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十篇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十篇

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0:08

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篇1

一、自主学习、自读自悟、提出问题

自主学习、自读自悟、提出问题是阅读教学的前奏曲。我在教学《鸟的天堂》这课时,抓住作者两次来到鸟的天堂的时间不同,看到的景物不同,描写的特点不同。我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初读课文,看看课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并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样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一一对应交流,有的学生说“榕树真美、榕树真大、榕树真多”,“鸟多、鸟乐”,这时我趁机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独立思考问题,敢于发表个人的见解。如:作者第一次来到鸟的天堂看到了鸟吗?为什么?这样以来,学生进入到自主学习、自读自悟、提出问题的精读课文环节,许多问题应运而生,如作者写鸟的天堂,为什么先写榕树呢?作者抓住了榕树的哪些特点来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我激励学生再读课文把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好好读读,并把特别喜欢的语句用横线画下来,多读几遍,读懂它,想想自己为什么喜欢?然后交流、讨论、描写榕树的部分,如:“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时学生的感受真是五花八门:“翠绿”一词突出了榕树的年轻,充满了生机,此时学生已身临其境,把榕树看作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特别喜欢榕树,最后直接抒情“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时学生的喜爱榕树之情与作者的直接抒情融为一体,沟通了学生与作者产生一一对应的交流关系。

二、合作学习、主动参与、解决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小组任务的完成来自于汇集起来的知识,经验和见解的多少,成员越多,汇集起来的知识、经验、见解就越多。但在教学实践中,我发觉小组成员越多,部分成员就很少甚至没有机会来表达见解。于是我将全班学生按四人一组分成若干小组,小组学习给予每个学生充分探索的空间,又为他们营造了同伴相互支持、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团体文化氛围,培养学生既有个性又有群性的品质。在自己学习的基础上,合作学习主动参与。

在教学《猫》一文时,我让学生四人一小组合作学习,先提出学习要求,体会比较两个不同的句子给人带来感觉有什么不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你喜欢哪句,为什么?

如:“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个小脚印。”

学生在合作交流过程中,抓住不同的两个关键词进行比较,分析“几朵小梅花”既写出了猫爪的形状特点象梅花又写出了作者不仅是在欣赏梅花脚,而是表达了他对小猫的喜爱之情。就是猫在打扰他、烦他都特别喜欢它。而“几个脚印”所表达的情感就完全不同了,脚印是令人讨厌的,再加上作者在专心写作时,猫来打扰他,他会给猫一个有力的还击,出手还不轻呢?猫只好乖乖地、无可奈何地败下阵来,可见“几朵梅花”与“几个脚印”在表达效果上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每个小组在汇报学习成果时,还综合了每个人的不同感受,最后由小组长将大家的智慧展现出来。学生在合作交流讨论过程中,学会了怎样分析,怎样讲解,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在交流过程中,我还采用巧妙灵活的评价方式,让学生互评,或者点拨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对自己的结论有新的认识,在否定之否定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思辨能力。有时在阅读教学时,让学生“动”起来,模仿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并进行表演,加深对重点词语的准确把握,如:教学《将相和》一文时,根据课文内容,我让学生自己组合最佳搭挡,分别表演三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在表演这三个故事的同时,学生将相如、廉颇的个性特点表演得惟妙惟肖,而且对蔺相如的顾全大局,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伟大人品给予了肯定的赞同,对廉颇知错就改的人格魅力加以了发扬光大。为他们的团结合作,共同为赵国着想的爱国情感所感动。再现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义重大,懂得了合作学习是敢于挑战迎难而上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三、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实现创新

控究性学习方式就是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己发展创新的过程实践,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探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答案,摸索适合于自己的获取知识和能力的途径。如:在教学“猫”一课中时,我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地查阅资料,有创造性地去探究。怎样感受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出示句子“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一、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学生在探究中把猫想象成朋友,在跟朋友交谈,或在听朋友唱歌,播放猫的几种叫唤录音,感受实际的情景,从而真切地理解“丰富多腔”、“长短不一”、“粗细各异”、“变化多端”这几个词语的含义,体会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又如:“它在花盆里摔跤,抢着花枝打秋干,所到之处,枝折花落,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它是那样生气勃勃,天真可爱。学生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老舍作家患有脚病,联系他的生活情趣,体会到作者是一个酷爱花草的人,当他身体疲劳、心情烦闷时,总要搬搬这棵,浇浇那盆,对花草呵护有加,花草死了,他会伤心流泪,几天都没有笑容,然后对照花草被猫折腾得枝折花落,他却没有生气,反而觉得小猫是那样生气勃勃,天真可爱,可见他对满月的小猫是多么喜爱。

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自主阅读能力

初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词汇积累,自主阅读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在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中,教师不能把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让学生爱读书、会读书。通过自主阅读,使学生对语文的相关知识进行理解与把握。自主阅读能力是学生的一种学习能力,它和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是成正相关的,自主阅读能力强的学生,他的其他学习能力也不会太差。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找到应对生词、难句的方法,攻克自主阅读难关

初中生正处于对语文字、词、句进行不断学习和积累的阶段,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不能理解的生字、生词和难以把握的句子,而一些关键的字、词、句会影响学生对全篇文章的理解与把握。学生在进行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不懂的生字、新词通过查字典的方式读准生词、字的字音,这对学生自主理解与把握文章的内容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另外,对文章中一些难以理解的生词和句子,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文章的整体意思,把词语和句子放到具体语境中去理解与把握,通过文章上下文来理解新词、难句。如在教学《再塑生命的人》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就文章的标题进行理解,重点理解“再塑”二字的含义。让学生想一想和这里“塑”字意思相近的字,学生会说出“造”“生”。通过对标题的理解与把握,使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达到提纲引领的作用。而对课文中的新词“美不胜收”混为一谈“小心翼翼”这些新词,我让学生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仔细推敲生词的意思。再把这些词放到具体的语境中进行把握,启发、引导学生对相关的生词进行理解与掌握,力求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对新词的理解说出来。通过在班上交流,让学生都能对这些词有深入的理解与掌握。

二、教师的有效引导,能使学生自主阅读事半功倍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大家都在讨论学生主体地位怎样实现,却忽略了教师的有效引导、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毕竟是由教和学两部分有机构成的,只有教师的有效引导才能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所以,在初中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显得至关重要,因为自主阅读不是学生盲目地、自由地想怎样就怎样阅读,而是以教师指明方向为依托的。这样学生的阅读才能在目标和方向的指引下进行,才能有利于学生自主阅读的有效进行。如在教学《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时,我向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1.课文围绕几件事写了母亲对儿子的关爱?2.课文中的母亲是怎样关心“我”的?在读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并画出来。3.课文中母亲出去了又悄悄回来的原因是什么?通过问题的指引,学生在阅读中有了明确的方向,学生围绕教师所提的问题进行阅读,能够紧扣文章的主旨。通过解决一个个问题,达到逐渐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目的。

三、教师积极评价,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信心

在学习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与教师的评价有很大的关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后,通过在班上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与探讨向教师进行反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能及时发现学生思维和阅读中的闪光点,对学生进行及时鼓励,让学生从教师的评价中得到自主阅读的兴趣和信心。例如,在教学《秋天的怀念》时,我给学生的其中一个问题是:你认为文中的母亲是位怎样的母亲?有学生说:“我认文中的母亲是一位关心儿子的、伟大的母亲,从这位母亲的身上我看到了母爱的伟大。”当时,我对学生的这个回答大加赞赏:“你读出了母爱的伟大,相信你也一定是一个懂得母爱的孩子,相信你的母亲一定很幸福。”在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类似的方式对做得好的学生进行鼓励与赞赏,这对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有积极意义的。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帮助学生提高其自主阅读能力是责无旁贷的。教师在实际教学研究中要不断钻研和总结,力求探索出一些能够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初中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有所提高,这对初中语文教学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篇3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阅读教学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则显得非常重要。通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修养,可以使学生的智力得到一定的发展,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1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

1.1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尤其是小学教师,其引导作用更加明显,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就应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作为一名小学语文阅读指导教师,首先应该会上课。可以说课堂是教师体现自身价值最重要的舞台,一堂精彩的课,会让学生最大程度的汲取到所需知识,会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时刻保持思维的活跃。教师要以一名合作者、引导者的姿态出现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其次,教师应该会读书。教师要想传授学生知识,自身就必须储备丰富的知识,所以教师应该会读书,从而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作为一名小学语文阅读指导教师,应该阅读大量的中外著名教育著作,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师也可以多读一些中国的经典著作,毕竟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就像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藏,深深的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例如,教师可以阅读《论语》、《孟子》等,学习孔子、孟子等文化巨人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然后结合实际,有效地运用到日常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最后,教师应该会研究。为了做好教学工作,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教师应该从教学实际出发,发现其中的问题,然后要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进而解决问题。

1.2营造良好的阅读教学环境

良好的阅读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学校应该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相对宽松的阅读环境,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高效的阅读。如果学生进入了深入阅读的状态,教师更应该给予学生更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其进行仔细的思考和品味,让学生能够解读出文字中所蕴含的感情。良好的阅读环境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1.3加强创新阅读,开拓学生思维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有利于提高阅读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并且要顺着学生的思考方向,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指点,进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使得学生在语文阅读的过程中实现再创造。这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所读内容的理解,也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还可以拓展他们的思维,有效地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例如,在教学《小音乐家杨科》一课时,让学生经过一番阅读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如果小杨科所生活的时代和我们现在所生活的时代一样,那么他会怎样呢?让学生结合课文的内容,然后进行想象,教师要从旁指导,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得到拓展,当学生回答完后,教师可以再进行提问,就这样反复进行,使学生进行反复的阅读和思考,不断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

1.4丰富学习语文的渠道

小学语文课程的教授应该以小学生的成长需要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将课程学习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仅要通过课堂学习来获取语文知识,还应该努力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和空间,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课堂以外的学习空间非常大,例如,民俗风情、自然风光、文物古迹等都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源泉。一些历史古迹,如一些古城、古代建筑、古代名家的字画、古代的饮食文化等都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历史课外知识,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教师也可以结合一些历史文物古迹,给学生讲一些与此相关的故事,增加学生的阅历,这也有利于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去参加一些传统节日的庆典活动,以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和社会文化的了解。教师要有意识的把学生从课堂引入生活,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1.5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形象感受,培养语感

语文阅读不是一种见字读音的机械活动,在阅读过程中,应该投入一定的感情,应该充分调动自己的听觉器官和视觉器官,将文章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感情充分显现出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己融入到所读文章的情境中,通过深切的感受来提高阅读能力。例如,在讲授《狼和小羊》一课时,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情景,要时刻调整自己的语气,在朗读描写小溪边的情景时,语气要舒缓;当读狼的话语时,语气要粗暴、霸道,要让人能感受到狼的凶恶;当读小羊的话时,语气要很弱,要让人感受到小羊的温驯,要让人听后产生怜悯同情的心理。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再加上老师的引导,让学生深刻的了解文中所描绘的情境以及文中所出现的形象,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6教学过程中情感融入

情感作为连接人与人之间纽带,在对知识教授过程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施教过程中,适当情感表达能够在课堂上促使学生产生共鸣,进而有力带动学生进行知识探索学习。教育过程教师情感流露,不仅能够促进课堂氛围营造,也能够有力促进学生跟随教师指引进行学习。在学生语文学习过超中,教师言传身教对其影响重大,在对知识点进行剖析过程中,对学生不同处理方法进行评定时,更要注重情感表现,对于知识基础良好的学生,教师应在指导过程情感表露出不满意,告诫学生错误不要再犯,而对于语文成绩一般的学生,教师应注情感鼓励,不断激励学生学习,保证学生对知识掌握。

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篇4

关键词:加强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G633.3

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也是或语言和文学的简称。相对来说,口头语言较随意,直接易懂;而书面语言讲究准确和语法。此解释概念较狭窄,因为语文中的文章不但有文艺(文学、曲艺等),还有很多应用文。通俗的说,语言就是说话艺术。语文是一门语言艺术的学科,它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构成语言能力的核心问题也就是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问题。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是:“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是培养学生说话、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写作的必备前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作为中学的语文教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笔者就从教二十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体会。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首先要明白什么是阅读,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阅读,读什么,怎么读?谈到阅读,往往会有种错误的认识,以为只有自由读书才叫阅读,以为只有课外书才叫阅读,其实构成阅读的材料,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教材上的作品,也可以是非教材上的内容。课外阅读只是课内阅读的延伸的补充,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补充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的不足。

因此,我们应该既注重对教材的阅读欣赏,同时也应该放开视野,去了解些中外名著,让中学生对各种文学体裁均有所涉猎,对世界各地的自然风貌及风土人情均有所了解。这样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要教给学生知识,又要教给他们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自学能力,自主发展为宗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形成了课堂阅读教学,即“初读感知,提出问题――精读领悟,解决问题――熟读转化,积淀语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掌握阅读方法,从而培养发展能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二、要明确阅读的目的性,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它是阅读者对材料进行筛选,进行加工的过程,在阅读中如果缺乏系统性指导,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们在进行阅读时,一定要注意阅读的目的性和科学的阅读方法。

1.明确阅读的目的性是阅读的前提。在阅读时,我们要寻找一个思维的突破口。这种突破口常在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两个基本角度。阅读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或从内容(含思想感情)来理解感悟作品,也可以从文学作品形式(含文学的样式、组材方式、语言特色)来理解作品,获取信息。总之阅读的目的性明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所得,不至于使阅读变成一种散漫无边的行为活动。

2.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是阅读质量的重要保证。不同作品会有不同的侧重点,记叙文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阅读法,说明文有“四要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的语言)阅读法,小说有“三要素”(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阅读法,散文有“形散神聚”阅读法。这些基本阅读方法是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掌握的,我们应该努力寻找自己喜欢的,效果最佳的阅读方法来指导自己的阅读,充分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3.重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发挥其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一是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二是树立自学的信心;三是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四是以读为本,注重感悟;五是要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

4.以读促说,是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现代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欠佳。一个方面主要表现在词汇的比较贫乏,知识积累不够;另一方面表现在语言组织缺乏严密逻辑思维,语言材料显得零乱。

通过阅读,尤其是大量的课外阅读,能够获取并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使自己的语言变得生动活泼。通过阅读,感悟作品的思路,可以有效地规范自己的逻辑思维,使语言条理清晰,发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真正感受到每一个字,每一个音节都是一个优美的音符,形成良好的语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主张以读促说,充分使每个学生“站出来”、“说开来”,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学生每天坚持适量的阅读,然后根据阅读的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可以就整篇,也可以就其中的一两句。另外,还可以根据教材的情节编写故事,自编自演,还可以结合时事展开辩论、讨论、演讲比赛,使学生在不断的运用中,磨练自己的语言,使之逐步提高。

5.以读促写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从南宋大诗人陆游的名言:“功夫在诗外。”以及《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以知道,所谓"功夫在诗外",就是要强调"躬行",到生活中广泛涉猎,开阔眼界。强调指出写诗方法、技巧之外的生活积累,对于我们的写作特别重要,而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生活的源泉。通过广泛的阅读可以开拓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学识,培养创作的灵感。只有博览群书,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目前中学生的学习任务普遍过重,沉重的考试压力使他们根本没有心思去涉猎课外知识。有些中学尽管开设阅读课,也是形同虚设。

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篇5

一、提倡质疑性阅读,培养开放性和创新性思维

质疑性阅读的目的,在于通过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人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由教师选择归纳成若干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对于学生提出的疑点,有的给予点拔即可,有的应提供思路,还有的则不仅要扶“上马”,还应“送一程”。如我在教授《孔雀东南飞》这一课时,首先让学生自学课文,然后对课文进行剧本改编,再自筹小组在课堂上演出,其中有学生就问到,难道刘兰芝和焦仲卿两人就一定非得死吗?我们可不可以把结尾改一下?我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点拨机会,于是鼓励他们进行二次创作,在课堂表演时,他们设计了刘焦二人通过向府官求助最后让焦母认错得以双宿双飞的美满结局。当表演结束,同学们都鼓掌叫好,而我适时向他们“泼冷水”:“你们觉得这个结局好还是课文中的结局更好?”很多同学认为表演得好,也有同学认为这个结局很符合大家的喜好但太大众化,总觉得跟课文相比少了点什么。我充分肯定了这些同学的质疑,让他们找出具体缺少了什么,后来得出结论,缺少一种符合当时社会环境和作者创作初衷的悲剧精神。这样一来,文章的主题意义就得到很好呈现,学生就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涵了。

质疑能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多层次多方面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得阅读新体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在设计问题或解析时应该多考虑引导学生质疑、求异,引导他们找到文本的最佳切入点,并对他们的尝试多加赞扬,坚持长期操练,造就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创新性。

二、灵巧设问创设情境,培养主动性思维

根据教学内容,巧妙设置悬念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温故可以知新,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联系点上下功夫,能让学生克服对新课“望而生畏”的心理,积极运用有关旧知去探求新知,这样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尝到自己“摘苹果”的甜头,达到调动思维主动性的效果。例如,教《雷雨(第二幕)》一文时,笔者先用一个问题创设情境:有人说,人生是个圆,你同意吗?然后通过学生的讨论自然引入《雷雨(第二幕)》这篇课文,同时结合课文中人物的命运纠结,给学生留下一个渴望探知课文内容的期待视野。而且,要了解剧中人物的命运纠结,课文选文部分显然不能让学生感到满足,于是学生主动去阅读全剧,笔者趁势提出了值得思考的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在情境和问题的“诱引”之下真正从容地“触”到教学内容的关键处、精彩处,让学生觉得“有意义”或者“一点都不难”,在新情境、新问题的吸引下迅速进入新的学习进程,激发他们产生对新课的浓厚兴趣,为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和作者思想产生共鸣铺平道路。这样学生的认知心理才会积极活跃起来,思维的主动性也容易被调动起来。

三、加强阅读训练,培养敏捷性思维

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篇6

1.自主阅读,搜集信息

语文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决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也学不好语文。

我们应从阅读的数量着手,既多读书。阅读从小的方面说可以获取知识、提高素养,从大的方面说可以改变人生、增强对国家民族的热爱。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读书,首先要利用好课本和课本的配套阅读教材读本。要利用课本进行拓展阅读,其次是扩大阅读面,“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并规定课外阅读,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与5万字,以后逐渐增加,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阅读量要有显著的增加,并扩大阅读范围,另外要从生活实际着手。“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春夏秋冬,花鸟虫冬草,江河湖海,行人车辆,都是一本书,引导学生读“天下无字之书”,让学生用稚嫩的双手触摸这世界,用清嫩的慧眼观察着世界,在社会生活这所学校里读书。

(1)课内外相联系,开放课堂,开放教材,让学生根据课内知识去搜索资料,补充课文,使课文的内涵更丰富,学生的视野更开阔,这样,语文就“只是一个例子”,学生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获得超文本的信息量,把“课本”读厚了。如学习《九寨沟》我让学生依据课文搜集有关资料,学生找到许多描写九寨沟的文章,包括旅游的介绍文字,有的把九寨沟的图片资料都打印了出来。这样的阅读、筛选,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他们惊喜地认识到知识可以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去获取,不再是光听老师耳提面命了。这样就为他们自己学会了读书,终身学习打下了基础,学会方法,养成习惯,只有当读书成为一种自主活动,学生才会去粗取精、淘沙见金。

(2)书本与生活相联系。生活是一本开放的大书,是知识的源泉。在教学中,我竭力引导学生睁开双眼,用心感受,要他们“两耳多闻窗外事,一心要读有用书”,多从生活中吸收信息充实自己,可以启发自己的想像与创造力,开阔心胸,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大到时事政治,如十六大会议、申奥活动、足球比赛,小到家庭生活、社区活动、校园生活。都是学生留心观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去体味、比较、分析、思考,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生活与大自然是学生更为广阔的课堂。有首诗写道我们走出去了/在大自然为我们准备好的路上/读小苗/读小草/读着翅膀/读着蜻蜓/读着小鸟/读着想像/读着积雪的梅枝/读着黄绿绿树间的田野/读着无饰的图画/我们走出去了/用我们的眼和脑/在读着大自然/一本又一本的新书。

2.合作探究,组合信息

未来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也是合作的社会,没有极强的全队合作、相互学习的精神,仅凭个人很难做好一件事情。所以,现在提倡合作学习,一起分享成功的经验。在教学中,我结合书本内容、引导学生选择阅读方向,合作学习,然后把搜集到的信息加以组合,即进行专题研究阅读。介绍以下几种读书方法:

(1)移位拓展。课外同步阅读既是教学的一种补充,也是向纵深阅读练习的一个过程。教师在选择课外读物给学生阅读时,应该根据所教文章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在移位中获得知识拓展。

(2)勾画摘录。中国有句古话: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时一边读,一边想,一边勾画,画出本课生字词,并注上音;画出重点词语和句子以及自己喜爱的词句;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注上符号。当然,阅读时也要对必要的词句等作适当的摘录,如丽词佳句、难词难句、文章主旨等,逐步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学生写作文往往感到语言贫乏没有素材。正所谓是:“养兵千日,必有一用”。长此以往坚持勾画摘录,写作能力一定会大有提高。

(3)勤写笔记。孩子们阅读文章,最大的毛病就是:常常只注意作品的故事情节,对作品的思想和语言只满足于一知半解。克服这个毛病的最好办法,就是读书要做笔记。做读书笔记是加深对所读文章内容的理解、记忆,锻炼同学们思维和写作能力,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的重要手段。而写读书笔记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可在上课时有意识地教给学生,他们必会掌握得很好。日积月累,必有收获。

(4)质疑探究。在强化个性体验、感受性阅读的基础上,《语文标准》把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目标,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要求“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还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教师可以适时创设一种专题阅读的情境,强化学生自我意识。阅读活动要创设一种类似专题科学探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主动阅读、探索、发现、体验,对大量的语言信息的搜集、分析、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创造力。

3.体会创新,加工信息

学会自主收集,学会组合迁移,还应该学会创新。在阅读中,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不同体会,感悟,意会,或是从中受到启迪,引起共鸣,引起思考,这是会情动心动,欲有感而发,这就是要引导学生把这些信息,思维、想法灵感加工、制造,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这就更深层次的交流。如《挚爱亲情》中学生有感于亲情的伟大,感于父母的深恩,感于祖辈厚爱,应使他们的情感更热烈,拿起手中的笔,或写或画,写出自己心中的情思,拿起手中的相机,或拍或摄,记下生活中珍贵的瞬间。用眼、用心去观察、体会;用行动去体验,去回报。比如写父母二十年前后的肖像,自己过生日时与父母的对比。然后结集成文,再来交流再来感受,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心灵感受到洗礼。

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篇7

创新教育是高中教育的核心内容。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意义深远,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只有改革教学模式,改变阅读教学中"少、慢、差、费"的现状,从教师、课堂、课外等环节不断探索语文教学的新路子、新方法,才能实现语文教学质量、效益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然而高中生学习非常紧张,多数学生把较多的课余时间用来解答数理化的疑难题目,而对于语文则觉得多花时间和少花时间没有多大分别,高考试题中的阅读总是一样的难,碰到原文的可能性更是渺茫。怎样对高中语文进行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1、启发想象,培养思维的广阔性。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i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象,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象,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2、适当的点拨,领略内涵。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日:“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象,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干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地阐释此中深情,说他奶奶死后,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想象,不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3、鼓励个性阅读,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在教《石钟山记》一文中,有学生就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驳意见。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和所附录的俞樾《春在堂笔记》,经过想象推测,这位学生认为:因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内中空穴很大,所以在崖壁上敲打,南边那座山岩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北边那座山岩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并非“所在皆是也”,李渤的说法未必错,只是说得不够全面罢了。

总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要能形成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对于每个人来说,特别是初中学生,应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同时也是初中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素质。因此,我们应当重视提高初中生的阅读能力。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教学目标明确实施师生交流式教学

(1)要制定明确的教学训练目标。阅读教学的每一堂课都要有具体目标与任务,训练目标要明确,课后阅读也要有比较具体的阅读目标。如在布置课文预习时,要让学生利用工具书查找认识并学习理解课文中生字生词;再要求学生阅读整篇文章,通过初读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自由结合学习小组共同讨论课文的结构层次,并给各小节加小标题。教给学生鉴赏诗歌、散文的方法,教给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教会学生如何去欣赏、鉴赏美文中精彩的内容,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了解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体会人物形象的艺术魅力。

(2)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不同题材的课文内容要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阅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乐于学习。当然,这就要求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分别要有比较明确的目标和要求,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想学、会学,让每个学生都在活动中得到不同程度的训练和提高。

(3)教给阅读方法,训练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的效率。教师应该适时地分类对学生进行一些有效的阅读指导。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在阅读中积累阅读技巧,针对不同题材的文章进行理解。在某种程度上,关键词语往往是理解文章抓住文章主题的突破口,是解答问题的重点。阅读既有深度,又要有广度和速度,这样才能真正提高阅读的效率。

二、教给学生多种阅读方法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与理解。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让学生能够自主阅读,直接阅读。教师在教学中应提倡多角度阅读、比较阅读、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交流关系,教师应该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更应注重学生的阅读实践和培养学生的创意,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培养语感。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习惯既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同时也是语文素养的一种体现。好习惯能造就人,学习语言的好习惯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学应注重语文习惯的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有着积极的作用。首先,要培养学生爱读书多读书的习惯。要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始,启发学生爱读书、多读书,使学生体验到读书是人生的一大乐趣。同时还要经常组织读书心得交流会、故事会、阅读比赛等活动。其次,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学会阅读时在书上勾点圈画等批注的使用方法,养成阅读后做小练笔,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最后,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使用工具书是读书、写作和寻求新知的需要,学生阅读教材、课外书更是离不开工具书。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从细微处人手,要在坚持不懈的反复练习中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要有周密的考虑和科学的安排,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的去培养和发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还要有耐心和恒心,要严格要求,持之以恒,这样才能收到实效。

四、改进教学手段进行阅读教学

利用多媒体教学时,由于教学内容与声音、图像、动画等有机融合,教学信息呈现出直观形象、鲜明生动的特点而备受学生欢迎。在初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有效利用传媒资源的独特价值。首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常常要营造氛围,让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教师应整合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媒体,以辅助语文阅读教学。尤其是在课文导入及作品赏读的过程中,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声情并茂的朗读、真实生动的视频等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沉浸在美妙的语言世界。比如,在教学《安塞腰鼓》时,自己截取了同名电视散文中安塞腰鼓表演片段,动感十足的画面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铿锵有力的诵读给学生深沉的情感震荡,这样学生更好地进入了教学情境。其次,充分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当前很多学校都配有多媒体设备,语文教师要正确看待课件的功用,要树立课件为教学服务的思想,应该在吃透教材、理解文本、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设计适合教学对象、切合教学内容的课件。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教师是学生阅读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对话关系。学生阅读的过程应该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在读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使阅读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篇9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阅读;鉴赏能力;培养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学生是阅读教学活动的主体,而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学习的引路者。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寻求一种既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就成为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值得探讨的一个话题。

一、让学生自主阅读,走近文本,感受文本

传统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总习惯让学生带着老师事先设计的问题去阅读,把自己的思考强加给学生。其实这样的做法是违背阅读的自然规律和本意的。试想:在平时的阅读中哪一个人是带着问题去读的?我们平常读书一般是喜欢就去读,读了有所感悟和思考,有所启发和教育,从而获得丰富的精神食粮。我们语文课堂上的老师也应该遵循这一规律,在开课之初,可以给学生介绍关于作品的作者或者写作背景等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的资料,但切忌在学生阅读之前就提出问题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走,这样会束缚了学生的心灵感悟,压制学生对文本的个性体验和独到见解,学生的个性也因此得不到张扬,这样的做法其实是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行为。因此,语文的阅读教学的第一阶段应该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给学生安静阅读的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质疑、自主思考,为合作探究创造条件,储备能量。

二、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课文之间的对话与交流的过程,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所以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因此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让他们去品味、获取最真实的阅读感受和体验。阅读是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综合能力的培养。阅读是需要交流的,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师生共同探究、学习和品味。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可运用各种合作的方式,营造交流的氛围,发挥集体的智慧力量。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注重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切磋学问。如在学习鲁迅小说《社戏》时,由于文章篇幅较长,内容也较丰富,学习这类文章,就可放手让学生合作学习,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领悟到文章所要表达的“三美”,即自然美、人性美和情感美。让学生充分交流、讨论,发表见解,既培养了学生提出自己见解、疑问的能力,也培养了通过合作方式共同探讨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表现。

三、开展课外活动,培养阅读能力

积极开展一些语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活动中得到更充分的发展。新的语文标准强调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那么,怎样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呢?

(一)扩大阅读量。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创办图书角、剪贴材料、故事会、朗诵会、读书笔记展览、读书报告会等,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交流。还应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把读书的感受写下来,并摘录精彩的词句。

(二)注重独立性。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教师只有提供给学生个人活动的机会,如采访、出黑板报、自编手抄报、自编童话故事书等,才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独立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独立实践能力。

(三)培养阅读兴趣。教师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语文兴趣小组,如读报小组、读书小组、评论小组、创作小组等,通过对文艺作品的阅读评论,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发表见解;通过学习创作,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和创作能力。

四、进行比较阅读,提高学生鉴赏水平

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篇10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能力;实施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作为教师,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以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意义为核心,延伸到知识、道德、审美各个方面。因此,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立足课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有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地重视字、词、句的识记,过多地重视对课文的分析和讲解,而忽视了阅读。老师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精心准备的教案,学生上了一节课竟然没读过课文。课堂活动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活动”也往往就流于形式,表面上热热闹闹,貌似讨论热烈,但因为缺少了阅读这一环节,多数学生根本没有理解和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甚至连课文的基本内容都不太了解。内容都不了解,怎么去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呢?

我曾经听过一位年轻教师的公开课《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这是著名科学家竺可桢所写的事理说明文。这位年轻的教师很用心地准备了好多关于沙漠现象的图片,在导入课文时让学生欣赏。接着又用一段提前准备的音频材料对沙漠现象进行了介绍,等讲到“鸣沙”现象时老师终于提到我们课文,请大家找找看。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却不知从哪去找。这时有些同学才反应过来,原来是讲《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这一课。同学们相互转告后,才在书中找起来,可不一会儿下课的铃声响了,一节课就这样过去了。像这样的一节连课文都没有进行阅读的课不能称之为严格意义上的语文课,从头至尾,师生没有阅读,没有阅读就没有思考,导致课结束了,学生还不知道讲那一课,很显然,这样脱离阅读的语文课是失败的,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没有任何意义。

二、少讲精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少讲精讲,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的读代替老师的讲,让学生在多读中感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课文重点部分让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去体会文章内涵,体会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深化了学生的阅读感受。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必须摒弃传统的重分析、轻体验的教学模式,少讲精讲,多让学生开口读书,在读书中品味课文的遣词造句,在读中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能使学生在多读书中培养语感。

三、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各种基本阅读方法

阅读有范读、领读、讲读、朗读、默读、略读、浏览背诵等多种形式。范读是教师给学生做示范,激发学生的摹仿兴趣,为学生进行阅读。略读就是快读。目的是通过草草通读和浏览全文的方法,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旨,对文章的内容有个总的概念和印象。具体地说,就是略去细节部分,不要花时间琢磨难句和生词,重点阅读开头段、结尾段以及每段的首句和结尾句。这些部分往往概括了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主题思想以及结论。多数情况下,每段的首句或结尾句就是该段的主题句。如果文章有题目或小标题,首先就要通过读题目或小标题思考一下,从中可以猜到本文所涉及的主要内容。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背诵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积累语言材料,提高读写能力和发展记忆力。

通过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运用阅读比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强化学生良好的范文背诵习惯,锻炼他们的记忆力,并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四、要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