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绿色化学的核心概念十篇绿色化学的核心概念十篇

绿色化学的核心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4:51

绿色化学的核心概念篇1

关键词 新课程 核心概念 课堂教学 光合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文件编号 1003-7586(2011)03-0036-02

1 核心概念与概念教学

1.1核心概念

核心概念是位于学科中心的概念性知识,包括了重要概念、原理、理论等,这些内容能够展现当代学科图景,是学科知识的主干部分。

我国现行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新课程要求重视核心概念教学,由追求对繁杂的生物学事实性知识的记忆,转向对核心概念的深层次理解。教师应帮助学生围绕生物学核心概念建构知识、加深理解并注重迁移和应用。

以光合作用为例,比较术语、定义、概念、核心概念的不同:

光合作用(术语)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定义)。

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分子合成含碳有机物(碳水化合物)(概念)。

植物吸收光并利用光在含碳(有机)分子的原子之间形成强有力的化学键(共价键),从而获得能量(核心概念)。

1.2概念教学

围绕核心概念展开的教学活动称为概念教学。课程内容围绕核心概念有效组织,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现有经验,按照一定的次序逐层展开,用具体事实作为铺垫来帮助学生深层理解。教学重心从陈述事实转移到使用事实,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概念,培养和发展思维能力。教师采用讲授、演示、讨论、实验、探究等教学策略进行教学设计。学习重心不再强调对事实内容的记忆和背诵,而更加注重通过鉴别、论证提升思维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 “光合作用”的核心概念

“光合作用”的核心概念,采用一种完整的陈述句形式来表述,然后将更加抽象、上位概念依次列出:

a 1植物吸收光并利用光在含碳(有机)分子的原子之间形成强有力的化学键(共价键),从而获得能量。

a 11光合作用能够将光能转换成能够利用的化学能(能量转变)。

a 111捕获光能的色素有叶绿素a、叶绿素b、胡萝卜素、叶黄素。

a 112叶绿体的类囊体上有吸收光能的色素和酶,能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并储存在atp中。

a 113叶绿体基质中也有酶,能将atp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糖(碳水化合物)中储存的化学能。

a 12光合作用能够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含碳有机物(物质转变)。

a 121光合作用的过程根据是否需要光能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

a 122光反应阶段必须有光才能在类囊体薄膜上进行。

a 123光反应阶段包括H2o的分解和atp的形成。

a 124暗反应阶段有没有光都可以在叶绿体内的基质中进行。

a 125暗反应阶段包括二氧化碳被固定;C3被[H]还原,最终形成糖(碳水化合物);atp转化成aDp和pi。

a 126光反应与暗反应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a 13控制光照强弱和温度的高低,适当增加环境中二氧化碳的浓度等措施能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应用)。

a 131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有二氧化碳的浓度,水分,光和温度的高低等。

3 光合作用的教学实例

3.1关注学生的前概念以及支持发展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对所要学习的材料已存在有许多先前的概念,而新知识的学习则是建立在这些存在个别差异的先前概念之上的。

例如:学生书写光合作用的方程式后完成表1。

3.2创造冲突的学习情境

学习被看作是解决新旧知识、经验的认知冲突使原有认知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概念放在一定的应用情境下才会显得生动和有意义,真实的情境能够使学习变得更为有效。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且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例如:人们通常认为树林中早上空气清新,是锻炼身体的适宜时间。

你认为最佳的锻炼时间是什么时候?(晴天的早上、中午、晚上;阴天的早上、中午、晚上)你的想法与上述观点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你的理由(或证据)是什么?

3.3poe教学策略的运用

predict(预测):要求学生预测会产生何种改变,并记录改变的原因。

observe(观察):仔细观察其中的改变。

explain(解释):思考预测与观察的不同,想出可能造成不同的原因并得到结论。

例如:让学生观察绿叶,研究光合作用场所。

预测(p)――预测在何处可以检测到淀粉。

观察(o)――显微观察。

解释(e)――解释原因。

3.4用事实支撑核心概念

帮助学生形成光合作用的概念,需要给他们提供大量生物学事实以支撑。

例如:吸收红光和蓝紫光较多的绿藻分布于海水的浅层,吸收蓝紫光和绿光较多的红藻分布于海水深层。

在高纬度地区进行温室栽培,因日照时间太短,应进行人工补充光照。

其他地区若遇到连续阴雨雪天气,亦应进行人工补充光照,同样可以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及时进行整枝、打杈、绑蔓、打老叶等田间管理,有利于棚内通风透光。

在大棚内种植不同种类的蔬菜时,应遵循“北高南低”的原则,使植株高矮错落有序,尽量减少互相遮挡现象。

3.5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的培养

例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绿色柳叶的形成与什么因素有关?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的《山行》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枫叶为什么会变成红色?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王昌龄的《长信秋词五首》中梧桐树的叶子为什么会变黄?

3.6开放式评价

通过绘制光合作用的概念图、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等考查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

例如:你计划用温室大棚种植蔬菜请问你应该选择什么颜色的玻璃、塑料薄膜或补充光源?应该如何控制温度?要提高蔬菜的产量你要采取哪些措施?请写出书面报告。

绿色化学的核心概念篇2

关键词:绿色出版;概念;厘清

中图分类号:G2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5-0215-02

一、绿色出版的提出

低碳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十分重视的经济发展理念和方式。当部分发达国家使出混身解数与发展中国家为减排目标进行博弈之时,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正式宣布与承诺了减排目标: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

出版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要自觉地率先为实现国家减排目标、提升我国公民环保意识和实现环境教育做出特有的突出贡献;出版业作为一个资源和能源消耗密集型产业,其经济发展的理念和模式必然要实现从“高碳”向“低碳”的转型。所以,着力发展绿色出版,既是出版人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又是出版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近20年以来,政府相关部门、环保作家和出版人士从各自关注的角度,为实现“低碳”出版、绿色出版做了大量的实实在在的重要工作。

以马霞夫妇和廖晓义等为代表的著名环保专业作家和环保活动家,组织活动、创作环保题材图书(《环球绿色行》、《儿童环保行为规范》、《伐木者,醒来!》、《中国风沙线》等),宣传环境保护。[1]诸大建、余谋昌等学者撰写《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文化新世纪:生态文化的理论阐释》等著作,以传播生态与社会发展为视角,帮助人们树立以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建设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观。

相关部门组织号召全民读旧书、借书读、换书读等一系列“环保阅读”活动。世纪之初在北京举行的“新世纪出版与环保论坛”倡议“用再生纸,出环保书”,童心出版社的《儿童环保行为规范》是我国尝试用再生纸印刷的第一本“绿色图书”;2008年,弘文馆出版的少儿环保读物《阿米》,就直接以“中国第一本由100%再生纸印刷的环保图书”为宣传卖点。张抗抗等作家签署《作家爱森林宣言》,支持绿色出版。

为加快实施绿色印刷战略,促进我国印刷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新闻出版总署与环境保护部于2010年9月14日正式签署《实施绿色印刷战略合作协议》。北京市政府正式批准北京印刷学院成立绿色印刷包装产业技术研究院,进行绿色印刷包装关键技术研发、技术转移及成果孵化、高端工程技术人才培养。

很显然,上述提及的为绿色出版所做的各方面努力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为了实现国家减排目标,实现从“高碳”向“低碳”的模式转变,为了能够举全国之力着力推进绿色出版的进程,找到绿色出版发展的道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于绿色出版概念、建设体系等重要理论问题的研究,通过讨论,努力达成一定的共识,并利用这些理论成果,直接指导绿色出版产业体系的建立,指引绿色出版的科学发展。

绿色出版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深入讨论并尽快达成共识,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二、绿色出版概念的提出

目前,人们对“绿色出版”的认识还很模糊,有不少困惑。政府官员、业界同仁和专家学者都在举行会议、召开论坛或出国考察,努力探索绿色出版的理论体系与产业发展体系。

2010年夏天《编辑之友》以笔会形式,特邀已践行在“绿色出版”一线的出版发行集团、民营书业代表、媒介观察员与相关学者,共同探讨“绿色出版”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这次讨论主要是围绕山西出版集团总经理齐峰同志首次在该刊倡导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旨的绿色出版,提出的绿色出版概念这一中心话题进行的。齐峰同志认为,绿色出版:“即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立足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健康文明型、节约环保型的编辑出版理念”,认为应从“绿色内容”、“绿色材料”和“绿色产业体系”三方面着手建立“绿色出版”[2]。

齐峰同志关于绿色出版的概念涵盖了绿色出版的几个核心问题。概念中隐含的第一个信息是绿色出版的核心思想与目标――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隐含的第二个信息是绿色出版的基本内容――健康文明、节约环保;明示的第三个信息是编辑出版理念要绿色、要先进;明示的第四个信息是绿色出版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

该提法若从关键信息的附着上来看,已是非常全面科学了,但要从信息表达与传播的效果上来看,还可以进一步修改与完善。因为我们的概念表达一定要达到两个效果:一是受众理解起来准确、明了,二是能直接指引我们开展工作。

修改与完善概念表达,看似在玩文字游戏,其实不然。当今人们之所以对绿色出版的认识很零散,很模糊,很困惑,就是因为大家缺少对绿色出版的概念和理论体系的清晰认识。

三、绿色出版概念的继续厘清

随着讨论与实践的不断深入,大家对绿色出版的认识正在不断地更新与完善。基于齐峰同志的概念,笔者对“绿色出版”概念进行了继续厘清:

“绿色出版”是在科学的编辑思想与管理理念指导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立足以健康文明的人文生态和节约环保的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出版活动。

这个表述厘清了以下几点:

第一,明确指出绿色出版要建立两个生态,即“健康文明的人文生态”和“节约环保的自然生态”,而且,“健康文明的人文生态”在“节约环保的自然生态”之前。

健康文明的人文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也是绿色出版的建设发展目标。这样的认识,已经颠覆了人们一直以来的观念:认为绿色出版就是低碳出版,立足于节约环保的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出版活动,推进绿色出版就是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推进”低碳出版“工作(即优化生产和流通过程以减少碳排放,设计生产碳排放较少的产品,倡导低碳消费)中去。

事实上,低碳出版只是绿色出版建设的直接要求。倘若用低碳出版方式生产出大量读者不需要、不健康的出版物,造成资源浪费的危害要比高碳出版的危害更大,绿色出版也就难以真正实现。

因而,推进绿色出版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推进低碳出版这个层面,我们要树立更远大的目标:积极营造绿色文化环境,推进绿色出版文化建设,建设健康文明的人文生态。通俗地说,就是要策划读者需要的出版物,打造优秀的出版物,生产健康文明的出版物。科学内容是绿色出版的最高建设目标。

第二,指出绿色理念是绿色出版的指导思想。

现代科技只是实现绿色出版的一种手段,科学的编辑思想和管理理念自始至终在实现绿色出版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科学的编辑思想,是编辑建立绿色出版理念的基本指导思想。在科学的编辑思想的指导下,编辑才能做好”议程设置“工作,策划出能够引导、教育、鼓舞和激励读者且读者喜爱的出版物,最大限度地减少出版浪费,坚决避免内容污染。内容好了,库存少了,高耗能高污染的材料少了,出版材料和出版内容就绿色了。

科学的管理理念,是出版人建立绿色出版理念的高级指导思想。出版单位乃至出版产业为了照顾各种利益,若不能配备科学的出版品种比例,不能积极组织、研发和投入“绿色渠道”,科学引导读者利用“绿色渠道”消费,不能建立绿色出版的有效的激励和管理机制、产业体系,仅仅依靠编辑策划出好的内容,想做到持续、全面的绿色出版是不可能的。

笔者认为,对于绿色出版的认识,应该从环保、内容优秀的层面上升到科学管理的层面。如果条件成熟,我们的认识还应尽快上升到如何处理出版业同网络电信、技术开发商等相关绿色出版参与体之间的关系和利益博弈的高度。笔者的这个表述,指出了绿色出版的目标和基本内容。绿色出版的目标是实现人文生态和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达到这个目标,绿色出版必须要坚持”节约环保“和”健康文明“。我们可理解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指立足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上文提及的作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是帮助大家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实际上是传播绿色出版的核心观念。“两个基本点”是指“健康文明”和“节约环保”,是绿色出版的基本内容。“健康文明”和“节约环保”的含意非常丰富,从传播学角度来看,无论是出版内容、出版方式、出版渠道、出版媒介(材料),还是出版者编辑思想和管理理念,都要求健康文明、节约环保。上文提及的人们正在为绿色出版所作的努力,有的是为绿色内容而努力,有的是为绿色媒介而努力,有的是为绿色渠道而努力,有的是为绿色出版方式而努力,都是在”两个基本点“的框架下进行的。

以上是绿色出版概念的继续厘清,完全是在学习齐峰同志科学的观点基础之上,进行了一点表达上的技术完善。如果说齐峰同志提出绿色出版的概念在绿色理论体系上具有革命性意义的话,笔者在概念表达上进行的一点完善只能算是技术改良。希望笔者做的这点苦力活,能够帮助大家理解与认识绿色出版,直接指导我们的工作实践。

参考文献:

绿色化学的核心概念篇3

关键词:企业;绿色管理;特点;建议

一、绿色管理

1.绿色管理的意义

我国经济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资源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科学素质的不断提高,其环保意识也在不断加强。而这种环保意识也深入发展到企业生产经营中,例如人们会关系该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否是绿色产品等。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将保护环境,构建绿色经营体系作为一种企业社会责任。保护环境,实现绿色发展是现在各行各业都普遍关注的问题。和谐环保的,绿色的经营管理和生产模式已经成为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趋势。所以,什么是绿色管理,如何实现绿色经营和管理是现在企业需要共同探讨和研究的话题。只有真正的实现了绿色经营管理,我国企业才能够在长远的竞争和发展中保持和提高自身竞争,扩大企业经营范围,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绿色管理是在促进我国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提高企业竞争实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绿色管理的概念

关于绿色管理,主要有这么几个概念即绿色论证,绿色观念,绿色生产和绿色设计。(1)绿色论证-主要是指环境管理的一种宏观机制,主要是用于检验企业生产经营或者管理是否是预防环境污染的或者对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企业需要积极的得到绿色论证,这样企业才能向外显示出企业想要积极的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态度,从而得到社会的认可。(2)绿色观念-主要是指将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绿色经营管理概念运用企业的每个一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中,从而有效的建立企业绿色管理文化。(3)绿色生产-主要是指企业利用绿色管理手段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减低能源消耗,节约国家和企业的资源,同时防止或减少污染为目的进行企业生产活动。因此,绿色生产也可以称作为清洁生产。企业通过实现绿色生产,可以在节能资源,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的同时,最大限度的控制和防止污染,从而有效的提高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4)绿色设计-主要是指企业进行绿色管理,绿色生产的前提,它是以一种技术形式存在的。绿色设计的核心就是在进行企业商品设计的时候,将绿色环保元素或者绿色环保概念融入进去,从而保障企业生产的商品是绿色商品或者具有绿色商品的性质。由于将绿色设计概念融入到企业商品设计中,这个时候商品的选材,生产过程以及生产商品完后废弃材料的处理等都需要考虑到绿色设计的概念,从而进一步实现企业整个生产经营的绿色管理。

二、企业实现绿色管理的优势

1.提高企业竞争力,扩大企业经济效益

环保意识,绿色经营等是我国企业现在发展的必然选择。企业唯有主动积极的接受绿色经营的概念,进行绿色管理,才能更好的满足当代消费者的需求,从而更好的和社会进步发展的方向保持一致。另外,企业进行的有效的绿色管理,还可以促使企业建立绿色经营文化,从而树立正面的企业绿色形象,因而可以得到更多消费者的喜爱和支持。同时企业进行绿色管理,还可以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减少资源浪费,从而减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因而扩大企业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企业在进行绿色管理的同时,需要做的新技术的引入和新技术的创新,因为绿色管理需要以先进的技术为支撑,而企业在技术上的革命创新,又可以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从而有效的促进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2.符合环保法规和法律的要求,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我国在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方面已经建立了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在许多企业的生产经营方面,都有严格的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规定。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企业需要积极的开展绿色管理工作,这样才能更好的符合我国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的要求。企业积极的配合我国对企业生产环保方面的规定,做到减少污染,不随意浪费资源,生产绿色产品,可以向社会树立更好的企业形象,得到更多消费者的支持。

3.适应绿色消费趋势,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倡导绿色消费,健康消费。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的消费结构,消费模式和消费态度等也在不断的改变,特别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购买绿色产品或者天然无公害的产品,人们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种绿色消费模式。在我国,绿色消费的概念已经贯彻到中小学生的教育中,在超市里面,很多人不再单单关注商品性能和价格等,而是更加关注商品是否是无污染绿色商品。所以企业为了建立良好的客观关系网,保持和扩展企业客户的数量,企业需要尽可能快速的实现绿色管理,制造和销售绿色产品,从而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

三、企业实现绿色管理的措施

1.企业实施绿色生产

企业要真正实现绿色管理,其核心是实现绿色产品的的生产,这样才能建立起绿色企业的形象,得到更多消费者的青睐和支持。绿色生产是指企业在产品生产的全过程中需要处处体现绿色管理的概念。首先企业要实现绿色采购,即在给产品选择生产所需的原材料的时候,需要考虑使用可再生或者可循环利用的原材料,同时也需要考虑选择那种生产完后产生的废物污染少的原材料。然后企业要实现绿色设计,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如何使得产品再使用完后可以回收再利用,即把可以变废为宝,增强产品资源的可利用性。在产品生产工艺上,要实现绿色工艺,即在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要确保减少废气,废水排放,实现环境污染最小的工艺生产,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加工。在产品的包装上要尽可能是实现绿色包装,即包装材料最好使用那种污染染,无毒并且容易降解的材料,这样可以进一步做到保护环境,减少污染。

2.实现企业绿色理财

绿色管理概念也需要贯彻融入到企业的利润计算,成本核算等相关的财务计算活动中,将企业的效益和成本的绿色化概念融入到企业管理中,实现企业的绿色核算,绿色审计以及相应的绿色会计。这里所说的实现企业绿色会计,不仅仅包括企业在会计计算时考虑到企业资源,产品,材料等核算上实现绿色经济,同时也要考虑到企业其他资源如废弃物等也要加入的会计计算中,实现企业循环经济,做到不浪费,不污染,从而实现企业会计的绿色循环。进行企业资产评估的过程中,需要对企业环境相关的设备,组织等进行客观的审查和评估。特别是在企业审计方面,需要实施绿色审计,通过政策借鉴手段判断企业是否遵守了环境保护的规范,实现了保护环境的客观目标等。

3.推广企业绿色营销

营销活动是指企业为增加产品的知名度或提升企业本身的品牌形象等而开展的一系列宣传企业文化,企业产品或者服务的活动包括市场研究,市场调查和市场促销以及广告传播等,从而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企业以及企业相关的文化,产品,服务和品牌等。而绿色营销,则是指在企业在开展营销活动的过程中,需要融入绿色环保的概念,如企业在进行产品促销时,其宣传用的工具,促销的商品等都需要采用绿色可以再生材料,使用绿色包装如环保袋等。并且营销活动需要的成本核算等也需要进行绿色计算,将环保的成本加入到整个营销活动成本计算中,制度促销产品的绿色价格。另外还需要鼓励消费者实现绿色消费,同时企业本身也需要提供绿色售后服务等。总而言之,绿色营销就是企业在产品定价,市场调研,促销活动和产品研制等营销活动中的各个方面都需要融入绿色环保的概念。以重视环保的"绿色理念"为指导,使得企业的发展与消费者和社会的利益相一致。

4.建立绿色的企业文化

要让企业内部员工和管理者在工作中做到绿色生产和绿色管理,就需要建立相应的企业绿色文化。建立了绿色的企业文化,其管理作用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在制度上,需要在企业中建立一套绿色管理机构,有专门的职能部门执行绿色管理的职能,包括设立绿色认证部门,负责绿色产品、绿色标志的认证工作,并且负责企业的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健全。企业员工是企业文化最直接的塑造者,要树立绿色企业文化,首先必须树立绿色员工形象。企业管理人员应先提升自身环保意识,与员工充分沟通,将清洁生产理念纳入企业经营文化,从而使全体员工树立"绿色就是品质"的观念,以绿色的文化氛围来塑造企业。

5.积极申请绿色认证,建立规范的绿色管理体系

企业要实现绿色管理,还需要积极的申请相关的绿色认证例如iSo系统认证,并且在企业内部建立规范的或者标准的绿色管理系统,这样才可以保障企业绿色管理的长久有效的实施。一方面,iSo系统认证是一种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这种认证可以在帮助企业降低成本,节约能量消耗从而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可以提高整个企业的竞争力,因而得到了iSo认证,就说明该公司生产的产品的符合环境质量检测的,而人们在购买产品的时候也越来越关注该产品是否有iSo认证标志。因此,一个企业要实现绿色管理并且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就需要尽可能的得到iSo认证。另一方面,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绿色管理系统,也是实现企业绿色管理的必要措施。通过建立该系统,企业在进行产品生产采购,产品设计,产品生产到产品包装等一系列流程都具有相应的参考标准和规范,从而使得企业的整个绿色管理可以有效的实施和完善。并且通过系统中的各环节审查和不断改进,该绿色管理系统就会越来越完善,因而整个企业的绿色管理效率也会越来越高。

四、总结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我国企业要提高竞争力,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化发展,就需要做的绿色管理。从管理观念上开始创新,将绿色概念融入到企业经营生产和管理的方方面面中。企业只有积极及时的实现绿色管理,才能够更好的适应市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只有实现了企业全方位的绿色管理,我国企业才能在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今天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绿色化学的核心概念篇4

关键词:绿色GDp;核算;实践

一、绿色GDp概念的提出

绿色GDp概念的提出要回溯到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大会首次提出环境问题。1987年世界经济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和1992年里约热内卢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环境问题得到更深层次的探讨,呼吁和引起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管理的生态重要性和经济影响的关注。1993年,联合国在的《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Seea)中首次正式提出了绿色GDp的概念,将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利用作为投入看待,旨在引导更多的国家补充和修正传统的经济增长衡量方式,推动在国家层面上建立绿色国民核算体系。

二、绿色GDp核算的理论和实践的国际发展

目前关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比较权威的指导性文件是《综合环境经济核算》(Seea),先后由联合国统计署于1993年,2003年和2012年,它为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自然资源账户和污染账户提供了一个共同框架。2000年和2003年联合国在各国实践的基础上,对原有绿色核算体系框架进一步充实完善,推出了绿色核算体系框架和绿色GDp核算的最新版本。2012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批准了“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eea)核心框架”。

Seea基于传统Sna体系对绿色GDp进行核算,计算公式为:

绿色GDp=GDp-资源消耗-环境退化

资源消耗主要考虑自然资源的存量及其变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对于不可再生资源的核算通常使用净租法,而对于可再生资源的核算则使用前两种方法的居多(表1)。

环境退化是指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给环境带来的损害以及对其恢复与治理的代价。就环境退化两种方法的核算结果而言,一般认为损害法核算出的消耗要大于维护成本法的结果。目前,维护成本法已成为绝大多数国家核算的选择。

绿色GDp实践方面,最早开始研究的是挪威,1981年挪威政府出版了第一份自然资源的刊物,此后还出版了第一份自然资源核算的报告。继挪威之后,芬兰也开展了绿色GDp研究,建立了由森林资源、环保支出、空气污染物排放组成的自然资源核算的框架。1990年,墨西哥在Seea的框架下开始编制资源环境的实物数据,主要涉及石油、空气、水、森林、土壤,通过估算将其变成价值量数据。墨西哥是全球第一个编制资源环境实物量和价值量表的国家。

近年来,随着各国对可持续发展战略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多国家开始了Seea的试点和绿色GDp核算工作。印度政府在2009年推行过绿色GDp核算,加拿大也开始了绿色GDp核算研究,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省也在Seea框架下对土地和生态系统核算的实践进行了总结。

三、中国绿色GDp核算的发展与实践

1、探索萌芽期

20世纪50年代我国建立和实行的《全国矿产储量平衡表》制度,实质上是对矿产资源的初步实物核算。1994年,国家科委根据《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组织水利部、地矿部等部门的专家和学者进行了大规模的自然资源核算研究,当时中国的国民核算体系处在苏联的国民经济平衡体系(mpS)向联合国Sna体系过度的阶段,核算方案采纳了Sna的基本核算原则、内容和方法。地矿部以1990年矿品不变价作为基准,以每种资源的初级产品价格折算为资源价值,首次计算了截至1992年底全国已探明矿产资源的保有储量的潜在总值。虽然没有扣除矿产资源采选损失及勘查开采要素成本,但对于后继矿产资源核算研究,仍具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

理论研究方面,1987年李金昌翻译的美国世界资源研究所Repetto博士《关于自然资源的核算与折旧问题》《挪威的自然资源核算与分析》等文献,引起了国内学者对于绿色GDp核算研究的关注。

2、发展和高峰期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Seea的诞生,国内也开始了中国绿色GDp体系的研究。1999年,北京大学的课题《可持续发展下的“绿色”核算》正式提出了绿色GDp研究,建立了我国国家尺度上的环境经济综合核算框架(CSeea),估算出1992年全国的资源枯竭和环境退化成本。2000年,北京市社科院首次设计了以绿色GDp为核心指标的核算体系,中国环境规划院提出基于“基于卫星账户的环境资源核算初步方案”。

2003年,国家统计局在《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框架下,试编了2000年土地、矿产、水资源实物量表,并在黑龙江、重庆市、海南省分别进行了森林、水、工业污染、环境保护支出等项目的核算试点。在2004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指出“要研究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探索将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纳入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建立和维护人与自然相对平衡的关系。”国家统计局和国家环保总局开始研究适合国情的绿色GDp核算体系,核算了环境实物量、环境价值量和经环境污染调整的GDp。2005年,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在北京、天津、河北等10个省市区开展了为期一年的绿色GDp核算研究试点和环境污染损失调查。2006年,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首次了中国第一份《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核算了各地区和42个行业的环境污染损失。同年7月,世界银行和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统计局联合启动了《建立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项目。

在绿色GDp核算理论方面,高敏雪指出了绿色GDp认识的误区,理清了环境经济核算与绿色GDp之间的关系。陈梦根在介绍绿色GDp的理论基础的同时,提出了绿色GDp的两种计算思路,指出间接计算思路下的GDp调整项的内涵把握需要更深层次的经济理论与核算理论的支持。

3、前行思考期―绿色GDp2.0且行且思考

2005年之后,绿色GDp实践陷入沉寂,而对绿色GDp的研究依然在跟进。局部核算方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依据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评估了全国森林资源的生态服务价值。2013年,国家林业局和国家统计局对林地林木资源、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森林社会与文化价值和林业绿色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核算。2015年,环保部宣布召开重启“绿色GDp”研究,建立绿色GDp2.0核算体系。绿色GDp2.0主要包括两个维度,一是对现有GDp绿色化,扣除掉环境污染损失和生态破坏损失,对环境成本和环境容量进行核算;二是创造绿色经济实体,核算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开展生态绩效评估。目前,环境保护部已完成绿色GDp核算有关技术规范,并确定在安徽、海南、四川、云南、深圳、昆明、六安市等7地开展试点工作。中国的绿色GDp核算制度建设者已经意识到,由于地域特征和管理目标,我们不仅要与国际Seea核算框架接轨,还要与中国的现实情况接轨,在核算目标、模式、内容的设计上都要依托目前有的核算体系和环境统计体系的基础,结合开展绿色国民核算已经取得的实际经验,获得中国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四、小结

总的看来,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对绿色GDp的理念已经形成共识,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环境影响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但是绿色GDp的核算方法依然处在探索阶段。

从核算技术上来看,资源消耗和环境退化的概念容易确定,但是在现阶段核算技术仍存在很多难点。资源实物量的统计范围的精度与准确性,价值量的估值问题,特别是没有市场价格的自然资源的价值估算方法,尚在探索和研究中。

从核算制度上来看,在中国现有的资源和环境核算制度中,环境核算基础数据统计口径不一致,负责环境监测的环保、水利、农业等部门没有很好的数据信息共享和交换机制。全面描述环境现状和变化的环境监测与统计制度尚待建立。

从核算理念上来看,由于中国的经济的粗放型发展的惯性,以及生态环境破坏的累积性和滞后效应,地方管理者很难做到心平气和地面对这一衡量指标,推行过程中往往会遇到阻力和变相的淡化处理,从而导致了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偏离。如何在GDp的核算中既能反映出生态环境的增长代价,又能反映出地方管理者对于生态环境改善的努力,从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生态文明的发展起到良性的促进作用,也应该纳入到绿色GDp核算方法的探索中去。

参考文献

[1]封志明、杨艳昭、:从自然资源核算到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4(4).

绿色化学的核心概念篇5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绿色物流

在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与生产的快速发展的21世纪,供应链管理变为世界物流的主流趋势,供应链管理的主要目标及根本目标是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效益,但是,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块缺乏绿色发展倾向,为符合绿色发展理念,供应链各环节都应添加绿色标签[1]。

一、物流、物流管理、供应链物流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物流是为满足客户需求而产生的生产增值服务环节,是实体的流动过程。物流管理是为了达到一定的客户服务水平而产生的经济活动,是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供应链管理是为了使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而形成的新型管理模式。物流是物流管理的对象之一,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属于包含于被包含的关系,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对象之一,除此,还包含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管理、供应链库存与生产控制、采购管理、风险管理等[2]。

二、供应链管理体系

供应链管理是与其他业务模块相同步,在先进技术的支持下,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与客户需求、采购生产、物流服务、订单完成相集成,完成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和降低总交易成本的目标的过程。供应链管理具有整合、合作、协调与分享的核心理念,管理模式从“纵向一体化”向“横向一体化”转变,是集成化管理。借助信息技术实现以顾客满意度为目标的服务化管理,供应链管理更加关注物流企业的参与,在生产企业中倾向延迟制造、资源外用的策略,使缩短物流周期与缩短制造周期变得同等重要。

三、供应链物流管理现状分析

供应链物流管理中目前存在的问题都不符合绿色发展理念,没有顺应绿色经济潮流。

(一)物流网点建设缺乏规划

物流行业逐渐兴起,国家非常重视此行业的发展,所以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的需求,物流网点在我国全方位笼罩,但是物流网点只注重了量的增加,而忽略了质的发展,目前网点建设缺乏系统的规划,为管理增加难度。

(二)物流组织结构不完善

目前,物流在多数企业的概念仍处于概念职能部门阶段,没有重视企业物流的发展,认为物流是一个消费的环节,所以只把物流任务简单交给一个采购部门或者仓储部门代行,没有完整的组织结构,所以不能系统的调整物流各项环节,违背了绿色物流的理念。

(三)信息系统落后

除大型物流企业拥有自己的信息管理系统之外,其余小型物流企业的信息系统还无法与供应商建立稳固的交流平台和数据处理平台,信息系统的落后,会使物流交接工作产生麻烦,或者使其效率低下,具有较大的风险,导致成本增加,供应商和客户的流失,处于两难境地。

四、供应链物流管理的绿色路径

(一)提倡逆向物流

逆向物流考虑了企业的资源重置问题,物流是生产环节的增值服务,从供应链上游向下游提供增值服务的同时,会产生资源的残余,需要从供应链下游向上游资源重置,从而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二)开发绿色物流技术

技术是所有业务的关键,技术包括硬核技术和软核技术,而信息技术属于硬核技术,适应当今物流发展形势的信息技术是物流界的绿色技术,而此技术是形成绿色物流的关键,物流信息技术是确保信息的双向流通,避免信息不对称从而增加运营成本[3]。

(三)制定绿色物流法规

物流企业不能安全在本行业大展身手,为物流界做出节省成本的巨大贡献,原因之一在于关于物流的法规没有健全,尤其是绿色物流的法规,无规矩不成方圆,正是由于绿色物流法规不健全,所以各个物流企业都有自己独行的行规,不能得到统一,这样不仅不能做到管理的统一,形成资源的浪费,还会使漏洞百出,不仅形不成绿色物流,更可能形成黑色物流,大部分企业都认为物流是不但不能赚钱,还会烧钱,是公司最大消费处之一,但是换位思考,若把最花钱的地方之一解决了,规定好制度和法规,形成管理统一,企业的最终效益也会提高。所以,当务之急,制定好绿色物流法规,会事半功倍。

(四)加强绿色物流人才的培养

绿色物流是物流行业的新概念,目前,物流行业发展趋势良好,所以物流人才也是各企业急需的人才,结合各大高校或者高职学院,制定好完整的教学体系,培养更多的现代物流人才,不仅提高学校毕业就业率,还可满足企业物流人才的需求,另外,完整的教学体系不仅可以提高物流从业人员的专业和理论素养,还可使其在物流行业崭露头角,形成并完善现代绿色物流体系[4]。

绿色化学的核心概念篇6

一、认清GGDp(绿色GDp)的重要性;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衡量经济增长使用最广泛的综合型指标就是GDp及其增长速度。GDp核算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1)没有充分反映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资源愈加速耗减、环境愈加速降级,在某种程度上愈增加了GDp、愈推动了经济增长;

(2)而开展资源恢复建设与环境污染治理的经济活动,又增加了一次GDp,表现为经济增长。从自然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这种双重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虚增了GDp,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经济无效增长。

也就是说传统的GDp没有反映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所产生的这些负面影响。而绿色GDp就是在GDp的基础上,扣除经济发展所引起的资源消耗成本和环境损失的代价。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反映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综合考虑能源环境等因素后的绿色GDp宏观评价指标显示,整个90年代我国的全部环境成本(包括自然资源的耗减,生态破坏和污染)是惊人的。90年代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中至少有3%-7%的部分是以牺牲自身生存环境(自然资源和环境,以下同。)取得的,属“虚值”或者说“环境欠帐” 。换句话,如果按年均GDp增长速度为9.8%计,其中约有4-6个百分点是以牺牲自身生存环境换取的(这些损失仅代表90年代“绿色GDp"与GDp的差额,而没有包含中国自然资源长期的累积性损失)。具体如下:

1.1992年中国国民经济运行的全部环境成本损失至少有1061.01-1310.42亿元,约占中国当年GDp的3.98%-4.92%,即199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有3.98%-4.92%的部分是以牺牲自身生存环境取得的。其中损失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森林40%,水31%,大气17%。换句话说,1992年GDp增长速度为14.05%,其中4.3-5.31个百分点是以牺牲自身生存环境换取的。

2.1995年中国国民经济运行的全部环境成本至少有2199.38亿元, 约占中国当年GDp的3.7%,即1995年GDp增长速度为10.5%, 其中4.26个百分点是以牺牲自身生存环境换取的。

3.1997年中国国民经济运行的全部环境成本至少有3239.123亿元, 约占中国当年GDp的4.35%,也就是说,1997年GDp增长速度为8.8%, 其中4.39个百分点是以牺牲自身生存环境获取的。[1]

单纯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模式不可能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促进能源-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21世纪能源规划和发展中的核心议狻=辏瓶沙中⒄拐铰裕噬缁崾肿⒅芈躺獹Dp研究。绿色GDp,曾由美国经济学家戴利提出。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钱易指出,绿色GDp是国内生产总值中扣除自然资本的消耗,即经过环境调整的国内生产总值。[3]

只有在关注GDp增长的同时,重视其增长质量,减少破坏性及无效性增长,建立衡量循环经济指针体系绿色GDp才能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环境的永续利用。

二、明确GGDp(绿色GDp)的几个相关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1、GDp(grossdomesticproduct)国内生产总值

GDp是反映经济发展的重要宏观经济指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新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常住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部最终成果,是按国土原则核算的生产经营的最终成果。外资企业在中国境内创造的增加值就计算在GDp中。

2、Gnp(grossnationalproduct)国民生产总值

Gnp是按国民原则核算的,只要是本国(或地区)居民,无论是否在本国境内(或地区内)居住,其生产和经营活动新创造的增加值都应该计算在内。我国的居民通过劳务输出在境外所获得的收入就计算在Gnp中。

GDp加上本国投在国外的资本和劳务的收入再减去外国投在本国的资本和劳务的收入。也即:

Gnp=GDp+在国外的资本+劳务输出在境外所获得的收入-外国投在本国的的资本-外国劳务输入在我国境内所获得的收入(2-1)

例如,2001年我国GDp为95933亿元,而Gnp为94346亿元。它们的差额就是外商来华投资和来华打工新增加的价值之和与中国人在国外投资和劳务输出新增的价值之和的差额,为1587亿元。[4]

3、可持续收入Si/绿色Gnp[2]

世界银行在80年代初提出的“绿色核算(greenaccounting绿色会计)”,以及随后提出的“绿色Gnp/可持续收入Si"概念迅速为人们所接受,并逐步成为衡量现展进程、替代传统宏观核算的首选指标。

可持续收入Si/绿色Gnp作为评价可持续发展进程的综合指标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物,被界定为:在不减少现有资本资产水平的前提下所必须保证的收入水平。这里,资本资产包括人工资本(厂房、机器及运输工具等)、人力资本(知识和技术)以及环境资本(矿产、森林及草原等)。按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收入Si或绿色Gnp”可通过以下公式得到:

可持续收入Si/绿色Gnp=Gnp-(R+a+n)一(Dm+Dn)(2-2)

式中:R-资源环境恢复费用支出;

a-环境损害预防费用支出;

n-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引起的损失;

Dm-人工资本的折旧;

Dn-环境资本折旧(当年环境退化货币价值的估计)。

此式给出了可持续发展思想下传统宏观核算指标的一种修正形式。然而,这一新指标在此更多地只是停留在理论概念的框架之下,其各组成部分如何具体计算缺乏可靠有效的方法,同时,各组成部分同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己有的有关资源环境内容尚缺乏有效协调和对应。况且,前面有关“Gnp的计算是正确”的假设又是值得怀疑的,因此,它并不具有广泛的意义。

4、eDp生态国内生产净值[5]

联合国与世界银行在其著名报告《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Seea)》(1992)及《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1993》(1993)中,基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有关资产分类及相关核算处理,进一步提出了eDp指标。

本质上来说,可持续收入/绿色Gnp与eDp是一致的,他们都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及传统宏观核算净值指标的基础上,经过相应的环境调整得到的。不同的是,eDp是基于传统nDp得到的,而可持续收入则是基于nnp得到的。然而eDp如同Si一样,在此也还是更多地停留在理论概念的框架上,其各个组成部分如何具体估算,尤其是相应的价值估算,尚缺乏规范有效的方法

5、绿色GDp是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扣除自然资本的消耗,得到经过环境调整的国内生产总值,也就是GreenGDp;

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扣除生产资本的消耗,得到国内生产净值(nDp)。从国内生产总值中同时扣除生产资本消耗和自然资本消耗,得到经环境调整的国内生产净值,也称生态国内生产净值(eDp),这就是联合国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的核心指标。当环境成本的增长快于GDp的增长时,eDp和绿色GDp的增长将低于GDp的增长。当环境成本的增长快于GDp的增长时,eDp和绿色GDp的增长将低于GDp的增长。

GreenGDp=GDp-自然资本消耗;(2-3)

nDp=GDp-生产资本的消耗;(2-4)

eDp=GDp-生产资本的消耗-自然资本消耗。(2-5)

所以它们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图2-1GDp、GGDp、eDp关系简图

三、应该全面客观地看待GGDp(绿色GDp)这一宏观经济核算指标。

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系统的协调发展才是可持续发展。绿色GDp只反映了经济-环境之间的影响,没有反映经济-社会、环境-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所以只能说它是可持续发展指标之一,不能替代整个评价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绿色GDp核算有一定的难度,“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就所有资源消耗成本、所有资源损失进行估算的数据,更不用说完整的绿色GDp数据了。”GDp以市场交易为标准。但是绿色GDp对资源耗费的估价没有标准。即使在建立起绿色GDp核算之后,也并不是要取消GDp。GDp是非常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它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检验宏观经济政策的合理性、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GDp是绿色GDp的基础,没有GDp,就不可能有绿色GDp;只有将绿色GDp与GDp结合使用,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损失的代价才会明晰的显露出来。

正像GDp从生产角度由各产业部门增加值组成,从使用角度由最终消费、资本形成、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组成一样,绿色GDp也包括相应的构成指标;GDp与国民可支配收入、国民储蓄、国民财富等宏观经济指标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绿色GDp也与相应的绿色宏观经济指标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因此,绿色GDp不是一个孤立的指标。事实上,人们经常把绿色GDp看作是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指标的代表,当人们说绿色GDp核算的时候,实际上指的是与绿色GDp有关的一系列绿色指标的核算,这些指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经济发展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四、既然我们已经明确了绿色GDp这一概念,那么我们接下来的工作,将是如何使这一评价可持续发展的指标真正发挥作用?

目前资源环境的基本核算通过两种手段来实现,一是实物量核算,二是价值量核算。价值量核算要建立在实物量核算的基础上,我国正在进行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实物量核算研究。价值量核算中,能够市场交易的资源用市场交易价格来估价;不能交易的按净现值方法,通过未来收益来估价,污染按治污成本来估价。国外绿色GDp的推行的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1)1978年挪威就建立起了包括能源核算、鱼类存量核算、森林存量核算,以及空气排放、水排泄物(主要是人口和农业的排泄物)、废旧物品再生利用、环境费用支出等项目的详尽统计制度,开始了矿物资源、生物资源、流动性资源(水力)、环境资源,还有土地、空气污染以及两类水污染物(氮和磷)等资源环境的核算,为绿色GDp核算体系奠定了重要基础。

(2)芬兰学习挪威,随后也建立起了包括森林资源核算,环境保护支出费用统计和空气排放调查三项的自然资源核算框架体系。其中森林资源和空气排放的核算,采用实物量核算法;而环境保护支出费用的核算,则采用价值量核算法。

(3)1990年,在联合国支持下,墨西哥也率先实行了绿色GDp,将石油、各种用地、水、空气、土壤和森林列入环境经济核算范围,再将这些自然资产及其变化编制成实物指标数据,最后通过估价将各种自然资产的实物量数据转化为货币数据。在传统国内生产净产出(nDp)基础上,得出石油、木材、地下水的耗减成本和土地转移引起的损失成本。然后,又可得出了环境退化成本。[6]

实施绿色GDp的国家还有很多,如:法国、英国、印度尼西亚、泰国和巴布亚新几内亚。

国外绿色GDp的推行的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比如:

(1)绿色GDp推行过程中,需要公众积极参。许多环境因素很难纳入货币核算,国外就使用公众评估的办法;

(2)绿色GDp核算中采用实物量核算法和价值量核算法相结合;

(3)绿色GDp这一评价指标和其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相结合,以达到客观、真实、合理的评价目的。

参考文献:

[1]雷 明《绿色GDp与可持续能源》建设科技2004.5

[2]雷 明《绿色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中国环境资源网2004.7

[3]何志强《矿区可持续发展-资源、经济与环境》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3.4

[4]张英《GDp与Gnp有何不同》人民日报2003.7

绿色化学的核心概念篇7

内容摘要:文章首先梳理了目前存在的低碳经济定义,找到各种定义的共同点,给出低碳经济的定义,从五个方面对低碳经济的内涵进行了说明,整理了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的定义,分析了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的异同。

关键词:低碳经济定义内涵

低碳经济的定义与内涵

(一)低碳经济的定义

《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中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国外一些学者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后工业化社会出现的经济形态,核心是低温室气体排放,或低化石能源的经济,低碳经济是能够满足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挑战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我国学者庄贵阳(2005)认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付允等(2008)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鲍健强(2008)等指出,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之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刘细良(2009)强调低碳经济是人类对经济增长与福利改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一种理性权衡;是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关系的一种理性认知;是一种低能耗、低物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可持续经济;是工业文明之后的生态文明;是信息革命之后的新能源革命。金乐琴(2009)等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一致,与当前大力推行的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有密切联系。

尽管学者们对低碳经济定义的表述方法不尽相同,但各个定义所包含的基本思想是相同的。笔者认为低碳经济定义可概括为: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二)低碳经济的内涵

1.低碳经济的核心是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工业革命以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使用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大大提高,与此同时也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问题。化石燃料燃烧时会释放二氧化碳,产生温室效应,地表将变热,由此会产生一系列严重的后果。低碳经济的核心是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

2.低碳经济的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自然资源环境为基础,以激励经济发展为条件,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发展理论和战略。低碳经济的目的是实现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3.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经济革命。发展低碳经济实质上是对现代经济进行一场深刻的能源经济革命。这场能源经济革命的基本目标是努力推进两个根本转变:一是由以高碳能源为基础的不可持续发展,向以低碳与无碳能源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的转变;二是由高碳型黑色能源消费结构,向低碳与无碳型绿色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变。

4.低碳经济的关键是技术创新。控制和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水平的主要途径有四条: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发展碳捕捉和封存技术;发展清洁能源;植树造林。目前,这四条途径都存在着明显的技术瓶颈。因此,发展低碳经济首先必须在技术上实现突破和创新。没有技术创新,低碳经济不过是人类的一个“美好幻想”。

5.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工业社会发展初期,使用的能源全部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高碳能源,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可称为高碳经济。随着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不断认识,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不断反思,人类逐渐认识到要摒弃18世纪以来的经济发展模式,寻找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就是建立高能效、低能耗、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与高碳经济的比较见表1。

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辨析

(一)相关概念的涵义

1.循环经济。循环经济目前没有公认、确切的定义。通过搜集、比较各种定义,笔者认为,循环经济指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使社会生产投入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的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一般以“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作为操作准则,简称为“3R”原则。减量化原则,即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在经济活动的源头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再利用原则,即尽可能多次使用物品,避免物品过早地成为垃圾。再循环原则,即废品回收利用和废物的综合利用。“3R”原则是循环经济的最重要特征。

2.绿色经济。绿色经济目前也没有公认、确切的定义。通过搜集、比较各种定义,笔者认为绿色经济是指那些同时产生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人类活动。从这个定义上引申,绿色经济有两种涵义。

第一种涵义是指经济要环保,即要求经济活动不损害环境或有利于保护环境。例如,钢铁、造纸等行业,用落后的方式生产是高排放的,因而不是绿色经济;而用清洁技术生产,就属于绿色经济。第二种涵义是指从环保要经济,即从环境保护活动中获取经济效益。也就是说,环境保护可以成为经济利润的一个来源。例如,新能源开发、绿色食品研发等活动,可以带来新的利润。

以上两种涵义分别强调了绿色和经济两个方面,它们的共同点是同时追求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3.生态经济。关于生态经济目前存在两种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是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二是生态经济强调生产、消费和废弃的全过程就如生态系统一样是密闭循环的,最终达到资源的零输入和废弃物的零排放以及能量守恒。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但从目前的技术水平和生产工艺来看,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各国经济活动的生态化仅是一种趋势。

(二)低碳经济等概念的异同

1.低碳经济等概念的相同点。主要表现在:产生的根源相同。现代工业社会既是一个技术发达、经济腾飞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的时代。现代工业发展引发出严重的环境危机,不可再生资源的匮乏和枯竭、可再生资源的破坏和短缺、环境污染的加剧、生态环境的失衡。生态环境恶化的严酷事实,迫使人类不得不反思和重新审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开始关注环境,探索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都是对人类和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和总结。

理论基础相同。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并不单纯地属于经济学范畴,而是经济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系统科学等学科相互交叉、渗透、有机结合所形成的交叉边缘性概念,具有综合性特征。外部不经济理论、生态大系统理论、生态学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原理、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理论是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等概念重要的理论基础。

技术手段相同。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实现的技术手段包括宏观技术手段和微观技术手段。宏观技术手段是构建生态产业园区。生态产业园区是一定地理区域内的多种产业,按照物质循环、生物和产业共生原理组织起来,构成产业链和产业网,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微观技术手段是采用环境无害化技术。环境无害化技术的特征是污染排放量少,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更多地回收废物和产品,以环境可接受的方式处置残余的废弃物。

最终目标相同。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追求的最终目标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过度使用及对人类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每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少投入、少排放、高利用,达到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用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行业与行业有机结合起来,从自然―经济大系统出发,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低碳经济等概念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研究的视角不同。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从不同的视角研究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低碳经济是针对碳排放量来讲的,要求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主要目的是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循环经济关注的是提高生产、流通、消费领域所有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所有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其中包括碳排放量的最小化;绿色经济强调关爱生命,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生态经济注重人类社会经济系统和地球生态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

可操作性不同。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的可操作性存在很大差别。低碳经济的涵义最为具体―降低碳排放量,最具有操作性;循环经济提出了“3R”原则,因此也具有一定的操作性;绿色经济和生态经济的涵义较为宽泛,没有说明如何实现绿色经济和生态经济,仅根据涵义不能确定如何实现绿色经济和生态经济。

所属的层次不同。根据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各自研究的视角和可操作性,可以将这四个概念进行如下结构性定位:绿色经济最不具体,研究的范围最大,为最高层次的概念,包含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态经济次之,包含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并列并有一定的交叉,为低层次的概念(见图1)。

涉及的研究领域不完全相同。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涉及的研究领域不完全相同。低碳经济涉及的研究领域包括:减碳、碳交易市场、碳税、低碳技术和低碳经济政策等。循环经济涉及的研究领域包括:农业循环经济、工业循环经济、服务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区等。绿色经济涉及的研究领域包括:绿色GDp、绿色产业、绿色贸易壁垒、绿色金融、绿色营销、绿色消费等。生态经济涉及的研究领域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经济区、城市生态经济、农村生态经济等。可以看出低碳经济研究的领域与其他三个概念研究的领域差别较大。

参考文献:

1.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牛文元.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环境与资源,2008(3)

2.曹海霞,张复明.低碳经济国内外研究进展[J].生产力研究,2010(3)

3.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3)

4.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4)

5.刘细良.低碳经济与人类社会发展[n].光明日报,2009(4)

绿色化学的核心概念篇8

关键词: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2-0022-02

一、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以“三低”(即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本质是为了创建清洁能源结构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经济体系只有很少或有温室效应气体排放到大气层中,才能使经济体系的“碳足迹”接近或等于零。这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能源的高效利用、清洁能源的开发以及追求绿色国内生产总值(GDp),要求人们创新核心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转变产业结构和制度模式,从根本上转变人类生存发展的观念。

实际上,低碳经济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在其2003年发表的《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中被正式提出来的。该文件提出了要在英国实现低碳经济的目标,其具体要求是在2050年使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的基础上减少60%。“巴厘岛路线图”的达成则进一步表明了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行动在不断深入,低碳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国际上的关注和认可,低碳经济这个理念迅速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低碳经济是对碳经济的超越,提出低碳经济的主要原因有:第一,气候变化和环境损害。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007年报告》(ipCC),人类活动特别是使用化石燃料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二,出于能源安全的考虑。第三,现有的碳经济对能源的巨大需求。第四,碳经济限制了市场、政策、体制功能的发挥。第五,新能源的使用成为大趋势。

二、生态经济

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被认为是生态经济学和循环经济理念的最早倡导者。其分别在1965年和1966年先后发表了《地球像一艘宇宙飞船》和《未来宇宙飞船地球经济学》两篇文章,首次从经济发展的视角系统阐述了地球容量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奠定了生态经济学和循环经济学的思想基础。20世纪60年代末,鲍尔丁在他的论文《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中首次使用了“生态经济学”这一术语,他在该书中倡导用市场经济体制控制人口增长、环境污染和协调消费品的分配、资源的开发利用。此后,生态经济学在西方逐渐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1982年召开的第一次生态学和经济学的跨学科国际学术会议标志着生态经济学的诞生。

三、循环经济

受鲍尔丁的启发,1990年,英国环境经济学家大卫・皮尔斯和克里・特纳在《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一书中首先提出“循环经济”的术语。1994年9月德国政府颁布《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该法于1996年10月开始实施,这是发达国家第一次就发展循环经济立法。与此同时,日本也开始了循环经济社会实践活动。德国和日本是世界上公认的发展循环经济起步最早、水平最高、法制最完备的两个国家。20世纪90年代末,循环经济的概念和理论开始进入我国并被广泛使用。国内最早的循环经济定义为: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即3R)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范式,其实质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少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

2000年以来,我国政府日益重视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促进法》已颁布实施;国家先后在全国推动了大批包括区域、行业、园区、企业等不同层面的循环经济试点。

四、绿色经济

绿色经济首先是由英国环境经济学家大卫・皮尔斯在其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的蓝图》中被提出来的,他主张从社会及其生态条件出发,建立一种“可承受的经济”。一般认为,绿色经济是指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通过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高效地、文明地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生活质量持续提高的一种生产方式或经济发展形态,包括绿色产品、绿色技术、绿色GDp、绿色核算、绿色信贷、绿色金融、绿色投资、绿色资本、绿色网络等。绿色经济的发展既是对21世纪现代经济发展的全方位的深层次改革,又是对工业革命以来几个世纪的“先污染,后治理”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否定,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2008年10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启动了全球绿色新政及绿色经济计划,旨在使全球领导者以及相关部门的政策制定者认识到经济的绿色化不是增长的负担,而是增长的引擎。在全球能源、粮食和金融等多重危机的背景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次较为系统地提出了发展绿色经济的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并已经成为全球环境与发展领域新的趋势和潮流。

五、相关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上述几种类似的经济形态(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充斥在媒体和大众的视野,造成了一定的混淆。其实,它们都是20世纪后半期产生的新的经济思想,是对人类和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和总结的结果,也是人类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中陷入资源危机、环境危机和生存危机后深刻反省自身发展模式与改进的产物。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本质上就是生态经济,是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过程。绿色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而循环经济则是支撑低碳经济、通向绿色经济、实现经济活动生态化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方式。从根本上讲,他们都是旨在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而提出的一脉相承的经济发展模式。

对我们来说,辨析这些概念的关键并不仅仅在于响应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或者低碳经济,重要的是认清楚这些经济模式的目标,并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观念的转变来建设我国的生态文明。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低碳经济――中国用行动告诉哥本哈根[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

[2]袁丽静.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生态经济[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6):157-160.

[3]赵惊涛.低碳经济与企业环境责任[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1):132-138.

analysisofthelowcarboneconomyandtheothersimilarconcept

ZHoUDong

(Countypartyschool,YuchengCpCcommittee,Yucheng476300,China)

绿色化学的核心概念篇9

1例证教学促进概念的形成和同化

奥苏贝尔认为概念构建分为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两个方面。概念形成是由学生从同类事物的不同实例中发现共同的本质特征;概念同化是学生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学习新概念。教师根据概念在知识体系中所处的位置、顺序和相互关系,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客观地认识概念的本质属性,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达到理解和掌握概念、由浅入深地运用生物概念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效果。

1.1例证教学促进概念的形成

在概念形成的学习过程中,例征是下位,概念是基于下位具体例证得出的概括结论。对于比较复杂的、重要的概念,其外延较大,比较抽象,直接提出概念往往不容易理解和接受,教师可借鉴实例,较直观地呈现事实,从具体到抽象,形成概念,如图1所示。

如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它是血浆、淋巴和组织液的上位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先通过对已知的实例,分析组织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如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淋巴中悬浮着大量的淋巴细胞,补充说明一般的细胞都和组织液密切接触,并从中总结出它们的共同特点:这些液体是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自然形成内环境的概念。教师再从细胞代谢出发,引导学生讨论细胞生存所需的养料、氧气和细胞代谢废物的来源去路。与细胞代谢密切相关的4个系统,学生比较熟悉,教师举例说明这些系统如何与内环境发生关系,引导学生得出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媒介的功能,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前提条件,而稳态可以通过调节实现。

应用实例可以扩展和丰富内环境概念的内涵,教师在概念教学中要注意正反例的应用。如消化系统位于人体内,那么其中的消化液属于内环境吗?还有汗液、尿液、泪液和脑脊液呢?对这些实例进行判断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内环境是细胞外液的本质属性。教师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设问,会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对接下去的教学充满期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2例证教学促进概念的同化

概念同化即从概念――概念的过程,是学生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学习新概念的方式。教学中,教师可在原有概念下引出新概念,并把新概念纳入原有概念体系,反过来对原有上位概念又做了补充和扩展(图2)。

案例:在高中生物必修3“激素调节”学习时,教师先通过体温调节和血糖调节的实例,使学生来理解激素调节和激素调节的特点(上位概念)。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体温调节过程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总结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上位概念)。然后学生根据总结出的特点,去学习水盐平稳调节,从而扩展对人体稳态的调节,构建好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概念图。

2概念建构中正例、反例和特例的应用

建构概念需要丰富有代表性的事例来支撑,由大量事例支撑的概念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和应用。这些事例就是例证,形成概念的例证包括正例、特例和反例。

2.1利用正例、特例理解概念的外延,全面理解概念

概念的正例是指包含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具体事物,是概念所反映的具体对象。正例是支持概念的具体事例,是支持概念成立的论据。概念外延中的例证绝大多数就是概念的正例。概念的特例指的是特殊的例子,虽然属于概念的外延这一集合,但它不具有或不完全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

例如,微生物“是一类形体微小、结构比较简单,一般要借助于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一大类微小生的总称”,如细菌、酵母菌、霉菌等是支持微生物这个概念的正例,而微生物的特例就有蘑菇、银耳、黑木耳和金针菇等,是肉眼可见的,是真菌一类,也属于微生物,是微生物概念中的特例,从而使学生对微生物这一概念有了比较全面和直观的理解,补充外延的不足。又如: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Co2和H2o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的过程。而蓝藻就是特例,虽然没有叶绿体,也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光合作用的场所不一定都是在叶绿体。呼吸作用也是如此。

正例传递了最有利于概括概念内涵的信息,特例补充了最有利于拓展概念外延的信息,反例强调了最有利于辨别概念内涵的信息。概念的正例在教科书中出现的形式和作用有例证型和归纳型两种类型。即先列举一些正例,然后从正例中归纳出概念的基本特征。

例如在学习“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教师可先通过几个典型的正例,如将黑色美西螈胚胎细胞的细胞核取出来,移植到白色美西螈的去核卵细胞中,长大的美西螈全部是黑色;变形虫的切半和移核实验;伞藻的嫁接实验等实验例证,来分析归纳细胞核具有控制细胞代谢和遗传的功能。

2.2应用反例,可以加深对概念的准确把握,提高辨析概念的能力

概念的反例指的是不具有概念本质属性的具体事例,它不属于概念的外延,但对概念的内涵的理解又非常重要。

例如,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消费者是指动物,包括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和寄生性动物等。反例蚯蚓和蜣螂等动物是分解者,而植物中的猪笼草、菟丝子也可以是消费者。又如,鱼的最本质特征――用鳃呼吸,则可以用生活在水中、形态像鱼的水生生物――鲸的呼吸方式来反证;为了说明会飞的不一定是鸟,可以用像鸟一样飞翔的蝙蝠来反证;为了说明植物不一定都是生产者,举反例猪笼草、菟丝子来反证;为了说明生产者不一定都是植物,用蓝藻、硝化细菌等反证;为了说明所有动物不一定都是消费者,举蚯蚓、蜣螂、秃鹫等反证;为了说明微生物不一定是分解者,举硝化细菌来反证。通过正例进行论证,用反例进行逆向分析,概念的内涵就变得更清晰、明了。

3例证教学中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

3.1以偏概全,不懂范例其中的道理

在例证教学中,教师由于不能对概念中的正例、反例和特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不能透过例子总结最本质的规律,因此,容易造成学生对概念的片面理解。

在学习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时,教师在以细菌为例,说明原核生物的特点时,认为细菌有细胞壁,那么原核生物都有细胞壁和纤毛。如果学生仅记住例子,可能就会认为原核细胞都有细胞壁和鞭毛。

例证教学的基本原则:(1)例举的案例要有典型性和多样性;(2)从个别走向一般,通过对比分析,去除非本质属性,提炼本质属性。

3.2核心概念边缘化,不能透过例子揭示生物的本质

例证教学应该帮助学生充分理解生物学的主干知识、核心知识,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生物学知识网络。但有的时候,例证教学会喧宾夺主,使核心知识边缘化。

例如,“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一节,教师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探究得出过氧化氢酶具有高效性,但却没有引导学生思考课本安排此实验的目的(因为该酶对细胞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转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节课的最后的“正是由于酶的催化作用,细胞代谢才能在温和条件下快速进行”,可以说这是点睛之笔。

很多教师淡化或忽略了这个问题,把核心精力都放在探究实验上,反而把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这一核心问题边缘化了。

3.3缺乏科学性和准确性,机械地理解概念

生命现象是丰富多彩的,受教师认知水平的限制或对教材研究的局限性,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错误的概念。如有的教师在上课时举例“猪笼草是消费者”。其实,猪笼草的绿叶是可以光合作用的,所以主要是生产者,只是有的时候作为消费者。

又如有的教师以“男女性别比例失调会导致人口密度下降”来说明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的影响。其实,并不是一对夫妻只能生一个孩子,而是国家的政策控制的。这样会使自然问题社会化,缺乏科学性准确性。

3.4把概念和定义混为一谈,不能正确地理解概念

概念包含语词、内涵、外延和例证。教科书中的大多数黑体字部分内容,从概念构成的组分来看属于概念的内涵,但通常以“定义”的形式呈现出来,是概念的定义,是对概念内涵的一种说明。例如基因是指具有遗传效应的Dn段。这些都是对基因所下的定义,是对基因是什么的一个说明,这个说明反映了概念的本质特征,即概念的内涵。

但把定义当成概念的全部内容来学习,会对概念的理解和教学造成歧义。如艾滋病病毒的体内只有Rna而没有Dna,Rna是艾滋病病毒的遗传物质,不能认为艾滋病病毒就没有基因,此时的基因就是具有遗传效应的Rn段。又如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实际上,有些细胞没有细胞核(如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有些又有多个细胞核。对这些例外的现象,在给概念下定义时,一般不属于支持概念的内涵的范畴。

另外,有时教材给概念下定义是有特殊的背景,如果忽视下定义的背景,就会机械狭义地理解概念。如细胞的全能性,生物学教科书中的黑体字是这样叙述的: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有些教师追求所谓“准确”地理解这个概念,就会强调“已经分化的细胞”,如果这样理解,受精的卵细胞由于未分化就没有了全能性了,而事实上,受精卵的全能性是最强的。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是由于把定义当概念来学习。一方面忽视了概念的外延中的特例,另一方面不了解这是给细胞全能性下的一个定义,而这个背景就是人们已经知道“未分化的受精卵细胞具有全能性”这一事实,定义想强调那些已经分化的细胞,也具有全能性。

概念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和科学方法的渗透过程,教师一方面要加强教学研究,不断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同时要注重积累,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对概念内涵的理解,“不要过早地满足于一个学生定义的记忆和背诵”,而是要让学生通过例证、实验等来形成概念,才不会使学生陷入死记硬背的泥潭,才能使学生真正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才能更准确学习新概念,从而构建生物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杨青青.重要概念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重要价值[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6):22-26.

绿色化学的核心概念篇10

abstract:Startingfromtheconceptof"Green",thearticlepresentstheconceptofGreenResidentialarea,andsumsupthestandardsystemofGreenResidentialareawidelyusedinsociety,andevaluatesitsshortage.

关键词:绿色住区;概念;标准

Keywords:greenresidentialarea;concept;standard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5-0068-03

0引言

步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关注,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已越来越成为新世纪人类社会的共识。在世界范围内,绿色建筑的概念正逐渐深入人心。在我国,处于高速城市化进程中的人们也在这样的国际势下也不断的反思和总结,生态建筑、绿色建筑观念不断的被提出和研究。

从《绿色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提出与建立都代表我国在绿色建筑领域的重要探索的成果。

我国的建筑能耗占到了全国能耗的四层以上,而在这个数字中住宅部分又占到了相当的比重,且重要性很高,但是关于绿色住区的“绿色度”评价尚没有统一的标准,本文从阐明绿色住区的概念出发,总结了当今常用的绿色住区的评价标准,希望能为关于绿色住区的相关研究提供基础。

1绿色居住区的基本概念

1.1“绿色”概念的起源和发展“绿色”的概念在很早以前便被人所熟知和发展。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随着新兴技术的大力发展伴随着的生产力的大幅度提升,人类干预和破坏地球自然生态的活动越加强烈。同时,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巨大破坏也导致了日趋严峻的生态危机的产生。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人们普遍开始意识到生态危机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生存的最大的危机之一,并展开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辩证关系以及人类在这个星球上所担负的社会责任问题等问题的思考,并基于此提出了“绿色”思想的轮廓。

1962年,由美国著名陆地生物学家雷切尔·卡逊发表其著作《寂静的春天》一书,首次披露并展现了如果放任当时人们继续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若干年后可能出现的可怕前景,这部著唤醒了美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对环境保护意义的重新审视,促使了世界范围内环保事业的发展,并对传播“绿色”概念及推动“绿色”运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1972年,由来自10个国家的约30人所成立的罗马俱乐部,提出了名为《增长的极限》的报告。再次给当时社会的传统发展模式敲响了警钟,并被评为与《寂静的春天》齐名的重要大众环保著作。该报告首次阐述了关于地球的容量是有限的、一味发展经济而无视对自然环境破坏的事实必将导致地球灾难性的崩溃等概念,将生态环保问题纳入了应由全人类共通解决的问题范围内。

在当时面临世纪之交,人口数量爆炸与人类活动规模的膨胀己将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扩展与深入到全球的情况下,《增长的极限》的出现导致了世界范围内“绿色”意识的觉醒和爆发,国际社会开始对环境保护事业投入大量的关注,同时,“绿色”理论和概念开始作用于指导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并一直在各行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1987年,随着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标志着可持续发展观的正式形成,至此成为“绿色”的核心含义。绿色概念的发展已步入成熟阶段,绿色模式的发展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2绿色住区的基本概念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召开,会议通过的“21世纪行动议程”中提出了促进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的举措。1996年,伊斯坦布尔举行的联合国第二届人类住区大会,提出了两个主题:“人人享有适当的住房和日益城市化进程中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在新的社会背景之下更加确定了绿色住区的可持续发展宗旨[1]。

纵观“绿色”思想的形成过程,结合住区理论与“绿色”概念的实际含义,可以得知绿色住区的概念原型应该是由“绿色”概念中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基本住区设计理论的结合产生,同时受到“绿色”建筑概念的影响成为绿色建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步由住区内微观具体的建筑绿色模式发展至宏观的整体住区,最终形成绿色住区概念,即可持续发展下的人类聚集地。

具体来说,绿色住区的建设基本原则是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生活的良性循环,从高效利用自然环境和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在住区建设之始,以绿色技术为支撑,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自然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完成住区内资源自我循环维持,以达到保护环境和节约住区维护成本的目的,从而为人们提供经济适中、环境优雅和生态平衡效益三效合一的人居环境。

1.3绿色住区的基本特征由居住区的基本概念得知绿色住区应具有高效、和谐、系统、动态、循环五方面特征。高效,指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实现聚居环境与建筑体系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和谐,指资源利用与保护、实现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可持续性相结合。系统,指将住区中的各要素与各层级纳入到一个整体系统来考虑.动态,指顺应时间与空间的动态发展规律。循环,指住区各系统资源的循环共生。

其中,高效与和谐是“绿色”的表象特征,系统、动态与循环特征均渗透其中,成为实现高效、和谐的内在特征。实现绿色住区的核心问题,即将住区各要素形成的生态循环体系、建筑节能体系、基础设施维护体系、景观评价体系、文化宣传体系综合形成新的整体系统,运用动态发展观念,寻求其各自与整体资源的最佳平衡互进、循环共生,从而完成绿色住区的高效与和谐发展。

2“绿色”住区的评价标准

2.1“绿色”住区评价的基本概念绿色住区的实质是要营造一种在经济高度发展的同时仍然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住区环境,其设计之初就要考虑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诸多领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复杂情况。

同时,绿色住区系统在建立成功后需要达到的目标远远多于传统意义上的住区系统,这就决定了针对绿色住区的分析评价工作具有综合性、整体性以及多学科交叉的特点,绿色住区系统中对其包含的各学科进行分类评价的工作是对相关设计方案择优评价的基础,这也是“绿色”住区评价的基本概念。

2.2绿色住区的评价体系与标准目前“绿色”住区在国际上的评价体系尚处在发展阶段,而“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发展相对成熟,通过对如英国的BReeam,美国的LeeD,加拿大的GBtool等评价体系的研究后可以发现,这些评价体系发挥的基本作用十分相似,只是在各国具体国情的影响下,其中的评价项目的制定有所区分。

但是总体关注的焦点依然是围绕环境质量,使用者的健康状况和经济平衡这三个方面,以及设计、规划和管理这三种手段,评价机制包括指标项目、评价标准(一般以现行国家或地区规范以及公认的国际标准作为参照和准则)、执行评价3个方面[2]。

现今我国的绿色住区的标准可以在2009年《广东省绿色住区标准》的基础上,关于绿色居住区的评价标准主要由规划设计,建筑工程,建筑材料,生活能源,住宅功能,环境建设,物资消耗,物业管理,文化艺术,住宅产业这10项基本指标组成。

2.2.1绿色住区的规划设计标准规划设计标准包括:

第一,在区位和用地方面首先要符合当前城市的总体规划,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对场地内原有适宜的地形、地貌、植被和自然水系要积极保留,住区建成后还应对洪涝、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有一定的抵御能力。

第二,住区内建筑物规划需合理布局,需全面考虑建筑物的朝向、采光、日照、通风等情况,主要居住用建筑的房间朝向尽量满足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容积率、绿化率及建筑密度要符合规划要求,避免超度开发。

第三,住区内交通要与外部交通相连接,住区与最近公共交通接驳站(如公交站、地铁口、公共自行车租赁点等)的直线距离控制在500米以内;住区内要形成人车分流,流线有序的交通系统,防止安全隐患的出现,住区内主要车行道设置应尽可能远离住宅楼,以减少车辆尾气及噪音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在住区内建筑出入口、住区道路接驳处等主要公共场地内应设置完善的无障碍设施,形成室内外无障碍设施的连接与贯通;消防车道设计为隐蔽式,在不妨碍消防车通行的情况下车道内可以种植草皮作为公共休闲绿的一部分;住区内停车场车位需充足,满足住户/车位比不小于1:1,室外停车场宜采用透水砖铺设并辅以绿化为车辆遮阴。

2.2.2绿色住区的建筑工程标准绿色住区在建筑设计方面因遵循以下几个要求:

第一,住区内建筑物在布局时要考虑当地的气候特征,建筑护结构选用轻质材料,形成开敞式大空间建筑空间类型,提高室内热循环效果;

第二,在住区出入口、各主要道路以及公共活动场地的铺装要选取平整,防滑的材质并符合相关无障碍设计要求;

第三,建筑物立面设计要与周边环境相协调,造型设计简洁美观。建筑结构设计要结合当地生态环境,充分利用现有光能、风能建立相应设备;住房内各功能空间布局需紧凑,给排水、燃气、电气、空调等设备及其管线布置合理,对于部署在室外的管线要安装隐蔽措施,避免出现空间的浪费,以期符合国家相关节能、节水、节才要求规范。

2.2.3绿色住区的建筑材料标准住区内建筑外墙和屋面应采用具有蓄热系数高、导热系数低、憎水性强的节能材料,杜绝使用实心粘土砖;室内装饰可选择含有纳米技术、气凝胶技术或生物化学技术等高新技术的装饰材料。

如利用纳米材料的高吸附性的特征,开发出可抗菌杀菌,除臭净化室内空气且具有高度自洁能力的墙材;利用二氧化硅气凝胶自身低密度、低导热率和折射率的特点,建造环保型高效保温、轻质、隔声的墙材。

在常规室内材料的选择上,需按照国家颁布的相关10项“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限量”标准,选择对人体健康和人身安全无害的装饰材料。

2.2.4绿色住区的生活能源标准为保证绿色住区内的生活能源利用最大化,在结合各地住区实际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情况下,普及安装可以利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的设备,如太阳能热水器、住区内照明系统采用利用太阳能或风力发电的照明设备;建立住区雨水收集循环利用和中水处理系统,完善住区水资源的循环使用;实现太阳能光热(光电)系统实现与建筑一体化。

2.2.5绿色住区内综合环境建设标准住区内噪声控制等级在白天≤50dB,夜间≤40dB,对临街区域受噪声干扰较大的居住楼,需安装膈音性能好的双层玻璃、中空玻璃或隔音围护设施,减少噪声污染对住区内居民的生活影响。住区内不得设立任何空气和噪声污染源、无扬尘污染源、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数量和可吸入颗粒物数量控制在国家标准以内;住区内地面尽可能选用透水性良好的铺装材料,保持室外绿地有一定面积的土壤具有良好的通透性。住区内排水系统需实行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通过两条管道分别将住区产生的生活污水引入市政污水处理系统,而将雨水通过雨水管道直接排入河道,在水资源紧缺地区可加强雨水的收集利用工作,建立相应的雨水收集储藏库,作为住区内景观用水或道路清洁用水储备。

住区内绿化质量标准应满足:绿地率≥35%绿地率≥35%,绿地覆盖率≥70%,人均公共绿地不低于1平方米;乔木多选种遮阴效果良好的阔叶树种,尽量保证每百平方米内乔木数量不小于3株;积极开发住区内建筑屋顶、墙面以及阳台的立体绿化,利用墙面植物的蒸腾、光和作用对太阳辐射起到吸收、控制、调节的作用,令建筑外侧围护结构的受热量大幅衰减,从而降低室内空间的温度同时亦可减低建筑物外墙对周边环境的热辐射影响,扩大住区绿化面积提升住区整体绿化量。

通过开发屋顶绿化,还可以进行一定的雨水量收集分流,减轻地下管网的压力。

2.2.6绿色住区的物资消耗标准住区内产生的如果皮、树叶等具有易腐蚀性的生活垃圾,可以就地掩埋于小区绿化中,通过自然分解的手段将其转化为肥料,降低住区垃圾处理的成本,减少对住区环境的污染并能满足住区生活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的原则;对于住区内产生的无法自然降解的居民垃圾,如废旧家具、废旧电器、过期书报等,要实行垃圾分类收集方式,对于住区内产生的废旧电池,要集中收集并定期送往专业部门处理,防止垃圾的无序倾倒造成二次污染。

3总结

当今社会,绿色象征着生命、象征着健康、在绿色建筑的发展已经成为21世纪建筑发展的趋势时,发展绿色住区是人们普遍的要求,这是当今世界环保的普遍趋向。人们对污染日益严重的城市环境感到越来越不能忍受,当人们经济条件达到可以自由选择居住地和追求环境优美的住宅时,必然产生巨大而持久的需求[3],由此可见,绿色住区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空间潜力。

如何在住区建设过程中、营造出即符合当地生态自然情况,又具有自我更新能力,能够提供舒适使用空间的场所,是我们在绿色住区的实施过程中必须关注的实际问题。

我国绿色住区行业的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主要原因在于:

首先是开发商及设计人员对“生态”、“绿色”住区的概念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和理解,当前环境下许多所谓的“绿色”宣传口号仅仅局限于住区环境绿化量的增加以及园林小品造型的自然化上,将“绿色”住区简单的理解为充满绿量的住区,这些住区的景观看起来很美,但是却很少从居住者的健康需求入手,在这些华丽的景观背后缺少了对实用性以及绿化队小气候等方面的影响的考虑,从本质上说,就是并没有理解“绿色”住区的真正内涵。

其次,由于我国“绿色”住区的设计创建工作尚处在初级阶段,且“绿色”住区的的评价涉及到了多学科的交错,其中蕴含的指标选择,评价体系的构建等工作极为复杂,与发达国家绿色住区的相同因素比较,我国住区生态标准的量化还很不够,主观评价多,可操作性较差;有的指标很多小区还无法做到,如住宅产业化、废弃物处理等,有的指标还需要商榷[4]。

总体来看,绿色住区评价体系的标准化研究是一个地域性和阶段性相结合的问题,不同地方应根据自身具备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及经济环境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绿色”住区评价体系。我们可以从中国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借鉴国外一些成熟的生态社区或绿色建筑的相关研究成果,建立一套以政府调控为手段,以科学理论为支撑,以居住者实际居住体验为主体,营造出有机可持续性的住区喜用,达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王晶.我国现代乡村绿色住区规划与设计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

[2]卓刚.从绿色住区标准看住区生态存在的问题[J].中国园林,2007,(7):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