这些置于突出位置的景物势必让人们联想到与广告产品的某种特征。一般来说,动物,尤其是珍稀动物,之所以常常被用来做广告隐喻,是因为它们是自然、野性与原始的象征。如果这些特征能使受众将产品的性能与之相互联系起来,绿色广告的目的就成功达到了。

2.诉求内容的不同

绿色广告要特意传达绿色信息。但这种绿色信息不能是空洞和抽象的,如仅仅诉求广告产品是“绿色产品”或“具有环保功能”等显然是不够的。绿色信息是倡导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依赖、和谐相处,绿色广告在内容上追求产品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倡导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合理适度地利用自然,使人类与自然互利共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视觉传达上挖掘广告的美学特征,通过和谐的具有人文精神的沟通方式,实现对广告对象的以整体利益为核心的生存处境的终极关怀。广告信息要有以下特点:

(1)绿色性。即它的营销观念是“绿色”的,这并非单纯意义上的颜色,而是更加贴近自然,通过合理的开发、充分利用资源,节约能源,加强对污染的防治,保护生态平衡。

(2)共生性。即它不再是经济主体自私狭隘的经济利益驱动,而是追求企业、消费者和环境共同生存发展。

(3)长远性。绿色营销看到的是人类长远的发展,通过企业在技术上的提高来努力延长产品和企业的寿命,通过有效地整合资源来实推动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只注重眼前利益。

(4)系统性。绿色营销需要通过绿色消费、绿色产品、绿色制造、绿色生产、绿色价格、绿色分销和绿色促销等一系列活动的协调来实现,包括绿色观念的传播、绿色需求的确定、绿色产品的设计、绿色价格的制定以及绿色渠道的开辟等等,而不仅限于销售单个环节。

3.诉求形式以情感诉求为主

绿色广告以情感诉求为主要的诉求方式,提倡把“亲情、友情、爱情”作为广告宣传的主题,通过安宁、和谐的生活场景,带给人澎湃的情感交流,并在情感交流的基础上,净化消费者的心灵,引发消费者的共鸣。绿色广告能够向广大受众和消费者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生活理念,倡导正确的行为规范和行为习惯,这使得绿色广告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当人们有了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就能对家庭、对社会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正确地选择人生的道路、正确地对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能积极地去创造和享受物质文明,并能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产生幸福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

4.广告的创意凸现广告主和消费者的社会责任

广告创意是广告人员对广告活动进行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为了达到广告目的,对广告的主题、内容和表现形式所进行的创造性谋划,它渗透于广告业务的各个方面。绿色广告要求通过广告主题、广告形象、广告语言、广告画面、广告设计等方面体现绿色思想,在创意表现上主张惟美主义、人本主义和生态主义,并以此作为广告创意的核心理念。广告人员善于随时捕捉绿色信息,并具有创新意识,要不断强化产品的绿色特征,以便持续留住绿色消费者,提升其对绿色产品的忠诚度。绿色广告倡导多元、和谐的理念,正所谓“产品广告一半是经济、一半是文化;一半是宣传,一半是艺术;一半是商品,一半是形象;一半是信息,一半是享受”,将广告植入与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密切联系的、开放的、动态的系统之中,发挥了积极的导向作用,提升了广告运作的品质。最后,注重广告市场中多角关系整体利益的最大化。绿色广告要求广告主、广告机构、广告媒介、广告对象等牢固树立绿色理念,在生产和消费环节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多赢,彰显了现代广告所具有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功能。

5.广告的传播符合绿色原则

绿色广告不仅要在其诉求和表现上符合绿色特征,而且在其传播和运作过程中也要贯穿绿色理念,广告媒体的选择也应体现绿色特性。绿色广告不宜过分采用夸张、比喻和荒诞的表现手法,这样是很难与绿色消费者实现沟通的。惟美主义广告注重受众内在的审美需求,把广告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商业性与社会性完美结合,让广告成为美的载体,追求“广告和谐”,减少“广告冲突”。绿色广告倡导个性化、人性化的沟通方式,反对“为广告而广告”的急功近利做法,让受众在情感共鸣、价值认同和自我实现的基础上接受广告主张。

三、结论

从绿色广告的内涵和特征看,绿色广告的功能已不限于通常意义上的营销和传播,它对社会生产和文化领域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尤其在人类社会面临生态危机的今天,绿色广告还能推进绿色生产、弘扬绿色文化、拉动绿色消费和提升了广告受众的广告素养,强化了社会大众的绿色意识。绿色文明时代的到来,对于企业既是挑战也是机会,企业要以保护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绿色营销的思路,并积极地付诸实践。绿色理念已成为企业竞争力强弱密切相关的战略要素,“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三赢”战略已是二十一世纪企业的必然选择,有利于形成品牌差异,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为企业带来新的市场机遇和长期的经济利益,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可以借信仰传播效果的3m模式,即message(讯息)、model(榜样)、might(力量),这是信仰传播产生理想的必要因素。理想的传播过程和效果遵循以下模式:在最合适的时机和场合,最合适的人对适宜的接受者说最恰当的话,同时这一传播过程还应该带有某种超乎自然的能力。企业在提倡绿色消费时代,面对绿色消费者要根据绿色广告的特点来进行产品的推广,让消费者自觉接受企业产品并对其产生品牌忠诚。企业要成为榜样,传者本身应该是其所传讯息的践行者或者作为传播讯息来源的人或机构能够推出其理念的实践者――即企业要切实是进行环保职责,借以服众。might感染力也就是说绿色广告的midest(受众倾向)、mipeu(氛围)、momentum(气势)、mechanism(机制)要有说服力和吸引力。这样绿色广告才能更好的发展,绿色广告传播能塑造健康有益的文化氛围,为维护广告受众消费者的利益筑造广告界道德的围城,赢得消费者更多信赖,能提高企业品牌的信任度和美誉度,确保广告的公信力和广告人社会形象。

参考文献:

[1]刘谊人.绿色标志-现代企业的广告和通行证[n].2000-01-09.

[2]戴鑫.绿色广告传播策略与管理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李景东.对绿色广告的几点认识[J].内蒙古科技与政治,2000(06).

[4]郭熙煌.绿色广告的隐喻思维[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02).

[5]俞龙,叶志成,郑秀蕾.论绿色营销与广告策略的实施[J].福建论坛,2011,

[6]王晓英.绿色广告理念、意蕴与执行[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7(09).

[7]孔德新.绿色广告在绿色发展中的作用[J].文史漫谈,2008(10).

绿色生活的意义篇7

“绿色建筑”是建筑界响应可持续发展原则而发展起来的分支概念,旨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指导建筑工程活动,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绿色建筑的提出弥补了现代建筑对于环境方面考虑的欠缺,纠正了现代建筑与环境的对立关系。绿色建筑也可称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关于绿色建筑的概念,至今国际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许多组织和个人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各自的定义,这些定义虽然从不同角度出发,但其共同点都是将建筑与环境相联系,指出绿色建筑为人类提供健康、舒适的生活空间的同时,应尽量减少对地球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强调从整体出发将建筑作为地球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2开发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目的

人们对绿色建筑的理解经历了一个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从早期侧重建筑的环保性与节能性,到逐步认识舒适与健康的价值。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人们逐渐意识到绿色建筑技术已经无法再以单项开发、简单叠加的手段继续发展下去,绿色建筑不仅是关于建筑技术的改良措施,同时也是关于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有机综合。发展绿色建筑也从偏重于技术层面的讨论向从技术到体制和文化的全方位透视和多学科研究转变。只有将绿色建筑设计在社会、经济、技术等诸多层面上进行整合,将其纳入到社会经济体制轨道中,成为社会发展这架机器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才能激励人们自觉运用绿色建筑技术积极改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找到解决的出路。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兴建房屋需要消耗大量自然资源和能源,而与之相矛盾的是我国的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量的严重不足。因此,在我国发展绿色建筑是十分迫切且意义重大的任务,亟需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科学并具有市场推广性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3开发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意义

建立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是建筑学领域的一次革命和启蒙运动,其意义远远超过能源的节约。它从多个方面进行创新和有机综合,从而使建筑与自然和谐,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创造健康、舒适和优美的生活空间。它对于建筑领域的革命意义可以从技术、社会、经济等角度来审视。

(1)技术意义。

早期的绿色建筑研究以单项技术层面问题的研究为主,技术手段是孤立和片面的,没有形成有机整体,对设计与经济进行整合研究的意识还远没有脱离经济分析只是策略研究附属的认识阶段。但早期的单项技术研究成果为当代绿色建筑技术的多维度发展和系统整合莫定了坚实的基础。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对绿色建筑认识的逐步深化和成熟,人们放弃了过于乌托邦的环保思想和仅靠道德约束和自觉性的自发环保行为,转而探索更具有可操作性的环境理念,环境与资本的结合成为未来世界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新方向,绿色建筑由此也进入一个从生态伦理提倡向生态实践研究深化的新阶段。绿色建筑技术的研究逐渐呈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融合的趋势,这使得绿色建筑设计策略研究进入多维发展阶段。绿色建筑技术策略的深化与发展在材料、设备、形态学等不同的领域展开,在技术发展的同时,技术与其它设计元素的整合也开始从过去的简单叠加、更多关注护结构本身的设计向技术与建筑整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转变,逐渐成为了绿色建筑系统。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建立是绿色建筑技术逐步完善和系统化的必然结果,它为绿色建筑技术的有机整合搭建了一个平台,使绿色建筑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诸多学科能够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发挥各自的作用,建立一个综合评价系统,为设计师、规划师、工程师和管理人员提供了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简便易行、规章明确的绿色建筑评价工具和设计指南。

(2)社会意义。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社会意义主要体现在新的生活方式的提倡、公众参与意识的增强和地方文化的延续两个个方面。

①健康生活方式的提倡。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首要社会意义是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是基于将绿色建筑的设计与建造看作是一个社会教育的过程。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原则是在有效利用资源和遵循生态规律的基础上,创造健康的建筑空间并保持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纠正了人们以往的消费型生活方式的错误观念,指出不能一味的追求物质上的奢侈享受,而应在保持环境的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适度的追求生活的舒适。从根本而言,建筑是为满足人的需要而建造起来的物质产品,当人们的文化意识与生活方式并非那么可持续时,绿色建筑本身的价值也会降低,而只有产生了切实的社会需要时,与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活方式相匹配的绿色建筑才能发挥最佳效果。

②公众参与意识的增强。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不是为设计人员所垄断的专业工具,而是为规划师、设计师、工程师、管理者、开发商、业主、市民等所共同拥有的评价工具。它的开发打破了以往专业人员的垄断局面,积极鼓励市民等公众人员的参与。通过公众参与,引入建筑师与其他建筑使用者、建造参与者的对话机制,使得原本由建筑师把持的设计过程变得更为开放。事实证明多方意见的参与有助于创造具有活力和良好文化氛围、体现社会公正的社区。

(3)经济意义。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经济意义可以分为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在宏观层面,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从系统全寿命的角度出发,将绿色建筑设计所涉及的经济问题整合到从建材生产、设计、施工、运行、资源利用、垃圾处理、拆除直至自然资源再循环的整个过程。关于绿色建筑的经济考量不再局限于设计过程本身,而将策略扩展至对狭义的设计起到支持作用的政策层面,包括建立“绿色标签”制度,完善建筑环境审核和管理体系,加大与建筑相关的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等行为的纳税力度,健全环保法规体系等,从增加政府对可持续性建筑项目的经济扶持和提高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建设行为的成本两方面为绿色建筑设计与建造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一目标的实现不完全是政府机构的责任,作为从事设计工作的建筑师同样对于制度的健全负有提出建议的义务,因为只有来自实践的需要才是最为真实与迫切的。将相关的政策问题纳入绿色建筑设计策略中,成为系统解决建筑所面临的经济问题的重要方面。在微观的层面,目前从经济角度出发的设计策略都更充分考虑项目的经济运作方式,并据此对具体的技术策略进行调整。

绿色生活的意义篇8

高校是对文化知识进行创造、传播以及应用的主要场所,而大学生作为被塑造者以及先进文化的承接者,他们二者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紧密相连的关系。高校教育推进绿色理念是高校教育与绿色理念两者的结合,高校教育推进绿色理念对学生绿色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自然观、生活观等观念的塑造与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绿色理念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种可持续性发展。它作为我国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是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是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高校推进绿色理念教育拓展了其伦理责任,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对生态学相关概念知识的掌握以及生态系统价值理念的认识,对高校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提出了新的要求,突出了德育在教育中的价值地位。

二、高校教育推进绿色理念的伦理价值体现

(一)高校教育推进绿色理念使得传统人际伦理范围得到拓展。高校教育推行绿色理念就是把高校伦理道德的研究范围与对象从人与人之间延伸到人与自然之间,简单来说就是从传统社会人际伦理延伸到生态伦理。高校教育推进的绿色理念对高校道德教育的主张与传统高校道德教育相比不是只拘泥于人际伦理教育,它还延伸到了生态伦理教育,主张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一种生态发展理念。(二)高校教育推进绿色理念是现代人未来责任的一种凸显。我国高校传统的教育没有体现出对未来责任的担当,它把人们所应承担的责任局限于当前现实具体的责任上来,而缺乏对人们未来所应担负的责任进行教育。高校教育推行绿色理念可以称为“绿色教育”,这种教育与传统教育之间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把对环境的意识与保护融入到了高校教育的过程中去,使得高校教育不再像过去那样只从当代人的角度出发,而忽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对自然与生命的尊重,这对我国高校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高校教育发展的一个全新的领域。(三)高校教育推进绿色理念是对权利与义务意识层次的深化。传统伦理主要指的是人际伦理即人际关系之间道德规范问题,它的主要功能就是调节各主体间的利益关系。简单来说,只有作为主体的人才拥有权利,而对于自然客体这种非主体来说,是不在传统人际理论的道德关怀之中的。从马克思的观点来看,人对自然的义务确切来说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义务。而高校教育所推进的绿色理念所反映出来的道德义务观就是指将自然这种人类义务范围的中介拓展到与自然相关的利益主体,人类有权利在自然中获取应有的生产资料也有义务对自然进行保护,它是对权利与义务意识层次的深化。(四)高校教育推进绿色理念是对道德教育领域的一种突破。假如人类为维护集体的利益而损害了整个生态系统,这是不道德的,因此,需要建立一种道德评价体系,来协调人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人类需要对自然界的相关道德责任进行负责与承担是高校教育推进的绿色理念的目标要求。高校教育绿色理念对于传统人际理论以及西方非人类主义理论来说对道德教育理论是一种极大的突破。(五)高校教育推进绿色理念对传统的公正视野是一种延伸与拓展。环境公正这个新兴的名词随着生态危机的严重化而开始兴起。环境公正作为社会公正的一种延伸与拓展,要求人们在正确公正观念建立的基础上倡导公正的生态道德规范的构建。高校教育所推进的绿色理念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要求人们必须破除自身所具有的自我中心主义,将人类未来的长远利益与整体利益作为发展的视角。高校教育推进的绿色理念,无论从横向来看还是从纵向来看都具有其较高的伦理价值,它是对传统公正视野的一种延伸与拓展。

三、高校教育推进绿色理念的现状分析

(一)高校教育推进绿色理念存在价值认识不到位的问题。从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现阶段来看,高校推进绿色教育理念进而创建绿色大学还未成为我国所有高校共同的行动,其原因在于高校对教育绿色理念在价值认识上存有问题,对其认识不到位。人类长期以来一直认为自己是自然的主宰,这种思想只重视对环境的利用与开发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这种传统的思想反映在教育上就会使得人类的教育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范围内,从而忽视人文教育尤其是对人们绿色理念的培养。(二)高校教育推进绿色理念在其理解上存有偏颇。高校教育推进绿色理念主要是将对人的教育作为核心理念,在整个高校教育的过程与活动中应坚持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将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以及原则渗入其中。但从目前对教育绿色理念的理解上来看,存在很多人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存在着浅表性和片面性。他们有的人将绿色片面理解为绿化,仅仅指的是校园的环境,没有对绿色本身的含义以及引申义做到充分的认识。还有的人将绿色大学与环保大学相等同,认为所谓的绿色教育就是利用所学的环保专业知识来采取行动对环境进行保护,这种思想观点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关键,即高校教育推进绿色理念的落脚点应该落在人的环境素质上。这种对高校教育所推进绿色理念的理解偏颇直接影响了其教育的实际效果。

四、促进高校教育绿色理念的重要举措

(一)对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绿色理念进行整体的提升。要想推进高校教育绿色理念,就需要对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绿色理念进行提升。在绿色理念导向下的高校教育所取得的成果如何,关键要看为社会培养的绿色人才是否合格,而教育工作者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此,要想推进高校教育绿色理念,应对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绿色理念进行整体的提升。(二)高校应实现多元化绿色理念的教育方法与方式。采取多元化绿色理念的教育方法与方式是促进高校教育绿色理念推进高效化的重要举措。多元化绿色理念的教育方式与方法就是开通绿色课程教学(主要包括绿色通识课程、环保专业课程等)对学生进行绿色教育;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氛围对高校广大师生进行绿色熏陶,使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五、结语

一言以蔽之,高校教育推进绿色理念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诉求,它所体现的伦理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高校教育推进绿色理念使得传统人际伦理范围得到拓展;高校教育推进绿色理念是现代人未来责任的一种凸显;高校教育推进绿色理念是对权利与义务意识层次的深化;高校教育推进绿色理念是对道德教育领域的一种突破;高校教育推进绿色理念对传统的公正视野是一种延伸与拓展。

作者:孟庆艳单位:苏州科技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李世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和谐社会理论[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绿色生活的意义篇9

种下一棵树,迈开青云步;种下二棵树,事业展宏图;种下三棵树,走上幸运路;种下四棵树,情谊根蒂固;种下n棵树,幸福不胜“树”。恭祝植树节快乐!

在此春意盎然、万象更新的之际,我们迎来了第33个全民义务植树节,让我们迅速行动起来,积极投身到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中去,用我们的双手“打造绿色xx区、建设生态家园”。当今世界,环境是文化、是生产力,一个地区的环境和面貌,已成为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最近区委、区政府提出了“打造绿色xx区、建设生态家园”的目标。

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是一项绿色运动。“打造绿色xx区、建设生态家园”是一项整体工程,旨在大幅度提高绿化覆盖率,使全区广大干部群众体会到路连林隔,林水一体,林在城中,城在林中,村在绿中,人在景中,亲近自然,亲近绿色;创造人、资源、生态和谐发展的生存环境和创业环境。“打造绿色xx区、建设生态家园”是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惠及子孙的大事。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须紧紧依靠全区人民广泛参与,持之以恒。正如邓小平同志提出的那样,“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建设社会主义、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要坚持二十年,坚持一百年,坚持一千年,要一代一代干下去”。义务植树是每个适龄公民的法定义务,当前正是植树造林的有利时机,希望广大干部群众以主人翁的姿态,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关心支持并积极参与当前的植树造林活动,形成“全党动员、全民动手”的良好局面。20xx年是“xx”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建设绿色xx区”工程推进的第一年,我们结合重点绿化工程建设,规划、建设各类义务植树基地,积极组织机关干部和职工群众开展植树劳动或绿化养护管理,使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向基地化、规模化方向发展。通过大力倡导种植“希望林”、“青年林”、“老年林”、“三八林”、“民兵林”等纪念林,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公民和不同社会群体参加义务植树劳动的需求。积极探索义务植树活动的有效实现方式,通过认建认养,共建捐建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把组织专业队伍植树和发动全民参与植树结合起来,把义务植树活动和建设生态风景林、绿化城乡道路、工业园区等结合起来,精心组织,提高质量,做到种植一片、成活一片、绿化一片。

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同志们,打造绿色xx区、建设生态家园,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创建生态文明是为了我们自己和我们子孙后代共同的利益,是我们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地更绿、花更多、景更美”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伸出我们的双手,履行我们的义务,贡献我们的力量,xx区的绿色未来由我们携手共创。我们坚信,只要我们人人动手、年年植树、坚持不懈,我们将共同拥有绿色、美好的xx区!在此,区绿化委员会召全区各机关学校、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广大干部群众积极行动起来,广泛深入开展义务植树活动,为“打造绿色xx区、建设生态家园”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我们的口号是:

1、生命在于绿色,希望在于绿色;

2、水是生命之源,树是水的卫士;

3、多一份关爱,多一份呵护,从我做起,爱护xx区的一草一木;

4、植树造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20xx年xx区义务植树节活动安排:

一、植树活动地点:xx区高科技工业园九嶷大道旁(湘龙铜业旁),市内4路、12路公交车可直达。

二、植树活动时间:3月xx日上午8时30分至10时30分。

三、联系电话:(区林业局办公室)

四、几点要求:

1、凡是参加义务植树活动的单位及人员,到达目的地后,要听从工作人员的指挥安排;

2、植树工具(如锄头、铁铲等)自带;

3、交通工具自备;

4、植树时要认真负责,保证栽植质量,以提高造林成活率。

xx区林业局宣

20xx年x月x日

拓展阅读:植树节节徽

植树节节徽是寓意概括的标志。

1.树形,表示全民义务植树3至5棵,人人动手,绿化祖国大地。

绿色生活的意义篇10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绿色消费意识和行为的现状,笔者分别对山东大学、烟台大学、聊城大学三所高校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400份,收回397分,其中有效问卷395份。

大学生绿色消费现状

对大学生绿色消费认知程度。对于大学生对绿色消费的认知程度,本调查采用的第一个问题是“你听说过绿色消费吗?“从调查情况来看,9.2%的被调查者没听说过绿色消费,45%的被调查者不太了解绿色消费,比较了解绿色消费的被调查者占总数的45.8%。至于绿色消费的具体内涵,35.5%的被调查者认为就是购买绿色产品,47%的被调查者认为所谓的绿色消费就是考虑环保问题,17.5%的被调查者虽然表示虽然听说过绿色消费,但对于具体什么是绿色消费并不清楚。对于绿色消费的意义,绝大部分被调查对象都能笼统地提到环保、健康,但缺乏具体的说明。

对大学生绿色消费态度的调查。一般来说,一个消费者对环保的态度会影响其对绿色生活方式的态度,所以本调查在绿色消费态度上设计的问题是“你是否在意自己的消费行为对环境造成影响?”和“你购买产品时首先关注的是质量、价格、品牌、环保、健康?”这两个问题。对于第一个问题,只有53%的被调查者给出肯定回答,在意自己的消费行为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超过40%的同学不在意或者没有意识到消费行为对环境造成影响。对于第二个问题,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在购买产品的过程中,首先注重质量的34.3%,注重价格的占35.5%,14.4%注重健康,10%注重品牌。对于环保关注度低于6%,这说明大学生在消费态度上,更加关注产品的质量和价格,几乎很少同学真正考虑到产品的环保性。

大学生绿色消费行为调查。针对绿色消费行为,本调查选取的问题是“你和你的同学使用一次性物品(包括一次性的纸巾、餐具、杯碟、筷子、塑料袋等)的情况。”选择“非常普遍”和“较为普遍”使用一次性物品的被调查对象达到了87.4%,可见大学生使用一次性物品时非常普遍的一种现象。大部分一次性物品时塑料制品和泡沫制品,众所周知,塑料和泡沫制品在生产过程中会耗费大量资源,而且这些制品又难以降解,随意丢弃不仅会造成“视觉污染”,而且对周围的环境又会造成潜在危害。

此外,对于一次性物品中的纸制品和木制品,需要大量木材作为原材料,比如,我国每年生产一次性筷子1000万箱,每年为生产一次性筷子减少森林蓄积200万立方米,这会严重损耗我国的森林资源、破坏森林植被,并加剧水土流失和温室效应。在对大学生进行调查时,笔者了解到大学生使用一次性物品之所以如此普遍是一方面是因为一次性物品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生活,另外一个原因是学校周围的便利店、小吃店的塑料袋、快餐盒、一次性碗筷等都是免费提供的,为大学生使用一次性物品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对绿色消费有一定的认知和关注,但总体还是处在认知的低级阶段。虽然大学生接受的正规系统教育中没有专门针对绿色消费的培训和教导,但是当代大学生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了解了一些绿色消费的知识和绿色消费的意义,对绿色消费有一定的认知,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关注。但正是由于没有受过正规系统的绿色消费教育,所以当代大学生对绿色消费的认知有一定的局限性,总体还是处在绿色消费认知的低级阶段,不仅表现在一些大学生甚至还没有听说过绿色消费,对绿色消费的意义缺乏深入的了解。

大学生绿色消费态度和行为滞后于对绿色消费的认知。如调查结果所示,现在不少大学生在关注绿色消费,认识到绿色消费的意义和必要性;但在消费态度上,往往更加关注产品的质量和价格,几乎很少同学真正考虑到产品的环保性。具体到消费行为上,绿色远没有成为大学生消费的首选理由,大学生在实际的消费过程中没有过多顾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绝大部分大学生在选择商品时考虑的首要因素还是价格和质量;还有当绿色和便利二者需要选其一的时候,不少的大学生会选择便利,一次性产品使用的普遍性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可见,大学生的绿色消费态度和行为滞后于大学生对绿色消费的认知。

加强对大学生的绿色消费教育。学校应作为大学生绿色消费教育的第一阵地,可借助正规教育途径和课外活动支持两个渠道来推广绿色消费知识。一方面,增设和绿色消费有关的正规课程或选修课程,另一方面有计划地邀请有关专家为大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和绿色消费主题讲座。其实,绿色消费意识的前提是环境和生态意识。所以上述两个方面都要首先要加强生态环境教育,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让大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培养他们对环境问题的责任感和危机感;在此基础上,引导大学生提高对绿色消费理念的意义认识和践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