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设计的美学法则十篇设计的美学法则十篇

设计的美学法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5:31

设计的美学法则篇1

关键词:整体环境;功能;审美意义;室内设计

中国分类号:tB48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5-130-1

一、前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思维也在变化,对于室内设计中的美学要求也在相应地提高,室内设计不仅需要对人们的心理、生理等要求予以满足,还要对实用功能、文化内涵、人际交往、人与环境等多项关系基于环境整体的不同程度来进行综合性地处理,同时还需要将审美价值和审美意义充分地体现出来,对审美情感进行有效地表达,本文就室内设计中的美学法则进行探讨。

二、基于形态学视角看室内设计中的美学法则

室内设计的本质就是造型艺术,它是组合多种视觉的物质元素,使之能够具有三维空间形态特征,但是室内设计又不同于其它纯粹欣赏艺术形式,实用的动能属性是室内设计的重要特点。基于形态学视角来看,室内设计中的内容任务及美学要素可以分为以下一些方面:

(一)美学装饰要素

室内整体空间中顶、墙等各界面及柱子等建筑构件,对其进行适当的装饰,构成了完美室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丰富多变的装饰形式和不同装饰材料的质地能够将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特征充分体现出来,同时也能够展现出不同风格的魅力,体现出设计者的思想与风格设计。

(二)空间要素

室内设计中的基本任务就是要给人们以美的感受,同时要合理化布局空间,所以,设计者要赋于空间一种全新的形象,同时也要对时代审美特点和技术特点勇于探索与创新,而不能只是拘泥于过去形成的空间形象。

(三)美学色彩要求

室内色彩除了会影响到视觉环境外,还会对人们的心理、情绪造成直接地影响。科学的运用色彩能够有助于健康、有利于工作,只有将室内设计中的色彩处理得当,才能够获得美的效果,也能够符合空间的功能要求。

美学装饰要素、空间要素、美学色彩要求虽然都有各自不同的价值,但是却不能孤立对待,它们一起构成了室内设计中的美学价值,缺一不可。形态学提供了各美学要素的组合法则,同时还将其应用在研究艺术设计的特征和甄别艺术设计的风格、流派等方面,具体到室内设计而言,主要是考虑如何张扬设计的个性,对室内设计中自我创造的思维特征以非中心、非总体性的思维方式来进行规范、审视,由此可见,形态学视角对于室内设计的创作带来了许多富有成效、且又积极向上的影响。

三、整体环境观念下的功能与审美意义的表达

当代室内设计应该要树立起整体环境的设计观念,这里的“环境”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大环境概念,包括建筑外观在内的广场、街道、庭院,乃至整个社区、地区、城市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其二是指狭义的室内环境,主要包括室内声、光、热、空气质量环境、视觉环境、空间形态等心理环境、物理环境。

每个地方都由于当地的生产力水平、社会背景、气候条件、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差异,进而形成了当地所独有的理想精神、审美取向、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进而形成了丰富多彩、具有个性差异的地域文化,它和气候、物种、地貌等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当地的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室内设计强调“以人为中心”,那么就要求不仅要基于功能方面来对符合人们生存和生活方式所需的实用要求出发设计,而且还应该对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人文关照予以考虑,满足人们的心理愿望。室内设计应该基于大环境整体的高度来表现其风格形式,把室内环境视作一个符号系统,运用符号学的方法、理论来符号化处理设计元素,能够通过对设计形态符号的隐喻功能、象征功能充分运用,来体现审美价值、审美意义,表达审美情感,将室内设计的时代特色和地域文化内涵准确地反映出来。室外大环境的“外”和室内设计的“里”,二者均是不可分离、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室内设计作为大环境系列“链中一环”,切记不可脱离大环境中的社会意义、社会特征、文化、自然来进行孤芳自赏。从目前来看,室内设计还存在着缺乏个性、缺少创新、相互类同的情况,这主要是来自于很多室内设计师不了解大环境这个整体,进而使得设计构思封闭局限,让整个设计流于一般、缺失内涵。

参考文献:

[1]黄薇.中国传统建筑室内设计之美学精神初探[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07).

[2]张雪,詹秦川.浅谈技术美学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J].美与时代(上半月),2009,(07).

[3]王钰锋.浅析我国传统室内设计的意象之美[J].艺术教育,2008,(01).

设计的美学法则篇2

关键词:美学;美学修养;园林景观设计;景观美学

1概述

1.1美学修养与园林景观设计

美学为哲学的二级学科,主要研究的是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如美的本质及其意义,也可以认为美学研究的是审美活动,因此美学又被称为“美的艺术哲学”。美学只是一个泛称,它可以指建筑美学、景观美学、音乐美学、美术美学等等。文中“美学修养”为狭义上的概念―一设计师对美学知识的掌握及应用能力,特别是环境美学、生态美学及自然美学。

园林景观设计是在传统园林理论的基础上,具有建筑、植物、美学、文学等相关专业人士有意识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站在建设者和使用者的角度来看,其对园林景观设计需求有:功能性需求、经济性需求、低碳环保性需求和美的需求等。这些需求中首当其冲的应为合理的设置功能,但是从感官上讲,任何一种功能都将会以一种特定的形式出现,多种功能在一个空间内组织,对各种功能的表现形式进行美的研究及开发利用,便形成了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特有的视觉语言,将其归为景观美学。

1.2美学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影响

古今中外,园林设计都受到了当时美学思潮的影响。美学对景观设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景观美学观念及景观设计手法的形式语言,现代艺术的发展也对园林景观设计的表现形式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作为一个设计专业教学的学科,园林景观设计行业的从业者需要具备一定的美学修养。

2园林景观设计师应具备的基本美学修养

2.1了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美学要素

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美学要素主要包括点线面等平面构成要素、形式美法则、自然美学、生态美学及环境美学。了解了这些基本知识才能提高自身的美学修养,并将其应用于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

2.2掌握园林景观设计中美学要素的应用

平面构成是园林景观设计的基础美学。平面构成的几大要素为:点、线、面、视觉要素及关系要素,其中关系要素为视觉要素的组合形式,概念要素是意念之中感受到的概念。平面构成在景观空间的平面和立面形式及空间氛围营造上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形式美法则作为在人类创造美的形式及过程中对美的规律的总结,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主要包括对称均衡、节奏韵律、比例、主次、对比与调和。

自然美学以自然美为研究对象的美学的重要分支。禅宗的境界极好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境界,也在日本园林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生态美学,是一种正在发展的美学理论形态,从新的审美高度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生态美学在景观上的运用应遵循设计结合自然、文化承载、生态可持续发展3个原则。

环境美学主要研究人类对赖以生存的环境的审美要求、环境美感及环境对人的心理产生的影响。社会的发展及科技的进步带来了工业污染,造成了环境的恶化及生态系统的破坏,如近几年被发现并肆虐横行的“雾霾”。环境美学的主要任务就是站在自然实用的角度让周围的环境不仅可以优美,更有益于身体健康。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则需要追求低碳环保的工程技术及营造生态自然的宜居环境。

3园林景观设计师美学修养在设计过程中的体现

设计师的美学修养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在景观空间疏密关系的组织、材质搭配、色彩构成、植物空间立体构成、工程技术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在园林景观设计的方案创作阶段,设计师的想法最终将落在一张景观平面图之上,景观平面图也是整个景观设计项目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平面构成的角度看,景观平面图运用形式美法则由点线面组成。

在园林景观设计的施工图阶段,绘制土建施工图时,应依据环境美学及生态美学采用环保新型材料,材料之间的机理、色彩等搭配也需要依据形式美法则等;景观照明系统依据环境美学应注重低碳环保,并考虑光的艺术营造的视觉语言;植物种植须依据空间立体构成、形式美法则,并注重植物的高低错落及疏密关系等。

设计的美学法则篇3

文化环境对人们思想的影响持久而深远,而中国传统文化博大而精深。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于“天人合一”,讲求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达到长久发展的目的,这是与旨在征服自然的西方文明不同的地方。中国传统美学形成、发展,与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政治文化背景和地域环境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同时,社会风气、社会制度、外来文化、舆论导向等都是其影响因素,而归根结底,其思想根源在于受儒学和道教思想的影响。“艺术文本的生成表明,艺术及其文本是基于文化语境的,同时它们又处于不断的生成之中,并由此敞开与彰显出属于艺术的美的世界。”[1]因此当下的艺术创作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是密切联系的,艺术创作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这一语境,艺术创作是在这个特殊的语境中生成的。当代平面设计也是这样,其设计的文化韵味亦受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中国当代平面设计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人们重新反思自身,进而重新融入自然,回归自然。在当今社会,社会资源消耗与社会发展是成正比的,尤其是从事设计行业,要更加注重对资源环境的保护,坚持环保节能的设计思想,以减少不必要的消耗与浪费,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传统美学在当代以崭新的姿态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在时展的洪流中有其适用性。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也适用于平面设计领域,其精髓在于对和谐、和善以及中庸之道等理念的追求,“中国美学更多地与艺术相联系,美学家多是艺术家。他们侧重于从艺术的角度看待审美。”[2]因此将中国传统美学运用于现代艺术设计领域是可行的。若将现代设计理论的方法诸如综合、移植、杂交、改变、扩大、缩小、转换、代替、倒转、重组等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相融合则其所形成的设计作品将具有创新性,亦将具有一定的民族特征;同时,现代设计原则包括功能性原则、经济性原则、艺术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合理规范性原则、科技性原则、创新性原则以及安全性原则,这与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人本主义精神有相通之处。黑格尔说:“我们的这门科学的正当名称却是‘艺术哲学’,或者更切确一点,‘美的艺术的哲学’。”[3]传统美学与艺术创作息息相关,因此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深入研究势必会涉及艺术创作。“艺术存在自身是不可能得到全面而完整的敞开的,它的任何一次敞开无疑都是视角性的,而且还涉及到视界之间的交汇与融合。”[4]这种融合催生了新的设计理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产生了创新性的作品。中国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领域的运用表明,这种相互交融并没有脱离人们对艺术与审美之间各个具体问题的探讨。比如说中国传统美学中提及的“中庸之道”,运用于平面设计领域中就应当以具体的语境来解释。在平面设计中的“中庸”应当是“适当的”或者是“恰如其分”,并不是“中立的”、“不偏不倚的”;而“和谐”的理念则更好理解,即艺术作品中具体的元素应当与创作环境相互适应,若各个创作元素显得突兀则违反了和谐的原则;“和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简单地阐释为“善良美好”、“和睦相处”,而在艺术创作中则应指作品中体现出的“真、善、美”之价值,能传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因此,传统美学在艺术设计中的解释势必要与具体语境相联系,这样才能避免偏颇。在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指引下的艺术创作,作品必然会有其鲜明的民族特征,这种指引应当是开放性的,与具体创作手法息息相关的,黑格尔明白地表达了这一观点,他认为:“其实艺术哲学没有任务要替艺术家开方剂,而是要阐明美一般来说究竟是什么,它如何体现在实际艺术作品里,却没有意思要定出方剂式的规则。”[5]正因如此,艺术创作与传统美学之间的交融有了一种张力,这种张力更多地体现于设计领域的不断创新与进步中。

二、设计的艺术、文化与人文关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不体现着人文关怀,即人本主义的思想光辉。中国传统美学不仅体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观,而且贯穿着人本主义理念。因此,在中国传统美学指引下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无不体现着对人的关注与对社会的关怀。尤其是儒家思想更是凸显出人文关怀,这种人文关怀具体体现在孔子的“仁学”思想中。“孔子的仁学之所以与美学有关,原因是孔子对其仁学做了三个不同层次的转化:第一,仁学的情感性内化。第二,仁学的推己及人的转化。第三,仁向礼仪形式的转化。”[6]这种人本主义的“仁学”正是当代设计审美所需要的。无论是孔子“尽善尽美”的儒家思想,还是庄子“天地有大美”的道家思想,抑或是佛家“即心即佛”的禅宗思想,其思想之旨归就是要回归到人本身,关注人的自我完善。“禅宗美学消解了在庄子那里处于尖锐对立的出世与入世、精神生活与肉体生活的矛盾与紧张关系。”[7]禅宗美学将庄子“游”的思想由精神层面转化到了现实生活的层面上来,思想的关注点始终是作为人如何获得美,如何获得审美感受,以及最终如何成为美的人。“如在康德那里,艺术成为了从自然通达道德的桥梁,美则成为了道德的一种象征。”[8]这里所说的美不仅仅指的是视觉感官上的美感,更是强调了对美的内在体验。儒学、道教与佛学亦是如此,它们强调的是人的自我修养,亦即从道德层面来完善自我,最终成为内外兼修的人。这样鲜明的特点则体现了人本主义的精神,中国传统美学始终洋溢着浓厚的人文主义气息和韵味,始终贯穿着关注人、重视人、崇尚人这一人文主义主旋律,我们甚至可以这么说,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就是人学。当代平面设计领域也离不开人本主义,其更多地与社会思潮融合在了一起,从而在设计中更多地赋予其人文关怀的理念;无论是平面设计还是产品设计领域,都需要以人本身作为出发点来进行设计活动。譬如,海报招贴需要根据人的心理需求来考虑色彩搭配,从而吸引人们的关注,使其理念得到传播;工业产品则应从人体工程学角度出发来考虑造型,以方便人们使用。如此种种都说明了人本主义在现代设计理念中的适用性与普遍性,以及中国传统美学在解构与重构的交替之间重获新生。在人本主义思想引导下的艺术创作,美的显现与人、社会、政治相关联。这种美不仅仅是艺术作品的美,也使观赏者反思自身,反思其所处的政治背景及社会现状,也即“‘美’不仅不能单一地、切确地指向某一实体或概念,它甚至也不指向艺术的某一状况。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说,美与艺术的关系已变得异常的复杂与多变。”[9]这种人文关怀贯穿于设计过程当中,在具体的文化语境中创生出新的艺术作品,引导观赏者反思艺术存在本身,使内在的自我得以完善。当代的设计作品无不蕴含着作者的价值观,贯穿于设计活动的全过程,就此种意义上说,“作品存在就是建立一个世界。”[10]这个世界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包含着艺术家与艺术品,因此,艺术家的价值观为作品赋予了内涵;而设计师与艺术家的区别在于,设计作品则不能凭借主观意愿任意发挥,因为设计作品涉及到社会意识的传播且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设计作品中所体现的人文价值最终将反作用于社会,让使用者和观赏者去理解这种价值观,认同这种美,从而传播与发扬这种美。“作品建立的世界与大地发生争执,进而相互生成。”[11]设计作品生成的美与现实会有一定的冲突,冲突的发生可能是作者有意为之或相反;由于现实美的泛滥以及指向的不明确性,创作者为了弥补这种美感的缺失,抑或为了自我内心世界的救赎,从而造就了这种冲突。但正是这种冲突促使观赏者去思考现实世界中美的缺失;当观赏者感受且认同这种美时就会继续追寻这种美,从而再次生成这种美。

三、设计的文化韵味及其审美生成

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表达具有隐喻、含蓄的特点。含蓄是一种意在言外的审美表达,其以简练的手法使寓意巧妙地遮蔽在表象之下,借有限表达无限,运用特殊的元素与符码引导人们去理解与探讨,从而最终使隐藏在作品中的真理得以显现,亦是一种藏而不露的智慧,所谓“存在隐匿自身,因为存在自行解蔽而入于存在者之中”[12]。隐喻的审美表达亦是一种尊重与敬畏,在尊重观赏者的前提下进行理念的表述,引导观赏者自己去了解创作者的初衷,而不是将思想强加于观赏者;其实,含蓄是一种内在张力的表达手法,是一种内蕴隐忍的表象,“真理现在乃是表象本身,因为表象自身投向自身,并且把它自己确证为再现。”[13]这种仿佛被遮蔽的表象恰好指引着人们去理解内在的真理;这种张力与现代主义理念的直白表现手法相反,它是运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另一种事物的方式,隐喻与含蓄的审美表达关键在于平静中透露着不平静,由于内在蕴含着的真理并没有在表面现象中以浅显易懂的方式表现出来,留下的是若有若无的线索,抑或是具有引起人们好奇的外在元素,因此,这种平静将会引导着人们去了解内在的不平静,使得这种审美表达得到理解与认可。在现代平面设计的案例中,隐喻与含蓄的表现手法比比皆是。由于这种表现手法与现代设计理念有相通之处,因此中国传统美学适合运用于平面设计领域,尤其在招贴海报的设计元素中得以体现,如福田繁雄、靳埭强、原研哉、王绍强等人的设计作品。靳埭强的海报招贴设计常运用水墨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将中国传统美学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又将设计理念隐藏于水墨元素之中,作品充满内涵虽看似简单实则丰富;原研哉的“无印良品”海报设计则充满了化繁为简的特点,运用大气、简洁的排版隐喻着其产品设计的简洁精炼与人文关怀。他们的设计作品将平面图形用作隐喻表现的元素,运用点、线、面的基本元素来引导人们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表现手法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简洁大气而耐人寻味,并且运用了隐喻的元素进行重构,设计者运用这种元素进行表面的陈述,即是将用于引导的符号构建表象,正如“陈述绝不是领着自然表象在意识形态的博物馆四处游荡,以便在参观结束使穿过一扇特殊的门,把这种自然表象放到绝对知识中去。”[14]这种理念的传播应当是通过引导而自然接受的,使其与设计者在内心深处形成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并非强加意识形态于观赏者。美正是在中国传统美学的传承与艺术的遮蔽中,不断显现与展开自身的。“在中国美学的现代性建构过程中,中国传统美学资源中的有效部分,由于西方美学‘他者’的介入与新的领域的展开而被激活,被重新认识、发现和加以利用,从而在这一过程中被加以承继并成为其重要的有机组成。”

设计的美学法则篇4

关键词:书法;室内设计;传统文化

中式传统风格在当前室内设计领域日益受到推崇,实现传统的设计手法很多,除了从传统建筑形式、古典家具、传统装饰元素等方面获取灵感,以传统文化为着手点,也能使室内空间展现含蓄而深刻的古典韵味。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诞生至今自成体系,是传统美学和哲学理念的重要传承载体。在现代艺术发展的今天,不同的艺术领域相互影响、交叉、渗透,给新的艺术理论的产生和研究带来新的思路。书法与室内设计虽分属不同的艺术类别,但两者在表现语言、结构空间、精神意境等方面存在相似的特性,研究书法艺术与室内设计的关系,可以为现代室内设计的创作开拓新的设计思路。

一、书法与室内设计

(一)书法及其艺术特点

书法是根据汉字的字形与意义,运用不同的书体与笔法书写,从而形成艺术作品的一种形式。熊秉明曾这样评价书法的地位:“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核心。”[1]可见书法的重要性。从殷商以来,书法不仅风格变迁显著,而且也是各个时代社会文化、哲学、艺术风格的反映,是民族精神至关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书法的书写对象是汉字,最早的汉字属于象形文字,这也成为书法艺术美的原因之一。书法不仅是黑白线条的组合体,而且有着强烈的图画意味,具备深刻的象征意义,是形和意的共同体现。书法艺术具有线条美、结体美、章法美、意境美的特点:其中笔画线条是书法艺术最基本的形式语言,笔画线条的丰富多样,组合成千变万化的书法形态;书法的结体和章法组成书法的空间结构,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离不开结体与章法的均衡、错落有致;而书法的“神采”“精神”则反映的是书法的意境美。

(二)书法与室内设计之关联

林语堂曾在其著作中谈到:“书法作为中国美学的基础……其韵律、形态等给予了中国艺术的其他门类,如绘画、建筑与房屋装饰,以基本的精神体系。”[2]可见书法对于建筑、园林、家具等的影响之深远。书法艺术蕴含着中国传统最朴素的美学理念,在布局、线条、意境等层面与建筑、园林有诸多相通之处。而室内设计本身即为建筑设计的衍生专业,书法对于建筑的影响必然会涉及室内设计领域。一方面,书法和室内空间都是由点、线、面等要素构成,书法讲究结体和章法,追求线条的变化、点画的呼应、布局的疏密等;而室内设计则以空间的变化、形态的多样以及各部分之间巧妙的构成关系为目标,两者是相通的。另一方面,书法与室内装饰的渊源已久,在传统建筑中,书法艺术是一个重要的存在,以匾额、楹联、屏风等多种形式出现在建筑、室内或者园林中,既装饰了建筑空间,又强化了空间应具有的氛围。现代室内设计中,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艺术性与文化性是优秀设计作品的重要特质,将书法艺术恰当地引入室内空间,是烘托室内文化艺术气氛、展现传统美学精神的便捷途径。

二、书法书理对室内设计的启示

书法和室内设计同属艺术范畴,虽呈现为不同的艺术形态,但两者在布局构成和空间形态上有许多共同点,书法艺术的书理为现代室内设计创作提供了许多启示。

(一)计白当黑书法讲究虚实相生的创作手法,书法中的黑色点画线条为实,留出来的空白为虚,书法艺术自古推崇“计白当黑”,潘天寿曾谈到“落墨处为黑,着眼处却在白”[3]。留白在书法艺术中有着与笔画线条同等重要的价值,结体与章法的推敲过程,留白也在考虑之内。空白是对点画的衬托,也是笔墨的延续,黑与白相反相成、相依相生,使书法艺术具有强烈的虚实对比的美感。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也可以借鉴计白当黑、虚实并重的设计原则。在古典建筑的发展历程中,曾出现多次繁缛堆砌的设计流派,如洛可可风格,将繁琐的装饰发挥到极致,反而降低了设计作品的格调,并最终被推崇简约至上的现代主义风格所取代。密斯凡德罗提出了“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倡导以极少的装饰达到丰富的视觉效果。在室内设计作品中,装饰是必要的,但应遵循适度的准则,在室内各个界面适度留白,而在重点之处点缀精致的装饰元素,可以取得与书法艺术同样的虚实相生的美感。尤其在新中式设计风格中,留白的界面造就简洁虚空的境界,并为中式装饰元素的“实”提供一个烘托的背景。北京紫云轩茶事的室内设计就很能体现中国书法艺术中“计白当黑”的构图手法(如图1)。整间茶室以白色为基调,顶面、地面以及绝大部分墙面都采用毫无装饰的白色材质,而顶面的彩色纸灯笼,案台上陈设的奇石、茶具等恰到好处地点缀出茶馆清幽淡雅的中式气质。(二)均衡对称在一幅书法作品的布局中,均衡是整体协调的重要体现,若在布局上失去平衡,作品也就失去了和谐之美。可以说,对称与均衡是书法结体章法结构中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在书法的各种书体中,楷书、隶书字体端正、方折,最符合对称平衡的原则,而行书和草书虽打破了对称的原则,但在全篇布局中,纵横各有自己的轴线,重心平稳、布白匀称,书法空间构成仍然能够达到均衡的状态。在室内创作中,尤其是中式风格的创意作品,为呈现传统建筑文化的特征,可以借鉴书法作品在结体与章法中的布势法则,室内装饰在总体布局上讲求均衡对称,端正稳健。室内的各种陈设品,在形、色、质上基本保持相同或相似的特征,而在数量上以偶数为主,就能够在布局上达到对称均衡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家具的陈列、灯具的布置、装饰品的排列,以及墙面、顶面装饰造型的设计等基本都采用对称的方式,能使室内空间具有端庄、有序之美。如图2沁心轩茶庄的门厅设计即采用了均衡对称的设计手法。以门厅中心的景观和隔断墙为轴线,两侧顶面形式相同,家具陈设相对而立、两两呼应,在构图与体量上均达到了对称的效果,给人和谐、稳定的感受。三)对比和谐对比与和谐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形式美法则。对比要求事物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强调冲突与矛盾;而和谐是不同事物之间的统一关系,是一切美的基础。对比与和谐出现在同一组事物中,才能产生生动而协调的美感,缺少对比则容易单调呆板,缺少和谐则会杂乱无章。书法作品在笔画线条、线质、章法中存在着大量的对比关系,如黑与白、大与小、枯与湿、缓与急、放与收、疏与密等[4]。书法作品的创作过程就是在统一的背景下寻求多种对比的过程,对比使得书法空间变化多样,而统一则造就了整幅作品的和谐之美。室内设计也可以运用书法作品对比与和谐的布局法则。在室内设计创作中,设计师可以在材质、色彩、大小、形态等方面做出一定的差异,强调不同要素之间的特性对比,增加室内设计作品的生动性。例如:在色彩设计方面,同一空间通常使用两种以上的色彩,可以使用相似色,甚至互补色,如蓝绿黄、红蓝紫、红与绿、蓝与橙等,来增加色彩在视觉上的对比度,从而使空间更富有生气。即便是使用单一色调,如蓝色,也要通过改变色彩的明度、纯度,形成深蓝、浅蓝、灰蓝等差异色彩,产生对比效果。再如在材质的使用方面,可以将多种质感不同的材质组织在统一空间中,产生粗糙与精致、古朴与现代、柔软与坚硬等质感的对比,强化空间的生动性与趣味性。当然,这些对比需在一个统一的背景下完成,对比也要适度,过度的对比可能适得其反,会使空间繁杂无序。

三、书法元素与室内环境设计的融合

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书法元素常常作为装饰构件出现在室内空间中,以多种形式与室内环境相适配,给设计作品增加文化内涵。

(一)书法元素在室内环境中的意义书法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有着其他陈设品所不可取代的作用,在室内具有极好的装饰效果。书法以简洁的黑白色调和笔画线条来表现深远的意境,或雄浑,或阴柔,或端庄,或洒脱,是最能代表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在室内陈设品中,书法的艺术表现力与绘画、雕塑等作品相当,素白的宣纸结合浓淡相宜的墨色,与任何色调都可搭配,对室内色彩有很好的协调作用。书法元素不仅能够美化空间,还能提升空间的文化艺术性,陶冶使用者的文化艺术修养。不同流派和书体的书法作品,其体势和气韵不同,如颜体楷书壮美,汉碑体势古朴,柳体行书洒脱流畅,使空间呈现不同的环境氛围。并且,书法作品反映的是书法家个人的情感和学养,作为陈设品,书法艺术在无形中熏陶着鉴赏者,能提升观者的审美和艺术修养。(二)书法元素在室内环境中的应用首先,书法元素应与室内风格相协调。书法分为篆、隶、楷、行、草等多种书体,每种书体各有风采,篆书体势圆通,楷书规矩整齐,草书流动通畅等等,体现不同的美感[5]。选择书法作品时,应与室内所表达的风格一致,主要从书体与内容两个方面考虑。欲塑造古雅、朴拙的室内气氛,可以选择大篆、古隶等书体作品,体现怀古、质朴的特征;简约明快的室内空间,则可以选择行书、草书等书体,强调率性洒脱的空间性格。书法作品的内容也直接影响着室内的氛围,例如“天道酬勤”的书法作品,悬挂在书房里,可以时时勉励自己求学上进;“皓月禅心”置于茶室,能够表现淡泊、幽静的空间特质。其次,书法艺术应符合室内空间要求。书法作品的选择和布置还需要依据室内空间的尺度和形状等来确定,两者要协调。在一般的居室空间,层高通常不超过3米,传统建筑中常见的中堂就74无法使用,可以改为尺寸较小的横幅、斗方等,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因空间较低而产生的压抑感。在办公楼或酒店大堂,空间面积与层高尺度较大,则可以选择幅面较大的书法作品与之相匹配,增加空间的博大感,例如,北京国际会议中心的大堂就布置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大型横幅书法作品,书法与空间相得益彰,气势雄浑。最后,书法作品还应与空间性质相适宜。空间性质指的是空间的使用目的,不同的空间性质需要选择与之相吻合的书法作品来作为装饰。例如在一些商业空间布置书法作品时,需要考虑该商业空间的行业特征、建筑特征,采用适宜的书体与内容;在政府服务部门,书法作品的内容则应该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着手,体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在一些企业办公空间,则应该注重诚信、企业形象等,书法作品的内容也要从这些角度入手。

四、结语

从传统文化中寻求创作灵感,在室内空间展现传统魅力,是现代室内设计发展的重要方向。书法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最朴素的传统美学理念,可以为室内设计提供很多启发。书法艺术可以作为装饰元素直接陈设于室内空间,强调空间的传统性与艺术性。此外,书法中蕴含的结构、章法、笔意等方面的创作理念与室内设计有着许多相通之处,将书法自身的形、神、意融合到室内环境中,可以推动现代室内设计往更深的文化层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程银.书法与建筑[J].美术大观,2010(8):114-115.

[2]李颖.基于书法艺术理论浅析室内设计创作[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08.

[3]邱振中.书法的形态与阐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5-36.

[4]吴慧平.书法的时间与空间分析:书法欣赏略谈[J].美术学报,2006,47(4):11-16.

设计的美学法则篇5

1构成设计

构成设计,是运用点、线、面、空间及其简单的几何图形要素,在二维、三维空间中来反映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构成规律,并构成十分丰富的画面。主要以通过黑白的或色彩的形体对比、交错、重叠、相加、相减、递增、递减、排列组合、物理量、心理量、尺度等手法组成特殊的艺术形态,创造性地表现出某些抽象的形态概念。用抽象思维的方式,从形式美的规律中探索空间形态创新,追求更高阶段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悟H。

构成设计作为风景园林专业培养学生造型及空间能力的基础课之一,对培养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空间设计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有重要意义。从教学上看,构成设计国内开设于大部分艺术院校,并把它们当做主要基础课或者核心课程,带有浓郁的艺术特色。笔者所在工科背景的院校下,构成设计与风景园林专业课程的融合衔接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在进行课堂教学上,如果采用艺术院校教师编纂的教材,其专业的课程训练则偏向艺术性,与风景园林专业教学体系严重脱节,不能让学生明晰开设此课的内涵和真正意义,学生会对专业课程提出质疑,失去学习兴趣,甚至把它当做其它课对待,进而感到迷茫。教学作业成果上,作品出现大杂烩,看似形式多样,实则偏离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学主旨思想,孤立了与园林的专业联系。如何对工科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的构成设计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使得构成设计能够真正服务于风景园林专业,是我们一直努力探寻的重要目标。

针对这种教学症状,笔者所在的风景园林教研室对构成设计课程作了全面剖析。一致认为,首先,低年级学生对平面、立体空间意识模糊,对平面与空间之间的概念转化及基础构成缺乏系统认识,对构成设计的共性特征及空间形态生成共同规律缺乏理解与控制,导致创造性能力弱;其次,单纯地从二维平面形态训练、三维形态空间、结构表达等训练,对培养学生的空间功能与形态变换的设计能力不足;最后,平面形态训练课程与空间形态训练课程之间,融接设置空间基本功能与形态基础概念的训练较为弱,更多地偏向艺术性。

2构成设计在风景园林专业中的教学改革探索

将构成美学原理法则进行生动化、具体化,做到原理运用与风景园林设计专业真正衔接。构成设计形式美法则主要来自自然美和人类经验的总结,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不同的时期审美标准总体上呈现不断的变化,唯独审美标准的形式美法则也随之变化。构成设计无处不在,在教学中,将平面构成设计与园林设计中的道路铺装图案,铺装材质颜色,材质质感的选择、空间中的景观小品构筑物等结合起来,运用形式美法则,通过比例、对比、均衡、节奏与韵律等手法,进行各种形式的组合,将平面与空间进行转换,在空间中形成颇具特色的构成设计。针对这些问题,笔者通过近几年的教学经验,在探索构成设计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对构成设计基础教学的课程进行了探索研究。

2.1构成设计的形式与空间的感知

风景园林专业学习内容较为广泛,课堂理论与实践并重。在课程设置上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把对构成的理解、设计、使用与转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低年级阶段,把平面、色彩、立体构成作为设计基础,讲授简单的构成原理,通过基本点、线、面、体这些构成元素,实践上做些简单的二维平面、三维空间形态组合设计,理解构成形式的发生、构成形式的组合、二维形式向三维空间的转换以及培养学生空间创造、使用的能力等,推动构思的形成、概念的展开,最终推动设计深人pl。高年级阶段,将构成形式运用到综合设计中,按照构成形式与空间转换侧重点不同,实际课程设计中,运用构成原理对形体进行组合变换,以立体的形式融人空间设计中。整个教学过程也就是让学生理解从低到高的“构成形式与认知”、“构成形式与空间环境转换”、“建构与营造”的学习阶段。因此基础构成设计应作为教学环节中的组成部分,循序渐进,予以强化,而非简单的基础训练。根据构成设计的形式与对空间的感知侧重点不同,将平面形态运用到空间环境中,以此强化构成形式与空间的形态概念环节有:

2.1.1将构成形式作为认知的重点,并对空间认知的概念有所分离。如:教学过程中运用基本的点、线、面等要素进程构成设计;对具象物体的原型抽象提炼;运用一定的材料、以视觉为基础,力学为依据,将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构成原则;组合成优美的形体构成和模型。

    

     2.1.2基拙构成形式与空间感知并重。将平面形式与空间进行转换;以人的尺度比例对空间进行感知;各种广场尺度、滨水廊道、街道等室内外空间。例如:某城市街边广场绿地设计(30mx50m广场室外空间),要求选定城市街边广场绿地这一特定空间环境间的人,从空群使用、比例尺度等角度感知空间,构思提炼出平面设计概念或原型;在此给定的范围内,完成一个由平面构成组合向空间构成的转换,设计中反映出构成的组合方法、构思理念、构成概念的衍生,也要体现出该空间构成的主题。

2.2强化空间构成与建构的融合

空间是由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的双重属性组成。实体空间的存在由物体的材料、结构支撑等物质性建构因素组成,它是以点、线、面、对称、肌理等进行分割到组合,或组合到分割的过程。以往教学过程中把平面构成的二维概念的生成与表达放在首位,但对三维的空间建构设计的内容及技术性要素涉及较少,致使好的创意缺少立体的表现形式。强化空间构成与建构等方面的融合,挖掘不同材料的组配在空间构成中所表现不同的直观感受,直观地面对空间建构方面的物质性问题,理解感知和把握构成中的形体分形、形体组合、组合变换、形态置换、空间搭建等具体的实践。

2.3针对性地细化构成设计课程

构成课程的细化,因地制宜、适时调整构成设计教学思路、更新教学理念。所谓细化就是使风景园林专业构成设计这门基础课程更有针对性地对本专业方向发展进行有序的教学。针对性主要表现在固定式、无法更改的审美原理的教学实践过程m。在此美学原理不变的情况下,风景园林设计专业,依据其专业特点,在进行方案构思上,运用美学知识与平面构成的形式在封闭空间、开敞空间或半开敞空间中进行创作设计,营造构建空间,也可以将线型构成、面型构成放在封闭空间或开放空间中进行审美组合,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3构成设计风景园林专业中的教学实践

根据构成设计教学课程的改革背景,从2012年开始将构成设计教学列人风景园林专业、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改革探索试点,教学内容重点突出在以下方面:

     

      3.1讲解构成设计的形式美法则

分析构成设计美学理论及形式美法则产生的原因,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剖析由古到今其产生的心理因素、社会背景、存在意义等,深人探究构成设计形式美法则的产生与意义,让学生领悟和掌握形式美法则并在以后的设计中综合运用。

3.2美学原理与专业课程实践嫁接

把构成设计的美学原理与课程实践教学嫁接,并把它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和核心。在风景园林设计专业中尝试开放性的思维训练,按照形式美法则和审美原则构建多种模型组合,让学生运用各种综合材料在营造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等,在所构建的空间,这种构成设计训练方式是在二维平面中向三维空间转换有序性、有组织的、反复进行的,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极大的创造,让参与者中的学生完成课程的审美体验。

3.3探寻数字技术下构成设计的发展新趋势

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构成设计教学方面带来了新的设计变革pl。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较,它带来的是思维、推导、建构等全新的改变,构成设计在数字技术的影响下也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虚拟建构的特征。这一全新的构成设计数字建构方式体现出更多的非物质性,借助计算机软件实现三维虚拟模拟,能够将二维的形态通过计算机建模实现三维形态,使人们对构成形态空间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与认知。同时,借助计算机软件技术也能使构成设计在空间生成、转换与可塑等方面达到新的高度。

4构成设计在风景园林专业教学实践改革中的效果

从2012年开始,将构成设计课程体系中的形式美法则和美学原理进行概念上分类梳理,让形式美法则中的对称均衡、单纯齐一、多样统一、比例、节奏韵律和调和对比等内容更加清楚易懂。在风景园林专业课程设计上,美学原理,找到与园林设计专业特点相符合的切人点,更好地与园林设计专业方向结合,起到了较好的综合运用效果。

4.1教学思路明晰

在教材的选择上,选用与风景园林基础教学专业性很系统的教材,教师在安排课程教学从理论到实践,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完善的、清晰的教学思路。

4.2让学生认识到构成设计对风景园林专业课程学习指导的重要性

通过构成设计课程教学有机地与园林设计专业内容进行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晰所学的构成基础与自己所学的专业是息息相关的,他们就会有兴趣投人到学习中去。

5结语

设计的美学法则篇6

关键词:艺术院校;景观设计;构成艺术

1构成与景观

构成(Constmction)是一个近代造型概念,在艺术设计范畴里,它指的是从造型要素中提炼出纯粹的形态要素加以研究。作为一种造型观念,构成艺术按照美的形式法则,对要素进行重构、创新,强调设计的审美及社会功能,是感性的直觉创造与理性的逻辑思维的结合。作为艺术设计的基础理论,构成艺术应用于广告、工造、室内、景观、服装等各设计领域。构成艺术从视觉性角度出发,包含了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即三大构成。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所蕴含的内容涉及美术、建筑、园林和城规四个方向,是一门以塑造建筑外部的空间视觉形象为主要内容的艺术设计,最直白的解释就是美化环境景色。由于景观设计需兼顾技术功能与艺术审美两个方面,所以在设计思维培养上采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融合的形式,艺术院校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满足设计功能的前提下,用设计语言来构建一个具有视觉美感的空间环境,强化学生形式语言的表达就尤为关键。本文即从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的角度来谈一下构成艺术在景观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2构成艺术在景观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2.1景观设计教学中常存在的问题

不同于建筑院校及农林院校,艺术院校更加注重空间设计艺术性的培养,侧重于运用图解的手段进行中小尺度景观的空间塑造。学生具备一定的景观设计方法、尺度观念后,能够独立进行方案设计。然而不少学生在景观设计实践之初常常出现设计的艺术、美感欠缺的情况。具体体现在景观平面布局平铺直叙形式单调、彩平面配色缺乏视觉审美、植物造景无法把控实际的效果、空间的层次性不够、方案整体性不强等。学生在遇到此类问题会引发对自身设计能力的怀疑,继而影响学生的自我认知和积极性。教师除鼓励学生进行案例临摹之外,还可在景观设计方法的教学中适当结合三大构成的相关知识指导教学。

2.2平面构成在景观设计教学中的教学思考

(1)点线面与景观平面设计。景观平面设计就是将景观构成元素从空间形式中概况提炼后抽取出来,按照一定的逻辑加以组织整理。在这一过程中,构成艺术为景观平面设计提供“形”与“法”。“形”即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点、线、面。“法”即构成法则,也是就是形式美法则。借助“法”,景观平面的“形”才得以施展出构成艺术的规律与美感。点、线、面作为构成景观平面布局的基本语言,直接体现景观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在景观设计教学中,可引导学生用点线面来进行景观平面设计构思。例如,点可用作景观元素、节点的表示,在具体绘图中用星形或交叉的形状来表示景观节点;利用线来进行区域空间划分、道路及运动轨迹等;面好比是围合的空间,可用圈圈来表示。这能够使学生快速、直观、整体地把控自己的方案。引导学生用点、线、面来分析已有案例,能将设计方案快速简化,利于学生掌握景观平面布局的节奏及规律。(2)形式美法则与景观设计手法。在景观设计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利用形式美法则来分析总结景观设计手法。例如,在景观空间设计手法、植物的组合形式及地面铺装中,引导学生自己查找案例并用对称均衡、对比调和、节奏韵律、比例与尺度、变化统一来进行分析。这样不仅加强了学生对景观组景元素、造景手法等的认知,也便于学生从构成的美学角度去理解并总结规律。同时对于学生设计灵感的启发、优化设计思维模式具有重要作用。

2.3立体构成在景观设计教学中的教学思考

立体构成建立的是空间意识,景观设计强调景观构筑物与空间之间的关系。在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空间的艺术特质表现是教学的重点。由于园林景观空间中的围合物多为山体、坡地、植被,缺乏顶界面,故而大量的精力多投入于前期的平面规划。这对于学生在景观设计空间造型能力的提升形成阻碍。对此,在教学设计中,除安排计算机辅助制图外,还可加入模型制作环节。在做模型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空间的创造、区块空间体量对比、虚实空间变化、不同视角下的造景手法呈现等,掌握空间的渗透与变化、对比与调和、尺度与比例,以到达对园林景观空间认知的深化。

2.4色彩构成在景观设计教学中的教学思考

色彩对景观设计的影响直接体现在植物造景及景观小品、地面铺装上。植物由于自身特性及季节性等特质,所呈现出的配景效果直接关系到景观的整体氛围。对于硬质铺装为主的景观空间,地面色彩主导了空间的基调,而景观小品的色彩往往起到一定的点缀作用。在景观教学中,可通过现场实地调研,将色彩的三要素及色彩规律等理论通过实物加以分析,加强学生对色彩的理性认知;借助图像处理软件,进行植物组合练习,通过不同植物组合所呈现出的配景效果,引导学生利用色彩的对比与调和进行设计,形成对色彩的创造性思维。除此之外,还应根据色彩的季节性进行植物配景,引导学生明确植物的观赏特性及季节特性,使植被色彩可以持续性的呈现。做到植被景观的“四季常绿、三季有花、季季有景”,创造出一个色彩丰富、具有生命力的景观。

3教学思考及总结

在艺术院校中,三大构成作为一门大一就开设的基础课程,往往与专业课独立开来。未做好与专业课程的关联,就很难发挥它的价值。因此,在处理好形式与内容、形式与功能之间关系的前提下,教师可充分发挥构成艺术对景观设计实践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从构成艺术的角度进行景观设计相关知识的学习、应用。这对于学生设计思维的训练,设计能力及艺术审美力的提升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郁新.园林景观构成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2]尹安石.景观格局与构成设计[J].装饰,2007(1).

[3]侯晓蕾.艺术院校风景园林空间教学模式思考[J].风景园林,2015(7).

设计的美学法则篇7

[关键词]设计艺术;形式美;形式美法则;运用

[中图分类号]J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5-0051-02

1形式美概述

对于美,自古以来尚无定论。庄子曰:“各美其美”。我们说,美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我们无法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给美定性。那么,形式美是不是难以来定义的呢?美的根源是自然的人化――社会实践。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发现和总结了一系列符合自然规律的有序的客观事物,形成了初步的形式美的意识。我们认为形式美应该具有以下特质,或者说形式美应该这样理解:

(1)形式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这是设计的本质的需求。设计是为人的造物活动。人们在生活中使用的产品,不仅要求有用,而且还要求美观。这里所说的内容是指事物的全部组成部分,是其特征、内部过程、联系、矛盾运动和发展的统一。形式是指内容的外部的表现形式,是为人的直觉感官可以感知到的。

(2)形式美是构成事物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的有规律的组合所表现出的美。任何事物都是由一定的物质材料,如形状、色彩、线条等,当这些质料以一定的规律组合,变形成了形式上的美。这些规律包括了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

(3)形式美是独立存在的审美对象,有独立的审美特性。一个产品,它所体现出来的独特的形态、独特的结构、独有的色彩,对于这个产品来说是专有的、是独立的。因而,形式美的审美对象是独立的,审美对象有专有的审美特性。

2形式美的产生

形式美的产生本质上是源于艺术设计的最本质的目的。美,形式美是源于社会实践的,设计同样是在生活实践过程中萌生出来的,设计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设计反映的是社会现实存在的现象,只是艺术家们用自己的方式,融进了自己的思维,通过艺术的美的方式表现出来。设计是为人服务的,是能够反映一定社会现实的。

形式美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在创造美的过程中,不断地熟悉和掌握各感性质料的特性,并对其形成的联系进行抽象、概括和总结得出来的。可以说,形式美源于现实生活,来源于社会实践。

3形式美的法则

(1)变化与统一。这一法则体现了自然和人类的生存原则。大千世界,没有变化就没有发展和生命;而没有统一就没有一定的规律和秩序,所谓变化就不可能存在,最终只能导致混乱与衰亡。在艺术上人的艺术感受是有统一性的,艺术作品也必须具有变化和统一性,才能更好地为人所理解和欣赏。

(2)对比与调和。对比与调和是变化与统一的具体化。对比是变化的一种方式,调和是形的类似,是形体趋于一致的表现。对比强调的是各个部分的对立性,它使得各部分的特性更加突出,而调和是对比的一种内在的制约。

(3)对称与均衡。对称和均衡是自然力和物自律的综合体现。对称,是一种等量等形的组合形式,体现出一种稳重端庄的美。均衡,是一种等量却不等形的组合形式,是一种视觉力度所能够达到的平衡。

(4)节奏与韵律。这是“任何物体的诸元素成系统重复的一种属性,而这些元素之间,具有可以认识的关系”。节奏,是画面中同一种元素运动所形成的运动感;韵律,是有规律的节奏经过扩展和变化所产生的流动的美。节奏与韵律本质上是一致的,他们首先是一种普遍的自然现象。在形式上,韵律和节奏具有对视觉和听觉强烈的吸引力,他们服从于一般的审美形式规律,是内容的形式;在本质上,他们又具有内在性,是形式的内在秩序和结构。因而,节奏和韵律的设计又成为一种方法,它能够把人的视线和意志引向一个预设的方向和目标。

4形式美在设计艺术中的运用

(1)产品设计中的形式美。产品设计中,我们更加地关注材料和性能,造型和功用也是吸引人们眼球的首要要素。在产品设计中,新材料的运用,新的造型,新的形式运用,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创造一种新的造型形式来表现具有特殊功能的产品,是依据产品特有的功能,设计师平时的审美素养和设计技巧,现代、时尚的审美趣味,现代先进的制造技术、人机工程学的原理。不同的经营理念导致产品个性异样化与风格统一化并存的状况。”这便是对产品设计中体现形式创作的解释。

丹麦设计师雅格布森设计的三种不同风格的椅子,它们各具风格,形式简单,在造型上都是在现实原有事物的原型的基础上进行变形加工处理的。层压椅在材料上给人很严肃、沉稳的心理感受,在线条的处理上主要运用直线,坐垫的设计适当地运用了曲线和折线。蛋椅给人舒适、赏心悦目的感觉,运用曲线较多,很好地运用了人机工程学原理,是形式与功能完美的组合的设计作品。壶椅同样是结合了消费者的审美感受和审美心理。

沙里宁的郁金香椅,简洁大方,现代气息浓郁。动静感的对比和红白色彩的对比运用,体现了形式美的法则。还有他的扶手椅也很有特点,材料给人温馨的感觉,在形态上像一个张开的嘴巴,极具韵律美。那蝴蝶椅,不仅在形式上运用了自然生态事物的特性,而且充分运用了材料的材质美,充分运用了材料的纹理,有一种直观的形式美。

保罗•汉宁森设计的pH灯具既充分考虑了光的折射等方面的规律,考虑了功能的需要,在形式上,层层叠叠的像盛开的花瓣一样,极具美感。

(2)建筑设计中的形式美。建筑艺术设计中设计的材料、造型、建筑设计的风格集中体现了设计的形式美的法则。建筑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包括空间、形体、比例、均衡、节奏、色彩、装饰等许多因素,正是它们共同构成了建筑艺术的造型美。形式美在建筑艺术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建筑家帕拉第奥在谈到建筑的形式美时,甚至认为“美产生于形式,产生于整体和各个部分之间的协调”。

希腊帕提农神庙,它距今已经有2400年的历史了,在建筑风格上采用的是多立克柱式,在形式上具有造型端庄、比例匀称的特点,千百年来的建筑设计师们在对希腊帕提农神庙进行了研究后一致认为,希腊帕提农神庙之所以这样美,就是因为他的长、宽和高都符合形式美的法则。

米拉公寓的设计曲线的运用较多,柱子和门窗的设计都比较独特。本来应该静的建筑,却给人以动的视觉感受。这便是节奏和韵律、变化与统一的形式美的体现。

图中所示为设计师伍重设计的悉尼歌剧院,这是一个极富创意的建筑设计作品。整个形式张扬又富有内聚力,像盛开的花朵,像展翅欲飞的鸟。节奏与韵律、对比与调和、对称与均衡运用得很好。

(3)雕塑与绘画中的形式美。雕塑是一种重要的造型艺术,雕塑与建筑一样属于带给人一种静穆感觉的艺术类型,然而,在一些雕塑作品中却蕴涵着无限动感,无限的力量。运用到了形式美的节奏和韵律、对立和统一等形式法则。对于绘画来说,在艺术家的手中,线条、色彩、构图也融入了艺术家独特的兴趣、爱好个性以及审美特点。同时,形式美可以使得绘画艺术具有生动的美感,使画面活起来,具有灵动的生气。这才是绘画艺术想要带给人们的心理感受和感情需要。

大家都熟知的雕塑《自由女神像》,其整个形象充满了动感的力量。原本静的雕塑因为她在线条上运用得细致、生动,赋予了神像以生韵。在动与静的处理上,恰到好处,体现出一种均衡与和谐之美。女神高昂的头颅、上扬的手臂,给人一种向上的积极的感觉,是一种刚正的力量之感,与柔美的线条形成了对比,可是整个基调却是阳刚的,充满着生气和力量的,这是其主的韵律。因此,形式美的法则在雕塑上也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而我们中国的极具意蕴之美的中国画,从整个构图和线条的运用上讲,重心平稳,画面简洁生动、透气。画面上有大块面的留白,大面积的空白与或浓或淡的墨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恰恰使得画面更灵动,更气韵生动,而并没有感觉到空。国画讲究“形神兼备”的意境美。注重情与景的融合,注重物我、自然的和谐统一,讲究含蓄。这无不体现了形式美法则当中节奏与韵律、对比与调和的原则。国画不仅美在墨色的淡雅古香,美在意境的虚无深沉,更在形式,简单的墨色,简单的线条,简单的书法文字,简简单单的画面处理,简洁优美的形式表现,却能够传达出创作者的心境、思绪。可见,形式美在绘画中的运用非常重要。

5小结

形式美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艺术创作中都有着广泛的体现,形式美渗透到了设计艺术的各个领域,我们研究形式美往往在设计艺术作品中得以体现,目的还是为了指导我们在将来的创作中,合理地运用好这种形式美的法则,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它。我们今后的设计创作过程中,要客观地、能动地运用这些形式美的法则,以便创作出更美、更有用的、赋予形式美的佳作。

参考文献:

[1]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2]托伯特.哈姆林.建筑形式美的原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设计的美学法则篇8

【关键词】中美会计差异会计循环会计账簿

会计要素会计科目会计课程

美国作为世界经济第一大国,其会计也是领先者,其会计教育的经验是很多国家借鉴的对象。与美国相比,我国会计教学在很多地方都有所不同,了解差异,取其精华,有助于我国的会计教学。

一、会计循环

会计循环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全面、连续地进行会计处理所必须经历的各个会计工作步骤。

(一)中国会计循环

1.经济业务发生后,取得或填制原始凭证;2.审核原始凭证,分析经济业务,编制记账凭证;3.根据记账凭证所确定的会计分录,登记日记账和分类账;4.登账完毕,编制试算平衡表;5.期末,对应调整的会计事项,按权责发生制的要求作出调整会计分录,并过入相应的分类账,再进行第二次试算平衡;6.进行财产清查、对账,作出结账分录,结清所有收入、费用等虚账户;7.编制会计报表。

(二)美国会计循环

1.确认计量交易或其他事项经济业务(identi-ficationandmeasurementoftransactionsandotherevents);2.在日记账中编制会计分录(jour-nalization);3.过账,即根据日记账中的分录过入各总分类账(postingtotheledger);4.编制调整前试算平衡表(unadjustedtrialbalance);5.编制调整分录(adjustments);6.编制调整后试算平衡表(adjustedtrialbalance);7.编制会计报表(statementspreparation);8.编制结账分录(closingentries);9.编制结账后试算平衡表(post-closingtrialbalance)。

对比中美会计循环步骤可以看出:首先美国会计循环中存在编制结账分录,将所有的收入、费用类账户的余额转入“收益汇总(incomesummary)”,并且是在编制会计报表之后进行,说明会计报表编制时并没有依据结账分录,而是依据调整后的试算平衡表。其实我们的会计循环步骤中间也蕴含着结账,把所有的收入、费用类的虚账户结转到“本年利润”,只不过是在编制会计报表之前进行的,是编制记账凭证中的一部分。其次,美国会计的试算平衡步骤比较重要,有调整前的、调整后的、结账后的三次试算平衡,而中国会计仅进行调整前和调整后的试算平衡。

二、账簿设置

账簿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结的账页组成的,用来序时、分类地记录和反映各项经济业务的簿籍。通过账簿记录,既可提供总括的核算资料,又可提供明细的核算资料,这样就能反映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变动情况,以及各种收入、费用的发生和利润的实现、分配情况。

(一)中国会计账簿

我们按照账簿用途的不同,设置了日记账,分类账和备查账等。常见的日记账主要包括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分类账簿按照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对全部经济业务进行分类登记,它包括总账和明细账两种;备查账对某些在日记账和分类账中未能登记的事项进行补充登记。

(二)美国会计账簿

美国按照账簿用途的不同,也设置了日记账,分类账和备查账等。常见的日记账主要包括普通日记账(generaljournal)和特种日记账。特种日记账有四种:现金收入日记账(cashreceiptsjour-nal)、现金支出日记账(cashpaymentsjour-nal)、销售日记账(salesjournal)、购货日记账(purchasesjournal)。分类账包括总账和明细账两种。

对比:美国在日记账中编制会计分录,是登记总账的依据。美国的日记账设置齐全,囊括所有业务,并且设置特种日记账进行专门核算。我们国家仅设置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并且日记账也不是登记分类账的依据,我们的会计分录是在记账凭证中进行的。

三、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指会计报表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会计要素定义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着会计实践质量的高低。

(一)中国会计要素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股东权益)、收入、费用(成本)和利润六个会计要素。

(--)美国会计要素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将会计要素归类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净资产)、业主投资、派给业主款、综合收益、营业收入、费用、利得、损失十个要素。

对比:首先,美国对会计要素的归类则更加的具体,会计要素的数量较多。我国会计准则中包括了6个会计要素,而美国会计准则中则设置了10个会计要素。

其次,权益的差异。美国对所有者权益设立了三个要素,分别是权益、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而中国会计准则只设立了一个要素,即权益。原因在于美国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权益数量多,变化复杂,由于通过证券市场筹资而形成了众多投资者,他们都具有详细了解权益变化的要求,许多企业在常规报表外还要编制权益变动表。

再次,对溢余和损失认识不同。收入与费用和溢余与损失的性质是不一样的,有必要将它们设置为不同的会计要素。美国区分了收入和溢余以及费用和损失,将它们分别设立为单独的要素;中国会计准则中也进行了区分,但并未对溢余和损失单独设立会计要素,而是将它们包括在了利润这一要素中。我国会计准则对利润的定义为,利润是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可是又将利润设置为一个单独的要素并与收入和费用要素相独立,这就造成概念的前后不一致。

第四,对利润要素的设置不同。我国的会计准则将损失和溢余并入利润要素,但同时利润包括了收入和费用,FaSB设置了综合收益要素。

四、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是按照经济业务的内容和经济管理的要求,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科目,称为会计科目。

(一)中国会计科目

为了总括而又详细地反映各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我国既设置总分类科目,又要设置明细分类科目。总分类科目,简称总账科目,亦称一级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类的科目。总分类账户的名称,一般是按照经济业务的内容进行粗略设计,比如无形资产、应交税费等;明细分类科目,简称明细科目,是对总分类科目进一步分类的科目,它所反映的经济内容或提供的指标比较具体详细,是明细分类账户的名称。比如“无形资产”下面可设置“土地使用权”、“应交税费”设置“应交增值税”等。

(二)美国会计科目

美国在会计科目设置时,往往比较简洁,直接一步到位。总账科目就设置的比较具体。比如“办公用品”这一类的资产就用“officesupplies”核算。但有的时候也很笼统,对于存货不像我们国家设置库存商品、原材料等总分类账户核算,而是直接通过“inventory”核算。

对比:我们国家的会计科目在使用的时候必须根据国家的统一规定,特别是总账会计科目不允许有半点差异,便于会计信息的统一可比,这主要是由于国家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制定权保留在政府,强制性特色明显。美国会计科目设置相对灵活,原因就在于会计准则的制定权保留在民间,相对自由,和美国自由的文化也是一脉相承的。

五、课程设置’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说法,课程就是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内容和进程。主要包括“学什么”与“何时学”两大部分,是“课”与“程”的简单结合。

(一)中国会计课程设置

我国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都是从会计专业知识的传授角度与财务会计的内容体系来构架的。我国高等财经院校会计学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先开“会计学原理”课,再开各种专业会计课,继而开设企业财务管理学、企业经济活动分析,最后学习西方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审计学、会计发展史和会计制度设计等。其间还会开设经济法、税法等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所设置的“管理会计学”、“成本会计学”、“财务管理”等课程不能形成包括内部控制制度在内的完整的管理会计体系,而“会计学原理”课程仅从财务会计角度着重讲授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会计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围绕财务会计展开,着重体现的是对会计核算型人才的培养。在有关各门课程内容中,轻理论、重规范,课程内容滞后于会计环境,特别是国际会计大环境。

(二)美国会计课程设置

美国会计职业团体众多,对于会计准则的制定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成员之一,对美国的会计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美国高校从课程设置上对aiCpa对会计教育的要求积极响应。美国会计的课程设置密切关注社会的需求,根据工商企业界对会计人才素质的要求调整专业课程设置。美国会计课程涉及范围广泛,无论专业知识还是人文、艺术、信息、法律等都涵盖在内。有关财务会计课程类的各门课程的内容中,重理论、重实践,课程内容适应会计环境。美国重视会计课程的入门。美国大多数大学在传统的会计课程之前先开设一门对会计学作总体介绍的课程,展示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税务、审计与企业的关系。学生学习这一门课程后即对会计专业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对比:首先,美国会计专业课程设计更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美国会计专业基础课涵盖了各种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国会计教学的课程体系不够健全,培养的会计本科人才缺乏应有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美国重视法律课程的设置,将经济法、商业组织与票据法、联邦所得税法等法律类课程作为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有力地提升了法律知识在会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我国会计专业教育中也包括法律基础、经济法、税法等法律课程,但一般作为普通的基础课来设置,在实际教学中往往缺乏足够的重视。

主要参考文献:

设计的美学法则篇9

关键词:建筑设计,建筑美学

众所周知,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其审美标准也随着这诸多因素的变化而改变。

一、我们首先来看看设计的概念:

工业设计是满足人类物质需求和心理欲望的富于想象力的开发活动。设计不是个人的表现,设计师的任务不是保持现状,而是设法改变它。――亚瑟.普洛斯(iCSiD前主席)

设计是把某种计划、规划、设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视觉语言传达出来的过程。

可以看出,设计的核心是一种创造行为,一种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区别于兄弟艺术门类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独创性,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设计之美的第一要义就是“新”。

设计要求新、求异、求变、求不同,否则设计将不能称之为设计。而这个“新”有着不同的层次,它可以是改良性的,也可以是创造性的。但无论如何,只有新颖的设计才会在大浪淘沙中闪烁出与众不同的光芒,迈出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二、设计之美的第二要义是“合理”。

1966年,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文丘里(RobertVenturi)出版了《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书。对功能主义“少就是多”的信条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少就是乏味”。宣扬一种杂乱的、复杂的、含混的、折衷的象征主义和历史主义。从而拉开了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序幕。可以说,这是纯粹的造反――一场视觉上的颠覆和侵略。现代主义内敛,后现代主义则张扬,它把内心的狂热和激情撕扯的淋漓尽致,市场也宽容地默许它夸张表现。这一时代变得五光十色、光怪陆离。但是仔细分析,后现代主义的风格(其实后现代主义并没有风格,它的风格就是蔑视风格和体系)无外乎也满足了市场的达尔文主义。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过激的革命,完全符合市场的规律。

一个设计之所以被称为“设计”,是因为它解决了问题。设计不可能独立于社会和市场而存在,符合价值规律是设计存在的直接原因。如果设计师不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相信世界上便不会有设计这个行业了。

三、而设计之美的第三要义是“人性”。

归根揭底,设计是为人而设计的,服务于人们的生活需要是设计的最终目的。自然,设计之美也遵循人类基本的审美意趣。对称、韵律、均衡、节奏、形体、色彩、材质、工艺……凡是我们能够想到的审美法则,似乎都能够在设计中找到相应的应用。

这三条规律,使得设计师有别于纯粹的艺术家和纯粹的工程师,他们注定的命运,就是带着镣铐而舞蹈。

四、设计之美的依托。

我以为,设计这种特有的审美规则并不是空穴来风,它背后有着客观的依据和需求。可以说,设计之美的依托是市场规律,正是残酷的市场竞争和适者生存的法则造就了这一审美。

自大工业时代拔地而起时,传统的手工艺美学一夜之间在机器的隆隆声中被涤荡得体无完肤。工业时代要求大批量、程序化、符合成本利润法则的新型产品。一时间,功能主义似乎成为万古不变的审美法则。其简洁、科学的设计原则风靡整个文明大陆,造就了前工业时代的历史奇迹――市场充斥着一色的功能主义的产品,这一时期的设计之美为现代主义风格所主宰。

风格成为流行时,它必然造就审美的异趣,自成体系。功能主义最具影响力的口号是“形式追随功能”(FormfollowsFunction)。“认为一件物品或建筑物的美和价值取决于它对于其目的的适应性。”

那么我们该做什么?从历史的长梦中惊醒,我们遗憾地发现自己仍然是设计长河一浪花中之一点滴中之一微尘。我们不是天才,不能一挥袖而天下应。我们多半无力创造划时代的设计革命――纵观现在所谓设计的革命,十之九点九九是闹剧。将来我们大则肩负着祖国工业兴起、进军国际市场的重任;小则需要养家糊口至少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因此,脚踏实地,直面人生乃是我们应该做的头等大事。把握市场脉搏,紧跟时代潮流是对一个普通设计师最起码的要求。我们的目标暂且定为――设计出60分的产品。这个及格分数实际上很难达到。目前国内很少有几家大型企业现在能够做到国际市场的60分。这60分需要设计师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抽象能力,而这些能力靠理论很难培养得出来。只有在真正的市场中多做、多干、多失败才能磨练得出来。几个毕业的同学戏言――且等我做垮这第3家公司,我的能力就会又提高一个台阶。公布一下他们用资本家的血泪换来的经验:总结目前流行的造型元素可事半功倍注意细节熟悉工艺,确信任何一个环节都不会出错知道自己设计的东西明年一定会过时相信自己的能力,至少口头上不能胆怯。

五、关于形式和功能

关于形式和功能的问题我也思考过很多次,设计作为造物的艺术,这两者必然是合二而一的。没有功能的形式设计是累赘的装饰品,而没有形式的功能设计是见不得人的粗陋物什。但是我以为,两者没有孰高孰低之分。为什么要分个主次先后呢?即使分了主次,有了先后又能怎么样呢?如果形式和功能到头来无非是一个方式方法的问题,一个从哪里入手的问题,我们就可以大胆放心地取舍了。形式不必完全追随于功能,而功能也不必完全让位于形式。在不同的产品设计中,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才是实事求是的作风。那么究竟该怎么做?我以为,正是不知道怎么做才能真正的接近事实。我们不必知道究竟二者哪个重要,非要强行定义一个方面的重要性只会造成学究的风气,不利于设计的进步和学习更迭。在实际的设计案例中,我们只需要知道两者都很重要就足矣。正如人有千面,各不相同;产品也各自有着不同的属性和侧重点。机械、工具等可算是功能为主的产品,形式可退居其次;家电、家具等算作功能和形式各一半的产品,两个方面都很重要;首饰、展示等属于形式优先的一类,功能很简单,无需过多考虑。而这其中还有很多分类,有的产品功能和形式紧密结合,难以割裂,例如工业机械;有的产品功能居于内核,形式可以相对自由,例如it类产品……这样一来,形式和功能之争就显得更为繁乱且大无必要,到头来还得就事论事,按部就班。设计毕竟是要讲灵感的,在形式和功能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时,取舍可以按直觉大胆假设,然后小心求证,一切以满意适度为原则。这就是我比较欣赏的“满意度原则”。

设计的美学法则篇10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美术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美术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通过对美术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熟悉美术的媒材和形式,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美术可以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美术可以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和善于实践的心理品质,这样将会对他们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美术还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二、教学目标

1、运用形、色、肌理和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具、材料,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造型、表现)

2、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材料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设计、应用)

3、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能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欣赏、评述)

4、结合学校和社区的活动,以美术与科学课程和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策划制作、表演与展示,体会美术与环境及传统文化的关系。(综合、探索)

三、教学内容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1、用自然物或人造物的不同肌理,通过拓印或剪贴,制作各种图形。

2、学习简单的中国传统绘画方法,体验笔墨趣味。

3、学习简单的绘画构图方法、简单的透视知识和结构比例知识。

4、结合传统艺术中的色彩运用方法,学习对比、调和等色彩知识。

5、学习漫画和卡通的表现方法,进行绘画实践。

6、学习泥塑、纸雕等方法,制作作品。

7、初步学习计算机辅助绘画的方法。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1、学习简单的图案基础知识,并进行装饰应用。

2、用塑料瓶、废旧材料等进行玩偶、生活实用品、交通工具模型等的设计制作。

3、与同学合作,进行风筝的扎、糊、绘全过程的制作,并进行放飞活动。

4、用计算机或其他手段进行书籍封面、文体活动海报的设计。

5、学习陶艺的制作方法。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1、以讨论、比较等方式欣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领略不同的艺术风格。

2、介绍一件优秀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体验美术与生活的关系。

3、鼓励学生从课本中选一件最喜欢的作品,通过查阅资料,向同学介绍欣赏作品的心得。

4、通过观看录像、图片等,欣赏雕塑和现代工业产品,感受不同材质的美。

5、介绍一位画家及其代表作品。

6、欣赏我国的石窟艺术。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1、结合传统节日及学校的班队会等活动,设计、制作、展示平面或立体的美术作品。

2、编写自己喜爱的剧本,设计、制作相应的布景或道具,进行表演。

3、运用平衡、运动、光、电等科学常识,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设计、制作出简单而有创意的立体造型或生活用品。

4、利用计算机等手段进行美术创作或展示活动。

,六年级第十二册美术课程教学计划-美术计划

四、在教学中应遵循以下教学原则:

1、审美性原则

把审美教育作为主线贯串教学全过程,通过对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的感受和表现,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思想性原则

发掘教材内在的思想性,在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中有机地融进思想品德教育。

3、量力性原则

教学内容和方法应适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浅显易学,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的美术素质。

4、创造性原则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启发、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5、实践性原则

联系学生的实际,理论讲述与操作训练相结合,充分使学生眼、手、脑协调并用。

6、趣味性原则

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教学内容,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7、因材施教原则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生间个性的差异,在教学中注意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要考虑个别超常学生与后进学生的情况,采取一般教育与个别知道相结合的方法。

五、教学进度

周次

课时

课题

重难点

1

1

画画自己的手

提高写生造型的能力

2

1

人物速写

绘画技能训练

3

1

劳动中的人物动态

动态表现

4

1

我熟悉的人

刻画人物的体形特征

5

1

桌子、椅子设计

动手能力培养

6

1

泥塑彩罐

培养学生的创美能力

7

1

彩塑鸟

塑出具有浮雕效果的鸟类图

8

1

彩色纸筒人

人物脸部的刻画

9

1

邮票设计

>

设计一枚纪念邮票

10

1

古诗配画

培养再造想象

11

1

美好的童年

主题确定

12

1

板报设计

学习板报设计知识

,六年级第十二册美术课程教学计划-美术计划

13

1

电脑美术设计

对电脑美术设计作品的认识

14

1

实用美术作品欣赏

认识实用美术

15

1

中国雕塑作品欣赏

认识雕塑作品

16

1

外国雕塑作品欣赏

认识雕塑作品

17

1

测试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