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式十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式十篇

研究性学习活动形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9:04

研究性学习活动形式篇1

关键词:初中阶段研究性学习教学管理模式

201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第二部分“课程结构”第5条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其中,该纲要中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的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领域之一,它着眼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标指向学生学习兴趣的满足和能力品性的提高,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运用、能力的形成和经验的获得,强调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升华。

目前,由于受教育教学理念等主观原因以及升学考试、师资力量、学生基础等客观原因的影响,研究性学习活动作为课程的一部分仍然没有得到有效地实施,相当多的学校仅在研究性学习活动方面做表面文章,部分重视研究性学习活动学校的研究工作还停留在课程的实施上,个别关于研究性学习活动教学管理方面的研究还仅限于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的应用和实践。以十九中学为例,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认知基本上都处于空白,和学校对研究性学习活动要求呈现巨大的反差。

为了加强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与管理,我们根据研究性学习的理论进行了反复的实践和探索,最终确定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实施与管理过程,归结为:“4×3”教学管理模式(即四个阶段、三个步骤)。其中,四个阶段分别是:确定课题阶段、实践活动阶段、成果展示阶段和总结评价阶段,这就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整个过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每个阶段又分为三个步骤:培训指导、操作体验和质量认定。其中,培训指导和质量认定是开展好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基础和保障。通过培训指导和质量认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认识,而且可以使学生熟悉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掌握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方法,进而有效地促进活动效率、活动质量和活动水平的提高。

下面我就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管理模式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

第一阶段:确定课题

本阶段的教学目标为:学生要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主动地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提出具有一定研究价值和意义的问题或研究课题;学生要初步学会自主制定研究活动方案,包括安排研究活动的时间、过程、方法、人员、条件等要素;学生要初步形成积极主动的探究态度和良好的创新意识。

本阶段首先采取多种形式,创设问题情境,明确研究任务。一般可以通过讲故事、开设讲座等,目的在于做好选题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研究范围,诱发探究动机,学生根据兴趣、爱好等进行研究课题的自主选择,并结合自身实际,完成课题研究方案。

1.培训指导

培训指导主要围绕着工作任务来进行。学生(特别是七年级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一无所知的,直接确定研究课题、制订活动计划培训,是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为此,我们的培训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新课程。主要介绍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来源、基本理念、内容范围,讲解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核心价值、活动流程、活动形式等内容,其目的是提高师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认识。师生应该明确,综合实践活动不能简单理解为活动,而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它同数学、地理学科等一样都是课程,都有规定的课时安排。

(2)课题的确定。首先要使学生明确什么是主课题、什么是子课题,然后介绍课题的选择形式、选择范围等。针对子课题的选择,我们确立了三个原则:一是新颖独特,课题不重复、不模仿、不常见、不俗套;二是大小得当,避免实践活动涉及面太宽、太大。三是难易适中,资料内容广泛、容易收集整理。

(3)计划的制订。包括活动目的如何确定,活动计划如何结合学校的工作计划,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流程以及活动形式的设计,学校要求完成的成果有哪些,以及关于活动公约在班级宣讲、师生签字等要求。

2.操作体验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建立研究性学习小组。学生应结合搜索到的相关资料,从多个角度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归纳出准备研究的具体题目,并形成基本的研究目标和思路。

具体的操作过程是:由班主任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班级主课题和小组子课题的选择,然后进行小组活动计划的制订,进行学习活动公约的填表与签字等环节。

3.质量认定

一是班主任和学生参加培训的情况,如到会人员情况、表现情况、记录情况;二是班级组织上开题课的情况,是否认真、课堂效果等;三是班级上交分组及课题统计表,是否及时、子课题的选择是否遵循了三个原则;四是研究性学习活动手册(简称手册)的填写,是否符合学校的各项要求。

第二阶段:实践活动

本阶段的教学目标为:学生要初步学会利用多种手段、方法和途径进行相关信息的收集和获取,并进行信息的筛选、判断、分析和归纳;学生要学会相互沟通和协调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学生要初步学会研究报告的撰写,并进行相关课件、手抄报等的制作;学生要通过活动,逐步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与科学道德。

在研究课题确定以后,学生要进入具体的解决问题阶段。在该阶段中,学生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进行相关研究课题资料的收集、信息处理和问题研讨,最后形成多种形式的研究成果。

1.培训指导

教师要通过培训使学生明确该怎样做,具体的环节和要求是什么,从而提高实践活动阶段的教学效率。

(1)资料的收集。资料的收集可利用三种形式实现:第一种就是网上查询,第二种是查阅图书,第三种是调查访问。培训要围绕着这三种形式展开,例如:这三种形式的最佳顺序是什么,应记录什么内容,如何进行访问,拍照时的适合时角度,采访时的礼貌问题等。在调查访问形式中,如被拒绝拍照或被拒绝采访时该如何处理,教师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参考方案。

(2)作品的制作。教师首先要使学生明确都需要完成什么类型的作品,然后再针对各种类型的作品提出具体的要求,讲解相关的注意事项。

(3)手册的填写。主要结合资料的收集和作品的制作等讲解相应的具体填写要求,包括格式、笔迹等。

2.操作体验

学生要通过组内合作以及各种形式的人际交往、沟通等方式,在开放情境中主动收集和加工处理信息,以科学态度解决实际问题,从一定角度认识环境、发现自我,最后将经过实践或体验所取得的收获进行整理、加工和制作,形成具体成果。成果的表达方式要多样化,除了成果报告以外,还可以是小制作、剧本等。

具体的做法:学生分小组通过三种形式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活动,进行资料的分析归纳,进行研究性学习手册相关内容的填写,进行各种类型作品的制作。

3.质量认定

一是班主任和学生参加培训的情况;二是手册的完成情况;三是各类型作品完成情况。关于实践活动过程的跟踪,这主要从手册中的文字材料和照片材料体现。因为文字和照片材料的内容和质量,能够充分体现学生实践活动的效果,这也是我校设计比较完善的手册的功能所在。

第三阶段:成果展示

本阶段的教学目标为:学生要初步了解展示活动的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并能够进行展示节目内容、形式的改进和创新;学生要学会如何将研究成果巧妙地融入展示节目中,以增加其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和观赏性;学生要逐步形成合作、交流、分享的良好态度和能力。

本阶段,学生要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们分享活动成果,这是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交流、研讨中,学生要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也要敢于和善于申辩。

1.培训指导

在最初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我校的成果展示活动水平与其他学校相比有较大差距,本校内各班级的展示活动水平也参差不齐,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一个合适的标准或要求。为此,我们经过几年来的探索、实践和总结,建立了一套适合自己学校的标准。

(1)展示活动的原则。原则为三个方面,即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手段多元。其中内容丰富是指,展示的内容不仅仅是获得的知识,还应包括活动的过程、获得的技能等;形式多样是指,活动可以是娱乐性的,可以是报告形式的,也可以是竞赛形式的;手段多元是指,使用媒体、资料、实物等方法。

(2)展示活动的设计。主要是通过以往展示活动的优秀节目实例来说明,如何在遵循以上三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展示活动设计和班级展示活动设计,进而实现展示活动的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和观赏性。

(3)展示活动的样本。我们开始采取的是用个别班级上展示活动、引路课的方法为各个班级提供样板,这样做有很大的弊病,就是不能把最优秀的项目展现在大家面前。为此,我们采取将上一学年度各个班级的优秀节目挑选出来进行汇总的方法,为各个班级的展示活动提供设计上的参考和借鉴。

2.操作体验

学生要通过组内合作,把活动中所取得的成果精心设计成为具有欣赏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的节目,并在班级进行展示汇报。在这一阶段,学生的活动成果还可以通过开辩论会、研讨会、搞展览、出墙报的方式展示。

在我校,具体的操作体验过程是,学生首先进行小组的展示活动设计,然后对班级各小组的设计进行整合,完成研究性学习展示活动设计,最后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展示。优秀节目可参加学校研究性学习汇总展示活动。

3.质量认定

质量认定包括班主任和学生参加培训的情况、手册相关内容的完成情况、班级展示活动设计、班级研究学习展示活动情况和学校汇总展示活动情况。其中,我们对班级研究性学习展示活动的认定,采取逐个录像的办法进行跟踪和评定。

第四阶段:总结评价

本阶段的教学目标为:学生要学会进行自我反思,查找自己在活动中的缺点和不足;学生要初步学会用欣赏、发展的眼光和角度对同伴进行有益的评价;学生要形成克服缺点、不断进取的良好态度。

作为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评价,是开展好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重要一环,是对学生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它贯穿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1.培训指导

评价是一个价值判断过程,它是人类对自身的一种评定性认识,它在人自身及各种事与物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因此,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内容、形式及原则,应充分体现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促进研究性学习目标的达成。

(1)认识评价。介绍研究性学习活动评价的理念、原则以及具体的内容。目的就是要强调评价的教育性以及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2)实施评价。主要采取三种评价方式:一是学生的自评,二是组内成员的互评,三是教师对学生的师评。其要求主要是强调公开、公平、公正,以提高评价的可信度。最后介绍手册相关内容的填写等。

(3)评优活动。内容有优秀作品评选、先进个人评选(包括数量),方式为班级评选上报、学校综合评定等。

2.操作体验

学生对自己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对彼此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鉴赏。

在班主任的组织下,按照个人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顺序进行,最后班级内进行评优活动。

3.质量认定

质量认定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班主任和学生参加培训的情况、手册相关内容的完成情况、学校对班级上报优秀作品和先进个人进行综合评定,最后对班级的研究学习活动情况进行量化统计,评定出学校年度研究性学习活动优胜班级。

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动手、创新、交往等各种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在2014年中,我校学生在全国中小学劳技创新作品展评活动、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评选活动、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课题研究成果展示交流活动、全国电子制作锦标赛等全国竞赛活动中获奖48项,在辽宁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辽宁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北京发明创新大赛以及上海发明创新大赛等省级竞赛中获奖21项。

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完成了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跨越;促进了对课程的学习、探索和实践;掌握了新课程的理论;实现了教育观念以及教学方式的转变。在历届大连市甘井子区综合实践活动年会上,我校多名教师被评为优秀专业教师,我本人也多次被评为优秀教研组长。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促进了活动本身的良性发展:在探索中学习问题,发现问题,积累经验,纠正和完善存在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改进、完善和创新,使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呈现更高水平。

参考文献

[1]肖娜,洪克强.解读研究性学习的本质[J].教育探索,2005(5).

[2]陈大超.研究性学习――设计、操作、评价[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叶平,姜瑛俐.研究性学习的原理、方法与实施[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4]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5]胡兴宏.研究性学习活动实施中的操作问题[J].上海教育科研,2001(5).

[6]廖大海.研究性学习的学校管理[J].上海教育科研,2001(5).

研究性学习活动形式篇2

笔者拟从两个具体案例出发,探讨数学探究活动设计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以作抛砖引玉.

一、两个探究性学习的案例

案例1:“平方差公式”的教学设计(片段)[3]

教师先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探索:

(1)计算并观察下面每组算式

6×6=36,5×7=35,7×7=49,6×8=48,8×8=64,7×9=63,…

(2)根据(1)中的规律直接写出19×21=_________.

(3)你能再举出一个类似的例子吗?

(4)研究上述式子的特征,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你能用语言叙述这个规律吗?你能用式子(用字母表示数)表示这个规律吗?(即平方差公式)

(5)你能证明你所得到的规律吗?

(6)平方差公式的巩固应用(题目略).

案例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片段)

等腰三角形是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线段和角的对称性的基础上学习的新知识,教师的探究性设计如下:如图1,用纸剪下一个等腰三角形纸片aBC,将三角形对折,使它的两条腰aB和aC重合,记折痕与底边BC的交点为D,然后把纸片展开铺平.依次思考下列问题.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2)∠BaD与∠CaD相等吗?为什么?

(3)∠B与∠C相等吗?为什么?

(4)折痕所在直线aD与底边BC有什么位置关系?

(5)线段BD与CD相等吗?

(6)你能总结一下折痕所在直线aD具有的性质吗?

二、对案例的剖析

对于案例1,老师确实作了精心的设计,在五个问题链的“指引”下,学生确实发现了平方差公式,并且在教师的适当点拨或纠正下,用式子(符号语言)表达规律也并不困难,这样,就“顺利”完成了对“平方差公式”的认知任务.而且,从形式上看,“平方差公式”并不是老师讲的,而是学生凭自己的“经验”“发现”的,完全符合新课程的理念.这样的设计应该看似“天衣无缝”,很多教师也是这样安排探究型活动的.

但是,总觉得学生的思维活动并未真正展开.我们不妨先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开始时为什么要研究这四个算式?是学生想出来要研究的吗?(2)四个算式确实揭示了一定的规律,但为什么要研究这种规律呢?(3)学生在这一探索过程中究竟得到了什么活动经验?

对于案例2,从形式上看,学生确实经历了“探究发现―逻辑推理”的全过程[4],学生也能在一系列问题的“指引”下,发现并概括出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两底角相等”及“三线合一”等重要性质.而且,这些性质也全是学生“发现”的,并不是教师“告知”的,完全体现“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但是,我们不妨理性地思考一下,这些性质真的是学生“发现”的吗?我们仍然思考下列问题:(1)为什么要折纸呢?(2)为什么研究∠BaD与∠CaD是否相等?∠B与∠C是否相等?(3)为什么研究直线aD与底边BC的位置关系?(4)为什么研究线段BD与CD是否相等?

在思考了针对上述两个案例的问题后,我们不难发现,这个案例中的所谓探究,其实是老师按照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设计的问题链,学生完全在老师的安排下,完成了几个问题,无论哪位老师,面对怎样的学生,只要精准地按照问题执行,都能得到预想的结果.但是学生始终是处于被动地位,这些问题是教师要求研究的,并不是学生自己想到应该研究这些问题,至于为什么要研究这些问题,是如何想到研究这些问题的,它们与原有知识有何种逻辑关系,学生一概不知!学生只是钻进了老师所设的“套”,学生没有形成有效思考,也没有从中得到数学活动和数学研究的经验.

因此,从学生形成数学活动经验的角度看,上述探究性学习的设计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探究,而是一种貌似探究的“假探究”.

三、什么样的探究才是“真探究”

1.什么是探究学习

国内外学者对探究学习的解释有很多种.有的将探究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活动,有的将探究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法,有的将探究学习作为一种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表述不尽相同但又有共同之处:探究学习要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提出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在探究中始终处于主动状态,从问题的提出、制订问题探究计划,到收集材料处理信息和得出结果、验证结论都贯穿了学生的积极思维.

其实,探究学习、自主学习以及合作学习等都是新课程下涌现出来的提法,从课程标准的论述和标准解读来看,这些提法主要是针对传统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而并不是否定传统的学习方式.传统学习方式也有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之分,课程标准提倡在传统学习方式的基础上添加一些积极的元素或手段,接受学习也可以含有探究、自主和合作的成分.因此“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这样的说法只是讨论的需要或强调的侧重.

而且,数学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要有积极思维的参与、观察、归纳、类比、联想、演绎等,探究学习必定包含这些数学活动形式,探究学习只是具有问题性、主动性、过程性等一些特征的学习方式.

因此,从本质上看,探究学习不是某种新的学习方式,它仍从属于接受学习或发现学习.[2]

2.“真探究”的几个要素

要素一:教师问题选择得当.

数学探究的本质是构建适宜的问题情境,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问题探究,在问题解决的再创造中让学生感受知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因此,探究始于问题,问题引领探究,问题的选择是否得当决定着数学探究是否顺利展开、能否达到预期目的.起点问题的设计必须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体现前后知识的联系,建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并要有一定的数学结构和丰富的数学思想,使学生能数学地思考问题.

要素二:学生思维积极参与.

数学活动是思维的活动,一个数学探究活动是否为真正的探究学习,归根到底要看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是形式参与还是思维参与.所谓学生主动参与,就是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不要教师设框框,先把学生手脚捆绑起来,要求学生按照教师预先设计好的一套去运行.所谓思维参与,就是不仅考虑课堂的热闹,更要考虑思维的容量和深度.从问题的提出到结论的猜想、从解题思路的探索到问题的彻底解决、从数学结论的证明到结论的推广等,都要有学生思维的实质性参与.

要素三:学生获得基本活动经验.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使学生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目标,从而把“双基”扩展为“四基”.“四基”即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通过探究学习,学生在对数学知识的认识过程中会形成一种感受、体会和领悟,会逐渐成为一种经验――“学什么”、“怎么学”.这就是基本活动经验.真正的探究学习,就是让学生不断积累基本活动经验,从而达到从“学会”到“会学”的飞跃.

四、对两个案例的改进建议

基于以上对数学探究活动及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认识,对上述的两个案例做出如下修改建议.

1.案例1的修改建议

(1)引言:前面我们学习了单项式乘多项式、多项式乘多项式,你能说说多项式的运算法则吗?你是怎么推导的?

设计意图:回顾运算法则,强化“用运算律计算”而不是死记硬背的意识.

学生回答:m(a+b+c)=ma+mb+mc,(a+b)(c+d)=ac+ad+bc+bd.

(2)探究公式.

问题1:上述公式中的字母a,b,c,d,m可以是数吗?可以相等吗?你能举个例子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从一般到特殊”,感受公式的具体应用.

问题2:根据以上运算法则,你能对(x+b)(x+d)利用公式直接写出它的结果吗?与(a+b)(c+d)=ac+ad+bc+bd比较,它实际上是上述公式中的哪一种特殊情况?

设计意图:渗透从一般到特殊.让学生感受:“考察特例”是进一步认识数学对象的重要方法.

问题3:除此之外,在(a+b)(c+d)=ac+ad+bc+bd中,你认为还有哪些情况比较特殊?你能得到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x+b)(x+d)是一种特例(a=b)后,根据这一类比对象,再次“考察特例”,逐步明确研究方向.

问题4:通过上述活动,你能得到几种特例?今天我们研究其中一种(平方差公式),其余的留待后续课堂继续研究.请你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平方差公式.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公式,并能用符号语言正确表达公式.

(3)通过习题巩固并加深对公式的理解.

第一批习题:选题主要是通过变式(字母a,b取数、式等变形)及反例,让学生明确:第一,具备形式(a+b)(a-b)就可以用公式;第二,要注意哪个代表a,哪个代表b.第三,顺序不完全符合时,要用加法交换律调整顺序.

第二批习题:选题改变a,b的位置、符号再次巩固,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4)公式的多元应用.

问题4:我们知道,如果a,b表示线段的长,则“a2,b2”分别表示正方形的面积.你能根据公式的形式,自己构造一个图形表示上述乘法公式吗?

设计意图:通过构造几何模型表示公式,通过形的直观,理解式的运算规律,从而开拓学生的思路,并加深理解,增强记忆.

(5)小结.

①请你总结一下本节课讨论问题的基本过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总结学习代数公式的“基本套路”,即“多项式乘法(一般)―乘法公式(特殊)―公式特征分析―与相关知识的联系”.

②为什么要讨论“特殊情形”?是如何得到的?

设计意图:体会“如何提出问题”.

③你能否循着上述思路,策划一下刚才讨论的其他特例的研究过程?

设计意图:与问题4相呼应,并为后续研究完全平方公式等埋下伏笔.

2.案例2的修改建议

引言:对于三角形,我们已研究过它的组成要素(内角、边)的关系,请你说说角有哪些关系?边有哪些关系(内角和定理、边的不等关系)?也研究了三角形的相关要素,如:外角、角平分线、中线、高等.这些都是一般三角形均具有的性质.

但有些三角形是特殊三角形,如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你能说说它们特殊在哪里吗?(分别是内角特殊、边的关系特殊)

下面我们来研究等腰三角形除了一般三角形都具有的性质外,还有哪些性质.

设计意图:先回顾一般三角形的性质,便于与接下来要研究的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做比较,感受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问题1:你认为可以研究等腰三角形的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要研究的问题.即类比一般三角形的研究内容,确定等腰三角形的研究内容.

问题2:研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以从哪些角度入手?

设计意图:研究问题具体化,明确要研究的问题是:内角的关系,相关要素(高、中线、角平分线)的特性;等腰三角形进一步特殊后的性质;等.

问题3:前面学习过轴对称图形,知道角是以角平分线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根据这些经验,请动手剪一个等腰三角形,并说明你得到的一定是等腰三角形.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让学生说明“一定是”,目的是强化操作过程中利用了“重合”.

问题4:“剪”的关键步骤是什么?数学含义是什么?

设计意图:分析操作步骤中每一步的数学意义,明确“折叠”是为了得到“对称轴”,“剪一刀”就得到了两条腰,由“重合”保证了“等腰”.这样就建立了“操作”与“证明”的中间桥梁.

问题5:从“剪”的过程中可以看到,等腰三角形的哪些元素是重合的?由此可以得到哪些性质的猜想?

学生给出猜想后,再提出:如何证明?并提醒:要注意操作过程中数学含义的启发.

设计意图:先猜想,后证明.可能有些学生不善于把操作的经验用于证明,所以提醒从操作中获得证明思路的启发.

问题6:对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还能进一步推出哪些特殊结论?

设计意图: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是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推论,完全可以由学生自主获得.

小结: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顶角的平分线就是对称轴.“三线”重合于对称轴,这是等腰三角形所有性质的根源.后续学习还会发现,等腰三角形的这些性质在平面几何中是非常有用的.

五、结语

“假探究”不能达到探究的真正目的,不利于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这一目的,也不能真正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要防止“假探究”现象,笔者认为,在探究活动的设计中,务必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起始问题的设计,应考虑知识发生的来龙去脉,体现前后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让知识发生得“顺理成章”“理所当然”,不要仅为了情境设计的新颖而切断了知识的联系.

第二,探究问题系列的设计,应考虑学生知识的生长点,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这是探究活动的前提.

第三,教师不仅应组织多样化的学生参与活动,更要设计高品质、有思维价值、值得学生深入思考又与实际学习紧密结合的数学问题,促进和引导学生的主动探究和思维参与.问题要有恰当的思维含量,不要用不需思考即能脱口而出的问题串,设计的问题不以数量的多少来衡量,梯度要适中,提问时机要恰到好处.

第四,教师的引导应把握数学的核心概念和重要思想方法体系,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第五,要把“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作为探究活动的目的之一,不要为了探究而探究.对于不适合进行探究的内容,不要强求用探究活动这种形式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章建跃.探究式学习的天时地利人和[J].中小学数学(高中版),2008(7-8).

[2]顾继玲,张新华.初中数学教材探究活动设计的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12(6).

研究性学习活动形式篇3

一、构建研究性学习组织机构,确保新课程改革深入进行

进行研究性学习,首先要建立课改领导小组,负责该课程的全面实施和管理,由教学前沿的一位骨干教师担任实施带头人,制订具体实施课程计划。要使探究性学习活动顺利开展,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从思想上重视,把研究性学习活动落到实处,加强对外交流,把其他学校好的做法借鉴过来,为我所用;要改革教育评价体制,把研究性学习真正纳入到培养学生的素质中去,作为选拔学生的一个重要方面;活动课程在各校的开设要系统化,由强有力的组织机构来领导、协调和考核,把它放在和物理学科课堂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

二、研究性学习活动要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首先,要明确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与物理课程传统的内容是不同的。前者属于活动课程范畴,后者是学习知识技能课程;研究性学习内容强调的是活动,以现有的知识技能为基础进行科学探究,而课程强调的是知识技能的掌握,会应用知识技能来解决问题。其次,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具有非预设性和生成性的特征,不是体系化的教材知识或知识专题,而是学生从生活中自主地提出问题,并由问题上升到活动主题,学习的内容是围绕学生活动的主题而渗透在活动过程中传递给学生的。再次,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基本的学习活动方式,研究性学习中所要研究的问题才是活动内容。

三、研究性学习活动要形式多样,发挥课堂的多功能作用

研究性学习要制订活动主题,围绕主题进行形式多样的活动,这是由活动课程的特点所决定的。从活动地点来看,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从组织活动方式来看,可以是二人小组合作,也可以是四人或六人小组合作;从活动内容来看,可以是对某一物理规律的讨论,也可以是通过观察、实验来探究;从活动目的来看,可以是培养操作动手能力为主,也可以是培养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从我校的实践情况来看,体会是无论哪种形式,研究性学习都是在教师指导下,以主体的姿态带着科学研究的精神自主地参与学习过程,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来学习,引导学生通过个体探索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在物理研究性活动课程构建中,要采用多样的形式,更准确把握探究性学习的目的。

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

研究性学习,特别是自然科学――物理学科的研究性学习,要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从过程中学会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常用的实验研究方法有:

1.控制变量法:通过固定某几个因素转化为多个单因素影响某一量大小的问题,如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

2.等效法:将一个物理量用另一个相应量来替代,得到同样的结论的方法,如在研究物体受几个力时引入合力。

3.模型法:以理想化的办法再现原对象的本质特征的一种简化模型,如在研究光学时,引入“光线”的概念。

4.类比法: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把其中某一对象的有关知识、结论推移到另一个对象中的一种逻辑方法,如用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定义公式引入密度公式。

5.比较法:找出研究对象之间的相同点或不同点的方法,如研究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

6.归纳法:从一系列个别现象的判断概括出一般性判断的方法。如从气、液、固的扩散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作无规则的运动。

五、加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研究性学习活动形式篇4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高中英语教学;应用策略

学习方式对高中英语教学有重要影响,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英语教学作为高中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需要积极改变传统学习方式,探讨更加有效的英语学习方法。研究性学习顺应了英语新课改的要求,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本文针对研究性学习的内涵特征和意义进行全面分析,阐述了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研究性学习内涵及特点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是一种主动学习、探究知识的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师的辅助下选定课题,依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以及新课程标准,采用科研方式进行主动学习,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在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同时,不断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的实质就是培养学生创造和实践能力的体验活动,在教学过程具有如下特点。

1.1以问题为载体

研究性学习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体验过程,所有活动都是围绕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展开。教师根据实际需要,给问题收集需要的信息,学生结合问题进行一系列的思考、分析、探索和体验活动。

1.2注重过程体验

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学习方式的弊端。研究性学习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十分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主要通过自己收集、分析与处理相关信息,亲身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

1.3以应用为目的

研究性学习主要是以活动的形式展开探究,要求学生亲身体验并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在调查、实验等一系列活动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1.4体现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多与学生的社会和生活实际密切联系,不仅限于课本知识,拓宽了学习空间。这种开放的空间可以使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探究与解决问题,从而采用不同的研究结论。

2.实施研究性学习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影响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对高中英语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新课改形势下,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1研究性学习提高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大都来自于学生生活实际,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并且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学生比较感兴趣。同时,研究性教学倡导学生亲自体验与参与研究过程,这样学生能够在实践与体验过程中体会到快乐,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崆椤

2.2研究性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特点,实行研究性学习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有重要影响。在英语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思维潜能,不受英语教材和传统学习方式的限制,采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独立思考与探索,敢于质疑,能够形成自己的观点与结论。

2.3研究性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

研究性学习具有实践性,需要学生在收集、分析信息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信息搜集能力,强化了学生的英语技能。同时,学生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合作与交流,通过相互交流提高了学生运用英语的基本技能。

3.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高效学习策略,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课改形势下,要积极探究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3.1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

研究性学习要积极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创设各种具体的教学情境,形成融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和实践研究性学习过程,从而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英语学习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加强策略指导,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同时,积极探究有效的教学策略。

3.2改变学习方式,采用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素质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高效的学习方式。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教师首先要设计好探究话题,根据不同标准划分英语学习小组,这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与归纳总结英语知识,然后教师结合不同性质,将不同的教学任务分配给不同小组,从而增加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性。

3.3改进教学方法,倡导学生参与学习

高中英语教学以提高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目标,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不断提高。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手段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掌握获取信息的方法,能够正确地筛选信息,运用相关信息有效地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要不断改变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参与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这不仅可以引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4采用多种教学活动,促进研究性学习的发展

教师是高中英语教学的引领者。教师要根据高中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地安排多种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学习环境中学习英语,引导学生对语言规律进行归纳和概括。同时,教师要注重情景导入,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处理和获取英语信息的能力。另外,研究性学习中可以引入良性的竞争机制,开展各种竞赛活动,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效果。

研究性学习活动形式篇5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学科教学;实施;意义

1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相对于数学的探究、创造和应用来说,我们的教育更加重视基本知识的记忆和基本技能的熟练掌握,存在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等现象,忽略了学生的兴趣与主动性,因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顺应新一轮教学改革的理念,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一种全方位的学习变革,成为了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课题。

2研究性学习综述

2.1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在我国目前的教育理论研究中,不同的学者对“研究性学习”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

首先是把研究性学习看成一门全新的课程,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这门课程将主要表现为“专题探究”或“主题探究”学习,并且有专门的时间保证课程实施,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课程”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提供了一种充分展开的载体。

另一种理解是,研究性学习泛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学习方式,在这种学习方式下,教师并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它的本质是让学生在“再次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鲜明地体现出“创新”和“创新学习”的特征。

综上所述,我们对研究性学习是这样理解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广义上理解,它泛指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教育理念或策略;从狭义上理解,它是一种专题研究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步骤: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查阅资料,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做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交流结果。本文主要针对广义上的研究性学习来展开。

2.2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⑴自主性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体验为基础而开发和实施的,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索、尝试,去谋求个体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⑵探究性

“在探究中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形式,无论是问题的提出还是解决,都需要学生积极认真地投入探究,从而获得问题的解决策略和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⑶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为学生建构了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的机会。无论是其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无不体现出教学的开放性。

⑷应用性

研究性学习注重从理论与社会、科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来加强知识的应用性,尤其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现实生活或学科课程内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增强社会责任心。

3学科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3.1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行为习惯的养成,归根到底是学生学习的结果。所以,教育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是要让学生形成有利于未来发展的学习方式。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是通过教学目标、内容和途径方法的调整,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去获得数学的知识技能与思想方法,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倡导在开展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究,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

3.2研究性学习需落实到学科教学中

从倡导和推进研究性学习的本质要求看,学科课堂教学是更为重要的主阵地,教学改革最终必须落实到课堂上。只有课堂上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才能引起其它情境下学习方式的变革。只有在学科课堂教学中强化了研究的习惯、兴趣、能力和氛围,学生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专题探究才有基础和条件。更重要的是,通过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机,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懂得“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最终得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来,如何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方式是一个必然要解决的问题。

3.3数学学科的需求

数学科学是脱离或抽象客观世界物质属性、依托在形式公理系统之上的逻辑演绎体系,是人类悟性的自由创造物,由此显示出数学的创造本性。因而教授数学就是要传授数学的创造方法与精神,学习数学就是要领悟、体验数学的创造过程与结果。我们认为,采取探究式的自主学习更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感受数学,采取交流式的合作学习更能让学生全面认识和把握数学。因此,我们呼唤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来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

4学科教学内的研究性学习

4.1学科教学内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形式

学科教学内的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通过引发、促进、支持、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来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在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学科内的专题研究活动,是在不破坏学科知识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同时,在学科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与学科教学内容有关的专题研究活动,这是目前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较多的一种形式。另一种是非专题化的学科内研究性学习,指的是一种与接受式学习相对应的学习方式,即研究性学习方式。主要表现为在学科课堂上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来组织和开展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而不是把现成的概念、定理、答案等机械地授予学生,该教学方式旨在改变课堂上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4.2学科教学内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点

学科内研究性学习在具有一般研究性学习自主性、探究性、开放性和应用性等特点外,还有着与学科知识教学相结合的特征。在传统的教学任务还没有相应改革的情况下,学科教学内的研究性学习既要考虑保证现行课堂系统掌握知识的有效性,又要使学生获得有利于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与“专题”式的研究性学习相比,有着以下几个特征:

⑴学科内研究性学习主要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不是研究方式,是学习者对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学习运用。

⑵学科内的研究性学习要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其教学设计需处理好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培养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关系。

⑶学科内的研究性学习所研究的问题更多的是发现存在书本或教材中预知的结论,学

生经过独立探究获得“再次发现”的知识和技能。如探究某定理的推导过程或某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等等。

⑷学科内的研究性学习灵活多样,计划性不一定很强,研究的步骤与环节不一定像“专题探究”那样规范和完整。它更多侧重于局部知识的探究与获得。

⑸研究时间的集中性,即是在课堂教学中限定的时间内完成三层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⑹研究性学习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它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究问

题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引导”和学生的“探究学习”构成了整个课堂教学。

⑺学科内研究性学习结果的表达和交流通常是非正式的,如让学生口头发言或上台展示、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结论等。

5反思、启示

5.1研究性学习在学科教学中实施和推广的条件

研究表明:研究性学习在学科教学中实施和推广取决于这样几个因素:首先,取决于研究性学习的普及与人们对它的接受认可,另外还有青少年成长的需要与教学实践对它的呼唤的强烈程度。其次,取决于教师的现代教学理念。最后,探索出理论向实践转换的适宜方式,积极创新、寻求可以体现研究性学习新理念的较为有效的教学策略。只有教师具备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并能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与策略,自如地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渗透到所教学科之中,让学生在课堂上能不断地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养成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

5.2如何寻找研究性学习与有意义接受学习的中间地带

研究性学习教学理念对我国教育改

的积极意义是巨大的,但教学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强调研究性学习旨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现有教学基础上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并不意味着丢掉传统的有意义接受学习。有意义接受学习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目标,在大班授课下,便于明确目标,统一进度与步调,按时完成教学要求和教学计划,有效地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把握关键,有利于系统掌握知识和技能;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能力和气质、解决问题、创造能力及人际关系为目标,在教师指导下,从问题出发引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充分激发学生深层学习的动机和兴趣,让学生获得有利于未来发展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两种学习方式在教学目标、原则和过程上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如何寻找二者的中间地带、将二者灵活运用已经成为数学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参考文献:

[1]唐文艳,张洪林.“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模式的研究性学习因素及体现[j].数学教育学报.2004,11(4):90

[2]王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7

[3]郝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研究[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3、1

[4]靳玉乐,艾兴.对研究性学习的再认识[j].课程·教材·教法,2003,1:33-34.

[5]冯新瑞.研究性学习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2,5:12.

[6]余清臣.研究性学习[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6

[7]蒋志萍.结合数学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j].数学教育学报.2002、2

研究性学习活动形式篇6

关键词:合作能力常规教学第二课堂常规管理课题选取组织形式

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将研究性学习列为必修课,每周3学时,2001年秋,研究性学课程已在不少中学开设起来,在实践中,笔者认为开展研究性学习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施研究性学习应关注教师的合作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可能涉及多门学科,如光污染课题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城市标志性建筑的研究涉及建筑、美术等内容,这些不是一个教师、一门学科所能单独解决的,部分选题还可能超出中学教师所涉及的知识范围。因此,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各科教师协同作战、密切合作。这样,既可以促进老师的工作,又使他们在知识、能力上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研究性学习的含义说得很清楚,它注重的是研究过程,而不是研究结果。这对习惯于抓高考的老师来说,无疑会出现偏差。在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一些老师为了急于出成绩,包办代替现象严重,有的老师自己亲自上阵,把学生丢到一边,无形中剥脱了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尝试体验,违背了研究性学习的要求,学生没有实际“成果”可言。因此,要求老师明确自己既是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更是研究性学习的合作者、学习者。面对学生五花八门的选题,可先由学校组织在研究方面有一定专长的老师,分班(组)就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方案的确定、研究的基本方法等进行具体的讲解、示范,以此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同时,学校应结合学生所选课题,将全校相关教师的专业、专长、业余爱好及已有成果介绍给学生,以便师生双向选择;还可以根据选题情况分类组成研究小组。这样既利于学生管理,又利于师生的合作和交叉学科老师集体讨论、协作。

二、应关注研究性学习与常规教学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与常规教学是新型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常规教学是研究性学习开设的基础、前提,研究性学习是常规教学的补充,深化,二者常常会发生冲突,一些老师认为强调研究性学习会淡化常规教学、影响高考;一些老师认为研究性学习会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及学校场地,在学生管理上会给学校带来困难,使一些老师在实施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有“抵触”、“消极”情绪,干脆放手让学生自由发挥;也有一些老师认识很到位,干脆把研究性学习当作“课”来上,或把它办成“讲座”,以此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忘记了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一门没有教材和固定学习模式的新型课程。出现这种情况,学校应在保证常规教学秩序稳定和教学任务完成的同时,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以改革教师的教学观念、提升常规教学、扩展学生眼界,培养学生能力。

三、应关注研究性学习与选修课、第二课堂活动、学科竞赛活动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与选修课、第二课堂活动等为新型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们的价值取向不一样。研究性学习是让每一个学生通过自主选择课题和探究性学习实践,促进自身全面和谐发展,它具有浓郁的人文精神,尊重每个学生的自主选择,注重整体发展。选修课是学校依据学生兴趣和要求开设的学科扩展类、加深类及其它边缘学科等课程;而课外活动则是学校开设的如科技活动、体育活动、艺术团体、美术团体等社团活动,学科竞赛活动是对一些基础好、单科兴趣浓的学生知识的加深和扩展,它在学校课程中必不可少,不能取消。反之,也不能借研究性学习之名,行选修课,活动课之实,它们之间相辅相成、互不代替。因此,不能把研究性学习等同于学科竞赛活动、科技活动及第二课堂活动,更不能把研究性学习引向单一的知识探究而变成单科知识去学习,让学生当作新知识点去记忆。教师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是对其探究方法的指导,而不是新知识的传授,应让学生在自主选题的基础上,在探究实践中去发现、去感悟、去创造。

四、应关注研究性学习与学校常规管理和教师负担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课程实践活动多,学生要进图书室查资料、进实验室动手实验、上网搜集信息、外出访问专家,给常规的教学管理带来了新问题和极大冲击,主要有学生外出及实验的安全问题,指导教师的安排问题,教师工作评价考核问题等。而科学有力的常规管理是研究性学习开展的保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不能管死,借安全问题、管理问题把教师、学生管在教室里,二不能放手不管,一些学生将研究性学习时间视为逃课的最佳时机。要坚持科学的常规管理,对发现的新问题给予及时解决,不断改进工作,提高管理水平;做到既承传统,又不局限于旧传统束缚师生手脚,以防止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出现学生外出发生意外事故、学生上网聊天、乱花钱、误课等现象。

搞好研究性学习,往往会加重教师负担,学校既要保证教学常规的正常进行,又要注重保护教师的积极性。做到统筹安排,合理分配,力求公平合理,既讲奉献,又按劳取酬。

五、应关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课题的选取

1、课题的选取要符合实际。

实施研究性学习,学生在课题选取上会涉及各个学科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选题过程中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一是选取的题目太易,不具备研究价值,几节课就解决问题,如选取加碘食盐中碘的测定,这显然是一个家庭小买验,一次就可以完成;二是选题只凭想象,太大太难,需要的人力、物力超过了学生的承受能力而无法开展研究,如有的学生选取酒精灯火焰温度的研究,这是一个看似简单而又很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成都的学生在研究时可以在学校物理、化学实验室作实验,可以上网收集资料,还有机会到川大、科分院作实验、访问专家以获得更深的知识,取得理想的研究成绩,但农村的学生不一定有这个机会和条件,也就比较难取得满意的研究效果。

2、课题的选取应关注新教材。

2001年秋季人学的高中新生,全国试用的新教材,在各个学科的不同阶段,分别列出了不同的研究性学习课题,这些课题是经过专家审定的既具有研究价值、又比较符合学生实际的指导性课题,值得学生研究,同时也为学生选取其它课题提供了好的范例,教师应认真学习、体会新教材的内涵,尽可能引导学生选取与所学知识有关,相近的课题.这样,既易于着手研究,容易人题,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和创新动机,又不至于偏离常规教学太远,还能取得理想的研究效果。

六、应关注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

1.目前研究性学

习组织形式出现的弊端。

从目前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看,一般采用小组形式组织实施,但反映出:一是小组成员随意性太强一、不科学、不合理。一个小组的成员从5-10人不等,也有的一个小组达几十个人,实际上,这样的组织形式有合作学习的形,无合作学习之实,不少同学在开展活动的时候,借研究性学习之名,而行玩耍取乐之事,借查资料而看无关的书籍,借上网收集信息却聊天打游戏。有不少同学通过研究性学习体会深刻,也有不少同学体会肤浅,其原因除与学生的认识不够和自觉性有关外,也与组织形式存在缺陷使一些学生缺乏责任感、积极性、主动性有关。二是小组成员角色僵化,不能满足不同角色的体验,在合作学习的小组内,成员按不同的分工担任不同的角色,如组长、记录员、资料保管员、数据处理员等。而目前的合作小组,就忽略了角色互换这个重要问题,往往把平时成绩好、工作能力强的学生委以重任,而平时成绩差、习惯不好的同学作配角,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心理不平衡,委以重任的同学干得有声有色,每次展示活动都得表扬,而其他同学趁浑水摸鱼,忙里偷闲耍去了;甚至个别小组长缺乏责任心,不吃苦、不能起好带头作用,最后的学习效果就可想而知了。组织形式的遗漏造成学生学习收获差异很大,这与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方针相背离。因此,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非常重要,应落到实处。

2、优化研究性学习组织形式的几点意见。

研究性学习活动形式篇7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是教育领域一个崭新课题,学术界围绕这一课题的讨论和研究,目前尚无有统一的定论。张肇丰认为,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法。霍益、张人红认为,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钱宏达认为,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方式进行学习。

以上三种定义对研究性学习"邻近的属"的界定明显不一致,但我们还能从中得出几点共同的认识:(1)研究性学习倡导学生自主探究,但离不开教育情境,需要教师的引导;(2)学习活动不是围绕传统意义的教科书,而是围绕与学生相关的问题展开的;(3)对问题的解决是借助于科学研究方法进行的,学习目的也是在解决问题中实现的。

那么,研究性学习的内涵,我们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去理解。从广义的角度理解,它指的是一种学习方式,即学生带着研究的意识,带着探究问题的意识去学习,去从事各项学习活动,它可以贯穿在各学科学习和各类学习活动中。从狭义的角度解释,它指的是一门课程,在教师指导下,根据选定的课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问题的研究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一门课程。新颁布的课程计划中研究性学习主要指的是后一种含义。

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无论是作为一门课程,或者是作为一种教学活动,学生都要经历三个过程:一是进入问题阶段。如果我们用"跳一跳摘果子"来形容,这时正处在营造情境,刺激学生的感官,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阶段,学生的知识储备被激发,探究动机被启动,呈现给学生的是"观之欲滴的果子"。二是实践体验阶段。在开放的情境中,学生主动搜集各类信息,结合自己的感受,利用各种思维,梳理所掌握的材料,发表自己的见解,品尝成功之果,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三是表达交流阶段。感悟的知识在合作交流中,在师生的帮助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知识更为全面,能力进一步提高,在"观之欲滴――嚼之有味――共同分享"的学习过程中,大脑、双手、眼睛、嘴巴、时空都得到解放。

三、研究性学习的选题类型

研究性学习的选题主要指从某些数学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它可不要拘泥于形式,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实际,根据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综合程度和研究方式,灵活选择适合于自己的研究性学习类型。选择确定研究性学习课题,是整个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新教材中所提供的课题示例,只是研究性学习的大致类型,更多的课题需要我们自己去开发。研究性学习课题内容,从性质上看,可以是综合性课题,也可以是分科性课题;从形式上看,可以是实践性课题,也可以是思辩性课题;从指向上看,可以是社会现实性课题,也可以是学术前瞻性课题。一个好的课题应源于学生自发产生的兴趣,教师必须避免强加于学生或对研究对象作太严格的规定。应鼓励学生大胆设想,自发选择个人感兴趣、有创意的新课题。具体类型有以下几种。

1、数学教科书中的课题式研究性学习

该类型课题是以数学教科书中所提出的课题或是该课题的某一个方面作为研究对象,它直接源于数学教学课题。如,"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数学(下称数学)第一册(上)p133的研究性课题:"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先让学生共同探究,如果采用方案2,每期应付款多少,总共应付款多少。它比一次性付款多付多少。再把上述结果填入表格中。然后由学生自己继续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当分期付款采用方案1和方案3时,每期应付款额多少,总共应付款额多少,付款总额与一次性付款相差多少,然后把所得的结果填入表中。再让学生根据3个方案中的x的表示式,发现其中有什么共同特点,从而概括出一个一般公式来。最后把这个公式应用于上述3个方案中进行有关计算,验证一下结果是否一致。

2、数学学科中综合式研究性学习

该类型课题涉及数学学科的内容,需要综合运用本学科知识进行研究。如,"研究二次曲线的作用"。老师可指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找出和下列主题有关的曲线;(1)行星的轨道;(2)火箭的弹道;(3)手电筒、闪光灯和其它光源;(4)望远镜。

(2)、必须从下列的任务中选择一个进行研究,然后在班级汇报研究成果:(1)写一个报告,给出每一种曲线的一般方程式,尽可能多地找出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2)准备一张表或海报,列出各种二次曲线,给出图形描绘和一般方程式,尽可能多地列出实用的例子;(3)选择二次曲线的一个例子,准备一份书面或口头报告,介绍这个例子的历史,解释该曲线的特征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3、跨学科的综合式研究性学习

该类型课题是以数学科内容为中心,包括了其它学科的有关知识内容,类似于综合活动课的研究。它围绕某个课题组织跨学科的知识开展研究,以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强调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与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如,数学第一册(下)p141中的研究性课题:"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这个研究性课题是学生从已学过的向量、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有关力和速度的问题。教科书中给出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用两根同样长的绳子挂一个物体的问题,第二个例子是船航行的问题。在讲授这两个例子时,要让学生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如何把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即如何将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抽象成数学模型;另一方面是如何通过建立的数学模型解释相关的物理现象。最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再找出一些用向量知识解决的物理问题。

4、社会调查式的研究性学习

该类型课题是让学生通过社会调查的方式开展研究的,在课题研究中,尽可能提供学习直接经验,并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途径和机会。它强调的是研究方法的独特性。课题内容可取用于以上三种类型。如,让学生到附近的商店、工厂、学校作实际调查,了解函数在实际中的应用,把遇到的实际问题转化为建立函数关系、并作出解答。参考资料:

1、王小阳:"研究性学习"课程与新的数学理念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3

2、洪明:研究性学习及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8

研究性学习活动形式篇8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语文教学学习方式

教育是一种文化传递的工具,它的内容和形式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和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教育随之发展和变化的具体体现就是课程改革,而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教育思路就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它能启人心智,开发和拓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能有效地保护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探究的兴趣,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

1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理念的诠释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有着特殊学习方式的课程,它是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的更新,是学习的革命。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为主,探索性为基础,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倡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创造能力。

研究性的学习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体验科学的态度、科学的规范、科学的思想,体验与人合作和分享成果的感觉等。它不同于学法指导,是学法指导的扩展与提升。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由此可见,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探究性的方式去研读课文中的语文现象、掌握规律、获取知识,应用有关的知识去探求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既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的学习方式,又有课文学习过程的研究性学习,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2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

2.1研究性学习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回归。小学生探究的本能和兴趣是与生俱来的,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学习的内容,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亲身实践,不仅掌握所学知识而且获得探索的真切体验。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的特点,它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的获取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让学生尽情地朗读,默默地思考,大胆的探索,自主合作,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语文实践活动不断地表现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现代语文教学的理念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应“重情趣”,“有情有趣是教学”,罗丹说:“不是因为美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重感悟”,不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让学生都来参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用大量的时间安排学生读、写、说,使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个性化的体验,培养他们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重积累”,学文如积沙,收集信息,积累语文知识,学生的积累过程同样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构建开放型的语文知识体系,厚积才能薄发。研究性学习科学的体现了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了教育回归儿童本性的价值追求。

2.2研究性学习拓宽了语文学习的视野。“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应是广阔的。因而必须拓宽语文学习的视野,着眼于发展,通过补充、探究收集、调查了解等多种方式进行吐故纳新。让学生在专题性研究的收集、整理、讲座时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领略汉语言文字的风采、韵致。这样,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把在课堂上习得的技能在实践中转化,同时在研究过程中对课本教材的内容进行印证和强化,并在广泛收集资料时丰富词汇,积累感性经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语文素养。这样的研究性学了具有认识功能外,更具有实践,它使学生在了解社会现实的同时,丰富自身的情意体验,促动学生用内化了的或生成中的语文素养进行历练,由此获得提高。

2.3研究性学习使语文学习的课堂更精彩。研究性语文学习的课堂需要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的教学形式、方法,从而“使语文教学活起来,使教学中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多起来”。课堂乃是研究性语文学习的基地。在课堂上是要习得运用语言的本领的,所以,要发挥好“范文是一个例子”的功效,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如何准确使用语言。在这个过程中研究性的学习方法、途径是贴近学生需要的,在实践中,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做“小先生”,自己钻研教材并上课;创设更多表演的情境,使学生在形象的层面上感受,在理性的思维中领悟文章遣词造句的精确;走出教室,在大自然中、社会的大课堂里学习语文。

3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3.1从生活中设定研究课题。“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强调学生的亲生经历,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如,《飞天》就是一个从生活中寻找到的好课题。我们班在神舟六号宇宙飞船遨游太空期间选择开展了这一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一方面,在电视里、互联网上相关材料较为丰富;另一方面,本课题切合时宜,与学生生活较贴近,容易激发孩子的研究兴趣。他们分别从“古老的传说”、“‘神五’跨越”、“‘神六’辉煌”、“永远的梦想”等内容作为研究的切入点,进行了深入有效的学习。作为教师,我们的目的更在于激发学生学习有关航天知识、研究广袤宇宙的兴趣。这一角度的选题,不仅能够克服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中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而且为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开辟了渠道。

研究性学习活动形式篇9

语文信息素养,它从属于信息素养,是一种特殊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课程与语文这一科目相整合带来的产物。同时,它也是一种语文素养,是学生学习语文不可缺少的一种内在素质。正如《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中第十条所讲:“应使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语文信息素养应该指的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利用各种信息工具收集、获取、评价、整理和语文信息的能力。

如何提高高中学生语文信息素养,可以立足于语文研究性学习,在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获取、分析、利用、整合信息的指导。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是一种课程形态。语文研究性学习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自己主动地获取并利用有用信息,完成语文学习任务,解决实际问题。语文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获取和利用信息的方法,具备信息能力。信息素养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需要,是研究性学习的基础。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是信息素养的展示过程,也是信息素养的锻炼实践过程。获取、分析和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实践贯穿在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

笔者结合粤教版高一必修三课本李清照《声声慢》一词的教学,设计了研究性学习方案《传奇女子,一代词宗―李清照》。此次研究性学习活动包括“动员培训”、“课题准备”和“课题实施”、“评价总结”四个阶段,历时12课时。(见下表)

在这次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诵读感知李清照不同时期创作的诗词作品为学习契机,通过网上搜索、查阅史料、品读典籍,探究其出身背景、家庭环境、个性特征、人生经历、词作风格等,学会知人论诗,领略婉约词风;并对收集和阅读到的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品赏、整理,用网页、手抄报、汇报会、小论文、成果展示等形式加以展现。此次研究性学习师生共同努力,全方位探究李清照的一生对其诗词创作的影响,对其作品分门别类,学习其作品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语言质朴隽永的写作方法和艺术特色。领略中国作为诗歌国度的魅力,增强文化底蕴,提高语文素养。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制作评价量规,使学生对自己的参与能够有客观的指导和评价。此外,在研究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实际,思考从李清照的身上,得到了哪些人生的启示;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检查自己质疑、发现、探究、创新、合作的能力是否得以体现或提升。

阶段活动内容用时

“动员培训”阶段让学生初步认识研究性学习,理解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从课本的学习内容拓展,引起学生走进李清照其人其词的兴趣。组织学生对本课题作提问和谈想法。让学生了解本课题的目的、要求和步骤。了解相关技术的要求,商议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法。

1课时

“课题准备”阶段提出和选择课题,成立课题组,形成小组实施方案。老师提出总课题并把之分成若干分课题,指导参与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子课题并按子课题为单位组成课题小组,帮助各小组成员制定并审核小组的实施方案。

2课时

“课题实施”阶段按实施方案进行具体的实践活动。教师指导各小组分工合作,搜索、查阅有关资料,及时跟踪了解各小组活动进行情况,为学生出谋划策,当好参谋指导,让学生随着活动的开展,不断修改活动方案,调整活动方式,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指导学生以小组确定的成果展示方式向全体师生展示小组的研究成果。

8课时

研究性学习活动形式篇10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方式;素质教育;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由学生在一定情境中发现问题、选择课题、设计方案,通过主体的探索、研究求得问题的解决的学习方式。是促使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创新意识,形成和提高创新能力、增长知识、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自主性、探究性为基础,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模式。

一、思想政治课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1.研究性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突破课堂这一相对狭小的空间,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生动多样

当学生在刚刚接触一个新事物的时候,他会去观察、询问、领悟,寻找它与自己经验中类似事物的异同点,归纳总结它的特点,思考分析它的用途和可能带来的相关问题等等,这个过程就是研究。在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下,尽管老师也布置诸如课前预习、课前调查等任务,但是在课堂上唱主角的依然是教师,学生课前所做的工作也往往成为摆设,久而久之,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消失殆尽,学生的学习就被局限在课堂内。而在研究性学习方式下,教师为了让学生通过“研究”更好地获得认识和体会,就必须转变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空间去研究、去实践,而且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展示“研究成果”、展开讨论、辩论的机会。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往往不在局限于个体活动,而是群体的活动,一起交流、讨论,甚至是争论,共同去访问、调查,去收集、整理资料,进行归纳与总结。这样,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学习变得生动活泼、形式多样,使学习从课堂向外延伸。

2.研究性学习方式更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的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可以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的效率。而在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下,学生的学习往往是被动地接受,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授课、练习、考试的反复训练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极易被消磨掉,而在研究性学习方式下,由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和实施,结论的得出均由学生完成,所以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3.研究性学习方式有助于挖掘学生的各种潜能,给学生以创新与实践的舞台

素质教育本义在于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学习,是一种接受性学习。为了应付考试,教师仔细讲解知识,反复练习,不断强化学生的记忆。这使得学生只能向教师的思维模式靠拢,他们的智慧才能,他们的创造力,他们的个性,也就在反复的训练中被泯灭。而研究性学习立足于对学生的学习需要、动机和兴趣的强化,在学习过程中为学生创设更多展示自己各方面才能的舞台,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研究性学习是对知识的批判性考查,是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或在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获得对知识的了解与应用。研究性学习能启发学生思考,进而增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研究性学习通过组织讨论、交流,辅以调查、访问,促使学生与他人共同学习,分享经验,养成合作的个性品质,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尽早地接触社会,融入社会。研究性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实践,而这种实践又往往是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发挥自己创新的精神。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对前人经验是借鉴而不是照搬,要继承又要发展,这就需要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

二、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方法

在政治学科中,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性”主要体现在要求学习能够选择探究的问题和手段以及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增强思辨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上。由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和实施、结论的得出均由学生完成,因此具有了自主创新性,它一般要通过调查、实践、小课题研究、专题讨论、社会实践等方式进行学习,因而具有开放性、时效性和实践性。由此可见,研究性学习是政治教学对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一种改革,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观念在政治教学领域的体现。

开展政治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同的整合方法可以形成不同的形式,笔者以为可采用下列几种研究性学习活动。

1.小课题研究法

学生可以结合教材中的知识点,提出小课题,按照“选题――收集资料――开题――研究――汇报成果”的流程进行。通过小课题研究,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从而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1)课题的设置是否恰当,将直接影响研究性学习的效果与质量。为此,确立科学合理的研究性课题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前提。首先,课题设置要有“目的性”。教师要钻研教材,掌握重点,然后依据课堂教学的需要确定课题内容,不要追求形式,为搞研究而研究,研究性学习应该是为课堂教学服务。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使研究课题具有针对性。教师还应和学生一起制定好研究计划。目的明确,准备充分,课题研究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其次,课题设置要有“趣味性”。随着知识的积累和认知水平的提高,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课题研究的形式和内容,应当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研究的最佳效果。第三,课题设置要有“社会性”。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特别是关注与学生学习、日常生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课题,以及学校所在地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同时,要调动、利用社会力量和资源,为课题研究服务。第四,课题设置要有“实践性”。学生只有把课本知识和课外知识用到实践中去,才算完成了学习的全过程。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获取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指导学生通过科学的分析与综合得出结论,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方法,培养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的求实精神。

(2)学生个人或小组的具体学习方案,应让学生以小课题形式自主设计。学生既是设计者,又是实施者,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动情,掌握课程标准的目的要求,同时也探索自己最佳的学习方法。如,学习《依法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一课时,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可联系本地河水、空气污染、鸟类保护等问题,由学生自主选择小课题进行探究。学生可组成小组,通过查找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方法,查找原因,寻找根源,提出治理方案,写出调查报告。当然,学生的课题研究不同于专家的科学研究,学生提出的治理方案可能有参考价值,也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我们注重的是学生的过程体验。

2.时政新闻分析法

时政新闻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很贴近学生实际,学生愿意接受。时政新闻本身又包含了新知识、新信息和新问题。将之引入课堂,不仅对课程、学生、教师等方面会产生积极的作用,而且充实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弥补了教材内容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教材的滞后性,使课堂显现出时代的活力。其做法:(1)教师时政新闻――学生结合教材自由思考――学生分组探讨――师生共同探讨――学生发言点评;(2)学生共同搜集时政新闻――学生个体就时政新闻进行三分钟演讲――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3.社会实践体验法

学以致用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基本特征。研究性学习注重知识技能的应用。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思想政治课的活力就在于它的实践性。思想政治课教学渗透研究性学习,更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研究性学习不仅重视学习过程中的理性认识,还十分重视感性认识,即重视学习的体验,因为学习体验可以弥补知识转变为能力的缺口。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切入点,把学生从课堂引向社会,从书本知识的学习引向社会实践,从而达到丰富学生知识、增进体验、扩大视野、开拓思维和创造潜能的目的。例如,学习《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时,教师可设计本地区在植被、大气、水、耕地等方面的环境状况调查表,让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搜集相关资料进行填写。也可让学生自主确定题目,设计对比表,撰写小论文。又如学习《社会公共生活要有公同准则》时,可组织学生到交通要道、街道、集市等地方参观、体验,从而认识遵守社会规则、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另外,对初二法律课有关的法律常识的学习,可结合一些典型的案例,组织模拟法庭,通过模拟法庭审判体验,明确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学生还可以设计并参加辩论赛和新闻会等形式的活动。教师也应有计划地组织安排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进行实地调查,组织参加社区服务活动,走访企业、科研单位等。总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接触生活、体验生活,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达到知识、能力、觉悟三者有机统一的目的。