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的技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1:04

雕刻的技艺篇1

浮雕作为雕塑艺术中的一种造型语言和形式。有它独特的造型方式。食品雕刻的浮雕是指在能食用的可塑性食品原料平面上对自然物象进行体积上的合理压缩,使图形突于平面或凹于平面上,同时运用形体压缩的方法雕塑形体图样。即表面形象的长宽比例尺寸不改变,只将物象的厚度压缩到所需的尺寸。浮雕分为凸浮雕(又称凸雕、阳纹浮雕)、凹浮雕(又称凹雕、阴纹浮雕)两种,凸雕,就是在可食性原料表面上雕刻出向外突出的图形,常见的如:南瓜盅、西瓜灯、金瓜灯、南瓜花瓶、金瓜罐、人物、寿星头部的鼻耳、脸部等。凹雕是指在可食性原料表面上雕刻出向里凹进的图形与线纹。如常见的冬瓜盅、西瓜盅、南瓜盅等以风景、花鸟、人物为主的图案瓜盅类浮雕作品。浮雕可以多层次的塑造形象,也可以单层次塑造形象。浮雕的层次及所形成的凹凸面,在光的作用下可以形成不同的明暗效果。因此食品雕刻的浮雕(主要指高浮雕)技法同样可运用雕塑艺术中的透视原理加强物象的立体感或空间感。

浮雕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塑造手法各异,以下是三种浮雕技艺的处理方法。1、运用透视原理表现的方法:如近者大、远者小,使浮雕产生强烈的空间感,这一类的浮雕作品具有很强的写实性。构图也可分前景、中景、远景、人物景色图案,依次从大到小,景物也完全按透视方法处理。整个浮雕作品从前到后有一定的空间距离,层次感强,给人一种非常真实的感觉。如笔者雕的“月宫献寿”作品,以仙姑人物为主题形象表现第一层次的前景,以天空中的祥云仙山表现第二层次的中景,以月宫图景表现第三层次的远景。整个作品、主题突出、层次分明,给人一种空间层次感强的幼觉意境。2、运用体积层次的压缩原理所表现物体的手法;在浮雕中,面对立体形象,要通过形体体积和比例上相应的压缩处理,构成体积上有秩序的层次重叠。如笔者雕的“双鹤祝寿”作品:首先将寿星老人的头像整体压缩到一个适当的厚度位置,以主题突出大体尺寸比例协调的基础上,才考虑寿星整个形体每一层的压缩比例关系。其次将龙头拐杖及童孩,双鹤形体及仙桃表现在主题寿星的上方与下方,上下呼应协调对称,衬托寿星老人的主题。3、作品充分表现出不同的层次感手法。将作品分几个层次,第一层和第二层空间层次压缩比例都要大一些。尤其是第一层空间的形体,也就是头像的最凸前的部位压缩比例更大,而第三层空间层次和贴近原料平面的形体压缩比例较小。因此,在浮雕制作中,必须掌握分层次进行形体压缩塑造方法,才能较准确地雕出各种人物及头像及景物形体、形象压缩的关系。

高浮雕与浅浮雕(低浮雕)的区别:浮雕中体积厚者即比较凸出的图型为高浮雕。体积薄者即图形较薄者为浅浮雕(低浮雕)。高浮雕除尺寸最外与低浮雕相比较厚外,高浮雕在形体塑造上与圆雕有近似的地方,甚至于某些局部的形体用圆雕的方法处理。比如笔者雕的“金鱼戏水”作品就是将不同姿态的金鱼用高浮雕的手法雕刻在一整弯形的牛腿南瓜上,用近似圆雕的方法制作“金鱼戏水”作品,使低点处理得较深,形成较深的阴影、使主体更加鲜明突出,金鱼与背景水草衔接自然空间虚实协调统一。高浮雕形体压缩比例小,从侧面看物象形态变化小,比较容易塑造人物、动物形象、立体感也较强。雕刻造型方法和形式比较丰富,因为体积较厚,便于浮雕的凸雕、反凹、切挖、深掏等塑造方法表现。而低浮雕(浅浮雕)因厚度较薄不适于表现较大尺寸的作品,透视效果不强,外形轮廓不明显,作品的主题表现受到影响,因此常雕刻较小尺寸的浮雕作品,且表面要求做得非常精细光滑才能符合浮雕造型技艺制作的要求。如常见的西瓜盅、冬瓜盅、南瓜花篮、水果提篮、花瓶等如笔者用浅浮雕的手法精雕细刻的“水果提篮”,利用提篮的编纹线条浅浮雕出篮子的每一根纹路。整个作品、纹路整齐清晰、统一、协调一致。给人一种真实感。

以下简介浮雕的几种常见表现手法:1、运用透视原理强调景物真实空间感,也是写实性浮雕常用的方法。浮雕构图一般可分为近、中、远三景,分属三个不同层次空间,人物及景物均按成角或平行透视规律,表现不同体裁的形体透视原理。如笔者浮雕作品“月宫献寿”。2、运用外形轮廓线表现物体的手法。将外形突出于底平面原料上,人体景物所有物象都压缩在一个平面内,进行反凹外形处理人物景象结构,非常强调外形动态,追求某种内在情绪,视觉效果强烈,装饰性强。如笔者浮雕作品“麻姑祝寿”作品。3、运用形体平面的反凹处理手法。造成形体外形重叠的装饰效果。如笔者的“寿星老人”作品,以阴凹面衬托出脸部外轮廓的阳线,使主体人物的面部呈现出特有的装饰情趣。运用镂空浮雕的手法,对浮雕进行局部透空处理,形成虚实相间的空间表现形式。如笔者浮雕作品“中华世纪龙”、“仙如献桃”作品,采用实体空间形态对应空间的作用,将中华龙实体浮雕在一大圆型的老南瓜平面上,再将龙傍边多余处镂空处理,使作品虚实相间,使两者之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局部透空浮雕中虚实空间的互补关系,使作品增添了几分情趣。

总之,浮雕(食品雕刻)的处理方法很多,手法技巧多样,形式内容丰富,重视形式美感和外形轮廓的整体装饰效果。浮雕在造型方法上分为具象表现手法和抽象表现手法。具象表现要尽可能达到与自然原型相接近,表现具体主题内容,在形式上要求统一,这就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性。而抽象表现则是对自然原型的概括与归纳以装饰夸张、变形或几何抽象的表现方法进行抽象处理。即通过形块、线面、结构和原料等基本造型因素的理想结合,组成某种美感(观)的造型意境氛围。无论是具象的还是抽象表现形式均有它各自特点与优势,在学习食品雕刻的浮雕技法中要学会运用透视原理,处理物象的形体透视关系,常见的处理方法是近者大、远者小,进行构图安排时,分前景、中景、远景三个不同层次,无论人物、景物依次从大到小,完全按透视原理处理物象,力求使整个浮雕作品从前到后,拉开空间距离和层次,给人一种非常真实的感觉。总而言之,浮雕技艺的处理手法很多在学习中能灵活运用,不能死板硬套。只有在不断的学习和探索实践中掌握食品雕刻的造型技巧与手法,才能创作出与时俱进,具有时代感的浮雕作品。

雕刻的技艺篇2

东阳木雕,是以散点透视构图、多层次雕刻、讲究平面装饰艺术效果的平面浮雕。它因色泽清淡,保留原木天然纹理色泽,精雕细刻,格调高雅,又被称为“白木雕”。一千三百多年来,东阳木雕以其丰富的题材内容和精湛的雕刻技艺,逐渐形成了平面浮雕艺术别具特色的效果。它丰富的内容、生动的神韵、精湛的技艺、精美的雕刻而蜚声海内外。为了使东阳木雕更具有艺术表现特色,东阳木雕的老一辈艺人、部级大师、省级大师以及东阳木雕艺人在不断地探索研究其表现形式,运用雕刻技法、运用雕刻材料、运用色彩、运用粘贴技术,来突出表现东阳木雕的层次、立体及三维艺术效果。本文从以上几个方面探讨东阳木雕艺术表现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二、运用雕刻技法表现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东阳木雕以平面浮雕为主,多层次浮雕、散点透视构图、保留平面的装饰,形成了极为鲜明的雕琢艺术特色。其雕刻技法有:薄浮雕、浅浮雕、深浮雕、镂空雕、透空雕(锯空雕)、高浮雕、多层叠雕、园木浮雕、圆雕、半圆雕、彩木镶嵌雕、火烧板拼雕、贴片雕、阴雕、彩木多层叠雕等十多种雕刻技法。东阳木雕的传统艺术蕴含着东阳木雕艺人博大的智慧和精深的木雕技艺,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文化结晶。

运用雕刻技法表现,就是在整件木雕作品中,运用东阳木雕上述雕刻技法的一种、两种、或多种组合,对木雕作品的雕刻创作,以达到一定的艺术表现效果。运用雕刻技法表现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有:阴雕表现法、薄浮雕表现法、深浮雕表现法、锯空雕与镂空雕结合表现法、透空雕表现法、镂空雕结合浅浮雕表现法、高浮雕表现法、多层叠雕表现法、镂圆雕表现法、多种雕刻技法结合表现法等等,集中表现为层次的丰富性,运用各种雕刻技法的多样化。

1.阴雕表现法。是指在整件木雕作品中,以“阴雕”雕刻技法为主的一种表现艺术。阴雕是在木板上用刀以线条雕刻为主,而无大块面铲法的一种雕刻技法。“以刀”是阴雕技法的总旨。即在做好底色的木板上,以刀,用凿刀左右前后加以横铲,要求达到以工带写,掌握笔意,凹刻线条,称之为“铲阴花”或“铲白花”。因它是以凹刻线条,深度一般在5毫米以内,雕刻图案低于平面的一种表现艺术,称之为“阴雕”。刀在木中走,犹如笔在纸上游,但是木材质地有软有硬,木软,刀力可及,木硬,运刀难度大,这就要求雕刻者善于掌握控制,用刀利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阴雕工艺一般是无稿的雕刻艺术。在木板上下刀之前,雕刻者要先构思图案,周密设计,胸有成竹,意在刀下,画在板上;一旦下刀,刀锋利落,刚劲有力,刀刀见功夫,疏密粗细得当,层次分明,立体感强,在雕刻的画面中体现出兼工带写的意境,一件成功的“阴雕”艺术作品,全部显现在刀法的运用之中。这种表现艺术,又分为阴雕嵌色表现法和阴雕不嵌色表现法两种。其阴雕嵌色表现法是在阴雕的凹面内嵌入有颜色的油漆,突出色彩艺术效果的一种艺术表现方法。

2.薄浮雕表现法。薄浮雕表现法,是指在整件木雕作品中,以“薄浮雕”雕刻技法为主的一种表现方法。其薄浮雕是在2—5毫米的厚度中雕刻出图案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这种表现形式讲究保留平面,以线为主,以面为辅,线面结合。它要求雕刻工具以锋利斜面为特色的雕刀,薄浮雕作品所追求的精细线条的表现都要用雕刀施功刻出;要求雕刻艺人基本功扎实、刀法运用自如、刀法流畅、线条清晰、地要平整、层次分明、富有神韵,雕刻深浅把握在5毫米之内。此种表现手法是以刀,刀刀见真情,不允许有半点的差错,整件作品不允许有刀疤伤痕,这样才能达到艺术精品。其艺术效果是:“远看有层次,近看是立体,细看多有滋味,越看越神韵。”看似一幅图画,其层次感、立体感非常强烈,是一幅立体的画图。

3.深浮雕表现法。深浮雕表现法,是指在整件木雕作品中,以“深浮雕”的雕刻技法为主,镂空雕为副的一种表现方法。其深浮雕是一种线面结合,以面为主来表现图像的雕刻技法。雕刻深度一般不低于20毫米,深的可达100多毫米。镂空雕也是深浮雕中进行镂空,在深浮雕的物像背部施以镂空雕刻,使木雕作品疏密得当,玲珑剔透。在深浮雕中局部运用镂空雕,使木雕作品的立体感、层次感更加突出。这种深浮雕表现方法往往与镂空雕密切结合,来提高艺术表现形式。运用深浮雕和镂空雕的雕刻技法,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其作品的层次丰富、立体感强,有一种很深的艺术感染。

4.锯空雕与镂空雕结合表现法。锯空雕与镂空雕结合表现法,就是在一件木雕作品中,运用锯空雕和镂空雕这两种雕刻技法为主的一种表现方法。锯空是在画面物像以外的空地,用钢丝锯锯空后,再进行雕琢。其镂空雕是在锯空的物像背后进行镂空雕刻。在锯空雕刻中,又有镂空雕刻;在镂空雕中,又见锯空雕刻。两种雕刻技法穿插有致、使木雕作品粗细得当,疏密均匀,玲珑剔透。此表现法,运用多种雕刻技法,使作品的层次和空间丰富而又强烈。

5.透空雕表现法。透空雕表现法,是指在整件木雕作品中,以“透空雕”雕刻技法为主,结合浅浮雕的一种表现方法。其透空雕,就是在保留浮雕物像部分中,去除物像以外部分,形成虚实并存的浮雕艺术。是将“地”全部用钢丝锯锯空后再进行雕刻,并且以平面刻线切刀为主,采用浅浮雕的雕刻技法。它可分为:单面透空雕、双面透空雕和异型双面透空雕。单面透空雕是单面图案,单面欣赏的木雕作品。双面透空雕是同一图案,正反两面雕刻,正反两面都可以欣赏的木雕作品。异型双面透空雕是两面不同的图案,两面欣赏不同效果的木雕作品。由于空间的通透和虚实的分割,使透空雕显得更为空灵贯气而不沉闷,既有圆雕轮廓清晰的特征,又有浮雕平面舒展的特色。

6.镂空雕结合浮雕表现法。镂空雕结合浮雕表现法,是指在整件木雕作品中,以“镂空雕”的雕刻技法为主,结合浮雕的一种表现方法。其镂空雕是一种深浮雕,它最突出的标志是玲珑剔透,使物象有立体感,人物穿插场景层次多,镂空深雕,独具匠心,极富有艺术之美。此表现法是在镂空雕的主体雕刻下,底部采用浅浮雕的雕刻技法,使作品更具有三维空间的立体艺术效果。

7.高浮雕表现法。高浮雕表现法,是指在整件木雕作品中,以“高浮雕”的雕刻技法为主的一种表现方法。其高浮雕,是指将图案外框平面和图案内的“地”设计在同一水平面上,并使图案雕刻部分高出平面以达到凸显主题图像的一种雕刻技法。其画面构图匀称丰满,图案整体、连贯较强,很少露“地”,疏密得当,粗细相融。由于主体图像高出平面的“地”,凸显了主体图像,主体突出,平面立体艺术效果明显增强。

8.多层叠雕表现法。多层叠雕表现法,是指在整件木雕作品中,以“多层叠雕”为主的一种表现方法。其多层叠雕是指在平面浮雕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平面浮雕、半圆雕、圆雕等多种雕刻技法,采用分块、分单元雕刻,逐层对接组装而成的一种雕刻技法。此表现法,就是运用这种雕刻技法所创作的木雕作品。它在一个平面上形成了由近至远、由低到高的多层次画面,达到了在平面背景下三维立体的艺术效果。采用平面浮雕、半圆雕和圆雕等雕刻技法相结合,其一层层的层次丰富而又突出,纵深感加强,凸现多层次的立体木雕艺术。

9.镂圆雕表现法。镂圆雕表现法,是指在整件木雕作品中,充分运用深浮雕、镂空雕和圆雕的雕刻技法,但不光光是这几种雕刻技法的结合,而是在平面深浮雕物像的背后斜截镂空雕刻,再进行圆雕雕刻的一种表现方法。此种表现方法是在东阳木雕平面深浮雕传统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结合福建龙眼木雕的圆雕技艺和广东潮州的通雕技艺而创作的木雕精品佳作。其镂圆雕,不是简单的镂空雕雕刻加圆雕雕刻,而是在平面深浮雕的基调下,对人物、动物等物体块面背部采用30度至45度的背后斜截镂空雕刻到底部,再对人物、动物进行圆雕雕刻。经过此雕刻后,其作品的三维立体艺术效果非常强烈,不管你在前后、左右、上下各个不同的侧面观看欣赏,其作品的层次感、立体感、三维艺术效果非常突出。由于在深浮雕、镂空雕中,加进了圆雕雕刻技艺,作品的三维空间完全立体,适宜人们全方位观赏,三维立体效果非常强烈。在平面的二维空间里,凸现了三维的艺术特效。

10.多种雕刻技法结合表现法。多种雕刻技法结合表现法,就是在一块木雕作品中,有浅浮雕、深浮雕、镂空雕、半圆雕等多种雕刻技法结合的一种表现方法。平面浮雕雕刻出了凹凸起伏的形象,其形体是“压缩”处理后的二维空间效果;深浮雕、镂空雕由于雕刻深度较深,增加了层次和纵深丰富;半圆雕的雕刻加深了三维立体的艺术效果。多种雕刻技法的结合,赋予了木雕作品的空间感、三维立体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运用雕刻材料表现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东阳木雕的雕刻材料应用广泛,因精雕细刻,很少上色,称为“白木雕”。东阳木雕一般选用色彩较淡的木材作为雕刻用材。如樟木、椴木、白杨木、白桦木、白木、楠木、榉木等色彩较淡的木材。也有选用红木、黑檀木、酸枝木、花梨木、铁梨木、荫沉木等颜色较深的木材作为雕刻用材的。这主要是根据雕刻设计者和艺术表现的需要而决定。运用雕刻材料表现法,就是在整件木雕作品中,运用各种材料通过雕刻和组合,来达到表现艺术效果的木雕作品。有时根据木雕艺术表现的需要,设计创作者会选用几种或者多种颜色的木材来雕刻组合成木雕艺术作品。运用雕刻材料表现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有:彩木镶嵌表现法、彩木雕刻组合表现法等,具体表现为木质材料色彩的丰富,雕刻技法运用多种多样,从而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效果。

1.彩木镶嵌表现法。彩木镶嵌表现法,就是在整件木雕作品中,以彩木镶嵌雕为主的一种表现方法。镶嵌雕镶嵌的材料有铜、锡、玉石、象牙、贝壳、竹丝、彩木等材料,甚至有用金银珠宝的。此镶嵌雕镶嵌的材料是用彩木,其彩木就是用各种颜色的木材,如红木、桑木、黄杨木、榧木、柏木、苦槠木、黄檀木等有颜色的木材作为镶嵌的雕刻用材。它是利用木材的自然纹理与色泽,巧妙地拼凑成各种形象的图案。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可以作陈设欣赏的台屏、壁挂、屏风等木雕作品的创作,也适宜于橱、柜、箱、茶几、案台等各式家具的装饰雕刻。运用多种色彩的木质材料,分清了层次和色彩的艺术效果,使木雕作品有丰富的层次、立体感因木质的色彩一目了然。

2.彩木雕刻组合表现法。彩木雕刻组合表现法,就是根据图案设计的要求,分选各种颜色的彩木,分块雕刻,再按设计图案的要求组合而成的一种表现方法。其彩木雕刻,是根据图案内容分深、浅、淡或按景物的特点来挑选彩木,分块进行浅浮雕、半圆雕、圆雕等技法雕刻。在选择彩木时,十分讲究图案远近景物的内容,远景可用浅淡颜色的彩木,近景可以用深一点的彩木。否则,木雕作品制作组合后,会引起色彩的反差,影响色彩的艺术效果。按图案设计的要求分深、浅、淡选择彩木,其彩木雕刻组合完成的木雕作品,让观赏者远看似一幅彩色的图画,近看是一幅立体的彩色画卷。其作品的艺术效果,通过彩木的色彩和多层叠雕展示了立体三维艺术,彩木的色差分清了主景、远景,多层叠雕使作品更具有丰富的层次和画面的纵深感,平面浮雕的立体三维艺术效果更加突出。

四、运用色彩处理表现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东阳木雕因采用颜色较淡材料雕刻,又不上颜色,故被称为“白木雕”。但有些木雕作品为了艺术表现的需要,对白木雕进行着色处理,来达到艺术表现的效果。运用色彩处理表现,就是运用各种色彩在雕刻的木雕上面着色处理,使其更具有层次感和立体感的艺术效果。运用色彩处理表现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有:浅降山色表现法、淡彩表现法和贴金表现法等。

1.浅降山色表现法。浅绛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中的一种设色技巧,即凡以淡红青色彩渲染为主的山水画,统称浅绛山水画。其方法是先用浓淡,干温变化之墨线勾勒轮廓结构变化之后,再施以淡的赭石,(或掺少稍失砂类)染山石和树木结构处,最后用淡花青类色渲染即成。浅降山色表现法,就是仿照这种浅绛山水画的方式方法,对雕刻后的东阳木雕,在岩壁崖石线条皴擦的凹面上染濡一层非常浅淡的黑色,凹凸深浅的块面线条在阳光的作用下变成了“墨分五色”,浅绛山水的艺术效果就出来了。其特点是素雅青淡,明快透澈,岩石峻峭、层次分明,远近立体的层次感凸显。木雕作品雕刻后,在山石上施以黑的擦皴,山石的凹凸深浅处墨分浅淡,突出了山石多层次的立体艺术效果。

2.淡彩表现法。淡彩表现法,就是木雕雕刻制作完成以后,在木雕雕刻的主要部分(局部)或全部施涂淡彩的油漆,使其更具有立体艺术效果。这种表现法是在木雕雕刻完成之后,用淡薄的色彩稍作渲染涂在木雕物像的上面,让色彩的浅淡来表现层次、立体艺术,这种淡彩与木雕融合一体,又能显示木雕韵味,使其产生一种淡雅、朴素的艺术效果。

3.贴金表现法。贴金表现法,就是木雕雕刻制作完成以后,在木雕雕刻的作品中局部或全部贴上金箔,使作品更具有金碧辉煌的艺术效果。金箔具有高贵典雅、永不褪色、耐腐蚀、抗氧化、防辐射等优点,雕刻后的木雕作品贴上金箔,使木雕作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其木雕作品金光闪闪。木雕作品再贴上金箔后,木雕与金箔相互衬托,相辅相成,使作品更显得金碧辉煌、灿烂夺目、高贵典雅、豪华气派。具作品艺术表现力强,视觉冲击力大,令人赏心悦目,极具艺术鉴赏价值。

五、运用粘贴技术表现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东阳木雕是散点透视构图、讲究平面装饰艺术效果的浮雕。木雕作品要达到装饰的效果,有时需要将木雕作品单独雕刻后,进行粘贴或镶嵌连接组合。运用粘贴技术表现,就是将木雕作品单独雕刻后,进行粘贴或者镶嵌到底板上组合而成的一种表现方法。运用粘贴技术表现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有:贴片技术表现法、竹丝镶嵌贴片表现法和锯空雕粘贴表现法等。

1.贴片技术表现法。贴片雕,是指木雕作品单独或成组雕刻,然后粘贴或者镶嵌到深色底板上的雕刻技法。贴片技术表现法,就是这种雕刻技法形成的木雕作品,它使浅色的雕刻图案与深色的底板组成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主题突出,装饰性效果强。其木雕作品底板都是用深颜色的底板,雕刻的材料用白色的椴木雕刻,粘贴到底板后,形成了显明的色差对比,作品的艺术效果强烈。

2.竹丝镶嵌贴片表现法。竹丝镶嵌贴片表现法,就是在整件木雕作品中,以竹丝镶嵌为底板,粘贴木雕浮雕贴片的一种表现方法。竹丝镶嵌贴片,就是用2毫米厚、3毫米宽的篾片,锯出等距细榫,十字交叉衔接,拼嵌成工整的几何图案作为底纹;再用木雕雕刻成的人物、花鸟、山水等图案浮雕的贴片,以暗榫紧扣,镶嵌或粘贴在竹丝镶嵌的底板上。由于画面素色洁净,给人以清新淡雅的感觉,它凸现了木雕的艺术效果,显得特别清雅珍贵。作品主体部分用精雕细刻的木雕,底板用工艺细密复杂的竹丝镶嵌,造型别致,雕工精细,独树一帜。既有竹丝清新淡雅的特色,又凸现木雕浮雕的艺术效果。

3.锯空雕粘贴表现法。锯空雕粘贴表现法,就是在整件木雕作品中,先锯空雕刻后,再进行粘贴组合而成的一种表现方法。其锯空雕就是对画面物像以外的空地,用钢丝锯锯空后再行雕刻。锯空雕刻后的木雕作品,通过粘贴技术的装饰,构成一幅木雕作品。其作品的立体感、层次感也十分突出,具有一定的室内装饰效果。

雕刻的技艺篇3

(一)选料。首先要选取集安境内特有的蛇纹玉石为雕刻原料,选料要选取没有杂质、俏色明显、颜色鲜艳的原料备用,这样才能雕刻出满意的玉石产品。

(二)开料。将选好的玉石原料根据雕刻的雕刻作品的需要进行开料。开料下刀时要求角度准确,下刀利落。分割的玉石原料要经济适用,避免浪费现象的发生。

(三)画活。将每一块选好的待雕玉石,按照玉石的形状、颜色和质地,以艺术家的眼光进行审料,形成臆想中的雕刻形象后,将需要雕刻的对象以简练的线条画到待雕刻的玉石上,然后根据所画的形象准备雕刻。

(四)雕刻。在雕刻时要先进行毛雕出坯,毛雕出坯时要将雕刻者的创作理念和审美理想充分融入到作品中,根据所雕的器形形态,用浮雕、浅浮雕、镂空雕、平面雕、阴刻等手法进行细雕,雕刻的顺序为从上到下,先中间后两边,先重点,后一般。要先雕刻作品的细微处、要害处、特殊部位。在雕刻过程中石料颜色、瑕绺分布如果突然发生变化,应随机应变,因料施艺,剜脏去绺,化瑕为玉。(五)抛光。将雕刻成型的玉石工艺品用粗细不同的砂布进行14遍打磨,然后用油石打磨工艺品的细微处,打磨后用高温熔化的腊为工艺品上蜡抛光,最终形成工艺品并根据不同工艺品种类分别安装基座。

集安玉工艺品的价值

(一)历史价值。集安玉雕刻技艺源远流长,至今已经有120多年的历史,是继松花石砚雕刻后的长白山又一重要的雕刻技艺,素以原料精美、雕工奇特而闻名,丰富了东北地区玉石雕刻记忆内容和玉石产品的品种。

(二)文化价值。集安玉雕刻是继松花石砚雕刻技艺后又一重要的具有地方特色和地方文化底蕴的雕刻技艺,是长白山文化和鸭绿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历史的演变和历代工匠的不懈努力,成为蕴含长白山历史文化和满族文化底蕴,成为融会贯通中国玉文化的一枝奇葩。

(三)经济价值。用集安玉石雕刻作品,品种丰富、特色鲜明,地方文化元素显著,在造型上深厚古朴而又不失典雅,严谨统一而又极富变化,可谓形神兼备,极富生气,具有极强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具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倍受来集游客的青睐,成为带动集安经济增长的有力产业链条。

集安玉雕刻技艺濒危现状和保护措施

(一)濒危现状。黄金有价玉无价,在各种玉产品大行其道的今天,在市场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各种玉石雕刻技艺鱼龙混杂,良莠难辨,雕刻手艺传承人也很难寻找,技艺传承链条易于断裂。受市场经济利益驱使,各种玉雕作品粗制滥造,技艺混乱,以次充好,见利忘义,造成技艺杂乱和作品的低劣庸俗。要成为集安玉传统手工雕刻技艺的传承人,必须有一定的雕刻基础和艺术修养,较高层次的审美能力,还需要耐住寂寞,坚守艺术,因此传承人培养存在极大困难。

雕刻的技艺篇4

微雕艺术是汉族传统工艺美术中最为精细微小的一种工艺品,是集汉族文化精华的袖珍艺术品,是雕刻技法的一门分支,为微观雕刻一个门派,微雕一般指微细的圆雕、浮雕和透雕等。所表现出来的多跟自然界相像的东西。微雕是凸出来,富立体感。它甚至可以在米粒大小的象牙片、竹片或数毫米的头发丝上进行雕刻的,其作品要用放大镜或显微镜方能观看到镂刻的内容,故被历代称之为“绝技”。

中国微雕源远流长

中国微雕历史源远流长。远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出现微型雕刻。战国时的玺印小如累黍,印文却有朱白之分。众所周知的王叔远的《核舟记》,也是中国历史上微雕艺术的经典之作。近代微雕大师于硕,与吴南愚有“南于北吴”之誉,于硕于金石书画之外,精于微雕,1915年其作品《赤壁夜游》曾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牌奖。

天津博物馆收藏其作品六件早期受观看和雕刻设备的限制微观雕刻较少,随着时代进步和科技发展,能够用于观看更微小物体的仪器和极精细又坚韧的工具出现,致使微雕作品越来越小,雕刻难度也越来越大。微雕有雕和刻两种形式,雕指圆雕浮雕等阳雕,刻指阴雕,一个偏重空间艺术,一个讲究平面艺术,历史上把这两种艺术形式统称为中国的微雕艺术,微雕因精细,对材质要求很高,《核》、《骨》、《象牙》、《竹》等都是《微雕》的很好材料。

“微刻”是以刀,绘画写字,不但有刻还有设色;讲究绘画艺术,“圆雕浮雕透雕”讲究雕塑艺术,不同的只是微小而已微雕还有软派硬派之分,软派是在象牙发丝等软材料雕刻,硬派是在玛瑙玉石瓷器等6度以上的硬质材料雕刻,相对难度来说,硬材雕刻难度更高很多微雕作品中常常见有阳雕和阴雕技法共同实施来创作的。

雕刻的技艺篇5

摘要:中国玉雕工艺历史悠久,技艺精湛,风格独特。在人类社会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能工巧匠雕刻了无数件精美的玉器工艺品,也积累了宝贵的雕刻技艺。玉器的雕刻品种很多,有人物、动物、山水、器皿等多种形式,每一类作品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雕刻手法,本文详细介绍了中国玉石动物类雕刻的风格和技法。

关键词:动物雕;风格;要领;原则;技艺

我们的祖先在与石头打交道的过程中,不仅打造了用来谋生的劳动工具,还创造了具有审美意义的雕塑品。雕塑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之一,它的历史几乎和人类的历史一样漫长。不同时代的人们以不同的方式留下了数不胜数的伟大的雕塑品。她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颗晶莹璀璨的明星,是中国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之一。

一、游锢嘤竦竦姆绺

动物类玉雕品主要分两类,一类是传说中的动物,是人类根据想象而虚构的动物,另一类则是现实中的动物,是自然界的生灵。在雕刻动物类作品时首先要了解它的体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其次要了解它的寓意和背景。动物类玉雕品一般都具有造型丰满圆润、敦实健壮,展现淳朴端庄、舒展开朗的北方特色。

二、动物类雕刻品的雕刻要领

雕刻动物类作品的玉雕师平时一定要注意观察研究动物的大轮廓、结构和动态,特别要抓住动物刹那间的微妙的动作和表情。在雕刻动物类时要特别抓住它们的骨骼位置,骨骼位置要做出坚硬的感觉。

三、动物类雕刻遵循因材施艺的原则

这是雕刻的第一道工序,在雕刻构思立意之前,要进行创意构思,也就是设计前的酝酿,初步确定题材内容和立意,目的是正确合理选用玉石原料,以达到物尽其美。玉石品种多,变化大,首先必须判断玉石的种类及其质量,根据玉料的质地、颜色、光泽、透明度、硬度、块度、形状等指标来确定雕刻什么产品,力求优材优用,合理使用。选料是非常重要的步骤,富有经验的艺人,凭着一双慧眼,能认清玉石的本质,选材精确,巧妙用料,使产品效果突出,引人入胜。

俗话说“无瑕不成玉”,天然的玉石中多少会有一点瑕疵,内部和表面会有石棉、石纹、杂色等缺点,在雕刻过程中,象这样带有些缺点的料,只要有好玉存在,都是可选用的。重要的是在设计过程中,怎样把玉料吃透,仔细察看原材料的高、宽、厚、脏绺处和纵横性,然后通过挖脏去绺,找好下料位置,合理分割玉料,为雕刻动物类作品做好充分准备。

四、动物类雕刻中俏色的利用

“俏色”是玉器雕刻工艺过程中常用的一种专业术语,是指利用玉石本来颜色并巧用玉料上的花色进行雕刻的一种工艺。俏色动物玉雕自古有之,是玉雕创作中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将玉石中的俏色运用在雕刻题材中,既丰富了玉雕作品的色彩变化,又提升了观赏效果,增强的艺术品位,可谓是锦上添花。

动物类雕刻的俏色利用,可单独表现在动物的身体部位,也可用在陪衬物的题材上,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动物类雕刻作品在色彩运用时,要注意原材料主色要基本符合动物类的颜色,如白色的适合做小羊,黄色的料适合做鹿,黑白色斑纹的料适合做成熊或熊猫。在俏色利用时,就是雕刻大师们的技艺展示了,如有一块通体为白色的玉石,上面带有一些红点和黑点,经过雕刻家们的精心设计,雕刻成了几只生动活泼的大白鹅,玉上的红点成为鹅的脑门,黑点成为鹅的眼睛。但是其中一块玉上只有一个黑点,无法制成两只眼睛,雕刻大师们就让这只鹅的头向下歪,做成正在争食状态,只让人看到一只黑眼珠。这种作品就圆满地解决了巧用玉石本身颜色的效果。

我国对玉石的俏色雕刻工艺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最早的俏色作品是河南安阳小屯村北出土的营玉鳖,为距今3000年前殷商时代的玉器。工匠巧妙地把握玉料的自然色泽和纹理特点,将原有黑褐色皮保留下来琢成鳖的背甲,头、腹、足均为青白色,黑色双目和白爪上都留着黑色爪尖,神韵天成,妙趣横生。

俏色玉雕不仅是动物类玉雕创作中的一种雕刻技法,也有着与其他艺术门类相似的表现技法和艺术形式,在雕刻过程中,雕刻家不仅要有个解读玉料的过程,还要与自身的艺术品位相吻合,把自己的创作思想、审美情趣更完美的与俏色玉雕相结合,进行更适当的俏色应用,更好地表现出个性创意与雕刻技法,使动物类雕刻达到与自然的完美融合。

五、动物类的神态和姿态雕刻技艺

动物类雕刻重点在它的形态和神态,在设计时动物的头部、脚部位置不能带脏绺,在雕刻动物的脚部位置时还要注意料的横性和纵性。掌握动物的体形,根据各种动物的身体差异,去分析他们的骨胳位置,把突出的骨节点找准的,动物的身体比例才能协调,在雕刻动物类的四肢时,应运用“先方后圆”的原则,控制四肢的结构比例。另外在雕刻时还要注意与肌肉和皮毛的协调,骨上有肌肉,肌肉上有皮毛,分层刻画,注意厚度。

动物类雕刻的神态刻画是雕刻的难点,面部和腿部是重要部位,面部雕刻要把眉弓做出来,否则眼睛看起来就会向上翻,耳朵要像大树那样做出根来,凡是有角的动物,它的两只耳朵和两只角大致成四方形。动物腿的长短粗细要符合动物身体特点,一般动物的前腿和脖子成正比例。

在进行动物的姿态雕刻时,要深刻掌握动物的立、卧、走、跑等各种姿态,在雕刻时,身体部位一定不要太直或太正,头向两边转最好,一般是头朝哪边看,身子就向哪边弯,使姿态的变化符合曲线美的规律,使雕刻出的动物更加神灵活现。

六、动物类雕刻作品中陪衬物的造型技艺

动物类雕刻作品的题材广泛,同样的动物与不同的景物陪衬,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在雕刻时,可运用其它的动物或景物做陪衬,用谐音寓意等艺术象征,极大地丰富作品的艺术内涵。

陪衬物的设计一般要根据玉料的实际情况来布局,因为玉料丰富多彩,千变万化,有时候在雕刻到玉石内部时,会出现与原玉料质地不一致的料质,这时就需要利用陪衬物的装饰进行二次设计。在设计时要根据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加以烘托和陪衬。如雕刻奔马时,可以用草原和白云来陪衬,烘托出马的勇往直前的奔腾之势,也可用秋风瑟瑟的河边为背景,烘托出马的健壮俊秀之灵气,也可雕刻上蜜蜂和小猴子,寓意为马上封侯,表达升腾的愿望。陪衬物雕刻对动物类作品的艺术效果起到了良好的相辅相成的作用。在动物类雕刻中,常用高山、森林、老鹰来烘托猛虎的性格,也把蝙蝠做为大象的陪衬,象征着“福象”,把喜鹊做为豹子的陪衬,意为“报喜图”。在陪衬物的设计中,可以套用传统表达方式,也可按玉料的特性进行创新。

七、结束语:

动物类的玉雕创作,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力,专注于玉料上面,从料性、颜色、形状等出发,最大限度地利用玉料。在长期的积累中,动物类的雕刻逐渐地形成了行业上的审美标准,要求雕刻作品形状规矩,造型生动传神,肌肉丰满健壮,骨胳清楚,身体各部位的比例合乎动物的身体结构特点,神态和姿态要富有生活气息,造型上要敢于夸张。随着现代雕刻工艺的不断进步,动物类玉雕的技艺也要在实践中不断的发展和创新。

参考文献:

雕刻的技艺篇6

关键词:木雕技术项目教学大学生创业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030-02

木雕艺术品是广受大众喜爱和收藏的工艺品种类之一,在中国的艺术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以高度娴熟、精致的工艺技术与具有民族特色的典型艺术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品。它是我国重要的雕刻艺术门类之一,我国也是世界上将木雕艺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建筑装饰方面最广泛、最集中的国家。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选择农耕生存方式的民族之一,其大地文化与土木情节塑造了华夏民族对自然生命的眷恋之情。而我国幅员辽阔、气候适宜、木材丰富。可想而知自从有人类以来,在这块土地上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了对木材的广泛利用。中国木雕深邃悠远,并始终伴随着历史的步伐,默默的存在在天地之间。大到殿堂楼阁,图腾造像,小至案几陈设、小品物件,都有木雕艺术深沉的痕迹。在我国最著名的四大流派是被称为“中国四大木雕”的乐清黄杨木雕、福建龙眼木雕、东阳木雕、广东潮州金漆木雕。在我国台湾,除了本土的木雕技术外,大部分木雕技术都来自中国大陆,而这些技术在闽、粤地区,主要为建筑装饰,寺庙雕刻神像及针对富有人家进行服务。亚洲的泰国木雕具有浓郁的东南亚风格,比较闻名,雕刻原材料以柚木为主。民族传统木雕风格主要是西非雕刻,小雕像和面具是它的主要表现形式。具有悠久历史的木雕创作手法,拥有古老的传承,散发出迷人夺目的光彩。我国南方的木雕技术的发展与传承在传统文化的承袭上,更胜北方一筹。

木雕家具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尤其在民间无论是床橱箱、桌、椅等都习惯用木雕装饰。利用木雕艺术装饰的家具摆设于厅堂、卧室,具有古朴、典雅的风味,给人以美的享受。木雕工艺在家具雕刻上的应用最为广泛。我国绝大多数的古典园林里都陈列着雕刻家具,尤其是苏州园林里陈列那些名贵家具如台、凳、桌、椅、几、案、屏风等无不雕刻着精美典雅的图案花纹用木雕艺术装饰的家具,具有古朴、典雅的风格。我国出口红木家具,由于其造型古朴秀雅,雕刻精细动人,具有独特的东方民族风格,深受海外朋友的欢迎。木雕工艺在我国流传范围很广,如江苏、浙江、湖南、江西、福建、广东、上海、北京等地。我由于各地区的风俗习惯及人们审美情趣的差异木雕家具无论从木工制作的造型及雕刻装饰的图案花纹和雕刻技艺都各具特色。如北京的木雕家具,用的主要是高级硬木,在表现手法上无论是圆雕、浮雕或镂雕等都很成熟,其中最富有特色的是龙、凤图案及一些吉祥图案。雕刻凿口利落,层次多,具有立体感,艺术上古雅、淳厚。苏州的红木雕刻家具和浙江东阳的木雕家具可谓举世闻名。苏州的红木雕刻家具端庄、简洁雕刻的图案花纹古拙、典雅;而浙江东阳的艺术雕刻家具则精美别致,雕刻技艺精湛,图案花纹细腻入微;广州的红木雕刻家具却另有一番趣味,造型简练、古朴、图案花纹清秀淡雅。木雕家具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尤其在民间。无论是床、橱、箱、桌、椅等都习惯用木雕装饰。利用木雕艺术装饰的家具摆设于厅堂、卧室,具有古朴、典雅的风味,给人以美的享受。

雕刻的技艺篇7

关键词:冷菜;雕刻;职业核心能力;一体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6-0186-02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餐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只是要吃饱,更注重营养健康和美的感受。冷菜雕刻由简单的食品提供、菜肴制作转变为科学艺术。冷菜雕刻教学也由单纯的雕刻技术教学转变为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指除了专业的技术技能外的其他基本能力,包括基础能力、拓展能力和延伸能力,如沟通、合作、自我管理、创意创新、解决处理问题、领导和执行等。冷菜雕刻教学培养学生掌握宴会冷菜的制作技艺和雕刻方法,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使之成为适应市场的高素质行业劳动者。

一、冷菜雕刻教学现状

冷菜雕刻是烹饪专业教学中重要的一门必修课程。教学中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

1.目前使用的教材《冷菜、冷拼与食品雕刻技艺》,在课程中设置了冷菜食品雕刻的民族文化介绍、冷菜雕刻的产生发展、基本的冷菜雕刻操作步骤等几个方面,让学生理解冷菜雕刻,掌握果蔬雕刻和菜肴周边雕刻,合理运用整理雕刻、浮雕、镂空雕刻等雕刻技法。

2.目前的烹饪教学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理论教学仍是你讲我听的“灌输教学”。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采用统一的考试考核学生的学习,限制了学生的潜能;课上教学缺少交流合作意识的培养。

3.烹饪职业教育面对的学生群体每年都在变化,但是教学的内容和实践雕刻工艺造型却基本不变。目前,各式菜肴不断更新,仅根据学校陈旧的雕刻教学内容学习,是完全跟不上餐饮行业发展的。因此,冷菜雕刻教学在培养学生雕刻技术的同时必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让学生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二、烹饪专业学生的特点

1.学生们思维活跃,经常有超前性的突发奇想,这对于学习冷菜雕刻、创新菜品都有一定的好处。但是,学生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想法不够成熟,各种想法常常得不到老师的鼓励和支持。

2.学生不喜欢理论学习。原因主要是理论课的课堂气氛相对沉闷,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相比技术实践,学生看不到一时的成果,缺乏成就感;他们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觉得课堂内容与实际雕刻毫无联系,学习这些没有用处。

3.实践课上学生可以将想法通过雕刻技术表达出来,但也常会有挫败感,因为没有基础知识的支持,学生的技术能力不能真正掌握运用。学生有创新的欲望,但是创新的能力还需要不断加强培养。只有基础知识牢固了,学生才可以在实践中合理地运用所学知识,根据自己对美的理解进行色彩搭配,对食材进行合理雕刻设计,真正创新菜品。

三、冷菜雕刻的职业教育要求

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推行,职业技术教育要求学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冷菜雕刻教学要培养学生专业的刀工雕刻技能,也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包括:审美能力、色彩及营养搭配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能力等。这能够激发学生对冷菜雕刻的学习兴趣,保持研究创新的热情。冷菜雕刻教学要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才能达到培养符合餐饮行业要求的专业冷菜雕刻人才的目标。

四、冷菜雕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冷菜雕刻教学要采用一体化教学的方式,通过理论结合实践,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良好的动手能力;通过对学生进行色彩搭配、雕刻技术、雕刻主题设计、创意创新、团队合作沟通及自主学习等能力的培养,达到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目标。一体化教学通过文化基础教学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技术分解教学,提高学生的雕刻技艺;分组教学,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整体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色彩搭配能力等。

1.冷菜雕刻基础知识、历史文化及民族艺术特色教学,使学生了解冷菜雕刻的来源,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研究的兴趣。(1)食品雕刻源于工艺美术,其造型艺术和雕刻技艺都是由传统的木刻、石刻、玉雕等雕刻技艺演变而来。学生在了解雕刻文化内涵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全身心投入冷菜雕刻的研究,学习借鉴古代雕刻技艺。(2)冷菜雕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教师让学生多了解冷菜雕刻的造型形式及形成原理,在欣赏的过程中培养审美意识。雕刻是有主题、有结构、形态逼真的艺术行为。冷菜雕刻教学要培养学生注重菜品的造型与意境,雕刻主题符合宴会环境达到美化宴席的效果。(3)冷菜雕刻的特性教学。冷菜雕刻具有文化性、民族性和现代性,继承了中华民族悠久的饮食文化内涵,又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现代人的需求。学生对冷菜雕刻的具体了解,使他们有兴趣学习研究冷菜雕刻,达到高超的技艺和雕刻理念。

2.冷菜雕刻技术教学,培养学生扎扎实实的雕刻技巧,掌握雕刻的技术规律。教学中对冷菜实例雕刻的工艺流程进行分析,讲解雕刻的操作要领,让学生比照简单的图案进行实际雕刻操作,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雕刻技艺。通过对雕刻形式、造型方法、原材料选择等方面的教学,引导学生发现掌握食品雕刻技术的规律,发现雕刻的共性,培养学生扎实的雕刻技术。雕刻原材料选择,冷菜雕刻选材多以新鲜的瓜果蔬菜或面点为主,原料要色泽鲜亮自然、水分饱满。根据选择的材料进行雕刻教学,不同的材质使用不同的雕刻方式。如:有的食材适合整体雕刻,有的适合镂空雕刻。食材的大小和形状不同雕刻方式也不相同,教学中要教学生因材施艺,锻炼学生用不同的食材进行雕刻,并物尽其用,在雕刻锻炼中总结雕刻规律。教师让学生练习雕刻不同的造型,如常见的各式各样的花类、动物生肖、飞鸟、人物等。学生在塑造不同造型的过程中掌握雕刻的整体构思方法,提高其雕刻技术。

3.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搭配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创新精神。冷菜雕刻基本是宴席的第一道菜品,非常注重色彩和造型。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了解冷暖色调搭配、主辅色搭配,雕刻的整体布局等;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整体构思能力,并在鉴赏菜品的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1)雕刻教学中要加入雕刻主题教学,让学生可以根据餐厅宴会的需求确定雕刻主题,让学生看到食材或确定雕刻主题后可以迅速地形成雕刻的整体构思。(2)对雕刻的菜品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在不同的雕刻作品中学习汲取经验。冷菜雕刻除了菜品本身的色彩搭配和造型以外也要注意盛放器皿的选择搭配。学生在不断学习中培养其审美意识和搭配能力。(3)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大家合作研究,完成由主题设计到选材雕刻的菜品制作过程。当遇到困难时可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完善方案。这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4)专业的冷菜雕刻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的各种奇思妙想,在扎实的雕刻技巧、完善的主题构思及合理搭配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创新。冷菜雕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大家的相互协作和不断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冷菜雕刻教学的根本目标。

冷菜雕刻日益受到食客的喜爱,冷菜雕刻教学要适应餐饮要求,培养学生扎实的雕刻技艺和职业核心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真正可以掌握冷菜雕刻的技艺。

参考文献:

[1]童山东.职业教育中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2.

雕刻的技艺篇8

工艺美术大师俞世英,出生于漆画之家。父母亲及两个妹妹均从事漆画艺术工作。他受家庭浓厚的艺术氛围影响,从小就潜移默化地得到了父母亲的艺术熏陶。1962年小学毕业后进入福州石雕厂当学徒,并师从寿山石雕大师周宝庭。周宝庭是一个品格高尚,德艺双馨的大师,为培养接班人和发展福州寿山石雕艺术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周宝庭是寿山石雕工艺“东门派”第四代传人中的代表,他技艺精湛,辛勤地开创出“周氏寿山石雕风格”。他所留下的艺术精品,是当今寿山石界的宝贵财富。他所教授的弟子,在寿山石界都各有突出成就。俞世英就是其中的一位。

俞世英在跟随周宝庭的多年间,得其悉心传教,受益非浅;加之平时潜心练习,勤学好问,雕刻技艺进步很快。为提高文化水平和艺术修养,他后来先后参加文化学习和雕塑专业培训,并到福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深造,进一步拓宽视野,与不同风格的雕刻工艺师深入交流,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他学习西方素描及中国传统风格雕塑,并将西方素描的写实风格与中国传统雕塑工艺中圆润、古朴、流畅的风格相结合,这为后来形成雕刻技艺的个人鲜明风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78年5月,俞世英由于表现优异,厂里委派其到浙田学习镂空雕刻技艺。他向青田石雕同行虚心学习,刻苦钻研,牢牢掌握了镂空雕刻的全部精华,受益非浅,为日后创作各种风格的作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不久他就开始带徒传艺,而且负责石雕厂雕刻工艺的质量检验工作。这项工作是全厂质量管理的重要关口,由于手工生产的特殊性,他在工作中必须做到一丝不苟、严格审定,一切从产品质量出发,不让不合格产品流入下一道工序,同时还要注意及时将发现的问题向厂有关方面反映。期间曾先后与厂技术部门配合召开“产品质量现场会”十余次,有效地控制了产品的质量合格率。这为1982年该厂荣获国家质量“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规格产品银杯奖”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俞世英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有良师的指导,有对艺术的热爱和勤奋探索,他的寿山石雕技艺日益精进,表现技法丰富,作品构思新颖,形象生动,为同行所称道。几十年如一日,一直坚持不懈地创作,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认真研究寿山石雕东、西两大流派的艺术特色中,并在“东门派”精巧灵通的基础上吸收“西门派”古朴淳厚的风格,融两派之长于一体,又汇集古代艺术之精髓,兼收并蓄,形成自己刻工精细、刀法严谨、构图新颖、意境深邃的艺术风格。

受周宝庭大师的影响,将自己对石雕古兽的技艺不断探索的经验化为创作动力,近年来所雕刻的古兽印钮七百一十二枚。所雕之古兽,憨厚古拙,轻灵婉转,既不失古兽的威猛,又有宠物般的可爱,令人爱不释手;有的只用寥寥几刀,就把小动物的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显得稚拙灵巧,那种浑然一体的感觉;“古狮戏球”中的狮子或跳或跃,或仰头,它们争抢圆球时的灵动、趣味显得栩栩如生。在形态各异的古兽作品中,既承师意,又有创新,成为“石雕传统艺术之瑰宝”。

俞世英1980年代创作的《济仙》《李太白》《双童渔翁》等样品送当年春交会得到订货,成为工厂的拳头产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在历年参加创作展礼品的任务中也是荣誉不断,1983年厂里参加首届新加坡寿山石雕展览会,所创作的大型“钟馗戏鬼”作品(约1米高)在当地引起了广泛关注,并被《新加坡晚报》刊登报道;1984年创作的《西施浣纱》《醉三仙》《十三子弥》等陆续刊登在全国各报刊;特别是1987年2月创作的浮雕《十八罗汉尊者》参加1988年首届工艺美术如意奖大赛获得二等奖,受到业界瞩目,同年被福州市人民政府授予“福州市工艺美术二级名艺人”的荣誉称号。

经过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一系列过程,进入1990年代以来,他的雕刻技艺已完全成熟,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作品吸取寿山石东、西门派特点之精华,擅长人物、花鸟、古兽等题材的雕刻。雕刻技巧既有尖刀法的深刻、剔透、灵巧,又有圆刀法的薄画、深厚、凝重,并通熟圆雕、浮雕、镂空雕及薄意雕刻。尤其喜爱用圆雕技法刻画人物形象。尊重天然原石的经济价值,依石就势,利用石料的奇形怪状和天然俏色进行巧妙构思,作品每每别出心裁、情趣横生。他的人物作品,特别注重人物面部表情的刻画,善于表现人物的内在情感,而在衣着的处理方面则简练流畅,对比强烈而协调,力求作品形神兼备的理想境界。

1990年8月,他创作的旗降石(寿山石的一种)作品《十八罗汉》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大赛优秀新产品一等奖,这是当时全国工艺品创新大赛的最高奖项。因之1992年12月,被福州市人民政府授予“福州市工艺美术一级名艺人”荣誉称号。

寿山石雕作品刀法细腻,刻画入微,端庄中见秀巧。而近年来的作品已趋古拙凝重,浑然潇洒,古朴的造型、生动的神态和圆浑的刀法给人以沉静素雅的自然美感。

近年创作的新作品主要有《铁拐李》系列、《玉鼠金瓜》系列、《八仙人物章》系列,等等。2001年以来,从寻找石料,构思方案,底稿修改到以刀创作的大型浮雕作品《水浒108将》也已完成。

雕刻的技艺篇9

关键词:清代广州牙雕;地位;行业组织;工艺;艺术特色

中国分类号:J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5-211-3

中国象牙雕刻经过数几千年的发展,清代中期陆续形成了若干个相对集中的中心生产地,主要以苏州、广州、北京为代表,各自形成了地方牙雕的色彩。苏州牙雕典雅醇厚、文化气息浓厚;北京牙雕古朴典雅、带官宦气质;而广州牙雕精细工整、玲珑剔透、富有装饰性。

广州牙雕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秦代,广州就有象牙雕工艺了。在《淮南子》卷18《人间训》中说:“秦始皇统一岭南,其目的之一又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1983年,在广州市象岗山西汉南越王赵昧墓西耳室,就出土了5支原支象牙,但已全部朽裂,同时出土了其它牙雕器物,如象牙厄、象牙泡钉、象牙算筹,残牙雕器等,这是广州最早的汉代象牙雕刻品的历史实物见证。晋代,广州出现了象牙编织的精湛工艺,据王隐的《晋书》记载:“车永为广州刺史,永子溢多,使工作象牙细簟”。足证当时广州工匠已掌握了牙雕塑技艺。在南越王宫遗址唐代地层里出土了象牙圆雅人头像及一些象牙加工碎料,这说明广州的牙雕工艺一直在持续发展。但是,清初前,广州牙雕并未形成自己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苏州样,广东匠”说明广州牙雕尽管工艺水平高,但还处于对苏州牙雕的模仿状态而已。到了清代,由于优越的地理环境和繁荣的对外贸易,促使广州牙雕迅速发展成为在中国牙雕史上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南派牙雕。

一、广州牙雕地位的确立

1644年,清世祖统一中国,各行各业都有待重整旗鼓,百业待兴。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朝廷实施“海禁”政策,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唯一港口。东南亚、非洲等地的象牙大量输入广州,为广州牙雕工艺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这种得天独厚的地位,使广州文化、经济得以繁荣发展;中西文化的交汇,带动了广州牙雕工艺水平的提高,广州牙雕在这个大前提下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广州象牙雕刻和牙丝编制的工艺精细巧美,深得宫廷显贵喜爱

广州象牙大多来自东南亚,广州象牙雕刻与牙丝编制工艺凭借进口象牙的方便条件得到发展。精美的象牙制品被清代广东官员作为土贡进贡朝廷。据《宫中・进单》所记可以窥见一斑:雍正九年五月初一日广东巡抚鄂弥进象牙面扇5柄;同年四月二十一日广东总督郝玉麟进象牙扇4柄;雍正十年二月二十八日广东巡抚鄂弥达进牙扇5柄;同年四月二十一日广东总督郝玉麟进牙扇4柄;雍正十一年二月二十七日广东巡抚杨永斌进象牙葵扇50柄、鹤顶牙扇5柄;同年二月二十八日广东总督鄂弥达进牙扇5柄,牙牌掌扇50柄,牙香囊100枚;雍正十二年二月二十七日广东巡抚杨永斌进牙扇5柄、牙席2副、牙枕4个、牙座褥4副;同年四月二十五日广东海关监督毛克明进象牙席2床;雍正十三年三月二十四日广东巡抚杨永斌进象牙扇5柄;同年闰四月十九日广东巡抚杨永斌又进象牙扇5柄。上述雍正时期广东官员贡进内廷有象牙雕刻和牙丝编缀两种。牙丝编缀在清代广州象牙工艺中堪称一绝。它首先将硕大而坚硬的象牙劈成篾子,再编缀成席、枕、座褥等凉爽宜人的夏季用品,以及编缀大小龟背纹或线纹等牙丝工艺品。由于用料贵、耗料大、工程复杂、劳民伤财,激起民愤。雍正二十年降旨严禁广州编制牙席,乾隆朝继之,牙席编制遂绝;然而,牙丝编缀工艺仍代代相习,根据宫廷装饰陈设需要,设计制作用料较少的工艺品,如牙丝编织扇、牙丝编织灯笼、花篮、香薰等,象牙工匠师精心构思、精工细做,将编织与浮雕巧妙结合,形成一种前所未有的、独具特色的新型装饰风格。广东官员向内廷进贡牙丝宫扇即为明证。乾隆五十九年四月十八日两广总督长麟仍进牙丝宫扇5柄;同年四月二十三日广东巡抚郭世勋也进牙丝宫扇5柄。据《宫中进单》所记,从雍正至乾隆年间,每年岁贡中,广东官员均以牙丝编织执扇五柄或十柄按数向朝廷交纳。这些进贡用来陈设用的象编织扇,有的交到圆明园,有的直接交到宫内敬事房,也有的被送往热河等行宫。可见,广州牙丝编缀因其工艺精巧细密、雍容华贵,迎合了宫廷显贵的需求,并深得其喜爱。

(二)广州牙匠当差宫廷造办处,影响了整个内廷的象牙雕刻艺术

广州象牙工艺精湛,技艺高超,作品美仑美奂,得到雍正乾隆等历朝皇帝的欣赏。据《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活计清档》记载,自雍正至咸丰年间(1723年-1861年),留有名字的广州牙雕艺人就有十五名之多,他们为宫廷牙雕的繁荣发展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雍正七年(1729年)由广东巡抚祖秉圭荐举,陈祖章入清宫造办处牙作当差。当时,施天章等人在造办处牙作已效力多年(施天章,嘉定人,封锡禄入室弟子),善工竹雕,雍正时期在造办处极为活跃,担任“序班”。陈祖章进入牙作之后,施展技艺,在苏州南匠控制的牙作内显露锋芒。因失势,施天章辞职回乡。乾隆五年由陈祖章领着一班广东牙匠顾彭年、萧汉振、陈观泉(祖章之子)以及常存,按画院处员外郎陈枚的画稿用了一百多天时间完成象牙雕极品“月漫清游”册12页,此册页刻画宫中仕女从正月到十二月的节令生活,均以象牙雕刻为主,分嵌各种彩石、青白碧玉、红蓝宝石及玛瑙、玳瑁等,布置成各种景物。它是一种风俗性的牙雕杰作,“月漫清游”册运用广州牙雕特有的“镶嵌”技法,集中了能工巧匠于一堂,反映了十八世纪牙雕工艺和镶嵌技术的发展水平。它标志广东牙匠开始垄断宫廷牙雕的创作,地位越来越显赫。乾隆时期被召进宫廷造办处当差的广州牙匠有李裔唐、萧汉振、黄振效、杨维占、司徒胜、黄兆、李爵禄等人。他们都是出类拔萃、技艺高超的牙雕艺匠。其中,黄兆从乾隆十四年进内行走起至乾隆六十二年,在造办处牙作效力达四十八年之久。可以说,乾隆时代造办处牙作是以广东牙匠为主体的,内廷的象牙雕刻艺术基本上由广东牙雕艺术变化而来的。

在《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活计清档》和广东地方志等都记载了广州牙匠在宫廷造办处当差的相关活动资料。

陈祖章清代著名广州象牙雕刻家。在清宫造办处当差共十四年,为清宫制作了许多象牙雕刻品,以“月漫清游”册最为突出,最后以“年迈眼迟,不能行走”为由,“恳祈回籍”。

萧振汉清代著名广州象牙雕刻家。乾隆三年(1738年)入清宫造办处当差,乾隆六年(1741年)参与牙雕“月漫清游”册页的创作生产活动。

黄振效清代著名广州象牙雕刻家,是擅长高浮雕的高手。因雕刻象牙“渔家乐笔筒”进献清宫而受到乾隆赏识,于乾隆三年(1738年)奉召入清宫造处牙作供职。他制作的象牙雕刻品有笔筒、臂搁、火镰套和花囊等。因技艺高超,故有些作品被乾隆帝恩准刻上其名款。乾隆九年因患重病而回乡。

黄兆清代广州著名象牙雕刻家。他从乾隆十四年(1749年)进入清宫造办处,至乾隆六十二年(1797年)为止,在清宫当差效力达四十八年之久,曾雕刻过“五百罗汉朝圣”等作品。

李爵禄清代广州著名象牙雕刻家。乾隆二十年(1755年)进入清宫造办处牙作,至乾隆四十年(1775年)为止,他在造办处二十余年,专做象牙活计,以“仙工”出名。制作了“象牙雕玲珑套盒”、“象牙仙二塔”、“象牙佛”、“象牙观音”、“象牙花篮”等作品。

杨有庆清代广州著名象牙雕艺人。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由广东海关监督德魁荐入清宫造办处牙作当差,接替当时患病已欲告退的象牙雕艺人李爵禄之职。杨有庆入值造办处牙作提交的第一件“试做”成果是一件精巧的小象牙盒和一份他设计的图样,乾隆帝过目后,对其手艺表示满意,遂获准正式进造办处牙作供职,专做象牙小盒活计。

清代雍正至乾隆年间,广州著名象牙雕艺人入值清宫造办处当差的还有杨维占、陈观泉,司徒胜等人,他们在清宫中用他们灵巧的手艺,高超的技艺,创作了许多艺术精品。

从《清档》记载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乾隆时期广州牙雕在造办处南匠中的地位渐高,而作用与日俱增。由雍正时期附庸于苏匠的地位,经过乾隆初年与苏匠的反复较量,终于取得优势。从另一侧面,反映了作为地方特色的广州牙雕正在影响宫廷牙雕。二、行业组织的成立

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广州象牙雕刻品作为西方人的旅游纪念礼品和外销品出口到西方。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在广州现在的解放中路和惠福路交界附近出现了专营象牙制品的店铺。清嘉道年间,广州牙雕业迅速发展,居全国前列。清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出现了牙雕业行会,以规范行业的运作。清末,又成立了大牙行,且在广州小新街设有象牙会馆。这标志着广州象牙雕刻行业能有序地持续发展。

(一)象牙会馆

咸丰三年(1853年),中国民间的牙雕艺人在广州成立了我国第一个象牙手工业行会组织―――象牙会馆。象牙会馆下设两个堂口:“慎玉堂”和“怀仁堂”。“慎玉堂”又称贡行,是以经营艺术性较高的商品,并兼做牙雕贡品为主,如:人物(以历史故事题材为主)、象牙球、象牙塔、梳妆用品等精致高档的象牙雕刻。经营方式是由商号承包,产品制成后,先由地方官员或粤海关有关的官员过目认可,贡给朝廷珍藏,其余由商号自行处理,或零售或出口外销。当时贡行行址在今广州海珠路三府前41-43号。著名的贡行商号有联盛号、同盛号、同兴号、顺记、伍晋记等。贡行的所有商店负责人,均是学徒出身的手工业作坊业,他们实行“师傅带学徒”的方式传承,严禁妇女从事象开雕刻工作。贡行的产品独精,均由闻名的工艺牙匠设计制作,工艺品的风格化和多样化是贡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支撑点,是区别洋行的主要原因。

“怀远堂”又称洋行,是以制作光身的民间生活用品为主,大多是内销。产品有筷子、烟嘴、图章等。虽有制作出口人物象牙球类,但艺术价值较低,主要以统一规格,批量出售。从业人员不少。

(二)大牙行

清末民初出现了大牙行,由于严格的行规,使得一些不属于贡行或洋行出身的自学成材的象牙手工业作坊主不能自立门户,于是成立大牙行。他们以别具风格的作品示众,得到欢迎。大牙行比贡行的陈规陋习简便,以带徒为主;在组织原料的进口上,对贡行有所威胁,于是贡行商号开始转向大牙行,大牙行成为民国初年贡行的替身。

三、广州牙雕三大工艺特点

(一)精雕细刻、玲珑剔透

精雕细刻、玲珑剔透是广州牙雕的工艺特点,也是广东雕刻工艺的特点。广州乐雕吸收了木雕,竹雕的技巧,并有所创新。广州气候温暖湿润,象牙不易脆裂,故刀工技法多种多样,尤善于综合起突、隐起、阴刻、镂雕、钻雕于器物一身。镂雕一般要综合运用拔镂、透雕技法才能实现。至清晚期,这一特点更加发展并走上极端。如最具代表性的“镂雕多层象牙球”、为祝贺慈禧太后40寿辰而制作的贡品“象牙船”,就是明显例子。与镂雕相近的技艺有通雕,把镂雕、通雕结合运用是广州牙雕的一大特点,其代表作如“画舫”。

象牙圆雕一般采用整段象牙材料,雕刻成具有三维空间的立体造型。一般桌案摆件和人物类雕像多采用这种表现手法。广州市文物总店藏有一件清代“大国大封相”的人物象牙座件,它运用了镂雕,通雕,圆雕等多种技法完成,人物形态各异,雕工精细,充分体现牙雕工匠鬼曲神工的超群技艺。

浮雕是在平板材料上表现立体层次的雕刻方式,在造型上有明显的前后层次关系和半立体效果,是一种应用范围较广的造型形式。象牙浮雕可分为“高浮雕”、“浅浮雕”、“薄意雕”、“线雕”等,广州象牙雕刻往往根据器物形状巧妙地进行各种浮雕,在有限的空间内营造出立体感很强的层次效果。广东省博物馆藏有一件清代象牙雕花卉圆粉盒,此盒作于19世纪中叶,是广州象牙作坊牙匠根据使用者的身份、地位,特意为清宫的嫔妃精心设计制作的。作者采用深浮雕技法,在立体圆形的象牙粉盒盖顶端,围盖钮刻着两条戏珠行龙,行龙威猛且盘绕。盒壁通体深刻牡丹、、月季、葫芦等果实花卉图案,寓意“富贵平安、福寿绵长”。盒盖内壁嵌有一面小圆镜,灵巧方便,配上规矩工细,构图考究的盒壁,使作品显得雍容华贵,充分体现出清代广州象牙雕刻的风格。

(二)讲究牙料漂白,善用“茜色”,富有装饰性

广州牙雕讲究牙料漂白。广州牙雕在雕刻之前,首先对材料进行特殊的漂白处理,使牙雕作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能保持象牙质白莹润的效果。这是广州牙雕与苏州牙雕最明显的区别。苏州牙雕一般不做漂白处理,接触空气和尘土后,牙雕表面泛黄,时间愈长,黄色愈重。

广州牙雕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运用“镶嵌”和“茜色”的特殊工艺,突出象牙雕刻制品在视觉上的华美和新奇。牙雕中的镶嵌,是指象牙雕件与其他多种材料(如:柴檀木、犀角、玳瑁、翠羽等)巧妙地组合镶嵌于同一件器物上,使图案的层次鲜明,立体感强,同时这种镶嵌榫接,突破了以前整块牙料雕镂不能做大作品的局限。在象牙制品上“茜色”为清代广州牙雕的一大特色。“茜色”即染色,是用茜草等各种植物的色料,涂染在象牙雕作品的表面。广州牙雕的茜色,色彩斑烂,更富装饰性。清代“牙雕广东十三行图插屏”,工艺精湛,茜色淡雅,是广州牙雕巧妙运用茜色的代表作。

广州牙雕中的镶嵌、茜色,强调的是工艺作品的整体装饰性和立体感,与苏州牙雕中维持或突现象牙质地的美感,透出典雅厚重的文化内容截然不同,是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毋庸置疑,广州牙雕的这种追求,与它的进出口贸易地位和所受的外来文化艺术的影响是息息相关的。

(三)题材丰富、造型百态

清代广州以其天时地利的特殊条件―――唯一贸易港口,促进了其牙雕工艺市场的繁荣和发展。牙雕作品除了进贡朝廷和内销外,还成为主要的外销工艺品。广州牙雕在充分发挥雕刻、镶嵌、编绘的技巧上,注意品种创新,并以其丰富的题材,千姿百态的造型,赢得人们的喜爱,如:显示其镂雕技艺的象牙球、香熏、宫灯、花篮,火镰套,方盒、镜奁和瓶类;显示其编织技巧的象牙席、开扇、灯罩;显示其“茜色”和“镶嵌”工艺的立屏、挂屏、笔筒、鸟笼等。

为了适应外销的需要,牙雕作品上的装饰除了传统的题材,还吸收了外国一些图案。如大卷叶西蕃莲纹、写实花卉等,整体布局繁而密,不见留空。同时吸收了西方美术中的明暗对比法,使作品更有层次,更富有立体感。

四、清代广州象牙雕刻的典型特色

在广州牙雕的丰富品种中,以象牙扇、象牙球、象牙灯、象牙龙船为清代广州象牙雕刻的典型特色。它们集中反映了广州牙雕精雕细刻、玲珑剔透、纷繁奇丽、装饰性强的特点。

(一)象牙扇

牙扇是用象牙劈丝、磨光、编织等技法制成的。清代广州象牙扇奇丽精巧、雅逸华贵,充分展现了牙雕匠师高超的审美情趣和编织技艺,创造了工艺品的典型。广东省博物馆藏的清代象牙镂空嵌画折扇,制作于十八世纪,做工奇丽精巧。该扇由二十八档象牙片组成,两条边上是粗档,中间的牙片厚薄均匀,上下一致。每档扇骨以极细密的镂空金线纹为地,扇骨的上部顶端,修刻成半圆状,镂空雕出瓣纹,扇中央有三个开光区,左右分别雕饰镂空斜方格网状纹和瓣纹。中央的开光区嵌绘一幅小的山水人物画,画中描绘一对男女在园林中漫步的情景,此画设色艳丽清雅,线条明暗分明,显露画工吸收了西洋绘画的技法。

(二)象牙球

象牙球在明代又称“鬼功”,是最富特色的广州象牙雕品种。其独到之处是用一块完整的象牙料巧妙地镂空成层层相套的球体,球体精巧剔透,各层镂空雕花,转动灵活。清代嘉庆年间,广州牙雕艺人翁玉章在继承前人技艺的基础上,能够镂雕多层可以转动的牙球,成为广州近代象牙球镂雕工艺的创始人。象牙球制作要经过选料、裁料、铣车成球、钻孔眼、镂脱分层、球面浮雕,内层戳花,打磨成品等多道工艺。其中镂脱分层技术性强、难度大,制作者无法看到刀具在球内的游刃,全凭感觉和技艺控刀,堪称鬼斧神工。

(三)象牙灯

象牙灯早期多为顶立式,和瓷器中的薄胎皮灯造型相似,比较简单,后来,牙雕艺人注意品种的改良创新,通过把人物故事与雕刻技艺相结合,创作出具有代表性的大型雕刻“宝莲灯”。宝莲灯是一盏玲珑通透,子母结合的大型走马灯。它外面刻有几组莲花形状的浮雕图案,内层的转桶雕有“初会”和“劈山救母”两幅代表故事的图画。一只展翅飞翔的云鹤衔吊着走马灯,在它的下边是一群载歌载舞的仙女和底座上三圣母与刘彦昌成亲的欢乐喜庆的情景相映。整体华丽堂皇,观赏性强。

(四)象牙龙船

象牙龙船为广州牙雕出类拔萃的又一代表作品。它是先按牙料大小设计并雕刻船身造型,再从船身自下而上逐层进行立体设计,雕刻每层所需的构件,然后把雕好的各个构件以多种拼接方法镶嵌成多层的大型牙船。这些牙船如微缩的古代豪华游船,船中亭台楼阁、雕梁画栋,门窗开合自如,人物众多,神态各异,配上精致的灯饰、飘扬的彩旗,气势雄伟壮观。广州博物馆藏有清代象牙雕龙船,此船长93厘米,宽17.5厘米,最高点53厘米,是当时为慈禧太后40岁诞辰而制作的贡品。船体用多块象牙拼装而成,分龙头、龙身、龙尾三个部分。船舱分三层,船底层有28人,其中船首5人,舱内6人,左右船舷浆手各8人,船尾舵手1人,中层13人,顶层刻2鸟,各层布局合理,构思巧妙。船体保持象牙质地天然白色,人物、花草、旌旗等多施彩绘,相映之下更色彩鲜明,另外在人物的刻划布置上则寄寓万寿吉祥之意。该象牙龙船采用通雕工艺,使作品整体玲珑剔透,精巧富丽。它充分地反映了清末广州牙雕工艺的高超水平。此船于1963年5月北京故宫博物院移交广州博物馆收藏。

清代广州牙雕是岭南最具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在全国牙雕艺坛上独占鳌头一百多年。它显现了东方文化与外来文化融合的多样性,并以其技艺精湛、形式多样、题材丰富等多方面艺术成就令世人叹为观止。它给后人留下繁花似锦、争妍斗丽的艺术财富是不可言喻的。

参考文献:

[1]王子今.西汉南越的犀象―――以广州南越王墓出土资料为中心(见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中山大学历史系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编著《南越国史迹研讨会论文选集》p131―139)[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2]赫崇政,成昭平,蔡国声.竹木牙雕[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4.

[3]林明体.岭南民间百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219-221.

[4]朱家,曹者祉主编.中国古代工艺珍品[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7,11.

[5]杨伯达.从清宫旧藏十八世纪广东贡品管窥广东工艺的特点与地位(见故宫博物院学术文库《中国古代艺术文物论丛》)[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1.

[6]杨伯达.元明清工艺美术总叙(见于故宫博物院学术文库《中国古代艺术文物论丛》)[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1.

[7]麦英豪主编.广州市文物志[m].广东:岭南美术出版社,1990:325.

雕刻的技艺篇10

钢凹版雕刻,属版画艺术,我国最早由美国著名钞券雕刻师海趣在1908年传入并培养了一批技艺高超的钢凹版雕刻师。雕刻师在钢版上经过再创作,雕刻出均匀、精细的线条,组成清晰美观的画面,常用于钞票上的主景人像、风景、装饰纹样的雕刻。其特点是运用不同形状的线条和点子组成画面,表现图案深浅明暗的层次,轻柔刚劲富有极强的表现力和艺术性感染力。原版由手工雕刻而成,且制版工艺复杂,印刷难度很高,雕刻特点独一,富有突出的手感效果,故能防止复制伪造。

用雕刻凹版和凹印油墨印制出来的印刷品,粗线条墨层厚实、在纸面上形成凸出感,并有光泽,不同于其它的版画;细线条在雕刻师的精心创作和雕刻下,细如毫发,点线的处理精到有致、变化丰富,用手指轻轻抚摸时有明显的手感;在光线下用放大镜观察雕版印刷的点子和线条,有折射反光,犹如一幅优美的浮雕作品。

当今世界上各国的钞票、重要的人物、风景邮票、公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一般都采用雕刻凹版来印刷,使用雕刻凹版和凹印油墨印制出来的钞券印刷品,增添了技术与艺术,工艺与防伪,传统与视觉效果有机结合的独到的特点,成为一道亮丽的,富有生命力的艺术风景线。

雕刻凹版画《清明上河图》

雕刻凹版《清明上河图》,采用现代凹版雕刻技法,通过粗细相间、疏密有序的雕刻凹印线条加以演绎。画中的人物、牲畜、船只、楼宇、车辆,树木和桥梁等在原作的基础上都通过雕刻线条被赋予了新的层次感,生动再现了这幅宏伟的画卷。

雕刻凹版《清明上河图》是由我国钞券原版雕刻专业的十三名雕刻师经过五年时间精心创作而成,雕刻师将传统手工雕刻技法与现代凹印工艺相结合,充分发挥凹版雕刻特有的三维点线效果,表现了《清明上河图》恢宏的气势和巧夺天工的艺术神韵。

该作品以二比一的比例缩小再现,使收藏者能更方便、更清晰地观赏作品的全貌和细节,也利于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独特的凹版雕刻工艺所具有的艺术特质和防伪功能。

材质:纸质画芯

规格:225x475mm

电话:曲振荣13701188738

参考价格:1200元

雕刻凹版画《虢国夫人游春图》

《虢国夫人游春图》是我国美术史中的一幅经典画作,表现了唐代虢国夫人及其眷从盛装出游的场面,全画气脉相连,节奏鲜明,充满了舒逸,闲适,勃勃生机。

该作品由六位雕刻师采用凹版雕刻技法对原图进行艺术再创作,结合胶、凹套印的印制工艺制作而成,重现了《虢国夫人游春图》的风采,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向世人诠释了雕刻凹版工艺具有的艺术特质和防伪功能,其工艺精湛性和不可复制性令整套产品具有了极高的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

材质:纸质画芯,实木装裱

规格:335x745mm

电话:曲振荣13701188738

参考价格:800元

雕刻凹版画《卢沟运筏图》

《卢沟运筏图》描写了元代大都西郊通往华北平原及南方的卢沟桥的真实景象,是现存最早的一幅描绘北京卢沟桥周边繁盛景象的写实图。

整幅画面,长桥高卧,桥上车马不绝,行人接踵,桥东酒亭客舍林立,帘幌迎风高挑,茶肆酒馆排列相间;桥西人马簇拥,市集兴旺,热闹非凡,充分反映了元朝时期卢沟桥周围繁荣的景象。

该产品以《卢沟运筏图》为创作蓝本,由八位雕刻师采用凹版雕刻技法对原图进行艺术再创作,结合胶、凹套印印制工艺制作而成,重现了《卢沟运筏图》的风采。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向世人诠释了雕刻凹版工艺具有的艺术特质和防伪功能,其工艺精湛性和不可复制性令整套产品具有了极高的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

材质:纸质画芯,实木装裱

规格:515x735mm

制作单位:中国印钞造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