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科技发展的现状十篇科技发展的现状十篇

科技发展的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1:49

科技发展的现状篇1

[关键词]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发展现状;发展方向;概况;光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网络技术

按照现阶段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西方发达国家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产业体系以逐渐成熟。伴随市场经济发展速度地提升及大量外资涌入,我国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产业也得到了极大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应将信息产业列为重点扶植产业,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必将带动相关行业及国民经济的发展。作为一门理工学科,电子信息科学技术是原有电子学、信息系统、无线电物理学及信息、电子科学的整合,以此构成全面新型学科。因我国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发展起步晚,为充分发挥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作用,相关工作人员及单位必须重视该技术的实际应用与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概况

数学家香农在其1948年发表的论文―通讯的数学理论中指出“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定性的东西”。作为一种普遍联系形式,在所有通讯与控制系统内,信息是一切宇宙万物创建的最基本万能单位。电子信息科学技术是指利用电子技术获取、传递、处理及应用信息的一项技术,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与信号处理技术等都是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现阶段最活跃、渗透能力最强的一项科学技术。在计算机发展的基础上,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特点如下:

首先,智能化、集约化。在科学的基础上进行计算机智能研究的建立,其中计算机发展的重要方向就是智能化,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科对人的感觉行为与思维活动等进行模拟,并进行集约化逻辑分析、综合处理信息。其次,网络化、数字化。伴随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成为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产物。在信息资源共享、交流互动中,利用计算机高清晰数字处理技术、网络化运行等即可实现。最后,高效化、敏捷化。在开发、研究与应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同时,可整合、存储各类信息资源,并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达到高效、快捷处理信息的目的。

二、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1、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现状

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的新兴技术,电子技术在20世纪得到了快速发展,因其应用范围地不断扩大,使电子技术已经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伴随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社会逐渐以微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与互联网为发展趋势。目前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在国防、科学、工业、医学、通讯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其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现阶段我国信息技术总体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有一定差距。为转变我国信息产业核心技术受控于人的窘境,必须始终坚持建设创新型国家,将掌握装备制造业、信息产业核心技术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点。本文以微电子技术为例分析,在不断突破CmoS(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技术极限的基础上,我国微电子技术始终遵循摩尔定律(集成度每18个月平均多一倍,30年尺寸减小1000倍,提升性能1万倍),推动我国集成电路市场的快速发展。但现阶段我国市场自给率较低(25%以下),特别是在以计算机中央处理器(CpU)为代表的iC发展中,发展水平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

2、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

(1)未来信息技术的核心―光电子技术。电子学、光电子学、光子学为现代信息技术的主要发展阶段。作为信息、能量的载体,光子可产生信息光子学与能量光子学,根据以上两者自身规律与市场发展需要,可进行现代光电子交叉学科与光电子信息产业的建立与发展。(2)微电子―系统集成化发展。作为电子信息硬件产品的重点,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具有广泛地应用空间,从计算机CpU至各类iC卡都与集成电路息息相关。大规模(LSi)、超大规模(VLSi)、特大规模(ULSi)集成时代已经成为微电子技术的过去,伴随信息时代的到来及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集成电路将以硅基CmoS电路为主,向加工细微化、硅片大直径化方向发展。(3)多媒体、智能化成为计算机技术发展方向。计算机技术、pC机、服务器与其外部设备设计开发技术等为计算机技术的主要内容。伴随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并行处理技术也得到了高速发展,平均每2年计算机性提升一个数量级。产品结构由计算机为核心逐步向因特网网络设备为核心进行转变,在系统内部存储设备所占比重也逐渐增加,逐步发展为海量存储。计算机、通信与家电设备通过多媒体逐渐融为一体,语言、数字图像交互技术也以实用化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促使计算机技术逐渐向多媒体、智能化发展全面发展。(4)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伴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也越来越依赖网络,促使信息安全的重要性、紧迫性日渐突出,同时也加快了密码理论、密码算法、安全协议、网络安全和信息隐藏等技术的研究与发展。作为全球拥有最大规模移动通信网的国家,现阶段我国移动通信网普及率也有待提升。互联网与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无线技术发展提供了可靠地保障,同时,由无线局域网(wLan)扩展到无线城域网(wman)的发展为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提供了数据信息依据。在通信技术逐步发展为宽带化、个性化与综合化的同时,网络技术也逐步向多业务、高性能与大容量等方向发展。通过将网络信息技术提供给用户,可实现信息通讯的快捷性,推动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科技革命重要标志的信息技术,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为此,我们必须正视与发达国家在信息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差距,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并重视推动信息技术在产业的应用,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冶明福.关于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发展现状的思考[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08期

[2]刘中华;浅析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现状[J].现代物业(上旬刊),2015年06期

科技发展的现状篇2

经济;科技馆;运行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11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2-0061-0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历来都是不争的事实。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虽然各项事业都已经处在了一个较高的发展水平,但是对于科技的需求还是在不断的增大。因为科技的发展进步对我国全民族素质的提高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也是我国建设创新型社会的必不可少的一种有效手段。而科技馆的建设以及运营可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科普文化知识,也会在一定的程度上提升我国人们的创新能力,促进全社会的经济发展。但是在我国现阶段的科技馆的运营以及建设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还没有做到真正的完善,所以在我国各项事业大力发展的今天,我们也需要不断的去创设一个好的科技发展的环境,尽量通过科技馆的良好运行提高人民的科普知识,促进我国建设创新型的社会,从而全面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

1科技馆的社会职能以及重要价值

1.1我国科技馆的社会职能:从本质上来讲,科技馆是一个公益性的机构,它的建立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而是为了提高人民大众的科普知识水平,提升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当然科技馆也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展览科技作品,进行培训教育以及实验性的教育,来提高人民群众的科技素质。就社会职能上来讲,科技馆主要是科学普及教育,进行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用多样性的科学传播手段不断的提升人们的科学素养,不断的培养大众的科学思想、方法以及科学精神。

1.2我国科技馆运行的重要价值:科技馆作为一种宣传科学技术知识的重要场所,是我国科教兴国的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优秀的科技产品的展示窗口。进行科技馆的运行与建设一方面不仅可以让科技展示的舞台变得更加的阔大,在另一方面还可以在科学技术的宣传中让我国国民的科学技术知识得到更大的普及,让他们在科技的引领下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从而促进经济发展,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2经济发展下科技馆运行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科技馆对我国社会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经济发展的今天,科技馆的建设以及运行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的程度上阻碍了科技馆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的发挥,也在一定的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步伐。

2.1科技馆的总量相对来说不足:科技馆的建设以及运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科技力量的提升,也关系着国民科学技术水平以及科技素质的提高。而在我国的科技馆的建设中却存在着科技馆的总体数量相对不足这样的一种现象。特别是与一些发达国家地区相比,更是显得严重的不足。就像是在美国,全国拥有560多座科技馆,也就是每41万人就拥有一座科技馆;在日本,科技馆的人均拥有量是每38万人拥有一座科技馆;而在我国,则是每312万人才可以拥有一座科技馆。由此看来我国在科技馆的总量上面还是有所欠缺,人均保有量严重的不足,也就是说我国的科技馆的提升空间很大,所以在科技馆的运营中这就是一个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2.2体制陈旧,机构太过于臃肿:我国的科技馆作为一种公益性非盈利的机构,其体制的完善与科学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科技馆的运行状态。而在我国现经济形式下科技馆中存在着体制陈旧并且机构臃肿的现象,对于机构中的人员也是存在着岗位设置不合理并且人力资源配置不科学的问题。在目前的情况下,在我国很多的科技馆体制中在人员的设置方面存在着二线的行政人员居多,但是专门的科技馆运营人员的缺乏,所以就导致在每年科技馆在人员很多的基础上行还要进行人员的招聘,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增加了人员的随意流动,并且也增加了科技馆运营的费用,对于科技馆的发展来说是一个负担。所以,在现今的经济条件下,对科技馆进行体制的改革是势在必行,也是促进科技馆不断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

2.3在展品的维护方面更新不及时:科技馆内的产品跟别的产品不同,由于它在不断的展示,所以就需要对它进行定期的维修、保养并且也要进行定期的更新,只有这样才能够让科技产品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也才能够不断地吸引民众的注意力。可是在我国很多的科技馆中,一方面由于科技展示品本来就对维护的要求高,一般对展示品的维护完好率要达到90%以上,在另一方在进行科技馆的管理中对于一些展品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导致不能够及时得到维护,这都给科技馆的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也让科技馆在现实的运作中并不能够发挥自己该有的作用。

2.4自身造血不足市场竞争力低下:我国的科技馆一般都是属于事业编制的,所以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吃的是财政饭。这个财政饭虽然在一定的程度上好吃,但是在吃的同时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就像是在科技馆的营业中,他们的收入一般只是来源于门票,可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教育的改制,门票这个收入总有一天也会被剥离,所以对于我国科技馆的经济来源也就会出现问题。并且我国现在正处于改制的阶段,科技馆这个对于政府依赖性特别强的机构,总有一天也不能够被政府一直养着。所以科技馆的运营必须要自己寻找出路,应该提高自己的造血能力,并且在此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做到独立的经营。

3经济发展下科技馆运行的对策探究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科技馆的科学以及优良运行离不开自身的不断改革以及尝试,也离不开对于问题的不断解决。所以在现今的经济形势下,对我国的科技馆的运行方式以及体制方面进行完善,有助于提高我国科技馆的社会价值,也有助于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顺利进行以及实现。

3.1各方筹措基金,进行基础设施的完善,提高生存能力科技馆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在我国科技馆的建设都是政府出资建立,这对政府来说在财政方面是一个很大的压力,也不利于科技馆自身的积极性的提高。所以在我国的科技馆的建设中,应该进行多方面的融资,引进企业、个人以及其它的社会群体的商业资本,从而让科技馆的建设以及发展市场化,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提高其生存的能力。其次,在科技馆的建设中还应该完善其基础设施,因为基础设施的完善对于科技馆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各科技馆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大力的完善基础设施,让科技馆真正的做到完善,然后提高给大众更好的科技产品的展览以及科普知识的普及。

3.2进行体制改革,促进发展,提高竞争力:体制的改革是我国科技馆发展与完善中必不可缺的一个部分,也是科技馆顺利运行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我国的科技馆体制改革上,要注重人力资源方面的改革,对于人才的引进方面要注意专业性以及技能性,而不是让很多的人都集中于行政的工作方面,出现冗员的现象,导致工作效率的低下,以及馆内资源的浪费。所以在管理方面应该科学的设置人员岗位,按照岗位的设置招聘人员,让整个科技馆的运行都在一个科学以及可控的范围之内。

科技发展的现状篇3

【关键词】极地科技发展

【中图分类号】p941.6【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ki.rmltxsqy.2017.11.002

从1984年至今,中国已经开展了33次南极科考,进行了7次北极科考和多次北冰洋岛屿考察。中国极地事业在极地考察、科学研究、组织管理、后勤保障和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部分研究成果走在了世界前列。不过,从极地科学考察与整体研究的水平来看,我国与国际的差距也是明显的;从拥有的极地科考站数量和年度科考人员数量来评估,我国可以称为极地大国;但是从极地科研和治理等方面的贡献来看,我国还不是极地强国。综合多个指标的国际排名,在参与极地国际治理的国家中,我国大致在第二梯队的中间,列第11位前后。近几年来我国极地科学家在等方面有快速上升的势头,但中国仍然是一个极地考察的发展中国家。从满足国家需求来考虑,我国在南极和北极的国家利益是什么?长远的战略目标是什么?不同的阶段能达到什么目标?这些问题直接与国家极地科技政策的制定有关,与极地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方向和科学目标有关,是需要在不同层面上继续深入研究和讨论的问题。

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结合我国的极地考察和研究现状,我们要从保障极地环境与安全出发,为保护与和平利用南北极作出贡献,研究制定极地考察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拟定为实现这些目标和规划而需要采取的措施。极地科技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气候环境变化使得人类探索极地的兴趣和热情与日俱增。在国家层面上,美国、俄罗斯、德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主要极地考察国家都无所顾忌地对南极或北极提出了较为明确的极地战略,并以国家立法的形式确定了相关的配套措施和行动计划。2009年《美国新北极战略》要求美国加强在北极地区的存在感,维护其在北极的航行与飞行安全。2013年美国政府推出《美国北极战略》确定美国为北极国家,同时规定了在北极地区的三个行动方向:维护美国的国家安全,有效支配北极地区资源及巩固围绕北极的国际合作。加拿大政府也对北极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视,2009年推出了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国防战略意义的“加拿大北方战略”,称其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该国政府总理也多次考察加拿大北极地区,以实际行动宣示对北极的领土要求。2008年俄罗斯政府通过了新的北极战略,并随后公布了名为《截至2020年及之后俄罗斯联邦北极地区国家政策》的文件,战略的重要目标是截至2020年将北极建成俄罗斯最重要的能源战略基地,并S护其在北极区域的主导地位。2010年7月澳大利亚批准了澳大利亚南极科学战略规划(2011~2020)。2016年又公布了新的南极战略以及20年行动计划,投资约2.55亿澳元用于南极科研和后勤保障系统建设,力争南极研究成果在国际上领先。综上所述,主要国家都制定了极地战略,极地的科学研究都是围绕各自的战略目标来选择和规划重点研究方向,核心目标是国家利益。

2017年初,主席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国际社会引起广泛反响。我国的极地战略和科学研究应该建立在这个新的理念上,来参与极地全球治理和维护极地安全,兼顾我国的地缘政治和潜在国家利益,理解、制定我国的极地战略和科学发展规划。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明确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

目前,按照中央的有关要求,国家海洋局正在联合其他有关部门,组织编写国家极地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该规划纲要紧密结合我国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从顶层设计和战略指引的宏观层面,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推动我国由极地大国向极地强国的转变明确行动方向。过去30年来,我国在极地研究领域每五年提出一个计划,总的指导方针是邓小平同志1984年提出的“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2014年,主席在澳大利亚视察“雪龙”船时指出:“南极考察意义重大,是造福人类的崇高事业,中国开展南极科考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作出了贡献……中方愿意继续同澳方及国际社会一道,更好地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这个重要指示为国家极地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指明了未来发展方向。国家海洋局在原有规划基础上加快了前进步伐,科技部和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部委也紧跟形势高度关注极地研究,我国的极地科考事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科技发展的现状篇4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二十世纪发生了重大革命,其中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进入到二十一世纪,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人类社会发展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可以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已经进入到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发展趋势更是影响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诞生历史

1942年2月14号,在美国军方的资助和参与下,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这部计算机是为了帮助计算弹道的具体数值和轨迹而设计研制的。在二战时期,美国制造了大量的枪支炮弹进入到前线作战,而在战争中对于弹道的准备预算和把握是非常重要的,需要雇佣大量的计算高手来参与运算,并且还不能满足需要,为此美国军方大伤脑筋。一份计算机的设计方案就此诞生,经过顶尖数学家和科学家两年多的奋战,第一台可以达到每秒五千次加法运算或者每秒400乘法运算的计算机诞生了。计算机大大提高了导弹参数运算的效率以及准确程度,为美国军方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这部计算机有着庞大的体积和重量,占地面积很大,造价也是非常的高昂,但也正是其诞生引领了人类走向计算时代。其后在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历程:电子管时代;晶体管时代;集成电路时代;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在各个阶段的发展中,是跟时代技术以及需求相一致的,计算机就是在这样的一步步发展中,变得体积更小、存储能力更强、运算速度更快,而且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和掌握。

计算机诞生的意义是重大的,它改变了社会的许多方面,在军事、通讯、医疗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发生了改变,而最根本的改变是关于人们思维方式以及观念的改变,这就是计算机的强大力量。

二、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现状

上个世纪在美国诞生了第一台计算机肯尼亚克,就开始标志着人类计算机革命的到来。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是人类在探索和发现道路上的伟大成果,是结晶了无数计算机工作者的智慧的。计算机在发展过程中已经越来越小巧、反应快速以及贴近人们的生活。以前作为军事以及教育、医疗等用途的计算机技术已经越来越被个人所掌握,计算机进入到个人生活的各个环节。而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计算机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反过来激励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而在总结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中,需要充分考虑到计算机本身具有的属性,以及计算机带来的现状改变,综上,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现状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技术的快速更新换代

计算机领域是一个需要不断创新的领域,计算机的软硬件在实际的操作运用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而技术的不断完善更新是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旧的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于计算机的需求,而新的技术应运而生,当新的技术被运用到计算机中,计算机会有更高的性能、更灵巧的外观以及跟实用的操作。计算机的硬件方面在采用更多的材料,让其更好地为计算机的功能而服务。而计算机的软件系统,是根据人们的意见反馈以及市场预期,在做着关于观念上最终到技术上的持续创新,让计算机的操作更加接近现代的需要。

(二)多领域的渗入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完善,让计算机进入到越来越多的领域。计算机所涉及到的科学运算、过程检测与控制、数据处理、计算机辅助系统等功能,让计算机所涉及的领域逐渐增多,涉及到人类社会的军事、教育、医疗、商业、文化、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加入,使得社会的面貌和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加快了人们的学习、工作效率,让计算机去计算和操作一些数据和过程,减省人力物力的消耗,提高社会运转效率。

(三)技术人才的增多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贡献,由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几乎都涉及到了计算机技术,社会对这方面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逐步增大,使得社会加大了对计算机教育的投入,更多的人具有了专业能力,从而更好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并且不断改善计算机的功能。

计算机人才的增多会加快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将人类的计算机事业推向新的高潮。而随着人们对计算机技术的了解增多,对于计算机的操作以及软硬件方面的问题也越来越了解,计算机知识得到了不断普及。

三、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迅猛的,是不断结合时代精神的,也在不断创造着新的观念和方式。未来的计算机将是结合了微电子、光学、超导以及纳米等技术的,将更加深入地进入到人生活中,也将人类社会的发展推向更高的发展阶段。

(一)智能化

计算机的产生就是人类智慧的产物,是无数人才对自身头脑中的知识、才智集中贡献出来的结果。计算机在不断去模拟人的思维过程,将计算机的功能不断完善。由于计算机使用的是二进制的计算方式,会导致数据的区分困难,而字符串的引入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计算机的操作完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计算机的存储就相当于人脑的记忆过

程,要保证计算机功能的完善和流畅,就得提高存储能力,对数据的压缩以及精简代码是其中的方法之一。代码就相当于计算机的思维方式和过程,而代码在涉及在会更加贴近人的需求和用户习惯,也是更加智能化的过程。

计算机智能化的要求就是不断去模拟出人的感觉和思维,是第五代计算机所要达到的效果和目的。人是最高级的生物形态,人脑思维是一种高效、神秘的过程,通过对人本身的不断研究和了解,将人的思维模式运用到计算机的科技中,让计算机更好地为人本身所服务,是计算机产生的根本缘由。

(二)交互式

交互性在计算机领域中指的是人机交互以及人机界面。人与计算机的交互可使用的计算机的设备主要有键盘、鼠标等设备,人通过对这些设备的接触和操作,来发出命令,执行任务。人机交互功能体现了计算机系统与人的“亲近性”,更好的交互性,能够更加便于人的操作。

交互性的完善能够让电脑跟人互动起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网络是其中能够最好地体现交互性的一个方面。互联网络以多样性的呈现方式让人更多地去接受信息,并且能够通过计算机相关技术进行信息的传播和反馈。交互式技术的发展,能够更好地让信息传递,能够让社会运转机制更加灵活和有效。

(三)体验式

体验式真正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现念,体验式已经涉及到了社会体制的方方面面,计算机科技的发展也要不断去完善服务和运用理念。体验式是注重人的实际感受的,将人的需求和愿望通过科技的进步体现出来,更好地满足人的欲求。人是计算机操作和运用的主体,而计算机在当代越来越成为个人以及企业实现个人行为以及目的的途径,计算机的服务也只有更加去人性化,才能获得更好的市场反馈。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体验式发展,是通过技术上的不断更新来完成的,而最主要的是理念上的更新。现代社会已经越来越强调个人的价值,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越来越注重对个人价值的保护和彰显。计算机在操作上更加简便和快捷,更加安全,让用户更加放心和愉快地参与到计算机的运用中,使得计算机技术发展得更为完善。服务器的不断升级以及虚拟化的转变,计算机防毒能力的加强,都是在注重具体操作体验的基础上来实现的。嵌入式系统技术是二十一世纪发展的一个广阔方面,它是与用户程序直接接触的过程,在移动产品、通讯、数码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强劲的发展态势。

四、总结

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和过程,从最开始的军事用途已经遍布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深刻地影响到了社会进程,计算机在体积上、性能上等都得到了更大的发展,也更加贴近人们对于计算机的用户需求。计算机的发展趋势呈现出交互式、体验式以及智能化的特征,计算机CpU的速度在加快,外观设计也更加多样化,运用领域更加广发,逐步迈向第五代计算机的新纪元,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新时代中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任博.刍议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9-30(18).

[2]郎海艳.浅谈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中国科技纵横,2012(9).

[3]甘黛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探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6).

[4]谢梅芬.论计算机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创新[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9(15).

[5]郭军营.浅谈计算机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J].青春岁月,2012(14).

科技发展的现状篇5

1宝山区科技社团的现实图景

宝山区有不少小学、初中和高中都有科技活动的社团,也不乏成效显著的典型。我们和少工委连续两年合作开展了“十佳明星社团”的评比活动。涌现了吴淞中学的“生物环境社团”、上大附中的“机器人社团”、高境三中的“车模社团”、虎林路小学的“现代都市小农夫社团”、祁连中心校的“创造发明社团”等一批有特色、有成果的科技社团。他们在科技特长生的培养与校园创新文化的建设等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我们可以用以下两大线索大体勾勒出科技社团活动在区域内的实施状况的现实图景。

1.1制度化提供保障,常规化延续活力

科技社团活动在当前的学校中普遍存在,且覆盖率较高,几乎区域内每个学校或多或少都有科技类的社团。我们发现,凡是发展得比较好的社团,均有保障性制度的支持和规范。不少学校明确将社团活动纳入到学校课程框架之中并给予制度保证的。做到定时(每周固定课时安排)、定内容(有计划、进度的安排、活动内容的编排)、定地点(各活动室、实验室或活动基地)。其次是经常性的活动是科技社团始终保持生命活力便得以良性发展的添加剂。

在中小学生科技社团中,30%左右有自己独立的社团章程或管理条例,70%社团有类似的管理规范,尽管有的章程内容不完善,但已经具备了内部管理和开展活动总体框架的依据。不少科技社团明确规定了社团内部分工,定期举行会议,讨论活动安排,社团运作井然有序。

因为有制度保障,所以相应的条件也更容易得以落实,为科技社团的活动正常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学校能根据教师的特长安排科技社团指导教师和活动场地,大多数学生满意社团指导老师,认真负责及科技专业水平高的教师让学生感到科技社团活动有兴趣与收获。

如:行知中学新建了智能机器人实验室,在此基础上学生自发组建了“智能机器人”社团,指导老师是荣获第24届英特尔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科技辅导员的杨荣老师。他引领设计的一系列由浅入深的贴近生活的自主探究活动项目(小保安、人流计数器、噪声监控器、声光控楼道灯、小小消防员等),为社团活动营造了一个自主实践、探究及创新的良好环境,深受学生追捧与喜爱。

生命在于运动,一个组织的生命活力则在于有吸引力的活动。

通河高级中学现有学生科技社团是动漫社、机器人制作社、车模社、om社、无线电测向社、学校科技社团的活动与周五的拓展性课相结合,现每周又增加了一次活动时间,科教处会定期抽查活动和记录,与社团指导教师共同商议制定丰富多彩,具有个性特色的活动内容,同学们纷纷表示这样社团活动能满足科技兴趣与爱好、拓展科技教育的领域。

1.2主体化聚焦愿景,特色化彰显个性

社团活动经常可以保持团队的活力,但如果漫无目标,随意地为活动而活动,也必然会因为没有一个聚焦的目标,形成共同愿景,凝聚整个社团的力量和智慧,使活动左右成果。所以,科技社团活动突出一个活动主题,目标明确,是获取成果的重要前提。

成功的学校大都以科技特色品牌项目建设为抓手与突破口。以科技社团为载体,扎根本校实际,发挥各自条件与资源优势,铸造和培育科技特色项目,许多学校开设的科技社团活动都深深地打上了学校特色项目的烙印,有效地推进了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开展。

如:虎林路小学“现代都市小农夫”社团活动,选择从蔬菜的认识、蔬菜的种植、生长环境观察等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小事”着手,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开展蔬菜种植小实验、小课题研究,培养出了一大批爱科学、善思考、会动手、勤探究的“现代都市小农夫”。其中07届的季嘉玲同学在第22届创新大赛中获得了二等奖;08届吴心怡同学荣获上海市第五届“科技启明星奖”银奖。

高境三中根据学校的特色发展目标,开发了《模型设计与制作》、《车模竞技训练方略》、《车辆模型运动技术与研究》等校本课程。成立了“车模”社团,从学习与制作到设计组装、从调校与试驾到维护配合。在十三届全国青少年车辆模型总决赛中,学校社团成员代表上海一队,上海高境队在深圳取得了三对三足球项目团体冠军和mini-Z项目冠、亚军等奖牌。

再如:吴淞中学的“生物与环境”社团。在社团活动中实施研究型课程。引导学生自己观察生活,发现问题,再通过实践或实验,将问题转化为一个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2科技社团活动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在看到部分学校科技探究型社团建设成绩的同时,我们更看到了发展的不平衡和潜在的问题,尤其是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和教学的功利化趋向,是不少学校将科技教育边缘化。

通过对本区域内123所中小学校的科技教育情况调查、科技辅导员例会活动的反馈、学校科技社团问卷调查表、实地访谈等形式的了解,发现学校对科技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科教师资缺乏,学校的科技社团活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理念和操作的问题,现择要就以下两点作分析如下:

2.1学校科技社团活动管理乏力

在全面实施“二期课改”的大背景下,“以学生发展为本”核心理念深入人心。但往往学校学科分数“指挥棒”的压力与科技社团活动的持续性、成效延迟性,成为困扰学校科技社团活动的突出矛盾。学校对科技社团管理的乏力主要体现在管理制度、自主参与、评价考核等三方面。

2.1.1管理制度执行不严

学校设立社团管理制度、社团活动章程,但落实与执行情况一般,还有存在比较松散与无序的状况,部分学生反映:当学校遇到期中、期末考试阶段社团活动就会停止;也会有较多的人为意志左右社团的事务,令管理制度流于形式,形同虚设。

2.1.2自主参与程度不够

科技类社团所占比例还不是很高,不能满足学生对科技项目的兴趣选择,同时区域内的科技社团发展不平衡,有的学校开设类目众多,有的学校却寥寥可数。在科技社团活动内容的安排上,学生选择上大部分听从老师的安排,自主性不强。

2.1.3评价考核不足

学校缺乏对科技社团工作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科技社团的监督不够,科技社团的工作是否正常、活动效果是否满足、经费使用是否合理、负责人是否尽职等情况,缺乏了解、反馈与激励。

2.2学生科技社团活动方式单一

由于科技社团活动没有现成的教案、活动方案,有的教师也不是专职的科技教师。有的仅仅依靠教师个体的自发研究,出于主观原因或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对科技社团的活动形式做简单化的处理,常常采用某种单一的活动方式,缺乏情景的设置、兴趣的导引、问题的发现、探究的深入。造成学生科技特长和潜力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主要的活动方式。

2.2.1以动手制作为主

某些科技社团活动常常选取现成的科技项目竞赛材料,如:om中的直线小车、机械奥运中的短跑机器人等,注重应赛化的训练与制作的展评,而忽视社团成员间的交往合作与问题意识的培养。

2.2.2以参观宣传为主

有的科技社团能组织学生到社区、街道、区域内的科普场馆进行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学习、或找寻资料,制作小报、进行垃圾分类、保护环境等的宣传。注重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的形式,而忽视学生真正的身心投入与反思探究。

2.2.3以虚拟研究为主

尤其存在于部分初高中的科技社团活动中,但教师或许认为学生不会选题,或认为花很多的时间不值得,常常是教师绞尽脑汁想出研究主题,然后控制学生的活动与流程,最终指向预设好的定论。注重教师作用的过度发挥,而忽视学生自主研究和创新精神的孕育。

3优化科技社团活动开展的可行性对策

学校科技社团活动的成效如何,有助于吸引全体师生自觉全身投身于科技活动之中,从而取得在价值观念和制度建设以及整个校园环境氛围上的支持。提升办学特色、推进区域科技教育内涵发展。为此应从区域+学校两头齐抓共管。

3.1区域创造条件,整合资源,整体性推进

科技社团活动作为学校课堂教学之外的重要科技活动形式。光靠建立一些评比指标,查阅一下活动记录是不够的,区域要思考的是如何调动全区各校的积极性,提供有效的指引与帮助,创造更好的机会与平台,消除发展不均衡,让丰富多彩的科技社团活动能使学生有所收获,教师有所成就,学校有所发展。

3.1.1创建联合体

综观学校科技社团活动的设置主要以科技项目为主。常见的有创造发明社团、空模社团等。可以将十几所学校的科技教师联合起来,在专家的引领下,在社团活动的载体下共同探讨活动内容、方式、手段等问题,既优势互补、又促进提高。解决教师单打独斗,科技专业欠缺、活动手段单一的不足,也可以从学校特点出发找寻自己突破口,形成壮大特色。

如:我区成立了“中小学无土栽培创新联合体”。就“无土栽培”这一主题从方法、取材、形式等全方位进行创新活动探究。有的选取草本植物、有的从观叶观花植物入手、更有的尝试从松树等木本植物进行探究。还有的学校从无土栽培的方法:水培、雾(气)培、基质栽培等着手比较研究。在社团活动中用观察、记录、实验、调查等多种形式丰富活动内涵。其中、宝林三小的无土栽培活动“没有土壤一样种出绿色家园”刊登在今年的《动手做报》上。目前,区域内“气象科普联合体”、“om联合体”都在逐步形成。

3.1.2优化科普资源

科技社团活动不仅要利用好学校的有效资源与智力支持,还要改变囿于学校范围的封闭学习空间,开辟利于探究的科普实践基地。而宝山区的科技资源相对薄弱,能依赖的大学资源也仅有上海大学一所,因而区域要要积极寻求社会各方的支持、创造条件建立基地,并对全区各校开放共享,解决科技社团活动普及与持续发展的问题。

如:区域开展科技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行动:集聚本区域有关科普场所、科研院所、中小学等科教资源。教育局计划投资建设科技活动场所17家,已建成宝山实验小学机器人活动室等12家,合计投入898万元。区域内的学校都可以就近到这些场所进行活动研究,很好地解决了科技社团活动无法满足学生多种课题研究资源的需求。

3.1.3建立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库

区域应关注的是各校各社团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解决科技社团重应赛、轻实践体验的功利思想。完善“宝山青少年科学研究院”的选拔机制。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面向全体,让热爱科技的学生脱颖而出。开展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金点子+金手指”活动,发挥专家导师团的作用,积极探索出一条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育之路。

3.2完善社团管理,探索策略,个性化实施

学生对社团活动的参与和满意度可以激发其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与持续力。关注社团活动管理与学校文化的关系研究,应该进入学校管理者的视野。当然,它的探索与实践必将带领学校全方位、深层次观念的转变。

3.2.1引入科技社团的制度及评估督导机制

我们不难发现,学校能采取正确的政策导引、宽松的环境哺育、有效的机制激励,并在一定的组织内从机制上保证运行的顺利开展的,学生对社团的热爱与参与及认可度就高,学生在社团中获得的成果也多。因而要加强相关的社团制度建设,包括活动管理、组织建设、评价督导等。

学校要把教师和学生看成是社团文化建设的主人,调动积极性、主动性,营建其生存和发展环境,进而促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并在参与建设中感受良好的熏陶和教育。

3.2.2加强学校科技社团活动的实效性策略的探索

很多学生都对科技社团给予了很大的期望,但科技社团活动仅停留在对某个项目的简单重复,缺少创造性,造成对学生所需能力的培养不足。因而学校应有科技社团活动的目标、内容等方面的整体架构。应有富有挑战性的活动设计、多样的选择方式、开放性的活动结果吸引学生的主动参与,同欢同乐。

如:吴淞中学的社团课程化体系:从规范化、信息化、多元化、持续化四个方面逐步推进社团的课程化建设,将学校的社团课程与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紧密结合,使之成为开展拓展型和研究性课程的重要载体。又如:宝山实验小学设计的《挑战广告纸》活动,在社团中以个人挑战、团体擂台、自主创造的形式,开展纸火箭升空、变形的纸片、跳动的纸蛇等多种科学原理的动手探索,让广告纸玩出花样、玩出新意。吴淞中学社团课程化探索是学校的亮点。科技社团与研究型课程的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实验小学的活动内容遵循小学生的天性,让同学们在玩中学科学,使社团活动趣味盎然,值得借鉴与学习。

3.2.3加强学校科技社团的交往互动与个性化发展

科技社团具有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特点,学校要加强科技社团内交往与互动,各科技社团间的交流与学习,充分发挥社团成员的主观能动性,走出学校,走向社会。既要关心国家大事、社会热点,也要处处关心生活小事、新生问题,放手让学生基于兴趣与经验去发现问题,以考察、实验、设计、想象、讨论等形式去体验分析解决问题,形成学校、个人独特视角的研究领域,让学生在科技社团活动中感受快乐、享受收获。

参考文献:

[1]戴冰.略论社团建设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J].台州师专学报,2001(5).

[2]共青团上海市委学校部.上海市中学生社团发展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2002(7):22-25.

[3]于伟,韩丽颖.中美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若干问题比较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2(10).

[4]吴传东.浅谈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J].溆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科技发展的现状篇6

关键词:手机报 科技传播 现状 对策

手机报科技传播发展的背景

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8月底,我国手机用户总数累计已达8.23亿户。手机作为一种媒体终端给人们日常获取信息提供了具有移动性的更加便捷的渠道。手机报是依托手机媒介,由内容提供商、技术服务商、终端商和运营商等联手搭建的信息传播平台,用户可通过手机浏览新闻及其他信息。手机报是现阶段手机媒体中发展时间最长、用户最广的形式。随着手机用户数量的与日俱增,在信息数字化浪潮与媒体融合的趋势下,手机报作为一种新媒体在我国已进入了迅猛发展的阶段。

我国公众对科技有关的信息感兴趣的比例比较高。中国科协中国科普研究所于2009年11月至2010年5月开展的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公民最感兴趣的科技信息是医学与健康,感兴趣公民的比例高达82.66%,其他依次为:经济学与社会发展(40.90%)、环境科学与污染治理(37.13%)、计算机与网络(29.92%)、军事与国防(29.79%),公民对人文学科(历史、文学、宗教等)感兴趣的比例为16.81%。①

调查显示,我国公众对通过手机媒体获取科学知识及信息需求的意愿巨大。2010年2月,笔者参与了中国科学院网络信息中心在中国科技馆组织的关于手机科普的调查,对在中国科技馆参观者进行的随机问卷调查数据显示,304份有效问卷中,有83.9%的调查对象愿意通过手机获取科学知识;未通过手机上网的用户中,有80.8%的调查对象愿意通过手机获取科学知识。

在为手机用户提供时政、社会、体育等新闻资讯的同时,进行科技传播也成为手机报重要的功能之一。

与互联网、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相比,手机报用户获取信息的时间、空间成本要低廉得多,这使得科学内容更容易到达信息匮乏的人群;手机报科技传播内容不但能够满足公众工作、生活等多方面需求,而且借助手机报业已形成的产业链条,能够带动巨大的经济效益,建立起科技传播的阵地;同时从传播的源头上可以很容易地净化不健康内容,在抑制手机低俗内容,破除迷信,促进科学传播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手机报科技传播的发展现状

手机报从正式诞生起,就开始了对科技知识和科技信息的传播。载体类型上,从综合类手机报起步,到科技类专业手机报上线;内容方面,从健康养生知识、信息传播开始,逐步扩展到地理、气象、能源、心理、农业等。

“2004年是中国手机报发展的元年,北京好易时空公司和《中国妇女报》推出全国第一家手机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②《中国妇女报?彩信版》从建立起就有属于科技传播内容的医药健康信息。医学健康类知识是手机报开展科技传播最早的内容之一。

手机报开展科技传播初期,主要以地方手机报业务的兴起为代表,并带动了全国性手机报的发展。以固定栏目形式出现的科技传播内容不断增多,栏目内容主要集中在医学健康方面。2005年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与广东移动合作推出《信息时报手机报》,其《食尚养生》栏目向用户推送医学健康相关的科学知识。经过2006年改版,《科技新知》成为《鲁中手机报》的固定栏目,也是迄今较早的以科技主题命名栏目的一家手机报。2006年底,全国性综合手机报开始了科技传播的实践,如《新闻早晚报》中的《学堂》栏目和《新华手机报》中的《生活百科》栏目。

2006年后,手机报科技传播实践进入了稳定发展阶段,手机报科技传播的内容开始不仅仅局限于医学健康类,除了医学健康,包含自然地理、心理、气象、生物、科技考古等内容的手机报不断增多。综合手机报中,以《健康》、《心理》、《养生》为代表的固定栏目不断出现,同时以农业、健康、地理等主题命名的科技类专业手机报也与日俱增。具有代表性的有《中国国家地理手机报》和《山西科技手机报》。

笔者于2010年11月6日对中国移动梦网首页展示的63份全国手机报和68份地方手机报内容监测分析显示,包含科技传播内容的手机报数量总共为32份,比例占中国移动手机报总数量的24.4%。17份全国手机报分别是:《新华手机报》、《新闻早晚报》、《央视手机报》、《中国青年手机报》、《中新手机报》、《家庭医学》、《健康报》、《中国国家地理》、《新前程》、《时尚指南》、《旅游卫视》、《芭莎时尚》、《周末画报》、《育儿天地》、《致富经》、《全球通专刊》、《全球通凤凰周刊》。15份地方手机报分别是:《常州手机报》、《春城手机报娱乐版》、《贵州手机报》、《江西手机报》、《鲁中手机报》、《三湘都市报》、《生活报财经》、《生活与健康》、《四川手机报》、《天天健康》、《文萃报》、《无锡手机报》、《潇湘晨报》、《新疆手机报》、《信息时报》。

手机报科技传播的问题分析

科技类内容占整个手机报内容的比重偏少。2010年11月6日,笔者对中国移动17份包含科技传播内容的全国手机报和15份包含科技传播内容的地方手机报进行了检测统计,结果显示,全国手机报中,科技栏目在总栏目中所占比例为20%,科技传播内容条数占总信息条数的比例约为4%;地方手机报中,科技栏目在总栏目中所占的比例为9%,科技传播内容条数占总信息条数的比例约为4.1%。

综合中国移动全国和地方手机报来看,科技传播的内容无论从栏目数量还是内容条数都在整个手机报栏目和内容条数中占据很小的分量,但是科技传播的内容已经被固定在手机报中的科技栏目中进行推送,今后,固化栏目和增加科技传播内容将是手机报科技传播发展的必然要求。

以医学健康内容为主,同质化现象突出。根据笔者2010年11月对中国移动手机报进行的检测统计,在131份中国移动手机报内容中,医学健康类占了整个科技传播内容的85%左右,除了医学健康内容和心理内容外,科技传播的内容并没有形成固定栏目化,地理、农业、气象主要集中在科技类专业手机报。在手机报业务的介绍语中,绝大多数都以贴近生活、服务生活为宗旨。当前占据手机报科技传播内容绝对分量的医学健康类信息,主要关注的是饮食健康、疾病预防等日常生活方面。对医学新进展和药物研制方面的新闻报道比较缺乏。某些专业类的科学知识与信息因为偏重于特定需求偏好的用户,如自然地理、天文航天、军事科技和科技考古等信息,处在尝试和探索的起步阶段而所占份额较小。

在医学健康大类中,内容又绝大多数集中在饮食健康、养生保健与医药卫生三个方面,内容方面也大同小异,特别是饮食习惯和预防感冒此类疾病的方法上,各手机报推送的内容有很多相类似之处。

多数报道信息来源不清,科学性难以保证。标明信息来源及采编负责人,是文责自负、规范传播的基本前提,对科学知识的传播更应如此。2010年11月6日,中国移动《新华手机报》《生活百科》栏目中“锅碗瓢盆都竖着放”这一科学知识的阐释结尾标注了“(生命时报)编辑:王文清”字样,说明了信息的来源和审核负责人。当前,中国移动手机报多数是与内容提供者的二次合作,相当于转载,科学知识的准确性需要内容提供者予以严格把关。而从内容调查分析情况看,超过90%的手机报的科技信息传播并没有做到如此,例如2010年11月5日中国移动手机报《生活与健康》、《知医》栏目关于弱视与视物变形的科学知识,只是阐释了弱视的病因和病症,没有专家观点,也没有来源出处。

数量分布相对分散和集中,地域发展不均衡。笔者通过对26省68份中国移动地方手机报进行统计分析,东部地区手机报数量最多为32份,比例将近一半。省份上分布也相对集中,广东和浙江最多,分别是9份和6份。但是包含科技传播内容的手机报无论在东中西还是省份的分布上都是分散的,总共16份,分布于26个省,每个省平均不到1份,还有其他多省份缺乏实践,例如手机报大省浙江,包含科技传播内容数量的手机报为0。

移动运营商主导,缺乏产业发展活力。运营商以渠道优势占据主导地位始于2006年。2006年10月1日,中国移动开始把手机报作为自营业务,将其旗下与各媒体合作的手机报正式统一命名为“中国手机报”,利用自有的渠道优势,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手机报业务。③移动运营商掌握着手机报的渠道、拥有庞大的用户数量、相对精准的用户资料、强有力的营销体系以及最终的计费环节,是手机报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和主导者。相比之下,内容提供商目前在整个产业链中还没有占据自己应有的地位。手机报科技传播的实践应当是内容为王取胜,但是在当前渠道为王进行营销的模式下,包含科技传播内容的手机报内容提供商,势必缺失获利的话语权和参与的积极性。

手机报科技传播发展的对策建议

均衡化发展。一是全国性手机报与地方性手机报业务的均衡发展。全国性手机报业务具有发展的庞大用户群,而地方性手机报业务更加能适应用户的需求,实现专业化窄化传播。二是地方性手机报业务地域均衡发展。日前整个手机报业务东部发展迅速,中西部发展稍落后;而相应在科学传播方面,东部发达地区也应该重视受众对科学知识的需求,以城市或农业区为中心推出科技类专业手机报或者手机报科技类栏目和内容,而西部地区则更应该关注民生和发展,科技兴农,科学生活,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

多样化发展。当前科技传播的内容还停留在发展的初级阶段,虽然医学健康的知识在更新,但是内容很少有创新。除了医学健康内容外,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气象、自然地理、科学人物、环境、能源、心理等内容同样需要受到关注。手机报内容提供商和运营商应该深入分析每个地区受众的不同需求,走市场化发展的路子。当前随着手机用户数量的增多,用户对各类信息的需求不同,需要考虑到用户生活的各个方面,凸显推送信息的实用价值。

产业化发展。手机报发展已经形成了Cp(内容提供商)+Sp(服务提供商)+移动运营商+终端商+用户的产业链模式,手机报科技传播的发展也可以借鉴手机报产业发展的思路,真正发挥科技传播过程中各环节各角色的作用。

产业化发展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借助《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政策,在资金投入、财政支持、人才培养和体制改革多个方面给予政策保障。手机报科技传播的实践可以在文化创意和文化传播的政策支持下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多元素融合。《科普法》要求“用易为公众接受的形式”普及科学精神,而不是单调地把科学知识灌输给手机报用户。手机报科技传播应该有多样化的形式和方法,多采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文字,或者游戏等形式,或者互动竞猜等激励方法。如《育儿天地》手机报益智小游戏栏目,通过游戏的方式传达了智力培养的科学方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像科学松鼠会此类科普写作团体,就是成功实践科学传播趣味化的典范。

注释:

①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官方网站:中国科普研究所《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http://cast.org.cn/n35081/n35473/n35518/12451858.html

科技发展的现状篇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5-032-04

文化与科技的整合,相互作用,融合发展是未来中国文化强国的重要动力,是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是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产业发展是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科技产业作为新型文化业态,要切实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1]实现文化与科技的高度融合,助推文化产业向深度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科技的因素,可以在文化产品、文化品牌、文化消费、文化创意、文化旅游开发等相关方面提高科技含量,顺利实现转型升级,创造更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实现文化产业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2]只有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文化科技产业,才有助于改革目标的实现。

一、邯郸文化科技产业发展的现状

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加速了邯郸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的提升。邯郸的文化科技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作为新的文化业态,尽管取得了一点成绩,但在文化科技融合方面,还存在不足。邯郸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资源,目前,在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出初具规模,在文化旅游开发方面也有一定成绩,但在文化资源的整合,文化科技的结合上,还存在很大差距。邯郸文化资源、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整合优化和集聚。还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比较成熟的文化产业园区,文化科技产业链有待完善,还没有形成良性的长效机制,政策的扶持力度不够、高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培养等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邯郸市文化科技产业的发展,企业的参与不够,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没有凸显,这都是邯郸今后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邯郸文化科技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邯郸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个体创业等若干部门的调查了解,具体总结如下:

(一)观念滞后,对文化科技产业发展的认识不够

邯郸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著名“成语典故之乡”、历史文化名城,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女娲文化、磁山文化、赵文化、成语典故文化、邺都文化、北齐石窟文化、磁州窑文化、黄粱梦文化、太极拳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等等,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其中部级文物9处,省级文物74处。挖掘邯郸历史文化的经济价值和现代价值,在市场经济建设的今天,对邯郸文化旅游开发、邯郸历史文化资源的传承和保护、开发和利用,文化产业发展为邯郸国民支柱产业,有深远意义。近年来,邯郸文化产业、文化旅游开发有了一定进展,但缺乏创新意识、资金不足等方面因素成为制约邯郸文化资源全面开发的重要因素。因缺乏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创新意识,单单搞文化旅游开发,文化产业开发,但在旅游景点、旅游产品、旅游项目的深度开发和高端设计上,都是需要科学技术支撑的,政府在这方面的重视度还不够。调查的结果显示,约50%的人听说过文化科技融合这个名词,约30%的人并非真正知道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意义,约10%的人对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内涵了解一点,还10%左右的的人参与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创新活动。

(二)企业没有发挥主体作用,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不成熟

邯郸可以利用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园区化就是规模化、科学化、高度整合化。邯郸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可以发挥企业科技创新的优势,实现文化园区企业集聚发展,形成巨大的文化产业动力。高科技人才可以完善文化科技资源资料库,建设完备的网络服务平台。文化产业园区有效促进文化科技资源整合,实现科技、科研机构、人才、企业等多方面集聚,即优势聚集。[3]正是因为文化产业园区的聚集化,规模化。可以为文化产业提供更大的物质载体,充分引起社会关注,政府要给予积极地扶持。邯郸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但只是静止的资源,还没有进行有效整合,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是相当不成熟的。

文化产业园区是文化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企业是文化科技产业发展的主体,企业可以选择适合市场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可以实现技术创新的持续发展,可以直接面向市场并对市场的需求比较敏感,邯郸的文化科技产业发展企业的主体地位没有凸显,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没有体现,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机制也没有健全,邯郸今后应致力于把提高企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头等大事来做,切实提高邯郸城市竞争力。

(三)文化科技产业人才供应不足

邯郸市文化科技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高科技人才严重缺乏。创新人才与科技资源不能有效结合,高效配置,是目前邯郸市文化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的主要原因。科技创新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缺乏,人才断层严重,缺少战略型科学家。我国国民科学技术素质严重偏低,相比较于世界发达国家,远远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需要。另外,科技经费投入比重小,强度低,滞后于经济增长。科技产出效率低,创新能力薄弱,影响力不大。邯郸作为三线城市,政府支持力度不够,资金不到位,留不住高科技人才、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凤毛麟角。调查结果显示,仅有不到5%的高端人才愿意留在邯郸。

(四)文化科技产业发展的相关配套设施不完善

文化科技产业的发展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促进邯郸产学研结合的有效途径,是若干与之相关的要素协同发展的中心。文化科技产业的发展需要文化企业发挥好带头作用,文化企业是主力军,文化企业的创新直接影响文化科技产业发展的成效,直接制约文化科技产业在邯郸经济、社会中发挥的作用,直接影响邯郸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进程。因此,与之相关的配套措施需要不断完善,诸如在邯郸文化科技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发挥应有的促进作用,在统筹、整合资源,调度各方面资源和信息,政策和资金上提供保障,尽快建设完善的文化科技创新的服务平台,邯郸文化科技资源库的建设等方面还存在提升的空间。

三、邯郸文化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文化科技产业大体是指“通过文化与科技融合,将各类文化元素、内容、形式和服务,与科学技术的原理、方法、功能和手段进行有机整合,形成新的内容、形式、功能与服务,提升文化产品的科技价值的创新过程。”[4]文化科技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民族价值。高端科学技术在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实现传统文化产业升级等方面作用重大。“文化+科技引领文化产业高速发展”、“强化科技支撑作用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就是科技产业”、“文化科技产业园”、“文化科技产业链”等等方面的强调,已经显示只有文化与科技融合,才能使文化产业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012年人们开始关注并通过多种形式深入研究探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的重大意义。5月召开的文化与科技融合座谈会,部长刘云山强调:文化与科技融合是适应当代文化科技发展趋势,必须致力于做的事情。加快推进高新技术的研发应用,用先进技术传播、传承和建设中华民族优秀的先进文化,实现我国高科技含量背景下的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利用和转型升级,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是第八届深圳文博会的中心议题,首批16家部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对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的认定和建设,大大增强了文化产业领域科技创新能力,有利于发挥文化和科技整合促进作用,保障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首次入选的文化科技示范基地有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等。

2012年8月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启动,科技、文化、财政、广电、出版等多部联合印发《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指出“到2015年,初步建立文化科技创新体系,明显提高科技对文化产业的支撑、带动作用,培育文化产业成长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到2020年,以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为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全面实现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完善,形成完善的文化科技支撑体系,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5]

2012年北京文博会上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新产品、新业态层出不穷。数字广播、数字出版、数字动漫、3D影视、云报纸、云课堂等新型的由高科技带来的新成果,变革了传统的媒介,如平面电视传媒、纸媒的传播方式、教育方式等等。

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就是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原动力和爆发力,已经在各个领域日见端倪。作为地方性城市的河北邯郸,加强文化科技的融合,是邯郸市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和区域影响力的重要动力,科学技术创新,可以助推邯郸市文化产业园,文化旅游,文化生态园的建设。邯郸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传统的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在迫切需要经济转型升级的今天,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也是势在必行。

文化科技产业发展是邯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内驱力。只有与高科技相结合,邯郸文化创意产业才能实现升级和转型。科技创新是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推动力。日益创新的科技可以为邯郸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撑,使文化资源的整合和集聚落到实处。

自主创新能力是创新体系的基本点和中心点;强调文化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作为地方的创新型城市建设,也是如此,因此文化与科技的结合,在邯郸创新型城市建设中意义重大。

文化科技产业的发展,可以使邯郸的历史文化资源得到很好地利用和开发,科技的介入,使邯郸传统的文化产业发展实现转型升级,构建高科技的文化网络平台,可以最高效地实现邯郸文化、科技资源的整合,科技的发展可以建设文化资源资料库,极大的方便人们的研究和旅游;高科技在文化领域的介入可以转变传统文化的形态,以声音的、图像、图片的等多种形式呈现,增强了传统文化资源的传播力。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十八大上的报告[eD/oL]news.china.com.cn/politics/2012-11/20/content_27165856_2.htm.

[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eD/oL]news.xinhuanet.com/house/sh/2013-11-12/

c_118113936.htm.

[3]王齐国张凌云著文化产业园区理论与实践[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第150页

[4]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促进事业和产业快速发展——文化与科技融合研讨会在京召开[[n]]中国文化报,2010年10月20日第六版.

[5]《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eD/oL]news.china.com.cn/roll-news/2012-05/17/content_14245567.

htm.

基金项目:2013年邯郸市科学技术局研究课题“邯郸市文化科技业发展路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334201095-5);2013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球语境下文化强省建设战略研究”阶段成果(项目编号:HB13SH038)

作者简介:刘新霞(1980-),女,汉,河北邯郸人,河北工程大学文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语言教学与文化方面的研究。王蕾(1979-),女,汉,河北邯郸人,河北工程大学文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语言教学与文化方面的研究。王丹(1981-),女,汉,河北邯郸人,河北工程大学文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语言教学与文化方面的研究。

科技发展的现状篇8

关键词:林业科技;推广;修水县;现状;发展方向

修水国土面积675.6万亩,其中林地面积532万亩,森林覆盖率73.8%,是一个森林资源十分丰富的山区大县。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是影响修水未来整个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因素,林业的转型和发展、林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在修水将来的经济社会领域中日益瞩目。

1林业科技推广现状及存在问题

1.1现状

修水县于1960年在黄沙港成立县林科所,1968年被撤销,1979年3月恢复,新址设在县城北门滩下,与城郊林场合署办公。1988年,改为县林业技术推广站,2000年与县营林分局合并,其职能并入营林分局。主要以营林分局和18个乡镇林业工作站为依托,担负最基层的林业科技推广林业科技推广和科技项目管理工作。目前,全县现有各类科技推广人员128人,从年龄结构看:35岁以下的10人,占8%;35-45岁的21人,占16%;45岁以上的96人,占76%。从学历层次看:大学13人,占10%;大专29人,占23%;大专以下的85人,占67%。从技术职称看:高级职称3人,占2%;中级职称24人,占19%;初级职称18人,占14%。

1.2存在的问题

(1)林业科技推广的方式和手段都很落后,由于体制和机制不活等问题的存在,使得推广、科研、教育三方面不能够紧密结合,出现了各家自成体系,各自为政的局面,打破了原来各自“业主”的分工格局,削弱了推广、科研、教育的合力。历年成熟的科研成果大部分不能够真正指导林农生产,产生不了经济效益,成果与生产实践脱节,所以这些成果还都压在科研单位,并不能真正适应现阶段林业发展的要求,这是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主要因素。

(2)受长期计划经济指导的思想束缚,林业科研人员还是以自我主观意识来研究成果,是一贯的自上而下的研究方式,推广部门利用这些不与实践相结合的成果来推广,只能依靠政府行为来强制推广。这其中虽然有很多先进的技术,但是林农对这种方式比较难以接受,因为林业生产有长周期生长的特殊性,不大容易产生经济效益,农民急需的是短、平、快的新项目和新技术,这是影响技术推广的直接因素。

(3)林业科技推广项目的检查、验收方法及手段落后、粗糙,缺乏科学的评定机制、激励机制,造成了许多推广人员对推广成果的浮夸现象,影响了推广人员的积极性,不能够真正投入到推广中去,这种消极的态度远不能适应新时期的推广要求,推广水平也只能停留在低级阶段,发展缓慢,这是造成现阶段推广水平低的关键因素。

(4)林业科技推广队伍结构不合理。一是林业技术人员年龄和知识老化的问题,是制约林业科技推广质量的首要问题。从全县年龄结构看,45岁以上的占76%;从学历层次看:大专以上的占33%;从职称看,中级以上的占21%。二是专业结构失调,涉及林学及相关专业的人,仅占35%,特别是和林业生产实际紧密相关的营造林技术、森林资源培育技术、森林经营知识、病虫害防治技术、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方面人才缺乏。三是人才匮乏,在职人员进修学习机会不多,林业科技人才培养明显跟不上林业科技发展的需要。

2今后修水县林业科技推广的发展方向

2.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不断创新作为推动全县科技推广工作的动力

林业科技推广工作要紧紧围绕全县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和山区综合开发提供科技服务,重点解决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六大林业工程建设中的技术支撑问题。首先,在林业推广方式上,从单纯技术服务转向技术服务与信息服务等社会化综合服务相结合的方式上来;其次是从以政府行为、行政手段推广为主向政府主导与市场引导相结合的推广方式上来,并且从产中服务为主向产前和产后综合服务领域延伸;第三是在推广体系建设上,改革运作机制,在继续发挥科研、技术推广单位的主导作用的基础上,充分鼓励技术市场发展和教学单位、国有场圃和林产加工企业等积极参与,逐步建立一个多元化林业科技推广体系。

2.2完善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强推广队伍建设

修水县现已对全县36个乡镇18个林业工作站配备了科技推广人员,但是力量还很薄弱,设施也不完善,必须要加强硬件和软件建设。一是加强对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力度,大力培养既懂得技术、又懂管理的高素质的复合型林技推广人员;二是引进和培养人才,提高技术人才的待遇,做到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三是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改善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建立与工作业绩紧密相联的分配制度,充分调动人才工作积极性。

2.3强化服务意识,拓宽服务领域

推广工作要从单纯的项目管理向技术服务型转变,增强服务意识、拓宽服务领域和服务对象、创新服务手段。根据林农咨询的技术问题,有针对性的组织专家服务队到边远乡村现场指导。同时,组织乡镇林业工作站开展咨询和技术服务,建立和推行推广技术人员挂牌蹲点服务制。

科技发展的现状篇9

关键词:中医药科研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网络数据;平台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实现了数据资源集中处理及管理和维护的能力。基于中医药科研事业单位人才发展趋势及要求,笔者致力于采用数据采集平台了解本系统专业技术人员发展现状,为制定专业技术人员发展中长期目标及发展重点、提供政策支撑及引导专业技术人员又快又好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客观的量化基础和数据参考。

1、目的

通过平台实现四川省中医药科研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发展现状数据实时采集、更新、搜索、分析等。

2、研究方法

2.1主要研究对象

四川省中医药科研医疗机构: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院本部、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附属医院、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医研究所;专业技术人员:医疗、科研等专业技术人员。

2.2主要研究方法

基于中医药科研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发展现状及特点,按照需求分析与概要设计的原则,结合目前省中医药学术带头人评价考核指标评价等基础参考指标,突出中医药特色的指标,采用文献检索、问卷调查、网络调查、专家咨询等手段及Swot分析法、SpSS统计软件等分析法,对目前四川省中医药科研医疗专业技术人员发展现状进行采集分析,确定采集平台数据字典,建立并完善网络数据采集平台。

2.3数据采集平台建设

2.3.1系统需求分析

用户通过计算机输入各种数据到网络,可以实现远程维护和管理。块化、接口化的系统功能应具较好扩展性和易维护性。系统视图应操作简单、通俗易懂,方便非计算机专业人员使用。系统需有较高的稳定性、兼容性,保证使用中正常。系统应具较好的安全性用户帐户控制方式,有效限制系统的使用对象。

2.3.2功能模块需求分析

设计主要功能模块:机构管理、申报和查询管理、个人管理、项目管理、继教管理、系统管理等模块。

2.3.3系统结构设计

(1)技术角度:第一层为系统每一级终端相关的视图模块的集成。各视图模块包含了系统对应角色权限下的功能模块集合,主要功能包括:信息的录入、分类汇总、统计、以及课题项目和继教项目的申报、数据查询检索等基本功能。第二层是系统后台数据交换处理系统,将各个终端上传的数据汇总集中存储,并为系统管理角色提供高级系统操作功能,包括系统维护数据维护等高级操作,并提供高级查询功能等系统管理功能。

(2)管理角度:第一层为主管部门汇总下属各部门人员情况,将汇总信息纳入决策。第二层将各个部门人员纳入组织发展现状评估的基本单位。第三层为专业技术人员更好参加各类中医药科研医疗活动提供高效服务。

3、讨论

四川省中医药科研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发展现状网络数据采集平台成功构建实现了科研医疗机构中专业技术人员数据实时采集、更新、搜索、分析等,对全省中医药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现状进行数字化采集和差异性分析、对了解我省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人员人才结构、发展现状、科研医疗水平提供横向及纵向客观数据参考;也为中医药科研医疗机构及省级科研、人事管理部门决策制定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中长期发展目标及发展重点、提供政策支撑及引导专业技术人员发展提供客观的量化基础和数据参考。在研发测试过程,遇到了许多新问题。随着项目推进,可让项目管理工作更规范化、合理优化系统视图。另外从减少研发成本和增加系统生命周期的角度考虑,在系统架构设计、开发、实施各方面,相关的技术水平都需要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管理办法》川人发〔2008〕10号

[2]孙春玲,徐强等.省属医学科研院(所)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方法研究[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7,20(5)

[3]文魁,谭永生.试论我国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5,2

[4]贾晓辉,韩恺,乐嘉锦.基于UmL的系统需求分析[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7,(8):72—74

[5]陈松乔,任胜兵,王国军.现代软件工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科技发展的现状篇10

>>关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思考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困境及对策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理性思考地方本科院校大学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转型发展背景下新升格地方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发展问题的思考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的现状及问题研究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什么”及“为什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学科专业设置现状分析广西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招生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地方本科院校笔译课程教学现状及改进研究关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教师素质提升的思考变革与坚守: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理性思考由教改实践谈对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思考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应用型转型发展的思考地方本科院校网络精品课程的现状及建设策略广西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产学研合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写作教学的现状及对策地方本科院校音乐专业视唱练耳教学的现状及改革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3]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中发[2010]12号,2010-7-8.

[4]汪明义.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4(8):8.

[5][13][20][22]俞国锋,阮晓菁.加快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n].福建日报,2014-7-7(10).

[6]陈衍.本科转型与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4(9):4.

[7][19][21][25]张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应用技术本科的现实困境与破解之道[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4(2):10,11,11,11.

[8]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心.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R].2013.

[9]潘懋元,吴玫.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2003(1):8.

[10]阙明坤.地方本科院校开启转型大幕[J].教育旬刊,2014(2):10.

[11]刘振天.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要克服恐惧症[n].光明日报,2014-4-8(15).

[12][14]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网.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本科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eB/oL]..2014-3-11.

[15][49]肖地楚.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思考与探索[J].天中学刊,2014(5):115,116.

[16][18][24]焦新.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呼唤顶层设计[n].中国教育报,2014-1-6(4).

[17][23][31][35]焦新.加快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服务社会经济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3-12-31(2).

[26][36]许青云.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势在必行[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4(4):121,121.

[27][34][41][43][51]孟庆国,曹晔.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路径选择与内涵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3(18):71,71,70,70,70.

[28][40][42][44][56]刘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路径研究[J].三明学院学报,2014(3):4,3,3,3,4.

[29][32]栗甲.加快地方高校转型改革大力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J].中国科技产业,2014(7):26,26.

[30]刘博智.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转型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4-4-28(3).

[33][50][52]刘教民.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大力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J].华夏教师,2013(9):8,8,8.

[37][45][47][48][54][55]夏明忠.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现二次转型发展的探索[J].决策咨询,2014(2):46,45,46,46,47,47.

[38]张君诚,许明春.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三落实”研究[J].三明学院学报,2014(3):7.

[39]董洪亮.为大量培养本科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地方本科院校怎样转型[n].人民日报,2014-5-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