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海洋生物资源的特点十篇海洋生物资源的特点十篇

海洋生物资源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7:14

海洋生物资源的特点篇1

[关键词]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岭南海洋文化;特色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0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6041(2016)06-0023-04

自古以来,广东作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发祥地之一,留下许多历史遗迹、民间传说和文献资源,成为古代广东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改革开放以来,岭南传统古丝路海洋文化的价值与意义日益凸显,特别是“一带一路”资源的建设,对挖掘和弘扬岭南海上丝路文明,传承和创新岭南海洋文化,实现“海洋强国”梦,具用重要的意义。

1“一带一路”与创新岭南海洋文化资源建设的意义

11岭南海洋文化资源建设具有鲜明代表性

海洋文化,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是建立在海洋文明基础上的开放性文化。岭南面向南海,连接太平洋,自古以来临海而立、因海而兴。它是中国海岸线最长、海疆最广的省区。据史书记载,海上丝绸之路在西汉时期已发展成番禺、徐闻、合浦等几个港口;唐宋时期,广州有了全国最发达的海洋贸易。郑和七次下西洋都经过岭南,广东已成为南海丝路上的重要港口和世界海洋贸易的“东方中心”。到20世纪初,中国封建社会从盛到衰的文化大环境中,又因海洋文化的不断催化,岭南文化再一次以兼容并蓄、开放创新的强劲势头,催生了太平天国的爆发点、辛亥革命的策源地、北伐战争的据点、改革开放的前沿外引内联的窗口[1],成为门户焦点“南风窗”,这种文化的力量在日益壮大,这种创新求变的发展原动力以及独具一格的风貌与个性,充分展现了岭南海洋文化的存在价值,推动着社会发展。因此,研究岭南海洋文化,加强岭南海洋文化资源建设,有着特别突出的实践意义。

12岭南海洋文化资源建设具有历史传承性

海洋文化是人类征服、依赖海洋生活的一种文化方式。X南海洋文化在形式上既有古越族的遗风、汉文化的封建传统,又有资产阶级文化、外来文化,还有独特的华侨文化和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三大民系文化等,并保留着岭南古朴、神秘奇特的色彩。根据《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所提出:“要加强岭南历史文化研究,实施岭南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推广岭南文化的作用,形成以岭南民俗文化为代表的全国学术研究中心。”[2]比如目前保存在广州市内的“海上丝绸之路”的遗址,包括千年黄埔古港,秦代造船工场遗址、南海神庙(隋朝)、怀圣寺光塔和蕃坊(唐朝),以及十三时夷馆(明朝)、莲花塔(明朝)、光孝寺、清真先贤古墓、华林寺、沙面西式建筑等文物史迹就有20多处。另外还有让世人瞩目的古代沉船“南海Ⅰ号”“南海Ⅱ号”古文物及古沉船的整体打捞和保护,“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和“广州海事博物馆”等重点工程的建设,都成为“一带一路”文化遗存的缩影。加强岭南海洋文化资源建设,传承前人留下的丰富多彩的海上丝路历史遗迹,并科学利用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将促进岭南海洋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13岭南海洋文化资源建设具有勇为人先的多元性

改革开放造就了岭南海洋文化的多元性,面向全球化的浪潮,多元性表现出强劲的优势。岭南人民很早就开始向海洋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使自己的“黄土”文化染上湛蓝的海色,大海的波涛造就了岭南人开放兼容、开拓创新的精神和敢于冒险、勇为人先的气派,形成了当代岭南文化的鲜明色彩,渗透着社会主义精神和与时俱进的品质[3]。例如广州西关商贸文化、黄埔古村海上贸易文化、南海神庙海神文化等,无不打上岭南海洋文化的烙印。因此,要高度重视在物质形态中注入文化内涵、人文气息和艺术要素,促进自然生态景观、历史人文景观和城镇化发展景观的高度融合,展示岭南人在传承海上丝路的历史精神,将岭南人的精神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融合起来,并焕发出独具特色的时代光芒。

14岭南海洋文化资源建设具有创新开发性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全世界100多个沿海国家都比以往时期更加关注海洋,海洋已成为各个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的海洋经济发展在世界海洋国家中处于中上等水平。在海洋交通运输业方面,中国目前已成为航运大国、港口大国、造船大国,且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胸怀和气魄向海洋强国迈进。特别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新近颁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把珠三角建设成为国际航运中心;2010年国务院将广东列为国家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2014年12月经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这一系列举措,都将成为促进广东“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增创岭南海洋文化发展新优势,着力打造广东经济“软实力”[4],彰显出广东岭南海洋文化在全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一带一路”与创新岭南海洋文化资源建设的内涵构成

中国海洋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缘于海洋创造和传承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社会文化的总和。其基本内涵具有相互关联性[5]。创新岭南海洋文化资源建设,就是以古海上丝路为主轴,贯穿古今。在内容上应涵盖航海历史、区域人文、地理、文化发展、海图、古文物、历史、宗教、移民、古船、古港商埠、建筑、祭海场及与之相关的民俗文化活动和民间艺术、海事记录、口述历史等多个方面。载体上包括了纸张、录音、录像、网上资源等多种类型。范围应涵盖广东海岸线所有地区。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21学术研究

211岭南海洋历史文化。包括南越、两汉时期南海丝路初开,到明清时期世界海洋贸易发展的研究资料:航海史中的海事、海洋、救捞史等;港口文化中的港口变迁史及贸易;航标文化中的航标文化及变迁史;航道文化中的航道变迁史及河道统计资料等;航运文化中的航运运输业、航运贸易及物流、航运运输变迁史等。

212岭南海洋考古z迹。包括广东古港考古:广东海防考古;港市考古;船货与海洋经济考古;海洋考古;沉船与航海考古及航海日志手稿等。重点开展“南海Ⅰ号”“南海Ⅱ号”古文物及古沉船的打捞保护和“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广州海事博物馆”以及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大事记的研究。

22专题研究

221宗教文化遗址的研究。包括广州韶关等地的佛教文化遗址、南海神庙及相关遗址、潮汕地区海上丝路及相关遗址、广东海上丝路西南出口雷州半岛及古代合浦相关遗址等研究资料等。

222口岸和南海航线的研究。包括秦汉时期广州口岸与海南至印度洋的航线、唐宋时期广州口岸与“通海夷道”的形成、蒙元时期广州口岸与东西洋航线的新变化、大航海时代广州口岸与海南航线的新拓展等研究资料等。

223黄埔古港和外港的研究。包括黄埔古港兴起的内外因素、一口通商时期黄埔古港贸易、鸦片战争以后黄埔古港贸易的衰落及外国人笔下的黄埔古港等研究资料。

224外国商船和外贸的研究。包括对18世纪广东海上丝路外国商船的历史考察、外国人对18世纪广东公行外贸的历史研究、从18世纪广州外贸看海上丝路的“自由贸易”等研究资料。

225行商体制及其遗址研究。包括广东海上丝路的行商贸易体制、对广州十三行遗址及其相关制度的研究、广州沙面租界遗址及其欧式建筑风格等研究资料。

226外商及其相关活动研究。包括广东海上丝路的外商和吏治、广东外商推动着船舶贸易制度的发展、广东外商的居住地和其他相关活动等研究资料等。

227造船遗址和广船史料研究。包括广东造船业发展历史、广州秦代造船遗址的学术争论、“金华兴”号古帆船背后的广船历史、对“南海一号”古沉船的初步研究,对广东各造船厂资料、造船法式、造船变迁史、船舶建造史、船检船模设计图等。

228岭南海关研究专题。包括广东省各个海关、重点黄埔海关出版物、法规、统计数据报表、年鉴等内部资料等。

229航海家研究专题。包括郑和研究资料专题、中外航海名人专题、名人传记及著述。

2210海图、地图研究专题。包括海图、广东历代海疆地图、广州各个时期及各个区域的海图和地图等。

2211中国海事院校校史研究及“中国海洋文化资源联合数据库”专题。包括中国海事院校校史资料、相关专著及论文、学生优秀论文及设计等研究资料等。通过各海事、航海高校的强强联合,建立中国海洋文化资源数据库,真正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23其他资源整合

231非书载体及多媒体资源专题。包括相关海洋文化的音视频、缩微,机读资料等;模型制品、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及相关虚拟资源。

232口述历史资源专题。重点对口述历史(人物访谈及事件见证及回忆人,老照片等信函物证)资料的收集、整理、出版与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与汇编。

围绕上述内容,创新岭南海洋文化资源建设,是时展的需要,把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进行收集、归类、提炼和整合,形成了丰富的研究资料体系,这些资源对大力弘扬航海文化,更好地抢救和保存地方优秀文化遗产和建设广州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了最有力的佐证。

3“一带一路”与创新岭南海洋文化资源建设的建设方略

一个具有特色资源库的建设,必须要有明确的资源特色、文献类型、目标数据量、用户群、数据建设标准及拟采用的软硬件平台等,“一带一路”岭南海洋文化特色资源将遵循“分散搜集、联合共建、统一检索、资源共享”的建设原则,与周边企事业单位联合共建,资源共享,以达成具备“馆藏特色、学科特色、区域特色”的资源建设目标[6]。选择扩展性和兼容性较好的软硬件平台,按《CaLiS专题特色数据库信息描述元数据规范》中所规定的书目信息、网络资源信息、图像信息和全文信息等元数据规范处理各类型资源[7]。

31“一带一路”海洋文化资源建设框架构建

“一带一路”海洋文化资源整体内容包括三个部分:“一带一路”自建电子资源、纸质相关文献和网络电子资源。自建电子资源是“一带一路”特色资源建设内容的主体部分,涵盖五种类型数字资源:音频资料、视频资料、多媒体资料、图形图像资料、课件会议资料。所有自建资源的元数据都将基于现有书目系统建设,元数据标准主要依据数字图书馆界普遍采用的都柏林核心元数据集(DC元数据),参考教育部《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中针对教育资源建设所采用的学习对象元数据(Lom元数据),并给出了DC元数据与Lom元数据的映射关系,可以实现两种元数据格式的数据导入和导出,实现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纸质相关文献将按主题、著者排架展示,设立“一带一路”专题文献展厅。网络电子资源也按照元数据标准进行标引,可检可查,在图书馆门户和特色资源检索页面给出相关链接,如图1所示。

32“一带一路”海洋文化资源检索

“一带一路”海洋文化资源及其他图书馆特色资源,书目资源、光盘资源、电子书刊、开放资源等多种形式的电子资源,都通过图书馆门户平台实现一站式检索,让用户简单理解,简单组词(自然语言),却可以达到最大查全和查准率的要求。在技术要求上,就需要实现特色资源平台与书目系统,书目系统与门户系统、资源平台与门户系统资源三位一体的映射和对接关系。将特色数据建库系统平台与图书馆原有书目集成系统对接,使特色建库元数据标准与maRC字段建立对应映射关系。书目集成系统和特色建库平台都为图书馆门户提供接口,这样就保证了“一带一路”海洋文化书目资源、电子资源和网络链接资源的统一标引和检索发现,如图2所示。

33搭建“一带一路”区域海洋文化数据服务平台

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和信息门户,围绕“一带一路”海洋文化资源建设项目,积极整合周边单位港口码头、文化单位、海事单位等。整合资源相关的政、产、学、研、信、用的人力资源,形成一个开放统一、共建共享,常建常新,持久发展的“一带一路”区域海洋文化数据和服务支持平台。该平台的积极意义体现在:

331Y源互通。将相关政、产、学、研、信、用的相关文献资源、技术设施资源都积极整合到“一带一路”区域海洋文化数据中,因此他们既是节点用户,同时又是资源的建设者,保障了资源建设的源远流长,实现了资源的共建共享。

332协作交流。在平台中,海洋行业专家、学科专家、资源建设馆员、用户的积极交流,双向互动。这样既可以深入了解到“一带一路”区域海洋文化的纵向数据,又可以及时知晓该主题方向的横向发展信息。保持行业的新鲜感,促进彼此间的沟通和交流,共享及创新。

333促进融合。“一带一路”区域海洋文化数据服务平台具有良好的学科环境适应性。当区域海洋文化环境稳定时,相关平台内成员对数据资源彼此需求彼此依赖,各成员间相互信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以保障“一带一路”区域海洋文化数据共建共享的高度融合和持久发展。

34特色资源建库功能模块及建库目标

广东“一带一路”特色文献资源库是顺应相关科研专家学者和用户的需求而产生,将努力实现如下目标:依据其社会发展需求,努力做到特色序列文献的可持续采集,保证用户文献使用的连续性。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科研实践提供特色文献的支持,如行业标准、行业文献查新、产权保护、实践案例,不断丰富特色文献数据,努力建成有影响专题资源库。为了将广东“一带一路”特色资源库建成精品库,数据库应根据CaLiS特色库建设的总体要求和文献数据库的建库标准进行建设,使之成为独树一帜的具有一定的地域和历史人文特色资源,最终使之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重要的有影响力的数字资源。

4结语

当今时代,世界各国纷纷把目光聚焦海洋,而大量的史实告诉我们,大国的崛起无不开始于海洋。要始终牢记向海而兴、背海而衰、海上强则国强这些亘古不变的铁律;要义无反顾地走向海洋,经略海洋,以海富国,以海强国,共同构筑海洋强国的“中国梦”;要用“一带一路”的创新发展视野,审视岭南海洋文化研究,推进岭南海洋特色文献资源建设工作的规范化、精细化,努力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岭南文化特色品牌。为加快我国第一海洋大省的广东向海洋强省的前进步伐,促进广东文化与经济融合、广东文化强省和海洋强省的建设,使岭南海洋文化丰厚的历史文献资源和珍贵的非物质文物遗产,得以更全面、更广泛、更深层次、更有序地整合,形成全方位开放创新、合作共享新格局。

[参考文献]

[1]尹伶俐.论岭南海洋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价值[J].广州航海学院学报,2015(4):47―49.

[2]华茗.岭南近代文化特点研讨会综述[J].广东社会科学,1991(5):125―126.

[3]范英.广东先进文化发展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84―93.

[4]顾涧清等著.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1―7.

[5]曲金良.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报告(2013年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30―31.

海洋生物资源的特点篇2

海洋经济对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在陆域资源日趋紧张的前提下,海洋资源将在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党的十对建设海洋强国、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发展海洋经济的部署,对于作为全国海域面积位于前列的广西实施“海洋强省”战略迎来重大发展机遇。随着《广西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广西科技兴海规划》等政策法规的实施,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落户南宁,广西在原有资源丰富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面向东盟的独特的区位优势。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拥有7500平方公里的浅海和滩涂,是海洋生物物种资源的宝库,有丰富的海洋药物资源。且京族人、疍家人等沿海民众具有使用海洋生物防治疾病的传统,海洋中药是广西海洋药物资源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构成部分。我国沿海各省区海洋经济发展差异十分明显,目前天津、上海、海南地区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比重高达28%左右,而广西地区该项比重只有5%左右,这与广西的海域面积和资源储备状况是极其不适应的。广西的海洋经济建设中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是海洋药业,而无论是从事海洋中药研究的机构还是生产海洋中药相关产品的企业都急需海洋中药研究方向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广西中医药大学一直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复合型高级中医药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中医药学科的发展方向和模式,并充分体现我校的专业特色和广西的地域和资源特色。海洋中药学学科的建立,是以上指导思想的体现,同时是以我校多年来的科研成果和学术积累为基础的。我校海洋中药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初,科研人员利用海洋中药海螵蛸研制成功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的中成药“止血定痛片”,70年代末,出版《广西药用动物》。进入21世纪以来,我校对海洋中药的教学与科学研究越来越重视,2012年海洋中药学被确定为我校重点学科。同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了“十二五”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工作。2013年,我校海洋中药学获得批准,被确定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培育学科,是我国高校中第一个创建的,也是目前唯一的海洋中药学学科。现已初步建成海洋中药研究的技术平台,形成一个以教授、博士为核心骨干的教学和研究团队,凝聚了4个长期稳定的学科方向。

2学科建设内容及实践

海洋中药学学科是我校为更好地策应沿海发展新形势,围绕服务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命题而创建的新学科。其建设包含课程体系、教学教材、科学研究、学科队伍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内容。

2.1课程体系

海洋中药学学科为首次创建,没有成熟的模式参考,但随着海洋药物深入研究,与其近缘的海洋药物学学科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目前我国主要以涉海院校如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等因地制宜地开设了海洋药物学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课程,例如海洋药物学、海洋天然产物、海洋生物学、海洋药物化学等等。医药院校中则有中国药科大学设立了海洋药学专业。然而,目前各高校对海洋药物学学科的内涵还未有系统全面的介绍,对海洋药物学的范畴、对象以及基本思路还未有公认的共性认识。现有的海洋药物学学科以现代海洋药物研究理论为指导,以现代海洋药物研究成果为基础来选择和开设相关课程。而海洋中药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应用中医药的宏观整体和综合分析方法,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海洋药用生物的一门新兴学科,从学科内涵到外延二者都有很大差异。现有高校海洋药物学学科多元化的教学课程设置和多层次、多专业背景的教师梯队构成可以为海洋中药学学科提供借鉴,但更重要的是体现海洋中药学的中医药特色和地域特色,构建符合海洋中药研究和教学规律的课程体系,推动教学改革,加快海洋中药学学科的建设步伐。我们提出了构建“一特-二化-三平台-四模块”的课程体系,即:以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三平台为支撑,海洋中药质量控制、海洋中药药效评价、海洋中药繁育加工、海洋中药临床应用四模块为补充,体现中医药特色,构建多元化和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2.2教材及课程资源建设

教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和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之一,海洋中药学学科为新兴学科,没有成熟的教材可以使用。因此,海洋中药学学科建设的一个首要任务就是编写既具有普适性又能体现中医药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教材。考虑到本学科的特点以及中医药院校的背景等多方面因素,我们首先选择核心课程海洋中药学、海洋中药分析为重点建设对象,组织团队进行教材编写。目前已经基本完成《海洋中药学》的编写工作。《海洋中药学》教材是在对传统海洋药物资源进行调查与统计的基础上,选择其中663种,综合其传统使用及现代药学研究情况,进行收集、筛选、提炼、总结,以药物名为纲,收录汉语拼音、拉丁名、别名、性味归经、功效主治、临床应用、使用注意、参考资料等条目。编入教材的海洋中药包含了动植物共230科,其中植物53科,动物177科,另有矿物海洋药14种,按药物功效分类共有24种。本学科团队注意将科研成果引入课程中,贯彻学科建设思想和体现本学科的区域和资源特色,出版了以《广西海洋药物》为代表的有一定理论深度、特色鲜明的专著。《广西海洋药物》不仅详细致地描述了广西海域分布的可药用的海洋生物和矿物的特征和药用价值,而且对每个品种的传统研究(如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等)与现代研究(如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做了尽可能详细的介绍,系统地总结和整理了我国传统医药学和民间应用海洋药物的宝贵经验,发掘其中独特的精华[3],是教师进行《海洋中药学》教学和学生自学很好的工具书和参考书。

2.3学科队伍和人才培养

本学科现有在职人员16人。职称结构为教授5人,副教授8人,讲师3人;其中1人为博士生导师,7人为硕士生导师。年龄结构为<35岁者4人,36~45岁者8人,>45岁者4人。学历结构为具有研究生学历者15人,本科学历者3人;其士6人,硕士9人,学士3人。专业结构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分析化学、药理学等专业。具有高职称、高学历、多学缘、年轻化等特点,是一支结构基本合理、年富力强的学科团队。

2.4学科建设保障条件

我校设有学科建设办公室,负责学科建设工作。自2005年以来,制订了一系列加强学科建设的政策、措施,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为海洋中药学的构建和发展提供了政策和管理保障。

3学科建设发展思路

3.1探索和坚持产学研集成化发展模式

海洋中药学是我校这一地方性大学所构建的一个特色学科,要获得长足的发展,需要在原有产学研特色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机制,破解学科壁垒,建立与行业和社会紧密结合的平台+学科+项目运行模式,聚集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和核心竞争力,开放性的进行学科建设,集成化办学。目前,我校拥有“广西北部湾海洋中药应用技术与产品研发实验室”,依托该实验室,本校将与广西海洋研究所、钦州市中医药研究所、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广西蓝海洋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广西防城港长春生物公司等多个机构共建海洋中药学学科建设平台和基地。这些平台和基地除了发挥整体优势,通过构建科研项目取得标志性科研成果,进行新产品研发,服务社会以外,还将向优秀本科学生和研究生开放,为他们提供优质软、硬件研究平台,鼓励他们参与科研项目,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提高科研设计及动手能力。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的积极探索,将更好地凝聚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技术开发三大资源优势,增强学科的自主发展能力和参与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4]。

3.2坚持地方经济发展和行业导向性

广西拥有绵长的海岸线和广阔的近海滩涂,海洋生物资源极为丰富,但广西海洋药用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海洋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较大。随着《广西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广西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广西科技兴海规划》等政策法规的实施,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正式落户南宁,广西在原有资源丰富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面向东盟的独特的区位优势。海洋中药学是我校充分利用良好的发展机遇,在学科建设方向上独辟蹊径,着眼地方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需求,结合行业特点所发展的一个特色学科。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以率先在自己的优势学科上产生一批科技成果,加强特色为基本原则,以培养有特色、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为目标,走出一条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的高水平领域学科发展之路,为海洋中药相关行业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提供人才和科技服务,形成与社会良性互动的学科发展途径,为加快广西海洋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3.3加强学术交流,促进学科发展

结合本学科研究领域面向世界学术前沿和国际化的特点,从科研合作、人才队伍建设、国际影响、国际交流等几个方面积极进行各种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积极组建海外科研合作基地,促进高水平的科研合作。本学科将依托本校的广西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与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泰国孔敬大学等国外大学加强以科研项目牵引的合作,充分利用国外的科研资源,推动学科建设跨越式发展;同时,积极开展国际国内合作与交流,主办和参加海洋中药学相关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提升国际影响力;通过争取项目资金和政府支持,积极鼓励和资助中青年教师到国外本学科领域一流大学或研究机构进行短期研究和访问,利用国外高水平大学的教学与科研条件,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完成高水平的科研工作,开阔国际视野。

3.4构建体现学科特色的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建设

我们构建的海洋中药学课程体系的特点为“一特-二化-三平台-四模块”,其中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参照高等中医药院校及海洋大学的设置,并加大实验与实践环节的比例。专业课则充分考虑海洋中药学学科的特点以及中医药院校的背景,体现中医药特色,以“海洋中药学”“海洋中药分析”“海洋中药化学”“海洋资源学”等课程作为专业方向课程,体现课程体系的多元化和系统化。教材建设在学科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是教师和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之一。海洋中药学学科各专业课程的教材编写都是从零开始,无成熟教材参考,我们的编写总原则是充分贯彻学科建设思想和体现本学科的区域和资源特色,兼顾学生培养目标,充分考虑各门课程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注意知识的衔接与配合,将科研成果引入课程中。我们的目标是这些教材和专著既可用作教学和实践教科书,又可作为科研人员的参考书。在这个总原则指导下,本学科团队已编撰出版了一些有一定理论深度、特色鲜明的专著,现正在编撰我国第一部《海洋中药学》和《海洋中药分析》等专著和教材。

3.5多途径培养高层次优秀人才,构建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教师团队

海洋生物资源的特点篇3

山东海洋经济的特色和优势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山东省地理上最大的特色优势是海洋。山东位于黄河下游,频临黄渤海,有3100多公里海岸线,占全国的1/6;沿岸分布着320余个岛屿。全省沿海岬湾相间,形成了70余处优良港湾。海洋生物资源、港口资源条件、海洋矿产资源、海水化学资源、海洋能源资源、滨海旅游资源等丰度据沿海地区前列。

山东半岛处于亚欧大陆和太平洋的交汇地带,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是新亚欧大陆桥和澳亚两条洲际通道的交汇点,是我国通向世界五大洲的重要出海口,也是环渤海经济圈和沿黄经济协作带的核心区域,北临以京津冀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圈,南连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经济区,处于我国“t”形经济宏观布局中的沿海发展轴线上,是当今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

2007年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山东省历史上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海洋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山东建成区域布局合理、比较优势突出、生态环境良好的海洋经济强省。同时,省委九届二次会议决定实施海洋经济战略。2008年1月,山东省政府部署钢铁工业向沿海地区大规模转移,集中在日照建设临海大型钢铁基地。2008年5月,山东省发改委、国资委拟设立总规模约500亿元的海洋产业投资基金,全力打造海上山东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海上山东”建设战略的实施

上个世纪90年初,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立足海洋资源优势,贯彻海陆并举的方针,加强海洋产业研究开发,经过长期不懈地努力,逐步实现“陆上一个山东,海上一个山东”的战略构想。这是我国第一个由省市提出的海洋战略。海上山东建设战略实施以来,山东海洋经济迅速崛起,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显著提高,滨海地区产业具聚集能力明显增强。根据国家新的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2007年海洋生产总值4618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8.5%,占全省生产总值(GDp)的17.8%。海洋产业已发展到渔业、油气、造船、运输、旅游、化工、药物等20余个门类,其中,海洋盐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渔业的增加值均位居全国首位。青岛港外贸吞吐量多年来保持全国沿海港口第二位,进口铁矿石居世界港口第一位,进口原油居全国港口第一位。

目前,山东沿海地区聚集了山东的主要优势资源和先进生产力,成为开放水平最高、经济活力最强、发展潜力最大的经济区域。

海洋经济战略对山东经济建设的重大意义

纵观世界积极发展的历史,一个明显的轨迹,就是由内陆走上海洋,由海洋走上世界,走上强盛。改革开放以来,山东作为沿海地区能够得到率先发展,实际上就是借临海之便,借海洋之力。站在新起点上,山东扩大开放,参与经济全球化,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仍然离不开海洋。

海洋经济战略的确立,就是山东又好又快发展的新亮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党中央将开发海洋作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山东省委、省政府去年召开了高规格的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施“一体两翼”区域发展和海洋经济战略,将海洋经济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提出海洋经济增长高于全省经济增长5个百分点以上,到2020年,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10000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15%以上。

当前山东海洋经济发展正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和政策环境,具备了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良好基础。我们将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坚持稳中求进,好字优先,又好又快发展。

怎么打造海洋经济优势

我们将加强海洋发展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的研究,探讨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重大措施。将海洋经济作为推动山东经济新一轮发展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带动全省“新、特、优”经济发展。明确海洋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突出产业发展的重点,在巩固传统海洋产业的基础上,重点发展船舶工业、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生物技术产业等。优化海洋产业布局,按照国家宏观调控和海洋功能区划的要求,促进海洋产业结构调整,打造山东海洋经济特色区域和特色产业体系。有计划地实施一批海洋大项目,带动沿海地区和全省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在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必须处理海洋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保护好海洋资源和环境。海域、海岸带、海岸线和土地一样,是不可再生资源,只有坚持科学开发,才能实现可持续利用,避免造成历史性遗憾。目前,我省在《山东省海洋功能区划》的基础上,正在编制全省近岸海域保护和使用规划,以岸线保护与合理利用为重点,明确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探索科学用海的新路子,指导我省近岸海域资源科学适度利用,不断提高海域和海岸线的科学化、集约化利用水平,为实施海洋经济战略服务。现在,山东的海洋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和谐海洋建设取得积极进展,90%的近岸海域水质达到国家一、二类标准,海洋经济与海洋资源、海洋环境的关系日趋协调。

渔业是海洋经济的重要产业

海洋渔业是我省海洋经济的传统产业、主导产业,资源优势突出,发展潜力大,在推进“海上山东”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无论从资源利用还是从市场需求来看,仍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多年来,山东认真贯彻中央和省渔业政策,大力培植优势主导产业,提高产业质量效益,渔业经济得到了持续健康发展,总体实力居全国前列。

海洋生物资源的特点篇4

[关键词]坚实基础;一核;三带;六区;多点;港;桥;滩;景

[中图分类号]17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8―0081―02

“书藏古今,港通天下”是宁波这座历史悠久的文明城市的宣传口号,昭示着宁波与海洋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早在唐代,宁波就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开始了对外通商,并与扬州、广州一起被称为中国三大对外贸易窗口。鸦片战争后,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将宁波列为五口通商城市之一,这一切表明宁波以其特有的地理、经济优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宁波依托优良的港口条件、发达的民营经济,加紧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总量逐年递增。2010年,宁波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5000亿元,达到5125.8亿元,海洋经济得到了持续的发展。日前,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而作为身处其战略核心之中的宁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宁波发展海洋经济前景广阔。

1、发展海洋经济的重大意义

海洋经济为宁波的产业布局、海洋资源的科学开发提供了规划保障,为包括宁波在内的整个浙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对加快打造国际强港、构筑现代都市、推进产业升级、创建智慧城市、建设生态文明、提升生活品质等方面将产生积极促进的影响。发展海洋学经济,是新时期国家推进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特别是《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的获批,为宁波率先发展、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绿色发展提供了条件。只有合理地利用海洋资源,才能统筹陆上、海洋两种资源,形成良性互动,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

2、发展海洋经济的坚实基础

(1)地理优势。首先,宁波“以水为魂,倚港衍生”。宁波位于我国“t”字形经济带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的核心地带,从海域上来讲,它位于长江黄金水道的人海口,是连接长江三角地区与黄金海岸的纽带。宁波一舟山港口一体化的建设,使沿海港口物流、物资储运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杭州湾跨海大桥、甬台温铁路的建成,促使宁波一跃成为连接上海、江苏、温州、金华、台州乃至福建南部地区的枢纽城市,为发展海洋经济,打造“海上浙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港口资源优势。港口是宁波最大的优势,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具有龙头和领头羊的作用。宁波港口岸线总长1562千米,占全省的30%以上,其中可用岸线872千米,宁波港是我国大大国际深水中转港之一,深水岸线170千米。航道条件良好,北仑港区域可进出30万吨级船舶,拥有生产性泊位300多座,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60多座。象山可进出5万吨级船舶。港口岸线资源既是宁波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性、龙头性资源,也是浙江省发展海洋经济、打造“海洋浙江”最为独特的优势和载体。宁波港已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通航。2010年宁波一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达6.3亿元,跃居世界海港吞吐量首位。宁波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300.4标箱,居全球第六位。据统计,2009年全市海洋经济总产值达到2500亿元,成为推动宁波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3)岛屿资源优势。宁波有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516个,约占全省的1/5,岛屿面积为524平方千米,岛屿岸线长758千米。岛屿周围海域渔业资源和贝类资源丰富,发展渔业生产潜力较大。

(4)滩涂渔业资源优势。首先,宁波拥有可围垦滩涂资源约140万亩,占浙江省滩涂总面积的34%,居全省首位,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象山港内、大目洋沿岸、三门湾北岸四大片。滩涂资源具有淤涨型、面积大、完整性好等特点,围垦开发条件优良。目前在建围垦工程有10处,共计19.6万亩,主要用于农业开发、湿地保护、城镇工业开发。其次,宁波紧邻中国四大渔场之一的舟山群岛,渔业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种群恢复能力强。在滩涂浅海,水产资源养殖的自然条件良好,依靠科技进步扩大生产范围、提高产品档次的潜力较大,特别是象山港,是我国沿海不可多得的鱼虾、贝藻类等海洋生物栖息、生养、繁殖和培育的优良场所。

(5)油气资源优势。东海一直以来被誉为“东亚的波斯湾”,海域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仅在中国大陆架上的天然气储藏量就有5万亿立方米,原油储藏量约1千亿桶,春晓油气田总面积22000平方千米,探明天然气储藏量达700多亿立方米。

综上所述,宁波拥有海洋资源、深水大港、海洋产业、旅游资源等优势,已经具备了发展海洋经济的诸多基础和便利条件,特色邻港产业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海洋交通建设设施网络逐步完善。

3、发展海洋经济前景广阔

海洋是宁波的优势所在,也是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潜力所在。根据《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作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核心区,宁波将扮演龙头角色。而对城市发展来说,宁波的发展重心将向滨海转移,宁波将全面由“三江口”时代走向滨海经济新时代。

(1)建设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标杆。根据《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围绕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金融和信息支撑系统“三位一体”的港航服务体系建设,锐意创新的宁波人已开始重新描绘“东方大港”的新蓝图――宁波将建设成为浙江省部级海洋经济核心示范区,由“世界大港”向“国际强港”、“交通运输港”,向“贸易物流港”、“海经济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的战略性转变的步伐。

(2)一核、三带、六区、多点的海洋经济布局。提升“一核”,即以宁波一舟山港及其依托的腹地城市为核心区;形成“三带”,即杭州湾、象山港和三门湾及其附近区域,要建设成为宁波海洋经济的主体区域;打造“六区”,即重点规划建设杭州湾区域、镇海北仑区域、梅山一六横保税物流核心区、象山港区域、大目涂区域、三门湾区域,力争成为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点;发展“多点”,即在发挥陆海资源优势、整合提升的基础上,在宁波和沿海地区规划建设一批海岛开发区、海洋高新科技园区、出口加工区、海洋风景名胜区以及生态农业集聚区域。

(3)以码头建设、海铁联运、优化无水港布局、港航服务业为主要内容的港口开发。“码头建设”,即推进梅山、大榭、穿山三个港口区建设;新增5000万吨的港口货物吞吐能力、600万标箱的集装箱吞吐能力。“港航

服务业“,以保税港区、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和物流园区等为依托,出台政策、完善配套、提升功能,大力发展智慧物流,鼓励发展国际中转、国际采购、进口分拨、出口配送等新型物流业态,支持拓展保税仓储、加工组装及配套增值服务,推进港口物流向价值链高端转变。鼓励航运金融创新,大力发展航运保险、船舶融资、资金结算等航运金融服务,培育和发展离岸金融市场。探索建立宁波船舶交易市场,大力发展船舶交易、船舶租赁等业务。鼓励船务服务、港航培训等行业发展,完善港航服务体系。

(4)以海洋制造业、海洋服务业、现代海洋渔业为主的现代海洋产业。“海洋制造业”:指以石化、钢铁、造船、汽车、装备制造为主的临港大工业;以石化成套设备、核电设备、风电设备、海洋环保设备为主的海洋装备制造业;以加快储运交易基地建设、加大东海油气资源开发利用,开展象山、金七门核电项目前期研究,发展海岛和近海风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海洋可再生能源的海洋能源;以规划建设宁波海洋生物工程院、宁波海洋生物科技院,重点发展海洋药物,海洋生物保健品和海洋生物功能材料产业为主的海洋生物技术及其应用技术。此外,还有海水淡化和海水综合利用产业。“海洋服务业”:一是建设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和区域性配置中心,加快发展“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二是利用“港、桥、滩、景”等资源优势,推动象山港一石浦一三门海洋旅游板块发展,建设成为我国海洋文化和休闲旅游目的地;三是提升海水产品、海洋石油及制品等商贸服务水平,建设全国性的海洋产品和生产资料贸易中心;四是大力发展涉海企业投资、涉海法律与公证、涉海知识产权、金融和信息等海洋服务;五是积极申报国家海洋展览会和世界海洋展览会。“现代海洋渔业”:宁波将加强渔船管理,控制捕捞强度,优化捕捞结构。改造提升传统海洋养殖产业,优先发展高效生态海水养殖,建设一批生态友好型水产养殖区。以海水养殖业为重点,深化海产品深加工,延长海洋经济产业链,搞活海产品流通体系。

(5)海岛开发。推进南田岛、檀头山岛、象山岛中底部诸岛、渔山列岛与韭山列岛开发;形成综合利用岛、港口物流岛、临港工业岛、海洋渔业岛、海洋科技岛、现代渔业岛、清洁能源岛、海洋生态岛等主体功能岛。

(6)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建设多个在长江三角洲、全国甚至在全世界有影响力的交易平台,如:镇海液体化工产品交易市场、镇海煤炭交易市场、镇海钢铁交易市场、镇海木材交易市场、宁波铁矿石交易中心、宁波粮食交易中心等,到2015年实现市场交易额4000亿元以上。

海洋生物资源的特点篇5

关键词:海洋药学;海洋药用生物资源学;教学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030-02

海洋生物因其独特生存环境,导致其次生代谢产物具备新颖的结构、出人意料的药理活性,目前越来越受到科研人员关注,人们期望从海洋中发现新药,以解决疑难病症或耐药性问题。近几年海洋药学研究不断有新发现,如芋螺毒素等一批海洋药物上市,极大刺激了研发热情。在我国,海洋药物是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中重点发展领域。为响应国家需要和科技发展需要,培养海洋药学研究的专业人才,中国药科大学海洋药学专业于2004年获得教育部批准,并建立了海洋药学教研室,开始本科招生,并自2006年开始正式招收海洋药学硕士生和博士生。海洋药学专业开设主要专业课有海洋药用生物资源学、海洋生物技术、海洋药学、海洋制药学、海洋生物学等,目前基本形成具有海洋特色的药学教育体系。海洋药用生物资源学是近些年来随着人类对海洋研究和开发程度的不断深入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它主要研究海洋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生物活性物质的开发利用以及对海洋生物的可持续利用等。海洋生物资源学的主要研究目标是通过综合运用包括分类学、生态学、地理学、天然产物化学、现代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药学、中药学以及现代管理学等学科在内的方法和手段,揭示海洋生物的种类和分布规律,发现具有食用、药用以及工业用的新生物资源,特别是海洋药物,来服务于人类。同时,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实现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为人类未来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海洋药用生物资源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海洋环境下生活的、具有潜在药用开发潜力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对于这门课的改革,我提出以下几点浅见。

一、根据海洋药学专业教学发展的需要,不断修订教学内容

我校海洋药学专业开设海洋药用生物资源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天然产物化学等专业课程,三者既有紧密联系又各有侧重。由于海洋药学专业设立时间较短,没有现成教学内容可以借鉴,使用的教材都是自编教材,故教学工作一直在摸索和创新中;同时教学实践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如本专业设立之初并未全面考量细化专业课程内容,三门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复现象,特别是海洋药用资源学与海洋生物学有很多重叠。针对上述问题,通过开展教师之间研讨及学生意见反馈等方式,笔者协同其他教师一起修正教学内容,以符合教学发展的需要。以海洋药用生物资源学为例,突出“药用”和“资源”两个主题,以区别于海洋生物学的教学内容(海洋生物学重点讲授海洋生物的分类学特征)。具体包括“药用”的海洋生物分类特征、药用部位、药用开发与应用,及其资源分布。以软体动物为例,不再赘述软体动物分类学特征,而是突出介绍药用的品种,如海兔,具体介绍海兔生物分类特征、分布区域、药用部位、药用进展、药用进展、实例等,如Dolastatin10、Dolastatin15等研究进展。实例选择更趋向于来源于海洋的已经成为新药或临床在研的药物,特别是国外热点药物的追踪。本着由面到点,逐步深入,全面介绍药物研究过程的教学思路,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海洋药物研发历史、流程及研究思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术思维能力,拓宽知识面和眼界。

二、紧随海洋药物前沿进展,更新教材

目前海洋药学领域每年约有500~600篇,1000个左右的新结构化合物被发现,具有显著生理活性的海洋天然产物不断进入临床研究阶段,有部分药物已经被批准,有的药物被驳回,如来源于芋螺的齐考诺由2005年1月首次在美国上市,2005年2月获欧盟许可[1]。但就目前的教材而言,特别是教材2004~2005年期间编写的,许多知识已经陈旧,亟需更新。特别是对海洋来源的新药或候选药物的介绍不够深入,缺乏详细的有代表性的介绍,因此与药物化学相比较,缺乏系统性。因此笔者筛选了有代表性热点药物研究,将其更新于教材中,全面系统地介绍,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外,了解最新研究动态,扩宽了学生的视野。

三、优化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

目前的教学模式主要是老师讲解为主,缺乏学生互动。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因此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同时缺乏对外界的了解,如对企业的了解,不知道企业需求是什么。并且现有教学都进行独立内容讲授,学生了解知识往往很零散,缺少全面整合和融会贯通。对此笔者做了大量创新。如笔者参照企业新药立项报告形式,其内容涉及药物来源、结构、理化常数、药理活性、研究动态、专利情况、市场预测等方面,要求学生参照模版对某种海洋来源的药物进行综述。通过大量文献检索,规范书写报告,学生从中学习到有哪些著名企业,该企业的研发方向是什么,作为药物研究中重要一环的调研报告该如何撰写,从而全面整合已有知识,同时扩充新知识。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必然涉及到药理、药化、药剂等各种知识,故可以将已有知识进行回顾和整合;在课堂讨论中,采取演讲和提问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敢于质疑,积极参与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锻炼学生的口才。笔者通过近三年的教学实践发现,这种教学方式非常受学生欢迎,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难题,如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有待提高。

四、开展野外实训,巩固基础知识

海洋药用生物资源学这门课程的实践性非常强,学生如果只是学习课本内容,往往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特别是无法真正了解一些海洋动物或植物。为此本校海洋药学专业开设了野外实训教学。学校与海洋研究所、海洋大学等建立实训基地,安排前往海滨实地考察,了解海洋动物或者植物生活环境,观察活体或标本,参观养殖基地,如紫菜养殖基地、鱼虾蟹类养殖基地,参观相关生产海洋药物企业(如甲克素生产加工企业),聆听专家讲座。经过近年的教学实践,学生通过实地学习,加深了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增强了对企业的了解,扩展了知识面。

五、开展在企业暑期短期实习和毕业实习,促进就业

就业是学生的头等大事。海洋药学作为一个新专业,许多企业并不了解,不知道这个专业学生学习过什么知识,能够从事什么岗位,故需要与企业沟通和合作,使得企业了解学生。最佳办法为派学生到企业实习。为此,本教研室教师通过与企业沟通,设立培训基地等方式,开展暑期短期实习和本科毕业实习等方式,加强企业与学校,企业与学生相互了解,为今后学生就业打下基础。海洋药学不断发展,与此对应的教学工作也应适应时展,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以适应培养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本教学改革针对现有问题,针对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式等做了创新和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教研室在校及院部领导的支持下还在不断努力,为培养21世纪海洋药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海洋生物资源的特点篇6

【关键词】海洋生物;天然产物;先导化合物

近代人类疾病谱的进化和改变给药物学家和药物化学家提出新的难题。随着中国进入wto,中国医药界也面临着国际药业的激烈竞争和严峻挑战。在合成药,天然药和生物药的三大支柱药业中,最具有发展潜力并最可能形成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应首推天然药物。组合化学与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的结合为快速发现有新药开发潜力的先导化合物开辟了新的研究途径。但是从天然资源中寻找具有显着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仍然是发现新药先导化合物的主要途径。因此加强从天然药用资源中发现对治疗人类重大疾病高效低毒的创新药物研究,具有其特殊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在天然药物资源中,海洋生物资源是保留最完整,来源最丰富,最具新药开发潜力的领域。由于海洋生态环境的特殊性(高盐度,高压,缺氧,避光),使得海洋生物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和酶反应系统与陆地生物相比有着巨大的差异,导致海洋生物往往能够产生一些化学结构新颖、生物活性多样、显着的海洋药物先导化合物,为新药研究与开发提供了大量的模式结构和药物前体。海洋生物资源是一个巨大的、潜在的、未来新药来源的宝库已成为一种共识。

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是海洋药物研究的核心和基础。近30年来,科学家已从海洋植物、无脊椎动物等不同海洋生物中发现近万种海洋天然产物,其中结构新颖、具有显着生物活性和重要应用前景的化合物有数百种,如从海绵Luffariellavariabilis中得到的manolide具有选择性抑制与很多炎症疾病有关的磷酸酯酶a2的活性;而由海绵Halichondriaokadai中分得的okadaicacid则对蛋白磷酸酯酶具有高度的选择性抑制作用,可用于探测细胞磷酸化过程,进而阐明炎症性疾病的发病机理。这两个海洋生物分子现已商品化正式生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癌症研究所(nCi)每年投于海洋药物研究的科研经费占全部天然药物研究经费的一半以上,他们的巨大投入已获得丰厚的回报。仅目前正在nCi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的海洋抗癌药物就至少有6个,例如ecteinascidin743,Dolastatin10,HalichondrinB等。此外还有一些很有前景的海洋药物候选物正在进行临床前研究。海洋生物活性物质不仅是对治疗癌症,而且在治疗其他多种疾病方面亦具有巨大的潜力和美好的应用前景。例如加勒比海鞘pseudopterogorgiaelisabethae中发现的活性成分pseudopterosins具有很强抗炎活性而被用于皮肤过敏性疾病的治疗。

我国海域辽阔,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据初步统计,我国海洋生物经分类鉴定的有2万多种,其中,仅我国近海发现的具有药用价值的海洋生物就有700多种。许多具有免疫、抗炎、抗肿瘤、抗病毒以及作用于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的生物活性物质先后被分离、提纯,其中部分先导化合物已进入临床前研究,一些海洋新药已进入临床研究。

但与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目前能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新药仍寥寥无几。主要原因是我国海洋先导化合物的应用基础研究力量薄弱,未能提供足够的结构新颖化合物供生物活性筛选,导致新药先导化合物发现的几率低。

故从海洋生物中发现大量结构新颖的先导化合物,建立与重大疾病相关的生物筛选模型,并以生物筛选为导向,是发现可供临床前及临床研究的海洋先导化合物,进而开发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海洋新药的关键。

本文根据作者几年来从事海洋天然产物研究的体会,认为我国海洋动植物作为药物开发需要考虑如下几点:

1海洋生物资源的选择

我国海洋生物资源丰富,但可供新药开发的药用资源却十分有限。因此,在选择药用资源时应考虑资源的群落分布和滋养采集的可持续性,包括资源的可培养和可种植。此外,海洋生物的传统药学用途和民间药用的调查是开发海洋药物的重要捷径。其中,海洋中药在我国传统中药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根据中药理论对其药性、药味及其物质基础进行研究,可快速开发出海洋中药的新药产品。

此外,我国民间海洋用药如红树林植物具有多种疾病治疗作用,我国红树植物有12科15属27种,广布于我国东南沿海海岸线。据对民间红树植物的药用考证,我国民间具有长期药用红树植物的历史,如正红树为治疗肾结核,尿路结石等的特效药;红茄冬用于治疗血尿病;木榄果治疗糖尿病;老鼠勒根具有抗白血病和抗乙肝活性,海莲树皮提取物具有抑制肉瘤S180和Lewis肺癌活性。在“全国中草药汇编”(1978)中记载3种红树植物(老鼠勒,海芒果和黄槿)及其药用功效。据统计,我国近一半的红树植物对多种疾病具有治疗用途。然而,对红树药用植物的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在国内少见报道。而国际上,特别是东南亚国家近年在国际杂志相继发表与红树植物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论文,表明国际上对红树植物的化学成分多样性及其生物活性已引起高度重视。该类药用资源具有可种植再生的优点,一方面可作为陆地保护植物,另一方面可作为药用资源,并可充分利用我国盐碱地和滩涂资源。近年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丰富的藻类资源具有各种药学功效包括抗糖尿病和抗病毒,由于藻类资源可作为大规模仿生养殖培养,对资源的可持续性应用存在巨大潜力。

2海洋药用天然产物的快速分离和鉴定系统的建立

现代色谱和波谱技术及其联机技术如HpLC2mS/mS,HpLC2nmR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改变了传统植物化学技术研究海洋天然产物的方法,加快了结构新颖天然化合物的发现速度。因此,建立快速分离和鉴定系统是开发海洋药物和快速发现药物先导化合物的关键瓶颈。

3靶向药物筛选体系的建立

引进新的筛选技术,如高内涵筛选(HighContentScreening,HCS)是指在保持细胞结构和功能完整性的前提下,同时检测被筛样品对细胞形态、生长、分化、迁移、凋亡、代谢途径及信号转导各个环节的影响,在单一实验中获取大量相关信息,确定其生物活性和潜在毒性。经典的高通量筛选(HighthroughputScreening,HtS)对创新药物的研究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其结果较为准确,易于评价,但其检测模型均建立在单个药物作用靶分子的基础上,无法全面反映被筛样品的生物活性特征,只得到有限的数据,初筛得到的阳性结果需要进一步确认。而HCS是基于个体细胞对细胞表型的多次测量,有更多的生物学信息和多个终点的定量资料,可用于筛选和确认先导化合物。通过同步应用报告基因、荧光标记、酶学反应和细胞可视化等高内涵筛选常规检测技术,研究人员可以在新药研究的早期阶段获得活性化合物对细胞产生的多重效应的详细数据,包括细胞毒性、代谢调节和对其他靶点的非特异性作用等,从而显着提高发现先导化合物的速率,减少开发后期的失败率。因此,HCS将成为HtS的发展方向。显微荧光标记、数码影像分析以及图象数据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以高通量方式对细胞的多个生理环节进行检测成为可能,有力推动了药物筛选技术由高通量筛选向高内涵筛选方向的革命化转变。

4针对重大疾病的创新海洋药物研究

411海洋抗肿瘤活性物质从海洋生物中寻找海洋抗肿瘤活性化合物一直是海洋天然产物研究的重点之一。从海洋动物中获得的次生代谢产物10%具有抗种瘤活性,从海洋植物中获得的化合物315%具有抗肿瘤或细胞毒活性。目前已从海绵,海鞘,珊瑚,海洋软体动物,海洋红树植物等海洋生物中获得数百种具有明显抗肿瘤活性的化合物,结构类型包括核苷类、酰胺类、聚醚类、萜类、大环内酯类、多肽类等。目前至少已有15个海洋抗癌药物进入临床或临床前研究阶段。

已进入Ⅱ期临床研究的抗肿瘤海洋活性化合物如从加勒比海鞘中分离的didemninB,ecteinascidin743,用于治疗肺癌和皮肤癌,具有显着的疗效;从总合草苔虫中分离的草苔虫素bryostatins和从海兔中分离的海兔毒素dolastatin对白血病、乳腺癌等多种肿瘤有很好的疗效;膜海鞘素didemninB是第一个进入临床试验的抗癌海洋药物;从被囊动物tri2didemnum中分离出来的环肽化合物aplidine,dehydrodidemninB,curacina,discoclermolide,eleutherobin,halichondrinB,具有强烈的抗白血病和黑色素瘤活性。目前应用最广的抗癌药氟尿嘧啶,是隐南瓜海绵中的海绵核苷的结构修饰产物。最近,科学家从海绵aplysiasp1中发现了一种新的抗癌活性物质aplyroninea,体外实验结果对p338白血病细胞,肺癌细胞在低浓度下具有显着的抑制活性,t/C为544%,显示出显着的延长生命的效果,是具临床应用前景的药物先导化合物。从海绵获得的callystatina对KB细胞显示出极强的活性(iC50=0101ng·kg-1)。大田软海绵酸(okadaicacid)为聚醚衍生物,能抑制致癌基因,使它逆转为正常表现型,现已成为研究生命科学的重要工具药。

此外,已在临床应用的鲨鱼软骨制剂(Scatp)可克服放化疗引起的副作用,增强患者机体免疫力;昆布多糖、海带多糖等8种多糖制成的复方海藻多糖是抗癌中药制剂;从海洋昆布和麒麟菜中提取的多糖类药物海力特,临床上用于治疗慢性乙肝和各种肿瘤有一定的疗效。

目前我国研究开发的抗肿瘤海洋药物,已进入临床研究或批准生产应用于临床的有62硫酸软骨素、脱溴海兔毒素、海鞘素a、B、C,膜海鞘素B、扭曲肉芝酯、刺参多糖钾注射液、海王金牡蛎、909胶囊、海洋宝胶囊、长棘海星苷、三环半萜C2Ⅱ,大田软海绵酸制剂、Hs272片、海兔毒素10、海力特、羊栖菜多糖制剂、海福康之侣等近30种。

412抗病毒活性物质病毒感染性疾病近年无论是在发病率上、还是在病种上均呈现快速上升趋势。然而,长期以来病毒性疾病的相关治疗药物却发展缓慢,迄今为止,仅有为数不多的几种药物如泛昔洛韦、齐多夫定、阿糖腺苷、六环鸟苷、干扰素等限制性地应用于临床。迄今已从海绵,海鞘,海藻等海洋生物中获得核苷类、生物碱类、萜类、多糖类、杂环类,多肽和蛋白类等抗病毒活性化合物。其中阿糖胞苷是从加勒比海生活的隐瓜海绵中获得第一个海洋抗病毒药物。

从同种海绵中还分离到对病毒L2G多聚酶活性有抑制作用的阿糖胸腺嘧啶。nCi发现了抗HiV蛋白化合物cyanovirin2n,并已成功完成了基因表达。我国近期开发的“pV2911”、珍珠贝壳酸性提取物等具有抗病毒感染功效。

另外,从地中海贪婪倔海绵中分离到的倍半萜类化合物对no+逆转录酶的活性有强抑制作用,无细胞毒性,是一种十分理想的抗病毒先导化合物。从山海绵中分离的对单纯疱疹病毒、疱疹性口炎病毒在低浓度下即有显着抑制效果。这些海绵产生的活性物质主要是生物碱类、萜类、大环内酯类、核苷类、甾醇类、肽类和脂肪酸类化合物。

从藻类中发现的抗病毒活性物质主要是多糖类,多糖类物质能强烈干扰病毒的初始侵染过程,并最终与病毒颗粒形成无感染力的多糖病毒复合物,对病毒在宿主细胞中的复制和包装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藻类多糖能够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或改善机体的生物应答功能,从而与保护正常细胞,提高整体免疫力有关。从加勒比海被囊动物三膜海鞘中分离到的一组环缩醛酸多肽,在抗肿瘤、抗病毒、抗感染等方面都表现出很强的药理活性,并在体外实验中发现该化合物对骨髓细胞病毒的逆转录酶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通过分离编码抗病毒活性物质的基因,将该基因转入高效表达体系,是大规模生产海洋肽类药物的一新的研究方向。通过克隆基因在载体上的表达,还可以产生系列酶合成的同系物,为新药筛选提供新的候选化合物。这方面工作目前正在我国开展,如利用自建的海带遗传转化模型,在海带中稳定表达了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转基因海带,其蛋白的平均表达量高,且表达产物具有天然表位。

另外,发展海洋生物技术,对药源生物进行人工培养是保护自然资源、解决样品短缺和采样重复性差的重要途径。

413海洋抗心血管疾病活性化合物对具有抗心血管疾病活性化合物的研究是海洋天然产物研究的另一重点。目前已对数千种海洋生物的代谢产物进行了活性筛选,发现一批具有显着活性的化合物,其化学结构类型包括萜类、多糖类、高不饱和脂肪酸类、喹啉酮类、生物碱类、肽类和核苷类等。但目前进入临床应用的抗心血管海洋药物仍然较少,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有藻酸双酯钠(pSS),甘糖酯等。

在软体动物麝香蛸中分离出麝香蛸毒素,具有持续的降压作用,是迄今所知活性最强的降压物质,其效应比硝酸甘油强数千倍。另有50多种海洋生物毒素在心血管系统具有相当的活性,如海葵素thalassin和congestin,海葵毒素具有强心作用,对心率却无影响,可望开发成一种取代洋地黄毒苷的生化药物。海兔毒素不仅有强心作用而且有很强的降压作用。河豚毒素(ttX)的抗心律失常作用目前研究较多。海星酸性粘多糖有明显降低胆固醇及温和的抗凝血作用。从中国南海棘皮动物多棘海盘车分离获得海星甾醇(3β2羟基雄甾252烯2172酮)具有增强记忆及抗氧化作用,海星甾醇经结构修饰得化合物Co1,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从中国南海短指多型软珊瑚分离出的一种喹啉酮具有明显的心血管活性,作为抗心律失常药物开发是很有前途的。从中国南海小棒短指软珊瑚中分离到的柳珊瑚甾醇(gorgosterol)具有明显的抗心律失常和抗心肌缺血作用,能舒张血管、降低血压、减慢心率及减少心肌耗氧量作用,有望开发成心血管疾病药物。以牡蛎为主要原料的“东海三豪”等保健品具有降血脂、软化血管和改善微循环作用。利用海藻加工成的“脉怡康”、“必索”及螺旋藻制剂等对高脂血、动脉粥样硬化具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以合浦珠母贝提取物制成的珍珠精母注射液,治疗子宫出血疗效显着,已被国家计生委推荐为计划生育用药。

以上实例使人们看到海洋药物产业化的希望。

414海洋生物抗菌、抗炎活性化合物从海洋生物中提取分离的抗菌、抗炎化合物有脂肪酸类、糖酯类、丙烯酸类、苯酚类、溴苯酚类、吲哚类、酮类、多糖类、多肽类、n2糖苷类和β2胡萝卜素类等。最早一批海洋药物是抗菌药物,如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早已用于临床。

我国在开发海洋抗菌抗炎药物方面取得较显着成就,已开发了系列头孢菌素、玉足海参素渗透剂等海洋抗菌药物,海参中提取的海参皂苷抗真菌有效率达8815%,是人类历史上从动物界找到的第一种抗真菌皂苷。从刺参中分离得皂苷毒素holotoxina,B已用于治疗脚癣和白癣菌感染。

从环节动物毛乳蛰虫中分离到的含溴化合物结构与灰黄霉素相似,已用于临床,商品名为平。国外临床使用氨基葡萄糖硫酸酯盐(glucosaminesulfate)治疗骨关节炎,能显着减轻患者的炎症和疼痛,毒副作用少。另外作为传统的民间药用植物—半红树药用植物杨叶肖槿中的man2sonones类化合物是高度氧化的倍半萜醌类化合物,和其树皮中提取到一种含棉酚(gossypol)具有很强的消炎作用,证实其在伤口治疗上有效。

从多棘海盘车中分离的海星皂苷能治疗胃溃疡,商品名为“胃可安”,及其配合中药制成的“海洋胃药”已应用于临床。褐藻多糖硫酸酯(FpS)在国内首先用于治疗慢性肾衰,尿毒症患者,现已按国家二类新药获准进入临床,商品名为“肾海康”。海螵蛸具有止血、涩经止带、制酸吞酸、剑疮等功效。

壳聚糖对格兰氏阳性菌的敏感性高于格兰氏阴性菌。

对于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壳聚糖均显示出快速而显着的杀菌作用。壳聚糖的抗菌活性随分子量的下降而增强,并随脱乙酰度的增加而增大。且抗细菌活性比抗真菌活性更强,而水溶性壳聚糖的抗真菌活性要强于其抗细菌活性。从泥鳅中分离到一个21肽misgurin,具有较强的体外广谱抗菌活性,且没有明显的溶血作用,其抗菌活性是蛙皮素的2~6倍。鲶(parasilurusasotus)受伤后上皮粘膜细胞层分泌一种分子量为200014Da的抗菌肽parasini,具有广谱抗菌性,其抗菌活性是蛙皮22的12~100倍。从虹鳟鱼皮中分离得到一种具有抗菌作用的白肽,在抵御胞内或胞外病毒方面起着关键作用。该肽对B1subtilis,p1citreus及e1coli等细菌的抑制作用非常强,远远超过昆虫抗菌肽的抑菌作用。研究表明,海绵中存在的环肽Diso2dermina具有抑菌活性,在浓度为3~116μg·mL-1时可分别抑制枯草杆菌和奇异型杆菌;加勒比海棉Discodermiasp1中分离得到的环肽polydiscamidea也具有显着的抑菌活性,它对枯草杆菌的miC为3μg·mL-1。海藻类中存在许多有抗菌活性的物质,如琼脂低聚糖、海藻糖等。

5海洋生物大分子的药学用途

海洋生物大分子指海洋生物中的多糖类、多肽类和蛋白类化合物。多数海洋生物能够产生多糖类聚合物,海洋多糖已证明具有各种各样的生理调节功能。目前国内外已从多种海洋动物中分离到活性多糖成分,如甲壳类动物的甲壳素;软骨鱼骨中的硫酸软骨素;多孔动物海绵,棘皮动物海参、海星中的硫酸多糖,软体动物扇贝、文蛤、鲍鱼、海兔等中的糖蛋白或糖胺聚糖等。另外,多糖在海藻中含量丰富,约占干重50%以上,是海洋多糖药物开发的重要资源。从海藻中还可分离到含微量元素多糖,如碘多糖、硒多糖、锌多糖等。微量元素多糖既可发挥微量元素有机态的营养作用、减少毒性,又可发挥多糖本身的生理活性,因此成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如硒多糖能清除自由基、防治肿瘤;碘多糖能促进神经末梢细胞生长,具有增智作用;锌多糖能调节血液物质平衡,防止皮肤病等。目前有关海洋微生物活性多糖的研究报道很少。从海洋生物中分离的多糖往往具有高度硫酸化的特点,是开发抗病毒特别是抗HiV的重要资源,如从海藻中提取分离的硫酸多糖911和pS2870具有显着的抗HiV作用。硫酸多糖911能通过抑制逆转录酶活性、干扰吸附,来抑制HiV21对mt4细胞的急性感染和对H9细胞的慢性感染。

由于海洋生物生存的特定环境,导致海洋生物中存在的肽类化合物的结构和组成与陆生动植物有很大不同。

很多海洋肽类具有抗肿瘤、抗艾滋病、抗真菌、抗病毒及免疫调节等生理活性。其中抗癌多肽具有活性高、稳定性好等特点。如从海兔中分离到的小分子肽dolastatins,其抑制癌细胞的活性显着,是目前已知来源的抗肿瘤制剂中活性最强的一类;我国科学家从海葵中获得多种强心活性多肽物质和神经调节肽。肽类毒素研究是海洋活性物质研究中发展最迅速的领域之一。海洋动物肽类毒素作为一种攻击或防卫的武器,往往含多种神经、心血管和细胞毒素,一般以神经毒素为主,具有很强的麻醉、强心,抗癌、抗菌和抗病毒作用,是开发研制用于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疾病治疗特效药物的重要来源。海洋生物肽类毒素具有毒性作用强、药效高、作用剂量小等特点,而且分子量相对较小,容易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进行大批量生产。目前已知的肽类毒素有40余种。海洋抗菌肽是近1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研究热点。

抗菌肽具有广谱抗细菌、真菌、病毒、原虫和抗肿瘤功能及独特的作用机理,极有可能成为抗菌、抗病毒以及抗肿瘤药物的新来源。日本学者nakamura等从亚洲鲎(tachypleustridentatus)纯化出鲎素(tachyplesin),这是首次从海洋生物中发现的抗菌肽,能显着抑制革兰氏阴性和阳性菌生长。从对虾(penaeusvannamei)中分离得到对虾肽pe2naeidins,该类肽由富含脯氨酸n端和3个分子内二硫键的C端结构域组成。它们对革兰氏阳性菌有强烈的抑制作用,miC为016~215μmol·L-1,对革兰氏阴性菌抑制活性较弱,对真菌也表现出抑制作用。

目前许多海洋抗菌肽的基因结构已被确定。用异源大量表达载体(酵母系统)成功重组表达了p2和p32a两种对虾肽。重组肽有显着的抗真菌活性,抗细菌的活性主要集中于革兰氏阳性菌。从鲎血细胞中分离含小颗粒的血细胞与系统应答有关。当用微生物产生物质(如LpS)刺激时,这些血细胞会自发脱颗粒,将抗菌肽(如defensins)释放到胞外体液中。

我国是海洋大国,开发和利用海洋动物抗菌肽资源,将为研制肽类新药提供理想分子设计骨架和模板,为发展新的抗感染药物奠定重要基础。

6海洋极端生物的开发

极端生物的开发利用是海洋生物技术应用的又一个重要领域。具有耐高温、低温、抗压、耐盐碱等功能的极端生物是筛选和分离不同酶类、生物活性物质及次级代谢产物的重要资源。这些极端生物的开发利用将会形成很大的产业。日本计划在未来几年,在极端微生物开发利用上的产值将达到30多亿美元。另外,很值得一提的是海洋生物技术在新能源开发方面的应用。我国目前正在开展海洋极端微生物药学应用的相关研究。

7海洋生物产生的基因药物

海洋生物技术研究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基础生命科学技术的创新和进步。全基因组测序与结构基因的分析及生物技术应用、Dna提取纯化和分子分析的自动化等无疑大大提高和扩展了海洋生物技术的研究水平和应用范围。

要缩短与国际海洋生物技术研究发展的差距,一项重要的措施是加大基础生命科学的研究和先进技术的发展,加大与水产养殖、天然产物、海洋环境保护、甚至与生物氢研发等应用领域密切相关的海洋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在当前选择1~2种有代表性的海洋生物(包括微生物)开展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是十分紧迫和必要的,同时,应用基因工程手段研制能替代海水养殖业中广为应用的抗生素的绿色生物药物也是非常急需的。另外,还应进一步扩展海洋生物技术在我国的应用领域,例如加强生物技术在海洋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研究,以便真正能够利用高新技术手段解决日益增多的海洋生态环境问题。

海洋药物基因工程主要是指将来自陆地的药物基因转入海洋生物中进行表达,或将海洋药物基因转入陆地微生物、植物或动物中表达,或将海洋药物基因转入海水养殖生物中表达。如海葵多肽毒素具有显着的强心作用,并有降血脂、抗血凝、抑制血栓形成等作用,活性强于毒毛旋花苷,临床前景十分看好。但由于海葵中的多肽毒素含量极微,难以满足临床前及临床试验用药的需要。故科学家们将人工合成的ap2B基因与e1coli噬菌体基因构建成融合基因,在t49e1coli中表达,得到了融合蛋白,经过分离纯化、蛋白酶切等技术处理,获得高表达,其理化性质及生物活性与天然ap2B肽毒素完全一致。

8加强海洋生物毒素研究

海洋生物毒素是海洋天然产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洋生物活性物质中研究进展最迅速的领域,它们具有结构特异、活性广泛且活性强等特点。许多高毒性海洋毒素对生物神经系统或心血管系统具有高特异性作用,可发展成神经系统或心血管系统药物的重要先导化合物,有的已被FDa批准为正式药物,如多肽类海葵毒素已作为强心药物的重要先导化合物。芋螺毒素在临床上用作特异诊断试剂,作为镇痛药疗效确切,不成瘾;ω2芋螺毒素用于癌症、艾滋病晚期的顽痛治疗,成本比鸦片类止痛剂大大降低,它比常用强万倍以上;α2芋螺毒素在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显示极好的应用前景。河豚毒素亦是一种较强的镇痛剂,可代替吗啡、杜冷丁等治疗神经痛。聚醚类毒素ptX(岩沙海葵毒素)、CtX(西加毒素)、mtX(刺尾鱼毒素)等分别具有强抑癌、高强心等作用,已成为新药开发的特殊模式结构。水母毒素有望研制成独特心血管药及神经分子生物学工具药,头足毒素(也称章鱼毒素)可望开发成抗心绞痛药物,海胆毒素和海蛇毒素在心血管、抗血栓药方面将大有作为。

9海洋中药现代化研究

近年,我国海洋生物研究的另一侧重点为海洋中药的现代化研究。海洋中药系指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的传统海洋药物。我国最早的医学文献《黄帝内经》中就有“乌贼骨作丸,饮以鲍鱼汁治血枯”的记载。我国的《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收载的海洋药物已达百余种。《中药大辞典》收载海洋中药134种;《海洋药物与效方》收载我国常见海洋药物208种,海药效方1197首;《中华本草》亦收载了海洋药物802种。海洋中药传统药材如昆布、海带、紫菜、乌贼骨(海螵蛸)、海马、海龙等涉及的海洋生物包括绿藻、褐藻、红藻等藻类以及腔肠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脊索动物等。以海洋生物制成的单方药物有22种,以海洋生物配伍其他药物制成的复方中成药有152种。我国对海洋中药的研发已逐渐形成产业。如应用于临床的双海止咳膏、复方褐藻酸胶囊、海力特、复方全牡蛎胶囊、海珍玉液、珍珠精母口服液、海蛇祛风湿灵胶囊、海蛇海龙口服液等,在临床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海洋中药的制剂涉及传统剂型和新制剂的各剂型。新晨

我国从藻类中提取得到具有抗艾滋病活性的一类药物聚甘古酯,可认为是海洋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实例之一。

10结语

近十几年来,我国海洋药物的研究工作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发现了数百种新化合物,开发了数种海洋新药,有些已达国际先进水平。近年来,我国政府和少数地方政府对中国海洋药物事业高度重视,正在开展“科技兴海技术”的海洋药物专题研究,尤其是各种基金给予大力资助,以海洋药物为中心的专业化药业逐渐形成。

海洋生物资源的特点篇7

关键词:海洋旅游;大连;可持续

一、大连发展海洋旅游的概况

大连作为沿海城市,三面环海,拥有长达约2211公里的海岸线和170个大小岛屿,具有我国内陆城市无法比拟的海洋资源优势。南部地区的棒棰岛、老虎滩、付家庄、黑石礁一线海岸,经地壳变迁和海水冲刷,形成了绚丽多姿的海蚀地貌,人文海洋旅游资源丰富。大连市在其海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以阳光、沙滩、海水为依托,形成了独特的海滨景观,开展了多项的海上游玩项目。已开发的海水浴场有60多处,海水浴场海岸线约为111.7公里,占辽宁省70%左右。大连先后被评为浪漫之都、部级卫生城市、部级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满足了游客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来大连的游客大多数都是为“海”而来,围绕“海”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因此海洋旅游在大连占据了绝对的市场,海洋旅游已成为大连旅游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近年来大连游客数量不断增长,三星、四星、五星级酒店也由5年前的30家发展到现在的100多家。但是,随着海洋旅游的兴盛,大连的海洋旅游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海水污染,鱼类稀少,环境破坏等。为了使大连海洋旅游可持续健康发展,大连市要对独特的海洋旅游资源的进行研究,要兼顾经济和环境因素,塑造大连优美的海洋旅游文化。

二、大连发展海洋旅游的优势

(一)独特的海洋资源

大连是全国著名的滨海城市,有发展海洋旅游业的资源优势。大连三面环海,一面环山,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海滨风光是大连旅游资源的主体,海滩、沙景、山、岛、礁、路等精巧组合,浑然一体,形成了绚丽多姿的滨海旅游奇景,如温柔四射的滨海路、美丽迷人的星海广场、多姿多彩的海之韵广场等。大连的滨海景区多达100余处,景观奇特、精品荟萃。大连地处北温带,冬季气候较为寒冷,因此海洋生物的生长周期较长,味道鲜美,大连的海产品不仅在国内具有较高的美誉,在国际市场中也具有很大的认可度。凭借丰富、独特的海洋资源优势,大连的海洋旅游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二)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区位环境

大连地处欧亚大陆东岸和辽东半岛的最南端,东临黄海,西临渤海,南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北依辽阔的东北平原,与日本、韩国、朝鲜和俄罗斯相邻,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大连属于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在10摄氏度左右。大连的城市环境和生活环境也十分优越,是中国最适宜居住的城市之一。大连优越的地理位置、温暖湿润的自然环境和舒适怡人的气候,使得许多珍稀动植物都在大连这块宝地上安家繁衍,因此大连的海洋旅游资源相当丰富。

(三)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

大连市的交通运输设施完善,各种交通工具齐全,已经形成了海陆空相互协调的运输体系,是连接东北、华北和华东等地区的交通枢纽。大连的环境设施完备,环境优美、是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并且大连是中国电子商务综合示范城市,用于发展服务外包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完备。此外大连在旅游景点建设上,采取多种形式,增加各个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大连市的交通、邮电通讯、水、电、气、路等城市基础公共设施完善,保证了大连市人民群众和游客的需要。优美的城市环境、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使大连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胜地。

(四)较高城市美誉度,客源市场广阔

近年来,大连市的旅游业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大连的旅游品牌脱颖而出。大连在注重城市品牌建设的同时也积极提升城市的旅游形象,在充分考虑历史文脉和地方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成功塑造了“浪漫之都”旅游形象。大连市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积极宣传大连的旅游业,例如,大连国际服装节、大连的槐花节、大连国际啤酒节、樱花节、大连国际沙滩文化节、大连国际海鲜节、北海渔民节等。大连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前来旅游一睹大连的风采。大连因此享有极高的城市美誉度,在国际上也是小有名气的旅游热点城市。

三、大连发展海洋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海洋旅游资源不合理开发,海洋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近几年来国家大力鼓励发展海洋旅游,使得大连不断开发更多的海洋旅游资源。盲目的开发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过度的索取严重破坏了海洋资源的平衡。一些自私破坏的行为在大连屡见不鲜,不仅打破了海洋资源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在一些海域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污染,比如渤海主要经济鱼类由于过度捕捞已濒临绝迹。近几年大连海滨周围重工业及排放的气体和和液体都对海洋水资源造成了恶劣的污染。在旅游旺季的时候,大连的许多海洋旅游景点为了吸引游客,不顾景区的承载能力,使得带来的环境污染远远大于收益。旅游人数的增多也产成了大量的生活垃圾,给景区的环保带来了问题。大连丰富的沿海湿地面积,在最近几年间急剧减少,大连独具的珍稀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和流失。

(二)旅游产品趋于大众化,没有特色

近年来随着诸多沿海城市的不断发展,大连海洋旅游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大连海洋旅游产品在内容和形式上缺乏鲜明的特色,与其他同类旅游产品的差异性在逐渐缩小。目前大连已开发的海洋旅游产品中,“海上看大连”专项旅游是大连最为知名的旅游品牌,它主要包括“看海景、购海产、品海味、游海水、娱海乐、行海路”,但这样的旅游产品还略显粗糙,其开发更多是停留在形式上和表面上,仅能满足大众观光旅游的需要,却无法为旅游者提供个性化和充满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与其他同类旅游产品的差异性在逐渐缩小,这不符合未来旅游发展趋势的要求。

(三)海洋文化内涵不够丰富,缺乏深度挖掘

依山傍海的地理条件赋予了大连天然的海滨特征和浓厚的海洋文化。从目前开发的程度来看,大连有鲜明的海滨特征,但并没有将海洋文化充分渗透到各处海滨景观中。与海相关的景点比比皆是,但规模不大,海洋文化内涵也不够深厚。人们可以欣赏到海的浩瀚、浪的磅礴、滩的宽广,山与海交趣生辉的神韵。然而获得的只是短暂的视觉冲击感,对海洋文化知识的获取和思考等教育功能比较薄弱。大连的地区文化开放性与接纳度十分显著,同时大连有着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与海洋文化底蕴可是大连的地区文化缺乏本土精神与创新意识。

(四)旅游淡旺季市场差别明显

大连海洋旅游存在着淡旺季问题。旺季主要集中在5到10月,此时海洋气候凉爽,景色宜人。淡季主要由于气候寒冷、冬季旅游项目、旅游活动缺乏等原因,游客数量与旺季出现较大的反差。由于特殊的地理区位,大连尽管与东北其他城市相比,大连的海洋性气候更为明显,天气温和,但海风强劲,冬季较为漫长,因此大连海洋旅游的淡季比较为单调,发展较为迟缓。

五、对策

(一)生态优先,开发与保护并重

大连发展海洋旅游的同事要重视可持续发展,提高海洋文化资源的有效配置,努力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达到和谐统一。与此同时,利用宣传教育与媒体效应来加强公民的环保意识,倡导合理开发海洋文化资源,从而推动海洋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大连市要想使海洋旅游能达到可持续的发展,就要开展自然旅游、绿色旅游和生态旅游。不能为了暂时的利益就破坏海洋及周边的生态环境。开展对生态系统的监控,加强中带渔场的保护,制定严格的监管制度,建立和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严格控制景区内的游客数量,采取多种手段和必要的修复措施,逐步恢复已受损或者遭严重破坏的渤海海域以及大连湾等南海海域的海洋生态环境。

(二)开发特色海洋旅游产品

必须加大特色产品的开发力度,以新、奇、特来吸引游客,满足现代旅游者追求新鲜和刺激的需求。应充分挖掘大连海洋的文化内涵,设计开发具有特色化,富有文化意蕴的海洋旅游产品,推出能体现大连特色的一系列精品海洋旅游项目,不仅要能够满足内陆游客对海洋旅游产品的观光需要,还要能够在与国内其他滨海城市旅游产品的对比中显现出大连的特色和优势,提高旅游产品的层次,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创造可供游客亲身参与的场所和道具,使游客可以亲身感受大连渔民曾经有过的生活和场景。凭借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大连可以开发观赏捕鱼、驾驶渔船、休闲垂钓、品尝海鲜、参加捕鱼活动、学习养殖技术等丰富多彩而又颇具特色的海洋渔业旅游产品。

(三)丰富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与科技含量,加快产品创新步伐

大力发展海洋高科技产业,打造强势海洋产业。随着大连海洋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可开展海洋高科技产业专线旅游,相信这必将成为大连海洋旅游的又一亮点。大连海洋旅游必须进一步丰富海洋文化内涵,提高文化品味,使人们在参与的过程中深刻体验海洋文化,增加海洋服务设施、游乐设施的科技含量,给游客以全新的体验。可考虑在极地海洋动物馆或圣亚海洋世界增设海洋科技馆、海洋历史馆、船只模型展示厅向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海洋科普知识。设置更多游客可参与互动环节,并以特色海洋旅游纪念品为奖品。深入挖掘特色,创新海洋理念,创造鲜活的海洋文化氛围。在海洋旅游开发中,除了注重传统的海滨观光,还应结合海洋渔业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资源,不断开发新产品,以丰富海洋旅游产品的层次和内容。

(四)大力开展冬季旅游,改善淡季旅游局面

根据大连旅游资源禀赋,可以大力推广冬季旅游。大连有天然的地热温泉,40余家温泉疗养院,并建有辽南最大、设备最全的滑雪场;大连又是冬泳爱好者的集中营,每年可以举办国际冬泳节,吸引国内外众多游泳运动爱好者。大连拥有繁华的商业区,“冬季购物到大连”的口号已经叫响,大连具有强大的市场基础,应运用多种媒体宣传方式,向国内外推广。

参考文献:

[1]傅吉新,谢春山,大连旅游业发展的新思路[a]辽宁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2006.8

海洋生物资源的特点篇8

【关键词】海洋;自然保护区;问题;解决办法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海洋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面积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区的现状也成为了影响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探讨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现存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办法非常有必要。

二、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问题研究的必要性

海洋生物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潜在的价值,是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实现条件。中国海域辽阔,海岸线漫长,海洋环境多样,其海洋生物资源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对海洋开发利用强度日益增大,陆源污染不断加剧,中国生物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面临严重威胁。为保护海洋生物资源和特殊生境,我国建立了海洋自然保护区制度,依法把一定面积的海岸、河口、岛屿、湿地或海域划分出来,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研究和实践证实,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海洋生物资源和海洋自然环境的有效途径。

三、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类型单一,分布不均。众所周知,只有保护区类型多样齐全,才能做到全面、系统保护海洋环境和资源。但是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却明显表现出类型较单一的特点。在数量上,已经建成的108个海洋自然保护区中,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保护区数量为53个,野生动物海洋自然保护区38个,而其他各种类型的海洋自然保护区总数量才16个。在保护对象上,已经建立的海洋自然保护区多以红树林、珊瑚礁、河口湿地、海岛生态中的野生动植物为主要保护对象,而生物多样性和非生物资源等类型的保护区很少。

2、保护区建设管理资金缺乏。资金是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物质基础,资金不足直接影响保护区人才的引进和科研工作的开展,也影响到保护区基础设施的建设。不解决好资金难题,建设质量较高的海洋自然保护区将是一句空话。经费不足问题是目前包括自然保护区建设较好的发达国家在内的国家所面临的问题。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经费大多数是来自当地政府,部级保护区的一部分经费来自国家拨款,国家对地方海洋自然保护区很少拨款或不拨款。这就决定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和限制自然保护区的经费来源,当地政府的行为和对保护区建设的态度直接影响了保护区的建设。

3、管理体制不够合理。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实行综合管理和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体制。国家海洋局负责海洋自然保护区的总体规划和建设,海洋、林业、环保、农业、国土等部门分别管理各种不同类型的海洋自然保护区。并且在同一个保护区内,各种管理职能也由不同部门行使。这样,各部门都从本部门的利益考虑,分头管理,各自为政,会出现相互争权或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这些部门分别制定用海计划和工作方案,相互之间沟通较少。他们依靠单纯的行业管理很难解决保护区复杂的综合性的问题,这种管理模式很难使各部门从生态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制定规划,管理保护区,不利于保护区的管理。

四、海洋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策略

1、理顺保护区管理体制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对自然保护区实行统一管理。从长远看,我国也应该改变保护区管理体制,对保护区的管理机构重新进行行政定位,实行统一管理,彻底解决多部门分割管理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国家环保总局与林业、农业、国土资源、水利、海洋等分管部门是平行机构,不利于协调管理工作。因此建议集思广益,逐步建立起国务院直属的统一管理自然保护区的专门机构,各级政府也应该设立相应管理体系,使这些部门之中有着很好的相互沟通及协调,并且在很大的范围内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从而更加有效地开展管理工作。

体制变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在短期内多部门共管海洋保护区的体制弊端难以得到彻底解决,因此在综合管理部门协调各部门工作的同时,由海洋部门负责组织管理在海洋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的全部活动,以此尽量减弱现有体制的弊端。同时,针对地方政府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建议把保护区建设成绩纳入地方政府工作绩效的考核内容。以提高地方政府建设和发展保护区的积极性,改变目前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依靠法律被动发展的局面。

2、改善经费不足问题

海洋保护是一项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系统工程,需要投入的资金较多。因此,必须广辟资金来源,多渠道增加海洋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投入。在经费问题上,国家应实行“政府为主,多方参与”的原则。

解决保护区经费短缺的难题不能仅靠政府投入,保护区本身也要寻求自养的途径。与其他自然保护区一样对海洋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价值进行合理利用,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解决保护区经费不足的问题这在实践和理论上来说都是可行的。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曾经用消减经费的办法鼓励国家公园自我创收解决部分所需的经费,但对创收比例有一定的控制,如加拿大总体控制在25%,另外75%由国家拨款。我国在增加政府投入的同时也应发挥保护区自我创收的能力,利用保护区的经济价值,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

3、补充和完善海洋自然保护区总体布局规划

逐步增加海洋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增加海洋自然保护区数量,满足海洋珍稀濒危物种及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保护的需要,调整海洋保护区类型结构,抓紧建立一批既能反映各气候带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和近海、岛屿、河口海岸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又能体现热带特有的珊瑚礁、红树林群落分布区生态系特点的各种生态系统和物种类型的海洋自然保护区,以及有特殊意义的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类型的海洋自然保护区。在全面规划建设涵盖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址、地质地貌、种质资源、珍稀濒危物种、湿地等类型保护区的基础上,要加快对具有重要价值、受破坏严重的“三场一通道”、珍稀濒危物种、近海海洋生态系统(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湿地)等水域实行保护,尽快划建一批自然保护区,实行抢救性保护,重要区域尽快升级。在布局上要注意弥补空缺,完善已有的自然保护区网络和体系。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彻底解决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现存的问题,就要分析问题存在的根源,进而有针对性的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应对解决,这样才能够真正有效的解决海洋自然保护区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海洋生物资源的特点篇9

【关键词】海洋功能区;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我国沿海区域正在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培育发展海洋化工、石化、钢铁、能源、海洋装备制造等高端临海产业和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可再生能源等海洋新兴产业,建设高端产业集聚的“黄金海岸”。向海洋要资源、要环境、要空间是我国沿海区域发展的必然选择和重要发展战略。在这个背景下,深入贯彻落实海洋功能区划制度,对于推动海洋经济科学发展,促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必将发挥新的重大作用,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海洋功能区,是根据海域及海岛的自然资源条件、环境状况、地理区位、开发利用现状,并考虑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所划定的具有最佳功能的区域[1]。海洋功能区确立了海洋开发方向和主导功能,实现了科学的海洋开发利用秩序,为实现海域的合理开发和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海洋的需求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明确规定,“我国实施海洋功能区划制度,海域使用必须符合海洋功能区划”。《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也规定,“国家根据海洋功能区划制定全国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和重点海域区域性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应当根据海洋功能区划合理布局”。因此海洋功能区在海洋保护与海洋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海洋功能区划介绍

2012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该区划文件,确立了以自然属性为基础、科学发展为导向、保护渔业为重点、保护环境为前提、陆海统筹为准则、国家安全为关键6项原则;区划将我国全部管辖海域划分为农渔业、港口航运、工业与城镇用海、矿产与能源、旅游休闲娱乐、海洋保护、特殊利用、保留等八类海洋功能区。同时,基于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确定了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台湾以东海域等五大海区的总体管控要求,将我国管辖海域划分为29个重点海域,并确定了重点海域主要功能和开发保护方向。

将海域及海岛划分为不同类型的海洋功能区的海洋功能区划理论是由中国学者提出,并逐渐得到发展和应用的。早在1989年中国就开展了渤海海区海洋功能区划试点工作,之后开展了全国海洋功能区划,并于2002年8月得到国务院的批复;《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02)》实施期满后,《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于2012年3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实施。沿海各省市遵循《海域使用管理法》确定的编制原则,在《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的指导下,编制或修订了地方各级海洋功能区划,至此,中国逐步建立起了四级海洋功能区划体系。海洋功能区划是海洋开发与管理的基础,其核心是根据海域区位、自然资源的环境条件和开发利用的要求,按照海洋功能区分类体系标准,将海域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功能区,确定海域使用的最佳功能顺序,以控制和引导海域的使用方向,为合理使用海域提供科学依据。

《江苏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于2012年10月通过国务院的批复,明确到2020年,江苏省建设用围填海规模控制在26450公顷以内,海水养殖功能区面积不少于30万公顷,海洋保护区面积达到管辖海域面积的11%以上,保留区面积比例不低于10%,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整治修复海岸线长度不少于300公里。

在国际上,除了个别国家如韩国效仿中国开展海洋功能区划外,基本没有开展这项基础性工作。海洋功能区的功能使用归根结底是对海洋资源的利用,很多发达的海洋国家是根据海洋资源的特点进行分区管理,但主要是从岸线区划的角度进行管理,如荷兰等一些国家主要实行资源区划,不同的区域实行不同的管理对策,如美国夏威夷和阿拉斯加州。应该说,这些都具有海洋功能区划的某些属性。许多国家,在海岸带资源与环境管理中实施有针对性的区划、规划和计划,如1991年在美国California州召开的第七届国际海洋和海岸带管理研讨会上就己有很多文章论及要实行海岸带和海洋分区管理(alant.whiteandnelsonLopez,1991),通过执行税收政策和环境引导达到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目前国际许多国家,在沿海保护中开展了规划、区划的管理实践,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将自然保留地划分为特定利用配置区(如潜水、自然研究、鱼钓、繁殖区、水上运动等)海岸带资源与环境管理,澳大利亚大堡礁海洋公园管理局的保护计划、马来西亚帕劳雷当海洋公园的海洋保留计划、巴巴多斯的霍尔顿海洋保留地都体现了这一思想;二是按法规及沿海土地利用规划,划定某些特殊利用区如宾馆、水产养殖、通航、绿色带、商业捕捞、自然保留地。这些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海洋功能区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现状

随着海洋功能区划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如何检验功能区运行质量,海洋功能区评价逐渐为人们所关注,陆续展开。如何能对执行多年的海洋功能区划进行优化与修订,如何对已完成区划的功能区实施科学监督,掌握海洋功能区的优势、劣势,扬长避短,在海洋环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使海洋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仍然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重要任务。海洋功能区的评价目的亦在于此,因此,对海洋功能区进行评价,不仅能科学地反映海洋功能区的开发活动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而且可以科学、客观地评价海洋功能区的运行质量,让管理者全方位了解功能区优劣情况,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同时,为海洋功能区划理论提供修订的参考方向。

近几年国内开展了一些对海洋功能区的评价方法的探讨,如杨晗熠[2]将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相结合,提出了一种新的定量的港口功能评价方法,并给出了港口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模型。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主观因素对评价的影响并使定性问题定量化。吴姗姗[3]借鉴旅游地综合评估理论,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无居民海岛价值定量评价及级划分研究,同时以放鸡岛为例进行验证,为合理发展无居民海岛旅游提供有益的参考。杨新梅[4]应用模糊数学的加权评分法和层次分析法对辽宁省海洋自然保护区环境和资源现状进行了综合的评价。陈剑[5]等应用系统工程理论方法,结合区位理论、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及计算机技术等对城市功能区划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关于胶州湾功能区划的多目标动态决策分析模型,经过求解模型得到了满意的区划方案。

目前国际上对海洋及海岸带资源评价的指标框架通常有oeCD(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提出的pSR模型(pressure-State-Response,1994)和DSR模型(Drivingforce-State-Response,1996)、Corvalán等人提出的DpSeea模型(Drivingforce-pressure-State-exposure-effect-action,1996)、eea(europeanenvironmentagency,1998)采用的DpSiR模型(Drivingforce-pressure-State-impact-Response)等[6-8]。这些模型均不同程度的考虑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自然资源的质和量的变化,以及人们对这些变化的响应。

相对于陆地区域的评价来说,海洋功能区的评价还只是刚刚起步,还很不完善、不成熟。在目前的业务化海洋监测与评价体系中,海洋功能区的监测与评价仍然停留在从常规的氮、磷、CoD、石油类几种监测项目的监测数据中对环境质量状况做出简单的常规评价。对海洋功能区的监测项目设置、评价方法与评价指标均未反映出各功能区的使用功能与服务特点。海洋功能区没有针对功能区的固定监测站位,监测项目缺少针对性。评价方法只能依据单因子指数法,方法过于单一、没有针对性,而评价标准选用的均为常规国家水质、沉积物标准,评价标准分级过于宽泛、一些反应功能区特征的指标缺少标准,尤其是反映功能区环境质量主要因素的生物群落结构等缺少评价标准,因此,当前对于海洋功能区的评价结果多为笼统结论或定性结论缺少定量指标:如对海洋自然保护区的评价结论只能简单的反映水质是否满足保护区的海水质量要求,缺少对珍惜保护物种及其栖息环境的监测与评价、海洋倾倒区缺少对污染生物的监测与评价,海水浴场的监测与评价项目中的某些常规水质指标(氮、磷等),对浴场使用功能发挥和人体健康没有直接的影响等。由于目前海洋功能区监测与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导致了目前功能区的评价结果不能给功能区的使用与管理提供直接指导依据。

3构建海洋功能区环境质量评价体系

海洋生态系统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海洋生态系统要持久地维持或支持其内在的组织结构功能和动态健康必须实现其生态合理性、经济有效性和社会可接受性。因此,海洋功能区评价主要是建立基于海洋功能区的自然属性、使用功能、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的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9-10]。

评价原则需考虑评价的综合整体性、评价因子体系化与全面化、评价技术的系统化与定量化[11]。其中筛选评价指标、确定评价方法及评价标准是构建的海洋功能区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关键部分。评价指标的筛选应遵循完整性、可操作性、重要性、独立性、评价性原则。在分析各种类型功能区的自然属性、功能特点、海洋环境保护目标及目前的环境与生态问题的基础上,筛选功能区环境质量代表性指标或因子。笔者认为海水浴场、海水养殖区、海洋保护区、海洋倾倒区等典型海洋功能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海水浴场:环境状况(海水质量、垃圾、是否有影响浴场环境的生物等方面)、使用价值(沿岸游憩的价值、资源吸引力、市场推动力等方面)、周边资源(交通、服务资源、周边环境等)等方面;

海水养殖区:养殖基本状况(养殖方式、种类、面积、密度)、养殖环境(海水质量、沉积物质量、生物体质量等)、养殖病害(发病率、投药种类、药残量)等方面;

海洋保护区: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物种丰度、生态系统多样性)、稀有性(物种濒危程度、物种地区分布、生境或生态系统稀有性)、脆弱性(生态系统功能稳定性、生境稳定性)、环境状况(海水质量、沉积物质量、生物体质量)等;

海洋倾倒区:倾倒状况(倾倒种类、数量、污染状况)、倾倒引起的环境状况(水质变化、沉积物变化、生物群落变化、水深地形变化等)等。

海洋功能区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及其体系的基础是各种海洋功能区功能特点和环境保护要求及其管理目标[12]。因此,海洋功能区评价方法及评价标准的选择需要考虑到方法的适用性与可操作性。目前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在海洋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已经相对成熟,因此可以根据海洋功能区评价目标的不同将目前的环境指数法与层次分析、专家打分法等方法相结合,建立适合海洋功能区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的制定需要根据评价指标和评价单元质量的定量化描述需求及其生态效应进行分析后确定,还要考虑功能区的功能特点、环境质量现状、相关环境质量标准或研究成果、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环境保护目标等方面。

4结论

海洋功能区环境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不仅能够反映海洋功能区的资源条件和环境状况,还能反映其开发利用状况以和服务功能的发挥情况,从而为海洋功能区的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13]。因此应尽快开展海洋功能区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及其指标体系的研究,出台海洋功能区环境质量评价技术标准或规范,以实现海洋功能区环境质量评价的业务化运行,为海洋功能区的监督管理提供依据,促进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功能区功能的正常发挥。

【参考文献】

[1]张宏声.全国海洋功能区划概要[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3:1-2.

[2]杨晗熠,于定勇.基于aHp-模糊综合评判的港口功能评价方法的研究[J].港工技术,2006,18(3):7-9.

[3]吴姗姗,王忠,齐连明.旅游用无居民海岛定量评价及等级划分研究[J].海洋开发与理,2006,23(6):137-140.

[4]杨新梅,刘娟.模糊数学在辽宁省海洋自然保护区资源现状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海洋环境科学,1997,16(4):16-20.

[5]陈剑,黄京炜.胶州湾及其邻近海岸带功能区划数学模型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38(2):95-99.

[6]J.G.Ferreira.Developmentofanestuarinequalityindebasedonkeyphysicalandbiogeochemicalfeatures.oeean&Costalmanagement[J].2000,43(1):99-122.

[7]p.K.DineshKumar,p.Vethamony,etal.oceanographicStudiesoffBeyporeport,westCoastofindiatoLocateaDredgeDumpingSite[J].environmentalmonitoringandassessment,2004(90):269-288.

[8]markHoyer,thomasFrazeretal.Vegetativecharacteristicsofthreelow-lyingFloridacoastalriversinrelationtoflow,light,salinityandnutrients[J].Hydrobiology,2004(528):31-43.

[9]曹卫东,曹有挥.港口体系区域基础的综合评价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7(2):195-199.

[10]董洁霜,范炳全.国外港口区位相关研究理论回顾与评价[J].城市规划,2006,30(2):83-88.

[11]李娜,赵伊川.葫芦岛市港口资源评价与潜力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6(1):87-90.

海洋生物资源的特点篇10

关键词:海洋文化资源开发保护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是“蓝色经济”的时代,是地球村全体村民海洋意识观念强化和海洋文化知识丰富的世纪。建设海洋经济强国,继承和弘扬海洋文化,已成为实现中华民族繁荣复兴的伟大战略任务。海洋文化资源是舟山海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涵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是推动舟山群岛新区海洋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因此,厘清舟山海洋文化资源现状,如何做到既合理开发又有效保护舟山海洋文化资源是值得探讨的命题。

1.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区位优势分析

1.1舟山的区位优势

舟山地处东海之滨,由1390个岛屿组成,处于我国东部黄金海岸线与长江黄金水道的交汇处,是长三角经济圈最初的15个城市之一,背靠长三角广阔经济腹地,是我国东部沿海和长江流域走向世界的主要海上门户。东临太平洋,是远东国际航线要冲,也是我国大陆地区唯一深入太平洋的海上战略支撑基地。舟山最大的特点是海洋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产业特色鲜明。舟山是浙江省发展海洋经济的桥头堡和排头兵,具有广阔的海洋经济发展前景,是全国海洋经济比重最高的城市之一。

1.2舟山海洋文化区位优势

海洋文化源于海洋,是人类与海洋互动中对海洋的认识、利用及其结果,是人类在海洋活动的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舟山群岛自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定海的先祖们已在此耕海牧渔,繁衍生息,“海上河姆渡”马岙唐家敦出土的文物是典型的良渚文化,潮涨潮落,漂流不息的东海之水是大陆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先民通向海岛的公路。有着悠久的海洋开发历史,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了舟山独特、灿烂的海洋文化。其中有积淀深厚的海洋历史文化,浩气长存、英雄气节的海疆文化,源远流长的海洋宗教文化,独具魅力的海洋旅游文化,多姿多彩的海洋民俗文化。可以说海洋文化已成为舟山城市发展的重要竞争力。

1.3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区位优势

海洋文化资源是体现海洋文化特征的资源,有别于其他资源的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具有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属性,从内容上具有海洋属性,从地域上处于沿海地区的适应和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形式、产品或活动。舟山地处东海之滨,海岛众多,海滩优质,海岸线漫长,多深水良港,蕴含丰富的鱼盐之利,又极具战略价值,这些天然条件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加之因海洋生产活动更加频繁,产生的海洋文化资源数量、种类众多,代表性的资源,如公园设施有鸦片战争遗址公园、舟山群岛文化公园,文化场馆有鸦片战争陈列馆、中国海洋系列博物馆,文物遗存有董浩云故居、三毛故居,历史文化名地有沈家门渔港、东沙古渔镇,民间传统艺术有舟山锣鼓、渔民号子,现代节庆会展有中国海洋文化节、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可谓异彩纷呈,又极具区域特色,深深打上了海岛的文化印痕,是舟山群岛新区对外宣传的一张不可缺少的亮丽名片。

2.舟山海洋文化资源的特性和开发与保护优势探析

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新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是新区文化发展的不竭源泉。

2.1舟山海洋文化资源的特性

数量的丰富多样。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在很多方面有自身的优势,这和舟山的历史和区位是分不开的,离开历史和区位坐标,舟山海洋文化资源的特色和代表性就无从谈起,如近年来举办的特色影响明显的海洋文化节庆、朱家尖国际沙雕节、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海鲜美食文化节、中国海洋文化论坛等,活动的连续开展和影响力持续升温印证了舟山海洋文化资源的优势及丰富多样、数量众多、包罗万象等特性。

内涵的博大精深。舟山海洋文化资源与海结缘,又有别于其他区域的海洋文化资源,舟山居民面朝大海,与海为邻,以海为伴,每天与大海打交道,云谲波诡的大海,变化莫测的海上风云,光怪陆离的海底世界,造就了舟山居民的不畏艰难、勇于探险的精神,同时,广阔无垠的海洋,经常往来的交流,不同文化的融合,养育了舟山居民兼收并蓄的思想,宽阔远瞻的视野,对外开放的心态,这种精神直接体现和流露在海洋文化资源上,如舟山锣鼓,其宏伟的演奏场面和气势,折射出海岛人的粗犷豪情性格和敢于进取的向上精神以及海洋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

2.2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开发的潜力和优势

舟山有着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既有保存完好的天然的海岛自然景观,也有丰富多样特色明显的人文景观。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海洋文化的关注度不断升温,对海洋权益的日渐重视,与海洋相关的资源和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舟山海洋文化资源的丰富多样性和内涵博大精深正逐步为世人所知晓,一系列富有舟山风情的现代节庆活动的相继开展,有力提升了舟山海洋文化的知名度,舟山海洋文化资源也在接受更多的人来领略和欣赏。同时,地方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也非常重视并大力支持与海洋文化相关的活动,也极大地推动了海洋文化的开展及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以上是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开发的潜力所在。

舟山地处长三角,是中国最富有经济活力的区域之一,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不论是对于吸引消费还是吸引人才都有无穷的魅力。舟山跨海大桥的开通为舟山的交通打开了通过内地的桥梁,舟山群岛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些为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品类齐全,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人们的需要。无论就物质层面的自然景观、文化场馆、文化遗存等,还是精神意识形态方面的宗教文化、民风民俗、节庆会展等,舟山都具有自身的优势,且有开发的空间和潜力,蓝天、碧海、金沙、白浪,风光旖旎,得天独厚,这是吸引国内外游客来舟山体验海岛之旅,感受海洋文化,身临海洋民俗风情,品尝舟山海鲜的重要筹码,因此说,这是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开发优势的重要内在要素和关键所在。

舟山浓厚的人文传统和历史积淀是海洋文化资源开发的重要标志。舟山历史悠久,历代名人辈出,群星闪耀,具有浓厚历史积淀的舟山海洋文化资源,更加彰显出无穷的魅力和开发的巨大优势。

舟山浓厚的佛教文化传统家喻户晓。舟山佛教发达,基本上处处建寺,时时闻钟,这一特色无与伦比,来舟山的一个重要因素或目的是礼佛,舟山普陀山有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三大寺,其他大小寺院、庵堂不胜枚举,是全国四大佛教名山,被誉为“海上佛国”,舟山被誉为“海天佛国”,佛教的文化传统是海洋文化资源开发的一张名片。

3.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对策建议

纵观舟山海洋文化资源所具有的优势,其开发前景是难以估量的,但是,所有文化资源的开发前提必须要做好保护,甚至是抢救性的保护,若开发会造成文化资源的受损或破坏,则不应开发。特别是海洋文化资源中的一些文化遗物、遗存是不可复制的,一旦被破坏将会无法修复,无法留给后人真实的历史记忆和符号。针对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实际,特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3.1各级领导和部门重视支持是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的重要保障。

各级领导要切实重视并大力海洋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工作的开展,在政策上做好方向指引和舆论导向,在经费上给予资金配套保证,努力提供物质保障。各相关部门要科学规划,精心组织、筹办海洋文化活动,不断丰富海洋文化内涵,继续扩大舟山海洋文化及其资源的影响,切实增强人们的海洋意识、海洋保护观念,为海洋文化资源可持续开发和利用保驾护航。

3.2明确方向,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做好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工作。

要及时、准确调查清楚舟山海洋文化资源的存量,做到摸清家底,挖掘资源,为系统科学合理开发与保护海洋文化资源提供支持,更好地服务新区海洋经济发展。

要认真及时编制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名录,以便做到心里有数,轻重有序,一目了然,同时也有利于宣传海洋文化及其资源,也有利于统筹兼顾,找出发展海洋文化的切入点。为此,建议舟山各级文物部门、史志办、博物馆等,加强力量,精心组织,切实做好该项工作。

要结合实际,为避免重复,需整合海洋文化资源,合理布局,既体现各自特色,又发挥整体效益。要做到开发与保护同旅游的互动,在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过程中,切实增强海洋文化资源的体验性活动,建议旅游部门可以考虑让旅游者进行体验性的参与活动,可以选择有代表性有又易于操作的项目进行尝试,如此可以让旅游者在参与中真切体验海洋文化资源的内涵和乐趣。

3.3加强交流和合作,进一步发展繁荣海洋文化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要加强舟山与省内外其它沿海城市的交流和合作,认真学习和借鉴他人的宝贵经验,在比较和竞争中发现不足和差距,为厚积薄发做好准备。要加强各部门的互动交流,共同探索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工作开展的最佳发展路径,共同研究海洋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如何联动发展,共同商榷创新的发展思路和办法,共同商讨如何更加有效服务舟山群岛新区发展的良谋对策。

参考文献:

1.杨宁.浙江省沿海地区海洋文化资源调查与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2.

2.曲金良.海洋文化与社会[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