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青少年心理健康心理表现十篇青少年心理健康心理表现十篇

青少年心理健康心理表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0:10

青少年心理健康心理表现篇1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误区与对策

所谓心理问题,就是心理活动失调或心理失去常态。人的心理活动为此源头河水,日夜不停地流动着,如果心里流动遇到某种阻塞,这就是心理问题。目前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已经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开始重新并着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了,但是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对多数人来讲还是一个新课题,加之,目前有关方面对这项教育的内容还缺乏统一、规范的要求,因此,实践中存在不少误区,进一步明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做些什么是十分必要的。

1.青少年心理问题常见的十种表现

1.1抑郁

表现为郁郁寡欢、沉默、孤独。这在一般情况下属性格弱点,但严重的则是一种心理问题。患者时常愁眉苦脸、动作迟缓、忧心忡忡、对人冷漠无情、对生活缺乏热情、甚至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1.2狭隘

一般的狭隘只是性格弱点,但严重的狭隘则是一种心理问题。心胸狭隘表现在对人对事斤斤计较、常为细小过失烦恼苦闷,不能自解。

1.3怯懦

表现为在公开场合畏首畏尾,手足无措,唯恐别人笑话自己,甚至在课堂上做作业也要遮盖起来,生怕别人见到了耻笑,没有自信心。

1.4恐惧

由于多次的失败和挫折,心灵刺激较深,产生恐惧心理。有的青少年学生受到不及格分数的困扰,以致一看到分数就恐惧。他们害怕见老师、家长、生人,一见到责备的目光就呆若木鸡,有的被恐惧心理压抑的不能进行正常思维,连责备别人时,也会惴惴不安。

1.5神经过敏

表现为异常敏感又失去自制。注意力不易集中、且不能专注于学习、过分关心人际关系。心理脆弱又无主见,易被引诱,行为坦率,一些小刺激也会引起大吵大闹,易产生敌对情绪和报复心理。

1.6虚狂

表现为情绪极不稳定、性情暴躁、一触即发。同时,蛮横任性、好冒险逞强,追求刺激,极好表现自己,常与人争吵、打斗,行为不计后果。

1.7过度激动

这是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后产生的一种反常心理。表现为极易激动、举止冲撞、待人态度生硬、爱发脾气,有时则歇斯底里、不听劝告。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厉害,但又想不出恰当的发泄手段,处于一种谁碰到他让谁倒霉的心理状态。

1.8无动于衷

表现为为对一切都满不在乎。往往是受到不公正待遇后表现出的一种反常心态,由于看不到自己的出路,就索性一切都不在乎、对来自任何方面的批评指责均若无其事。有时故作怪态,使你对他无可奈何。但满不在乎的外表下却充满着自尊心受到伤害的痛楚。

1.9报复情绪

有的青少年犯了错误以后,认为周围的人都以轻蔑的态度看待他,在内心激起一种仇恨与对立的情绪,任何一点动向都会触动他的神经,连别人看他一眼也觉得是在嘲弄他,甚至把无关的行为也视为挑衅,在内心时时升起一种报复情绪,并用破坏、捣乱来发泄自己心中的怒气。

1.10不良行为习惯

行为习惯本并非属于心理范畴,但不良积习则是源自后天的下意识动作。不良行为习惯表现为恶意的模仿、说谎、捣乱、抽烟酗酒、小偷小摸等。有时已知不对,就是不改、难改。

2.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与对策

2.1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搞心理测验

把开展心理测验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似乎只有对学生进行了繁多的心理测验,才算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其实,这种做法更多的是成人的功利需要,轰轰烈烈造势的需要。测验了解孩子发展状况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难以避免的负面影响。

目前,我国合格的心理测验专业人员严重缺乏。由于缺少专业人员的指导与训练,许多学校在心理测验量表的选择,实施心理测验的过程中都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学校对测验结果缺乏科学的认识与处理方法,随意公开结果,或以此给学生分类,这些都在有意无意的伤害学生和家长,而且违背了教育原则。心理测验的目的主要是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信息与服务,它侧重与描述学生心理发展现有状况,学校应根据测验结果反映出来的规律、特点及问题,调整与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不等于心理测验,它重在教育。

2.2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搞心理咨询

随着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建立心理咨询室,为此还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派出教师参观、学习,并要求教师开展面向家长、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在很多学校人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展心理咨询。事实上,由于专业能力的限制、时间、精力等局限,很多开展心理咨询教育的教师承担不了这一责任,感到力不从心。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主要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因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局限于心理咨询,它应当体现“重全体、重预防、重教育”的思想,而不应仅满足于个别学生和家长的特殊需要。心理咨询只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方面,心理咨询室应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中心。以此为依托,它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开展广播、电视、刊物等各类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至于根据实际开展针对个别学生、家长特殊需要的心理咨询活动,只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一种补充形式。

2.3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向学生提供心理卫生知识,开设心理课

其实这也是片面的。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中有许多属于非知识性的内容,它需要让学生通过活动、实践、训练等亲自体验获得,而心理课所能提供的活动空间、体验的机会是远远不够的。其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处主题内容外,还包括测验、咨询、班会活动、野外训练等,而这些内容无法由心理课来涵盖。再次,心理课侧重于一般性、共性的心理问题,它无法深入的解决特殊的、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因材施教”对心理健康教育更为重要。不对症,岂能乱下药?

青少年心理健康心理表现篇2

1.美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特点

(1)政府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支持,并且起步早。

美国政府部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非常关注。在国家和政府的努力下,美国就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全国性的探讨,2001年美国卫生部提出了青少年信息健康教育的办法。针对当时美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可以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并且能够对已经产生心理问题的青少年进行及时地治疗。

(2)美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范围广、规模大

经过数十年的反战,美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规模已经非常大了。美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分会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最大分支。该分会在学校、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机构中都有他们的工作岗位,很多学校都安排了专门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社会支持的心理学专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机构从学校发展到了社区和家庭。

(3)美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手段先进,形式多样

美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非常关注手段的现代化,在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供服务时,通常采用具有较高精度的神经科学研究仪器,比如,脑电记录仪等。美国为青少年设计了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比如,学校生活适应、情绪波动不定、人际关系紧张等,利用以上活动能够有效地治疗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并且能够将学校、家庭、社区紧密地结合起来。

2.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特点

(1)对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目前,中国的经济不断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也不断深入,社会竞争越发激烈。一方面,劳动力的重新组合、过去的社会支持网络的下降,引起了青少年不同心理应激因素的迅速提高;另一方面,生活环境的变化和经济条件的改变导致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不佳、青少年自杀现象明显增加等问题。中国产生心理问题的青少年不断增多,而中国心理健康研究相对美国比较晚,目前,我国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给予了非常高的关注,并且将其作为了中国急需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近年来,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学术论文和专业书籍不断增加,一些教育类期刊或医学类期刊纷纷开办了心理教育版。另外,中国各级政府都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中国政府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三级甲等医院设立心理科,大、中、小学设置心理咨询中心,并且聘任具有专业资质的心理咨询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青少年心理素质具有较大的提升。

(2)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内容不断丰富

目前,中国并没有像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一样的心理健康研究机构,但是我国中科院心理健康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心理健康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非常卓越的贡献。他们的主要研究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情绪抑制对青少年的环境适应影响、诊断和干预等等,除了这个机构,中国还有许多其他有关心理健康研究的机构。

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②青少年心理健康测量表的编制和借鉴,比如,心理健康测查表、心理健康量表等等。

③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模式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

④青少年脑-认知-心理健康的相关探究。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学者希望能够利用核磁共振等先进的技术分析脑的机制,从微观的角度来进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支持。

⑤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疾病的预防。重要通过转变青少年的生活方式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从而能够有效地防止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发生,并且对一些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进行及时的治疗。

二、美国和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及社会支持比较研究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美两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以及社会支持状况,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提高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们采用心理健康状况自评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中美两国青少年进行调查,并采取随机选取、网络发放的方式进行,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38份,回收698份,其中有效问卷为690份。有350位美国青少年参加了问卷调查,占50.7%的比例;有340位中国青少年参加了问卷,占49.7%的比例。问卷结果利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如下:

1.美国和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的差异比较

分析结果显示,美国青少年和中国青少年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强迫、焦虑和总分上存在显著的差异(p

2.美国和中国青少年社会支持及支持利用度的比较研究

分析结果显示,在主观社会支持、客观社会支持以及社会支持总分上,美国青少年和中国青少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p0.05)。通过比较不难看出,美国青少年在出现心理问题时能够获得较全面的帮助,这和美国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资金投入、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完善等因素都是密不可分的;在中国,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还不具规模,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资金投入上还有很大的空间,因此,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支持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地加强。

三、美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对中国的启示

1.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不断提高其社会支持水平。

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大力度,采取多种途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从而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更具专业化应为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这有利于提高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效率。

2.加大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其他机构的沟通与合作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应充分地体现职业性、合作性和广泛性。中国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是很多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机构仅仅是形式。随着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不断深入,应该意识到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环境健康以及生活态度健康都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应该不断增强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完整性和全面性。

3.青少年应该增强自身心理健康意识

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工作过程中,应该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应该关注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素质,有效地避免青少年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重点是使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自己、善于调节自己,学校、社区和家庭可以联合起来多组织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正处于发展阶段,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地解决,中国应该借鉴美国等国家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学校、社区和家庭的社会支持系统,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力度,从而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娄文静,李义安.人格特点影响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路径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9,30(2).

青少年心理健康心理表现篇3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心理素质培养;整合

中图分类号:B8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1-0032

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培养关系研究的取向就是整合研究,所以整合也泛指系统中各个要素的结合、协调研究。将系统中的信息进行整合,才能够实现整体结构的有效发挥,并且將系统中的心理、环境和生理等因素组合协调起来,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到保障。文章主要通过分析整合理论,整理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且总结出培养青少年心理素质的措施,以供参考。

一、整合研究理论依据

1.整合研究理论基础是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是目前我国心理研究教育的两个概念,在进行整合研究之前,要对其进行明确的定义,并且分析出其具有的特点和相互之间关系。而对过度悲观的消极心态,在心理研究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缺陷。西方学者提出,心理健康状态的核心是心理健康的双因素模型,在该模型中,心理健康积极指标是主观幸福感,而心理健康消极指标则是心理疾病,所以将心理健康积极指标和消极指标全部纳入到心理健康的评审范围内,从而弥补了心理疾病的单一视角。在对个体进行心理健康状态评审的过程中只是用普通心理健康诊断,所以极难促进人类心理健康发展。

2.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交互作用

在教学体系中,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最为复杂的体系之一。为了提升教育效果,提升理论基础储备,应该提出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交换理论,青少年的心理活动频繁、快速,经常出现毫无预兆的交换,所以将两者交融在一起,是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本质。在研究青少年心理问题时,需要结合现实环境,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需求出发,从而掌握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的特征和频率,通过多个层面分析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而更好的进行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素质教育整合工作。

二、青少年所面临的心理问题

1.考试成绩攀比与升学压力引起的焦虑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的学生、家长和教师全部认为只有学习成绩优异,才能够获得良好的发展机遇,有助于未来的生活和工作,所以无形中增加了青少年的考试压力。学生的考试水平经常会受到考试焦虑的影响,而容易产生考试失利的问题,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学校和家长不断向学生灌输竞争意识,仿佛青少年一出生就必须要不断战斗,所以使青少年形成严重的学习成绩攀比心理。学校、社会将青少年进行分类,并且划分出重点和一般等学校等级,从而导致师资力量不均衡,也是青少年升学压力的重要原因。

1.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矛盾与冲突

目前,青少年在进行人际交往中存在严重的问题,从而使青少年产生严重的心理压力。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青少年进行社交的过程中,部分的青少年经常会保持极大的社交热情,希望得到周围人的认可,并且付出极大的努力,保持单纯的情感,但并非周边所有的人都会接受,所以给青少年带来严重的心理压力。

2、青少年在人际交往的过程,缺乏交往自信心,部分学生是因为家庭环境、学习成绩等因素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另外的青少年则是因为自身性格内向敏感,过于在乎别人的反应,担心自己的社交是否会其他人带来困扰,从而形成社交障碍。

2.青春期生理与心理变化引起的困惑

青春期是青少年阶段所面临改变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青少年的性别特征逐步明显,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严重变化。最典型的心理反应是情绪波动剧烈,所以出现了青春叛逆反应,对家长和教师所指出的问题均抱有异议,情绪激动的主要表现是青少年无法有效克制自己的情绪,经常出现情绪忽高忽低的反应,长此以往则会给青少年带来严重的伤害,消极情绪无法有效排解,从而导致焦虑、抑郁的心理长期伴随青少年左右,影响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三、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养成

1.青少年学习心理素质的养成

培养青少年的学习心理素质,首先应该增加学生的家庭、学校的认同感,在精神上要给予青少年肯定,并且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付出的辛苦,使青少年能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其次要激发青少年的学习热情,帮助青少年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学习热情属于非智力学习因素,直接影响了学习者的行动,只有培养青少年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才能够使青少年的学习心理素质得到快速提高。

2.青少年健康性心理素质的养成

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外界负面因素,从而影响了其内在心理,所以社会、教师和家长应该给予青少年正确的指引,理解青少年的改变,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会表现出激烈的情绪,主要是希望获得家长、教师的理解和关注,所以家长和教师要及时的肯定青少年的进步,并且鼓励青少年继续发展,使青少年能够确立正确的发展目标,从而降低青少年的心理压力,使其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

3.青少年升学、就业、人际关系素质的养成

为了使青少年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家长和教师应该鼓励青少年进行正当的社交,并且给予青少年宽容的社交环境,帮助青少年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交方法,在面对拒绝时要及时调整心态,避免产生负面情绪,家长和教师需要改变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不要逼迫青少年进行学习,要促进青少年的全面素质共同发展。

四、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培养的整合策略

为了掌握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提升心理素质培养效果,学校应该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全新内容。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该项研究的具体标准和方式,在进行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多学科综合研究法

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素质培养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的研究,才能够寻找出关于心理健康科学研究方式,并且能够将其他学科应用到心理健康的研究中。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对其进行研究不仅涉及心理科学的方法,而且涉及教育学、行为科学、系统科学等多学科的相关方法,为了达成研究目标,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在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相关研究方法和手段尤为必要。实践表明,多学科综合研究法,相互补充和印证,保证了研究结论的真实可靠性。

2.遵循“人在环境”的理念

在进行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过程中,应该秉持“人在环境”的理念,并且对传统的心理教育方式进行研究和反思。“人在环境”主要依據以下几方面:

应该从人的社会关系角度和心理角度来分析,将人所具有的社会关系和心理活动,比如:人格、情绪、思维等等,所以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培养整合需要依据社会环境影响,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并且通过环境来反应青少年的心理变化,能够将环境和个体的发展有效的结合在一起。

人类是心理和生活等综合因素结合的整体,所以人类具有非生理性因素和生理因素两方面,并且两者互相影响。人类的心理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比如:学习压力、就业压力、人际交往等等方面,所以在进行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培养整合的过程中,需要结合非心理问题和心理问题,同时进行研究。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培养的整合,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将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素质教育要求和青少年心理发展需要等结合起来,能够更好的掌握整合办法,从而有效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培养整合工作的发展速度。

参考文献 

[1]洪英.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培养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2015(8):11-11. 

[2]任丽.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策略探究[J].吉林教育:综合,2016(18). 

[3]李红香.基于体育心理素质的发展特点分析青少年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思路[J].运动,2017(6). 

[4]任代江.民族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整合探究[J].读写算:教研版,2015(3). 

[5]王鑫强,张大均,苏志强.简明中学生心理素质量表(健康版)的修订及信效度研究[J].心理学探新,2017,37(1):84-90. 

青少年心理健康心理表现篇4

使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entalhealthtest,mHt)评估人工耳蜗植入者的心理健康状态。mHt是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6]教授根据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中小学生不安倾向诊断测验》修订而成的自评问卷,可用于综合检测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该量表共有100个条目,每个条目均按“是”或“否”进行选择,“是”为1分,“否”为0分,总分为100分。量表含有8个内容量表和1个效度量表,8个内容量表分别是学习焦虑、社交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该量表不仅可以了解被调查者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还可以通过对各内容量表结果的分析了解被调查者存在哪些特殊问题。全量表总分≥65分即被认为心理健康状况不佳,需要进行心理咨询或治疗;各内容分量表得分<3分属于正常,≥8分即被认为在这方面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需制定特别的指导计划。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人工耳蜗植入者参照统一的指导语填写问卷,由专业人员将回答内容录入北京郑日昌教育科技发展中心开发的辅仁淑凡心理测评系统进行评分,“是”为1分,“否”为0分,并与听力正常青少年组mHt得分[7]比较。听力正常青少年组数据来源于陕西省7地(市)城乡中小学生1000多名的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mHt问卷710份,其中男生369份,女生341分。

2结果

2.1青少年人工耳蜗植入者心理健康总体情况

青少年人工耳蜗植入者mHt量表得分情况见表1,结果显示全量表总分平均为35.6±14.26,明显低于65分;各分量表得分也均低于8分。各分量表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自责倾向、社交焦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孤独倾向、恐怖倾向。

2.2青少年人工耳蜗植入组与听力正常青少年组mHt得分比较

由表1可见,青少年人工耳蜗植入组和听力正常青少年组在mHt总分、学习焦虑、社交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和冲动倾向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犘>0.05),人工耳蜗植入组在过敏倾向上得分高于听力正常组,在身体症状和恐怖倾向上得分低于听力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犘<0.01)。听力正常青少年各分量表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学习焦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社交焦虑、过敏倾向、冲动倾向、孤独倾向、恐怖倾向。

2.3青少年人工耳蜗植入者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

根据总分得分≥65分的标准,青少年人工耳蜗植入者心理健康状况不佳者检出率为3.33%(2/60),高于正常青少年组检出率[7](1.55%);根据分量表得分≥8分的标准,学习焦虑、社交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各分量表检出率分别为48.3%(29/60)、10.0%(6/60)、8.33%(5/60)、20.0%(12/60)、23.3%(14/60)、8.33%(6/60)、1.67%(1/60)、5.0%(3/60);单项检出率比较高的是学习焦虑、过敏倾向和自责倾向。

3讨论

青少年心理健康心理表现篇5

关键词年级,青少年,归因风格,心理健康素质。

分类号B848.9

1问题的提出

早在1958年,海德(Heider)在他的名著《人际关系心理学》中提出了归因的概念,将其界定为归因者“根据观测线索推测一般意义上的稳定的心理特质”。他认为人们都相信一个人的行为产生必有原因,其原因或者决定于客观环境,或者决定于主观条件[1]。在个体心理成长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归因倾向称之为归因风格[2]。归因风格一旦形成,就会对青少年的自我评价、社会认知、人际关系等产生影响,进而会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

近年来,国内有很多研究者开始关注归因风格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问题。从理论建构的角度来看,很多研究仅仅是将归因风格看作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要认知因素之一。比如有研究者认为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是由于其归因不当,造成了心理封闭所致[3];而在一项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中,研究者也认为归因倾向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比较突出的因素[4]。但实际上,在认知加工的过程中,归因是为了构建“心理模型”而对知觉性输入进行转译的过程[5],因此它应该是心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而不仅仅是影响因素。沈德立、张大均等人提出了心理健康素质的理论,并将归因风格纳入到该理论之中,认为认知归因是心理健康素质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6~8]。因此要了解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就必须对青少年归因风格特点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

在关于归因风格与心理健康关系问题的探讨中,不同研究者在取样、研究工具的使用等方面也是存在着不同的。姜玉飞、黄恩等人的研究选择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Lefcourt编制的多维度―多归因量表(mmCS)对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性与归因风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9],在陆桂芝、李勇的研究中以中师生为调查对象,分析了不同学生的归因风格以及道德行为[10]。这些关于归因风格的研究,由于研究工具的不同、取样的不同,使得不同的研究之间缺乏可比性,也就无法全面了解青少年归因风格的发展特点。因此对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归因风格的发展变化趋势、特点进行研究也是十分必要的。

本调查研究选取了来自不同省市地区的青少年为调查对象,试图通过比较不同年级阶段青少年归因风格的发展变化,更深入地了解我国青少年归因发展的现状及水平,为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控借鉴的实证性资料,并进而丰富和发展心理健康素质理论。

2研究方法

2.1调查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华东、华北、中南、西南、西北、东北等不同行政区域所属的23个省市、自治区选取了51399名青少年为调查对象,以同时满足年级、性别、专业、家庭来源、家庭收入、学校性质等15个背景变量为标准进行严格筛选,获得有效样本44063(有效率85.70%)例。其中男性21245(48.20%)人,女性22818(51.80%)人;来自城市20569(46.70%)人,农村23494(53.30%)人;重点学校15737(35.70%)人,一般学校28326(64.30%)人;独生子女19626(44.50%)人,非独生子女24437(55.50%)人。平均年龄为15.39±2.74岁。调查对象年级分布如表1所示。

2.2调查工具

采用沃建中、孙慧明等人编制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归因风格分量表》。该量表包括4个维度,即内在外在性、持久暂时性、可控不可控性以及整体局部性。采取4级评定,各条目均采用正向计分,其中“完全符合”为4分,“比较符合”为3分,“不太符合”为2分,“完全不符合”为1分。各维度所属项目之和为维度分,各维度分之和的平均数即归因风格总均分。内在外在性主要是考察倾向于外部归因还是内部归因,得分越低,越倾向于内在,得分越高,越倾向于外在;持久暂时性主要是考察倾向于稳定归因还是不稳定归因,得分越低,越倾向于稳定,得分越高,越倾向于不稳定;可控不可控性考察倾向于可控归因,还是不可控归因,得分越低,越倾向于不可控,得分越高,越倾向于可控;局部整体性主要是了解倾向于整体性归因,还是局部性归因,得分越低,越倾向于局部,得分越高,越倾向于整体。总量表的α系数为0.753,分量表α在可接受范围之内[11]。

2.3数据整理与分析

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使用SpSS13.0完成。主要采用描述统计、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

3结果与分析

3.1青少年归因风格整体特点分析

3.1.1青少年归因风格数据分布分析

对参加调查的44063名调查对象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青少年归因风格的得分在1.41~4.00之间,平均数为2.969,标准差为0.295,总体平均数的95%置信区间为2.967~2.972。数据分布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偏度值为-0.302,峰度值为0.251(见图1)。

表2显示,有1533名青少年得分低于2.39(m-2SD),占调查总人数的3.50%;有835名青少年得分高于3.55(m+2SD),占调查总人数的1.90%,有41695名青少年的得分在2.39~3.55之间,占调查总人数的94.60%。

3.1.2各年级青少年归因风格总均分的比较

对不同年级青少年归因风格总均分的描述统计结果发现,青少年归因风格的总均分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升高,其中小学五年级青少年的得分较低,初一、初二年级青少年的得分略有升高,高中各年级的发展水平相对平稳,进入大学之后,又出现了升高的趋势,结果见表3。

经方差分析检验,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29.842,p

3.2青少年归因风格各维度的发展比较

3.2.1青少年内在外在性归因的发展分析

青少年内在外在性归因得分的平均数为2.455,标准差为0.514,总体平均数的置信区间为2.450~2.460。在对不同年级青少年内在外在性维度得分的描述统计发现,青少年的得分随着年级升高而逐渐升高,结果见表4。

经方差分析检验,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17.385,p

3.2.2青少年持久暂时性归因的发展比较

青少年持久暂时性归因得分的平均数为3.187,标准差为0.538,总体平均数的置信区间为3.182~3.192。表5是对不同年级青少年持久暂时性归因得分的描述统计分析结果,可以发现青少年在持久暂时性维度上的得分随着年级的升高呈现出阶段性增长的趋势,在小学五年级、高中三年级阶段出现了波动。

经方差分析检验,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2.090,p

3.2.3青少年可控不可控性归因的发展比较

青少年可控不可控性归因得分的平均数为3.048,标准差为0.500,总体平均数的置信区间为3.043~3.052。表6是对不同年级青少年可控不可控性归因得分的描述统计分析结果,可以发现青少年在可控不可控维度上的得分在不同年级阶段,出现了波动。

方差分析显示,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3.594,p

3.2.4青少年局部整体性归因的发展比较

青少年局部整体性归因得分的平均数为3.187,标准差为0.509,总体平均数的置信区间为3.183~3.192。在对不同年级青少年局部整体性维度得分的比较发现,青少年的得分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呈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结果见表7。

经方差分析检验,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10.549,p

4讨论

4.1我国青少年归因风格的发展特点

在对44063名青少年归因风格整体分布形态的分析中发现,数据分布基本符合正态分布,青少年归因风格得分在1.41~4.00之间。得分在两个标准差以外的仅占5.40%,其中有1533名青少年得分低于2.39,占调查总人数的3.50%;有835名青少年得分高于3.55,占调查总人数的1.90%,有41695名青少年得分在2.39~3.55之间,占调查总人数的94.60%。

对青少年归因风格发展趋势的分析发现,随着年级的升高,青少年的归因风格发展呈现出了明显的阶段性。从小学五年级到初二年级,青少年的归因风格得分较低,并表现出了波动,而在初三到高三年级阶段起得分有所升高,发展相对平稳,从高三年级到大学阶段,其得分出现了波动变化但又呈现出增长的趋势,这可能与青少年思维发展的特点有关。在不同的年级阶段,青少年思维的发展水平也是不同的。整个小学阶段,青少年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发展为抽象逻辑思维,而初中生思维的最大特点是具有抽象逻辑思维,但是这种思维是不平衡的,变化较大,这可能是小学五年级到初二年级青少年归因风格发展表现出波动的原因;进入高中以后,青少年的思维发展逐渐趋于成熟,因此青少年归因风格也表现得较为平稳;从高三到大学阶段,青少年面对新的生活、学习环境以及新的适应任务,使得其行为归因发展受到影响,并进而表现为归因风格发展的波动。

4.2青少年归因风格的结构性发展

归因风格具有多维结构。根据海德(Heider)的控制点理论,人们把行为的原因归结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韦纳(weiner)则认为归因还包括动机成分;贝德曼(Biederman)又增加了局部整体归因的系统;我国学者沃建中、孙慧明等人在总结前人归因理论的基础上,主张从多方面、多角度研究个体归因风格。他们认为,作为心理健康素质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内在外在性、持久暂时性、可控不可控性、以及整体局部性4个维度[11]。沈德立、马惠霞认为心理健康素质是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某些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和基本的心理特质和身体特点整合,它具有基本性、稳定性和内隐性[6]。所以说对于健康儿童而言,其心理健康素质是处于一个和谐稳定的状态;相反,存在心理问题的儿童其心理健康素质结构可能会出现不一致、相冲突的现象。同样,作为心理健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儿童的归因风格各维度也应该是相互一致、相互协调的。根据本调查的数据资料,对不同年级青少年归因风格四个维度的比较发现,在不同年级阶段,青少年内在外在性、持久暂时性、可控不可控性以及整体局部性四个维度的差异方向具有一致性,并没有表现出交叉波动。这表明,就整体而言,青少年归因风格的发展是稳定的、和谐的、一致的。

不同年级阶段青少年归因风格各维度差异的相似性并不能表明青少年归因风格的发展在各年级之间也不存在差异性。在本研究中发现,在归因风格四个维度上,年级的主效应显著。这可能与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认知发展的水平有关,在对我国青少年认知发展水平的研究中,有研究者发现,我国儿童在6、7岁左右认知发展达到具体运算阶段;12岁左右达到形式运算阶段;在17岁左右,个体的认知发展完全达到形式运算阶段[12]。这说明,青少年认知的发展是一个从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过程,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青少年认知水平的发展是存在不同的,这一结论可以为本研究的结果提供解释。本研究发现,随着年级的升高,青少年在内在外在性、整体局部性、持久暂时性维度上的得分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而可控不可控维度的得分变化并不明显。这表明,随着年级的升高,青少年各不同归因维度的发展趋向成熟,因此可以认为青少年的归因风格在不同年级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差异可能受到了青少年心理成熟及认知发展的影响。

5结论

根据对本调查数据资料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随着年级的升高,青少年的归因风格发展呈现出了明显的阶段性,其内在归因倾向逐渐减弱;(2)在不同年级阶段,青少年归因风格不同维度的发展方向具有一致性。

参考文献

1HeiderF.thepsychologyofinterpersonnalRelations.newYork:wiley,1958

2赵华.归因与青少年心理健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6:20~21

3蔡翥,汪凯.归因理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解读.卫生软科学,2006,20(2):157~160

4邵海燕,王水珍.大学生个性特征、人际归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9(1):109~111

5王沛,张国礼.社会认知对于归因理论与研究发展趋势的影响.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8(1):105~109

6沈德立,马惠霞.论心理健康素质.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4):567~571

7张大均,冯正直.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概念和结构初探.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4):582~585

8梁宝勇.关于心理健康素质及其结构的思考.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4):577~578

9姜玉飞,黄恩等.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与归因风格及相关因素的研究.中国行为医学学,2005,14(2):148~149

10李占江,邱炳武等.青少年归因风格及其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的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1):6~8

11沃建中,孙慧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归因风格分量表的编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4(2):90~94

12白学军.中小学生认知能力发展水平测验的研究.心理学探新,2000,20(3):25~29

aDoLeSCentmentaLHeaLtHDiatHeSiS:aStUDYoF

attRiBUtionaLStYLeSDeVeLopment

Kangtinghu,BaiXuejun

(academyofpsychologyandBehavior,tianjinnormalUniversity,tianjin300074)

abstract

青少年心理健康心理表现篇6

关键词:健美操身心健康青少年

1、前言

20世纪末国家教委的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12.6万名青少年中有20.23%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据中国心理学会一项对22个省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显示,我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这些都表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青少年的成长。因此,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健美操是一项徒手在音乐伴奏下进行的以自然性和韵律性动作为基础的体育项目,受到了广大青少年学生欢迎,在富有乐趣、丰富多彩的健美操运动中,青少年不仅炼出了强健的体格,更促进了他们的情操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其练习内容符合青少年生理及心理特点,对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有着积极的影响。

2、健美操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

2.1有利于塑造良好的身体姿态

健美操练习可有效的改善青少年身体形态,有利于塑造良好的身体姿态。通过健美操练习手段以及内容的磨练,可对练习者的身体比例均衡产生积极影响。例如正确规范的把杆练习经常刺激臀大肌、髂腰肌、股直肌、股二头肌等腿部及臀部肌肉,从而使练习者腿部、臀部肌肉上收,下肢拉长,重心升高,腿部及臀部线条更加优美。又如各种舞步练习、跳步练习,可以使练习者小腿肌肉形态更加漂亮,更加美观。再如通过健美操大量徒手练习,包括各种柔韧练习,手臂和躯干波浪练习,跳跃和转体练习,地上练习等,可以消除腰腹间沉积的多余脂肪,增加胸脊部肌肉,使人上身挺拔丰满。合理地进行健美操运动,通过优雅的姿态练习,能使身体各个部位和肌肉得到协调、匀称的发展,能有效地消耗体内多余脂肪,改善身体曲线,使人体外形更加的挺拔、体态更加的优美,外形上形成健康美。所以,健美操是集艺术性与观赏性于一身,可满足青少年对美的追求,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下,轻松、愉快的享受练习,并在练习的过程中,达到锻炼身体、塑造优美形体姿态的目的。

2.2有利于增强青少年的身体素质

由于当代社会发展迅速,青少年的压力越来越大,在校期间都注重加强文化知识,忽略了加强身体素质的重要性。健美操训练可有效的提高练习者的柔韧、协调、灵敏、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经常参加锻炼能使身体各部位器官、系统的功能以及各身体素质和身体活动能力得到均衡发展,促进骨骼的生长,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使体质不断增强。健美操是一项有氧运动,它对于人们的心肺功能有很多的提升效果,增强身体的协调性、肌肉耐力以及核心的控制力;在心理方面,健美操运动能刺激肾上腺素的分泌,获得愉悦的健身体验,青少年可以享受课程音乐,达到释放压力的效果,它还能刺激脑部活动,年轻身体,提升青少年自信心以及培养团队感。健美操的动作很简单,也带有很多的功能性,它主要表现在动作的生活化,有的动作很贴近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日常习惯性动作,长时间坚持锻炼健美操增强了肌肉核心的控制力有助于这些动作带来对身体的伤害,进而达到保护自己的效果。

2.3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审美能力

健美操是以美为基础,以优美性与艺术性为其特征的运动项目。其不同于其他运动的是在有优美音乐的伴奏下进行的艺术性与观赏性较强的运动,它的动作优美、舒展、富于韵律性,每个动作的方法、要领及表现形式都与“美”有关。通过练习可以提高运动者对形体美、运动美、姿态美、音乐美、风度美的理解和表现能力,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艺术素养;能有效促使练习者形成健美的形体、高雅的气质和端庄的仪表。可以发展柔韧、协调、灵巧等身体素质,锻炼健美的体态,提高音乐素养和表现力,也是进行美的教育的一种手段。它对美的追求和艺术的享受,具有持久、永不过时,终身受益的特征,并为终身体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4 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

当今社会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越来越高,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很多小学生已经背起了重重的书包,整天的学习会使得很多青少年变得很内向、很低沉,这样不利于青少的心理的健康成长。长时间坚持健美操锻炼能够刺激肾上腺素的分泌,使青少年获得愉悦的健身体验。健美操的音乐都是节奏感比较强,而且是很好听的,也可能是最近最流行的歌曲组合而成的,所以青少年能够充分的享受课程与音乐,达到释放压力的效果。最新的科学研究表明,体育锻炼是最有效最简便的恢复记忆力的办法,因为在你进行健美操锻炼的时候,会加速刺激血液向脑部的循环,刺激脑部的活动,是青少年提高记忆力,并且有利于年轻身体。

2.5 有利于提高青少年自信心、社交等方面的能力

健美操是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的,所以它的要求需要练习者能够把每个动作都能落实在音乐节拍里,在健美操里音乐就是灵魂,如果你的音乐节奏都没有找准的话你的动作跳得再好都是没用了。相反的,如果你能用动作很好的诠释音乐,那你将是最闪亮的。所以青少年在练习健美操的时候,当他学会一个动作,并且能够和好的诠释音乐,他会从中得到一种归宿感,这样也能极大的提高青少年的自信心。健美操也是一项集体运动项目,无论是表演还是比赛,团队合作都是最重要的,所以在联系当中,青少年会有更多的时间去和队友交流、培养感情,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感,也有助于当今中国社会和谐社会的主题。

3、结论

健美操是在音乐的伴奏下,以自然性和韵律性动作为基础,以优美性为特征的有节奏的运动,融体操、舞蹈、音乐为一体,能充分展现协调、韵律、柔美等健美气质,非常符合现在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要,并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和体育锻炼习惯。因此,开展此项目,可对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申苗苗.大众健美操对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J].科学教育.2011.11

青少年心理健康心理表现篇7

关键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研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1-0052-01

前言: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教育场所迅速扩展,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设立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专业的技术人才,发展的速度也是相对迅速的。但是在我国学校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不足,那就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问题。

1.少年心理健康的现状

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发展,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个人才竞争的时代,德智体美劳的具备就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对理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也就是说,心理素质在教育方面的地位也就越来越重要。根据调查研究,教育部在1999年和2002年分别颁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在这之后,各类学校就掀起了"心理热"心理健康问题也就逐渐的被广泛关注。由于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时期,面对着社会的各种竞争和压力,受社会负面的影响,尤其是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日趋恶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就更加的明显。我们不难看到某某新闻报道说某一青少年在某一地点某一时间因为某一事故而犯罪杀人,这样的案例我们随时可见,比比皆是。正是由于这种情况不停的出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才令人担忧。据资料表明,青少年的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更令人惊讶吃惊的是,在这些刑事犯罪中十五、十六岁的少年占多数,我想这样的触目惊心的结果足以让我们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

2.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2.1问题的根源。根据调查表明,现在的职校生在老师的印象中是不好的。一般来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是由那些经历了高中梦的却没实现的人组成的。他们在学习方面或多或少的受到过挫折,或许也受到过严厉的指责和批评,又或许是他们在家里有些亲情的缺失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都能给身心发展的青少年造成严重的心理阴影。

2.2问题类型。我们都经历过中学阶段,对于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所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可以理解同时也了解,我们把它分为四个问题类型:青春期问题、情绪问题、学习问题、人格问题。在这里我们重点说一下青春期问题和学习问题。

2.2.1青春期问题。一般来说,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年龄都在十五到十八岁之间,按生理学来说,他们都正处于青春期,青春期是叛逆的,早恋是他们共同的表现。对于情窦初开的他们来说,他们常常会因为情感问题产生纠纷,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当然,脾气暴躁正是他们青春的一种表现。

2.2.2学习问题。从一般意义上来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在校生都有一种厌烦学习的心理,这种想法是从她们的中学时代产生的。学习不好被老师指责批评,同学们的歧视和孤立,自己对学习的一种胆怯的心理都是造成他们不想学习不愿学习的原因,更为甚者,逃学、抽烟喝酒、上网打游戏、打架斗殴成为他们的家常便饭。

从以上问题我们不难看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何其严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3.对策

针对以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一系列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

3.1加强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提高健康素质。根据调查表明,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对于学生展开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数几乎为零。虽然在校的领导都有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想法却没有实施,并没有将其规划到教学任务中来。所以有必要将心理教育拿到课堂上展开,逐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3.2加强引进和培训职业技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受过专业的心理健康培训的老师是几乎没有的,在这样老师的团队中,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素质下,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得不到提高也是可想而知的。教师在学生的学习成长阶段起着开启可引导的作用,所以教师的力量是极其重要的。

3.3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辅导效率。现在的中职生之所以不愿与人交谈,孤僻独立就是因为缺乏交流。提高老师的心理健康辅导效率,打开学生的心理障碍,帮助学生并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心理观。不管是对于老师还是学生都是关键的。

4.总结

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化迅速发展的年代,高楼大厦的崛起仿佛成为了一个城市发展快慢的重要标志之一。时代的发展带来了纸醉金迷、灯红酒绿,也为青少年带来了歪曲的成长机会。在这里,主要体现出来的一个时代问题就是,在一个城市的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许多多的负面影响,其中就有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问题。心理健康的正常发展对于学生的全面成长才是有利的,所以一个学校学生的教育还得从学生的心理健康入手。对于以上对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各校还得依据各校的学生自身的特点,对症下药才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1]黄俊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1:147-148.

[2]俞国良.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1:55-60.

青少年心理健康心理表现篇8

关键词:体育活动地震灾后青少年心理重建作用机制

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各种灾害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甚至生命都构成危害,特别是地震、洪灾、火灾等破坏力极大的灾害还会对人们的心理造成持久的创伤。针对“5・12”汶川特大地震极重灾区青少年在地震发生后一个月内,以及以后的为期一年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跟踪调查,以期为类似灾害青少年的心理重建提供参考和借鉴。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5.12”特大地震极重灾区的北川中学、北川二中、安县中学各500名学生。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以关键词为主题词检索中文核心期刊,并查阅有关专著、教材、硕士学位论文。

1.2.2问卷调查法。

发放抽样问卷共500份,其中北川中学、安县中学高中部各100份(北川二中只有初中学生),以上三所中学初中部各100份。(根据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和相关资料的研究显示,把青少年年龄界定为13―19岁,相当于灾区的初高中学生)对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情况及心理恢复状况进行对比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地震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造成的伤害与表现形式

“5.12”地震灾后初期,我在灾区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走访和调查中发现:经历了特大地震的青少年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一些心理问题,如恐惧、焦虑、不安、失眠、食欲减退、沮丧等方面。具体表现为对地震发生时突如其来的情景忘不掉,与地震相关的现象很敏感,易做恶梦,触景生情,持续的警觉性增高,过于担惊受怕,集中注意力困难,有的持续回避,避免回忆某些人或事,不愿与人交往,对亲人变得冷淡,兴趣爱好变窄等。研究表明,这些以不良情绪为主的创伤后心理反应,如长时间仍不能消除,就可能会成为持续整个后半生的慢性症状,对青少年的身心发育造成极大的危害。

2.2体育活动对缓解和改善不良心理情绪的作用与机制

体育活动是身体个体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能有效地增进身体健康,也能促使个体的心理健康。目前,对体育活动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有新意和有价值的结论。体育活动能治疗心理疾病;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人的体质,而且能培养优良的个性品质,坚强的意志、心理耐挫力和良好的情感,防止和减弱消极的不健康的情感;合理宣泄,对消除心理紧张,放松身心,调节心理状态,维持心理平衡,提高人的生命质量有明显的作用。同志曾说:“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由此可见,体育不是单纯的身体活动,可以促进身体健康,提高智力,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2.3灾区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情况分析

2.3.1地震前后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情况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地震后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有明显变化,经常参加和有时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减少,很少参见的人数增加。经访问调查发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灾区部分中小学由于灾后受损较为严重,体育课教学受到严重影响;震后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缺乏,大部分学校体育场地被用作安置灾民;震前初、高中应试教育现象严重,学生学业负担大,体育课流于形式,在体育课上没有学到更多体育项目的相关知识。由于各种原因,学生了解和参与体育实践活动的机会较少,只能选择方便和简单易行的活动项目参加。体育活动条件的恶化是导致地震灾后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热情下降的主要原因。

2.3.2地震前后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项目情况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地震前灾区青少年参加的体育活动项目有篮球、乒乓球、足球、跑步、羽毛球、健美操、武术、游泳等。

从表2可以看出,接受调查的学生选择的体育活动项目分布不是很广泛,且选择相对集中,前四位分别是篮球、乒乓球、足球和跑步,占调查总人数的80%。从参加体育活动的性别看,男生较女生多。从选择的倾向性来看,男生选择篮球、足球的人较多,而女生则更偏重于乒乓球、羽毛球、跑步和健美操等对抗性较低项目。地震后他们选择的体育活动项目无明显变化,但除跑步外,参加各活动项目的人数也明显减少。

2.4不同体育活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活动是一种较好的调节情绪的方式,长期体育锻炼的人能够维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许多研究证实有规律的体育活动能产生一系列情绪效应。对抗类项目,由于其竞争性的本质,使得参与个体的心境状态产生即时效益,即根据比赛的结果而发生变化,既可以产生平衡效益,又可以产生失衡效益。而非比赛性的身体活动,如健身活动和耐力训练对心境有平衡效益,锻炼者生活中其他方面的一些压力、紧张等负性心境也能够缓解、改变。不同的运动项目也会对个体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所以只有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才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恢复。

由表2可以看出,由于场地的限制,地震灾区青少年从事的运动项目多是有比赛性质、对抗类的。然而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身体活动有着不同的动力平衡机制(abele&Brehm(1993))。有的项目不仅不会对灾区青少年的心理重建起到恢复作用,反而会加剧心灵的创伤。建议灾区青少年多从事有氧锻炼,健身和耐力训练等非比赛性、无胜负结果的锻炼类型的活动,这些活动具有“情绪改善”作用,而且初始心境越差效果就越明显,这种效应虽然也可能通过其它活动(如心理疏导)得到,但身体活动的效应可以使“情绪改善”持续较长时间。

3.结语

体育活动作为中学生地震灾后心理重建中心理干预的补充,体育活动与心理治疗相结合比单纯进行心理治疗更能有效地降低地震过后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产生。适当的体育活动项目可以帮助灾区青少年缓解不良的情绪。所以,建议地震灾区青少年多从事太极拳,民族舞蹈、跑步、健身操等没有竞争性质的运动项目,这些项目对场地器材要求低且易开展。

参考文献:

[1]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杨艳杰等.地震灾区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8,12,(24):1512-1513.

[3]张立敏,张力为.不同锻炼方式对自我观念和生活满意感的影响[J].体育科学,2004,24,(12):54-60.

青少年心理健康心理表现篇9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正能量

【中图分类号】G642

青少年的身体虽已逐步发育成熟,然而在认知发展、情绪调控、社会经验等方面还不成熟。身心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沉重的升学压力、紧张的人际关系、自我追寻中的困惑等一系列问题都会诱发心理障碍。然而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未来祖国建设的重担还需要他们挑起。因此,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强化其心理正能量极为重要,是实现和谐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青少年心理特征及心理正能量实质

心理正能量是指个体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心理机能,从而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人性发展,外界表现为健康乐观、积极向上。心理正能量可以帮助青少年处理好人际关系,正确对待竞争与协作,正确看待并遵守各种规则,积极地去发现,去追求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青少年处于人格重建和心理极易扭曲的危险期,容易出现各种异常心理特征。如不及时矫治就会发展为心理障碍,形成各种程度不等的心理疾病。常见异常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厌烦心理”,从厌学到弃学;“焦虑心理”,父母期望值过高,孩子常因达不到预期目标而产生情绪上的焦虑和焦急;“自卑心理”,一般成绩较差的同学对前途感到迷茫;“攀比心理”,生活上同学间相互攀比,若吃穿不好则认为失面子。“独立心理”,常常表现出独立的要求,不像从前那样处处听从,依赖于父母和老师,也不愿接受父母和老师的过多管束。这些异常心理特征很可能出现各种问题。

二、强化青少年心理正能量的途径和方法

青少年时期有很多独特的心理特征,这些心理特征很容易滋生出一些问题。因此,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强化其心理正能量势在必行。笔者通过调查及切身工作经验,认为强化青少年心理正能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提高心理课程的实效性。目前不少中小学已开设健康教育课,其中也开始涉及心理健康的知识。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仅是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青少年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青少年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

二要注重教师心理正能量的提高。要强化青少年心理正能量,首先要强化教师的心理正能量。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要做到以下几方面:①教师要尊重学生。“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每一位学生了吗?”,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②教师不可有私心。这“私心”指的是班主任对待学生要公平、公正,不能感情用事。成绩好的学生都受老师的青睐,但是我们教师不能因为某某学生成绩好而偏心偏爱他,甚至做出不公平的决定。③教师要讲诚信。“诚信”这词不只是适用于商品社会,也是教师要做到的。有些教师在向家长汇报学生情况时,会无意地把情况夸大或缩小;答应了学生某些事情,过后又不认帐;有时在学生面前和同事面前无所顾忌地乱扯……。这些微小的事儿都会让学生觉得,教师都能撒谎,我们怎么不可以呢?

三要强化家庭教育功能。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注重加强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真正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①以身作则,率先示范。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别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②重视对孩子精神生活的引导。注意锻炼孩子的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意志和坚强的品德,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困难,障碍,曲折,让孩子去经历,增强其自信,磨炼其意志,培养其独立的人格;特别是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使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从中培养孩子观察,记忆,创造,审美的能力。③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家长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以免积少成多,日久天长,酿成大祸。④尊重孩子,不走两个极端。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作为家长,应该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把他当作私有“财产”,爱之则宠,恨之则打。比如孩子考好了,得到了表扬和奖励,我们的家长声音是那么的甜,脸笑的跟花一样,那时孩子让家长上天摘月亮家长也答应;而孩子一旦考的不好,或受到了批评,再看我们的家长,那可就脸不是脸,鼻子不是鼻子了。无论是溺爱型还是打骂型的教养方式都可直接导致青少年心理疾病的发生。所以家长要尊重,理解孩子,和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以鼓励,这样孩子在被爱,被尊重的环境中成长,他也必然知道怎样去爱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

青少年心理健康心理表现篇10

一、目前对青少年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思想教育手段相对单一

首先学校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多以“我讲你听”,“你令我行”的行为模式,用“注入式”、“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培养教育学生,其后果是“鸭子”不但没肥,反而失去应有的灵性。其次,学校思想教育更多的是从约束性出发,更多的诉诸规章制度及行政管理手段强调说教管理及无条件的服从,而不是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去关心学生的发展,满足学生的需要,严重忽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二)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忽视

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因素。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较多的实施“单边政策”,往往不重视师生的双边活动,不认为思想教育是互动的过程,思想的交流,而是过分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权威,很少照顾到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特点,一味从教师的主观愿望出发,忽视了学生在接受过程中的感受,使高校思想教育过程中的“双边关系”成为教育者的“独打”。这必然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命令主义注入,导致学生积极性严重挫伤,造成学生强烈的逆反心理,从而达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三)心理障碍、心理疾病频繁出现,心理素质弱化

在福建高等专科学校的问卷调查中表明,36%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心理素质一般,22%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在访谈中,27%的学生心理素质自我评价较差或很差。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包括缺乏自信、与人交往能力弱化、性格孤僻、情绪的不稳定、感情心理承受力弱、缺乏克制力、择业心理压力大等等。学生的心理素质将成为“木桶效应”中的“最短的那块板”,成为制约人才发展的瓶颈。

(四)西方文化侵蚀高校校园

高校是西方文化产品侵蚀的主要目标。高校随着教育开放力度加大,将有更多的西方文化进入我国,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在校园的影响是首当其冲,也成为受其影响最深的地方之一。1999年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说“由于全球化不仅限于经济领域,我们的相互依存要求我们想方设法迎接增强我们的价值观的挑战”。所有的这一切,自然引起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困惑,以致信仰动摇和信念失落。调查表明,33%的同学观看外国影片比观看中国的影片更多,西方的文化产品往往以其宣扬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或者是反文化的内容,有的甚至宣传色情、暴力、颓废等,满足青年学生猎奇的心理,青年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侵蚀,进而感到迷惘,造成思想道德观念、人生观、价值观等的冲突与失范。

从生理上讲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时期,人体在形态、结构和机能方面都发生明显的变化和发展。从思想上讲,其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定型,正处于形成时期,对法律、道德等社会规范的认识和适应还不巩固,极易受家庭的学校的和社会的影响和冲击,能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这个时期至关重要。从心理素质上讲,他们的心理发育不成熟、心理素质还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差,认识能力和意志能力较低,容易接受外界的暗示和诱惑,感情易冲动,行动易过激,往往会做一些出乎意料的举动。另外,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水平、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个性张扬的要求愈加强烈。如何缓解人性与理性的矛盾,给青少年以心理慰籍,也提到了议事日程。

二、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措施

(一)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青少年心理健康出现许多不和谐的“音符”,这就需要学校及时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注重做好青少年的心理疏导工作更是至关重要。

对青少年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首先要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的建设。以“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活动”为载体,通过个别心理辅导和整体心理教育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其次要结合学生实际,广泛深入开展心理谈心活动,有针对性地帮助青少年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青少年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再次加强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学培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整体水平,构建学校、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体系。最后要制定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把握好青少年群体的特殊心理状态,重视青少年的心理波动、心理感受和心理需求,特别是心理问题,不能把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当作思想问题来对待。要注重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把思想教育与心理疏导和心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针对青少年易发生的心理问题,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使他们树立自信、自尊、自强的心态,培养其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品质,并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新形势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高校普及健康知识,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促进青少年心理潜能的发展,而且有利于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消除青少年心理疾病。

(二)要建立和完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有效机制

人的心理和谐,是指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内心活动处于平衡自然、协调统一的状态,并对外界事物抱有平静适度、热情友善的态度。心理和谐是行为和谐的前提,个人行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所以,社会和谐必须从心开始,心平才能气和,内和才能外顺。

首先在全社会建立起一种汇集和反映机制,以加强青少年对社会心态的了解,及时地发现和解决问题。同时对于青少年社会心态的疏导、调适与平衡工作也要及时跟上,让社会情感的交流能够畅通无阻,以避免消极心态和不良情绪的累积而产生恶化。其次要加强青少年与社会之间的交流沟通,及时帮助他们解决思想情绪和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此外还要充分运用现代传播媒体,健全心理咨询网络,以引导他们社会心态的良性发展,帮助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和谐。最后就个人而言,就是要引导个人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精神境界,完善自我人格,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志向和目标,从劳动付出、从自己的创造和对社会与别人的关爱中获得幸福。前不久,乌鲁木齐市教育局规定从今年开始普通高中将心理健康课程纳入课改年级的必修课。这意味着继2006年这门课成为乌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后,心理健康教育课正式成为乌市普通高中的必修课。乌市高级中学专职心理教师严林峰认为,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是为治疗和矫正,而是强调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实现人格上的成长和心理潜能的开发,使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只有从娃娃抓起才会“芝麻开花节节高的”。

(三)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文化具有很强的社会教化功能,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导向、评价、规范人们行为的功能作用。新时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学校的师生员工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根据校园文化的新情况、新特点,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繁荣,充分发挥作为文化建设基地的重要作用,为加快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为强化高校文化创新、文化传播的功能和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要充分发挥校园之声、黑板报等宣传工具的作用,加强舆论宣传和正面引导,形成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坚持办好校报、校刊,弘扬主旋律;办好学生业余党校、业余团校、青年志愿者等活动,吸引和凝聚大批青年学生,使之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文学社、书画社、艺术团等学生社团要开展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娱体育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构建文明校园的主阵地,为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充分发挥了班主任在学生管理中的主体作用,以诚相待,奉献爱心,树立榜样

首先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一个班的“当家人”。可以这样说,有什么样的班主任,就会有什么样的班集体,班主任的性格、言行、举止都会直接影响一个班级的学生。以自身的良好道德行为引导和带动学生,用师表的形象感化他们,做到既言传又身教,处处起示范和表率作用。另外还可以从“查”、“观”、“谈”、“访”几个方面来了解学生:“查”,就是查阅学生的档案,初步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情况。“观”,就是留心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进一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谈”,就是多与学生谈话,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状况。“访”,就是加强随访,多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认真落实《班主任工作条例》。班主任要做到“腿勤、嘴勤、脑勤”,经常深入班级、宿舍,关心学生生活,解决学生困难,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使学生在温暖中受到熏染,得到教育。

(五)占领对青少年来说的重要阵地:网络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在2007年9月曾《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指出目前中国约有4000万未成年网民,其中“网瘾少年”有400万,约占10%,大学生网络成瘾率达到9%以上。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信息的依赖程度与日俱增。调查显示,79.8%的青年经常浏览网页查询新闻或相关信息;58.1%的人上网一定要打开QQ或mSn等即时聊天工具,不希望与人失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