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装配式建筑工业化的核心十篇装配式建筑工业化的核心十篇

装配式建筑工业化的核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7:19

装配式建筑工业化的核心篇1

龙信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建立龙信建筑工业化发展模式的核心不是pC,不是吊装,核心在于技术、管理、流程和标准的建立,要实现从“传统建筑承包商”向“建筑产业现代化整体服务商”转变,才能成为中国式“鹿岛”,建筑业的“苹果”。

龙信建设集团作为传统的建筑企业,抓住改制的机遇发展而壮大,在如今全球倡导绿色建筑的浪潮中,以建筑工业化为突破点,坚持转型升级不转行,坚持建筑为主业不动摇。龙信集团建筑工业化技术体系核心分为住宅全装修工业化和主体结构工业化。住宅全装修工业化分为模块化拼装式装修技术和CSi住宅技术,主体结构工业化则又分为住宅中采用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和公共建筑中采用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

龙信集团工业化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1994年开始的住宅全装修的探索。在全装修住宅中推进模块化设计及拼装式施工。管理模式中推行“研发、设计、施工、服务”一体化,实现建筑装修设计一体化、土建装修施工一体化、管理服务一体化。同时主编了行业标准《住宅室内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第二阶段:2008年开始进行研究与实践的CSi住宅。CSi住宅是国家重点推进的住宅工业化技术。CSi直观理解为“中国的结构支撑体一填充体住宅体系”。CSi住宅外部结构支撑体采用高耐久性材料,延长住宅的使用寿命。层高在现有室内净高的基础上增加200—300mm作为架空地板层,各种管线铺设在架空层内,相当于每户增加一个管道层,实现了同层排水;土建施工时厨房、卫生间、内隔墙不定位,住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意安放。

CSi住宅内部的填充体具有可变性。这些部品可以通过标准化、系列化,实现工厂化生产,以减少现场作业,确保产品质量。龙信集团参与了《CSi住宅建设技术导则》的编制工作,同时在自己开发的小区内进行了CSi构造房的研究工作。

第三阶段:2010年开始与东南大学、日本鹿岛、中国建科院合作进行预制装配式建筑的研发及应用。建筑工业化目前不仅限于装配式混凝土(pC),也不等同于主体结构工业化,应该考虑整个建筑业产业链的整合和发展,要从建筑材料开始,包括材料、设备、设计、研发、施工、安装及运行等全产业链,从上游到下游通盘考虑,内外装修一体化,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全面发展来认识建筑工业化。

建筑产业现代化就是用工业化的方式,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实现建筑设计标准化、部品生产工厂化、建筑施工装配化、结构装修一体化、过程管理信息化。统计表明,建筑产业现代化比传统施工节能20%、节水63%、减少建筑垃圾91%、节约工期40%、减少用工35%,渗漏空鼓等质量通病减少90%,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一是建筑设计标准化。标准化设计的核心是建立标准化的单元。不同于早期标准化设计中仅是某一方面的模数化设计或标准图集,受益于信息化的运用,尤其是Bim技术的应用,其强大的信息;共享、协同工作能力突破了原有的局限性,更利于建立标准化的单元,实现建造过程中的重复使用。

二是部品生产工厂化。这是建筑工业化的主要环节。对于目前最为火热的“工厂化”,很多人的认识都止步于建筑部品生产的工厂化,其实主体结构的工厂化才是最根本的问题。主体结构的工厂化实现毫米级误差控制,同时还实现了装修部品的标准化。真正的工业化建筑,要在生产方式上实现变革,而不仅局限于预制率的多少。

三是建筑施工装配化。装配化施工中的核心在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两个层面,特别是管理层面,工业化运行模式有别于传统形式。相对于目前层层分包的模式,建筑工业化更提倡“epC”模式,即工程总承包模式,确切的说,这是建筑工业化初级阶段主要倡导的一种模式。作为一体化模式,epC实现了设计、生产、施工的一体化,使项目设计更加优化,有利于实现建造过程的资源整合、技术集成,以及效益最大化。通过epC模式,能真正把技术固化下来,进而形成集成技术,实现全过程的资源优化。

四是结构装修一体化。即从设计阶段开始,与构件的生产、制作,与装配化施工一体化来完成,也就是实现与主体结构的一体化,而不是现在毛坯房交工后再着手装修。

五是过程管理信息化。即建筑全过程的信息化,设计伊始就要建立信息模型,各专业利用这一信息平台协同作业,图纸进入工厂后再次进行优化,在装配阶段也需要进行施工过程的模拟。同时,构件中装有芯片,利于质量跟踪。可以说,Bim技术的广泛应用会加速工程建设逐步向工业化、标准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

龙信集团建筑工业化示范项目

案例1:老年公寓。一是采用Bim技术并创国内五个第一。建设成为国内第个建筑高度达到88米的预制装配式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建设成为国内第一个采用CSi体系进行内装修的预制装配式公共建筑。卫生间、厨房采用整体安装;建设成为国内第个总体装配率(含内部装修装配率)达到了80%的公共建筑;建设成为国内第一个在设计、施工、运营全过程引入Bim技术进行信息化管理的预制装配公共建筑;建设成为国内第一个绿色设计、绿色施工、绿色运营的预制装配式建筑。(如表1所示)

二是创立社区养老模式。目前国内养老产业可以归纳成9073,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龙信集团通过对国内外老年住宅开发、建设和服务模式的深入研究和调查,在企业社会责任的驱动下,思考如何使“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成为现实。龙信创立了国内先进的养老模式,即“社区养老模式”,实现“一碗汤的距离”、“候鸟式”、“一站式”的服务。

案例2:南通政务中心停车综合楼,实现工业化与绿色建筑的深度融合。项目概况:南通市政务中心北侧停车综合楼项目由龙信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采用epC工程总承包模式承接。项目总建筑面积48972.21m2,地上总建筑面积42085.27m2,地下总建筑面积6886.94m2,抗震7度,总高度为63.3米,共十六层。地下室部分为框架剪力墙结构,二层结构及以上为预制装配整体式结构,采用工厂预制结构梁、板、柱至现场直接吊装施工,使传统建筑向工厂化、工业化发展。

项目科技创新;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屋顶太阳能、挂壁式光伏板与窗户一体化;内外填充墙采用成品隔墙板(aLC):装修与土建结构一体化设计、施工:雨水收集回收用于灌溉绿化;全过程信息化管理(Bim技术)。

项目总体目标:江苏省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工程、江苏省绿色建筑示范工程(三星)、江苏省可再生能源示范工程。

项目总结:一是南通政务中心综合停车楼项目为南通首个工业化装配式公建项目,为江苏建筑业的转型升级起到示范、引领、带动作用;二是此项目为绿色三星级建筑,体现低碳、减排、节能环保,在工期缩短一半的同时,为政府公建项目开辟了新途径;三是此项目的承接,是龙信公司加速转型升级步伐的重要一步,公司借机整合内部资源,完成设计、研发、生产、总包、经营等各个环节,开辟龙信工业化模式,大幅提升龙信总包的竞争力;四是此项目以管理信息化为抓手,Bim技术、信息化全过程贯穿整个项目始终,建立龙信企业级Bim平台,逐步向工业化、标准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

龙信工业化经营模式和发展方向

经营模式——两面市场模型。第一步:整合公司内外资源,打造一个两面市场,形成独特的、成熟、稳定的商业模式。龙信公司自从93年进军上海开始至今23个春秋,对总承包经验的积累、总结,对开发商和小业主的需求非常明确。利用公司总承包和房地产这两块平台,由研发设计牵头,将建筑承包商、建筑材料商以及各分包商整合。特别对技术研发、深化设计等多方面进行整合,更好地为开发商和小业主服务。同时利用这块平台,联合银行和金融,以及地方政府的支持,为另外一面市场提供更好、更优惠的服务。

第二步;充分利用公司总承包经验,结合房地产开发和科技研发核心技术,以国家住宅工业化基地和建筑工业化发展联盟为基础,做强这块平台,做大两面市场,通过平台整合两面市场,为三方面创造新价值和新空间。

第三步:也是关键一步,龙信按上市规范和方向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努力,并且尽快上市,通过上市这一手段规范企业、提高企业知名度,引进先进理念和优秀人才。只有形成这一良性循环,这样前面两步才能实现。

通过这三步努力,龙信才能成为中国式“鹿岛”,建筑业的“苹果”(见图1)。

龙信集团“三步走”战略。一是自我实践:探讨龙信工业化发展。自主开发老年公寓预制装配式项目,边学习边探索。二是走进南通,走向南京:总结龙信工业化承接模式。做好南通政务中心停车综合楼项目,打响龙信工业化政府公建项目第一枪,树立龙信工业化的行业地位,以南通项目为基础、工业化联盟为推动,走向南京,建立龙信科技创业园基地。三是走出江苏,面向全国:龙信工业化的核心不是pC,不是吊装,龙信的核心在于技术、管理、流程和标准的建立,要将这种核心竞争力可复制,开创龙信产业的新天地。

未来发展方向。龙信集团实行以南通为本部、上海为管理中心、南京为工业化中心、沿“长江经济带”向武汉(荆州)以及成都、重庆方向延伸发展的工业化战略布局,将形成以“长江经济带’为中心,以“京津冀”和“珠三角”为两翼联动发展的局面,同时龙信集团移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号召,开辟东南亚(马来西亚、缅甸)、中东(沙特)等海外市场,整合优势资源,建立龙信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模式,实现从“传统建筑承包商”向“建筑产业现代化整体服务商”转变,为中国住宅工业化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需要政府层面提供的支持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发展建筑产业现代化高度重视,配套政策不断完善,希望在以下几个方面能更加深入细化。

一是加强组织保障,建立健全质量安全验收监管体系;在工业化推进过程中要加强监管,研究调整市场准入制度,完善现有的质量监督制度:

二是完善配套政策支持,大力推进省政府2014(111)号文件和各地配套政策的实施力度:

三是编制完善工业化发展规划,避免一哄而上,产能过剩后形成无序竞争

四是加大政府项目支持力度,政府投资的保障房、公建、市政基础设施等优先采用工业化方式建造;

五是政府项目推行采用总承包管理模式(epC),完善招投标等相关管理制度;

六是大力提高人才队伍建设水平,高校开设相关专业课程:

装配式建筑工业化的核心篇2

(1)各参建单位的管理意识有所提高,对于设计在装配式建筑中的龙头作用日益凸显,从方案设计阶段就应落实好标准化,为后期的装配式建筑的拆分设计、深化设计做好铺垫,提高预制构件的使用重复率,提高构件的出厂精度,降低生产作业的成本,确保施工的质量和进度。标准化生产是制造业工业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实现标准化,意味着不同的生产者按照特定统一标准所提供的零部件是没有差异的,是可以实现完全替换的。因此,实现标准化就可以实现零部件生产与终端设备制造相分离,进而实现零部件制造的独立化,并最终实现零部件生产的社会化——这是零部件供应市场实现完全与充分竞争的基本前提保证,其最终结果,就是促使零部件生产企业降低零部件的生产成本与供应价格。现阶段标准化率低,为了保证装配式建筑的技术可行性,构配件产品必须实现系列化、完整化。在没有构配件标准化的前提下,构配件的生产企业必须保证能够实现所有规格、种类的构配件生产与供应。为了节约用地并降低成本,目前构配件生产企业一般采用多种构配件在同一生产线上转换工艺进行生产的模式,生产中技术类别繁多,操作工艺差别大,指标体系复杂,设备调整频率高,工人熟练程度低,生产间歇增加,专业化程度与生产效率相对较低,最终导致生产成本的上升。

(2)加强各参建单位的协作密度。许多现场暴露的问题(点位、钢筋打架等),很多施工现场的问题无法及时反馈到设计单位及构件厂,设计、生产与施工结合不是很密切。目前,epC总承包及Bim全过程应用应用的项目,能够很大程度上减少此类问题的出现。设计单位在设计深化阶段多征询施工单位,提前了解施工中存在的痛点,提前规避可能存在的问题,减少浪费,规避质量隐患。为了保证装配式建筑的技术可行性,构配件产品必须实现系列化、完整化。在没有构配件标准化的前提下,构配件的生产企业必须保证能够实现所有规格、种类的构配件生产与供应。

(3)   加强对装配式建筑专项人才的培养。装配式建筑现在所存在的问题,很多事源于装配式建筑人才的缺乏。经验缺乏的设计人员无法综合考虑到构件厂的需求及施工现场的需求,不合理的设计会给现场带来材料的浪费、工期的延误;缺乏装配式建筑管控能力的项目经理对于施工组织的不合理安排,造成现场施工人员窝工,构件生产与现场施工不同步,延误工期;缺乏装配式建筑施工的技术工种,不仅会延误工期还可能为了方便施工破坏预制构件,对工程质量造成隐患。依据沪建安质监【2018】47号文,“灌浆施工人员须进行灌浆操作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对于这些人员应积极主动的参加市里、区里组织的装配式建筑的培训学习。

本课题通过对现有的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居住建筑及装配整体式钢结构进行调研分析,选取了两例应用装配式钢结构建筑装及三例装配整体式剪力墙建筑,对其建造中的质量、成本调查研究,分析现有装配式建筑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市场的痛点,找出影响装配式建筑推广应用的关键因素,并从设计、施工的角度出发,结合对现有的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居住建筑选取2个居住建筑案例(高层商品住宅、动迁安置房)、2个公共建筑案例(高层办公楼、多层工业厂房综合体),对其建造全过程的成本调查和研究,分析影响装配式建筑成本的因素(如结构体系、构件、加工方式、连接方式、预制率和规模大小等),找出影响成本的关键因素,并提出降低装配式建筑建造成本的有效措施和方法。通过对比分析不同预制率,确立预制构件选择与成本之间的定量关系。通过分析不同装配式结构体系,确立结构体系与成本之间的关系。为政府装配式建筑的推进工作,提高预制率的可行性及提出装配式居住和公共建筑的优惠政策,相关开发企业预制拆分的选择以及设计院综合控制成本等各方的多种需求提供理论依据和相应的建议,培养装配式建筑全过程管理的综合性人才。

展望(对策及建议)

实现建筑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开发建设装配式居住与公共建筑是新时期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装配式建筑既可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建造的速度,满足对建筑数量的需求,又可极大提高住宅质量和性能,同时还可以减少资源能源浪费,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课题对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成本的研究均可为政府及开发商提供明确的可实施的参考,对于优化装配式建筑,实现装配式建筑的标准化、模块化、集成化具有重要意义。对装配式建筑,从实际应用的项目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居住与公共建筑的全过程成本构成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将对装配式项目设计、施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为设计人员、施工人员尽快熟悉和掌握装配式建筑设计要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提高整个产业的生产效率,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装配式建筑在技术上日益成熟、市场逐渐完善、上下游产业配套全面跟上,装配式建筑在人工用量上的集约和节省优势得到最充分体现,从全局的角度衡量装配式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的成本势必会低于传统建筑。

关于装配式建筑考察学习的调研报告

一、调研背景

装配式建筑,是指用预制的构件或部件,在工地现场装配而成的居住建筑和商业等公共建筑。装配式建筑性能优越,能顺应绿色制造与节能环保需求,具有建造速度快、节能环保、强度高、自重轻、空间利用率大、隔热性能好等优点。发展装配式建筑是供给侧改革组合拳之一,在“三去一降一补”中,装配式建筑承担生态文明补短板和钢铁行业去库存重任。

2017年4月,**省首个装配式住宅项目——**工程已经正式开始施工。由于**省住宅产业化起步较晚,相关经验还较为缺乏,为了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提高**省建筑工业化发展速度,我局特组织本次观摩考察活动,了解学习外省及相关企业在住宅产业化建设情况、先进经验及管理措施办法,更好的为建设**省住宅产业化项目的推进和政策实施提供参考。

二、装配式建筑行业现状

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把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提高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高度。中发〔2016〕6号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计划用10年时间,装配式建筑比例达到30%。住建部《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积极扩大装配式建筑应用规模,明确重点应用区域,提高应用比例。2016年10月,贵州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建筑建材业发展的意见》

(简称《意见》),为加快推进贵州省新型建筑建材业发展,切实构建特色产业体系,培育重要支柱产业提出了明确意见。《意见》提出,到2017年,全省新型建筑建材业完成总产值1200亿元以上,完成增加值400亿元以上。到2020年,全省新型建筑建材业总产值达2200亿元以上,完成增加值600亿元以上。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15%以上。基本建立健全与新型建筑建材业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和标准体系。本次考察学习的武汉市和深圳市,在装配式建筑方面明显走在了前面。深圳市自2016年起,新建项目采用装配式,单体预制率不低于40%,装配率不低于60%;湖北省规定2015-2017年,装配率不低于20%,2018年开始,装配率不低于30%,每年按照5%的增长速度推进装配式项目的实施。

随着装配式建筑的推广,各地出台了大量的鼓励及奖励政策:小区容积率奖励3%-5%;装配式项目鼓励采用epC模式招标;免交新墙体基金;购买装配式房屋享受首套房优惠;完成主体结构50%即可预售;购买装配式房屋可异地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绿色建筑评审上调一个等级;单个项目节能补助60-100元/平方米。

三、装配式建筑与传统现浇建筑不同点及监管重点、难点1、与传统现浇建筑相比,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不是纯粹的装配式结构,对关键的框架梁柱节点及楼板叠合层均采用现浇处理,既增加了结构的整体性,达到了与现浇“同等型”;又解决了建筑部件、暖通空调、给排水系统、电气系统等建筑和设备专业的要求,做到了协调统一、优化配置,在不降低结构安全性的前提下,优化了建筑性

能和功能。

2、武汉、深圳等地装配式结构的一些构造做法,需要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总结,在中国的相关标准中有所反映,以指导装配式结构工程实践。如梁、柱钢筋在受力最大处或节点区全截面连接、箍筋采用高强度的焊接封闭式箍筋代替传统的135度弯钩做法等。

3、装配式建筑定位要明确,从最初设计时就应该明确,优化建筑外观,尽量以方正、简洁为设计原则,便于后期结构解构深化设计。

4、在施工过程中,安全监管侧重点也有所不同。装配式建筑存在大量的吊装工作,如何保证吊装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四、相关建议

目前,全市房屋建筑业产值占全市建筑业总产值比重约占70%,其他土木工程建筑业占比相对较低,房屋建筑产业中高附加值的行业市场占比较低,在全市6家建筑一级资质企业,主要集中于房地产项目等低产出行业的生产,全市建筑施工企业有必要进行产业发展升级,改变企业经营比较单一的状况,逐步形成大土木建设的格局。

装配式建筑范畴内的制造业,无疑为企业发展提供了难的发展壮大契机。由于行业兴起不久,大量懂得建筑、机械、材料的专业人员的人才非常短缺,谁先掌握这方面的人才优势,谁就掌握的市场的制高点。同样,全市建筑装配配套产业大都是采用外包,或者是从由以前从事建筑业的人士转岗而来,凭借工地现场经验管理,专业匹配度极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全市应以打造集设计、生产、安装为核心,推动自身的装配式深化设计能力、pC构件生产能力和现场吊装能力

建设等相关企业的扶持发展为目标,强化全市建筑企业的盈利能力建设和核心竞争力。

1.政府要与企业进一步加强联动,全力为企业搞好服务,主动为企业搭建平台,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帮助企业做大做强。相关部门要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对装配式建筑成本进行认真核算,在保证质量、价格合理的前提下,鼓励在政府投资项目、棚户区搬迁改造中广泛应用装配式建筑。

2.企业自身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牢牢把握市场脉搏,密切关注市场需求,以发展装配式建筑为重要使命,以装配式建筑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与开发,建筑构配件和新型建筑材料的研发生产、销售配送、安装维护和检测咨询服务等为主要业务板块,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努力抢占市场先机,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

3.政府积极布局建设建筑相关产业园,吸引当地技术和产品应用进入。建设相关产业园产业链的全面整合,极大地推动和加快区内建筑行业的转型升级发展。同时,企业与企业之间要凝心聚力、加强协作配套、抱团取暖,积极打造产业集群,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推动全市建筑行业及相关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4.政府和企业加快相关人才的引进力度。制造业的核心是标准化和规模化,关键是人才。受国内建筑一味追求个性化的影响,行业的标准化程度非常低下,模具的通用度基本没有,直接导致制造成本高居不下,生产效率徘徊不前,行业的浪费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引进从设计、模具、埋件、吊具等上下游产业链方面的人才,为加快和提

装配式建筑工业化的核心篇3

中南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南建筑产业集团在建筑工业化npC技术的探索、研发、专利申报、成果转化等综合方面先人一步,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已影响了国民的生活与健康,制约着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为环境治理敲响了警钟。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是促进建筑业、房地产业实现节能降耗和环境友好的必由之路。中南建筑产业集团在npC技术的探索、研发、专利申报、成果转化等综合方面先人一步,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推广npC.技术,走一体化道路

中南建筑早在2006年就已意识到“预制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技术(简称“npC技术”)将代表我国新型节能环保、低碳安全建筑的发展方向,也是未来建筑行业技术转型的必然趋势。”从而将建筑工业化提升至战略转型的高度。发展至今,其建筑工业化技术、管理标准体系已得到全面升级,npC技术更是走在行业前列。

中南建筑与澳大利亚康诺克公司于2007年合作引进澳洲预制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技术,并结合国内规范予以消化吸收,海门工厂的成立标志着中南住宅产业化行动正式启动。迄今为止,由中南建筑自主研发的预制装配整体式剪力墙技术已形成论文19篇,获得13项发明专利、23项实用新型专利部级工法2项、省级工法6项,由中南建筑主编的《预制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体系技术规程》已由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1年11月1日颁布实施,同时公司参编了辽宁省省级规范的编制工作。目前,中南已成立了一个住宅产业化专业集团公司(npC公司)下设三个核心构件加工厂(分别是沈阳、南通、海门)、二个具有甲级设计资质的设计院、一个专业运输公司。

区别于一般的产业化专业型公司,中南建筑现代化走的是一体化道路,从技术研发、产品设计、部件生产、装配化施工到产品销售等主要环节都实现自我主导、一体化运作。

中南建筑产业集团以前瞻性眼光,大力推广npC(全预制装配)技术,预制装配率达95%,并已实现多幢全预制装配楼宇施工与销售,实现了传统建筑业颠覆性革命,开启了全预制装配楼宇产业化新纪元。自2008年以来,中南建筑完全以npC技术成功开发建设的高层住宅、多层住宅、公寓、酒店、办公楼等各类型绿色建筑项目达二十余个,其中已竣工项目达100万平方米,在建项目达100余万平方米。凭借中南建筑品牌的整体影响力、建筑工业化制造的建筑品质、精准高效的装配施工、工业化环保优势,中南建筑所用npC技术建设的绿色建筑得到了国家、省市级政府、业主单位等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好评。

典型案例:中南世纪城96号楼

作为预制装配住宅的代表作,由我公司承建的中南世纪城96号楼是建筑工业化的产物。它按照大工业生产方式,实现了构配件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组织管理科学化,与传统施工方式相比,劳动生产率高,建设速度快,工程质量高;节能节材、省地省力,是建筑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权威部门和专家认为,“之所以说它是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的一座里程碑,因为它达到了100米,代表着我们可以用建筑工业化的方式建到25层以上,达到100米了。”验收专家委员会得出结论:“该工程能够提高施工工效、减少质量通病、降低材料损耗,同时,具有降低施工噪音、防止扬尘、减少环境污染等特点,符合国家‘四节一环保’的绿色建筑要求,对推进我国建筑业绿色施工、节能环保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但中南世纪城96号楼并非夜成名,它的核心价值和引领性在于这栋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预制装配技术住宅诞生于建筑业、房地产业的转型年代,它对传统建造方式的巨大变革,在国内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实现了三个突破,矗立了三座行业里程碑。

高度——国内预制率最高的全预制装配住宅。海门中南世纪城96号楼高32层,建筑面积28000余平方米,建筑高度达到100米,预制率超90%,为全国首创。之所以称其为高度,不仅仅是96号楼达到了建筑物在物理条件下的100米高度,而是科技含量和技术集成创新方面也有着自己的高度。

广度——国内建筑工业化中商业纯度最高的全预制装配住宅。在我国房地产行业,25层被视为投资开发的临界点。之所以称之为广度,不仅仅是它在技术方面的领先,而是它突破了阻碍商业力量大规模进入全预制装配住宅的“禁区”,以往全预制装配技术的建筑都以小规模的政府公建项目为主。这样就能够为今后建设这类建筑在节约用地、降低成本、减少造价方面破解更多难题,起到了示范效应,形成了广泛的推力。

维度——国内预制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体系(npC)领先产品。96号楼符合长寿命、好性能、绿色低碳的发展目标和理念,是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开拓者和领跑者,除了其高度、广度外,还有其维度方面发挥的作用,即在建筑中可以实现在复杂条件下的多样性选择,在各类房地产新业态中应用。96号楼作为全国首幢百米全预制装配住宅工程在维度上发挥的作用,有可能超过其工艺和技术方面的价值。

装配式建筑工业化的核心篇4

(征求意见稿)

 

建筑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具有产业关联度强、经济社会作用显著、发展提高潜力大的特点,对城市品质的提升影响深远。为推动我市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建筑业新旧动能转换,加速建筑业向工业化升级,推进“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建设迈上新台阶,制定《东莞市建筑产业五年发展规划》,明确今后五年(2021-2025年)东莞建筑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提出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为推动我市由建筑业大市向建筑业强市发展,打造“东莞建造”品牌提供政策依据。

一、发展背景

(一)现实基础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党的精神、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和对住房城乡建设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全国、全省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要求,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加快推进建筑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建筑业快速发展,为未来五年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规模效益快速提升。2019年,全市建筑业总产值562.68亿元,同比增长18.7%,2016-2019年年均增长26.3%;2019年建筑业增加值为183.03亿元,同比增长9.6%,2016-2019年年均增长7.88%,对我市经济贡献度持续上升;实现利税总额49.17亿元,占全市税收总量的2.27%。建筑业在集聚技能人才、吸纳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业人员数超过20万人,技术工人达13万人。劳动生产效率不断提升,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达40.68万元/人,位居第二产业前列。

——产业集聚效应凸显。根据省厅三库数据统计,全市有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总数达2195家,其中总包一级资质企业26家,总包二级资质企业166家,总包三级企业738家,专业承包资质企业1265家。建筑产业集中度不断提升,排名前20名企业产值占全市纳入统计900多家企业产值的比重接近50%。初步形成以总承包企业为龙头、专业承包企业为依托、劳务分包为辅助的产业体系,涌现出一批龙头企业。以建筑施工为中心,建筑材料、构件、机械设备等关联生产制造以及勘察、设计、审图、监理、造价、检测等建筑技术服务领域加快集聚,全市有勘察设计、监理领域甲级资质企业16家、乙级资质企业34家,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配套能力不断增强。

——建筑工业化步伐加快。我市先后印发实施《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市规模化发展绿色建筑的通知》(东建节能〔2016〕16号)、《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东府办〔2017〕103号)等系列政策文件以及相关配套细则,积极推动以绿色节能、装配式、环保、信息化为主的建筑业现代化。2016-2019年,共有绿色建筑约2200万平方米,绿色建筑面积位居全省前列,2019年全市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60.4%;新建建筑严格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在设计、施工阶段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的比例均达100%,新增节能建筑面积约4600万平方米。编制《东莞市绿色建筑一星级评价导则》(东建节能〔2018〕13号),麦德龙东莞商场项目获得全国首个既有建筑绿色改造三星级运行标识案例。装配式建筑稳步发展,2018年共落实新项目11个、175万平方米;2019年共落实新项目15个、390万平方米,有1个项目被评为广东省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有4家生产企业被评为广东省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

——品牌支撑能力不断增强。2016-2019年共获得鲁班奖1项、国家优质工程奖3项、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1项;获得广东省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5项、广东省土木工程詹天佑故乡杯奖13项、广东省建设工程优质结构奖111项、广东省建设工程优质奖58项、“广东省房屋市政工程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示范工地、省aa级安全文明标准化工地”83项。2016-2019年共获得部级设计奖项4项、部级勘察奖项1项;获得省级设计奖项14项,省级勘察奖项6项。工程总承包(epC)、全过程工程咨询、代建制等新型工程组织模式得到推广应用,建筑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提高品牌竞争力提供了技术支撑。

——市场范围不断拓宽。本地建筑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业务范围拓展到广东、福建、浙江等国内其他省市以及老挝等“一带一路”国家,市场范围不断扩大。2019年,全市建筑企业在省外建筑市场完成产值63.17亿元。2016-2019年,省外建筑市场完成产值年均增长27.87%。

——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建筑业“放管服”改革走在全省前列。住建事项网上审批率达93.3%。2019年,我市开展新一轮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政府投资、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时间不断压缩,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时间压缩至53日,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时间已压缩至43日,比我省提出的目标进一步压缩了47%和28%。其中施工许可阶段审批时限由96个工作日压减至3个工作日。监管机制不断创新,企业经营环境不断改善。建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和诚信管理制度,创新试行承包商预选库、评定分离、简易招标等制度,大力推进社会代建模式,全面实施用工实名制、银行和工资保证金制度,建筑市场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良好的市场环境支撑全市建筑业总部经济加速发展,越来越多高资质建筑企业正在落户东莞。

(二)存在问题

我市建筑业整体仍处于“大而不强”的状态,传统建筑工程施工方式占主导地位,建筑工业化水平不高,产业规模不强,创新发展动能偏弱,关键领域与环节仍不适应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离“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成品化装修、信息化管理”的现代建筑业要求还有差距。

——产业支撑能力偏低。2016-2019年建安投资平均达到1000多亿元,位居全省前列。近年来,全市每年在监在建项目约1500项、6000万平方米,但全市建筑业总产值仅为建安投资的45%左右,本地企业市场占有率仅在25%左右,大部分建筑企业处于产业链中低端。2019年,建筑业增加值仅占全市GDp比重的1.93%,远低于全国7.16%、全省3.95%的平均水平,对全市经济的贡献仍有待提高。

——创新发展能力不足。本地建筑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不足,科技创新投入意识不强,信息化水平低,生产经营方式相对落后。工程项目获得部级、省级荣誉数量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反映城市形象的精品工程很少。我市建筑设计领域获奖数目远远落后于广州和深圳,排在珠海、佛山的后面。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节能技术等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推广使用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网络信息技术与建筑业的融合发展处于探索阶段,项目成功应用的案例较少。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能力和基础较弱。

——要素供给制约明显。企业对高端建筑人才的招引投入不足,招引条件偏弱,自身培养能力不强,现有本地高级科技人才队伍和高技能人才数量不能满足建筑业新一轮发展的需求。区域间人才竞争激烈,本地企业引进人才难度加大,面向建筑业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政策仍需进一步完善。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渠道单一问题突出,对企业技术创新和做大做强形成明显制约。

——企业竞争实力偏弱。本地企业规模总体偏小,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航母型”“旗舰型”领军企业仍处于成长阶段,大部分企业产值低于1亿元,10亿元以上企业较少,还没有产值过百亿的企业。高资质企业数量少,没有总承包特级资质企业。受业绩、资质、规模等因素制约,本地企业高度依赖本地建筑市场,走出去的能力较为欠缺,难以独立或通过联合体方式获取大型建设工程项目,成长能力有待提高。

——监管水平有待提升。多层级、多部门监管问题依然存在,部门间协同监管机制仍需完善,市、园区(功能区)、镇街纵向联动仍需加强。基于网络化、大数据的现代监管方式、监管平台、监管机制亟待建立。信用管理体系仍有优化空间,规模导向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培优导向,信用激励和惩戒机制需进一步加强。

——产业扶持力度有待加强。东莞以制造业立市,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越来越重视建筑业发展,但在建筑业顶层设计方面仍有较大完善空间,各部门及社会各界在推动建筑业发展的意识仍需提高,在产业扶持措施方面与周边城市相比存在差距。

二、发展环境

(一)宏观环境

——城市群成为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未来五年,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城镇化进程也迈入中后期阶段。以城市群和中心城市建设为主体,大力推进“新基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地区间经济、交通的互联互通,成为新型城镇化推进的重大任务。

——“双区”建设承载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广东将举全省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科技创新、现代产业体系、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公共服务等领域将推进系列重大项目建设,促进城市间在产业、交通、空间等方面的协同发展、连绵发展,形成以广州、深圳为中心城市的世界级城市群。

——“三区叠加”建立东莞发展新格局。随着我市迈入“万亿元俱乐部”,未来全市发展质量将发生重大变化,面对广东“双区”建设加上东莞建设广东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形成“三区叠加”的机遇,深度融入深圳都市圈,有利于加快我市从“通道城市”转变为大湾区“战略节点城市”。同时,我市将打造中心城区、松山湖、滨海湾新区“三位一体”的都市核心区空间格局,全力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中的宜居宜业的高品质现代化都市,通过住房、出行、通讯、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大力度投资,大项目支撑,大规模建设,实现“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战略目标。

(二)产业新趋势

——大数据应用和智能建造是建筑业发展的新方向。建筑业将加快推动大数据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招标投标环节和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应用,全国和省、市层面将加大建筑业服务和决策信息系统和平台的建设,加快推进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应用,形成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市场监管机制,提高建筑行业公共服务能力和监管效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建筑业将加速融合推进智能建造的发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3部门《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建市〔2020〕60号)要求加大智能建造在工厂建设各环节应用,形成涵盖科研、设计、生产加工、施工装配、运营等全产业链融合一体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

——新型建筑工业化是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建标规〔2020〕8号)明确提出新型建筑工业化,确定了系统化集成设计、构件和部品部件生产、精益化施工、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创新组织管理模式、科技支撑、专业人才培育等重点。以信息化技术应用为重点,提升建筑品质和劳动生产率是我国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

——良好市场环境是建筑业做大做强的有力保障。随着建筑市场的完全放开,良好市场环境有助于形成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专业特色企业做特做精、产业联盟进一步发展的市场格局。优化建筑业市场环境,推进管理网络化和智能化,将为提高监管水平,实现行业公平竞争和良性竞争,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

(三)机遇与挑战

未来五年,是我市建筑业扩规提质增效,提高产业综合实力,加快促进建筑业向工业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新的外部环境下,我市建筑业发展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

1.机遇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激发建筑市场活力。随着我市城市化进程进入大配套、大建设、大提升时期,建筑业在我市经济发展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将更加突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建筑业发展,2020年全市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鼓励支持本土优质企业积极参与全市工程建设”,将进一步激励我市建筑业活力的提升。

——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广阔市场空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都有广阔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空间;新基建建设方面,包括东莞在内的大湾区将大力推进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以及创新基础设施在内的新基础设施建设,为东莞建筑企业发展提供新市场空间。新型城镇化方面,《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出台实施,广东各地市以及东莞城市更新和城市老旧小区的改造将为本地建筑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广阔平台。全市纳入“三旧”改造标图建库面积达到25.8万亩,相当于我市20多年的新增用地规模。城市功能提升方面,我市大力推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节点城市,建设“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将推进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治理、公共服务提升、园区开发等各类重点项目建设。从2020年开始,我市大力推进教育扩容千日攻坚行动,计划用5年时间新建或改扩建公办中小学两百多所,推进品质交通千日攻坚行动,全面推进综合交通“六大体系”建设,涉及交通配套项目逾百项,投资金额数千亿,以及推进轨道交通站场周边土地综合开发,东莞松山湖、水乡功能区以及滨海湾新区扩容提效。

——产业协同发展有利于提升建筑产业竞争力。我市在电子信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等支柱产业的基础上,正在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等5大新兴领域,这为建筑业与制造业产业融合、协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我市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与高端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智能建造技术,推动生产装备、施工设备的智能化升级,在智能家居、智能办公、楼宇自动化系统等方面培育具有产业竞争力的新业态。

——区位优势有利于培育现代化建筑产业集群。东莞处于香港、深圳、广州的轴线上,面临“三区叠加”重大机遇。这有利于东莞把制造业的产业组织优势、技术创新优势转移到建筑业上,把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金融、产业金融优势嫁接到东莞建筑业,发展建筑金融,培育建筑业总部经济,建设现代化建筑产业集群,实现全产业链发展。

2.挑战

——市场竞争激烈挤压本地企业发展空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规模已经突破20万亿元大关,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产业支撑作用、经济推动作用越来越突出。全国各地,以及我省多个地市出台扶持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努力把建筑业培育成为本地的支柱产业。建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出现众多拥有高资质的外地大型建筑企业在广东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抢夺市场的局面。在市场竞争中,我市建筑企业资质相对较低、规模较小,生存与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对建筑企业转型升级形成新的压力。随着新型建筑工业化成为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我市建筑企业在尚未完成规模竞争优势的情况下,就已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虽然有部分企业在装配式建筑、智能建造、绿色建造等领域进行了探索,但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这些企业同样面临极大的转型升级压力。

——人力资源、创新能力不足制约行业高质量发展。提高人力资源质量、提高新型建筑工业化水平是我市建筑产业做大做强的关键。在机械化、装备化等工业化建筑基础薄弱的情况下,我市建筑业虽然从业人数众多,但是层次与质量不高。人力资源市场竞争激烈,建筑业工人短缺,技术工人的“结构性短缺”问题突出。新型建筑工业化对建筑业技术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东莞建筑业中高端人才不足、科技创新能力偏弱将成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障碍。

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批示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统领,发挥东莞产业优势,坚持高质量高标准高起点,增强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大力推进建筑业向新型建筑工业化转型升级,构建以龙头优势企业为核心、以现代建筑产业集群为载体,上下游产业环节贯通的建筑业全产业链;不断提升东莞建筑业品质和标准,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拓展国内国际市场,打造“千亿产业、现代建造”的建筑强市,为建设“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做出贡献。

(二)发展原则

1.产城融合协调发展

把建筑产业发展与全力建设“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结合起来,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不断提升城市品位。严格执行质量安全标准规范,对内推动“东莞建造”量质齐升,对外增强“东莞建造”品牌优势,促进建筑业发展全面服务于我市城市建设品质提升。

2.全产业链升级发展

发挥建筑施工优势,筑牢建筑业的发展基础,大力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探索建筑业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新路径。推动建筑业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培育现代建筑业产业集群,构建涵盖科研、设计、施工、装配、制造、物流、运营管理和服务融合一体的建造产业体系,形成我市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3.创新驱动绿色发展

把建筑业增长动力转到依靠创新驱动发展上来,结合本地现有基础和优势,积极推广建筑新技术和新材料,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激发企业创新创业活力,构建良好的建筑产业创新生态。注重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提高能源资源管理水平和利用效率,建立和完善建筑业绿色供应链,促进绿色建材推广应用,努力推动我市建筑业实现绿色发展。

4.关键领域优先发展

更好发挥政府在顶层设计、规划布局、政策制定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挖掘本市建筑市场空间和内需潜力,培育一批高资质、高技术的龙头骨干企业;建设建筑市场公平、有序竞争环境;推进建筑业“强链”“建链”,整合工程全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优先培育壮大建筑业的重点环节和高技术环节,增强我市建筑产业竞争优势。

四、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25年,建筑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建筑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基本建成建筑产业全产业链,新型建造方式取得突破,绿色建造、智能建造处于全省领先水平;龙头骨干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企业技术水平和建造资质明显提高,建筑企业竞争优势和“东莞建造”品牌优势显著增强;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以政策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目标的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完善;建筑产业市场环境不断优化,监管体制机制更加科学完善,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升,建筑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实现“千亿产业、现代建造”的目标。

(二)主要目标

1.产业规模

建筑业规模和效益大幅提升,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稳步提升,总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建筑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平均增速超过20%。

培育总承包特级资质企业1-2家,新增总承包一级资质企业8家。培育年产值超200级亿元级企业1家,100亿元级企业3家,超50亿元级企业5家;超10亿元级的专业承包企业3家,形成龙头骨干企业强、专业企业精、大中小企业协作发展的良好格局。培育以优势骨干企业为核心、上下游产业链条完整的产业集群。

2.产业升级

加快推进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新型建筑工业化,2025年末全市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5%以上,政府投资建筑工程项目优先采用装配式建造方式。建成10个以上广东省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其中有2个部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培育形成具有东莞特色的智能建造新业态。城镇绿色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80%。

3.科技进步

全市建筑业总体技术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形成适合市场需求的建筑技术体系。总承包特级企业及年产值超50亿的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建成省级技术中心10个,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5家。主编、参编国家或者行业规范、标准1-3部,新增省级以上工法30-40项。特级和一级企业基本掌握智能建造新技术,建筑信息模型(Bim)与企业管理系统和其他信息技术的一体化应用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4.人才队伍

培养一批优秀企业家、高素质的技术及管理专家和能工巧匠,培养和引进一批国内知名专家,以及满足工程建设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复合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形成结构合理、素质精良、数量充足的人才队伍。在本地企业中培养优秀企业家、高素质管理专家30名以上;引进国家或省级高等级人才10名。新增300名以上一级建造师。

5.品牌培育

打造精品工程,走品牌发展之路,创建自有特色品牌,形成“东莞建造”品牌竞争优势。争取创鲁班奖、国优工程3-5项,部级勘察、设计奖10项;省土木工程詹天佑故乡杯奖40项;省土木建筑学会科学技术奖50项;省省级勘察设计奖30项以上。

6.质量安全

坚持质量优先,质量安全法规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进一步健全,工程质量整体水平稳定提升;质量安全监管机制进一步健全,建成质量安全监管智能平台;工程质量通病治理取得显著进步,建筑工程品质持续提升。

五、主要任务

(一)做强建筑全产业链,提升产业发展能级

1.壮大建筑施工优势行业

提高建筑施工能力和水平,拓展建筑施工领域。鼓励工程施工企业以公共项目和美丽乡村改造工程为重点,发展村镇和市政建设工程施工领域,扩大园林工程、道路桥梁和水生态治理工程数量和规模,形成新的工程施工业务增长点。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大力提升高端工程施工项目的承接能力,积极参与滨海湾新区、教育园区、产业园区重大项目和改造提升项目建设。为施工企业创造条件,培育建筑施工工业化能力,积极稳妥推进包括装配式在内的新型建造技术发展和推广应用,提高我市高技术工程施工能力,打造东莞建筑施工品牌。支持以专业骨干企业为核心联合工程施工和相关业务企业,承接东莞和其他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建设中的重大基础性工程项目,以及绿色、节能、资源可循环利用的高新技术工程施工项目。

2.做强建筑技术服务业

优化建筑技术服务结构,提高建造设计技术和服务质量。鼓励东莞设计企业创新设计理念,提升精品项目和大型项目设计水平,为粤港澳大湾区特别是东莞提供优质服务。新增甲级资质勘察设计院5家;培育产值超5000万元设计院6家,产值超亿元设计院2-3家,以及一批有技术和竞争优势的建筑服务企业。推动建筑技术服务业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完善提升建筑技术服务业市场竞争体系,创新建筑技术服务模式,大力推进东莞勘察设计、造价、招标等企业积极探索优势互补的合作方式,实现强强联合,增强建筑技术服务业竞争力。推动设计、造价和监理等技术服务企业联合工程施工企业组建“东莞建造智库”,建设东莞建造咨询服务平台,以创新的设计理念,研究东莞城市空间布局、公共服务功能、资源节约利用、地域文化与建筑和谐共生等课题,以我市建设“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要求为导向,为水乡功能区建设、滨海湾新区建设、高等级公共建筑提供高水平咨询服务,提升我市建筑品质和城市建造特色。

3.推进产业链上下游延伸

鼓励和推动龙头骨干企业、产业链核心企业积极、适度、稳健多元化发展,向相关产业环节延伸。鼓励大型施工企业收购有较高资质的勘察设计院、市政公司等,将并购企业转移到东莞注册并实体化运作。培育能够打通投资策划、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项目管理、招标、工程咨询、原材料供应、工程检验检测、维护维修、运营的全产业链核心骨干企业团队,大力发展建筑幕墙、钢结构、园林工程、装饰装修等中小企业群,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专业承包商。推进建筑服务行业本地市场差别化竞争,外地市场抱团式合作,在错位发展中形成比较优势。打造有东莞特色的全流程现代建筑业产业链。

4.发展特色智能建造产业体系

鼓励企业以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为动力,深化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建造全过程的集成与创新运用,提高智能建筑、建筑流程和施工管理信息化水平。选择若干家龙头骨干企业重点培育成为具有智能建造系统解决方案能力的工程总承包企业。引导本市电子信息企业以多种形式与建筑业企业紧密合作、协同创新,开展面向智能建造的技术合作,建立跨产业组织,构建智能建造工程项目多方协同智能建造研发平台,提供涵盖设计、生产、施工、技术服务的智能建造产品和解决方案,带动以新型智能产品和服务平台开发为中心的智能建筑制造业发展。推动发展一批智能建造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向智能建造专业领域转型升级,逐步形成有东莞特色的智能建造、智能建筑设备部件制造、智能建筑服务新业态融合发展的智能建筑产业体系。

5.培育东莞特色建筑新业态

充分发挥东莞的制造业优势,建立建筑工业化合作平台,对制造业行业进行建筑工业化赋能,推动我市地墙砖、卫浴、家具、五金卫浴、建筑铝材建筑装备等建材制造业适应建筑工业化标准,向绿色环保产品升级。推动产业招商引资与创业企业孵化相结合,引进拥有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的行业领先建筑企业及部品部件企业,为建筑新业态发展培育新兴力量。适度发展高质量新型墙体材料。培育一批能够提供建筑材料和构件供应一体化解决方案的新电商,提升东莞建筑建材产业的市场影响力和占有率。着力推进中高端电子信息产业进入智能建造新技术研发和应用领域,培育智慧建筑新业态。鼓励专业化建筑工程骨干企业增强绿色、节能、环保理念,与制造业企业合作投资建筑装修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加快布局绿色建造上下游产业链环节,培育东莞特色的绿色建筑新业态。支持有实力的企业提高设计、融资、建设、运营维护等全方位服务能力,逐步实现由建造建筑产品向建造和经营相结合的模式发展。

(二)大力培育产业基地,发展建筑产业集群

1.加快建筑产业集聚发展

整合建筑业资源,优化生产力布局。鼓励本地骨干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构建产业发展联盟,实现龙头企业、核心环节、关联产业有效集聚,形成技术领先、配套齐全的特色建筑产业集群。以新型建筑工业化为导向,打通建筑产业链上下游,培育集建筑项目管理、规划设计、新型材料研发、造价咨询、中介服务、金融平台等产业服务于一体的建筑技术服务园区,大力吸引科研机构在园区开设工作站、研究室,打造“东莞建造”的高端发展平台;推动建筑研究、科技创新、建材生产等相关企业合作创建“产、学、研、商”一体化发展平台和示范基地。支持具有产业优势的建材、装饰、智能、幕墙、园林等企业走“专、特、精”道路,做大产业规模,整合专业建造上下游产业链,建立绿色建造产业链创新联盟,推动建设绿色建造研发中心、绿色产品生产中心、绿色产业服务中心。

2.培育建筑产业化基地

发挥东莞制造业优势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快培育建筑产业化基地。大力发展工程应用类(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和部品生产类(构件生产、配套产品、装备制造等单位)基地。利用各镇现有的产业基础,扩大、提升相关的装配式部件、铝模板、爬升脚手架等产品的生产、供给,形成规模化的建筑制造产业链。支持企业建立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带动装配式建筑上下游企业发展,鼓励企业申报省级和部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鼓励龙头骨干企业以及央企和大型建筑企业在东莞建设装配式建筑智慧工厂和装配式建筑设计中心,打造一批省级和部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推动科研教培类(咨询教培、科研院校等单位)和综合产业类基地的协调发展。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作用,在装配式建筑工厂打造“机器代人”应用场景,推动建立智能建造基地。支持有港口和铁路站场镇区,发挥资源、交通优势,提升石材、家居、上下游产业的配套能力,规划建设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区。将与制造业相关的装配式建筑业态列入先进制造业的范围,享受先进制造业的相关扶持政策。择优向市科技创新部门推荐申报重点扶持对象,积极向省和国家推荐申报省级和部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

3.培育建筑企业总部基地

通过培育一批、招引一批、提升一批等方式,支持建筑企业在我市设立企业总部或大湾区总部。探索培育国际建筑展览平台,加快建设建筑市场信息、科技创新、建造人才配置平台,把东莞发展成为建设资本密集,功能配套,设施完善,具有高度活力和创造力的建筑企业总部基地。支持我市贡献大、能力强、有需求的龙头企业建设总部大楼,提升龙头企业品牌形象和社会知名度、影响力。引导符合相关条件的企业,申请认定为总部企业,享受我市鼓励和支持总部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央企和省内外优质建筑企业到东莞设立总部或区域中心,本地建筑企业提升特级资质或有专业技术优势的企业拓展经营建设总部大楼,给予用地等政策优惠。

4.培育新型建材产业集群

打造建筑业与建材制造业深度合作平台,鼓励建筑企业积极采购应用和推广东莞建材产品,与本地建材企业共同开发建筑技术和产品,优化提升本地建材市场。促进东莞建材产业及关联企业集聚发展,产业链向上下游优势环节延伸,支持优势企业提质增品壮大发展。通过资本、技术、项目和市场运营相结合的方式,实施强强联合,以强带专,开展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培育新型建材龙头企业。以东莞为经营中心、市场中心和技术中心,以物流成本和生产资源优势为重要因素,在惠州、河源和粤北、粤东地区投资生产中心,发展跨区域的幕墙、玻璃、铝型材、陶瓷和预制混凝土产业集群,支撑东莞建筑全产业链发展。强化混凝土搅拌站的管理,科学规划和优化搅拌站布局。

(三)内强外引共同发力,增强企业竞争优势

1.培育建筑施工龙头企业

坚持培优扶强,着力培育一批综合实力强、资产规模大、社会信誉好,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龙头骨干企业。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增强内生动力,拓展优势业务环节,向建筑业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发展成为集投资、设计、施工、生产为一体的工程总承包企业。建立本市重点骨干企业库和日常联系服务制度,协助解决企业发展问题,对入库企业在资质升级、上市融资、工程担保、科技创新等方面给予支持,对产值和税收排名靠前的企业给予信用分值等奖励,为企业提升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技术和管理能力提供服务。支持已上市建筑企业通过融资增强市场竞争优势,形成示范效应,加快推进本市有条件的龙头骨干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积极争取上市机会;鼓励本市龙头骨干企业学习央企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主动和央企、国企结成联合体,参加本市和大湾区大型项目投标,扩大企业影响力,提升经营管理能力。

2.支持企业整合优化业务

支持龙头骨干企业以产权为纽带,通过跨地区跨行业收购、兼并、重组等形式整合资源,优化业务,解决承揽工程、融通资金、分担风险、提高效益等难题,为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增强市场竞争优势提供支撑。鼓励总承包一级资质以上企业并购有较高资质和人才储备的设计院或有一定发展前景的装配式建筑示范产业基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参与建筑业相关行业的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建立拟上市企业资源库,有计划、有重点地培育一批优势企业加快股份制改革,优先支持库内企业挂牌上市。对开展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互动、生产经营与资产经营融合并取得显著成效的企业给予奖励。

3.招引一批高质量企业

围绕“强链”、“补链”目标,招引一批综合实力强、技术含量高的企业到东莞设立企业总部、区域总部或分支机构。围绕提升资质水平目标,设置有吸引力的优惠条件和奖励标准,争取引进2-3家有特级资质的企业落户东莞。积极吸引大型央企、省属国企和优质企业将总部基地落户东莞,或在东莞设立独立法人机构开展经营活动。鼓励重特大项目中标单位落户东莞,或在东莞开办企业。推动市镇两级招引项目机构对招引企业提供全过程优质服务,对已招引企业持续实行一对一、多对一服务,为企业创造优良条件,帮助企业解决到东莞后的经营场地、市场开拓和人才引进落户等问题。对为东莞经济做出重要贡献的新招引企业给予奖励和宣传,扩大知名度。

4.推进企业晋升资质等级

制定建筑业企业资质升级激励政策,为申报施工总承包特级、专业特级、施工总承包一级以及工程勘察设计行(专)业甲级的企业提供政策和专业指导,对晋升为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的企业给予经济奖励。成立由省内外专家团队组成的建筑企业资质申报提升专家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辅导和申报资料组织的技术支持;由相关部门牵头,鼓励高级资质企业开展对中小企业升级资质资格的辅导。制定全市建筑业企业资质提升计划,设计东莞建筑产业链相关资质关系动态发展信息图,为企业组团合作、开展全过程工程咨询和建筑工业化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引导和鼓励企业制订资质晋升计划,提高集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水平,打好晋升资质的基础。

5.支持中小建筑企业发展

鼓励中小型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发展道路,培育一批经营有特色、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的专业企业。支持中小建筑企业发展包括装配式建造技术在内的新型建造技术安装专业分包业务,培育特色分包能力。在建筑幕墙、地基基础、园林设计、装修装饰和钢结构等专业领域着力培育为龙头企业配套的中小企业群,支持一批有技术优势的创新型企业加快成长为大型骨干企业。落实国家和省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扶持和优惠政策,清理对民营建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设置的不平等限制条件,清除各部门和镇区针对中小建筑企业直接或变相设置的各种障碍,保证民营企业平等竞争地位。在省级工法评审、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和创建各类优质工程等方面,加强对中小建筑企业的指导帮助。

(四)公共建设项目引领,推广新型建造方式

1.发挥公共建设项目示范作用

积极推动公共建设项目采用新型建造方式,提高工程建造标准,全面提升公共工程建造品质,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重点支持具有工程总承包管理能力和经验的建设单位以及具有设计、生产、施工等综合能力的大型骨干企业,参与政府投资的装配式建筑项目建设,打造装配式建筑示范工程。以东莞市滨海湾新区、南城CBD区建设等为试点区域,选择一批政府投资工程和部分社会投资项目,采用新型建造方式,培育一批在设计施工质量提升、智能施工管理、减少材料浪费、缩短行政审批、降低建设成本等方面成效显著的优质工程。

2.加快推广绿色建造方式

推动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建造和运营管理,通过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建材选用、绿色施工和安装、绿色一体化装修、绿色运营,推广绿色建造方式。推动绿色建筑量质齐升,在公共建筑项目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的基础上,鼓励更多建筑按照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设计和建设。深入开展《东莞市绿色建筑一星级评价导则》应用评估研究。大力发展和使用绿色建材,鼓励建筑企业优先使用资源化利用工业和建筑固体废弃物再生的绿色建材,提高绿色建材应用比例。推广建筑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保护环境的适用技术,强化新建建筑节能,提升绿色施工水平。

3.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

编制装配式建筑技术应用指引,制定适合我市的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构建与国家技术体系相衔接、适合本地特点的装配式建筑标准体系。支持企业研究开发与装配式建筑相关的技术、标准、工法。成立装配式建筑专家库,以科研院所和设计院为载体,建立装配式建筑技术服务中心。推行装配式建筑一体化集成设计,建立装配式建筑设计一体化集成系统,促进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与生产单位进行协同设计,提高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制定我市建筑部品部件生产制造的规格标准,建立以标准部品为基础的专业化、规模化、信息化生产体系。提高装配式施工水平,引导施工企业对装配施工、安全防护和质量检测技术进行研究,编制科学可行的施工作业标准书模板,提升施工流程的标准性和组织性。推进建筑全装修,新建住宅项目率先推行标准化、集成化、模块化的装配式装修,推行装配式建筑全装修与主体结构、机电设备一体化设计和协同施工。

4.加快推动智能建造

以新型建筑工业化带动智能建造快速发展,发挥重点项目以及大型项目示范引领作用,加大应用推广力度,拓宽各类技术的应用范围,探索集研发设计、数据训练、中试应用、科技金融于一体的综合应用模式,研究制定我市智能建造的实施意见及评价标准。推动政府投资工程、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等工程项目积极应用智能建造技术,加快推进Bim技术在公共建设项目中的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和运营维护全过程集成应用,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据共享和信息化管理,为项目方案优化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促进建筑项目提质增效。推动数字化设计体系建设,统筹建筑结构、机电设备、部品部件、装配施工、装饰装修,推行一体化集成设计。鼓励中高级建设项目以“互联网+”为基础,推广智能建造中的传感器、物联网、动态监控等关键技术使用。

5.优化提升建造组织形式

支持我市大型建筑施工企业通过合作、兼并等调整升级组织形式,健全管理体系,增强竞争优势,向具有工程管理、设计、施工、生产、采购能力的工程总承包企业转型。培育全过程工程咨询龙头企业。引导大型勘察设计、监理、招标、造价咨询等企业积极发展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鼓励相关单位通过联合经营、并购重组等方式发展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拓展业务范围;支持建筑业龙头骨干企业采取联合经营、并购重组等方式加强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建立全过程咨询平台,提升咨询企业全过程、一体化服务能力,承接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业务。探索建立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技术标准体系,研究制定全过程咨询合同示范文本。推动政府和国有资金投资项目带头推行工程总承包、全过程工程咨询等新型建设组织实施方式。

(五)构建建筑技术平台,提高产业创新能力

1.支持企业推广应用建造新技术

支持企业开展建筑科技专项和科技成果项目转化推广,鼓励企业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积极推进工程项目采用建造新技术。引导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加快技术改造,形成专利、专有技术、标准规范、工法的技术优势。以科研院所为依托,推动绿色建造、智能建造和装配式建筑基础共性技术的应用。利用我市的制造业优势,推动建筑业与制造业协同的战略合作,突破一批建筑核心技术,形成东莞建筑技术优势。加快数字化设计体系建设,统筹建筑结构、机电设备、部品部件、装配施工、装饰装修,推行一体化集成设计。梳理已经成熟应用的建造技术,定期成熟技术目录。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应用新型建造成熟技术,培育具有新型建造系统解决方案能力的工程总承包企业。

2.建立建筑科技创新平台

积极招引高端人才及团队到我市建立绿色建造、智能建造等重点研发平台,加快关键适用技术应用。支持企业建立部级、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研发中心,选择一批有技术积累、有人才优势、有战略眼光和创新精神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鼓励多出技术成果,优先申报部级和省级工程技术中心。鼓励总承包特级企业及年产值超50亿的一级企业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项目,形成自有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申报高新技术企业。鼓励建筑业企业和制造业企业协同创新,培育和组建行业协同创新中心。支持科研院所和社会组织发挥技术创新和建筑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优势,加快开发和推广应用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围绕建筑信息模型(Bim)等新型建造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建设创新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

3.加强中高端人才队伍建设

进一步重视专业人才队伍、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建设,建立完善有效的育人、引人、留人机制。关心关爱企业家团队建设,壮大东莞建筑企业家力量,提高我市建筑业企业家整体水平,培育和奖励一批有素质、爱东莞、能力强、业绩优的优秀企业家队伍,激励优秀企业家成长。加大建筑人才招引力度,深化校地合作,引进创新人才,把引进建筑业技术管理人才纳入我市鼓励科技人才引进政策的范围。营造良好的生活和宽松的工作氛围,创造承接广州和深圳等一线城市建筑人才资源外溢到东莞的条件,吸引广州、深圳和内地建筑人才到东莞工作和落户。以提供比广州和深圳更优惠的工作条件和生活补贴为前提,加大东莞发展和品牌宣传,引导东莞常住人口的建筑和相关专业高校毕业生回莞就业。以东莞建设“技能人才”之都为导向,大力推进建筑技能人才建设。大力培养建筑工匠型高技能人才,打造立足东莞的高素质建筑技能人才队伍。加大建筑产业现代化技术和管理人才培训的财政投入,组织建筑产业现代化、智能建造技术集成应用、信息化管理等高端技术培训班,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能力水平。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新型建造方式的实践与经验积累,培训适应新型建筑工业化技术要求的技术管理团队和高级技工,提升本地建筑业企业的新型建筑工业化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六)提升东莞建造品质,创新质量安全体系

1.增强高品质建筑设计能力

提升建筑规划设计理念,聚焦东莞城市建造品质提升,着力培育一批精品建筑和品质设计优秀项目,打造与“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相匹配的城市建筑。加强城市设计对建筑设计的统筹引导,高定位、高标准编制城市设计导则,协调建筑与城市空间及公共活动关系。推动建筑设计方案编制城市设计衔接专篇,充分落实城市设计内容。鼓励设计企业以东莞城市建设品质提升为目标,融合岭南建筑特色,融入现代技术、材料、工艺,创立东莞建筑设计新模式、新风格,切实提升建筑设计水平。推动重要或大型公共设施项目在前期策划阶段组建管理运营团队,引入高水平技术单位提供咨询服务。创新建筑方案设计优选制度,结合建设项目特点,鼓励采取设计招标、设计竞赛和直接委托行业知名专家团队评选等方式优选项目设计方案。建立高水平城市建筑设计专家库,为我市高端标志性建筑项目提供设计技术咨询服务,推行设计竞赛和设计招标的“阳光评审”。吸引业绩优、水平高、信誉好的国内外知名建筑师、设计单位或团队,积极参与或与本地勘察设计企业组建联合体参与东莞的设计竞赛或设计方案招标。

2.完善工程建设技术标准体系

对标深圳等先进城市,对现行工程建设技术标准进行全面梳理,研究制订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技术规范,编制设计图集,逐步建立国内一流水准的工程建设技术标准体系。重点完善轨道交通、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Bim应用等领域的工程建设技术标准。积极推广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施工安全标准化、防范建筑工程质量安全图集指引,切实提高工程质量水平。适度提高安全、质量、性能、健康、节能等强制性指标要求,逐步提高标准水平。支持企业积极参加行业标准、地方规范的制定,主编或参编国家、省级行业标准。

3.建立创建优质工程激励机制

鼓励企业争先创优,积极争创优质工程、标准化星级工地和科技示范工程,力争获得更多的部级和省级奖项。建立创优质优秀工程激励机制,制定创优质优秀工程表彰奖励办法,每年定期召开全市建设工作会议,对获得部级、省级奖项的工程项目进行表彰奖励。支持有经验的科研院所为企业工程项目申报优质、星级和科技示范工程提供咨询服务,鼓励社会投资项目的建设单位对获得优质优秀工程奖项的单位进行奖励。

4.创新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机制

完善施工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提高建设工程质量。强化关键环节、关键工序的质量控制,建立完善标准化工地管理体系和考评机制,全面提升建筑工地文明施工管理水平和整体形象。强化全过程质量监管,建立工程质量责任追溯机制。探索建立建设工程安全责任主体失职追责和清出机制,构建施工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进一步落实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的质量安全责任,强化工程质管理制度的执行,压实主体责任。加强质量安全执法监管,建立以过程检查记分评价为主的动态监管机制。落实政府监督执法责任,加强工程质量安全巡查和工程质量抽检,加强工程双随机抽查。进一步理清市与镇(街)、功能区与镇的监管职责,制定“阳光监管”制度,建立联动机制,提高监督效率和质量。强化工程质量安全信用管理与建筑市场管理、招标投标管理和资质资格管理等有机联动。探索对企业的差异化监管,对信用良好的企业减少检查频次。完善危大工程信息化监管系统动态管理,积极推进“互联网+智慧工地”质量安全监管技术开发应用,建设和优化东莞建设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平台。推进完善建筑机械设备服务和施工的技术安全服务标准体系,优化设备使用的安全监管制度,提高我市建筑装备现场生产技术和安全水平。

5.深化工程质量安全专项治理

深入开展房建市政工程质量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强化法人管安全、带队检查制度,对隐患排查整治不落实的予以追责。突出关键环节、关键部位治理,加强建筑起重机械等危险性较大工程的质量安全监管。加强对建机一体化企业的监管,强化企业对设备的维保和日常检查责任。加强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进一步规范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加大力度整顿检测市场不良行为。整顿规范工程质量检测市场,完善检测过程和检测行为的监管机制。全面实施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信息化管理,对工程检测全过程动态管控,规范检测行为,确保检测质量。

(七)壮大本地核心市场,积极拓展湾区空间

1.大力支持企业深耕本地市场

充分利用“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机遇,加大对我市“三心六片”组团联动发展的城市建设市场研究,分析我市构建高水平轨道交通建网络、打造国际空港中心、建设东莞大湾区优质生活圈,以及由此带来的交通、水利、市政、5G基站、轨道交通等新基建项目建设的市场需求,及时为企业提供本地建筑项目市场信息。引导本土企业加快适应本地重特大项目建设标准,支持本土企业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智慧建筑融合发展,向市政、路桥、水利等领域拓展,提高技术管理水平和资质等级,适应重大项目招投标方式的变化,努力扩大本地市场份额。把深耕本地市场作为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基地和跳板,支持本地企业在公共建筑工程、科技含量高、建设难度高的中高端建筑领域占有更多市场份额,做出样板项目,为进入东莞以外的大湾区建筑市场提供示范工程。

2.提升本市建设市场供给标准

引导公共项目投资建设经营机构在建设内容明确、技术方案成熟的前提下,对政府投资项目、国有资金占控股或者主导地位的项目、装配式建筑项目、应用建筑信息模型项目,推行工程总承包和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方式,每年明确一定比例,并逐年增加国有资金投资占主导的项目实施工程总承包和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为培育东莞特级总承包企业和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提供平台。鼓励建设单位根据咨询服务节约的投资额对咨询单位予以奖励。推动市城建局、市水投集团、东实公司和交投集团等政府投资机构在建设学校、医院、水务、轨道交通、道路桥梁、高速公路等重大公共设施的过程中,适应我市建筑产业发展的新要求,突破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提高建设项目的建造标准,整合创新项目立项条件,优化招投标程序和标准,提供招投标政策咨询服务,支撑“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价值追求和东莞建筑市场优化发展。

3.积极拓展大湾区市场空间

利用我市处于大湾区核心圈内、“三区”叠加,并处于香港-深圳-广州轴线的区位条件,鼓励企业培植以大湾区为核心的主力市场,以抱团竞争的形式,探索“投建营一体化”的东莞做法,形成智力、技术、资金、装备、管理、标准和劳动力等联动参与的市场竞争优势,拓展市场空间和业务范围,积极承接大湾区的省重点项目和城市水生态治理工程。鼓励企业加强与央企、国企的合作与协作,通过项目合作、组建联合体等方式,投标大中型项目,实现“靠大联强”拓展市场。借力深圳先行示范区和深港科技合作区的建设契机,主动对接深圳建筑产业链条、技术标准和建造方式,跟踪深圳,对标国际一流,建立工程建设技术标准体系,推进建筑工业化、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标准化和精细化的发展模式,鼓励嵌入深圳建筑产业链条中的施工、专业装修装饰、设计、建材等环节,在工程建造中不断学习建造技术,提升质量安全和品牌竞争优势。

4.鼓励企业“走出去”开拓外部市场

高点谋划,提前布局,加快建筑“走出去”步伐,力争开拓境外建筑市场形成突破。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筑市场的研究,为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提供市场和法律信息,为企业“走出去”搭建平台,组织推介对接活动,为企业海外建筑工程项目提供全过程风险防控和服务,为我市企业赴省外、境外承接工程业务提供优质服务,支持企业走出去发展。引导企业通过合作资金、技术、产品、人才等,与大型央企、国企建立战略联盟,以“投建营一体化”模式全链条参与海外项目。鼓励企业开展省外、境外市场条件研究,围绕主业选择和拓宽市场,形成市场适应性强、专业覆盖宽、技术水平高的专业化市场开拓和工程承接体系,积极走出去布局新市场,设立新机构,承揽新业务。

(八)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行业发展环境

1.深化放管服改革

全面梳理可下放事项,推动“数字住建”建设,深入推进工程项目建设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精简事项要件,压缩政府和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时间,提高服务效能。推行工程建设项目风险分级分类审批和质量安全监管制度,以及工程建设项目联合审批、联合审图、联合验收。完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实现统一受理、并联审批、实时流转,持续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全面落实集成服务模式,按照“一份办事指南、一张申请表单、一套申报材料、完成多项审批”的运作模式,推行审批事项一窗办理,推动全程网上无纸化、一网通办。

2.深化招投标制度改革

进一步深化工程招投标制度改革,推动工程总承包实施和完善。加快推进全过程电子化招投标,研究探索电子化监督,实行招标人首要责任制,试行招投标“评定分离”改革,加大择优力度,落实招标人权责对等。倡导招标人适度择优,加大公平竞争力度。创新改革设计招标制度,鼓励国内外优秀设计企业团队与本地设计企业联合,组建联合体参与投标项目。

3.完善管理信息平台

利用平台对全市建设项目开展监督登记、联合验收、施工图抽查、质量安全监督等事中事后监管过程,实施远程动态监控与监测预警。推进Bim的工程建设项目智慧审批平台、“多规合一”信息平台、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智慧建造、智能监管”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的整合优化升级,实现数据共享、互联互通。

4.加强工程造价管理

完善工程计价依据机制,优化概算定额、估算指标编制和动态管理。搭建市场价格信息平台,统一信息标准和规则,鼓励企事业单位通过信息平台市场价格信息。加快建立国有资金投资的工程造价数据库,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为概预算编制提供依据。引导建设单位根据工程造价数据库、造价指标指数和市场价格信息等编制和确定最高投标限价,按照现行招标投标有关规定,在满足设计要求和保证工程质量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投资效益。探索根据合同造价实施差异化监管,为建筑品质提升提供物质基础。加强工程施工合同履约和价款支付监管,引导发承包双方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开展工程款支付和结算,全面推行施工过程价款结算和支付,探索工程造价纠纷的多元化解决途径和方法,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秩序,防止工程建设领域腐败和拖欠农民工工资。

5.完善行业信用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动态化市场主体信用档案和科学化信用评价体系,与国家和省建筑市场信用平台、中国人民银行征信机构等实现数据共享,落实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完善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发挥信用评价信息在市场准入中的作用,强化信用评价结果在企业承接业务和差异化监管等方面的运用,加大企业纳税、评优、科技进步等加分比重。依法完善建筑业质量和安全管理执法标准和措施,建立质量安全档案和公开不良行为信息,筑牢建筑质量和安全的防线。探索建立建筑业企业信用管理与企业违法违规行为快速处理制度。

6.强化行业协会发展和自律

加强对建筑行业组织的指导,鼓励行业协会承担相应的行业管理职能,提高行业协会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发挥协会引领行业发展的作用。支持行业协会市场参考价和最低保障价,制定禁止通过恶意降价进行竞争的自律公约,抵制恶意低价、不合理低价竞争行为,探讨差异化行业监督和行政监管,维护行业发展利益。支持行业组织研究新型建筑工业化和智能化发展趋势下的行业管理模式和技术,鼓励行业组织开展行业发展的公共技术开发、专业研讨会和技术培训活动。发挥行业协会自律功能,支持行业组织对发生建筑质量安全事故、供应假冒伪劣建材设备、不合法的转包挂靠、拖欠工程款及农民工工资或者其它社会影响恶劣行为的市场主体进行通报和纠正行动;推动行政主管部门加强与行业组织合作,打击恶意竞争等不良的从业行业。鼓励行业组织加强行业诚信自律体系建设,规范企业和从业人员的市场行为,引导市场合理竞争。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部门要转变思想观念,将建筑业作为未来支柱产业进行培育。加强建筑产业的顶层设计和规划引导,建立完善指导建筑业发展的工作机制,由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设立由相关部门分工落实的建筑业发展协调机构。完善规划衔接机制,分解建筑产业发展质量、规模与效益目标,压实主体任务和责任。

探索设立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建筑业、电子信息、建材制造、金融服务业等企业和行业组织以及科技部门参加的东莞建筑产业发展联盟,推动建筑新业态的形成发展和建筑产业与科技、金融业的融合发展。

加强对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勘察设计、工程咨询服务等中高端环节企业招引的领导;积极组织在粤港澳大湾区和国内主要建筑市场开展推介活动,让更多地方的政府部门以及大型央企、国企、上市公司,熟悉、了解、信任东莞建筑企业,增进沟通交流,为企业开拓市场提供平台和服务。

(二)加强政策支持

完善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建立政策制定与规划实施协同推进机制,形成有效的政策预期和导向。

着重围绕规划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领域,出台建筑产业建链强链补链政策,以及建筑企业转型升级、产业链延伸、市场培育、人才支撑、融资上市等支持政策,为规划实施提供支撑。

设立东莞建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为我市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提供支持。推动持续开展“东莞建造”优质施工企业、技术服务企业的量化评价。

以发改部门和财政部门为主导,加大公共设施投资项目的信息化、工业化的成本投入,提高我市发展装配式建筑和绿色建筑补贴标准。推动工业和科技部门加大对新型建筑工业化技术创新研发的支持,把“东莞建造”技术创新项目纳入东莞重大科技项目,出台鼓励建筑业企业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技术中心,以及优先发展建筑智能化技术,建筑业和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形成新业态的政策;推动人力资源部门研究引进建筑业高端人才和培育新型建筑工业化中高级技能型人才的政策。

整合优化市内市政、交通、水利、片区开发、城市综合体以及公共领域项目和工程的供给市场,推进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单位优化调整资信、业绩、报价等发包条件和评分标准,用好优质企业名录,鼓励在同等条件下,建设单位优先选取本市优质企业作为承接任务单位,支持我市优质建筑企业单独或组建联合体承接项目。探索建立小额工程预选库、联合体投标企业库。

创新和完善建筑业安全质量监管体系,引进智能化管理技术,建设覆盖全市工程项目的全天候安全监管信息平台,优化质量监管体系,提高东莞建造质量水平。

各区镇、相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吃透省、市对建筑业的支持扶持政策,认真落实,让企业有更多获得感。

(三)纳入绩效考核

围绕加快我市建筑业在上规模的同时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优化发展环境、建设建筑业全产业链的目标导向,制定建筑业发展规划任务实施的分部门分级考核制度,把考核指标纳入有关部门年度绩效考核体系。

装配式建筑工业化的核心篇5

摘要:在建筑装饰专业中,装饰设计课程是核心专业课,其他课程环绕它进行展开并为其服务。本文针对该专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对专业间知识内容进行了相互渗透的反思和实践探索,使得建筑装饰专业的教学更为适应于中职学生发展及社会行业的需求,同时对本专业的课程进行了循序渐进的优化设置,在教学过程既强化核心课程,又加强与其他课程的相互联系。

关键词:中职建筑装饰设计专业;项目教学;课程渗透;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52.4;J5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42-02

一、中职建筑装饰设计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按照国家及广东省课程标准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我校建筑装饰设计专业经过装饰组内及其他部门多位老师的共同努力,建设了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分配为五门专业一般课程(制图基础、装饰绘画基础、装饰初步、建筑与装饰构造、计算机绘图(CaD)),六门专业核心课程(装饰设计、装饰设计基础装饰绘画、装饰材料与施工、建筑设计、3Dmax+后期制作)及十二门专业拓展课程(软装饰设计、建筑软件绘制施工图、装饰工程设备、电工知识、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顶岗实习等)进行独立教学。

该课程体系以《装饰设计》课程为核心,其他课程在内容和进度上进行配合,体现课程内容的系统性,便于结合知识的内在逻辑性和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但在实际的教育实践难免出现不同学科内容之间的相互割裂。如果任课教师没有完全理解整个课程体系的内部关联,在授课过程中若一成不变地按照大纲与教材来开展教学,就会出现某些相同内容在不同课程中重复讲授,或者某些关键内容在所有学科都未深刻讲解的情况。

各科目知识点相对独立,缺乏课程间内在的衔接性和关联性,不能非常有效的为核心课程服务,学生较难形成完整的知识链,这些问题成为困扰专业学习的难点,如何才能避免学科内容相互割裂和进度上的不协调呢?我们尝试项目教学法进行渗透式教学。

二、确定渗透教学核心:合理的装饰设计项目

渗透式教学是将某个学科教育内容渗透到各门学科之中,通过各门学科课程化整为零地实施教育。装饰专业渗透式教学以装饰设计项目为核心,其他专业课程为辅助加以设计的。为了确定教学核心――设计项目,装饰组内及其他部门多位老师经过多次课程优化改革。

通过召开企业和高校专家访谈会和在校生和毕业生座谈会等形式,充分调研市场需求和学生认知规律,明确我专业毕业生以装饰设计绘图员及软装饰配员为主要就业岗位,工作任务范围以家居类和小型公共商业空间为主。以此为据确定一系列典型工作任务,依次为见下图1)

此项目教学建立在《制图基础》、《装饰绘画基础》、《装饰设计基础》等基础课程的训练之后。在设计学习情境时,尽量模仿室内设计师的岗位的工作过程,每个设计项目都包括前期调研、平面设计、天花设计、立面设计、装饰方案图表现等实训步骤。通过逐难递进的项目实训,学生不仅能掌握不同类型室内设计与装饰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及形式美的规律,学会正确快速的表现设计创意,还将设计师工作过程反复练习到非常熟练。尽管由于条件的制约,无法做到后期的现场施工指导、竣工验收等环节。但是这些模拟工作过程的项目训练极大增强学生的工作能力和自信心,即将进入社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环绕各设计项目展开专业课程的相互渗透教学

在实际工作中,每个项目都是由许多相关专业人员合作完成。在进行项目教学时,每个项目的实施和完成也涉及很多学科,需要其他任课老师在对应的时间段上为核心课程提供知识支持,在进度上、教学内容和作业任务上进行渗透配合。(见图2)

1.教学进度协调

随着设计课程典型的项目设计任务由简单到复杂递进式模式展开,其他专业课程根据项目设计任务的需要进行配合开设。具体体现在:确定装饰设计课程的项目设计的进度后,依据《装饰设计》课程进度表,其他专业课程的进度表也必须配合调整。

2.教学内容渗透

随着学生掌握的知识和能力都在不断增长,在项目设计过程设计任务的难度和图纸内容会相应增多。围绕《装饰设计》课程中的设计项目需要增加的知识,各个专业课程老师在依据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计划的前提下,删减不必要教学内容,重点强调某些特别重要的内容,以项目设计的需求橐领,明确授课重点,强化授课目标。

3.项目任务合作

项目设计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渗透的关键在于链接桥梁――共同的任务。学生经过第一学期的基本功能训练,在第二学期设置的项目设计任务中,主卧室套房项目要求在八周时间内完成一套完整的设计图纸,包含:调研报告、平面设计图、天花平面设计图、立面设计图、空间效果图。在第一至第六周,《装饰设计》课程老师(即项目负责人)辅导完成四项图纸。与此同时进行的《装饰绘画》课程老师培训学生的绘制卧室单体表现,在第七、第八周的进行知识总结和综合练习――绘制《主卧室套房设计》一点透视空间透视图,并配上简单的彩铅色彩表现。随着项目难度递增,在《起居室设计》项目设计时,在效果图表现上会有更高的要求:使用马克笔绘制起居室两点透视效果图。如此,两门课程因为有共同的作业任务,由两门课程的老师穿插辅导完成,学生学习目标明确,作业任务减少,更具成就感和自信心,学习效率更高。教师也通过相互沟通和合作,及时发现学生问题并为学生解决问题,教学效果也有较大提高。

四、教学过程中的反思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市场需求也在不断更新。每年的项目设计任务书和设计原始结构图和设计条件都会依据现实案例不断更新。在实训项目的设置合理性和实用性方面,我们一直在论证调研中进行。例如之前采用美容美发中心设计项目,经过多次社会实践调研和毕业生反馈后,该项目改为办公室设计。

对学生知识构成方面要求比较高。由于课程间的直接联系非常强,以一条主线串联成整个知识面,大部分学生比较轻松掌握知识面。但是如果出现偏科的情况,支持项目设计的专业知识减少,就会难以完整的完成整个设计项目。一直在探求一种方案,让学生在某一门专业课程知识比较薄弱的情况下,仍然具备完成整个项目设计任务的能力。可惜,目前还没有完全做到。

五、结语

经过实践证明,中职装饰设计课程采用以装饰设计课程为核心,其他专业课堂环绕其展开的教学的课程体系是非常科学而且高效的,在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尽管在实施过程中也碰到了不少困难。我们在此抛砖引玉,希望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共同探索。

装配式建筑工业化的核心篇6

【关键词】装配式住宅;绿色建筑;突破口;环保节能

目前,我国住宅产业化的主要发展方向是装配式住宅建设技术与住宅内全装修技术。将绿色建筑与这两种技术相结合,能最大限度是实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的。并且对于提高我国住房建筑的质量与性能有极大作用。装配式住宅具有设计标准化、生产工业化、管理信息化与安装机械化等现代化建造方式,优势是速度快、质量高、环保性强、安全性高。这些优势符合绿色建筑特点,值得我国大力推广。

1装配式住宅建设技术

建筑的工业化应用越来越受到我国建筑行业的重视,其中装配式住宅的结构形式最为典型。装配式住宅是以预制件为主要构件,经过装配连接而成的混凝土结构。

1.1基本原理

工业化住宅中的预制结构体系是指外墙板、楼梯、阳台和空调板等在工厂预制生产,然后运输到工地,将结构现浇的柱梁与这些预制件进行连接。其中外墙板用瓷砖、窗框、钢筋和混凝土浇在一起构成。整个装配式结构可以是框架、剪力墙等多种形式。

1.2技术特点

1.2.1保证质量

制作预制件时,选取定型钢模板进行钢筋绑扎后浇筑混凝土,利用蒸汽养护或者水池生养,能够保证预制混凝土构件的精度和质量。由于预制件的外墙面砖和混凝土墙体是一次浇筑成型的,可以有效防止外墙面砖脱落、外墙开裂渗水、窗框密封不严等问题。

1.2.2节约能源

在能源方面,建筑工程在建造和使用的过程中会直接消耗很多能源,消耗量占全社会总能源消耗的30%之多。而产业化的装配式住宅是利用集体生产预制件的方式建造,整个施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量大大低于传统建造方式,并且其外墙体系在导热性能方面比传统墙体更有效用。

在水源方面,装配式住宅混凝土构建进行养护的方式与传统养护方式不同,可以实现养护用水的循环使用。并且工厂在进行混凝土的配比时,需要严格控制用水量,以免比例失调,但是施工现场对于用水量控制困难,容易造成水资源浪费。此外,施工现场不需要使用搅拌车、固定泵等机械设备,也就避免了对此类设备的清洗。不仅能节约大量清洗用水,也避免了废水、水浆对周围环境造成的污染。与传统住宅建筑的施工方式相比,装配式住宅能节约70%的时间与80%的用水。

在材料方面,产业化生产时,制作预制件所用到的钢模具、钢模板等都可以多次循环使用,并且报废后可回炉重做,传统施工方式在现场制作的大多都是木模板,循环使用频率过低。

2装配式住宅的优点

2.1绿色施工

所有材料在工厂进行统一加工,制作出住宅的房顶、墙面、楼梯等成型模型后运送到施工现场进行装配。整个过程都不需要泵送混凝土,大大减少施工现场浇捣和搅拌混凝土时所产生的噪声;装配式住宅不需要夜间施工,减少夜间照明,降低了夜间施工对周围居民生活产生的影响;预制构件外装饰由工厂制作,施工现场不需要外脚手架,不会产生施工灰尘,扬尘对环境的污染得到了有效抑制。

2.2精益施工

装配式住宅的施工过程能够做到精确智能且节材降耗。在装配式住宅施工中,能将构件、装饰、机电等融合在一起,形成有机结合整体,达到多重功能一体化的目标。根据实际需求,构件可以包含一种或多种功能,借鉴汽车类集成品的精益施工方式作为技术参考,将部品生产标准化、模数化。

2.3机械化程度高、

成型模具与生产设备在一次性投入使用之后还能重复使用,既提高了使用效率,也减少了耗材量与资源费用;施工工期大量缩短,受季节影响小,能够有效控制质量;施工人员的工作量减小,劳动强度减弱,劳动力资源的投入也就相对减少。

绿色建筑就是在建筑的整个寿命周期之内,最大限度的节约各种资源,达到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的要求,为人们创造出健康、适用、高效的居住空间,使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其目的是减轻建筑对环境的损坏,以节约能源与资源为前提,打造出最健康自然的生活空间。因此,装配式住宅是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推动着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进程。

3我国装配式住宅发展存在的问题

推广应用装配式住宅体系对于转变住宅的建设方式与促进住宅产业结构的调整都将发挥重要作用。但是目前由于我国装配式住宅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还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技术标准滞后、建造成本偏高、项目建设管理体制不完善是装配式住宅发展的三大瓶颈。与目前我国完备的建筑标准相比,在建筑产业化标准方面还缺乏装配式住宅的设计、生产、施工与验收标准体系。并不能完全同绿色建筑的标准相融合,无法进行大规模推广。然而建筑产业化的核心是标准化,因此必须尽快制定完善的行业标准与国家标准体系,并且要同国际标准相联系。

因为装配式住宅的预制件还没有形成大规模生产,规模效益无法体现,同时预制件生产属于企业生产,生产构件产品需要交纳17%的增值税,因此增加了较高的生产成本,导致装配式住宅的每平方米建造成本比传统施工建造的住宅高500元左右。另外,由于装配式住宅项目的建设管理体制并不完善,总承包施工企业并不完全具备专业化生产能力,因此不利于装配式住宅的发展。

4如何解决装配式住宅现有的问题

与先进的工业化国家相比,我国的住宅建设比较落后,因此要在住宅产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加速发展,建造更多美观舒适的绿色装配式住宅。规模化科学化推广装配式住宅还需要依靠产业政策的合理制定与技术体系的提升。

4.1完善制度

建立绿色建筑检测与评价认证制度,鼓励发展绿色建筑新材料、新技术、新体系。不断加强国际合作,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使我国装配式住宅施工体系更加完善。

4.2建立财税激励政策

政府对住宅产业化的支撑应落实到资金等具体问题上,并大力支持正在进行装配式住宅施工的企业,对于相关部品体系、建筑体系和技术支撑都给予优惠的政策支持。另外,利用降低贷款利率等方式鼓励居民购买绿色住宅,都能加速推进我国装配式住宅的发展。

装配式建筑工业化的核心篇7

【关键词】机电总承包项目成本控制

中国的建筑安装企业在wto环境下求发展,就要在管理体制上与国际接轨,在技术上进行更新,在经营机制上进行变革。工程总承包是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水平的催化剂,也是中国建筑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基础(郝红心,2004)。因此,专业性比较强的建筑安装行业将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如何提升建筑安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拓展效益增长方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国外经验来看,机电总承包是一种较为成功的模式,但也为成本控制带来了新课题。

一、机电总承包简要介绍

机电总承包在实际工作中,涉及到空调、给排水、消防、弱电、动力、信息和室外环境系统等诸多内容,涉及的专业也相当广泛,对业主技术力量的要求也就相应严格了。在国外,机电总承包要求先提出设计方案,然后按照业主设想要求的方案进行图纸深化,并分清工程界面。一般来说,承包方要负责完成本工程所需之一切人工、设备、材料、工具、交通、测试仪器、施工设备、临时水电、加工区、协调配合作业、施工计划、施工大样图和竣工图、相关市政用水及排污管申请、协助接管,以及业主其他要求的事项等。而且由于安装和土建在工作界面上常常会有所混淆,因此在各平行承包商之间的界面划分也要清晰。这就要求在工程开工时,要以书面形式对界面的划分予以确认,从而才能真正做到各司其职,避免发生扯皮的事项。

二、实施机电总承包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1.建筑安装企业普遍缺乏设计能力。

由于机电总承包项目的设计和施工均由一个单位负责,在建筑安装承包上对业主和承包商均有较大优势,所以机电总承包模式已被越来越多的业主所接受,这就要求建筑安装企业具有独立和成套的设计能力。而当前国内建筑安装企业普遍还习惯于“按图施工”,个别企业虽然已在有意识地培养设计能力,但都局限于图纸深化,还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2.缺乏精通各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国外大型机电总承包公司的员工多为机电工程师,他们并非单一的专业管理人员,而是通晓水、电、风的综合性管理人员,能够对各安装专业进行总体设计和协调。国内建筑安装企业专业划分比较细,施工管理队伍庞杂,对于大型项目,要具备水、电、风各条线的施工管理人员,而且有时面对一个专业还不止一个施工管理人员。这样,于成本而言,无形中增加了项目的间接费用,而施工层面的增多对于项目的协调和各层面之间的配合,也势必会产生阻碍。在与国外业主或企业沟通时发现,国内往往出现“多对一”的情况,即国内承包企业的几个专业人员对业主的一个机电顾问,制约了国内建筑安装企业管理能力的提升。

3.缺乏国际设备采购网络和能力。

机电总承包的一大特点是设备采购,特别是进口设备的采购。一方面要求建筑安装企业要有自己的国际采购网络,确保“询价―采购―报关―售后服务”一体化运作;另一方面要求配备既懂技术又懂商务,既懂经营又懂国际贸易的人才,唯有如此,国内建筑安装企业才能摆脱进口设备采购始终处于被动和高成本、低效益的状况。

4.内部管理显得粗放。

机电总承包项目的管理不同于原先的施工项目管理,需要协调的内容更多、范围更广,对总体管理水平的要求则更高,利润的产出点也有明显区别。而国内建筑安装企业普遍还停留在粗放型管理状态,效率比较低下,管理责任划分比较模糊,已无法适应现代管理的需要。为能适应机电总承包的管理模式,有必要提高内部管理水平。

三、机电总承包项目加强成本控制的主要着力点

1.编制企业内部定额,确定项目成本控制标准。

预算是企业评估是否参与工程项目建设的唯一标准,而内部定额预算则是企业竞争能力的直接反映。为此,企业应编制形成体现自身水平的内部定额,使工程施工能够在统一的管理目标、盈利标准下进行(张文亚,2005)。针对目前市场不确定性较大、企业内部定额难以制定的情况,建筑安装企业可以以目前通用的“93定额”或“2000定额”为基础,结合企业自身的管理模式、项目承包方式及管理水平,对各成本项目进行适当细分,并采取比例系数法、成本子目测算法、定额法等方法来分类统一相应的控制方法和标准。如对清包工费用的结算,假设按完成实物量折算的“93定额”工日数和工日单价计算,就可以对应不同类别和规格的材料编制人工成本的内部标准。之后,可以通过实践不断完善改进,逐渐形成一套适应公司内部成本管理和控制的内部定额,并相应建立一套内部定额制定、修改、考核制度。招投标和项目实施过程中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才能确保项目效益的实现。

2.提高设计能力,做好前期施工组织设计和项目策划。

实施机电总承包,要求建筑安装企业必须具有全面设计能力。而对建筑安装企业来说,设计可以带来更高的附加值。其优势主要有:(1)设计和施工均由一个单位负责,承包单位可以边设计边施工,可以尽快将新技术和新产品投放市场,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满足业主的需求;(2)承包商在设计的早期阶段已介入项目,能把自己的降低成本、缩短工期等方面的施工技术体现在设计文件中,减少施工中出现问题的可能性(郝红心,2004;王宏,2005);(3)承包方不仅提供设计、采购和施工服务,也提供建成后机电方面的培训和维修服务;(4)通过设计可以贯彻价值工程理念,通过对功能的分析来正确处理功能与成本关系的科学方法,从而达到降低成本和优化方案的目的。

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质量和项目前期策划的好坏,对过程成本的控制起着指导性作用。以前的施工组织设计主要是给甲方看的,缺乏实际的指导作用。实施机电总承包后,由于承包单位负责设计,就可以将前期工程设计与施工组织设计紧密衔接,避免互相出现矛盾,使施工组织设计真正能为施工管理服务。在此基础上,要求项目部必须以施工组织设计为核心,基于承包合同和责任目标精心策划,将项目目标和成本策划有效地与施工组织设计紧密结合且达到先进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以设备吊装方案为例,施工组织设计中要明确采用何种吊装方案、吊装的次数及天数安排、设备及相关人员何时进场、相关人员需要多少,以及不同方案的成本是多少,再进行方案优化,并形成所对应的成本费用策划。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完后上报公司相关职能部门审批,获得批准以后,将成为各部门与项目部之间服务与被服务,支持与被支持的蓝本。

建筑安装企业要多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经验,尽快通过培养、投资、购并等方式组建自己的设计队伍;同时,应重视青年施工管理人员设计能力的培养,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安排青年管理人员到设计单位进行学习,通过实践来提高综合能力,最终做到以自身的专业技术、工程经验和项目管理能力代业主组织和管理整个机电安装项目,紧紧把握新的利润增长点。

3.抓责任成本编制,合理区分经营效益和管理效益。

编制责任成本前,首先,要全面理解和分析项目特点和合同条款,因为这直接关系到项目收入和成本;其次,要了解市场价格信息和分析市场趋势,如钢材、灯具、阀门等;最后,要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确定承包方式。通过做好这些方面的工作,结合企业的内部定额来提高编制责任成本的质量,再通过和项目部的充分协商,最终确定项目部的责任成本,从而使企业经营效益和项目管理效益相对合理区分,达到内部各项目承包标准公平、合理的目的,也避免了事后部门与项目部互相扯皮的现象,做到责权利落实到位、监管和激励相结合的管理效果,确保企业效益和项目部效益的同步实现。在此基础上,考虑到市场的不确定性,企业可以预先设定调整责任成本的条件和流程,如规定材料价格涨跌幅度达到一定比率需要重新编制责任成本;工程造价增减幅度超过一定比率需要重新编制责任成本等,合理消化企业和项目部的风险。

4.完善采购机制,提高采购能力。

随着工程规模的扩大,资源的需求量势必增长,特别是材料和设备的采购量迅速增加,这就为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整合来深化内部管理变革提供了机遇。通过成立材料采购中心,一方面可以形成规模优势及价格优势,可以建立高效物资采购体系,促进物流和信息流的协调高速运转;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规范物资管理和监督,确保物资的阳光采购。

设备采购是机电总承包项目的一大重点,而目前较多国内项目采用的进口设备,建筑安装企业往往由于缺乏自己的采购渠道,只能通过外贸公司间接采购,不仅使招投标工作处于被动地位,而且大大削弱了建筑安装企业的盈利空间。建筑安装企业应发挥自己施工技术优势,培养既懂技术又懂国际商务的采购工程师。如从专业技术人员中挖掘和培养采购人员等,并通过长期战略合作等方式开拓进口设备采购渠道,同步掌握国际先进技术和发展方向,形成全覆盖的采购体系,最终实现技术和经济的有效结合,提升建筑安装企业的盈利能力。

5.拓展分包方式。

实施机电总承包,势必使建筑安装企业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工程管理的跨度和深度也呈同比增长,仅仅依靠现有的管理模式、管理人员及清包方式,已成为公司做强做大的障碍。因此,有必要拓展分包方式。经过尝试,引进社会化配置机制,实施专业分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规避风险,提高机电总承包总集成能力。如可以对专业性强、让利多、收益薄的系统实施专业分包。实施专业分包应主要抓好以下方面:(1)制定专业分包管理办法,规范运作;(2)选择有一定品质和能力的专业分包队伍,实现优势互补,培养专业管理人员,提升管理水平;(3)引进招投标机制,挖掘降本潜力;(4)将公司的企业文化渗透到专业分包队伍中,形成一个管理整体。

6.推广信息化管理,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实施机电总承包,意味着管理范围更广,管理难度更大,传统管理模式已难以实现有效的管理,必须依托网络优势,建立以计算机、预算核算软件等高效辅助网络工具为操作方法,将各管理层、各部门、各工序组合成为管理共同体,实现信息共享、控制有效的管理系统(张文亚,2005)。

在这个管理系统中,覆盖项目管理的全过程和全方位,各管理层次、部门直至工序按照职责分工管理各自的成本要素入口,使全员参与成本控制具备可操作性和实时性(张文亚,2005),并且,各控制点相互衔接和牵制,一环扣一环,最大限度地减少控制中的人为因素,保证制度切实执行,其效益控制结果可以通过统计分析模块实时反映,提高管理的透明度。例如,要料计划和班组领料必须以施工预算为控制基础,分包工作量结算必须与完成实物量和班组领料相匹配,实现同步材料核销分析,等等。同时,解决各管理层次因所处地域的限制而不能及时参与管理监督的通病,以充分发挥各层管理中心的优势,在目标一致、信息共享、各尽职责的管理控制环境中取得最大效益(张文亚,2005)。

7.深化内部责任承包和激励机制。

项目管理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建立一个良性的以激励为主导的绩效机制,加大物质激励的力度,让那些贡献突出者得到实惠,从而有效引导项目部各级管理人员发挥主观能动性,挖潜增效,切实提高项目盈利水平。如果项目责任承包力度不够,责任划分不够清晰,通过前述“抓责任成本编制,合理区分经营效益和管理效益”的前提下,应进一步明确和细分承包责任,加强奖惩力度,例如材料量差和价差控制责任的分离等。同时,应深化承包机制,原来的承包办法只与项目部签订反映综合降本目标的承包协议,无法体现各专业施工员的业绩。随着机电总承包项目管理内容的变化,为进一步促进管理深化和挖掘潜力,有必要将降本目标细分到各专业,成本核算同样以此为基础,合理区分各专业的管理效益,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结合。

8.实施月结核算,加强过程监控。

由于安装行业的特殊性,公司的项目成本核算一直沿用竣工结算制,但一方面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加大;另一方面由于制度的要求和深化内部管理的需要,竣工结算制已无法满足需要,实行月结核算已势在必行。

通过月结核算,能及时反映项目的动态效益和债权债务等经济运行情况,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并及时采取相应的纠正和防范措施,使项目经济运行始终处于受控状态。通过月结核算,可以促进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月结核算要求各业务环节及时、正确地提供成本资料,并相互对比控制,不仅避免了成本统计的随意性,而且强化了基础工作的规范性和系统性。通过月结核算,还可以为竣工结算奠定基础,月结核算工作使项目在过程中积累了完整的结算资料,做到项目竣工和资料整理及成本夯实同步,确保竣工资料的及时性和完整性,也可以进一步促进工程款的回收。

四、结语

实施机电总承包是建筑安装企业的必由之路,是建筑安装企业的利润增长点。但是,建筑安装企业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自身的不足也不容小觑。与国外机电总承包企业的差距,如合同管理的不到位、无法进行图纸设计、施工员还不能成为一种通用的机电工程师,必须依靠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自我变革,不断地优化机制,建筑安装企业的专业发展道路才能愈行愈宽。

(作者为总会计师、高级会计师)

参考文献

[1]郝红心.设计――施工总承包是建造业发展的必由之路[J].太原:山西科技,2004(5).

装配式建筑工业化的核心篇8

关键词:建筑给水排水;整合教学;中职教学改革中图分类给:te685文献标识码:a

中职建筑设备安装专业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满足实践工作需要的职业能力,传统的建筑给水排水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一直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的传统性学科教学方式,未强化实用性,造成了施工教学和课程的设置与现场连接不紧密。为了更好的深化中等职业学校建筑设备安装专业核心课程建筑给水排水教学改革,做好建筑给水排水识图与安装施工教学,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将建筑给水排水课程的识图与安装进行整合教学,当成一门实用性技术来传授,让学生学有所用,我校申请并实施了广西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建筑给水排水识图》与《建筑给水排水安装》课程整合研究与实施。

一、本课题历史研究现状

目前,中职建筑给排水施工教材主要有2003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安装工程识图与制图》;2006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建筑给水排水系统安装》;2003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的《安装工程识图与制图》;2003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的《建筑给排水工程》;2008年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安装工程识图》,可见教材将识图与施工课程独立分开,这样不利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改革方面,国内对建筑给排水教学研究主要有:构建“传统常规教学+Cai教学+社会实践+课程设计”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强化课堂教学,融合图片和动画、视频资源、实物及现场、网络教学、注重实践教学的方法;增加课程实训、加强课程设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

二、研究主要内容

整合《建筑给水排水施工图识读》、《建筑给水排水系统安装》课程的教学内容,使课程内容更适合中职教育层次,形成一体化的校本特色教材。在理论课教学中推行“任务驱动教学法”改革;在实训课教学中推行“项目教学法”改革。对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进行考核,将学期成绩进行过程评价,细化突出了过程教学的落实,改革考核体系。在课时分配上将理论与实践课调整为3:7,以项目教学模式为主线,配合开发给排水识图、制图、安装实训直观形象化课件,推进融理论和技能培训于一体的综合化、模块化教学,最大限度地使专业课、实训课与企业岗位技能新变化、新要求保持同步。以建设“建筑设备安装”骨干专业为目标,建成安装实训室,将理论教学、实训教学、企业实践三部分作为整体设计,保障学生在各阶段学习的连续性、整体性。

三、研究方法

在全区范围内,就我校建筑设备安装专业毕业生进行了跟踪回访调查并走访了部分企业,听取了用人单位的意见。在分析建筑设备安装专业人才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建筑设备安装专业多年来的教学成果,对我校建筑设备安装专业核心课程建筑给水排水教学进行探索研究。

四、课题开展的研究工作

(1)收集资料、调查研究

组织专业教师进行课题相关内容的研究和调查,结合我校实际,了解建筑设备安装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建筑设备安装行业对就业人员的能力需求,形成实地考察报告和分析报告。邀请专业教师座谈并下到教学部门和实际工地,通过问卷、座谈、收集建筑设备安装专业学生实习、就业一手资料。为课题研究工作奠定扎实基础。

(2)构建《建筑给水排水识图与安装》课程体系

分析建筑给排水教材中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的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和效果,结合调查报告,编制课程标准;我们构建了《建筑给水排水施工图识读》与《建筑给水排水系统安装》两门课程的整合教学方案,制作给排水识图、制图、安装实训课件库。并在建筑设备安装专业教学中实施。从实施的效果看,学生对专业基础课程的掌握较为清晰。

(3)编制教材,修订出版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建筑设备识图与施工》由我校老师与长沙建筑工程学校老师担任主编编写完成,该教材编写工作涉及区内外5所中职学校,通用性好、推广性高。教材的编写和使用也促进了新进青年教师学习和提高,对培养青年教师掌握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提供参考资料。

(4)开发建筑给水排水专业识图、制图、安装实训课件库

建筑给排水安装实训教学结合识图、制图课件以及部分安装实训课件,在连续三届建筑设备安装专业学生中使用效果良好。与项目相关课件获得各级各项奖项14个。

(5)加快建筑设备安装实训室建设。

以我校建筑施工技术示范实训基地建设为平台,加快“建筑设备安装”实训室建设,实训室包括24间模拟卫生间,天煌教仪“tHpwSD-1给排水设备安装与控制实训装置”四台。充分满足建筑我校建筑设备专业学生实训操作需求,同时也服务与我校其他建工专业学生见习实习需求。

(6)规范指导学生综合实训

推行“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编写了《建筑给水排水系统安装实训实训指导书》、《建筑给排水施工图识图实训实训指导书》等校本教材,力求通过项目教学、生产性实训教学,切实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将企业生产活动所要求的职业素质、技能标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把学生学习过程与企业的生产过程有机融合。

五、结论

本课题研究力求在理论课教学中推行“任务驱动教学法”改革、在实训课教学中推行“项目教学法”改革,通过改革实践,将学期成绩进行过程评价,细化突出了过程教学的落实,改革考核体系。形成任务、实训、成果“三位一体”的实训教学模式,以我校建筑施工技术示范实训基地建设为平台,加快“建筑设备安装”实训室建设;教材通用性好、推广性高,对培养青年教师把握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提供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蒋蒙宾,《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讨,教育研究,2010,17(7).

[2]魏永,张凤娥,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实践环节建设[J],科技信息,2010,03.

[3]饶英惠,中职学校《建筑给排水》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甘肃科技纵横,2009,38(5).

装配式建筑工业化的核心篇9

【关键词】电气安装;土建施工;施工配合

随着现代化设计和施工技术的发展,许多新工艺、新技术、新结构应用而生,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协调配合显得愈发重要。建筑工程的施工是相当复杂的,它包括土建、给排水、采暖通风、电气安装专业等,建筑工程按照结构所用的材料不同,又可分为钢结构、木结构、砖石结构和混凝土结构。因此,在土建施工的各个阶段,就应当针对建筑结构和施工方法的基本特点采取相应的方法,充分协调做好电气安装的配合施工。

1施工前准备

在工程项目前期的设计阶段,由电气施工设计人员对土建设计提出技术性的要求,共同审视土建和电气设计的图纸,以防遗漏和出现偏差,指导电气施工人员看懂土建施工图纸,了解土建施工进度计划和施工方法,尤其是梁、柱、地面、房屋的做法和互相间的联系方式,并仔细的校核即将施工的电气安装方法是否与土建施工相适合。图纸是施工前阶段的前提和依据,只有详细消化图纸,对施工的每个环节阶段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现场发现和纠正问题,做到对整个项目工程的预控。电气安装系统繁琐,设备先进,在施工前一定要核对好各个施工机械、工程材料设备、施工图纸、施工场地、施工人员等各方面的准备工作。

在电气施工前的每一个阶段都要详细的了解、消化图纸和校对图纸,特别要重视每一份的设计修改通知,都要认真的管理,详细的记录。施工前,还必须要加工制作和备齐土建施工阶段中的预埋件、预埋管道和零部件。只有这样才能保障系统的安全性、正确性和质量可靠性。

2基础阶段

在基础工程施工进行时,项目各部门应及时配合好土建做好强、弱电专业的进户电缆穿墙管及止水挡板的预留预埋工作。这一方面要求施工队应赶在土建做墙体防水处理之前完成,避免电气施工破坏防水层造成今后墙体渗漏的现象;另一方面要求应格外注意预留的轴线,标高、位置、尺寸、数量用材规格等方面是否符合图纸要求,进户电缆需要一次性完成,是不允许二次返工的,返工后土建做二次防水墙体处理也是十分困难的。按照一般的惯例,尺寸大于300mm的孔洞一般需要在图纸上明确标明,由土建负责预留,这是电气工长应主动与土建取得联系,并且核对图纸,保证土建施工时不会遗漏。对于需要预埋的铁件、吊卡、木砖、吊杆基础螺栓及配电基础型钢等预埋件,电气施工人员应该配合好土建施工人员,提前做好准备,土建施工到达时及时埋入,不得遗漏。根据图纸要求,做好基础底板中的接地措施,如需利用基础主筋作接地装置时,要将选定的柱子内的主筋在基础根部散开与底筋焊接,并做好有色标记,引上留出测接地电阻的干线及测试点,如需砸地接地极时,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尽量利用土建在挖基础沟槽时,把接地极和接地干工作做好。

3结构阶段

根据土建浇筑混凝土的进度要求和流水作业的顺序,逐层逐段的做好电管暗敷工作,这是整个电气安装工程的重中之重,做不好不仅影响土建施工工作进度与质量,而且影响整个电气安装工程的后续工序的质量与进度,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现浇混凝土楼板内配管时,在底层钢筋绑好完成后上层钢筋为绑扎之前,根据施工图尺寸和位置配合土建施工,注意不要踩坏钢筋。土建浇筑混凝土时,电气应留人看守,以免振捣时损坏配管或使得灯头盒移位,遇到管路损坏时,及时作出修复。对于土建工程图上已标出的预埋件如电梯井道内的轨道支架预埋铁以及尺寸大于300的预留孔洞应有土建负责施工,但是电气机长也要随时监督,以免出现差错。对于要求专业自己施工的预留孔洞及预埋铁件、吊卡、吊杆、木砖等,电气施工人员应该及时配合好土建人员,提前做好准备,土建工程一施工到位就要确保埋入到位。配合好土建结构施工进度及时做好各层的防雷引下线焊接工程。

4装修阶段

在土建工程砌筑隔断墙之前,土建工长和放线员应将水平线及隔墙线核实一遍,因为这是电气人员确定管路预埋位置及确定各种灯具、开关插座位置、标高的依据。在土建抹灰之前,电气施工人员应按内墙弹出的水平(50线)线、墙面线(冲筋)将所有电气工程预留孔洞按设计和规范要求检查核实一遍,符合要求后将项盒稳注好。全部暗配管路也要检查核实一遍,然后扫通管路,穿上带线,堵好管盒。抹灰时,配合好土建施工人员做好配电箱的贴门脸及箱盒的收口,收口应抹灰平滑,不应留下大敞口。做好防侧雷的均压线与金属门窗、玻璃幕墙铝压甲的接地处理。

配合土建安装轻质隔板与外墙保温板,在隔板和保温板内测接管和稳定盒时,应用开口锯,尽量不开横向长距离槽口,而且应该保证开槽尺寸准确合适。电气施工人员应该积极主动与土建施工人员保持联系,等待喷浆和涂料刷完后进行照明器具的安装,安装时,电气施工人员一定要保护好土建成品,防止墙面弄脏碰坏。待电器安装完成后,土建施工人员喷浆时也要保护好电器成品,防止器具污染。

建筑物的施工质量与内墙装修和墙面工程有很大的关系,内线安装的全面施工虽然应该在墙面装饰完成之后进行,但一切有可能损坏装饰层的工作都应该在墙面装饰之前完成。因此,必须事前仔细核对土建施工中的预埋配合,预留工作有无纰漏,暗配管路有无堵塞,以便进行必要的补救工作。如果在墙面完工之后再进行凿孔挖洞,则会留下不易弥补的痕迹。工程施工实践表明,建筑电气安装工程中的施工配合是十分重要的,要做好配合工作,就要求施工人员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责任心。

结语:

建筑电气安装工程是整个工程项目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加强建筑电气安装工程与土建施工的配合是当前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关键。我们应该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的摸索方法,积累经验,认真学习,提高认识和知识,根据建筑电气工程的特点,严格按照规范和施工工艺要求进行安装和维护,更好地做好质量控制和管理工作,同时也要加强电气施工人员和土建施工人员的专业知识的积累和素质的培养,从最根本的基层抓起。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相应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才能为建筑工程节约成本,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尽早的推动建筑工程市场推广,同时也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更好地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垂林,王振东.浅谈建筑电气安装与土建施工的相互配合[J].水力发电2003,29(8).

[2]刘伟军.建筑电气安装的技术探讨[[J].广东科技,2009,(10).

[3]黄跃强.浅谈建筑电气安装接地的施工技术[J].四川建材,2008,34(1).

装配式建筑工业化的核心篇10

所属行业:水利桥梁建筑

项目简介:建设地点为阳泽路路北、魏庄办事处东侧。总投资:8000万元,其中企业自筹8000万元。计划建设起止年限2014年7月至2016年12月。

主要建设内容(生产性项目要列明采用的工艺技术、主要装备等):土地使用权面积为35346.6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8878.2平方米,其中地下面积575平方米。已审核备案,建设内容为商业、住宅、配套基础设施及人防工程等。90平方米以下面积需占住宅总面积的70以上,容积率1.0―2.5,建筑密度20―30,绿化率≥35,具体规划数据和指标以规划局最终审批为准。

建设单位:长垣县友谊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地址:长垣县城关镇文明路路北

联系人:刘东景

邮编:453400电话:0373-8898488

2.河南金瑞商务酒店项目

所属行业:水利桥梁建筑

项目简介:建设地点为伊川县滨河新区豫港大道北侧。总投资:6000万元,其中企业自筹6000万元。计划建设起止年限2014年7月至2015年10月。

主要建设内容(生产性项目要列明采用的工艺技术、主要装备等):项目已审核备案,占地面积9.13亩,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建设地下室二层为大型停车场,地上二十六层为,包括商务接待中心、客房、大中小型会议室、宴会厅、等,同时建设绿化、亮化等设施,建筑面积36134.64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将以住宿、餐饮、娱乐、购物、会议等为主要功能,满足四方来宾的商务需要并将有力的提升城市形象。

建设单位:伊川县嘉美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

地址:洛阳市伊川县城杜康大道北段

联系人:董晓乐

邮编:471300电话:0379-69366518

3.江苏镇江新区平昌新城a7地块安置房建设项目

所属行业:水利桥梁建筑

项目简介:建设地址为镇江新区厚角路以东、横山路以西、观塘路以南、平昌路以北地块。建设内容:项目规划总用地111514.00平方米(约167.27亩),其中建筑基底面积12240.00平方米,正在审核备案,绿化面积38026.27平方米,道路及停车场地等占地61247.73平方米。本项目总建筑面积为252850.00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208650.00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194100.00平方米、一层自行车库面积10950.00平方米、幼儿园建筑面积3600.0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44200.00平方米(其中地下机动车库面积31960.00平方米、地下自行车库面积12240.00平方米)。该项目建筑密度为10.98%,容积率为1.87,绿化率为34.10%。投资规模:该项目总投资为82527.20万元。

建设单位:镇江瑞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联系人:王斌

电话:13861356358

环评单位:南京科泓环保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联系人:崔工

电话:025-85280708

传真:025-68661189email:khhbst@163com

4.河南潢川开发区豫南盐业中心储备库项目

所属行业:其他

项目简介:建设地点为潢川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总投资50000万元,其中企业自筹40000万元,国内银行贷款10000万元。计划建设起止年限2014年11月至2017年2月。

主要建设内容(生产性项目要列明采用的工艺技术、主要装备等):项目占地200亩,已审核备案,建设盐业仓储库4栋、包装车间1栋、综合办公楼1栋,并配套建设相关附属设施,已审核备案,年可储备食用盐3万吨,同时购进调温设备和运输车辆6辆,具有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建设单位:河南省京西商贸有限公司

地址:潢川经济开发区货场路

联系人:胡良富

邮编:465150

手机:15937676889

5.河南中兴智慧城市产业基地生产区项目

所属行业:机械设备

项目简介:建设地点为伊滨产业集聚区。总投资98000万元,其中企业自筹49000万元,国内银行贷款49000万元。计划建设起止年限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

主要建设内容(生产性项目要列明采用的工艺技术、主要装备等):项目已审核备案,用地219亩,建筑面积为11.2万平方米,项目主要进行研发和生产智慧城市相关设备,包括软件研发、单板测试工艺技术、信息终端设备等,计划年产软件10,000套,单板50,000套,信息终端100,000套。工艺技术:国家智慧政务的有关标准、大数据分析的行业研发标准和技术标准、信息安全国际标准iSo27001/BS7799,云计算服务的相关技术和软件协同开发技术标准,tL9000电信国际标准;主要设备:硬件类:防火墙研发生产组装线1条,学习机生产研发线2条、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生产研发线2条,社区家庭医疗终端设备生产组装线1条。后期根据市场发展情况进行产线扩产;软件类:云平台产品研发中心一个,包括政务和产业类数据分析软件和云计算服务软件。市场预测:项目建设后,将立足洛阳,为国内部分城市提供智慧城市云服务和部分产品的能力,市场前景良好。

建设单位:河南中兴网信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洛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元大道863创智广场2号楼14楼

联系人:田文果

邮编:471023

电话:0379-80865121

6.福建欧式臻城建设项目

所属行业:水利桥梁建筑

项目简介:该项目位于莆田市荔城区南郊濠浦片区下店路南侧a、B地块,正在审核备案,规划用地面积24814.67m2,总建筑面积88786.09m2,拟建成一个环境优美、布局合理、结构新颖的现代化商住小区。项目总投资60000万元,其中环保投资200万元。

建设单位:福建欧氏置业有限公司

联系人:姚博林

电话:13799669266

邮编:351100

7.河南郑州电子商务基地项目

所属行业:办公文教,水利桥梁建筑

项目简介:建设地点为郑州市郑东新区黄河东路以西,安平路以南。总投资21008.8万元,其中企业自筹21008.8万元。计划建设起止年限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

主要建设内容(生产性项目要列明采用的工艺技术、主要装备等):该项目拟总建筑面积105000平方米。该项目主要构建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为省内电子商务企业的聚集及电子商务的运营服务。主要建设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产品展示中心、电子信息,中小电商孵化基地。项目建成后将吸引大量电子商务同行入驻,已审核备案,并将形成集电子商务及产品展示中心、展示中心及城市配送于一体的现代新型电子商务产业园综合体,将园区打造成国内外名优产品电子商务展示供销中心,项目建成后,将形成现代化、高品质、标准化的兴业基地,为郑东新区乃至整个全省的新型产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建设单位:郑州华荣物流服务有限公司

地址:郑州市郑东新区龙子湖东四环西、商都路北的郑州国家干线公路物流港综合服务楼a塔楼五楼504a室

联系人:石克荣

邮编:450008

电话:0371-53381726

8.中国(郑州)国际商品交易中心建设项目

所属行业:水利桥梁建筑,交通运输

项目简介:建设地点为郑州航空港实验区(综保区)。总投资100000万元,其中企业自筹60000万元,国内银行贷款40000万元。计划建设起止年限2014年8月至2017年8月。

主要建设内容(生产性项目要列明采用的工艺技术、主要装备等):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1万m2,主要建设进口酒类、食品、建材、奢侈品、医药、机电等商品展示区,配套综合服务区,鉴定及专业展销会场等。项目配置螺杆式制冷压缩机组、冷凝器、集中控制系统、冷藏保鲜车、高层钢货架、轨道、高价叉车、卡口设备、电子监控系统、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等。计划建成面向中西部的国际品牌商品交易的公共销售平台、公共物流平台、公共仓储平台、公共网络平台为一体的商品交易中心。

建设单位:河南中富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地址:郑州航空港区迎宾路南侧2号楼

联系人:李光明

邮编:450000

手机:15938726696

9.河南弦山生态旅游观光园项目

所属行业:运动娱乐旅游,水利桥梁建筑

项目简介:建设地点为光山县弦山办事处方楼村。总投资26000万元,其中企业自筹20000万元,国内银行贷款6000万元。计划建设起止年限2014年8月至2017年12月。主要建设内容(生产性项目要列明采用的工艺技术、主要装备等):项目已审核备案,总占地1100余亩,主要包括植物观赏园、休闲游乐园、水上乐园等生态园区和观光体验区,项目建成后可吸纳附近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显著,市场前景广阔。

建设单位:信阳正和园林开发有限公司

地址: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弦山街道办事处方楼村王店组

联系人:邱保兵

邮编:465450

手机:13503760087

10.河南郑州市永之兴航空冷链物流基地项目

所属行业:水利桥梁建筑,交通运输

项目简介:建设地点为郑州航空港实验区(综保区)。总投资80560万元,其中企业自筹59800万元,国内银行贷款20760万元。计划建设起止年限2014年11月至2016年5月。

主要建设内容(生产性项目要列明采用的工艺技术、主要装备等):项目总建筑面积20.25万平方米,包括:冷链物流中心、保税物流中心、航空货物集散中心、机电产品仓储中心、通用货物仓储配送中心、物流商务信息中心、后勤服务中心、货运车辆停车中心。已审核备案,仓库采用组合式冷藏库,库板的内、外面板均用彩色钢板,库板的芯材为发泡硬质聚氨酯,利用氟里昂作为冷却剂;配置螺杆式制冷压缩机组、冷凝器、集中控制系统、冷藏保鲜车、高层钢货架、轨道、巷道堆垛机、高架叉车、卡口设备、电子监控系统、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等。预计年储存货物量26万吨,建设成具有国内领先并具有航空物流创新意义的现代物流产业基地。

建设单位:郑州市永之兴航空冷链物流有限公司

地址:郑州航空港区迎宾路南侧行政服务中心二楼2625室

联系人:左星照

邮编:451162

电话:0371-60918838

11.河南森淼家居物流产业园一期项目

所属行业:水利桥梁建筑,交通运输

项目简介:建设地点为卫滨区产业集聚区西环路与南环路交叉口。总投资125000万元,其中企业自筹80000万元,国内银行贷款45000万元。计划建设起止年限2014年10月至2016年12月。

主要建设内容(生产性项目要列明采用的工艺技术、主要装备等):项目已审核备案,森淼家居物流产业园区一期启动工程规划占地500亩,规划总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其中:综合商务楼60000m2;信息中心80000m2,生产加工中心及仓储库100000m2,物流分拨配送中心50000m2,餐饮服务中心10000m2。该项目计划承接郑州家居及其他相关产业转移,包含家居建材、机械机电、现代材料、物流仓储四大核心业态,逐步建成一个集展示交易、生产加工、商务会展、电子信息交流等配套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商贸基地。

建设单位:新乡市源垣物流园区有限公司

地址:新乡市鑫龙建材综合市场有限公司院内

联系人:赵斌

邮编:453000

电话:0373-2685899

12.贵州贞丰坎贝尔医院建设项目(更新1)

所属行业:医疗卫生,水利桥梁建筑

项目简介:本项目位于贞丰县珉谷镇新丰路西侧,属于一级中西医结合医院,正在审核备案,总投资1000万元,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医院内设有骨科、内科、中西医结合、康复科、药剂科、检验科、放射科、手术室、综合治疗科、消毒供应室、医技与病案管理科等科室。

建设单位:贞丰坎贝尔医院建设项目

联系人:肖总

电话:13098511200

环评单位:黑龙江农垦勘测设计研究院

单位所在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赣水路270号

联系人:孙工

电话:0451-55193355

13.河南汤阴县万通高科技创业园商业中心项目

所属行业:水利桥梁建筑

项目简介:建设地点为汤阴县南绕城路与刘大线交叉口西南。总投资12723万元,其中企业自筹12723万元。计划建设起止年限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

主要建设内容(生产性项目要列明采用的工艺技术、主要装备等):项目占地33.14亩,总建筑面积45440平方米。建设1栋地面30层写字楼,设计一、二、三层为商业,4-30为写字楼,建筑面积31410平方米,商业街建筑面积14030平方米。建筑密度22%,已审核备案,容积率2.5,绿地率>32%,商铺50余间。项目建成后,将以租赁、销售等形式为入驻园区的企业业主提供舒心的办公娱乐休闲购物场所,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建设单位:汤阴万通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地址:汤阴县城关镇南园村

联系人:万福生

邮编:456150

电话:0372-6216999

14.天津恒大绿洲7号地块房地产项目

所属行业:其他

项目简介:建设地点为项目选址于天津市东丽区东丽湖地区,项目用地范围北至金钟河道,西至芳樱路,南至美鹃道,东侧瀚景路。项目总投资本项目总投资189205万元人民币。建设规模及内容:规划总用地219385.6m2,正在审核备案,可建设用地181055.3m2总,本项目主要建设36栋2~9层住宅楼、整体地库及整体相关配套设施,规划总建筑面积448998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317217m2,地下建筑面积104988m2。项目建成后预计容纳住户数3998户,11195人。

建设单位:天津亿联创展置业有限公司

联系人:宋岩

电话:23390595

15.安徽相王花园项目

所属行业:水利桥梁建筑

项目简介:建设地点为项目区位于淮北市孟山路东,花园路西,煤城路南北两侧,紧邻淮北市相山公园。建设投资及规模:本项目总投资为24500.47万元,正在审核备案,总用地面积:27940.4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0240.55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97561.25平方米,住宅面积面积93286.25平方米;商业面积:3075平方米,住宅配套用房面积120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22684.30平方米;容积率3.49;建筑密度24.99%;绿地率35.03%;居住户数885户;机动车辆泊车位总数920辆,其中地面191辆,地下729辆。

建设单位:淮北矿业地产有限责任公司

联系人:任雪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