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如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十篇如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十篇

如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1:38

如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篇1

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之一就是海洋区域,海洋也是发展我国经济空间的新途径之一。随着人类不断发展海洋经济,海洋环境的污染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环境污染及其治理问题已经刻不容缓了,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了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本文将主要探讨生态文明目标下海洋环境污染治理的对策。

关键词:

生态文明;海洋环境;污染治理;对策未来

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海洋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不断蓬勃发展的海洋经济,人们不断提高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的大背景下,海洋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更是尤为突出。这也从根本上反映出合理科学的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问题是当前海洋经济发展任务的重中之重。因此,本文将结合我国“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目标,具体分析研究如何做实做好海洋环境污染治理的问题。

一、生态文明下海洋环境污染的现状

伴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态文明也开始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具体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生态就是通常意义上的“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一种尤其注重强调人与自然交汇互通的文明,也是我国社会文明发展以来最高级的一种文明。但是在这种生态文明的环境背景下,我国目前的海洋环境污染问题仍旧形势严峻,它具体体现在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海洋环境污染严重海洋环境污染是指直接或者间接进入到海洋的污染物无法通过海洋环境的自净机制进行彻底自净,从而形成大量污染物被滞留在海洋中,海水质量不断下降,造成海洋生态环境被破坏、海洋环境被污染。举一个最具有代表性的海洋环境污染案例,就是我国山东省青岛市在2008年发生的近海海域浒苔污染。给我国经济造成了重大损失,导致这次污染发生有许多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海洋开发的不合理和海上石油污染[1]。

(二)政府盲目追求经济效益我国自改革开发以来就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论指导思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我国大力发展经济建设,把经济建设摆在社会发展的第一位。在我国海洋经济发展领域中也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重中之重,正是由于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不重视,生态保护理念宣传不到位,导致了我国海洋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重。

(三)海洋环境治理工作有效性低现阶段在我国海洋环境污染治理中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的就是政府部门。然而在不断蓬勃发展的海洋经济,人们不断提高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的大背景下,我国政府部门在海洋环境治理工作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首当其冲的便是法律基础薄弱。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还是欠缺的,尤其是针对海洋环境污染治理的法律更是少之又少。另外,我国的法律法规在非政府组织参与环境保护方面做出了诸多硬性规定,从而导致非政府组织在海洋环境污染治理工作上受到许多限制。

二、生态文明目标下海洋环境污染治理的对策

(一)加强对海洋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视生态文明理念为实现海洋环境污染治理问题提供了思想保障,深入贯彻落实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理念,会对海洋环境污染治理工作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成功治理了海洋环境污染,生态文明理念也会随之相应提高。因而,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大对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政府或有关部门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来进行宣传。与此同时,各大高校或者街道社区也可以组织关于海洋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知识讲座等活动,将生态文明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平台向更多的人传播出去,加强人们对海洋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2]。

(二)建立健全海洋环境保护体系首先,要对现有的环境保护法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制定更加严格的、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保护法。比如可以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关于环境保护法的修正草案等等。其次,国家和政府到对海洋环境污染治理上提供相应的人力和物力支持,加大对环境保护的财政投入并对其加强管理和利用。比如到2024年北京市在防霾治霾工作上的总投资将超过8000亿,这就要求政府加大对环境保护项目的拨款利用,并且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与此同时,还要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比如,国家可以把海洋环境污染治理与政府绩效考核相挂钩,在对政府进行绩效考核的过程中时,除了要像以往一样重视经济的发展程度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着重注意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成效。加大对相关人员的纠察力度和问责制度,对给国家和人民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产生重大环境污染问题的相关领导和有关责任人要给予一定的党纪处分,并且要就责任追究到底,强化部门领导对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视,明确其有关责任。所谓“人多力量大”,除了政府部门在海洋环境污染治理上要加大出拳力度之外,还可以让社会各界人士也都积极加入进来,同时注重加强环境保护组织的专业化。比如说可以让海洋环保组织实行信息公开化管理,将自身的管理工作全部放到网上来接受社会各界的有力监督,从而提高组织透明度,平时注重加强在海洋环境知识领域的学习,这是做实做好海洋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先决条件。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一起来做好海洋环境保护工作,集合全社会的智慧早日解决海洋环境污染的问题[3]。

三、结论

总而言之,海洋环境污染治理是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在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下,必须尽量加快海洋环境污染治理的步伐。在加强对海洋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坚持走绿色节能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基础上,让生态文明的理念和海洋环境污染治理能够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最终实现海洋经济飞速、蓬勃、可持续发展,建立一个和谐、舒适的海洋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刘炜宝.生态文明目标下海洋环境污染治理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

[2]曹宇峰,孙霞,于灏,林春梅.浅谈渤海海洋环境污染治理与保护对策[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4,01:104-108.

如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篇2

关键词:政府生态治理;生态补偿;补偿机制;补偿资金;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7)03―0080―03

近年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迅速,对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正在加快进行,但目前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模式大多都是在围海造田的基础上,由政府主导的港口经济和临海工业过于单纯的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对海洋生态的保护。由于当前海洋生态资源产权制度的缺失、生态环境统计制度不健全、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功能的评价水平欠缺、生态资源经济价值无法在国民经济核心指标内体现以及企业环境会计制度的空缺,直接导致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缺乏有效的体制基础与机制条件。为此,从政府生态治理的角度应加强对国内海洋生态补偿的理论研究、补偿标准制定研究、补偿机制制度安排以及相关政策模式设计研究。

一、生态补偿机制的多维度理论基础

政府作为生态治理主体,应从生态补偿的生态学维度、经济学维度、法学维度出发确立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基础。

(一)生态学维度:自然环境平衡理论

生态学定律强调,在自然环境的完整体系下,能量流、物质流是平衡的。〔1〕自然界中任何物种的行为都不是完全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生物在自然环境中不断的通过自身的活动向环境输入或者输出物质,而被生物改变的外界环境也会反过来影响或者改变生物的生存轨迹。自然环境的不断演变过程是环境与物种之间不断相互适应并走向协同发展的过程,而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往往自觉或者不自觉的做出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当生产或者生活行为对生态环境构成消极影响时,大自然会通过反馈机制作用于人类行为。人类的生态补偿是在生态系统的自组织状态处于生态阀值阶段时,所采取的一种对自然消纳、循环机能进行人为恢复的行为,其目的旨在维系和增强生态系统的自组织机制和良性运转,以保障其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致削弱。〔2〕

(二)经济学维度:“公地悲剧”―“外部效应”―“生态资本”

“公地悲剧”。按照经济学的一般解释,任何社会产品都可以划分为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由各种环境要素构成的人类生产或生活环境符合公共产品的属性,这类公共生态产品的非排他性使得人们竞相对其过度消费,而当产生破坏性后果时却找不到任何主体来承担责任,形成“公地悲剧”。〔3〕为了解决“公地悲剧”,必须借助外界力量的干预,运用权利与义务共同分担的方法,让收益者为“公地悲剧”以付费形式承担一定后果。

“外部效应”。当个人或者企业在行动时没有承担全部应该承担的成本代价或者获取行动的全部收益,经济学就认为该项行为活动存在着外部性。任何一种经济活动都会产生对外部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外部效应”,即积极效应的外部溢出,会对外在环境或者其它主体形成福利改善;另一种是“负外部效应”,即某个经济行为主体的行为使他人受损,造成外部不经济现象又没有因此而承担责任。例如沿海工业生产企业,向河道或者近海海域排放污染物就是负外部效应的体现。

“生态资本”。资源环境经济学认为,自然界的生态环境和资源都是具有价值的,生态系统能为生产或者生活提供生态服务这种价值,应该被视为一种资源,尤其在生产过程中应该成为一种基本的生产要素,以“生态资本”的形式体现在生产的产品价值中。〔4〕当人们意识到生态系统的价值形态时,才会自觉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把生态产品视为一种稀缺资源去发挥其最大效用。根据环境要素的构成,可以将生态资本划分可再生与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总量、生态潜力和生态环境质量三方面,生态资本的构成体现出整个生态系统是通过各环境要素发挥其在生产发展中的效用和总价值。〔5〕

(三)法学维度:公民环境权理论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人类环境宣言》指出:“人类在自身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中,享有充分的自由、平等、处置的权力,并且具有确保世世代代都平等享受同等生活环境条件的责任”。基于此,美国萨克斯教授提出了“环境公共委托论”与“环境公共财产论”,这些论断指出由各种环境要素构成的自然生态应该被视为“公共财产”,任何人都可以使用,但是任何人都不能无条件的对公共财产进行侵占、支配或者侵害。因此,为了合理支配与保护环境公共财产,公民以委托的形式,赋予国家管理环境公共财产的权利。国家按照公民的意志,保证公民的环境权不受侵害。

二、基于生态系统方法的政府主导型海洋生

态补偿机制

生态系统方法是处理人类活动与各种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有效方法,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回避由资源管理的地域差别、行政职能的区域划分以及管理职能的部门分割等弊病。根据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政府主导的海洋生态补偿机制仍然是我国目前开展生态补偿最重要的形式,也是最具有可操作性的补偿机制。为了让海洋生态补偿常态化,应该由政府来主导建立运行规范的海洋生态补偿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海洋生态系统功能变化调查

对海洋生态进行补偿,首先应该明确某项经济活动比如围海造田,对海洋岸带或者近海海域生态系统产生哪些负面的影响,从而针对这一负面影响进行调查分析,确定海洋生态补偿所指向的领域。由于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只能从其功能变化的角度去监测,而且这种功能变化主要体现在功能要素变化和强度变化两个方面。因此,为了全面把握海洋生态系统的变化情况,就应该以一定时间节点为起点进行海洋生态系统功能变化调查。在功能要素调查方面,主要从生态调节服务变化、供给服务变化、文化服务变化、生态支持服务变化等方面展开,同时也要根据生态学、环境学、生物学分析等学科计量方法确定生态系统功能服务变化的强度,从而为制定生态补偿标准提供参考依据。

(二)海洋生态资源价值变量评估

为了具体而确切地评估海洋生态资源价值的变化数量,应按照相关评估标准,把海洋生态系统服务的变化在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和支持服务的基础上,分别对每大类服务下的子服务体系进行识别。在识别的基础上进行强度的测量,以说明海洋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从而确定相应的生态补偿。如果能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类型数量前后差别越大,就说明海洋生态资源价值的变化量就越大,就应该支付更多的海洋生态补偿款。

(三)海洋生态补偿利益相关分析

生态补偿涉及到两层利益关系,分别是生态补偿权利的享有者和生态补偿权利的义务者,主要包括补偿实施主体(政府)、补偿主体和受偿主体。生态补偿的关键是通过利益相关者分析,确定补偿主体和对象。一般按照不同类别生态系统服务所直接关联的对象来确定相对应的补偿主体,例如海洋生态的供给服务主要体现海洋渔业资源、航运物流服务供给、生态旅游资源供给等方面,它所对应的生态补偿主体就可能主要为渔民或者养殖户、沿海相关工业企业、港行部门以及沿海居民或消费者;海洋生态调节服务所对应的海洋生态补偿主体主要为科研教育机构、游客以及滨海旅游部门。

(四)海洋生态补偿协商确定标准

补偿标准的确定,是合理进行生态补偿的关键。目前主要有两种补偿标准确定的参照系,一是采用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来对生态补偿进行定价,二是基于环境经济行为的机会成本或者说生态恢复成本来确定补偿价值。前者从公平的角度来讲较为合理,但是由于生态服务功能的价值难以通过量化衡量,存在一定计量技术困难;后者由于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评估价值和需求是存在差别的,因此也就很难评价机会成本的大小。综合来说,对于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难以有定论,在生态补偿的实践过程中,各个地区应该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由生态补偿各方通过协商确定合理有效的补偿标准。

三、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的政府制度安排

政府作为生态治理主体,要从建立健全法制框架、建立环境产权市场、建立专项补偿资金、推动文化宣传教育等四方面着手完善海洋生态补偿机制。

(一)建立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的法律制度框架

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对海洋生态补偿进行专门规定的法律,而有关海洋生态补偿的法律制度陈述,只是在《宪法》《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海域使用管理法》《渔业法》《海岛保护法》等一些通用性法律规范中有所体现和涉及。另外,还有一些地方型法律规范有部分内容关于海洋生态补偿的规定。虽然,这些法律法规对海洋生态补偿的资金筹措、补偿标准、补偿对象等进行了若干规定,然而,对海洋生态补偿的具体规定也不明确,法律制度较为缺失。因此,应加紧制定《海洋生态补偿法》,对海洋生态补偿与受偿主体、补偿费用的征收与管理、补偿程序、违法责任、海洋生态价值评估技术标准及生态补偿专项资金使用规范等进行明确规定,保障海洋补偿机制的运行实施。

(二)建立环境产权市场形成排污权交易机制

建立环境产权市场,有利于形成沿海工业企业排污权交易机制。要鼓励海洋资源使用权和沿海排污权等交易,促进市场在海洋生态保护和生态补偿中的基础性作用。第一,要构建以具体污染物为交易标的的排污权市场。在排污权市场中,政府合理界定可进行交易的排污权,如规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实际完成的减排量减去政府分配的减排任务的余额,以此记为可交易排污权。第二,在政府指导下成立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动员并促使排污权受让方与出让方在储备交易中心的交易平台进行排污权交易,以达到对排污权严格监控管理的目的。

(三)建立海洋生态补偿资金的专项使用制度

海洋生态补偿资金的征收应立足于海洋资源的各项利用指标,建立与海洋资源利用和海洋经济发展同步的海洋生态补偿机制,形成稳定的海洋生态补偿资金来源。海洋生态补偿资金的征收可以根据围填海利用率、开放式养殖面积等确定海洋补偿征收总额,在此基础对征收对象进行具体的征收划分,形成总量既定的海洋生态补偿专项资金。此外,海洋生态补偿资金的征收是为了通过增加有效投入,提高科学用海、生态用海的水平,因此,应该规范海洋生态补偿资金的使用范围与使用对象,充分发挥补偿资金对保护海洋生态的作用。一般来说,海洋生态补偿资金应该用于与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相关的产业扶持、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以及海洋生态重点建设项目等领域。

(四)加强海洋生态补偿的宣传教育体制建设

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不仅需要完善的制度体系和科学的运行机制,还需要广泛的海洋生态文化宣教的体制基础,确保形成政府主导与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第一,要充分发挥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图书馆、海洋博物馆、海洋公园、文化馆等在传播海洋生态文化方面的作用,举办海洋专题会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讲座、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咨询活动等,推广海洋生态文明科普知识,传播海洋生态文明理念,使人们转变单纯以开发、扩张、追求商业利益为目标的传统海洋文化观,树立科学发展、谋求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新海洋文化观。第二,要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志愿者队伍建设,积极组织海洋生态文明宣传和交流活动,开展相关生态文明专业培训,使更多的人们主动了解并积极参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第三,推进公众监督、检举等各项参与制度建设,设立海洋生态破坏举报有奖制,鼓励公众参与检举和揭发各种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总体而言,建立健全海洋生B补偿机制对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海洋资源科学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当前推动海洋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海洋生态补偿的实施过程中,各级地方政府应该扮演主导者的角色,制定和实施有针对性的海洋生态补偿方案。各项海洋生态补偿工作的正常进行应以科学有效、合理可行的补偿机制以及完备的保障体系为基础,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在海洋生态补偿实践中形成由政府主导、调节、管理与引导下社会各方力量广泛参与的健康局面,也才能切实从根本上解决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韩秋影,黄小平,施平.生态补偿在海洋生态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生态学杂志,2007,(01):126-130.

〔2〕丘君,刘容子,赵景柱,等.渤海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

(02):60-64.

〔3〕林祥明.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损失的评估及其对人类福祉的影响分析――以厦门湾围填海为例〔D〕.厦门:厦门大学,2010.

如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篇3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强调海洋环境与海洋经济协调发展,追求人与海洋的和谐发展,即海洋经济发展应建立在海洋生态的可持续能力上,保证海洋环境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不构成威胁。国外学者从经济学、科技的角度对可持续发展做了不同阐述。“持续性”一词首先是由生态学家提出来的,即“生态持续性”是指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度之间的平衡。皮尔斯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今天的使用不应减少未来的实际收入”,“当发展能够保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会使后代的福利减少”。

海洋生态保护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海洋环境保护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上,制定了《海洋环境保护法》和《环境保护法》,并将其颁布实施。1992年,继里约热内卢会议之后,我国政府又制定了《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海洋环境保护法》和旨在防止陆上活动的国家行动计划。目前与海洋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达30余部,如《海洋生物质量标准》和《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等。但大连漏油事件发生,使我们认识到了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2011年4月,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开始向大海中排放含有低浓度放射性物质的核废料,立即引起了朝鲜、俄罗斯、中国的不满,海洋生物的卵和幼体对核辐射较为敏感。核物质改变他们的基因,海洋生态环境不可避免的遭受到破坏。海洋生态的保护与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二、海洋生态系统的法律保护

人类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

系列活动已造成日益严重的海洋生态环境问题,人与海洋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人类开发、使用、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行为在法律调整的范畴也已形成定规模,《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各国占有、开发、利用所有海洋资源及其海洋权益的维护形成了重大影响,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法律体系的建立,导致各国占有海洋空间的范围扩大,各国之间划界重叠;导致各国海域划界矛盾日益突出,对海洋资源包括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引发了海洋安全问题,如中日之争端,中国与东南亚沿海各国在南沙群岛引发的一系列海上领土矛盾和纠纷,南海争端不仅仅涉及问题,而且也涉及到经济利益问题。

英国在开发利用海洋环境资源上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重点放在适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来加强对海洋环境保护。先后颁布了《海洋清废法》、《大渔业政策》等。1999年,根据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对《环境资源保护法》进行了修订,新增了海洋生态保护和其他有关内容。该法对于有效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促进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贯彻实施海洋环境可持续利用,先后颁布实施了《防止拆船污染环境管理条例》、《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等6个配套法规。与保护海洋环境密切相关的一些法律、法规,如《水污染防治法》、《海域使用管理法》等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体系。如:《海水水质标准》、《海洋功能区划》、《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等。另外,中国国际公的国际公约也对保护海洋环境的工作发挥重要的作用,如:《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

三、在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方面存在的问题

海洋环境保护立法反映了国内海洋开发、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实际要求,这种反映应是积极的、动态的,而不应该是消极的、机械的,这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众所周知,海洋环境具有隐显性、持续反应性、不可逆性等特点,客观上要求海洋环境立法需要借助技术和科学手段,在海洋环境管理认识的基础上,从全局出发、把握和了解发展其趋势,要求立法应具有适度超前性。修订后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对解决海洋环境可持续保护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促进海洋经济健康发展,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但是在涉及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方面仍有很大不足。

2011年,康菲溢油的发生,成为中国迄今为止渤海最大的污染事故。在这场事故中,不仅造成了严重的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而且带来了巨大的财产损失。不禁会有人问谁有权对康菲石油公司的漏油事件提起损害赔偿诉讼?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九十条规定:对破坏海洋生态、海洋水产资源、海洋保护区,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的,由依照本法规定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代表国家对责任者提出损害赔偿要求。因此国家海洋局既有权利又有义务以国家的名义对康菲石油公司提讼。但是国家作为海洋资源所有权的主体向康菲石油主张权利,其属于普通的民事诉讼而非环境公益诉讼,诉讼请求中除了海洋生态赔偿,还应当包括为清理、减少海洋石油污染而采取必要措施支付的相关费用。在我国,漏油事件发生至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机关声明要追究康菲石油公司或者直接责任人的刑事责任,也没有启动刑事调查程序。

环境公益诉讼在于其损害的客体是抽象公共利益,对象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我们很难构建一个直接和具体的受害者作为适合的主体提讼。由于诉讼主体的缺位,导致社会公益至今仍然没有得到的有效维护。

如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篇4

关键词:海洋溢油海洋污染海洋保护

1.海洋溢油对海洋环境的危害

海洋溢油造成的海洋环境污染是海洋环境污染的主要体现,是石油污染环境的常见原因。石油污染海洋的具体情况与表现是多样的。有的海洋溢油是由于在海洋油气开发等海洋工程中的溢油,例如2011年的蓬莱溢油事件。有的海洋溢油是由于是船舶溢油造成的,例如2002年“塔斯曼海”轮海洋溢油就是因为船舶在海洋航行中发生碰撞造成的石油泄漏。有的海洋溢油是由于陆源造成的石油泄漏,例如2010年大连的港口石油输油管爆炸造成的石油泄漏。石油污染海洋的原因也是复杂的,有的是因为海洋工程责任事故造成的溢油,或者是由于违章作业造成的溢油,有的是由于突发自然灾害造成的溢油。2011年的蓬莱溢油事件,被国家海洋局认定为是生产责任事故造成的海洋溢油。

石油污染海洋环境,其危害表现在对海水水质的污染、对海洋生物以及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对海洋渔业的破坏以及对海水养殖业的破坏。石油污染造成的损失即包括对海洋渔业、海洋养殖业等海洋经济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也包括清理海洋油污、封堵溢油点等措施所支出的费用,还包括未来恢复海洋生态所需要的投入。海洋生态的恢复需要更长的时间,石油污染对海洋环境的实际危害往往也不是短时期内能够完全体现出来的。

在近年我国发生的石油污染海洋环境事件中,2011年的蓬莱溢油事件是典型的事例。根据国家海洋局的信息,我们可以了解蓬莱溢油的初步情况。尽管在最初的有关信息中,存在着信息不完整、不全面的问题,也能够初步反映出此次事件所造成的海洋环境污染基本情况。蓬莱溢油事件的危害,首先在于造成我国渤海海洋水质以及海洋生态的损害,其次还在于造成对海洋渔业及沿海养殖业的损害。溢油事件造成的海洋生态损害的具体情况,将随着事态的发展与处理的进程而逐渐清晰。随着对蓬莱溢油事件造成的海洋生态损害调查的深入,溢油事件造成的海洋生态损害情况会更加准确。

2.海洋溢油污染问题的法律规制及其完善

因海洋溢油对海洋环境的巨大危害,依法治理海洋溢油问题就成为保护海洋环境的关键。国际社会以及有关国家在依法治理海洋溢油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关海洋溢油污染的国际公约主要有:1954年《国际防止海上油污公约》,1969年《对公海上发生油污事故进行干涉的国际公约》,1969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防止倾倒废物及其他物质污染海洋的公约》。美国在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方面,1990年美国制定了《油污法》,作为治理海洋石油污染问题的重要法律。

我国治理海洋溢油污染问题的法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海洋溢油污染以及海洋生态保护的规定不够具体,法律对溢油污染环境的处罚力度不够。我国关于海洋石油污染的法律主要有:1989年的《环境保护法》、1999年修订后的《海洋环境保护法》,法规主要有1983年的《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2006年的《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在《环境保护法》中,没有对海洋溢油污染问题做出任何规定。《海洋环境保护法》的内容涉及海洋溢油应急计划、海洋生物与海洋事态系统、海洋渔业与养殖业、海洋工程中的油污处置等方面。其中的有关海洋溢油污染问题的规定很笼统,例如该法虽然规定了国家主管部门有权对破坏海洋生态的责任人提出损害赔偿,但损害赔偿的范围与内容却不清楚。在溢油污染海洋环境的处罚规定上,《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定的对破坏海洋生态的罚款最高为10元,对海洋石油勘探开发中污染海洋环境的罚款最高为20万元。这样的罚款规定过低,不能够达到处罚的目的。破坏海洋生态环境所造成的损失,在亿元以上的常见,海洋生态的恢复期又很长,仅罚款10万元,无济于事。海洋工程造成溢油污染的罚款规定也太低,对大公司也不痛不痒。因此,我国有关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在溢油污染方面应当予以完善。

在未来的有关海洋环境保护法律的修订中,一方面,要加大对包括海洋溢油污染问题的法律治理的力度,既要完善有关法律制度中的内容,加大对污染海洋环境的处罚力度,又要加强行业环境执法工作以及及其对海洋环境执法者的法律责任,要在立法与执法上同时加强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另一方面要做好有关法律之间的协调,既要做到《环境保护法》与《海洋环境保护法》等专门涉及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之间的协调,统一规定海洋溢油污染、海洋生态保护等内容,又要注意这些有关海洋环境保护的专门法律与国家基本法律之间的协调与统一,特别是做好与民事诉讼法的统一。在当前修订民事诉讼法的过程中,要体现出海洋环境保护领域的特殊诉讼问题,特别是海洋生态损害赔偿诉讼的特别问题。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项目,项目号HeUCF20121308。

参考文献:

[1]倪桂才等.石油污染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与防治对策[J].生产与环境2005(5)

[2]孙春伟,张福兴.蓬莱溢油事件与海洋环境法制管理[J].管理观察201(11)

[3]孙春伟.法律意识形态的价值属性分析[J].学习与探索2011(5).

作者简介:

如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篇5

关键词:海洋环境保护 法制 行政执法

中图分类号:D92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0-068-02

一、事件回放

自2011年6月4日事故伊始,已持续数月之久的渤海蓬莱19-3油田溢油事件仍在持续发酵。事件发生后,康菲公司仅于7月6日召开过一次新闻会来说明情况,瞒报事故近一个月。原定8月11日进行的媒体沟通会临时被改到8月12日,12日又临时宣布取消。不仅如此,康菲石油在清理残留油污的操作上依旧惯行临时补救措施。与之相对的,是发生事故的油田平台附近,依然有油从海底冒出。漏油事故发生后,国家海洋局曾于7月5日召开通气会对事故有关情况向媒体进行通报。7月13日,国家海洋局责令康菲公司立即停止蓬莱19-3油田B、C平台的油气生产作业活动,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彻底排查并消除再次发生溢油的风险。至9月1日。调查发现仍有溢油点,海洋局责令康菲“三停”(停注、停钻、停产)。数月来,水产养殖基地河北乐亭县的160多家养殖户接连遭受不幸。面对当地350多万茏扇贝苗死亡和10亿多元的收益将化为鸟有,渔民们决定状告中海油和康菲公司。然而。取证根难,漂浮在养殖区域的油污颗粒和沙滩上的油污块到底是不是中海油蓬莱19-3漏油事故的油,至今也没有任何部门给他们一个说法。看来,不论是生态损害赔偿还是针对个人的经济赔偿都困难重重。

二、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制的不足

中海油和康菲中国在事故发生之后一个月,在渔民和其他社会公众的发现下才得以曝光,迫于社会压力才向社会承认引起了海洋石油污染,而后治理赔偿计划进程缓慢,海底继续冒出油花,康菲公司的不紧不慢的态度,让渤海环境蒙上巨大阴影,距离终结遥遥无期,事件发生数月,但中海油和康菲石油仍然未对漏油所造成的损失做出详尽评估,对海洋生态造成的影响以及相应的赔偿方案也始终难产。其傲慢态度的缘由归结起来主要源于我国相应法制的不健全。实际上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为防止海洋污染已做出了积极的努力,而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参与了国际海洋法制建设。加入并签署了一系列公约、协定;就国内法来说20世纪70年代也先后制定了《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并与1999年对《海洋环境保护法》作了相应修改,用以规范我国300平方公里的海域环境保护。但相应法制建设发展缓慢,迄今为止,针对海上漏油事故的责任界定和处罚标准,《海洋环境保护法》仍是国内唯一能依据的法律法规,且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为:

1 违法成本过低。如第八十五条“违反本法规定进行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活动,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由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予以警告,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作为这么重走的一个海洋石油污染事件来讲。区区20万元,对于康菲石油这样的跨国公司而言,显然微不足道。去年Bp在墨西哥湾开采石油中造成泄漏,由于奥巴马政府的坚持,Bp对漏油事件损失进行了极为高额的赔偿:向墨西哥湾灾民赔偿1亿美元,接受美国政府200亿美元的处罚,同时,还创建了一笔200亿美元的基金,专门用于赔偿漏油事件的受害者。

2 法条规定过于抽象。缺乏具体操作细则。首先对于海洋生态损害赔偿,《海洋环境保护法》有一条法条规定――第九十条“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责任者,……对破坏海洋生态、海洋水产资源、海洋保护区,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的,由依照本法规定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代表国家对责任者提出损害赔偿要求”。此次事件中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将代表国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向溢油事故责任方提起海洋生态损害索赔诉讼,康菲公司和中海油,但如何确定油污损害赔偿的范围和赔偿标准时,又无具体法规可依,据了解,截至目前,国家海洋局招募法律服务机构参与生态补偿诉讼的工作正在进行之中,最终的赔偿数额还未确定。然而这仅仅还是针对于国家损失!由于法制的不足渔民的损失赔偿更无从谈及。其次对于油污保险、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制度,《海洋环境保护法》也只有一条法律规定――第六十六奈“国家完善并实施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赔偿责任制度;……建立船舶油污保险、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制度。实施船舶油污保险、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制度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且从以上规定看来还只是针对船舶油污损害的规定。对于海洋生态损害赔偿保险、基金的法律机制,业内已经呼吁多年,但在立法层面始终没有建立相应制度。目前海洋开发热度高涨,已经对海洋生态造成巨大压力和威胁,需要从具体法规制度上对保护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环境予以规范。一年前的2010年4月20日,Bp在墨西哥湾的“深水地平线”钻探平台发生爆炸事故,Bp马上采取积极态度,道教。并且200亿赔偿基金在漏油事件发生后不到半年内就顺利运作了。美国《1990半油污法》建立了美国船舶油污损害赔偿机制,为此类基金的运作,以及其他应急处理环节提供了框架和机制保证。

3 有关行政执法的不力。另一方面,我国海洋行政监管不力也是这次事件的重要原因。从事发到现在,渤海漏油事件进程缓慢,除国家海洋局在和康菲争锋,从国家环保部到涉及此事的地方相关部门沉默是金。沉默的原因:从《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定来看我国的海洋管理机制分散:从横向看。目前海洋管理呈现“九龙治水”局面,涉及海洋、渔业、环境保护、交通海事、海关、边防等多个部门;从纵向看,各省对海洋管理“条块分割”,各自管理本省的邻近海域。这一体制的存在弱化了海洋综合管理职能,导致信息不畅、效能低下,统一、高效、科学的协调管理机制难以形成,各部门各自独立,职能交叉,权利分散,易造成一事多管、相互推诿的现象。此外,有熟悉海洋局的人士透露。海洋石油开采属于高端技术,海洋局对此并不专业,且受限于资金、设备等硬件的制约,海洋局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未能完全获知溢油的真相。由此可知,处理漏油现场,以及其他技术、设备层面,国家海洋局根本就不具备相应的高科技监管能力,这也无疑让其在督导康菲公司时十分被动。

三、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制的完善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以为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制应作如下完善:

1 在立法中应明确加大处罚力度,增加违法成本。2010年5月,Bp公司的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故发生后,美国司法部对Bp提起控告,索赔金额不设上限,Bp很可能被罚得倾家

荡产。Bp方面也对媒体透露,估计将为漏油事故支出400亿美元。而我国现行《海洋环境保护法》设立的罚款幅度为“3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相对于其造成的污染损害和违法者所得到的巨大利益而言,这些数额太微不足道,不能起到有效的惩戒作用,应当借鉴《水污染防治法》修订的经验,把最高罚款额提高到一百万、两百万甚至几千万。对于造成重大损失的。罚款最高额可以提升到损失数额的30%,但上不封顶,不能规定不超过多少元。对于连续或者持续的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现行的《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定的标准也显得太低,如对于长期超标排放水污染物的行为等。只能在采个罚款幅度中选择高位部分处罚,不足以打击连续或者持续污染海洋的违法行为。对此,应当借鉴国外的经验,引入按照违法次数和违法时间累计计算罚款的制度。

2 加快建立海洋生态损害赔偿机制,并建立相应具体的保险、基金制。海洋生态损害的索赔内容应该包括为恢复、减轻海洋生态损害而支付的费用和将要支付的合理费用,或者无法原地复原时需要采取异地恢复或区域措施的补偿费用;以及为上述目的而支付的检测、监测和评估的费用等。当然具体赔偿范围和赔偿标准是很复杂的问题,不光涉及法律,还涉及科技、经济等各领域,如至少也需要作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全面正确评价海洋环境,明确可列入赔偿的损失项目;二是认真调查当事者经营状况与风险、给付能力、风险社会化的状况等因素,确定适当的赔偿幅度;三是海洋渔业主管部门、海洋环境保护部门等对我国领海和专属经济区的渔业资源和海洋生态作全面监测,根据渔业资源和海洋生态的优良状况将海域划分若干等级,对油污可能对海域造成的损害程度也划分为若干等级等。当然海洋生态损害的索赔额往往是巨大的,不是每个公司都能承受的,为了更好地保护受害者的利益,分散风险,及时应对危机,针对海上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应建立专项响应基金,经费用于突发事件所需要支付的清理、控制、恢复和治理的费用;其次,由于一些海洋生态破坏往往缺乏证据证明明确的被害人及责任人,还应要求所有的海上活动人在“入海”之前,先缴纳海洋生态损害责任保险,在突发性事故发生后,可及时用于治理及赔偿。这些制度应尽快建立,并且尽量详尽,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3 具体规定海洋行政监管职责,避免推诿现象,同时加大投入,提高海洋行政监管效率。如前所述我国应在法规中扩大国家环保局的统管权力,具体规定各个部门的职责,以避免出现职权交叉,相互推诿的现象;还要加强海洋区域监管立法,避免务块分割现象。另外,此次事件中原本属于海洋局承担的监管职能,因为专业和技术不足,在实际操作中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样海洋油污监管形同虚设,就出现了今天的瞒报、拖延的局面,因此,我们还要加大对海洋监管业务能力、监测技术设备的投入,加强监管,做到把损失降到最小。所以,从这起事件中,海洋局等环境管理部门,海洋石油生产企业乃至整个社会各领域都应吸取相关教训,来提高海洋行政监管效率。

总之,只有让由全社会和大自然承担的种种环境风险变成企业自身“不能承受之重”,才有可能促其警醒,并采取有效行动。愿此次事件能给我们有缺陷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制带来不少的启示,从而促使其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 宋家慧美国《1990年油污法》及船舶油污损害赔偿机制概述町,交通环保,1999(03)

2吴莉婧,论海洋油污损害的民事责任――油污损害案例分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3(03)

如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篇6

惜食海鲜,拒食鱼翅和其他濒危海洋动物,不购买海豹皮等海洋生物制品

惜食海鲜,并在吃海鲜时进行选择,尽量吃食物链更底层的鱼类,例如购买养殖的罗非鱼而非鲑鱼,因为罗非鱼主要是食草的,在养殖过程中消耗更少的鱼肉;避免食用那些捕捞过程会严重影响海洋生态环境的鱼类,比如人们对金狮鱼多以拖网捕捞的方式,这会破坏深海珊瑚避免食用那些所剩稀少的鱼类,如大西洋蓝鳍金枪鱼;对于处于食物链顶层的鲨鱼、鲸,更是应该坚决不食用;拒绝海豹皮等海洋生物制品。

做个有责任感的海边游客

人们都喜欢到海边度假,但某些不适当的方式可能会影响海洋环境。一个有责任感的海边游客,需要做到:

在海边度假时,将个人垃圾丢进垃圾箱或随身带走;

在海边游玩时,不捕捉和伤害海洋动物;

不在海水中随意小便;

潜水时,不触碰珊瑚礁和其他海洋生物,不擅自触摸、喂食海洋生物;

不购买海洋生物标本和工艺品,可以拍照留念。

过低碳生活

长期以来,海洋吸收二氧化碳并有效减缓气候的变化。但随着人类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不断增加,导致海洋吸收了过多的二氧化碳,使其酸性不断升高。这不仅会影响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更会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低碳生活方式不仅有助于改善全球变暖,也会减缓海洋酸化的速度。

帮助清理侵袭海岸的绿藻

青岛已经连续数年在夏天受浒苔之苦,而今年3月,绿藻也再次入侵海南三亚大东海。人类向海洋中排放大量含氮和磷的污染物而造成海水富营养化,加上适宜的温度,使绿藻过度繁殖,虽然有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些防范措施,但要想缓解绿藻之灾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做到。我们能做的就是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在绿藻来袭时一起清理海滩及沿岸。

①掀开海浪,看看底下是什么。(Silvioacevedo供图)

②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的志愿者们在今年3月清理三亚大东海的绿藻。(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供图)

③1992年11月,日本在南大洋鲸类保护区打着“科研”旗号进行捕鲸。在日新丸号捕鲸船的甲板上,日本捕鲸人员将小须鲸的尾巴砍掉,这种血腥猎杀直到今天还在继续。(iFaw供图)

④参加红树林生态恢复活动的小志愿者正在滩涂上种植红树林幼苗。(CmCn供图)

少用塑料制品,避免“塑化”海洋

塑料垃圾大量进入海洋后,在海水中难以分解,还容易被当作食物吃掉造成海洋动物消化不良而死亡。我们应尽可能少用塑料制品,非要用时尽量重复使用、循环利用。一定注意不要乱扔垃圾,尤其是塑料制品,避免它们进入下水道,最终被带入大海。

了解海洋科普知识,支持海洋公益行动,宣传海洋保护知识

只有真正了解海洋,才知道如何去爱它、保护它。政府和社会环保组织经常会定期举办一些海洋公益活动、海洋知识讲座,如果你有兴趣,不妨参加,并向周围的人宣传保护海洋的知识。

关注和保护红树林

红树林对海洋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我们可以去红树林近距离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了解红树林里生活的生物种群,清理红树林垃圾,参加环保组织的红树林人工造林活动,及时发现红树林被砍伐和破坏或异常枯萎的情况,向相应的环保部门或组织汇报。

如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篇7

我市在贯彻执行《海域法》、《海环法》等法律法规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实际进行海洋监察执法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

1.人们对海洋国土资源的认识不足,思想观念陈旧

由于历史原因,祖宗海、谁先占海谁使用等陈旧思想观念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严重缺乏海洋国土资源意识。乱围垦、乱占海,一些基层政府甚至无视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任意出让海域使用权,如汕头市某居委会受经济利益驱动,在未经任何政府部门批准的情况下,擅自将汕头港湾内属国家资源的牛田洋南大围外1。。多亩浅海滩涂违法发包给村民进行围垦养殖,造成不良的影响和后果。因乱占海域、乱围垦养殖而造成生产场地纠纷、用海权属纠纷等事件时有发生。此外,人们的海洋资源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存在重陆轻海、重开发轻保护思想,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海洋环境保护方面的矛盾日益增多。

2.实际困难较多,执法难度较大

自古以来,靠海渔民以海为生,祖宗海、无偿使用海域观念历史悠久,违规用海现实在前,而法律法规相对滞后。现在要依法清理违规用海事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执法难度较大,如南澳海洋监察大队于2001年5月对深澳湾100多亩用竹桩及网片围海进行违规养殖的海域进行时,遭到30多位养殖户的围攻;又如妈屿岛村民历史以来,就以占海养殖为生,并在汕头湾内投人大量资金。现在汕头市政府频布了《关于加强汕头港内湾资源和环境保护的规定》,需要拆除这些养殖场地,村民已投入的资金如何补偿?以此为生的村民生活出路如何解决?帮助这些养殖户转产转业又需要一笔数目不小的启动资金,这些具体问题操作起来难度极大。

3,政出多门,海域管理效率低

现阶段,涉海的管理部门较多,基本上按照各自的职责权限行使权力,但彼此之间协调不够,不但形不成优势互补、运转高效的海域管理机制,相反,甚至还出现有利的多头管海,碰到事情却变成无头去理的局面。

4.海洋监察力t薄弱,经费缺乏,监察执法较被动

海洋监察队伍设立时间较晚,1995年机构改革后,海洋与渔业才合为一个主管部门,海洋监察职能由渔政队伍经全面培训后履行,与渔政队伍是一套人马,而渔政队伍的经费主要依靠自收自支,海洋监察又没有专门的经费,因而缺乏海洋监察执法的主动性,往往等到出现问题时才兼顾处理,执法工作较为被动;一些围填海项目有政府部门批准许可,而用海单位没有履行相关手续却投人大量资金进行建设。当海洋监察对其检查时由于缺少有关的原始资料,只能作调查摸底,但难以处理;另一方面,由于海洋监察队伍建设滞后,管理水平不高,配套设施不足,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涉海用海项目已由传统的单纯养殖用海发展到多种行业的综合用海,且用海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对海洋执法监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而海洋监察队伍自身硬件设备不够,没有具体可操作的监控网络,对新产生的违法违规用海事件及海洋污染事件往往难以及时发现、及时查处,违法用海事件时有发生,工作较为被动。

5.海洋综合管理工作未能全面铺开,海域有偿使用制度难落实

目前,海域使用无序无度无偿的状态未能得到有效遏制,近海海域污染日益严重,海洋生态环境脆弱性加剧,海洋生物资源逐渐衰减,污染损害和赤潮等海洋灾害时有发生,《海域法》虽频布实施,但在海域有偿使用制度实施上,目前只能在渔业领域展开,其他用海行业如港口码头、滨海旅游、盐业等尚处于调查摸底使用登记阶段,海域使用金的征收尚存在较大阻力,无偿使用海域情况较普遍。

6.执法环境日趋恶劣

一方面,在海上执法较在陆上执法更为艰巨和复杂,它受恶劣多变的自然环境因素制约;另一方面,暴力抗法事件时有发生,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在执法过程中受围攻、咒骂等情况时有发生,如2001年南澳大队一位执法人员被打成重伤后推下海漂流10小时才被救,幸无生命危险,可见海上执法的艰巨性。

为更好维护法律尊严,履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保护国家蓝色国土,维护国家海洋所有权和海洋使用权人的合法权益,使海洋开发与保护并举,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普及和提高全民海洋国土意识

通过各种宣传媒介广泛宣传《海洋环境保护法》、《海域法》等海洋法律法规,宣传海洋属国家所有,宣传海洋对缓解人类社会资源、人口、环境三大难题的重要作用,提高人们的海洋国土意识、海洋环保意识、依法用海意识,不断改变传统用海观念,自觉依法用海,保护海洋资源和生境。

2.结合地方实际,完善法律法规配套建设

要充分利用特区立法权,制定地方性《海域使用管理规定》和《海洋环境保护管理规定》等,并尽快出台地方海域开发利用与保护总体规划和海域功能规划,规范和指导人们依法用海.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

3.加强海洋执法监察队伍素质建设和管理能力建设

我市的海监队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全市海监员104人,大专以上文化水平34人,占33%.而大学本科才3人,仅占2.9%,因此,必须加强海洋执法监察队伍业务培训,不断吸收一些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人才到队伍中来,不断补充新鲜血液,高标准、严要求地把队伍建设成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素质高、能打硬仗的海洋执法队伍。其次,海上执法受自然环境因素制约和影响,因而必须加强执法管理的能力建设,购置先进的执法工具,包括执法船艇、现场勘测、音像取证、信息网络建设等,提高执法装备的科技含量,使执法队伍能及时、准确对违法用海进行取证、制止、处罚.提高执法队伍威慑力。

4.加强海上巡逻执勤

海上巡逻执勤要经常化制度化,以便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及时处理违法涉海用海行为、海洋污染事件、赤潮等海洋灾害,把各种海洋污染损害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

5.建立有奖举报制度

让全社会都来参与监督涉海用海行为,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海洋保护意识和及时处理违法用海事件。

如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篇8

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由所属国独立管辖,超过国家管辖范围的区域则需要国际社会的合作,流经不同国家的洋流也需要国家间的合作管理,同样,跨国污染也需要国家间合作以共同治理。

1海洋环境保护国际立法的历史演变

20世纪中期,围绕着领海以外海域海洋权益产生了许多国际争端,如远洋渔场权利的争夺、对大陆架和深海海床的碳氢化合物和矿藏的争夺、跨境海洋污染争端等。这些争端迫使国际社会寻求法律的最终解决方法,联合国接受这一重任,并让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起草国家利用海洋的原则和规则,也正是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的工作使海洋法不断得以发展完善,1958年召开的联合国第一届海洋法大会,采纳了四个独立的海洋法公约,分别处理公海、领海、毗连区和大陆架等问题。还通过了一个自愿的海洋争端解决议定书,此议定书具有强制性质。然而,这四个公约都没有就海洋污染问题做出细节性的规定。1960年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海洋法大会无甚成果,1973年召开的第三届国际海洋法大会却成绩卓著,于1982年12月10日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该公约建立了国际海洋秩序,共包括十七大部分320条,每一部分涉及海洋的一个方面的主题,有关海洋污染防治的问题主要被规定在公约的第十二部分。

2《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海洋环境保护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第十二部分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该部分包括海洋保护的一般规定,全球性和区域性合作,技术援助,防止、减少和控制海洋环境污染的国际规则和国内立法,执行和保障办法,责任等。主要的条款包括:192条,各国有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的义务;193条,各国开发其自然资源的主权权利;194条,防止、减少和控制海洋环境污染的措施;195条,不将损害或危险或转移或将一种污染转变成另一种污染的义务。

在海洋环境保护方面,近年来出现一些新的原则。这些原则包括可持续发展、预防原则、生物多样性保护、整体的生态系统管理模式等。对于这些原则,《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并没有涉及,但是某些条款仍然对海洋环境保护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如194条规定,从陆上来源、从大气层或通过大气层或由于倾倒而放出的有毒、有害或有碍健康的物质,特别是持久不变的物质,这一条和《斯德哥尔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公约》的执行有关。

3海洋环境污染与国际法保护

3.1陆地来源的海洋污染

绝大部分的海洋污染来自于陆地,包括污水排放、工业倾倒、河流和空气的污染物及垃圾等。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一致同意促进海洋陆地来源的污染的防治,21世纪议程提出了各国应考虑的海洋污染防治问题,包括:消除有可能累积到危险水平的海洋环境中有机卤及其他化合物的排放;金融和技术资助发展中国家,减少其向海洋倾倒有害废物;通过开发和实施无害环境的土地利用技术和做法,以减少水道和港湾径流对海洋环境可能造成的污染或退化;利用对环境无害的杀虫剂和化肥,以及其他虫害控制办法。

1995年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政府间会议上通过了联合国环境署倡导的保护海洋环境免受陆源污染全球行动计划,并发表了《华盛顿宣言》。全球行动计划旨在应对人类陆地活动所引起的对海洋及沿海环境的健康、繁殖及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它是全球唯一明确提出处理淡水、沿海及海洋水环境相互间问题的机构。2001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全球100多个国家参加了环境署召开的政府间审查第一次全球行动计划实施情况会议,会议通过了《蒙特利尔宣言》,提出新的工作目标和措施,被公认为是推动海岸、海洋和岛屿的生态系统管理的有效途径。

3.2来自船舶的海洋污染

来自船舶的海洋污染包括多种多样的形式,包括原油、化学物品、沉船、污水、垃圾、废气和外来物种入侵等。

1954年,伦敦防止海洋污染第一次国际外交会议通过了国际海事组织制定的第一个公约,暨《防止海洋石油污染国际公约》。这标志着海洋环境保护的第一个多边公约的诞生,并受到了各国政府的广泛好评。《防治海洋石油污染国际公约》,全面具体地规定了海洋污染治理的诸多方面,如海上排放石油的倾废标准、允许排放的油类物质范围、排放物含油量、禁止排放的特区等,对于人类在防止海洋环境污染方面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同时,应该承认,修订后的公约依然存在不足之处:首先,《公约》可能覆盖不了船舶污染的纷繁复杂的产生污染情况,从而使责任者逃避责任。其次,《公约》规定,对船舶污染的起诉和执行权只有船旗国也可以享有。再次,该公约仅限于石油污染,对于其他污染则不适用。最后,公约只规定了民事处罚的处罚手段。

1973年2月签订了《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国际公约》,但并未生效,现行的公约包括了1973年公约及1978年议定书的内容,于1983年10月2日生效。该公约是国际上最重要的国际海事环境公约之一,因为其规定了最低水平的向海洋排放油类、倾倒污染物以及向海洋大气中排放有害气体等污染物的强制性规定。公约有六个附则,分别对不同类型的船舶污染做出了相关规定,这六个附则所针对的内容分别是:油类;散装有毒液体物质;海运包装中的有害物质;生活污水;垃圾;的空气污染。

3.3倾倒造成的海洋污染

3.3.1《国际海洋法公约》和《伦敦公约》在倾倒造成的海洋污染问题上的关系

《防止倾倒废弃物及其他物质污染海洋的公约》,简称《伦敦公约》。该公约1972年12月在英国伦敦通过并开放签字,1975年生效。《伦敦公约》的目的是控制和管理海洋倾废,实质上就是禁止向海洋倾倒有毒有害废弃物,并建立了一系列国际规则和标准。《国际海洋法公约》第210条第6款规定,倾倒造成的海洋污染的国内法律、规章和措施在防止、减少和控制这种污染方面的效力应不低于全球性规则和标准。这样即使不是《伦敦公约》的成员国,由于这一条款的存在,也受《伦敦公约》的约束。

3.3.2《伦敦公约》的核心条款

公约第4条规定,各缔约国应禁止向公海和领海倾倒任何形式和状态的任何废物或其他物质。公约附件1规定了禁止倾倒物质的黑名单,包括有机卤素化合物,汞及汞化合物,锅及锚化合物,耐久塑料及其他耐久性合成材料(如渔网和绳索),原油及其废物、经提炼的石油产品、石油馏出物残渣,强放射性废物和其他强放射性物质,为生物和化学战争制造的任何形态的物质(固体、液体、半液体、气体或活性物。附件2规定了可考虑倾倒的废物或其他物质的灰名单,包括疏浚挖出物、污水污泥、鱼类废物或工业性鱼类加工作业产生的物质等。公约第7条规定,缔约国有权根据该公约制定国内法,以防止和处罚违反本公约规定的行为,并且不影响缔约国根据国际法原则采取更严厉的防止海上倾倒的其他措施。

3.4远洋油气和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海上污染

《国际海洋法公约》第208条规定,沿海国应制定法律和规章,以防止、减少和控制来自受其管辖的海底活动或与此种活动有关的对海洋环境的污染。1979年,国际海事组织采用了《海上移动式钻井平台构造和设备规则》,第14章操作手册中规定了对放射性物质的管理,以及采取措施,使平台能够符合现行国际公约的要求,防止海上污染。1977年,国际海事组织通过了《由油气开采和海底矿藏勘探开发造成的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不过此公约至今没有生效。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双边条约挪威和英国,加拿大和丹勿和区域条约(北大西洋区动,对海上活动所造成的污染进行规制。

4国际海洋环境保护立法中的教训

4.1可持续发展是海洋环境保护的宗旨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的需求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不但要维持代际平衡,而且要维持全球成员间的平衡,即国家间的平衡。如果经济的发展建立在损害它所直接或间接依靠的资源的话,这种发展就是短期的发展。海洋环境的减损会影响许多人的生活,尤其是靠海为生的穷人的生活,所以在海洋环境保护中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4.2以整体管理的方式管理海洋环境:生态系统方法

海洋环境长期的保护和发展需要依靠整体管理方法,并发挥海洋环境特性相关的诸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整体的管理方法也意味着海洋环境保护管理的统一性,即不但要考虑海洋环境本身的要素,而且要考虑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海洋环境整体管理方法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忽视这一点,就会造成不同部门、国家管理间的缺位、错位或不到位,乃至于重叠和冲突,从而影响规制的效果。这种方法也称之为生态系统方法,正在国际层面获得越来越多的共识。

如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篇9

1.海洋生态红线区。

2012年,国家海洋局启动了渤海海洋生态红线划定工作,印发了《关于建立渤海海洋生态红线制度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将渤海海洋保护区、重要滨海湿地、重要河口、特殊保护海岛和沙源保护海域、重要砂质岸线、自然景观与文化历史遗迹、重要旅游区和重要渔业海域等区域划定为海洋生态红线区,并进一步细分为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依据生态特点和管理需求,分区分类制定红线管控措施。渤海海洋生态红线的控制指标,包括面积、自然岸线保有率、水质控制以及陆源江河入海污染物减排等。2014年,渤海3省1市已完成各自的海洋生态红线区划定工作,2015年,全国沿海省市将陆续开展各自海洋生态红线区的划定工作。

2.海洋功能区概况。

《海域使用管理法》明确规定,海域使用必须符合海洋功能区划。2012年3月,国务院批准了《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以下简称《区划》),强调海洋功能区划是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有效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法定依据,必须严格执行。《区划》是我国海洋空间开发,以及控制和综合管理的整体性、基础性、约束性文件,是编制地方各级海洋功能区划及各级各类涉海政策、规划,开展海域管理、海洋环境保护等海洋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根据海域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状况、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需求等因素,我国海洋功能区划分为农渔业、港口航运、工业与城镇用海、矿产与能源、旅游休闲娱乐、海洋保护、特殊利用、保留区等8类。至今,我国沿海11个省区市的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已全部获批,共划分出了329个一级类海洋功能区。

二、海洋生态红线区与功能区的关系

1.法律地位。

《区划》是根据《海域使用管理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开展的,具有强制,是编制涉海规划的重要依据。海洋生态红线区,是作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并规定的。目前,海洋生态红线还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与管理依据。根据《海洋功能区划管理办法》,海洋功能区划批准实施两年后,县级以上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对本级海洋功能区划可开展区划实施情况评估,对海洋功能区划提出一般修改或重大修改的建议。海洋生态红线的时效性以及是否能够调整,目前还没有具体规定。海洋生态红线制度需有稳定且长效的制度保障,避免频繁调整可能带来的政策失灵。生态文明制度是一个系统性的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和预防性制度。海洋生态红线应是对现行海洋功能区划制度的补充和强化,是在局部区域执行最严格的海洋环境保护政策,而不是代替海洋功能区划的管理要求。

2.空间布局。

从渤海海洋生态红线区的划定情况看,要求分析当地海洋生态功能区、海洋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的分布情况,有重点地对重要生态系统进行海洋生态红线区识别,并要求与功能区划和其他相关规划衔接。从海洋红线区域与功能区重叠的情况看,红线区基本集中在海洋保护区、农渔业区、旅游休闲娱乐区的3个功能区类型中。海洋生态红线区的选划余地是有限的,往往局限于受开发力度较小的区域。

3.管控制度。目前,渤海海洋生态红线区的管控措施是基于生态系统分类而设置的,如海洋保护区、重要河口湿地、自然景观与历史遗迹、滨海旅游区、渔业海域等生态系统,并按类别编制了管控措施。相比之下,海洋功能区划旨在实现各区逐一管理的要求。同时,海洋生态红线区与海洋功能区对某些相同生态系统类型的管理要求也基本相似,对海洋功能区划并未形成补充和加强。考虑到目前海洋生态红线区法律地位尚不明确,生态红线划定效果难以彰显。此外,海洋生态红线区管控制度的落实缺乏评估制度支撑。目前,尚无针对海洋生态红线实施情况建立配套的监测体系,没有针对红线管理定制监测要素和评价标准,评估指标体系与方法亟待建立。

三、制度衔接的实施建议

1.构建完善的海洋生态红线制度体系。

首先,在管控措施方面,应将具体管理要求落实到红线单元区中,综合考虑海洋功能区管理要求和相关法律法规,体现各单元区具体问题和改善方向,采取最严格的环保政策,对功能区划形成补充和强化。同时,将生态红线管理制度作为功能区划修编和调整的约束性依据。其次,构建适用于海洋生态红线的监测、评估制度,使监测站点能够对各红线区实现全覆盖,并能完整体现相关功能区的海洋环境质量达标情况,从而建立全面、科学的生态红线区评价基础。再次,建立管理考核体系,构建红线区管理考核指标体系,量化体现红线区划定后的管理工作、开发管控情况、建设成果以及生态环境的变化。

2.完善海洋生态红线区的选划技术方法。

海洋功能区的划定主要依据《海洋功能区划技术导则》,参照海洋功能区划技术体系,海洋生态红线区的选划应制定成熟的技术方法标准。海洋生态红线区划定的过程,应遵循系统性,协调已有区(规)划边界,按照省级划定、强制执行等原则。海洋生态红线区划定的技术流程应包括:海洋生态红线区评价单元确定;评价单元的敏感性和重要性分析;海洋生态区空间识别与确定;海洋生态红线区管控措施制定;海洋生态红线区划定成果集成。同时,在红线区选划时,应完善相邻省市生态红线区协调机制问题,确定如何划定沿海省市管辖之外的海域红线区。

3.提升海洋生态红线区的管控能力。

海洋功能区侧重区域功能定位和用海审批,而海洋生态红线区侧重生态保护和开发活动的限制管理。应充分利用法律、行政和技术等手段提升海洋生态红线区管控能力。首先,借助海洋功能区划在法律上的权威性、约束性以及对海洋开发利用的整体控制作用,从顶层科学规划全国海洋生态红线区及其管控资源的空间布局与部门、地域分配,构建分类分级的红线区项目准入制度,形成红线管控全国“一盘棋”的总格局。其次,建立健全生态红线区基层行政管理体系,形成公众参与的红线区管控模式。社区在当地具有资源利用和保护双重主体的作用,如果能够把社区转变为红线区管控的主体,让社区居民参与保护区管理,对实现红线区的有效管控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最后,注重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提升红线区管控科学化水平。通过科学研究,提升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红线区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

4.加强涉海多部门沟通,推进公众参与和宣传教育。

如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篇10

打造省海洋综合开发与

保护试验区的基础条件

海洋资源得天独厚。象山县海洋资源极其丰富,是全省乃至全国少有的兼具山、海、滩、涂、岛、礁、湾资源的地区。海域面积6618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和海岛岸线925公里,分别占宁波市的67.8%、59.2%,浙江省的2.5%、14.2%。拥有象山港和石浦港两大港口,可建港口岸线61.3公里。其中深水岸线37.3公里。拥有大小岛礁656个,占宁波市的80%以上,浙江省的21.4%。拥有36个金色沙滩,长达15.7公里,位居长三角各县(市、区)首位。

海洋发展战略不断完善。近年来,象山先后提出海洋开发、桥海兴县、海陆一体、“一体两翼”等海洋开发思路,全面实施以海洋经济为重点的对接大桥转型跨越三年行动计划,制定1234海洋经济发展战略,逐渐形成具有象山特色的发展道路。2011年初以来,进一步加快象山港大桥建设,着力发展对台小额贸易,在成功创建省海洋综合开发与保护试验区的基础的同时,努力创建两岸经贸合作石浦实验区。

海洋产业体系富有特色。经过多年的发展,象山海洋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海洋产业体系逐步完备,优势产业初具规模,对全县生产总值增幅贡献逐年增长,2011年,预计实现海洋产业增加值124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40%,所占份额位居全省前列。以船舶制造业为重点的临港工业快速发展,造船能力达到190万载重吨。滨海旅游业蓬勃发展,拥有aaaa级景区3个,年游客接待量830万人次,荣获“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县”称号。海鲜餐饮业享誉长三角。被授予“中国海鲜之都”称号。海洋运输业蓬勃发展,海洋运输能力达80.7万载重吨,集装箱运力14.9万载重吨,位居浙江省各县(市、区)首位。现代渔业稳步发展,水产品产量58万吨,列全国前5位。

海洋文化生态独具魅力。象山六千年以海为伴,形成了海商文化、海盐文化、养生文化、象(吉祥)文化、民俗文化等灿烂的海洋文化。近年来,象山深入推进海洋文化大县建设。打造出“中国开渔节”、“三月三・踏沙滩”民俗文化节、“国际海钓节”、“海鲜美食节”等知名文化品牌,先后被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渔文化之乡”、“中国竹根雕之乡”等荣誉称号,获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象山生态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58%,空气负离子每立方厘米1.47万个,空气优良率持续保持在96%以上,被誉为天然氧吧。2006年,被批复为全国生态示范区,2010年获批省级生态县,先后建成渔山列岛部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韭山列岛部级自然保护区和部级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成为全国唯一一个拥有3个部级保护区的县域经济体。

秉承海洋资源优势,坚持海、岛、港、桥联动发展

“十二五”以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要深入实施桥海兴县战略,以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列入国家战略为契机,重点推动海洋海岛综合开发,加快发展现代海洋产业,健全完善海洋基础设施体系。积极打造以海洋产业为主体,海洋生态、海洋文化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海洋经济发展新格局,努力建设省海洋经济强县。

立足“象山半岛+海岸海湾”地理优势,着力打造省海陆联动发展先导区。充分发挥主要海岛毗邻大陆有利条件,坚持以陆带海、以海促陆、海陆联动,以石浦岛、城、港联动开发为重点,突出南田岛综合开发,促进海陆发展在战略规划、空间布局、产业优化、政策引导、管理体制等方面的统筹协调,为探索我省海陆协调发展新途径积累宝贵经验。

立足“海洋资源+特色产业”基础条件,着力打造省现代新兴海洋产业创新区。按照国家和省市产业发展规划的要求,加强海洋科研与产业化基地建设。扶持壮大海洋装备、清洁能源、海水利用、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提升发展临港先进制造业、海洋旅游、现代渔业等优势产业,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为促进我省海洋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产业支撑。

立足“港口岸线+小额贸易”有利条件,着力打造长三角对台经贸交流开放合作实验区。发挥处于长三角经济区和海西经济区重要节点的区位优势,统筹南田诸岛港口、岸线、滩涂资源,创新对台招商引资体制机制,搭建对台开放、交流、合作平台,为推进长三角对台经贸合作发挥先行先导作用。

立足“海洋生态+海洋文化”优势,着力打造国家海洋文化生态建设示范区。牢固树立蓝色文明发展理念,强化海洋资源有序开发、生态利用和有效保护,切实加强海域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积极推进低碳技术和循环经济;进一步挖掘和弘扬海洋文化。增强海洋文明意识,促进人海和谐共处,为建设国家海洋生态文明探索先进模式。

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海洋综合开发与保护

优化海洋功能布局。按照海洋功能区划和近岸海洋生态环境功能区划。优化重要海域基本功能区,着力构建“一核两港三区四城多岛”空间总体布局。一要打造“一核”。以石浦、鹤浦、高塘等地的海域、海岛为核心,充分发挥石浦港综合优势,深化对台经贸交流合作,加快海岛开放开发,成为省海洋综合开发与保护试验区的核心平台。二要开发“两港”。象山港要坚持保护和开发并重,依托深水岸线和现有产业基础。打造国内著名的生态经济型港湾和先进临港产业基地。石浦港要进一步提升港口综合服务功能。建设省对台经贸交流合作的主要基地。三要保护“三区”。即渔山列岛部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韭山列岛部级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和部级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树立海洋蓝色文明意识,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国家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四要建设“四城”。统筹城市建设与海洋资源开发,重点打造环石浦港新城、沿象山港新城、大目湾新城、象山影视城,加强城市功能培育和提升,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功能与支撑平台。五要利用“多岛”。加强对海岛资源的分类管理、有效保护、科学开发,着力建设各具特色的综合利用岛、临港工业岛、海洋旅游岛、港口物流岛、现代渔业岛、海洋生态岛,成为省海岛开发开放先行区。

加快石浦岛、城、港联动开发。石浦地区包括石浦、鹤浦、高塘等三个镇乡,是宁波市海洋(海岛)综合开发的核心区域和浙江省海洋

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要加强石浦港区域开发开放,探索设立石浦新区,促进对台交流开放合作,合力打造两岸经贸合作石浦实验区。一要加强对台经贸交流合作。依托石浦港对台贸易试点口岸优势,实行更灵活、更开放、更包容、更便利的对台贸易交流合作和出入境政策,积极申报新型海关特殊监管区,扩大对台贸易商品种类和规模,建设台湾商城和台湾商品一条街,打造台湾商品进入大陆及转口境外地区的交易集散基地。二要推进石浦港综合利用。改造提升石浦3000吨级对台专用码头,加速推进雷公山区域对台万吨级码头建设,谋划城镇生活岸线和旅游休闲岸线,扩展公用型保税仓库面积和查验场地,加快符合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需要的公用码头和专业码头建设,不断提高港口服务能力。三要建设环石浦港新城。以打造具有现代都市气息和浓郁海岛风情的滨海新城为方向。推进城市建设沿港发展,全力塑造新城特色与品质,加大海岛特色文化挖掘、历史遗存保护、生态景观修复,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环石浦港新城。

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依托海洋资源禀赋和科技研发创新能力,重点发展临港装备制造业、海洋新兴产业、海洋旅游业、现代渔业和海洋服务业,抢占海洋经济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一要大力发展临港装备制造业。以船舶制造、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装备等行业为重点,依托中油重工(宁波)基地、启鑫光电、乐惠新能源等项目,建立健全临港装备产业链,努力把象山打造成全省重要的临港装备制造基地。二要加快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研究制定海洋新兴产业相关鼓励支持政策。进一步加快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制药、海洋生物育苗育种等产业,推动海岛海水淡化、国电海上风电、檀头山风力发电等项目启动实施,引进培养高层次科技与管理人才,充分挖掘象山海洋新兴产业潜力。三要提升海洋旅游发展水平。认真实施“八八”黄金发展战略,整合提升松兰山、中国渔村、石浦渔港古城、影视城等已建成景区,加快花岙岛、檀头山、渔山等海岛旅游发展,推动海洋旅游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丰富海洋文化旅游内涵,建设长三角最佳海洋休闲目的地。四要改造提升现代渔业。巩固渔业大县地位,稳定渔业捕捞产量,积极发展远洋渔业,提升水产加工能力,不断打响“中国海鲜之都”品牌。

推进海岛分类开发与保护。立足海岛自然条件,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把海岛建设成为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一要打造综合利用岛。以南田、高塘、花岙等海岛为重点,积极引导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绿色先进制造业等产业发展,加强产业和城镇配套服务能力建设,提升综合竞争力和区域影响力。二要打造临港工业岛。以打鼓峙岛、东屿山、中界山岛、汰网屿山等海岛为重点,执行严格的产业准人和环境保护政策,加快临港装备、船舶制造、新型能源等产业发展。三要打造海洋旅游岛。以花岙岛、檀头山、渔山等海岛为重点,严格保护海岛自然人文景观,实现海岛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四要港口物流岛。以南田岛等为重点,统筹规划岸线、航道和锚地开发,对于干线航道上的岸线资源,优先用于公用码头建设,对于利用方向尚不明确的岸线,应予以预留,避免深水浅用、多占少用。五要打造现代渔业岛。以东门岛为重点,积极发展休闲渔业、特色民俗渔文化村,充分体现海岛特色和文化底蕴。六要打造海洋生态岛。以渔山列岛、韭山列岛为重点,积极开展生态修复,严禁在生态保护岛上进行任何工程开发活动,适度开展科普教育、科研考察等低强度的利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