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创新性学习研究成果十篇创新性学习研究成果十篇

创新性学习研究成果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6:37

创新性学习研究成果篇1

关键字研究性学习电子信息专业课创新性

1引言

当前信息社会发展与国内素质教育改革要求大学生能够灵活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与创造新知识,并且具备相当的终生学习能力。传统的教师传授、学生接受式的教学与这些要求是有距离的,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在高年级的选修课中到课率普遍不高,其原因在于经过低年级基础课程的教学,学生对学习已经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并且具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表现欲望,因此不再满足于学习内容在师生之间的机械移位。帮助他们利用已有的专业基础知识去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是改善教学效果的重要渠道。

所谓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是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与以往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电子信息产业来说,技术创新更是产业保持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因此电子信息专业课教学应以培养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它强调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提出问题,收集材料,对研究性课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最后基于问题解决模式,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电子信息技术学习有关的实际问题。

2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及积极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或途径,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生活及社会实践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同时,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重心是学习而不是研究。学校毕竟不能等同于科研机构,没有必要的研究设施和科研经费,只要通过研究性学习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

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在于促使学生通过与研究相类似的认知方式和心理过程来进行学习,其根本目的不是预期的研究成果,而是预期的学习结果。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的综合知识、综合能力能得到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得到培养,因此可以说研究性学习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重学科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缺陷。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并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我国近10年来进行的主体性教育实验证明了学生发展的核心是他们主体性的发展。培养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就成了教学的重要目的。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可以自己选择课题,自己设计研究方案,自己调查并得出研究结论,体现出他们是教学的真正主体。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使人类主体的智力资源转化成个体的智力资源。以什么样的方式认识世界,与学生时代所形成的学习方式是密切相关的。我国传统教育的学习方式是接受学习,不能很好地将人类智力资源转化成个体的智力资源,研究性学习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从实践方式看,传统教学主要是演练式、实验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主动认知、主动实践的学习活动,是一种认识—验证—体验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主动、愉快、积极的体验。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学生是否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是否学会了学习;是否具有健康的社会感情;是否具有创造性精神。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这三种能力的形成。

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治学之道、知晓做人之理。治学之道与做人之理是紧密相关的一个问题。学生的做人之理的形成需要他们治学之道的支持。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良好作风。

3研究性学习是高等教育的内在需要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的弊端在于:因材施教的原则,在班级集体教学活动的前提下难以实施;以语言讲述为主的表达方式,使得某些教学信息的传输与接收遇到困难;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作用,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没有创造力;传统课堂教学,教师总是在进行重复性劳动,教学强度非常大。这样教师就无法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脱身来进行研究工作。

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肩负着中华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如何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质量及取得创新性成果,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表明,实行加速创新的研究性学习是必由之路。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要求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具有渊博的科学知识,扎实的专业技能,更应具有发现问题、解决实际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能力。这光靠知识的传授显然是不能实现的。而且把科学研究引进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对大学生的科学研究训练,这是高校教学的特点。研究性学习有助于教学和科研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大学生在模拟“问题情景”中通过研究和探索去获取新知识,产生创造性成果。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和多元化,强调系统性的实践,在科研实践中发挥自主性潜力,因而满足了形成创新精神和产生创新成果的主要因素。研究性学习对创新的形成起催化促进作用,大学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现实舞台。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策略中还包含有课题组研究的形式,强调课题组集体的合作和配合,这种协作精神的锻炼对后续的科学创新有积极的影响。研究性学习不仅能让学生在研究中学到知识,而且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等的锻炼是传统学习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弥补大学生的先天不足,可以给他们一方容量极大的“用武之地”,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极大地发掘学生科学研究的潜质。通过参与研究,学生的思维方式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被动思维发展到主动思维;从单一思维发展到多元思维;从平面思维发展到立体思维;从静态思维发展到动态思维;从封闭思维发展到开放思维。因此,学生敢于面对挑战,勇于提出独立见解,潜能会得到充分挖掘和开发,为进行科学创新奠定基础。

研究型教学使得考核结构发生了变化,适当分离基础内容考核和创造性的考核是必要的科学的考核制度,有利于公平的办法都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和支持。目前研究型教学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欢迎。在解决了认识问题以后势必有更多的学校、老师会去作进一步实践。在打破一校一课的局限以后,如何因人而异、因地而异摸索出合适的形式,确定合理的目标和工作量是我们乐意看到的。可以相信研究型教学将会对教学质量的实质性提高起示范作用。

4电子信息专业课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设计

(1)学习目标的设计。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从电子信息专业所涵盖的通信信号处理、图形图像处理、语音信号处理、多媒体技术以及DSp技术等领域中选择和确定他们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研究性学习中,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涉及多种知识,这些知识的选择、积累和运用完全以问题为中心,呈现横向的、相互交叉的状态。

研究性学习是课程教学的互补,专业课程教学重视学生对电子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研究性学习则不以系统电子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传授为追求,它是以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以电子信息学科教学欠缺和研究性学习自身所长为主要追求。

(2)学习内容的设计。研究性学习主要不是学习书本知识,而是强调动手动脑的实践过程,特别是电子信息专业更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它不能依靠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与过程。当前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基本是接受性学习,它适用于事实性知识、技能性知识、规律性知识的掌握,但对于策略性知识、价值、态度和情感类知识的学习往往不能奏效,这些知识的学习只有通过自主性学习,才能内化成学生自身的经验体系。在研究性学习中,正是通过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实践、发展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内容便可以在相当宽泛、相当灵活的范围之内加以选择,这符合电子信息专业覆盖范围广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具体选择和设计,主要是体现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原则,没有一定要达到的绝对标准和程度,而是视学生和学校的具体条件灵活处置把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在通信信号处理、图形图像处理、语音信号处理、多媒体技术以及DSp技术等领域中选择方向,这些选择都是合理的,都能够有效地体现和达到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没有高低之分。

(3)学习策略的设计。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自主学习策略主要包括:自主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分工、活动方式和方法选择研究或调查对象;进行查询资料、操作与制作等活动;汇集、交流学习成果等。实现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的自主性,不仅要求教师要从思路、活动空间和时间上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以实现学生的自主选择、自主安排、自己组织学习活动的目的,同时还要求教师不必拘泥于课堂教学或其他程序规则的限制,自主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

(4)学习评价的设计。评价是为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指,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系统地收集信息,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对学习中所引起的学生认知行为上的变化,在定性、定量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为研究性学习的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

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总是呈现出种种阶段性结果,它们既是总结果的分支,同时又是学生在学习中预测总结果的反馈体。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就非常重视阶段性结果评价,即在研究性学习的各个阶段,设定考查学生的不同能力:在课题设定阶段,考查学生设定课题的能力;在收集相关资料、调整研究方案阶段,考查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在开展课题研究阶段阶段,考查学生的课题探究能力;制作成果检查,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性、创造能力;在自我评价阶段,考查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总结、汇报、交流阶段,考查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等。

创新性学习研究成果篇2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tRiZ理论;研究性学习;创新能力;培训

一、创新能力培训的必要性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竞争全球化的21世纪,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十五”以来,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全面推进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技能操作三支人才队伍建设工作。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操作性难题的人员,是技能操作队伍的骨干和技能带头人。

高技能人才是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不断变化的一个动态概念,传统的高技能人才是在数十年的一线生产实践中通过不断积累经验而形成的,他们主要凭借自己的经验去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当今高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高技能人才的含义已悄然改变。满足于当今社会的高技能人才,不仅要具有较高专业(工种)知识水平、精湛的生产劳动技艺、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要能从事创造性劳动,独立的解决复杂和关键技术操作难题,事实上他们已经成为企业创新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大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培训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

然而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有两种,一种是极端的学院化模式,这种模式更适合传授理论知识,却培养不出现代高级技能人才。另一种是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培养出各类能工巧匠,但却培养不出来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现代技师和高级技师。

因此,探索一种新的高技能人才培训方式,特别是针对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的培训方式成为当今高技能人才培训的重要课题。经过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人事部精心策划,选择创新能力为目标,以高技能人才为培训对象,于2009年和2011年由我处分别举办了两期首席技师和高级技师创新能力培训班,以期探索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培训的有效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在这两期培训班上,我们采用的是以tRiZ为主要内容,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培训方式的方法。实践证明,这种内容和方式非常适合石油炼化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培训。

二、创新能力培训有规可循

创新来源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探索提高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努力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但在实际工作中人们所使用的手段大多是手工的,如头脑风暴法、奥斯本检核表法等等,这些方法实质上就是最好的试错法,是否存在一种更加有效的创新方法,即人们只需要遵循一定的科学方法和法则,就能迅速地实现新的发明创造或解决技术。

tRiZ理论对指导如何实现发明创新“自动化”具有重要意义,该理论认为,创新并不是灵感的闪现和随机的探索,它存在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和原则可以告诉人们按照什么样的方法和过程去进行创新并对结果具有预测和可控制性。人们如果掌握了这些规律,就能能动地进行创新并能预测创新。

1、tRiZ理论

tRiZ理论是“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俄文简称,它是前苏联G.S.ahshuller及其同事们在分析研究了世界上近250万件高水平发明专利,综合多个学科领域原理、法则的基础上提出的创新方法理论体系。

该理论解决问题的思路建立在三种基本前提下:首先,技术系统的演变遵循一些重要规律,可以归纳为8种模式(如遵循产生、成长、成熟和衰退的生命周期等);其次,任何技术系统,在它的生命周期内,趋于越来越可行、简单、有效,即更加理想,增加技术系统的理想成为解决创造性问题的一般规律;第三,创造性问题的解决至少要解决一对冲突,tRiZ将冲突分为技术冲突和物理冲突两种类型。

基于以上前提,tRiZ提出了具体求解创新问题的工具和方法:(1)矛盾矩阵和40项创新原理。(2)物质场分析与76项标准解决方法。

最后,tRiZ认为一个问题解决的困难程度,取决于对该问题的描述,描述越清楚,问题的解就越容易找到。在tRiZ中,通过aRiZ解决创造性问题的算法,采用一套逻辑过程逐步实现问题过程化求解。

2、与现有创新思维培训工具的区别

当前,针对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培训的方法林林总总,大多数方法都只是着眼于创新思维的培养上,而忽略了对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具体体现为创新问题的解决方案)关系的研究。作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来说,思维的创新非常重要,但如何应用创新思维产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更具有现实意义。造成这种问题的关键在于当前诸多创新能力培训方式缺乏一个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有机结合的创新体系框架,使得通过该框架能有目的地指导创新思维的生成,规范创新思维到创新能力的转化。

基于tRiZ的创新方法通过研究人类创新的实例,实现了对创新过程的高度概括,通过建立创新思维的激发环境,设定创新思维的转换条件,规范创新活动的流程,结合技术创新原理,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创新思维的控制和预测,形成了一个新的创新体系综合框架。

与传统的创新方法相比,tRiZ有以下优势:tRiZ总结出创新的规律性,使得创新过程效率提高。

(1)、tRiZ帮助打破思维定势和知识领域界限。在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中,人们的思维惯性和有限的知识领域,严重地阻碍了创新的过程。tRiZ理论中提供了诸如九屏幕法、尺寸‘时间’成本((#))算法、小矮人法等一系列科学方法,帮助人们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打破思维定势,激发创新灵感,从更广的视角看待问题。

(2)、tRiZ能帮助预测产品的技术发展趋势。如何预测下一代产品的技术发展趋势的问题,是一个具有战略决策意义的问题,这用传统创新方法根本无法解决。而tRiZ理论总结出了技术系统的进化规律,这些规律对于产品的开发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让决策者清晰地了解到在什么阶段该采用什么样的技术来发展自己的产品,有效地取得产品的竞争优势。

(3)、tRiZ具有良好的可推广性和普适性。与通常的创新方法比较,tRiZ是可传授的,可以用语言以及文字的方式来表达它的作用,是可以作为一门学科向众人推广的,具有良好的可推广性。同时,tRiZ具有良好的普适性。不同领域问题的解决往往遵循共同的规律,同一创新规律往往在不同科学和工程领域反复应用。tRiZ理论包括的具有普遍性的创新方法和规律,是经过对大量发明的分析、研究、提升和总结来的,tRiZ能够被广泛应用到不同领域。

三、创新能力培训有法可依

教学观念转变是实现教学方式改变的前提,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在对比中西教育的区别时深刻地指出:“中国的教育是一种传统式教育,特别注重知识的系统学习,与美国相比,在创新教育方面显得不够”。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要改变这一状况,从研究性教学、研究性学习入手,培养创新型人才。

1、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研究性学习是有别于传统的接受学习的一种新的学习观或学习方法,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指导学生通过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并解决问题,从而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统的单一知识传授的教学观念强调如何接受和掌握人类已积累的知识、经验和方法,目标是把学习者的头脑作为储存知识的“仓库”,为一个已知的世界培养已知的人。这样培养出来的人一般能从事特定的、终身不变的职业,却往往缺乏创造性,不能适应迅速变化的时代要求。“研究性学习”则是一种面向将来的学习。它不仅要求学生了解已有的理论和技术,更要在继承一切知识精华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激励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新的理解、加工、组合,提出疑问,探索新的领域,鼓励学生应用各种不同方式去得到不同结论,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周密思考,选择最佳方案,并付诸实施。目标是把学习者当作进行自我教育的主体,为未知世界培养未知的人。

研究性学习至少应该包括以下的内涵:首先,要通过课程教学实现教学和科研的结合;其次,要发挥学员的主动性,让学员有机会参与研究工作,培养学员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再次,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建立一种基于研究探索的学习模式,在教学科研结合的氛围中使师生互动;此外,还要提供教师和学生研究问题的条件,激发其创新教学与研究的动机;总之,研究性学习整个过程就是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研究性学习理念之精髓。

2、研究性学习的步骤

研究性学体可分为几个阶段,即确立问题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成果交流阶段。这三个阶段并不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交叉推进的。实施流程通常为:“引出问题,建立假设”―“研讨探究,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切磋交流”―“归纳总结,形成评价”。

在技师创新能力培训过程中我们把研究性学习贯穿始终,由学员组成研究小组自主确定研究问题,搜集资料,制定和实施研究计划,课题探究,研讨,成果展示。这一学习模式不仅锻炼了小组成员分工与协作学习的团队合作能力,也为他们提供了一次全方位的展示机会,提升了他们的综合能力。实践证明这种方式特别适合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的培训,高技能人才都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是技能操作拔尖人才,传统的培训方式采取的是对知识的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tRiZ理论对他们来说确实是个全新的理论,只有依靠他们自己主动去探究,研讨,小组内外互相学习,教师只在其中起到引导的作用,才能使他们更好的掌握应用这一创新理论知识。并且在课前项目负责人又布置了作业,他们每个人都带来了自己的半成品,作为问题结合tRiZ理论小组内外互相探讨,研究,吸取教师的意见,最终结业前作成果展示,这一整套方式使得培训就是学员主动学习理论知识和进行实践操作的过程,完全不存在被动的问题。

四、tRiZ理论与研究性学习的融合

tRiZ理论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各个方面都涉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tRiZ理论能在研究性学习进行的过程中为学员和教师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1、创设问题情境阶段

研究性学习方法的首要任务是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思考的引子,明确研究任务,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储备,诱发其探求动机;创设的问题具有引导性,才能引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问题看作一个个待解决的问题,采用tRiZ理论进行求解,获得需要设置的问题。

具体到一门专业课程,创设问题情境就归结为各子课题的引导问题情境的设计,究竟采用什么样的启发方式才能引起学生思考和帮助学生提出合适的问题?建立待求这个题目后,根据tRiZ理论,进行程式化描述,解决冲突,获得合适的情境设计。

这一阶段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进入探究状态,并在自我学习或小组学习的基础上,归纳出研究的具体课题、目标和范围。问题创设过程是教师为主、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在创设问题情境阶段所面临的课程的子课题划分、待求的题目获得等问题,都需要采用tRiZ理论进行解决,进而对师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开发。

2、教学阶段

研究性教学过程重点是帮助学生对自己先前提出的问题进行求解,安排好学生的讨论、初步交流和总结,使研究性教学有序地进行,达到传授专业知识和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此阶段的内容包括:一是搜集选择和分析加工信息资料,二是调查研究与探索攻关,三是阶段性实践体验与初步研究结果的交流。

这个问题探究的过程,tRiZ理论发挥的作用最大。针对一个个实际问题,tRiZ理论指导学生进行创新解决,首先通过问题分析和定义把这些实际问题转换为tRiZ问题模型,然后利用tRiZ的分析工具得到问题通解,最后得到特定解。

3、成果交流阶段

这一阶段学生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报告材料,做好实物成果展示的准备。成果交流的形式多样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写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外,对学术性、技术性较强的内容也可写成学术论文,还可以采取报告会、研讨会、答辩会等方式,相互交流,共享成果。这一阶段着重展示学生利用tRiZ理论分析获得的成果并对研究性学习进行评价。研究性学习评价是重视过程的评价,而非结果评价,侧重关注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投入的程度和取得的阶段成果。真正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需要采用系统的理论进行分析求解,而tRiZ理论能根据评价的要求给出备选方案,并进行选优。

通过上述分析,tRiZ理论在研究性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工具,二者的结合,将构建比较完善的研究性学习方法,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更好的途径。

结束语

高技能人才在实践中已经总结了很多经验,并且有一些创新成果,如何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使创新有规律可循,采用研究性学习和tRiZ理论结合,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处处设置诱导的契机,挖掘他们的潜在智慧,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是一个具有推广前景的方法,并将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余光莉陈小玉基于tRiZ理论的创新能力教学[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4,(4)

创新性学习研究成果篇3

关键字研究性学习电子信息专业课创新性

1引言

当前信息社会发展与国内素质教育改革要求大学生能够灵活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与创造新知识,并且具备相当的终生学习能力。传统的教师传授、学生接受式的教学与这些要求是有距离的,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在高年级的选修课中到课率普遍不高,其原因在于经过低年级基础课程的教学,学生对学习已经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并且具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表现欲望,因此不再满足于学习内容在师生之间的机械移位。帮助他们利用已有的专业基础知识去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是改善教学效果的重要渠道。

所谓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是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与以往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电子信息产业来说,技术创新更是产业保持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因此电子信息专业课教学应以培养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它强调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提出问题,收集材料,对研究性课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最后基于问题解决模式,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电子信息技术学习有关的实际问题。

2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及积极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或途径,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生活及社会实践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同时,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重心是学习而不是研究。学校毕竟不能等同于科研机构,没有必要的研究设施和科研经费,只要通过研究性学习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

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在于促使学生通过与研究相类似的认知方式和心理过程来进行学习,其根本目的不是预期的研究成果,而是预期的学习结果。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的综合知识、综合能力能得到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得到培养,因此可以说研究性学习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重学科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缺陷。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并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我国近10年来进行的主体性教育实验证明了学生发展的核心是他们主体性的发展。培养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就成了教学的重要目的。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可以自己选择课题,自己设计研究方案,自己调查并得出研究结论,体现出他们是教学的真正主体。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使人类主体的智力资源转化成个体的智力资源。以什么样的方式认识世界,与学生时代所形成的学习方式是密切相关的。我国传统教育的学习方式是接受学习,不能很好地将人类智力资源转化成个体的智力资源,研究性学习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从实践方式看,传统教学主要是演练式、实验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主动认知、主动实践的学习活动,是一种认识—验证—体验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主动、愉快、积极的体验。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学生是否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是否学会了学习;是否具有健康的社会感情;是否具有创造性精神。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这三种能力的形成。

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治学之道、知晓做人之理。治学之道与做人之理是紧密相关的一个问题。学生的做人之理的形成需要他们治学之道的支持。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良好作风。

3研究性学习是高等教育的内在需要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的弊端在于:因材施教的原则,在班级集体教学活动的前提下难以实施;以语言讲述为主的表达方式,使得某些教学信息的传输与接收遇到困难;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作用,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没有创造力;传统课堂教学,教师总是在进行重复性劳动,教学强度非常大。这样教师就无法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脱身来进行研究工作。

高层次创造性人才

肩负着中华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如何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质量及取得创新性成果,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表明,实行加速创新的研究性学习是必由之路。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要求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具有渊博的科学知识,扎实的专业技能,更应具有发现问题、解决实际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能力。这光靠知识的传授显然是不能实现的。而且把科学研究引进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对大学生的科学研究训练,这是高校教学的特点。研究性学习有助于教学和科研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大学生在模拟“问题情景”中通过研究和探索去获取新知识,产生创造性成果。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和多元化,强调系统性的实践,在科研实践中发挥自主性潜力,因而满足了形成创新精神和产生创新成果的主要因素。研究性学习对创新的形成起催化促进作用,大学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现实舞台。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策略中还包含有课题组研究的形式,强调课题组集体的合作和配合,这种协作精神的锻炼对后续的科学创新有积极的影响。研究性学习不仅能让学生在研究中学到知识,而且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等的锻炼是传统学习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弥补大学生的先天不足,可以给他们一方容量极大的“用武之地”,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极大地发掘学生科学研究的潜质。通过参与研究,学生的思维方式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被动思维发展到主动思维;从单一思维发展到多元思维;从平面思维发展到立体思维;从静态思维发展到动态思维;从封闭思维发展到开放思维。因此,学生敢于面对挑战,勇于提出独立见解,潜能会得到充分挖掘和开发,为进行科学创新奠定基础。

研究型教学使得考核结构发生了变化,适当分离基础内容考核和创造性的考核是必要的科学的考核制度,有利于公平的办法都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和支持。目前研究型教学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欢迎。在解决了认识问题以后势必有更多的学校、老师会去作进一步实践。在打破一校一课的局限以后,如何因人而异、因地而异摸索出合适的形式,确定合理的目标和工作量是我们乐意看到的。可以相信研究型教学将会对教学质量的实质性提高起示范作用。

4电子信息专业课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设计

(1)学习目标的设计。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从电子信息专业所涵盖的通信信号处理、图形图像处理、语音信号处理、多媒体技术以及DSp技术等领域中选择和确定他们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研究性学习中,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涉及多种知识,这些知识的选择、积累和运用完全以问题为中心,呈现横向的、相互交叉的状态。

研究性学习是课程教学的互补,专业课程教学重视学生对电子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研究性学习则不以系统电子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传授为追求,它是以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以电子信息学科教学欠缺和研究性学习自身所长为主要追求。

(2)学习内容的设计。研究性学习主要不是学习书本知识,而是强调动手动脑的实践过程,特别是电子信息专业更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它不能依靠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与过程。当前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基本是接受性学习,它适用于事实性知识、技能性知识、规律性知识的掌握,但对于策略性知识、价值、态度和情感类知识的学习往往不能奏效,这些知识的学习只有通过自主性学习,才能内化成学生自身的经验体系。在研究性学习中,正是通过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实践、发展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内容便可以在相当宽泛、相当灵活的范围之内加以选择,这符合电子信息专业覆盖范围广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具体选择和设计,主要是体现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原则,没有一定要达到的绝对标准和程度,而是视学生和学校的具体条件灵活处置把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在通信信号处理、图形图像处理、语音信号处理、多媒体技术以及DSp技术等领域中选择方向,这些选择都是合理的,都能够有效地体现和达到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没有高低之分。

(3)学习策略的设计。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自主学习策略主要包括:自主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分工、活动方式和方法选择研究或调查对象;进行查询资料、操作与制作等活动;汇集、交流学习成果等。实现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的自主性,不仅要求教师要从思路、活动空间和时间上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以实现学生的自主选择、自主安排、自己组织学习活动的目的,同时还要求教师不必拘泥于课堂教学或其他程序规则的限制,自主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

(4)学习评价的设计。评价是为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指,在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系统地收集信息,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对学习中所引起的学生认知行为上的变化,在定性、定量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为研究性学习的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

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总是呈现出种种阶段性结果,它们既是总结果的分支,同时又是学生在学习中预测总结果的反馈体。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就非常重视阶段性结果评价,即在研究性学习的各个阶段,设定考查学生的不同能力:在课题设定阶段,考查学生设定课题的能力;在收集相关资料、调整研究方案阶段,考查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在开展课题研究阶段阶段,考查学生的课题探究能力;制作成果检查,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性、创造能力;在自我评价阶段,考查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总结、汇报、交流阶段,考查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等。

5结语

电子信息专业学生正在面对迅速变化和激烈竞争的市场,需要他们具备创新能力和良好的终生学习能力,在专业课中通过设计基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教会学生学习,特别是学会思考问题以及分析和处理教室以外的实际问题,会使他们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安桂清.研究型课程控微[J].课程·教材·教法,2000(3)

2钟文芳.研究型课程的定位、特点及实施中的难点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00(12)

创新性学习研究成果篇4

关键词:地理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对于高中地理的研究性学习,我们首先要明确它是一种学习,是一种综合性学习。与课堂教学等其它的学习方法相比,它更多的是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强调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而不是一般的理解和掌握;强调的是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升华。在这种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指导、参与者;学生由单纯的间接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究,大量获取直接知识的学习的主体。因此,在这种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在具体实施的三个阶段中,注意重视运用以下策略。

一、创设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环境

1.开放自主的环境

开放性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特点,它不仅仅表现在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而且还体现在整个实施过程的各个阶段中。因此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民主、平等、和谐的人文环境,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而展开的,以经过学生直接参与研究并最终实现问题解决而告终。因此在这种活动中要充分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而这也有赖于一个宽松的环境。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承认学生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性、个性化和多样性,我们能够充分信任、尊重和理解学生,随时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因此学生的个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展。

2.合作互动的环境

合作教学理论告诉我们,个体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不能只局限于动态的个体独立探索的范围,而是要拓展到动态的个体探索与主体间交往相结合的范围,只有在主体交往中,个体之间才能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调动个体与集体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有效地促进外在的知识结构向学生内在的认知结构转化。同时使学生在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尊重、学会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意识的过程中,提高创造性的品质。

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有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三种,但是从具体的实践情况来看,学生更多的是采用小组合作研究的形式。因为在这种形式的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可以相互启发,同龄人之间可以更多地交流思维经验。而且,一方面学生的表现欲望、探索精神、群体意识得以发展,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自由,这样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激活。

3.崇尚科学的氛围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其本身就是一个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活动。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懂得科学知识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因此创设崇尚科学的氛围,就是要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实是求事地得出结论,养成尊重他人成果或想法的正确态度。

4.探究问题的情境

杜威曾指出,教学法的要素与思维的要素是相同的。其中首要的一条就是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以此为出发点,才有可能期望获得正确的探索理论的科学方法。

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第一阶段首先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布置研究任务。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实际上就是通过呈现问题情境以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使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⑴通过社会调查来创设问题情境。⑵通过观察来创设问题情境。⑶通过原有认识储备引出新问题来创设问题情境。⑷通过假设来创设问题情境。

二、展开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

创新能力是人们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有知识,通过思维活动产生新知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思维的智力活动,因此其核心为创新思维能力。

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一种全新的、学生自主参与并获得体验的学习方式。事实上,学生在选定了研究的课题之后,在开放的情境中主动搜集和加工处理信息,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包含有两层含义:

一是在开放的情境中主动搜集资料,这一点是创新的前提。我们知道,创新需要一定的知识厚度,即要有足够的知识积累。虽然知识越多,并不意味着创新也越多,但是创新是对旧的水平、旧的规范、旧的框架的突破。试想,前人的知识水平尚未可及,创新从何而谈?

那么,怎样在开放的情境中来主动地搜集资料呢?主要依靠课本知识、上图书馆查找、登陆英特网搜索等。除此之外,搜集资料的方法还有:音像资料、社会调查、观察、走访、座谈等等。

二是加工处理信息,这是创新活动的关键。对信息(资料)的加工处理过程,就是对知识的重新整合过程。它是将各种来源的、比较繁杂的信息(资料),整合成一个新的、较为清晰的整体。因此,这种整合是包含了明显的创造。当然这种创造是在特定的问题、资料范围内进行的,是在一定的理论或方法论的框架范围内进行的,是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对信息(资料)找出联系、重新构造、进行创造性地整合的。但是,它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对资料的分析设计出比较合理的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计划或操作程序;能够通过对地理现象或事实的研究,进行分类或重组,发现内在规律。可见,学生的思维活动在这个环节中显得较为突出。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创造性思维具有发散性、批判性、直觉性和联系性等特征,我们在研究性活动中要注意围绕这些特性,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经常采用的逻辑、求同思维,重视能使学生开阔思路、促使学生自主发现、让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展示多样化的研究性成果

学生活动成果的展示,一方面是对课题研究的总结,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体验成果展示所带来的成功的愉悦。从而激活学生的创新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创新性学习研究成果篇5

一、研究型课堂教学的涵义

对于研究型课堂教学,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解读。作为一种教学思想,研究型课堂教学是在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和皮亚杰“认知发展学说”的基础上构建的,其基本观点认为教育者应激励、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研究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发展自身个性。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研究型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法。[1]作为一种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是建立以研究为主的教学模式,引导、启发学生运用研究型思维和探究式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进而培养创新能力。[2]在本文中,更多的是将研究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过程,这种教学过程以问题为载体,师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借助于一定的新知识、创造一定的情境共同谋求问题解决的过程。

二、研究型课堂教学的特点

1.参与性

研究型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交往的过程,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沟通的过程,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

2.开放性

研究型课堂的教学内容不受教材的束缚,教学地点不受教室的限制,教学过程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师关注的是学生怎么形成假设,怎么查找资料,怎么验证假设,怎么解决问题,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模式。

3.探究性

“任何知识都是既是探究的产物,同时也内在地蕴涵着探究的过程与方法,还是未来探究过程的原材料。”[3]研究型课堂教学在书本知识和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基础上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理解、掌握新知识,这不仅是知识学习的过程,而且也是探索研究的过程。

4.生活化

研究型教学常常与生活密切联系,问题通常是自发地产生于学生之间,经常是生活化和社会化的。这样的教学促使学生形成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的习惯,并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4]

三、研究型课堂教学诊断的内容

研究型课堂教学诊断内容繁多,课堂的每一个细节都能成为诊断对象。但细加归纳综合就会发现,研究型的课堂无非是由教师、学生、师生关系三个因素支撑起来的,因此,研究型课堂教学诊断的内容包括诊教师、诊学生、诊师生关系。

1.诊教师

“诊教师”这一视角主要是围绕教学组织过程来展开的。第一,诊断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是否根据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及通过努力可能达到的水平而确立。第二,诊断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否科学严谨,是否围绕着“问题”和教学目标展开。第三,诊断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否多样化,是否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第四,诊断教学技能。包括诊断教师的教学应变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诊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探究的能力,诊断教师的教态,诊断教师的教学语言等。[5]第五,诊断课堂结构,诊断课堂导入、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学层次的安排、各个教学环节的过渡等。第六,诊断教学效果。研究型课堂的教学效果通过学生的实践来检验,诊断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开发程度和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效果。

2.诊学生

研究型课堂教学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通过提出假设、查找资料、验证资料来获得新知识。因此,诊学生主要是诊断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诊断学生的参与效果。学生是否带着问题去理解、掌握新知识,掌握的效果怎样,学生是否形成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3.诊师生关系

德国哲学家马丁·布伯将师生之间的对话关系分为三种:“我与我”“我与它”“我与你”。[6]师生之间的对话应建立“我与你”的关系,教师促进学生最佳潜能的充分发挥。研究型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教师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关注课堂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内在价值和内在需求。研究型课堂的师生交往是心与心的交流,是灵魂与灵魂的相遇,在这样的互动中,有思维的积极活动,有新的、有意义的内容生成。

四、研究型课堂教学诊断的策略

1.研究成果的形成性档案分析

目前,很多学校对研究型课堂教学的诊断主要依靠形成性档案来完成的。通过形成性档案,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步骤是否合理,学生的研究成果是否具有认识的深度,学生的研究成果是否具有创新的地方。在依靠形成性档案进行研究型课堂教学的诊断过程中,教师要充分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参与性原则。让学生和家长也参与到研究型课堂教学的诊断中来。学生参与到诊断过程中,不仅能够让教师更清楚地了解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实际情况,从而合理地分析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发展状况,为准确诊断研究型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持。同时还能让学生自己更清楚地知晓研究性学习的意义,促进他们的反思性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让家长参与到诊断的过程中,目的不是为了沟通学校或教师与家长的关系,而是因为研究型学习的场所并不仅仅局限在学校或是课堂,它可以延伸到各个角落,包括学生的家庭环境。家长参与到学生研究成果的分析,既可以让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更重要的是帮助教师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学生的研究成果,从而诊断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过程性原则。教师在诊断过程中要始终记住学生的成果记录是一个过程,不能仅仅根据一次的研究成果就对该学生盖棺定论。毕竟研究性学习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需要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感悟,形成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巩固才能最终形成。“过程性”还意味着研究型教学诊断的过程性。既然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形成需要一定的过程,作为组织者、指导者和引导者的教师,对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需要一定的过程,因此,通过学生的研究成果对课堂教学的诊断不仅是对某一节课的教学问题进行分析,还要关注长期的教学情况。

全面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强调的是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并不单单是指最终完成的研究报告或作品,还包括学生在整个研究型学习过程中的研究计划、研究方案和研究记录。只有通过对学生成果全面的收集和整理,教师才能更完整地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发展程度做出准确的判断,从而能对研究型课堂教学进行客观全面的诊断,顺利发现教学中所存在的不足。

(1)学生学习策略技能的获得。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在研究型课堂教学中所完成的最终研究成果或研究记录对学生的学习策略技能进行分析,从而诊断出教师的指导行为是否对学生学习策略技能的形成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习策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生的策略认识,包括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学习方式的认识、学习规律的认识、学习组织的认识和学习过程的认识。二是学生的外在表现行为,即学习计划的制订、学习计划的合理性、学习计划的操作性、学习计划的步骤性、学习计划的实施。

(2)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具体包括自主调研能力、自主探索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据此,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诊断指标体系有以下几个方面:自主调研能力,包括调研任务的分析、自主调研的方法和自主调研的资料;自主探索能力,包括自主探索的钻研能力(成果或作品内容的深刻性和建设性)和自主探索的思维能力(问题的质疑能力、学习思路的清晰性和学习成果或作品的综合性);自主创新能力,包括自主拓展和延伸(学习成果或作品的丰富性和开放性)和自主创造和突破(学习成果或作品的新颖性和创造性)。[7]

2.学生活动表现的分析

研究型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以掌握知识为目的,而是以此作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手段。对学生的评价内容更加丰富,包括学生参与研究型教学过程中渗透着情感的投入、态度的转变、方法的习得、情绪的体验,以及创新、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动手的能力。尤其重视评价学生的研究与创新能力和成果,主要包括学生参与研究学习的态度、在研究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状况和研究成果。对学习活动表现的分析也应主要看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表现。

学生活动表现的诊断分析分为三个步骤:预设标准—表现观察—诊断分析。在对学生活动表现进行诊断分析之前,教师首先要有一个良好活动表现的标准,确定要观察学生研究性学习中的哪些表现。有了预设标准之后,教师对学生的活动表现给予观察和必要的记录,重点观察学生在学习策略技能和自主探究能力方面的现场表现,如学习任务的选择、学习方案的制定、课堂质疑和课堂研讨、成果展示等。最后在观察和记录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活动表现进行分析,诊断出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3.教师教学表现的分析

在研究型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一种引导者、学习者、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因此,对教师教学表现的分析重点是对教师对学生研究性能力的引导表现的分析,如活动的引导和设置、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课堂活动的指导和协调、课堂总结的合理性等。教师自身和其他教师同行都可成为教师教学表现分析的诊断主体,教师对自己的表现进行回顾和反思,反思自己在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哪些方面还有所改善的地方,怎样才能加以改善。同行教师则是在观察任课教师的教学表现的基础上,根据已有的教学经验,结合任课教师的教学特点给予适当的诊断,分析任课教师在教学上的得失。

研究型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通过对研究型课堂教学诊断策略的研究,更好地反思和诊断实际研究型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优化研究型课堂教学,提高研究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广东东莞,523133)

参考文献:

[1]黄亚平,陈小鸿.研究性教学:理论与实践[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2]张肇丰.试论研究性学习[J].课程·教材·教法,2000(6).

[3]刘星.论中学实施探究性教学的探索和尝试[eB/oL]http://.cn/cms/detail/articleDetail,2010-04-28.

[4]朱桂琴.研究性教学及其基本范式[J].教育探索,2003(7).

[5]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创新性学习研究成果篇6

现在的世界是科技的世界,而创新是科技的发动机,只有创新才能推动我国科技进步,才能使我国的科技走上世界前列。打破常规,才会有创新,但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很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为了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框架,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研究性的学习风格,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性人才。

本人通过自己教学的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效果,下面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尤其是创新意识为目标,通过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既关心知识的结果,又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既关心知识的深度,又关心知识的广度和与其它相关知识的联系;既充分显示出学生的智慧和才能,又锻炼了学生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于一体的学习方式。

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教师指导下的实验课研究性学习过程,是让学生借助各种信息渠道,去获取资料,对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拓展,向深度挖掘。

三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内容为课本中的知识点、实验课的知识点为主,相关知识为辅。

四研究性学习的方式。

以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发展知识的深度,小组合作研究发展知识的广度。

五效果验证。

要两种方法对研究性教学的效果进行验证。

1、测量工具为王极盛编制的创新心理素质量表,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分析,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方法用所罗门四组设计。把120名学生随机分为4组,每组30人,1组和2组接在我进行研究性教学之前进行创新意识测量,1组前侧平均分o1为9.01,2组前侧平均分o2为8.97,然后1组和3组采用研究性教学施教,2组和4组采用传统教学施教,在教学之后,对4个组进行创新意识测量,1组后测平均分o3为11.87,2组后测平均分o4为8.99,3组测得平均分o5为11.76,4组测得平均分o6为9.02。

用单因素协方差分析(anCoVa)比较o3和o4,F值为5.46,p

结果表明,研究性教学对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提高作用。

2、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为标准,来看研究性教学的意义。由于1组和3组都经过研究性教学,可视为一组,名为a组,2组和4组都经过传统教学,可视为一组,名为B组,以期末a组的平均成绩86.76和B组的平均成绩82.28比较,采用t检验,t值为1.728,p

创新性学习研究成果篇7

论文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开展,中小学网站以及网上课堂的不断普及和完善,给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促使整个教育环境快速的发生变革。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已成为当前教学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而目前在我国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应用上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在建设上,有重复建设、缺乏优质教育资源、低水平开发、偏重素材开发、共享程度低等问题;在应用上,偏重于教材的补充扩展,教学资料的堆砌,较少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主观能动性,较少关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环境之间的交互和信息的反馈。这导致网络教学的教学效益降低,基至背离网络教学的初衷。

本文从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角度出发,探讨以专题学习网站为技术平台,围绕某一专题进行较为广泛深入的探究、发现的教学活动,有效地整合学习资源与学习过程,实施“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网络化探究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方法途径。要点如下:

1、在阅读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分析了网络教育现存的问题,提出了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与应用的实际意义。

2、论文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结合具体的教育研究实践,探索建设“创新教育专题学习网站”的原则规范、应用“创新教育专题学习网站”的模式,寻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3、反思专题学习网站建设研究的实施过程,整理出专题学习网站建设所需遵循的基本原则;专题学习网站设计的几个关键步骤:选题、前期调查与分析、专题内容设计和系统设计;专题学习网站开发的技术与工具。

4、反思专题学习网站应用研究的实施过程,通过对“创新教育专题学习网站”应用于教学实践的真实而丰富的案例进行分析、反思、归纳、总结,形成具有创新性的观点,对教育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探索出以“创新教育专题学习网站”为平台,课堂内教学、课堂外活动、课堂内外结合的三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切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

第1章 前言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已成为丰富人们生活,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信息技术的应用也通过各种方式,融入到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之中。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1]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开展,中小学网站以及网上课堂的不断普及和完善,给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促使整个教育环境快速的发生变革。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已成为当前教学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而目前在我国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应用上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在建设上,有重复建设、缺乏优质教育资源、低水平开发、偏重素材开发、共享程度低等问题,在应用上,偏重于教材的补充扩展,教学资料的堆砌,较少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主观能动性,较少关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环境之间的交互和信息的反馈。这导致网络教学的教学效益降低,基至背离网络教学的初衷。

本文从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角度出发,探索以专题学习网站为技术平台,围绕某一专题进行较为广泛深入的探究、发现的教学活动,有效地整合学习资源与学习过程,实施“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网络化探究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方法途径。

1.1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的提出

1.1.1专题学习网站提出的背景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作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已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工作与学习方式。但是我国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情况却令人堪忧,据调查,我国中小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玩游戏、娱乐、找朋友聊天和发e-mail,而美国中小学生利用网络最主要的目的是获取信息以及做研究工作和创造性的工作。难道我们从本来就紧张的教育经费中抽出几十万、几百万、甚至几千万元,辟建了校园网,却只是让学生知道上网就是游戏、娱乐、找朋友聊天和收发e-mail吗?显然,目前我国中小学生上网的目的与网络教育的目的是相悖的。我国的中小学生网络学习状况之所以这样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在于学习网站为中小学生提供了怎样的信息与服务。我们可以看到,目前我国的中小学网络教育呈现以下特点,网络学校只是沿袭了传统课堂教育的基本模式,网络的教学内容是教师在课堂上的讲义,授课的形式由在同一教室的教师讲、学生听变成在不同地方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在授课中的被动接受地位丝毫没有改变,不能充分发挥网络所具有的协作性、交互性、探索性等优良特色,因此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中小学网络教育要得到长足的发展,必须大力加强网络的教育创新模式研究。

学校网站是计算机辅助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无边界性,使学校的教学半径能够迅速延伸到几乎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学校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得以迅速提高;它的易接触性,使教育的普及率大大提高,面向大众的终身教育有可能真正实现;它的无时限性,使得教学的组织可以更加灵活,人们的学习方式更加自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受教学。这一切对于整个的教育领域,从教育观念、教育理论到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目前利用网络进行教学与学习的方式很多,全国各地的学校都极积参与到网络教育模式的研究中。2002年4月,中央电教馆《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研究》被批准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22],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专项课题。成都十二中接到此课题立项任务之时,也是学校《创新教学设计与中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实践研究》课题研究取得阶段成果之时。寻找一条如何将研究更为有效深入地继续下去,如何将已有的研究成果推广应用的途径,成为课题组亟待解决的问题。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为学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将研究方式多样化、研究成果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好途径。学校申报成立了《创新教育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研究组,选择“创新教育”作为专题学习网站的内容,同时还考虑到了网站的可续持发展性、网站的辐射性、综合性。江总书记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21],一个民族的发展就是在不断的创新中进行的。“创新教育”仍是教育行业的一个重要课题。以“创新教育”作为专题学习网站的主题,使得网站具有了可持继发展性。由于创新教育涵盖了所有的学科和教育活动,这又使得网站具有了辐射面广、综合性强的特点。作为课题主研人员,本文作者全程参与了组织、策划、管理、研究工作。经过近四年的实践研究,该课题已经结题,本文作者代表学校课题组参加了四川电教馆和中央电教馆的课题评审答辩。本文就是作者在此研究工作的基础之上,通过反复的实践、反思、总结,而撰写成的。

1.1.2专题学习网站研究的意义

专题学习网站是围绕与某门课程或多门课程密切相关的学习专题而展开深入研究的资源学习型网站[5]。利用专题学习网站进行“专题探索-网站开发”的学与教的实践,是一种新型的网络教学模式。专题学习网站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一种新型形式,它既充分发挥了信息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超媒体、大容量等优势,也不同于针对某一知识的课件,或某一门课程的网上教材,更不同于一个学科的专业网站。专题学习网站选择某一有意义的学习专题,引导学生进行对某一专题进行较广泛、深入的研究,收集与专题学习内容相关的文本、图像、视频资料信息,扩充学习资源库,并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将本专题相关知识点,甚至相关学科的内容进行融会贯通,对相关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创作、形成专题学习网站。这种学习模式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和创作,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学习的主体、参与者和探究者,学习过程是利用计算机网络这一认知工具,进行发现、探索的过程。

1、学校专题学习网站能体现各个学校的教学特色。在这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里,建立自己学校专题学习网站是最直接的宣传手段。网站的超时空特性,不仅能让本地区内的人们更可以让全世界的人们了解你们的学校。

2、学校专题学习网站是实现教育资源分配的桥梁。网络有巨大的教育资源库,它集全社会的力量,使教育资源无限增长。这对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高投入学校和条件差的学校在获取教育资源的权力上达成平等,使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能均等的得到培训和受教育的机会,不会再受到学校水平、教材、教师能力的限制。不仅能极大的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实现教育公平的社会理想。

3、学校专题学习网站能提供教学互动的全新方式。学校专题学习网站使得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有了全新的方式,它不再受到传统课堂的制约。它可以使各个省市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学校同处一室,共同讨论,共同共享。地理上的界限在这里模糊和消失了,学校专题学习网站是真正没有围墙的学校。

4、学校专题学习网站能够提供个性化学习的平台,不同的学生理解世界的方式各不相同,认知世界有诸多方式。网络提供的丰富资源可以使学生寻觅不同的教育方式,各取所需。学校专题学习网站允许不同的学生沿着自己的途径,按自己的速度接受教育与学习,学生将有机会享受最佳的教育机会,充分发掘自己的内在潜力,培植独特的个性和人格。

5、学校专题学习网站是极佳的教学研究室。学校专题学习网站与教育类专门网站的有效链接,给学校教学研究带来了一片新天地,各种优秀教案、专家论坛、网络观摩课、各科素材、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内容为教师教研提供了极佳的平台,有效地降低教研成本、提高效率。

1.2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与应用研究的主要内容

1、解决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中的相关问题

专题学习网站在建设的过程中,涉及到网站建设原则的确定、网站专题内容的选取、网站设计规范的确定、网站框架的搭建等方面的问题。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与其它网站建设的原则既有一些相似之处又有许多的不同,这些原则的确定是专题学习网站建设正确规范的保障。专题学习网站主题内容的选择,直接决定了该网站的实用性、影响力、可持续发展性,决定了网站的生命力。而网页设计的规范、风格、框架结构决定了网站应用的效率、决定了网站的吸引力。这些问题都是需要在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过程中解决的。

2、探索专题学习网站应用的模式

专题学习网站的应用是课题研究的主要方向,通过研究,寻找应用专题学习网站实现有效地整合学习资源与学习过程,实施“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网络化探究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寻找师生的创新性学习、探索性学习、全方位互动学习的方法途径。

3、如何应用专题学习网站,实现创新教育课题研究的深入进行、创新教育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

成都十二中在1999年参与了中央教科所的课题《创新教学设计与中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实践研究》,并成立了课题组,由学校领导和教科室老师带领一批骨干教师在语、数、外几门学科中进行实验性研究,到2001年底,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然而课题研究要深入下去,需要全校教师的积极参与,课题组需要一个具有很强凝聚力,能调动教师积极性、推动所有学科进行创新教育深入研究的崭新的技术环境作支撑。课题研究的目的更重要的在于成果的应用,有许多课题因为没有将研究成果在实践中应用,而使得研究失去了意义。《创新教学设计与中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实践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必须要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应用,才能体现研究的价值。而成果的应用需要兼容性强的技术平台作支撑,才能及时、准确、高效地将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推广应用。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期望在“创新教育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过程中,得以实现。

4、资源共享

在信息资源无限丰富的今天,资源共享是每一个资源使用者的义务。课题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期望借助于“创新教育专题学习网站”,在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校与学生家庭之间,搭建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

1.3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与应用研究的方法和预期成果

1.3.1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是以高初中学生及教师为主要对象,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的应用性、开发性研究;主要采用了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实验研究法、评价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

1.3.2研究的预期成果

1、建立“创新教育专题学习网站”,并全面地应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中。

2、确立《创新教育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建设的基本原则、设计的规范、基本结构。

3、确定专题学习网站应用的基本途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应用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4、探索出课堂教学实现了哪些方位的突破,教与学实现了哪些方面的转变。

1.4理论依据与指导思想

1.4.1研究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而获得的。建构既是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10]。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专题学习网站的教学模式就是一个基于主题(项目)的网络学习模式,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升华和延伸,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网络教学模式,它强调学生要在真实情境中的任务驱动下,在指定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在自主和协作的环境中,借助网站提供的教学资源,通过自身的学习探究活动和与其他学习者或帮助者的协作努力,完成对新知识的学习,达成教师的教学任务。它既能体现专题学习网站综合学习课题的要求,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科学创新精神、信息素养能力。

1.4.2研究的指导思想

(一)课题的研究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选题新颖独到;课题研究的内容、学习方式以面向学生为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课题研究与教学应用相结合,在网站开发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并注重教学应用效果的研究。

(二)为课堂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提供专题性的网络信息资源平台和工具,把网站资源作为学习的对象,供学生浏览、查询、下载、评议、分析、交流、讨论之用。

(三)为学生提供,学习研究成果、共享的平台;为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研究过程中获得的研究成果,提供表达的平台;提供给其他教师共享的平台;为家校沟通、交流、学习提供平台。

(四)收集教育类、学科类著名网址,并实现直接超级联接,有序有效开阔学生视野和提供更为丰富的研究性学习资源。

第2章  专题学习网站建设研究的实施过程

2.1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的界定

本课题是中央电馆“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研究》下的子课题。课题研究分为两个大部分,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研究和专题学习网站的应用研究。在研究中,以建构主义理论、创新教育理论与元认知理论作为指导,以课堂教学、学科教学、学科知识学习为载体,以专题学习网站为平台和工具,以真实情境中的任务驱动,在自主和协作的环境中,借助网站提供的教学资源,通过自身的学习探究活动,与其他学习者或帮助者的协作努力,完成对新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信息素养能力。通过教师自觉的、系统性的、习惯性的应用专题学习网站进行的创新教学行为,有效的对学生产生创新教育的整体效应。

2.2课题中几个关键词的厘定

专题学习网站 在网络环境下,向学习者提供大量的与专题相关的学习资源,让学习者通过网络协作学习工具,围绕某一专题而进行较为广泛深入的探究、发现学习活动的一个数字化学习系统。[3]

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这个概念所涵盖的内容很宽泛,而在本课题中,主要指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而且实施的教育教学。教学是学校教育最主要的基本构成部分,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在课堂中度过,教师每天在课堂上做着“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23]的工作。传统的教学往往压抑着学生的创新精神,如何改变教学模式,把对创新教育的意义与价值的认识转化为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创新教育研究的目的,也是“创新教育专题学习网站”的具体内容。

创新教育专题学习网站 是一个网站,具有网站的基本性能,为教育科研方式多样化、研究成果共享化提供一个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途径多样化,学习资源、研究成果共享化的平台;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为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交互活动提供了一个平台;为课题研究成员的交互合作、资源共享、成果推广应用提供一个平台。

2.3专题学习网站建设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应遵循它特有的一些基本原则。在网站建设之初确定了它的建设原则,在建设的过程中不断修改,最终形成了专题学习网站建设的基本原则。

(1)专题性原则:网站的设计应围绕某一特定专题而展开,专题的创意与设计要进行科学的选题,主题突出、立意明确、内容健康、形式活泼、新颖独到、富有创造力,符合教学设计理论,符合信息时代素质教育与终身教育的特点。

(2)交互性原则:专题学习网站要有良好的交互性,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做出相应的反馈。表现的知识应该是可操纵的,而不仅仅是文字的电子搬家。

(3)界面直观友好原则:网站界面要美观,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操作要简单,不需要大量的预备技能;提示信息要详细、准确、恰当。

(4)创新能力培养原则:知识创新和信息获取的能力是当代素质教育的核心,专题学习网站应采取多种教学策略,以便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进行积极的思考,而不是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状态,从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增强信息文化素养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5)科学性原则:专题学习网站中所要表达的知识要具有科学性,措辞要准确,行文要流畅,符合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知结构。

(6)协作性原则:协作学习有利于高级认知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的培养,而网络为协作学习提供了理想的环境。因此,专题学习网站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提供协作学习和协同工作的工具和网络空间。

(7)应用性原则:专题开发与教学应用相结合。学校在开发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并注重教学应用效果研究。

2.4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

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包括选题、前期调查与分析、专题内容设计和系统设计几个步骤[4]。

2.4.1专题学习网站的选题

选题是网站设计的关键,主题的选择要体现专题的特点,可以涉及与中小学生学习有关的学科知识、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方面。专题学习网站不同于网络课程,课程在内容上有系统性、完整性、教学性,而专题内容相对具体,更加针对一项具体的知识内容,因此在选题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教育性:专题是为教学服务的,要符合学习对象的特点,选题内容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突出学习中的重点,注意启发,促进思维,培养能力。

(2)科学性:选题内容正确、逻辑严谨,层次清楚,扩展资源内容健康、合情合理,突出专题特征。

(3)整合性:选题要在专题范围内自成体系,各相关知识点要围绕专题设立,不仅仅局限于书本内容,允许在该专题涉及的范围内含盖相关学科,体现了学科的整合。

江总书记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的发展就是在不断的创新中进行的。“创新教育”是教育行业的一个重要课题。以“创新教育”作为专题学习网站的主题,使得网站既具有教育性、科学性、可持继发展性,由于创新教育涵盖了所有的学科和教育活动,这又使得网站具有了辐射面广、整合性强的特点。因此,选择“创新教育”作为专题学习网站的主题,符合以上原则。

2.4.2前期调查与分析

在网站设计过程中,我们首先以问卷方式进行了前期调查研究。

1.调查目的与调查对象。调查目的在于确定“创新教育专题学习网站”的功能定位与内容版块。

调查对象是:校级领导及中层干部、各学科教研组长、高特级教师,省、市电教馆及省内部分大学的教育技术专家,共120人。

2.调查内容。问卷设计过程中,采用多种策略对变量进行处理。为了排除干扰,在问卷中首先对被调查者的身份、背景进行鉴别,如判断被调查者是否参与“创新教育与中学生能力发展”课题研究或是否了解创新教育研究的相关知识,是否具有创新教学设计的经验,对创新教学设计的熟悉程度等。接着对被调查者是否进行过或参与过网络教学设计进行鉴别。如果这些项目达不到要求,被视为无效问卷。问卷的主要部分是对网站功能定位和内容版块的调查。为了确保问卷的有效性,保证问卷中的项目正确无误、无歧义,专门组织了问卷的试测,并根据反馈信息对有关项目和问题进行了修改和调整。

3.调查结果与分析。本次调查总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16份,去除无效问卷4份,最后回收有效问卷112份,回收率为96.6%。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支持率

调查项目

支持率

创新教育专网站建设的必要性

98%

网站的功能定位

专题学习性

88%

专题资源性

97%

专题交流协作性

92%

专题成果展示性

93%

在线评价性

88%

其它

4.6%

网站建设参与人员

学科骨干教师

90%

创新教育研究专家

89%

专业技术人员

100%

在校学生

76%

其它

5.6%

网站使用对象

在校学生

100%

学科教师

92%

教育专家

89%

学生家长

78%

其它

6.7%

创新性学习研究成果篇8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应用型创新人才;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C961;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3-0003-02

近年来,教学型或应用型高校也尝试将研究性教学模式用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并取得初步成果。然而,面向非研究型大学的应用性创新人才培养,系统设计研究性教学模式仍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研究性教学概述

研究性教学主要包括“研究性教”与“研究性学”两个方面的内容:对教师而言是研究性教,对学生而言是研究性学。与之相对应的,分别是“灌输式教”与“接受式学”。

研究性教指的是教学过程中融入学生探究的内容,采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路线进行教学(如方案论证、难点研讨、专题调研、系统设计与仿真,技术开发与实验等),从而向学生传授知识、学习方法和创新思路,树立正确的科学观。研究性教的主要特征有:(1)教学理念,基于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的思想,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知识传授者和接受者角色转换,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向在教师指导下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提升创新能力;(2)教学方法,教师将探究融入教学过程,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案例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效仿专家学者的研究方法,发现、探索并解决专业理论和技术问题以及与所学知识密切相关的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研究性学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融入研究的成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类似科研的方法在科学问题探究和解决中掌握知识、提升技能和强化素质。研究性学的主要特征有:(1)问题解决,问题的提出是学习的起点,问题的解决是学习的动力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2)过程驱动,过程导向学习,学生通过自身参与,主动探究知识,在实践过程中获取知识;(3)分工协作,学生之间任务分工与协作,通过相互启发与讨论取得相应的知识成果,充分挖掘学生各自的学习和创新潜能;(4)教学互动,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相互协商、启发、补充与扩展,从而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二、应用型创新人才层次定位

自主创新包括三个层面的创新:一是原始创新。指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理性主导技术等原始性创新活动,主要集中在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二是集成创新。指利用信息技术、管理技术与工具等,对现有技术进行选择、集成和优化,形成优势互补的有机整体的动态创新过程。三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指在引进、学习、分析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技术改造、升级,在为我所用的同时,实现某些关键技术上的新突破的创新过程。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需要一大批应用型创新人才来实现。根据创新的不同类型,把创新型人才分为原始创新型人才、集成创新型人才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型人才,原始创新型人才归到学术型,集成创新型人才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型人才归到应用型。因此,应用型创新人才需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较深厚的专业知识、较广的相关学科知识和一定的前沿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良好的心理和审美素质,敏锐的洞察力、较强的探究能力、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成果的转化能力。而学术型创新人才则需具备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湛的前沿专业知识、敏锐的观察力、大胆的质疑力、丰富的想象力、强烈的关注力、很强的动手力、坚韧的拓展力,超群的领导力、高效的沟通力、很强的协调力。应用型创新人才与学术型创新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上的差异要求学校构建科学合理的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性教学模式。

三、研究性教学模式构建

1.研究性理论教学模式

(1)整合教学内容。一是分清层次,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背景,依据教学大纲的知识结构,将教学内容分为若干个层次:通过复习旧知识能够掌握的知识、教师简要讲解就能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教师需要重点讲解后学生才能掌握的知识。二是精简内容,突出教学的指导性。适当删减烦琐的理论推导、证明、演绎等方面的内容,注重讲解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启发学生开展讨论和总结。三是补充学习资料,增加教学信息量。引导学生围绕教学内容查找和研读最新教材和文献,了解本专业最新研究成果和动态,学会发现问题、学习和借鉴前人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2)课堂问题研讨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寻问题的解决方法与技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根据教学内容,解决的问题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础知识性问题,即为了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而提出的问题;二是综合分析性问题,即为了促使学生深入理解和应用基本知识和理论、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提出的综合分析性问题;三是学科专业前沿性问题,如学科前沿研究中新提出的问题、教师教学和科研中正在思考或试图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和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3)课堂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对真实案例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案例来源于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生产或工作实际,常以文档、模型或图纸的形式展示出来,学生在自行阅读、分析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讨论。通过案例教学,学生能从实际的场景出发,在研讨案例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综合运用的技巧和经验,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方案设计、表达、沟通与协调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有效地缩短了书本知识与其实际应用的差距。

2.研究性实践教学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而研究性实践教学内容更宽泛,通常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础实践。通过基础课程的实验、实训等,让低年级学生了解实验背景,掌握实践的基本技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和专业兴趣。二是专业实践。通过学科基础和专业课程的规范、系统的实验与实训,体验科学发现与创新的过程,使学生养成严谨、细致的治学态度,培养创新意识。三是综合实践。通过综合课程设计、综合性创新实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层次的实践内容努力体现出技术先进性、应用性和创新性。上述三个层次的实践过程应突出实践的“探究性”,可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跨学科、跨领域的学习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课题设计、查找资料、社会调查、动手实验到形成新的结论或成果,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可有效激发研究与学习兴趣,增强创新欲望,培养创新潜质。

3.课外学研模式

(1)研究性课程作业。课程作业是研究型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注重课后作业的综合性、设计性、开放性与多样性,可以是习题、方案设计、案例分析、课外调研、作品创作等。应尽量减少从课本中能够找到标准答案的习题,尽量设计综合性、“无标准答案”的开放性作业,也可让学生自主设计作业题目,独自完成资料收集、分析总结、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或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完成,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协调能力。

(2)课程论文。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查阅文献、研读教材与参考文献,理解课程基本原理,了解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了解课程基本原理的产生、发展与应用情况。在完成课程论文过程中达到自主研究学习和科研训练的目的,实现教学、科研、学习的有机结合。

(3)课外创新实践。应适当缩减课内总学时(学分),为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提供必要的空间;系统设计第二课堂创新教育体系,将课外创新实践作为必修的内容纳入培养方案,主要环节包括参加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专利申请、学术论文撰写、参加教师科研课题、开展创新实验等,促进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建立教学与科研互动的激励机制,努力营造科研项目、经费、设备、场所和成果为教学服务的良好氛围。

4.研究性教学的课程考核

学生的课程考核应坚持学习过程评价和教学目标管理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既要综合评价学习过程中知识获取、探索研究、创新思维等多方面能力,又要评价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具体来讲,课程考核应实现“五个转变”:考核目标由知识掌握程度评价向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能力评价转变;考核方法由终结性评价(如考试)向课内教学与课外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全程评价转变;考核主体由单一的教师主体向教师、学生等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转变;评价标准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转变;考核制度由单一化、封闭式向多元化、开放式转变。总之,应从注重考核获取知识量多少的评价向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评价转变。

5.研究性教学平台构建

构建精品课程、视频课程、公共选修课等资源为主要内容的网络化研究性教学平台,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系统,将课内外、校内外教学融为一体,更有利于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把课程教学大纲、辅助教案、学习方法指导、电子教案、课程录像、实际案例、专业或课程背景资料、研究动态、相关网站链接等分类存放在网页上,方便学生查询与研学。开辟网上答疑专栏,便于师生双向交流。也可充分利用社会网络教育资源,为推进研究性教学服务。

6.研究性教学保障机制

(1)学校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把研究性教学作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完善教师研究性教学能力发展机制,制定研究性教学工作规范,注重聘任和培养教学和科研水平高的教师。不断提升教师的科研素质、研究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造就一批教学科研紧密结合的教师队伍。要重视加强教师的教学理论学习和教学方法培训,提升教师研究性教学能力,增强教师进行研究性教学方法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等来学校开设前沿讲座与研究性教学课程。

(2)构建有利于开展研究性教学的评价与激励机制。教师教学的绩效评价应实现“三个转变”:评价的目的由提高教学效果向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转变;评价指标由通用性向多样化转变;评价方法由偏重量的评价向质与量相结合的评价转变。教师职称晋升和岗位聘用时注重考查教学能力,实行“优劳优酬”;在教学工作评价、岗位考核等方面向开展研究性教学改革并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倾斜;支持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鼓励教师自觉地开展研究性教学。

(3)保障研究性教学条件。研究性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需要一定的经费作为保障。在实验实训条件改善、校园网建设、图书资料购置、研究性教学课程和教材、教学研究改革与实践等方面应加大经费投入。高校应鼓励有条件的实验室、科研基地、训练中心、创新创业基地等对本科生开放,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条件和便利。

四、结束语

研究性教学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研究性教学模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从教学理念的更新、整合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课程考核方法、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管理制度保障、经费支持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才能达到预期效果。研究性教学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先在某些方面取得突破,再逐步完善与推行。

参考文献:

[1]张华.研究性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行龙.引入研究性教学理念着力提高本科教学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07(22).

[3]赵洪.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02).

[4]何云蜂.大学“研究性大学”的发展路向及其模式建构[J].中国大学教学,2009(10).

[5]张兄武.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10(06).

[6]孙章伟.教学型本科院校“应用型的研究性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05).

创新性学习研究成果篇9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中央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我们提高执政能力、推进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作为党委的决策服务部门,政研室不但要学习在先、实践在前,充分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而且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扎实抓好能力建设,为服务科学发展练好内功。对照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要着力提高“五种能力”:

一是提高学习实践能力,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在中央党校20xx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讲话中强调: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积极推动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政研工作的决策服务性和不断创新性特点,要求政研干部更加坚持不懈地加强学习,通过学习创新保证政研工作始终走在前头。我们必须不断创新学习方式,深入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努力做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研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深刻领会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服务决策、推动发展,真正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有针对性地学习掌握做好领导工作、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的各种知识,努力使自己真正成为行家里手、内行领导。尤其要重视学用结合、学以致用,认真学习、准确把握国家和省市新出台的政策精神,迅速将政策转化为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促进科学发展的现实生产力。

二是提高谋划辅政能力,发挥好参谋助手作用。“身在兵位,胸有帅谋”。政研室作为党委的“智囊团”、“参谋部”,客观上要求具备超前思维和谋划能力。必须以调研成果使用为目标,拿出一批为市委急需、对决策或工作推进有用的高质量研究成果,真正使调查研究成为“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要针对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展对策性调研,切实做到从本地实际出发,深刻领会上级精神,准确把握领导意图,全面了解社情民意,突出前瞻性、科学性和指导性,做出前沿性思考和分析,提出一些独到见解。对领导调整工作部署或新推出的工作,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的重大问题,要快速反应,及早研究,提出对策,竭力当好参谋助手。要针对改革发展中的新变化开展前瞻性调研,着重研究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谋划事关全局的战略性课题,敢于研究别人不敢或不便于研究的问题,敢于提出别人不敢或不便于提出的建议,努力做到未雨绸缪,想领导之未想,谋领导之未谋。要针对基层工作亮点开展总结性调研,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广泛听取基层干部和各方面群众的意见和看法,总结基层和群众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创造,形成能够指导全局工作、切实可行、群众认可的调研成果,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三是提高创新突破能力,确保调查研究出成果。政研工作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必须紧紧围绕政研职能的充分发挥,创新观念、创新思路、创新机制、创新方法、创新载体,使政研工作充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和富于创造性。创新观念,就是要突破各种过时的思想障碍,既要认真贯彻党委的决策部署,严格按领导的意图办事,努力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领导关注之事,谋领导所思之策。创新思路,就是要按照职能定位,统筹推进调查研究、文稿起草、政务服务、综合协调等工作,真正为党委决策和推动工作当高参、献良策。创新机制,就是要建立和完善内部工作机制,真正形成一套职责明确、运转灵活、落实有力的政研工作机制,为各项任务的完成提供保证。如建立健全“机关效能建设先进个人评选制度”、“优秀调研成果评选制度”和“优秀文稿评选制度”激励机制等。创新方法,就是要在坚持和完善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抽样调查、实地考察等传统调研方法的同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大胆应用市场调查、问卷调查、网上调查、统计分析等调研方法,使调研成果更准确、更适用。创新载体,就是要继续加大调研课题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力度,把课题研究与推动工作、促进发展相结合,着力做好研究成果的上报、应用和宣传,优秀成果要在机关刊物、政府网站等载体上刊登发表,促其交流和发挥作用。

创新性学习研究成果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环节;原则

【中图分类号】G623.5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437(2015)02-0096-02

研究性学习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和实施的一种新的课程模式。它重在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是应对知识经济挑战的成功教学模式。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作为面向21世纪的基础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整个研究性学习课程模式的实施都将发挥基础性作用。

1信息技术课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环节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课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因此,信息技术课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应是以课题(或专题、问题)研究为中心,以学生为主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具体实施,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1.1确定课题

教师要分析信息技术教材内容和大纲要求,确定研究课

题。在课题确定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课题对教材内容涵盖性要强;主要研究目标不一定严格遵循教学大纲,但也要考虑和借鉴大纲的培养目标。若课题定得过高,学生难以完成,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和求知欲;若课题定得过低,则起不到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

1.2资料和设备准备

在信息技术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更不同于理论讲授课,无论资料,还是设备都要求较高。课题研究中涉及的资料一般时效性很强,因而,与课题解决有关的资料都要为学生准备好,或开好参考书书目录,让他们到图书室查阅。

1.3课题研究的实施

(1)课题实施前向学生公布研究课题,让学生在了解课题情况下,准备资料,并自愿组成课题小组。信息技术的课题研究创新性强,方法灵活多样,而且用到的资料都有时效性。公布课题后,让学生提前构思并根据个人的创意查询资料是非常重要的。另外,之所以强调自愿组成小组,是因为我在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实验中感到小组成员的志趣、默契程度和性格等因素对于协作学习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研究性学习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变相成为尖子学生的特权。分组时,教师要给予思想指导,培养他们的团结互助精神,防止基础较差学生受冷落情况的发生。在课题研究指导上,要让每个学生感到老师在关心自己,自己的努力是课题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验中,通过对基础较差学生作个别指导,公开表扬等,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只有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到研究中去,能力都得到发展,才符合素质教育“全面”、“全体”的总要求,研究学习的开展才算成功。

(3)研究性学习主要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不要过多千预。在研究中,学生们自己分析任务和条件,查阅相应书籍或上网查询信息资源,以同伴协作方式解决问题。教师承担的是“导师”的角色,只有在学生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需要帮助时,才对其作适当、适时点拨。应当注意点拨的“度”,防止点拨变成讲授。

(4)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突破原有的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学习的场所不再局限于教室,可以根据需要到计算中心、网络中心或图书阅览室等场所学习。学习的时间也不再局限于一堂课,而是若干堂课,甚至更多。学习的人员不再局限于某个学生,而是一个小组,甚至多个小组的合作。遇到疑难,学生之间可以进行网上协作、讨论,也可以发e-mail向教师或有关专家请教。查询的资料,包括书籍,也包括非书资料,以及网上信息资源等。

(5)在研究性学习中,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智力是创造力的基础,但不起决定作用。正确的学习动机、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等非智力因素对于创造力的发挥,乃至成才起着关键作用。

1.4对研究成果的评价

评价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对课题成果的评价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和具体实际,不要拘泥成果的形式,应把评价重点放在创新性上。即使研究结果在知识基础上存在缺陷,但如果思路、方法有独到之处,也要给予肯定。评价对学生的学习应发挥激励作用。对于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是多鼓励、少批评。不管学生完成课题的程度如何,都要首先给予肯定,然后帮助他们分析研究受挫的不利因素,争取在以后的研究中克服。这种积极的评价必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评价给予学生的成就感可能会影响他们一生,增强他们以后学习和工作自信心。

2信息技术课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原则

2.1主体性和主导性统一的原则

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课题研究主要由学生自己完成,但并不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确定课题,组织学生的研究活动,并在研究活动中点拨方法、指点迷津,充分发挥“导”的作用。

2.2基础性和创造性统一原则

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特点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但创造性学习活动的前提是学生具备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例如,编辑复杂文档和制作网页能培养学生创造能力,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但应建立在对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基本操作技能已经掌握的基础上。因此,研究学习课题安排要注意知识的连续性。

2.3自主性和协作性统一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