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研究性学习的感悟十篇研究性学习的感悟十篇

研究性学习的感悟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5:35

研究性学习的感悟篇1

执笔:曾海霞

【内容提要】

针对小学语文课堂存在的两种倾向:1、把语文课上成语言分析文字训练课;2、架空语言材料,一味“创新”的教学状况。特进行“感悟—积累—运用”三层次的研究。本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为文献查阅为基础,实验法为主,调查法为辅,通过研究过程中的个案分析、实验数据统计、经验总结等手段进行研究。从而研究出品读悟词等感悟四法,完形填空、关键语词串联等积累六法,情境造句和移用活用造段运用五法,此外还构建我校“三层次”基本语文教学模式。通过研究,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养成课内外自觉积累的意识、能力与习惯,提高语文阅读和写作水平,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有长足的进步。【关键词】

感悟积累运用教学三层次读写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展开后,语文教师开始深入思考自己的教学观念与行为,逐步认识到语文教学根本任务在于“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可见,要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总目标,离不开学生亲身参与语文实践活动,感悟语言材料中的人文内涵,积累、内化语言,从而获得提高。在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感悟、积累、运用能力的发展,已成为教育者关注的研究方向。

但实际教学中,语文课堂存在两种倾向:1、把语文课上成语言分析文字训练课。2、架空语言材料,一味“创新”。无论哪种倾向,学生多难于真正感受语言的美。究其原因,可思考几方面因素:教师是否准确把握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否认识到学生必须成为语言学习的主体,以及实施“感悟、积累、运用”语文教学模式与方法等。

从语文教育的特点看,语文课程人文内涵丰富和实践性强,并对识字写字、思维发展等多方面形成影响。《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语言、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语言的认识是一个“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在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中,要避免繁琐多余的内容分析,转向“感悟、积累、运用”——这个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途径。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在情移心动的前提下,易于他们自觉进行知识、情感积累、语言内化。有积累作为基础,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才可能得到更快的提高。由此也看出,“感悟、积累、运用”具有学习的层递性,构成了语文教学中逐级推进的课堂教学“三层次”。

课改关注教学中的三个纬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教学中的“感悟、积累、运用”不仅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同时也在尊重学习者主体地位这一点上与三个纬度是相同的。能力是以知识为基础,知识的点滴积累,决定着能力的逐步形成:知识塔基的宽度和厚度,决定着能力金字塔的高度和强度。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华晔”(韩愈《答李翊书》)说的是同一道理。学生在对文本积累、感悟、运用的同时,文本中那鲜活的“生命形象”又促使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发展。传统语文教学非常重视学生对精点书面语言的感受和积累,在大量感受和积累的基础上才“开讲”。开讲,即对语言材料作些点评,旨在帮助学生领悟语言运用之妙。在讲的过程中,还重视学生的自悟,引导他们借助吟咏,从而“披文入情,缘情语文”。现代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的背诵量达到了课本的4.5倍时,才有可能形成语文教学的一条途径,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

我校语文教研组因而提出了《关于“感悟、积累、运用”语文教学三层次研究》这样一个顺应时代潮流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主要概念的阐释和界定

1.研究的主要内容:

①.如何通过科研促进教师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高教师的素质。

②.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构建乐学机制,使学生从苦学变为乐学语文。

③.从大量的阅读入手,探索促进学生感悟、积累的方法并规范学生语言积累,为内化和迁移语言打下基础。

④.探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增强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多种途径。

⑤.探索“感悟、积累、运用”的交合点及交合方式,构建有理论支撑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2.主要概念的阐释和界定

①.“感悟”、“积累”和“运用”的内容:

感悟,即感受领悟。“恍然大悟”、“涵咏品味,妙由心悟”是对感悟的形象描述。在教学中就是让学生知有所获,情有所感,理有所悟。

积累,指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两方面。

运用,指学生能把积累的语言在生活、学习中灵活的运用

②.“感悟”、“积累”和“运用”的相互关系:

感悟语言是基础,是前提;积累语言是准备,是保证;而运用语言才是终极目的。我们只有把语言的感悟、语言的积累、语言的运用有机地融和于阅读教学之中,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

教育教学公理、《纲要》《课标》的有关论述以及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丁有宽的“读写结合”,江苏李尊栋和李郭忠两位老师研究的“四读、四培养”等作为主要的理论依据。

4.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对语文教学“三层次”的研究,主要目的就是要凸显语文本色,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注重对文本语言的“感悟”——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加强语言和知识的“积累”——厚实学生的底蕴;强化感悟积累后的“运用”——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说写能力。

二、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一)、研究的基本方法

1.研究的对象

研究对象原为我校8个教学班,即本课题组8位执研教师所在的教学班。中途三位教师调离我校,又有一位教师参入研究,一年后,这位教师也调离我校。2006年课题组横向发展,把研究成果向全校语文教师推广,课题研究普及全校。

2.研究方法的运用

本课题定位在对“感悟、积累、运用”语文教学三层次的研究,所以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为文献查阅为基础,实验法为主,调查法为辅,通过研究过程中的个案分析、实验数据统计、经验总结等手段进行研究。

3.变量及其操作定义的具体界定:

(1).自变量

①.在实验教师中进行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具体方式:每月收集一定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名言警句,并熟记在心;每月开展课题小组的学习活动;上科研研讨课;参加实验设计等。

②.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精心设计并开展各种的教学活动。具体方式:

鼓励学生进行摘抄、写读后感、做手抄报等,上用于交流展示的语文实践活动课,进行各种主题的语文竞赛等。

(2).因变量

①.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及教学能力的提高。

②.学生感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品词、品句、品读的能力;语言、生活积累;说写结合)

③.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语文学习能力。

(二).研究的主要过程

1.参加本课题实验的人员:庾群若(副校长)、曾海霞(副教导主任、语文教研大组长)、彭素香(副教导主任)、江冰(语文教研组长)、黄彩琼(语文教师)。

2.实验程序

①.研究实施前期阶段(2003年9月——2004年8月)

召开课题开题,参加总课题组组织的培训班、观摩学习活动,转变执研教师教学观念;研究具体的研究目标,制定详细务实的实施方案;通过调查问卷、收集原始资料;进行第一阶段相关内容的研究。

②.研究实施的中期阶段(2004年9月——2006年12月)

根据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知识,结合教师自身课堂教学活动,结合学科教研活动,结合学校举办的课堂教学研讨、展示、竞赛等活动,积累研究事例和资料,根据研究的进展,进行阶段性总结。

a.立足以人为本,构建课题管理机制。

课题组以学校主管教学副校长为组长,按照“教导处——课题组——教师”的运行体系,层层分工,责任到人,制定完善的课题实施方案。

b.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和知识。

在调查中发现课题组成员对课题内容认识不足,为此,我们印发资料,采用组织学习和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帮助教师提升对“感悟、积累、运用”的理论认识,开拓视野,放飞思想,丰富研究的方法与途径,使课题研究深入、有机地展开。帮助教师提升科研理论水平,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为课题研究提供技术性的支持。

科研结题报告·德育结题报告·课题结题报告·怎样写结题报告

c.结合校本教研活动,开展课题研究

近两年来我们结合校本教研活动,开展课题研究。促使教师能从平时课堂教育中反思,习以为常的工作状态,在课堂中带着研究的眼光,带着全新的理念走进新课程,实现由职业向专业的转变。

③.研究的总结阶段(2006年12月——2007年8月)

整理各种资料,撰写结题报告,迎接结题工作。

在课题研究中,多次组织教师到拉堡实验小学参观学习,吸取经验指导课题组开展研究;积极参加每一次总课题组举办的活动,活动结束之后写学习体会,或者开展“沙龙”研讨等等。

三、研究的成果

(一)、教师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课题实验使实验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法不断更新,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他们在学校举办的各类赛教课中分获一、二、三等奖,彭素香老师获柳北区青年教师赛教课二等奖,董燕老师获柳州市的赛教课二等奖。同时,实验教师的教学理论和经验也不断丰富,撰写的十几篇论文、案例、教案分获国、省、市级一、二、三等奖。

(二)、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语文学习能力得到长足的提高

四年来,学生的阅读兴趣明显增强,阅读方法得当,阅读面及阅读量有了极大的提高。前测中,有50%的学生阅读兴趣不大,阅读是父母逼着读,为了完成作业而读;60%的学生只阅读卡通故事、动画故事、武侠小说、战斗故事等,而且只看情节,不重文采;70%的学生一、二个星期只看一本书,也没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90%的学生没有阅读方法。而后测中,100%的学生都喜欢主动阅读,阅读面广泛,几乎涵盖所有体裁的文学作品,阅读量达到每周三本以上课外书籍;而且学生都能有意识地感悟生活、感悟文学作品、感悟名家名篇的表达方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养成了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通过“说真话、***事、抒真情”系列训练,写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实验班学生的习作质量高,每学期作文比赛都能获前三名,远远超出对比班的习作水平。2005年参加全国创新杯作文赛有四十多人获奖。

研究性学习的感悟篇2

关键词:物理教学感悟学习感知认识感悟策略

古人有“面壁三日,恍然大悟”,“得意忘言,妙然心悟”,这都是对于感悟的描述。“感”即学习者对学习对象的感知,“悟”即“我的思考”,是学习过程中除了能正确合理地运用逻辑推理手段进行思考外,还能经常变化思考角度,伴以直觉猜想、假设灵感悟性等非逻辑成分,升华事物的本质,实现认识的飞跃。由于感悟的潜隐性和长期性,在教学中常常被人们忽略,纳入教学过程的通常是一些有行的活动,如讲授、各种训练、作业等。过分地依靠训练,忽视感悟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弊病之一,也是人的创造精神被压抑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敏锐的感悟能力是提高物理素养的标志,与学习者的主动参与程度有关,与教育者的诱导启发相连。感悟能力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下面我就物理学习中如何培养让学生有所感悟谈谈体会,以期抛砖引玉。

一、初中物理教学应关注感悟学习

1.感悟是形成新的思想。

不通过感悟的物理知识对学习者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将物理知识内化为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并使其有所体悟,这样的物理知识对学习者来讲才有实在意义。任何一个学生在学习上的进步,都是由于不同程度地建立了表现为外部信息和自身内部信息结合物的新思想。这种新的思想,或者本身就是感悟,或者它的产生需要经历一个感悟的过程。显然学习的核心部分应当是感悟。

给学生一把跨进能力空间的钥匙,多途径帮助学生感悟物理知识。学习中有的学生对微观领域的情景不能领悟,如:学习分子动理论时,对于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感到不可思议。需要找到在宏观领域可比拟的事物,依靠科学、合理的想象,终于设计出理想化的实验,建立了一个“两个小球代表分子,两球之间用橡皮筋拉住表示引力同时用弹簧撑住表示斥力”的模型,理解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的关系。我们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要用到等效替换的实验思想,用替换法可找出虚像的位置,进而进一步研究平面镜的成像规律。

我们要研究的客观世界是纷繁复杂的,要看清世界的真面目,实在太困难了。我们要学生领悟到一种物理思想方法:抓住本质,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理想化模型进行研究,得到有局限性的物理定律,进而不断逼近真理。如在研究真空能否传播声音的实验中,把闹钟放在玻璃钟罩内,用抽气机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同时听到铃声逐渐减弱,尽管无法达到绝对真空,但可以通过铃声的变化趋势,推测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结论,这是一种极限思维方法,伟大物理学家牛顿就是根据这种思维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牛顿曾研究过这样的问题,从高山上用不同的水平速度抛出物体,抛出点速度越大,落点就离山脚越远,那么当抛出速度越来越大时,物体将如何运动呢?当时他无法使速度达到很大,但他通过科学的推测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物体抛出的速度足够大时,物体将永远不会落到地球上,而是在绕地球旋转。现代科技应用这一理论制造了人造卫星和航天飞机。可见理想化模型来源于实验,又高于实验,最后也要经得起实验的检验。

诚然在物理学习中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高需要训练,但它不是学习的归宿,也不是学习的核心部分。再多训练解决不了人的认识推进拓展的问题,也不能形成新的思想和产生认识的飞跃。从某种意义上讲,训练比感悟的层次要低得多。熟能生巧,但熟不能生新,创造性不是靠训练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一种心灵火花的迸发行为,是以感悟作为基础表示方式的。

2.感悟是提炼精髓,实现高效率。

感悟可以透过众多的事物,将众多的事物提炼成为一点点精髓式的认识,感悟的结果使复杂的事物变得简单了,使深奥的理论变得浅显了,使我们能深入浅出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当如此浅显的东西成了我们的感悟形态时,它的内涵就丰富了,也就是说,尽管我们表达得非常简单寻常,但是它仍具有巨大的含义量。感悟得越深刻,这种附着的可能性就越宽,灵活性就越大,更能使深刻的道理附着在浅显的事物上。因此学生有感悟的时候,许多原来要教的东西就可以少教或可以不教。

感悟学习必须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只有学生自我发现的东西,才能积极地同化。例如在“导体和绝缘体”这节课上,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设计出几种方案判断物体是否容易导电的方法,结果学生除了用课本上的将物体接入电路,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的办法外,又想出利用摩擦起电后,物体能否吸引轻小物体或用摩擦后的物体与验电器小球接触,观察验电器金属箔片张角是否变化,或查表判断等多种解决方案。师生共同加以分析,从中筛选出一个或几个最佳实验方案,让学生有所感悟,达成共识,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应用。

感悟过程及感悟能力的提高,还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有关。原有知识和经验越丰富,则越容易形成感悟。同时,感悟的形成,需要学习者积极地探索和深入思考,需要学习者对学习对象感兴趣,需要坚强的学习毅力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作为支撑。因此,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影响着学生的感悟和感悟能力的提高。感悟的东西往往很难遗忘,感悟程度高,学习效率就高。

3.感悟是认识升华的拓展展示。

“感”是“悟”的基础和前提。“悟”是“感”的升华,是学生把知识化为内需的手段。感悟可以自觉地获得,也可以自觉地努力为之,我们只要对周围的事物多留意、多思考,就会有许多感悟。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如果感性认识丰富、表象清晰,形成的理性认识生动深刻,此时理解书本知识就比较容易。如果没有感悟,那么学生最多只能是“鹦鹉学舌”、就事论事。感悟能自己生成新的见解乃至更高的知识,因此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也不应该拘泥于预先设定固定不变的形式。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教师要积极鼓励和耐心引导学生展开丰富联想,即兴创造,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超越。

教的真谛在于导,学的成功在于悟,在课堂上出现“意料之外”后,教师不是简单化地处理,而是关注学生的感受,果断地改变策略,维持学生积极的情感投入,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教师此时适当而有效地指导,会催生学生的感悟并促进感悟深化。例如在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中,很多同学在猜想时提出“滑动摩擦力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积有关”,我并没有给予否定,而是以此为契机,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探究出结论。又如在讲“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学生对于电压表和电流表的使用已经相当熟悉,我在学生实验中,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三大组:第一组提供电压表和电流表,第二组只提供电压表,第三组只提供电流表(其他器材满足实验要求)。由此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强化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对于教师来说,引导学生感悟是一种唤醒,是一种点化。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自己的智慧,让学生“用内心创造和体验来学习”,才能有创造性的发现,才能走出前人的框框,走向科技的新领域。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促使学生感悟的策略

1.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感悟。

“感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科学的学习必须是先“感”,对基础知识有一个透彻的了解,才能由“感”及“悟”。而“感”指学生的感性认识。感悟过程及感悟能力的提高,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有关。原有知识和经验丰富,则越容易形成感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这是学会感悟的先决条件。

(1)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如面对五彩缤纷、闪烁变化的霓虹灯时,学生通过联想,根据自己的知识与能力,提出一系列的问题:灯是串联还是并联?它容易发热吗?如何控制它的发光或熄灭?为什么会自动地有规律的变化呢?

(2)利用物理实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如在讲“光的色散”时,可用棱镜片做实验,复色光分解成单色光的现象,当一条彩色光带呈现在光屏上时,学生激动地跳起来,因为他们看到大自然的美,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直观的感觉中产生研究问题的欲望;在讲“汽化”时,我在黑板上擦一点水,过一会儿水没了,问:“这是为什么?”生答:“水蒸发了。”当讲到汽化吸热时,我让学生在手背上涂一点酒精,问学生有什么感受,生答:“有点凉。”使学生认识到酒精汽化时吸热的感性认识。要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去拥抱、去体会、去揣摩、去领悟,悟出有个性的见解,悟出有创造性的、多元的认识。

(3)利用多媒体课件,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学生的感悟就是立体的、鲜活生动的。在进行抽象知识的教学时,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使学生通过感知准确理解抽象的知识,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如原子的核式结构、分子的扩散过程、电路中的电流流动、核反应过程等都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其形象和直观化。

有些物理现象,由于发生过程非常短暂或十分漫长,现象很难观察;有些物理现象,由于发生过程过于微弱,现象不易观察。如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把光线的传播时间和路径“缓慢”地显示出来,不仅能使学生对光的传播过程有清晰的认识,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一种很好的感悟教学手段,我认为也是感悟教学的新境界。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促进感悟。

教师是引领者,当学生的思维发生堵塞、岔道的时候,要给予点拨和启迪。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应在对新信息进行适当的讲解之后,给学习者创造自主学习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对新知识进行深刻思索,在头脑中重新组合、选择和建构知识,由此产生新的知识。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思考进行启发式引导,这是学生学会感悟的关键所在。

3.及时评价,激励感悟。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劳动成果如果得到别人的承认和褒奖,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自豪感,从而形成自我激励的心理机制。评价有较强的教育功能,教师必须注意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给予及时的、鼓励性的评价,激励学生认真“感”,用心“悟”。评价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用激励性语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现代科学的天才大师霍金指出:科学创造只能在人间的心灵完全自由的情况下进行。物理教学中的自由就是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教师激励性的评价就架起了师生间心灵沟通的桥梁。使学生有了学习信心,为感悟铺平道路。二是要注意进行过程性评价,不放弃任何一个可教育的时机,让评价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手段。新课程标准倡导发展性评价,突出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我们在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评价不断激励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感悟。

“感悟”是创新的基础,能把学到的知识由感知达到心悟,必能把知识融会贯通,生成新的见解乃至更高的知识。非思考能悟、非独创不能悟,感悟是思想与独创的统一。能教会学生“感悟”,是物理教学的最高境界。当然,学生学习物理的阵地不单单在课堂,物理教师还应该让学生明白生活离不开物理,物理来自于生活,为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物理,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物理,不同的人在物理中得到不同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感悟学习的若干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2(1).

研究性学习的感悟篇3

数学教学中,若善于运用体验、顿悟原则,即在教学中创设学习情境,把学生引入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积极参与者,让他们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理解知识,在观察中学会观察,在体验、感受中产生顿悟,则对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疑是良好的方法。

一、顿悟的理解

顿悟是指突然觉察到问题的解决办法,它是格式塔心理学家的主要代表人物苛勒(wolfgangKohler)通过对黑猩猩的学习问题的实验研究而提出来的.苛勒认为动物解决问题是一个顿悟的过程,他把学习解释为"知觉重组"或"认知重组".顿悟理论是格式塔心理学对学习研究的最大贡献.

直觉顿悟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基于机会的、非因果逻辑的、发散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微妙结合的思维与判断方式,是人类所特有的迅速调整潜意识中的意识资源而转变为显意识判断的潜能资源。直觉与顿悟也是冯-诺伊曼所提出的控制理论中的一条基本原理(高精准性与高复杂性是不能兼容的表现)。

有研究称:顿悟思维是在灵感思维、直觉思维之后所突破性创造的第三种思维工具。灵感使探索者在未知领域中看到了“思想闪光”,直觉使探索者通过“思想闪光”看到了“成功的东西”,捕获“成功的东西”则是顿悟思维方法的功能。因此,直觉顿悟思维是建立在学生逻辑思维基础上的思维方式,它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思维,其活动要素包括直觉想象、直觉类比、直觉判断。

以上说明直觉顿悟思维是在学生日常教学实践活动中积累的“潜知”而瞬间闪现的一种思维方式,而如何抓住日常教学的相关内容、教学手段和生成资源,在一定积累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直觉顿悟思维则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中顿悟分析

第一:学生的直觉顿悟思维是可以激发的。钱学森教授指出:“教育工作的最终机智在于人脑的思维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目前的“流行”趋势,几乎每节公开课、研究课、观摩课都少不了它的影子。多媒体教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它还能有效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尤其在空间与图形等较为抽象的环节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二:学生的直觉顿悟思维是可以培养的。我们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生学习数学,多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以生活中的素材为原型逐步建立起抽象思维,并形成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因此,数学教学要尽可能与生活紧密联系,练习设计要更多的启迪学生的数学思考,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直觉顿悟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三:学生的直觉顿悟思维是可以唤醒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总会遇到学生生成性问题,如果教师不加以有效利用,对于学生个体是一种遗憾,对于其他学生而言更错过了探究和再次生成的经历,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会模式化。所以,通过此项课题的研究,我尤其注重对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有效捕捉和及时利用,力求唤醒参与学习的每一位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师生间的互动、生生间的交流,深入探究呈现出更多充满个性的思维,也真正实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和谐学习氛围。

三、在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顿悟

1、通过正反结合,引发顿悟,释疑解惑初学几何证明,学生对证明的必要性常感到疑惑,如讲定理"若一直线和两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则必也和另一条垂直"。凭着直觉,学生会产生疑惑,"本来就是这样么!干吗要证明呢?",

2、通过类比,引发顿悟,澄清混淆概念

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单靠教师的灌输强记,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通过类比的方法,将概念的本质属性用最集中、最精确的形式显示出来,学生就会在鲜明的对比中澄清对概念的模糊认识。

3、剖析病题,引发顿悟,克服思维定势学生解题时常因误用概念、性质,或错误地进行推理,得出一些错误结论。为了使他们找出致误原因,克服思维定势,我们可对他们易犯而又意识不到的错误论进行剖析,使他们产生顿悟,深化思维。

4、设计诱发性问题,引发顿悟,提高思维的缜密性

研究性学习的感悟篇4

关键词:高中英语研读阅读英语语言综合技能

笔者在研究了各地的新课程教材后发现,阅读教学是各个教学版本都保留的重要教学内容,都试图通过阅读的有效教学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知识底蕴和文化内涵,以满足他们学习发展的需要。这样的教学理念,一方面,能体现出英语阅读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能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研读深化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促进他们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有效内化生成。因此,很多的教学专家也撰文认为,注重培养学生对英语文本研读的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让学生养成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1.英语研读的概述

本文中的研读是指学生在自主阅读和主动探究的基础上,对文本的内容予以理解感悟,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创新,以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积累丰富的知识底蕴和文化内涵。

该种学习模式具有如下的特征:(1)自主性,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首先必须自主阅读,以获取最初的认识和感知;(2)探究性,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自我思考探究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3)生成性,即学生在阅读基础上能够内化生成符合文章主旨和思想的知识,以满足他们学习发展的需要;(4)多样性,即学生的研读方式应该是丰富多彩的,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运用多样化的学习思维模式进行研究。

2.英语研读教学的运用

2.1注重研读教学目标,明确阅读的方向。

新课程英语教学认为,明确一定的阅读教学目标任务,一方面,能帮助学生知晓学习的重点,便于他们了解学习内容,另一方面,能使得阅读学习更具有一定的实效性和明确性。

注重英语研读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从如下几方面进行训练:(1)要求学生在阅读之前能够做到心中有数,即要能归纳出文本的大概意思,做到全面、准确;(2)明确每一个阅读的层次目标,知道在文本学习过程中的每一处细节和文章表现的重点;(3)鼓励学生在确定目标的同时能提出相应的学习策略,选用自己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参与文本的研读和感悟。

例如,在《牛津高中英语》(advancewithenglish)模块一Unit1“SchoolLife”的“ReadingSchoollifeintheUK”阅读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能有一定的明确阅读学习目标,笔者特进行了如下的教学:(1)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归纳出该文的大意;(2)教师布置一定的思考问题:①whatdidweiHualearnintheschoolofBritain?②whydidweiHualiketheschoollife?③whydidweiHuafindherhomeworkdifficultatthebeginningofherstudyintheUK?(3)建议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目标指引下进行研读,并探寻出答案。这样的教学思维模式,一方面,能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和语言感知能力,另一方面,能体现研读的过程和方法,突出课堂教学的多样化思维模式。

2.2围绕阅读思维,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技能。

英语思维是学生阅读学习的主线。注重学生阅读思维的训练,一方面,能培养学生丰富的语言敏锐性和感悟力,另一方面,能让学生的阅读更具有深度和广度。

在阅读思维的训练中,教师应该注重以下几方面:(1)学生的自悟理解能力的培养,即鼓励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生成理性的理解感悟;(2)把握文章重点和难点的能力,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深刻理解穿透能力;(3)情感体验的生成发展和创新能力,即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有所积累和创新是阅读的总目标任务。

2.3注意研读方法的多样性,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研读的方法是阅读学习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而研读的多样性,一方面,是学生阅读学习发展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是学生提高自身阅读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笔者认为,注重研读方法的多样性就是教学多元化的重要表现。

在研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通过以下几方面的训练来体现方法的多样性:(1)鼓励学生利用现有的结论丰富自己的阅读理解感悟,以做到忠实于原文;(2)鼓励学生能在阅读的基础上运用适当的表达方式予以表达;(3)鼓励学生在研读的基础上能进行成果展示,调动他们学习的激情和兴趣。这样的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拓宽知识视野,还能提高他们阅读学习的信心和有效性。

3.英语研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3.1英语研读教学应该注重激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研读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对此,教师应该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注意运用多元化的方法激活他们学习的激情和兴趣。

3.2英语研读教学应该注意对文本的内化生成。文本是学生研读的载体,也是他们学习发展的重要物质力量。对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紧紧围绕文本内容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引导。

3.3英语研读教学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发展创新精神。学生对文本的研读在忠实于文本宗旨的基础上,更应该注意激活学习的潜能,培养发展创新精神。

总之,研读是英语课程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培养学生丰富的知识视野和跨文化学习意识的一把钥匙。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研读,不仅能增强对文本内容理解的敏锐性和深刻性,还能有助于培养发展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田彦君.高中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的教学尝试[J].中国教育学刊,2005,(8).

研究性学习的感悟篇5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自己读进去,产生真实的体验,在师生交谈、讨论中完善体验并受到潜移默化、熏陶感染,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等。因此,把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那么如何把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点呢?结合教学实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做好情趣共融的心理铺垫准备

新课导入,教师可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初展文境,做好情趣共融的心理铺垫准备,唤起学生参与阅读活动的主体意识。这一阶段,往往需要根据学生对课文的最初要求,引导学生对课文形成初步的整体印象,为进一步深入感悟语言文字打好基础。

二、确定阅读的探讨点

阅读活动的关键是确定阅读的探讨点,具体可根据小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生活体验,选定材料,确定探讨点。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我感悟和学会质疑,抓住感兴趣的或有价值的字、词、句及片段进行自悟,发表自己的感想,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三、全体学生的参与研究

阅读教学是学生个体自主阅读与群体合作阅读的结合,着眼点是全体学生的参与研究。阅读教学的重点是研究过程,而不是最终结果,这就使每个发展水平有差异的学生都可以通过阅读来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阅读能力。

四、注重探究过程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教师应把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条件去读书研究。教师可让学生自己读书,合作探究,整体感悟,理解文意,小组内相互交流心得,共同解决问题,讨论汇报主题,使学生充分进入阅读过程,自主研读与合作。这样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团队精神,而且能初步培养自我反思的习惯。

五、注重感性认识

阅读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方法的掌握、认识能力的提高,更应十分注重感性认识即诵读感悟。语文不仅仅是技能的传授,更应当是生命的对话,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在于让学生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最终形成学生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六、提倡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感悟篇6

【关键词】语文学习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高中语文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探究解决语文学科的问题为主,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

学生参与高中语文学习,能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能够锻炼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增长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能够学会分享与合作,能够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能够增强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学生参加高中语文学习活动,还会对自己的心理产生一系列积极的影响,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一、增强学生的社会性需要

激发学生求知的需要。学生从事高中语文学习,会感觉到它几乎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高中语文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的开放性、学习主体的自主性、学习特点的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性等一般学生都是比较陌生的,这将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需要。

培养学生的交往需要。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这一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学生交往需要的满足不仅可以使其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而且可以使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乃至合作学习小组之间增加相互了解与相互信任,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而合作意识和能力只有在小组合作、与人交往的实践过程中才能得到锻炼。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和合作探究的要求都能够促进学生交往需要的培养。

增强学生的成就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就需要是后天习得的结果。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做他们认为对于自己是重要的或有价值的事,并努力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就是成就需要的体现。学生持之以恒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就会不断增强成就需要。

二、增强学生的内在动机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高中语文学习能够使学生的求知需要、交往需要和成就需要得到满足,因此,这一学习活动本身就会成为学生追求的目的,这其实就是学生从事高中语文学习的内在动机。

兴趣是人的认识需要的心理表现,它使人对某些优先给予注意,并带有积极的情绪色彩。树立语文学习的研究态度。研究不是一个领域,而是一种对待未知事物的态度,有了这种态度,学习中就会永远充满着好奇、怀疑的因素,永远洋溢着探究、揭秘的热情,永远享受着创造、成功的喜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高中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应该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能够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学习探究方法,学习科学思维、学习科学精神、激发探究的潜能,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学生科学探究兴趣的培养为其正确价值观的树立打下了基础,因为兴趣是价值观的初级形式。

三、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有意品质

价值观是人们用来区分好坏标准并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它通常是充满着情感和意志的。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十分强调学生重视感受、重视鉴赏、重视思考、重视领悟,在这一学习活动之中始终伴随着丰富的情意活动,在学生自主探求研究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小组合作探究及全班交流汇报以至争论辩驳的氛围中,学生的就会逐渐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正确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提高学生的知觉水平锻炼学生言语能力

在语文这门学科中,知觉主要表现为感悟。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以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独特感悟为前提。学生参与语文研究性学习,会根据选题的需要主动阅读大量的文本,其整体感悟的能力会不断增强。

在心理学上,一般把言语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两大类。内部言语又可分成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两类。高中语文以及性学习强调小组合作研究,强调研究信息、创意和成果的经常交流和共同分享。这就需要口头言语——口语交际来完成;高中语文研究成果的表达主要应由书面言语来担任,当然,研究性学习成果表达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在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时,尤其不能离开内部言语。特别是阅读活动中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常常遇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况,必须借助内部言语——思考问题时对自己发出言语的活动才能完成。显而易见,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提高学生言语水平的有效途径。

语文学习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受到美好情操的陶冶。培养学生的道德感。道德感是人根据道德规范来评价社会现象时所体验到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理智感。理智感是人在获取知识的活动时所产生的情感。

高中语文学习是需要意志努力的活动。要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研究并解决语文研究性学习问题,要在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中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挥想像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要进行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自主探究是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培养独立性、坚定性、果断性和自制力等意志品质。学生长期进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注重感悟、重视积累、善于质疑、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相互切磋、合作探究、乐于交流、共享资源创意成果、关注现实等习惯。

学生参加高中语文学习不仅可以发展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等一般能力,而且可以发展语文方面的特殊能力,如语文积累能力、语感能力、个性化阅读能力、文学作品的领悟能力及鉴赏能力、个性与创新表达的能力等等;还能够发展学生的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如创造出一些文学作品等;还可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元认知能力,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而且会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感悟篇7

关键词:体验感悟

体验数学是让学生直接接触生活中的事例,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内心需要出发,回忆亲身经历过的事例,动脑、动心、动手、人情人境地对题意进行切身感受,从而有所思、有所想去领会其意.而感悟数学则是明白某种东西存在的意义后,凭借经验的分析,提炼表象性认识,而升华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理解知识与应用知识的交汇点,有感而发悟出数学道理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感悟数学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体验数学是感悟数学的基础,而感悟数学则是体验数学的升华.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需要通过体验去感受,解决实际问题需要通过感悟去获取.因此初中数学课堂内,体验数学、感悟数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数学课内教与学的过程其实就是体验数学、感悟数学的过程.

数学课堂教学中,绝大多数新知识是由旧知识引入的,数学多以复习提问的形式开始.教师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在问题情境中,有实际情景材料的介入,加之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实践经验和元认知感悟,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从旧知中产生困惑或新的情境,激发认识新知,发现新知,获取新知的欲望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亲身体会、感受、悟出“新知”,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在新知识的意义建立起来后,往往还要对新知识进行深入的意义辨析,以期达到对新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二、数学课内教师的点拨促悟是学生体验数学、感悟数学的催化剂.

体验感悟是学生的主体性活动,但教师的点拨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学过程中,体验、感悟常常是在特定情境、特定因素促发下产生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需要为学生提供体验盼情境和感悟的需求,在体验、感悟过程中获取“新知”.因此教师的导悟、促悟必不可少,教师的点拨、促悟能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例如我在一节八年级数学研讨课上,做这样一道习题:如图,在长方体上,有一只蚂蚁从底a爬到顶B去找食物,长方体的边长分别是1、2、4,求蚂蚁爬行的最短路径是多少?

题目给出后,学生们苦思不得其解.教师看到这种情况,提示说:“动物都能用它们的智慧知道,在最短的路程内,才能以最快的速度,用最少的时间去获取食物,不然它们就是失败者,适者生存,劣者淘汰.动一动脑,这一长方体我们能否把它展开?如果能展开成平面图形呢?”经这一点拨,学生们纷纷动了起来,不一会儿,学生的手一只接一只地举起,示意已做好.教者不满足于此,接着说“这里用到什么知识点,谁来说一说?”张晴站了起来,轻松的回答道“用勾股定理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两个知识点”.话音刚落,同学们响起了赞同的掌声.正是教师的引导点拨,促进了学生的顿悟,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到了单凭自悟所难以企及的高度.数学课内,教师的引导、点拨常常会让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呈现出柳暗花明的教学境界.

三、自主学习方式是体验数学、感悟数学的舞台

新课程改革进程中,自主学习方式越来越受教育工作者的欢迎,课堂内,以小组合作、交流、探究为主的自主学习方式屡见不鲜,那什么是自主学习呢?自主学习可以理解为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它不同于教师为学生做主的学习.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本质特征,它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这种方式的学习活动对学生来说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

自主学习不完全等于学生自学,数学的学习需通过学生的理解才能接受.例如,完全平方公式,有的学生擅长接受符号语言,有的学生倾向于图形的形象理解,大多数学生不习惯于文字形式.当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方式,学习完全平方公式数学知识时,他可以自主地选择分析问题的角度,采取相应的方法,去体验、去感悟,这个过程是不可替代的.教师不能只将现成的答案和结果直接告诉学生,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通过自己对实物或模型进行操作去获得经验和对知识的理解,学生积极主动地使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头脑中的适当观念,发生非人为的和实质的联系,并将新的知识纳入其原来的认知结构获得心理意义的理解,这种体验、感悟其实是一个很自然的思维过程.教师不要总是包揽、剥夺学生思考的权利,学生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就要应该放手让他们去试一试

四、亲身体验、用心感悟,让呆板的数学课堂呈现勃勃生机.

长期以来,数学课教学称得上是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课堂教学气氛显得过于沉闷,呆板和压抑,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消失,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用自身的体验,亲身经历过的感受,用心去感悟,师生共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中感染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激活数学课走出困境的重要一步.数学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不是数学活动的结果的教学.”活动教学中的活动是以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究作为改造活动对象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标的主体实践过程.作为一线教师,在数学课堂内,必须为学生的体验探究活动提供广阔空间,学生可以从容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实实在在地经历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我校用的是苏科版教材,教材通过操作、尝试、做一做、想一想、讨论、交流、思考等方式展示教材内容.教学时我精心设计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根据教材特点,结合《课标》和课本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力求教材内容与形式达到和谐统一.

研究性学习的感悟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真语文构建策略实施过程

“真语文”提倡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教真语文、教实语文、教好语文”,引导学生获得真实学习感悟和体验,在真实的生活中探寻知识的发展规律,解决真实的生活问题,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将语文与真情实感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因此,要科学设计与规划小学语文教学方案,构建“真语文”课堂,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一、阅读求真,悟出真知灼见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为做到“真教学”,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科学规划与设计阅读教学方案,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素质,广泛阅读,培养终身阅读与学习习惯,以丰富的知识与扎实的教学技能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参与主动性与兴趣。其次,需要教师掌握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通过阅读方法指导和合理介入,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最后,需要深入了文本深处,引导学生实施阅读实践,以读、感、悟、再现为阅读模式,悟出文本的真知灼见,也悟出人生道理。

具体阅读“求真方法”有这几种:一是背景解读。阅读前,教师先引导学生探讨文本背景,关于人物事迹、写作目的、文章思想、写作背景等,展开资料查阅,有效解读。如《负荆请罪》阅读,需要学生先了解作者,从作者的身份开始,之后探讨文章写作的社会背景和个人背景,解读文章,探讨文章真实的感情,并理清条理,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二是拓展阅读。如学习《三打白骨精》、《负荆请罪》相关文章,可以拓展阅读《西游记》、《史记》中的其他内容,从同一作家的不同著作或是不同作家的同主题著作进行对比拓展阅读,展开反思、感悟,探索出真知。三是阅读交流。强化阅读交流,鼓励学生表达,组织阅读交流会、名著讨论会、读书活动等。通过阅读丰富学生知识、情感,鼓励学生表达想法,以阅读激活思维,强化阅读体验,获得“真阅读”体验。

二、写作真情,凸显真情实感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学生提高交流能力、表达能力的基础与关键。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教真语文”,凸显“真语文”的作用,需要引导学生“写作真情”,将学生的内心世界表达出来,更好地写作,避免空话、大话,也需要真情表达,体现真知,不能一味地抄、模仿,以“真”写作,写“真”内容,真正参与写作,读懂语文,学习“真语文”。

组织“真语文”写作大赛,设计主题“学与问的奥秘”,引导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探索与发现,善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按图索骥、查阅资料、合作探究、总结反思,得出问题的答案,将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探索与发现写出来。又如《第一次抱母亲》中叙述了作者第一次抱母亲的细节和感想,基于此,组织一次“母亲”研讨会,鼓励学生写写自己的母亲,从微小处出发,感悟母亲对自己的爱,写作真情实感,凸显“真情”。以“真写作”形式,展开“真语文”的学习,“真写作”是输出的过程,与“真阅读”结合,能更好地读懂、学真语文。

三、寻求本真,引导追求真理

为契合“真语文”和“教学做合一”理念,可以引入课题研究学习活动模式,以“寻求本真”为课题研究原则,展开与生活实际问题相契合的语文学习过程。探索真实的生活课题,将语文学习与多学科性质的综合课题研究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语文知识与方法,以及多元学科的知识、研究方法,展开课题的深入分析与探讨过程。课题“寻求本真”语文学习模式,以接近真实,需求真理为导向,在真正的学习、运用和实践语文过程中,探讨多学科知识与方法的融合,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介入与引导,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以“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展开课题研究。将学生分为四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个研究主题为方向,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准备好演讲素材。小组可以选取霍金、张海迪、贝多芬这些名人的故事,展开课题研究,查阅资料、收集整理,并延伸阅读;也可以通过调查访谈,探索身边周围人的真实故事,了解他们曾经的苦难与坎坷及应对方案;或者记录下小组成员自身的“厄运”事迹,以自序的方式,展开演讲稿的写作。之后,在小组完成后,以演讲形式,完成课题成果展示。用坚持的信念应对厄运,不管遇到何种厄运,厄运的大小,都需要勇敢面对,以“寻求本真”,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真语文”教学理念,以贴近生活、实际探索、感悟、体验、反思与总结为方法,领悟出真知灼见、凸显出真情实感、引导追求真理,将语文与实际生活、真实情感相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强化运用意识与能力,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实践。

参考文献:

研究性学习的感悟篇9

一、准确定位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关系

阅读与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两大难点,这两方面教学效率低下往往会制约语文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教师要重视这两个方面的教学研究,他们都是建立在对汉语言文学精华进行深入感悟、内化和表达基础上的学习架构,深入阅读可以帮助学生走进文学作品内心,感悟其方法技巧,而作文教学则是将内化的技能技巧表达出来。

二、创新理念,让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相融合

如果将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分裂开来,是极不利于语文教学开展的。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重视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结合语文教学整体目标,积极尝试将两者融为一体。笔者在教学中重点抓住四个方面,有效促进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融合。

1.在阅读教学中传授写作技巧

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开展深入的研究阅读,从阅读中感悟作者高超的写作激发,尤其是要将所感悟的技巧技法融入到自身的作文写作之中。在《背影》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课文中隐藏的情感线索,开展分析研究,并把握教材如何运用细节描写与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和表达情感的。为了增强学生对这两方面写作特色的感悟,教学探究题中专门设置了相关内容,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在全班开展交流。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对教材中高超的写作技法理解更加深刻,并且可以内化吸收为自己的写作技巧。

2.运用仿段巩固课堂所学技巧

开展当堂阅读分析感悟之后,教师可以将所学习感悟的技能技巧在课后进行巩固,最为常见的方式就是借助于仿写的形式掌握和巩固。在课文分析总结之后,笔者鼓励学生进行仿写,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手法,选取相类似的题材开展写作,在这一过程中活学活用。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笔者发现通过仿写活动可以实现两个方面的显著功能,一是可以巩固阅读分析中的写作技巧理解,另一方面也有效促进了学生仿写能力的提高,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中实现仿写能力快速提升。

3.作前指导环节运用阅读引导方法

提高作前指导的生动形象程度,也是提升作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面,许多教师采取的范文示范法就是非常好的路径,笔者在教学中选取范文引导学生开展分析,分析的方法充分借鉴了阅读教学法,让学生对范文进行分析研究,立足于文章的结构、表达手法、题材选择、详略安排以及修辞手法等诸多方面进行讨论研究,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从自己的角度开展分析。每一位学生都可以踊跃表达自己的观点,深入理解和把握文章整体写作特色,这样的分析理解既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有了深入的分析作为基础,接下来开展提纲撰写活动则会非常顺利,学生实现了能力的有效迁移。可见,阅读教学方法与作文教学方法也是一脉相承、相互贯通的。

4.组织专题研究打通两者融合通道

阅读与写作在整个教学工作中相辅相成、互为促进,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学习经验技巧交流,让好的做法在全班进行推广,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笔者组织学生对如何高效开展阅读、如何提高写作能力两个方面分别进行了交流,接下来组织学生分析阅读学习和作文学习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如何将两者融合起来。学生对此有着自己的实践和体会,对阅读学习中感悟写作技巧、作文创作中参考写作技巧方面具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进而在阅读学习与作文学习中做到游刃自如。

三、对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融合的思考

研究性学习的感悟篇10

关键词:合唱与指挥;教学方法;授意;仿像;自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4)04-0043-05

收稿日期:2014-04-3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普通高校‘合唱与指挥’教学模式创新研究”(12YJa760028)

作者简介:李爱华(1963-),女,吉林省吉林市人,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文化艺术教育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艺术教育、合唱指挥、钢琴等方面的研究。

一、授意、仿像与自悟的诠释

(1)授意。授意是教师通过唤醒、帮助与微调,调动学生能量,激发学习者意识和注意的技巧。其目的在于向学生传达教学信息、技术或专业思想,以便学生主动了解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概念与思想,明了所学课程的思想、知识、技术原理。授意,使不同学能的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第一,授意是唤醒。授意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能独立思考并做出决定。它不仅要让学习者掌握知识,而且要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使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态度、能力与精神融化为自己的人格。正如蒂克森所说,学习包括“学习的态度与独立学习的能力两个方面”,“态度是一种对自己的学习做出决策的责任,能力是对学习过程的决策和反思”[1]。第二,授意是帮助。教育的重要任务,在于帮助学生对自身学习独立地做出选择,培养学生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事情作出计划,并进行实践经验的归纳、扩展,将实践经验内化为自己知识与能力结构的智慧。第三,授意是微调。教师在布置学习任务时,一般只提宏观的要求,不给具体的操作方法,让学生在当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展现其才华,创造性地完成工作[2]。其实质就是激发学生共鸣,淡化学生的“心理抗拒”,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取代仅仅是为修取学分的功利性学习动机,避免“饕餮盛宴”一转而为“鸡肋”[3]。

(2)仿像。“仿像”是以光、影、声的“超真实”存在的媒体时代的拟像形式。“仿像”不再与现实相关,而是一个脱离客观真实而又独立存在、自主运行的符号系统[4]。仿像是当代教学生活的重要手段和技术形式。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自主开发多媒体课件等各种教学资源,帮助学生进行生动的模仿与建构的学习活动。第一,仿像能够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其教学艺术的感染力远远大于传统课堂教学。它成为学生摆脱按部就班与繁琐无趣的日常课堂生活,成为第二种生活的狂欢广场[5]。第二,仿像作为一种“超真实”教学场景使教学具有逼真性,它不仅以极度逼真的视听方式彻底替换现实事物,而且还以大量复制和现代传播的方式,创造出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真实,创造出一种比真实更加真实的“超真实”。第三,仿像使教学内容具有开放、共享与生成性质。在获取优质教学资源上,它具有信息的海量性、时间的自主性和空间的开放性、诸多用户共享性等优点[6]。仿像具有便捷性与高效性,学生可以通过仿像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所需信息,学生和教师可以快速地相互交流信息。仿像的教学方法,具有创新的无限可能,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3)自悟。自悟本属禅学的要义之一,具有领悟、开悟、顿悟与渐悟之意,它是生命内部力量的流动、变化与显现。自悟乃自主学习之精髓,有自主、体验、冥想、尝试的实践意韵,具有生成性、发展性、自我建构性等特点。第一,自悟是生命能量的自然绵延。它使教育具有强烈的生命教育的意韵。让学习者生成更有力量、更生动的学习品质。具有这种品质的人,能够“决定学习目标、决定学习内容和进度、选择学习方法和技术、监控学习过程和评估习得的结果等内容”[7]。它使学习者将专业能力与生命运动融会贯通,无论在心理层面上还是专业的深层次领悟上,都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第二,自悟是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在教育实践中,自悟的发生,因个体的学习环境、学习能力和思考习惯而异,学生个体的认知能力随自我实践与时间的推移,一般经过感知、理解、明白、觉醒、大彻大悟的过程,也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深化,最终打上思考者真实性格和心灵创造的烙印。第三,自悟是真正的教育形式。它脱离教师干预的自主学习行为,是一种“对自己学习负责的能力”。这不仅有利于学习者专业信念与兴趣的养成,而且有助于学习者对专业知能的体验与感悟,形成默会知识与实践智慧。

二、授意、仿像、自悟与“合唱与指挥”教学

“合唱与指挥”是一门实践艺术,也是一门不断融入新思想与新方法的,具有开放性与创造性的审美活动。在普通高校面向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开设“合唱与指挥”课程,其目的是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但是仅仅通过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是无法完成的,需要从授意、仿像、自悟三个方面入手,即通过授意以调动学生主体意识与创造想像,通过模拟“合唱与指挥”的现实场景与相应的训练技术,通过自悟以获得“合唱与指挥”的实践精髓,扩展其认知,形成其技能,并且将三者有机结合,形成“合唱与指挥”课程独特的教学方法。

授意能传递“合唱与指挥”的知能信息,并唤醒学生在“合唱与指挥”学习中的创造意识。“合唱与指挥”教学的目标并非培养“音乐家”,而是要帮助提升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团队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创造是“合唱与指挥”教与学的根本动力,是“合唱与指挥”教育功能和价值的体现。授意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对合唱的音色、音量、音高之细微差别的感知、调控与协调,还要使他们在听觉的感受性、敏锐性和审美力等方面有一个全面的提升。授意的关注点,在于调动学生的内部能量,激发他们对“合唱与指挥”学习的热情、兴趣与自信。授意“是师生不断激活生命、丰富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与价值的过程”[8]。自悟,需要学生修习经验的绵延、创造力的提升和自信心的发展,需要系统、严密的组织能力做保证。这就是“授意”在教学中体现出的重要性。

仿像能为“合唱与指挥”教学提供超真实学习场景与训练技术。仿像技术的进步及其被大范围地应用到“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之中,使乐感分辨率高,模拟场景“超真实”,视觉和听觉的艺术感染力强,训练错误及时得到反馈,合唱的呼吸、共鸣、音准、节奏和多声部的训练效果得到极大的提高。仿像运用于“合唱与指挥”教学的过程,是学生通过对模拟“合唱与指挥”现场认知的监控学习,将想法及时付诸于行动与效果的检验之中,并不断地反思与修正不足之处。

自悟能使“合唱与指挥”教学演化为学生的体验、冥想与实践的自修过程。自悟是一种主动学习,把学习看成是“我要学”,让学生体会到“独立学习”是自主学习的核心,即为“我能学”。合唱与指挥是用嗓音与肢体语言塑造音乐形象的艺术,也是一门群体艺术。它不仅是作品的演唱和表演,还包括教学的组织、学生的管理、演唱的协调、师生的配合、活动的开展等。自悟“对于培养学习者的创造性和生产性具有重大作用,帮助学习者更深刻地掌握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9]。在学习和训练中,自悟能“让学生自己在演唱中寻找各自声部的音准及和声关系。用这种方法训练,可以使学生更为主动地投入到作品本身所设置的音乐环境和技术环境中”[10]。传统的观点认为,教学就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这就不可避免地拔高了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学习在很大程度上看起来不是学生在学,而是教师在学,学生是被教师牵着走的,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权利被剥夺了。“合唱与指挥”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冥想、反思、体验等自悟活动,避免出现只注重师生间的教与学,而忽视学生自身“消化”的现象。所以,通过自悟,提升“合唱与指挥”教学中学生的体验、冥想与实践品性,是实现其教学目标与任务的关键。

三、普通高校“合唱与指挥”教学面临的问题

频繁的国际、国内合唱赛事、互联网的信息沟通以及多层次合唱组织的发展壮大,既为学习“合唱与指挥”课程的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与研究的有利条件,同时更多地是面临授意缺乏、仿像辅助缺罕与自悟意识不强的严峻挑战。

(1)缺乏唤醒生命潜能的授意方法。在“合唱与指挥”的教学中,离开授意,仿像以多媒体为依托的现代教学,极大地加大了课堂信息量,并使课堂教学生动直观、有声有色。然而,如果那样,学生的学习就避免不了被动学习,无法调动学生生命潜能,无法使学习成为一个自主、协作、冥想与思考的自悟过程。就“授意”的理念而言,目前“合唱与指挥”教学的问题是:一方面,缺乏对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关注。教师仍然拘泥于“传道授业者”的角色,以教师为中心,没有发挥出教师“指导者”、“朋友”的角色,缺乏唤醒生命能量的授意,无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另一方面,缺乏对学生创造力的激发与热情的点燃。“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忽视了生命本能冲动的存在,失去了生命的自由敞开与个性潜能的释放。

(2)缺乏“仿像”技术合理开发与运用。第一,学习场景建构与教学方法的运用、更新,跟不上“仿像”技术的发展速度,没有充分利用“仿像”技术,作为虚拟“合唱与指挥”教学场景的教学文本。第二,缺乏仿像软件开发。教师对教学内容缺乏前端性把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师生间的选择、合作与对话,教师也很难全面真切地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的关系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仿像技术没有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仿像技术对于拓展师生之间的交互渠道没有发挥恰当的功效两个方面[11]。第三,缺乏仿像模拟平台。没有“合唱与指挥”仿像技术的教学平台,教师难以实现多种教学模式,难以恰当地做到“合唱与指挥”的“超真实”、“现场”的感染力等综合因素的把握。因而,教师无法”为教学提供多通道、全方位、整体化的教学信息加工和传输模式,促使教学过程多样化、社会化和主体化,增强教学的实效性”[12]。

(3)自悟没有融入教学的过程与品格。长期以来,我国普通高校“合唱与指挥”教学一直缺乏体验与冥想等自悟的意识与能力。第一,从内容上看,“合唱与指挥”的教学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声乐教学上,忽视了合唱指挥学习的重要性,导致学生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不到位。第二,从过程来看,合唱教学在曲目的选择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保守性,倘若放任这些行为的持续,将使学生没有充裕的时间去思考,甚至会使学生失去对该课程学习的兴趣。第三,从方法上看,合唱教育普遍存在我教你唱、我讲你听、以他人感受代替自身体验,注重教学的外在形式而忽略教学过程本身对学生的教育作用。由于选学该课程的学生大多专业知识欠缺,接受能力参差不齐,若是一味地只关注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注重知识、技术的传授,只注重师生间的教与学,而忽视了课程本身的审美价值,忽视了学生想象、情感的体验,忽视学生间的配合协作、忽视了学生自悟品质的培养,那么,自悟的教学品格将一如既往的贫乏。

四、改进普通高校“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方法的思考

针对“合唱与指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从唤醒学生自悟意识、开发仿像教学的技术元素、授意具体的学习方法三个维度探索合理的教学改革策略。

(1)借授意助“合唱与指挥”之美。德国指挥家温格纳曾说:“一个指挥,不但要将作曲家的意志表达出来,而在音乐里面,还要有一种神秘的创造力量,这种力量的大小,关系到他的成功与失败。”[13]第一,理论与方法暗示。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暗示的方法,对丰富学生的实战技巧与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及对学生自信心的影响是深远的。杜威说:“教学的目标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主动地探求并思索明智地驾驭实践的态度和方法,掌握有效地、适当地解决处理问题的态度和方法。”[14]第二,技能示范。教师要勤于利用仿像技术作为教学工具,不断学习网络应用技术课件的制作技巧,并利用这些技术,对网络课程做调整的完善[15]。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基本技能,提高教师的网络资源重构能力,使之从教育观、素质观到掌握计算机操作与教学软件使用能力等得到提升。

(2)凭仿像扬“合唱与指挥”之长。合唱与指挥是一门特殊的学科领域,其学习的方法和知识的积累均需要讲究针对性。第一,自主创造。在进行“合唱与指挥”仿像软件开发与利用时,需要良好的自主创造、合作探究、实践摸索等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效协调。利用国际先进的Finale音乐打谱软件作为工具平台,编写“合唱与指挥”课程的教辅课件,通过有声的音乐视频,辅助解决和提高学生读谱、音高以及多声部合唱训练的能力[16]。仿像教学这一技术行为,使其具有教学意义和知识意义的同时,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形式与生存实际,具有生命意义。第二,合作探究。Gilbert和moore认为,运用计算机媒体进行教育的交互作用是指学习者和技术之间的相互交换,这个过程可以看成是一个反馈[17]。及时的、高质量地交互传递,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为单一教学模式向虚拟学习社区的转变提供现实的可能性。第三,实践摸索。在网络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归纳,总结,以便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18]。教师除了对作品有更客观、准确的把握,还需要引导学生把音乐学科的相关知识横向联系起来。如建立“合唱与指挥”教学课程网站,把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的合唱与指挥理论基础知识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编辑后放在课程网站上,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3)唤学生自悟意识之醒。自悟既是一种学习态度、一种学习过程,更是一种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悟生成的学习能力,有助于他们胜任建设社会的任务[19]。第一,自知之明。苏格拉底曾告诉我们,人最宝贵的态度是“知己无知”。只有秉怀这种态度,我们才领着自己去思考、体验和冥想。因为只有崇尚虚极,谦虚慎独,才能达到与虚静相反的“虚则知实之情”(《韩非子・王道》)的状态。第二,自信之力。培养自悟意识,唤醒学生的自主活动意识,通过从合唱与指挥中获得自我满足与自尊。建立学生课外独立组织、分组训练开展艺术实践活动的机制,并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建立指挥轮换制、声部长制等多种形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自由、充分地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使生命的能量得到发挥和提升。叶澜教授认为,完整的课堂教学不仅仅要完成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任务,还要尊重师生的生命,使师生生命的意义都得到提升[20]。第三,自由之境。帮助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特别是人际关系环境,给学生一些空白的思考时间。让其学习充分的自主,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通过探索课内外教学互补的方法,提高学生合作能力与综合素质,学生课外独立排练活动从选曲到排练,从歌唱的发声到歌词的咬字吐字方法,从指挥的手势语言到整体音乐风格的处理都需要学生自主完成。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曾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21]。这种无声自主学习其实算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表面看起来在教师的控制之下,实际上学习者在默默地管理自己的学习,积极配合,努力完成目标任务。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富有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美感。第四,自省之习。学生课外独立排练活动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了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从事和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的习惯,而不是在外界的各种压力和教师及父母的要求下被动地从事学习活动,或需要外界来管理自己的学习内容。这充分诠释着“生命化教育”,即以生命为基点,把生命的本质、特征和需要体现在教育过程之中,使教育尊重生命的需要,完善生命的发展,提升生命的意义[22]。

参考文献

[1]Dickinson,L.Self-instructioninLanguageLeaming[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7:12-13.

[2]张战卫.做一个“零授意”领导[J].领导科学,2009(9):17.

[3]Herkert,J.R.Continuingandemergingissuesinengineeringethicseducation[J].theBridge,2002(3):8-13.

[4]高.当代文化视域中的仿像理论[D].沈阳:辽宁大学,2012(5).

[5]唐松林,曾琦.消弭与重建:拟像时代的教学形态[J].高等教育研究,2010(2):69-73.

[6]张萍,吴秉会.网络辅助教学:意义、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5).

[7]Holec,H.autonomyandForeignLanguageLearning[m].oxford:pergamonpress,1981:44-45.

[8]王桂龙.大学教育的境界:主客体的充分融合[J].江苏高教,2005(1):71-73.

[9]何芳.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共生关系――以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之行动研究为例[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2(5).

[10]张彬.关于高师“合唱与指挥”课的若干思考――音响概念、教材和方法[J].中国音乐,2003(10):80-82.

[11]胡迎宾,黄少颖.高校网络辅助教学的现状与问题思考――基于首都师范大学网络辅助教学的案例调查[J].中国电化教育,2006(9):29-32.

[12]唐松林,曾琦.消弭与重建:拟像时代的教学形态[J].高等教育研究,2010(2):69-73.

[13]陈殆鑫,龚琪.外国著名指挥家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289.

[14][澳]w.F.康纳尔.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m].孟湘砥,胡若愚,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132.

[15]赖鹤,衷明华.高校网络辅助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江西化工,2009(12):201-202.

[16]李爱华.打谱软件在《合唱与指挥》教学改革中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3(4):123-125.

[17]钱万正,李艺.远程教育课程的交互性评价[J].开放教育研究,2002(4):39-40.

[18]梁云.校园网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的开发与利用[J].科技创新导报,2008(1):239-240.

[19]BarryJ.Zimmerman,SebastianBonnerRobertKovach,等.自我调节学习[m].姚梅林,徐守森,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78-79.

[20]邓惠明,缪剑峰.构建生命化课堂的误区分析及策略探索[J].教育评论,2014(2):100-102.

[21]郁文武,谢嘉幸.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55.

[22]冯建军.论生命化教育的要义[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5):25-28.

inspiration,SimulationandSelf-reflection:aStudyonteachingmethodsinthemajorofChoralandCommand

Liai-h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