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教育教学知识能力十篇教育教学知识能力十篇

教育教学知识能力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7:58

教育教学知识能力篇1

1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龟速构防守)(规、速、构、方、手)

生产力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

生产力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和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两再一新促生产)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2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两传选新促文化)

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3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①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③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④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简述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据

①教育目的受生产力的制约;

②教育目的也受生产关系以及政治观点与政治制度的制约;

③教育目的的制定还受到各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的影响。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5简述美育的主要任务和意义

美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健康审美观,发现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修养。

美育在全面发展中起动力的作用,是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能够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美育能够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美育能够促进体育,具有健身怡情的作用。

6简述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

课程内容的设计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三个层次。

(1)课程计划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安排的指导性文件,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

(2)课程标准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知识范围、深度结构,教学进度一级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3)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因此人们通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

7

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及作用

课程标准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知识范围、深度结构,教学进度一级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8

简述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1)使学生系统的掌握现代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身体健康

(4)培养学生学科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9

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统一的的规律

学生学习以间接经验为主

学习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智力)的基础

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充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品德的提高是知识学习的基础

两者有机结合

10

简述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通过观察或描述对所学知识建立清晰的表象获得感性认识

贯彻要求:(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相结合

(3)重视运用言语直观教学

(4)防止直观教学的不当和滥用

11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地能力。

贯彻要求:1)加强学生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地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地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12

简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贯彻要求:

1)教学要有系统性

2紧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教学

3)按照学生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进行教学

4)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

13

简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14简述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3)学生的年龄特征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15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课外辅导

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

16简述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结构合理

语言艺术、气氛热烈、板书有序、态度从容

17简述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注意力

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做斗争的能力

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18简述如何有效的组织复习(防止遗忘的方法)

时间:及时复习,经常复习,合理分配时间

方法: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反复阅读与试图记忆相结合,复习方法多样化

运用多种感官参与

次数:数量要适当,不宜过多;适当过度学习,过度学习50%

19简述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及条件

(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

(内在的)的和实质性(非字面)的联系

(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①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②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③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20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建构主义知识观

①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②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

③对于知识的理解由学生自己的经验背景建构。

(2)建构主义学生观

①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②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

(3)建构主义学习观

①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②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③学习的情境性。

21

简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创情境、控水平、妥奖惩、善归因)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22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需要励志,自我归因)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23

简述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24简述学习策略的类型

学习策略分为三类:

(1)第一类是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即信息加工的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2)第二类是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即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3)第三类是资源管理策略,是指有效地管理和利用环境和资源,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包括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资源利用策略。

25简述最近发展区含义及启示

(1)最近发展区的含义: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2)最近发展区的启示: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特别提出:“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26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辅导。

27

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2)道德情感: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品德实现转化的催化剂。

(3)道德意志: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4)道德行为: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集中体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是道德行为培养的关键

28

促进品德形成良好方法

(说服榜样群体奖惩价值)

(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5)价值辨析

29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30疏导原则的贯彻要求

(讲正‘正面教育’道‘因势导利’)

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1

尊重与严格要求原则的贯彻要求

严要有度

严要有方

严要有恒

尊重学生人格个性,充分信任学生

32依靠积极与克服消极因素原则贯彻要求

(一分为二的转变认识)

(1)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2)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启发学生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33

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组核成发)

(1)组建阶段:具体标表现为一个个孤立的个体,靠教师组织

(2)核心形成:这个阶段班级会涌现一批积极分子,出现核心人物

(3)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学生逐渐学会自我管理

(4)成熟阶段:这个阶段班级会形成平等、和谐、上进的氛围,学生个性发展

34班集体形成标志

(健全班风是组织目标)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

(2)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

(3)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

(4)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35

个别教育工作

(恒心才能发光)

(1)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3)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4)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5)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36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看别人,看自己,多练习,多反思)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

37简述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

(全、民、多、现、身)

教育的终身化(包括各年龄段的各种教育)

教育的全民化(必须面向所有人,人人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教育的民主化(对等计划、特权化、专制化的否定,强调平等)

教育的多元化(培养目标多元化、办学形式多元化)

教育的现代化(现代科技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并由此引起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38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体内性质两权一目的)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

(2)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

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

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教育创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

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39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2.阶段性,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3.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以及不同方面发展速度不同。

4.互补性,机体在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它方面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5.个别差异性,每个人由于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不同,其身心发展的实际面貌总会表现出一定的个别差异。

40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三有一训练,控制很全面)

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②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③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④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41简述教育制度确立的依据

(1)社会依据

①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②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

③受文化传统制约。

④要考虑到人口状况。

(2)人的依据

学制的建立,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确定入学年龄、修业年限、各级各类学校的分段,都要考虑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他们智力和体力的发展水平。

(3)学制本身的依据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42简述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1)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义务要延长)

(2)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职业要综合)

(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大众要高等)

(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终身要构建)

43简述教育过程的结构

(1)引起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44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1)优点

用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

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

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

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2)缺点

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不利于因材施教

不利于学生之间真正的交流和启发。

45

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

要深入准确的把握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

要有针对性,适应学生的特点

要根据社会发展,科技发展和学生对象的变化,不断更新备课的内容

要充分和周密考虑教学设计诸因素的关系和结构,并做好课前的各种准备

46简述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

内容符合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和深度

分量适宜,难易适度

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47简述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学习材料的性质

实际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的程度

实际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实际的方法

时间因素

情绪和动机

48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记忆容量逐渐增大,短时记忆的广度接近成人

记得有意性加强

意义识记成为主要技术手段

抽象记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49简述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a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b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c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a保护好奇心b解除个体对回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c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d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e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a发散思维训练b推测假设训练

c自我设计训练d头脑风暴训练

50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情境。(2)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

(3)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4)原型启发。

(5)情绪与动机。

除了上述因素,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51简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52简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53

简述操作技能的培养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54

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4)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55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1)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完成;

(2)在复杂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3)在简单的任务中,较高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56简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3)学习心向与定势。

除前面所涉及的影响迁移的一些基本因素外,诸如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57简述前运算阶段的特点

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的年龄是

2

7

,此阶段的特征有:

(1)“万物有灵论”

(2)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3)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

(4)没有守恒概念;

(5)做出判断时只能运用一个标准或维度

58

简述榜样示范法的贯彻要求

①选好学习的榜样。选好榜样是学习榜样的前提。

教育教学知识能力篇2

【关键词】文科;创新教育;学生工作

自蒸汽时代以来,纵观各个国家的崛起史,都是一部部奋发图强的历史,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在科学、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最终也推动了整个世界的全面进步。而推动这些民族、国家共同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就是创新。

现如今,知识经济的来临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把培养创新人才重任提到了每一个学生工作者的面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原文详见同志接见《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简称”八六三计划”)实施十周年工作会议代表时的讲话)。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全民族的创新素质,已成为中国教育的重任。

大学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它不但要探索、追求、创造、传播知识,也要引导学生理性、自律、智慧和负责,培养和塑造具有完善品格的大学生。在这其中,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大学的重要任务,而有效的学生工作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良好个性、优秀品质、进取精神、创新意识的重要保证。如何通过学生工作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本文的核心问题。

一、创新能力与学生工作

(一)对创新能力的解读

什么是创新能力,怎样培养创新能力,一直是众所纷纭的问题,对创新能力的解构与研究也一直在深化过程中。精神分析学派最早提出创新能力是特殊人格的一种外在表现,人格提供了创新的内部动力。这种创新的人格理论很快被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提出的人格理论所取代。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看来,普通人的创新能力完全是由创新人格所致,也就是说“成就是人格放射出来的副现象”。伴随着研究的深入,新的理论认为创新能力是一种复杂能力,由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和知识技能等因素共同构成。这种观点以美国心理学家艾曼贝尔(t.m.amabile)和斯滕博格(R.J.Sternberg)的理论为代表。艾曼贝尔在其《创造力的社会心理学:一个组成成分理论的框架》一书中提出了“创造力的组成成分理论”。而斯滕博格对创新能力结构的研究也是持多维度的观点,并认为创新能力的结构由三个维度六个因素组成。创新能力的三个维度分别为智力维度、认知风格维度和人格维度,六个因素为智力过程、知识、认知风格、人格特征、动机、环境。创新能力多维度、多构成的观点如今被大众所接受。人们普遍认为创新能力至少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储备、实践创新能力等多方面。

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摸索创新人才的培养开始,二十多年来学校对如何培养和提高创新人才的认识也几经深入。寄希望于单独开设创新课程的做法曾经得到广泛的实践,而刻意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意图通过训练学生打破固定思维,多角度、发散型等思考方法使学生具备创新能力的努力现在仍然被延续下来。在部分人们眼中,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伴随创新思维的提高而提高的,有了多样化的视角,就有多样化的行动,就能够推陈出新。

但是,这种单一理解创新能力、把创新思维等同于创新能力的做法无疑是有局限性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显的不那么尽如人意。因此,“虽然我们的高等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们在90年代所取得的科学技术方面的重大成就却比80年代逊色”,“我们没有什么理由相信,一个能够发明火药和造纸术的民族,一个能够把卫星送上天的民族,一个自强不息、充满危机感的民族,是一个缺乏创新能力的民族”。中国学生并非缺乏创新能力,也不是天生就不具备创新思维,而是历年来的培养方式扼杀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欲望。如今,培养创新型人才终于进入了培养复合能力的阶段,目前大学要做的任务是通过种种的手段打造学生创新能力再生的空间、促使他们进行创新实践,最终锻造出能够应对社会风险、促进社会进步的创新型人才。

(二)对学生工作的解读

学生工作的内涵宽广,不但中外对学生工作的定义不同,中国国内对学生工作的解读也有不同,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学生工作的外延也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事务被纳入到学生工作的范畴。但是,规范性文件以及高等教育的权威著作从未对学生工作进行过界定,倒是对于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的职责进行规定。这就造成了对学生工作者的定义不明,容易导致一些问题,如“我国高校学生工作者的角色定位没有充分反映工作的实际,造成大学生社会化目标不明确”。

学生工作是个系统概念,欧美高校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经验积累与理论总结,己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大学生管理的理念模式和做法,在理论上已经处于非常成熟的地位。以人为本、服务至上,学生发展理论等等,是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学生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其内容包含有学生服务和活动的管理、学生日常行为纪律的管理、学生保健服务、非学术性的咨询活动、学生自治组织的活动、新生入学定位、学生宿舍管理、学生学籍管理、学生财政事宜的管理等等一系列内容。高校的管理日益接近或者引入商业管理中关注管理效益和质量的做法,关注质量、关注客户需求的理念在高校逐渐传播。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副书记赵平,将美国“学生事务”(studentaffairs)和“学生服务”(studentserviee)意译为“学生工作”。他认为:“从工作的对象、性质、内容和范围来看,美国的学生事务和学生服务与我国高校的学生工作类似,所以学生工作一般用来表示我国高校学生事务或对这些事务的管理。它与美国的学生事务及其管理一样,是表示与非学术性事务和学生课外活动有关的所有概念、事项及活动的集合和总称。”伴随着学生工作的拓展,学生工作系统逐步把教育、管理、咨询、招生、就业、奖励、资助、勤工俭学、社团建设、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等等均纳入其中,基本上而言,跟学生有关的事务正逐渐全部纳入学生工作的范围。

学生工作系统,作为与教学科研并重的高校子系统之一,现在已经承担起打造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在通过教学传授知识和思维方法之余,通过种种的手段,使学生的创新能力扎实地提高。下文中,将以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为例,研讨高校学生工作如何有效地打造创新能力再生与锻造的平台。

二、创新教育研究现状与学生工作遭遇的难题

(一)创新教育研究现状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创新日益成为社会热点话题,无论是教育科研还是日常生活,创新不仅是句口号,而且也在逐渐付诸实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后,强调素质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为探索中的中国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创新教育的大潮被掀到了顶峰。创新教育被人们寄予厚望,通过创新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树立学生创新人格,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为社会作出创新性的贡献,推动社会和谐大步发展。

创新观念的普及和人们对创新的渴望也催生了学界对创新研究的热情,1979年到现在,发表在公开刊物涉及到创新的文章有235274篇。在查阅文献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学校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为社会所广泛关注,2000年至2004年,《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等10种重要教育理论刊物发表以创新教育为主题词的论文共有175篇,约占总论文数的1.7%。在瞿葆奎和郑金洲教授主编的《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2000年卷和2001年卷)中,关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专题所列的参考文献两年间就有1400余篇。尽管全社会对创新教育倾注了如许的热情,但是我国目前创新教育仍然有很多问题,如偏重于创新思维教育、偏重于单纯依靠教学手段来进行创新教育,以及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扼杀等等。

(二)创新教育中的问题

首先,中国创新教育的问题在于,偏重于创新思维教育。创新思维的教育在中国早有传统。上文提到过,创新思维被片面拔高,很多创新思维的培养技巧和方法被发明出来,有关创新思维的训练课程和培训机构也非常流行,人们认为训练了创新思维就等同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人们试图把创新思维的技巧和手段通过相对固定的方法或程序,传授给学生,促使学生掌握调控自身的思维过程,从而达到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这种误区忽略了创新能力的复杂性,没有意识到创新能力是由知识技能、思维、人格共同构成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复杂能力,效果因而不佳。

其次,人们片面单纯依靠教学手段来进行创新教育。不少人认为只要修改教学大纲,增加创新教育课程,优化课程结构,在辅以训练教师能力,提高教师素质,规范教育管理就能解决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然而,尽管教学是学校活动的中心,教学上理当对创新教育负责,但是知识技能和思维可以在课堂中传授,但是创新人格的塑造、创新实践的开展远不是仅仅依靠教学和教师就可以完成的。

再次,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我国基础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扼杀已经到了顶峰,为大学进行学生创新能力的再生教育凭空增加了许多困难。创新需要知识储备,虽然我国教育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但是长久以来,我国中小学进行应试教育,课程结构本身就不合理,只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课程,缺乏培养学生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相关课程,不能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探索精神,甚至于学校仅设置考试相关的科目。我国基础教育教材从来不允许引进有争议的内容,教育教学围绕考试转,处处以标准答案为准,通过灌输迫使学生在超负荷状态下强记硬背知识条文,缺乏探讨与交流,而且死记的这些知识条文也不能够反映相关学科的发展,造成学生知识陈旧,逻辑能力下降,泯灭了怀疑精神和批判意识,扼杀了创造性思维,使得学生知识储备不足,从而扼杀了创新能力。

(三)学生工作遭遇的难题

由于我国基础教育并没有完成培养创新思维、树立创新人格的任务,当学生进入大学后,大学就必须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重新开始唤回他们的创新意识,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再生。把10余年人才培养的过程压缩在3年到4年完成,无疑加重了大学教育的负担,使得在扩招和扩建背景下的大学不堪重负。

目前,大学教师既要在日常教学中传道授业解惑,又要追求科学、追求创新、提升自我修养与学术水平,还要承担各种类型的科研任务,最后,还要承担很多行政事务以及繁杂的学生事务,把培养健全的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创新性人才的重任压在他们的肩上,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也是为什么近些年大学生素质下降的原因之一。

因此,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学生工作者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学生工作者的使命就在于与教育系统共同承担起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任务。学生工作者的难题也正是在这里,即如何巩固学生学到的知识,同时采用高效的手段,通过学生事务和服务,切实在学生的四年大学生活中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文科院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困难

相较于理、工科院系,文科院系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推动创新实践方面先天不足,困难更多。首先,限于学科背景,文科课程“技术”教育相对较弱,学生在技术创新上难度更大;其次,文科院系很少或没有以课题组为单位的创新团队,创新目标不明确,创新号召力相对不足;再次,因为资金不足,文科院系很难拥有完备的学生专用实验室,没有创新实践必须的体制、物质和人员保障;最后,限于种种条件,文科学生的创新热情易于激发却难于维持,如何激励学生持续创新,切实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最终提高他们的核心竞争能力,使其在就业市场上脱颖而出,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导师指导+竞赛砥砺+基金支持,稳步推进文科院系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

学生工作本身就很繁杂,基本涵盖了跟学生有关的所有事务,同时,还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所有的学生工作者来说,都是一项挑战。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在专业知识教育和学生的创新能力再生上找到了一条可行之路:从素质、知识、实践下手,与专业相结合,利用大学生多维创新基地,以“导师指导+竞赛砥砺+基金支持”为主要模式,帮助学生主动实践、实学创新,巩固专业知识,使学生具备正确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新闻学院始建于1983年,以人文社科为基础,实行人文社科与电信、计算机等工科交叉的富有特色的学生培养模式。学院奉行“文理交叉见长,复合特色取胜”的宗旨,培养既有扎实人文社科功底又能掌握现代化传播工具的复合型现代新闻与信息传播人才。由于新闻与传播类的课程有极强的实践性,高级应用型人才始终是学生工作的培养目标。但是“被动实践”中,“学生沿着老师制定的路线去完成实践任务,这样被动的实践窒息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自然也就难以提升学生日后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经过反复探索,华科大新闻学院学生工作组通过设置创新活动基地,利用种种手段做引导,鼓励发现性学习,帮助学生进行主动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提升。

(一)建立创新基地,健全管理体制,提供创新平台

新闻学院“大学生多维创新基地”由学院学生工作组指导,始创于2004年,开华科大文科院系创办创新基地之先河。历时8年的建设和发展,如今,“大学生多维创新基地”以“发散思维,拓展素质,开阔视野,挖掘潜力”为宗旨,立足新闻与传播的专业特色,努力建立供广大同学发挥创造力,挖掘自身潜力,培养专业意识的交流与学习平台。

多维创新基地以新闻学院学工组为领头羊,联系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的老师组成专家委员会,审核带队导师的资格,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和爱好加入不同的学生团队,跟随导师们进行主动实践。依托创新基地,学工组随时了解活动开展情况,联系相应的带队老师,提供资金、组织和智力支持,使学生在实践中利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的困难,发挥创造性并得到锻炼。

(二)以专业教育为背景,以专业导师为核心,以专业团队为支点

经过多年摸索,多维创新基地发掘了最具凝聚力和持久力的创新方式,即以专业教育为背景,以专业导师为核心,以专业技能为依托,以专业团队为支点,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有了导师作为核心,组建起的专业团队就有了强大的智力保障,就能最大程度的激励成员的创新意志,能为成员指明创新方向。

基地现设置有:红树林策划创意团队、V-fun团队、新闻摄影团队、新闻编辑团队、新闻青年等多支团队。

红树林策划创意团队是一支以培养“创意思维-策略制定-问题解决”三种核心专业能力的咨询策划创意团队,成立于2002年,由新闻学院广告系主任陈先红教授亲自指导,以广告、公关、品牌传播等创造性课程设置为依托,以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敏锐自主创新意识、兼备研究和实践能力的全面性咨询策划人才为目标,实行tRC(teach+Research+Consult)创新培养模式,即集合创想-研究-实战“三位一体”的创造性、研究型、实战性教学模式,并充分运用各类广告公关设计创意大赛以及各种实战机会作为锻炼平台,吸纳来自全校各类专业的优秀学生。红树林团队自建立以来,其成员在四次中国大学生公共关系策划大赛、两次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各类广告与公关赛事中屡次摘得金奖,仅第四届中国大学生公共关系策划大赛中就获得一个金奖、一个银奖和六个一等奖的好成绩。还承担香港金马家居整合传播策略研究、中石化长江燃料有限公司品牌战略研究、合肥财经学院品牌发展战略研究等诸多实践项目,并且,深入索尼爱立信公司、索尼公司等知名企业以及东方仁德等知名公关公司实践学习。红树林团队在中国公关业界具有较高的声誉,备受业界的欢迎和青睐。

V-fun团队,由广电系胡怡老师指导,招募对DV有爱好或对表演有一定兴趣和基础的同学,组成拍摄小组拍一些校园原创的DV作品,请老师对拍摄技巧、剪辑技巧、表演技巧等作一定的指导,力图将自身打造成为华中地区顶尖影视创作团队。为影视爱好者搭建一个学习、创作、交流的平台,其口号是“定格青春剪辑梦想”。在2009年第三届商务印书馆杯湖北大学生“青想”DV大赛中,团队成员作品《书缘》获纪录片单元二等奖作品,《寂寞沙洲》获mV单元优秀奖,2010年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中,团队成员作品获省级二等奖、三等奖等。2011年和2012年,团队队员作品获得全国文科计算机大赛金奖。2011年、2012年V-fun团队拍摄了华科学子自编自导自演的校园电影并公映,取得了轰动性的效果。

新闻摄影团队,由新闻系周婷婷老师指导,集结摄影爱好者组成的学生团队,让不同的思想得以碰撞交融,让摄影爱好者能够共同学习,互相交流,在学习和交流中提高艺术修养和摄影技术。

新闻青年团队,由新闻学院有新闻理想,对提高新闻能力、专业素养孜孜不倦的学生组成,依托《新闻青年》报纸,集信息、评论、深度报道、娱乐为一体,打造全院学生信息平台和实习平台。

新闻编辑团队,由欧阳明教授指导,对编辑学和编辑事务开展研究和创新实践,填补编辑教育空白,增添学生能力和资历,为就业做好准备。

在导师指导、组队创新的示范效应下,目前,动画、网站设计、创业计划等团队正建设中。新闻学院学生的创新热情被大大激发。

(三)以竞赛砥砺能力,以荣誉点燃兴趣,以眼界提升境界

兴趣、收获与成就感是创新团队持久发展的三驾马车,兴趣不但可以凝结团队,而且兴趣能否持久激发关系到创新团队和创新实践能否可持续发展。因此,新闻学院分团委积极联系、推荐、组织学生参加部级竞赛,以明确的目标汇聚力量,以竞赛磨砺能力,以荣誉接续点燃学生们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使我们的创新团队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开拓视野,防止闭门造车。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新闻学院以多维创新基地为依托,积极组织创新团队成员,参加了诸如全国大学生文科计算机大赛、商务印书馆杯大学生“青想”DV大赛、中国大学生公共关系策划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高水平比赛,其中仅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公共关系大赛我院学生就获得2项全国金奖、5项全国一等奖,由此锻炼了队伍,获得了不菲的成绩,扩大了学院的影响力,增强了集体荣誉感。

(四)基金支持,提供优越的条件保障和激励机制

为了保障创新基地的运作,新闻学院多路出发,联系学生外出实践基地,搭建学生创新成果展示的平台,跟踪学生的阶段性创新成果,带队进行社会实践,聘请具有良好科研基础并热心培养学生的专兼职教师组成导师团队,做好桥梁工作,为学生创新活动提供支持。

多维创新基地拨出专款,为创新团队购买单反相机、摄像机等器材,并为创新团队解决部分经费问题,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同时,在奖学金、助学金、各类奖项荣誉等相关评选进行倾斜,扶持实践创新活动中有突出表现的学生,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四、结语

通过上述手段,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有效地完成了专业知识教育与创新能力再生的任务,在与专业相结合进行实学创新的过程中,强化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领悟,激发了学生创新的欲望,营造了学生创新能力再生的空间,取得了辉煌的成果,最终使教育的成果在实践上落实,通过学生工作加以强化,培养出了合格的具备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实际应用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马斯洛等.人的潜能和价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253.

[2]张文新,谷传华.创造力发展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48~53.

[3]马健生.比较视野中的中国创新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0(3).

[4]科学时报.北京论坛2007院士专访一: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谈科技创新人才培养[n].2007-10-23.

[5]吴俊.高校学生工作与大学生社会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6]汪怪.不可忘却的领域――推进高校学生事务工作[J].理工高教研究,2004(1).

[7]蔡国春.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概念的界定[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0(2).

[8]傅维利.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5(12).

教育教学知识能力篇3

【关键词】初中体育;现代化教学;教师素质

现代化的教学是时展产物,是新课程理念所追求的目标,因此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要具备现代化教学能力,体育教师也是如此。现在对以前和现在的体育教学进行比较,从而更好的认识现代化教学给体育教学带来的效果。

1以前体育教师的素质

以前中学体育教师因受当时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和只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学校教育思想灌输,在体育教学方面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足与缺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体育教师从教的基础。在应试教育环境下体育教师的地位受功利主义的影响较多,部分体育教师切身利益受到不公平对待,使他们变得焦虑不安,烦躁易怒,或孤独郁闷,人际关系紧张,加之文化基础薄弱,学习修养意识不足,体育教师心理不够稳定。

1.2没有正确的思想素质,教师职业比较清苦,社会上比较偏见,体育还没有得到社会真正认可;由于经济实力的不足,体育教学条件还比较简陋;体育教师付出的较多,而在精神、物质待遇方面获得较少,易造成心理不平衡。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有的被“钱”所迷,一切向“钱”看;也有的为“权”所惑,千方百计地改行;还有人怨天尤人,工作教学不积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没有上进心和开拓精神,失去了对体育教学工作的热爱。

1.3没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在应试教育影响下,教师教学忙于应付考试,片面追求达标率和升学成绩,而忽视体育教师育人的目的,忽视体育理论是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终身体育意识及能力的培养;加上体育教师文化基础普通薄弱,学习修养、继续教育意识不足等,久而久之,形成了体育教师文化专业知识结构单一、陈旧。

1.4没有较高的业务水平,科研能力有限,以前的体育教师都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只满足于把节课混完了事,从不钻研教材,从不总结经验。因此教学方法陈旧,缺乏理论水平,业务水平停滞。

2新课改中体育教师的素质状况

2.1高尚的师德素养,现代中学体育教师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鲜明的政治观点,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崇高的职业情感和敬业精神等。

2.2过硬的专业知识,专业知识素质是教师从事本职工作的基础,是教师专业素质和水平的体现。现代中学体育教师能够系统而扎实地掌握本学科的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及时了解本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学科知识,能够做到精通一门,兼教其它。还有现代中学体育教师能根据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特点,来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充分利用体育教育教学的规律,用科学的教育理论来武装自己,做到与时俱进。

2.3丰富的文化素质,现代中学体育教师不仅有精深扎实的专业知识,而还要具备广阔的各学科的知识,具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并能够将自身熔化在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许多中学体育教师会使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其他先进的教育技术,并利用先进的技术不断改进教学手段、方法,掌握一定的外语知识,并会使用信息高速公路收集、使用教育信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

2.4丰富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上,贯彻“新、精、实”的原则。“新”即教学内容要达到学科前沿,要有创新;“精”即讲授内容要精炼、精华、精湛;“实”即教学内容要结合实际,要实用,有实效。另外,体育课的教学也打破以往的传统教学,真正地落实寓趣于教,寓情于教,寓乐于教。在教学中,结合多种教学形式,改革教学方法,增加讲授的启发性和探索性。加强学生自学和自学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3构成现代中学体育教师素质的因素

根据当代学校教育和体育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体育教师的素质主要由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和体质因素三大部分组成。

3.1体育教师的智力因素。首先、体育教师能力结构的优化组合:体育教师要想提高工作效率,仅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开展学校体育工作所具备的多方面的能力。国内外有关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能力可以区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能力,另一种是特殊能力。一般能力主要包括观察能力、注意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一般能力的五大要素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一个有机整体;体育教师必须全面具备这些能力,这是从事学校体育工作的能力基础,也是充分发挥能力的前提条件。但是只具备一般能力还不够,体育教师还必须具备开展学校体育工作所需要的一系列特殊的能力,这些能力是提高提高体育教师工作成效的决定条件,主要有:体育教学能力(钻研教材能力、组织教学能力、运用教法能力、指定教学计划能力等)、指导业余训练能力(一般训练能力、专项训练能力、制定训练计划能力、比赛临场指挥能力等)组织竞赛和裁判能力、管理学校体育工作能力、社会交际能力(与学生交往能力、教师间交往能力、与校领导和行政人员交际能力等)、科研能力(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力、搜集和整理材料能力、撰写文章能力等)。

其次、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组合体育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主要由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两部分组成。基础知识:所谓基础知识是指体育学科知识体系形成和发展中最基本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哲学、教育理论知识(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基础知识(运动生理学、学校体育学、体育保健学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法、新时期师德修养等)、工具性科学知识(外语、计算机等)。专业知识: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指从事体育教学、课余体育训练、体育锻炼、学校体育管理和组织体育竞赛等所需要的体育专门知识。这些知识是提高体育教师工作质量的决定性条件,主要有:课程教材和教法知识、专项业务训练的知识等。

3.2体育教师的身体素质因素:良好的身体条件是构成体育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健康的体魄是从事体育教育工作的基础,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合格的身体。体育教师良好的身体条件应由下面几部分组成:健美的体格(体形匀称、态度端正等),全面发展的体能(发达的各器官系统机能、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较高的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等)、较强的适应能力、精力充沛、情绪乐观等。

教育教学知识能力篇4

教师具有不同于其他职业的特点,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小学教师,是培养专业化的小学老师。小学教育的独特性对小学教师提出了独特的素质要求。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文与科学素养宽厚,具有较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所教学科的学科专业知识,掌握全面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技能,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适应教育发展需要,能够从事小学多门课程开发与教学、教育管理和校本教研的高素质小学教师。由此可见,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未来要从事小学教育的小学教师,他们应该具备以下相应的核心竞争力。

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一)小学教师的专业理念

1.师德为先: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而小学教师面对身心快速发展阶段的学生,其影响力会更大,所以要特别注重师德修养。首先要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并能够坚定自己的职业理想。其次在对待学生方面,要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要富有爱心、耐心、责任心和信心,给予学生爱和温暖,确保学生快乐健康地成长。最后还有注重个人修养,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充分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学生为本:小学生具有发展性、主动性、不稳定性和可塑性等特征,他们主动好奇、天真活波、向师性强,在教育教学中处于主体和中心位置。因此,要尊重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平等权益,尊重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3.能力为重:能力为重的实质是强调教师把学科知识、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不断研究,改善教育教学发展工作,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教育理念、专业知识的载体,它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4.终身学习:在当代社会中,终身学习是其中一个重要特征。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教师终身学习也就成了必然趋势,教师终身学习主要体现在主动发展的意识和不断反思,以此制定发展规划的能力。教师应该在其职业生涯发展中,体现终身学习的意愿和能力。

(二)小学教师的专业知识

教师专业知识指的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专门性知识,和其他专门知识特征有所区别,这是教师成为专业人员的必备条件,同样也是教师专业信念和专业能力的基本内容。专业知识包括:教育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和通识性知识。

1.教育知识:在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所具备的教育学以及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以及前提条件。教师只有具备了教育知识才能对复杂的教育教学现象进行分辨和了解,能够了解不同年龄及有特殊需要的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掌握保护和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策略与方法。了解不同年龄小学生学习的特点,掌握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知识,以此了解学生身心方面的特点并应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和管理学生。

2.学科知识:学科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执教学科的概念、原理、理论、方法等知识,是教师在正常的教学中,保证基本教学质量的前提、基础和必要条件。学科知识不仅包括某一学科基本的知识体系,也包括原理等显性客观是事实,同时还包括某一学科的基本思想、形态和价值观等隐性知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应具有适应小学综合性教学的要求,了解多学科知识。掌握所教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少先队活动的联系,了解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3.学科教学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怎样把自己知道的学科知识传递、转化给学生,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进行教学活动的载体和基础。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应掌握小学教育教学基本理论。掌握小学生品行养成的特点和规律。掌握不同年龄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通识性知识:通识性知识是形成教师底色的知识。教师知识的储备,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就必须具备宽厚的知识基础,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具有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具有适应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

(三)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教师顺利开展教育教学、促进自我发展的根本保证。

1.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师在综合考虑学生和课程等因素的基础上,理性确定教学的预期结果,从而促进教学顺利展开的能力。教师如果科学设计教学目标,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知道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最终有助于课程的顺利实施和目标达成。

2.教学实施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指教师将教学设计方案付诸教学实践的能力。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体现课程特色,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教师要通过组织不同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还要运用自己所习得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对班级进行管理,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吸收和理解新知识。

3.班级管理能力:班集体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园地,班集体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班集体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在班级管理中,学生思想、学习的动态,班级中不同的关系和矛盾,优良的班风和学风的形成,这都是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细节和关键方面。

三、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提升对策

教育教学知识能力篇5

关键词:体育;教学方法;改革;人才素质

进入新世纪以来,知识更新速度日新月异,促进了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发展,传统体育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新时期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学校体育教育的方法开始求新求变,要求更具前瞻性。其主要任务是不以传递固有体育文化知识为目标,而是适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的“挑战性、多样性、新奇性、前瞻性、时效性”为目标的社会要求。在这种形势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已势在必行。

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意义

众所周知,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中,教学方法改革是重点。改革体育教学方法,加强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对提高办学效益,保证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新的世纪里,世界范围内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人才数量和质量的竞争。为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培养的人才,应具有获取先进知识、技术、技能及应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

我们看到,高职院校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是以传授知识、技术、技能为主,以教师、书本为中心,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这种方法如不改变,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要的人才有很大的差距,很难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因此,从宏观的角度去审视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与教学方法改革,其目的在于适应时展的潮流,使我国能够永远立于高速发展的世界民族之林。

从当今人才自身来看,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知识结构的合理只是一个人立足社会最基本的基础,而真正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还要在获取知识的基础上,获取科学精神和创造思维的习惯与能力,具有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快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语言文字能力,团结协作和创造思维活动的能力。同时还要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目标

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重点,是充分调动学生上好体育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中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以人为本的发展个性,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并不抹煞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在信息化的社会,知识高速增长、高速传播、高速转化,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将依赖知识的生产、创造、流通、分配及应用。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知识是创新的源泉,没有知识的人是无法提高能力和素质的,更谈不上发明创造了。同时。体育教学手段的改革不能等同于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手段是指为提高教学效果、传递教学信息而采用的一切器具和设备。先进电化教学设备的使用,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是教学手段的改革,它促进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扩大了知识容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巩固知识。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教学手段的改革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试图简单地以教学手段的改革代替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手段的改革不过只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一部分,若不与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结合起来,是达不到教学方法改革的目的的。

由此可见,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目的在于适应时展的需要。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目标,是培养有知识、有能力、社会认可程度高、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是对高职院校办学效益和体育教学质量最好的衡量标准。

三、高职院校体育传统的教学方法

进行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要对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有全面的了解。体育教学方法是为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讲解法、问答法、练习法、完整法、分解法、示范法、实验法、讨论法与研究法等。

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是以传授知识、技术、技能为主,以使学生获得知识、技术、技能和巩固知识、技术、技能为目的。其内容有以下几种:

一是讲解法。讲解法是指体育教师通过语言讲述,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方法。

二是问答法。问答法是指体育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和巩固知识的方法。

三是练习法。练习法是指学生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掌握的方法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技术,以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四是完整法与分解法。完整法是指在技术动作简单时采用;分解法是指在技术动作比较复杂时,为了不破坏技术动作的结构,采取将技术动作分解成几个阶段分别掌握的方法,这种方法是通过分解之后的连结,再将动作串为一体。

五是示范法。示范法是指体育教师通过展示实物或动作示范,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动作表象的方法。通过教具、动作示范或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为目的。

六是实验法。实验法是指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七是讨论法。讨论法是指学生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八是研究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体育教师指导下,通过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四、如何推进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育教学知识能力篇6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教学能力

近几年,许多省市把继续教育列入教育现代化工程,立法建制,推动继续教育向纵深方向发展。国家教育部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高度重视。1999年9月,以部长令形式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2000年3月又颁发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方案(1999-2002年)》和《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意见。这样,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当前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学历补偿教育已经完成,2003年底全国高中、初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分别是72.56%,90.24%,95.62%,同时教师教育结构也由三级师范过度为二级师范,教师任职资格制度全面推行。但目前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这说明体育教师学历的高低与教学能力并不完全成正比,因此,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应重点转向提高学员的教学能力方面。

一、继续教育对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21世纪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角色正在发生变革,正在由传统的技术教练型转向理论知识型;由对学生的塑造者转向引导者;由道德灌输者转为人格完善者和心理保健者;由体育教学技术操作者变为体育教育科学成果开发者。新一代的体育教师所担负的历史使命是:民族体育质量的奠基者,先进体育理论知识、技术的开拓者,全民身心健康和奥运战略的促进者。在改革开放的社会中,中小学体育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适应时代的发展,为了适应这一角色的转变,要培养教育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不断进修的内在需求的意识。要认识到,自身素质的提高与学生成长、民族素质的提高相匹配,必须与教师的整体发展和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相适应。可见继续教育工程有着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对政策的理解和目前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现状的认识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把我国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界定为“对取得教师资格的中小学在职教师为提高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进行的培训。”它包括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前者包括新教师培训、教师岗位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后者是指“对具有合格学历的教师进行的提高学历层次的培训。”显然,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在政策上存在着两种基本形式。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趋向把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水平作为开展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抓手”,广大体育教师对参加学历提高培训也有更高的积极性。原因一是学历是教师任职资格的硬性标准;二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鼓励教师取得更高的学历;三是在职务和职称晋升、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的推荐评选中,高学历者处于优势地位。

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师学历提高培训主要还是学历补偿教育的培训形式,即各类成人师范教育、师范类自学考试。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成人师范教育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相对忽视教学能力的培养。体育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教学是其中心工作,对其素质的要求必须着眼于对教学活动本身的影响,而教学能力才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在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师施教能力普遍不能很好适应素质教育的情况下,在其学历达标后提高教学能力才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

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要有针对性地区别于普通师范教育。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各类短期培训,要突破普通师范教育的教学方法和内容确实需要一个长期的经验积累过程。目前参与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授课教师主要是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的专家、学者及处于基础教育前沿、理论造诣较深的实际工作者,他们除具有丰富学识的共同特点外,又分别在理论和实际经验方面各有优势,但他们从事继续教育的经验参差不齐,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应进一步适应成人学习的特点。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广大继续教育工作者继续教育理论水平的提高和观念的转变以及行为的创新。

三、正确处理体育教学能力和学历的关系

体育教学能力是教师有效开展教学活动、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全面发展所必备的职业能力。就教与学的关系而言,教师的教学能力体现在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科学地组织、利用教育资源来实现传授知识、提高智力、培养能力、健全人格的目的。所以说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是教学能力。而学历主要体现教师的知识水平,它对教学的影响需要教师通过教学能力的发挥来体现,教学能力是教师职业能力的核心与关键。

教师学历的提高和教学能力的提高不是并行的,但也不矛盾。学历教育具有培养学员能力的任务,因为任何能力的培养都基于一定的知识。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在职体育教师的学历教育,主要是以知识教育为主,忽视体育教学能力的培养。教学能力是专业能力,需要通过长期的专业训练才能获得。肩负人类文化继承、传播、创新责任的教师必须有渊博的知识,这是对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但现代教育已经不单是对学生传授知识,同时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传统的教学概念对教学能力的要求已经不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创造性的教学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智育的成效取决于对各种教学方法的创造性的运用,取决于细节的灵活变换,而这些细节则受着具体环境的制约,是无法在教学论里事先加以规定的。”可见,教学能力是在教学实践中锻炼出来的,是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

当前,我国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差距很大。美国研究人员对比中美两国教育后认为“中国学生出众,但缺乏创造力。”原因是缺乏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课堂教学。理论研究也证明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水平并不永远存在正相关。西方学者诺尔(D.m.knoell)、所罗门(D.solomon)等在不同的年代分别研究得出相同的结果:教师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能力以及他们的条理性、系统性、合理性与教学效果有较高的正相关。因此,目前影响中小学体育教学效果提高的主要因素并非是教师的学历因素,而是教师的教学能力。

四、继续教育要在培养学员自学能力、更新知识上加以创新

社会知识的不断丰富及其结构急剧变化,客观上促使教师对其相对静止的知识及其结构进行更新。这样才能保持教师教学的生命力。对于成人来说,成功的学习表现在有机联系的三个方面,一是更新知识;二是调整已有的知识结构;三是升华已有经验。我们认为更新知识是量变,调整知识结构是质变,升华已有经验是在新质的基础上对已有教学能力的整合提高。更新知识要做到有的放矢,必须以教师个体的自主学习为主。学习是更新知识、完善知识结构的途径。广义的“学习”不仅是在课堂上学习,更重要的是自学,即从书本上学习文化知识、从总结经验中探索规律、从生活经历中感悟为人处世之道。成人的学习应该是广义的学习,知行并重,学以致用。对教师的评价,要摒弃“文凭主义”的消极影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所以,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应该体现新的人才观,在注重学员知识更新的基础上,突出对学员体育教学能力的培养。

知识的积累和更新需要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它难以在集中培训的有限时间内取得效果。集中培训的作用应该是通过培训学习来激发学员自学的自觉性,同时对学员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知识体系的梳理和学习资料的筛选。在教学方法改革中,要打破单一的、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知识和技术传授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淡化“结论性教学”,加强“过程性教学”,继续提倡“启发式、民主讨论式、探究式、案例式、合作式教学”等有利于培养学员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员的求知欲望,培养学员学习和练习的兴趣,引导学员探索体育知识、原理和动作技术产生形成的过程、机制,调动学员学习的自觉积极性,帮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造,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体育教学能力的构成及培养

体育教学能力包括制订教学计划的能力、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语言的讲解表达能力、预防纠错能力、教学示范能力、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课外活动的领导组织协调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科学的训练能力等。能力是个体的主体特性,来源于主体为适应活动对象而激发的创造力。体育教学能力是教师的职业能力,和其他的职业能力一样需要在一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长期的实践锻炼才能获得,不同的是体育教学是个体鲜明的人,所以教学能力和其他职业能力相比,对环境、活动对象的适应性更显著。

体育教学能力的形成是复杂的,但基本条件有三个。一是体育专业知识;二是完成教学任务所需的体育技能;三是体育教师对体育运动规律的认识。体育专业知识是形成专业能力的原因,这也是我们一直强调教师学习专业知识的原因。理论上讲,具有学历达标的教师的专业知识已经具备相应教学的需要,他们在继续教育中应该注重专业知识的更新和相关知识的积累,以加深对所授课程内容的理解及深化对所拥有的各类知识间的逻辑关系的认识,从而活跃思维,激发创造力。如前所述,知识的积累需要坚持长期不懈的自学。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知识的大海。”

当一种能力被模式化后,也就变成技能,这也是有些能力可以通过培训取得的理论依据。但决定活动成效的能力是无法模仿的,它来自于主体的创造,需要在实践中自我培养。所以继续教育培训的方案应具有开放性,根据培训的阶段性目标,制定对参训者进行技能培训目标和他们在工作中自我锻炼教学技能的目标。

在教育技术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体育教学技能需要专门培训,更需要教师在实践中自觉锻炼,实现由理论认识到实践能力的飞跃。调查发现,不能熟练、规范地运用基本的体育教学技能的教师不在少数,他们大多没有自我培养、自我锻炼的自觉性。体育教学技能是传授体育基本知识的媒介,如果一位教师不能熟练地运用体育教学技能,他就不能有效地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也就谈不上具有较高的体育教学能力。所以我们认为在中小学体育教师非学历培训中要注重测试和培训学员的基本教学技能,以起到警惕、督促作用。

规律是事物内部各因素之间、不同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联系。体育教师对教学规律的认识影响着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学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的感情、认识、思想的交流活动,体育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因素,在多个层面上探讨教学规律。对体育教学规律的认识也是一个教师之间、教师与教育专家之间不断对话交流的过程。体育教师之间的交流能够实现个体经验的相互借鉴、启发;教师与体育专家的对话交流能够实现教育理论与教学经验的互证、融合。但对话交流应该是平等的、开放的、个性的。平等、开放、个性的对话,有助于思维碰撞和启迪人际语言的互动,这种交流主要存在于教研活动和培训过程中。但传统的培训方式缺乏平等的对话交流,或者说缺乏充分的平等对话交流。因此,在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中要创造一个专家与学员平等对话的环境。

综上所述,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短期培训,其作用就在于促使体育教育理论与中小学体育的实际教学经验的充分沟通,催化他们总结、反思教学经验,加深对体育教学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改变不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习惯,提高教学能力。当然短期培训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但能够对体育教师以后的自学起到导航作用,对教育理论的认识起到促进作用,对体育教师总结教学经验创造一个机会。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n].中国教育报,2004.5-27.

[2]邓永明.山东省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3)81-83.

教育教学知识能力篇7

关键词:教育;继续教育;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一词最早出现在1990年联合国一研究机构的年度报告中。1996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首次正式提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即“知识经济”(Knowledge-basedeconomy)。随后,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日渐发展起来。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的发展必然要广泛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发展之中,并改变着经济社会生活的面貌。而在知识经济的模式中,知识、科技先导型企业成为经济活动中最具活力的经济组织形式,代表了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

一、知识经济社会的特点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密集的智力资源为基础的经济。它的特点是以信息的生产与利用为核心,以人力资本和技术为动力,以高技术和服务产业为支柱,以强大的系统化、高新化、高效化的科学研究体系为后盾,以追求知识价值不断更新为目标。知识经济将给社会带来根本性的变革,它不同于农业经济时代的土地是资本,也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的自然资源、货币是资本。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智能将成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一种无形的资本。这种无形的资本要靠一种最有效、最直接、最快捷的方法来获得,那就是未来教育体系中起巨大作用的继续教育。

二、知识经济社会中继续教育的特点

知识经济竞争的基础是科技和教育,而继续教育又是未来教育体系中的生命力。继续教育是知识向经济过程融合和转化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知识经济得以发展的基础、动力和源泉。

本文对于在知识经济中继续教育概念的界定更偏向于张伟远教授的观点,即:从整个教育体系来看,继续教育应该是和正规教育并列的两个系列,职业教育是继续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人是继续教育的主要对象,远程教育是继续教育中的重要教学模式。同时,根据知识经济和终身学习社会的要求,继续教育不应该再是一种精英继续教育而应该是一种全民化的教育。

(一)终身性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战略目标,让我们明确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是21世纪我国科技、经济、文化和社会高度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工业时代,教育一般集中于大学毕业前的全日制学习,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和学习过程逐渐向终身化方向发展。在终身教育的观念下,教育是一种连续、不间断进行的过程。按照终身教育的观点,人的一生必须是自始至终受教育的一生。“活到老,学到老”,这是社会对每个成员的要求。

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将发挥以往任何时候从未有过的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一次性学校教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以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为核心的终身教育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生活的中心。继续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知识经济将有力地推动继续教育的发展,同时也将对继续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二)多样性

知识经济时代,不仅要求对知识有极强的学习和运用能力,还要求每个人能及时对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进行更新、提高与完善,这正是继续教育的优势所在,它能利用现代网络教育平台,不论何时,不论何地都能及时地进行教育的再继续,而不单指以前的面授,这样无论是学习方式还是教育手段通过网络这个媒介,都实现了教学的多样化,方便了学习对象进行知识的补充和提高。

另外在教育主体上,继续教育更是充分体现出来它的多样性。高等学校、科研单位、大型企业和社区等都成了开展继续教育的主要基地,扩大了人们受教育的机会。当知识经济的浪潮来临时,继续教育渐渐成为市场化下的产物,为知识经济有力地推动经济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创新性

本人认为继续教育之所以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因为它更多是一种终身学习观念的体现。继续教育单从继续二字来看,继续教育体现了一种连续性,一种不轻言放弃学习的精神。而知识经济其中一个重要的体现就是它的创新性,但创新往往离不开一种终身受教育的观念,离不开一种坚持学习的精神,再通过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完善自己的知识、技术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创新。

坚持创新,必须创新继续教育形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知识更新培训,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多采用互动性、研讨式、案例式等新的方法,提高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创新,必须逐步形成符合时代特点的新理念。继续教育的发展已呈现出培训活动市场化、培训机构企业化、教育内容个性化、培训手段现代化和培训制度终身化的趋势。在这种新形势下,要求继续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和先进的教育理念,站在国际竞争和国际合作的平台上考虑继续教育。我们要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契机,推动继续教育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发展,推动继续教育手段向先进性、现代化迈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继续教育的战略性基础地位将显得更加突出。

三、继续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起核心的作用

(一)继续教育的终身学习理念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知识半衰期理论”告诉我们,知识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补充和更新,知识就会出现相对不足,很难满足知识经济社会的需要。而通过继续教育学习来解决就成了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人力再生能力理论”告诉我们,人不仅是劳动力,更是一种资源。知识经济需要更多是优质高效的人力和智力资源,这样才能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中使国家、企业和个人立于不败之地。继续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就充当了“充电器”和“助推器”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在不断地获取新知识中,跟上时代步伐,使自己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在这样的情况下,继续教育必将成为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二)继续教育对知识经济发展起助推器的作用

教育是知识经济的基础,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据对29个国家的调查研究发现,经济增长的25%应归功于教育的作用。而继续教育则是知识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通过继续教育,可以使科学技术很快地内化为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的自身素质,从而加强和加快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和速度。因此,继续教育最充分地体现了知识经济是“教育的经济”和“学习的经济”。继续教育发展的超前性,必然极大地推动着知识经济的早日到来。

参考文献:

[1]于德君,李艳霞.浅论知识经济与继续教育[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1)51-52,64.

[2]徐荣远.试论知识经济社会与人教育观念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03,(3)26-27.

[3]张伟远.继续教育应是一种全民化教育――论继续教育与成人教育、职业教育、远程教育的关系[J].中国远程教育,2007,(1)15-19.

[4]舒服华.迎接知识经济挑战,促进继续教育发展[J].中国建设教育,2006,(6)9-12.

教育教学知识能力篇8

关键词:国考;高师;公共教育学;改革;路径

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改革正式实施,按照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工作的总体部署,从2014年起,以后入学的师范类专业学生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需要参加全国统一的教师资格考试(即教师资格“国考”),同时实行五年一次的定期注册考核制度,结束了一证定终身的传统模式。改革后的教师资格“国考”,增设了综合素质、学科教学能力的考查,同时,广泛使用案例分析和教学活动设计,突出对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考查。

一、当前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社会高速发展,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对教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对师范院校培养合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师公共教育学是师范生学习教师专业知识体系的基础课程之一,也是高等师范院校体现师范性的标志性课程之一。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实施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师范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后教学质量水平的高低。公共教育学课程作为师范院校基础理论课程,对于师范生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准确把握教育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坚定教育信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对师范生实习的中小学的调查和对毕业的师范生就业的中小学进行的追踪调查中发现,一些中小学反映师范生所掌握的教育观念陈旧,不利于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和美好人格的塑造;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条件性知识(即教育学和心理学教育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缺乏,与当前中小学教育改革脱节;教育专业技能不强,所学教育专业技能不适应中小学教育实践的要求;专业思想不稳定,没有坚定的教育信念,自我发展动力严重不足等。虽然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与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前,师范生只要在学校通过教育理论考核合格,普通话达标,通过短暂的教育实习就可以直接认定教师资格有直接的关系。而高师公共教育学作为师范院校的基础理论课程,教师在教学中以讲授书本知识为主,教学方法单一,师范生通过课堂学习,记住一些书本知识,很容易考试合格,这样的结果必然导致上述问题的发生,这就要求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必须进行改革,探索一条使师范生能迅速适应基础教育改革,成为合格中小学教师的改革和发展之路。

二、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

1.教育观念陈旧

师范生的教育观念陈旧,这主要是由于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师教育观念陈旧造成的。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师教育观念的陈旧表现在:一是教师将能力与知识等同起来,认为学生只要掌握了知识,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相关的能力。因此,在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中,教师注重教育基础知识的教学,忽视了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二是教师在教学中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没有情感产生的接受式学习,忽视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情感活动。因此,在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中教师只注重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当“录像机”或“录音机”的角色,记住教师所传授的书本知识,忽视了师范生学习也是一种情感交流活动,这种“目中无人”的教学必然导致学生厌学。三是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结果,不注重学生的认知过程。因此,在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中教师注重将教育理论知识传递给师范生,让师范生接受现成的研究成果,没有自己的体验,没有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极不利于师范生精神世界的丰富和美好人格的塑造。

2.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

师范生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条件性知识(即教育学和心理学教育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缺乏,与当前中小学教育改革脱节,这主要是由于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前师范生只要在学校普通话达标,心理学、教育学、学科教学法考核合格,经过短暂的教育实习就可以直接获得教师资格,以及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师教育观念陈旧造成的。教育科学知识被称为教师成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条件性知识。师范生在校学习教育科学知识,正如前面所讲,教师承担的只是传递知识的任务,而学生扮演的则是“拷贝”知识的角色,师生之间缺乏情感交流。加之师范院校公共教育学教师,很少到中小学听课和进行调研,不了解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实际,不能将所学的教育科学知识在教育实践中进行检验,教学往往从理论到理论,因而师范生所学的教育科学知识必然不能帮助师范生解决教育实践问题。学习中,师范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状态,而考试往往也只以知识性考题为主,这是造成师范生缺乏条件性知识(即教育学和心理学教育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的主要原因。

3.教育专业技能不强

师范生教育专业技能不强,主要表现在所学教育专业技能不适应中小学教育实践的要求。这主要是由于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前,学校对师范生进行专业训练的重视不够、时间安排不足造成的。师范生在校进行教育专业技能训练的途径主要有:公共教育学教学中进行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师范生在学习完心理学、教育学和学科教学法等课程后,学校统一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试讲和参加一定时间的教育实习。师范院校公共教育学教学,教师以讲授为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缺失,课堂教学不能有针对性地根据师范生特点进行相应的课堂教学技能培训,因而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得不到有效的提升。试讲虽然安排有教师指导,但主要是学生自主进行练习,指导教师听一两次课,因此,师范生教育专业技能训练质量难以保证。由于目前师范生的就业形势严峻,一些师范院校安排为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实习时间很难保证,加之一些学校对实习过程不够重视,学生实习流于形式,这是师范生教育专业技能不强产生的主要原因。

4.专业思想不稳定

师范生专业思想不稳定,主要表现在没有坚定的教育信念,自我发展动力严重不足等。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由于重知识传授,轻能力提升;重“教”的过程,轻“育”的过程,因而不能引导师范生培养正确的教育态度,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不能在为师范生从事教师职业之前作好理论知识准备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教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能提升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素养,这是造成师范生专业思想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三、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改革的路径

要使师范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快速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迅速将所学的现代教育理论知识转化为教育能力,仅仅依靠以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传统教学方式,让师范生机械记忆一些书本知识,没有分析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不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以往长期的灌输式学习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恭顺……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创造性”。这就要求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师必须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促使师范生转变学习方式,以保证师范生能够自主学习和快速成长。

1.更新教育观念

要让师范生掌握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师资格考试实行“国考”后,考试的难度加大了,对考生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知识都有较高的要求;考试的形式多样,采用笔试和面试相结合;考核内容也较为广泛,涵盖了学科专业知识、教材教法、课堂教学设计等,因而高师公共教育学的教学必须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注重灌输现成结论,学生全盘接受学科知识的方法,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师范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师范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师范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师范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改变以往师范生只通过模仿和简单操作,解决一些该学科创造性程度较低的学习方式,促进师范生“能动、自主、有创造性”地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位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

2.形成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

高师公共教育学的教学,不仅仅是为师范生将来从事教师工作打下理论知识基础,还应当为师范生提供独特的认识世界的视角和思维方法,了解学科内科学家的创造发现过程和成功的原因,以及在他们身上体现的科学精神和人格力量,这对于增强师范生的信心和创造意识具有重要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让师范生形成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满足社会对未来教师知识结构的需要,从而提升师范生的教师专业素养。

3.提升专业能力

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增加了师范生获得教师资格的难度,对师范生在校的学习、考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对师范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提出了改革的要求。要提升师范生的专业能力,在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突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结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典型教学视频、微格教学、带领师范生到中小学见习等方式,突出师范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积极引导师范生参与课堂讨论,帮助师范生掌握扎实的教育基础知识,并将所学教育理论运用到教育实践中,提高师范生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从而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并认清教育教学规律。

4.树立崇高的专业道德

要让师范生树立崇高的专业道德,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应当通过课堂教学,积极引导师范生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和价值观,懂得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教育事业中。还要让师范生意识到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应肩负的历史重任,并将热爱学生和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为自己人生最重要的职责。我们只有总结师范院校公共教育学存在的问题,认真思考教师资格国考对师范教育的影响,准确定位师范教育的功能,不断推进教师资格“国考”背景下师范院校公共教育学教学的改革,加强对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构建适应时展要求的新的师范教育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常正霞,许邦兴,史海山.教师资格认证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1,(2):58-60.

[3]金东海,蔺海沣.我国教师资格制度建设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教育与职业,2013,(5):18-21.

[4]陈近.公共课教育学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1):14-19.

教育教学知识能力篇9

【关键词】体育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a)-0234-01

当前,我国体育教学及课堂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仍然受到前苏联“体育教学以传授技术为主”的理论思想影响,即通过规范的动作技术的传授来掌握基本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这种重技术轻理论、重共性轻个性,以学习运动技术掌握运动技能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严重的束缚,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发挥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改革创新精神,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学校体育工作者必须更新传统的体育观念,树立现代体育教学意识观念,明确最终目的在于培养适应现代法的建设人才。

面对当前教育改革的浪潮,学校体育将注重使学生学会锻炼,学会评价,学会改进自我健身的能力,所以体育教师应在转变更新体育观念的同时,必须不断学习和扩大本学科知识面及体育边缘学科的知识面,对不同项目的历史沿革不同学派、流派的论点和技术风格,国际现状与发展趋势都要融洽贯通,获得先进的技术知识、方法和技能。

1体育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

1.1“多媒体”知识

多媒体教材可以做到双向教学,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调节教学进度,可以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特别是多媒体教材可以采取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如图片、动画等,通过视觉形象展现规范动作,使学生耳闻目睹,既了解原理,又能将动作要领铭记于心,再有老师指导动作,使学生较易掌握动作技术。所以,在现代体育教学中“多媒体”教学能力是每位老师必备能力之一。

1.2普通基础知识:

其特点是“博”,体育教师作为社会主义教育的专门人才,必须树立“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的思想,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高尚情操和优良品质,要具备语言文学、美学、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形成良好的教学、训练,科研等能力的基础。

1.3学科专业知识

这是教学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包含三方面的知识:(1)、人体科学理论知识:包括人体解剖学、生理学、体育保健、运动生物力学等方面,对这方面的知识要求面要“宽”。(2)专项运动理论与技术:包含教师不仅要熟悉教材大纲,还要在多能基础上,对某部分做到精细研究,做到“树业有专攻”,形成自己对某些问题的系统观点,这样讲起课来才能得心应手,对科研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对这方面知识要求“深”。(3)应用科学理论包括数理统计,科研方法、计算机应用等,对这方面知识要求要“新”。

1.4教育学科理论:

分教育理论和体育教育理论两个方面,教育理论包括高等教育学、教学论、心理学。体育学科理论:包括体育概论、学校体育、体育教学论、体育心理学等等。作为一个体育教师,若缺乏这类知识,要熟练地驾驭教材,科学的组织课堂教学、科研工作,顺利地完成学校体育任务是有困难的。

述4个方面的知识是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系统知识结构,它们的关系是:第一方面是结构的综合,它不仅是教师综合能力的表现,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二方面是结构的基础,它不仅是教师形成教学能力以及其他能力的基础,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第三方面是结构的重心,它制约着教学、训练、科研、保健能力的高低,有了这类知识,教师才能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2体育教师能力结构

所谓能力结构,则是把各种能力的集合作为一个系统整体考虑时,所呈现出来的系统结构属性。体育教师的能力结构主要由以下6个方面组成:

2.1教学能力

主要表现在:制定教学文件的能力,善于掌握和运用教材、教法的能力,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力,正确示范、精练生动的语言表达,严密的教学组织能力,组织竞赛、裁判和指导课外活动的能力。

2.2指导学生锻炼身体的能力

促进学生课外活动的开展,推动校园文化的形成,给学生造成自觉地、科学地进行锻炼的气氛,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2.3训练能力

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包括:科学选材能力,制定和实施训练计划能力,管理训练和组织比赛能力,协调运动员学习与训练关系的能力。

2.4思想教育能力

包括组织培养健全集体的能力,对学生思想发展分析及预测能力,对后进生疏导与转化的能力,培养学生优良品德教育的能力等。

2.5体育科学研究能力

包括搜集整理文献,掌握科学研究全过程的能力,掌握运用基本科研方法的能力。

2.6保健能力

包括对学生体质进行全面的测量、统计与技能评价的能力,医务监督的能力,一般运动创伤和疾病的预防与处理的能力等。

以上6种能力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教学能力是核心,身体锻炼能力是重点,训练能力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必备条件,科研能力是体育本质与规律的重要环节,保健能力是指导学生科学锻炼身体、身心健康水平的保障。

教育教学知识能力篇10

论文摘要:体育教师的知识技能单一、综合素质偏低,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普遍观点。社会调查结果研究表明,当代体育教师综合素质亟需提高,其重点应放在文化、知识、品质等方面的综合能力素质培养与提高上。

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当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便通过积极思考,予以融会贯通。从总体看,知识学习过程是一个积累、贯通、再积累、再贯通,循环往复的过程。技能形成是由试练到熟练、试练与熟练相结合的过程,其总是经过一定时间与次数的试练,才能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总体来说,技能学习过程是一个试练、熟练、再试练、再熟练,循环往复的过程。能力是指人能够顺利完成或实现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是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心理学认为,上述三者的发展是不可能同步的;知识、技能是能力发展的基础,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耐于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并非所有知识与技能都可转化为能力,只有长期广泛被运用的知识与技能才可转化为能力;能力的高低影响掌握知识、技能的速度与质量。当代体育教师,从知识的学习过程,到技能的形成过程,再到能力的培养过程,都是单一的追求专业性。因此,当代体育教师综合素质偏低,成为社会公认的普遍现象。

1、体育教师的综合能力素质偏低

对于体育教师的能力素质评价,社会舆论认为一般甚至偏下。导致这个现象的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在于体育教师的培养过程。体育教师多出自体育院校,其课程要求对于体育教师的知识、技能要求单一性较强,其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累积、转化形成的能力素质也就偏专业科目方向,综合能力素质也就大打折扣;其二,在于体育教师未主动积极提升自我综合素质。在担任教师工作后,体育教师普遍更加放松对于其他知识、技能的了解与学习,使其他知识、技能更难以转化为自我的能力。

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关系着学校学生的健康问题是毋庸置疑的,同时也严重影响其对学生教育。所以,除了掌握运动技术水平外,加强自身文化修养和其它技能的学习,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水平。

1.1提升体育教师综合能力素质,重在培养阶段。学校体育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重成绩、重眼前,功利主义教学制约了学校体育教学的的发展。体育教师在学生阶段,虽然掌握了科目传授的体育知识技能,然而并未接受到新的体育教学思想培养,综合知识的培养更相对匮乏,使其在后期的教学阶段也难以创造性思维改进教学。而重复依照教科书和参考书,按照课程标准进行呆板授课,一方面,造成学生持续对体育认识浅薄;另一方面,也使体育教学难以跟上时代步伐进行即时变革。

1.2一名称职的体育教师不仅需要专业运动技能的展现,应主动进行自我提升,以更好地实施教学。文化素质的提升又是其最基本的,最必须具备的。首先,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机会与其他课程相比是具有实践性的。可以说,其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着影响。比如,体育教师的语言表达沟通能力,在传授某个运动动作要领时,教师不仅要教学生怎样才能做到标准规范,更重要的是要传授相应理论知识给学生。如果教师自身表达出现问题,学生又怎能领悟其运动要领的关键所在,又怎能正确地进行知识技能的锻炼?其次,个人道德修养,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体育教师的个人修养,相比其他教师,会更加直观地展现给学生。教学场地清洁卫生的保持,公共场所不抽烟,身着如何得体等,如果教师都不能做好,学生会得到怎么的示范?

2、体育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技能与能力素质的探讨

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首先,应当是一名称职的教育工作者;其次,体育教师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满足新形势下提出的教学要求,具有更新知识,顺应发展,不断完善的能力。第三,应具有现代教育意识,掌握先进教学方法,善于观念更新和勇于开拓创新。第四,具有体育教师应当具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向技能,以及传授知识技能的能力等,具体地讲,当代体育教师应当具备的知识、技能与能力素质要包括:2.1丰厚的文化底蕴。人的文化积淀的多少决定了人的素质高低。新时期,体育教师的培养,要强调文化基础,重视文化修养,不能只停留在单一的课本书面上,这样才能促进体育师整体质量的提高,增强人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和社会单位的用人信心,改善社会大众对体育教师公共形象的偏见认识。

2.2扎实的领域知识。体育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体育教学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专业内和专业外的内容。因此,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根据职业特点具有过硬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多学科知识,如教育心理学知识、理科与生物学科知识、方法论知识、逻辑学知识、美学知识等。

2.3优良的道德品质。任何一种职业都要求人们具有与该种职业相适应的道德品质,一个合格的体育教师必须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有:

2.3.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高尚的思想情操,遵纪守法,作风正派,言行一致,讲文明,有礼貌,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

2.3.2优秀的职业道德,是体育教师最基本的品质之一。只有对体育教师工作认识正确,有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有坚定的志向与毅力,对工作有隆厚的热情,才能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体育事业,作出卓越成绩。

2.3.3朴实的工作作风,踏实工作,谨慎谦虚的教学态度,善于团结同志,任老任怨,不怕苦累,始终精神振奋的工作。

2.3.4关心学生。教师要热爱学生,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生,作学生知心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