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历史走廊文化设计十篇历史走廊文化设计十篇

历史走廊文化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0:06

历史走廊文化设计篇1

自上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的观点后,世界各国、各地区在谋划新世纪的发展战略时,无不极力挖掘如文化等影响自身发展的因素。的确,文化作为软实力的重要内核对一个地区的发展至为重要,“它可以创造生产力、增强内驱力”[1]。历史作为文化载体之一,在发展经济、创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07年10月,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正式提出了“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并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举措。[2]受此影响,全国各地纷纷探讨提升本地区“文化软实力”的路径问题。

近年来,廊坊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众所周知,这些成绩主要是依靠邻近京津的区位优势来获得的。每当言及廊坊的文化、历史时,人们则多持怀疑态度,认为廊坊的经济、科技等“硬实力”较强是事实,但欠缺“文化软实力”。

那么,廊坊究竟有没有自身的历史文化,能否通过开发历史文化资源提升文化软实力呢?答案是:这里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拥有许多挖掘这些资源的有利条件。而且,上述问题已引起了政府相关部门和一些学者的关注,廊坊历史文化的挖掘与开发已开始起步。

二、廊坊的历史及其历史文化资源

人们不了解廊坊悠久历史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主要是受行政区频繁变动的影响。如,而今的廊坊市区十九世纪末还只是一个小村庄,1897年京山铁路建成通车,并在此设站后才渐成集镇。新中国成立后,这里设廊坊镇。1982年3月,廊坊镇改为廊坊市,受廊坊地区辖。1989年4月,廊坊地区改称廊坊市(省辖),下辖两个区、两个县级市及六个县。此外,廊坊现辖境内的各区县行政隶属多次改变,也造成了很多人“廊坊无历史“的错觉。例如:永清县在建国初期归天津专区管辖;1958年10月并入霸州;1961年7月恢复永清县建制;1967年11月属天津地区;1973年12月属廊坊地区;1988年9月改属廊坊市。据统计,在新中国成立后短短的几十年里,现在廊坊辖区的各县分属过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3个省(直辖市)级单位,通州地区、天津地区、廊坊地区(廊坊市)、保定地区、唐山地区5个地级单位。行政隶属和行政区划的频繁变更,使廊坊还没能凝聚自己的文化特色,也未能使人们形成文化心理认同,这就造成了连廊坊人自己都不清楚自己的历史文化。

然而,这里的确是一片具有悠远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热土。据新近发现的史料证明,早在六千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约五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即曾驾临安次。廊坊地名的由来也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五代时期。那时,后晋兵部侍郎吕琦在安次故里修建了一所豪华宅第,当地人称之为“侍郎房”,后来成为地名,简称“郎房”。十九世纪末,京山铁路在附近设站,站牌写成“廊房”,后来即被作为地名而为外界所知。至今,北京的前门大街仍有廊房胡同。此外,今廊坊境内的县域,除大厂为建国后新设外,其余各县大都有千年的历史。如,今安次、文安、固安、大城等县设于汉高祖年间;三河县设于唐开元四年;香河县设于辽会同元年;霸州设于后周时期。

因此,这片古老又开化较早的区域,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如:文安县孙氏乡太子务村罕见的仰韶文化遗存;三河西小旺商周文化遗址、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及较多的战国、汉代时期古文化遗存;永清县境内保存完好的宋辽古栈道遗址等。它们不仅是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今天研究古代文化的珍贵资料。曾经生活在这片区域上的那些有历史影响的政治人物、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及学者等,则同当地民众一起创造了廊坊灿烂的地域文化。杰出人物如西晋大文学家、政治家张华,元朝开国功臣史天泽,被称为“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的宋朝宰相吕端,民国北洋政府国务总理张绍曾,长征老将军孙毅,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及京韵大鼓“白派”创始人白云鹏等,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清朝崔廷绶的书法出神入化,乾隆赞其字“其形似鬼,其神似铁,前人无有,后人难学”。[3](卷五.人物)而明王朝时期的刘六、刘七农民起义,清朝末年的廊坊大捷,及民国时期的安平事件等,显示了廊坊人民敢于反抗、勇于和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成为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这里还拥有一些举世罕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在音乐领域独树一帜的屈家营古音乐,被誉为“中国民间音乐的瑰宝”;军卢村义和团音乐填补了中国近代音乐史空白,成为世界战争史上极为罕见的文化现象;独具特色的胜芳花会和宫灯,在清末民初时就名满大江南北,而今这里的元宵灯会又入选第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总之,廊坊不仅是一片历史悠久的热土,更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三、廊坊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目前,有关单位、部门围绕挖掘、整理廊坊历史文化遗产,宣传廊坊历史等,已做了一些工作。如:市、县政协组织编写方志,并通过“廊坊历史进百校入千家活动”赠送志书给在廊院校。《廊坊日报》曾设置“廊坊志存”栏目,不定期连载志书内容近百篇,并专文呼吁“发掘历史文化名人提升廊坊地域文化”[4]。霸州市委、市政府积极整合历史文化遗产,打造胜芳古镇这一文化品牌。廊坊市政协、文物管理处等单位的一些同志,如原廊坊市政协党组副主席、副书记齐浩东、原廊坊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安育中及廊坊市文物管理处的董世荣与刘化成等,就廊坊历史文化撰文。[5][6][7]廊坊市艺术研究所编辑的《廊坊历史文化名人》开始陆续出版发行。等等。

但是,廊坊在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这表现在:

从内部看,廊坊人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仍不甚了解。尽管每一个廊坊人都为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而自豪,但据调查,大多数廊坊人所看重的是这里优越的地理位置,而忽视了其文化积淀。如果提起这里的历史,绝大多数人说的是“不知道”。2009年5月“欢乐中国行”走进廊坊,席间一些颇具地方特色的表演令许多在场的人倍感惊讶——惊讶其以前从来不知廊坊还有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

从外间反应来看,“廊坊无历史更缺少历史文化”的认识广泛存在。每提起廊坊,他人多认为这里近年发展较快,赞美之词溢于言表。但论及原因时,则多认为是因其靠近京津的地理优势,至于其自身,缺乏内涵,没有民俗文化、典故遗址等之类吸引人的东西。

也就是说,无论是对内

还是对外,我们对廊坊历史文化宣传介绍的力度还不够。而问题的终因,无疑应是廊坊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与开发工作还未合理展开。实际上,中国许多地区面临和廊坊同样的问题,即对自身的文化资源挖掘、利用不够,继因文化软实力不足而影响了后续发展,这也正是近几年来中央及各级政府大力号召提升软实力的重要原因。2010年3月,河北省政府为此制定了《河北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0—2015年)》,[8]启动了通过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进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引擎。对于廊坊而言,即应立即抓住当下这一有利时机,全面调动驻廊高校教育科研工作者及廊坊文教机关等一切力量,通过相应举措,大力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提升文化软实力,进而提高其综合竞争力。结合上述廊坊在挖掘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中所存在的问题,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举措来实现这一目标。

(一)对内广泛普及廊坊历史文化知识,增强廊坊人历史文化认同感。具体来说,有如:

1、发行《廊坊历史文化读本》。发动驻廊高校教育科研工作者及廊坊文教机关等一切力量,全力挖掘廊坊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编辑发行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廊坊历史文化读本》,按比例免费发放给廊坊居民。

2、举办“廊坊历史文化讲坛”。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形式,将廊坊的历史及各相关文化,以“文化讲坛”的形式分模块、分期地向全市范围内的民众进行宣讲。

3、在人民公园等公共娱乐场所建设历史文化墙。人民公园等公共娱乐场所是向民众宣传、介绍廊坊历史文化最好的地点之一。可根据不同领域或年代选取百名廊坊籍或曾居住廊坊的历史名人,制作浮雕并附上事迹简介,建一组或几组历史文化墙,置于其中。

4、举办“了解廊坊、爱我家乡”等系列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尤其是在各驻廊高校内开展“了解廊坊、爱我家乡”等系列活动。这样一来,不仅可以由此让每一个廊坊籍或暂住廊坊的人,对自己脚下的土地有充分的了解。而且,各高校内那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同时又可作为宣传员,将廊坊丰厚的历史文化传播到更多、更远的地方。

(二)对外加大宣传廊坊历史文化力度,提升廊坊城市形象。具体有如:

1、充分利用“5·18”等经济平台,高唱“历史文化之戏”。“5·18”是廊坊所特有的一种部级、国际性经济贸易洽谈集会。在该活动期间,可通过向来宾发放廊坊历史文化宣传册、组织观看“历史廊坊”短片等形式,让每一个走近廊坊的人更能走进这片热土。

2、组建廊坊历史名人纪念馆,开发廊坊历史文化特色旅游。如通过董海川纪念馆,将廊坊悠久的武术文化介绍给四方游客。届时,还可采用免费不免票等方式,吸引更多的游客来了解廊坊。

3、在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候车室等对外公共场合,设置有廊坊历史内容的宣传画、壁画等。火车站、汽车站等场所是外地人了解廊坊的大“窗口”,代表着廊坊的形象,它们给外人的第一印象是异常深刻而难以改变的。如果在这些场所设以具有廊坊历史内容的宣传画、壁画,如黄帝驾临安次、冯玉祥驻军廊坊、龙凤呈祥的传说等,不仅能整齐、美化这些“窗口”的环境,更能宣传这里的历史文化,提高廊坊的形象。

4、修复廊坊老火车站等影响重大的历史遗址。“廊坊老火车站的历史就是廊坊的历史”。遗址不仅是历史的凝结,连接着人们怀念历史的情感,也无言诉说着历史的流痕。对类似历史遗址的修复,不仅使每一个来廊坊的人对这里的历史有所了解,更能通过今昔对比,对今日廊坊之飞速发展及其美好之明日有更充足的信心。

历史走廊文化设计篇2

【关键词】地方历史文化文化软实力挖掘利用廊坊

一、文化软实力与廊坊

自上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的观点后,世界各国、各地区在谋划新世纪的发展战略时,无不极力挖掘如文化等影响自身发展的因素。的确,文化作为软实力的重要内核对一个地区的发展至为重要,“它可以创造生产力、增强内驱力”[1]。历史作为文化载体之一,在发展经济、创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07年10月,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正式提出了“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并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举措。[2]受此影响,全国各地纷纷探讨提升本地区“文化软实力”的路径问题。

近年来,廊坊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众所周知,这些成绩主要是依靠邻近京津的区位优势来获得的。每当言及廊坊的文化、历史时,人们则多持怀疑态度,认为廊坊的经济、科技等“硬实力”较强是事实,但欠缺“文化软实力”。

那么,廊坊究竟有没有自身的历史文化,能否通过开发历史文化资源提升文化软实力呢?答案是:这里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拥有许多挖掘这些资源的有利条件。而且,上述问题已引起了政府相关部门和一些学者的关注,廊坊历史文化的挖掘与开发已开始起步。

二、廊坊的历史及其历史文化资源

人们不了解廊坊悠久历史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主要是受行政区频繁变动的影响。如,而今的廊坊市区十九世纪末还只是一个小村庄,1897年京山铁路建成通车,并在此设站后才渐成集镇。新中国成立后,这里设廊坊镇。1982年3月,廊坊镇改为廊坊市,受廊坊地区辖。1989年4月,廊坊地区改称廊坊市(省辖),下辖两个区、两个县级市及六个县。此外,廊坊现辖境内的各区县行政隶属多次改变,也造成了很多人“廊坊无历史“的错觉。例如:永清县在建国初期归天津专区管辖;1958年10月并入霸州;1961年7月恢复永清县建制;1967年11月属天津地区;1973年12月属廊坊地区;1988年9月改属廊坊市。据统计,在新中国成立后短短的几十年里,现在廊坊辖区的各县分属过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3个省(直辖市)级单位,通州地区、天津地区、廊坊地区(廊坊市)、保定地区、唐山地区5个地级单位。行政隶属和行政区划的频繁变更,使廊坊还没能凝聚自己的文化特色,也未能使人们形成文化心理认同,这就造成了连廊坊人自己都不清楚自己的历史文化。

然而,这里的确是一片具有悠远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热土。据新近发现的史料证明,早在六千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约五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即曾驾临安次。廊坊地名的由来也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五代时期。那时,后晋兵部侍郎吕琦在安次故里修建了一所豪华宅第,当地人称之为“侍郎房”,后来成为地名,简称“郎房”。十九世纪末,京山铁路在附近设站,站牌写成“廊房”,后来即被作为地名而为外界所知。至今,北京的前门大街仍有廊房胡同。此外,今廊坊境内的县域,除大厂为建国后新设外,其余各县大都有千年的历史。如,今安次、文安、固安、大城等县设于汉高祖年间;三河县设于唐开元四年;香河县设于辽会同元年;霸州设于后周时期。

因此,这片古老又开化较早的区域,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如:文安县孙氏乡太子务村罕见的仰韶文化遗存;三河西小旺商周文化遗址、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及较多的战国、汉代时期古文化遗存;永清县境内保存完好的宋辽古栈道遗址等。它们不仅是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今天研究古代文化的珍贵资料。曾经生活在这片区域上的那些有历史影响的政治人物、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及学者等,则同当地民众一起创造了廊坊灿烂的地域文化。杰出人物如西晋大文学家、政治家张华,元朝开国功臣史天泽,被称为“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的宋朝宰相吕端,民国北洋政府国务总理张绍曾,长征老将军孙毅,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及京韵大鼓“白派”创始人白云鹏等,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清朝崔廷绶的书法出神入化,乾隆赞其字“其形似鬼,其神似铁,前人无有,后人难学”。[3](卷五.人物)而明王朝时期的刘六、刘七农民起义,清朝末年的廊坊大捷,及民国时期的安平事件等,显示了廊坊人民敢于反抗、勇于和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成为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这里还拥有一些举世罕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在音乐领域独树一帜的屈家营古音乐,被誉为“中国民间音乐的瑰宝”;军卢村义和团音乐填补了中国近代音乐史空白,成为世界战争史上极为罕见的文化现象;独具特色的胜芳花会和宫灯,在清末民初时就名满大江南北,而今这里的元宵灯会又入选第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总之,廊坊不仅是一片历史悠久的热土,更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三、廊坊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目前,有关单位、部门围绕挖掘、整理廊坊历史文化遗产,宣传廊坊历史等,已做了一些工作。如:市、县政协组织编写方志,并通过“廊坊历史进百校入千家活动”赠送志书给在廊院校。《廊坊日报》曾设置“廊坊志存”栏目,不定期连载志书内容近百篇,并专文呼吁“发掘历史文化名人提升廊坊地域文化”[4]。霸州市委、市政府积极整合历史文化遗产,打造胜芳古镇这一文化品牌。廊坊市政协、文物管理处等单位的一些同志,如原廊坊市政协党组副主席、副书记齐浩东、原廊坊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安育中及廊坊市文物管理处的董世荣与刘化成等,就廊坊历史文化撰文。[5][6][7]廊坊市艺术研究所编辑的《廊坊历史文化名人》开始陆续出版发行。等等。

但是,廊坊在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这表现在:

从内部看,廊坊人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仍不甚了解。尽管每一个廊坊人都为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而自豪,但据调查,大多数廊坊人所看重的是这里优越的地理位置,而忽视了其文化积淀。如果提起这里的历史,绝大多数人说的是“不知道”。2009年5月“欢乐中国行”走进廊坊,席间一些颇具地方特色的表演令许多在场的人倍感惊讶——惊讶其以前从来不知廊坊还有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

从外间反应来看,“廊坊无历史更缺少历史文化”的认识广泛存在。每提起廊坊,他人多认为这里近年发展较快,赞美之词溢于言表。但论及原因时,则多认为是因其靠近京津的地理优势,至于其自身,缺乏内涵,没有民俗文化、典故遗址等之类吸引人的东西。

也就是说,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我们对廊坊历史文化宣传介绍的力度还不够。而问题的终因,无疑应是廊坊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与开发工作还未合理展开。实际上,中国许多地区面临和廊坊同样的问题,即对自身的文化资源挖掘、利用不够,继因文化软实力不足而影响了后续发展,这也正是近几年来中央及各级政府大力号召提升软实力的重要原因。

2010年3月,河北省政府为此制定了《河北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0—2015年)》,[8]启动了通过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进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引擎。对于廊坊而言,即应立即抓住当下这一有利时机,全面调动驻廊高校教育科研工作者及廊坊文教机关等一切力量,通过相应举措,大力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提升文化软实力,进而提高其综合竞争力。结合上述廊坊在挖掘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中所存在的问题,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举措来实现这一目标。

(一)对内广泛普及廊坊历史文化知识,增强廊坊人历史文化认同感。具体来说,有如:

1、发行《廊坊历史文化读本》。发动驻廊高校教育科研工作者及廊坊文教机关等一切力量,全力挖掘廊坊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编辑发行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廊坊历史文化读本》,按比例免费发放给廊坊居民。

2、举办“廊坊历史文化讲坛”。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形式,将廊坊的历史及各相关文化,以“文化讲坛”的形式分模块、分期地向全市范围内的民众进行宣讲。

3、在人民公园等公共娱乐场所建设历史文化墙。人民公园等公共娱乐场所是向民众宣传、介绍廊坊历史文化最好的地点之一。可根据不同领域或年代选取百名廊坊籍或曾居住廊坊的历史名人,制作浮雕并附上事迹简介,建一组或几组历史文化墙,置于其中。

4、举办“了解廊坊、爱我家乡”等系列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尤其是在各驻廊高校内开展“了解廊坊、爱我家乡”等系列活动。这样一来,不仅可以由此让每一个廊坊籍或暂住廊坊的人,对自己脚下的土地有充分的了解。而且,各高校内那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同时又可作为宣传员,将廊坊丰厚的历史文化传播到更多、更远的地方。

(二)对外加大宣传廊坊历史文化力度,提升廊坊城市形象。具体有如:

1、充分利用“5·18”等经济平台,高唱“历史文化之戏”。“5·18”是廊坊所特有的一种部级、国际性经济贸易洽谈集会。在该活动期间,可通过向来宾发放廊坊历史文化宣传册、组织观看“历史廊坊”短片等形式,让每一个走近廊坊的人更能走进这片热土。

2、组建廊坊历史名人纪念馆,开发廊坊历史文化特色旅游。如通过董海川纪念馆,将廊坊悠久的武术文化介绍给四方游客。届时,还可采用免费不免票等方式,吸引更多的游客来了解廊坊。

3、在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候车室等对外公共场合,设置有廊坊历史内容的宣传画、壁画等。火车站、汽车站等场所是外地人了解廊坊的大“窗口”,代表着廊坊的形象,它们给外人的第一印象是异常深刻而难以改变的。如果在这些场所设以具有廊坊历史内容的宣传画、壁画,如黄帝驾临安次、冯玉祥驻军廊坊、龙凤呈祥的传说等,不仅能整齐、美化这些“窗口”的环境,更能宣传这里的历史文化,提高廊坊的形象。

4、修复廊坊老火车站等影响重大的历史遗址。“廊坊老火车站的历史就是廊坊的历史”。遗址不仅是历史的凝结,连接着人们怀念历史的情感,也无言诉说着历史的流痕。对类似历史遗址的修复,不仅使每一个来廊坊的人对这里的历史有所了解,更能通过今昔对比,对今日廊坊之飞速发展及其美好之明日有更充足的信心。

5、文化包装地方特产品。特产都多与其某一历史文化相连,隆重推介其地方特产,实际上也是将自己的地域文化推广到更多的地方。如廊坊的薛家窝头、大城驴肉等,均与清末宦官大城籍李莲英讨好慈嬉太后的典故有关。在宣传、包装这些特产的时候,如能附上这些历史故事,可让廊坊历史随这些特产一起走进千家万户。

总之,在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历史文化作为一种无形而强韧的力量,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廊坊如在借助近京津地理优势的同时,结合自身(问题)条件,充分挖掘历史资源,提升地区文化软实力,会更好地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日后的区域竞争中发挥出更加强劲的势头,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刘俊林.软实力提升城市竞争力[J].人民论坛,2006.(22):60.

[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a].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件[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2.

[3]刘廷昌,等.霸县新志[Z].1934.

[4]马佳路.发掘历史文化名人提升廊坊地域文化[n].廊坊日报(晨刊),2008-10-28(C1).

[5]齐浩东.对廊坊历史文化的思考[eB/oL].(2009-2-19)./article_Show.asp?articleiD=318;廊坊历史文化概要[eB/oL].(2009-2-19)./article_Show.asp?articleiD=327.

[6]安育中.“京畿文化”与“同城战略”[J].廊坊社会科学,2009,(3):4-7.

历史走廊文化设计篇3

从中山路向南上大经街,走上五六百米,几栋青砖灰瓦的建筑就会映入眼帘。裹挟于周围现代化的高楼大厦间,青砖灰瓦渗透出的则是浓浓的厚重历史韵味。

这里便是被整饬为“历史文化长廊”的石家庄老民生路所在了。

说到石家庄的民生路,很多年轻人可能比较陌生。但是对于老石家庄人来说,这条有着百年历史的古街承载着他们太多美好的记忆。

民生路原名民生街,是石家庄最早的老街道之一,民生路形成于1915年,取名公兴存街,1928年改名延闽街,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与鑫华街合并,称共存街,1946年更名为民生街。与其前后兴起的还有毗邻的电报局街。电报局街形成于1920年,原本没有名字,直到1926年兴建了电报局才因此得名。这一带是随着京汉、正太、石德铁路的修通交汇而发展繁荣起来的。尤其正太铁路建成通车后,井陉煤和阳泉煤运进石家庄,在车站东南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煤炭市场――这也是煤市街名字的由来,以后又在其北开设了电报局,各类商铺聚集于此,繁华程度相当于今天的中山路。这里和火车站西北的大桥街一带,共同构成石家庄城市的雏形。

民生路是石家庄由村变市后逐步成为市内早期最主要的汇聚商业和文化的经济中心。直到上世纪60年代末民生路仍是石家庄最繁华的商业、文化街区。

2010年7月29日晚,民生路历史文化长廊正式开街,向市民免费开放。

步入民生路历史文化长廊,在别具民国风格的拱形门前,是一块用紫铜版雕刻的1923年石家庄全图。俯视该图,民生路处于其显著位置。走过第一道拱门,踩着石路,仿佛时光倒流,来到民国初期的石家庄,眼前是四个拱门围合而成的小院落,一棵百年石榴树和一棵百年皂荚树坐落于此。据说,这都是拆迁过程中保留下来,特意迁移至此的。尽管树已经不再茂盛,却向人们传递着岁月的沧桑,时光的变迁。

再往前走,就是由煤市路小角楼、米家楼、常家院、万字会楼和民生客栈五栋历史建筑构成的三个院落。虽都是青砖灰瓦的民国风格建筑,却又有各自的风格。煤市路小角楼同其他方正的建筑不同,从外观看形状似平行四边形,而其西北角则依地势而起,两墙相接处形成锐角连接;而米家楼,宽大的拱券门洞正居中间,两侧是制作精细的圆拱窗,显得格外大气;常家院高高的门洞,狭长的迥廊,就连门框、连廊挑檐都装饰有精美的木雕,足见其家族曾经的显贵。同时,为了体现其与现代的融合,这些建筑的窗户都换成了玻璃窗。几栋建筑间还增加了小桥流水,更添一种清雅的韵味。

据介绍,为了达到“拾取历史记忆”的效果,文化长廊设计采取了“点面结合,尊重原貌修旧如旧”的原则,各建筑力求达到“原汁原味”。这些建筑大部分采用的是本区域内旧房屋建筑拆除的原材料,同时在细节上保留了最具北方建筑风格的拱券式造型;在建筑材料方面尽力做到使用原有的材料,在旧房拆除意保留了近60万块旧青砖,并将旧青砖经过“五扒皮”工艺处理,既保留了历史的原有风貌,又使得建筑更细腻、更具美感。

民生路历史文化长廊项目总投资约2.5亿元,东起大经街,西到胜利大街,全长370余米,占地近30000余平方米。文化长廊内一共设计保留了16座具有民国建筑风格的建筑,目前市民能看到的是东段保留的建筑,其他的历史建筑将在西段呈现。

在文化长廊东段开放的同时,这里也将进行为期两个月的主题为“昨天・今天・明天”的历史文化展览。五座历史建筑分别向市民展示历史记忆、工艺之家、儒雅之风、旧城巨变、民国情调。

五座各具风情的院落

米家楼里“藏着”石门历史

上世纪30年代,米家楼由一名山西籍姓米的煤老板所建,故此得名。整体建筑与布局均衡对称,显示出建房主人祈求生意兴隆、富贵平稳的心理追求。米家楼迁建民生路后,它成了历史文化长廊的首站。如今,米家楼内挂满了照片。正太路石家庄火车站、日军占领石门后横行街头、攻克大石桥……一幅幅黑白照片讲述了石家庄的历史。

小角楼里云集河北民问工艺

在米家楼的北侧是煤市路小角楼,这座依地势而建的砖混小楼,属民国晚期建筑。房屋平面的四角中,两个直角,另外受地势影响一个呈钝角一个是锐角。这在民国时期建筑群中较为罕见。如今,在民生路上“重生”的小角楼,依然是米家楼的近邻。这座小楼的主题被定位“工艺之家”,唐山皮影、蔚县剪纸、衡水鼻烟壶和藁城宫灯等河北特色工芝品齐聚一堂。

常家院再现四合院风情

在米家楼的西侧是著名的常家院。它是民生路上的“旧客”,曾在日军侵华期间被时任石门市长的日本人山口据为己有,被称为“山口公馆”。这次迁建中,它来到了民生路的南侧。高高的大红院门,红方格子的窗棂,苍翠的竹子依墙栽种,院中央则布满了青草、石头,诸多元素再现了民国初年中国北方的典型四合院风情。此外,常家院门口还摆上一辆老式黄包车,供游人合影留念。

万字会楼述说“旧城巨变”

走出常家院,穿过一座小石桥,迎面便是万字会楼。它是这次重生的5大历史建筑中年龄最长者,据说为清末时期一位爱新觉罗氏贵族所建。中式的雕花门窗、砖雕与西式的庭院护栏设计自然融合,凸显了精致与华贵。据传闻,该楼体在高空俯视时,呈现出一个繁体的“万”字,故此得名。如今,万字会楼内部依照旧时风貌装潢,大经街原址旧貌以及改造建设后的街景照片,“讲述”着石市的进步和发展。

历史走廊文化设计篇4

而在不久的将来,就在渝中区大溪沟的滨江带,也将会有一个和“巴黎左岸”、“伦敦南岸”相类似的滨水长廊进入我们的生活中。2013年,一场由渝中区政府主办的创意滨江启动暨国际创意经济发展论坛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创意滨江走廊”项目第一次被外界知晓。随之配套的还有华一路以及胜利路的系统景观改造工程,这是渝中区抗战文化长廊以及都市旅行文化风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是怎样一个项目?它将为重庆的滨水生活带来怎样的改变?它对大溪沟的未来有着怎样重要的意义?本刊记者独家为你揭秘。

重庆第一代滨江路的尴尬

站在大溪沟任何一个地点,都能看到嘉陵江缓缓流过。江水之畔,便是重庆第一代滨江路――嘉滨路的身影。不过,身为第一代滨江路,嘉滨路却没能像南滨路、北滨路那样在重庆人的心目中占据过重要地位,这样的境遇使得嘉滨路陷入了很长时间的尴尬。

中国社科院的艾骏,研究过国内众多的滨江大道,他给本刊记者直接点出了嘉滨路陷入尴尬的原因:“就是一条过道。”在艾骏眼中,这其实是重庆最可惜的一个地方。“重庆的江岸线是这座城市弥足珍贵的独特资源,只是作为交通过道使用,完全是浪费。”

事实上,嘉滨路也并非没有得到开发,只是经历了第一轮的开发后,收到的批评声音更加响亮。“多年来,从嘉陵江大桥桥头到朝千隧道,嘉滨路沿线商业业态以低端的停车场、洗车场、加油站、洗脚城、五金部件、物流配送、防盗门窗安装为主,在寸土寸金的渝中半岛上,无疑是严重的资源浪费。”渝中区经信委的相关人士表示,嘉滨路业态调整和产能升级已刻不容缓。

当然,还不能忽略这条滨江路上也有亮点项目的开发和打造,那就是洪崖洞。作为重庆的地标景点之一,鳞次栉比的吊脚楼外观造型也曾经让嘉滨路风光过。“洪崖洞的确为嘉滨路提升了一定的人气度,但我们静下心想一下,去洪崖洞游玩的人,又有多少人踏足过嘉滨路,他们顶多是俯瞰一下,然后继续在洪崖洞里面游玩。说到底,嘉滨路上缺乏让他们去转一转,玩一玩的载体。”中国社科院的艾骏这样给记者讲述到。

的确,环视重庆开发得较好的南滨路、北滨路,它们都有值得大众去游玩的资本,而在嘉滨路上,除了通车,似乎很难再找出一个吸引人眼球的亮点。

打造新地标和滨江经济带的新亮点

嘉滨路的尴尬其实也影射出大溪沟的尴尬。大溪沟拥有嘉滨路最长的一段滨江带,但留不住人的嘉滨路,自然也让大溪沟的人气始终积聚不起来。

“我们打造创意滨江走廊,就是打造重庆渝中城市发展的新地标和滨江经济带的新亮点,最终目标是要打造成一条以建筑设计、工业设计、广告传媒为核心,以综合设计业态为支撑,以创意休闲业态和配套服务业态为补充,以嘉滨路滨江带为载体,集创意设计、文化休闲、高端办公、业态繁荣、环境幽雅于一体的滨江经济走廊。”渝中区大溪沟街道办事处主任杨峰说。

本刊记者在大溪沟街道办事处见到了“创意滨江走廊”项目的规划蓝图。它东起大溪沟渔湾码头、西至嘉陵江大桥,全长约2公里,商业面积超过12万平方米。它将成为重庆最大的创意产业园――大溪沟设计创意产业园的有机补充和重要延伸。

提及“创意滨江走廊”项目,就不得不提到大溪沟设计创意产业园。这是重庆市政府惟一以区命名的园区,2009年11月,园区被市创意办授予了全市唯一以区域命名的“重庆市创意产业基地”称号。“目前园区内聚集了重庆市设计院、中冶赛迪、中科普等1462家企业,其中创意类企业达到456家,园区年产值已达130亿元,增速超过20%,创意产业集聚效应正逐渐显现。”杨峰介绍说。

在大溪沟设计创意产业园区中,有两家国内百强设计院值得一提――重庆市设计院和中冶赛迪。重庆设计院位于人和街31号,是一座灰色外墙显得有几分含蓄的院子。建院60多年来,重庆市设计院共勘察设计完成了遍布国内20多个省市的重点项目6000余项,其中不乏如重庆大都会广场、重庆市科技馆、重庆都市广场、重庆江北国际机场等地标性建筑。

而谈起中冶赛迪时,杨峰脸上更是流露出自豪的神色。“当年中冶赛迪在落户选址时,一直在重庆和成都两地犹豫不决,最终因为大溪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建筑民居,才让中冶赛迪得以落户重庆。杨峰说,“现在的中冶赛迪具有承担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的总体设计能力,承担着宝钢、鞍钢、武钢、攀钢、本钢、太钢等大型钢铁企业以及巴西、日本、印度、西班牙、美国等国外钢厂的多项项目的设计以及总承包工作。”

当然,大溪沟作为“重庆创意产业基地”,并不是只拥有重庆市设计院与中冶赛迪两家设计院,中科普传媒、重庆钢铁设计院研究总院、盛世远景、电脑报也在其中,更有创意大厦、星都大厦、科协大厦、良源大厦等创意基地的载体。扎堆涌进的创意办公企业,彰显出了大溪沟创意产业园的发展活力。同时,凭借着‘一线五桥’的立体交通脉络建设,以及渝中区政府让创意园在市场准入、财政支持、税费优惠等方面实现突破的决心,让大溪沟创意产业园成为了重庆创意办公的全新聚焦。从另一个角度来观望“创意滨江走廊”项目,它所依托的大溪沟设计创意产业园,恰恰也为日后开发的多样性、丰富性提供了最厚实的土壤。

本刊记者了解到,“创意滨江走廊”项目将在大溪沟及周边一园三区功能布局上的延伸和升级。一园是指大溪沟设计创意产业园,三区分别是建筑设计区、工程设计区和传媒设计区。

建筑设计区以重庆市设计院为核心,目前已云集市设计院、重大、川美、交大等院校的设计人才资源和工作室团队。工程设计区以已进驻的中冶赛迪、中铁集团为龙头企业,带动入驻不少设计企业和事务所。传媒设计区则以中科普等文化创意传媒单位为主,主要负责广告传媒、影视动画、动漫视频等创意设计。

新加坡CDL集团黄花园“新加坡城”项目无疑是片区内最引人注目的项目。作为新加坡标杆企业,也是新加坡最大的土地业主之一,CDL集团拥有超过400万平方英尺的办公、工业、零售及住宅空间及超过40个商业发展项目,包括在欧美、日韩、泰国、俄罗斯的商业项目,以及中国天津城市大厦等重量级项目。

“新加坡城”是CDL集团继“鹅岭峰”之后在重庆打造的另一个重点项目。项目定位于“重庆首席生态创意SoHo园”,借助“创意滨江走廊”的创意产业优势,以重庆创意产业人才聚集地为目标,打造一个集绿色生态SoHo办公、创意LoFt街区商业、酒店式公寓、酒店于一体的都市地标综合体。

同时,目前临江楼宇诸如洗车场、物流配送站点、汽车零配件销售和防盗门窗安装等低端业态将被洗牌调整出去,从而让园区楼宇经济含金量更高。渝中区经信委参与此项目规划的工作人员表示:“黄花园轻轨站至加油站背后的露天停车场地块,已被新加坡丰隆集团拿下。未来,在这60余亩的地段上还将新建一座五星级滨江酒店。”

按照规划,渔湾码头至嘉陵江大桥的这段嘉滨路,只是“创意滨江走廊”项目的初期规划,远期还会东西分别延伸至洪崖洞景区和化龙桥重庆天地。

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创意产业集群

“今后在这里,既要创造创意设计产业的经济价值,又要适宜人居和休闲,让人们工作之余,还能依托这里的配套服务设施泡吧聊天、观江景。”本刊记者在大溪沟街道办事处也听到关于项目的定位介绍。“建创意滨江走廊,绝不是只把嘉滨路打造成一个简单的创意产业集群,而是要力图营造出创意休闲和文化气息浓厚的环境氛围。”杨峰介绍。

漫步在如今的嘉滨路上,已经可以瞧见“创意滨江走廊”项目的开发和建设雏形。远见中心和名流公馆已经进入招商期,这两栋综合类大型商务楼宇,不仅具备5a级写字楼的标准,还都配有高端、精致、私密、有情调的休闲会馆和餐厅,是白领和商务人士休闲、娱乐、会客、就餐的好去处。周边临江楼宇门市完成业态调整后,也逐渐引入了创意餐厅、休闲茶楼咖啡吧、慢摇酒吧和水吧,供园区工作人员和周边居民就餐和休闲娱乐。值得一提的是,创意滨江走廊还将设置专门的设计师沙龙和创意书馆、书吧,以便创意设计类人才有一个充电学习和交流互补的去处。

此外,随着无线网络在渝中全域逐渐覆盖,大溪沟创意产业园区及“创意滨江走廊”沿线,将是智能渝中的代表。依托现有嘉滨路沿岸的山城步道,渝中区将打造智慧小径和创意天街,串联创意产业园区。今后无论走在人和街、曾家岩的任何一条背街小巷,人们都能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完成网络操作。

“创意滨江走廊”还是一条展示渝中山水风貌、人文情怀的风情带,将在滨江亲水景观带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美化,并赋予文化内涵。目前,嘉滨路已对江岸消落带进行逐步景观美化,并且见缝插绿,对高架桥桥墩、挡墙边坡、排污箱涵、下水通道等植树种草。以后还将利用艺术手法对滨江台地、码头绿地进行改造,修建风格各异的滨江广场公园、城市景观阳台、休闲步道,设置健身器材,使其成为亲水生态景观带,让市民茶余饭后能来此休闲。

此外,“创意滨江走廊”还将依托渝中半岛的母城文化、码头文化、抗战文化、移民文化,专门设置一些文化走廊和特色书馆,把城市典故、民间传说、历史建筑及遗址等文化资源利用起来,向世人宣传重庆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承。

这样的开发理念和思路也得到了中国社科院艾骏的赞赏。“滨江路的功能开发,大体应该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堤防+交通”开发;第二阶段是“堤防+交通+商业”的综合性滨江开发。而第三个阶段应该加入“文化符号”――只有达到这个阶段,一条滨江路才可以称得上完美。”

抗战遗址文化长廊的前世今生和未来

和大溪沟密不可分的还有浓郁的陪都文化和珍贵的抗战遗址。渝中区文管局的工作人员给本刊记者讲解的时候,特别提到了大溪沟张家花园胜利路187号。这是一座青砖蓝瓦,三楼一底的砖木结构建筑,既呈现了中式楼宇的古朴,又有着西洋公馆的气派,是一栋中西文化交融的经典建筑。最具特色的是建筑内半圆形的书房,凸出于西立面,顶部是一个半圆形的大露台,充分展示了陪都时期折衷主义建筑的特色。

这栋中西结合的建筑就是大名鼎鼎的陈诚公馆。抗战时期,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作为陈诚的官邸,这间公馆成了军政要员、文化名人、演艺明星、商界巨子、社会进步人士以及外国使者的重要社交场所。半个多世纪以来,可谓见证了重庆陪都历史的变迁。而旁边的胜利路也因为这种深厚的人文氛围,曾经一度吸引了不少领事馆以及世界500强企业高管入住。

尴尬的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陈诚公馆周边的胜利路、华一路路段都是一片杂乱。沿线占道经营的小摊贩众多,街道两旁大多店面杂乱,还有不少乱搭乱建的,周围绿化也十分破败,城市设施老旧,临时工地遍布,老式的垃圾站等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活。于是,在2009年,胜利路、华一路的景观整治被提上了日程。

在渝中区和重庆市政府的规划中,陈诚公馆和周边的胜利路、华一路区域是“抗战遗址文化长廊”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重庆文化渊源、城市文脉、历史印记和旅游资源开发的重任。方案明确的指出了该路段的整治理念――通过系统性、立体化的整治工程,使得华一路以及胜利路回复1930年代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风貌。通过城市色彩、街道设施、店招牌等的统一修复,再现清新素雅的城市风貌,形成重庆渝中区内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条道路的整治并不单单是取缔违章建筑、针对绿化以及沿线包装的基础整改。至始至终都是以打造“抗战遗址文化长廊”为总体框架,对于现有的建筑采用艺术化包装手法,重新规划,整体设计,以达到符合文化长廊的要求。

“一开始关于建筑的外观整改有三套方案。”大溪沟街道工作人员对本刊记者说,“一种是大城市普遍的现代主义风格,凸显重庆作为现代化大都市的一面;另一种是新古典主义风格,这是比较流行的商业街区设计手法;最后是民国时期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

历史走廊文化设计篇5

张骞是将河西走廊传播于天下的第一人,这个后来封侯拜相的书生胸怀天下,他的目光超越了时代的局限,没有仅仅停留在关中平原和八百里秦川,而是越过了祁连山和天山,走向更远的地方。他身体力行,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重重困难,历经千难万险,两次穿越河西走廊,翔实地记录了河西的山川风貌、民俗风情、军事分布、山关险隘,这些都为解决河西问题打下了基础。张骞把河西走廊推上了汉王朝的战略前沿,没有他的凿空西域,河西这块土地还要在沉睡中等待机会。

汉武帝以他超常的战略眼光奠定了河西的地位,于是,在这条南有祁连山、阿尔金山,北有龙首山、合黎山的天然走廊中,上演了一幕幕金戈铁马的武行大戏。汉武帝不拘一格地选拔了一位青年将领――弱冠之年的霍去病,一个翩翩少年以他的聪慧和胆识在这里建功立业。他跃马扬鞭,横扫王庭,孤军深入,直捣匈奴老巢,最终封狼居胥,建立不世之功。河西的局面顿时别开生面,河西走廊为这个少年英雄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他的天分和才智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现,河西也因为这个少年英雄衍生出许多传奇。就在他大展宏图的时候,却天妒英才,英年早逝。汉武帝依据祁连山的形状,专门从河西运去石头为霍去病修建陵墓,这是一个帝王对军事将领的最高礼遇和赏识。英明的汉武帝在他的军队占领河西后就及时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河西四郡。用今天的目光回望过去,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伟大,河西四郡的设立无疑像一把匕首扎进了匈奴人的胸膛,确保了大汉天下的安定,同时分开了祁连山南部游牧民族和北部游牧民族的联合,解除了大汉的后顾之忧。河西稳则天下稳,河西走廊像一只楔子牢牢地钉在了西部,它是汉王朝伸向西域的一条有力的臂膀,这只张开的臂膀牢固地控制着西部边疆,这种一劳永逸的策略被后世沿用了1000多年。

汉武帝用强硬的武力手段解决了匈奴问题,同时也结束了汉朝长期被动的和亲政策。战事结束后,大汉兴盛的曙光来临了,人们可以安心发展生产,开始男耕女织的安定生活。南方的丝绸特产也有了输往域外的机会,丝绸贸易渐渐兴隆,华丽的丝绸汇集到洛阳,又从那里出发,到长安,进甘肃,沿河西走廊到大宛。用丝绸铺就的金光大道正式开通,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成为丝绸之路上最为重要的一段,同时迎来了它的繁荣时期。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方式在这里安家落户,西方的文明在这里发扬光大,东进西出的商旅牵引着成群的驼队穿梭在河西走廊。夕阳西下,美丽的河西笑迎八方来宾,河西走廊和大汉朝的经济一样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干旱少雨的河西走廊得益于祁连山的庇护,才使这里生气勃勃。长期控制河西的匈奴逐水草而居,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相互依存。霍去病把匈奴赶出河西后,大片肥沃的土地等待耕耘,汉王朝便采取了移民政策,大批中土移民来到河西走廊,河西的人口急剧增加。人口的增加为巩固河西的稳定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同时,大量移民也成了稳固国防的生力军。移民在这里屯田戍边,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同文化在这里汇流,久而久之,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河西文化。河西走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就了世外桃源,汉朝以后的战争很少波及到这里,所以,河西走廊的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生产技术在全国遥遥领先,河西成了富饶之地,河西人民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丝绸之路也日渐繁荣起来,河西走廊作为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不论是南、中、北三路中的哪条路,张掖都是交汇点,河西走廊的战略地位很快得以凸显。

丝绸之路是商业之路,也是文化之路。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文化的发展,人们精神层面的追求开始显现,西方的佛教文化深深吸引着中原人士的目光,西天取经才能付诸行动,丝绸之路的开通为这种宗教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于是一批批的僧侣沿着丝绸之路经过河西走廊到印度,学习佛教知识,朱士行、法显、唐玄奘都是从这里走向了佛教的圣坛,丝绸之路无形中又成了佛教之路。中原人士在通向佛国的路上艰苦跋涉,西方的大德高僧也在前往中土的路上辛勤奔波。站在祁连山顶往下看,两股相向而行的队伍,或许在敦煌的某个寺庙相遇,或许在酒泉的泉湖边谈经说道,或许在张掖的大街上踯躅而过,或许在武威的城门流经卷。河西走廊以空前开放的姿态接纳和吸收着来自不同方向的文化,并率先接受着佛文化的熏陶。

佛教文化从西而来,敦煌是河西走廊最早迎接佛光的地方,鸣沙山的沙粒闪着金光。虔诚的佛教徒秉承佛的意愿在三危山下开凿佛龛,供奉佛像,一时丁丁当当的凿凿之声不绝于耳,年复一年,这个过程经历了几百年,河西人用耐心和虔诚凿出了一个佛的大千世界,成就了一个奇迹,令后人的目光闪现出惊异。随后,河西的其他城市也大兴土木,修建寺院、开凿石龛供奉佛祖,安西榆林石窟,张掖马蹄寺、大佛寺,武威的天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都是佛教文化在河西兴盛的印记。至今,河西还不时发现新的佛教文化遗存,神秘的河西到底有多少未解的谜团等待破解,也还是个未知数。

历史走廊文化设计篇6

关键词:廊坊市;文化产业;城市化发展

据统计分析,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城市化与第三产业之间的合理比率一般为1.45-2.5、0.8-1.5,就廊坊而言,这两项比率分别为0.39和0.54,均低于两者正常比值范围的下限。这一方面说明廊坊城市化水平明显滞后于工业化水平;另一方面也表明,严重滞后的城市化发展水平使廊坊的第三产业很难在地方经济发展中起到支柱性作用

发展文化产业是增加城市就业渠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产业。目前困扰我市经济发展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即就业问题,要解决就业,最重要的就是鼓励投资,发展第三产业,而第三产业发展的关键是文化产业,它能增加现代经济中的文化含量和文化附加值,能够引起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拉动产业结构调整与重组,增加就业岗位,稳定社会。因此,选择文化产业作为廊坊城市化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是最具生命力、最切合实际的。

首先,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文化正在走出以往狭隘的领域,与市场经济和现代生产力相结合,形成极具竞争力的产业模式。文化产业通过满足人们的文化消费,能够创造极为可观的经济价值,起到增加就业、刺激消费、涵养税源等重要作用。据统计,美国文化产业产值在GDp中占18%至25%,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到第四位;英国的文化产业产值仅次于汽车工业。日本文化产业1998年总产值达78万亿人民币,占日本GDp的22%;我国1998年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增加值仅83.7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26%,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0.8%。到2005年,我国文化消费能力已达到5500亿元。由此可见,选择文化产业作为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有其完备的理论可行性和充分的现实可能性,廊坊不应放弃这一机会。

其次,文化产业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经历了传统的工业化发展带来的经济高速增长期后,随着地球变暖、臭氧洞扩大、“赤潮”泛滥等全球性危机不断显现,城市发展定位问题逐步成为国际高级别论坛上的中心话题。文化产业正是人们对现代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一系列恶果否定之后,对传统工业结构重新调整而确定的新型产业,是符合科学发展观、引导循环经济的先导产业。历史经验证明,当人们为摆脱贫困、全力谋求发展的时候,往往容易忽视人类的精神家园,忽视环境保护和文化建设,而一旦物质生活富裕之后,环顾四周,那种隐藏在繁华之后的遗憾与孤独不可言喻。

再次,廊坊文化产业已有了相当的基础,并显示出清晰的发展脉络和较强的生命力。1999年以前,廊坊市的文化产业除印刷装订一枝独秀外,其它诸如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广播电视、信息广告等行业一直发展均衡。2000年后伴随着新世纪步行街、香河第一城、文明中华城、东方大学城、会展中心、文化艺术中心等大型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廊坊市具备了实现文化产业跨跃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廊坊下一步亟需做的就是引进和培养优秀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对这些项目进行全方位的包装、运作,使之尽快发挥效能。在这方面,“第五大街”的时尚文化和廊坊开发区的会展经济开了个好头。

综合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文化产业发展,首先依赖于政府的积极倡导与组织;其次是完善的市场运作机制;最后,就是要以最快的速度,将最新的技术导入文化产业,提升文化的科技含量。对于廊坊这个文化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城市来说,以上三条几乎是同等重要不可偏废。

城市文化产业定位可以说与该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历史地位、区域条件、文化基础、城市设施、辐射能力等直接关联。笔者认为廊坊市应定位于“现代文化名城”这个大目标。这就对廊坊市的文化建设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同时也是对文化产业发展作出了相应的最基本的定位,这个最基本的定位就是:构建与“现代文化名城”相匹配的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其他产业发展的一般属性,又具有特珠性,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比,受社会、政治、经济等制约更大。因此,廊坊市在制定与“现代文化名城”相匹配和文化产业蓝图时,应注意几个问题。

1.充分发挥地理优势,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廊坊地处京津之间,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整合区域旅游资源,一是创新手法,突出文化旅游,使美轮美奂的生态设施、小桥流水的田园风光、返璞归真的乡土气息和曲径通幽的森林环境,与清新隽永的人文情怀、和谐高效的城市理念、以人为本的价值诉求有机结合,让廊坊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廊坊;二是搭建平台,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契机。一方面利用万亩森林优势,结合丰富的生态资源和温泉资源,面向中高端开发休闲度假和商务会议市场,开发森林养生温泉和高尔夫球场等度假旅游精品,并配套建设田园特色的住宿设施、绿色餐饮、生态采摘等休闲娱乐项目;另一方面,扩大影视基地规模,借助全球影视的强劲态势,抓住机遇,加快搭建各类“延伸服务”的桥梁,并在这种服务和合作中,潜移默化地扩大廊坊的影响。三是科学统筹,和谐发展。既要求远,更不能舍近,短期计划与长期规划一个都不能少;既要顾“点”,又不能丢“面”,避免行业之间的恶性竞争。

2.依托历史文化,打造文化产业精品。廊坊具有辉煌的历史,涌现过许多杰出人物。打造廊坊文化产业精品,一是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中挖掘所蕴含的精神实质,并使之与和谐廊坊、效率廊坊、文明廊坊的城市理念相契合,政府则要从价值导向、社会效益、品牌文化、形象宣传等多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二是努力提高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注重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鼓励文艺精品的创作,着重进行廊坊历史文化名人的研究,并适时召开国际学术讨论会;三是通过深度挖掘历史记载、民间故事,挖掘其市场潜力和商业价值,策划包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系列戏曲、舞台剧、影视剧、动画片,辅之以漫画图书、音像制品、纪念礼品等产品的立体开发,推出系列文化产品,形成专有文化品牌。

历史走廊文化设计篇7

据《史记》记载:西汉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张骞在出使大夏时见到了从身毒国(古印度)转运出去的蜀布、邛竹杖。有关专家考证,这条通道起始于成都,“其主干道分东西二路,西路(即古旄牛道)从成都出发,经雅安、西昌,渡金沙江入滇,经大姚到大理;东路亦从成都出发,沿岷江而下,经乐山、宜宾,沿秦修五尺道南行,入滇后经昭通、曲靖、昆明、楚雄到达大理,东西二线在大理汇合后,经保山、腾冲到达缅甸,再西行至印度”。

联系我国北方的对外通道被称为“丝绸之路”,许多学者将其称之为“南方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南方陆上丝绸之路”。

与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相比较,对南方丝绸之路的研究无疑重视不够,这与南方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极不相符。

事实上,南方丝绸之路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历史特征,有着进一步深入挖掘的重大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教授也说:“几条丝绸之路里面,最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是西南丝绸之路。”

对云南的影响

南方丝绸之路的称呼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出现,但这条商道的开通时间却很悠久。

从《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来看,早在西汉元狩元年(公元前122)之前已经开通。熊永忠甚至认为“早在战国时代,就有印度、缅甸等地的商人,通过‘丝绸南路’把贝带进云南”。这无疑比汉代开通的北方陆上丝绸之路和唐代开通的海上丝绸之路更早。

人们在看待云南历史发展时,总是将云南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系统,甚至将云南视为封闭的代名词。但是,从丝绸之路来看,应该说,云南历史发展很早就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有着很强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究竟达到何等高度?可以说,云南很早就与东南亚、南亚形成了一个货币流通圈和市场圈。最能说明这一问题的就是贝币的流通。

据中国文献记载,唐朝僧人玄奘在7世纪中期到印度时已经看到贝币在当地作为货币使用。这与《新唐书》记载中天竺(中印度)“以贝齿为货”相吻合。宋代赵汝括的《诸番志》、元代汪大渊的《岛夷志略》、明代巩珍的《西洋番国志》皆记载了南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流通贝币的情形。

西方旅行家和学者的记述也说明了这点。14世纪摩洛哥著名旅行家伊本・白图泰(ibnBattuta)在马尔代夫(Diva)看到了马尔代夫与孟加拉之间的海贝贸易。而我们所熟悉的马可波罗(marcopolo)也提到孟加拉和暹罗(Lochac)有贝币流通。德国汉学家HansUlrichVogel(傅汉思)也发现作为内陆国家的老挝,17世纪时以海贝为钱币。

无独有偶,云南历史上,长期也用海贝作货币流通。云南所使用的贝币,主要来自南亚东南亚地区。《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哈刺章州(云南大理)使用贝币时说:“彼等亦用前述之海贝,然非本地所出,而来自印度。”这已为诸多文献记载和近代考古发现所证明。

显然,历史上,云南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不仅是一个货币圈,还是同一个贸易圈。从这个意义上讲,南方丝绸之路使云南很早就成为一个开放的体系。开放是云南历史发展的重要特征,并且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今天的云南理应在国家向西开放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

贝币之路

从历史上南方丝绸之路流通的丝绸来看,其规模、影响根本无法与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上流通的丝绸相提并论。而与丝绸的流通形成鲜明对比,东南亚、南亚的海贝却很早就沿着这条通道大量流入云南。这些大批流入的海贝,从春秋战国起,直至明清之际云南“废贝行钱”,一直作为云南主要的法定货币,流通使用两千余年,可谓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甚大。

云南省博物馆的王大道先生曾根据云南考古发现的海贝,绘制了一幅云南出土货币分布图。该图显示,贝币的分布,除少量分布在滇南的景洪、墨江、绿春等县市外,大多沿滇西向东,沿腾冲―大理―楚雄―禄丰―晋宁―昆明―曲靖―大关一线呈轴状分布。而这些海贝,经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研究院所鉴定,“其产地是印度太平洋暖水区域,包括印度、菲律宾以及我国台湾、海南岛、西沙群岛等南海诸岛附近”。其中,多数来自印度洋的马尔代夫群岛。这不就是一条“贝币之路”吗?

毫无疑问,云南自战国至清初两千年的贝币流通史,事实上也是云南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和地区间两千年的贸易史。贝币无疑是南方丝绸之路上最具代表性、最有特色、最有影响力的商品。这条“贝币之路”,既见证了南方丝绸之路的历史,促进了其繁荣,更重要的是,它早在两千年前就将云南的历史发展与南亚、东南亚的历史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贝币之路”无疑是南方丝绸之路最重要的历史特征,也是这一区域独有的特色。

大走廊建设构思

当前,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体系建设,迫切需要重振南方丝绸之路的历史辉煌。为此,我们特建议国家依托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建设一条纵贯西安―成都―昆明直至东南亚、南亚的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大走廊,将其建设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大走廊,西部开发的大走廊,民族团结的大走廊,从而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机连接起来,将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有机对接起来,构筑起内外联通、海陆并进的全方位开放体系。

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大走廊建设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南方丝绸之路最早见于《史记》的记载。这条通道北起四川成都,经云南腹地,通往东南亚、南亚国家和地区。据考证,这条通道至迟开通于公元前四世纪,远早于我国西北陆上丝绸之路和东南海上丝绸之路。

在古代社会,中国正是通过西北陆上丝绸之路、西南南方丝绸之路和东南海上丝绸之路,实现了与亚、非、欧相关国家的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建立起全方位的开放体系,将古老的中国文明、印度文明、埃及文明等人类古文明有机地串联起来,构架起一条中国与中亚、西亚、东南亚、南亚、非洲之间的经济之路、文化之路和友谊之路。通过丝绸之路,各民族互通有无、互融共进,使得中国既影响了世界,世界也影响了中国。因此,以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为依托,建设一条纵贯西安―成都―昆明直至东南亚、南亚的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大走廊,有利于重振中国古代三条丝绸之路的辉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构建新时期的全方位开放体系。

建设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大走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对外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尤其是2000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各省区迎来了经济增长最快、发展质量最好、综合实力提高最为显著、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发展时期。然而,受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因素影响,对外开放总体呈现出“东快西慢、海强陆弱”的格局。因此,建设一条纵贯西安-成都-昆明直至东南亚、南亚的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大走廊,可以将西部地区陕西、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省区有机连接起来,把长江经济带、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带,乃至将孟中印缅、中巴经济走廊有机连接起来,把历史时期的两颗经济明珠―成都和关中平原两个天府之国有机联系起来,重振西部两颗经济明珠的辉煌,将昆明打造成新的经济明珠,切实推进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

历史走廊文化设计篇8

关键词:绿道;特色;潮州绿道

1引言

熟悉世界规划建设史的人都知道,19世纪末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的伦敦,是全球闻名的“雾都”,城市环境十分糟糕。当时伦敦郡的议长罗斯伯里伯爵形容:“城市被毫无顾忌地糟蹋,变得肮脏、污水横流,日复一日地变成人类的坟墓。”伦敦的问题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担忧和关注,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先驱霍华德先生提出了“城市-乡村”结合的“田园城市”模式,首次把绿色生态理念融入到城市规划建设中,试图解决这些问题。“把一切最生动活泼的城市生活的优点和美丽与愉快的乡村环境和谐地组合在一起。”根据霍华德的理念,20世纪40年代,伦敦大规模规划建设了环城绿带及与之相联系的绿色通道网路。

由此,“城市绿道”的词眼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城市绿道”源于人们对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景观的重视。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推动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但是,重建设、轻保护的粗放发展格局未得到根本性改观,环境治理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持续增加,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们希望城市发展,更加期盼的是城市环境水平的整体提高,人们对绿色空间的迫切需求,对休闲游憩环境的渴望,都可以通过建设城市绿道来实现。绿道的规划建设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解决生态环保问题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2绿道的概念

绿道(greenway)是沿着河滨、溪谷、山脊线等自然走廊,或是沿着用作游憩活动的废弃铁路、废弃公路、旧工厂、河渠、湖泊、风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线型开敞空间,包括所有可供行人和骑自行车者进入的自然景观线路和人工景观线路。它是连接公园、湿地、山川、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古迹、村落民居,及其他与高密度聚居区之间进行连接的开敞空间纽带。简言之:“绿道”就是绿色的休闲廊道。

3绿道的功能

建设绿道可以增强生态空间的连通性,保护动植物的物种多样性,还能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护水质,可以满足人们交往、娱乐的需求,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安宁;绿道是与停车场、游览码头、游客休息点、旅游商品点等基础设施联系起来的开放式空间,这些基础设施可以安排和提供社会就业,带动农民创业致富;绿道建设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联系废弃公路、废弃铁路、旧工厂,把本已经废弃的社会资源利用起来,客观上也保护了社会资源。通过建设绿道网,串联起众多历史文化资源,有利于强化城市的文化特色。

4绿道的发展和演绎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美国人就开始在城市建设中纳入“绿色通道”以连接城市公园,出现了最早的“绿道雏形”。美国东海岸绿道,从美国北部的加拿大边境延伸至美国南部佛罗里达州,全长约4500公里,是全美首条集休闲娱乐、户外活动和文化遗产旅游于一体的绿道,连接了两个国家、15个州、1个特区、23个大城市和122个城镇及重要的州府、大学校园、国家公园、历史文化遗迹。美国绿道建设的要求是:所有居民都应能在15分钟内从家或工作场所到达最近绿道。受美国绿道建设的影响,全世界各地相继开启了建设绿道之路。德国鲁尔区将绿道建设与工业区改造相结合,利用7个绿道工程将百年来脏乱不堪、传统低效的工业区变成了一个生态安全、景色优美的宜居城区;在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同时,绿道建设也提升了周边土地的价值。新加坡于1991年开始建设一个串联全国的绿地和水体的绿地网络,通过连接山体、森林、主要的公园、体育休闲场所、隔离绿带、滨海地区等,形成通畅、无缝连接的绿道,为生活在高密度建成区的人们提供了足够的休闲娱乐和交往空间,使新加坡成为一个“城市在花园中”的充满情趣、激动人心的城市。而被誉为中国最美的绿道-广东省肇庆星湖绿道起点肇庆波海公园,绿道线路环绕国家风景名胜区星湖,全长约20公里;星湖绿道分为徒步道和自行车骑游道,绿道两旁绿树成荫,花团锦簇,景色优美,并可远眺星湖美景。

5潮州市绿道网规划

借鉴国内外优秀绿道规划建设的经验,笔者认为,粤东西北地区发展较为落后,特别是粤东地区,人多地少,资源环境保护与治理压力较大。然而,粤东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较好,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种类丰富,潮汕文化底蕴深厚,发展空间和发展特征明显。因此,潮州要利用地域文化与资源特色两大优势,营造具有古城特色的潮州绿道。

潮州名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建城近一千七百年历史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存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潮州古城三山环绕,一水南流,风景名胜和人文古迹星罗棋布,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独特鲜明;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有着良好的结构组合和空间布局,是展示潮州历史文化名城地域文化的主要载体,成为祖国文化艺术宝库的一朵奇葩,被誉为“岭南古典文化的橱窗”。

文化是风景名胜、文物古迹的“灵魂”,风景名胜、文物古迹是文化的物化和载体,绿色生态是风景名胜、文物古迹的构成要素和实现途径;文化要以绿色生态的构建来彰显,绿色生态的构建要以文化为依托。

因此,针对潮州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和旅游资源,潮州市绿道规划对策上强调依托潮州独树一帜的地域文化,遵循特有的“三山一水”自然风貌和古城格局,充分利用潮州已有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等景区景点以及生态林地,构建彰显名城“潮文化”的“绿色廊道”。规划上突出文化,把绿道规划与文化、旅游、景观、生态等规划设计理念结合起来,使潮州市绿道网规划成为一项融多元于一体,广度和深度相结合,具有科学性、前瞻性、适用性、可操作性的专项规划。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对潮州绿道网提出规划目标:以潮州市城市“山、城、江”的自然风貌、生态系统和人文景观为依托,规划形成绿色开敞空间和慢行系统,为城市居民提供一种绿色环保、低碳经济的交通方式,满足城乡居民休闲、旅游、运动、等多方面的需求;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区域协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人居环境;以绿色打造发展宜居城市,努力把潮州市建设成为创新宜业、生态宜游、惠民宜居的幸福名城。

规划潮州绿道网覆盖市域全范围,宏观上与广东省绿道网相衔接,四至通过省立绿道连接汕头、揭阳、梅州与福建省;布局结构上统筹兼顾,广度和深度相结合,均衡中突出重点;规划以潮州市中心城区为重点,依托潮州市历史文化名城地域文化和人文景观,有效整合各种生态景观资源,着力打造“山、城、江、绿”滨水核心绿道文化圈;规划安排潮安区绿道、饶平县城绿道,以构建方便城区居民出行、休闲、健身的城区都市型绿道;另外,结合对生态、郊野的关注和拓展,规划考虑了具备生态旅游条件的凤凰乌岽、汤溪水库等生态型绿道以及梅林湖、石壁山、柘林湾等郊野型绿道。

笔者认为,潮州市中心城区的滨江长廊绿道是营造具有古城特色的潮州绿道规划中较为成功的例子。

(1)景观资源条件。规划滨江长廊滨水绿道位于古城滨江长廊绿带东侧滨水廊道上,滨临韩江、古城墙。滨江长廊滨水绿道串联韩江大桥、广济城楼(东门楼)、广济桥、北阁佛灯、北堤放生台、金山大桥等多处景点,隔江相望、视野开阔,笔架韩祠、绿水青山,它与韩江、古城墙及沿线景区景点链接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图1)

(2)绿廊生态条件。滨江长廊绿道绿化条件较好,草坪开阔、绿树成荫,古榕树、木棉树繁茂挺拔。沿江绿带中点缀着造型典雅的休息亭廊,是市民休闲、游憩、运动、垂钓、观光、旅游的理想场所。(如图2)

(3)道路交通条件与设施条件。滨江长廊绿道贴近城市老城区,地处“一江两岸三桥”的城市核心地带,水陆交通便捷,东西南北四通八达。滨江长廊现状设施条件良好,是人们步行休憩、休闲健身、旅游观光的主要路径。停车场、管理处、小卖服务点、休息亭廊、坐凳、垃圾箱、公厕、电话亭、路灯等基础配套完备,绿道慢行道可利用的廊道路面硬化、亮化、绿化“三化”齐备。

(4)线路设计与设施设置。规划滨江长廊绿道自韩江大桥西端至金山北麓北门关口,全长约2553米;现状滨水廊道铺设石板块,宽约3-6米,规划设置为都市型综合慢行道。规划充分利用滨江长廊已有设施作为绿道配套设施,包括道路廊道、停车场、路灯照明、路树绿化、休息凳、垃圾箱、电话亭等;规划于绿道起点停车场处挂牌设置绿道换乘停车场,内设置小型驿站或销售服务点,提供咨询、销售、租赁、医疗、管理等服务设施。规划于停车场北侧设置绿道出入口,并在出入口处设置绿道标识设施和主题雕塑小品,增设完善全绿道段的标识、环卫、安全报警等配套设施。(如图3)

(5)绿道主题游径与景观特色。本段绿道面向韩江、毗临古城文化街区,文物古迹、风景名胜众多。结合绿道主题游径的开发,彰显潮州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着力打造文化主题游径。

红棉曲径。滨江长廊绿道西侧绿地上种植木棉树,开花时节,红霞漫天,像一支支号角仰天而鸣。

湘桥春涨。湘桥横卧在韩江上,东临笔架山,西接东门城楼,南眺凤凰洲,北仰金山,景色壮丽迷人。每当暮春三月,韩江水涨,江面增宽,“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景色宜人。站在长廊绿道上就可眺望“湘桥春涨”景象。(如图4)

结束语

总之,绿道建成后将集生态保育功能、休闲游憩功能、社会文化和美学功能和经济发展功能于一体,对改善沿线的人居环境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但在进行绿道网络规划时,一定要结合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抓住地域文化特点,体现不同的地方特色,充分利用现有绿色资源,为城市居民提供充分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增加人与自然的亲近度。■

参考文献

[1]《广东省绿道网建设总体规划(2012-2015)》广东省建设厅.

[2]《潮州史志资料造编-古城概览》潮州地方志办公室编.

[3]《潮州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

[4]《潮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8-2020》.

历史走廊文化设计篇9

一、活动背景走廊,是大学生活、学习的必经场所。长廊文化建设一直以来都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点。整洁的走廊环境,别具一格的艺术长廊,将整体提高政管系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对于规范学生行为,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具有重大的作用,为营造一个“团结奋进、安全文明、和谐美观、温暖舒适”的长廊环境;对于促进良好学风建设,保证学生文明生活、健康成长都有着重要意义。二、活动目的本次活动以丰富校园文化为目的,同时为了让全院同学了解浓厚的校园文化气息,拓展大学生校园文化的内涵,促进校园文化知识,提升校园文化的层次和品位。三、活动主题展学院风采,深长廊文化四、活动时间XX年4月26日到4月27日五、活动地点1号食堂对面六、活动对象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全体学生七、活动设计形式(1)参考内容:文化楼廊办公楼走廊的规划应体现学院悠久的办学历史、丰硕的办学成果,体现管理队伍,教师队伍严谨庄重、敬业爱岗、团结和谐的职业道德的要求,体现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成果。一层设计主题:文化与生活。选取丰富多彩的学生文化生活系列活动图片,展示我院学生素质教育的成果和水平。二层设计主题:敬业与奉献。选取教职工敬业奉献、爱国守法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水平的图文资料,使教师认识到肩负责任的重大,突出严肃的教育气息。三层设计主题:光荣与梦想。通过图片的形式展示我院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校园风貌。四层设计主题:艺术与鉴赏。源远流长、匠心独具的中国书法可陶冶情操,浓郁文化氛围。拟悬挂我院客座教授、杰出校友、学生创作的书画艺术的优秀作品或影印件,接受书画艺术的熏陶。(2)设计作品具体内容:设计学院1号教学楼到8号教学楼1楼到6楼到走廊悬挂装饰物(3)设计作品方式:1、手稿设计内容分为1楼、2楼、3楼、4楼、5楼、6楼,以文字形式表达,可以手稿打印出来,内容需贴切主题。2、电子档设计内容文字并附图片的形式表达,内容需贴切主题(注:不得从网上抄袭,违者一律取消比赛资格)八、活动流程策划(一)活动前期(1)制作横幅宣传,宣传栏贴宣传海报;(2)班级宣传,晚自习在各班发出通知,确保宣传到位(3)在学校食堂走道摆台宣传,时间为中午11.40到1点,下午3.40到5.30,连续2天宣传(4)活动开展前要求各协会上交至少一份征集设计方案(5)由办公中心准备活动开展所用的物品和报名表格(6)活动协助中心负责拍照工作,并将照片保存好(二)活动中期(1)将设计好的手稿作品交至宣传地点或者到4号教学楼401办公室(电子档发至126邮箱ajdxtl)(2)由内部大二人员进行筛选参赛作品,评出优秀作品进行奖励(3)最后将筛选出的优秀作品做成电子档发至至团委(三)活动后期(1)物品归放原处(2)活动总结与评估:正对整个活动的效果以及所达到的目的进行总结和评估,为今后的活动提供积极进步的经验。(3)活动结束之后写通讯稿,然后发至团委(4)对于获奖人员进行通知,并且发放奖品和证书,然后合影留念八、注意事项1、在筛选作品时,保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2、海报设计合理,无错别字,宣传要到位;3、统计数据要详细、具体;4、作品征集要及时;5、活动中相关负责人礼貌、谦和,避免冲突,做好应急方案及处理措施;6、善后工作要及时妥当;7、总结与评估要详细全面。九、活动预算.十、奖项设置一等奖1名(正品U盘+证书)80元二等奖2名(优质充电宝+证书)60元三等奖3名(保温杯+证书)40元优秀奖4名(精美笔记本+证书)15元合计380元院团委学生团体联合会XX年3月26日附校园文化长廊评分标准一、内容:(3分)要求:积极向上,主题鲜明,内容充实。二、创意:(2分)要求:形式新颖,有创意。三、文字:(2分)要求:文字工整清晰,字距、行距适当,文章之间及版面四周要有空隙。四、贴近主题:(1分)要求:能适应主题思想,标题应醒目,色彩与文章色彩有区别。五、版面布局:(1分)要求:设计合理,编排得当;版面整洁,视觉效果好。长短文章有穿插变化,生动活泼。校园文化长廊评分标准

姓名内容创意文字贴近主题版面布局总分

历史走廊文化设计篇10

关键词:绿道;发展

一、绿道的概念

现代绿道的概念源自美国和欧洲,中文“绿道”一词译自英文单词“greenway”,源自greenbelt和parkway两个词汇,green意指与环境有关的或支持环境保护的,way指通道或到达一个地区的线路或路径。

“绿道”(Greenway)这个词在1959年首次出现在威廉.怀特(williamH.whyte)的《保护美国城市的开放空间》一文中。1987年,这一词在美国户外游憩总统委员会(president’sCommissiononamericansoutdoor)的《美国户外空间报告》一文中得到官方认可。而关于绿道的定义纷繁多样,不同的研究者们对绿道的定义各不相同,其中查理斯.莱托(CharlesLittle)对绿道的解读显得较为全面具体,他认为绿道是沿着生态廊道的线性开放空间;为非机动车道设立的自然景观道;连接休闲区、自然生态区、人文历史景观区之间的开放空间等。Hay认为绿道是连接开敞空间的景观链,是具有自然特征的,集生态、文化、娱乐与一体的廊道。Robert定义绿道为人类、动物、种子和水运动的绿色通道。

二、绿道的发展

(一)国际上的绿道发展

绿道概念自19世纪60年代被提出后,相关的理论发展显著,绿道的设计实践也越来越引人关注,国际上绿道发展至今,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

早期的公园游憩绿道阶段(1867-1900),最早的绿道规划出现在FrederickLawolmsted的波士顿公园系统规划中,该案例用绿道将富兰克林公园等几个公园连接起来,并延伸至三个城区;接着绿道进入景观优先的发展阶段(1900-1945),主要的案例有波特兰纪念广场、新泽西兰州兰德堡镇的绿道规划和蓝桥公园等;然后绿道受环保运动影响开始蓬勃发展(1960-1980),这一时期的美国成立了几个绿道研究中心,对绿道的不同侧重点进行研究,其中麦克哈格著写了《设计结合自然》,该著作在笔者读研期间为指定必读书物,该书阐述了人与自然之间密切的依赖关系,主张设计遵循生态原理,并通过许多实例来介绍这种设计方法的运用;接下来的绿道发展成为了一个国际运动(1985年后),往多层次多目标发展,在世界各地都有显著发展,全球有数以千计的绿道项目开展,关于绿道的理论研究也大量出版,绿道的生态功能越来越受重视,各种关于绿道的讨论会也进行得如火如荼。

(二)国内绿道的发展

目前,国内关于绿道的研究多属于国外概念的介绍,国内的绿道建设的实践,主要是在国土绿化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两个层面开展。在这方面较为重要的政府文件有《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国绿色通道建设的通知(国发【2000】31号)》,文中指出绿色通道建设是我国国土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任务是对公路、铁路、河渠、堤坝沿线进行绿化美化。文件还对各种级别的道路绿化提出要求,不过内容相对简要,基本都应以保持水土,防风固土为主。

(三)珠三角区域绿道发展

近些年珠三角区域绿道发展因政府政策的推行得到大力发展,珠三角绿道网规划建设已基本完成。珠三角区域绿道被定义为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山脊、等自然风景道路和人工廊道建立,中途节点设置可供人行走和骑车进入的休闲线路以鼓励市民绿色出行,连接主要的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生态保护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民居住区等。绿道建设依据《珠三角区域绿道(省立)建设基准技术规定》中提出“3,5,17”的标准体系,把珠三角区域绿道分为都市、郊野、生态3中类型,提出绿廊、慢行、交通衔接、服务设施和标识5大系统,并将各个系统细分为绿化缓冲区,绿化隔离带、步行道、综合慢行道、停车设施、管理设施等17个要素。自2010年2月,广东省出台了《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提出全面建设珠三角绿道网,计划三年率先建成总长约1690Km的6条区域绿道,并进一步在各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与6条省立区域绿道主线相联通,形成贯通珠三角城市和乡村的多层级绿道网络系统。珠三角区域绿道主线串联了200多处主要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郊野公园、滨水公园和历史文化遗迹等发展节点,连接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都市区,服务人口约2565万人。

三、绿道的功能

绿道具有生态功能,休闲游憩功能,经济发展功能,社会文化和美学功能。普通的民众主要关心绿道的休闲游憩功能,闲暇时间在绿道漫步,骑车,进行休闲娱乐;政府主要关注绿道经济发展功能、生态功能、社会文化和美学功能。

(一)生态功能

绿道的生态功能表现在改善人们在城市生活的环境品质,改善地区的自然环境,维持和保护自然环境中的动植物,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水土流失,提高环境的自净能力,并在现有的生境块之间建立连接,形成生境网络,减少由于景观破碎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防止生境退化。

(二)休闲游憩功能

绿道是公共开放空间,空间结构是线性的,具有连接功能,绿道可连接居住区和一些重要节点如公园、自然风景区、和历史文化空间,具有通达性,可以给人们提供休闲娱乐、运动、交流等活动的场所,现在的许多绿道节点设计,都有一些休闲设施,如休息站和休憩座椅、健身设施、娱乐场地、旅游商店和特色小店、直饮水系统、建筑小品、丰富合理的植被和绿化等又为绿道提供了便利性和舒适性,加强了绿道的休闲游憩功能。

(三)经济发展功能

经济发展功能,绿道建设可以将特色节点串联成网,建立绿道旅游产业,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历史文化廊道、人文景观廊道和生态廊道都有其商业价值,可刺激交通、餐饮、住宿、旅游纪念品等各行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也提升土地价值。

(四)社会文化和美学功能

绿道也包括历史遗迹廊道,文化景观廊道,构建出城市景观特色,而且能够保护历史景观地带,可以起到游憩、教育的作用,提供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场所。

图片来自本人参与的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绿道景观的功能与美学评价体系研究》,项目编号:S2011010006091

四、结语

目前我国的绿道建设发展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廊道功能建设较为单一,许多绿道建设都停留在简单的绿化阶段,缺乏深入的设计理念,节点设计缺少多样性。此外,绿道的管理也存在较多问题,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关于绿道保护的法律法规,绿道遭到破坏的情况常有发生,也因为缺乏管理,许多绿道上的设施设备也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加强绿道管理亦可以减少绿道破坏,让绿道的生态功能、休闲游憩功能、经济发展功能、社会文化和美学功能得以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2010.

[2]胡剑双,戴菲.中国绿道研究进展.中国园林.2010-07.

[3]周年兴,俞孔坚,黄震方.绿道及其研究进展.生态学报.2006年9月.

[4]李团胜,王萍.绿道及其生态意义.生态学杂志.2001,20(6):59-61.

[5]马向明,司马晓,叶枫,刘滨谊,李迪华,蔡云楠,潘明.珠三角绿道建设.风景园林.2010/06.

[6]车生泉.城市绿色廊道研究.城市生态研究.2001年第25卷第11期.

[7]李敏.国外绿道研究现状与我国珠三角地区的实践.2010.

[8]谭少华.赵万民.绿道规划研究进展与展望.中国园林.2007(2):8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