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企业直接融资活动十篇企业直接融资活动十篇

企业直接融资活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9:08

企业直接融资活动篇1

【关键词】企业融资信用评级企业投资财务弹性

一、前言

企业投资融资是企业经营运作的两种不同的形式,目的都是通过投资融资活动,壮大企业实力,获取企业更大效益的方式。在我国的传统企业中,投资与融资活动往往是由不同的人来完成的。一般地,投资行为被认为是企业战略的一部分,属于重大事项,因而其责任归于企业高层管理者如总经理。而融资行为往往等同于跑贷款,主要是与政府、银行打交道,因此,多由会计部门来完成。近年来,在我国一些积极寻求变革的企业中出现了投融资经理这一新兴职位。这些企业已经认识到,资金是企业的生命链,有效的资金投入、可靠的融资渠道、快速的资金周转,是保证企业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目前,国家对个别行业采取了一系列的调控措施,这就对企业的资金状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投融资人员的职责和地位也就变得更加重要了。指派专门的人员或设立单独的部门来负责企业的投融资决策并予以实施,正是顺应了当今企业发展的要求。

二、企业融资

企业融资是以企业为主体进行资金募集和融通的经济活动,是指企业从自身生产经营现状及资金运用情况出发,根据企业对未来经营与发展需要的科学预测,通过一定的渠道与方式,利用内部积累或向外部的资金盈余者筹集资金,以保证企业正常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需要的行为和过程。

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现代企业越来越多的通过对外融资来获取资金,用于支持日常的生产经营以及对外的规模扩张。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获取资金的渠道一般包括两种: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是指企业将通过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留存盈利和折旧等资金储蓄又重新投入生产经营的过程,也是企业挖掘内部资金潜力,提高内部资金使用效率的过程。内源融资来源于企业的内部资金积累,自主性强,是企业获得资金来源中成本最低、风险最小的融资渠道;外源融资则是指具有资金需求的企业通过一定方式向企业以外的其他经济主体(包括企业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募集资金的融资方式。外源融资方式主要包括金融机构借款、发行股票、发行债券等。这两种融资方式中,内源融资应当是企业的首选方式。事实上,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中,企业也主要依赖内源方式进行融资。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仅仅依靠内源融资已很难满足现代企业在迅速壮大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资金需求,外援融资也随之成为企业获取资金的最重要的方式。

在外源融资方式中,根据融资活动是否有金融媒介介入又可以分为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是资金的供给方和需求方在没有金融中介介入的情况下通过特定的金融产品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的融资形式。在这种融资方式下,资金供给方直接与资金需求方达成协议,或在金融市场购买资金需求方所发行的有价证券,将资金提供给资金需求方使用。在直接融资行为中,金融中介的作用仅仅是协助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之间形成债权债务关系。企业发行的股票和债券、商业票据,以及企业之间、个人之间的直接资金借贷等均属于直接融资。间接融资指资金供需双方通过银行等金融中介间接实现的资金融通行为。在间接融资的过程中,资金的供需双方之间不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我们所熟识的银行贷款、银行承兑汇票、存单等均属间接融资的工具。人类自发的直接融资活动起源于人们实物与货币等值交换过程所产生的资金需求,从时间上要远远早于间接融资。

目前我国企业的对外融资主要采用银行借款等间接融资方式,但是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行为受到严格管制,信贷融资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宏观环境。例如,在银根收紧的形势下,企业获得信贷资金的难度和成本都将显著增加,而通过发行债务融资产品进行直接债务融资,可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降低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程度,提高企业融资行为的灵活性和资金筹措的总体效率。直接融资的成本相对于银行借款等间接融资方式要低,特别是具备较高信用级别(一般认为是aa级及以上级别)的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对融资成本的节约效应更加明显。直接融资与银行贷款等传统的间接融资方式相比,无论是融资规模、效率、成本,还是在市场影响力和市场化程度方面都有显著的优势。以银行间债券市场为例,2005―2012年共有19个行业的1035家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债务融资工具。行业范围及涵盖了工业制造、原材料加工等传统行业,也包括生物医药、计算机、媒体等新兴行业;既包括了了市场化程度较高、资金周转较快的消费品行业,也包括了投资回收期较长、具有一定公益性质的基建行业。从企业类型上来说,既有传统的国有企业,也有集体企业和基建企业,甚至包括部分外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因此银行间债券市场目前已成为企业直接债券融资最主要的市场。

企业发行直接债务融资产品,需要有具备评级资质的评级机构对发行人进行信用评级。信用评级等级越高的债券,越容易获得投资者的信任,树立良好的信用形象,能够以较低的利率发行。

从表1中可以直观的显示信用评级对利率的影响。一般而言,有信誉卓著的第三方担保或以企业自己或第三方拥有的财产作抵押担保、质押担保,可以增强债券的信用级别,有助于降低发行利率。

直接债务融资工具有超短期融资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公司债、企业、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企业资产证券化、资产支持票据以及中小企业私募债权等。自从2011年银行间交易商协会推出定向债务融资工具以来,“企业累计发债规模不得超过净资产40%”的“天花板”限制已经逐步得到突破,以非公开方式发行的债务融资产品,如资产支持票据、中小企业私募债券等发行规模均不受净资产40%的限制。与此同时,我国直接债务融资市场在促进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方面的功能也作用凸显。2012年,民营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直接融资规模达到了1.854.5亿元。直接债务融资市场的蓬勃发展也反过来推动着债务融资乃至整个金融体系创新的步伐,通过不断的创新产品,满足企业多元化的融资需求,进一步完善我国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

三、企业投资

投资指的是用某种有价值的资产,其中包括资金、人力、知识产权等投入到某个企业、项目或经济活动,以获取经济回报的商业行为或过程。投资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动力,也是公司财富创造的驱动力。

企业投资可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两种。直接投资一般是把资金投放于生产经营环节中,主要为企业设立、购置各种生产经营用资产的投资,以期通过对企业的投资获取投资收益。这种企业经营性直接投资,在总的投资中所占比重较大。间接投资又称金融投资或证券投资,是指把资金投放于证券等金融性资产,以期获愿股利或利息收入的投资。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完善和多渠道筹资的形成,企业的间接投资会越来越广泛。

投资现实中,企业能否抓住有力投资机会创造价值,会受到资本市场融资约束的影响,为减少这种影响,企业的应对之策是主动保持财务弹性,以求抓住投资给予,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所谓“财务弹性”,是指企业调动其财务资源以便采取预防或投机性措施,及时应对未来不确定性,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能力。财务弹性的目标是能降低成本及时筹集资金,避免陷入财务困境和丧失投资机会。财务弹性最主要的来源是内部现金和借债。企业现金持有与现金流动性及投资机会正相关。资本市场摩擦越大,企业持有现金越多;多元化经营企业现金流波动性越小,所持现金越少。企业持有充分的现金储备会提高企业的投资水平。当企业面临外部负面冲击时,充分的现金储备可有效减少冲击对企业投资的影响。企业持有现金可有效节约融资成本、应对财务危机、抓住投资机遇的益处。2008年金融危机,许多企业应声倒地;2011年国家宏观调控,引发了多起所谓的“老板跑路”事件,均为缺乏财务弹性,在危机来临时资金链断裂,陷入困境。我国金融市场存在信贷歧视,资本市场不发达,为数众多的民营及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而国有及大型企业却可以轻易融到资金。一方面,民营及中小型企业应注意保持财务弹性,以求生存与发展;另一方面,应关注国有及大中型企业的财务弹性,防治内部人假借财务弹性之名,行过度投资、奢侈消费之实。任何财务弹性都是有成本的,甚至很高的成本,因此应适度减少其财务弹性,适当提高债务融资比例,增加“内部人”财务约束,最终提高企业投资效率。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投资环境具有构成复杂、变化较快等特点。这就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在投资决策分析时,必须熟知投资环境的要素、性质,认清投资环境的特点,预知投资环境的发展变化,重视投资环境的影响作用,不断增强对投资环境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利用能力,根据投资环境的发展变化,采取相应的投资策略。

投、融资是现代企业资金运动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由此,投融资决策就构成了企业的两项基本财务活动,融资决策拟解决的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来源问题,投资决策则强调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它们既相互独立,又休戚相关。一方面,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必须充分考虑自身的融资能力,在融资能力许可的范围内进行投资项目的选择;另一方面,企业融通资金的有偿使用性,要求企业融资必须以投资的有效需求为依据。融资决策与投资决策已成为各企业在当今的经济热潮中进行理财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融资与投资既是彼此独立的两个方面,又是息息相关的一体。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无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在实践当中,人们并没有过多关注融资和投资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是更多的关注于它们各自的独立面。而在目前的企业理财中,融资与投资的关系是决策者们在进行投融资决策时必考虑的重要方面。在企业的投、融资关系这一领域西方学者已做了相当多的具有理论价值的研究。但是他们都是在相对成熟的市场经济前提下进行研究的,其理论成果是否适用于解释我国上市公司的相关投资行为,还需要实证的检验。国外的部分学者通过研究认为在成长性较高的企业中,负债融资不会降低企业的投资支出,而在成长性较低的企业中,负债融资对管理者过度投资的治理作用则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国内的学者们也从不同角度对企业的投融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论大多与国外学者们一致。那么基于理论的我国上市公司中融资与投资具有怎样的关系,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探讨与研究对企业的投融资决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葛培健:企业直接债务融资操作实务[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企业直接融资活动篇2

实施“双推双增”融资工程,是根据当前国家金融宏观调控政策取向,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扩大直接融资工具运用,保持全市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促进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一项重大举措。实施“双推双增”融资工程有利于缓解企业融资供需矛盾,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实现经济金融和谐发展。

二、组织机构

我市“双推双增”融资工程由市金融办、人行市中心支行牵头,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工信局、国资委、科技局等相关部门参与,共同组织实施。为确保融资工程顺利有序推进,成立市“双推双增”融资工程领导小组。

市“双推双增”融资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人行市中心支行,负责融资工程的组织协调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同志兼任,办公室工作人员由各成员单位业务负责同志组成。具体职责分工如下:

(一)市金融办:负责与人行市中心支行拟定“双推双增”融资工程实施方案;组织召开全市“双推双增”融资工程动员大会;组织召开全市直接融资工具运用培训班;协助省证监局对全市拟上市公司和上市公司拟发行公司债券进行审核筛选和对接;与人行市中心支行对遴选的企业名单进行金融政策把关,确定银企对接签约名单;研究制定“双推双增”绩效奖励机制;对在“双推双增”融资工程中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与人行市中心支行、市财政局落实“区域集优债务融资合作框架协议”;协调有关部门主动了解发债企业守法经营情况,加强突发事件处置,维护全市债务融资市场的良好秩序。

(二)人行市中心支行:负责与市金融办拟定“双推双增”融资工程实施方案;协调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做好相关服务支持工作;对全市拟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超短期融资券、非公开定向融资工具的企业进行审核筛选和对接;与市金融办对遴选的企业名单进行金融政策把关,确定银企对接签约名单;与市金融办、市财政局落实“区域集优债务融资合作框架协议”;协助市财政局制定中小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发展基金管理办法,做好基金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定期调查发债企业经营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扎实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夯实优质中小企业参与区域集优债务融资基础。

(三)市财政局:负责与市金融办、人行市中心支行落实“区域集优债务融资合作框架协议”;设立市中小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发展基金,规模不低于1亿元;制定中小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发展基金管理办法;协调发债企业在成功发行后,按照一定比例缴存相应基金;制定并实施对债务融资工具发行人(或反担保公司)的专项财税扶持政策。

(四)市工信局、国资委、科技局:负责参照发债基本条件,根据市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组织对全市企业和发债主体进行遴选;建立全市注册资本金在1000万元以上或规模以上的企业、优质小企业名录,每年进行实时更新;负责中小企业债务融资推荐上报工作。

(五)市发改委:负责对全市拟发行企业债券的企业进行审核筛选和对接。

三、服务对象、实施年限和主要目标

(一)服务对象:

全市范围内注册资本金在1000万元以上或规模以上的企业、优质小企业以及各类金融机构。同时要具备以下条件:

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企业法人;

2.具有稳定的偿债资金来源,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盈利;

3.流动性良好,具有较强的到期偿债能力;

4.发行融资券募集的资金用于本企业生产经营;

5.近三年没有违法和重大违规行为;

6.近三年发行的融资券没有延迟支付本息的情形;

7.具有健全的内部管理体系和募集资金的使用偿付管理制度;

8.待偿还融资券余额不超过企业净资产的40%。

(二)实施年限:

整个“十二五”期间,即:自现在开始,到年结束,共5年时间。

(三)主要目标:

力争到年末,全市有100家以上企业达到直接融资条件,有30家(期)企业通过直接融资方式成功融资。

四、年年度目标和活动内容

(一)年度目标:

年是“双推双增”融资工程的启动之年,年内争取使全市潜在直接融资企业后备库基本建成,直接融资知识在入库企业实现基本普及,与中债信用增进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签订“区域集优债务融资合作框架协议”,“双推双增”融资工程成效显现。

(二)步骤及内容:

年按照“统一部署、分步实施、层层推进、总结表彰”的方式进行,共由四个阶段十一项活动组成。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动员启动阶段。主要开展以下内容:下发关于在全市实施“双推双增”融资工程的文件,并以市政府名义召开一次动员大会,正式启动“双推双增”融资工程。

第二阶段:调查摸底阶段。由两项活动组成:一是对全市范围内注册资本金在1000万元以上的规模以上企业、优质小企业直接融资能力进行全面调查摸底。由市金融办、人行市中心支行牵头组织,市工信局、国资委、科技局具体实施,自下而上,全面调查,分类排出即期融资企业、近期培训企业、远期辅导关注名单,实行名单式管理,责任到具体部门;二是“双推双增”融资工程领导小组将符合使用直接融资工具的企业与人行分行组织对接。其中,10月20日前筛选10—15家优质企业,10月31日前将30—50家具备直接融资条件的企业上报人行分行,作为全省第一期培训班备选企业。

企业直接融资活动篇3

【摘要】为了提高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对我国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问题进行研究,并针对我国企业融资决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寻求相应的解决措施便具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依据mm定理,在完美的资本市场上,企业的价值创造取决于其生产经营活动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完全不受其所需资本的融资方式的影响。然而,在现实的资本市场条件下,企业的融资决策对其投资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关系。大量实证研究表明,企业对融资方式的选择及选择不同方式进行融资所形成的资本结构对企业的市场价值、经营效率、治理结构以及稳定性都有着重大而直接的影响。

【关键词】内部融资;直接融资;优序融资

一、前言

以新古典经济学为基础的传统公司财务理论认为,在完美的资本市场上,企业的价值创造取决于其生产经营活动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企业可以通过科学的投资决策,创造出理想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结合合理的风险控制,从而实现其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理财目标。关于企业的融资决策,在不考虑公司所得税的条件下,公司的财务结构与其投资决策无关,这意味着外部资金和内部资金是完全可以替代的。然而,完美资本市场假设条件虽然有利于降低理论分析的复杂性,但也削弱了理论对现实的解释能力。在现实的资本市场条件下,企业的融资决策对其投资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Fazzari,Hubbard和petersen(1988)①合作发表了“融资约束与公司投资”一文,在文中,他们用股利的支付率来度量企业所受的融资约束程度,并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企业的融资约束与其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之间呈正向关系。之后,许多理财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经验证明,并得出了相似的企业投资具有融资约束②的结论。后来,大量实证研究又表明企业对融资方式的选择及选择不同方式进行融资所形成的资本结构对企业的市场价值、经营效率、治理结构以及企业的稳定性都有着重大而直接的影响,而且,不同的融资方式选择与组合所体现的融资效率的差异是可以比较的③。既然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具有效率上的差异,为了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对我国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问题进行研究就具有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我国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可分为两大类,即外部筹资方式和内部筹资方式。所谓内部筹资是指从企业内部开辟资金来源,筹措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主要有企业的折旧和留存盈余;它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的影响,节省交易费用,可以避免同外部投资者的交涉及签署相应的条款。所谓外部筹资,是指从企业本身以外的对象筹集资金,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通过金融市场来实现的④。我国企业外部融资的主要方式有两种:一是债务融资,即通过银行或者通过发行企业债券从投资者那里筹集资金;二是发行股票进行融资。其中,债务融资还可以分为间接债务融资和直接债务融资。间接债务融资是指通过银行进行贷款融资;而直接债务融资一般是指通过证券市场发行债券来进行融资。外部筹资中的直接债务融资与发行股票融资又统称为直接融资。外部融资既是企业融资的一种途径,也是公司所有者向外转移风险的一种途径。

可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特别是我国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各种直接融资工具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使得我国企业的融资方式日益多元化。多元化的融资方式为企业自主融资提供了条件。然而,在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信息传递效率、市场竞争结构、社会大众的成熟度等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下,我国企业对不同融资方式的选择和组合方面存在一定的低效率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在对内部融资方式和外部融资方式的选择上,我国企业比较依赖内部融资,但是缺乏对资本成本的正确理解,普遍存在过度投资的偏好

在我国,自1993年税收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国有企业很长时间都没有向国家股东进行过红利分配⑤。国企将大量的利润予以留存,国有企业即使已成为上市公司也大多选择不支付或少支付现金股利而将大量现金予以留存。这主要是由于:一方面,我国现阶段资本市场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企业的需求,出于减轻外部融资约束的考虑,企业倾向于不支付或少支付现金股利。同时,由于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尚不稳固,对外部的融资规模和融资渠道还没有充分的选择权。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讲,如果企业的内部资金来源不足以满足公司的发展需要,而实际上资本市场对他们并不开放,申请上市发行股票或债券进行直接融资的难度很大,这就直接导致了我国企业比较依赖内部融资方式的现状。

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对资本成本的理解往往只是基于表面的观察。即借来的债务是有资本成本的,借款利率是资本成本的典型代表;而不分派现金股利形成的留存收益是自有资金,是没有成本的。这是对资本成本概念的错误理解,它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我国企业普遍存在过度投资的偏好,资产负债率低,资本使用效率低。

(二)在我国企业的外部融资中,直接融资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未来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在我国,企业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的间接融资仍旧是企业最重要的外部融资途径。严格来讲,银行贷款属于“私募”融资方式,是企业与银行之间经过一对一的谈判而达成的信贷协议。对于我国的企业而言,银行贷款不仅在企业发展的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即使是现在,银行贷款仍是最为主要的融资方式之一。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在1993年至2004年,我国企业的外部融资情况为:境内股票融资额为8983.46亿元,占境内股票、银行贷款、企业债券三者的比重为5.21%;银行贷款融资额为161299.98亿元,占三者的比重为93.59%;企业债券融资额为2063.49亿元,占三者的比重为1.20%⑥。

虽然,在我国企业可以采用通过证券市场直接向投资者发行证券,比如发行股票、公司债等来获得资金的直接融资。即采用通常情况下所谓的“公募”形式⑦,面向公众发行证券。但是,由于我国目前资本市场尚处于发育阶段,这种直接融资方式的融资成本很高。例如:我国企业如果选择直接融资,不仅需要达到一个上市公司的门槛,还需要在融资时支付昂贵的手续费用等酬资成本。另外,为了获得较高的公信度,从而便于证券的发行,还要求:1.准备直接融资的企业要向社会公众公布企业的财务信息,以便让潜在的投资者对于企业发展的战略、发展的前景有一个概括的了解。2.企业必须经过政府有关部门的资格验证,确认其可以负担必要责任的能力等等。因此,目前,大多数企业外部融资可能更多的还是通过间接融资的途径,对银行贷款的依赖很大,直接融资尚不能成为我国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我国企业外部融资的模式仍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

(三)外部股权融资偏好现象已经成为我国企业上市融资行为的一大特征

我国企业债券的出现是在1984年下半年以后,1986年我国开始正式批准发行企业债券,随着金融市场的出现和发展,股票和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在我国得到稳步发展。然而,就目前情况看,我国企业选择的外部融资方式顺序是: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债券融资,外部股权融资偏好现象已经成为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一大特征。造成我国企业关于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的优序与国外存在如此明显差异的原因如下:一是我国企业债券的计划管理体制约束了债券的发行。债券市场不发达,债务融资工具单一,市场化创新不足,以及社会信用水平较低,债权人企业申请发债的审批程序比申请上市发行股票还要复杂、条件更加严格。二是市场基础不完备,当前股票融资非正常的低成本,使不得不还本付息的股票融资相对于既要还本又要付息的债券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三、关于我国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几点建议

关于我国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问题,关键在于如何安排内部融资、外部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得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企业价值最大。

(一)在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理财目标下,按照剩余股利原则确定企业的股利支付率,按自由现金流原则来确定企业内部融资的比重

由于企业的留存盈余内部融资事实上是企业股利政策的另外一种表述形式,因此,按照现代股利理论,基于股东财富最大化理财目标的企业股利政策应该依据剩余股利原则来制定。所谓的剩余股利原则,是指企业制定股利政策时,首先必须依据资本预算决定企业的目标资本结构,然后按照目标资本结构来安排股利政策和融资活动。在此原则指导下,只有企业所有净现值大于零的投资项目均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时,企业才会发放现金股利。企业应该把税后净利润首先用来满足那些收益率高于股东最低要求报酬率的投资项目,然后将剩余的现金流发放给股东。而这所谓的“剩余的现金流”也称为自由现金流量。

詹森(Jensen)教授在研究冲突的时候,首次对自由现金流量进行了定义。他认为:自由现金流量是指企业在满足了净现值为正的投资项目资金需求之后剩余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自由现金流量的所谓“自由”,即体现为管理当局可以在不影响企业持续增长的前提下,将这部分现金流量自由地分派给企业的所有投资者,既可以利息的形式支付给债权人,以满足债权人的报酬率要求,也可以股利的形式支付给股东,保证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实现。

因此,依据剩余股利原则与自由现金流量原则,为了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理财目标,保障股东要求报酬率的实现,最大程度地减少企业的冲突,防止经理人员不经济地运用现金流量(比如投放到净现值为负的投资项目上)甚至是非法地挪用现金流量,一方面,企业必须依据资本预算决定的目标资本结构来安排企业的内部融资比重;另一方面,企业必须将自由现金流量完全地分派给股东。

(二)依据直接、间接融资效率的实证研究结果,积极发展我国企业的直接融资能力

在对不同国家企业的融资结构比较时,许多学者以直接和间接融资方式所占比重的不同,将不同的市场经济国家企业融资模式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市场导向型融资模式,主要以美国为代表;另一类是银行导向型融资模式,主要以日本、德国为代表。根据测算,美国的融资效率平均高于日本和德国1/3。虽然美国的储蓄率一直不高,但其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发达,直接与间接金融相互竞争,资本的积累、形成、再生和重组水平很高,因而把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较高。而日、德两国过分倚重间接融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直接融资的发展,没有形成两种融资方式的合理配置和组合。

在我国,由于目前资本市场尚处于发育阶段,直接融资尚不能成为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我国企业融资的模式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但是,从长远来看,为了加强社会盈余资金的使用效率,我国应当加强资本市场的发展,通过发展直接融资,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减轻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压力,增强融资工具的流通性。

(三)以优序融资理论为指导,借助我国不断完善的债券市场,积极扩大我国企业的债券融资比重

按照优序融资理论以及发达资本市场国家的经验,我国企业应该更加重视企业的债券融资方式,在我国证券市场不断发展完善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债券融资的比重。

关于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问题,梅耶斯教授的优序融资理论在西方资本市场的实证中已经得到了有效的验证。即在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公司按照如下的优先次序选择融资方式,形成自身的资本结构:1.公司首先偏好于内源性融资;2.由于公司股利政策具有刚性,分红比率很少变动,而公司投资收益具有不确定性,因而经常会出现公司内源性融资无法满足投资支出的情况,公司由此产生了外部融资的需求;3.在外部融资方式中,公司往往又选择安全性较高的证券,即首先从公司债开始,其次选择可转债等混合型债券,最后才选择股权性融资。可见,依赖内部融资与债务融资已经成为西方现代企业融资行为的一个基本特征。“有资料显示,全球债券市场在2001年上半年共集资9240亿美元,而同期通过发行股票和可转换债券只筹集了1027亿美元,债券市场融资的规模约为股市融资的9倍。”⑧正所谓,公司债券是成熟证券市场的“宠儿”。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昕,主编.中国直接融资方式的发展[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2]方晓霞,著.中国企业融资:制度变迁与行为分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4).

[3]魏明海,等.国企分红、治理因素与过度投资[J].管理世界,2007,(4).

[4]张维迎,著.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5]胡凤斌,主编.资本结构及治理优化——现代公司理论与国企改制实务[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企业直接融资活动篇4

融资是企业资本运动的起点,也是企业收益分配赖以遵循的基础。足够的资本规模,可以保证企业投资的需要,合理的资本结构,可以降低和规避融资风险,融资方式的妥善搭配,可以降低资本成本。因此,就融资本身来说,它只是企业资本运动的一个环节。但融资活动,决定和影响企业整个资本运动的始终。融资机制的形成,直接决定和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以及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

一改革开放以来,企业融资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表现在:

1.企业资本由供给制转变为以企业为主体的融资活动。

改革以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均在国家计划下进行,企业是否需要资本,需要多少,长期资本或是短期资本,均由国家通过财政或银行予以供应。这种体制下,企业不需要研究融资渠道、融资方式和融资成本,更不用研究企业资本结构问题。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企业自的扩大,特别是作为市场经济主体建立以后,企业为主体的融资活动代替了原来的供给制。企业根据市场状况和前景,进行投资计划,并努力为实现投资计划融资。这一变化表明,融资活动由宏观性计划分配转变为微观性融资。

2.由纵向融资为主向横向融资为主转变。

供给制条件下,企业资本均由国家限额、限用途供应,资本分配是由上而下的分配活动。随着改革的不断进行,为了实现资源最优配置,企业与企业间的横向融资活动日益增加,存量流动提高了资本运营效率。

3.融资形式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计划分配资本体制下,企业融资形式单一,财政分配形式或银行分配形式,至多也是二者兼而有之。商业信用的确立,资本市场的建立,企业内部积累机制的形成,企业融资形式呈现多元化,形成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股本融资与债务融资等多种形式(见表1)。

上述变化,最本质的在于融资体制正在实现计划分配向市场引导融资的转变。过去,财政、银行作为国家总资金分配的两个手段,不断进行着总资金量的分割。尽管后来银行分割总资金量的比例增大,并占了绝对比例,但与现在资本市场融资相比是不同的,这是一个质的变化。伴随这一变化,各种融资工具职能回归并日益得以体现。对财政投资与银行贷款的认识,也不只限于有偿和无偿的划分、量上的分割,而是循其自身的特点,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虽然融资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企业融资机制并未形成。

以企业为主体的投融资活动,还没有真正的以市场为主导,理性地根据资本成本、风险和收益对称原理选择融资方式,确定资本结构。因此,企业融资机制的形成,还需要从存量和增量两个方面进行。

存量调整是基础,它是针对过去融资行为及其形成结果进行的处理;增量是存量形成的前提。融资活动在增量方面的规范性和规律性,则是企业融资机制形成的关键。存量调整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而国有企业高负债率是由于体制原因形成的。据统计,1980年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为18.7%,1993年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7.5%,1994年为79%。如此巨大变化,不是非体制原因所能形成的。我国80年代中期开始实行固定资产投资由财政拨款改为银行贷款,即所谓的“拨改贷”,从1998年开始银行统管流动资金。这一改革的初衷是国家试图通过银企债务关系来硬化对企业的约束。但实践结果事与愿违,由于银行体制本身的严重缺陷,借贷双方因产权不清而形成信贷软约束。尽管1993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贷款约束规则,延缓了国有企业“完全债务化”的速度,但负债增长速度仍远远超过资本增长速度。

企业与银行关系不顺、不清,他们之间不仅仅是债务关系,而且存在着在这种关系表面掩盖下的所有者与经营者关系。而且,银行还承担有政府的职能,企业依附于银行,银行贷款并非遵循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原则,有时不仅不遵循,反而相背,在企业严重亏损或停产、半停产而不能破产情况下,银行仍不得不发放违背市场规则的贷款。因此,当国有银行实行商业化改革时,国有企业高负债率问题,已经造成了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同时也加重了企业的支出负担。为了减轻企业利息支出负担,1996年以来中央银行先后七次降息,但企业减负效果并不明显。其实,企业利息支出高,不是利率水平高引致,而是贷款数额大形成,而效率不高情况下的高负债形成,是典型的计划分配结果。降低利率不仅没有减轻企业利息负担,相反,降低利率有可能进一步刺激贷款需求,国家不得不进一步强化行政干预手段,在降低利率同时,仍辅以贷款规模限制,抑制贷款需求。

问题的关键在于,国有企业贷款是计划分配结果,而非市场引导的资源配置,因此,贷款数量并非企业所能左右。由于贷款数额过多造成高负债率,从而加重企业负担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股权融资(或自有资本)的股利支付是在投资形成效益以后,而债务融资在投资活动开始就支付利息,在国有企业投资缺乏资本金的基本上,贷款包揽一切的后果,造成了企业巨大的利息负担。另一方面,由于贷款关系模糊不清,特别是80年代中期推行所谓“税前还贷”,使得贷款关系更加复杂化。在后来进行的国有企业产权界定中,将“拨改贷”投资形成的资产界定为国有资产,意味着企业贷款面临两次分配,一是支付贷款利息回报债权人,二是支付股利回报所有者。

公司融资理论认为,增加负债可以取得财务杠杆收益,由于企业支付的债务利息可以计入成本而免交企业所得税,债权资本成本低于股权资本成本,因此,资产负债率似乎越高越好,因为负债率提高时,企业价值会增加,但负债比率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再上升时,企业价值因破产风险和成本的增加反而会下降。这样,由于企业负债率增高会令企业价值增加,同时也会引起企业破产风险和成本上升而使企业价值下降,当两者引起的企业价值变动额在边际上相等时,企业的资本结构最优,负债率最佳。

上述讨论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企业必须要用较高的销售利润率来弥补负债经营带来的风险,企业的盈利能力(净资产收益率)只有超过银行贷款的资本成本时,企业负债经营所体现的财务杠杆效应才是正效应,否则为负效应。也就是说,只要一个企业运行良好,盈利能力强,负债再高也是可以良好运转的。从这一角度分析,负债率高低只是说明了企业融资结构,而不能以此作为衡量企业负担高低的标准。我国理论界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造成企业经营困难的原因是过高的负债率造成的,这是值得商榷的。

我国近几年致力于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降低的研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高负债率是由于体制原因形成,必然应从体制上解决这一问题,因此,高负债率治理过程,不只是企业负债多少的量的治理过程,而是企业融资渠道、融资方式等选择和形成的过程,需要综合配套措施才能解决。例如1998年开始推行的“债转股”制度改革,如果只限于债权转成股权,降低负债率从而减少企业利息支出的思路操作,这一改革最终是要失败的。因为体制不改变,企业治理结构不改变,降低了的资产负债率还会再提高,债权和股权的性质仍会被扭曲。因此,债转股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在于:通过债权转股权,形成企业新的治理结构,使得股权所有者通过改造企业制度,实现融资结构最优。我国第一家实行债转股的企业———北京水泥厂,债转股以后,资产管理公司持有股份达到70%以上,从而为通过债转股实现企业转制、改造提供了可能。

计划分配资本的体制引致国有企业高负债率,改革正是应从体制入手,改变国家计划分配资本从而决定企业融资结构的做法,形成企业在市场条件作用下自主决定融资结构的体制。

三现代公司融资理论认为,融资机制的形成,表面上是融资形式的选择,实际上是企业通过决策融资结构,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过程。

所有这些,都是由融资工具本身的特征、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决定的。

融资方式的选择,是企业融资机制的重要内容。融资方式多种多样,按照不同标准,可以划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等。

企业融资是一个随经济发展由内源融资到外源融资再到内源融资的交替变迁的过程。一个新的企业建立,主要应依靠内源融资。当企业得以生存并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利用外源融资可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竞争能力。当企业资产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企业往往会从融资成本的比较中选择一种更高层次的内源融资方式。实际上,就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关系来说,内源融资是最基本的融资方式,没有内源融资,也就无法进行外源融资。从国外资料分析,在发达市场国家中,企业内源融资占有相当高的比重(见表2)。

表2主要发达国家企业资金结构(%)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英国内源资金75544662443475外源资金25405926526632其他06-51240-7注:美国为1944—1990年平均数,其他国家为1970—1985年平均数。

内源融资获得权益资本,企业之所以可以外源融资,首先取决于企业内源融资的规模和比重。内源融资规模大,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投资,同样的,也才能获得借入资本。从融资原理分析,企业负债经营,首先是企业自有资本实力的体现,自有资本为企业负债融资提供了信誉保证。而且,经济效益好的企业,投资回报率高,股东收益好,更应注重内源融资。如果增发股票,无异是增加更多的股东,良好的投资回报会被新的投资者分享,这是得不偿失的做法。

与发达经济国家不同的是,我国企业主要依赖于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比例很低,这说明:(1)体制决定了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2)企业缺乏自我积累的动力和约束力;(3)一些上市公司可以比较便宜地通过股票融资。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方式的选择,是外源融资决策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我国改革开放以前,企业只允许间接融资,而否定直接融资。实际上,能否直接融资,主要是取决于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和企业制度改革。1952—1978年,我国采取的是低收入分配加社会福利的政策。低收入集中分配的政策,造成了积累主体单一化,直接融资是经济体制改革、国民经济分配结构变化后才出现和可以利用的。从1978年开始到90年代初,通过扩大企业自方式实现了政府向国有企业分权,1994年以后又推行以股份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1978年,居民持有的金融资产仅占全部金融资产的14%左右,占GDp的比重为7%;1995年上述两个比重分别为50%以上和76%。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选择,还与一个国家的资本市场发育和金融体制有密切关系。目前,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究竟以谁为主,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英美为代表的以证券融资方式(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另一种是以日德为代表的以银行融资方式(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由于英美是典型的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国家,资本市场十分发达,企业行为完全是在市场引导下进行。在美国,曾任美国金融学会会长的著名学者梅耶斯(S·myers)提出的优序融资理论(thepeckingordertheory,1989)得以实证,企业融资的选择,先依靠内源融资,然后才外源融资。外源融资中,主要是通过(1)发行企业债券,(2)发行股票方式从资本市场上筹措长期资本。由于法律上严格禁止银行成为工业公司的股东,英美企业与银行之间只是松散的联系。日德模式的特征是:间接融资为主,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居主导地位,产融结合。资本市场发展受到抑制。日本的银企关系有着特定的制度安排,即主银行制度。主银行是指对于某企业来说在资本筹措和运用方面容量最大的银行。这一银企关系的特征表现在:(1)主银行是企业最大的出借方。所有公司都有一个主银行,每个银行都是某些企业的主银行;(2)银行与企业交叉持股。(3)主银行参与企业发行债务相关业务,是债务所有者法律上的托管人。德国实行主持银行制度,特征与日本主银行制度相似,其存在背景都是资本市场不发达,产权制约较弱,银行在金融体制和企业治理结构中扮演重要角色。

上述分析说明,试图确定一个所谓的以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还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似乎没有必要。典型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融资结构构成中,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是一个随机变量,根据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条件,成本和效率的变化,由企业自身决定。我国长时期形成了企业对银行的依附关系。90年代也曾实行了主银行制度,但这一制度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与日本等国家都有重要差异。尽管我国不可能达到美英那样直接融资比例,也很难确定最佳的融资比例,但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是必然的。发展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形式,改善企业融资结构,将是我国企业融资结构方面的方向性选择。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发展,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成为企业的重要外源融资方式。但如何决策股票融资或是债券融资,现代公司融资理论已有明确的结论:融资成本决定融资方式,股票融资成本高于债券融资成本。现实却与经典理论相背,我国目前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具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内外源融资比例失调,外源融资比重畸高;二是外源融资中偏好于股权融资,债券融资比例低;三是资产负债率较低。由于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并上市直接融资,对企业来说可以带来的收益是显而易见的,以至于企业还来不及研究和掌握股票融资的特点,就不遗余力地积极争取股票融资了。由于中国资本市场规模的限制,能够成为上市公司的数量很少,而通过重组、改制,按市场经济要求塑造的上市公司,其非经营性资产、无效资产可以剥离,可以取得优惠融资权,紧缺的壳资源成为企业争宠的对象。在这种状况下,公司通过股票融资的成本远远低于债务融资成本,这是因为:(1)理论上说,股权融资成本最高,这是以企业正常的运营,即生存和发展为前提的。如果企业经营不善,甚至亏损企业仍可以发行股票的话,那么这种股票的融资成本很低,甚至趋近于零。(2)上市公司中,国有股权占有绝对比重,由于国有股权所有者虚位,对投资分红的要求呈软性,而中小股东要么无权或难以左右分配方案,或者根本就不关注利润分配,因此,上市公司较少发放现金股利,权益融资能避免债务融资造成的现金流压力。

上述原因造成了股票融资成本低于债务融资成本(债转股也有这种嫌疑),以至于一些企业不惜一切手段成为上市公司,实现股票融资。一旦融资成功,似乎万事大吉,许多公司通过股票募集资金后无法落实投资项目,不得不存放银行;有的上市公司甚至通过发行股票融资偿还债务,例如,1997年底上市公司股东权益比上年增长了36.66%,负债增长了10.6%,由此使上市公司整体负债率下降了5.26%,说明上市公司通过发行新股和配股所募集的资金的相当一部分用于偿还了债务。另外,一些经营效率指标均保持较好水平的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却较低。据对1998年868家上市公司调查分析,在这些公司中,有27家公司的平均净利润率高达24.1%,而其资产负债率却低于10%。有的上市公司公开宣称“不缺钱花”,甚至干脆就不再向银行借款,通过负债实行财务杠杆的效应没有得以充分利用。

上述现象可以说明企业通过上市进行股票融资,增资减债,存在数量上的矫枉过正,本质上的问题依然是体制原因造成企业尚未能就融资方式等问题做出合理的、科学的决策。

四企业融资机制的形成,结论性意见是:

1.体制决定政策。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创造有效地市场经济环境,在此基础上,企业财务政策决定企业融资方式、融资结构。

2.企业融资机制的形成,依赖于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制度创新。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合理法人治理结构,使融资活动融于企业产权运营和变革中。

3.培养和发展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增加市容量,完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结构。在完善主板市场的同时,推动二板市场的设立,以满足各类企业融资需要。

4.只有当资本的使用者使用任何资本都必须支付其真实的社会成本,从而不存在免费成本时,企业的资本结构选择才有意义。

5.企业根据收益与风险,自主选择融资方式,合理确定融资结构,以资本成本最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企业融资机制形成的标志。

参考文献:

1.刘鸿儒,李志玲:《中国融资体制的变革及股票市场的地位》,《金融研究》1999年第8期

2.谢德仁:《国有企业负债率悖论:提出与解读》,《经济研究》1999年第9期。

3.陈晓,单鑫:《债务融资是否会增加上市企业的融资成本?》,《经济研究》1999年第9期。4.袁国良:《规范配股理性融资》,《金融时报》1999年4月14日。

5.杨咸月,何光辉:《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与国有企业运作效率》,《金融研究》1998年第5期。

企业直接融资活动篇5

【关键词】筹资方式筹资渠道信贷支持

一、筹资含义

企业筹资就是指企业根据生产经营、对外投资及调整资本结构等活动的需要,通过筹资各种渠道和资本(资金)市场,运用筹资方式,经济、有效的筹集企业所需资本的行为。对于企业而言,筹资目的是为了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可以采取各种的方式筹集资金,以满足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的需要,企业所处的内外环境各不同,所选择的筹资方式也有相应的差异,企业只有采取了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筹资渠道和融资方式才能够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9]。

二、筹资分类

筹资方式是指企业筹集资金所采取的具体形式,体现着不同的经济关系(所有权关系和债权关系)。[10]筹资方式按不同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权益筹资和负债筹资

企业通过内部积累、吸收直接投资、发行股票等方式筹集的资金都属于企业的所有者权益或称为自有资金。企业采用自有资金筹资,财务风险较小,但付出的资金成本较高。

(1)权益资金筹资。第一类是吸收直接投资,即中小企业以协议合同等形式按照“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担风险、共享利润”的原则直接吸收国家、其他企业、个人和外商等直接投入的资金。

第二类是发行股票筹资,股票筹资是股份公司通过发行股票筹措权益性资本的一种筹资方式。股票持有者为公司的股东,股东可按公司章程,参加或监督企业的经营管理,分享红利并依法承担责任。发行股票可以把社会上大量游资集中运用,并把一部分资金转化为企业的生产资金,是中小企业筹集长期资金的一种重要途径。

(2)债权资金筹资。企业通过发行债券、向银行借款、融资租赁等方式筹集的资金属于企业的负债或称借入资金。借入资金的出资人是企业的债权人,有权要求企业还本付息,企业这种借入资金的筹资方式,被称为债权性筹资。

第一类债权性筹资方式是银行借款。银行借款又有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之分,前者筹集的是短期债务资金,后者筹集的是长期债务资金。银行借款是企业获取资金来源的优良途径。

第二类债权资金筹资方式是发行债券。债券是筹资者为筹集资本而发行的,约期还本付息的具有借贷关系的有价证券。我国企业自1984年开始采取债券方式筹集资金,单位、个人均可购买,通常用于老企业追加经营资金。发行债券是企业筹集借入资金的重要方式。

第三类债权资金筹资方式是融资租赁。融资租赁开始于本世纪50年代初的美国,60年代传到西欧、日本,以后在各国迅速发展。融资租赁是由租赁公司按承租单位要求出资购买设备,在较长的契约或合同期内提供给承租单位使用的信用业务。是以融通资金为主要目的租赁。

(二)直接筹资和间接筹资

按照是否通过金融机构,分为直接筹资和间接筹资。直接筹资是指企业不经过银行等金融机构,直接与资本所有者协商融通资本的一种筹资活动。直接筹资的工具主要是股票、债券、商业票据。间接筹资是指企业借助与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的筹资。其主要形式为银行借款、融资租赁、非金融机构借款等间接筹资。

(三)内源筹资和外源筹资

按资金的取得方式不同,分为内源筹资和外源筹资。

内源筹资是指从企业内部所筹集的资本,是在企业内部自然形成的。从企业角度分析,内源筹资来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创造的利润扣除股利后的剩余部分,以及生产经营活动中提取的折旧。由于折旧主要用于重置损耗的固定资产价值,因此,企业内容筹资的主要来源就是留存收益。以留存收益作为融资工具,不需要实际对外支付利息或付息,不会减少企业的现金流量,也不需要支付融资费用。

外源筹资是指从企业外部市场取得的闲置资金,使之转化成为自己投资的过程,包括发行股票、债券、银行借款、租赁、票据贴现等。其特点为高效、灵活和集中。

三、筹资原则

筹资的原则是指企业在筹资时所应遵循的规范和法则。筹资的动机与目的相连,筹资原则为动机与目的的结合提供联结点。遵循科学的融资原则可以降低筹资成本,提高企业资金的营运效率,保持健全的财务状况。一般来说至少要掌握以下原则:稳定性原则,稳定性包括二重含义,企业与金融机构的业务往来关系要相对稳定。企业独自筹资受到业务范围、自身信誉和金融市场成熟度等因素的影响,还受到业务量的限制。如果资金需要量很大,单靠几个直接融资主体提供融资很难满足开展业务的需要,这时就需要发展间接融资。银行是间接融资的主要媒介,它把社会的闲散资金通过信用方式集中起来再为企业通过信用,就可以满足企业大规模融资的需要。因此,银行或金融机构就成为企业融资的主要对象和手段。由此可见,企业与金融机构建立良好的、长期稳定的信用关系,是节约融资成本、筹集大额资金的重要保证。

另外,筹资的期限应相对长一些,在安排使用时有较大的余地,这样可以防止万一因某个环节拖长周期而影响如期还款,使企业在银行失掉信誉。在商品经济和货币信用发达的国家,企业都很重视自己在金融界的声誉,一次失信,以后再借款就很难,或者借款成本就会很高。我国有些企业不太重视这个问题,甚至产生欠债有理、欠债出效益的想法。

参考文献:

企业直接融资活动篇6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推进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工作的重要性,加强服务意识,坚持政策引导,积极采取有力措施推进工作开展,不断优化我市企业直接融资环境,推进全市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努力增强我市经济发展后劲。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近年来,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直接债务融资工具已逐步成为企业直接融资的重要渠道和资源配置的重要平台。着力推进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工作,多渠道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重,有利于缓解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经营业绩;有利于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我市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二、强化政策扶持

(一)加大财政资金支持。财政预算内安排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专项支持资金,用于垫付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发行前期评级、审计、法律等中介费用。对于在存续期内的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由市级财政给予1%贴息优惠,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支持拟注册发行直接债务融资工具的中小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经费等政策性扶持资金。

(二)妥善处理遗留问题。对于企业注册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直接债务融资工具过程中需要理顺和规范的有关问题,各县(市)区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落实有关政策措施,依法帮助企业妥善处理。

(三)搞好融资项目支持。企业进行直接债务融资募集资金所投项目符合国家规定和产业政策的可优先安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优先办理项目核准或备案手续,优先办理环评、规划、节能评估等手续。

三、完善推进措施

(一)储备企业资源。市工信局和市国资委要筛选融资意愿较强的优质企业资源,分别针对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产品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产品建立优质大中型企业资源库和中小企业资源库,并定期对库内企业资源进行更新。各县(市)区政府也要相应建立辖内企业资源库,并重点做好对辖内中小企业群体集合融资的组织筹备工作,及时上报推荐企业特别是拟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企业名单。

(二)加强宣传培训。市金融办和人民银行中心支行要积极开展全方位、多渠道的宣传推介活动,通过组织业务培训、学习考察、交流研讨会、银企对接会、印发宣传资料等方式进一步加大对直接债务融资工具的宣传推介力度。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全市重点企业培训和银企对接会,对重点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专题培训,推动银企交流合作。

(三)健全担保体系。做大市级融资性担保机构,建成几家区域性核心担保机构,建立长期合作机制,为企业融资提供担保和反担保服务。尝试设立财政偿债基金,为企业直接债务融资提供资金担保。加强与国内大型专业机构的合作,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担保措施以保障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工作顺利开展。

四、加强组织领导

(一)建立协调机制。由市金融办牵头,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工信局、人民银行中心支行等部门和有关金融机构组成协调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协调解决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研究探讨促进我市企业发展的规划和措施。

(二)落实工作责任。各县(市)区政府要明确牵头部门,指派专人联系,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力度,为直接债务融资工作顺利推进提供组织保障。

企业直接融资活动篇7

关键词:非公经济;金融支持;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0017-2016(9)-0074-03

近年来,人民银行西安分行高度重视非公经济发展,充分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加快拓展小微企业多元融资渠道,开展直接融资专家行活动,积极引导和督促全省金融机构通过优化信贷流程、创新信贷产品,全力支持以小微企业为主的非公经济快速发展。截至2016年4月末,全省金融机构小微企业人民币贷款余额2806.9亿元,同比增长12.5%,截至2016年一季度末,全省非公济实现增加值2079.8亿元,同比增长9.3%,增速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非公经济企稳回升势头明显。

一、金融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做法和成效

一是充分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支持非公经济发展。2015年,人民银行西安分行灵活运用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灵活设定差别化的宏观经济热度参数和稳健性参数,调整优化“合意贷款”规模,认真落实人民银行总行定向降准及差别准备金政策,2015年以来先后六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据统计,陕西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累计释放可贷资金约302亿元,其中定向降准累计释放资金约99.6亿元。此外,对辖内金融机构通过名录制将初创型科技企业、小微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对名录内企业贴现且利率低于当地平均贴现利率水平的票据优先办理再贴现。

二是强化全方位金融服务力度,巩固金融支持非公企业长效机制。人民银行西安分行立足陕西省非公企业多为小微企业的实际,加快拓展小微企业多元融资渠道,巩固金融支持非公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不断强化小微企业多方位金融支持。在系统总结民生金融主办银行、民生金融督导点等民生金融机制的基础上,2015年推出了信贷政策重点联系行制度,在辖内选择部分金融机构作为信贷政策重点联系行,结合各联系行自身特点,确定工行银行陕西省分行、北京银行西安分行、浙商银行西安分行、西安银行等十家金融机构为支持小微企业重点联系行,通过定期召开座谈会,了解各行在支持小微企业和非公经济中的新做法、新成果以及困难与问题。将发挥财政、信贷政策合力作为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重要手段,在上年与陕西省财政厅联合下发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增量奖励资金管理考评办法的基础上,2015年与财政部门联合对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增量情况进行了系统评估,对12家成绩突出的机构进行了表彰奖励。通过贷款增量奖励,陕西省金融机构支持小微企业的责任感不断强化,积极性显著提升。

三是积极开展直接融资专家行活动,推动融资渠道多元发展。为贯彻落实陕西省委、省政府“三稳两优”决策部署,推动直接融资比重提升,有效解决陕西“追赶超越”阶段的资金供需矛盾,2015年7月开始,人民银行西安分行与陕西省金融办共同推动,在全省十一个地市组织组织开展“直接融资金融专家陕西行”活动,邀请省内外专家就直接融资产品、新三板上市等内容进行宣讲,全省累计有1000多家企业得到培训。积极动员辖内机构发行小微企业金融债券募集信贷资金,推动长安银行获准发行金融债券30亿元,首期发行10亿元。对金融机构进行重点辅导,推动西部证券发行陕西省首笔金融机构短期融资券。截至2015年11月末,陕西省社会融资规模为4321.23亿元,同比多增110.97亿元,增长2.64%,高于全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速11.35个百分点,其中直接融资新增675.53亿元,企业债券融资580.99亿元,社会融资结构更趋优化。

四是全力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推动金融服务提质增效。近年来,为解决非公企业融资难问题,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多次与有关部门共同举办银企洽谈会、座谈会,与政府有关部门共同推动建立了“陕西中小企业融资信息服务平台・融资超市”。利用多种渠道开展宣传推介活动,提高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对债券融资的认识,增强非公企业直接融资的积极性,加快直接融资步伐。全面推动民生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不断增加对小微企业、涉农等民生领域信贷投入,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五是加大金融产品服务创新,有效降低非公企业融资成本。人民银行西安分行通过平台搭建、产品推介、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对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特色服务进行推广应用,全省金融行业涌现出一批专门针对非公企业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如建设银行陕西省分行推出“文保通”、“促业贷”、“果贸通”三项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创业促就业企业及大宗农产品销售企业的信贷产品;浦发银行西安分行推出了“银元宝”与全面发展、“银通宝”择优发展、“银链宝”培育发展的“吉祥三宝”批量服务模式。通过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扩大了社会融资规模,降低了非公企业融资成本。据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对陕西省内89家银行问卷调查显示,四季度陕西省贷款利率水平指数为33.71%,较上季度下降5.62个百分点,已连续4个季度下降,其中大、中、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水平指数分别较上季度下降6.69、7.95、8.53和7.71个百分点。

六是全面推进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陕西省是人民银行总行在全国确定的17个推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省份之一,从2006年开始,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就制定了《陕西省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征集试点实施意见》,建立了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制度。2015年以来,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进一步建立了试验区建设的动态调整机制,确定延安市洛川县、渭南市蒲城县、咸阳市旬邑县、安康市宁陕县、杨凌示范区为西安分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通过信用评级授信,有效解决了农村经济金融衔接互动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较好地促进了农村小额信用贷款业务发展,对农村地区信贷投放的增加,解决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短缺问题。同时积极实施开展小微企业信用增值计划,培育小微企业信用文化,推动小微企业融资发展,通过建立培育池,引导金融机构、政府部门、中介机构等对筛选的1244户小微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培育,并确定信用培植的重点联系行,将筛选培育企业进行定向推荐,其中589户小微企业获得了30.2亿元信贷支持。

二、金融支持非公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是非公经济整体“大而不强”,抗风险能力较差。“十二五”期间,陕西省非公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占全省GDp比重由2010年末的49.5%提升到2015年末的53.4%,提高3.9个百分点,撑起陕西经济的半壁江山。但全省非公企业以中小微企业为主的特征未得到改变,多数企业生产规模小、资金实力弱、管理水平差,而且大多数非公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同业竞争较为激烈,市场进入和退出的频率相对较高,抗风险能力差,直接导致我省非公企业贷款风险显著大于公有制企业。

二是服务于非公经济的金融体系仍需完善。总体来看,全省符合非公企业融资特点的专营性和专业性金融机构仍旧偏少,放贷能力不强。具体来看,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信贷产品的开发集中于总行,基层行信贷产品主要照搬上级行,难以适应非公经济经营较榱榛畹姆⒄固氐恪e┬派纭⒋逭蛞行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自主性较强,但受制于各种因素,金融创新仍处于较低层次。此外,金融机构对小微型非公企业的不良贷款容忍度低,导致基层金融机构的压力大,缺乏开拓市场的积极性。

三是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且担保能力较弱。小微型非公企业经济实力有限,获取信用担保贷款较为困难,同时全省融资性担保机构数量偏少,担保能力有限,风险准备金不足,远远不能满足非公企业日益增长的担保融资需求。全省目前仅有陕西省信用再担保公司一家再担保企业,区域性再担保能力薄弱,担保机构的经营风险难以有效分散和化解,制约了信用担保业务和非公企业担保贷款的快速增长。

三、政策建议

一是充分利用货币信贷政策工具,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非公企业的信贷支持,不断优化信贷流程,简化审批程序,将非公企业发展培育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针对目前非公企业抵押担保难的问题,积极探索采取联保、贷款保险、股权、非专利技术和无形资产担保等多种担保形式,加大与省内现有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合作,缓解非公企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积极推广应用具有融资功能的支付结算工具,推动非公企业使用商业承兑汇票,促进商业信用票据化。

二是深入推进“双推双增”工程,为非公企业发展提供多元化融资渠道。丰富全省直接融资企业后备资源库,加强后备企业培训,提升金融机构承销能力,推动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工具创新,引导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非金融企业项目收益票据进行融资。支持金融机构发行小微企业、三农专项金融债券,支持非公企业发展。

三是帮扶非公企业加强自身建设,努力为银企对接创造有利条件。继续发挥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的合力,通过对融资知识的宣传和金融产品的推介,培养更多合格的非公企业融资主体。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非公企业的专营力度,同时不断开发适合非公企业发展特点的金融产品。针对非公企业发展实际,实施专项培植计划,主动向非公企业宣传经济金融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增强诚信意识,提高自身素质和自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范立新.促进河南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思考[J].中州学刊,2010,(6):72-74。

[2]郭胜.优化金融服务环境促进非公经济发展[J].北方经济,2013,(11):75-77。

[3]刘泉红.清除繁荣背后的隐忧――当前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态势及下一步政策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10,(24):40-41

[4]徐尧.浅论当前制约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J].乌蒙论坛,2007,(1):52-56。

[5]左顺娇.新形势下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建议[J].工商行政管理,2012,(24):63-64。

practices,problemsand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sonFinancial

Supporttothenon-publiceconomicDevelopmentinShaanxiprovince

FenGwei

(Xi’anBranchpBC,Xi’anShaanxi710075)

企业直接融资活动篇8

[关键词]金融环境融资方式市场经济

一、我国现在金融市场的环境

企业所面对的金融市场环境是指存在于企业周围,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客观因素和力量的总称,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它是企业选择筹资方式的基础。

金融市场的宏观环境包括:(1)政治法律环境,即指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要素;(2)经济环境,指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经济条件、经济特征、经济联系等客观因素;(3)技术环境,是一个国家的技术水平、技术政策、新产品开发能力以及技术发展动向等的总和。同时,微观环境则是确定企业筹资方式的前提,包括行业状况、竞争者状况、供应商状况及其他公众状况。但就筹资而言,还包括企业经营者能力、人力资源开发程度、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研究开发状况等方面在内的企业内部的各种制约条件。

二、企业一般的筹资方式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筹资方式大致有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两种。

1.内源融资方式。即将本企业留存收益和折旧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内源融资无需实际对外支付利息或股息,不减少企业的现金流量,不发生融资费用,其成本远低于外源融资,因此是企业首选的一种融资方式。企业内源融资能力取决于企业的利润水平、净资产规模和投资者预期等因素。只有当内源融资仍无法满足资金需要时企业才转向外源融资。另外,相当一部分表外筹资也属内源融资。表外筹资是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中未予反映的筹资行为,表外筹资可分直接表外筹资和间接表外筹资。企业以不转移资产所有权的特殊借款形式直接筹资属直接表外筹资。其资产所有权虽未转入筹资企业表内,但其使用权却已转入,故此筹资方式既能满足企业扩大经营规模、缓解资金不足之需,又不改变企业原有表内资金结构。间接表外筹资是用另一企业负债代替本企业负债,使得本企业表内负债保持在合理的限度内。

2.外源融资方式

企业的外源融资一般分为直接筹资方式和间接筹资方式两种。

(1)直接融资方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不通过银行而从货币所有者手中直接融资,已成为一种通常的做法。就其主要的债券和股票投资渠道相比较,从投资者角度看,股票融资因无须还本付息,风险由投资者和企业共同承担,使股票融资在直接融资中占重要地位。相比之下,债券合约是一种规定借款人必须定期向贷款人支付固定金额的契约性合约,不需经常监督公司,因而监审成本很低的债务合约比股权合约有吸引力。

从筹资者的角度看,债券融资不影响原有股东的控制权,债券投资者只有按期收取本息的权力,没有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和分配红利的权力,对于想控制股权,维持原有管理机构不变的企业管理者来说,发行债券比发行股票更有吸引力。

(2)间接融资方式。中小企业在上市指标主要用于扶持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条件下,通过银行的间接融资成为其融资的主要方式之一。在间接融资方式中,以企业兼并为活动背景的杠杆收购融资方式较为常见。采用杠杆收购的融资策略,筹资企业只需投入少量资金便可获得银行较大金额的贷款用于收购目标企业,即杠杆收购融资的财务杠杆比率非常高。

以杠杆融资方式进行企业兼并、改组,可迅速淘汰经营不良、效益低下企业,有助于促进企业优胜劣汰。对于银行而言,有拟收购企业的资产和将来的收益能力做抵押,其贷款安全性有较大保障。杠杆收购由于企业经营管理者参股,还可充分调动参股者积极性,提高投资者收益能力。

三、现行企业可供选择的较为新颖的筹资方式

1.杠杆收购融资

它较之传统的企业融资方式而言,具有不少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一是筹资企业只需要投入少量的资金便可以获得较大金额的银行贷款以用于收购目标企业,即杠杆收购融资的财务杠杆比率非常高,十分适合资金不足又急于扩大生产规模的企业进行融资;二是以杠杆融资方式进行企业兼并、改组,有助于促进企业的优胜劣汰,进行企业兼并、改组,是迅速淘汰经营不良、效益低下的企业的一种有效途径,同时效益好的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其他企业能壮大自身的实力,进一步增强竞争能力;三是对于银行而言,由于有拟收购企业的资产和将来的收益能力做抵押,因而其贷款的安全性有较大的保障,银行乐意提供这种贷款;四是筹资企业利用杠杆收购融资有时还可以得到意外的收益,这种收益主要来源于所收购企业的资产增值,因为在收购活动中,为使交易成功,被收购企业资产的出售价格一般都低于资产的实际价值;五是杠杆收购由于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参股,因而可以充分调动参股者的积极性,提高投资者的收益能力。因此杠杆融资适合于企业规模较大、内部结构比较完善的大中型企业。

2.信托融资

它的优势在于:第一,能够比较灵活地适应和处理多种经济和法律关系,能解决其他渠道难以解决的问题。第二,相对其他融资渠道,信托融资不但可以降低企业整体的融资成本,节约财务费用,还有利于资金的持续应用和公司的发展。第三,在资金供给方式上更加灵活,可以针对企业本身运营需求和具体项目设计个性化的资金信托产品,从而增大市场供需双方的选择空间。

3.战略性私募融资

它的优势又在于:首先,可以帮助企业改善股东结构,同时建立起有利于上市的治理结构、监管体系、法律框架和财务制度。其次,可以帮助企业比较好地解决员工激励问题,建立起有利于上市的员工激励制度。第三,可以通过引入战略资本帮助企业迅速扩大规模,从而在未来上市的时候更容易获得投资者的追捧。第四,战略投资者(特别是国际战略投资者)所具有的市场视野、产业运作经验和战略资源可以帮助企业更快地成长和成熟起来,也更有可能产生立竿见影的协同效应,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善企业的收入、成本结构,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最终带来企业业绩和股东价值的提升。最后,比较而言,战略投资者更加着眼于未来市场的长期利益,而不像金融投资者那样往往寻求短期的投资回报。

参考文献:

[1]施东晖.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融资行为实证研究[J].融资决策,2003,(6).

[2]陈元燮.发展债务融资促进国企改革.财经问题研究,1998,(1).

企业直接融资活动篇9

市场经济中企业有各种各样的融资方式和手段。一般来说,企业的融资可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在外源融资中又有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之分。一般而言,这些融资的方式和手段具体来说包括:银行货款、短期商业信用、商业票据、各种应收账款融资、存货融资、股票融资、债券融资、租赁融资、各种内部集团融资、与股票和债券有关的认购股权证融资和可转换债券融资等,由于现代融资工具层出不穷,融资产品创新亦无止境,我们可以根据我国的实际和中小企业的特点来选择适当的融资方式。

中小企业在发展中所碰到的资金困难问题己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先后制定了一些政策和措施,以缓解中小企业的资金困难,但见效迟缓,收效甚微,更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资金融通中的种种困难。因此,迫切需要从制度体系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尽快建立一个能够适应并加速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服务体系。这一融资服务体系应当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的体系,而且是一个在外源融资方面政策性融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三者不可或缺的综合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一个稳定的融资环境和可靠的融资保障机制。

2.中小企业融资对策建议分析

2.1创造公平竞争的法律、政策等外部环境

受传统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我国中小企业在市场中受到了一些不公平的待遇。为充分保障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阶段的首要任务,不但要积极推行市场经济的普惠制原则,使中小企业享受与国有大型企业及外资企业平等的国民待遇,而且更要对中小企业成长实施有效的优惠扶持政策。首先,各级、各部门要从单个企业的财富增加有利于我国整体实力增进的原则出发,取消或废止歧视中小企业的政策和法规,与国际惯例接轨,认真贯彻执行市场经济的普惠制原则。其次,各级政府要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积极改善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同时,应当坚决取消各类地方保护主义措施,创造有利于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竞争的市场环境。

2.2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改善中小企业的内源融资条件

据美国独立企业联合会对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调查,融资途径来源于个人储蓄的有45%,来源于朋友的有13%,来源于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的有29%,来源于私人投资者的有40%,来源于政府资助的仅有1%。一般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内源融资的比重一般都超过50%,相比我国的20%则高得多。

我国中小企业生产积累资金明显不足,企业内源融资不足,造成对外源融资的过分依赖,使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和经营性资金紧张,容易导致中小企业的突发性经营危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重复投资、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产品结构不合理,大路货多,名优特产品少;低质量的多,高质量的少;低附加值的多,高附加值的少,产品缺乏竞争力,积压严重。资金占用与资金短缺同时存在。加强企业管理,首先要调整企业的产品结构。各中小企业在创立之初,都应当认真分析市场,找准市场的切入点,尽量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同时,中小企业应改变传统的家族式的管理模式,逐步实现科学的管理。建立健全科学的决策机制,发挥创新潜能,根据市场的需要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尤其是要依法建立财务会计制度,加强财务监督和管理,厉行节约,杜绝浪费,精打细算,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3探索金融体制创新,构建与中小企业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

中小企业融资难,表面上是一个资金短缺问题,其实质反映出的是在资源配置机制的转变过程中,政府、银行和企业如何有机结合,切实融入到新的市场金融体制中去。针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联系全球和我国金融发展的总体走势,作者认为应当尽快建立和完善与中小企业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其基本框架为:

以商业性金融为主,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为辅,三者相互支撑,互为补充,构成中小企业间接融资的主要来源。中小企业与国有大型企业相比,在融资活动中表现出资金需求数量小、频率高、时间紧、资信差等特征,与此相适应,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融资体系既要操作便利、成本低廉、灵活多样,又要安全稳健、行为规范,能够有效的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2.4积极拓展间接融资渠道,增加信贷投放,全方位开展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创新

(1)加大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力度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最直接表现就是银行融资渠道的间隙性阻碍。尽管企业直接融资的范围和数量都在不断扩大,以银行为中介的间接融资仍是目前中小企业资金配置的主要方式。因此,从两方面来加强:一是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货支持,二是拓展相应的银行中间业务。

(2)大力发展对中小企业的融资租赁业务

融资租赁业作为资本市场多元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在西方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发展迅猛,近几年来全球年交易额都在5000亿美元以上,成为银行借货之外的一种重要的企业进行长期资金融通的有效手段。通过融资租赁,企业不必仅仅依靠自我积累去购买设备,而只需用现有资产以及未来的收益为保证,提供租赁公司认可信用担保,即可占用并使用设备,利用产生的效益向租赁公司支付租金。

2.5拓展政策性融资渠道

综观全球经济,许多国家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首先体现为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性金融支持,这方面经验值得借鉴。如日本的中小企业金融支持政策就相当完备有效。

在我国现行的企业制度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中,政府的角色已经独立出来,不再以银行和企业所有者身份对它们的经营活动进行决策和控制,而是以协调者的身份对市场经济中诸主体的行为进行调控和引导。目前,在“抓大放小”之后,对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已制定和实施了不少扶持政策,它们的融资问题已得到了较好的解决。然而对于众多的中小企业,政府需推出相应的金融扶持政策,建立中小企业的政策性融资渠道。

2.6创新直接融资方式

企业在融资方式上有着多种选择。除了传统的间接融资方式外,直接融资因为具备能够得到不需偿还的外部所有权融资、改善企业资产负债结构、有效配置社会资源的优势,在我国现阶段无疑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融资渠道单一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广大的中小企业由于机制灵活,有可能采取一些大型企业无法采取的灵活方式,因而更具备开展直接融资方式创新的先决条件。如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开辟二板市场、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充分利用国外资金等。具体而言,可从以下方面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2.7积极扩大利用外资,拓宽外资融资果道

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世界经济由生产国际化、交换国际化发展到资本国际化,它意味着企业融资也存在着国际化趋势。

从国际上看,利用外资的方式一般有三种:一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二是寻求国际金融机构货款;三是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发行有价证券。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一体化、贸易集团化、金融国际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国际资本流动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即以国际金融机构货款为主的间接融资的比重下降,跨国股权投资,证券投资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流。我国高科技中小企业应积极主动通过境外二板市场发行股票直接融资。一般性中小企业可通过让外商投资参股、控股、合资经营等灵活方式吸引外资。

企业直接融资活动篇10

关键词:金融生态;政府干预;中小企业;风险投资

一、引言

金融风险是转轨时期中国经济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理论界与金融实业界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鉴于国内地区间经济与金融状况存在的巨大差异,近年来,国内研究人员提出了研究地区金融风险的新范式,即金融生态系统的研究方法。

金融生态系统指的是:由金融主体及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共同形成的动态平衡系统。金融主体包括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生产者,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消费者,以及保证金融交易得以顺利进行的第三方,如会计及律师事务所、监管机构。金融生态环境指金融主体在其中生成、运行和发展的经济、社会、法治、文化习俗等体制、制度和传统环境(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2005)。在我国,由于自然禀赋和文化、历史的差别,地区间经济发展和金融生态环境有着巨大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地方政府对当地经济和金融的干预。

二、政府干预的经济学解释

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基础是凯恩斯的就业理论。凯恩斯经济学是当代西方经济学得以建立的重要标志,它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其学术渊源是重商主义的国家干预主义、马尔萨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孟德维尔的高消费促进繁荣的预言和霍布森的过度储蓄导致失业和经济萧条的学说。因此,凯恩斯经济政策观点的核心是反对自由放任,主张国家干预。简单来讲,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源于“市场失灵”,而“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一是市场能实现效率问题,而不能实现公平问题;二是市场不能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品”的需要;三是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解决经济活动的负外部性问题。通常认为,当“市场失灵”时,就需要政府干预。政府干预有直接的途径和间接的途径。直接的途径有:将“私人部门”国有化,由政府直接经营管理;制定实施特殊方案,维护弱势群体利益(如居民住房);收购“私人部门”提供的物品,以特定的方式转让给社会公众等;间接的途径有:采取特殊的税收政策,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进行财政补贴,为“私人部门”提供动力等。

三、地方政府干预金融活动出现的主要问题

政府(政治组织)与市场(经济组织)是人类社会的两种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也是推动、控制和影响社会发展的两股强大力量。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政府调控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正是金融生态所体现的内涵。从金融这个角度来考察,地方政府对当地金融活动的能动作用,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参与金融活动、实施公共政策和行使行政手段影响甚至控制地方金融活动。但是,由于存在信息失真,决策失误,政策偏颇等因素,政府干预有时会“失灵”。

在中国经济发展和金融改革的过程中,金融部门表现出严重的风险,包括违纪、腐败、大量不良资产累积、银行资本金严重缺失等问题。中国人民银行2003年完成的一项对2001~2002年我国不良资产形成的历史原因的调查分析表明,在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中,由于计划与行政干预而造成的约占30%,政策上要求国有银行支持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违约的约占30%,国家安排的关、停、并、转等结构性调整约占10%,地方干预,包括司法、执法方面对债权人保护不利的约占10%,而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原因形成的不良贷款占全部不良贷款的20%。在国内统一的经济体中,上述问题表现出很强的地域特征。有关数据显示,如果按照信贷资产质量来衡量,最差地区和最好地区的不良资产率相差10倍以上。这深刻地说明,不良资产等金融风险的原因之一,是地方政府干预不当,即出现政府干预失灵。

目前,对地方政府晋升考核的主要指标是经济增长指标,通过财政包干制、分税制和投融资体制的逐步改革,地方政府具有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和一定的经济活动自主权。地方政府出于本地区经济利益的考虑,把追逐金融资源的占有规模、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视为其首选的政策取向。但是,如果相关措施实施不当,就会带来两个问题:一是通过税收减免和土地政策等一系列优惠措施吸引民间和外国资本,引发企业投资冲动,导致投资过热;二是干预银行系统信贷活动,地方政府的投资要求,通过挤压各类商业银行贷款来实现,造成了当地银行系统的隐形风险。

研究表明,地方投资过热,最终会对宏观经济稳定产生极大冲击,并且蕴藏巨大金融风险。据统计,2005年,西部某市学校、医院、公路等政府部门欠银行贷款12亿元,占当地金融机构贷款总数的10%,目前超过20%逾期不能收回,其中公路等部分行业不良贷款率累计超过35%。从银行发放学校、医院、公路、城建等政府机构有关贷款的实际运行情况看,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贷款发放“暗干预”大,大部分贷款为政府协调贷款,对贷款项目缺乏科学评估。

四、地方政府促进金融生态建设的有效途径

地方政府是金融生态的重要主体,是构筑地方和谐金融生态的培育者、建设者,应处理好市场配置资源与政府行为的关系。现阶段,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时期。客观上,在工业化加速的过程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相对较高,政府可以通过引导投资方向,促进本地区金融经济发展。笔者认为,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应是地方政府关注的重点。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促进经济发展和就业都有巨大贡献,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当前,中小民营企业数已占到全部企业的99%。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分别占全国的60%和40%左右;在流通领域中,中小企业占全国零售网点的90%以上。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快速增长中,工业新增产值中76.7%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目前,食品、造纸和印刷行业产值的70%以上,服装、皮革、文体用品、塑料制品和金属制品行业产值的80%以上,木材和家具行业产值的90%以上,都是中小企业创造的。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地区经济的支柱,加快中小企业的发展,可以为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在于资金和规模问题。因此,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机制是地方政府当务之急。

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象征,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源泉,地方政府应重视对高科技产业的支持。由于现代高科技产业具有技术密集性高,投资大、风险高、回报高的特点,传统的金融体系很难直接支持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风险投资已经证明是西方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成功经验。

笔者认为,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及风险投资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