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课程改革的着眼点十篇课程改革的着眼点十篇

课程改革的着眼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6:37

课程改革的着眼点篇1

本文围绕深化士官教育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改革展开研究,剖析了当前士官教育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改革存在问题,阐述了深化士官教育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探讨了深化士官教育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改革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

士官教育;工作过程;课程改革;思考

一深化士官教育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

我校各专业主要承担着我军军械装备维修保障士官人才的培养任务。经多年建设,各专业围绕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多成绩,但着眼部队实战化训练改革的迫切需求,当前的课程教学暴露出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1)教学内容全面但不够精练。当前,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全面、结构合理、体系完善,均能覆盖了作战操作、检测维修、模拟训练等教学模块,完全满足部队训练需求,但还不够精细、简练,并没有完全围绕部队遂行任务这一工作实际而展开针对性的研究设计。(2)教学模式不够规范。当前专业教学组织模式不尽统一,时常出现任务驱动、实训科目、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相互交织、混杂,导致重点不够突出、针对性不强,任务驱动特点不明显。(3)实战化效果不突出。当前专业教学能够保障顺利完成既定教学目标,培养出适应部队岗位任职的士官人才,但课堂缺乏实战化设计,实战氛围不浓厚、效果不突出。上述问题暴露出当前专业教学同部队工作过程、工作实际及实战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因此,继续围绕专业教学开展深化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是非常重要的,其意义在于:一是有利于紧贴部队装备岗位,推动实战化教学。专业教学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首先要求紧密贴近部队实际工作,而部队的实际工作则是着眼未来实战围绕实战化训练而展开,部队仗怎么打、教员就应怎么教、学员就应怎么练,因此,深化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就是要不断向实战化聚焦、向实战化靠拢,推动实战化教学的开展。二是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士官人才培养。借助不同的工作任务组合,按照部队遂行任务的实际过程来整合、优化课程内容,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进而促进士官人才培养目标的快速实现。三是有利于士官学员能力培养,快速适应部队装备岗位任职需求。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能够紧贴部队岗位实际,着眼部队岗位任职需求,注重实战背景下学员能力素质的培养。从而使学员更容易快速适应部队装备岗位任职需求。四是有利于推动专业课程建设,不断向实战化靠拢。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改革需要紧密跟踪世界军事发展潮流、紧贴部队装备工作实际,需要课程建设始终面向部队发展、不断向实战化靠拢。

二深化士官教育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改革的具体对策

(一)深化教育理念,引领课程改革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做好基于工作过程的士官教育课程改革,必须深化教育教学理念,并努力付诸实践。

1.深化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能力本位是对士官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深化基于工作过程的士官教育课程改革应紧密着眼于部队任职岗位需要,突出培养受训人员的岗位任职能力,深化以岗位任职能力为本位的观念,确保训用一致、学为所需。

2.深化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士官人才具有的“技能型”和“应用型”的特性,只有深化实践育人理念,注重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才能促进知识向能力的快速转化。

3.深化开放教学的教育理念。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士官教育课程改革,必须把开放教学理念贯穿始终。在育人与用人上,可致力于院校、研究所、部队、军工厂联合教学,积极吸纳各方资源优势,实现共育人才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应充分把握实时性和动态性,应研究设计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以及不同专业教育之间的“共享区”,并对教学资源予以整合。在考核评定上,应坚持与地方职教接轨,执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有效推行职业技能鉴定制度。

4.深化管理育人的教育理念。基于工作过程的士官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高度重视管理育人这一重要环节。根据士官教育自身特点,应将学校管理、自我约束掌控、自发求知成才有机统一起来。同时,必须牢固树立管理也是教学、管理旨在育人的理念,努力增强全员参与、全方位实施、全程推进的管理育人责任感,真正把管理教育融入课程改革工作中。

(二)规范专业教学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改革模式

1.凝练课程教学目标,突出实战能力培养。通过深入部队调研,详细了解部队装备士官岗位以及实战化人才培养需求。凝练课程培养目标,实现专业课程与部队岗位任职的紧密衔接。课程培养目标的凝练应充分征求部队领导、专家、官兵的具体意见和建议,确保定位科学、准确,避免目标不实、方向跑偏。

2.提炼典型工作任务,与部队工作过程紧密衔接。典型任务的提炼必须取材于部队工作实际、立足于装备岗位,同时着眼装备发展、聚焦未来实战,提炼出高于部队、严于部队的具体任务,再通过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充分应用于部队装备保障工作。

3.优化课程内容体系,使其精练而实用。优化课程内容体系必须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中心,设计与之匹配的知识点、技能点。课程内容构建过程中,须紧紧围绕工作任务中心,将知识点、技能点紧密联系、有机统一。

4.模拟情境实施教学、突出实战化教学效果。士官教育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关键就在于如何最大程度的贴近部队装备工作实际,如何最大程度的模拟部队的工作情境。根据部队工作任务特点,模拟部队工作情境应突出实战化训练背景,教员下达任务要严、细、实,必要时需添加情感因素,使学员务必端正学习态度、提高重视程度。在任务实施过程中的评价环节同样把关要严、需提升至实战化的标准组织考核验收。任务具体实施过程中,可将训练小组模拟成部队基层连队的战斗班排,教员和学员均可模拟担任作战人员或保障人员,任务实施的情境则应以部队演习、实弹射击或实战模拟作为工作背景,从而突出实战化色彩。

(三)着重做好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改革的保障性工作

1.着眼实战化改革,设置监督保障机构。设置专业课程改革监督保障机制,成立由学校专家、校系主管和部队专家共同组成的监督保障机构,具体职责应包括紧密围绕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完善改革指标体系,紧密结合部队实战需求对课程改革立项、实施、验收进行全过程跟踪、指导和考查,确保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改出真效果、革出新成绩,确保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实战化士官人才。

2.突出实战经历培养,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培养过程中,教员应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把握课程特点,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跟学、装备培训、课程进修等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理论功底,通过技能培训、装备维修、综合演练等途径提高自身实践能力。根据教员大多缺乏实战经历这一实际,校系机关应适时组织教员深入部队一线,通过部队代职,装备演习、实弹射击、打靶试验等多种方式加大培养力度,丰富教员实战经历。

3.注重实战背景构设,完善专业实训条件。实训条件的建设应结合部队工作环境特点,通过设计理论教学、模拟操作、实装训练等功能区域,体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同时,应着眼部队实战化训练需求,构设满足于开展实战化训练、考核的条件或背景,可通过开发模拟实战训练仿真软件、模拟构设装备作战阵地及防御工事、模拟构筑装备抢修工间等多种手段突出实战训练背景。为缓解学校专修室供需矛盾,应着重加强同部队的交流合作,本着合作共赢的原则,与其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充分利用部队广阔的训练场地,与其共同开展实战化教学训练改革。

4.把握实战能力检验,强化专业实习效果。学员实战能力培养的最终效果必须通过部队岗位任职方能得到真正检验,因此,应充分把握专业实习时机,同部队开展密切合作,合理安排学员编入部队装备使用分队或修理分队,使其深切感受部队装备工作实际,广泛参与装备日常维护、综合演习、实弹打靶、实战比武等活动,充分检验学员装备维修保障能力,提升实战化训练水平,从而强化专业实习效果、促进专业教学不断向部队实战化靠拢。

三结束语

士官教育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主要任务就是如何把实践性、职业性、过程性、实用性有效渗透到士官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每一环节,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快速实现。着眼军事斗争准备及实战化士官人才培养需求,快速高效的培养实战化专业士官人才、提升部队装备维修保障能力,是实战背景下赋予士官教育开展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广大士官教育工作者则应以实战化教学改革为契机,继续结合教学实际,加大研究力度,使士官教育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改革焕发出永动的生机与活力。

作者:雷磊单位:中国人民武汉军械士官学校

参考文献

[1]徐晓东,张保,宋秀磊,等.谈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士官教育课程改革[J].海军士官,2009(4):16-17.

课程改革的着眼点篇2

一、定位要正确,重视基础教学,强调人文熏陶

历史讲的是人类社会过去的事情,讲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它博大精深,宏观又微观地帮助人们了解过去,理解现在,懂得社会,认识自己,树立起科学的又充满人情味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历史学科在提高中学生现代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优势,如何抓住这一优势,扬其所长,应当始终是中学历史课程的指导思想。可是在现实中,中学历史教学却被异化为入学的“敲门砖”,尤其是在高一年级的历史教学中明显存在着一种倾向,就是不根据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现状,片面强调教学与高考接轨,希望学生具有完整的知识结构,到位的理论分析,熟练的解题能力。这种教学定位,往往因为起点过高,造成学生在心理上对历史学科产生畏惧,进而形成思想上的厌学情绪。这种现象极大地妨碍了历史新课改的进行。因此,要搞好高一新课改的历史教学工作,首先应正确定位,面对将来大部分学生将学习理科这一现实,我们要做的是,重视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在教学中充分重视解决学生所面临的什么是历史、学历史有什么用、怎样学历史等实际问题,努力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采用多种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逐步形成学习历史的能力与技巧,为下一阶段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同时更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不是单纯地应付升学考试,历史学科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它能使人丰富知识,涵养品德,健全人格,发展特长。学好历史,可以通晓世界文明的演变史,了解当今世界各种问题的渊源.能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中吸取有益于社会进步、有益于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的营养,从而达到“鉴古以知今,读史以明智”的目的。这对提高自身整体素质,将终身受益无穷。

课程改革的着眼点篇3

教育教学改革是职业院校工作的重点,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和用人标准,我校作为一体化教学的先行者,公共课的改革也走在前沿,明确提出各门公共课必须紧密与职业素养培育相结合,着重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经过几年的改革尝试,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出现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1公共课改革现状

自我校提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课程改革以来,公共课改革也朝着服务于专业课教学、促进专业教学优化的方向发展。目前我校分别按照冶金机械、冶金自动化、数控、机电、计算机、文化旅游等类专业全面修订了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公共课教学大纲,同时增设心理健康、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指导、礼仪等德育公共课,其大纲也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修改,责无旁贷担负着服务专业教学的任务。

例如:德育教育教学,为了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的思想,在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中,放弃片面强调课本体系的完整性、全面性、系统性要求,从学生的职业指导的角度即从择业、创业、就业的体系,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审视教材内容,突出体现服务于发展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功能。

公共课大刀阔斧的教学改革,打破了与专业课泾渭分明的状况,主动参与专业建设,关注专业教学需要,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合理、适当地选择公共课知识点与相应的能力目标,而不是单纯强调学科的特殊性,促进了专业教学的优化。

2公共课改革出现的问题

这些教学探索与尝试,体现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些趋势,反映职业教育是直接为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培养目标突出职业性、行业性的特点。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具体的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和解决。

2.1改革重实用轻人文

通过反思与比较,我们认为,公共课的改革思路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与专业结合的课程改革过于走向极端,改革重实用轻人文。突出了实用性、就业率,在有意无意中忽略了课程原本的性质,忽视了公共课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综合素质的基本功能。

例如:职业教育的语文教学改革淡化了传统的汉语形态的学习,教学内容过多注重与职业有关的如求职信、计划与总结、处理信息的能力等等,不仅课程人文价值被严重减弱,而且其语言工具价值也被大打折扣;德育课改革,强调课程所有章节、专题怎样与专业结合、甚至不易与专业结合的内容就不讲或少讲。无论是心理健康课,还是职业生涯规划课,还是礼仪教育,都渗透了职业规划、就业素养、专业素质方面的内容,凸显渐失课程特色的趋势,教学效果难以提高。

我认为,公共课改革与专业结合是好的,但不能因此而失去公共课应有的自身课程的特点。

2.2重眼前职业能力而忽视职业变化适应能力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必然注重目前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岗位变化适应能力的培养。目前职业教育改革的特点是注重职业性,也就是工作能力的培养,同时认为工作能力就是职业岗位能力,就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而职业教育表现在其职业能力的发展性、可持续性,对未来职业变化的适应性,它更多要求学生具有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品质,以及包括政治、经济、历史、哲学、文学、法学等内容的人文素养等综合素质。目前职业教育过多注重职业性,所有教学都围绕工作岗位、工作过程来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可能学生适应眼前的工作岗位的能力提高了,但过于狭窄的职业教育,也成了束缚学生适应未来职业变化的枷锁,致使出现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毕业了往往只能与农民工争饭碗的局面。

2.3重教育功利性而忽视了教学效果

由于教学改革一切为了服务专业的需要,公共课出现了课时被压缩、小班换大班、忽视及被边缘化等现象。例如德育课,口头上重视而事实上忽视,课时压缩,小班换成200多学生同时上课的大班。教育成本是下来了,但课时压缩和大班氛围,必然会影响教师和学生的上课教学效果。据有关数据显示,全国高校学生上德育课的抬头率不足50%,教学效果可见一斑。

3公共课改革的发展方向

3.1改革应遵循科学发展观理念

以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公共课教学的改革,既要面向学生、面向职业岗位群、面向社会,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就业、创业需要和可能,又要符合职业院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在职业院校公共课教学改革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教学是为了学生,教学要依靠学生,以及教学的效果由学生体现这三个根本内容。但在教学改革中,不能把学生仅仅局限于在校期间眼前的这个学生,考虑他们在校学了什么,毕业了如何走进社会、走上工作岗位,而是要把学生放在人生发展过程中对待,考虑他们一生的职业发展、生活发展、人格发展,需要我们给予他们什么?因此,职业教育的公共课,要结合课程特有的性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宗旨,去完善学生的品质、人格、修养,提升人文素养,这才是公共基础课程最核心的教育目的和教育任务所在。

3.2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职业院校公共课的教学改革,重点不应该放在为专业素养培养服务了多少,而应该放在提升了多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的人生留下了多少人文素养方面的熏陶,有多少学生喜欢公共课,教学效果提高了多少等等。

3.3学校应提供多方面的支持

学校层面,要尊重公共课课程性质,对公共课课程教学改革应与专业课改革要求有所区别,明确专业课应直接服务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公共课侧重于学生人文素养、课持续发展的综合素质培养;要保证公共课的课时,满足课程教学需要;改善公共课教学组织形式,适当缩小每次课的教学规模,以利于师生交流和课堂管理,并提高教学效果;提供更多条件以利于公共课实践教学的开展,在经费、组织调配、实践器材等方面大力支持;提高对公共课精品课程建设的支持力度等等。

总之,职业教育在以就业为导向,重视传授职业知识、训练职业能力的同时,也应重视公共课教学,重视文化素质教育,才能使其培养的学生既具有较高的职业技能又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真正成为全面发展、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课程改革的着眼点篇4

摘要本文对我国高职院校大学体育课程的现状及改革进行了研究,找出了高职院校大学体育课程的弊端,提出高职院校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提出新世纪学校体育的改革的目标,构建课内外相结合的大课程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体育课程整体性改革

一、我国高职院校大学体育课程的现状

我国高职院校目前为在校的大学生开设体育课,课程教学时间一般为两年。一年级开设基础课,在二年级开设选项课。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为:田径、篮球、足球、武术、健美操、乒乓球和网球等;体育理论的内容为体育锻炼方法、体育卫生保健、体育竞赛规则、体育的休闲娱乐以及体育运动的技术原理。我国的学校教学形式比较严谨,体育课的结构单调统一,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体育课成绩的评价是将其运动成绩、理论成绩、达标成绩、出勤率折算成分数来评定的,缺乏科学的量化。这种目标定位下的大学体育造成的结果是:片面强调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发展,忽视了对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能力、体育习惯等的培养。

二、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目标定位

(一)教育观念更新

实施大学体育课程体系整体改革,构建新课程体系,首先需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念为指导。新世纪高职院校体育的改革,需要突破旧教学观念的束缚,树立新的、现代体育教育观念:健康第一观、素质教育观、终身体育观、合作型师生观、全面教学质量观、大课程观。

(二)改革的目标

课程目标是大学体育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因而,确定正确的课程目标至关重要。新世纪大学体育课程目标应由身体健康目标、运动参与目标、运动能力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组成。

三、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探索

(一)教学内容

体育课程内容选择应更注重于内容的健身性、教育性、针对性、延伸性、娱乐性。

1.健身性。健身是体育的本质功能,也是体育教育追求的最根本的目标,选择健身性强的体育内容就显得格外重要。

2.教育性。教育性即选择的课程内容应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因素,对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行为、道德品质、人格完善能产生全面影响的内容。而这些十分有意义的教学内容在大学体育教材中极少,甚至空白,显然这是遗憾与不足。

3.针对性。针对性即针对学生与学校专业特点来选择课程内容。这就要求高校体育具有特色,要将学生的需要与专业需求有机结合。

4.延伸性。延伸性即从终身体育出发,着眼于未来,善于选择一些简便易学、普及程度高、锻炼实效好的内容,使学生终身受益。如乒乓球、太极拳、舞蹈等。

5.娱乐性。娱乐性即选择的体育内容具有趣味性、游戏性与新异性,对放松身体、消除疲劳、调节情绪、欢悦身心,丰富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的运动项目。

(二)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最优化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环节。教学方法的改革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全盘否定,而是取其精华。在此基础上,对有悖于现代教育观念、素质教育要求、不利于教和学的方法进行改革。

1.由重教向重学方向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重教轻学,它的弊端是助长学生的信赖性,形成被动、消极接收知识的心理定势,使学生丧失研究学习的精神与创造力。这就要求教学方法变革,由重教向重学方向转变。

2.由强制体育向自主体育方向转变。素质教育弘扬的是学生主体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

3.由强调统一向注重个性化教育方向转变。现代体育教育注重个性化的教育,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依据学生体育认识水平、体育基础、身体发展水平选用教法,做到因材施教。

4.由单一教学法运用向多种教学法综合运用。现代体育教育需要教学的运用由单教学运用向多种教学综合运用转变。只有多种教学综合运用,并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引入课程教学,如用多媒体教学、俱乐部制体体育课等,使之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教学质量才能有质的突破。

(三)课程结构

依据课程目标要求,高校体育应建立以必修课、选项课、俱乐部、保健课、理论课为主体的课程结构体系。一年级的必修内容少而精,改变大拼盘式原普修课内容,设一套健身操,一套太极拳,一项球类活动,游泳,耐力跑五项活动,课程目标,着眼于最基本的健身方法传授,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健身方法。二年级依据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开设各类俱乐部课,其目标是发展学生专项运动兴趣、习惯与专项运动能力,为终身体育的参与奠定基础。

(四)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改革必不可少的环节。如何使评价更趋向科学合理,需要以正确质量观指导,以课程目标为依据,结合实际,对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进行重新的审视,评价内容须从身体健康水平、运动参与、运动能力、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性五个方面,对学生体育学习给予综合评价。课程评价的方式也由一元化方向发展,由教师独角戏转向师生共同参与。

四、结论

从教育观念更新入手,着眼于课程整体性的改革,使课程系统各部分之间有机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从而获取体育改革的整体效益。着眼于学生体质、体能下降的现状,进行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以系统理论与课程理论为指导。

参考文献:

[1]伍绍祖.系统科学与体育[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212.

[2]谭小勇,胡容娇.高师大学体育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11(6).

课程改革的着眼点篇5

【关键词】初中地理;情感教育;教育策略

“历史一条线,地理一张图。”但是,在教过几年地理之后我却觉得,其实地理的知识面的涵盖却远远不是一张图那么简单,要想学生对于地理知识进行深刻的了解,仅仅通过僵化的填鸭式教学是不足以支撑课堂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的,情感教育作为一个新兴的教学理念,对于培养有智商、有情商的综合素质人才具有其重要意义,以下对于该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初中地理学习的现状

1、教材内容不够系统化

初中教材中,很多知识点分配不够合理,使得知识点过于分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够很好地对知识点进行整合,以致于很多学生都不能对地理知识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

2、教师授课形式单一

在现今的教学中,虽然国家一直要对教育进行改革,但是却一直收效甚微,很多老一代的教师不能够适应新的改革措施,还是按照原有的老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整个课堂以老师为主体,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死板教学,使得学生对于地理的学习热情提不起来,当然也就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3、学生学习缺乏自主性

由于初中学生的学习重心是主要集中在三大主科上,因此学生自身缺乏对于地理知识学习的重视性,加之一些授课过长较为枯燥,学生们对地理就会缺乏学习兴趣,很多学生在课下几乎不进行自主学习,无法做到复习课堂教学内容、预习即将学习内容和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延伸,使得对于地理教学内容不甚了解。长此以往,学生们对于地理的学习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课堂效率的提升。

二、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意义

初中地理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在应试制度的影响下只不过是一个普通学科,但是地理的学习对于学生今后的生活常识、实践活动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因此,教师、家长和学生应当充分认识到地理学习的重要性,但是,另一方面,初中地理对于初步接触地理知识的初中生来说,是抽象的、晦涩的、难以理解的,由于文理性质并存,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例如在学习时差的相应内容时,就需要学生对于空间立体、数学运算、模型构建以及地理常识方面都具有相应的能力。面对如此巨大的困难,如果教师不能够以一种新奇的有趣的方式,帮助学生对于教学内容进行消化和理解,学生就会因为这一部分内容的不理解而对于地理的学习产生一种消极的抵触情绪,这对于下一步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极为不利的。而情感教育是以情感交流为媒介,结合多种方式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的教学方式。因此,恰好在这一方面为地理教学起到了良好的互补作用,通过感性的、真挚而生动的情感交流,帮助学生化解在地理学习过程当中出现的理性的难题,同时又增加了课堂的生动性,使得课堂气氛和学习效果达到最佳水平,激发学生对于地理学习的好奇心和积极性,最终帮助学生在地理的学习之路上走的更远更好,使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的素质人才,而不是知识型人才。

三、初中地理进行情感教育的教学策略

1、通过眼神交流加强教学过程的情感交流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在教学进程中,这扇心灵的窗户更是成为了师生之间进行知识和情感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当中一定要重视与学生之间的眼神交流,万万不可以仅仅低着头看课本,那样会使学生失去对于课堂的学习兴趣,只有拥有足够的眼神交流,才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动态以及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同时,这种眼神上的交流能够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帮助教师将学生注意力紧紧集中在课堂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的积极性。例如,本人在地理教学过程当中,会在整节课的过程中与学生持续地进行眼神交流,对于学习认真的同学投以赞赏带有笑意的目光,来表扬他们认真的态度,鼓励其继续下去;对于一些目光呆滞、溜号的同学,我会目光严厉、警示其溜号行为,及时纠正其学习态度。对于目光中有疑问的同学,我会将知识点进行再次讲解,这样有利学生对于知识点进行透彻理解,另外,在眼神交流的过程当中,我会兼顾全班,不会仅仅盯着几个学生,那样会使得其他一直在和老师进行眼神交流的学生感到失望,同时也不利于对于全班同学整体情况的确切掌握。

2、通过有感情的语言加强教学内容的感性理解

语言是人类文明和发展的重要工具,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与历史,有其无法替代、独一无二的魅力,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有其重要意义。同样,在教学过程当中对于与语言的运用也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将教学语言富有情感化,利用语言的独特魅力,使得学生会在这种情感丰富的教学环境之下,融入到教学内容之中,用语言的感性来化解和综合地理的理性与抽象,使得教学过程会更为顺利。

3、课下与学生进行积极交流,加深情感反馈

课程改革的着眼点篇6

关键词:课程改革主体间性眼视光技术间离性从上世纪80年代左右开始到现在,课程改革在中国走过风风雨雨的三十多年,21世纪课程改革成为教育界探讨的热点,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从“接受教育”走向“创新教育”,是我国教育范式的转型,是对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超越。五年制高职眼视光技术专业的教育在课程改革的历史契机下将努力探索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1.专业情况分析

眼视光技术专业作为一门新兴专业在我国起步比较晚,1985年天津职业大学首次开设这个专业,此后在全国各地掀起眼视光学的办学热潮。国内眼视光的办学模式效仿发达国家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效仿美国,眼视光与医学相结合,培养眼视光医师和技师,从事医学领域的工作,国内以温州医学院为代表;另一种效仿日本,培养验光师和配镜师,从事商业活动,国内以天津职业大学为代表。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从2002年开始创办眼视光技术专业,将视光与医学相结合,同时又融合商业元素,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探究经验。

2.课程改革主体间性的探究

课程的主体间性理论,从一个侧面体现当代的课程研究者比较注重介于课程活动的主体或要素之间的“间离效果”。主张教师与学生、课程与书本、课程与生活、课程与行业等相关要素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使改革最终走向“人本化”的课程哲学方向及实践方式。体现在课堂教学改革上,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课程教学资源、学生的朋友、平等的首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有情感需求的人、要求全面发展的人;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法律上是平等的,在学业上是“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是师生间的互动。

2.1教师与学生

在我国的教育研究领域,多尔的后现代课程思想释放他独特的影响力,树立新的教师观、学生观。与传统教育相比,新课程改革对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都进行了廓清。新教师观认为:①教师是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引领者、促进者和平等中的首席;②教师是专业不断发展与提高的专业工作者,是专业自主的反思型终身学习者;③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是教学实践问题的发现者和研究者;④教师是解决自己教学实践问题的专家;⑥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1]。新学生观认为:①学生是人,是身心有待发展成熟的未成年人;②学生是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动发起者,是自主生成和建构知识的主体;③学生是受教育者,同时是能够主动发展,具有巨大创造性潜力的受教育者[2],进而对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提出“间离性”取向。通过必要的“间离”策略,师生之间会产生一定的距离,这种距离可以让学生拥有对课堂知识再认识与再创造的空间,让师生之间存在对话的时间。师生之间由静态的“师教生学”关系转变为动态的“共生互学”关系。高职眼视光技术专业的教师不但是学生的老师,更要努力成为学生就业和行业的引导者、指导者和同行。对于尚未有定论的知识点或者行业发展动向、行业敏感问题,教师在课程中应尽量与书本和学生保持一定的间离性,给学生判断、辩证学习的空间。

2.2课程与书本

教师是课堂活动的指导者,是课程与书本之间的桥梁。教师的教案不再是简单的教科文本的精练,而是教师对知识点加入理解后的再创造。备课就像写作,“今天的写作强调必要的空置,即越过‘作者’而进入文本”[3]。也就是说,教师有必要越过教材的编撰者而对教材进行再创造,而不是在课堂中机械地让学生授受教材,并让学生模仿教材的内容,否则培养出来的学生仅仅是一个“生物机器”而已。比如在使用综合验光仪完成主觉验光这一教学项目时,学生可以按照要求逐一完成该项目的各个子项目和模块,但是临床运用过程中出现的情况会相对复杂,例如多种仪器并存的情况,主觉验光中的子项目可以由其他仪器检查所取代,可以使主觉验光的时间大大缩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的空间,设计相应的环节激发学生实践热情,将理论知识实践化,书本知识灵活化。

江庐中学“讲学稿,讲学合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可以借鉴学习。“讲学稿”根据学生的学习来设计,既是学生的学案,又是教师的教案,还是学生的练习册,注重学生主动学习、坚持预习、独立思考、钻研问题等习惯的培养,从而使教师的备课不但从内容上,更从形式上、作用上发生质变。

2.3课程与生活

课程现象学认为课程是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个体“传记经验”的不断重组,是学生生活世界独有的东西,主张不要从设计、教学、学程等角度谈论课程,而要从学生过去经验和未来精神解放的角度讨论课程。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入手研究课程,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入手反省教师的工作,这和以往传统的做法是不一样的。了解学生的学习就是要理解他们的经历、生活世界和生活体验。越是抽象难懂的课程,在教学中越要多与生活联系。比如人眼调节灵活度讲解时与一分钟仰卧起坐类比,验光中三分之一调节储备原则与举重类比,轻而易举有效攻克教学难点。

2.4课程与行业

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是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实现有效教学的平台。本专业在推进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和项目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对实验室和课堂组织形式的变革要求越来越强烈。例如在空间上可以打破传统教室座位的顺序,而采用小组围坐或马蹄形座位安排,更有利于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及小组项目的完成,同时对课堂气氛的改善也产生相当积极的作用。另外,不论大小课教室均可采用多媒体、电脑辅助教学,使教学更具生动性、形象性、真实性,在教室里再现生活中、工作中相互讨论的情景。实验室和教室合二为一,不但可以开展常规的课堂教授教学模式,而且可以作为学生实习平台及模拟体验工作环境的场所。很多学生在企业实习、工作时面临这样的问题,是根据自己所学的标准步骤进行操作,还是遵循企业内部节省成本降低准确性的做法的。因此,我们聘请行业专家作为带教老师,通过教学与行业第一线的零距离接触,实现教学领域与企业的面对面交流,让学生亲身体验课程与行业的间离性,从而给学生步入社会设置有效的铺垫。这即是从“如何在课堂中认识”转向“如何在课堂中生存”的教学理念的实践。

3.课程改革主体间性取向的瞻望

对于中国教学理论研究而言,现时代是一个移植、引进、借鉴、创新的时期,各新兴学科的大量涌现,各种理论、方法的不断推陈出新,使得教学改革研究方法呈现出多元共存的格局,各种方法争奇斗艳、异彩纷呈。课程改革主体间性理论强调师生学习的主动性,降低教师的权威性,但是这种加强和削弱应适度。曾经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所倡导的教育模式,片面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造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日益显现其落后性。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是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所倡导的教育模式,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片面强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削弱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忽视人类长期积累与总结的间接经验的学习,往往使学生的学习陷入一种自发性、盲目性的探索过程,同样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因此,在把握课改主体间性理论的同时,更要注重实际情况,避免矫枉过正,在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间找到一个有效推动教育事业的平衡点,课改才算真正成功。

参考文献:

[1]叶澜.当代中国教育变革的主体及其相互关系[J].教育研究,第2006期:08.

课程改革的着眼点篇7

关键词:校企合作;物流管理;专业综合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物流管理,属于企业管理学科,企业管理学科是湖南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的省级重点学科。物流管理专业有部分工科专业的特点,讲究操作性、应用性。湖南工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一直致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走“产学研”校企合作之路。我校地处湘潭市,湘潭有得天独厚的水路优势以及湖南省著名的商业航母――步步高,是除长沙之外湖南省4a级以上物流企业最多的地级市,与其他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办学相比有特别明显的特色和优势。

二、湖南工程学院物流专业综合改革的总体思路

紧紧围绕湖南工程学院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坚持学校“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的办学定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把物流专业建设成为湖南省内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本科专业。湖南工程学院专业改革的总体思路为:以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教学团队建设为切入点,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以能力培养为着眼点,改革人才培养模

式;以课程、教材建设为关键点,丰富专业教学资源;以学生能力提升为根本出发点,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使教学活动有更高的效率;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着眼点,改革教学方式方法,使得物流专业的教学活动更具实际意义。

三、湖南工程学院物流专业综合改革的目标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高级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应该培养学生的三大结构模块,分别是知识结构、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为培养学生的三大结构模块,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总体框架。将人才培养方案划分为知识结构模块课程、素质结构模块课程和能力结构模块课程,分别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和考核。

2.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以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中心,以优化结构为重点,以科研促进教学为手段,以骨干教师为引领,努力建设一支热爱本科教学、改革意识强烈、队伍结构合理(职称、学历、学缘、年龄)、教学水平高、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改革目标明确的优秀教学团队。

3.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在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改革课程内容、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加强实践教学及能力培养方式等关键环节,实施“3+1”培养模式,即3年在校学习,1年企业实习实训的培养模式。进一步建立稳定的大型企业实习基地,完善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培养具有知识面宽、专业基础实、综合素质高且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4.丰富专业教学资源

积极地建设网络共享课程,并且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市场经济和实习实训基地要求,改革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自主编写和完善系列专业教材,新编2~3部教材,并且申报省级规划教材。

5.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借鉴德国的企业式实践教学模式,构建我校物流管理专业“能力导向”型实践教学模式。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整合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模式,理顺实践教学管理体,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评估体系。

进一步加强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改扩建工作,提高校内实验实习基地建设的规模与水平;加强与校外教学实习实训基地积极合作,提升校外合作单位的层次和联系紧密度,可以新增加2~3个稳定、有教学意义的实习实训基地;要积极采用“双师型”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学生参加物流管理专业设计大赛、“挑战杯”大赛、各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6.改革教学方法手段

在以教师为中心转移至以学生为中心的背景下,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蓬勃发展,大量在线网络课程的出现,教学资源也较从前有了巨大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也要随之变革。改革传统的教师主导授课,多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情景模拟型”教学方法,加大讨论式教学、问题解决式教学、任务完成式教学的比重。

丰富和完善课程考试形式,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将口试(答辩)、小论文(设

计)、调查报告、课程论文和操作等纳入考核体系。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探索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教学中设置课程论文撰写环节和课程论文讨论环节,加强学生学习诚信教育和管理。强化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湖南工程学院物流专业综合改革的具体方案

1.以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1)以高级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学生三大结构模块(见下图)。

(2)以高级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人才培养方案框架(见下表)。

2.以教学团队建设为切入点,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1)积极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依托“物流管理专i教师队伍”,以培养方案设计、课程教材建设为载体,由校内专任教师和合作单位兼职教师共同组成结构合理、能力互补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团队成员既有深厚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的专任教师实施理论教学,又有实践经验丰富、具备很强的实践操作

能力的兼职教师提供强力的实验技能实训,形成具有良好知识结构和以中青年

为主体的师资队伍,为实现应用型人才

培养目标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2)积极建设教学团队。综合的考虑优化师资队伍职称、学历、学缘、年龄结构,以教学团队负责人为引领,以重点课程建设为依托,以校、院质量监控为保证,以“产学研”合作为平台,打造采用“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的人才队伍组织模式。通过校企通力合作,实现学校、政府、企业、学生多赢;实施科学管理,明确各方责任与利益,通过建设和运行科学的监督考核制度,保证团队的持续发展。

3.积极提升师资队伍综合素质

依据《管理学院“十三五”建设发展规划》,建立一支师德高尚、热爱

教育工作、教学经验丰富、了解社会需求、团结向上、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师

队伍。积极开展教师师德师风教育,强化教师的敬业精神、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同时,重点对现有师资不断培养,积极聘请校外相关单位物流专家来校兼职授课。

4.以能力培养为着眼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尝试“3+1”培养模式。“3+1”培养模式,即

前三年在学校完成基础知识技能模块、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模块及专业实验与综合实验实训模块任务,最后1年在企业完成生产实习和实践及毕业论文模块。

目前物流管理专业已建立多个实习实训基地。今后35年根据各基地的建设情况和学生的实习效果,共建更多“校企合作实训基地”,e极探讨和完善实践教学的模式,形成一套适应社会需求的较为完善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3+1”培养模式,为其他管理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提供示范和参考作用。

(2)尝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可与以前签订实习基地协议的多家企业,进行下一步的深度合作,尝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5.以课程、教材建设为关键点,丰富专业教学资源

(1)推进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坚持拓宽基础、增强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办出专业特色的基本原则,开展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在遵循学校培养方案设计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尝试开始“物流管理系列大讲堂”、学术竞赛和大学生科研活动等,且由相关教师担任导师在课外给予指导。

(2)利用网络共享课程开放在线课程为契机,全面推进课程建设。利用教学资源建设中国家大量引入mooC、SpoC、课程云项目的时机,以国家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网络共享课程建设为契机,在原有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学习先进的国内外教学资源,“建好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学”“供应链管理”等课程的网络资源,全面推进这些课程的建设。

(3)加强教材建设。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教材都选用精品教材,并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尽量选用既有理论深度,同时又注重实践操作性的教材,选用获奖教材、推荐教材和原版教材比重占100%。同时,组织教师立项编写高质量教材;自编配套辅导教材和讲义,制作和充实各类声像教学资料,积极开发具有专业特色的Cai课件,录制网络教学视频。

4.以学生能力提升为根本点,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1)构建能力导向的模块化“分层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循序渐进、科学合理地安排实践教学各环节,整体

上进行系统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使实践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特色。

(2)加强实验实习考核考评制度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积极探索良好有效的考评体系,对实验实习的各个环节实行良好的管理,以保证实验实习达到预期效果,逐渐改革仅采用简单的实习报告评分的制度,强调动手和启发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改革实验课程教学。通过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的开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体现并实施个性化教学的思想,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分别组成不同类型实验小组,例如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群体,组成物流市场调研、物流系统设计等实验学习小组,由学生自由自主设计课程相关实验内容环境等,并提交实验设计报告;而一般学生可以组成综合型实验学习小组。

6.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着眼点,提高科研水平

提高科学研究水平,以科研促教学。依托该专业师资力量,整合联盟高校力量,积极开展社会研究,在申报纵向课题的同时,充分发挥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在物流产业发展规划、物流园区规划、企业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湘江沿岸港口物流发展对策等方面组织申报横向课题,为湖南省尤其是湘潭市物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研、人才支撑,为培养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奠定基础。同时,将科研成果有效转化,融入课堂,有效促进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雷勋平,刘晨.基于“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视角的铜陵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建设问题研究[J].学周刊,2016(4).

课程改革的着眼点篇8

关键词:教学目标职业需求终身体育课程资源

随着高职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高职体育教育也得到较大的发展和提高,但还处于摸索尝试阶段,体育教学改革进展不大,未能有所突破。从各地改革状况来看,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改革的目标含糊,理论没有联系实际,没有整体发展观。现阶段高职的体育教学改革,不仅是实践中的问题,而且需要从实践到理论进行系统全面的改革。

一、教学目标由笼统到清晰的转变

目前高职体育教学目标不很明确,反映在现行体育教学上是要求比较笼统,缺乏层次感,量化因素较弱,随意取舍教材和内容,降低考核标准等等。体育教学目标逐渐失去了指导体育教学实践的作用。针对高职体育教学目标现状,要明晰新的教学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

要明晰新的教学目标,首先,应将学校体育与体育课分为二个层次,分别制订目的与目标。其次,明确体育课程的性质与职能。体育课是以运动为基本手段,为了使学生获得必需的知识、手段与方法,并遵循教育科学和教学过程规律进行教学活动。是通过教材、教学形式和方法的不同体现其特点。体育教学目标是根据课程内容、形式和方法的特点,以及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学生年龄、生理特征、学校教育培养目标等,结合现代教育、现代教学和体育新理念,把课程教育目的具体化。

高职体育课程是针对高职培养实用型、应用型人才需要和“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而设置的。是根据学生目前所学专业和未来可能从事的第一职业的特点与需要,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锻炼过程,为培养未来职业人所需要的实用体育知识、一般身体素质、职业特殊素质和终身体育锻炼能力,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与职业素养为主要目的。高职教学的改革应该逐步向实现以“人”为目标的教育方向转变,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体育课程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发展目标和职业身体目标。

二、由着眼于现在向着眼于未来职业需求的转变

(一)体育教学也应以学生就业为中心,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及主动与探究合作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勇敢创新,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使学生的身体、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都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提高与未来职业有关的运动技能、心理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

(二)要着眼于学生未来职业的需求,就必须以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为重心。多年来,高职体育课堂教学以“增强学生体质”为指导思想,以增强体质和掌握技术和技能为中心,要求学生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而忽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两个健康维度,偏面追求体育课的负荷强度来刺激学生体质增长,强调在教学中教会学生体育运动技术。

三、由学校体育向终身体育转变

“终身体育”应包括各个年龄阶段、各种形式的体育,但它不是这些体育形式的简单凑合,而是各种体育形式的有机结合,是一个整合的概念。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搞好学校体育对实施终身体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校以终身体育作为体育教育思想,把健身体育、娱乐体育、传统体育以及家庭体育等纳为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并结合部分竞技体育进行教学,重点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使学生在走出社会前,不仅掌握了各种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也增强对体育的兴趣,养成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强化终身体育的意识,为走向社会后实现体育终身化打下良好的基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的教学改革:一是以传授知识技能为先导。学校体育教学首先要体现出作为课程教学所赋予的传授知识技能的教学任务,除了文字资料外,配备教学案例光盘和声像资料进行形象性知识教育;二是开展以培养体育能力为重点的改革。学校开展多项技能、智力、娱乐为一体的体育教学项目。

四、由专注于教材向开发高职特色体育课程资源转变

以往体育教师专注于挖掘体育教材中的资源来搞好体育教学;新时期高职体育教育必须根据高职教育和学校自身的特点,开发特色鲜明的课程资源。由于高职专业繁多,高职院校所处地域不同,应根据职业院校的办学思想、专业设置特点,开发设计多种可供学生选择的体育课程。笔者所在学校在高职体育改革中,针对会计专业,开展运动计算接力赛;建筑专业开展攀岩、测量接力比赛;旅游专业开展爬山比赛;计算机专业开展装机、维修定时赛;物流专业开展商品运输健身比赛等各种项目,实施效果非常好,深受学生欢迎。这些都作为转型期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有效实践,也是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资源的良性开发,体现了职业与体育健身的有机结合。这对学生个性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好的途径。开发高职体育课程形成本身特色课程体系,要注重开发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人力资源,充分利用校内外的体育场馆设施,改造传统体育,引进新兴体育项目不断充实、更新课程内容,开发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同时使体育教师向社会化、终身化体育教育发展,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高职体育师资的整体素质。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各学科课程改革不无不体现出鲜明的职业特点,高职体育课程改革也无一例外地担负着培养学生具有适应未来职业能力的任务。为此,改革高职体育教学,增加体现未来职业特点内容的体育课程是大势所趋,应当成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课程改革的着眼点篇9

我思考问题的逻辑起点是这所学校还要不要我当校长。前几次述职报告中,我都写上了“急流勇退”、“辞去校长职务”的字样,也因此带来一些非议,说我“欲擒故纵”。其实,持这种观点的人实在不理解我的内心。说实在的,当了校长的人才真正知道校长的确是很难当的。我之所以到现在为止仍自愿工作在校长的岗位上,是因为自认为还能促进学校的进步与发展,而没有起到相反的作用。假如我已经成为了阻碍学校发展的人,且自己还意识不到,那么真诚地请求教师们通过合法的途径提出罢免的建议。在我的眼里,校长合格不合格,优秀不优秀的唯一标尺是能不能,多大程度上促进学校的进步与发展。

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痛苦,但我遇上的痛苦不是很多。2002年12月,是我最痛苦的一段时间。我从1996年重返课堂后,不得不在这个时候告别了那些自己酷爱着的孩子。孩子们那分别的泪,揪心的话,将作为一种教育工作者最宝贵的财富,珍藏在我的记忆里。我现在唯一能弥补的是不进办公室,泡在课堂里听课。这学期2个半月,我已听了近百节课。

学校可能还需要我当校长的原因大体有三点,也是我努力追求的存在方式。

1、把握宏观的。湖塘实小和星辰学校在发展中面临三项重大改革,这就是课程改革、管理改革和体制改革。对这三项改革作战略思考和策略谋划,是我的责任。

课程改革方面,本人倡导三项基本建设,即数字化环境建设、校本化课程建设及人文化文化建设。在本人的倡导下,提高课程实施水平的“学科改革指导意见”逐步形成,并付诸实施;管理改革方面,在“自主——创造型”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推进“网络化”管理;星辰实验学校面临深层次的办学体制改革,需要有人去作深入探讨,本人已于去年撰写了《走有武进特色的民办教育之路》一文,为最终完成改革进行了理性思考。

2、观察微观的。再好的理念和工作思路,如果落不到实处,将成为空中楼阁。基于多年养成的工作作风,本人具备了从细微处敏锐感觉问题的能力。微观的领域是非常精彩的,且往往“窥一斑而见全豹”。大而言之,一件小事能预见学校将会有何等的大问题发生;中而言之,一件小事能反映教育教学中的倾向性问题;小而言之,一件小事能标志一个教师的工作状态或一个学生的进步水平。我一直反对校长站在高楼里向下看校园。而主张走进教室,走近教师,走进学生。校长的目光是一所学校水平的体现。这学期,本人从平时随堂听课中发现了少数教师备课不充分及对学生关注不全面的问题,随即会同领导班子商量两校联动管理抓规范的措施,提出“上好每一节课,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两个一”要求,促进了教学常规的执行。

3、直面难管的。对于本人来讲,面对的有三个校区,500多名教职工,近6000名学生。原武英中学撤并到实小后,也有一些新问题出现。但我是一个比较幸福的人。除了领导方面的支持外,我的助手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十分优秀与敬业。在过去的一年的记忆里,我似乎未感觉到有什么难管的事到我手中,也似乎未有教师向我呈现令人讨厌的事。因此,我必须诚挚地向我的助手与同事道谢。

当校长已20年了,年龄也已过半百。我愿意主动地放弃常人眼里的权力、荣誉乃至利益。但我不会放弃学校发展乃至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因此,我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养,不断地增强自己适应发展的能力。我自认为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即平民心态和挑战心态。在一般人眼里,校长当到这个份上,摆资格高高在上,躺在功劳簿上不思进取是很现实的,但我不是这样的,这可能是本人值得发扬的一点可贵之处。

课程改革的着眼点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新课改;农村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体制也在渐渐地改变,教学手段与方法也在不断提升。教师也在新课改下,不断转变教育观念,运用新的教育手段和方法,以适应新课程的改革。但是,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面对新的课程改革时,越来越觉得自身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推行。在大力提倡新的课程改革的今天,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怎样去加强、提升、升华自己的整体素质,与新课改的要求匹配起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要让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不能把成绩、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而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将此作为重点去完成。只有先在理念上有了改变,才会在实际行动上有动力去创新,这就会更有动力去尝试一些多样化的、全新的教学模式,最终提高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理论水平

1.多读书,读好书

今天,仍有很多的农村语文教师缺少创新,一本教案用了十多年都不变,这样自己在讲解时由于是不停地重复相同的东西,就会没有激情,学生听着也会觉得厌烦。很多教师也只是重视与课堂教学有关的书,其他的课外方面的读物则很少。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平时除了看课内的教学材料外,还应阅读其他方面的书籍,也可以与同行相互交流,这会让自己的知识面更广。

2.听取优质课,向同行取经

经常去听优质课,和同行好好交流,虚心学习,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学到更多的上课技巧和方法,开阔自己的视野和眼界,丰富自身的教学经验。

3.参加培训课,拓宽自己知识的宽度

在强化基础知识的同时及时地更新知识,让知识不断地“成长”,这样在上课时学生就会感到耳目一新,上课也会格外认真。我们可以让教师去参加一些培训班或到一些大学去接受系统的培训和学习,这样教师的基本功会更加扎实。

三、大胆地进行教学改革的创新

在现今的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农村学生所拥有的早已不再是那种矮小的瓦房,而是高大的教学楼,只要我们教师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大胆改革创新,将一些先进的教学方式、教学思路一点一滴地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学生能够自由地展现自我,那么他们的发展就会变得比较全面,进步也会很快。同时,作为农村教师,我们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去不断地充实自我。

参考文献:

[1]廖华红.论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校本培训[D].华南师范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