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体育教育专业的特点十篇体育教育专业的特点十篇

体育教育专业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1:49

体育教育专业的特点篇1

【关键词】体育教育实习模式特点对策

1体育教育实习模式的特点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的体育教育实习模式归纳起来基本包括集中实习、委托实习、定岗实习、分散实习。

1.1集中实习

这是目前我国体育教育实习运用最多的实习模式之一,是有本校的教师带队与实习学校的教师对实习生进行指导实习的形式。优点在于利于学生在教师的监督下进行实习活动,教师能及时的发现教育实习过程中的问题,并能准确的把正确的信息回馈给实习生,实习生能够得到及时的改正。缺点就是在实习过程中,由于是带对教师和当地学校老师的混合参与指导实习活动,可能会引起人际交往关系的矛盾;另外,由于带队教师的密切监督,很容易使实习生产生很强的依赖性,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变弱。

1.2委托实习

委托实习是把实习生集中起来分队,接收单位全面负责实习生的管理和指导工作,实习学校只派少数教师进行巡视,处理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优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调动学生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同时能为实习学校节省实习经费,缓解教师数量不够的问题,缺点是如果接受学校对教育实习不重视,对实习生的管理松散,指导教师的能力欠缺,这就会影响实习的效果,使得实习的成为一种形式主义。

1.3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目前教育实习中的一种新的实习形式,就是把实习生派遣到实习单位,完全承担一般教师所承担的教学任务,成为接受学校的一份子。此种实习使得教育实习时间拉长,更便于实习生更加深刻的了解教育教学规律,有更多机会参与到学校教学和各项活动中去,更加完善了实习生的教育教学能力。但是定岗实习由于受到当地教育资源的限制,一些学校不重视实习生的培养,致使实习生成为一名代课的教师。

1.4分散实习

分散实习是实习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熟悉的实习地点,比如原来的母校,进行个人独立性的实习,利于按自己的意愿针对性的进行实践教学,由于这种实习不需要委派带队教师,减少教师的出勤率和管理费用,从而降低了学校的经费负担。缺点是,这种实习形式不派带队教师,使得分散在各地的实习生的监管难以得到综合监督,其次这种实习会由于不同学校对于教育实习评价的标准不同,难以体现实习生总体的实习效果,还会由于监管不利造成实习生实习时间和实习针对性不足。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体育教育实习的四种基本形式已经实行了十多年,各种实习模式针对不同的实习需要,有针对性的满足实习活动的要求,但是每种实习模式又有各自的缺点和不足,与当前新形势下的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要求有所矛盾,因此,分析四种实习模式有利于研究出更适合当代教育实习规律和教学要求的新模式。

2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们国家的教育实习普遍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实习时间为4-6周,总体来说达到了培养教师的教学时间,实习成绩会带入个人档案,直接影响招聘单位的选择重点。但是由于我们国家各地区教育资源不有不同程度的差别,因此在教育实习的质量上也会有所差别,就目前来说,我们国家的教育实习的实习模式上还有很多的不足需要进行改革和完善,主要表现在:

2.1实习学校的差别影响实习生教学内容的选择

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目标选择目前只限于中学,实习生的实习对象只是普通的中学生,受教育实习基地条件的限制,一些相对落后的实习学校在实习硬件设施和实习内容的选择与教学教法的运用上明显落后一些相对条件较好的学校,因此设施完善,学校重视实习的实习基地给予实习生更加充足的教学内容实践,条件差的实习学校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对教育实习的不重视造成实习生教学内容选择范围狭窄,不利于培养实习生综合全面的综合素质。

2.2教育实习模式的“单一化”影响实习生的实习效果

由于目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模式采取固定的实习形式,就是说学生选择了那种实习模式,只能在这个模式下实践教学,这样的实习模式对实习生作为个体来说太过单一,影响实习生自身能力的培养。

2.3现阶段教育实习模式不能满足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的要求

现阶段的教育实习模式使得学生的在4-6周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平均每周只有2-4节课的教学任务,在这样短暂的实习过程中,实习生不能真正了解目前教学新形势,很难按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去按相应的教学方法教学要求去实践,造成实习生与中学实际教学要求脱节。

3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对策

3.1多方面多渠道完善实习基地的建设,通过高校和实习学校的双方面合作完善实习基地的建设,丰富实习要求的设施建设,使得实习生在相应的实习模式下能够尽可能多的选择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因此实习基地的建设和完善对实习模式的影响起基础作用。

3.2以培养实习生综合素质为根本,将实习模式下的实习时间进行相应延长,并且相应的在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增加其他年级的实习和见习机会,以便于在最后一个学期的实习过程中能充分的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教学经验,使得教学成果更加有效率。

3.3积极开拓实习的模式。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不仅需要实习生有很强的技术教学能力和理论知识教学能力,还需要学习和研究新课程理念,增强自己的教学教法,丰富自己的社会知识和人际交往能力,以便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新要求,使得实习效果和中学实际教学要求所一致。因此就需要高校再实习模式的拓展下不仅要走进中学,还要联系社会资源、走向社会,丰富实习生的各项综合能力。

3.4重视教育实习成绩的评价。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在教育实习模式的选择上会有各自的评价标准,一些基础设施落后,对实习重视程度不同的高校和实习学校在评价标准上要求更加规范化和数字化,加强实习成绩好的学生的奖励制度,使得实习生无论在什么样的实习环境下都严格要求自己,增强实习生的实习热情和实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峰.对我国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实习模式的探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01).

[2]陈爱霞,刘聪.体育教师教学实践的新模式探索——大学、中小学双基地合作的可能性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04).

[3]张峰.对我国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实习模式的探索[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01).

[4]施小菊,梅雪雄,张涵劲.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6).

体育教育专业的特点篇2

【关键词】体育专业结合导游专业

1研究目的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院校设置的专业越来越多,不同专业有不同的特点和培养目标,不同行业的人才对身体素质也有不同的要求。由于体育运动项目也很多。每个项目的特点和对人体影响不同,因此,应考虑职业特点和职业体能的需要,选择与职业特点关系最密切,最适应职业体能要求的运动项目进行训练,既能促进体育课程目标的完成,又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还能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

为了让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更好地服务专业,本文以导游专业为例,从职业的特点出发,将体育课与学科专业相结合,探索建立一种操作性强的,而且与专业相结合的适合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模式。

2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我校文旅学院导游专业的学生

研究方法:根据研究的需要,本研究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教学实验法。

2.1文献资料法。沿着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以及目标和研究结论的依据,到九江职业大学图书馆、九江市图书馆和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国期刊网、中国知网在线搜集相关论文。

2.2专家访谈法。通过电话访谈、以及通过直接或e—mail形式访谈等获得相关资料听取专家的建议,请他们对本文提出宝贵建议。

2.3教学实验法。通过对导游专业一个班级的教学实验,进行分析和总结,得出结论。

3结果与分析

3.1体育与专业相结合的意义。

3.1.1体育与专业相结合,有利于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是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任何教学改革都要适合于体育课程目标。体育教学无论进行怎样的设计,都要围绕着体育课程目标,有效的体育教学首先就是课程目标的达成。体育与专业相结合后学习内容与学生专业密切联系,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与学生的认知结构顺利接轨,体育教学目标也得以顺利完成。

3.1.2体育与专业相结合,有利于专业素质的提高。体育与专业相结合,学以致用,使体育学习满足于学生的专业需要。充分发挥体育教学引导学生健康的职业姿势、预防职业病。学习符合专业需求的体育技能和今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所必须具备的身体素质,不管是从体能还是技能上,都有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

3.1.3体育与专业相结合,有利于终身体育项目的培养。职业院校学生从一入学起,他们的职业方向已经基本确定。此时,体育教学作为他们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将直接影响他们的终身体育。必须要让学生在校期间学会一两种终身从事的体育锻炼项目,使之与德育、智育相配合,让学生终身受益。学生的专业,决定了学生毕业后的职业,让体育与专业相结合,也就是与今后走向职业岗位都紧密联系,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了基础。

3.2体育与专业相结合的方法。

3.2.1导游专业素质要求分析。导游需具备的业务素质有:①具有良好的人文知识素养;②具备精通并能指导各类户外活动的能力,比如会游泳最好还能具备救生能力、会野外生存最好还具备野外活动指导资格、会登山最好还具备登山保护员资格,确保旅游者在体育旅游过程中的人身安全;③具有进取、冒险、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团队意识及组织协调能力。这些专业素质很多方面都跟体育密切相关。

3.2.2针对导游专业要求设置体育课程内容。由于体育运动项目较多。每个项目的特点和对人体影响不同,当前社会各种职业对人体身体素质的要求也有差异。因此,应考虑职业特点和职业体能的需要,选择与职业特点关系最密切,最适应职业体能要求的运动项目进行训练。因此中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要突出职教特点。体育教学课要注重职业实用性。

3.2.2.1与专业相结合的体育理论课内容。理论课的目的是教育学生掌握与职业教育密切相关的体育知识,教育学生毕业后,如何选择适合自己职业特点的终身体育项目,如何根据职业和身体条件的变化,制订科学的锻炼计划,准确地、合理地、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教育学生根据职业特点,教育学生了解必要的医疗体育、养生保健的理论知识与方法等。如导游专业与体育理论结合的内容如:运动损伤,紧急救护,运动疲劳与恢复,户外运动安全等。

3.2.2.2与专业相结合的身体素质训练内容。实践课内容设置的目的就是加强职业身体素质的锻炼。体育运动与职业特点相结合,如导游要与不同的人打交道,是对形体要求较高的专业,形体、姿态、肢体语言很重要。体育课中多进行健美操,形体、器械操的练习等。在教学中要突出实用性。导游工作很辛苦,和游客一起爬山涉水,需要很强的耐力,因此在体育课中可以安排长跑项目以增加耐力素质。导游专业的职业姿势基本是站着和走着的,因此在体育课中还要加强腿部力量训练。

3.2.2.3与专业相结合的体育技能实践课内容。结合体育项目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培养与职业特点和职业体能所必需的运动技术技能。就导游专业来说,户外运动中的登山、野营、定向运动、游泳、野外生存等项目是导游以后工作中很可能遇到的,也是导游专业人员需具备的技能,通过这些项目的学习,既能增加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也能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

3.2.2.4与专业相结合的道德品质与心理健康内容。导游专业对学生道德品质和心里健康要求很高,导游要自信,开朗、灵活,能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通过形体艺术、健美操、体育舞蹈等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自信活泼的性格。通过拓展训练、定向运动可以培养学生有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精神,通过长跑、登山、跆拳道等项目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品质,还有可以通过瑜伽、太极等项目舒缓紧张情绪,保持心理健康。

3.2.3体育与专业相结合,体育课教学方法的改变。首先教育观念要改变,传统教学重在技能的传授,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职业院校的体育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要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惯,塑造优美的形体、良好的气质,为专业服务,为学生打下职业基础。教学方法上要转变观念以学生为主体。

其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对体育学习的认同感。传统体育教学大多脱离学生专业学习和生活,令学生难以产生认同感,学生疏离于教学内容之外。通过增加与学生生活和专业学习联系密切的内容或学习手段,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导游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肢体语言和沟通能力,那么我们在选择体育课内容时考虑健美操就可以培养学生的身体姿态和表现力。具体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可以改变以往的单纯的教师讲解演示学生模仿练习的方式,可以分小组,让学生轮流在小组中领操,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胆量,又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

再次,教学形式要求多样化。根据导游专业特点,需要开设的一些内容要求体育课从时间,地点上都要走出传统90分钟的课堂教学模式。比如登山,野营等内容,可以安排在周末或者节假日。要课内与课外体育相结合,校内与校外体育相结合的形式,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4体育与专业相结合对教师的要求

4.1加强对学生专业特点的研究,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中职教育设置的专业越来越多,不同专业有不同的特点和培养目标,不同行业的人才对身体素质也有不同的要求。首先体育教师要和专业课教师相互沟通,了解专业课教学内容、观摩学生学习劳动的特点,找出学生职业技术需要的职业身体素质的内容,再找出能够提高职业身体素质的体育教学内容。其次,根据专业特殊要求,从生理学、运动解剖学、生物力学以及体育相关理论学的高度将体能素质的发展要素定位,确立依据,设计训练手段,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根据每个专业编出相应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体系,教材要有实用性和针对性,还应具有科学性、趣味性;再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准确、公平、公开、客观地评定学生成绩。力求使学生在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中,学有所得,练有所获,真正对学生职业技术和技能的学习提高有帮助、终身受益。

4.2加强体育教师素质的进修。首先要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教师了解当前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研究选择实效性强的体育教学内容;要了解学生在进行职业技术活动中,对学生身体会产生哪些方面不良影响;了解职业病,如何预防纠正职业病,如何进行身体康复、保健;如何激发学生参加职业体能训练的积极性;如何培养学生树立牢固的终身体育思想等等,这都需要体育教师去进修,认真学习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提高自身素质。

5结论与建议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学校规模和在校人数都在增加。职业院校教育目标的特殊性要求职业院校的体育也要随之改革。职业院校的体育课要符合时代要求,适应社会需求,必须与专业相结合。要真正做到体育与专业相结合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①金费投入问题,就导游专业而言,要开设与专业相结合的许多户外课程需要运动场地、专业器材的配备,需要资金的投入;②安全问题,由于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教学时间和教学地点的扩大,相应的不安全因素也增加了,如何控制好安全隐患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③体育教师的培训问题。现在有部分高校开设了体育旅游专业,可以派学校的体育老师去进行专业的学习培训;④学校可以和企业俱乐部练联合办学,就导游专业而言,可以与拓展训练中心,攀岩俱乐部,户外运动俱乐部等机构组织联系,实现共赢。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诸多方面突破了传统教育的种种弊端,也日益更新着人们的教育教学观念。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既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又能很好地完成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体质基础,更为国家培养出健康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春生.职教课程改革目标取向研究[J].河南职技师范学报(职教

版),1999(2)

2蒋乃平.职教课程改革要点与课程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2000

(4)

3黄远水.我国高等旅游职业教育问题研究[J].旅游学刊(2004年

旅游人才与教育教学特刊):103~107

4楼一峰.关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J].职业技术教

育,2003(10):38~39

5袁运开主编.教育研究及其方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

6王则珊主编.学校体育理论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

社,1995

7宋晓梦.让大学生登山运动健康有序发展[n].光明日报,2004.9.2

体育教育专业的特点篇3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特点

一、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

1.任务的双重性

任务的双重性是指既要完成体育教学大纲中的重点内容,又要完成各种专业所需要的身体素质和专业必须的技术,技能的教学。这一点就区别与普通高中的体育教学。也就是说大纲的教学内容与各种专业的体育教学两者促进,互为补充。即专业素质的提高与技术的掌握有利于大纲的理解。对大纲教材的理解与掌握又促进专业技术的巩固和提高。所以,体育教学必须实行双轨走路,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中等专业学校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

2.内容的针对性

内容的针对性是指根据不同的专业确定和选择不同的体育教学内容,方法及手段。

首先,是针对专业特点将大纲的内容适当的删减,增加符合专业特点的内容。

其次,将大纲教材引向专业化。如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目是做幼儿教师,所以在传授大纲内容如“快速跑”时要引导学生结合专业学习。先让他们沿直线跑,然后再跑三角形,最后作迎面接力跑,既增强活力,激发了兴趣,又调节了运动量。使学生不仅掌握跑的基本技术,又要掌握根据幼儿身心特点进行教学的方法。

3.量的合理性

量的合理性是指合理的安排运动量与课的时间分配等。首先是在运动量的安排上,要考虑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活动量(运动量)远远地超过了普通高中学生。因此应特别注意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活动量与运动负荷的关系。如果与普通高中学生的运动量一样是不够的,因而应加大强度,逐级增加运动负荷,使身体适应学习、实习和工作的需要。

其次是一课时时间的分配问题。即大纲内容与专业技术及专业所需身体素质的学习、训练各占一定比例。只有这样才能完成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双重任务,才能体现出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

4.传授知识的科学性

传授知识的科学性是指向学生传授正确、有效、科学体育基础知识及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手段。

由于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任务的双重性与量的合理性所决定,传授知识要少而精,准确扎实,使知识适用于社会与专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培养提高学生自我锻炼的自觉性和终身锻炼的习惯,教会学生先进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锻炼身体的方法。

5.实践的实用性

实践的实用性是指体育教学的内容选择要符合专业特点,适用于未来工作岗位的需要,即经济又适用。由于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除了学习必要的大纲知识外,更重要的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技能的训练。通过在校的二、三年学习以后,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及专项身体素质,马上上岗便可顶岗工作,速见成效。因此在整个教学中,必须抓住专业特点,全面提高身素质和专业技术技能,达到学用结合。

二、体育教学与专业特点相结合的必要性

1.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目标是为社会所需培养出各类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要想实现和完成职业教育的目的、任务,就必须要求体育教学与专业特点相结合。

2.体育教学与专业特点相结合,是搞好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完成体育教学双重任务的有效途径。

3.体育教学与专业特点相结合,是提高学校群体工作成绩的重要手段。

我校是普通中等职业学校,开设了二十多个专业。根据各专业及学生身心特点等进行教学,从中得到很大启示。由于在教学中加强专业身体素质的训练,使学生的达标成绩逐年提高。同时,社会信息反馈良好,深受用人单位赞扬。这些毕业生在社会各单位即是生产能手,又是文体活动骨干。

实践表明,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与专业特点相结合是势在必行。

4.体育教学与专业特点相结合是树立学生专业思想与终身锻炼思想的有效方法。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直接参加生产劳动。如果在校阶段没有较全面的身体素质和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将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劳动强度的要求。所以在校阶段要重点培养学生全面身体素质的锻炼和及时加强专业技术技能的学习,树立一日获得,终生受益的思想,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与要求

1.教师必须有献身于职业技术教育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用自己的行为引导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将要从事的专业,有坚定的信念和满腔的热情。要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与终生的锻炼的自觉性,还要帮助学生树立和培养良好是职业体育道德观。

2.教师本身职业技术知识水平和能力要与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相适应。

体育教师不但要熟练地掌握大纲知识,而且还要加强学习职业本身技术与理论,掌握其基本知识、技术、技能,提高业务能力,这样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职业教育的要求才能使学生到准确、实用、科学、新鲜有效的专业知识。

3.要求教师要认真分析、研究并掌握各专业的特点,了解学生实际情况与身心特点,做到有的放矢,将专业特点同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4.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特点、学生身心特点等安排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运动负荷等。

体育教育专业的特点篇4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内隐知识理论;培养目标;课程建构

一、小学教育专业建构中存在的问题

自从国内小学教育专业产生以来,学者们做了持续不断的探索活动,取得丰硕成果,这些成果在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数量和学历提升等方面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在专业精神、情感、教学能力和专业建构等方面还存在着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论界的争议:小学教育是否是高等教育的专业?

自从小学教育专业在我国产生以来,“小学教育是否是高等教育的专业”这一问题一致都在不断地讨论之中,赞同的一派认为小学教育专业是一个专业,而反对派则认为不是一个专业。依据内隐知识理论,小学教育专业的知识结构知识也可分为“内隐”和“外显”两种形式。其中,外显形态知识又包括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是教师和专业理论工作者共享的普遍理论,具有外显性、系统性、可表述性等特点,是通过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来获得。实践性知识通常呈内隐状态,基于教师的个人经验和个性特征,[1]主要特征是个体性、直觉性、自动性、即时性、非系统性、情境性、文化性、层次性,[2]获得的方式主要是在具体情境中的实践。国内外学界存在否定小学教育为高校专业的观点,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这种观点认为小学教育专业的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都不是该专业特有的知识,实践性知识才是该专业特有的知识。

(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不受社会欢迎

从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的知识结构来看,外显知识方面,本体性知识远不如师范大学学科专业的知识,条件性知识更不及师范大学教育专业的知识;内隐知识方面,由于存在片面向大学看齐的顷向,出现了只重视书本知识,而轻视实践性知识现象。因此,社会的普遍观点认为小学教育专业是高学历,低能力。于是,学者便发出了“高师毕业生为何站不稳三尺讲台”[3]疾呼,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

(三)实质性的问题: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不合理

专业的主要体现是专业知识体系,即课程结构,这一体系成熟与否,直接关系到专业的发展程度。小学教育专业发展到今天,专业课程仍然是教育专业加上学科专业课程的拼盘,表面上学生专业理论丰富,实质上他们所学的理论既不系统,也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主要还是没有真正体现该专业的课程及课程结构不合理所致。虽然有人认为这是一个新专业,是发展初期,这很正常,但我们还是要建设并参考国外早已成熟的经验。

二、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现状

(一)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各校各具特色,有待于进一步凝练

从现有的培养目标来看,虽然每个学校有所不同,根据内隐知识理论,可以将这些培养目标归纳为下列两种主要类型:1.以外显知识形态为主的培养目标。这类学校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认为:小学教育专业是高校的一个专业,是知识分化的结果,就应该体现高等教育应有的理论水平,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强调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即强调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的学习。这种思维源自学院派,在小学教育专业建设中占主导地位。2.以内隐知识为主的培养目标。这类学校在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是认为小学教育专业是社会职业发展的产物,即职业意义的专业,因此,在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中就应该以实践性知识为主,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强调与小学教育专业相应的基本技能的训练,即强调实践性知识的学习。这种思维源自中师办学的传统经验,但又没有得到学院派的认同。由于以上两种不同的观点左右了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现状,便产生了不同的培养模式。

(二)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

依据内隐知识理论和培养目标,产生了小学教育专业的三种培养模式,即分科培养、综合+方向培养和综合培养。1.分科培养模式。这种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与二级或一级师范培养中学教师相一致,强调学科专业知识,培养的学生,专业知识扎实,但教育专业知识及相应能力差,不适应小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仅有少数学校运用这一模式。2.综合+方向培养模式。这是目前我国最主要的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模式,强调综合培养,明确方向,其优势淡化了学科专业界限,强调文理相通,学有专长,但这一模式与分科培养模式并无质的区别,强调学科知识的精与深,忽视了知识的广与博,教育教学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如首都师大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就分为中文、数学、英语、科学教育、信息技术、音乐、美术七个方向。他们凝练出小学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综合培养、发展专长、注重研究、全程实践[4]和“综合培养、学有专长”的培养模式及“多科性、综合性”的课程设置是该专业突出的特色。[5]3.综合培养模式。要求毕业生能胜任小学各科教学,因此,不分学科方向,强调文理渗透,注重知识的广与博,突出了教育专业的特点,但课程门类众多,内容庞杂,知识体系性差。要充分考虑到各科素养的全面培养、各学科教学指导能力的提高和教学技能的掌握。突出“实践性”:全科教师培养理念的基本取向,即(1)全科教师培养植根于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综合化改革的现实需要;(2)全科教师培养指向于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的时代内涵;(3)全科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彰显了“校地双赢”协同创新发展之路。[6]上述三种小学教育专业发展模式,虽然比几年前有所完善,但是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阻碍专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一是重视知识的深度与知识的广度的矛盾问题;二是重视知识系统性与能力系统性的矛盾问题,[7]所以,还需要在小学教育专业建设中进一步探索并加以完善。

三.解决小学教育专业建构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从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现状来看,对现有专业知识的重构势在必行,这关系到该专业是否有必要存在的问题。在建构专业过程中,首先要有新意的培养目标。其次,要有全新的课程体系,而课程体系创新的理念是“通过课程统整企图教导学生从不同学问中,将各种知识和思考方式进行碰撞,产生出创造的火花,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解释多元理论和多样的现实世界,从而达到创新的目的”[8];课程体系创新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理论。其三,基础研究是制约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瓶颈。最后,是加强过程管理是小学教育专业建构与发展的保障。

(一)明确培养目标是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前提

1.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我们在制定培养目标时,要明确我国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即是商品经济的社会,科学化(推动商品经济生产工具及组织形式的变革思想观念的转变生活的改变)的社会,是一个民主化、法制化的社会,是革命性(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社会;生产进入全球化、信息化浪潮;我国各民族多元一统、形成了独特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其价值取向;同时还要依据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基本国策。小学教师的特质是制定培养目标的内在依据。小学教师的特质:在人格上更具情感性和人文性;在知识结构上突出综合性;强调教育教学的技能性和艺术化;养成思维模式的半童性;具有基于教育现场的研究反思能力。[9]2.转变思想观念我们是在建构一个新的专业,这就要求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无论是学院派还是非学院派,都要抛弃陈见,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潜心研究小学教育专业理论,为这一新专业尽快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专业而努力。具体转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们要站在社会发展对小学教育专业的需要的高度来建构这一新的专业。我国的小学教育专业本身比国外起步就要晚,如果我们继续坚持己见、各自为阵,新的专业就很难产生,最终将会影响基础教育的发展。因此,我们要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去拿来、去继承、去建构适合我国发展的新的小学教育专业。其次,要站在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来建构小学教育专业。教育事业在今天的重要性人人皆知,为启蒙阶段培养师资的小学教育专业的快与慢或成与败,对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的实践者(尤其是管理者)要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脚踏实地来建构一个全新的小学教育专业。其三,要站在终身教育的发展高度来建构小学教育专业。尽管这一新兴的专业是否是一个专业,目前尚有争议,但事实上,它一直在为小学教育源源不断地输送师资;尽管这一新兴的小学教育专业还不成熟,存在着许多问题,但事实上它依然还在为小学教育继续输送着不很受欢迎的师资,这不仅影响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更影响小学教育的质量提升。所以,我们必须转变观念,进一步完善小学教育这一新专业。使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具有多元文化教育能力和不断适应小学教育发展的终身教育能力。3.制定切实可行的各具特色的培养目标应注意的问题目标须有特色。目前的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无论专科还是本科都大同小异,既没有体现专业层次的特点,更没有体现学校(或区域)的特点趋向同一,就产生可代替性,即无专业性,这也为否定该专业不是专业的论点者提供了有力的实践依据。同时,也出现了师范院校和非师范院校都来办小学教育专业的局面。因此,需要认真研究制定出能体现专业特色的培养目标。专业定向在小学。无论是大专还是本科定向要在小学,小学就是该专业的定位,也就是说我们培养的是小学教师。高等教育培养的小学教师与中师毕业的小学教师有着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前者的专业理论水平达到专科或本科,而专业技能又不低于中师的特点。新型的小学教师是应用人才。这主要是区别于过去师范大学培养中师教师的培养目标,事实上,目前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在中师或中学教师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作了些修改。为什么这里要特别强调中师教师呢?原因就在于中师教师偏向理论深度,而小学教师侧重实践性知识的厚重,因此,小学教师属于应用人才,即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小学教育实践中去,或者说在小学教育实践中展示教育技术,甚至教育艺术。但是在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过程中,又偏向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实践性知识的获取。新型的小学教师也是创新型的人才。建立创新型国家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这就需要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的关键在教师,作为教育重要组成部份的新型的小学教师,必须是创新型的人才。所以,我们在制定培养目标时要表述出来,并且要在培养过程中体现出来。新型的小学教师还应是具有多元文化能力的人才。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小学教育国际化趋势加剧,学生的多元文化背景增多,这就需要培养适应这种多元文化教育的师资,因此,在培养目标中也要体现具备多元文化能力。

(二)加快专业课程及课程体系建构是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核心

1.加快小学教育专业教育理论体系的建构目前适合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理论体系还不健全,或者说还在建构过程中。在培养小学教育专业人才过程中,关于教育理论体系仍然属于借用(教育专业理论体系)阶段。至于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理论体系是什么,目前还没有定论,因此,必须依据小学教育的特点,构建适合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理论体系。这就要求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小学生、小学老师等基础性的问题,只有这些基础研究达到全面而深入时,我们的教育专业课程理论与体系才算成熟。2.加快小学教育专业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当前我国小学教育专业普遍为分科教学,即对应小学学科进行分科培养,如小学教育专业中文及社会方向。学科理论体系与教育理论体系一样,也是借用中学教师培养方式。这既不符合科学发展的综合化趋势,也不符合小学课程综合化的需要,更不适合小学教育专业知识体系的要求。其原因有管理者、教师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适应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专业理论体系亟待进一步的完善。3.加快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性知识理论体系的建构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性知识体系是小学教育专业的特色所在,这在学界理论研究成果和中师的长期实践中得到了证实是,因此“建设小学教育专业的出路就在于重视对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开发”[10]。然而,实践性知识在高校往往不重视,加之学生被各种考级、考证所左右,因此,对实践性知识的学习仅流于形式,没有落到实处,于是出现了高等师范教育质量差的不良反映。由此可见,加快建构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性知识体系是当前专业建设的关键所在。(1)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性知识的主要内容美术方面,三笔字,简笔画,儿童绘画基础;音乐方面,乐理常识,儿童音乐基础,风琴或钢琴基础;体育方面,口令,队形整顿;舞蹈方面,儿童舞基础;教育学方面,教师口语试讲,见习和实习。(2)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性知识的实施实践性知识获得的方式主要是在具体情境中的实践,因此,要从入学后就要抓起。在实施过程中,通过三条途径来实现:一方面以科任教师为主,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另一方面,以辅导员为辅,加强督促;最后是建立严格的制度化格管理,确保实践性知识的实施。

(三)基础研究不够深入是制约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瓶颈

小学教育专业建构中,有很多基础性研究问题是制约专业发展的瓶颈,最基础的是认识小学生、小学教师和小学教学。在认识小学生方面,如何面对不同文化背景、家庭环境(如留守儿童、单亲、农村与城市等)、民族、种族、性别等的学生进行教育。这就需要弄清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是什么?学习行为习惯是怎样养成的,有什么规律?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是什么?有什么规律?如何根据这些特点和规律进行教学?等等问题,这些问题就是小学生的独特性,也是小学教育的特质所在,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在认识小学教师方面,我们还有很多问题研究的不深入,主要有小学教师的特质是什么?农村与城市的小学教师有何区别?小学教师的核心素养是什么?小学教师的多元文化素养是什么?小学教师与小学生的关系研究,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科学化研究,小学教育专业的比较(国内、外)研究等等。这些问题既是小学教育专业建构的基础研究,也是教师教育的理论组成部分,还是进行职业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认识小学教学方面,要深刻认识小学教师的“教”与“学”特征,这是专业建构的核心基础。“怎样教?”这是小学教学理论的核心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小学教学的特征是什么?如何构建小学教学理论体系?小学教学理论怎样指导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怎样依据教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等等。可见,这不仅仅是教育学和教学法教师思考与探索的问题,也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其他教师和管理者必须明白和思考的问题,否则,专业建设就不可能科学。“教什么?”这一问题是影响小学教育专业建构的思想瓶颈。从专业建立初期直到现在我们很多人都还没有弄明白,尤其是专科学校表现更加明显。其原因,一是专业建设者自身的学习经历和专业化思维的结果;二是对小学教育专业的认识不足;三是专业课程及课程体系水平低。这就要求我们深入研究小学教师要“教什么?”需要怎样的知识结构的问题。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来深入了解小学教育专业的特质,并进一步完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及课程体系。我们在专业课程中,既要研究国内小学教育的需求,也要借鉴国外成熟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及课程体系的先进理念来促进自身发展。

(四)加强过程管理是小学教育专业建构与发展的根本保障

仅有好的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体系,还不能说就一定能成为一个好的专业,还需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管理。在过程管理中,只有严格实施课程计划,并不断反思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解决这些新的问题,才能真正建设成为一个好的小学教育专业。现代社会要求管理也必须现代化,在我国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建设中,教育管理的突出问题是教育质量管理的评价体系尚不成熟,主要制约因素是专业课程及课程体系不完善,导致了专业评价本身的弊端,加之管理者主观因素(对专业的认识程度和情感等)的影响,管理水平低。如何进行科学管理,也是小学教育专业建构中的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只有建立了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科学管理,才能促进专业建设发展,提升教育质量,达到为社会输送卓越小学教师的宗旨。

四.讨论

现有的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养的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或其他有关综合课程的专门教师”[11],虽然论证严谨,但已经不能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因为在对小学教育专业建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新的理论,同时,现实社会对小学教师需求也发生了变化,所以,要在这些新的理论基础上,结合社会和学生的新特点,作进一步的基础研究,方可成为真正的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课程及课程体系建构是关系到专业是与否存在的关键,因此,今后研究的重点应集中在专业课程及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只有符合社会要求、小学教育发展要求和学生发展要求,专业课程及课程体系的构建才算真正完成,小学教育专业发展也才会走向成熟。首先,教师们在教学中加强知识的融合,即学科之间的融合和理论与实践间的融合两个维度,为课程建设积累实践经验;其次,学者们继续扎根于基础研究,用相关成果来为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提供理论基石;最后,需要学校与政府一起采取行政措施,加大研究经费的投入力度,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将基础研究推向纵横深入。加强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是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建构与发展的重心。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是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前提;加强专业课程及课程体系建构是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关键;专业课程体系建构的关键又在于基础研究还不深入,所以,基础研究既是制约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瓶颈,也是制约小学教育专业建构的根源;以课程计划为依据,加强过程管理是小学教育专业建构与发展的根本保障。

[参考文献]

[1]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3:(104)

[2]洪明.内隐知识及其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意义[J]中国教育学刊2003.2:(57)

[3]姚文忠.高师毕业生为何站不稳三尺讲台[n]中国教育报2007.5.21

[4]王智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研究2007.5:(28)

[5]陈威.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及建设策略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6:(154)

[6]张虹,肖其勇.全科教师培养: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改革新动向—基于全科教师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质新探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8:(28)

[7]唐之斌.初等教育师资培养发展的问题与策略[J]教育前沿(综合版)2008.4:(39)

[8]唐之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统整的探索[J]职业圈2007.21:(71)

[9]王智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研究2007.5:(26)

[10]易森林.从教师知识的构成看小教专业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现代教育管理2010.1:(71)

体育教育专业的特点篇5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南充637009)

摘要: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是不同于其他专业学生的一个特殊群体,对其教育管理存在一定难度.要做好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应根据其身心特点和专业特点,在做到按年级分层教育管理的同时还要做到六个结合,即:“思想政治教育”和“体育精神教育”相结合;“辅导员管理制”与“导师管理制”相结合;“外因填鸭式管理”与“内因自发式管理”相结合;“师生管理”与“生生管理”相结合;“日常管理”和“专业教学”相结合;“人文关怀”与“规章制度”相结合.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198-03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地项目(CJF13058);校青年教师科研资助专项(13D050)

体育专业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专业,体育专业的学生是一个富有自身心理、行为特点的群体.从整体上看,体育专业学生思想素质较好,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和优良的道德品质,长期的专业训练使他们养成了不怕吃苦、意志坚强、行为果敢、敢于拼搏的性格和精神.但是,体育专业学生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文化素质不高、自控能力不强、作风松散等,易出现违纪行为.这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来说是个挑战,如何全方位做好体育专业学生的引导和教育,成了一个摆在我们急需解决的课题.

1体育专业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分析

1.1体育专业学生的生理特征

从生理特征来看,一方面,从事体育专业的人在神经类型上多属于兴奋型和活泼型,其神经过程的特点是均衡与不均衡各占一半[1].因此,体育专业学生性格外显,易于表现,且活波好动.另一方面,体育专业大学生身体成熟和心理成熟存在不同步的情况,常使人觉得他们“个子高大”,但有时却“孩子脾气”,这是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成熟不及生理成熟的表现.

1.2体育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

从心理学角度看,从事体育的人,其气质类型多属胆汁质、多血质[1].胆汁质气质类型的特点是坦率热情,精力旺盛,思维敏捷,但脾气暴躁,容易冲动,情绪波动大;多血质气质类型的特点是热情、有能力,适应性强,喜欢交际,精神愉快,机智灵活,但是注意力不易集中,情绪化,办事重兴趣,富于幻想,不愿做耐心细致的工作.这两种气质类型造就的性格特点,一方面是热情、真诚、乐观、直率、豁达,兴趣广泛,荣誉感强,有组织能力;另一方面则是好胜心过强,自制能力较差,易轻率作出决定等.基于这种气质和性格特点,如果其自身不注意修养,提高道德修养,学校又未能进行有效的教育和管理,其气质类型中有不好的一面在一定条件下往往就表现得比较突出.因此,加强对体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就显得特别重要.

2体育专业学生教育管理的有效途径

2.1突出各年级教育管理重点,做到分层教育管理

作为一种教育,首先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大学教育在教育学生“做人”方面,绝不应因专业不同而不同.[2]但应该根据学生思想实际、专业特点等,在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对学生的教育管理采用不同的方法,把握不同的重点,使之更具实效.

2.1.1大一时注重适应性教育与纪律性教育,做到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新生阶段,面对陌生的环境以及完全不同的学习、生活方式,思想上容易产生迷茫与冲突,不能确立目标.因此,在大一阶段,应加强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适应性教育,通过各种交流会、集体活动等,使之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同时,大一学生刚跨进大学校门,其思想比较单纯,学习积极性较高,组织纪律性较强,对各种新事物充满兴趣,此时,在教育管理上就要在疏通引导与循循善诱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学习、生活规范化与制度化教育[3].特别是对初次违反规章制度的学生一定要严肃处理,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使学生遵守纪律和规章制度的意识得到强化.

2.1.2大二时注重日常教育管理与专业思想教育并重,做到他律与自律有机结合

大二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较大一学生有了明显的变化,其思想状态和行为规范较稳定,但因受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尤其是当前网络不良信息的负面冲击,一些自控能力不强的学生就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产生了诸多不良的倾向,如沉迷网络游戏,生活堕落、不思上进等.因此,必须加强次阶段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尽可能将一些不良思想和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多进行正面引导,传播正能量,让他们拥有一个坚实的思想堡垒.另外,大二的学生几乎都面临专项的选择,在当前的社会竞争中,不仅要有过硬的思想素质,而且还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其进行专业思想教育,让他们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自觉的刻苦训练,勤奋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结构,强化自己的专业技能,把他们练就成德才兼备的优秀社会人才.

2.1.3大三时注重完善教育管理细节与搭建锻炼平台,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大三的学生比大一大二的学生更活跃,思想起伏性大,自我意识易发生偏差,存在许多不安定的因素.此时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及时进行教育引导.因此,应完善教育管理工作细节,管理者应多深入学生寝室、课堂,多参加学生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当然,大三的学生普遍认识到了专业的重要性,能够比较主动的进行专业学习,此时,要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资源,搭建好各种锻炼平台,开展各类活动,抓好专业技术训练,例如开展专业内的绘图比赛、专业技能展示大赛、社区专业汇报演出等.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和专业水平,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服务社会意识,提高其综合素质,为大四的教育实习与就业做好准备.

2.1.4大四时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与感恩教育,促进学生顺利就业,文明离校

经过三年的学习,大四的学生即将面临实习与就业问题,步入社会,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他们可能会担忧会苦恼会迷茫.此时应加强实习与就业的指导,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端正就业心态,并做好就业咨询与服务,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大四也是学生最浮躁的时期,不同学生将面对各自不同的问题,容易产生焦虑.因此,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利用各种契机,开展各种以“感恩同学、老师、学校、社会”为主题的感恩教育活动,让学生在爱的氛围中安全、文明、有序地离校.

2.2提升教育理念,转变管理机制,做到六个结合

2.2.1“思想政治教育”和“体育精神教育”相结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对体育专业学生来说,这些问题同样存在,甚至在某些方面更为严重.但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对体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在对体育专业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注重将“体育精神教育”融入进去.郭平等人的研究认为“体育精神是一种理性的精神,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创造和表达人性化的自由生活理想和价值理想,包含了对道德行为和信念的看中与追求,对自由、平等和正义的祈盼与高扬”[4].它涵盖了勇敢、拼搏、合作、坚毅、进取、公平、自信等精神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以及胜不骄,败不馁,尊重对手,服从裁判,团结协作等优良作风,这些都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育专业学生认为自己作为“体育人”,理所应当应具备这些优秀的体育精神和道德品质,会以一种主人翁的心态去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因此,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对做好体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将会有更明显的效果.

2.2.2“辅导员管理制”与“导师管理制”相结合

目前,从全国普通高校来看,特别是中央16号文件颁布以后,学生的教育管理主要由辅导员(班主任)完成,辅导员队伍在学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学校纷纷开始实行学分制,体育专业的学生由于其专业特点,二年级以后,就开始自主选课,原来整齐划一的班级逐步被一些小的班级如专选班、辅修班、选修班所取代而淡化,沦为散漫自由的空壳组织[5].学生除了公共基础课还在一起上外,就连同一宿舍的都不经常一起,何况同一班级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专职负责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辅导员,其作用将会如何?因此,对体育专业学生的教育管理,可以采取“辅导员制”和“导师制”相结合,除了由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和教育外,还可选聘素质过硬、德高望重的专业教师担任导师,在学生知识结构的构成(各种选修课的选择)、专业的态度与认识和就业前景等方面分别给予指导和帮助.这方面,北京体育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等少数院校在本科阶段实行了导师制,效果比较明显,可以根据学校特点加以借鉴.

2.2.3“外因填鸭式管理”与“内因自发式管理”相结合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观点,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学生的行为最终要通过学生主体自身来实现.当代的大学生,看待和理解问题的能力都有所发展,对实现自我价值和崇尚个性发展等都有自己的想法,用纯粹的规章制度或强行告诉他“你应该做什么”、“你不能做什么”,这种填鸭式的教育管理模式效果并不明显,这就要求我们管理者在“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发展的教育主旋律下,结合社会发展需要和自身发展需要,在不同阶段对体育专业学生进行大学精神、人生理想、自身价值、专业作用等不同主题的教育,通过生动、真实的案例对其进行引导,调动他们积极向上主动学习,创设条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将学习、进步、追求等转化为其内在发展需求,以达到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长的目的.

2.2.4“师生管理”与“生生管理”相结合

高校学生干部是学校教育、管理和服务方面不可缺少的配合者和直接操作者,是学生中的骨干分子和中坚力量.他们来源于学生群体,生活在学生群体,在学生管理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体育专业学生干部较一般专业的同学来说,更是特殊学生群体中的群体,体育专业的学生讲究哥们义气,愿为兄弟、朋友两肋插刀,一旦一群高素质的干部群体得到学生的认可,其影响力比老师的影响力往往大得多.因此,选择并培养一批素质高、影响力强的学生干部队伍来配合教师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势必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2.2.5“日常管理”和“专业教学”相结合

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校上下齐心协力,全员参与.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专业课的教学方式比较灵活特殊,一般都采用小班授课或户外教学,师生沟通交流时间较多,教学氛围相对自由、轻松.在宽松的氛围下,一般意义的师生关系往往演变成更亲近、更融洽的师徒关系.学生对知识渊博、专业水平高的教师自然产生钦佩感和顺从感,所以专业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充分发挥专业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把学生的教育管理融入到日常专业教学中,切实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不仅要教好学生专业课程,而且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2.2.6“人文关怀”与“规章制度”相结合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人文关怀”一词首次在政府报告中被提出.长期以来,教育管理者也将人文关怀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做到人文关怀,就要从每个学生的生理、心理和思想实际出发,注重区分层次,把握学生个体差异,挖掘个体的闪光点,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加之体育专业学生重情感、讲义气、对人耿直、为人豪爽,教育管理者应深入学生,经常走访寝室,与学生聊天、谈心,与他们交朋友,尊重、理解、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取得他们的信任,他们就会服从管理,因此,对体育专业的学生更应该注重人文关怀.但是,另一方面,体育专业学生因专业特点普遍存在一些其他专业较少存在的问题,基于这种情况,在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引导下还应结合体育专业学生特点细化、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如寝室管理制度、课堂考勤制度、学生请假制度、周末晚点名制度、集体活动管理制度、综合测评制度等,尽量做到在柔性关怀的同时,用刚性制度去约束他们的行为.

3小结

要做好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教育管理,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认识学生的性格特点和专业特点,在做到六个结合的同时,还应结合各高校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对体育专业学生的教育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注重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机会,营造健康、积极的学习、生活氛围.

参考文献:

〔1〕张爱华.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行为特点的分析与教育策略[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9(12):154-156.

〔2〕张亚军.体育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之我见[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233-234

〔3〕姜长林.对体育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8):125-126.

体育教育专业的特点篇6

关键词特教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x.2015.02.032

integrationofpre-serviceandafter-serviceofHe'nan

provinceSpecialteachers'education

GUoaige

(ZhengzhounormalUniversitySpecialeducationCollege,Zhengzhou,He'nan450044)

abstractUndertheinfluenceofteacherspecialization,thetraditionalspecialteachereducationsystemisincreasinglyobviousdrawbacks,severelyrestrictedthequalityandlevelofspecialeducationteachertrainingandtraininginHenanprovince.Fromtheinternationaldevelopmenttrend,thespecialeducationteachereducationisto"teachereducation"transformationfrom"teachereducation",exploringthelifelongspecialeducationteacherbeforeandaftertheentry-levelintegrationistoachievethetransformationoffocus.SpecialeducationteachersinHenanprovinceinimplementingthe"Specialeducationenhancementprogramme(2014-2016)"process,isacceleratingtheintegrationofpre-serviceafterthepaceofconstruction.

Keywordsspecialteachers;pre-serviceandafter-service;educationintegration

1专业化背景下的河南省特殊教师教育

特殊教师教育是指对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及随班就读教师,即特殊教育教师进行专业化的培养与培训,包括特殊教育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及职后培训三个阶段。①在教师专业化的影响下,传统的特殊师范教育体系存在的弊端渐渐显露,其局限性和滞后性严重阻碍了特殊师范院校办学活力和竞争力的提升,培养的师资难以迅速适应现代社会特殊教育发展的步伐,亦不能完全满足对特教新教师的需求,迫切需要建立一个高水平、有活力的特殊教师教育体系。特殊教育师资的培育由“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型已是大势所趋,探索特殊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的终身教育是实现转型的着力点。河南省是残疾人口大省,有132所特殊学校,在校的残疾儿童达1.67万人,②特殊教师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任务繁重,怎样提高特殊教师教育的前瞻性、有效性和适应性,是当前河南省特殊师资培育所面临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2河南省特殊教师教育概况

2.1河南省特殊教师职前培养

河南省特殊教师的培养起步于1986年,由原河南省教育委员会批准(教委文[1986]199号)成立河南省特殊教育师范学校(现郑州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学院),与河南省郑州师范学校是两个学校,一套领导班子。1987年开始招收初中起点的三年制中师生,2000年招收五年制一贯制专科生,2005年招收高中起点的三年制专科生,2012年招收高中起点的本科生,2014年与河南大学联合招收研究生。历时28载,在办学层次上形成了从专科、本科到研究生水平的完整培养层次。是河南省师范类院校中唯一一个从事特殊教育专业师资培养的基地,承担着为全省特殊教育学校培养师资的重任,成为支撑河南省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亦是全国为数不多的较早从事高等特殊教育普通本科院校。

2.2河南省特殊教师入职教育

河南省目前没有系统的有针对性的特殊教育入职资格标准和准入制度。由于河南省特殊教师任用制度的不规范,一些根本没有接受过特殊教育专业训练的师范毕业生也会入职特殊学校成为特殊教师。这些新进特殊教师入职后,在一年的实习期内,仅仅接受一些与普通教师入职培训相似的培训,全省特殊教师的入职培训是缺失的,严重忽视了特殊教师入职培训的重要性。

2.3河南省特殊教师职后培训

河南省特殊教师职后培训工作是由各地区教育主管部门负责管理,部分培训工作由郑州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学院和一些特殊教育机构承担实施,尚未设立河南省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由于省内各地区特教资源差异大,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支持力度不同,对特教培训重视程度悬殊,历年特殊教师职后培训效果不一致。但是,普遍存在着特殊师资培训体系不完善,特殊教师的专业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衔接不紧密,培训形式单一,内容实用性、针对性不强,培多训少,无法有效地帮助特殊教师解决教学实践中面对的实际问题。培训规模偏小,2012年全省特殊教育学校有0.32万专任教师,接受过特教培训的仅占53.57%。③

3河南省特殊教师教育发展探索

3.1改革传统的培养模式,促进特殊教育的发展

河南省特殊师资培养在近几年经历了由中等师范学校向高等师范专科学校、高等师范本科学院的升格过程,培养规模、专业方向亦在逐年递增,办学层次不断提高,但存在的局限性日益凸显:特殊教师的培养是以“知识型”为主流,忽视了能力的培养。④师资培养的课程内容设计方面有课程结构比例失调、必修课比重大、选修课比重小,理论课偏多,实践课偏少的问题,培养出来的特殊教师表现为理论功底较厚,但知识结构不完整,实践能力不足,基本功不够扎实,难以尽快适应特殊学校课程改革的需要等。⑤

在资源教师、学前特殊教师、全纳教师的培养上,应整合特殊教育资源优势,建构本科层次的学前教育专业(特殊教育方向),针对0~3岁特殊儿童的早期干预和学前特殊教育机构、融合幼儿园培养专业人才;并在各师范专业为普通师范生开设特殊教育的选修课,使中小学师资能够具有特殊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增设特殊教育专业教育硕士和特殊教育学博士培养点,特殊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应包括学术型特殊教育硕士和专业型特殊教育专业方向的教育硕士。同时,要加强特殊教育专业建设和实践课程的开发,提高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丰富临床经验。

3.2改变职后培训与职前培养脱节、中断现象,遵循教师成长规律使两者有机结合

长期以来,河南省内的特殊教师在职培训一直处于边缘化状态,虽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安排有培训活动,并由当地教育学院或教师进修学校负责,但是由于这两类学校均缺少特教专业方面的师资,办学水平亦低于特殊教师职前培养的高校,导致特殊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中出现“充电”能力不足、甚至是遭遇“断电”的尴尬。⑥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面对接受过较高层次教育的毕业生再到相对水平较低的机构接受再教育的水平倒挂现象,⑦省教育厅给予高度重视,遵循特殊教师成长的规律,将特殊教师教育纳入了高等教育体系内,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模式,通过组织“国培”、“省培”项目,每年安排省内几百位特殊教师到本科高校参加听障、视障、智障班的继续教育活动,采取集中培训、网上研修、专家引领、科研助力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地提升了特殊教师职后培训的质量。

随着《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的颁布,河南省特殊教师教育的创新与实践工作正在深度推进,通过搭建U-S合作平台,提升特殊教师的实践性、反思性、批判性和研究性,积极推动职前职后一体化建设。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中原经济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研究》(项目批准号:2013-ZD-045);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一般项目《特殊教育专业教师教育课程实践教学研究》(项目批准号:2014-JSJYYB-132)

注释

①王雁等著.中国特殊教育教师培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7-8.

②③河南省教育厅编.2012河南省教育统计年鉴(内部资料)[m].2013.4:3.

④赵宵逍.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师资培养比较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34.

⑤夏峰等.中国特殊教育新进展(2000-2010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248.

体育教育专业的特点篇7

摘要:本文以笔者所在学校为研究背景,对在中职学校开展体育专业化教学的必要性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进行了探讨,并探索了适合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改革,以期提高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质量,还对开展中职学校体育专业化教学进行了理论探讨。

关键词:中职体育专业化教学

一、中职体育专业化教学的概念分析

“中职体育专业化教学”是指在中职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赋予更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内涵和元素,采取较为专业的技能教学模式,通过中职三年的体育课程能够使学生较为系统全面且较为专业地掌握1~2项运动技能,使普通中职学生在自我锻炼和终身体育意识方面成为一名业余的“专业者”,让学生通过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为今后终身体育奠定较为坚实的专业化技术基础。

二、开展中职体育专业化教学的必要性

1.中职学校体育发展的需要

按照目前的体育教学状况,无法让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在中职阶段在体育技能上有所收获。根据近三年的体质健康测试情况分析,学生进入中职以后,整体的体质情况反而随着年级的增长出现下降,这与中职学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有着必要的联系。但是,绝大部分学生经过中职学校的三年学习以后将走入社会开始工作,在他们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很少能够再有机会系统地接受体育教学,因此中职学校由于肩负着培养中职学生今后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重要使命,也有义务在学生走入工作岗位之前使他们在体育方面有一技之长。

2.中职学校体育为专业课服务的需要

中职学校专业构成复杂,可以说每个专业对身体素质都有不同的要求,例如护理、文秘、旅游专业对学生的形象气质要求较高,汽修、机械类专业对学生力量、协调性等要求较高。如何根据专业特点利用好体育课堂提高不同专业类别学生身体素质,是中职体育工作者必须要思考的问题。这就要求体育老师,打破传统教学思维模式,采取专业化的体育教学,做到体育为专业课服务。

3.让学生更加主动地投身体育课堂的需要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特别是在经历了体育中考以后,学生对体育普遍存在一种厌烦情绪,进入到中职学校以后,学生很希望能够在体育课堂上学到有用的运动技能,如果继续按照传统模式教学,学生必然会失去学习的动力,也必然会对体育课失去兴趣,如何让我们的学生投身体育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中职体育工作者所应该思考的问题。

4.提升体育教师整体素质的需要

开展体育专业化教学会对体育课堂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体育教师也有更高的要求,要求体育教师加强自身的体育专业素质,同时也要提升教学能力,能够制定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完善系统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形成较为专业的上课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三、开展中职体育专业化教学可能存在的诸多问题探析

1.学校层面的问题

开展体育专业化教学是一项体育教学制度的根本性改革,离不开学校的支持,特别是中职学校,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基本形成了自身的专业特点。以温岭市职业中专为例,全校现在有班级数46个,开设专业有汽修、汽车营销、建筑、药剂、工艺美术等5大类,全校在校生人数近2000人。开展体育专业化教学首先碰到的问题就是学生如何合理分班、课程如何合理安排。在中职学校,实训课占很大比例,因为受实训器材的限制,在课程的安排上首先考虑实训课的安排,此外中职学校班级人数不均匀,男女生比例极不协调,诸如汽修专业的基本上没有女生,药剂专业的绝大部分都是女生,这些因素都对分班以及排课带来一定的难度。此外体育运动场地严重不足,特别是缺乏室内体育运动场馆等因素,制约了专业化体育的开展。

2.体育教师的专业结构以及教育观念

(1)体育教师的专业结构是能否开展好专业化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没有较为专业的体育教师肯定无法教出较为专业的学生。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目前全职体育教师7人,专业涵盖篮球、足球、排球、跆拳道、羽毛球、田径等,从专业层面来说,基本已经具备开展专业化教学的条件,但也存在问题,例如专业技术水平总体还有待提高,无法开展像健美操、舞蹈等课程。

(2)教育观念上的转变也是开展体育专业化教学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传统的体育教学较为随意,内容由体育教师自己制定,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开展专业化的体育教学就需要体育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相互学习、相互提高,制订系统的教学计划,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能够结合专业特点的体育校本课程。

3.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

学生的学习态度也是能否开展好专业化教学的关键。中职学校的学生从整体素质来说较差,学习的主动性不足,由于受传统体育教学的影响,学生往往认为体育课就是调节一下学习节奏、放松一下心情,而不是来学习体育运动技能的,对学习体育运动技能的作用比较盲目。这就要求教师转变学生观念,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体育技能,培养他们的终身体育意识。

4.教学内容的选择

中职学校有着自身的专业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也需要结合学生的专业来制定。例如汽修专业的学生,以男生为主,在内容选择上应该以篮球、足球为主,药剂专业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女生,应该以羽毛球、跆拳道、健美操为主。但是这里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前面已经提过中职学校专业课程比较多,实训课较多,课程安排比较复杂,如果内容让学生自己选择,肯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课程的安排。

四、建立中职体育专业化教学应采取的措施

1.学校及教师的支持

体育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改革内容复杂,从学校层面应该建立一个由校级领导负责的工作小组,统筹领导,以便及时总结与改进。体育教研组长也是这一工作的重要落实者,必须做好与组内教师的沟通,全体体育教师则是这一改革的执行者,能够贯彻好这一制度,离不开体育教师的辛勤付出。

2.体育教师专业能力、教学能力的提升以及教学观念的转变

开展体育专业化教学,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关键。以学校教师为例,基本都有一项自己比较特长的运动项目,但是学生的兴趣比较广泛,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才能更好地做好教学工作。同时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也是关键,特别是中职学校,学生课堂自觉性相对较差,学习能力也相对偏弱,如果没有较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将难以改革。此外,也要求体育教师把课堂充分利用起来,让学生真正学到他们感兴趣的体育运动项目。

3.教学内容的选择,校本教材的逐步制定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按照专业种类制定,以汽修专业为例。高一第一学期以田径以及广播操为主开展教学,再搭配体育理论课,特别是各个运动项目的比赛规则以及运动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知识;然后在第二学期根据专业特点,设置专业课程安排专业教师,如汽修专业开展篮球教学;第三学期可以设置足球教学,第四学期可以开展诸如跆拳道、羽毛球、乒乓球等运动项目,这一方式优点是可以不用拆分班级,便于安排课程,缺点是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种方式是设定好每个学期的上课内容,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根据学校实际,第一学期一般广播操教学是重要内容,所以在第一学期末让学生先进行选课,将选择相同的同学重新组合成一个班级,安排好上课教师,合理安排好体育课的班级组合。这一方式的优点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缺点是会给体育教师课程的安排带来压力,在具体课程的排课上可能也会有点复杂。再确定教学内容以后就是要根据教学内容逐步制定校本教材,从集体备课开始,将每一个运动技能如何教学进行集中研讨,做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再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的总结反馈,及时地予以解决。

4.提升学生的体育课堂的学习主动性以及改变学生体育课的学习观

传统的体育课堂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相当缺乏,以教师灌输为主,开展体育课专业化教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是因为长久形成的体育课堂学习观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利用好课堂,对学生的学习观进行疏导教育,让学生从“让我学”逐渐转变为“我要学”。

综上所述,在中职学校开展体育专业化教学既是现实的需要,也是中职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但当前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存在比较多的问题,如中职学校的发展滞后,体育场地普遍缺乏,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运动技能的专业化教学不足,学生也还没有良好的体育课堂学习态度以及终身体育锻炼意识,所以开展中职体育专业化教学还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解决问题,建立一套完善的课程改革制度。

参考文献:

[1]刘梦琪.初中学生对体育分项教学满意度的调查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4.

[2]黄璐.从中职学校特点探究中职体育教学改革[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6).

[3]马思远.我国中小学生体质下降及其社会成因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2012(10).

[4]戴永伟.基于职业特点的中职体育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2014(70).

[5]吴宝瑞.教师教育教学专业化浅论[J].唐山师范学院报,2012(11).

[6]周文芳.提升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专业化水平的途径思考[J].教育与教学,2014(4).

[7]黄爱峰.体育教师教育的专业化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8]刘亚瑜.中小学教师教学专业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陕西师范大学,2008(5).

[9]黄海滨.中职体育教学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7(3).

体育教育专业的特点篇8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专教育开始发展起来,中专主要是职业教育,是为劳动力市场增添人才的,在中等专科职业学校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学要注重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将素质教育贯穿到底,使学生的生理、心理、思想、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全面提升中专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中专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中专;体育教学;学生;素质教育

在中专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注重素质教育的融入,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中等专科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要不断深化中专体育教学改革,明确中专体育教学的方向,在中专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将素质教育渗透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了解素质教育的相关知识,掌握素质教育的相关理论,在实际体育教学中,要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融合起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素质教育的概述

“素质”是一个生理学名词,是对人体的先天性生理解剖特点进行描述[1],主要包括了个体的神经系统、大脑的特征、感觉器官的特征、运动器官的特征等方面的内容,“素质”是个体发生心理活动的前提条件,也是心理活动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于“素质”的具体含义,每一种学科都有自己看法,相关概念并不统一,但是有一点是人们普遍认同的,就是“素质”既包含了生理特点,又包含了思想品德内涵,既包含了心理特点,又包含了智能特征。其中,个体的生理特点主要是指有几个体具有遗传基因的解剖生理学特征,主要表现在个体的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各项机能部分之间的构造等方面的内容;个体的思想品德内涵主要是指个体的社会责任感、个体的思想道德品质、个体的人格等方面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个体的职业道德、社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个体的心理内涵主要是指个体所呈现出来的个性特点、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内容;智能内涵主要是指个体在后天的教育学习中所获得知识、文化、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内容。所谓的素质教育,就是要对学生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自身技能、智能素质、思想品德素质等[2]多个方面进行教育,从而实现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思想品德高尚等全面发展,在中专教育中,主要是培养技术型、技能操作型的人才,为劳动力市场培养更多具备高素质的劳动力。中专体育课程教学具备动手动脑、身心共同发展的特征,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中专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全面把握体育教学的特点,根据劳动力市场的人才需求标准,从学生的心理、品德、智能等多个方面进行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中专体育教学施行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

2.1教师要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中专体育教师要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是在中专体育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体育教师要认识到体育教学和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才能给学生提供针对性的素质教育,教师需要不断增强自身综合素养的深度[3],给学生实施具有强度性和深度性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从体育教学的总目标出发,深入学习和掌握现代体育教学的相关理论和知识,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发展特点,要掌握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中专体育教学的经验,更新体育教学的方法,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这样才能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2制定行之有效的素质教育规划

在中专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和体育认知水平进行有效调查和研究,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这样才能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给学生提供针对性的体育教学和素质教育。根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中专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体育教育素质教育的相关概念理解还处于一个概念模糊期[4],有超过一半的中专学生对体育教学的价值和素质教育的含义理解不清,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在中专教育阶段,学校和教师都普遍重视学生的数、理、化、语等基础性学科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需求,再加上“读书是改变命运根本”等观念的影响,学生在中专教育学习期间,就只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自己也忽略了体育学习的重要性。同时,在中专教育阶段,学生普遍处于青春发育期,心智还不成熟,这也就造成了学生的自控能力差、环境适应差,社会责任感缺失、意志力不坚定等缺点,而且每一个学生的基本素质水平也存在着很大差异性,但是,学生同时又具备着很强的可塑性,在中专教育过程中,体育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时机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2.3科学合理的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在中专体育教学中,体育运动的类型比较丰富,每一种体育运动项目都具备着不同的运动强度,在实际体育运动教学中,对学生的体能、心理等方面要求也是不一样的,体育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熟练掌握每一种体育运动项目的特点,深入了解每一项体育运动项目可以对人体的生理、心理等多方面产生怎样的影响,选择合适的体育运动项目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素质教育[5]。例如:在“耐久跑的运动项目”教学中,教师要深入了解“耐久跑”体育运动项目的枯燥性,单调性,这样在实际的体育运用项目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意志力培养、适应能力培养,还可以对运动项目中可能会出现的症状进行解释说明,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紧张的情绪,从学生的心理健康、思想品德修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性教育,在体育运动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在中专体育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价值,体育教学属于学校教育教学的一种形式,它有着与其他学科教学不同的特点,体育教学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等特征,在中专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抓住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要准确把握体育教学的每一个运动环节,选择合适的教学环境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素质教育效果,逐渐提升全民的综合素质,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作者:董顺波单位: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舒林.中专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及改革思路[J].科技资讯,2014(18):165.

[2]杨永亮.浅谈现代中专体育教育[J].当代体育科技,2012(18):54-55.

[3]岳建新.谈职业中专学生体育能力及其培养[J].现代教育,2012(Z2):91-92.

体育教育专业的特点篇9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师专业化标准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度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人们对教育的期望不断提高,对教师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对教师素质发展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化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对于高校体育教师来说,专业化问题未能引起足够关注。

1.相关概念的界定

1.1职业、专业

1.1.1职业的概念

《现代汉语词典》中将“职业”定义为: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职业须同时具备下列特征:(1)目的性,即职业以获得现金或实物等报酬为目的;(2)社会性,即职业是从业人员在特定社会生活环境中所从事的一种与其他社会成员相互关联、相互服务的社会活动;(3)稳定性,即职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形成,并具有较长生命周期;(4)规范性,即职业必须符合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规范;(5)群体性,即职业必须具有一定的从业人数。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我国职业归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细类(职业)。

1.1.2专业的概念

《现代汉语词典》中将“专业”定义为:高等学校的一个系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科学分工或生产部门的分工把学校分成的门类;产业部门中根据产品生产的不同过程而分成的各业务部门。

实际上,专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专业是指某种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的一些特定的劳动特点,狭义的专业主要指某些特定的社会职业,这些职业的从业人员从事的是比较高级、复杂、专门化程度较高的脑力劳动。一般人所理解的专业大多就是指这类特定的职业。

1.1.3职业和专业的关系

通过对职业和专业的概念分析,从社会分工与职业分类的角度看,“职业”是人赖以生存的社会分工,是谋生的工作;专业又可称为专门职业,是社会分工、职业分化的结果,是社会分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达到一定深度的表现。专业高于职业,专业更强调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服务精神,而职业只是一种谋生手段。

1.2教师专业化

教师职业从经验化、随意化到专业化,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教师的专业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教师是一个专业,然后有一个“化”的过程。上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形成了世界性的潮流,要求教师不仅是学科的专家,而且是教育的专家,具有像医生、律师一样的专业不可替代性。这就要求教师的培养培训机构,要求国家的教师管理保障制度,都实现相应的重大变革。因此,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

80年代后,在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中,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教师专业化的方向和主题。教师专业化目标的重心开始转向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使教学工作成为受人尊敬的一种专业,成为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的一种专业。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根植于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通过不断学习、反思、探究使其内在专业结构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

2.大学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本文所言的大学体育教师是指普通高校体育教师,不包括体育院(系)专业的教师。对大学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阐述应围绕高校教师专业化的含义和体育教学的特点,大学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主要是指作为专业化的体育教师所应拥有的专业素质及其专业发展。理论上,要构建科学的体育教师专业化知识体系,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综合对教师专业化的理解和对体育教师专业素质和专业发展的认识,认为大学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专业理念、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经验、专业创造性等四个方面。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包括职前教育阶段、入门教育阶段、在职任教阶段。

3.大学体育教师的专业标准

查阅具有代表性的文献资料,结合我国大学体育教师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现行关于教师资格的教师专业标准比较概括、笼统,教育理念与行为标准相混合,缺乏可操作性,缺乏对教师行为具体的描述。大学体育教师专业化问题目前还未能引起足够的关注,许多方面存在不足,需要我们去正视和解决,如大学体育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技能、专业道德、专业自主意识等有待于加强和提高。

在研究了大量的有关文献基础上,根据大学体育教师的专业需求和实际发展情况,并综合《教师法》、《高等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以及各种论说,进行归纳总结大学体育教师的专业标准,主要有几下几点:

第一,大学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大学体育教师应掌握高深的且能持续发展的专业知识,这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开展科研活动的必备条件。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大学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学科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研究性知识。(1)学科性知识,包括:①专业基础知识,是指能够从事高校体育学科教学的知识;②专业主题知识,是指高校体育教师对于所从事的主要运动项目状况的了解;③专业前沿知识是指教师对于本专业前沿发展状况的了解程度。(2)条件性知识,是指体育教师进行教学训练活动所应具备的特有知识。(3)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驾驭课堂活动解决所面临各种问题的知识。(4)研究性知识,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学科内容及发展方向、对学生现状及发展规律、对教学目标及达成方式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第二,大学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包括:一般专业技能、专业特殊能力、自我完善能力。(1)一般专业技能,是指教师为完成正常教学任务所应具备的体能与智能基础。(2)专业特殊能力,主要包括教养与教育能力以及组织管理能力。教养能力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传授知识技术技能,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养活动使学生达到体育课培养的标准。组织管理能力是体育教师完成其本职工作的一项特殊的本领。(3)自我完善能力,是大学体育教师所应具备的另一种特殊的能力,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对大学体育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的自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就构成了促进其完善与发展的基本内容。

第三,大学体育教师的专业精神、职业道德。大学体育教师应具备热爱学生、热爱本职工作、刻苦训练、严谨治学、讲究体育道德、团结协作、依法执教、廉洁从教、严于律己、为人师表、相互支持、积极配合的职业道德。

第四,大学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大学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可以理解为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是体育教师的各种能力、情感等不断成熟、不断提升、不断创新的过程,是体育教师教育观念、知识、能力、专业态度和动机、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等方面的提高过程;需要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主动地、积极地促使自身发展。

第五,大学体育教师的专业自主。就专业特征而言,专业自主是达到完全专业地位的关键之一。林彩岫指出专业自主指“专业团体或专业人员有被认可的权利和义务,而自行决定或处理具有非常专业性质的事务”。1993年10月通过的《教师法》和1995年3月通过的《教育法》规定了教师现阶段的权利主要有以下几项: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管理学生权,获取报酬待遇权,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大学体育教师专业自主包括教师自我层面专业自主和学校团体层面专业自主两个方面。其中教师自我层面包括教学反省、专业决定、独立自由的感觉等,还有教学方面,如体育教学目标、方法、内容、教材编选、教学设计及组织实施等,而学校团体层面则是指体育教师参与课程改革、进修活动,以及制定教师专业伦理规范等方面。

4.大学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实现途径

4.1推行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

教师教育是对教师职前、入职辅导和职后培训的统称。各国纷纷建立和完善继续教育体系,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机会,实现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保证教师有不断学习和进修的机会,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教师职前培养的目标是使未来教师具有从业所必须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良好的专业道德,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奠定基础;教师职后培训的目标是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教师从“经验型”向“反思实践型”、从“教书型”向“专家型”转变。它们都是教师教育的核心目标。实现大学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高校应增加培训经费的投入,确保培养、培训工作顺利实施,建立教师培训激励考核机制,提高培训质量。

建立专业化、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大学体育教师既要具有较高的学科专业水平,又要具有较高的教育专业水平。要使职前、入职、职后的课程不重复,并强调其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以培养体育教师的创造能力为重点,强调实践性。例如体育教学论要以校本课程的理论和研究为重点,教育心理学要以学生的认知发展和非智力因素发展的规律为重点,教育研究方法要以教师行动策略研究为重点。

构建终身性专业训练体系,高校教师培训工作必须考虑到职前、入职与在职一体化的问题,以提高大学体育教师教育教学和研究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4.2提高体育教师职业道德水平

高校体育教师的仪表、言行、品格等道德行为都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与影响。在我国社会转型期,由于受市场经济的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一些高校体育教师道德意识淡薄,思想行为偏离了师德原则和规范,例如思想政治水平不高,道德品质存在缺陷,业务能力不强,治学不严谨,学术风气不正等职业道德问题。

因此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事业观和人才观;强化制度力量,塑造师高业精、风正纪严的合格施教者;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并积极地投身于教育实践中,理论联系实践,让其转化为道德行为,内化为教师自身的一种品质;促使教师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4.3给予大学体育教师专业方面的自

教师专业自主要表现在:大学体育教师必须有专业资格证书,入职、聘用和解聘等有严格规定的程序,专业内部有不同的职称以区别专业水平的差异,职称的晋升要经过专家的评审等。

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是教师职业走向专业化的重要环节,教师资格标准是对教师专业素质的全面要求。参照世界发达国家对教师资格认定的规定,在学历上应明确规定高校教师要有硕士以上的学位。教师资格证书可以分为:初级教师资格证书、中级教师资格证书、高极教师资格证书和优秀教师资格证书。这对加快教师专业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柳海民等.试论教师专业化及其专业化培养[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体育教育专业的特点篇10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专业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2-0108-02

使小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成为“道德高尚、知丰富、身体健康、人格健全”的人,比单纯传授知更为重要。因此小学教育专业更应该注重对学生整体专业素质的培养。

一、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内涵与作用

教师专业素质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直接作用于教育过程的,具有专门性、指向性、不可替代性的品质,主要包括专业知、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

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三年制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试行)》别指出,小学教师要“懂得小学教育教学的规律,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进行小学教育科研的初步能力”。

因此,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主要是指教师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实践操作技能、全面的人文素养、崇高的职业理想、积极健康的德育组织管理能力和一定的教育研究技能。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本着“综合培养,学有所长”的要求,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与图形表达能力、课堂教学基本技能、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美育与艺体活动技能、学生教育与班级管理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技能等方面的系统的培养和培训。

二、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内容

根据教育部的有关文件以及时代的要求,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主要包括专业知、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

1.专业知

主要包括学科知、一般教学理论知、课程知、学科教学知、学习者及其特点的知、教育情境知,还包括关于教育的目标、目的和价值以及它们的哲学和历史背景的知等。

2.专业技能

主要包括学科教学技能、班集体管理技能、教学研究技能、教学实践性知与理论性知互化的技能、人际交流的技能等。

3.专业情意

教师的专业情意是教师对教育专业所抱有的理想、情操、信念和道德操守,是教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融合,也是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三、小学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小学教育专业是高等师范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源于中等师范教育的新专业,因此,小学教育专业在培养方式上既要吸收高师其他专业的长处,重视学科专业知的教学和教育理论修养的提高,又要注意保持中师的传统优势,注重学生“三字一话”等职业技能的训练。从培养目标来看,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小学教师,而小学教师的工作对象――小学生具有独特的心理特点,这些特点对小学教师职业伦理和职业行为提出了特殊要求。也就是说,小学教育专业所要培养的小学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职业信念、综合的知能力和系统的职业技能。这些都决定了小学教育专业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职业素质的训练。

1.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意

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就是使学生明确专业定位,热爱小学教育专业,知道专业素养对于未来从事职业的重要性,清楚决定专业素质高低的关键在于自己的态度和付出,从而发自内心积极主动地进行专业素质的训练。为此,学校要让学生了解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阶段,理解教师成长发展的基本规律,树立当一位优秀的小学教师的职业理想。

2.整合相关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学素养

适应小学课程改革需要,整合相关类课程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提高学生的专业知素养,培养学生的学素养。目前,许多高师院校在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的课程设置上主要照搬高师的“中文专业”,形成了相对“专门化”的课程设置。这种课程体系不符合小学教育专业的特点,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不能适应小学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小教专业的特点强调“综合培养,学有所长”,高师院校小教专业的学科专业知要相对宽厚一些,因此需要对相关类课程进行整合。通过整合,使学生不仅对枯燥的教育理论产生了兴趣,还能提高他们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同时使他们充分掌握小学课堂的教学规律,从而大大提高高师小教专业学生的学素养。

3.使学生掌握较为实用的综合专业技能,提高学科的专业化技术水平

综合教学技能是指在基本教学技能形成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情境中,综合运用基本教学技能的能力。这一阶段的训练反映了学生运用已形成的一定的教学技能来完成特定教学任务的熟练程度和水平,是对基本教学技能的运用和发展。这一阶段的训练目的是开发学生潜能,使其形成一定的教学能力,学会做小学教师。其特点是紧密结合具体的教学情景,开展见习、实习、调研等综合性的训练,使各种技能达到熟练与和谐,形成完整与灵活的教学能力。

以往的小学教育专业教师专业技能训练内容多为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文字和图形表达、课堂教学以及班主任工作等传统教师技能方面。在新的形势下,教师要新增有关新课程和信息社会等所需的现代教师教育能力。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具有基本性、全面性和规范性、展示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小学教师能从事小学多学科教学的能力,不仅具有扎实的听、说、读、写技能,还应具有能唱、会演、能做、会画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能力。小学教育具有强烈的示范性,儿童模仿性强,具有向师性,对教师有着特殊的情感。教师自身基本的人文素养、教学技能对小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这就要求小学教师的教学技能不但要全面,而且要规范,要成为小学生模仿的榜样。因此,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技能的培养要具有规范性、展示性的特点,小学教育专业在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要求上,例如读、写、算、艺体等基本技能不但要会,而且掌握得要准确、扎实、规范,且富于美感,切实提高未来小学教师的人文素质,提升教学技能的内涵品质。

4.采用学习与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教育研究能力

为适应新时期的教育教学要求,教师应由过去的“作为技术员的教师”转变为“作为专家的教师”,全面了解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具备初步的教育科研能力。在信息化社会。终身学习的要求变得日趋明显。教师在其职业发展过程中,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知修养,提高教学与管理能力,为了更好地认教材、了解学生,教师应加强研究意,并通过研究促进自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