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动因十篇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动因十篇

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动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5:32

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动因篇1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尽管已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创业奇迹,但在自身管理机制及经济运转等方面仍然存在非常突出的问题,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民营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不仅要挖掘内部潜力,还要开辟国际空间;不仅要利用国内市场和资源,而且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国外市场和资源,积极寻求国际化经营之路。

[关键词]民营企业;“走出去”战略;国际化经营

我国民营企业在改革开放30年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仅税收一项的比重就已经超过国有经济。许多地方民营经济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的60%,民营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显示出巨大的活力。但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国际大环境中,许多跨国企业都在通过wto、imF等国际组织抢占市场,把自己的经济优势转移出去,或相互渗透,达到占领有利的经营市场和获取最大限度利润的目的。我国市场已成为wto协议中各国经济活跃的舞台,对我国民营企业生产和市场必然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我国民营企业不仅面临着国内企业的竞争,而且还面临着国外跨国公司的挑战。因此,在国内外竞争压力不断扩大化的新形势下,民营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摆脱家族化、本土化的传统狭隘理念,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走国际化经营之路,这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民营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的必要性

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重要标志,党中央提出“走出去”战略,就是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公司和著名品牌,实现生产和贸易的互补性合作,共同创造和分享世界经济发展的硕果。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尽管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创业奇迹,但在自身管理机制及经济运转等方面仍然存在非常突出的问题。只有实施“走出去”战略,走国际化经营之路才能开辟持续发展的广阔前景。

1.有利于解决资金短缺、融资渠道狭窄的困难。当前,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正在得到改善,但是,民营企业资金短缺,长期困扰民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仍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在民营企业进行二次开发创业的时候,资金的需求与企业规模之间的矛盾,将使民营企业面临很大的资金周转的困难。如果再出现将“适度的货币政策”转变为“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宏观政策转变,民营企业的财务保障体系,将很难承受资金短缺的压力。国际化经营有利于民营企业大量引进资金,享受国际各类银行低息贷款,充分利用国际资本,解决资金短缺的难题。在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形势下,任何一个国内市场都显得过于狭小,难以担负研究开发的投资,从而导致企业无法达到和保持世界领先地位。目前在许多行业如汽车、飞机、药品、半导体芯片等等,一个新产品的研究开发需投入10亿美元左右的费用。如果一个企业没有全球性的生产与销售网络,来分摊上述费用,那就不可能进行必要的新产品开发,从而不会处于领先地位。因此,中国民营企业要充实资本实现规模扩张,必须走国际化经营之路,国际化经营是新时代企业领先的重要途径。

2.有利于吸取世界先进管理经验,改变民营企业管理水平落后局面。管理水平和管理经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创造世界航空史上一大奇迹,从来没有亏损过的美国西南航空公司,即使在“9.11事件”发生后,国际航空业遭受极大打击的情况下,从未解雇过任何一位员工,业绩仍居榜首,其秘诀就在于有科学系统的管理制度和体制。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资本主义企业能在100多年的时间里,由最大规模只有几百人的纺织厂发展成今天拥有几十万人的跨国公司,管理起了决定性作用。而我国民营企业的管理滞后,普遍存在的家族式管理,经验式管理以及领导型管理等,管理体制不健全,家长制,严重阻碍管理层有效协调和正常运转,影响决策的科学、快捷形成,限制企业的快速发展。而当今在国际化形势下,家族式管理已经不适应时展的要求。我国民营企业必须融入全球化这一大环境,走国际化经营之路,学习各国先进的管理经验。这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3.有利于吸纳和留住人才,解决人力资源匮乏的矛盾。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人力资源匮乏始终是非常突出的问题。由于家庭式管理存在的严重弊端,民营企业经营者,家族意识严重,表现在外来人才难以得到信任和重用,一些有管理才能的人才很难发挥各自的特长和潜能。因而人才在民营企业之间流动频率不断加大。有经验有能力有技术的员工,在民营企业之间的无序流动,削弱了民营企业的竞争实力,带走了企业的核心技术与市场竞争策略,甚至瓦解了一些企业的营销体系,不利于企业的管理,而国际化经营在人才方面对民营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化企业,跨国公司是人才高度集中的地方,是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聚集地。民营企业要取得发展优势,就必须拥有人才优势,要发展成为国际化的企业,就要走国际化之路,积极吸纳和培养优秀人才。

4.有利于提高技术水平使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我国民营企业大多数缺乏自己的核心技术及产品创新能力。企业技术水平落后,产品技术含量较低,产品质量不高;技术创新意识不强,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一些民营企业没有长远的战略发展规划,只顾眼前利益,宁可随时跟风转产,也不愿在技术开发及产品开发上多投入,以致在市场竞争中经常处于劣势,影响其市场所占份额。我国企业无论是在产品结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或是营销水平等方面都处于较低的经营阶段,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当大的差距。当前我国企业缺乏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原因是设备、技术和管理的落后。而积极实施国际化经营,使我国企业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学习和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营销手段,有利于尽快形成一批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较高、成本和质量有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保持和增强我国企业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不断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提高国际市场的占有率才是我国企业顺应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正确战略选择,因此,国际化经营是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二、我国民营企业具备走国际化经营之路的基本条件

企业国际化经营,是企业融入世界经济,在国际范围内配置产品、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行为。国际化经营可分为内向国际化和外向国际化两个层次。内向国际化是指以国内市场为基地,通过“引进来”,引进产品、技术、管理经验,以此提升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并为外向国际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外向国际化则是企业要以国际市场为基地,走“走出去”发展之道,向国际市场提品、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并以实现生产过程国际化为目标的行为。利用国内和国际资源进行企业生产经营的优化组合,实现跨国进行科技开发、投资、融资、生产、营销等经济活动,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国际生产分工,开辟、占领和扩大市场,力争在国际竞争中使企业获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我国民营企业走国际化经营之路具有较大的可行性:

1.民营企业具备了一定规模、较强的竞争力和参与国际化经营的条件。民营企业历经近30年的发展,出口总额到2005年达6043亿美元,与2000年1328亿美元相比,年均增速35%,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德国的世界第三贸易大国,成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新兴主力和“走出去”的生力军。民营企业外向型经营在推动我国外经贸整体战略的实施、促进外贸出口、拉动民营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如福建泉州民营企业的典型,安踏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创建了中国体育用品领先品牌,安踏运动鞋、运动服装远销东南亚、俄罗斯等多国。2007年11月仅一个月在越南河内建立的专卖店销售额就达1.3万美元,预计2009年在越南建10个专卖店。2007年7月在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专卖店开业。民营企业在出口销售、境外办厂以及与外商合资合作经营等积累了经验,增强了国内外市场竞争的能力。目前,民营企业外向型经营已成为我国外经贸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外贸出口的重要增长点。随着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和一定竞争力的民营企业,参与国际化经营已经具备了一定条件。那些发展速度较快、实力较强的企业所具备的实力可以与国际企业进行竞争和抗衡。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一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大形势下,民营企业在具备一定规模的基础上,要紧紧把握国际化经营的优势,利用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资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积极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

2.民营企业通过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为自己赢得发展空间。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民营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通过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为自己赢得发展空间。民营企业可通过广泛的合作生产、特许经营、提供服务及在海外投资等方式,融入到世界大市场中,成为世界经济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根据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和中国民营研究会组织的第五次全国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显示,多数民营企业都有参与外向型经济的愿望。有近22%的企业已经或正在着手同海外合资合作,近30%的企业打算在今后三、五年内与海外合资合作。民营企业要做强做大,为自己争取尽可能大的生存空间,这是现在的民营企业发展要实现的最大目标。

3.民营企业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为走向世界,进行国际化经营提供了条件。民营企业因其内部环节相应较少,能更灵活、更敏捷地适应市场变化,对外部环境的改变及时做出有利于企业的反应,在管理上具有效率优势,使其能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迅速组织生产,适应性快,灵活性强,准备期短。民营企业家勇于创新,更有责任感。他们能大胆地把握机会,及时了解企业的需要,为企业改进产品、服务、工艺和管理作出积极努力。因而民营企业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这为民营企业走向世界,进行国际化经营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企业已经越来越强烈地感到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联系进一步紧密与加强。加入wto之后,无论企业是否愿意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外国企业的冲击和挑战。中国民营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将发生巨大变化,迫使民营企业要积极地“走出去”。因此,国际化经营将是我国民营企业在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中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民营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寻求国际化经营的对策

1.培育世界市场意识,掌握市场规则,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我国民营企业要真正融入世界经济中,必须树立“世界意识”、“规则意识”。民营企业员工,尤其是民营企业经营者必须全面了解、掌握和运用市场竞争中的国际规则,树立市场意识、法制意识、效率意识、精品意识,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推进企业国际化。以国际市场的需求为导向,面向世界生产,建立具有世界竞争力的生产基地,推动生产国际化;开放市场,利用外资,建立国际化的融资体系;引进先进技术,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建立国际化的技术服务体系等,为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创造基础条件。

2.注重科技进步,提高民营企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民营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必须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先进适用技术为主体、一般实用技术和传统技术并存的多层次技术体系。我国民营企业由于发展起点低,技术水平落后,劳动力素质低,要促进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应更加注重科技进步,提高民营企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努力使骨干企业普遍采用国际同期的先进适用技术,装备水平达到或接近同期国际先进水平;传统技艺与高新技术相结合,开发利用微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等,使产品科技含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坚持以质取胜原则。

3.加强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实施品牌战略。实施品牌战略,有利于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显著提高。民营企业要在提高产品质量和增加品种、开发应用高新技术,综合利用等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就要形成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加强新产品的研究开发,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当前,国际市场竞争的一个重要特点,即企业之间已经从成本竞争逐步进入到技术竞争、服务竞争。因此,私营企业既要充分利用科技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又要注重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尤其要加大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力度,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同时不断改善售后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创建知名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4.坚持以人为本,培养适合国际化经营的人才队伍。为了适应国际化竞争的需要,民营企业必须以人为本,进行组织制度、管理体制以及用人机制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才能够吸引和留住更多的优秀人才,以解决严重制约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人才问题。同时,要注重培养和选拔熟谙技术、外语、经济商务、涉外政策的复合型人才和具有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高新科技、法律、财务会计等知识的专业人才,组建一支适合国际化经营的人才队伍。当今世界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要把握企业发展的关键,就要坚持以人为本,选好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培养适合国际化经营的优秀人才队伍。

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动因篇2

一、什么是集群式“走出去”?

我国商贸企业“集群式”走出去是指通过战略联盟的方式,与具有海外经营经验的制造企业或具有开拓海外市场意向的商贸企业联手“走出去”。战略联盟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共同战略利益和对等经营实力的企业,为达到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协议、契约而结成的优势互补或优势相长、风险共担、生产要素水平式双向或多向流动的一种松散的合作模式。战略联盟可以创造规模经济,实现企业优势互补,形成综合优势,有效地占领新市场。

由于目前我国商贸企业规模还不够大,竞争能力还不够强,资金有限,承受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能力不强,且打造跨国经营的商贸业巨头尚需时日,因而在现阶段以某一个企业为主体“走出去”难度很大的情况下,采取“集群式”的对外直接投资模式,可以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应,有效地增强商贸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形成整体的竞争优势并降低风险。

二、为什么要集群式“走出去”?

在当前我国商贸企业“走出去”尚处于初级阶段、商贸企业整体实力较弱的状况下,商贸企业欲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不仅需要加强自身建设,更需要创新“走出去”的方式,从而加速商贸企业国际化进程。

(一)商贸企业海外投资最为活跃却多为游兵散将

以商贸企业为主的境内企业对境外批发和零售业投资活跃但规模较小。2009年,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中,对境外批发和零售业投资流量为61.4亿美元,比2004年的7.99亿美元增长了6.7倍,占当年全部非金融类投资的10.9%,近五年来年均增长18.1%。对境外批发和零售业投资存量达到356.9亿美元,占全部非金融类投资的比重达到14.5%,近五年来年均增长20.9%。2009年,在我国13000多家境外企业中,从事批发和零售业的企业占21.9%,仅次于从事制造业的企业所占比重30.2%。在12000家境内投资者中,批发和零售企业占36.6%,是对外直接投资最为活跃的领域。然而,目前“走出去”的商贸企业并不是经营多样化业种业态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批发零售企业,更多的只是具备交易功能的规模较小的贸易公司。2009年我国投资的境外批发和零售企业约有2847家,占全部境外企业的21.9%;境外批发和零售业投资存量为356.9亿美元,占全部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14.5%。批发零售业平均每家企业累计投资1253万美元,低于我国全部境外企业平均累计投资1890万美元的水平。

(二)国内商贸企业缺乏国际竞争力

我国商贸企业在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等方面不及跨国公司。虽然我国商贸企业近年来实现了高速发展,百联集团、国美电器、苏宁电器、大连大商集团、农工商超市集团已入榜2010年全球零售企业250强,但在市场销售额、经营业态、门店数量等方面都与世界大型零售企业存在较大差距。在2010年“全球零售企业250强”中,我国最大零售企业百联集团的零售额为100.9亿美元(包含非零售业务收入),仅相当于沃尔玛的1/40、家乐福的1/12、麦德龙和特易购的1/10。我国商贸企业由于联营的经营方式和过度非相关多元化,导致企业未能在主营业务上形成竞争优势。相反,绝大多数国际知名的商贸企业都专注于主营商贸业务,如2008年全球前10强零售企业的零售额占企业集团收入总额的比重均在97%以上。主营业务的偏离导致商贸企业在专业化竞争中处于劣势。我国商贸企业的国际知名品牌十分有限。在2009年《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我国企业共入榜18家,涉及石油、银行、电信等行业,我国商贸企业尚没有一家入榜,商贸企业品牌优势很难与这些国家相抗衡。

(三)商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依然有限

我国商贸企业的外向国际化程度低于内向国际化,且低于其他发达国家水平。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内市场逐步开放,大量外资流通企业涌入国内市场,2004年,全球250强零售企业中已有29家在我国开展经营。但我国商贸企业却较少进行跨国经营,且对外投资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香港地区。2008年,全球零售企业250强海外销售额达到销售总额的22.9%,比2007年增长了1.6%,平均跨国经营国家数为6.9个,远高于我国大型零售企业的国际化水平。2009年,我国企业对境外批发和零售业的投资存量约85%集中在香港地区,海外市场拓展及跨国经营能力尚待提高。

三、怎样集群式“走出去”?

商贸企业可以采取战略联盟的方式实现集群式“走出去”。根据联盟各方所从事的活动性质来划分,战略联盟可以分为纵向联盟和横向联盟。横向联盟是指各方从事的活动是同一产业中的类似活动的联盟,它通过联盟各方从事一项活动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分散风险从而增加规模经济。纵向联盟是指处于产业链上下游有关系的企业之间建立的联盟,它使处于价值链不同环节的企业采取专业化的分工与合作,利用专业化的优势与联盟的长期稳定性创造价值。

(一)横向联盟――优势互补拓市场

“集群式”的方式之一是在商贸行业内部的企业之间形成横向的战略联盟,优势互补,联手开发海外市场。商贸企业由于采用横向一体化扩张和复制式的管理模式,组织结构扁平化,其规模扩大不是增加组织结构层级,而是增加管理幅度、资源配置,控制损失、激励弱化行为。因此,商贸企业采取横向联盟的方式“走出去”可以综合各方在资金、技术、管理、业态等方面的经验优势,降低海外经营风险。此外,商贸企业联盟在海外通过大批量的集中采购、集团物流,能够实现交易的规模经济,降低经营成本。

根据批发业和零售业的不同特点,商贸企业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的横向联盟,从资金联盟、管理联盟到品牌联盟。如我国商贸企业采用共同出资在海外建设中国商贸城的形式,将国内成功的批发市场模式复制到其他国家。虽然海外中国商贸城已经入驻俄罗斯、蒙古、越南、印度、南非、智利等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甚至覆盖至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但由于批发市场模式未必能与海外市场需求相契合,且竞争优势多体现于商品的低价位,品牌、服务、管理等代表商贸业先进性的特征难以体现,因此易招致东道国的排斥。尽管这种方式也属于“集群式”,但也只能属于低层次的资金联盟。相比之下,大卖场、奥特莱斯等进行连锁经营的新型业态在海外更具有竞争优势,这也需要我国商贸企业探索更加高层次的战略联盟。同样,零售业走出去实际上更多的是零售资本和零售业管理技术的跨国传播,并非是零售企业的国际化移动。我国商贸企业联盟需要凭借自身特色和在规模、经营、管理、人才、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从突破缝隙市场开始,逐步在海外站稳脚跟。

(二)纵向联盟――产业链联动出海

“集群式”的另一种方式是在产业链上下游的不同行业之间形成纵向的战略联盟,抓住产业链出海。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品加工和供应基地,同时,我国制造业“走出去”的步伐也快于商贸业,因此,制造业国内外生产的产品和海外市场为商贸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商品基础和市场基础。商贸企业可以凭借中国制造业的优势,伴随制造企业品牌走出国门,形成海外供应链联盟并与其共同开拓分销渠道。

商贸企业与制造企业构建纵向联盟能够加速“走出去”的步伐。从跨国经营的角度看,企业“走出去”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是商品输出,主要是将本国制造业生产的商品销售给其他国家的消费者;第二步是资本输出,即采取绿地投资、收购兼并等形式到海外投资生产;第三步是品牌输出,将成熟的产品和服务品牌化,实现更大范围的推广。制造企业跨国经营的每一步都离不开销售环节,这为专业化从事销售的商贸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当前,“中国制造”的许多产品已畅销到国际市场的各个角落,受到各国消费者的欢迎。我国的出口商品以及海外制造自主品牌商品是商贸企业海外建店的重要商品来源,也可以成为其主要的经营特色之一。在市场拓展的方式上,商贸企业应积极寻求与大型制造商、供应商等的战略合作与战略联盟,成为核心制造企业长期的、稳定的战略伙伴,通过合作以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国内、国际竞争,并伴随客户全球化扩张的需求,逐步拓展海外商品市场。以专卖店为例,康奈鞋业在美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希腊、葡萄牙、比利时等7个国家建立30多家专卖店,海尔在美国设厂并开设专卖店,商贸企业可以与制造企业合作建立供销联盟,凭借制造企业品牌进入海外商贸领域。此外,多种形式的供应链联盟、品牌联盟等也为商贸企业“走出去”创造更好的条件。

四、集群式“走出去”需要哪些保障?

基于战略联盟的“集群式”走出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商贸企业竞争实力有限、不了解海外市场等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增强商贸企业“走出去”的动力,从而提高我国商贸业的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深化落实“走出去”战略。为实现这一目标,也需要政府利用制度与政策设计促进商贸企业“集群式”走出去。

(一)制度上给予支撑

健全对外投资法律法规体系。借鉴国际经验、针对我国国情,尽快建立我国对外投资基本法,并以此为依据制定针对商贸企业对外投资的法规。完善对外直接投资的管理体制。针对现行对外直接投资管理体制的现状,尽快解决多头审核、管理分散,服务体系不健全、功能不完善等问题,减少对企业商务活动的限制和干预,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确保企业真正成为投资决策和生产经营的主体,增强对外投资促进和服务功能的作用。制定“走出去”战略规划。在深入分析“走出去”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制定覆盖各行业的“走出去”战略规划,把商贸企业“走出去”纳入我国整体“走出去”战略中,并在体制和机制上给予保障。充分利用经济外交、高层互访、世界贸易组织、国际区域合作等平台,通过国际合作推动商贸企业对外投资。

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动因篇3

关键词:“走出去”战略动因“走出去”战略模式竞争优势

中国提出“走出去”战略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outwardForeignDirectinvestment)持续高速增长。商务部《2014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创下1231.2亿美元的历史最高值,年度流量是2002年45.6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8826.4亿美元,在全球分国家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排名中较上年前进3位,位居第8,首次步入全球前10行列。对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模式进行系统研究,更好的实施“走出去”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模式研究现状

闫立罡、吴贵生(2006)认为中国公司国际化从内向和外向国际化进程划分有三种模式,王辉耀在《中国海外发展》一书中总结归纳了十大模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企业国际化研究”课题组(陈小洪,马骏)将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归纳为4大类22种基本模式,即获得市场、获得技术、获得资源和获得国外资金的国际化战略。现有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模式的大部分研究分别从发展阶段、获取竞争优势、手段和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分类阐述,而缺乏从理论架构、企业战略经营、动态视角的综合研究。

二、中国企业“走出去”十二种基本战略模式

与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紧密相关的理论研究主要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总体上可以分为“优势前提论”和“获取竞争优势论”两大类别。“优势前提论”认为企业只有在具有相关“竞争优势”的前提下,才能进行跨国经营,如垄断优势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小规模技术理论等;“获取竞争优势论”如国际化经营追赶模型,强调在企业国际化发展过程中模仿性学习的重要性,作为后发展型的跨国公司必须具备良好的学习和创新能力,在内向国际化和外向国际化两个方面采取不同形式来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

20世纪80年代,迈克尔・波特提出了价值链理论后被逐渐应用于国际竞争分析,日本的战略学家大前研一提出了“行业成功关键因素”的理论。迈克尔・波特和大前研一更关注微观企业战略运营的理论获得了学术界和企业界更多的重视,其“竞争优势”理论影响力越来越高。

综合“优势前提论”、“获取优势论”、“竞争优势论”主要观点和理论框架,作者提出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模式的理论框架和十二种基本模式。依据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将企业价值链分为研发、生产、营销(含品牌、销售、服务等市场活动)三个主要环节,再结合传统的发达国家FDi理论和发展中国家FDi理论,重点考虑原材料、劳动力、资本等关键生产要素所带来的竞争优势,综合“优势前提论”、“获取优势论”的动态变化过程,最终形成原材料、研发、生产(含生产成本和生产能力)、营销(含市场和品牌)、资本五类竞争优势以及“获取优势”和“利用优势”两大动态战略过程,形成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模式“全息图”,结合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实践,选取代表性案例,提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十二种基本战略模式。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模式“全息图”

原材料研发生产营销资本

生产成本生产能力市场品牌

获取能源获取技术提升生产海外转移绕开壁垒海外市场开拓获取品牌资产海外ipo

利用资源出口技术领先劳务合作oemXX产业基金

1.模式一:资源获取模式。该模式代表了中国企业以获取原材料为战略动因的“走出去”模式,其核心是获取原材料的战略性资源,典型代表企业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的海外能源获取导向的“走出去”战略模式。截止2012年,中石化海外投资总额已超过6000亿元人民币,中石油已在全球31个国家拥有82个合作项目,中海油2012年以196亿美元的交易标的收购尼克森更是创下了中国并购交易的新纪录。中国石油三巨头的海外能源获取模式是中国企业“走出去”较为成功的代表,其它此类模式的代表性企业还有中铝、五矿等金属矿产类企业的资源获取型的国际化发展模式。

2.模式二:技术提升模式。该模式代表了中国企业提升研发技术水平、缩短技术差距、获取技术优势为导向的“走出去”模式。典型的代表企业是京东方。京东方2003年跨国并购韩国现代电子液晶部门,进入了tFt-LCD液晶显示制造领域,在拥有了生产制造和研发初步技术后,经过多年技术升级和进步,逐渐打破了日韩企业对该领域的技术垄断。该类“走出去”模式代表了中国诸多高科技行业企业的发展历程,比如早期的华为、中兴同样走过了这样一段海外自建、并购、合作等方式提升研发能力的道路。

3.模式三:海外生产转移模式。该模式代表了中国企业近几年在原材料、劳动力、土地成本上升以及人民币升值压力等背景下,进行生产基地向海外转移的发展模式,其核心是获取低成本生产优势。典型代表是美的、格力等家电类企业海外生产基地建设案例。美的集团从2007年开始着手生产基地海外建设工作,近几年步伐明显加快,在越南已经建有三个生产基地,同时在白俄罗斯、埃及、巴西、阿根廷、印度等国家建有生产基地,其海外生产基地的建设除了更贴近市场的因素之外,选择发展中国家建立生产基地的主要的战略动因在于获取低成本生产优势。

4.模式四:绕开壁垒模式。该模式代表了中国企业围绕开出口贸易壁垒而采取的海外设厂“走出去”模式,绕开反倾销、配额等市场壁垒。典型代表是2012年深陷“双反”困境的中国光伏企业,汉能投资港铂阳太阳能技术控股有限公司、海润光伏在罗马尼亚投资建设122兆瓦光伏电站项目、聚能硅业增资聚能(卢森堡)有限公司并在意大利和希腊投资建设光伏电站项目等是典型的案例。与此同时,从“获取生产能力”角度来说,国内企业为了获取生产能力引进生产设备开拓国内、国际市场的案例不在少数,这属于“引进来”的范畴;中国企业“走出去”而获取生产能力的案例也有很多,但往往生产能力只是企业战略动因的次要方面。

5.模式五:海外市场开拓模式。该模式代表了中国企业进行国际市场开拓为主导的“走出去”战略模式,该类模式的企业一般拥有一定的技术、生产等优势,“走出去”的战略动因在于占领海外市场。典型代表是中国家电领军企业的海外市场开拓,如海尔、美的等企业都经历了海外销售网络、自建销售网络、收购海外网络等发展阶段,在海外市场建立较为完善的销售体系,并且进一步深化海外市场开拓模式,结合生产基地、研发基地的全球配置更加有效的占领海外市场。

6.模式六:获取品牌资产模式。该模式代表了中国企业以获取优质品牌资产为动因的“走出去”模式,其核心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获得优质品牌资源,提升企业的品牌影响力。该模式典型的代表是联想并购iBm的pC业务,获得tHinKpaD品牌。2004年的这笔收购,使得联想集团获得了最有价值的资产――tHinKpaD高端pC品牌,时至今日,联想集团仍获益于这笔收购,逐渐在pC领域确立了全球第一的领先地位。

7.模式七:海外ipo模式。该模式代表了中国企业在海外证券市场进行ipo,促进企业更好的实施“走出去”战略。典型代表是光明乳业旗下新西兰新莱特乳业公司在新西兰证券市场的ipo。光明乳业2010年11月收购新西兰新莱特乳业,2013年7月,新西兰新莱特乳业公司在新西兰证券交易所ipo,募资7500万新西兰元(约合3.68亿人民币),光明乳业融到了支撑海外业务持续发展的资金。此外,以360、百度等互联网公司为代表的海外上市企业,这些企业海外ipo的核心战略动因是利用海外资本市场融资更好的促进国内业务的发展。

8.模式八:资源出口模式。该模式代表了中国企业以资源优势为基础,积极进行海外市场开拓的“走出去”模式。典型代表是中国稀土企业,其中包钢稀土非常典型。包钢稀土拥有举世闻名的稀土宝藏――白云鄂博稀土矿山,拥有完整的稀土矿产加工生产产业链,稀土产品远销国内外。资源出口模式的“走出去”可以采用产品贸易出口方式,也可以在海外布局销售网络,其战略动因在于依托资源优势和生产能力,实现产品的海外销售,此种模式的代表企业还有央企五矿集团的海外开拓等案例。

9.模式九:技术领先模式。该模式代表了中国企业以技术优势为基础进行国际化运营的“走出去”模式。典型代表企业是华为、中兴的研发业务的全球化运作。通过自建、收购、合资、合作等方式,华为、中兴建立了全球研发体系。到目前为止,中兴在全球建立了18个研发中心,研发员工超过5万人,每年研发投入超过10亿美元。华为研发员工占比达到50%,拥有超过7.5万人的研发队伍,年研发投入比例达到销售收入的14%,全球共有23个研发中心,16个在国外。华为、中兴的“走出去”战略在度过了“技术提升”阶段后,目前进入了“技术领先模式”阶段。

1.模式十:劳务合作模式。该模式代表了中国企业以劳动力成本和能力素质优势为基础进行的“走出去”战略模式,其战略动因是依托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劳动力低成本和较高的劳动力综合素质优势。典型代表是诸多中国企业的工程承包和it业务外包两大业务领域范围。中铁、中铁建、中交、中建等大型央企为代表的海外工程承包业务都属于此类。中国企业承接海外企业it外包的业务量也逐年增长,国内it高科技企业依托高素质、相对低成本的软件人才承接大量的it外包业务,本身也是实现业务“走出去”的战略模式。

11.模式十一:oem模式。该模式代表了中国企业以成熟的生产能力和生产优势为基础,充分发挥生产优势,通过oem方式进行“走出去”的战略模式。格兰仕是实施该模式的成功代表。该模式也是中国诸多制造业的共同选择,这种依托低成本优势的“走出去”战略是中国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方式,也是现阶段中国企业改变低附加值发展方式的重点所在。

12.模式十二:产业基金模式。该模式代表了中国企业以资本实力为基础,通过资本运营手段(主要是产业基金方式)“走出去”的战略模式,其战略动因是利用近年来中国企业、个人等逐渐积累起来的雄厚的投资资本,通过产业基金的模式进行海外业务开拓。该模式的典型代表是中铁资源集团,而其下属企业中铁资源投资公司更是产业基金模式的典型案例。

三、中国企业“走出去”基本战略模式的研究启示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十二种基本战略模式是以企业“战略动因”为基本分类标准的,现实中,中国企业走出去往往不是单一动因,而是多种战略动因的综合考量,现实中复合动因“走出去”的案例非常多。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十二种基本战略模式的理论框架基于“竞争优势论”,是一种偏微观的企业战略视角,在此框架下的战略模式以竞争战略为理论背景,现实中企业面对错综复杂的经营环境,其“走出去”的动因往往是复合动因,当然这并没有削弱该研究在理论框架和模式类别方面的解析能力。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模式在发生变化,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道路任重道远。一方面可以看出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经营过程中的进步,利用廉价劳动力资源、低附加值的走出去模式是中国企业初期“走出去”模式的重要选择,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正在利用自身的资源和能力优势进行国际化的经营;而另一方面来说,从企业发展的战略资源和能力角度来看,中国企业“走出去”要逐步摆脱资源导向,转向能力导向,这也是中国企业做大做强、成为国际领先企业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闫立罡,吴贵生.中国企业国际化模式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8)

[2]王辉耀.中国海外发展[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1

[3]陈小洪,马骏等.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初步观察和思考[n].中国经济时报,2006-09-04

[4]DunningJH.explainingtheinternationalDirectinvestmentpositionofCountriestowardsaDynamicorDevelopedapproach[J].Reviewofworldeconomics,1981,117(1):30-64

[5]Louist.well.thirdworldmultinationals:theRiseofForeigninvestmentfromDevelopingCountries[m].themitpress,1983

[6]anandJ,Deliosa.absoluteandRelativeResourcesasDeterminantsofinternationalacquisitions[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02(23):119-134

[7]Buckleyp,LJeremyClegg,adamRCross,XinLiu.theDeterminantsofChineseoutwardForeignDirectinvestment[J].JournalofinternationalBusinessStudies,2007(38):499-518

[8]portes,Richard,andHeleneRey(1999),theDeterminantsofCrossBorderequityFlows,nBeRworkingpaper,no.7336,Cambridge,ma

[9]m.e.porter.theCompetitiveadvantageofnations[m].newYork,nY:Freepress,1990

[10]廖运凤.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分析[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7

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动因篇4

[关键词]国际竞争环境;变化;家族企业;国际化

中国家族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正在探寻成长和扩大的途径,其中一些家族企业会寻求向中国以外发展成为跨国企业的机会,并最终走上国际化的道路。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在国际经济规则的主导下,国际竞争环境发生了变化,并对企业国际化模式产生影响。对于我国家族企业而言,国际竞争环境的变化使其国际化模式有了多种选择。

一、国际竞争环境变化的主要特征

(一)国际竞争的重心由国家层次转向企业层次

wt0产生后,其所确立的国际经济规则涵盖范围扩大、约束程度加强,而且表现出对政府行为的规制和对企业行为的重视。新的国际经济规则使得传统意义上民族国家政府为加强国际竞争力而采取的各种政策手段不断被“剥夺”,从而给民族国家政府行为留下的空间越来越小,相应地给企业行为留下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大。新的国际经济规则带来的一个重要的结果是,国际经济竞争的重心正在从国家层次转向企业层次。

(二)合作与并购成为企业扩大市场力量的基本趋势

企业扩大自身市场力量的主要方式,一是限制竞争者的进入,二是消灭已有的竞争者。根据微观经济学原理,如果企业目前所处的是一种寡头市场结构,其最佳选择是“合作”。而如果企业处在垄断竞争市场上,兼并与收购则是一种最常见的选择。在无法吞并竞争对手的情况下,大企业之间为扩大市场力量而进行的“合作”已成为一种流行的选择,其“合作”的方式包括共同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和企业间从事联合研究与开发活动、组建准垄断意义上的经营联盟等形式。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并购已成为全球性浪潮。据著名金融数据公司thomsonFinancial最新统计报告显示,第五次全球并购潮方兴未艾。2005年上半年,全球并购市场并购总额(包括已宣布但未最后成交)高达1.2万亿美元,而在亚太(除日本外),同比更是增长82.9%,并购额超过980亿美元。新一轮全球并购活动与2000年全球并购浪潮相比,更多的是发生在传统行业内部,以资源整合和跨国并购为特色。这是新一轮的国际竞争,若在这一轮竞争中落伍,就会在未来的国际分工中被“锁定”在低级别的链条上。

(三)“国际竞争国内化”和“国内竞争国际化”现象凸现

国际竞争国内化是指在海外市场上,竞争已经不仅是走出国门的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的竞争,还包括国内企业之间在海外的竞争。而国内竞争国际化是指中国本土的竞争已经国际化,走向国际市场不仅是国内企业与境外企业的竞争,还有国内企业与在本土的国际企业之间的竞争。因此,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已经不存在明显的国土界限,而且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直接导致了企业竞争环境的改变和竞争对手的增强。

二、国际竞争环境变化对企业国际化模式的影响

随着国际竞争环境的变化,企业走向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如何在本土市场上迎接世界竞争。因此,企业国际化不仅是指企业向跨国企业演变的外向发展过程,还应包括与企业外向国际化相联系的内向国际化过程。事实上,当企业经营活动与国际经济发生某种联系时,企业国际化进程就开始了。这种联系可以是生产要素方面,如资金、技术、人力资本等的联系,也可以是商品和服务的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交换,还应包括各种海外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国际竞争环境变化的结果是在发展方向上将企业国际化区分为内向国际化和外向国际化两个方面。企业内向国际化活动的方式包括进口、购买技术专利、特许经营、国内的合资合作等;企业外向国际化活动包括产品和服务直接或间接出口、技术转让、国外的合资合营、海外子公司和分公司等。

从动态的角度看,内向国际化和外向国际化贯穿于企业国际化的整个过程中。对于后发型跨国企业而言,内向国际化是外向国际化的基础,外向国际化是其内向国际化充分发展的结果。在后发型企业国际化发展过程中,模仿性学习具有重要意义。这种学习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模仿,而是与当地生产条件相结合的吸收和创新。而且,在模仿性学习中,内向国际化的不同方式对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有不同的功能。

三、目前我国家族企业国际化的方式

(一)贸易带动方式

我国大多数制造行业的家族企业通过自己的产品出口作为“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形式,如飞跃缝纫机、东艺鞋业、志高空调、新疆美克家具等,这些企业是从单一的产品出口开始,开拓国际市场,逐步建立起国际营销网络。也有一些家族企业在了解国际市场的基础上,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在国内建立专门瞄准国际市场的出口产品生产基地。例如,北京中达、天津德利得、内蒙维信等公司就是走的这样一条国际化道路。

(二)oem方式

0em(originalequip—mentmanufacturer)是指产品生产者利用自己掌握的关键核心技术负责设计和开发新产品,并掌握产品的销售渠道,为了降低成本和扩大市场份额,通过合同订购的方式委托其他厂家为其生产加工,所订产品直接贴上自己的品牌。从产品成长过程看,我国很多家族企业是从为外国公司做oem开始迈向国际化道路的。贴牌生产是企业产品从国内走向国际的重要桥梁,在贴牌生产过程中,我国企业能够逐渐学习和掌握国际竞争规则,拓宽产品的外销渠道。还有一些家族企业通过与国外跨国公司合作,成为跨国公司在我国的oem生产基地。例如,占据低压电器高端市场的德国西门子在寻找产品质量和技术要求符合其标准的中国企业作为其在中国的oem生产制造工厂时,就选择了与浙江柳市的长城电器合作。

(三)境外投资方式

按照由低水平到高水平排序,境外投资方式分为设立销售机构、FDi、并购,其中并购是最高级的境外投资方式。近年来,我国家族企业出现了海外并购加强的趋势。例如,万向集团收购美国Uai21%的股权,新疆德隆并购了美国机械行业三大巨头之一的murry公司,华立集团在美国全面收购飞利浦CDma核心技术和人员等。通过并购方式可以利用国外公司原有的销售网络和品牌拓展国际化渠道,将国外研发的前沿技术变为自有知识产权。

四、对国际竞争环境变化下我国家族企业国际化的思考

(一)家族企业国际化对于扩大我国的国际市场力量和提升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任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不可避免地要参与国际竞争。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我国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民营企业开始成批向海外投资的现象,我国一些家族企业已经不同程度地走向国际市场。加入wto,意味着我国对外开放由自主开放转向遵守国际规则约束下的开放,也是我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体现。wto规则对国家的约束使企业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并成为国际市场的主角,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也将最终体现在企业的竞争力上。作为我国民营企业起步时的主要形式,我国家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不仅可以使其更好地配置资源,寻找获利市场,规避和防范风险,为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为重要的是,对于扩大我国企业的国际市场力量,提升我国的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家族企业国际化应当注重内外向国际化的联系

与其他国家企业的国际化相比,我国家族企业国际化有着明显的不同:一方面,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我国家族企业属于后发展型企业,在竞争优势、外国市场的进入方式等方面不同于先发展型跨国公司;另一方面,随着大量外国直接投资的涌入,我国家族企业在自己的本土市场上面对着激烈的国际竞争。因此,我国家族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有独特的特征和路径选择,必须注重内向国际化和外向国际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具体来说,我国家族企业可以通过技术、设备进口、建立合资企业、与国外公司在国内合作等内向国际化形式为其跨国经营做准备,通过内向国际化的经验积累提高外向国际化的速度和成功率。目前,我国一些家族企业已意识到内向国际化的意义,例如,浙江现代集团董事长章鹏飞认为国际化不是简单的走出去,也包括国际合作,国内也可以国际化;浙江万马集团总裁李凡更多考虑的是和国外的战略合作,合作对象必须要有或者是技术优势、或者是市场优势、或者是品牌优势等,而且目前仍考虑将市场定位在国内。

(三)我国家族企业国际化方式的选择

从总体上看,目前是我国企业国际化的最好时机。这是因为,一方面我国现在是世界的生产加工基地,国外企业需要中国这个加工平台,另一方面国内企业需要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先进技术和广阔的市场。国外的一些企业由于劳动力成本太高,竞争不过中国企业,所以选择通过资金整合和技术输出,利用中国低廉的劳动力和生产工厂、土地资源,共同成立一个大集团来向世界销售产品。我国家族企业要重视这一国际化的契机,与国外企业合作,进行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在新一轮全球并购浪潮中,我国家族企业国际化也可以通过国际资本融合的并购方式来实现,但在并购之前必须要懂相关的规则和理念,在经营理念上和国际先接轨,然后才能以资本为纽带走出去,实现国内企业与国际的接轨。具体来说,要成功并购,首先要明确别人的规则和经营经验,然后进行产业整合、人力资本整合和文化整合。由于我国大部分家族企业只有在国内运作的经验,缺乏对相关国际规则的理解,因此我国家族企业要在熟悉规则和理念上多下功夫。

(四)我国家族企业要克服自身存在的阻碍其国际化成长的积习

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动因篇5

主题词:跨国投资;“走出去”理论

在国家大力支持和推动下,我国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上取得了可喜成绩。截至2004年年底,我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368.2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累计完成营业额1140.28亿美元,合同额1562.94亿美元;对外劳务合作累计完成营业额308.2亿美元,合同额361.1亿美元,累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319.3万人。为了进一步扩大成绩,对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的理论进行研究,将有利于更好地实施“走出去”战略。为了更好的说明,本文将“走出去”的理论探讨主要放在对外的直接投资上。

一、现有跨国公司理论的简评

现有的跨国公司理论,按其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可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是以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的理论,如垄断优势论和寡占反应论;第二种是以贸易理论与工业区位理论相结合的理论,如产品生命周期论;第三种是内部化理论;第四种是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它们是各有其侧重面,有的是从产品的差别生产、垄断和要素市场角度出发,有的着重解释资本市场的不完善性,还有的是把研究重点放在公司内部的管理与决策过程上。主要有:

(一)垄断优势理论

这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海默(S.H.Hymer)首先提出,后来经金德尔伯格(Cp.Kindleberger)和凯夫斯(R.e.Caves)等美国经济学家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理论体系。垄断优势理论将不完全竞争理论引入国际直接投资领域,从不完全竞争出发研究国际直接投资,从而突破了传统的研究方法,开创了一条研究国际直接投资的新思路。美国跨国公司进行国际直接投资基本上符合这一理论。该理论不足之处在于,它不能解释发达国家的一些没有垄断优势的中小企业近年来纷纷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行为,也不能解释经济发达国家之间相互投资的不断增加的现象,更不能解释发展中国家企业近来对外直接投资的现象。

(二)寡头垄断理论

1973年美国学者克尼克波克(F.t.Knickerboker)分析了美国、加拿大187家跨国公司的投资行为,提出了寡头垄断理论。寡头公司的主要目的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获得相对的市场份额。寡头垄断竞争的结果必然引起直接投资。只要一个寡头企业在外国建立生产中间产品或原材料的子公司,其他寡头公司也不甘示弱,跟随而上。该理论用寡占反应行为较好地解释了经济发达国家之间相互投资的现象。对20世纪70年代美国、加拿大出现的“蜂拥效应”进行了论证,说明寡头企业之间存在一种既竞争又依存的关系。但它还是不能解释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增加的现象,也不能解释没有垄断优势的中小企业对外投资增加的现象。其适用范围也有局限性。

(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二战后,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增长,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弗农(RaymondVernon)对美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进行了实证研究。1966年他在《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指出,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与产品生命周期有密切关系。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以垄断优势理论为基础的,只是它更强调跨国公司在对外投资的同时,也应注重投资国所拥有的相对技术优势。不过该理论也有一些局限性。它所解释的投资区位的变化只适用于当时美国跨国公司,而并非普遍规律。这反映了国际投资发展的变化要比产品生命周期更为复杂。

(四)内部化理论

这是英国经济学家巴克利(p.J.Buckley)和卡森(m.Casson)在1976年提出的。该理论的起因是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不断扩大。为什么跨国公司不利用现存的世界市场同其他国家的企业实行一定的国际分工开展贸易,而是另辟蹊径,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建立企业的内部市场,利用内部贸易来配置资源呢?巴克利和卡森通过对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进行分析研究,逐步建立了内部化理论。该理论发展了垄断优势的理论,并将国际贸易同国际投资结合起来。它强调把各种垄断优势加以综合利用。还较好地解释了企业为什么将知识产品放在内部市场转让而不在外部市场转让的原因,解释了跨国公司从原材料采集到加工制造等生产过程内部化的原因,说明了跨国公司水平一体化和垂直一体化的由来。不过,内部化理论也存在缺陷,例如对企业为什么到国外投资及投资的地理区位没有做出解释。

(五)区位优势理论

这是艾沙德(waLterLsard)教授提出的。该理论是对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它不仅解释了投资者为什么到国外投资的原因,而且还对投资的地理位置做出了较好的回答。

(六)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该理论的奠基人是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邓宁(JohnHarryBunning),起因是二战后出现的各种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存在的局限性,这些理论都只是从某个角度对国际直接投资进行解释,没有普遍性。从1973年起,他运用折衷主义的方法对各种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进行概括性和综合性的分析,将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和区位优势理论三者结合起来形成国际生产折衷理论。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与前面所讲的各种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它是针对经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行为而提出的,适用范围仍然不够广,仍不能很好地解释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

(七)比较优势理论

20世纪70年代以前流行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主要是以美国跨国公司为研究对象,这些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问题。日本小岛清教授根据日本当时对外投资的情况,提出了新的理论——“边际产业扩张论”,也称为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是根据双方国家的比较优势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因而是一种宏观理论,它很好地反映了当时日本对外投资的特点。它比较适合新兴工业化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但也存在不足:它否定了垄断因素在直接投资中的作用,回避了发达国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维护不合理的国际分工格局的后果。

对以上理论的简评,说明了这些理论基本上是在分析西方跨国公司的基础上形成的,也说明了探讨适合中国企业“走出去”理论的重要性。如何从理论上来解释或用什么样的理论来指导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行为呢?比如,先走到哪里,用什么方式进行等等,均需要在理论上弄清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走出去”的行动。二、对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的理论探讨

笔者认为,通过说明资本整合与市场的关系,能奠定中国企业“走出去”理论的基础。对企业来讲,资本整合与市场的关系就是如何运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本文在此用“资本整合”来代替“资源”,是为了更好地说明资本为什么要向外移动,即对外投资,也就是“走出去”。

(一)对资本整合的说明

资本整合实际上就是资本运作的过程。一个企业或企业家的资本整合力的高低,决定他的资本运作成败。资本整合受主客观两方面的限制,主观受资本运作水平高低的限制,客观受当地投资环境的限制。在资本整合中,影响资本移动的主要受当地投资环境的限制。某地的投资环境差,必然导致资本整合向投资环境好的地方流动。在此要强调的是,资本整合环境的好坏,包含多种内容,除了常讲的软环境和硬环境外,还包括各种资源、配套设施等等。资本整合常常受到客观投资环境的限制。比如,某种矿产资源的供给不足,即使从主观上来讲企业自身的资本整合很强,但也无法进行下去。因此,在国内受到投资环境的限制,必然就会导致资本整合向国外寻找移动的机会。

(二)对市场的说明

市场是反映资本整合效果的晴雨表,资本整合的好坏最终均要在市场上体现出来。市场由于本身的限制,它对资本整合提供有效支持的能力是有大小之分的。它对有的资本整合可以提供有效的支持,但对有的资本整合就不能提供有效的支持。在市场不能提供有效支持的情况下,会导致资本整合向国外市场移动。比如,国内某资本整合的产物具有很强的优势,但国内市场不能继续支持,要继续发挥该资本整合的优势,必须向外发展;再如,某资本整合的产物在国内市场已经没有多大优势时,但在国外市场仍然有优势,为了延长资本整合产物的生命,该资本整合也会向外寻找移动的机会。

(三)我国企业资本整合向外移动的三种主要原因和模式

1、国内市场与资本整合向外移动结合型。这种情况是国内市场可以提供有效的支持,但资本整合在国内受到投资环境的限制(主要是资源上的限制),只好到国外去资本整合,从而导致了“走出去”。具体讲,这是为了国内市场而导致资本整合向国外移动的方式。由于国内市场能提供有效的支持,这种方式的重点是在国外进行新的资本整合。在这种方式下,就要在国外寻找那些是资本整合环境好但市场不能提供有效支持的国家和地区。比如,澳大利亚的铁矿,那里的资本整合环境好,但当地市场对铁矿不能提供有效的支持。再如,文莱的石油,同样是这样的条件。这种方式的主要目的,是寻求国外的资源来弥补我国资源的不足。因此,在进行该类型投资时,一定要注意被投资国的国情。现在,所有国家对不可再生的资源均有一定的规定,往往会因为国家法律限制或人民感情等问题而导致投资受挫。

2、资本整合向外移动与国外市场结合型。这种情况与前面那种相反,是国内市场不能提供有效的支持,但国内资本整合力很强的情况下发生的。由于国内市场不能提供有效支持,为了继续扩大或延长资本整合的优势,从而导致了“走出去”。具体讲,这是为了国外市场而导致资本整合向国外移动的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就要在国外寻找那些资本整合条件好,并且市场能提供有效支持的国家和地区。在这种类型的投资中,当地国家的政策或享受的政策有时会产生强大的力量,会导致向好或向坏的方向发展。当地提供非常优惠的引资政策,可以吸引外资的进入,特别是能享受别国一些优惠政策时更是如此。比如,欧美在纺织品上给柬埔寨很多优惠政策,尽管柬埔寨当时的投资环境并不好,但是导致大量的外资进入,建立了许多制衣厂。

3、资本整合向外移动与研发结合型。这种方式是为了利用国外更好的投资环境,重点是放在研究&开发上。比如,我国家电企业,有的就在日本设立了研发中心,可以充分利用当地更有利的条件从事研发活动,包括更好地利用该国的人力资源。该类型合作还可以有效地利用时间空间。比如,一汽与欧美合作,利用时差将某种设计分三地进行,中国设计8小时,欧洲设立8小时,美国设计8小时,一天就可以干完在本国需要3天才能完成的设计工作。

(四)国家因素对资本整合向外移动的影响

现在,除了很少数的自由贸易区外,绝大多数国家在外经贸上都有一定的限制,主要采取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形式进行。尽管世界建立了wto的机制,但是这些限制或多或少依然存在。国家因素有时会对资本整合的外向移动会有更大的刺激。也许正式因为有了这些限制,才导致资本整合向这些国家移动,从而避开这些限制进入该国市场。但是,有的限制会对资本外向移动形成障碍。比如,像美国从政治上考虑,可能对中国公司收购该国的石油公司设立障碍。因此,与我国关系好的国家,特别是与我国建立了自由贸易区协定的国家,将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首选。多利用当地的优惠政策,尽量在其特区、开发区等有优惠政策的地方投资建厂,对资本整合是有利的。另外,投资管理本地化对以上3种资本移动均重要,这有利于在国外进行资本整合的成功。

(五)针对性地选择已有的跨国公司理论来指导“走出去”,有利于更好地在国外资本整合

1、利用小岛清教授的“边际产业扩张论”和产品周期论,可以把那些在我国已经处于边际的产业或生产设施转到能延长其生命的国家去。

2、现在的国际市场是相对垄断的市场,如何运用垄断或寡占的理论去获得更稳定的效益是只得思考的。

3、谢宁教授认为,如果企业有垄断优势,而没有区位优势和内部化优势,那么它只能将其垄断优势外部化,即向其他企业转让其垄断优势。如果企业拥有垄断优势和内部化优势,而没有区位优势,那么它只能在国内扩大投资,不能到国外去进行直接投资,只能通过扩大产品出口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只有当企业同时拥有垄断优势、区位优势、内部化优势才能到国外进行直接投资。垄断优势是国际直接投资的基础,区位优势是降低国际直接投资成本的前提条件,内部化优势是获取国际直接投资利润的保证。中国企业要“走出去”,就要练就好这三项基本功。

4、利用区位优势理论,就能较好地在已经与我国达成自由贸易协议的地区开展“走出去”活动。比如,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就可以运用该理论的有关内容来指导“走出去”。

5、待到国外设点多了的时候,就可以运用内部化理论来获得内部分工化的效益。

以上说明,正是资本整合与市场的关系在两国之间均出现了不平衡,导致了资本整合从一国向另一国移动。因此,可以将这种分析概括为“资本整合与市场的双不平衡论”。最后要强调的是,不管用什么理论来指导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行为,“平等互利,合作共赢”是中国企业始终要坚持的一项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走出去”的长期稳定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叶京生主编《新编国际经济合作教材》,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年9月版。

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动因篇6

[关键词]国际化;走出去;引进来;因素

[中图分类号]F7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2-0134-03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淮安经济国际化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批准号:07SJD790002)

[作者简介]仲晓东,淮阴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江苏淮安223001)

一、引言

淮安市地处江苏省北部中心地域。900多年前大文豪苏轼过淮安时留下“自古涟漪佳绝地,绕郭荷花,欲把吴兴比。”的佳句。而进入21世纪,淮安也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但由于各种原因,淮安现仍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要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国际化是必由之路。

中国经济在区域上的发展禀赋和制度创新上的巨大差异,使各地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路径。其中至少有两种较为成功的典型的国际化模式,即温州模式和苏州模式。它们分别代表了中国区域经济国际化的两条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而温州和苏州都属于较发达地区,相对于它们,淮安由于所处欠发达地区,所以在很多方面有着自身的特点,特别是淮安的企业大部分都是中小型企业,这就是说,我们必须找出符合淮安地区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道路,从而能够为淮安经济国际化提供有力的帮助。

由于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的细胞和微观基础,要实现区域经济国际化,就要重点抓好企业经营国际化。企业经营国际化是区域经济国际化的基础,也是区域经济国际化的核心。没有企业经营国际化,就很难实现区域经济国际化。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地区的国际化实际上就是其企业的国际化,而通常意义上的企业国际化并不完全从地理意义上划分的,企业国际化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它包括“走出去”的外向国际化和“引进来”的内向国际化两个方面。具体来说,企业外向型国际化的贸易方式为出口,而内向型则为进口。此外,在技术转让形式,经营方式和投资方面也有区别。但是,不管哪种形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都是使企业自身融入世界经济的大循环中。

二、淮安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困难

近年来,淮安的进口总额一直是大于出口总额的,同时又间接说明了,淮安的一些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还是不够的。而且,淮安的大部分企业由于自身的技术水平较低,加上国际市场对产品质量的要求高,以及各种贸易壁垒的存在,使不少企业感到“走出去”的压力。表现在:

1.信心不足。由于多数企业的海外市场开发能力较差,缺乏对国际市场的深入了解,导致对海外市场环境认识不够,在选择国际化方式时,就显得信心不足或十分盲目,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对自身是否具备跨国经营的能力信心不足;其二是企业对自己能否走出去,走出去后能否成功信心不足。

2.设备落后。技术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有限。淮安企业设备落后,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很低,附加值低,高科技的品牌产品少,因而根本不具备竞争实力,许多出口产品在国外都沦为地摊商品,从而使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受到严重阻碍。特别是一些机械类的产品,这些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有限,新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慢,使其难以及时跟上国际市场的变化潮流。这无疑也减缓了这类企业“走出去”经营的脚步。

3.缺乏高素质的经营人才。“走出去”经营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有大量技术水平高、管理经验丰富、精通国际贸易法规的一流复合型人才去组织实施。而淮安企业由于起点较低。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尤为缺乏。一些获得了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由于缺乏人才而难以开展“走出去”的国际化经营。有些在海外投资的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有的人员甚至不懂外语,以至使企业经营业务难以顺利进行,国际竞争力低下,国际市场难以拓展。

4.缺乏紧迫感。淮安企业缺乏迎接经济国际化、应对“人世”挑战的紧迫感,企业甚至以为“走出去”仅仅是大型和超大型企业该关注的事情,自己根本谈不上进入国际市场与国外的企业竞争,所以,只需关注国内市场即可,对于跨国经营想都不敢想。由于企业对开展“走出去”国际化经营缺乏紧迫感,再加上他们大多又缺乏境外投资的知识,所以,至今将境外投资方式列入企业发展计划的企业还不是很多。

5.信息闭塞。淮安企业的信息来源都是通过传统的渠道,如客户、同行、报刊、广播电视及市场调查,信息相对闭塞。不少企业出于资金方面的考虑,不愿意投资建设网络信息系统,实际上是放弃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展国际化经营的机会。

上述这些方面的缺点,削弱了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淮安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空间。因此,从目前的情况看,“走出去”即外向国际化对对淮安企业而言存在很大困难,而“引进来”即内向国际化对淮安地区的企业应该更加有效。

三、外资企业“引进来”的可能性

目前,到淮安投资兴业,使淮安融入国际化的发展势头日益强劲,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兼备。

所谓天时,就是淮安进入了一个加快发展的黄金期,产业配套能力、后续发展能力、创业创新能力都在加速提升。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产业正在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梯度转移。因为,许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经过20多年的长足发展之后,面临着水、电、原材料、燃料运输以及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价格上涨,投资经营成本节节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成本的优势正在逐渐消失。而欠发达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和劳动力价格低的优势。在此过程中,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得以流向欠发达地区,其资源优势也得以充分发挥。因此,一些欠发达区域可以利用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加快本地区的经济增长。

同时,地处江苏欠发达地区的淮安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有着有利的条件和优势:一是地缘优势,淮安离一些经济较发达的苏南地区比较近,运输成本更低;二是淮安的劳动力成本较低,而劳动力素质、基础设施等较之西部更具有优势。所以,淮安的企业除了发展已有的传统优势产业外,应做好产业承接的准备,利用好这次机会。而且,产业转移到内地,农民可在当地就业,一方面使内地经济得到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使农民更彻底地脱离农业耕种,进入城镇或者城市工作、生活,这也有利于城市化进程。同时也可以加快淮安地区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从而推动淮安的经济国际化。

所谓地利,就是淮安处于全国承南启北的地理位置,是

苏北腹地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公路、铁路、水路四通八达,适合于原材料和产品大进大出,能较快地向全国辐射延伸。

所谓人和,就是淮安市上下形成了“重商、亲商、富商”的浓厚氛围,特别是牢固树立了“百姓是天、客商为重、企业至上”公共服务理念。当前,外资从珠三角、长三角等发达地区加速向苏北转移已经成为资本流动的一个新趋势。淮安优越的公共管理和体制创新为承接这一转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与外商合作,是我们加快发展、实现“双赢”目标的现实选择和长期战略。外商会带来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优势资源,淮安有比较丰富的自然资源、素质较好的劳动力资源、巨大的市场潜力和质量较好的存量资产,双方合作可以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比如成功引进的台湾鸿海集团的富士康(淮安)工业园项目、台资宏盛箱包工业园等外资大项目,实现了世界500强企业、行业龙头企业来淮投资的“零突破”。

在此氛围中,淮安也十分注重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发展自己的支柱、特色产业,培养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比如,中韩合资的江苏韩泰轮胎有限公司,随着韩国轮胎先进的制造技术和科学管理经验的全面引进,其市场竞争力及市场占有率大幅度提高,斜交胎产品已大量出口到美国、东南亚、非洲、中东等国家和地区,并批量返销韩国。淮钢集团与全国最大的钢铁民营企业――江苏沙钢集团进行了资产重组后,正在进一步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力度,加快特殊钢生产线项目建设进度,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钢生产能力。

这些成功的例子说明在目前形势下,淮安企业“引进来”存在可能。

四、影响淮安企业“引进来”的因素分析

根据淮安的特点以及企业的特征,笔者将企业内向国际化经营的影响因素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外部影响因素包括:国内相关的政策因素p、市场条件因素m(区位优势、基础建设、资源优势因素等)。内部的影响因素主要研究企业因素c(资金、项目的引进、技术创新等)。于是,我们可以得出环境影响因素函数为:

i=f(p,m,C,R)

其中,R表示其他一些影响因素。

1.关于国内的政策环境p。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政策扶持是十分必要的。例如,日本政府经常大量使用财政投资和融资方式来促进企业的发展;法国政府则深深意识到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为企业的管理建立了扶持机构,负责提出发展企业的基本政策措施;美国政府为企业建立了社区性融资发展机构,提供完善的服务。

自1991年以来,淮安也指定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在引导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实施制度创新上做了不少文章。但与wto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客观要求相比,从企业国际化经营所必须的国内环境来看,我们在完善企业的政策环境方面尚有许多急需改进和创新的地方。面对当前形势,政府可以通过矫正市场失灵、制定一系列的经济政策、提供金融、信息、技术等支持,来进一步创造良好的贸易环境,完善社会服务体系,为企业内向国际化经营提供保障。因此,淮安出台了《淮安市进一步服务外商投资企业十项制度》。这些措施的出台,为企业“引进来”解决后顾之忧。

2.市场条件m,包括了区位优势、基础设施建设,资源条件等因素。

(1)区位优势明显。淮安地处苏北腹地,是区位优势明显的重要交通枢纽。明清时期就是“南船北马”交汇之地,有“九省通衢、七省咽喉”之誉。现在,公路、铁路、水路四通八达,京沪、宁宿徐、宿淮、淮盐、宁淮等5条高速公路在境内交汇,新长铁路纵贯全境,京杭大运河、苏北灌溉总渠等河道纵横交错,初步形成了一个以高等级公路为主骨架、水陆并举的交通网络,凸现了淮安在江苏乃至全国的交通枢纽地位。

(2)基础设施建设富有成效。“十五”时期,淮安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由“九五”末的60平方公里扩大到85平方公里,人口由65J7增加到125万,实现了“建设大城市”的目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202公里,铁路客货运全面开通;淮河人海水道、华能二期等水利、能源基础设施项目顺利建成;投资82亿元实施城建项目356个;建成市第二污水处理厂、王元垃圾处理场等项目;全面完成淮河灾后重建项目,开工建设南水北调东线等水利重点设施。

(3)自然资源丰富。淮安市地处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地区,兼具有南北气候特征,光、热、水的整体配合较好。尤其是淮安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已发现的有盱眙凹凸棒土、石灰岩、白云岩,金湖的石油与天然气,楚州、洪泽的岩盐等,这些矿产储量可观,有较高的开采利用价值。特别是岩盐储量十分丰富,已探明的储量达1300亿吨,年产真空盐50万吨。由邓宁的区位优势理论,我们可以看出,淮安的化工企业有着很强的资源禀赋,具有吸引外资的优势。

(4)人力资源素质高。淮安劳动力素质高、成本低。淮安高中入学率达78%以上,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目前,淮安市拥有5所高校、26所中专校。高校、中专校的数量和在校生分别在苏北和全省名列前茅,培养的大批专业人才受到了沿海和江苏苏南等发达地区的青睐。来淮安投资兴业可以获得大量素质高、成本低的专业人才。

3.企业因素c。淮安的大部分产业都缺乏资金,资金应该是制约淮安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其次就是项目,有了资金,项目也是必不可少的,从淮安政府的种种引资的举措来看,在引进资金的同时,也带来了好的项目,从而可以发挥淮安本身的自然禀赋优势;在21世纪,企业要想做大做强,技术创新自然是不可以忽略的一个重要的部分,有了技术的大力支持,淮安的企业才能够更好地走向国际。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引进来”的外部因素已基本具备,作好了“巢”等待“凤凰”的到来,从内因上讲,淮安企业对资金、技术、项目的渴望非常迫切,这一切都为淮安企业“引进来”创造必备的条件。当然,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淮安企业也必须借助一些外资和先进的技术,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为更好的“走出去”,增添有力的“砝码”。

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动因篇7

目前,很多黄金企业为适应市场要求,对自身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多种营销体系来迎合黄金市场的变化。在国内黄金价格与国际黄金价格的接轨之后,我国黄金价格受到全球经济的影响,使瞬息万变的黄金市场更加变幻莫测,价格波动成为黄金企业首要面对的风险,同时对黄金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我国黄金企业的基本情况

现阶段,我国黄金矿山很多。年产黄金1万两以上的近20家,专业冶炼厂有8家。

大型黄金企业为主导,并与中小型企业并存,是我国黄金行业目前初步所的格局。我国黄金矿山企业约有1300余户,小规模企业占80%以上。而产金规模始终保持在10吨以上的大型黄金企业,却占比较少,其中包括以中国黄金,紫金矿业,山东黄金,招金矿业等公司。

三、黄金价格及风险及影响因素分析

1.黄金价格变化的历史

黄金价格涨幅较大的历史时期有以下3个阶段:第一个时期(1861至1865年)涨幅250%~300%。第二个时期(1970至1980年)涨幅2400%。第三个时期(2001至2010年)涨幅500%。

2.黄金价格变动规律

adenSisters是为研究100年黄金价格的变动所作出的一组黄金价格变动图。如图1,总结规律:黄金每过7到8.5年就能到达创低点。除了一次,黄金都是8年低位徘徊后进入11年上涨周期。

3.近期黄金价格变动的情况

图2为今年某日国际现货黄金价格日线图,从图技术指标上看,maCD红色动能柱犹存,随机指标走平;布林通道中,金价位于中轨与上轨之间;短期均线走平。长期走势看跌。

4.影响黄金价格变动的因素

影响黄金价格变动的主要有两大因素,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其中,经济因素方面包括:美元走势、原油价格、经济指数(包括:国民生产总值、失业率、零售指数个人消费支出、等指标)、通货膨胀、股票市场、国际基金、黄金现货市场季节性供求等诸多因素。此外,投资者的心理预期对黄金价格变动也有着一定的间接影响,其能够与其他方面因素进行相互配合,能够有效增大价格的波动幅度,为黄金期货和现货投资提供价差机遇。这里究其重要的几大因素进行阐述:

第一,就黄金与美元之间的关系来看,在国际市场上,是用美元来对黄金的价格进行定位的,所以说,金价同美元价格的走向关系十分密切。一般来说,是成一个涨另一个跌,一个跌那么另一个便会涨的逆互动形式。

可是也会出现例外现象,这个例外通常是在黄金的价格走势出现极端的时候,就是极强活者极弱的时候,金价便会摆脱美元的影响。比如说2005年,大量资金纷纷撒向贵金属和石油,金价的走势与美元互补相干出现独立现象。2005年的这一事件应该引起投资者的广泛注意,并在分析投资时将这一因素也要考虑在内。此外,在正常条件下,金价和美元的这种关系是不会改变的其关系依旧是投资者用来判断金价走势的主要参考。

第二,金价与国际原油之间一直息息相关,究其原因是因为原油的价格与通货膨胀相关,而黄金恰恰是可以干扰通货膨胀的因素之一。它们之间的联系大多是正向型的互动,但其中也存在着交集,如美元汇率,通货膨胀等。

此外,今年来主要石油生产国的政治活动也是影响石油价格的因素之一,对国外的市场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石油的价格与金价走势一般说来还是趋向于同向的。

第三,金价与国际股票市场之间的联系。从国际黄金市场发展历程来看,一般来说,金价与国际股市的关系也是逆向的,在国际股市大幅度上扬的时候,黄价的走向是向下的,在国际股市下跌的时候,金价的走向是上升的。这种关系已经被很多相关机构以及专业人士所证实,但是值得强调的的是,这种关系的体现,是在具有影响力的股票指数如道琼斯指数上面。并非所有股票。可是基于我国内地股市相对封闭,金价与国内股市的关联不是很大。

第四,黄价与现货市场的季节供求。黄金的现货市场上,通常存在较强的季节性的供求变化,比如说上半年的时候黄金现货的消费属于淡季,目前来看,金价会在二季度时期下到最低,而又从三季度因节日的带动,价格再次回暖。到年底的时候遇到买卖高峰期――圣诞节,黄金现货的价格还会一路走高。

第五,政局的震荡与战争的发生都会对经济的发展造成影响。战争或政治因素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通货膨胀导致当地货币贬值,这时,黄金由于具有公认价值,变成了国际交易的媒介,人们便将大量的无法保值的货币换成黄金,造成抢购活动,势必会促使金价上升。

第六,黄金价格与投资者心态的关系。投资人心态影响着黄金市场价格,对于短期的黄金市场变化而言,投资者会根据自己的判断对黄金进行购入或是抛售,一般来说,投资者对像是黄金市场的变化这种波动较为敏感,并且一旦遇到,便会引起一定范围内的恐慌,而这种恐慌会导致黄金市场大规模的交易活动,从客观上,决定了金价的起落。

四、黄金价格波动对黄金企业经营的影响

1.黄金变动会导致企业财务成本的剧烈变化

(1)对黄金矿业企业的影响

黄金市场开放之后,地质资料及地质储量的使用从无偿变为有偿,致使探矿资金渠道不畅,金矿实际开工率不足三分之一,筹措困难。在新的投资机制尚未有效形成之时,全球大量的投资者为了规避金融危机带来的风险,纷纷投入到传统的避险场所――国际黄金市场,很多人在开始时被错误的引导,当黄金价格跌落的时候,大规模盲目购买。这种对黄金追涨杀跌的方式极易导致金价飞涨,大量矿山行业濒于关门的边缘。其波动所带给黄金企业的风险也是极其可观的。黄金价格的波动给诸多黄金企业造成压力,加重了多数企业的债务负担。造成经济效益不佳,探矿增储困难。

(2)对首饰加工业企业的影响

黄金商家一边要面对日趋冷静的消费者。另一边要面对日益增多的竞争者,商家摊低成本的同时又要尽可能的增加销量,为此他们只能主动下调金价,企业经营利润并不看好。

2.黄金市场变动对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当前,在我国多数黄金矿山企业规模过小,所生产的黄金质量无法满足入市交易要求,所以销售给金精炼厂,而对于金精炼企业而言,最大问题就是在销售商品过程中成本费用的增加及商品运输安全,均为黄金管理体制成本改变的影响因素,企业应通过加强管理来避免风险的发生。为适应当今市场经济需求,引领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企业应采取一定的处理措施,通过认真研究和不断探索,迎合黄金价格变动的压力,尽快建立起适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精细化管理体系。

五、黄金企业应对黄金价格波动风险的对策建议

1.通过互联网线上平台减少库存风险

在当前市场经济大环境下,电子商务成为了众多企业用以开拓市场的主要工具,商家可以借助互联网的普及宣传自己的黄金商品,线上开展在线预订业务,按需加工,省去了库存积压的风险。

2.积极通过套期保值应对金价波动

(1)黄金套期保值原理

设期货的近期价格为X1、远期价格为X2;现货的近期价格为a1、远期价格分别为a2;

不同的套保操作方法为:

a:买入套期保值:设以X1购入的期货,到期以购入的现货花费a2;设卖出平仓期货的价格为X2(此举是用来防止现货的价格上涨所产生的风险);

到期后满足:(X2-a2)-(X1-a1)≥0表示套保成功;

b:卖出套期保值:设以X1卖出的期货,到期卖出现货的价格为a2;设购入平仓期货的价格是X2,到期后满足:(X1-a1)-(X2-a2)≥0表示套保成功。

(2)黄金企业套期保值案例分析

在进行套期保值方案之前,必须要对黄金生产企业的经营状况清楚的了解。对黄金价格走势进行研判是套期保值操作成功与否的关键。

以买入套期保值为例。某年的6月15日,国际金价是659.5美元/盎司,ComeXGoLD的价格是660美元/盎司。某企业计划于7月购入300盎司的黄金,金价的不断走高,令该企业担心其上涨而造成采购成本的升高,所以于该企业于当天建立了多仓,并购买了5手ComeXGoLD的合约。到了7月10日,当国际金价上涨到664美元/盎司的时候,ComeXGoLD是665美元/盎司。此企业按照计划在现货市场购入了300盎司黄金,并在ComeXGoLD市场上以平多仓合约总计50手。6月15日现货市场黄金价格659.5美元/盎司,ComeX市场ComeXGoLD价格660美元/盎司建多仓5手,基差为-0.5;7月10日现货市场黄金价格为664美元/盎司购入现货为300盎司,ComeX市场ComeXGoLD价格为665美元/盎司,平多仓5手基差为-1套保的结果是成本增加4.5美元/盎司。4.5×300=1350美元,盈利。5美元/盎司5×100×5=2500美元,盈利。在现货市场中,因为金价上涨,使成本增加了1350美元,在ComeXGoLD市场,经由对冲平仓,获利为2500美元。由此可见,当交易成本被扣除以后,不仅抵消了-因金价上涨所所导致的成本增加,使预期利润没有降低,的同时还获得少量的盈利。

3.黄金企业套期保值操作应注意的问题

(1)黄金企业应加强市场意识

近年来,一般来说,黄金企业主要用于规避市场风险的工具有:黄金的t+D业务、银行方面的远期交易和黄金期货。其中,黄金的t+D业务为最常用,不但可以反映出黄金价格的未来趋势,而且投资的成本不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项业务是不存在夜盘的,因此风险相对来说很大。

(2)关于选择套保标的

纵观国内黄金市场现状,因为黄金的租赁在定价方式上主要依照上海黄金交易所的品类,但该交易所aU(t+D)同时又兼具期货的性质,因此在黄金期货推出之前,可以选用这一类别来对套期保值进行操作。

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动因篇8

一、“走出去”战略的提出与理论动因

2000年,“走出去”被中央正式确定为新时期的一项开放战略。2001年,《十五计划纲要》将“走出去”与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并列为“十五”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2002年,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更是明确指出:“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根据考特(kotter)的研究,两种因素决定了企业为什么要选择国际化经营。(1)为势所迫的因素:由于市场价格疲弱或者是政府控制的原因,在国内市场的机会越来越少。(2)吸引因素:这里意指国外对于本企业的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对于我国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其动机也是多样化的。其中最主要的莫过于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整合从而降低成本,拥有真正的竞争力。

二、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所面对的现实风险

1.战略不清晰。许多中国公司向海外扩张时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战略重点,一些投资决策带有浓厚的机会主义色彩,从国际化发展战略目标来看,很多中国企业创品牌的目的是为了荣誉、名声,而不是可持续发展。品牌管理是个复杂的、科学的过程,需要用严谨的手段和务实的精神来塑造品牌。

2.管理体制落后。近些年来,海外投资经济效益较低、重大投资损失事件时有发生,正是管理体制落后的直接反应。如果说战略规划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大方向,管理体制则在更广泛的操作层面上左右着企业国际化的兴衰成败。

3.对文化差异不够重视。中国企业在确立国际化发展战略过程中所面临的另一项巨大挑战则是文化无法兼融的风险。这包含了企业文化的不同和跨国、跨地域文化的巨大差异。对国外企业并购后整合过程绝不可能仅仅是一小部分领导参与便可以完成的,必须需要大量的从总部到运营层面的人员的积极参与才能成功,企业必须面对突破文化障碍的艰巨挑战。

4.人才问题。人才问题可能是国内企业走向世界所面临的最大障碍。国际运作相当复杂,而国内的企业经理人普遍缺乏相关的财务和法律经验,更缺少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往往过于依赖国外的银行、律师和一些国外中介机构,这不仅影响到中国企业的正确、及时、科学的决策,有时候还会因合同缺陷等原因上当受骗。目前国内无论国企还是民企,不少涉外管理人员大多只是有外语专长或在国外行政事务部门有过工作经历,但缺乏国际贸易、投资、金融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实际上很难有效实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甚至还造成了企业商业风险的增加。 转贴

  三、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理性思路

1.制定明确的战略目标。国内企业在大举开拓国际市场时,应该先冷静下来,想一想自己为何要走向世界?为什么要开拓国际市场?不同的战略目标会要求不同的跨国经营策略。目标不清晰,经营策略难免混乱。

2.寻找实现目标的途径。一旦决定“走出去”,就必须决定应该从世界哪个地区、国家的市场开始着手。是全面开花,以多元化策略来试探市场,摸索出经验后再加大力度强攻,还是选定一个目标市场,然后全力以赴,集中兵力打歼灭战?

3.选择适合的方式落实战略目标。确定了目标市场之后,还需选择合适的进入方式。如果是为了开拓国外销售市场,就需要决定是应该利用中间商,还是直接向国外客户出口;是打出自己品牌,还是先做oem?是以出口方式占领目标市场,还是采取跨国投资的方式在当地生产?进入方式都各有利弊,必须根据公司的战略目标和行业特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动因篇9

[关键词]企业经营;国际化;动因;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4-0121-02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学术界对于“国际化”的定义一直存在争论。就现有的理论文献来看,对于“国际化”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1.认为国际化是一种在外国市场的投资模式,可以用理性的外部化、所有权和区位优势的经济分析来解释(williamson1975,Dunning1988)。2.国际化是一个持续的演进过程(melin1992),公司随着知识和市场投入的增加而提高国际参与度(Jollanson&Vahlne1977)。3.国际化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公司逐渐认识到国际交易对于公司未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并与其他国家建立和执行贸易(Beamisll1990)。除了这几种观点外,多数学者用国际化来描述一个企业或集团的外向型经营活动。

国外对于“国际化动因”问题已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目前有传统的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维农的跨国企业产品周期理论、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模型、邓宁(Dunning)的经济发展五阶段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以及切合比较优势理论和贸易投资相互关系理论。最新的企业国际化动因理论主要从管理者个人特点、规模效应和资源限制等角度来分析。从管理者个人特点角度来看,认为管理者的教育经历、接受能力、是否具有全球视角和国际经历都是推动企业国际化的原因(mcDougall&oviatt1991)。从规模效应来分析,认为企业为了达到规模经济,达到更低的成本和价格,在更低价格时达到更高的质量,以及面对国内市场不景气时,企业会进行国际化(Coviello&mcauley1999)。从资源限制来分析,有学者认为国内有限的资源会促使中小型企业向外寻求资源,而且国外的合作伙伴也会向企业提供其他的资源(Grant1991,Fay2002)。ChristopherBartlett等人则将企业国际化的动因分为传统动因和新兴动因。传统动因包含三种,分别是“获得关键要素供给的需要”,“寻找市场”和“获取低成本生产的需求”。新兴动因也分为三类,第一类动因包括经济规模扩大、研发投资激增和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等;第二类动因是全球审视和学习能力;第三类动因是跨国公司比国内公司更具有竞争优势的好处迅速地显现出来。

我国企业开展跨国经营的时间较短,国内学者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时间也较短,近年来相关研究呈增多趋势。主要运用FDi、阶段模型和网络视角三种国际化理论研究中国企业国际化相关问题。

二、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选择

企业国际化有内向型国际化和外向型国际化两种方式。按照企业的主导战略类型进行分类,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又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一是进行海外直接投资,在海外设厂,使生产本地化;二是直接出口自有产品;三是海外并购;四是贴牌出口。前三种国际化战略可以代表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我国企业多采取组合战略进军海外市场。

由于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进入我国市场,对我国企业构成了很大威胁。由于我国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也令国内企业备受压力。竞争对手越来越多地来自于国内市场,内向型国际化已成为我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的首选,主要方式包括:

1.中外合资合作经营

中外合资经营,是指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按照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负盈亏的原则建立有限责任公司,属于股权式企业。中外合作经营,是指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按照合同章程,合作各方各自提供合作的条件而形成的企业,属于契约式企业。

2.特许经营

特许经营指特许者以特许经营合同的形式,将自己所拥有的商标(包括服务商标)、商号、产品、专利和专有技术及经营模式等授予被特许者使用,被特许者按合同规定,在特许者统一的业务模式下从事经营活动,并向特许者支付相应的费用。通过这种方式,授权方不需要支付大量的资金就可以较快地扩大经营规模,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高的受益。而被授予方则可以利用授予方的商标、品牌和技术等迅速扩大影响,开拓市场。双方达到互利共赢。

我国企业也要适时采取外向型国际化战略,可以通过进出口商品、许可协议、并购、合资以及建立新的全资子公司等方式进入国际市场。我国企业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选择适合自己的国际化方式。

三、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动因

根据国内外关于企业国际化的动因研究可知,企业国际化通常是为了获得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比较成本优势和减少交易费用等。我国企业走国际化经营道路的动因,很多如海尔、华为等民营企业的国际化,与企业家精神和企业文化就有很大关系。我国企业国际化的主要动因有如下几种:

1.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经营以营利为目的,成功的企业往往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嗅觉,以企业的未来发展为出发点确定如何国际化经营。虽然初始阶段企业可能会面临许多竞争压力,但是从长远来看,企业要想做大做强,走国际化道路是更好的选择。

随着企业的技术和产品创新,企业规模的扩大,国内市场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这需要企业走向国际市场。企业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可以获得规模效应和学习效应,继而提高经营效率,获得更长远的发展。

2.转移过剩产能,延长产品生命周期。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很多企业获得了持续快速发展,在诸多领域都已开始出现产能过剩现象,造成国内相关企业的过度竞争,而且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企业国际化既可以发展实用技术,解决就业问题,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还能缓解国内资源环境压力,盘活国内过剩产能,促进国内企业的转型升级。

3.国家政策的鼓励。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鼓励企业走向世界,要“引进来”,更要“走出去”。国家对一些企业的国际化给予鼓励和支持,出台了相关的扶持政策,使企业加快了国际化步伐。

4.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通过超强的洞察力和敏锐的判断力,在对技术、国际国内市场和公司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制定公司愿景及战略。企业的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时,企业国际化成为企业家的通常选择。他们通过捕捉国际市场的商机和挖掘资源,以合适的方式开始企业国际化经营。

5.规避汇率风险。企业“走出去”,不仅可以有效规避汇率风险,而且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完成海外直接投资,以获取相关资源,国际化就成为我国企业重要的战略选择。

四、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竞争优势分析

尽管我国的企业国际化经营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我国企业也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

我国国际化经营的企业可以划分为几大类:第一大类主要集中在一些资源密集型以及劳动密集型行业,如纺织品、家电、煤炭、轻工业、建材和有色金属行业等。由于我国的自然资源及劳动力资源具有比较优势,因此这些企业也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其生产能力较强,出口产品数量较多,市场份额较大。第二类主要是生产机械、化肥、农药、钢材、成品油、轮胎制品、机电一体化设备、农业设备等产品的企业。由于我国的钢铁资源较丰富,钢产量比较高,因而相关的生产机械设备、农业设备企业具有一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第三类企业主要集中在一些对技术、资金和管理水平要求较高的产业,如汽车制造业和服务业等。这些企业属于资金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企业,而我国不具有资金优势,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也比较低,服务和管理水平也赶不上发达国家,因而这一类企业相对来说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比较弱。

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竞争优势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素成本的比较优势。主要表现在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以及一些资源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我国人口众多,具有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此外,土地成本比较低,但技术和资本成本较高,不具有比较优势。

第二,后发优势。我国企业在模仿创新方面具备较强实力。在“干中学”,能够较快地掌握他国的一些科研成果和管理经验,从而降低研发成本。通过引进模仿,消化吸收并进行再创新,取长补短,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积极开展国际化经营。

第三,市场优势。我国很多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面临的是成熟的国际化市场,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来看,我国很多企业出口或者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产品一般都处于标准期或成熟期;从生产要素构成来看,很大一部分属于非熟练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均利于企业的国际化。同时,从世界经济及国际市场发展趋势来看,我国以微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文丽颜.华为的企业战略[m].海天出版社,2007.

[2]薛求知,朱吉庆.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动因、战略与绩效——一个整合性分析框架与例证[J].上海管理科学,2008(1).

[3]王宏新,毛中根.企业国际化阶段的理论发展评述[J].上海经济研究,2007(2).

[4]谭斌贤.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国际化战略探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7.

[5]李婧.华为的蜕变——构建跨国营销、研发战略[J].经营与管理,2005(12).

[6]VolkswagenaG.VolkswagenChronicle[m].wolfsburg,2008.

[7][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商务印书馆,1990.

[8]孙新雷.国际经济理论与政策[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动因篇10

【关键词】代工企业发展之路浅析

从目前国内外代工企业的发展现状可以知晓,目前国内代工企业要想有所发展,必须选择继续走oem,或是大胆创新,形成企业自身品牌,或融合两者共同发展。但是品牌构建是国内代工企业发展壮大,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趋势,是全球外包产业链体系中价值最高环节,同时也是中国企业未来利润的源泉之一。因此选择何种道路,是中国代工企业未来的发展道路中做大做强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

一、oem 应该走向 BmF

受经济发展形势影响,中国制造虽享誉全球,但并没有形成其发展的自我品牌,为此在推动国内代工企业发展的同时,下一步急需解决的是,推动中国制造的品牌建设。

在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经济贸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品牌是维系企业竞争力的强有力添加剂,是企业产品发展的关键所在。现如今,国际制造业虽然转移到国内进行加工生产,但其核心体系部分包括生产、品牌、技术,甚至技术环节等都被国外客户所控制,因此在这方面,国内代工企业依然处于劣势。我们只加强技术研发力度,提升技术含量,再结合国内充裕的劳动力、丰富的资源等优势,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形成企业长期的市场竞争优势。

从长期发展的视角来看,中国代工企业必须加强自身的品牌构建,同时注重企业后期的产业能力,使国内oem走向BmF。走这种道路,可以选择借助oDm走向oBm,oBm――原始品牌制造商或oDm――原始设计制造商这两种途径。

纵观分析,国内企业的品牌设计到构建与国外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与国外进行oem合作,的确可以使得这些品牌企业获取丰厚的利润,但我们必须看到,国内代工企业与其合作过程中还是收获颇丰,因为能够为国际品牌产品进行加工,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其实力所在。在合作生产过程中,我们可以以这些世界品牌企业为榜样,加以模仿,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为自身品牌创建做好前期准备。

国内代工企业必须清醒认知,在品牌创建初期,应尽量避免与国外企业在核心技术上的竞争,因为现阶段,发达国家基本上掌握了大部分相关产业的核心技术。因此,国内代工企业应规避劣势,积极把握发达国家产品制造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发展契机,从代工制造开始,做大做强,并在其发杂很难道路上逐渐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同时不断的积累资本,培育及发展自有产品及营销能力,在无形中积攒经验,缩小差距。毕竟,品牌创建是其发展的最终目的,oem只是其发展手段。因此我们只有积极通过oem来获取相应的技术、市场及生产来源,才能在这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不断增强自我品牌价值。

二、oem 与 oBm 并举选择

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推动了oem/oDm/oBm的迅猛发展,因此企业要想在国际化发展壮大,必须有自己的坚强品牌做后盾,但打造一个具有国际水平的品牌,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对于代工企业来说,oem不是其最终发展目标,但这是国内代工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必由之路,正因为这种发展形势的特殊性,一个参与oem合作的企业必须在这个特殊的市场环境下制定不同的策略加以应对。

坚持 oem与oBm两种并举的发展战略的企业,必须是企业创建了自有品牌,并有所发展的前提下,才能积极拓展oem市场,最后使得企业成功转型。因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国内市场已融进国际市场,是国内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前沿阵地,因此国内代工企业在拓展国际市场之前,必须借助国内市场,使其作为其拓展国际市场的练兵场。虽说是国内市场,但也包涵了诸多世界著名的品牌企业。因此在国内市场,本国企业没有任何理由不与之争取,因为国内市场也是国内代工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石和缓冲带。虽然oem和oBm两者并举,可能会出现顾此失彼、争夺资源等问题,但只要我们把两者协调的号,相信一定可以相得益彰。

坚持oem和oBm并举,首先第一步企业必须为之制定长远的发展思想。其次对企业的产业链进行相应的整合,尤其是上游的核心资源的供应,必须加以控制,一方面可以降低其生产成本,壮大其生产规模,更重要的是还可以为以后的技术研发及创新奠定必要的基础。再次,企业的技术投入及研发必须要与企业的发展规模相结合。离开规模谈技术,对于中国的任何代工企业来说是都是水中月,雾中花。因为企业的生产规模是企业技术研发的强有力后盾,同时规模化经营对大笔的研发资金起到稀释的作用,不会影响到企业的成本优势。最后,还可以使企业升级改造与国家化发展道路相并存。

在生产实践过程中,代工企业可以通过经营或创建自有品牌,不断分析市场,了解市场行情,以更优的服务,服务于oem和oBm用户。在为oBm和oem用户服务时,尤其是那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著名品牌公司,代工企业在为其服务的过程中,本身也能学到其先进的管理及技术经验,并在其产品生产过程中,了解相关产品的国家化标准,使自己逐渐具有生产国际化产品的能力,这也间接地加快了代工企业创建自有品牌的步伐。但代工企业在品牌创建或经营过程中,必须清晰认识到自身发展道路上的资源和能力,不能因一时的发展盲目扩大或创建品牌的数量,应把集中精力,整合企业自身资源与能力,打造现有品牌的国际知名度,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oem同oBm争夺资源。

三、结论

走oem,或是大胆创新,形成自我品牌,或两者并举是我国代工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国内代工企业应立足企业自身,选择适宜公司发展的发展模式,推动公司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