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实验室安全管理体制十篇实验室安全管理体制十篇

实验室安全管理体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1:41

实验室安全管理体制篇1

关键词:实验室安全;安全管理体系;现状与对策

高校实验室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教学实验室、科学研究实验室和学生自主创新实验室3大类,是高校开展实验教学、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和窗口[1],更是开展“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及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重要场所.实验室安全是高校保持正常教学科研秩序、维护师生人身和财产安全的前提和保障.但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时有发生[2],影响到高校的安全与稳定.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国外高校也很重视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英国牛津大学[3]、美国麻省理工学院[4]及日本高校[5]都建立了各具特色的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全面了解现行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建立一套适合本校校情、运行高效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对建设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开展调查的总体情况

本次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湖南省15所高校进行了调查,其中“985工程”高校3所,“211工1),其中“985工程”高校3所,“211工程”高校1所,军队院校1所,部属院校2所,省属院校12所,省会高校7所,其他城市高校8所.问卷全部收回有效,基本能够反映湖南省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现状与水平.

1.1管理体系系统化

15所高校都十分重视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建立了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形成了多部门齐抓共管,相关制度配套,专项经费保障,日常管理与专项检查相结合,安全课程教育与专项培训互补的管理系统,为学校的实验室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使湖南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率处于较低水平.

1.2管理机构多元化

高校参与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部门比较多,如保卫处、安验室管理处、后勤基建处、资产处、教务处、科技处等职能部门及学院、实验中心、系、实验室等都参与到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有的高校还成立了实验室技术安全科.

1.3管理制度齐备化

具有“大学实验室管理规定”“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大学危险化学品管理规定”“大学实验废弃物处理管理规定”等涉及实验室安全主要制度的高校达11所,占73.3%,有的高校还制定了“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实验动物管理办法”“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规定”及“放射性安全管理规定”等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制度;安全管理制度最为全面的是中南大学,涉及实验室安全的制度共13项.制订了校、院两级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14所,占93.3%.涉及实验室安全的制度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呈现系统化、齐备化的特点.

1.4管理体系多样化

15所高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以构建较为简单的校院二级管理体系和较为复杂的校、院、实验中心、实验室四级管理体系的较多,分别为5所和4所,占33.3%和26􀆰7%;校、院、系三级管理体系最少,仅一所高校,占6􀆰7%;校、院、系、实验室四级管理和校、院、实验中心三级管理的分别为2所和3所,占13.3%和20%.

2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不足

本次调查的湖南高校办学层次、学校类型和学科门类较多,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也各具特色,但总体看来还存在以下不足.

2.1顶层管理存在多头管理,管理责任不明晰

在体系结构的顶层,参与管理的部门较多,但各部门之间的责任不明确,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一级部门是保卫处的有5所,是实验室管理处的有6所,是教务处的有2所,有2个部门及以上的有2所.这些部门与校内其他部门之间责任不明晰,如与资产管理部门、后勤管理部门如何分清管控药品的供应与管理、实验室危险废弃物的处理等工作职责.

2.2基层管理者和使用者安全意识不强

在体系结构的基层,对实验室安全管理重视不够,管理实验室的是基层教师,学校对教师的考核指标一般体现在教学科研上,教师对实验室的管理在一定的程度上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应该不会发生安全事故.另外,从事实验的学生的安全意识不强,违规操作实验者较多,而实验室管理者有时意识不到安全的隐患,不能严格督促学生按章操作.制订了具体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学校仅2所,只占13.3%.

2.3中层管理职能弱化

学院是实验室安全的中层管理部门,管理工作的重心都放在了学院的教学科研方面,对实验室安全的管理主动性不够,对实验室基层的监督力不强.制定院级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的仅有3所高校,占20%,主动开展学院实验室安全检查的仅1所高校,仅占6.7%.

2.4安全教育体系不健全

安全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认识和安全素质,是防止各类事故发生的最重要因素,是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管理方针的具体体现[3].涵盖从新生的入学教育、开设安全教育综合课程、开设专门的实验室安全课程、进入具体实验室前的安全培训全系统安全教育的只有1所高校,建立了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的也只有1所高校.

2.5基层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

以法治校已深入人心,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依据和基础.在调查中发现,在学校层面上的实验室管理制度比较齐备,但在学院,尤其是在具体的实验室(实验中心)层面上的制度不齐,而校级制度覆盖面广,比较笼统,对具体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指导性不强.

3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建议

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高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实验室安全的要求开展建设.多数学者认为应从加强硬件和软件设施管理开展建设,尤其是在信息化平台建设方面应引起高度重视[6G8].笔者认为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3.1顶层设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

实验室安全是校园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实验室安全的因素也多种多样[9],因此,应从校园安全的角度顶层设计实验室安全工作,成立校级安全管理委员会,其组成包括学校高层领导、技术专家、财务主管人员、工程师、医师等,领导和协调机构实验室安全工作,处理重大实验室安全危机和事故.保卫部门是学校实验室安全的一级管理部门.二级管理应分类设计,研究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可成立实验室管理机构,对实验室进行统一管理,包括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教学型大学可由教务管理部门管理实验室安全工作.三级管理应落实在学院,学院是办学和管理的中层组织,对学院人财物具有全面的支配权,只有学院重视了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各项工作才能落到实处.最基层的管理组织和管理者是实验室(中心)和具体教师。

3.2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体系

根据国家在环保、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新要求,在进一步完善校、院级层面关于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制度外,特别要根据具体实验室的情况,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同时开展对制度的宣传学习.

3.3完善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

要建立实验室安全教育的长效机制,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展的安全教育、安全教育的综合课程,到进入实验室前的安全准入制度学习,构建实验室安全教育与实验教学、实验研究紧密联系的长效机制.

3.4落实实验室安全管理保障体系

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需要学校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保障,建立保障体系至关重要,学校要明确实验室安全管理的责任人,同时每年预算安排一定经费,对相关人员开展专业培训,培训学习相关法规、标准及技术规范体系[10],购置相关安全管理设备,为实验室安全管理提供人财物保障.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吕长平,周凤莺,何喜.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高教学刊,2016,38(14):150G153.

[2]陈家胜,贾丽霞,解成喜.借鉴他山之石,构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10):8G10.

[3]刘浴辉,向东,陈少才.牛津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2):168G171.

[4]戴芳,何江,赵治华.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建立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4):199G202.

[5]龚守健.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构建途径探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90G91.

[6]李颖.改革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适应创新型实验教学需要[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11):280G283.

[7]刘春元,邢小萍,程月琴.浅谈农业院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2):188G190.

[8]潘蕾.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2):188G190.

[9]贾贤龙.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现状分析与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2):193G195.

实验室安全管理体制篇2

关键词:管理制度分层次安全准入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9(a)-0228-02

实验室是进行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1]的主要场所。近年来,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频发。2009年,某大学化学教师误将输气管通错房间,导致女博士于某Co中毒死亡;2013年,上海某大学发生剧毒化学品投毒事件,导致1名研究生中毒死亡[2]。实验室事故不仅打乱了高校实验秩序,也造成了人员伤亡国家财产损失。在大部分案例中,安全制度不完善和人为因素是导致实验室安全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高等院校加强了实验室安全管理,部分高校在逐步推行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取得了一定成果,在高校实施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势在必行,也是实验室社会服务功能提升的必然要求[3]。

1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国内外现状

国内外一些高校建立了严格的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建立了完善的安全管理机构,设立了严格的实验室准入制度,任何人员必须经过强制性的入门培训才可进入实验室,且入门培训按实验室性质设立不同级别[4]。阿德莱德大学构建了学校eHS管理体系[5],实行严格安全(资格)准入制度[6],并对从事实验室安全管理行业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牛津大学对实验室的准入要求也非常严格,所有实验人员在经相关安全培训后,还需导师和实验室负责人同意后才可进入实验室[7]。

在我国,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研究起步较晚,清华大学从2004年开始在研究生范围内开展“实验室安全学”必修课,未通过学生不得进入实验室从事研究活动;江南大学近年来逐步建立了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设置了严格的实验室准入条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8]。香港理工大学设置了强制性的安全必修课程,学生须接受学校安排的安全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进入实验室[9]。

2高校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研究

高校实验室实验教学和科研任务繁重,但学生和个别实验管理人员安全知识缺乏,且安全意识淡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尚不完善。因此,在借鉴国内外高校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推行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势在必行,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2.1建立完善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使安全制度标准化

当前,高校实验室管理体系零散、制度不完善,且同一院校内各个院系实验室管理制度不统一,安全制度无严格标准,“人治”多于“法治”,管理效果不佳。

标准化完善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具体包括实验室各种标准化台账、实验室安全应急预案、仪器设备标准操作规程(Sop)、实验室安全文化环境的建设、实验室指导教师守则、实验室学生守则等,完整标准的制度是高职院校建立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的根本。

2.2加强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培训

高校实验室安全多由保卫部门牵头负责,实验室直接管理者多为相关专业的实验技术人员,缺乏完备的安全管理知识体系培训,对于实验室内存在的安全隐患、预防措施不甚了解。

实验室管理人员培训,包括实验室设计、人员管理、记录管理、管理体系建立与运行、实验室6S管理、实验室内部审核、实验室管理评审等,尤其加强实验室安全培训,掌握消防、紧急救护、危险品使用等技能,才能更好落实学生的安全要求,进一步设立学生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

2.3分层次设立实验室安全准入制

高校实验室教学科研比例高,尤其高职院校实践比例不低于50%,学生进入实验室频率高,可研究在学生中分层次设立安全准入制。

对于初次进入实验室的学生,要求通过初级安全入门培训,了解实验室基本安全规范、仪器设备安全知识、基本化学品处理方法、应急处理方法、环境保护等知识,方可准许进入实验室,并有资格参加专业实验室培训。

对于仪器设备操作复杂的专业实验室,学生须经过专业实验室培训,掌握相关设备的使用、不同专业的安全要点、突发事件的处理和急救等知识,才有资格进入相关专业实验室进行实验和研究。

按照实验室的功能性、专业性、重要性等差异,对其准入要求进行细分,形成不同级别的层次,从而进行人员管理,是建立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的基本方法。

3结语

学习借鉴国内外高校推行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的经验,结合高校自身特点,对实验室安全准入进行初步的研究,有助于加强高职院校师生的安全意识、强化安全知识,对于降低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社会安定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赵文武,李桂桃.高校实验室安全现状分析与管理对策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3):27-28.

[2]李志红.100起实验室安全事故统计分析及对策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31(1):210-214.

[3]罗一帆,汤又文,孙峰,等.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4):147-150.

[4]俞丹亚,樊冰,姜周曙,等.澳大利亚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考察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11):212-215.

[5]熊顺子,门妍萍.阿德莱德大学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及启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8):126-129.

[6]黄炳辉,李勇,卜建.安全准入制度是提高高校实验室安全的重要举措[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4):151-152.

[7]刘浴辉,向东,陈少才.从牛津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看可操作性的重要作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8):181-185.

实验室安全管理体制篇3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队伍建设

实验室是高等学校进行教学实践和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实验室安全关系到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对整个高校的安全和稳定至关重要,是建设平安校园、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保障实验室的安全,最为重要的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到位,管理到位是防止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的关键所在。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多样性、特殊性、综合性、服务性决定了实验室安全管理必须要有一支人员稳定、技术过硬、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管理队伍,才能确保实验室的安全。

一、高校实验室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验室特点

高校实验室存在专业涉及面广、进出人员多、层次杂、流动性大、安全资金投入少、缺乏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等特点。尤其是理工科实验室,它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化学试剂使用种类、大功率高温电器、高压容器(含气体钢瓶)、仪器设备及大型精密仪器多;第二,科研实验室以研究生为主,科研项目极为多样化,且涉及到跨学科,另外研究项目本身探索性强,科研研究过程不时改动调整,存在动态可变的危害风险;第三,实验人员更替频繁,成分复杂,学生流动性大,安全背景各异;第四,实验牵涉科研最前沿,且为探索性研究,可能存在未知的危害物质或操作;第五,高校强调学术自由与个人自主,缺乏清晰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架构;第六,高校的扩容、研究项目的拓展等因素导致实验场所分散,管理难度大;第七,师生中存在一定的侥幸心理,认为严格管理是“没事找事,多此一举”;第八,高校人事聘任制度的改革,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编制大为缩减,一些工作认真、乐于奉献、经验丰富的人员无奈离开了实验岗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验室的日常管理;第九,晋职、晋级、考核等关注的是教学和科研的成果,没有将实验室安全列入其中;第十,安全意识淡薄、疏忽大意、违规操作,每年各种大小事故屡有发生。

2.管理体制不完善

(1)职责不明确。各院系、各部门的安全领导小组,在一定程度上偏向于形式,实质上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2)制度不落实。“规章制度”相对已是比较完善,但实施结果却差强人意,在执行过程中成为一纸空谈,被人为地大打折扣。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管和奖惩措施,有些“规章制度”只是挂在墙上或是放在抽屉里而已,以致执行力度无法保障,可行性、执行性及成效性微乎其微。

3.安全意识淡薄

部分师生安全意识淡薄,抱着只要不出事就行,其它的是“小题大做”或“没事找事”,对于隐患的检查整改有明显的抵触或不作为情绪,甚至有些大牌教授直言不讳地对检查人员说:“你去搞好自己的工作就行了。”言下之意就是不要来给我没事找事。对于安全知识教育培训,能躲就躲,寻找各种理由不参加。

二、高校实验室队伍的建设

纵观各类实验室事故,人为因素占据了主要地位。据台湾慈济大学实验室安全卫生教育训练教材介绍,实验室安全事故中由于火灾引起的事故比例仅为2%,而人为因素引起的比例却为98%,这说明人在事故的发生和预防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实验室安全工作是实验室众多工作的基础,脱离安全的实验室工作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验室安全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和艰巨的工作,它需要多方面的支撑以及在实践中不断的改进。

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小会常说,大会必讲,日日说,年年说,其重要性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稍有疏忽,轻则影响实验数据的准确度,重则会威胁到实验人员的人身和生命财产安全。在日常的安全管理中,暴露出一些薄弱的环节,针对安全管理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仅仅在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方面作出补充、修改和完善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还在于要把制度和整改措施落实到位,但落实到位的关键又在于制度的可操作性及人员的执行力度。

由于科学研究的探索性,高校实验室尤其是化学类实验室潜在的高度危险性,及国家日益将环境、健康提上议事日程,这势必迫切需要学校构建一个纵横交错、点面结合的管理队伍体系。

1.组建校级领导团队

为强化校园安全管理的有序性,学校成立实验室技术安全工作委员会,由分管副校长担任主任,成员由相关职能部门、校区管委会和有关专家组成。根据工作需要,委员会可下设若干专业工作小组。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法律法规,制定学校实验室安全工作方针和规划;确定实验室安全工作政策和原则,组织制定实验室安全工作规章制度、责任体系和应急预案;督查和协调解决实验室安全工作中的重要事项;研究提出实验室安全设施建设的工作计划、建议和经费投入,协调、指导有关部门和专业工作小组落实相关工作。

2.部门或院系成立安全管理领导小组

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以下简称“实验室处”)作为实验室安全工作的主要职能部门,按照政府主管部门和学校综治委的要求,在学校实验室技术安全委员会的指导下,组织开展并检查落实做好全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

鉴于实验室安全管理形势依然严峻,针对当前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各直属单位或院系要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管理,专门成立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各学院(系)、直属单位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的实验室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本单位的实验室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明确分工,安排落实各项实验室管理工作,除了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外,还应定期监督检查。

3.利用现有资源,组建实验室安全检查管理队伍

利用现有实验队伍,制订切实有效的工作岗位考核、激励机制,调动实验人员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明确了实验室主任和实验室公共管理岗位人员的职责,实验室主任掌控各实验室的宏观管理,各所室的实验室管理具体由实验室公共管理岗位人员由负责,并将其列入实验室公共管理岗位人员的年度考核工作。在院系层面的组织架构上,形成了院系主管领导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实验室秘书实验室主任安全联络员及安全检查管理小组各间实验室责任人,从上到下形成一系列的安全管理体系。

4.充分调动研究生参与管理的热情

研究生作为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上每天都在实验室工作学习,对实验室的了解程度和呆在实验室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都超过了教师。由于教师们的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对于实验室安全管理很多时候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有很多研究生担当着协助教师管理实验室的重任。因此,充分调动起研究生参与管理的热情,行使实验室安全管理的职责,是确保实验室安全不可忽视的一股重要力量。

5.实行负责制

根据“谁使用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采用分级负责制,实行“学校院系或直属单位研究所直接使用人”的三级责任体系,落实每位实验用房使用者是本房间的直接安全责任人。

三、健全的培训、考核、奖惩制度

实验室安全管理形势依然严峻,重特大事故还时有发生。这些事故反映出实验室安全管理方面还存在缺陷,相关管理制度不够规范、完善。针对当前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必要制定专门的教育培训、考核制度,切实推行奖惩制度,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管理,有效减少事故,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1.加强教育培训,增强安全意识

学校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师生员工提高安全意识,这是责任所在,但长期以来,高校对师生员工的安全、环保、健康方面的教育培训非常薄弱,目前虽有所重视,可相对于一个学校安全理念的传播、安保文化的传承还仅仅是一个起步。也只有师生员工的意识提高了,在师生中形成了从身边做起,从小做起、从自己做起的理念,把校园安全当作一种文化,学校才有可能向一个更高的目标迈进。

重视安全意识的培养是保证教学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长期以来,教职工只注重教改、论文、项目等成果的现象非常普遍,忽视甚至是轻视实验室安全的管理和投入。安全意识的培养,首先是要增强教职工的安全意识,通过各种途径、方式向教职工宣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安全意识深入人心,这样才能培育出具有高度安全意识的学生。

高校可把“实验室安全基础知识教育”设为全校的公共必修课,由于不同学科的实验室有自己安全管理的特性、内容和要求,理工科院系可结合学科、专业的要求增设实验室安全专业必修课,且可以通过教学内容、学时数、学分等的调整来控制不同学科之间之间涉及实验室安全的差异,不搞一刀切。

2.健全考核体系,推行奖惩制度

在构建一个完善的管理队伍体系的同时,高校应把安保工作纳入领导班子、干部、教职工、学生的年度考核内容,与教职工的岗位聘任、晋职晋级、干部任用、评优评奖挂钩,与学生的评优评奖、学位、毕业挂钩,实行“一票否决制”。

白做是谁都不愿意的,或者说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工作岗位谁都不会用心去做,如果没有一个健全的考核体系,很多人或很多时候就会去消极地应付。只要有一个健全的考核体系、合理的激励机制、切实推行奖惩制度,自然而然,师生员工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安保工作中来。

总之,实验室安全工作与学校的教学、科研紧密相连,与学校的每一个人息息相关。每位师生员工应该共同合作,创造一个安全愉快的教学、科研和学习的环境。管理的目的是为学校的教学和研究提供坚强的后盾,所以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安全管理领导队伍,成立一个叫得应、靠得住的安全管理团队,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后备力量,才是高校安保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参考文献

[1]阮俊,金海萍,李五一,冯建跃.提高实验室安全与环保工作参与积极性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172-174

[2]李五一主编.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概论[m].浙江摄影出版社:9

[3]周黎,谷大丰,李五一.高校生物学实验室安全管理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9):175-178

[4]田今朝.研究生在生物学实验安全工作中的作用及其实现途径[J].中国电力教育,2008,(8):58-59

实验室安全管理体制篇4

关键词:医学实验室;安全文化;安全管理

1医学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的内涵

针对当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面临的包括安全防范意识不足,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实验耗材及废弃物管理有待加强,基础建设投入有待提高[2]等问题,诸多文章都给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良策;探究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建设,还必须在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方面下功夫.医学实验室是因其独有的专业性而存在的实验场所,其实验内容及实验方法复杂多样,涉及安全隐患较多,安全管理难度大[3],因此医学实验室安全文化也因之具有不同的特色.在医学实验室活动中要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参与者要由被动管理转换成主动遵守,才能达到保护人身财产安全、保障校园安全、保护环境安全的效果,也正因为如此,医学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成为探索高等医学院校安全管理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2医学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

2.1具有基本的实验室设备设施

加强实验室安全设施、基本安全装备的建设和投入,是作为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的硬件保障[4].应充分利用国家对高等学校建设提供的大量资源支持,加强实验室安全硬件条件建设.在实验室设计时,合理划分区域,并根据国家相关安全标准合理布局设计实验室内的仪器设备布局.设备方面要做到定期核查、调试、维修等,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淘汰达到报废年限和存在安全隐患的仪器设备、并可每年通过项目申报和专业建设等途径及时更换和补充实验室所需设备,保证实验过程的安全性和先进性.

2.2具备基本的实验室管理队伍

安全管理团队建设首先要构建“学校、学院、实验室”三级安全管理组织构架[5G6].医学实验室安全风险涉及面广而复杂,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后果严重,所以对安全问题必须由上至下人人重视.无论是专职还是兼职,职责要划分清晰.在管理的每个阶段、每个环节逐级签订安全管理责任书,有效传达责任压力和管理意图,做到“谁管理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强化责任担当.其次就是发挥团队优势,资源共享、合作促进,提高效率.

2.3具有基本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体系

安全管理制度是协调生产关系、规范组织和个体行为的各项法规和制度.建立严谨合理、层次清晰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可以为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使践行工作有章可循.

3医学实验室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3.1充分了解师生实验者的实际需求

人的因素对于安全来讲是最重要的,安全运行离不开人的安全素质,许多安全事故都是源于安全知识的缺乏,同时也有专业技能知识的不足.只有了解实验室相关人员的基本情况和实际需求,才能做好分析预测、制定对应的应对处置预案措施.

3.2从预防为主角度制定安全文化建设措施

我国的多部法律中,将预防为主作为安全工作的基本原则.医学实验室安全从预防事故的角度出发,可以确保实验室与实验人员的安全,及时消除安全隐患,避免对人和环境的伤害.

3.2.1提升管理队伍的素质和认识水平

医学实验室在实际工作中,会涉及到大量特种设备比如真空泵、培养箱、蒸汽发生装置、超低温冰箱、离心机等专用仪器设备,还会涉及到各种不同危险程度的耗材,包括危险化学品、病原微生物、实验动植物、放射性同位素等.管理和使用不当均会造成安全事故,对人身和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近年来国家对危险物品及设备的管理要求越来越严格[7],对实验室安全管理相关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必然也越来越高.有效提升管理队伍的素质和对安全潜在危险因素的敏感度、辨识度、预测能力成为保障实验室安全的必然要求.

3.2.2建立安全教育体系

(1)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利用文字、图像、语音、视频等形式进行安全常识和各种相关知识的教育,建立起全链条的医学实验室安全知识教育体系,形式上可以是安全手册、安全刊物、网上安全信息与常识、多媒体网络课件、培训课程等[8],内容可以包括医学实验室的环境安全建设规范、实验室各项实验操作安全注意事项警示、各种实验用品的潜在危险提示、实验室废弃物及医疗垃圾的分类处理、实验室安全应急处置措施等,使进入实验室的人员做到进入实验室前心中有数,进入实验室后则思路清晰、行为规范.(2)开展实用、有效的安全教育培训.利用大众广泛熟悉的、已经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的微信平台等多媒体技术,建立实验室安全教育系统,并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群,广泛开展入校、入院、入室安全教育.根据医学实验室的特点,开展有序的培训教育.尤其是加强实验室安全事故的针对性教育培训,形式上可以采取知识竞赛、安全演习、宣传展板、安全小游戏等方式.国家规定有特殊要求的专业培训应由有资质的专门机构组织进行,例如辐射安全培训.

3.2.3建立严格的安全准入制度

医学实验室不仅具有一般实验室安全工作的特点,还具有其特殊性,如有危险化学品、实验动物、生物化学及放射性废弃物等.因此必须建立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才能让师生认真对待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提升安全意识[9].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便捷的多媒体技术建立安全学习考试系统,开设实验室安全教育通识课程[10].师生是实验室工作、学习的主体,也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直接受益者,明确准入原则,实施有效的教育培训措施,比发生事故后的惩处有更大价值.

3.3建立实验室安全评价体系

实验室安全评价体系是对实验室进行的安全风险评价,为制订防范措施、实施安全管理决策提供有实践价值的数据和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指导,对科学规范管理起到导向作用,是一个综合的评价系统[11].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实验室安全建设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沉痛的教训,一线工作者以及各种行业专家都有或多或少的归纳.只要善于发现和总结,就可以建立符合自身行业、专业特点的安全评价标准.只有遵循一定的标准进行工作实践,才能让基础工作有扎实的积累和沉淀,从而持续产生较好的效果;也只有建立了评价体系,才能有效地开展不同范围的自查、检查与交流,以检查促建设,以交流促提高,还可以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在更开阔的视野中拓宽思路,进一步提升工作水平.

实验室安全管理体制篇5

化学类实验室比其他实验室如物理实验室、机电实验室、信息实验室等有所不同,它是一个相对高危的场所,实验室中有许多易燃易爆剧毒强腐蚀性化学药品和试剂,有些化学实验需要在高温高压等苛刻条件下才能实现。同时,大量分析检测仪器和设备带来了高电压和强电磁辐射的危险,化学类实验室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必须加强化学类实验室的安全管理。

化学类重点实验室除了上述特殊性外,化学类重点实验室还面临科研任务大、学科交叉多、人员流动大等问题,这些都对重点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带来了挑战。在学科交叉发展方面,现代化学与生命科学紧密结合,化学学科通过在生命科学领域的交叉研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目前化学类重点实验室均有从事生命科学的研究并建立了生物学研究和实验模块。生命科学和化学的交叉融合为化学类国家实验室带来了生物安全的新问题。因此,如何有效管理和控制化学类重点实验室的化学和生物安全,避免和减少对环境和生命财产安全的危险成为重点实验室在建设过程中一个重大问题。本文以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所开展的实验安全管理实践为例,提出高校重点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可行建议。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立足于分析化学,定位于以生命物质为主要对象的分析化学方法学的基础研究,是化学和生命科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而形成的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平台。它的安全管理运行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1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硬件建设

在建造实验室前,化学和生物研究模块最好各自独立而又紧密联系。化学研究模块要注意对火灾爆炸事故、化学品腐蚀、有毒物和放射物扩散丢失和高电压渗水的潜在危险的防护和隔离;生物模块除了在要求到达化学模块的建设要求外,特别要注意致病微生物等生物安全的防护和预防。

在设计建造阶段,首先应对建造实验室的目的、实验室的主要用途以及基本的性能指标等有足够的了解;要根据试验对象的危害性确定实验室的等级由于级别越高,建造和运行费用也越高,不能盲目攀比建设,以免造成浪费。其次,选择国内有能力承接高级别实验室设计和施工任务的企业,特别是曾经建设和设计过高级别化学和生物安全实验室,对生物安全实验室非常了解,并且具有相关资质的企业。然后,需要生物学、化学、建筑、空调净化、电气控制、结构抗震、给水排水、污物处理、气体供应、检测等多领域专家的协调合作。最后,生物安全实验室竣工后,必须首先经过国家授权的检测机构的检测,并由有关部门批准后才能投入使用。在设计建造中要引入绿色实验室理念,努力建设一个环保安全的实验室4。实验室建设要统一规划,既要考虑当前又要兼顾长远,应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进行建设,不能盲目攀比建设,以免造成资源浪费,并努力降低运行维护成本0。同时实验室建设安全配套设施,如消防设施,急救设施等^。

在建造完成后,实验室要进行定期检查,确定是否配备了有效的安全防护设备(防火防盗设备、生物安全柜、高压灭菌器、感应水龙头、紫外线灯、洗眼装置等),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安全检查,及时维护。对于冰箱、培养箱这类常年开机的设备,若仪器比较老旧的,要做好仪器报废和重新申购工作。管理部门也应加快仪器的报废和重新采购的工作,如有不符合要求的情况存在,要及时排除隐患。对于在实验室进行的科研活动要尽心有效地曰常监督,包括:

   1)做好内部或外部审核工作。内、外部审核是管理体系实施与维持的重要环节。实验室除日常的常规检查外还要至少每年进行一次系统的安全检查,制订详细的审核计划,明确检查目的,对发现问题提出详细整改方案,认真整改并将发现的问题及整改情况提交实验室管理层。通过定期的审核以证实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持续符合要求并不断完善。

   2)做好管理评审工作。管理评审是实验室管理层对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及其全部活动进行评审,是对安全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进行的系统评价,包括对实验室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制订是否对实验室各项安全管理活动具有指导性作用进行审核评价,达到使管理体系更有效运行的目的。

   3)开展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是维持管理体系良好运行的关键因素。质量控制包括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活动以及实验室间的比对、能力验证等外部质量控制活动,通过质量控制来评估实验室自身的工作质量,衡量实验室技术水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达到追求技术进步的目标。

  4)做好记录的控制。记录是证明检测结果符合质量要求、为管理体系正常运行提供的客观证据。记录并保管好所有与实验过程和各种质量活动有关的原始数据,对各种质量活动过程的技术和质量记录进行有效控制,使每次实验记录都包含足够的信息,以便识别不确定度的影响因素,也是实验活动可追溯性的依据,为管理体系有效运作和实验活动符合认可评审要求提供充分的证据,为实验活动的改进提供依据。实验室安全体系运行中,应做到每项工作均有程序,有程序必须执行,有执行必须有记录,养成工作中随时记录的好习惯。以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该重点实验室有12项运行管理规定,其中一大块是涉及安全管理的。并且在2011年科技部正式发文批准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之后,该实验室除了根据规定做了必须硬件建设外,还对每个实验室安装了监控和门禁系统,加强对人员的准入管理,实验的记录控制以及安全检查也都有严格的规定和详细的检查监督。

2实验室安全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健全:日常管理

建立有效的安全管理体制落实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将安全责任落实到人落实到位是做好化学实验室安全工作的重要环节。首先应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相关制度的建立不仅可以为环境和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全提供有效的保障,也有利于形成一种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使

安全管理工作走向法制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这些制度和规程应根据本实验室使用的化学品、生物实验标本类型和特性认真制订。例如:实验室准入制度,实验室的清洁、消毒、消防安全检查制度,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的生物化学安全操作规程,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置,事件、伤害、事故报告制度,生物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仪器管理制度,实验室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安全防护方面的制度,以及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实验生物安全制度的运行。如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要求将各种废弃物分类处理,放置在规定的地方,每周进行集中回收报废试剂,并对涉及化学生物安全的设备和防护用品进行清洁、消毒检查。

在建立健全实验室规章制度的同时,也要严格执行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程。由于重点实验室是依托一级法人单位建设的,因此在安全问题上,高校需要明确权责,把责任分级落实到二级学院和实验室,实行领导负责制、责任追究制,明确各级人员责任制(包括一线开展实验活动的所有人员),对实验室生物化学安全管理和使用采取奖惩并重的办法,决不放过任何违反生物安全管理的行为。

3安全教育及技术培训:系统的学习和培训

重点实验室应组织对进入实验室的所有人员进行生物化学安全知识教育和培训,把实验室安全教育纳入日常管理工作。通过定期对操作人员进行火灾处理、危险化学品泄露、检验技术、生物安全操作和实验室事故应急处理方法等培训,来提高学生和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使其熟悉如何识别和控制实验室危害因素,了解如何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来预防实验室事故。所有人员经严格考核后方能持证上岗。由于实验室管理都趋于信息化,使得实验室管理更易于细化a2_13。电子门禁、仪器网络使用权限等都可以针对每个学生和操作者的实际使用情况、操作情况进行权限设置。如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门禁权限只下放给有研究需要并经过严格培训、持证上岗的学生。安全设备的操作证也必须有使用权限的学生才能打开。上述措施的施行确保有需求的人员经过严格的考核才可以进入实验室,并对潜在危险进行有效排查。

实验室安全管理体制篇6

关键词:生物技术;生物安全;生物废弃物;实验室管理;防护措施

随着生物、医疗、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以及生物技术的应用,在基因工程、生物技术开发、病毒研究等方面,对于实验室生物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最近十年,新的生物安全问题不断的出现,如SaRS、禽流感、疯牛病、艾滋病、禽流感疫情等疾病,甚至炭疽病毒等生物恐怖事件,使到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也已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实验室生物安全不仅是实验室的局部问题,而且是涉及到环境安全和社会安全的问题。

1生物安全及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概念

生物安全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生物安全是指防范由现代生物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主要指转基因技术)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即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可能构成的危险或潜在风险。广义生物安全不仅针对现代生物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它涵盖了狭义生物安全的概念并且包括了更广泛的内容。大致分为3个方面:①指人类的健康安全;②指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业生物安全;③指与人类生存有关的环境生物安全。

2实验室生物安全存在的问题与现状

2.1生物安全意识和自觉性有待强化,执行安全制度及安全标准不严格

由于生物安全工作涉及的相关部门多、涉及面广,而且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只是从近十年里才引起重视,所以有关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淡薄、自觉性不强,生物安全管理工作还有待加强,管理制度和措施有待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有关专业人员的安全防护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的培训有待加强,安全设施需待完备。另外,自从新的生物安全问题不断的出现后,各相关部门加快了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设(尤其是三级实验室的建设),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对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设缺乏统一的监督与管理,所以缺少建设与验收的标准,执行安全制度及安全标准不严格。

2.2.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我国目前虽然已经制定了部分有关生物安全的法规、政策、标准文件及规章制度,包括专门性的生物安全立法文件和相关性的生物安全立法文件。但与生物安全立法较完善的国家相比,我国生物安全立法的法规级别较低,立法体系不够健全,远不能适应我国面临的相当严峻的生物安全问题。此外,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如除菌系统等,缺少生物废弃物的安全处理装置等,缺少完善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存在实验室生物安全隐患。

3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主要措施

3.1成立生物安全管理组织

实验室所在单位法定代表人是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最高管理者,他要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应有的资源(人、财、物等),并根据情况制定实现生物安全目标、持续改进的措施,同时制定激励措施,保证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和效率。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实行分级负责制,成立生物安全委员会,具体负责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组织管理与监督实施工作。由于生物安全管理环节多,部门职能交叉,还应明确各部门职责,实验室主任应为实施生物安全具体管理工作的第一负责人,另设实验室生物安全专门负责人,负责监督检查实验室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的落实情况。成立生物安全管理机构的目的是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3.2制定安全标准并健全法规和实验室管理制度

实验者往往忽略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因此制定安全标准并健全法规和实验室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是非常必要的,应制定安全标准和健全生物安全法、生物安全管理办法等法规。明确规定生物安全管理的原则目标、基本管理制度和措施实施程序监督管理体制违法责任损害赔偿等条款等。制定和完善各类与生物安全有关的实验室相应的规章制度,如生物安全操作程序及防护措施等。

3.3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

不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就是要严格遵守国家相关规定,严格进行生物安全管理,加强宣传教育,定期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的生物安全培训。要学习国家有关生物安全的法律法规以及实验室生物安全方面的知识。还要加强对外来人员如进修人员实习的学生的管理,全面掌握防止生物危害的知识在工作前工作中工作后都能自觉遵守实验室有关生物安全的各项规定,通过教育培训使相关人员养成高度重视和认真对待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的习惯。

3.4加强生物废弃物的管理

(1)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执行力度;(2)由于废弃物种类不同、性质各异,为减少交叉与重叠污染以及可能的直接机械伤害,不同废弃物应该分类储存,及时回收处理;(3)建立专门的机构进行监督和管理;(4)提高认识,加强宣传力度,强化岗位培训。

3.5建立安全预警机制

由于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问题常常是隐性的,为防患于未然,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建立有效的预警预报系统。如对相关人员定期体检实行实验室准入制度,采取有针对性的免疫预防措施等,使安全隐患或生物安全事故能够被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快速反应、及时采取纠正措施给予解决和控制,避免事故的发生或将事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同时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强监管力度全面掌握生物实验室的名称地点等级项目安全操作程序及防护措施等各项工作并就有关数据信息进行全面的统计汇总以便更好地协助专家做好各项指导工作。

5小结

鉴于上述文献复习所分析的实验室生物安全存在的问题与现状,建议从成立管理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组织、制定安全标准并健全法规和实验室管理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加强生物废弃物的管理、建立安全预警机制、加强生物材料的检疫工作等几方面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实验室安全管理体制篇7

关键词:HaCCp软饮料实验室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G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2-0269-01

近年来,实验室中出现的安全事故越来越多,火灾、中毒、伤人和环境污染等事件时有发生,给国家和人民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软饮料实验室是饮料加工企业、食品院校均设置的实验室,起到加工、实验、检测等功能,在饮料加工行业中发挥重要作用。软饮料实验室不仅存在实验室普遍存在的问题,还具有其特殊安全问题,如饮料卫生与安全问题。就如何减少或消除软饮料实验室的安全问题,该行业从业人员进行了大量研究与实践。其中,HaCCp(HazardanalysisandCriticalControlpoints,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是一种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有效方法[1],该文就HaCCp在软饮料实验室安全管理做一应用探讨,以便为软饮料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提供借鉴。

一、软饮料实验室的管理特点

软饮料实验室安全管理所涉及的对象主要有基础设施、原料、控制饮料用水安全,就这三方面的管理特点做一如下分析[1]。

1.基础设施软饮料实验室与安全有关的基础设施主要有灭火设施、水管、电线。这些基础设施,是关系到软饮料实验室安全的关键因素。如灭火设施可以预防火灾,水管破裂对实验室内的一切设施及物料造成浸泡并损坏,电线老化容易引起漏电和火灾。

2.原料软饮料实验室常用的原料有酸奶、纯奶、奶粉、蔬菜、奶油、水果、食品添加剂等食品原料,一般都要求新鲜,符合QS质量检验要求。但是原料在采购或储藏的环节,容易发霉变质或存在其他|量安全问题,因此,需要建立从原料采购到储藏等一系列环节过程的安全。

3.饮料用水作为饮料的主要成分,水的质量和安全直接影响着饮料的质量安全,因此需要特定的检测手段来判断饮料用水是否达到合格的要求[2]。

二、危害分析

通过对实验室基础设施、原料、饮料用水的安全管理特点分析,就基础设施、原料、饮料用水这三方面对实验室安全的显著危害做一分析总结[3],具体见表1

三、关键控制点的建立

根据表1软饮料实验室安全危害分析,建立危害控制关键点及其控制措施,具体见表2。

四、HaCCp的执行

1.软饮料实验室基础卫生条件建设为保证HaCCp计划在软饮料实验室的建立并良好运行,则需要先制定并建立实验室良好操作规范(Gmp)、卫生操作规则(SSop)以及相应的支持性文件。HaCCp是建立在良好操作规范和卫生操作规则的基础之上[4],这些基础有了之后,才能保证HaCCp计划在软饮料实验室的建立并良好运行。

2.建立完善的检测系统为保证HaCCp计划在软饮料实验室的良好运行,必须建立HaCCp执行领导小组,负责软饮料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正常运行,并按照表2的内容严格执行,做到步步有记录,时时可查阅,保存好资料记录和管理,有问题及时纠偏整改,使软饮料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落到实处,保障软饮料实验室无安全事故。

参考文献

[1]廖庆敏.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之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168-169.

[2]马永娇饮料质量安全保障技术[J].食品安全导报,2009,3:20-27

实验室安全管理体制篇8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实验室安全;环境工程

实验室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上通行的有效保障工程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2016年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成为国际本科工程学位认证协会成员[1],这对保证我国工程教育质量,提高工程技术人员国际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环境工程专业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环境工程实验室是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基本场所,是环境工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支撑条件之一[2-5]。环境工程实验室专业技术性强,安全隐患多,潜在危险源多,随着工程教育认证和“双一流”建设的推进,环境工程专业学科的交叉性越来越强,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高校对实验室的投入也随之增加,实验室面积扩大,仪器设备投入增加,试剂药品品种数量增多,种种因素导致实验室安全隐患增加,实验室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6-9]。本文结合我校环境工程实验室的情况,探讨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室的安全管理问题,提出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契机,促进实验室建设,提升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1环境工程实验室安全现状

1.1实验室基础建设不规范

为了改善实验条件,部分实验室由教室改造而成,导致实验室基础建设不规范,基础设施不完善。实验室分散在不同楼层、不同区域。实验室不能按功能布局,仪器设备资源不能共享,造成重复购置仪器设备,或实验室内仪器设备密集布置,存在安全隐患;实验室水电等基础建设不能按实验要求进行布局,实验室内电线水管乱接;实验室内试剂及仪器不能分区摆放,试剂与废液混放,实验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混放,造成调剂污染或仪器被腐蚀;实验项目不能分区进行,实验人员交叉带来实验结果误差和安全管理难度;通风系统配备不符合要求,废气无吸收过滤装置带来环境污染;实验环境不安全,设备噪声对实验人员身心健康造成危害。另外,受专业仪器设备台套数的限制,存在教学实验室和教师科研实验室交叉使用的情况,责任主体混淆,人员流动性增加,实验室开放时间不固定,增加实验室安全隐患。

1.2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

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注重对管理体系的制定及实验室硬件的管理,忽视对环境安全及环境健康的管理,对实验管理人员及实验操作人员的重视不够,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重建设轻执行,管理制度条条框框多落在纸上,执行起来流于形式,可操作性不强。另一方面,进入实验室的多是学生科研或毕业论文的学生,学生流动性大,安全意识不强,实验室管理相关规定难以落到实处,给实验安全管理带来一定难度。实验室准入安全考试制度缺乏系统组织的培训,安全知识内容不能及时更新,考试多流于形式,导致安全合格证书水分含量高,经过考试进入实验室的学生并没有足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

1.3实验人员安全意识淡漠

据统计,实验室安全事故中,人为因素比例高达88%[3]。人为因素主要由安全意识淡漠引起。一方面学校重视教学科研,忽视安全环保。年终考核或职称晋升只有明确的科研教学指标,没有具体的安全考核指标,导致老师缺乏安全意识。实验室管理人员或学生存在侥幸心理,认为不出事就是安全的,导致实验室管理人员对安全隐患重视不够,不能及时发现及时制止违规现象;学校缺少安全教育教材和安全信息化管理,组织的安全培训针对性不强,使得实验人员对实验室存在的危险和隐患缺乏直观感受,不能引起足够重视,对安全教育的理解大多停留在消防安全等通识性安全知识层面,对实验室其它方面安全缺乏认识。另一方面对学生过度保护,学生进入实验室后处于被保护的地位,成为保护对象,也会让学生忽略自身的安全责任,形成安全隐患。

1.4缺乏专业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

一部分实验技术人员是学校安置引进重要人才的配偶,或是从管理岗位上流转过来的人,实验室管理缺乏真正从事安全管理人员;另一方面,实验技术人员定位不清,日常工作繁杂,职责杂糅,职业成就感弱,成长空间不够,实验室工作没有明确的考核细则,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缺乏关心激励措施,导致实验技术人员缺乏工作热情,认同感不足,找不到归属感,个人能力得不到展示,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有能力的人不愿意进实验室。

1.5危险源辨识不清晰,应急预案不完善

实验室缺乏系统的危险源的辨识,没有形成危险源控制清单,缺乏相应的应急预案。另外,实验室强调安全制度和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实验室安全风险的管控也没得到重视,片面强调实验室隐患排查,忽视应急预案的建设与演练。学校针对安全事故,消防安全的应急预案演练多是通识性的,对具体实验室的针对性不强,没有结合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室特点进行相应的化学、酸雾、高温等伤害的演练内容。

2加强环境工程实验室安全建设

2.1加强实验室基础建设

从实验室规划阶段,就应合理规划实验室用房和实验室布局,并把实验室安全纳入到实验室规划中。要区别对待专业基础实验室和创新型实验室,专业基础实验室尽可能保证实验室内区域划分,保证不同实验项目同时进行时不会产生影响。专业实验室在保障面积的前提下,要综合考虑面向学生范围小,实验项目灵活性大,实验内容需要结合社会发展适时更新等特点,适宜建成小而精的实验室,便于调整以适应学科发展;创新型实验室规划时充分考虑实验项目特点,一方面要突出专业特色,另一方面要便于资源共享,同时还需考虑开放对象和开放时间不固定等安全因素。实验室建设或改造应该在专业人员指导下,综合考虑实验要求、安全需求,同时考虑实验室适用性,便利性进行建设。通过合理规划,解决实验室碎片化分散化,优化空间布局,提高实验室使用效率和安全保障。

2.2加强安全教育建设,提升师生的安全意识

无数的安全事故证明人为因素是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对全体师生进行系统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提升广大师生的安全意识是避免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保障实验人员人身安全最有效的手段。随着工程教育认证的推进,实验室购置新的仪器设备,增加新的功能性实验室或增加新的实验项目,这些都需要及时更新实验室安全内容和应急措施,保证安全知识的时效性,并及时对实验人员进行培训,更新安全知识,提升安全意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强实验室安全环境建设和化学实验事故案例库建设,在实验教学大纲中加入安全教育内容,将安全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中,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

2.3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

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应该保证基础建设和制度建设并举,同时注重制度落实。基础建设要保证实验室安全设施建设到位,防护用品齐全,应急预案完善。环境工程实验室的特点是废弃物种类多,危害性质多变,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另一方面要完善实验室安全保障体系,加强仪器设备日常运行维护检查,完善实验室安全设施,对实验室的安全运行机制进行定期评估,保证实验室安全制度落到实处。另外可以聘请第三方社会力量参与到实验室安全管理,邀请专家对学校实验室展开安全检查评估,保证实验室安全管理更科学更规范。

2.4加强实验室安全队伍建设

实验室作为最基层的安全管理体系,实验技术人员既是安全责任人又是安全员,为了满足专业认证对实验室的要求,应该完善实验技术人员激励机制,打通晋升通道,激发工作热情,促使他们真正安心于实验技术岗,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促进实验室安全管理。另外可以安排具有安全专业知识的管理人员承担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对实验技术人员和实验教师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安全培训,组织他们进行相应的实验室安全应急演练,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专业素质。

2.5加强实验室安全应急预案建设

环境工程专业涉及到多个学科,科研项目的研究也存在不确定性,环境工程实验室存在多种安全隐患,为了防止不可控或不可预知的情况带来的安全事故,首先要做好危险源的辨识,形成控制清单,同时需要加强应急预案来保障。针对具体实验室制订具有针对性的安全应急预案,进行培训或演练,保证实验技术人员和实验人员掌握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掌握逃生和急救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遇到紧急情况不慌乱,在发生事故后能尽快有效利用防护物资抢险施救,疏散人员,有效应对突发事故。另一方面,加强实验室应急预案的建设管理,充分利用高科技和智能设备加强对实验室的全天候管控,构建综合应急预案,建立案例库通过网络教育或虚拟仿真方法让实验人员对实验室安全事故有更加直观的印象,增加他们的安全意识;构筑实验室安全保障体系,实现对安全事故的科学预防处置。

实验室安全管理体制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环保实验室;管理

高职院校必须以“应用”为主旨来教学,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向实用技能转化,使得学生成为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要培养出这种类型的学生,就需要在实训、实验方面多下功夫,这就体现了校内实验室的重要性。[1作为一名环保实训指导老师,环保实验室包括化学分析实验室和工程应用实验室。要想真正将环保实验室高效、安全地利用起来,就需要对环保实验室的管理进行研究。[2]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关于高职院校化学实验室管理的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

目前,较多高职院校的化学实验室管理制度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比如,任课教师与实验专职教师没有很好地沟通,实验通知单下达不及时,导致学生在做实验时缺东少西,浪费时间;化学试剂没有明细账单,没有用专门的试剂柜分类存放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实验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如《实验室使用(开放)登记制度》《实验准备通知单》等,具体实施方法有建立化学药品清单和购买台账,包括名称、数量、存放地点等,并要在试剂柜配专锁,钥匙由专职实验老师保管;学生在进实验室做实验前,任课教师至少提前一周给实验专职教师下达实验准备通知单,让实验老师有充足的时间来准备,提高课堂实验的效率。

二、实验室资源的合理分配

在现有资源的前提下,要充分利用。根据课程的需要,将环保实验室按功能进行分类,可分为水处理实训室、大气实训室、环境监察实训室、分析天平室、分析监测实训室、大型仪器实训室、室内环境检测实训室等。每个实验室都配专职人员负责,将仪器设备按照实验室类型分类放置,合理规划。

三、实验仪器设备的管理和更新

环保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有很多,要求学生在使用时登记,并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根据使用说明书对仪器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和保养,并对有故障的仪器设备及时请专人维修或报废,使实验室的仪器设备随时保持正常。部分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很快,为了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需要对这些仪器及时更新,更新后需请专人给实验专职老师进行培训,培训完成后再由实验老师指导学生使用。

四、实验室安全管理

实验室安全是重中之重,只有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实验才能顺利进行。要做好实验室安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管理:①对环保实训室而言,分析化学实验室中是否存在各种危险性因素,如是否包含有害物质、是否有辐射源、消防设备是否充足、职业健康安全程序是否执行到位、标准化管理有无缺陷等,并制定相关文件,管控各种危险性因素;②不同的化学药品需要配置相应的mSDS,并派专人保管,对化学废液、废气、废瓶等进行合理处理;③制定事故应急程序。分别针对易挥发或易燃物品溢出事故、化学药品与人体大面积接触事故、火灾等制定应急处理程序,并对事故进行总结报告并存档;④化学实验室安全规则的制定,如个人防护具的佩戴、压缩气体的使用、钢瓶的放置、加热加压设备的使用与保养等;⑤对新进实验教师进行安全培训,培训系统包括安全文化意识和安全操作技能,并进行考核;⑥对学生开设相关专业课,使其在学习基础专业知识同时系统地了解并掌握好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标准化文件,严格要求学生在实验室实践操作过程遵从安全操作程序,使安全管理体系更好地得以运行实施;⑦在安全体制的运行中,定期地对安全工作进行检查,检测体制管理的不足与不当,对体制进行修订和完善。

五、学生管理

制定《学生实验守则》,让学生在做实验时严格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如进实验室需穿实验服,在实验室不许嬉戏打闹和吃东西,对实验室设备的使用、赔偿等做明确规定。总之,实验室管理需要不断有新思维、新发现。在日常管理中找出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经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使实验室管理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陈六平.关于当前实验室管理及实验教学中若干问题[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01).

实验室安全管理体制篇10

关键词:高校;药学实验室;安全;管理

一、高校药学专业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意义

(一)医药学专业实验室的重要性

理论知识需要用实践进行检测,药学专业实验室是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实验室不但是学生技能实训的重要场所,而且也是“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重要场地,实验室是学生和老师频繁使用的地方,因此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药学实验室涉及跨学科领域,同时也就配置大量设备和器材,其中部分器材、设备,以及化学药品具有危险性,如果操作不当后果则不堪设想,因此实验室的安全隐患较多,所以加强对药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是对学生和学校安全的负责态度。[2]

(二)医药学专业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意义

药学类专业是一个庞大又复杂的学科,本身涉及的领域众多,其中包括药学专业、临床药学专业、药剂学专业、药理学专业等。众所周知,大部分学生将来要面向医学类工作岗位,而医学类工作非常强调实践专业的操作能力,只有用大量的实验才能提高学生的医学技能,在药学专业中涉及有化学实验、医学实验、动物学实验等多种不同类型的实验。同样道理,药学实验室中仪器设备和化学品等实验材料多种多样,其中部分材料属于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易挥发的危险品,因此保证实验过程和实验后期处理等工作的安全是实验室的第一原则。

二、高校药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

(一)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部分高校药学实验室对于安全管理制度不够重视,墙上虽然张贴着安全管理条例,但是很多操作和管理并没有真正落实到位,让张贴的“安全管理条例”成为了一纸空文,安全例行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也没能及时整改,管理人员对整改检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走形式,给实验室的安全造成很大的隐患。实验性器材摆放不够合理、试验性器具操作未能按安全手册进行、清理实验室垃圾时不分类,危化品、易燃易爆品、有毒品等废弃物乱放乱扔等相关问题,都暴露出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相关整改措施落实不到位的安全管理问题。[3]

(二)安全意识淡薄

实验室中设备、器材、原料众多,是具有安全隐患的地方。在高校试验中部分老师和学生的安全意识淡薄,只是看重实验过程,但是没有关注过实验本身的安全性,甚至低估试验品的危险性,怀有侥幸心理。人员在实验室进行操作就应该对实验室的安全隐患有一定的认识,要对自己和他人的安全负责,也要对实验室的财产负责,也对周边的环境保护负责。部分老师和学生缺乏安全意识,在实验室工作和学习中常常麻痹大意,安全管理工作中,对不安全因素也视而不见。这样的情况给实验室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基于此,在实验室安全管理中,安全意识淡薄是导致存在管理安全隐患的最主要因素,探寻有效的管理规范模式,提升安全规范操作意识和能力,是现代实验室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保障实验室安全的根基。

(三)安全教育不足

安全教育是安全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安全教育首先是让学生了解安全事故的危险性,在思想意识上加强学生对安全管理的重视,对学生进行危险情况应急处置教育,当危险临近时如何能将生命财产的损失降到最低,也要学会自救和救人的方式方法。同时也要加强对于老师的安全教育,老师在常年的教学中,自以为熟练掌握了安全知识,但是越是轻车熟路,就越容易放松警惕,提倡老师和学生一同学习安全知识,这是对老师的安全意识是一个加强巩固的过程。[4]

三、高校药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对策

(一)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

安全管理体系是对实验室人员的一种有效性约束,制定完善的高校药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对于各种操作规程和废料处理环节加强管理。实验室操作要有详细的规定,并设立安全责任体系,对于安全问题层层管制、建立追责制度。对药学实验室定期进行抽查,并将发现的安全问题进行通报批评,隐患问题要进行限时整改。在实验室明显部位张贴安全标示和安全标语,对于危险性操作和处理方法,要有详细明朗的操作规程。对于危险制剂的存储、搬运和处理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实验室人员可以感受到安全防控的严肃氛围,也能让学生和老师掌握和熟悉安全应急措施。[5]基于此,要探索构建现代安全管理体系,提升实验室安全操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保障实验室安全。

(二)建立安全教育平台

对于实验室安全教育不能松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进行宣传和教育,建立实验室安全网络平台,让实验室人员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查询安全知识、了解安全规范,并设立相应的安全教育培训,让实验室人员定期进行继续教育和考核,无准入资格的人员不得进入实验室,加强实验人员安全防范意识,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药学实验室可以将网络教育纳入实验室教学范围内,统一标准、统一考核、让所有人员进入实验室要先通过实验室网络安全教育考试,并定期组织安全演练活动,对于应急性突发事件做到事先预防。

(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如果说安全教育和安全规章制度是实验室安全的“软件”,那么完善的基础设施就是实验室安全的“硬件”。实验室内、外必须要有相应的安全防护保障措施,例如实验室要配备灭火器、火灾报警器、消防通道、急救箱、通风设备、安全环保的下水通道、危险废弃品(包括包装盛放的容器)暂存柜、实验室危险废弃物的处理装置等。安全防护设备要在实验室易操作部位且保证没有遮挡物,并在设备上方或侧方有简单明了的操作方法说明。在安全教育平台上要对实验室人员进行安全设备操作培训和考核。实验室人员初到实验室时要熟悉实验室门窗、通道、楼梯口和安全出口位置及等周围环境特征,了解室内、外安全设备用途和用法,不定期对安全设备实操进行演练,将可能发生危险情况的处置方法加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