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海外市场需求十篇海外市场需求十篇

海外市场需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4:52

海外市场需求篇1

上半年机电产品进出口情况

重点产品出口增速同比回落

1~6月机电产品出口额最大的几类均是电子电器产品,但增速偏低,分别是自动数据处理设备947.4亿美元,增长11%;通信设备702亿美元,增长16%;家电及消费类电子产品443.1亿美元,增长6%;电子元器件422.6亿美元,下降2%;电工器材398.7亿美元,增长10%;5类产品占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59.4%。机械类产品出口增速高于平均水平。其中汽车出口为239.7亿美元,同比增长22%;起重及工程用机械出口为171.8亿美元,同比增长26%;机械基础件出口217.1亿美元,同比增长16%;农用机械出口41.1亿美元,同比增长13%。

1~6月进口额最大的几类是电子电器产品和汽车及其零部件,其中电子元器件1067.7亿美元,同比增长2%;汽车及零附件413.4亿美元,同比增长22%,自动数据处理设备270亿美元,同比增长6%,电工器材251.9亿美元,同比下降10%,通信设备162.7亿美元,同比增长23%,几类产品增速较上年同期均有下降。进口金额较小但增速超过40%的产品有集装箱(130.5%)、自行车(304.4%)、摄像机(41.5%)等。

传统市场萎靡不振,新兴市场增长迅速

受欧洲经济低迷、传统市场萎缩的影响,中国机电产品对欧盟出口增速从2011年同期的11.5%下降至目前的1%,其中对德国下降2.9%,对法国下降6.5%,对意大利下降29.2%。对美国出口增速放缓,为13.7%,较上年同期滑落2.8%,但其增速依然高于全球平均增幅,相对于其他国家更稳定。对亚洲市场出口总体稳定,对日、韩出口分别增长14.1%和18.9%。对几大新兴市场出口维持较快增长,如拉丁美洲(16.8%)、东盟(18.1%),但是基数小份额低,对出口拉动作用小。

进口方面,欧盟依然是进口第一大来源地,但同比增幅由上年同期的33.4%下降到1.8%,其中自德国进口增幅从32.2%下降至0.6%,自法国进口增幅下降17.5个百分点,自意大利进口增幅下降49.4个百分点。美国进口同比增长5.6%,尽管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依然高于本期机电整体增速。自亚洲国家进口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对日、韩增幅较上年分别下降10.9和20.7个百分点。拉丁美洲作为新兴市场维持较快增长,同比增长26.7%。

沿海地区疲软,中西部快速增长

三大出口省份增速放缓,广东增长5.2%,江苏增长4.8%,上海增长2.1%。西部地区出口增速明显加快,其中重庆、四川和出口增速均超过100%,分别达到212.8%、108.5%和319.8%。中部地区出口占全国的14.7%,其中河南出口增速达到390.1%,位列全国第1位。

进口方面,东部沿海地区进口额占全的71.5%,达到352.5亿美元,进口额和进口增速均较上年有明显下降。西部进口额为157.8亿美元,同比下降30.0%。中部地区总体较上年有小幅增长,进口额达到769.3亿美元。

机电产品贸易面临的主要问题

海外市场需求疲软

海外市场需求持续疲软是企业普遍提及的困难。无论是大型成套设备、装备制造企业,还是家电电子类企业,多数企业在手订单量持续下降。1~6月,世界主要经济体欧盟进口机电产品增长2.7%、美国进口增长5.1%、日本进口下降6.7%、中国香港进口下降27%,总体需求不旺。而发展中国家中,印度出口机电产品增长4.9%、越南增长9.8%、菲律宾增长22.7%、泰国增长29.6%,均呈现较快的增长态势,对我国外贸企业出口形成威胁。

进口国贸易保护主义不减

随着国际经济形势日益复杂,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贸易保护手段限制进口。如欧美设置贸易壁垒,针对中国通信企业进行;美商务部以安全为由禁止美商采购中国企业某产品技术,致使中国企业损失几千万美元。新兴经济体贸易保护也日渐增多。如巴西在2011年9月将汽车进口关税提至30%;尼日利亚海关进口中国电子信息类产品时要求提供SonCap认证书等;在“10+3”自贸区框架下,印尼仍对中国机械类产品征收约5%的附加费用;埃塞俄比亚设置了繁琐的进关程序等。这些都对我国外贸企业出口形成障碍。

高成本困扰企业经营

2011年,企业面临钢材、铜等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及人民币升值等压力,目前虽有一定缓解,但原材料价格波动较大,且汇率走向不明朗,影响企业经营决策。从运输成本来看,2011年12月以来,中国货物出口主要航线运价大幅上扬。有企业表示,近来油价持续上涨、装箱费等港口费用大幅上升,也是运输成本提高的重要原因。成套设备企业反映,目前出口业绩虽然保持一定增速,但大多是以前的积累,多家企业新签合同同比下降较大。我国对出口项目的融资成本不仅高于日韩等国,且审批手续复杂,项目常因资金不能及时到位而受到影响。

此外,机电商会对近千家企业的调研显示:64.8%的企业认为劳动力成本的增加是影响利润的要因;工人流失率高、高级技工欠缺是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在用工上面临的主要困境,有63.9%的企业存在招工难问题。不少企业反映,海外雇员的个人所得税过高,造成相关人员成本大大增加。

海外市场需求篇2

[关键词]“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业政府与市场关系;海南全域旅游建设

[Doi]10.13939/ki.zgsc.2016.38.205

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之下,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确立了“全域旅游”的发展战略。实施全域旅游,是一项改革创新工程,重在围绕适应旅游发展两个综合需求(综合产业发展和综合执法需求),改革创新旅游体制,从旅游市场监管、旅游公共服务、旅游产业促进、扩大旅游开放、旅游管理体制和基础制度等推进综合改革。全域旅游的改革创新过程,离不开旅游业发展中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优化。

2016年2月1日,国家旅游局公布了我国第一批“全域旅游示范区”,海南省作为唯一一个省级示范区,对“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的实施给予了充分的重视,海南省委副书记、省长刘赐贵表示:推进全域旅游,是关系海南长远发展的全新课题。海南将从供给侧结构调整的高度看待此项工作,全面推进海南全域旅游创建。

结合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从政府与市场关系视角探析海南全域旅游的建设路径,对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有着紧迫的现实意义,也是我国旅游业全域旅游理论充实的必需。

1海南“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进程中旅游市场的主要矛盾探析

国家旅游局在《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旅发[2015]182号)中,提出6项“全域旅游示范区”的考核标准;李今早局长强化了四项基本标准,即:旅游对当地经济和就业的综合贡献达到一定水平;建立旅游综合管理和执法体系;“厕所革命”及其他公共服务建设成效明显;建成旅游数据中心。对比考核标准,海南在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进程中,旅游市场凸显出以下矛盾。

1.1旅游消费者服务需求不断升级与旅游市场主体服务创新乏力的矛盾

休闲、度假旅游阶段,旅游消费者对服务的需求不断升级。首先,消费者需要诚信的服务产品,大批出境旅游者“狂购”行为背后,折射出国内商业服务体系中的诚信缺失问题,海南旅游业发展中各类危机事件的阴影尚在,游客对海南旅游业诚信形象的需求无法有效满足;其次,消费者需要独创有特色的服务产品,中国旅游市场过多的仿制产品,已经无法满足旅游消费者升级的服务需求。海南旅游市场“零负团费、低团费”的长期存在,从一个侧面淋漓尽致地显现出海南旅游市场主体服务创新缺乏压力、动力与能力。

1.2旅游者“自由行”散客出行方式需求与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滞后的矛盾

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我国国内旅游市场中,自由行占比高达90%,而2003年国内旅游自由行仅占比31.8%。我国旅游市场中自由行这一旅游方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青睐。

“自由行”的散客出行,对旅游目的地交通导引系统、公共交通体系;金融、医疗、治安等旅游基础设施服务的需求比团队出行依赖更多,需求更大。然后,海南针对散客出行的旅游基础设施依然有待完善。例如,在海南许多市县,的士尚未规范运营,“滴滴打车”等方便出行的软件也未应用,旅游专线车覆盖率相对偏低,无法满足散客旅游者的出行便利性需求;此外,医疗、金融等基础设施类公共服务水平也严重滞后于散客旅游者的需求。

1.3境内外旅游者消费趋势与海南国际旅游岛“国际化与本土化”形象模糊的矛盾

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际旅游者来华旅游消费潜量备受挑战;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出境旅游人次增长迅速。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期间,面临国际旅游者市场份额有待提升;国内旅游者面临境外旅游目的地激烈竞争的外部环境。在这一背景之下,需要创新突出海南“国际化与本土化”特色品牌形象。

与此相对应的,海南国际化元素并未增加,本土化形象也未能凸显,这使得海南吸引的国内旅游消费者中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高端市场不断萎缩;国际旅游者比例也未能如期提升。作为自然旅游资源大省,海南在旅游业国际化发展以及启动内需中的作用发挥尚未实现突破。

2政府与市场关系视角下海南“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进程中现存问题的原因探析

2.1政府培育市场战略滞后

培育旅游市场的实践中,海南政府部门选择通过招商引资、资金项目申报等手段进行市场主体的有效培育,然而,政府培育市场的目的不应该仅仅是通过引入优秀品牌增加旅游业的收入,应该是在此基础之上,对于市场机制活力的激发,只有海南旅游市场具备了市场活力,海南旅游可持续发展才能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即,政府培育市场的关注点应该从盈利能力强劲市场主体培育转变为市场机制活力的激发上。

海南旅游业发展中,在急需有助于激发旅游市场活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市场培育战略设计。

2.2政府服务市场中的市场导向有待提升

在散客比例不断提升,成为消费趋势背景之下,海南旅游业针对散客出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并未进行统筹设计与总体规划,未能以旅游消费者为导向;在资讯信息日益发达、自媒体传播影响力不断扩大的背景之下,海南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打造中的难点是顾客的认同,在知晓、了解、喜爱、偏好、信赖、购买的传播目标中,企业期待政府在形象设计与传播实施中,有效实现消费者信赖,而不仅仅是在知晓、了解层面相对更有影响力的整体形象宣传片设计与传播,海南旅游业整体形象设计与传播中的游客及旅游企业需求导向有待强化。

事实上,旅游公共服务的设计与实施,是具有较强专业性的工作,需要实现专业分析与管理,在目前旅游管理部门的职能设计与组织机构构成体系之下,离开智库决策参考、政府购买、市场生产、相关主体评估的创新,政府在公共服务市场化供给中,存在各种条件以及资源配置的限制。

2.3政府规制市场战略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深化

针对海南旅游市场出现的,久为游客诟病的宰客、欺客、以次充好等违法违规行为,市场规制的目标首先是通过专业的司法、执法工作,实施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有效执法本身即是对违法行为的一种威慑。然而,海南旅游市场的违规、违法行为,有其特殊的成因,部分违规行为与旅游市场机制不健全环境中形成的异化产业价值链有关。例如,非法天价销售海鲜的不良商贩向的士司机贿赂,最终损害消费者,类似案例的形成,除了唯利是图、违法追求暴利之外,市场诚信机制不健全,旅游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失灵严重,市场竞争机制难以淘汰这类非法海鲜餐厅也是原因之一。

政府市场规制只有在立法环节进行有效创新,通过法制手段为市场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奠定良好的外部制度环境,从而促进正常市场竞争、优胜劣汰机制作用的发挥,在此基础上,联合执法,有效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才能促进旅游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回归政府扮演守夜人,规制市场的根本――维护正常的商业秩序。如果正常商业秩序尚未成为主导,加大对非正常商业秩序行为的打击,往往会是事倍功半的。

3海南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进程中政府与市场关系优化战略探析

3.1以市场机制活力释放为核心,实现市场主体培育者角色、市场规制者角色的创新与互动

我国转轨进程中,不断推进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离不开市场主体以及市场机制的培育。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通过市场化改革激发经济活力,需要尽快释放市场机制的活力、社会资本的活力、创业创新的活力。海南旅游业发展中,成熟的市场需求背景之下,已有市场主体缺乏市场创新的动力、能力与压力,市场机制活力释放是目前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核心挑战。

3.1.1以市场机制活力释放为核心,创新政府的市场培育者角色扮演

市场机制活力的释放,需要供需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与风险机制的共同作用。要使海南旅游市场主体具备原创性创新的压力与动力,竞争机制作用发挥至关重要。

(1)启动海南旅游市场主体自有营销渠道的培育工作,减少市场信息不对称

旅游市场产品信息传播的完善性、有效性是竞争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海南作为旅游目的地,旅行社的发展主要依托于地接社的业务;各旅游市场主体面向散客的岛外自主营销力度一直相对较弱。旅行社领域的组团社业务板块外部依赖性、旅游市场主体(特别是旅游吸引物类市场主体)自设营销终端的缺乏,使旅游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性更加凸显。

海南旅游业发展至今,知名旅游品牌不断涌现,但依然有许多市场主体品牌定位模糊、市场吸引力有限,创新乏力;与国际知名海岛相比较,海南市场主体的创新速度远远滞后于市场需求的升级。自身品牌设计与创新基础较弱的公司,依赖外部中间商营销,往往容易陷入低价竞争,品牌劣化的怪圈。

海南众多旅游市场主体需要市场导向意识的强化。通过加大对各个主体岛外自设营销终端的培育,可以通过企业管理创新的引导,促使各市场主体研究目标客源市场的需求特征与趋势,跟踪客人消费的满意度,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

旅游行业具有范围经济的规律,国际大型旅游集团多为涉及交通、住宿、景区(点)、旅行社行业的范围经济主体。海南作为旅游目的地,旅游品牌竞争力的增强,离不开符合范围经济规律的大型旅游公司的发展。通过对旅游市场主体岛外自身营销终端培育力度的加强,可以引导岛内企业与岛外客源组织中间商的战略合作,形成具有范围经济的联合体,对海南旅游市场主体做大、做强形成积极引导。

(2)依托数据中心建设,促进海南旅游服务品质、旅游价格的征信体系的设立

市场信息不对称环境之下,信誉、品牌的重要性越发凸显,旅游市场诚信体系的建立,需要被市场认可的征信体系,依托市场化且具有权威性的征信体系,竞争机制可以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为优化市场竞争,结合旅游消费者需求与旅游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特点,海南在“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阶段,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市场的诚信。

服务品质诚信,海南旅游业发展中,服务品质与服务创新是与其他东南亚海岛与国际旅游目的地相比最大的短板,通过基于游客满意度的服务品质诚信体系的建立,激励与强化海南旅游产品服务品质的竞争。

价格诚信,价格诚信问题是旅游市场运营中,出现问题较多的领域,通过价格诚信体系的建立,激励价格诚信的企业并引导消费者选择诚信企业。以稳固海南旅游价格领域的良性竞争。

培育海南旅游市场诚信机制,需要政府、企业、行业协会、消费者的共同参与,政府可以通过市场征信主体及其体系的培育,促进旅游市场诚信机制的形成。依托数据中心建设,政府提供旅游数据公共服务,促进旅游市场征信主体的形成、发展,从而有效建立海南旅游市场的诚信体系,优化市场竞争。

3.1.2探索特区“生态保护”“创新诚信”领域立法突破

政府有效扮演市场规制者角色,是保障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海南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在立法上具有一定的自,围绕市场机制活力充分释放的需求,海南可以在规制市场中进行更多的创新探索。

新加坡被公认为花园城市,环境清洁优美,实际新加坡在20世纪60年代,也曾建筑破败不堪、垃圾遍地,借助“严厉的法律约束”+“鞭刑”+“严厉地执行”展开的环境治理工作取得了成功,“严厉处罚”成为新加坡保持美丽的“另一只手”。

良好的生态、不断创新的诚信企业是海南“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海南省政府可以学习新加坡花园城市建设的经验,在加大旅游基础设施与公共产品供给的同时,细致研究论证,在环境保护、诚信经营领域进行立法创新,借助法律手段,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以实现供给侧改革,引导市场供给升级,促进市场供需结构的均衡,促使市场竞争良性有序发展,以充分激发市场机制的活力。

3.1.3探索政府市场培育者角色与市场规制者角色的互动

我国建设市场经济进程中,市场主体及市场机制需要在渐进过程中实现从无到有的转变,市场机制的完善程度对市场规制的效果产生着明显制约。

3.2以市场为导向,优化政府服务市场的绩效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的研究指出:未来5~10年,服务型消费的增长不仅速度快,而且呈现潜力大、规模大的突出特点。旅游休闲消费领域正在快速成长,每年都能带来万亿元级别的市场空间。海南旅游业发展正逢迅速增长的市场需求环境,是否能真正以市场为导向,以政府服务市场切实绩效为决策标准,是海南能否抓住这一战略机遇期的关键。

3.2.1跳出部门看旅游,强化旅游业战略性公共服务的作用

“十三五”时期,我国转型发展面临突出历史性特点:经济下行与经济结构调整的矛盾与风险因素日益增多,压力明显加大;同时,经济转型升级蕴含巨大发展潜力与市场空间。“十三五”期间,基本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基本形成户籍人口城镇化、基本形成消费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格局、基本形成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将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基本趋势。

海南旅游业发展中,需要从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的开放与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满足国内市场不断升级消费需求的视角着手,形成大旅游发展战略,这也正是对“全域旅游”战略的推进。海南省及各市县,在“十三五”期间,如何融入我国经济发展结构性调整的大潮,需要科学、系统、专业的研究与论证。

在旅游业战略性公共服务的制定过程中,如何跳出部门利益,形成符合旅游行业规律,同时适应我国宏观环境的战略,对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至关重要,是影响最为深远的公共服务,离开战略性公共服务,旅游业政府对市场的服务将形式多过内容,难以有效促进旅游行业的发展。

3.2.2形成与旅游市场结构与竞争规划一致的旅游基础设施规划

作为服务游客的旅游基础设施,需要根据游客结构及其需求特征进行布局与设计。在道路交通、游客到访中心的设计中,海南需要强化对散客出行消费者、老年银发旅游者的基础设施建设;此外,海南作为国际旅游岛,面临激烈的热带海岛竞争,需要在基础设施的标识语言、无障碍通道等方面,提升基础设施的国际化水平。

旅游基础设施是硬件与软件的结合,在升级需求背景之下,旅游基础设施的服务质量成为影响旅游者满意度的关键因素。旅游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主体多为国企,实际运营中,国企在服务质量提升方面往往面临动力与能力缺乏的困境,成为制约旅游公共产品质量的短板。海南还需要在旅游基础设施的服务质量上进行规划设计,以市场化手段提升公共设施的服务效率与服务水平。

3.2.3推进政府购买旅游公共产品服务

“全域旅游”的建设中,旅游公厕等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整体形象设计与实施等建设必不可少。这些产品社会化、市场化是大势所趋。政府应通过公共产品购买公开化、公正化和效益最大化的创新,推进政府购买旅游公共产品服务进程。

首先,政府需要结合整体战略及旅游公共产品需求的科学分析,明确旅游业公共产品供给的标准与考核要求;其次,需要充分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加大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产品服务的力度,鼓励各类企业以及各种公益性社会组织参与;最后,依法对政府公共产品购买范围、程序规范化、制度化、透明化,接受各方监督,充分发挥竞争机制作用,引入市场主体,提升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效率。

参考文献:

[1]迟福林.转型闯关[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6.

[2]迟福林.市场决定[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

海外市场需求篇3

12011年回顾

1.1运量

2011年,我国沿海干散货运量总体高于2010年,而且季节性特征有所减弱,波动幅度较上年明显减小。

(1)沿海煤炭运量大幅增长。2011年,受“十二五”开局和南方干旱的影响,全国煤炭需求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全国铁路和沿海主要港口煤炭发运量保持高位。2011年1―10月沿海主要港口内贸煤炭月发运量基本维持在万t以上,月均同比增长21.27%。

(2)铁矿石运量平稳增长。2011年,我国钢材需求保持旺盛。国内钢材产量保持快速增长,尤其是长三角地区钢铁企业产量保持稳定的增长势头,推动铁矿石运量平稳增长。

(3)沿海粮食运量前低后高。虽然国家不断出台政策抑制淀粉、酒精加工产能过快发展,但是玉米深加工行业依然保持快速发展,饲料行业受国家政策扶持及需求增长等因素的拉动发展迅速,粮食需求大幅增长。但是由于2011年上半年南北港口粮食价格倒挂,沿海粮食运量受到抑制,后期在饲料需求增长等因素的带动下有所回升。

1.2运力

近年我国沿海干散货运力增长迅速,受国际干散货运输市场持续低迷的影响,大量内外兼营船舶回归,运力过剩现象凸显。

(1)船队规模不断扩大。我国沿海运输市场运力近年来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11年沿海运输船舶共计艘,较上年增长13.8%。

(2)沿海运力持续增长。2011年上半年,中海发展共拥有散货船舶111艘,运力合计555.5万载重吨,其货船船队规模进入全球独立船舶所有人前10位。长航凤凰及长江交科共投入2.66亿元进行船舶建造,截至2011年9月份,新增船舶9艘,运力合计43.6万载重吨。

(3)沿海运输企业盈利状况恶化。2011年,由于营运成本大幅上涨,大部分沿海运输企业面临亏损。

1.3运价

2011年,我国沿海干散货运输市场运价中低位振荡,波动幅度较2010年明显缩小,“淡季不淡,旺季不旺”的特征显著。中国沿海散货综合运价指数全年最高点为3月23日的点,最低点为11月30日的点,年均值为点,较上年下跌4.86%。

(1)沿海煤炭运输市场运价波动幅度收窄。2011年,受春节假期、大秦线检修、夏冬季储煤及国内外煤炭价格差等因素影响,我国沿海煤炭运输市场呈现“m”形走势,波动幅度较上年明显收窄,运价在中低位徘徊。

(2)沿海铁矿石运输市场运价起伏不大。沿海矿石运输市场受煤炭市场影响较大,运价总体呈现平缓的“m”形波动下行态势。由于国家货币政策收紧,加之钢材市场销售不畅等因素影响,沿海铁矿石运价持续下跌。

(3)沿海粮食运输市场运价振荡下行。2011年,沿海粮食运价指数以两轮长期下行为“主旋律”,受煤炭运输市场带动也曾有短暂反弹。

22012年展望

2012年,受欧美债务危机影响,预计世界经济形势趋于复杂,进出口贸易额将较2011年略降。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将有所回落,消费继续面临高通胀压力。总体而言,2012年我国经济将出现“软着陆”,下半年可能触底反弹。预计全年GDp增长率为9%左右。我国航运业将持续下行。

2.1市场需求

2012年,全国经济合理、较快增长将促使国内沿海干散货运输需求进一步增加,但是其增速将比2011年有所放缓。主要原因如下:首先,四大高能耗行业生产活动受到很大限制,“十二五”开局之初呈现本能性的大幅反弹,因此,在2012年,这一推动国内煤炭、矿石、粮食等大宗原材料需求增长的因素将回到正常增长水平。其次,2011年我国南方的大面积干旱使水力发电量急剧下降,导致火力发电所占比重陡增,并带动我国沿海煤炭运输量迅速增长。若2012年水力发电表现正常,则沿海煤炭运输需求增速将大幅下降。再次,国内煤炭、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不断走高,相对于进口商品的价格优势逐渐缩小。预计2012年上半年大宗散货进口量大幅上涨,并将对沿海煤炭运输产生较大冲击。

(1)沿海煤炭运输需求增长大幅放缓。2012年,全国经济增长略有减缓,全国煤炭需求增速也有所下滑,季节性因素将继续影响沿海煤炭运输需求,但是波动性较2011年减弱。沿海煤炭运输需求增长虽然有所放缓,但是冬季取暖和夏季降温的用煤高峰仍将导致阶段性紧张局面的出现。受内陆沿江省市煤炭需求增长的影响,海进江煤炭运量将增加较快。

(2)沿海矿石运输需求增长减速。沿海铁矿石运输以矿石的“二程运输”为主,主要接受地区是长三角地区及沿江省市。受国内外经济大环境的影响,2012年钢铁行业将持续低迷。西部地区受到政策鼓励,将适度发展钢铁产业,而环渤海、长三角地区原则上不再布局新的钢铁基地。未来环渤海和长三角地区的钢铁产能将源于已有钢厂的产能扩建。预计2012年全国钢铁产量增长率将降至8%左右,铁矿石“二程运输”量增长略微放缓。

(3)粮食运输需求保持稳定增长。前几年大规模建设的深加工企业大多集中在东北、华北等主要粮食产区,这使粮食外运量受到一定影响。南方地区主要聚集的饲料加工企业受政策支持和需求拉动,玉米需求增长迅速。因此,预计2012年我国沿海粮食运输需求将保持稳定增长,季节性因素造成的波动将有所减弱。

2.2运力

(1)主要上市公司优化船队结构,运力规模大幅提升。这些公司通过拆解旧船、建造新船等方式不断优化运力结构,降低运输成本及碳排放量,提升自身竞争力。中海发展的散货船队预计在2013年达到161艘,运力合计万载重吨;长航凤凰不断调整运力结构,其在建船舶共15艘,运力合计62.2万载重吨;其他上市企业如宁波海运、中昌海运、中海海盛等加紧淘汰老旧船舶,不断更新运力。

(2)沿海运力进入新船集中交付期。金融危机之后国际市场低迷导致船舶造价下跌,因此很多船舶所有人根据航运市场的周期规律采取反向操作,大量造船,导致运力严重过剩。从船舶的制造周期来看,2012年将进入船舶集中交付期。

(3)沿海运输市场向船舶大型化和船舶所有人多元化方向发展。珠海港将建成华南地区最大的煤炭储运中心,集中转、分销、仓储、配煤等多种功能于一体,预计于2012年底发挥产能作用。这势必加速沿海船舶大型化进程。受船舶造价低位振荡、危机之前的高回报率及沿海干散货市场进入门槛偏低等因素影响,航运市场“抄底”氛围浓厚,大量资本涌入干散货运输市场。大型货主,特别是电力、煤炭、钢铁、石油化工等企业(如宝钢、神华等)涉足沿海运输市场自建船队且发展迅速,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2.3运价

受沿海运输需求增长放缓和运力严重过剩的影响,2012年,我国沿海散货运输市场运价将进一步下跌,但由于沿海运输成本的限制,下跌空间不大。预计沿海散货运价指数将保持在~点,运价波动时间略有前移,波动幅度进一步缩小。受后期沿海干散货运输市场低迷的影响,长期协议运价也将出现一定程度的下跌(见图1)。

(1)煤炭运输。2012年沿海煤炭运输需求增长力度减弱,增幅收窄。由于大货主不断订造新船以及内外兼营船舶的回归,沿海运输市场的运力过剩状况将进一步加剧,沿海运输市场竞争或将更趋白热化。由于沿海运输企业运输成本限制,沿海运价下跌的空间不大。预计2012年我国沿海煤炭运输市场总体运价将略微下跌(见图2)。

(2)金属矿石。2012年我国钢材出口形势严峻,国内需求增长乏力,钢厂采购谨慎。而国内运力过剩局面进一步加剧,运价指数整体难有大幅上涨。预计2012年我国沿海金属矿石运价指数将出现小幅下跌,季节性波动进一步减弱(见图3)。

(3)粮食运输。预计2012年我国玉米深加工行业依然维持高位发展,玉米需求将稳定快速增长,饲料加工行业受政策及需求拉动,将继续快速增长。沿海粮食运输市场与沿海煤炭运输市场联动性较强。结合煤炭运价走势特征分析,2012年沿海粮食运价将略低于2011年水平,季节性波动同样减弱(见图4)。

32012年市场热点问题

3.1煤电价格“倒挂”抑制沿海煤炭运输需求

2011年我国出现大面积电荒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煤炭价格过高,导致煤电价格“倒挂”,而根本原因是体制问题。由于作为原材料的煤炭价格大幅上涨,造成火电企业发电越多,亏损越大,发电意愿不断下降。2011年1―10月,全国发电设备闲置率约为39.8%,除却负荷备用、事故备用、检修备用容量等外,至少10%~20%的发电设备被闲置,受到抑制的电煤需求在1亿t以上,约占当年1―10月大秦线煤炭运量3.63亿t的1/3。

3.2国家发改委“提电价限煤价”影响沿海干散货运输

“限煤价”增加沿海运输长期协议谈判难度。一方面,2011年12月份环渤海煤炭价格下跌,促使煤企采取“限产保价”策略,年底港口煤炭调进量连续微幅下调;另一方面,“限煤价”提高电厂对煤炭价格下降的预期,也进一步降低煤炭库存处于高位的电厂在年底购煤的活跃程度。国内煤炭市场的观望氛围浓厚,使年底沿海货运量急剧减少。

“限煤价提电价”虽不足以使电厂扭亏为盈,但可使电厂亏损减少。2012年,电厂购煤积极性会有一定增长。受目前进口煤价持续平稳的影响,国内煤炭市场情况依赖于“限煤价”政策的执行效果。若“限煤价”政策得以良好的贯彻实施,2012年国内煤价相对于进口煤炭的优势将逐渐显现;但若“限煤价”实际执行效果不佳,对于沿海煤炭运输市场作用就会大打折扣。

3.3国际煤炭进口成为影响沿海煤炭运输的重要因素

2011年下半年,国际市场煤价下跌,进口成本低于国内市场煤炭价格,导致煤炭进口量不断增加。煤炭大量进口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南方生产用煤的不足,减少我国沿海“北煤南运”的运量。

3.4货主加紧发展船队,沿海市场运力过剩加剧

海外市场需求篇4

海尔所推出的乐趣系列、江山帝景系列,从外观到功能均精心设计,专门针对家庭娱乐而研发。针对用户需求进行功能方面的创新是海尔一体机的关键,当前市面上绝大多数品牌只在6000元以上的产品中配备多点触控功能,海尔电脑彻底拉低了多点触控的门槛,目前主打的产品均具备这一功能。此外,电视电脑一体化成为打动消费者的另一大关键因素。海尔一体电脑不仅是一台性能不错的电脑,而且内置电视接收功能,只需插上有线电视线或机顶盒,即可兼容传统模拟信号和高清数字信号,立即从电脑变身为一台电视,一机多用,有效地节省了居室空间,受到了全国消费者的追捧。

2011年,平板电脑成为it市场最火的产品,海尔电脑紧跟移动互联时代新潮流,推出了国内首款集通信、上网、导航为一体的智能平板手机电脑Haipad。

正是通过不断贯彻以用户体验为导向的创新思维和产品研发理念,海尔不断推出深受消费者欢迎的新品。他们从客户应用需求出发,深入到终端市场了解用户,满足用户需求,从而在2011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在海外市场,周兆林通过坚持“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的海外市场开拓理念和“对缝”的策略,2011年在圭亚那全球招标中,成功拿下了圭亚那项目大单;在东南亚教育项目全球招标中,又再次获得38万台笔记本电脑大单。这也是海尔电脑继2007年、2009年两年中标马其顿17万台大单,2010年中标尼日利亚2011总统大选笔记本电脑设备采购,并成功进入俄罗斯、巴西、土耳其之后,海尔电脑通过创新的产品设计和当地化的服务等整套解决方案,在海外新兴市场取得的新突破。

在产品设计制造上,海尔电脑通过“对缝”策略,专门调研用户需求,从原来的以“为产品找用户”转移到“为用户找产品”,通过对不同国家市场的本地化调研和深入了解,将各个国家用户的实际应用需求与国际化的科技无缝对接起来,整合广达、富士康国际一流制造资源,并与英特尔、微软、英伟达等国际it科技巨头强强联合,保证开发的产品符合用户的实际应用需求,保证了海尔电脑在新技术、新标准的采用和推行上的行业先行者地位。

海外市场需求篇5

毫无疑问,2013年对于干散货海运市场来说是令人难忘的年份。无论是国际市场还是国内沿海市场,行情起伏波动程度为近几年来罕见,运价冰火两重天在市场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市场方向和节奏越来越难以把握。自2012年底波罗的海航运交易所干散货综合运价指数(BDi)快速回落后,行情低迷状态几乎跨越2013年的整个上半年。克拉克森数据显示,2013年度海运需求增长5%,而运力增长7%,相当于多出了约251艘载质量6.5万t的海运船舶,运力严重过剩,导致行情低迷也在情理之中。6月中旬,海岬型船市场运价开始领涨,并持续了2个多月。

国际海运价格触顶后大幅回落之际,国内沿海市场运价也随之不断创近几年新高,两个市场交织推进,运价强劲反弹至3年来最高水平。尽管运价已回升至相对高位,但由于这波行情持续时间较短,且主要表现在年末的最后一个季度,相对于全年前3个季度的衰退行情,大部分航运企业仍达不到盈利水平。尽管如此,年末行情恢复了市场信心,航运企业对明年市场的复苏充满期待。

2013年,全球一些著名机构对2014年的全球经济纷纷作出了预测,其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10月份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称,2014年全球经济仍面临下行风险,预期增速下调至3.6%,但这个增速仍比2013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最为重要的是,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干散货进口国,其2014年的经济走向和政策,特别是经济结构的调整策略,对全球干散货海运市场的影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运力需求有望复苏

2013年,BDi平均值为点,较2012年上升了30%,但比2011年低23%。从时间段来看,上半年BDi平均值为842点,下半年平均值为点,较上半年增长了84%,BDi指数前低后高走势十分突出。从三大船型来分析,海岬型船运价指数反弹最为强劲,其平均值高出上年33%,最高值达到点,为近3年来最高水平;其次为巴拿马型船,其平均值高出上年22%;最后为超灵便型船,高出上年8%。从运力上分析,国际干散货海运市场短期内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运力过剩现象依然存在,主要与需求突然增长有关,这种需求可能受季节因素或者政策性的短期因素所影响。

从海岬型船运力需求看,2013年的前7个月全球粗钢产量疲软,增速仅为2%,而810月增长快速上升,月平均增速达到6%,占全球近1/2的中国粗钢产量月平均增速更是超过10%。欧盟前7个月粗钢产量为负增长5%,但810月强劲反弹为正增长29.1%。下半年全球粗钢产量的大幅增加,提高了对铁矿石的需求,造就了海岬型船运价快速拉升。由于我国对进口矿石依赖程度较大以及未来铁矿石供应量将持续放宽,矿石价格有望下降,有利于我国的大量进口;此外,欧洲经济正从低谷缓慢走出,带动钢铁产业缓慢复苏,促进了铁矿石贸易量的增长,使近期大西洋海岬型船运力需求顿现紧张。

从巴拿马型船运力需求看,美国农业部预测报告显示,2013年全球粮食产量比2012年增长了8%,其中,素有三大谷物之称的玉米、大豆和小麦产量均创历史新高。受全球粮食大丰收影响,粮价大幅下滑,三大谷物价格较上年下降了20%~40%,为进口国带来了较大贸易机会,拉动了巴拿马型船运力需求。巴拿马型船运力需求同时受海岬型船行情影响较大,其后势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从超灵便型船需求看,8月份以来,尽管作为全球最大的煤炭进口国,我国在进口量增速方面有所放缓,但由于印度尼西亚政府即将于2014年起禁止镍、铝矾土等金属类矿石出口,从而引发进口上述货物的抢购潮,弥补了进口煤炭需求下滑的缺口;国内运价远高于近洋运价,吸引了大量外贸船回归我国沿海运输,造成近洋运力紧张。多种利好因素叠加的影响促成了运价持续上升3个多月,但这种影响是短暂的,沿海目前的高运价将不可能得以持续,印度尼西亚政府一旦将政策落实,镍、铝矾土等金属矿石出口必定大幅减少,这将给超灵便型船的市场带来负面影响。但我国煤炭进口的刚性需求依然存在,因此,对2014年的超灵便型船市场持谨慎乐观态度,市场行情改善程度不如大船明朗。克拉克森11月份的报告对2014年国际干散货运力供需作了预测:2014年国际干散货运力预计增长5%,运力需求同样增长5%。运力供需的逐渐平衡,为2014年干散货海运市场的复苏奠定了基础。

3沿海运输市场维持弱复苏状态

对于我国沿海散货运输市场而言,2013年第四季度市场转变之快,反弹力度之大,使航运企业再次体验到运价的剧烈震荡。

上海航运交易所数据显示,截至12月19日,反映沿海运价水平的主流航线秦皇岛至上海、广州的煤炭航线,全年日平均运价分别为42.5元/t和35.5元/t,较上年分别上升9.4%和18.2%,市场表现明显好于上年。该主流航线18月份处于严重的低迷状态,而9月份行情开始出现反转,特别是华东航线及进江航线,再现“一船难求”紧张局面,沿海运输市场重新回到“船方市场”。

海外市场需求篇6

一、培训方案的制定

一是要深入调研,增强海外人才培训的针对性。要深入到海外一线走访,与甲方有关人员面对面沟通,及时了解和掌握国际化人才培训需求情况,广泛征求所属各单位在外部市场开发骨干人才培训课程设置、培训周期等方面的意见与建议,及时将培训调查结果落实到具体工作中,有效地提高了海外市场培训计划的科学性。

二是加大储备,增强海外人才培训的前瞻性。按照公司海外市场拓展目标和人才需求计划,我们启动了千名海外拓展人才培养工程,全面实施储备人才的“订单式”培养,加大海外人才的储备力度。一是拓宽海外人才选拔渠道,二是建立健全人才库机制。公司开展的20名平台经理、司钻、电气师等骨干赴国际石油公司培训项目,目前已经完成国内英语口语和石油钻井专业英语培训内容。所属单位层面,重点对海外后备人选进行岗位业务技能知识培训。建立海外培训基地,加强关键岗位外籍员工培训,不断提高属地员工队伍素质,为推进海外队伍属地化进程提供保障。

三是着眼长远,增强海外人才培训的持续性。这需要我们开发编译不同语种的各类培训教材,建立海外市场内训师队伍,搭建网络培训教学平台,探索海外项目管理后备人才见习制度,加强关键岗位外籍员工培训,同时做好海外专业化培训工作。

二、国际化人才培训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培训的实战性不强。以往的涉外培训,多以培训内容为中心开展,而不是以涉外人员为中心组织开展。多以取证为目的,而缺乏涉外人员适应海外现场岗位开展的培训,例如:缺乏口语培训和石油钻井专业英语培训。

二是培训理论与实践脱节。按照外事管理规定,项目外派人员名额受到严格限制,涉外人员储备培训后,没有条件将他们派到现场进行实战培训。由于缺少现场实践环节,涉外人员初到海外现场工作,不适应现象较多,既不利于项目的顺利运作,也给甲方留下了我方人员素质满足不了项目要求的不良印象。

三是培训与使用衔接不畅。从海外人员储备数量上看,短时间内难以满足海外市场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从海外人员培养周期上看,由于人才培养耗时较长,满足不了海外项目对人才的急需;从海外人员职业发展上看,由于受现实岗位编制的限制,海外人员培训后的职业发展路径与最初的职业生涯设计存在较大差距,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海外人才工作和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海外人员培训工作的几点建议

海外队伍的整体素质要不断适应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形势,海外人员的培训应该跟上国际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要进一步做好海外人员培训工作,我们有以下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一是建立健全培训激励约束机制。建立科学、规范、严格的考核制度,加强对员工学习培训效果的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作为年度工作与绩效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有选择性地给考核优秀的人员高层次的培训奖励,改善员工对培训的态度。

二是改进培训的内容和范围。针对涉外人员的iaDC井控、HSe培训,结合国际井控管理惯例和项目施工现场的HSe管理实际,不断完善培训教材,增强培训内容的实用性。

三是进一步灵活培训方式。遵循井控、HSe培训的特点与规律,探索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方式。采取集中培训与个人自学结合、课堂培训与现场培训结合、长期培训与专题培训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拓宽学习培训渠道。尤其要充分发挥电教片、网上教学与现代远程教育信息量大、生动直观、方便快捷等优势,适时对员工开展业务培训,强化培训的实效性。

四是不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立足实际需求,实施按需培训、因材施教。要根据现场技术人员的年龄、职业、学历层次和工作岗位性质等情况,分类进行培训,提出不同对象的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切实提高现场人员的涉外岗位技能,以满足现场对实际技能的需要。尤其是要下大力气抓好英语口语和石油钻井专业英语的培训,使现场人员凭借过硬的外语能力促进专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五是进一步加强内训师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专兼职培训教师,组建公司涉外培训内训师队伍。利用海外项目骨干的海外工作经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丰富涉外专业知识等,每年完成规定学时的培训任务,做好全员培训工作。

海外市场需求篇7

要解决这个问题,从长远来看当然是要改善供给能力,解决结构性短缺的问题。第一项工作是解决困扰旅游业发展多年的交通等基础设施问题,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保障。第二项工作是营造新的旅游消费热点,实现旅游客源的结构性分流。当前我国旅游的特点是热点太热,冷点太冷,大部分游客集中在少数几个热点上。今后,要结合西部大开发,挖掘西部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形成新的旅游消费热点,从空间上实现客源分流。

一、以资源开发等项目为重点,实现多元化发展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是以需求拉动为主要特征的。在20多年的时间里,经历了国际旅游、国内旅游两轮市场需求的冲击,产业发展也随着需求的变化从被动的接待型转向产品开发型。

第一轮需求冲击来自国际旅游市场,它催生了70年代末处于萌芽状态的中国旅游业。这一轮的需求冲击是一个外生的变量,增长快,密度大,与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消费层次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中国旅游业很难在短期内做出全面反应,只好采取适应需求策略,在供给与需求之间尽量寻找弥补缺口的平衡点,在产品的开发组织和产业体系的构建上不具备任何自主性,一切依赖资源自发发展,听凭需求流动的安排。由于这一时期的国际旅游需求集中指向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中国旅游业便被动地接受了这一安排,以简单、粗放的观光接待型旅游为主,靠迅猛增长的国际旅游市场创造了80年代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奇迹。

这种对市场需求的被动适应性也同时塑造了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格局。既然海外旅游者涌向那里,旅游业就发展到那里,那么,在市场需求对交通便利,经济相对发达,具有一定资源基础的东南沿海地区作出了选择之后,中国旅游业就在这一地区率先发展起来。广东、福建、浙江、上海、江苏、山东、北京等地不仅起步早,而且还一直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地区和旅游外汇收入的重要基地。仅这七个地区,就以7%的国土面积,接待了来华海外旅游者的70%,集中了全国72.8%的旅游外汇收入。第二轮需求冲击来自国内旅游市场。80年代后期,中国10年改革开放所累积的巨大能量开始释放,10年国际旅游发展的示范效应开始显现,于是,庞大的国内旅游市场需求开始启动,形成了拉动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第二轮市场冲击。这一轮冲击的特点表现为内生的变量,虽然规模巨大,来势汹涌,但由于它是从中国国内社会经济的发展中滋生出来的,在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差距远远不如国际旅游,而且在规模流量的稳定程度上又大大高于国际旅游,给中国旅游产业体系的构建创造了长期反应的机会,使中国旅游业得以从容调整,从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的被动接待型转入以资源为载体的产品开发型。据估算:截至2002年底,中国旅游业吸引海内外资金的总体规模达到8600亿元。其中,宾馆饭店等住宿设施投资规模为6400亿元;景区景点开发为1000亿元;旅游车船、文化娱乐、旅行社等1200亿元。在8600亿元投资中,外商投资超过500亿美元,在外商投资中,旅游饭店业400亿美元,景区景点开发80亿美元,旅游车船、文化娱乐业20亿美元。20多年的开发建设,我国旅游产品的开发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自然景观的加工组织,以现有景观资源为依托,为旅游者提供初始阶段的观光产品,基本上是粗放的、自发的、追随旅游需求的变化,被动地进行适应性的调整;第二个阶段是对旅游资源的精细加工与专业分工,旅游产品开发具有了一定的高度和深度,开始针对市场需求,创造性地开发产品,逐步形成了观光、度假、专项产品三足鼎立的产品结构。这两个阶段主要是从人的消费需求出发,以项目群组的空间布局为主要手段,以自然环境的改变为前提,搭建人类嬉戏的乐园。随着旅游消费的成熟,人们开始追求复合型的游历过程,即对分类明确的单一功能的旅游产品的消费发展到集多种特色于一身的综合性的旅游产品的消费。伴随着世纪末人类崇尚自然的潮流,旅游产品综合开发的基调便以自然生态环境为背景和依托,复合观光、度假、专项产品等多项内容,通过多侧面、多元化的开发,达成了人类回归自然的目的,由此,旅游产品开发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在这个阶段,资源开发项目将成为投资重点之一。

首先,是文化观光产品的建设项目。文化观光产品过去和将来都是中国旅游业的主导产品,丝绸之路、长江三峡、北京、上海、广东、西安、桂林等是中国旅游业创汇的主力,但在未来却面临着进一步完善产品,提高效益的问题。第二,是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建立新的成规模的旅游发展基地,形成中国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增长点。长期以来,中国旅游产品主要是以文化观光产品为主,缺少适应海内外旅游者需求的度假旅游产品和专项旅游产品。未来若干年中,加快开发能够吸引国际国内旅游者的新产品,特别是加快海滨度假、温泉疗养、会议旅游、游船旅游等项产品的建设,将成为投资回报较高的领域。从旅游业发达的国家来看,在其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都逐步形成了若干个旅游产品比较集中的区域,形成了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大型旅游项目,在市场上产生了巨大的规模效应。如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区、环地中海,中南美的加勒比地区,美国的奥兰多主题公园城、迪斯尼世界系列、环球影城系列主题公园等等。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已经孕育了对这类产品的潜在的市场需求,但是产品的开发相对滞后,需要在未来产品的开发中重点策划,以抓住需求发展的契机,推动非典之后旅游市场的快速恢复,实现我国旅游业更高层次上的发展。如包括江、浙、沪三省市在内的长江三角洲城市休闲区,以热带海滨度假旅游为特色的海南岛度假区,横跨川、滇、藏的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还有以京、沪、津特大都市为依托的大型主题文化娱乐产品等等,无论在拉动投资需求,带动相关产业群的发展,还是在促进旅游消费需求,扩大内需方面,都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以中西部为重点,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的优势

从整体上看,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产品结构的转型时期,一方面,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已经所剩无几,下一步必须在提高产品档次,加大技术含量,营造市场形象方面加大投入,产品开发的边际成本大幅度提高,超额利润转向了平均利润,客观上存在一个寻找新的投资热点和利润增长点的动机。另一方面,旅游消费主题集中指向了中西部的生态旅游资源,市场开拓的空间极为广阔。考虑到近几年来勃然兴起的国内旅游市场,只要产品规划开发得当,就可以营造出新的消费热点,开拓新的超额利润的空间,拉动地方经济的全面发展。

这里,东南沿海与中西部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包含了发展阶段在内的对旅游业发育程度的一种评价。如果仅就资源条件来讲,中西部无疑是中国最具魅力的地区,我们讲中国具有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中西部的资源。但是,现代经济生活中,资源只是发展经济的充分条件之一,缺少社会环境的支持,没有大量资金的投入,资源也还只能是资源,形不成现实的生产力。由于开发力度不够,对市场的吸引力不足,致使中国中西部旅游业的发展形不成规模,只在广袤的土地上散落着零星的旅游活动,虽然近几年国内旅游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西部的发展,但就总体而言,中西部的旅游业不具备经济规模。

影响中西部地区发展规模的最大问题是产业要素结构不合理。“行、游、住、吃、购、娱”六大要素在中西部发育得极不充分。首先是交通问题,旅游业发展的首要因素是交通,旅游者只有进得来,出得去,散得开,才能流动起来,形成规模。而交通恰恰是中西部最短的弱项。

住宿设施短缺是中西部旅游产业结构中的又一短项。由于中西部地区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相当高,从而受自然条件制约的程度也相当高,由此造成了冬夏两季旅游客源的差异,淡旺季之间反差极大,这使饭店等住宿设施的建设和经营陷入进退两难的窘况,很难得到充分的发展。再加上综合服务等配套设施不足,尽管中西部地区在资源方面拥有明显的长处,但其发展规模却不得不屈就于交通、住宿等短项的接待能力,综合接待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接待能力不足,制约了市场的发展,市场需求不足,又影响了接待能力的提高,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因果关系交相感应,中西部地区陷入了规模不足的循环。20多年来虽坐拥资源,却没能够形成与东南沿海相媲美的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旅游线路、旅游区域。从根本上说,中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育程度是由其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旅游业是现代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在人类分工高度发展,将社会服务等劳动从物质生产活动中剥离出来以后才具有了独立发展的资格。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其经济发展水平和传统的经济结构很难在自身封闭的体系中为旅游业这个现代经济的产物找到生存发展的空间。所以,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必须与现代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与现代产业分工体系相联系,也就是说,中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一定要建立在开放的格局上,加强与发达地区的联系与沟通,以优势资源吸引资金和技术,开拓发达地区的客源市场,以观光产品为主导,专项产品为补充,围绕资源环境的改善,提升交通、住宿等配套服务设施的水平,建立健全产业体系,形成具有规模和影响力的旅游线路和旅游区域,使特色资源尽可能转化为经济优势。在投资项目上以建立健全产业体系、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形成产业规模为目的,对旅游资源进行成规模,成系列的开发,以项目规模启动市场规模,由规模效益维持投资项目的生命力。即以产品的横向开拓为重点,针对资源特色,集中力量进行整体开发,围绕优势资源建立要素结构完整的产业体系,形成连片成线的经济规模。从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来看,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无疑拥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因为旅游消费已成为当今的社会时尚,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程度的加深,人类的旅游需求将进入更高层次,越来越渴望回归自然,远离尘嚣,西部的生态环境资源恰恰与现代都市生活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符合现代旅游需求变化的趋势。考虑到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日益增长的海外旅游市场,西部地区的旅游资源优势必将转化成现实的经济优势,带动其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以都市旅游为依托,完善旅游产品结构

东南沿海是中国旅游业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也是市场需求最为旺盛的地区。应该讲,需求拉动对东南沿海的作用最为明显,20年的发展,已使东南沿海具备了大致宽松的供给条件,那么,今后东南沿海的增长点在哪里,怎样实现更大发展呢?

从东南沿海地区的需求特点来看,其市场在总量上将进一步扩大。旅游业的发展根本上还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东南沿海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在世纪末中国经济的增长过程中仍将保持领先地位,由此决定了其旅游市场将在已有的基础上延续和发展。

第一,消费时尚的惯性作用。东南沿海是中国国内旅游发育最为成熟的地区,无论是接待人数还是出游人数在全国都位居前列,对于这一地区的居民来讲,旅游消费已成为生活习惯的一部分,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具有不可逆转的趋势,为旅游市场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第二,经济活跃的刺激作用。随着中国经济的攀升,东南沿海一带固有的经济发达,开放度高,交通便利等优势将更加凸显出来,各种商务活动、社会活动将会更加频繁,经济发展更富于活力。特别在企业盈利增加,个人收入水平上升的情况下,将进一步强化出游动机,促使旅游需求总量不断扩大。

我们讲东南沿海的市场需求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局部的概念,它包括了东南沿海的本地市场,外部市场以及国际旅游市场几个部分,这个市场规模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会出现结构性细分。

第一部分是远程市场,包括国际旅游市场和国内其他地区的客源市场。这部分市场主要是被景观资源和繁荣的社会经济生活所吸引,在流向上趋于观光产品和大型活动、会议旅游等专项产品。

第二部分是本地市场,以常驻居民为主。这部分市场的兴趣点在周末度假和各种小型灵活的商务活动,对度假产品、专项产品的需求度比较高。

第三部分是局部地区市场,以城市及其周边的消费群体为主。这部分市场追求的是一种休闲放松的情调,对各种游乐项目和度假休闲设施表现出明显的偏爱,在产品的选择上侧重于大型游乐项目和度假等专项产品。

海外市场需求篇8

去年岁末中国移动董事长王建宙表示,拟以CDR(中国预托凭证)方式在a股市场择机上市,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在同一场合也表示,希望在境外上市的近130家国有企业回内地上市。在国内如火如荼的股权分置改革和机构投资者迅速壮大的背景下,人们似乎听到了境外上市公司群体回归的脚步。

1993年以来的13年间,国内企业家的融资需求和融资冲动所引发的海外融资潮从未真正停息过,中国企业海外上市融资金额已经达到550亿美元。在海外融资的企业,一是被国内证券市场融资的高门槛和低效率逼到国外的,还有就是当时国内证券市场的小“池塘”养不了一些特大型企业“巨鲸”,在市场流行“恐新症”的时候,类似中国人寿约合240亿元人民币的融资,对于脆弱的国内股市来说不啻于一场灾难。

不过,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后回归国内上市在2000年出现转折。2000年下半年,证监会鼓励绩优H股企业在国内增发a股。这一政策的变动使1997年发行H股的宁沪高速、广州药业首先成为受惠企业,广州药业成为第一家以增发形式发行a股的纯H股公司。随后,多家H股公司宣布在国内发行a股集资。对于H股公司,由于它们的注册地就在中国境内,因此增发a股在操作上没有什么难度。而这次可能会出现的境外上市公司群体回归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境外注册的红筹企业的回归,由于是境外注册,所以以CDR形式回归的可能性最大。

这次境外上市公司群体回归能否成行,一是要看管理层和市场是否接受境外上市公司回归,另一方面是境外上市公司是否愿意回归。

境外上市企业在国内证券市场筹集资金对于企业来讲有许多优点,其中一个很为企业看中的是,境外直接上市企业在国内证券市场上市相当于在多个证券市场交叉上市,从而使企业融资的选择性增强了,当其他市场不活络的时候,企业可以在繁荣市场进行融资,而在市场均不景气的时候,可以在不同市场分散融资,减少融资销售压力。其实国际上许多著名的跨国企业,如奔驰汽车、德国电信、汇丰银行等都在全球多个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

但是还有另外的因素影响企业回归的决策,这些因素主要包括企业融资规模、融资成本、融资效率。如果融资规模、融资成本、融资效率是决定海外上市企业是否回归的关键问题。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创造如下三个条件。

一是需要建立层次分明的资本市场体系。目前到海外上市的国内企业有两大类型:大型企业与中小高科技企业。大型企业的融资规模大,如2005年6月13日,交通银行在香港公开招股,发行价为2.5港元,集资近149亿港元;10月19日建设银行公开认购结束,发行市净率为1.96倍,建行此次上市融资达到92.3亿美元。目前国内如此脆弱的证券市场能否承受大企业回来融资,存在一定的风险问题。在海外上市的中小高科技企业,它们对于企业的盈利情况没有硬性的财务指标要求,尽管新《证券法》对公司公开发行新股取消了企业盈利状况的硬性要求,但在目前的主板、中小企业难以放宽到国外市场对中小高科技企业的上市要求。因此,在国内资本市场层次不明的情况下,海外上市的大型企业回归存在融资巨大而市场难以承受的风险;中小高科技企业则是因为没有上市条件要求低的小型资本市场而难以回归。

二是需要培育能力强大的国内投资银行机构。规模与能力对等是投资银行机构能否服务于企业的先决条件。大型回归融资需要规模大的券商为其服务,而国内14家创新类券商的平均注册资本仅为25亿元,如此规模的券商能否有足够大的抗风险能力为大企业,如交通银行、建设银行等回归融资提供服务值得考虑。

在中小高科技企业中,境外券商一般能够提供上市前的投资服务,比如摩根士丹利等机构投资蒙牛上市的案例。而国内券商目前不能从事企业上市前的直接投资业务,在这方面国内券商需要做更多的努力。

海外市场需求篇9

[关键词]海南;外贸出口;Swot

[作者简介]苗启虎,国家外汇管理局海南省分局国际收支处,管理学博士,海南海口,570105

[中图分类号]F75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23(2012)10-0059-0002

一、海南外贸出口存在的问题

海南外贸出口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出口依存度低

2011年海南出口依存度为6.5%,远低于全国的26.1%。较低的出口依存度有利于海南经济发展抵御全球经济波动的影响,但也使失去了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扩大需求,发展海南经济的机会。

(二)出口产业结构简单,产品较为单一

2011年海南成品油、农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天然气和纺织品四类产品出口占比高达75%。

(三)出口市场相对集中

海南主要出口产品的目标市场相对集中,多元化程度不够。以太阳能光伏产品为例,出口市场集中在德国。市场相对集中使得出口企业抗风险能力差,一旦主要出口市场对产品设置贸易壁垒,出口企业将面临巨大损失。

因此,海南出口战略应进行主动性的调整,这不仅是突破自身局限性的要求,也是应对全球经济贸易环境巨变的要求。如何实现这种调整,海南外贸出口应依托自身优势,回避劣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

二、海南外贸出口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S)

海南地处热带,常年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拥有得天独厚的热带农业资源,也是全国最大的热带农产品生产基地。海南大气环境质量指数常年保持一级标准,森林覆盖率超过57%,良好的自然环境是海南生产无污染无公害产品的优势。此外,从地理位置上看,海南紧靠东盟各国,地缘优势明显。

(二)劣势分析(w)

海南整体经济规模小,产业链短。海南农业生产仍处于粗放型的传统农业发展阶段,农产品加工能力低、转化率低。海南人口总量不大,由于传统上是农业大省,熟练的技术型产业工人规模有限。海南是典型的岛屿型经济,交通运输等物流成本高于岛外。

(三)机遇分析(o)

出口产品方面,世界海洋渔业资源衰退为海南水海产品出口提供了机遇。由于环境污染和过度捕捞,全球海洋渔业资源已经衰退,为水海产品养殖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随着世界各国对食品安全的日益重视,海南良好的自然环境能够带来特有的竞争优势。出口市场方面,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为海南出口带来了新的机遇。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启动,无疑为海南产品出口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市场。

(四)威胁分析(t)

当前发达经济体的增长陷于停滞,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发达国家大力推动制造业回归,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增强,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国际经贸格局的变化给海南出口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如太阳能光伏产品在海南机电产品出口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受欧美市场和政策的影响非常大,未来增长前景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此外,我国和东南亚国家在南海上存在争议,东盟出口市场很可能因双边关系出现大的波动。

三、政策建议

(一)优先发展热带农业产品出口

海南在热带农业产品生产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发展热带农产品生产出口虽然出口额增速受到限制,见效也慢,但对经济的促进和就业的带动作用要比单纯的出口加工业更大。并且这些产品是基本生活必需品,只是需求多与少的问题,有着较为稳定的市场。

海南农产品出口要不断开发精品品种,满足市场的需求,寻找新的增长点。农产品生产要加快技术创新,提高农产品贸易附加值,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建设农产品出口基地。加强整个海产品产业链的建设,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加强苗种生产、养殖、饲料、加工、销售全过程的管理。

(二)巩固传统市场

传统市场对稳定海南出口非常重要,在那些国家,海南的产品已经得到一定的认可,具有成熟的销售渠道和较为稳定的消费群体。传统经济体中的发达国家具有强大的购买力。产品需求可能会因收入水平变动的影响,但只要加大市场推广的力度和深度,提供受市场欢迎的产品,居民收入水平下降的负面影响完全可以消除。毕竟发达经济体的市场容量有数十万亿美元,各种收入层次的市场均具有相当规模,发达国家市场的风险要小于新兴市场开拓的风险。

(三)开拓新兴市场

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新兴市场国家市场的开拓也是非常重要。市场分布过于集中的贸易格局不利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一旦某一国家实行贸易保护,就会严重影响海南省产品的出口。在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中,海南出口市场也需要主动性进行调整,分散风险。实践中,可以选取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市场进行重点开拓,积累经验,逐步提高新兴市场国家在海南省出口市场中的比重。

(四)树立品牌,扩大影响

海南目前在国内已是知名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全国六大“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之一,但海南农产品的这些优点在国际市场上却没有形成影响力。以罗非鱼出口为例,海南罗非鱼在美国销售基本都是以贴牌为主,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不利于市场的维护,也失去了获取高附加值的机会。

[参考文献]

海外市场需求篇10

    仲量联行上海区董事总经理郝思建透露,去年已经有104亿美元的境外资金进入上海市场,这其中有20%投向了上海的房地产市场,现在有很多的境外资金都想进入这个市场。

    在目前投入到上海房地产市场的100亿美元左右的外资(占同期整个上海开发市场投资总额的13.7%)中,以海外基金形式出现的仅3亿美元左右,这一数字将在未来2至3年内快速增加至20亿美元。

    有关温州热钱的“进进出出”成为业内人士争论不休的话题之后,国际游资在上海地产市场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在近几年热度渐高的上海地产市场中,国际资本正在被认定是托住上海房价的又一股主要力量。

    根据业内专家的分析,在目前上海地产市场的需求中,投资成分正在变得越来越复杂,境外的资金如同江浙热钱一样已经介入到这个市场中。

    4月2日,仲量联行上海区董事总经理郝思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去年已经有104亿美元的境外资金进入上海市场,这其中有20%投向了上海的房地产市场,现在有很多的境外资金都想进入上海的市场。”

    百亿美元要进上海地产

    关于有百亿美元进入上海地产市场的看法已经得到了业内许多人士的认可。在日前举行的第一太平戴维斯中国区董事局成立的新闻会上,其上海公司董事长刘德扬也曾向记者表示,目前进入上海房地产市场的外资有100亿美元左右,只是一些已经浮出水面,另一些仍然沉在水下。

    而一些公开的报道显示,在目前投入到上海房地产市场的100亿美元左右的外资(占同期整个上海开发市场投资总额的13.7%)中,以海外基金形式出现的仅3亿美元左右。按照摩根士丹利的研究报告,这一数字将在未来2至3年内快速增加至20亿美元。

    上海市宏观经济的健康高速发展和房地产市场的迅速崛起,无疑成为了吸引境外资金进入的最大吸引力。

    根据郝思建的解释,目前境外资金进入上海房地产市场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参与项目的开发过程,另一种则是购买现成的项目,而目前的情况是前一种方式占到投资的绝大多数。“但是在投资市场领域中,对中国的投资气氛还是相当强的,因此我们看到许多的境外资金已经进入到上海市场,但是资金来源仍然局限在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地,来自欧美的资金不多。”

    业内人士认为,由于上海市场正处于成长性最佳的时期,市场需求量大、利润率高,而且不少本地房地产开发企业已经具有了专业开发能力和业绩,为海外投资者所看好。而不断规范的市场环境对土地、资金的获取设定了越来越严格的要求,使在机会利益中壮大的开发企业感受到资金的压力,并迫切地寻找更多的融资渠道,从而也促使海外地产基金进入了上海地产市场的开发领域。

    目前所知,已经有不少与房地产金融相关的海外投资机构出现在上海市场之中,探试性地寻找发展空间。其中颇具知名度的有美国著名的风险投资机构摩根士丹利、嘉德置地旗下的嘉茂基金、新加坡投资公司旗下的GiC地产基金公司、美国雷曼兄弟、澳大利亚麦格理银行、美国洛克菲勒等著名的跨国房产投资基金,在上海地产市场中寻找资金的出口。

    信贷政策加速外资流入

    第一中国房地产发展集团首席执行官理查。戴维告诉记者,境外资金进入上海市场现在是个好机会。在他看来,以前本地发展商在资金方面并不存在太大的问题,商业银行对他们的贷款使其能够完成项目,因此他们没有感觉到有必要与外资进行合作。

    第一中国房地产发展集团是澳大利亚最大投资银行麦格理银行在2002年初与施罗德物业亚洲基金合资成立的地产开发企业。

    很显然,理查。戴维指的机会是目前银行信贷政策的调整。“但是目前随着银行政策的改变,对资金的需求将促使更多的中国房地产发展商寻求与境外资金的合作。”

    正是由于目前房贷方面的压力,许多的发展商已经将目光投向了海外基金,希望能够解决自身在资金方面的压力。更有学者提出,现在是“得金融者得天下”,发展商要积极寻找新的房产融资渠道。

    不仅是中国央行的信贷政策会促使境外基金进入上海市场,而且在目前人民币升值预期越来越大的情况下,仲量联行中国区董事陈立民认为,这个预期可能会促使一些投资基金提前进入上海的房地产市场。

    现在上海地产市场的环境越来越有利于境外资本的运作,一些基金已经开始积极地介入到房产开发领域。“现在上海实行了土地招标拍卖政策,海外的资金已经可以通过直接拿地进入上海市场。第一中国房地产发展集团去年9月推行这一政策之后,成为了第一个在上海拍得土地的海外发展商。”理查。戴维表示,1994年进入中国的麦格理银行已成功地募集及筹建5项独立的中国地产基金,总额超过1.2亿美元,完成项目总价超过2亿美元。

    2004年海外投资基金在上海的活动更为活跃。摩根士丹利房地产基金、荷兰国际房地产分别与复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位于上海区域的项目。瑞安集团成立了资产总值达10亿美元、专注发展以上海为首的中国大陆市场的地产旗舰公司———瑞安地产有限公司,获得花旗亚洲企业投资公司、渣打银行、惠理基金、新加坡美罗等多个海外机构高达3.5亿美元的资金注入。

    理查。戴维认为中国和世界其他市场没有什么两样,在投资项目之前都需要做详细的市场调研,境外资金在现在的条件下进入开发领域的步伐会越来越快。

    此外,对于将目光投向现有项目的投资者来说,也在积极寻找适合国际性投资的项目。根据境外投资者的特点,他们更多的是看重长期持有的稳定回报。“就我们所知,现在上海住宅市场中大部分的境外购买者还是用来自住的,但是在高档住宅中也存在10%到20%的境外投资客,主要是用于收取租金。也正是由于境外投资者的增多,导致了目前上海用于出租的中高档住宅租金出现了下跌。”因此陈立民认为,海外基金投资地产领域,大多数仍是以长期投资为主,针对人民币升值预期的投机者目前还是少数。

    更多资金处于观望

    虽然准备进入上海地产市场的境外资金越来越多,但是试探性的居多,而实质性进入的情况仍没完全开始。

    “境外的资金对上海房地产市场很感兴趣,他们在寻找适合投资的项目进行投资,但是现在上海市场中适合国际性投资的项目不多,导致了许多的游资仍然处于观望之中。”刘德扬表示。

    事实上,对于境外资金的进入目前还存在很多的不便因素。就拿境外房地产基金来说,虽然也得到了发展商的高度关注,但是没有法律保障被业内专家认为是目前房产基金发展中最大的障碍。

    但是作为发展商的理查。戴维并没有认为法律的障碍阻止了境外基金的进入,“基金法的缺失并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现在还是可以通过正当的渠道将利润汇到境外,我们在上海已经10年了,但没有在这个方面感觉到障碍。”

    他更强调在现有的情况下,本地发展商不知道海外的基金有什么样的需求,而海外的基金又找不到合适的项目和合作伙伴,两者的相互不了解才是最大的问题。

    对此,郝思建进行了更加详细的分析,“进来与本地发展商建立合作伙伴的境外基金,需要寻找有一定开发规模的本地发展商合作。他们最关心的是税务政策问题,但是现在还不是很透明和清晰;还有就是土地的批租使用年限的问题,由于土地在使用年限上有限制,许多境外的投资者对此并不适应;此外与本地的合作伙伴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需要很长时间的磨合。”

    而对于那些将资金投向现成的项目以收取回报的投资者,郝思建认为,由于境外资金选择这些项目一般会作为长期的持有,但是就现在的情况看,在未来两三年内还难以成为主流,这些障碍也主要集中在土地使用年限上。

    “而且境外投资者的做法与中国内地租赁市场的一般运行规律也存在很大差异,中国内地市场的租约一般在两三年,而境外的租约一般在9到15年。另外就是回报率的问题,中国内地的回报率还没有比海外的其他市场高出许多,因此风险与回报还没能成正比。”

    资本必然向回报率高的地方流动,这是一个客观规律。一位在国外长期从事基金运作的专家曾公开表示,境外房产基金看好上海房地产市场,而希望得到的回报率在两位数以上。对此上海瀛通集团副总裁陈泉就认为,这个回报率实在太高,目前上海的项目很难满足境外基金的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