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设计美学研究十篇设计美学研究十篇

设计美学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1:46

设计美学研究篇1

关键词:美学设计学设计美学

美学的发展源远流长,其学科建立在自古希腊以来的思想家及哲学家的理论探索之上,是人类审美活动的反思。而国内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宗白华的《美学散步》、朱光潜的《谈美》等美学巨著影响着一代代美学爱好者。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涉及到社会、文化,科学、技术、市场等诸多方面,柳冠中教授曾说:“设计是继科学和艺术之后人类不可磨灭的第三种智慧。”设计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随着设计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其不仅是完善设计学科的一个必然选择,同时也是践行美学理论的客观需要,因此我们有必要将我国设计美学的发展状况进行概括总结,对阶段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便人们对于我国设计美学的发展现状有个深刻认识,为后续设计美学研究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设计实践活动提供重要理论基础。

一、设计美学的含义

由于设计与人类的密切关系,社会文明进步人类审美的提升,造就了美学与设计的联姻,设计美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不断发展。关于美学的研究百家争鸣,而设计同样也是复杂的,因此设计美学的定义也没有统一的看法。

章利国在《现代设计美学》(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第9页)中认为:“现代设计美学首先是作为一门新兴的部门美学而存在的,是对现代设计艺术本质规律的哲学概括”。曹耀明先生在《设计美学概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第6页)认为:“设计美学正是在现代美学研究不断延伸、不断发展的结果,是当今美学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总之,设计美学的产生是设计学和美学交叉的必然结果。”他们都强调了设计美学中设计学与美学的关联性和交叉性。而张宪荣、张萱在《设计美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第168页)中认为设计美是技术美的一个主干分支,主要研究设计活动中的审美现象与规律,创造反映在生产实践成果中的美。刘子川在《艺术设计与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第16页)认为技术美学的范畴更接近设计美学,且技术美首先是建立在技术对象功能的合目的性的基础上,同形式美因素以及其他各种因素协调融合,以构成统一整体的技术美。他们都认同设计美学与技术美学的无限接近性。祈嘉华《设计美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第4页)将设计美学定义为一门研究人类从事具有创造性活动中具有美学规律的学问。黄柏青在《设计美学:学科性质、演进状况、存在问题与可行路径》(《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第15卷,第5期)中综合多位学者的观点指出设计美学是探讨设计艺术实践的美学意义以及人类如何通过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性的设计活动。而他们则是从设计实践活动的角度进行定义,而本人认为这样的定义才具有普遍性,更能突出设计学和美学的交叉性特点。

二、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

设计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设计美学要研究的就是设计学和美学发生关系后的问题。

陈望衡先生的《艺术设计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第15—17页)中把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划分为几个方面:1.设计产品的美学性质;2.设计过程的美学问题;3.产品消费的美学问题;4.部门设计美学:5.设计美学史。并且从根本方面指出设计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三对关系:1.人与物的关系2.功能与形式的关系3.产品设计的主观创造性与客观约束性的关系。宋奕勤在《艺术设计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第67页)中指出,设计美学首先研究应是现代设计的本质和审美规律、设计形态、设计形式美和美感心理。李龙生《设计美学》(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第14页)设计美学研究对象具体来说应包括设计美学的本质;设计之美的特性;设计美学的基本范畴;设计艺术的美感问题;设计的审美文化问题;设计艺术的审美鉴赏问题;设计艺术的审美批评问题。他们主要从设计学本身的角度来阐述。而张宪荣、张萱在《设计美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第168、169页)中认为设计美学主要研究、探讨的问题应包括1.设计文化2.设计美学观问题3.审美形态问题4.造型语言5.关联的部门美学。曹耀明先生在他的《设计美学概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第8、9页)认为研究内容应包括:1.中外设计美学思想整理。2.设计美学的基本原理3。设计美学的分类4.设计美学中的诸多美学课题。他们俩位不仅提到了美学对设计学作用的问题,而且也指出了设计学对美学的一些影响,本人认为这是非常恰当的。

三、设计美学的分类

关于设计美学的分类,不同的艺术家和美学理论家都有各自不同的观点来进行分类。武星宽教授在《设计美学导论》(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第1页)认为设计美学从艺术设计的性质上划分比较科学,将其分为环境艺术与景观设计美学、工业设计美学、动画与影视美学、平面艺术设计美学等四大类。而刘子川在《艺术设计与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第20页)中按照现有设计学科的特性进行大应用领域的分类,分为三大类型:1.环境设计类2.工业产品设计类3.视觉传达设计类。更加具有概括性,他们主要从艺术设计的学种性质上进行分类,侧重于设计实践的角度。而余强在《设计艺术学概论》(2006,第155—168页)将设计美学分为功能美、材料美、技术美、科学美和装饰美五个方面,并进行了详细阐述。李砚祖《论设计美学中的“三美”》(《黄河科技大学学报》,第5卷,第一期)指出设计美学包含的三美即功能美、科学美、技术美。他认为可以将材料美、形式美、装饰美等归到技术美的范畴。而这两位主要是从设计特征的角度进行分类,侧重于设计的本质特性。设计美学恰当和正确分类将有助于我们明晰研究的范围和降低研究的难度。

四、设计美学的形成和发展

要把握设计美学的发展态势,就一定要把握住中西方美学历史发展的特点。章利国《现代设计美学》(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第10页)认为现代设计和现代设计美学是一定历史条件下时代和社会催化的产物。首先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其次是人们对产品审美特征的重新认识和审美要求的普遍提高。齐琦《设计美学与现代设计刍议》(《现代阅读》,第7期)认为设计美学的理论发展随着现代设计的变革不断向前推进,其经历了从功能本质到审美形式再到人文关怀的升华。李龙生《设计美学》(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第5、6页)把设计美学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技术与艺术焕然一体的手工业时代(从原始社会到蒸汽机出现之前)。2.技术与艺术呈现分离趋势的工业化时代(从蒸汽机的出现到20世纪初。)3.是技术与艺术重新统一的工业化和后工业化时代(20世纪初直到现在)。而武星宽教授在《设计美学导论》(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第4—7页)指出了中国和西方的美学发展历程,无论中国的传统美学思想还是西方的美学的历程都是伟大的艺术瑰宝,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研究,并且指出了设计美学研究领域更趋多样化,当今时代也是各种审美观点同台大合唱的全新时代。因此设计美学诞生于设计学和美学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而也将随他们的发展不断深入。

五、设计美学的研究方法

由于设计美学是理论和应用相交叉的学科,因此其研究方法也不可能单一,必定是多学科研究方法的综合,也必定是一个较为完整的方法论体系。曹耀明先生在他的《设计美学概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第9—11页)指出1.哲学的方法2.兼用美学和设计学的方法。徐晓庚《装饰》(《设计美学导论》,第115期)认为设计美学的研究方法应包括1.哲学的方法2.历史与逻辑的方法3.理论与设计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这些研究方法都突出了美学的理论特征和设计的实践特征,因此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感性与理性、抽象与具体的统一。李龙生《设计美学》(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第15页)突出“交叉”的特点,就是要侧重于研究设计的审美与实用、精神与物质、艺术与技术、文化与经济的交叉统一,既要有横向的研究也不能缺乏纵向的研究。突出强调了设计美学的交叉性特点,因此也应当注重一些边缘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对设计美学影响的研究。

六、设计美学的作用和意义

李龙生《设计美学》(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第15—17页)认为设计美学有三个作用1.研究设计美学有助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2.能提高设计师的设计水平,拓展设计师的设计思维,有助于培养设计师的设计创新能力。3.对于整个美学学科建设有很大理论意义。他指出了设计学和美学的相互促进和发展。祈嘉华《设计美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第12—15页)主要指出了学习设计美学的现实意义:首先,美学中的人文精神可以呼唤设计的人性化走向。其次,美学的开创性可以为设计不断地提供创新的力量。再次,美的巨大魅力为设计发展提供着推动力。主要从设计实践的角度强调了设计美学的现实意义。

七、小结

设计美学应当是学科间融合的产物,由于“设计学”本身理论还有待完善,再加上美学这门学科本身的复杂性,因此造就了设计美学研究的复杂性。

设计美学研究篇2

材料美

汽车设计是一门庞大而复杂的学科,它包括了极其广泛的范围,无论是外在的车身设计、车灯具设计、内饰设计还是内部构造中如发动机设计,首先必须考虑所要用到的表现材料和内部材料。如何正确的选用材料是直接关系到设计美能否体现的物质载体,所以,材料在汽车设计美学中要素占据了首要的地位。

材料是设计和产品制造过程中,审美信息的转化和传输的载体。材料的美感主要通过材料本身的质感即色彩、纹理、结构、光泽和质地等特点表现出来。不同的材料,会给人不同的感觉。人们通过视觉和触觉,感知和联想来体验材质美感。汽车车身的主要材料是车身用钢,其有良好的冲压性能和焊接性能,并且有防锈、防蚀能力以及良好的表面质量。钢材在车身上的使用在保证了其支撑功能,其坚固,硬朗的特点与车身所要求的材质特点相符,又如玻璃在车灯上的使用,皮革覆盖的座椅,防滑材质覆盖的方向盘,都是实现了其材料的本质美。

功能美

功能是指产品所具有的某种特定的功效和性能,由产品这种有用性功效在使用过程中给人们带来的愉悦感,我们称之为功能美。产品非纯艺术品,它们需要符合实用功能目的性。功能虽不是产品设计的唯一目标,但却是造物的首要目的,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必须满足人们的某种使用功能的需求,功能美是产品的最基本、最普通的属性,是人们审美的物质基础,也是产品设计的核心。

SUV系列车型能够自成体系,同样有其车型独有的功能美。相比于普通轿车,其车身更高,接近角和离去角更大,同时由于其特殊的机身配置,路况应对能力更强。如Jeep牧马人系列为了降低越野时飞石的撞击,其前保险杠也向内延伸,同时加装了前护板,以保护发动机与前悬挂组件。位于后尾窗上的第三制动灯,有助于行车安全。装置全地形轮胎,比公路胎具有兼容性,全地形轮胎的粗犷花纹设计,比公路胎更大的胎牙间距,耐用性和在非铺装路面上的附着力要强于公路胎,是越野和公路性能兼顾的轮胎。在面对复杂路况时,SUV所独有的配备展现了其独有的功能美。

形式美

形式是材料和结构的外在表现,是由一定的线条、形体、质地、音响等可以为人直接感知的物质属性所构成的整体。形式美法则是人们经过长期探索而归纳出来的,是以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为基础总结出来的基本规律,其中包括整统一,于变化、调和与对比、分割与比例、节奏与韵律、均衡与稳定、动感与视觉规律以及光学的艺术效果在造型中的应用等。如果在汽车造型设计中合理亦或者创造性地运用这些法则,造型师就有可能用高度的艺术技巧把正确的审美观和思想感情表达在汽车的艺术形象上。

汽车是以其形体占领人们视觉空间的,客观上不但需求实用,而且要美观。汽车造型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通过一定的手段,以其艺术形象反映一定的思想内容和社会现象,以艺术的感染力使人产生审美的愉悦。沃尔沃XC60的尾灯设计已经成为其家族化的符号,由车顶延续下来的尾灯设计,契合了车身的弧线,形成其独特的形式美感,同时提高了后方来车的可视度。

结构美

结构指组成或构成事物各要素的比例和联结方式,是事物赖以自主存在的内在“骨架”。结构的差异对于事物的特征、属性、价值和功能等都具有直接的影响,当然也包括了事物的美丑。结构的和谐性和秩序性是结构美的最主要的品格,没有和谐的结构,便没有结构美。凡是能使享物展示美的属性,给人愉快的结构即是美的结构,因美的结构而显现的美便是结构美。

在日常生活和审美活动中,审美客体往往是由于其美的结构而使人迷恋。时下众多SUV车型具有三件式硬顶组合,可拆卸车门,可放倒的前挡风玻璃,可以让用户最大程度享受全天候户外的个性驾驶乐趣,超大的后窗可以提供绝佳的视野。独特的结构设计让其拥有四种车体形式。无论是半敞篷式、全敞篷式亦或者车身顶架结构的车门全拆卸模式,都有一种毫不违和的结构美感。

色彩美

色彩是设计美学的重要元素之一,眼睛是人类心灵的窗口,颜色是我们通过这个窗口了解世界的第一反应。色彩不仅仅象征着自然的迹象,同时也象征着生命的活力。在各种感官影响因素中,色彩的影响比例为65%,由此可见,色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左右消费者的购买选择。

SUV的内部色彩设计符合外形色彩纯度较高,内饰色彩纯度较低的配色规律:内部总体色彩总的感受是沉静、舒适、清晰、亲和。如空间内色彩明度处理时以上明下暗的规律,既不给人造成压抑,同时也不会给人以不稳定的感觉。仪表盘上的文字、符号显示要求清晰,易辨。中控台及周围的颜色要求用中等明度的色彩,浅色调为主,以至于不影响到驾驶员的驾驶操作。有些SUV车型在车室内海点缀一些汽车车身的颜色,既有彼此呼应的设计语言,同时也避免了车室内色彩的单调感。

总结

设计美学研究篇3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美学关系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就是保证建设的安全、经济、使用美观和便于施工,一个完美的建筑结构设计应该是这几个方面的整体结合。当今的社会是个自主创新的时代,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房屋建筑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构设计作为建筑工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必然对整个设计的成功与否起到了重大的影响。想要设计出既能满足建筑外观的美化,又能使建筑的使用功能完善,保证安全、经济、合理的条件并达到相应的标准,就需要每个建筑结构设计者去探索和创新。

设计是人类把自己的意志施加在自然界之上,用以创造人类文明的一种活动。设计需要技术的支持,同时又需要艺术来表达情感。于是,设计也就成了艺术与技术的载体。现代技术的发展,对建筑造型产生了巨大影响,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改变了建筑创作的观念,拓

展了建筑设计的方法与表现力,打破了以往单纯从美学角度追求造型表现的框框,开创了从技术的角度出发,以“技术性思维”捕捉结构、构造、设备技术与建筑造型的内在联系,将技术升华为艺术,并使之成为富于时代气息的表现手段。人类创造了建筑,而建筑又重塑了人类,这是一位历史名人的格言。这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在人文技术上的,建筑是人的本质的外化,建筑体现了人性,所以,建筑才成为了一门艺术,无论人们怎么从功能上、技术上质疑这是不是艺术,可作为建筑艺术,已被划入了人文学科,设立在艺术学院,已成了不争的事实。另一方面,当然是技术上的,它开发了人类的智慧,促进了人的大脑发达,不仅使建筑逐渐变得美仑美奂,而且更为牢靠、更具有多种功能,乃至智能。

1.建筑艺术的结构美一建筑结构设计与艺术设计的统一

建筑艺术的结构美,包含着两方面的理解,一种是支承意义上的建筑结构,这个支承结构要构成建筑物,并为使用功能提供所需的空间,因此要研究其结构体系和构造形式,影响建筑强度、刚度、耐久性和稳定性的因素,尤其在一些大跨度或特种要求的建筑上,其结

构体系及其美学上的要求成为整个建筑形式美的重要部分,有些甚至是合为一体,密不可分,亦即“建筑就是结构,结构就是建筑”。另一种就是哲学或语言学上的结构定义,即认为任何研究对象之中都存在着复杂的层次结构,这是把对象组织、联系在一起的内在关系,法国人类学家c•莱维一斯特劳斯就把各种文化都视为系统,并可按照其各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加以分析,文化系统中的普遍模式是人类思想中恒定结构的产物。这些思想对于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也有过重要影响。这种结构的完美性,以及由完美到不完美的辩证转化,都是美学思想中的重要方面。

2.体现形式和内容统一、造型和功能一致

在结构设计中,如何体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造型和功能的一致一直是长久以来人们追求的目标。建于1957年的罗马小体育宫堪称钢筋混凝土大跨建筑的代表之作。这个5000座的体育馆是由钢筋混凝土肋组成的穹项,由1620个混凝土预制构件组成,由现浇梁联系在一起,这些的拱肋形成了美丽的网格图案。而穹顶中心的开口又使人们能清楚地欣赏到它的起伏和图案,最后穹顶由36根倾斜的Y形支柱支撑着上部结构的重量,细巧的支柱和波形穹顶边缘也取得了很好的视觉效果。在都灵劳动宫的十字形变截面柱及伞形屋盖也是理性地分析了钢筋混凝土的受力特点后,又经过艺术加工形成了富有感染力的可塑造型,把形式和内容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为建筑增加了一种三维空间设计手法,大大地丰富了建筑语言的词汇。

3.建筑结构设计与艺术设计的协调案例

某幼儿园的设计则表现了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的紧密配合。该建筑的设计以正南为主要朝向,总体布局合理,设计时满足了儿童安全防护、游戏运动、获取知识等要求。还考虑了幼儿建筑要活泼、明快,追求“新、奇、趣、美”的建筑风格,选择生动、鲜明有益于儿童身心健康的造型、材料和色彩。因此,该建筑的平面活泼多变,有伸有缩,立面高低错落,房屋各部分体形不一样。这样的建筑造型给结构设计带来了一些困难。但此时,建筑的艺术效果及便用功能是很重要的,结构设计就要想办法配合建筑设计,理解建筑设计的意图,相互配合解决问题。

例如:幼儿园层数不高(三层)但房屋高低错落、刚度、高度、重量相差悬殊,在地反力的作用下,由于自振频率不同,各部分的连接处会引起相互挤压,造成震害。因而采用了防震缝,伸缩缝二缝合一将建筑层数不同,结构形式不同,体型复杂的平面分成简单体型和独立的结构单元。在缝的两侧各设置墙体或框架。即双墙、双柱、双梁,其次用圈梁、构造柱及现浇楼、屋面板来加强房屋的整体性,使凸出部分与整体变形尽可能相互协调。该幼儿园地质情况较差,地基做开挖换上回填处理,保证地基承载力,控制基础沉。又例如,该建筑有许多悬挑、悬挂结构,还有幼儿园入口处的重叠钢筋混凝土门式刚架,轻巧别致的钢结构屋顶风车,城堡式钢筋混凝土锥形屋厦及蘑菇形屋顶:这些奇特的建筑造型是为满足幼儿建筑需要而设计的,结构受力是合理可行的,经济上也是可以承受的。因此,结构设计通过认真地受力分析,选择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及概念设计来满足建筑的需要,施工单位也改进施工工艺配合设计施工。通过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相互间的密切配合,建成后的幼儿园造型优美、新颖、奇特,不仅增添了幼儿建筑的情趣与生机,还展现了建筑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使整个建筑具有高度的时代气息。一个好的建筑是建筑与结构设计相互密切配合的结果但要分清具体配合的侧重点,有时是艺术、美观要求是重要的,有时又是使用功能、生产工艺是重要的。总之,建筑师的设计可以将优美的建筑造型,完善的使用功能与结构设计有机地结合,而不能简单地追求奇特。

总之,时至今日,建筑方面的种种问题依然还是建筑工程们所研究的主题。如何在建筑结构设计经济合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艺术设计的优点,并做到合理的发展和开拓性的创新。将对今后的国内乃至世界领域的建筑行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相对于建筑的结构设计与艺术设计的协调和创新问题,始终还是我们当前要不断深入研究的对象。

参考文献:

[1]黄秀芙.建筑结构设计与艺术设计的协调及创新[J].今日科苑,2009年(19)

[2]贾刚.论建筑结构设计与艺术设计的协调创新[J].科学与财富,20l1年(04)

[3]王淑华.建筑的设计与结构[J].科学与技术研究,2009年(18)

[4]郑志刚.建筑结构体系设计[J].民营科技,2010年(20)

作者简介

1.张永男建筑结构设计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建筑设计院助理工程师

设计美学研究篇4

【关键词】设计美学;技术美;功能美;市场需求

关于设计美学的定义,不能只从一个角度、一个方面去诠释,而应作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因此,我姑且把设计美学定义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运用各种手段反映人、物、环境的各种需求,体现社会潮流的一门综合性学问。这样看来,确立设计美学的研究总方向有着很大的难度,但可以分门别类地做些尝试。

1、以人为中心。如设计师的修养,消费者的心理、人体工程学等;

2、以环境为中心。如生产、生活、生存环境,自然、社会、人文环境等;

3、以史学为中心。如设计史、设计心理发展史、设计风格史,而风格的形成又受到地域、风土、人情以及个人素质的影响。

4、以产品为中心。如产品定位、产品开发、产品美学;

5、以需求为中心。设计既有物质美又有精神美的需求。如心理和生理需求、机能和功能需求等;

6、以形式为中心。如形式语言、形式美、形式美法则等;

7、以科技为中心。如传播技术、材料科学、空间科学、计算机科技等。

8、以文化为中心。如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传统文化。

人――物――环境的关系

当今,人、物、环境要进一步形成以人为本、物尽人用、环境宜人的和谐交流关系。

1、以人为本的出发点。指从人的机能、需求、欲望等方面着想,考量人的生理、身理、心理等因素,使设计满足、符合人的各种合理要求。如人身体的各种按摩器、各种视听设备和环境建设。

2、物尽人用的协调性。在数码媒体作品和产品设计和开发中,开发具有审美情趣的软件界面,设计符合人的视觉习惯的显示模式,实现简洁实用的控制功能,使操作变得容易和亲切。如设计开发节约空间、体积更小、质量更轻的软屏显示器。

3、环境的和谐性。人和物的活动影响环境、而环境又制约人和物的活动。大到宇宙、太空环境,再到自然、社会和人化环境,小到人的衣、食、住、行环境,它们具有无限和有限、界限和局限、空间和时间等诸多要素及问题。如噪声、水污染,废弃物的循环使用,可移动的生态住宅。

技术美的含义及其经典论述

科学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美学倾向。技术美,从广义上讲是人的活动及其使用工具所产生的社会、自然影响以及人类对此做出的感性和理性反映;狭义则指某一行业、职业的规范和要求,它体现在行为、图形图像、产品等因素上。如古代夯土的节奏美,运动员的运动技术所产生的运动美,在设计领域有手工技术的自然美,机器技术的机械美,计算机技术的简洁美、复杂美、同一美、速度美等。

对于技术美的评议,不同时期处于不同社会地位、职业的人对技术美的论述褒贬不一。哲学家卢梭把机器技术看成是道德沦丧、社会混乱的原因;莫里斯和拉斯金认为机器生产破坏了手工技术的自然美,解决之道就是回归到手工业的生产方式;俄国构成主义则崇尚机器大生产的标准化生产美;米斯提出“少即是多”的纯净、简洁风格;尼采否认计算机技术的综合美,认为科技进步造成人类生命灵性的丧失,人的审美情趣同一化而失去个性。

总之,对技术美的定义及其论述具有历史性、局限性,这是社会发展的时间性和空间性决定的,对此要采取全面而具体的分析方法。

功能美的含义及其经典论述

功能美是指人、物和环境在满足特定对象的特定需求目的过程中,形成的高效协调、舒适自然的感受。如房屋的基本功能是居住,再考虑他的外观造型、采光充足、空间划分等感受;汽车的基本功能是载人和载物,再说其外型样式活泼、发电机功率高低、操作系统优越等感受;服装的基本功能是穿戴,再是保暖性能、造型独特、富于变化等美学感受。

古今中外对功能美的论述颇多。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功用即美”之说,“任何东西如果它能实现其功用方面的目的,它就是善和美的”;中国古代大臣五举的“无害为美”,即“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古罗马建筑师鲁威在其著述《建筑十书》中强调建筑坚固耐久、便利实用、美丽悦目的功能及其美学原则;法国洛可可和巴洛克艺术时期,则崇尚繁复雕琢、富丽堂皇、高雅性感的宫廷美学。

现代建筑师对功能及其美感更是推崇备至。奥地利建筑师卢斯在建筑设计上强烈反对装饰,认为“装饰即罪恶”。法国建筑师柯布西耶在其《走向新建筑》一书中指出“房屋是居住的机器”,从而形成了他的“机器美学”。包豪斯第二任校长米斯的“少即是多”信条改变了世界都会三分之一的天际线。美国建筑师赖特的“有机建筑论”导致了四川美术学院新校区的别墅式住宅建筑区。美国芝加哥建筑学派沙利文更是提出“形式追随功能”的口号。但是,美国后现代主义建筑师文杜里反对米斯的主张“少即是多”,提出“少就是乏味”的原则,他强调建筑要有“杂乱的活力,而不是明显的统一”。

市场需求与设计的关系

不同时代的市场需求层次、主体、结构不同,设计的过程也不相同,设计和市场需求的关系也有差异。

1、历史性。在手工时代的阶级社会,市场需求主体主要是少数特权阶层,由此形成精英化、贵族化的设计模式。在机器大生产时期,设计开始面向大众的市场需求。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动化、信息化技术使设计能够适应大众化的市场需求主体。

2、创造性。设计不仅要适应市场需求,还应创造市场需求,并在现有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开发新的市场需求。如宇宙风格的羽绒服设计开创了冬日的防寒市场。

【参考文献】

设计美学研究篇5

[关键词]美学产品造型符号传统相宜

[中图分类号]B8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4-0100-01

不管是从产品语义学还是符号学的审美角度出发,产品的呈现无疑是展示物化美的一种方式和媒介。而产品设计不只是现代化的产物,其实自古以来,从曲辕犁到汽车,都可以被界定为产品设计,而美学在这其中占了不可或缺的位置。

一、美与物相宜

一材有一材之用,一物有一物之性。物性不仅决定了所造之物的功能和安全性、使用寿命等问题,还通过物化的产物展示了造型美、形态美、符号美。以物为媒,是阐释美的最好方式。道家一直主张顺应自然之性,这其中包括了对物的重视,材料相互间的搭配问题也必须体现与物性相宜的原则。材质是产品体现美除形态造型外最直观快捷的定位,材质展现了产品的品质或者设计者的设计审美角度。至少不可以破坏物性相宜的原则,否则在材质美上就破坏了原有可体现的元素。依靠这些知识,从古代工匠们到今天的产品设计大师,无一不把产品的材质美通过物化展现出来,这就是美与物的相宜性。

二、美与人相宜

造物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与人相宜、为人服务的,如果违背了这些原则,那么所有的东西不仅失去了美的价值,更丧失了设计的本意。人类的生理极限、生理机构、生理差异、心理活动、性格特点都是设计者需要予以考虑的因素。且不可忽视,使用者的条件与设计作品是否匹配,它的适用人群,解决了什么样的问题,这个设计存在的意义和目的,那么能否为所有人解决一个问题和能否为小众人群解决多数问题,这些都是产品设计师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自古至今,发明创造都是带着解决问题的心态,但这是功能实现目的的机械设计更应该考虑的问题,而对于工业造型这门学科,外形因素就不仅仅是定义美的惟一因素,它的结构是否符合人机,它的存在是否最大程度上解决了问题,这些都成为一个工业设计师需要考虑的因素。然而这些都是隐喻的美,它的美不是直观的视觉冲击,而是以使用为平台,行为使用后带给人心灵愉悦之美,这种美的体现是设计带来的,是发自内心的美。

三、美与时相宜

中国自古是农业大国,不管是为农业服务还是为工业服务,它的原则一直没有脱离以人为本,而长期以来手工业在中国是作为副业存在的,在很大程度上手工造物中的季节性变化直接影响了农耕生活,而这些也都影响了工业设计的设计理念,从而成为了制约设计的一个限定的条件。诸如季节性的限制,需要考虑它的材质性,以及人的使用时段等,这些都是时间产生的限定因素。在某种程度上讲,时间也必须符合客观需要,这才是真正的与美相协调。

四、美与礼相宜

正所谓心灵则手巧,在中国礼仪是传统美德的一种表现形式,而礼仪是发自人内心的一种涵养,而不是流于表面的一种身体力行行为,这也就要求人的美要发自内心。同样不容小觑的是礼仪的约束力,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中,这也体现在每一个生活的细节中,而每一个细微的设计元素,其实都在和礼仪相互呼应。设计师不应因为它有旧的传统的一面就觉得设计被传统牵绊停滞不前,而应该结合新势力,考虑旧因素,找出既有历史感又有时代感的新设计元素,从而在道德美的层面上体现设计之美。

五、美与文质相宜

中庸之道一直是中国人推崇的生存之道。自古就讲究文质平衡,文与质的争论一直不休止。究竟是质胜文则野,还是文胜质则史,就是内容与形式的孰轻孰重,换言之就是装饰与功能的矛盾关系,这和现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火花一样,其实没有孰是孰非,只是看择者态度和喜好。在传统观念的指引下,就更加要求一名工业设计师要有造型和功能并重的才能。在了解结构工程师的工作之上,上升到对造型美的认知,使一件产品不仅仅成为时代快餐化的产物,而是从具象的物质体现抽象的非物质美,总体来说,文质对于设计品的体现是不可或缺的一点。

古往今来,产品设计师要承载着时代的重任,既不可以落后于时代的浪潮,更不可以忘记符合客观传统,很多制约因素在这其中都成了无形的制约条件。从对美的认知的角度发散思维,转化对一件产品的形态定位,继而研发出产品,使产品成为阐述美的媒介,让人们通过此体会美的语言。设计体现的美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冲击,对于产品设计来说,真正体会到的美是产品使用后带来的愉悦情绪,诸如产品带给人的便捷,产品替人解决的问题,产品在环境中所起的作用。这些都是产品体现美的方式,这些方式或许不只是外形带来的造型美感单方面可以决定的,而是以使用后带来的连锁因素,从而在产品中体现设计之美,这最大有别于绘画艺术,是在体验中获得美的享受,美学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能带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产品设计是以人来体验,人来反馈,来帮助人得到愉悦心灵的美。

【参考文献】

[1]邱春林.设计与文化.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01.

[2]曹阳.家具设计.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07.

[3]梁梅(译).1945年以来的设计.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设计美学研究篇6

关键词:美术教学;探究式教学;自主探究;合作探究;问题设计;审美

中图分类号:G633.955;G4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4-0058-01

探究式教学模式代替传统的教学模式,成为当今美术教学的主流。自主探究对于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培养来说,至关重要。美术鉴赏教学是通过探究艺术的美、生活的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那么,在美术教学中应该怎样去探究呢?

一、自主探究中的问题设计

自主探究,顾名思义就是自己探索问题。这一阶段的问题设计,要立足于美术教材的整体内容,设计的问题难度不宜过大,一般通过阅读教材和借助已有知识能够解决。例如,在“青铜器”一课中,可以设计如下问题。(1)说说你知道的青铜器。可以找一位同学展示自己探究的结果,其他同学给予补充。多数同学都能通过阅读教材找到答案,个别同学知识面广,可能说出教材上没有的青铜器作品。(2)欣赏青铜器作品,探究它们的用途。这一问题的设计,在提高学生视觉审美能力的同时,能够了解青铜器作品的实用功能,增加知识储备。

自主探究中的问题设计,要从美术教材的整体出发,同时又不能拘泥于教材。既要符合教材内容的整体性,又要符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它检验了学生整体把握教材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学习的自主性,符合美术鉴赏教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合作探究中的问题设计

合作探究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这一阶段是教学重点,问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教师可以通过一件艺术品的具体鉴赏,来引导学生探究主题思想,进而达到对艺术品审美价值的深入理解。问题的设计要围绕作品展开,既要有梯度,又要有深度。例如“青铜器”这一课中,教学重点是通过对司母戊鼎作品的分析,理解作品中体现的权力功能,同时又不能忽略它的审美功能。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这样设计问题:(1)你觉得此作品美吗?美在哪里?不美又在哪里?这一问题,学生可以自己回答,教师不必否定学生的答案,只看看学生的审美感觉如何。(2)此艺术品的审美功能有哪些?(提示:造型特点、图案特点)。在此,可安排与原始时期的彩陶进行对比,进而小组合作探究青铜器司母戊鼎的审美特征,为下面问题的探究打下基础。(3)鼎是什么的象征?(4)权力有什么特点?(5)作品与权力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三个连续的问题由易到难,有一定梯度。前两个问题无须教师点拨,学生都能回答。第三个问题难度较大,可在问题之下再设计几个小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逐步解决问题。设计的小问题有:方的造型给你什么感受(此处可与圆形进行比较)?是什么图案?给你什么感受?(此处提示学生看饕餮纹)有几条腿?代表什么含义?一个个小问题,与鼎的审美特征一脉相承,前后呼应。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明白方形的庄重严肃,饕餮纹的狞厉、恐惧,四条腿表示的天下莫非王土,以及此艺术品体现的权力象征、为权力服务的主题思想。

美术鉴赏要鉴赏艺术之美,并以艺术作品的美为立足点,最终理解作品的主旨。因此,设计问题时要从作品的艺术特点入手,问题与问题之间要前后呼应,逐步深入,有梯度和思维质量。

三、知识拓展探究中的问题设计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教学内容就完成了,接下来通过知识拓展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拓展知识。这一环节的问题设计,既要直入主题,又要有开放性。例如,在“青铜器”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ppt展示商、周初、西周中期、西周晚期四个时期关于鼎的图片,然后提问。(1)随着社会的变化,鼎的造型和图案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个问题很简单,主要检测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结合作品图片,视觉上就能辨别。(2)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此问题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可以自主探究,也可以合作探究。大多数学生都能结合历史事实分析出答案: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阶级矛盾的缓和,鼎变得越来越和谐优美。问题具有开放性,有的学生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理解,教师不要给予否定。(3)鼎变得和谐优美,那么它还是权力的象征吗?几乎不会有学生理解到:艺术将与权力分道扬镳,独立走向未来。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提示:出示莲鹤方壶和郭沫若对此作品的一段话,学生自可明白。

这一阶段的问题设计具有开放性,要求教师收张有度,看准时机,及时引导学生探究作品的本质意义。但是,不要否定学生的个人见解。拓展探究,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拓展了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结束语

探究式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问题为主线,思维为主攻。学生的学习活动要围绕问题而展开,问题的设计要情境化、新颖化、难易适当、梯度合理。美术教育家艾斯纳(e.w.eisner)说:“任何一个艺术问题都不会有唯一的正确的答案,而可以做多种解释,没有什么法则能确切地告诉学生究竟是他还是她的解释才是正确的。”学生通过对艺术的探究,能够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缔造高尚的审美和心灵。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设计美学研究篇7

全重点围绕艺术设计造型这一出发点,致力于提升艺术设计从业人员的专业审美价值观和艺术创造力,书中全面介绍了造型的基础知识构成和美学认知的原则和方法。该书始终围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思路进行讲解,为当前艺术设计教学从业者提供了良好的案例和示范,在全书所有的章节中均有理论知识点在实际创作过程中的应用案例,启发读者思考和观察,培养在生活中寻找艺术设计造型的案例,感知美学艺术特色的特点。在美学视角下的排版编辑、配色等方面的内容深化,有力地佐证了造型设计离不开美学的专业性分析和判断。同时,该书意在帮助读者构建一个全面的美学造型观,借助全书中大量实例和范本,营造了一种美学氛围下的艺术设计造型理念,真正理解造型的美学价值,领会艺术设计理念,全书也是艺术设计发展过程中与美学思维相互融合的佳作之一,从真正意义上打开了艺术设计美学理念的学术大门,为读者提供了学习和领会造型艺术美的空间及平台。

在我国古代早有“意象造型”一说,指的就是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融入其自身的生命力、彰显其美学特性,在创作初期对审美的思想进行美化,从而寄情于物,将心中所想、思中所念的美学艺术和精神特质体现在设计的整个过程中,使之与客观事物介于“似与不似之间”。

美学是设计的灵魂,是指在任何的设计理念中都必须经过美学思维的过滤,无论是产品的设计过程还是销售策略,都要围绕人们的美学需求进行调整和实施。美学视角下的艺术设计造型理论与方法研究是当前的热门话题,艺术造型通过美学的设计理念进行搭配和构造,可以实现既具有视觉美感又风格迥异的艺术形态,无论是产品的设计造型还是建筑等实体项目的构建,借助美学的组织形态和设计理念,可以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更好地贯穿美学思想,实现人们对美学追求过程中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艺术设计的美学观念中要求造型在构思和设计的过程中讲求形态和材料的统一,观念和风格的统一,是真正将工程技术和美学艺术融为一体的新形式。实际上,任何的产品造型都不能只单纯地考量内在的质量,还需要注重产品的外在美感。实际上美学既是质量均衡的标尺,也是造型合理的客观要求。任何产品的开发和设计都必须综合考虑美学因素,在设计和包装的过程中,合理地包装美学的内涵价值,可以有效地提升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丰富产品的形态和品牌。

设计美学研究篇8

【关键词】美学;艺术;公路;桥梁;应用

1、引言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道路、桥梁建设在国家经济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说石油是工业运转的血液,那么道路和桥梁是国家建设的血管,经济建设需要物资的支持,物资需要通过公路、铁路、水运和航空来进行运输,但是在内陆,公路和铁路占绝对的主导地位。

公路和桥梁建设不能单单只考虑结构设计是否满足使用要求,还要考虑它的外形是否美观。国家提倡和谐社会,和谐就要有好的生活环境,美观的公路线形曲线和富有美感的桥梁外观设计,可以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因此,美学艺术在公路与桥梁设计中的应用就应运而生了。

2、美学综述

美是主体对客体的主观心理判断,也是一种美感,它强调的是个体的愉悦或主体升华心理体验过程及结果。艺术也是一种美,它是美学的一部分。

2.1中国美学史

在中国古代,人们尊崇以用为美、以无害为美、以仁为美等。孔夫子以“尽善尽美”作为自己的审美标准。在古籍中,《乐论》是中国最早的美学专著。虽然在那个时期没有形成严谨的学科体系,但是在主体间性和价值论的基础上表达了独特的美学思想,即和谐美学。

中国现代美学史源自西方。王国维开端,蔡元培、朱光潜等继之。解放后又转向苏联美学,强调美的客观性和反映论。在这期间共发生了4次划时代的美学争论。第一次美学争论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主题是讨论“美的主客观性问题”,形成4派美学,分别是客观自然派、客观社会派、主观派和主客观统一派;第二次美学争论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讨论的主题是“关于美的本质问题”,这个时期“美学热”开始兴起;第三次美学争论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讨论的主题是“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论争”;第四次美学争论才刚刚发生不久,争论的主题是“日常生活美学与超越性美学”的论争,实质上是现代美学与后现代美学之争。

2.2西方美学史

在西方古代美学中,起源最早的是古希腊美学,在当时,柏拉图就认为美是理念的光辉,艺术模仿现实,而现实却是理念的影子;到了中世纪,对美的定义又发生了变化,认为“美是上帝的一种属性”。

到了现代,西方哲学、美学“尘埃落定”,终于定格在了主体间性上,终结了主体性。而审美就成为了超越现实存在的一种自由生存方式。

3、美学艺术在公路上的应用

公路呈带状结构,从一端延伸到另一端,它承担的主要功能就是运输功能。公路线形设计不光讲究其固有的功能,同时还要考虑公路与沿线周边环境之间的相互协调,尽可能减少道路沿线的建设性破坏,提高公路的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及绿色环保价值,兼顾到司机、乘客及沿线居民心理上的舒适,行车上的安全,生态的平衡及和谐一致,创造一个优美的交通环境[1]。

公路设计内容一般包括:线路选择,断面设计,结构层设计,排水设计等等,并比较各个方案之间的造价,经济社会效益等,从中择选最优方案。其中线形设计时,应尽可能地使线形与周边地物相吻合,尽可能避开城镇和村庄等多余的人工构造物,依山傍水,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环境,具有代表性的景点要充分利用,例如:当地有名的景点、高大建筑、湖泊、河流、山川、有代表性的地物景观等。可以让车上的乘客欣赏公路两旁的景观特色,也可以使司机在旅途驾驶中避免产生枯燥、乏味的视觉疲劳感。

从而可知,道路景观美学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道路景观还包括道路绿化,因为在道路施工的时候,不可避免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周边的生态环境,使工地原有地貌及附近生活环境与自然生态无法继续协调,所以道路绿化就必不可少了。故在公路即将建成之时,必须采取妥善的补救措施,尽最大努力恢复工程破坏,改善周边环境,做好保土、保水工作,恢复周边景观,以达到美化的目的。良好的绿化设计将会为公路带来景观的时空变化,为公路赋予“生命”的含义[2]。

4、美学艺术在桥梁上的应用

我们所说的桥梁,指的是为道路跨越天然或人工障碍物而修建的建筑物。桥梁一般讲由五大部件和五小部件组成,五大部件是指桥梁承受汽车或其他车辆运输荷载的桥跨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是桥梁结构安全的保证。具体包括(1)桥跨结构、(2)支座系统、(3)桥墩、桥台(4)承台(5)挖井或桩基。五小部件是指直接与桥梁服务功能有关的部件,过去称为桥面构造。它包括(1)桥面铺装、(2)防排水系统、(3)栏杆、(4)伸缩缝、(5)灯光照明。

过去桥梁设计师们只考虑其实用性,恰恰忽略了其观赏价值,而桥梁建设的可观赏性和它的实用价值同等重要。美学在桥梁上的应用,通常表现在其复合景观美学之上。桥梁景观与地景、城市景观相伴而生,三者就称之为复合景观[5]。桥梁的设计要与周边环境相互融合,力求与自然环境整体和谐;桥梁的造型应力求结构简单,线条流畅;桥梁本身的造型需比例适当,匀称和谐[6]。

如美国旧金山的金门大桥,北端连接北加利福尼亚州,南端连接旧金山半岛,横跨金门海峡,与周围景色交相呼应,壮观之至。金门大桥桥身的颜色为国际橘,因建筑师艾尔文・莫罗认为此色既和周边环境相协调,又可使大桥在金门海峡常见的大雾中显得更醒目。因其新颖的结构和超凡脱俗的外观,金门大桥被国际桥梁工程界广泛认为是美的典范,更被美国建筑工程师协会评为现代的世界奇迹之一,它是世界上最美、最上镜的大桥之一,是全世界桥梁设计师们争相模仿的典范。

5、结语

现如今,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道路和桥梁建设都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同时人们对其美学艺术价值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对路桥的美学审美观也在不断加强。因此,新时期的路桥美学艺术设计要以人为本,坚持创新理念,不断推动世界路桥建设的应用发展。

【参考文献】

[1]邢分麦,岳建新.高速公路建设与美学及绿色环保[J].山西交通科技,2003(5):5-11.

[2]关宁锋.公路建设绿化美学研究[J].山西建筑,2009,35(3):350-351.

[3]JohnQrmsbeeSimands.Landscapearchitecture[J].mcGraw2HillBookCompany,1983(3):10211.

[4]刘翠萍.商丘高速公路绿化设计初探[J].山西建筑,2007,33(4)342-343.

[5]陈步春.城市桥梁美学设计研究[J].工程技术,2012(17):120-121.

设计美学研究篇9

【关键词】初中美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教学

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当中,“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教学工作的开展,拓宽了过去美术教学中绘画、工艺以及欣赏三个方面的内容,形成了美术教学当中的一个全新的领域,这个新领域的出现,更加符合当前新课改背景下对于教学工作的要求,也体现出美术教育改革的实际结果。本文就围绕这一中心,对具体的教学活动进行分析。

一、“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实现这一目的,是摆在老师面前的重要任务。《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将美术学习分为四个领域,“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构建起学生的认知行为和情感搭建起良好的平台。

设计教学离不开美术的知识和技能,在设计创意和制作的过程当中,初中生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在这种情况之下,老师就需要鼓励并引导学生学会研究制作的方法,并且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的体验,增强其对美术的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

老师设计教学时要紧密的联系生活实际,如作品审美评价和设计,让学生产生美化自身和社会环境的愿望,并付诸于行动。同时,设计对于推动初中生的发展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能够让他们通过学习感受到生活当中的美,并提升学生的美术技术能力。

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教学对策分析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下面本文就对具体的教学对策进行分析。

第一,紧抓设计思想,挖掘学生的美术创新能力。在进行初中美术教学的过程中,老师需要把握好美术教学目标,并了解“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教学思想,运用设计等基本知识和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力求通过课堂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美术创新能力。初中生对于美术思想意识的把握并不深入,而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就需要引导学生,让其能够更好的懂得设计活动在设计思想形成方面的重要性。并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感受各种美术材料的特性,合理的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制作相应的物品,提升自身的动手能力。

除此之外,老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充分的了解艺术形式的美感,并对美感和设计的统一性有一定的认识,这对于提升对生活物品的审美评价能力也有一定的作用。初中的美术教学活动不仅仅是单纯的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学会绘画,而是要通过教学活动,让学会能够发现美,并且能够提升自身的审美评价能力,通过“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教学活动,老师要使学生掌握好这些技能。

第二,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既是老师的模式,同样也是w生的模式,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发挥教学活动的效果。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最为关键的是要优化美术课堂的结构,能够为师生创造良好的互动环境。《美术教育实施指南》当中明确指出,“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教学模式,通常是分析设计对象的应用功能,之后进行设计草图的构思,然后选择制作材料,所有准备工作完成自后进行亲手制作,完成后最终进行分析评价。应用这一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当中必须要让学生明白设计的应用功能。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必须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这样能够降低学生进行设计的难度。在应用这一教学模式的时候,还需要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老师发挥引导的作用,激发其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真正的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第三,从实际出发,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在初中美术教学当中,为了能够达到教学的目的,老师需要从实际出发,并合理的选择教学的方法。“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教学中,老师需要坚持以生活为基础的原则,并且要以审美作为核心,教学中还需要伴随着创新和实践,这样能够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课堂教学中,需要在老师的鼓励之下,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通过轻松愉悦的学习掌握美术知识,并提升自身对美术知识的应用能力。在“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教学实践过程当中,老师需要更多的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学生个性的培养上,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正所谓教无定法,老师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分析和了解,并根据学生的差异性选择恰当的方法,构建起创意创新教学平台,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美术的原理,并学以致用。

例如在进行《生活中的标志》教学活动中,老师为了能够让学生自主学习,可以采用展示或者是设问的方式开始教学,这样学生不会讲思维仅仅局限在本课制作当中,而是能够实现跨学科的学习,通过学习活动,能够更好的体会到美术活动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并且能够更好的将美术知识应用于实践,达到学习的目的。

三、结束语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学校教学工作需要进行创新,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教学目标培养的调整和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美育列入到教育方针之后,美术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老师也更加重视美术教学。本文就以此为中心,结合教学实际,对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教学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述,希望对于今后初中美术教学工作提供借鉴,更好的推动教学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美术综合技能。

参考文献:

[1]深瑛莹.中学美术课程中“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教学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2012.

[2]陈晶晶,刘新华.中学美术课程中“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教学研究[J].工业设计,2016(2):21.

[3]戴慧敏.中学美术课程“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教学探究[J].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版,2013(51):221.

设计美学研究篇10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美术基础积极性

当下有很多高职学校学生认为只要学好电脑设计软件就可以成为一个设计人才,从进入这个专业之前很多学生就知道pS、3D、maya等绘图软件,在学习中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对于素描、色彩等基础的学科知之甚少,很多学生表现出对基础美术学科的忽视,缺乏兴趣。他们认为只要熟悉相关的设计软件就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带着这种天真的想法,很多学生完全沉浸在电脑世界中,一些作品只是各种素材的杂乱拼凑与毫无意义的堆积。一些学生的电脑操作能力虽然不断增强,但作为美术设计上的创作能力却没有得到提高。这些学生在艺术设计这一新兴专业中已经走入了一个误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如下。

1.美术基础在教学目标方面制定不够明确

素描、色彩等手绘美术基础在教学目标方面制定不够明确。比如有的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学习了一年素描,却不知道素描和自己将来从事的室内设计专业之间的关系,于是产生了疑问,我为什么要学素描?我为什么要画静物、石膏像?这些对我从事的专业有什么帮助?但是当学生在学习CaD制图的时候,就很清楚自己在为绘制室内外平面效果图打基础。学生便觉得学习的电脑设计软件离学习目标更近,在学习基础课程的目的和方向上产生了模糊。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在美术基础教学中要多向学生灌输学习基础美术的目的性和重要性,告诉他们美术基础即手绘基础,无论是广告设计、室内设计,还是动漫设计都要有很好的手绘基础,并给学生欣赏一些大师的手绘作品,强化学生的手绘意识,这样学生的学习目的会更清楚。

2.美术基础的教学方法不当

美术基础训练的枯燥、进步缓慢、看不到成效和电脑设计的声图并茂、信息量大,展示方便、快捷,图像生动,形式感强、逼真,修改起来方便,相比起来要缺乏吸引力得多。这是因为在美术基础教学中,一些从事基础美术教学的教师是绘画专业毕业,缺少对设计专业的了解,不善于根据设计专业学生的特点实施教学,过多地强调造型基础训练。比如学生石膏几何体画不好我们就继续几何体的训练,直到画熟练为止,在这种不断的重复中,学生的热情渐渐耗完了,进步缓慢。在基础教学中,我们应多结合学生的专业进行基础训练,而不是以绘画专业的要求来要求设计类专业的学生。美术基础教师不妨采取一些方法来加深对设计专业的了解:阅读相关设计类的书籍;熟悉设计专业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请教设计专业的教师,弄清楚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通过对设计专业信息的收集、整理,提高对设计专业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与设计专业紧密联系的、合理的教学计划。

3.美术基础教学针对性不强

在基础美术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一张作业完成的时间没有明确规定,长期的素描训练占课时量比较大。这样的练习不见得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反而使学生久久看不到作业效果而失去耐心,而电脑绘图软件在设计时很快就可以把自己的意图展现出来。面对这样的情况,在素描教学中,我们应该多培养学生的速写意识,特别是动漫设计专业的学生,通过速写式的快速素描练习既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快速绘画能力。基础美术中除了素描外,还有一项重要的课程就是色彩。在色彩课上,我们都是用水粉颜料进行训练,因为水粉对于初学者来说比较容易掌握,但是通过几个学期的学习,学生还是在用水粉画静物写生,内容太过单调。而且对于设计专业来说,水粉技法的实际使用的概率很小,无论是室内设计的手绘效果图、广告专业的pop手绘还是动漫设计的手绘稿都很少以水粉来上色。基于这个原因,色彩的教学应该弱化以水粉为主的教学模式,可多传授一些其他材料的色彩教学内容,如水彩技法,适合手绘的马克笔和彩色铅笔等技法等。马克笔和彩色铅笔技法难度低,工具简单,方便学,在设计草图中广泛使用。多种色彩工具的使用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使用价值,一举两得。色彩写生的对象除静物以外,也可以增加一些植物、静物、人物,等等,开阔学生的视野。

4.不重视美术理论的教学

美术基础包括一定的美术理论、技能和审美。美术理论、技能教育的任务着重在于美术基本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更深一层地把握美术的审美价值。审美教育的任务在于通过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和对美术一般常识的了解,引导学生去感受、理解、分析与鉴别作品,提高审美情趣,使学生逐步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健康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在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一个普通的受过教育全面发展的人都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审美能力,更何况一个专业的艺术设计人员。艺术设计本身是一种创作,那么创作的素材来源于何处呢?审美主体的艺术设计学生必须在教学实践与社会观察中,不断发现并认识现实生活中的美,并认真欣赏艺术大师们的优秀作品,取其精华。真正要创作出高质量的电脑艺术设计作品,还需要电脑和美术设计基础有机地结合起来,设计者的美术基础理论越扎实,审美能力越强,艺术修养越高,他们用电脑设计出来的作品就越受欢迎。

综上所述,当今的艺术设计是美术基础与电脑技术结合的产物,美术基础在电脑美术设计过程中的基础地位也应该得到进一步的加强而不是削弱。美术教育工作者要帮助学生走出会电脑就会设计的误区,培养出真正理解美、理解设计的艺术创作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