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探究式教学的构成要素十篇探究式教学的构成要素十篇

探究式教学的构成要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6:35

探究式教学的构成要素篇1

【关键词】植物生长素;探究和建构;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7

0.引言

中学生物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探究――建构”型教学模式是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产物,它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积极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构建一种教师为主导,学生学的新的教学模式。本文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探究――建构型教学设计展开研究。

1.教材分析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节在人教版教材中所需要的教学课时数是1课时。课文的情况介绍大概如下:

第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这主要是介绍生长素被人类发现的历史和科学家对生长素的发现所作的贡献,这其中介绍了很多科学家的科学实验,如十九世纪,达尔文父子的金丝雀旖草的实验等。这一方面的介绍主要是培养学生对生物学习的情感、对生长素的认识和激发学生对植物生长素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索的过程和科学家的努力。

第二,植物生长素被发现的探究过程。这一模块主要是介绍科学家发现生长素的科学实验和探究过程。

第三,取材的重要性。这一模块主要是让学生清楚实验取材对实验研究的重要性。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了解,我们可知:对本节知识内容的教学,适合采用“探究――建构型”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1]。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这节课的内容时,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在第三章,学生已经对动物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等知识有过学习和了解,学生这方面的知识积累是“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学习的基础。此外,学生在初中阶段对植物的向光性和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知识进行过学习。这些知识的掌握为学生学习“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这门课打下了基础。

针对容易被学生忽视和步受重视的地方,教师要在本节课中做出明确的指导[2]。

3.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和价值目标。下面对这三个方面的目标展开具体说明。

3.1知识目标

知识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对向光性的理解和掌握。

第二,通过实验间的对照,了解向光性的外界因素。

第三,设计向光性的内因,体验科学探索的方法和思维。

第四,对胚芽鞘进行了解。

第五,能做出实验图形。

3.2能力目标

能力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分别为:

第一,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

第二.探究思维的生成。

第三,对科学史的合理认识

3.3情感和价值目标

情感和价值目标主要包括:

第一,理解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关系。

第二,理解科学探索过程的艰辛和不易。

第三,知道植物生长受多种激素的影响[3]。

4.教学程序

4.1提前准备

提前一个星期让玉米发芽,准备玉米胚芽鞘,对胚芽鞘进行拍照。所有上课要涉及的事情都提前安排好。例如:学生的分组、分工和合作等。

4.2探究与建构

探究与建构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片的方式引入新课。这一步骤可以通过播放幻灯片的形式实现,目的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让学生观看达尔文的胚芽鞘向光性实验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达尔文的胚芽鞘向光性实验示意图

第二,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历史进行讲解,让学生参与探究。这一步骤的措施有:观察玉米胚芽鞘的图片,并进行对比,进行试验并作图。目的: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和让学生掌握试验技巧。学生设计实验示意图如图2所示。

图2学生设计实验示意图

第三,对科学史进行合理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第四,对探究过程进行反思,构建概念图。

第五,理解和应用知识。对新知识的构建和深化理解[4]。

5.《生长素的发现》教学案例分析(人教版)

教学案例分析:

(1)教学内容: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中“生长素的发现”。

(2)教学目标:上文已进行详细阐述。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让学生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有一个了解。难点是通过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对知识的建构能力,让学生掌握试验设计的原则。

(4)教学准备:已发芽的玉米种子,多媒体课件和图片等。

(5)教学过程:第一,让学生观察已发芽的玉米种子。第二,引导学生探究。第三,让学生进行试验,并作图。第四,对实验进行分析。第五,教师总结评价。

(6)教学效果评价:“探究――建构”型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课程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这种方法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更透彻。

6.结语

“探究――建构”型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究,从而更好地了解书本知识的内容。探究学习的成败不是取决于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而是取决于在进行“探究――建构”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探究的问题情境和学生的探究体验。探究的问题情境和探究体验可以使学生获得科学的教育方法,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在探究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这种知识更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促使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

【参考文献】

[1]苏少华.“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探究――建构型教学设计[n].生物学通报,2011(9).

[2]李慧敏.“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的教学设计[J].生物学教学,2010(35).

探究式教学的构成要素篇2

论文摘要:随着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我国在世纪之交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基础教育改革。本次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改革后的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其中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为立足点,重视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是此次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的一个引人注目的变化。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很多国家都进行了从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的深刻变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使新的历史环境下的中学生能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逐渐习得新的可持续发展的学习方法与技能,以处理和解决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有关科学技术和社会的问题,我国在世纪之交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基础教育改革。开始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其中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为立足点,重视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是此次基础教育化学课程改革的一个引人注目的变化。要开展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增强问题意识,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探究教学板块应该从几个方面设计,应该如何设计才能使探究活动有效的进行以达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广大中学一线英语教师及英语教育研究工作者们关注的焦点。

1科学探究

大部分人在解释科学探究时都引用了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的提法,即“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www.133229.com科学探究也指的是学生用语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东北师范大学郑长龙教授认为,科学探究始于问题,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解释是科学探究的核心;解释是需要证据的,解释实质上就是一种假设,证据就是假设提出的证据,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提出多种解释,从而形成多个假设;假设的检验同样需要证据,验证实质上就是进一步收集证据,证实或证伪的过程;被证明是正确的解释就是问题的结论;“问题”、“证据”和“解释”是反映科学探究本质最核心的要素。科学探究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所进行的一种学习活动,是对科学研究的“简约复演”主要特征是:不把现成的科学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要求他们自己亲历科学知识的获得过程,从形成问题、建立假设、制定研究方案、检验假设、做出结论等活动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2英语课堂教学板块设计理论

英语课堂教学板块及特点“板块”一词来源于地质学的“板块构造”理论,这一理论将岩石圈的构造单元称为板块。后来,板块一词的使用范围逐步扩大。英语课堂教学板块是英语课堂教学的构造单元,也就是说,英语课堂教学是由一个一个“板块”构成的各个板块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就构成了英语课堂教学整体。板块作为英语课堂教学的构造单元,“五脏俱全”,是一个综合的整体,各个板块之间具有较为清晰的“边界”,既相对独立又浑然一体。

2.2英语课堂教学板块的构成

“英语学习情景”、“英语学习任务”、“英语学习活动”、“英语教学活动”、“英语学习评价”构成了英语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

3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改造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

3.1情境

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教师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

3.2协作

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3交流

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比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交流来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怎样更多的获得教师或他人的指导和帮助等等。其实,协作学习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交流对于推进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是至关重要的手段。

3.4意义建构

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其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根据这一含义,获取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生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生记忆或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4结语

中学英语探究教学板块设计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实现“终身教育”的必需的教学手段,已经成为英语教学领域探索的重点问题。要培养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就必须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对探究板块进行精心的设计,使中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通过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初步掌握探究学习的方式。所以,英语探究教学板块设计是中学英语教学面临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1)探究学习情景的设计可以采取文学素材以及与英语教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等策略进行有效设计。

(2)探究学习任务的设计可以采取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设计探究学习任务、根据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设计探究学习任务、结合教学中遇到具体事件设计探究学习任务等策略进行有效设计。

(3)探究学习活动的设计可以采取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资源、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等策略进行有效设计。

探究式教学的构成要素篇3

关键词:职业能力;探究式教学;教学模式;旅游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0-0218-02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对旅游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已无法适应教育的发展要求,以“活动为中心,学生为中心,能力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方式逐步取代传统教学方法。旅游教育承担着时代和行业发展的重任,同样需要与时俱进,需要引入创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积极培养适应时展和旅游业需要的优秀专业人才,特别是具备较强探究能力、管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更高综合素质的终身学习型专业人才。探究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更好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目前,探究式教学的应用较为广泛,而旅游教育中有关探究式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极为匮乏,笔者在基于目前的研究基础上做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

一、理论概述

(一)探究式教学理论

探究是一种涉及形成问题、观察、建立假设、分析数据、解释预测、作结论等多侧面的复杂活动。探究是学生的探究,教为学服务,这就是探究式教学的本质。探究式教学的出发点和侧重点在于学生,是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的另一种教学方式,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即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以“学生为中心”为基本特征,重在知识技能的获取和应用,既重视获取知识的结果,又重视知识获取的过程。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自行探究和发现,同时这种探究和发现也应该是有意义的学习,即有意义的探究学习。

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探究教学理论的深化和具体化,是探究教学经验的进一步概括化和理论化。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在探究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在探究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为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其科学态度及精神,按模式分析等方法建构起来的一种教学活动和策略体系。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探究式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中介环节,是沟通两者的重要桥梁。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探究式教学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特别是在理工类的课程以及基础教育课程中的应用较为普遍,然而在旅游教育中的研究极为匮乏。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类型主要可分为研究型人才、中高级管理人才和基层管理人才等,旅游企事业单位对于旅游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特别为了更好地适应行业的发展需要,旅游教育多年来一直在不断摸索和改进教学方式。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好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通过探究式教学的开展,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完善自我,适应时代和行业发展需要。

(二)职业能力理论

职业能力是指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所需具备多种能力的综合。职业能力是一个动态的、多维的、持续变化发展的过程,在不同的社会与行业发展阶段赋予职业能力的内涵不同并不断地深入变化。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理论中的核心概念,目前对职业能力的概念解释很多,主要可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心理学角度,认为职业能力是个体心理特征的体现,是影响职业活动效率和职业活动进行与展开的直接影响因素;其次,从综合性构成要素的角度,认为职业能力由多种元素符合而成,又称其为“综合职业能力”;再次,从职业能力形成过程的角度,认为职业能力与一般能力相对,职业能力是一般能力经过发展和整合而形成的稳定的综合能力等。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需要,对旅游从业人员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也逐步提高,旅游教育也越来越关注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旅游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使其能够更好的适应旅游实践工作,从而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长远规划与发展。综上笔者认为,职业能力是指个体通过已有的学习经验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从而能胜任并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综合能力。旅游专业人才未来更好的适应行业的发展和产品的升级,需要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应变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和较高的职业素养,从而能够更好的适应旅游行业的发展。

二、探究式教学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探究理念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融入旅游教育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理论上,探究理念突破传统教学的弊端,更加注重学生的能力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基于探究理念和学生职业发展要求构建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其次,探究式教学模式对旅游教育具有重要的教学实践意义。旅游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仍以传统的讲授知识为主,辅之以其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法、图像演示法、讨论法等,但这些教学方法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发展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旅游产品的升级转型,对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建立指导旅游教学活动的开展,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旅游院校培养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优秀专业人才。

探究式教学的构成要素篇4

关键词:自主探究建构主义数字化学习化学教学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与功能目标

新世纪呼唤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育行为。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基础教育的改革已经从考试改革、课题改革、教材改革发展到学习方式的变革,为此新的化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倡导“以探究性学习”代替传统的继承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该理论认为每个学生的学习都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意义建构。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

随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校园网的建立和完善,在数字环境下进行化学教学已成为可能,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课堂教学是必然趋势。由于数字环境的信息多样性、资源共享性、活动交互性、动态开放性、超文本的结构性,较强的可移植性等优势,将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学习工具,更有效地改善学习,达到探究学习的三个目标。基于此,我课题组构建了化学教学中“自主探究数字化学习”教学模式,力图通过该模式的探讨使探究学习成为更有意义更有效的学习。

二、自主探究数字化学习的内涵

1、理论基础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探究学习受到国内外教育界的青睐,对它的研究很多。钟启泉等认为,探究学习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以及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获得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探究学习强调学生亲自参与探究,所以学生不但可以体验到过程,并且其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将得到加强,同时,由于充分发挥了主体性,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将得到提高。

化学探究学习主要有以下一些共同点:选取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内容作为探究活动的载体;活动形式以学生亲身参与探究过程为主;从活动的过程来看,学生一般要经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收集资料、验证假设、解释与结论、表达与交流、反思与结论等探究要素或部分探究要素。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而获得。真正的理解可能是由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构建”是理想的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四大要素从实质上来说都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出发点,把接受型的学生转化为求知型的“探索者”。显然建构主义理论与探究学习理论是相一致的。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学习方式。

数字化学习就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来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的学习方式,从而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素养、创新能力的人才。不难发现,数字化学习不仅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而且是符合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自主探究数字化学习模式强调问题情境的创设,强调在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强调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环境和广阔的空间。

2、支持环境

(1)硬件环境

①校园网络系统;

②课堂学习环境:多媒体演示型教学系统、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web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因特网)

③课外学习环境:电子阅览室、多媒体工作室、Cai课件开发室

④地区性学习支持系统(地区教育信息系统)

⑤现代远程教育系统

(2)软件环境

数字化学习资源

①数字音像教材(CD/VCD/DVD)

②多媒体教学软件(CD-Rom)

③网上资源、探索、整理;利用已有资源(下载)

课件制作软件

软件名称性质使用文件格式

Frontpage2000主页制作Html

photoShop6.0图形处理png/bmp/gif/jepg

Flsh6动画制作fla/swf/htm/gif/jepg

aCD图形浏览png/bmp/gif/jepg

netant资源下载所有网上文件

word2000文字处理Doc

Realone视频转换Rm

三、自主探究数字化学习教学模式

图1自主探究数字化学习教学模式的一般流程图

1、模式的一般流程,如图1所示

2、模式的初步阐述

数字化学习是化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但不适合所有内容,究竟有哪些内容可用或者应该用数字化教学来操作,教师要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确定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与认知结构的课题。

在一个确定的主题下,要充分发挥数字化学习的功能,通过分组活动,通过网络资源,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协作,形成初步的知识体系,培养初步的科学素养,并进一步通过质疑、探索,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日臻完善,达到具有“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思想和价值观)效能的意义建构。

3、模式常用的数字化资源

网站名称英文域名

k12教育资源网.cn

中国基础教育网/subject/chemistry/index.php

人教网-中学化学.cn/huaxue

晶体之星-晶体结构网/

教案中心/ja

中学化学课件网/

中学园丁网

化学乐园/~zjhugd/

化学试题集/

洪恩在线/

…………

四、自主探究数字化学习教学模式实践

自主探究数字化学习教学模式是为了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在进行化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我课题组通过不断的尝试,探索出以下有效的自主探究数字化学习教学模式。

1、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演示相结合的数字化学习课

此类型学习课的教学环境既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给学生一定使用信息技术的机会,但要打破45min的束缚。老师提出学习目标(包括必须的网络知识学习)及相应的学习方式(个别学习或小组学习);学生依据教师的导入问题,相对自主地决定学习方式(登录注册,进入网页或上网查询),尝试性地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利用BBS,netmeetinG等手段,展开生生讨论、师生讨论;教师对学习过程进行讲评,对共性认识予以总结,对个别问题给予关注。例如:在《环境保护》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将网络作为学生获取资源、自主探究和意义建构的工具,采用“主导-主体”的设计模式。教学程序如下:

环节教师行为学生行为

创设情境1、在校园网上建立内容丰富的“环保知识库”

2、引导学生查询互联网上相应的环保网站或进入校园网,浏览“环保知识库”(中国环保网.cn)上网游览相应网站,进入学习情境

 确定问题帮助学生确立自主探究的子课题1、分成4个学习小组

2、围绕课题,以小组为单位选择确定当前最想探究的问题作为子课题

自主探究作为学生的指导者、帮助者、咨询者和学习伙伴,在学生上网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帮助1、收集与子课题相关的信息,下载或打印出来

2、处理信息,将收到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建构知识框架,将知识内化

交流协作1、作为其中一员参与交流,除对交流起组织作用外,还对交流作点评、导拔以保证交流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2、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

3、将有代表性的学生的网页,在学生发言时进行切换,供全体学生交流1、各小组展开讨论、交流形成分享式、合作式学习方式,并学会应用网络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知识外显化。

2、在讨论交流中,每个学生的观点在和其他学生以及教师一起建立的环境中受到考察、评论,同时每个学生也对别人的观点、看法进行思考并做出反映。

自我评价设计网上作业、网上测试题,将学生对知识、技能的自我评价,归纳总结成板书(屏显),帮助学生理清知识体系上网练习,提交答案,对知识的掌握、技能的提高进行自我评价

《环境保护》一节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紧紧围绕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着力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该模式可归纳为“提出问题-情境创设-小组协商-教师指导-师生讨论-评价-练习-总结”八个环节。该模式来源于建构主义的支架式教学方法,强调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特点以及建构主义“四要素”的作用,重视情境的创设,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教学效果明显。同时,这种模式吸收了班级授课制的优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2、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数字化学习课

此类型的课按照学习内容又可分为局域网或网络教室学习。通过局域网的开放式网络环境教学,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上寻找学习资源。一般是围绕课题,课下寻找资料,完成课题,课上汇报的形式进行。例如我们在专题网和教师个人主页上,公布研究的课题“城市垃圾”、“饮水与健康”“室内装修对空气污染”等,学生通过申请可以把自己提出的研究课题在网上,作为共同研究的项目。全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兴致勃勃地参加了,围绕选题,或个人或结合成研究小组,通过网络等各种资源,查找有关资料。在教师指导下,整理成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小论文在网上。而网络教室的网络环境教学,是教师提供规定的学习资源。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对网络知识的巩固应用;通过专题学习网站对课程知识的加深;通过应用网站等课程知识进行拓宽;利用emaiL等方式与教师、同学或其他网上学习者展开讨论。老师要做的主要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网站、网址、自己的emaiL地址,并对学生加强网络文明、网络安全及学习目的教育,实施这种形式的教学,要求学生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自学能力,该模式可归纳为“提出问题-网络资源情境创设-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师生通过网络探讨-师生评价-总结-练习强化”七个环节。这种模式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精神,是目前较流行的一种远程教学模式。

这两种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与传统教育手段结合使用,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采用不同的模式,这样使化学探究式教学模式丰富多彩,各尽所能,学生在各种探究过程中学会的不单是纵向、横向认识物质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获得多层次直接的心智体验、经验和各种能力的挖掘和锻炼。

五、自主探究数字化学习的反思

1、激发学习兴趣,增加教学容量,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合作能力

利用数字环境组织化学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手法多样性,学生能够在良好状态下自主、积极地学习,大大提高学习兴趣。采用超链接形式,控制性好,交互性强,符合人类联想记忆方式。学生可以通过鼠标点击,自由地在不同知识点之间进行转换,在较短时间内接受大量信息,拓宽知识面。在此基础上,针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交流协作,大大提高了思维深度、探究能力、合作能力。

2、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1)要处理好传统教学方法和师生互动教学关系

传统的教育手段必然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配套。以教师讲述、演示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为特征。而新的课堂教学则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更突出表现为师生互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能加强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2)要处理好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关系

数字环境为中学化学教学提供了新环境,但并不是所有化学课都适合,要有选择的加以利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网络的作用。在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时,有些教师完全抛弃了黑板和粉笔,教师的讲述也被大段的文字课件所代替,减少了师生互动,课堂上没有了生动活泼的气氛。因此用现代教育技术完全取代传统的教育手段并不是可取的好办法,而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有两种模式可以参考:①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线,以恰当的课件及媒体为辅助②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主线,以传统教育手段为辅助。只有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育手段配合使用,才能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3)要处理好化学实验操作和信息技术的本末关系

化学实验操作真实具体可以训练学生的各种品质和技能。用多媒体模拟实验,顺利简便,可避免化学药品可能造成的伤害或危害,但学生往往缺少失败经历和感受,缺少克服困难而取得的成功体验,不利于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模拟实验是辅助教学,仍是从属地位,不能完全代替化学实验操作。

数字化学习的效果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方法模式的日渐完善而日渐显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将给化学教育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对于教师来说,要大胆实践,不断探索,不断修正,创出化学教学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林迵,化学数字化学习的构想与实践,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5):18

2、文庆城,化学探究-建构性学习教学模式探讨,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1-2):17

探究式教学的构成要素篇5

【关键词】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9(a)—0118—01

1、正确认识元素周期律的教学意义

1.1迁移价值

元素周期律是化学必修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相关知识在必修和选修模块中均有提及。因此,学好元素周期律有助于打好化学学习的基础,对今后的知识学习也具有一定的迁移作用。高中的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是在学习了碱金属族和卤族元素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从碱金属族和卤族元素知识开始迁移,向学生渗透迁移的思维方法。

1.2认知价值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的过程不能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通过对元素周期律发展史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了解具体的发展过程,更重要的是向学生呈现了科学研究的模型和科学思维的方法,这将对学生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起到促进作用。

1.3情感价值

新课程关注的学习目标除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还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育成有重要价值。一方面,通过元素周期律发现史的教育,可以开拓学生的科学视野,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励他们追求真理的信念。另一方面,通过向学生呈现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的探索与发展过程,揭示了科学的思维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辩证的科学思想。

2、元素周期律的教学策略

机械式的学习和记忆元素周期律,不利于对这一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而针对元素周期律的知识特点,设计探究式教学,让学生主动探究元素周期律的有关规律,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让学生发现问题并积极质疑、探究、总结和反思,将会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仅利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1探究式教学策略

元素周期律的内容是高中化学最具规律性的知识,其性质规律由物质微观结构决定,由于物质结构过于抽象,学生对此摸不清,所以难于理解,这也就导致很多学生只能机械的记忆这些规律,而无法熟练的应用这些规律。元素周期律的规律教学是这部分的重点和难点,实施探究教学,教师需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第一,激发学生对探究学习的兴趣。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更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有问题可探究,在学习实践中引导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成功感,培养他们的探究兴趣。

第二,发挥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的主体作用。首先,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把探究的机会留给学生。其次,对有难度的探究问题,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组织学生形成学习小组,发挥集体智慧,在必要的知识点上予以启发性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的过程。

第三,问题要有探究性。在课前阶段,教师要设计好探究学习中的探究问题,过于简单和过于困难的问题都会使学生在探究中无所适从,使课堂时间在无意义的探究中浪费掉。

2.2探究式教学的实施

1、创设情境

在探究教学的实施阶段,我首先向学生讲述了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的故事以及他的“预言”,这些预言在以后的科学发现里被一一证实。

2、提出问题,收集材料

然后,我让学生观察元素周期表并提出关于元素周期律的相关问题,让学生收集材料,分析材料并整理和绘图。

3、小组合作学习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4、班级答辩

各小组得出分析结论后,轮流在班级发言,并就各组的研究方法和结论进行辩论,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3、用好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的作用不仅仅是呈现给我们各种元素的排布,仔细研究还是大有玄机的。可以说研究好了这张表格,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就成功了大半。在教学中,我时常强调这张表的重要,要学生做到“人人心中一张表”。当然,元素周期表不能靠死记硬背,关键的是指导学生总结出这张表的规律,如“四性”和“四量”。

“四性”包括: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和还原性。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氧化性和还原性皆不同程度的与原子的结构有关,它们受到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原子半径等影响,这些在元素周期表中皆可窥知。

探究式教学的构成要素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应用方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很多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都发生了改变。在这种环境下,有利于探究式教学的发展。在探究式教学中,更加看重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教师起到辅助指导的作用,它符合新课程的改革要求。由于探究式教学自身所具备的优点,当其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时,可以帮助减少学生对数学这门功课的恐惧,学生能做到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分析问题,形成较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他们今后的发展。

一、何为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

小学数学的探究式教学,即指在教学活动中采取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具体的情况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依靠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和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充分地调动他们的主动性,让学生成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主要地位,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通过探讨、观察、实际操作等方法来得出一些结果,之后自己通过分析得出结论,达到理解数学概念的目的,实现活学活用。

二、为何小学数学需要采用探究式教学

1.在本质上,小学数学采用探究式教学是我国实行素质教育的成果。新课标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主要目标。而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则是希望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最大程度上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能力,从而促进他们各方面的发展。

2.按照小学数学教学新标准的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实行探究式教学模式。小学数学有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情感态度。在这几个目标中,情感态度最值得我们进行思考,学生的具体的哪些表现是符合该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呢?首先,他们需要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着较强的学习欲望。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来得到一些有用的经验,能够去承受失败和挫折,敢于去克服学习中出现的一些阻碍,拥有战胜困难的自信。除此之外,能够将学习和实际生活相联系起来,体会到课堂和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同时认识到社会的发展和数学学科知识的关系,在应用的过程汇总感受到数学的严谨和创新。最后,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要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和人生态度,按照客观实际去做事情,同时要注重培养自主思考的能力。

三、如何有效地实现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

1.教师要深入了解探究式教学。由于受到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在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很多数学教师对探究式教学的认识不够准确,他们一般都认为探究式教学仅仅表现在教学的过程中多了提问题的环节。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多设置了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环节。一节课里,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他们需要一直去思考教师抛出来的问题,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学生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教师对探究式教学的错误认识导致了这种现象的产生,这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了课堂的效率。为了迎合新课程的改革,保证有效地实施小学数学教学的探究式策略,首先,教师自身需要重新去认识探究式策略教学。同时,教师可以学习其他教师运用探究式教学的策略的方法,将它们合理地应用到数学的课堂中来。

2.构建出良好的探究式教学环境。小学时期在教育中属于一个特殊的时期,小学生们正位于教育的基础阶段,他们有着普遍的性格特征:活泼好动,掌握的知识较少,经验不丰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去构建一定的教学环境,营造好探究式教学的氛围,从而更好地去指导学生。一方面,教师可以适当地构建问题情境,因为在小学生的认识方面,形象思维占据着一定的优势。构建好了问题情境,可以带领他们步入到一个渴望学习的环境中。构建问题情境并不是指简单地提出几个问题,教师要注意设置的情境和现实生活之间要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它们要具有趣味性,可以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课堂的活跃程度也很重要,教师需要注意提高课堂的活跃性,构建出充满活力的课堂,以此来激励学生进行学习,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乐趣。

3.注重教学中的互动。教学互动包含的内容不仅仅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还指学生之间的互相联系,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一直都是课堂的主体。而在探究式教学中,提出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起到的是指导作用。在这种教学环境下,教师应该放下自己的身段,平等地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对他们的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学生和学生之间也可以展开交流,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彼此对问题的认识,明白其他人的思维模式,在互相讨论的过程中,也可以帮助学生们提高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4.选择性开展探究式教学。除了上述内容,要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小学数学的探究式教学,还要在一些地方多加注意,例如探究式教学的具体探究方法、开展探究式教学之后的评价制度等。开展探究式教学只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其中一个方法,同时要依靠教师准确的运用这一方法。在实施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将学习和实际生活紧密相连,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出数学这一学科严谨和准确的特点,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四、结语

探究式教学更为注重如何引导学生去进行自主学习,它和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在这一时期的生理、心理特点,应用好这一教学模式,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探究式教学的优势和魅力。教师需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在各类探究活动中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探究式教学的构成要素篇7

【关键词】设计研究;探究教学;迭代精制;参与结构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8―0035―03

探究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得到提升,然而,探究教学过程中情境的复杂性以及师生参与探究程度的不易把握等诸多因素又制约着其在生物教学中的有效开展。设计研究是一种系统而灵活的研究范式,强调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以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协作为基础,将科学的方法与技术的方法有机结合,通过反复循环的分析、设计、开发和实施,在改进教育实践的同时,修正和发展新的教育理论[1],它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今生物探究教学过程中探究效率低的问题。笔者从设计研究的视角,对高中生物探究教学进行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在反思总结实验的基础上有效实现了理论的提升和实践的进步。

一设计研究的启动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指出,学生通过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能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具有较强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探究能力[2]。然而,在具体教学中如何有效设计和开展探究教学,是令众多生物学科教师和研究者头痛的问题。为此,2008年3月在河南省周口市某一重点中学开展了《中学生物学科探究性教学的研究》的课题研究,对象为高中二年级(3)班和(4)班的全体同学。最初,项目组以为,引入探究教学之后,教学成效应该得到大大提高。但是,经过2个周的课堂观察、课后研讨评说以及录像回溯分析,发现并没有如所预期的那样给生物教学带来根本性的变化。通过对市教育局基础教研室、校领导、生物学科教研组教师、技术服务中心以及参与研究的全体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造成探究教学效率低的原因主要是没有充分考虑实践共同体探究活动的参与结构。因此,以此问题为研究起点,希望通过设计研究将先进的学习理论运用于高中生物探究教学过程中,总结参与探究教学原则并达到提升学生探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帮助研究者进一步考察协作学习环境对促进探究教学在高中生物课程中有效开展的可能性。

二实践框架的建构

设计研究是由实践问题驱动,研究者与实践者共同深入现场对实践进行的研究和为了改进实践、提升理论而进行的研究。它强调在真实情境中设计一些人工制品作为教学干预或革新应用于实践[3],通过系统、灵活地分析、设计、开发、实施等环节的多次迭代增量过程来改善实践,从中总结出设计原则或理论[4],达到对设计原型理论和实践的“逐步求精”,获得一个理想设计和实践之间的满意平衡。设计研究是在富含复杂性、动态性和实限性的实际情境中进行的[5],研究者必须对研究过程和研究交互所发生的变化作详尽记录,并根据来自实践的反馈不断反思和改进设计,直至排除所有缺陷,形成一种更为可靠有效的设计。

通过对探究教学的相关理论及应用情况进行详细论述之后,把探究教学的定义理解为:教师通过创造一种智力和社会交往情境,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有利于开展探究活动的学科内容要素和认知策略,以有效提高学生主体参与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情境观认为,所有社会性地组织起来的活动都提供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学习是人和人之间的互动、人和建构出来的人工制品之间的互动;对人的学习的分析应该以活动系统为单位[6]。因此,参与结构的研究将关注重点从“指向个人内部学习和认知变化”的心理学视角的研究转向同时关注“个人置身于社会群体互动结构所带来的个人与群体认知和学习的变化”。所以,设计研究需要从探究个体、实践共同体和情境活动三个方面来整合认知研究和互动研究,将信息结构纳入到整个活动系统参与结构的互动分析中,以全面洞察探究教学。通过整合建构主义理论、互动分析理论和活动理论,构建高中生物探究教学参与结构的设计研究实践框架,如图1所示。具体过程解释如下:

1问题界定阶段

问题界定阶段为设计研究的前期阶段,是确保干预能够进行持续教育革新的必要阶段。在此阶段,研究者需要吸收来自教师、管理者、学习者、技术专家、利益相关者、产品开发者以及家长等多方人员的观点,还需要进行系统的检索、批判性的文献回顾和需求分析,有效发现实践共同体在当前情境中面对的有意义的问题。本设计研究确定的问题为:如何充分考虑实践共同体参与活动的结构要素以有效提高高中生物教学的探究效率。

2构造阶段

构造阶段是整个设计研究过程的设计阶段,将前期确定的有意义的问题转变成一个真实情境中扎根于稳健理论的可操作化的设计,需要经过多次循环来不断改善,同时它又受到后续阶段的影响。它不仅是修正理论的重要工具,也是整个研究的重点所在。设计研究强调在自然情境中进行创新干预,强调人与人之间、人与人工制品之间的互动,因此本设计研究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作为活动主体同时参与探究。另外,还要考虑整个探究活动系统成员之间的分工、需要建立的共同体规范以及所需工具等因素。

3本地影响评价阶段

本地影响评价阶段是评价干预的当地影响,主要对实践共同体共同参与实施的探究活动进行形成性评价,研究者和教师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来评价实践共同体对设计干预的满意程度,并根据这些数据对设计原型中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修正,主要包括形成性检验、理论精制、实施和结果评价四个部分。在设计研究过程中,这些设计生成、详细研究和评价的循环表现为迭代循环过程中的微循环过程。

4扩展影响评价阶段

扩展影响评价阶段主要是看前面阶段进行的教育革新在更广泛情境或者对于更广泛的对象是否具有效性,以及能否成功地扩散和被采纳。如果被采纳,得到一个成功的产品。如果不被采纳,根据收集到的反馈意见、产生的新理论以及新的情境需求进行下一轮迭代循环研究。

以上四个阶段反复迭代循环,构造出更有应用价值的设计,生成关于学与教的更加富有活力、更加稳健的理论,最终达到对真实情境中生物探究教学更深层次的理解,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效融合。

三干预系统设计的论述

设计研究本身不管是强调内容、技术还是关系要素,重要的一条是聚焦“学习”,是促进“学习”理解的学习内容、学习支持和学习的社会结构三方面的系统研究[7]。以下,将围绕本设计研究,对所涉及三要素的设计进行详细论述。

学习内容设计主要是对学习者将要学习的对象进行设计。为了提高探究教学效果,项目组采用连续统思维方式考虑以下问题:高中生物课程中什么样的主题内容适合小组形式的探究教学;如何创建探究课题内容的多种理解途径,以提高学习者探究效率;如何在社会活动中形成探究内容的新观点等等。在与生物教研组全体教师进行多次商讨后,选定探究活动主题为“利用胚胎干细胞体外培养人体器官”。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激烈讨论,确定探究的子课题分别为:胚胎干细胞的分离途径、类别及主要特点;利用胚胎干细胞体外培养人体器官是否符合伦理道德;目前已经掌握了哪些胚胎干细胞技术;胚胎干细胞在医学方面有哪些应用。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学习支持设计主要涉及到支持小组探究活动顺利进行的各种工具、资源、支架和评价表单等。在本设计研究过程中采用的工具主要有搜索工具(Google、Baidu)、头脑风暴工具(mindmanager)、图形工具(photoshop)和交流工具(QQ、Blog)等。资源包括进行探究教学所用到的各种硬件设备、书籍、图片、学习软件和网站等。支架的设计方面采用Quintana的观点,从意义建构、过程管理和反思三方面进行[8]。探究成果的评价方式包括学生自我反思评价、组内成员互评和组间互评。评价人员既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家长或同学。另外,采用书面作业、多媒体制作、网页等类型的评价测量表来考察学生探究成果的不同方面。

学习的社会结构是学习者与活动系统的其他行动者、技术工具、课程内容等要素之间交互作用所构成的互动关系,包括有形结构和无形结构。有形结构设计主要指探究小组的编排。无形结构设计则主要考虑探究教学活动中的互动参与结构、探究规范的建立和小组成员行事权的分配等问题。小组编制上按照学生所选子课题内容进行分组,尽量把互选同学编排在同一个小组,同时平衡核心人员与边缘同学之间的比例。项目组建立班级共同体规范和小组共同体规范,以营造“基于证据的观点”的讨论氛围,同时保障小组成员之间的平等参与,促进小组公平竞争和共同发展。另外,为了使教师更有效参与探究教学,借鉴tabak和Baumgartner关于“参与结构类型中的教师角色特征”[9](如表1所示)来定位教师角色。

四设计研究的实施

在对问题进行细致分析之后,于2008年4月开始了参与结构探究教学应用的尝试(探究主题为利用胚胎干细胞体外培养人体器官是否符合伦理道德)。课程设计上,依然沿用“热身活动”――小组协作探究――小组汇报探究结果――全班协作探究――评价的课程总体设计模式,并增加了为学生提供探究背景知识的基准课程和解决产生“挑战性问题”的微课程设计,从而进一步强调胚胎干细胞基础知识并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积极性。行事权的分配上,要求组内学生分工合作,轮流操作任务单中的材料,当一个成员在操作时,其他小组成员一起协助并帮助记录探究结果。同时,学生不仅有机会发表本组观点,也能分享其他小组探究成果,积极参与同自己有不同见解的讨论之中。教师的角色在本轮阶段主要为指导者和同伴,在学生进行探究过程中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帮助,组织学生进行自评、组内互评和组间互评。另外,加入反思总结模块,便于学生总结探究所得和展望如何提高自我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应用效果的评价

为了了解高中生物探究教学的参与结构设计研究的实施效果,在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应用之后,通过对探究教学过程进行测试、问卷调查、录像回溯分析以及访谈等方法收集和分析师生意见,以便深入了解学习者应用参与结构的探究效果,并及时进行改进。数据显示,94.2%的学生认为通过协作参与结构形式的探究教学基本掌握了胚胎干细胞的知识,89.3%的学生表示赞同现在所采用的小组参与结构形式,91.5%的学生愿意在其他学科中采用这样的探究方式。

为了考察该设计研究教育革新的持续性,在研究者撤出一段时间的情形下,由任课教师独立设计、完成了一次生物选修模块探究公开课《细胞的癌变》。从教学总体设计和实施来看,教师已经能够很好地应用参与结构探究模式进行探究教学,过程如下:创设情境(晒太阳利弊)――提出问题(为何臭氧层的破坏会导致皮肤病患者增多)――猜想假设(晒太阳会引起细胞癌变)――小组基于证据的分析探究(癌细胞与正常细胞异同之处、致癌因子种类及导致细胞癌变原因)――得出结论(健康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防止癌症)――交流评估。参与小组探究活动的时机与方式把握良好(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及时主动给予提示;学生成功时给予鼓励)。另外,从教师的教学反思和科研论文的撰写等方面表现来看,专业能力和探究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已经成长为该校探究教学方面的专家教师。

六反思与总结

项目组从以上实践调查分析中获得了重要启示:生物探究教学过程中热身活动――小组协作探究――小组汇报探究成果――全班协作探究――评价的每个阶段都很重要。提供每个小组发表产出的机会对促进小组学习、探究共同体参与以及集体智慧的分享起着很大的作用。但是,如果只强调实施小组协作探究环节,忽视反馈和评价环节,学生则得不到展示小组探究成果的机会,也得不到来自教师、其他同学的帮助和评价,使小组丧失学习责任,降低探究效率。同时,建立良好的小组共同体规范、班级共同体规范以及基于证据的观点发表规范也有助于规范学生探究进程,潜在影响学生的合作参与。因此,在经过反复检验、评价和修正理论指导与实施方案的过程中,逐步从简单的小组探究转变为基于证据的实践共同体共同参与探究上来,力求在充分考虑探究活动的结构要素的基础上提高探究效率,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紧密融合。

结束语

探究式教学的构成要素篇8

【关键词】建构主义;探究式;英语学习

随着高考政策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自主招生工作的全面展开,要求培养有探究能力的新型人才,目前,许多高校通过自主选拔考试,选拔出具有一定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毕业生。那么,如何培养这种探究能力,成为专家和一线教育者日益关注的问题。探究式学习则强调个体知识的“自主建构”过程,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一、建构主义学习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最早提出建构理论思想的是皮亚杰(piaget),他认为建构主义学习观主要在于解释如何使客观的知识结构通过个体与之交互作用而内化为自身的认知结构。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基本观点是: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因此,认知建构主义对指导学习过程、促进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建构主义学习观表现为:第一,强调课程目标的生成性。反对统一的课程目标和教学设计,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能够及时处理学生的疑问,以免造成知识的不确定性。第二,强调学生积极主动的建构、理解知识。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在已有知识结构中去探索出新的知识,最终内化成自己的知识。第三,强调情景教学的创设。反对纯粹抽象的授受知识,主张教师要尽量给学生创造建构知识的真实情景,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第四,反对一味重视结果,主张教师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上。建构主义学习过程有四大要素:“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本文从构建主义的理论视角借鉴指导我国英语探究式教学论的发展,来促进我国探究式学习英语课程的改革。

二、英语探究式学习的主要特点

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实践的具体化。因此,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以探究式学习为典型代表。那么什么是探究式学习呢?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自主寻找或自主建构答案、意义、理解或信息的活动或过程。英语探究式学习就是指学习者通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建构知识的过程。

依据对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教师在进行英语探究式学习的引导时,重视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主张学生面对具体情境进行意义建构的重要性。目前的研究表明,以问题为中心进行英语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形成有效地问题解决和推理策略,并发展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其中,英语探究式学习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探究式学习能够满足学生求知欲与好奇心。其中,有学者指出“作为一种教学理论或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就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习过程能够自动化,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充分体现。”在英语探究活动中,当学生能够找到他们感兴趣的哪些现象和问题的解释或答案时,学生将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自信心,这一点从课堂的气氛和学生的精神面貌上都可以看出来。

其次,同学们综合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英语语言能力通常体现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主要是提高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解决不确定的语言问题时,可以依据自己的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有意识的对新知识进行理解和摸索。这样不仅有利于增进和加深学习者对已有知识的理解以及融会贯通,而且让学习者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了学习者探索新知识的学习能力。

最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合作与分享。探究过程中需要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解释和各种协调一致。例如,当同学们讨论问题时,希望自己的想法得到小组成员内部的认可,他就必须向其他成员解释自己思考问题的思路、过程和依据,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同学们学会倾听他人的想法与观点,善待批评以及审视自己的观点,最终达成内部统一。

三、英语探究式学习在的实际应用中的原则

前人的探索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启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探究式学习并不是很容易运作,因此许多英语探究活动组织成最糟的讲解教学,呆板、形式化、机械、被动和死记硬背。那么,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下,如何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开展英语探究式教学,本文小结了在开展英语探究式学习时要强调有以下的原则:

(一)参与: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是教师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然而,这一点对教师的要求相对而言比较高,教师在进行英语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共,首先,需要有为学生设计有挑战性的练习,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其次,教师也必须有热情参与到教学中去,这将会成为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教师不喜欢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将会影响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这两个方面对于教师来说的确是个挑战,而对于学习者来说必须制定一个合理的目标才能推进探究式学习效果。

(二)理解: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学生需要概念上的理解,英语知识的分类对于学生来说很重要,在英语探究式学习时可以促进他们的学习。

(三)小组合作:当学生们进行讨论、观点比较和建构理解的过程是学习的最好时机。恰到好处的探究式问题设置比鼓励他们去学习更有效果。

总之,建构主义的理论在探究式学习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英语探究式学习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英语运用能力,学生的自主探究这样既可以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参考文献

[1]孟兆芬.建构主义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9(3):95.

[2]余运伟.建构主义视角下的探究式语言学教学模式[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8):145.

探究式教学的构成要素篇9

关键词:初中生;探究意识;科学课程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激发并形成初中生的探究意识应是科学课程教学的初衷。然而实践表明,该课程更多的体现为是自然知识的传递,且作为非主干课程而存在着。针对这一现象诸多同行都给予了批评,但在应对措施的构建上却存在着一定争议。

从现有文献中可知,有关探究意识激发和培养多聚焦于数理化等课程,受到各自课程特征的影响,其中的诸多结论仍不能照搬到科学课程中。然而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突出课程的兴趣导向和组织形式,则是激发学生探究意识的关键。对于前者而言较好理解,而后者则指将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置入课程其中。这样一来,就在已有教学创新成果的基础上解决了本文议题。

本文首先对探究意识的表现进行认识;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教学目标定位。最后构建起具体的教学模式来。

一、对探究意识的认识

上文所提到的争议,在一定程度上也归因于同行对探究意识认识上的不同。尽管针对该概念存有标准解读,但针对初中层次学生而言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结合笔者的教学体会,以下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认识:

(一)对自然新奇事件的好奇心。不难理解,当初中学生对自然科学事件没有兴趣和求知的欲望,那么形成他探究意识的动因就处于缺失状态。这样一来,关于后续的主体性和自觉性便只是空谈。那么这种动因却失的根源又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根源在于教师教法问题,即未能将兴趣元素植入到科学事件的多样性之中。毕竟,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本身就存在着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愿望。

(二)对把握新奇事件的主体性。主体性实则是个哲学概念,转换过来就是主观能动性。显而易见,就是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和小组合作的途径,来探索、获知自然科学事件中的规律性。关于这一点,似乎被诸多同行所忽略。现实反馈发现,同行在教学中往往事无巨细都灌输给学生。要知道,随着现在互联网的普及,许多延伸问题都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来解决。

(三)对探索新奇事件的自觉性。自觉性与主体性存在区别,即前者更关注学生探究行为持续发生的可能。不难理解,科学课程教学只能在有限范围内为学生建构知识体系,而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所遇见的大量问题则依赖于他对已有知识的应用和提升。这就意味着,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和探究兴趣,则成为探究意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认识引导下的教学目标定位

探究意识毕竟存在于学生的精神世界,而建构起他们精神世界中的科学精神和问题意识则是一项系统工程。那么作为科学课程教学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为此,以下将从三个角度进行教学目标定位。

(一)激发动因的目标。正如上文所指出的,好奇心是初中生的天性,但仍需要给予鼓励和激发;这就构成了激发动因的目标之初衷。如在“运动和力”的知识讲授中,面对学生司空见惯的现象若还只是现象描述的话,则无法实现激发动因的目标。因此,当教师从航空航天技术以及军事理论等角度给予引导,则能在兴趣元素的提炼下建立起学生的好奇心。

(二)知识储备的目标。学生探究意识的激发和形成最终的目的在于,推动他们认识世界的活动。这就表明,他们在科学课程的学习将为其建立起必然的知识储备。包括大气知识、物质构成知识等。因此,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角度出发,教师也应充分挖掘知识所蕴涵的兴趣元素。这里笔者需要指出,各校在配备该课程师资时,因前期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使其在原有专业背景下拓宽自身的知识面。

(三)素质养成的目标。素质养成目标直接与对探索新奇事件的自觉性相对应,也是该课程教学的高级目标。同行或许对此表示赞同,但在教学实践中仍习惯把课程讲授定位于应试。为此,这里应引入当前较为推崇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借助这种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助,来强化他们的探究自觉性。当然,该形式可以存在于课程实验中,也应存在于课后生活中。

三、目标驱动下的教学模式构建

根据以上所述并在目标驱动下,以下将展开对教学模式构建的探讨。这里以“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为知识讲授内容。

教师可以通过“人口增长对自然资源的侵蚀”作为问题导入,向学生提出:为什么现在经常出现自然灾害呢,这些灾害的出现是否都是由自然客观形成了?这时,便可以通过多媒体的视频播放功能,向学生放映出最近的新闻片段。然后,教师指出:人口增长导致了人类向大自然索取物资能量的力度加大,却又时常无略对整个自然界进行合理补偿,从而长期下来必然面临大自然的惩罚。这样一来,整堂课就围绕着上述新闻事件,开始了探究:人口增长的客观现实如何与生态环境间形成和谐关系,并使得生态环境能承载不断增长的人口对物资能量的需要。在适时开展课堂讨论(以小组为单位)的同时,教师便在结合学生身边的事例后,完成了内容难度较大部分的教学。

不难看出,问题的引入便激发出学生的兴趣来。并且,学生通过网络也能获知有关“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报道。从而,就使得问题结合了学生身边实际,与他们的切身利益关联,自然就能聚焦他们的注意力。最后,再通过多媒体演示就将知识点生动、具体的反映给了学生。当然,因科学课程章节内容不同,也会影响到兴趣元素的挖掘,当教师围绕着生动性、身边性等要求,都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一来,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便将“兴趣”,转换为了被激发了的探究意识。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笔者对文章主题的探讨。最后,本文权当抛砖引玉之用。

四、小结

本文认为,突出课程的兴趣导向和组织形式,则是激发学生探究意识的关键。作为科学课程教学应满足激发动因、知识储备、素质养成等三项目标;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效进行教学模式的构建。

参考文献:

[1]梁锡超.如何提高初中科学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中学.

探究式教学的构成要素篇10

[关键词]:主体探究;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6908(2008)1020123-03

一、主体探究教学的基本涵义

我们所说的主体探究教学是相对于传统的教学而言的。其含义是: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各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这里的“主体”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并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始终把学生的学放在教学的中心位置,学生要自觉主动地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这里的“探究”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探索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觉、主动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通过自主地解决问题,发展思维能力,以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主体探究教学的特点

1 以问题为切入点。让学生进入问题情境,造成认知矛盾和冲突,激发探究欲望,发挥自身的智慧和才能。主动探索和研究。

2 以实践性为最根本特点。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学会学习和获得信息时代所需要的能力。实践性不仅指动手操作、社会调查、查阅资料等活动,而且主要指学生通过自己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来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最后解决问题。

3 以探究为基本的实施方式。探究教学不是先将结论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各式各样的探究活动亲自得出结论,使他们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

4 开放性的学习环境。主体探究教学要求教学民主,多向合作交流,获取知识的方法、手段和方式灵活多样,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下自主学习,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中感受科学的魅力,理解科学的本质。

三、化学学科中实施主体探究教学的研究意义

1 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教学重心由“教”向“学”的转移。

2 引入探究式学习,能使学生改变原来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形成对知识主动探求,并注重对实际问题解决的科学素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 落实课改要求及合作学习。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过去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主动学习,乐于学习,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主体探究教学的基本涵义及特点决定了主体探究教学方式能更好地落实课改的要求与合作学习。

四、化学学科中实施主体探究教学的研究过程

(一)学理论、转观念,确立教学指导思想

在前期研究中我们组织教师学习有关课改精神,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有关理论及经验材料等,认识到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必须变革教学思想、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必须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确立下列教学指导思想:(1)让学生学得生动、主动。(2)让学生亲自体验、手脑并用。(3)让学生利用实验、上网、查资料等手段,获得新信息。(4)让学生参与教学、获得成功。

(二)构建化学学科中主体探究教学的操作模式

经过前期的主体探究教学实验,结合改进后的实验效果,我们总结出“化学学科中主体探究教学”的操作模式。具体流程图如下:

(1)围绕探究目标,创设情境

在分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以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探究目标,围绕探究目标设计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情境”是各种概念框架的有机组合,一般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理解,进行某种“意义建构”所设计的问题情景。问题是概念呈现的基本方式,教师组织问题时,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动机,准备问题时必须注意问题难度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可以适当地组织具有挑战性、激励性的问题,通过增加问题的不一致性。激发并维持学生的探究动机。概念框架和组成概念的问题应按学生智力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建构,它们的呈现应促进学生掌握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高层次的思维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引导学生在概念框架中自主探索并完成“意义建构”。

高中化学必修1《硫酸的制备和性质》中,硫酸的酸的通性,浓硫酸的脱水性、吸水性和强氧化性是该节教材中学习硫酸的主要知识目标,教学内容应是以上四个概念框架的有机组合,浓硫酸的强氧化性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浓硫酸的强氧化性》概念框架的设计是本节教学设计的关键。在该概念框架中主要设计以下问题情景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①写出铁、锌分和稀硫酸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并指出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被还原的元素?②稀硫酸和铜能否制备氢气,说明分析的理由。③假设浓硫酸能溶解铜,根据所学知识推断可能的反应产物?并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你的推断结果。④如果铜和浓硫酸能反应,预计可能观察到哪些实验现象?⑤设计安全、简便、无污染的化学实验验证铜和浓硫酸的反应及其主要反应产物。

(2)自主探究,自主童义建构

这是模式的核心部分,在学生进入一定的问题情景后,让学生独立自主的展开探究活动,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完成有个性特点的“意义建构”。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帮助学生进行“意义建构”,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围绕目标进行观察、阅读、思考、尝试、练习等自主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探索研究中自主创新学习。

教师在指导探究时应注意以下特点:帮助学生排除在探究过程中的困难,在学生自主探究时,当好学生学习空间和心理空间的网络管理员,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实时监控;教师组织感知活动时不能限制学生感知发现的自由,要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已的思路去感知材料,在学生忙于探究时,教师应多看、多听、多感受而少说话。要及时鼓励那些“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行为;要鼓励学生自主提炼,自由准确地表达自己在学习中的经历和感受,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独立、自由地思考,使学生在亲自体验和创新过程中自主探究。

在《浓硫酸的强氧化性》概念框架的学习中,通过“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科学方法的学习,学生凭借原有知识以假设的形式进行大胆的探究。提出创新见解,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创新能力。在分析铁、锌和硫酸反应原理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氧化还原理论的理解,并为铜和稀

硫酸、浓硫酸的反应分析提供了理论支持;在分析铜和浓硫酸反应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浓硫酸和铜进行了验证性实验设计,这样,学生既温习了硫酸铜和二氧化硫的知识,又进行了实验设计的创新,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充分张扬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环保和安全意识。

(3)协作学习,优化意义建构

协作学习可以是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是班级集体的合作学习,在协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演员”,教师是“导演”。在学生自主意义建构的基础上,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讨论,促进会话,组织好师生间、生生间的多边共同研讨的协作学习,通过对学生获得知识过程的思维暴露、思维碰撞,对探究的结论进行归纳、总结和提高,将零碎的知识系统化,由部分向整体深化。最终达到使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习集体所共享,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探索知识和方法的形成过程,实现知识的有序内化和意义建构的优化。

在《浓硫酸的强氧化性》概念框架的协作学习中,首先让学生展示各种实验设计,然后教师有选择地从学生自主意义建构的方案中组织以下典型实验设计进一步供学生讨论、交流,最后以最优秀的实验设计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成功地进行对铜和浓硫酸的意义建构。

(4)在实践中培养发展性学习能力

教师要组织学生将探索归纳出的新知识、新方法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此环节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知识迁移、发展性学习的过程。它的关键是教师要设计好课外延伸实践活动,使之具有层次性、综合性、启发性、典型性和创造性。

在《浓硫酸的强氧化性》概念框架的实践环节中,为强化学生对浓硫酸和金属反应的意义建构,又设计了以“铝”为中心的概念框架:①分析铝和稀硫酸、硫酸铜的反应及可能观察到的现象。②从理论上分析铝和浓硫酸能否反应?若能反应则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③观察实验:将一铝条放在有适量浓硫酸的试管中一段时间。④设计简单实验推断铝是否和浓硫酸反应。⑤铝在浓硫酸中发生的这种反应叫做“钝化”,请从原理上分析破坏这种“钝化”的方法。⑥观察实验:根据5中讨论的方法(加热、加水)进行实验。⑦将过量的锌投入少量的浓硫酸中,产生的气体有哪些,从原理上说明你的结论。

五、化学学科中实施主体探究教学的实验效果

(一)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1 重视思想道德教育,以教师的人格来影响学生。

2 重视创造力与发展培养。20世纪教育较多倾向继承、生存。对发展、创造能力培养不够。21世纪要加强创造、发展能力的培养。

3 重视学生的学,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这实质上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4 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不只是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手段,而且会给教学模式带来很大的变革。

5 充分重视现代心理学、现代系统论等科学研究的新成果,使教学模式体现这些新成果。

(二)学生学习化学方法的转变

1 基本上从刚开始的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研究获取知识。

2 学生自己发现提出问题越来越多,且答疑时常能一点就通。

3 课堂上动手、动脑、参与讨论,积极举手发言的人越多赵多,应该说是学生学习素质在逐步提高的一种表现。

例如:高中化学“物质的量”、“乙醇”两节课,通过听课老师对教学过程的统计列表加以说明:(见表一)

在两堂课中,学生活动的面可以100%,其中有十位同学在课上得到充分的表达机会,学生的表达能紧扣问题,结论正确。绝大部分学生能顺利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并经过讨论构建了课堂教学评价方案。

(三)学生学习成绩变化显著

在高一年级经过一个学期的主体探究教学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成绩出现了显著差异(见表二)

经Z检验:实验前Z=0.20<Z0.05=19.6,Z0.01=2.58,即Z<Z0.05,说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习成绩无显著差异。

实验最后(期末考试)Z=2.02(Z0.05=1.96,Z0.01=2.58)Z0.01)>Z>Z0.05学习成绩有显著差异。说明在高一年级化学教学中主体探究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优于传统教学。

六、结论

1 探究式学习变革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但其着力点却是变革了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重建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主体探究教学是建立在对学生信任基础上的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实行教学民主,调动学生的自主意识、参与意识、独立意识,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前提,为学生提供自由探索和发展的机会,引导他们去揭示知识发生的过程,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结论。使学生拥有自主发展的主动权。

2 主体探究教学的实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主体探究教学的实施。使学生体验到知识获得的过程中能有效地培养自己的质疑批判能力、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在探究知识的实践中,能提炼和掌握自学和探究的方法。在探究问题结论的过程中。能使自己知难而进、勇于探索、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团结协作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必然得到全面的弘扬。

七、几点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