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对设计美学的理解十篇对设计美学的理解十篇

对设计美学的理解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4:52

对设计美学的理解篇1

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科种类较多,涵盖了室内、景观、城市规划等,若是要细谈,每一种学科都有其独有的美学思想和设计美的标准。但万变不离其宗,设计美学的形式美和功能美是两项永恒的标准。这两项其实也包含了巨大的美学内涵,例如形式美,其中包含的变化与统一、对称与均衡等。环境艺术设计中对形式美的体现是显而易见的,因为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项必须接受世人检验的设计,它一旦将一件作品付诸实践,其直接的受众就是它的使用者们,而这些使用者也理所当然的是这件作品的评审者,这些评审者们审美各不相同,对美学的认识也程度各异。由于其使用的体验和视觉的感受使得他们大都只能从形式美和功能美的角度进行评审,因此形式美和功能美也是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的重点考虑方面。初学设计是在设计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形式与功能无法有效统一的情况,这是由于在初学设计的时候容易将形式美与功能美割裂开来理解,未能认识这两者其中的联系,于是在设计时将其中一项作为做要思考的方面而忽视了两者本质上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事实。尤其是在初次接触大型的建筑设计时,大部分设计初学者会绞尽脑汁地去进行外观的造型设计,在形式美善做足了功夫却对功能考虑欠缺,或是出现将人体工程学等理论等直接运用到细部的设计却无法将形式美进行统一,因此到一次设计的最后也不明白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当然这种问题出现也是十分正常的,要将两者有机结合对设计初学者来说并非易事,因为无论是形式美还是功能美都有着深厚的美学内涵,只是对它们进行表面的理解和认识是无法对两者进行把握的。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的学习中设计者应当更加深入的去学习形式美和功能美的内在美学理论,方能在设计时实现对两者的熟练运用和有机统一,并通过自己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认识和思考将设计美学丰富的内涵用受众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有效的传达,使受众能够轻松地理解环境艺术设计中形式美和功能美的美学内涵。

二、技术美和艺术美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体现

其实技术美和艺术美、形式美和功能美在一定程度上是比较相似的,只是评审的侧重不同产生了一些不同的审美角度,简言之艺术美和形式美其实都属于倾向感性审美的方向,而技术美和功能美更倾向于理性审美,其中艺术美和形式美、技术美和功能美的区别应该是前者是从设计者们的角度出发对一件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的评审,而后者是从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的受众角度出发去评审一件作品。艺术美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设计作品中多体现为造型,色彩等艺术语言,而非一些设计语言,这些语言在一件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中更多的是体现了设计师的艺术修养,从而带给受众的也是一种感性的审美。艺术美的美学内涵就起源而言技术美要早得多,在人们还没有对技术美有太多认识的时代却早已对艺术美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在学习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者初学设计时所出现的问题正好可以解释这个问题,因为在初学设计时设计者还没有将自己从多年来的受众角色转化成设计角色,所以在那时候出现的造型问题应属于形式美的范畴而非艺术美的范畴。技术美的概念是在人们对技术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之后,技术落后的时代人们对于技术的认识十分有限,掌握和运用是当时的时代趋势,并不是说那个时代就没有技术美,而是那个时代的人们还没有将其划入美学范畴进行研究,技术美和功能美在理性审美范畴是有许多相似之处的。特别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一件作品的功能美在一定程度上非常受技术的影响,技术的采用有其非常严谨的科学根据,因此,技术美又常常和科学美放在一起讨论。技术美相较于科学美更侧重于材料工艺方面的内容,其结果在环境艺术设计的作品上体现为建造技术和建材运用等方面,也正是由于对技术美的不懈追求才产生了高技派等举世闻名的设计流派。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使得技术美的语言被更多的人们认识和理解,让技术美不再只是被当做形式美的的载体存在,而是一种有着独特的评审标准的美学语言。

三、结语

对设计美学的理解篇2

关键词:产品设计专业;美育;教学设计

产品设计专业是一门集人文艺术和计算机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其在教学内容上有着美育的基础。在组织产品设计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美育渗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

一、在教学设计上做到“三真”,培育学生科学、严谨的求学态度

1.用真理培养人,为学生解疑释惑

真理表现在产品设计这一学科上,就是对其应用价值的具体阐述。在课堂教学设计上,首先突出的是学科知识的严谨性、逻辑性、历史传承性,针对不同的学科还要突出其特色性与实用性,要具有丰富多样的具体实例与易于理解的理论内涵,让学生在感悟真理的过程中发现美,从而培养学生探索事物发展规律的兴趣,达到真学、深学的目的。

2.用真实打动人,让学生投入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对“真实”的理解有以下两方面。一是在课堂教学设计上,要适当地用设计的产品把理论知识介绍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研究现实作品印证理论,帮助学生更好地投入课堂学习。具体来说,就是多采用案例分析,让学生达到一通百通的效果。二是要在课堂中具体、详实地阐述经典设计中的美学意义,使学生能够发现“心”与“物”的紧密联系,找到其中蕴藏的美。

3.用真情感染人,育学生于无声处

在教学中,教师既要言传又要身教,有时身教重于言传。言传要求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身教说明教师的行为会影响学生。产品设计专业涵盖的内容丰富,从所学内容说,其既包含软件使用,又包括现实器物的设计,可以说是虚拟与现实相结合。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考虑到不同的受众群体,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在课堂组织上要投入感情,一方面是要葆有对教学事业的热爱之情,对自己教授的课程要尽到责任,认真教好每一堂课;另一方面是对学生要有关怀之情,应尽可能在课上解决好学生遇到的难题,在课下应该及时跟进并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通过言行举止的影响,引导学生更好地追求美。

二、在课堂组织上做到“四有”,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创新能力

1.课堂导入有提问,加快学生进入课堂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述了学与思的相互关系。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快速进入状态,教师有必要增加课前提问环节。在课堂导入提问环节,教师要注意把握以下三点。一是注意问有所解,抛出的问题是课堂上能顺利解决的,是能被学生理解的。这要求教师必须从课堂内容出发,从重难点和易产生问题的知识点入手,厘清知识脉络,为学生今后的理论应用打好基础。二是注意找准切入点。教师要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可结合当前热门产品或经典设计的特点,提出关于产品设计的相关问题,引导学生从现实中发掘设计之美。三是做好交流与辨析。教师可针对同一产品的不同设计方案或同一设计的不同产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探讨与交流,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认识到产品设计的差异美,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对美的辨析能力。

2.课件制作有质量,提高学生审美水平

课件(演示文稿)是课堂内容的载体之一,是直观的、影响课堂效果的教学设计。一份优质的课件不仅能详细地展示教学设计、教学思路及授课内容,而且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产生对美的直观感受。学生每天面对网络,接收不同的信息,对于美有着自己的想法与判断。简单的演示文稿设计,既难以体现美的思想,又难以让学生乐于接受。因此,在课件的设计上,教师必须突出格式之美、案例之美、图片之美、音视频之美,挑选与教学内容联系紧密的素材进行精心制作,让学生获得美的体验。课件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教师既可以使用传统的ppt模式,又可以使用现在较为新颖的prezi、Focusky动画演示大师等演示文稿,以此突出课件的美观性,让学生在学习高质量课件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水平。

3.教学语言有温度,营造研讨交流氛围

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学艺术中基本且重要的组成部分。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1]在课堂上,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鞭辟入里的分析、恰到好处的点拨,将学生带进知识的海洋,开启他们的心智,陶冶他们的情操,使他们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感[2]。因此,在课堂语言上,教师既要做到准确、严谨、简练、明白,又要做到生动、形象、幽默,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在语言层次上,教师要注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运用通俗的语言将课堂知识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确保获得分层次教育的效果。教师要适当组织课堂互动活动,提出理论上或产品设计上的现实问题让学生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应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进度,由此让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开展研讨交流活动,在良好的治学氛围中渗透美育。

4.课堂组织有弹性,引导学生敢于创新

好的课堂教学既要紧张有序,又要求教师能根据自己的授课内容灵活开展教学。产品设计专业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以往的讲授型课堂已经难以满足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想象能力的需求。为此,教师需要在课堂组织上根据专业的特点灵活地组织课堂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弹性教学的原则,即使教学具备灵活性、柔性、机动性。笔者认为,通过多维活动对问题进行多维表现,可以让学生全面而深刻地理解知识。所谓多维活动,即针对教学对象层次的不同展开的多维度的课堂设计活动,多维度表征即针对同一话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展开不同角度的讨论。对于弹性教学,笔者认为即在课堂上既要注重教学的灵活性、多维互动性,又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性,使学生在感悟、领悟、体验中获取新知识,滋生活力和灵性;同时还要注意作业的弹性,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自行选题完成作业。

三、在课外实践中注意加强“三个引导”,增强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1.引导学生汲取传统文化营养

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可以为产品设计提供丰富的智慧和设计元素,在产品设计中就有很多的经典案例。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教师有必要安排学生欣赏中国的古建筑和古代艺术品,特别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常用产品设计,教师要着重讲解并引导学生研讨,让学生将对传统美的深刻理解内化为今后开展创作的源泉。另一方面,在课外实践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一个好的设计应该具有文化底蕴,而文化底蕴即人文素养。如,在讲解陶瓷产品设计的过程中,教师既要指出设计的特点,又要讲述设计背后的人文故事,让学生在感悟传统故事的过程中,加深对设计时代背景的理解,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还应当加强学生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吸收与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其中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美学意义。从这个角度说,在教学设计上,教师有计划地对学生加强民族文化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2.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大胆创作

想象是人脑创新活动的源泉,联想使源泉汇合,而发散思维为这个源泉的流淌提供了广阔的通道,课外实践创作就是锻炼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3]。在布置课外实践作业时,教师要提前设计,针对课堂中的理论教学,安排好作业内容与进度,让学生通过实践理解并掌握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另外,对于同一个教学作业,不同学生的设计各有特点。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可以互相借鉴,由此发散思维。很多经典的产品设计往往出自设计者的发散思维创造,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创作,鼓励学生敢于突破。这个突破不一定是整体结构上的改变,可以是一个小的部件或理念的改变。教师可以通过以点代面、以小见大的步骤和方式,逐渐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

3.引导学生注重结合精益求精

笔者认为,教师要让学生避免为了设计而设计,否则容易让学生忽视设计本来的意义,设计出华而不实的产品。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人们也不能脱离现实应用谈设计,而是要将设计与现实、背景、用途有机结合,这样才能设计出好的产品。为此,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产品的外观与用途相结合,只有最大限度地体现产品效能的外观,才能是好的外观。在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重视产品的实际用途,并在此基础上展开设计。其次,将外观与材质结合,不同的材质需要特定的设计才能发挥出美的最大张力。在教学中,教师往往要让学生就同一题材设计出不同的方案,进而选出最合理的方案,不断精益求精。最后是局部与整体的结合。在产品设计中,一些学生注重了整体而忽视了局部,导致设计缺乏美感、较为平庸;有的学生过度关注局部而忽视了整体的美感,导致产品设计存在“喧宾夺主”的倾向。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把握好这三方面的关系,从而形成精益求精的设计。

四、结语

产品设计专业有着独特的专业视角,因此,在产品设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美育的融入。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上做到“三真”,培育学生科学、严谨的求学态度;在课堂组织上做到“四有”,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与创新能力;在课外实践中注意加强“三个引导”,增强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这样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提高创造美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唐玲.小议小学教师的人格魅力[J].南北桥,2017(19):177.

[2]余梅芳.让小学英语课堂成为孩子快乐成长的殿堂[J].新课程学习上旬,2014(12):111.

对设计美学的理解篇3

高等院校大学生对服饰艺术认知水平的概述

大学生刚进入高校学习,他们还保留着高中生阶段的活泼、好奇和冲动。大学生对自我认识还未成熟,对自身的定位非常困惑,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喜欢追赶时尚潮流,关注服饰的流行趋势,他们希望通过美丽的外观,赢得自信与肯定[3]。但由于对自身身份和服饰环境的认识不足,导致他们的服饰衍生出许多与他们的身份不相适宜的打扮。对于高校非服装专业的同学来说,很多杂志、电视、明星的着装让他们感到非常羡慕,但对服饰的流行文化了解得非常少,大学生只是针对当下流行的简单复制。在各种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电视、网络、报刊杂志对流行的造势,最先接受时尚变化的是青年学生,在对流行变迁的追逐过程中,更替一个又一个流行[4]。但他们不懂得什么样的流行适合自己,不能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表现出来。大学生在高中阶段更多精力投入文化课的学习,对服装艺术的了解也是非常片面,如对国内外服装发展的历史,世界各个民族服饰的艺术魅力,服装风格艺术等都了解甚微,大学生现有的服饰素养,普遍不适宜将来步入社会工作、生活、社交礼仪等需要。

高等院校如何开展服装艺术教学

提高学生服饰审美能力是公共服装艺术教学的灵魂与核心。审美能力是指人们认识与评价美、美的事物与各种审美特征的能力,也就是说,人们在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作出审美分析和评价时所必须具备的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服装艺术欣赏的课堂应是一个个性化的课堂,一个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课堂。使学生领会服装艺术之美,懂得以自己独到的审美品位和修养,以宽广的胸襟和艺术视野正视众多的地区、民族和不同时代的服饰文化。可通过以下教学内容达到上述教学目的。

1服装概论

许多高校学生对与其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之首的衣的起源、各种形式服装的分类、中西服装发展的主要脉络、服装色彩、材质和流行趋势等服饰相关内容了解都是缺乏的,使大学生对服装艺术产生一种神秘感。在公共服装艺术课程中,开设服装概论章节的内容,使学生对服装的基本知识有所认识,从文化、人类学、美学、人体工程学和社会心理学等角度,全方位分析服装学的概念、属性、范畴、服装与人体的机能、时空关系与服装演变,服装的造型美与色彩美,为他们揭开服装艺术神秘的面纱,让学生领悟服饰的文化内涵,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为日后深入学习公共服装艺术奠定基础。

2服装风格分析

大学生对服装认识是主观的,非理性的,他们对自己服装搭配也是盲目的,对服装各种风格搭配知识也是缺乏理性认识的,常出现各种不合审美习惯的服饰搭配,穿出不得体的衣装,让人啼笑皆非。大学生通过对服装基本风格(古典派、优雅派、柔美派、民族派、现代时髦派、先锋派、男士派和运动派)了解,使他们对不同服装风格的面料、材质、色彩、廓形、细节等表现有了理性的认识,提高了他们服装审美能力,并指导其穿衣搭配能力和自我个性形象塑造。

3中国民族服饰赏析

让高校学生了解多姿多彩的国内民族服饰特征,领略各个民族的服饰文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国家,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化,其中绚丽多姿的服饰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高校大学生对中国民族服饰认识是肤浅的,通过此环节内容的讲解,使他们初步掌握民族服饰的特征和内涵。通过介绍部分中国民装的典型外部特征以及文化内涵,使他们在赏析民族服饰的同时,激发爱国主义热情。此块内容的教学,在实现公共艺术教育的同时,也实现了爱国主义教育。

4服装设计美学

从现代时尚潮流的文化背景入手,以艺术形态的自然美和艺术构成的形式美到现在流行的个性美、另类美和休闲美的文化解析为专题进行探讨,提出服装设计美学发展的文化指向,以设计实例解析流行时尚艺术风格美的文化内涵,提出美学理念,分析心理和文化背景,解剖哲学和美学内涵,结合设计案例,使得这些具有浓郁文化艺术内涵的设计美学理念深深印入大学生的脑子里,从本质上让他们了解服饰美学真正内涵。

5国内外著名设计师品牌赏析

琳琅满目的服饰品牌让大学生眼花缭乱,他们缺乏对服饰品牌正确的认识和对服饰品牌文化理解,通过此部分内容的讲解,使他们了解国内外知名服装品牌的概况,在讲授服饰品牌文化特征的同时,讲述设计师的成长经历,设计风格和品牌的发展历程,剖析设计师的设计思想,分析他们的作品,使学生对服装艺术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领悟。设计师励志创业故事也激发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的斗志。

6大学生服饰搭配技巧

讲解大学生服饰搭配技巧,有助于学生理解服饰美的内涵和服饰美对人物整体形象美发挥的作用。通过妥善运用服饰装扮的技巧更好地进行形象设计中服饰形象的设计与创意,从而提升整体形象设计的效果与层次。以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大学生逐一领会,循序渐进穿衣搭配的三个不同层次,即得体、美观和风格。重点介绍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常遇到一些场合,不同的穿衣要求和搭配技巧,并介绍几种表现大学生青春气息的常用形象搭配。此块内容讲解,可大大提高大学生的穿衣品味,表现其内在的美,引导学生不迷信潮流趋势,利用所学的知识,根据自身的条件,进行自我形象的塑造。在此环节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安排,现场抽取学生,纠正其穿衣搭配误区,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调整搭配效果。此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大学生学习服装艺术的兴趣,学以致用的学习热情高涨。

7服饰礼仪认识

服饰礼仪讲解使大学生能够运用服饰礼仪原则、着装技巧,对不同场合、不同对象选择不同的着装,并进行合理的搭配,使他们掌握服饰礼仪的tpo原则和着装技巧,形成正确的服饰审美观,让大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学习、工作中,能够表现出优雅得体的礼仪。

对设计美学的理解篇4

一、课程内容的组织

美学知识是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进一步开拓设计思维与提升美学趣味的基石,是其在研究生阶段夯实理论基础的重要一步。但是,就教学实际而言,部分学生美学知识薄弱,不少学生从未系统接触过美学,究其原因,在大学阶段,学生着力解决的是设计表现的技艺问题。到了研究生学习阶段,随着整个知识体系需要走向深化,对美学等理论知识的学习就非常必要。不少学生都有学习美学的强烈愿望,于是,笔者针对学生的专业、需求与现状,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安排。

1.选择教材,保证知识体系化

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组织者,应该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组织适合学生未来发展的教学内容。考虑到学生大多没有系统学习过美学的状况,笔者决定先选择一本教材,并以此为依据,在此基础上再增加一些专题性的内容。为了合理设置课程内容,笔者还收集和阅读了一系列美学书籍,如《中国审美文化史》《西方美学思潮》《华夏美学》《美的历程》《西方美学思想史》《中国美学史大纲》《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美学》等,这些书籍包括经典与理论新作,有的侧重美学史,有的重中西比较,有的体系完整,有的建树新颖,它们之间在很多地方可以相互补充。经比较研究后,笔者选取了以审美为出发点、理论体系比较完整的学习版本。

2.设置专题,深化美学理解

研究生阶段应该是学生本科基础知识开始纵深化的学习阶段,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在保证学生基础知识体系化的同时,还要设置一些美学专题的学习,这样,一方面可以超越教材的一家之言,将更广博的美学知识纳入课堂;另一方面,通过美学专题与现象的分析,可以深化学生的美学理解,这样可使课程在广度、深度、难度几个方面都有所拓展。专题主要有三类:如何看待中西美学的差异,如何理解中国的传统美学,如何解读今日的艺术与设计。每个大的专题都是由多个小专题构成的,如中外艺术中的表现与再现问题,意境、当代艺术、艺术与设计在当代的跨界现象等。专题设置有一个特点:始终重视对中国传统美学的理解,这是有意为之的教学安排。学生是未来的设计师,那么,未来的设计如何本土化?设计师的设计观念与趣味将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所以,加强对本土美学的理解是一个重要的立场。

3.结合艺术,重视美育的功效

美学的理论体系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系统性等特点,但是如果在教学中过于重视对理论知识的讲解,也许会使学生望而却步。学生需要通过视觉观察与分析来学习和把握这方面的知识,于是,笔者从多媒体课件制作和课程讲解两方面去适应学生的学习特点,在课件制作上更重视版式设计,以美的视觉形象去引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而不是给他们简单排列抽象概念。在课程讲述中,始终结合艺术与设计创作实例进行分析讲解,这样可以避免枯燥乏味,同时还能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对美学的鉴赏力与兴趣,最终达到美育的效果,以接近美学教学的终极目标。

二、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在课堂上,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而同时应是指导者和辅助者。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美学教学中,除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要提升学生的美学趣味与鉴赏能力。

1.开展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为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笔者在实践中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精心设置课堂教学中的每个问题,同时促使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之后,师生就共同进入了“解惑”过程,这样,整个教学流程会碰撞出更多思维的火花。如在审美形态的教学中的“丑与荒诞”等命题中,笔者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丑会成为现代审美的范畴;在艺术这一章的教学中,笔者选择了如何理解现、当代艺术,因为这个问题非常富有探讨性,它关涉到了现代美学观念的变迁。通过课堂师生互动参与问题讨论交流,笔者发现,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独立思考,同时也深化了他们对美学一系列范畴的更深理解。

2.学生讲解,展示个人观点

在实施美学教学的过程中,从兴趣出发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面。现在学生都非常有个性、有主见,他们对自己专业感兴趣的同时,也对其他艺术(比如音乐、电影、绘画、戏剧)门类有特别的偏爱,如果让学生上台直接参与教学过程,也是培养他们的研究能力的一个平台。在实践中,笔者的具体做法是,先让学生依据自己的艺术兴趣、特长自主选择研究的问题,然后再根据个人的能力让他们完成资料收集、内容组合及幻灯片制作等环节,最后,结合艺术与某一美学理论对该艺术(品)的美学特征、意义、价值进行探索、揭示。在学生讲解的过程中,教师既是听众又是点评者,并同时给学生争辩的机会,让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这种既锻炼个人能力,又拉近学生、师生之间教与学距离的方式,从教学实施效果来看是很受学生欢迎的。

3.艺术体验,美学评价实战

除了在课堂中展开的教学方式,我们还可以设置一些更直接的互动方法促进学习,比如将美学与艺术考察、与体验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积极的美学评价态度。如我们可以依托北京这座城市的大艺术氛围,将美学课堂延伸到美术馆、画廊、展览馆,让学生直接感受最前沿或最传统的艺术与设计展览,回到课堂后,再与学生深入探讨展品或艺术品的美学风格、特征与价值,这都是学生非常喜欢的有趣的教学方式。

美学课程教学研究是专门面对艺术设计学生群体的探索,是符合该专业特点和学生素质的一种尝试,还需要不断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规律,以调整内容与修正方法。总之,与艺术和设计紧密联系,以美育人,注重实践,提升学生的美学评价能力,是美学课程探索的重点,也是我们的教学目的。

(注:本文为北京林业大学“211工程”三期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建设计划资助项目。)

参考文献:

[1]朱立元.美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对设计美学的理解篇5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到处都有美的事物存在。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发现它们。正如罗丹所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由于生理、教育与生活环境等各种原因的影响,有的人对于美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在很多事物中都能发现美,并产生很明确的审美体验。很多伟大的艺术家之所以创造出了优秀的艺术作品,一个前提就是他们都具有很高的审美敏感性。

美术教学可充分发挥其特有的认识功能、审美功能和形象表达能力的训练,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受教育者通过美术教学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以美引善,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以美启真,增强学生的智力;以美怡情,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1]

目前我国的工业设计专业教育模式分为艺术类和理工类。艺术类学生有较好的绘画基础,有较好的艺术氛围,他们在审美能力和表现技法上要高于工科学生,而工科学生在入学之前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美术教育,在这些方面明显要差一些。针对学生自身的特点,可开设内容不同的欣赏课程,帮助学生在对艺术作品的欣赏、鉴别与评价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在欣赏教学中,最有价值的不是艺术作品本身,而是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想象与再创造。

在欣赏教学中,应遵循审美的规律,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在教学中也要融入学生感知意念,加强对美的互动交流。马克思说过:“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必须成为一个在艺术上有修养的人。”虽然每个人的审美经验不同,但多给他们感悟艺术的机会,对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是十分有利的。

在欣赏教学中注意联系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艺术设计之间相融合之处,联系与艺术设计的形式要素相通的地方来进行欣赏讲解。如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在现代包装设计、平面设计等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巧妙地将中国书画中“意象”应用到现代设计中;京剧脸谱艺术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等等,在欣赏中有意识地开阔学生的设计思路。

二、通过美术教学,加强美术技能训练,提高美术能力

在具备了基本的美术素养后,学生还需要有一定的美术语言来表达设计构思。美术技能的教育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空间造型能力,通过训练学生在对形、色、体、质的概括和处理上会比较得心应手。

对于有一定绘画基础的艺术生来说,可以改变传统的素描、色彩课程,变其为设计素描和设计色彩课程。在进行素描训练时,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进入课题内容,如对实体进行拆分切割,用微观特法表现对象,对拆分的形体进行描绘,追求肌理纹样,图形特征、质感量感的变化。这些训练不但能够使学生理解物体的大小、厚薄,还可以懂得物体实质和内部构造的关系,对将来进行产品设计很有帮助。还可以采用“半写生半创作”“意向开拓”、“命题式教学”等新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训练。这些训练侧重设计素描,穿插传统素描,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力、观察力、想象和表现力,有助于艺术与设计的联系,有助于创造力的开发,让学生力求做到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感知错觉走向理知精确。[2]

对于没有任何绘画基础的工科学生来说,就要从最基本的形体的结构训练入手。通过结构素描来分析物体的形态结构,找出其形态与结构的关系、节奏韵律和构成规律,从对形态认识和理解到创造,达到培养和提高造型能力的目的。首先让学生了解素描的基本知识,作画步骤、透视原理、正确的观察表现方法等。教师可通过边给学生作范画,边讲解的方法,让学生快速入门。由于学生初次接触绘画,会有一定的抵触心理,教师应正确引导,向学生讲解结构训练与设计的关系,及其重要性。后期可侧重设计素描的训练,着重表现形体的结构、材质。

三、通过美术教学,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从一定程度来讲,设计的过程就是一种创造的过程。设计不但要创造打动人的视觉形象,还要创造一种高效的信息传达方式。一个设计作品是否具有创造性,决定了它是否具有价值和生命力。人们之所以会提出对某一对象进行设计的要求,往往是希望看到新的形象、更有效的工作方式或信息传达方式。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能主动的在设计中求新、求变。同时,人的创造意识是创造活动的基础。人的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和创造力是倍受推崇的人类智慧要素,这些要素的发展是通过教育来促进的。

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是将制作力等同于创造力,以为让学生从无到有地画出一幅画或制作出一件雕塑和工艺品,就培养了创造力。照着对象,模仿他人,或自己寻找契入点,都可以完成一件作品,但其中的意义却相差甚远。

我们对美术基础课程的设置,不能仅只是使学生能精确的描绘出客观对象,而是在这个基础上,能有所创造,创造出自己的风格、创造出自己表现美的方式以及自己对某一事物的个性化理解。在美术教学中,应按照联想、想象、创造的思考顺序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命题创作绘画、默写等手段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方法,在课程中可适当增加学时,来达到训练目的。在讲授美术知识时,提倡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可采用一个问题多种答案或多种解释的具体做法;在美术技能指导中,应允许学生进行自由表现技法。教师应从“主宰”的位置上走下来,正确培养、鼓励学生的创造意识,侧重传授一些规律性的知识,引导、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工业设计专业的美术教学应着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设计表现能力和设计思维能力上下功夫,通过美术知识的学习能够为今后进行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对设计美学的理解篇6

关健词: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体验设计现状

史论课教学模式单一、效率低下是设计类院校的一个普遍现象。问题来自史论课自身特点、学生自身状况、教学环境、教学模式、教师教学水平等多个方面。老师讲述式的教学模式单一是其主要方面。中国工艺美术史课作为艺术设计相关专业的必修课同样存在课率低、学习氛围差、学生成绩差等问题。这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如何针对客观的教学条件,合理利用有利的因素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当今已进入体验经济时代,在体验经济中,强调的是通过客户参与、客户互动、客户创造等方式实现客户的自我价值实现和全新体验,以消费者为中心,创造能够使消费者参与、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如果我们把教学当成一种产品,把学生当成客户,把课堂学习当成是一种消费过程,那么,如何吸引学生参与消费并给学生带来美好的消费体验是课程设计的关健。

一、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现状

(一)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性质的要求和教学目的。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是高等学校艺术设计专业必修的核心基础理论课程。它是以工艺美术为研究对象,科学地、系统地阐明工艺美术的基本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教学目的首先是通过学习工艺美术史,使学生了解古代人们生活用品的审美演变和技术提高、生产发展的历史;其次是通过理论课的学习,着力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习惯与理论思维能力;再次是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增强学生们的爱国情操和提高学习者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最后是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特点,从而“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和民族风格的新的工艺美术。

(二)中国工艺美术史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通常是以老师为主体讲授,完成固定的教学大纲任务的教学模式;美术史论课练习作业一般文字理论阐述和根据某一时期中国工艺美术的特点进行创新设计两种形式;中国工艺美术史考试内容一般和平时作业一样分为两个部分,都是一个被动的参与过程,无论试题的科学性如何,学生更多只是为了考试而准备,其结果只是对分数关心而不是对自己理论应用能力作反思;另外,对作业和试卷的评价缺少直接、有效的沟通,从而难以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且单一的作业和考试形式不能正确反映学生对理论的真实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三)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环境分析。

在信息环境方面,网络时代信息获取的便利使老师不再是学生知识来源的主体,学生发现老师所讲内容可以轻易获取,也因此对史论课老师作出了更高的期望。而由于史论课老师一般讲授纯史论性的内容,从而散失了吸引力。组织环境方面,中国工艺美术史课一般每周上两节课,时间相对较少,而设计类的课程如技术类、软件类课程作业较多,导致学生没有太多时间去关注和学习理论;实践教学方面,工艺美术史的内容量很大,一般课堂上不会有时间进行实践性的练习,这样理论只停留在欣赏方面。

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起指导实践的作用,工艺美术史论的学习也是如此。工艺美术课程的教学性质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都表明,应把学生作为主体,加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体验设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课程体验设计的概念

体验设计是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而相应发展起来的,谢佐夫(nathanShedroff)在《体验设计》(experienceDesign)中将其定义为:它是将消费者的参与融入设计中,是企业把服务作为“舞台”,产品作为“道具”,环境作为“布景”,使消费者在商业活动过程中感受到美好的体验过程。

课程体验设计是结合体验设计和课程教学的特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课程内容为依托,使学生在课程当中产生美好体验的设计。把课程当成是一件产品来进行体验设计,老师是产品的设计者,学生是产品的消费者,最后学生参与体验的整体过程和感受成为体验设计的最终产品。结合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的特点,要求在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体验设计时强调以下几点:

(一)人性化、愉悦性。

以往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更关注大纲的要求,采用以时间顺序为主线的方法,在传播方式上也主要是结合图片讲授,因此课堂往往过于沉闷,效率低下。而体验设计更注重学生的感受,注重内容的选择和传播方式的科学性,以设计出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为目的。

(二)参与性、互动性。

改变以往以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在知识传达、作业展示、等方面进行设计,提供学生参与的可能性。突出学生参与体验的全面性和主体表现性,强调交流方式的有效性。同时,以往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互动的主体性表现将加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丰富性。

课堂教学不同于产品销售,它是长时间针对同一体验受众,这要求方式方法要多样性;由于课程内容本身的广泛性和丰富性,因此也要求体验的方式要多样化。

(四)时效性。

课程教学有一定的时间阶段和时间长度限制,合理设计体验的时间,即时的作出评价,强调体验的效果。

三、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的体验设计

(一)教学方法的体验设计。

1.综合教学法

综合法是从内容的多维度加强学生的体验感受。中国工艺美术是人类生活文化的一部分,与其它文化同在一个时空中存在并相互影响。中国工艺美术史课应该展示的是一个全面生活的场景,教学内容可以包括相关的地理、政治、哲学等人类生活的其它方面,以能够建立一个全方位体验,如同一部历史剧电影里所展示的那样。这里可以通过图片或视听材料加强体验效果。如讲到周代工艺美术史时,可让学生欣赏电影《孔子》。通过讲解,学生一方面可以大致了解那一时期的人民生活状态,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电影里的艺术设计相关内容与书本内知识的对比,了解现代设计对传统艺术的利用和表现方法,这样既加强了理解,又提升了学习工艺美术史的动力。

2.对比教学法

对比教学法除了对同一地域不同时期的中国工艺美术进行对比外,还可将同一时期不同地域中国工艺美术文化作对比。通过横向的对比和纵向的对比,把点的体验变成面的体验,把断续的体验变成连贯的体验。因为对比需要确定相应的主题,所以在内容的选择上要强调能加强体验的可能性。如将春秋战国时代的装饰与希腊同一时期的装饰风格进行比较。在纹饰的题材、纹饰的风格方面有相似的地方和相异的地方。中西方这一时期都出了长有展翅的神兽形象,希腊在东方样式这一时期的陶器纹饰频频出现这种翼兽,在中国的战国时代的装饰中也发现有这类题材,此种现象耐人寻味。那么,为什么不同地域的人们都会有如此浪漫的想法,它们在造型和装饰上又是如何凸显各自的美感形式的?它们对后世的艺术发展又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等等。通过对比讲解欣赏,学生会加深时空体验,从而形成更深的记忆,明确工艺美术发展的规律及各自的特点气质,为以后设计形式和内涵的吸收利用做好准备。

3.专题教学法

工艺美术内容非常广泛,每一种类在不同时期又有相应的发展和变化,因此把工艺美术分类进行专题讲解,一方面可使点成线,进行前后对比,加强记忆和理解。如在把陶瓷工艺美术分出来专门讲解,对陶瓷不同时期的工艺特点进行学习。另一方面专题讲解要求对某知识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如造型与空间的设计、装饰的线条运用等,这种严谨的分析和学习可与其它专业课相结合、相联通,对将来的设计运用产生直接的影响。

4.实践教学法

中国工艺美术使用的广泛性、中国工艺美术材料的准备为现代网络多媒体提供了各项体验的可能。加之设计类院校一般有相应的实训基地,如服装染织、服装材料、陶艺、铁艺等实训工作室。比如,在讲到青铜及陶器造型时可安排陶艺实践课教学,以加深学生对传统造型艺术的理解,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空间环境不一定总是教室,可以是展示厅、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市场等,场地选择以突出课程内容的体验效果为目的。综合地合理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根据具体需要,对环境和材料进行选择和安排,使其成为教学的有利因素。

(二)作业与考试的体验设计。

中国工艺美术史练习常用的方法是结合某一历史时期的中国工艺美术风格进行中国工艺美术设计。这种纸面的练习由于评价的单一性和滞后性,几次过后便失去了吸引力。由于教学方式的设计带来课程形式多样化,学生作业可以有多种形式,如主题性的辩论、造型装饰的临摹和创作、作品解说等。学生作为表现的主体,能够参与和互动,可以清晰地展现自己的理论修养和实际应用能力,很好地培养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考试的形式、时间、评价方式都可以进行设计。理论测试与学生的作品展、学校演讲活动等都可成为平时成绩或试题的组成部分。作业和考试作业的评价要讲时效性,最好是当场对学生的作业作出评价。

四、结语

体验设计的概念已在产品设计领域广为使用,很多企业已把消费者的体验作为企业开发项目的依据。这与学校以生为本、突出学生体验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突出受众的体验是这个时展的需要。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的体验设计,无论是从理论教学的目的还是理论教学的效果来讲,把学生推到前台,让他成为事件真正主体都将使其对中国工艺美术史的学习变得更为主动、更为有效。当学生将来参与到实际的案例当中时,表达的能力和求知的方法将是他们成功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东方出版中心,1983.1.

[2]B.H.施密特等著.周兆晴编译.体验营销,2003.1.

对设计美学的理解篇7

一、观看国旗。阅读地图,了解美国国土的构成

设计:1 投影美国国旗,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说说各图形的含义。

2 阅读美国政区图,了解行政区的组成和分布。

3 在图上判读:东西濒临的海洋(海陆位置);美国本土的纬度范围(纬度位置);五大湖、密西西比河、阿巴拉亚契山脉、大平原、落基山(自然地理)。

讨论:1 对设计1、2,以学生分组的形式(如前后四人小组、同桌两人小组、相邻的多人小组等)针对问题集思广益,相互补充,形成小组统一的结论。

2 对设计3,通过指图说图明确美国主要地形区及相对位置。

设计分析:这一部分内容的教法以学生自学、动手操作为主。运用一定的竞争机制,通过情景设置来烘托气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在集体讨论、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些认识上的差异,并产生急于解决问题的欲望,此时教师可以出示挂图,请学生上台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对比分析。注重联系,了解美国农业的现代化

设计:1 温带大陆性为主的气候,对美国农作物种类和主要进出口产品产生的影响。

2 对比美国地形图与美国农业带分布图,理解多样的地貌类型与农业地区生产专门化的联系。

3 联系平原面积广、耕地比重大的国情,分析美国农业高度机械化的特点。

讨论:本段教学设计打破课本教学内容的顺序,意在突出各教学知识点的相互关联。讨论阶段在注重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讨论的方式也宜采用师生互动式,在学生了解分散知识点的基础上,教师通过“疏”、“导”、“联”等方式鼓励学生理顺各知识点的关系,建立合理的知识体系。此过程不仅教给学生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

设计分析:1 在学生思考讨论中,学生能够用丰富的想象来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习重点侧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当学生对一个区域的自然条件与农业发展类型的联系产生思维断点时,教师要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牵线搭桥”并借助一些教学手段疏通思维通道,在学生的“愤”、“悱”中完成知识结构的建立。

3 通过活动,简化学生的思雏过程,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学生从开始的百思不得其解到师生互动后得出结论,从中学会了一些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看图分析,列表比较,了解美国工业的现代化

设计:1 看图:在“美国工业区和主要城市分布图”上:确定美国三大工业区的位置;读主要工业城市(纽约、华盛顿、芝加哥、休斯敦、迈阿密、旧金山、洛杉矶)

2 列表:美国主要工业区的位置、发展条件、主要工业部门、未来的发展方向。(表略)

3 演讲:以美国工业存在的问题为题材,发表自己的看法。

讨论:对设计1、2,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或以课堂作业形式完成),通过集体展评方式纠正错误。对设计3,让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用辩证的观点,评述美国经济特征及隐含的严重问题(教师可适当提供一些资料)。

设计分析:1 列表比较是培养学生思雏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比较可得出地理事物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性。并能简化知识生成过程。同时,在美国三大i业地区教学中,采用列表式有助于学生对美国工业的全面了解。

2 演讲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可以使学生“立足课本、放眼课外”,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评美国白人的人权观,看种族间的不平等

设计:1 读:阅读书中的“读一读”,提示学生注意材料中美国人权的实质。

2 看:相关的资料与书中“黑人居住区的失业者”的插图。

3 说:美国经济的发展史也是一部有色人种的血泪史。

4 评:美国社会的“保留地”。

设计分析:1 在学生学习美国现代化的农业和i业的基础上。再来分析美国的人口分布和人权观。能更好地使学生全面了解美国。

对设计美学的理解篇8

【关键词】工业设计;素描课程;教学方法;思维方式;改革对策

【中图分类号】tB4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534(2015)06-0172-03

[作者简介]王燕(1975-),女,汉族,江苏南京人,讲师,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硕士,主要从事工业设计基础课教学工作

所谓工业设计就是指对工业产品进行相关的设计工作,工业设计所包含的内容可以是对汽车进行的设计,也可以是对手表等工业产品的设计。工业设计是一门比较综合的课程,在工业设计的教学当中,工业设计课程需要对技术、审美、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有一定程度上的认识,并且工业设计融合了艺术性、创造性和科学性等内容。作为一门众多学科交叉的学科,工业设计不仅仅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能力,同时还需要学生具有相应的创造能力。然而,在工业设计当中,素描是一个对所有学科进行综合性锻炼的课程,并且在一般情况下,素描也成为了工业设计专业进入学校后必须进行学习的学科,而对素描能力的把握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工业设计的学习能力。

一、设计素描与工业设计之间的关系

设计素描与工业设计一样是需要观察、注重空间性与设计美感的,它们都能体现设计理念。在工业设计素描中,它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作者的美术感觉,而是要求作者更注重所描述对象的内部结构、透视规律和三维空间观念。也可以说,工业设计素描更注重设计的意图与理念,它与制造生产目的直接相联系。

(一)创造性思维

工业设计素描考察的是作者的创造性思维和全局观,要根据工业产品的结构形态表现充分构思,进而设计素描作品。尽管素描课程只是工业设计教学中的单一分支,但是这门课程对学生以后的工业设计能力提升,对工业产品形态特征以及表现力的把握都有帮助,所以在艺术创造思维方面,工业设计与设计素描具有艺术共鸣性和对想象力的考察性。工业设计素描课程也要在尊重个性的前提下,让作者以崭新的思维角度与方式去研究、理解和认识工业产品并用自己的想象力赋予其生命。

(二)美感的训练

工业产品设计讲究性能但也讲究美感,因为在融入设计素描理念后,工业产品非常注重对于人类感官的刺激。工业设计的美是一种自然美与科技美,它不同于美术艺术品的抽象美,它反映了工业产品的具象美与写实美。所以工业设计专业的素描课程也考察学生对于视觉传达和视觉冲击的平面美感审视。这种美感来自于现实环境中,也来自于设计者的创意构思中。

(三)二者的差异关系

广义来看,设计素描属于视觉艺术范畴,它所表现的是对艺术的形象思维描述,更注重于观察和体会,所以作者在素描中所表达的东西不单纯是物体本身,还有高于物体的一种境界和自身对形象的理解与对意象的把握,正是这种抽象的艺术把握赋予所画作品以生命力。而工业设计素描则不同,它讲究将工业产品设计以严谨的逻辑思维表现出来,即写实与理性的表达风格。所以工业设计的素描表达更注重贴近于人类生活的现实状态,要在满足大众消费者视觉感受的同时,也能让大部分人理解设计的意图。因此工业设计背景下的素描更讲究朴实中点缀华丽,而又不过不失,是一种和谐的、规范的但又不失一点个性的美[1]。

二、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工业设计素描课程只是整个工业设计学科中的一个独立课程,它迎合了目前工业科技化、读图数字化的时代,是将工业设计理念与艺术形式相结合的一种学术技能,对于工业设计学科来说也代表了一种巨大变革。作为一种生存于设计理念中的感知设计模式,工业设计素描在我国讲求设计理念的现代设计教育大环境中存在很大的发展潜力,但也局限于一些人为因素的制约。所以实际上,高校工业设计素描课程的发展现状并不容乐观,甚至还存在许多问题,它们都阻碍了设计素描在工业设计学科中的发展。

(一)传统教学观念的限制

传统设计素描理念起源于美术绘画,俄罗斯美术教育家巴维尔·契斯恰科夫在19世纪创造了一套实物素描理论,它强调对素描对象形体、光影、材质和透视等方面的刻画,更注重科学准确性与写实性,也提倡较为理性的素描绘画技法,很长一段时间来对我国的设计素描教学都有推动和指导作用。但是随着目前科技化的进步和工业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绘画技法的熟练度、形体透视的准确性以及对光影素材真实性的表达也逐渐让传统教学方法变得力不从心,已经无法让设计素描这一学科起到对工业设计承前接后的作用。所以说,曾经指导我们前进的传统教学模式如今却成为了阻碍新思维、隔断新设计创意理念的代沟,这极大的限制了设计素描课程教学的教育作用。

(二)教学模式及目标的不明确

设计素描终究要建立在实际的工业设计之上,甚至要具体化到某项工程和某个产品。所以高校的设计素描课程一定要具有自己所对应项目的针对性教学特色,否则也无法体现出设计素描课程的目标性。再有一点,我国在设计素描课程中忽略了“工业性”,或者说这一核心特性并没有得到完全的体现。如果缺少了这一核心要素,那么设计素描课程也就与传统的美术素描课程别无两样。所以,我国高校的设计素描课程还不能摆脱传统美术素描课程的一些束缚,在教学理念上还不能分清工业设计素描与普通美术设计素描之间的区别。本文认为,导致这一认知偏差的原因有两点。首先,我国的教学大纲陈旧,在设计理念与目标上还停留在多年之前。但是教学的依据却在随着时代的改变而需要不断修正,如果依然套用艺术设计的理念去将一些固有知识框架移植到工业设计学科的设计素描课程之中,就会造成“刻舟求剑”的效果,无法适应新工业设计理念的要求,从而使得工业设计与素描课程教学相互脱节,或者说不会相持于同一理念轨道之中;第二,设计素描的师资力量不强,有些教师对素描艺术具有专业性,多出身于艺术专业,但是却缺乏对于工业设计科学的理解。毕竟这是一门结合了工业设计与素描艺术的跨学科课程,仅仅是纯艺术性的绘画是难以满足工程设计要求的,所以就造成了上文所指出的“知识结构脱节”,使得整个学科课程教学缺乏层次性和专业性。

(三)传授之间的程度差异制约

我国在工业设计素描课程的传授方面存在程度差异,即教师所传授的内容并不能与学生所接收到的内容在知识体系构建中完美融合,也就是说教学效果不明显,许多学生甚至忽略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本文认为导致这一现实的原因有三点,首先第一点,我国许多高校对工业设计素描课程并不重视,所以整体教学质量缺乏系统性。这对于一些素描功底薄弱的学生来说,就无法适应和跟随课程的节奏,不能对素描课程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深入学习;第二点,还是教师教学传统观念落后的问题,他们对工业设计素描的创意思维和造型能力无法匹配现代工业设计理念,所以这就使得其所教授的教学内容缺乏时代先进性,导致了学生的设计思维出现偏差从而整体落后。工业设计素描应该是一门与时俱进的教学课程,一定要紧密结合现实进行教学的实施,如果一味按照课本只传授基础理论知识,而忘记了对现实工业发展的解读,那么所教出的学生很难在未来设计出具有领先科技性的产品,缺乏创新意识;最后,许多高校教师并不会去刻意研究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分析能力,这是一个理性研究的过程,但是许多教师并没有这种学者钻研精神,不会去研究每一个学生的思维和心理。这样的教学方法从工业设计科学角度来讲是不符合现实逻辑的。这使得工业设计素描课程又回归到了那个静态的美术素描课程范畴内。所以说若想要使得静态的美术素描教学焕发工业设计活力,就必须将工业设计理念融入美术教学中,使二者兼并融合。目前的这种缺乏动静结合的教学方式,也是导致学生在这一学科中学习过程出现信心不足、拘束无法释放、越来越茫然等心态的根本原因[2]。

三、工业设计专业素描课程教学方法研究对策

工业设计专业中的素描课程非常重要,它上承工业设计理念,下接工业设计图纸创作,是工业设计中的轴心。所以,高校在进行工业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设计素描课程教学的方法研究,要积极创新,在技术上与系统管理两方面做到对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实施。

(一)技术层面

1重视设计素描中的光影教学

在设计素描课程中,不应该忽视对光影的素描训练,这也是传统教学模式中极为匮乏的一种教学理念渗入。就传统素描教学来说,明暗只是对形体塑造过程中的一个细节要素,并不被教师与学生所重视。但实际上,光影明暗却是很重要的,它表现了作者对工业产品设计的造型能力,更重要的是光影能够表达作者对客观世界的表达与认知能力,也就是设计素描中的明暗光影表现对于工业设计作品具有形态概括性。日本著名产品设计表现大师清水吉治对工业产品设计素描中光影的表现就具有简洁、流畅与自然之美,而且具备极其高度的概括力,让人感觉到了工业设计素描的一挥而就,整体富于美感。现如今有些学生在绘画基础与美术设计能力上都出类拔萃,但是对客观世界中工业产品设计的概括能力却缺乏严谨性、理性和专业性,这就导致了学生在整体科目课程中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不足。所以首先教师应该具备这方面的能力,通过光影来概括和联系绘画素描与工业设计之间的关系,完善学生专业薄弱的环节,让他们的作品更富于创造力,提高他们在工业设计方面的思维能力[3]。

2提高速写能力

速写是工业设计素描课程中一项重要的环节。工业设计素描仅仅依靠简单的素描远远不够,它不能快速掌握和表现设计意图,所以应该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穿插速写教学与练习,尤其是单线描绘训练,让学生熟悉和把握对线条的运用,更有利于快速构思和勾勒设计图纸。对学生速写训练的培养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从绘画透视基本功练起,学会临摹一些简单的工业产品,从中感受透视带来的视觉效果,从而加深对透视的理性认知;第二阶段,开始向复杂的工业产品推进,进行组合体的构建速写练习,对各种形状的物体进行加减组合,从而锻炼自己的图形结构组合思维和空间想象力,同时对新形态创造能力也是一种提高;第三阶段,开始教授图片临摹。这个阶段对速写来说异常重要,因为它不但是一个积累素材的途径,也可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工业产品的勾勒设计。到了这一阶段,学生应该能基本满足对工业设计的素描速写要求;第四阶段,加强对光影及明暗的速写练习,此阶段不但要研究产品的具体形态、结构,也要弄清产品体面之间的关系和各种色彩度的倾向。这一阶段锻炼的是学生的感知能力;第五阶段,学生开始学习着色速写。将之前一直游离于黑白的思维上色,学会通过色彩来表现产品的材质特性。此阶段教师应该利用大量的有色作品来磨练学生的速写能力和设计构思,同时这一阶段也能够锻炼学生的造型能力、表现能力以及审美能力。总体讲,速写与设计素描的结合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教学目的。它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工业设计产品的二三维空间转换能力。能帮助他们实现对产品整体形态结构的理解,这为他们在将来工作中设计工业产品草图打下了很好的实践基础。当然更重要的是创意的发挥,这也是新教学方法所要体现的,那就是速写和素描的结合锤炼了学生的造型及创造能力,让学生对工业产品设计的造型观念有了新的认识[4]。

(二)教学管理层面———阶梯式教学

目前很多高校都并不重工业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安排,所以我们应该遵循教学的针对性与连贯性,将该课程重视起来,科学组合教学课程,让其形成一种连贯性的教学模式。一些高校会引进阶梯式教学来将针对一些特定教学内容,使它们受到应有的重视和科学的安排,它的具体设置理念为;将一学期的教学总课时设定为若干个月完成,假设总课时为100课时,教学时段为2个月。那么阶梯式教学就可以设置为一周4天,一天3个课时的教学方式,按照这样的教学课时安排划分教学阶段。第一阶段教授素描基础、第二阶段教授素描设计、第三阶段教授设计思维与创意、第四阶段教授具体的作品创作,这样两个月下来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能循序渐进的进行完毕,最后4个课时可以进行考试和总结,这就是阶梯式教学,它是一种理性的、客观且合理的教学模式,值得借鉴[5]。

四、结语

本文从三个角度来剖析了学校中工业设计素描课程的重要性与改进措施。旨在告诉人们,尤其是相关专业及行业领域的人们应该重视工业设计素描这门专业基础课程,它是未来工程设计行业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也考验了专业人才对于跨领域的两大技能的理解与融合,甚至是对审美感知的体会。所以我们的高校应该深刻理解它对于工业设计专业的关键作用,努力创新拓展和研究这一门课程在实际中的应用,将其理性的、切合实际的、具有创新思维的传授给学生,从而培养新一代的优秀工业设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曹巨江,王姣颖.对设计素描与工业设计关系的探讨[J].设计,2007(9):178-179.

[2]孟燕.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教学探微[J].新西部(中旬刊),2014,(7):123-124.

[3]陈兴旺.工业设计专业的设计素描课程教学探讨[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5(4):72-74.

[4]胡劲峰.工业设计(工科类)设计素描的教学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2,(1):146-147.

对设计美学的理解篇9

【关键词】中职教育;美术教育;色彩教学

中职院校的学生都是直接由初中毕业生组成的,而在小学和初中对美术的教学基本都处于一个放松的状态,系统化的理论和专业化的教学都相对薄弱。因此,大部分学生对美术教学中的色彩都缺乏认识基础。如果中职教师继续忽视美术基础的教学,将会对学生以后一系列的美术学习造成极大的困扰。当下,许多中职教师仅把对学生的知识传输视为一项工作任务,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美术教师对美术知识的讲解多集中在教科书的原理研究上,缺乏对色彩的感性运用。而在美术课堂的实践环节中,缺乏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方式的融合,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色彩教学在提高中职生的色彩感知力、艺术表现力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设计类、美术类专业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色彩规律,以更加敏锐的视角来看待设计或绘画作品。由此可见,中职美术色彩教学作为美术教学的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引领中职美术教学走向现代化、系统化、个性化的手段。[1]只有不断地摸索加强中职美术色彩教学的创新之路,才能提升中职生的审美观念和专业素养,为中职生的未来就业奠定更加良好的基础。

一、提高色彩教学认识的重要性

色彩教学作为中职学校很多专业所必须开展的基础课程,其教学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对色彩以及对色彩所蕴含的美的认识发现的能力。这就需要在中职美术色彩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将对色彩教学的认识以及培养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色彩设计的全新理念作为关键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内容,从而有效地促进中职美术教学朝着全新方向发展,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理论学习中提升对色彩教学的认知度。中职美术设计专业课堂,离不开理论学习,色彩理论对于学生理解色彩教学、理解色彩在艺术设计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在色彩教学过程中的理论教学中,要着重加强学生对于色彩、色彩教学的认识,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一个色彩教学的整体概念,强化色彩教学认识度。二是要正确认识设计色彩,完善学生色彩设计理念。众所周知,中职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对色彩的运用和理解能力较差,固有的色彩观念根深蒂固,难以接受和理解新的色彩理论。[2]因此,教师应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为学生讲解或者举例说明色彩的新理念,并且不断寻求新的教学方式,或者谈心、或者深入体会、或者动画演示等等方法,让学生对于色彩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让学生在不断地认知中完善色彩设计的全新理念。

二、小组合作模式下的色彩教学新模式

与其他学科一样,中职美术色彩教学也经历了传统与现代的过程,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教师对知识的讲解,忽略了对于学生的关注,限带1.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实色彩教学是一门灵动的课程,需要学生更广泛、更积极地参与其中,让学生在互动中获得更加灵动、更加富于创造性的全新色彩设计思想。目前,中职美术设计专业色彩教学中,学生小组合作已经成为学生探究色彩规律、提升学生色彩设计理念的有效途径。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小组讨论,加强对于色彩教学的认识,更好地理解色彩的实际用途和含义,是根据学生的学情而定的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分组临摹、写生、默写的训练方式,让学生在共同合作中感知色彩充分的表现力,加深对色彩的创意思维,共同探究色彩在设计中的使用规律,色彩表达的情感分类,让学生在主动认识与创造中加深对色彩教学的认识,增强在设计中灵活运用色彩的能力。同时,中职学校美术专业色彩教学中,小组合作还能够更加充分地为学生提供对色彩追根探源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中讨论、合作,探究色彩运用的规律性。

三、通过学生思维训练,强化色彩构成和欣赏教学

中职美术设计专业色彩教学中,色彩构成教学和作品鉴赏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着重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在开展思维训练的过程中,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色彩构成教学是美术课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色彩构成是一种思维训练方式,能够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住色彩的有效运用技巧和搭配,能够极为有效地丰富学生的色彩创造力和想象力,进而形成全新的色彩构成理念和设计理念,为学生以后的色彩设计之路打好坚实的基础。其次,作品鉴赏的能力也来源于色彩构成的训练。优秀的美术设计作品是艺术家艺术涵养的表现,是其劳动成果的结晶,这些优秀的成果对于后辈的学习借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优秀的作品能够带给学生对于色彩的整体感知和探究心理,能够带给学生无限的营养和启发,从而让学生感知色彩带给生活的无限魅力,增强学生对于色彩运用的兴趣。同时,在鉴赏之余,教师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从作品鉴赏中,努力地挖掘培养学生对于色彩的深度感知,注重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风情的色彩风格,让学生形成在色彩方面的审美规律。色彩构成和欣赏教学,不仅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训练,也让学生对于色彩的感知力和运用能力得到增强。

中职美术教育的重要性一般会被教师和学生忽视,大多都只是停留在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或是临摹的层面。学生缺乏个性的展现,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对课程学习的兴趣。重视中职美术色彩教学,关系着教学的顺利进行,如服装设计、电脑平面设计、动画设计等。所以正确认识、对待中职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今后的顺利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总之,要让中职美术色彩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还需要从教学思路、学习方法以及思维培养等多方面进行细致规划,提高学生认识运用色彩的能力,以保证中职色彩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参考文献:

[1]顾俊锋.浅论中职美术教育中的色彩教学策略[J].考试周刊.2013年36期

[2]史丽缓.中职学生美术色彩构成情感色彩教学改革的思考[J].北方文学.2o12年1o期

对设计美学的理解篇10

关键词:设计美学;感官美;理性美;阶级;无产者;“以人为本”

什么是设计之美?从事设计的前辈们在这方面进行过大量的讨论和研究,大部分都是以产品为出发点的。在这里我试图从人的认识的角度出发去论证设计之美。

设计工作者都会有这样的体会:设计者和委托者对设计方案的理解很多时候存在着分歧,设计者首推的方案委托者不一定喜欢,而委托者选中的方案设计者似乎又不是很推崇。我曾经为此感到困惑。在对设计的评价中我们总是遇到这对矛盾。矛盾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设计审美角度的不同。我认为设计和美是有必然联系的。设计的目的不就是为了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吗?

然而在现实的设计工作中却需要调和大量的处于相互矛盾中的因素,尽管矛盾的程度不尽相同。有人说设计是带着锁链的舞蹈,我觉得这个比如非常形象。“舞蹈”象征着设计师对美的追求,“锁链”则形象的指出了创造“美”的难度。众所周知,工业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它是现代化大生产的产物,正是因为劳动分工的出现,设计与制造、销售分离,为了适应高效批量生产,工业设计应运而生。工业设计的复杂性决定了不同的人对设计有着不同的认识。有人说工业设计可以定义为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的目的而使用的一切必要手段。有人则认为工业设计是指现代机械化大批量生产的产品经创造性的策划使其具有新的品质如:功能的优化、式样的新颖和审美价值等。还有人认为工业设计是技术成果转化的桥梁,是一门专门研究工业产品在“人——机(产品)——环境”系统中如何寻求最优化的学科。总而言之工业设计就是一种有目的的创造;它是把某种计划、规划、设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视觉语言传达出来的过程。

工业发展和劳动分工所带来的工业设计,与其他的艺术活动,生产活动、工艺制作等等,都有着明显的不同,它是各种学科、技术和审美观念相交叉的产物。那么在工业设计这样一个系统工程中,怎样去衡量设计之美呢?对于工业设计的核心产品设计而言,什么样的产品才是美的?

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什么是美?社会生活中,人们经常使用“美”这个词。美的日常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用于生理需要满足时的感叹和对满足生理需要的对象的肯定性评价,这里的美是“好”的意思,指的是感官的快适;二是用于伦理评价,对人的行为、思想、言论符合规范的一种赞同,这里的美是“善”的意思,体现了我国文化中“美与善同意”的传统观念。

就产品设计而言,设计的产品的美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产品的形态美、色彩美、结构美、装饰美,这些主要是由人的视觉机能感知的,可以给人视觉上的愉悦;产品的材料美、表面加工工艺美,这些主要是由人的触觉机能感知的,可以给人触觉上的快乐;产品能发出优美的音乐能使人产生听觉上的舒适;产品能溢出淡雅的幽香可以使人产生嗅觉上的享受等等,这些都是通过对人的感官刺激使人产生美的感受,我叫它设计创造的感性美。二是设计创造的理性美。产品虽然是以物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但是作为人的创造物,身上烙下了人类思考的印记,它是人的对世界的认识的物质体现。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正确的指导实践。所以在探讨设计之美的时候,也应该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我们应该通过理智的思考来判断一个产品的优劣,而不是单纯的从感官的感受出发去判断。在当今社会条件下,产品的本质是在使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功能。使用过程才是对产品的真正的考验。“路遥知马力”经过长时间的使用评测表现出好用性的产品就像是好友一样能够“理解”人。我相信只有这样的产品才能给使用者以真正持久的精神上的愉悦。需要说明的是美是人类认识领域的内容。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的需求在不断的变化,对于美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发展。从历史上所出现的各个变革不难看出,各个时代的设计师都有自己的设计理念。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不同时代的设计师对各自意识中美的追求。另外人们对设计之美的理解还具有阶级性的特点。古往今来的经典设计,其实都不是大众所享有的,而是权贵的。水晶宫博览会上展出的大部分产品都是王宫贵族奢靡享乐的写照。现代主义设计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要改变设计为权贵的这种历史,而企图让设计为大众服务。设计师所做的这些努力不是没有成效的。纵观设计变革异常兴奋的这200多年的设计历史,现代设计的却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了进步的果实,但是,只要是有阶级存在的社会,对设计美的理解就是有阶级性的。在现时代大家依然可以看到以美国商业设计为首的设计是为资本家聚敛财富服务的,只不过他们聚敛财富的方式更加高明罢了。“以人为本”究竟是以谁为本?现实中的设计,为了不断更新产品而进行有计划的废止,为了得到消费者的青睐而过度的包装,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不都是为了获得高额的商业利润吗?另外,最近几十年奢侈品消费异军突起,而生活在落后地区过着困苦生活的人们仍然占很大比重。这样的设计方式充斥着现实世界,然而这样的设计方式是美的吗?我认为不美,因为我是一个无产者,他们的产品是美的,但是他们制造出来的产品却使我的生活更加的困难。然而这样的设计方式也是“美”的,因为在这个绝大部分是资本拥有者统治的社会,资本拥有者认为它是美的,它能为他们带来更多的财富。到这里,我相信对设计美的认识中阶级性已经很显而易见了。

有人说人们对设计之美的理解变化的原因是因为市场规律的作用。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功能主义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机器的批量化要求,同时又狡黠地照顾到基本的美学原理,而大众也从批量的廉价产品中得到了使用性的极大满足。但是,市场的反复正如股市的跌宕,当机器越来越多,生产能力越来越强时,广大人民开始不再满足于“用”的简单要求。后现代,这一现代主义的对立派开始在市场上阴谋变革。

单纯的从产品的角度去理解这个结论的却具有合理性。如果从人角度去研究其更深一层的原因是社会的发展规律在起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产生对美的认识差异的根源。生产力水平决定我们能设计什么样的产品,而生产关系则决定我们想设计什么样的产品。因为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一个要素决定什么样的设计才能真正的变成现实产品,而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则决定我们在现实可能性的度的范围内要把产品设计成什么样子。在现有的生产技术条件下,设计本应该是为了广大的群众服务的,但由于资本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资产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当然想尽办法在意识形态上对无产者进行统治。马克思说人类社会的历史,除了原始社会以外,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作为人的意识的“美”的含义的发展,是阶级斗争的发展在意识领域的反映。设计之“美”就在资产者把他们的意志强加给无产者和无产者的反抗中不断的发展。生活在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无疑是我们的幸运,而在这个时代从事设计工作又觉得异常的苦闷。在这个时代,几乎每天都发生着另人惊叹的事。今天我们的“嫦娥”奔月,不久的将来也许我们真的能在月球居住。这种高速发展在产品领域则表现为不断的淘汰、淘汰、淘汰。这并不是不关设计者的事。一个有责任的设计师应该深入思考社会问题,通过理性的探索来确定到底要设计什么,然后再来考虑要把产品设计成具体什么样子。我觉得经过这样转化思考所做的设计才是美的。这里所说的美是理性的美,是从感性上升为理性的美。从理性的角度去审美就是把重点放在比较长远的角度是否对人有益上,同时在能力范围内兼顾产品对人的感性刺激产生的美感。我之所以形成这样的理性美的认识和我所在的阶级是有必然的联系的。我认为作为一个无产者,在短时期内是不可能像资产者一样无所顾忌的享受“美”。一个很现实的原因就是无产者负担不起。资源对无产者来说是匮乏的,一味追求这种“表象美”,我们将付出沉重的代价。所以我们不得不用理性的分析而不是仅仅用感官刺激来做判断,在物质还没有极大丰富还没有能力选择“华而不实”的事物的时候,我们只能选择“朴素无华”。并且经过使用的考验之后我们会发现真正能带给无产者喜悦的事物,恰恰是“朴素无华”的。我把这类美的事物总结了3个特征:首先、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可以使人的生活状态产生质的飞跃。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自然使人以更平和的心态去感受美好的事物。其次、以“人类”为本,现在“以人为本”是全社会范围内的理念。然而“以人为本”现实确实以少数资本所有者为本。他们在利益的驱使下把产品做的琳琅满目,确实满足了人们多元化的需求,但是却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我们要求的是以“人类”为本,设计应该注重人类整体的利益。从事设计工作的无产者有责任与这些势力斗争。再就是、可持续发展。在这里我要引用消费领域的一个词:理性消费。人们往往在促销的时候买了很多商品,冷静下来去发现很多是没什么用处的,于是人们发现理性消费的重要性。同样在设计领域也是一样的,我觉得应该在设计的源头就去用理性思考,才创造可持续性发展的产品,使产品具有更强的生命力。这样也许会在感官上达不到那么强烈的刺激,但是确实在冷静下来之后的正确选择。

“世界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可以通过很多种方式使一个物变得美。但是在资源相对不足的今天,“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我们不得不在某些方面做出取舍。所以设计的美,从实质上来说,在具有历史局限性的我看来还是功能的友好性。

参考文献:

[1]李龙生.《艺术设计概论》.安徽美术出版社.1999

[2]何人可.《工业设计史》.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3]田颖拓.《现代设计是艺术与科学结合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